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参与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09 08:37:54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深入发动和引导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妇女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县妇联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和走访等形式就我县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妇女参与文化建设成效愈来愈显现

**是文化大县,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特产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各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县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围绕文化富民、文化提质、文化兴乡这一主线,群众文化发展呈现出“政府主导、协会配合、全民参与”的全新格局。我县先后获得“全省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尤其是我县九溪乡文化现象得到省、市的高度关注,该乡先后荣获全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和全国“群众文化体育先进乡镇”等光荣称号。2012年1月8日,央视《新闻联播》还以“湖南常德草根剧团唱响农村舞台”为题报道了九溪群众文化活动经验。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全县人民积极支持配合县委县政府实施“文化强县”努力奋斗的结果。其中,更少不了我县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辛勤付出。

1、妇女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性越来越强。近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县妇女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商业意识均得到了大幅提高。妇女群众广泛参与到业余爱好性的和专业性的各类文化活动中来。我县每个乡镇均有1支以上的广场舞健身团队,参与者均为女性;每个乡镇均有1个以上民间演出艺术团,参与者女性占到50%以上;每个乡镇均有3支以上民间演出管乐队,参与者女性占到80%以上。如我县双溪口乡有民间演出艺术团1个,演员12人,其中有女演员6人,占总人数的50%;民间演出管乐队5个,演奏人员40人,均为女性;有广场舞健身团队1个,成员50人,成员均为女性。我县盘塘镇有7个村(居)有妇女自发组织的演出团队,全镇共9支文化团体,其中,5支以演出为目的,每年承接演出近300场次,4支为民间自发的健身团队,几乎天天进行健身锻炼,全镇共有122名农村妇女直接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我县九溪乡目前共有戏剧、歌舞、管乐、健身、民俗等专业艺术协会5个,政府认可的有演出资质的艺术团体26支,专业从艺人员772人,其中女性145人。基本形成了集戏剧、歌舞、管乐、民俗、健身等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演出格局。除板龙灯舞、傩戏等必须男子参与的专业队伍外,其他各类文艺团体中都有女性成员,其中8个团体的负责人为女性,5个团队的成员全部为女性。而且全部772名从业人员中,板龙灯这种需要上百人参加的团队3个就有500名成员,其他272位演艺人员中,女性145名,占了53.4%的比重。就连我县地处偏远山区的观音寺镇境内都有各类文艺队伍12支,其中90%的队员为女性。同样,我县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黄石镇也有2个女子文艺团体,每支团体都有约30名女性。

2、妇女参与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事实上,我县妇女对文化生活是长期热爱并积极主动参与的,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一是台上唱主角。我县太极拳协会成员75%以上是女性,我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文明礼仪宣讲团的8名宣讲成员其中女成员占7名,县乡跳广场舞的群众几乎全部都是女性。二是领办挑大梁。我县第一个“心灵之家”心理援助志愿者协会创建人是女性。我县关心下一代网站创建人也是女性。我县九溪乡文艺团体中,神龙、黑豹、小白杨艺术团,龙凤、凤鸣、小梨园剧团都是远近闻名的艺术团体。其中凤鸣汉剧团、小梨园艺术团的团长为女性,其他4个团体的负责人虽然是男性,但在文艺表演中以女性表演为主。例如黑豹、小白杨、龙凤这三个团的创始人均为女性,后来发展壮大了才交予丈夫管理。三是创作有热情。电影《女儿船》具有细腻的女性风格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该影片的拍摄场地就在我县的风景区桃花源和夷望溪,贯穿该片的音乐与主题歌均为常德丝弦,很好地展现了桃花源里淳朴的乡音乡情,《女儿船》的原作者、导演和主演全部都是**籍女性。我县观音寺镇文化建设带头人江淑珍牵头创建的观音寺鼓乐艺术团,一直致力于自主创作,推陈出新。她们编的节目有相声、小品、有快板、三句半、顺口溜等多种类型。江淑珍本人结合党委政府工作,创作了弹词《十唱党的政策好》、快板《坚持科学发展观我真面貌大改观》、快板《三句半》、群口相声《十条规定促转变》、常德丝弦《观音寺镇是我家安全卫生靠大家》《我们的好村官》、表演唱《计划生育》《地球妈妈,我爱你》、《和谐之歌》等优秀作品,现已汇编在《观音寺之声》一书中出版。同时艺术团成员还贴近群众喜好,根据当地文化,创作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节目,如劝婆媳、劝妯娌、劝邻里等,深受群众喜爱。

3、妇女参与文化建设获得的成果越来越多。我县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积极踊跃,成果也颇为丰硕。2012年常德市抽调全市100个民间剧团进行节目展演即“百团大赛”。我县作为文化大县选出15个民间团体参加了此次大赛,我县着名傩戏--《姜女晒衣》等作品博得了观众阵阵喝彩,小戏《喜主任说媒》、民俗表演《婚礼民俗风》、小品《良心帐》民间舞蹈《虾趣》和《快乐的九子鞭》等作品获得了“精品节目”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我县妇女群众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舞蹈《咏荷》的表演者燕昊、歌伴舞《春天的苞蕾》的表演者李婧等女演员获得新人奖。2012年8月5日,我县明月山村广场舞队艾舞队、星德福山广场舞队和创维健身舞队,代表我县参加《舞味俱全》全省广场舞大赛常德赛区预赛,明月山村广场舞队艾舞队荣获常德赛区预赛金奖,直接晋级省广场舞大赛决赛,获金杯一个;星德福山广场舞队和创维健身舞队获优胜奖。2012年8月19日,我县女民歌手李靖代表我县参加由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湖南省群众文化学会、湖南卫视国际频道、永州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中国共产党宁远县委、宁远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2年首届中国九嶷山民歌节暨第三届中国九嶷山旅游小姐选拔赛,李靖凭借较高的演唱技巧和各方面的出色表现一路过关斩将,获得银奖。近些年来,我县“女子太极”队队员也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相关赛事并屡次获奖。

二、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文化惠民,文化强县”为宗旨,切实提升我县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努力促进我县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我县妇女参与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我县根据国家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先后完成了5个乡镇示范性文化站、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96家农家书屋的建设。如今,全县50%以上的村有文化活动室、电子信息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文化休闲场所。全县所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均实行了免费开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为更好地丰富妇女群众娱乐休闲生活,我县九溪乡政府耗资20万元安装了整套健身器材。据悉,每天傍晚,都有上百的妇女群众自发地来到农民文化宫前坪跳广场舞、打乒乓球、打羽毛球、健身、散步休闲,妇女群众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提高。2011年,我县盘塘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建设占地300平方米的镇中心文化站,并准备逐步实现购置乐器、图书等器材,建成后的镇综合文化站将成为集休闲、娱乐、学习为一体的全镇文化中心,妇女群众可以尽情享受这一文化资源。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三送下乡活动常抓常新,2011年送戏下乡151场,送电影下乡10416场,全县妇女群众看电影人数达104万人次。送图书下乡6万多册。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实现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

3、文化活动异彩纷呈。2011年举办了“仙境和韵”春节晚会、迎新年民间文艺大展演、“益丰大舞台。快乐老人”第三届社区才艺展演、“红歌颂党恩”歌咏晚会、第七届农民艺术节、2012年举办了常桃路统筹示范带庆“三八”巾帼风采展、**县首届民间文艺汇演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另外还在文昌阁文化广场、纺城广场等地举办了音乐会、书画作品展、文艺演出等广场文化活动。全县妇女群众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风貌更加昂扬。

三、妇女参与文化建设进程中的薄弱环节与制约因素

(一)薄弱环节

1、精神文化生活情趣不高。从调查反馈情况看,部分妇女群众参加的业余活动以散步、串门聊天、听广播看电视、陪家人为主,其他方面业余爱好参与较少,收看的电视节目主要集中在电视剧和娱乐消遣打发时光类节目,缺乏具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妇女平常有读书看报习惯的只占10%左右,有些活动从未参加过得人数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如绘画、弹琴、旅游、书法类从来不参加的达到90%,集邮收藏类从不参加的达到95%。

2、参与文化建设主体意识不强。大部分年轻有文化的女性多数在外务工,社会、家庭对妇女参与文化活动的认识还有偏见,造成部分妇女文艺骨干不敢或不愿参与文艺活动。妇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特别是集体性文化活动少。从调查反馈情况看,有组织的村级集体文化活动非常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乡镇,在妇女文化建设中,妇女群众存在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希望政府大包大揽,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内涵丰富,格调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

3、各相关部门加以引导和培植不多。妇女文化活动缺“送”文化、“扶”文化、“植”文化长效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送到农民家门口的太少,有关妇女文化建设的内容就更少。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风格清新纯朴的文艺节目缺少编导扶持。妇女文化人才,特别是创作人才,文化骨干队伍缺乏培养。

4、流动面窄且创新不够。文艺团队演出流动区域不大,主要集中在本乡及周边乡镇流动演出。艺术表演团体基本不外出联系演出业务,主要靠顾客上门约请,演出时间一般都集中在节假日、婚丧庆典等活动期间。文化活动多为商业演出,公益活动很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多为有偿商业演出,每人每场演出收入在100元--300元不等,每个团队每年商业演出50--120场,每人每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的艺术水平还不是很高,女演员一般为初、高中毕业,没有经过专业的艺术培训,多是从自娱自乐干起,演出内容多为仿、学、套,作品创作,艺术创新甚为稀有。

(二)制约因素

1、受制于思想观念的制约。一是受传统观念束缚,部分妇女不愿到公众场所参加活动,认为扭腰、唱歌跳舞是年轻人的事,每天家里家外的劳动就是一种锻炼,作为家庭妇女还需要什么文化知识?读书、看报有什么用?会带孩子、理家务就行了。二是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普遍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务工,让部分农村妇女长期留守在家中,整天围着家务和农活、老人和孩子转,无暇去参与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2、受制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从所调查的村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村村落分布比较分散,一个村一处健身场所,一间文化书屋,一个阅报栏根本无法满足分散居住的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3、受制于农村妇女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自我意识淡薄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业余生活时间大多选择易于组织,随意性较大的串门、聊天、逛街、打牌等活动。

4、受制于专业人才缺乏。文化站人员在编不在岗,形同虚设,再加上各项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形成了农村文化工作内容缺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以产生吸引力。从农村层面看,文化专业人才奇缺,出现断层和老化现象,即使有几位文艺爱好者,其生存和发展也比较困难。

四、进一步推动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妇女的文化素质决定民族的未来,没有妇女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全面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妇女的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和社会应为女性参与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供更多的鼓励与支持。

1、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增加妇女文化底蕴的积累。妇女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状况决定了其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随着国家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的落实,目前我县农村6-16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女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16周岁以上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女性人数较往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但仍有一部分因家庭贫困而不能进一步接受高中或高中以上的教育。各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农村贫困女生的救助工作,为提高新一代女性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奠定基础。

2、统筹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提供妇女参与文化活动的阵地。现阶段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与当地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活动经费紧缺等密切相关。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备有助于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应继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完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为丰富农村妇女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农村妇女的基本文化权益。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合理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统筹阵地建设,开辟村与村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交流新渠道,在中心村建文化设施和文化场地,实现阵地共享。

3、加强骨干人才队伍的建设,搞好妇女文艺队伍的传帮带。重点培养农村的文艺骨干,通过他们引领农村妇女参与健康文化,通过身边的典型的人和事来激发妇女群众参与的热情和兴趣。重视发现和培养妇女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不断壮大民间妇女文化工作队伍,要定期举行文艺人才培训班,搞好文艺队伍的传帮带。

4、整合社会文化资源送“文化下乡”,激活妇女的文化意识。一是建议文化、教育等部门在农闲和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根据农民需要组织文化团体下乡演出,编排贴近农民生活实际的节目,让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主导精神的教育,促进农村妇女文化品位、道德情操的提升。二是加强与驻乡镇、驻村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驻乡村单位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人力、物力优势,通过联谊活动的经常开展,带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三是充分挖掘本村民间文化资源,努力将农民由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者。组建文艺宣传队,在专业文艺团体的指导下,把党的理论、政策等编成小段子,以说、唱、演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让广大妇女群众从中得到娱乐,受到教育。

5、依托“妇女之家”平台,提升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的理念和能力。加强妇女之家阵地建设,基层妇联组织要把妇女之家建成宣传政策的阵地、传播知识的课堂、传递信息的纽带、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窗口、展示妇女风采的平台。依托妇女之家图书室、活动室等阵地,组织妇女学习法律、科技、文化、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知识,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网络培训,组织现场观摩等方式,更新广大妇女文化知识,号召农村妇女争做学习型、创新型新女性。一是弘扬时代女性精神。引导广大妇女做“四自”精神的自觉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示范引领者。大力宣扬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先进妇女典型事迹,激励广大妇女群众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提高素质。坚决抵制贬损女性人格、歪曲女性形象等歧视妇女的腐朽落后观念和不良社会现象。鼓励创作正确反映妇女地位、作用和贡献,讴歌妇女“四自”精神的优秀的文艺作品,促进形成有利于妇女全面发展、平等发展、文明向上的文化环境。二是抓好组织和引导。结合农村妇女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组织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引导广大农村妇女自觉践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是带领广大妇女群众主动参与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巾帼文明健身骨干培训、组织妇女踊跃参与唱戏和听戏,传承国粹,鼓励妇女养成到农家书屋借阅书籍的习惯,到免费开放服务场所参加健身等文化活动。其次是引导妇女在参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实是求是的积极献计献策,提出改进意见,以便于基层妇联组织及时有效地加以改进。最后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妇女群众健康意识和商业意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6、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顺应广大妇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组织妇女群众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以活动吸引妇女,凝聚妇女,不断提升“家”的形象,拓展“家”的功能,扩大“家”的影响,让妇女在参与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一是广泛开展节庆活动、刺绣活动、广场活动、知识竞赛、文体竞赛充实妇女群众的精神生活。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和谐家庭、环保家庭等各类特色评选表彰等活动,以家庭的文明和谐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二是从女性角色为着力点,引导组织农村妇女利用空余时间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共同绿化、美化、亮化人居环境。三是大力开展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主旨的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在爱心帮扶、文化宣传、生态保护、心理调适、关爱空巢老人中的作用。

推荐第2篇: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革调研报告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推助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革,进一步加快临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临朐县第八期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的有关要求,笔者针对近几年来临朐农业综合开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革等问题,利用安排的社会实践机会,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前期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市场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加快全县荒山治理开发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县委、县政府在坚持荒山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荒山治理开发推向市场,对部分荒山使用权实行拍卖、租赁招商,并于XX年7月27日由县政府组织在潍坊召开临朐县荒山使用权租赁及招商项目新闻发布会,重点推出了九山、大关、石家河、冶源、龙岗、五井、卧龙、辛寨、上林、营子等10个乡镇52宗2.09万亩荒山进行租赁。会上济南、潍坊、淄博、寿光等7家商客同临朐签订了荒山开发协议,面积达9950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拍卖、租赁面积已达3.8万亩,参与治理开发的客商多达数十家。新的开发机制,掀起了新一轮荒山开发热潮,为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及乡村产业发展投入机制特别是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创新提供了经验。

香炉山小流域位于临朐县寺头镇东南部砂山区,总面积19950亩,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山区开发建设、资源条件以拍卖、租赁荒山经营为突破口,狠抓山区综合开发建设,兴建林果基地,发展生态有机农业,走出了一条依山招商,以项目招商,以招商促山区开发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仅两年的时间,租赁开发面积7200亩,香炉山优质有机果品基地已初具规模,并对全乡经济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作用。吸引来大量内、外地资金从事果品开发、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在香炉山流域,沂源客商任明海投资1200万元建成1500亩的香炉子山优质果品基地,潍坊市客商投资800万元建成500亩的优质果品基地。石家河村民聂西强、王曰中也承包了450亩荒山发展优质果品。

(二)项目引导,鼓励群众自主投入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新农村建设不能光指望上级补贴,不能一味等部门扶持,必须要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共建美好家园。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一些非盈利性项目,我们采取以项目引导、鼓励群众投入的形式,即由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优势,由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予补助奖励,项目建设与群众投入相结合,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XX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充分总结十余年农业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立足山丘区实际,坚持“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走出了一条“规模开发、连片治理、科学投入、建管并重”的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XX以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涉及龙岗、柳山、寺头、九山、五井、大关等6镇,110个行政村,90512人。完成总投资514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112万元,群众社会自筹投入达到1028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XX年以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改造中低产田75000亩,新修水平梯田38000亩,改良土壤35000亩,新修复修道路252.48公里,新修复修各项水利工程685处,铺设管道238千米。项目区新增灌面积43200亩,改善灌面积9500亩,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排除了障碍因素,改善了灌溉条件,节约了水资源,使项目区基本建成了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稳产示范区。二是促进了粮食及经济作物稳定增产。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粮食及经济作物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配套等农艺措施的落实,更进一步挖掘了增产潜力,产量大幅度提高。年新增粮食986.43万公斤,年新增种植业产值7631.2万元。三是生态效益显著。项目实施后,绿化道路224.6公里,栽植行道树46.3万株,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44700亩;造防护林1.14万亩,疏林补植3.42万亩,发展经济林1.67万亩,项目区林木覆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9万亩,年新增蓄水426.32万方,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59.52万吨,同时,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排水有沟,蓄水有池,护坡有林,泥不下山,水不乱流,减轻了水土流失危害,增强了土壤保水、保土、保肥能力,能排能灌,旱涝保收,保护了水土,涵养了水分,美化了环境,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逐步步入了良性循环,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民“粮增产、钱增收”的目标。

(三)培植产业,吸引金融资本投入

临朐县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大棚果、奶牛、肉鸭和黄烟“四大产业”,以建设“全国大棚果生产第一县”、全国优质奶源基地、全国肉鸭生产大县为目标,不断扩大规模,提高产量,进一步打响临朐农业品牌,特别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财政贴息项目的实施,金融资本的加入,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临朐农业产业化膨胀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XX年以来临朐康宝蜂业有限公司、龙门渔业有限公司、山东广华经贸有限公司、山东中盛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临朐龙泰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蜂产品深加工、特色淡水鱼、商品猪、标准化肉鸭养殖、速冻果蔬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项目总投资4094.3万元,其中财政投资5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546.3万元,银行贷款1998万元,财政贴息111.45万元。可实现年加工蜜蜂产品548吨、商品猪8000头、肉鸭300万只、10000吨速冻果蔬、90吨特色淡水鱼,实现年新增产值12323.08万元,实现利税1634.46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民23740户,年带动农民增加收入16726.93万元。培植扶壮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快速膨胀,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规划及加快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企业有欲望、农民有期盼,关键是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结合临朐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提出“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规划任务和三点建议:

(一)“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规划任务

“十二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使其全部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水利措施:新建扬水站41座,复修2座,新打机井、大口井166眼,复修配套24眼,架设输变电线路70km,变压器27台,衬砌渠道2.744km,埋地下管道193.21km,修蓄水池49座,渠系建筑物1159座。林业措施:路边植树184km,24.5万株;片林造林900亩,植树8.98万株。农业措施:改良土壤1.925万亩,新修机耕路109.0km,复修75.0km。科技推广措施:技术培训2.0万人次。土地治理规划总投资1290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320万元。其中,中低产田改造投资514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4820万元),投资中,水利措施投资3422万元,农业措施1357万元,林业措施175万元,科技措施22万元,其他措施168万元。灌区节水配套投资7762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500万元),投资中水利措施6457万元,其他措施1305万元。

临朐县“十二五”期间规划扶持建设14个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其中财政补贴项目10个,贷款贴息项目4个,涉及8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总投资14315.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100万元,地方财政投资550万元,自筹资金5075.8万元,银行贷款7590万元。财政补贴项目总投资5285.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100万元,地方财政投资550万元,自筹资金3635.8万元。贷款贴息项目总投资903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1440万元,银行贷款7590万元。

(二)几点建议

1、研究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和3万亿以上的投入,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民间资本正跃跃欲试。但巨大的市场空间只是提供了可能的商机,只有来自政策层面的多重支持,民营资本才能放心、全心地投入新农村建设。因此,建议尽快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涉农领域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放开新农村建设项目领域。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基础设施,目前部分领域由国有企业在垄断经营,对民间资本没有完全放开。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还有一定限制障碍,存在一个“玻璃门”现象,看得见里面,门好象也没关,但就是进不去。引进民营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排除行业准入障碍,使民营企业可以投资任何一个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以便解决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二是要给予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资本相应的税费减免和照顾政策。首先,应给予有关税费减免政策。目前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涉及到建安税等政策性问题。建议对社会资金兴办各类公益事业,要给予减免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政策。其次,要给予政策倾斜。对村、企结对帮扶、贡献较大的企业,要相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尽可能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产业补贴等方面给予照顾,以调动企业经营者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再次,要给予优质服务。要为新农村建设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为项目的登记注册、办证办照给予优质快速的服务。

三是制定引进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奖励政策。奖励是最实际的激励手段。要象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一样,给予引进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有功人员和单位相应的物质、政治和精神奖励。比如可以采取将干部提拔任用和年终绩效工资考核与引资情况挂钩,激励干部引进社会资金。

2、充分发挥金融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撬动作用。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上世纪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大规模撤并农村网点,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农村信贷业务大幅萎缩。银行为了保证信贷安全,收缩信用贷款,推行抵押贷款,提高信贷门槛,而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自身又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导致农村信贷越来越难、越来越少。从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难,固定资产贷款更难。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大中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村经济“失血”严重。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想投入新农村建设,但即使有好的经营项目,也由于缺少金融贷款支持,“冷手抓不了热馒头,眼馋却下不了手。”因此,建议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前,国家加快扩大内需的方针确定并实施,金融信贷政策也已经放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在县域农村布局设点,发展村镇银行,创新农村金融贷款担保抵押方式,为社会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3、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债务居高难下,是当前农村普遍现象。债台高筑的现象严重制约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影响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新农村建设显得力不从心。加快新农村建设,要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村级稳定的可持续投入机制。一是走以地生财的路子。城郊村要大力探索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

二、三产业设施,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增强集体收入。偏远村可对村集体所有的沟渠、坡地等土地资源,实行村集体单独开发或吸引其它资金参股开发,以此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走盘活资产的路子。对村集体闲置的厂房、废弃的学校、倒闭的村办企业旧址等闲置资产,采取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盘活,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走服务创收的路子。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有偿社会化服务,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适当收取服务费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推荐第3篇: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深入发动和引导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妇女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县妇联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和走访等形式就我县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深

入调研。

一、妇女参与文化建设成效愈来愈显现

**是文化大县,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特产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各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县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围绕文化富民、文化提质、文化兴乡这一主线,群众文化发展呈现出“政府主导、协会配合、全民参与”的全新格局。我县先后获得“全省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尤其是我县九溪乡文化现象得到省、市的高度关注,该乡先后荣获全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和全国“群众文化体育先进乡镇”等光荣称号。2012年1月8日,央视《新闻联播》还以“湖南常德草根剧团唱响农村舞台”为题报道了九溪群众文化活动经验。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全县人民积极支持配合县委县政府实施“文化强县”努力奋斗的结果。其中,更少不了我县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辛勤付出。

