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观后感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2022-04-24 15:09:33 来源: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导语】人人范文网的会员“13556887518”为你精心整理了“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体会”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体会一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返回、感觉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刷新了我国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最长时间,同时也预示着我国空间站任务开始进入轮值班制。

183天,除了刷新在轨时间外,神舟十三号返航也首次采用了快速回家模式,返回绕飞地球从18圈缩短至5圈,从脱离空间站到返回地面,总共使用了9个多小时,是神舟十二号的三分之一时间。“两个时长”、两个纪录,凝结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和航天人的创新智慧和飞天梦想,体现的是一代代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两个时长”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宝剑锋从磨砺出”的特别能吃苦精神。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航天事业是吃苦的事业,但航天人却甘愿吃苦。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无论是夏日酷热难耐的茫茫荒漠还是冬日寒风凛冽的戈壁深处,无论是在“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是在“魔鬼城”的罗布泊荒原,无论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还是神秘恐怖的“死亡山谷”,都印刻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足迹。深夜的研究室灯火通明,装配车间马达轰鸣……一代代航天人面对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和技术限制,不分昼夜地超负荷工作,全天候不间断地反复实操训练,千锤百炼接受枯燥漫长的“天梯”训练,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怕吃苦、发愤图强,终于在河西走廊上建起能够担负载人航天任务的东风航天城,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轻干部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的航天精神,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聚焦乡村振兴、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等一线工作,把吃苦看成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克服困难,在艰苦奋斗中淬炼过硬本领,做新时代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的“吃苦人”。

“两个时长”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特别能战斗精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载人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事业。从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到党中央正式决定上马载人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到神舟五号飞船实现浩瀚太空第一位中国访客,再到神舟十三号刷新在轨时间和快速“回家”……一次次堪称完美的表现背后,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冲锋,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体现了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特别能战斗,是我党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特有优势,是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年轻干部要发扬“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精神,主动到一线“吃劲”岗位上接受磨练,在饱经“风吹雨打”中壮筋骨、长才干,敢啃“坚硬骨头”、善接“烫手山芋”,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争精神和战斗意志,主动出击、迎难而上、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做新时代能打胜仗、善打胜仗、会打胜仗的“战斗者”。

“两个时长”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敢上九天来揽月”的特别能攻关精神。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零起步,从“巴黎统筹委员会”到《瓦森纳协定》,从《考克斯报告》到“沃尔夫条款”……面对一些国家处心积虑对我国实行长期严密的技术封锁禁运,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接续奋斗,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征服一个又一个高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航天领域“卡脖子”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航天强国之路。此次神舟十三号从太空出舱到首次在轨通过遥控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从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到创下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纪录,从18圈缩短至5圈,从原先耗时近1天的回家之旅如今缩短到9个小时……中国航天人一路接续攻关,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个辉煌成就。基层工作线多面广、纷繁复杂,乡村振兴的难度一点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年轻干部要发扬“特别能攻关”的航天精神,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持实事求是,勤于思索、勇于革新,面对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基层治理面临的新问题,破除惯性思维、拓宽发展眼界,以新思路、新方法、新本领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难题,保持“特别能攻关”的闯劲,攻克一个个“问题堡垒”,拿下一个个“前线阵地”,做新时代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攻关者”。

“两个时长”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特别能奉献精神。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有数百名官兵、职工和家属长眠于此,他们“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一辈子甘做幕后英雄,几十年默默奉献。有一位航天幕后英雄曾经这样深情地写道:“我们有幸成了人们的踩路石,不管春露秋霜,无论冬来夏往,石子铺就的小道或大道,任由人们踩踏。因为石子的承受,才有了人走的路,相伴着人生辉煌……”载人航天是航天人怀着“铺路石”的初心,用生命不断探索的神圣事业,一代代航天人不计得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无私坚守与飞天的辉煌一起,书写了中国航天史上最壮丽的史诗。特别能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国人民可贵的品质。年轻干部要发扬“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甘作服务人民群众的“店小二”,甘当人民事业的“铺路石”,把个人成长融入奉献岗位、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做新时代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真情奉献的“奉献者”。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体会二

