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毛泽东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8 08:34:09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毛泽东报告

东北石油大学 2013 —2014学年

第3、4学期

课程实践报告

班级: 电信11-1班

姓名: 付广禄

学号: 110901140112

成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关于铁人精神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大庆铁人纪念馆

调查时间:2004年5月7日至5月27日

调查方式:参观铁人纪念馆,导游的讲解以及查阅书籍

“铁人”是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雅号。而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 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 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社会学家艾君认为,“铁人”的本质尽管是一个先进人物的代表,但他体现着一种精神,也就是我们传诵的“铁人精神”。他认为,“铁人精神”是一面旗帜,凝聚着工人阶级的朴素情感。“铁人精神”是一种力量,凸显了一种坚忍不拔创业的勇气。“铁人精神”是一种标志,凝缩着一个民族不畏困难的民族气概。

一、大庆的历史

大庆这片地区在没有发现石油时,最早的名字原叫萨尔图,早在1898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在此建立了萨尔图站。1947年人民民主政权在此一带建立了几个牧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了红色草原牧场,1955年松辽石油勘探局开始在东北松辽盆地进行石油资源钻探并发现了石油,又把这个地方名为大庆。1959年秋天“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性油流。从1960年起经三年多的努力探明了大庆油田地质储存并投入了开发。同年十二月周恩来总理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就是在1959年,石油会战开始了,这里来了很多铁人——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他们不仅为这里带来了石油,让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也为大庆带来了一种不变的铁人魂,让我们至今不能忘怀,仍继续延续着铁人精神的光荣传统。于是我也怀着无比的崇敬来到了大庆铁人纪念馆来学习。

二、我来铁人纪念馆参观

首先我用身份证换了一张票,然后进入展览馆在导游的带领下进行参观。我们参观了铁人生前吃的、穿的、用的,有的是照片,有的是实物,还有一些是影像资料。展览馆采用了逼真的模型,来刻画当时条件的艰苦。那里有很多座房屋,都是土坯房。当时石油老会战来到这里的石油人,看到的到处是荒凉的草地,当时还正值寒冬,打井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只有在很远的地方才有人家,大伙只好住牛棚马棚,用牲口草做床做被,后来自己盖起土坯房。房子里冬天很冷,王进喜就带头在里面搭起土炉子和火盆用来取暖。通过纪念馆里的情景模拟可以看出,那时候晚上只能靠洋油灯那微弱的光亮来照亮室内。可就是这样艰苦,王铁人和战友们依然坚持,为了国家甩掉贫油的帽子,为了人民过上更光明的生活。王铁人为战斗暴风雪,豪迈地写下这样一段诗句:“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

2 干!”他那急切想要为国家甩掉贫油帽子的心情也说的那么有力:我恨不得一拳砸出一口井来,把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打井的地方是荒郊野外,到处是未开垦的荒地,要吃菜也只能挖些野菜,展览馆陈列着几样野菜:灰菜、婆婆丁、黄花菜。也许你会说婆婆丁和黄花菜现在好贵呢,可是试想一下天天吃着这几种野菜还要出大力气打井,怎么吃得消?可就是这样,还是有“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取水脸盆运”等等这样惊人的实事。王进喜是自从那一次伤腿尚未痊愈,就二话不说的跳入水泥中当起搅拌机。此事一经传开,邻居赵大娘就说他是铁人,由此“铁人”的绰号便传开了。王铁人是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下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记录,发展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线上一面火红的旗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

三、王铁人的铁人事迹

(一)煤气包压醒了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的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9年,他作为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的问别人:“被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烧的煤气。”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忽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石油,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许多困难接踵而来: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喝住都成问题,下定决心: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的拿下大油田。我想正是这种勇于肩担历史赋予的重任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他坚定并克服万般险阻与困难去完成这项任务,而我们这几代孩子离那个时代仿佛很远,我想这正是我们要通过回顾前辈的艰旅历程而重新拾回的:民族自尊和责任感!

(二)人拉肩扛运钻机: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肩拉人扛,奋战了三天三夜把38米高22吨重的钻机运到井场,矗立在了寒风凛凛的荒原之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三)破冰取水脸盆运: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往井场里端了50吨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一句多么朴实却又坚定的话,显示了铁人战士们当时的坚定决心,一心要为我们的祖国打出石油来,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铁人的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跑的地上飞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就是这种责任感,促使他们不敢有一丝毫的懈怠也没有一句怨言地勤恳工作着,他们的魄力是值得我们这些人钦佩的!铁人这首诗将油工人描绘的可以说是毫不夸张、恰如其分的:“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在水泥中用身体当搅拌机,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但是本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拐继续坚持指挥,一天突然发生了井喷,由于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当时没有搅拌机为了不使井被水泥堵死,王进喜果断地扔掉双拐带头跳入泥浆池中用身体搅拌,井喷才得以被制服。这种勇气可以说至今

3 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要坚信,无论何时,任何困难都无法难道我们,只要想到办法,并勇于去实践,否则不去尝试而一味却步不前,那么前方的道路你也不知道是否行得通或能走多远。

四、铁人的工作思想与态度

王铁人的工作态度也很是严谨,有一次打了一口井,这口井的误差可以说是很小了,队友说就这样吧,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王进喜坚决不同意,队友急了,说打一口井十几万,损失不起呀,但铁人说,打井就要严格遵守标准要对打得井负责。正是铁人说过: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这种严谨认真的精神应当提倡学习,任何事就怕一个马虎,“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还有铁人提出的三老四严: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三要四个一样:要甩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二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三要赶超市级先进水平,为国争光。黑田和白天一样,领导在和不再一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样,有没有人检查一样。王铁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陈列馆里有一辆摩托车,那是他用来夜间巡逻的,无论天气是多么恶劣,这项巡逻任务从没有间断过。我在参观时仔细观察了铁人的开会笔记,看到有很多错别字,不禁想人非圣贤啊。但是铁人也不仅仅只是打井,他还号召工人们一起学习认字,学习之于他们,铁人是这样形容的:认识一个字像翻过一座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我以前也觉得学习科学知识是件很费力的事,很多新事物都不会一下子接受,又比较懒,但是我看见铁人有一个小笔记本是用来练习写字的,他的字体歪歪扭捏,一个“何”字也写了好多次,此时此景,我有些不好意思,为自己曾经那些懒惰的想法感到羞愧。

五、我的观后感想

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了,物质条件优越了,可是我们仍要坚持发扬这种好的精神。铁人精神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精神,是铁人用他的精神赋予大庆石油一种不可撼动的魂。这种精神这种魂鞭策着我们在时代的变迁中仍要延续这种光荣作风:不怕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勇于肩担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重任,是我们应当承担的就不要逃避,勇敢面对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拥有责任感,责任感是做任何事情所必须具备的,没有责任感做事不负责任,同样也不会被人所信任;要有进取精神,不断向前,从不气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以身作则,对待工作态度要严谨。如果我们也能像铁人那样说到做到,我辈将是创造另一个辉煌的接班人。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一切基于两个字:爱国。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有的素质之一,是对祖国的热爱,有了这一份对祖国热忱的爱,使我们也会向王铁人那样,无怨无悔,为祖国付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付广禄 2014年5月27日

推荐第2篇:毛泽东读书报告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班级:经贸133

学号:1305020340

姓名:张玉铭

从小就围绕耳边的就是各种对于毛泽东的颂扬声,从电视上,课本上,知道了许多关于毛泽东在他的时代那些激荡人心的传说。慢慢地长大了,自己心里对于毛泽东的概念也越来越丰满,作为一个将全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伟人,他是毫无争议最伟大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军人的铁血,哲人的深邃,无一不彰显着毛泽东无与比拟的巨大魅力。

借由本次读书报告的机会,我从三本备选书籍中选择了《毛泽东传》,为的是具体深入的了解一下毛泽东伟大的一生。毛泽东生于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而且是一个作为封建社会一部分的家庭里。让我特别感动的不是后来毛泽东在战争中的抗争,而恰恰就是他与父亲,也即是与封建思想代表的努力抗争。作为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小孩,他在对于自己的追求和父亲的阻挠时没有半分犹豫,毅然决然地为了自己的追求不懈努力,不断反抗。毛泽东能逐步成长为一个伟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鲜明的个性和他独有的个人魅力。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表现出了他的叛逆,与父亲抗争,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获得成功,以致使叛逆成为一种习惯。当然,此时的叛逆已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出乡关后的毛泽东不久就进入了长沙第一师范,在那里接受着新思潮的洗礼,了解了来自各地的最新政治动态,这对刚离开消息闭塞的韶山的毛泽东来说,对其一生都应该有这不可小觑的影响吧!在长沙第一师范这个人才济济的学校里,本就倔强叛逆的毛泽东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里的五年半时间他自己的思想雏形开始形成,而这一切都为日后他的革命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时代的他锋芒毕露,秉承他的豪言壮志“自信人生二百年”。在第一师范的几年生活里,他始终是一名学生组织者,俨然一位青涩却出色的活动家。他敢于对错的东西说不,博学多识,成为学校里当时先进,更准确的说是激进分子的偶像,而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他一样使他人都心服口服,稳重、果断的他具备着少有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我们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很多道理也都基本懂了,无论做什么事,须知知易行难。伟人跟普通人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理想始终如一的去努力,而大多数人是做不到这点的。行动,远比空想来的实在。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有了好的想法,不去做,结果等于零,空想最终只是浪费时间的无用功;而只会做不会想,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不动脑筋只会傻乎乎出笨力气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有了好的想法,去做了,因为遇到困难而退缩了,结果跟只想不做也差不多,我们应该想办法去解决它,困难就像纸老虎,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泽东的求知欲更不能翁小觑,这也是他独特个性的一部分。他把大多数的时间交给了图书阅览室,把大多数的钱也用在了买书上。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读后感,或赞同,或批判。在闹市上读书,纯粹的磨练自己的注意力。对报纸

上的所有地名人名都细细考究。

转眼到1921年,毛泽东和当时的57名共产党员参加了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毛泽东也就此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当然毛泽东的革命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他领导的秋收起义以失败告终,不过这次挫折并没有使一向倔强的毛泽东气馁。他独上井冈山,骨子里的尚武使他坚信没有军事力量是行不通的,而这也使他带领出了当时共产党最厉害的一支武装,并最终完成了史诗般的万里长征,长征的胜利是非常悲壮的,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而领导了长征的毛更是又一次展现了他不屈的一面,毛泽东那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抗争,顽强的拼搏,都将是我学习的方向,就算未来的道路布满荆棘,我相信自己也能战胜困难,就如悲壮的长征一般。

毛泽东的坚定,顽强也给他带了后来一系列的成功——抗日战争的雪耻,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还有抗美援朝的正确决策,一切的成功都预示着这是位“天之骄子”,不过人无完人,书中也很客观的评价了毛泽东晚年犯得一些错误,诸如大跃进,十年*这些曾今让新中国政权动摇的错误,作者都没有回避,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

而十年*时期,毛泽东所造成的对中国发展有所损害的影响,我认为是一个非常让人痛心的瑕疵。尽管在与同学对于毛泽东的争论中,同学论述的是毛泽东当时的作为是形势所迫,他所做的决定是我们的眼光所不能触及的远。但我认为,毛泽东也是会犯错的,特别是当人到了晚年,思想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而全国人民对于毛泽东的信仰是如此的狂热,在当时的环境下,也许毛泽东本意并非如此,但既然结果与毛泽东有关,那么说是毛泽东的错也无可厚非。

在《毛泽东传》中,我看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不平凡的一生,从带着远大抱负走出韶山的少年到“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青年,从带领红军走过万里长征到抗战一雪国耻,从解放战争解放全中国到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霸权,从大跃进到十年*„„一个全面而生动的毛主席形象就这样展现在我的面前,他精彩的一生注定会让我们后人铭记,为世人所传诵!

推荐第3篇:毛泽东调查报告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一.名称:寻乌调查,才溪乡调查。

二.著作:选自毛泽东文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革命的岁月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毛主席的智慧与精神却薪火相传,代代不息,怀着无比的敬仰之情,我阅读了他的著作!定思之,毛泽东不愧为一代伟人,革命伟大领袖!

三.寻乌调查介绍

寻乌调查分为几个部分:寻乌的政治区划,寻乌的交通,寻乌的商业,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寻乌的土地斗争。我且粗略介绍每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章:寻乌的政治区划。

全县分为七区,七区分别是: 仁丰区,双桥区,南八区,兼三区,澄江区, 三水区,城区!其中城区是经济政治中心!

第二章:寻乌的交通。

寻乌交通以传统的水路,陆路为主要交通方式,虽然也有现代的通讯工具,如电报,邮政,但起步比较晚,发展也缓慢,且是较昂贵的通讯方式,非一般的老百姓可以使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有钱人的通讯工具!而且交通工具大多数是人的肩胛,较先进点的就是牲畜了,若说现代化得交通工具如汽车等,是没有的!

第三章:寻乌的商业。

商业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即使一个县城也是如此!寻乌的商业往来一般是和安远,门岭之间进行的,但对于惠州的商业来说,是只有来没有往的,也就是说寻乌只购进惠州的商品却不输出本地的商品到惠州!

从门岭到梅县的生意主要以米,豆,茶,油为大宗,运输方式主要通过水路,贸易的金额每年大概在二十万元左右!而从梅县到门岭的生意输出对象主要是洋货!其货物种类非常齐全!而从惠州来的商品则几乎全部是盐,咸鱼,黄糖也略有一点!

寻乌的出口第一是米,第二是茶,第三是纸,第四是木,第五是香菇,第六是茶油。以上这些商品都是本地盛产的,且对外出口每年创汇很可观!

对于寻乌城的介绍尤为详细,此也为本次调查的重中之重,是此次调查的精华!他对寻乌商业的分析非常详细,非常的全面,几乎做到了面面俱到!除了对商业的调查,毛泽东还对人口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展示在一张图上。〔如下图〕

寻乌这个城,把它的人口成分剖解起来,才知它还完全是一个农业手工业城市。全城近二千七百人的各业比例如下:

职业人口数百分比

农民一,六二○六○

手工业者二九七一一

游民二七○一○

娼妓一六二六

商人一三五五

政府机关一○○四

地主七八三

宗教徒二二一弱

共计二,六八四一○○

通过此表发现,寻乌的农业人数所占比例非常大,也就是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但通过手工业的人数比例来看,轻工业也有所发展,但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此手工业非西方概念上的机械化工厂中的工人,而是包括了一些传统的手艺:像理发,伞店,爆竹店等。

第四章: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

本章是本书的精华,它详细展现了农村的现存状况和矛盾,为党以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包括农村人口成分,旧有田地分配,公共地主,个人地主,富农,贫农,山林制度,剥削状况,寻乌的文化九章节,每章节都详细的介绍分析了现状和矛盾,并做了详细的概括和调查!例如毛主席把公共地主划分为祖宗地主,神道地主,政治地主三个层面;又把个人地主分为大地主,中地主,大中地主对于生产的态度,大中地主的政治思想,小地主,他不仅对个人地主进行级别划分,而且对他们的态度,思想等做了贴切的分析!剥削状况概括为地租剥削,高利剥削,税捐剥削

第五章:寻乌的土地斗争。

此章节分为分配土地的方法,山林分配问题,池塘分配问题,房屋分配问题,分配土地的区域标准,城郊游民要求分田,每人得田数量及不足生活之补添,留公田问题,分配快慢,一个“平”字,抵抗平田的人,原耕总合分配,暴动在莳田之后怎样处理土地,非农民是否分田,废债问题,土地税,土地斗争中的妇女十七节!从土地分配原则,分配态度,土地运动等各个方面系统全面的总结了土地问题!

