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03 07:38:3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论语译注》读后感

读《论语译注》(杨伯峻 版) 读后感

似乎很久,没有放下手机,好好的运用一丝时光去潜心阅读;似乎很久,没有在意远方家园父母的关心和问候,淡却了慈母游线和临行密语;似乎很久,没有再放下身边的事务,选择一个阳光合适的日子,去好好贴近山川田野,感受天苍与野茫。

似乎很久,这是一个半命题。半命题总是给人一种遐想的空间,不同与无命题与命题。因为它既给你限定了范围,又给了你发挥的余地。

有时,当你拿起一本泛着岁月年轮的老书,静静的回想。人生不就恰好处于这半命题的状态下么?于是乎,我们每个人承载着生命的最初的起承,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梦想的路途上经历着一系列的转变,最后在肆意挥洒的画卷落款上,重重地刻下一笔属于自己的“合”。

在这一切的过程中,无论我们的出发和落脚,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种文化传承,自始至终都陪伴我们左右。在我们犯错误时告诫我们何为对,何为错。在我们正确的时候,告诉我们要不急躁,不骄傲。我们往往都很难想象,这些文化力量对我们的潜移默化是深刻而又巨大的。因为我们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以根为精神气源,我们才能在这一条条追求理想,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始终如一。

中国文脉,潜流暗涌。诸子百家,灿若群星。要找到中华文化的根,就必须要回到几千年前的那个“轴心时代”,而轴心时代之一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上正在上演的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图景,后人称之为“百家争鸣”。说到这里,也就不得不提那个被称当时两大显学之一的“儒家”,而儒家文化也是中国此后几千年来的文化主流,也是在不断吸收各家思想最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国学,自此始也。

也是似乎很久,不曾拿起那本被北宋名相赵普称为“半部即可治天下”的儒家经典。这本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以及他的学生弟子的言语行事。是四书五经之一,我想,若想寻找那儒家文化自身的秉性气息,也不外乎从此寻觅吧。事实上,我们个人从小就接触《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等名篇名句,都已经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先贤教诲。然而,诵读,阅读,精读却不是一个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本书,一本经典,每一次的品析,每一次的领会都不尽相同。杨伯峻先生版的《论语译注》在民众,和学术界都备受好评,杨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学语言学功底,在他多年的考据和修正下,他的译注自当是初学者们研习经典读物的不二之选。

翻读《论语译注》之后,曾经阅读原著经典时许多不解之处都有所明了,在通假与谐音之处的纠结也渐渐被理清。文有神,书有魂。阅读的越多,越能感受到一本书,一部经典,便有一个自然的魂魄在与读者的精神思维进行着对话,尽管时光荏苒,文字传承着思想却不曾被岁月消弭,千年前的家园景象,学者间的你来我往,诸侯国间的兼并之战,稷下学宫的王霸之辩等等都似乎历历在目。要谈起论语,我觉得应当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起最为有趣。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故事是这样的: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的,就不敢在我面前说话了。你们经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你们采用什么措施呢?\"子路急忙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国家,夹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别国把战争强加给它,上天又在兵灾之后降给它饥荒之灾,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可以使人民个个都有勇气,并且知道做人的道理。\"

孔夫子微微地笑了。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

过了三年,可以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富足。至于如何搞好礼乐只能等待贤人君子来干。\"

孔子又问公西华:\"赤,你的志向如何?\"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够做好某件事情,但是我愿意学着做好某件事。不论是诸候祭祀祖先的事,也不论是诸候会盟、朝见天子的事,我希望能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作赞礼和司仪的人。\"

孔子又问曾晢:\"点,你的志向怎么样呢?\"

曾晢弹瑟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铿\"地一声停了。他把瑟放下,挺腰直跪,回答孔子说:\"我的志向跟他们三位说的不同。\"

孔子问道:\"有什么妨碍?不过成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啊!\"曾晢回答说:\"暮春的时候,夹衣已经穿得住了。我愿意和五六个成年男子,六七个少年。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赞成曾晢的志向啊!\"

曾皙的这段话,因为深得孔子的赞赏,所以古今学者也都甚感兴趣,并且给予了各种各样的解读。有于丹版,有南怀瑾先生版,此处引用杨伯峻先生版。现代许多学者,热爱国学希望振兴中华文化的研究者往往都采用的新时代的新语言对此篇,《论语》全书,以及其他经典名著进行解读,读者看来往往都生动精彩,立意高深,仿佛从经典中读出了新的感悟与道理。比如,有学者认为孔子认同曾皙“恬淡”、“宁静”的人生追求,是一种洒脱且富有诗意的情怀。但是,辩证法也告诫我们读书,也要辩证的读。不少老师现在也建议学生们在课后阅读国学经典时,尽量不要看名家解注、评论诸如此类的书,最好是要看经典,或者是经典的简单译注版本,为何如此?

那是因为在我们阅读传承多载的古书名著时最怕的就是出现误读,而非“己读”。古今注解论语者,多如繁星。而误读者因因相袭,比比皆是,或固守成见,或依文衍义,或妄发新义。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说,《论语》的词句,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两种以至十多种不同的讲解。一方面,是由于古今人物引用《论语》者“断章取义”的结果,另一方面,更有许多是由于解释《论语》者“立意求高”的结果。杨先生还指出,我们不必去反对“断章取义”的做法(这实在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不要认为其断章之义就是《论语》的本义。

解读经典,办法是将前人的理解或观点拿来予以析理,因为那里更接近事实真相的源头,更可靠些。所以我们读《论语》当然要借用古人之思维,加之以其历史背景,从而探求古仁人之道。所以对于上文的理解,我们要从儒家的核心思想做解读,孔子一生追求复古周礼,崇尚礼制。他对曾点的认可实际是对曾点遵循礼仪生活的认同。

当然,我们后代阅读这部孔子言行之书时,会对孔子的保守,倒退做出质疑。但是我们万万不能否认的便是孔子带给我们的震撼 —— 一个中国第一代圣哲的精神背影。孔子是最早的行动派,他一直“在路上”。周游列国,风烛残年之躯却也要步步前行,去宣扬自己的学说,也去求学于饱学之士充实自己的理论,完善自己的学说。阅读完论语,我们更可能的喜欢上的便是这样一个“孔子”的形象。至善、宽厚、优雅、快乐、他在自己一路的苦旅中,让我们永远感觉到这个老人的温暖与真切,让君子充满着魅力。

阅读《论语》可以说是阅读一代宗师的言行一生,也可以说是阅读一个影响中华文脉与精神气脉的学派起源。“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无论何时,那位耄耋老人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回荡在孩童的朗朗读书声里,沉积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立志向前的道路里,在笔墨氤氲之间,山水相映,让我们始终有一个精神的指引,在芳华里书写刹那而又恒久的奇迹。

抿一口茶,涤荡两三缕思绪。是啊,似乎很久,没有再去好好读书了。还记得《中庸》里的那句箴言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的猎取,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进而有所不明就要

追问到底,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书籍,经典,必当是应长久地去翻阅与诵读。在读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读书之法。合上《论语》,已然是一个时代,再次翻开,嘴角微扬,又会是一个新的篇章。

推荐第2篇: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当你阅读的时候,你能够走进去,你就能与书中的灵魂对话。每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人性,所以,当你从中体会到人的伟大和崇高,你就会发现这本好书散发着人性的光辉。—题记 第一次见到《论语译注》是在几年前,那时候正在上高中,我的语文老师建议我们有意愿的学生可以买这本书看看,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本中所学的《论语》。那时的我只是草草地翻过这本书,简单的了解其中的译注。虽然了解其大致意思,但却与许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的精华失之交臂。再一次读它的时候,窗外静静地飘着雪花。我独自一人坐在窗前,与书中的语句进行默默地心语交流。那时的鸟儿早已了无踪迹,窗前的落叶被白雪掩埋。在这安静的下午,沉浸在书中的我已悄然懂得了这本译注的内涵。

