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霜冷长河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08 08:32:04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霜冷长河 读后感

《霜冷长河》读后感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曾有多少伟人写过关于大江大河的赞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出的是大江的雄浑与壮阔,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展现的又是长江的浩荡与壮观,而‚霜冷长河‛给人的意象却与此不同,清冷,静谧,带着令人深思的孤寂。

‚霜冷长河‛的意象便是经过了春的喧闹,夏的热烈之后的秋的冷寂,秋季下了一层霜,河水似乎也感受到了缕缕的寒意,静静地流淌,不再喧嚣,不再欢腾,少了一份热烈,多了一份静寂;也正是如此的环境,才能冷却心灵,思考人生,思考些许之前没有想过的人与事,《霜冷长河》中阐述的正是这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

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垂钓》一文,文中一胖一瘦两个垂钓老人竞争钓鱼,互相嘲讽,到了傍晚,胖老人提着满满一桶小鱼走了,而海边只剩下瘦老人固执的背影,他们都视彼此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却不知他们也是彼此最好的朋友,正如作者所言‚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收获何以见证?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如果有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者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那他们又该如何,是沮丧,是失望,亦或伤心。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感谢我们的竞争对手,不要一味埋怨,一味怨恨,要知道是他们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拼搏的目标,敢于挑战的决心;最大的敌人也就是最大的朋友,我们应该珍惜这份特殊的‚友谊‛。

最吸引我的是那几篇发生在‚*‛时期的失窃案和刑事案件,你会想,失窃案、刑事案有什么吸引人的,无非就是某某偷了东西,某某杀了人,被判了刑嘛!但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许多简单的案件都变得十分复杂,政界、军界、警界都联系到一起,许多案件都要随着高层领导的思想走,于是才有了那么多的冤案、假案、错案。《遗憾的真实》一文所写的是一盗窃者潜入苏联军事技术专家家中,盗走了首饰,照相机和两页重要的军事机密资料,侦查人员一致认为是国际间谍,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调查,结果一无所获;于是便请鲁奉节名探来侦破此案,结果在第二天就将凶手抓获,真相也令人大吃一惊,哪有什么国际间谍啊!就是一个普通盗窃案,目的只是盗窃钱财,更为滑稽的是,那两页军事资料竟是被盗窃者当手纸用了!‚所有的绝密电话都响了起来,从军事禁区到北京高层,无数个声音重复着‘小偷做了手纸,手纸,手纸……’到昨天为止的一切滔滔分析,果断决定都烟消云散。‛

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假的;万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的;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好多事,坏就坏在热闹,坏在喧闹的环境,人云亦云的环境,齐声附和和嘲笑的环境;一个案件尚且如此,那我们的人生更应去长时间的思考,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静静思考,摆脱喧嚣与附和,得到真正的净化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的正是这种敢说敢做,敢于批判社会丑相,不随波逐流的人。真正做到如此的能有几人,恐怕是凤毛麟角吧!

《乱世流浪女》一文中的宋莲平因为*而没有完成中学学业,与父母争吵过后离家出走,开始流浪的生活,后遇到一位高僧,跟他学习武艺两年,然后,宋连平带着从高僧那里偷来的钱走了;当自己再次身无分文之时,她开始偷货车上的一些东西,拿去叫卖赚钱,最后死于警方的枪下。你或许认为她死有余辜,但我却不这样认为。首先,是谁偷走了她求学的机会,是谁偷走了她飞扬的青春,又是谁偷走了她应有的亲情,让她在那个乱世中飘零,孤独的面对一切?没错,她是偷窃过,但是她并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去损害他人的利益,也没有去损害国家的利益,更没有损害别人的生命,她有罪么,既然如此,又是谁偷走了她的生命呢?

她若生在古代,或许会是名震江湖的女侠;她若生在现代,或许会是某项国际奥运会的冠军,但她却偏偏出现在那个时代,一切出色都是错误,出色的如此不合时宜,因为出色而丢掉了生命。

令我记忆深刻的便是那关于老师的文章,《长者》一文中介绍了给作者颇有影响的张

《霜冷长河》读后感

可、王元化夫妇,张可出身高贵,容貌美丽,娴熟英语,气质高雅,是当时上海戏剧学院的传奇性人物;在一次下乡活动中,作者与她分到一组,在闲暇时刻,张可会给他讲一些英语知识和许多翻译家的翻译特点,并推荐一些书给他,与作者建立了较深的师生友谊,也对作者产生较大影响;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初中老师,刚上初中时,我比较内向,上课不爱积极发言,也不太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胡老师便为此与我聊了许久,我永远记得她说过的那些话‚你是一个不错的孩子,我相信你不是不热爱集体,不是不积极向上,你只是不敢去尝试;要相信你自己,老师相信你会更优秀的‛从那开始,我渐渐尝试去了解这个集体,和同学们一起玩,一起进行集体活动,一起参加各种比赛,一次次的尝试,使我变的更加活泼开朗,更加积极向上,并且在学习上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若是没有老师的引导,我是否还是那个孤独内向的小孩;若是没有老师的教诲,我是否不会像现在这样快乐;老师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课程,我们应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认真读取老师的教诲,认真聆听老师的唠叨,你会发现,到最后,这些,都会是你最宝贵的回忆,也都是你成功的秘诀。

在这喧嚣的世界,我们都匆匆忙忙的走着,忙碌着,为理想,为追求,但是,我希望你能停一停,在一个寂静的午后,读一读书,思考一下人生,想一想过去的事,将来的事,放松一下疲惫的心,游荡在无限的畅想之中,或许,在某一天,你就悟懂了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推荐第2篇:《霜冷长河》读后感

自己一生是来寻找河流的,一旦找到,就等候那个季节。这种寻找和等候,将会一直延续下去。正是这本《霜冷长河》让我懂得如何去面对,一切一切。

这是一本讲述人生哲理和如何做人的散文集,其中固然有许多深奥的道理是我所暂时无法理解的,但同样有一些写出了我心中所想,使我为之产生相知。关于友情,先生说:一生走过了无数的城市,平时想起一座城市,最先总是想起这座城市的风景,到最后,必然只想这座城市的朋友。是朋友,决定了我们与各个城市的亲疏。人们时常说,朋友是我们的第二亲人,所以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朋友们活着。各种宏大的目标也许会一一消退,而友情的目标则越来越坚硬。报答朋友、安慰朋友,让他们高兴,使他们不后悔与自己朋友一场。我们不必关爱人类,心怀苍生,但一定要以朋友的圈子为精神支柱,因为朋友仍是我们远行千里的鼓励者和送别者,我们经由朋友的桥梁,向亿万众生走去。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可以能兼济天下。

自身的名誉的基点是生命质量的自然外化。这是追求不到、争取不来、包装不出的,同时也是掩盖不住、谦虚不掉、损坏不了的。我认为我们不必要为名誉而如此敏感,看淡名利将会成为做人之道。

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

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善,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他需要我们去激发,才能展现他的光辉。

《霜冷长河》以河为主题线索,如果你正在感受世情的冰冷,那就释放出你的热量吧!纵然不能融化寒冰,那至少也能留下一道白色的气息,让同样也在寒冷中苦熬的人看到希望。如果你正被世俗的恶浊包围,那就奉献出你的爱吧!让心中那条长河潺潺流淌。

七(2)王祺

推荐第3篇:《霜冷长河》读后感

《霜冷长河》是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该书是散文集,也是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转变。一起来看看作品的读后感,欢迎读者参考!

《霜冷长河》读后感1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余秋雨所写,第一次读是我高三那年,那时只觉得其中的故事有感染力吸引力,其他的没有多想,前几天再读的时候使我联想到了许多,读到入情处,顿时有了一种相见恨晚,似曾相识的感觉

书中不仅为人生各个课题作了个人的注解,还引领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在去看、去问、去聆听、去与自我做对话,思索为什麼生命是这样的,而我们所认定的是绝对的吗?不,这没有一定的答案,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给我们解答。这是完全个人的,必须自己去会验、感受和探索,唯有通过自己真正的经历,投入、付出和感觉些什麼,那才是纯粹自己的。就如同我当初为什么选择行政管理这个专业,这种选择经过了自我对话,深入思考,诚然,选择只是一个方向,能否到达自己想去的彼岸在于那份坚定不移奋斗不止的信念。

在有限的个人生命中,我们都在找寻自我,探寻生命、发现事理、终其一生我们可能发展事业、成就志业、结交知友、嫁娶育儿、投入志工等等,也可能随波逐流、蹉跎时光、一事无成、积累债业,所以我们必须去参与生活而且是积极的参与,去学会我们各自的人生体验要教导我们的种种深刻意义,然后往内在精神提升,去自我领悟,通过实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书中的一段话对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来自余秋雨老师回读者信的一段话,因为读完可以让我内心释然,时而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下面的文字不要对号入座,看到必须向你指出的是,你的问题出现在一个根本的观念上,你很看不起普通人的生活,认为那种生活是一无所有,让你与普通人一样,你觉得是不公的命运,请你到大街上看看,再注意一下长辈亲属,隔壁邻居,究竟多少人兼有秀美的容颜,聪颖的天资,出众的才华,骄人的学业,难道命运对他们都不公,那么命运对谁公平了,把别人都没有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算公平吗,你如此地看不起周围的普通人,却希望他们来真正关心你,这公平吗。

读完时,我感觉很亲切,是一位长者对晚辈的发自内心的开导,通过这段文字,我隐约感觉到余秋雨老师内心希望这位读者可以领悟很多,希望他好好的,我读完也是开始感慨万千,联想很多,尤其是那些处境还没有我好的朋友和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朋友,我更应该珍惜我所拥有的,有朝一日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尽一份微乎其微的力量,然后会变得释然平静,于是想起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洪应明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文中也谈到了爱,爱,也是老教授终其一生的信仰,尽管他的形体正日渐消陨,他那炽烈明亮的精神灵性仍使我感动不已;尤其震憾的是他对人性纯洁的信诺与他那对生命活泼的热情。对於生命他以自身如烛蜡消融般的身躯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终极意义,爱,正是生命最丰厚的礼物。

下面是文中几个优美的句子,和大家一起共享:

1、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

2、从被追求的那一刻开始,名誉就是一种罪恶。只有在那些人们能自然拥有而不必强求的地方,它才能成为一种美德。

3、恶者播弄谣言,愚者享受谣言,勇者击退谣言,智者阻止谣言,仁者消解谣言。

4、忌妒是自己的敌人,也是他人的敌人。

5、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

6、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江入大海,大海接纳了江河,又结束了江河。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生种种都在向我们展现生命的甜美,然而人生充满著未知与短暂,我们何不勇敢地投入生命,迈开步伐,豁达地去生活;敞开心灵,真诚地拥抱世界,积极地参与生活,胆大而自知地自我许诺和追寻?让生命真实而热烈的活起来。

《霜冷长河》读后感2

一条大河,一个人,他坐在河边,望着滔滔江水驶向大海,心中好像若有所思。这是余秋雨记忆中的一幅场景。也许它不仅仅是浩浩荡荡的黑龙江,也是历史之河,人生之河。

人生是条长河,生命是条长河,情感又是条长河,说到人生,也许有的人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名誉。当名誉受伤害,他们为了名誉的纯洁宁可选择死。从这本书中,我也进一步了解到我国宋代词人、诗人李清照还有许多原来我不知道的人生经历。余秋雨对名誉引用了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家哈利法克斯的话:\"从被追求的那一刻开始,名誉就是一种罪恶。只有那些人们能自然拥有而不必强求的东西,才能成为一种美德。\"

同时,这本书着重描写了一些人生的感悟。我很喜欢其中的第二辑\"关于友情\".写的很精彩,人人都需要友情,友情要经风经雨,经受考验,我们最重要的是珍惜友情。\"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关于友情,余秋雨说:一生走过了无数的城市,平时想起一座城市,最先总是想起这座城市的风景,到最后,必然只想这座城市的朋友。是朋友,决定了我们与各个城市的亲疏。我非常同意他的结论。人们时常说,乘着年轻去奋斗和追求自己的事业吧,但人在总是在为朋友们活着。

各种宏大的目标也许会一一消退,而友情的目标则越来越坚毅。报答朋友、安慰朋友,让他们高兴,使他们不后悔与自己做朋友,其实无非是在意朋友们的肯定和笑声……因为朋友是我们远行千里的鼓励者,我们经由朋友的桥梁,向\"亿万众生\"走去……但是\"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两者不可颠倒。\"

《霜冷长河》中也一直在扬\"善\",我们每个人释放的有限热量虽然不能融化寒冰,但至少能留下一道白色的气息,让同样在寒冷中的人看到希望!所以不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做出小小的贡献。让我们用自己微小的薄力去温暖这个世界吧!

