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1984图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7-04 15:52:20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导语】人人范文网的会员“淑钰萌”为你精心整理了“1984图书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1984图书读后感1

《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84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第一次接触这种反乌托邦小说,就个人而言,我觉得我自己还是更喜欢乌托邦,可能世上没有理想国,但想起理想国总归不是那么让人沉重。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实在是有些晦涩难懂,那种浅显的沉重感更使我每次都是耐着性子去翻开它。

书中刻画了一个恐怖到令人窒息的世界:历史被随意篡改,国家没有诚信,民众的思想被牢牢禁锢,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书一开始就写出了三句话: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我相信这几句话时至今日仍然可能成为某些从政者的至理名言。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发动战争,牺牲一部分人的自由,还要自己的民众变得无知从而支持他们。为了达到目的,电幕被装在任何有可能的地方,思想警察无处不在,甚至连幼小的孩童都成为“品行不端”的父母的定时炸弹。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大多数人都是党忠诚的追随者。但是即便如此,一个小小的错误也许就会让你突然消失,并且所有存在的痕迹都会被清除干净。

主人公温斯顿是一名党员,他的工作就是为政府篡改历史。工作的特殊性让他能够接触普通民众难以接触的珍贵史料,而这些史料正是可以证明政府篡改历史的证据。这时的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了怀疑,但他看上去仍然是一个忠诚的好党员,每天兢兢业业的工作,按时参加仇恨活动,他原本可以一直这么生活下去,直到他打开了日记本并在上面写下“打倒老大哥”。至此,反叛的种子已然冲破了泥土的阻碍并不断生长。兄弟会的存在就更像是营养液让这颗种子生长得肆无忌惮。奥勃良这个核心党员带着温斯顿加入了兄弟会使温斯顿觉得自己的满腔热血终于有用武之地时,又一盆冷水彻底浇灭了温斯顿心底燃烧的熊熊火花。奥勃良是思想警察头目,并且是一个极致的双重思想者,他对温斯顿不过是“钓鱼执法”,而温斯顿却将他当成了自己的“友军”。最终,他将温斯顿送进了著名的101号房间,对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思想改造。从温斯顿说出2+2=5时,这个人已经失去了反叛精神,从101号房间被释放时,这个人又丢掉了他仅剩的可以证明他还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的东西:对女友茱莉亚的爱。至此,他成为了一个行走的机器。

大洋国绝不会只存在一个温斯顿,而这些温斯顿们的力量实在是过于弱小,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毋庸置疑,温斯顿失败了,如果思想一直被这么禁锢的话,那么千千万万个温斯顿都将会失败。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做?像温斯顿一样敢于反抗?还是像茱莉亚一样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做着一些不痛不痒的反抗行为?亦或是直接做普通民众甘愿丢弃自己的思想?可能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会选择后两者,包括我自己。温斯顿这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多数人所欠缺的,或许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平凡的原因吧。

书中还存在许多让我细思极恐的细节:无处不在的电幕,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不知道是否存在的老大哥……,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天真的儿童思想也完全被固化,她们会举报自己的父母,甚至被举报的父母还会为她们感到自豪,因为她们政治正确。 如果有哪个政权可以做到这样,我想它一定能够永世长存。

1984图书读后感2

这本书是由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于20世纪所作,也是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以文学的方式来讽刺政治和偏激思想,抨击社会的丑恶现象,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84年,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年代,三个超级大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而国内的社会秩序全无,一切进入战时状态,为战争服务。

大洋国的老大哥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对民众实行了极端的独裁统治:党的意志高于一切,个人的行为24小时暴露在电幕之下,思想由“思想警察”来监视并且鼓励亲人间互相监视与揭发,篡改历史,建立他国为仇恨目标来统一国内民众思想。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国内大众几乎变成了毫无情感与思想的机器。在这个冰冷的国度里,主人公温斯顿产生了自己想法,对老大哥的个人崇拜主义产生质疑,不满英社党的独裁统治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斗争。