在慢慢咀嚼那些富有哲理的语言中;在静静地感受那些通俗易懂的译注时,眼前时时会出现几个鲜活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孔子、子路、颜渊、有子……

说实话,再次触碰到这本书,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由于此时与彼时在人生阅历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使我对重读这本书所得到的理解也迥然不同。

在《论语译注》中,我对于“仁”的理解尤为印象深刻。在这本译注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也 ”当我看到这里时,发现这本译注对字词的注释非常着重,不仅从音形等为读者考虑,例如“弟”音ti,“悌”的古字,表示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同时从语法角度来看这段,比如“„为之有也‟可理解为„为有之也‟;先秦时代,否定句中宾语若是„之‟,一般放在动词之前。”这段的译文浅显易懂,不拐弯抹脚,直奔主题: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由此可见,这本译注从读者角度出发,从合角度各个击破,从而便于读者阅读,更深入地理解。

从《论语译注》中可知,孔子的“仁”,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社交性、实用性等。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这本译注中不仅了解其中含义,更能深入内部奥妙,探求人生哲理。我们能够从《论语译注》不断挖掘出价值内涵,从而推导出人类和谐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根源。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旧具有普遍实用性和永恒价值。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起源于孔子的孝道观。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孝是做人的基础,人之行莫大于孝,连孝都做不到,那其他的品质更无法说了。“子曰:„弟子,入则孝,谨而信,风爱众,而亲仁。‟”可见孝之重要性,可谓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孔子的孝道思想分为很多层面,其中最贴近我们的则是子女对父

母的孝。孔子在与其弟子的讨论“三年之丧”的对话中这样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子女就算只念到幼时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之丧。可见父母无微不至地疼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无怨无悔地付出,子女自然会有报答之心,因而向父母行孝尽孝,子女对父母的孝,则是儒家文化极为重视的思想。

我认为这本伟大的著作,为我们解说了孔子思想的重要性与意义,阐释了生活中的种种都离不开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因此,当我深究孔子思想后,我开始思索,我应该过什么样的人生?我是否具有思想中的各种品质?我的人生是否有价值?„„

对于我而言,人的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精神上的胜利,譬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核心理念是“仁爱”主要指一种高尚的品德,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追求人生真正价值,应该以爱人为主要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真正的敬意在于精神上的,才能使我们感动,并为之震撼,正是因为孔子思想具有精神上的心境,才是我们永远追随,百看不厌,并为之着迷。

《论语译注》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哲理性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对于我来说,在这本译注中,我更多地关注与学习方面的思想,据我所知,

《论语译注》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的借鉴。

关于学习方面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同时也需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从《论语译注》中我学会了很多。对于学习,要学的广,重视博学的同时,也要抓根本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更重点在于“学以致用”例如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艺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得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与实际不相融,这才是我们所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不在于死记硬背,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一滴水是小的,一块石是硬的,但一滴滴的水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地方,天长日久,水滴竟可穿石,同样我们一次努力的作用是渺小的,但是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终会成功。”这是我在某一时刻写在这本书上的一句话,也是我看完这本译注后的心声。从这本《论语译注》中可见,孔子他的门人将孔子人生的言行和经历记录下来,长期久积,最终成为一部集子,一笔一划,一字一句,都来自孔子和他的门人不断努力,坚持不懈。

《论语译注》所体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微微动人,这是一本书,是一本好书。

推荐第3篇: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

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

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

推荐第4篇:《论语译注》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

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推荐第5篇:论语译注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能够一边复习原文,一边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论语译注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一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在阅读中,我与作者交流,在交流中我幸福着他的幸福,快乐着他的快乐,追逐着他的追逐。

读了《论语译注》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读到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这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山,是那样的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的壮丽无边,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

读了《论语译注》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我读到了:我们要把一切都想得美好一些。它告诉我们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快乐的。于是,我不敢让一日闲过,怀抱信念,拥着信心,在快乐中拥抱生活,在充实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与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我们不应该怀着任何的怨恨去对待每一件与自己相关的事,去对待每一个伤害亏欠自己的人。生活于我们每个人只是一段客旅,我们只是生命的过客,也许幸福会让我们停留的脚步久一些,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但终究止不住我们前行的步伐,只要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生活就会充满快乐,明艳动人的花朵才会在我们面前尽情开放。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也对着你哭。天地宽广,道路坎坷,带着快乐的心去倾听花开的声音吧!

面对着《论语译注》这本书,我轻轻翻开书页,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我仿佛到了一个广阔无比,奇妙非凡的世界。读书给我带来了快乐,这种快乐,像策马于原野之上,如泛舟于西湖之间,似尽欢于游戏之中。与《论语译注》这本书为伴,让心灵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得到升华。

让我们记住"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这句忠告,沉醉在《论语译注》这本书的馨香中,快乐读书,快乐生活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二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三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当你阅读的时候,你能够走进去,你就能与书中的灵魂对话。每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人性,所以当你从中体会到人的伟大和崇高,你就会发现这本好书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这安静的下午,沉浸在书中的我已悄然懂得了这本《论语译注》的内涵。

在慢慢咀嚼那些富有哲理的语言中;在静静地感受那些通俗易懂的译注时,眼前时时会出现几个鲜活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孔子、子路、颜渊、有子……

其中,孔子的言论对我的影响颇大。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在《论语译注》中,我对于"仁"的理解尤为印象深刻。孔子的"仁",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社交性、实用性等。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这本译注中不仅了解其中含义,更能深入内部奥妙,探求人生哲理。我们能够从《论语译注》不断挖掘出价值内涵,从而推导出人类和谐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根源。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旧具有普遍实用性和永恒价值。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起源于孔子的孝道观。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孝是做人的基础,人之行莫大于孝,连孝都做不到,那其他的品质更无法说了。"子曰:弟子,入则孝,谨而信,风爱众,而亲仁。"可见孝之重要性,可谓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孔子的孝道思想分为很多层面,其中最贴近我们的则是子女对父母的孝。孔子在与其弟子的讨论"三年之丧"的对话中这样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子女就算只念到幼时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之丧。可见父母无微不至地疼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无怨无悔地付出,子女自然会有报答之心,因而向父母行孝尽孝,子女对父母的孝,则是儒家文化极为重视的思想。

我认为这本伟大的著作,为我们解说了孔子思想的重要性与意义,阐释了生活中的种种都离不开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因此,当我深究孔子思想后,我开始思索,我应该过什么样的人生?我是否具有思想中的各种品质?我的人生是否有价值?

对于我而言,人的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精神上的胜利,譬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核心理念是"仁爱"主要指一种高尚的品德,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追求人生真正价值,应该以爱人为主要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真正的敬意在于精神上的,才能使我们感动,并为之震撼,正是因为孔子思想具有精神上的心境,才是我们永远追随,百看不厌,并为之着迷。论语译注》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哲理性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一滴水是小的,一块石是硬的,但一滴滴的水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地方,天长日久,水滴竟可穿石,同样我们一次努力的作用是渺小的,但是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终会成功。"这是我在看完这本译注后的心声。从这本《论语译注》中可见,孔子他的门人将孔子人生的言行和经历记录下来,长期久积,最终成为一部集子,一笔一划,一字一句,都来自孔子和他的门人不断努力,坚持不懈。

《论语译注》所体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微微动人,这是一本书,是一本好书。

推荐第6篇: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1):

《论语译注》读后感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个性签名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正因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

《论语》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正因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译注读后感(2):关于爱情的名人名言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读书笔记duhougan)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正因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

