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叠加原理实验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3 07:57:25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实验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基尔霍夫定律及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的方法。

3.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原理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测量某电路的各支路电流及多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应能分别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即对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而言,应有∑I=0;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应有∑U=0。

运用上述定律时必须注意电流的正方向,此方向可预先任意设定。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几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他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1.直流电压表0~20V

2.直流毫安表

3.恒压源 (+6V,+12V,0~30V)

4.实验线路板

四.实验电路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线路如图2—1所示

叠加原理实验线路如图2-2所示。

五.实验内容

基尔霍夫定律

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如图中的I

1、I

2、I3所示,并熟悉线路

结构,掌握各开关的操作使用方法。

2.分别将E

1、E2两路直流稳压源(E1为+6V,+12V切换电源,E2接0~30V可调直流稳压源)接入电路,令E1=6V,E2=12V。

3.熟悉电源插头的结构,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数字毫安表的“+、-”两端。

4.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读出并记录电流值。 5.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记入

数据表2-1中

叠加原理

1.E1为+6V、+12V切换电源,取E1=+12V,E2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调至+6V; 2.令E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K1投向E1侧,开关K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

3.令E2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K1投向短路侧,开关K2投向E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

4.令E1和E2共同作用时(开关K1和K2分别投向E1和E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

5.将E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3项的测量并记录。

数据记入表格2—2。 表2—

2六.实验注意事项

1.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不以电源表盘 指示值为测量的电压值。

2.防止电源两端碰线短路。

3.若用指针式电流表进行测量时,要识别电流插头所接电流表的“+、-”极性,倘若不换接极性,则电表指针可能反偏(电流为负值时),此时必须调换电流表极性,重新测量,此时指针正偏,但读得的电流值必须冠以负号。

4.用电流表测量各支路电流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及数据表格中“+、-”号的记录。 5.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七.预习思考题

1.根据图1-1的电路参数,计算出待测的电流I

1、I2和I3和各电阻上的电压值,记入表中,以便实验测量时,可正确地选定毫安表和电压表的量程。

2.实验中,若用万用表直流毫安档测各支路电流,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毫安表指针反偏,应如何处理,在记录数据时应注意什么?若用直流数字毫安表进行测量时,则会有什么显示

3.叠加原理中E

1、E2分别单独作用,在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E1或E2)置零(短接)?

4.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八.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验证KCL的正确性。2.根据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闭合回路,验证KVL的正 确性。

3.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即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4.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结论。

5.通过实验步骤6及分析数据表格1-3,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6.误差原因分析。心得体会及其他

推荐第2篇:1实验二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二叠加定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 验证叠加定理。

2. 加深对电路的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理解。

3. 学习通用电工学实验台的使用方法。

4. 学习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元件

1.通用电学实验台1台

2.数字万用表UT61A1块

3.电阻100Ω1支

220Ω1支

330Ω1支

三、实验电路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几个独立电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具体方法是: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其他的电源必须置为零(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在求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时,当电源单独作用时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共同作用时的参考方向一致时,符号取正,否则取负。

叠加原理反映了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叠加性只适用于求解线性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对于非线性电路,叠加性不再适用。

在本实验中,用直流稳压电源来近似模拟理想电压源,由其产生的误差可忽略不计,这是因为直流稳压电源的等效内阻很小。

+U-+U2-

图1—1验证叠加定理电路

四、实验方法

1.首先粗调好直流稳压电源,使其两路输出U

1、U2均在10V以下,最大不得超过14V。

2.按照实验电路图1—1接线,经过老师检查无误后,方可开始实验。

3.测量U

1、U2两个电源共同作用下的电路响应:

 将电路中ef、gh、jk三处分别用短接线短接;

 用万用表测量电源U

1、U2的准确电压值;

 用万用表测量k、m两点之间的电压值,即R3支路的电压响应Ukm;

 断开ef间的短接线,在ef之间接入直流电流表测量R1支路的电流响应I1;  同样方法,再次测量R

2、R3支路的电流响应I2和I3;

 将实验数据记录入表1—1中。

4.测量电源U1单独作用下的电路响应:

 将电路中ef、gh、jk三处分别用短接线短接;

 断开电源U2,将c、d两点用短接线短接;

 用万用表测量k、m两点之间的电压值,即R3支路的电压响应Ukm;

 断开ef间的短接线,在ef之间接入直流电流表测量R1支路的电流响应I1;  同样方法,再次测量R

2、R3支路的电流响应I2和I3;

 将实验数据记录入表1—1中。

5.测量电源U2单独作用下的电路响应:断开电源U1,接入U2,重复上一步骤测量。

五、注意事项

1.每次使用万用表之前要检验其档位是否正确,切不可用电流档测量电压,也不可带电测量电阻。

2.要注意U

1、U2单独作用时,电路中电流I

1、I2的实际流向。

3.某电源单独作用时,注意“不作用”电源的处理方法。

六、实验数据及分析

表1—

1七、回答问题

1.验证叠加原理时,如果电源内阻不可忽略,实验如何进行?

2.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来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总结实验结论。

3.在验证叠加原理实验数据中,各电阻器件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说明。

推荐第3篇: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与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与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理解。

2.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

二、原理说明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测量某电路的各支路电流及每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应能分别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即对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而言,应有ΣI=0;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应有ΣU=0。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运用上述定律原理时必须注意各支路或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正方向,此方向可预先任意设定。

三、

实验内容

(一)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a) DGJ-

2(b) TX型设备实验电路图

型设备实验电路图

图2-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实验电路图

DGJ-2型设备实验线路如图2-1(a),用DGJ-03挂箱的“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 TX型设备实验线路如图2-1(b),需要自行连接电路。

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和三个闭合回路的电流正方向。图2-1中的I

1、I

2、I3的

方向已设定。三个闭合回路的电流正方向可设为ADEFA、BADCB和FBCEF。

2.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源接入电路,令U1=12V,U2=6V。

3.熟悉电流插头的结构,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数字毫安表的“+、-”两端。4.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读出并记录电流值。

(二)叠加定理的验证

DGJ-2型设备实验线路如图2-1(a),用DGJ-03挂箱的“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 TX型设备实验线路如图2-1(b),需要自行连接电路。

1.将两路稳压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U1和U2处。

2.令U1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U1侧,开关K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2-1。

3.令U2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短路侧,开关K2投向U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2-1。

4.令U1和U2共同作用(开关K1和K2分别投向U1和U2侧), 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2-1。

5.将U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数据记入表2-1。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 U

1、U2也需测量,不应取电源本身的显示值。

2.防止稳压电源两个输出端碰线短路。

3.用指针式电压表或电流表测量电压或电流时, 如果仪表指针反偏,则必须调换仪表极性,重新测量。此时指针正偏,可读得电压或电流值。若用数显电压表或电流表测量,则可直接读出电压或电流值。但应注意:所读得的电压或电流值的正确正、负号应根据设定的电流参考方向来判断。

六、预习思考题

1.根据图2-1的电路参数,计算出待测的电流I

1、I

2、I3和各电阻上的电压值,记入表中,以便实验测量时,可正确地选定毫安表和电压表的量程。

2.实验中,若用指针式万用表直流毫安档测各支路电流,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指针反偏,应如何处理?在记录数据时应注意什么?若用直流数字毫安表进行测量时,则会有什么显示呢?

3.在叠加原理实验中,要令U

1、U2分别单独作用,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U1或U2)短接置零?

4.实验电路中,若添加一个二极管, 试问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七、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数据,选定节点A,验证KCL的正确性。

2.根据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闭合回路,验证KVL的正确性。3.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即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4.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 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结论。

5.通过实验步骤6及分析表格2-2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6 心得体会及其他。

实验二 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

一、实验目的

1.研究正弦稳态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相量之间的关系。 2.掌握日光灯线路的接线。

3.理解改善电路功率因数的意义并掌握其方法。

二、原理说明图6-1RC串联电路

1.在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中,用交流电流表测得 各支路的电流值, 用交流电压表测得回路各元件两 端的电压值,它们之间的关系满足相量形式的基尔 霍夫定律,即ΣI=0和ΣU=0。

2.图6-1所示的RC串联电路,在正弦稳态信 R阻值改变时,UR的相量轨迹是一个半园。 U、UC与UR三者形成一个直角形的电压三 角形,如图6-2所示。R值改变时,可改 变φ角的大小,从而达到移相的目的。

3.日光灯线路如图6-3所示,图中 A

是日光灯管,L 是镇流器, S是启辉器,图6-3 日光灯线路原理图

RUc

号U的激励下,UR与UC保持有90º的相位差,即当图6-2相量图

C 是补偿电容器,用以改善电路的功率因数(cosφ值)。有关日光灯的工作原理请自行翻阅有关资料。

三、实验设备

四、实验内容

经指导教师检查后,接通实验台电源, 将自耦调压器输出( 即U)调至220V。记录U、UR、UC值,验证电压三角形关系。

1.按图6-1 接线。R为220V、40W的白炽灯泡,电容器为4.7μF/450V。

2.图6-4日光灯电路图

按图6-4接线。经指导老师检查后,接通实验台电源,将自耦调压器的输出调至220V,记录功率表、电压表读数。通过一只电流表和三个电流插座分别测得三条支路的电流。改变

注:表中C0为功率因数最大时的电容值。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本实验用交流市电220V,务必注意用电和人身安全。2.功率表要正确接入电路。

3.线路接线正确,日光灯不能启辉时, 应检查启辉器及其接触是否良好。

六、预习思考题

1.参阅课外资料,了解日光灯的启辉原理。

2.在日常生活中,当日光灯上缺少了启辉器时, 人们常用一根导线将启辉器的两端短接一下,然后迅速断开,使日光灯点亮(DGJ-04实验挂箱上有短接按钮,可用它代替启辉器做试验。);或用一只启辉器去点亮多只同类型的日光灯,这是为什么?

3.为了改善电路的功率因数,常在感性负载上并联电容器, 此时增加了一条电流支路,试问电路的总电流是增大还是减小,此时感性元件上的电流和功率是否改变?

4.提高线路功率因数为什么只采用并联电容器法,而不用串联法?所并的电容器是否越大越好?