1、妇女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性越来越强。近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县妇女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商业意识均得到了大幅提高。妇女群众广泛参与到业余爱好性的和专业性的各类文化活动中来。我县每个乡镇均有1支以上的广场舞健身团队,参与者均为女性;每个乡镇均有1个以上民间演出艺术团,参与者女性占到50%以上;每个乡镇均有3支以上民间演出管乐队,参与者女性占到80%以上。如我县双溪口乡有民间演出艺术团1个,演员12人,其中有女演员6人,占总人数的50%;民间演出管乐队5个,演奏人员40人,均为女性;有广场舞健身团队1个,成员50人,成员均为女性。我县盘塘镇有7个村(居)有妇女自发组织的演出团队,全镇共9支文化团体,其中,5支以演出为目的,每年承接演出近300场次,4支为民间自发的健身团队,几乎天天进行健身锻炼,全镇共有122名农村妇女直接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我县九溪乡目前共有戏剧、歌舞、管乐、健身、民俗等专业艺术协会5个,政府认可的有演出资质的艺术团体26支,专业从艺人员772人,其中女性145人。基本形成了集戏剧、歌舞、管乐、民俗、健身等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演出格局。除板龙灯舞、傩戏等必须男子参与的专业队伍外,其他各类文艺团体中都有女性成员,其中8个团体的负责人为女性,5个团队的成员全部为女性。而且全部772名从业人员中,板龙灯这种需要上百人参加的团队3个就有500名成员,其他272位演艺人员中,女性145名,占了53.4%的比重。就连我县地处偏远山区的观音寺镇境内都有各类文艺队伍12支,其中90%的队员为女性。同样,我县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黄石镇也有2个女子文艺团体,每支团体都有约30名女性。

2、妇女参与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事实上,我县妇女对文化生活是长期热爱并积极主动参与的,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一是台上唱主角。我县太极拳协会成员75%以上是女性,我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文明礼仪宣讲团的8名宣讲成员其中女成员占7名,县乡跳广场舞的群众几乎全部都是女性。二是领办挑大梁。我县第一个“心灵之家”心理援助志愿者协会创建人是女性。我县关心下一代网站创建人也是女性。我县九溪乡文艺团体中,神龙、黑豹、小白杨艺术团,龙凤、凤鸣、小梨园剧团都是远近闻名的艺术团体。其中凤鸣汉剧团、小梨园艺术团的团长为女性,其他4个团体的负责人虽然是男性,但在文艺表演中以女性表演为主。例如黑豹、小白杨、龙凤这三个团的创始人均为女性,后来发展壮大了才交予丈夫管理。三是创作有热情。电影《女儿船》具有细腻的女性风格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该影片的拍摄场地就在我县的风景区桃花源和夷望溪,贯穿该片的音乐与主题歌均为常德丝弦,很好地展现了桃花源里淳朴的乡音乡情,《女儿船》的原作者、导演和主演全部都是**籍女性。我县观音寺镇文化建设带头人江淑珍牵头创建的观音寺鼓乐艺术团,一直致力于自主创作,推陈出新。她们编的节目有相声、小品、有快板、三句半、顺口溜等多种类型。江淑珍本人结合党委政府工作,创作了弹词《十唱党的政策好》、快板《坚持科学发展观我真面貌大改观》、快板《三句半》、群口相声《十条规定促转变》、常德丝弦《观音寺镇是我家安全卫生靠大家》《我们的好村官》、表演唱《计划生育》《地球妈妈,我爱你》、《和谐之歌》等优秀作品,现已汇编在《观音寺之声》一书中出版。同时艺术团成员还贴近群众喜好,根据当地文化,创作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节目,如劝婆媳、劝妯娌、劝邻里等,深受群众喜爱。

推荐第4篇:关于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调研报告

关于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调研报告

摘要: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与法官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互补,促进了司法公正,也实现了案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近年来,随着法院受理案件的不断增多,各类新型案件大量增加,在案件的执行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执行难”成为社会现实,为了更好的实现案件执行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我国部分地区正在尝试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人民陪审员制度还在逐步探索和完善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我国现有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人民陪审员能否参与执行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司法实践中探索研究。本文就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案件类型,以及人民陪审员在执行中的职权、职责及程序进行了调查和论述。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执行难;参与执行

前 言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诉讼制度,经过多年的选任培养和司法实践,特别是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以来,不论在刑事审判领域还是在民商、行政审判领域,人民陪审员在保障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民主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监督支持法院工作,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也是

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提高了审判透明度、加强了对审判的监督,对于法官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树立司法权威、增强社会效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近年来,法院受案日益增多和复杂,案件的执行难度加大,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一些群体性案件及涉信案件难以执行,处理不好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加强对执行工作的监督,增加案件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人民陪审员在审判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是否可以让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中来,发挥其优势,更好地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但是我国法律没有的规定,如何具体操作也是个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近年来,部分地区不断的进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重庆市高院还出台了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必要性及意义

法院执行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执行难已成为阻碍法院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障碍,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研究和解决法院执行难的问题,切实保障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现如今,法院在案件的执行过程中还是依靠传统的思想

和方法,案件很难执行,甚至会引发新的矛盾和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和探索新的执行理念和方法。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实施多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应当吸取人民陪审员在审判阶段的经验,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优势,让人民陪审员参与到执行中来,促进案件更好的执行。

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对执行机制的完善、执行公正的实现、执行效果的提升以及执行环境的优化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执行权力制约机制的进一步科学化。执行中,陪审员以社会普通成员的眼光零距离审视和评价法官在执行过程中各种执行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

2、有助于促进执行质量的提高。陪审员参与执行,扩大了知情权范围,保证了执行公开;认定事实过程中,可以帮助执行法官以普通民众的良知去判断事实,这种判断往往更能反映社会的普遍正义,更符合社会对法律的期待。

3、有利于提升执行工作的效果和法院公信力。由于执行工作面对的是当事人间利益的直接对抗,矛盾非常容易激化。让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陪审制度在司法审判中表达民意、反映民声的渠道作用,促使法官在执行中能够更多关注民生和民意,注意执行方法;另一方面

由于人民陪审员社会普通成员的特殊身份,其中立性和亲和力使他们出面与当事人进行释法说理,更有利于价值沟通。

4、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法律宣传和教育。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可以将参与执行中了解到的执行程序、法律法理、执行风险、困难问题等向身边群众讲授和有关部门反映,使公众执行法律知识增加,守法意识增强。

二、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案件类型

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具体实践中,要注重把握科学性和针对性的要求,循序开展,力求实效。要科学确定参与执行的案件。针对执行工作的现实状况以及人民陪审员的自身实际,按照因案、宜人的原则科学确定参与执行的案件范围。从司法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案件范围及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群体性纠纷案件。群体性纠纷影响面广,处理稍不谨慎,就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针对此类案件特点,应当选用有一定群众基础、办事公道的陪审员参与案件执行,充分发挥其 “稳定器”、“润滑剂”的作用,妥善化解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确保案件顺利执结。

2、涉专业技术类案件。针对医患纠纷、建筑工程质量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执行专业技术性较强,法院较难处理的实际,选用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背景的陪审员参与执行,特别是在制定执行方案时,充分听取并吸纳其合理的专业意

见,使执行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执行措施也更具有操作性。

3、婚姻家庭类案件。这类案件的当事人矛盾容易激化,应尽量选用来自当地的陪审员参与执行,充分发挥其在当地群众中的威望及熟悉乡土人情的优势,为执行工作出谋划策,并协助法院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促使当事人和解结案。

4、执行受阻案件。是指在执行中受到有关机关干涉和相关部门不积极甚至拒绝协助执行的案件时,应选用具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身份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以其特殊身份监督当事人,对有关部门或个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促使相关部门自动履行判决或裁定,或主动协助法院执行工作的开展。

三、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职权与职责

为了保障人民陪审员更好地参与执行工作,应当对人民陪审员在执行中的职权进行科学的部署和规定,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人民陪审员应该具有以下职权:

1、参与执行裁决程序。在实行审执分离的基础上,对执行异议、变更追加被执行人的听证审查,以及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查封、冻结等裁决,由人民陪审员与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

2、参与执行实施过程。执行法官应与人民陪审员共同查阅案件材料,充分了解案情,与陪审员共同分析案情,确定审查重点,确保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使陪审员能够迅速熟悉执行情况,正确履行职能,工作中主动向他们介绍当前执行工作概况、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法院做出的各种努力,并征询他们对执行工作的意见,然后决定采取什么措施。在执行中加深陪审员的介入程度,安排他们对当事人进行解释疏导。

3、做好执行咨询工作。人民陪审员中有很多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在涉及一些专业领域的案件时,应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保障案件合理顺利的执行。

4、进行执行监督。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对执行法官进行监督,保证案件的执行活动依法进行,防止徇私枉法,促进公平正义。

5、做好法律宣传。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对具体案件的执行过程、对法官的生活和法院整体工作有了全面了解,通过宣传、说明、解释,增进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信任,增进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人民群众和法院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桥梁,提高案件的和解率,促进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对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建议

为确保人民陪审员制度规范有序的运行,我们应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制度,并结合执行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健全配套机制,实现人民陪审员在执行中的独特价值,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尽快制定《人民陪审员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以来来,尽管大部分法院能够认真贯彻执行该项决定,但对此项规定重视程度不够,执行力度不大,造成此项工作差距很大。如果制定《人民陪审员法》,对选任、培训、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使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会极大地改变目前状况。

2、加大宣传力度,为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对人民陪审员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对于提高人民陪审员工作质量和效率,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要大力宣扬人民陪审员中的先进典型,挖掘他们的先进事迹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报道,激发广大人民陪审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支持、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浓厚氛围。

3、规范管理,加强对人民陪审员工作的组织领导。法院要成立人民陪审员管理办公室,加强对陪审员工作的协调

和监督管理。强化对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重要意义的认识。推动人民陪审员顺利地参与到执行工作中来。

4、加强培训,提高人民陪审员的素质。打造一支热爱陪审事业的过硬队伍,是确保陪审员作用发挥的关键。要把人民陪审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法官的培训计划。为人民陪审员的学习创造条件,如为陪审员购买法律书籍、订阅必要的报刊杂志、翻印最新司法解释等,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

5、保障经费,调动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积极性。各基层法院要建立陪审员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对人民陪审员的补助标准。加强向当地党委的请示汇报,及时与人大和政府沟通,足额划拔补助经费,确保人民陪审员能按时足额领到补助,调动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积极性。

6、强化监督,明确职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把廉洁守纪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对陪审员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必须用制度来保证,要结合实际探索人民陪审员考核办法,把人民陪审员的考核评比情况,纳入本院考评范围,与法官同表彰同奖励。对于人民陪审员违法违纪或因人民陪审员重大过错导致错案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追究。

结 语

总之,从当前法院执行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工作是必要的和切实可行的。我们应积极探索,

制定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使人民陪审员充分发挥优势,促进案件执行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推荐第5篇: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

去年元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明确指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协作。这是中央高层首次正式提出“泛长三角”的概念。“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合作与分工可谓恰逢其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把‘泛长三角’合作的概念推出去,形成广泛共识,叫响喊热。”省委书记王金山的一番话,更是让一个承载着安徽人太多期待的“泛长三角”呼之欲出。去年底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个章节详细对以安徽为主的“泛长三角”进行规划,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增提了“泛长三角”概念。这意味着长三角区域规划正式吸纳安徽,作为长三角企业向西发展的大门,显然是看上了安徽有着能源、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已进入操作层面的泛长三角时代,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趋势,结合xx县的地域情况、经济现状等,就xx县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如何承接产业、角色定位、如何扬长避短、对接共赢作出思考。

一、参与分工,规律势所必然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20xx年,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总值4.7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8.7%,平均增幅1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3.4∶54.4∶42.2,二产、三产比重分别高出全国5.8和2.1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为126.7%,高出全国60.5个百分点,出口占全国的3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50.1%。

1、能源瓶颈促其扩容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能源的瓶颈开始让长三角感到“饥渴”,从“煤荒”到“电荒”再到“油荒”,能源频频告急,其生产成本大约高出安徽30%-40%。20xx年末,长三角人均土地面积1.96亩,相当于全国的18%;人均耕地面积0.6亩,远低于1.38亩的全国平均水平。20xx年,上海、江苏人均水资源分别为153.9立方米和538.3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用水警戒线。20xx年,上海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自给率为1.5%,浙江一次能源自给率为9.2%。几近饱和的空间和环境容量,长三角扩容乃大势所趋。

长三角最初是上海市和江苏、浙江的15个城市,20xx年在浙江台州的争取下,范围扩大到“15+1”。这是长三角第一次扩容。20xx年,长三角扩容为“2+1”的两省一市。在《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了“2+1”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理解为长三角预留了再一次扩容的空间。也就是说长三角到了“泛”的时刻。

什么是“泛”,按照江苏社科院院长宋林飞的说法是:长江下游入海口周边地区的16个城市是“小长三角”,苏浙沪两省一市是“大长三角”,安徽等邻近省份是“泛长三角”。

2、政策走向导致呼应

安徽是全国的“居中靠东”,xx大约是安徽的“居中靠东”,与苏浙沪可谓“共饮一江水”。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上海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是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2004年年末,合肥提出建立包括安庆在内的沿江9城市的“9+1”城市圈发展战略。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界定出“皖江城市带”,把安庆市作为安徽中部崛起第一方阵的四个核心城市之一,

成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排头兵。20xx

年,安庆市公布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纲要,提出一核两带两轴六组团的规划方案,其中一核指的就是“宜城-xx-怀宁”集聚核。2008年11月10日,在皖江城市带发展论坛上,专业人士称xx已成为江北岸线开发条件最好的县份之一,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应该水到渠成。可以说,从国家到地方,开发长江流域的方针政策由来已久,安徽沿江城市呼应长三角的愿望也由来已久。

3、经济规律迫其就“泛”

根据区域经济学,如果把长三角视为中心点,则为其提供资源支持并接受其辐射的周边地区就成为该中心点的腹地。腹地是中心点发展的支撑和后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竞争就是腹地的竞争。近年来,中国的三大经济圈的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正是通过延伸腹地而再续发展的。通过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使经济区土地面积达到全国五分之一,人口、gdp、进出口总额均达到全国三分之一左右。通过构建环渤海两侧区域的大地域空间城市群,已使新经济区土地总面积达到长三角的1.7倍。这两大经济圈的发展经验给长三角的启示是:长三角是到了“泛”的时候了。

从上述三个层面分析,安徽、特别是皖江流域城市参与长三角分工不是“单相思”,而更应该是“你情我愿”。

二、承接产业,xx条件成熟

xx县地处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汇处,县域总面积1808.1平方公里,东接上海等沿海开放地区,西通武汉等中西部经济中心,承东启西、呼应南北,区位优势明显。现辖22个乡镇,96.5万人口。是个历史古县、人口大县、资源富县,最有可能成为长三角的“腹地”。近几年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推进,已成为安庆经济发展排头兵,成为皖江发展带的“经济快县”,已具备承接的能力。2003-20xx年连续4年,xx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十快县”。经济总量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2002年28.7亿元,发展到20xx年68.8亿元,按现价计算,年递增19.1%;工业增加值2002年5.18亿元,发展到20xx年24亿元,年递增35.9%;财政收入2002年1.61亿元,发展到20xx年7.31亿元,年递增35.3%;20xx年三项指标在全省分别排名第18位、第12位、第9位,比2002年位次分别上升10位、21位、16位。20xx年,xx被新华社及其他省以上主要媒体誉为“皖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

1、空间优势日益凸显

地缘较近:xx县同长三角区域最大距离不足600公里,最近的只有100多公里。据相关资料,目前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为398公里,预测10年后的辐射半径为660公里,资料说明,xx县将被长三角全域幅射覆盖。交通便利:沪蓉高速、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等穿境或掠境而过;安庆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规划筹建中的池州(xx)大桥横跨长江两岸;拥有可泊5000吨级江海轮的码头,能有效降低大宗货物运输成本。特别是去年10月份开工的宁宜(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按省委书记王金山的话就是“不融入也融入了”。随着大交通框架的全面搭建,基本上实现了4小时到达长三角任何地区的可能。也正是因为地缘和交通方面的优势,使xx县与长三角地区的民间合作互动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参与泛长三角积累了经验:xx县蜜蜂研究所与上海百酿蜂业有限公司合作在xx建立规范化的蜜蜂养殖示范和技术推广基地;花园粮贸与浙江临平粮油有限公司合作投资3500万元,创建了xx县华飞制粉有限公司;陈瑶湖回乡创业青年谢贵艺与苏州某老总达成协议,合资创办了xx县腾嘉鞋业。

2、资源优势相对突出

安徽是农业大省,xx县则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xx年,粮、油、肉产量均占全省的2%左右(安徽的粮、油、肉产量占全国比重均高出长三角地区约两个百分点左右)。水产养殖在安徽是独树一帜,属全省水产示范县,20xx年水产养殖面积39万亩,产量8.15万吨,占全省5%。xx县矿藏资源富集,境内有丰富的铜、铁、锰、明矾、石灰石、泥炭、玄武岩等资源,储藏量丰富,发展建材、采矿等产业原料充足。岸线资源丰富,拥有全省四分之一的长江黄金水道,境内长江岸线78公里,且深水岸线27公里。发展造船、港口、大物流业潜力巨大。另外,xx的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以上这些都可一定程度地弥补长三角地区在能源原材料需求量上的缺口,和对用工成本的降低。

3、产业优势关联紧密

相对于“九五”末,20xx年长三角地区二产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5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明显。xx县同时期是二产比重上升了14.4个百分点,三产则下降了1.6个百分点。数据说明:xx县“工业立县”的战略成果十分显著,工业化率达到34.1%,但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成长期、服务业培育期,与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明显,产业发展空间巨大。xx县的七大主导产业板块中,船舶制造业、采掘业、纺织业等都具有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4、政策优势环境宽松

20xx年,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明确了“两个比照”政策,使安徽省开始步入国家政策扶持的“高地”。20xx

年,商务部确定安庆市等地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xx县是全国政协重点联系单位,可以通过全国政协协调上级有关方面关系,争取资金,享受政策。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xx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将能获得更多支持。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东向发展战略”要求“沿江经济带率先崛起”,xx县正居于“沿江经济带”的核心,势必会更多地享受相关政策。近几年xx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税费、土地、服务、奖励等方面制定了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措施。并出台政策发放外来投资重点企业保护牌和外来投资者保护证。在投资硬环境建设上,完成xx经济开发区“一区六园”基础设施投入11.6亿元,开发面积近10平方公里;建成乡镇功能区16个,开发面积1万余亩。特别是xx县人民政府组织长江航运规划设计院共同编制了《xx县长江岸线资源开发规划》,必将给xx带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三、打造基地,面向泛长三角

参与到泛长三角的分工合作中去,xx首先要表明身份,准确定位,坚持优势互补、利益互惠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出面向泛长三角的四大基地。

1、船舶制造基地

八百里皖江,xx占了五分之一,可用于船舶制造的深水岸线也达到27公里,目前造船规模已突破50万载重吨,拥有各类造船企业50多家,08年岸线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18亿元。特别是以东方造船有限公司和舟洋船舶为主的xx造船产业集群,于近期已被省政府纳入安徽九大产业振兴规划。而江、浙、沪等造船优势地区岸线资源已饱和、造船能力已过剩,xx对接长三角造船业、打造成长江水系中一个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可谓时机正当时。

2、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基地

经济学家谢国忠在经过市场调查后,认为中国新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希望应该在安徽,而安徽的希望在皖北和皖江一带。20xx年度,xx共销往省外粮食

约11万吨 ,其中长三角地区8万多吨 。销往省外水产品

5万多吨,其中长三角地区2万多吨。“十一五”规划中,xx县把粮、油、棉、畜禽、水产品、保健食品六大系列产品开发作为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重点突破口,至20xx年底,全县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

25 家,产值131557万元,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

家。目前,xx县的钱铺至项铺和山山至会宫两条铜、铁、金、明矾石、重晶石等资源采选的矿业经济带脉络清晰。因此,面向长三角,打造xx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钱铺铜、金、多金属采选基地和会宫官埠桥铁、明矾石、建筑石料开采加工基地。变xx的能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3、劳务输出基地

xx县是安徽省劳务输出大县,20xx年输出人数达到25万,占全县人口的26%。从流向上看,长三角地区居多,两省一市约有

14万人,占总输出人数的 56

%。长三角地区是劳动资源的聚集区。高密度的企业意味着大量劳动力的聚集,长三角地区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企业急需中西部地区丰富劳动力资源为其不断发展增添源动力。“十五”期间,长三角南下珠三角“挖”有经验的外来务工者,近几年又纷纷到中西部设立劳务输入基地,xx县要紧抓这一机遇,面向长三角对接建立劳务输出基地。

4、旅游、生态农业基地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汉代置县,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更是桐城派文化的故乡,境内有汉武帝射蛟、陶侃洗墨等多处古迹遗存;有集文山、火山、佛山于一身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浮山;有“小黄山”之称的白云岩;还有“枞川夜雨”、“荻埠归帆”、“竹湖落雁”、等自然景观和美妙传说。生态农业近两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是一个旅游资源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县份。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旅游消费渐成热点。安徽“两山一湖”的开发,让两地的联系日益密切,而xx县也要围绕“两山一湖”做足文章,围绕“朝阳农业”下足猛料,构建面向长三角的旅游基地。

四、错位发展,全面无缝对接

长三角地区和安徽、和xx与生俱来具有不同的区位和资源禀赋,注定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泛”与“不泛”、“参与”“不参与”,其目的都是要使自己的道路走得更好。因此要强调产业规划先行,坚持产业互补、合作和升级的原则,避免产业同构同质形成恶性竞争,有意识形成合理的差异化的区域经济结构,以求xx、长三角在错位发展中共赢。

1、思想对接:与苏浙沪相比,xx县表面上看是发展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上的差距,实际上一个很重要的差距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表现在发展胸怀的广阔度和创新氛围的浓厚度等方面。解放思想促进科学发展的大讨论xx县也开展过,但次数少了点、势头弱了点。以长三角地区的苏州为例,该市的发展抓住了三次大的机遇。一是80年代发展集体经济,二是90年代浦东开发,三是中国加入wto。每到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苏州都要进行一次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大讨论,每个阶段的解放思想都有不同的内涵,在解放思想的大讨论中来统一思想。这次轮到xx了,在迈向泛长三角时代之际,xx县有必要更广度地转变观念,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牢固树立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抢抓机遇、率先发展,破除陈腐观念、畏难情绪,寻求思想观念上等高对接,当好配角,唱好主角。

2、空间对接:“点轴”开发理论告诉我们,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点”会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等,相互连接起来就是轴线。轴线一经形成,就会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根据这一理论,“点”应该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向安徽xx发展推移时,必然会沿合铜黄高速和长江岸线两条轴线进行空间对接。目前,xx正充分利用沿江沿路(轴)进行产业布局,发展特色功能区,xx的这两条轴上共分布13个乡镇,基本聚集了制造、采掘等xx主导产业。20xx年,覆盖吸引人口65.1万人,占全县67.5%,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3.1亿(其中3个乡镇因地理位置原因无规模企业),占全县54.3%。可以说已经具有很强的承接能力和很大的承接空间。

3、产业对接:一是推动工矿业对接。长三角目前的产业形势是:二产加速升级,三产加大投入,一些传统优势行业因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原因,正向中西部转移。xx县的对接途径是:继续加大机械制造业、造船业、采掘业的推进力度,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和规模,积极吸引长三角充裕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而与长三角形成产业关联。目前,xx县的工矿制造业在县政府实施的“双沿双围”战略推动下,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产生聚集效应,具备对接的能力。沿路:汽车零部件工业功能区至20xx年底,已进驻企业20家,4家投产企业创产值2.7亿元;20xx年上规模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企业达25家,完成产值79236万元。沿江:以东方造船、泰航船舶、舟洋船舶为主的长江岸线经济成长迅速,目前已形成年生产能力50万载重吨的产业集群。在当前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抓住了资源无疑就抓住了发展的先机。吸引长三角企业到xx投资资源深度开采加工,是产业对接的最佳实现方式。

二是完善农业对接。“生产出优质、安全、特色的农产品,是安徽农产品与长三角实现无缝对接的必由之路。”省农委副主任刘永春一句话道出了安徽的农业对接路径。据有关资料,安徽农产品70%销往长三角,已有100多家长三角企业在安徽投资农业开发。上海、浙江等发达省市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转移步伐加快,我省已将长三角作为农业招商的主战场。xx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xx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2万亩,总产51.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2万亩,总产21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8亿元。拥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产业化格局初见规模。但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品牌开发、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等方面与长三角地区对接的空间巨大。对接中,xx县一要加强政府间沟通交流,20xxxx县政协与江苏江都市政协缔结了友好政协,为两地交流开了一个好头;二是要做好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区域间的相互认同;三要协调好区域间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的关系。