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务必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论语》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正因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译注读后感(3):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爱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爱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应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生,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样着也算得上是个性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主角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样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就应与他的潜质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爱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爱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4):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以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透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构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好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好处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礼貌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能够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以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透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构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好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好处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礼貌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能够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译注读后感(5):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礼貌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下方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必须的时刻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以前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体会和明白,这样就能够做老师了。但是此刻的学生又有多少能够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个性是此刻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此刻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坚信中国人能够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正因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爱热闹,喜爱一群朋友聚在一齐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爱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觉得90后是期望得到别人明白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应对这样的状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明白就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能够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构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能够使人们之间更加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在为人处世,99zuowen,交友、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论语译注读后感(6):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好处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明白,对现代社会的教育好处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这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在此刻这个经济,科学都十分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齐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就应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7):

关于《论语》的译注,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最近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明白译了一下,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加之本人读论语时的感受和想法,期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想透过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人们有所帮忙。

起初我在编译的时候能够说只字不敢有违杨先生的想法,原本抄录。(veryok)但这天,摘录到第三天,我有个感悟:这距今数千年的典籍能够流传到如今,时代背景完全不一样,孔夫子如置身当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我认为,正是为人所用的结果。

但是,朱熹、杨先生,也包括杨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们对于《论语》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的明白都遵循了夫子们那年那时的本意了吗?我说未必。毕竟那个擂鼓震震、战马齐鸣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仍去诵读经史子集,只正因它能够为时代所用,为人的行为做向导。可见,真理亦或信仰,必须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更不受人们的身份地位所限。虽然不一样时代、不一样社会、不一样阶级、不一样人群对它的明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经典教与大家要仁爱,要宽容,要讲孝悌,仍是我们如今的为人之本。子曰:本立而道生。

因此,不好拘泥于某种解释中,按自己觉得舒服合理的解释去看它们,其实越是典籍离我们就越近,正因真理就应是最浅显易懂的,晦涩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的,必定是伪真理。

千人读《论语》必有千种解释。不好为了解释而解释,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否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推荐第7篇:著作《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著作《论语译注》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论语译注》读后感一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二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侑了些了解,还侑了些兴趣,感孔老夫子既侑学问又侑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侑、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祂的笔墨不多,但祂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祂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祂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茖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尙外交部长了。据说祂当年白净的脸尙长着侑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祂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侑得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尙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茖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祂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祂已经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侑几茖比祂更富的?现在又侑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尙,似乎没侑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祂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祂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推荐第8篇:论语译注的读后感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

(统计学2班林汉明) 很早以前就知道孔子与论语,孔子的理念一直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像“三人行,必有我师嫣”,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等等,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其中道理更是待人深思。

读《论语译注》这部书,让我感受很深, 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读《论语译注》,让我深刻的了解孔子,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读《论语译注》,让我了解孔子在治学方面,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

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我记得《论语译注》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我想,如果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

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读《论语译注》,我知道了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与责任,当不当学习。

推荐第9篇:《论语译注》读后感[推荐]

《论语译注》读后感

涓涓流淌的历史长河,汇聚着人们的无穷智慧,而孔子便是那清澈,明亮的一活泉水,正是这活泉水不断的滋润着我们的思想,从古至今,从未停止。“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这个名字饮誉世界,他被李若禅大师赞为“圣无域泽天下,圣德有范泽垂人间。”的先哲。

谈到《论语》,不得不先介绍一下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自己说:“而丘也,殷人也。”此句话说明孔子为殷商的苗裔。当时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交替时期,权臣间或强大氏族间你吞我严,各国之间更是骚动不已。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他没有选择驰骋沙场,但他走向了另一种变革的巅峰。孔子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开之。”他大半辈子精心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治学之态度严谨科学。

孔子的许多语录充满哲理性的教育性,我最喜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意思是:学习的时候,经常复习,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这岂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从初中时期接触到这句话时,就将它铭记于心,学习新的知识,复习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虽然称不了老师,但自己确实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孔子为我们总结的学习方法真的让我获益多多。认真学习孔子的严谨科学态度,去对待知识,不懂就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将身边的老师,优秀者,普通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学习他们的睿智,学习他们的成功秘籍,学习他们的平静心态。

再来谈谈《论语》吧!《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是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国的源典,其论证的主要思想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社教体制,社会风俗,心里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刻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词语中。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准确,是当代《论语》最好的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聚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注释。这对于我们这些文言功底差的读者来说,真是一件幸事!《论语译注》让我更好的接触《论语》,接触孔子,了解中国这部圣典。透过文字,仿佛回到了孔子讲学的大叔下,我的他的弟子一起坐着,静静地听着他的讲学,感受这一份宁静。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品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感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方法……

通过《论语译注》,我了解到孔子的许多治国思想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依旧适用。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主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春秋时礼崩乐坏,所谓不循法度之事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孔子要求“为国以礼”,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礼仪大国,与周边国家和谐相处。21世纪,中国在几代领导人

的英明指导下,快速发展起来,但社会依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城乡贫富差距,农民工待遇,户口问题等,这些都是关于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问题。生活离不开粮食,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所以要感谢他们,我们的生活说到底是他们所赐,所以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无疑会对整体发展产生影响。国家现在施行的医保,小康村解决了“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我想这便是“仁”,这也是成功治理国家的关键,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正确的。

《论语》不仅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在国家问题上也是益处多多。“一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贴切地道出了《论语》的作用。它给 后世带来了如此多的感悟,值得我们后人借鉴。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让我们更直接地去了解孔子,了解《论语》,了解儒家精神。儒家的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生立命的,精神皈依的归宿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是我们华夏子女的骄傲!

推荐第10篇:论语译注读后感20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现在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子!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达到“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

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编辑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希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希望通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通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治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义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达到,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可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达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接着修行,因为你知道现在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达到,而你,连孔子还没有达到。那么儒家可以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一定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可以乱理解的。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不过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第11篇:论语译注

《论语译注》读后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深刻的句子,至今令我不能忘怀。还记得初一那时,第一篇接触的课文就是《论语十则》,认识了孔子这位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习着他传授给后人弟子的做人道理。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虽然孔子是我们的学习的榜样,但也为我们列举了许多圣贤作为学习的榜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的子产;“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晏平仲;“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的宁武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伯夷叔齐;“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尧舜;“毋意,毋必,毋固,毋

我”的孔子本人。书中圣贤数不胜数,所具品质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论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正如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一样,它应是常读常新的.我想,我只要记住其中哪怕是一句话,并依言而行,始终如一的话,就足够受用一生的了.

第12篇:论语译注

论语译著

星火图文

孔子是哪个时代的圣人? A.商朝B.春秋C.战国 B

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A.法家B.杂家C.儒家 C

孔子那个学派中除了孔子外还有一位代表是谁? A.孟子B.老子C.墨子 A 孔子,字仲尼,仲在辈分排行中是第几位? 第一 第二 第三 B

孔子编修的“六经”中,除了史、书、礼、乐、春秋外还有哪部? 左传易经 论语 B

论语一共多少篇? 20 15 30 A

论语第一篇为_________? 学而篇里仁篇 述而篇 A

孔子学生中,只有两个人可以称“子”,下列不可以称“子”的是谁? 曾参有若 卜商 C

孔子的头号高足是谁?曾参 有若 颜渊 A

孔子认为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礼孝 仁 C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这么解释? 知道 理解 知识 B

“道千乘之国,教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中“道”为何意? 治理 道理 知道 A

“道千乘之国,教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中“乘” 为何意? 上好 四匹马拉的车 两匹马拉的车 B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中,弟子这么解释? 年纪幼小的人 学生 士大夫 C

“节用而爱人”中“人”指那一类人? 泛指一切人群 士大夫以上的阶层 奴隶 B

子夏曰“贤贤易色”中“易”为何意? 容易 交易 看重 C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咸,学则不固,主忠信”中体现的品德中没有下面哪一项? 忠诚 信义 崇德 C

孔子学而篇总共有几章? 二十章 十六章 十五章 B

孔子学而篇1共提及了几位孔子的学生? 四 三位 五位 C

孔子一生总共收了多少位弟子? 二千多 三千多四千多 B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仁 道 无为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孔子在人际交往上的什么思想? 忠 恕 仁 B

