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27 08:37:41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而近代的“三妇”心理,幽默有趣但又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我们过去对中国近代史的三种态度。其实我觉得这些心态仍然是时下大部分人面对民族、爱国、历史等所采取的态度。就举前不久的反日游行来说吧。怨妇的哭闹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吧!但是,除了“日本人不知悔改”“小日本天性就坏”之类的话以外,就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再就是泼妇的凡事讲打的心态了。义愤填膺地呐喊助威反抗小日本,又砸汽车又防火。结果,别人毛发不损,我们自己却焦头烂额。情妇的“崇洋媚外”心态则同样的一味好外,连自己祖宗的姓氏都忘记了。我之所以把这些列举出来,其实是想阐述我的小感悟:我们接受怎样态度的历史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民族对待遗留的历史问题的立场和处理方法。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在读这本书时,原本所知道的历史故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比如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还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大量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基本上整本书都才刺激我“保守”的神经,但是我却非常享受这一阅读过程。它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道许多很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

篇3: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大概对于每个中国人,近代史就是个无法结痂的伤口 , 时常被扯动,痛到刻骨铭心。那样*的年代,现今提及仍心有余悸。无法回避,因为过去、现在、将来是无法割裂的存在。

“ 每当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即使水泥柱与钢化玻璃遮盖住了伤疤,鲜花与树木昭示了眼前的和平,但,细心一点,你总能从砖瓦中触摸到它的颤抖,在书页中听见它痛苦的呻吟,在光影中感受到那个逝去时代的愤怒,累积经年,仍不消退。 ”

其实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每个王朝的坍塌总是伴随着新生的阵痛,而这痛楚将伴随着另一时代的成长逐渐消弱——直到鼎盛后的又一次衰退。新旧更替,推陈出新。相似的经历在漫长的>中国史上绝不少见,唯一的区别就是史实的详尽与否和记忆的远近关联。可就如人类情感由多巴胺控制是个令人不快的现实,这种时代的伤疤是很难与主观意识分开,从而进行赤裸裸的剖析的。

记得司马光曾经说过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然而,对历史的不客观的解读却对我们正确看待当下的问题毫无助力,只会使得我们患得患失,一边对着“历史课本上的罪人”横加指责,一边脑袋空空地高喊着自己都不甚明了的冠冕堂皇的>口号,一边却觉得自己其实并无确凿根据、内心毫无底气,进而对整个时代的认知产生怀疑,愈发陷入不明所以的深渊中来。

我们不能总是被主观思想蒙蔽双眼,如若放任下去,既是自欺欺人、逃避现实,又无法以一种正确的方式看待当下。试问,一个沉溺在虚幻的过去中的人,又能怎样对现实提出正面的、有建设性的提议呢?

是的,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炮火响彻了神州大地,血色染红的土壤下白骨累累。这个一百年,其中辛酸苦楚自然不堪言说。

西方世界用火炮强行打开了清王朝紧闭的大门,东边的邻居也对广袤的土地虎视眈眈、图谋不轨。两个世界的碰撞所带来的巨大反响震醒了中国人浑浑噩噩的脑袋。自强新政、戊戌变法,五四运动„„风雨飘摇,国人上下求索,希冀走上不被外敌侵略的正途。他们曾经愚昧无知,曾经热血冲动,也许并不都是飘渺无形的“大义”驱使着他们作出抉择,但他们殊途同归,为苦难的中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黑格尔说 过: “凡存在的皆合理” , 我们乐于接受历史光鲜亮丽的一面,又要勇于承认:对于屈辱的历史,我们这个受害者也需要反思自己。然而尘埃落定,时间的车轮依旧不停地向前飞驰,留下车辙待人追忆。

让我们正视这段历史。每个伤疤都是这片土地经受过磨练的勋章。曾经跌入深渊,但是我们又从绝望的谷底腾跃而上。

这样的历史,才比战功赫赫、凯旋一片的盛世更让人心生敬仰。

正视这样的历史,也正视了我们拥有的当下。

推荐第2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1: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 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篇2: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如其封面所说的“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与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历史教育观点非常不同,甚至出现相悖的历史>故事。到底何为真何为假?仅仅阅读这本书与之前所受的历史教育我不可能做出回答。历史学家尚持不同观点,我这个微小的学生怎么可能在短短时间内看透历史呢?所以这篇读后感将以阅读过程中我所受的思想冲击和从中得到的小小感悟为主,当然不会阐述我的历史观点或者立场。

阅读这本书可以说比我之前阅读过的所有关于历史的书籍都要轻松,并且我非常愿意去阅读。因为它一改历史书籍的艰涩枯燥,更多地给人一种在课堂上课的感觉,语言很幽默生动。当然,这本书本身也是源自一门很受欢迎的选修课。

阅读第一讲时,我已经被直白明了、指戳要点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可见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么受大部分学生青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其实没有很多人会主动去考究这个问题,大家只是觉得大概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就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现在依旧在“童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而近代的“三妇”心理,幽默有趣但又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我们过去对中国近代史的三种态度。其实我觉得这些心态仍然是时下大部分人面对民族、爱国、历史等所采取的态度。就举前不久的反日游行来说吧。怨妇的哭闹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吧!但是,除了“日本人不知悔改”“小日本天性就坏”之类的话以外,就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再就是泼妇的凡事讲打的心态了。义愤填膺地呐喊助威反抗小日本,又砸汽车又防火。结果,别人毛发不损,我们自己却焦头烂额。情妇的“崇洋媚外”心态则同样的一味好外,连自己祖宗的姓氏都忘记了。我之所以把这些列举出来,其实是想阐述我的小感悟:我们接受怎样态度的历史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民族对待遗留的历史问题的立场和处理方法。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在读这本书时,原本所知道的历史故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比如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还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大量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基本上整本书都才刺激我“保守”的神经,但是我却非常享受这一阅读过程。它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道许多很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

篇3: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大概对于每个中国人,近代史就是个无法结痂的伤口 , 时常被扯动,痛到刻骨铭心。那样*的年代,现今提及仍心有余悸。无法回避,因为过去、现在、将来是无法割裂的存在。

“ 每当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即使水泥柱与钢化玻璃遮盖住了伤疤,鲜花与树木昭示了眼前的和平,但,细心一点,你总能从砖瓦中触摸到它的颤抖,在书页中听见它痛苦的呻吟,在光影中感受到那个逝去时代的愤怒,累积经年,仍不消退。 ”

其实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每个王朝的坍塌总是伴随着新生的阵痛,而这痛楚将伴随着另一时代的成长逐渐消弱——直到鼎盛后的又一次衰退。新旧更替,推陈出新。相似的经历在漫长的>中国史上绝不少见,唯一的区别就是史实的详尽与否和记忆的远近关联。可就如人类情感由多巴胺控制是个令人不快的现实,这种时代的伤疤是很难与主观意识分开,从而进行赤裸裸的剖析的。

记得司马光曾经说过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然而,对历史的不客观的解读却对我们正确看待当下的问题毫无助力,只会使得我们患得患失,一边对着“历史课本上的罪人”横加指责,一边脑袋空空地高喊着自己都不甚明了的冠冕堂皇的>口号,一边却觉得自己其实并无确凿根据、内心毫无底气,进而对整个时代的认知产生怀疑,愈发陷入不明所以的深渊中来。

我们不能总是被主观思想蒙蔽双眼,如若放任下去,既是自欺欺人、逃避现实,又无法以一种正确的方式看待当下。试问,一个沉溺在虚幻的过去中的人,又能怎样对现实提出正面的、有建设性的提议呢?

