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7-07 17:32:08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导语】人人范文网的会员“宽容从前”为你精心整理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1

得知这本书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好奇这本书中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能够让这么多读者给予这么高的赞誉。于是在寒假的时候便把它从图书馆借来细读。

和其他书不一样,开头并没有强烈的悬念和猛烈的画面冲击,只是很平淡的描写了阿莫乌尔之死,便让我以推理小说的套路,设想阿莫乌尔之死会是一件因为伟大爱情的谋杀案,可书中后来却再也没有提到过这个梗。因此,读完几页之后的我没有那种一口气把书看完的冲动,但几十页之后发现前面那阿莫乌尔那苦扁桃气息的爱情,以及无法承认自己的衰老而自杀的叙述都是为后来的情节做铺垫。

顺着平淡的生活发现爱情的踪迹,慢条斯理的叙述却能激起心中的激情,华丽的辞藻一串接着一串却不觉得多余和矫揉造作。马尔克斯像极了我的奶奶,我的奶奶在跟我讲故事的时候,她讲的很慢,而且很平静,也许是时间的推移使她淡化了情绪的波动,有时想让你明白到极致,甚至想让你身临其境体会到她的心情,她有时会把一场雨夸大,用干皱皱的手比给我看碗有多小路有多长身上的伤痕有多少。她不说悲伤痛苦之类的字眼,而是告诉你她克服艰难之后的喜悦,却让听者想起成功背后的辛苦而心生敬意。

这是一个以阿里萨和费尔米纳为主线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有评论家称此书为“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也许是因为作者在书中描写了各式各样的爱情: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悲惨的爱情,羞怯的爱情,放荡的爱情……所以,尽管这本书带着时代的烙印,但每个人却能在此找到共鸣。

马尔克斯笔下的人物似乎都带有一种孤独感,所以在渴望被爱的前提下,他们找到了爱情这样一种方式来克服孤独感。年轻的阿里萨为洛伦索·达萨送电报时不经意间瞟见他的女儿费尔米纳,从此坠入爱河一发不可收拾,不停地写情书,每天坐在她上学路过的长椅上只为匆匆看她一眼,渐渐地让费尔米娜由最初的好奇心变成了爱情的萌芽。

“他们如痴似狂地相爱了一年。他们天天都是白天思念,夜晚梦见,急切地等信和回信。除此之外他们什么都没有干。不管是哪个神魂颠倒的春天,还是第二年,他们都没有见过面、说过话’”

像所有的初尝恋爱的小情侣那样,心里扭捏害怕被发现,却又享受着对方为自己做一切。费尔米纳给他寄去放在字典里的做成标本的叶子,蝴蝶的翅膀和珍禽的羽毛,阿里萨学会了小提琴,学会辨别风向,让风将他拉奏的小夜曲送到费尔米娜的窗边。

但这场暗无天日秘密进行的热恋终究被打破,费尔米纳在课堂上装作记笔记实则是在写情书的举止被老师发现,并被开除学籍。她的父亲像普天之下所有的父母亲一样,给予女儿厚重的期望,希望她能够成为一名高贵的夫人。他嫌弃阿里萨这般的穷小子,担心女儿会陷入这段像海市蜃楼般的爱情。于是带着女儿旅游,实际上是想让女儿忘却这段感情。可尽管如此,费尔米纳仍然用尽一切方式与阿里萨发电报互通消息,他们把对方当作自己生命里存活下去最后的希望。

两年的旅行结束使她成长了不少,当她再次回家时,她看到了走上前来与她讲话的阿里萨,却发现自己的爱情像一场笑话,一场梦。

“她回过头一看,在离自己的眼睛两巴掌远的地方,看见了两只冷若冰霜的眼睛,一张苍白的脸,两片因胆怯而咬紧了的嘴唇,就跟那天在望大弥撒时他第一次和她近在咫尺的情况一模一样,有所不同的只是热恋的激情变成了不满的冷峻。一刹那间,她发觉自己上了个天大的当,怎么可能让一个如此冷酷无情的魔鬼长年累月地占据了自己的芳心。”

在费尔米纳与阿里萨的通信里,她常常把阿里萨的形象加入了自己美好的想象,高大威猛,英俊潇洒,腹有诗书,举止绅士……但当自己见到他的那一刻,她的幻想被敲碎。她突然感觉自己像是一条被欺骗的可怜虫,只想把他从她的生活中抹去。