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下列哪位没有做过孔子的老师? 老聃 苌弘 墨子 C

下列哪一位不是孔子的学生? 子夏 子禽 子贡 B

子曰:“父在,观其志;夫没,观其行”。行在这句话中怎么注音? hang xingxu B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指的是? 一个人的仁 有权势人的仁统治者的仁 C 在论语一书中,“仁”总共出现过几次? 101 109 106 B

孔子“四治”思想中,没有哪一治? 仁治 礼治法治 C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中“远”怎么解释? 距离 疏远 怨恨 B

子贡曰:“《诗》云:‘如切入蹉,如琢如琢’。”子曰:“赐也”。赐指的是谁? 子贡 子夏颜渊 A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中“不己知”在语法上是用的什么修辞? 比喻 倒装 引用 B

论语共二十篇,以下列出的篇名选取原则中,那一个是正确的? 第一章的开头两个字所有章节的主题概括 随机抽取 A

子贡曰:“贫而无陷,富而无骄”中“陷”字怎么解释? 陷害 奉承 陷阱 B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指什么? 天球北极 地球北

极 北极星 C

为政篇总共有多少章节?二十章 二十二

章 二十四章 C

为政篇第三章,孔子的思想与百家思想中的哪一家是相对的?墨家 法家 道家 B

孔子曰:“三十而立”中,立字何意? 站立 站得住 都有把握 C

孔子曰:“四十不惑”,中“惑”字何意? 迷惑 掌握知识 一种虚指 B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字怎么解释? 思想 思考 孔

子的断章取义 C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是百家中哪家的思想? 儒家 法家 墨家 B

春秋鲁国著名的“三家”,“三家”属于那一个等级? 诸侯 大夫 士 B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养字怎么注音? yang仄声 yang 去声 shangB

下列那一句与其余两句表达的意境不同?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仁远乎哉?我欲

仁,斯仁致也 若圣与仁,则吾已敢 C

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谓四书的是那一个学者? 孔子 朱熹

陈熙 B

“朝闻道,夕死可矣”,此句出自谁之口? 孔子 孟子 韩非 A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此?”,此句中“适”和“莫”从词汇的

意义上讲是什么关系? 反义 同义近义 B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中“放”怎么解释? 依据 放逐 同仿,模仿 A

子曰:“事父母几谏„„ ”。“几”字怎么解释? 几乎 轻微 多次 A

论语《公治长篇》的前两篇都涉及同义主题,是什么? 嫁女 发丧 晋升 A

“吾斯之未能信”采用哪一种语法? 比喻 倒装 否定 B

孔子说“你”,一般用的哪一个词? 女 汝 你 A

子曰:“臧文仲居蔡”,蔡字怎么解释? 姓氏 地名 大乌龟 C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其中的“与”字怎么解释? 和 同意 给予 B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再”怎么解释? 再次 副词,没有实

际意义 再见 B

子曰:“雍也可佐南面。”这里的南面怎么理解? 一个方位 做官 面向南 B

孔子弟子中哪一个最好学? 子贡 颜回 子路 B

“君子周急不继富”中,周字何意? 周朝 救济 孔子的学生 B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字怎么解释? 记住 标

识 认识 A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申申与天天在词义上是什么关系? 同义 反义

近义 C

古代形容热水和冷水一组词时,热水用的是哪一个词? 茶 汤 饮 B

古代形容热水和冷水一组词时,冷水用的是哪一个词? 水 汤 茶 A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肱指什么? 胳膊 大腿 小腿 A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叶字怎么注音? she ye yi A

孔子以四种内容教育学生,下列哪一种不是? 文 行 恕 C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中“次”一共用了多少次?

7 8 9 B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文指什么? 文献 文学 文章 C

子曰:“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偷”怎么解释? 小偷 偷窃 淡薄 C

在论语第八篇,有五章都是记载孔子其中一位学生的言论的,这个学生是谁? 曾参

颜渊 子路 A

孔子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什么? 诗 礼 乐 C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下列关于这句话说法正确的是? 反映孔子思想的

缺陷,其是未统治阶级服务的 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况,民不应该深究其理。 民指孔子的

弟子,这句话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 A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谷”在这里怎么解释? 谷物 工资 做

官 C

古代“始”是乐的开端,乐的结束用哪个字表示? 止 乱 终 B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乱臣指什么? 叛乱的臣子 治

理天下的大臣 捣乱的大臣 B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谁之口? 孔子 孟子 曾参 C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哪一篇? 学而篇述而篇 里仁篇 B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哪一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C

子曰:“吾自魏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自魏反鲁怎么解释? 自己组

织起来反对鲁国 从魏国返回鲁国 自己迫于压力反抗鲁国 B

在论语中孔子表扬最多的是哪一位学生? 颜回 有若 子路 A

论语中,有一篇是记述孔子行为的,没有记载孔子及弟子的言论。是哪一篇? 学而篇

乡党篇 先进篇 B

论语中,有一篇的很多章节都是孔子评论自己学生的。是哪一篇? 先进篇 颜渊篇 学

而篇 A

论语中最长的一章出现的哪一篇中? 先进篇 颜渊篇 学而篇 A

颜渊篇第一章,颜渊向孔子讨教的是什么问题? 仁 恕 礼 A

孔子以为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在粮食、军备、百姓中最容易舍掉的是什么? 粮食 军

备 百姓 B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应对哪一位君主问政的答案? 鲁哀公 齐景公 楚

庄王 B

在颜渊篇中,孔子回答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仁 礼 政 C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倦字何意? 疲倦 偷懒 懈

怠 C

子适卫,冉有仆。仆字何意? 伺候 随从 驾车 C

子曰:“咏《诗》三百,授之以政”诗之什么? 诗经 泛指诗词 小雅 A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期月指什么? 满月 一年 等

待一个月 B

冉子退朝。孔子曰:“何宴也?”退朝指什么? 下班 从朝堂回来 隐居 A

冉子退朝。孔子曰:“何宴也?”“宴”指什么? 宴会 晚 古时人名 B

“欲速则不达”出自论语哪一篇? 子路篇 泰伯篇 为政篇 A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在这里“讨论”是什么意思? 多人在一起

议论 一个人研究后提出意见 争论 B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论语哪一篇? 子路篇 宪问篇 为政篇 B

子曰:“君子道者三”,下面哪一个不是孔子认为的“道”。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恕

者不惧 C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陈字做何解释? 陈国的事情 军队列阵的方法 陈是一个人名

B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而治是谁的思想? 孔子 老子 孟子 B

论语中哪一篇有很多章节是讲述君子之事的? 卫灵公篇 宪问篇 为政篇 A

子曰:“有教无类。”“类”字怎么解释? 区别 类别 分类 A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在此何意? 道理 道路 主张 C

论语第十七篇是什么? 宪问篇 阳货篇 微子篇 B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此句与哪一部古籍中的内容有相同之处。 三字经 左

传 诗经 A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又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用孔子的一句话是?a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论语》中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 c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

焉 君子诚以为贵。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三”的意思是: b 每天三次 每天多次 三天一

《论语》是一部的书。 b 论述语言文字的书 记录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记载孔子身世的书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面的“知”的意思是: c 知道 知识 聪明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意思是: a 高兴、愉快 说服 学说

曾子说的“三省吾身”,下面哪件事不是曾子要反省的: a 对君主是否忠心 与朋友

往来是否诚实?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悌”的读音是: b dì tì dǐ

孔子认为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的态度是 c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礼之用,和为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孔子关于“知”和“不知”的正确态度是: b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论语》中哪句话?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c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a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 a 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君子代表仁义,小人代表私利 君子看重的是信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人们常把三十岁称作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作不惑之年,五十岁称作: b 耳顺之年

知天命之年 古稀之年

孔子同弟子一起谈论各自的志向,孔子的志向是: 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愿无伐善,无施劳。