是的,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炮火响彻了神州大地,血色染红的土壤下白骨累累。这个一百年,其中辛酸苦楚自然不堪言说。

西方世界用火炮强行打开了清王朝紧闭的大门,东边的邻居也对广袤的土地虎视眈眈、图谋不轨。两个世界的碰撞所带来的巨大反响震醒了中国人浑浑噩噩的脑袋。自强新政、戊戌变法,五四运动„„风雨飘摇,国人上下求索,希冀走上不被外敌侵略的正途。他们曾经愚昧无知,曾经热血冲动,也许并不都是飘渺无形的“大义”驱使着他们作出抉择,但他们殊途同归,为苦难的中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黑格尔说 过: “凡存在的皆合理” , 我们乐于接受历史光鲜亮丽的一面,又要勇于承认:对于屈辱的历史,我们这个受害者也需要反思自己。然而尘埃落定,时间的车轮依旧不停地向前飞驰,留下车辙待人追忆。

让我们正视这段历史。每个伤疤都是这片土地经受过磨练的勋章。曾经跌入深渊,但是我们又从绝望的谷底腾跃而上。

这样的历史,才比战功赫赫、凯旋一片的盛世更让人心生敬仰。

正视这样的历史,也正视了我们拥有的当下。

推荐第3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一)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二)

我发现大学里面总是有一些老师特别受欢迎,他们往往有三个特征:第一,能说会道;第二,教的课有新观点;第三,教公选课。这三个特征碰到一起,学生肯定喜欢听。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或许就是这样的人。《重说中国近代史》此书就是源自他在人民大学的一门很受学生欢迎的课。

张鸣教授研究近代史,之前我也看过他一些博客和书,印象最深的是他讲九一八中的张学良。感觉总是会有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撞击你的大脑。此书名叫“重说”,恰如其分,整本书对于近代中国的若干大事,提出了新的论点,不同于我们从小受到的官方历史教育。今年距离我上大学一年级已经过去十年,阅历自然是在不断增加,早期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也在慢慢减退,即便如此,仍然感觉十分震撼,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想一口气读完,由此可以想见,刚刚接受完中学教育,上到大学的小孩,听到这样一门课,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张鸣教授是此领域的专家,书的内容本身作为非专业人士,好好品读就好了,我想说的是看书过程中想到的一些别的问题。一直以来,我觉得历史应该是一种定论,道理很简单,因为历史上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早已尘埃落定,尤其中国的大学前历史教育,以灌输结论为主,更会加深这种印象。但随着我读历史书籍的增多,我发现实际上历史学术界也是存在很多争议的,并且所谓成王败寇,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这又加入了干扰因素。所以历史实际上是异常复杂的。那如何给小孩子们教授历史课?

你可能会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前沿都存在争议,但并不影响应用领域。小孩子的课本就用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呗。但问题是历史太过沉重,很多人一生又不会主动读太多的历史书籍,这样一来,历史课中学到的东西可能就是所有的历史理解了。再加上官方总会或多或少为了自己的目的,改写历史教材。

今年来,先后看了不少知名历史学者的书,越来越有种感觉,研究历史这门学问真的是需要阅历,甚至不要说研究,就是看懂,也需要。所以想到中学时候小小年纪学那些宏大的历史,真是勉为其难。如果你想学,那么历史是需要用一生来品读的。那么,也许需要更灵活的方式,完成历史启蒙教育。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三)

如其封面所说的“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历史的书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喜欢像张鸣教授写的这样客观评价中国历史,并且,改变以往历史书籍的艰涩枯燥,更多地给人一种在课堂上课的感觉,语言幽默生动。

刚开始阅读时,我就被通俗易懂、指戳要点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可见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么受大部分学生青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其实没有很多人会主动去考究这个问题,大家只是觉得大概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就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现在依旧在“童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而且,在读这本书时,使我原本脑海中的历史故事受到了冲击。比如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还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大量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此外,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起初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这本书中,我尤为欣赏张鸣教授的立场,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以往看过不少当代作者的历史书,不是充当现政权的喉舌,就是极力反对现政权。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例如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某种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与过多的正面评价。即使从革命的观点来看,作者并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革命性,相反是封建王权思想的延续,甚至变本加厉。其次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张教授从根本上抛弃了阶级的观点,他总是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臧否人物。例如林则徐这个中国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历史人物,传统上对他的评价过高,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大快人心。但是作者认为林则徐仍是一个中国传统官僚,虽然睁开了眼,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很少,甚至出现了许多笑话。再比如孙中山,虽然他屡败屡战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与日本、苏俄、会党之间的暧昧关系以及个人崇拜的主张使其形象受损。还比如北洋军阀,张教授认为并不是所有北洋军阀都是坏人,他们有的在下台后房无一间,身无分文可以看出并不是毫无理想的酒囊饭袋。

读完这本书感受颇深,它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道许多很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而且,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推荐第4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张鸣教授《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历史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也许只剩下些历史课上的只言片语,还有就是教科书上的陈述,而且已经是那样的模糊。可是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对于历史的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有个很有趣的比喻:一天早上你起来突然失忆了,忘记自己是谁了,想想看你今后该怎么生活?你谁都不认识,这意味这忘掉了自己的历史。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如果不想让自己处于失忆的状态,重读历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花了十天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人民大学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这二十三万余字间,原先的模糊不堪的近代史框架,就如由200万像素提升到500万像素,虽未尽极致,但已是有长足的跃进。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这就是《重说中国近代史》迷人之处!书中除了类似这般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外,我总结认为本书还有以下特点:一是在立场方面超过前人。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以往看过不少当代作者的历史书,不是充当现政权的喉舌,就是极力反对现政权。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我不是说张教授写的一切都是符合客观历史的,因为即使是今天发生的事,不同人还有不同解读。如果说张教授有什么立场的话,他完全是站在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客观公证地分析历史事实的。二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上不提供标准答案,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例如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某种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与过多的正面评价。即使从革命的观点来看,作者并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革命性,相反是封建王权思想的延续,甚至变本加厉。三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惯性正当性的某种同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国社会必然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我认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相比,有自己的独特性,按照官方说法有自己的特色。我认为不能简单的以阶级来划分,中国社会可以分为部落社会(夏商及以前)、封建社会(西周至秦朝以前)、传统社会(秦朝到民国以前)、近现代社会(民国至今)。这里值得说的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指的是“分封建制”的社会,而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在皇帝家天下下的郡县制。回到张教授这里来。张教授认为,中国2000余年的传统社会之所以延续下来,定有其合理性,完全地否定传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人心的安顿。例如,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张教授是同情君主立宪制的。这既满足了民众对皇帝的需求,同时顺应了时代,不会引起社会的巨大裂变。当然同情归同情,由于中国当时革命派掌握了较大话语权,整个社会有一种革命的戾气,想不革命都不行。四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张教授从根本上抛弃了阶级的观点,他总是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臧否人物。例如林则徐这个中国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历史人物,传统上对他的评价过高,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大快人心。但是作者认为林则徐仍是一个中国传统官僚,虽然睁开了眼,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很少,甚至出现了许多笑话。再比如孙中山,虽然他屡败屡战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与日本、苏俄、会党之间的暧昧关系以及个人崇拜的主张使其形象受损。还比如北洋军阀,张教授认为并不是所有北洋军阀都是坏人,他们有的在下台后房无一间,身无分文可以看出并不是毫无理想的酒囊饭袋。等等。所谓近代史,按中国传统史学来说就是晚清史。中国传统史学是朝代史,唐史,宋史,明史,清史这样的。书中认为晚清历史的本质就是西方把中国拖入它们的世界体系的过程。西方有个世界体系,我们有一个天下体系,或者叫朝贡体系。但是我们这个体系是内敛的,是内缩的。不是去打天下,征服某块殖民地,然后建立起朝贡体系来让其他人来服从,而是用一种文化的,一种以德服人的方式让周边国家来仰慕我们的文化,然后向我们进贡。但是西方自十八世纪之后形成了一个输出型的体系。它不断地把这个体系向外输出,把它所遇到的国家能殖民就殖民,不能殖民的也要纳入自己的体系中来。在这两种体系的碰撞中,我们的天下体系显然崩溃了。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段称为丧权辱国的历史。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这段历史,冷静的审视过去,然后去期待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应该吸取教训,避免过去的悲剧,也许只有在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未来的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

推荐第5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重新去回望与深思的历史,因为彼时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有着太多太多说不完的话题,其中的精彩与遗憾,让人唏嘘、慨叹,也让人思索。

胡适曾说过“历史是一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是人写的”,同一个阶段的历史、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都可以说出不同的味道。现今有许多人回望和反思中国近代史,纷纷在社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在众多解读者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先生,以“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为根本,整理课堂讲义成《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以一个不同的角度向读者陈列还原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中国近代史,给予读者一个与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的全新印象,深受读者的喜欢。

从书名看来,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特别的词语—“重说”。经过仔细阅读这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本书最为鲜明的特点恰恰在于“重说”二字,即以“以说为主,以说带史”。一方面,以史为线,以史为据,作“说”的概括、分析和立论、论证;另一方面,又以“说”为主,以“说”带史,深入地挖掘史料,以史料的翔实突出“说”,没有面面俱到。这种写作方法,既让读者在史料的厚重中满足了猎奇的心理,又让读者随“说”陷入深思,故而回味良久、沉浸其中。

