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罗马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01 07:44:49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罗马假日》读后感

《罗马假日》读后感

影片讲述了高贵任性童心十足的公主,在皇宫外游荡的两天时光里,体验了许多她从未有过的事情,不但爱上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生活,而且还爱上了那位英俊潇洒的记者乔。最后在乔家的时候公主本来想留下来,当听到了广播里说她的国家因为她的失踪而感到恐慌时她选择了离开。爱有时可以很自私,但有时也可以很无私。公主为了国家、家族放弃了爱情。

乔是一个伟大的男人,他没有叫公主留下,如果他说叫公主留下,可能结局就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影片的最高潮是到了记者招待会的那一段,乔与安妮公主的眼神交流,当他们俩四目对望时,虽然俩个人没有语言上的交流,但俩个人的眼神交流胜过了千言万语。公主离去时没有回头、乔在大殿上久久不想离去,只有她和乔知道,此去一别,相隔万里,难有再逢之日。

“最爱的,是罗马,当然是罗马!”只此一句,已胜过千言万语。虽然这部电影结局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把爱推高到了另一个层次。这是对爱的另一种理解,就像歌词里唱的万世沧桑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没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可以说是不懂爱的人,看了后我知道爱是包容、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你爱一个人,如果她过的幸福,你就会很幸福。这种才是大爱,就因为有了这种爱,人世间才出现了那么多唯美的爱情故事。

凇谊中学初一:陈懿

推荐第2篇:罗马假日读后感

《罗马假日》读后感

影片讲述了高贵任性童心十足的公主,在皇宫外游荡的两天时光里,体验了许多她从未有过的事情,不但爱上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生活,而且还爱上了那位英俊潇洒的乔,罗马假日读后感。最后在乔家的时候公主本来想留下来,当听到了广播里说她的国家因为她的失踪而感到恐慌时她选择了离开。爱有时可以很自私,但有时也可以很无私。公主为了国家、家族放弃了爱情,读后感《罗马假日读后感》。

乔是一个伟大的男人,他没有叫公主留下,如果他说叫公主留下,可能结局就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影片的最高潮是到了招待会的那一段,乔与安妮公主的眼神交流,当他们俩四目对望时,虽然俩个人没有语言上的交流,但俩个人的眼神交流胜过了千言万语。公主离去时没有回头、乔在大殿上久久不想离去,只有她和乔知道,此去一别,相隔万里,难有再逢之日。

“最爱的,是罗马,当然是罗马!”只此一句,已胜过千言万语。虽然这部电影结局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把爱推高到了另一个层次。这是对爱的另一种理解,就像歌词里唱的万世沧桑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没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可以说是不懂爱的人,看了后我知道爱是包容、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你爱一个人,如果她过的幸福,你就会很幸福。这种才是大爱,就因为有了这种爱,人世间才出现了那么多唯美的爱情故事。

推荐第3篇:罗马史诗读后感

从《荷马史诗荷马史诗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看古希腊英雄昂扬乐观的精神格调

医学院药学系 佘柰学号120166005

5作为古希腊时代的精神瑰宝,《荷马史诗》不仅艺术化的记录了古希腊民族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特洛伊战争及战后英雄的回归,更是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在战场及回归途中的表现,无不向我们彰显出昂扬乐观的精神格调,但细细研读就会发现,英雄们的这种昂扬乐观的基调之下,暗含着对生命短暂渺小的深刻的悲剧性的体验,是在这种悲剧意识基础之上的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蕴涵着丰富的人生体验。

一饱满的英雄主义热情饱满的英雄主义热情饱满的英雄主义热情饱满的英雄主义热情在上古时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本就是为了掠夺财富、奴隶和家畜而引起的。恩格斯眼中这是一种“正常的营生”,所以在战场上冲锋在前,表现最为英勇,起到表率作用的英雄们自然就能分到更多的战利品。另一方面,古希腊文化的基调是人本主义,重视个体生命,珍视个人价值,张扬个人欲望是其精神要旨。而最能展现个体价值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战争,一是冒险。于是乎,特洛伊战场就为这些英雄们赢得荣誉提供了绝佳的舞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为英雄们带来了双重利益,既可以帮助他们分得物质财富,更可以让他们展现自我的勇力和智慧,赢得不朽的声名。正是基于此,古希腊英雄的身上都充盈着旺盛的精力,都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进取心和英雄主义热情的。

《伊利亚特》里的主人公阿喀琉斯就是这样一位英雄的典范。他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在儿子小的时候就从神谕中得知了他的命运。默默无闻地老死于王宫中或灿烂辉煌地战死于特洛伊。忒提斯虽然努力过,但儿子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由于他刀枪不入的特殊体质和非凡的勇猛无畏,阿喀琉斯成了特洛伊战场上最耀眼的英雄。他如一头雄狮一样扑向特洛伊人,让敌人为之胆寒。阿喀琉斯明知战场上等待自己的终究是死亡,但如若为保全性命而选择退缩的话,那么即使能在王宫中安享晚年,历经几代后,也不会再有人记得他的名字。所以阿喀琉斯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灭亡。在这种选择中流露出强烈的英雄主义热情。而《奥德赛》的主人公奥德赛同样也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后者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在历经十年的海上漂泊和重重困境之后,奥德赛终于征服了自然,赢得了胜利,回归了家园。在他以“无人”之名与独眼巨人较量之时,人的力量和化解危机困境的机智得到了最好的展现。由此可见,荷马笔下的这些英雄们都满含生命的热情去迎接困境和挑战,他们精神饱满,积极向上,构成一种昂扬乐观的基调。

二、深刻的悲剧体验深刻的悲剧体验深刻的悲剧体验深刻的悲剧体验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对古希腊英雄们的积极奋进的乐观精神已有所了解,但古希腊人远非马克思所说的“正常的儿童”,因为“正常的儿童”是不会去考虑渺小、短暂、死亡等问题。酒神的老师是一位智者,他在回答国王马尔达斯所提的“对千人而言什么东西是最好的”这一问题时,答案是出乎人的意料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这种回答颇具现代风格,因为存在与虚无是西方现代文学里常常涉及的话题。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古希腊人的

积极进取精神看似截然相反。为什么会有这种回答呢?那是因为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创始人,古希腊人在很早就对人生的悲剧性有了深刻的体察。古希腊地区贫瘠多山,肥沃的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再加之早期人类生产力的低下,虽然三面环海的他们可以通过海上贸易,甚至海上抢劫去维持生存,但毕竟生活饱含艰辛苦涩。即便你拥有财富、地位,就好比特洛伊的国王普里阿摩斯一样,城邦与城邦之间的战争照样可以在一夕之间毁掉你所拥有的一切。《荷马史诗》虽然没有正面描写特洛伊城被攻破之后的惨景,但通过其他的作品,我们也看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场面。即便没有毁灭性的战争,在古希腊那个充满神而人们又相信神的世界里,与神的无限永恒相比,人的一生显得如此的短暂渺小,就好比是草木的一季一般。所以,正是由于早期人类生存的苦难无常以及对这种苦难无常的深切体验。所以古希腊人才会产生这种悲剧意识。种种人生悲剧在《荷马史诗》中也随处可见。踏上战场英雄们首先要忍受骨肉分离亲人分离的痛苦,好比奥德赛,当他背上武器离开伊达卡时,儿子忒勒马科斯才刚刚出生,到奥德赛终于返回家园时,儿子已长成20岁的壮小伙子。更不幸的要算赫克托耳,深爱他的妻子安德洛玛克流泪目送丈夫踏上战场,却再也等不到丈夫的归来。而像赫克托耳那样死在战场上的英雄更比比皆是。战争如一头噬人的猛兽,把身强力壮的人之精英毁灭殆尽,跟随奥德塞返乡的人们也纷纷陨落在回归的途中。人生充满了苦难,战场遍布死亡,命运难以掌控,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不给人生抹上浓重的阴暗色彩。

三、悲剧体验之上的昂扬乐观悲剧体验之上的昂扬乐观悲剧体验之上的昂扬乐观悲剧体验之上的昂扬乐观面对人生的苦难与不幸,荷马笔下的古希腊英雄们并没有畏惧退缩。既然人生短暂如梦,就应该满怀激情的做完这场梦,使人生不失绚丽的色彩;既然人生无常如戏,就应该有声有色地演完这出戏,使生命在辉煌中落下帷幕。乐生恶死虽是人的本性,英勇无畏如阿喀琉斯也情愿做人间农人的帮工,而不愿成为冥府鬼魂的统帅,但如若生存的机会是用妥协退让换取的,人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尊严。虽然人生短暂,但恰是它的短暂和不可重复,英雄们更应好好把握。在与险恶困境和生存威胁的搏斗中,使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彰显。即使面对重重挫折,这些挫折却恰是成就英雄的炼金石。如果没有特洛伊战争,阿喀琉斯就不会离开他的家园,也不会在特洛伊城下留下自己辉煌的身影;如果不是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也不会激起他的冲天愤怒,最终打败赫克托耳,为好友报了仇;如果不是面临被吃掉的威胁,奥德赛也不会想出“无人”之计,战胜独眼巨人;如果不是求婚者们无耻的侵犯奥德赛的家财,贪恋奥德赛的妻子,奥德赛也不会设下计策,让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赢回了自己的尊严。英雄们总是全力以赴地去迎接生命的挑战,在与苦难的对抗中使人生最大程度地闪现出光和热。

