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产业转型 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31 08:37:40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2016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一、企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普遍认识到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跟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要求,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练好内功、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做好文章。

2、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战略金属及合金工程(一期)正在建设,将形成年回收再生合金废料7万吨,高合金特殊钢2.5万吨;完成1.6万吨镍铜废料再生项目,高品质复合合金形成规模能力;购置30台数控设备、高速钢工具项目投产达效;投资4600万元,新上8台德国全自动磨床及26台配套设备;新上数控压机、研磨机床、清洗生产线,年产600万片数控刀具及300吨矿山机械刀具项目投产;长江增上压力烧结炉、多气氛烧结炉及新型压力机;亚星新上6台自动压力机,这些企业的装备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3、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压烧结工艺为国家发明专利。合金行业开发的数控刀具、复合刀具、镍铜合金、矿山球齿、高速钢等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4、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共引进12名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5、商标品牌。获省著名商标,获国家著名商标。

6、管理创新。实行精细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二、主要企业转型升级工作

1.狠抓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

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我公司为达到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公司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采取建立人才培训中心自主培养和委托大专院校定向培养的办法,为公司培养专业化技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二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招聘和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壮大研发队伍,增强研发实力。三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研究氛围,设立专门的创新工作奖励基金。公司拿出了1825万元作为技术开发项目经费,从去年的3%的比额增长到5.2%,同比增长60%。为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引入了国家先进的设备,其中目前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共计120余台套,主要有:美国进口碳氢氧分析仪1台,红外线碳硫仪1台,德国进口X射线荧光分析仪1台,美国进口便携式直读光谱仪2台、德国进口全谱直读光谱仪1台、化学分析仪器4套、超声波清洗线1条、1吨真空冶炼炉、3吨电渣炉1台、3吨中频感应炉2台、6吨净化处理炉1台等,为产品开发创新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有效的执行力和国家大力的支持下,公司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和运行效果,2016年,公司自主试制研发了六大新产品项目,其中包括再生高温合金(UNSNo6600)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761)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800HT)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230)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UNSNo8028)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625)研究及应用等再生技术研发项目,部分产品已投放市场,并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优化了新产品的工艺,满足市场的需要,并取得了国家级专利10项。取得了当年企业营业收入总额35087万元成绩,新产品销售收入为7500万元,占销售收入的20%左右。

2.增投入扩规模,提高稀有金属再生利用能力

稀有金属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发展再生利用产业成为增加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稀有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尚处粗放发展阶段,利用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发展空间巨大。为了节能环保,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计划,我公司大力扩大规模,提高稀有金属再生利用的能力。 项目分两期建设,初期为一期建设内容,工程建成后年回收再生高合金废料7万吨、年产高合金特殊钢及钛合金2.54万吨,以满足规划各种再生稀有金属合金年生产能力。 一期工程新厂区位于省经济开发区内,场地东西长度为574.73米,南北宽度为540.80米,建设用地面积310814平方米,约466亩。

二期建设在一期积累技术、生产实践以及市场开拓的基础上,重点是进一步扩大高端合金废料的回收以及再生利用,进一步扩大高温合金、镍基合金再生铸锭生产,发展钛及钛合金冶炼以及高温合金铸造母合金冶炼,锻件、模块生产,以满足中国航空集团下各分子公司、航天及军工等特殊领域的锭坯、锻坯需求。二期工程建设场地拟在一期北侧用地614亩。

3.强力推进回收网络建设

根据网络建设总体目标,将工业、其他军工、民用市场的销售回收网络和报废军事装备拆解网点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系统推进。按照先航空再军工到民用的顺序分步实施,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军民融合、购销兼容、双向联动网络体系。2016年底完成重机所属安大、宏远、安吉等单位的网络建设,初步的建立了网络体系。

根据网络建设总体目标,将工业、其他军工、民用市场的销售回收网络和报废军事装备拆解网点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系统推进。具体分三步实施:第一步,2016年底完成工业内部购销网络建设。2016年底完成重机所属安大、宏远、安吉等单位的网络建设,2016年底完成发动机板块黎明、西航、成发、黎阳、南方动力等公司的推进工作,2016年底在工业内部全面推行。建立网点30家,回收资源量12万吨,占可利用总量的80%。第二步,在工业取得成熟经验基础上,向其他军工集团扩展。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航天、兵器、船舶、核电等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到2016年,建立网点40家,建成6大区域中心,回收资源量占可利用总量的30%。第三步,进一步拓展民用市场回收网络建设。到2018年,重点在石油、化工、电子等密集的区域建立50家网点。同时,积极申报报废军事装备拆解定点单位,将按照保密和环保的要求,在沈阳、青岛、成都、兰州、广州等地建立6家拆解定点企业。并积极开展废料进口业务,探索建立国外回收网络的途径。

