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06 07:41:30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总以为,燥热的夏日是读不好书的,但是,在读到《邓小平文选》之后,便感觉为这炎炎烈日添了一抹凉意,轻柔,畅快。掩卷沉思,便感醍醐灌顶,意有尽而味无穷。

第一篇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文中主要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对中共七大和八大的历史总结,同时也有对当今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邓小平同志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建党以后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那次代表大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不错,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因此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要取长补短,以史为鉴。正如唐太宗所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邓小平同志敢于借鉴历史,并从中得到宝贵经验,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

如果说,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上的致辞很令人动容,那么他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文中谈到的内容则更具有前瞻性。

我认为,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的论述可谓精辟!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话语之朴实,让人感到放松;言语之深刻,着实令人叹服!

而这份冲劲、干劲,我想,在我的生活中也可以用得上。还记得小时候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充满热情。但随着时间洪流的冲刷,这份热情慢慢消耗殆尽,现在的自己对任何事物都是麻木。我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重拾旧时的自己,任何事物都要敢于尝试,用心做好。爱拼才会赢!同时,要及时调整,“改革开放”,主动与人交往,使自己更加外向开朗,从而使自己的大学无悔无憾。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邓小平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述。他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这些话很对啊,那些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只是我们行动时的指南,如果过分遵循,他就成了拦路虎,要破!一句实事求是,就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方可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社会主义!

当然,我们大学生更要学习实事求是精神。当今有太多的形式主义,我们作为新一代大学生,要有自己的判别力,要依据事实冷静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脚踏实地的做事情,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人生真谛。

读过《邓小平文选》,真的懂得了许多。邓小平同志真的不愧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有着大胆创新的的勇气,又有敢想敢干的冲劲,再加上他的前瞻性,中国正在走向富强的道路上。在中国以后的道路上,我们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品读一份经典,习得一卷哲思,我在《邓小平文选》获益匪浅,这必将影响我的一生。

推荐第2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下带花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的理论、思想,成为了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向前迈进的指引。

最近阅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深有感触。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

这本书教导了我要时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运用这种观点来审视问题、认识世界。正如很多人读过这本书后的感受一样,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我们要认清到:每个问题的方法论都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这样才能使我们不被事物表象所迷惑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事求是。我们生活在现实中,面对的是五光十色的具体事物,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只能从现实的客观对象出发,对其判定和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排除主观臆断以及非理性的因素,从而对现实事物的发展做出科学地认识,制定合乎实际的决策。

事实证明,没有实事求是不可能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这一点恰恰是邓小平理论精髓,也是邓小平对历史上人类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的本质的准确把握。

这本书教导了我要树立自身的责任感。祖国是什么?祖国是与我有着血缘关系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因为祖国养育了我们,我们有责任去保护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邓小平同志用“解决温饱”“达到小康”“比较富裕”这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清晰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处处都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了:我们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本书教导了我要树立坚定的爱国观。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的一身都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着,即使在他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他仍然牵挂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邓小平一生爱国的主旋律,也正印证了他曾经说过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祖国为最大的光荣。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国家发达起来。”这本书在告诉着我: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正如她曾经无私得养育我们。

这本书还教导了我要树立坚定的意志。邓小平同志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却没有消磨掉他的一身锐气与正气,更是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表现出了他非凡的勇气与胆略。他不仅领导我们的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走出来,更找到一条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在邓小平主持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历史上诸多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富强国,又一次被奠定在新的路线基础上,成为现实的奋斗目标。从这本书中,使我深深体会到:坚强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挫折和磨难仅仅是一种不成功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它,对待它,并从中吸取教训,挫折和磨难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促进人们由于追求更大的成功。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 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理应肩负起跨世纪发展的历史重任,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我们是跨世纪的,大有作为的一代,我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重托,是时代的骄子,我们应该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正确的道路上为祖国的辉煌而奉献自己无悔的青春。

推荐第3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党的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从而进一步增强我系党组织和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外语系学生党组织举办了以“书山有路—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点创建之路”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我阅读了《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爷爷说过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令我由衷地尊敬他。邓小平是理智务实的现实主义者,邓小平同志的言语与他的为人一样非常的朴实,而在朴实之中却蕴含着哲理,所以就选了《邓小平文选》希望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他的点点滴滴。读过这本书后,他博大的思想体系、高尚地情操以及直面挫折的勇气深深地折服了我,当然我从中真的获益匪浅,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对我有深刻的影响!

他的一生都在为着人民的生活而顽强拼搏。为了让人们生活地更好。邓小平曾提出了: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针对这一决策,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并带领全国人民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挺进。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一个为官者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今天我们的为官者,他们在其位并不为其职。我们一直所希望作为为官者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可是在今天,很多为官者并没有做到这样。他们反而滥用职权,做出危害人民,危害国家的事来。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如今官场的腐败。作为今天的为官者,更因该学习邓小平的爱民之心,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好官。这也启示我们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

热爱自己的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利益。

在建设中国的道路上,他以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他思想的精髓,他曾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将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邓小平的这些简明扼要的论述中,体现了他深刻地思想内涵,即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强大,它离不开人民的努力,而要人民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就得解放人民地思想。只有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民族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赶上先进社会的潮流。放眼世界,于是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中国的经济才能不断的发展,综合国力才能不断的提高。这体现了他的先见之明。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国家的未来,理应担负起跨世纪发展的重任,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重托,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正确的道路上为祖国的辉煌而奉献自己的青春。

推荐第4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读了《邓小平文选》,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他博大而精神的思想体系、高尚的情操,让人信任与爱戴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

这本书启迪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审视世界和未来。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 通过这本书,我变得善于理论思维,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

这本书还启迪我们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结合当前的形式和任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认识,以增强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邓小平理论同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结合起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要联系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这本书还启迪我树立爱国观。邓小平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祖国为最大的光荣。”“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国家发达起来”。邓小平的这句话,既是对全国人民的期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这是邓小平爱国的主旋律。

这本书还启迪我们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该书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他敢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开辟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新思想、新观点。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事物的精神态度,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与客观实际。防止我们犯“左”的错误,当然同时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邓小平理论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工作。

这本书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领袖、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世界发展格局为参考,继往开来,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85年3月4日,他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巡时再度

发出警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已经、正在、也即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回应。

因此,在我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我必将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用贯穿于这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克服和抑制唯心论,机械唯物论。主观主义,形而上学以及极端个人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增强觉醒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质和政治水平,加快成熟,尽早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推荐第5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其实本人最崇拜的领导人之一就是邓小平爷爷,尤其他说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更是令我从由衷的尊敬他,所以最近就选了《邓小平文选》希望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他的点点滴滴。读过这本书后,他他博大地思想体系、高尚地情操以及直面挫折的勇气深深地折服了我,当然我从中也真的获益匪浅,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对我有深刻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读后感!

首先,我感觉邓小平是爱民的,他的一生都在为着人民的生活而顽强拼搏。为了让人们生活地更好。邓小平曾提出了: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针对这一决策,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并带领全国人民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挺进。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一个为官者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今天我们的为官者,他们在其位并不为其职。我们一直所希望作为为官者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可是在今天,我们很多为官者并没有做到这样。他们反而滥用职权,做出危害人民,危害国家的事来。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如今官场的腐败。我想作为今天的为官者,更因该学习邓小平的爱民之心,向邓小平看齐,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好官。这也启示我们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热爱自己的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利益。

再次,邓小平是很具有先见之明的,在建设中国的道路上,他以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他思想的精髓,他曾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将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邓小平的这些简明扼要的论述中,体现了他深刻地思想内涵,即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强大,它离不开人民的努力,而要人民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就得解放人民地思想。只有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民族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赶上先进社会的潮流。放眼世界,于是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读后感 www.daodoc.com)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中国的经济才能不断的发展,综合国力才能不断的提高。

最后,我感觉邓小平是伟大的,在建设中国的道路上,他以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他思想的精髓,他曾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将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邓小平的这些简明扼要的论述中,体现了他深刻地思想内涵,即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强大,它离不开人民的努力,而要人民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就得解放人民地思想。只有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民族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赶上先进社会的潮流。放眼世界,于是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中国的经济才能不断的发展,综合国力才能不断的提高。

其实真的很感谢邓小平爷爷,读了《邓小平文选》后,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都对自己有深刻的影响,当然作为当代大学生,还是要充分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更好的去领略邓小平思想更深刻的内涵!