下面句子中不含有名词作动词的句子是: c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君子不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语法是: b 叙述句宾语前置 否定句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

“毋友不如己者”解释为: c 我的朋友都不如我 (我)没有不如我的朋友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其中的“讲”应解释为: b 讲究 研究 教授 不愤不起,不悱不发。其中的“愤”应解释为: a 憋闷 愤怒 怨恨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行”的意思是: a 率领 行走 离开

子之所慎:齐、战、疾。其中“齐”指: a 斋戒 服饰整齐 与君主同心

孔子自述自己的心态是: b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君子坦荡荡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是谁说的:a 曾参 孔子 颜渊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其中“亡”的意思是: C 灭亡 死亡 没有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试”的意思是: a 利用 尝试 检验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体现了孔子的哪两种道德思想? a 忠和孝 忠和义 忠和仁

下列加黑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敏而好学,不耻(认为„„可耻)下问。 择其善者(好的人)而从之。 温故而知新(新的体会)。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由,诲女知之乎?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啊。 敏于事而慎于言——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曾子认为“士不可不弘毅”的原因是: a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

《论语》中关于儒家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恂恂”的意思是: c 心里不安的样子 慌张的样子 恭顺的样子

民无信不立。可翻译成: b 百姓之间互相没有诚信,国家是站立不起来的。 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站立不起来的。 一个人如果缺乏诚信,就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中两个“君”分别是: a 名词和动词 动词和名词 名词和名词

孔子说的“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叫: a 失人 失言 失信

孔子说的“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叫: b 失人 失言 失信

孔子提倡的处世方法是: c 以德报怨,以德报德 以怨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认为朋友之间相处应遵循的原则是: a 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 待人以诚,感人以德,交人以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孔子的学生子张要学习干禄,“干禄”指: c 做生意 种地 做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的意思是: b 叶公向孔子问子路为人怎么样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 叶公向孔子和子路询问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 c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指的是哪三种? a 正直的、诚实的和见闻广博的 正直的、诚实的和有仁爱之心的 正直的、善良的和见闻广博的

孔子说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指的是哪三种? a 谄媚逢迎的、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的、夸夸其谈的 谄媚逢迎的、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的、不诚实的 性情暴躁的、优柔寡断的、夸夸其谈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这“三戒”指: b 少年戒斗,壮年戒色,老年戒得。 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 少年戒色,壮年戒惑,老年戒斗。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这段话中的“庶”应解释为: b 富有 人多 庶民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攘”的意思是: a 偷 除杀 喂养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证”的意思是: c 证明 验证 告发 下学而上达。 a 学习习近平常知识而懂得高深的道理。 在下面多学习就能飞黄腾达。 只有在底层努力学习,才能进入上流社会。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的意思是: b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陈国的事。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陈列之法。 卫灵公向陈询问孔子的事。

“修己以敬”的意思是: b 修养自己来使别人尊敬 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 修养自己来恭恭敬敬地对待别人。

“君子贞而不谅。”的意思是: a 君子讲大信,而不讲小信。 君子对君主忠贞不渝没有二心。 君子坚贞而不动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解释为: b 阳货想要拜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他就送给孔子一个蒸熟的小猪。 阳货想要孔子来拜见他,孔子不去,他就送给孔子一个蒸熟的小猪。 阳货想要拜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他就送给孔子一个小海豚。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中“亡”的意思是: c 死了 逃跑 不在家

第13篇:论语译注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传承了五千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节。《论语》经过了五千年更是成了我们日常行为规范和准则。学习和阅读《论语》对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着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阅读《论语》对我们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由浅入深的将先圣孔子的思想呈现给大家。让大家明白《论语》的博大精深,仔细研读定能发现其中奥妙,读后如醍醐灌顶一般。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又从“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再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一字一句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完全可以作为人生最高行为准则。难怪可以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为世人所传诵。

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而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这就是孔子。一句话便可阐述如此之深的人生哲理,不愧文圣之名。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教授三千子弟,其中贤者七十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创造了儒家学说,以仁道为主旨,成为了我国延续几千年的思想正统学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论语》,仿佛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对话。宰我,子由,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了解他们的思想,认识他们的学说和主张。明白孔子及其弟子的喜怒哀乐。仿佛穿越数千年的时光与他们交流对话。领悟一句句深入人心的哲理名言。让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清澈透明,不染纤尘。这就是论语,一部精神圣经

遥想孔子当年,带三千子弟周游列国,先见卫灵公不被赏识,被迫离开前往陈国。路经匡城时竟被困住五日,险些饿死,后又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又被困住,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险些身亡。当时孔子已经年迈,却仍有这么大的毅力完成这么伟大的创举。这种精神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当孔子逝世时,,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他这一生都自己的理想和主张奋斗着。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孔子就是这样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阅读《论语译注》就是在阅读先圣孔子的一生,就是在阅读先圣孔子的思想。就是在跨越无尽时间长河与孔子进行沟通对话。了解其思想明白其精神内涵。让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提高。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按《论语》上的做,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幸福。

