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18 08:38:29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县生猪产业转方式促升级的思考

从发展的阶段性角度看,当前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已经跨越了探索起步阶段,开始步入优化升级阶段。既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更是我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任务。如何推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地优化升级,是全县上下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深刻理解转方式促升级的内涵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的生猪产业发展,基础在现代农业,目标在一县一业。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就是以转变方式为手段,用工业化的理念,使生猪产业逐步向一县一业转型。

所谓现代农业,从核心内涵来看,可概括为“四三一”,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四个支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三率”,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的“一个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核心在基地,更加强调实现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发展理念仍然是农业占主导层面。所谓一县一业,是指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以工业化为目标的支柱产业,其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强调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一县一业的发展核心在龙头企业,在工业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更加强调农产品对工业的供给,发展理念是工业化占主导层面。因此,一县一业与现代农业有相同点,但一县一业是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一县一业的基础,一县一业是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从大力实施一县一业战略着手,率先突破发展生猪产业,实现了生产方式、经营形式和推进机制的“三大转变”,基地规模、加工能力、质量、效益的“四大提升”,初步呈现出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势头,现代农业的基本形态已经呈现。但科学审视**生猪产业的现状,还存在“基地规模不强、龙头带动不力、产业链条不全、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网络体系不优”等突出问题,生猪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提升缓慢,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这种处于发展期相对稳定、缓慢上升的阶段是一种“波澜不惊”状态,如果不及时“推波助澜”,势必影响到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助推生猪产业由现代农业向一县一业转型,真正做到优化整合生产要素,构建以利益为纽带的全产业链,促使产业链条无缝联接、高效运转,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技术支撑、市场需求相适应、相融合的状态,大幅提升产业各环节的效益和整体综合效益,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转方式促升级的方向和重点

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是要找准一县一业的重要构成体系,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依靠龙头带动,实行区域布局,发展规模经营,做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一)更加注重龙头引领。就当前我县的生猪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纵向比,短短五年已经在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要保持这种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传统手段已经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横向比,我们的饲养总量、产品供给在供应大市场、占领大份额上,差距还很大。因此,必须改变思维,逆向思考,快速扩张,在全县树立培育全产业链龙头的理念,把培育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作为生猪一县一业的关键来抓,以工业化的理念助推现代农业优化升级。重点要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大力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资金、审批等方面出台更具优惠的政策,在积极扶持培育壮大县内龙头企业的同时,吸引大公司、大集团来我县,培植年供种5000头以上的专业化良繁龙头企业、年加工生猪20万头以上的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饲料20万吨以上的饲料龙头企业、年产值达亿元的兽药和生猪副附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年出栏商品猪1万头以上的养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中介服务龙头公司。通过产业链中各个关键环节的龙头引领,带动全县大力实施标准化养猪,培植生猪养殖专业村和专业户,用现代装备、现代工艺武装生猪生产,提升集约化生猪生产水平,使有技术、有头脑、懂经营的农民立足自身基础,分别融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力求在扩大养殖规模、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方面有所突破。

(二)更加注重区域布局。生猪一县一业是实现产业向区域化、集约化布局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高效益产出的聚集地。全县在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必须按照生猪一县一业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科学规划不同区域发展重点,使良繁、饲料、商品猪生产、企业加工、服务、销售等关键环节在不同区域有不同侧重,进而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通过不同地域内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促进地域产业结构优势的发挥,实现广泛地域上的产业结构均衡。特别要以谋划争取中高山现代生态循环产业科技示范园项目为区域布局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充分利用“猪——沼——蔬菜”和“林——菌——苗木”这两个特色农业产业循环体系,促使一批以生猪工厂化养殖的企业进入园区,从而推动基地进一步扩张。当前,要紧紧围绕产业优化升级,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科学编制园区规划,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一个规划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竞争优势明显、经营机制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在规划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各个镇的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扶优扶壮,不能面面俱到,选择优势产区要相对集中,优中选优,不能到处布点,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能全面开花。

(三)更加注重标准生产。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借鉴引进先进技术成果,进一步完善以《**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规范》为主的标准体系,以标准体系为指导,全面推进生猪产业发展五大体系的优化升级。在良种繁育体系上,高起点建设一批专业良种扩繁场、良种繁育场、良种繁育村、良种繁育小区,引进一批有实力企业建立良繁龙头,加快构建配套成龙、结构科学、全域覆盖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扩大良种繁育能力,满足产业规模扩张带来的良种供应需求;在标准化养殖体系上,购置先进设施装备,用现代装备武装生猪养殖,将标准化养殖技术渗透到每个环节,高起点、高质量建设一批标准化圈舍,培育一批商品猪供应龙头,在全县形成高质量、高效益的商品猪养殖基地,引领全县分散养殖向标准化养殖转变;在产品加工体系上,加快推行产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加大系列产品研发,实现产品多次加工增值,通过多种途径,内引外联,培育一批龙头加工企业集群;在饲料加工体系上,积极发展与现代养猪业相适应的饲料加工业,加大无公害预混饲料的使用,拓宽对饲料源的开发力度,探索与**生猪相适应的标准配(混)合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保证饲料的安全性,达到从源头上控制之目的;在市场营销体系上,建设猪肉产品、腊肉食品交易市场,加强“农超对接”,推动腊肉食品进入更多更大的商场、超市。探索新型销售模式,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拓宽营销空间,促进产销衔接。

(四)更加注重利益关系联结。生猪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是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企业与农户之间是否能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主要在于专业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目前,全县虽然都相继建立了一些专业合作组织,但多数都只停留于形式,没能发挥作用,基地与龙头间的联结不紧密,“产+加+销”间的利益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因此,要继续加大扶持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生猪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探索发挥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的新办法、新机制,把产业协会建成实体性组织,努力让龙头与基地、基地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支持农村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养殖大户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形式,为农民解决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问题,引导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健全运行机制,政府在资金、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为其提供有力支持,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要依法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调节机制,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龙头企业与养猪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创办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场,农户进场分户饲养,企业为进场农户统一提供仔猪、饲料、防疫、技术等服务,并统一收购产品;鼓励龙头企业与政府共同出资建立贷款担保公司,为农户规模化养殖提供贷款担保;鼓励龙头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基地养殖大户统一提供生猪保险服务,降低养猪户风险;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风险调节基金,以丰补欠,确保养殖户利益。要通过合作组织宣传、引导养殖户认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养殖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政府牵线向业主契约、订单转变,由契约和服务联接向资产、资本联接方式发展,形成自动的利益互动和联接机制,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三、建立转方式促升级的保障机制

良好的机制是实现生猪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必须从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入手,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

(一)建立项目保障机制。围绕生猪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中、省项目,实施项目带动生猪产业发展。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和中省投资方向的研究,联合多个部门有针对性地从规模化养殖、良种繁育、疫病防疫、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策划包装一批项目,争取更大、更多的项目支持,在项目建设中,坚持打造“精品工程”,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进一步取得中、省的支持。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在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以资源引资、以政策引资、以投资回报率高引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广泛招商引资,大量吸引其他领域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畜产品加工业,引进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到我县投资。

(二)健全政策投入机制。政策扶持体系的重点在政策资源整合和延续性的体现,增强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撑。要对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生猪产业“十二五”优化升级建设方案,编制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体系、产业文化等专项发展规划,引领产业优化升级。要把生猪产业作为农业投入的重点,落实好国家在良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大县级财力投入,科学系统制定奖扶机制。要从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融资担保、利益链接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完善养殖用地和水、电、沼气等配套建设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导资源向生猪产业配置。要进一步扩大县级生猪育肥风险金资金规模,大力发展生猪保险业,利用土地、林地流转和农民进城有关政策,做好农民资产确权登记评估工作,探索采取活猪或圈舍等资产抵押方式贷款,缓解资金压力。

(三)建立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预警机制,把影响生猪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于严重危害生猪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坚决实行强制防疫。建立和完善生猪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生猪产品达到无规定疫病、无违禁添加剂和无规定药物残留的标准。加强饲料和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安全监督,在依法依规推行兽药代理、兽药准入登记备案和用药登记等制度严格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养殖业投入品的管理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假劣兽药、违禁药品及饲料添加剂的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设立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强检测和监控。

(四)探索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不断探索形成新的更适应产业发展的服务机制。加强科技培训,将养殖场主、农户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各镇均设立培训基地,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提供信息渠道,依托网站、电视台等媒体,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政策、管理、技术、招商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定期发布价格、疫病信息,对市场和疫病引起的风险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市场形势。实行人才战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支援机制,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选聘。

(五)不断优化考核机制。考核奖惩是生猪产业发展工作落实的关键。要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生猪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科学设置生猪产业考核指标,将生猪产业的发展、招商、品改、防疫、扶持等工作予以量化,纳入县、镇、村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把生猪产业发展考核与干部评先评优奖罚紧密挂钩,真考实核、动真碰硬,对在产业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干部要重奖、重用,对连续考核处于末位和因主观原因造成工作失误的单位领导,严格追究责任,形成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合力。

推荐第2篇:生猪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生猪业是**市畜牧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已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 52%,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生猪生产在保障市场供给,平抑市场物价,促进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市生猪生产正处于重要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如何抓好生猪产业,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

题。

1、当前生猪生产的主要特点

1.1 母猪存栏量增长,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2007年七月以来由于生猪养殖效益较好,同时我市认真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人工授精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奖励、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等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推动了全市生猪生产的恢复性发展。 2009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达到 7812头,比 2008年上半年增加 386头(增长 5.2%),生猪生产能力逐步得到恢复,预计 2009年底仔猪生产可望达到供求平衡,仔猪价格趋于合理。

1.2 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势头较好。近年来我市生猪规模养殖有一定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生猪规模养殖效益较好 ,带动了一定社会资本发展规模养猪,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提高。 2008年我市年出栏 2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猪户达到 16781户(其中年出栏 50头以上 1197户、年出栏 100头以上 164户、年出栏 500头以上 35户、年出栏 3000头以上3户), 2008年末适度规模户存栏生猪16.74万头,同比增长 132.1%;适度规模户出栏生猪 18.12头,同比增长 136.5%。

1.3 生猪品种改良逐渐推进,优质肉猪比重增加。优质肉猪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近两年来我市抓住时机指导农户和规模养殖场(户)淘汰老弱劣质母猪,选留优质二杂母猪,推广以外三元“洋三杂”为主的生猪品改,提高优质肉猪比例。至今年6月末全市存栏纯外种母猪达到1315头,良种公猪存栏63头,有人工授精站 12个,全市洋二杂母猪存栏达到 6908头,比去年同期增长 23.16%,出栏洋三杂肉猪 15.75万头 ,比去年同期增长 26.8%,洋三杂面达到 2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4个百分点,生猪品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1.4 生猪产量快速上升,畜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近2年来,由于国家对畜牧业的大量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励一大批有志之士投身养殖行业,从事生猪产业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生猪出栏头数逐渐增多,农民的养猪效益明显提高,畜牧产值快速增长,在短时间内缓解了供不应求、猪肉紧张的社会矛盾。

2、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疫病风险增大。一是猪病种类多,防控难度大。近几年来,我国猪病呈高发态势,疫病种类增多,并由单一性病种感染转变成多病种混合感染,动物疫病防控已从季节性转变为常年性,防控难度加大。二是猪只交易流动性大,外疫传入风险增大。**市肉类加工企业较多,从重庆、云贵等地外购生猪量大,猪只交易流动频繁,对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形成重大威胁。三是部分规模养猪场业主防疫意识淡薄。近年来跨行业进入的新建规模猪场业主防疫意识不强,特别是2007年以来由于养猪效益高,有的规模养殖业主为了快速达到饲养规模,跨区域、长距离大量引种,给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带来隐患。四是防疫设施条件和防疫队伍素质还不适应当前防疫工作需要。近年来 我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检疫诊断设施设备落后,疫病防控基础脆弱,乡镇机构改革年初才刚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体系未建立起来,乡镇兽医防疫工作量多难度较大,总之,防疫设施条件和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素质还不完全适应新的疫病防控形势的需要。

2.2 投资融资体系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生猪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长期以来政府、社会和金融对生猪业的投入偏少,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市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猪肉的市场供应。一是政府投入不足。 2007年以前国家对畜牧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对畜牧经济特别是生猪生产投入很少, 2007年由于猪肉市场供应偏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投入,但我市属于生猪生产小县市,达不到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规模,能得到国家投入的资金很少,市财政财力有限,对生猪生产投入不够。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小额农贷额度偏低,贷款程序或手续复杂,同时因信贷担保与反担保机制未建立等诸多体制机制的制约,难以对发展生猪生产特别是发展规模养猪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养殖户自身投入不足。由于前几年生猪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目前价格又走向低潮,养殖效益低甚至亏本,养殖户自身积累不足,再生产性投入不多。

2.3 生猪规模养殖发展不快,规模化程度不高。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比较效

益较低,加上养殖风险大等原因,散养户不断下降已呈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给生猪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提供了机遇。近年来,我市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规模养殖发展仍然不足, 2007年规模化程度仅为 26.8%,2008年虽然有所增加,生猪养殖特别是纯农业乡镇仍然以散养为主,但散养户下降幅度较大,近郊

及工业乡镇无猪户已达 75%,远郊乡镇也达到了 40%左右,我市生猪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2.4 生猪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引导千家万户分散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需要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生猪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不断提高养殖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由于我市生猪产业协会或农村畜牧专合组织培育发展不足,已建立的组织作用发挥有限,没有把养猪户有效的组织起来进行组织化生产,实现与市场的有效连接。对龙头加工企业的指导、监管不够,生猪加工龙头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带动力弱,未建立自身原料生产基地,与养殖户还是买卖关系,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分享与联结机制,全市生猪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

2.5 畜牧科技推广体系作用发挥有限,科技贡献率不高。一是畜牧兽医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素质有待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站仅有 2/3的人员基本具备从业人员素质,另有 1/3多属退伍安置和退休顶替人员,对畜牧兽医技术基本不了解,村级动物防疫体系有待完善,县(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存在知识老化,需要进行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基层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兽医技术人员待遇不高,工作量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二是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管理模式有待理顺。 2009年应抓住基层体制改革的契机,把兽医体制改革完全落到实处,尽快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在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聘任工作中,要严格实行考试考核制度,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录用一批懂兽医技术的优秀人才充实基层力量,加强畜牧队伍建设。三是新形势下科技推广的机制和体制有待创新。基层站畜牧兽医人员主要从事检疫、防疫、消毒等日常管理工作,基本没有科技推广经费,科技推广工作乏力,内动力不强。四是业主科学养猪水平低。从事生猪养殖业的从业人员对良种推广使用、现代科学养猪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动物防疫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科学养猪技能或水平低下,效益不高。

2.6 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养殖户的利益保护不力。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在生猪养殖方面投入的增加,一些生猪大县养殖场(户)受到政府扶持,得到一定利益。政府的激励发展势必导致生猪总量的急剧增长,从市场经济规律来讲,供大于求必然引起生猪价格下跌,而**由于畜禽总量偏低,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生猪发展只能靠自身努力,生猪市场价格下跌同样会波及到**市的养殖农户,加上饲料价格高昂,已给养殖场(户)造成了巨大亏损,养殖场(户)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加上屠宰加工环节与养殖环节脱节,屠宰环节低收高卖,牟取暴利,出现严重利益分配不均,政府对养殖场(户)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养殖场(户)丧失了养殖热情。

3、生猪生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线,以农民持续增收和确保猪肉市场有效供给为核心,我市生猪生产要突出解决好疫病防控、规模养殖、产业化经营和科技推广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努力推进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 大胆探索,创新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搭建防控平台,切实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化解疫病风险。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新的《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并把动物防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牢固树立成败在防疫,抓防疫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抓动物防疫就是抓公共卫生的意识,加强领导,准确把握严峻的疫情形势,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二是强化考核,加强防控。建议市政府要把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奖惩兑现。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动防工作,按照“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门保质量”的要求,毫不松懈地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二型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工作。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又要重视平常时期的预防;既要着力于做好季节性的集中免疫,更要着力于建设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免疫和疫情监测工作,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市政府应落实好防控经费,做好疫苗、消毒药、防护服等动物疫病防控物资贮备、调运和分发,要加强以冷链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落实好防疫人员的劳务费,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四是大胆探索创新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搭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平台。畜牧系统应具备健全的动物疫病防控网络,但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缺乏工作的内在动力,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限,又缺乏迅速提高能力的经费和手段;而国内一些大的饲料兽药企业为培育占领市场,组建了强有力的营销队伍开展营销,并开展以猪病防控为重点的产品售后服务,稳定生猪生产,提高养猪效益,以稳定其销售市场。这些企业管理规范、其售后服务好,队伍知识更新快,且公司的生存发展建立在生猪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养猪有钱可赚的基础上,与我们畜牧系统的工作目标具有同向性。如何将两支队伍有效的整合,在基层生产一线搭建一个工作平台,创新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很有必要进行探索和尝试。我们建议选择 1— 2个有实力的饲料兽药企业在两个乡镇进行探索试点,建立以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依托,以养殖大户和生猪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以基层站畜牧兽医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诊疗服务人员及饲料兽药企业营销推广人员为骨干的新型猪业专合组织,整合两个网络的优势资源,形成一种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市场化运作的集饲料兽药营销、养殖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为一体的互利双赢的新型合作模式,搭建科技推广和防疫平台,共同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和科技推广工作,推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并改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模式,由新组建的上述机构统一管理村级动物防疫员和阉割、诊疗及从事饲料、兽药经营、技术服务的人员。依托畜牧系统和饲料兽药企业双方的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对其进行培训,提高技能,年终对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考核确定来年的续聘或解聘,其工作补贴由政府核算拨付给合作组织再由该组织经考核后发放给村防疫员(或片区防疫员)。