金属集团是一家以生产多类合金为主的综合性企业,公司始建于1986年,现有职工93人,其中科研人员29人,高级工程师2人。公司主要从事钼铁、钒铁、镍铜合金等产品的生产、销售、技术研发,年均产值达7亿余元。集团一贯坚持爱国爱县、诚信经营理念,自改革开放以来,纳税总和居全县民营企业第一名。获得“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发展贡献奖”、“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排头兵企业”、“市五十强企业”、“县经济建设派头兵企业”、四大国有银行“AA级信用企业”等荣誉。

集团公司率先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审核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国内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与北京首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被首钢评为“优秀供应商”。被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分别授予“优质产品”和“著名商标”。 为促进企业发展升级,集团坚持“科技先行、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强核心产品的技术攻关和研发队伍建设,建立企业研发中心,被省科技厅评为“高新技术企业”。为了适应发展需要,公司多方面挖掘优秀人才,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制度建设,此外,积极淘汰落后设备、工艺,优化产品结构,改革产品生产流程,逐步形成一支管理过硬的优秀团队和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形势严峻,成本控制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集团今后将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不断整合分析经营过程中的各要素和环节,优化整合资源,寻求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销售渠道,不断利用新科技武装自己,实现企业信息化;不断改进硬件设施,引进技术人才,通过网站等渠道展示自己的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与学校接轨,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结合;在企业运营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平衡,减少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协调优化。

企业在促进转型升级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员工文化程度和管理人员素质,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用人制度;优化产品结构,树立品牌意识;健全财务制度和信贷担保体系,寻求有效融资渠道;加强可持续发展认识,增强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抵抗力。

集团旗下拥有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集团青龙铁合金有限公司、集团特钢有限公司、县苏普曼钢铁炉料有限公司、县海龙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县亚龙金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省著名的专业特种工具钢生产厂家,主要经营高速工具钢、合金工具、铁合金(钒铁、钼铁、钨、氮化钒)等,在国内外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集团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先后获得优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纳税大户、二十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科技发明贡献奖、市五十强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和“重合同守信用”等称誉。

1、在围绕转型升级开展的工作,我公司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和不断的技术改进,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采用全磨制,高温挤压模品质好、耐磨度高、韧性好,提高了我国数控刀具市场的质量。磨制工艺的技术特点及优势:设计制造“全磨制”是实现数控五轴生产线的关键,具有操作方便、提高工效、节省能源、成本低。该生产线的研制成功,打破国内某方面的垄断。磨制的工艺是少屑、无屑的高新技术加工工艺,具有省时、省材、省力等特点。满足于机械制造、军工企业、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的需求,提升了产品质量,我单位选用先进的节能型工艺设备,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并且制定合理利用能源及节能的技术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各类能源的消耗。

2、今后开展的工作:由于近年来数控机床生产、消费快速增长,保有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相配套使用的、不可缺少的各种数控刀具需求量的高速增长。企业要立足长远规划,做好产品质量性能,确保产品在市场占有率,同时也要加大研发投资力度,生产出性价比高的、适应需要的机床刀具,占有更大市场空间。

3、解决的问题:现在需求专业化技术人才扩充研发队伍。

硬质合金有限公司为顺应国际硬质合金切削刀具发展的趋势,以超常的魄力,从瑞士引进2台(套)国际高端全自动数控磨床,从此,打开了产品升级换代、产品结构大调整的序幕。2016年、2016年公司乘势而上又陆续从瑞士、德国引进多台(套)硬质合金数控全自动磨削流水线,该系列高端设备的引进填补了华北地区的空白。自此,完成华丽转身,从一个不知名的企业跃升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拥有国际一流加工能力的硬质合金切削刀具知名生产厂家。以生产装备提升做后盾,公司近年开发生产了精密超硬合金刀具,该系列刀具能在许多领域可以以车、镗、铣等进行代磨加工工艺,能使被加工零件获得极高的精度和良好的表面质量,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指标完全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铁路、航空航天等领域。通过设备升级,产品结构的调整,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企业美誉度不断提升,2016年公司商标还被评为省著名商标,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硬质合金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专业从事硬质合金数控机床刀片的制造。公司占地40亩,现完成建设18000平米。