古希腊人的这种人生体验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虽然我们不再面临英雄们那么极端的困境,但人生的失意却无处不在,当人们面对这些失意时,古希腊的升华处理也许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2012/12/29

推荐第4篇:罗马精神 读后感

《罗马精神》

生日时,朋友将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我。看了不到两章就打电话回去质问:“怎么送《罗马精神》呢,要送也是《希腊精神》啊,按顺序来嘛。你知不知道我前两章读的有多困难。” 朋友说:“呵呵,我也没料到这么多,是一位讲文学的教授推荐的,说如果《罗马精神》和《希腊精神》里,你只打算买一本,只买一本,我推荐《罗马精神》,因为罗马精神是希腊精神的实践“。

好嘛,那就硬着头皮在不了解理论的情况下去看看实践。

书的前两章大概有承接上一本书《希腊精神》的意思,所以读的比较困难,进入正题后,阅读变得愉快了很多。

她不是写什么罗马历史,而是指出在罗马伟大作家眼中罗马人是什么样子的,同时他们自己又表现出罗马人的哪些特质,让他们有别于其他古人。罗马塑造其民众的那种力量,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显而易见,所有罗马作家们都首先是罗马人,其次才是作为个人艺术家。

罗马精神是个很大的题目,让任何人一个人去写中国精神,他都会不知从何下笔。 作者依迪丝汉密尔顿(1867-1963)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古典文学普及家,早年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阅读拉丁文和希腊文典籍是她一生的爱好。她是在慕尼黑大学求学的第一位女性,一生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和写作。

依迪丝善于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来反映罗马,每个时段的契入点都不同,但却极真实反映当时当刻那个平凡琐碎的罗马。

依迪丝选择从罗马喜剧的角度来写罗马共和国初期。她说:“每个时代的喜剧都是为那个时代的民众竖起的镜子,一面独特的镜子。“

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是小学时代回答老师问题屡试不爽的一句赚表扬的话。印象深刻以至于看见作者那行字时立即浮现在脑海。不过,想想我们看过的那些剧。与悲剧相比,喜剧似乎的确更为贴近生活。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会天天上演《罗密欧与朱丽叶》,但《城市之光》的确生动反映了那个年代流水线工人的痛苦。

从希腊的米南德写起,到罗马的泰伦斯和普劳图斯,喜剧是黯淡无光的,是居民们无趣的爱好。这时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源于生活,却很难说高于生活。“嗷,生活,嗷,米南德,你们两个到底谁抄袭了谁?”亚历山大人随便一喊就印证了我的判断。

从希腊悲剧到罗马喜剧,从理论到实践。从平淡生活的写照到文学艺术之源,我很好奇,是怎样一个过程。

依迪丝笔下由罗马喜剧折射出的罗马平凡而真实,不同于以往,我们看到了罗马真切的市民,从男女关系到奴隶生活,我已经记不清细节,但仍能回忆起看这一部分时的那种窥探的好奇心得以满足的欣喜。几千年前罗马市民的生活图卷通过喜剧生动真实的展开在读者面前。

希腊人很早便到南意大利殖民,罗马人在扩张过程中,直接接触到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创造的较高文化,其中包括戏剧。罗马人大量吸收希腊戏剧的成就,使自己的戏剧很快繁荣起来。

古罗马戏剧包括喜剧和悲剧。罗马喜剧主要是人情喜剧,由于当权的奴隶主贵族不允许随意讽刺他们或批评时政,因而政治喜剧未能获得发展。在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喜剧是希腊式喜剧,它依据希腊晚期和以神话为题材的中期喜剧及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新喜剧改编而成,同时吸收了意大利民间戏剧的因素。由于剧中人物穿着希腊披衫,罗马人称这种喜剧为披衫剧。希腊式喜剧很受下层民众欢迎,公元前3世纪末和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是其繁荣时期。

在当时的喜剧家中,以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约公元前190-公元前159)最为著名,也只有他们才有完整的作品流传下来。他们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代表了希腊式喜剧发展的不同阶段。

泰伦斯的喜剧具有新喜剧固有的人物类型,如奔跑的奴隶,狡诈的妓女,贪嘴的食客,愚蠢的老人,怯懦的青年等,他们有比较定型的类型性格。但他的喜剧中比较明显的趋向是减弱各类人物性格中的反面色彩,增加他们的善良成分。他编剧时常常把两部希腊剧本合在一起,以丰富情节。他的每部喜剧都有前言,但不是介绍剧情,而是用来进行文艺论争,回答剧坛上的对手对他的创作提出的批评和攻击,这些前言是罗马早期文艺批评的重要资料。他的喜剧结构严谨,剧情发展自然,戏谑成分较少。语言是上流社会有教养阶层的口语。

泰伦斯的喜剧比较严肃,不如普劳图斯的喜剧受下层民众的欢迎,但也获得不小成就。他的《阉奴》一剧在剧情活跃程度方面堪与普劳图斯的喜剧相比,当时曾经破例一天连演两场,获得其他剧作家从未得到过的最高奖赏。在创作方法上,普劳图斯保留希腊新喜剧的结构,在细节安排方面则根据罗马人的口味作了增删。他的绝大部分喜剧都被称作滑稽喜剧,它们继承了罗马民间戏剧的传统,不像希腊新喜剧那么严肃,而是生动活泼,充满了滑稽笑闹成分,写奴隶的场面尤其如此。这些奴隶机智能干,不断引起误会而又不断克服困难,使剧本富有强烈的喜剧活力。一般地说,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不算深刻,但是他们都有血有肉。结构有时不免松散,但这种缺陷却被那些扣人心弦的戏剧动作掩盖弥补了。 依迪丝用这样的评论来区别这两位罗马喜剧家的形象:“两个人完全不同,一直很难想象其中一个会心情愉悦的观看另一个人的戏剧。普劳图斯会被泰伦斯闷死;泰伦斯则会被普劳图斯惹恼。”

依迪丝的文风非常奇特,犀利而生动,不去看作者会猜不出这些文字来自一位女学者。

于我而言。整本书的高潮无疑在第四章:“西塞罗的罗马”,在这一部分里,依迪丝选择用书信来折射罗马人以及那个时代,而这些书信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西塞罗,西塞罗是政治家,演说家,留下了大量的书信供后人研究,无疑是个绝佳的叙述对象,除此之外,我猜测,依迪丝选择他是因为想在描述这个动荡的时代时,尽可能的接近权利斗争的中心,接近那个我们都曾经听说,至今仍十分好奇的利益和英雄主义的漩涡。

西塞罗不是个可爱的人,但是在面对挚友时,他是真诚的,无意于粉饰和造作。透过西塞罗的书信,凯撒完全变了个样子,不是风流倜傥的勇士;不是残忍暴虐的军人;不是威风凛凛的君王;他诚恳,平和,睿智,懂得体谅人,具有男性魅力但并不滥情。这完全是可信的,因为尽管凯撒始终对西塞罗坦诚宽容并且欣赏有加,西塞罗却从未喜爱过凯撒,凯撒被刺后,西塞罗甚至写信给朋友表示自己对没能参加这一光荣行动的悔意,尽管他很快就再次对罗马的掌权人失望了。依迪丝这样描写凯撒和西塞罗的关系:“西塞罗对凯撒的感情没有左右摇摆,他从来都不喜欢凯撒。这点就像凯撒对西塞罗的喜爱那样一目了然。”

凯撒始终很温和,他在罗马城被充满仇恨的敌人包围时,他唯一可以依靠的嫡系军队兵变了,他走进军队,和士兵面对面,听他们讲他们如何受苦受难,缺薪少饷,要求退伍,他回答:“你们说的很好,公民们,你们一直努力工作,你们忍受很多痛苦,你们希望退伍,你们会如愿以偿”

仅此而已,但听到这些话,军团完全崩溃了,祈求他饶恕他们,重新接受他们做他的士兵。那些话背后,是凯撒的人格;尽管昔日无法重现,但那些东西透过这些简洁大胆的东西传递出来:钢铁的意志让他在极度匮乏时仍冷静面对士兵的叛离;凛然傲骨让他绝不吐露半点恳求责备之语;温和的宽容让他洞悉人世但不指望从世人身上得到任何东西。

这绝非我之前想象中的凯撒的模样。

从罗马精彩的故事,传神的再现,到作者精妙的思考,精彩的评论,这是一本值得大家一读再读的好书。

推荐第5篇:罗马假日之读后感

《罗马假日》是一部很老的片子了,现在也只有黑白的珍藏版。故事也十分简单,是一部喜剧。写得是某国安公主在古都罗马访问时,因烦琐的公务事和繁文缛节而逃出大使馆,偶遇一名美国报社记者――祖布什。阿祖带着安公主在罗马逍遥了一天。对我们来说坐在咖啡馆里看风景,在马路上横冲直撞都不算什么,可对于整天封闭于宫廷中的公主来说就不同了。两个就在这一天的时间内坠入了爱河。可是公主有自己高贵的身份,总要回到自己的地方。全剧只有最后的场景是悲伤的。两个互爱的人,因为身份的不同而要分开,是何等的悲剧。

《罗马假日》的情节简单,却凭借男女主角的成功出演以及罗马的街头风景成为了世界经典,尤其是奥黛利·赫本,其魅力倾倒了无数影迷,可爱的赫本发型也随之流芳百世。影片将罗马的名胜风光生动地溶入剧情之中,将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拍得十分温馨悦目。两个人一个厌烦宫廷礼节的枯燥烦琐,一个是囊中羞涩的小记者,罗马的一日,虽然短暂,可是轻松惬意的时光让他们体会爱情甜美。虽然最终他们因为各自的身份和职责没有走到一起,但罗马成为他们永久爱情的象征。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有些青春期叛逆的发脾气的孩子几乎神经质的絮絮叨叨,良好的教育也不能使她保持冷静,她几乎要崩溃了。但还是一位访问公主,那个冷寂的空房子,只能使她更加压抑,孩子的天性需要释放,从她跳窗户到穿过长长的甬道,我的心一直绷着,这块洁白无瑕的美玉要受到什么样的熏染呢?