细细审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中有多个出彩之处,作者之思路令人为之拍掌叫好,深深吸引读者,其原因在于张鸣先生完全站立在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客观公证地分析历史事实,正如书中所言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天下两种大势的碰撞,即中国体系崩溃,然后从被动到主动融入西方世界体系的过程。其中一方面是立于自给自足,中国固有的“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的内敛体系,另一方面是立于追逐创造财富最大值,以殖民为核心的输出开放型的体系。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世界体系的扩张;中国的反抗,先是致力于中国传统体系的自我修复,洋务运动、戊戍变法、晚清新政则是被动应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则是自觉要求进入世界体系的呐喊。而且明确地指出我国的近代史存在一个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其中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强调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另一条线索就是革命线索--三大革命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然后到辛亥革命,总之就是一个反抗、革命的过程。

张鸣先生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为我们道出了中国近代史的核心本质,审阅其中的语句往往令我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复杂冗长的历史也不过聊聊几笔就能概括了。

其次,张鸣先生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对待历史事件的评价上采取开放态度,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正如对待太平天国运动事件上,作者不只是以为一味地赞扬或批判,而是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历史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正面评价;另一方面,作者从革命的角度出发,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实质上是封建王朝思想的延续,其革命性微乎其微。

同时张鸣先生也对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评价,抛弃阶级所带来的观念,以当时的历史情景下臧否历史人物。例如对于“三元里抗英”事件,张鸣先生经过考证后说是我们长期演绎加工而成的,事实上英国只损失了一人;对张勋复辟时,段祺瑞领讨伐之师的战事描写,张鸣先生引用莫理循的考证,子弹向空乱飞,几乎没有士兵遭殃,倒是几十里外的一只母羊被打伤;中日甲午海战中方完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虽以身殉国,但当时“致远号”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一颗鱼类就能让舰艇沉没,邓世昌难说日常维护没有责任.....尽管其字里行间输出的历史每每让人目瞪口呆,不得不否定脑海中的既有常识,但历史最大程度的真实、历史洪涛中种种细节,不正是我们希望学者能给予的吗?或许,只有看到历史的最为真实的一面时,我们才会对诸多历史人物具备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也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定义,简单化地把历史上的人物归为进步或落后,才不会不自觉地将宣传拔高后的某个人悲壮化,进而自我感动,或一味地评判某个人的不好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张鸣先生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深入浅出,体例清晰,轻松地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隐藏在文后的是苦心孤诣的多年研究成果,而不是平常所见板着脸的教训分析,令读者读来好看、轻松、明了,又自然而然地了解当时当地各式人、事、势的交错与消长。若历史讲得像小说一样好看,怎能不叫人在快乐地阅读的同时,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对历史问题的诠释。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当我们沉浸于历史之中时,我们更应深思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品味百年,我们真的败在船坚炮利之上?这真是传统对现代性的失败?其实我们是败于集体腐败,在上者尸位素餐,在下者绝无家国情怀,故百年挣扎,太多是银样镴枪头,可这样的悲剧,如何才能彻底避免呢?正如张鸣先生之所期望:“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希望我们能从历史中认知一二,自量三四,慎思五六,严谨七八,才能无错九十。

本书的封底上印着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所思取决于所见,我们的所见取决于视域。张鸣先生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既不是“执古以绳今”,也不是“执今以律古”,而是结合时代的命题,加以现实的关照,使我们不必诽谤过去的那个时代,也不必诽谤我们自己的时代,更是为了让未来人不必诽谤我们如今的时代。

推荐第6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一)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二)

我发现大学里面总是有一些老师特别受欢迎,他们往往有三个特征:第一,能说会道;第二,教的课有新观点;第三,教公选课。这三个特征碰到一起,学生肯定喜欢听。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或许就是这样的人。《重说中国近代史》此书就是源自他在人民大学的一门很受学生欢迎的课。

张鸣教授研究近代史,之前我也看过他一些博客和书,印象最深的是他讲九一八中的张学良。感觉总是会有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撞击你的大脑。此书名叫“重说”,恰如其分,整本书对于近代中国的若干大事,提出了新的论点,不同于我们从小受到的官方历史教育。今年距离我上大学一年级已经过去十年,阅历自然是在不断增加,早期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也在慢慢减退,即便如此,仍然感觉十分震撼,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想一口气读完,由此可以想见,刚刚接受完中学教育,上到大学的小孩,听到这样一门课,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张鸣教授是此领域的专家,书的内容本身作为非专业人士,好好品读就好了,我想说的是看书过程中想到的一些别的问题。一直以来,我觉得历史应该是一种定论,道理很简单,因为历史上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早已尘埃落定,尤其中国的大学前历史教育,以灌输结论为主,更会加深这种印象。但随着我读历史书籍的增多,我发现实际上历史学术界也是存在很多争议的,并且所谓成王败寇,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这又加入了干扰因素。所以历史实际上是异常复杂的。那如何给小孩子们教授历史课?

你可能会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前沿都存在争议,但并不影响应用领域。小孩子的课本就用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呗。但问题是历史太过沉重,很多人一生又不会主动读太多的历史书籍,这样一来,历史课中学到的东西可能就是所有的历史理解了。再加上官方总会或多或少为了自己的目的,改写历史教材。

今年来,先后看了不少知名历史学者的书,越来越有种感觉,研究历史这门学问真的是需要阅历,甚至不要说研究,就是看懂,也需要。所以想到中学时候小小年纪学那些宏大的历史,真是勉为其难。如果你想学,那么历史是需要用一生来品读的。那么,也许需要更灵活的方式,完成历史启蒙教育。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三)

如其封面所说的“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历史的书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喜欢像张鸣教授写的这样客观评价中国历史,并且,改变以往历史书籍的艰涩枯燥,更多地给人一种在课堂上课的感觉,语言幽默生动。

刚开始阅读时,我就被通俗易懂、指戳要点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可见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么受大部分学生青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其实没有很多人会主动去考究这个问题,大家只是觉得大概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就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现在依旧在“童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而且,在读这本书时,使我原本脑海中的历史故事受到了冲击。比如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还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大量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此外,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起初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这本书中,我尤为欣赏张鸣教授的立场,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以往看过不少当代作者的历史书,不是充当现政权的喉舌,就是极力反对现政权。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例如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某种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与过多的正面评价。即使从革命的观点来看,作者并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革命性,相反是封建王权思想的延续,甚至变本加厉。其次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张教授从根本上抛弃了阶级的观点,他总是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臧否人物。例如林则徐这个中国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历史人物,传统上对他的评价过高,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大快人心。但是作者认为林则徐仍是一个中国传统官僚,虽然睁开了眼,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很少,甚至出现了许多笑话。再比如孙中山,虽然他屡败屡战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与日本、苏俄、会党之间的暧昧关系以及个人崇拜的主张使其形象受损。还比如北洋军阀,张教授认为并不是所有北洋军阀都是坏人,他们有的在下台后房无一间,身无分文可以看出并不是毫无理想的酒囊饭袋。

读完这本书感受颇深,它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道许多很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而且,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推荐第7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 摘要:《重说中国近代史》书名中“重说”这两个字有些许颠覆的含义,作者张鸣教授想通过这本书把某些观点表达出来,也许这些观点会带有汹涌地叛逆,但这样的书看起来更让人带劲,因为冲击力有时候有点强。我记得这样一句话:“所谓对本国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的历史抱着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的我们站在以往历史的最高点,而将我们当身的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是的,有太多的人希望给历史找罪人,希望中国最阴暗,最屈辱的时光有一批人为此肩负起责任,这样他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撇清一切,向他们投出肮脏的菜叶,鸡蛋与不屑的言语,这副场面就是活生生的罪犯被当街斩首,老百姓在一旁做着落井下石行为的翻版。

张鸣先生在第一讲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开场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这就令人很困惑。”这让我想到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节课在讲中国近代史分期时,老师曾说过从科学意义上讲: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结束,但是在中国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习惯上讲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前段(1840~1919)作为“中国近代史”,后半段(1919~1949)归入“中国现代史”。真的很令人困惑,明明很简单的事情,分到哪不是根据现代与近代的性质,特点区分的吗,既然知道1840到1949才是科学的,那为什么还要因为惯性而屈服,从而去依赖它,去麻痹自己,蒙住自己的眼睛跟着大家走。许多人都在强调中国的近代史一直在改革,革命。从物器,到制度再到思想都在改,都在变。但是变是为了什么?这就是作者要带给我们的。

