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心得体会

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25 07:52:17 来源:工作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农工作心得体会

三农工作心得体会

面对2009年经济发展的特殊形势,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意义尤为重大,任务尤为艰巨,工作尤为繁重。我们一定要紧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依靠各级干部的真抓实干,依靠亿万农民的辛勤劳动,依靠社会各方的合力支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全局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要着力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管方向、管大事,紧紧抓住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解决“三农”工作中的突出矛盾。抓贯彻、抓落实,切实把强农举措不折不扣贯彻到基层,把惠农政策不缩不减落实到农户。建机制、建规章,强化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建立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三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加强培训,逐步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四要着力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农村应急管理能力,推进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通过认真搞好全国农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密切联系“三农”工作实际,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内容,把农村改革发展成果作为重要检验标准,着力转变忽视“三农”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村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农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能力。

推荐第2篇: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

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把\"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战略位置,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行动纲领。

我国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要想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就必须要重新认识我国农业和农村,全面了解国家对农业农村的现时和长远政策,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农业农村发展情况,重新确定各地区的农业农村发展方向,改变旧的传统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精神寻找到适合本区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机制新措施,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要想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必须了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30年的改革开放,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越加突出,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农业与工业紧密融合,国家对加强农业农村发展政治体系和财政支持体系近期远期政策已具完备,多予少取放活长期不变的政策、多项直补政策和农村转移支付的稳定落实,给农业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生机,发展农业农村的机遇已来临,农业农业农村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

二、要想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必须了解国家支持农业农村的各项政策

近年来,为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我们不但要了解其政策的内容,还要了解出台这些政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制定符合我们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又具有优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项目,从而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目前国家支持农业产业主要是具有影响力、带动面广、经济效益快的产业项目。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等特色农业项目,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我县已获得扶持的一村一品项目村仅35个,利用资金300余万元,只占全县农村的23.6%,一县一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成为国家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这些新型主体解决了\"谁来种地\",解决了\"人\"的问题,提高了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现代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了农民务农收入,体现了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对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有积极意义。

三、要想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必须了解本县农业农村现状和优势

多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很不平衡,现状是:杂、小、散,无规模、无特色、无品牌、难以持续发展。农村建设上守旧僵化缺乏主观能动意识,无规划、无起色、无追求。地区自然优势比较优势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特色农业产业没能发展起来,领导干部思想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农民经营意识淡化缺乏经营观念。

我县山多川少,全县92%为山区,发展规模农业受到很大限制,而且耕地面积只有24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只有16万亩,人均播种面积不足7分地,这样的农业基础,要发展必须要树立创新思想,将我们的区位、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发展都市农业、郊区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

2013年,我县按照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农业产业化三年振兴计划,即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个转移、依托六大产业、统筹五化推进,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条**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一个目标\":即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目标;

坚持\"两个转移\":即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向农业产业转移,由资源依赖型向绿色生态型转移;

依托\"六大产业\":即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红枣核桃经济林、花卉苗木、畜牧养殖、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林下采摘六大产业;

统筹\"五化推进\":即坚持建设园区化、发展特色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科学化、运营市场化。

作为基层干部要充分认识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农村,差距在农村,希望在农村。找准着力点--实现农民增收,有所作为,要在充分利用本乡、本村的资源优势上认真研究,拿出具体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力度。

推荐第3篇:三农工作调研

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富民强村

——镇“三农”工作调研

根据区有关通知要求,近日,我镇对“三农”工作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保障,不断健全“三农”工作体系。近年来,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新特点,及时调整充实由镇主要领导负总责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并积极制定便仓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把农业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列入村年度目标考核,与考核奖金挂钩。

(二)创新思路,着力推进“三农”机制改革。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我镇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努力完善我镇“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规范运作。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规范合同,依法鉴证”的流转办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思路,成立了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截止目前,通过中心服务,全镇累计流转土地11761亩,形成农业规模经营面积9502.5亩。另为推动土地向种田能力、规模大户集中,促进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镇积极探索土地改革新模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全镇已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4个。不断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更好地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是村级财务管理不断规范。我镇于2001年推行村账镇代记,并于2004年全面推行村级电算化管理。对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通过多措并举,村级财务已规范运行。目前,已有8个村通过市、区验收达财务合格村。

三是农业保险稳步推进。农业保险作为农业工作中一个全新的课题,正在被广大干群所接受,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影响,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稳妥的理赔,更使农业保险工作深入人心。2008年,农作物参保面积达40419.8亩,能繁母猪1436头,参保率达95%以上。

四是村企结对共建不断深化。为了使企业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我镇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泛开展了企业与当地村(居)结对活动。2008年,启动企业帮扶全镇薄弱村(居)共建项目,至2008年底就有4个村居,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预计今年所有村(居)村集体收入都可达到20万元以上,从而摘掉薄弱村的帽子。

五是其它各项事业深入推进。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镇村联动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 ;千方百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历

年来合作医疗参保率过98%;扎实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农村放心店”工程,农村便利店覆盖率达到80%,农村放心店覆盖面达到100%。

(三)突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始终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壮大市场主体,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我镇千方百计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使其成为带动一方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我镇现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其中今年新发展1家。涉及了农副产品加工、蔬菜加工、水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安臵当地劳动力600多人,为农民增收900多万元,真正带动了一方致富。

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培育农村流通主体,努力探索“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体系。至目前我镇累计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其中今年新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并且新申报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1家,新申报区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1家。同时,着力提升合作社在生产组织、技术推广、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功能,并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推进“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

(四)以点带面,全面加快高效农业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大力发挥加强高效设施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地处金陈村,总面积约1300亩,主要产业有西瓜、食用菌、大棚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作物。

通过近二年的建设园区已初具形象和规模,供水、供电、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并以此带动各村(居) 高效农业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效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拟形成村村有典型、户户有增效的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问题 多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强化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是基础,完善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是保障。虽然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依旧长期存在,清醒的认识到所面临得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村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条件改善不明显。

二是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创收渠道窄,收入增长缓慢。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四是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农村稳定和谐面临压力

三、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镇”战略,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拓展富民强村渠道。充分发挥便仓镇独特优势,全力发展农村新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充分就业,

收入持续增长,生活宽裕殷实。一是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我镇是农业型乡镇,农业是我镇主导产业,我们继续发扬传统,推动新农村建设。。二是推进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便仓城镇化带动辐射作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发展格局,开辟出更多适合农民就地就业的岗位。三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强化政府相应的帮扶责任,制定完善政策措施,重点做好镇内集体经济欠发达村的转化工作。发挥各村的比较优势。四是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指导,通过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劳动力市场交流平台,调整完善再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民转岗就业。

(二)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民生重点问题。着眼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普惠均衡和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大民生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巩固农村低保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实现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全覆盖;继续深化农村居家养老和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的救助工作。三是深入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的成果,不断提高农民门诊住院的受惠水平。加大农村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健康档案,确保农民健康工程的有效推进。四是强化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保持农村社会安定有序。继续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服务,促进便仓和谐发展。

(三)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改革创新是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体制机制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一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二是继续深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土地向种田能力、规模大户集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好地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三是形成建设合力。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继续规范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

二OO九年十一月

推荐第4篇:三农工作发言

全州“三农”工作 座谈会材料

抢抓机遇 破解难题 全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中共积石山县委副书记 田正学

2011年12月1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三农”工作座谈会,充分说明了州上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难得机会。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重点作简要汇报。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找准发展“三农”的突破口 今年以来,我们立足特殊的县情民情实际,以“保民生、促发展”为工作主题,将全县工作重心和财力向农村倾斜、向山区倾斜、向民生倾斜,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旱作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加强良种推广,着力发展旱作农业,

形成了由点到面、连片种植、整流域推广的良好格局。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2.96万亩,亩均增产175.6公斤,膜侧油菜2.1万亩,亩均增产52公斤。注重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多方筹措资金830万元,当年投入覆膜机、膜侧油菜种植机、小麦割晒机等实用型农机1300多台。落实农机补贴126万元,有效调动了群众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特色林果业初具规模。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花椒、核桃等特色林果业,累计栽植花椒28万亩,年产量达到125万公斤,产值突破2500万元,主产区人均收入7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2.6%;累计栽植核桃3.5万亩,年产量达到20万公斤,主产区人均收入170元。畜牧业发展稳步推进。坚持千家万户养殖与规模养殖相结合、繁殖与育肥相结合、散养与集中养殖相结合,紧紧抓住我县被列入全省民族地区养羊大县的有利机遇,大力扶持发展草食畜牧业。通过畜牧产业信用担保中心和妇女创业小额信贷,有效破解了畜牧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发放贷款659户3539万元,新建存栏20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场14个,改建标准化示范场5个,新增养殖大户105户,新建养殖示范点11个,扶持养羊户1408户,发放良种羊6155只。水利事业实现新突破。以安全人饮和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认真实施南部安全饮水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等- 23

产业培育、农技队伍建设、综合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就积石山县而言,农村迫切要求建设的基础设施有四项,即:“一水二路三房四信息”。水利方面,认真实施好积石山引水工程、改工程于12月6日开工奠基,涉及17个乡镇、151个村,24万多人,可解决县城水源短缺和17个乡镇的安全饮水问题,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85万亩,总投资3.87亿元。目前国家水利部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即将审批。南部安全饮水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等一批水利项目,使农村安全饮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不断改善和增加灌溉面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在道路建设上,坚持建养并重,认真实施通乡油路、通达通畅等项目,完成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完善交通网络,2012年争取投资7.2亿元,全长76公里的临大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关家川乡何家至芦家庄、刘安至三二家等16条通畅项目,总投资5394万元,全长94.6公里,争取建成通车;尕胡林至刘坊、尕马家至银川等3条通乡油路项目,总投资6469万元,全长60公里,争取明年建成。

明年争取立项大河家至银川沿黄快速通道,全长40公里;计划投资1亿元,新建和改建道路150公里;实施好“安居致富”工程,明年县上计划实施危旧房改造1300户,户均补助2万元—3万元(建设局危旧房改造,发改局异地搬迁资金、扶贫办侨爱新村资金、残联残疾人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等)。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基本解决全县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打造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借助政府网站、农业网站、农村信息和文化站等信息平台,及时向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传递权威生产技术、市场价格以及各类供求信息。

(二)突出产业富民,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培育种植、畜牧、林果、劳务等特色优势产业。我们积石山县县域发展特色产业的分布,基本为东部和北部沿黄海拔在1800米左右的川塬区,涉及大河家、安集、银川、刘集等乡(镇),重点发展以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和育苗产业;中部海拔在1900米—2200米左右的干旱半干旱山区,涉及胡林家、关家川、吹镇、石塬、癿藏、柳沟等乡(镇),重点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的旱作农业;西部和南部海拔在2200- 67

机制,扩大农民受益面;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努力提高集中供养率,保障“五保”对象权益。

(四)突出整合资金,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坚持以基础设施、产业基地、脱贫能力三大建设为重点,扎实做好整村推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工作,促进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加快整村推进步伐,继续按照“大扶贫”的思路,整合资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在尚未实施整村推进的24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从农村道路、安全人饮、危旧房改造等方面全方位进行综合性扶贫开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提高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争取实施别藏河、居集河、吹麻滩河、银川河、刘集河等5个整流域连片综合开发项目,扩大项目覆盖面,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三、对“三农”工作的建议

做好我县的“三农”工作,不仅需要县乡两级和农口各部门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支持。建议州上:一是帮助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和素质低的问题,在加大技术人员培训力度的同时,引进或招聘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农口各部门;二是帮助协调省上有关部门加大

项目支持力度,在下达“三农”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时对少数民族自治县予以适当倾斜和照顾。

“三农”工作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新形势、新任务赋予我们更大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心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学习借鉴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创新理念,破解难题,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推荐第5篇:新时代“三农”工作

※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长期以来,我们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把握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下决心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哪些内涵要求?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要遵循哪些规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我国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二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四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

推荐第6篇:三农工作讲话稿

讲话稿

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对大家当选为新一届嘎查村党支部书记表示热烈的祝贺!你们都是经“两推一选”产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可以肯定地说,你们既是群众、党员的信任,又有党组织对你们的期望,你们很光荣,肩上的担子也很重。今后一段时间内,我镇农村工作能不能有新的起色,经济能不能快速发展,群众能不能满意,关键就靠在座的各位。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大会,目的就是让大家共聚一堂,共同研究探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作为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大家一定要吃透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紧紧抓住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战略机遇期,切实发挥好“领头雁”作用,突出重点,狠抓难点,全面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新一届嘎查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级组织的核心领导者,应做到:

一、强素质,树形象

连任的同志,为人处事要更上一层楼,切忌居功自傲。新当选的同志,要冷静思考自己任职的责任,深刻体会当选是荣誉一刻,责任一届。要摆正心态,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群众、党员的进一步拥护和支持,赢得党委、政府的进一步信任和肯定。要注重加强学习,学自治区和旗委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学习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和经济管理知识,不断

提高领导水平、政策水平和办事能力,树立党支部书记的威信和形象。同时,一定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理解党委工作意图,始终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不能与党委政府唱反调。

二、抓班子,带队伍

事业的发展不是单靠哪一个人去推动,而是要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去完成。农村党支部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作为一班之长的党支部书记责任更大,心胸要开阔,要尊重人,要容得事,要用人格力量感化对你有意见的同志,带出一支战斗力强、作风过硬、群众拥护、上级信任的好班子。要主动担负起村级班子建设的责任,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搞一言堂、家长制和个人小圈子,要从大局出发,做到民主议事、和谐共事、团结干事,做团结的模范,充分发挥两套班子和“两委”每个成员的作用,积极支持其他村级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形成村级班子的整体合力。希望大家要汲取“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都得跨台”的经验教训,共同唱好农村工作和农村经济发展这台大戏。

三、谋发展,善创新

在实际工作中,嘎查村党支部支书要特别注意培养自身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使群众学有路子,干有奔头。

一是要带头发展产业,发家致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时期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的模范带头作用,应该集中体现在致富奔小康上,体现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如果我们整天

叫群众发展产业,让群众发家致富,而我们什么都不搞,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说的话谁听,还能怎么带领群众致富。作为村支部书记你们应该想富、敢富、会富,你们应该带头干,你们都要有自己的产业或实业,都要有事干,有财发,成为当地的致富能人,成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给群众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村党支部在群众中才能有威信。在此,我想鼓励大家:一定要有成为首富的决心,有成为企业家、大老板的雄心,既要政治上求进步,又要做经济上的龙头老大,不但在政治上有发言权,在经济上也能讲得起话。

二是要有开拓创新精神,想方设法培植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发展了,村里有了积累,干部好当、人好管、事好办;集体经济薄弱,无力为群众搞服务,村支部就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就会失去凝聚力和吸引力,就会说话不灵、办事不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每一个村、每一位村支部书记不容回避、必须直接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作为村支部书记,绝不能悲观失望,我们相信大家的智慧和能力,只要大家肯动脑筋、肯想办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一定能够走出困境,探索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四、讲方法,求实效。

正确的领导方法是顺利完成村级各项任务的基本前提。各位做为农村工作的具体领导者和组织者,一定要熟练掌握好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群众路线的方法。创造性地做好群众的工作,对群众一时不认识、不理解的事,要苦口婆心,千方百计,入情入理,做好工作;对群众已经认识、理解的事,要立说立行,

真抓实干。做任何事情,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遇事同群众多沟通,多商量,信民爱民。要看到,群众大多数还是通情达理的。平时我们多到群众那里走一走,听一听,说上几句温暖、知心的话,每年办上一两件实实在在的事,群众就会感到满足,就会理解和支持你们。

二是突出重点的方法。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作为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善于抓带动全局的关键工作,找出影响工作的“关节点”。当前最关键的就是要立足本身实际,找准一条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经济、奔康致富的路子。每个阶段突出一两个工作重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三是以身作则的方法。同志们大都生长在本村,家族、亲属、朋友、邻里关系错综复杂,如果我们处事不公,在这方面站不住脚,就会失信于群众,失去工作的根基。凡令“正”则行,凡事“公”则立。对村里的工作,大家一定要讲党性,讲原则,讲正气,要不分亲疏,不论远近。只要大家公正不护短,公开不藏私,公平不歪斜,去掉私心杂念,秉公办事,就一定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另外,大家还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真正做到清正廉洁。只有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不贪不沾,两袖清风,我们说话才有份量,才能底气足,腰杆壮。强调清正廉洁,并不是不要正常的经济交往,只要有利于全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为群众谋福利,该交往的交往,该花的还要花。但必须讲清楚,把事情办明白。