七、实验报告

1.完成数据表格中的计算,进行必要的误差分析。

2.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出电压、电流相量图, 验证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3.讨论改善电路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4.装接日光灯线路的心得体会及其他。

推荐第4篇:化工原理实验心得体会

化工原理实验心得体会

生命科学学院

12生物工程

20121878

王志云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化工原理》这门课,在学习了部分理论知识后,我们进入了实验室,开始学习《化工原理实验》并分组进行了实验。和前几个学期类似,大家先要进行实验的预习,在了解和熟悉实验的要求和操作的基础上,然后在老师提问检查每一组各位组员对实验过程的预习程度后,对各位组员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缺漏。然后在指导老师的悉心讲解后,对实验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后进行实验。通过动手实验,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化工原理课上老师讲解的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对理论知识有了形象化的认识。

本学期我们共学习了五个实验,分别是: 实验

一、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实验, 实验

二、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

实验

三、空气—蒸汽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实验

四、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 实验

五、填料塔的精馏实验

通过对实验的学习并亲手操作,我掌握了许多知识。

这几个实验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实验以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钙的水浆液位测定原料。这个实验和空气—蒸汽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一起分组进行。老师讲解完实验原理并强调了注意事项后,我们开始实验。我们小组先进行了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首先我们对两个小组的成员进行了各项职责的分配分别是:两位同学负责碳酸钙水浆液的搅拌和回收,由一位同学负责数据的采集和记录的工作。每个三分钟记录床层温度一次,取样一次,并由同组同学进行含水量的测定,由两位同学负责装好板框,最后分别由其他两位同学负责压力阀的控制和滤液进口阀、滤液出口阀的控制。这样一来整个实验的分工工作就已经完成了。实验过程中,我们互相配合,进行的很顺利。但是在第一次实验时由于我们的粗心大意,我们将四块滤板中的一块方向装反了,使得我们第一次采集的数据无效了,因此指导老师还对我们实验时的粗心大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这些批评教育使我们牢记在这是一个教训,实验中细心认真完成每一步,我们的动手能力才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在这一个学期短暂的实验学习过程中,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在大学学习生活中 ,在实验过程中一个实验者的认真预习和摈弃粗心大意,认真、谨慎的进行好每一步的操作、合理的分工协同工作对于一个实验的成败与否是至关重要的。或许在将来生活工作中也一样,俗话说得好,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做事粗心大意,做事前从不做准备的人不管他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无法取得好的成绩,因为在他的心理或许压根就没有重视过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或者是行业。俗话说“机遇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化工原理实验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一些典型化工设备的原理和操作,熟悉化工中的实验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掌握化工数据的基本测试技术。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通过实验一方面我们掌握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实际操作;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另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感性认识,活跃了科学思维,培养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实验在科学理论进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大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锻炼了我们集体协作、合理分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在实验及其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实验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得我们在化工原理课程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际的验证。

就像大家常说的一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形象的认识课程所学,我也将把在实验中积累的经验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与此同时,在这一学期的实验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知识,还学习到了很多的人生哲理,这些收货对我们可以说是大有裨益。最后,要感谢老师以及师兄师姐对我们的指导与帮助,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丰富知识,不断提高!

推荐第5篇:化工原理实验心得体会

化工原理实验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化工原理》这门课,在学习了部分理论知识后,我们进入了实验室,开始学习《化工原理实验》并分组进行了实验。和前几个学期类似,大家先要进行实验的预习,在老师讲解后进行实验。通过动手实验,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化工原理课上老师讲解的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对理论知识有了形象化的认识。

本学期我们共学习了九个实验(其中实验八为演示实验),分别是实验

一、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实验,

二、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实验,

三、传热实验,

四、精馏实验实验,

五、沸腾干燥实验实验,

六、恒压过滤实验,

七、吸收实验,

八、气体膜分离实验实验,

九、反渗透实验。通过对实验的学习并亲手操作,我掌握了许多知识。

这几个实验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沸腾干燥实验,实验以热空气为加热介质,含水硅胶为干燥物,需测出单位时间内湿物料的变化并绘出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这个实验和恒压过滤实验一起分组进行。老师讲解完实验原理并强调了注意事项后,我们开始实验。我们小组先进行了沸腾干燥实验,我负责取样和记录的工作。每个三分钟记录床层温度一次,取样一次,并由同组同学进行含水量的测定。实验过程中,我们互相配合,进行的很顺利。但是记录了几组数据后,我在一次取样时,不小心把刚刚取出的样品撒在了桌子上,使得这个时间的样品没能采出,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按照助教师兄的指导,在下一个三分钟再次进行取样,分析,记录结果。之前在预习以及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关注了样品管不能完全拉出这件事,否则物料颗粒会喷出流化室,但是取样时却没有取好,这是一个教训,实验中细心认真完成每一步,我们的动手能力才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化工原理实验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一些典型化工设备的原理和操作,熟悉化工中的实验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掌握化工数据的基本测试技术。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通过实验一方面我们掌握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实际操作;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另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感性认识,活跃了科学思维,培养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实验在科学理论进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大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锻炼了我们集体协作、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在实验及其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实验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得我们在化工原理课程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际的验证。

就像大家常说的一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形象的认识课程所学,我也将把在实验中积累的经验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最后,要感谢老师以及师兄师姐对我们的指导与帮助,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丰富知识,不断提高!

推荐第6篇:化工原理实验的心得体会

班级:

姓名:

学号:

化工原理实验总结

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化学工程基础》,但是对一些概念和理论还不是特别理解,然而这个学期我们进入了实验室,开始学习《化工原理实验》,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本学期我们一共做了7个实验,而且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分别是雷诺实验、流体机械能转化实验、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空气——蒸气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以及填料塔精馏实验。学习完这7个实验后,我加深了对《化学工程基础》课上一些理论的理解,也熟悉了实验的流程,操作步骤,并掌握了实验内容。现在我将对做这7个实验的心得描述一下。

刚开始进入实验室时,看到那些仪器和设备,让我感觉《化工原理实验》很高深,也很神秘,像是高科技的东西,让我感到既兴奋又茫然。老师把我们进行了分组,5个人一组。一开始老师就给我们来个下马威,跟我们说,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就不能进实验室。不过换个角度想,老师的这种态度叫做负责,他只是希望我们在实验室能多学点东西。虽然每次实验前我都会做好充分的预习,但是在没有真正接触到实验装置之前,我还是云里雾里,不过,在课前,老师都会认真仔细地跟我们讲解一遍。可是,有的时候就算老师讲了一遍,如果自己不亲手操作,还是会一头雾水。例如,在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中,实验要求我们测不同压力(低压、中压、高压)下的过滤常数K和滤布的虚拟当量滤液体积Ve,十几个实验控制开关,在交错的管路中,光是熟悉料的流动路径就得认真认识,而对于各个开关的操控就比其他实验显得更复杂。要动手做实验,就必须清楚装置的运作机理,我终于把管路和操作步骤熟悉透了,老师给我们分了工。我负责调节压力罐上的出口阀,使压力罐上压力表读数维持在一个常数。我觉得在这个实验里面,做这个工作最辛苦了,稍微动一下,误差就很大。为此我还享受了特别的待遇,老师给我按排了一条凳子。

通过这几个实验,让我感觉到做实验的过程是一个既快乐又充满理性知识的过程,不会像书本上的知识一样枯燥无味,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和认真计算讲原理进行证明的过程我们仿佛能够体会以前科学家的智慧结晶,自己也可以感受学习化工原理的快乐。

化工原理实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能深入了解化工原理知识、更锻炼自己动手能力、在学习上更加丰富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更能够把理论上的知识在实践中具体应用,增强了理论实际相结合。

最后就是实验过后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这也是完成一个实验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整个实验最终能够出结果的重要阶段,通过数据处理我们可以跟所学的的知识进行比较,进而提高到能应用实验误差和误差理论分析、解决化工原理实际问题,得出较正确的结论看是否能够验证实验原理。通过数据处理,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缜密,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运用电脑作图,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基础。学习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可以在学习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一些比较典型的已被或将被广泛应用的化工过程与设备的原理和操作,巩固和深化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讲所学的化工原理等化学化工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同时学习在化工领域内如何通过实验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对化工原理实验的学习,培养了我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感性知识,活跃了科学思维,培养了我们队客观世界的观念与分析能力;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实验在科学理论进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大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锻炼了我们集体协作、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让我们形象的认识所学的知识,也让我把在实验中所积累的经验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最后,感谢老师的指导,我会继续努力学习。

推荐第7篇:化工原理实验的心得体会

化工原理实验的心得体会

生命科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11880 冷亦佳 经过这学期的实验课,每个实验都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们一共做了五个实验,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实验,分别为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恒压过滤常数实验、空气—蒸汽对流传热实验和填料塔精馏实验。现在实验已经结束,通过对这五个实验的学习,我加深了对化工原理理论课上的理解,也熟悉了实验的流程、操作步骤、并掌握了实验的内容,同时也深深明白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紧密联系。

记得我第一次来到那个实验室时,我感觉就像在一个小型的工厂一样,我感觉很兴奋但是又很迷茫,虽然我有好好地做好预习,但是当我真的面对这些实验仪器时,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了,不过老师会在实验前进行讲解,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听老师讲解时有时便会豁然开朗。因此也让我明白实验预习的重要性,只有认真阅读实验教材,并且复习好化工原理理论教材,才能在实验课上明白自己的实验任务,掌握实验依据的原理。我知道如果不明白实验原理,不知道实验目的,我们是不会真正利用到实验的价值。 其次,我们也需要了解实验装置结构、操作方法,明确实验操作流程以及在实验时需要测量及记录的数据。写好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并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让我们更好地做好实验,不在实验过程中因为自己对实验不了解而造成实验失败或导致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一次实验是流体流动阻力测定,我们这一组的组员似乎对在线电脑操作都不熟悉,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还因为这个原因而重新开始做了实验!在写实验报告过程中,我觉得可能是对实验的目的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没有考虑到温度一变水的密度改变、粘度也改变必然导致雷诺准数也改变,就那样盲目的计算了结果,最后在同学的指正下又重新计算了一遍!这次试验让我真正明白了无论什事做好充分准备的重要性,做事情要多思考,否则真的不能完成任何事情。