麻醉剂的效果显现出来了!喝醉了酒的陀螺不知道要转到何处。邂逅了一个潦倒的美国记者,高大,英俊,风度翩翩,总之可以称得上是白马王子一类的人物,他并不想招惹这个孩子,生活的烦恼已经上他焦头烂额,没有更多的闲情逸致花前月下。几番周折,公主还是赖在他家了,看到自己的床位被占,记者没有怜香惜玉,不过能够理解,他那样的身高怎么睡沙发啊?第二天,他发现这个女孩子是大英帝国的公主,可以带给他大量财富,他决心利用这个机会回到美国。他要稳住公主,投其所好,就可以大展拳脚了。可惜公主要回家,这哪里是回家啊!只不过是关在家里太久了,出来透透空气。经过派克的精心安排,他们还是决定度过一个“罗马假日”,真正的罗马假日,不要太关注逻辑上的问题,他们

流连于罗马的街边咖啡馆,摩托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警察局里随机应变,真实之口的妙趣横生,罗马留下了欢声笑语,那时候,真是希望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分手很快就来到了,就在那个街的拐角,路旁的房子也显得那么暧昧,街灯也是一幅恋恋不舍的样子,犹豫的灯光,折射在公主纯洁的脸上,坚强的她还是说出了这些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但少了很多依依不舍。随着她消失在街的拐角,我感觉到了记者先生的犹豫和失落。“最爱的,是罗马,当然是罗马!”当公主接受公众的敬仰,她生活着很大程度就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心理,使他们有所敬仰。只此一句话,便胜却万语千言,落入尘间的精灵,俨然某个领域的守护者。

没人能够接受他们的邂逅,但为什么尊敬的人就不能幸福的活着呢?如果她们的生活就那么畸形,没有正常的交往,又有什么可作为大众表率的呢?只有一个解释,大英帝国的脸面,王室能够接受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却不能接受公主和记者的故事!我们的精灵竟到了她的义务!当所有的人们都离去,记者盯着公主离去的身影,那段对白好像又要浮现,孤独的黯然离开,长长的通道„„奥黛丽.赫本一鸣惊人的处女作,不但当选金像奖影后,并且以其清秀典雅气质在五十年代掀起了“赫本热”,不少女孩模仿其发型服装。就影片的娱乐效果和艺术价值而言,本片也是叫好叫座的经典作。导演威廉.怀勒以罗马的名胜风光生动地溶入剧情之中,英俊潇洒的格利高里.派克亦与奥黛丽赫本十分登对,将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拍得十分温馨悦目。

这部浪漫的爱情喜剧影片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多少年来屡映不衰,一代又一代的影迷为之倾倒。同时,这也是一部无法言说的迷人影片,语言在它面前失去了颜色。影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美丽而不圆满的爱情,就像几十年后的《泰坦尼克》一样。爱情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转瞬即逝和无可奈何。影片在成功的营造了一个喜剧氛围之后,又转回头来成就了一个悲剧结尾(当然,这也是别无选择的),两者结合竟然如此成功,难怪会成为绝世经典。纯粹的喜剧和单调的悲剧都无法脱离自身的局限而上升一个档次,这种笑过之后眼角带着泪花的影片才能抓住观众的心。

世上的爱情大多是不圆满的,人世间的悲剧莫过于此。在影片中这对男女来说,真正遗憾但又真正欣慰的是,两个人都没有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就像《大话西游》中悟空对紫霞一样,只有深深一吻。但两个人心领神会的无限爱意和无奈又岂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这正是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关键。

黑白电影呈现出的是一种经典的东西。没有了缤纷视觉感受,真正考察的是剧情本身和演员功力。对于那些优秀演员来说,这样的黑与白反而更能验证本身的魅力。

她的美丽丝毫无损于色彩的缺失,她的纯真永远定格在黑白胶片上,她是罗马那个假日里的女郎,永远的公主,奥黛丽.赫本。而格里高里.派利,也以他独有的俊朗深情,而成为记忆中不变的记者先生。

《罗马假日》,对我来说是特殊的电影。它让儿时的我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情感不同于亲情,友情。那种情感,叫做爱情。而如今,看够了电影中的背叛分离,看够了必演的接吻和上床,回头再看看《罗马假日》,才体会到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是何等真挚,美丽。

公主生活在礼仪和责任的束缚中,众人面前的她,永远是仪态端庄。就像一朵永恒的水晶玫瑰,美丽却缺乏生气。她的心却并非外表般沉静,就像在大大的裙摆下掩盖的那只失落的鞋子。记者生活在狼狈中,他工作不顺心,经济紧张。他有自己的梦想,回到美国,却不得不为了钱被主编奚落,在现实中挣扎。他们都厌倦了固定生活模式,却不能不服从。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工作,永无休止的工作。

公主怨恨这束缚,羡慕自由的生活,所以她才会偷跑出使馆。离开了使馆,公主就不存在了,离开了使馆的公主只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姑娘。她遇到了记者,和他在一天的时光中畅游罗马,感受阳光,风和自由的空气,感受淡淡又浓浓的情愫。罗马一日真正是她生命中的美好假日。而记者,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机会来一举出名,这罗马假日对他来说是上天掉下的美味馅饼,可是最后他放弃了,因为他善良本性和真挚感情。因此他才体会到这一日对于他来说有多可贵。

罗马假日中的爱情,发乎情,止乎礼,只有快乐和真挚始终如一。公主不可能放下自己的责任,记者明白,因此他拒绝了老板的要求,拒绝出卖真诚的情感。这爱只留下了记忆,无奈,和,温馨。两个人的心心相印,一个拥抱就印证了这一切。

最终格里高里.派利站在已经人群散尽的大厅中,似乎在追忆公主留下的最后影象。然后,他转身离去,只有脚步声“啪-啪-啪-啪-”留下。一次相逢,一天的守望,一辈子的回忆。日子还要继续过着,曾经的那些美丽,也只不过是些,痕迹。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爱却可以在一天里,焕发美丽。

推荐第6篇:《古希腊罗马神话》优秀读后感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一本书,里面讲的都是一些被人们所信仰的神的故事和他们的传说,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这里面的神有宙斯、普罗米修斯、阿波罗、阿尔忒弥斯和雅典娜······

这里面有的神有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有的是罗马神话中的,这还有很多故事都是我听过的或者是学过的。我就拿《伊耳戈英雄》这个故事来讲吧!这个故事很长,可以说是一个探险的故事,它分为好几个章节,每一个章节讲的都是一个“闯关的关卡”,还讲了伊耳戈是怎么过去的。这个故事里面有很多神奇的事情呢!

这些事情有: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会做魔药、还有金羊毛,还会发光、还有在田地里中上龙牙,就会有巨人长出来······反正接二连三的,会有许许多多的神奇的事情不断的发生。这个故事当中,还联系到了我学过的一篇课文《普罗米修斯》当中的情节呢!

这个故事里面讲到:他们在路上,听到了普罗米修斯背绑在高加索山上,宙斯排苍鹰去啄食他的肝脏,他痛苦的呻吟的声音。我认为伊耳戈是一个勇敢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他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还有许多挑战,但他从不畏惧,都会勇于去克服,去面对,从不退缩。

你们觉得伊耳戈勇敢吗?我觉得他很勇敢。你喜欢这本书吗?反正我是很喜欢的,我推荐你们也去找一找这本书来看看哦!