四是民主法治的方法。现在,农民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增强,做好农村工作,就要认清这些变化,自觉摆正同群众的关系,尊重农民的各项权利。当前的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无论任何时候,我们作决策、办

事情,都要学会运用民主的、法制的手段解决农村各种棘手问题。

新年伊始,百事待举,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党委政府殷切的希望新一届嘎查村党支部书记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在自己的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要有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之意;要有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之实;要有驾驭市场,共同致富之能;要有执政为民,体贴群众之心;要有公道正派,廉洁自律之德;要有坚持真理,树立正气之威”。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扎实工作,积极谋划好本村发展方向,切实履行好肩负的职责,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立新功!同时,在这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借此机会给大家拜个早年,并通过大家向全镇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

推荐第7篇:做好三换工作 破解三农难题心得体会

统筹城乡重点在“三农”,“三农”问题核心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富裕农民的基础在于盘活农业生产要素和农民生活资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试行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农村承包地换城市社保、林地承包权换股份收益”的“三换”工作,对于实现转移农民、安置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实施“三换”工作十分紧迫

2、工业化亟待实施“三换”。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全市上下正大办工业,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目前正在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13个,规划用地107865亩,实际开发37185亩,政府实批20385亩,缺口70680亩。工业用地指标不足致使许多好的工业项目搁置,严重影响工业发展,而农村农家大院和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在。据国土部门提供资料,农村居民居住点共占地31.15万亩,户均达0.49亩。如果户均减少宅基地0.12亩,全市可置换出建设用地7.84万亩,可大大缓解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矛盾问题。

3、农业现代化呼唤“三换”。农业发展方向在于现代化,现代农业必需走规模经营之路。然而,目前农村实行分户、小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状况,导致产业规模小、效益低,农业发展动力日益微弱,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行“三换”,让移居城镇的农民放弃土地和林权,把土地和林权逐步向专业大户或经营企业集中,以利于更好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三换”的基本思路和重点

“三换”以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和城乡一体为目标,以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为重点,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以人为本理念,对愿意放弃“农村宅基地、农村承包地和林地承包权”的农户,探索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保障住有所居;农村承包地换社会保障,保障难有所解;集体林权换股份收益,保障换有所得”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用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思路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基本原则,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由村民提出申请,村委会汇总逐级上报乡(镇)、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原宅基地经有关部门核准面积、评估作价后,由国土管理部门收储到宅基地收储中心,统一安排使用。经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按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既可以到城镇选择一定面积的安置房,或到商贸小区置换部分商贸用房,也可以选择货币安置到政府统一规划区自行建房。不论采取哪一种补偿方式,农民均拥有完整产权。

——用农村承包地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民凭迁入地户口申请手续和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三换”有关证明,到迁入地公安机关进行城镇居民户口登记。已办理城镇居民户口的人员,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和社保等政策,对尚未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但已经参加新农合的人员,当年可继续享受新农合补助政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要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就近安排入学,并继续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居民平等的受教育权。

——用林地承包权换股份。在实行林权制度改革后,对不愿意放弃林地承包权的农民,可以把潜在的资源转为现实的资本。即农民把林业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采取入股、转包、转让等多种形式,将林权流转给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或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林权流转收益归农民所有,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又促进林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推进“三换”工作主要措施

1、重点突破。一是突出重点区域。以月河川道为重点,依托安康中心城市西扩和九个县城及重点集镇,打造“三换”试验示范区。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优先选择工作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资金保障能力的镇、村和农户率先启动。二是突出重点产业。大力引导进城农民以园区经济、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

二、三产业。着力培育以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生物制造、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为主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为农民进城务工创业提供优质平台。三是突出重点对象。以个体经营户、大中专毕业生和长期在外务工农民为重点,率先实施“三换”,引导其优先进入城市务工创业定居。

2、服务引导。“三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统筹城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以“三换”带动全局的重要性,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搞好换前、换中、换后的系列服务,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优化城市创业和居住环境,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按照农民进城居住社区化、社会保障市民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的思路,集中搞好社保服务,全面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户户都有住房、人人都有社保、家家都有收益”的目标。尤其要加强农民进城安居后的后续引导、服务,为农民务工创业定居送政策、出主意、解难题,帮助其最大限度增加收入,尽快转为市民。

3、政策保障。实施“三换”要以尊重和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发展权益为根本,制定出台一系列具体实施政策,快速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及时建立“三换”利益补偿制度和新型农民转市民制度,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户籍、社保、公共财政等改革,形成统筹城乡的制度框架。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实现城乡一体,促进城乡人口合理双向流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统筹土地管理和使用,把置换收储的承包地集中到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以城镇建设为主,把“三换”安置重点作为关注民生、赢得民心的最大亮点。拓宽农村金融渠道,推行农民单户抵押、户户联保等多种形式抵押担保,进一步开拓农村信贷市场,解决农民融资难题。用足用好奖扶政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切实保障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推荐第8篇:三农

恶劣的越南热带丛林地理环境使美军深深陷入了泥潭,而丛林战似乎成了越战的代名词。山高谷深.密林沟壑、火热潮湿、虫蛇出没。这样的作战环境使美军完全放不开手脚.虽然美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了很大优势。而且许多武器甚至是手榴弹在丛林作战时的战术都受到了影响,不得不针对环境创出许多新的方法,而这个代价是鲜血和生命。惨痛的教训使美军在越战后开始重新审视丛林战,并将其列入西点军校的训练项目。

在陆地边界上与中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 东:朝鲜(以鸭绿江和图门江为界河)

北:俄罗斯(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河,同时大兴凯湖是中俄两国的界湖)、蒙古(以贝尔湖为界湖)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它与中国关于帕米尔高原的划界也已经结束,原来地图上是虚线的“未定国界”变为实线的“国界”了。)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通过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1/3的克什米尔地区相接)

西南:印度(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称为“锡金邦”,1975年印度派军队进入该国内,几年后宣布其并入印度。中国原来一直不予承认,这也是中印之间的一个敏感话题。今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将一张印度地图送给辛格总理,上面就将锡金划入印度了。)、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广西东兴北仑河为界河),同时与越南的关于北部湾划界问题也将解决,中国将撤出几个实际控制的小岛,同时将北部湾北部的海域划回中国。去年报纸上还炒作过,某些的标题吓人的很。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 东为韩国、日本(隔黄海与东海) 东南为菲律宾

南为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以上都是以南中国海相隔)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公开承认并拥有核武器国家是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不公开承认但确认拥有核武器国家:以色列。可能已拥有核武器国家:朝鲜。正积极发展但还未拥有核武器国家:伊朗。

推荐第9篇:三农

温铁军:三农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1 更新时间:2006-4-23

——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

今年以来,三农问题被提高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被强调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于是,社会各界便纷纷热炒“三农问题”。此刻应该提示的是有关背景: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广泛讨论和相关政策研究。兹摘要如下:

1989-1991年出现了改革以来首次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长速度为负数的情况。农业部范小建副部长曾经骑自行车考察20多个县,他关于农民负担过重的政策建议得到当时农业部刘中一部长的重视,中央十四大之前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也有很多老同志提出过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意见。

1993年农业部刘江部长组织大批干部下乡蹲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司杜鹰司长通过安徽调研写出了“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当年5月《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解决农业问题“功夫在农外”。

此后,由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和“过热”,这些同志所提出的问题被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改革加快掩盖了。

1994-1995年粮食产量在需求拉动和价格政策刺激下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少数坚持搞农村基层调研的人提出“新一轮粮食过剩”的可能,1995年有“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以及对过度紧缩影响就业和内需的不同意见,1996年则有“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等文章引起讨论。1996年秋季,以“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为标题的文章,发表在《战略与管理》上,明确分析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从基层调研出发、比较实事求是的政策研究工作,都发生在1997年再次出现“卖粮难”之前,对那以后的问题,确曾提前予以警示。看来,不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而是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科学决策”客观上没有条件实行;或云“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一、“三农”问题是怎样被提出的?

社会上一般误认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才被决策层采纳的”。但有“温三农”绰号的温铁军却不能苟同。他在2003年4月9日回答安徽《决策咨询》编辑部记者采访时,针对性地回顾了十多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提出和观点的形成过程。

记者:温铁军同志,从我能够搜集到的资料看,是您早在1996年就把“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作为两个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提出的。我们的问题是,您为什么把农民问题置于三农问题的首位,为什么说“中国并不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是一个农民大国”?还提出“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农业经济科学”;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行综合的改革,并且出路在三农之外,这如何理解? 温铁军:看来,你们是有备而来。但这几个问题在我1993年以来的文章中都作了很详细的说明,拿来读一下答案就出来了。为了不耽误读者的时间,也给你们一个“独家”,我想换个话题。

安徽不仅是大包干的发源地之一,其实,也是我们10年前讨论并且基本上形成三农问题的主要观点的地方。因此,尽管我历来不愿意参与北京学术界的争论,但却认为应该把三农问题提出的过程作为背景介绍给安徽的读者。

其实三农问题的有关讨论的源头是比较远的,并不是近来才提出。而且应该说是科学决策的产物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说远,可以从1985年农村政策部门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讨论开通城乡的政策算起;因为从那以后,耕地的“双重功能”问题、“8亿人给2亿人搞饭吃”的问题等等,农村政策负责人早就都提出来了。其实,我们历来就强调城乡二元结构属于中国的“基本体制矛盾”,直到去年党的十六大把这个观点写入正式文件。所以,应该说经历了18年的反复了。

说近,可以从1991年后的关于农民负担的调研和政策讨论算起;从那以后,今天才引起人们关注的农村的税费改革、金融改革、机构改革和流通改革等,各种“农业外部”宏观环境的改革早已相继进入试验课题,至今也有十多年了。

说最近,也得从1996年“三农问题”这个概念的正式见诸报刊发表算起。那以后的问题,似乎更加复杂、日益严峻。因此,最少也有7个年头了吧。

1985年农村政策部门提出的开通城乡的建议没有条件实行。1988年价格改革失利、通货膨胀发生,1989年搞“关停并转”导致城市“三角债”、经济下滑,在这样的宏观变化影响下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连续3年下降,这在改革后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时,农业部范小建司长(现任副部长)骑自行车微服私访了20多个县,了解农民负担问题,并把调查结果上报给农业部,指出农民收入下降导致相对负担很重,已经影响到党和农民的政治关系。刘中一部长对他的调查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并且力排众议,决定以个人名义实事求是地向上汇报。这时期,还有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前后的很多讨论。可见,90年代初期就已经发现并涉及到了三农问题的相关内容,政府有关部门是清楚的,只是还未引起社会上足够的重视。

第二次关于三农问题的深入讨论是在1993年。政府换届之后,农业部的刘江部长组织人员到各地蹲点,当时农村实验区办公室主任杜鹰同志(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农村司长)带人在安徽蹲点,对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和工商等各部门做了大量调查,形成了题为“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的调查报告。该报告那时就已经强调,农业农村问题涉及到包括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和工商等的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不应该再就农业谈农业。刘江同志也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93年年中,我作为调查组成员,根据安徽调查在《经济日报》上公开发表了题为“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的文章,认为农村问题主要受宏观政策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

之后的1993到1996年期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期,需求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又有增长,农村困境相对缓解;同期的城市改革力度加大,反映农村问题的声音虽然小了,但讨论却在不断深化。 一方面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朱副总理曾经强调“三不”,即:土地不能动,粮价不能低,负担不能重;另一方面,从1993年开始,在温家宝和陈俊生等领导同志的指导下,现在人们重视的问题,如土地制度、税费与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乡镇企业的股权交易,以及西部贫困地区和山区、牧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已经列入政策试验课题。

尤其是在1995年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指出三大差距在扩大,并警告这样下去“恐会酿成大祸”(后来此话不幸而言中),使政策界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例如,当时尽管没有宏观部门统一协调,但仍然形成国家11部委于1995年自动联合起来,开展农村小城镇改革发展试验的现象,并在江苏昆山召开了第一次“小城镇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这在25年的改革决策中是前所未有的,表明决策研究领域的大多数同志对三农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

此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数千万农民工进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也提出来了。随之,国务院发展中心、中国社科院、农业部农研中心等8个单位的专家联合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这就涉及城乡二元结构如何突破、城镇化如何发展等课题。具体政策实验也相继开展。可以说,从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问题不断演化,有关部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也有好的研究思路和具体做法。

在1995年秋粮上市之前,我们对中部粮食主产区进行调查。认为用价格政策过度刺激粮食生产,会导致1995-1996粮食年度出现过剩。在一次全国政协召开的座谈会上,我把粮食可能出现过剩的问题提了出来。与我同感的还有前国家体改委农村司的李铁,不过,那时我们确实是“少数”,尽管也汇报了,可那些跟从主流的人却没反应,我就写了“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大胆分析“丰收的代价”,从粮食周期这个农民都懂的常识谈起,分析粮食问题与财政、金融、外贸等宏观政策的相关。这与1993年写“功夫在农外”的思路是一致的。

由于1996年粮价继续提高、继续刺激粮食高产,因此,当年粮食产量提前4年实现了2000年的粮食产量目标。从当时来看,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确实挺上去了,以粮为纲的感觉似乎又有了。但其结果是什么呢?由于人口并没有随着粮食产量而增长上去,也就是说,消费并未增长上去。简单说就是:有了2000年的粮食产量,而没有2000年的人口,必然出现过剩。正是基于此,“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一文才被许多报刊转载,大家开始觉得这种提法有意思了。学术界也有类似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关于粮价被动地受物价指数影响的量化研究,针对性地对当时主流认定粮价带动物价的观点提出反诘。

1997年后粮食果然积压,重现了1984年粮食大规模增产后出现的卖粮难问题。因此,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又连续下降,农业农村的矛盾又开始凸现出来,继而引起了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式的讨论。我又写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先内部征求意见,到1996年秋季,我在《战略与管理》上公开发表了“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综合以往政策试验的研究成果,提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认为只有宏观政策对应解决,或缓解这两个基本矛盾,三农问题才能得到合理地解决。

至此,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正式见诸报刊。需要再次强调一下,三农问题的提出过程由来已久,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一致的,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1985年“开通城乡”的提出;到1991年范小建的调查、刘中一部长对调查报告的肯定,和十三届八中全会前后的讨论;再到1993年杜鹰同志主持在农业大省安徽的调查被刘江部长肯定;最后是1996年以后关于粮食政策的不同意见„„;总之,大凡了解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人员从来都坚持认为,农村问题主要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是怎样被研究的?

记者:这期间,决策层对解决三农问题搞过一些试点吗?

温铁军:在1993-1994年期间,直接受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的农村实验区办公室提出了第二批试验课题,其中就有在安徽太和等地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那时就认为,税费改革是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但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当时是把税费改革与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

这与后来搞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最大的不同在于:1993年税改与粮改相结合的办法本来就是基层创造的,很有“中国特色”:在免除农民税费的同时,一亩地缴一百斤粮。全国当时2亿亩耕地,那么国家会得到至少2000亿斤的粮食储备,足够平抑市场,不用担心粮食安全问题。而且,这2000亿粮食是按公粮方式收的,没有成本。正常情况下,政府手中只要掌握1500亿斤粮食就够了。当时全国有5个省份分别布置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有的地方农民缴100斤粮食不够,提高到120斤,复种指数高的“吨粮田”也不超过150斤。由于基本上防止了跑冒滴漏,把这些粮食折算成现金,农民负担最多也就70多元。

其实,坚持农村调查的人当时不光是提出问题、进行调查,而且还通过实验进行具体政策操作。除了上述涉及中长期发展的政策试验课题外,1993年还在河南搞了商、粮、供、贸、物五大流通系统全面改革的流通体制改革实验。也就是说,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都早已不在单纯农业领域中了。

客观上看,1995年我们为什么说“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1996年又写了“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其实主要就是根据上述的实验课题,根据基层的经验,从客观实际入手,逐步创造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因此,1993年以来的那些成果,都是根据基层经验和科学试验提出的,相关的政策思路也是清晰的。

综上所述,如果要按照温总理强调的,改变那些不适合或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既不能照搬某种理论,也不能就粮食谈粮食,就农业谈农业。需要认真反思,不惟书、不惟上,重新端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

三、由决策层的重视到全社会的关注

记者:决策层和全社会是如何重视和看待三农问题的?