三是加强旅游对接。2004 年,黄山市与长三角共同签署《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建成中国首个无障碍的跨省市旅游区”。20xx

年,《关于沪皖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的协议》就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达成合作协议。可以说,长三角已经看上了安徽“两山一湖”旅游品牌,旅游一体化指日可待。客观地讲,xx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缺少资金投入、缺乏多层次开发,管理营销模式陈旧,对接中,需要找出一个最佳切入点,甚至可认为,xx与长三角360度对接的最佳切入点,也就在旅游这1度,通过旅游了解xx,“亲近”xx,而xx旅游的切入点或许暂时不是浮山,而在观光农业这一层面上。理由为:第

一、从安徽旅游走向看,未来3年,安徽重点将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上,出台不久的安徽乡村旅游“525”计划就是明证。

二、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xx县的农业基础地位牢固;作为全国水产重点县,xx县拥有各类水面64万亩,其中可养水面达41.2万亩,发展空间广阔。白荡湖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已获农业部批准,省市级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3个,质量、环境、安全、有机产品认证品种5

个,已具备休闲渔业、生态渔业的基础;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周潭镇大山村已成为国家级生态自然村和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建设xx示范基地、安庆市“农家乐”示范点。随着大交通、大旅游网络的形成,xx县与长三角旅游对接的路径重点放在:休闲度假、疗养观光。实现方式是:长三角资金、管理等要素的嫁接转移。

4、市场对接:一是做好物化市场对接:长三角物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是:物流总额占全国五分之一强,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但各城市之间还处于相对孤岛状态,物流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共同建设程度不够;仓储配送设施有待完善;存在产业类同、过度竞争,各行业、各环节间衔接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中,物流成本偏高是根本所在。xx现代物流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但xx的优势在于地理区位和运输成本相对较低的长江黄金水道,方向上,把“大力发展水陆联运和江海联运”写进了“十一五”规划。随着空间、产业的全面对接,xx极有可能成为皖西南、周边县市,及至长三角地区的中转集散地。目前,xx县的物流业发展思路应该在长江和合铜黄高速的交汇处——老洲镇,以此为重心,逐步规划建设物流中心,使之成为长三角西翼重要的物流枢纽。二是做好要素市场对接:xx县的生产要素成本低。20xx年,xx县一般工人工资在每月400——560元,而长三角已达到800多元;平均建筑造价在430元左右,长三角地区基本高出30多个百分点。因此,长三角对接xx除了地域空间、环境容量,更有利润空间。其实现方式是:拓展市场,即吸引长三角的企业将制造基地转移到xx,从而无限度接近xx市场,更可能地降低物流成本。

五、分工合作,广泛互利共赢

xx加入到长三角“俱乐部”要走的路还很长,只有立足自身,扬长补短,不盲目跟进,要从容面对,不好高骛远,要步步为营,在双向互动中求得对接,赢得发展。

1、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一要积极呼应北沿江高速公路早日开工;建设xx至桐城高速公路工程和xx至普济圩公路。二要以“五纵四横”为框架完善县内交通网。三要加大长江岸线开发力度,规划建设xx四大港区,努力建设区域性综合物流港区。

2、做好服务环境建设:一是充分抓住xx为扩权县的时机,争取省政府的支持,建立xx与长三角地区政府间协调机构或议事组织,做好相互间各项对接工作,保证产业有序转移。二是招商引资的氛围再浓一些,县干联系成员单位、领衔招商制度再实一些,在长三角地区的招商推介活动再多一些。三是做好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清理涉企收费、简化办事程序、减轻企业负担作为当前的硬任务抓紧抓好,建立服务环境问责制度;进一步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效能建设提升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形象,提高办事能力,推行“一个窗口收费制度”,建立健全项目办理各项制度。

3、调好产业结构:一是提升传统产业。我县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不少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快”,也谈不上“好”,因此,在做大做长产业链上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上“提升”的空间很大。二是振兴优势产业。我县的建材采掘业,目前基本算得上优势产业,但“优势”是相对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审视问题,“优势”也要发展、要巩固,把“优势”做成有影响力、有优势力。三是发展新兴产业。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国家、省都制定了产业振兴规划。我县的新兴产业应该是利用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发展船舶制造业;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大力投资和培育新材料、环境保护等未来优势产业的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xx县生态优美,山青水秀,是一笔宝贵的生态资源,更是一块持续发展的“金字招牌”,这就要求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做到不降低环保门槛、不牺牲生态环境,不接受污染转移。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要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地开发矿产资源,推进规模化开采、精深化加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推荐第6篇:基层企业职工参与管理机制的调研报告

基层企业职工参与管理机制的现状与建议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制度,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参与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加强企事业单位民主监督。其中,参与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

和重大决策是职代会的首要任务,并制约着维护职工权益和加强民主监督等任务的实施和效果。针对集团整体上市后,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一家大型国企成为一家公众公司的变化,结合贯彻落实《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建工集团工会通过数据统计、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与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对集团基层公司实施职工参与管理机制的情况做了调查研究,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层企业职工参与管理机制现状

作为传统国有企业,建工集团不少基层企业早在1984年就建立了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又于1998年全面开展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20XX年集团职代会制度的建立,更进一步推进了这项工作。

1、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职工参与管理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体系和机制。集团各基层企业的职代会建设伴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经历了制度不断完善,民主程序不断规范,代表素质不断提高,各项职权认真落实,厂务公开积极推进的过程,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高度重视,代表积极参与,工会认真组织”的运行机制。企业在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进程中,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平等协商沟通机制、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机制、民主参与选聘企业经营者机制、企业领导与职工群众双向沟通机制等。另外还坚持职代会专门工作小组活动、职工代表巡视检查活动、职工代表培训活动和职代会闭会期间联席会议等活动形式,确保了企业职代会行使职权和职工代表行使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力,对推动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保证作用。

2、企业党政领导坚持党的“依靠”方针,形成了职工参与管理的良好氛围。长期以来,建工集团各基层企业党政领导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意识不断增强,积极支持和在制度上保证职工行使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并形成了良好的民主管理工作氛围。据统计,绝大部分企业坚持一年二次召开职代会,坚持把“三个必须”落到实处,即必须把公司改制政策、改制方案、资产审计评估等重大事项及时向职工公开;必须依法落实职代会对改制方案的审议权、资产的监督权;必须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职代会闭会期间,需经职代会审议的有关事项也按民主程序经职代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并向职代会报告予以确认。此外,按照集团《基层职工(代表)大会质量评估制度》的要求,开展职代会质量评估,强化职代会各项职权的落实,程序的规范和决定、决议的执行,切实提高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效,形成了职工参与、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3、广大职工民主参与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职工代表参与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各基层企业坚持职代会按时换届,坚持职工代表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具备相应的综合能力。在日常民主管理工作中,还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职工代表的大局意识、参与意识、学习意识,使代表们拓展视野,了解政策,掌握方法,不断增强参与能力。

4、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新机制,职工参与管理成效显著。在集团党委的领导和行政的支持下,建工集团不断加强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拓展民主管理、权益保障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基层企业积极探索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与创建职工满意企业、和谐企业相结合的机制建设,从而更好地凝聚了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使企业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集团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基层企业党政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建工集团基层企业职工参与管理机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对照《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的有关要求和集团党委关于加强职工参与机制建设的要求,当前一些企业在职工参与管理机制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的分公司职代会制度不健全。据调查,集团多数基层企业仍然坚持三级民主管理制度(公司与分公司建立两级职代会制度,项目或班组建立民管小组),分公司一级职代会普遍运作正常,但也有部分公司的分公司无职代会建制,取消或未建的主要原因是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分公司不是一级法人单位,只能执行上级公司职代会决议,而无权决定分公司相关事宜,分公司已无建立职代会制度的必要。还有些企业的分公司以召开分公司干部大会或职工大会通报情况替代职代会,弱化了职工参与管理机制。

二是项目部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建设有差距。为更广泛地动员职工参与企业管理,通常

企业的民主管理要求是三级民主管理,即公司(厂)、分公司(车间)、项目部(班组),其中,公司(厂)、分公司(车间)设职代会制度,项目部(班组)设民管小组。但从现实情况看,相比公司(厂)和分公司(车间)的民主管理建设,项目部(班组)的民主管理显得薄弱。

三是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作用有待加强。调查显示,集团各基层企业都按《公

司法》的要求,建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并设立了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经职代会选举公司工会主席作为职工董事进入公司董事会,工会副主席作为职工监事进入公司监事会。从实践效果看,大部分职工董事、监事在公司改革发展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了参与维护和监督协调作用。但由于企业体制惯性的影响,部分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形式化,如董事会议题多为企业经营发展问题,通常由经营层提出,又不提前告知职工董事,加上一些职工董事、监事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或缺乏有关知识,影响了职工董事、监事作用的发挥。

四是外埠分公司的职工参与机制亟待研究。随着建工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不断加大,各基层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外埠分公司和项目部纷纷建立。尽管目前这些分公司的规模还不大,职工也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的增多,职权也会逐渐扩大。因此,外埠分公司同样需要按照集团关于加强分公司建设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这之中,就有一个如何加强外埠分公司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建立与完善职工参与管理机制的问题。而现在,各基层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二、对进一步完善职工参与管理机制的建议

通过对当前基层企业职工参与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感到,尽管集团大部分基层企业都按有关要求建立了职工参与管理机制,但在职工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上还要进一步努力,在思想认识、制度建设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1、进一步提高对完善职工参与管理机制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完善职工参与管理机制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职工参与管理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保障职工群众对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因此,各企业党委、行政和工会都有责任推进这一工作,有义务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二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完善职工参与管理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与企业是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职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企业的前途和命运。现代企业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职工参与管理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已成为所有成功企业的共识,也是企业管理发展的世界潮流。职工参与管理,有利于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三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完善职工参与管理机制是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职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或重要事项,协助和监督企业执行国家政策法律情况,有利于及时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同时,职工参与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增强广大职工群众的民主意识,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觉地把履行社会责任与创建和谐企业统一起来,自觉地把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企业与职工群众、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四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完善职工参与管理机制是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当前,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加强。完善职工参与管理机制,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领导人员的廉洁自律情况置于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有利于增强决策透明度和职工群众参与度,有效防止企业领导人员的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促进企业的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2、坚持三级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职工参与机制。一要坚持三级民主管理制度,确保职工参与管理。实践证明,实行三级民主管理制度有利于最广泛地发动广大职工参与管理。在职代会的五项职权中,参与权是职工代表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职权。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公司一级职代会中的一线职工代表的人数有限,代表面不广。而且由于工作性质和自身所处的层级等原因,使他们很难真正发挥参与公司管理的作用。因此,要确保更多的一线职工代表参与管理,并能真正代表广大职工群众行使参与权,就必须要把握权责利相对等的原则,通过三级民主管理、两级职代会的形式,使行政权力与职代会的参与范围相一致,在更大程度上保障职代会审议不是“空谈”,职工代表可以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谈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达到参与企业管理的目的。二要坚持分公司职代会建设,完善程序落实职权。坚持三级民主管理制度,关键是分公司职代会建设。这不仅是因为分公司的职工群众最集中,也因为公司的决策必须由分公司来贯彻执行。因此,要坚持以分公司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参与管理制度,加强分公司包括外埠分公司的职代会建设,完善职代会程序,落实职代会职权。要明确分公司职代会的职责是贯彻落实上级公司职代会决议和部署的各项任务,审议建议分公司行政工作报告,在分公司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民主评议、厂务公开工作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三要坚持推行项目厂务公开,促进项目民主管理。项目是企业的窗口、效益的源泉,也是职工参与管理的最基层、最直接的所在。实践证明,推行项目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在充分调动项目职工积极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实现“双优”(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目标上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项目厂务公开,要在项目党支部的领导下,建立由工会负责人为组织者、项目经理为责任人、项目民管小组为监督人的项目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公开内容主要是:项目施工的进度、技术、质量、安全及文明工地的创建;经济责任、成本控制;外包队伍的选择、管理,材料采购、设备租赁;业务招待费使用;职工收入分配方案;相关的规章制度;项目领导廉洁自律等等。并采取项目班子会、民管小组会、职工大会、民主评议、公开栏等形式确保项目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取得实效。四要坚持民主评议制度,营造和谐民主氛围。各基层企业要按照集团党委批转的《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代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工作的意见》,切实做好民主评议工作。各企业党委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在评议前动员报告、评议后反馈谈话和班子内民主生活等环节上更加突出针对性,接受评议的领导干部对职工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有积极的回应。同时,要在坚持分公司职代会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分公司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工作。有条件的公司和分公司要积极探索项目民主评议工作,进一步促进项目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五要坚持职工参与机制建设,完善职工董、监事制度。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参与管理的企业制度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由职代会,平等协商(工资集体协商),职工董、监事和厂务公开等四项法定制度组成。这四项制度各有所长、互相支撑、互为补充,紧密结合,发挥着职工参与管理的综合效应。因此,必须进一步建立完善职工董、监事制度,进一步规范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对职工董事、监事的管理。通过各类学习培训提高职工董事、监事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工作能力。

3、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一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拓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要丰富厂务公开的内容,紧密结合公司实际,从广大职工群众的愿望出发,把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企业反腐倡廉的关键点作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要完善职工监督机制,把企业重大决策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情况作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重点。要拓展职工参与渠道,通过职工大会、厂务公开栏、厂报厂刊、网上论坛等多种形式及时向职工通报公司的改革发展、经营管理、劳动安全、干部任免和职工福利等方面的主要工作和重要情况,让职工群众知情、议事、分忧、解难。并通过建立和完善职代会提案制度、职工与领导对话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等形式,丰富和拓展职工参与管理的渠道。二要进一步加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创新工作形式和活动方式,努力使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当前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新需要、职工群众民主参与的新期待,建立健全厂务公开、职代会、职工董事监事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正确处理厂务公开、职代会与其它民主管理形式的关系,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这些制度,确保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要进一步完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厂务公开领导小组要充实和加强力量,结合业务实际,密切合作、加强协调,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企业党委要把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领导。行政要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纳入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纪委要将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与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紧密结合,加强对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党委组织部门要把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情况作为考核公司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重要依据,并与奖惩任免挂钩。工会要认真做好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积极组织和引导职工规范有序参与厂务公开。

推荐第7篇: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也对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

了明确要求,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对各人民团体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而且对做好新时期妇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新的契机,提供了新的舞台,拓展了新空间,也对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干部提出了新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莆田市妇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中,把参与社会管理与依照法律和妇联章程开展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联系在一起,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找准工作定位,抓住密切关系妇女儿童切身利益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实施参与;发挥优势,充分发挥好妇联组织网络优势,不断扩大覆盖面,提升参与范围和参与层面;突出特色,积极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给社会的部分职能,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一)抓好切入点,拓展组织网络,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紧紧抓住党群共建契机,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到哪里,妇联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不断扩大妇联组织覆盖面,努力构建统筹城乡、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党建带妇建”工作网络。一是加强“妇女之家”建设,使之成为基础牢固、覆盖广泛、充满活力、有感召力、有凝聚力、有创造力的妇女群众组织。联合市委组织部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以党的建设带动妇联建设工作的意见》,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开展千村妇代会创先争优活动,使妇联基层组织网络不断巩固健全,基层妇联全面实现有办公场所、有牌有印、有制度上墙、有四簿一册等妇联硬件设施。全市建有“妇女之家”1035个,其中优秀妇女之家287个(全国7个、省级12个、市级268个)。二是推进新经济领域妇女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联组织的要求。把组建工作纳入党组织建设的整体规划,通过采取“建、联、挂、靠”的组建模式、建立党群服务中心等方式,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妇女组织、女工委员会。全市建有机关事业单位妇女组织124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妇女组织49个,民主党派妇女组织、团体会员1287个。三是搭建推动妇女参政的政策、宣传、教育、推荐平台,提高妇女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注重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争取将女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年度目标考核,联合组织、人事等部门形成共同负责、共同落实、共同考察、共同选人、共同培养的“五个共同”联动机制,推动更多的优秀妇女干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市现有女干部24009名,占干部总数43.11%,市人大女代表70人,市政协女委员65人,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均达100%,市直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达42.42%,市管后务干部中女干部所占比例达到22.76%,全市已换届村的女性、村妇代会主任进村“两委”比例均为100%,女性进村支委、村委比例分别为50.7%、64.4%。以来共举办了女干部能力拓展、女性竞职村两委、专职专选、妇联业务等培训班30多期,培训女干部3000多人次。

(二)抓好结合点,搭建创业平台,推动妇女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精心选择工作载体,细心搭建参与平台,组织、凝聚广大妇女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建设,既为妇女激发活力、实现自身发展创造条件,也为妇女群众展示巾帼风采提供机会。一是以“双学双比”为载体,引领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巾帼科技致富百千万工程”和“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十大项目”,加强科技示范、培训、服务“三大网络”建设,举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农村妇女近万人次,建立巾帼示范村(基地)、“三八绿色工程”基地200多个,形成枇杷、龙眼、文旦柚、火龙果、茶叶、紫菜等特色产业30多个。二是以“创业就业促进行动”为载体,推动妇女创业就业。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工作,协调社会力量,贴近劳务需求,有针对性的做好政策引导性培训、择业观念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妇女自谋职业、自立创业,通过妇女创业创造更多妇女就业的新岗位,努力营造有利于妇女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城镇新增就业女性12万人,2.5万名城镇登记失业女性实现就业,20多万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加强妇女创业小额贷款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206名妇女获得贴息贷款1220万元。积极开展“春风送岗”活动,主动参与各类招聘会,提供适

推荐第8篇:社区教育教育需求与教育参与的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以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参与为主题开展了调研。经过对社区居民教育需求现状的分析,对社区居民教育参与行为选择的调查,本文认为当前的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区居民的学习观念还不够深;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意识还不够强;社区居民参与教育培训活动不普及。社区内各种群体层次上的差异,也是影响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就今后社区教育工作应如何开展,提出了社区教育应以教为学习者提供服务,以适应学习者特征及其需求为教育培训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社区教育一是要注意针对成人学习需求的特点;二是要引导教育需求,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社区教育参与率;三是要营造社区教育的良好环境;四是要有财政和政策的支撑,把终身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XX街道位于XX区的XX,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厢。随着旧区改造进程的加快,社区中居民的文化层次和文化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建设学习型社区,使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针对性,让居民的教育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我们对社区内居民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调查、典型调查和个别访谈。以下是调研后的反馈结果和情况分析:

一、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 社区居民基本特点

XX社区居民多元化的生活和教育背景,形成多元的教育需求。调查显示:

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中,以女性居多,女性占XX%,男性占XX%;年龄结构跨度较大,其中30岁以下XXX人、30-40岁XXX人、40-50岁XXX人、50-60岁XXX人、60岁以上XXX人;文化程度不同,,初中文化XXX人、高中文化XXX人,大专文化程度XXX人,大学极其以上文化程度XXX人。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的职业分布:党政机关干部XX人、事业单位职工XXX人、企业经营者XX人、外资企业职工XX人、国营企业职工XXX人、民营企业职工XX人、个体工商业者XX人、自由职业者XX人,下待岗人员XXX人,其他XXX人。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的收入分布:家庭年收入3万以下XXX户、3-3万XXX户、家庭年收入5-10万XX户、10-20万XX户,20万以上X户。每月学习费用支出50元以下XXX人、50-100元XXX人、100-200元XXX人、支出200-500元XX人、500-1000元XX人、1000元以上XX人。调查显示:(1)社区居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多相对稳定;(2)社区居民素质具有基础性、潜在性、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构成了居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社区居民的学习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能动的作用。

(二)社区居民教育需求现状

1、社区居民的学习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人的一生中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正在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变生活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大大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和学习观。调查显示,社区居民中,普遍赞同“活到老、学到老”,认可“工作生活中需要知识和能力,所以要不断学习”的观点,选择“实践是学习,与人交流也是学习”、“所有人都能学习,但存在个体差异”的主张。只有少数人对学习的本质缺少正确、全面的理解,极少数的人固守“学习就是上学念书,学书本知识”,“学习只是年轻人的事”这一观念。

社区居民对工作后的继续学习提高的认同程度有所提升,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是社区居民参与市民学校的学习活动,主动、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因和决定因素。社区居民比较普遍地认识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询问“持续不断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意义”时,根据意义的重要程度排序,列在前3位的是

排在第一位:可以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充实自己,使生活更有意义

排在第二位:不学习就要落伍,会被社会淘汰

排在第三位: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个人兴趣、爱好

对于是否有继续学习和提高的必要,在被访者中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占XX%,其中前者占XX%,后者占XX%。X%的人认为无所谓,X%的人认为必要性不大或没必要。文化程度越高的社区居民对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的认同度越高。

2、社区居民对子女的教育期望

社区居民对子女文化程度的预期处于较高的水平。有XX%的希望自己的子女至少要大专毕业,其中,XX%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教育。本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成正比,与对孩子的受教育期望值也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历较低、经济困难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呈放任态度,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个别家庭想让孩子早些工作,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

社区居民对子女教育关注的另一个偏向,就是家庭文化教育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子女,有XX%的家庭主要用于子女,仅有XX%用于自己。

3、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建设的地位日益突出,社区越来越成为社区居民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人们的社区教育理想体现出对社区教育价值的追求。经过几年的广泛宣传,社区教育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人们的社区教育意识在不断提升,但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还存在一定差距。据调查统计,有90%以上的被调查居民知道社区教育,但真正参加社区教育的不足4%。

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抱有多方面的期待,他们企盼“组织更多不同层次的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渴望就近“开办图书馆(阅览室),设立少年、老年活动中心”,希望“社区内的教育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方便居民学习、娱乐、健身”,其中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社区教育的受益面,加大资金的投入,使教育设施、活动场地更多一些”。

社区居民不满足于以往封闭的生活,希望主动参与社区交往和社区活动。选择愿意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的占XX%,愿意参加社区文化教育活动的占XX%,愿意增进邻里之间的交往的占XX%。愿意为小区建设出谋划策的占XX%,

4、社区居民的学习意愿

参与社区教育的目的多种多样,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个体教育需求。人们对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愿望迫切,渴望通过学习,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调节和优化,同时健康观念在发生变化,珍视生命健康,重视生活质量,关注法律,成为社区居民学习取向和精神追求的主流。

社区居民多元的教育需求中,青年人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愿望强烈,调查显示,社区中青年人主要青睐计算机、外语和科技,选择前瞻性和实用性特点突出;中年人倾向于计算机、健康与卫生保健和外语;老年人主要选择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安全、赡养、医疗保健、心理调适等休闲类课程科目,而且他们希望参加没有压力、较少功利性的学习活动。

社区居民选择社区教育的学习方式呈现分散而多元的趋势,多数倾向于采用业余的、短期培训的、讲座式的、远程式的方式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

(三)社区居民教育参与行为的选择

1、看电视、读书看报是社区居民最主要、最便捷的学习方式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闲暇生活聚焦于学习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学习时间的增多,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调查显示,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是社区居民与社会互动的主要中介,也是他们获得信息、愉悦性情、追求精神生活的重要渠道。

本次调查将社区居民喜爱的余暇活动分为8类,被调查者选择前5位的排序为:第一,看电视;第二,阅读书报;第三,体育健身;第四,与朋友交往;第五,文化活动。询问家庭成员闲暇时间主要的学习活动,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占XX%,在家阅读报刊杂志,获取知识信息的占XX%。

看电视、读书看报作为社区居民最主要、最便捷的学习方式,其优势,具有大众性、普及性、灵活自主性。其局限性在于,它以散居在家的“受传型活动为主”,即以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方式接受大众传媒学习活动为主,反映社区居民的教育活动比较单一,学习方式较为被动。