[《古希腊罗马神话》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推荐第7篇:科技史读后感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了自己的大半心血撰著的一本书,他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且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的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是令人惊讶和叹服的。

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后,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对中国成就的关注自然使他受到当地人的赞许。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他的治学方法大概可以概述为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而且祥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

此外,在这本书中,作者李约瑟还用了一些篇幅介绍了自己特殊的家庭气氛,自己的经历,自己对待每一个人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以及自己与中国的情结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李约瑟博士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就更好地理解李博士,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去读他的作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

正是因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另外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读完这本书,除了佩服李约瑟博士,更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史深切的自豪感。人的聪明智慧是不会停歇脚步的,终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依然会引领时代的潮流的。另外,别的国家的人可以花费人生大数的时间,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史进行研究。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当对自己国家宝贵的财富有深刻的认识。

推荐第8篇: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真正的建筑文化

——读《中国建筑史》有感

知道梁思成,是因为他跟林徽因令人动容的爱情;可真正认识梁思成,是因为《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且不说他在专业方面的造诣有多高,只为了他不畏艰难困苦,在抗战期间仍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建筑而奔波操劳的精神,他就称得上是一位建筑大家。

梁思成早年受父亲梁启超的影响,接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他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我们常挂在嘴边说这个社会是一个人心都浮躁起来的社会,每个人都加紧着脚步往前赶而忽略了周遭的风景。每天面对着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麻木或许已成必然。梁思成用清丽的文艺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将每个时代的建筑与政治经济上的变迁分析得十分清楚,引人入胜,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建筑自身的魅力。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木构架建筑是我国使用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这种建筑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电视里也时有出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深宅大院的场景,给人古典庄严的感觉。只是可惜现在木材越来越少,而且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很多建筑都没有能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也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在不断向前发展着。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慢慢地掌握了营建房屋的技术;奴隶社会时期,因为有大量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很多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得以建成;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走向和谐统一,让我们不得不为它的恢弘大气而感慨。

这本书虽然关于建筑的术语颇多,但胜在图文并茂,我领略到了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巍峨;感受到了“汉宫殿繁复之部署,嵯峨之外观”的规模庞大;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佛塔上纹饰雕刻的生动、迥异;感叹于唐代佛塔的样式独特,取材不一„„也为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旧建筑之势力日弱”而唏嘘不已,想想以前总是为国外建筑的优雅从容而赞叹不已,何尝不是忽略了眼前的风景?中国的建筑文化真的应该好好发扬,它的美是需要慢慢挖掘,慢慢品味出来的。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者,梁思成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趁着我们年轻,思想还跟得上步伐,更应该好好领略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撇开走马观花,真正的用心去看建筑!

土建学院11建一

11040426杨帆联系方式:15051989169电子邮箱:1093626226@qq.com

推荐第9篇:辽史读后感

唐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分裂割据,军阀混战。但此时的北部游牧民族地区却升起了一颗闪亮的“星星”,那就是在耶律阿保机领导下崛起的契丹。

阿保机登上政治舞台时,正值契丹族由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之际,阶级社会的出现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阿保机适应历史需要,排除种种干扰,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政权,使契丹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智勇如阿保机者,也不能避免死后儿子们的权利争夺。中原民族政权如此,少数民族政权亦是如此。

阿保机与述律后有三子:长子也是太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但阿保机死后,继承皇位的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耶律倍,而是次子耶律德光。按照中原政权的继承制度,应是嫡长子继承制,那么太子耶律倍继承皇位便是实至名归的。难道耶律德光也效仿唐太宗制造了玄武门之变,从而夺取了其兄太子耶律倍的皇位?

带着疑惑,我去学校图书馆查找资料,最后终于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传奇》一书中找到了答案。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大概有四:

其一是契丹族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我认为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契丹族相对于中原政权比较落后,处于奴隶社会的契丹,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就导致了耶律倍在与其弟耶律德光的皇位争夺中处于平等地位,没有中原政权中皇太子所具备的优势。

其二是述律后对次子耶律德光的偏爱,这也是导致耶律倍没有继承皇位的直接原因。在阿保机死后,述律后成为了契丹族的直接掌权人。因此,没有述律后支持的太子耶律倍自然就占据了下风。

其三是太子耶律倍当时已经远离了中央政权,而耶律德光则不然。在攻打渤海国时,太子耶律倍有功。因此,在攻下渤海国之后,太子被封为东丹王,管理渤海国事务。耶律德光则继续四处征战,胜仗连连。因此,耶律德光更受中央官员的拥戴,掌握中央军权。

其四则可以说是耶律倍生不逢时。无论从主观上和客观上看,耶律倍都处于下风。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其实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耶律倍足智多谋,耶律德光军事才能出众。这或许分不出胜负,但如果放在处于崛起时期、四处征战的契丹里面,优劣就可一眼看出。此时的契丹,更需要的是耶律德光。如果此时的契丹处于和平时期的话,事情完全是有转机的。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

最后,我要说的是,虽然耶律倍在于其弟耶律德光的皇位争夺中失败,留下了不少遗恨。但耶律德光孙子之后的皇帝都是耶律倍的直系子孙,不知道耶律倍知道这一趣事之后,他的遗憾和失意会不会减少一分呢?

推荐第10篇:《史通》读后感

《史通》中历史学理论的几个问题

———史书体例与史官建置和正史发展源流

08级研究生姓名 王海辰学号1083200

4【内容摘要】产生于盛唐时代的刘知几《史通》,是我国古代最系统,最具特色

的体例完备的历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不但在著作名称上标新立异,而且在著作框架的设计和论述方法上都独具特色。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沾溉后人的史学理论问题,本文仅以《六家》、《二体》、《史官建置》、《古今正史》四篇来分析。

【关 键 词】六家二体史官建置古今正史

刘知几撰著《史通》,把经学领域的“通义”体名称移植到史学领域中,创作出了历史学理论文体,开辟了中国专门史学理论研究著作体裁的先河。 今本《史通》由49篇论文组成,每一篇都是有关历史学理论的一个分论题。每篇的篇名就是该篇的中心论点,共49个论点。紧紧围绕史学“辨其指归,殚其体统”的主题展开论述。

其中内篇36篇从史书体裁体例、创作方法、史学批评和史家人才要求等方面归纳一系列原则,构成一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是全书的主干部分。 书中用了大量篇幅,对于史籍的源流、类别以及史体的发展作了论述,提出了著名的“六家二体”说。这里所谓“六家”,是关于史籍的分类;而“二体”,则是关于史体的分类。《史通》以《六家》、《二体》两篇冠盖全书,说明“六家二体”说在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刘知几通过对古往今来史籍源流的考察,认为大体上不出六家范围。《六家》篇说:“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①。”这里刘知几所谓“六家”之论,是要区分史籍类别,追溯史籍源流;就刘知几“六家”论的具体内容而言,其中的《尚书》家与《春秋》家,刘知几借用《礼记·经解》的话,认为前者旨在“疏通知远”,后者要在“属辞比事”;《左传》家和《国语》家旨在述说经义,《国语》家是于《左传》之外“稽其逸文,纂其别说”,以释经义;《史记》

家“鸠集国史,采访家人,上起黄帝,下穷汉武,纪传以统君臣,书、表以谱年爵”,创立了纪传体;《汉书》家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包举一代,成为后世正史范本。

刘知几从史籍源流角度提出“六家”说,这“六家”应该说是综合了史书体裁和史书内容而言的。而当他纯粹从史书的外部形态即史书体裁来论说时,又提出了“二体”说。《六家》篇通过对六种史体的具体论述后,进而总结道:“考兹六家,商榷千载,盖史之流品,亦穷之于此矣。而朴散淳销,时移世异,《尚书》等四家,其体旧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②”这就是说,“六家”当中,真正流传于世者,唯有左氏及《汉书》二家,而这里的“二家”,则显然是指《左传》之编年体和《汉书》之纪传体,是纯粹就史书体裁而言的。《二体》篇说:“既而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③”这里的“二体”是指以《左传》为代表的编年体和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认为二书史体的创立,标志着史书编纂体裁的完备。我们说纪传体是以《史记》为代表还是以《汉书》为代表,其内涵是不同的,《史记》的纪传体是通史纪传,而《汉书》的纪传体是断代纪传。如果综合《史通》一书所反映的刘知几的历史编纂思想来看,他所说的“二体”,应该是指编年体和断代纪传体,因为一方面《二体》篇又说汉代以后的史书编纂是“班、荀二体,角力相争,欲废其一,固亦难矣。后来作者,不出二途。”这里已经说得很明确,史书编纂不出之“二途”,就是班固《汉书》为代表的断代纪传和荀悦《汉纪》为代表的编年体。这里以荀悦《汉纪》为编年体的代表,无改于《左传》编年体的性质;而《汉书》为代表的纪传体则强调的是断代。另一方面从《史通》关于通史纪传与断代纪传的评价可知,刘知几是崇尚断代纪传,而不主张通史纪传的做法的。《六家》篇说,通史纪传“疆域辽阔,年月遐长……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此采录之烦者也”,故不便做也不易做。而《汉书》的断代纪传,“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赅密,故学者易讨,易为其功;自迩迄今,无改斯道⑤”,故而便于做,也容易做好。

当然,刘知几也看到了史之“家”、“体”还存在着一个流变问题,外篇13篇是对这个体系相关问题的补充:《史官建置》阐述史学创作组织源流、《古今正④

史》阐述自古讫唐历代国史的发展源流。这两篇1是从制度发展的角度,一是从国史源流的角度对以体裁为评论中心的《六家》、《二体》的内容进行补充。

他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得失利弊,相当充分地肯定了史官修史其中包括史馆修史的卓越贡献。刘知几对史官和史籍的评述,全面系统,源流分明,评价公允,多为历代史家和文献学家所本,至今亦然。诚如金毓黻先生在所著《中国史学史》中所说:“外篇之首,冠以《史官建置》、《古今正史》二篇,古代之史家,即为史官,而史籍之精者,悉为正史,子玄取古代之史官,及隋唐以往之正史,序而列之,以明源流所自。”