《霜冷长河》读后感3

我第一次接触余秋雨的作品。说实话,初看并无什么的感想,只觉得这书充其量就是一些故事的“集合”,实在是难以让人产生兴趣。但是,细细地揣摩,又似乎懂得了一些什么。

在这本书的第二辑中,余秋雨主要阐述了友情、名誉、谣言以及嫉妒,进而探讨生命。

现代社会中,因为太多的利益、诱惑,大多数人的友情早已变质,不再纯真,是建立在功利之上,为人所利用的另类“工具”。友情的错位,警示着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审视人与人之间关系。“学会珍惜,小心翼翼”这是余秋雨给我们提供的建议。浮生若梦,能有真心的朋友为伴,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所谓的名誉,大抵就是外界对个人的评价、认知。追求名誉,无可厚非。但过分执着于它,就难免有沽名钓誉之嫌。名誉就像是一个人的外包装,易破难存。看破这一层,就能减少名誉对自身的侵扰,获得心灵的解放。

有人的地方就有谣言。余秋雨认为谣言的传播是因为人们求真的需要。置身于社会中,人们难免对周围的环境产生茫然、迷惘的心情,因而迸发出强烈的好奇心。一件事情,经由少数人传递,也许还能保留原样;但一旦被多数人所接触,就一定会面目全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难以阻止,也无法免除,能做的也只有忽视它,保持一颗淡然的心。

只要是人便有欲望。当自己还在起跑线上挣扎,而别人早已遥遥领先时,我们会感到嫉妒。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人性的体现。余秋雨在书中将嫉妒分为两种:高贵的和卑下的。所谓高贵,就是化嫉妒为动力,以嫉妒的对象为目标,不断地努力,直至超越对方。所谓卑下,就是表面上无动于衷,心里却怨恨对方,在暗地里用不正当的手段抹黑、伤害他人。显而易见,我们应当做一个高贵的“嫉妒者”,勇往直前,追逐目标。

友情、名誉、谣言、嫉妒,这些生活中无时不刻的存在,我们无法回避,便只能接受。但愿我们能在生命的长河上平静而又安祥地缓缓行舟。

推荐第4篇:《霜冷长河》读后感

暑假中,闲来无事,就随手拿起一本余秋雨先生的《霜冷长河》读了起来,哪知一读之下竟大感兴趣,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整本,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这是一本讲述人生哲理和如何做人的散文集,其中固然有许多深奥的道理是我所暂时无法理解的,但同样有一些写出了我心中所想,使我为之产生共鸣,尤其是第二辑中“关于嫉妒”的几

篇文章,读完它们,我想了很多很多……人们常常要问何为“嫉妒”,所谓“嫉妒”,就是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嫉妒是人的一种本性,它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奥塞罗在嫉妒,林黛玉在嫉妒,周公瑾在嫉妒,甚至连神话故事中那些顶天立地的天神也在嫉妒。”而事实上,人人都有嫉妒他人的经历,我们中又有谁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个从不嫉妒的人?这正如余秋雨所说的“面对嫉妒,谁也难以充当一位居高临下的医生。这是我们城堡中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染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疯,因它而死,只是还留下了不少病情稍轻的人。”

可见,嫉妒是人性的一种,它既可以出现在一个伟人的头脑中,也可以出现在一个龌龊小人的头脑里,任谁也无法摈除。对于嫉妒与嫉妒者,我们常常抱着一种鄙夷和愤怒的眼光,认为嫉妒别人的人,一定是一个卑鄙无耻之徒,而殊不知,这类人是最值得同情,值得可怜的,也是最不幸的。试问一句,他(她)为什么要嫉妒?还不是因为别人处处都强于他(她)。且别人做的事正是自己最想做的,但自己做不到,别人却做到了。于是,羡慕、不服气等诸多情感因素汇聚在一起,就有了嫉妒。这样看来,嫉妒者处处不及人,就只有靠占一点口头上的便宜来平衡一下自己失控的心理,真是不幸之极了。关于嫉妒者的不幸,余秋雨先生在书中阐述得非常详尽。“一个人一旦陷入了嫉妒就成了半个傻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频频地用伶牙俐齿来自我作践,一次次打自己得耳光还觉得红光满面,真是可怜。”“世界上最不幸得人是谁?我得回答是:嫉妒的人”“对方的每一个成绩,都被看成是针对自己的拳脚,成绩不断则拳脚不断,所以只能时时圆睁着张皇失措的双眼,不等多久就感到遍体鳞伤。”等等说法真是大得五吾心。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不仅讲述了嫉妒得根源与嫉妒者得不幸,还认为嫉妒可以分为两种:高贵得嫉妒与卑下得嫉妒。“是的,嫉妒也可能高贵,高贵得嫉妒比致于卑下得嫉妒,最大得区别在于是否有关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他人、仰望杰出得基本教养。”使人耳目一新。既然我们无法摈除嫉妒之心,那我们该如何使之降到最低程度呢?我想,关键使如何正确看待比自己优秀得人。周瑜之于孔明,厐涓之于孙膑,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使前者因嫉妒而丧命。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应该调整好心态,向他(她)学习,取长补短,将心中的不服化为前进的动力,而不能一味地嫉妒,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尽量减少嫉妒。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将来走上社会,时时刻刻都会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对手,如何处理好嫉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这点,人们常常会有两种表现。一是心中不服,便埋头苦干,竭尽全力,非超过对手不可;还有一种就是表面上对你心服口服,而内心却心怀怨恨,暗地里拼命打小报告,非扳倒你不可。这大概就是高贵嫉妒与卑下嫉妒的区别吧。我们当然应该学习前者,把怨恨、嫉妒藏在心中,将它当作鞭笞自己不断进取的长鞭,脚踏实地拼搏,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而不是指望靠一点小聪明,在别人背后捅刀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以此来打倒对手。因此,我们应该尝试一下高贵的嫉妒,因为“它曾是一位学者在整理另一位学者遗稿时的永久性后悔,它曾是各处一端的科学家冷战结束后的无言拥抱,它曾是两位孤独诗人一辈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的互相探寻,它曾是无数贵族青年决斗前的默默托付……

嫉妒是人之本性,一个会嫉妒的人才是真实的人,我们应该学会高贵的嫉妒,将嫉妒降到最低程度,是它即便在破碎时也能体现一点人类的尊严。“人类多一点奥赛罗的咆哮、林黛玉的眼泪、周公瑾的长叹怕什么?”

推荐第5篇:霜冷长河读后感

《霜冷长河》读后感

——嫉妒是制造、散布谣言的根源

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我正在一辑一篇的拜读余秋雨先生的《霜冷长河》。这是一本讲述人生哲理和如何做人的散文集,使我为之产生共鸣,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二辑中“关于嫉妒”的几篇文章。读完它们,使我对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利于稳定的谣言引起了思考。

何为“嫉妒”,经过翻找现代汉语词典找到,所谓“嫉妒”,就是“忌妒”,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其实嫉妒是人的一种本性,它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事实上,人人都有嫉妒他人的经历,我们中又有谁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个从不嫉妒的人?可见,嫉妒是人性的一种体现,它既可以出现在一个伟人的头脑中,也可以出现在一个龌龊小人的头脑里,任谁也无法摈除。对于嫉妒与嫉妒者,我们常常抱着一种鄙夷和愤怒的眼光,认为嫉妒别人的人,一定是一个卑鄙无耻之徒,而殊不知,这类人是最值得同情,值得可怜的,也是最不幸的。试问一句,他(她)为什么要嫉妒?还不是因为别人处处都强于他(她),且别人做的事正是自己最想做的,但自己做不到,别人却做到了。于是,羡慕、不服气等诸多情感因素汇聚在一起,就有了嫉妒。这样看来,嫉妒者处处不及人,就只有靠制造、散布一些谣言来平衡一下自己失控的心理,真是不幸之极了。

关于嫉妒者的不幸,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对“嫉妒之苦”进行了详尽阐述。“嫉妒者总是在强者中寻找对象,他们不会盯住一个老者,也不会在乎一个穷落潦倒的才子、身陷囹圄的义士,而总是与正处于最佳创造状态的生命体过不去。对方的每一个成绩,都被看成是针对自己的拳脚,成绩不断则拳脚不断,所以只能时时圆睁着张皇失措的双眼,不等多久就感到遍体鳞伤。这种自设战场、自布硝烟的情景有时已近乎自虐狂。”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不仅讲述了嫉妒的本性、嫉妒之苦与嫉妒之恶,还认为嫉妒可以分为两种:高贵的嫉妒与卑下的嫉妒。“是的,嫉妒也可能高贵,高贵的嫉妒比之卑下的嫉妒,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关爱他人仰望杰出的基本教养。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应该调整好心态,向他(她)学习,取长补短,将心中的不服化为前进的动力,而不能一味地嫉妒,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尽量减少嫉妒。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时时刻刻都会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对手,如何处理好嫉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这点,人们总会有两种表现。一是心中不服,便埋头苦干,竭尽全力,非超过对手不可;还有一种就是表面上对你心服口服,而内心却心怀怨恨,暗地里拼命制造中、散布谣言,非扳倒你不可。这大概就是高贵嫉妒与卑下嫉妒的区别吧。我们当然应该学习前者,把怨恨、嫉妒藏在心中,将它当作鞭策自己不断进取的长鞭,脚踏实地地拼搏,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而不是指望靠制造谣言、散布谣言以此来扳倒对手。因此,我们应该尝试一下高贵的嫉妒。”

嫉妒是人之本性,一个会嫉妒的人才是真实的人,我们应该学会高贵的嫉妒,将嫉妒降到最低程度,“使它即便在破碎时也能体现一点人类的尊严。任何一种具体的嫉妒总会过去,而尊严,一旦丢失就很难找回。我并不赞成通过艰辛的道德克制来掩埋我们身上的种种毛病,而是主张带着种种真实的毛病,进入一个较高的人生境界。”

对嫉妒最终制造、散布谣言的人我想最后试问一句:“不愿经历破茧而出的艰辛,却想享受彩蝶飞舞的荣耀,那可能吗?”