第二次实验是空气—蒸汽对流传热实验,这次实验目的是需要测定空气在圆管内的强制对流传热系数和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法来确定Nu=f(Re,Pr)的函数关系式。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我们使实验仪器的稳定时间不够长,因此也造成实验数据的不准确,这也我明白实验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耐心,放到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是这样的道理,凡事要有耐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目标。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很好的弄清楚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步骤,但是从我交上去的实验报告来看我并没有很好地理解那些,在计算冷、热流体间的对数平均温度时,我把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的数据带错了,这主要是由于我对这个公式不理解造成的,所以当我们在不是完全明白的时候,应该要弄清楚再进行计算,否则会对整个实验的计算结果造成很大的误差。在报告的最后的误差分析里面,有许多造成误差的原因我都没有考虑到,在老师在我的报告上将其一一列出来之后,我才明白自己对这个实验的确还有很多方面不理解,这让我也在拿到报告之后,重新又将实验原理以及要运用的公式理解了一遍。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应该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会的一个好结果。

推荐第8篇:通信报告通信原理实验心得体会

通信原理实验心得体会

091180024代岳 通信工程

众所周知,《通信原理》是电子、通信、计算机、自控和信息处理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所以我们通信工程专业的同学在本学期除了平时要上每周2次,每次2节的通信原理理论课程外,还要上每周1次持续3个小时的实验课来帮助我们理解通信原理课的知识,使同学们掌握和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做本学期的实验前,我以为跟以往的电子类实验差不多,以验证为主,不会很难做,就像以前做物理实验一样,课上按照要求做完实验,然后课后两下子就将实验报告写完,下次课上一交,就OK了。直到做完本学期所有的通信原理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因为自主设计占了很大一部分,需要查找资料和跟不断跟同学讨论问题来解决难点,但学到的知识与难度成正比,使我获益良多.首先,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否则,在老师讲解时就很可能会听不懂,这将使我们在做实验时的难度加大,浪费课上完成实验的宝贵时间。比如做BPSK自行设计的实验,你要清楚BPSK系统的传输特性以及输入输出序列的原理,如果我们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探索讨论,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使你事倍功半。同时,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不要钻空子,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最好能理解明白。在完成实验后,还要进行一定的复习和思考。只有这样,你的才会印象深刻,记得牢固。否则,过后不久,也许是半个学期,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很糟糕的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老师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我们,拓宽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认识到通信原理实验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可以大大增强我们的探索的兴趣。

通过完成本学期的通信原理实验,使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通信知识,加深了对通信系统的理解,加强了动手的能力,与理论课完成了很好的互补。更重要的是,在做实验的过程,我们收获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角度以及方法, 提高了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做其他的实验是通用的,让我受益匪浅,对以后的学习更加有信心。

推荐第9篇:叠加好办法

叠加好办法

活动目标:

1、掌握搬运叠加物体的基本方法。

2、感受并了解人们利用物体叠加所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知道叠加是一种好方法。

活动准备:图书若干、保鲜盒4套 活动流程:

一、叠加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身体各个部位分别拿书,很费力。

朋友们,对不起,我来晚了,因为我要拿很多书,很费劲,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我把书一次搬过来呢?引导幼儿说出把书摞起来,总结,这就是叠加。

(二)幼儿体验

现在,请你们把地板上这些散乱的图书用叠加的办法整理好,放到桌子上。

(三)小结

你们说说看,叠加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呢?引导幼儿说出省时省力省空间。

二、叠套

(一)叠加

1、尝试叠加

出示桌面上的盒子,请幼儿观察。

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好不好?下面我要请四个小朋友来,用叠加的方法把这些盒子全部都叠加到这张白色的纸片上,比一比,看谁又快又稳。

2、总结

你用了什么方法?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你为什么这样做?你觉得这样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引导幼儿发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小在上,大在下会比较稳固。

(二)叠套(大挪移)

1、尝试把叠加的盒子平移

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吧。看看我们的盒子都是什么颜色的?红、蓝、黄、绿。这一次,请四个小朋友来,把红色和蓝色的盒子互相调换,黄色和绿色的盒子互相调换,要求一次完成。

2、总结

你是怎样做的?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盒子不稳呢?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因为太高太多,盒子不稳。

怎么样能让这些盒子变矮呢?说说看!试试看!引导幼儿说出把盒子套起来。这个方法叫叠套。

三、生活中的叠加和叠套(叠加帮助人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回家帮助爸爸妈妈整理房间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到这些方法。其实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经常能用到叠加的方法,你见过吗?

出示课件,介绍生活中一些叠加的例子。 解决难题,很多房子,盖游乐场,怎么办,叠加。

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很多叠加的例子,回家以后找找看,然后分享给大家吧!

推荐第10篇:化工原理实验

吸收实验

?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填料吸收塔结构和流程

2、? 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 掌握气相总体积系数kYa和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HOG的测定方法。

?

二、实验原理

1、? 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图2-73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填料塔的压降与泛点气速是填料塔设计与操作的重要流体力学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引起的压降与空塔气速关系如图2-73所示:

当无液体喷淋时,干填料层压降Dp对气速u的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中可得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aaˊ线)。当有液体喷淋时,在低气速下,(c点以前)对填料表面覆盖的液膜厚度无明显影响,填料层内的持液量与空塔气速无关,仅随喷淋量的增加而增大,压降正比于气速的1.8~2次幂,由于持液使填料层的空隙率减少,因此,压降高于相同气速下的干填料层压降,是图中bc段为恒持液区。随气速的增加液膜增厚,出现填料层持液量增加的“拦液状态”(或称载液现象),此时的状态点,图中的c点称载点或拦液点。气速大于载点气速后,填料层内的持液量随气速的增大而增加,压降与气速关系线的斜率增大,图中cd段为载液区段。当气速继续增大,到达图中d点,该点成为泛点,泛点对应的气速称为液泛气速或泛点气速。此时上升气流对液体产生的曳力使液体向下流动严重受阻,积聚的液体充满填料层空隙,使填料层压降急剧上升,压降与气速关系线变陡,图中d点以上的线段为液泛区段。填料塔实际操作的气速控制在接近液泛但又不发生液泛时的气速,此时传质效率最高。一般操作气速取液泛气速的60%~80%。

2、? 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Ya的测定

(1)?? 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

?? (2—63)

式中:V ——惰性气体流量,kmol/s;

z ——填料层的高度,m;

W——塔的横截面积,m2;

Y

1、Y2——分别为进塔及出塔气体中溶质组分的摩尔比,kmol(溶质)/kmol(惰性组分);——塔顶与塔底两截面上吸收推动力与的对数平均值,称为对数平均推动力。

?? (2—64)

在本实验中,由测定进塔气体中的氨量和空气量求出Y1,由尾气分析器测出Y2,再由平衡关系求出Y*。数据整理步骤如下:

(1)?? 空气流量

标准状态的空气流量为V。用下式计算:

? (2—65)

式中:V1——标定状态下的空气流量,(m3/h);

T0、P0——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kPa;

T

1、P1——标定状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 kPa;

T

2、P2——使用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 kPa;

(2)?? 氨气流量

标准状态下氨气流量 用下式计算:

(2—66)

式中:——氨气流量计示值,(m3/h);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kg/m3;

——标准状态下氨气的密度, kg/m3。

若氨气中含纯氨为98%,则纯氨在标准状态下的流量V0〞用下式计算:

??? ?(2—67)

(3)?? 混合气体通过塔截面的摩尔流速:

(2—68)

式中:d——填料塔内径,m。

(4)?? 进塔气体浓度

?? (2—69)

式中:n1——氨气的摩尔分率。

n2——空气的摩尔分率。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 ?(2—70)

(5)??平衡关系式

如果水溶液

Y*=mx??? (2—71)

式中:m——相平衡常数,

?? (2—72)

H——亨利系数,Pa;

p——系统总压强,Pa.

? (2—73)

?

式中:p*——平衡时的氨气分压,(mmHg或Pa),其数值可从附录5.1氨气的平衡分压表查得。

(6)?? 出塔气体(尾气)浓度

出塔气体(尾气)浓度由尾气分析仪测得,具体见附录5.4,尾气浓度的测定方法。 尾气中氨的浓度由下式计算:

??? (2—74)

式中:T

1、p1——空气流经湿式气体流量计的压强和温度;

T0、p0——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

V1——湿式气体流量计所测得的空气体积,ml;

Vs——硫酸体积,L;

Cs——硫酸浓度,mol/L;

rs——反应式中硫酸配平系数,本实验rs =1;

r2——反应式中氨配平系数,本实验r2=2。

(7)?? 出塔液相浓度

根据物料平衡方程:

(2—75)

因进塔液相为清水,即X2=0,则

? (2—76)

(8)?? 计算

由对数平均推动力公式计算,其中∵X2=0∴Y*=0

(9)?? 求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Ya

3、? 传质单元高度HOG的测定

? (2—77)

式中:HOG——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NOG——气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z已知,NOG求出后,则HOG可求得。

?

三、实验装置及流程

图2-74 吸收装置流程图

l—风机;2—空气调节阀;3—油分离器;4—转子流量计;5—填料塔;6—栅板;7—排液管; 8—喷头;9—尾气调压阀;10—尾气取样管;11—稳压瓶;12—旋塞;13—吸收盒;14—湿式气体流量计;

15—总阀;16—水过滤减压阀;17—水调节阀;18—水流量计;19—压差计;20、21—表压计;

22—温度计;23—氨瓶;24—氨瓶阀;25—氨自动减压阀;

26、27—氨压力表;28—缓冲罐; 29—膜式安全阀;30—转子流量计;31—表压计;32—闸阀

四、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 实验步骤

(1)?? 填料塔流体力学测定操作

1)? 先全开叶氏风机的旁通阀,然后再启动叶氏风机,风机运转后再逐渐关小旁通阀调节空气流量。做无液体喷淋时,干填料层压降Dp对应气速u的关系。

2)? 全开旁通阀,再打开供水系统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缓慢调节加大气速到接近液泛,使填料湿润,然后再回复到预定气速进行正式测定。

3)? 正式测定时固定某一喷淋量,测量某一气速下填料的压降,按实验记录表格记录数据。

4)? 实验完毕停机时,必须全开空气旁通阀,待转子降下后再停机。

(2)?? 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测定的操作

1)? 实验前确定好操作条件(如氨气流量、空气流量、喷淋量)准备好尾气分析器。

2)? 按前述方法先开动水系统和空气系统,再开动氨气系统,实验完毕随即关闭氨气系统,尽可能节约氨气。

2、? 注意事项

(1) 填料塔流体力学测定操作,不要开动氨气系统,仅用水与空气便可进行操作。

(2) 正确使用供水系统滤水器,首先打开出水端阀门,再慢慢打开进水阀,如果出水端阀门关闭情况下打开进水阀,则滤水器可能超压。

(3) 正确使用氨气系统的开动方法,事先要弄清氨气减压阀的构造。开动时首先将自动减压阀的弹簧放松,使自动减压阀处于关闭状态,然后打开氨瓶顶阀,此时自动减压阀的高压压力表应有示值,关好氨气转子流量计前的调节阀,再缓缓压紧减压阀的弹簧,使阀门打开,低压氨气压力表的示值达到5ⅹ104Pa或8ⅹ104Pa时即可停止。然后用转子流量计前的调节阀调节氨气流量,便可正常使用。关闭氨气系统的步骤和开动步骤相反。

(4) 尾气浓度的测定,详见附录5.4。

?