推荐第6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一、写在前面的话

邓小平,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于1997年2月19日离开了他所至爱的中国人民。

建党八十周年之前,怀着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我们又次学习了他的著作。

每读小平同志的著作,先不论其它,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内在于朴实之中的,却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

顺便联想到这些年来拜读某些精英之作,常令我有云山雾罩之感:硬着头皮读下来,却始终不晓得他们在自己的“语境”中、用他们的“话语”“解析”着什么东西。我当然不敢非议人家思想的精深,更不敢怀疑人家是否在用晦涩的语言来掩盖其贫乏的思想,只能抱怨自己没有学好“土中文”、“洋中文”、包括理论。所以,比较起来,还是愿意研读、学习类似小平同志那样的文章。

说远了。回到正题。

二、关于“猫论”和“摸论”

小平理论的伟大价值,今天已可见一斑;也许可以断言,时间将会使她更加伟大。

有人说,小平理论概而言之有两个基本点:

一曰“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二曰“摸论”:摸着石头过河。

此说也许有“戏说”之嫌;而且,这个“两论”在《文选》中也是没有文字可考的。然而我却觉得,“两论”的说法倒也颇堪玩味:琢磨一下,《文选》中的不少文章,确实很有点“两论”思想,或者说,与“两论”思路是暗合的。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

(一)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恕不一一援引出处,下同)试想,如果我们把那个“老鼠”定义为这“三个有利于”,上述论述背后的精神,不就很有点“猫论”的味道吗?

(二)“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个发明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在对某些问题还未能达成足够一致的时候,就先干起来。从理论上讲,唯有指导我们实践的思想、理论、政策、办法是正确无误的真理,才能使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然而,真理的获得却非一蹴而就。

我们必须承认: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争论必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不争论可能会有碍于我们获得真理,由此,不争论就有可能使我们走弯路、买教训。

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即使经过漫长的争论,也不一定能够达成一致;即使达成一致,这个“一致”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理。

那怎么办?

小平同志的解决办法是:不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当然,对于前提,小平同志也是同样强调的:“看准了的”。至此我们看到,这个“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是如此”的不争论,不也很有点“摸论”的影子吗?

以上论述,决不是把小平理论庸俗化。反而,我则感到,躲在这个“两论”背后的,也许是小平同志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多年的实践感受。比如“猫论”,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再如“摸论”,也许就是对党史上数次路线斗争、尤其是“*”灾难的痛定思痛。

溶伟大于平常、化深刻为通俗,非顶尖高手不能,平庸之辈自然更是望尘莫及。

三、单论“摸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认为这些成就是各种力量结成的一个合力的总结果,那么,“摸着石头过河”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力。

试想:假如我们在79年的时候,放开去争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经典理论、是否符合这个符合那个,却不去先大胆地闯一下----推行这种政策----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肯定三点:第一,这种争论至今未果;第二,后来的其他改革方略及其带来的成就便不会取得;第三,就不会有哪些成就所带来的社会条件之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却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等思想观念。

如若没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互动,而且,这个互动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轨道上展开的,新世纪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既然“摸论”的意义是如此地重大,便很有必要来考察这个“摸论”本身了。

从理论层面上看,“摸论”的实质也许是:对某些问题(包括思想、理论、政策、办法、做法等等,下同,不再赘释),可以允许去探索、尝试。有好结果就推行,没有好结果则要么自生自灭、要么强制其毁灭。表现在思想理论领域,就是允许自由地(至少相对自由地)探讨,暂不做强制定论);表现在政策、办法乃至具体做法上,就是允许大胆地去闯,在某个局部、某个时段来实行。总之,表现在态度上,就是不要轻易下定论去否定什么、肯定什么,也即:对看不准的问题,最高决策者的立场不要轻易鲜明化。

但是,从操作的层面看,我们就有必要提问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难道什么河都可以摸着石头过吗?

小溪如此、小河如此,大江大河也要如此吗?如果这样的表述不够清楚,那就再说的具体一些,举几个例子:是否有人要否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人民的利益,有人只求发展经济不顾及其它,有人只求少数人先富不顾多数人死活,有人残酷剥削雇工,也可以允许他们先暂行一下呢?尽管这几个例子过于极端,但却给了我们的问题一个很显然的否定答案。

小平同志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文选》中到处可见。随便举几个例子:

比如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那也是有个前提的,“看准了的”;

比如“关键是发展经济”,但他还说“两只手都要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现在看起来还不止二十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再比如三个有利于,他在“生产力”的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定语,在“综合国力”的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定语。尽管他的这些思想是以即席讲话的形式说出来的,可又有谁敢说这几个定语是顺口讲来而不是刻意强调的呢?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可是:怎样才算做看准了?有没有看的“真准”的问题呢?若有,对这些问题又怎能单纯地去“试、闯”而不去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决然推行抑或打击呢?

难道在80岁的中国共产党那里,就没有看的“真准”、值得旗帜鲜明地坚决坚持抑或坚决反对的问题?

所以,那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

不能什么河都摸着石头过。

那么:

第二,什么河可以摸着石头过、什么河不可以摸着石头过呢?

简而言之:

什么问题需要立场鲜明,要么鲜明地支持、要么鲜明地反对;

什么问题需要观点暧昧,要么暧昧地支持、默许、纵容、放任,要么暧昧地反对和不疼不痒地打击。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也不能不说:也许,这同样是一个需要“摸着石头才能过的河”,因为,对那个“什么问题”本身,就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探索真理的艰难使我们意识到:相对而言,需要摸着过的河要比不需摸着过、不能摸着过的河,要多得多。

这样,我们就先避难就易,探讨那些不需要和不能够摸着过的河。

四、什么河不能摸着石头过?

大是大非问题是大江大河。因此,如果从原则上讲:

关乎大是大非的大江大河,决不能摸着石头过!

否则,是要被淹死的。

尽管什么问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些问题何谓是何谓非,同样可能是值得探讨、存在争论的,但是:

其一,我们并不是不可知论者,我们坚信真理是可以被逐步认识的。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有一些可以看得很准的问题,对它们,完全可以旗帜鲜明。这些河,不需要摸着过!

其二,对那些关乎方向、性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即使存在争论、分歧,但只要我们看准了(即便看得不是很准、真准),也完全应当旗帜鲜明。这些河,不允许摸着过!

什么叫做“不摸着石头过”?

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过!

其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未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也需要提供新的答案。

梳理、发现这个答案,的确是个困难的问题,远非我力所及。这里,仅就几个方面说点个人观感。

(一)根本价值信仰问题

价值信仰从根本上决定着是非善恶。

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信仰是什么?应当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二)根本制度问题

我们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义是怎样的主义,小平同志区分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告诉了我们答案,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他仍然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用作了标准。

关于这种制度的某些次等层次问题,也许还存在不同认识,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承认,社会主义的根本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和实现人民大众的利益。

什么是人民?也许,那些付出正当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最广大的社会成员就是人民。

(三)基本价值观问题

每个国家民族、每个社会制度,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应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价值观念。这套观念,也许会在根本上意义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为她的社会成员提供行为规矩和动力。

这个问题,实在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不过,我们还是宁愿冒着挂一漏万的危险,列举几个方面,诸如:为己为人、遵纪守法、尽职尽责、爱国爱家、艰苦奋斗、英雄崇尚、互助互敬、自强不息、先公后私、正己正人、自主自立等等。

(四)基本思想信仰问题

任何一种建设事业,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路线,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不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不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基本思想信仰体系,必将对现实的建设事业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自然不能固守马列主义的某些具体论断,而且应当鼓励人们去发展它;但是,对马列主义那些先进的价值观部分和正确的基本原理部分,则是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捍卫的。

(五)某些重大政策问题

如果说前四个问题还少有分歧的话,这个领域的问题则有着太多方面的分歧;而恰恰,能否在这些领域找出不能摸着过的河,对我们的实践又有着直接当下的影响。

尽管我们无能力说明这些问题,但是至少可以举一个例子:

共同富裕和一部分人先富的问题,以及作为其政策背景的“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小平同志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只有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终极的目的,而一部分人先富,不过是寻求共同富裕的手段。他曾经设想,等到上个世纪末(也即2000年前),“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指两极分化问题,引者注)”,着手考虑政策的调整,并提出过富裕地区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支援落后地区的初步构想。固然,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就把2000年当作政策调整的节点。可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则是:我们应该在怎样的时候、在社会物质财富达到怎样的程度之后,开始来调整我们的“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走向呢?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立足公平、保证效率”呢?