杨鹏

第14篇:论语译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论语译著孔子是哪个时代的圣人? A.商朝B.春秋C.战国 B 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A.法家B.杂家C.儒家 C 孔子那个学派中除了孔子外还有一位代表是谁? A.孟子B.老子C.墨子 A 孔子,字仲尼,仲在辈分排行中是第几位? 第一 第二 第三 B 孔子编修的“六经”中,除了史、书、礼、乐、春秋外还有哪部? 左传易经 论语 B 论语一共多少篇? 20 15 30 A 论语第一篇为_________? 学而篇里仁篇 述而篇 A 孔子学生中,只有两个人可以称“子”,下列不可以称“子”的是谁? 曾参有若 卜商 C 孔子的头号高足是谁?曾参 有若 颜渊 A 孔子认为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礼孝 仁 C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这么解释? 知道 理解 知识 B “道千乘之国,教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中“道”为何意? 治理 道理 知道 A “道千乘之国,教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中“乘” 为何意? 上好 四匹马拉的车 两匹马拉的车 B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中,弟子这么解释? 年纪幼小的人 学生 士大夫 C “节用而爱人”中“人”指那一类人? 泛指一切人群 士大夫以上的阶层 奴隶 B 子夏曰“贤贤易色”中“易”为何意? 容易 交易 看重 C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咸,学则不固,主忠信”中体现的品德中没有下面哪一项? 忠诚 信义 崇德 C 孔子学而篇总共有几章? 二十章 十六章 十五章 B 孔子学而篇1共提及了几位孔子的学生? 四 三位 五位 C 孔子一生总共收了多少位弟子? 二千多 三千多四千多 B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仁 道 无为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孔子在人际交往上的什么思想? 忠 恕 仁 B 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下列哪位没有做过孔子的老师? 老聃 苌弘 墨子 C 下列哪一位不是孔子的学生? 子夏 子禽 子贡 B 子曰:“父在,观其志;夫没,观其行”。行在这句话中怎么注音? hang xingxu B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指的是? 一个人的仁 有权势人的仁统治者的仁 C 在论语一书中,“仁”总共出现过几次? 101 109 106 B 孔子“四治”思想中,没有哪一治? 仁治 礼治法治 C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中“远”怎么解释? 距离 疏远 怨恨 B 子贡曰:“《诗》云:‘如切入蹉,如琢如琢’。”子曰:“赐也”。赐指的是谁? 子贡 子夏颜渊 A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中“不己知”在语法上是用的什么修辞? 比喻 倒装 引用 B 论语共二十篇,以下列出的篇名选取原则中,那一个是正确的? 第一章的开头两1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个字所有章节的主题概括 随机抽取 A 子贡曰:“贫而无陷,富而无骄”中“陷”字怎么解释? 陷害 奉承 陷阱 B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指什么? 天球北极 地球北极 北极星 C 为政篇总共有多少章节?二十章 二十二章 二十四章 C 为政篇第三章,孔子的思想与百家思想中的哪一家是相对的?墨家 法家 道家 B 孔子曰:“三十而立”中,立字何意? 站立 站得住 都有把握 C 孔子曰:“四十不惑”,中“惑”字何意? 迷惑 掌握知识 一种虚指 B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字怎么解释? 思想 思考 孔子的断章取义 C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是百家中哪家的思想? 儒家 法家 墨家 B 春秋鲁国著名的“三家”,“三家”属于那一个等级? 诸侯 大夫 士 B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养字怎么注音? yang仄声 yang 去声 shangB 下列那一句与其余两句表达的意境不同?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致也 若圣与仁,则吾已敢 C 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谓四书的是那一个学者? 孔子 朱熹 陈熙 B “朝闻道,夕死可矣”,此句出自谁之口? 孔子 孟子 韩非 A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此?”,此句中“适”和“莫”从词汇的意义上讲是什么关系? 反义 同义近义 B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中“放”怎么解释? 依据 放逐 同仿,模仿 A 子曰:“事父母几谏„„ ”。“几”字怎么解释? 几乎 轻微 多次 A 论语《公治长篇》的前两篇都涉及同义主题,是什么? 嫁女 发丧 晋升 A “吾斯之未能信”采用哪一种语法? 比喻 倒装 否定 B 孔子说“你”,一般用的哪一个词? 女 汝 你 A 子曰:“臧文仲居蔡”,蔡字怎么解释? 姓氏 地名 大乌龟 C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其中的“与”字怎么解释? 和 同意 给予 B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再”怎么解释? 再次 副词,没有实际意义 再见 B 子曰:“雍也可佐南面。”这里的南面怎么理解? 一个方位 做官 面向南 B 孔子弟子中哪一个最好学? 子贡 颜回 子路 B “君子周急不继富”中,周字何意? 周朝 救济 孔子的学生 B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字怎么解释? 记住 标识 认识 A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申申与天天在词义上是什么关系? 同义 反义近义 C 古代形容热水和冷水一组词时,热水用的是哪一个词? 茶 汤 饮 B 古代形容热水和冷水一组词时,冷水用的是哪一个词? 水 汤 茶 A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肱指什么? 胳膊 大腿 小腿 A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叶字怎么注音? she ye yi A 孔子以四种内容教育学生,下列哪一种不是? 文 行 恕 C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中“次”一共用了多少次? 7 8 9 B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文指什么? 文献 文学 文章 C 子曰:“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偷”怎么解释? 小偷 偷窃 淡薄 C 在论语第八篇,有五章都是记载孔子其中一位学生的言论的,这个学生是谁? 曾参 颜渊 子路 A 孔子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什么? 诗 礼 乐 C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下列关于这句话说法正确的是? 反映孔子思想的缺陷,其是未统治阶级服务的 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况,民不应该深究其理。 民指孔子的弟子,这句话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 A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谷”在这里怎么解释? 谷物 工资 做官 C 古代“始”是乐的开端,乐的结束用哪个字表示? 止 乱 终 B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乱臣指什么? 叛乱的臣子 治理天下的大臣 捣乱的大臣 B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谁之口? 孔子 孟子 曾参 C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哪一篇? 学而篇述而篇 里仁篇 B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哪一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C 子曰:“吾自魏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自魏反鲁怎么解释? 自己组织起来反对鲁国 从魏国返回鲁国 自己迫于压力反抗鲁国 B 在论语中孔子表扬最多的是哪一位学生? 颜回 有若 子路 A 论语中,有一篇是记述孔子行为的,没有记载孔子及弟子的言论。是哪一篇? 学而篇乡党篇 先进篇 B 论语中,有一篇的很多章节都是孔子评论自己学生的。是哪一篇? 先进篇 颜渊篇 学而篇 A 论语中最长的一章出现的哪一篇中? 先进篇 颜渊篇 学而篇 A 颜渊篇第一章,颜渊向孔子讨教的是什么问题? 仁 恕 礼 A 孔子以为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在粮食、军备、百姓中最容易舍掉的是什么? 粮食 军备 百姓 B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应对哪一位君主问政的答案? 鲁哀公 齐景公 楚庄王 B 在颜渊篇中,孔子回答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仁 礼 政 C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倦字何意? 疲倦 偷懒 懈怠 C 子适卫,冉有仆。仆字何意? 伺候 随从 驾车 C 子曰:“咏《诗》三百,授之以政”诗之什么? 诗经 泛指诗词 小雅 A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期月指什么? 满月 一年 等待一个月 B 冉子退朝。孔子曰:“何宴也?”退朝指什么? 下班 从朝堂回来 隐居 A 冉子退朝。孔子曰:“何宴也?”“宴”指什么? 宴会 晚 古时人名 B “欲速则不达”出自论语哪一篇? 子路篇 泰伯篇 为政篇 A

94.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在这里“讨论”是什么意思? 多人在

一起议论 一个人研究后提出意见 争论 B

9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论语哪一篇? 子路篇 宪问篇 为政篇 B

96.子曰:“君子道者三”,下面哪一个不是孔子认为的“道”。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恕者不惧 C

97.卫灵公问陈于孔子。陈字做何解释? 陈国的事情 军队列阵的方法 陈是一个人

名 B

98.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而治是谁的思想? 孔子 老子 孟子

B

99.论语中哪一篇有很多章节是讲述君子之事的? 卫灵公篇 宪问篇 为政篇 A 100.子曰:“有教无类。”“类”字怎么解释? 区别 类别 分类 A 101.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在此何意? 道理 道路 主张 C 102.论语第十七篇是什么? 宪问篇 阳货篇 微子篇 B

10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此句与哪一部古籍中的内容有相同之处。 三字经

左传 诗经 A

第15篇: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优秀]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90 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觉得90 后是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更加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

第16篇:《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每个人从小都受到了《论语》的熏陶,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其实,《论语》的道理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做人,如何增强幸福感,感悟人生的真谛。尽管我对《论语》仍是一知半解,但读《论语译注》后,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心态决定一切。孔子告诉我们做人的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遗憾,不能纠缠在里面,否则只能加重我们的苦痛;我们要尽可能地用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来弥补这个遗憾。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内心的世界变得更加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孔子在治学态度上,要求我们要有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治学方式上要求我们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孔子也是这样做

的,他本人没有呆在家里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是周游列国,四处讲学。他还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读过了千万本书后,悟出人世间的道理,写出了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六本书:《诗》、《书》、《礼》、《乐》、《易经》和《春秋》。因此,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勤奋学习,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再者要学以致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提高我们在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才能使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多向身边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丰富的养分。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要想在本职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就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思,以我们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能使我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孔子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而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看出去,无限宽广地拓展外部世界;另一个是向内看过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世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

多,看心灵太少。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一生的高度,你认为自己贫穷,并且无可救药,那么你的一生将会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你认为贫穷是可以改变的,你将会积极主动地面对贫困。生命本来已经很短暂,何苦还要自寻烦恼?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舍弃;人生有进有退,有加有减,进退自如,加减适当;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忧人。《论语》这本书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理解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但一本好书,可以慧智;一本好书,可以明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绿化精神荒园的绿草,是陶冶人格情操的花香。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健康向上的书籍能让我们明辨是非,懂得礼仪廉耻,在好书的引导下调整我们奋进的方向,用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信条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用事迹来引导我们的思想,在精神的世界里为自己建造一座无与伦比的心灵花园。这样,你就不会再为自己的困惑而担心,你将获得的是享受、是信心、是勇气、是成功。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就相当于我们长了一双飞向成功圣地的翅膀,防止我们的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