五、实验报告要求

1、?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出干填料层压降D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及一定液体喷淋密度下的压降D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

操作条件下液体的喷淋密度 [m3/m2.h]

??? (2—78)

2、? 测定含氨空气~水系统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的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Ya和传质单元高度HOG。

六、思考题

1、? 阐述干填料压降线和湿填料压降线的特征。

2、? 为什么要测Dp~u的关系曲线?实际操作气速与泛点气速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 为什么引入体积吸收系数KYa?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混合气体经过填料塔吸收后,塔顶尾气浓度是怎样测定?

第11篇:组成原理实验总结报告

2010-2011-1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 学院(系): 专 业 : 班 级 : _ 指导教师 : 学 号 : 姓 名 : _ ___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_ 计科082 __ 宁爱华 2008311020 __

通过本实验课程训练,我熟悉了典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基本组成和基本功能,掌握了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工作原理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使我对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使用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在同时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理解程度。当然,也对计算机各主要组成部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有了较全面的理解;锻炼了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

总结了一下这学期的组成原理实验,使我对CPU的结构有了更深的认识,CPU(中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运算器的功能是加工信息包括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主要由算术逻辑单元ALU 和寄存器组成。控制器可以产生控制命令来控制全机操作,由微指令产生微命令来产生微程序。从微程序的设计及运行了解了数据通路控制方式,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 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从运算器实验中.掌握了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验证带进位运算及进位锁存功能时,使我对带进位这个概念透彻的理解了,我记得当次实验并没有注意的一个细节,例如:做加法运算,首先向DR1、DR2 置数,然后使ALU-B=0,S3 S2 S1 S0 M 状态为1 0 0 1 0,此时数据总线上显示的数据为DR1 加DR2 加当前进位标志,这个结果是否产生进位,则要由进位标志灯来显示,若进位标志灯亮,表示无进位;反之,有进位。在移位运算器中,分清了带进位循环左移或右移与循环左移或右移的的概念,循环右移,会把最后1位放到第一位,所以呢,循环右移会改变操作数的符号,如果是不带进位,就会出现正数变负数的情况。如果带进位的话,就是把负数看作是多一位的正数,相当于溢出进位。

存储器实验中,通过查阅教材和相关资料,存储器(Memory)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计算机中的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它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本实验涉及到的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与只读存储器相比,随机存取存储器最大的优点是存取方便、使用灵活,既能不破坏地读出所存信息,又能随时写入新的内容。它可以在任意时刻,对任意选中的存储单元进行信息的存入(写入)或取出(读出)操作。如遇停电,所存内容便全部丢失为其缺点。

在微控制器实验中,掌握了微程序的设计思想和组成原理,微程序控制的基本思想,就是仿照通常的解题程序的方法,把所有的控制命令信号汇集在一起编码成所谓的微指令,再由微指令组成微程序,存放在一个EPROM 里。系统运行时,一条又一条地读出这些微指令,产生执行部件所需要的各种控制信号,从而驱动执行部件进行所规定的操作。控制器通过一条条控制线向执行部件发出各种控制命令,我们把这些控制命令叫做微命令。而执行部件接受微命令所执行的操作叫做微操作。在系统的一个基本状态周期中,一组实现一定操作功能的微命令的组合,微程序是由若干条微指令组成的序列。在计算机中,一条机器指令的功能可由若干条指令组成的微程序来解释和执行。微程序控制器的结构。由控制存储器、微地址寄存器、微命令寄存器和地址转移逻辑几部分组成。微地址寄存器和微命令寄存器两者的总长度即为一条微指令的长度,二者合在一起称为微指令寄存器。在模型机实行的实验中,了解到部件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人为模拟产生的,而本次实验将能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 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还有控制器就是专用于完成此项工作的,它负责协调并控制计算机个部件执行程序的指令序列,其基本功能是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在做本实验之前,以为PC只有计数功能,通过本实验,还了解到PC存放现行指令的地址,IR存放现行指令。通过本程序的指令流水,不禁感叹如此复杂的指令程序竟然按照顺序一部一部的进行下去了。

通过这次课程,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体会到了学习和研究中,团队协作的优势,如果没有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可能大家都很难比较快速和透彻地理解实验中的原理 ;感受到提出猜想、与大家讨论并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猜想的快乐,并且能够寓教于乐;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组成原理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中的讨论和实践,我更加透彻地了解了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工作原理。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了解了更多有关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方面的知识,虽然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欠缺,但是我相信通过自己努力肯定会学好这些知识的,无论多困难,都要自己好好学,什么都会好的。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了更深一层的计算机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和它的深层知识,它是我们以前学的知识中最接近计算机的一门学科,所以它是基础也是重点,更是我们对计算机从软件到硬件方向上的最佳转变机会,我在学期初也决定要好好学习它。看着周围同学对组成原理实验的热情,我自己也深受鼓舞,所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我都要求自己去付出努力和汗水。在每次实验课之前都会预习,还会根据教材来看相关的知识点。

在学习组成原理实验时有很多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当我通过自己查资料,在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看书下,终于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不仅仅需要付出而且也需要动力还有自己的抑制力,每个人都是会懒惰的,所以要养成勤奋的习惯,好好把握自己,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要求进步。

组成原理这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考研统考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而本实验就是本课程的辅导课程,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门功课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还有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我会一直记忆在心。最后谢谢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够取得进步!

第12篇:化工原理实验心得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

化工原理实验课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很紧密的课程。虽然课程已经结束,但我对实验时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和以前开设的实验课一样,老师要求我们实验前须做到充分预习。复习伯努利实验时,我发现伯努利方程有多个表达式。每个表达式代表的意义不同。,由于压强在实际中容易测出,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各部位压强来验证伯努利方程。从实验预习给我的深刻印象是:没有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充分理解实验原理的,每次预习前,因为对该实验理论知识的遗忘都使我花大时间去重新复习,预习过程使我再次复习了理论知识,也对实验的顺利完成信心提升了不少。

实验过程是一个深刻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时间的过程。每次在我们亲手做实验前,老师都会细心认真地给我们讲解仪器装置的操作步骤,说明如何记录实验现象。要做好实验必须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能够在预习之前熟悉操作步骤固然很好,但是实际的操作与理论又有所不同。

初见装置实物时有种生疏感,,众多开关,阀门使我感觉实验无从下手,例如,在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过程中,实验要求我们测水通过三根不同管(光滑管、粗糙管和局部阻力管)的压降,十几个实验控制开关在交错的管路中,光是熟悉水的流动路径就得认真认识,而对于各个开关的操控就比其他类型的实验显得更复杂。要动手做实验,就必须清楚装置的运作原理,在其他已做此实验的同学的指导下,我终于把管路和操作步骤熟悉透了。

在填料塔精馏过程实验中,填料精馏塔的塔身连接着很多管子,每根各司其职,虽然在实验前对实验有了充分的预习,管路的纵横交错使我又一次困惑起来,而课前老师的讲解对我来说十分重要,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听老师讲解时有时便会豁然开朗:对于精馏塔的流程,首先,应该先给塔釜先加料,加料后对原料进行加热,然后就可以开始进行精馏操作了,对于塔顶应当用冷凝水冷凝,于是操作分加料,加热精馏,回收三个主步骤,对每个步骤的操作应该控制好各个开关,这样才不会出错。在我看来,每一个独立的实验装置都是一个小型的工厂,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个实验现代化的工厂都找的到应用的例子,它们让我感觉实验很贴近实际,每个装置扩大化再加上工程师的调试,就可以投入生产了。

实验过程中,仔细认真地注意实验现象很重要,在膜分离实验中,我们用硫酸铜溶液进行实验,实验很简单,我本以为我们圆满地完成了实验,但之后老师问我们膜分离的效果怎么没写,我哑然无声了,做完了整个实验却没有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这无异于没有做完实验。因此,我特别提醒自己:以后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和异常,这些地方往往是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实验现象往往是实验是否成功的最直接证明,因此在实验过程要注意现象的观察和改进实验方法,在流体流动型态的观察和测定实验中,我们要调出管中红墨水细线的变化,实验中我发现通过转子流量计不能准确调控细线的状态,经过组员的一番讨论后,我们把红墨水量加多,并且耐心地调节流量计阀门,最终成功验证了实验现象。

要保证实验能够完成,实验装置需维持正常。在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实验中,我们组差点犯了个错,就是在离心泵启动时,没有先关闭泵的出口阀门,而且在离心泵关闭前没有关闭泵的出口阀门。离心泵的轴功率随流量的增大而上升,流量为零时轴功率最小。若没有关闭出口阀门,离心泵突然启动时,由于流量瞬变,轴功率瞬间变大,使得启动电流陡然增大,从而大大增加了烧坏电机的可能性。而离心泵关闭前,如果未关闭出口阀门,离心泵停止工作的瞬间,出口处的高压水流会逆流冲击叶片,多次重复这种情况,会减短离心泵的寿命或直接损毁叶片,导致装置的损坏。通过其他组同学的提醒,我们避免了这一错误。我也在反思,要将实验做好,除了理论知识要掌握外,爱护实验设备和要保护实验设备的意识是把每个实验者必备的素质。