又如,我们的文艺政策问题。难道我们就能容忍为地主翻案、向剥削讴歌?难道我们就能容忍暴力色情、奇闻探秘、贵族轶事、无病呻吟、极端利己、犯罪枭雄等沉渣污垢泛滥成灾?难道我们就能容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充斥屏幕,轻视文化、抛弃文化弥漫人间?难道我们就能容忍镜头对准“拳头”,胶片走向“枕头”……。文化阵地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占领。此乃颠扑不破。

五、怎样过河

对那些要摸着石头过的河,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

那么,对那些不能摸着石头过的河,我们怎么过?

(一)必须要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过”,而且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张旗鼓地过。在这类问题上,如果态度暧昧、稍有放松、半点马虎,就可能前功尽弃,正如小平同志说的,也许一夜之间就会塌下来。

(二)必须把摸着过的河与不能摸着过的河区别对待。

对那些不能摸着过的问题:不是不争论,而是不允许争论。不但不允许争论,而且要强制实施:对那些已经确认的善,强制弘扬;对那些已确认的恶,强力打击。你这不是专制吗?对了。在这个领域,就要来个专制。

对那些需要摸着过的问题:应当给予足够的自由。例如:对那些必要的学术争鸣和理论探讨,则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你这不是自由化吗?对了。在这个领域,就要来个足够的自由化。

也许,我们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该强制的没有足够鲜明有力的强制,该自由的却没有足够空间的的自由。

由此我联想到了陈云同志的“鸟笼子”:

假如把天性自由的鸟关在笼子里,它会不会宁愿死掉呢?

假如不根据鸟的种类来确定鸟笼子的大小,它会不会舒服吗?

假如不根据鸟的种类来确定笼子的材质和缝隙的大小,鸟难道不会“钻隙而出、破笼而振”吗?

更何况,需要控制、引导的社会问题,并非只是鸟,那里还有龙虎熊罴。

(三)必须注意保持两条河的协调。否则:摸着过的那条河的河水,必然会流淌到另条河里,且必然会在那里腐蚀那些支撑飘扬旗帜的旗杆,并终将腐蚀掉旗帜本身。例如:如果不对市场经济作必要的改造,在别的领域又怎能保证你的旗帜高高飘扬呢?

结语:

当我思考的时候,我觉得痛苦;

我想开口,却觉得空虚。

因为我脑海里始终浮现着一种目光:

那是那些骑单车、挤公车的人们,向威武骄傲的奔驰轿车投以的复杂目光。

这种目光,这种复杂的目光,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推荐第7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邓小平文选》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邓选第三卷》。里面收录了邓小平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的许多讲话内容,均体现了邓小平本人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前进的进程,而他的这些理论,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到现在也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

在《邓选三》中,邓小平说得最多的几句话,其中一句就是:“贫穷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改革的问题上,邓小平一直主张加快步伐,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他把他的改革称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绝不愿意承认为“资本主义化改革”,虽然其中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是向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靠拢了。他宣称:“如果走资本主义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参见邓选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也许邓小平想通过资本主义的一些手段来刺激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再利用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来避免两极分化。我不知道邓小平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不过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也许就是这样。市场经济实用于他关于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的观点,他就按着这套方法去做了。而另外一个反映出邓小平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的例子则是他的“一国两制“论,邓小平自称是一个共产主义者,而他却允许香港等地实行和共产主义完全对立的资本主义,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共产主义者完全不可想象的东西,在地球上也找不出先例。但是“一国两制”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实用,所以他也不会在乎那里实行的制度,即使是“奴隶制度”,他也不会关心了。

在邓小平的眼里,社会主义无论怎么改革,都应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不应该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共同富裕的体制,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而一旦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带来严重的贫富分化,从而使社会动荡,产生新的革命。但是什么才叫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呢?他回答得很简单,认为不搞多党制、议会制,坚持共产党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他的改革前提必须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的稳定,从而防止*。

在学习"邓小平文选"中,有两句话,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更体现出他的伟大,使我受益匪浅。一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二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一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猫论,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能达到"三个有利于"采用各种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亦有何妨。

读了《邓小平文选》,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他博大而精神的思想体系、高尚的情操,让人信任与爱戴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

这本书启迪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审视世界和未来。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通过这本书,我变得善于理论思维,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

这本书还启迪我们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结合当前的形式和任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认识,以增强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邓小平理论同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结合起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要联系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这本书还启迪我要树立爱国观。邓小平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祖国为最大的光荣。”“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国家发达起来”。邓小平的这句话,既是对全国人民的期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这是邓小平爱国的主旋律。

这本书还启迪我们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该书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他敢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开辟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新思想、新观点。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事物的精神态度,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与客观实际。防止我们犯“左”的错误,当然同时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邓小平理论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工作。

这本书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领袖、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世界发展格局为参考,继往开来,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85年3月4日,他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巡时再度发出警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已经、正在、也即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回应。

因此,在我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我必将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用贯穿于这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克服和抑制唯心论,机械唯物论。主观主义,形而上学以及极端个人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增强觉醒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质和政治水平,加快成熟,尽早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推荐第8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提出者,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大战略家,他灵活、睿智、能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引领着全党乃至全国人民走上了快速发展和民族复兴之路。

我有选择性地拜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部分篇目,很多人认为《邓小平文选》最重要的部分是第三卷,也是邓小平思想的精髓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我正是受这种说法影响与作业要求才去翻阅了第三卷。

第三卷里的内容,主要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邓小平一些重要讲话内容,体现了邓小平本人大部分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而作为一个可以与毛泽东相提并论的伟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他的思想无疑影响着中国前进的进程,某些理论,甚至可以说彻底的改变了中国。中国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如今社会上的流行的某些价值观都是在邓小平思想影响下形成的。

邓小平认为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当前的头等任务。小平同志拨乱反正,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主的重大转变,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论在全党中广泛学习,反复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非常务实、非常及时必要。正是由于小平同志在关键时期、关键问题上能站出来坚定地表明态度,才为全国各地的改革探索撑了腰。实施证明,只有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进步发展。 在他看来中国只有靠自己自力更生,才有发展壮大的希望。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中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现在看来同样也是如此,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外国经验、别国模式,并不能取得成功。

中国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对自己有利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只有中国快速发展壮大了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站住脚跟,才有话语权。80年代末,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的历史时刻,对于中国改革将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人们没有统一认识,整个社会气氛亦见低迷。邓小平同志不顾高龄,前往有“改革开放窗口”之誉的深圳、珠海、上海、武昌等地视察,并发表一系列讲话。南巡讲话廓清了当时困扰国人的种种认识问题,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那时候中国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一个事情后,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在《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小平同志提到:“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在《邓选三》中,我清晰的看到了在经济改革的问题上,他一直是主张加快步伐,“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算是在八十年末改革遭遇重大挑战也从未放弃。他坚持认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然而如今的中国可能是他当时所未料想到的。越来越拉大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这些成为了中国现在乃至未来发展的重大包袱。

在我看来邓小平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吧。或许主要是因为在他的那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以及在对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个当时影响最大的问题,邓小平认为不管什么经济体制,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是好的。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市场经济更加实用于发展生产力,所以他才选择了市场经济,我想他一旦认为计划经济对于发展生产力更加具有实用性的话,那么他将会毫不犹豫的抛弃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受到的诟病也越来越多,骂者也越来越多,毕竟巨大的贫富差距摆在我们面前。可这些依旧不改他在我心中的伟人形象,尤其是在看完《邓选三》之后。他的思想,他的远见,他为了这个国家所付出的一切!当年他的一句“发展才是硬道理”,让多少中国人明白了我们落后挨打的原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了中国教育高速发展的里程碑。“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为中国的发展方向点明了出路。

或许我以一个大学生甚至与《邓选》初读者的身份来评价邓小平这一代伟人,是相当的不够格。但我确实是被《邓选》中邓小平的理论思想所震撼,下次我必将认真拜读。愿我们的祖国如小平同志所预想的一样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以上是我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粗浅感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的主要领导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推荐第9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辩证看待务实与发展

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于1997年2月19日离开了他所至爱的中国人民。建党八十周年之前,怀着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我们又次学习了他的著作。每读小平同志的著作,先不论其它,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内在于朴实之中的,却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顺便联想到这些年来拜读某些精英之作,常令我有云山雾罩之感:硬着头皮读下来,却始终不晓得他们在自己的“语境”中、用他们的“话语”“解析”着什么东西。

《邓小平文选》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邓选第三卷》。里面收录了邓小平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的许多讲话内容,均体现了邓小平本人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前进的进程,而他的这些理论,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到现在也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