作者介绍了“对于近代史的‘三妇’心态”。第一种是怨妇心态,觉得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段屈辱史,被西方列强期虐的时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面对中国近代史都存在这种感觉,我在初中,高中每每读到不平等条约,各种赔款时我都会悲愤不满,从正面看这是一种民族情结在影响着你,可是如果过多地强调我们所受的屈辱,常常揭露伤口,暗自悲悯,那就是怨妇心态在作祟。第二种是泼妇心态。“凡是讲打,打不过我挠。我要反抗,把整个近代史写成仅仅是反抗的历史。”这是作者对这种心态的生动描写。这种心态在近年来更加猖獗,电视上那些抗战正是这些泼妇心态完美地体现。我常常调侃那些抗战片,把那些抗战片的主角联合起来,组一支军队,中国抗日哪用得了八年,八个月中国就能称霸世界。也有人讽刺地说那些抗战片:“每年死在横店的日本人可绕地球八圈。”中国共产党是在抗日战争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但并不是所有的胜仗都是共产党的功劳,而中国在抗日战争的伤亡人数达到了2200万左右,虽然最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这胜利绝非电视剧那么神乎其技。第三种心态是情妇心态,这种心态更像患上“斯德哥尔综合症”对殖民者抱有感激之情,而忽视了殖民本身强烈的残暴,血腥与迫害。张鸣教授认为看待中国近代史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心态问题。纵然他在文章中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从他对三种妇人心态的批判,我们就可以得知我们应该不卑不亢地对待这段历史,即使充满屈辱,但我们需要反思,需要尊重历史。而非子虚乌有地渲染这段历史,不要为它选择“美图秀秀”,而是尊重事实,面对不足。对于西方殖民的侵略不要太过称赞,因为他们只是单纯地为了自身的利益,有些影响只是附加品,衍生物。挨打就会改变这是人自身机能地设置,并不需要过大地放大“挨打”的作用。

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这两个世界一个是以当时英国为首的西方体系,这是一个向外输出的体系,拥有一个不断侵噬,吞纳他人进入自己的体系中来的特点;另外一个就是中国的天下体系(朝贡体系),这个天下是内敛的是内缩的,它习惯以一种以德服人的方式让周边国家自行前来朝贡,有一种“你来不来,我就在这里”的深意。他们之间第一次直接的碰撞就发生在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发生在乾隆末年,虽然当时已经踏入康乾盛世的晚期,但是中国人还停留在康乾盛世的余晖之下,沾沾自喜。所以面对英国人的工业革命成果和商量通商事宜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乾隆皇帝只是挥一挥衣袖,说了一句:“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最终马嘎尔尼的炫耀与通商的两个目的都没有得到,不过他还收获了一批副产品——中国真正的国情,军事实力与海防要塞等。这就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国军队送上了重要的砝码。

人们总习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填加上一个“血腥”的词汇,而中国也是这“血肉钱”的出资者。鸦片就是英国人放在中国身上最初的那只水蛭。这只水蛭拉开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序幕,历史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但是过程往往让人忽视了,这就是中国人最大的本末倒置,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结果除了告知的作用什么都无法显示。英国的舰队在攻打了广州之后,觉得广州离北京太远了,无法到达恐吓的作用于是他们在北上期间寻找第二个攻击目标长江三角洲,最终打到了南京,签订了城下之盟。英军从虎门战役的关天培,定海三总兵到陈化成都打败了,而且战绩显著。只有在镇海战役中损失的人比较多有100多人。可见鸦片战争打得多么窝囊,张鸣教授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关键还在于具体的战争技术和战略境界比别人差太远。”

是的,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现代化的军事思想与策略,同时中国在当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国家,在面对海战等方面经验,技术与策略差得太远了。这种缺陷在鸦片战争中也体现出来了,经过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在军事硬实力方面与日本并没有差距,可以说在舰艇,武器等方面还超过日本,但这场战中国还是被打败了。其中就是因为中国一昧地以为“夷狄”强的是技,这个技术只是器物上的先进,而忽视这个技术还包括军事纪律,策略与知识,就像北洋水师,他们以为能开船就能打战,因而把总教习威理赶走了,也不遵守《北洋水师章程》了。但是中国人并不是真正懂得军舰的性能和海战的规律,中国总自以为自己很厉害,不肯踏踏实实学习别的国家打了多少场战,损失了多少士兵所获得的经验与方法。但是日本不一样,他们从来都有一个保持学习的心,他们一板一样都认认真真地做,可能就是这种严谨的态度才能让日本比中国少走很多弯路,有时候中国就是总想着走捷径,每一条路都没走透就急急忙忙换另外一条,或者总是匆匆忙忙地选择,没有长远的目光,规划好道路然后从一而终。“其实,中国的变化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每次改革都没有走完它应该走的路,然后很多人就喜欢跳出来对改革进行反思,反思道路选择得正确与否,进而怀疑变革本身的正当性。”为什么不能在改革中遇到什么问题一起解决,而是一遇到问题大家就一起来批判,谁用能从一开始就设计出最完美的方案与道路,英国也是一次次在修整,完善它的制度。连美国到现在都没有重新颁布宪法的国家,都还预留了宪法修正案。而中国又为何总想着一触而就,走捷径,而不愿踏踏实实去学。

诚如张鸣教授所:“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还没有到世界第二大强国,新中国未来的路还很长,所以只有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才不会迷茫,不会重蹈覆辙。这里的历史不仅单纯指中国近代史,还有整个世界的发展史,因为中国现在面对的许多问题,如环境问题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遭遇过。

推荐第8篇: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

以史为鉴,走自强之路——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

.上近代史纲要课的时候,虽然不是每分钟都听得细致入微,其实你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勇老师讲课的影响,只要涉及喜欢的历史,讲到感兴趣的地方也会回去上网弄个详尽。作为文科生,还是素来喜欢历史的。 在课堂上 结合老师上课的内容,东拼西凑地了解了一些或野或正的史料,发现原来“新政”也不是一无是处,袁世凯也不是那么十恶不赦,五四运动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最近正在读人民大学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这二十三万余字间,原先的模糊不堪的近代史框架,就如由200万像素提升到500万像素,虽未尽极致,但已是有长足的跃进。让我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书书名中的前两个字:重说,为什么说要重说,因为作者说史的着眼点与叙史方法和我们以为读过的教条正史稍有不同。比如书中讲到鸦片战争时,英国的战船开进港口时,有中国的老百姓提着茶叶蛋的篮子上去卖;洪秀全故意丑化孔子,引起士人极大愤怒;义和团运动不仅杀了很多洋人,也杀了更多的中国百姓;袁世凯时一个非常有威望的人,辛亥革命时,很多人都认为袁世凯当总统合适,而不是孙中山……作者着于事实,述说严谨,讲了许多寻常不得见的细节与故事,不仅不会让你觉得有胡说、猜测之嫌,反而让人从细微中更深刻认识了中国近代史。

读《重》让我对愚昧无知、闭关锁国的危害深感切肤之痛,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有一条涉及领事裁判权,我们一直以为是帝国主义依靠强大的武力强加给清政府的结果,可事实并非如此,书中披露这一条款是清政府主动送给英国的,这让我感动意外,原因是这样的,那时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谁审理,怎么审理等一系列问题,清政府不胜其扰,就想着把这麻烦给英国人处理得了,我翻阅网上的资料时发现,《南京条约》地7款,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划定为“英商归英国自理”,我想,英国人本来没想到会有这种情况,所以当时英国只是口头协议答应,后来想既然你送了,我就拿着吧。这样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可当时清政府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也不知司法主权为何物,还自以为是少了麻烦,能杜绝后患。一个堂堂大国的领事裁判权就轻易送给了人家,真是愚昧的可以。

中国近代史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愚昧无知与自大,尤其是那种盲目的自大,真的很要命。大清臣民对西方人的认识总是:你们的人是蛮夷,你们的物是淫器。现在想想觉得好笑又无奈,明明仗都打不过别人,可还是瞧不起人家。我想这些心理的形成与汉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有关,主要是东

方,大家能感受到的世界里汉人的文化一直是最发达的,很多少数民族还要改革汉化,全面学习汉文化,长期以往就形成了汉人是老大的心理优越感,所以西方文化刚过来时,大家根本就瞧不起。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必须要加强学习,多了解外面的事物,才能少犯错误。