“今天,我看了您,我如梦初醒,我们之间的事,无非是幻想而已。”

这是费尔米纳给阿里萨最后的一封信,阿里萨陷入失恋,也让这段感情终止了五十一年。这让我不禁想起现实中的“网恋”,我们总是透过没有感情的屏幕,看着对方发来的黑白文字,把它加工为特殊的情感,把简单的问好视为温馨,把无需的关怀视为贴心暧昧,把粘贴复制的诗句视为文艺的绅士,其实,这本身就只是一个爱上想象中的自己的笑话。用高尚的科技去虚化自己外表的缺陷,然后躲在网络的背后,为另一端的“陌生人”输出自认为附带真实情感的文字。然后,在见到对方之后,给予批评与斥责,告诉自己这并不是他,我不爱他。仿佛是这世间最残忍的爱情。

虽然是一部爱情专著,却也穿插了政治观点,霍乱,战争。正如译者前言所说的那样,“加西亚·马尔克斯写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历史的种种意想不到的突变。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总是竭力创造出一个完整现实,一个与真的现实不同的现实”。“但这并不是说加西亚·马尔克斯描绘的不是具体的现实,相反,这部小说沉浸在历史之中,通过那些爱情故事,缓缓展现着的正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各类伦比亚的历史。”

而这段话可以在乌尔比诺医生出场时的心情里体现出来。刚从巴黎留学回来的乌尔比诺医生发现他魂牵梦萦的家乡已经是不堪入目,污水顺着水沟排放在大海里,沁人心脾的茉莉花香露天堆放的垃圾堆发出的恶臭所掩盖,粪便被太阳晒干化为尘土,随风飘扬被人们吸入体内。这就像是为霍乱病打造最好的环境。他还发现三十年前发生在他父亲身上的不幸——霍乱病,还会将再次重演。因为霍乱的始作俑者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他没有发现任何足以和他的乡思相称的东西,。他看不下去,把头扭向后面,免得被他母亲看见,无声的眼泪簌簌地滚落下来。”

当霍乱发生时,人们只会恐慌,迷信认为火药能辟邪,能赶走霍乱。但乌尔比诺却站了出来。

“把火药省下来,等自由党人来的时候再用吧。”他和颜悦色地对军事长官说,“我们已经不是处在中世纪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我们总是一昧的向城市索取,却没有发现时光对城市的侵蚀。总以自己的籍贯为骄傲,炫耀城市的历史功绩,却不修补这个城市的伤痕,甚至选择视而不见。所以,能够让城市重新运转的只有理性的智者,像乌尔比诺医生一样,用以深切的爱和现实的眼光来看待城市。所以,一个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知识垄断者的手中,即时是放到今天来说,也是不为过的。

理性的乌尔比诺医生被费尔米纳的独特魅力所征服,而这位留学巴黎,学识渊博,家财万贯的男人也是费尔米纳父亲对女婿的不二人选。二人顺其自然的完婚,他们都知道不是因为爱,乌尔比诺医生喜欢她的倔强和眼中的骄傲,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费尔米纳只是被拒绝阿里萨的罪过的阴影弄得慌乱不已,恰巧碰见了这个能减轻她良心压力的人。但他们都相信彼此之间会产生爱情,因为他们的爱情就是一种稳定,舒适,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

直到后来,费尔米纳才慢慢理解发生在她生命里的两段感情。她对阿里萨和医生同样不太喜欢,甚至对医生缺乏了解,阿里萨的信里有火热的感情和令人心醉的表白。相反,医生的追求,从是不是以爱情的语言来表达,而是向她奉献尘世间的东西:保障,和谐,幸福。她问自己这些数字一旦相加,也许等于爱情,近乎爱情吧?但是,这些又不是爱情,她也并不坚信爱情是她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描写费尔米纳内心的挣扎与反问时像是赤裸裸的展示了现实中的爱情。因为生活中,我们总是能遇到真爱,却用许多无厘头的原因拒绝,不能说我们不知道原因,而是害怕自己成为曾经最讨厌的势利小人,所以选择拒绝承认。通常二十多岁的女人在年龄上的敏感度都超于常人,因此,如果有人给予追求就会慌了手脚像抓住一颗救命稻草,向命运屈服,做了理智上指引她最正经的事。然后踏进婚姻的无底洞时,又再遥想上一段的爱情,“如果当初……就不会……”我仿佛听到了现实中噼里啪啦的打脸声。