近代以来,中国出了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还有邓小平。邓小平,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他和他的理论为中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本记录了邓小平从1982年9月到1992年2月这段黄金岁月里的重要谈话、讲话的集子,可以说是透视邓小平理论的一扇窗口。

开始读这本书时,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里面的词句相当的通俗易懂。这当然与书中收录的都是讲话、谈话有关,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邓小平本人务实、不讲套话的作风。他自己曾经说过:“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说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不玄奥,我有保留;不过作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却是真真正正地表现出其朴实无华的特点的。

另一点就是书中有些文章也表现出了邓小平极为感性的一面。不论是追忆战友的《悼伯承》,还是感怀往事的《对二野历史的回顾》,其情真意切,毫无做作,都令人从另一个侧面真实感受到邓小平的人格魅力。

读了这本书,确实使我的眼界开阔了不少。虽然隔了十多年,但书中提到的不少理论、观点,还是令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比如在《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中,邓小平提到了其实开放也包括国内的开放,即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开放。这个问题我就一直没有注意到,总以为开放只是指对外开放。国内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开放其实就是要打破过去的条块分割,克服地方主义、部门主义。 1

条块分割的情况现在少多了,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前阵子北京卫视在广东“着陆”。这是件好事情。不过听说北京卫视到现在才“着陆”的原因是以前北京方面拒绝广东卫视“着陆”,结果双方打起了“壁垒战”,最终还是各让一步,达到双赢。

又比如说《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中,邓小平提到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不仅指经济,还应该包括教育。科教兴国,科教兴国,没有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中国不可能强大起来;而教育又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者。”1999年,珠海市将3.428平方公里的土地及土地上2.7亿元的设施永久无偿地提供给中山大学使用,与其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这就是对教育的重视,是有远见的做法。

邓小平对于*、东西欧等问题也有起精彩、独到的见解,因篇幅所限,不能尽录。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学习邓小平理论也应当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第三卷中的谈话、讲话虽然至今已经十多年了,但许多东西,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一是科技问题。科技与教育同样重要。“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要不然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的讲话)。要大力发展科技是毫无疑问的。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要在以前落后的方面赶上去。比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以往我们在这方面就发展得不够。前不久出版的《国家信息安全报告》指出,目前构成中国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硬件、软件等产品几乎是建立在外国的核心信息技术之上的,结果是我们得不到相称的制网权。在我们争取大国地位的同时,如果不重视制网权的争取,在网络空间中我们就会沦为网上小国。

二是沿海与内地关系。这与邓小平有关“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富起来”的理论是密切相关的。现在搞得红红火火的西部大开发,正是邓小平这一理论得到具体的、进一步的实施的表现。西部大开发怎么开展?邓小平1990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到,沿海帮助内地,“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东部沿海地区技术的转让,包括先进管理方法的传授,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是远比单纯的资金或人才支援来得实际和重要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大开发也要注意环保,不能走东部某些地区高污染发展的老路。

在整本书中,许多观点、理论都使我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维。但对于其中有些观点,我是有所保留的。

首先是民主的问题。邓小平在1987年4月16日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这些管理香港事务的人应该是爱祖国、爱香港的香港人,普选就一定能选出这样的人来吗?”自然,管理香港事务的应该是爱国爱港的人,但我觉得不能因为普选未必能选出这样的人而否定普选、民主的价值。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希特勒是通过民主上台的,就说民主不好,认为有好制度不如有好皇帝。邓小平自己也认为,有好的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是法治的问题。邓小平在1983年7月同公安部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到打击犯罪活动要从严从快。我认为在法治的社会中,“从严从快”的提法似乎不妥。第一,对犯罪分子的处理应该按照法律规定,不能随心所欲地“从严”。把小偷小摸也判个死刑什么的。第二,对于犯罪分子地处理要及时,但也不能一味求快,过分追求效率,否则会草菅人命,造成冤假错案。

毛泽东说自己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把国民党赶到台湾去,二是发动“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呢?他自己没有说。我则认为他一生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推行改革开放,二是提出了“一国两制”。对于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历史和人民会对他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邓小平,中国人还要在“左”的阴霾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中国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面貌。

推荐第10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邓选第三卷》。里面收录了邓小平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的许多讲话内容,均体现了邓小平本人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前进的进程,而他的这些理论,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到现在也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

有一种较为公认的说法,认为邓小平实际上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这种观点的具体表露,则是他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上!同样,在对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上面,邓小平也是如此,他认为不管什么经济体制,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是好的。因此,我们当然不能说他是真心支持和拥护信仰市场经济的。只是因为实用于发展生产力,所以他才会选择这条道路,而一旦他认为计划经济对于发展生产力更加具有实用性的话,那么他将会毫不犹豫的抛弃市场经济!

在《邓选三》中,邓小平说得最多的几句话,其中一句就是:“贫穷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改革的问题上,邓小平一直主张加快步伐,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他把他的改革称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绝不愿意承认为“资本主义化改革”,虽然其中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是向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靠拢了。他宣称:“如果走资本主义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也许邓小平想通过资本主义的一些手段来刺激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再利用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来避免两极分化。我不知道邓小平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不过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也许就是这样。市场经济实用于他关于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的观点,他就按着这套方法去做了。而另外一个反映出邓小平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的例子则是他的“一国两制“论,邓小平自称是一个共产主义者,而他却允许香港等地实行和共产主义完全对立的资本主义,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共产主义者完全不可想象的东西,在地球上也找不出先例。但是“一国两制”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实用,所以他也不会在乎那里实行的制度,即使是“奴隶制度”,他也不会关心了。 在邓小平的眼里,社会主义无论怎么改革,都应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不应该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共同富裕的体制,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而一旦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带来严重的贫富分化,从而使社会动荡,产生新的革命。但是什么才叫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呢?他回答得很简单,认为不搞多党制、议会制,坚持共产党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他的改革前提必须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的稳定,从而防止*。

联想起在我们教学中也应该有摸论精神,不要总是评头品足,说三道四,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样不符合什么模式,到头来,什么也干不成,只要我们看准了,就大胆地去试,大胆地闯,就能闯出一番事业。

第11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中国前进的伟大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感

10级应数三班张林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提出者,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大战略家。这次我根据老师的要求,有选择性的拜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部分内容篇目。

谈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内容很多,方面全面。这本书记录了邓小平同志从1975年至1982年9月这段时间内他的重要讲话,谈话,共47篇。下面我就将他的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进行我的感受。在这次会议上他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主题而述。

二十一世纪的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次会议是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阐述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不发达的阶段。而在这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以粉碎“四人帮”,揭批林彪等的影响,从当时中国情出发,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局面,以及接下来怎样发展。 他讲到,“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可是到二

十一世纪的中国,依然还是体现除了这两个局面,如今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比当时高了很多,可是比起其他发达国家依然底子薄,人口多,而中国本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可是现在大多数农民工外出,放弃了农业,荒废了土地,这无疑是给中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这是邓小平同志在这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里所阐述的。他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提法,意味着他已经开始考虑20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究竟可能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了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同志在这次会议上也阐述了“对几个理论问题的看法中”描述了下列几点,对于这个主要矛盾在这次讲话中也

明确谈到。(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求,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3)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4)射击党的十一大路线的问题是否可以讨论?

这几点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可是我们可以总结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中国,我们任然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尽管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比当时的国情要好得多,但是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至今得中国,官僚贪污严重,农民走向城市众多,以至于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依然严重。所以在我看来,也许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前景激动着,鼓舞着,引导着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民族人民。”我们若想挽回我们如今社会出现的腐败前景,那么我们就更应该重视我们现在的国情,否则,即使社会再发展,可最后还是会被拉退后的。

“让我们同心同德,为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三种全会的方针,实现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克服一切困难,去的实现

四个现代化的伟大胜利而奋斗!”这是邓小平同志的话,同时我想这也现在我们党的希望,国家的希望。因此,我们更应该坚持到底!

以上是我对《邓小平文选》的读后感,从中不仅体会到邓小平同志的领导才能,以及伟大的革命思想,而且也让我们学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怎样从具体实情出发,分析事情作出相应的正确的决策。21世纪的我们就更应该学邓小平同志,增强自己实力,将来为自己名为国家做出贡献!

