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22 12:05:3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管理创新论文

合理制定投资规划,为公司可持续发展

提供有效支持

韩威

[摘要] 本文结合矿区服务事业部规划、计划工作日常情况,通过对现行规划编制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加强投资规划编制工作和认真执行规划内容两方面出发,重点解决如何通过规划的编制,有效解决制约公司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问题,从而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园林绿化公司作为矿区服务事业部的成员单位,承担着重要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承担着西城区主要道路的清扫、保洁、亮化、绿化等工作。为更好的体现油田公司“真心实意爱民、加强服务便民、稳定社会安民、提高素质为民”的决心,矿区服务事业部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那么,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编制利用好上级投资,从而更好的为油田居民服务,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有效支持,是我们研究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投资规划的含义与作用

(一)什么是规划

规划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而作出比较全面的长远打算的公文,是计划的一个种类,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进行的是五年发展规划、年度投资规划、年度投资计划。

(二)规划与计划的区别

规划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概括性和鼓动性。

1)规划的基本意义由“规(法则、章程、标准、谋画,即战略层面)”和“划(合算、刻画,即战术层面)”两部分组成,“规”是起,“划”是落;从时间尺度来说侧重于长远,从内容角度来说侧重(规)战略层面,重指导性或原则性;

2)计划的基本意义为合算、刻画,一般指办事前所拟定的具体内容、步骤和方法;从时间尺度来说侧重于短期,从内容角度来说侧重(划)战术层面,重执行性和操作性;

3)计划是规划的延伸与展开,规划与计划是一个子集的关系,既“规划”里面包含着若干个“计划”,她们的关系既不是交集的关系,也不是并集的关系,更不是补集的关系。

(三)编制规划的意义

一个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也就必须有清晰的战略,从竞争角度看,规划对于企业有以下重要意义:

1、由于企业确定了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战略目标,可以使企业的各级人员都能够知晓企业的共同目标,进而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由于企业明确了未来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资源需求,从而使组织结构设计和资源整合更具有目的性和原则性,进而可以保持组织机构与战略的匹配性,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有利于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3、由于企业明确了未来一定时期内各城市、各业务单元的职能战略,从而使各职能部门、各项目组织都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该做什么,进而可以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目标。

4、由于企业明确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竞争者和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从而使企业可以从容地应对机遇的诱惑和市场变化,有利于企业改进决策方法,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进而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二、投资规划编制工作的现行问题

(一)企业调整变化快,规划变动大

园林绿化公司作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的下属单位,单位的构成受政策及企业调整的影响变化较大,因而公司虽然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一旦发生政策的变化或企业的调整,之前编制的规划就不在适宜继续使用,特别是规划对计划的指导作用也将大打折扣。

(二)规划编制的前瞻性差

公司作为油田下属企业,相当一部分工作都在油田公司内部,参与的外部工作量相对较少,对市场把握能力相对较弱,对行业的发展的认识也不足够深刻。同时受规划编制人员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水平的限制,规划编制的前瞻性不高,编制好的规划经常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更新。常见的一些问题有:

1、在规划期内编制的目标提前实现,需要对规划进行重新编制、审定;

2、目标定位过高,根本无望实现,不具备指导公司发展的作用;

3、规划合理性不足,规划目标已不符合时代需要,需要新的规划来指导企业生存和发展;

4、规划中的目标较为合理、企业定位也较为准确,但具体的实施办法相对粗糙,较难掌握,不便于规划的合理实施。

(三)规划编制的执行效果达不到预先设想

国有企业受政策影响较大,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适应社会的变革,也在进行着调整,这对园林绿化公司规划的执行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关于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思考

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首先要了解公司的定位及主要工作,在事业部内部,规划计划部门编制的规划主要是投资规划,用投资规划来指导年度投资计划编制工作,并最终通过逐年的计划工作来落实之前编制的规划,通过计划投资来解决困扰公司生存、发展的问题。如何通过合理编制投资规划来为公司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深刻了解本公司的定位及目标

公司的定位和目标对公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公司的发展规划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发展规划的编制就是围绕着公司的定位和目标来进行的。计划部门的投资规划编制就是围绕发展规划的目标来开展的,通过投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来解决影响发展目标实现的需投资解决的问题。因此,计划部门在编制投资规划时要紧密结合公司的发展目标来制定投资规划。

事业部成立后,园林绿化公司的职能和责任更加明显,定位于为油田服务,做好后勤保障,特别是油田公益服务工作是我公司的主要任务。目前园林绿化公司三主一辅的经营格局已经形成,公司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也基本明确,这对规划编制工作有了充分的依据。

(二)、围绕中长期目标制定投资规划

在公司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如何紧密围绕公司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编制投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1、与公司企管部门做好沟通,具体掌握公司规划的执行办法

在公司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的条件下合理制定投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计划部门和企业管理部门,特别是公司经营业务的工作人员做好沟通、交流,在经营管理人员的协助下全面、深刻、详实的理解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规划的进度安排,从而合理制定公司的中长期投资规划和年度投资规划。

园林绿化公司自成立以来以有10年时间,历经“十五”和“十一五”两个规划周期,在这期间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与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编制是分不开的,但期间也发现诸多问题是需要不断解决的,其中投资规划与中长期发展规划不相匹配是一大问题,根源并非是编制人员业务能力问题,而是公司基础设施老化、破损量大,投资资金不充裕造成的,导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进行规划编制,这也是当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无奈。但通过近年来的建设、维修,基础设施状况得到巨大改变,为今后能够紧密围绕公司目标制定投资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与生产、安全等部门结合,重点掌握困扰公司发展的具体困难

投资规划编制的最大作用就是指导年度投资计划编制工作,并通过计划项目的实施来解决制约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投资来解决的问题。安全和生产对任何一个公司都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因此,在编制投资规划的时候,要特别做好和安全、生产两个部门的结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要及时、准确的进入投资规划项目库;同样,对涉及公司生存发展的重大生产问题也要及时、准确编制进项目库。特别是急需解决的项目要编制在下一年度的项目库中,以保证得到及时、高效的处理。

3、了解生产经营单位的困难,根据轻重缓急编制投资规划 作为大庆油田公司的所属单位,园林绿化公司是一家大型的从事公益事业服务的国有企业,下设11家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多种公益事业服务工作,主要有道路清扫保洁、路灯管护、雨排管护、液化石油气销售、公共绿地养护、城市绿化等多项工作,服务面相当广泛。由于各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的工作各有侧重,因而各单位的发展目标也并不相同,同时各种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在编制园林绿化公司总体投资规划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各基层单位的不同实际,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对于符合公司总体发展目标的个体需求,要大力扶持、优先考虑;对于与公司总体目标不相符的个体需求,要进可能避免,充分发挥规划的作用;对于不在公司发展目标内,又确实需要解决的个体需求,视当时的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三)、在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认真落实前期制定的投资规划

关键在于落实,无论规划编制的如何科学、合理、有效,不认真执行已编制好的规划,随意更改规划就会导致投资的规划性变差、目的性变差、有效性变差,从而使规划变为一张废纸,也就不可能一步步的实现公司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了,因而保证规划的有效执行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直接决定了最后的结果。

1、围绕中长期投资规划制定年度投资规划 计划部门要密切围绕中长期投资规划制定年度投资规划,由于投资规划都是由公司计划部门编制的,因而在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年度投资规划的编制是能够按照之前的中长期投资规划进行的。

2、仔细把关,做好年度投资计划的编制和上报

投资规划的落实最终体现在年度投资计划的实施上,可以说计划的实施是中长期投资规划编制的体现和结果。按照投资规划的方向和内容编制出的投资计划是可以保证投资规划的有效实施的。计划部门在投资计划编制工作中,要尽可能杜绝与规划目标不相符项目的出现,杜绝外来因素的干扰,做好计划编制,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为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推荐第2篇:创新管理论文 理论学习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理论学习论文

实施有效举措 抓好理论学习与创新管理提升区队管理

摘要:翟镇煤矿始终将区队建设作为矿井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同时在日常生产工作过程中基层区队员工积极发扬“团结拼搏、竞创一流“翟镇煤矿矿工精神,通过实施有效举措,抓好日常理论学习和班组长建设,保证了安全高效生产,为建设和谐矿区,推动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新一轮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实施有效举措 抓好理论学习发挥班组长作用

翟镇煤矿综采三队组建于2002年12月,前身为回采二区,工区在册职工215人,由三个采煤班组和一个机电维修班组成。组队以来,工区结合自身实际,着力于区队班组战斗堡垒作用,生产过程中发挥班组的能动性,联系、服务职工的优越性,有力地促进了安全、和谐区队的建设。连年被矿及集团公司评为红旗区队、先进集体,实现了安全生产15周年的佳绩,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1 实施有效举措,发挥区队班组能动性、优越性,保证安全生产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翟镇煤矿综采三队在制度建设方面,为认真落实执行好矿提出的安全自主管理模式,工区不但要求安监员、班组长抓好现场的安全管理,而且充分利用班组长在生产一线的模范带头作用,参与制定、完善完善岗位自律、班组自控、区队自管的安全自主管理考核体系,实行员工自律评估,班组自控评估。逐步依靠区队

自身为主抓安全管理,改变以往靠外部的安全监督检查的管理模式。根据现场安全实际,不定期给班组长和盯班副职制定安全指标。让每个班组中的党员同志都能积极的投身到现场的管理上来,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区上下齐抓共管。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建立每周一次的班组长、安监员、员工座谈会制度。每逢周一由党支部书记或区长组织班子成员在工区学习室召开例会,主要是综合分析一周来工区在安全生产和群众工作中存在的班组和职工队伍思想问题,然后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指标的顺利完成。

每月工区根据实施的违章心理自评,每月安全管理绩效档案评出的月度违章较严重的人员由技术副区长组织理论学习、考试、座谈、个人保证书等安全管理模式,降低个人违章次数,并通过学习教育让员工明白违章作业的危害性。每月月底技术副区长根据工区及矿统计的违章严重的人员带头组织针对本工种理论学习,并在学习时间内容组织闭卷考试,当考试合格后再有支部书记负责与违章人员进行座谈,通过技术副区长讲解违章对个人、集体、家庭等带来的危害,通过做思想工作,让违章人员认识到违章作业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程度,让违章人员不敢违章、不想违章,并通过批评教育,个人自觉的写出保证书。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战斗堡垒作用。

2 抓好管理人员的理论学习充实理论水平

2.1 工区以加强班子理论建设和班组理论建设为重点内容,组织工区副职、班组长认真学习矿及上级的基本方针政策,并组织学习《白国周班组管理法》、《技术操作规范》、《煤矿安全规程》、《手指口述系列》、《风险早知道》等书籍提高工区班子人员、班组长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文化水平。