因此,在费尔米纳心里其实还埋着与阿里萨的感情,而且还隐藏的很深,无人察觉,乌尔比诺医生的理性让这段婚姻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争吵与矛盾。他像是生活里的指引者,能够让生活更加舒适和稳定。他意识到妻子在面对罪过时的恐慌,他会主动跟妻子说:“亲爱的,对不起,这一切都是我的错。”也告诉妻子,能够维持婚姻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费尔米纳也渐渐明白也悟出:社会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胆怯,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仿佛他们不是因为爱情才想生活,而是想要生活才爱情。

于是很久以后,当他们老时发现对方已经谁也离不开谁,却说不出这相依为命的理由。

“可无论他,还是她,都无法说清这种相互依赖究竟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还是习惯使然。他们从不曾为此问过自己,因为两个人都宁愿不知道答案。...她把他当作一个老小孩,而非一个难以伺候的老人。这种自欺欺人对两人来说或许都是一种上天的恩赐,因为这让他们避免了相互同情。 如果两人能及时明白,比起婚姻中的巨大灾难,日常的琐碎烦恼更加难以躲避,或许他们的生活完全会是另一副样子。”

然而,处于这个故事的另一角——阿里萨,却仍然忘不了这个一见钟情的女子,甚至还陷入疯狂的爱恋之中。得知费尔米纳嫁与乌尔比诺医生,这个使霍乱病在这个城市横行的终结者,也成为了他爱情的终结者。他终于意识到意识到自己与他的区别,也明白为何费尔米纳的父亲不肯接受自己。他开始奋起直追,希望成为能够配得上费尔米纳的男人,只想着也许乌尔比诺医生会死去,当他死去之后便可再次拥有费尔米纳。他没有寻找生命的伴侣,而是选择找一个又一个的女情人来弥补男人的空虚。

有人评价这本书所讲的爱情故事无非就是穷小子阿里萨被女主父亲拒绝,后来女主与霸道总裁乌尔比诺医生相爱,男二奋起直追从草根变成高富帅。男二阿里萨并不是真正的爱费尔米纳,只是得不到的不甘心以至于占有欲强烈,并且像是个渣男,用情话去骗取268个女孩子陪她上床,在最后面对费尔米纳时,却毫不含糊的说“我在为你保留着童身。”

我反对一切不假思索的答案,也反对带着一个时代的烙印去看另一个时代。在霍乱时期,生命随时丧失,每一个活着的迹象都像是上帝的恩赐。所以,在人海茫茫中,我第一眼就爱上了你,没有丝毫的道理,阿里萨与费尔米纳的相遇是他生命中最珍惜的宝物。他自卑不甘心,却也没有插足于费尔米纳的婚姻,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等待时机的到来,他并不是放荡不羁,而是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还有母亲急切希望他摆脱上一段感情的痛苦。

这是年轻时阿里萨与费尔米纳热恋时说的话: “如果说,在得到费尔米纳的爱情之前,他没有产生用手抚摸女人的欲望,那么,当他成了他的正是未婚妻以后,他就更加没有这种想法了。”

正是因为现实中我们都向往乌尔比诺医生那种人,把这种世俗的爱称之为爱情。所以才混淆了这种真正的爱,阿里萨那样平凡却散发伟大力量的爱。

上帝仿佛听到了阿里萨的渴望,让乌尔比诺医生以一种滑稽的方式死去了。而就是那天,阿里萨出现在费尔米纳门前,那场终止了五十一年的爱情仿佛又要浮现水面。但他们毕竟是老了,没有人会承认他们的爱情,并且还认为这种年纪还谈恋爱就是可笑和卑鄙。

记得电影《银娇》里爷爷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你们的年轻不是你们努力的奖赏,我们的衰老也不是我们犯错误的惩罚。”所以,面对女儿的怀疑与反对,费尔米纳将她赶出家门,并吐露心声。

“当年就是因为我同这个可怜的男人的关系,人们糟践了我的生活,破坏了我的幸福,因为我们太年轻了,而现在,人们又想把这幕剧重演,因为我们太老了”

阿里萨也不承认自己衰老的事实,拒绝听医生的话换掉不利于行走的楼梯,但当他想学会打字机与费尔米纳通信时,却感到吃力和年老的悲伤。

洛塔里奥告诉我学会小提琴至少五年,而我却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穷人公墓里为你演奏小提琴,让风声传送给你。可为什么到了76岁就不能学会只用一个手指头即可操纵的打字机呢?就是因为我老了?