第12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下带花建设的总设计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的理论、思想,成为了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向前迈进的指引。

最近阅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深有感触。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

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新世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要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大学生是新一代的代表,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这本书教导了我要时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运用这种观点来审视问题、认识世界。正如很多人读过这本书后的感受一样,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这篇著名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我们要认清到:每个问题的方法论都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这样才能使我们不被事物表象所迷惑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事求是。我们生活在现实中,面对的是五光十色的具体事物,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只能从现实的客观对象出发,对其判定和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排除主观臆断以及非理性的因素,从而对现实事物的发展做出科学地认识,制定合乎实际的决策。事实证明,没有实事求是不可能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这一点恰恰是邓小平理论精髓,也是邓小平对历史上人类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的本质的准确把握。

这本书教导了我要树立自身的责任感。祖国是什么?祖国是与我有着血缘关系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因为祖国养育了我们,我们有责任去保护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邓小平同志用“解决温饱”“达到小康”“比较富裕”这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清晰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处处都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了:我们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小平文选》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邓选第三卷》。里面收录了邓小平一

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的许多讲话内容,均体现了邓小平本人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前进的进程,而他的这些理论,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到现在也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

在《邓选三》中,邓小平说得最多的几句话,其中一句就是:“贫穷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改革的问题上,邓小平一直主张加快步伐,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他把他的改革称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绝不愿意承认为“资本主义化改革”,虽然其中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是向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靠拢了。他宣称:“如果走资本主义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

在学习\"邓小平文学\"中,有两句话,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更体现出他的伟大,使我受益匪浅。

一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二是摸着石头过河。

《邓选第三卷》。里面收录了邓小平一九八二第一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猫论,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能达到\"三个有利于\"采用各种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亦有何妨。联系到教学上,只要我们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又何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程式和方法呢!

第二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摸论\"。其实质也许是,对某写问题(如思想、理论、政策、办法、做法等等),可以允许去探索尝试。有好结果就推行,没有好结果则要么自生自灭,要么强制其毁灭,表现在思想理论领域,就是允许大胆地去探讨;表现在政策、办法乃至具体做法上,就是允许大胆地去闯,在某个局部,某个时段来实行,总之,表现在态度上,就是不要轻易下定论去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即对看不清的问题,最高决策者的立场不要轻易鲜明化。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假如我么在79年的时候,放开去争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经典理论,是否符合这个符合那个,却不去先大胆地闯一下--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肯定三点,第一这种争论至今仍未有结果。第二,后来的其它改革方略及其带来的成就便不会取得。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第三,就不会有哪些成就所带来的社会条件之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却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为了争取时间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什么也干不成。联想起在我们教学中也应该有摸论精神,不要总是评头品足,说三道四,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样不符合什么模式,到头来,什么也干不成,只要我们看准了,就大胆地去试,大胆地闯,就能闯出一番事业。

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之后,我认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必须有知识、有才能。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不断创新的现在,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我们现在正处在学习阶段,努

力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虽然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业余时间充足,但我们决不能放松自己,让宝贵的时间匆匆溜走。不要在花前月下浪费感情,不要让过多的课余活动占用你的时间,知识的天堂、智慧的书屋才是你真正向往的殿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

这本书教导了我要树立坚定的爱国观。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的一身都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着,即使在他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他仍然牵挂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邓小平一生爱国的主旋律,也正印证了他曾经说过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祖国为最大的光荣。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国家发达起来。”这本书在告诉着我: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正如她曾经无私得养育我们。

这本书还教导了我要树立坚定的意志。邓小平同志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却没有消磨掉他的一身锐气与正气,更是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表现出了他非凡的勇气与胆略。他不仅领导我们的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走出来,更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在邓小平主持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历史上诸多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富强国,又一次被奠定在新的路线基础上,成为现实的奋斗目标。从这本书中,使我深深体会到:坚强的意志是事

业成功的基石。挫折和磨难仅仅是一种不成功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它,对待它,并从中吸取教训,挫折和磨难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促进人们由于追求更大的成功。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 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理应肩负起跨世纪发展的历史重任,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我们是跨世纪的,大有作为的一代,我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重托,是时代的骄子,我们应该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正确的道路上为祖国的辉煌而奉献自己无悔的青春。

第13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新世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要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大学生是新一代的代表,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邓小平文选》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邓选第三卷》。里面收录了邓小平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的许多讲话内容,均体现了邓小平本人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前进的进程,而他的这些理论,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到现在也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

有一种较为公认的说法,认为邓小平实际上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这种观点的具体表露,则是他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上!同样,在对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上面,邓小平也是如此,他认为不管什么经济体制,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是好的。因此,我们当然不能说他是真心支持和拥护信仰市场经济的。只是因为实用于发展生产力,所以他才会选择这条道路,而一旦他认为计划经济对于发展生产力更加具有实用性的话,那么他将会毫不犹豫的抛弃市场经济!

在《邓选三》中,邓小平说得最多的几句话,其中一句就是:“贫穷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改革的问题上,邓小平一直主张加快步伐,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他把他的改革称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绝不愿意承认为“资本主义化改革”,虽然其中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是向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靠拢了。他宣称:“如果走资本主义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

在学习\"邓小平文学\"中,有两句话,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更体现出他的伟大,使我受益匪浅。 一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二是摸着石头过河。

《邓选第三卷》。里面收录了邓小平一九八二第一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猫论,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能达到\"三个有利于\"采用各种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亦有何妨。联系到教学上,只要我们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又何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程式和方法呢!

第二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摸论\"。其实质也许是,对某写问题(如思想、理论、政策、办法、做法等等),可以允许去探索尝试。有好结果就推行,没有好结果则要么自生自灭,要么强制其毁灭,表现在思想理论领域,就是允许大胆地去探讨;表现在政策、办法乃至具体做法上,就是允许大胆地去闯,在某个局部,某个时段来实行,总之,表现在态度上,就是不要轻易下定论去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即对看不清的问题,最高决策者的立场不要轻易鲜明化。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假如我么在79年的时候,放开去争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经典理论,是否符合这个符合那个,却不去先大胆地闯一下--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肯定三点,第一这种争论至今仍未有结果。第二,后来的其它改革方略及其带来的成就便不会取得。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

无疑是第三,就不会有哪些成就所带来的社会条件之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却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为了争取时间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什么也干不成。联想起在我们教学中也应该有摸论精神,不要总是评头品足,说三道四,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样不符合什么模式,到头来,什么也干不成,只要我们看准了,就大胆地去试,大胆地闯,就能闯出一番事业。

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之后,我认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必须有知识、有才能。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不断创新的现在,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我们现在正处在学习阶段,努力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虽然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业余时间充足,但我们决不能放松自己,让宝贵的时间匆匆溜走。不要在花前月下浪费感情,不要让过多的课余活动占用你的时间,知识的天堂、智慧的书屋才是你真正向往的殿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

但作为大学生只具有知识还远远不够,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一九八七年二月十八日))这一段后,我觉得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面,我们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过强的心理素质,遇事沉着冷静,三思后行,把事情做的尽量合理完善......

第14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系别: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一班

学号:20110401007

姓名:明攀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读了《邓小平文选》,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他博大而精神的思想体系、高尚的情操,让人信任与爱戴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

这本书启迪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审视世界和未来。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通过这本书,我变得善于理论思维,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这本书还启迪我们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结合当前的形式和任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认识,以增强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邓小平理论同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结合起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要联系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这本书还启迪我树立爱国观。邓小平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祖国为最大的光荣。”“对我们

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国家发达起来”。邓小平的这句话,既是对全国人民的期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这是邓小平爱国的主旋律。

这本书还启迪我们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该书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他敢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开辟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新思想、新观点。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事物的精神态度,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与客观实际。防止我们犯“左”的错误,当然同时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邓小平理论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工作。

这本书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领袖、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世界发展格局为参考,继往开来,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85年3月4日,他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巡时再度发出警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已经、正在、也即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回应。因此,在我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我必将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用贯穿于这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克服和抑制唯心论,机械唯物论。主观主义,形而上学以及极端个人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增强觉醒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质和政治水平,加快成熟,尽早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在学习"邓小平文学"中,有两句话,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更体现出他的伟大,使我受益匪浅。一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二是摸着石头过河。

第一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猫论,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能达到"三个有利于"采用各种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亦有何妨。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他对新中国的创立与社会主义建设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邓小平文选》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六五年这段时间内的重要文章,讲话共三十九篇。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著作,集中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主要言论,反映了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十七年这几个历史时期,对军事、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他的这些思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对学习研究党的历史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中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对今天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其中一篇名为“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读后收获颇丰。