温铁军:中央对这个问题在政策层面上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地深化。比如,1998年江泽民同志到苏南视察,指出乡镇企业是农村发展的大战略,同一年又指出城镇化是个大战略。温家宝同志对我们在政策科学中的试验和国家各有关部委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予以肯定,决策的科学性逐渐在中央层面上反映出来。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正式形成了一个政治局讨论通过的跨世纪的农村工作指导性文件。之所以说这个文件的意义非常重大,是因为它把家庭承包、乡镇企业、城镇化都作为农村发展的大战略肯定下来。尤为重要的是,十五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农村改革是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这个提法之所以很重要,就在于重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

接着,1999年前后,中央的农村政策讨论中就不再单纯强调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结构调整,这是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在决策思路上的一个重大提法,它与以往在决策领域中做的研究和实验还是相关的。可见,中央对三农问题认识的程度是相当高的。

在中央科学决策的鼓舞下,1999年夏季,我根据那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在中国农大做的博士论文摘要,改写成“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1999年12月份的《读书》杂志上,不仅把现在的三农问题,也把100多年来历史上的三农问题做了分析。到2000年,我又进一步把课题报告扩充为一本书,正题是《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副题还是“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没想到的是,课题和文章都分别得了奖。这也许表明了学术界的认可。到这时,三农问题在理论上的梳理大体上也清楚了。

2000年初,湖北李昌平给朱总理写了一封信,把三农问题形象概括为三句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同期,1999年上海学者曹锦清到河南农村基层考察以后写出《黄河边上的中国》;李昌平又把他的信引发的一系列的事情,写成《我向总理说实话》,于2001年出版,进一步引起社会广泛反应。他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推动作用。

到这时,政策理论成果有了,社会反响也有了,那么,到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就正式变成一个不仅为决策层理论界关注、而且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四、“三农”问题在政策思路上的变化

记者:从你的介绍可知,党和政府历来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那么,决策层如何破解三农难题?

温铁军:城乡二元结构的概念第一次写进十六大的文件中,这是从1995年2月江泽民同志对三大矛盾予以明晰以来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城乡差别当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阻碍。说明新的领导集体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这是对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清醒认识的结晶,是与时俱进的直接表现。

十六大之后,离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我们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而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今年1月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这些问题的表述非常之客观,非常之现实,反映出“实事求是”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在十六大和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有明确的体现。三农问题在党的领导同志交接班的时候得到特殊强调,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日程中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今年1月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个最重要的提法:“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结合在一起,把三农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接着今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又把三农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我们从事农村研究的人来说是非常欣慰和深受鼓舞的。

因为有了这样的高度重视,最近一两年,所有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都在广泛地展开,比如农村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税费改革与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以及农村土地问题、农民权益问题、村民自治问题等等。尤其是胡锦涛同志在平山县西柏坡讲的“两个务必”,这对我们关于三农问题严重性的讨论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好大喜功,文过饰非,不能坚持“两个务必”,就无法讨论今天严峻而复杂的三农问题。

记者:那么,有哪些迹象表明三农问题正在从政策层面上加以解决?

温铁军:我们应该看到,这两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都有很明确的政策思路。具体表现在“十五”计划提出“以人为本”,提出每年转移农民工进城的具体目标,并强调了城镇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说从“十五”计划以来,中央高层的政策思路是越来越清楚。再比如,尽管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试点遇到很多困难,去年仍然下发了“两办”文件强调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农民负担是“高压线”,谁碰就摘谁的乌纱帽。接着,今年国办一号文件出台了打破一切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要促进农民能够通过非农就业增加收入,就要破除一切限制和障碍,使进城的农民工得到公正的待遇。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的问题正在通过打工的政策得到体现。为此,各地也都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前所未有的“干货”是,今年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财政新增的科教文卫开支,要向农村基层倾斜。另外,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又特别强调了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城镇化。

最近,温总理又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问题。信用社正朝着农村合作银行改制,农村金融的其他形式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温总理的高度关注下,国土资源部正在总结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一级市场的各项实验经验。进入一级市场的方式是,公益性的建设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入股;工商企业用地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租赁。这就是说,把土地的增值收益留给农村和农民。并且中央正在出台文件,严格限制征占范围,只有纯粹公益性用地由政府出面征用,其他一律走市场。此外,在计划投资上,开始强调和农村、农民直接相关的一些领域要增加投资。比如说,适合农村发展的道路建设、水利建设,以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六小工程”,将成为今后的农村投资重点。财政正在增加向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总之,党和政府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政策思路上都开始向农村和农民倾斜。

综上所述,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越来越清晰,这将有利于三农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记者:但是我们在基层还可以随处看到乡镇企业频频倒闭、农民土地被征占„„

温铁军:问题当然很多,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这些也是新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遗留问题。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温家宝总理不仅特别重视科学决策,而且强调分区决策,他说,我们国家这么大,各地的生产力水平差别很明显,各地的经济结构有很大不同,恐怕不能一刀切。党和政府不仅已经下了决心,而且会更加实事求是,那我们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温家宝同志强调的农村“生产力”,我觉得应该是特指那2亿3千万小农户,其中40%是纯农户,37%是以农业为主的兼业农户,也就是说,我国77%的农户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这就是无法与照搬的上层建筑相适应的现实生产力,这就是我们考虑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

推荐第10篇:17月“三农”工作情况汇报

1-7月“三农”工作情况汇报

市农办 2012年8月10日

一、农村环境整治情况

今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实施“四三六”工程,以“学攸县、见行动”为主题,强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现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在今年环境整治攻坚行动中,全市乡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环境卫生脏、乱、差状况得到有效改变。大多数地方已看不到裸露垃圾、看不到污水乱流、看不到乱堆乱放。6月上旬,全市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联合督查,27个示范试点乡镇中,有25个考评为一类乡镇,占92.6%;306个示范创建村中,有266个考评为一类村,占86.7%。全市乡村“三清”率(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达到90%,“五改”率(改水、改厕、改厨、改栏、改浴)达到40%。二是一些生活陋习明显改变。农村环境整治攻坚行动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一些群众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革除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乱倒乱堆的不良陋习。多数农户勤扫庭院、定时保洁的卫生习惯正在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分户处理的模式逐步推广。三是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今年,各地加快了乡村道路建设,到目前止,全市共硬化农村道路4.1万公里。其中,通乡公路1620公里、通村公路10180公里、通组道路29200公里,新建和疏浚渠道2.3万公里,新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99.8

1

万人,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8万口、生活污水处理系统1300多处,路边、渠边、房边“三边”植树5.8万多株。农村道路硬化平坦,沟渠流水干净清澈,多数村庄的“三边”已是绿树成荫。

今年来的农村环境整治攻坚行动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为了强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全市各级都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将任务层层分解到各地各部门。我市农村实行市级领导联点、县级领导联乡镇、乡镇领导联村场、村场干部联组、组长和党员联农户、部门单位结对帮扶示范点的农村环境整治责任体系。市委黄兰香书记,市政府盛荣华市长等21位市级领导结合新农村建设,领办了农村环境整治联系点,多次深入点上督促指导农村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市直53个单位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一批清洁家园样板创建村。市农办已两次召开全市农村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现场督战会,两次组织或参与督查考评。市环保局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集中整治12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重点推广环境污染整治项目81个。华容县坚持每星期由县级领导带队下乡督查,督查足迹遍及全县20多个乡镇、400多个村场。二是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今年2月下旬,市里召开以农村环境整治攻坚为主题的“学攸县、见行动”动员大会以后,各县、市(区)都召开了相应的动员大会,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大宣讲。市县两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宣传报导。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教育引导和宣传发动,营造了浓厚的农村环境整治攻坚氛围。汨罗市除召开动员大会和组织媒体宣传外,还设臵宣传牌2100多块、刷写墙体标语9万多条、印发宣传资料等20万份,组织300多名老干部、学生

2

等进村入户劝导和动员,农村环境整治攻坚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清洁家园成为了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完善设施建设。上半年全市共投入农村环境整治资金5.1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3.1亿,部门及集体投入7500万,社会募集及农民自筹1.27亿。10个城乡统筹试点镇、17个示范创建片和306个创建村共投入2.87亿元,新建垃圾围(池)11.8万个,购臵清运车1337辆、垃圾桶12.7万个。湘阴县累计投入农村环境整治资金4400多万元,按照“一镇一场、一村一点、两户一池、一户一桶”要求,完善环卫设施建设,共新建垃圾处理场100多个、垃圾池(箱)10万多个,配备清运车660多辆。岳阳楼区采用“区级统筹、乡村配套、村民自筹、社会支持”的模式,现已投入环境整治资金2764万元,除用于农村环境整治设施建设外,还解决了304名保洁员工资。四是加大攻坚力度,突出整治重点。全市上下按照“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思路,突出抓了三个重点:首先清除陈年垃圾。各地深入发动农民群众,全面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的“三清”突击月活动。11个县市区共疏浚下水道和排水沟1500多公里,清除陈年垃圾及污泥50多万吨。仅平江县三市镇白尔村,投入86万元,清除村内43口山塘的陈年淤泥垃圾近100吨。其次,坚持日常保洁。多数乡村都建立了保洁员制度,配齐了“三员”,即保洁员、回收员和监督员。保洁员负责公共区域及时清扫,回收员负责可回收垃圾回收,监督员适时督促检查,做到了环境卫生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抓。再次,打造整治亮点。各地一手抓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试点镇、示范创建片(村)、主干道路沿线、集镇附近、景点周边环境整治攻坚;一手抓调动基层干群积极性,集中财力、物力、人

3

力,努力打造一批农村环境整治攻坚的亮点。如华容县护城乡五星村和万庾镇黄山村,汨罗市桃林寺镇十龙桥村、东塘村和黄柏镇神鼎村,平江县伍市镇石桥村、园艺村,岳阳县新墙镇清水村和麻塘镇畔湖村,湘阴县新泉镇王家寨村和白泥湖乡楠竹村,临湘市江南镇长江村,君山区柳林洲镇新洲村等等。这些村在“洁化”的基础上,已着手“绿化”、“美化”、“亮化”。五是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各地认真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了一些好的管理机制。首先,创新垃圾处理机制。许多乡村通过“户分类、村回收、就地沤制堆肥、焚烧”等方式,做到了垃圾不出村组,尽量减少清运量。华容县还在设施建设上创新,把沤制、回收、焚烧“三池合一”,每户一个池,建立垃圾处理分户责任制。其次创新卫生保洁机制。多数地方组建了环境整治农民理事会或环保专业合作社,把卫生清扫、垃圾清运、常年保洁等事项,交给农民自己做、自己管,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平江县80%的村成立了环境整治农民理事会,60%的乡镇成立了农村环保专业合作社,农村环境整治正朝着制度化、常态化、社会化推进。再次,创新督查考评机制。市里坚持每季一督查、半年一考评的制度。上半年组织了两次全市性督查,7月5-6日召开全市农村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流动现场会,综合督查和现场打分,评出了

一、

二、三等奖。一等奖一个,发奖金20万元;二等奖两个,各发奖金10万元;三等奖三个,各发奖金5万元。县乡两级也创新了一些督查考评办法。汨罗市采取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讲评,财政拿出1000万元以奖代投,对搞得好的乡村,在会场发奖金,贴彩照;对搞得差的乡村,在会场交罚款,贴黑白照。临湘市江南镇,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村入户搞考评,拿出10万元

4

作环境整治专项奖金。平江县伍市镇,在考评中组织学生对村组、农户打分,既公正公平,又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参与整治。华容县护城乡五星村,13个村民小组都由妇女担任组长并兼保洁员,充分发挥妇女在环境整治中的作用。

二、粮食生产情况

今年,我们按照省政府主推三项技术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粮食生产目标考核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责任制落实,做到领导组织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目标分解到位、督查考核到位、奖罚落实到位,集中力量强攻薄弱环节,政策扶持再给力,基础建设再加力,科技服务更用力,全市粮食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全市早稻面积346.8万亩,比去年增加7.8万亩;中稻播种面积46万亩,同比减少2.4万亩;晚稻播种面积381万亩,同比增加7万亩;春玉米种植面积54.2万亩,同比增加18.7万亩;冬种小麦23.8万亩,同比增加9.42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将达到892万亩,同比增加13万亩。二是总产稳定增加。早稻生长期间,虽然阴雨天多,日照偏少,但温度正常,有效积温差异不大,根据现场测产和综合分析,今年早稻平均亩产390公斤左右,比去年增加5公斤,增1.3%,总产135.25万吨,比去年增加4.53万吨,增3.47%;山丘区玉米由于雨水充沛,出苗整齐,长势旺盛,通过专家测产,平均亩产480公斤,比去年增加43.2公斤,总产26万吨,比去年增加10.5万吨,同比增长67.8%;小麦受连续阴雨天气影响较大,生育期推迟、倒伏面积大、赤霉病发病严重、单产减少,但由于种植面积增加,总产仍比去年增加1.2万吨,增长28.1%;中稻生长良好,病虫害防治到位,预计达到高产水平。

5

在2011年取得全省粮食生产第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全市粮食生产亮点突出:一是集中育秧范围更广。在去年小范围试点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今年我市集中育秧范围更广、争取省里支持更大、效果更好。全市共争取省集中育秧专项资金2550万元,占全省的21.25%,在6县市3区的98个乡镇,建立集中育秧点5324个,集中育秧3.6万亩,抛插大田79.6万亩,全省集中育秧现场会在湘阴县召开,华容县、岳阳县、湘阴县被评为全省集中育秧先进单位。通过集中育秧,有效克服了部分农户缺技术、少劳力的困难,达到了压单扩双、减少直播、遏制抛荒的效果,同步推进了统一品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二是高产创建规模更大。粮食高产创建是集成高产技术、提高粮食单产、辐射带动大面平衡增产的重要手段。今年全市6县市3区共创办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乡镇4个,万亩早稻高产创建示范片9个,玉米示范片5个,晚稻示范片24个,示范片比去年增加18个。示范区内全部实现了“六统一”,结合湖南洞庭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岳优杯”高产创建竞赛示范活动,粮食高产创建热潮在全市掀起,促进了大面积平衡增产。三是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示范效果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在平江、汨罗、湘阴、临湘等地开展示范,累计示范面积达到56万亩,积极探讨双季稻高产模式及其配套技术,2011年全市超级杂交稻推广面积达到148万亩,平均亩产508.4公斤,比非超级杂交稻多74公斤。屈原现代农业示范区主动与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对接,今年新引进“两优1128”、“C两优608”两个品种,示范面积分别达到103亩、101亩,在袁隆平院士的专家团队指导

6

下,预计平均单产分别达到920公斤以上和910公斤以上,示范效果明显,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四是技术服务更加实在。农业系统干部始终保持着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特别是近年来面对上级的新要求、农民的新期待和气候变化的新形势,农技干部长期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政策宣传。在技术培训上,今年全市共开展较大规模的科技下乡活动11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271场,指导培训农民12万人,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2万份(册);在良种推广上,全市共设立品种筛选点7个,试种品种70个,优选出一批适宜本市种植的新品种,在汨罗引进试种的“吉湘2188”玉米新品种,示范面积在百亩以上,平均单产达到734.42公斤,增产效果显著,受到省农业厅和当地农民的好评,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在防灾减灾上,针对持续阴雨寡照、暴雨洪涝和水稻病虫害异常发生的形势,及时预警,迅速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全力组织农业系统干部深入一线指导,大规模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全市共指导防治692万亩次,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有效减少了病虫害损失,全市水稻没有因病虫害造成减产。五是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今年,全市承包耕地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发展到20693户,新增920户,总承包面积93万亩,增加4.1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8%,户均承包面积达45亩。全市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发展到36个,今年早稻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到53.4万亩,服务覆盖率15.5%,其中湘阴县、屈原区的早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覆盖率超过50%。晚稻统防统治面积达到70万亩,覆盖率达到18.4%。