2、社区居民上网学习、获取信息与年龄成反比,与文化程度成正比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迅速发展,互联网进入社区和家庭,使人们实现了信息上的平等和资源上的共享,对社区教育产生全方位的影响,成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创设网络社区、网络图书馆,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正在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是社区居民接触较少的媒介,不会使用计算机,对互联网陌生、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要使社区居民尽可能地与时代同步,需要通过社区信息化水准的提升,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信息化的程度,向社区居民普及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增加适合社区居民的网络内容及信息方式,使有条件的街道都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搭建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上网学习,对于较快接受新事物、追赶潮流的青年人,吸引力更大。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有关“社区青年与网络关系”调研报告显示:社区青年对信息化服务需求中,位居榜首的是“网络学习”(XX%),列在2-5位的是:网上交流(XX%)、信息浏览与发布(XX%)、网上购物(XX%)、网上求职(XX%)。从中可以看出,网上学习和网上交流是社区青年需求方面的一个特点。

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居民上网学习、获取信息与年龄成反比,与文化程度成正比。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个人业余时间选择上网的仅占X%,家庭成员上网学习知识、获得信息的占X%。

3、社区居民参与教育培训活动不普及

社区居民选择闲暇时间的支配意向比较集中于媒体接触,对于去社区接受“教育培训”选择率偏低,仅占X%。

调查表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相对比较低,参与者的广泛性不够,大多数是离退休人员,社区单位参与和在职人员参与率不高。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目前的社区教育缺乏吸引他们参与的师资和条件。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的比率相对也比较低。在调查参加过社区教育中的哪些培训活动时,参加居委会组织的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的占XX%,参加市民学校学习的占XX%,参加各类社会文化培训班或讲座的占XX%,参加学历教育、资格证书培训的占X%,参加社会力量办学培训的占X%,参加其他活动项目的占XX%。接受调查者的数据与社区实际居住人口的参与社区教育的比例有较大的出入,主要是接受调查者主要是一些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

4.影响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主要原因

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工作忙,生活负担重,没有精力”,主要集中于31-50岁的社区居民,他们中XX%是在职人员,XX%为临时工。第二位的是“社区没有开设所需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其中,XX%是在学人员,XX%是在职人员。第三位的是“年纪大,记忆力差,学习吃力”,XX%为离退休人员;在离退休人员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怕参与社区教育会跟不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随机调查的失业或下岗人员中,这部分人群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经济地位较低,并最容易失业、下岗,自身学历偏低,技能结构单

一、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是。但这部分人群却游离与社区教育之外,不愿参加市民学校的学习和接受终身教育的理念。

二、思考与建议

教育是为学习者服务的。学习者的特征及其需求决定教育培训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也应该成为改进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

1、要注意针对成人学习需求的特点

社区教育的主体主要是成人,成人的学习意向产生于生活、职业的实际需要,学习目标和内容与职业需要同步发展,成人学习带有鲜明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在确定社区教育课程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社区居民个体需求、社会需求。因此,社区教育课程要多样化,学历的与非学历的,功利性的与非功利性的、休闲性的与职业性的,基础性的、提高性的与创造性的统筹兼顾,并形成特色,以适应不同群体、不同目的的需求。

2、引导教育需求,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社区教育参与率

主动参与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这里主动参与既是指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更是指通过学习,提高社区居民对社会以及社区的参与。要研究社区成人学习者的意愿,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帮助学习者实现自己的目标,并把各种教育资源优化组合,互为补充地提供给学习者。

在引导社区居民教育需求时,要帮助他们排除参与学习的各种障碍,包括学业素质障碍,心理准备障碍和支持体系的障碍等,提高社区居民的培训参与率。

社区弱势群体的学习驱动力相对比较低,需要在组织策略、培训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教育关怀”。要深入调查和分析弱势群体的状况及其分布,掌握弱势群体对社区教育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补偿性、提高性的教育培训,着力开发各种灵活的培训课程,实施菜单式培训,以多种途径满足需求。同时要认真研究有关的政策。比如学习成果的评估和认定,就业指导,救助性措施等。

3、营造社区教育的良好环境

营造社区教育的良好环境,就是要创造一个充满学习氛围和学习机会的环境,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其目标就是构建学习型的社区。

要强调整个社会的参与,即社会各个部门、单位、组织及社会方方面面均应为终身学习提供服务,充分发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教育手段,形成终身学习的网络。终身学习、多元化学习要求的内涵是“全”,它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通过技术和组织的网络来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也需要通过协调、引导、优化来实现。

4、财政和政策的支撑,把终身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目前XX要建设学习型城市,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广大市民中正逐步形成,终身教育的工作主体是社区市民学校,但是终身教育并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得社区市民学校在经费、师资、设施上与广大市民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师资方面;市民学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一些中学教师和社会自愿者,他们精神可嘉但是缺乏市民学校教育的经验。往往教学都感到很累,没有一支专业的市民学校师资队伍。设施方面,市民学校办学场所主要利用中学的教学场所,在时间和功能上存在着不便和矛盾。市民学校的学员是以55-70岁的老年人为主体,他们普遍反映,双休日是三代人团聚的时间,也是最繁忙的时间。随着上海经济的增长,普教经费也在同步增长,但学生在减少;而社区市民学校潜在学生的增加,则不能得到相应的投入的增长。因此,希望能把市民的终身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便在经费、师资、设施上得到更好的保证。

推荐第9篇: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以志愿、自治、公益和非营利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正以崭新、醒目的形象进入政府和公众的视线,越来越多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而青年作为社会创新的生力军,祖国发展的接棒人,未来希望的承载者,责无旁贷的成为

了这支力量中的主力。与此同时,随着西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共青团主要工作对象的西城青年,其“社会人”特性正日益明显,流动性强、构成复杂、需求多样等特征不断凸显。因此,“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共青团引导青年投身区域发展,以及整合力量服务青年成长的必要工作。

20xx年,为适应首都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和青年群体的新变化,西城团区委专门成立社会工作部,集中力量从零做起,全力打开了以“社区青年汇”建设为核心的社会领域工作新局面。并快速将20xx年以来,北京市首批公开招考社区专职工作者纳入视野,以他们为样本做了一份“青年社工工作与生活状况”摸底调研,通过对300余名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广泛普查,以及30份个案访谈,团区委对社会领域建设工作以及社区工作者这一在社会工作领域中起着骨干作用的青年人群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我们发现,社会领域工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共青团工作,因其社会化的运作模式,对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在贴近青年现实需求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社区工作者以及由他们衍生出的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这一群体自身,也面临着自我认同感缺失、专业知识储备欠缺等现实问题。

二、针对现实问题开展的具体工作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西城共青团提出了一延、一变、一过渡的工作目标:即工作领域由“体制内”向“体制外”的延伸;工作方法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工作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过渡,在扶持社会组织建设、深化社工队伍凝聚、加强社区青年汇建设、推动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大胆尝试。

一是扶持社会组织建设。充分认识青少年社会组织引导、服务在共青团复合型组织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做好社会组织间的联动工作,加强对主管社会组织百德社区发展促进中心的服务、管理工作,主动联系悦群社工事务所、厚朴社工事务所等具有明显青年特征的社会组织,学习借鉴专业社会组织工作方法;做好工作机制联动,坚持社会组织参加机关工作例会制度,以青年汇专职社工工作为联系纽带,建立社工事务所定期会商、督导制度;做好项目支持工作,重点依托已申请到的西城可持续发展项目资金20余万元,支持百德建设青少年科普迷你站点,探索App等新兴技术应用于青少年科普、全媒体引导等方面的方式方法,大力开发青少年社会组织、社区青年汇公益示范项目。

二是深化社工队伍凝聚。以“暖人心、稳队伍、促发展”为目的,开展青年社工担任社区团支部书记、社工倾听日等项目,加强社工互动交流;开通“七彩心桥心理热线”,举办 “青年文化体育节”、“社工专享之交友联谊”、“社会领域青年人才交流冷餐会”等活动,畅通社工和团组织、社工与社工之间的沟通渠道;举办首届青年社工风采大赛,广泛凝聚、发掘、培养西城优秀青年社会工作人才,为青年社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这支扎根基层的青年人才队伍的自信心与认同感,进一步促进青年社工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举办“社会工作青年人才训练营”,通过素质拓展、专题讲座、互动联欢、青年汇实地参观等环节,进一步激发出了青年社工的热情和潜力,搭建社会领域平台,开展活动,

三是加强社区青年汇建设。社区青年汇其根本就是共青团根据不同青年群体量身打造的“社会组织”。近一两年,共青团从分类引导、汇聚青少年出发,按照“组织终端、青年身边”的指导思想,一直不断转变工作方式,结合社会管理的前沿问题,遵循共青团思想性、政治性,与社会性、群众性相统一的工作属性,围绕地域、爱好、工作性质等不同共性,开展青年汇建设工作,力争做到有交叉,无遗漏。努力实现“通过联系、服务青少年社会组织,来联系、服务青少年”的目标。截至目前,共建立社区青年汇171家,其中市级示范青年汇5家。

四是推动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工作。我们一直相信社会组织工作离不开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可喜的是我们青年队伍正是这样一个挖掘、培育人才的宝库。因此,团区委一方面在“社区青年汇”建设过程中,坚持发挥组织优势,开展社工人才训练营、社工专享季、西城青年社工队伍现状调研、社工风采大赛等多项工作,着力凝聚、挖掘、培养、选拔出一批优秀青年社会工作人才,以促进青年社工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另一方面,借助外力,在与悦群、厚朴社工事务所等社会组织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借鉴,同时招募聘用一批社区青年汇专职社会工作者,以不断提升“青年汇”工作成效,继而为区域各类青年提供高质量服务。三是加大与社会组织的整体联动,以百德社区发展服务中心为例,作为一家民办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团区委作为其业务主管,为其争取更多的

三、认识体会

从全市第一家社区青年汇——“悦读时光书城”落户西城,到目前177家社区青年汇覆盖全区15个街道

,西城社区青年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青年汇的建设由于总干事能力的差别,重视程度的不同,发展极不平衡,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数量”上求增长,更需要“质量”上求突破:一是开展《从示范社区青年汇发展现状探索西城社区青年汇发展路径》的专项调研,总结市级“示范社区青年汇”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出现的问题,归纳形成“示范青年汇发展的模式”,并力争在全区15个街道均建立起示范社区青年汇;二是建立《西城社区青年汇标准体系》,拿市级示范社区青年汇进行试点,对青年汇的硬件配置、专职社工的遴选、项目的申报、经费的审批及活动的效果等进行考评,以全方位的规范社区青年汇的运行。

推荐第10篇:如何提高共青团参与率的调研报告

提高共青团活动青年参与率的探索

关键词:

共青团员 参与率 团组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青年的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作为一名刚刚分配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在这一年多的工作中,让我体会到了很多,同样也学会了很多。记得在刚来报到的时候满怀着憧憬和激昂的斗志。一心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全身心的扑到了工作中,沉迷于工作中,渐渐的忽略掉了很多事,特别是团组织开展的活动。但是我是幸运的,因为在我即将走到弯路的时候,出现了那么几件事、几个人,对我的改变可以说是巨大的。渐渐的我喜欢上了参加各种活动,不分文体,团支部组织的活动慢慢的变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回顾整个公司,我发现如“过去”般的我大有人在。对此我总结出了几点关于提高共青团活动青年参与率的结论。以自身为例,以自身为题做了以下三点粗略的分析。

一、共青团在青年员工的影响力。

共青团在青年员工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开展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共青团活动青年参与率的第一步。

(一)提高青年人对团组织开展活动的认识。在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有部分青年人对共青团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共青团工作无非就是做做义务劳动,搞一些娱乐活动,对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

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只是停留在缴纳团费这种认识上,很少有兴趣参加团的活动。曾几何时,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想法和做法大错特错。表面看起来是做做义务劳动,搞一些娱乐活动。这其中的内在含义却没有完全理解。举个简单的小例子,在我刚刚工作的第一周里,我们公司团支部举办了跳绳比赛,当时的我因为刚刚接手工作,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所以时间很紧张很是忙碌。起初我不是很乐意参加,在我队长的劝说下。我很“勉强”的报了名。当时我就认为团支部举办这跳绳比赛毫无意义,根本就是浪费大家时间!但是在我参加完比赛之后,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我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愚昧与天真。通过这次比赛我快速的熟悉了每个同事并且也交好了很多同事,在比赛休息的时间,我在与公司的李书记聊天中豁然开朗,对刚接手的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使我重新认识到了共青团开展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二)活动内容的创新。近几年随着公司发展步伐的加快,成批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了共青团的队伍中,以成为公司共青团成员中的主力军,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是当代青年人的特点。单一的活动很难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对于这一点我们欢喜岭公用事业处党群工作部突破了程序化的枷锁,勇于创新,力排众议,收获颇丰。这要说起2014年5月4日的五四表彰大会。历年来的五四表彰大会程序化严重,乏味枯燥,很多参与的人都认为是一种煎熬,甚至有些人在开会期间打起了瞌睡。这一次2014年5月4日五四表彰大会结束以后,每个走出会场的人脸上都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了意犹未尽的感

觉。没有参与此次活动的原本应该“庆幸”的人不禁的问道:“这么枯燥的会议难道你还想再开?”听到这种问话每个参加会议者都不由的微微一笑。原来这次会议与往年大不相同,在做汇报的环节党群工作部要求汇报的共青团员要拿出新意,勇于创新,坚决杜绝程序化出现。这种大胆的想法,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上台汇报的共青团员各显神通,精彩的演绎了此次五四表彰大会,台下掌声连连。台下没有参与的共青团员脸上都洋溢着跃跃欲试的表情。从无人愿意参与到人人都渴望参与,实现了“惊天大逆转”。可见活动内容的创新对青年员工的影响力之巨大。

二、共青团在青年员工的凝聚力

共青团在青年员工的凝聚力是重中之重、是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共青团活动青年参与率的第二步。

(一)沟通是加强共青团对青年员工凝聚力的基本条件。沟通在团组织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可以创设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青年团员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根据我自身的经历与认识,我认为朋友的身份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建立起来,它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在团组织中也是如此。在我的平时工作中,我们公司的党委书记时常过来与我谈心,询问我生活上和工作上遇到的问题。给予我耐心的解答,令我受益良多。不光是我,绝大多数青年人在刚刚工作时都会迷茫都会遇到很多阻力,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团组织应充分的发挥其应有作用,多与青年团员沟通交流,给予适当的帮助。忍让和宽容是沟通的基本前提,对于

青年员工来说,犯错误是必不可免的,团组织应客观的去看待问题,主动帮助青年团员纠正错误,并且从思想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只要与青年团员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必能加强共青团对青年员工的凝聚力。沟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就难以得到广大青年员工的支持,作为基层团干部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搞好与青年员工的关系,把团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样一来,凝聚力就会自己来敲门啦!

(二)党带团是加强共青团对青年员工凝聚力的必要条件。在平时开展党建活动中让青年团员参与进来,既给青年团员锻炼自身的机会,又间接的加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方面我们欢喜岭公用事业处物业二公司给予了充分的实施与体现。公司党组织开展的以“思想工作联做,小区环境联治,居民服务联动,公益事业联办”为主题的四联建活动有大量的青年员工参与其中,为了实现四联建的最终目标,共同努力着,奋斗着。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有了共同的目标就会有核心凝聚力。党组织带动团组织,团组织带动青年团员。只要有了凝聚力提高共青团活动青年参与率将不再是问题!

三、共青团工作对青年员工的吸引力

共青团工作对青年员工的吸引力是不可或缺的、是开展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共青团活动青年参与率的第三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最根本的职责就是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

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这是共青团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最本质。为了更好更多的吸纳青年员工入团入党。团组织应积极开展义务劳动、娱乐活动等业余文化活动。如何让更多的青年员工参与进来?除了增加团组织在青年员工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还要增加共青团对青年员工的吸引力。如何增加共青团对青年员工的吸引力我初步的总结出了四点。

1)靠先进的思想吸引青年员工参加共青团活动

2)靠对青年合理的利益诉求的尊重和服务吸引

3)靠对青年的兴趣满足来吸引

4)靠基层团干部的人格魅力和感情来吸引青年员工

思想文化认同是共青团吸引力建设的核心。随着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社会多元思想观念相互交织,青年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加。共青团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在典型示范、体验教育、实践参与等方面的优势。要用青年文化感染青年。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把握青年时尚,增强青年文化活动在青少年中的吸引力。对青年合理的利益诉求要给予尊重与重视。在2014年4月份共青团原本要组织共青团员知识竞赛活动。公司青年团员聚在一起商讨一番,最终一致决定向团组织协商能否改成拔河比赛。团组织在听到团员们的提议,没有严厉的拒绝和推脱,而是耐心的询问了原因。原来大部分青年团员在公司平时工作中都很忙碌,晚上回到家中还有繁重的家务,时间上不是很葱郁。经过协商最终团组织宣布取消知识竞

赛,改为拔河比赛。通过此次事件,公司做到了所有青年团员如无遇到特殊情况,有80%都会参与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以上就是我对提高共青团活动青年参与率的浅显分析,希望通过以上一些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例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要想提高共青团活动青年的参与率,一定要有“三力”——影响力、凝聚力、吸引力。只要抓好落实好“三力”团组织活动必然能欣欣向荣、人声鼎沸、全员参与。最后用我在网上看到的四句话来结束这篇调研报告,并希望在今后的团工作中共勉。给爱干事业的人以机会;给善干事业的人以舞台;给多干事业的人以关心;给干成事业的人以鼓励!

附件:

作者简介:韩续,辽宁盘锦人士。2014年10月21日参加工作。现工作于欢喜岭公用事业处物业二公司物业组。毕业于辽宁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

第11篇:关于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闽工办发明电[2011]7号文精神,市总工会就近年来工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发挥等情况,通过走访基层,召开有基层党政工干部、职工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对一些有益做法进行了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级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做好职工群众工作,是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近年来,我市各级工会积极探索,用改革的精神主动做职工群众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创造了全新的职工群众工作体系,概括起来就是“构建一个平台,打牢一个基础,完善六个机制”。通过深入、扎实、细致的职工群众工作破解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中的难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整合职工群众力量,构建“建功立业”工作平台。各级工会认识到,科学发展、跨越(加快)发展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总钥匙。为此,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引导职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和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为标志,引领广大职工专心致志地投身“闽北建设我出力、跃升发展争先锋”、“保增长、促发展、求先行、作贡献”和“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创造“一流工作、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团队”。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标志,围绕海西绿色腹地建设对职工素质提出的全面要求,在各行各业开展“五个一”“功臣杯”“职业道德双十佳”“职工职业生涯计划”“职工岗位成才自我达标”等竞赛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班组建设、诚信建设,广大职工学理论、学科学、学技术、学业务,比岗位技能、赛劳动成果,比职业道德、赛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地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职工技术素质提高,促进了我市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建设。我市发展态势向好,经济增长持续较快,从2004年起,全市GDp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全市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322.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28.7亿元。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取得这样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工会的作用功不可没。

---打牢职工群众工作基础,建立联系职工群众桥梁。各级工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按照“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和依法普遍建立工会组织的任务要求,我们突出抓了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目前,全市有基层工会组织7433个,工会会员39.9万人,全市139个乡镇(街道)和12个工业园区建立工会联合会,形成了工会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网络。通过深入开展工会工作“三级联创”“基层工会活力年”“双进”“双亮”“双爱双评”和党政工共建“职工之家”等活动,努力打造“有为工会、法制工会、活力工会、温馨工会”,夯实了基层基础,增强了组织的活力。

---完善职工群众工作机制,畅通沟通职工群众渠道。主要建立和完善六个机制:一是民意沟通机制。宏观领域,市县区全面建立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工会反映职工诉求、提出政策主张、参与重大决策的渠道更加畅通,从政策层面帮助职工解决具体问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在市县区得到确立,许多涉及职工与企业利益关系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微观领域,在企业推行了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涉及职工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权益问题,在平等协商基础上通过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得到较好落实。二是民主管理机制。公有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厂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化,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职工董事制度和职工监事制度基本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探索民主管理路子,通过实行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厂务公开以及其它民主形式,在落实职工知情权、审议通过权和监督权等方面迈开了步伐。三是维权维稳机制。参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劳动关系预警预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全部落实,各项社会保险顺利接续。开展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广泛实施“安康杯”竞赛活动和推广应用“一法三卡”工作,为遏制安全生产事故作出积极努力。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倡导企业“向社会承诺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实施欠薪登记和追讨欠薪行动等,在维护职工和农民工经济权益方面努力发挥作用。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大多数劳动争议得到及时调处,一些复杂案件通过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和工会参与诉讼程序得到妥善解决。强化职工信访工作,开通“12351”职工热线电话,及时受理职工求助、控告和申诉,共接待职工信访5484人次,为职工实现合理的利益诉求开启了“绿色通道”。各级工会秉持依法依规的科学维权观,努力促进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双赢”理念。主要牵头积极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局工作出发,积极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保岗位、保工资和“稳员增效”为重点,开展“共谋发展、共度时困、共创和谐、共维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共同约定行动,指导企业、基层工会和职工三方签订《共同约定书》,在全力确保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四是帮扶保障机制。面对利益调整中部分职工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自觉担负起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及时了解、及时报告、及时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对困难职工群众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市县区总工会大力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以工会送温暖工程为载体,较好地实现了帮扶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社会化。在党和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广泛实施“四大关爱行动”和“两节”送温暖活动,共为12364户困难职工家庭建立帮扶档案,筹集帮扶资金1367.36万元,走访慰问34629户次的困难职工家庭。广泛实施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通过政策参与、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开展山海劳务对接活动等,共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6.2万人次,提供就业服务4万人次、实现再就业3万人。广泛实施“金秋助学”行动,发动企业、职工和社会各界开展捐资助学、结对助学,共筹资255万元资助2452名贫困学生。各级工会还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协助政府落实“两个确保”,推动符合条件的特困职工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关注农民工的生产生活,通过帮助解决子女就学、基本保障等问题,促进“市民待遇”在农民工中落实。五是建立职工表彰激励机制。新近推荐和评选表彰7位全国劳动模范、8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67位省级劳动模范和102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50位市、县级劳动模范和290位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县总工会命名表彰的“工人先锋号”535个;省总工会命名表彰的“工人先锋号”83个,全国总工会命名表彰的“工人先锋号”10个。各级工会还进一步完善劳动模范生活困难补助、体检疗休养和进修培养等制度,为劳动模范办实事好事,组织各级劳动模范体检2578人次,选送238人次的全国劳模、省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北戴河、云南、湖北等地疗休养,选送336人次市劳模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省金鸡山工人疗养院休养。六是县级工会工作创新机制。各县(市区)总工会不断探索县级工会体制机制创新,工会工作焕发生机和活力。邵武“工会特派员驻企服务机制”;顺昌“工会主席维权流动岗”和“构建合理化建议推介平台,让‘金点子’资源共享”;浦城“维权联络协调机制”和“建立‘代行’机制,强化维权力度”;武夷山“学习借鉴创新项目精华,扎实推进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建阳“在主动维权中实施帮扶,在积极帮扶中依法维权”;政和“构建维权联动网络,建立长效机制”等11个项目获得省总工会表彰推广。松溪县总工会“成立劳动争议巡回法庭,委派工会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做法,得到省总工会领导肯定、全国总工会推介,在全市推广。目前我市10县(市、区)总工会已按照这一模式,完成选派工会陪审员工作,24名工会干部经过培训、考试、考核后,被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人民陪审员。

二、各级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经验及体会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主要是:

---坚持服务宗旨,当好职工贴心人。工会系统的党员干部切实履行党员职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念,强化群众意识,把职工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他们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发扬“妈妈心婆婆嘴、跑不断的两条腿”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及时掌握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对困难职工做到心中有情、胸中有数、手中有策。

---加大帮扶力度,实现帮扶常态化。不断深化送温暖工程、困难职工帮扶、金秋助学、阳光就业等工作,做到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的常态化帮扶,扩大工会帮扶工作品牌的影响。通过就业、助学等方面的帮扶,广泛开展“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家政服务工程”和“就业援助月”活动,推动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工会金秋助学资助范围。在开展物质帮扶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服务。