3.2 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着力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通过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尽块弥补散养户下降的生猪数量,到 2010年全市生猪出栏要稳定在 40万头左右,其中规模场出栏 24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达到60%以上。一是科学规划布局。要按照“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根据土地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搞好规划布局。建议市政府安排专项经费,组织专门人员对生猪养殖小区和规模养猪场(户)做好规划布局,并作为今后发展布点的依据,从而减少布点的盲目性,达到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不误。二是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资金支持,认真落实好国家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管好用好项目资金,并在市财政预算中安排生猪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年出栏200头以上的规模生猪养殖场。积极支持鼓励饲料兽药企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和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大户等企业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延伸产业链,推动全市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三是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问题。金融部门要简化贷款手续和程序,提高小额农贷信用额度(由现在的 2万元提高到 10万元以上)。创新抵押担保方式,试行生猪保单质押、种猪活体抵押、圈舍等固定资产评估抵押等方式发放信贷。政府要尽快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设立信贷担保专用账户,对发展规模养猪实施专项信贷担保。同时通过猪业专合组织(协会)、龙头企业等,建立以担保、反担保、联保以及风险金为主要内容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降低信用风险,加强和改进对发展生猪生产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规模养殖户贷款难问题。四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险机制。要抓住国家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试点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强能繁母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工作,尽快开展育肥猪政策性保险,有效降低生猪养殖特别是生猪规模养殖场的自然和疫病风险。五是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按照统一的规划布局方案,政府要整合政策资源,配套相关项目切实抓好规模养殖用水、用电、交通、土地利用、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六是加强培训,提高科学养猪水平。 大力开展以对规模养猪场业主为主的养殖技术培训,对年出栏 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实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驻场联系制度,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提高业主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使之成为养殖和管理能手。

3.3 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化经营。一是政府在产业化经营中要加大作为。要创造宽松的环境,给予专项工作经费,从项目上给予倾斜,大力扶持发展猪业协会和猪业专合组织,并积极指导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发挥协调服务和监管作用,在龙头企业的审批和管理上,从严审查和考核,实行淘汰制。要指导龙头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发展产品精深加工,创立畜产品品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带动作用。要求并帮助龙头企业建立自身加工原料基地,实行订单和受控生产,要体现优质优价,使养殖户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建立起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发挥带动作用。 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畜牧业协会、猪业协会(专合组织)和经纪人,并发挥作用,做好生猪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市畜牧局已于 2007年成立了畜牧猪业协会,该协会旨在做好行业引导、指导作用,建立猪业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对生猪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结合基层猪业专合组织做好科技培训推广;协调组织好规模养猪场大宗饲料原料的供给;积极探索参与组建信贷担保机构,达到降低养猪风险、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各乡镇也要建立猪业协会(专合组织实体),通过专合组织实施饲料、仔畜配送、畜牧科技推广和信贷担保、反担保,促进生猪生产良性互动发展。积极扶持培育生猪业经纪能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在生猪流通中的作用,推动生猪生产的大发展。

3.4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提高科技贡献率。一是加强畜牧科技培训。建议市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培训经费的投入,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村级防疫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每年举办 4—5期畜牧兽医技术培训,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特别是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通过畜牧业协会和猪业专合组织每年举办 4期以上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场(户)业主的法律法规意识和养殖技术水平,增加养殖效益。二是加快推进生猪品改。近年来我市生猪品改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进,但生猪品种仍然较差,特别是散养户仍以太湖、荣昌、内江猪和土二杂为主,外三元杂交面与周边地区差距较大,需要加快生猪品改步伐,建立和完善以纯外种猪场、二杂制种场和商品场或商品生产基地的“三级良繁体系”。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生猪扩繁场建设项目,扶持华禹种猪场、晶顺种猪场和红源种猪场等多个外二杂母猪种猪场的建设,规范生产设施和条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优质外二杂母猪的制种和供种能力。对引进优质外二杂母猪的规模场给予适当引种补贴,建立一批设施良好、管理规范的存栏外二杂母猪 30头以上年出栏 500头以上的规模商品猪场,实行自繁自养,同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市建立 10个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发展户养 5头以上外二杂母猪的适度规模养猪户 1000户,到 2010年全市出栏优质外三杂肉猪 45万头,外三杂面达到 60%,切实提高猪肉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养猪效益。三是加强现代养猪技术的推广。开展现代养猪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和集成推广,重点推广提高母猪繁殖能力、仔猪早期断奶与保育、猪病综合防控、规模养猪、标准化生产与环境控制与保护等综合配套技术,切实提高我市生猪生产科技水平。

3.5 加强宏观调控,保护养殖者的利益。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把饲料、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行生猪最低收购保护价格,确保养殖者的利益。合理使用政府奖励资金,让真正的养殖者受益。我们应充分发挥食品加工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平抑好生猪收购和猪肉销售价格,平衡各环节的利益关系,以确保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生猪业是**市畜牧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正值重要的转型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生猪和粮食一样具有安天下的基础性作用,必须保持稳定发展,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市场有效供给。建议当前要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线,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切实解决好生猪疫病防控、良种繁育、先进实用养猪技术推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猪产业化经营等关键问题,推进我市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推荐第3篇: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大理州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掌握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州农业局[2007]128号文件的要求,按照《大理州重点畜牧产业调研方案》,分别赴弥渡、祥云、宾川、鹤庆等生猪重点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听取畜牧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6家加工企业,4个县良种猪场,18户规模养殖户,26户农户进行调研,基本掌

握了生猪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生猪存栏和出栏。全州2006年末生猪存栏237.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6.1万头,肥猪出栏293.2万头,猪肉产量25.6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1.34%、8.7%、6.23%、和6.23%。2007年一季度全州生猪存栏233.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4.64万头,出栏肉猪86.94万头;同比基本持平,减3.75%,增18.6%。据鹤庆县分析2007年第一季度末生猪存栏17.14万元,其中能繁母猪2.06万元,出栏肉猪8.75万头,同比分别减0.13%、增10.12%和增14.62%,生猪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据20户农户调查生猪存栏590头,同比减少18.2%(06年同期722头),出栏240头,同比减少65.2%(06年同期690头),

其中6户还未出栏,1户不养猪。

2规模化养殖:全州饲养肉猪10—50头的有16026户,同比减少10.38%,主要是20头以下的减少;100—500头的340户, 1000头以上的9户;饲养母猪5头以上的3750户,同比减12.9%,20头以上357户,同比减1.9%,50头以上107户,200头以5户,500头以上1户。据18户(30—50头)规模养殖户调查,存栏1114头,同比增10.6%(06年同期1233头),出栏602头,同比减少2.5%(06年同期617头),其中1户未出栏。鹤庆新登村委会规模养殖户(出栏30—100)273户,年出栏肥猪12655头,户均出栏46头;规模户饲养的种公猪以约克和杜洛克为主,母猪以二元杂为主,商品猪以三元杂为主;改造圈舍,安装饮水器,98%以上的养殖户圈舍均是卫生圈。祥云云南驿镇旧站李建雄户自繁自养,在2006年上半年猪价低迷时新建一幢猪舍,淘汰劣杂母猪,从县扩繁场引进70头二元杂母猪(LY)和杜洛克种公猪,组织三元杂交生产,进入2007年开始生产,母猪产活仔10—12头,育成9头以上;出栏肉猪100多头,出售肥猪价1月份8.2—8.6,3月份8.6—9.4,5月份额9.4—9.6。说明此户抗风险能力强,抓住市场机

遇,跟上养猪潮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科技措施推广情况

(1)生猪改良:2006年大理州生猪改良站点310个,其中国营(集体)44个,可利用良种公猪3126头,其中杜洛克1368头,长白猪693头,大约克1033头,其它32头;猪种改良39.7万窝,其中人工授精

9.2万窝,母猪年均产1.8胎,据12个县市11318头繁殖母猪的调查,总受胎率91.7%,情期受胎率85.7%,胎均产仔10.44头,产活仔9.02头,胎均育成8.82头,断奶日龄44天,断奶窝重98.4千克,双月窝重124.4千克。2007年一季度全州猪改良10.96万窝,其中人工授精2.06万窝,同比增11.26%,减2.4%。

目前,良种公猪率达90%左右,约长、长约和约克等母猪的良种率70%左右。

(2)良种生产:州内大理、弥渡、祥云、宾川、鹤庆良种猪扩繁场共饲养种猪823头,其中公猪143头,母猪506头,后备公猪47头,后备母猪127头;2006年引种公猪64头,种母猪110头。饲养品种杜洛克106头(18公、88母),长白猪43头(14公、30母),大约克268头(49公、219母),PIC猪70头(12公、58母)。繁殖母猪年产2胎,总受胎率95.6%。2006年提供种公猪366头,种母猪132

2头。2007年一季度弥渡、祥云、宾川、鹤庆良种猪扩繁场提供种公猪97头,种母猪525头。

(3)饲料推广。我州现有配合饲料厂27家,年生产配合8.3万吨,其中猪配合饲料4.3万吨,占52%,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州生猪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奠定了基础,我州养猪业配合饲料推广面已达85%。全州不完全统计经营饲料单位或个体户有1000多户,主要经营正大、神龙、新希望等50多个品牌饲料,年销售配合饲料3万多吨,浓缩料5000多吨,添加剂600多吨。规模养猪场和适度规模养猪专业

户(年出栏50头以上)配合饲料养猪普及率达100%,散养户普及率达65%左右。

(4)配套技术推广普及情况

综合配套科技的推广、普及工作经实施商品猪生产示范县建设以后得到了迅猛发展,以推广云南省养猪“八改”技术,“三高”母猪生产技术规程,“仔猪培育”技术标准为主的综合配套技术,得到了全面深入推广应用,在以后的畜牧扶贫、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建设、生猪专业村建设等工作中,这些成熟实用的综合配套科技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提高和普及。科学养猪综合配套科技普及面达到90%以上,普及率达到70%以上,运用率达到50%以上。近几年以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为主的配套科技推广,在重点乡镇得到较快提升和普及。通过基地建设,示范村建设,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使广大养猪户的养殖

综合素质得到广泛提高,养殖队伍不断壮大,为生猪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5)加工情况

猪肉食品的加工主要以火腿、卷蹄为代表的传统食品加工,年加工量在7000多吨。目前,传统猪肉食品加工已形成千家万户参与,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发展格局。除火腿、卷蹄外还有腊肉、里脊、吹肝、猪肝酢、、香肠、腊肉、卷肚等等系列产品,据4个县不完全统计年加工量在4000多吨左右。如鹤庆县草海镇太坪村委员会已发展成为本县猪肉食品加工营销专业村。该村从事猪肉食品加工营销户达110户,年加工火腿2000吨,腊肉、香肠、里脊、吹肝、猪肝酢等1500吨,主要销往大理、保山、德宏、怒江、楚雄、版纳、攀枝花、内江、中甸、德钦等,基本占据了整个滇西、滇西南各地市场,年外销量约占全县社会加工总量的90%左右。弥渡加工企业—弥筋卷蹄厂和曹氏卷蹄厂,两个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为200吨以上,但实际年加工量仅为120多吨,年实现销售额360多万元,年创税近30万元。生产加工的产品少部分供应本县,其余外销,对促进全县生猪养殖具有一定带动作用。但全州猪肉食品加工处于粗级产品加工类型,虽然有切片真空包装、灌装、瓶装等系列产品,但缺品牌、缺大而强龙头企业,缺精深加工技术等。目前,

粗级产品加工毛利火腿2元/kg左右。

(6)效益情况

生猪价格经历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的低迷,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生猪价格缓慢回升。目前,仔猪均价为14元/公斤,优质三元杂仔猪15—16元/公斤;肥猪均价为8.5元/公斤,优质三元杂肉猪9.5—10.5元/公斤(生产者和贩运者)。同比增180%、增100%、增54.5%、52.8%。生猪养殖效益为100元/头,运销效益为仔猪10元/头,肥猪50元/头。母猪养殖年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通过对新登生猪交易市场的调研,所交易肉猪均价处于全省中上水平,与周边县相比市场价格高0.2-0.5元左右,流通型龙头企业作用明显,实现了养殖户、中介人员和企业三赢的良好态势。生猪价格上涨原因: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影响。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生猪价格跌入最低谷,为5.5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下半年价格逐步回升,生产开始恢复,由于繁殖饲养周期约需一年多时间,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运行周期的上升期,这次价格波动是去年以来周期波动的反映。二是养殖成本增加。去年底开始,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到今年5月份已达到每公斤1.6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7%左右。据调查,出栏一头肥猪,仅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 三是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4月,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同比增长

15.1%。

(7)、流通情况

州政府安排了近1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交易市场建设,选择交通便利的生猪主产区,通过国家、集体、个人多方筹资,建立了15个生猪及畜禽专业交易市场,促进了生猪及其产品的流通。全州12个县(市)扶持发展了肥猪运销专业户865户,仔猪运销户896户,依靠运销户把生猪生产者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外销仔猪60多万头,肉猪80多万头。据4个县不完成统计有县、乡交易市场30多个,较大为鹤庆新登(20多万头)和弥渡弥城(15万头)交易市场,在交易市场年上市交易量肥猪60多万头,仔猪50多万头。并形成一批肥猪收购点、中介服务群团组织近30多个,肥猪、仔猪贩运户80多户 。年组织外销商品肥猪近50多万头,商品仔猪近23万头。如宾川金牛镇的国家兴、李文、李祥;力角的李忠心、卢再斌;宾居的周家正、周瑜亮等收购点年组织外销广东、昆明、下关、西藏、攀枝花等省地商品肥猪近14万头,商品仔猪近9万头。鹤庆县新登生猪交易市场从1998年创建至今,在各级党委政府、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05年列为农业部定点生猪交易市场。市场规模为占地25亩,建有周转圈舍1000m,业务用房1400多

2m,配套服务设施齐备,检疫服务到位,交通便利。交易市场本着以诚为本,精心服务,竭力开拓鹤庆商品猪的外部市场,多年来,与省内的丽江、迪庆、兰坪、福贡,四川的德荣、乡城、稻城、巴塘等县,西藏的昌都、林芝地区,广东的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斗门市,湖南的蓝田,广西桂林,海南的部份县市客商建立了稳定的肉猪营销合作关系,同时也吸引了丽江、永胜、剑川、保山等地的商品肉猪进入该市场集散营销,形成了猪源广、销路畅、交易量大的商品肉猪流通渠道。目前,常年在市场驻扎的当地营销队伍480多人,省内外营销商123户240人。2006年该市场交易肉猪25.0万头,交易额达2.5亿元以上,

企业实现利润35.68万元。

二、产业发展主要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1、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州委、州政府对生猪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出台《关于加快大理州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大理州2006年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的意见》,重点扶持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扶持发展养猪专业村;鼓励引进良种猪等,对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和养猪专业村给予政策扶持。同时明确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利用本集体的非耕地、荒山荒地、林地或废弃土地建设养殖

场、养殖小区,要视作农业用地享受有关费用减免的优惠政策。

2、加大科技示范和技术储备。在州农业局和州科技局的支持下,大理州畜牧兽医站组织实施了“瘦肉型杂交猪生产试验示范”、“洋三元杂交猪生产试验示范”、“生猪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摸清5个扩繁场引进种猪的生产性能和生产商品猪的品质;外三元杂交猪生产性能和猪肉品质;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等一批试验示范项目,确立了以外三元杂交生产,PIC配套系瘦肉猪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猪品种间杂交优势,突出生长快(700—900g)、瘦肉率高(63%以上)、饲料报酬率高(1:3.0以下)的特征,对PIC、DLY猪各3个样品按《无公害食品——猪肉》标准进行监测,结果为符合规定,达到无公害猪肉

的要求。通过项目实施为大理州生猪产业发展作了技术储备。

3、积极引进良种。在“关于大理州2006年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大理州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对引进良种猪给予政策扶持,每引进一头种公猪补助800元,种母猪补助300元。2006年全州12个县市计划安排引进种猪1300头,其中种公猪300头,种母猪1000头,引进的品种为杜洛克、长白、约克和二元杂母猪。2006年实际引进种猪1846头,其中种公猪353头(杜洛克1

37、长白

35、约克181头),种母猪1493头,其中纯种200头(杜洛克

15、长白

21、约克181头),二元杂母猪1293头。引种补助达54万元。据不完成统计5年来共引进种公猪1500多头,种母猪2万多头,二元杂母猪占70%。2007年计划扶持引种猪1800头(种公猪300头,种母猪1500头),目前正在组织实施。通过引

进良种,更新良种公、母猪,实现由传统饲养向现代化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改善养殖基础条件。针对养殖户圈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难以符合猪的生活习性和卫生防疫的需求,针对实际情况,通过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和入户指导,很多养殖户意识到养殖环境的改造对生猪安全生产十分重要,同时对自己现有的圈舍及时进行改造,2006年在专业村建设完成改圈43587㎡,安装饮水器5958套。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内12个县市92个乡镇405个村改圈农户69623户,222936间,2511650㎡。通过圈舍改造,安装自动饮水器,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使养殖环境符合猪的生活习惯和卫生防疫需要,

减少养猪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为生猪生产的健康、安全养殖奠定了基础。

5、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为使广大养殖户掌握更多的科学养猪实用技术,从猪的品种选择,杂交组合,建立良好的饲养环境,种公猪、种母猪、商品猪的饲养管理、仔猪培育、饲料的合理调制、养猪环境的消毒、疫病防治等方面进行培训和辅导,使广大养殖户提高了科学养猪的技能和安全养殖的意识。2006年仅在专

业村组织科学养猪实用技术培训58期,受训人次5410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性投入不足,生猪产业发展支持和保护制度不健全。目前,政府对生猪产业化的投入与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的贡献严重不协调,具体反应在:一是市场周期波动调控措施缺乏,生猪生产的大幅振荡波动现象较为突出;二是科技支撑服务社会化投入不足,

2生猪生产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三是对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持不足,尚未建立起促进生

猪业稳定发展的保险和行业发展基金,养殖户利益和生猪业的稳定发展很难得到保障。

2、缺乏生猪生产预警和应急机制,市场体系不健全。生猪产业信息、信息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养殖户提供有关的市场信息和跟踪服务,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各生猪交

易运销、中介服务组织各自为阵,缺乏优势,难以做强做大和拓展外部市场。

3、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猪肉产品仍然以白条肉为主,缺少分割肉、冷却肉等市场需求大的高附加值加工产品。而且,由于滥用抗生素、添加剂等,使猪肉产品的质量难于保证,在外地市场很难同国内知名品牌形成竞争。目前州内没有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猪肉深加工企业,没有形成延伸的产业群和产业链。因此对养猪业的带动作用还没

有完全发挥出来,影响了整个生猪产业的发展。

4、良繁体系建设滞后,品种改良的任务艰巨。现有的种猪场养殖规模小,设备老化,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良种猪供种能力明显不足,群众养殖杂劣公猪多,导致了出栏肉猪中优质瘦肉型猪所占的比重不高。为推

动生猪产业良种化进程,各级各部门应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5、专业化、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生猪产业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大群体阶段,区域化、规模化养猪发展缓慢,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也不利于产业化的形成,规模养殖的