读后总结与评价:寻乌调查摆脱了当时的教条主义,把立足点落实到具体实践之中,这为党以后工作的标准与原则祭奠了一个非常好的模范,对党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党在工作中犯错误。寻乌调查明细的介绍了寻乌的经济,政治,阶级矛盾,土地状况与百姓心理等等,有利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为以后的土地革命乃至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做了理论指导!他所做的寻乌调查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当时的情况下,少数的地主阶级掌握着大部分农民百姓所依赖生存的土地,为了生存,农民不得不耕种地主的土地,这样农民不得不被剥削,出了土地耕种的剥削,地主还利用借贷的方式变相剥削农民,在各种剥削压迫之下,农民百姓的生活非常艰辛。通过对农民心理的分析与调查,毛泽东得出,农民渴望获得土地,土地是他们的动力,他们渴望推翻地主土地制度,可是农民不识字没文化的人口比例却又非常大,这就使他们迫需一个组织的领导,把他们组织起来运动,进而推翻旧的社会制度!而这正是党在工作运动中又迫切需要做的,毛泽东得报告又恰好的展现出了农村工作所要注意的方面,为以后的革命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基础是建立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上的,是非常有力的向导!

四.才溪乡调查介绍

才溪想调查主要由行政区划,代表会议,扩大红军,经济生活,文化教育,五个

部分组成。而此次调查的背景是很多人不了解乡苏、市苏的工作怎么进行,因而就不能真正去解决“一切苏维埃工作服从革命战争的要求”这一个问题!另外,有些苏维埃发生了敷衍塞责或者强迫命令的严重错误,这使得他们和群众的关系不太好,而又些苏维埃却与群众打成一片,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才溪想调查正是把苏维埃正确工作的经验加以展示,便于其它地方或高级的苏维埃学习和交流,踧踖就你党工作的开展!

才溪乡调查报告内容概述!

第一:行政区划!

才溪区自新划行政区后分为下列八个乡:上才溪、下才溪、岭保、同康、曾坑、文才、大地、下王。上才溪:五百二十三家,二千三百一十八人。下才溪:五百零三家,二千六百一十人。

第二:代表会议。

代表会议包含了代表人数,代表团,代表与居民的关系,代表的政治表现,代表的调动与补选,女代表。详细介绍了代表会议的原则与程序,以及落实的效果等等!

第三:扩大红军。

这里介绍了红军的人数以及未来夸大队伍的方针政策,以及工作的方向目标!第四:经济生活。

这节介绍分析了劳动力问题,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犁牛合作社,日常生活,物价,经济公债七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及生产方式与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指出了不足之处,但也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五:文化教育。

此节介绍了教育设施,教职人员及学童的情况!较为平淡...

总结: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一次著名的农村调查,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才溪人民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扩大红军、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科学的总结,写下了《才溪乡调查》一文,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才溪乡调查,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才溪乡调查》全面反映了才溪在苏区政权建设、扩充红军、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所取得的先进经验,用事实驳斥了“左”倾机会主义对根据地建设的种种错误论,向全苏区推广才溪乡苏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增强了苏区建设的信心,推动了苏区工作。才溪乡调查为我们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最终形成坚持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溪乡调查启示我们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苦,我们党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党所领导的事业才能一往无前。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我们党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执政基础才能稳固。亲力亲为,深入调查,才能得到详实的材料,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才能保证科学执政。尊重群众,甘当小学生,才能丰富知识, 开阔眼界,提高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推荐第4篇:毛泽东文集读书报告

毛泽东文集读书报告

以前没看过多少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只是在课本中粗略地读过他的几篇诗文,给人一种无以言表的霸气,被他那种满腔激昂的情绪所深深震撼,但也仅此而已。并未做什么深入的研究。近期,受老师的影响,再加上要写一些读毛泽东同志的社会调查报告的读书报告,这才仔细的阅读了他的一些文章。原本以为会是枯燥无味的,而近期看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后才发现并没有预期的枯燥无味,反而越看越有意思 。

看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内容就知道毛泽东很会分类,知识宽阔。毛泽东看问题很深透、思维缜密、观点独到、针对性强。在第一卷里中国各社会阶级的分析里,毛泽东同志很是精辟的论证了中国各社会阶级的组成及人数的对比。组织一切可以组织的力量。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分析公司的优劣,现在对我们的学习也可以有借鉴意义。

反对本本主义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想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反对本本主义》的第一个部分。这是一篇笔锋犀利、泼辣,极富战斗性的文章。在这篇著作中,作者从认识论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阐明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意义,以及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和一些技术细节;揭露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批评了红军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文中还表达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明确地提出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强调共产党人要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文章中的许多观点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仍然是适用的,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些观点对现今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也是必须的。学习上,面对假期实践活动,要认真完成课题,并要从中学习到有助于我们日后生活与工作的东西,就必须得进行调查;工作中,有着要面对的诸多问题,在这些里面,没有经过调查而取得确实的数据材料,要成功完成工作是相当困难的。对此,人们应该要有也必须要有所认识与关切。

此外,文章中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娓娓道来的精彩思想。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维原则和思想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强调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这条路线,就要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反对

消极保守。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这犹如一声断喝,矛头直指那些不深入实际调查就针对某个问题胡乱发言的人。就是在今天,读到这里,如果我们对某个问题没有深入实际调查就胡乱发言、随便决策,依然犹如芒刺在背,如鲠在喉。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这就告诉我们惟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才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有进行了艰苦的“十月怀胎”式的调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才可能会有“一朝分娩”式的迅速解决问题

其次,它是反对我们实际工作中产生主观主义和“左”“右”倾错误的锐利武器。“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表现形式。《反对本本主义》既反对把个人的局部经验绝对化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的经验主义,又反对不懂得从工作实际出发,只知背诵的教条主义。

在我们的具体学习中,常常习惯于机械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简单照搬,不懂得变通以至于我们都成了教科书的奴隶,整天行尸走肉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生活中,只知道墨守成规,庸碌地度过一生;工作中,只呆板地执行上级交代的任务,仗着自己“没犯错误”,仗着自己“贯彻命令不走样”而无所顾忌,这种本本主义也因此更有广泛性和顽固性。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盲目地表面上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办法。”“妙”在哪里呢?“妙”就妙在不动脑筋,不深入实际调查,具体制定适合自己的具体方式,只是生搬硬套,明明影响了发展,造成了损失,却因看上去“没犯错误”而难以追究其责任。

再次,它为党员养成并保持优良的思想作风指明了方向。“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针对上级指示和书本上的理论一味盲目执行和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开出了一剂药方:“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

里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和克服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于向社会作调查。文中对那些“饱食终日,坐在机关里面打瞌睡,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的人,大声疾呼,发出了“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的号召。学习《反对本本主义》,对于党员干部克服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和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养成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党员作风,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意识到我们原有认识中已经存在以及可能存在的错误,使我们能够尽可能不受减少旧有的、错误的观念所影响,而更接近事物本身。

当然,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如“马克思主义”这个本本,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总之,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不仅是对当时那样的特殊情形才有效用的,而且影响持续到了当代,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对我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

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提出的两句鲜明的口号,它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复说明,作任何决策,必须提倡认认真真地“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否则,以“不正确的调查研究”结论为依据而作出的决策,不仅脱离实际,而且因其经过调研而不容易引人怀疑,使得存在的问题更难及时发现,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三篇调查 阅读了《寻乌调查》、《长闪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做一份

调查不容易,做一份好的调查更不容易。调查,不是为了调查而做调查 ,调查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一种感悟!作为一种手段,就如一条途径,一种工具,务必要求精确、科学、真实。相对于理性的思考则更需要一份真情的投入,只有全心全意投入调查地生活,真情实意的融入调查地文化,你才能从中获得有血有肉的材料,而非冷冰冰的数字。作为一种感悟,则是完好地把理性的资料预感性的心思恰到火候地融到一起,为实现调查的目的而做好了全面、真实、有血有肉的材料准备,为进一步的分析判断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而毛泽东同志通过这么一种全方位的调查,把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现实、优势、劣势等等

各方面了如指掌,然后为当时的农村斗争策略、群众的需要、土地改革、农村发展政策的部署等等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材料支持。毛泽东深入实际的作风的确令人敬佩。三个调查,全都是深入实际的产物。毛泽东深入实际,可说是见缝插针,一杆子到底.只要有半点可能。他就要沉到最底层,去获取活生生的生活知识。

通过一系列毛泽东著作的阅读不仅是我的知识面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而且使我认识到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动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且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思考,另外也使我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大学的课余时间是非常充分的,以后我会认真地阅读一些相关的著作和其他著作,为我今后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提供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推荐第5篇:《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菲力普 《毛泽东传》 菲力普 肖特 著) 毛泽东传》 (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班级:081019XX 学号:081019XXXX 姓名:吴 X 指导老师:陈 X 2011 年 5 月 30 日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不是很好的农民家庭, 其父极擅精打细算以及极其吝啬来积累财富, 毛后来直率的回忆: “对于我,他既不给肉也不给蛋。 ”虽然他抱怨父亲的自私,但也继承了 父亲节俭的生活方式,比如旧衣服能补好就继续穿。 长大后毛去城里读书,在那里他发现了中国是多么的贫穷,他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的 时候博览群书, 也认识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段历史为他以后从事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 础。 本书着重记叙了毛泽东参加革命,长征以及抗日,解放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 一系列重大的事情。 就此书而论 “毛泽东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 注定他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 ” 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 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在前进途中,他探究、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人的预言,比如:王明从莫斯科回来,关于共同抗日统一战线的解释, 王坚持说关键问题不是在不“相互竞争” ,只“相互尊敬,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相互监督” 的基础上来巩固和扩大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统一。 像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以及党应该 发挥领导这些作用这类都是次要的。指导原则必须是: “抗日先于一切,一切必须服从于抗 日。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通过统一战线。毛主席坚持中共必须维护其独立性,否则就会 沦落到为国民党的附庸的地位。 统一和斗争是互补的。 后来的一切包括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 失利, 还有皖南事变都证明了保持党在军事和政治上的独立性是十分必要的。 再比如朝鲜战 争,在 1950 年 10 月 4 日的政治局全体成员与会的时刻,多数人反对毛泽东出兵朝鲜,而且 此时斯大林认为:即使有中国人的帮助,北朝鲜也会被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败,如果苏联 飞行员加入战争,苏联同美国发生冲突的危险将大大增加。当斯大林在为此犹豫的时候,毛 泽东坚定地排除了艰难险阻,做出了最终决定,19 日晚,志愿军进入朝鲜,经过三年的艰 苦斗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没有被美国的飞机大炮打败, 迫使美国撤出朝鲜, 这一仗显示出新 中国强的力量, 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地位, 这为新中国后期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不得不佩服毛

主席作为一个战略家的伟大气魄和长远的眼光。 但对于一个伟人,为了让他把更多能量奉献给革命,他没有时间和机会孝敬父母,不 能为父母养老送终,甚至祖坟也被国民党挖开;也不能给亲人带来幸福,他参加革命的兄弟 (大弟毛泽民:中共党员、其妻王淑兰,在新疆被反动派杀害。二弟毛泽覃、中共党员长征 留在江西根据地打游击,后牺牲。 堂妹毛泽建:“马日事变”后,参加领导南岳暴动,旋转移至耒阳坚持游击战争。1928 年 5 月被捕,8 月就义于衡山。 )都在 49 年前革命尚未成功时便献出了生命;关于他的家庭,他 拥有过 3 个妻子 10 个子女,目前存活的只有女儿李敏、李讷。从此书中发现,和毛主席一 起生活过的女人们都有苦难的经历, 他父母给他选定的罗姑娘是一名农家女, 遭受了被遗弃 的羞辱后早早就夭亡了。 他最爱的杨开慧走上刑场以证明他对毛的忠贞不二 (那是才 29 岁) 。 轮到贺子珍, 也饱受了非常的艰苦——被迫放弃了五个孩子中的三个, 还丢掉了腹中的第四 个; 与毛泽东度过了他的政治生涯中最黑暗的一段岁月; 长征途中又受了可怕的伤——长征 结束后到了陕西,毛又夜里勤奋读书,白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战斗,却忽视了最需要他的妻 子,导致了贺子珍决定离开。 在贺子珍离开后,1939 年 47 岁的毛泽东与江青结婚(后育 有唯一孩子李讷) ,但在毛后来因与江青不和早就分居,在毛的后半生,江青参与权力斗争, 也没有善终。 其实,如何评价毛主席的关键,不能局限于他的私人生活,还在于评价毛主席发动的文 化大革命。 这本传记中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记叙很多都是倾向于描写权力的斗争, 是毛泽东和 对手的搏杀,是党内权利的争夺。其实关于传记自古就比较难写,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想 法去理解的, 而且主人公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人, 所以读者也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书中的描 写相比较的, 其实都是无所谓对与错。 此书作者是一个外国人, 没有亲身经历过中国的变革, 也许理解有一些与国人不同,在此我只写自己对于*的想法。 毛泽东对自己一生的总结(PG532)“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几十年, : 把他赶到几个海岛上去了··· ···对这些事情持异议的人不多··· ···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 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财产得交 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要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 知道。 ” 以我看来文化大革命的根本目的不是什么权利的斗争,而是要人民大众掌握民主