我国的斗争历史告诉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星星之火同样容易被熄灭。斗争未果,温斯顿经历了英社党对其肉身和精神的再次“洗礼”,这个“星星之火”还是变成了他最不想变成的人,甚至热爱上了老大哥,个人自由最终屈服于独裁主义。

在这样一个思想被束缚,行为被监视,人性被异化的年代,无疑是黑暗且压抑的。在我看来,思想的自由才是自由一词的真谛。一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却死了。文中的人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是“死了的人”,而唯一“活着”温斯顿也因组织力量过于强大,抗争无效而归于“正统思想”。

从这本书我得到的警醒就是,反对个人崇拜主义,我们需要是思想上的百花齐放,只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才能让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正如我国近代史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让我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逐步走向了民主社会,这是思想的进步,也是思想胜利的结晶。

人生如歌,歌有终时;思想如光,普照世人。

1984图书读后感3

本以为我不会对写政治的书籍感兴趣,这本书却是个例外。故事背景是未来的大洋国,却折射出了社会主义国家(以作家的左倾政治倾向来看)和法西斯主义社会的现实。这种时刻监控、政治迫害、思想控制、私密泄露的现实可悲地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读罢只觉恐怖和震撼。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一位“老大哥”在时刻注视你怎么办?如果所有的历史都是虚构的,所有的传媒都是篡改历史的手段怎么办?如果2+2可以等于5,如果人不可以有情绪、思想和感受怎么办?

主人公温斯顿是大洋国外围党真理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它负责根据现实情况更改文件和历史,以维护党的尊严和权威。大洋国没有任何不受监视的地方,到处都是电子屏幕、窃听话筒和思想警察,个人微小的表情变化和梦中的呓语都会被当作叛国间谍和仇视当局的证据,新闻和历史都是被杜撰的,人们的思想被政府控制着。每隔一段时间,世界上就会无端有人消失,而活着的人都选择了麻木和遗忘。在大洋国这个极权主义的国家,人们只是知道战争即是和平,自由即是奴役,无知即是力量。每天的仇恨会上,温斯顿都在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下,变成一个狂热的政治信徒,而他内心深处却始终对于“老大哥”、“核心党”存在着深刻的怀疑。再看他身边的人,同样都是无比可悲的。父亲被亲生女儿举报却还沾沾自喜、妻子将性行为当成为党所尽的义务、偶然发现的乌托邦却只是思想警察设置的圈套。身处这种畸形的社会,任何有思想的人都会觉得比监狱更可怕,而人没有选择死亡的权利他们只能默默等待着电子屏传来丧钟声的那一天。

在大洋国,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实行高度集权主义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扼杀自我意识和人性、消灭情感和欲望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子屏”控制人们的行为,整个社会就像一座监狱。温斯顿原本具有独立思想,却不幸被“思想警察”奥布兰抓获,接受了残酷的洗脑,并最终相信了二加二等于五,臣服于独裁者老大哥。果然如温斯顿自己所言“思想罪并不导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而奥布兰所宣扬的:“我们不会因为异端分子抗拒我们就毁灭他,只要他抗拒一天,我们就让他活一天。我们不容许这世界上存在任何一个错误的思想,直到每个人都被涤荡干净”。就是这个社会最真实的思想写照。

《1984》中,奥威尔运用了大量的幽默讽刺手法和象征手法。比如,独裁的政府让几个毫无性经验的“处女”负责色情文学的编辑,而所谓色情文学更是自欺欺人。而在温斯顿经受了以所谓“大哥”为首的极权统治集团对他身体的摧残、精神上的折磨之后,他心底涌出的居然是他鼻梁两侧流下了带着酒气的泪。但是没有事,一切都很好,斗争已经结束了。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这些都是可笑而又荒谬的场景,让我们感到忍俊不禁,但是又对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悲观前景所忧虑,而这不仅是奥威尔的初衷,也是《1984年》中运用黑色幽默式手法的目的。奥威尔描写这些可笑的场景与其说是想娱乐读者,不如说是让读者严肃、深沉地思索。我们在嘲笑大洋国荒谬的政治格局和人们被洗脑后荒谬的想法的同时,一种寒意由心头升起,这是一种令人恐惧的社会、令人恐怖的生活。然而,在斯大林统治的苏联、十年动荡时期的中国,这样的景象确确实实发生了,我们就再也笑不出来了。这种反讽嘲笑的态度,更能引起读者心中的震撼。同时,“电子屏”、“老大哥”、“黄金乡”、“洗衣服女”等一系列象征意向的存在也可以让读者对号入座,审视自己的生活中这些东西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