2.2 在年初全国上下开展的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工区党支部结合矿下发的科学发展观活动文件要求,及时下发《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等书籍,每周有党支部书记利用每周四的学习时间分上、下午组织党员进行学习,并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和学习记录充分让党员同志学习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3 为开阔全区管理人员的视野,了解到党和国家在近一段时间的方向、指针及战略思想,工区还充分利用网络,将矿及上级新下发的文件、新闻知识等下载利用学习的时间带动工区管理人员、班组长等人员学习,通过实施充分武装了全区各级管理人员的政治头脑,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

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翟镇煤矿综采三队还认真搞好班子建设,按时召开班子会,坚持班前会、班后会制度,抓好正常的组织活动,相互交流学习,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制定具体措施加以整改和落实。同时搞好廉政自律教育,使每个区队管理人员都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律和制度约束自己

的行为,增强了拒腐防变的能力和廉政勤政的自觉性。认真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制定组织发展规划,善于发现和培养先进,树立典型,及时把工作能力强、思想品质优秀、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工人培养成班组长,将班组长培养成区队管理人员,安排专人进行定期培养教育,经培养教育考察,有3名优秀工人提拔为班组长,2名优秀班组长提拔为区长助理。

同时,工区党支部还积极组织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各项工作争第一”活动,将党员的日常工作与工区的日常安全管理挂钩,划分党员责任区,制定党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签订党员联责联保合同,按照考核标准,每月一次总结考核,并在竞赛栏内及时公布党员考核得分及评比争第一情况。通过实施进一步发挥了党员的先进性,利用这个载体提高了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提高了党员队伍、群众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

3 发挥优秀班组长的先锋模范作用,抓好现场的安全生产

翟镇煤矿综采三队在日常班组管理工作中提出“不安全、不争第一,就是落后”的竞争意识和工作作风,树立班组长正确的工作作风,开展“除隐患、杜漏洞”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按照“团结拼搏、竞创一流”的翟矿精神,充分发挥班组长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合理组织工区内部生产,仅今年上半年创出综采工作面月单产上10万吨的好水平,以“优质、安全、高效”的精诚业绩,创建区以来安全生产最好水平,实现了区队效益最大化,职工收入比

上年提高30%,为矿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翟镇煤矿综采三队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有效举措,确保了区队的安全生产,为矿井安全生产3000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建设和谐矿区”和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极的贡献。

”的新一轮发展作出积

推荐第3篇:教育管理创新论文

创新教育在教育界大力提倡、推广实验的同时,管理也要及时跟上,我认为可考虑以下二个方面,愿她能为创新教育添砖加瓦:

1.自我管理

要明白打分是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一种评价,而不应带有功利性;学生优良的、奖励表扬;非优良的、鼓励鞭策。

1.1分层评语打分制

某一学生的成绩(期中或期末)分为两个方面:1).老师把该生平时成绩与测试成绩的平均分作为基础分(占学生成绩的50%).2)学生互相评分合计取平均分为浮动分;基础分加上浮动分就是该生的成绩(定量成绩)。对每一个学生的评语不少于八十字(定性成绩);定量与定性成绩作为一个统一体为学生真实成绩。学生互相评分可以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向上等,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感受集体的温暖。当然,更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定性成绩的形成,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及平时表现中多观察了解、才能写好评语,在一定程度上做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形成的成绩既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又能促使教师认真工作。让学生参与评分,満足其平等权利;增进相互间团结和友谊,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主动学习、积极合作。督促检查重点在学生互相评分,检查教师是否认真指导;互相评分标准可以是>,并接合本校具体情况增加内涵。

1.2电信制

当前生活节凑快,以往的家访弊端.各种不便已显露出来,不利于家校相互沟通,电话与家长联系汇报,快捷、方便;不定期写信汇报学生在校的行为给家长,则详细周密;既可指出学生在校的情况,又可建议家长怎样配合默契引导;目前,应该以电信联系家长为主,家访为辅施实。这些行为可上升为制度.规定,利于执行施实,并且运作成本低;当然用发电邮更快捷,但相对成本高。没有上升为制度、规定,就不利于执行施实,易半途夭折。

1.3调节内部磨擦,建立事件留言制度

每一件事的决策,不同的人,观点总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越大,事件执行起来就越难务实!留言制度可最大限度解决这一问题:领导与职工不签名对话,领导留言用绿纸,职工留言用红纸,每一件事会议后,决策前,可以同时留言也可以不同时留言,都放于同一位置,方便同事之间交换对某事的不同风见解;利于解疑,缓解人际关系紧张与隔阂.及时调整策略方法,集思广益,又避免面对面难堪。

日常事务照样可以这样执行。

2.社会化辅助

2.1家长会辅助参与

家长会,即为辅助学校教育学生而出谋划策,并近距离监督学校工作,开展有集中组织的家长发言团体。它对学校某项教学开展出格,有权向主管教育部门反映,有义务提出教学开展建议,有义务协助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甚至有权力以书面形式或电话形式指出某某教师的不务正业,排列事实,公布于众。家长会的成立与运作: 由教育主管部授权,并由村委或居委领导的离退休干部为骨干,有知识、素质高能力强的家长为成员,可随时欢迎关心教育的家长参加(愿辅助教育的干部可在退休年龄上给予适度放宽)。运作:(1).阅读校长工作计划、总结,阅读教师工作计划、总结;对照校长、教师日常工作以监督。(2).不定期收集反馈大多数学生在校外的表现,日常行为传送于学校。(3).对所在村委或居委范围内上班的教师们的出勤情况,某特定教师有异议,可先在家长会上议论后与该学校对话,以及面对面的对话,共同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4).每学年家长们在家长会上评出该校的总体提升学生素质的能力如何;评出优、良、一般、差、的教师,并列出具体事例(包括成绩与不足处)予公布或一并报教育主管部门.(5).协助学校搞基础建设,开展校外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辅助参与教育中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将替代一部分教育督导部门的事务。当然,授权家长会的事务不能过多,要摸索前进,渐渐扩展;总之,家长会的运作以有利于学校内部的工作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名望。

2.2吸纳辅助教师

创新教育的推广、深入,学生不只是在课堂40分钟内活动,校内活动,锻炼;他们的视野将更广,更深,变得复杂多样;迫切需要有耐心,看起来慈爱,可信,稳重的人来扶助,解答。而当前与不久的将来,退休干部将会大增,而且大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技艺高超;吸纳他们帮助辅助学生、操作,实践,开设丰富的第二课堂,传授技艺,解答学生的疑问等。辅助时间可一星期几个小时或几个半天,根据辅助工作量与实际工作时间在退休待遇上可适当放宽(退休的年龄放宽退休金放宽等)。选聘他们中有特长的,教导学生将会事半功倍;学生在辅助教师、在职教师双层教诲下,会感觉学习宽松舒畅;学生有疑惑时,他有双向选择:可以问此教师也可以问彼教师。

不解决管理问题,仍然用应试教育的管理方法来管理新问题,将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推广、发展、深入;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会发现师资力量、技术、资金,将不再是制约创新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制定一套完整,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以保持创新教育稳定、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是创新教育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教育应在自我创新与社会辅助二方面加强,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就本质来说是内因与外因的问题,不能只狠抓一方面。

好的管理制度让工作风调雨顺,坏的管理制度让工作水痩山寒。

2)注释:假如某班有数位学生:分成若干组,(为了便于解说)取4位学生一组:甲乙丙丁;给甲打分,乙打60分,丙打80分,丁打90分,则甲应为平均分76.67分;甲自己不给自己打分,但可以给同一组的同学打分,依此类推。

推荐第4篇:学校教育管理创新论文

【摘要】教育创新的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观念创新、目标创新、课程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在教育创新体系中,教育理念创新是灵魂,教育体制创新是关键,教育模式创新是核心,教育技术创新是保障,教育开放创新是重要方面。推进教育创新,构建教育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育战线的长期任务。本文试图从管理的层面,就学校教育管理观念、管理组织等内容的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校教育;管理;创新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代表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代精神是发展的,教育观念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适应并建构着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必须尽快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

从管理的层面讲,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这里,略举两例。

1、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

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就是服务”已成共识。教育服务的内涵相当丰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服务。其次,教育要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在社区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例如我区教育局就根据区委、区政府建设一流经济强区的目际,按照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及时确定了建设一流教育强区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三,教育必须为学生服务,要牢固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增强教育的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范畴里,教育投入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面向市场,教育的市场特性已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教育市场会最终开放。教育市场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市场。从区域空间上看,有国内的教育市场和国外的教育市场之分;从服务功能上看,有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市场,为教育教学提供设备、仪器,为考试、升学提供服务的市场,为学生提供衣、食、住、行等服务的市场,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校办产业市场。培育和抢占教育市场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对教育市场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把眼光放远一点,打破时间限制,把眼光放宽一点,打破空间限制,去着力开辟新的教育市场。

二、管理机制的创新

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一般来讲,由“三处一室”(即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部门组成,这是一种典型的职能式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对于维持学校的正常、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总结多年的管理实践后不难发现,这种学校组织结构,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组织管理模式,对于激活学校工作、彰显学校活力的效能不够。比如,学校职能部门由于有它自己固有的日常事务,工作方式常常是面向本部门的活动,学校及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考虑。

有时我们还会发现没有一个人、一个部门承担一项工作任务的全部责任,一个部门只负责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形成了责任分割的状态,甚至一些部门会把一些工作当成额外的负担。因此,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系统迫切需要创新。组织结构应由分工过细的“金字塔式”结构走向“扁平”结构,组织机构应由僵硬的“刚性”模式趋向能适时进行组织目标、人员职责调整的“柔性”模式。 在学校管理中,在现行组织结构规范运行的星础上,我们可以大胆引进项目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它是一种已被公认的管理模式。一般来讲,项目工作要跨越多个部门,没有或少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创造性。实施项目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需要有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在企业叫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是“不是官的官”。项目组从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使得沟通途径简洁起来,使项目负责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去。在项目式组织结构中,项目的目标是单一的。所以,项目组的成员能够明确理解并集中精力于这一单一目标,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把项目管理机制引进学校管理领域,是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特殊的、突发性的学校工作,如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市场日趋成熟的环境下,有关学校经营、形象设计、品牌营造等问题,完全可以使用项目管理的机制进行运作。项目管理的实行,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又能为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提供脱颖而出的机制环境;既增加了选技干部和优秀人才的途径,又给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有效体观。

三、教育品牌的创新

当今时代,品牌竞天下。学校在奋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之后,不能万事大吉,不能坐吃山空。否则,只会前功尽弃,为竞争大潮所淹没。因此,我们要加强品牌管理,增强危机意识,时刻把握教育市场动态,以品牌经营为中心,走品牌创新之路,创新出更加先进的教育技术,提供更加完美、全面、周到的教育服务,满足更高的教育质量需求,使学校品牌拥有其他学校难以复制或者在短期内难于效仿的竞争力,增强品牌的核心优势,使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