化工实验让我第一次感觉到电脑在实验过程中的强大,在流体流动阻力实验,恒压过滤实验,空气传热系数等实验中我们都是用电脑来记录数据的,将要测参数部位的仪器通过传感器与电脑连接起来,在设计的监控软件上就能实时监测与采集数据。较之人工测量方便了很多。

实验过程是一个收获颇多的过程,通过与组员的配合交流,发现并改进问题,我在实验方面的操作能力长进了不少。

我发现,写报告很考验自己语言总结的能力,虽然比较枯燥,但是受益却非浅,比如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公式的繁杂与推算,数据量之大非常考验自己的耐心。在做填料精馏塔实验时,得到的原始数据是折光率,而要做塔板图时,需要得出各量的摩尔分率,因此得通过各个公式来由折光率推算摩尔分率,最终得到实验处理结果。虽然过程繁琐,但我发现完成这一“壮举”后,自己又熟悉了公式,熟悉了量的推算,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更深了一步。

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我自学了许多软件,例如word,excel,origin等等,如果不使用这些辅助软件,我想实验数据处理将会是一个的过程。在做空气传热系数实验的到数据后,数据量很大,手算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后来我就用excel添加公式然后循环拖放将各个流量下的值算出来了。忽然发现一个好的科研者应该知识渊博,因为很多学科对他都是很有帮助的。我现在还处在一个学习知识的阶段一个接受新事物的黄金阶段,以前认为的计算机过了级拿到证书就了事的想法真的很幼稚,那些知识在今天还都能够用上,为了今后不再有今天这样的遗憾,我决定今后更加扎实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实验教会了我耐心,实验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是需要注意的,不符合预期现象的,要及时问老师。实验后大量繁琐的计算要求我必须克服毛躁的毛病,计算必须准确到位才能得出实验结论。由于自身的性格,做事不怎么仔细,所以在做数据处理的过程中,经常会算错,接连下面全错了,前前后后修改了很多次,实验数据处理教会了我要仔细,不能图快,要仔仔细细的完成每一步,克服掉粗心的毛病。通过化工原理实验,让我再一次深刻领会实验者必备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对我以后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第13篇:会计学原理实验小结

根据学院课程改革精神,经本专业老师的推荐,将《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改革的重点课程,拟在09级新生中实施,现将情况做如下小结:

一 制定了课程标准。

二 制定了考核大纲。

三 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

四 制定了课程改革组织方案。

通过本次课程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制定的文件如下:

文件一 会计专业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学院和系部课程改革精神,会计专业初步定为《会计学原理》为核心改革课程,对此初步拟定本门课程的考核改革方案。

一、课程总体情况说明

《会计学原理》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步骤等内容,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考核设计思想说明

1、考核改革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

2、考核原则

突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即过程考核主要侧重考核学生会计操作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期末考试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课程考核总体方案

(一)过程考核 (50%),由以下三种考核形式组成:

1、会计模拟实验(30%)

实验目的:主要加强学生会计操作能力。

实验要求:学生要按照要求根据相应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教师要监督并指导学生实验的全过程,最后上交所有的资料,并填写实训报告。

2、课程实践(10%)。

实践目的:使学生熟悉企业会计环境,对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岗位分工等有所了解。

实践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次企业实地考察,学生根据考核过程,结合搜集的资料,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书,并对报告书进行解释和说明。具体要求有:

a、写出所调查单位的基本概况,包括单位名称、组织形式、行业类型、主要经营业绩指标等。

b、通过考察会计机构的设置,了解会计岗位设置原则、不同岗位的要求等。

c、通过和会计人员的交流,了解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工作中注意的事项。

d、通过和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了解目前企业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上述考核学生如有无故不参加者,又没有上交所有资料,则考核不及格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3、平时成绩(10%)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老师在过程中的严格考核,期末时最后给予成绩,本成绩占总成绩的10%。

(二)期末考试(50%)

期末考试是指学期末按照教学要求进行的综合考试。着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查,该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50%。

1、考试要求。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牢固掌握其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考试方式。采用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100分钟,满分为10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文件二 《会计学原理》考核大纲

一 编制依据

按照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能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熟练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财务管理等工作。

b 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做出每个模块后上交资料,老师审核后对每个模块中的部分数据与体

现的理论知识的来由给学生提问,要求学生能回答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成绩。

(二)综合能力(终结)考核

能完成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账务处理程序。

三 课程总成绩构成

单项能力)∶(综合能力)= 5:

5文件三 《会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总论

(一)课程定位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职业的入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起支撑和导航作用。同时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证券投资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改革理念

本门课程运用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规划会计职业生涯为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达到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适应会计职业的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经济管理理念,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以完成会计的5个核心工作任务,具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初步养成“严谨细致、诚信守法”的专业气质。

(二)分目标

1.能够准确的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能够准确的根据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3.学会对财产进行清查;

4.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账务处理程序;

5.能够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

6.根据经济业务准确编制会计分录。

三、课程内容标准

(一)选择方案

本门课程按照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设计框架结构,根据学习过程要素与工作过程要素相对应的原则,确定本门课程以会计认知、会计核心任务、会计综合实训三个模块为主体框架。具体分成10个学习单元,其中会计认知模块包括会计工作组织、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和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4个会计入门知识;会计核心任务模块包括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产清查、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报表5个核心任务。经过对会计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分析,解构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14篇: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三

实验

三、套接字编程

1.实验目的:

两人一组,编写一个客户端、服务器程序,掌握Socket编程原理。 2.实验环境:

连入局域网络的主机一台。 3.实验指导:

Socket API是实现进程间通信的一种编程设施,也是一种为进程间提供底层抽象的机制。理解socket编程模型及其原理。 4.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a.运行指导书中的程序,并修改服务器的功能(自己思考),改写成多线程web服务器(选作),附上源代码,并加关键代码注释。 服务器: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pragma comment(lib,\"ws2_32.lib\") #define MYPORT 3490 /*定义用户连接端口*/ #define BACKLOG 10 /*多少等待连接控制*/ #define SERVER_IP_ADDR \"113.55.34.41\" /*服务器的IP地址*/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SOCKET sock, msgsock; #define PORT 3490 int length = 0;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 struct sockaddr tcpaddr; char buf[1024] = \"\"; int rval= 0, len= 0, err = 0,i;//用于循环 WORD wVersionRequested; WSADATA wsaData; wVersionRequested = MAKEWORD( 2, 2 ); err = WSAStartup( wVersionRequested, &wsaData ); if ( err != 0 ) return -1; 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 (sock

for(i=0;i

printf(\"%s\\n\", buf); } } closesocket(msgsock); } while (TRUE); closesocket(msgsock);

客户端: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return 0; } #pragma comment(lib,\"ws2_32.lib\") #define PORT 3490 /* 客户机连接远程主机的端口*/ #define MAXDATASIZE 100 /* 每次可以接收的最大字节*/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WORD wVersionRequested; WSADATA wsaData; int err = 0 ,rval = 0 ,i; SOCKET fd; struct sockaddr_in servaddr; struct hostent* hp; char buf[1024] = \"\"; wVersionRequested = MAKEWORD( 2, 2 ); err = WSAStartup( wVersionRequested, &wsaData ); if ( err != 0 ) return -1; if ((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for(i=0;i

b.给出程序调试和运行的截图。

c.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在服务器和客户端要包含winsock2.h文件?

答:用Winsock2 API,这样有助于对异步、非阻塞Socket编程机制的理解。为了简单起见,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均是基于MFC的标准对话框,网络通信部分基于Winsock2 API实现。

(2) 为什么在服务器和客户端程序中要加入#pragma comment(lib,\"ws2_32.lib\") 语句,如果不加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用该语句,指示编译当前单元时,linker会优先链接该preprocceor 指定的lib文件,这样等于就告诉编译器有这样一个lib文件可以去链接 。如果不加就会出现类似“LNK2019: 无法解析的外部符号__imp__closesocket@4,该符号在函数_wmain 中被引用”的错误。

(3) 为什么在服务器和客户端程序中要使用WSAStartup函数,如果不用程序会有什么问题?

答:使用Winsock库函数之前,必须先调用函数WSAStartup,该函数负责初始化动态连接库Ws2_32.dll.若ws2_32.dll尚未初始化,是无法调用WSAGetLastError.WSAStartup是任何使用Winsock的应用程序或者 DLL首先必须调用Winsock库函数.一方面它初始化 ws2_32.dll,另一方面他用于在应该程序DLL与系统Winsock库版本协商。所以,如果不用该函数程序将无法按照正常的情况进行。

(4) 如果程序在Turbo C环境下运行,在服务器和客户程序中还需要上面的内容吗?

答:不需要。

(5) 如果服务器程序中没有memset(server.sin_zero, 0,sizeof (server.sin_zero));语句,程序会出现什么错误,为什么?

答:此函数是为新申请的内存做初始化工作。如果去掉该语句在理论上面应该有错误,但是在我的实际操作中却没有错误,这个问题在我将继续深究。

(6) 如果先运行客户端程序,程序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一现象?

答:无法连接。因为如果先运行客户端的话,没有服务器端等待,那么服务器端艰苦肯定无法给予响应,所以也就无法连接。

(7) 如果服务器程序所在计算机没有连接网络,程序会发生什么错误?我们捕获到什么错误信息?

答:无法连接。会出现报错。

(8) 上述服务器是串行处理多个客户端的请求,如何该成并发处理的服务器?