我刚燃起的爱情会不会因为我的年老而告终?这个答案无从揭晓。阿里萨与费尔米纳借旅行的名义躲进这所游轮——他们爱情的避湾,并让船长升起霍乱的旗子不愿上岸,不愿结束这场刚圆下的梦。

但我始终感觉阿里萨才是最可怜的人,像一个孤魂在世间游荡,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躯壳,于是附进一个又一个人的身体。每一段真心付出的感情都应该的到回报,每一个被爱之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即使不能回之以爱,也要学会拿出拒绝这份爱的勇气,给予他人重新去爱另一个人的勇气。费尔米纳错在二十一岁向命运投降,没有勇气去找阿里萨去说清楚最后一次的误会。让阿里萨成为了爱情的受害者,然后阿里萨又让那268位女性成为受害者。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2

最近借了朋友新买的书——《霍乱时期的爱情》来看,昨天刚刚看完,就想写篇读后感,不为别的,就是想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时间长了便什么都忘了。

读着《霍乱时期的爱情》,尽管作者在其中以乌尔比诺、费尔米娜。达萨和阿里萨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给我们描述了很多种爱情,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里描述的不仅仅是爱情,还包括历史和人在老年。

关于爱情,从总体来看,书中描述的爱情包括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如此种种,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类型,而且每一种都描写得透彻,描写得一针见血。但只有主人公费尔米娜、达萨、乌尔比诺的爱情故事是主线,就如同一条河流,贯穿于小说 的始终,如河流一样涓涓而流。其他的爱情,有阿里萨像捕猎似的获得的各种类型的爱情,也包括乌尔比诺与林奇的短暂爱情,这些就像河流中偶尔突出的一块块石头,即使在河流中也会形成小小的漩涡,但是却不能阻止河流继续向前流淌。就如同我们的婚姻生活,也许中间会出现一些影响其顺利进行的因素,比如现在最常见的所谓第三者插足,但是只要婚姻的双方,爱依然存在,那么我相信婚姻仍然可以像河流一样一直流淌下去,那些小小的漩涡,终将会被河流丢在历史中,而真爱永恒。就像阿里萨对费尔米娜一样,爱一直在,也终究陪伴他们到生命的尽头,一直到“永生永世”。

关于历史,在所有爱情的描述过程中,作者也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内河的容颜的改变与阿里萨爱情心理 的变化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关系。在他年轻的时候,为了忘却被费尔米娜拒绝的痛苦,他踏上了内河航行,当时的河岸随处可见的短嘴鳄、河牛、河里丰茂的水草,茂密的热带雨林都喷发着勃勃生机,而那时的阿里萨却是已经痛苦不堪,心灰意冷;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革新,人类的贪婪,到阿拉萨老年以后,为了费尔米娜再次踏上内河航行时,河岸两旁存留的只是光秃的树桩、零星的仅存活于动物园的动物,轰鸣的飞机、冒烟的汽车,大批的捕猎者,污染的河水……可是这也没有能让他有任何心情不快,相反,由于能和费尔米娜一起旅行,阿里萨的心情很是高兴,在因霍乱而不能上岸时,他仍然没有感到沮丧,而是告诉船长一直航行下去。

关于老年,小说开头就讲了乌尔比诺好朋友的死亡,死亡原因是对老年的各种征兆的恐惧和不安,无法面对老年的各种不堪,以至于用死亡来拒绝这种不堪,维持所谓的一生的尊严。再到后面,乌尔比诺在年龄已经很大的情况下还爬高捉鸟而不幸摔死;阿里萨其中一个情人说,我们都有一股秃鹫的味道,正如作者说描述的,那是人年老的时候所发出的一种酸腐的味道;还有阿里萨自己因不想承认自己老了的事实,而在医病的时候拒绝相信医生的话,而自欺欺人地说自己很快就好了,绝对要不了医生所说的三个月等等,都展现出了人对老年在心理上的拒绝。但同时,我们又看到了老年人热爱生命、回归青春的希望。在小说最后,费尔米纳早已枯萎的爱情又被激活,且渐渐灼热起来,费尔米纳与阿里萨在半个世纪后终于走到了一起。在内河航行的日子里,两位老人如患上“霍乱”一般迷醉,他们的爱情似乎冒出了腾腾的蒸汽。这简直就是爱情挑战死亡、青春活力冲击生命极限的神话。这让我们感到老年并不可怕,只要仍然有所坚持,老年依然可以有爱情,而且这种感情没有期限,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期限的话,那就是阿里萨“在五十三年零十一个日日夜夜前就准备好的答案”——“永生永世!”