3月23日下午,中国空间站的三位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再度开讲,“天宫课堂”引发了全国青少年的热烈反响。航天员教师们亲切的面容、多项神奇奥妙的实验、同学们对科研报国的极大热情,都让我深切感受到,作为年轻干部,我们同样要不断学习,从这堂难得的课堂里总结出“接地气”“练本领”“立志向”的自我提升“三法”,不断在时代征程中厉兵秣马、踔厉奋发。

年轻干部自我提升要“接地气”,立根原在群众中。随着祖国科技力量的日益强大,对于太空的探索也成为新时代强国之路上的攻关要塞,青少年既是祖国的希望,也是“中国梦”的实现者。直播现场大屏幕上的航天员们并不邈远,而是在“接地气”中与全国青少年心连心,以亲切的面容、生动的话语、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群体的求知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天宫实验中有太空知识的源头活水,人民群众中有工作实践的不竭源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创造史也是一部万众一心的团结史,我们年轻干部站在先辈的肩膀之上,要谨防脱离群众沃土,扎实工作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年轻干部不能做“无土栽培”的温室幼苗,要做“咬定青山”的茂林修竹,立足人民、心系群众,把解决人民的切实需要当作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年轻干部自我提升要“练本领”,千锤万凿出深山。空间站里精密多样的实验设备,让青少年们大开眼界,但太空教师们的流畅操作更让我们惊叹航天员的知识丰富。正是在地面刻苦训练、在空间站不懈练习,才能让航天员们不负祖国赋予的光荣使命,在万众瞩目中担负起太空科技探索的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对青年人的寄语中引用过“纸上谈兵”和“虚谈废务”这两则典故,就是意在告诫我们,要练就真本领,不做“绣花枕头”。实际工作好比一项需要不断塑造的“瓷器活”,我们年轻干部要做过硬的“金刚钻”,就要抓好理论学习,夯实实践基础,主动应对各种突发问题。“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当前,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如期实现,新的赶考之路正向我们发出召唤,我们年轻干部要充实好本领的行囊,并肩趱行,一往无前。

年轻干部自我提升要“立志向”,红旗直上天山雪。随着国际竞争形势的日益激烈,科技强国建设、航天战略的落实,都亟待一代代青少年去实现。在天宫课堂中,航天员教师的期盼与鼓励极大地鼓舞了青少年们的科研热情,坚定了莘莘学子的报国志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实现抱负是努力学习的原点,是量准木材的“墨线”。我们年轻干部要想在工作岗位上取得长足进步,不仅要坚定理想信念,还要树立远大志向。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我们生逢伟大时代,沐浴和平之光,然而暗礁依然危险,考验无处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转化低碳经济模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需要弘毅之士来书写。我们年轻干部如同一棵棵生长在祖国春天里的新树,要及时修枝剪叶、补钙壮骨,尽快成为参天大树,立志争做栋梁之材,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的力量。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体会三

忆往昔东方红星,看今朝神舟着陆。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太空“出差”半年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回家,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航天人颁奖词写道:“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望,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50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中华民族航天史经历了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的伟大飞跃,充分地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激励着我们基层选调生要心怀信仰,心生奋斗,心想奉献。

点燃“他时定是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的理想信念“发动机”。三万日耕耘藏功名利禄,九万里飞天梦圆苍穹之颠。中华民族自古就对浩瀚星辰充满向往,明代“世界航天第一人”陶广义踏出了中华民族航天第一步,“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近代航天人心怀“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和飞天梦想,历时12年,终让《东方红》歌曲从太空传遍世界各地,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发展起来。作为基层选调生,亦当有为百姓谋富裕、为乡村谋振兴、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信念,要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大业融合起来,在基层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壮筋骨”“长才干”,时刻保证理想信念不滑坡,为民服务不滞后。