答:用父进程调用accept,然后调用fork,这样,已连接套接口就在父进程与子进程间共享,一般来说,接下来便是子进程读、写已连接套接口并关闭侦听套接口,而父进程则关闭已连接套接口。

5.实验环境:提供的Socket程序在visual c++ 2008中的设置 (1)创建工程

(2)在应用程序开发中选择预编译头

(3) 源程序有如下改变,winsock2.h windows.h头文件顺序要改变

#include #include

第15篇:数据库原理实验教案

《数据库原理》课程实验

实验1 创建数据库和数据表

一、实验目的

熟悉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界面;掌握通过图形化向导和执行Transact-SQL语句创建数据库的方法。

二、实验环境

Windows XP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5软件。

三、实验课时

2课时。

四、实验内容

SQL Server中的一个数据库必须至少包含一个数据文件和一个事务日志文件,所以创建数据库就是建立主数据文件和日志文件。

在SQL Server 2005中创建数据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窗口中使用可视化界面,通过方便的图形化向导创建,二是通过执行Transact-SQL语句创建。

(一)向导方式创建

1、从“开始”菜单选择“所有程序”→“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打开“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窗口,使用Windows或SQL Server身份验证建立连接。

2、在“对象资源管理器”窗格中展开服务器,选择“数据库”节点右击,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数据库”命令,打开“新建数据库”窗口。

3、该窗口中有3个页,分别是“常规”、“选项”和“文件组”,完成这3个页的内容即可完成数据库的创建。这里,我们仅设置“常规”的相应内容,其他2个页的内容按照默认设置即可。

(1)“数据库名称”文本框中输入数据库的名称,如“sample_st”,再输入该数据库的所有者,这里使用默认值即可。(也可以通过单击文本框右边的“浏览”按钮选择所有者。

(2)“数据库文件”列表中包括两行,一个是数据文件,一个是日志文件。通过单击下面相应的按钮可以添加或删除相应的数据文件。

 逻辑名称:指定该文件的文件名。

 文件类型:用于区别当前文件是数据文件还是日志文件。  文件组:显示当前数据库文件所属的文件组。

 初始大小:指定该文件的初始容量。在SQL Server 2005中数据文件的默认值为3MB,日志文件的默认值为1MB。  自动增长:用于设置在文件容量不够用时,文件根据何种增长方式自动增长。

 路径:指定存放在文件的目录。默认情况下,SQL Server 2005将存放路径设置为其安装目录下的data子目录,单击该列中的按钮可以在打开的“定位文件夹”对话框中更改数据库的存储路径。

完成上述操作后,单击“确定”按钮关闭“新建数据库”窗口,即完成了数据库的创建,可以在“对象资源管理器”窗格中看到新建的数据库。

(二)语言方式创建

SQL Server 2005使用的Transact-SQL语言是标准SQL的增强版本,使用它提供的Create Database语句同样可以完成对数据库的建立(参考内容见附录)。

1、单击“新建查询”按钮,创建一个查询输入窗口将附录中的语句复制到该窗口。选择创建数据库的命令,单击工具栏中的“分析”按钮,可以检查语法错误;单击“执行”按钮即可执行语句,在查询窗口内的“查询”窗格中可以看到“命令已成功完成”的提示消息。在“对象资源管理器”窗格中刷新,即可看到新建的数据库。

2、继续执行Create Database之后的语句,在“sample_st”数据库中用Create Table命令依次建立Student、Course和SC这三个数据表,利用Insert命令为各数据表添加数据。(参考内容见教材P84)

(三)知识巩固

仿照附录内容,用SQL-DDL语言创建“产品订购”数据库,包含四个数据表S、P、J和SPJ,表结构及内容见教材P122。

实验2 数据库的简单查询

一、实验目的

掌握单表查询中各个子句(Select、From、Where、Group、Having、Order)的用法,特别要掌握比较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的使用。

二、实验环境

Windows XP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5软件。

三、实验课时

2课时。

四、实验内容

在已建立的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基础上,用Select语句完成下列查询操作。

1、查询全体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n,sno from s

2、查询全体学生的所有基本信息(仅针对Student表)。

select * from s

3、对SC表查询全体学生的选课记录,在显示结果中为“Grade”列增加5分。select score+5 from sc

4、查询全体学生的学号和姓名,将原来的英文列名设置中文别名。

4 select sn as 姓名,sno as 学号 from s

5、显示所有选课学生的学号,去掉重复结果。

select distinct sno from sc

6、查询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选课记录

select * from sc where score>80

7、查询经济系所有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n,sno from s where dept=\'经济系\'

8、查询成绩在80~90分的学生选课记录。

select * from sc where score between 80 and 90

9、查询年龄不在22~25的学生记录。

select * from s where age not between 22 and 25

10、查询所有姓“刘”的学生记录。

select * from s where sn like\'刘%\'

11、查询无考试成绩(成绩为空值)的学号、课程号。5

select sno ,cno from sc where score is null

12、查询考试成绩非空值的学号、课程号。

select sno ,cno from sc where score is null

13、查询数学系年龄小于20岁的学生记录。

select * from s where dept =\'数学系\'and age

14、查询选修了“101”或“102”课程的选课记录。select * from c where cno =\'101\' or cno =\'102\'

15、查询学生总人数。

select count(sno) from s

16、查询选修了课程的学生人数。

select count(distinct sno) from sc

17、查询选修了“101”课程的学生的平均成绩。

select AVG (score) from sc

where cno=\'101\'

18、查询学号为“01003”的学生的考试总成绩。

select sum (score) from sc

where sno=01003

19、查询“101”课程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select max (score),MIN (score) from sc

where cno=\'101\'

20、查询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

select cno,COUNT (sno) from sc

group by cno

21、查询每个学生的学号、选课数、平均成绩和总成绩。

select sno,COUNT (cno )/*,AVG (score),sum(score)*/ from sc group by sno

22、查询选课数超过2的学生学号及其选课数。

select sno,COUNT (cno) from sc

group by sno

having COUNT (*)>2

23、查询所有学生信息,查询结果按年龄降序排列。(针对Student表操作)

select * from s order by AGE desc

24、查询所有学生信息,查询结果按系名升序,同系学生按年龄降序排列。

select * from s order by dept,AGE desc

25、查询选课数超过2的学生学号及其选课数,查询结果按选课数降序排列。

select sno,COUNT(cno) from sc group by sno having COUNT (*)>2 order by count(cno) desc

实验3 数据库的多表查询

一、实验目的

继续熟练SQL-SELECT语句的使用;理解多表查询的概念;掌握多表连接查询中各个子句的用法,特别要比较内连接和外连接的结果。掌握非相关子查询、相关子查询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执行过程;学会在SQL Server中用Exists实现交运算,用Not Exists实现差运算。

二、实验环境

Windows XP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5软件。

三、实验课时

2课时。

四、实验内容

(一)、在已建立的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基础上,用Select语句的连接查询完成下列操作。

1、查询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及其选课情况。

2、查询选修“101”课程的学生学号、姓名和成绩。

3、查询与“李平”在同一个系学习的学生记录。

4、查询与“李平”年龄相同的学生记录。

5、查询选修课程名为“数据库原理”的选课记录。

6、查询选修课程名为“数据库原理”的学生记录。

7、查询选修“101”课程且成绩≥90的学号、姓名和成绩。

8、查询“李平”的所有选课记录。

9、查询数学系学生选修的课程号,要求结果中去掉重复记录。

10、查询计算机系选修课程数≥2的学号、姓名及平均成绩,查询结果按平均成绩降序。

11、查询每个学生的学号、选修课程号、课程名及成绩。

12、查询所有学生的选修情况(包括选课和未选课的学生),要求显示学号、姓名、课程号和成绩。

(二)、在已建立的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基础上,用Select语句的嵌套查询完成下列操作。

1、查询选修“101”课程且成绩≥90的学号、姓名。

2、查询“李平”的所有选课记录。

3、查询与“李平”在同一个系学习的学生记录。

4、查询与“李平”年龄相同的学生记录。

5、查询选修课程名为“数据库原理”的选课记录,输出结果包括学号和成绩。

6、查询选修课程名为“数据库原理”的学生记录,输出结果包括学号、姓名和所在系。

7、查询学号为“01003”学生的选修课程号和课程名。

8、查询没有选修“101”课程的学生学号和姓名。

9、查询选修“101”课程或“102”课程的学生姓名。

10、查询选修“101”课程和“102”课程的学生学号。

11、查询选修“101”课程但没选修“102”课程的学生学号。

12、查询没有选修任何课程的学生记录,输出结果包括学号、姓名和所在系。

13、查询数学系学生选修的课程号,要求结果中去掉重复记录。

14、查询选修课程至少包含“01003”选修课程的学生学号。

9 实验4 数据库更新、视图定义及使用

一、实验目的

掌握Insert、Update、Delete语句的使用;对于Insert语句,要求理解默认值约束、空值约束在插入记录时所起的作用。理解视图的概念,掌握Create View、Drop View语句的使用;掌握基于视图的查询语句的使用。

二、实验环境

Windows XP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5软件。

三、实验课时

2课时。

四、实验内容

(一)、在已建立的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基础上,向数据库中添加一个临时表ST,其结构比Student表结构多一个score字段。用Insert语句向临时表输入数据,输入有误时用Update语句进行修改。再用三个更新语句完成下列操作。

1、向Student表添加若干新记录,内容自定。(观察已定义的表的约束情况)

2、向SC表添加新记录,内容自定,不低于10条(注意不能违反参照完整性)。

3、为临时表ST添加记录。

4、把Student表的所有行一次性地加到临时表ST中。

5、在ST表中把所有学生的成绩加2分。

6、在ST表中把所有学生的年龄增加1。

7、在ST表中把“李平”的所在系改为“计算机”。

8、在ST表中将选修课程“数据库原理”的学生成绩加2分。

9、在SC表中删除所有成绩为空值的选修记录。

10、删除计算机系选修成绩不及格的选课记录。

(二)、在已建立的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操作。

1、建立数学系学生的视图MAST。

2、建立计算机系选修课程名为“数据库原理”的学生视图,视图名:CSTVIEW,该视图中应包括属性列:学号、姓名、成绩。

3、创建一个名为STSUMVIEW的视图,包括所有学生的学号和总成绩。

4、建立学生选课视图SCVIEW,包括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课程号、课程名和成绩。

5、通过MAST视图查询学生基本信息。

6、通过SCVIEW查询成绩大于90分的学生的学号和成绩。

7、查询计算机系选修课程名为“数据库原理”并且成绩大于85分的学生的学号和成绩。

8、通过MAST视图将学号为“01008”学生的年龄修改为21岁。

9、通过MAST视图将学号为“01009”学生所在系改为“经济”,是否能成功执行?若不能成功请说明理由;若修改成功,请再次通过MAST视图查询学生基本信息,是否能查询到该生?若不能查询请说明理由。

10、通过SCVIEW视图将学号为“01004”学生的总成绩修改为380分,是否能成功执行?若不能成功请说明理由。

实验5 数据库的安全与保护

一、实验目的

理解SQL Server的用户与权限管理机制,掌握用对象资源管理器创建服务器登录帐号,并同时建立用户。掌握如何为给定的用户分配权限。

二、实验环境

Windows XP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5软件。

三、实验课时

2课时。

四、实验内容

用户与权限管理

(1)打开“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窗口,使用对象资源管理器创建两个服务器登录帐号Test1和Test2,并在“sample_st”数据库中创建两个对应的同名用户。设置Test1用户和Test2用户的默认架构为guest。