这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全会于一九五四年二月六日至十日在北京召开,刘少奇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同志的委托,向全会作了报告,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同志作了发言。发言中,邓小平阐述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由于我们个方面的工作都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于是在我们党内,尤其是在我们党的高级干部中,滋长乐骄傲自满的情绪,这种骄傲自满的情绪如果不及时提醒,必然要使我们丧失敌情观念,必然要破坏我们党的团结,那我们就会丧失斗志,经不住敌人的任何袭击,从而使我们伟大的事业遭到失败的重要观点,指出现阶段党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必须防止和克服一种倾向;不能解释为这个决议只是针对个别的人,对于我们,对于我自己无关,因而可以疏于检查和防范,既而对骄傲问题深入的谈论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骄傲情绪在党内,主要是在相当一部分高级干部中,正在滋长,如果不注意克服,就会发展到一种可怕的危险的地步。革命胜利后,有些现象我认为是很不健康的。毛泽东同志所规定的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我们党赖以取得胜利的那些党的原则,在革命胜利以后,却很少讲的,而与这些原则相违背的一些现象反而在滋长着。

另外,读了邓小平同志的以上言论,你会发现他对于客观事物的评价完全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基础,正如他对少奇同志的态度,使我感觉到了当

代伟人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拨乱反正的铿锵态度与气势磅礴的领导作风,报告中指出全国财经会议以来,刘少奇同志的言论较多,有些是不恰当的,认为少奇同志在这次会议上的自我批评是实事求是的,是恰当的,而我所听到的一些传说,就不大象是批评,有些是与事实不相符,或是夸大其词的,有些简直是流言蜚语,无稽之谈。

既而,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沾染了骄气的各种后果,报告中他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原因和后果的缜密分析,把“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的论断剖析的有理有据,入木三分,对广大干部群众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报告,最后,他用精辟而概括的语句阐述了七大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的原因。

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分析见解,邓小平同志都以一种敏锐独特的视觉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有理有据的证明了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这次报告对于某些干部正在滋长的骄傲情绪无疑是当头一击,从源头使之警醒觉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无疑是扶正了方向,对其健康迅速发展做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联系当前实际,对于那些贪官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教育课,也许他们曾做出过贡献,也曾耀眼辉煌过,但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慢慢吞噬了他们,使他们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其例举不胜举但求通过此篇文章使之觉醒,真正替人民做事为人民说话,读了《邓小平文选》你会深深地被其个人魅力所吸引,他不愧为中国的革命家与改革家,指引着中国前进的方向,作为新世纪的中青年国家干部我们要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完成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绚丽辉煌!

《邓小平文选》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邓选第三卷》。里面收录了邓小平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的许多讲话内容,均体现了邓小平本人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前进的进程,而他的这些理论,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到现在也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

在《邓选三》中,邓小平说得最多的几句话,其中一句就是:“贫穷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改革的问题上,邓小平一直主张加快步伐,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他把他的改革称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绝不愿

意承认为“资本主义化改革”,虽然其中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是向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靠拢了。他宣称:“如果走资本主义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参见邓选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也许邓小平想通过资本主义的一些手段来刺激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再利用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来避免两极分化。我不知道邓小平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不过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也许就是这样。市场经济实用于他关于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的观点,他就按着这套方法去做了。而另外一个反映出邓小平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的例子则是他的“一国两制“论,邓小平自称是一个共产主义者,而他却允许香港等地实行和共产主义完全对立的资本主义,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共产主义者完全不可想象的东西,在地球上也找不出先例。但是“一国两制”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实用,所以他也不会在乎那里实行的制度,即使是“奴隶制度”,他也不会关心了。

在邓小平的眼里,社会主义无论怎么改革,都应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不应该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共同富裕的体制,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而一旦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带来严重的贫富分化,从而使社会动荡,产生新的革命。但是什么才叫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呢?他回答得很简单,认为不搞多党制、议会制,坚持共产党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他的改革前提必须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的稳定,从而防止*。

第15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是薄一波同志写给邓小平的一幅挽联,他说:“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小平同志说,如果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还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依我看,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还会在贫穷和混乱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稍稍读了《邓小平文选》,便不知道应该怎么评价才能评出其丰功伟绩,只好借用薄老的话。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把中国从十年“文化大革命”后的贫穷和混乱中,带到独立、富强、民主、统一的新时代——邓小平的时代。 任何关于邓小平的文字中,不得不谈及的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他强调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才能改革开放,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还提到:“不但中央、省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们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经想问题、办事情。”每每读到此处都不禁想想自己有没有实事求是,开动脑筋想问题!实事求是,不论过去、现在、将来,无论对于党,企业还是个人,都是时时刻刻谨记的。要善于运用理论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

跟随这位“千古一人”,读到中国的飞速发展,无法不提及的还有就是——改革开放。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是变得更加开放。”坚持改革,迎难而上,带来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让解放了思想,实事求是的人们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飞速的发展。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发展经济必须改革;世界是开放的,现代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要发展就要对外开放。解放了思想,改革健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才能更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同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固步自封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有何长处短处,只有对外开放,取万国之所长,补一国之短,方可不断完善自我,快速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如今拜读《邓小平文选》窥视其一角,不能全面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但对自身却是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自我完善,提升自我的同时,时刻谨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16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一):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2000字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他是新中国的创立与社会主义建设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邓小平文选》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六五年这段时刻内的重要文章,讲话共三十九篇。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著作,集中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主要言论,反映了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十七年这几个历史时期,对军事、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他的这些思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对学习研究党的历史有重要好处,个性是其中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对这天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其中一篇名为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读后收获颇丰。

照顾少数的原则等等,在革命胜利以后,却很少讲的,而与这些原则相违背的一些现象反而在滋长着。

同时,他也列举了当前存在现象,例如有的人把某些人或者把他自己夸大到与实际状况及不相称的地步,不愿意受检查,不愿意受批评,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空气稀薄,不注意群众领导,不注意团结,对犯错误的同志不是采取治病救人的态度,不大照顾别的不满,别的地区等等,由其严重的是有些同志不注意维护中央的威信,对中央领导同志的批评有些已经发展到党组织所不能允许的程度,毛泽东同志提倡对党的任何同志的批评,但是这种批评务必根据党的原则在必须场合下进行,或者向他本人提出。这种批评是就应的不可少的。中央的主要负责同志过去经常讲到这一点,他们是欢迎别人批评的,但是不允许这样的言论发展到党的组织所不能允许的程度。社会嗑

另外,读了他以上的言论,你会发现邓小平同志对于客观事物的评价完全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基础,正如他对少奇同志的态度,使我感觉到了当代伟人敢于应对现实敢于拨乱反正的铿锵态度与气势恢宏的领导作风,报告中指出全国财经会议以来,刘少奇同志的言论较多,有些是很不适当的,我认为少奇同志在这次会议上的自我批评是实事求是的,是恰当的,而我所听到的一些传说,就不大象是批评,有些是与事实不相符的,或是夸大其词的,有些简直是流言蜚语,无稽之谈,比如这天少奇同志在自我批评里讲到对资产阶级的问题,虽然我没见到一九四九年初少奇同志在天津的讲话原稿,但是据我所听到的,我认为少奇同志的讲话是根据党中央的精神来的,那些讲话对我们当时渡江南下解放中国的时候不犯错误是起了很大的很好的作用的。虽然在讲话当中个别词句是有毛病的,但主要是起了好的作用的,又比如对于工人阶级半工人阶级领导革命的问题提法上当然是不妥的,但是那里没有涉及党的性质问题,但是我听到的流言就不是这样。我说有些流言是超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限度的,不但从组织方面来说不就应,而且有些便成了无稽之谈或随意夸大的这种现象是就应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能够把维护中央的威信和维护中央几个主要负责

同志分开吗?能不能这样说,维护中央的威信与中央几个同志无关,例如与少奇同志无关,是否能够这样明白呢?对于这些对主要领导同志的超越组织批评,并没有引起我们的反对和制止,我们的嗅觉不敏锐,对于这些言论的抵制不够,这难道与我们的思想状况和骄气一点关联都没有吗?这难道不就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吗?我认为我们是就应警惕,就应引以为教训的。

既而,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沾染了骄气的各种后果,报告中他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原因和后果的缜密分析,把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的论断剖析的有理有据,入木三分,对广大干部群众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深刻教育好处的报告,最后,他用精辟而概括的语句阐述了七大在很短的时刻内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手合约台词