推荐第6篇:《霜冷长河》读后感

余先生说“友情这件事,比我们平常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霜冷长河》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霜冷长河》读后感【一】

隐约记得是在半年前,似乎孩提时代的我还在,倔强的拿着考试用书,把自己埋没,如今却带有戏剧性的改变了许多。正如余秋雨先生《霜冷长河》中“春天的激情早已减退,夏天实用也已终结,大地霜降,河水骤冷,冷走了喧闹的附加,冷回了安详的本体。”

那时候,因“友情”的困扰,我急切的渴望有一种力量能支持着我,于是我选择书籍,我开始疯狂的阅读杂书,终于给了我宁静之思的《霜冷长河》四个字在“数字图书馆”中捕捉到,马上把这本书拿到手机中随时来看。

余先生说“友情这件事,比我们平常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特别是男女之间的友情,则更严重,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男女之间是否会存在真正的友情,友情随时可能崩塌,而几乎没有挽回的可能。被多年的挚友欺骗的事儿常有发生,有人认为热情、关心是交友的法门,于是在得不到回应时就愈加“郁闷”,“郁闷”这个词很不好,是一种贬义的形容,我倒觉得可以改成“一时的不知所措”,那样才显得积极追寻向上。

交友的法宝排在第一的该是“善良”,善良是一个人的根基,有了它无论这个人遇到了什么事情,都不会苦恼它的初衷,余先生的“关于善良”:“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有了善的种子才能萌发爱的秧苗,“善良”是平静的、理性的、是趋于完美的,用“善良”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人和事,还愁朋友不多吗?

听了余先生“灯下回信”的教诲,我突然也站在了回信者的角度,去回复自己的信,人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在优越的环境中,必然会产生很多幼稚的,长大后自己都会大声笑出的事情,这是自己心灵成长历程中的小溪,我为自己能路过这样战胜自我、富于挑战的激流而庆幸。期待着到“霜冷长河”上走一走。感谢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便利!

《霜冷长河》读后感【二】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余秋雨所写,第一次读是我高三那年,那时只觉得其中的故事有感染力吸引力,其他的没有多想,前几天再读的时候使我联想到了许多,读到入情处,顿时有了一种相见恨晚,似曾相识的感觉。

书中不仅为人生各个课题作了个人的注解,还引领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在去看、去问、去聆听、去与自我做对话,思索为什麼生命是这样的,而我们所认定的是绝对的吗?不,这没有一定的答案,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给我们解答。这是完全个人的,必须自己去会验、感受和探索,唯有通过自己真正的经历,投入、付出和感觉些什麼,那才是纯粹自己的。就如同我当初为什么选择行政管理这个专业,这种选择经过了自我对话,深入思考,诚然,选择只是一个方向,能否到达自己想去的彼岸在于那份坚定不移奋斗不止的信念。

在有限的个人生命中,我们都在找寻自我,探寻生命、发现事理、终其一生我们可能发展事业、成就志业、结交知友、嫁娶育儿、投入志工等等,也可能随波逐流、蹉跎时光、一事无成、积累债业,所以我们必须去参与生活而且是积极的参与,去学会我们各自的人生体验要教导我们的种种深刻意义,然后往内在精神提升,去自我领悟,通过实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书中的一段话对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来自余秋雨老师回读者信的一段话,因为读完可以让我内心释然,时而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下面的文字不要对号入座,看到必须向你指出的是,你的问题出现在一个根本的观念上,你很看不起普通人的生活,认为那种生活是一无所有,让你与普通人一样,你觉得是不公的命运,请你到大街上看看,再注意一下长辈亲属,隔壁邻居,究竟多少人兼有秀美的容颜,聪颖的天资,出众的才华,骄人的学业,难道命运对他们都不公,那么命运对谁公平了,把别人都没有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算公平吗,你如此地看不起周围的普通人,却希望他们来真正关心你,这公平吗。

读完时,我感觉很亲切,是一位长者对晚辈的发自内心的开导,通过这段文字,我隐约感觉到余秋雨老师内心希望这位读者可以领悟很多,希望他好好的,我读完也是开始感慨万千,联想很多,尤其是那些处境还没有我好的朋友和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朋友,我更应该珍惜我所拥有的,有朝一日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尽一份微乎其微的力量,然后会变得释然平静,于是想起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洪应明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文中也谈到了爱,爱,也是老教授终其一生的信仰,尽管他的形体正日渐消陨,他那炽烈明亮的精神灵性仍使我感动不已;尤其震憾的是他对人性纯洁的信诺与他那对生命活泼的热情。对於生命他以自身如烛蜡消融般的身躯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终极意义,爱,正是生命最丰厚的礼物。

《霜冷长河》读后感【三】

暑假中,闲来无事,就随手拿起一本余秋雨先生的《霜冷长河》读了起来,哪知一读之下竟大感兴趣,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整本,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这是一本讲述人生哲理和如何做人的散文集,其中固然有许多深奥的道理是我所暂时无法理解的,但同样有一些写出了我心中所想,使我为之产生共鸣,尤其是第二辑中“关于嫉妒”的几篇文章,读完它们,我想了很多很多……

人们常常要问何为“嫉妒”,所谓“嫉妒”,就是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嫉妒是人的一种本性,它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奥塞罗在嫉妒,林黛玉在嫉妒,周公瑾在嫉妒,甚至连神话故事中那些顶天立地的天神也在嫉妒。”而事实上,人人都有嫉妒他人的经历,我们中又有谁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个从不嫉妒的人?这正如余秋雨所说的“面对嫉妒,谁也难以充当一位居高临下的医生。这是我们城堡中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染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疯,因它而死,只是还留下了不少病情稍轻的人。”

可见,嫉妒是人性的一种,它既可以出现在一个伟人的头脑中,也可以出现在一个龌龊小人的头脑里,任谁也无法摈除。对于嫉妒与嫉妒者,我们常常抱着一种鄙夷和愤怒的眼光,认为嫉妒别人的人,一定是一个卑鄙无耻之徒,而殊不知,这类人是最值得同情,值得可怜的,也是最不幸的。试问一句,他(她)为什么要嫉妒?还不是因为别人处处都强于他(她)。且别人做的事正是自己最想做的,但自己做不到,别人却做到了。

于是,羡慕、不服气等诸多情感因素汇聚在一起,就有了嫉妒。这样看来,嫉妒者处处不及人,就只有靠占一点口头上的便宜来平衡一下自己失控的心理,真是不幸之极了。关于嫉妒者的不幸,余秋雨先生在书中阐述得非常详尽。“一个人一旦陷入了嫉妒就成了半个傻,频频地用伶牙俐齿来自我作践,一次次打自己得耳光还觉得红光满面,真是可怜,”“世界上最不幸得人是谁?我得回答是:嫉妒的人”“对方的每一个成绩,都被看成是针对自己的拳脚,成绩不断则拳脚不断,所以只能时时圆睁着张皇失措的双眼,不等多久就感到遍体鳞伤。”等等说法真是大得五吾心。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不仅讲述了嫉妒得根源与嫉妒者得不幸,还认为嫉妒可以分为两种:高贵得嫉妒与卑下得嫉妒。“是的,嫉妒也可能高贵,高贵得嫉妒比致于卑下得嫉妒,最大得区别在于是否有关他人、仰望杰出得基本教养。”使人耳目一新。既然我们无法摈除嫉妒之心,那我们该如何使之降到最低程度呢?我想,关键使如何正确看待比自己优秀得人。

周瑜之于孔明,厐涓之于孙膑,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使前者因嫉妒而丧命。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应该调整好心态,向他(她)学习,取长补短,将心中的不服化为前进的动力,而不能一味地嫉妒,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尽量减少嫉妒。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将来走上社会,时时刻刻都会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对手,如何处理好嫉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于这点,人们常常会有两种表现。一是心中不服,便埋头苦干,竭尽全力,非超过对手不可;还有一种就是表面上对你心服口服,而内心却心怀怨恨,暗地里拼命打小报告,非扳倒你不可。这大概就是高贵嫉妒与卑下嫉妒的区别吧。我们当然应该学习前者,把怨恨、嫉妒藏在心中,将它当作鞭笞自己不断进取的长鞭,脚踏实地拼搏,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而不是指望靠一点小聪明,在别人背后捅刀,以此来打倒对手。因此,我们应该尝试一下高贵的嫉妒,因为“它曾是一位学者在整理另一位学者遗稿时的永久性后悔,它曾是各处一端的科学家冷战结束后的无言拥抱,它曾是两位孤独诗人一辈的互相探寻,它曾是无数贵族青年决斗前的默默托付……

嫉妒是人之本性,一个会嫉妒的人才是真实的人,我们应该学会高贵的嫉妒,将嫉妒降到最低程度,是它即便在破碎时也能体现一点人类的尊严。“人类多一点奥赛罗的咆哮、林黛玉的眼泪、周公瑾的长叹怕什么?”

推荐第7篇:霜冷长河之读后感

人生是个广博深奥的课题,我们身处於浩潮又充满哲思的境域裏,诸多事理物由是我们所不能理解又极却去探求知晓的。人生在世,有什麼是我们穷极一生要去追寻、去探求、去体验、去学习乃至去得到的呢?活在世上,尽管我们所知有限,对於生命,我们仍需於热爱它、参与它,去投入其中使其成为一员,其中道理究竟为何呢?是我们自出生即被赋予的本能、责任吗?亦是我们热情不减的投入生命、参与生活不仅为求温饱而已,更求精神灵性上的了悟、超越?我想答案不在外求而存於个人心中吧。生命是什麼,生活又是为了什麼,每个人心底都有其所阐释的答案吧!