效益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6、现代化养猪生产服务体系薄弱。通过长期的努力,全州建立良种繁育体系、饲料生产推广体系、兽医防疫体系,建立和规范生猪流通和加工等工作,使养猪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整个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不适应养猪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当前,突出的一是良种的供求矛盾突出;二是市场、加工流通体系薄弱,致使推进养猪现代化的工作受到制约;三是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网络建设滞后,乡镇发展不平衡,给深入普及科学养猪带来难度;四是动物防疫体系还很脆弱,生猪产业容易受疾病风险的冲

击。

三、产业发展的前景定位

今后我州生猪产业的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和产业化的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培植优势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动物防疫、产品加工等四个重点,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走适度规模养殖之路;加大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提升我州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大理州生猪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过3—5年的努力,把我州生猪产业发展成为省内优质肉猪生产基地、滇西地区外销优质仔猪基地、猪肉系列加工产品外销基地,提升我州养猪生产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全州生猪存栏260万头,出栏肥猪380万头,出栏率达140%,猪肉产量32.6万吨,产值40亿元,实现税收1.5亿元的计划目标,使我州生猪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骨干产业,为农业农

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四、发展措施和建议

1、加大政府对生猪产业的政策扶持

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给予补贴,实施财政性补助,稳定生猪生产。良种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要重点对生产环节优质种源生产给予扶持,以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经过多年来对生猪生产波动的分析,影响生猪出栏最重要的因素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其次是仔猪价格,这两个因素决定当年肉猪出栏量的大小,母猪群的减少必定带来仔猪价格的上涨,因此保护母猪的稳定是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以稳定市场肉猪的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殖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建议在生产的低谷期一是对鉴定合格饲养5头以上或规模养殖场的优质母猪群(二元母猪和纯种母猪)给予200元/头补助,以稳定生猪发展基础;二是对年出栏肉猪在百头猪场给予1000元补助、出栏千头猪场给予1万元补助、出栏万头猪场给

予3万元补助来保障市场肥猪的供给。每年安排100万元对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关键技术问题如商品猪优

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生猪生产技术水平。

2、提高生猪生产者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

进一步鼓励规模化生猪生产和加快分散饲养为集中饲养的小区建设,促进生猪产业的提质增效。发展规模化养猪与养殖小区建设是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以规模养殖和小区为载体,着力推动生猪产业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将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合作经济组织及养殖户联结起来提高生猪产业的发展水平。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猪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农户、规模养殖场(户)签订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基地+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养殖户扩大规模养殖的信心。建议对投资建设大型猪场出栏5000头的给予10万元的扶持鼓励;在3—5年内继续对投资20万元以上新建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年存栏在1000头以上,出栏在2000头以上给予2.5万元扶持补助;对投资35万元以上,存栏在2000头以上,出栏在4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或规模场给予5万元补助的扶持政策。新建并具有饲养存栏200头以上的设

施,年出栏肉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每户给予一次补助1万元。

3、健全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强行业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专业交易市场,开避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生猪专业定点收购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对生猪交易流通做出贡献的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建立和完善生猪产业信息化服务和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平台,加强预警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信息采集和监测,强化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决策。建议对重点生猪交易市场能够建立信息平台,发布生猪供求信息的给予5万元的补助。每成立一个养殖协会,带动50户以上的农户进行生猪养

殖,年出栏在2000头以上,给予5万元的扶持补助。

4、加强对良种猪扩繁场扶持力度。优良猪种是大幅度提高养猪业生产水平和猪肉品质以及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养猪业发展的基础资源。优良种猪的使用可以促进养猪业生产几乎所有环节的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水平;缺乏优良猪种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养猪业产业化发展。良种猪场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良种猪纯繁、培育、推广工作,为生猪良种化进程作出巨大贡献。为充分发挥各县种猪场的核心扩繁作用,建议5年内每年政府对州内5个种猪场每个给予20万元的扶持,一方面对猪场的设施进行更新完善;另一方面要引进种猪,更新血缘,提高种猪的质量和生产能力,这样既扶持了县种猪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降低农户的更换良种的成本。同时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登记、鉴定

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把好种源关,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

5、继续扶持引进优良品种。以三元杂交为主要生产模式,适度发展国内优良配套系。建议继续对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种猪,每头种公猪补助800元,种母猪补助300元补助扶持政策不变,通过3—5年的引导示范,加上市场的拉动,使全州的良种水平上一个台阶,优质二元杂母猪的比例达60%以上,真

正形成以优质三元杂交生产为主体的生产模式。

6、建立健全县、乡两级良繁网络,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加大优良种猪的推广力度,利用动物繁殖技术是养猪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已成为种猪改良的重要手段。并在传统的养猪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时至今日,人工授精技术仍然是养猪生产领域推广最广、普及率最高的猪繁殖技术。建议每年要安排70多万资金,分批分年对县、乡镇70多个改良站(点)设备、设施要进

行更新完善;提高猪人工授精改良站(点)的辐射能力和品种改良的质量和覆盖面。

7、强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猪的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推广程序化防疫技术和科学化保健计划,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鉴于高致病性蓝耳病在全国部份生猪主产区流行,死亡率高,危害极大,而预防疫苗价格偏高,建议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猪链球菌病、喘气病疫苗注射补助和防治技术攻关。

8、改革投融资体制。做强做大生猪产业,必须切实增加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将财政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重点投入到生猪产业化建设。同时,改革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生猪

产业化领域,加快重点龙头企业和生产示范场(户)的发展。

9、推行土地流转。为发展规模经济,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向企业集中,向大户、能人集中,促进和推

进规模化生产经营。

10、各级政府加大对生猪流通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外、省外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投资建场、建基地。特别是要对屠宰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依托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龙头企业,加快规模养殖步伐,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努力扩大生猪外销,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逐步解决生猪产业没有形成延伸的产业群和产业链的问题。解决群众生猪养殖的后顾

之忧,提高生猪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推荐第4篇:生猪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生猪业是**市畜牧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已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 52%,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生猪生产在保障市场供给,平抑市场物价,促进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市生猪生产正处于重要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如何抓好生猪产业,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当前生猪生产的主要特点

1.1 母猪存栏量增长,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20xx年七月以来由于生猪养殖效益较好,同时我市认真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人工授精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奖励、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等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推动了全市生猪生产的恢复性发展。 20xx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达到 7812头,比 20xx年上半年增加 386头(增长 5.2%),生猪生产能力逐步得到恢复,预计 20xx年底仔猪生产可望达到供求平衡,仔猪价格趋于合理。

1.2 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势头较好。近年来我市生猪规模养殖有一定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生猪规模养殖效益较好 ,带动了一定社会资本发展规模养猪,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提高。 20xx年我市年出栏 2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猪户达到 16781户(其中年出栏 50头以上 1197户、年出栏 100头以上 164户、年出栏 500头以上 35户、年出栏 3000头以上3户), 20xx年末适度规模户存栏生猪16.74万头,同比增长 132.1%;适度规模户出栏生猪 18.12头,同比增长 136.5%。

1.3 生猪品种改良逐渐推进,优质肉猪比重增加。优质肉猪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近两年来我市抓住时机指导农户和规模养殖场(户)淘汰老弱劣质母猪,选留优质二杂母猪,推广以外三元“洋三杂”为主的生猪品改,提高优质肉猪比例。至今年6月末全市存栏纯外种母猪达到1315头,良种公猪存栏63头,有人工授精站 12个,全市洋二杂母猪存栏达到 6908头,比去年同期增长 23.16%,出栏洋三杂肉猪 15.75万头 ,比去年同期增长 26.8%,洋三杂面达到 2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4个百分点,生猪品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1.4 生猪产量快速上升,畜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近2年来,由于国家对畜牧业的大量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励一大批有志之士投身养殖行业,从事生猪产业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生猪出栏头数逐渐增多,农民的养猪效益明显提高,畜牧产值快速增长,在短时间内缓解了供不应求、猪肉紧张的社会矛盾。

2、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疫病风险增大。一是猪病种类多,防控难度大。近几年来,我国猪病呈高发态势,疫病种类增多,并由单一性病种感染转变成多病种混合感染,动物疫病防控已从季节性转变为常年性,防控难度加大。二是猪只交易流动性大,外疫传入风险增大。**市肉类加工企业较多,从重庆、云贵等地外购生猪量大,猪只交易流动频繁,对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形成重大威胁。三是部分规模养猪场业主防疫意识淡薄。近年来跨行业进入的新建规模猪场业主防疫意识不强,特别是20xx年以来由于养猪效益高,有的规模养殖业主为了快速达到饲养规模,跨区域、长距离大量引种,给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带来隐患。四是防疫设施条件和防疫队伍素质还不适应当前防疫工作需要。近年来 我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检疫诊断设施设备落后,疫病防控基础脆弱,乡镇机构改革年初才刚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体系未建立起来,乡镇兽医防疫工作量多难度较大,总之,防疫设施条件和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素质还不完全适应新的疫病防控形势的需要。

2.2 投资融资体系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生猪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长期以来政府、社会和金融对生猪业的投入偏少,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市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猪肉的市场供应。一是政府投入不足。 20xx年以前国家对畜牧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对畜牧经济特别是生猪生产投入很少, 20xx年由于猪肉市场供应偏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投入,但我市属于生猪生产小县市,达不到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规模,能得到国家投入的资金很少,市财政财力有限,对生猪生产投入不够。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小额农贷额度偏低,贷款程序或手续复杂,同时因信贷担保与反担保机制未建立等诸多体制机制的制约,难以对发展生猪生产特别是发展规模养猪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养殖户自身投入不足。由于前几年生猪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目前价格又走向低潮,养殖效益低甚至亏本,养殖户自身积累不足,再生产性投入不多。

2.3 生猪规模养殖发展不快,规模化程度不高。

推荐第5篇:关于×××生猪产业的调研报告1

关于×××生猪产业的调研报告

生猪在×××畜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出肉总量高于牛、羊、禽肉产量总和,在21世纪仍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产业。如何在21世纪使×××生猪生产在深度、广度往高一层次可持续发展,满足城乡人民对猪肉不断增长的需求,保障社会供给,进而出口创汇,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品种现状

我区目前的生猪品种主要有二元、三元、长白猪、大约克夏、杜洛克等。品种结构较全, 但优质品种猪的比例不是太高。

(二)养殖模式

养殖模式上, 主要有农户散养、适度规模养殖。目前仍然是以农户散养为主, 适度规模养殖户约占30%。初步统计全区有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中型猪场4家,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小型猪场60余家。

(三)养殖技术

养殖技术方面, 大多数的散养户基本是以传统养殖为主, 技术含量较低, 品种以二元为主, 利用副产物养猪, 少量出售,自食为主; 适度规模养殖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能基本按照养殖技术进行生产。

(四)市场及中介组织不发达

一般的散养户对市场反应比较迟钝, 坐等贩子上门收购。适度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场虽比较注重市场的变化, 但对市场的波动也无能为力。总的来说, 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

-1-

二、生猪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生猪产业的发展,为×××的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等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带动了饲料工业、兽药经营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工业化进程。例如:×××随着生猪产业的发展,先后建立了1座肉类加工厂,年屠宰能力为2.8万头。×××的饲料厂从零发展到目前的4家,兽药经营行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有兽药经营店12家。

(二)、生猪产业快速增加农民收入

生猪产业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过去,农民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增收困难,增幅趋缓;如今,农民在种地的同时,从事了投资较小、养殖技术易掌握,收益较为稳定的生猪养殖业,不仅提高了粮食的转化率,还有效的提高了收入。例如:每头100公斤的瘦肉型猪转化粮食280公斤,原粮成本为280元左右,而目前每头猪的售价为900元左右,比原粮增值700元左右。加快发展生猪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加快粮食的转化,促进农民消费,激活农村市场。

(三)、生猪产业大量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生猪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性的养殖、加工、营销,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劳动强度高、劳动力容量大,大力发展生猪产业能够大量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测算,畜牧业每实现1亿元的畜牧业产值可以吸纳转移2000—3000个农村劳动力。×××生猪产业每年能够实现产值0.5亿元,可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1500个。每创造1亿元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可以吸纳转移1500个左右的劳动力。我区生猪相关的加工业每年可创造加工产值0.3亿元,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个左右。加快我区生猪产

业的发展同时,必将带动食品、兽药、饲料、畜产品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能够进一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三、×××生猪产业的区域布局及其变化趋势

早期,×××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当地的农村,以家庭养殖为主,主要饲养当地的土杂猪,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低。近几年来,我们农户饲养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饲养当地的土杂猪正在向饲养二元、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的方向发展;从零星散养向规模饲养方向发展。先后出现了4个年出栏超过2000头的中型规模养殖厂,带动了一大批养殖农户。目前,我区生猪产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逐步迈进。

四、我区生猪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一)我区所处地理位置较好。

(二)生产成本较低。我区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农村人口较为密集的农村,为生猪养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生猪养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给养殖场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因养殖场濒临农村,且为产粮大区,购买饲料原料非常方便,且价格较低,并省下一笔可观的运费;再就是建造养殖场的土地多为自家耕地,这样又省下了一笔土地租赁费;当地政府对畜牧业都有相关的优惠政策。这些诸多因素大大降低了生猪的养殖成本,提高了我区生猪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生猪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生猪养殖业在近几年的时间里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生猪产业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

2、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

3、外向型企业少,生猪出口路子少。

4、生猪养殖品种单一,疫病防疫体系薄弱。

(二)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生猪产业应采取如下的对策和措施。

1、大力发展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规范生猪养殖小区,完善“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是增强生猪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生猪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是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保证小区内的路通、水通、电通,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推行标准化养殖,使分散的家庭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有效地从源头确保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最终实现对畜产品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同时利用养殖小区这个载体将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农户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产、供、小”联合体,使分散无序的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从而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仅可以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要求,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应当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应加速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加快规模扩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营销网络建设,重点加强优质货源基地的建设,从源头把好质量关。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运用信息技术传统加工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实施出口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外向型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生猪产业,是发挥×××生猪产业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

济大循环、带动畜牧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措施。应加大力度,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使×××生猪产业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畜产品出口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宽×××生猪产业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畜牧业的发展。

4、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强有力的生猪产业支撑体系,重点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在良种繁育体系方面,×××生猪产业应大力发展人工授精和配种站项目,建立种猪场,引进多种优良品种生猪,加强×××生猪品种的改良,加快×××生猪良种覆盖率。在畜禽疫病防治方面,×××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加大物资、技术、人员储备,进一步提高动物防疫的快速反应能力,完善畜牧部门的服务功能,保护和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优化生猪产业发展环境。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生猪产业,推进×××生猪产业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积极采取措施,加快重点生产区域、相关龙头企业、配套技术研究和开发,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在企业用地、税收、防疫检疫方面给予更多优惠。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畜产品外运、出口,帮助企业拓宽销路,建立营销网络。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

二OO七年七月十一日

推荐第6篇:生猪调研报告

支持生猪生产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涉农信贷规模的投放,支持生猪生产发展,我行做了如下调研工作。

一、截至2011年上半年支持生猪生产相关产业的信贷投放情况

2010年上半年我行支持生猪生产相关产业的信贷投放为….万元,其中生猪养殖类贷款为….万元,屠宰类为…万元,饲料加工类为…万元。2010年下半年生猪生产相关产业的信贷投放为…万元,其中生猪养殖类贷款为…万元,屠宰类为…万元,饲料加工类为…万元,生猪饲料加工类贷款规模显著下降,同期生猪饲养类贷款规模大幅上升。到2011年6月底,我行支持生猪生产相关产业的信贷投放量为…万元,且均为生猪养殖类贷款,贷款规模创我行历史之最。

二、当前信贷投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行在支持生猪生产相关产业的信贷投放过程中,存在信贷结构不够合理现象。从数据分析看,我们的贷款未能起到金融市场导向作用,而是跟风似的投到市场热钱涌向的地方,即肉价上升幅度大,我们的资金也就投向了生猪养殖的最后一链条,而上游相关产业利润小,资金不足现象严重,这样做用投资的行话说就是“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投资风险较大,万一遇到生猪价格下跌,我的贷款极其容易形成不良。

2、相对的,屠宰类、饲料加工类以及其他类农户存在融资难问题。2010年全年我分理处对屠宰类农户的贷款投放规模仅为…万元,饲料加工类农户的贷款投放下降…万元,降幅为92.5%。而2011年屠宰类、饲料加工类以及其他类未能从我行贷款。

三、全力扩大金融信贷规模

为支持生猪生产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我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致力于以下方面努力。

1、调动信贷投放的内生动力。今后我们将勤勉尽职,积极主动地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认真调查了解,做好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工作,寻找信用良好、资产状况相对殷实、贷款投向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贷款户,把他们作为信贷投放的目标,锦上添花,创造利润,实现双赢。

2、搭建贷款投放的稳健平台。我行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利用电子滚动屏幕大力宣传诚信贷款,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努力营造诚信光荣的良好信用环境,为各个网点加大信贷投放免除后顾之忧。我们将迎着这股良好的氛围,搭建稳健的贷款投放平台,进一步推进“信用户、信用村”的评定建设工作,加快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

以上是我行就支持生猪生产开展的调研工作,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我们将不断优化信贷结构,保证重点项目投入,有效破解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的问题,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全面

服务地方经济的跨越发展。

推荐第7篇:生猪生产调研报告

生猪生产调研报告

按照市局“关于开展生猪生产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县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企业、养殖场、牧业小区、饲养户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场价格变化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仔猪价格平稳,体重20斤左右的仔猪每头400—500元。育肥猪由1月份8.2—8.5元/斤降到现在的7.5—7.9元/斤,近期还有下降的趋势,能繁母猪、二元母猪3000元/头,纯种猪4000元/头,价格平稳。育肥猪价格下降的原因是育肥猪市场供应大于需求、生猪消费不高造成的,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一路走高,最高达到每斤10元,使养殖户积极扩大养殖,加大了今年上半年的出栏量。根据市场情况,我们预计下半年生猪价格将逐步回升,然后将维持一个平稳的发展时期。

二、成本投入、养殖效益情况

1、专门育肥户的经济效益

收入:230斤体重出栏,每斤7.9元,计1817元。 支出:仔猪400元;饲料650斤×1.5元/斤=975元;人工水电100元;防疫治疗80元;圈舍折旧30元;死亡分摊30元。支出合计为1615元。