经典读物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3

因为我太懒了,开博这么久了才有一两篇文章,所以我就把一篇假期作业--读书报告,放上来。由于字数要求2000以上,我拼接了一些从网上下的资料。不过那些个人评论是我写的,相信读者可以看得出来。最近,有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说是他不久前才看完的,很有感触。他想和我探讨一番,于是让我也阅读一下。这是由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编著的。

提到马尔克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那获得诺贝尔大奖的。而这部作品正是作者在获奖后,经过呕心沥血的两年创作,诞生的又一佳作!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故事其中又穿插了不同类型的爱情,而透过各种爱情, 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

有评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一部爱情专著,一部涉及当时政治观点,穿插着爱情,霍乱和战争的故事”。

于是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随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到故事中。在经过五天细细品味后,我完成了对这本书的阅读,可这书里的故事却带给我无限的感触和遐想……

书中的阿里萨,是个为爱痴狂的男人。他在一次与费尔米纳的意外邂逅后,爱上了她。在那棵开篇被意味幽怨与隐痛气味的苦扁桃树下,阿里萨终于把长达七十张纸的情书交给了费米尔纳。费米尔纳也接受了他热烈而矜持的爱情,在那减去一半的情书中激切寻找那份想望的热烈。白山茶花是他们的定情花,纯洁美丽充满青春气息,之后阿里萨等待费米尔纳回信时患上了类似霍乱的相思。阿里萨读费米尔纳第一封信是边吃玫瑰花边读完的。他母亲担心他吃了太多玫瑰花后会拉痢疾,减弱抵抗力患上真正的霍乱。阿里萨寄费米尔纳头发,费米尔纳寄他成为标本的叶子,蝴蝶。阿里萨写着自焚发烧的情诗,而费米尔纳写着清淡平常的家务。爱情爆发的不可收拾。

曾经也为爱疯狂,这是霍乱时期爱情最闪亮见证。费米尔纳离开那座埋葬她爱情的城市之前,给阿里萨信中夹着自己剪掉的头发。旅途之中他们的爱情仍在狂热继续,实在太藐视当时爆发的一种病症:霍乱了。相思病态类似霍乱,可能是马尔克斯故设的意外。也给读者造成不经意的意外,霍乱之所以用于这场爱情的恍惚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揣测:费米尔纳与阿里萨是真的相爱吗?特别是在费米尔纳旅行后,与他第一次相见后说“不必了,忘掉吧”。这就是两年相爱的结果吗?一句话把阿里萨打入了地狱。

很多年以后,在费尔米纳新婚的那天晚上,年轻的阿里萨躺在“那艘不该载他的被忘却的轮船的甲板上”,发高烧,说胡话,那时他想起他的初恋情人,流了眼泪,也许是因为思念,或许是因为痛苦,也或许是两者交集,绝望充满着他的内心,复杂的心情随着前去马格达莱纳河流域的船只渐行渐远……当阿里萨把提琴放进盒子,头也不回地沿着死一般寂静的街道回去的时候,已经觉得他不是次日清晨要出走,而是觉得仿佛在许多年前他就带着决不回头的决心出走了,于是他又似乎“有勇气忘掉过去,并且继续生存了”。我原以为他可以忘了她,可对费尔米纳的爱是那么深刻而强烈,他做不到。于是他开始了等待,漫长的等待。

他等待着乌尔比诺--费尔米纳的丈夫,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在五十一年九个月零的等待后,他终于有机会向她再次表明自己的心迹,但又遭到了拒绝。阿里萨又耐心地用两年时间与费尔米纳通信,最后和她登上了“新忠诚号”轮船,开始了等待以久的旅行。

我实在佩服阿里萨那磐石般坚定的耐心,他也等来了他要的结果:小说结尾,阿里萨和费尔米纳逆流而上,在船上升起了霍乱标志的黄色旗帜,再没有什么人可以来打扰他们。船长询问这样漫无目的的航行还要继续多久?这个愚蠢的家伙在费尔米纳的睫毛上看到初霜的闪光,在阿里萨的脸上看到勇敢无畏的爱,然后,阿里萨公布了他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的答案:“永生永世!”这实在是难令人不动容。