的武 器, 以不流血的方式保持人民政权的永不变色, 同时也是毛泽东改变新中国成立后滋生的各 种腐败和官僚作风所尝试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党员仍存在着私有制心理,私有制心 理的一种体现就是: 一些领导干部以功臣自居, 而忘记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 忘记了革命胜利的根基是人民在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之后换来的, 自己不过是参加 了这个过程的执行而已,而绝不是自己的功劳。这种想法必然导致腐败。特别是 1951 年 11 月下旬,河北省委召开贯彻中央开展“三反”运动精神的第三次党代会,刘青山、张子善的 贪污罪行被揭发,此事对毛泽东以极大的震撼。这有让他回想起延安时期大家风雨同舟,人 与人之间关系十分朴实, 所以他只是用一下延安整风的方式来改造党内的那些意图走资本主 义路线的人, 以及那些以功臣自居的人, 被封建主义历史上的论功行赏的观念充斥头脑的人, 让他们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思想状态, 保持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的走到了革命者的家 庭中。这种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毛主席如此威望,都觉得处理起来极为困难。只有消灭 了这种以功臣自居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否则,共产党带 领人民浴血奋战所消灭的官僚资产阶级,又会卷土重来。毛主席看到了这样的局面,所以要 发动文化大革命。因此,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起来,反对那些 想贪污想变质的干部,为了让党内的干部不要忘本,不要忘记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完全按 照毛主席的要求去办的话, 现在的官员们估计都不会贪污了, 真的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去发展和谐社会了。 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难点在于, 延安时期党内的关系没有这么复杂, 而且那时候党员人 数也少,治理比较方便,但在新中国,各种势力都有,以至于很多人只是以文化大革命为借 口,来达到打击异己的个人目的。这样弄来弄去,最后着实是违背了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 的最初目的。 如果说毛泽东真的是为了权力而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话, 在临终之前他是不会说 那一番话的。 “这笔财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要血雨 腥风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到最后时刻他老人家仍然致力于改变现状,把毛主席说成那种 是勾心斗角玩弄权术的人,真的不公平。 文化大革命的结果确实有些过头,但也有四人帮和林彪等反革命群体在利用此次运动 来达到政治目的,不能把错误全推给毛泽东,但错误就是错误,一旦犯下也就带来不可估量

的灾难, 用张闻天在庐山说的一句话 “大跃进的全部问题只有一个根本原因——党内民主的 缺失,这就是说,一个人说了算。 ”对于一个伟大的领袖来说,如果他知道所有问题的正确 答案,他永远领导一个党和国家,这是完美的选择,但毛主席也是人,他不是神,他不可能 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 要想让一个党和一个国家永远保持发展的生机就必须允许新力量的加 入,不能让老一辈永远掌握着发展的命脉,领导人的正常更迭是必须的。 纵观毛泽东一生,他与同时代的伟人罗斯福,丘吉尔和戴高乐的成就是不能相比的, 他们的成就是都是在一个国家大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 而毛泽东用他短短的几十年完成了西 方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事情,改变了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压迫,一贫如洗的状况,并完成社会主 义改造,完成了原子弹,氢弹,卫星的研制。在此不得不感谢毛主席伟大的气魄和才能。

推荐第6篇:毛泽东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自传”的特点和写法。

2、学习本文选择典型材料表现传主精神品质的写法。

3、积累名人事例,丰富写作素材。[教学重点]

1、学习选材为中心服务的写作原则。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结构文章的方法。[教学难点] 如何从传主众多的人生事例中选取写作传记的典型材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等歌颂毛主席的革命歌曲,先让学生陶醉在美妙的乐曲旋律中,为上课做好充分的情感准备。)

这些旋律优美的歌曲充分表达了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全国各族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忠心爱戴和拥护。是毛主席亲手缔造了新中国,他的丰功伟绩中华儿女永远都不能忘记。那么,毛泽东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为革命领袖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去感悟和领略人民领袖大气磅礴的人格魅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二、介绍《毛泽东自传》的诞生过程,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关于作者斯诺,要求学生课外上网搜集整理他的信息)

该文原名《毛泽东自传》。毛泽东,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蒋介石反动政府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赤匪”,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元银洋不论死活要缉拿到他,国民党多次在报纸说他已经被击毙了。当时,作者斯诺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脑子里总是在想,毛泽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据说林彪这个28岁的红军天才战术家,在他率领下的红军一军团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林彪又是谁?他的来历如何? 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斯诺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和谜底,惟一的办法,就是必须亲自到红色根据地去走一趟。斯诺解释说,这种办法有少数人尝试过,但失败了。后来,斯诺凭着一张徐冰教授开的介绍信,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到达陕北,成功采访了毛泽东。斯诺根据他的谈话记录整理而成这篇《毛泽东自传》。在选入教材时,改为现题,且有删节。

三、速读课文,疏理核心信息。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下列阅读归纳任务:

1、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最终成长为人民领袖,仿佛骨子里天生就有一种“叛逆” 的性格,因此,课文着重表现了毛泽东对旧的观念和制度的反叛事件,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归纳出这些典型事例,并请同学们思考这些事件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边归纳、发言,教师边点评、显示下列答案) (1) P51第三段:“罢课”事件:给“我”的印象极深(反抗竟能取得如此效果) (2) P52第一段:和父亲辩论:能引经据典进行辩论,“读书”肯定好处多。 (3) P52第三段:“跳塘”事件:明白了公开反抗来保卫自己权利时效果更好。 (4) P53倒三段:和父亲争执,脱离家庭:走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

(5) P54倒二段:同情“叛徒”,钦慕“激进”教员:是求学才有了这样的认识。 (6) P55第二段:违背父志考进“激进”学校:第一次远离家乡。

(7) P57第二段:毅然剪去发辫事件:政治观念是如何地可以转变一个人的观点啊! (8) P57第四段:决心加入黎元洪革命军:使自己认识到学生军不如正规军。 (9) P61倒一段:不和父母之命的媳妇园房(属插叙)、和嫖妓青年绝交:只谈天下大事。 (10) P65第一段:反对、驱逐张敬尧:逐渐认识到学生运动及团体的厉害。 (11) P65第二段:在北平组织反军阀运动:使自己更加认识到政治团体的力量。 (12) P65第三段:将工人组织起来革命:第一次领导工人阶级,走上革命道路。

2、从上面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同样不难发现,毛泽东能最终成长为人民领袖、革命领袖,还 有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学习)对,是“读书”、“学习”。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上面的样子,归纳对毛泽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读书、学习活动,并思考这些事件对他的思想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边归纳、发言,教师边点评、显示下列答案) (1)(总写)八岁起就在本村一个小学读书,直到13岁:可引经据典和父亲辩论了。(P51) (具体写)年轻时喜读《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西游记》等书:深受书中“造反故事”的影响。(P52)

(2)离开“村小”在家务农时读了一本叫《盛世危言》的书:接触西洋的东西,继续引发求学的欲望,开始厌恨田里的工作。(P53)

(3)读了一个谈到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开始有了一些政治认识,为我祖国的将来担心,开始认识大家都有救国的责任。(P54)

(4)读了康有为关于改革运动的两本书和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认识了一些政治但还没有成为反君主的人。(P55)

(5)读一本叫《世界大英雄传》的书:读到拿破仑、林肯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受到民主思想影响。(P56) (6)第一次读到报名为《民力》的报纸:受到“民族主义”派的影响,开始发表政见。(P57) (7)当兵时读了《湘江日报》:接触到“社会改良主义”。(P58)

(8)短暂上了“商业学校”和“省立一中”不适就自修,读到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第一次开始放眼看世界。(P59)

(9)(总写)选择上“湖南师范学校”:我的政治观念开始确定。这一时期,我的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P60——P62)

(具体写)自己写了一篇题为《心力》的文章;一个教员常给我看旧《民报》:愈加清楚同盟会的活动和会纲。开始阅读《新青年》杂志:陈、胡成了我的模范,代替我已经厌弃的康、梁。

(10)在“北大”做图书佐理员时参加哲学和新闻研究会,借此旁听大学的课程。(P63) (11)第二次到北平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三本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P65)

四、布置课外思考:

1、通过上面的学习活动,我们感觉到,毛泽东在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并不是面面俱到,杂乱无章,而是有明显的线索的,请问是什么线索?

2、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事,要写自传,总不能把所有事情都写入自传吧。根据上面的学习活动,你在写自传选材方面,得到什么启示?

第二课时

一、培养探究能力:

1、解决上节课第一道思考题:

(1)学生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明确、归纳:

很明显,传主在叙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是按照如下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是“反抗”性格的发展,一是自己不断读书、学习的人生历程,反抗性格引导他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去见识更广阔的世面,并最终导致他思想的转变。也就是说,本文是按照“反抗”、“学习”的双线结构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2、解决上节课第二道思考题:

(1)学生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明确、归纳:

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中心,传记也不例外。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传的写作也要根据中心选择和安排材料。很明显,本文的中心就是传主着力表现自己叛逆、反抗的性格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而自己的读书、学习活动又促进自己这种性格向更高的境界发展。有了这样的中心,就可从众多的人生经历中选取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去组织和结构文章了,那些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或事例就可大胆舍去,从而把文章写得井井有条。

二、继续探究:从上述学习活动中,你是否可以归纳出毛泽东的主要的性格特点?

(已水到渠成,学生肯定能回答出:具有天生的反抗、叛逆性格和善于读书、学习的品质)教师:对,从文中看,毛泽东具有天生的反抗、叛逆性格和善于读书、学习的品质,而且善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来读。除此之外,本文还表现了毛泽东其他方面的性格或品质,请同学们继续研读课文,试着归纳一些。(提示:可参照课后练习2) (1)“我家里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到“她说这不合乎中国的道理”——具有天生的政治家口吻、风范和精神 (2)“我的不满增加起来了,辩证的斗争在我们的家庭中不断地发展着。”——善用政治术语阐述家庭矛盾。 (3)“在这个情形之下,双方互相提出要求”到“这样,结束了这场‘战事’。”——具有军事家的口吻和风范。 (4)“我代两个朋友作了论文„„”——既表现了自己的文才,又不回避自己的错误做法。

三、深刻认识“自传”这种文体:

1、理论概念:自传是由作者自述生平的一种传记形式。多采用第一人称形式,回忆和梳理自己的生平经历,特别是那些对其一生命运有重要影响,或者印象最深刻最值得回顾的经历、事件或交往。传主在追述往事过程中往往融入自己的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因而往往具有特别的真实感与亲切感。有的自传也称回忆录。还有一类是应用性自传,要求在较短的篇幅中清晰地介绍自己以往的生活与工作履历,必须真实简明,不宜感情融入,一般不作艺术加工。 这篇自传实际上可看作是一篇回忆录。

2、关于“应用性自传”:

(1)作用:顾名思义,这种自传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如入党时需要写的个人简历,找工作时需要写的个人简历,都属于这种应用性自传。所以,学会写应用性自传,对于中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写作要领:回忆和梳理自己的生平经历,选择自己一生中有重要影响(即最能影响自己观念发展、转变),或者印象最深刻最有意义的经历、事件,然后根据这篇传记的应用领域(即入党方面还是找工作方面)再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行文的语气。 (3)写作例文: 入 党 简 历 范 文

我是**大学政治学院培训专业××级学生××,男,汉族,××年××月××日出生于××省××市的一个普通干部家庭。

我爷爷×××,是离休红军干部。父亲×××,中共党员,现任××市第二中学校长,母亲 3

×××,是一位爱国爱党的群众,现在**市××公司任人事部长。我的主要亲属只有一个姑姑,在××市××医院××科任医师,是中共党员。

我就在这样一个普通而又温暖的家庭,健康、幸福地成长。特定的生活年代和成长环境使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由浅至深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立下了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志愿。

把我由小带大的爷爷,首先影响、教育了我。他年过古稀,历尽了人间沧桑,亲历了新旧中国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对共产党的好处和恩情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他时时跟我忆苦思甜。在旧社会如何受剥削和压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时如何流离失所,共产党如何历尽艰难领导人民赶跑了日本鬼,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使人民翻身解放,过上安宁和幸福生活„„。她就是这样经常教育我要感谢党,热爱党,在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了对中国共产党无限崇敬和热爱的种子。

××××年××月,我刚满七岁上了小学。在老师的培养教育下,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党对我的培育。不久,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知道了自己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肩负着光荣而又重大的历史使命,从此,我学习更加努力了,在班上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年××月小学毕业,我考入了××中学。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我在思想上逐渐懂得了,青年人要成长进步必须靠近团组织,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养。通过组织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于××××年××月××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当我在团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时,心潮澎湃!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在各方面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培养成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优秀,在高中时我被选为班上团支部书记,曾被评为学校和××市优秀团员。 ××××年我高中毕业,顺利地通过高考,幸运地考取了××大学××政治学院培训专业,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我对着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和跋涉。

新生入学教育期间,我听取了学院×××院长作的《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好党的事业接班人》的报告、院党委×书记讲党的基本知识、高年级学生党员××××谈争取加入党组织,走又红又专道路的体会,使我在思想上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并开始了更高的政治追求。新生入学教育结束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一年级上学期,我积极参加了学生党支部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章学习小组学习。下学期,我被批准参加本学院分党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学习。通过学习,使我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和纪律、党员条件等党的基本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提高了对党的认识,懂得了怎样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由于我学习刻苦,被学院分党校评为优秀学员。 同时,我十分重视政治理论课和时事学习。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和中国近现代史,使我在政治觉悟、思想修养、文化科学知识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初步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改革开放才能顺利进行,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建成。

在一年级上学期,我先后被选为班里团支部书记和学院分团委宣传委员。担任学生干部,这是团组织对我的信任,也是培养为人民服务思想,增长才干,锻炼提高自己的极好机会。我要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矛盾,努力做好团的工作,决不辜负团组织对我的期望,以实际 4

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与共产党员标准相比,自己还有很大差距。如有时处理问题不够冷静,工作方法较为简单,影响了同志之间的团结。但我有决心改正,希望党组织多多对我进行帮助和教育。使我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毕业生个人自传范文

我是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应届毕业生。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师范专业。我性格开朗、办事稳重、善于思考、自学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我的基础知识扎实、实验操作技能强、专业知识过硬并且具有较深厚的专业计算机知识。是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复合知识技能的毕业生。 作为即将踏入社会征途的莘莘学子,我满怀热情与追求,期待一份契机与成功,现请恕我冒昧自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科四年,思考、书籍和社会实践使我不断走向成熟,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人际关系的扩展,思维方式的变更,造就了我不断完善的专业技能和日趋成熟的思想,培养了我务实进取、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 在专业学习上:

大学时期,在抓好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我更注重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校期间,我的专业课成绩优秀,每学期都获奖学金。在学习必修课的同时,我又选修了linux、网站构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数据库等课程;在熟练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同时又自学了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asp、c++、vb等,精通c、c++、html和asp等多种编程语言。爱好作网页并且有很多实践,有自己的个人网站,flash作品经常在网上发表,而且一次性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省三级考试、程序员考试及高级程序员考试;并且对计算机的各个发展方向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别对软件开发及网站建设方面。因为对于软件开发,我有过近两年的“程序员”和“高级程序员”的学习经历,掌握各个流程的设计方法而且对计算机操作相当的熟练。在望站建设方面,我有过建设网站的实践,有很多建设经验。 ★ 在思想方面:

我积极上进,笃守诚、信、礼、智的做人原则,思想积极要求进步。 ★ 在社会工作方面:

我历任班长管等职务,长期为同学们服务,参与组织了各项有益活动,培养了较强的策划、组织、协调、管理和创新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 在业余方面:

我充分发挥在音乐方面的个性特长,积极参加了校园各项文艺活动,活跃在校内的各种文艺舞台上。此外,擅长打排球等各种球类,担任过长时间的排球队长,参加了历年的班级各种比赛。

★ 在教学方面:

我有过长时间的实习经历。对于计算机教学有相当的经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未来的道路上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但是我不会屈于任何事的,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其它的计算机知识,“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是我执著的追求。大学培养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虚心学习,不断钻研,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大学期间所获奖项及证书:

2001年8月 在学校举办的“枫雪”杯大型书法、绘画及征文展中荣获绘画组“三等奖”;

2001年12月 在素质活动月的文艺表演中荣获“最佳表演奖”并荣获证书;

2002年1月 期末考试中荣获三等奖学金;

2002年6月 荣获大学英语三级考试证书;

2002年7月 期末考试中荣获二等奖学金;

2002年9月 被评为“学习积极分子”证书;

2003年1月 期末考试中荣获二等奖学金;

2003年5月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荣获“二级乙等”水平证书;

2003年7月 期末考试中荣获三等奖学金;

2003年9月 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荣获“全国计算机三级”证书;

2003年10月 在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中荣获“程序员”证书;

2003年11月 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中荣获“计算机省三级”证书;

2004年1月 期末考试中荣获四等奖学金;

2004年5月 在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中荣获“软件设计师(高级程序员)”证书;

自我评价:

为人诚恳,乐观开朗,富拼搏精神,能吃苦耐劳。

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踏实,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有较强的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求知欲望强烈;

进取心强,乐于助人,爱交际,人际关系好。

四、作业:试写一篇个人入党自传。

推荐第7篇:毛泽东

1.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导师,世界革命的领袖,他排除万难,为中国赢得了独立,摆脱了受压迫的时代,他就是我们永远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2.毛泽东长期将这个国家掌管起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这仅靠策略是很难做到的,毛泽东是个哲学家,他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做了了不起的事,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3.毛泽东主席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创造者之一,是给中国人民指出走向新的未来的道路的人。对一部分人来说他是希望,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他是思想上、政治上永久的挑战,两种情况都将继续存在。

4.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是个伟人,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毛都能把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并明白中国人民需要鼓舞需要领导,这就是伟人的特征。

5.毛主席是一代伟人,他不但拯救了亿万中国人民,而且为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热爱人民与祖国,他作为世界的大政治家,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业绩。

6.您是伟大的导师,是伟大的领袖,是伟大的统帅,也是伟大的舵手……毛泽东是我们时代最英雄的人物,他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推荐第8篇:毛泽东

1.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在 【D】

A.国民革命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了【D 】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处理【 B】 A.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C.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的关系D.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4.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 A】

A.股份制B.股份合作制 C.承包制D.合作制

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改革开放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B】 A.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实现共产主义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7.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由党的【 C】 A.性质决定的B.宗旨决定的 C.执政地位决定的D.奋斗目标决定的 8.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祖国和平统一的实践中曾经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其中“一纲”指的是【C】 A.双方互不派人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B.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国民党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协商后进行

9.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50%以上C.“一边倒”D.“韬光养晦,有所作为”C.企业所处的行业和所生产的产品D.企业所在国家的性质 38.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概括的党的优良作风是【ABC】 20.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A】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B.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A.生产资料公有制B.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一起C.生产力发展水平D.人们的思想境界 C.自我批评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A】 39.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 AB】 A.坚持科学发展B.坚持改革开放A.生存权B.发展权C.坚持民主法治D.坚持以人为本 C.文化权D.政治权 22.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A 】 40.200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 A.一个中国B.两制并存锦涛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C.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D.反对任何国家的干涉 【 ABC】 2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B.坚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不动摇 C.实现共产主义D.解决全人类 C.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 2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B】 D.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 A.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三、简答题 C.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依法治国 4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有哪些?第一.坚持以马2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B】 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第二.坚持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C.为人民服务D.为社会主义服务 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第四.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第五.26.判断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是看【 A】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A.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B.谁的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42.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哪些特征?(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50%以上密结合(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C.企业所处的行业和所生产的产品D.企业所在国家的性质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27.“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43.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二,核心是概括。“一个中心”是指【 A】 以人为本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第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顾 C.以改革开放为中心D.以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 44.简述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2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C】 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C.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29.2009年7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球智库峰会,峰会主题是【 C】 要;(3)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A.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 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了 【A】

A.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B.和平与发展的观点 C.世界多极化的观点D.经济全球化的观点 10.党的十七大提出党的建设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其重点是【D】 A.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B.坚定理想信念

C.健全民主集中制D.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11.建国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误,原因很多,但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 B】 A.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B.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照抄照搬苏联模式

D.没有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12.新中国建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 C】

A.国家投资B.没收的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C.没收的官僚资本D.赎买的民族资本13 13.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A】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14A.工人运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B.农民运动

【 D】 C.武装斗争D.革命和建设实践 15.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是【A】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16.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B】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B.以乡村为中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7.邓小平曾经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C】 A.农业现代化B.工业现代化C.科学技术现代化D.国防现代化

1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是看它【 C】 A.是否适应了上层建筑发展的要求B.是否扩大了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C.是否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D.是否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19.判断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是看【 A】

A.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B.谁的资产占企业总资产

B.增长 绿色 合作 C.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展望 D.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 30.2009年6月15日下午,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正式启用曙光5000A--\"魔方\"。这是中国首台国产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每秒峰值计算速度超过【 A】 A.200万亿次 B.300万亿次 C.400万亿次 D.500万亿次 31.科学技术【ABD 】 A.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B.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C.作为潜在生产力,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发挥重要作用 D.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32.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两个开放”是指【AB】 A.对外开放B.对内开放 C33.对发达国家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DABCD .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34.20世纪末期,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这种小康社会的特点是【ABC】 A.低水平B.不全面 C.发展很不平衡D.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35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BC】 A.全方位B.多层次C.宽领域D.广合作 36.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 ABC】 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B.自然垄断的行业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37.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主要有【 ABC】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制度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45.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具体来说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四、论述题 46.论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发展的指导意义。 ⒈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⑴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这种继承性表现在: ①邓小平理论是遵循 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创造出来的。 ②邓小平理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 ③邓小平理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阐述的社会主义本质。 ⑵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 ③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变化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④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47.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定不移”.: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第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总之,”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宝贵经验的总结,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保进社会和谐,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推荐第9篇:毛泽东

毛泽东与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率先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

毛泽东能够率先高举抗日救国伟大旗帜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当时中共及其领导的红军,正面临着同国民党及其军队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如何使红军走出困境,扩大红军的影响,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在长征路上,毛泽东同意发出八一抗日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是他深刻洞察到中国主要矛盾方面的变化,阶级矛盾将让位给民族矛盾,正是基于此种总体判断,毛泽东紧紧抓住此主要矛盾,有计划、有步骤地率领全国人民走上彻底抗日的道路,这是一般书呆子们永远也做不到的。为达到抗日的目的,毛泽东做了大量的多方面工作,最终取得了成功。毛泽东率先高举起抗日的旗帜,就牢牢掌握了解决中国千头万绪问题的主动权,陷国民党、蒋介石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在中日关系问题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早在日本侵略中国之前,就做出过“中日必有一战”的英明判断,充分反映了他脱俗超凡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民族矛盾,争取张学良和杨虎城领导的东北军和西北军,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动与和平解决,建立了以国共为主的抗日统一战线。

红军一路上经过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后,主要面临的对手是非国民党嫡系部队的杂牌军,毛泽东在与杂牌军斗争中,采取也打也拉的策略。一方面集中兵力,重创敢于围剿红军的东北军,另一方面,积极主动派人同张学良等联络,争取不战或假战,同时向东北军官兵做工作,晓以民族大义,促成杂牌军厌内战、求外战的心理,终于诱导张学良、杨虎城联手发动西安事变,逮捕了前来督战的蒋介石。在蒋介石被捕后,红军内部一片欢腾,多数人主张杀蒋介石报仇。而毛泽东等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制定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毛泽东高度的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的历史责任感,反映出他能正确判断形势,防止亲日派阴谋得逞,权衡利弊,不杀蒋,不图一时之快的伟大战略家风范.为达到建立抗日统一线的目的,毛泽东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同意取消红军,变红军为“国军”等四条,终于迫使蒋介石放弃全面内战的方针,由不抵抗、全面反共,发展到消极抗日,局部反共的方针。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

三、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

1、提出坚决抗战的正确方针。

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正确提出了坚决抗战方针,共有八条,后发展为著名的十大抗日救国纲领。坚决抗战的方针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唯一正确的方针,他同汪精卫的曲线救国的汉奸方针相对立,同蒋介石的片面抗战方针相区别,指导了中国抗日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毛泽东领导下的党和军队,忠实地实践了坚决抗战的方针,并取得了惊人的胜利,单从军队人数方面看,由抗日战争前的区区几万武装,发展到抗日胜利后的百万大军就足以说明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大赢家。遗憾的是,处于执政地位的蒋

介石,患得患失,没有采取坚决抗日方针,而是刹采取了介于坚决抗战和投降的中间路线,致使抗日战争损失加大,时间拖长,害人害己。

2、反对一切通过统一战线的错误主张。

抗日战争开始后,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一些人由左倾机会主义变成右倾机会主义,提出一切通过统一战线的错误主张,迎合国民党的一个政府、一个领袖宣传,极大损害了毛泽东制定的独立自主原则。毛泽东一方面要反对党内的不联合、不合作的左倾错误,另一方面又要和放弃独立性,盲目联合的投降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毛泽东不但看到了民族矛盾成为主要方面,而且看到了阶级矛盾并没有消灭,并没有因民族矛盾而放弃共产主义目标,他高瞻远瞩,就是要在抗日战争中求发展,为将来的阶级斗争决战做准备。事实证明他是完全正确的。而当时党内、军内许多人不理解毛泽东的战略方针,百团大战就是突出的例子。

3、采取独立的侧翼和敌后抗日方略,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壮大根据地和人民军队。

由于中共武装力量的薄弱,不可能担当抗日主战场角色,所以经过同国民党艰苦谈判,说服蒋介石同意以国民党军队担当正面战场,共产党军队担当侧翼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统战方略。毛泽东这样做,一方面能依然不减中共领导抗日的伟大作用,广阔的敌后战场有英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又能有效摆脱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灭共的环境,避免了对日本对蒋介石两面作战的致命风险。实践完全证明了毛泽东的方略的英明和正确。

四、抗日理论贡献。

毛泽东在日理万机情况下,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做了大量理论工作,写下了许多至今仍闪烁灿烂光辉的政治、军事著作。

1、战略判断。

首先,毛泽东看到了中日战争势必演变成世界性抗日战争。其次,他英明预见到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他坚决批判了抗日“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并科学预言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

2、抗日方略。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了十条重要战略思想

3、战术分析。

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一切行动立于主动,灵活使用兵力,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相结合,一切行动要有计划性。山地游击战和有条件的运动战。毛泽东的战术思想,不论在红军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充满了辩证法,永远值得人们认真学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法宝。

4、反对绥靖主义,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

5、列举一些当时的指导思想。

A“停止内战”、“争取民主”、“实现抗战”

B“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C“兵民是胜利之本”

D“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E“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F“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G“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H“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I“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J“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K“为人民服务”

L“愚公移山”

M“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N“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O“自力更生”

五、结论。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日理万机,从事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领导工作,他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相比的,毛泽东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灵魂、发动机和指路明灯。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所做出的战略决策以及其重要思想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10篇:毛泽东

毛泽东:你反对个人崇拜 无非想自己独裁

2011年06月20日08:11人民网刘吉我要评论(3) 字号:T|T [导读]毛泽东:打死斯大林,有些人就是为让人崇拜自己。批评列宁独裁,列宁回答与其你独裁,不如我独裁好。因此,只要正确,不如我独裁。不要信这个邪,你反对个人崇拜,反到天上去,无非想自己独裁。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本文摘自《碰撞三十年》,刘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毛泽东时代的个人崇拜

1956年,面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显赫胜利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以及因苏共二十大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引发的波匈事件等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鉴于对形势的分析,毛泽东不能再支持对个人崇拜的批评了,不能一味地反对所有的个人崇拜。1957年右派向党“进攻”,又进一步强化了毛泽东的这一认识。从1958年开始,毛泽东对待个人崇拜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作风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很快地发展起来。

1958年1月,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严厉批评了周恩来主管下的国务院经济部门搞分散主义,并编了一个口诀:“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诀,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毛泽东特别强调:“集中,只能集中于党委、政治局、书记处、常委,只能有一个核心。” (逄先知,金冲及泵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768) 1958年3月,毛在成都会议上明确指出:“个人崇拜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崇拜,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正确的东西,我们必须崇拜,永远崇拜,不崇拜不得了。真理在他的手里,为什么不崇拜呢?„„另一种是不正确的崇拜,不加分析,盲目服从,这就不对了。”(逄先知,金冲及泵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802) 事实上,毛泽东对他认为需要个人崇拜一事并不讳言。在成都会议上,陈伯达有个长篇发言,其中讲到王明说延安整风搞出了两个东西:一个民族主义,一个个人崇拜。毛泽东插话说:“说个人崇拜就是崇拜我。不崇拜我就崇拜他。我看,崇拜我好一点。”(席宣,金春明薄拔幕大革命”简史[M]北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32)陈伯达说到,我们是国际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有权威,有代表人,有中心人物、中心思想,但并不是个人崇拜。毛泽东接过话茬说:“怎么不是个人崇拜?你没有个人崇拜怎么行?你又承认恩格斯,你又反对个人崇拜。我是主张个人崇拜的。”毛泽东还说:“打死斯大林,有些人有共鸣,有个人目的,就是为了想让别人崇拜自己。列宁在世时,许多人批评他独裁。说政治局只五个委员,有时还不开会。列宁回答很干脆:与其你独裁,不如我独裁好。因此,只要正确,不要推,不如我独裁;也开点会,不全独裁就是。不要信这个邪,你反对个人崇拜,反到天上去,无非想自己独裁。” (李锐贝笤窘亲历记(上卷)[M]焙?:南方出版社,1999188)

反对个人崇拜,是因为“有个人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崇拜自己”,此言一出,实际上给反对个人崇拜的人扣上了一顶大帽子,封住了别人的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有对反冒进的严厉批判在前,又有对“正确的崇拜”的提倡在后,毛泽东的真实意图已经是明明白白的了。所以,伴随着大跃进热潮的临近,党内高层开始合力为个人崇拜升温造势。成都会议上,对毛泽东的颂扬不绝于耳。有人说:毛主席的思想具有国际普遍真理的意义。有人说:主席比我们高明得多,我们的任务是认真学习,但是主席有些地方是我们难以赶上的。有人说:要宣传毛主席的领袖作用,宣传和学习毛主席的思想。高级干部要三好:跟好、学好、做好。柯庆施的调子更高,他说:“对主席就是要迷信”,“我们相信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薄一波比舾芍卮缶霾哂胧录的回顾(修订本)(下卷)[M]北本:人民出版社,19971332)“党中央的一些重要领导人如此集中地颂扬毛泽东个人,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 (逄先知,金冲及泵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802)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上对于毛泽东的称颂更加突出。比如说,中国出现毛泽东,如同“德国出马克思,俄国出列宁一样”;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思想是活的马克思主义,学马列要以“学毛著为主”等。随后,1958年夏,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理论小组负责人康生又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席宣,金春明薄拔幕大革命”简史[M]北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32)诸如此类的颂词反复出现,调子一次比一次高,这表明,个人崇拜的氛围已经在党内高层形成并且日渐浓厚。