任何一个学校品牌都要经历出生初创、成长发展、成熟拓展等阶段。每个阶段部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来不断把品牌的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实力做强、规模做大。教育品牌创新,从教育产品到教育市场再到教育服务,都有很多策略。但是,归根结底,制约教育品牌创新的瓶颈问题,仍然是包括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内的教育资源问题。

站在学校教育主体的角度上讲,学校自身就有一个教育融资问题,特别是资金问题。如何有效融入资金?一般意义上讲,主要有几“靠”:如,依靠政府的教育投入,依靠政策的教育收费,依靠社会的教育捐赠,依靠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资助学或集资办学。但是,这些举措都是在努力寻求外因的作用。内因才是“根本”。我们在拓宽渠道,确保“外援”的前提下,要以产业运作的教育经管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品牌的资源优势,挖掘和盘活教育自身的资源存量,利用教育品牌的无形资产,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学校品牌无形资产,既可大量吸收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消费资金,又可吸收社会团体和私人举办教育机构的利益获得性投资。

时代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一种方向,也是一种追求。努力让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是教育管理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周鸿;论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2]眭依凡;跨世纪教育新模式评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聂衍刚;论教育的创造性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4]郭思乐;繁荣教育科学促进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5]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年10期

[6]叶平;“创新教育”解析[J];教育研究;1999年12期

推荐第5篇:班级管理创新论文

浅谈班级管理的创新意识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小学

张晓烨

班级管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一点已成为近几年来班级管理的焦点和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对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正确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这种创新和独创表现为他们自己提出某一问题,并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对于中等教育来说,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一是在教育目标上,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动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次,使管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使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二是在管理方法上,传统教育是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自始至终都在教育者事先确定的轨道上运行,以行动的整齐划一为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而创新教育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被管理中逐步学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三是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唯师是从”,学生如练兵场上的战士,时刻等待着命令,学生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准确程度。

三、遵循基本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创新教育的实施。

班主任还应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做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为此应该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逐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学过程一样,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也是主体,我们就应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就是要一切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选择设计的,还要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我们要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体现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为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推荐第6篇:路政管理创新论文

路政管理创新论文

创新工作思路路政管理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四个转变”一是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由以前只重视对事发后案件查处转变为从路政宣传、路政巡查、建立路政管理信息沟通网络入手提前进行预防性管理和超前管理二是从以处罚为主向教育、服务、处罚相结合转变积极彰显路政管理工作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管理理念坚持从教育和服务入手对能通过教育来解决案件以教育为主以消除违法行为造成损害和对社会影响并在路政巡查和案件查处中对当事人予以救助和服务使易发生矛盾执法变为和谐人性化执法三是从忽视监督检查到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监督并重在路政执法过程中坚持路政执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督并重加大路政执法监督力度确保执法效果四是从路政人员“单打独斗”向全社会共同重视路政管理、参与路政管理转变以张掖市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为契机和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对城市过境路段脏、乱、差、占路为市及路 外形象差等问题进行彻底治理

(二)做到“养”“管”结合,促进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我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1万多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如何保护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如何让这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按照董厅长的有关指示和要求,必须进行“养”“管”有机结合,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模式、方法,开创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新局面,使现有的道路资源和养护资金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益。

在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方面,无论是治超、养护、队伍管理等方面,我们都要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抓好落实,重在持续搞好农村路政治超、路政管理工作;重在提升我们整个路政管理工作的水平;重在统筹,重在实现管、养有机结合;重在为民是我们路政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就是使整个公路建设的成果,惠及到全省父老乡亲,乃至全国人民。

只有懂法才能守法,只有知法才能守法。因此,强化学习,全面提升队伍素质是提升路政管理水平的先决条件。

目前我们的治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如果治超工作不强化,我们现有的21万多公里农村公路,将在不长的时间内恶性循环、得而复失。那么如何强化治超工作?一是我们壮大了路政队伍,要真正肩负起依法治超、路政管理的工作,这是历史重任;二是要用足用活我们治超方面的有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三是根据我们治超工作的机制,固定和流动治超要协调配合好;四是要联网成片,使整个农村治超网络真正实现科学化、效益化。如果治超工作搞不上去,不仅影响我们交通事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我们整个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四个重在”

的要求,我们经济社会要持续、提升、统筹,让过去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我们交通运输工作既是先行又是排头兵,一旦治超工作出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将会影响我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交通事故会接连不断的发生,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将受到严重威胁。

(五)加强队伍管理,严防公路“三乱”现象发生

在我们队伍内部,由于管理不严、制度松懈或制度不完善,或者教育不到位,就会出现一些影响我们队伍形象的现象,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大家要坚决把公路“三乱”遏制住。我们在治超工作中的困难,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各省辖市党委、政府也非常重视,会想方设法的给大家解决,我们要认真落实好上级的规定和要求,绝对不允许公路“三乱”现象抬头。

只有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促进农村公路的管养结合,促进治超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全省农村公路路政管理队伍素质和形象的不断提升。

推荐第7篇:科技创新成果管理论文

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佟屏亚.中国的高产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J].作物杂志,1997,(4):12~15。

2、王贵宸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3):1~8。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管理论文

1.VIP俱乐部 2.查看资料 3.订阅资料 4.在线投稿 5.免费阅读 6.会员好评 7.原创检测 8.教材赠送 9.联系我们 10.常见问题

论文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佟屏亚.中国的高产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J].作物杂志,1997,(4):12~15。

2、王贵宸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3):1~8。

推荐第8篇:国有企业创新管理论文[推荐]

1、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必要性

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一般地讲,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既有自然的工具属性,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它既包括管理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成功的管理创新实质上是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两方面创新的综合体现和必然结果。

对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可以从对管理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需求方面看,首先,管理薄弱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不到40%,管理水平高低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1995年与1985年比较,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中,上升的占50.9%。管理约束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次,新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环境要求国有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同时,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已经导致了结构性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和历史包袱更使其在竞争中处境不妙。提高管理水平是国有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从供给方面看。首先,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出台,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其次,现代科技的进步既对管理创新带来了需求上的压力,如技术的进步使得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对管理的需求和依赖,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如CIMS、EBp、MIS等等,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对产出的贡献率。

2、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基本途径

2.1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各种管理组织、制度和管理行为都不过是管理者思想的外在表现。据资料,我国现阶段仍有不少企业家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不熟悉甚至还不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不理解现代企业制度,有的企业家不赞成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认为设董事会是使经理多了一个“婆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仍不重视市场问题,不认真调查分析市场状况。很多企业家不熟悉、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大力在国有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来开阔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

2.2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设计管理组织,改变传统的单一行政式职能型组织结构,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十分繁多,而且也不合理,非生产性组织(如党工团和后勤服务部门)占了企业相当多的编制和人员,同时,真正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机构和人员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编制限制也很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需要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入如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新的组织设计模式。

2.3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问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我国企业推行CIMS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CIMS是建立在现代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系统。它带来的典型管理模式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生产模式(JIT)、按类个别生产模式(OKp)、优化生产技术(OpT)、精良生产方式(Lp)、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模式等。尤其近10年来,在我国20多个省市、10多个行业的200多家企业开展了CIMS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国有企业超过半数。CIMS应用示范工程10多年的实践证明,它不仅给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且改变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和经营思想,促进了企业管理的高度集约化和信息的共享。

2.4要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的熊彼特意义上的国企经营者,对于管理创新的推进,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反之,就会阻碍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现阶段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因此,这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素质的高低不一。面对国有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国企的管理岗位,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新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2.5还要大力夯实国有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管理技术和方法工具创新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基础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基本流程的规定、基本信息资料的储备传送以及管理队伍的建立等等。只有搞好了基础管理,理顺了内部基本的生产协作关系,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否则,管理创新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企业更为混乱无序。比如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上,就需要很高的基础管理水平。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实施企业管理软件的条件参差不齐,大多数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还较低,处于国外20世纪

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我国大多数企业完整实施ERp的条件并不成熟。此外,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动态管理,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抓基础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创造适应自身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效益稳步上升。

推荐第9篇:创新论文

民族崛起——创新造就成功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熔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是行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事业。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大量事实表明: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则是不断创新、有所创造的源泉。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或个人,要进步,要发展,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人们越是学习,未知的世界越大,人们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而越不断学习积累,越能不断有所创造。创新,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有人说,谦逊是一种坦然面对成就和荣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求真务实、甘当学生的思想品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

这样,我们才能争创一流的工作水平和业绩,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江泽民同志还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翻开人类历史的漫长画卷,我们不难发现,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依赖于人类认识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历次重大科学发现所引起的技术突破,都引发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创新能力不仅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而且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勇于和善于创新,就一定能够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任何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都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古人说得好: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只要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不断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练习题】

北京的三月,又是一年盛会时。在每年的两会期间,都会有一些新的词语爆发式的进入公众的视野,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权不可任性”掷地有声,“创客”概念横空出世,曾经热议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人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新渠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今年两会上出现的一系列“新词”, 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比如,“工匠精神”“达尔文死海”“大众旅游时代”“脑计划”„„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发言,今年两会提出了新思考,打开了新视野。

你能不能嗅到这些新词儿背后的“含金量”呢?由这些两会新词你想到了什么“请你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语言是时代的风向标。这些新词,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新一年发展思路的展望。道出了民生之盼、发展之道、改革之重。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词,引领公众走向更加幸福的生活,引领中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公点评——开头直接表态,语言代表了时代发展,肯定两会新词所代表的民生、发展和改革方面的意义。】

借由两会这个平台,一些“成熟的新词”进入国家政策,成为政策导向;另一些不那么成熟的,则会在讨论中凝聚智慧、不断完善。从这个角度看,两会新词中,既有“我们这样做了”的总结,也有“我们做得不够好”的分析,更有“未来我们会这样做”的决心。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把握、对未来的期待,积聚在这一个个新词上,让它们有着相当高的含金量。

【中公点评——深刻分析两会新词背后的内涵:对历史的思考,现实的把握,未来的期待。这个分析的角度符合政府的思考方式,同时,也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推广到很多政府性工作会议上。应用比较广,希望大家能够学习并掌握到。】

体会这些崭新、凝练的表达,也为让新词进入更多人视野的代表委员点赞。对新现象的总结、对新事物的思索,折射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水平的提高、责任的增强——若没有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学笃用,就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中国转型升级节点上的热点、难点和爆发点。一个个追问现实议题的新词,将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蓬勃向上的朝气,融入到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创新激情之中。

【中公点评——从提出新词的代表们角度切入分析:新词体现了两会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水平的提高,体现了创新的激情。】