---健全帮扶机制,推进帮扶长效化。积极整合工会内部资源,形成集推荐就业、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生活救助于一体的协作帮扶模式,为广大职工提供快捷方便、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形成寓困难帮扶、劳动争议调解、法律援助及农民工维权于一体的长效帮扶机制。加强帮扶体系平台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构建起以市级帮扶中心为骨干,县级帮扶中心为支撑,乡镇街道、规模企业和工业园区帮扶站点为基础,全面覆盖、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区域协作的帮扶工作体系。构建以工会“三员一代理”为基础的职工法律援助机制。所谓“三员”,是指劳动争议调解员、兼职劳动仲裁员和工会人民陪审员;所谓“一代理”是指工会法律工作者或帮扶中心聘请律师在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中作为职工方的代理人。通过“三员一代理”,工会参与劳动争议的调处,最大限度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运用帮扶工作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完善各项帮扶工作管理制度,健全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运作机制。

---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帮扶社会化。推动工会帮扶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预算,使之成为党委政府扶贫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工会与财政、劳动、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联系沟通和协作机制,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手段,形成工会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有机衔接,发挥工会帮扶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拾遗补缺作用。积极参与就业、工资、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积极反映广大职工的利益诉求,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全方位参与社会管理,开展职工群众工作,深刻启示我们:

一是要坚持创新机制。只有不断创新工会“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的新形式、新方法、新经验,才能切实发挥工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广泛组织职工。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劳动竞赛五年规划,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积极投身“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和创建“工人先锋号”劳动竞赛活动,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三是要积极引导职工。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切实加强形势政策任务宣传教育,开展好系列庆祝活动,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热爱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热情,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贯彻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积极探索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运用教育、协商、示范、引导的办法和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地做工作,提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

四是要竭诚服务职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性质特点,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三个最大限度”的总体要求,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推动构建和谐企业作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推动建立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权机制,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职代会制度等在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监督和调整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各地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经验的调研,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各类企业中形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浓厚氛围。

五是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集中精力抓好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两个“三年规划”的落实。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单位,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为重点对象,深入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建会行动,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会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加大分类指导力度,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使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收入增长和企业发展同步,实现体面劳动。

三、对工会组织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建议

职工社会心态反映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影响职工心态。当前,职工队伍中的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局面,处于多元、多样、多变的活跃期。这种状况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总体来看,当前我们职工队伍中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广大职工的精神风貌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心浮气躁的“一窝蜂”,急功近利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盲目攀比的“奢华风”,狭隘极端的“偏执狂”,冷漠麻木的“看客”等不良心态也不时出现,有的还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要在有效把握职工心态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前职工的社会心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民谚、传闻、段子、网帖、微博、手机短信、流行词汇等来表达,也可以借助发型、服饰、聚会、娱乐等来表达,还可以通过消费行为、阅读方式等来表达。可以说,现在职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在无形或有形中折射出不同社会阶层、各个领域人群的心态。对此,应通过发挥政府、包括工会在内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的职能作用加以全面把握,借以增进对社会管理对象的了解,从而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积极、准确、有效地把握当前的职工社会心态,着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类问题。

二是要在科学鉴别中明确管理目标。当前职工队伍中的社会心态复杂而多变,正反两面并存且相互交织。因此,对职工队伍中社会心态的把握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科学鉴别;又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作出及时研判。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职工队伍中社会心态的本质,进而明确社会管理的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社会上流行的新词酷语、前卫举动、反传统现象以及调侃、逗乐、讽刺言行等反映职工社会心态的东西不能一概排斥、一味否定,而应本着实事求是、开放包容的原则,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评判其中的是与非、恶与善、美与丑。

三是要在积极引导中增强管理实效。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传媒业高度发达,传播手段丰富多样,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等的广泛应用,使得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借助新媒体等各种传播手段,信息爆炸、众声喧哗、观点纷呈,往往容易形成此伏彼起的舆论热潮,引发各式各样的热点问题,并对职工队伍中的社会心态产生深刻影响,使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加强正面引导,抵制不良信息,让真实的民意、民心、民愿成为主流,让主流声音占据各类媒体的重要位置,从而培育和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对在特殊时期、特殊领域出现和特殊事件引发的职工社会心态,应注重解疑释惑、析事明理,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是要在改革创新中提升管理能力。当前体现在职工队伍中社会心态的一些信息传播手段和表达形式,蕴含着创新社会管理可以借鉴的内容。比如,很多反映职工社会心态的信息都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网帖等新媒体形式来传播和表达的,这种传播和表达方式具有即时性、便捷性、广泛性等特点,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和接受方式。这启发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应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式,善于运用最先进的理念、最新潮的技术、最鲜活的话语、最流行的手法,以赢得最广泛的支持,获得最明显的成效。

由此还建议,全总、省总和市、县总工会在举办工会干部培训班时应开设《社会学》、《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和《职工心理》等专业课程,把上述专业课程列入培训学习的内容。

第12篇:对当前农村基层妇女民主参与的调研报告

基层妇女参政是一个社会问题,历来是妇联组织关注的热点。明年是我市村委会换届之年,如何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抓住村委会换届契机,全面推进我市基层妇女民主参与进程,妇联组织任重而道远。最近,市妇联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市农村妇女民主参与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形成文字,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基层妇女

民主参与在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和地位

基层妇女民主参与是衡量农村政治文明的重要尺度。村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则是农村民主政治得以存在发展的基本要素,占人口半数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程度是衡量农村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农村妇女在民主参与中通过影响决策程序和决策方式促进农村政治民主化。农村妇女参政不仅可以培养优秀的女干部,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服务,而且可以充分体现民意,提高农村政治的民主化程度,防止政治上的专制与独裁,推动农村社会的民主和进步。

基层妇女民主参与是实现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社会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权力领域是否有女性参与、妇女以何种方式参与以及参与的程度,已成为实现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重要保证,成为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基层妇女民主参与是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妇女民主参与有益于发挥妇女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女性领导者讲究授权,善于关心、鼓励人,善于创造人性化的管理环境,农村妇女民主参与有益于发挥领导班子的综合优势,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与男性优势互补,能增强团结和凝聚力,使组织决策更民主、更科学。

二、当前农村基层妇女民主参与的形式和现状

基层妇女民主参与的主要形式与农村男性公民一致,主要表现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四个方面。但基层妇女民主参与现状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1、妇女在民主选举中主体权利的完全确认,意味着农村妇女由“家庭人”逐步转变成“社会人”。法律规定妇女同等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得广大农村妇女享有了选择干部的权利和担任干部的被选举权。据统计,村委会选举的参选率一般都在80以上,这表明了广大妇女对选举的关注和对自身权利的珍视。同时,那些有能力、受拥戴的农村妇女脱颖而出,进入村委,有的还担任了领导职务。如小曹娥镇朗海村妇代会主任姚雪芬勤政廉洁、务实的工作,赢得了广大村民的高度认可,在上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而且同时在支委、社管委中任职,是唯一在村三套班子中任职的村委。

2、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全方位体现,使农村妇女从参与中逐步认识了自身价值。从妇女在参与民主管理中的比例来看,全市269个行政村,有女性的村委213个,占村总数的79.2,比上届上升5.6个百分比,有237名女性进入村委,占村委员总数1083人的21.9,比上届上升3.5个百分比,其中,担任村主任的4名。女委员的参与民主管理,充分发挥了自身联系妇女和家庭的优势,为处理解决村里的许多难事急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妇女在参与民主决策的程度来看,全市12332名村民代表中,有女性代表1393人,占11.3,3628名村民小组长中,有女性72人,占1.99,比例与上届相比都略有上升。在村民代表会议中,女代表能主动掌握发言权,为村发展谏言献策,为村民具体生活利益提建议要求,有的还作为议案采纳。如泗门镇谢家路村,女村民代表就如何加强青少年在节假日期间的学习管理上交了一则提案,被村领导班子吸纳后,一个专为青少年学习交流,提高各方面素质的青少年假日学校成立了,深受广大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从妇女在参与民主监督的情况来看,全市1130名村民财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中,有女性64人,占5.7。女委员、女代表们善于做思想引导工作,积极参与村里的重大事务管理,在参与中代表村民利益讲话,在参与中认识自身价值,进一步推动了村内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如环境卫生治理(敲露天粪缸)、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广、计划生育、自来水安装等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从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现状来看,农村妇女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农村妇女民主参与进程不快。主要表现在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比例不高。尽管在推进基层民主过程中,妇女的参与摆上了一定的位置,并且参与的比例逐年呈上升的趋势,但总的来看,比例仍然偏低,如村民代表中妇女比例仅为11.3,村民财务公开监督小组中妇女比例仅为5.7。我市还有56个村委中没有进入女性,其中有41个行政村村两委会班子里同时没有女性,与妇女占人口一半的比例很不协调。历届来,女性进入村委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上升的幅度不大,每届的增幅平均在1-5个百分点内

,如本届村委会班子中的女性比例为21.9,比上届上升3.5个百分比,在村委会主任中的妇女比例仅为1.5。二是基层妇女民主参与深度不够。①一方面由于农村妇女对选举权利的认识不到位,往往出现放弃或让渡选举权利的行为,从而造成非自愿选举结果的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妇女主体意识的缺乏,导致被选举权利的弱化。②在重大事项决策和村规民约的制定过

程中,由于力量上的单薄和观念上的影响,妇女往往不敢或难以表达妇女群体的利益和呼声。因此,出现妇女工作在村务管理中的空白现象,或者说一提到妇女工作就是指计划生育。从而导致近年来大量的涉及农村妇女利益的纠纷和矛盾不断出现,如土地权益问题、集体资产股份制问题、房屋拆迁问题等等。

分析原因,主要有:

1、基层组织法立法不全是阻碍妇女进入民主管理决策程序的重要原因。现行《村委会组织法》为保障村级妇女参政做出了相应规定,即第九条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村民委员会中,妇女应当有适当名额,……”但该法条的规定因缺乏应有的“硬性”而很难落实。在“海选”的大背景下,每个村民都有其心目中的“应当”的标准,当今农村社会环境下,大多数村的妇女当选村委会组成人员的可能性极小,也有许多村甚至于根本就不会产生女性侯选人。民政部为落实好《村委会组织法》关于“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有适当名额”的规定,专门出台了《民政部关于努力保证农村妇女在村委会成员中有适当名额的意见》(民发[1999]14号)文件,该文件的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提出一些“组织”、“教育”、“引导”之类的措施,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在村民代表的产生规定中,只强调了一个“广泛性”,对于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群体来说,无法找到为她们参与最广泛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法定依据。

2、责任主体的缺乏,使妇女民主参与的进程步履缓慢。余党[2002]6号文件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一定的妇女代表比例”“村民代表要有广泛的代表性”。余党[2004]14号文件也规定:“要为青年和妇女进入村两委班子,参与村务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村两委班子中一般应有一名女同志”。文件中妇女参政除了缺乏钢性规定之外,最关键的是缺乏责任主体。

3、农村妇女的自身原因是影响民主参与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缺乏参与机会和传统文化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多农村妇女的参与意识较弱,能力水平偏低,文化知识相对缺乏,也是造成农村妇女民主参与进程不快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对策与建议我市是个农业大市,人口占半数的农村妇女为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努力提高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水平,教育引导她们积极参与基层民主政权建设,不仅是妇女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当前应紧紧抓住村委会换届契机,积极推进农村妇女的民主参与进程。

1、完善《村委会组织法》立法规定是推进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的基本前提。立法机关应对现行《村委会组织法》第九条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女性进入村委会。建议修改为:“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较小的村可不设此职)、妇女委员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妇女委员是村民委员会中专职做妇女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及其他工作的组成人员,由女性村民担任。”如此规定只是保证农村妇女参政的法律底线,并不排斥有威信、有工作才能的女村民被选举为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等更重要职务。

2、明确妇女参政议政比例是推进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的必要手段。有关部门在出台《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时,要明确村委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女性,同时村民代表和村财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中女性比例要求在20以上。在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时,要注重换届选举中各环节引导,如在组建村民选举委员会时,要引导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吸收女村民;在选举产生村民代表时,在明确女性比例的同时,要引导村民提名符合条件的女村民。

3、明确加快妇女民主参与进程的责任主体是推进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的重要环节。要明确各级政府及基层村委会是推进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的责任主体。要制订责任分解制度,落实责任目标和任务,同时,各有关单位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宣传妇女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和典型,为农村妇女的发展和民主参与村委会选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加强基层妇女干部的培养是推进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加强农村妇女的素质教育培训。只有大力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其参政水平和竞争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基本文化素质、科技致富能力和参政议政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管理能力。二是要加大推优工作力度。应加大女党员和后备女干部的培养工作力度,增加农村妇女中女党员的比例,培养和选拔有潜力的女党员、女能手、女骨干,让其在村里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锻炼其领导管理才能,为选拔优秀女性进村委建立一支后备女干部队伍。三是要充分发挥妇代会组织和妇代会主任的作用。努力为妇女参政争取政策,创造条件。各级妇女组织要充当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当好党组织的参谋助手,选配好妇代会干部,真正把那些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妇女选拔到农村妇代会当中,使基层妇代会真正成为妇女的娘家和“核心”。同时建议村委会与妇代会进行同步换届。一些村妇代会主任如不能在党支部、村委会的换届选举中当选支委或村委,则常面对被新的两委班子以各种理由撤换的情况。因而,村委会与妇代会的同步换届,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和妇女人才的培养。

第13篇: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优秀]

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反映人民群众意愿,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妇女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同时也为妇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桥梁和纽带的妇联组织,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开创工作新局面是摆在各级妇联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基层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文从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优势出发,着重分析了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面临的工作职能、模式、机制、方式、妇联干部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摸索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从发挥工作优势、建立良好机制、深化家庭建设、维护妇女权益、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妇联组织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路,让更多人的关注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让妇联组织更好的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从而开创妇女工作的新局面。

一、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

妇联有着占人口半数的工作对象,有着与各级政权组织相顺应的工作网络,有着工作延伸到家庭的特点,妇联工作不仅仅与广大妇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离不开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妇联组织在推动和谐社会建立中,有着独特作用和优势:一是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妇联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社会支柱,在人民群众心中具有高度的信誉度和公信力,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的人民团体。二是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妇联是我国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妇女团体,并在其中发挥了“半边天”的巨大作用,这使妇联工作的触角得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其具有了其他民间社团不可比拟的整合各方面资源的巨大能量。三是有独特的工作优势,在长期的实践中,妇联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履行职能的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四是有特殊的载体优势,妇联牵头开展的“五好文明家庭”、“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来料加工”等各项活动,涵盖了妇女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好载体。五是有健全的网络优势,妇联组织有有一批专兼职妇女工作者活跃在妇女工作战线上,植根于广大妇女群众中,她们热心妇女工作,致力于妇女事业,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全心全意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深得妇女群众的信赖,在长期的工作中,妇联已经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乡组织网络。

二、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妇联组织开辟了新的工作领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但现有的工作模式、机制以及目前妇联干部的能力素质已不适应新时期妇女工作的要求,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工作职能错位。妇女工作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远非妇联组织自身的义务。妇联组织只是群众团体,只是“桥梁纽带”,其职能、职责都不具备直接为妇女提供政策支

持、培养使用,教育管理、解决问题等行政能力,对妇女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重大问题也只发挥民主监督、沟通协调的作用。妇联工作不能等同或代替妇女工作,二者除了在工作对象和目的性的一致之外,其内涵与外延、职能定位、工作方式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将妇女工作片面理解为妇联工作,使得妇女工作出现了一定的“错位”。

(二)组织模式陈旧。妇联组织是妇女工作的具体承载者,它必须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自行调整和适应,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意识的协调力量和活动规范合作系统。而目前,我县妇联组织与新时期开放性、社会性、灵活性、多样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从纵向来看,特别是在城市重心下移,下岗、失业、贫困妇女大部分积淀于基层,人们对基层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妇女组织体系应该放在基层。相对而言,我县基层妇联组织体系不够健全,基层组织的编制和经费少,基层妇联干部存在严重兼职情况,导致妇女工作在基层有弱化的现象。从横向来看,我县在妇联组织建设上,还没有树立“动态开放”地建妇联的思想,没有形成以妇联为核心的外围的组织体系。

(三)工作方式落后。以前,妇联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除了和自身组织密切相关的特色项目,如参与和妇女发展有关的法律政策的拟定与实施、妇女维权之外,更多的是响应政府号召、或者拾遗补缺。从而导致工作方式的较为呆板、保守。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妇联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这就要求妇联组织在工作方式上进一步创新,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从行政化趋于社会化。

(四)能力素质偏低。当前基层妇女干部素质能力相对较低。乡妇联主席和村妇代会主任特别是村妇代会主任自身素质较低,对妇女工作认识不够,在工作目标、措施上没有超前性,不能把握妇女工作大局,有“就妇联论妇联”的狭隘意识,不知道该怎样去开展妇女工作,在服务弱势人群、帮助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上难想高招,对妇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向上级组织反映,没有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提高妇联干部自身素质是妇联组织面临的严峻挑战。

(五)维权手段较弱。受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生儿防老、续继香火”等封建余毒思想的深入侵浊,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容易遭遇家庭暴力、性别歧视、遗弃等权益侵害,妇联在维权方面缺乏有效措施,事实上还处于工作上的薄弱环节。

三、妇联组织有效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几点建议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无论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利益关系、凝聚群众人心、维护社会稳定还是建立健全新型的社会管理格局,都需要妇联组织发挥优势、承担责任、踊跃参与、履行职能。

(一)发挥工作优势,为妇女发展提供发展平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妇联组织要从妇联独特的社会定位出发,着力把握“党政所急、社会所求、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组织带动妇女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参与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从妇女的实际需求出发,发挥优势,履行职能,团结、凝聚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妇女与男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好妇联作用。

1、围绕“三农”问题,为农村妇女搭建致富平台。妇联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富裕在农家、美德在农家、和谐在农家”为目标,为妇女致富搭好平台。一是深入开展“双

学双比”活动和“学科技、比致富、奔小康”活动。切实把活动抓好抓实,提高广大妇女的致富能力,促进农村妇女的整体发展。二是帮助农村妇女提高科技致富的本领,健全农村妇女科技骨干、示范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加大对女科技致富带头人的扶持力度,支持她们更好更快地发展。加大对农村妇女基地培育力度,使“妇联+基地+农户”成

2、围绕来料加工业,为女性搭建就业平台。把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激励妇女创业的有效载体,突出行业特点,提高加工质量,加强创业指导,继续实施好来料加工业的技能培训,发展壮大加工队伍,帮助有创业意向和潜质的女性更好地创业。并采取得力措施,保证来料加工业务的健康发展,引导部分优秀来料加工来料经纪人直接登记为个体经纪人或经纪公司,加大对经纪人的规范管理和指导方式进行新的探索,使来料加工成为我县女性创业的一面旗帜。

3、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为城乡妇女搭建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开展“科技牵手、项目牵手和资金扶持”活动,结合实际,特别是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实现城乡妇女发展资源对接。大力实施“巾帼致富”工程,引导妇女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认真组织“巾帼示范岗”与农村妇女拉手结对,为她们发展生产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服务,切实为妇女创业搭建好平台。

(二)、建立良好机制,科学的推动妇女工作发展。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给妇女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我们必须用战略的思维确定妇女工作新的目标,用科学的思维推动妇女工作的发展。

1、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整合工作对象和社会资源,搭建沟通各界妇女的桥梁,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形成“妇联牵头、党政重视、社会支持,各界参与、共同推进”的妇女工作体系。推行妇女干部深入“一线办公制度”,驻村开展妇女问题调研,送技能、访贫困苦,倾听妇女呼声,帮助解决落实妇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建立项目化运作机制,通过向上争取带动一批、左右联手扶持一批、自主发展催生一批等方法,实施更多操作性强、灵活性强、与社会关联性强的活动项目。推进社会化协调机制,通过活动项目承办、联办等手段,借力、借题、借资、借智做好妇女工作,不断扩大妇女工作的联系面。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妇女组织化程度,拓宽联系妇女的渠道,建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妇女工作的长效机制。

2、创新工作方式。发挥妇女组织接触妇女广泛,有利接触社会,方便开展工作的优势,把妇女工作向各个领域的延伸,克服行政命令、简单划一,观望从众的工作定势,找准妇女工作与党政中心、与妇女需求的结合点,了解妇女群众的兴奋点、接入点。认识妇女工作人性化,柔性化、性别化的特征,深入研究其规律,探索妇女群众最欢迎、最愿意接受的工作方法,扩大凝聚力和影响力。

3、创新工作载体。切实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发挥妇女工作的各种优势,借助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对妇女的政治引导、素质提升,全面服务。拓展知识传播的渠道,开设符合女性特点的各种技能培训,培养“技能型妇女”。开展各种文化宣传活动,传播健康的文化理念。打造“家”字、“妇”字品牌。发挥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作用,大力营造妇女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深化家庭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妇联组织应充分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把家庭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阵地。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积极开展家庭文化主题活动,提高家庭成员素质。以“平安家庭”创建为重点,以“快乐、文明、学习、科技、健康”进家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家庭成员的广泛参与,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创建、积极开展“美德在农家”、“婚育新风进万家”、“三优(优生、优育、优教)进家庭”活动、家庭才艺展示、家庭风采大赛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妇女和家庭成员增强学习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道德意识、人口意识,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推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

2、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注儿童良好道德养成。妇联组织要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健全家庭教育工作网络,创新家庭教育工作新模式,确立“以人为本”、“儿童参与”、“亲子互动”、“实践养成”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家庭教育工作新理念。通过举办“科学教子”家庭教育讲座,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品质。通过打造服务未成年人的教育、培训、展示、活动四大平台,培养儿童健康独立的人格,形成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身教重于言教、提倡两代人文化反哺、在家庭道德教育实践中相互学习并沟通交流的现代家庭教育新内涵。通过实施“母亲素质工程”,不断提高母亲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双合格”活动,引导和带动家长以身作则,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从而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3、拓展文明家庭创建领域,促进和谐社区建设。重视发挥家庭的特殊作用,努力形成“人人关心稳定、家家争创和谐”的良好局面,广泛开展“五防”、“七无”活动,传播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文明新风,倡导优良美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活动,使家庭创建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真正达到教育群众、引导家庭的良好效果。家庭文明创建活动要和乡村的文明创建活动相衔接,与文明城市建设相呼应,不断拓展家庭文明建设的领域,引导家庭成员走出家庭,建设新农村,奉献社会,争做良好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做和谐文明新村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四)、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这其中包含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实现男女和谐发展的重要内涵。妇联组织应该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妇女群众的利益作为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探索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多种手段,营造促进妇女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依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1、强化国策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男女两性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要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从“重在认识,重在落实,重在合力,重在持续”入手,探索建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长效机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促进妇女发展,努力推动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积极协助政府实施“两法”、“两纲”,促进妇女儿童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

2、加快参政议政进程,拓宽妇女利益的表达渠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妇女发展纲要中有关培养选拔女干部的规定,主动协助组织人事部门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

发展女党员工作,完善女干部推荐制度,加强女后备干部人才库建设,推进党委、人大、政协女代表和女委员以及决策层、管理层女干部比例的提高,进一步做好妇女进村“两委”工作。充分发挥女党代表、女人大代表、政协女委员的作用,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特别是妇女的愿望和要求,把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的思路转为政策和具体措施。

3、关爱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高度重视和维护妇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重视对弱势妇女群众的帮扶工作,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在扶贫工作中引入性别意识,建立扶助弱势妇女群体的长效机制。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增强“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治穷与治愚结合起来,如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实施“贫困母亲救助”、“春蕾计划”行动,通过妇联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实施全社会援助的办法,形成部门齐动、上下联动的格局,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五)、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提高妇联组织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给各级妇联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妇联组织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提高妇联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的工作水平。