读《重》让我对国强民富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南京条约》签订后,大清国上下都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但并不是大家以为的割地、赔款、和给予领事裁判权,而让大清子民无地自容,感到奇耻大辱的是对外国开放通商口岸,准许外国人设置领事馆和外国人携带女眷居住,在外交活动中采用“平行”的交往礼节,这些条文刺激了大清子民心中“天朝上国”的权威与尊严。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国不强,民不富,单守着“天朝上国”的毫无益处的。

“天朝上国”的心理,只能说明当时国人的胸襟不够大,不能接受外面的事物,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只有抛弃自大与自满的心理,虚心接受他人,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向他国、他族、他人学习,去恶留善,去弊存利,这样国家、民族、个人才能有真正的进步。

读《重》让我更坚定了对日本的一些看法。日本与中国的渊源很深,早在明朝万历时就与中国在朝鲜有过激战,起因是日本想要侵占整个东亚。书中提到19世纪时,有日本大臣上奏天皇,占领中国东北,然后全国移民过去,虽说此事已不知真假,但我相信日本一直有这个想法,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且很不安全的国家,日本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比较重,日本拍过一部电影《日本沉没》,也能说明他有危机意识,所以日本人想移民也很正常,问题是已经没有地方给他移民了,那就只有去占别人的地了,所以日本经常打中国的主意,就以占中国的土地为主。我认为日本永远都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只要他还在那个岛上,我很赞同李鸿章的话:“英美惧不足畏,华夏永远之大敌小日本也!”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然而中国近代史却是中国最耻辱、最落后、最封闭的时期,国家羸弱不堪,人民贫不聊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近代史也是一段不段受压迫、不断反抗,不断探索进步道路的艰辛历史。在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与西方文明的进入之下,中国人也一直不断的寻求自强之路,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戊戌变法、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无一不是如此,在经历国民革命的资本主义萌芽后,最

终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真正的走向了独立富强之路。

依然是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毋庸置疑,我们只有不断地以史为鉴,不断地奋发图强,才能保持民族的独立与自主,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推荐第9篇: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

历史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也许只剩下些历史课上的只言片语,还有就是教科书上的陈述,而且已经是那样的模糊。可是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对于历史的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有个很有趣的比喻:一天早上你起来突然失忆了,忘记自己是谁了,想想看你今后该怎么生活?你谁都不认识,这意味这忘掉了自己的历史。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如果不想让自己处于失忆的状态,重读历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花了十天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人民大学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这二十三万余字间,原先的模糊不堪的近代史框架,就如由200万像素提升到500万像素,虽未尽极致,但已是有长足的跃进。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就是《重说中国近代史》迷人之处!书中除了类似这般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外,我总结认为本书还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立场方面超过前人。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以往看过不少当代作者的历史书,不是充当现政权的喉舌,就是极力反对现政权。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我不是说张教授写的一切都是符合客观历史的,因为即使是今天发生的事,不同人还有不同解读。如果说张教授有什么立场的话,他完全是站在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客观公证地分析历史事实的。

二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上不提供标准答案,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例如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某种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与过多的正面评价。即使从革命的观点来看,作者并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革命性,相反是封建王权思想的延续,甚至变本加厉。

三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惯性正当性的某种同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国社会必然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我认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相比,有自己的独特性,按照官方说法有自己的特色。我认为不能简单的以阶级来划分,中国社会可以分为部落社会(夏商及以前)、封建社会(西周至秦朝以前)、传统社会(秦朝到民国以前)、近现代社会(民国至今)。这里值得说的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指的是\"分封建制\"的社会,而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在皇帝家天下下的郡县制。回到张教授这里来。张教授认为,中国2000余年的传统社会之所以延续下来,定有其合理性,完全地否定传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人心的安顿。例如,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张教授是同情君主立宪制的。这既满足了民众对皇帝的需求,同时顺应了时代,不会引起社会的巨大裂变。当然同情归同情,由于中国当时革命派掌握了较大话语权,整个社会有一种革命的戾气,想不革命都不行。

四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张教授从根本上抛弃了阶级的观点,他总是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臧否人物。例如林则徐这个中国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历史人物,传统上对他的评价过高,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大快人心。但是作者认为林则徐仍是一个中国传统官僚,虽然睁开了眼,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很少,甚至出现了许多笑话。再比如孙中山,虽然他屡败屡战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与日本、苏俄、会党之间的暧昧关系以及个人崇拜的主张使其形象受损。还比如北洋军阀,张教授认为并不是所有北洋军阀都是坏人,他们有的在下台后房无一间,身无分文可以看出并不是毫无理想的酒囊饭袋。等等。

所谓近代史,按中国传统史学来说就是晚清史。中国传统史学是朝代史,唐史,宋史,明史,清史这样的。书中认为晚清历史的本质就是西方把中国拖入它们的世界体系的过程。西方有个世界体系,我们有一个天下体系,或者叫朝贡体系。但是我们这个体系是内敛的,是内缩的。不是去打天下,征服某块殖民地,然后建立起朝贡体系来让其他人来服从,而是用一种文化的,一种以德服人的方式让周边国家来仰慕我们的文化,然后向我们进贡。但是西方自十八世纪之后形成了一个输出型的体系。它不断地把这个体系向外输出,把它所遇到的国家能殖民就殖民,不能殖民的也要纳入自己的体系中来。在这两种体系的碰撞中,我们的天下体系显然崩溃了。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段称为丧权辱国的历史。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这段历史,冷静的审视过去,然后去期待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应该吸取教训,避免过去的悲剧,也许只有在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未来的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

读这本书,会给我们的思想敲了警钟,它告诉我们:要思考问题!就像当我们生活在一片固有的世界中,突然有人打破你几十年来的思维模式,颠覆你几十年来的文化结构,告知你一直都是愚昧者,被操控者,也许,你会沮丧,你会落寞,同时,你应感到庆幸,因为你已经清醒,有着自己的选择,有着自己的权利去从头开始,即使如此的艰辛,至少你的心境明朗!天是蓝的,大地焕然,可以放飞……

感谢这本书带于我的启蒙!

推荐第10篇:历史作业:《重说中国近现代史》读后感

《重说中国近现代史》读后感

14314254谢智林 14级管理学院4班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所以一开始我认为这是没有实际用处的无用功。

打开这本《重说中国近现代史》,一开始也只是为了应付作业和GPA,但是读着读着,我先是意识到了一个历史以外的问题,我是不是太过于功利主义了,这样真的好吗?于是我试着调整一下心态,用稍微温和一点的态度去对待这本书。我不喜欢说大话和空话,这本书,真的有很多东西看,是名副其实的“重读”。

刚开始阅读时,我就被通俗易懂、指戳要点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可见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么受大部分学生青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其实没有很多人会主动去考究这个问题,大家只是觉得大概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就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现在依旧在“童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这些问题,都是我以前不曾考虑过的,因为我并不身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能切身体会到那时的痛苦,而我的眼里,分数和考试的压力反而更加有实感,功利主义使我长期被冲昏了头脑。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和功利心去看书,必然会忽略很多重要的东西,除了书中的精彩观点,还包括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思考。现在想想,自己当初的想法确实不妥。过去逝去的生命,受到的屈辱,远比现在考试的一两分有价值,不懂得体会生命与时间的人,永远不能得到完整的灵魂。

我的心已经更加平静了,我抛开强烈的目的和欲望,只想顺其自然地去感受这本书想传达的,以及自己内心能从中领悟到的。

这本书中,我尤为欣赏张鸣教授的立场,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以往看过不少当代作者的历史书,不是充当现政权的喉舌,就是极力反对现政权。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例如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某种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与过多的正面评价。即使从革命的观点来看,作者并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革命性,相反是封建王权思想的延续,甚至变本加厉。其次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张教授从根本上抛弃了阶级的观点,他总是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臧否人物。例如林则徐这个中国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历史人物,传统上对他的评价过高,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大快人心。但是作者认为林则徐仍是一个中国传统官僚,虽然睁开了眼,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很少,甚至出现了许多笑话。再比如孙中山,虽然他屡败屡战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与日本、苏俄、会党之间的暧昧关系以及个人崇拜的主张使其形象受损。还比如北洋军阀,张教授认为并不是所有北洋军阀都是坏人,他们有的在下台后房无一间,身无分文可以看出并不是毫无理想的酒囊饭袋。这不仅能让我更清醒地看待历史,更重要的是张鸣教授用他的文字来支撑了我刚下定的决心:不带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心去体会生命和时间。同时,在此我对历史的定义也就出来了:历史就是生命和时间。学史使人明智,我想我已经在这本书中学到一些我前所未有的“智”了。