两会是一个凝聚共识、确定步调的平台。倘若止步于理念、停留在概念,那么这些生动的表达,就难以与现实对接,真正推动改革发展。我们期待两会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涌现出更多新词,更期盼这些新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成中国经济新的生长。

【中公点评——结尾总结提升,观念有了,重点在于落实。这也是对一些新现象,新政策经常会用到的结尾方法,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推荐第10篇: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创新发展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建筑工程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变得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人们一定要做好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工程项目按期保质节约成本。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时期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在新时期如何实现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创新发展

1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1.1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新时期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满足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高要求,就一定要采用高效的建筑工程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来加强管理,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创新,寻找一套符合新时期发展理念的工程管理模式。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一些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的工程管理意识薄弱,并没有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虽然一些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会采取一定的手段来加强管理,但是使用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依然比较落后,实际管理过程中非常注重建筑工程工期的控制,但是在绿色生产和安全生产方面的意识不够强,导致现阶段的建筑工程中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建筑工程整体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一般是通过分包和合作的形式交给不同的施工单位,不同施工单位的管理内容和管理层次不同,整个现场管理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影响管理效率。

1.2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效果不佳

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中,施工成本的管理时一个重点的管理内容,对于提升建设单位的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不当,导致成本控制并没有发挥作用,成本管理效率低下。成本控制应该贯彻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全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由于成本管理的项目繁多,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管理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工程的建设成本。建筑工程中要结合实际的工程量来制定施工材料的采购计划。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存在着没有经过实地调研和现场勘查,仅仅凭借着经验就购置大量建筑材料的情况。砂石和水泥等材料在实际施工中要储存在适宜的条件下,避免其发生变质而不能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人们对水泥和砂石的储存过于随意,管理不当,最终影响施工成本的控制。

1.3管理制度不完善

要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制定健全的制度,让人们严格依据制度来加强管理,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率。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建筑施工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很多漏洞。管理制度可以为管理系统提供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不同工程项目和工程环节的工艺选择以及工序的安排不同,如果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实际管理过程中的工作责任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因此管理混乱,一旦发生工程质量问题也难以追究责任。

2新时期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

2.1在工程管理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新时期下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很多领域和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因此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中也一定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工程管理,全面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要将项目资料按照施工工序、施工阶段以及项目类型的不同等进行分类,然后将不同工序或者项目交给不同的部门来管理。采用这种管理方式虽然看起来好像是将管理目标进行细分加强管理,但是这种管理的形式不够统一,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不能体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最终对建筑工程整体管理的效果造成不好的影响。在新时期,人们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可以充分利用BIM技术,结合实际建筑工程的情况建立项目模型,模拟施工,同时模拟管理,对工程管理效果继续拧预测和分析,最终总结出一套高效的管理措施,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和进度。

2.2拓展培训项目

新时期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对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想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就一定要加强对建筑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拓展培训的项目,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为安全意识方面和施工技能方面。安全意识方面就是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人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行安全生产和施工。另外,建筑行业是一个能源消耗非常大的行业,而现阶段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很多行业都积极参与到节能环保中。建筑行业应该将节能环保的意识贯彻到建筑工程建设中。这就要求要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建筑施工中,同时强化职业道德,并提升其专业技能。

2.3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效率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首先,要创新建筑工程的管理体系,提升工程管理的水平。我国建筑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施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因此一定要落实管理责任制,建立工作任务分工表和管理职能分工,同时也要有有效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制定管理体制。其次,还要不断创新工程的管理模式,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和企业的发展制定有效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管理模式。

3结束语

新时期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培训项目,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环保意识,建设绿色建筑,同时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作者:吴艳 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文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困境及解决途径[J].南方农机,2017,(4):156-157.

[2]桂慧龙.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7,(1):150-151.

[3]施海囝.论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J].住宅与房地产,2016,(3):149.

[4]李红鹔.新时期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以及创新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3):181.

第11篇: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创新分析论文

摘 要:本文针对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在教学思想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创新模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管理 专业英语教学 创新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和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在高速增长、高速传播、高速转化。管理专业学生在新世纪中最迫切需要的能力将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而传统的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恰恰忽略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模式应该有所创新。

一、“创新”的理念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根据他的定义,“创新”指的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后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约翰(居中圆点)范斯娄把“创新”的观念引入英语教学,他指出,英语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交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五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组成,即,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媒介、交际手段、交际内容,他主张经常变更这五个因素的内容及其组合顺序,通过建立新的组合而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为建立新的组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他建议英语教师经常进行逆向思考,采用与现行规则相反的教法,同时,经常进行横向思考,通过联想、交叉、类比,从多个视角看待问题或解决问题。

二、“创新”的途径

无论是熊彼特还是范斯娄,他们对创新的理解都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要更新思想观念,二是要更新组合。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样可以通过相关途径得以实现。

(1)思想观念的创新

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施创新的教学方法的前提。

首先,必须转变教师地位。创新型的专业英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为此,教师要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体势语言来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以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作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教学活动,其中,教师不是以“布道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充当激励者、促进者、协调者、咨询者或提示者。

其次,必须冲破所谓“标准答案”的局限。创新型的专业英语教师理当遵循下述方法论原则。其一是教会学习的原则。而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加速更替,专业英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故引导学生“好学”、“会学”显然比“学好”、“学会”更重要。为此,目前国内外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其二是发展个性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英语教师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不能贬低学生的发言。其二是要确立新的考核评价尺度。在考核过程中,专业英语教师应留有余地给学生发挥其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多种可能性答案,只要他们言之有理,教师就应予以肯定,而不是以“标准答案”来简单地衡量其对错。

(2)教材内容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及课程设置经过了几次大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科教兴国”的高度,从迎接21世纪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挑战、为知识创新服务的高度看,教材内容及课程设置还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外语教材内容上的创新,一方面必须要紧跟国际最新发展步伐。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西交流越来越密切。在这一新形势下,美国许多大公司十分重视顾客的文化差异问题,十分重视研究对象国的文化心理,以便顺利地将产品打入对方市场。为此,在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当中,必须把文化教学提到重要日程上。只有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他们在今后的国际商务交往中才能得心应手。所以,讲述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包括与不同国度的商务代表进行谈判时约定时间的技巧、谈判时的身体语言、合影时应站的位置、合同中英语与美语的差异、不同国家对同一贸易术语的不同解释,等等。总之,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打破纯语言的教学模式,不能停留于课文翻译以及词组搭配,而应时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若能将专业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一定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应从外语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知识创新、为经济建设和科技强国服务,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考虑。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旨在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新颖性、多样性和时代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了解当代的科技信息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新动态,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因此,及时地更新教材内容,改变“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也是刻不容缓。对此,应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人力、物力,编写出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型的专业英语教材,迎接新的挑战。

(3)教学手段创新

英语是一个民族走向开放、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必备工具,这一性质决定了外语教育天然地带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也决定了其教学手段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信息传播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改变传统“课堂”的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会有效收集、整理、加工信息(如利用网络搜索功能查寻英语学习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通过声、光、电等视听形式,将课文内容或作者观点设计成各种形式的问题或情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样,可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和“善学”,为创新教育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建设,这样可使学生在信息时代,灵活地运用索取信息的工具,面向世界,捕捉前沿性知识和信息,形成全人类视野。这就需要各学校对英语教学加大投入,加大对教师使用新的教学手段的培训。从长远来看,这将大大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和办学效益。否则,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就像传统的肩挑手拉的体力劳动一样,永远达不到现代化的要求。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专业英语教学应注意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把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综合运用到每一节课中。

总之,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加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肖华、许金英.于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2、郑曦临.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新取向.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01.(9)

3、[美]尤金·F.布里格姆.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第12篇: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必要性论文

摘要:工程管理工作的高水平是建筑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工作量不断加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逐渐引进的绿色施工的理念,这也对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重点分析了在绿色施工理念下对建筑工程管理进行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创新管理措施。

关键词:绿色施工;建筑工程管理;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目前人们对建筑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资源保护的目的,建筑工程的绿色环保理念逐渐得到了发展,这种建筑理念不仅有利于节省工程造价,也可以丰富建筑本身的功能,满足建筑使用者的需求。为了保证绿色施工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关建筑单位对现有的施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良。

1绿色施工理念下进行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资源消耗现象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了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在这个阶段内,建筑行业也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技术改革,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绿色施工理念也就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绿色施工管理工作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所需进行的管理工作,由于长期的资源消耗和浪费,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为了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建筑行业必须全面推行绿色施工理念和技术,并对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实现对各方利益的调节以及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合理规划,确保建筑的使用安全和质量安全。但是相较于传统的建筑施工方法而言,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更加复杂,导致建筑工程管理的工作难度也相对增加,为了保证绿色建筑理念的顺利推广,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建筑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和改良十分必要。另外,建筑企业进行施工管理的创新也是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一种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在这种状态下,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利益和发展,就一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建筑技术水平,用过硬的技术满足建筑工程的需求。为了确保市场竞争的秩序,保持良性竞争的状态,建筑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建筑水平和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为企业的发展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2绿色施工理念下进行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相关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一定要从思想层面上意识到进行施工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大施工技术方面的投资,争取使用最新的建筑理念和建筑设备。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的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引用信息化设备进行工程进度、技术施工等方面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施工企业由于担心设备升级花费巨大而不进行设备的改进与创新,这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企业也需要不断的向国外的一些相关技术较为先进的建筑工作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或者也可以与国内的大型建筑公司进行管理经验方面的交流,便于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其次,绿色建筑施工属于知识集中型的施工技术,其管理工作也相应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队伍目前可能尚不具备相应的施工管理能力,在很多环节难以做出合理的干预措施和决策,对施工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对整个工程造成不同程度的成本消耗,损失利益。为了有效的杜绝这种问题,需要相关建筑单位提高人才意识,为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工作招收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有这样才能够打在高水平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团队,确保各项施工技术的顺利进行。对于当前的施工管理团队,企业需要定期组织其进行施工管理工作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新技能。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之上,建筑企业需要对当前的施工管理工作的制度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良,更加积极的推进创新管理活动。这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够保证绿色施工的顺利展开,才能够确保建筑施工团队的生机与活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施工管理工作的创新,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充分的了解当前施工管理工作的创新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创新管理措施。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内容宽泛且管理周期较长,因此具有较大的难度,如果企业没有相关的经验,一定要积极的向有经验的企业进行学习,并向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传达相关工作的重要意义。督促其积极学习相关的施工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能力。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进行合理的情况判断,做出整除的施工管理决策。为了充分贯彻落实绿色施工管理的理念,实现资源节约,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绿色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选择并使用能源消耗量较低的设备,在施工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施工人员的设备操作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一切施工行为均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这样既能够保证施工的准确性,也能够尽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施工成本。同时,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选择现代化的施工技术进行建筑施工,确保将施工过程中能源消耗降到最低。另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水资源的消耗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建筑水源、建筑原材料等进行妥善的管理和保存。这就需要相关施工管理人员建立一套完整的施工现场的废弃物管理和回收的体系,将所收集的废弃物按照其功能和性质或者是按照材质进行分类回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安装施工小流量节水设备,降低现场施工的用水量。同时,在进行施工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在场地设置收集雨水和污水的装置,对这部分水资源进行沉淀等处理,这部分水资源用于进行设备的清洗等工作,可有效的降低施工现场的水资源浪费情况。施工管理人员需要每天对现场的用水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不同设备和施工环节用水量的多寡,并对用水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和改善,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会对周边的建筑环境产生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属于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可能会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合理的处理建筑施工中产生的污染,是绿色施工管理人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相关施工管理经验,将施工污染管理工作总结为以下几点:其一,对施工现场产生的泥浆进行合理控制。在进行土方工程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泥浆污染,为了降低这种污染问题,需要使用特定的施工工艺。尽量采取固结泥浆,避免泥浆从场外流出,保证泥浆污染防治工作的效果;其二,对施工现场产生的扬尘进行合理控制。受到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天气原因的影响,有时可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扬尘情况,这可能会对施工单位周围区域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待这种问题可以在施工现场设置围栏,在干旱或者是大风的天气进行淋水除尘等处理;其三,进行施工现场的光污染处理。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使用电焊等技术,这可能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光污染问题,施工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管理,降低对周围居民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其四,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污染,噪音不仅会打扰居民的正常工作和休息,甚至可能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为此,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尽量选择使用低噪音的施工设备,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夜间施工的次数,同时也要加强对现场的噪音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一旦发现噪音超标,需要及时的加以管理和干预;最后,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最难处理的,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这部分物品,需要进行妥善的保存和分类,并进行废物循环利用,将污染降到最低。