公司下设国内营销部,外贸部,生产管理部,技术部,研发部等5个管理部。下设锌熔回收车间,还原碳化车间(筹建中),混合料车间,压制成型车间,烧结车间,精加工车间,涂层车间及分析检测中心等8个生产实体工段。 公司购置德国三维逆向工程仪,日本沙迪克电火花成型机,瑞士CVD涂层炉及真空炉,多气氛真空一体炉,真空压力烧结炉,全自动湿磨-----喷雾干燥造粒塔、全自动压型机、自动磨面机、全自动湿喷纯化机、全自动超声波清洗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设备总量达100余台(套)。

公司建立了化学分析、物理检测中心,购进了定碳仪、氧氮分析仪、钴磁饱和仪、矫顽磁力仪、金相分析仪等一批先进设施,检测手段的完善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保障。 公司现以完成投资一亿一千万元,装备已进入国内同行先进行列。涂层硬质合金刀片填补我省乃至长江以北地区的空白。

推荐第2篇: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

[发布日期: 2011-07-13 ] [字号:大、中、小] [关闭窗口]

按照支柱产业提升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的思路,落实“4+8+8”产业发展规 划,即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提升电子、石化、汽车、钢铁等四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广电光伏、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信息通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天航空等八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商贸流通、商务服务等八大现代服务业,加快 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招商选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成功举办了重洽会、紫金山峰会、第三届中国服务外包大会、中央省重点企 业对接会、金秋恳谈会、台湾名品交易会,组织开展了赴欧洲、新加坡、台湾地区等一系列对外重大招商活动,中电55所江宁基地、中兴通讯三期项目、华电亿智 能电网基地、OLED项目等相继落户。2010年全市利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18%。

以“千企升级”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滚动式推进1000家成长型企业实施“六个升级”,即科技创新能力 升级、企业信息化建设升级、企业规模升级、企业管理升级、品牌质量升级和企业人力资源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4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2%。

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对光伏风电、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 业,进一步聚焦重点,明确重点发展领域、重点发展项目。2010年全市风电光伏等八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08亿元,增长29%,占全市工业 比重达27%;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60%,被国家工信部授予中国首家软件名城称号;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26.5亿美元,位居全国首位,服 务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6位。

推荐第3篇:关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今年3月—5月间,省企业联合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组织省、市、县企联上下联动开展调研活动,每市调研的企业10—30家不等。省企业联合会负责人率队重点调研了滁州市和池州市的部分企业。在调研全部结束后,5月下旬,在宿州市召开省、市企联会长联谊会,专题交流调研情况。现将这次调研成果梳理汇总如下:

一、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省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酝酿着新的机遇。很多企业界的同志认为,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大家主动应对,积极进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谋取新局,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一是产业门类由“多”到“特”,在培育主导产业中做优做强

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到,一个市、一个县,产业门类不能求多求全,十个指头伸开,什么也抓不住。各市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引导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蚌埠市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硅基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去年产值达到近千亿。四大主导产业中有多个产品规模位居国际国内领先地位,在电子信息方面,大富机电年产35万套微波射频器件,全球领先;41所电子年产7000台套孵化装备,国内市场占70%以上;双环电子年产3.5亿只绕线电阻器,占国内市场20%以上。

芜湖市积极围绕奇瑞汽车,重点培育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突出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基础装备及关键基础件、农业装备、物流设备及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航空及配套设备、船舶及配套设备等八个领域,努力培育打造5000亿的首位产业。

马鞍山通过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实现了从钢铁一业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变。钢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不断下降,由2007年的62.7%下降到2012年的30%;非钢产业不断壮大,非钢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36%提高到2012年的54%,提升了18个百分点。

亳州市一方面继续引导酒和中药材产业向品牌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了包括煤化工、农产品加工、煤炭、超硬材料等在类的八大产业集群。

池州市结合生态优势和市情特点,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点培育,使其成为支柱型的主导产业。

二是产业布局由“散”到“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形成竞争优势

目前,我省产业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已成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合肥已成为中国家电整机产业整合、转移中心和中国家电产业的重要制造基地。2012年,家电产量继2011年之后,再次蝉联全国三大家电基地(合肥、顺德、青岛)第一,并拥有了全国25%的市场份额。全国每四台白色家电中,就有一台产自合肥,冰箱产量占全国1/