第17篇: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范文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范文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该书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现在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学生编写的,大概成书于春秋与战国之交。《论语》的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一些对话集。我们年轻人读书,应该做到‚读一部书,该要进一步了解此书的作者从事学问,不能只看重材料,若只看重材料,便可不要一部一部书地读。每一部书应作一全体看,不专是零碎材料的拼凑,不专为得些零碎知识而读书。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书的作者,才懂得这一书中所蕴涵的一种活的精神。‛①‚文史之学背后,则每有一种艺术存在,或说精神存在,所以我们读文史方面每一书,必定要读到此书背后之人。‛②因此,我认为,读《论语》应该先了解一下孔子本人和《论语译注》一书的作者杨伯峻。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位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杨伯峻(1909~1990)语言学家。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研究方面,他著有《中国文法语文通解》、《文言语法》、《文言文法》、《文言虚词》(、《古汉语虚词》、《春秋左传词典》等。在古籍的整理、注释和译注方面,著有《列子集解》、《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等。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提到一个人, 杨伯峻的叔父杨树达,杨树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经文学家,著有《论语疏证》等书,其人对杨伯峻影响极大。《论语译注》一书影响非常大,曾被香港、台湾翻印,日本的两所大学用做教材。该书译文明白流畅,注释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结论在集古今学者之大成的基础上颇多个人新见。因此,我认为杨伯峻版《论语译注》应该是了解孔子思想和《论语》精髓的一本教为权威的书。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论语》一书,《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我们可以得知,‚论语‛即为论纂语言的意思。今天我们讲的《论语》一书,共有20篇,495条语录,因此也称为‚论五百‛。《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的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①但孔子的思想体系还是 ‚礼‛、和‚仁‛的统一。‚仁‛是内在的道德体系的最高范畴,‚礼‛是‚仁‛的外在标准。下面具体来谈一下‚仁‛,孔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这句话点明了孔子的中心思想,忠即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恕即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仁’的含义并不仅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还有另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②。另一方面,‚仁‛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22)。孔子说的‚仁‛就是爱人。但在这里应该要指出的是,孔子说的‚仁爱‛并不等于墨家的‚兼爱‛和西方的‚博爱‛。‚爱人‛的人在当时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指士以上的人物,并不包括下层的人民大众。爱在当时也是有等级的,有差别的。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

下面谈谈我读《论语》的一些感想,余读《论语》是从2003年开始的,当时经台湾中文大学一教授指导,研读此书。最初的形式主要是背诵全书,至于进一步理解则是在以后日常生活中去逐步体会。但是由于大多数语句不能及时理解。因此,于2005年购买杨伯峻版《论语译注》进行细读。另同时购买其他几个不同的版本作为比较参考书。几年的时间下来,《论语》一本并未完全读完。这本书总是看看停停、停停看看,当然更多时候还是在于将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作指导。余读《论语》,感觉《论语》是一本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读的书,古代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可见,《论语》是一本具有人生大智慧和治国的书。读《论语》并非只是简简单单的看一遍,而是需要仔细的去体会其中的真谛,如现在市面上卖得很hot的于丹的《论语心得》,其实就是将《论语》的大智慧生活化,具体就是指导一个人如何为人处事。如此赞扬《论语》,并不是说《论语》中所说的都是好的,其中也有时代落伍的一面。如:《论语·乡党》一篇中,就主要是涉及古代一些礼仪方面的事,在今天看来,则显得比较落伍。再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这句话被看作是孔子的一种愚民政策,在今天是一种历史的退步。总之,《论语》对于年轻人做到格物、致知、修身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我谈谈《论语》对我日常生活的影响。学了几年《论语》,吾尤爱三条:(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这三条我认为对本人的人生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时常拿来反省自己。第一条让我紧记作为一个追求知识的学子不应集中于吃、穿这种粗俗的东西上,而应该一心一意地志于追求真理、追求知识。即使平常吃、穿得很一般,但我可以乐在其中。做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7·1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11)。后一条让我在看到贤者时,学习其长处,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更新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看到不贤者时,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类毛病,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摒弃自己的陋习。第三条对于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了,因为大家在中学时都曾经学过。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学了将近十年,有谁真正的去体会过着一句子,并在此后中应用过。我曾经说过《论语》是一部具有人生大智慧的书,如果每个人一生都能坚持做到‚论五百‛,必可以成为一代圣人、一个完人。退一步讲,即使我们一生之中只坚持做到几条精辟的‚论五百‛,我相信这对我们的人生也有巨大的改变。第三条与前面的第二条在某些意义上有相似的地方,这说明孔子本人也很注意这一点,孔子并非圣人也,其人也是在不断地向贤人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如此。同时,这一条也教导我们这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应存在孰人优秀孰人不优秀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三、我谈谈《论语》与国际关系,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儒家与国际关系。《论语》是儒家的集大成的作品,其中也蕴涵了不少人性善的思想,儒家提出要以‚王道‛来治国。‚王道‛即圣王之道,即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王道的力量来自于道德教化,相信‚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中国的法家则认为圣人治国是不是要使人人都自觉行善,而着眼于使大众不能作恶。儒家认为要靠礼乐和道德,而不是靠法律和刑法来治理百姓。而法家在这方面正好与儒家相反。可以看出,儒家代表的是理想主义,法家代表的是现实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一向指责法家卑鄙、粗野,而法家则总是指责儒家书生气、不切实际。①理想主义并非不好,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治国其实还是靠道德与刑法。可以说,道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刑法只是防止社会不退步的力量。因此,理想主义在治国方面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在当今世界,中国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概念,这无疑反应了理想主义的色彩。虽然,表明上看‚和谐世界‛是很难以实现的,但从长远看,若整个世界都向这个方向前进,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后人从整个世界的历史体系再来看这个问题时,定能发现当时的人在处理问题时具有了何等的智慧。当下的国际关系就相当与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了,理想主义在当时虽不起什么大作用,但仍然是不可少的。

最后,我想说年轻人学习《论语》不应局限于何地、何时、何书。对于《论语》的学习应该是一生的,不应该局限于任何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马上‛随地都可以学习《论语》、思考《论语》。同时,也不应局限于任何时间,随时想起,随时都可以思考《论语》,学习《论语》。另外,学习《论语》也不能局限于任何版本,因为任何对《论语》的释注、解说都只是一种解释,其译文通常只能表达一种含义,而《论语》本书可能还有其他层次的含义。原文是提示性质的,译文则做不到这一点。每个译者都认为其他译书不够满意。无论一个译本如何力求完善,它总是不及原书。因此,我认为,应该多看不同译本的《论语》,待自己熟悉之后,再认真思考《论语》原文,得出自己的理解。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范文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现在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子!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达到‚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编辑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希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希望通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通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治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义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达到,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可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达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接着修行,因为你知道现在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达到,而你,连孔子还没有达到。那么儒家可以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一定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可以乱理解的。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不过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而之所以是中国人,《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范文]