3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工作意义重大,文中对相关创新管理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希望与同行人员共同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志瑜.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J].江西建材,2014(02):275.

[2]王春燕.基于绿色施工理念的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5(16):121.

[3]王超,程丽,颜向峰等.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8):1543~1544.

[4]葛彦武.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0):2007.

[5]宋良.建筑工程中实施绿色施工技术的问题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1):186.

[6]孟圣国.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分析[J].门窗,2015(3):206,208.

[7]黄春文.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如何创新建筑施工管理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18):62.

第13篇:浅谈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实践论文)

社会管理创新

一、为什么要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中国的社会问题明显增多,这是一个我们不用去否认的事实。这主要表现在阶级群体冲突增加、人口流动性问题、社会失范引发风险和社会管理国际经验等问题。在阶级群体冲突方面上,由于工作岗位少,有些人找不到工作,成为了自由人。没有单位的他们,单单靠单位模式是想管也管不住,这样就增加了政府管理社会的难度。在人口流动性方面上,我国的2亿流动人口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流动过程使社会管理迎来一个挑战,主要是因为他们由于流动导致了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公平正义诉求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的产生。而实在的人口流动还能看得到,但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呢。互联网可以使得信息迅速传播,引起情绪激愤,使得小事变大,最终可能形成集体行动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但又和现实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虚拟社会的所作所为都有强烈的现实指向。而且这些年,人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人们对政府的意见

1不断增多,群众与干部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了。社会诉求在提高,群众愿望在升级。随着社会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今天成为了大问题,过去理所当然的事情今天越来越不理直气壮了,过去坚不可摧的合法性基础今天越来越有些靠不住了。在社会失范方面,由于之前沿用西方社会数百年历程的价值观已经失去共识,新的价值观又没有真正形成,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在社会管理国家经验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与发展的阶段不同,政府社会管理的方式也就不同。在1978年以前的混合市场经济时期,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福利国家,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福利国家和福利社会、建立完善基本社会关系管理制度、始终注重提高消费需求。在之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十分有限,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

由于这些原因,之前提出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了,故在2004年6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之后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重点工作之一。

二、如何社会管理创新

既然要社会管理创新,那管理内容的创新肯定就是重点了。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理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做到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加社会管理合力。则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要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

理发展新机制;要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要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

二、解决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则需要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要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对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要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三、选择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则需要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合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促进社会活力,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

总而言之,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对本村医疗状况的调研

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各级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

高度重视弱视群体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积极完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其职能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民心和党的事业兴衰。其中的重视弱视群体的服务管理显得尤其重要,社会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到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只有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生活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体现社会主义人文关怀,人民才会幸福。要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都可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重视弱视群体的现实问题,为全体社员创造公平和谐的生活环境。

重视弱视群体,了解他们的一切,了解可以帮助他们的一切,比如医疗、住房。今天我就说说医疗这方面吧,暑假期间我对我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医疗状况的调研,了解到了很多东西。大家都知道,也许很多家庭可能的生活条件都不错,但是在家庭成员经历过一场重病后,家庭就贫苦如洗。确实,现在住院费、手术费、药费什么的都很贵,但是有了医疗保险政策后,虽然不能全部减免,但是可以减免一部分费用,这对于困难家庭相当于雪中送炭。这个政策服务大众,是个利民的好政策。这次调研主要通过了调查问卷来统计数据,调卷内容主要是当你身体不适的时候去哪里就诊、有多少间私人诊所、每年花费在医疗上的费用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大概多少、是否有参加医疗保险、了解医疗保险么、知道住院的医疗费用如何报销么以及一些有关医疗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村民知道怎么报销费用,不要参加医保了却不

会报销,这样就多花一笔钱了,不值得。又如可以知道村民哪些没参加医疗保险,这样可以劝说他们参加,跟他们介绍参加后的好处。调查结果表明,本村的医疗保险工作是比较好的,几乎所有村民都有参加,对于贫困家庭的来说,政府都有给予适当的减免参保费用,使更多人能享受到医保带给人们的好处。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我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需要有充分的准备、严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我们就能做好一件事。社会管理创新,看似只和政府有关系,但实际上它和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我们配合好政府的工作,政府才能更好的做好政策。关注民生、走和谐发展道路、开创社会事业新局面,使得老有所养、老有所居、困有所助。倾听民意、解决民扰、温暖民心、关爱人民、促进民安,使得人人安心、人人快乐、人人幸福。

第14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创新论文

中庸之道,合理管理

——《赢在中国》“蒙牛爱心牛奶义卖”商场实战观后感

节目内容回顾

《赢在中国》 商业实战第二场任务为蒙牛爱心牛奶义卖活动, 九名选手重新分为红蓝两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分别在客流量大致相同的两家卖场进行义卖。选手每卖出一箱牛奶,蒙牛集团将捐赠一箱相同产品给指定小学。销售活动中不允许出现团购现象,一次最多限购5箱。比赛结束后,选手需要组织一场捐赠仪式。两队在活动中,需要充分宣传公益主题。所有选手严禁动用原有社会资源。

红队:李书文 陈伟 窦大海(队长) 冯志刚

蓝队:韩小兵 牟文建 张华 夏霓(队长) 李海镛

节目结果,最终是红队取胜,并且很精彩,团队战略制定合理,执行铿锵有力,博得了总评为牛更生的高度评价。而蓝队与之相比,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三流的战略加上三流的执行,败的体无完肤。

观后感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比赛,而在组队之初,大家普遍认为蓝队占据了比较大的优势。首先蓝队领先在人数上。在一场仅有两天的时间紧迫的商战中,不管是资源的寻找或者活动的现场组织都对人力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就是蓝队占据了唯一的一名女性夏霓。女性普遍被认为协调能力强,比之男性,更多一份柔和,在团队中经常担当协调者的角色。蓝队给人看来,在这两方面的确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然而,这场商战的结果却是出人意料,是正在人数上占了劣势的由四个男性组成的红队取得了胜利。返观红队的成功与蓝队的失败,我们不难得出成败的原因。用马云的观点来说,红队拥有一个一流的战略和一流的执行,而蓝队的战略和执行都是三流的。追究最本质的原因,我想,这与队长是逃不了关系的。

红队赢了,赢在队长的中庸之上。

红队在选择队长时,一开始选择了比较强势和有丰富活动经验的李书文,但是后面遭到反驳,大家一致认为在几个强势的大男人中,更需要一个能够协调的人作为队长来避免团队的争锋相对与争强好胜。最后窦大海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从后续节目的播放中我们可以看到,红队的出镜核心是“影子队长”李书文,而作为队长的窦大海与之相比则是黯然失色。但这并不代表这个对长无作用。节目方可能是出于节目制作与观众喜好的考虑,将镜头多给了一直很“出风头”的李书文。而窦大海的作用我们从战略制定那以缓解我们就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当李书文强势的认为要以5箱为一单位销售的时候,窦大海没有直接予以反驳,而是在肯定李其他策略的同时提出了对这点的不赞同。这种方法减少了与李书文的正面冲突,李书文的心理接受程度也变得更大,在战略的战略的制定上也就有了更多协商的空间。

队长窦大海的中庸也就是在这个细节上得到了最大的阐释。“中庸”之道,是合理管理的核心。“中”,适中,是不偏执,不走极端,恰到好处。它是“中”在人的行为和人格风范上的具体体现。“庸”主要有“用”“常”二义。窦大海不偏执不强势不走极端的表现在团队中发挥的功不可没的 作用,中庸之道,深得运用。

而蓝队的夏霓与之相比,则是树立了一个经典的反例。夏霓在其位不谋其政,首先败于不具备不具备基本的战略管理知识,其次在于领导的不力执行的懈怠。将这么一个连作为队员都不够称职的人放在了队长的职位上,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本质性的错误。夏霓或许也做到了“中庸”,但其“中”是中立,摇摆不定;其“庸”,就真的是平庸了。

“中庸”之道,合理管理

当今,我国的许多企业和管理者都在学习西方的管理哲学,却没有对传统文化蕴含中丰富的管理思想引起重视。他们仍在狂热地追逐国外的管理时尚,但是换来的只是“东施效颦”的丑剧,当众多的希望破灭时,向传统文化中汲取管理思想也就成为一条值得探索和重视的途径。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即使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今西方自由主义文化的洗礼,但是由于长达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庸文化至今仍然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中国人就是中国人,尽管在表面上可以作出“很西方”、“很洋人”的样子,但是在骨髓里却无法抹掉中国文化深深的烙印。这就是中国主流文化的力量。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庸文化越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将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建立在中庸和谐文化的基础上,避免了从头做起的艰难,我们所做的只是一种疏通和对接的工作,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不偏不倚,它的主张是取中讲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处理事物的指导思想要端正,方法要对头,既反对极左,又反对极右;既反对浅尝辄止,又反对盲目冒失;极反对保守,又反对激进;既反对刚烈,又反对柔弱;既反对以偏概全,又反对一好百好;既反对过于圆滑,又反对僵死呆板;既反对老于世故,又反对逢迎潮流;既反对大而化之,又反对事无巨细;既返对急功近利,又反对无所作为;既反对一言堂,又反对各唱各的调;既反对随声附和,又反对固执己见等等。从哲学的高度来考量,它确实称得上是辨正的科学之道、经商之道。