无论是潜词造句还是分析见解,邓小平同志都以一种敏锐独特的视觉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有理有据的证明了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这次报告对于某些干部正在滋长的骄傲情绪无疑是当头一击,从源头使之警醒觉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无疑是扶正了方向,对其健康迅速发展做了不可估量的具大作用,联系当前实际,对于那些贪官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教育课,也许他们曾做出过贡献、也曾耀眼辉煌过,但好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慢慢吞噬了他们,使他们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其例举不胜举但求透过此篇文章使之觉醒,真正替人民做事为人民说话,读了《邓小平文选》你会深深地被其个人魅力所吸引,他不愧为中国的革命家与改革家,指引着中国前进的方向,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发奋拼搏,用心进取与时俱进为完成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绚丽辉煌!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二):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1500字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我感叹于邓小平同志所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和建设性;作为改革开放的证明人,我目睹了邓小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社会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深深的缅怀他,并以重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来纪念他。

再度翻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再仅仅是高中生的佩服和欣赏,更多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和明白。

与毛泽东的理想、浪漫和英雄主义不一样,邓小平是理智、务实的现实主义者。前英国驻中国大使理查德_伊文思曾这样评道:毛常处理抽象事物,邓则喜爱处理具体的事情,即使阐述一些原则问题时,亦是这样。邓的领导风范已不仅仅仅是风格问题。他有远见且实干,他能够并且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邓小平同志思想的充分,无疑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幅蓝图做了最具体的描述。全书收入的是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9月至1992年2月这段时刻内的重要著作。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正是在这段时期成熟和全面展开的,因而本书最能代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成就,是把握邓小平理论最原始、生动、权威的教材。

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杰出代表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从开篇的十二大开幕词到结尾的南巡讲话,貌似零散的所有著述无不围绕着人民的利益和中国的发展这两点而展开。

务实作为一种工作态度,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演绎和表达,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是邓小平同志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作风,也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旨。

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领袖、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务必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世界发展格局为参考,继往开来,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85年3月4日,他就指出:此刻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方法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巡时再度发出警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已经、正在、也即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回应。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是理智而务实的。他是务实的,他以殷实、富裕的生活代替任何空谈回报他深爱的人民。不拘一格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散见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管姓社还是姓资,只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都能够大胆借鉴。可他也是理智的,共同富裕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在不可能同步富裕的基础上,务必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透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的暂时不公平的社会表象深处是邓小平同志深邃的历史职责感和历史把握潜质,正因与其用同步富裕的谎言欺骗人民不如把历史进化过程中的必要代价和过程如实告诉人民。因此,应对贫富差距暂时拉大的社会现实和风言风语,他一笑置之。是啊,担当人民事,何计身后评,何况历史自会有它公道的评判。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三):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1000字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邓小平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和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读《邓小平文选》,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他博大而精神的思想体系、高尚的情操,让人信任与爱戴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这本书启迪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审视世界和未来。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透过这本书,我变得善于理论思维,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我们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精神礼貌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结合当前的形式和任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质。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认识,以增强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邓小平理论同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结合起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要联系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爱国观。邓小平说:中国人民

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祖国为最大的光荣。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国家发达起来。邓小平的这句话,既是对全国人民的期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能够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这是邓小平爱国的主旋律。我们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该书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状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他敢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新状况,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开辟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资料、新思想、新观点。

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理解事物的精神态度,使我们的思想认识贴合与客观实际,防止我们犯左的错误,当然同时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邓小平理论同我们乡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工作。因此,在我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我必将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用贯穿于这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克服和抑制唯心论、机械唯物论、主观主义、形而上学以及极端个人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增强觉醒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质和政治水平,加快成熟,尽早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四):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1000字

最近的几周时刻里,我都抽时刻读了一些关于邓小平爷爷的著作。这不仅仅仅只是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份作业,还是一份对邓小平爷爷生平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对我们中国的社会来讲,不仅仅是过去的几十年里,还包括此刻以及将来的岁月里都有很大的帮忙。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党和人民在实践过程中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与毛泽东的理想浪漫的英雄主义不一样,邓小平是理智务实的现实主义者。邓小平同志的言语与他的为人一样十分的朴实,而在朴实之中却蕴含着哲理,其中的几段精辟的论述个性深刻,其中给我最深刻的就是猫和石头。以前有人结论,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概而言之就是两个论断: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和摸着石头过河。在我看的文选中虽然没有出现,但文选中却到处的蕴含着这些道理,比如说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决定的标准就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再比如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大胆的尝试,大胆的去闯。这个发明的实质就是在对某些问题还未能达成足够一致的时候就先干起来。从理论上讲,唯有指导我们实践的思想是正确无误的,才能使我们少犯错误。

邓小平同志指出了工作重心就应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他说搞现代化就务必从我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从原则上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科学的揭99zuowen示了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对一百多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一一的作出回答,邓小平同志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很好的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了在一齐,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并不断的取得了进步。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期望,理应担负起跨世纪发展的重任,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伟大的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肩负着民族的期望,国家的重托,是时代的骄子,我们就应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正确的道路上为祖国的辉煌而奉献自己的青春。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五):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1000字

在学习邓小平文学中,有两句话,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更体现出他的伟大,使我受益匪浅。一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二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一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猫论,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决定的标准,就应主要看是否有利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能到达三个有利于采用各种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亦有何妨。联系到教学上,只要我们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又何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程式和方法呢!9年的时候,放开去争论,联产承包职责制是否贴合社会主义,是否贴合经典理论,是否贴合这个贴合那个,却不去先大胆地闯一下那么,我们也许能够肯定三点,第一这种争论至今仍未有结果。第二,之后的其它改革方略及其带来的成就便不会取得。第三,就不会有哪些成就所带来的社会条件之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却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为了争取时刻干,时刻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刻都争掉,什么也干不成。联想起在我们教学中也就应有摸论精神,不好总是评头品足,说三道四,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这样不贴合什么模式,到头来,什么也干不成,只要我们看准了,就大胆地去试,大胆地闯,就能闯出一番事业。

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这么说,正因时代发展了,世界的大趋势是和平和发展,不发展是要落后挨打的,而发展就是要靠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而这些都要靠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已经证明是懒人经济。并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垮台,证明苏联模式是行不通的。我们要搞市场经济,又不能丢掉政权,只能说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是中国特色家长制的需要。

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不知道他意识到没有,发展生产力的动力不是来自大多数人们的自觉,而是来自金钱的刺激,而人们为什么要靠金钱刺激才有动力呢?正因为了生存和繁殖。这是根本原因,在那个不靠金钱刺激就能到达上述两个目标的年代,人们变的很懒惰,这是有历史经验的。这一点说明,物质世界是多么残酷,光靠精神理想是无法战胜物质世界的。这进一步证明物质决定意识。说到剥削和两级分化,在这个私欲社会里,不知道他老人家如何做到这一点,正因无私很可能就没有生存和繁殖权。

邓小平理论一开始就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可见,任何人都要应对现实,现实是多么残酷,乌托邦的理想在现实中行不通。他还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好像西方社会不是实用主义盛行一样,西方社会还不是一样实用主义盛行。

不知道邓小平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会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教条化,把苏联模式神圣化,正因我们的封建传统的需要,正因我们的家长制的需要。

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到达共同富裕,因此要防止两级分化。实际是让一部分人快速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而另一部分人沦为被剥削者,反而使两级分化严重。

至于他说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请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经济基础相同是否意味者社会性质也大体相同呢。就是说,他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第17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读后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们从初中开始就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对于它的具体出处一直不清楚,因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要求,我认真的阅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部分,也更加详细的了解了这句话诞生的背景以及其包含的深刻蕴意。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详细的阐述了教育、科技和知识分子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长远发展的战略措施。

这这篇文章中,邓小平同志主要强调了三点内容:

一、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十年*已经使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世界,要发展,就必须把教育搞上去,就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而言,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都将会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发展的快慢或好坏将真正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充分发掘和利用人才,解决好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着重强调了要解决好留学生回国后的工作问题,尽最大努力创造科研和工作条件,防止人才的流失。

三、要改进科教投资的使用,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关乎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提高教育水平刻不容缓;此外,一些科研机构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成果也是至关重要,因此国家要加大教育科研方面的投资,做好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战略储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首要观点,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这一观点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技术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两个转变,即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从“之一”到“第一”的转变,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他反复强调“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表达了科学技术对世界的深刻影响,展现了科学技术一往无前的持续发展前景。这是一个当代社会的新事实,是再也不能用任何过去旧的社会观念来观察和理解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中的中心位置,明确科学技术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至上性和不可超越性,真正以科技的崛起来推动民族的崛起。

第18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读《邓小平文选》那博大精深的内容、准确鲜明的表达、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邓小平文选共三卷,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貌,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华。