>很有意思的一本著作,不仅为人生各个课题作了个人的注解,还引领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在去看、去问、去聆听、去与自我做对话,思索为什麼生命是这样的,而我们所认定的是绝对的吗?不,这没有一定的答案,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给我们解答。这是完全个人的,必须自己去会验、感受和探索,唯有通过自己真正的经历,投入、付出和感觉些什麼,那才是纯粹自己的。

在有限的个人生命中,我们都在找寻我,探寻生命、发现事理、发展人我情爱与学习生活,终其一生我们可能发展事业、成就志业、结交知友、嫁娶育儿、投入志工等等,也可能随波逐流、蹉跎时光、一事无成、积累债业,但这一切可否归结於发展~完熟的自我个人呢?>裏道出人生的课题是:我们必须去参与生活,去学会我们各自的人生体验要教导我们的种种深刻意义,然后往内在精神提升,去参破人的贪瞋痴身口意,乃至了悟其实存在是无,万念万欲是无,一切人我是非,憎恨痴迷也是无,一切皆是无也是空,诚如人心本是一潭平静无波的湖,我们要投掷什麼使它波澜起伏亦或保有其宁谧深邃。

再来,我们谈到了爱,>之末章节<最后的课程>讲述的是牶一最限好的经验:爱,也是老教授终其一生的信仰,尽管他的形体正日渐消陨,他那炽烈明亮的精神灵性仍使我们感动不已;尤其震憾於他对人性纯洁的信诺与他那对生命的活泼热情。对於生命他以自身如烛蜡消融般的身躯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终极意义,我们还能如此沈迷於俗世的声光迷乐,无视於生命所要给予我们的,其实正是如此美妙的经验吗?爱,正是生命最丰厚的礼物。

人生种种都在向我们展现生命甜美,然而人生充满著未知与短暂,我们何不勇敢地投入生命,迈开步伐,大步大步地去生活;敞开心灵,热切地拥抱世界,热联地爱和参与,胆大而自知地自我许诺和追寻?让生命真实而热烈的活起来

推荐第8篇:《霜冷长河》读后感600字

《霜冷长河》读后感600字

2019届 万珍 三帆学生会

一条大河,一个人,他坐在河边,望着滔滔江水驶向大海,心中好像若有所思。这是余秋雨记忆中的一幅场景。也许它不仅仅是浩浩荡荡的黑龙江,也是历史之河,人生之河。

人生是条长河,生命是条长河,情感又是条长河,说到人生,也许有的人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名誉。当名誉受伤害,他们为了名誉的纯洁宁可选择死。从这本书中,我也进一步了解到我国宋代词人、诗人李清照还有许多原来我不知道的人生经历。余秋雨对名誉引用了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家哈利法克斯的话:\"从被追求的那一刻开始,名誉就是一种罪恶。只有那些人们能自然拥有而不必强求的东西,才能成为一种美德。\"

同时,这本书着重描写了一些人生的感悟。我很喜欢其中的第二辑\"关于友情\".写的很精彩,人人都需要友情,友情要经风经雨,经受考验,我们最重要的是珍惜友情。\"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关于友情,余秋雨说:一生走过了无数的城市,平时想起一座城市,最先总是想起这座城市的风景,到最后,必然只想这座城市的朋友。是朋友,决定了我们与各个城市的亲疏。我非常同意他的结论。人们时常说,乘着年轻去奋斗和追求自己的事业吧,但人在总是在为朋友们活着。各种宏大的目标也许会一一消退,而友情的目标则越来越坚毅。报答朋友、安慰朋友,让他们高兴,使他们不后悔与自己做朋友,其实无非是在意朋友们的肯定和笑声……因为朋友是我们远行千里的鼓励者,我们经由朋友的桥梁,向\"亿万众生\"走去……但是\"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两者不可颠倒。\"

《霜冷长河》中也一直在扬\"善\",我们每个人释放的有限热量虽然不能融化寒冰,但至少能留下一道白色的气息,让同样在寒冷中的人看到希望!所以不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做出小小的贡献。让我们用自己微小的薄力去温暖这个世界吧!

推荐第9篇:《霜冷长河》读书笔记

《霜冷长河》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余秋雨先生。人生就像一个没有老师课堂,我们在这个课堂里自己学习、自己探索,从不停止,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天。这本书讲述了生命的几个课题,作者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很多都是我们这个年龄所没有的阅历,尤其是这本书的第二辑,真的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章节的感想。

关于友情

对于友情的看法,年轻人都是比较单纯的,就像我,一直都认为友情是仅次于亲情的,至于爱情说白了也不过是从友情到亲情的过度,朋友就是除了亲人之外能够谈心的人。作者认为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以后,因为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悦的嬉戏,而大多数的人却总是怀念着孩童时代的自己。在书中提到“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的确,友情一旦与功利挂钩就会变质,在功利面前,有的人会出卖或是陷害自己的朋友,在这个社会上这样的事例很多,年轻一代的我们还不能体会,但是将来也许要承受一番,旁观者的我们只能和作者的反映一样,凄然一笑,深深点头。真正的友情是无所求的,不企求什么,既纯洁又脆弱,这样的友情真的很少,想到这里,身边的朋友一一浮现眼前,庆幸的是,我身边确实有这样的朋友,学会珍惜身边的朋友,因为一段友谊的产生不容易,尤其是这种无所求的友情更应该小心翼翼,防范破碎。人一旦过了拼搏的岁月,亲情和友情就是最重要的了。 关于名誉与关于谣言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很看重自己名誉,否则为何如此介意别人的看法呢。作者有一句话说得很对,“人们在名誉的争夺中最容易降低自己的生命方位,降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人们往往在争名夺利的时候迷失自我,而且迷失得很严重,甚至用上了一些不道德的手法,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不名誉,一旦争夺不名誉的话,那么真正的名誉裂缝就再也无法弥补了。作者举例李清照,李清照是我一直都很喜欢的一位词人,她目睹身边的人经历着失去名誉,到她中年改嫁自身也遭遇着名誉的受损,但是她却能流芳百世,这是她想不到,当初的她也许也担心自己的名誉受损,但是那些恶名却并未持续太久,作者想要说明的是日常体验的名誉和最终的名誉之间的差异。我也认为名誉并不是生命中最珍贵,名誉是来自别人的评论,有时候是我们追求不来的,我们可以做的只是做好自己,如果把追求名誉当作自我进步的动力还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能弄巧成拙,否则追求名誉则变成一种罪恶。最后作者还谈到了已经取得名誉的人,我认为人到高处时,处境自然变得危险或者变得寂寞。一个在高处的人,要站得稳,不容易;

要有知己,要被人理解,不容易;这也许是为什么那么多名人到最后喜欢回归田园,隐世而居。

我认为谣言是跟名誉相关,所谓“人言可畏”,谣言就是攻击名誉的武器,谣言的本质就是谎言,因此谣言也被分为善意的谣言和恶意的谣言。我们痛恨的通常就是后者,而最可恨的就是那造谣的人。“我们与谣言的对峙,也就是与人类根深蒂固的心理隐患的对峙。”追踪谣言的根源,就是造谣者的为何要捏造或夸大事实。谣言不同于谎言的是它具有传谣者。作者作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对谣言的需求是出于求真的的需求,因为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都有着因迷茫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因为不安全感的存在促使了对高于自己的事务的好奇之心,因为长久的仰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不平衡的现在恼怒。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被谣言弄得痛不欲生,我当时安慰她说:嘴巴长在人家那里,你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让谣言不攻自破,的确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很难不去介意别人的看法,“恶者拨弄谣言,愚者享受谣言,勇者击退谣言,智者阻止谣言,仁者消解谣言。”那么你又是哪一种人呢?

关于嫉妒

谈到嫉妒,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会嫉妒,只是程度的不同罢了。“嫉妒的起点,是人们对自身脆弱的隐忧。”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人们会不经意的与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比较,因为人必然要面对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而那份自卑感对强势的人产生了敏感,进而演变成嫉妒。其实嫉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说白了就是人的本性,我们扪心自问是不是真的从来没有嫉妒过别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正如作者所说的:“面对嫉妒,谁也难以充当一位居高临下的医生。这是我们城堡中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染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疯,因它而死,只是还留下了不少病情稍轻的人。”这么说来,似乎大家都承受着嫉妒之苦,那么嫉妒为何苦呢?苦在于对自身的贬低,对他人的太高,苦在于自迷自困,自轻自困。作者认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就是嫉妒的人,如果不想成为不幸的人,那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嫉妒别人身上,而是把时间用在如何超越别人的过程之上。

这本书讲述很多人生哲理,作者有一些看法是我们现在暂时无法理解的,但是作者的分析真的很到位很严谨,从根源的分析到现象的分析再到如何解决问题的分析,使我们能够充分的认识问题。以后再生活再遇到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再细细地品味这本书,也许就能豁达地面对问题了。

推荐第10篇:读《霜冷长河》有感

读《霜冷长河》有感

我之所为读后感,并无特定的框架,皆是有感而发,纯粹的记忆性感受。

最近在看余秋雨教授的《霜冷长河》,一夜一篇,看后就和衣入睡。书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风格平实自然,行文简洁流畅,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现实和真实人性的深入思考。

喜欢读余秋雨教授的散文,因为先生的文章文化底蕴厚实;喜欢看席慕蓉女士的散文诗,因为她的文字清丽细腻;还喜欢翻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因为先生的文章真实透彻。我的案头,几乎都是他们的作品集子。闲暇的时候就喜欢翻看这些文集,有了这些智者陪伴,长夜就不会寂寞,生活也不会孤单。

“生命是一条江,发源于远处,蜿蜓于大地,上游是青年时代,中游是中年时代,下游是老年时代。” 罗素的这个天才比喻让颇有人生阅历的余秋雨觉得十分贴心,于是以霜冷长河的图景为背景来谈人生。想想也是自己好像刚刚毕业,如今却是这般年纪了。于是我感叹岁月的无情,我会经常想,我要好好玩玩,事实上,就是在这样的自我安慰中我会在自己的空间编织一份份美丽,这美丽不是人们理解的女人的美貌,让人可以用眼睛看的;也不是女人的味道,让人可以用心去品味;而是我的一切顺其自然的生活。快乐的时候找几个朋友打打牌,苦恼的时候找个知心朋友谈谈心,无聊的时候叫几个同学游一游,需要的时候去开动一下自己的脑筋完成一些作业„„

一天一篇的看着,体味先生诠释的人生,叹服着独到的精辟,记得一夜看了先生《关于友情》,总是无法入睡

先生说:一生走过了无数的城市,平时想起一座城市,最先总是想起这座城市的风景,到最后,必然只想这座城市的朋友。是朋友,决定了我们与各个城市的亲疏。我非常同意先生的结论。人们时常说,乘着年轻去奋斗和追求自己的事业吧,但一过中年,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朋友们活着。各种宏大的目标也许会一一消退,而友情的目标则越来越坚硬。报答朋友、安慰朋友,让他们高兴,使他们不后悔与自己朋友一场。所谓成功,除了功利性的目标以外,也无非是在意朋友们的首肯和笑声···我们或许关爱人类,心怀苍生,并不以朋友的圈子为精神终点,但朋友仍是我们远行千里的鼓励者和送别者,我们经由朋友的桥梁,向亿万众生走去。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居然能兼济天下。

其实,世间的孤独者也都经历过友情,也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只是他们不知道鉴别与维护,不善于呵护与珍惜,最终被一一破碎了,以至最后孤独了自己。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提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了。那么友情的错位,是基于什么理解的呢?答案来源于自身和外界的混乱。就外界来说,人们习惯用功利和商业思维来判断友情的实用和交换原则,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见真情,似乎友情在为难之际及时出现,在经历考验之后才得到升华,这是对友情的苛求,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也没有接受考验的义务;就自身来说,或许因志趣、爱好、共同的事业奠定了友情的基础,但人性的差异,又往往不能因为“高山”都有“流水”,因拨琴弦,都有知音。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长期信赖的友情竟是虚假的,而这种虚假又并不出于恶与罪,而是出于我们自身对友情本身的错位和悖论,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

先生回答得好啊:人的一生要接触很多人,不可能人人都能建立友情,因此应该有两个或者更多层次的友情存在。“宽泛意义的友情和严格意义的友情”。没有前者未免拘谨,没有

后者难于深刻。宽泛意义的友情,是人们结识、好感、愉悦的集合,它的宽度是人们全部履历和经历的概括,它随人们接触外延的扩大而不断扩展,它与事业、地位、经历、方位、功利联系,没有数量界限;严格意义的友情,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寻找的精神村落,寻找途中没有任何功利性的路标,它是以生命来涵养的,这种友情不依靠什么,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地位和身份,只不过是相互使对方更加快乐、温暖、自在、幸福,“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然而,这种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在如饥似渴地追寻,很可能友情与你擦肩而过,你没有在意,或无法辨认,也许等你蓦然回首的时候,不是来得太早就是来得太迟···”余秋雨先生最后说,人们“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因此,学会珍惜吧~!”