第18篇:《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公认的当代学者译注《论语》的佳作,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凡事不可能面面俱到,《论语译注》一书读来仍有许多注释及译文不尽准确的地方。在这里,我把它们摘录下来,参考古今《论语》的注释书籍,略陈陋见。 《论语·学而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其中“贤贤易色”,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说:“陈祖范《经咫》、宋翔凤《朴学斋札记》等书说,以下三句,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关系,那么“贤贤易色”也应该是指某一种人事关系而言,不能是一般的泛指。因此将其中的“贤贤易色”解释为“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把“易色”解释为“不重容貌”。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却说:“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即“通过学习贤人的好善为乐精神,来更换好色之心”把“色”解为“好色之心”,我认为都是不正确的。“易”是改变,交换之义,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关键是“色”字怎么理解。在《说文解字》中,“色”是颜气的意思,即脸色。所以,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把“色”理解为态度,形色,“贤贤易色”即礼贤贤士要肃然起敬。同样在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的“色”就是指侍奉父母时的脸色,或说是态度。因此,我赞同南怀瑾先生的见解。 《论语·学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里译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个说法似乎过于功利,照这种说法,孔子是没有什么朋友的,因为能超过孔子的人应该不多。且照这个逻辑,那些超过孔子的人也不会和孔子交朋友,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没有朋友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是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即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钱逊先生则认为:“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也说:“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采用“如”的引申义:相似,类似,全句解释为:不和志趣不相合的人交朋友,比较符合文意。 《论语·学而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杨伯峻先生译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以改变。若说“道”是指合理的部分,那应该要终身信奉。长期不改,那总有改的时候,这说不通。且不改父亲的合理部分,怎么就可以称之为“孝”了呢?所以在我的理解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说父亲去世后,三年不改变父亲在世时对父亲的态度,言行一致,一贯做法。即“三年无改事父之道”,给父亲守孝三年。 《论语·里仁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其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杨伯峻先生解释为: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后一句却解释为: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我认为,把“怀”解释为“关心,关怀”是比较合适的,而不是“怀念”之意。难道只有小人才会怀念乡土吗?,君子一样会怀念乡土,那么这句翻译就解释不通了。且后文“怀刑”和“怀惠”是相对的,那么前文中“怀德”和“怀土”的意义也应该是相对的。“土”也有“土地,田地”之意,可引申为财产,“德”是“道德,学问”之意,那么“关心道德,学问”和“关心土地,财产”就符合君子和小人的身份了。所以全句应该解释为: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土地;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论语·里仁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杨伯峻先生解释为: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数”是“屡次,多次”的意思,这里把它意译为“烦琐”,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怎么样是过于烦琐,什么过于烦琐?注释中就说:颜渊篇第十二说:“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所以这里过于烦琐的应该是“忠告”。《论语·先进篇》有:“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所谓大臣,应该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孔子是不主张“愚忠”的,所以正道侍奉君主也包括劝诫君主。因此这句话应解释为:“对待君主(劝诫)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忠告)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

第19篇:杨伯峻《论语译注》读后感

遇见美丽

——杨伯峻《论语译注》读后感

浅浅的月光在书页上跃动,素纸流转青栀的淡墨色,目光交纵与寂夜唱和。梦里的春秋,因为有孔子而成就经典;而今天的《论语》,因为有杨伯峻先生而重焕生机。翻开扉页,《论语译注》之美,惊世的磅礴,永生的难忘。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传统孝道之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连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都以孝道为立人之根本,可我们呢?空巢老人,虐待老人已成为中国养老问题的代名词,甚至被提至立法议程。试想,当一个民族的道德都须法律来维护时,它离灭亡还会远吗?《论语译注》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纵然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压力大,外出打工,下海打拼的比比皆是,但我们需时刻谨记:\"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不求丁兰刻木事亲的惊天动地,也不求王裒闻雷泣墓的感动人心,但求始终心怀父母,常回家看看,无愧于心。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平和心境之美。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让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不会失去平衡。两千年前的孔子以前也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穷而作乱。这份安贫乐道的心境至为难得。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孔子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颜回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刘禹锡能发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感慨。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勤奋学习之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只有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在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时,应采取诚实的态度,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只有以学为乐者,方能勤奋学习,奋发有为。

遇见美丽,无论时光蹁跹,沧海桑田;无论月色几度谢,桃花年年开;无论青山化作墨迹,江流舞作丝衣。书中的美已经镌刻在历史的年轮上去,更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一名南师的大一新生,我有幸在暑假之际邂逅了《论语译注》,并被书中的美所折服,更铭记于心,深有所感。

大学,我们第一次走出母亲殷殷的目光,举起包袱,独踏异乡之旅。或许,我们的思家之情会在繁忙的学业中消失殆尽,但我不会忘记在家中等待自己学成归来的父母,我会经常打电话回家报平安,唠家常……让书中的传统孝道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熠熠生辉。

大学,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许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有钱,比我们起点高,甚至会有富二代,官二代在面前炫耀。但我会时刻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不比聪明比努力;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起点比终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做好自己。让书中的平和心境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绽放溢彩。

大学,不像高中那么苦,那么累,没有老师督促,也没有家长监管。我们会有数不清的业余活动,我们会有打不完的电脑游戏,但我会牢记自己的初心,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握时间,不负自我,勤奋学习,努力上进!让书中的勤奋学习之美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

书页或是倦了,被风吹合着进入沉眠。抬起头,才发现如水的月光像霜落在木隙一样,精致得似乎可拿捏在手中把玩。

看着手边的《论语译注》–原来美一直就在身边。一景一物一书一画,哪怕是最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论语译注》也能有如此触动人心的美丽,那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世间大美,一种能让你受益终生的美。

不是不曾遇见,而是不曾用心去感触。

03180203 王燕

第20篇:论语译注读书心得

《论语译注》读后感

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过年的时候妈妈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那时候太小,不知道是《论语》里的,但是却马马虎虎知道它的意思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妈妈解释的很简单就是对远方朋友的欢迎。自古以来来,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华五千年文化一直是历史上的一朵奇异之葩,而中华礼仪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自然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传播发展自然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义务。

从小到大,从身边的很多大事小事,生活里的习惯的方方面面上可以看得出来,家长、学校、国家都在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灌输中发挥着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颗种子质量再好还是需要水分和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的,所以,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着。我们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现在正在上大学,可以说直接接学习,间接理解到的论语知识有很多很多的,而《论语译注》一本就较好的整合了我们以前学过或者没见过的论语语录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有惊喜,有重逢,有懵懂,有领悟,惊喜其中的奥妙,重逢旧时的“故人”,懵懂于其中的古文言,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大家知道,《论语》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的弟子及其后人对孔子,孔子弟子言论的记载的整合所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一是“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二是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例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对于《论语》,我们通过这些了解到它最根本的来源,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它是很有帮助的。读了《论语译注》对其中的孔子的许多言论和主张肯定是有或多或少的感悟的,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孔子这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更多的了解。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感触最深的几则吧,但绝对是不只是这些的。 春秋时代重视“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却很少讲“仁”。《左传》“礼”字被统计一下,一共讲了 462次,但讲“仁”不过 33次。《论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 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仁”并不是孔子所认为的更高境界,“圣”才是更高境界。“圣”的目标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这个目标,孔子认为尧、舜他们都未必能达到。“孔孟”经常被我们说在一起的,可以说孟子是对孔子的继承吧。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我们的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一直以来被许多人传颂着,孝感动天、、鹿乳奉亲、百里负米、芦衣顺母、亲尝汤药、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尝粪忧心、弃官寻母等。现在,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关于子女对父母的不赡养越演越烈,这在迫切的要求人们对于孝道的发扬是不可懈怠的。这儿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很久以前在某个杂志上看到的,很具讽刺意味:一对夫妻父母早逝,家中无长,缺憾承膝之欢,妻子便责令丈夫外出寻亲。另外一对夫妇,家中有一耄耋老母,口流涎眼生疮,越看越令人生厌,于是妻子责令丈夫将老人送至野外,盼其“自然”死亡。 从这些故事我们感悟到了什么呢,大家自己可思考。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据说有一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试问,乌鸦尚会反哺,那么人呢。

作为每一个莘莘学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颗不耻下问的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对,这就是曾子杀猪的故事,不只是古时候的故事在教育我们诚信的重要性,现代也是的。“一诺千金四十年,男儿侠义在双肩。感天动地朱邦月,长驻真情在世间。” 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以及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朋友恳求的眼神,让朱邦月做了一个至今未悔的决定:迎娶朋友的遗孀,并将朋友的两个儿子养大。这样,朱家4口人,除了朱邦月本身一条腿被截肢,后来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得了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开始加重,吃喝拉撒全靠他照料。为了一个承诺,他付出了一生。

“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对《论语》的总体内容的总结,不要小看这五个字,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成为当代和未来都有用的人。

学习《论语》不应局限于何地、何时、何书,对于《论语》的学习应该是一生的,不应该局限于任何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马上”随地可以学习《论语》、思考《论语》。同时,也不应局限于任何时间,随时想起,随时都可以思考《论语》,学习《论语》。一颗颗的珍珠容易散失,而把它们互相连接相织就可以一直保存了。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