在中共党内个人崇拜之风日渐显露的形势下,彭德怀为反对党内个人崇拜而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然而,庐山会议最终成了全党动员,维护和树立毛泽东个人“绝对权威”的会议。同时,也导致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再度升温。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刘少奇首先表现出坚定拥护个人崇拜的姿态。1959年8月17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长篇讲话,进一步赞扬毛泽东,鼓吹个人崇拜。康生也不甘落后,1959年底,他公开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最高标准、最后标准。”(席宣,金春明薄拔幕大革命”简史[M]北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32) 1963年,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所谓反对笼统地反对个人崇拜的观点。6月14日,他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总路线的建议》这个重要文献中说:“提倡所谓‘反对个人迷信’,实际上是将领袖和群众对立起来,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领导,涣散党的战斗力,瓦解党的队伍。”1965年毛泽东接见埃德加·斯诺时更加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现在确实存在个人崇拜,而且需要更多的个人崇拜。 “*”开始后,个人崇拜恶性发展,演变成新的“造神”运动。林彪、江青、康生之流利用广大群众被运动所煽动起来的对领袖的狂热,把毛泽东本人和毛泽东思想吹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当时最流行的说法有:

一、“天才说”。1966年9月18日,林彪在《关于把学习毛泽东著作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指示》中说:“毛主席这样的天才,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毛主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毛主席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高得多,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比得上毛主席的水平。”(毛泽东思想万岁[M]北本:战士出版社,1968 3)

二、“三个里程碑”说。1967年5月18日,《伟大的历史文件》一文中指出:毛泽东是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后的“第三个伟大的里程碑”。

三、“四个伟大”说。1966年8月31日,林彪在接见外地来京革命师生大会上说:“毛主席是我们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泽东思想万岁[M]北本:战士出版社,1968 1)还有“树立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说等等。至于毛泽东的塑像、雕像、语录、像章,更是铺天盖地,无处不有,无人不有。

林彪在个人崇拜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面对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1958年开始,毛泽东对个人崇拜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党内明确不准反对个人崇拜,而要搞个人崇拜。以成都会议上提出两种个人崇拜为起点,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已经把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公开提出来了。面对毛泽东对个人崇拜态度的变化,林彪从毛彭冲突中认清了毛泽东晚年的致命弱点,意识到搞个人崇拜是“得一人者得天下”,是谋取个人权位的捷径。于是,利用人民对毛泽东的感情,竭力鼓吹个人崇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造神运动”。

林彪制造个人崇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庐山会议到1962年七千人大会以前。在这个阶段中,林彪频繁地颂扬毛泽东。

1959年庐山会议后,林彪担任了国防部长,开始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他利用讲话、谈话、下达指示、主持起草会议文件、给《毛泽东选集》撰写介绍文章等各种机会,一再颂扬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思想是“当代最高最活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一定要“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头脑武装起来”;“学习毛泽东思想是一本万利的事”;学习毛泽东著作“要带着问题学”;“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林彪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次赞颂毛泽东的机会。

第二个阶段,从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到“*”开始。以七千人大会为标志,林彪把个人崇拜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不顾事实、真理和原则,阿谀奉承毛泽东。 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总结了1958年以来我党错误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困难局面的原因,认为主要是毛泽东同志在巨大胜利面前,头脑发热了,不谦虚谨慎了,不实事求是了。与会代表纷纷作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可是,林彪却作了一个与整个会议气氛极不协调的发言。他说:“困难局面的出现,恰恰是由于我们有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而造成的,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如果听毛主席的话,那么困难会小得多,弯路会弯得小一些。”“过去的工作搞得好的时候,正是毛泽东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凡是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尊重,受到干扰时,就会出毛病。几十年的历史就是这个历史。”本来,毛泽东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失误及其导致的三年困难时期负有重大责任,但林彪反而说这是没有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的结果,阿谀之相显露无遗。

第三阶段,整个“*”时期。“*”开始后,林彪等人煽动了一场波及全国的、旷日持久的“造神”运动。

1966年,林彪发表了著名的“5·18”讲话,极力颂扬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大讲天才论,声称:“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许全兴泵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北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410)同年9月18日,他又讲:“毛主席这样的天才,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毛主席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才。„„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中,我们要百分之九十九地学习毛主席著作。”(许全兴泵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北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11)

《毛主席语录》是林彪授意解放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著作的摘录,中国人民人手一册。林彪凡公开露面,必手举语录频频晃动。“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在林彪的带动下,整个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人们手举“红宝书”,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唱语录歌,做语录操,跳忠字舞,个人崇拜由此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造神运动伴之以惩罚与镇压,凡是反对者、怀疑者,甚至偶有口误、笔误者,都要予以惩处,或批判,或斗争,直至押入监狱,判处徒刑。这又使造神运动带上了恐怖气氛,增加了它的威势。

持续不断的造神狂热,最终形成以下一些观念:

第一,由于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天才”,他可以“洞察一切”,他的话“句句是真理”,所以用于检验人们思想和言行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这就是语录标准,就是毛泽东不时发出的“最新最高指示”和他以前说过、写过的每一句话。

第二,对于毛泽东的每一句话,每一条指示都必须“毫不走样”地贯彻执行,“一切照办”。革命与反革命,马列主义与修正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界限,归结到一点,就是对毛主席的态度,实际就是对待个人崇拜的态度。

第三,毛泽东最伟大的贡献,最能体现他伟大天才的,是他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是马列主义崭新阶段的主要标志。因此,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态度,又集中表现为对待“继续革命理论”和“文化大革命”的态度。

这三条也是“*”期间达到顶峰的个人崇拜的主要内容。

其实,林彪大肆鼓吹“天才论”的真实目的,是把自己也打扮成天才,以便为自己抢班夺权奠定基础。然而他的主观目的却在客观上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但到了1970年12月前后,毛泽东开始指斥个人崇拜的许多做法,毛泽东这一态度使个人崇拜在形式上有所收敛。

“*”时期,林彪大肆吹捧毛泽东的一个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攫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面对林彪集团的兴风作浪,开始的时候,毛泽东是支持的,他批准了林彪的“5·18”讲话,决意做20世纪60年代“共产党的钟馗”。在中共九大上,林彪被党章规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但是他并不满足。九大以后,林彪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加快了夺权的步伐。在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集团在要不要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上,有组织有预谋地发难。他们采用的手法,是通过大肆宣讲所谓“天才”问题,竭力称颂毛泽东是“天才”,藉此吹捧林彪的“天才”,并且不顾毛泽东多次提出不设国家主席,自己也不做国家主席的意见,鼓吹设立国家主席,提出要让毛泽东当国家主席,实际上是企图使林彪当上国家主席。在这次会议上,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变成了林彪集团向党发动进攻的一个锐利武器。但林彪集团的拙劣表演暴露了他们的夺权野心,使毛泽东对他们鼓吹个人崇拜的真实用意以及个人崇拜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当即找林彪谈话,对他提出批评。正是这种认识,使毛泽东对个人崇拜的态度也有了变化。1970年12月28日,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一方面为“*”前期的个人崇拜辩解,另一方面对个人崇拜提出尖锐的批评,指出个人崇拜过分了,搞许多形式主义。毛泽东明确指出:“个人崇拜现在没必要了,要降温了。”(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苯ü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M]北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毛泽东虽然提出没有必要搞个人崇拜了,但当时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群众性的个人崇拜的风气,他对待群众热情的一贯态度是加以引导而不泼冷水,因此他对个人崇拜的态度仍然只是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他也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和废除个人崇拜。此后,特别是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以后,全国范围内的个人崇拜的狂热同“*”前期相比,的确有所降温,这一方面与毛泽东反对个人崇拜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有关。

邓小平对个人崇拜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反对不适当地夸大个人的作用,反对突出个人,更反对神化伟大人物,反对个人崇拜。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由在野党向执政党角色转换以后,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内在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末期二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现象,甚至在“*”期间出现了造神运动。这极大地危害了党内的民主生活和和谐的党群关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早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邓小平在讲话中尖锐地批判了党内开始滋生的“极端危险”的骄傲情绪和个人崇拜。他指出:党内相当一部分高级干部被工作中的若干成绩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共产党员所必须具有的谦逊态度和自我批评精神,夸大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的威信,自以为天下第一,只能听人奉承赞扬,不能受人批评监督。这不但会损害党的团结和革命事业,还会把共产党的高贵品质丧失掉,而堕落到最卑鄙的个人主义方面去。因此,在会议上,他告诫党的各级干部,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骄傲和个人崇拜会对自己在革命中的作用和贡献作出不正确的估价。一个人不管负什么责任,在革命事业中只不过是一个螺丝钉。我们所获得的成绩决不能看作是一个人的,而是多数同志努力的结果。上有中央和上级,下有广大的干部和人民群众,还有同级,还有左邻右舍。我们决不能贪天下之功,将各方面的努力统统算在自己的身上。

1956年苏共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又给中国共产党敲响了警钟。为了防止中国共产党内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和发展,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又专门论述了防止神化领袖和个人崇拜的问题。他指出:“把个人神化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恶果。我们党从来认为,任何政党和任何个人在自己的活动中,都不会没有缺点和错误,„„因为这样,我们党也厌弃对于个人的神化。„„当然,个人崇拜是一种有长远历史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也不会不在我们党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它的某些反映。我们的任务是,继续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真正巩固领导者同群众的联系,使党的民主原则和群众路线,在一切方面都得到贯彻执行。”(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本:人民出版社,1994235)

鉴于“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邓小平从理论到实践对个人崇拜进行了批判。理论上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强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指出:“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本:人民出版社,1994335)实践上先是通过设立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然后逐步建立起干部退休制度,并且身体力行带头退休,并语重心长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本:人民出版社,19943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切实有效地防止新的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全党同志的思想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关于反对个人崇拜的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使我们党的这一理论进一步得到深化。

其一,表现在党对个人崇拜性质的认识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把个人崇拜同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领导体制方面所存在的弊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鉴于搞个人崇拜给我们党造成严重危害的历史教训,中央在《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提出:“突出个人”搞“不适当的纪念方法”,本身就带有个人创造历史的色彩,不利于在党内外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扫除封建主义遗毒。进而在党的十二大党章中明确规定: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至此可以说我们党已从根本上解决了对个人崇拜的性质及其严重危害的认识问题。 其二,表现在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的认识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仅进一步从思想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历史根源上分析了产生个人崇拜的原因,而且着重从制度上进行了分析,使得我们党对个人崇拜产生原因的认识趋于全面。

其三,表现在我们党明确了克服个人崇拜的基本途径方面。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才能逐渐消除小生产和自然经济的影响,克服僵化体制的弊端,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同时,也能够使与社会主义的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和新的观念意识牢固地确立起来。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发展,是从根本上消除个人崇拜现象的一个必要前提。其次,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要求政治体制实现相应的调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邓小平提出的要从政治方面解决问题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不断推进我国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才能根除个人崇拜赖以存在的制度土壤。

总之,在邓小平的引导下,我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于个人崇拜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途径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宝库,使反对个人崇拜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第11篇:毛泽东

迄今为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大多着力于阐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建构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分析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来源则很少涉及。张静如主编的《毛泽东研究全书》(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辑录了700多篇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论文,其中论述毛泽东军事思想来源的文章不到十篇,这些文章都是从某一个方面而未能从整体上去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来源。本文试图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来源作一较为完整的阐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来源之一。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涉猎了传统军事思想知识,后来根据革命事业的需要,有选择地吸取了有关内容,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军事观点。毛泽东在少年时代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左传》等书,特别喜爱阅读《三国演义》。他对这些书籍的兴趣终生未曾衰减,非常熟悉书中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毛泽东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后,又特别仔细地阅读了《资治通鉴》和《读史方舆纪要》。在第一师范读书笔记本《讲堂录》中,毛泽东还用心记下了一些《孙子兵法》的条文。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说:“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中取得的”。(p8)这与《孙子兵法》的军事观点基本相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后来,毛泽东又作了与《孙子兵法》中的观点更为一致的论述:“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p604)虽然毛泽东也吸收了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对这一观点的解释仍然运用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提出了“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的命题。(p171)毛泽东晚年曾对身边工作人员孟庆云说过,中国的军事家可以不懂政治,但政治家不能不懂军事。这里,毛泽东几乎是重复了孙子的话:“不可不察也 在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掌握并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关于军事指挥的一个着名观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927年秋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到湖南发动秋收起义。按中央指示,湖南省委制定的秋收起义计划是先在湘赣边界发动起义,攻占醴陵、浏阳等城市,然后夺取长沙。起义爆发后,起义军很快便遭受了重大损失,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决定改变原定计划,放弃攻打长沙的原定方针,沿罗霄山脉南下,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这一行动,虽然与“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央关于全国总暴动的方针不一致,但避免了革命力量的无谓损失。到达井冈山后,毛泽东又没有执行“左”倾冒险主义制定的“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从而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中央时,以争取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为目标,提出了一整套“左”的错误主张,指令毛泽东等人率红军攻打南昌、武汉等城市。一如既往,毛泽东虽然接受了中央的指示和决议,但在执行过程中,没有机械地执行命令,而是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去争取达到中央规定的斗争目标。既执行了中央的决议,又使红军不致因中央的错误指导而不顾自身条件的许可,盲目地死拼硬打。毛泽东、朱德等人指挥红军一方面以向南昌推进的姿态,佯攻大城市;另一方面则突入湘赣间敌人力量薄弱之处,抓住战机,先后取得了文家市战斗和攻占吉安的重大胜利,扩大了革命影响,发展、壮大了红军,大大扩展了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担任中央领导后,在指挥战争时,总是要求各地战场的领导人,一方面要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和命令;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地处置实际情况。毛泽东往往十分尊重战场领导人的意见。1948年初,为了彻底粉碎******的进攻,推动解放战争的进程,毛泽东指示粟裕率10万部队打过长江,到江南宽广纵深地域进行机动作战。粟裕接受命令后,一边率领部队进行渡江的准备;一边审时度势,分析了敌我形势,向毛泽东建议,部队不过江,留在江北打几个歼灭战后再过江,毛泽东接受了粟裕的建议。于是,粟裕等人先后发起、指挥了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豫东战役中,毛泽东曾指示粟裕独立处置一切,不必请示报告。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战争观和军事指挥观来自中国传统军事思想。虽然毛泽东注意吸收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但是毛泽东更注重从战争的实践中去掌握军事规律。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来源。如着名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是从毛泽东和朱德领导工农革命军创建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中得出的。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后,接受了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斗争经验,又取得了二次攻打茶陵等战斗的经验,毛泽东将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于1928年1月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迫”十二字游击战原则。(19)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在粤北湘南坚持斗争,也总结了与毛泽东相类似的经验。1928年4月,朱毛会师。毛泽东综合两军的经验,于1928年5月提出了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这一原则成为了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又如慎重初战的思想是毛泽东1929年1月提出,后