是啊,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感谢他,是他给了我们一片自由宁静的天空,是他给了我们一块和平温馨的土地。谢谢。

有的人将人生比作长路,也有的比作高山,而现在余先生将他具化成了长河。

这种比喻正解释了人生的现象,在有的地方河流湍急,有的地方水波不兴,而在长河的源头永远是纯洁的,在长河的尽头则是宽广平静。这多么像人生。在这长河中的各种水下暗礁,水中险滩,水中生物无不活现了生命中的曲折,困难,得失,成败。而余先生的关于善良,关于生命,关于年龄等篇也都是在这长河中历练浸泡之后而钓上来的肥腴的黑鱼与我们共享,我们应该再次谢谢他的盛情。

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和平,他正直、善良、诚恳,他无时不在感化同类,希望我们能够接受多点文明,吸收多点精华,不要再这样无谓的喧嚣下去,多去思考思考有益的人生话题,而不是为了物质而竞争人生。

他也不是用无情的法律的眼光去看罪犯,而是用人的起码的感情出发去寻根究源,到底什么才是犯罪的动因。这让我很感动,在西方的法庭中的陪审团制度正是体现了这个人性、人情的重要性。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是反对社会主义法律的,也许不是我错了,而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的原因。

余秋雨先生用感性的长河来概括人生,有点像东方人用佛、西方人用上帝来解释过去的无知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激烈与平静、纯洁与混沌、狭窄与宽广不也正好与真正的历史吻合吗?

那么如今正处于这条长河的哪个位置呢?不是源头不是尾„„

第11篇:读余秋雨霜冷长河之垂钓有感

读余秋雨《霜冷长河》之《垂钓》有感

时光流转,变的是事态,不变的是那颗心。

走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内心已被世俗挤压,却无所适从!总是无谓感慨世俗命运多舛,无形间给自己打压,其实又何必呢?让内心平和,让自己豁达,让一切淡然的过去,让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就像余秋雨所著《垂钓》一样。

《垂钓》文章写的很朴实,概述了两位垂钓者在不同的精神追求下,产生的不同做法——胖老头钟情于垂钓垂钓小鱼,而瘦老头更青睐于垂钓大鱼,这样导致胖老头很快钓满一桶,而瘦老头迟迟不见杆动。因为道不同,所以二人无言于对方,从内心鄙视对方,总觉得自己高尚于对方!所以余秋雨的妻子就戏谑道,怪不得胖老头这么胖,瘦老头这么瘦,精神世界总是执着而瘦削的!

这就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戏剧性的融合!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头,又怎么能体现胖老头的丰收呢?没有胖老头,又怎么能体现瘦老头的执着固守呢?二者在自己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矛盾又高度统一!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彼此相悖又道义相投,都是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其实无论是物质的也好,还是精神的也罢,都有自己彼此存在的价值,倘若没有胖老头抑或瘦老头在垂钓时看不到了胖老头,那彼此是何等的诚惶诚恐啊!所以余秋雨说世界上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大的朋友,彼此是很难分开的!

物质世界的单一存在只会让世界变得鄙陋难堪,颓废不已;精神世界的独自存在,只会让世界变得单薄瘦削,空乏无味!只有使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有机的结合,彼此的融洽,才能真正意义的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力量,从而把世界勾勒成丰腴和多彩的世界。就像易中天在《论语心得》的序中写到“灰色的孔子必须连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才会有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由此可见灰色的孔子就像我所说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灰色的,所以它具有普适性,可以链接到各种物质世界;也只有精神世界是灰色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才能无限延伸,全面发展!

物质世界受精神世界的影响,精神世界又受物质世界的制约。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的有机体,没有精神世界是可怕的,就像人们没有文化,辨别不清自己的真正方向,自己做一些愚蠢之极的事情,却不曾悔改;若只有精神世界,世界将变得单一而且无助,“灰色”而且死寂,就像只追求精神世界的和尚一样,生活单调空乏。

所以在社会上生活的我们,应该用物质世界来丰富我们,用精神世界来调试我们,让自己在困惑中扬帆起航,在困难中昂首向前,在踌躇中心智清晰!当我们走在漫漫人生路上,用二者的有机结合让内心平和,让自己豁达,让自己淡然!

第12篇:撤销处分申请 冷后霜霜

申请

地临三江,时逢四月;离别将近,高考在即。不才冷后特交申请,恩师领导且听下情。

想当初,年少轻狂,不知所谓;到而今,岁长有悔,痛改前非。曾几时,桀骜不驯,行事一番孤意;生性放达,死有三分傲骨。不知事分深浅,人有高低。三年前大醉杜康岂当太白,二载后小惩恶人难比提辖。是乃,友不助而情难却,恶不惩则义难平。时下身兼处分有二,心怀微志有三。

其一,穷途而返,痛弃前嫌。修身养性,不用虚怀若谷;洗心革面,但求气定神闲。为此愿,我三载之中朝朝铭记,四时之间日日反思。取之于思,用之于行。临深渊后言语,履薄冰而行动。此志,吾行三年始有微色,当持半世方可小成。因行此志,吾言而慎,行而谨,此乃吾之所得也。

其二,悬梁刺股,学而有成。吾志付与吾行,吾愿成与吾业。行此志,吾不惧天柱之高,北辰之远。

只是大志未行,迷途方醒,却又蓄势难发,徒有余情。只因彼时年少,重错在先,连累此时青春大志难前。眼看十年寒窗之苦,欲付东流,由此而生第三志。还望恩师领导高抬贵手,不计前嫌。

想我高中三年,虽非劳苦功高,也曾尽心竭力。成绩虽非出类拔萃,久来也非泛泛之辈。吾虽不可下陈蕃之榻,志也有青云之风。礼贤士之人何忍因旧过而屈志士于泥淖;爱英才之辈岂愿以陈见而窜仁人于困境。吾虽负重过,但过不致街亭之失。况吾深知己过,已痛改前非。吾之改变,三载之中恩师、同窗应深有体会。吾之赤诚,三尺神明低头可鉴。望恩师领导体我痛改之意,壮志之情,以与消去处分。体谅成全之情,吾当铭记于心,唯有凿壁罗萤,为图大志方可报知遇之恩。

第13篇:科学历史的长河 读后感

关于《科学的历程》

科学史,由于上课的原因买了它,但细细看下去,有些爱不释手了。

科学的历程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国盛主编。在1995年,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第一版)的出版,曾掀起了一阵科普著作阅读和出版的热潮。该书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等多个奖项,还被新华书店总店《全国新书目》杂志评选为“新中国50年百部名著”。而我手中的《科学的历程》是吴老师修改后的第二版。

吴老师说,真实的人性的科学家形象只有在科学史中才能得到恢复,真正的科学家不仅增长人类的自然知识,而且传播一种在思想上独立思考、有条理地怀疑的科学精神。

读科学史,感受科学精神,犹如读人生。

《科学的历程》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几本书之一,怎么赞美她,我觉得都不过分。也有人会说我这么评它着实有点儿夸大其词,其实不然,书中之精华请听我慢慢道然。

这是是一部有关科学史的宏伟巨著,全面总结了人类有史以来特别是自国家出现以后人类自我发展的概况,在追述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条理清晰,系统明了,展现了一幅科学史上的“清明上河图”。

它是文理结合的标兵,既有理性思维,又不乏人文关怀,完美的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代的最强音的同时,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道主义色彩。

它也是是亚历山大利亚港外的法罗斯灯塔,给迷失在地中海的“诺亚方舟”号航船指明方向

„„

如果有谁要问现代科学精神的起源在哪里,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在西方!就在那块亚平宁半岛上,产生了文艺复兴的中世纪国家——意大利。

然而我们翻开意大利的文明史,就会发现意大利这个国家源于古罗马,而古罗马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信奉实用主义的国家都没有孕育出“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谋求地区乃至世界政治和军事强国是罗马性格的一贯作风。所以科学精神源于意大利是一个伪命题。

那么科学精神究竟来自何方呢?历史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希腊人。

希腊人热爱自由,不肯屈服于暴君,其民主体制年轻而富有活力;他们热爱生活,天性乐观,每四年举行的一次奥林匹克竞技会是他们快乐生活的写照;他们崇尚理性和智慧,热爱真理,对求知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热情,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希腊人在精神文明方面对于近代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希腊人出现了才智卓越的哲学家,他们是许多学科的鼻祖,著名的有自然哲学家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纳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芝诺等,有人文哲学家罗泰哥拉、苏格拉底等,有体系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有天文学家西帕克思、托勒密等,有数学家欧几里德、刁潘都等,有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有生物学家特奥菲拉斯特,有地理学家希西塔斯和艾拉脱色尼。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东方人发展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主要为的是实用的目的和宗教的需要,只有希腊人首先是图给出理性的解释,试图超越具体个别的现象进入一般的认识。这正是希腊思想的特质,也是希腊人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

随着希腊内部矛盾的积聚,战争带来的后果进一步恶化,原先稳定的民主政体一去不复返,科学的大厦没有了稳定的基础而变的摇摇欲坠。而这时罗马正以它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逐步统一了地中海沿海的各个地区。但是一般认为罗马人专注政治和军事问题,对于法律和军事研究较多,而对于自然科学则缺乏兴趣和热情。他们注重实际,不喜玄想这与希腊人完全不同。

1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科学发展的前提:其一,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其二,具备追求超越的理想和藐视现实功力的希腊气质。可惜罗马人太注重实际而忽视了希腊气质的传承和发展,希腊的科学精神在地底下沉睡近千年,罗马人要负很大责任的。同时罗马科学的衰弱对当代中国来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教训。

罗马的统治对于科学的发展最为不利的一点儿,就是与基督教的结合。公元392年,罗马皇帝迪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承认了基督教在罗马世界的国教地位。此后,以信仰无所不能的上帝取代了理性的思维,在民众的思想中根深又蒂固。随着基督教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压制人性的禁欲和蒙昧主义越发滋生,人们的精神陷于愚昧和迷信之中,欲罢不能。