可我总觉得,费尔米纳答应了阿里萨,是因为老年后的孤独与寂寞。甚至她和乌尔比诺之间也没有爱情,他俩的结合是各取所需——他要她的美貌与傲气;她要他的尊贵与显赫。在之后的生活中,他们更多的是依赖。当发现丈夫有外遇时,她的愤怒曾使我以为是出于爱。可后来发现,那是因为她的自尊遭到践踏。或许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只是他们没发现,我也没发现罢了……

马尔克斯在阿里萨与费尔米纳这条主线外,又安排了其他的故事,但都没逃脱“爱”这个主旋律。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而随着书中人物的遭遇,你也会跟着他们或喜,或悲,或无奈。

我不禁赞叹马尔克斯那神奇的手笔,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出那么生动的人物与情感。还有他通过人物,隐秘地表达了自己堪比箴言的看法: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软弱者永远爱情的王国,爱情的王国是无情和吝啬的,女人们只肯委身于那些敢做敢为的男子汉,正是这样的男子汉能使她们得到她们所渴望的安全感,使她们能正视生活。

“她从来没有想到,好奇也是潜在的爱情的变种。”

“一个人最初和父亲相象之日,也就是他开始衰老之时。”

“社会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胆怯,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

“找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差别,对她来说殊非易事,但分析来分析去,她还是更喜欢儿童,因为儿童的观念更真实。”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4

如果不是担心通宵阅读严重影响健康,打乱正常的生活秩序,我想能用一个晚上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与《百年孤独》不同,这本书的写法确乎是现实主义手法,题材又是爱情,加之作者超强的文字功底和翻译者较高的翻译水平,阅读这本书确实毫不费劲,文字直接就从眼里钻进脑子里,闯进心灵。概言之,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也是工作以来可以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少数几本书之一。

不过读完之后,却异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心灵的震撼,只是口中泛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难道这就是作者让我们品尝的其所谓的“一生一世”的爱情的况味?

马尔克斯曾经低调地表示,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与此同时,他在暗地里鼓足了野心,要穷尽这个题材的一切可能: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偷情、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老少畸爱……

的确他做到了,这本书如同烹饪大师精心制作的一道爱情大杂烩,让我们品尝各式各样爱的况味,这种各式各样的爱穿插于一段如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中,沿途的花花草草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来不及欣赏更谈不上品味。好在虽歧路众多却始终不偏离主干道:初恋、失恋、单恋,漫长的等待最终迎来了黄昏暮情,似乎所有的菜肴都是为了这最后端上来的主食而准备,旨在让这所谓“一生一世”的爱恋能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只可惜等到这主食端上来,我的胃已经被陆续填进去的各式菜肴填得满满的,无论这主食是多么诱人,却不得不无可奈何地硬着头皮拿起筷子夹进口里细细咀嚼,只是因为文字本身的吸引和阅读的惯性,或许潜意识里还是不想扫作者的兴。

这本书让我稍稍有些感动的还是医生对妻子的爱,尤其是新婚初夜的那种耐心的等待,一步步地引导。或许是我的内心总是渴望一些灿烂光明的东西吧。其他的爱,尤其是纠缠一辈子的那种伺机而动的单恋,让我感觉很压抑,很阴郁,很变态。那不是爱,而是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和变态的自我满足。阿里萨绝对不是一个爱情的守护神,而是一个爱情的野心家。他像一个影子一样活在这个世界上,追逐着爱情的生香活态却以他的自私与阴郁玷污了纯碎的爱情。当然私生子的出身和初恋的失败令人同情,单恋和暗恋的压抑需要寻找发泄的突破口,这都可以让人原谅,但是黄昏暮情中的情却让人怀疑,幸福的获得不是靠情的动人而只是靠心思与技巧。

打字机打出的恰如其分的商函式信件又怎么能让人产生爱的想象,精心挑选的白玫瑰规避了爱的含义,这时候他对她的追求已经没有了热烈和真挚的爱而只是费劲心思想得到而已,与其说他是追求者不如说是一个阴谋家,乘虚而入,费劲心思,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得到了她,相隔半个世纪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且两人在行为上和心灵上似乎达到了高度的默契,她不用任何表示,他都能猜出她的心思,这暮年晚情看起来温馨而幸福。但即使是两个老人看似温馨的黄昏恋也无法感动我,看穿了,说白了,不过是一种彼此需求的满足。更深层次地探讨,这不像是作者所言的“老式的幸福的爱情”,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政治家的一次高明的外交,我甚至怀疑,作为一位主张“介入”,声称自己一生中的所有行为都是政治行为的作家,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会不会只是一个别有企图的政治托词。