1、巩固基础,提高妇联组织团结凝聚的能力。一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妇联干部是广大妇女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头雁,她们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我们事业的成败。为此,我们必需通过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塑造一支有学习能力、调研能力、谋划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服务能力的专业妇女干部队伍。二是建设良好的工作网络。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农村妇女组织的巩固上,放在乡镇妇女组织职能的完善上,放在机关妇委会作用的发挥上等团体会员工作的互动上,放在新经济领域和新市民妇女组织的兴建上,不断扩大妇女工作的依托面。对妇联的组织覆盖不具备条件的领域,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联谊组织,加大与社会其他组织交流的力度,尽量填补妇女工作的“空白点”。

2、拓展功能,提高妇联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一是依靠妇女精英层。抓好创业型、科研型、技能型妇女人才的培养,优秀女企业家、女岗位能手、女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植,通过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训与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使妇联成为成功女性的加油站。二是联系妇女中间层。发挥“巾帼示范岗”的联动作用,通过组织观摩、结对、比赛等活动,激活争创的内驱力,强化争创的外动力,提高争创活动的层次。实施“凤还巢”行动,推动务工妇女返乡创业。建立创业基地、扶持创业实践等形式,使妇联成为创业女性的服务站。三是带动妇女最基层。真情关爱农村妇女,真心帮助面临困难的弱势妇女。开展以法律援助形式的实质性服务,帮助失困难家庭排忧解难,增强创业就业意识,提高创业就业技能,鼓励、引导、帮扶更多的妇女创业就业。

3、延伸领域,提高妇联组织统筹协调的能力。一是构建更加开放的合作模式。走出本地做妇女工作,加大与兄弟县市、兄弟乡镇、各相关组织间的互通。加快与国内先进地区妇女工作的互联,优势互补,共同做好妇女工作。二是构建更加开放的信息平台。走出八小时之外做妇女工作,充分运用网络,创新工作手段、活动方法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效率,增强服务效能,扩大联系面,提高影响力,使之成为发现妇女、发动妇女、发展妇女的窗口,为妇女开辟学习的绿色通道。三是构建更加开放的评价体系。跳出妇联做妇女工作,召开重大项目听证会,邀请专家、学者、各界妇女代表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问题的解决。广泛听取妇女代表对妇联活动的评价与意见,让妇女群众全方位了解妇联工作,全过程参与妇

联工作,全角度评价妇联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妇女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同时也为妇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广大妇联组织要从妇联独特的社会定位出发,充分发挥自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努力开创妇女工作的新局面。

第14篇:参与式方法创办农民协会发展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依靠农民力量 创新农民组织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与式方法创办农民协会发展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安徽省霍山县地处山区,也是贫困县。1999年以来,采取参与式方法,组织农民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办农民协会,相信农民,依靠农民,为了农民自己谋利益,发展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从我们调查该县桃源河乡的情况来看,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有些问题,也亟待研究解决。结合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出以下调研报告。

(一)

霍山县桃源河乡,有17个村(场、厂)、195个村民组、2.2万人,总面积119平方公里。桃源河乡是一个贫困乡。全乡2002年人均收入仅1450元,其中有628户2416人相对贫困,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始终在温饱线下徘徊。1999年以来,在中荷扶贫项目的支持下,采取参与式方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交通项目7个、卫生项目3个、教育项目2个、小灌区工程项目7个,到户林业项目实施9个村,创建农民自助组织8个(其中竹农协会4个,妇女鞋业协会1个,茶叶协会3个)。各类项目的实施,解决了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差、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等问题,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提高了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社会性别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农民创建自助性的协会组织,农民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分配,提高了农民的自治能力,形成了市场优势,为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1.创办农民协会,建立“农户+协会+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

霍山县桃源河乡有竹场面积11.3万亩,其中毛竹园面积5.2万亩,蓄积量800万根,人均毛竹园2.5亩,几乎是山山有竹、户户有竹,毛竹收入占全乡农民收入的40%左右。但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毛竹市场价格低迷,农民出现了卖竹难问题,增产不增收,农村贫困问题又突出起来。

为了能把毛竹就地加工,然后再销售出去,既解决卖竹难问题,又能提高毛竹附加值,实现竹农增收,当地乡镇政府紧紧抓住中荷扶贫项目扶持的机遇,在参与式扶贫思路的指导启发下,选择大岭村进行尝试。首先对大岭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脱贫目标,特别是对毛竹产业的生产、开发、加工等,多次组织乡、村、组干部、党员、群众、贫困户、妇女等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参加的座谈活动。采用问题树、因果关系分析等方式进行参与式讨论,让参会的农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广泛深入地分析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寻找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得出了发展竹材加工业是该村脱贫致富唯一捷径的科学结论,竹农达成了共识,对以原竹直销为主体的传统粗放型毛竹经营模式的种种弊端有了较深的认识,一致同意联合起来,依靠农民自己,以有技能的能人为带头人,互相协作,共闯市场,共担风险,共同保护自己的利益,早日踏上致富之路。2000年11月26日,通过村民自愿参与,民主选举成立了霍山县第一个以毛竹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自己创办的协会——“大岭竹农协会”,并由协会组建了会员入股的股份制竹加工作坊,形成“农户+协会+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

2.农民充分参与,建立自主经营决策的运作机制。

(1)坚持农民自愿、为会员服务和民主管理的原则。

协会会员入会必须自愿申请、且必须交纳股金和会费。协会建立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会员可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是否加入。协会建立“农户+协会+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帮助会员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以求得到农民

增收的效果。如毛竹深加工及其销售问题,为保护会员的利益,便于使协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协会同入会的会员户签订了毛竹购销合同。凡会员的毛竹优先收购,每根高于非会员户0.2元。部分会员可参与做工,在做工方面优先贫困户、适合女性做的工序优先女性。协会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

(2)广泛讨论制定《协会章程》。

《协会章程》由全体会员认真讨论制定,并经会员大会通过后执行。《章程》中明确规定协会是一个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农民自助经济组织;明确了会员条件、资格,即凡是本村竹农均可入会;明确了会员和股金的征收份额;明确了协会的利润分配比例,即协会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盈利在扣除税金、机械、厂房折旧、工资后按“三三四”比例进行分配,即30%作为协会各项费用,30%作为协会积累或滚动发展基金;40%作为股金分红;此外,还规定了协会的宗旨和目的。

(3)民主选举产生协会的决策机构。

通过召开会员大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协会理事会、监事会。一般理事会成员5名,监事会成员3名,再分别从中产生一名会长,一名主任监事(女性)。协会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一般都具备懂经营、善管理、责任心强、且愿意带领竹农共同致富等条件。他们当中既有村、组干部,又有当地生产大户,还有女性,他们起着组织和带动的双重作用,是协会的领导核心。

3.以加工业为载体,以协会为依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协会主要是组织竹农将当地的毛竹资源就地加工升值,把资源强势变为经济优势,并为竹农提供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会成立两年多来,以竹加工作坊为载体,以优质服务和广阔的市场为保障,以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为根本宗旨,规范协会运作,建立健全协会内部规章制度,兑现向会员承诺的有关事项,使协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越来越明显,逐步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会员已由创立时的100户增加到现在的124户,参加竹加工作坊生产的农户已由原来的31人增加到现在的114人(其中固定工人65人,领料加工工人49人)。协会总资产达10万余元。会员每户以入股方式筹集股金100元,共吸纳会员100户,其原则是贫困户优先,两女结扎户优先。会员遍及全村14个村民组,入会农户占全村农户的21%,入会农户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26%。入会贫困户37户,占全村贫困户的67%。

大岭竹农协会成立后,全乡及周边乡镇的产竹大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在借鉴大岭竹农协会创办农民专业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全乡又先后成立了建华竹农协会、桃源河竹农协会、三源竹农协会、桃源妇女鞋业协会(以竹衣和布料为原料),入会会员共达500余人,其中女性302名,贫困户156户,占会员户的31.2%。大岭竹农协会为他们做了大量的培训、服务工作,大大推进了全乡竹业开发进程,加快了竹农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

竹农协会的成立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社区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

1.竹农卖竹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促进了毛竹生产的发展。

两年多来,竹农协会生产加工毛竹15万余根,毛竹均价7.16元,比周边地区市场价格高5~10个百分点。由于竹加工作坊的正常运行,毛竹市场价格一直稳中有升,竹农不再为卖竹难而发愁了,毛竹收购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由于毛竹收购价格稳定,销售渠道顺畅,提高了竹农对毛竹园培育管理的积极性。夏季毛竹垦复、毛竹园埋青施肥覆土等培育措施,由原来的政府行政推动变成了现在的群众自发行动。近两年该村每年抚育、垦复毛竹园都在2000亩以上,每三年就使全村的毛竹园循环垦复抚育一次。

2.提高了毛竹附加值,增加了竹农收入。

从生产销售情况来看,每10元毛竹原竹可生产30~35元竹加工产品,附加值提高了3倍以上。几个协会生产的产品主要有:寿司卷、餐帘、方格笼、竹针、竹筷、杯碗、药棉棒、羊肉串棍、茶叶包装盒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很受市场欢迎。两年来,仅大岭竹农协会总产值达到50.2万元(其中2001年18.2万元,2002年38万元,利润15万元)。累计发放工人工资17.7万元。据统计,参加竹加工的固定工人平均月工资325元,工人年最高工资4100元,管理人员年最高工资3460元,女工月最高工资达606元,女工年最高工资达到3768元。参加竹农协会生产会员年人均增收1800元,全村54户在册贫困户中有7户参加竹加工生产,人均增收1300元,当年全部脱贫。因病、因灾导致的贫困户家庭既参与劳动,又照顾家庭,不需外出务工就可脱贫。

3.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技能,增强了妇女的参与意识。

参与式方法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开发,着力于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组建协会的过程,是一个交流、沟通、对话的过程,让农民把自己的意愿、心声、想做的、想得到的目标表达出来,然后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或信息,作出正确判断后付诸实施。参与的过程是农民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平等协商、集思广益的过程,参与式讨论的关键能抓住人的主观思想意识、把握参与主体的心态,能把参与主体暂时不愿做的事变成主动愿意做的事情,能把愿意做的事做得更好。竹加工作坊的组织者、生产者都是农民,除外出劳务,很少出门。进入协会以后不仅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提高了技能,而且使他们觉得在这种参与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协作互助精神。参与式方法的运用能造就、挖掘地方小能人。每个协会都有一个产品生产的能人。如鞋业协会是以一位农民的专利产品为生产品种组织联合的。

通过参与式方法组建农民协会,广大竹农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特别是妇女、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有了平等的参与选择机遇,参加管理、生产的意识空前提高。现在参加生产的妇女人数已达302人,参与率达60%,其中大岭协会在竹加工作坊做工的114名工人中就有81人是女性,参与率达71%。其中机械加工、质检、保管等重要岗位全部由女性担任,每个协会的理事会、监事会中都有2名女性,其中鞋业协会90%以上都是女性参加。

4.解决了剩余劳力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竹农协会采取作坊式分散加工和计件加工的方式连接会员,如寿司卷编织,男女老少都可以加工,鞋业协会更是如此,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有一定生产能力的老、弱、病、残和妇女劳力就业问题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由于协会联系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皆宜,使相当一部分人空闲时间参加协会生产,从而避免了赌博、打架斗殴等违法活动的发生,使社会治安状况日趋良好,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5.参与式方法的运用减少了扶贫工作的盲目性。

贫困地区农民往往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脱贫项目,难以致富。参与式方法就是在扶贫项目人员的协助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让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分析自己、家族和社区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现状、问题、需求、发展机会、制约因素和克服途径,帮助贫困户选择合适的发展项目,进而增强农户对扶贫项目实施的信心。最大限度地适应区域和贫困农户的现实条件,满足受益群体的需求。让男女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对项目规划和行动方案产生归属感、责任感,由过去被动的项目执行者变成自觉的实践者。从而减少扶贫工作的盲目性,也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

通过对安徽省霍山县桃源河乡创办农民协会两年来的实践情况调查,我们感到,农民

创办协会,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步伐的必然要求,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虽然农民创办的协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反映了一些重大体制和机制问题,有几点启示和思考。

1.还权于民,依靠农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动力源泉。

长期以来,农民如何种地,如何生产经营,常常受到政府不适当的干预。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个土地承包制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很快就解决了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核心是还权于民,让农民拥有粮食生产自主经营权、产品支配权和收益分配权,由为政府干变为为自己干,形成了内在的动力机制。近些年,为了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往往代替农民决策、干预经营管理和分配,例如今天要求农民种烟,明天要求种果,其结果是,“好心”未必办成好事。特别是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商品生产多元化,投资主体、产权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变化的条件下,只有让农民有了充分的生产自主经营权、产品支配权和收益分配权,才能变“要你干”为“我要干”,形成利益驱动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促进经济发展。采取参与式方法,建立农民自愿入会和退出,以利益为纽带的,以自主决策管理为核心的协会,还权于民,依靠农民,把发展经济变成了农民自己的事情,是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体现了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关于人民是建设的主体,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实现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目标的思想。

2.在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人口非农化的过程中,发展农民协会是其内在要求。

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以转移大量的农民进入

二、三产业就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但是,一方面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太大,转移需要较长的时间。据资料,我国1978~1998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1.24个百分点[1],2001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力1.7亿,并以每年600万人的速度增长。很大一部分农民将长期滞留在农村,需要以农业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技能不多,转移难度大;第三方面,转移的过程中,青壮劳力特别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男劳力易转移出去,留下老、弱、妇、病等在农村,形成庞大的弱势群体。建立农民自助性质的协会,可以组织农民发展以农业和自然资源为基础、劳动密集型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作坊式的农林牧产品加工业,连接千家万户,形成群体优势,参与市场竞争。这样不仅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制和双层经营体制,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就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德国、芬兰等都长期依靠农民协会,组织分散的农民发展农业。

3.参与式方法创建农民协会有利于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各协会在生产和运作过程中,乡镇政府改变了过去行政上的强迫命令等做法,强调参与意识,强调农民的自愿参与和对项目的选择,真正赋予了农民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使农户体会到协会是自己的组织,使农民感觉到政府是在按客观规律办事,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同时,竹农协会的运作,既使社区经济得到了发展,又使贫困户增加了收入,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工作。往年欠缴税款农户由于在协会做工,增加了收入,不再拖欠税款,也减少了干群矛盾,融洽了干群关系,使竹农感到政府是在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农民高兴,干部舒心。桃源乡的一位副乡长深有体会地说,以前辛辛苦苦干了不少蠢事、傻事和错事,费力不讨好,现在工作好做多了。

4.村民委员会与农民协会是不同的组织,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

村民委员会与农民协会具有不同的功能。村民委员会是依法形成的政社性基层组织,按照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要求,行使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2]。基层党组织通过积极参加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参与制定村民自治规范等实现党的领导权;村民自己办理法定范围内的事务,村民委员会按照民主的要求来设置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村民自治的过程和结果最终要接受司法审查。而农民协会是以利益为纽带的经济互助组织,村民行使的是经济自主权。农民遵循民商法的规定,从事民事、经济活动。农民遵循志愿加入和退出的原则,可以就一种产品的生产或经营形成合作关系,往往以能人和技术为核心带动。也具有社区的一些作用和功能,主要是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带有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性质。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

5.农民协会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是协会各自独立,缺乏整体竞争力。各协会有定单就生产,没有销路不敢盲目生产;大批量的生产又做不了,生产规模小。没有统一的主导产品,生产不统一,质量也就上不去,销售时各要各的价,各找各的路子,有的销往初级市场,有的销往城市,有的托亲代友销售,有的通过外贸,没有统一的销售网络和畅通的销售渠道。因此,急需组建区域性的或全国性的产业协会。如建立竹农总会,由总会收集需求、供给、价格、市场信息,指导生产、销售,把大家联合起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样做与国家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是一致的,可能行政成本更低。国家应从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区服务机构,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战略高度,采取有效措施,从组织领导、财政、金融等多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根据WTO的农业政策框架,政府予以支持也是适当和必要的。二是法律地位不明确。带来的问题是,合同主体地位不明确,不利于向外融资、承揽订单,拥有的权利、义务没有法律依据,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明确。目前协会发生的经济行为,多以个体户的身份对外签订合同,一旦发生纠纷,要么法律责任不清,要么没有法律依据,不利于协会的保护和发展。有的乡村干部提出到工商登记为企业,也有的人提出到民政部门登记为社团组织,以明确其法律地位。但农民协会既不是企业,也不是社团组织。按企业对待,无论是进入门槛,还是税收,农民都很难承受;按社团对待,农民不可能像城市社团一样,只是开展一些非经济活动,农民协会应是一种农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一类独特的农民经济组织。国家应制定《农民协会组织法》,确立农民协会的法律地位,保护并促进其发展。

至于协会运作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协会与会员的利益联结不稳固等问题,在创建的初期是必然的,需要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

第15篇:基层妇联组织参与社区换届选举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妇联组织参与社区换届选举工作调研报告

县社区换届选举工作是于11月全部完成。最近,县妇联组织人员到楚江镇、易家渡镇、新关镇等乡镇的观山社区、中渡社区、渫阳社区等社区,就我县基层妇女组织参与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社区42个,本届均进行了社区换届选举。其中:

实行间接选举的社区有10个、实行直接选举的社区有32个,直选率达76%。

本届社区换届选举共有选民79116人、外出选民2016人,推选产生居民小组长631人、居民代表2613人。选举共提名初步候选人456人(其中主任候选人123名、副主任123人、委员210人),预选产生正式候选人369人(其中主任正式候选人82名、副主任正式候选人123人、委员正式候选人164人)。正式投票选举产生主任42人、副主任16人、委员129人(其中交叉任职71人,书记、主任交叉任职4人、社支两委干部交叉任职67人)。推选产生社区事务监督小组77个532人。

新一届社区居委会189名成员中,平均年龄45岁,初中文化42人、高中文化106人、大专以上文化41人,党员171人,妇女64人,其中女社区主任4人(2名兼职女支部书记)。女性进入社区班子率达100%。社区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干部结构得到了优化。

二、主要做法

1、靠政策,直接参与组织选举。社区换届选举工作,是县里的一件大事,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为了确保在换届选举中女性参政率达到法定比例,县妇联依靠政策,积极向领导汇报,做到了基层妇联组织负责人进入到领导小组,直接参与研究部署换届选举工作。在各乡镇成立的选举指导机构和各社区成立的选举委员会中,都确保有一名女性成员参加,确保了基层妇联组织对社区换届选举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

2、抓基础,做好女干部培养推荐工作。妇女要想有一番作为,首先得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多年来,县委都十分注重对女干部的培养和教育,而基层妇联组织对女干部的培养和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多年来,我们坚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多层次地抓妇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妇联干部的组织动员、宣传引导、协调服务、依法维权以及创新的能力。我们一方面依托上级妇联组织举办的各类中短期培训班、脱产班,积极选派优秀的妇女干部参加学习。近三年来,被重点选派到省市委党校学习的女干部达30多名。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与县直相关部门联系,在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班时,向女干部倾斜。比如每年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女干部人数都在1/3以上,仅去年一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期,女干部人数就达150多人次。同时,我们还采取联系帮带与岗位练兵相结合,帮助女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比如,我们出台政策,规定县、乡党政主要领导都要联系1-2名女后备干部,实行结对帮带,重点培养。目前,县县级主要领导明确重点帮带对象6名,乡局单位主要班子成员明确帮带对象48名。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广大妇女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此次的社区换届选举中,一大批优秀的妇女干部脱颖而出,高票当选。

3、抓舆论,搞好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运用报纸报刊、广播台、社区简讯、社区宣传栏、横幅、宣传单,以及设立热线电话和法律法规咨询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来源: http://www.daodoc.com)法规程》等法律法规,努力使选民做到七个知道。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妇联组织的作用。面对外出务工妇女较多的现状,各社区妇联组织通过给打工女工的一封信、召开妇女大会、包村包片的方法,发动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社区换届选举工作。

4、强纪律,严把换届选举程序关。为确保社区换届选举依法、有序开展,确保女性进入社区班子达到上级要求的比例,县妇联积极与县民政局联系,研究制定各社区选举方案和工作程序,严格把好选举程序关。做到凡是法定的选举程序不能变,选举规定的步骤不能少,女性参政比例不能降,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严格坚持居民自治的原则由居民大会或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切切实实地保障广大选民的民主权利。

三、选举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女性选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从本届选举的情况看,广大群众参与意识增强,有打工请假回来投票的,有80岁老人投票的例子数不胜数,广大妇女参政议政意识大幅度提高,许多家庭甚至都是由女性受托直接参与选举。每个社区在选举日群众就象庆祝节日一样,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群众在选为大家当家作主的带头人。

二http[1][2]是女性参政比例进一步提高。同上一届选举结果相比,本届当选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在社区班子中女性参政率达100%,妇女任职比例比往年上升了3.4%,当选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大专以上文化比例上升了2.3%,党员任职的比例上升了8.1%。其中有4个社区的主任为女性,比上一届增加了2名。通过此次选举,社区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女性

参政比例进一步提高。

三是增强了基层妇联组织战斗力。通过宣传发动、依法选举,一批优秀的妇女干部当选到社区班子中,增强了社区妇联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县基层妇女组织参加的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总的来看是顺利的、成功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一是担任社区支部书记和主任的比例仍然不高。县目前有42个社区,担任支部书记和主任的人数共计只有4名,所占比例仍不高。

二是妇女平等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条件还不充分。虽然男女平等已是基本国策,但是传统意义里的男女社会分工决定了女性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工作。女性同时担当着儿媳、妻子、母亲等多重角色,要照顾好丈夫,要孝顺好公婆,要教育好儿女,还要做好家务,这些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女性的部分精力,因此在激烈的换届选举竞争中丧失了某些机会。

三是妇女整体素质尚待提高。在此次的换届选举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妇女对选举工作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谁当社区负责人都一样。

四是社区妇女干部的工作环境尚待改善。社区妇联干部人手少,兼职多,杂事多,待遇偏低,工作量较大,影响妇女干部开展工作。

五、几条建议

一是加强源头参与。积极做好调研工作,推动把妇女参与社区管理实践情况列入当地党委政府调研的重要内容,并及时向上级妇联组织反映,协调基层党委政府解决妇女参与社区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社区妇女参政提供源头保证。

二是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带妇建的原则,把妇联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配套体系建设之中。要把基层妇联组织建设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加强对社区妇联的日常管理,规范工作考核,采取一些严措施,要充分发挥她们兼责的优势,让她们切实担负起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职责。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妇女干部素质。一方面,要把提高社区妇女参政能力纳入培训整体规划,列入培训重点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区妇联主任、妇女骨干参选参政能力的专项培训,举办有质量、有特色的培训班,帮助社区妇女掌握科技知识和致富技能,增强竞争实力。

四是强化与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合作。妇女组织要加大与其他团体的合作力度,利用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共同提升女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推进女职工岗位建功、岗位成材的步伐。

第16篇: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推荐)

陕西省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

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省总法律部 为了全面掌握我省工会组织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情况,根据全总部署,2010年4月至6月,陕西省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对全省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研深入到11个市(区)、5个县、2个产业、47户企业,采取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此次调研共召开座谈会40多次,查阅了大量企业档案资料,并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调解仲裁管理处、西安市总工会法律援助机构等多个相关部门进行了联系,收集资料、研究分析有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我省劳动争议总体情况

经过对我省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分析,目前劳动争议总体情况是,经过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的爆发式增长后,目前案件发生率居于持续较高且相对稳定的状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状态还将持续。

据《2008年度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省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立案审理劳动争议案件6966件,比上年增长94.7%。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209件,比上年增长95.3%;结案6479件。2009年全省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审理劳动争议案件7707件,比上年增长10.6% 结案7201件,其中经济补偿违约金案件1532件,社保案件2730件,工资案件1589件(2009年数字来源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各级法院因没有设臵专门的劳动争议庭,司法统计报表将劳动争议案件涵盖在民事案件中,但从西安市部分城区法院的统计数据来看,