但是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人类开启了另一扇门。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 在东方,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华帝国放射出了耀眼夺目的科学技术之光华。具体表现在四大发明,纸张的发明传到欧洲成为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助产士,知识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这大大普及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开启了这一段时期的火器革命和军事理论变革;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帮助资产阶级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逐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印刷术则变成了信教的工具,成为传播资本主义精神最强有力的武器。

也在欧洲的文化沙漠时代,阿拉伯人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并在文化上通过大翻译运动继承了希腊的科学遗产,成了科学火种的保存者。

历史进程发展到了中世纪的后期,欧洲的学术开始从漫漫长夜中苏醒。在教会学校的基础上,欧洲出现了大学这种近代的教育体制。十字军东征从阿拉伯人那里带回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希腊的学术。通过翻译和消化希腊古典文献,欧洲学术得以复兴,出现了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圭那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培根。托马斯.阿圭那成功的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融合在一起,建立了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因此他本人也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千年伟大思想家之一,与爱因斯坦、马克思并列。

到了中世纪晚期,近代科学在一场科学革命中诞生了,史称哥白尼革命。由哥白尼所发动的天文领域的革命,是近代科学革命的第一阶段。此后,科学的发展似水东流,奔腾不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博物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宇宙和航天技术轮番上阵,交替发展,大有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宏伟气势。

这本书最初读完,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理清了科学发展的脉络,并且将科学放在历史的角度,许多原来我以为是高深莫测而且非常令我头疼的理科问题,一下子在科学家的逐步探索中,迎刃而解。

我联想起了关于我们中国的教育。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非常年轻的大学生,他高考的物理成绩几乎是满分,但是在兴高采烈地去大学报到的旅途上,他却一直在苦苦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从轮船和火车上跳起来时,仍能落回原处,而轮船或火车在他跳离的这段时间中居然并没有从他脚底下溜走一段距离。他在轮船上试了好几次,情况都差不多,轮船一点儿也没有溜走的意思。后来,他突然想起,地球时时刻刻都在转动,而且转速极大,也从来没有发生过跳起来落不回原地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高分的大学新生还是不得其解。直到他读了一本有关的科学史书,懂得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真实含义,他才恍然大悟。

为了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我们大多不是从阅读这门学科的历史开始,相反,我们从记住一大堆陌生的符号、公式、定律开始。中国教育界盛行的依然是分数教育、技能教育,这种教育的弊端首先是将科学理论固定化、僵化,使学生以为科学理论都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其次是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以为科学的东西是毋庸置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最后是将科学技术化、实用化、工具化,忽视了科学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

当然,自然科学本身技术性太强,科学教育必须花大部分精力于训练学生的技能,但是适当引入科学史内容对教学是有好处的:第一,科学史增加理科课程的趣味;第二,科学史 2 使学生了解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和原理是如何被提出来的——针对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留下了什么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第三,科学史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性的故事,从而确立完整的科学形象,而这才符合教育的终极目标。

将这本书中的内容真正用于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可爱,喜欢学科学,喜欢读科学。这将是我今后的目标。

第14篇:《冷知识》读后感

《冷知识》读后感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世界上最奇的冷知识》。我太喜欢这本书了,因为书里介绍了许多有趣的知识,比如水也有记忆;动物中也有天才;石油能种植出来,还有许多纠正人类错误认识的知识,如世界上最早的袜子出现在中国;落水后抓住木头不一定能得救;乌鸦是鸟类中最聪明的鸟。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乌鸦是鸟类中最聪明的鸟,里面写道:乌鸦并不是厄运和死亡的代言人,乌鸦之所以能预知死亡,那是因为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新陈代谢已发生严重障碍,部分细胞组织已开始变性分解,其发出的气味就会吸引喜食腐败尸体的乌鸦。

在日本一所大学附近的十字路口,经常有乌鸦等待红灯的闪亮,红灯亮时,乌鸦飞到地面上把胡桃放到等待通行的车轮底下,等指示灯变成绿灯时,车轮滚过把胡桃碾碎,红灯再次亮起时,乌鸦们赶紧飞到地面上美餐一顿,你说,乌鸦是不是非常聪明。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大自然中奇妙的知识可真多啊!

青园街小学四年级:天添

第15篇:《一竿冷》读后感

全文以山的坚强和水的灵动的对比向人们展示出两种不同的处世风格和态度,褓抱与幻灭,安宁与动荡,避世与出世。这种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却是人世间不可避免的。山和水,理想和幻灭,这个千年的话题,在作者的笔下又有了新的诠释。

山是不屈的。他包容万物,给迷路和流浪的人以安定的住所;他沉默,在突如其来的山火中忍耐,只以将来的蓊郁森林作为应答。一种仁慈与低调,一种包容与矜默。生存还是毁灭,这不应是个问题。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蝼蚁尚且偷生”,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无论山火是否毁灭整座山林,只要还有一粒种,就能重造往日的蓊郁,重给万物以包容。去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毁灭了一切,亲人、珍爱、财富。但不屈的中国人还是站起来了。伤痛已化作泪水掩埋在曾经的废墟之中,骄傲的脸庞在每个人的笑容清晰可见。希望与幻灭,褓抱与矜默,只在一念之间。

而水是理智的。“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背井离乡,一往无前。风景的沉溺只会消磨他的能量和斗志,过去的沉湎只会平添愁绪的苦恼和烦闷,只有一往无前乘风破浪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背井离乡的付出倾注了理想的抱负,孤独的追寻是为了完成抱负的使命。

山和水,理想与幻灭,“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以理想为翼,在幻灭中飞翔。

第一次看到哲理性散文可以写得如此随性如此诗意。一气呵成,飘逸自然。所用喻体直接明了又富有诗意与哲理。而所谓的典故也并非照搬于文,略加展现的意境便已转变成自己的文字。“两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而全文的“山”“水”看似截然相反的两面,作者也完全能将其统一于身处人世追寻与无奈之中。

全文以《江雪》开篇,又以其意境结尾,更妙的是蓑笠翁“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朝无垠的江面面,抛出不丝之竿”独钓寒江又回应了山与水的对话,“用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将矛盾统一起来。

作为一篇哲思性的文章,它完全深刻地反映出了理想与幻灭的碰撞。

作为一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精髓和唯美的文字也成功地表达出全文的主旨。

实是美哉,妙哉。

第16篇:一枕清霜读后感

与《一枕清霜》相遇

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第一次正式的看夏磊的作品:《一枕清霜》。很荣幸,在星期四的晚上有机会和老师还有同学们一起交流,这一次面对面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第一感官,是夏磊老师给我的感觉,以前总觉得作家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遥不可及的,他们的书写的虽好,可总有一股“仙气”让人觉得这与我们太遥远。可是夏磊老师不会,真的是一个很温和人呢,他和我们讲话就像家长对孩子一样,很亲近乐观。老师的话和他的文章一样率真而又本色。他的经历很丰富,是商人,官员又是作家,但是他也是一个父亲,在谈论起儿子时,爽朗的笑着满是骄傲与自豪还有那份温暖。

因为工作的原因,走南闯北,吃过很多苦,但是夏老师能够苦中作乐,探寻

美景,把握到生命中的那份感动。他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我以为他会抱怨工作的辛苦,与家人的分离,可是他没有,他忍受着生活中所有的艰苦与磨难,将自己所看所想所感用文字写下,记录旧时光,但却不带一丝怨愤,报以淡然。并把曾经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在眼中甚至还流露着诸多温情与怀念。他或是想到灵山脚下的那个伟大的跛脚男人,想到那群热心帮助他的官员们的身影;想到自己学会开船,想到那一声“卧倒”;想到乌镇早晨轻轻地摇橹声吧。

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发言,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耐心的听着一一作答,没有因为我们的紧张而露出一丝不耐烦。夏磊老师赠给我们九个字“多走路,多读书,做明事”,增加自己的阅历眼界,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理智的处理身边的人和事。提高自己的鉴别力,读好书,好读书,用积极的思想看待问题。想要写出好的文章,不外乎积累;想要写好字,不外乎多练多揣摩,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不是坐等别人给你机会,而是要自己去争取。人都会有一种心理,什么心理呢?不服输,和占有欲。读书也是这样,当你读到一本你有兴趣,但是又有些看不明白,你自然而然就会去找到其他的辅助材料去了解书中本意,俗话说“好女怕缠郎”应该也有这个意思吧。

一直期待去灵山,听说这个时候去能看到山顶的雪,虽说我一直在庐山生活,但其他地方的雪景真的是很少见呢,我到是想看看是庐山,还是灵山的雪景更动人,希望那些自然景观不要像庐山一样改造的太多,让我失望而归了。

12经5班

余 晶 晶

第17篇:长河落日

长河落日

为了欣赏夕阳的美景,我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楼顶,向遥远的西方眺望:万里平原,绿树环抱,长河悠悠,阳光灿烂。天空是湛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渐渐地,趁你不在意的时候,太阳已经走到了天边,与树、与水挨得很近。我知道太阳就要落山了,便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只见太阳的颜色由金灿灿的便成了红彤彤的,好似一团熊熊燃烧的火,里面有无数的火焰在跳跃。

不一会儿,西边的天空被烧成一片绯红,与高处蓝色的云彩,相互映衬,显得分外妖娆,不禁令人生出“夕阳无限好,晚霞更有情”的感慨!

明珠中英文学校六年级:莫小蝶

第18篇:长河通讯稿

长河九义校通讯稿

草池镇场长河九义校召开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 9月10日,草池镇长河九义校召开了简朴而热烈的“庆祝教师节暨表彰会”,对草池镇长河九义校教育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工作者和十佳教师进行了表彰。

大会为2012秋到2013春年度十佳教师进行了颁奖。会上李校长作了重要讲话,他向我校教师致以了节日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总结了我校在教育上取得的成绩,也向我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强化教师自身建设;二是始终坚持学习,构筑终身教育体系;三是狠狠抓住教学质量这个关键点。他希望我校教师忠诚敬业、学为人师、开拓创新、行为世范。要求教师要带着感情教书育人,带着责任教书育人,用科学的理念,好的方法培养造就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会上,“十佳教师”代表分别在会上发言,他们透露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无怨无悔的态度,显示了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

长河九义校通讯小组

2013年9月13日

第19篇:霜材料

渫水河畔“女哨兵”

——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十大女杰胡雪霜同志事迹介

17年前,一位28岁的土家姑娘,告别了她心爱的三尺讲台,成为了常德水文局所市水文站的一名普通观测员,从此,在湖南屋脊——壶瓶山的深山老林,在湘西北最偏远、环境最艰苦的水文站一干就是17个春秋。

有多少次与洪峰生死搏斗?有多少次面临小家与大家的考验?有多少次往返于测点之间的山间小路? 17年,她默默的守候在渫水河畔,如一朵盛开在悬崖上的雪莲!

她,就是“悬崖上女哨兵”、全省水文系统“十佳站长”、“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十大女杰”荣誉称号获得者——胡雪霜同志。

爱岗敬业就要学好本领

28岁的胡雪霜,风华正茂,是一个优雅的小学女教师,然而,她为何选择了危险、艰辛、清苦的野外水文观测工作呢?