中庸思想,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处世哲学,中庸之道讲求行权达变,主张\"中道\",达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这对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协调和处理各种关系有较强的启发意义。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封建社会里,一直是我国儒家学者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是很科学的,需要我们辩证地认识、看待,从中正确地汲取养份,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宋代着名理学家朱熹,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 “庸”,是平常之意。一种方法、一项决策或制度,只有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才有可以实施下去的可能性。

“中庸之道”运用于企业管理中有三层含义。第

一、做任何事情要有度,不要走极端。

二、把握好矛盾双方,保持矛盾双方的统一协调,从事物对立的两面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偏不奇。

三、掌握好灵活多变的原则,要在事物的变化中看待问题,将遇到的事情放在当时的政策、形式、状态下来处理。

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正是今日大家所重视的“管理合理化”、“人性化”,要使个人的自由在与组织一致目标之间得到一个平衡。这就涉及到一个价值观和尺度的问题。亨利·法约尔指出:“在管理方面,没有什么死板和绝对的东西,这里全部是尺度问题。管理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这里的“尺度”就是中庸思想的表现。“中庸之道”还有一层涵义,那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变有所不变”。既不偏激,也不矛盾,时时求其命中目标,符合“时中”的精神。不管是变还是不变,为还是不为,都希望能做得恰到好处,能够不偏不倚、不温不火。只有这样,才算符合中庸。

在企业管理中如何实施“中庸”之道

运用到管理当中,管理者要做到中庸首先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感知员工的需求,其次要调整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一致起来,当全体成员的价值观都统一到一起的时候,就到了企业效率最大化,社会效率最大化的时候,企业才更加和谐,效率更高,竞争力更大,这才是我们学习中庸的最终目的。

如何实施企业管理的中庸之道?

从整体来看,企业要做内外有度,张弛平衡,要实施软与硬的平衡,攻与守的平衡,官与兵的平衡等等。在经营良好的前提下,要积极回报社会;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即要做遵章守纪的企业公民,同时又不要被规章制度约束了创新行为;要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又不要学习“大跃进”的激进方式。

具体到各项职能,在计划方面,管理者要做到保持战略层面和经营层面的统一和平衡,既要努力使战略计划成为经营活动的“经”——长期不变的指南,也要努力使经营层面成为经营活动的“权”——紧紧围绕战略展开并适度调整。在组织方面,管理者要使组织结构保持软硬的结合和平衡,要保持集权与分权的平衡,要协调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平衡。在领导方面,管理者要使员工与团队之间的平衡,要保持自身管理能力与领导能力的平衡。在控制方面,管理者要保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的平衡,要像放风筝一样,既能使员工与团队自由发挥,又能使他们的主动性保持在一定范围。

第15篇:高职教育管理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教学,更需要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与大国工匠精神,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教育管理创新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宗旨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尤为缺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国家亟需的此类人才值得深思。由于我国职业院校的主攻专业不同,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都有一定的差异,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依旧采取传统的理论式教学,这使一些高职毕业学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预期中能创新的综合性人才炙手可热,高职院校应该迎合这种市场需求,建立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安排学生在校内、校外两种环境下获得知识与技能。所以,高职院校要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提高高职人才培养水平。

一、转变教育理念,完善管理机制

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中,学校既要实现教学目标,又要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想要实现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学校必须要加强对企业之间的合作管理,为学生能够定岗实习奠定基础。校方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设立实习管理与协调机构,方便实习学生在企业中的管理,并且能够让校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对实习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通过管理与协调机构能够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从而找出现如今经济市场中的就业导向,并与企业一起分析当前用人情况以及对策。学校的教育改革、管理改革都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以及培养专业技能。当学生从校园环境转移到企业环境中,原有的教育环境与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学习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无法实施与展开。所以,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企业的实习状况,实施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院校可以将班级管理机制转移到企业实习管理中,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与此同时,针对实习学生较为聚集的单位,可成立实习小组,建立小组组长责任制度,从而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管理。

二、建立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对于刚刚接触实习岗位的学生来说,该类学生对工作会感到陌生,无法将校内学习的内容很好地应用到企业中。所以,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以及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在岗前培训中,学校要让学生了解实习的意义与目的、要求与内容、形式与时间等;企业要让学生了解该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发展目标、岗位需求等。与此同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同时,校企之间也要签订《实习管理协议书》,书中要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与权利,保证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全面实施。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实习管理中都会配备实习指导教师,该指导教师主要负责专业指导,而没有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指导教师。所以,为了能够完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必须要建立“双导师”的管理模式,不仅要对岗位实习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同样也要配备思想教育指导教师,如果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方可以积极吸纳企业思想意识好、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作为指导师傅,从而进一步提高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

三、创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基于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能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最主要的就是转变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管理”学生转化为“服务”学生,尽校方最大的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评价标准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网络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样也是重要的交流渠道。校方学生管理工作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能力,建立一个网络教育平台,利用该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情况,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从而提高工学结合教育管理的水平与效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合理的工学结合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还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1(7).

[2]周冬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67.

第16篇: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实践论文

【摘要】在图书馆管理创新中,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图书馆管理中使用该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效率,这也是现代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本文对图书馆知识管理概念进行分析,并阐述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之间存在的联系,探讨分析图书馆管理创新中知识管理的实践意义以及具体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21世纪这样的知识经济社会大背景下,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图书馆面临的不仅有机遇,同时还有挑战,21世纪是一个知识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文化,在这种环境中,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中进行探索和创新,改革旧的管理模式,促进有效的知识管理模式的产生,帮助图书馆顺利运行。本文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分析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创新中的实践意义。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概要

1.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的相关资源、信息进行合理分配时采用的一种知识管理理念,能将图书馆相关职能进行有效地应用和发挥,并根据不同的客户拟定不同的方案,并提供不同的服务。而图书馆管理创新,就是要利用这种知识管理理念来对图书馆的有效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图书馆的任务顺利完成。

2.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资源的管理内容,主要有知识组织管理,即是对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并将其有序的编排,方便客户了解和使用。另外就是进行知识的应用管理,主要是按照客户的需要,为其提供多样的深层次知识服务与产品。

(2)知识创新的管理内容,主要有知识技术方面、理论方面以及组织方面的创新管理,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图书馆内外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组成有序、有效的网络系统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是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对馆中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这就需要图书馆拥有知识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培训馆员,让馆员之间建立起交流、学习以及应用创新知识的平台,并优化激励机制,实现知识的增值。

(4)知识服务管理内容,这一管理是图书馆扩大客户和市场环境的关键,图书馆管理中需要运用到知识管理的理念为客户服务,有效提高服务质量,赢得更多的客户市场。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创新对策

(一)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理念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为了能加快这一理念的实现,图书馆应该加强图书馆管理理念创新。在当前,图书馆的馆藏界定由拥有数量的概念转变成了存取能力水平的理念来衡量,各种文献的散播方式,也由电子型或者印刷型方式逐渐取代了单一的印刷型方式,所以,图书馆不仅要重视建设特色化资源,还需要利用网络力量来改善自身的存取能力水平。

(二)图书馆服务也应该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读者客户,所以需要根据客户对信息的要求,对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新信息产品,比如像综述、研究报告等。将信息服务的方式直接由提供相关信息转变为提供有效答案的服务。另外也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对客户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智能检索,并以电子邮件等网络传播方式在读者指定时间把信息传递给客户。在信息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就应该物尽其用,图书馆管理中也可以应用网络信息导航,根据客户的要求,将网络信息进行分类和探讨,将同专业、同主题的分散信息进行整合,然后为读者提供跨学科和跨地域的虚拟化信息服务。

三、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实践意义

(一)图书馆要实现与时代共进,就应该具备高强的应变能力。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称之为金字塔式,这样的组织结构灵活性欠佳,对当代信息的多样化以及外界环境的瞬息万变不能很好地适应,所以,图书馆根据管理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流程对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能有效将其管理链缩短,并将中间层次一定程度地减少,让组织内部的协调更加有序,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能有效适应,也能在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反映出高度的及时性。因此,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创新具有应变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提升意义;

(二)图书馆的管理原则就是实现知识共享。所以在图书馆管理中,应该凭借知识管理手段,结合知识管理的创新和应用,有效应用新型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促进知识的转移,建设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另外,图书馆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建立广泛的网络,在网络平台上将文献资源的作用传播出去,使馆际之间形成互补互惠以及相互促进的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系统,从而促进图书馆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当前,随着社会知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作为信息传播和共享的载体图书馆体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的改变就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具备敏锐的信息洞察力以及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图书馆能有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以及知识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并完成多载体化的馆藏模式、开放化的服务模式等目标。还需要图书馆利用知识管理基础进行图书馆管理模式决策的制定,用知识来开拓前景。创新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前提,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科技信息时代,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管理机制,同时创新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宏彬.知识管理视角下的图书馆管理创新浅析[J].商情,2013,20(43):262-263.

[2]董婕.浅谈图书馆知识管理对于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作用[J].中文信息,2014,28(11):48,106.

[3]余晓华.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创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32(2):51-53.

[4]曹庆涛.图书馆管理创新中知识管理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7(4):96-97.

[5]赵玉梅.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创新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2,11(9):284-285.