1 劳动争议案件所占比例大约为10%左右。(例如2009年西安市新城区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19件,占民事案件的10.5%。)

我省的劳动争议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逐年增多,非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劳动争议呈上升态势

2000年以来,我省劳动争议案件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上升,且争议案件类型增多、案情日趋复杂。2007年6月《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后,我省的劳动争议案件呈强势上升态势,2008年前后达到高峰。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仲裁处2008年5月4日到5月8日,5天时间内受理劳动争议案件94件,超过了往年一个月受理案件的数量。据该局劳动仲裁处副处长方勇介绍,2008年1月至4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每个月申请劳动仲裁人数增加了30%。特别是2008年5月1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正式实施,劳动争议调解免费仲裁制更是引来劳动申诉高峰。近几年来,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劳动争议案件不断增多,陕西各家媒体先后报道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多家高校和医院普遍存在严重侵害编外劳动者权益、形成群体性争议案件的情况,问题主要集中在没有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同工不同酬。

2.因追索劳动报酬、保险福利、经济补偿等内容的劳动争议占绝大多数

近几年来,劳动争议主要集中在四个热点问题上:一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建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争议;二是用人单位没有按期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三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没有及时对劳动者进行经济补偿;四是劳动者工伤要求单位落实工伤待遇。因劳动合同、社会保障金、经济补偿

2 和工伤发生劳动争议的,占劳动仲裁中心受理案件的80%~90%。

3、集体劳动争议增多

近几年,全省各地出现了一些典型的集体劳动争议,主要表现为不少用人单位还习惯用旧体制的管理方式处理问题,管理随意,往往违法侵害群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处于停产、半停产的困难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或生活费;企业破产改制,职工安臵方案不合理、产生程序不合法,这些原因导致职工群访案件增多,社会影响扩大。

4、劳动者的胜诉率高于用人单位,案件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陕西省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2009年全年共立案审理劳动争议案件7707件,结案7201件,职工胜诉3773件,占52.4%。但是劳动者维权成本较高,案件胜诉后执行起来困难很多,往往是“赢了官司,丢了饭碗”。

二、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基本情况

多年来,我省各级工会始终把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作为维权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尤其是在2008年全总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意见》之后, 我省各级工会组织不断加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力度,截止2009年年底,全省共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7210个,调解委员会中工会成员和职工代表的人数达13119人。在抓好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工会参与劳动争议预防、协商、调解工作

参与劳动争议调解是工会组织的法定职责。各级地方、产业工会组织主要是以接待来信来访、协调、调解和提供法律援助等渠道对劳动争议进行预防和调解处理。2009年各级工会收到职工来信 988件次(其中省总本级 139件);接待来访5674批次,计15006

3 人次(省总本级 1290批次,3119人次);12351维权热线咨询4769件次(其中省总本级169件次)。省总本级法律服务中心办理法律咨询2729件次、代书46件、非诉协调61件、代理仲裁、诉讼25件。各市、县(区)总工会的法律服务中心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安市总工会2009年全年共接待来信、来电、来访2722件5213人。其中集体上访43件2117人;个人上访1942件2120人;来信55封294人;农民工820人;网上信访176件;接听热线电话506个。办结率为98.9%。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扩大了可申请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范围,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及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但各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全省各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预防劳动争议案件1069件,比上年增加293件;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712件,比上年增加1462件,其中因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引发争议案件2784件;调解成功劳动争议案件921件。

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中,我省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商南县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建立了县、系统(乡镇)、企业(社区)三级调解网络。在工会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同步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指导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完善运作机制。同时注重发挥系统工联会、乡镇总工会(工会)在部门中的协调作用,加强系统(行业)、乡镇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截止目前,全县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75个,占到企业总数的65%,系统(行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16个,乡镇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12个。两年来共调解劳动纠纷240起,涉及职工1820人。(乡镇工会与乡镇司法所、劳动保障所联合调解劳动争议110起,村工会、村委会联合调解劳动争议65起。)

4 我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建全、人员配备到位、作用发挥显著。西安公共交通总公司、基层公司两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职工队伍稳定。近年来,先后调解劳动争议43件,调解成功38件,成功率90%;接待职工信访49人次,及时解决了一批职工关注的疑难问题。2007年,西安北方庆华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调整和健全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劳动争议,化解矛盾。2007年,公司工会协调解决了电工公司16名残疾人反映的工资和保险问题。经过协商,电工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将残疾人月工资由180元提高到西安市最低工资标准,并健全了各项保险,使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促进了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2008年、2009年该企业没有发生劳动争议。

2、工会参与劳动者争议仲裁和诉讼工作

劳动争议仲裁与其他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相比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参与劳动争议仲裁是各级工会维权工作的重要渠道。我省各级工会法律服务机构积极为职工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提供帮助,例如代书、作为受委托人代理案件。2009年省总本级法律服务中心办理代书46件,代理仲裁、诉讼25件。

我省工会系统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处理工作近几年有了创新和突破,洋县总工会经过深入调研并与劳动部门充分探讨,在2007年初县总与县政府的联席会上,提出了《关于在洋县总工会设立劳动争议仲裁派出庭的建议》,得到各方高度重视。2007年1月8日,洋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发出通知,在县总工会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工会派出庭。2007年下半年,该庭开始按照县劳动仲裁委制定的“统一受理,统一程序,集中归档,一口进出”原则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5 工会仲裁庭自2007年设立以来,始终坚持“职工投诉无小事”,不管案件大小,解决难度如何,都把它作为社会不稳定的触发点,做到有案必接、件件有落实、事事有说法,力求把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对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表达和维护。从2007年下半年至2009年底,共调处各类劳动纠纷23起,其中2009年调处劳动争议案件10起,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矛盾,较好地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和“调节器”作用。这些案件大部分由劳动部门专职仲裁员担任首席仲裁员,与工会的兼职仲裁员组成仲裁庭集体办案;也有少量简单的案件是由工会兼职仲裁员独任处理。洋县总工会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庭这个平台,把政府部门维权职能部分地延伸到工会组织内,提高了工会维权的权威性、实效性。使工会维权职能真正落到了实处。 工会仲裁派出庭,不仅提高了工会组织对广大职工的吸引力、号召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会组织自身的地位。

三、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建率不高,发挥作用不够充分 根据我省工会统计报表显示,2009年全省工会组织数为58745个,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建立数为7210个,所占比例比较低。主要原因为近年来大量的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大量的非公新建企业涌现,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没有跟上,今后必须加强新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工作。

由于调解不是劳动争议仲裁的必经程序,因而得不到应有的信任和重视。通过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作用发挥不尽人意,很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机构、有人员,但绝大部分是兼职,抽不出时间和精力开展工作,同时,对法律规定的掌握和理解都不够深入,即使职工申请调解,也没有能力进行调解,因而发生劳动争议后,职工更多地表现为直接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

6 另一方面,由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企业调解委员会主任的人选规定有了新的规定,即企业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工会主席不再是调节委员会主任的当然人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积极性和力度。

2、工会参与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工作难度很大

大多数的群体性劳动争议往往是因为企业改制、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非常复杂,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政府出资的多少或者政策界限的确定,这种情况下,工会只能做安抚和解释工作,及时向党委和政府真实反应职工的诉求,因而力度有限,不能及时缓解矛盾。

3、工会组织参与劳动争议仲裁作用发挥不明显

虽然法律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有工会方面的代表参加,但是现实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直接参与劳动争议的仲裁,基本上形同虚设,因而工会难以通过仲裁委员会这个平台发挥作用。在工会设立仲裁庭,只能是部分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开展,牵涉到人员、经费等诸多问题,大面积推广还不具备条件。

四、加强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劳动争议预防和预警机制

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是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推动已成立工会的企业设立调解委员会;尚未成立工会的企业要将工会组建与调解组织建设同步推进。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配备得力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发挥调解作用。在车间、工段、班组设立调解下组,形成企业内部调解工作网络,及时化解劳动争议。

各级工会要坚持“预防为主,防调结合”的方针,不断健全和完

7 善职工普法宣传教育制度、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制度、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工会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制度等,充分发挥这些制度整体预防劳动争议的作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要重点做好预防工作,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主动参与协调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执行规章制度等方面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健全劳动争议预防和预警机制,发现争议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力争把隐患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劳动关系稳定,共建和谐企业。

2、多方整合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建立健全由行业(产业)工会和行业协会双方代表组成的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根据行业特点有效开展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工作,当前要在劳动争议多发的出租车、餐饮服务、建筑业等行业建立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要完善工作制度,充实调解人员,落实调解经费,确保行业性调解工作依法、有效开展。

在小型企业集中的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大力推动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所(站)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与当地人民调节、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共同预防和调解劳动争议。

在工作开展方面,加强与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司法行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基层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相衔接制度,努力构建社会化“大调解”格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切实发挥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3、积极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工作

要依照法律规定,配强、配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中的工会代表和工会兼职劳动仲裁员,积极参与仲裁委员会各项工作和仲裁庭

8 办案工作。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中的工会代表要积极参与仲裁委员会各项制度和工作规则的制定,参加仲裁委员会会议和重大劳动争议案件研究处理。工会兼职劳动仲裁员要积极参与仲裁办案,全面了解掌握不同时期劳动争议案件特点,及时向工会组织反馈,以便工会组织积极主动工作,尽可能将劳动争议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工作出色的工会兼职劳动仲裁员给予行政或物质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工会兼职劳动仲裁员资格培训和轮训力度,加强工会劳动仲裁员队伍素质建设。对取得劳动仲裁员资格的工会干部,要督促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及时聘任,列入仲裁员名册,确保其依法履行仲裁职责。对聘任工会兼职劳动仲裁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级工会组织要及时出面协调解决。

4、充分发挥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工作者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工会法律援助机构作用,加强与司法行政机关及其法律援助机构、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等协调配合,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组织专兼职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法律援助志愿者和工会公职律师等,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劳动争议职工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在帮助职工诉讼时,既要支持职工的合法诉求,又要对职工的无理要求做好解释工作,在办案的过程中,尽量促使职工与用人单位达成和解,为职工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共同构建、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第17篇:关于律师参与国企改制工作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五大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和国有企业改制的多种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依据有关材料和通过走访、座谈了解的情况以及部分律师事务所等提供的有关资料,就律师介入国企改制的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国企改制的背景、概念和律师介入的法律依据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快,国有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改革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大指出“要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订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进一步明确“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这些指导方针,表明党和国家深化和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工作的决心;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有关部门在最近几年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对国企改制、国有产权转让等行为和操作程序加以规范,提出了必须依法进行的工作要求。国企改制就是通过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使国有企业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法人制度。改制类型一般有三种,一是在产权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如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等。二是在企业组织形式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改变企业的产权结构,如国有小型工业企业出售给自然人所有;国有控股的股份公司的国有股退出,由自然人受让国有股权并控股;三是在改变企业产权结构的同时,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这在实践中是发生最多的类型,如国有或集体所有的企业出售给自然人,并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无论是哪种类型,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都需要解决资产处置、股权设置、人员安置三大问题,而这三大问题所涉及的各方利益相互交错,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如果处理不好就是不安定因素,妨碍经济发展,也会背离企业改制的目的。这项工作,改制企业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有包括律师、会计、评估、产权交易等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国务院XX年11月30日颁布实施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规定:“国有企业改制,包括转让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者通过增资扩股来提高非国有股的比例等,必须制订改制方案。方案可由改制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制订,也可由其委托中介机构或者改制企业(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的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除外)制订。”国资委颁布的并于XX年2月1日实施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决定或者批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应当审查的书面文件之一是“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依据这些规定,律师应该并且能够参与到国企改制工作的全过程,能够为企业改制工作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当事人及有关机构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服务。

二、律师介入国企改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国有企业改革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而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作涉及体制、机制和制度的转换、创新,涉及国家、企业及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包含经济、民事、行政等诸多复杂的法律关系。做好此项工作,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正确规范和处理好各种法律关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律师是拥有丰富法律知识与专业技能,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士,律师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可以为改制提供准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有效避免法律风险,保证改制程序的规范化运行;可以协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正确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依法维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及时处理国有资产处置中的各类法律关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制定和实施改制方案,处理好资产重组及人员调整中的各项法律问题;可以为改制后的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供法律服务,促进国企改革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三、律师介入国企改制工作主要服务的对象及服务内容 国有企业,包括具有国有投资成份的公司以及国有事业单位以国有股权、产权流转为实现方式的改制改革工作其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法律监管,基于国有产权监管制度的特定要求,在法律程序上一般适用审批制,由此造成其参与主体不仅仅是作为交易双方的民事主体,还包括逐层审批涉及的国有股权、产权的授权管理人、持有人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律师可针对下列参与主体,为其提供法律服务。

(一)针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法律服务。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在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工作中具有双重职能,一方面,其负责所管辖行政区域的国有企业改制、改革行为的监管工作,履行行政职责,属行政主体;另一方面,负责同级政府出资的下属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革工作的决定、批准及具体推动和组织实施,成为交易的一方(出让方),属民事主体。根据这一特点,律师机构能够为其提供的法律服务包括:

根据国家及地方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政策、规章,协助制订本区域或其所出资国有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交易的监管制度及程序;协助制订其所属企业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整体方案或具体个案的实施方案,提供法律论证及法律可行性分析;为其所属企业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改制行为出具法律意见书,为其具体个案的内部决定或批准程序准备相关文件;为其组织实施的并需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所属企业的重大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准备报批文件;为其所属企业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实施提供全过程法律实务操作,包括工作计划的制订、相关合同协议文本的编制、相关内部及外部审批所需文件材料的准备、股权、产权交易活动的安排、相关变更登记手续的代办等。

(二)针对国有授权投资企业的法律服务。

国有授权投资企业往往是根据政府的授权,作为国有投资主体,而成为其下属国有企业股权(产权)的持有人,负责其下属企业改制、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根据这一职能特点,律师能够为其提供的法律服务包括:

根据国家及地方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政策、规章及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要求,协助制订其所属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管理办法;协助制订其所属企业、公司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整体方案或具体个案的实施方案,提供法律论证及法律可行性分析;为其所属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改制行为出具法律意见书,为其具体个案的内部决定或批准程序准备相关文件;为其所组织实施的需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及财政部门审核的所属企业的重大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准备报批文件;研究其所属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实施涉及职工安置问题,提供相应的法律意见或解决方案;研究其所属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实施涉及的债权债务处理问题,提供相应的法律意见或解决方案;研究其所属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实施提供涉及资产剥离、重组等问题,提供相应的法律意见或解决方案;为其所属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实施提供全过程法律实务操作,包括工作计划、相关合同协议文本的编制、相关内部及外部审批所需文件材料的准备、股权、产权交易活动的安排、相关变更手续的代办等。

(三)针对被改制、被转让企业的法律服务。

国有企业改制及国有产权流转个案中涉及被改制或被转让企业在改制行为中处于被动地位,其主要的职责是配合及服从由其上级企业主导的改制活动。但改制行为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被改制企业的具体法律事务的处理,律师能够为其提供的法律服务包括:

按照其上级企业的要求,整理与改制方案有关的本企业的基本法律信息、数据和材料;对于改制方案涉及职工利益,需召集本企业职工代表会议决议时,协助其安排相应的职工决议活动,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改制方案涉及本企业职工安置问题时,根据其上级企业制订的职工安置总体方案,协助本企业落实具体人员的职工安置所涉及的法律手续,协助其处理由此产生的劳动争议;改制方案涉及本企业债权、债务处理问题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及其上级企业制订的债权、债务处理的总体方案,协助本企业落实具体债权、债务的处理事宜,协助其处理由此产生的债权、债务纠纷及相关法律事务;改制方案涉及本企业资产剥离、

第18篇:机械加工专业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调研报告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企业参与资源库

建设调研报告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组

机械加工专业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调研报告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和中职院校均需要分享发展成果。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根本就是为企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企业需要中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切实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成长、发展。所以在该项目的建设中,联合一批行业内著名或特色企业从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确立和实施、实习管理模式等共同建设,实现中职院校培养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满足企生产需要,降低企业成本,实现共赢。通过教学资源库网络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成果推广,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共发展,这才是中职院校发展的根本和可持续动力。

整合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能引领这些学校发展方向,第一时间接受国家中职发展最新理念,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方向,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需求。能有效解决非示范性中职院校发展空间不足,社会资源欠缺,信息来源少,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

1、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

(1)建立企业调研机制由于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而工作过程导向是建立在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之上,因此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评价。建立企业调研机制作为专业资源库建设的首项内容,校方参与人员与企业参与人员共同探讨资源库建设方案。确保专业资源库建设的合理性、正确性、可靠性。企业调研机制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期调研,确保资源库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第二阶段为过程调研,保证方案执行的精确性和规范性。

第三阶段为目标调研,保证该项目在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2)为专业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提升其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

中职院校在国家教育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全国中职院校区域和实力分布不3均衡,包括各中职院校内部专业实力分布不均衡,甚至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师水平高低各异。很多学校政策力度欠缺、资金匮乏、实训条件不足、课程与教学资源层次低、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他们急需提升自身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能力。鉴于此,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项目能为专业教师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切实满足教师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资源需求。同时,专业教师在使用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过程中,能接受到资源所传递的课程开发理念,企业、岗位信息,资源开发思路。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渐渐更新理念,渐渐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渐渐提升资源开发能力。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是院校专业发展的巨大推手。

(3)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教学资源

全国现有一千多所中职院校,其中60%以上开设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应就具有为数众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校学生,他们在学期间,对课程学习需要大量权威、完善、有效学习资源。利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分享建设成果,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迅速带动全国所有中职院校的跨越发展。同时,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众多社会学习者具有紧迫学习感,否则将落后于行业技术发展。他们也需要在学习中获取数量和质量足够的学习资源。中等职业教育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的建设能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资源。所以该项目资源的建设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

(4)带动专业群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电子信息产业需要这一领域内各种相关技术人才,作为一个领域内人才的培养有其较大关联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作为这一领域内开设学校最多,社会覆盖面最大,与其他专业关联性最紧密的专业,先行发展,然后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发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建设好中等职业教育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其实建设好的是中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产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必将一个专业带动一个专业群体,带动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提升这些专业建设水平,推动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水平。为我国中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5)满足企业对中职人才培养需求,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和中职院校均需要分享发展成果、发展资源。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根本就是为企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企业需要中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切实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成长、发展。所以在该项目的建设中,联合一批行业内著名或特色企业从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确立和实施、实习管理模式等共同建设,实现中职院校培养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满足企生产需要,降低企业成本,实现共赢。通过教学资源库网络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成果推广,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共发展,这才是中职院校发展的根本和可持续动力。

2、建设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习资源库领域体系 我们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提取有一定职业进阶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该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来源。 (1)机械加工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结合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引进企业机制,对教学资源进行建设

创建适应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的学习环境,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创建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情境,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为了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会学习,我们将建设学习资源库,形成供学生查找资料的平台。我们将购买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等专业参考书籍。购置塑机零件、机械机构教具,购买机械加工设计与制造数据资料、维修手册、工具手册等。配合课程开展,开发建设专业学习资源库,结合课程任务进行课件、视频的制作,提供多样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培训技能考核题库。加强教学软件建设,创建仿真和模拟教学环境,添置机械加工工程设计软件2套。校企共同开发数控加工互动教学平台软件。提升机械加工实验室及其他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一个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化教学场景(包含备料区、咨询区、学习区、制造区),使学生真实感受企业的氛围。信息化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使教师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们将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学区进行信息化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以充实我们的资源库建设。 (2)改革教学模式进一步利用企业资源改革机械加工“项目教学”模式、“场景教学”模式等

1〉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改善现有的“钳工”、“焊工”、“普车”、“数控”四个实训室项目教学法。 2〉以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岗位为载体,以企业现有资源为背景开展场景教学。

3〉针对数控技术创建数字化模拟仿真实训室。

4〉聘请宝鸡强劲有限公司等技术骨干人员2—3名,针对机械加工技术进行案例教学,形成视频案例教学资源库。

目前,这些校外实习基地承担着企业资源库建设等多项任务。宝鸡强劲有限公司是与我们合作最为紧密的企业,该公司的产品即是我们的教学载体,员工即是生产实习中的指导教师,学校实习基地即是公司的办公地点,校企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了“引企入校、共同发展”。

第19篇:参与农技推广活动人员基本状况调研报告

参与农技推广活动人员基本状况调研报告

调研小组:

调研地点:

调研时间:

目录

1 前言 .........................................................................................................3 1.1 调研背景 .......................................................................................3 1.2 调研目的 .......................................................................................4 1.3 调研内容 .......................................................................................4 1.4 作者及调研小组 ...........................................................................5 2 具体研究方法 ........................................................................................5 2.1 研究方法 .......................................................................................5 2.2 误差分析 .......................................................................................5 3 调研发现 .................................................................................................6 3.1 个人基本情况 ...............................................................................6 3.2 基本工作情况 ...............................................................................7 3.3 职业行为评估 ...............................................................................8 3.4 推广人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自身工作能力的认知 ...........9 3.5 推广人员再学习情况 .................................................................10 3.6 推广人员的生活情况 .................................................................11 3.7 推广人员的主张与建议 .............................................................13 4 结论与建议...........................................................................................13 4.1 结论..............................................................................................13 4.2 建议..............................................................................................14 5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参与农技推广活动人员基本状况调研报告

1 前言

1.1 调研背景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人员是开展农业科技活动的主体力量。建国几十年来,中国已形成以政府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它包括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水利技术推广体系等从中央到乡镇、自上而下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六大技术推广体系。另外,据相关数据统计估算,我国实际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包括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高等学校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人员、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人员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总量规模在200万人以上,其中四者比例依次约为4%、3%,50%和43%。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比例分别为6%、22%和72%。除了以上主要承担农业科技创新职责的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推广和应用人员之外,还有一些人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或者说有可能参与到农业科技活动中来。这些人员由于就业领域高度分散、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间断性偶然性等原因,他们的总量基本上无法统计。所以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总体规模较大,科技创新潜力巨大。

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了多次冲击,一些地方的农技推广组织已名存实亡。我国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上依然存在许多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农业推广部门经费严重不足。

2、农技推广人员不足。

3、数量分布和专业分布不合理,综合素质差。

4、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5、地方推广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手段落后,基础设施差。

6、“农教推”三结合落实得不。

7、农产品市场信息不足,销售困难,生产效益不能及时实现。

围绕现农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我们就参与农技推广活动人员基本状况进行了本次调研。

1.2 调研目的

1、通过对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情况,工作情况,学习情况等进行了解,直接感受参与农技推广活动人员的生活水平、工作环境情况,了解其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态度,了解其需求,了解其意愿。

2、通过进行调查及与被访者的交流,了解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现状,发现问题所在,并尽可能寻求解决问题方案。

3、通过深入调研,了解推广人员的感人事迹,可敬品格,发现感动所在。

4、对调研小组自身来说,是一次学习过程,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在调查过程中,“解民生之多艰”,是一次对自身能力很好的锻炼过程。

1.3 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就参与农技推广活动人员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其主要调查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

1、个人基本情况及其所属机构情况,主要了解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学历等以及其工作单位。

2、农技推广人员基本工作情况,主要对被访者的工作条件、工作强度、工作氛围等进行调查。

3、农技推广人员的职业行为评估,主要对被访者的工作范围、工作效果等情况进行调查。

4、农技推广人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自身工作能力的认知,主要了解被访者对自身工作及农民需求的认知。

5、农技推广人员再学习情况,主要对被访者获取信息渠道,受培训情况等进行调查。

6、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情况,主要了解被访者收入、医疗等生活状况。

7、农技推广人员的主张与建议,主要了解被访者对进行推广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认为施行的的解决方法。1.4 作者及调研小组

作者:

调研小组:

2 具体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形式以及访谈形式收集信息,把所有问卷统一到一张表格中并利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

1、前期资料收集

认真阅读老师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农技推广有一定认识,然后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近年来农技推广体系及其弊端所在。认真阅读问卷,对问卷有详细的了解。对本次调研活动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日程安排。