这还得从她的父亲胡泽华说起。父亲1959年毕业于省水利学校水文专业,22岁时离开家乡湘潭,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所市水文站,并在这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从胡雪霜懂事开始,父亲就是风里来、雨里去,默默无闻的积累着难以计数的水文数据。从小耳濡目染,她“过早”地习惯了风雨雪霜、明白了平凡之中的伟大,对水文人高度敬业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她曾在心里暗暗思量着:“我要能干水文工作,一定象父亲那样做一名真正的水文人。”而父亲正是看中了胡雪霜作为长女从小具有的诚实吃苦、内向心细、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在1990年退休之际,亲自把她送到所市水文站。女承父业,胡雪霜成为了一名守望江河的水文职工。

毕业于师范教育专业的胡雪霜,到水文后必须一切从零开始。水文测站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测、报、整、算”,其成果直接体现在一组组测报数据与信息上,而这些测报数据与信息又关系到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她深知水文工作每一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一旦稍有差错,就会给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了尽快掌握行业标准、规范,熟悉水文业务,她一边认真学习,熟记各种技术要领,一边动手操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同事们请教。她勤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体会,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水文勘测工,从外业测算到内业资料的整理、年报整编都成了一把好手,很快成为了站上的技术骨干。

随着水文工作的不断发展,新的设施设备以及新技术被逐渐应用到水文测站,对水文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掌握更多的水文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在水文站的17年里,除出差外以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站上度过的,把时间都用在了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上,深夜还在潜心学习一本本水文专业书籍,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水文基层得到广泛应用,资料整编和报汛都用上了计算机软件。为了尽快掌握这些新技术,胡雪霜同志总是坚持不耻下问,向站里的两名大学生求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她已能熟悉运用计算机对本站资料进行整编和水情拍报。 在不断学习业务知识的过程中,胡雪霜不但认识到水文工作的艰苦,也更加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水文工作者的责任重大。对新分来的和不熟悉业务的同志,胡雪霜不仅在生活上处处关心他们,在工作上也是不厌其烦,耐心帮助,让他们尽快熟悉站上的环境、水文设施和水文业务,及早进入“角色”,挑起重担,胜任工作。一些在这里工作过的年青人,在她的帮助下很快就成为了独挡一面的业务能手。

胡雪霜任站长来,该站资料连续11年被省局评定为优秀,这与她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对水文工作精益求精是分不开的。

越是艰苦就越需要奉献

有人说,“人最大的恐惧就是寂寞”。这句话,对没有在偏远闭塞环境里呆过的人来说,是根本无法体会的。

所市水文站地处石门西北部,交通条件非常不便,从石门县城出发,是180里的简易公路,汽车要在崇山峻岭的险要路上颠簸三四个小时。水文站就建在麻纳口村胡家坡悬崖峭壁上,从站房到河床之间的水位观测码头,总共有222级在峭壁上人工开凿的台阶,“之”字形的岩板路直插河底。胡雪霜同志每天就是踏着这条险道,去准确测量每一组水文数据。

渫水是澧水的最大支流,在石门县境内153.7公里总落差1400多米,属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所市站洪水暴涨暴落最大涨幅达每小时12米。这里的夜晚万籁俱寂,只有水声、风声和野兽的吼叫声。一个人呆在站里,不要说是一个女同志,就是一个男子汉都会感到恐惧和害怕。但正是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恶劣的工作条件,磨练了胡雪霜坚强的意志和品格。只要刮风下雨,胡雪霜就会习惯地跑到河边查看。

1997年8月,全站三个人有两名职工去参加函授学习和培训,恰逢一场洪水突袭而来。当时站上只有胡雪霜一个人,为了搞好洪水测报,她抖擞精神,运筹帷幄,一个人带着一名请来的老乡,穿着被汗水和雨水浸透的衣服,在办公室、缆道房、水位井之间来回穿梭,在水位、雨量观测小道上往返奔跑,出色地完成了雨洪测验和水情拍报任务。

所市站现在的几间土砖瓦房建于60年代,后在80年代新修建了几间青砖瓦房,站房的外墙壁上至今还依稀可见当年毛主席语录。因为经费原因,所有房屋一直没有得到大的维修改造,与当地老百姓的住宅相比,都已显得相当破败和落后。面临这样艰苦的环境,胡雪霜没有怨天尤人,她带领同志们,积极筹措资金,自己动手,先后搭建了简易的浴室和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添置了电视卫星接收器、彩电、冰箱,尽力把这个集体营造出一个温馨的氛围。工作之余,带领大家搞庭院种植和养殖,由于来站工作的年轻人多而且走得频繁,她总是以热情和不辞辛劳来改善测站单调贫乏的生活。一如她在每次抢测洪水的间隙,总是为饥肠辘辘的同事送上热腾腾的饭菜,收洗衣裳,换洗床铺,同志们没有想到的站长想到了,同志们没能完成的站长替他们完成了,她常说:“对于这里的苦我已习惯,但对外地来这里的同志,特别是年轻人,我能为他们多做一点,就是让他们工作时少一些困难,多一些安心。”当年轻人离开测站去参加培训学习、节假日休息时,她就像送别亲人一样,帮他们收拾行李。天气凉了或热了,还叮嘱他们该带什么,而且她还把他们送上车。他们回来时,她早早就去下车的地方去迎接,并安排在家里吃饭,为他们接风洗尘。在他们离站期间,她帮他们打扫房间,敞开门窗透透空气、晒晒棉被、清洗衣物和床上用品,让他们在外安心学习,回站高兴地工作。对同事她就是这样满腔热情和充满爱心,赢得了一批又一批年轻同事的爱戴和尊重,从这里走出去的匡永清、朱粒子、刘勇青年人,每年都给她发短信、打电话,向一直留守在大山深处的胡大姐表示他们深深的敬意。

“仪标水尺长相伴,孤灯陋室一线天”,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十七年六千多个日日夜夜,她用她的脚步,在222级台阶上书写着人生;用她那已经变得粗糙的双手,在水文绞车上诠释着她的理想和追求。有人问她,一辈子在这个山旮旯里工作,难道没有什么遗憾吗?她说“要说遗憾,一是没有更出色的成绩,二是欠家人太多太多了”。

自胡雪霜同志参加水文工作起,每年的节假日她都在站里度过,和家里人团聚的时间也仅仅是在大年三十那顿年夜饭。她的儿子从初中起一直在石门一中读书,目前正处于高考冲剌阶段,这么多年来,学校和老师多次要求她尽可能照顾一下儿子,但她始终没能在生活上给儿子更多照顾。儿子也很理解妈妈,也能体谅妈妈。和丈夫结婚快二十年了,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她们后来虽然在石门勘测队购买了一套房子,可全家至今也没有在这套房子住过。而安置在所市水文站里的这个家,也仅仅是些简单的日常用具,每到雨季,屋里阴暗潮湿,谁都可以想象得出居家的情景与滋味。胡雪霜同志长期与水打交道,加之劳累并长期在艰苦的环境工作生活,使她患上严重的甲亢、风湿病和关节炎,每当天气变化或者工作量大时,她都要强忍着病疼一边坚持治疗,一边坚持工作。

17年来,所市水文站的职工换了一批又一批,唯一没走的就是胡雪霜。问她为什么,她只说一句极为朴素的话:“我所在所市站工作这么多年来,对这里的河流特性和业务内容最熟悉。别人来了我有点不放心!”

所市水文站的工作环境艰苦、设备条件简陋,年轻人刚来站里或多或少有些抱怨,不能安心工作,遇到这种情况,胡雪霜总是以女性的细腻,以一个大姐的身份去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耐心的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克服浮躁情绪,坚定甘于寂寞、献身水文的决心。

说起来胡雪霜是水文站站长,实际上她手下的“兵”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两个人,却要负责水位、流量等多个测量项目和六个雨量站的管理,加上山溪性河流“说变脸就变脸”、洪水暴涨暴跌的特性,其观测任务繁重可想而知。每当测洪时期,同事们因为投入测报工作而顾不了吃饭、休息和调整,胡雪霜就利用测洪间隙,细心的准备好饭菜,待水势平稳后,又主动承担起他们的观测任务,并安排时间让他们休息。

2003年,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朱粒子,由于专业不对口,一度感到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下手。胡雪霜了解这一情况后,找到朱粒子,在思想上促膝谈心,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在工作上手把手地传帮带。朱粒子在短时间内融入了工作,业务上也逐步熟悉起来,并在2005年的年报整编过程中担起了重任。曾经在胡雪霜手下工作过的人都说过同样的感言:“站长对我们这样好,如果不把工作搞好,首先就对不住她”。

站长就是排头兵

1994年,原任站长调离,组织上安排胡雪霜同志担任站长。初次接任站长,她心里像十五只桶打水——七上八下,没有一点底。以前,她都是协助站长工作,更多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可如今,身份改变了,想的事多了。看她有些不知所措,是党员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站里就两三个人,站长不是什么官,纯粹是个带头做事的人,你要身先士卒。”父亲的一席话,让她明白了自己的位置:站长就是排头兵。

要真正干好站长这个岗位,当好排头兵,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什么事要想在前面,干在前面,关键的时刻还要冲在前面。水文站虽小,但样样俱全,站长都要统筹兼顾、左右协调,还要忙里忙外。胡雪霜同志刚当上站长的第二年7月,迎来了第一次大考。那天晚上8点多钟,乌云密布的天空几道强烈闪电划过,紧接着阵阵雷声就从山顶滚滚袭来,一时间,天河好像撕开了一条口子,暴雨倾盆而下,一时间河水陡涨,发生了她参加水文工作以来第一场特大洪水。当时站里只有她和一名同事两人,雨声就是命令,雷声就是号角,胡雪霜顾不上5岁的儿子一个人呆在房里有多怕,把门反锁上,任由儿子拍打着门哭喊,就一头和同事扎进了雨幕中,摇绞车、测水位、量降水、取蒸发水、拍发水情电报,工作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第一根水尺桩快要淹没了,必须马上增加临时水尺,可是,断面四周都是坚硬的岩石地面,怎么也不能打木桩贴水尺板,看到分秒猛涨的洪水,她急中生智,将水尺板上“E”字厘米格画在自记井的墙壁上。汹涌而来的洪水最终停止了上涨的脚步,17.11m洪峰水位在她的标尺上被准确记录下来,这场仅次于有资料以来的历史第二河高水过程共测流40多次。等到送走洪峰,时针已指向第二天上午10点。当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站里,打开房门时,儿子已趴在地下熟睡,不仅脸上还留着一道道泪痕,而且裸露的身上密密麻麻留下了全是蛟子叮咬的红色肿块。眼见这种情景,胡雪霜的眼里流出了心疼和愧疚的泪水。是啊,哪个做母亲不心疼自己的儿子呢?事后,胡雪霜说“我是站长,那样关键时刻,我只能做出那样的选择。”

2003年6月24日,暴雨倾盆而下。傍晚6时许,所市站雨量达到惊人的362毫米!