再回到历史上,书中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出于一种“爱国主义”,部分国人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容易让国人的思想出现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这种客观的叙述和议论,真的非常让我受用。

非常感谢能看到张鸣教授这本精彩的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地看书,不带着什么目的和功利心。为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得到完整的灵魂,从这一刻开始,我要好好去感受和体会生命和时间,去了解更多关于生命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的故事,这就是我的“历史”。

第11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所以,在读完李侃版的《中国近代史》后,我便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了下来。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本很值得思考的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第12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2X16罗田田

读完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主要围绕中国能否近代化及如何近代化,对于近代史上本书主要在对于19世纪没落的中国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近代化方案来挽救江河日下的中国,在这之中就有三个近代化方案是比较的有名第一个是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领导的自强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化方案,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领导的运动为第三个方案。

首先我来谈谈看了第一个近代化方案的感想,近代以来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此中国发生了这么大的事,难道中国人对此就没有一点想要反抗的心理吗?不,有肯定是有的,但由于中国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锢,很难从中解放出来这就出现了中国的救星曾李左张等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他们兴办近代企业,有军用工业有民用工业像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机械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局,汉阳铁厂等等。这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国防建设也为后来建立北洋水师打下了基础,同时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整体实力。尽管最后洋务运动失败而告终也预示着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不能彻底拯救江河日下的中国但那些中国的有识之士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

现在来说说第二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梁为主的维新变法,虽然在历史上仅仅只是存活了白余天,但是它对于中国的影响却不亚于任何一个历史事件,还记得书中有一副插画上面是一个牌匾写着大学堂三个字,这就是如今家喻户晓的北大,在那时名叫京师大学堂也是我国的一所新式学校,书中提到了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的一句话“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洋务之能事毕矣。”这种批评我觉得虽然作者觉得很对带是我觉得没有物质基础怎么才能有上层建筑,如果人民都吃不饱穿不暖那么我们不论怎么打仗都只有死路一条,况且维新变法本来是要突出他的新却只是借助孔子的外衣来进行,始终不能改变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地位。维新变法的思想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封建思想但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的现状。

中国近代化前两个近代化方案要么是上层官员要么是知识分子提出来的,难道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没有自己的想法来反抗外国侵略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吗?当然是有的,这就是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他们代表了广大的深受外国侵略者迫害的人民群众,他们在面对列强时毫不畏惧在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他们与列强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扑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在这三个近代化方案中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这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用作者的一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要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第13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披荆斩棘,中国的复兴之路

在何方?

岁月流逝,洗不净你的铮铮铁骨,

浪里淘沙,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你的风流,

这就是你——中国共产党的魅力。

——题记

1840年6月28日,英国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偌大的一个中国就在英军的铁蹄下被肆意蹂躏。战争的结局也是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于是,就有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自此,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此时此刻,灾难也接踵而来,西方列强趁火打劫,一个个地强迫中国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中国主权危急!中国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面对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救亡图存成了摆在全民族面前最紧迫的课题。无数的仁人志士明白,此刻的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只有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

然而,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派别和集团的代表人物曾为如何救亡图存而苦思焦虑、奔走呼号,以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交出了一份又一份答卷。他们提出的各种方案、选择的各种道路,毫无例外地在救亡图存这个焦点上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坎坷历史,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族人民落后挨打、受尽屈辱、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以及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为振兴中华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救国方案,一再试验又一再碰壁,最后从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中看到新时代的曙光,将信任票投给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曾进行过多次抵抗战争,如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反对八国联军战争;掀起过多次革命高潮,如1851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900年的义和团反帝风暴、1911年的辛亥革命。其中,又穿插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这些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尽管百折不挠、气壮山河,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在这期间,地主阶级改革派外抗夷敌、内求变革的思想,没能救中国;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没能救中国;农民阶级平均主义的诉求,没能救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维新,没能救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也没能救中国。一个又一个主张和方案都经不起社会实践的检验,都不能满足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需要,都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的屈辱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哪里?

正当人们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带来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毛泽东同志曾以史诗般的语言写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历史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亿万人民引向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使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废除了帝国主义列强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任人宰割、任人奴役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随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1世纪,中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党的十七大为我们

描绘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宏伟蓝图:到那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然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极具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顾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从中获得诸多教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领导者。这个领导者必须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整体意志,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能够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崇高的政治威望,可以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为伟大事业而奋斗。

在中国,能够担当这个历史重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向世人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没有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没有民族的强盛和复兴。中国共产党奋斗的90年必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一道永载史册。

第14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是一段用中华儿女血和泪拼成的历史,一次次的屠杀,一次次的割地,一次次的赔款······屈辱占据了每一个爱国儿女的心,同时它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无数的爱国之士在这里书写下了悲壮的诗篇。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无数惨绝人寰的血案。与此同时,每一次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类不平等的条约达数十个。如果再加上他们用武力或欺诈手段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其他各种不平等的条约、条款、条规、协定、章程、合同等,总数达几百个之多。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又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俄国利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于1858年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瑷珲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运用武力或欺诈手段,霸占中国通商口岸内的土地,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通过侵华战争,帝国主义列强还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战争来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却要中国人民加倍地承担其战争费用。他们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造成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他们还用中国的巨额赔款,继续扩充军备,更加大了侵略的强度。不仅如此,列强在侵华战争中还公开抢劫中国的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这些自称“西方文明传播者”的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的暴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践踏文明的野蛮本性。他们不仅进行军事侵略,还对中国进行政治控制,他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帝国主义列强还强迫清政府做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他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们反抗斗争镇压承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把中国政府变成自己的驯服工具,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除了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外,主要是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主要的掠夺方式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列强在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的同时,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资主—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他们的侵略、压迫的过程。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即奋起抵抗。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了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单元里人民的抗英的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台湾的过程中,台湾人民也奋起抵抗侵略者。1874年日本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日军侵犯台湾琅峤地区,遭到高山族人民的迎头痛击。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拒绝修理受伤的法舰,爱国商人也举行罢市,码头工人则不运送法货。在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爱国官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并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如: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龄(满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中日甲午战争时志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都以身殉国。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经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那些不畏强暴、赴汤蹈火、血战疆场、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如此腐败,可见一斑。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地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钦差大臣奕山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污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清政府特别害怕战争持续下去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为此不惜割地、赔款。正是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正越走越宽,胜利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

第15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有一首歌叫做: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每每当我唱起它是总感觉自己十分的有力气,充满了朝气,就如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打起他们的安塞腰鼓一般

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热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毛泽东、邓小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敬佩我的祖国,是因为在孙中山这位大总统的领导下,打响了武昌起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走了出来;我喜欢我的祖国,是因为祖国的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为我们开辟民族复兴的新蓝天!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

第16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即便是从未度过近代史的中国人都清楚,中国近代的百年是屈辱的百年,是战火与斗争的百年。但同样我们也都知道,在那百年的黑暗里,却也还有着点点星火在泯灭与重生中坚守,燎原中华。

而这也正是我阅读《中国近代史》最受感动的地方。

谈中国的近代史往往是从广东省虎门镇开始的,一位前清的钦差大使将收缴上来的两百多万斤鸦片在这里焚烧成灰烟,汇入汪洋。自此中国开始陷入西方列强的侵略中,而那位焚烧鸦片的老人也因此成了朝廷的“罪人”,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流放生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理会朝廷上的讥讽,“知其不可而为之”,回忆着老人早已消逝的背影,我脑海里剩下的不再是局限于史书上的文字,而是封建制度崩溃下,一个儒家士大夫对于自身信仰最后的坚守。