这部小说一向被定义为政治寓言小说,它的主题就是讽刺的、冷峻的。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压抑、阴暗、恐怖的未来世界中,总是有人在抱着必死的信心追求爱情、亲情、思想和生活本来的样子。即使这些人都被思想警察一个个逮捕,之后被洗脑成为一个感激“老大哥”的“正常人”,但只要这种反抗和觉醒还存在,就不至于让人毫无希望。温斯顿只是一个小人物,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他无法与党对抗。但是他贪婪的追寻着古旧的事物,渴望从老者身上得到对于大洋国产生之前的那个正常世界的认知。他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只希望思考和探求真理的能力继续存在。他不顾一切的寻找着关于消失的母亲和妹妹的记忆,当爱情来临时,他明知继续下去就是死亡,然而他怀着一种视死如归的预约飞蛾扑火。即使是在被真理司严刑拷打的时候,他还是誓死守住自己对于恋人的承诺。他认为母亲的死“悲惨可哀”,但是在眼下的世界里已不再可能,因为这属于逝去的那个时代的事。

在过去的时代人们有私生活,有爱情和友谊,在那个时代一家人相爱互助,而现在这个时代只有“恐惧、 仇恨和痛苦, 但没有感情的尊严, 没有深刻的或复杂的悲哀。亲情在他心中的苏醒,他对严酷现实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在这个冰冷而又坚硬的大时代里, 微小个体的一个拥抱、一滴眼泪甚至对将死之人的一句话,这些动作虽然于事无补,但是却有自己的价值。而小说的最后,温斯顿终于被专制机器摧毁了,他相信2+2=5,他热爱“老大哥”,他背弃了他的爱情。 或许, 作者正是借用这样悲剧的结局以警告后人在邪恶的专制集权之下,人性虽然会闪烁着其固有的光华,但是为了守护这人性之光需要无比的坚毅与勇敢。这也是这部作品留给人们的一点希望。

《一九八四》是一部幻想小说,我却更乐意把它当作现实小说,奥维尔没有经历过他笔下的集权社会,但他的预言有一部分真实地发生了。有研究说,《一九八四》中提到的二百多件事情,大约有一百五十多件已经发生了。比如,苏联,研究基因的科学成了“资本主义生物学”而被批判;朝鲜,“主体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思想。即使在我们的国家,回首历史,五十年来:大跃进中大放“卫星”,十年动荡中人之间互相检举揭发。庆幸的是,奥维尔的预言没有完全在我生活的社会成为现实。但是我们不能不警觉起来,科学技术的泛滥性使用修饰着原有的优点,深深掩饰着固有的缺陷。表面上科技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而本质上是在掩饰空虚的精神世界。人被关在自己亲自制造的钢筋水泥牢笼里,阴暗冰冷、精神压抑。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们生活的越来越方便和个体化,看似这个社会很发达,但我们确实对这个世界并没有那种强烈探求的兴趣了,只要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子之中,这个世界的风云变化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这一点跟《娱乐至死》的预言是很接近的,在高科技的牢笼里我们不能做被动的接受者,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逐步僵化,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个世界来保持清醒的认识。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这是奥布兰对温斯顿的承诺。在全书的结尾,奥布兰终于实现了这一承诺。温斯顿在他的改造下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牢笼自由者”,享受着井底的自由之光,心中充满感激。小说深刻地反映出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充满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忧虑之情。作者所描写和塑造出的这个极端压抑和扭曲的社会给了我深刻的震撼。越是处在一个电子化的时代,人们就越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总以为自由与安全都得到了保障。这本小说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思想的独立和清醒,为自由增添一份保障。即使这种社会还没有完全出现,但本小说带给人的警示是足够让人受到惊吓从而采取行动的。