(2)使用Test1身份登录,并为Test2分配创建数据表的权限;用Test2身份登录来验证权限分配成功。

(3)使用Test1身份登录,收回刚刚分配给Test2的创建数据表的权限;用Test2身份登录来验证权限回收成功。

五、实验步骤

1、使用对象资源管理器创建两个服务器登录帐号。

12 以系统管理员身份登录SQL Server。打开“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窗口,在对象资源管理器列表中,打开展开“安全性”文件夹,选择“登录名”图标,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新建登录名”。在打开的对话框中依次建立Test1和Test2,选择“SQL Server身份验证”,同时还要输入密码,默认数据库为“sample_st”。

(2)在“用户映射”中列出了当前登录帐号可以选择访问的数据库如“sample_st”,在其左侧的复选框中打勾,表示当前登录帐号可以访问对应的数据库,默认用户名与登录帐号相同。

(3)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创建。

2、创建新的数据库用户。

在对象资源管理器中选中要访问操作的数据库,展开“安全性”文件夹,在“用户”文件夹中查找是否已建立与登录名Test1和Test2同名的数据库用户,若已建立,则在属性中修改其默认架构为guest;否则右击鼠标在菜单中选择“新建用户”选项,出现“数据库用户-新建”对话框,建立相应的用户。最后,在sample_st数据库的“安全性架构guest属性权限”中,为test1和test2用户分配相应权限。

3、用Grant、Revoke命令实现对用户的授权和收权。

4、用Create命令创建数据表验证授权和收权是否成功。

5、以系统管理员身份登录SQL Server。使用:“GRANT SELECT ON SC TO Test1 WITH GRANT OPTION”命令,再分别以Test1和Test2身份登录,进行授权及查询数据表,验证“WITH GRANT OPTION”能否成功执行。

6、以系统管理员身份使用“REVOKE”命令回收上述授权。

实验6 数据库的完整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数据库完整性概念,掌握利用SQL Server 2005实现数据库完整性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环境

Windows XP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5软件。

三、实验课时

2课时。

四、实验内容

1、建立关系模式。

完成教材P164第6题,用SQL语言定义“职工”和“部门”两个关系模式: 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职务,工资,部门号),职工号为主码 部门(部门号,名称,经理名,电话), 部门号为主码 要求在模式中完成以下完整性约束条件的定义: (1)定义每个模式的主码; (2)定义参照完整性;

(3)定义职工年龄不得超过60岁; (4)定义部门名称必须取值唯一。

2、验证完整性约束。

使用Insert Values语句向两个表中各插入5~10条记录,对下列内容进行验证。

14 (1)验证主键约束:“职工”和“部门”两个表中是否能接受主码值相同的记录,通过实例验证。

(2)验证唯一约束:“部门”表中是否能接受名称相同的两个不同记录?为什么?

(3)验证检查约束:“职工”表中能否接受年龄不满足条件的记录?为什么?

(4)验证参照完整性:若“部门”表中不存在部门号为“008”的记录,是否能在“职工”表中插入部门号为“008”的职工记录?若删除“001”部门的所有信息,正确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实验7 数据库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环境

Windows XP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5软件。

三、实验课时

2课时。

四、实验内容

1、选定实验题目,为某个单位或部门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比如:学生成绩管理、机房上机管理、职工档案管理、商品库存管理、图书管理、工资管理等。

2、根据选定的题目进行需求分析,重点分析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

3、概念结构设计:画出E-R图。

4、逻辑结构设计:设计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具体结构,指出各表的属性名称、数据类型;说明各表的主码及表之间的关联情况;说明本设计是否已达到3NF要求。

5、简要评价系统设计的优点和不足。

五、实验要求

1、提交设计报告,涵盖实验内容的全部信息,不低于1000字。

2、提交建立应用系统数据库的代码,所有数据表中的记录总数不低于50条。(请参照实验2的附录建立数据库)

实验8 存储过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熟悉使用存储过程进行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的方法

二、实验环境

Windows XP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5软件。

三、实验课时

2课时。

四、实验内容

对sample_st数据库,编写存储过程,完成下面功能

1、统计任意一门课程的平均成绩

2、统计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

3、统计任意一门课程的成绩分布情况,即按照分数段统计人数(即

9、70-7

9、80-8

9、90以上)

第16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ALU设计

module ALU(ALU_OP,AB_SW,F_LED_SW,LED);

input[2:0] ALU_OP,AB_SW,F_LED_SW;

output[7:0] LED; reg[7:0] LED;

reg[31:0] A,B,F; reg OF,ZF;

always@(*) begin

end

always@(*) begin

ZF=0; OF=0; case (ALU_OP)

3\'b000: begin F=A&B; end 3\'b001: begin F=A|B; end 3\'b010: begin F=A^B; end 3\'b011: begin F=~(A|B); end 3\'b100: begin {OF,F}=A+B; OF=OF^F[31];end 3\'b101: begin {OF,F}=A-B; OF=OF^F[31];end 3\'b110: begin F=A

3\'b000: begin A=32\'h0000_0000; B=32\'h0000_0000; end 3\'b001: begin A=32\'h0000_0003; B=32\'h0000_0607; end 3\'b010: begin A=32\'h8000_0000; B=32\'h8000_0000; end 3\'b011: begin A=32\'h7FFF_FFFF; B=32\'h7FFF_FFFF; end 3\'b100: begin A=32\'h8000_0000; B=32\'hFFFF_FFFF; end 3\'b101: begin A=32\'hFFFF_FFFF; B=32\'h8000_0000; end 3\'b110: begin A=32\'h1234_5678; B=32\'h3333_2222; end 3\'b111: begin A=32\'h9ABC_DEF0; B=32\'h1111_2222; end endcase endcase

if (F==32\'b0) ZF=1; end

always@(*) begin

end case (F_LED_SW)

3\'b000: LED=F[7:0]; 3\'b001: LED=F[15:8]; 3\'b010: LED=F[23:16]; 3\'b011: LED=F[31:24]; default:begin LED[7]=ZF; LED[0]=OF; LED[6:1]=6\'b0; end endcase

endmodule 管脚配置

NET \"AB_SW[0]\" LOC = T10; NET \"AB_SW[1]\" LOC = T9; NET \"AB_SW[2]\" LOC = V9; NET \"ALU_OP[0]\" LOC = M8; NET \"ALU_OP[1]\" LOC = N8; NET \"ALU_OP[2]\" LOC = U8; NET \"F_LED_SW[0]\" LOC = V8; NET \"F_LED_SW[1]\" LOC = T5; NET \"F_LED_SW[2]\" LOC = B8; NET \"LED[0]\" LOC = U16; NET \"LED[1]\" LOC = V16; NET \"LED[2]\" LOC = U15; NET \"LED[3]\" LOC = V15; NET \"LED[4]\" LOC = M11; NET \"LED[5]\" LOC = N11; NET \"LED[6]\" LOC = R11; NET \"LED[7]\" LOC = T11; 寄存器 module jicunqi( input Clk, input Reset, input [4:0] Reg_Addr, input Write_Reg, input [1:0] Sel, input AB, output reg [7:0] LED ); reg [31:0] W_Data; wire [31:0] R_Data_A,R_Data_B,LED_Data; REG RU1(Clk,Reset,Reg_Addr,Reg_Addr,Reg_Addr,W_Data,Write_Reg,R_Data_A,R_Data_B); aign LED_Data=AB?R_Data_A : R_Data_B; always @(*) begin

W_Data=32\'h0000_0000;

LED=8\'b0000_0000;

if(Write_Reg)

begin

case(Sel)

2\'b00: W_Data= 32\'h1234_5678;

2\'b01: W_Data= 32\'h89AB_CDEF; 2\'b10: W_Data= 32\'h7FFF_FFFF; 2\'b11: W_Data= 32\'hFFFF_FFFF; endcase end

else

begin

case(Sel)

2\'b00: LED=LED_Data[7:0]; 2\'b01: LED=LED_Data[15:8]; 2\'b10: LED=LED_Data[23:16]; 2\'b11: LED=LED_Data[31:24];

endcase end end endmodule `timescale 1ns / 1ps // REG .v module REG( input Clk, input Reset, input [4:0] R_Addr_A, input [4:0] R_Addr_B, input [4:0] W_Addr, input [31:0] W_Data, input Write_Reg, output [31:0] R_Data_A, output [31:0] R_Data_B );

reg [31:0] REG_Files[0:31]; integer i;

aign R_Data_A=REG_Files[R_Addr_A]; aign R_Data_B=REG_Files[R_Addr_B];

always @(posedge Clk or posedge Reset) begin

if(Reset)

begin

for(i=0;i

REG_Files[i]

end

else

begin

if(Write_Reg)

begin

REG_Files[W_Addr]

end end end endmodule

管脚配置 NET \"Clk\" LOC=\"C9\"; NET \"Reset\" LOC=\"D9\"; NET \"Reg_Addr[4]\" LOC=\"T5\"; NET \"Reg_Addr[3]\" LOC=\"V8\"; NET \"Reg_Addr[2]\" LOC=\"U8\"; NET \"Reg_Addr[1]\" LOC=\"N8\"; NET \"Reg_Addr[0]\" LOC=\"M8\"; NET \"Write_Reg\" LOC=\"V9\"; NET \"Sel[1]\" LOC=\"T9\"; NET \"Sel[0]\" LOC=\"T10\"; NET \"AB\" LOC=\"A8\"; NET \"LED[7]\" LOC=\"T11\"; NET \"LED[6]\" LOC=\"R11\"; NET \"LED[5]\" LOC=\"N11\"; NET \"LED[4]\" LOC=\"M11\"; NET \"LED[3]\" LOC=\"V15\"; NET \"LED[2]\" LOC=\"U15\"; NET \"LED[1]\" LOC=\"V16\"; NET \"LED[0]\" LOC=\"U16\";

第17篇:化工原理实验总结

化工原理实验总结

本学期化工原理实验课堂上我们一共做了三个实验,分别为流体阻力的测定、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传热试验。