7

三、水务工作情况

1、最新雨情水情:

雨情:据统计,元月1日至8月5日,全市面上平均降雨1215毫米,与历年同期(1054毫米)相比偏多15.2%。其中1-7月全市面上平均降雨1175毫米,偏多14.2%。受9号台风“苏拉”影响,8月3日至5日,我市普降中到大雨,部份地区暴雨,局部大暴雨,面上平均降雨40毫米。据湖南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统计,4日8时至5日8时我市面上降雨超过了50毫米的有37个站,100毫米以上的有4个站,分别为临湘市江南镇151.2毫米、烟竹水库116.3毫米、乘风乡108.4毫米、君山区广兴镇102.6毫米。

水情:洞庭湖区水位6月下旬以来出现了一次明显的涨落过程。城陵矶站从6月27日的28.18米复涨,至7月30日10时峰值水位达33.44米,为近10年来最高水位,之后,水位平缓下降,至8月5日8时,城陵矶站水位32.82米,较历年同期偏高3.75米。此次湖区涨水主要原因为江湖洪水碰头引起的,特别是7月22日-23日,三峡库区部分支流及区间普降大到暴雨,导致入库流量猛增。7月24日20时,三峡水库出现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峰71200秒立米,相应出库44050秒立米。24日至26日,三峡水库维持43000秒立米下泄。从27日开始,三峡水库加大下泄至45000秒立米左右,洞庭湖入湖流量也有了进一步增加,出湖顶托也更加明显。5日2时,三峡水库水位158.87米,入库27800秒立米,下泄37600秒立米。7月中旬以来,沅、资、湘、澧四水入湖流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沅水在7月中旬还出现了中等以上洪水过程。在此次洪水过程中,我市南洞庭湖部份堤垸超警戒水位,东洞庭湖沿线堤垸和长江

8

沿线城陵矶以上堤段、藕池河大部份堤段处于警戒水位之上。据统计,7月30日全市湖区有35个堤垸(万亩堤垸22个)超警戒水位,总堤长538公里。

目前,我市湖区内湖水位都在低控水位左右,水势较平稳。我市山丘区水库塘坝蓄水总体正常,全市水库塘坝总蓄水量15.06亿立米,占应蓄的81%,比历年同期偏多13%。其中大中型已蓄8.75亿立米,占应蓄的85%,较历年同期偏多11%。铁山水库的8月5日8时水位91.22米,库容5.09亿立米。

据市气象部门预测,此次降雨过程基本结束,近段我市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8月9日前后,受11号台风影响,预计我市面上有一次中等强度的降水过程。

2、水务工作亮点:

今年来,水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突出体现在“五新五扎实”上:一是着眼洪涝灾害新特点,扎实开展防汛抗灾工作。现在的防汛抗灾工作,受极端天气影响,灾害往往在瞬间发生,往往是一夜成灾,一旦发生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我们紧紧围绕“四个确保”和“三个一定不能”工作目标,积极应对,超前部署,科学调度,狠抓落实,努力将洪涝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6月14日全省山洪灾害防御暨水库防守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省委省政府对我市防汛抗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主要做到了“五强化”:强化防汛准备、强化科学调度、强化防守责任、强化抗灾措施、强化督促检查。二是着眼治水惠民新形势,扎实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全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持续掀起了水利建设热潮,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1亿元,较往年增长一倍,完成土石方5800万方,

9

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2万处。全市水利建设实现了“三加快”:民生水利建设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加快、生态水利建设加快。三是着眼水利管理新任务,扎实开展水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大水政执法力度,较好地促进了全市水事和谐。3月15日,全省河道采砂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明华副省长对我市河道采砂整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主要做到了“四严”:严密部署、严厉打击、严格审批、严防反弹。四是着眼水利发展新机制,扎实推进水利体制改革。首先,水资源管理取得显著成效。7月18日,水利部行政验收组一致认为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初步构建了节水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节水技术体系、经济结构体系、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水功能区达标率指标居全国前列,达到了规划的预期目标,探索出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经济社会快速协调的发展模式,为南方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乃至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一致通过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并建议授予我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同时,全市年用水总量从原来的31.2亿立米降至29.68亿立米,万元GDP取用水量从425立米降至233立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42立米降至133立米,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4,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452 立米。其次,水利投融资机制正逐步建立。2011年,市本级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697万元,2012年财政预算安排水利建设资金10278万元,比去年增加3581万元,增长53%。市政府已经组建市水建投,并注入资金2.4亿元,目前正开展城区水系整治工程。全市农民主动投资农田水利建设已形成热潮,农民投劳投资及吸纳社会资金总额超过2亿元,占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六成多。再次,水利工程建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水

10

务、发改、监察、财政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四厅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水利工程招标投标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制订了八条实施细则。市政府出台了《岳阳市小型水库安全管护员管理暂行办法》,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安全管护员的聘任、管理和考核工作。第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我市6个县市和君山区乡镇水利站单列,其余为综合设臵。全市所有乡镇均成立了防汛办,实现了“六有”:即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有经费。各县市区均成立了防汛抗旱服务队。五是着眼水利工作新要求,扎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我们以“更高工作标准、更富工作激情、更重务实创新、更多包容理解、更加文明廉洁”的“五更”作风建设活动为主线,通过开展“三创建”活动,有力推动了全局创先争优工作。

四、绿化创模情况

今年来,城市六区新增绿地164万㎡,占任务96.5%,其中绿化重点工程完成93.3万㎡,占任务97.2%,新建绿化村庄43个,占任务100%。近三年来,城区投入绿化资金15亿多元,新增绿地420多万㎡,建立街头小游园56处,巩固新建68个生态村庄。绿化创模主要验收指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88%(要求达40%以上)、绿地率38.51%(要求达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44平方米(要求达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0平方米(要求达6平方米以上)等全部达标,6月15日已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将于9月份接受全国绿委验收。8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迎国检动员大会。

第11篇:三农工作督查汇报

根据市总督查组统一部署,我们政协督查组在主席浦文海和督导员严世进的带领下,于6月底对全市上半年农业农村、全民创业及如皋港经济开发区、九华、郭园、长江、石庄、下原等6个镇(区)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督查。在督查过程中,我们听取了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到6个镇(区)实地进行了调查。从督查的情况看,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各项重点工作“双过半”情况良好,全民创业继续强势推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全民创业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今年上半年,全市各镇党委、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和全市农村全面奔小康会议精神,把“三农”问题和全民创业摆上了重要位置,围绕实施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着力推进农村各项重点工作,奋力冲刺“双过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利建设实效突显。

今年上半年,我市针对水利工程面临的新形势,从稳定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保障群众生活,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6月底全市完成总土方1714.7万方,其中完成中沟以上土方1047.98万方。1条一级河如海运河和3条二级河南凌河、丁堡河、龙游河工程均通过市级验收;焦港河薄湾段工程目前正在紧张有序的施工;三级河整治工程全部完成的37条,正在建的11条。四级河整治工程目前已完成534条,正在建的15条。如海灌区四期工程贯穿如皋南北受益范围11个镇,总面程417.9平方公里,该工程增加节水灌溉面程9628亩,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推广灌溉量水设施4200亩,总投资1250万元。上半年已完成天和桥车口、配套建筑物1050座、防渗渠42公里,干渠全部完成,支渠完成85%,所有工程都已投入运行,完成投资额1027.87万元,占投资总额82.23%。超额完成了农灌前的计划目标任务,后续工程农灌后组织实施。二案抽水闸维修工程于5月上旬全面完工,总投资额105万元,现已通过监理预验收。按照要求切实抓好防汛防旱工作的落实。由于河道整治工作的扎实推进,各项水利设施建设、维修的及时到位,今年5-6月份,在久旱未雨的情况下,较好地保障了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水利工程发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农林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可达19.10亿元,农业增加值10.48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7.52亿元和9.97亿元,分别增加9.05%和5.1%。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656元,增长25%。

一是种植业稳中有增。夏粮增产增收。夏粮“四增一降”即面积、亩产、总产、产值增加,价格降低。夏粮面积69.76万亩,与去年的69.65亩持平,亩产275公斤,比去年245公斤增加30公斤,增12.25%,总产19.18万吨,比去年17.09万吨增加2.09万吨,增12.40%,价格预计每公斤1.25元,比去年1.33元,下降0.08-0.1元,产值2.40亿元,比去年2.27亿元,增加0.13亿元,增加5.73%。油菜减产减收。油菜面积、单产、总产持平略减,油菜22.5万亩,减少0.46万亩,亩产170公斤,减少2公斤,总产3.825万吨,减少了0.11万吨,价格每公斤下降0.1元左右,产值1.03亿元,减少0.07亿元,同比下降5.7%。蔬菜减产增收。全市蔬菜面积减少、亩产值、总产值增加。上半年蔬菜面积18万亩,同比减2万亩,外向果蔬6.5万亩,同比增1万亩,设施栽培3.2万亩,增加1.2万亩,总产32.4万吨,减少1.2万吨,但蔬菜价格上涨20%,蔬菜产值4.21亿元,增加0.76亿元,增幅18.05%。

二是畜牧养殖业规模与效益双增长。由于生猪收购价格稳定,市委、市政府政策导向明显,龙头企业拉动等因素,农民养殖积极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今年以来生猪收购价格稳定,农民的养殖效益与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上半年畜禽养殖业总产值达5.51亿元,同比增长9.8%。生猪饲养量11

第12篇:三农工作督查汇报

根据市总督查组统一部署,我们政协督查组在主席浦文海和督导员严世进的带领下,于6月底对全市上半年农业农村、全民创业及如皋港经济开发区、九华、郭园、长江、石庄、下原等6个镇(区)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督查。在督查过程中,我们听取了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到6个镇(区)实地进行了调查。从督查的情况看,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各项重点工作“双过半”情况良好,全民创业继续强势推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全民创业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今年上半年,全市各镇党委、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和全市农村全面奔小康会议精神,把“三农”问题和全民创业摆上了重要位置,围绕实施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着力推进农村各项重点工作,奋力冲刺“双过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利建设实效突显。今年上半年,我市针对水利工程面临的新形势,从稳定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保障群众生活,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6月底全市完成总土方1714.7万方,其中完成中沟以上土方1047.98万方。1条一级河如海运河和3条二级河南凌河、丁堡河、龙游河工程均通过市级验收;焦港河薄湾段工程目前正在紧张有序的施工;三级河整治工程全部完成的37条,正在建的11条。四级河整治工程目前已完成534条,正在建的15条。如海灌区四期工程贯穿如皋南北受益范围11个镇,总面程417.9平方公里,该工程增加节水灌溉面程9628亩,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推广灌溉量水设施4200亩,总投资1250万元。上半年已完成天和桥车口、配套建筑物1050座、防渗渠42公里,干渠全部完成,支渠完成85%,所有工程都已投入运行,完成投资额1027.87万元,占投资总额82.23%。超额完成了农灌前的计划目标任务,后续工程农灌后组织实施。二案抽水闸维修工程于5月上旬全面完工,总投资额105万元,现已通过监理预验收。按照要求切实抓好防汛防旱工作的落实。由于河道整治工作的扎实推进,各项水利设施建设、维修的及时到位,今年5-6月份,在久旱未雨的情况下,较好地保障了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水利工程发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农林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可达19.10亿元,农业增加值10.48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7.52亿元和9.97亿元,分别增加9.05%和5.1%。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656元,增长25%。一是种植业稳中有增。夏粮增产增收。夏粮“四增一降”即面积、亩产、总产、产值增加,价格降低。夏粮面积69.76万亩,与去年的69.65亩持平,亩产275公斤,比去年245公斤增加30公斤,增12.25%,总产19.18万吨,比去年17.09万吨增加2.09万吨,增12.40%,价格预计每公斤1.25元,比去年1.33元,下降0.08-0.1元,产值2.40亿元,比去年2.27亿元,增加0.13亿元,增加5.73%。油菜减产减收。油菜面积、单产、总产持平略减,油菜22.5万亩,减少0.46万亩,亩产170公斤,减少2公斤,总产3.825万吨,减少了0.11万吨,价格每公斤下降0.1元左右,产值1.03亿元,减少0.07亿元,同比下降5.7%。蔬菜减产增收。全市蔬菜面积减少、亩产值、总产值增加。上半年蔬菜面积18万亩,同比减2万亩,外向果蔬6.5万亩,同比增1万亩,设施栽培3.2万亩,增加1.2万亩,总产32.4万吨,减少1.2万吨,但蔬菜价格上涨20%,蔬菜产值4.21亿元,增加0.76亿元,增幅18.05%。二是畜牧养殖业规模与效益双增长。由于生猪收购价格稳定,市委、市政府政策导向明显,龙头企业拉动等因素,农民养殖积极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今年以来生猪收购价格稳定,农民的养殖效益与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上半年畜禽养殖业总产值达5.51亿元,同比增长9.8%。生猪饲养量110万头,其中栏存68万头,同比增长12.7%,上市肥猪42万头,同比增长5%;家禽饲养量1980万羽,栏存930万羽,增长19.2%,上市600万羽;山羊饲养量45万只,波杂羊栏存5.1万只,上市2.8万只。三是花木林业稳中有减。受粮食直补,市场需求和价格的影响,花木生产发展势头锐减。上半年花木价格下降20-30%,花木面积增加约5000亩,上半年花木面积14.8比去年同期12万亩多2.8万亩,但花木产值3.7亿元,同比下降2.6%。四是蚕桑、渔业发展较快。蚕桑在林业中的贡献份额提升,茧价的回升和桑田的综合开发效益的提高,桑农扩桑积极性提高,上半年蚕桑全面增产增收。春蚕发种10.75万张,同比增加2.42万张,总产达9万担,同比增加1.6万担,价格每公斤22元,每公斤提高3.6元,产值达1.0亿元,同比增长0.32亿元,增幅47%。渔业产量、价格上升,淡水养殖面积9.05万亩,比上年增加0.4万亩;水产品总量1.1万吨,同比增长9.4%,上半年产值达1.23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2.51万亩,淡水养殖产量0.93万吨,淡水养殖产值达0.95亿元。

(三)项目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今年以来,我市强势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园区规模和档次再次实现新突破,上半年,全市开工建设农业园区135个,同比增29%,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计划投入量2.94亿元,同比增35%。其中投入量 50-500万元的112个,投资量超过500万元达南通市级考评线的农业园区

对乡镇“道路建设”的态度转变由前年抢着做去年政府骗着做演变为今年没人做的现状。今年各镇合计虽有50多公里省计划项目进行了招投标,但除东陈蒲陶线施工单位进场外,其它均因资金原因未与施工方签定合同进场施工。四是基金会清收工作效果不明显,有少数镇基金兑付时只能从有限的镇财政中挤出一部分,使镇财政压力加大。村级债务也是越积越重,超过了可承担的负荷,根据估算全市各个村居的平均负债在50万元以上。还要清醒的看到,镇村债务呈现有增无减之势,因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为农民办实事的工程,无一不是要投入资金,迫于各项工作考核的压力,镇村干部唯有举债实施工程建设,必将进一步加剧资金收支矛盾,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一是进一步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着力突破资金的瓶颈约束。为解决农村各项工作资金需求量大的现实矛盾,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对已出台的政策要严格执行,领导或部门表过的态,下面做了事就要算数。对工程补贴的方式要改进,可以1/3用于启动资金,1/3用于过程支出,1/3用于验收结帐,以缓解下面的资金矛盾。二是进一步加大统筹发展力度,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要正视对区域投入比例不合理的问题,调整财政收入分配结构,适当加大对困难地区交通建设的投入,改善环境条件,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尤其是对少数问题突出,明显制约发展,群众呼声很高的地方不妨挤出有限的财力,给予优先解决。三是高度重视镇村两级债务的化解。要认真研究村级债务的基本状况与特点,积极寻求化解的方法。要加强对镇债务情况、财政收支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建立镇财政收支监控与预警机制。在千方百计扩大财源增加收入的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教育的投入等既要鼓励奋发有为,也要坚持量力而行,尽量降低财政风险,确保社会稳定。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的监管。特别是要重视农村通达工程施工监管,克服个别镇重进度轻质量的问题,确保工程质量达到省规定标准,顺利通过验收,按时拿到资金补贴。