纯利:1817元—1615元=202元

1 盈亏平衡点:1615÷230=7.0元

去年同期生猪价格14.20元/斤,基本在盈亏平衡点上。

2、自繁自育户的经济效益

支出:每头母猪饲料2600×1.5元/斤=3900元;仔猪饲料16头×6斤×5元/斤=480元;人工水电100元;防疫治疗100元;圈舍折旧30元;死亡分摊20元;购种猪分摊300元。支出合计4930元。

每头能繁母猪按年产活仔猪18头计算,每头成本4930÷18=273.9元,按市场价400元/头,每头仔猪纯利126.1元。

按专门育肥每头纯利202元,加上仔猪126.1元,每头育肥猪纯利328.1元,自繁自育的育肥猪比专门育肥猪每头多盈利126.1元。

三、生猪补栏情况

据对前岗乡前岗村116户养猪户的调查,今年2月份存栏生猪2059头,比去年同期增加329头,生猪补栏141头,比去年同期减少5头,能繁母猪存栏246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8头,出栏生猪108头,比去年同期减少28头,生猪补栏略显冷清,主要因素是生猪价格不稳,成本增加,养殖户效益减少,风险加大,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育肥户补栏的积极性。

四、猪病发生情况

年初以来,生猪常见多发病有黄白痢、传染性胃肠炎、

2 流行性腹泻、气喘病、流感等,仔猪发病率较高,约10—20%,死亡率1—2%,对生猪生产影响不大。

五、生猪屠宰加工情况

华正公司1—2月屠宰加工生猪11万头,每月5.5万头,预计全年屠宰加工生猪100万头,每头生猪加工成本为1950元,每头纯利为10元。

众品公司1—2月屠宰加工生猪7.2万头,每月加工3.6万头,预计全年屠宰加工生猪80万头,每头生猪加工成本为2000元,每头纯利为15元。

六、稳定生猪生产的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制定长期合理的补贴政策,能繁母猪补贴要实行常态化,并实行对具有一定饲养规模的母猪户给予补贴,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标准化饲养场(小区)建设、生猪良种补贴、省规模饲养场(小区)奖补等扶持政策,继续实行政策性母猪保险制度,构建生猪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对生猪的扶持政策要向生猪大县倾斜,进行重点扶持。

2、实施逆向调控。

对生猪波动实行反周期逆向调控政策,在生猪价格处于低谷时,采取补贴母猪、补贴规模场等措施保护生产积极性,在生猪价格处于高位时,适度扩大出栏,抛售储备肉,平抑市场价格,定期向养殖户发布预警预报,指导养户合理淘汰,

3 补栏,出栏,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防止“多了砍,少了赶,不多不少没有管”的现象,从而避免生猪价格的大起大落。

3、转变饲养方式。

大力推广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促进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散户饲养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加强防疫体系建设。

强化无疫区建设,搞好生猪疫病防控,增强对高致病性兰耳病、猪瘟、口蹄疫等主要生猪疫病的基础免疫工作,提高疫苗免疫覆盖率,对生猪的常见病、多发病也要重视起来,加强防控,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为生猪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猪源。

5、大力发展加工业。

提高生猪屠宰的加工能力,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增加附加值,同时加强自属养殖基地建设,提高自属供给能力,保证畜产品质量。

二0一二年三月一日

推荐第8篇:生猪养殖场调研报告

生猪养殖场调研报告

××区是国家重点经济开发区之一,经济总量位居54个重点开发区之首。目前,我区正在建设科学、文明、生态、适合居住的“首善之区”。同时,区委、区政府也特别重视发展现代农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九龙水果世界、××甜橙等项目,不断推进科技兴农。然而,我区的养殖业却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普遍存在养殖规模小、经营手段落后、总体产值不高、缺乏有效监管等特点。

通过长时间深入基层调查,××街的牲畜养殖业以养鸡、养猪为主,共有养殖场其中,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基层工作的综合性问题。经过仔细分析、深入思考、权衡利弊,我街从实事求是出发,总结了当前生猪养殖业的特点。

积极影响有四点:首先,生猪养殖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提供一部分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业发展,为部分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保障。其次,充足生猪供应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消费需要,又为保持相对稳定的肉价,平衡居民食品消费指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饲养生猪是以酒店餐馆的剩菜剩饭为主,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是变废为宝的理想途径,同时,也可以减少食品垃圾的排放量,缓解垃圾填埋、污水处理压力。第四,养猪场大多

是向当地的居委会或经济社租地搭建,有助于集体经济的创收。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乱搭乱建难监管。绝大部分养猪场是租用居委或经济社集体土地(未被征用),地处偏僻的山地丘陵地带。在建设猪圈、养殖人员宿舍的同时,破坏了原来的地形地貌,存在乱搭乱建情况。因地点偏僻,城管、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很难实施日常监管。而且,建设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助长了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的苗头。一经发现,无论从引导合法化管理,还是从查处打击非法违法用地,都将为此付出很高的行政管理成本。此外,小部分经营者,利用征地赔偿的时机,打着种养殖的旗号,办理有关证照,披上合法经营的外衣,为套取征地赔偿款做好准备。如果这些种养场一旦被征用,政府将为这些名存实亡的种养场付出高昂拆迁补偿费用。从行政管理角度说,政府不应该让这些变相的投机倒把者获取合法化赔偿;从弘扬社会正气讲,政府有责任引导群众树立正气的价值观,遏制歪风邪气蔓延。

二、环境污染严重。养猪业环境污染的焦点在于作为潜在污染物的氮、磷和一些重金属如铜、锌等。高浓度畜禽有机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畜禽粪便污染物不仅污染地表水,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渗入到地下水中,污染地下水。同时,猪粪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其中含有大量

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污染周围空气。××街大部分猪场位于黄登、黄麻、长平、水西、萝峰5个社区,特别是黄登、黄麻两个社区原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养猪场污染了这些地区地表水源头,对下游居民的生活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据了解,居民对此的投诉屡见不鲜,但问题常常是悬而未决。这有损政府执政为民的形象和公信力。再者,××区正在建设“首善之区”,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文明新区,从长远规划层面上看,养猪业将阻碍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食品安全难保障。食品安全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让群众深受其害,让社会产生恐慌。××街养猪场涉及到食品安全问题有两个,一是瘦肉精;二是潲水油。由于养猪场山高地远、交通不便且分布广泛,质监、畜牧等有关职能部门很难实施监管,这可能给某些有铤而走险心里的经营者带来可乘之机。在喂养生猪的过程中,如添加国家三令五申禁止使用的添加剂——瘦肉精。且未及时发现和制止,将给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喂养生猪所使用的剩饭剩菜含有大量的油脂成分,不利于生猪的生长。养殖户就用蒸煮、过滤提取其中的油脂,在提取的过程中油脂会变质,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对这些潲水油的消费途径,我街至今未查明。如流向市场,作为食用油销售,后果不堪设想。

四、卫生防疫基础薄弱。据调查,养猪场周围臭气冲天,

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到溪流或水库;蚊虫滋生,苍蝇、蚊子、蟑螂、老鼠大量繁殖,而且没有任何的消毒防疫措施。一旦暴发疫情,如登革热、鼠疫等,将迅速传播,危及群众的身体健康,容易造成社会恐慌,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五、计划生育存在监控盲点。绝大多数养猪户是外来人口,文化水平不高,计划生育观念落后,常常是拖家带口,家庭式经营,详细生育情况不明。养猪场可以说是计划生育监控的盲点,成为逃避计划生育政策的避风港,为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除了以上五大问题之外,养猪场还会给森林防火、质监打假、综治维稳等方面带来压力。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利弊一目了然,利小于弊。从全局出发,借鉴我省某些城市治理养猪场经营,结合××街的实际情况,我街提出了两套解决方案。

一、实施产业转移,全面清理养猪场。一个区域总是优先侧重发展优势产业,将一些产业淘汰转移出去也有利于其他地区发展生猪生产,各地区之间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广州市开发区××区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信息产业是优势产业,生猪产业及时转移是一种小范围的结构调整,有利于长期规划及产业升级。

今年东莞首开先河下达“禁猪令”,2009年 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这给我们提供禁猪的经验。其中,

政府牵头是关键,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具体分三步走:一前期的深入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二协调各部门落实拆迁转移工作。包括思想动员、宣传教育、赔偿补助、拆除迁移等工作;三拆迁善后处理。包括防疫消毒、环境治理、恢复土地功能、安置居民就业、规划发展生态经济等。

二、有规划发展生猪养殖业。首先,经过全面的考察和严格的环境评价,划定一个适宜生猪养殖的地域。其次,长远规划,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有一定规模生猪养殖场,将养猪散户集中管理。借助科技力量,对养猪户进行培训,解决卫生防疫控制、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污染物排放处理利用等综合问题,对生猪养殖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发展现代养殖业。

以上情况是针对××街生猪养殖场现状提出的两个建议,希望能引起区委、区政府的重视,进一步开展调研,制定更切合实际的方案,解决我街生猪养殖问题。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推荐第9篇:生猪养殖调研报告

借力一村一品,发展优势产业----力保张村生猪养殖撑起尹村一片天于红志 张浩男 大尹村镇人民政府 前言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中的一个战略性产业,畜牧业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于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尹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大尹村镇是工业相对落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在中共中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科学指导下,以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为依托,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断努力,我镇一举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发挥产业优势,打造龙头企业成为我镇今后的发展目标,张村生猪养殖发展较好,但是存在一定的瓶颈,如何加快该产业的发展壮大,成为我镇工作重心之一。

关键词:畜牧 生猪养殖 大尹村镇 一村一品

生猪养殖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大家的生活状态不断变化,传统的生猪散养被取代,随之而来的是工厂式的规模养殖,目前,我大尹村镇生猪养殖以张村为核心,初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十年前,我镇的生猪养殖形式以农户小规模散养为主,由于市场竞争力差,抗风险能力弱,

经济效益低下,传统模式逐渐被淘汰。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部分人率先迈出了现代化养殖的第一步,经过近十年时间的努力,我镇生猪养殖已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我镇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存栏总量已达到六千头以上,年出栏量达到一万头以上,存栏量在二百头以上的养殖场有二十多家,其中,张村村------养殖场能繁母猪从最初的三十头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头,存栏量达到两千头以上,年出栏量达到三千头以上,为其他养殖户树立了标杆。

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个体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水平较低,对市场和价格信息变化反应滞后,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出现不可预测的风险,将由可能给小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将面临倒闭的危险。

二是龙头企业牵动力不足,导致小规模养殖户的生猪品种落后,增长速度慢、品质差,销售渠道不稳定、经济效益低,无法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三标准化生产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技术相对滞后,从而使猪肉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高端市场肉类需求。

四是村内道路状况差,使得一些采购商放弃了采购,原本顺利的贸易往来落空,直接影响到规模养殖的发展速度。

五是规模化养殖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趋严重,由于大部

分养殖场规模较小,没有专业设备,对生猪粪便的处理不够合理,而生猪粪便经过一段时间存放后将产生大量致病菌,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可能造成疫病的传播,对猪和人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加快生猪养殖发展的具体措施

我大尹村镇生猪养殖业将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加快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步伐,发挥生猪养殖短平快的增收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当前,加快我镇生猪养殖发展步伐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联合供销机制。一个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以一个联合的统一体为依托,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创立自主品牌,借助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从而提高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

二、引进优质新品种。例如: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生猪、汉普夏猪、大约克夏猪等这些优质新品种。由龙头企业带头,建立新品种养殖示范园,对示范园进行科学化管理,采用先进管理技术,高标准严格要求,最终使新品种得到较快推广、养殖户利益得到满足。

三、广泛利用网络渠道。只有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及变化,培养或聘用专业的网络管理人才,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才能在市场出现波动时及时作出合理的调整,力争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养殖户的利益。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每个行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政府的关注,县乡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银行给予资金支持,利用多种渠道,加强招商引资宣传,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优势,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增强养殖户的信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助一臂之力。

推荐第10篇:生猪养殖产业

生猪养殖产业链的概况

生猪养殖产业链

一、养殖环节

二、屠宰加工环节

三、零售环节

生猪产业链包括种猪繁育,生猪的屠宰,肉的冷却、冷冻与冷藏,肉的分割、肉制品加工与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及肉的包装、营销等。其产业链条如下:种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猪(无公害、绿标、有机)养殖基地建设→屠宰→

A、热鲜肉、切割肉→市场销售

B、冷冻肉、冷却肉→冷藏→包装→冷链配送→市场销售

C、肉制品加工(低温熟制品、传统风味制品、小包装休闲熟制品)→包装→市场销售

D、猪肉内脏、骨、血资源的综合利用→生物制品→市场销售

生猪流通环节

一、生猪生产环节

二、收购运输环节

三、屠宰加工环节

四、超市零售环节

生猪养殖方式

一、农户散养

二、专业户养猪

三、国营集体养猪

生猪养殖企业分类

一、专业饲养育肥猪。

二、生产并销售子猪

三、全程饲养

四、种猪饲养

 国内生猪养殖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发展速度较慢。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具有小农生产特点。

 国内生猪养殖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场为主的弊端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导致猪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这对农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民生问题影响都较大。农户散养成本普遍高于规模养殖企业,收入无法保证。同时,散养农户由于分散、缺乏市场前瞻性、依靠经验决定生产等因素,往往无法判断未来市场行情,养殖存栏量波动较大,最终造成猪肉价格大幅波动。

散养情况下,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生猪养殖中瘦肉精、抗生素、消毒药滥用难以控制,这与居民对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难以适应。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与下游企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生猪养殖企业市场集中度低,其规模化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下游生猪屠宰及猪肉食品加工企业。生猪产业的上下游矛盾导致屠宰企业只能大量采购质量无法保证的散养和中小养殖场出栏生猪。

 大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高于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又高于农户散养生猪价格,散养户在与规模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由于国内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不高,质量有保证的规模养殖的商品肉猪价格高于散养生猪,价格差距一般在5%~10%左右;大规模养殖企业生产的商品仔猪由于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其市场售价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价格差距高于商品肉猪,但不同区域差别较大;大规模养殖企业生产的二元种猪由于成活率和产仔率高,其市场售价也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价格差距又高于商品仔猪,在生猪养殖集中的区域最大价格差距可达到40%以上。

 生猪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众多散养户与少数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在商品仔猪和二元种猪市场,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对大规模养殖企业产品更加青睐,而且由于散养户仍是国内目前主要的养殖主体,市场规模较大,大规模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在商品肉猪市场,下游猪肉食品制造企业和屠宰企业首选质量保证的规模养殖生猪;同时,国内大型猪肉食品生产企业需求量远远超过规模企业的产量;加之国内猪肉消费市场容量较大,这都导致大规模生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生猪养殖市场运行特点

生猪的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同时价格的涨跌,反过来影响生猪养殖的积极性。以散养方式为主,缺乏规模生产,大量生猪养殖者无法预计未来市场的变化,生猪行业利润水平受饲料价格以及猪肉价格两方面影响。在生猪规模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总成本60%左右。饲料价格与猪肉价格在较短周期内经常出现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从而造成养殖户的利润波动。散户和小规模养殖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无法通过调节饲料库存量回避成本风险,时常出现短期亏损。生猪价格波动风险较高,也因此,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养殖企业,以及具备下游屠宰加工等产业一体化优势的生产企业,也相应具有较高的地域规避猪价波动风险的能力。

行业发展前景

从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习惯和经济发展形势来分析,国内猪肉市场近年来出现新的趋势。一是生猪产销区对接更加紧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养猪业向内地主产区转移,全国产区、销区更趋明显,销区生猪调入量逐年增加。二是国内消费量呈刚性增长。虽然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 猪肉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猪肉仍将是我国肉类消费中的第一大品种,绝对消费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增长潜力巨大。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农民收入将有较快增长。三是市场对猪肉及产品品质要求更高。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安全卫生的无公害猪肉已显示出很好的市场前景。四是市场流通方式发生变化。当前,冷鲜肉、分割肉及猪肉肉制品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其占猪肉消费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专卖店、连锁店、超市等销售方式正在兴起。

猪肉消费的刚性需求必将持续推动养猪业的不断发展,作为非周期性行业,生猪养殖行业发展前景看好。

生猪产业的顺利发展要有土地资源、饲养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优势和保障。因此在发展中要注意一下的问题:

第一, 总量要控制,适度养殖,科学发展。猪肉价格的变化取决于市场供应量。

第二, 发展规模化养殖。目前生猪养殖以小规模和散养为主,疫病多,生产水平低下,添加违禁药物,滥用抗生素,污染环境,不仅提供市场产品总量少,而且提供的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没有保障。随着今后的发展趋势,供货朝向订单式农业发展(安全、品牌准入制),这样小规模主场就难以生存。

第三, 发展标准化养殖。就是要走向“六个现代化”的养猪道路。畜禽良种化(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养殖设施化(高床、漏缝、自动控温、自动饲喂、自动饮水、卫生和环保)、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科学免疫和环境消毒)、粪污处理无害化(漏缝地面,不水冲洗,减排放养猪模式和猪—沼—果(林、草、菜)生态养猪模式、监管常态化。

 生猪屠宰行业的资源整合

对调整和优化畜禽屠宰业的结构,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定点企业的数量规划上,综合考虑生猪养殖规模、屠宰加工能力、市场消费能力、交通状况等现实因素,采取行政区划和人口数量相结合的办法,对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数量进行原则规定,作为指导性的目标。

第二,根据保护环境的要求,支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建立排污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倡导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屠宰生产方式,推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沼气工程,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按照法规标准,重新审核换证关闭不符合定点条件的屠宰企业,与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进行。重点是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同时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对农村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在政策上有所区别。在步骤上采取分阶段推进,对不达标企业设定了整改过渡期。

 冷鲜肉的消费需求增长

冷鲜肉将成为未来生肉消费的主流。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肉中未经加工的鲜肉占90%,冷鲜肉的比例只有10%。冷鲜肉有新鲜、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特点,随着城镇化进程、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冷鲜肉将成为生肉消费的主流。 冷鲜肉大范围推广的基础已经具备。冷鲜肉对冷链物流要求较高,从厂家生产、经销商储运、零售商陈列和消费者使用等过程中都必须冷藏。从销售渠道来看,大型超市、连锁超市目前都已具备了陈列冷柜和冷藏物流条件

与上游屠宰业的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不同,下游深加工,特别是高温肉制品双汇一支独秀,也使得下游肉制品行业相对利润水平较高。高温肉制品以香肠类为主,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当成零食或小吃,其非烹调性也就意味着其本身市场容量相对有限,而未来高温肉制品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低温肉制品消费的增长是渐进式的,高温肉制品早先的爆发性增长很难在低温肉制品上重现。但和和冷鲜肉替代热鲜肉的逻辑类似,低温肉制品将成为肉制品的消费主流。随着人们消费时更加注意营养和健康,消费习惯将偏向选择品质和营业更丰富的低温肉质品,低温肉制品替代高位肉制品已经是大势所趋