1984图书读后感4

《1984》这是一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它属于我根本就不会感兴趣的题材。奥威尔构建的这个世界离生活太遥远,属于那种懒得去了解,了解也无用的范畴。因为我打心底里觉得真正的自由思想不可能被控制,就算有这样一个政体控制群众,“思想罪”也肯定是每个人都会犯的,人们会利用一切能集结的能力形成一个政党然后迅速推翻这个政权。也许我这么个乐天派就不适合看这么个小说。不过我还是看了。阅书量如此少的我还是应该每个种类的书都了解一下,以明确自己的兴趣。

小说中党员每天都在思想警察的监控下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像是设定好程序的机器,除了每日的工作外,他们还必须热情盲目地崇拜老大哥。一切关于思想文化艺术等等的书籍都被焚毁,历史也在不断的被篡改,使民众相信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年代。我不知道为什么明明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他们为什么还会相信党的谎言,可这确实是可能发生的事儿,十年动荡便是一个例子。安于现状便不会反抗。即便群众有自由思想,他们表现出来便会被思想警察发现,而他们不表现出来就是没有。这种情况下有没有自由思想又都不重要了,不如跟着老大哥做个自由有盲目的奴隶。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中,历史被篡改,过去的真相(或者只是上一个谎言)都被扔进记忆洞销毁,甚至连年份都不能确定。这些粗暴的.做法却没有任何人提出疑问,其实人们并不在乎他们是跟什么国打战或者交好,什么人存在或者不存在,他们只需要一个明确的仇恨对象。“在成功的思想控制下,一个人再不会有他想法的对立面,而只知道什么才是真理的对立面。”只要大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在群体氛围中人们总是会变得盲目愚蠢而又义无反顾。

这样的环境中仍有人反抗,直到小说的最后都不知道是否存在与党对抗的组织,但与党反抗的个人如温斯顿如茱莉亚,这样的人肯定是存在的。我想如果我生存在那个年代或许会与茱莉亚一般,装作狂热的爱党分子,为自己换取私下里更多的自由,然而对于政治并不像温斯顿那么热衷,不想要反抗只是想把脑筋用在如何偷偷的在党的控制下过的更愉快些上。大部分人或许也都会这么选择,毕竟那样也是能还算安逸的生活下去。咦,忽然觉得好像也不是那么绝望了。可是当我死后,我的后辈呢,那些小孩儿从小就接受着党的教育,他们被训练成没有感情的侦探,以举报自己的亲人为荣耀。他们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这便是真理,人类终将失去所有的情感成为统治者的机器。

1984图书读后感5

十一期间读完的英国左翼作家George Orwell的《1984》,计划写的读后感却拖到现在才下笔,对书中的细节内容早已忘的差不多了,倘若不是昨天发生的一件事情,那份写读后感的心情很可能被冷落在角落被各种琐事吞噬了。

昨天应朋友要求参加了一个入党座谈会——向党组织简要汇报一下该生的生活作风、为人优劣的一些事情。流程很简单,入党积极分子安排好的人轮流着讲一些大家早已熟悉的套路话罢了。在我第一个代表上去为他讲了一通“该生有很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欲望、坚持四个基本原则”类似的话时,心中暗自发问,我这种假装一本正经而又最不正经的伪演讲方式到底意味何在?对毫无信仰趋利入党者的戏谑?对形式化且低效的做事风格的控诉?还是对羔羊一般的思想侏儒的怜悯?