“雨大得像从天上„砸‟下来一样,打伞出门都睁不开眼睛。” 与渫水打了10多年交道的胡雪霜预感到,一场特大洪水即将来临。

果然,汹涌的河水很快就像脱缰的野马咆哮而来,巨大的山石顺着湍急的浪头上下翻滚,发出一阵阵令人恐怖的撞击声。沿岸已有民房、道路被摧毁,所市水文站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还不到晚上7点,用混凝土灌注的钢管水尺被洪水卷走了5根,水位观测码头、自记井进水管、缆道拉偏索、流速仪遭受严重损坏;给站里供水的粗大钢制水管,来不及挣扎一下就被扭成了一股麻花……

除了胡雪霜,站里只有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职工在岗。断水断电、设施被毁、涨水面难测、增援人员未到,怎么办?面对异常险恶的雨水情形势,胡雪霜深知,一旦洪峰走失,将给水文史留下永远的遗憾。由于人手不够,她迅速找来一位村民帮忙,把丈夫也喊上山来,按拟定的测洪应急方案开始了紧张的战斗。

1米、2米、3米……一个小时不到,水位竟然蹿上了10多米高!疯涨的洪水,很快淹没了河边上最高的一根水尺。胡雪霜赶紧叫丈夫打上一根临时水尺,不一会儿,第二根水尺也没顶了,又赶紧打上第三根……胡雪霜眼看着水涨到了一个惊人的位置——18.16米!

一波接一波激流急速涌来,笨重的铅鱼几乎快被冲走,缆绳摇起来格外吃力。村民坚持不住了,丈夫张先进就跟他合力一起摇。由于洪水涨速太快,测流布点时间缩短为每6分钟一次!

暴雨持续下个不停,洪峰接连不断涌来。整整两天,胡雪霜没有合过眼,身上汗水雨水混在一起,也没有时间去换早已湿透的衣服,她在心里不停地对自己说“挺住挺住!一定要挺住!”实在太累了,就趴在缆道房的破桌子上眯一会儿。

在那次激战洪水过程中,他们连续测流40多次,准确地测到了历史最高水位的洪峰资料。洪峰离开后,张先进和村民两个身高体壮的汉子都累趴在地上,手臂都抬不起来。胡雪霜也累得虚脱了,双腿软得爬不上石台阶。可是,回到站房里,她仍坚持把测流的大堆资料全部测算完,及时把水情情报报出后,才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太阳底下睡着了。

据事后统计,24日下午至次日凌晨,所市水文站测到渫水在8小时内急涨14.96米,出现18.16米的洪峰水位,流量4800立方米/秒,是当地自1935年以来最大的洪水。胡雪霜提供的水文情报,对下游的防汛调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就在他们抢测洪水过程中,一位好心人打来电话,说她家的小药店进水了,要她赶快去抢救。此时,胡雪霜同志夫妇俩心里明白,一边是公,一边是私,此刻他们没有丝毫犹豫,依然坚守在测洪工作岗位上。待洪水退落后,才匆匆赶往药店现场,哪还有药店,早已是断垣残壁,药品被凶猛的洪水洗劫一空。望着多年积攒并苦心经营的家业被毁,夫妻俩既有一份伤感但也增加了一份平静,她说:“我家的损失确实让我和丈夫心疼,但我们的测报可能避免了更多人家的损失。”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尽管胡雪霜在偏远的水文站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和一个水利人的情怀,在平凡的岗位实践着“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她。

1998年12月,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5年10月她被授予全省水文系统“十佳站长”光荣称号。

2005年12月她被人事部、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6年6月她被中共常德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为中共常德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共湖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2007年3月她被授予湖南省“十大杰出女性”光荣称号。

17年,她用一颗滚烫的心灵相守着时空的寂寞,以一种旷达的胸怀包容着岁月的无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胡雪霜同志展现给我们的,是水文人的一种对事业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是金钱买不到,是洪水冲不走的。

胡雪霜同志用青春和赤诚绣出的,是水文人的一面光辉旗帜,这面旗帜上镌刻着水文人对人民的无比忠诚。

我们相信:这种精神,水文人会更加发扬光大!这面旗帜,在水文发展的征途上会更加鲜艳! 谢谢大家。

第20篇:李霜《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2doc

濯亮心泉点燃信念

——读《第三次工业革命》有感

李霜

这个暑假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无疑,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在思想上,这对我都是极大地冲击!全书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全新的概念,涌动着全新的思想,跳动着鲜活的生命!

该书向我们介绍的观点,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本书一问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这足以显示这本书的分量,也说明第三次工革命已悄然来到。而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则必然面临前所未有冲击和挑战。各个国家在教育方面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措施,将决定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来临时的国际地位。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应该绷紧心里的教育改革之弦,蓄势待发。下面我想就本书说到的“教育面向的第三次革命”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对于当代的教育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今天,合作模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第一次、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合作模式是“层级式、集中式”,而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下,互联网会使合作结构越发趋于“分散式、扁平式、合作式”。换言之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人类将越来越能发挥集体智慧。而这一切的合作结构似乎要求学校将生物圈这个大的系统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而对学生的要求则是重获亲自然情结。无论是对于校方还是对于学生这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当代的学生处于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他们习惯了用电子产品来认知自然,说得严重一点像素就是他们的自然,尽管这样并没有错,但是引发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就出来了,如:注意力缺失多动症孩子越来越多;学生宁愿呆在封闭的家里,也不愿出去到处走走,亲近自然……这样学生就无法将同理心体验和分散式合作投射到学习过程,就更不谈将其投射到整个生物圈了!同时我觉得这种高速网络学习是要以“分散式合作教育”为渠道的,而分散式合作教育是以扁平式学习为基准的,简单的说就是同辈之间的学习把重心从个人转移到相互依赖的团体上。学习不再是存在于权威人物和每个学生之间孤立的经历,而是同辈之间共同的经历。

二、教师角色的变化

面对扑面而来的新教育革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今后老师的角色是什么呢?里夫金就在该书中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方向。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资源的开发者,并且他们本身就是学习者,终身学习者,不再是为了培养具有竞争性而且独立的自主的个体,而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社会属性,进行高速网络学习。读着这些引领教育前行的观点对现有教育的冲击,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当静悄悄的革命来临之时,我们该如何去适应?该如何去迎战?我想:首先要认真学习,将这些理念入脑入心,因为它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大环境观,要有网络学习观。放假前学校进行的云教育的培训不正是适应这一理念的具体做法吗?作为教师要学会收集和利用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和快捷,同时也让学生明

白关注这些最新的变化,关注这些最新的革命,是我们国家未来能够在世界竞争上,保持先进的地位,保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能站得住,变得十分的重要。其次勇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研究。

三、面对挑战的思考

有挑战才有动力,我们学校的“十二五”课题改革——伙伴共进课堂不正是体现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吗?不得不说,我们学校的改革是高瞻远瞩的,是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对于教育发展的要求的!在本书中倡导的“扁平式学习”与我们口中所说的“小组合作,伙伴共进课堂”是大相径庭的,他要求小组内要进行划分,每个人都要精通学习任务里的某个次主题。精通这个次主题的学生要与小组的其它成员分享自己的知识,当讨论到自己熟悉的领域时,要引导讨论的方向。这样学生们就可以相互学习,并引导谈话,而不是控制谈话!作为一位教师,我非常认同里夫金指导课堂教学的措施,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老师的我此时就会思考自己的角色了,对学生到底是放手?还是抓紧?还是?我对此有这极大的困惑。就语文来说,它不能像大学那样搞专题研究,确定一个专题,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个人就自己擅长的确定自己的此主题进行研究,再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众说纷纭,分享大家之间共同的经历。而小学生不同,他根本无法很准确地了解自己熟悉的领域,,更不谈引导讨论方向了;其次,现代的孩子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需要他们为自己的教育负责,要适应彼此的想法,以开放的心态 对待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能够接受批评,乐于助人并且愿意为整个学习团体负责,这还真是有点难度的。想着想着,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自己在尝试“伙伴共进”课堂上的总总,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知识(无论课内课外),对于感兴趣的领域,小组合作学习的劲头十足,讨论的热情也异常高涨,无需要小组长,他们也能在课堂上井然有序,交流得热火朝天。因此,我在本次备课中特别思考了兴趣点,再加入电子白板中可利用的元素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分散式的学习中享受共同的经历,感受合作的快乐。当然,语文的学习不可能像数学那样可以进行闯关式游戏学习每节课都能有让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合作环节,这要求每个学生了解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就像大学里搞专题研究,小组内成员知道自己的分工一样明确。如何让学生了解自己熟悉的领域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觉得首先是要和各科老师交流,了解学生在所在学科内的优势,其次和家长、学生本人及其它的同学圈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偏向,最后确定学生熟悉领域的大致方向,进行小组内的均衡划分,并定期对小组进行培训,让每个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在小组中存在的价值,语文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占据不同优势的的孩子即使在比较平淡的教学环节中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实现自己在小组中的价值,激励小组其它成员,勾起他们的兴趣,分享他们共同的经历!这其实也是“扁平式学习”方式的建立的前提。在就不同的用价值体现教师不断得对学生的同理心进行培养!在我看来,这两点是建立分散式合作课堂的门禁,尽管有难度,但是我愿意去尝试,去挑战!

罗伯特·迈克尔·派尔说过:我们的孩子与自然越来越疏远,这导致了“经历的消失”。当小组初见雏形后,接着就是对小组内每个成员对“消失的经历”(也就是同理心的培养)了。同理心的培养是贯穿分散式合作教育的始终的。在我看来,同理心的培 养与“亲自然情结”是分不开的,而说到底这就是将生物圈变成学习环境。陈敏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学能手,记得上学期上完《风筝》这一课后,陈老师立即组织学生去操场上放风筝,将书本经历,自身经历相融合,学生的亲近自然情结得到了培养,不仅如此,小组中,班级内相互分享自己的放风筝的经历,这共享经历不正是扁平式合作学习的完美体现吗?这种合作让学生更加明白,获得知识不是独自一个人的行动,而是一个团体的事;学习不是单纯的书本,而是书本与自然的结合!小组内,班级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的小组团队的

素质拓展、将有些作文课或者科学课搬到户外上…….让学生在经历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让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的课堂,但如何将课堂学习和网络教育相结合,像数学学科那样,将网络教育和游戏教学完美结合,这是我一直需要学习和探索的!能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学习生活成为孩子们每天快乐的事情。

比尔·盖茨曾经谈到,如果老师们拥有合适的资源,他们能做的事是无限的。今后10年,寻找和使用最好的教学内容和技术,就像打开书本一样自然。平板电脑和高速网络将无所不在,“每个学生将会有一个学习地图,帮助他们把课堂内外的兴趣和学习途径图表化。教科书的概念将慢慢消失——它将被网上可以轻松获得的最好的讲座和课程材料所取代。随着学校数字化校园日趋的完善,我相信比尔·盖茨口中的将不再是一张蓝图,而是事实!

”无论如何,课堂学习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西方未来教育的方向了。美国教育部最近的研究表明“混合教学”——网上学习和课堂学习的结合——使学生成绩上涨了14%,这种教育模式是否适应我们国家?我们学校?我们班级?我们学生呢?这是一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本文仅仅是我的一点愚见,但我会朝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霜冷长河读后感
《霜冷长河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