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是很明白许多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虽然每次实验前都会有预习,但是在没有真正接触到实验的时候还是会有一头雾水的感觉。课前老师的讲解对我来说十分重要,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听老师讲解时有时便会豁然开朗。我知道如果不明白实验原理,不知道实验目的,我们是不会真正利用到实验的价值。

我认为做实验的过程是一个既快乐又充满理性知识的过程。就像书本上的知识跳跃了起来一样,不再那么枯燥无味,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和认真计算将原理进行证明的过程我们仿佛能够体会以前科学家的智慧结晶,自己也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学习化工原理的快乐。

流体阻力的测定实验旨在让我们了解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方法,确定摩擦系数与雷诺准数的关系以及局部阻力。离心泵特性曲线实验旨在让我们了解离心泵的基本操作,为以后的泵与风机课程提供了入门的基础,另外就是测定单机离心泵在一定转速下的特性曲线。由于一开始对这两个实验不是很了解,使得流体的流量过小达不到实验预期效果。第二次实验是传热试验,这个实验是为了让我们掌握传热系数、给热系数、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并比较汽—水套管、裸管和保温管的单位管长下的传热速率,掌握热电偶测温原理。一开始我们做得很顺利,但过程中仪器遇到了一些问题,只得使用另一组仪器。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过挫折,一开始心里还是很着急,有点不知所措,但后来我调整了心态,理性分析实验过程问题,才能使实验顺利完成。

化工原理实验最重要的就是将理论付诸实践,平时我们上化工原理课的时候,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自己的想象了解知识,许多时候我们甚至不能明白为什么就能有这样的结论。而化工原理实验就提供给我们一个平台,一个能更深入了解化工原理知识、更锻炼自己动手能力、在学习上更加丰富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不再读死书,死读书。

学习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可以在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一些比较典型的已被或将被广泛应用的化工过程与设备的原理和操作,巩固和深化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将所学的化工原理等化学化工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同时学习在化工领域内如何通过实验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这学期的化工原理实验课我收获很多,了解了典型化工过程和化工设备结构的特点 也逐步对化工原理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第18篇:电路实验原理心得

电路实验,作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实验学科,是电路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巩固电路学的知识,激发我们对电路的学习兴趣。在大二上学期将要结束之际,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电路实验,从简单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到示波器的使用,再到一阶电路,一共五个实验,通过这五个实验,我对电路实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体会到了电路的神奇与奥妙。不过说实话在做这次试验之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的实验一样,操作应该不会很难,做完实验之后两下子就将实验报告写完,直到做完这次电路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它真的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天真的以为自己把平时的理论课学好就可以很顺利的完成实验,事实证明我错了,当我走上试验台,我意识到要想以优秀的成绩完成此次所有的实验,难度很大,但我知道这个难度是与学到的知识成正比的,因此我想说,虽然我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最后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因为我竟在这次实验中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终究使我在这次实验中受益匪浅。

下面我想谈谈我在所做的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在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验证实验中,进一步学习了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应用,根据所画原理图,连接好实际电路,测量出实验数据,经计算实验结果均在误差范围内,说明该实验做的成功。我认为这两个实验的实验原理还是比较简单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简单,至少我觉得那些行行色色的导线就足以把你绕花眼,所以我想说这个实验不仅仅是对你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更是对你的耐心和眼力的一种考验。

在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实验中,了解到对于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来等效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U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 ,其等效内阻Ro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时的等效电阻。这就是戴维南定理的具体说明,我认为其实质也就是在阐述一个等效的概念,我想无论你是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进行实际操作,只要抓住这个中心,我想可能你所遇到的续都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不过在做这个实验,我想我们应该注意一下万用表的使用,尽管它的操作很简单,但如果你马虎大意也是完全有可能出错的,是你整个的实验前功尽弃!

在接下来的常用电子仪器使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对示波器的使用,我们通过了解示波器的原理,初步学会了示波器的使用方法。在试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在不同频率、不同振幅下的各种波形,并且通过毫伏表得出了在不同情况下毫伏表的读数。总的来说,通过此次电路实验,我的收获真的是

蛮大的,不只是学会了一些一起的使用,如毫伏表,示波器等等,更重要的是在此次实验过程中,更好的培养了我们的具体实验的能力。又因为在在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实验现象,需要我们仔细的观察,并且分析现象的原因。特别有时当实验现象与我们预计的结果不相符时,就更加的需要我们仔细的思考和分析了,并且进行适当的调节。因此电路实验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个长学期的电路原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的略懂一二。

在学习知识上面,开始的时候完全是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感觉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跟理论也没什么差距。但是后来就觉得越来越麻烦了。从最开始的误差分析,实验报告写了很多,但是真正掌握的确不多,到最后的回转器,负阻,感觉都是理论没有很好的跟上实践,很多情况下是在实验出现象以后在去想理论。在实验这门课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

是,一定要先弄清楚原理,在做实验,这样又快又好。

在养成习惯方面,最开始的时候我做实验都是没有什

么条理,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比如说测量三相电,有很多种情况,有中线,无中线,三角形接线法还是Y形接线法,在这个实验中,如果选择恰当的顺序就可以减少很多接线,做实验应该要有良好的习惯,应该在做实验之前想好这个实验要求什么,有几个步骤,应该怎么安排才最合理,其实这也映射到做事情,不管做什么事情,应该都要想想目的和过程,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电原实验开始的几周上课时间不是很固定,实验报告也累计了很多,第一次感觉有那么多实验报告要写,在交实验报告的前一天很多同学都通宵了的,

这说明我们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我应该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学期做的一些实验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在负阻的实验中,我和同组的同学连了两三次才把负阻链接好,又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在这个实验中,有很多线,很容易插错,所以要特别仔细。

在最后的综合实验中,我更是受益匪浅。完整的做出了一个红外测量角度的仪器,虽然不是特别准确。我和我组员分工合作,各自完成自己的模块。我负责的是单片机,和数码显示电路。这两块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数码显示特别需

要细致,由于我自己是一个粗心的人,所以数码管我检查了很多遍,做了很多无用功。

总结:电路原理实验最后给我留下的是:严谨的学习态度。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争取一次性做好,人生没有太多时间去浪费。

第19篇: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三

实验

三、套接字编程

序号: 姓名: 字丽梅 学号: 20091120216 成绩

1.实验目的:

两人一组,编写一个客户端、服务器程序,掌握Socket编程原理。 2.实验环境:

连入局域网络的主机一台。 3.实验指导:

Socket API是实现进程间通信的一种编程设施,也是一种为进程间提供底层抽象的机制。理解socket编程模型及其原理。 4.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a.运行指导书中的程序,并修改服务器的功能(自己思考),改写成多线程web服务器(选作),附上源代码,并加关键代码注释。

b.给出程序调试和运行的截图。

c.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在服务器和客户端要包含winsock2.h文件?

答:Windows网络编程至少需要两个头文件:winsock2.h和windows.h。

(2) 为什么在服务器和客户端程序中要加入#pragma comment(lib,\"ws2_32.lib\") 语句,如果不加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pragma comment(lib,\"ws2_32.lib\")表示链接ws2_32.lib这个库。该库对应ws2_32.dll,提供了对某些网络相关API的支持,若使用其中的API,则应该将ws2_32.lib加入工程,如果不加入#pragma comment(lib,\"ws2_32.lib\"),则不能使用其中的API,即得不到相关API的支持。

(3) 为什么在服务器和客户端程序中要使用WSAStartup函数,如果不用程序会有什么问题?

答:本函数必须是应用程序或DLL调用的第一个Windows Sockets函数.它允许应用程序或DLL指明Windows Sockets API的版本号及获得特定Windows Sockets实现的细节。应用程序或DLL只能在一次成功的WSAStartup()调用之后才能调用进一步的Windows Sockets API函数。如果不用应用程序或DLL就不能进一步的调用Windows Sockets API函数,程序就不能继续执行。

(4) 如果服务器程序中没有memset(server.sin_zero, 0, sizeof(server.sin_zero));语句,程序会出现什么错误,为什么?

答:没有错误,注释这一条语句后,程序调试成功,实现访问。

(5) 如果先运行客户端程序,程序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一现象?

答:程序跳出运行,并显示”can not creat connect!”因为没有相应的服务器与之创立链接。

(6) 如果服务器程序所在计算机没有连接网络,程序会发生什么错误?我们捕获到什么错误信息?

答:如果服务器程序所在计算机没有链接网络,则执行程序后出现:

binding stream socket: No error Pre any key to continue ...

(7) 上述服务器是串行处理多个客户端的请求,如何该成并发处理的服务器? 答:用父进程调用accept,然后调用fork,这样,已连接套接口就在父进程与子进程间共享,一般来说,接下来便是子进程读、写已连接套接口并关闭侦听套接口,而父进程则关闭已连接套接口。

第20篇:化工原理实验总结报告

化工原理实验总结报告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间,化工原理实验要结课了,两个学期共做了六个实验,每个实验都让我收益颇多,不仅加深了对化工原理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还熟悉了实验流程、步骤,了解了一些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在学习化工原理实验前,老师就告诉我们了它的的重要性,理论知识是离不开实验操作的,而实验操作又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好化工原理实验对加深对化工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经过两年的实验经历,我了解到了做好化工原理实验的要点。首先就是在实验前进行一定的预习,了解实验原理、装置、步骤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有时候实验书上及上机模拟时的装置与实际实验室的装置不同,需要多注意,同时对无法解决的疑问等待老师的解答;

然后就是在实验时,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老师的讲解往往很详细,包含了原理,详细步骤,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实验与实际生产的不同,对我们很有帮助。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按照步骤,注意保护装置,认真记录数据,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向老师或同学求助;

还有就是在认真完成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是往往能让我们整体把握实验,加深对实验的理解,而且在数据处理课上老师会建议大家一些处理方法,以及教导大家一些需要用到的软件,对实验报告的完成及以后化工数据的处理很有益处。

对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意见:

希望老师在讲解时更为系统,适当压缩时间,或分段去讲。有的时候,老师的时间过长,以至于听到最后反而有些糊涂,最开始或中间的一些细节记忆模糊,希望老师以后可以注意。

希望实验的上机课中数据处理课的课时能够有所调整。这样处理数据的时候做的工作也会相对全面系统。

叠加原理实验心得体会
《叠加原理实验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