第17篇:酒店服务论文:酒店服务创新管理探析

酒店服务创新管理探析

摘要:要想在酒店行业激烈竞争中脱颖,必须在酒店服务创新上下功夫,需要通过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管理团队,提供不断创新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树立酒店服务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为客人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

关键词:酒店服务创新管理

酒店的服务创新需要从酒店和酒店消费的个人的市场需求的方向上,通过特色服务、定制服务以及合资源的服务搭建系统的服务框架,给自身的服务带来高附加价值。除了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扶持措施,以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酒店服务创新更应加强服务创新管理,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把服务创新的水平与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目前酒店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多样化的细分酒店类型出现。我国酒店业为了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市场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了商务酒店、旅游酒店、经济型酒店、主题型酒店、度假酒店、会议酒店和一般旅馆等细分酒店类型。

酒店服务的信息智能化发展。现代科技加速我国酒店业向电子信息技术和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智能化服务型酒店发展,新型智能化酒店发展能够提供如人工智能对技术温度,光线的自动调节,宽带上网、远程网络预定等个性化服务

星级酒店为主体传统酒店行业逐步转向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新时

代。经济型酒店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符合国际酒店业发展趋势,是符合广大国内旅游者的对酒店行业实际的细分市场需求。

二、酒店服务创新所具备的优势

1.在服务创新的效率方面。酒店对于服务创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这就要求酒店服务创新要在建设周期、资金需求、管理成本上要有一定的优势,并能够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点,其服务创新的主要源泉要从机制、效率和决策运作方面能够与其相适应。

2.在服务创新的机制方面。酒店服务创新经营者大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且酒店的管理结构相对简单,组织灵活,能够通过克服自身规模和财力方面的弱势,主动创新,在不遗余力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够让自身争取生存空问。

3.在服务创新能力方面。酒店服务更具针对性,内部沟通迅速而有效,对特定细分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快速,能够抓住服务开发的最佳时机,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积极的调动资源进行服务创新。酒店的宽松和自由的服务创新内部环境,更有利于服务创新的开展。

三、酒店服务创新面临的难点

酒店进行服务创新大多是市场需求拉动型的,通过对客户的细分需求进行服务创新活动。因此,酒店的这种服务创新灵活的机制能在在服务创新上获得较大的成功率。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的本土酒店服务创新起步较晚。服务创新能力还很弱。

现实中我国酒店的服务创新还是存在一定的制约和不利因素,主

要有以下几点:

1.基础设施和硬件配套没有跟上。我国目前酒店的传统服务中的传统设施相当多一部分属于淘汰和环保限制。这种硬件配套设施所提供的服务水平低,无附加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较难实现。

2.创新服务人才缺乏。很多的高素质人才没有很好的服务于酒店创新服务,使得酒店的服务创新没有得到足够的知识保障,酒店服务创新在服务人员的数量、素质、层次上有较高的需求,往往这些人员都有利于酒店服务之外,直接制约了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很多人对酒店管理工作了解不够,除了酒店管理本专业的人才之外,很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酒店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酒店管理技术的提高。

3.酒店服务创新的缺乏成熟的管理模式,投入不够,很多企业在借鉴其他企业经验或者从酒店管理公司获得管理技术时没有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等,这些严重制约了酒店的服务创新的发展。

四、酒店的服务创新管理的主要途径

如何提高酒店的服务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要促进酒店服务创新,需要消除和降低对服务创新活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因素,除了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扶持措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外,作为服务创新主体的酒店服务创新,更应加强对服务创新的策略选择和管理,提高服务创新的质量与水平。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服务创新项目的选择

随着消费者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市场细分。多元化细分服务将成为今后酒店发展的趋势,并给酒店服务创新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因此,酒店服务创新应该密切注视市场需求,细分市场呈现潜力,然后进行有选择性地针对不同的市场进行服务创新,通过不断改进产品,利用先进的服务和设备来提高传统酒店产品的附加值,循序渐进的创新。

2.服务创新目标的选择

由于创新服务的成本和灵活性所限,对服务创新的资源和客户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实施服务创新时,最明智的选择时集中于某项服务的提高,形成产品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这种服务创新能够拥有低成本、高质量的创新潜力,很快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并能够获取相应规模经济效益。

3.服务创新消费者的细分研究

创新服务的项目需要重视消费者的个性化及情感需求。从事酒店服务创新的设计、销售时通过深入的消费者的心理特征,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通过挖掘出人们的精神需求的酒店产品服务,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4.通过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服务创新

加强酒店行业的人员培训,解决服务创新的人才问题。建立科学评估体系,通过竞争体制来实现对人才最大限度的发现和激励。进一步完善薪资福利和考核制度,在创新服务的管理框架下,如何做好人事

激励和考核管理是是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会随着细分特色酒店的快速发展而摆在经营者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5.生态化、智能化服务创新产品的提供

生态化主要体现在注重环境生态的营造,包括旅游饭店的选址、服务项目设计、功能生态布局等;强化绿色生态环保意识,如废品处理、节能降耗等。智能化主要是指酒店应该培养自己的高技术人才,通过互联网系统为客人提供实现快捷、方便、信息通讯等方面的优质的创新服务,让客人感觉到酒店智能化带来的超值享受。

第18篇:道路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论文

1工程概况

1)道路主线工程。此道路主线长约4km,道路规划红线宽40m~50m,机动车道为双向八车道总宽28m,主线两侧绿化带宽2.5m~4.5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宽6m。2)下穿隧道工程。在该项目下方有隧道穿过,该隧道南北长92.5m,双洞宽29.2m,高8.2m。为解决较差路口繁忙的车流压力,隧道工程采用盖挖法进行施工,即先行施工隧道顶板,再进行下部结构施工。3)东延线工程。此改造工程东延段西起一条交通要道,东至东山高速路口,沿线总长560m,其他和主线工程相同。但是此路段既有高填方,又有下挖方;既有砌石护坡,又有砌块挡墙;公交站台等城市道路功能设施齐全。4)微循环道路改造工程。此改造路段一共和太原市5个交通主干道交叉,改造范围包括35条街巷,通过对这些路口的改造更大程度的提高此改造道路的通行能力,改善主道路两侧的出行环境。35条街巷微循环道路红线宽5.7m~30m,总长5100m,人行道铺装面积2.8万m2。5)地下管线改造工程。改造路段主线和上述微循环道路的地下管线工程包括自来水、污水、雨水和燃气、电力、热力、联建等多种市政管线,新建管线总长47km,废除旧管线总长24km。6)路灯照明工程。改造路段共有广照中华灯184盏、双臂灯35盏,微循环道路共有单臂灯333盏、宫廷灯23盏、庭院灯15盏。7)公交站台及城市家具工程。改造道路工程共设有45座公交站台,城市家具262套。

2工程特点及难点

2.1高速度与高质量工程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工期紧与质量高是一对相对矛盾体,如何在项目管理中,采取可靠的措施,平衡和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是项目管理的难点之一。

2.2低成本与高品质工程

对于城市中心区域道路改造工程,如何保证建设优质工程这个前提,是项目管理的重要课题,是各级领导对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项目管理的难点。

2.3高难度与短工期工程

改造道路工程难度在于:1)历史形成道路实施红线内房屋拆迁;2)历史形成地下各类管线的改迁和新建;3)电力设施、线路的改造等涉及单位、个人利益及影响百姓日常生活功能设施的拆除、新建和维护,是项目管理的最大难点。

3项目目标的实现

3.1组织方式整体创新

根据上述工程的难点和特点,围绕“安全、质量、工期、功能、成本”五统一的基本原则,从项目策划到制定严谨的工作程序再到工作流程,工程项目部的工作重点前移、重心下移,制定一系列措施落实实际。工程开工前,项目部根据改造工程的规模和内容分设三个区段进行管理,每个区段分别设有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前期工作组、质量安全监督组、合同投资审核管理组、技术资料保障组、材料供应组和后勤保障组等7个职能组。其中指挥部人员除市城改中心全体人员外,其他人员均由住建委委派,市轨道公司、市政质监站、市建筑市场等单位抽调专业人员形成50余人的指挥部。指挥部工作人员制定严密的工作目标和职责范围,实行网络化管理。做到施工和各项业务工作无缝隙管理。这种高效的组织构架为项目的高效进行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

3.2严谨的工作程序

根据改造工程的特点,项目指挥部负责人制定严谨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一切工作从细节做起,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并且制定了《府东府西街道路改造工程指挥部工作方案》《房屋拆迁督办制度和日常工作流程》《工程图纸及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工程计量和现场签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文件,杜绝随意性的管理工作作风,建立一系列严谨的工作程序。

3.3严控重点区域

影响此改造道路工期的主要因素是改造道路沿线拆迁工作的进展和地上地下各种既有管线的改迁。自工程开工之后,市长、住建委主任等深入工程一线现场办公进行指导。在重要阶段开展的探讨会议就高达12次,分部落实各单位和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在主干道交叉路口等关键工作,领导亲自带队组织施工,连续24h工作,领导以身作则鼓励施工人员的士气,为改造工程顺利提前达到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细节是目标实现的关键

4.1建立管理例会制度

组织的好坏是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各方有效配合提高工作效率。指挥部各负责人每天必须坚守工程第一线,风雨无阻指挥工程建设各方面各环节作业,每两天组织总承包单位和各分包单位进行一次会议,将政府对工程的计划安排落实到每月、每周、每日;将各专业管线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前筹划、统筹安排、狠抓落实。当天遇到的工作问题当天解决,做到事不过夜。在短短的几个月,指挥部共召开工程例会70余次,管线综合协调会30余次,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改造工程各分项工程快速有效进行。

4.2严格做好设计和协调等相关工作

工程建设中设计是工程建设管理的“灵魂”,在此改造工程开工之初设计图纸并不完善,并且改造区处于老城区,已有的设计图纸也存在着大量细节部位设计不到位。指挥部负责人意识到设计图纸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核心,因此在改造施工初期即将设计图纸催办、设计变更、设计洽谈、设计资料管理等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自开工前至竣工设计文件资料即高达380份,做到了改造工程全方位都具有“设计性”,有效降低了工程过程中的“随意性”,尽管施工图纸非尽善尽美,但却从根本上杜绝了工程管理的失控。指挥部对房屋拆迁、管线协调、沿线单位等的日常接洽工作,始终坚持做到安排的事有依据、有落实、有记录。工程施工期间共收发各类函件350余份,做到了工程管理过程每一个细节工作的落实处理情况都具有可追溯性。

4.3潜心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工程质量是工作质量的实际反映,在改造工程道路工作动员大会上,根据市长和主任的指示,指挥负责人强调在管理工作上做到一流省会城市管理水准,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质量重于生命”的思想。因此在工程开工后迅速形成了大干高潮,如何在高速度的施工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是指挥部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的最大难题。首先对于领导干部应做到放下面子投入到一线施工现场中,坚持每天进入施工现场狠抓施工进度,带动工程计划的全面开展;第二,针对改造工程的重点工作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如沟槽回填、井室回填、路槽回填、路面铺筑等,每个分项工程都要做到先试验后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第三,在工程施工期间,各标段指挥部及质量监督小组狠抓落实严格把工序质量安全,坚持做到上步工序不合格坚决不进行下道工序;第四,对于为赶工期而忽视工程质量的标段,采取坚决返工的制度。

4.4做好安全措施的落实

此道路改造工程为全封闭施工,但是沿线机关单位和学校众多,人流量大、人口密集,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安全施工,确保行人和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通行和工作。开工之初,指挥部就与各参建单位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协议书》,明确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以便于各相关单位贯彻落实。日常工作过程中,指挥部人员,尤其是质量安全组的人员,坚持每天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随时整改,现场督办,踏实做好安全监督工作。特殊工序及深沟槽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专家论证后再进行具体实施。在改造道路的主要交叉路口及人流量较大地段,除设置好安全通道标志标线外,并安排专人做好人员及车辆疏导工作。施工作业面一旦变换,首先把社会人员及车辆通行通道建设好,创造了和谐的施工环境,同时也为安全施工提供条件。近一年的施工,改造道路工程未发生一起工程施工人员重伤以上安全事故。