《史官建置》的开篇便充分肯定史官的历史作用。他说:“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⑥”史学寓乎史籍,史籍撰自史家,而我国古之史家即为史官。故肯定史学之重大功用,当然要肯定古代史家--史官,当然要肯定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作用。不过,肯定古代的史官修史制度并不完全意味着同时也肯定作为史官修史制度发展阶段的史馆修史。《史官建置》中述及唐初史馆,知几写道:“暨皇家之建国也,乃别置史馆,通籍禁门。西京则与鸾渚为邻,东都则与凤池相接。而馆宇华丽,酒馔丰厚,得厕其流者,实一时之美事。至咸亨年,以职司多滥,高宗喟然而称曰:‘朕甚懵焉。’乃命所司,曲加推择,如有居其职而阙其才者,皆不得预于修撰。由是史臣拜职多取外司,著作一曹,殆成虚设。

⑦凡有笔削,毕归于余馆。”看来,知几对唐初史馆的评述还是相当客观公允的。

刘氏叙述历代史官沿革变迁,条分缕析,简要详明。《古今正史》按着时间顺序历述古今正史,分溯其源。所言\"正史\",系指纪传、编年二体的史书。\"正史\"之名,最初见于《隋书·经籍志》,指的是纪传体史书。《隋志》把《史》、《汉》视为纪传史之祖,\"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体例。班固因《史记》撰《汉书》,改书曰志,取消世家,整齐为纪、表、志、传四体。而纪、传是这种体裁的主体,班书以下,表、志或有缺略,但一定有纪有传,凡

属于这种体例的,都叫做纪传体。刘知几把编年史和纪传史统称为正史,他论史体结构,当然不局限于纪传史,不过主要是纪传史。刘知几关于纪传史的评论,贯穿《史通》全书,占有关乎全局的地位,由之可以窥见其史评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

的确,《史通》一书,内篇讨论历史编纂学,外篇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统而观之,既可视之为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历史编纂学,又可视之为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史学史。所以说,把《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杂述》和《六家》、《二体》联系起来,我们大抵可以看出唐之前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性,当然也可看出唐以前中国史料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性。

注释:

①《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②《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3页;

③《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7页;

④《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页;

⑤《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9页;

⑥《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03-304页;

⑦《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74页;

参考文献:

[1]范学辉 齐金江主编本卷 《儒家史学思想研究》(21卷),中华书局;

[2]杨天宇撰 《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 《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第11篇:工业设计史 读后感

读工业设计史有感

读了了工业设计史,得到的最多的就是设计师身上的思想,以及他们身上带着那种跟别人不同的东西。一步步引领着我们。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了解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设计,对我的感触也很大,但是我想的最多的还是,我们了解的只是书本上的东西,关键的还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平时在学习的同时,自己的脑海中要不断的联想,为什么别人要那样设计,如果是自己那?要不断的反省自己,看到一样东西,要对它有极强的敏感度。并把你看到东西,想想能不能用到设计上,灵感也要靠平时的积累,如果自己平时都不去想设计,能做出来好的设计吗?但是要想设计好的作品,还必须具备大量的知识体系。即:科学家的态度,艺术家的眼光,企业家的头脑。

第12篇:《北洋军阀史》读后感

读《北洋军阀史》有感

因为对北洋时期的兴趣,曾经读过一次来新夏老师的《北洋军阀史》,但只是粗略的略读,但在本学期因为开设了两门与北洋时代有关的课,以及讲课的需要,而且了解到这本书的重要地位,我再一次阅读了这本书,这一次读的更详细,因此对这本书,这个时代也就愈加喜欢,更敢兴趣。因此我还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对北洋有了一个更为系统、更加全面的认识。使我认识的北洋不在是以前教科书上那个政治黑暗,外交失败,经济落后的北洋,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北洋。

来新夏老师的这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覆灭的通史性专著。它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全书共七章,它是在多年研究北洋军阀史,编纂北洋军阀史资料丛刊的基础上,并适当地吸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撰写成书的。这本书资料丰富,结构严谨,论述完整,条理清晰,观点鲜明,文字顺畅,是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北洋军阀史的参考。我认为这本书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内容充实,史事详明,条理清晰。三十多年的北洋军阀史,事件繁复,人物众多,政潮汹涌,战争迭起。把如此众多而纷乱的头绪、删繁就简,清理整合,编写成清楚可读的历史,需要有高屋建瓴的智慧和渊博深厚的知识。关于北洋军阀史,还要划定若干个时段,厘定许多派系,叙述众多事件,勾画大批人物,是需要很大的功夫的。第二个优点是:史料丰富,辩证考信,根据充分。作者很早就在整理北洋军阀档案。就像他自己所说:“通过整档阅档活动不知不觉地把我带进了一个从未完全涉足过的学术领域”。他从此埋头于北洋军阀史研究。虽时有断辍,然撰成《史略》、《史稿》、《北洋军阀史》,三度成书,反复加工,精益求精。对史料浏览广博,长期搜求,考辨再三,对史观

深思熟虑,反复探研。因此这本书全面系统,征引史料甚多,史论结合,叙述清楚。

第三个优点是观点鲜明,颇多新意。北洋军阀的研究领域,不同意见甚多,疑义迭出。诸如军阀的定义、特点、历史作用,北洋军阀发展的几个阶段,兴起和覆灭的原因等等,众说纷纭,百家争鸣。来先生对许多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吸收诸家之长,集思广益,折衷诸说,断以己见,创立新说,自成一家之说,论点较全面、深刻,颇能服人。

这本书的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的附录——北洋军阀人物志,它全面收录了北洋大大小小的军阀人物并简单的做了介绍。这可以让我们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让我们可以了解那些我们曾经并不熟知的小军阀,增长了我们的知识。

在这本书在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八项内容,这部分虽然不是讲述北洋时期的事件,但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绪论中,介绍了八项内容:

一、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对象

二、北洋军阀史的划阶段问题

三、北洋军阀的定义

四、北洋军阀集团的特点

五、北洋军阀集团历史作用的估计

六、五十年来的北洋军阀史研究

七、北洋军阀史文献述略

八、未来的展望

关于北洋军阀一些有争论的问题在这部分有介绍:

关于北洋军阀集团的成因问题,首先是由于旧军的腐败,迫使统治阶级为延续自己的统治而需要建立一支新式军队;其次是当时的社会思潮趋向改革、中体西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建设新式军队提供了思想和物质基础;再次是列强侵华政策改为通过支持代理人攫取所需权益,而袁世凯又善于运用权术,利用矛盾抓住时机,使这支武装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形成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来新夏把三者结合起来考察,“北洋军阀集团的产生无论从清统治者的要求、从当时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变化看,都是内因为主要决定因素,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外因。……也决不能抹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分析原因时,还应注意到伟大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来新夏这种分析是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而《北洋军阀史》指出了其内因是由于“晚清社会的转型”,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考查,显得更为全面。

关于北洋军阀的分期问题来新夏在他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考察一个专门方面历史进程时也应该注意到当时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以辛亥革命为界,对其进行分期,即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至1912年取得政权为北洋军阀的兴起、发展和形成阶段,1912年至1916年袁世凯在反袁声中自毙为袁世凯专制及帝制自为阶段。从1916年袁世凯死去至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前止的皖系军阀执政阶段;从1920年直皖战争后到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前的混战和反革命联合阶段。

北洋军阀集团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原因,来新夏也进行了研究,他曾在《北洋军阀史略》中认为“只要有兵有地盘,再加上帝国主义支持”就可以形成军阀割据。之后在《北洋军阀史稿》则认为原因是“中国当时的半殖民地地位和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在《北洋军阀史》中他不断更新观念,分析原因有三:即由于中国当时的半殖民地地位,帝国主义支持各自的在华统治的代理人;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军阀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的残酷剥削造就了大量的游民,提供了兵源;北洋军阀内部各势力派别的存在及其相互间矛盾的激化等为其形成的原因。

关于军阀的定义,来新夏认为除了从军事、政治角度外,还应该从最能体现本质的意识形态即文化的角度加以定义,即军阀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以封建伦常为纽带”。北洋军阀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它必然有一种把集团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否则军就不能成为阀了。袁世凯给北洋军人灌输的就是对他的绝对服从,忠军思想等一套封建伦理观念。后来的吴佩孚在军队中说君臣讲忠义,推行“武神”崇拜;张作霖则依靠江湖义气来维护内部的凝聚力。来新夏把这点加入到定义中,使得定义更加完整。在《北洋军阀史》中,来新夏对“军阀”的定义进行了全面、严密的论述,首先回溯了从《新唐书》到当今古今中外诸家对军阀的有关论述,归纳出他们主要集中从私兵、地盘和武治三点立论。进而对此进行了驳论,认为“凡是确定一个定义和界说,应该用许多事实的比量来验证,看是否讲得通,并且看是否概括得比较完善”,经过比量,认为“为那些军阀下定义的论据,只能作军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或者说是定义的不完整论据”,没有从内涵上、本质上定义。一个科学概念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一个科学概念的定义必须明确揭示概念的内涵。最后,《北洋军阀史》给予北洋军阀为代表的近代军阀的定义是“以一定军事力量为支柱,以一定地域为依托,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以封建关系为纽带,以帝国主义为奥援,参与各项政治、军事及社会活动,罔顾公义,而以只图私利为行使权力之目的之个人和集团。”