2、非概率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目标式(判断式)抽样方法,选取合适的目标人群,并前往目标人群聚集地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选取目标人群有农技推广站工作人员(政府有编制、无编制农技推广人员),农业局工作人员(政府公务员),农科院工作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农资经销商(农药、化肥、种子、农机)等,于一市一县一乡(xx市、xx县、xx乡)的一农业局两农技推广站一农科院等地,共收回60份有效问卷。 其中政府有编制农技推广人员44人,政府无编制农技推广人员1人,农资经销商8人,农民协会与合作社技术人员2人,科学研究人员3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人,普通农民1人。

3、数据分析

将所有有效问卷录入EXCEL表格后,对获取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主要利用COUNTIF函数对各类选择计数整理)并制作表格将其展现出来,其中主要以三线格的形式展现各项所占人数及比例。

2.2 误差分析

1、只完成有效调查问卷60份,数量不足,且只为一个调研小组在一个地点调查的情况,不具代表性,只有将所有调研小组在各地完成的问卷综合才具有一定代表性。

2、被调查人员中政府有编制农技推广人员占多数,与计划有一定出入,他们的思想认知可能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3、在调研过程中,存在部分人员对问卷的填写有所顾虑而不按真实情况填写,或者因调研人员的解释过程而被误导填写问卷,使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

3 调研发现

3.1 个人基本情况

表一 被访者学历分布

学历 人数 百分比 初中 4 6.67%

高中 15 25.00%

中专 10 16.67%

大专 27 45.00%

本科 4 6.67%

总计 60 100.00%

表二 被访者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时间分布

从事农技推广时间 5年以内 5-10 10-15 15-20 20-25 25以上 总计

人数 2 12 11 11 13 11 60

百分比 3.33% 20.00% 18.33% 18.33% 21.67% 18.33% 100.00%

表三 被访者所认为发挥作用最大的推广人员类型

身份类型 A B 数量 31 6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0 0 2 1 3

0.S 1

32 12 11 19 22 23 5 6 7 0 0 181

17.3.317.6.636.010.12.12.2.73.33.80.00.00.0百分比

13% 1% 68% % 8% 50% 15% 71% 6% 1% 7% 0% 0% 0%

% 00

1.10.51.60.55100.0

0% 5% 6% %

0%

(注:

1、由每个被访者选出其认为发挥最大作用的三类,但因其中一位被访者误选四类,所以总数为181

2、各字母所代表身份类型:A 政府有编制农技推广人员 B 政府无编制农技推广人员C 科技示范户 D 涉农企业技术人员 E 科学研究人员 F 农民带头人 G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H 农民协会与合作社技术人员 I 科技特派员 J种养大户 K农资经销商 L政府公务员 M普通农民 N学生 O农民经纪人 P村干部 Q学校教师 R大学生村官 S其它)

从表一看出,被访者大部分有着大学以上学历,本科与初中学历分布的人数最少,分别只占6.67%,大专学历所占总人数百分比最大,为45%。可看出,被访者都有一定高度的学历,且大学学历被访者所学专业大部分为农学,或与农业有关(未用表格列出)。

分析表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5年以内的被访者人数最少,只占总数3.33%,而其余各年龄段被访者人数所占百分比均远大于5年以内人数,其中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0-25年被访者人数最多,占21.67%。笔者认为以上发现,一方面说明被访者多数在农技推广方面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有着较老的资格;另一方面,农技推广人员在人才方面出现了断层,缺少新鲜血液的加入,这也很好的证实了在访谈过程中,多人提到近年来无大学生或者新的人员加入农技推广工作。

由表三被访者认为发挥作用最大的推广人群,将所有被访者看法综合后,提取出百分比最高的三个类型为C科技示范户(17.68%)、A政府有编制农技推广人员(17.13%)、H农民协会与合作社技术人员(12.71%),而农民带头人与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所占百分比也均为10%以上,所以可以猜测以上推广人员类型是农技推广工作的主要人群且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3.2 基本工作情况

表四 各调查点工作人员工作时间

身份类型 工作时间 县农业局 40h

市农业局 48h

市农科院 55h

个体户 70h (注:

1、各工作时间均为调研组成员根据调研经验与录入表格得出的估算值

2、农技推广站包含于农业局中)

表五 工作强度分布

工作强度 人数 百分比 非常大 4 6.67%

比较大 32 53.33%

正常 24 40.00%

比较小 非常小 0 0.00%

0 0.00%

总计 60 100.00%

表六 工作设施条件存在困难 类型 数量 百分比 A 53 B 39

C 17

D 22

E 15

F 13

G 1

H 3

I 0

163 100.0

32.52% 23.93% 10.43% 13.50% 9.20% 7.98% 0.61% 1.84% 0.00%

0% (注:

1、此项为多选,所以总数为163

2、A 活动经费不足 B 缺乏仪器设备 C 设施老旧过时 D 缺乏实验材料 E 办公场所紧张 F 电脑不够用 G 不能上网 H 以上都没有 I 其它)

从表四发现,个体户工作时间>农科院>市农业局>县农业局,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农资经销商等个体户经营者往往工作时间最长,而这也比较复合实际情况。科学研究人员工作时间次之,而政府工作者相对工作时间较短,但二者差别不大,两者一般情况下工作时间也是固定的,农资经销商则根据销售情况以及个人意愿来决定工作时间长短。由表五工作强度方面,多数人承认强度比较大,占总数一半以上,认为正常的占40%,但没有人认为工作强度小,因此可以推断农技推广人员在工作中的压力普遍偏大。从表六发现超半数(32.52%和23.93%)的人认为工作设施条件存在着活动经费不足,缺乏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问题。反映了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较差,有待进一步改进。

3.3 职业行为评估

表七 每年服务对象人数

服务对象人数 人数 百分比 30以内 1 1.67%

31-60 5 8.33%

61-90 10 16.67%

91-150 150以上 12

32

60 100.00%

20.00% 53.33%

表八 从事推广活动主要回报

回报 人数 百分比 A 21 24.14%

B 15 17.24%

C 7 8.05%

D 16

E 16

F 12 13.79%

87 100.00%

18.39% 18.39% (注:

1、此项为多选,故人数统计为87

2、A 经济收入 B社会声誉 C 社会地位 D 职称职务提升 E 发展机会 F其它(无回报))

表九 开展工作的主要困难

主要困难 人数 百分比 A 9 B 24

C 24

D 9

E 12

F 5

G 38

H 15

I 6

J 0

142

6.34% 16.90% 16.90% 6.34% 8.45% 3.52% 26.76% 10.56% 4.23% 0.00% 100.00% (注:

1、此项为多选

2、A 推广技术内容太复杂 B推广手段太少 C 推广设施条件太差 D 推广人员素质太差 E 农民素质太差 F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太复杂 G 没有推广经费 H农业收益太低,没人愿意学 I没有人愿意从事农技推广活动 J其它)

由表七,53.33%的被访者年服务对象为150以上,只有1.67%的被访者年服务对象为30人以内。由表八,发现只有8.05%的被访者认为农技推广工作增加其社会地位,24.14%的被访者认为其工作为其带来经济效益,人数最多,但占比例不大,其余被访者认为其工作带来声誉、职务提升、发展机会均有。由表九看出,开展推广工作最大的困难是无推广经费,其次的困难是推广设施条件差和推广手段少。总的来说,笔者推断,被访者对推广工作赋予了一定的热情,尽到了一定的责任,但得到回报偏少,且开展工作面临困难多,而首要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

3.4 推广人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自身工作能力的认知

表十 推广体制存在最主要的问题

存在问题 人数 百分比 A 12 B 9

C 26

D 32

E 29

F 19

G 16

H 22

I 9

J 0

174

18.3916.676.90% 5.17% 14.94% 10.92% 9.20% 12.64% 5.17% 0.00% 100.00%

% % (注:

1、此项多选

2、A职能不清 B体制不顺 C缺乏激励 D投入不足 E人才断层 F知识老化,G推广方式落后 H推广人员经济回报太少 I推广人员社会声誉回报太少 J其它)

表十一 确定推广内容的方法

方法 人数 百分比 A 13 B 18

C 20

D 10

E 20

F 30

G 16

H 38

I 2

167 100.07.78% 10.78% 11.98% 5.99% 11.98% 17.96% 9.58% 22.75% 1.20%

0%

(注:

1、此项多选

2、A 根据领导指示 B 根据专家研究预测 C 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判断 D 根据相关涉农企业的要求 E 根据研究推广项目需要 F 根据农业种养大户的意见 G 根据农民组织的意见 H 根据访谈很多农民所得到的意见 I 其它)

表十二 农民所需的技术服务(种植业)

技术服务 新品种 栽培管理 病虫害防治 农机 人数 36 43 39 16

百分比 24.32% 29.05% 26.35% 10.81% 市场经营管理 总计 14 148

9.46% 100.00% (注:此项为多选)

从表十推广体制存在主要问题,18.39%的被访者认为当今的推广体制存在着投入不足的问题,人数最多。其次,有16.67%的被访者认为推广体制存在着人才断层的问题。另有14.94%的被访者认为推广体制缺乏激励,还有各超过10%的被访者认为知识老化、经济回报少。

由表十一发现,大部分被访者确定推广内容的方法是根据与农民访谈得到意见或者是根据种粮大户的意见,而根据领导指示则为少数。笔者推测,农民及种养大户是与农作物接触最多的人,对农作物生长情况最为了解,而被访者通过与农民和种养大户交流了解农业生产的第一线情况来确定推广内容是最符合实际的做法。

由表十二农民在种植业方面所需技术服务,被访者认为农民最需要的技术服务最高三项为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其比例分别占:29.05%、26.35%、24.32%。但只有9.46%的被访者认为农民需要市场经营管理的技术服务,比例最小。由此笔者认为,农民最关心的还是作物产量问题,而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新品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作物产量,但是农民对市场经营管理追求不多,即对农产品的价值与市场等了解不多。

3.5 推广人员再学习情况

表十三 获取信息渠道

信息渠道 人数 百分比 A 47 B 25

C 38

D 23

E 13

F 23

G 24

H 12

I 0

205 100.022.93% 12.20% 18.54% 11.22% 6.34% 11.22% 11.71% 5.85% 0.00%

0% (注:

1、此项为多选

2、A 书报杂志 B 会议 C 专业培训 D 广播电视E 网络手机F参观学习G自我观察思考研究与经验积累 H朋友、同事、同行间非正式交流I其它)

表十四 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次数(近5年)

次数 从未参加 1-2 3-4 5次以上 人数 17 14 14 15

百分比 28.33% 23.33% 23.33% 25.00% 总记 60 100.00% 从表十三发现,被访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最主要的书报杂志及专业培训,分别占22.93%和18.54%的比例。由表十四,有28.33%的被访者近五年从未参加培训等继续教育活动,虽然依然有25%的被访者参加过五次以上,但从整体上来说,被访者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次数偏少。笔者认为,推广人员获取知识渠道虽然很多,但像培训等能够直接为推广人员带来专业知识快速提升的继续教育活动次数偏少。

3.6 推广人员的生活情况

表十五 收入构成

收入构成 固定基本工资 人数 40

百分比 66.67% 16.67% 1.67% 13.33% 1.67% 100.00%

表十六 月收入范围

收入范围 1000以内 1000-1500 15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以上 总计

(注:此项有部分人未填写) 固定基本工资+奖金津贴 10 按时间获劳动报酬 自收自支 其他 总计 1 8 1 60

人数 15 17 14 1 6 3 56

百分比 26.79% 30.36% 25.00% 1.79% 10.71% 5.36% 100.00%

表十七 每月因农技推广获得收入

收入范围 0 500以内(不含0)

人数 27 9

百分比 51.92% 17.31% 500-1000 1000-1500 1500-2000 2000以上 总计

(注:此项有部分人未填写)

5 6 2 3 52

9.62% 11.54% 3.85% 5.77% 100.00%

表十八 工作生活压力

工作生活压力 非常大 大 一般 小 非常小 总计 人数 11 26 21 2 0 60

百分比 18.33% 43.33% 35.00% 3.33% 0.00% 100.00%

表十九 工作生活各方面满意程度(综合)

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非常不满意 总计

人数 2 123 425 114 40 704

百分比 0.28% 17.47% 60.37% 16.19% 5.68% 100.00% (注:此项将被访者对个人收入,社会声望等一系列情况的满意程度综合起来得出)

由表十五收入构成,大部分(66.67%)被访者收入构成仅含固定基本工资,只有16.67%的被访者收入构成除基本工资外有奖金津贴,另有13.33%的被访者自收自支方式维持生活的。由表十六,发现月收入范围人数最多的三项是1000-1500,1000以内,1500-2000,分别占30.36%、26.79%、25.00%,而月收入在3000以上的被访者只占5.36%。从表十七,51.92%的被访者认为自己没有从农技推广服务中得到任何收入,只有5.77%的被访者认为每月从农技推广获得了2000以上的收入。由表十八工作生活压力,大部分人(43.33%)认为农技推广工作压力大,其次有35%的被访者认为工作压力一般,但只有3.33%的被访者认为工作压力小。由表十九的综合满意程度,绝大部分(60.37%)被访者对工作生活各方面的满意程度为一般,而依然有5.68%的被访者对自己的工作生活非常不满意。

笔者由以上数据认为,推广人员收入构成单一,,只含基本工资而无另外的奖金与津贴。另外推广人员工作收入偏低,且在农技推广方面几乎得不到任何收入,这些原因,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度不高,工作效率低。另外,偏低的收入可能使得推广人员在工作生活昂面压力偏高,且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满意程度一般甚至不满意。

3.7 推广人员的主张与建议

表二十 认为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人数 百分比

% A 48 25.26B 53

C 20

D 12

E 1

F 22

G 16

H 4

I 12

J 2

K 0

190

10.531.05100.027.89% 6.32% 0.53% 11.58% 8.42% 2.11% 6.32% 0.00%

% % 0% (注:

1、此项为多选

2、A 确保和增加农技推广投入 B 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 C 改革农技推广管理体制 D 改革农技推广评价机制 F 增加农技推广服务主体和人员 G 改善农技推广服务条件 H 改善农技推广人员服务态度 I 改进农技推广服务方法 J基本没有办法解决 K 其它)

由表二十对于推广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27.89%的被访者认为应该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人数最多。25.26%的被访者认为应确保和增加农技推广投入,人数其次。另外各有超过10%的被访者认为应改革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和增加农技推广服务主体和人员。笔者推断,以上被访者的解决方案,其根本为加大农技推广方面的投入,包括资金、资源、知识以及人力等方面的投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次调研,有60余位被访者进行了问卷填写,期间也与被访者进行了一定的交流,对农技推广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咨询。最后调研小组对问卷以及案例进行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1、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往往都具有颇丰富的推广经验,但缺少新鲜血液加入农技推广工作,出现了人才方面的断层。

2、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强度偏大且工作条件与设施简陋,使得推广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困难。

3、农技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偏少,可能导致知识老化的问题产生。

4、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偏低,依靠农技推广获得的收入也极低,使得推广人员工作生活压力偏大,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满意程度也不高。

5、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着资金资源等各方面投入不足的问题。

4.2 建议

1、对推广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受继续教育机会不多,所以可从书本媒体等方面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跟紧农业知识更新的脚步,不使自己的知识储备过于老化。另外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下乡的机会,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多与农民、种养大户等处于农业第一线的人接触,了解作物等生长情况,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2、对农民:农民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知识了解更是不多,只是凭经验进行耕作。但随着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许多新的问题也出现。所以农民应该多与农技推广人员联系,发现自己的庄稼作物出现问题学会主动且及时寻求帮助,在农技推广人员下乡进行技术指导时,不应该不在乎,而是要虚心求教,多了解并且学习农业知识,以期能够对许多农业生产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预防。

3、对政府:农技推广存在着许多问题,调研小组推断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从而导致了农技推广设施简陋不齐全,推广人员收入低,下乡无补贴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对推广人员给予一定奖励与津贴,以及的下乡补助,更新农技推广设施,加强对推广人员的培训,使农技推广站和农技推广人员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更多的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农产品产量。

5 结语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听到很多被访者的心声,他(她)们作为一个农技推广人员,对农技推广有着最直接且深刻的见解。有农资经销商发感慨,认为当前农民中唯有老弱妇女辈留在村中耕种,普遍素质较低,且不尽心耕作,对推广内容难以理解使得庄稼产量减产;另一方面抱怨自己的工作环境差,政府对经营者不予以更多关怀反而因为农业生产上的一些问题对其施压,且责任不清,管理不当。亦有人认为中央项目经费被一级一级截留,使得基层农技推广经费缺乏,认为应该一对一直接下放经费。另外还提出外国公司进驻中国市场,但国产竞争力不足。有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农技推广人员工资低,甚至难以保障生活,且年轻人才往往难以进入农技推广站工作(也有年轻人才不愿意进入的原因),推广站补充人员往往依靠平调。也有推广人员感慨自己凭着良心进行农技推广工作,但农民中却不配合自己的工作。最后,有科研工作人员认为科研人员只负责科研,农技推广人员只负责农技推广,或许是两者有所脱节,也或许是各司其职。除了以上被提及的,依然有很多其他的被访者向我们诉说着他们的工作与生活。 本次调研活动组,我们的团队因各自才能不同而被分配着不同的任务并认真地做好各自的事,所以,应该感谢团队的每个成员的齐心合力才能完成此次调研,虽然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另外,感谢老师提供我们这次调研机会,为我们培训,且提供补助。最后,要感谢每一位被访者百忙之余认真地配合我们完成问卷。 参考文献

[1]高晓巍,旷宗仁,左停.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析[J].聚焦三农,2011,(12):27-30.[2]周娟,周高军.入世后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2004,(6).[3]杨瑞芳,崔国贤.我国农技推广工作的现状与新形势下的工作思路[J].湖南农业科学,2005,(6):5-7.[4]胡瑞法,黄季熄,李立秋.中国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堪J扰——来自7省28县的典型调查[J].中国农技推广,2004,(3):6-8.

第20篇:关于我市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调研报告

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国有经济进行战略调整,实行“有进有退”的改革中,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积极有效地参与,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

截至 2002年上半年,我市个体私营企业通过联合、承包、参股、兼并等不同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已达2000多家。近年来,会员企业累计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4006人,租赁国有企业场地厂房64.6万平方米,购买国有企业场地厂房190.72万平方米,兼并国有企业11家,盘活国有资产4.2亿元人民币,参股国有企业3家,资金2440万元,帮助国有企业引进资金2331万元。它们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迅速盘活了国有企业的厂房、设备、人才和技术,在国有资本和私有资本置换过程中,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损耗和浪费,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低成本、短路径的资本扩张,使双方得到了共同发展。但在非公经济参与国企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改革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在我市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2000多户私营企业中, 80%以上是参与吸纳国企下岗职工。仅有不足2%的私企是通过兼并、租赁、承包、合作参股等形式参与国企改革,而且其成功率并不很高,有的运作后还留下许多后遗症,其主要问题是:

1、政府有关部门和国有企业干部、职工思想观念滞后。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干部还没有按照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宪法修正案对非公经济的定位来看待非公经济,常常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借口,对非公企业参与国企的改革多方阻拦,缺乏支持的诚意;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干部和领导还缺乏市场观念,习惯于职工依靠企业, 企业依赖工业局, 工业局依赖政府的陈规,政企不分、企业职工“铁饭碗”、干部的“铁交椅”思想严重,造成对私企不信任,形成非公经济兼购的阻力。一些私营企业家们对此现象很不满,他们说:“孩子(指国企)是国家的,谁去抱养大了都是给国家出力,可是他们(指一些政府官员、企业干部职工)宁可让孩子饿着,饿死也不叫有能力的好人去抱养。”

2、非公经济企业国企改革缺乏宽松政策和运作环境。一是政策上不能一视同仁。国有企业兼并国有企业在银行的贷款本金可分5年分期偿还,而非公企业兼并国企则不能享受这个优惠政策。二是政府有关部门为卸包袱,在私企兼并时给予很多承诺,当兼并实现后承诺却不能履行,把私企置于进退两难的地步。三是私企兼并后,一些“债主”(包括国税、地税、银行、电力部门等部门)“蜂涌而至”,根本不给刚刚“大出血”的私企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3、非公企业自身实力不够。除资金缺乏外还有人才水平不高、驾驭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低和缺乏战略研究以及科学决策能力差等缺陷。这是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困难较大的内因所在。例如,我会一私营企业在兼并国有企业后,原国有企业1470名职工中70%的职工因受计划经济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懒惰习惯影响,虽然人进了私企但不适应私企奖勤罚懒的管理机制,在实施兼并后要求离开原企业。按国家62号文规定每位要离厂的职工要按36个月发放安置费,每人2万至2万8千元。而私企老板在兼并后投入再生产的资金还不很富裕,结果造成兼并后生产基本停产,一度陷入困境。

还有一私营企业在实施兼并过程中没有理顺与被兼并企业所属上级领导部门的关系。被兼并企业是独立法人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该私营企业与被兼并企业的法人代表多方协商,达成了“以承担全部债务为条件接受被兼并方全部资产,实施兼并后继续保留被兼并方独立法人地位……” 的兼并方案,而且厂里职代会也予以通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规定:“集体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 职工代表大会是集体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选举和罢免企业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因此,该私营企业认为兼并成功在望。然而,被兼并企业的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却说:“一个“个体户”能给厂里带来什么好处?”从中坚决反对,而导致兼并搁浅。对此他们总结教训时,归纳出以下四点:

一是情况摸准后再运作。非公企业对国企兼并、收购、租赁、参股之前一定要对对方提供的债权、债务及企业职工心态、历史状况等情况做好细致调研,力求全面、真实,否则后患无穷。 二是如果非公企业领导班子不具备“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企业也没有这种人才,不要盲目采取“兼并、参股”等经济行为。

三是要充分研究和考虑政府有关部门及被兼并企业所属上级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如何。在目前法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权力部门的工作,疏通好权力部门的各个环节,考虑问题要尽量复杂一些,全面一点,周到一些。

四是要把力量重点放在发展自己企业,增强自身实力上。

二、今后工作建议

1、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必然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会遇到阻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十五大、十六大和宪法修正案精神为指针,从讲政治的高度,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树立怎样合理就怎样组合,谁有本事救活企业就让谁兼并,哪种形式适合企业发展就用哪种形式的观念。在兼并、承包、合伙、参股等各项政策上,做到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2、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最大顾虑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议政府抓住这一根本问题,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企业兼并法”或“企业兼购法”,用以规范双方企业行为。同时,从实际出发,组建企业兼购监察法制机构,用来监察、管理、协调双方企业兼购行为。使这种经济行为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3、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在引导非公企业为国企改革服务中的中介作用和作为政府管理非公经济的助手作用,建议政府对此做出有关规定。

4、各级工商联组织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做好以下服务工作:(1)通过参政议政等多种途径,及时反映非公企业在参与国企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2)各级工商联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与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发挥社会网络优势,为非公经济提供政策指导、供需信息、协调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服务,促其参与国企改革的行为得到健康发展。(3)协助社会保障部门推进非公企业参与养老保险和社会统筹工作的落实,为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消除后顾之忧。(4)加强正面宣传,注意发现好的典型,表彰好的典型,随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增强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国企改革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三、建议尽快制定具体的鼓励政策 具体建议有五条:

1、兼并企业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做抵押贷款。

2、兼并企业中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土地出让金原则上应暂不征收。3、经政府同意,上缴地方财政部门的土地出让金可用于安置企业职工。

4、由兼并企业承担并负责偿还的被兼并方所欠银行债务可以分期偿还,最长不超过5年,年归还比例不得低于20%。

5、非公企业兼并连续三年亏损并贷款逾期两年以上,贷款本息确实难以归还的国有企业,可以根据被兼并方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经银行同意免收被兼并企业原欠银行的贷款利息。

参与调研报告
《参与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