第11篇:生猪产业情况通报

武胜县生猪产业发展探索与思考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生猪产业作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培育“龙头”为重点,不断完善生猪产业“八大”体系,围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初步探索出了具有武胜特色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生猪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先后被列为全国生猪百强县、国家优质生猪战略保障基地。2008年,全县出栏肉猪124.3万头,农民人均1.7头,居全省第一;能繁母猪存栏13.72万头,居全省第一;实现猪业经济产值16.15亿元,生猪产业助农增收()元。今年1—8月,出栏生猪()万头,同比增长()%,新建饲养良种母猪50头以上的大户()户,新发展生猪养殖大户()户,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个,生猪良种化、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了73%、45%,预计全年可出栏生猪130万余头。

二、主要做法

(一)加大扶持力度,努力破解“资金”难题。针对发展生猪产业一次性投入大、养殖成本高,许多农户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状,我们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养殖户破解资金难题。一是大力实施项目示范。紧抓扩权强县的有利契

机,积极向上争取并落实各项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打造示范点。今年以来,先后争取到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等项目资金1300万元,在省道304线启动优质生猪养殖示范带建设,对验收达标的新建规模养殖场和示范带内改圈的饲养户,分别按12万元/个、70元/平方米的标准进行补助,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养猪的积极性。目前,已在示范带内建成饲养良种母猪50头、自繁自养出栏肉猪1000头的养殖场30个。同时,争取到省农发项目资金500万元,对胜利、华封、龙女3个乡镇10个村的农户圈舍进行标准化改造,已动工农户103户。二是整合涉农项目扶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整合沼气池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重点扶持了一批生猪养殖大户和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全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700余万元,新建畜禽圈舍1.6万平方米。三是间接帮扶。各乡镇党委政府将生猪产业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并把发展规模生猪养殖场建设所需土地列入本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农发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加大了对生猪产业的信贷投入,1—8月,全县共办理各种农贷资金()多万元用于生猪产业发展,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发展规模养殖,努力破解“效益”难题。紧紧抓住

国家和省上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实施生猪标准化建设,促进了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的转变。一是加强宣传发动。动员基层畜牧站及村社干部进村入户大力宣传生猪产业市场前景、扶持政策等,对有意愿的养殖户入户走访、集中培训、跟踪服务,帮助群众转变发展思维,推行规模集中养殖。二是加强资产利用。深挖养殖潜力,在重点引导、鼓励养殖大户新建规模养殖场的同时,扎实抓好现有畜禽养殖场的改建,提升生猪养殖规模。今年,新改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场11户,新增生猪养殖设备设施1000余台(套),新增生猪出栏能力1100头,提高了养殖水平和效益。三是加强标准统一。大力推行圈舍、品种、兽药、防疫等“八统一”管理模式,确保生猪标准化养殖。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480余万元,建设标准圈舍1.2万平方米,新建成饲养良种母猪50头以上的大户30户、5—49头的外种母猪养殖大户86户,新发展生猪养殖大户560户(年出栏优质肉猪500头以上的大户42户),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7个。规模养殖不仅提高了生猪出栏量和生长率,而且有效防范了疫病的发生、蔓延以及农村面源污染,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推行订单养殖,努力破解“市场”难题。畜牧业产品最终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这个过程越简单,产品销售就

越通畅,养殖户资金回笼就越快捷,发展信心越充足。为此,我们始终坚持把“订单养殖”作为牵动生猪产业化的“牛鼻子”、“总抓手”,提高了养殖户与市场的联结度,解决了市场销售不畅的难题。一是依托广安天兆、广安万千等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养殖”,由养殖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按企业要求开展“受控”养殖,出栏生猪由龙头企业收购,保障了生猪饲养利润。二是大力推行“公司+协会+基地(养殖户)”、“协会+基地(养殖户)”等模式,积极鼓励、支持协会加强对外联系,与县内外企业和市场搭建合作关系,提高组织化程度。三是规范发展生猪购销大户、农村经纪人,并抓住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有利条件,多渠道拓宽市场,增强生猪产业发展的外向度,全县生猪及产品在重庆销售市场逐渐扩大,先后进入了奥尔玛、新世纪、重百等21个超市销售,今年1—8月,全县销往重庆的生猪达()万余头、白条猪肉()余吨。

(四)强化服务保障,努力破解“技术”难题。发展生猪养殖,技术是关键。我们从加强队伍建设入手,强化养殖户技术服务和培训,着力提高农户饲养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减少养殖损失。一是优化组建乡镇公益性兽医队伍。以乡镇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为契机,从原乡镇畜牧兽医站自收自支人员中公开考聘99人,转入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提高了畜牧干部队伍素质和基层人员稳定性,延伸并完善了生猪技术服

务体系。二是组建乡镇动物医院。按照乡镇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分离的原则,组建了民办、民管的乡镇动物医院,行业管理归口县畜牧食品局,人员上岗实行诊疗许可证制度,把兽医服务网络延伸到最基层。三是特派员驻场指导。在各大生猪养殖场落实一名兽医专人驻场,重点负责防疫、监管等工作,每月进场不少于4次,并建有专门的技术档案。四是优化技术培训格局。切实加大“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力度,采取大型养殖户与驻场兽医同步培训、现场讲解等形式,大大提高了受训实效。今年以来,全县已培训大型养殖户与驻场兽医3期300余人次,发放有关技术资料8000余份。

(五)加强“保险” “防检”,努力破解“风险”难题。近年来,猪链球菌、口蹄疫等疫病造成了部分养殖户的重大损失,生猪养殖户顾虑重重,生猪产业亟待加上一把“保险锁”。我县把动物防疫检疫作为工作重点,认真落实生猪政策性保险,切实提高了生猪产业抗风险能力。一是全力以赴抓好防疫。将防疫工作列入对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通过采取“强化免疫、区域负责、跟踪督查、奖优惩劣”等办法,实现了防疫密度有保证、工作质量有提升。今年春防共免疫生猪42.8万头,注射猪口蹄疫苗210万毫升、猪瘟苗135万头份、猪蓝耳病苗130万毫升,免疫密度均达到

100%。二是切实加强动物检疫。严格执行检疫“四到位”,强化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和运输检疫,在以村为单位的产地、规模养殖场推行申报检疫制度,落实检疫措施;加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强化动物疾病监测,防止重大疫病发生。三是全力推进生猪政策性保险。坚持自主自愿、市场运作、共同负担的原则,推进能繁母猪和育肥猪的政策性保险。今年以来,全县能繁母猪参保12.3万头,参保率达100%;育肥猪参保28.5万余头,参保率41.2%。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生猪产业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分散饲养方式落后。目前我县生猪饲养总体上仍处于传统的分散养殖的状态,其出栏量占全县总量的()%,标准化生产程度低。二是龙头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天兆食品公司市场占有份额较少,其龙头作用没有真正显现。三是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县、乡的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施设备简陋;防疫队伍不稳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四是劳动力匮乏。全县常年26万左右农民外出务工,生猪养殖相应受到影响,阻碍了生猪生产的发展。

四、下步打算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以政策为驱动,以科技为抓手,切

实增添措施、扎实工作,努力将我县建成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

(一)着力抓好龙头带动,在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帮助广安万千集团公司采取有力措施,做大做强,扎实搞好良种繁育和扩大饲料生产能力,为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抓好广安天兆食品公司的建设与经营,支持企业走精深加工之路,扩大生产能力,指导其借鉴资阳“六方合作+保险”经验(金融机构、担保公司、饲料加工企业、种畜场、协会农户、肉食品加工企业、保险保障),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互利共赢。二是发展猪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大力推进生猪专合组织建设,指导合作社正确处理好与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努力提升生猪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力争2年内新增生猪专合组织21个,其中规范化专合组织15个。三是积极拓展市场空间。鼓励引导企业主动跟踪研究市场,梯次储备和孵化适销对路产品,开发多元化的畜禽产品,引导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和各类营销组织参与畜产品流通和市场开拓,不断提高我县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四是培育打造品牌。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支持和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带动农户、深化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努力打造好“天兆猪肉”、“武胜仔猪”品牌。

(二)着力抓好良种工程,在提升品质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以优质的种源保障发展。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生猪换种工程,按照“鼓励增量、扶持存量、双向承诺、合同管理”的原则,大力推进外种母猪发展,重点抓好长白、约克、LY、YL、PIC等优质外种母猪发展,年内建好广安天兆食品公司DLY“核心场”,并新建50头以上的外种母猪养殖场31个,力争到2012年,全县存栏外二杂母猪10.4万头,生猪三元杂交面达到85%以上、外三元杂交面达到80%以上。二是以优惠的政策激励发展。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作为生猪发展基金,对饲养良种母猪大户、规模养殖户和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进行补助和奖励,激励农户发展生猪养殖。进一步完善以农户投入为主体、信贷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参与生猪产业发展。三是以宽松的环境促进发展。在用地、用水、建池等方面给予养殖业主大力支持,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提高养殖业主的生产积极性。

(三)着力转变养殖方式,在提高养殖效益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着力抓好规模养殖。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村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示范养殖小区,加快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向大户、规模场、小区为重点的规模经营、股份经营、合伙经营等模式转变,确保增

量,扩大总量,促进生猪生产快速发展。年内新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2个、养殖小区31个,新增养猪大户500户,生猪规模养殖出栏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重点突破健康养殖。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总体规划、政策引导、政府补助”的原则,按照“人畜分离、圈舍规范、沼气配套”和无公害生产要求,扶持农户和业主新建、改建规范化圈舍,改善饲养条件,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健康养殖,2年内全县生猪健康养殖推广面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三是积极示范推广生态养殖。坚持农牧结合、种养配套的原则,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养殖模式,达到既促进生产发展又治理污染、既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又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2年内全县生猪生态养殖覆盖面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四)着力抓好科技推广,在技术服务上实现新突破 高度重视畜牧科技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强畜牧科技推广组织建设,稳定科技队伍,拓宽服务领域,搞好优质服务,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抓好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人员采取院坝培训、集中培训、上门指导和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重点抓好养殖大户、基地村、扶贫村的培训,力争培训覆盖面达到100%。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适时邀

请有关专家、教授来县传授最新养殖技术,解决技术难题,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养殖效益。二是抓好技术服务。强化对技术人员的教育和管理,设立技术服务“110”,帮助和指导农户发展畜牧业,及时给予技术指导,协助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三是抓好疫病防控。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切实做好防疫检疫、消毒灭源、疫病监测等工作,严防牲畜口蹄疫、猪瘟、禽流感等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动物及其产品安全。

(五)着力抓好体系建设,在完善产业链条上实现新突破 我县已初步构建了“生猪良繁和推广、以加工外销为主的食品加工、饲料兽药供给和监控、适度规模养殖、确保无疫的防疫和检疫、专合经济组织、以干稀分流和沼气为主的环保、畅通销售渠道的信息交易和配套服务”八大体系。今后,我们将继续抓好生猪换种,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抓好天兆食品公司精深加工,带动生猪产业向纵深发展;抓好以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实现粗放生产、分散经营向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的转变;抓好防疫检疫,建设无公害畜产品基地;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养殖效益;建好沼气池、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为着眼点,促进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化市场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不断完善“八大体系”,延伸产业链条,

推动畜牧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12篇:强化良种作用 打造现代生猪产业调研报告

强化良种作用 打造现代生猪产业

——以品种改良促进现代畜牧示范区建设

优良品种是现代养猪业发展的最根本基础。“生猪要发展,良种须先行”, 随着生猪产业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生猪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已成为生猪产业业增收和发展的关键。不论是在过去的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中还是在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陕西现代畜牧示范区建设规划中各级领导都非常关注优良品种的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澄城生猪产业的发展。据调查统计,全县生猪存栏75.3万头,其中种猪5.7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5.71万头,肉猪年出栏106万头。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种猪养殖户395户,但却饲养良种种猪22297头,年出栏生猪47.5万头。良种引进和推广不但迅速提高了全县生猪数量,而且大幅度提升了全县生猪品质。生猪大县建设的三年多时间里,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行政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澄城县不但通过各种途径大量引入1.1万头优良种猪,而且争取到了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为加速全县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产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陕西现代畜牧示范区将澄城县列为生猪产业发展重点区,为在生猪大县建设结束继续推进澄城以生猪为产的畜牧产业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掌握全县生猪良种现有发展情况,进一步提高全县生猪良种覆盖率,为全县现代畜牧产业能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探索思路。我们利用春节前后对全县生猪良种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走访调查,结合近几年在生产中掌握的一些情况,并对省内一些近年来生猪产业发展较快的兄弟县区进行了学习了解,对比总结。现就我县生猪良种发展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全县生猪良种发展的成就与现状

伴随生猪大县建设,澄城县生猪养殖情况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饲养规模增加和养殖模式转变两个方面。饲养规模从07年的年出栏14万头发展到现在年出栏106万头。饲养模式由过去的家庭散养转变为现代规模养殖;由饲养土杂品种转变为现代品种;由外购仔猪育肥转变为自育、自繁、自养。据统计分析: 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由90多户发展到974户,户均年生猪出栏量由156头扩大到587头。07年全县种猪饲养量9800头,目前达到45320头。种猪场由原来的3个小型场发展为1个存栏2000套纯种猪的澄石祖代种猪扩繁场和85个商品代种猪场。以前全县养猪主要依靠从江苏、河南、四川、陕南等地大量购进仔猪,常常因为品种低劣、长途运输和染有疫病给养猪场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而现在,全县大多数规模养猪场户都自繁自养,引进回了加系二元、PIC、法系纯种等优良品种,不但养殖安全高效,而且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大量良种仔猪,全县养猪场户基本不从外地购进仔猪,每年还有部分仔猪销往周边县区及山西等地。

在短短的几年里,澄城县生猪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传统养殖向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跨越。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政府引导扶持,各级政策支持得力以外,从技术层面讲,得益于优良品种的大量引进与推广普及。

根据调查,全县近几年先后从国内各个大型种猪场引进法系、加系、美系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纯种猪和长大、大长二元母猪、PIC、斯格、达兰等配套系种猪2.3万多头。这些优良品种的引进对生猪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增加生猪出栏数量

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一头优良品种母猪每年能提供的出栏肥猪数在20头左右,要远远高于过去的土杂猪。如关中有名的地方品种关中黑猪产仔数仅不到10头,只有常见二元母猪14.2头的70%。虽然有一部分地方品种母猪产仔数量也很多,但是地方品种母猪体型小,生的仔猪的也很小,成活率极。据统计,目前条件下,全县母猪年提供出仔猪平均为18.6头,饲养土杂猪仅能提供不到12头,良种猪则达到20头。按现有5.7万头母猪计算,全部饲养优良品种每年可比土杂品种多提供出仔猪34.2万多头。如果将良种猪生长速度快,出栏时间短这一因素加起来,饲养良种与土种母猪年出栏猪数量会相差近50万头以上。

2、提升生猪产品品质

传统的地方品种猪都是脂用型品种,全身瘦肉率不到40%,一般背部脂肪厚4—5厘米以上。而现代良种猪的瘦肉率在60%以上,背部脂肪仅为1厘米左右。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传统的高脂肪猪肉让人望而生畏,而瘦肉型猪肉不但迎合当今人们的消费喜好,并且在减少脂肪摄入量,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做用明显,因此大受欢迎。市场需求决定生产方向,饲养优良瘦肉型品种,提高当地猪肉品质,按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发展生产是现代养猪业的必然选择。随着“杜长大”三元、PIC五元等瘦肉型配套品种大量的引入,澄城生猪品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逐步树立起了“澄城生猪”的品牌。以前澄城的生猪品质低,产品除了内销只能销往陕北等地的局面被打破,现在来澄城收购生猪的外地客商天南海北都有,生猪价格比周边地区相对都要高,这是品种改良后生猪品质提升的最具体体现。品质提升,销路开阔成为群众放心养猪的根本,直接推动了养猪生产连年翻番。

3、提高养猪综合效益

同过去相比,全县目前母猪年提供仔猪数量达到18.6头,较过去的土杂品种比高出了6.6头,平均每头初生仔猪价值在200元以上,一年产仔效益就差1320元。优良品种仔猪一般出生后150天就可以长到200斤出栏,而土杂猪要240多天,多养90天就要多消耗150多斤饲料,价值250元左右,出栏18.6猪要多消耗4650元。正常情况下,出栏三元猪一斤比土杂猪要多0.2元,按平常240斤出栏算,差价48元,出栏18.6猪差892元。仅此三项,饲养一头良种母猪和土杂母猪一年所获的综合养猪效益就高达6860多元钱,如果加上其他费用至少相差7000多元钱,而一头良种能繁母猪仅为2500元左右。正是由于如此大的效益因素导致了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也因为高的生产效率促进了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养猪生产的发展步伐。

总之,通过品种改良,澄城县生猪的生产数量和品质的大幅度提升,养猪的综合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现代养猪生产之中,极大地推动了全县养猪产业的大发展。

二、全县生猪良种应用中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全县生猪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特别是在生猪大县建设中,通过引种补贴,让很多规模种猪场集中更新了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加速了全县生猪品种改良步伐,作用非常突出,效果非常显著。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在全县生猪品种改良方面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刚刚发展壮大的生猪产业影响是很大的,长期发展就会损害全县养猪业发展的基础。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良品种更新与养猪现实需求有一定差距。自2007年起,由于仔猪价格大幅度上涨,出栏重量中仔猪成本比例过高,最终引起生猪出栏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180斤出栏变为260左右出栏。而全县大量引进的新美系种猪、斯格、达兰等种猪都是中型种猪,他们的商品猪是按180斤出栏体重培育的,所以出现了200斤以后生长速度慢、饲料消耗率增加,养猪相对效益明显下降等问题。同时引进的这些品种在培育时为了追求体型漂亮和瘦肉率高,加入了皮特兰基因,导致种猪难产率高,仔猪花斑猪多,商品猪应激大,很难饲养管理。如赵庄镇某种猪场引回的100头美系二元母猪,初产因难产就死亡了12头,经济损失巨大。庄头某种猪场引回的200余头达兰种猪因应激问题死淘率高达65%。因此,急需指导群众引进大体型、无应激品系的法系种猪更新品种。在延安吴起县调查时发现,该县在扶持养猪生产中十分重视品种问题,全县规模种猪场全部引进的是加系二元母猪、并用法系杜洛克公猪进行三元杂交,生产的三元商品猪体型大、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仔猪初生重、生长速度、料肉比等主要经济指标比我们的生产水平要高10%以上。