历史是由人物和事件组成的,并且以事系人,要研究北洋军阀这一军事政治集团,必然要清楚他所参与的重大事件。而战争是北洋军阀进行的主要活动,他们为了扩充地盘,扩大权力,维系和发展本集团的利益,战争是最有效的手段,战争是军阀的本能。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北洋,一个更真实的北洋。有好多事情的真相摆在我们面前,这让我对历史,对探求历史的真相更加有兴趣。

第13篇:建筑史读后感

读《地球的胸花》有感

——108处奇景聚集北纬30度

这学期老师为了让我们多看书,布置了“读后感”的作业,我花了3天的时间简单的浏览了一遍这本《地球的胸花》,让我对人类文明以及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地球北纬30°上的108处奇景。这里有世界上最恐怖的魔鬼区域和死亡之地,有地球上最惊人的巧合和无法解释的宇宙魔力。翻开历史的篇章,它犹如一条死亡飘带,处处都沾染着生命的鲜血。莫名其妙的飞机失事、踪影全无的神秘失踪、神出鬼没的幽灵潜艇,还有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全部都汇集在这条神秘的北纬30°线上。

——北纬30°,吸引眼球的地方

都说北纬30°奇美,看了这本书后确实吸了我。壮美的大海、凄美的死海、纯美的雪山、恬美的古堡、完美的建筑,瑰丽的峡谷、美丽的生物、绮丽的山岳、绚丽的溶洞、华丽的宫殿„„

无限风光尽在北纬30°。端详地球仪,北纬30°位于地球的胸部,兼有峰顶和海沟,容纳了地球最美丽的风光,恰似地球的美丽胸花,俘虏了所有人的眼睛。

北纬30°,又是众多史前文明的聚集地。这里有庄严神秘的金字塔,有沉入海底静寂千年、曾经高度文明的大西洲,有通往天庭的巴别通天塔,有岁月更替中默默望着远方的狮身人面像,还有那些曾经繁华而今逝去的古城堡和历史文明所遗留下的艺术杰作„„

北纬30°,还似一根丝线,将地球上最为亮丽的、神奇的风景一一串起。从世界最深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到世界最窄的虎跳峡,从集天下之大成的黄山到有着“江南第一仙峰”之称的三清山,从世界特级洞穴腾龙洞到有着世界之最的卡尔斯德洞窟,从珍稀的大熊猫栖息地到神秘的神农架野人„„

——文明篇·史前文明:大西洲

我想在这里特别介绍下大西洲——埋葬海底的文明帝国。因为曾经只知道地球上有五大洲四大洋,从来没听说过有个大西洲,所以它让我特别的感兴趣。书中说2400年前,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绵延的山群和肥沃的平原,那里有可通航的河流和富饶的矿藏,那里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这就是已经沉没的文明——大西洲,一个地球上的伊甸园。 书中还说,传说一万两千年以前,大西洲上曾经有个奇妙的国家叫大西国。科学家们也在百慕大三角区的一个海底平原上,发现了一座方形古城。所以关于曾经存在过大西洲的传说已经被证实,但有关大西洲所在的地点至今还争论不休,不过,至今能证明在欧洲和美洲大陆之间的大西洋里的确曾有块陆地。因为从现已发现的一些古代地图来看,在美洲现在的海岸和非洲、欧洲大陆之间的确曾经有一块陆地。至于大西洲消失的原因,科学家们大概研究出,是大约1万年前,一颗直径为10千米的小行星突然脱离了自己的轨道,一雷霆万钧之势扑向地球,在到达离地面400千米的空中时,小行星开始燃烧,两块重达上万亿吨的

大碎片,把大西洲撞出两个大坑,形成了波多黎各海底的两个凹陷地带,还引起了火山爆发、地震和海啸,顷刻间,大西国便沉入了海底。

今人试图揭开大西洲之谜,对其位置的假设以及消逝的原因却似乎让它在迷雾的海洋中越沉越深。从瑞典到南非,从北冰洋到斯里兰卡,也许它们中的一个是人们千辛万苦想求得的答案。或许,大西洲埋葬在一个出人意料的地方。

简单的看完这本书,让我感觉它把世界的多种极致之美在这里汇聚。浓烈的色彩,迥异的现象,碰撞出一道瑰丽的彩虹。书中最惊世的108处世界景观,500余幅震撼人心的美景画面,15万字优美流畅的文字,锻铸出一段绚丽的地理传奇。

泡杯咖啡,打开书本,将北纬30°线造设的玄幻风景一一走遍,在轻轻地触摸和叩问中,我不经意发现自己从此相信奇迹,在反复咀嚼和品味中,我产生了一种想要背起行囊,向生命极限挑战的念头!

第14篇:中国航空史读后感

《中国航空史》读后感

ZY1104220 杨丰娜

近期,我读了《中国航空史》这本书,感触很深。《中国航空史》这本书实事求是地记述了中国航空事业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和演变过程,探讨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它采用编年体和记事体相结合的体裁,史论结合,上至远古,下及本世纪初,涉及航空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军航、航空工业、民航、航空教育、航空科技、航空体育等各个方面,是一部资料翔实、具有较高实用和收藏价值的史书。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过程,看到我国曾经有这么多值得骄傲的航空成果,更加激发了我的民族自豪感,令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航空事业中去。

由于我是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我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印象一直持保留意见,确实,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曾经的航空事业发展是不尽如人意的,虽然我国的航空事业在建国以来,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发达国家,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在过去,我们国家对航空事业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其它一些重要行业,着实让我感到愤懑。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心头的乌云驱散了,这本书以气势磅礴的语言向我说明:我国的航空事业将要发展,并且一定会发展的更好!那个时代不会太远了,我国已将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列为“十二五”重大专项计划,每一个航空人都应感到欢欣鼓舞,因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将迎来一个春天!

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在这种幻想的激励下,我们的先辈不断地进行着制造飞行器械的探索。虽然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重文轻理”思想的压制,它们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却给后世航空器的研究以重大的影响和启迪。

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的大量学说涌入闭关自守了几千年的中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爱国华侨冯如,冯如是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他制造的飞机在当时已达到了国际水平,确实值得国人骄傲。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开始了中国航空工程人材的培养,国内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吴仲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正当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时,战乱频起。从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失,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国防要害工业,我国虽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相比美国、英国等航空大国,我们仍然有很大差距。这对我们航空业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深知,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是不能指望从发达国家那里得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我国自己的航空科研体系,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这样才能真正不负一个大国的名声和实力。我们新一代的航空人,更肩负着祖国的航空梦想,肩负着国防安全和民族荣辱的责任,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航空工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一砖一瓦地建设

起来的。五十年以来,无数航空工作者为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终于使我国跨入了航空大国的行列。虽然与当今俄美等航空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勤劳、勇敢而智慧的,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创业,不懈进取的精神,龙的传人终有一天将走在世界航空的最前列!

第15篇:中国航空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航空史》读后感

近期,长飞公司组织了“书香长飞”的大型读书活动,结构车间选择了《中国近代航空史》作为读物,闲暇之余我读了《中国近代航空史》这本书,感触很深。《中国近代航空史》这本书实事求是地记述了中国航空事业近代的兴衰和演变过程,探讨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它介绍了军航、航空工业、民航、航空教育、航空科技、航空体育等各个方面,是一部资料翔实、具有较高实用和收藏价值的史书。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过程,看到我国曾经有这么多值得骄傲的航空成果,更加激发了我的民族自豪感,令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航空事业中去。

由于我是航空类高校的的毕业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我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印象一直持保留意见,确实,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曾经的航空事业发展是不尽如人意的,虽然我国的航空事业在建国以来,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发达国家,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在过去,我们国家对航空事业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其它一些重要行业,着实让我感到愤懑。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心头的乌云驱散了,这本书以气势磅礴的语言向我说明:我国的航空事业将要发展,并且一定会发展的更好!那个时代不会太远了,我国已将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列为“十二五”重大专项计划,每一个航空人都应感到欢欣鼓舞,因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将迎来一个春天!