(二)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力度,强势推进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对照“双过半”目标要求,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仍存在着利用外资进展不快的问题。我们督查的6个镇(区),上半年合同利用外资实现“双个半”是如皋港经济开发区、石庄镇、下原镇,其余3个镇未实现“双过半”;到帐外资实现“双过半”的有石庄镇、下原镇,其余4个镇(区)未能实现“双过半”目标。针对上述状况,建议市委、市政府一是加强组织协调,继续发动全员招商、驻点招商,全面收集信息;精心组织各类招商活动,广泛宣传造势,形成强烈的招商氛围。二是进一步加强跟踪督查力度,健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倒轧时点,跟踪推进,重大项目实行日报制。三是强化服务。对大的招商项目和建设项目要建立指挥小组,统一协调,整体联动,实施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三)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推动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镇主要领导对大力组织推进全民创业思想认识有偏差,没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分管领导精力不集中,导致在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上没有足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处于消极应付和观望状态。二是组织力度不到位。发展民营经济的潜力在民间,活力在民间,一些镇在组织推进全民创业、打造创业平台上组织力度不大,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因而工作进展缓慢。三是工作措施不到位。发展民营经济既要激发本地民资也要吸引市外民资。不少镇(区)没有把引进市外民资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没能正确摆正引进民资与利用外资的关系,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我们督查的6个镇(区)引进南通市外资金仅如皋港经济开发区完成“双过半”,其余5个镇均未实现“双过半”。据此,建议市委、市政府一是强化对广大干部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性、必要性认识,进一步确立想发展、求发展、大发展的理念,形成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二是深入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和发现各镇、开发区在推进工作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典型,认真研究并提出对面上工作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工作不断加大力度,切实有效地开展。三是突出4个重点,抓好5个结合。突出深入推动“六个一批”,把抓好动员、激励快创业、创大业与规范挖潜结合起来;突出着力打造创业平台,把抓好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与搞好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建设结合起来,把抓好大型、专业市场的建设与镇区改造、搞好小城镇建设、居民集中区建设结合起来;突出发挥产业集聚辐射效应,把抓好骨干企业带动与放大板块经济结合起来;突出掀起招商引资高潮,把抓好引进更好的市外民资拉动与充分激发本地民资创业结合起来。四是加大考核力度,进一步增强各级组织和人员的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考核奖励要及时认真兑现。

(四)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部门的行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据反映,一些行政服务部门仍存在着中层办事人员服务质量差,随意浮动收费标准,一些项目收费标准高于邻近县(市)等问题,希望市委、市政府引起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服务部门行风建设的监督检查,深入基层,单位企业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要严肃查处。

第13篇:三农工作督查汇报

根据市总督查组统一部署,我们政协督查组在主席浦文海和督导员严世进的带领下,于6月底对全市上半年农业农村、全民创业及如皋港经济开发区、九华、郭园、长江、石庄、下原等6个镇(区)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督查。在督查过程中,我们听取了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到6个镇(区)实地进行了调查。从督查的情况看,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各项重点工作“双

过半”情况良好,全民创业继续强势推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全民创业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今年上半年,全市各镇党委、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和全市农村全面奔小康会议精神,把“三农”问题和全民创业摆上了重要位置,围绕实施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着力推进农村各项重点工作,奋力冲刺“双过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利建设实效突显。

今年上半年,我市针对水利工程面临的新形势,从稳定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保障群众生活,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6月底全市完成总土方1714.7万方,其中完成中沟以上土方1047.98万方。1条一级河如海运河和3条二级河南凌河、丁堡河、龙游河工程均通过市级验收;焦港河薄湾段工程目前正在紧张有序的施工;三级河整治工程全部完成的37条,正在建的11条。四级河整治工程目前已完成534条,正在建的15条。如海灌区四期工程贯穿如皋南北受益范围11个镇,总面程417.9平方公里,该工程增加节水灌溉面程9628亩,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推广灌溉量水设施4200亩,总投资1250万元。上半年已完成天和桥车口、配套建筑物1050座、防渗渠42公里,干渠全部完成,支渠完成85,所有工程都已投入运行,完成投资额1027.87万元,占投资总额82.23。超额完成了农灌前的计划目标任务,后续工程农灌后组织实施。二案抽水闸维修工程于5月上旬全面完工,总投资额105万元,现已通过监理预验收。按照要求切实抓好防汛防旱工作的落实。由于河道整治工作的扎实推进,各项水利设施建设、维修的及时到位,今年5-6月份,在久旱未雨的情况下,较好地保障了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水利工程发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农林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可达19.10亿元,农业增加值10.48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7.52亿元和9.97亿元,分别增加9.05和5.1。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656元,增长25。

一是种植业稳中有增。夏粮增产增收。夏粮“四增一降”即面积、亩产、总产、产值增加,价格降低。夏粮面积69.76万亩,与去年的69.65亩持平,亩产275公斤,比去年245公斤增加30公斤,增12.25,总产19.18万吨,比去年17.09万吨增加2.09万吨,增12.40,价格预计每公斤1.25元,比去年1.33元,下降0.08-0.1元,产值2.40亿元,比去年2.27亿元,增加0.13亿元,增加5.73。油菜减产减收。油菜面积、单产、总产持平略减,油菜22.5万亩,减少0.46万亩,亩产170公斤,减少2公斤,总产3.825万吨,减少了0.11万吨,价格每公斤下降0.1元左右,产值1.03亿元,减少0.07亿元,同比下降5.7。蔬菜减产增收。全市蔬菜面积减少、亩产值、总产值增加。上半年蔬菜面积18万亩,同比减2万亩,外向果蔬6.5万亩,同比增1万亩,设施栽培3.2万亩,增加1.2万亩,总产32.4万吨,减少1.2万吨,但蔬菜价格上涨20,蔬菜产值4.21亿元,增加0.76亿元,增幅18.05。

二是畜牧养殖业规模与效益双增长。由于生猪收购价格稳定,市委、市政府政策导向明显,龙头企业拉动等因素,农民养殖积极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今年以来生猪收购价格稳定,农民的养殖效益与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上半年畜禽养殖业总产值达5.51亿元,同比增长9.8。生猪饲养量110万头,其中栏存68万头,同比增长12.7,上市肥猪42万头,同比增长5;家禽饲养量1980万羽,栏存930万羽,增长19.2,上市600万羽;山羊饲养量45万只,波杂羊栏存5.1万只,上市2.8万只。

三是花木林业稳中有减。受粮食直补,市场需求和价格的影响,花木生产发展势头锐减。上半年花木价格下降20-30,花木面积增加约5000亩,上半年花木面积14.8比去年同期12万亩多2.8万亩,但花木产值3.7亿元,同比下降2.6。

四是蚕桑、渔业发展较快。蚕桑在林业中的贡献份额提升,茧价的回升和桑田的综合开发效益的提高,桑农扩桑积极性提高,上半年蚕桑全面增产增收。春蚕发种10.75万

张,同比增加2.42万张,总产达9万担,同比增加1.6万担,价格每公斤22元,每公斤提高3.6元,产值达1.0亿元,同比增长0.32亿元,增幅47。渔业产量、价格上升,淡水养殖面积9.05万亩,比上年增加0.4万亩;水产品总量1.1万吨,同比增长9.4,上半年产值达1.23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2.51万

亩,淡水养殖产量0.93万吨,淡水养殖产值达0.95亿元。

(三)项目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今年以来,我市强势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园区规模和档次再次实现新突破,上半年,全市开工建设农业园区135个,同比增29,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计划投入量2.94亿元,同比增35。其中投入量50-500万元的112个,投资量超过500万元达南通市级考评线的农业园区12个,12个规模园区总投资额高达8700万元。

今年着力创新园区建设的新模式。一是龙头企业领办园区。江苏长寿集团投入巨资建设优质生猪及优质肉鸭养殖基地。目前投资800万元的如皋港开发区生猪养殖基地已开工兴建,并在5个镇培育了200户肉鸭养殖户;坝新肠衣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的万头养猪场也已进入前期准备;花木大世界的销售额突破4亿元,带动了228户规模大户的花木种植发展;长生集团带动9700户15000亩出口创汇蔬菜基地,有力地带动了基地农民的增产增收。二是招商引资兴办园区。桃元镇盘活原镇农科所60亩土地,引进上海民间资本200万元建设优质生猪养殖园区,目前土地已交割并进入“三通一平”。袁桥镇与无锡大型畜禽市场合作建设的优质家禽养殖、加工综合性园区项目已基本敲定,园区总投资将达到1000万元以上。市稻麦良种场引进浙商300万元资金建成280亩大棚草莓园区,一季亩产值达到6000万元以上;三是财政项目催生园区。九华镇利用1000万元农业资源开发项目资金重新整合配置现有优质瓜菜产业资源,新近建成西瓜园区三个,荷仁豆园区两个,市农科所在南通市农林局30万元项目资金的拉动下自筹60万元配套资金建成百亩设施农业园区,并已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四是开发市场扩建园区。九鼎鲜切花菊基地依托日本市场的旺盛需求和去年搬经镇副书记林凤平等同志探索成功的钢架大棚生长经验,新建长江、桃元等十个大棚鲜切花菊生产基地,总投资达1000万元以上。下原野生动物园今年新增投入7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增引珍惜动物,整个园区已初步达到对外开放水平。如城苏通农业观光园新增500万元资金建设的会务中心主体工程已经竣工。

(四)农村道路建设继续推进

今年,南通市下达我市镇村公路计划项目140个共计470.74万里,面对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资金需求量大,工程建设强度大,资金补偿到位率低,拖欠工程款严重,施工单位承接工程任务的积极性严重缺乏的严峻形势,不少镇党委、政府不回避矛盾,不畏惧困难,认真研究对策。特别是白蒲、下原、磨头、桃园、丁堰、东陈等6个镇千方百计组织开工,实现了农村公路建设难中有进。实现上半年已完工项目97个,共计323.93公里,完成任务里程数的68.81;已招标及续年项目27个,共计94.42公里,其中已完成15公里;未开工项目16个,共计51.65公里。目前累计通过省验收606公里。其中今年6月通过省验收163公里。

(五)现代化示范村建设开局良好

按照“民富、村美、风气好”的现代化新农村总体目标,加强13个示范村的推进工作。一是规划的评审报批。目前,除如城镇顾庄村、如港开发区海坝村两个村外,其余11个村的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柴湾镇镇南村的规划在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同意,镇人大主席团通过后,已将规划文本及有关材料上报,其余10个村正在组织镇村落实相关事宜。市现代化建设领导组已对13个现代化试点村规划逐村进行了评审。二是抓集中居住区的开工建设。东陈镇已在小区内实施中心路基础设施建设,如皋港开发区海坝村已在小区打桩动工,柴湾镇镇南村、经济开发区新王庄村也已奠基开工。

(六)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喜人

民营经济“双过半”目标要求:新增个体工商户11000户、私营企业1100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亿元,引进市外民资注册资本7亿元。目前,已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4254户、新发展非公司制企业659家、非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8.82亿元,已经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64.8、59.

9、110.3,实现了“双过半”;新增公司制企业382家、注册资本4.42亿元、引进市外民资注册资本2.6亿元,分别仅完成年度计划的34.7、20和19.7,冲刺“双过半”难度较大。

上半年,我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4254户,完成全年计划64.8。新增个体工商户达到“双过半”目标的镇有16个:常青(100.9)、东陈(66.5)、林梓(64.5)、搬经(98.8)、高明(71.4)、江安(55.5)、长江(71.9)、石庄(82.9)、柴湾(74.8)、雪岸(56)、袁桥(58.8)、如城(70)、吴窑(58.7)、磨头(87.8)、下原(63.6)、桃园(54)。新发展私营企业1041家,占全年目标的47.3,其中公司制企业382家,占全年目标的35,非公司制企业659家,完成全年目标的60。新增公司制私营企业已经实现“双过半”的只有2个:经济开发区(97.6)、如城(61.5)。新增非公司制私营企业已经实现“双过半”目标的镇有14个:东陈(65.8)、林梓(55.5)、白蒲(59.2)、搬经(50)、高明(86.8)、常青(70.6)、长江(60.5)、石庄(55)、郭园(63.4)、雪岸(65.3)、吴窑(90.7)、磨头(105.8)、桃园(79.4)、下原(61.8)。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3.24亿元,占年度目标的44.5,其中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4.42亿元,占年度目标的20,非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8.82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10.2。引进市外民资注册资本2.6亿元,占全年目标的18.6。新增公司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超过“双过半”目标是如皋港经济开发区(72),其他镇(区)难以实现。新增非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除有如皋港、如皋经济开发区、九华镇未实现“双过半”目标,其余镇已实现“双过半”。

二、六个镇(区)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及主要特点。

今年以来,如皋港经济开发区、九华、郭园、长江、石庄、下原等6个镇(区)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积极创新工作举措,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努力化解发展中的难题,着力组织推进工业经济、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全民创业等各项重点工作,坚持啃住目标抓落实,全力冲刺“双过半”,取得了较好成果,但对照全市目标任务,一些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如皋港经济开发区,实现全部工业产值5.7亿元,同比增长26.1,完成年计划的20.3;全部工业销售5.4亿元,同比增长35.2;规模工业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年计划的20.5;规模工业4.1亿元,同比增长6.4,完成年计划的23.1;实现规模工业利润700万元,同比增长1.2,完成年计划的12.5;新培育定报企业2家。九华镇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65000万元,同比增长65.1,完成年计划的50。规模工业产值27820万元,同比增长113,完成年计划的45.2;规模工业销售27183万元,同比增长109,完成年计划的45.2。规模工业实现利润2003万元,同比增长496,完成年计划74.2;新培育规模企业2家。郭园镇实现全部工业产值3.6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0.4,同比增长54.6;完成销售3.6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1.6,同比增长52.5。实现利润104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51.5,同比增长51.2。规模企业完成工业产值760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45,同比增长51;实现销售750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44,同比增长48;实现利润10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26,同比增长410;新增定报企业数2家。长江镇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84072万元,同比增长43.33,完成年计划的100.08;规模工业产值56154万元,同比增长54.9,完成年计划105.94;规模工业销售52249万元,同比增长41.63,完成年计划100.18,实现规模工业利润481万元,完成年计划34.36。新增规模企业数1家。石庄镇完成全部工业产值78103万元,同比增长39.7,占年计划的50.7;完成销售收入65800万元,同比增长44.5;占年计划的46.3,实现利润1052万元,同比增长51.1。规模工业产值25383万元,同比增长55.8,占年计划的46.1;完成销售收入24516万元,同比增长56.3,占年计划的46.3;完成利润835万元,同比增长49.4,占年计划的46.4;上半年规模企业上缴税金967.7万元,占年计划的65.2。新培育规模企业1家。下原镇实现全部工业产值4.89亿元,占年计划的55.57,同比增长56.23;销售收入4.86亿元,占年计划55.80,同比增长73.57;规模企业产值7866万元,占年计划的35.75,同比增长141.51。规模企业销售收入7790万元,占年计划的40.15,同比增长152.76;实现利润272万元,占年计划的52.3,同比增长318.46;新培育规模企业2家。

(二)招商引资情况

上半年,如皋港经济开发区完成合同外资1.1亿美元,同比增长300,完成年计划55;实现到帐外资3309万美元,同比增长159.6,完成年计划的41.36;完成南通市外资金2亿元,同比增长85,完成年计划的76.90。九华镇完成合同外资19.6万美元,完成到帐外资29.6万美元,完成南通市外资金350万元,均不能达到序时进度。郭园镇完成合同外资108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8;完成到帐外资10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3.3;完成南通市外民资328万元,完成年计划21.9。长江镇完成合同外资363.75万美元,完成年计划48.50;完成到帐外资143.5万美元,完成年计划35.9;完成南通市外资民资699万元,完成年计划23.30。石庄镇完成合外资1380万美元,占年计划的69;上半年完成到帐外资500万美元,占年计划的50;完成南通市外民资185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37。下原镇完成合同外资1530万美元,占年计划76.5,完成到帐外资855万美元,占年计划的85.50;完成南通市外民资92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21.9。