说实在的,这个精心虚构的三角恋故事,还不如真实发生的林徽因、金岳霖和梁思成三人之间的感情让人心灵震撼并得以净化。黄昏暮情因精心布局而感觉过于造作不够自然,还不如我爷爷奶奶一辈子平平淡淡的感情让我觉得真挚而亲切。“一生一世”几个字作为此书的结束也让我觉得有些仓促而草率。我不喜欢那种阴郁而压抑的暗恋单恋和费尽心思历尽曲折而最终获得的爱。我认为:爱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琐屑逐渐消磨至平淡随着生命的日渐衰老最后变成彼此的相互依赖。因此,从内心里我是希望作者能够安排女主角在丈夫死后面对初恋情人的追求毅然而然地拒绝,守寡至死。就如同看《红楼梦》时希望贾宝玉在掀开盖头发觉新娘不是林黛玉时毅然决然地冲出家门去庙里做和尚一般。以后的情节发展是我不想看到的。续作不过是狗尾续貂,继续编故事感觉就有些勉强与牵强。

虽然马尔克斯自称这是他最好的作品,是他发自内心的创作,虽然这部书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纽约时报》评价它光芒闪耀、令人心碎,但我不觉得这是大师的成功之作,光怪陆离而非光芒闪耀,读之让人压抑而不是令人心碎。虽然他的烹饪技巧让我觉得能一口吞下他精心制作的爱情大餐,但是我却觉得这道爱情大餐过于丰盛和庞杂,五味俱全却又说不出到底是什么滋味,让人难以消化,还不如淡而无味的白米粥和山间涓涓流淌的小溪流让人心旷神怡耳清目明继而回味无穷。我想如果书中不出现三角恋而是以医生和女主角的爱情婚姻故事展开情节,或许更能打动我。真正的爱情其实不需要引起强烈的心灵震撼,而是如春风化雨,沁人心田。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5

不等待,是我很多时候冲动的表现形式。但《霍乱时期的爱情》让我看到了一个长达53年的爱情等待,让我懂了,“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一本《百年孤独》深深打动大学时代的我的作家,再一次凭借《霍乱时期的爱情》让我放弃了去食堂吃饭,忘记了下班打卡,只为看完这本小说,看到男女主角最终选择在内河挂着霍乱黄旗的轮船上为爱漂泊一生一世。

马尔克斯的作品人名是中国读者的第一困难,直至此刻,码字写读后感的我仍不能在不依靠书本的情况下写全那些生动鲜活人物的名字。受人尊敬的医生(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幸福的女主角(费尔明娜。达萨),那个可怜的人(佛罗伦蒂诺。阿里萨),真高兴,认识了你们,更深的了解到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看书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想起了一个好友,对她说的话,我总是有点左耳进右耳出的味道,当初她告诉我,她觉得真正的爱情就是在我们孤身一人垂垂老矣时,不经意遇到了那个在你记忆深处的人,并且最终在一起的感情。并有人似有似无的用签名回应了:Some day,we will be together!这一举动让她潸然泪下……

看了这部小说,我忽然觉得当时的她是不是也是看了这本书后的感觉,打电话求证,无人接听……

我丝毫不怀疑女主角与医生之间的爱恋,他们幸福的婚姻,而医生那智慧的婚姻相处生活方式也非常令人称道,对恩爱夫妻的诠释虽让我惊讶,但细细想来也颇有道理。

那可怜的人,为了那一眼,保持“童贞”53年,尽管有太多女人在他的生命中出现,他甚至有一个癖好——把和那些女人的故事一一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很有趣,那些女人大多为寡妇。(我很好奇故事发生地,但从书中,只知道应该是南美洲,一个曾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也或许仍旧是作者杜撰出的那么一个地方。)令我惊讶的是,书中有那么多寡妇,那么多愿意为了自由、享乐抛弃名誉,敢大胆享受生活。