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的大量学说涌入闭关自守了几千年的中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爱国华侨冯如,冯如是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他制造的飞机在当时已达到了国际水平,确实值得国人骄傲。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开始了中国航空工程人材的培养,国内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吴仲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正当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时,战乱频起。从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失,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

在航空工业已经成为国家实力象征的当今时代,我们唯有以“必争之心”、舍我其谁的气概去拼搏,才能肩负起富国强军的使命。航空工业既然有内查自省的勇气,就一定有摒弃糟粕的能力。相信只要我们拿出那种“杀身以成仁”的大无畏气概,将航空工业进行到底,中国航空工业就会真正“站起来”雄居世界的东方。

结构车间

陆文灏

第16篇:《化学史》读后感

读《化学史传》有感

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原来我们接触的比较多的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对化学史更是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完全不了解。最近读了读那本山冈望著的《化学史传》,它让我对化学有了新的发现与敬畏。

书中的那些化学家真的很伟大,很多都是10岁左右就对化学产生了兴趣,读了很多的化学著作,有种痴迷的感觉。记得有个为了研究,居然忘了结婚的日子,忘了自己居然活了这么多年。他们那种为了科学努力拼搏的精神真是常人无可比拟的。通常化学实验对身体也很不好,但他们并不在乎这些,为了科学献身对他们来说才是有意义的事情,记得有一个化学家说过,如果想在化学上有所成就,就应该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那种不怕死的精神现在还熠熠生辉。当时的那种环境,那种条件,真的难以想象。这些科学家不仅为了科学自己一个人研究,还要交流,还要留给下一代,为了研究的方便,自己建实验室,给那些对化学渴望的青年们更早更多接触化学的机会……

当然,当时的欧洲国家也是很重视科学家的培养的,国家出资成立了多少皇家化学学会,或者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他们的称赞,对他们的鼓励和奖励……。这些都促使化学的发展越来越快

还有化学家都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也很会把握机会,为了科学执着的,献身的,认真的,甚至健忘的精神,这些倒是让我想起现在的那些荧幕上的明星们,为什么可以拥有那么多的钱?而那些科学家呢?只是平平淡淡,一个家,一个实验室,做出的成就却不只是为一个国家,而是为世界,为整个人类!让我们为那些为人类作出了贡献的化学家们致敬!

第17篇:秦汉史读后感

《秦汉史》读后感

出于对中国历史的爱好,在今年暑假我读了钱穆的《秦汉史》此书不但又加强了我对秦汉历史的熟悉也加深了我对秦汉历史人物的认识,同时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

本书是一部未完编之断代史,上起春秋末年,下至王莽新政。全书共分七章,首尾两章论秦及王莽,其余章节均论西汉,故西汉乃是全书论述的重点。钱穆以写通史著称于世,“秉其一贯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史学要旨,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指呈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

在第一章《秦人一统之局》中,钱穆首先论述了春秋以下政治社会学术的剧变,认为“然此一时代潮流中剧变之尤堪注目者,则厥为社会学术之勃兴。” 而秦由于辟居西土,文化程度远逊于东方诸国,因此秦兴国之措施政策,都依赖东方士人。而由于文化之西渐,商鞅及吕不韦、韩非等人相继入秦,三晋之士造就秦的崛起。商鞅变法的意义在于破除封建贵族制度的种种束缚,而趋于新军国的建设。钱穆以文化人定位吕不韦,认为吕不韦在秦的努力是想将东方学术思想之全部移殖西土,而不是像商鞅范雎等人只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且以史料论证吕不韦非秦始皇之父。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内废公族,外灭人国,造成封建制的崩坏亦县制的推行,郡县制决不始于秦人统一之后,而在晋襄公之时。寝兵政策的实施,新首都的建设,驰道的修筑,制度文化风俗的统一,边境的开拓与防御,奠定了秦的一统之局。

秦文化:三晋务实际尚功利,齐鲁尚文化重历史,而及秦统一后,天下学人聚集,相互间的矛盾冲突便越来越明显。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禁止以古非今而不是以焚书为首要,焚书最要者在于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讽刺及秦,且多涉及现实政治也。” 秦廷坑儒在于使天下人引之为鉴不敢再訞言诽上。焚书坑儒在文化上讲,是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冲突。而秦代的著述也并非一无所成,钱穆认为《大学》《中庸》两篇成书于秦人之手,并且是齐鲁诸儒媚秦者所作。书同文,字体由大篆至小篆至隶书,更利于文化传播。

对于秦的覆亡,钱穆认为在于未一视战败国而休养之,以奴隶视之,故秦前后仅十五年而亡。项羽推义帝而臣之,天下仍要乱,一统之局已经不可逆转,戍卒一呼,山东响应,是古代封建政体的反动。

而秦的影响甚广,至南粤、滇、朝鲜、辰韩、澶洲、河套,均受秦一统之政治文化的影响。在秦时,民族向外发展,并不专由于政治的推动与侵夺,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如下各章,钱穆依次阐述汉初之治,西汉之全盛及中衰,昭宣以后之儒术,西汉的政治体制。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缘于户口锐减,经济困难。文景时代,民间经济复苏,商人兴起而奢风盛行,农民生计仍困难,奴隶亡命,豪杰任侠,诸侯骄纵,外患凌逼,经济复苏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的社会问题。汉开国之律令、仪法、财记及章程,均沿袭秦制。而汉袭秦制为何汉又能长久?“故汉初之规模法度,虽全袭秦制,而政令施行之疏密缓急,则适若处于相反之两极焉。”

及至汉武时,西汉趋于全盛,钱穆认为此时最应注意的,“则为社会学术界复古空气之渐趋浓厚是也。”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汉武一朝走上复古更化的道路,最重要的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天人三策与贾谊政事疏,两篇大文,奠定了西汉一代政治之规模” 然而专以汉武尊儒为说,又并非当时的真相,黄老申韩在汉武时期仍占相当之地位。汉武帝及其近臣将“儒术”的范围扩大后又延长,并非只限于孔孟思想。“故汉人之尊孔子,特为其传六艺之统。汉人之尊六艺,特为其为古代之王官学。”

汉武帝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则连年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裔。钱穆认为汉武拓边的动机是为“耀武德”,经济背景是民间经济之展扩,汉与西域在张骞之后经济联系的加强,汉初七十年积累而国力增强。

武帝内兴礼乐,外勤征伐,费用浩繁,耗尽汉初七十年的积累,造成了西汉的中衰。武帝为补充用度不足,实行了盐铁官卖、算缗、均输、铸钱币、增口赋、鬻爵等敛财措施。而算缗对百姓的伤害最重。

第五章讲“昭宣以后之儒术”,之前各章均有不少篇幅论述学术。昭宣之后,儒学大兴,汉廷用儒术和吏治相结合,儒术完全成了汉的统治手段,“即昭宣以下,儒术所以见尊,亦自吏事。” 朝廷重臣多为儒生,与汉初廷臣多以军功嗣侯跻身高位,迥乎不同。“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石渠阁议奏,增立博士。最初只有《易》算经,立博士,后来《易》学分家,《尚书》《礼》《公羊》《谷梁》也立博士。宣帝时,既增立博士,也增加博士弟子人数,汉代儒学因此逐渐兴隆。钱穆也专节论述昭宣后的学风,以灾异、禅让、礼制、章句等问题阐明汉儒的态度,并作论断“汉儒经学,乃自宣帝后而始跻于全盛之象,而亦自宣帝后而已陷入中衰之境”。 钱穆认为此与武帝时的汉朝国运同一轨迹。

书第六章总论西汉一代的政制,分别论述了西汉的分封制、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制及封爵制。

秦废分封而分三十六郡,而后又增置五郡,共四十一郡。而汉高祖铲除功臣,大封同姓,仅十五郡。孝景时,郡增多,武帝时,又设十三部刺史。

西汉中央官制沿袭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设太守及都尉,汉代郡守兼辟官、莅政、理财、治军四权。太守之下设县令。为了防止太守专权类于诸侯,中央又设刺史监察太守。

汉之封爵也自秦沿袭而来,爵分二十级,汉初封侯也按军功,地方吏等级也与军爵相通。 书之末章论王莽新政。西汉后期,朝廷大权渐流入外戚之手。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统治阶层将希望寄托在外戚王莽身上。王莽的声誉日上,威望渐高,人心所归,以此为冯籍篡汉。

王莽新政,其一“公田”(土地收归国有),其二废奴,其三作“五均六筦”(国家经商),目的都是为了缓解社会危机。然而王莽刻意慕古,改革币制,重划郡县,更定官名,造成社会混乱。王莽并非奸诈之人,秉承鲁学礼制之遗风,只是书呆子也。钱穆说,“不幸而莽以一书生,不达政情,又无贤辅,徒以文字议论为政治,坐召天下之大乱。”

项羽听说刘邦已定关中,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项羽本来有刘邦不能比的兵力,但是结果还是乌江自刎,这就告诉我们在人出于十分有利的境地时,一定要十分谨慎,做好每件事无论大小,人在处于劣势时也要学会利用所有有利的条件,脚踏实地待机而定。

刘邦的一生也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可以什么都不擅长但是他要有独特的长远的眼光,独特的人格魅力,要有聚集人脉能力。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长大后,经考试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项羽绑架了刘邦的母亲说要用他母亲的肉煮汤,刘邦:那就给我也分一杯羹!