2、引种渠道多,引回的品种良莠不齐

近三年是我县引入种猪数量最多的时段,大量品种引入提升了我县生猪生产水平,但因为多种原因,造成引回的种猪良莠不齐,给一部分养殖场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有三种情况最为典型,一是远距离引种,种猪长途运输后应激大,在运输途中时间长,路经地域广泛,很容易出问题,如冯原某猪场从河北引回的100头二元母猪,在引回后一周内死亡8头,由于距离远,养殖户同场家联系迟迟没有人管,一直无法解决,损失很大。二是盲目引种,目前受育种水平的影响,国内还没培育出可以和国外法系、加系杜大长三元猪,PIC五元猪相比的品种。甚至有的种猪场连育种条件都没有,就称自己培育出了新品种,养殖户盲目引回后损失很大。如在安塞正大青年种猪场调查了解时发现,根本不是正大集团培育的种猪,但是我县赵庄镇已经有猪场盲目引回饲养。三是贪图便宜引回劣质种猪。部分养猪场户引种时只考虑价格,认为同一个品种价格越便宜越好,结果生产使用后才发现问题。如我县王庄镇水洼村的部分猪场从洛川将来源不明的种猪用比育肥猪高不了多少的价格引了回来,结果产仔时发现,产的仔猪数量极少,质量极差,只好将产了一胎的母猪全部淘汰。

3、引种补助范围小,时间短、普及率低。

为了加速全县生猪品种升级换代,通过生猪大县建设,在我县建成了存栏2000套祖代种猪的澄石种猪场,每年可以提供1.4万头良种二元母猪,在一定程度为全县提供了优质种猪来源。但还是有很多种猪场舍近求远,从外地引回劣质种猪,而澄石场的种猪却远销省内其他县市,供不应求。在生猪大县建设中,为了调动引进优良品种的积极性,对购进良种种猪的规模种猪场给予了很高的补助,每头达到500—800元,基本上让全县50%以上的规模种猪场引回了优质种猪。但是,由于种猪饲养的周期性,当时正常饲养的种猪场无法再引进种猪,到现在需要引种时,政策却结束了。另外占到总母猪饲养量61.4%的30头以下母猪养殖户基本没有享受到引种补助。调查发现,这些养殖中户大多数饲养的品种基本上是土杂猪,生产性能极为低下,但数量上却占了母猪总数的大部分。这一部分养猪户的品种不改良,全县生猪良种普及率就难以提高。

4、群众认识不到位,管理水平低下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优良品种的重要性,以为只要是母猪就可作为种猪,散养户普遍存在从育肥猪中选留种猪的问题。部分养殖户认为买便宜的种猪能省钱,没有必要买贵的。实际上算一笔帐就很明白,一头种猪一生能出栏70多头仔猪,而100公斤重的良种母猪每头2500元,就是比同样大小的肥猪贵不到1000元,摊到一头仔猪身上还不到15元,可是一头良种仔猪和土杂仔猪的差价在150元以上,一窝仔猪就把种猪多的钱差回来了,所以选择便宜母猪非常不划算。其次,土杂猪出生重比一般良种猪平均小4两左右,比法系三元猪小8两以上。养猪行业有对仔猪初生重的重要作用有一句行话“出生时差一两、断奶时差一斤,出栏时差十斤”,实际上出栏时可以差更多。由于品种导致出生重的不同,土杂仔猪比良种猪在出栏时要小40—80斤,差异非常大。另外,很多群众认为猪品种越纯生产性能越好,其实在生产中纯种猪的生长速度和效益都远不如配套系和三元猪。

总之,用很多有经验养猪户的话来说,啥时候养品种差的母都不划算。养猪户之所以在品种选择上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平时不算帐,没有经济意识,对优良品种重要性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此外,很多养殖户甚至是一些养殖场平时不注重对种猪的饲养管理,竟然出现把后备母猪当育猪养,最后导致无法作为种用的情况。大量不正确的养殖方法使优良品种的性能无法发挥,很多被迫过早淘汰,利用率大为降低。

5、优良品种更新步伐缓慢

在过去优良种猪来源紧张的情况下,改良生猪用的方法是引进优良种公猪对地方品种母猪进杂交改良,逐步提高。这种办法虽然投入少,但是见效慢,同现代养猪相比很不适宜。在目前一头优良后备二元母猪仅为2000元左右的情况下,引进良种,直接进行更换是提高生猪品种的最有效办法,值得大面积推广。但是目前仅有一部分规模场采用此法,大多数猪场还是引进优良法系种公猪在逐步改良。同时,正常对不适宜做种猪用的母猪及时进行淘汰更新能保持猪群旺盛高产,但在生产发现,很多养殖场对长期配不上种,或者产仔性能很差,产仔胎次很长的母猪还舍不得淘汰更新,一直饲养在猪群中,白白造成浪费。

总之,通过此次调查,虽然只发现我县生猪良种应用存在的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县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今后生猪良种发展的建议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分析,并请教了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要保持“澄城生猪”品牌优势,继续做强我县生猪产业就必须从品种这个基础抓起,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领导,提高对品种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生猪品种的重要性大多数领导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但是在基层很多领导干部对品种的重要性还是认识不够,应当及时加强各级对生猪品种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切实把抓好品种就是为生猪产业发展打好长远基础来抓。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对品种引进和改良的扶持力度,力争在短期内实现全县生猪品种的全面升级。

2、加强培训,提高广大养殖者良种意识

加强生猪品种重要性的宣传培训和开展示范引导是提高广大养殖户特别是小规模种猪养殖户思想意识的重要措施。这些养殖虽然每户饲养量不大,但整体规模很大,是当前养猪的中坚力量。要壮大整个生猪产业,就要培育扶持这一部分养猪户提高养猪效益,促使其快速发展成为新的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场户。县畜牧部门应当加强品种应用方面的技术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培训措施提高广大养猪户对生猪品种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其加快新品引进步伐。同时加强种猪饲养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养殖场户种猪的饲养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优良种猪的生产性能,提高整体养殖效益。

3、加快步伐,提高新品种引进应用速度

针对目前引进品种和生产需求出现差距的现实,县政府及农牧部门要拿出一定措施,及时引导广大养殖场户调整引种方向,加快引进适应当前养猪需求的大体型,无应激的法系加系种猪,加速全县种猪品种的更新步伐,使全县的生猪品质和生产效益保持一定优势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4、加大补助,提高全县良种引进覆盖率

县上从生猪大县建设剩余资金和现代畜牧业建设资金中拿出200百万元,按每头种猪补贴500元的标准,对全县引种10头以上的种猪养殖场户进行优良品种引种补助。为了保证补助金落到实处,成功引回高质量的种猪,建议就近从澄石种猪场,陕西省原种猪场等大型种猪场引进种猪,补助金按养殖场户引种数量直接打入猪场帐户。同时要加强监督,保证引种质量和数量,通过扶持补助这些养猪中坚力量,快速促进这一部分养殖场户发展壮大,迅速扩大澄城生猪养殖规模。

5、加强引导,提高引进种猪品种的质量

在引种过种中除了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外,要加强宣传技术引导,让引种户认识到远距离引种的危害,认识到盲目引种的危害,认识到引进便宜种的危害。就近选择澄石、陕西省原种场、PIC祖代猪场等管理规范的大场引进适合自己饲养的种猪品种。在品种利用方面做到不自留种猪、不直接用纯种猪繁殖商品猪,有条件直接引进良种二元母猪或PIC母猪进行商品代繁育生产,争取一步更新品种到位,发挥优良品种最大的效益。

6、加强宣传,提高生猪品牌市场占有率

品种提升是品牌做强的基础,品牌做强又是品种加速提升的动力。优良的品种带来的是高的生产效率和高的产品质量,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品牌的做大做强。因此,在加强品种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外的宣传力度,借助品种带来的生猪产品质量提升的含金量,把“澄城生猪”这一品牌做大做强。也只有通过扩大“澄城生猪”这一品牌的影响力,才能为澄城县生猪产业带来更大市场和机遇,促使澄城生猪产业日益强大。

第13篇:生猪专题调研报告.doc

张掖市2008年生猪专题调研报告

2008年3月份以来我市生猪生产情况在2007年大幅上涨的基础上,总体保持平稳,目前有所下降,具体表现为:

一、生猪生产及价格变动情况

1、至目前生猪存栏68万头,其中出栏84.4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1.5万头。

2、生猪出售价格:元到七月份,生猪活重平均价格为13-15元/公斤,7月以来稍有下降平均价格为11-13元/公斤。

3、仔猪价格:由2007年的每公斤20元增加到2008年上半年60元,近期降为28元。

4、能繁母猪平均养殖效益:由2007年的每头3000元增加到2008年上半年4000元,近期降为2000元。

5、饲料价格:2007年育肥猪饲料每公斤2.0元,2008年上半年每公斤2.6元,近期每公斤为2.5元。

二、调查分析情况

根据我市生猪生产的总体情况、相关企业和市场的调查及养猪户的反映,综合分析如下:

1、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生猪价格上涨。

我市是全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多年来粮食作物种植面广量大,饲料粮十分丰富,传统的养猪业生产强劲有力,

猪肉生产除满足本地市场外,还大量输向周边省份和地区,

为发展本地经济贡献不小。由于全国性生猪存栏减少,生猪

市场供不应求,我市大量肉猪外销,造成本地市场供应不足,

导致猪肉涨价,而且持续时间长达一年之久。据调查,育肥

猪户在此期间头均纯收入在 400一500元,主要是:生猪

活重价高达15元/公斤,出售一头110公斤的育肥猪获利

1650元,除去仔猪每头400元和饲料成本650元,每头猪获

纯利最高可达600元,大部分养猪户养猪利润非常客观。2、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增加。

与去年同期相比较,玉米价格已从1.6元/公斤上 涨

至17元/公斤,涨幅达2.5%,油渣价格已从2.5元/公斤上

涨至2.8元/公斤,涨幅达12%,菜籽饼价格已从1.2元/公

斤上涨至2.2元/公斤,涨幅达83%;次粉价格已从1.26元/

公斤上涨至 1.5元/公斤,涨幅达19%;麸皮价格已从1.16

元/公斤,上涨至1.4元/公斤,涨幅为20%;豆粕已从2.84

元/公斤,上涨至4元/公斤,涨幅为41%;,仔猪浓缩料每吨

由去年的4000元上涨到今年的4500元;育肥猪全价料每吨

由去年的2700元上涨到今年的3000元;养猪成本去年的每

头1000元,增加到目前的1200-1300元。

3、母猪存栏增加,仔猪价格下降。

由生猪效益的显著增加,能繁母猪达到 11.5万头,同比

增长20%,使许多养猪户走上了自繁自育的路子,加之国家

对能繁母猪的补贴和保险政策的落实,出现了母猪户增长过快,仔猪相对剩余,近期仔猪价格下降的局面。

三、生猪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情况综合分析,生猪市场从目前看出现\"三降二涨\"的情况,即:生猪售价下降,仔猪价格下降,群众养殖积极性下降;饲料价格上涨,各种养殖费用上涨。因此,饲料价格的上涨,养猪成本增大,生猪售价下跌,是近期和今后几个月生猪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猪饲养成本费用高,其原因是今年五月份以来每头仔猪价格为500-600元,养猪饲料成本650元和其他费用50元,仅成本费高达1300元。

2、能繁母猪养殖效益处于微利保本情况,目前每头仔猪售价200-250元,而饲养成本为160-180元。

3、群众在养猪生产上的反应:一是许多农户出现空圈现象;二是养母猪户和新增养猪户积极性下降,盼望国家有好的调控措施来稳定生猪市场;三是 2008年实施的生猪奖励政策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今后再给予奖励补助,提高他们持续养猪的积极性。

四、近期需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1、发挥宏观调控,提高养殖户应对风险的能力。

由于目前养殖户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应对能力较差,需要政府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加大扶持,尤其要

增加对仔猪繁育户的扶持,在信贷、税收、流通环节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措施。同时养殖户还必须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提高疫病防控的手段和能力,加强科学饲养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2、发挥信息作用,抓好养殖生产。

这次生猪价格下滑,表面看是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增加;母猪存栏增多,仔猪价格下跌。应当在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作用,定时发布养猪生产信息(包括养猪规模、饲料价格、疾病、专家预测等),避免重复生产和生产不足。

3、加强监督管理,严禁违法入市。

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依法加强对生猪屠宰环节的管理,强化检验检疫,严肃查处生产加工销售病死猪肉、注水猪肉等的违法行为。

4、加强宣传引导,采取适时出栏。

现有养殖农户,应当认清市场行情,近期要顺其自然,对达不到标准的肥育猪不要因市场价格急于出栏,错过猪的最佳生长期,对已到标准的肥育猪也不要等待涨价有惜售心理,避免集中上市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14篇:广安市生猪价格调研报告

广安市生猪价格调研报告

为准确把握并及时反映畜牧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近期我们针对全市生猪及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情况抽取了市内3个生猪养殖基地、3个农贸市场和5个大中型养鸡场进行了专题抽样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价格上扬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生猪及猪肉价格持续上涨,

5、

6、7月份涨幅愈加明显。据畜牧等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猪后腿肉5月上、中、下旬平均价格分别为22元/公斤、22.5元/公斤、23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2.38%、2.27%、2.22%;6月上、中、下旬平均价格分别为23.6/公斤、24.2/公斤、26.5/公斤,环比分别上涨2.61%、2.53%、9.50%;7月上、中、下旬平均价格分别为27.2 /公斤、28.5/公斤、29.5/公斤,环比分别上涨2.64 %、4.78 %、10.45 %,创今年以来的新高。

二、涨价原因剖析

受猪市供不应求、饲养成本抬高、融资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生猪生产总量稳定增长但略有波动、生猪价格呈上涨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市场供不应求。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投入养殖的农民减少;同时,2010年生猪养殖户普遍赔钱,严重挫伤了养猪积极性,使散养农户下降,严重地方散户养殖减少达30%,直接导致今年生猪存栏量和

出栏量颇受影响,以广安区为例,7月底该区共有存栏生猪89.81万头,同比变动-8.2%;1—7月,该区出栏生猪75.87万头,同比变动-4.85%,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从陕西、贵州、重庆等地调入生猪的情况,供给不足使得猪肉市场的价格自然上涨。加之,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以股市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人们的财产性收入水平和购买欲大大提升,城乡居民对猪肉的需求大大增加,这就造成了猪肉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根据市场供求规律,猪肉价格自然走高。

二是饲养成本特别是饲料成本的上涨带动了生猪价格上涨。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的9.29%左右,其中,育肥猪配合饲料

5、

6、7月份价格分别为3.02元/公斤、3.08元/公斤、3.1元/公斤,环比上涨1.12%、1.98%、0.64 %;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

5、

6、7月份价格分别为2.24元/公斤、2.26元/公斤、2.3元/公斤,环比上涨8.11%、0.9%、

1.7%,使得每头猪增加成本80 元左右。此外,仔猪价格、劳动力、运输、防疫、水电等费用的增加也推高了饲养成本,拿人工工资和防疫用药成本为例,养殖场工人工资由去年的

1.2万元/年增加到今年的1.6万元/年,防疫用药成本使每头猪成本增加近20元。

三是融资成本的增加提高了猪肉价格。今年以来,为应对通胀压力和流动性过剩的严峻宏观形势,央行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由

18.50%上升到21%、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5.00%上升到17.50%,这使得银行信贷规模大幅缩减,养殖业主只能求助于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的利息相对于银行贷款要高,以小额贷款为例(利率一般为央行基准利率的0.9-4倍,一般为2倍以上),按今年调整后的1年期年息5.56%计算, 1个养殖业主贷款100万元贷款融资成本支出要比在银行贷款平均增加5.56万元,占融资额的5.56%,养殖户融资成本的提高使生猪价格不断激增。

四是替代品价格居高不下造成了生猪价格的持续走高。业内人士认为,活鸡和鸡蛋作为猪肉替代品的作用明显,但由于气候与疫情的影响,鸡只正常出栏受到限制,市场鸡源不足,市内5个大中型养鸡场今年2季度活鸡的存栏量、出栏量和平均价格分别为11.04万只、3.9426万只、12.53元/公斤,同比变动-2%、13%、0% ,环比变动-0.6%、1.1%、1.2%;同时,这5个鸡场2季度鸡蛋产出仅为15.08万公斤,同比变动-0.7%,环比变动-5.23%,市场蛋量紧缩促使鸡蛋价格稳中见涨,替代品价格居高不下造成猪肉价格的持续走高。

预计整个三季度,全市生猪及其产品价格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养殖仍将获得较好收益;同时,随着夏季高温季节的结束和中秋、国庆的到来,畜禽产品市场价格还将可能出现小幅上涨。

三、稳定价格建议

一是加强监管,维持秩序。协助和督促生猪规模饲养企

业加强对生猪的饲养和管理,切实加强对生猪屠宰环节的管理,强化检疫检验,杜绝病死猪肉、注水肉上市,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个别屠商借机哄抬物价行为,确保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是政策扶持,转变模式。加大对商品猪重点养殖企业的支持力度,对饲养母猪的养殖场和专业户可采取政府贴息、降低贷款门槛等多种优惠政策帮扶,通过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惠民作用,加快促进畜牧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模式的转变,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培训技术,提升素质。强化对规模养殖户的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着力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成活率,稳定生猪生产发展,切实增强生猪疫病防控知识并提升防治技能,通过技术培训大力提升农民增收本领。

四是灵通调度,均衡供需。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建立生猪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通过发布准确的市场信息及时正确引导农民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市场形势并调整相应的对策。完善地方生猪市场有效供给分级储备制度,满足畜禽产品集散、交易、质检、仓储等需求,加快调配和整合猪源的速度,缓解生猪周期性波动对市场的影响。同时,建议尽快制定对城市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政策;并尽快启动生猪活体储备平抑市场。