(三)项目投入情况

上半年,如皋港经济开发区完成项目投入5亿元,同比增长139,完成年计划50,其中规模项目有10个,总投资5亿元。九华镇完成项目投入16860万元,同比增长130.3,完成年计划的45.1;其中规模项目有17个,总投资15077万元。郭园镇完成项目投入935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55;其中规模项目1个,总投资3000万元。长江镇完成项目投入17816万元,同比增长86.65,完成年计划的87.33。其中规模项目有6个,总投资10900万元。石庄镇完成项目投入16660万元,同比增长62.8,完成年计划的41.7;规模项目有10个,总投资8660万元。下原镇完成项目投入13800万元,同比增长123.16,完成年计划的60,其中规模项目有4个,总投资78070万元。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督查中,我们看到了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全面创业工作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但对照“双过半”目标要求,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经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重点工作快速推进与资金不足的矛盾。

我市镇财政原来基础就比较薄弱,在近年来的跨越发展中,各镇财政又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经济发展反哺财政又跟不上财政支出的速度,使各镇财政不堪重负,难以支撑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各镇用于兴办工业园区搞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的财政支出较大;二是用于教育现代化财政支出。三是通达工程省市补贴难以到位。省计划要求5年实施,南通市要求3年实施。而我市要求省计划2年完成。由于我市建设速度较快,目前已有323.93公里超前省计划进度,今年6月报验了163公里,补贴尚需两个月后方能到位。其余160.93公里省暂不作验收,且不予提前补贴。这样一方面造成镇垫付的资金不能及时回笼,镇政府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造成拖欠工程款数额巨大,政府信用程度明显下降,不少镇面临着招标无人投标的窘境。今年来,虽然对照南通市和省下达计划任务完工率已达72和89.4,但大多是去年完成的,上半年仅东陈、丁堰、白蒲、磨头、下原、桃元等镇有新增完工里程。施工队对乡镇“道路建设”的态度转变由前年抢着做去年政府骗着做演变为今年没人做的现状。今年各镇合计虽有50多公里省计划项目进行了招投标,但除东陈蒲陶线施工单位进场外,其它均因资金原因未与施工方签定合同进场施工。四是基金会清收工作效果不明显,有少数镇基金兑付时只能从有限的镇财政中挤出一部分,使镇财政压力加大。村级债务也是越积越重,超过了可承担的负荷,根据估算全市各个村居的平均负债在50万元以上。还要清醒的看到,镇村债务呈现有增无减之势,因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为农民办实事的工程,无一不是要投入资金,迫于各项工作考核的压力,镇村干部唯有举债实施工程建设,必将进一步加剧资金收支矛盾,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一是进一步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着力突破资金的瓶颈约束。为解决农村各项工作资金需求量大的现实矛盾,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对已出台的政策要严格执行,领导或部门表过的态,下面做了事就要算数。对工程补贴的方式要改进,可以1/3用于启动资金,1/3用于过程支出,1/3用于验收结帐,以缓解下面的资金矛盾。二是进一步加大统筹发展力度,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要正视对区域投入比例不合理的问题,调整财政收入分配结构,适当加大对困难地区交通建设的投入,改善环境条件,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尤其是对少数问题突出,明显制约发展,群众呼声很高的地方不妨挤出有限的财力,给予优先解决。三是高度重视镇村两级债务的化解。要认真研究村级债务的基本状况与特点,积极寻求化解的方法。要加强对镇债务情况、财政收支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建立镇财政收支监控与预警机制。在千方百计扩大财源增加收入的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教育的投入等既要鼓励奋发有为,也要坚持量力而行,尽量降低财政风险,确保社会稳定。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的监管。特别是要重视农村通达工程施工监管,克服个别镇重进度轻质量的问题,确保工程质量达到省规定标准,顺利通过验收,按时拿到资金补贴。

(二)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力度,强势推进招商引资、项目投入。

对照“双过半”目标要求,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仍存在着利用外资进展不快的问题。我们督查的6个镇(区),上半年合同利用外资实现“双个半”是如皋港经济开发区、石庄镇、下原镇,其余3个镇未实现“双过半”;到帐外资实现“双过半”的有石庄镇、下原镇,其余4个镇(区)未能实现“双过半”目标。针对上述状况,建议市委、市政府一是加强组织协调,继续发动全员招商、驻点招商,全面收集信息;精心组织各类招商活动,广泛宣传造势,形成强烈的招商氛围。二是进一步加强跟踪督查力度,健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倒轧时点,跟踪推进,重大项目实行日报制。三是强化服务。对大的招商项目和建设项目要建立指挥小组,统一协调,整体联动,实施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三)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推动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

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镇主要领导对大力组织推进全民创业思想认识有偏差,没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分管领导精力不集中,导致在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上没有足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处于消极应付和观望状态。二是组织力度不到位。发展民营经济的潜力在民间,活力在民间,一些镇在组织推进全民创业、打造创业平台上组织力度不大,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因而工作进展缓慢。三是工作措施不到位。发展民营经济既要激发本地民资也要吸引市外民资。不少镇(区)没有把引进市外民资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没能正确摆正引进民资与利用外资的关系,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我们督查的6个镇(区)引进南通市外资金仅如皋港经济开发区完成“双过半”,其余5个镇均未实现“双过半”。据此,建议市委、市政府一是强化对广大干部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性、必要性认识,进一步确立想发展、求发展、大发展的理念,形成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二是深入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和发现各镇、开发区在推进工作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典型,认真研究并提出对面上工作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工作不断加大力度,切实有效地开展。三是突出4个重点,抓好5个结合。突出深入推动“六个一批”,把抓好动员、激励快创业、创大业与规范挖潜结合起来;突出着力打造创业平台,把抓好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与搞好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建设结合起来,把抓好大型、专业市场的建设与镇区改造、搞好小城镇建设、居民集中区建设结合起来;突出发挥产业集聚辐射效应,把抓好骨干企业带动与放大板块经济结合起来;突出掀起招商引资高潮,把抓好引进更好的市外民资拉动与充分激发本地民资创业结合起来。四是加大考核力度,进一步增强各级组织和人员的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考核奖励要及时认真兑现。

(四)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部门的行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据反映,一些行政服务部门仍存在着中层办事人员服务质量差,随意浮动收费标准,一些项目收费标准高于邻近县(市)等问题,希望市委、市政府引起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服务部门行风建设的监督检查,深入基层,单位企业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要严肃查处。

第14篇: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

新形势下“三农”工作须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全局。从吉林实际出发,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这一主线,牢牢把握以农民为本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以农民为本,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才能为保障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繁荣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坚实基础。坚持以农民为本,就是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依靠农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坚持在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把以人为本全面体现和落实到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各方面工作中去。

以农民为本,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改革30多年来最重要的制度成果。这项制度之所以能够有力支撑和推动“三农”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符合农民群众愿望。只有长期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才能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农村长治久安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只有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才能给广大农民一颗“长效定心丸”,才能更好地稳定农民经营土地的预期、提高农民经营土地的水平。当前,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有权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农民不是干部,机制是市场不是政府。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必须始终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利益。

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统一经营应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践证明,无论农户间合作,还是农户与企业合作,前提是农民自愿,纽带是农民利益,根本是结成利益共同体。如果不能坚持这一点,合作就难以持久。必须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不断探索完善符合农民要求、体现农民利益的统一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竞争力。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草原确权承包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草原确权承包,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既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也为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机遇。要坚持农民得实惠和生态受保护两个基本准则,牢牢把握明晰产权和农民决策两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取得实效。

以农民为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改革取向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需要,是保护农民权益的内在要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改革取向,关键是突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个核心,坚定不移地“补贴农民、投入农业、奖励大县、理顺价格、提升科技、保护资源、健全法制、深化改革”,在不断加大直接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特别是支持增粮增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支持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和流通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出台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根本标准,确保农民真正受益、真正满意。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以农民为本,在统筹推进“三化”中解决“三农”问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要跳出“三农”看“三农”,统筹“三化”促“三农”。突出以农民为本,更多地从减少农民、提升农民、善待农民、富裕农民的角度统筹谋划和推动“三化”发展,让广大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中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内部增收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多渠道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拓展非农就业空间,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城镇化与“工”一体、与“农”相连,是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战略基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篇大文章。从维护农民权益的角度讲,当前重点是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农民转为市民后的权益保障。着力解决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劳动报酬、子女上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切实保障他们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应当让他们带着这些权利进城,也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由他们自主流转或处置这些权利。二是暂未落户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进一步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从制度层面入手,逐步把他们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付出得到合理回报。三是完善征地制度。在坚决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基础上,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放在首位,坚决杜绝违法强占、乱占农民土地现象,征地补偿要及时足额交给农民。四是妥善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把留在农村的人群安置好、照顾好,同时采取措施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一方面,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和农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切实提高他们在城市的就业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使走出去的有较强务工技能,留下来的掌握先进农业技术,为统筹推进“三化”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以农民为本,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根据农民意愿推进、依靠农民实施,让农民在农村也能享受现代文明、过上幸福生活。

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推动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饮水、能源、生态、信息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注重各类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和长远效益。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为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更加注重扩大覆盖面,更加注重提升统筹层次,更加注重提高保障标准,更加注重各类保险以及城乡制度的有机衔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深入开展帮扶困难群众、帮扶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的“三帮扶”活动,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创新。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探索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农村矛盾排查化解,提高做新形势下农民工作的能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民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夯实基层基础,实行群防群治,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以农民为本,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当家作主,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一切相信农民,一切依靠农民,做到农村的事务由农民作主、以农民为主体管理、按农民的意愿办。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构建党支部决策、村委会执行、监委会监督三权明晰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实践,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实践,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推进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他们依照法律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

(作者为中共吉林省委书记)

第15篇: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

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

潘盛洲

2015年11月06日08: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多次重要会议上、在深入各地调研考察中,就“三农”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三农”工作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理论风格,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

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

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就是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比如,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又如,强调“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再如,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历史眼光和战略智慧对“三农”工作的时代定位,也蕴含着习近平同志深厚的“三农”情怀和远见卓识。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国家安定和改革发展的基础与依靠。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依靠农民的支持参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依靠农业的积累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依靠农村改革的率先推进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从而赢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动权。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三农”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农民仍然是全社会的基础阶层,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三农”问题仍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首要的是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个“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自觉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中去认识、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

习近平同志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这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信息化日新月异,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必须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反哺支持作用、城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信息化的提升改造作用,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同志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应从治国安邦的高度清醒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长期性、艰巨性,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既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树立大粮食概念,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统筹抓好其他重要农产品生产。同时,高度重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近些年,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要以破解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组织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发展民族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习近平同志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我们要按照这些要求,在工作中既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瞎指挥。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建立健全与国情相适应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证农业支出,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相比,“三农”投入总体还显不足,机制有待完善。应尽快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改进农业补贴办法,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市场调控水平,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的水平。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这些论述不仅阐明了加强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指明了努力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物质技术条件。我们要发挥制度优势,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大力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维护农民的生产要素权益。完善规划体制,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编制,切实解决规划上城乡脱节、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保护农民权益,高度重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他强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要推进人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指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解决途径。贯彻落实这些重要论述精神,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吸引一部分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让“农民”由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前,城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要素城镇化超前、农民城镇化滞后。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

多管齐下提高农民收入。吸引年轻人务农,根本的是要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使从事农业的农民得到与城镇职工基本相当的收入。应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使经营农业有钱赚;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打工有钱赚;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尽量增加农民的政策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因地制宜研究实施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移民搬迁、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等举措,确保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第16篇:三农工作交流会邀请函

*****银行“三农”工作交流会邀请函 尊敬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

***全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会议在******顺利召开更加坚定了我行服务三农的决心,根据会议精神,要求我行在立即在县域范围内展开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加大支农服务力度,持续推进涉农金融业务快速发展。

目前,我行对县域内农村经营主体信息收集还不是很健全,为了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所以我行计划在6月18号下午****点邀请各涉农部门参加我行组织的“三农”工作交流会,意在加强对农村经营主体的认识,为更好的服务“三农”奠定基础。

本次会议将邀请财政局、农业局、蜜桔产业局、商务局、林业局等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围绕以创新投入机制促发展,以促进三农发展增和谐的主题,就我县农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农业产业投资的趋向与策略、现代农业企业融资创新的内容和实际操作方法等作探讨和沟通,希望贵单位能出席。

*********支行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八日

第17篇:三农工作发言0

全州“三农”工作 座谈会材料

抢抓机遇 破解难题 全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中共积石山县委副书记 田正学

2011年12月1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三农”工作座谈会,充分说明了州上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难得机会。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重点作简要汇报。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找准发展“三农”的突破口 今年以来,我们立足特殊的县情民情实际,以“保民生、促发展”为工作主题,将全县工作重心和财力向农村倾斜、向山区倾斜、向民生倾斜,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旱作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加强良种推广,着力发展旱作农业,形成了由点到面、连片种植、整流域推广的良好格局。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2.96万亩,亩均增产175.6公斤,膜侧油菜2.1万亩,亩均增产52公斤。注重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多方筹措资金830万元,当年投入覆膜机、膜侧油菜种植机、小麦割晒机等实用型农机1300多台。落实农机补贴126万元,有效调动了群众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特色林果业初具规模。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花椒、核桃等特色林果业,累计栽植花椒28万亩,年产量达到125万公斤,产值突破2500万元,主产区人均收入7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2.6%;累计栽植核桃3.5万亩,年产量达到20万公斤,主产区人均收入170元。畜牧业发展稳步推进。坚持千家万户养殖与规模养殖相结合、繁殖与育肥相结合、散养与集中养殖相结合,紧紧抓住我县被列入全省民族地区养羊大县的有利机遇,大力扶持发展草食畜牧业。通过畜牧产业信用担保中心和妇女创业小额信贷,有效破解了畜牧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发放贷款659户3539万元,新建14个养殖场,改建标准化示范场5个,新增养殖大户105户,新建养殖示范点11个,扶持养羊户1408户,发放良种羊6155只。水利事业实现新突破。以安全人饮和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认真实施南部安全饮水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等一批水利项目,完成了三坪- 23 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就积石山县而言,农村迫切要求建设的基础设施有四项,即:“一水二路三房四信息”。水利方面,认真实施好积石山引水工程、南部安全饮水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等一批水利项目,使农村安全饮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不断改善和增加灌溉面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在道路建设上,坚持建养并重,认真实施通乡油路、通达通畅等项目,完成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完善交通网络,2012年计划投资1亿元,新建和改建道路150公里。实施好“安居致富”工程、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基本解决全县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打造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借助政府网站、农业网站、农村信息和文化站等信息平台,及时向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传递权威生产技术、市场价格以及各类供求信息。

(二)突出产业富民,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培育种植、畜牧、林果、劳务等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抓好小麦良种扩繁、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等基础工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旱作农业和膜侧油菜技术推广面积,计划每年推广15万亩旱作农业和3万亩膜侧油菜。在充分发挥现有机械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增加机械数量,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二是发展特色林果业。继续扩大蛋皮核桃、花椒栽植面积,“十二五”末,力争使花椒达到30万亩,核桃达到5万亩。通过招商引资、挖掘民间资本、协调银行贷款等多元化筹资模式,扶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银川和大河家分别建设花椒、核桃专业市场和深加工企业,提高特色林果业产业化水平。三是发展草食畜牧业。按照“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以规模养殖为重点、以扩量增收为目标”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进一步发挥畜牧产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积极扶持有基础、有潜力的农户和养殖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千家万户搞养殖,力争明年建成标准化养殖场10个,发展养殖大户100户。四是发展劳务产业。坚持培训输转并重,每年向福建、广东等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有组织输转2000名以上农村青年,向省内外知名职业院校输送500名大中专毕业生和“两后生”回炉培训学技术,实现稳定就业,真正把劳务产业培育成群众增收的- 67

第18篇:新桥镇“三农”工作情况汇报

新桥镇“三农”工作情况汇报

新桥镇人民政府 2011年9月18日

一、1—9月份“三农”的主要工作:

1、推进农业园区建设。2011年我镇结合新市镇规划,对我们的农业园区规划进行了调整和修编。着重规划了金桥村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和滨江村高效特色农业园区,其中金桥村的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聘请江苏省农科院进行规划编制,已经在乡镇评审修改2稿,在市里评审1次,正在定稿。规划面积2750亩,分四个功能板块,有设施农业区、大田作物区、水上娱乐区和农业科普展示区,旨在打造“蒋巷村”模式,实现农业向规模集中,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滨江村高效特色农业园区规划面积3500亩,旨在利用长江资源和特色农产品,打造以长江为品牌特色的高效农业、特种农业园区,紧紧依托中国淡水渔业中心的科技和项目支持,打造成为省级或者国家级的高效渔业特色园区。今天上午刚刚市里与中国淡水渔业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镇作为其中一个产业基地,专家领导去了现场做了初步规划和指导,随后就进行园区规划和设计,一些基础工程设施年底可以建设。

2、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我镇农田面积8000余亩,为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我镇与后巷镇合作万亩粮食高产创建,创建了3个千亩片,5个百亩方,高产目标700公斤。

3、做好高效农业大文章。1—9月份,我镇完成了高效农业面积2420亩,设施农业面积1600亩,高效渔业面积152亩。在我镇2个农业园区的引领下,高效农业面积还将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4、加大土地流转,扩大适度规模面积。今年,我镇通过宣传和引进,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金桥村流转农田面积1200亩,由原先19个村民小组600多农户分散种植,现在交给2名会种田、有技术、懂经营的人种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体现。

5、推广机插秧,抓好秸秆禁烧,提高秸秆利用水平。我镇在机插秧推进中,一方面依靠本镇农机手,另一方面通过跨区机插秧来服务,加快机插秧的推进。今年完成机插秧面积6500亩,完成比例81%。同时,我们抓好一年两季的秸秆禁烧工作,推广秸秆还田和秸秆气化。

6、农业保险扩面,提高高效农业在大农业的保险比重。我镇三年来农业保险参保、投保率100%,小麦水稻两熟农业保险资金一次性交清。在大棚蔬菜、设施农业保险上我镇也是第一个参保和投保。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镇在“三农”工作中,与其他乡镇一样还存在一些共性、个性的困难和问题:

1、土地流转价格偏高。随着物价上涨,有些村已经到了800元/亩,有些村甚至更高,土地流转工作难度很大。

2、有些指标下达任务较重:如机插秧面积、绿化造林面积。我镇农田只有8000多亩,下达任务有8000亩,几乎98%的比例;绿化造林我镇森林覆盖率26%,道路、河沟、村庄绿化程度较高,绿化造林的潜力不大,因此任务完成比较困难。

3、在高效农业以及农业园区建设中有部分土地要整理、沟渠水系要调整、房屋设施要搬迁,还有一定的困难,希望有政策和项目的支持。

三、完成目标任务,还要继续努力:

新桥镇要实现农民人均收入增幅15%,达到23000元,农业增加值达到7500万元,对照其它各项农业指标,有的已经完成,有的还有一点尾巴。我镇将在以下几方面推进:

1、农业园区建设中,镇政府将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采取蹲点、对接、协调等措施和方式,强势推进。

2、继续扩大农业招商的面,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紧密联系科研院所,加大农业技术的转化和引进,充分对接、跟进,促进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3、挖掘潜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努力完成农业的其他各项工作。

第19篇:挂职干部三农工作体会

我是学工程的,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农村的关系也不大,平时除了听同事、朋友说些农村见闻,对“三农”工作没怎么了解。前几年看到李昌平在给总理的信中说“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倒是想了解了解“三农”工作的实际情况。2012年,我和团县委的同志一同在乍洋乡水碓村“奔小康”,对“三农”工作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今年,市里决定在全市抽调青年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我又被抽调到城郊乡梨坑村挂职,让我有更好的机会了解“三农”工作。

我挂职的村是城郊乡梨坑村,位于特哈县西北部,北与xx泰顺交界,是个十分偏远的山村。通过一段时间在村里,与农民直接接触后,我对“三农”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更有感触。

让农民拿不起又放不下的农业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大,一般可以自己采摘,如果要雇人采摘,一般摘一斤茶青工钱7-9角。如果不雇工,总的来算,一亩茶园一年也仅赚80元,还不算自己花的工。药材以太子参为例,一亩种要100元,农药、肥料40元,一般挖1担,以现在的市场价600元/担,一亩赚460元。这当中所花的人工都是自己的。如果雇人挖太子参,一般一天35元,而太子参从挖地到挖太子参都十分费工,只亏不赚。从当前农村的这三种主要产业来看,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我们的农业优势产业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事实上这几个产业如果超出自家劳动力所能承受的极限,要雇工的话,却是规模越大越亏。也就是说从直观的理解,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是处于劣势。其中的关键,在于自己投入劳力赚取的利润(一天3-4元)与雇工工钱(一天35元)之间的巨大差距,而这差距能存在,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的效益太低了。

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只能是走乍洋有机茶叶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但是没有龙头企业,农民自身如何发展这种高效农业?而情况就是由于这些有机、绿色食品农产品要求较高,品牌树立不易,这些企业不会贸然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其实很多农村的农民也盼望着能发展订单农业,但是却很难很难。虽然难,这却是特哈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特哈农业的出路。

从梨坑村的农业来看,效益不高,但是抛荒地与外出人口并不成比例,大部分农民在农忙时会回到村里种上粮食。之所以放不下这低效的农业,农民们谈起了外出打工的艰辛。由于所受教育不高,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劳动技能,只能是到建筑工地打打小工、踩三轮车,收入来源不稳定,他们要为自己留条后路。这也为我们服务农民指出了方向。

在村里与农民接触久了,深感农民纯朴、善良。原省政府副省长潘心城曾在梨坑村挂钩帮扶了5年,为村里修通了公路。至今村里的群众谈起来,还念着共产党好。一位老大爷说起潘副省长,直念着“那是个好官哪,下着那么大的雨,他还跑了那么远的山路到村里来。以前哪见过那么大的官到我们村里来,还到我们家里去,还帮我们建公路,好人哪!”说到中央今年出台的一号文件,群众打心眼里高兴,都说党对农民好。农民都说“自古没有说还要交‘皇粮’的,现在中央关心农村,连这都不用交了,种粮还有补贴,还不会富裕,只能怪自己。”今年,村里的粮播面积扩大了60多亩。

梨坑村总共133户449人,其中109户346人外出经商、办厂、打

工。其实,一般情况下住在村里的只有50、60人,最少的时候只有20多人。一些媒体曾经形容偏远的农村,剩下的是6

1、

38、99部队,独缺54部队。其实在梨坑,连6

1、38部队也没有,留在村里的,用群众的话说,一类是老弱病残,一类是没本事的人。年青人不愿留在村里,也不愿回到村里,他们说的最现实的一件事是,回到村里连老婆也没得娶。他们现在最想的是,政府能有优惠政策让他们能在城关建房子。其实当前农村的这种情况也是合理的,它是劳动力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如何引导好。

亟需扶持的农村

农民说起眼前之急,一般离不开“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民反映致富的主要障碍。他们认为当前电已经没问题,路、水、电视是他们关注比较多的。的确,到梨坑的路,1996年在潘副省长的支持下修建,由于长年失修,目前路况很差,多处路基塌方,窄的地方只能让吉普车勉强通过,路面坑坑洼洼,只要略有小雨,就无法通行。说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出来长了见识的村民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深知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村里修路等他们也愿意出钱。不过他们还是认为城乡二元格局比较明显,他们认为在城关,居民只有在自己住的巷子等硬化时才要出钱,道路建设等,全部由政府投入。他们也对近年政府加大对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怀感激之情,但希望政府能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再加

大些投入,减少村里自筹资金的比例。今年政府加大农村公路硬化和人饮工程建设力度,群众很欢迎,他们也正积极集资,准备将路基再整修一下,争取明年硬化。

在了解情况中,村民还反映了“三怕”:一怕病灾,二怕野猪,三怕天灾。的确,现在农村返贫的人口当中,大约有10%是由于病灾引起的。而且由于现在医疗比较昂贵,只要家庭中有一个人生一场大病,一般这个家庭就要返贫。群众认为这些人不是因为懒才穷,也就是不是他们认为“没得救”的人,他们很希望政府能有一些帮扶机制,让他们有重新发展的机会。对野猪,群众一般是恨,又无可奈何,现在对野猪不允许随便猎杀,农民也没有猎枪。所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有关部门能统一组织一些猎杀行动,减少野猪数量,让农业少受点损失。怕天灾,不仅因为农业本身是一个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的产业,而且因为现在许多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而包产到户后,组织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比较困难,特别是梨坑外出人口多,组织起来更加困难。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削弱了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除了“三怕”,他们还对农业结构调整也是充满了迷茫。不知调什么,即使知道调什么,也不知如何调,就是当前大部分农村的情况。几年来,他们也尝试了一些新品种,如花菇等,但都没多少收益,或因市场、或因技术、或因没人收购。他们很希望政府在农产品销路是能有些更有力的服务。

(佚名 2012年)

第20篇:上海“三农”工作成效显著(0201)

2011年度上海“三农”工作成效显著

来源: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日期:2012-02-01

一、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2011年,本市夏粮喜获丰收,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二麦单产达270.86公斤,比上年增3.88%,总产达28.33万吨;水稻单产达到558.6公斤,比2010年增加3.4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4.39亿斤,比2010年增长3.0%,连续8年实现粮食丰收,也是本市2004年实施粮食补贴政策以来粮食总产量最高的一年。崇明县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松江区新浜镇姚向东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浦东新区祝桥镇张正权、金山区枫泾镇包永华获得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顾玉龙、光明米业有限公司施士忠获得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

上海今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79.53万亩,比去年268.8万亩增加10.73万亩,增幅为4%;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21.95万吨,比去年118.4万吨增加3.55万吨,增幅为3.0%,

今年全市建立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方1106个,合计面积42.43万亩,比去年增加1.23万亩。整建制推进的9个乡镇2个农场以及61个村高产示范方合计面积28.8万亩。从测产情况看,全市1106个水稻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635.7公斤,较全市水稻平均亩产增加77.1公斤,增幅达13.8%;整建制推进的乡镇和村平均亩产分别为605.3公斤和612.6公斤,比面上分别增加46.7公斤和54公斤。光明食品集团长江及跃进万亩方、崇明耀全粮食合作社、松江泖港、奉贤庄行万亩方实割亩产超过700公斤。

二、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城市供应

目前,上海蔬菜年消费量达560万吨以上。为了确保大城市农产品的供应,上海在依托大市场、大流通的同时,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率先建立地产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切实加强地产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的生产供给,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推进产销对接,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2008年,上海建立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明确2009-2012年蔬菜、生猪和家禽等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目标。到目前为止,全市现有常年菜田53.8万亩,季节性菜地55.7万亩次。地产蔬菜上市量348万吨,约占年消费量的50%;地产绿叶菜上市量166万吨,占年消费量的90%左右。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以后,上海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地产蔬菜生产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工作,进一步抓好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强化最低保有量制度,推进新一轮设施菜田建设。市委书记俞正声多次做出批示,要求把确保地产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生产作为上海稳定物价的关键措施来抓。韩正市长多次实地检查指导蔬菜生产,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蔬菜生产供应和稳定菜价工作。今年蔬菜“夏淡”时节,韩正、杨雄、屠光绍、艾宝俊和姜平等5位市领导分别带领检查组实地检查蔬菜生产供应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菜园子”、“菜市场”区县长负责制。上海市政府与9个郊区县政府签定《确保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责任书》,建设“菜园子”,明确蔬菜种植面积、绿叶菜种植面积、绿叶菜年上市量、蔬菜质量安全等考核内容和奖惩措施。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纳入市对被考核区县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实行绿叶菜的上市量与市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相挂钩。市政府与9个中心城区区政府签定《保障蔬菜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工作责任书》,建设“菜市场”,明确各区县要加强菜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加强市场信息监测和分析,严厉打击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等行为,维护良好经营环境。要推进食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建设,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销地有准入、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查、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市民买到无公害产品。确保各区范围内蔬菜市场供应、质量安全及价格基本稳定。

三是强化淡季绿叶菜供应保障措施。上海率先突破农业保险范畴,建立了淡季绿叶菜生产成本价格保险机制,对市民食用量较大的五种绿叶菜实施生产成本价格保险,并做到“申保尽保”。市级财政给予50%保费的专项补贴,各区县结合各自情况,再给予相应配套补贴,菜农自负保险费一般在10%左右。保险价格采用市统计局提供的18家标准化菜市场前三年绿叶菜平均零售价,若在绿叶菜上市期内零售价低于前三年同期平均零售价的,则按其跌幅同比例对菜农进行相应补偿。高于前三年零售价的则不发生赔款。今年“夏淡”保险期77天,保险面积14.4万亩,已付保险赔款812万元。今年“冬淡”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方案已经启动,将“保淡”期限适当延长,“冬淡”期限从12月15日至次年的3月15日,“冬淡”保险品种适当调增为青菜和杭白菜两个品种。上海实施淡季绿叶菜价格保险虽然是一种探索,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一是有力促进了淡季绿叶菜种植面积的落实,确保了淡季期间地产绿叶菜生产供应稳定;二是当绿叶菜价格跌落菜农受损时,通过及时理赔,弥补了菜农的生产成本支出,调动了菜农生产的积极性。

四是提高菜农生产积极性。上海已实行蔬菜种植与水稻种植同样补贴政策,制定蔬菜生产特别是绿叶菜生产扶持政策,市区两级财政加大对蔬菜生产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农资综合补贴。2011年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金额。对原10亩以上规模化蔬菜生产的农资综合补贴,扩大到2亩以上,补贴标准从每亩60元提高到每亩90元。二是加大绿叶菜种植补贴力度。2011年开始设立夏淡期间种植绿叶菜专项补贴,市级财政每亩补贴80元。针对今年受灾情况,在80元补贴的基础上,每亩一次性增加70元补贴。三是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2011年启动蔬菜标准园创建,“十二五”期间将引导市、区县两级各创建150家蔬菜标准园,覆盖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市级财政对蔬菜标准园创建实行“以奖代补”,对达到创建标准的蔬菜标准园每个奖励50万元。区县级蔬菜标准园由区县财政给予奖补。四是支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市级财政安排的合作社项目扶持资金的50%用于扶持蔬菜产销,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建设预冷冷库、购置周转箱、运输车辆、喷滴灌、净菜清洗设备等固定资产。五是推进设施菜田建设。“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共投入建设资金30.3亿元,建设设施菜田近21万亩,大大改善了市郊蔬菜生产条件,提高了蔬菜生产能力。近期,结合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菜田排灌设施,改善水利装备,增加菜田强排设备,增强抗灾能力。

五是加强流通设施建设。上海市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造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和升级一批设施装备好、服务能力活、辐射范围广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推进蔬菜冷链物流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地产蔬菜预冷设施、批发市场冷藏设施、蔬菜低温配送中心建设,推广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车辆及相关配套设备。对建成的设施基地配备预冷设施,并配备采后整理、清洗、分级、包装流水线等,引导鼓励地产蔬菜向商品化处理方向发展。市级财政安排的合作社项目扶持资金每年有不少于50%用于蔬菜销售,主要用于建设预冷冷库、购置周转箱、运输车辆、喷滴灌、净菜清洗设备等固定资产。继续加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在坚持标准化菜市场公益性的同时,大力推进标准化菜市场的改造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对暂时没有条件建设标准化菜市场的地区,引入社区菜店等其他零售形式加以补充。目前,上海市已建成标准化菜市场800个。

六是促进蔬菜产销对接。上海推进“农超对接”、“农标对接”、“农社对接”和团购直销。通过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配送中心,与超市、标准化菜场、居民社区和学校、企业等蔬菜销售和消费单位进行对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生产经营效益,稳定蔬菜价格。2011年9月份开始,开展周末蔬菜进社区工作,城市超市、都市菜园、万有全和江桥配送等4家配送单位,在9个中心城区落实71个社区销售点,蔬菜销售价格较市场价格平均下降三成左右,受到市民普遍欢迎。目前,上海通过配送直销进入消费终端的蔬菜量占地产蔬菜上市量的近一半。为了降低农副产品的流通成本,上海从去年12月1日起,对所有通过收费公路的、装载着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免收“菜篮子”工程车的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同时,为市郊蔬菜运输车辆进城销售提供方便。