挂好“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的艰苦奋斗“前进挡”。栉风沐雨熬出戈壁新星,砥砺前行勇创航天辉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之前的真实写照,建设者们战严寒、斗酷暑、顶风沙、建阵地。航天员面对时速100千米旋转的“魔鬼训练”,承受8个大气压的压力,哪怕头晕目眩、呼吸困难、面部肌肉变形,也无人主动按下“红色按钮”。据杨利伟回忆,在发射的过程中,火箭和飞船曾发生剧烈抖动,产生了低频共振,让他感觉“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案例时刻激励着我们基层选调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基层选调应树立“接班人”的意识,用党性思想淬炼青春热血,用艰苦奋斗磨砺坚定意志,用人民期盼涵养时代使命,努力蜕变成有担当、有梦想、有力量的新时代“接班人”。

踩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无私奉献“油门器”。春华秋实几十载,矢志不渝献航天。“当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他身后是四十万美国航天人的努力;当这次神舟再探天宫,背后站着的是七十万中国航天人。”回望过去,不难看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着一批批默默无闻的航天人无私奉献,才披荆斩棘,坐拥星辰大海。年过半百的邓清明,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现役航天员,训练20余年,付出的汗水异于常人,却依旧豪迈地表示“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应尽的本分”。基层选调生亦应怀着“铺路石”的初心,持之以恒地下苦功夫、细功夫、硬功夫,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怀,“铁杵磨成针”的坚强毅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才能担负起“跑好自己这一棒”的使命,履行好“为下一棒奠基蓄势”的责任。

“我们有幸成了踩路石,不管春露秋霜,无论冬来夏往。因为石子的承受,才有了人走的路,相伴着人生辉煌……”一位航天人如此深情地写道。与诸君共勉!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体会四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被称作“感觉良好”乘组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顺利结束“太空出差”,为中国航天迄今最长一次的太空载人飞行画上一个圆满句号。“感觉良好”凝结自信自强,党员干部当以航天英雄为标杆,持续奋斗、团结一心,以“感觉良好”的状态开启乘势而上、砥砺前行的新征程。

“感觉良好”是经过重大考验、突破重重困难,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从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安全着陆、自主出舱后的第一句话,到神舟九号入轨后景海鹏发回的报告,再到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落地后的接力报告,“感觉良好”不仅流露出航天员克服困难、收获成功的喜悦,更彰显了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坚定信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当前,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更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感觉良好”的自信状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感觉良好”的自信源于奋斗。

无论是在封闭狭小的空间经受极端环境考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抑或是不分昼夜地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反复进行实操训练,还是在枯燥漫长的抗寂寞训练中锤炼心理素质、挑战心理极限,都是航天员“感觉良好”背后最真实的奋斗写照。没有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就换不来身处太空时“感觉良好”的淡定从容;没有咬牙坚持的坚定意志,就做不到叩问苍穹时“感觉良好”的骄傲自豪。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立足新征程,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主动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问题集中的岗位和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在干事中长本事、在历练中变老练,以处变不惊、安之若素的“良好感觉”走稳赶考每一步。

一个人的奋斗成就更好的自己,大家的努力铸就集体的辉煌,“感觉良好”的底气源于团结。

十四大系统、数千单位、十万大军,调动千军万马、攻克千难万险,只为一人飞天。正是因为无数航天人始终坚守“天地一体,乘组一心”的信条,甘为惊天动地之事、甘做隐姓埋名之人,才奠定了星辰大海中的“感觉良好”,托举起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舟。“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党员干部要有“宽以待人”的胸襟气度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局观念,容人之短、容人之功、容人之过,多沟通不猜疑、多谦让不争功、多宽容不挑剔,做到“修己以安人”。更要秉持“干群肩并肩、力量大于天”的理念,积极发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的作用,团结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以千千万万人的“星星之火”燃起民族复兴的“燎原之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感觉良好、勇毅前行。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体会五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去太空“出差”半年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漫漫“探空”六十载,披荆斩棘“刺长天”。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航天精神,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不仅要传承好这些精神财富,更要不断解锁航天精神中的“奋斗密码”,让航天精神在伟大的复兴路上勃发出永续生机,激励我们不断向前,去探索星辰大海,去迈向伟大复兴。