五是追踪需求,积极放贷。督促银行业机构通过调研摸

底准确掌握生猪生产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信贷需求,重点扶持养殖企业、养殖业专业大户、“公司+基地+市场+农户”等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利用扶贫贴息贷款降低生猪生产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多方努力将生猪生产信贷引入一个良性循环、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六是发展替代,平抑价格。短期来讲,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组织生猪货源,避免出现市场异常波动,维持生猪产销稳定发展。长期来说,在贷款规模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积极支持企业扩大鸡、鸭、鱼、牛、羊等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增加猪肉消费替代品的市场供应量,缓解生猪供需矛盾,平抑生猪市场价格。(广安区政府办 彭晓雨)

第15篇:生猪市场监管情况调研报告

生猪市场监管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全县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意见,按照本人分管的工作,就全县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定点屠宰场(厂)4个,分布在城关镇、河西堡镇、朱王堡镇和焦家庄乡4个乡镇。这些定点屠宰场基本是能够按照国家有关生猪防疫屠宰加工、检疫(验)等有关法规要求进行生猪的屠宰加工、检疫(验),检出的病猪及产品都能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肉品安全和放心消费。同时,县生猪管理办公室及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生猪屠宰的法规、法令、和食品放心工程实施要求以及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采取积极、果断的措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专项整治和经常性的监管、执法检查工作,使得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工作健康有序地展开,私屠滥宰及病死猪上市现象得到遏制,保证了上市猪肉的安全、放心,生猪市场流通秩序得到了全面的规范。但没有建立定点屠宰场的红山窖乡、新城子镇、六坝乡、南坝乡、东寨镇、水源镇仍处自购、自宰、自销的状态。

- 1 -

二、目前执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生猪定点屠宰场布局不合理。目前,我县10个乡镇建立定点屠宰场有4个乡镇,6个乡镇还没有建立定点屠宰的,这些没有建立定点屠宰场的乡镇猪肉食品安全存在着较大的隐患。

(二)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市场监管意识不强,根据《屠宰管理条例》规定:工商、卫生、农业、税务、质监、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商品流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并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生猪屠宰活动进行巡查。但我县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如对没有建立定点屠宰场屠宰的肉品运到县城销售现象无法制止;对学校和企业食堂、宾馆、饭店所购进的肉食品无法进行肉源落实和查处等。

(三)执法工作难度较大。一方面社会对定点屠宰管理认识不深。屠宰经营户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受利益驱使,依法经营意识不强,偷漏税费,不服从、不支持执法查处,甚至以各种刁难、辱骂、恐吓威胁执法人员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执法检查私屠滥宰的做法不理解,抵触情绪大。另一方面执法队伍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人员偏少,力量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县成立了生猪屠宰执法队,但实际上执法人员只有2人,而且是

兼职,在人员配置和精力投入上受到局限,加上执法人员没有配备必要的取证器具,给执法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四)硬件投资不足,定点屠宰设施条件差,无害化处理设施和肉品品质检验仍设备不健全。由于资金不足,无力进行场内设备更新、技术改选,定点屠宰场仍然是“一把刀、一口锅”进行传统的手工操作。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为了进一步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一是开展定点乡镇生猪定点屠宰,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理流通、方便群众、便于检疫和管理”的原则,在水源镇、六坝乡等乡镇建立生猪定点屠宰场;二是积极推行农村屠工管理制度。在没有建立定点屠宰场的乡镇,实行农村屠工屠宰,并对屠工进行培训,加强农村屠工的屠宰管理;三是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生猪定点屠宰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强肉品市场整治和整顿。一是规范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县生猪屠宰厂应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提供驻厂实施检疫工作必要的办公场所和条件,理顺屠宰检疫与肉品品质检验的关系,保证出厂肉品检疫率100%。严格落实无害化处理措施,落实生猪凭产地检疫证明屠宰、生猪产品凭检疫证明及验讫印

章出售、运输的规定。二是加强对定点屠宰厂的监管。严格肉品市场准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进入市场销售的肉品必须是由定点屠宰厂生产、经检疫合格的产品,私屠滥宰、未经检疫和检疫不合格的肉品不得上市销售。三是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暴力抗拒执法行为。针对我县存在的少数私屠滥宰、抗拒执法等现象,各有关部门、乡镇要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高度出发,严厉打击私屠滥宰,依法取缔私屠滥宰窝点,重点打击城乡结合部规模大、危害性强的私宰窝点,对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的不法经营者以及阻碍执法、暴力抗法者,要依法严惩,确保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执法顺利实施,保证上市肉品质量。

(三)加强监管和执法队伍建设。一是健全屠宰管理机构。各乡镇要高度重视本乡镇的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建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组织,切实开展本乡镇的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要将此项工作列入县政府对乡镇食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内容。二是加强执法队伍自身建设。强化屠宰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确保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积极引导生猪养殖和屠宰行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信息证集、披露、信用综合评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要积极探索建立学校、机关、医院和宾馆

等集体伙食单位生猪产品统一配送制度。四是加大资金投入。要强化检疫检测工作,落实开展“瘦肉精”等禁用药物残留的检测及肉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经费,对日常执法人员配备必要的统一着装、取证器具及交通工具等。

(四)加强部门协作与配合。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是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政府“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工作,需要农牧、卫生、工商、公安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定点屠宰厂(场)的管理工作。根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商务局的职能是管理屠宰环节加强对屠宰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规范定点屠宰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肉品检疫规程进行生产、检验、加大对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商务局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突击检查,并设立举报电话,鼓励单位和个人举报生猪私屠滥宰行为。县公安局积极配合打击私屠滥宰的行政执法活动,严厉查处阻碍依法执行公务的违法经营,诚信经商。县卫生局负责餐饮等消费环节的整治,依法查处采购和使用未经检疫和非定点屠宰的肉品行为。县农牧局负责生猪生产环节及进厂宰杀前的检疫、杀后的检验工作,认真做好瘦肉精的查处工作。

(五)严格规章制度。根据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和《动物防疫法》等文件规定,从生猪收购及检疫、屠宰加工、肉品检验等方面搞好管理工作,严防病死猪肉、注水肉、劣质肉出场上市。屠宰场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有良好的屠宰环境,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屠宰、检疫、检验,为消费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肉类产品。健全屠宰管理报告制度对执行管理政策不严及严重违规者,依法追究违规场(厂)及责任人责任,坚决停止其屠宰经营活动并进行整顿,整顿后仍未达标或敷衍及至拒不执行的,撤消其定点屠宰场资格,以此净化肉类市场。

(六)提高执法能力。开展业务培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屠宰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根据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定点屠宰场应具备有经验考核合格的专职或者兼职的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应当建立严格的肉品品质检验管理制度,必须配备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屠宰技术人员的要求,有计划地举办定点屠宰场(厂)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和屠宰技术人员培训班,通过培训认证真正把我县肉品检验人员队伍建立起来。针对现有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的实际情况,对生猪屠宰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案件处理知识的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做到严格执法、公证执法、文明执法。

第16篇:珠晖区生猪产业情况汇报

珠晖区畜牧水产产业十二五规划

自十一五实现以来,我区畜牧水产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畜牧水产局的指导下,按照“坚持科学发展,尽责落实为民”的指导思想和“求实创新、跨越发展,走在全市城区最前列”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主线,以提高效益和农民增收为重点,认真抓好畜牧水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特色养殖,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截止2000年12月31日,全区生猪存栏201100头,出栏226700头,同比分别增长了8.18%、6%。畜牧水产工作主要成绩有:

(一)、特色养殖明显增长。衡阳市兴业生态农业公司的野猪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存栏1000多头,2010年上半年已出栏野猪600多头,占出栏的80%;衡阳市曙光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在动物保健及兽医专家的指导下,研究和实践出了一种新的无抗保健猪的饲养模式。目前无抗中草药猪存栏100多头,较去年有增加20%。2009年全区生猪特色养殖产值达到18000万元,占生猪产值总额的25%以上,特色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龙头企业快速增长。全区已成立了曙光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新长福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等5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100户,辐射带动农户700户, 生猪养殖量达到6万头,带动农业增效6000万元,户均增收5000余元。已组建生猪养殖龙头企业5家,其中养殖规模到达万头以上的有1家。衡阳曙光养殖场有限公司、衡阳鑫光种猪场有限公司、衡阳兴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被评为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动物庄园食品公司被平为农业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三)、生态养殖不断增长。2009年,我区举办了珠晖第三期畜牧技术培训班,邀请了市畜牧水产局周总畜牧师、区政府分管农业工作的梁区长、湖南环境生物学院教授等领导、专家到会讲座授课,推广了发酵床等畜牧新技术。东阳渡古源养殖场投资40多万元,改建发酵床800平方。湖南动物庄园食品有限公司弘辉养殖场投资400多万元,改建发酵床9000多平方,并建设沼气池300多立方,真正成为衡阳市城区最大的零排放养殖场。

(四)、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水平不断提高。构筑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和区、乡、村(场)三级动物防疫网络,聘用了20多名村级防疫员,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农户散养防疫密度低、偏僻山村防疫难、出现疫情无人报的问题,消灭了免疫空白点。同时与乡镇(场)签订责任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层层分解和落实责任。加强动物防疫基础体系建设和区、县(市)之间纵横联系,以及重点区域、重点地带的动物疫情监测,完善疫情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疫情发生时,达到“早、快、严、小”的疫情控制目的。坚持不懈地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链球菌、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大力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工作,确保常年免疫密度达到100%,确保我区继续保持清静区。

(五)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一是积极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区政府成立了由梁僕存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安珠晖分局、工商珠晖分局、区畜牧水产局以及乡镇场、街道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生猪“瘦肉精”专项整治小组,对“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进行全面排查,严格检疫证、耳标管理,实行生猪检疫与“瘦肉精”检测同步进行,基本上消除了“瘦肉精”隐患,确保了人们食肉安全。二是加强法制和科技宣传力度。认真宣传贯彻《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发放兽医法律法规宣传单2万份,张贴宣传标语4500张,举办法律法规咨询活动3次,举办培训班二期,授训300人次,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在宣传媒体上进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常识宣传,同时利用乡镇墟日,编发宣传材料6500多份,出宣传栏10期,对村级防疫员、联络员进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培训,接受群众业务咨询1520次,做到家喻户晓、消除了群众恐慌心理。

二、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科技含量低。全区生猪尚处于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的转形阶段,传统和家庭式养殖占大部分。由于生产规模小,科学饲养增收不明显,阻碍了新技术在生猪生产上推广,导致生猪品质、饲养水平和经济效益处于较低水平。

(二)产业化程度低。尽管全区生猪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生猪产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现阶段生猪产业生产尚处于传统、分散、无序状态,养殖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粗放、饲养方式落后、集约化程度低,尤其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带动拉动作用不强。特别是肉制品加工明显滞后,生猪产业链过短,生猪产业化经营效益偏低。

(三)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生猪价格波动,疫情影响较大,农户感到养殖业的风险较大且又非常辛苦,回报率较低,养殖的积极性不稳定。目前,生猪出栏价仅为9元/公斤,而饲料价格又居高不下,每头生猪亏损300-400元。金融部门对生猪养殖户的信贷条件比较苛刻,许多便民政策只停留在文件上,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因而对生猪产业的投入明显不足。同时,还存在着政策、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都制约着生猪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是基础体系不适应。一方面是技术力量不足。技术队伍老化,且呈明显的倒宝塔型分布,疫病防疫、动物检疫和产品检测等公益性职能滞后;另一方面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我区大部分养殖场建于2000年左右,存在着选址不当、建设不规范、管理不科学、缺乏配套的粪污综合处理设施、与周围环境不和谐等问题,容易导致疫病频发和传播。

二、十二五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大代表”重要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生猪饲养量发展到22.5万头,比2009年的增加13%,平均年递增2.5%;家禽饲养量160万羽,比2009年增加27.4%,平均年递增5.4%;羊饲养量达到2000只,比2009年的1000只增加100%,平均年递增20%;奶牛300头,全区放养水面8500亩,比2009年增加10%,平均年递增2.6%;水产品总量 吨,比2009年吨增加20%,平均年递增4%。发展网箱500口,比2009年增加29%,平均递增5.9%。

畜牧生产:加大牲猪的品牌力度,力争三杂猪占全区出栏猪总量的80%以上,其中外血型三杂猪(杜长大)占总量的30%以上;加快牛、羊等草食动物生产,尤其是奶牛生产,计划5年内发展奶牛300头;切实加强防疫检疫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动物免疫制度和免疫标识管理办法,防止和控制动物流行性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实施“安全肉”工程,促进我区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渔业生产:一是抓好池塘养殖技术的提升,加快推广名、特、优、新品种,促使池塘养殖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二是抓大水面开发,发展江河网线养鱼,使大水面开发向集约化、名优化、主体化方向发展;三是抓好第三产业发展,促使第三产业的开发向质量型、效益性和环保型方向发展,主要抓好水产品的加工和休闲观光渔业。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休闲观光渔业在我区来势较好,但档次不高、效益还不太明显,我们将进一步抓好这方面的工作,把我区的休闲观光渔业做大做精做强;四是抓好渔政执法,为全区渔业生产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主要措施

一、抓项目。我区畜牧水产业欠发达,产业发展滞后,规模较小,而实践证明,突出项目建设,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奠定财源基础、加快城乡建设、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为农村经济发展积累后劲。我局一是抓项目实施,二是抓项目申报,让项目建设成为畜牧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强素质。针对基层畜牧兽医及水产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我局明年将从加强人员培训入手,不断加大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力度,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基层人员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铜授课,完善考评制度,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

三、保安全。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局明年将联合工商等部门进行畜禽水产品安全整顿工作,对集贸市场的畜禽水产品经营进行规范,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管理,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四、减污染。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减排增效。以突出畜禽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对畜禽排泄物实行资源化综合利用为目标,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引导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推进畜禽规模场与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使畜禽排泄物转化为清洁能源与有机肥,实现了变废为宝,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珠晖区畜牧水产局 2010年9月24日

第17篇:生猪产业建设实施方案

2012 年生猪产业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 议精神,念好“绿色”经,做足“猪”文章,加快百万头商品猪 基地县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县实际,特 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生猪产业化建设,按照“基地区域化、经营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的基本方针,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 度,以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畜、沼、园” 农业循环发展,狠抓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和无公害产地建 设,搞好粪污处理,重点突破良种繁育、标准化圈舍、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科学管理、市场培育六大关键环节,逐步实现小区布 局、规模生产、龙头带动、产销合作的新格局,全面提升畜牧产 业发展水平,努力把我县打造成全省生猪优势产区。

二、目标任务 全县存栏生猪达到 50 万头以上,出栏商品猪 100 万头,实 现产值 14 亿元。

三、建设重点

(一)加强规模养殖场建设,推进生猪养殖规模化。围绕畜 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 害化“五化”标准,加快培育一批设备完善、技术先进、质量安 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养殖场。一是突出发展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牛、羊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养殖(林下养禽)。今年重点发展 8 个畜牧养殖强镇,30 个万头村 ;新发展千头规模场 30 个,新 发展生猪自繁自育大户 300 户,新建圈舍 6 万㎡。二是巩固提高 已建成的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场)。重点培育军汇、鑫汇 牧业、仕翔、永治、鸿景等 15 家养殖企业(场),使其实现全 程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养殖业标准化水平整体提升;引导中小 型养殖场(户)扩张生产经营规模,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 设。三是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统筹建设规模养猪场、饲料生产 企业和屠宰加工基地,确保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整合资源,鼓励 龙头企业兼并重组,以“资本为纽带”组建生猪生产、加工、销 售等企业经营一体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御力,倾斜优惠 政策,扶持发展县域龙头企业,确保全县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 断提高。

(二)加强畜牧养殖科学规划,推进生猪养殖生态化。一是 科学规划。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统一标准、清洁养殖、规范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畜禽养殖场(小区)备案制度,严 格落实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管理规定,加强养殖场科学规划,新 建畜禽养殖场要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审批, 确保畜禽养殖科学无污 染

,促进养殖业有序健康发展。二是循环发展。围绕构建环境友 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处 置原则,从源头控制减少排放,大力实施“推进村域经济突破发 展的 XX 模式”,新发展循环示范户 4000 户,累计 19000 户。三 是生态养殖。组织开展畜禽生态化养殖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广大 养殖场(户)以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强粪污处理、圈舍改造、防 疫消毒以及信息化监控等配套设施建设, 切实改善养殖场及周边 环境条件。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生猪养殖组织化。一是抓好 良繁体系建设。坚持引种与自繁相结合,自繁自育大户与循环经 济示范户相结合, 加快以三元杂交猪为重点的良种畜引进改良步 伐。 重点抓好 1 个存栏大约克基础母猪 200 头以上的县级原种种 猪场建设,千头良繁场 3 个,50 个饲养 50 头以上大约克母猪的 二元母猪殖种场(户),20 头以上二元母猪良繁户 400 户;抓 好镇生猪人工授精站 50 个,重点村人工授精点 170 个;全县三 元杂交普及率 100%,实现全县仔猪自给良种化。二是抓好防疫 体系建设。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降低疫病风 险。按照“提高县一级,加强镇一级,巩固村一级“的思路,进 一步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 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 案、免疫监测、检疫监督、疫情检测和报告等制度,确保对动物 及其产品有效监控常态化。三是抓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互利多赢”的原则,引导和发展生猪专 业合作组织,通过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培育营销大户、鼓励农村 能人从事畜产品经营, 镇和养殖重点村组织建立专业合作社, 县、加强与境内外畜产品加工企业联系等多种途径,拓宽外销渠道, 搞活市场运行,全面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

(四)加强科学养殖技术推广,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一是 加强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兽医队伍建设,重点搞好 5 万头镇、万头村干部和养殖大户的培训,全县集中培训 10 场次以上,累 计培训达到 10 万人次以上。二是积极探索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 途径、方法,实时掌控畜禽养殖市场规律,科学调整养殖计划,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三是充 分利用当地资源,推广科学合理搭配利用饲料饲草技术,配套建 设青贮设施,增强畜禽及其产品质量。四是深入开展畜牧科技人 员驻场示范活动,以良种、良法、良料、良管、良防综合配套为 原则,重点推广标准化规模养猪技术、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林下 养鸡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农作物秸秆

秆青贮技术。 通过示范、指导、帮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培育出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 能好、市场信息灵、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场和技术能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各镇、各有关工作部门要把以 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建设,作为推动 XX 现代畜牧业跨越发展的 一项重大举措,要制定产业建设规划,下大力气、分层次加强领 导、干部和广大养殖户的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坚 定发展信心,转变观念,加强对畜牧产业建设的领导。各镇、各 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层层落实分解任务,创新工作方法,认 真抓好落实。