七是确保蔬菜质量安全。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各区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种植户之间层层签订安全监管责任书,把各项任务逐级逐项落实到人。二是做好宣传告知。开展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的宣传活动,安全使用农药告知书发放率和质量安全承诺书签订率达到100%。三是开展技术培训。指导菜农科学使用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推行绿色防控技术。四是健全检测网络。重点加强对蔬菜分散种植户的检测,实现快速检测全覆盖。五是建立可追溯制度。统一印发田间档案记录本,建立农事操作档案,规模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等160多家单位建立了信息上网质量可追溯制度。六是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农药经营市场的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控制不合格农药进入生产环节。今年,农业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2011年上海地产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9.9%,名列全国第一。自2005年以来上海未发生一件因食用农残超标蔬菜而引发的质量安全事件。

三、多项举措联合发力 确保上海地产生猪产品有效供给

今年以来,针对国内生猪供应紧张,猪肉价格持续大幅走高的严峻形势,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市、区两级农业部门积极落实各项应对措施,确保了上海生猪生产的稳定和地产猪肉产品的有效供给。据统计,全市生猪累计出栏266.2万头,同比增长0.1%,累计平均头重106公斤,同比增长6.4%。12月末生猪存栏184.05万头,同比增长7.1%。

一是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的实施意见》中,提高了生猪疫病防控相关的补贴标准,适度增加了对新建标准化规模猪场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对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建设用地和生猪分散养殖户(点)整合争取用地支持,加大了对生猪养殖场、养殖基地粪污综合利用和处理的支持力度。

二是积极推进畜牧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2011年批准建设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10个,评选国家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场7个。一大批在建的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竣工投产,已经形成新的生猪生产能力。同时,规划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浦东东滩、崇明东滩、嘉定外冈和江苏大丰等地新建高标准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着手启动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60万头新增生猪扩能项目建设和崇明东滩6万头生猪项目建设,以进一步提高地产生猪生产能力。

三是启动浦东新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东滩基地建设项目。借助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契机,申报了财政部2011年现代农业生产资金发展建项目,整合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8000多万元,在浦东新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东滩基地启动新建1200头规模的祖代种猪生产线和1600头规模的父母代种猪生产线,年提供纯种猪和商品肉猪可达5万头。同时,新建一座上海市种公猪站。上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展示现代养猪装备水平和饲养模式的崭新窗口和实现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典范。

四是探索适应大都市要求和各区县特点的种养结合生态养猪模式。研究出台了《关于本市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粪污处理系统开展生态还田试点的实施意见》,协调完成了30个种养结合生态还田建设项目。结合崇明生态岛建设,探索出适合崇明生猪养殖特点的沼气工程片处理模式,完成了60个生猪中小型场(户)沼气项目建设。

五是加强生猪价格监测和预警工作。进一步完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的调控预案,密切关注产销情况,引导生猪养殖企业正确认识和重视猪价周期性波动,防止下一轮猪价可能下跌带来的损失,研究适时启动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农民养殖积极性。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得到加强

一是积极配合做好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来沪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查,本市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受到督查组的充分肯定。配合市人大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检查,抽查检测的所有地产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二是制定《2011年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从6月份开始到年底,开展为期半年的8个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行动,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投入品三个方面。

三是参与保障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农产品安全。世游赛期间,本市指定农产品供应企业共提供蔬菜75596.1公斤,水果19134公斤,鸡蛋562800枚,鸡肉2015.51公斤,圆满完成供应任务。同时,对3859批次的供赛农产品进行检测,合格率100%。

四是加大地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抽检力度。截至11月底,市郊菜区定量检测蔬菜5240份,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9.9%;抽检地产水产品653份,合格率为99.8%;地产生猪出栏前“瘦肉精”及其替代品监测67537批,结果均为阴性;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监测817批,合格率100%。

五是有序推进“三品”认证工作。目前,本市经农业部门认证,并在有效期内的认证企业达551家,认证农产品总数达226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442家,产品1946个;绿色食品企业96家,产品134个;有机食品企业13家,产品183个。

六是做好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定了种植养殖环节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部门衔接工作规范、农产品安全及食源性兴奋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方案;开展植物生长调节剂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紧急部署本市地产农产品核污染检测。

2011年,市农委根据《2011年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专项治理、“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监控检测、生鲜乳中违禁添加物专项监测、兽药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假劣农资问题专项治理、种子执法年活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经营使用专项整治等八大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3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1.25万家次,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363起,从面上推动了本市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本市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五、市级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继续加大

2011年,市级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继续加大。市农委部门预算中,用于区县的支农惠农专项合计19.39亿元,同口径较2010年18.71亿元增加6800万元。

一是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力度。为充分宣传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挥好政策的示范引导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各项政策和资金真正落到实处,2011年3月,上海市农委在发布2010年支农政策公开信的基础上,起草了《2011年致全市农民支农政策公开信》,继续将2011年执行的有关中央、市级财政支农惠农政策通过公开信的方式告知全市农民。《2011年致全市农民支农政策公开信》共列出水稻种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渔业油价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补贴、农民培训补贴等17条中央及本市市级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普惠制政策,涉及种植业、蔬菜、畜牧、水产、农机、农民培训等方面,惠及全市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完善出台市级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出台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在落实原有粮食政策的基础上,市级财政实施麦子拔节弱苗施肥补贴,增加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药剂补贴,对粮食高产创建重点示范方实施奖补,提高农作物良种补贴标准;采用先预拨再清算的办法,加快补贴资金拨付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绿叶菜生产政策扶持力度。新增“夏淡”绿叶菜种植补贴每亩80元;蔬菜农资综合直补由每亩60元提高到76元;对蔬菜标准园建设给予每个50万元的奖补资金。探索绿叶菜淡季成本价格保险。2011年,上海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原则,开展了绿叶菜淡季(冬淡、夏淡)成本价格保险试点工作。“冬淡”青菜成本价格保险共投保面积5.85万亩次,保费收入574万元,保险赔款发生424万元,简单赔付率为73.5%。“夏淡”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的投保面积14.44万亩次,按照“均衡播种、均衡投保、均衡上市”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承保,保险保费收入1128万元,保险赔款发生812万元,简单赔付率为72.0%。市级财政对“冬淡”、“夏淡”保险给予50%的保费补贴。通过绿叶菜淡季成本价格保险试点,有效保护了郊区菜农的生产积极性,避免了市郊青菜集中种植集中上市可能产生的“菜贱伤农”的情况。明确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范围。经与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协商,初步确定将原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中涉及的道路、灌溉排水沟渠、管道及土地平整等建设内容纳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范围。从2012年起,市农委部门预算中主要安排设施粮田、设施菜田的农业设施建设内容。建立了地产绿叶菜上市量与市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挂钩制度。市级财政确定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地产绿叶菜上市量考核和奖励。

三是继续开展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绩效评估管理。在2010年支农惠农政策后评估的基础上,2011年上海市农委继续开展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绿肥种植补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补贴、农民培训补贴、科技兴农推广、科技入户等政策后评估工作。本次政策后评估工作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07份,各评估小组通过问卷调查、电话抽查、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认真听取意见、了解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各项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分别形成了后评估报告。后评估报告客观反映了补贴政策实施情况与主要成效、存在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完善与整改对策措施及相关政策建议。针对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市农委及时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建立疫苗、农药补贴与价格联动机制,完善绿肥种植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

六、实现农民增收

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5600元左右,同比增长13-14%。

一是积极促进非农就业,保障农民工资性收入。在全市农村逐户开展农村劳动力专项调查摸底,摸清本市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分布、就业状况等基本情况,初步建成农村劳动力信息数据库。目前,本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达到90.8%,总体就业情况较好。继续落实《关于推进本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指导意见》,聚焦本市农民群体,执行稳定岗位、促进跨区就业和低收入农户就业等8条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低收入农户专项就业补贴工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员名单认定工作的通知》,完善工作环节和操作流程,进一步提高公信力和准确性。各区县、乡镇积极落实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措施,采取安排就业专项补贴资金预算、推行企农联合、居家就业和建立手工业合作社等方式,推进非农就业工作。2011,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长14.3%,为农民就业增收起到了托底作用;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超过11万个,另有6万多公益性岗位为就业能力较差的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跨区就业、低收入就业等专项补贴政策,也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二是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农业经营性收入。一是粮食生产取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24.39亿斤,是本市实施粮食补贴政策以来粮食总产量最高的一年。水稻单产达到558.6公斤,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超过305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去年略有增长。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施麦子拔节弱苗施肥补贴,新增“夏淡”绿叶菜补贴每亩80元;首创绿叶菜“冬淡”“夏淡”成本价格保险机制。市级财政安排农业直补资金6.25亿元,比上年增加7000多万元。三是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以建立支农贷款担保专项资金为依托,创新“银保联合”贷款信用保证保险新模式,贷款额度上限由原来的50万提高到100万,较好地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难问题。全年扶持合作社发展项目104个,市级扶持资金3929万元,为440家合作社提供贷款贴息1830万元。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超过4000个。四是大力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崇明县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20个景点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年涉农旅游总人次约1500万,同比增长12.5%;直接带动各类涉农总收入22亿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约4.5万人次(包括季节性就业)。

三是不断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促进转移性收入增长。市人保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局等部门努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2011年,参加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49万,继续保持乡镇、行政村新农合全覆盖,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应保尽保,人均筹资水平超过900元,政府扶持与个人缴费之比2:1,门诊和住院补偿比例较去年有所提高。全市政策统

一、区域补偿均衡、筹资稳定增长、管理规范便捷的新农合制度正在逐步形成。2011年1月1日起,“农保”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45元左右,对年龄偏大、月养老金低于364元的人员给予适当倾斜,全市人均月养老金水平420多元,39万人领取养老金;“镇保”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90元,全市人均月养老金水平850多元,42万人领取养老金。4月1日起,农村居民“低保”救助标准调整为每人每年4320元,比上年增长20%,为近年来增幅最大,覆盖对象(含农村重残无业人员)4.5万户、7.03万人;城乡低保标准联动比例从原来的1.5:1调整为1.4:1,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到9月底,各区县新农保办法都已发布,提前完成“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市政府实事项目,实现新老农保制度平衡转轨。

四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通过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土地流转收入。完成9个区县、97个乡镇、1113个村的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工作,权证签订率为99.68%,权证发放率99.44%。累计组建74家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涉农地区承包地流转管理与服务的全覆盖。开展农村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股份收入。全市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和农龄统计工作全面启动,36个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其中已完成改制的19家;另外,全市已有5个镇级单位启动了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其中完成改制1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房租收入。稳妥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规范和协调嘉定区外冈镇、松江区佘山镇、嘉定区安亭镇、徐行镇、工业区、菊园等新一轮试点工作深入开展。积极实施村庄改造,有118个村、3.5万农户纳入市级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范围,批复奖补资金2.29亿元。

五是加强新型农民培养。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培训、创业培训和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按照农业部工作要求,推进落实本市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会同财政部门,推进本市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积极开展农民培训补贴政策的绩效评价工作。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七、完善二轮延包登记试点工作

一是从2009年启动的本市稳定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承包关系工作已在今年11月底完成,共涉及9个区县、97个涉农乡镇、1113个村,并顺利通过了市级检查验收工作。至11月底,承包合同签订率为99.68%,权证发放率已达99.44%。

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全面建成并正常运行,累计建设完成74家乡镇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本市涉农地区承包地流转管理与服务的全覆盖。每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配备3-5名管理人员,各村明确1名流转信息员,指导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逐步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机制和管理服务体制。

三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已形成。9个涉农区县全部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共配备仲裁工作人员35名,聘任专、兼职仲裁员102名;97个涉农乡镇均建立了调解机构,聘请了调解员237名。至11月底,本市已受理的824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中,已调处818件,调处率99.3%。

四是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市档案局和市农委制定了《关于做好本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档案管理的意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注重档案形成质量,规范档案收集整理,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档案内容真实有效、信息完整,使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此外,金山、奉贤两区9个镇11个村的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

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工作的顺利完成,有利于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本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八、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 开展扩大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课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和《加快推进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发展若干意见(送审稿)》。10月24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若干意见》,并已准备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审定。着力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的建设,年内9个涉农区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框架基本建成,相关信息数据有序录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和农龄统计工作全面启动。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扩大试点,至11月底,开展改制的村共有36个,其中已完成改制的19家;另外,全市已有5个镇级单位启动了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其中完成改制1家。

九、加快推进农村三个平台建设

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土地有序流转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切实加强服务和监管。今年,市委农办继续按照“制度加科技”的要求,抓好涉农 “三个平台”的建设。

一是继续抓好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建设。在2010年13项普惠制涉农补贴政策上平台的基础上,新增公示农村村庄改造项目,并在全市1391个涉农行政村推广应用,实现全覆盖。共公开信息近140万条,涉及补贴资金14.33亿元、农村村庄改造建设项目资金21.58亿元,查询点击量共14.97万次。

二是抓好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建设。今年上半年顺利完成监管平台的软件设计和试点工作,下半年全市推进建设。截至年底,全市1683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其中1659个村完成数据导入,占98.6%;121个镇有104个镇导入了数据,占86%;数据导入总量达2115亿元。

三是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该平台建有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和政策管理四大功能,已在全市9个区县74个涉农乡镇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农村62.5万承包合同(占总承包户的91.4%)已建立了电子档案,录入了1.27万份流转合同,实现了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和流转的前置监管和执行监管。

至年底,全市1683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数据录入已完成98%左右,121个镇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数据录入已完成85%左右,集体资产数据导入2100多亿元,约占集体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

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为满足广大农民渴望享受城乡一体公共服务的需求,市委农办、市农委牵头市民政等部门整合条线优势资源,把乡镇“三个中心”服务功能延伸到行政村,目前全市1695个行政村全面建设了社区事务代理室、标准化卫生室、综合文化活动室、为农综合服务站、便民直销店的“三室一站一店”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为保证“三室一站一店”的正常运转,协调相关部门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基本运转经费补贴的政策机制,研究制定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指导性意见,指导农村开展各种活动,推动农村公共服务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为理顺郊区大型居住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并管理好社区,市委农办开展了社区管理模式的调研。通过调研,对大型居住社区的管理体制,提出了完善“镇管社区”体制的具体建议,为市委决策提供了依据。启动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郊区按计划新建的幼儿园已全部进入结构封顶阶段。完成第二轮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绩效评估工作,启动第三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推进郊区学校建设,重点推进年初计划的5所公办初中的新建工作,做好郊区新城、大型居住社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作。按计划继续推进郊区三级医院“5+3+1”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农综合服务站和农村群众健身活动场所建设。

十一、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深入推进农村村庄改造

2011年,本市村庄改造全面实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纳入中央财政奖补范围。5月上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建设交通委、市农委《关于加强本市村庄改造长效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市农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下发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奖补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5月11日,市政府召开实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推进村庄改造现场会。郊区9个区县共有118个村、3.5万户农户纳入市级财政奖补范围,批复的市级财政奖补资金(含中央财政奖补资金)达2.29亿元。

一是在结合实际、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农村村庄改造为抓手,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工作方案,并得到了国务院综改工作小组的批复。

二是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本市实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推进农村村庄改造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建设交通委、市农委制定的《关于加强本市村庄改造长效管理若干意见》。5月11日,市政府在浦东新区航头镇召开实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推进村庄改造现场会。国务院综改办副主任黄维健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姜平对推进村庄改造工作提出了要求。新一轮农村村庄改造工作围绕促进城乡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切实提升农村村级公益事业水平为主要内容,坚持奖补引导、筹补结合的多方投入机制,坚持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坚持严格规范的项目和资金管理程序,扎实、有序、稳步推进。郊区9个区县共有118个村、3.5万户农户纳入市级财政奖补范围,批复的市级财政奖补资金(含中央财政奖补资金)达2.29亿元。至12月中旬,改造任务基本完工。

三农工作心得体会
《三农工作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