3、洗衣机占全国1/4。

滁州市形成以博西华为代表的家电集群,以煤化盐化一体化为代表的盐化工产业集群,以德力为龙头的硅产业集群。该市正在加紧培育这三大产业,使其成为千亿元产业。

宿州市以打造中部地区制鞋产业集群为目标,本着“整体承接—产城一体—三化统筹”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鞋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新、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五位一体的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短短的几年时间,共引进百丽、东艺、康奈、意尔康、鸿星尔克等一批知名制鞋及配套企业。宿州华夏集团过去一直是传统的零售业,近些年致力于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既增进了企业的竞争力,又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宣城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主城东部片区布局为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逐步建成城东综合物流园区,城北货运仓储园区,城西专业物流园区等三大物流集聚区。目前全市拥有物流企业300余家,现代物流业渐显雏形。

三是加工链条由短变长,在延伸产业链中提高附加值

全省各地都注重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以滁州市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已由初级农产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已逐步形成一条“农业生产——农产品——食品加工——流通——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拉动就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振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预计到 “十二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将达500亿元。

蚌埠市依托玻璃设计院、晟光科技等骨干企业发展新型显示产品,目前已形成自上游超薄电子显示玻璃生产—中游ITO导电膜玻璃制造—下游电容式触摸屏生产—手机、平板电脑、电子图书等终端应用产品较全的产业链条。

淮南市围绕培育打造100亿淮化,100亿煤化工、100亿煤制天然气、30亿德邦,加快淮化多孔硝铵、乙二醇、中安煤化甲醇转烯烃、国投煤制天然气、德邦100万吨纯碱项目建设;围绕打造200亿元的煤机基地,加快凯盛重工、舜立机械开发区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延伸汽车产业链,重点支持陕汽形成5万辆专用车生产能力,打造200亿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这些补链延链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链条的上下延伸、左右配套,非煤产业的支撑能力增强,结构得到优化。

安庆市的华茂集团,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逐步将华茂国际工业城打造成全球中高档面料中心,形成竞争优势。环新集团向发动机动力总成系统和配气系统覆盖,实现了模块化生产供货,为企业带来了效益,为客户减少了成本,也降低了质量风险。曙光化工集团紧跟国际同行业的技术动态,在实施投资58亿元的曙光化工园中,提升装置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以精细化工产品为龙头,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阜阳市昊源集团,以化肥转型升级为契机,进行产品升级结构调整,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下游产品。借助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实施化工新材料系列产品项目,将新增销售收入180亿元、利润16.7亿元。

四是环境由“黑”变“绿”,在推进生态文明中谋求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省通过加强对地区生态环保指标的考核监察,对污染项目进行“限批”、“一票否决”等,倒逼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初步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

合肥市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一是不断完善工业节能激励政策,出台了支持循环经济、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支持节能技改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等财政资金奖补政策。二是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管和调度,涌现了皖维生产用能系统集成、大江水泥预热发电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节能工程和项目。三是强化资源综合利用,通过余热余压利用、中水回收、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方式,强化对尾矿、工业“三废”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四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成了116户24门以下轮窑和10户造纸企业24条生产线破坏性拆除。

黄山市循环经济园区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该市对歙县的33家精细化工企业关停并转24户,对另9户企业按照“搬迁、集聚、升级、循环”的要求,统一进入循环经济园区,实行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脱盐,推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铜陵市圣奥化学科技公司处于铜陵循环经济工业园,发挥与相邻企业的原料互补优势,提高产业链条耦合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仅一年就替代燃煤18000吨,节约资金840万元,节电270万度,同时也为相邻企业创收1400余万元。今年,又在专家指导下,利用变压吸附技术,从焦炉煤气中提取氢气作为橡胶防老剂的原材料,将剩下的一氧化碳和甲烷作为清洁燃料供锅炉和载热体加热使用,不仅挖潜了原料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实现了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保护了大气环境。

五是手段由拙变巧,在“两化融合”中实现流程再造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的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

合肥市于2011年成功获得“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称号。以此为契机,逐步探索走出一条“点上抓企业示范、线上抓产业联动、块上抓区域集聚、面上抓环境优化”的两化深度融合之路。一是区域层面,以桃花工业园示范园区为典型,鼓励工业园区实施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示范;二是行业层面,以江淮汽车等20家省、市示范企业为龙头,加强产业链信息化联动发展,培育典型,树立标杆;三是企业层面,以京东方制造执行系统等69个市级示范项目为重点,鼓励骨干企业积极采用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技术。去年,合肥市获得工信部第二批两化融合试验区2011年工作综合评价第一名。