来才加以系统化的。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五路围攻,毛泽东、朱德决定采用“围魏救赵”之计,由红五军留守井冈山,红四军出击到敌人后方,调动敌人回防,以打破敌人的围攻。然而,红四军下山后,第一仗就打了个败仗,结果未把敌人调动,自己也回不了井冈山,最后井冈山也失守了。这一仗后,毛泽东就常常讲要慎重初战,不打则已,打则必胜。到1936年,毛泽东总结了五次反围剿的经验,结合外国军事理论,提出了初战三原则,即:“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p220-223)这样,使慎重初战的思想,形成系统化理论。 从1930年起,红军开始实行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并取得了关于运动战的初步经验,毛泽东又用了一个十六字诀来概括运动战的指导思想,即“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p47)以此为指导,红军先后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时,红军全部战略战术原则基本形成。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将这些原则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争形式是“围剿”和反“围剿”;第二,红军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方针是诱敌深入;第三,反“围剿”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运动战;第四,红军基本作战指导思想是歼灭战。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比红军以往遇到过的任何敌人都要强大,这就决定了红军不能墨守成规,抱着以往的经验不放,必须针对作战对象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于是,毛泽东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立足于敌我双方优劣对比,着眼于发挥红军的长处,提出了新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为主,集中打仗为辅。正是在毛泽东的正确指导下,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力量迅速壮大,为以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已成长为一支上百万士兵所组成的正规军,并且在粉碎******反动派发动的自卫战争中取得了阵地战、攻坚战和大规模歼灭战等大量的新鲜经验。毛泽东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新的任务,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指导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反动派的800万军队,夺取了全国胜利。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现实经验,提出战略战术原则,用来指导作战。并且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地加以修正、完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反攻时期提出来的。……十大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可能要修正的。”(p363)这就是说,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以步兵战斗为主的一维战场上进行的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产生、形成的。随着未来战争向多兵种、多维空间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必须随着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针对现实问题,总结现实经验找出规律,用以指导解决战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之所以具有活力,之所以是指导战争的正确理论,关键在于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从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方法论来源于唯物辩证法。毛泽东不是单纯从军事学角度去研究战争规律,指导战争,而是把研究战争、指导战争提到了哲学的高度,运用唯物辩证法去研究战争规律,去总结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这使毛泽东军事思想脱离了单纯的军事学的范畴,而具有了丰富的哲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毛泽东明确了战争的基本问题。正如一切哲学家首先要明确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一样,毛泽东指出:“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p406)对于这个基本问题,毛泽东以前的军事家大多笼统地表述为夺取胜利,至于胜利的完整含义是什么则没有明确表述,囿于军事学范畴,往往将胜利具体归结到某个目的上,如攻克了一座城池,消灭一支敌军,夺取了一处战略要地,击溃了敌军等。由于不能将胜利抽象为战争基本问题加以明确,所以人们往往为了胜利而不顾客观条件的许可进行军事行动,结果事与愿违。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此类情况不少。如1927年,翟秋白不顾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客观事实,推行“左”倾盲动主义,实行总暴动;如1930年,李立三不顾革命尚处于低潮的形势,提出夺取一省或数省革命胜利的纲领,制定实施了“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军事冒险计划,结果使党和红军遭受了极大损失;又如王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反对“诱敌深人”的正确方针,斥之为“专门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保守主义”;主张“进攻路线”,先是军事冒险主义,后是保守主义,继而成了逃跑主义,给党和红军造成更大的损失。他们犯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军事上,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明确战争的基本问题,不懂得战争的基本

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只知去夺取所谓的胜利。

第二,毛泽东提出“战争指导规律”的概念,明确了人与战争的主客体关系。所谓“战争指导规律”指的是客观的战争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以及人们运用战争规律去指导战争这样一个过程。如毛泽东所说:“军事的规律,和其它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对于我们头脑的反映,除了我们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p182)毛泽东又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名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182)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了战争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不依赖于人们头脑的客观实在。毛泽东认为人们若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认识战争的客观规律,将其抽象为战略战术,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运用从客观中抽象出来的战略战术指导战争。这是指导战争的唯一正确途径(即战争指导规律),若不这样,就会变成瞎碰乱撞的鲁莽家,非吃败仗不可。毛泽东说:“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指挥员在战争中的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大海中的游泳术。”(p478)

第三,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阐述了战争规律、敌我态势等军事问题。首先,毛泽东从发展变化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出发,指出了战争与战争规律是随着地点、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绝对固定的东西,只有相对固定的东西。毛泽东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p174)毛泽东又说:“在绝对流动的整个战争长河中有其各个特定阶段上的相对的固定性。”(p496)其次,毛泽东从对立统一法则中引出战争双方态势相互转化的原理。毛泽东指出,在战争中,优势与劣势,进攻与防御,主动与被动,胜败、多寡等等,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毛泽东还指出这种转化既决定于双方的客观条件,又决定于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毛泽东说:“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仅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须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p491)在这里,毛泽东强调了主观指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另外,毛泽东创造性地划分了战争研究、战争指导的范畴,即全局与局部,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进攻与防御,内线与外线,灵活性与计划性。

综上所述,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和唯物辩证法。

一、对管理者选用标准的启示———择人任势,知人善任《孙子兵法•势篇》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几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所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必须选拔德才兼备的管理者,造就势不可挡的优势。《孙子兵法•谋攻篇》曰:“大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可见,选人、任人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对学校来说,则关系着其生存与发展。《孙子兵法•计篇》中,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也就是说,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兵、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是良将必须具备的素质。其中,“信”、“仁”、“严”还是管理士卒的基本方法。因此,学校在选拔、使用管理者时,应注重以下素质:(1)智。管理者不仅要具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领导科学等理论;而且要具有“大智慧”,即识时造势、择人任势等综合利用所有资源创造综合实力的“智”。(2)信。“信”可以解释为“信任”或“信用”。“信任”就是管理者一方面要相信自己的才能和决策,另一方面要相信他人的能力和品质。“信用”是指管理者对学校已做出的目标设置、战略规划、奖惩原则等保持适度的稳定,以确保管理决策的权威性。

(3)仁。管理者要重视对教职员工的感情投入,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尊重和满足他们的归属需要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4)勇。管理者在决断前除了要能够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也要具有冒险精神,在决断时既不盲目拍板,也不优柔寡断;而且,一旦失败,还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5)严。管理者要为学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方案,并且身体力行、严格执行;同时,要了解自身的弱点,防患于未然。《孙子兵法•九变篇》中,孙子曰:“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掳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所以,管理者在落实规章制度时必须慎重考虑、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二、对员工管理的启示

(一)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孙子兵法•咐军篇》曰:“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中的“文”就是激励与沟通,“武”就是制度和组织。这就是说,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士兵,用军纪、军法来统一士卒的行动,这样的军队作战必定能获得胜利。所以平时只有坚持教育和严格要求士兵,士兵才会服从指挥;而命令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则依赖于将帅与士兵之间正常、融洽的关系。因此,对员工的管理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1.激励(包括情感沟通和赏功罚过)。在《孙子兵法•地形篇》中,孙子说过这样一段话:“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可见,在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中,情感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几个层次。需要是行为产生的动力。教职员工有身体安全、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只有使之得到保证,并受到上层的重视和尊重,他们才会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而情感沟通不仅表现在校园文化、领导言论中,更应体现在领导的行为中,如频繁的接触、平等的交流、耐心的倾听、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等。其次,在赏罚方面,《孙子兵法•昨战篇》曰:“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孙子曰:“施无法之赏,甘无政之令”。《孙子兵法•咐军篇》也指出:“卒未亲付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之,则不可用也。”综上所述,在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中,《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对员工激励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正,即赏罚分明。也就是说,激励应与业绩评估相联系。学校应公正评价、公正对待教职员工个人,根据其个人绩效合理分配,否则会使个体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工作积极性。(2)奖励适度拉开差距,即孙子所说的“赏其先得者”。只有拉开差距,才会使被激励者有自豪感,使他人有赶超先进的欲望。(3)“施无法之赏”,即实施特别的激励措施。经常性的奖励在广大教职员工的预期之中,成了惯例,从而使激励因素下降为保健因素,这使员工在可能的“赏”与可能的成本之间权衡,做出干与不干的决定。因此,为了提高激励效果,还应打破常规实施奖励。2.制度(包括规范制度和组织编制)。《孙子兵法•计篇》中,孙子曰:“故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五曰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这里的“法”,不仅是指法令和规章制度,而且还包括军队的组织编制。在《孙子兵法•地形篇》中,孙子又曰:“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也就是说,将士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必要的,但如果不遵守法令,将帅教道不严,士卒娇惯无用,军队肯定会混乱不堪,就不可能有战斗力。同时,《孙子兵法•势篇》指出:“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其含义是,如果纪律严明,各级组织职权明确,则统率千军就如同管理几个人一样容易。《孙子兵法》中的这些管理思想对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在于:在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备的招聘、培训、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安排、工作绩效评价、晋升或降职、奖惩等方面的政策,使被管理者知所当为、戒所禁为;同时,还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集合所有人的力量为学校的总体战略目标服务,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

(二)将能而君不御《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肯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摩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也就是说,作为最高管理者的“君”必须充分放权,让“将”有决定战略规划、战术布置以及任命和指挥的权力。这一道理对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同样适用。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委以重任的下属,应当放手使用, 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合理授权,使他们能够全面担负起责任;当下属遇到困难,甚至遇到各种流言蜚语的时候,作为上级领导要做到不偏听、不偏信,要能明辨真伪,给下属以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论“五事七计”,以“道”为首,何为“道”?在《孙子兵法•计篇》中,孙子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谋攻篇》曰:“叫下同欲者胜。”也就是说,如果民众与国君的意愿一致,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而只有上下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里的“同欲”,对学校来说,一是指共同的奋斗理想;二是指共同的利益。因此,学校既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统一教职员工为校、为己争荣的思想认识,又要从物质利益的

角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个人的目标与学校的发展协调一致。而良好的协调开始于健全的观点态度和计划,继而要有能干的、相互信任的员工,以及良好的团结精神和高昂的士气;要有个体管理人员与整个职工队伍在各种活动中持续一贯的结合。

三、对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启示西方管理学界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的权变理论学派主张,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应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管理环境是自变量,管理方式是因变量。该理论认为,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权变管理就是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理方式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等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尽管美国的权变管理理论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新的时代内涵,但其与孙子的权变作战思想似乎并无本质差异。孙子主张用兵打仗要根据敌情变化、敌我双方兵力对比和作战的地理条件等来部署兵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避实击虚,出奇制胜,从而达到保存自己、有效打击和消灭敌人的目的。这种因敌制胜的动态管理思想对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启示是:既然没有固定刻板、永远有效的管理方法,那么必须反对思想僵化,立足于发展变化、灵活机动的管理思想,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

第12篇:毛泽东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十大关系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第13篇:毛泽东

毛泽东 09国贸 李家荣 2009221112110026 从小就是听着毛泽东的故事长大的,在我的印象中毛泽东就像个神不断地接受着一个孩童的崇拜···

不久,我长大了。那个神的传说就这样轻易地被文化大革命无情的打破!有时我在想,上天是不是故意这样安排,才让一个战无不胜的毛泽东从一个神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如今,让我们再站在其身后看一看这位伟人吧!

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说毛泽东是20世纪最伟大的领袖之一。

一生不会打枪,却能带兵打下江山。打下一生壮世的英怀,用他那特有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路线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当然,他的这条新路线不是一时兴起,想到了就一定要试一试的冲动,而是站在对中国国情高度分析总结后的角度上,谨慎提出的理论!

在他之前,多少英雄豪杰,都是为自已打天下,为皇帝打天下,唯有他,是为穷人闹革命。他一生斗地主、反官僚、反剥削、反压迫,只为着工农的利益,穷人的利益,而不是富人的利益,权贵的利益。这就是他的不同,他的伟大!

毛泽东的出生并不是太显赫,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当然也并不需要。他一生打胜仗靠的并不是富人,凝结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力量!所以他跟老百姓接触很密切,所以他明白老百姓的疾苦,所以他要革命,他要让老百姓当家作主!于是老百姓也都义无反顾的跟了他!跟着他打游击,赶走了到现在还不敢承认错误的小日本。

而蒋介石则不然,蒋介石打仗靠的是富人,他甚至鄙视贫穷,鄙视老百姓,鄙视没有文化的农民阶级,所以未战而胜负之数已分与,盖乎,失人心者失天下也!

蒋介石30岁就能拿下那么多军阀,也算是一代枭雄。可生不逢时遇上了毛泽东,注定了失败。毛泽东的胸怀气度远远大于老蒋,从其书法、诗词、长相一看便知,有毛不会有蒋。 也许最后蒋介石只能空叹一句:“既生毛,何生蒋了吧!”

毛泽东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能看到最底层,并始终如一的紧紧地依靠着他们!他灵魂中的上帝是工农大众,是无产阶级,使广大的劳动人民,为他们生,为他们死。最神圣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工农的政权,穷人的政权。

在这一路中,毛泽东走的太苦了!从兄弟姐妹到妻子儿女,家人都因他而死,他却亦然矢志不渝。即使当了国家主席,还是坚持要把宝贝儿子送上朝鲜前线。这样的领袖,中国没有过,世界没有过···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烧杀抢虏,让百姓惊恐,让山河破碎的蹂躏。而毛泽东的军队不杀百姓,所到之处打土豪,分田地,受到百姓拥戴。这样爱民的反叛军队,能不成功吗?