呵呵,这样谈下去便是很左了,于建设“和谐”社会不利,也与我现在想讨论的《1984》这本书越来越远了。

George Orwell 给我们描述了的正是一个这样的极权主义下的虚伪社会,即在1984年,世界分为三个超级大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事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幕”监控人们的行为,对领袖(Big Brother)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着社会的运转。

故事的展开以一个在政府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为切入点,经由温斯顿对政府的怀疑而发展,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茱莉娅产生感情,直至最后被捕经由残酷的“思想改造”成为一名思想“端正”的纯洁者的故事。

不言而喻,这本小说是一本很优异的政治讽喻小说,倘若仅仅是一本作为单纯的政治讽喻小说而被翻译为62种文字在全世界流行至今便显的有些牵强了。正是在建立在作者对复杂人性的洞察和深刻剖析之上,才使的这个幻想般的故事触摸到了我们现处的真实世界。于这种情景之下,思考就像膝跳反射一样,轻快地一叩,便如泉水般涌出。正是引发了众人的思考将作品提高到了一个深刻的高度,便流传了。与其说其是一本优异的政治讽喻小说,还不如说其是极端环境下的复杂人性的演变录。于这本小书之中,我最想谈的便是我所能理解的作者想表述的东西,从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之中窥视到的自己。

好了,废话码了这么多,码一些其他的废话吧。

“双重思想”,这是关于整本小说之中我最想谈也是第一个想谈的话题。在外围环境的极度压迫下,我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将真实将自己的思想以最直接的行为贯彻出来。除了在行为上符合规则要求之外,为了避免在行为上的不经意疏忽而将自己送入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在思想上我们也必须“说服”自己。即在众人嚷着“2+2=5”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能异口同声的说出“2+2=5”还能用“2+2=5”来进行精准的计算;而出于自我良心的存在和对谎言的根本排斥,“2+2=4”也必须被“隐藏的接受”。一词为模型的基础上,很多事物被我们双重认识并接受了,一个虚伪人格就以此为原点诞生、膨胀直至破灭。

主人公温斯顿和茱莉亚在仇恨会上的表现便是这样。反观现实世界接触到的各种党课、坐堂会都有着这种味道,毛概课更是如此!一群根本不了解共产主义的人,毫无明确清晰的政治信仰写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报告,讴歌着“党”的丰碑,呐喊着“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却“彷徨”着各种报告是到百度还是在谷歌找比较妥当。一个上行下效的虚伪式组织,究其根本而言,人人都是逐利者却又是最直接的利益受损者。

“新话”George Orwell 在书中创作性的规定的一种新的语言。用书中角塞姆的话说,“新话的全部目的就是窄化思想,(George Orwell还专门列了一章介绍了许多新话的规则),直至最后让思想罪变得完全不可能再犯,因为没有单词可以表达它”。

现实世界中的我们自然还没有处到如此艰难的境地,但思想上的钳制也是有目共睹。八十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南李北刘”,现在一个流亡在国外永远不让回国;一个关在牢里,永远不让出国。而那年之后的大陆大学里面谈何“五四精神”,思想上的钳制已很难有“思想犯”得以滋生,多年的党政教育早已让孩子们都没了“审美”情趣,谈何创造?

“老大哥”,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偶像,而是一个代表着绝对权威的领袖。其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在小说中并没有严格说明。当问中每每出现对“老大哥”的极端崇拜时,我总是会想到我们这个民族“酷爱”的造神运动,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如此,几十年前的领导人如此,就在文明发达的今天里被米粉捧上神坛的雷军都有点这个味道。这种类似于宗教崇拜的运动将一些意志薄弱或纯洁的人彻底培养为其拥趸。如果说“老大哥”是整个政党的大脑和灵魂的话,那么像奥勃良、却林顿先生这些人就是政党的四肢,一个“健全”的政党就这样形成了。

日志不谈时政,我的小原则,这点就不谈了。

行文至此,顿感能力不够。也算是第一次整理自己的看书笔记吧。关于书中的很多小段落的感想现无法一一表述出来。写了这么点但还关于几个主人公的性格分析都没有系统的分析,确实显得很狼狈了。就当这篇是“敷衍”之前对几位好友许下的诺言吧。

1984英语读后感

1984经典语录

1984 有感

《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

欧美文学 课程论文 《1984》读后感

中国工商银行大事记1984

读1984有感

1984读书报告

1984图书读后感
《1984图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