奋发图强、埋头苦干,中国航天人的奉献之光照亮探索星辰大海之路。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作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漫游太空,宣告中国正式进入航天时代,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但鲜有人知道我们快速发展的航天事业背后,是10万大军挺进戈壁,在人烟稀少的广阔戈壁、茫茫大漠中隐姓埋名,经年累月以苦为伴;是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的700多位英雄先烈为了中国航天事业英勇献身。广大党员干部要循着无数航天人身上的奉献之光,立足平凡岗位,埋头干事,沉下心、弯下腰、扎下根,不求得失、只讲奉献,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做到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时刻想着百姓,事事服务百姓,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的精神激励一代代人砥砺前行。

我国航天事业60多年的光辉历程,就是一部真干、实干、苦干的奋斗史,从以钱学森、任新民为杰出代表的航天人为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奠基开路,到以王永志、周建平为代表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设计师们不倦探索,再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等航天员先后把五星红旗带往太空,一批批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真抓实干、艰苦奋斗,跨出了从“跟跑”到昂首挺胸“并排跑”这一大步。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传承好艰苦奋斗的航天精神,把时代重任扛在肩上,主动到“急难险重”的一线岗位上锤炼过硬本领,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以实干担当推动事业发展,以实绩答好为民答卷。

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人勇于创新的精神一次次将我国航天事业推上新高度。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从“神舟”飞天到“天问”探火,从“墨子”探寻未知到“北斗”造福人类,中国航天人一次次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一次次刷新我国航天事业新高度,在“并跑”过程中实现了“超车”做到了“部分领跑”。2022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文昌航天发射场时强调:“要勇于创新突破,全面提升现代化航天发射能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坚定创新自信、坚持自主创新,甘当科学领域“拓荒牛”,勇闯技术“无人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争做守正创新的开拓先锋,不断解决民生所需、社会所盼。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体会六

“我是神舟十三号,我已安全着陆,返回舱正立,01感觉良好。”“02感觉良好。”“03感觉良好。”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2003年“神五”落地时杨利伟“感觉良好”,2008年翟志刚首次完成出舱活动任务时“感觉良好”,而今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太空出差三人组”一句“感觉良好”,分外铿锵,再次让亿万中华儿女心潮澎湃,托举起了祖国和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这正是航天员们日复一日刻苦训练,挑战身体极限,和一代代航天人攻坚克难、要强前行的结果。广大党员应读懂“感觉良好”背后的“精神密码”,接续奋斗再出发,奔赴星辰大海,相信更加美好的未来可期,皆可“感觉良好”。

读懂“感觉良好”背后汇聚的梦想与奋斗。航天不是一门容易的“功课”,但中国航天人也从来不惧挑战,越是艰险越向前。迈向太空的旅程,中国航天人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始终心怀一股坚韧不拔、永不止步的信念。梦想开花结果,从来离不开奋斗汗水的浇注。不管是杨利伟、聂海胜、景海鹏、刘洋等航天员以小家为轻、大国为重,千锤百炼的艰苦训练,经过重大考验、突破重重困难,冲锋在前的航天英雄;还是“黄伟芬”“张元保”等数十年埋头苦干,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铺就华美壮丽中国航天路的幕后英雄,他们都是以青春与奋斗为“基石”,努力追赶、并跑、领跑,让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用一生的坚守与奋斗铸就一个个“高光时刻”。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浩瀚太空中出现了更多中国身影,留下了更多中国足迹。可见,路在脚下,朝着自己梦想方向前进,亦会创造一次次“感觉良好”。

读懂“感觉良好”背后凝结的自信与自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航天自信自强的特质成就了自身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迈进,也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着强大激励,也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从“飞船时代”进入“空间站时代”,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也已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捍卫者,谁也不敢再对中国小觑。“太空出差三人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中国人的太空在轨“日常”也持续“上新”,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天宫课堂“美国分校”正式开课、神舟飞船首次快速返回……这些成绩背后,是一个日益强大的祖国,以航天人的创新自信、航天技术的创新突破,推动着飞天梦想不断扬帆远航,凝聚了无数人的梦想、奋斗和坚持。为此,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再立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新标杆新高度,成就新“感觉良好”。