书中最幸福的那个人儿,费尔明娜。达萨,在我的观念里,毋庸置疑,尽管她是这么一个人:有一个小时候就失去生命离她而去的母亲,有一个疼爱她却被他父亲驱逐走而病死的姑妈,有一个有重大污点令她蒙羞的父亲,有一个曾经背叛过她的大男子主义的丈夫,有一个导致她退学的私生子身份的初恋情人,有一个难以相处尖刻古板的婆婆,有一个和他丈夫有染的交好闺蜜……

很有可能,你会惊呼,这样的人居然还是书中最幸福的人,没错,是她!一个七十多岁却最终又和那个初恋男友相守的人。生活不是琼瑶小说,人人都能不工作,天天花前月下,甜言蜜语。生活本就充满种种不堪和痛苦,和那么多你不得不面对并必须解决的问题,但在这其中享受生活,享受爱情,才是主旋律。

一个医生和一个诗人般气质的人为爱所变现出的言行举止一定是大不相同的,但费尔明娜拥有了他们最为完整的爱,也深深爱着他们,被你爱的人深爱,便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事。

那拥有诗人气质的佛罗伦蒂诺。阿里萨总让我想起徐志摩,诗人的爱总是情真意切,令人难以拒绝,但有时候他们的情感也会被自己幻想出来的浪漫景色扼杀,那种爱可以撼动山河感动宇宙,却容易跨不过柴米油盐,而佛罗伦蒂诺。阿里萨却用53年的别样等待换来了与挚爱的费尔明娜相伴度过余生。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人腰部以上是灵魂之爱,腰部以下是肉体之爱。诗人坚守了灵魂只属于挚爱的人,却用肉体慰藉了更多的人。

医生的贡献不仅仅局限在他与费尔明娜的小家,更为这个多次遭受霍乱瘟疫的城市贡献了自己的知识智慧,令人敬仰,然而他也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放纵了肉体之爱。这一点因为男女有别,我确实很难理解,因为在女人,灵魂之爱和肉体之爱是相结合的,但为什么在男人那里却可以随意肢解……

内河的样貌变迁出现在小说最后,那曾经随处可见的短嘴鳄、河牛、丰茂的水草,茂密的热带雨林都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革新,人类的贪婪一点点丧失,取而代之是光秃的树桩、零星的仅存活于动物园的动物,轰鸣的飞机、冒烟的汽车,大批的捕猎者,污染的河水……

这些让人颓丧的面貌令我也很揪心,但最终是爱,让佛罗伦蒂诺。阿里萨做了一个大胆而伟大的决定,永远航行,永远……不让自己最爱的人上岸,面对那些会让她颤抖的流言蜚语,就在船上度过余下的生命。小说最后是这样写的: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佛罗伦蒂诺。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一生一世。”他说。

看完最后一页,我仰面缓了几分钟的神,阳光透过窗户射进办公室,多么美好,没有眼泪,有的只是满满的幸福,不仅仅因为小说,更因为生活。

我不是一个空想家,不会想张衡那样看着天空数星星,不会钻研宇宙奥妙,所以对于科幻世界,除了喜欢里边那些情感,对科幻,我不会有很大兴趣,大概是奇思妙想的细胞有限。但我非常在意当下,相信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看到的,体验到的,所以相比文艺青年无比向往远方,我更珍惜现在,也就是西余朋友所说的善于构建自己的世界。

终于打通了朋友的电话,求证结果有些失落——她当时写那段签名不是因为这本书……但立刻重振精神,强烈推荐了这本书。会有那种想法的人,更应该看看这本书,感受这里边无处不在的爱情,无处不在的爱,父母之爱,兄弟姊妹之爱,朋友之爱,恋人之爱,甚至赤裸裸的肉体之爱,但我坚信,只要有爱,世界就不会一片荒芜凌乱,即便爱也会犯错,会痛苦,我是绝对的真爱至上拥护者。

曹雪芹、加西亚。马尔克斯、村上春树是至今从未令我失望过的作家。相较追捧诺贝尔,不如踏踏实实静心阅读,文学不是追名逐利的衍生品,相信莫言写作绝不是为了获奖,阅读应成为一个民族的习惯,在网络电子的喧嚣浮躁中占有固有的一席之地,这样我们更可以平静祥和。

从中学开始,我就有写信的习惯,很庆幸,因为西余朋友的存在,我的这一习惯仍旧保持着,希望自己也能坚持下去,等到白发苍苍好希望自己也能写一部《那时,这时》的书,记录一生的历程,因为我也真心希望自己能够证明——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