5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项目文化即项目管理团队的精神支柱,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细节管理。通过项目文化建设可提高管理团队的凝聚力,提高管理团队和施工队伍对工程的高度关注,提高各参与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实现项目各项工作目标的有效手段。

5.1建立工作简报制度

此道路改造工程不仅注重项目管理工作,而且非常注重项目文化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自开工五个月即编制《工作简报》26期,除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外,及时把市委市政府和住建委领导对工程的要求通过简报形式传递给广大建设者,以振奋大家的工作热情。

5.2新闻媒体报道对工程的促进作用

此道路改造工程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它既是城市道路改造工程,更是民生工程。自工程开工以来,除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充分进行宣传报道外,《太原日报》等各类平面媒体也从各个角度对工程报道达135篇。这些都反映了此道路改造工程的重要性和广大市民对其的关注度。

5.3昼夜值班制度

指挥部自成立伊始,即建立每天24h值班制度和指挥部领导带班制度。一是对工程现场的突发情况可以迅速做出反映,二是对影响周边百姓生活的水、电、气等其他方面事务能尽快获取信息并做出安排。通过项目文化建设,上至各级领导下至各个施工队的广大建设者,都充分认识到其改造工程的繁重建设任务和工期的紧迫,从未有节假日和休息时间,顶烈日、冒酷暑,日夜奋战坚持5个月。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和人物。

6主动出击,做好道路工程各专项验收移交工作

为尽早有效发挥各专项设施的功能,此道路改造工程自2013年9月2日主线通车后,边组织完成收尾工作收边收口,并且指挥部迅速成立了验收移交专项工作组,进行开展工作。通过两个多月的主动组织协调工作,到目前验收移交进展情况为:1)交通设施已经市交警支队确认并移交完毕;2)全线45座公交站台经市公交总公司初验复验,已于2014年1月7日移交完毕;3)全线路灯照明工程(含35条微循环道路),工程实体已经市政质量监督站和市路灯照明管理处验收完成,工程档案资料也基本审验完成,可望在近期整体移交完毕;4)全线电力排管工程(含35条微循环道路),工程实体已经市供电分公司电力工区已多次验收完成,工程档案资料也已基本审验完成,有望在近日移交完毕;5)全线的道排工程(含35条微循环道路),工程实体已经市政质量监督站和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处初验一次,受气候影响,待气候适宜时整改完再二次复验。

7结语

如今改造完成后的道路,美丽节能的中华灯、宫庭灯、庭院灯和新的地下管网代替了昔日空中蜘蛛网式的电线电缆、歪歪扭扭的电线杆、忽明忽暗的老式灯和不畅通的地下管网;街道两旁各有特色的现代化装修代替了杂乱无章的建筑;标准的双向八车道和多功能的人非共板通道代替了昔日拥挤堵塞和混乱不堪的街道。这都是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严密组织、精心施工和广大建设者倾心奉献的结晶,真正做到了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和人民满意的和谐统一。

第19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体会与思考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通过积极参加课堂培训和讨论,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现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把握现实问题,深刻领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在经济快速发展,体制快速变革,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管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作;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社会矛盾不断孕育和爆发,社会矛盾总量仍处于高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还不够高,社会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极为严峻。如何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成为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重要课题。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 1

新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的要求,自觉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执政为民的关键环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社会管理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多的投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机制,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二、贵在创新,重在加强,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新跨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2

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一方面,要以“贵在创新”的气魄,建立完善各项社会管理机制为保障,大力实施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工程。一是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作为执政为民的核心。建立健全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项重要决策,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健全集督促落实、纠偏纠错、目标考核于一体的执行体系,实行跟踪问效制,约束和规范机关干部、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和执法行为,促进履职尽责,坚决防止因不作为、乱作为、违法行政引发矛盾,导致不稳定问题发生。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坚持从实际出发,一律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凡提交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审批涉及民生的重大事项,未经评估的不予上会;评估出的严重隐患凡是未得到 3

妥善化解不得擅自组织实施。政府督查部门负责对风险评估过程、评估结论审查审批过程的监管、指导和评估后续工作的管理,避免因后续管理缺位引发矛盾和问题。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扩大和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对城镇贫困就业家庭的帮扶力度,组织开展对城镇再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劳动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致富活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重视教育公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努力健全覆盖全市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各类棚户区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加大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力度,健全和完善党的监督、法律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以及技术监督相互配合、协调联动的监督制约新机制,从源头上约束、监督执法者的执法行为,避免由不作为和乱作为引发矛盾纠纷。大力推进执行工作机制改革,着力建立执行联动机制、威慑机制等长效机制,切实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最大限度地杜绝执行中的腐败行为、消极不作为和乱作为引发社会矛盾。

4

另一方面,要以“重在加强”的力度,积极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大力实施社会矛盾和信访问题攻坚化解工程。一是广辟“开门接访”渠道。充分利用信访绿色邮政、专线电话、网上信访等渠道,引导群众更多地以书信、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充分发挥各级信访代理站和民情汇集处置中心的作用,对各类矛盾问题能够化解在基层的在第一时间化解,基层解决不了的及时汇总上报,逐级研究解决。以深入开展法治城市、乡村、社区、街道、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法律八进”,广泛深入宣传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表达利益诉求,减少和避免非正常集体访的发生。二是完善“三大调解”体系。进一步创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工作协调配合机制,按照组织网络、工作程序、法律效率、业务指导“四个对接”工作思路,通过不断完善和健全“大调解”体系,努力实现“四提高、五下降”的工作目标,即:人民调解成功率、民事诉讼案件调解成功率、行政信访案件调解成功率、人民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中民事诉讼案件、涉法涉诉案件、集体上访数量下降。三是提升“攻坚化解”能力。要通过大力加强政治业务学习,采取岗位培训、争星夺旗、业务比武等形式,不断提升信访干部处理复杂局面、解决疑难问题、协调预测指导、综合分析研判、推进工作创新“五种能力”,努力 5

成为攻坚克难的标兵。对成因复杂、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的问题,坚持解决问题和疏导教育相结合,依法按政策办事和特殊情况个案处理相结合,采取领导包案、集中调度、调解仲裁、救助救济等有效措施,实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严格实行信访工作“双规范、双追究”,即规范干部行政行为、及时解决信访问题;追究不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树立责任意识,追究违法上访人的责任、营造良好信访氛围。抓好《信访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依法信访,增强群众依法信访的自觉性,引导信访人树立法治观念,逐步改变那种“找上级、找大官、告衙状”和“官大于法”的错误认识。严格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强化依法治理信访工作。

此外,还要不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努力营造“大打压”态势;深化重点领域管理,努力形成“大治理”局面;依靠科技手段,努力构建“大防控”体系;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努力构建“大联动”格局。

三、精心组织,齐抓共管,确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全过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切实摆到重要位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制,统一部署,制定 6

规划,抓好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本部门、本单位及职责范围内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负总责,深入调查研究,定期召开党委(组)会议,分析解决改革推进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制定具体贯彻意见和配套文件,一并认真实施。 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及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各地各部门和人民团体要根据各自职能,在开展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任务,明确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推进工作,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和监督考核机制,促进工作与考核奖惩挂钩,并纳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档案,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奖罚并举的工作格局。

三是组织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是由公众构成的,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社会,难以切实实现社会和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突出强调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要不断提高其参与社会管理的素质,增强其社会管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广大公众牢固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以及人民当家做主的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民国家人民管理的意识,探索建立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引导和鼓励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充 7

分发挥舆论正面引导作用,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在加大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力度以及推进工作落实的决心和责任,大力宣传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典型人物事迹,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实践,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有责、社会建设人人参与、社会稳定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也是其有力支撑。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

第20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摘 要】实施民生工程,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举措。创新社会管理,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两者不仅在价值取向、基本要求、实现目标上高度一致,而且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 民生工程 举措 保障 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全体人民作为重中之重,而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则是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和具体体现。笔者通过对部分基层政府实施民生工程情况的考察调研证明,实施民生工程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举措,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目录

一、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联系

(二)实施民生工程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民生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举措

(一)实施民生工程,是更新管理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民生工程,是实现社会公正、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三)实施民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

三、创新社会管理是助推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通过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通过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三)通过社会管理手段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稳步实施

一、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深刻理解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内涵,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一)、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联系

实施民生工程,是指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建设性举措。一句话,民生工程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手段进行改进和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管理创新与民生工程建设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通过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政府把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重大举措落实到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以民生安定促进民生和谐,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在制定政策、工作决策时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反映民意,积极维护民利,让群众权益切实得到保障,从而确保社会建设顺利发展、民生工程稳步实施。 二要明确: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作为政府的两项重要职责,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不仅联系紧密、相互促进,而且在价值取向、本质要求和实现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二)、实施民生工程的基本要求

实施民生工程的基本要求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广泛惠及人民群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达到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生活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不断协调社会关系、切实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认真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创新社会管理与实施民生工程都是把以人为本、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本质要求和实现目标。

二、实施民生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举措

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实施民生工程,既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

(一)、实施民生工程,是更新管理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创新过程中,思想的认知决定着行动的效果,所以,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温家宝同志指出:“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通过实施民生工程,促使政府不断转变职能,有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通过民生工程的建构和实施,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新思维方式,创新管理理念,寓服务于管理之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实施民生工程,是实现社会公正、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十二五”规划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重点是“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通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则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实际的利益问题,确保党中央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有效实现社会公正。只有实现社会公正,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创新。

(三)、实施民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如贫富差距现象扩大,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都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同时,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这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安宁和谐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干事创业。只有民生和谐才能社会和谐,只有社会和谐才能推进社会管理不断创新。

三、创新社会管理是助推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以管理理念创新为前提、管理制度创新为保障、管理手段创新为重点,才能确保社会建设科学发展、不断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而且为民生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一)、通过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要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思维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把解决民生问题、建设民生工程摆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期盼的民生实事抓起,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扎实有效地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要通过更新思维、创新理念,不断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切实做到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确保民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二)通过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和保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以制度保障为前提。在制度建设上,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创新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和措施。通过完善合理的社会政策体系,用制度和政策来调节利益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机制,使政府把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民生工程建设上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而确保民生工程建设健康发展、不断发展。

(三)、通过社会管理手段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稳步实施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长期努力,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为民生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要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的要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和手段,采取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方法,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优化社会环境,确保社会建设顺利发展、民生工程稳步推进。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兴业县实际,笔者认为应从加快经济发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点、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点、夯实基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点、健全体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支撑点、“转变作风、提升绩效”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党建引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保障点六个方面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管理创新论文范文
《管理创新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