六是从制造到“智造”,在技术创新中实现跨越发展

近年来,全省各地把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破解企业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不高等难点问题,推进制造业从传统制造迈向“智造”。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一大批企业立足于技术超前和拥有专利技术,带动产品升级。

六安市安徽应流集团原是一家从事砂型铸造的企业,近年来,与大学、研究所合作,引进和开发多种世界先进的铸造工艺和机械加工技术,大幅压縮常规产品,承接核电、飞机发动机部件等高精尖、中大件产品,产品吨均价成倍增加,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淮北市的龙波电气、滁州市的全柴等企业都把很大精力、很多投资用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梯级式发展,有效地抵御了危机的冲击。

淮北市的安徽科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由从畜禽屠宰副产品中提取生化物质的企业,坚持持续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成为专门从事医药中间体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使之走向优质化、高端化、品牌化。这也是一种创新。白酒是最传统的产品。阜阳金种子集团与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作成立了“安徽省柔和型白酒酿造及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活动,在白酒清洁生产技术、安全品控技术等方面,取得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40多项,产品畅销不衰。淮北的中意胶带、马鞍山的华菱星马汽车、芜湖市的兆信炉料等企业也都牢固树立“科技兴企、自主创新”的科技理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在转型升级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转型升级就是另起炉灶发展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就是更换设备工艺等的观念认识普遍存在。一些企业没有搞清市场需求和潜在的技术风险,就盲目转型、贸然投资,等等。由于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带来了行动上的偏差。

(二)危机意识不强,转型升级的能力弱

不少企业依然满足于现状,没有树立起“标兵走远,追兵逼近”的忧患意识。有的地方“创新没有动力,转型没有魄力,升级缺乏能力”,还没有从完全依赖资源和传统产业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出台的产业振兴、需求刺激政策,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强化了一些地区、企业对外延式扩张的路径依赖,削弱了地区、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还有一些企业负责人面对转型升级惧坚畏难,信心不足,认为“动作太大资金不足,动作太小不解决问题”。

(三)产业类同、集群优势尚不明显,转型升级基础薄弱

近几年,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虽有进步,但与全国产业结构类同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如家电产业,合肥、芜湖、滁州三市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家电的核心部件仍主要依赖外省企业提供或从国外进口。“安徽制造”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安徽加工”、“安徽组装”。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支撑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业。

产业集群多为同类产品的集聚,而不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机集合,企业间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度相对偏低,其整体带动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要素制约明显,中小企业面临多重困难

当前,我省很多企业还处于“三无”状态:无自主品牌,无研发中心,无专利产品,抗风险的能力很弱。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多。

原材料价格快速上升,销蚀了相当一部分利润。据宿州市企联对该市企业的调研,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0%,而企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0%左右,与2011年相比,企业平均利润减少30%~40%。

人才匮乏和用工短缺并存。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普通工人对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提高,也使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招工难和用工荒。技术工人稳定性差,有的企业反映,技术工人的年流失率在10%-20%。

新技术匮乏,装备水平低。在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比重大,真正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低,装备、技术老化问题突出。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弱,决定了它们只能依靠走低成本扩张之路来维持生计,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难仍然是当前企业普遍反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或质押物,因而担保难和基层银行贷款难;融资贵表现为贷款利率上浮过大,不得已使用的民间借贷更是数倍于银行利率,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高居不下。中介费用名目繁杂也加剧了企业融资贵。

三、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转型升级,首先应该在思想观念上转型、在思维方式上转型、在发展理念上转型,树立起“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正如皖北煤电集团葛家德董事长所说的,观念更新了以后,自然就会出主意、出办法, 就会找到人才,就会开发出新产品。

(二)走出转型升级认识上的误区

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追逐市场,追逐效益,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按照市场指向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型;改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效率也是转型;一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改变都是转型。但不看市场需求,一味求新求高,转了行未必实现了成功的转型。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可能是产业产品不变,而内核常新,也就是把自己的主业做深、做透,实现管理、设计、技术、装备、工艺的升级,产品性能和功能的再开发,即是在现有产业中注入“新鲜血液”式的转型,而且这是更大量的转型。

(三)优化产业布局,垂直整合,错位发展

所谓垂直整合,就是坚持大项目带动,通过构建完善产业链,加快主导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配套,推动同一生产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中间品交易市场,促进产业集聚、产品创新和规模经济,实现区域交易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错位发展可以避免竞争中的“撞车”和“挤独木桥”现象,减少无谓消耗,合理配置资源。宿州市制鞋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突出产业重点,进一步明确转型升级的方向