读懂“感觉良好”背后彰显的实力与成就。“摘星星的妈妈回来啦!”“点赞”“比心”,返回现场里,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三位航天员神态自若。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30年,而自2003年首次成功完成载人飞行任务以来,中国已经完成了7次载人飞行任务并获得巨大成功。从逗留太空数天到入驻空间站半年,再到“太空家园”更宽敞、更舒适,经历过“飞船时代”的航天员们想必感受尤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回家”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飞船从与空间站分离到返回舱降落东风着陆场,用时仅9个多小时。同时,返回舱表面光滑明亮,完整度好,直立姿态落地,时间地点快速精准,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更加成熟,可靠度进一步提高彰显无疑,为中国航天再创辉煌写下了坚实的注脚。可以说,“感觉良好”的“招牌式回答”,不仅是航天员身体健康的真实感受,更是中国航天人雄厚的实力所在,彰显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感觉良好”。

太空浩瀚,征程漫漫。中国航天人奋楫星海的脚步从未停滞。造宇苍穹,奔赴星辰大海,中国人长期驻留太空的梦想不再遥远,我们皆可“感觉良好”。我们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远不止是“星辰大海”。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体会七

“93岁院士的浪漫”刷屏了!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孙家栋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近日,在总台《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孙家栋院士的外孙女王丹妮讲述了他的许多浪漫温馨故事。在他的故事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航天的峥嵘岁月,更能感悟到共和国元勋的动人情怀,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从他的“浪漫”中汲取精神力量。

“指挥天上卫星的人,此刻却只听她指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由于孙家栋的工作性质特殊,陪伴爱人的时间很少,“当年姥姥独自在医院生孩子,第二天姥爷赶回来,又赶紧回去工作,姥姥出院时,是护士长帮忙用医院借的板车将她送回家”。王丹妮说,姥姥总是不忍心埋怨姥爷,“他都已经这么累了,你怎么埋怨他”。而如今孙家栋虽然自己走路都有点困难,却总会坚持走下轮椅,推着老伴逛20分钟。“姥姥会指挥姥爷往这边走、往那边走,姥爷就会乖乖地推着她左转右转。”她的外孙女王丹妮说。正是有了家人的陪伴与支持,孙家栋才能为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60多年。对每一名共产党人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在面对人民群众时,也不妨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家人去对待,多与他们在一起,融入他们的生活,与人民群众建立起真正的深情厚谊,建立起深刻的信任感,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说话,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用“始终在一起”的陪伴,做出最长情的告白。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苦干是最浪漫的行动。

孙家栋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很多“中国第一”的背后都有孙家栋忙碌的身影。“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孙家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当时那个条件下,想要完成人造卫星这样一项重大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孙家栋在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时出现了意外,火箭飞了21秒之后爆炸了。震惊过后,孙家栋带着大伙儿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经过彻底检查、不断试验,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终于腾空而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年轻干部要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作为年轻党员干部,只有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在急难险重的经历中经受摔打,才能在身处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蹲得实、沉得下、干得好。所以广大年轻干部要把攻坚当“磨刀”的意识,把克难当“练兵”的豪情,在危急时刻站得出来,紧要关头豁得出去,以久久为功的韧性和抓铁有痕的力度向人民表达出属于我们的“浪漫”。

“终于飞了”——坚持是最长久的答案。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孙家栋担任首任总设计师。回忆起10多年前,嫦娥一号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开始绕月飞行的时刻,孙家栋和他的团队振奋地只会说出:“终于飞了”这四个字。简单的四个字包含了无数的困难与坚持,研发过程是枯燥而充满挑战的,不仅要面对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还面临许多我国在硬件设施上的短板,而孙家栋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自主创新,所以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在一旁角落里的孙家栋看着欢呼的人们,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汹涌,眼泪夺眶而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也告诫年轻干部要直面挑战,坚持不懈完成好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年轻干部从“象牙塔”步入 “大熔炉”,难免缺乏经验,会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我们要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畏惧、不屈服、不退缩,坚持“始于足下”原则,一步一个脚印,直击问题要害,抓住问题本质,找寻问题解决方法,坚守岗位,服务群众,用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给予人们最正确的答案。

思政观后感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观后感

思政

思政

思政

思政

思政

思政

思政

思政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体会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