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悲哀的,无人坚守信仰的国家是危急的。曾左因信仰而洋务,康梁因信仰而变法,即便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也失败了,但他们却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坚守启迪了千千万万的学生与工人,用器物制度之失败换取中华大地上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解放了民族之思想。并从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寻得更为伟大的信仰——共产主义,领导我国人民在三十年后的十月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为中国近代史画上圆满的句号。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然而坚守信仰终究是困难的。为了民族之革命,中华之振兴,孙中山先生耗费毕生之心血,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信仰被袁世凯冠冕堂皇地窃夺,眼睁睁地无奈军阀无休无止地混战。但先生仍旧坚守着,也坚信自身之信仰必将成为现实,他在、于失败中再次发动二次革命,领导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学习苏联,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改组自己亲手建立地国民党,促使北伐,最终病死北京。无论是政客还是文人,像汪精卫,周作人那般为了一己之富贵,一命之残活而果断抛弃自身之信仰,自身民族之人,不知有多少。但当我们回望历史,却可以发现无论背叛信仰之人有多少,坚守信仰的同志也不会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以其自身之稳健宣告着坚守信仰的胜利。

有人说生命之虚实在于信仰之虚实。空虚的信仰既容易背叛,也很少影响甚微。因而我们更需要拥有更为充实的信仰,也唯有充实的信仰才会促使我们内心不顾一切地坚守。生命的价值是需要一份充实的信仰去完全的,虽不一定要促使民族之进步,国家之富强,却必须要无愧本心,无害人民,而这本身便是有益民族与国家的。生命是一条看不清的路,不去恐惧路途之凶险,不去纠结一时之盛衰,把信仰作为一个人生的载体,去坚守,从而以整个人生的长度去证明一个生命之深浅。

这,便是坚守信仰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我的要求是通俗易懂,读史亦是读小说。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带给我的就是这种轻松惬意,以及诸多意外惊喜。全书五万七千字,高度精炼概括了自鸦片战争(1840年)到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没有史料堆砌,没有华丽辞藻,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先生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本书成于1938年。1938年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初期,中日战场连连失利,内忧外患,民族存亡危在旦夕。而此时,蒋廷黻先生(1895-1965年)结束了两年驻俄大使任务,即将奔赴国民政府行政院行政处履新,于炮火纷飞的汉口作短暂停歇,在此两月间完成此书。深感国家举步维艰,作者通过对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强烈反思,积极探索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字句间无不彰显其作为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

十九世纪初的中华民族依旧沉浸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国人傲慢、自大、守旧、愚昧。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大炮强行撬开了国门,“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自中英《南京条约》始,启动中外不平等条约签订模式。比起鸦片战争的失利,作者更痛惜于鸦片战争之后,道咸年间的国人并未痛定思痛,依旧坚守着落后愚昧,意淫于“天国”梦想,丧失了最好的二十年发展光阴。“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

彼时中国的出路,在于近代化,近代化之路在于科学化、机械化、民族化。对于习惯了八股文的举国体制,科学化,机械化于当时的士大夫阶级(知识分子及官僚阶级)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作者对以林则徐为代表的道咸年间的士大夫作出这样的批判:守旧、自保、缺乏独立精神。林则徐是“禁烟运动”中的民族英雄,他在中西交往中较早意识到中国“技不如人,器不如人”。但是作者以为林则徐实在是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刚毅、正直,于西洋战事中百战百胜(而事实上,禁烟运动之后林已不再从事西洋事务)。另一个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林则徐,他意识到国之落后,彼之强盛,复兴之举唯有革新,却从不公开提倡改革(作者以林交予朋友的信件为鉴)。“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斗争。”作为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林文忠公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他人自不必说。

咸丰年间,中法联军攻占北京城,以恭亲王奕鱏、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士大夫阶级逐步觉醒,领导发起“自强运动”。以国防建设为目的,步步推进,发展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相继成立了军械所、造船厂、学校、招商局等。1888年,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水师。作者高度赞扬了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但是旧社会旧制度,乃至改革者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自强运动”带来的改革是不彻底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利,也宣告了“自强运动”的失败。

作者探索式提出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关键在于未进行彻底的制度变革。同时强调,只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才能实现一个民族自上而下,彻底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统一而政权不集中或集中而运用不大胆,不猛烈,则近代化虽进行而不能快。”作者期待一个如十八世纪沙皇俄国大彼得时期的专制体制,通过中央集权强力推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大彼得的横暴,旧马斯哥的守旧势力是不可能打到的。。。。。。他是俄罗斯民族的大恩人。”而同光年间的中国名为统一,实不统一。曾李左诸人的事业不是国家通盘筹划的事业。李鸿章虽在北洋背负创设新陆军和新海军的责任,但是他的财源仅靠北洋一隅,其他各省的协饷需靠李与其他督抚的私人关系。作者叹道“只有绝顶天才始能创造新事业,始能为民族行百年大计。”“但是这些天才,没有集中的政权作后盾,不知道历史上有多少被庸人和群众反对而消没了。”

通观全篇,蒋氏的《中国近代史》倾注了作者对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思考,在内外战火交织,人民满目疮痍的历史背景下,艰难摸索着复兴强国之路。其间,好奇使然,读了《蒋廷黻先生回忆录》,了解先生西行游学,投身教育,再到临危受命、弃学从政的人生经历。《回忆录》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个懵懂少年到鬓白精英的笃志救国之念。文字是最善于妆扮的,但我也无需纠结于那浓妆掩盖下素颜的惨淡。总会有一些优秀人物,他们的存在是推动人类进步,推动文明发展的。所以在此,向那些有血性、有担当、有智慧的历史风云和精英人物致敬!

[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第17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之读后感

每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都有时代的使命,这种时代的使命是通过他的作品变现出来的。

——题记 众所周知,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我静下心好好的欣赏。

徐中约是华裔美国历史学者,毕业于燕京大学,上世纪50年代前往美国,师从费正清大师,但却与费大师在观念上大相径庭,以费正清为首的美国汉学界认为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源流在西方帝国主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对中国形成冲击,这是一个挑战,对于中国是好的。这是名副其实的西方中心论。徐中约认为中国近代史不应以西方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而是从中国内部原因来深入挖掘„„

众所周知写历史是非常难的,需要很多很多资料,而且更要从中辨明真假。写个一部气势宏伟的通史巨著更是绝非微观历史,小历史可比。在当时的这个费正清的绝对权威之下写出这样一部思想不合主流的通史很是不易,需要很大的勇气。然而,历史总是大浪淘沙,他的这本《中国近代史》已经成为美国本科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必读教科书,成为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对于一个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这本书丰富全面,分析事情客观独特,却又不走极端,很好的补充了课堂的局限性,通过此书可以全面领略中国是如何从康乾盛世转而列强入侵,继而又重新崛起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 此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此书以清朝入关为始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这样的做法虽然是略显冗长,但是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更为深刻,更能知道前因后果。对西方冲击的研究必须要先对这个冲击承担者清朝机构制度进行研究。中国是如何被入侵的,如何一步一步衰弱的,如何因外力进逼不得不然的转型变化。最主要的是与世界史从1500年开始可以接轨,以此能有个比较。拥有四千多年的中国一直处在世界的东方,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动对他都丝毫没有任何影响,一方面是源于中国人古往今来所传承的独立之人格,一方面是由于地理的限制,外部进不来我们出不去。近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教士,探险家等前往中国,打开了悠久的孤立局面,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直接接触。因此,变化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实际统治者在变,制度在变,思想在变,敌人在变等等。当时的具有前瞻性的人正在探寻一条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体面生存下去的道路,以推动中国不断向前。从鸦片战争以前对西方的排斥到1861-1895年间的自强运动、到1898-1912年间的政治改造和革命、再到1917-1923年间的思想革命,最后到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掌权。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要的里程碑,构建起概念的框架。与政治变化同时进行的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的根本转型。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自强运动期间,近代工业和企业开始发展,而外国人则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在条约口岸开办制造业、航运业、银行业和贸易商号。这种半殖民主义的特征延续中国近一个世纪,是中国近代经济的显著特征。 总体说来,这部书描述了中华民族近四百年的痛苦挣扎到剥茧而出的过程,讲述了平民大众如何度过那个悲欢离合的时代,表达了一位旅美历史学家以中国人的身份对于中国的深深情愫。

中国现在犹如一只涅盘中翱翔而起的凤凰,转世重生。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那里躺着一个酣睡的巨人。让他睡着吧。 因为他若是醒来,将会改变世界。”中国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美国是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身,中西的交织,使两国将在未来将极大的制约整个世界。

第18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由毛泽东和范文澜等同志合作完成的著作,最后以毛泽东的名义发表,并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著作共两章,第一章以“中国社会”为题,简述了中国古、近代社会的情况及性质;第二部分以“中国革命”为题,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一系列问题。