第18篇:《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一书正如其名所示,讲述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从科技起源到现代科技,从东方科技到西方科技,从独立的各个学科到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大学科,从探索自然界到研究人类自身,总之,其从宏观层面介绍了各个时期各个区域的科技发展情况。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技术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记叙科学技术的风风雨雨,记录其发展规律,描绘其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贡献的历史使命。

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读史使人明志”,科学技术史的意义重大。

第一, 有助于我们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 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更好地实践“科技兴

国”的理念。

第三, 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科技意识。 科技史是一门令人入趣的学科。

从科技的起源,我们还在为人类祖先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而感到好奇时,我们也得承认那是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我们也得承认那个时代的科技是如此的落后,但科技依旧踏着它那艰巨的步伐慢慢前来。 四大文明古国的科技影子依然在当代呈现,无论是古埃及金字塔,还是古巴比伦空中花园,还是古印度阿拉伯数字,还是中国四大发明,

它们在今日闪闪发光。

踏着历史的步伐,我们走进古希腊罗马,那是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在那里,科技的种子在开花结果,无数先哲在呵护着科技之花,使它茁壮成长。历史的车轮还是向前前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接踵而至。各个学科百花齐放,各个区域均有科技成果出现,世界的科技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了解科技的发展历程以及与科技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即提高社会生产力,又增加社会公害性。但使用者终归是人类自身,所以人类决定其是否为双刃剑。

3科学与技术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两者紧密联系,难以区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技术领先于科学,然而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科学就享有了其应有的待遇,开始领跑于技术。

4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从其诞生之初就凝聚了人类最优秀的智慧。

《科学技术史》也是提升自我修养的一个良师益友,在这篇知识的海洋里,勇往直前的,是勇者。而我,期待自己就是其中一个。

第19篇:《香港史》读后感

《香港史》读后感

从17世纪开始,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严重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大量白银被掠夺,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使清朝政府的经济出现严重危机。而香港逐渐成为英国向中国大陆走私鸦片的转运地,也揭开了英国侵占香港的序幕。通过了两次的鸦片战争,逼迫中国割让香港,香港从此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在英人的统治下,香港经过百年相对稳定的发展,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飞,这要归功于中国的开放改革。这个决策既改变了新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也给香港经济发展的良机,让香港发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中介人角色,从而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无疑已成为东南亚最耀眼的明星。

然而,在港人眼里,大陆不过是一块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素质低下,卫生状况极差的古老蛮荒的大地。经过百年潜移默化的资本主义的熏养,港人对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有一定的排斥性和否定性的,更甚者可以说是鄙视。因为这时的香港已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相当其他地域已是极大丰富。这难免会让人产生一种优越感,在和相对贫穷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本土的比较下,这种优越感往往会附加到资本主义头上。

这样,当香港将要回归时,无数香港人在质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过,事实证明了这一切的疑虑都是多余的,大陆如良师益友般的给予了香港许许多多的帮助,在其渡过难关的同时带动了它经济的稳步前进。 经济上,香港无疑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中介,冥冥之中助壮了香港的贸易,从中赚取了巨大的利益。尚且不说中国如何为它带来的商利,单单就97年的金融风暴而言,中国功不可没,给它的资助不言而喻。在香港抵御金融风暴的整个过程中,中央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首先是中央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与国际炒家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央政府派出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护盘行动。当港府把购买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场时,其中香港很大一部分的资金都来自大陆的援助。毫无疑问中国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袭击的坚强后盾。很明显,中国是香港的靠山,在最危急的时刻,向香港伸出了援助之手,才让其幸免于难。

文化上,在世界越来越同一化的年代,文化交融与磨合的变化是势在必行的。在这期间,我们也许会失去某些令我们怀念留恋的东西,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期间产生的新思维、新价值观。尘世间本没有永恒的东西。事实是,在回归十二年里,香港的国际地位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更加自豪地享有她曾拥有的一切。时至今日,中国大陆已成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地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大程度地促进了香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此外,港地各高校每年来内地招生也无疑给两地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并且许多内地作家的书被介绍到香港,香港的导演也谋求两地合作以获得更大的市场。这是一个求同而不怎么存异的时代。若将香港比作一口泉水,那么在三十年前是它在向处于干枯期的大湖一般的中国大陆输送着它的涓涓细流;三十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反了过来。苍天的变化往往藏于一瞬。

政治上···

显然,中国大陆对香港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是无可非厚的,让香港人们生活地更美好。近十多年来香港的发展,没有中国大陆亦步亦趋的帮助,很难判断香港的发展如何。一句话,香港的繁荣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脱离不了香港。

第20篇:新疆史读后感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实践教学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题目: 读《“东突厥斯坦”分裂主义的由来与发展》有感小组 代 表人:

院系专业班级:

联 系电 话:

指 导教 师:

填 表日 期:2011.11.

3《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组制

2010年2月26日

填写说明

正文:

读《“东突厥斯坦”分裂主义的由来与发展》有感

伴随着新疆地方史的学习,我们对新疆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我们对新疆“东突”的由来和发展及对“东突”祖国造成的危害感兴趣,于是我们从网上搜到《“东突厥斯坦”的由来和发展》这本书,并从搜集了一些资料,阅读完后,现在我谈一谈我们的感受。

从历史来看,新疆等地一直受到外来势力干扰,并发生多次*,如阿古柏叛乱、妥明叛乱,以及1918年的库车暴动。特别是苏俄对新疆的策反,加剧了新疆的紧张形势。尤其是西突厥斯坦的苏维埃政权成立后,苏联意图将新疆 “外蒙古化”,建立一个脱离中国的、为苏联控制的独立地区,或者一个像外蒙古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在30、40年代,苏联多次试图吞并新疆地区,将其改为“东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所以新疆分裂问题自古就有,特别是东突厥斯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那惨痛的“七五事件”,历历在目。

在新疆和平解放以后,我们共同努力,努力的发展经济建设,对新疆也是加大力度搞开发。新疆社会稳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形势整体是好的。但是“东突”势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违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愿望,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伺机从事分裂破坏活动。这让爱国人士无比的心痛,那些记忆我们很难忘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下,境内外部分“东突”势力转向以恐怖暴力为主要手段的分裂破坏活动。“东突”分裂组织逐渐从地下转为公开,并开始朝着国际化趋势发展。近年来,“东突”分裂组织更是明确推行国际化的策略:扩大在中亚、西亚等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影响和生存空间,淡化分裂活动的民族宗教色彩,而是将所谓民族宗教问题与人权问

题挂钩,把分裂活动提升为“民族解放运动”,以争取西方大国的支持。为此,分裂组织的头目频繁与西方大国接触,并连年在西方国家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到处举办“东突厥斯坦问题”国际研讨会、展览会,并不断组织示威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因特网等现代通讯传媒的作用,扩大影响。

一些“东突”组织公开宣扬要通过恐怖暴力手段达到分裂目的。在警方查获的“东突伊斯兰党”、“东突反对党”等组织的纲领中明确提出,要“走武装斗争道路”、“在人口集中的地区制造各种恐怖活动”。他们编印的小册子《我们的独立是否有希望》毫不掩饰地宣称要不惜代价在幼儿园、医院、学校等场所制造恐怖气氛。“东突”恐怖势力策划实施了一系列血腥的恐怖事件,留下了一篇篇血淋淋的记录。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东突”国际化的过程中,国际反华势力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纵容和支持,对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无疑是推波助澜。在这些国家的支持下,分裂组织创办了多种刊物,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攻击中国的民族政策。目前境外“东突”分裂组织立足中亚这一前沿阵地,对新疆进行渗透:设立出版机构,出版煽动独立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建立电台,使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乌兹别克语进行广播,大肆进行分裂宣传;召开各种名目的国际研讨会、举办展览和发表公开信,为新疆独立摇旗呐喊,寻求国际反华势力支持;还不断派遣骨干分子入境,加强对境内“东突”分裂组织的扶持和领导;拉拢、收买、策反我驻外人员和出国探亲、朝圣、留学人员,进行情报搜集和颠覆活动;用金钱收买新疆中上层人士,扩大分裂势力;利用宗教进行分裂宣传,煽动宗教狂热,最终目的就是进一步发展扩大“东突”分裂运动。

事实上“东突”分裂组织已经逐步成为“东突”恐怖组织,不但得到了臭名昭著的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拉登恐怖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数年前,“东突”恐怖组织就得到了拉登在经费、物资上的大力支持。1999年初,拉登会见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头目艾山•买合苏木,在许诺提供资金援助的同时,要求其“一切行动与塔利班协调”。2001年2月,拉登及塔利班高层人士在坎大哈与“东突”分裂组织达成协议,帮助其训练骨干成员,并承诺负

担2001年的活动经费。此外塔利班、“基地组织”和“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解放运动”还向“东突”分裂组织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

还有“七五”事件中,那段惨痛的历史,好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杀害,父母失去孩子,妻子失去丈夫,无数的商店被砸,无数的公交车被烧,那一幕幕惨痛的历史,是我们对东突分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东突的本质已大白于天下,这样反动势力妄图分裂新疆,他的阴谋必将受到全国人民反对,全国人民的唾弃。我相信,这样的小势力是万不能影响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大好局面。我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付外敌及国内的分裂势力,保卫祖国人人有责。想一想卡扎菲的后果,国家的稳定要靠外来势力,多么悲哀哎。希冀:中国强大!

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对“东突”有了更深刻地认识,虽然他们在前进,但是我们相信,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才能和平先进的发展。那些妄图分裂中国的不法分子妄图阻挡中国前进的足迹,他们必将被历史摇摇的甩在后面,我想:东突分子在若干年后,必将被历史所掩盖。相信新疆的明天更美好。

罗马史读后感
《罗马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