(二)抓点示范,带动发展。实行县级领导负责包抓 8 个畜 牧强镇;各镇主要领导包抓 30 个生猪万头村;各镇分管领导包 抓 50 个五千头和 90 个三千头村; 农业主管部门抓好 5 个出栏商 品猪万头以上养殖示范企业;县畜牧中心、各镇畜牧站按照每个 干部新建一个千头场、标准化创建一个千头场、防疫监管一个千 头场的要求,抓好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建设;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和畜牧兽医站要协助分管领导抓好养殖重点村建设, 并在镇主要 领导包抓示范村中,建立一个畜牧养殖精品示范点,依托典型示 范,推动生猪产业稳步发展。

(三)加大投入,政策支持。建立财政、信贷扶持与养殖户 自筹相结合的畜牧业发展投入长效机制。一要加大信贷投入。农 村信用联社要发挥支持畜牧业发展的主渠道作用, 今年新增畜牧 信贷不少于 2000 万元。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全面落实中、省、市各项生猪生产补贴政策,争取项目扶持,实施项目捆绑投入, 把迁移式持贫、新农村建设、沼气建设、农机补贴,特别是水利 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与生猪主导产业建设相结合。 三要倾斜优惠 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多渠道增加投入,鼓励畜牧技术人员 创办畜牧养殖场,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畜牧养殖大户或畜禽养殖龙 头企业工作。支持鼓励各类企业、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办规 模养殖场、畜牧龙头企业。四要统筹规划畜牧业建设用地。按照 县政府 《关于规范农业产业及新农村建设等用地管理的通知》 (旬 政办发„2008‟6 号)文件规定,从快办理相关手续。

(四)优化环境,形成合力。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畜牧 产业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牢固树立发展才 是硬道理念,为生猪产业建设提供宽松的环境。各镇要把发展生 猪产业作为镇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 实施方案,狠抓工作的落实。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形成步调 一致、齐抓共管的局面。农

业部门要抓好综合协调,做好发展规 划,搞好任务分解,产业指导,配套服务等工作。计划部门要将 畜牧产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好畜牧产业项目工作。财政 部门要筹集发展资金,做到及时拨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水利 部门要搞好水源配套规划和实施,确保畜牧业发展水源供给需 要。国土、林业、扶贫等部门负责落实生猪产业用地、木材指标 安排、贫困户建圈、购种猪仔猪的帮扶;公安、工商、税务、卫 生环保等部门按各自职能做好工作,为生猪产业提供优质服务。 新闻宣传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全力推动畜 牧产业健康发展。

(五)严格考评,强化督导。县政府把生猪产业建设目标任 务纳入目标考评体系,实行双项考评,列入县对部门、对镇绩效 考核,并实行单项奖评选,对在畜牧产业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 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工作动态, 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县政府督查室、县考评办要加强过程督 导,定期督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附:

1、XX 县 2012 年畜牧产业建设任务表;

2、XX 县县级领导 2012 年包抓生猪养殖 5 万头镇责任目标;

3、XX 县 2012 年生猪养殖万头村建设责任目标。

第18篇:玉米产业调研报告

延川县玉米产业深加工项目调研报告

马家河园区办聂开伟

一、玉米产业项目背景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广泛,发展前景好。我国的玉米主要用于以下几种产品的生产:一是玉米淀粉,主要用于食品、造纸、纺织、医药等领域;二是淀粉糖,它是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高级产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化工、发酵等行业中;三是变性淀粉,它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饲料、医药、日化、石油等工业,使用量最大的是造纸、食品和纺织品等行业,前景很好;四是酒精,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酒精价格低廉且环保,而且燃料酒精绝不会引起汽车发动机的不良反应,市场潜力巨大。玉米深加工项目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产品附加值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对玉米的精深加工,提高其产品利用价值,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振兴当地经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玉米产业项目内容

延川县依托延安地区丰富的玉米资源优势,利用高、新、先的玉米转化技术,形成年深加工玉米30万吨的规模是比

较现实的,重点发展以下四类企业:

(一)淀粉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等;

(二)提取食品、医药添加原料产品;

(三)高品质饲料系列;

(四)工业酒精、食用酒精、调料(味精)等产品。下游产业可以带动玉米秸秆和玉米芯深加工产业:玉米纤维浆加工,饲料加工,板材加工,秸秆压块加工等

三、玉米产业项目建设优势

1、资源优势:以延安地区玉米产业发展来看,玉米种植历史悠久,病虫害较少,易于田间管理,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新技术和良种不断推广,玉米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特别是延安实施治沟造地工程,未来四年新增土地50万亩,再加上原有种植面积,未来延安未来玉米种植面积将突破300万亩。延川县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5万吨以上,玉米秸杆年产量可达8万多吨;周边区域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00多万亩,产量75万吨,未来产量将突破100万吨,原材料价格低廉,供应丰富,是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理想选址。同时,依托延川县周边地区丰富的玉米秸秆和玉米芯资源,引进配套的深加工企业,也可利于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配套的食品加工企业,这样就能形成玉米产业深加工的 “集聚效应”,延长产业链条,使延川县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产生强大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

2、区位优势:延川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全县东西长74.25公里,南北宽51.5公里,总面积1985平方公里,距延安市80公里,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石楼县隔河相望,西北与子长县毗邻,西接宝塔区,南靠延长县,北与榆林市清涧县接壤。全县辖8镇6乡,346个行政村,人口19万人。延川是延安的北大门,也是延安乃至陕北的交通枢纽,210国道、205省道和渭清线穿境而过,延水关黄河大桥贯通秦晋。

3、政策优势:延川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产业项目的引进工作,对引进企业项目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主动为企业提供一流的优质服务。

4、市场优势:玉米产业因高附加值而成为“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玉米深加工的主要产品—变性淀粉、淀粉糖、赖氨酸、麦芽糊精等,特别是变性淀粉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饲料、医药、日化、石油等工业,使用量最大的是造纸、食品和纺织等行业,前景看好,经济效益可观。

四、玉米产业项目效益

该项目在延川原料充足,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快,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当地实际,产品为大众生活必需品,切合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强。

第19篇:养殖产业调研报告

畜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畜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畜草产业发展抢抓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种植等机遇,按照“做强养殖,做大加工,搞活流通,提升草业,确保安全,增加收入”的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总体目标,坚持走“以种促养、以养带种”、千家万户“小群体、大规模”与养殖专业村相结合的路子,以畜产品深加工和资金投入为突破口,以加快设施畜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以草食畜养殖为主的畜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013年底禽饲养量达到393.16万头(匹、只),存栏达到171.15万头(匹、只),其中马属9.7万头(匹)、牛6.61万头、羊18.01万只、猪16.81万头、鸡120.02万只;出栏达到222.01万头(只),其中马属0.5万头(匹)、牛3.03万头、羊18.03万只、猪20.43万头、鸡180.02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5万吨、0.4万吨、0.8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达到4.9亿元,加工业产值3.7亿元,流通业产值达到1.1亿元,草产业产值5.3亿元。畜牧

- 1

经营、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三大产业带”,以浅山地区小尾寒羊养殖为主的肉羊养殖产业带,此产业带经济基础薄弱,但饲草资源丰富,农户发展肉羊养殖的积极性较高,通过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基地示范、协会联动,连片发展的方式重点发展养羊规模户,建立发展良种肉羊生产基地。引进无角陶赛特、杜泊、波尔山羊、萨福克等优良品种,推广羊常温人工授精技术,提高良种化水平。

(二)发展潜力

1.优越的政策环境。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提出了创建全省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坚持走“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发展路子,把玉米作为首位产业、畜草作为战略升级产业,举全县之力,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二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将畜草产业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畜草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畜草产业开发工作。三是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制定了《***畜草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畜草产业发展的目标,即通过三年努力,把***打造成全省草食畜产业发展大县、全省重要的草产业基地、全省草畜循环经济示范县。到2015年,力争实现“三个过三分之一”,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畜牧业收入比重、草食畜饲养量占畜禽饲养总量比重均超过30%以上;畜草产业总产值达到22.2亿元,

- 3

策,全县87.67万亩天然草场生态逐渐恢复,红豆草、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79.81万亩,高粱、燕麦等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5万亩以上。特别是通过近几年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今年全膜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82.76万亩,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达到240万吨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抓基地、扩规模,着力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大力实施标准化养殖工程。按照在深山区大力培育发展养殖大户,在浅山区和川区布局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在城郊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扶持发展养殖龙头企业的思路,每年将规模养殖户、养殖场(小区)发展和基础母畜扩群等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乡镇,着力创建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已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235个,培育畜牧养殖、加工、流通企业41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56万户。今年,新引进基础母牛659头、累计存栏达2.13万头,引进基础母羊7466只、累计存栏达4.8万只。二是加快秸秆转化步伐。按照“春抓订单、秋抓青贮、全年抓氨化”的思路,扶持引导养殖农户和养殖企业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揉丝打包、袋装黄贮等饲草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年青贮氨化饲草47万吨,饲草青贮氨化利用率达到53%。三是创新发展模式。引导群众积极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并大力推广“合作社+农户”和“投犊还牛、投牛还犊、投母还羔”等养殖模式,有效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共扶持发

- 5

(三)坚持抓融资、解难题,着力强化扶持措施。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牛羊养殖扶持意见》《关于全力推动草畜产业跨越发展努力促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持续深入开展的意见》《***玉米秸秆青贮氨化工作奖补方案》和《***2013年牛羊养殖场建设和玉米秸秆转化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采取“奖、补、贴、借”的扶持政策,对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入园企业、各乡镇规模养殖场(小区)、养殖农户在基础设施建设、饲草青贮、牛羊引进方面给予扶持。2012年和2013年两年,县财政在畜草产业方面累计投资1650万元,并为7951户养殖农户办理贷款2.31亿元,贴息67.5万元。今年制定了《***2014年畜草产业建设奖励扶持办法》和《***金融支持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对家庭养殖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奖补,并对养殖业贷款实行贴息,进一步加大对畜草产业的扶持力度。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引导和帮助养殖企业争取项目资金1227.6万元,扶持企业改造升级。20

12、2013年两年为兴达、大地农牧和博盛等18家养殖场(小区)争取现代农业发展资金400万元,为陇兴争取菜篮子项目资金25万元,为鑫旺、陇峰源、康宁等3家养殖场争取生猪肉羊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资金80万元,2014年为三份地、泉生锦和庆业牧业等10家养殖场(小区)申请现代农业项目资金200万元,为鑫旺申请菜篮子项目资金25万元,为陇峰源、永忠和盛源等3家养殖场申请生猪肉羊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项目资金65万

- 7

业,并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组织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使草畜产业发展由产量扩张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按照“民办、民发、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扶持创建各类养殖合作社82个,逐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使种草养畜户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受益者。三是高度重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全县畜禽改良点达到29个,其中牛冻配改良点17个、羊常温授精点5个、猪常温授精点7个,累计完成肉牛改良2.99万头,肉羊改良9.23万只,猪、牛、羊、鸡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90%、75%、78%、95%。四是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与各乡镇签订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书;制定了《***引进畜禽防检疫管理实施意见》,对牛、羊引进由县畜牧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统一监管实施,防止输入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畜草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但从发展实际来衡量,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内部环境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畜禽饲养总量较小。虽然近几年全县的牛羊存栏量从“十一五”末的9.13万头(只)增长到目前的17.03万头(只),增长率达到86.5%;但与周边发展较好的县(区)相比,分别是陇西和安定的56.4%和69.8%。牛羊养殖户只占到农户总数的27.9%,户均牛羊存栏分别只有

- 9

多基层干部还没有认识到畜草产业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还没有把畜草产业发展上升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层面来抓,仍然存在“重种植、轻养殖”的传统思维定势。其次是农民对畜草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农民仍然把畜草产业当作副业,还只是“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换油盐”的传统观念,没有认识到畜草产业的增收潜力。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13年,全县畜草产业投入总资金5.12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119.7%,在群众发展养殖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农民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资金的投入目前仍然是畜草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项目和财政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养殖户在金融行业的贷款还存在“贷款难”的现象。因此,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畜草产业的发展。三是产业人才和劳动力严重缺乏。从政府层面来看,技术服务人员严重不足,虽然近几年分配的年轻大中专毕业生48名,基层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基本年轻化,但从农民对畜牧业专业技术的需求来看,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的培训,况且人员数额少,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中全覆盖服务的需求。从养殖场、企业来看,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导致养殖场企业管理落后,成本提高,效益降低。从农户层面来看,全县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达到16.4万人,占全县劳动力的83%,多年实施整村推进养殖子项目建设的圈舍,除举家外迁,有户无人的农户外,85%的圈舍得到了合理化利用,畜种主要以小家畜为主,大家畜为辅。家中

- 11

展的畜牧业经营创新机制。根据全县畜牧业发展实际,着力加强家庭经营方式的创新,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兴办家庭养殖场,使之成为新型畜牧业经营方式的主体。同时,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引导农民以资金、实物、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大力推行股份透明、财务透明的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试探性的推行股份担保制度,切实加快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养殖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二)推动养殖业快速扩张。在今后一个时期,要紧抓国家扶持政策、引洮工程供水和“联村联户”等机遇,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牛存栏3头以上或羊20只以上)、家庭养殖场(牛存栏50头以上或羊200只以上)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在经营主体上,以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户和家庭养殖场为主,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建设和流动资金的投资比例,全县每年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户4000户以上,家庭养殖场150个以上,在养殖畜种上要以肉羊为先,牛羊并举。同时,采取双联帮扶行动,在扶贫重点区域内,理思路,搞协调,筹资金,在扶贫政策上给予倾斜,加大对空圈补栏力度。

(三)推动加工业迅速崛起。把畜草产品加工作为引领畜牧产业化和现代畜牧业的根本途径来抓,使之迅速跟进养殖业的扩张速度,以加工业推动养殖业的快速扩张,以养殖业促进加工业的快速崛起,从而迅速提升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畜牧业现代化步伐。一要提升改造现有加工企业,扩大现有天耀、

- 13

联惠农贷款、小额贷款和省级牛羊蔬菜贴息贷款的大好机遇,加大政府本级财政贴息力度,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增加金融产品,提升诚信水平,努力增加金融机构对畜草产业发展的贷款支持,使之成为畜草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的主渠道。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有利机遇,完善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积极争取县内外资本投入我县畜草产业建设。

(六)加大品种改良,搞好技术服务。在家畜品种改良上,坚持“纯繁与改良结合,引进和自育结合”的原则,按照全县畜草产业发展布局,建设牛羊良种繁育场和扩繁场,依托国家良种补贴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引进适合我县饲养的牛羊良种,加大改良点建设力度,大力推广黄牛冻配、肉羊常温和杂交改良技术,加快全县畜禽良种化步伐。在技术服务上,一要全面加强基层服务队伍建设,提升基层人员服务能力。根据畜草产业发展的需要,还要进一步充实县乡村三级专业技术人员,扩大服务队伍;对所有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乡镇干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二要结合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技术服务职能,实行乡镇干部和畜牧系统技术人员包干责任制,从饲养技术到疫病防控、从生产管理到生产销售,实行全程包干服务,把技术服务纳入绩效考核和年终考核,建立健全责任清晰、奖罚分明的技术服务体系,切实为养殖业主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提高水平和经济效益。

- 15

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体系,为畜草产业发展壮大做好人力保障。

(九)加大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一要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高度重视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加强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建立健全免疫标识、免疫证明和免疫档案,依法实行规模养殖场、定点屠宰厂动物防疫条件许可制度,动物诊疗从业许可制度,兽药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动物疫情测报制度和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疫病预防控制和乡镇畜牧兽医站、村级防疫网络,大力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加强畜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全县乡镇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完善动物防疫应急机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及疫情处臵工作。二要建立稳定的动物疫病防治投入机制,将动物防疫经费、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经费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经费足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保证30万元县级动物防疫经费,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每年2万元的办公经费,每个村级防疫员每年600元的补助经费。保证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三要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县乡村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力度,不断加强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质量安全监管。依法加强饲料、兽药的市场经营使用监管,坚决查处在畜禽饲养中使用违禁药品、滥用添加剂的行为,努力确保畜产品质量

- 17

第20篇:产业经济调研报告

竹木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竹木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竹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经过

2010年11月17日至29日,我在村团委书记罗立人的带领下,深入到柘塘村的第六村民小组和相关加工单位,通过听取村民和有关加工厂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及建议,召开了小型的座谈会,通过走访竹木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村竹木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县政府领导,希望能够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现状

本村以竹木器加工销售为龙头,全面带动全村经济的协调发展。XX年年投资800万元对竹木器批发市场进行了第一期改造,总建筑面积达5280平方米,共建成标准门店55个。现在有竹木加工企业18家,从业人员有190多人。藤制品厂一家,有10名技术人员。近年来,我县把竹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竹木制品加工业,竹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前景

(一)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基础较好。一是竹木产业在我村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竹木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竹木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村现有好几家竹木制品加工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二)竹木产业是一项“富民工程”。发展竹木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竹木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竹木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竹木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如我村收购的圆木材价格从XX年的35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600元/立方米,方木材价格从80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1000元/立方米。毛竹价格从22元/百斤上涨到目前33元/百斤。

(三)竹木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较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竹木制玩具、家具、装饰品、工艺品等环保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竹木制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四、我村竹木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竹木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合力扶工氛围不浓。二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竹木,培育工业原料林积极性不高,对基地投入依赖政府的补贴,(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缺乏主动性。

(二)竹木加工企业发展内劲不足。一是企业规模小。全村近二十家竹木加工企业仅有4家为规模以上企业。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我村林木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竹木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竹木加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竹木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我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有些企业负责人反映,少数部门还存在重管理、重处罚而轻服务。

(四)其他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目前,我们村的凉席市场虽然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但是上面对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长远是发展没有一个规划。对市场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对项目资金的筹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门店老板对市场的环境提出了很大的意见,首先就是对市场周边的生活环境问题有很大的看法,觉得应该改善好环境,更有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如今这样的情况,企业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使得资金的流入就很有困难,还有就是技术工人很难聘请。一是企业不敢大胆投入固定资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二是由于企业没有政府支持,不能向银行贷款,许多企业只好向社会融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安全隐患多。由于许多企业的多为搭建的简易厂房,场地狭小,木材和毛竹都是易燃物,而木材、毛竹加工需要烘干,企业安全隐患大。

五、加快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竹木产业富民理念。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发展竹木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竹木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作为资源工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竹木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竹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竹木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一干部群众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竹木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相关的文章。

生猪产业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