邓小平谈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我们已经遇到的一些风险。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改革能否成功,再过几年就能看清了。农村的改革三年见效,包括城市、农村在内的全面改革更复杂了,我们设想要五年见效。这中间一定还会犯错误,还会出问题。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最近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什么了不起,国际上有人把它看得比较严重,我们自己心里是踏实的。两个开放,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这个政策不会变,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是两个开放政策的继续和发展。改革需要继续开放。不久前,我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执行开放政策时,强调了理想和纪律,这是必要的。有人认为,中国谈理想,是否意味着要收了。不是这样。对于开放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的头脑是清醒的,不是盲目的。我们的方针不是收,而是继续放,也许今后要放得更大。外国有的评论家说,中国的现行政策是不可逆转的。我认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的论述是正确的。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鲜明的特点。改革与革命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社会矛盾范畴, 30年前在中华大地上推行的改革是中国第一次革命的继续。第一次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第一步, 第二次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第二步。第一步是革旧制度的命, 第二步是革旧体制的命,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后者是前者的继续的发展。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要求, 在中国推进的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从根本上长远上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落实。

改革是眼前国内外的流行语, 可是越过30 年, 在哲学词典上却是找不到的词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将改革释义为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技术改革、文字改革、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将革命释义为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 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 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革命破坏旧的生产关系,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解放生产力, 推动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改革与革命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环节;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自我调整和完善的举措,是对社会具体体制与机制的变革, 体现了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革命则是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冲突的反映, 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变革, 体现了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质变。因此, 在本质意义上, 革命可解读为根本改革 。邓小平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 当然不是指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 而是革命的转义即通过对社会体制与机制的变革, 给人类社会面貌与人民生活带来的进步或变化。1985年8月21日,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 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过了几天,他说: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 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中国的改革是第一次革命的继续。这里所说的第一次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经过长期奋斗, 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邓小平说过: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但是,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 由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论断的教条主义理解, 由于照搬别国的经验, 由于对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某些做法的盲目沿用, 结果形成了僵化的体制, 越来越束缚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不对它进行改革, 就不能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坦率地告诉外国友人: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 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 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 年二十年时间, 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 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为此, 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一重大历史课题, 革旧体制的命, 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基本制度优越性和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体制。可见, 在中国第一次革命的基础上, 进行一场新的解放生产力的改革, 是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

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要求,在中国推进的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关于改革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讲过 一段著名的话, 至今难以忘怀。他说: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历史事实表明, 改革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形式,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要求的体制和机制, 决不是社会的基本制度。我国改革的目的, 就是通过体制和机制的革命, 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自从社会主义制度问世以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斯大林始终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生产力在这里以加快的速度发展着, 因为适合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有这样发展的充分广阔的天地。1952年,斯大林对此做了一点补充,认为完全适合这种说法不能在绝对的意义上来理解。毛泽东总结了苏联、东欧和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 这些矛盾, 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它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但是,毛泽东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起来以后,还要解决很复杂的体制问题, 没有把体制和基本制度加以区分,错误地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试图通过在上层建筑领域内不断地抓阶级斗争和在生产关系领域内不断升级的办法解决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问题。再是,他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认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旧体制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途径不是大搞阶级斗争, 也不是生产关系不断升级,而是改革,通过对体制的革命来解决。所以,他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同第一次革命一样,目的也是解放生产力。这场革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不是对人的革命, 而是对体制的革命。30年来的改革, 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大革命。面对当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这场改革是以国家行政权力为轴心的整个旧体制的调换,需要开膛剖腹,从基础上进行深层次改革,决不是简单的进行一般管理方式的改进。面对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体制,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涉及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 需要由点到面, 全方位的循序渐进,决不能放松改革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面对整个社会进入社会风险高发期, 过去的铁饭碗、大锅饭、平均主义要被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所取代; 过去的铁交椅、终身制要被任期制、考核制、选举制所取代;过去拍脑袋、长官意志的人治手段要被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所取代。这一切表明,当前一系列直接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政府团体、企业部门的改革,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把伟大改革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改革是强国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内在要求。世界上既有不搞改革而翻船的, 也有在改革中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翻船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十分关注这个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三大作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过去四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那么,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什么目的呢?邓小平说: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1991年8 月20日,邓小平指出:坚持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是要讲。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改革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推动改革深入发展。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标准,首先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生产的发展史。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而把生产关系又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高度。毛泽东早年在《论联合政府》中就已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 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在拨乱反正中,重新恢复并强调这一生产力标准。1978年9月16日,他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谈话中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979年他又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 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此后他还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 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它为我们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亿万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谱写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前进步伐。毫无疑义,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遵照党的十七大发出的号召, 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第19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后感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很荣幸的参加学院第十三期发展对象培训班的学习,在这期间阅读了一些经典著作。在入学之前就看了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此次再度翻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心中感想不仅仅是对伟人的佩服和欣赏,更多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和理解。

经过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我对于邓小平理论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其实对于其中的一些理论政策我并不陌生,如:和平发展、一国两制、精神文明等,在很多思想政治书上时常见到。在未学习之前,我只是囫囵吞枣,人家这么说了,我也就这么认为,没有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而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后,了解了一些理论的产生背景,他的精髓所在以及他们巨大的社会价值,并且有了自己的理解。现在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但温固了这些熟知的理论,而且也了解了一些具体的任务和发展政策。

在阅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时候发现,其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从中也熟识了一些知识。

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领袖、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世界发展格局为参考,继往开来,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务实作为一种工作态度,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演绎和表达,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是邓小平同志个人的思维方式,也是文选的主旨。

邓小平同志是理智而务实的。他以殷实、富裕的生活代替任何空谈回报他深爱的人民。不拘一格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散见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只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方向,都可以大胆借鉴。可他也是理智的,共同富裕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在不可能同步富裕的基础上,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的暂时“不公平”的社会表象深处是邓小平同志深邃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把握能力,因为与其用同步富裕的谎言欺骗人民不如把历史进化过程中的必要代价和过程如实告诉人民。

文选中邓小平也谈到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问题,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难得的,虽然他们可能有某些弱点缺点,但也要放手的用个别人才,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的确,对于现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人才真的显得至关重要,而且现在中国也面临着许多领域的人才紧缺,如何发现和利用人才也变成了一个问题。对于现在来说,我想在很多方面我们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伯乐,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或者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邓小平他推翻了在文化革命时,对于知识分子的错误评论,并且认识到了发展中国必须依靠各方面的人才。这对于许多的知识分子来说真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表现的机会,我们现在都可以看到各方面的人才都不断的涌现,他们的思维不断撞击,产生了许多发明创造的火花,这无疑为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以上是我阅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读后感,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阅读学习,我对于邓小平爷爷的处事有一定的认识,他对每一个地方、每一方面的工作他都能从具体事情出发来做出决策,并能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改进管理方法。他从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来领导中国,为我们中国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量。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能令我们更进一步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相信他们的正确性;而且也能让我们学到如何分析处理事情,做出相应正确的决策。我在邓小平文选中学到的这些都将给我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好处,使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深刻地体会到时代赋予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我是中国明天的希望,作为当代大学生自身本来就是一种发展,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发展的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好知识文化,不断用文化来发展自己,提高素养以备将来之用。

第20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邓小平文选》,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他博大而精神的思想体系、高尚的情操,让人信任与爱戴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一个为官者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曾提出: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针对这一决策,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并带领全国人民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挺进。只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都可以大胆借鉴。可他也是理智的,共同富裕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在不可能同步富裕的基础上,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的暂时“不公平”的社会表象深处是邓小平同志深邃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把握能力,因为与其用同步富裕的谎言欺骗人民不如把历史进化过程中的必要代价和过程如实告诉人民。

邓小平是很具有先见之明的,在建设中国的道路上,他以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他思想的精髓,他曾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不从实际出发,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将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邓小平的这些简明扼要的论述中,体现了他深刻地思想内涵,即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强大,它离不开人民的努力,而要人民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就得解放人民地思想。只有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民族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赶上先进社会的潮流。放眼世界,于是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中国的经济才能不断的发展,综合国力才能不断的提高。

邓小平是理智而务实的。他是务实的,他以殷实、富裕的生活代替任何空谈回报他深爱的人民。不拘一格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我认为,邓小平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1.不管途径,不论办法。只要能达到制定目标,就算是成功。2.不管人的出身高低,只要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应该得到尊重和奖励。也是邓小平对其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更好诠释。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 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实事求是,树立信心,明确责任,确立科技兴国战略,为祖国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