他不是用金钱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他用主义和理想便召唤来一支强大的军队。

这是中国历史近千年来最不畏生死的军队,出生入死不为金钱,不为今天,只为信念,只为明天。金钱打造不出这种有信念的军队,打造不出不怕死的军队。

在朝鲜战场,没有飞机,没有坦克,毛泽东的军队就靠不怕死的信念,打败了当今世界上不可一世的美军。从唐朝李世民以后的一千三百年里,中国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比毛泽东的军队更勇敢,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从清朝末年直到到日本侵华,中国军队总是软弱可欺,怕死鬼多,常打败战。几千个英法联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占领首都北京,逼着中国人将外国国旗插遍北京城。几万日军,便可以快速占领大半个中国······是毛泽东的军队,重振了晚清以后中国的军威、国威!从此,中国军队成为世界上最勇敢的军队,中国再不是软弱可欺的中国。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

在他之前的旧中国,由于人口多,土地稀少,而且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每年都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穷人饿死。人均寿命男人只有25岁,女人23岁。是他为穷人分配了土地,解决了穷人的吃饭问题。人均寿命很快就延长到六十岁。毛泽东拯救了成千上万中国人的生命,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国运。他是穷人的的大救星,他是中国的大英雄。

毛泽东不仅战功显赫,文学造诣更是令人惊叹!“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首 创于国共内乱,长江以北大部分为解放区,以南国民党部队仍然负隅顽抗,解放军做出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作战计划,解放长江以南地区,曾鼓励了多少当时的革命部队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三十二年来的斗争和胜利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呀!正是毛泽东正确的领导让中国换了一片新天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惜唐宗宋祖稍逊风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他的文采曾令多少人叹服!他的江山一半是用枪炮打下的,一半则是用文字夺来的。他豪迈,他多情,他无畏······

他用写文章和个人风范统帅军队。多少英雄豪杰,面对这个文人书生俯首称臣,炽胆忠心。

这是大众面前的毛泽东,而生活中的他又是怎样的呢?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毛泽东和李讷江青在一起,当然这时的江青还只是毛泽东的夫人,还不曾登上历史的舞台表演。毛泽东突然把脸转向江青说:“今天没事噢,来玩一下,玩一下。”这是李讷已经孩子气的喊起来:“来玩麻将,玩麻将!”

毛泽东笑了,他很喜欢李讷。李讷小时候,毛泽东回到家里常常抱起她轻拍后背:“娃娃,我的好娃娃!”像所有做父亲的人一样,毛泽东愿意满足女儿的要求。他高兴时总是说:“那好,那好!”

毛泽东没有专门吃饭的饭厅,每次都是卫士用食盒把饭提到卧室或办公室吃。今天搞了四菜一汤,还有辣子、霉豆腐等四碟小菜。炊事员得意的说:“今天我们多了一倍的米!”

饭菜摆上桌,李讷正在毛泽东的卧室同父亲谈话。她委婉地说:“我的饭老是不够吃。菜少,全是盐水煮的,油水还不如大师傅沾光呢,上课肚子老是咕噜咕噜叫。”毛泽东轻声细语地说:“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度难关,要带头,要做宣传,行驶一定会好转,要相信共产党······”他开句玩笑:大师傅掌勺,我也管不了!吃饭的时间到了,毛泽东拉着李讷的手来到饭桌旁。李讷抓起筷子,鼻子伸到热气腾腾的米饭上,他深深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啊,真香呀!”

江青望望女儿,望望毛泽东,想说什么,可是忍住了,只是勉强笑笑,夹一筷子菜放进女儿碗里······

毛泽东眼睛有些湿润,望着女儿:“吃吧,吃吧!”

话音刚落,李讷已经向嘴里扒饭。饭太烫,她咝咝的向外吹热气,吹几下便咽下去,烫出了眼泪。

“吃慢点,找什么急。”毛泽东平静的说,他轻轻地笑着,但笑的越来越有点不自然,似乎嘴唇在哆嗦。江青只是不住的往女儿碗里夹菜,脸色有些苍白,嘴唇依然保持刚才笑的样子,都已是僵僵的了,那望着李讷吃饭似的眼神是一个母亲特有的!

一顿饭吃下来毛泽东和江青几乎都什么都没吃。一桌子的饭菜都是被李讷干掉的····

她可是毛泽东的女儿,谁能相信他会饿成这样! 我们心中的毛泽东总是那么那么的伟大与神圣,却不知道,他也是平时饭都吃不饱的呀!可是他不怕,正如他说的,他最终还是带领着全国人民走向了胜利!

是呀!他是犯过错误,可是人生在世,谁又能不犯错呢?他的伟大怎么能被一个错误否定!

看看他生活的境遇,再想想我们的····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毛泽东给整个中国带来了自信,让整个中国团结一心。他让这个千年帝国的封建割据永远离开,让千年来的民族矛盾彻底化解。他勒紧裤腰带研制的原子弹,让全球华人挺起头来。 他让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主动找上门来示好。他在很牛气的斯大林机面前大声说不。他的人民爱他,他的对手敬重他。他没有敢于小看他的对手,只有敬重他的对手。

这样的人我喜欢! 也许,我对毛泽东了解的还不过多,最近看的书让我了解了生活中的毛泽东。 以前,他的诗作让我精神振奋,他的气质让我彻底折服。 他的书法,唯我独尊,气势如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不人云亦云,对历史从来就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喜欢曹操,喜欢他的文采,喜欢他的豪迈,喜欢他的多智,喜欢他的敢作敢当、他的慧眼识英雄······

看到了毛泽东为曹操翻案,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 的确,毛泽东有曹操的文采,曹操的足智多谋,曹操的豪迈,曹操的敢作敢当······所以,他要为曹操翻案!他认为他这样的英雄才能算得上一代枭雄。多少人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但毛泽东说诸葛亮害了刘备。打不过魏国还要几出歧山,是好逞能的小聪明。

我不敢多说什么,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也许一千个执政者中也有一千个曹操吧!

不管怎样,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他的强有力的影响在全世界亿万男女的心中留下了印记。毛泽东是革命的儿子,是革命的精髓,确实是革命的旋律和传奇,是震动世界的出色的新秩序的最高缔造者。

毛泽东走了,留下了一个新中国。毛泽东,真的走了吗?不!他没!他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将继续指导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命运,一直到太阳永远不再升起。如果仅仅是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他的划时代的功绩,那将有损于对这位非凡人物的纪念。他为中国及其八亿人民做了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毛泽东也是一位崇高的世界领袖。他对当代局势发展的贡献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

今天,全世界都哀悼毛泽东的逝世,但是到明天黎明,都将起来歌唱颂扬他不朽的赞歌。我的思想和感情,像我的同胞一样,极为悲恸沉痛。这位人物的谦虚和幽默,他的光荣和伟大,他的英勇和胜利,将永垂青史。毛泽东的名字将永远是穷人和被压迫者的伟大而正义的事业的同义语,是人类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斗争的光辉象征,是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胜利的标志!

第14篇:毛泽东

法学098xxx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在毛概课上断断续续地看完本片后仍感意犹未尽,后来又回寝室看了一遍,有颇多的感触,一时间有道不出来的感觉,很感性,很零碎,不是很有逻辑很有条理,只是记录下看完后的所思所想。

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前言中这样说到,“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另一位历史学家也说过:“在历史发生的时候,你站在那个点上是看不清的,时间是试金石。当你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事情的必然性,合理性,还有它在整个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我认为在毛主席的英明之处在于能触摸时代脉搏,在乱世中给中国指明方向。在绝大多数人还看不清的时候,他看清了,并领导人民为之奋斗,这就是伟人的伟大之处。

对毛主席最初的印象是在小时候,因为自己家以及很多邻居家的神龛上都挂着毛主席的画像,那时候就感觉这肯定是个很厉害的人。在自己逐渐长大并能够与长辈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听爷爷讲述毛主席,讲述那个逝去的时代,在爷爷的讲述中始终流露出对毛主席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与向往,这一点让我很不解,不管是物质生活条件还是精神文化生活,现在都远远超过从前,爷爷会什么还会怀念那个艰苦、*的年代呢?由此我越发地对毛主席感到神秘和好奇,他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俘获”几代人心。

在之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去了解了一下有关毛主席的书、文章、诗词,比如罗斯·特里尔写的《毛主席传》。对毛主席有了更深层次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会听到一些尖锐的批评,对于这样的批评和职责,一开始在听到会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愤怒,但是冷静下来觉得我不应该愤怒,而是应该用事实来证明他们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是批评不得,而是更应该更理性更客观,毛主席也是鼓励批评的,我还记得这样一段话,毛主席说:“我们有些同志听不得相反的意见,批评不得,这是很不对的。有了错,一定要自我批评,要让人家讲话,让人批评。不负责任,怕负责任,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要十个失败。人总是要讲的,你老虎屁股摸不得吗?偏要摸。”这样看来,毛主席是不怕批评的。但是作为我们这些后来人,没有经历过革命的艰苦就很难了解他们的心理,难以感受他们的切肤之痛,我们这些后来人对待历史应该有钱穆先生所说的“温情与敬意”。我们也应该能想象“在历史发生的时候,你站在那个点上是看不清的”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应该要有一种宽容。

过去了的解毛主席的资料都是文字、图片之类的静态的描述,更多的是毛主席在打仗时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重大历史时刻决策时的英明果敢等形象,绝少有生活场景的描述,在文字中对毛主席的描述也仅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诗人之类的很概念化的东西。在《走进毛主席》的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中大量生活场景和考察的画面,让我了解了另一个视角的毛主席,一个更生活化的毛主席,而不是神龛上的毛主席。了解了他的洒脱、幽默、坚毅,并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影片中的一些场景也深深地打动我。

毛主席离开家乡时,他对父亲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那是怎样一种豪迈,一个17岁的少年背负着梦想出去闯荡,可能那时候的毛主

席也不谁想到他的这个决定足以改变整个中国。

1959年毛主席重回韶山冲时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毛主席三十二年重回故园,父母都已不在,独自面对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已经成为景点的家该是何等的心情啊,是否也会有古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悲凉的感受,这一走一回就是大半个人生。

毛主席在接见尼克松的女儿女婿的时候已经体力不支,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因为腿疾无法起身,只好目送各位代表离场。在这些场景中我看到岁月催人老的无奈和感慨,主席为了人民奔波一生终也将离我们而去。

毛主席的一生是为理想奋斗的一生,在前期,他和一批革命先烈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奋斗,后期一直领导全国人民做一个造天堂(著名学者李敖先生曾经将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和理想描述为“造天堂”)的运动, 由于急于想看到天堂,为了想保住革命成果做了一些急于求成的事,但毛主席的一生始终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

毛主席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从一开始参加革命,到革命的胜利,到建设新中国,毛主席一刻也没有停歇,始终用自己的热情在奋斗,尽管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实现“造天堂”的梦想。

毛主席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亲临战场而不惧,面对危机而不乱,凭着一支笔杆子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总揽全局,作出了“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赢的了农民,谁就回赢得全中国”的英明决断。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

影片中不仅挥洒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视角塑造更加亲切的毛主席,使我这样的普通观众对主席的仰视转为对一个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

第15篇: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前段日子,我观看了一部描写毛泽东的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我看了这一系列关于毛主席的故事,他的“做事果断,善于分析,目光长远,用兵如神”使我一直不能忘怀。想想自己,真是感到惭愧:自己平时做事犹豫决,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一时之快······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哈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像一首诗词那样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我们要真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水,是可以流出去却无法流回来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这句话时间都在提醒我们要刻苦学习。据科学研究:,人在青少年时期大脑最活跃,不论学什么,记得都特别快,而过了这个时期,就恰恰相反,不管怎么努力都比较难赶上去,所以我们应该趁现在加倍努力,只有学得很扎实,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这样祖国就能更加昌盛。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他!

第16篇:毛泽东

《毛泽东传》读后感

国贸10戊 郑思君

1090510539 内容提要:“毛的棕色皮鞋已经需要擦油了,一双纱袜松松地掉到了脚踝上”。毛泽东是一部史,他用他的一生刻画了中国的由衰到盛,中国的历史上永远留着他的闪亮足迹。毛泽东是一本书,他的一生留给大家的是他意气风发地带领全国人民轰轰烈烈闹革命的精彩片段。 正文:

“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一首长征的歌,让我们不禁眼前浮现红军长征的景象,想起毛泽东和蔼慈祥的脸和他为中国、为人民所做的一切贡献。

想要了解一个人,必须先了解他的生活环境,因为那是孕育他性格的地方。韶山,“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中国现代历史拐点上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出生地。一个富有神话色彩故事的小山村,一直处于“世外桃源”的状态,幽静中浸杂着寂寞,默默无闻里又溢出平静祥和。直至清末曾国藩建湘军,留下了“无湘不成军”的说法,这种状态开始变化。在这样一个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尚武精神深深影响到了在这生活的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便是一个印证。

毛泽东的家庭很普通,“严父慈母”是最好的描述。毛泽东曾说,“我斗争的第一个资本家就是我父亲”。他的父亲毛顺生苛刻暴躁甚至专横自私。他经常打骂毛泽东,在别人面前羞辱他,嘲笑他的求知欲,宣称毛泽东“懒惰”且“无用”。他甚至在村民面对粮荒需要粮食的时候,肆意往长沙卖粮食。毛顺生代表的旧中国不平等社会权威让毛泽东深深厌恶,更成为毛泽东叛逆的重要理由。然而“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帐,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也正是父亲的严厉使得毛泽东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对农民的疾苦也深得体会。“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和父亲相反,毛泽东的母亲文其美是旧中国善良女性的化身,也许她对毛泽东的影响没有毛顺生那么强烈、直

接,但她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的接人待物方式促使毛泽东成为一个可亲可近和广大劳动人民有着血肉亲情的伟人。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便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当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时,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正是在那里他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那时他学习的目的已经都是为了寻求救济时危的真理。他说:“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对于中国社会,他的意思是“必须再造”,再造的办法,是由毁而成,“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这为他后来从大乱求大治的想法就已埋下伏笔。如此的雄心壮志,让身为现在大学生的我们更是深感惭愧和敬仰。同样的年龄,毛泽东有的是爱国,惜民,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我们却整日想着自己的利害,想着怎样挥霍自己的青春,而从未考虑过国家正需要我们这些栋梁做更多贡献,更别提付诸行动。

毛泽东曾自称“山大王”,他虽不是农民出身,但却对于农民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很早就意识到了农民阶层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发动农民群众的工作。他爱人民,把人民看成自己的亲人,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毛泽东对劳苦人民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他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由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创办《湘江评论》,创建共产主义组织,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到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当选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特委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到最后的被选为主席,毛泽东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献给了人民。他始终把解救人民,解放中国作为己任,并为之不懈努力,无怨无悔,从不放弃。1934 年10 月开始长征到1935 年1 月粉碎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关于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故事我们从小耳熟能详,其中的艰辛更是不敢体会,至此,不禁想对毛泽东和那些战友们至上最深的敬意。没有他们的不畏艰辛,又何来新中国的解放?又何来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

说毛泽东,不得不提的,还有他的诗。法国前总理富尔曾说过:诗,是了解毛泽东性格的关键之一。著名诗人贺敬之曾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在1936年所作,也是毛泽东诗词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中无一不表现了毛泽东对自己充满信心,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抒发了毛泽东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更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新人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前人,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毛泽东走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对于毛泽东的评价却远未盖棺定论。因为是革命家,无论是他生前还是生后,他有着占人类百分之十左右的敌人,这些人无时不在攻击这位伟大的领袖,他的所有的不好的方面的评价均来自这些阶层。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他在晚年犯的严重错误,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管毛泽东曾经多么伟大,他也只是一个食人间烟火的人,不是神。他始终是一个渴望温暖,偶尔叛逆的儿子;是一个渴望爱情,珍惜亲情的男子;是一个有血有泪,有悲有喜的世人。他只是比我们多了多了一点成就,多了一点抱负,多了一点胸襟。他为这个社会,为中国付出了太多心血,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评论他的是非过错?又岂能因为他的一点瑕疵而否定他的一生。