并不是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的陈年旧事就没有它存在利用的价值了,现今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还是需要把握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历史的车轮不停在转动,如果现在人把优秀的忘记了,反而把腐败的铭记了,那社会就真的倒退了。毛泽东何以在28年间缔造一个中国?他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留过洋,就这么一个文弱书生为什么能够缔造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从此改变世界格局,改变几十亿人的命运。

读了这篇文章就不难发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吃的很透,又能把马克思的东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一种全新的思维体系将亿万中国人的头脑武装起来。用这种思维体系武装后的中国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就会学会了思考。于是,我们看到许多文盲出身的将领也能成为一代名将;没有读过大学的毛、邓成为一代伟人。而国民党那边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一茬又一茬,可培养出来的常败将军一个接一个。国民党人包括蒋介石头脑中没有一个正确的思维体系,也就是说,大家脑袋统统是乱的,错误观念太多,也就没法进行独立、正确的思考。那么,用这样的脑袋去指挥作战,有再好的武器装备也是会失败。

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著作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部著作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其中,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深入的认识、独到的见解、精辟的分析,给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我将根据毛泽东同志对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对中国革命的分析及自己的理解,将其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毛泽东明白: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异常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反动派。而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必须建立革命根据地,并以武装的形式去革命。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土的入侵是当前民族革命的主要任务。特别指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统一的。毛泽东认清: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小资产阶级、农民(主要包括中农和贫农)、无产阶级。除此之外,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我们较好的同盟者,对游民等应积极改造和防范。毛泽东强调:现阶段中国的革命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现时中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革命已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在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整个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的比重不断增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虽然,我们古老的中国像一艘搁浅的大船,尽管沉重,尽管缓慢,但依然还坚挺着前进的风帆。 同学们,为国而声、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骄傲;谁如果在心里没有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同学们,当你伫足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当你止步于滚滚东去的黄河之边,当你静立在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当你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之时,你的心中是否感慨难平,是否热情奔涌?同学们,切莫以为只有生在乱世才好为国分忧。欲报国何须生于乱世,又何止在沙场上拼杀?同学们,我们是初开的鲜花,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的战场便是这足下的土地,用我们百倍的努力,学得知识、学得能力,然后用自己强健的双手开创一片辉煌的事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此,都能把自己事业与理想,和我们的民族相融,那么我们的中华民族将不再是可辱的,将会成为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 让我们为振兴我们的中华拼搏吧。要知道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位同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能够科学思考的国家,一个强大的个人,也一定是个能够科学思考的个人。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发扬毛泽东主席的思想方针,努力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19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中国近代史》内容概要: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本书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沈渭滨先生的导读,下半部分为蒋先生《中国近代史》的原本。在导读中,沈先生介绍了蒋廷黻先生的生平和本书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体系发展。蒋廷黻先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一改中国古史重事件、轻建构的治史方法。导读以史学专业研究的角度以本书作为中国近代史开山之作和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为介绍重点。书的篇幅不大,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纲”,但重点突出。总论就开宗明义的指出中国近百年的问题就是能否吸收、利用近(先)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废除家族和家乡观念,建立一个近(先)代的民族国家,读后感《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作者以政治史为经、事件为纬的建构体系,用一个爱国者的角度,论述了鸦片战争前后至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近代史实。本人作为读者对本书的感觉是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突破了以往的惯性思维,认识问题角度大为拓展……

讀之歷史,讀之每痛哭流涕,咬牙切齒。恨吾不能生彼時,投身一戰,亦幻時光真有隧道,可回而阻之。在痛心之餘,大多數人只會說,此乃舊體制之腐朽過時,此乃滿清政府之軟弱無能,此乃舊禮教之荼毒,此乃官僚之腐敗云云,鮮見有人客觀搜集史料,分析之,思考之。此等風氣,至今日亦然。二百年之人,只知之乎者也,只知祖宗聖賢。然彼時,歐美列強已進入客觀的,遵循自然規律的科學發展。一個人跌倒了,馬上站起來,說不痛不痛,是小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跌倒了,卻只用上述泛泛之詞,則是可怕的。蔣先生的這本小冊子,以史料為基礎,客觀分析,仔細思考,循著驚變、自強、救亡的大脈絡,順序講述中華面臨的困境,思考,救國的方案及其實踐。言簡意賅,雖薄薄數萬言,卻令人讀後感慨:非諳熟此歷史,非心有所思,有所分析,不能成此書。一百頁的小冊子,可以將這段複雜的歷史做清晰的表述,當爲大家之言……

第20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局面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在这期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科技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但是碰撞的结果是让中华民族悲伤的,屹立在世界中两千多年的强大王朝如今却任西方列强随意宰割。就连葡萄牙这样的小国也敢向清政府索要澳门,可见大清帝国是真的气数已尽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东西也体会到了前人的艰难。下面从 各方面谈一下我在学习中的感受。

一、落后就要挨打

凡是落后的国家总是会受到强大国家的欺负。在古代是这样,现代也还是这样。1894年英国敢入侵大清帝国这便就是最主要的原因。曾经强大的王朝为什么会衰败,这得从乾隆皇帝的“闭关锁国”政策说起。一方面,乾隆皇帝说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这体现了当时大清王朝的狂妄自大。这种不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对当时清朝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其次,乾隆皇帝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也是出于一种担心,担心自己的统治受到影响。因为在18世纪初期一些外国人的传教活动干涉到了大清内政,如1704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订立“禁约”,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等。在种种原因下大清最终实行了“闭关锁国”。

它直接导致了大清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最后生产技术和工业的落后。在帝国主义对全球资源的掠夺下,大清这块肥肉当然也成了他们的目标。落后的直接结果是:近代中国战争赔款总值约为库平银956814007两,合关银941375451两,合1326323847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三个不平等条约,沙俄侵占了中国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获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在抗日战争中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每当看到这些内心都不是滋味,为什么曾经强大的中国会沦落到这种地步,百家的智慧,盛唐的气势,霸王的英勇在鸦片战争中碎得满地都是。曾经会喷火的蛟龙,如今变成了任人宰割羔羊。这是一个令无数中国人心痛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因为晚清没有跟上世界的步伐,没有强大的国防科技,也没有良好的教育去培养成为一个强的国家应该有的人才,大清一直还沉浸在地大物博得春秋大梦中。再加之当时人们没有国家的意识,各派系相互争斗没有共同面对敌人,才造成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果。

二、黑暗中的探索

虽然这段历史很黑暗,充满了压迫和剥削。但是中华人民还是没有屈服,并且一直在探索一条能将能将民族国家拯救于水生火热之中的道路,在此之中涌现出了很多的人物和思想,也有很多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如谭嗣同、李大钊等。

这些探索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激烈的农民运动,在兴盛时曾占领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将领都忙于享乐,导致了内部发生了分裂,最后导致了运动的彻底失败。谁然失败,但是我认为这次运动严重打击了清政府,也打乱了帝国主义的阵脚。时期瓜分中国的梦想成为了泡影。

在受到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打击后大清终于有点觉悟了,李鸿章便感叹道:“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在此期间兴办工厂、学堂、军队装备改革、聘请外国人做教练。最后再经济方面得到了局部的改善也建立起了新式的海陆军。虽然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大清过度依赖外国列强,而列强们是不可能让大清真正的富强起来的。而且在此之中还出现了一些极为腐败的现象,导致企业盈利不佳生产的产品不合格的现象。最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在战败之后洋务运动便破了产,由此可见大清的这场运动是有多么的脆弱。不过它还是有意义的,它让中国看到了世界已经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其发展起来的一些民族资本也为后来各种运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当然洋务运动的失败对大清也是沉重的打击。

在经济方面改革受挫之后大清转向了政治体制和文化的改革,于是便有了戊戌变法,但是很遗憾他是一次很短命的变法,前前后后只维持了103天,最后以的受限自由和谭嗣同等英烈的被杀害而告终。虽然失败,但这次运动开启了国人思想的大门,在此之后很多思想源源不断地传入了中国。在此后一系列的新政失败,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大清帝国终于永远的倒下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到此结束了。但是人民并没有因此过上好日子,中国大地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让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党派最后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成立了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应为他解决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挨打和挨饿的局面,并带领国人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纵观整部中国近代史它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而是顽强的进行了抗争,不断地去探索能拯救国家民族于水深火热中的出路,这是令人钦佩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历史,不仅是要了解它记住它,而更要学习前人的智慧,从前面的事物中学会方法和得到经验,以便之后的道路更好走。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