第17篇: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14-日语-周璐

在毛概课上,我观看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对于毛泽东这个领袖人物,我其实没有很了解。因为高中的时候选择读理科,就是因为历史不是很好,所以对于历史人物就只是知道一个大概,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其实非常感谢有这样的一个机会,重温并且巩固了历史。其实关于毛泽东的说法俯拾皆是,虽然以前我对于他有些了解,也经常听过老一辈对于毛主席的敬仰。但都是浮于表面的一些听闻,并没有产生深刻的印象,更别说发自深省的感悟。虽然只是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把这个影片看完,但是我获得了许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获得了一个较大的思想升华与情感陶冶。

在看了《走进毛泽东》之后,我才知道毛泽东是一个多么有胆有才有勇有智的人。他自己向记者说自己是被逼上梁山的,殊不知梁山上个个是好汉,但是毛主席,他可以穿着睡衣走在群众中,他可以当着来访者的面潇洒地游泳,他所有的只是自然的亲和力。

按照习惯上的说法,他是一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个性独特,使得他在革命的实践中独出一格,不仅开辟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之路,并开创了中国的新时代,创造了不同凡响的人生业绩,也在世界历史上深深刻下了自己的名字。毛主席一路走来离不开他的个性特征、爱好和从小与其他孩子不同,具有远大的志向。

第一个,那就是毛泽东强烈的个性特征。他出身中农,但他从小就显示出与一般孩子迥异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特点,使他走出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他不甘拘束,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反抗私塾里刻板的封建教育,反抗家庭父亲的专制独裁。生活告诉毛泽东:对于不合理的规矩教条,应当敢于反抗,哪怕是自己的父亲,只要他的言行不合理的,就可以大声抗议。只有反抗才可能为自己赢得权利。 正是这反抗精神,使得毛泽东能够逐渐看清当时中国的实际,他意识到,教师的权威也好,父亲的权威也好,实际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具体体现。要改变不合理,必须改变整个旧的制度。毛泽东后来回湖南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的创建工作,组织湖南农民协会,领导中国走上革命征途,最后建立新中国。可以说,正是强烈的反抗意识使毛泽东成为旧制度的掘墓者。 如果没有从小的这种反抗精神,毛泽东怎么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一个个胜利?怎能建立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巨大国家?个性特征特别鲜明的人,往往会成为同辈人中的佼佼者。毛泽东正是这样例证。

其次,毛泽东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从小爱好读书。识字后,就不断地阅读各种书籍。由于博览群书,毛泽东成为学贯中西,思想深邃的渊博学者。“广阔的知识面和人生经验使他无论面对怎样的复杂情况与艰难险境,都能从容应对,同时又保持着对于时局的敏锐的洞察力与反应能力”。《物种起源》《社会文明史》、《共产党宣言》等使毛泽东看见近代西方文明的脉搏,使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而确立了一生的奋斗目标与道路。他还成功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并创立毛泽东思想体系。可以说,阅读已经成为毛泽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毛泽东最大的精神享受。直到他的晚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每况愈下,他仍然以极大的毅力,坚持看书看报,坚持对知识的渴求。由此可见毛泽东是多么的勤学好思,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精神,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无法放弃。毛泽东不仅爱读书,而且善于读书。他一贯反对死读书,而喜欢批判地阅读。这一特点,使毛泽东在阅读时不仅能从书本中吸取有益的理论养分,而且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敏锐的判断力。这是毛泽东的见解总是高出他人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第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从小便立下大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些豪迈壮阔的诗句,无一不表现出毛泽东胸中的大志与不同凡响的恢宏气魄。他自小离开故土,以游学四方的壮志与豪情,用他的思想改变中国的现状。这种博大宽广的胸襟与气度,使得他最终能改天换地,创造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时代。

毛泽东晚年总结自己时说,自己最想做的是一个“教员”,最喜欢的是游泳,最希望的是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最不愿意的是打仗。可是在无意之中这个社会逼迫他做了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吧。时代总是需要英雄的,就看我们自己有没有做英雄的本事!

他曾说也总是说自己原本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或老师,并且在他即将离开政治舞台的时候,也还是对这一理想矢志不渝,教员当不成,他也只是想当个编辑,写写文章啥的。我想,这是毛主席心中的另一个真正的自己,古人言“时势造英雄”,也许,实事早就了“一代天骄”般的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但随着风华渐老,他会想到,自己本是有着那样平凡的一个梦想。

老一辈的革命先烈,为我们现在坐享的这份美好付出了生命,而我们,正是沿着时间的轴线,不断的前行,像他们学习,完善自我。

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像一首诗词那样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我们要真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水,是可以流出去却无法流回来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大脑最活跃,不论学什么,记得都特别快,而过了这个时期,就恰恰相反,不管怎么努力都比较难赶上去,所以我们应该趁现在加倍努力,只有学得很扎实,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这样祖国就能更加昌盛。毛主席他把一生献给了国家,他的生平和事迹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动着我们,我们永远记得他这个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第18篇:毛泽东社会实践报告心得1

社会实践——低碳经济调查报告心得

09市场营销4班第四小组

老师布置了我们大学的第一份暑期社会实践,要求我们全组人员利用暑期的时间来完成。我们全组人员本来打算一齐利用暑假的时间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去完成这份报告。但由于我们组员之间的家乡离得太遥远,而且部分组员要在暑期里打暑期工,参加亚运会志愿者的培训和考小车驾驶驾照等原因,所以全组一齐去调研的计划最终经过三次小组会议一致决定,计划取消。

虽然集体去实地调研的计划不能实行,但我们的作业还是要如期进行,我们最终的方案是通过上网调查一下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城市的资料,找出一两个比较成功的城市做例子,然后每个组员还要在当地做一些与低碳经济发展有关的调查。发放一些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调查问卷,通过数据分析,然后汇总出一份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调查报告。

我在网上收索了大量与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料,说实话,参与了这份调查报告的调研才第一次真真正正地了解到低碳经济的真实面目,以前都只是听说过低碳经济这名字,但从没有去真真正正去了解它的这是定义,它的发展方向和范围方面的知识一点都不了解。直到在网上收索了大量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料才对它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我家乡的大学生联合会今年刚好也响应市团委的号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活动,我身为大联的一份子,也全程投身

于这些活动。活动中,我们首先向当地市民发放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调查问卷,从中得出他们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关心热度,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程度,这些数据对我来说也十分有用,它完全可以被我们课题小组用来做参考。我们还发展我们在校大学生的优势,利用Q群的便利,把我们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调查问卷发放到全国的一些高校的学生群里做调查。最终得到大量数据。除了发放问卷,我们还联合了当地一些企业单位,与他们携手举办了一场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型晚会,让更多的市民关注到低碳经济,让市民更加深刻地了解低碳经济,让市民更多地投身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活动中来。

我们的组员也在他们的当地进行着一些相关发展低碳经济的调查活动,我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通过彼此交流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甜酸苦辣,觉得十分有意义。虽然大家不在同一城市里一起参加实践活动,但我们每天依然通过网络一齐交流,依然让我们感到我们一组同学每天都在一起,一齐努力为我们的第一份暑期实践报告而努力。

第19篇:《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报告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毛泽东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尤其是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即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能够拥有强大的个人魅力,能够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都与他的读书生活息息相关。

在中国近代史上,毛泽东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博览群书,见解独到深刻。毛泽东早在少年读私塾时,就读了《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由此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甚至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没有间断过读书。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认识和了解他的读书生活,无论是对提高自身,还是树立社会风气,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毛泽东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而且生活在一个战乱黑暗的年代,却对书籍有百般热爱。举例来说,在长征路上,张闻天夫人刘英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随中央领导人长征。据刘英讲:那时“毛泽东身体较弱,有时躺在担架上看书。红军到了毛儿盖,没有东西吃,肚子饿,但他读马列书仍不间断,所读的有《反杜林论》、《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有一次,他叫我:刘英,实在饿,炒点麦粒吃吧!他就一边躺着看书,一边从口袋里抓麦粒吃”。在毛泽东晚年的时候,由于他身体不好,视力下降,他也会拿着放大镜看书,实在不行,就会请别人帮他念读。就连他去世前,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还读了7分钟的书。 毛泽东读的书很多,包含有马列、哲学、经济学、历史、中国文学、自然科学等等著作。在马列著作方面,如《两个策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等等是毛泽东最喜欢的,尤其是对列宁的著作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些书中都包含有论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民主革命和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对中国革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在这些书籍上下功夫读懂读透,这也为他在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纠正右倾、左倾等错误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存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毛泽东在次基础之上,发展创新,他的很多思想理论即源于他读过的书本,又高于他读过的书本,结合中国本身实际情况,创造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哲学和经济学方面,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方法论》、《辩证唯物理论教程》、《资本论》等等,通过阅读哲学理论,使得他的知识面更宽,学问更加渊博,能够更加辩证的看待问题,以矛盾为例,他写道:矛盾之中,“究竟那一方是主导的呢?主要看过程发展之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来规定。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时期中,资产阶级是主导方面,但到革命前夜时期及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就转化为主导方面了”,“在中日对抗的局面中,中国的因素正在由次要地位向主要地位转变中”;矛盾的主导方面,“凭过程发展至一定阶段中,斗争双方的力量如何而定。主导与非主导是互相转变的”。这些都为指导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不但对文学、哲学感兴趣,对自然科学也有一定的涉猎。他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兴趣较大,关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晚年还接见了杨振宁、李政道等物理学家。 毛泽东读书涉猎广泛,思考深入,这些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但毛泽东读书结合社会,注重实践的特质,则更值得每个读书人借鉴的,这对于我们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提倡向社会学习,做实际考察,认为社会是一本无字书,他在早年求学时,就邀同学利用暑假,去长沙以及洞庭湖周边多西县的农村考察。这种精神使得他非常注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认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他曾经也说过:“自古以来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从学堂里学来的。孔夫子的孔夫子主义,不是从学堂里学到的,是后来在鲁国做官的时候才有的。孙中山先生也是一样,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并没有三民主义,他的三民主义是出

了学校之后才有的,是在学校外面的“大学”里学的。马克思的学问也不是在学校的书本里学到的,他在学校里并没有学马克思主义。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学校外面学到的,是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的。他经历了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看到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打仗,考察过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看了许多书,写了许多书,才产生马克思主义。”结合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他的这些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之后,我深深地被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拼搏精神感动,更是被毛主席的读书精神所折服,毛泽东在战乱的年代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博览群书,领悟真谛,掌握方法,并不断发展创新,而反观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不少的人变得浮躁,少了一份对真理的追求,缺了一份对书籍的热爱,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网络新闻、游戏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刻反考。毛泽东的读书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少的,尤其是在实践方面,我们现在很多人的读书停留在书本之上,没有深入到社会现实,更不提创新发展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让我们认识和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渊博知识和高超智慧,但更要的是,他为我们真正去读书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应该更加刻苦博学、思考创新以及注重实践。

第20篇:《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书报告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书报告

自小便是听着毛主席的故事长大的,可是故事的背后,关于毛主席的读书生活却一直不甚了解。今次,在老师的推荐了,我读完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这本书,除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外,更重要的是难以言尽的收获。难以将读后感一一描述,因为很多的收获还蕴含在今后的实践中,在此仅能将自己的主观感想和思考表述出来。总的来讲,读完这本书以后,对毛主席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感受最深,因此想分别阐述一下;最后,通过这本书,我对自己今后的读书、学习亦有一些思考和收获,因此,也想谈谈。

一、读书态度

毛主席酷爱读书,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他从幼年读书开始,直到生命结束的前一天依然在读书。他读书有几个特点:其一是博览群书,他不仅读马列著作、自然科学著作、逻辑学著作、政治经济学著作、鲁迅著作、中国古籍、报刊杂志,还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几乎无所不包;其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读书,例如他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是因为他认定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能够救中国的革命真理。但他并不唯书,他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

在当今社会,拥有丰富的书籍资源和便利的读书条件,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愿意读书、喜欢读书呢?现代人太浮躁,功利性太强,不想读书的借口无非就是对相关书籍没兴趣以及认为读这种书没有用。毛主席这种嗜书如命、求知若渴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好好学习。

五十多年前,毛主席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他还常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这些话语,都是智者的警句,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没有知识,迟早都会被社会淘汰。

只有博览群书,不断学习进取,才能乘风破浪、逆流而上。

二、读书方法

相比毛主席读书的态度,他的读书方法尤其令人津津乐道。毛主席读书的方法是用批判的方法,而不是用教条主义的方法。他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读书有“四多”的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个“四多”正是反映了毛主席酷爱读书而又不迷信书本,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他的读书方法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阅读的时候,常常用笔在书上圈圈画画,一边读,一边画,文章读完了,书上也画满了直线、曲线、圈圈、点点、三角、问号等等多种符号和标志;同时还留下一些简明的批语。

这种读书方法对我们而言,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因为,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考试,相应的,读书的方法也就是死记硬背和沉迷题海战术。可是,这种读书方法、学习之道,根本培养不出真正有思想的大家,因为他们只会照搬书本,而缺乏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马上从思想的禁锢当中解脱出来,用批判而不是教条主义的方法去读书,采用“四多”的方法去读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养成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思想的文化人。

毛主席读书方法的另一大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他始终信奉理论不能脱离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因此,他自己除了读有字的书外,也读无字的书,即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读书方法效果是显著的,例如毛主席一生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于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同样,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读书方法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我们当中很多人是“纯理论家”,只注重研究书本知识,而不走进实践当中去检验。就拿身边的研究生来说吧,很多人研究的课题无论是仿真结果或是理论结果都很正确,但是一旦放到实践当中去检验,就漏洞百出或者根本行不通。因此,我们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真理,创造价值。

三、学习感想

读完《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这本书后,我对自己的读书生活亦有一些反思和感想。例如,我自己英语基础不好,也对学英语缺乏兴趣,所以一直不愿意读英文方面的书籍,可是读完这本书以后,发现毛主席学生时代也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借口,而是设法弥补由于这种偏颇而造成的知识结构的缺陷,所以读书的目的在于完善自身而不仅仅是基于兴趣爱好。

另外,我发现自己读书的习惯是会画出重点,但缺乏批判性的思考。所以,造成自己读书的效率虽高,但自己的独立思考太少,得到的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总结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在今后的读书生活中,我一定要加强批判性思考和追根究底的意识。

最后,虽然自己也知道凡事要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可能是社会历练太少,经验也不足,很多的问题往往也只从理论出发去寻求答案,这也是我之前读书生活的一大陋习吧。现在,我更加明确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今后我一定会更多的去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总的来说,读完《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这本书后,我自己还是感觉受益匪浅的。因为,它让我明确了真正的读书态度以及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在我今后的读书生活乃至走进工作岗位以后,我相信这种收获依然会指导着我前进。

毛泽东调研报告
《毛泽东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