主导产业要以创造、“智造”为导向。加快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主导产业从普通制造向柔性化、复合型服务制造升级,从销售产品向为客户提供综合配套的系统解决方案转变,从成本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

(五)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支撑。既要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又要积极实施短平快、专特新项目;既要注重高新产业项目建设,又要注重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既要重视龙头基地型项目建设,又要重视扩链强链型项目建设。其中,扩链强链型项目对我省当前发展最具积极意义。

(六)强化服务保障,进一步提高转型升级的组织水平

要加快政府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对企业的服务。一是改进政策服务。现行政策多是普遍化的,若能够实行有重点的、差别化的政策,扶持一些重点企业,优势产品,这样才会使新的增长点尽快的成长起来。二是融资服务,解决融资难和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三是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建立独立的技术和信息开发中心的能力,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政府协调,建立一些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技术和信息开发机构,为他们提供急需的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和信息发布,在克服障碍中顺利地实现转型升级。四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负担。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清费减负的政策规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

推荐第4篇: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高桥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所谓“转型”就是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全面的转型升级应该包括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以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核心的城市转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和以克服经济、城市、社会转型的体制性障碍为核心的体制转型。在四位一体的全面转型当中,经济转型升级处于一个非常基础的地位,而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又处在一个非常核心的地位。

一.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方面

高桥镇位于桐乡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在历代高桥人的辛勤建设下,全镇综合实力迅速壮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工业经济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产品、初级产品简单加工到形成了以包装、皮革、建筑、轻纺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亿元,同比增长22%;镇财政可支配收入9075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54.8万元,比上年增长30.3%。完成工业增加值9.9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

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2.4∶72∶15.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农业经济发展方面,高桥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5%。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全年签订订单农业2.6万亩;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0亩。

2006-2010年 高桥地区工农业产值

(二)项目建设方面

全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精力抓项目、集中力量上项目。重点引进具有高经济带动效应的项目,着力发展清洁工业、生物电子等新兴产业。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1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5.7%。中肯生物并购项目顺利实施,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我镇第一家联姻“世界500强”的合资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新增科技型企业3家,组建企业技术中心3个,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61人;启动专利示范镇创建,申请专利65项,授权55项。去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10个,引进合同外资1535万美元,实到外资1696万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9亿元。在谈项目达到25个,其中服务类项目7个,新兴产业类项目1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占到总数的50%以上,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城乡建设方面

按照“人口集聚、土地集中、资源集约”的总体要求,编制了“1+6”村镇布局规划。其中“1”特指新市镇(南日新社区),主要包括迎丰、越丰、范桥、高桥4个集聚点;“6”特指农村型新社区,包括落晚、楼下谷、亭桥、骑塘、漕泾、骑力6个集聚点。2010年累计征收新市镇、新社区土地1018

亩,南日社区、落晚社区2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成效初显,亭桥、漕泾、骑力等农村型新社区加快推进,农户集聚任务圆满完成。村庄整治工作深入实施,3个整治提升村、2个省级待整治村顺利通过验收,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修筑村镇道路18公里,新建改建桥梁9座,城乡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生态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制约

尽管“十五”期间全镇节能减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所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污染与高耗能行业的存在仍然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全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加之大批新项目陆续上马,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另外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也是制约我镇今后如何转型的因素。怎样合理流转当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且把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是迫切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全镇工业总体上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模式,发展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从科技创新能力来看,在全镇工业企业中,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我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掌握的少,综合竞争力不强。

(三)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一是产业整体上层次偏低,产业集中度低,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合作关联度不高,资源利用深度不够,高附加值、深加工的中高端企业少;有不少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甚至是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二是以资源型、粗放型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力占用多,技术层次低,适应市场能力弱,效益不高,缺乏发展后劲,技术操作要求低的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多数产品消耗能源、原材料高,生产工艺距环境保护的要求差距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产业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新兴产业和反映现代工业水平产业所占份额很小。这些现状将对于今后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增加地区综合竞争力产生负面效应

(四)第三产层次普遍不高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把工业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使我区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工业的推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大超过了第三产业。加之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造成了我镇第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影响我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综合发展能力。而且目前全镇的三产大多数是传统的餐饮、批发零售业等,主要是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而较高层次的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风险投资、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还不够发达,比重偏低。这不仅影响第三产业的做大做强和优化升级,而且更重要的是

一、二产业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有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也制约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

推荐第5篇:经济转型调研报告

要高度重视研究我市经济结构的转型问题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早已习惯了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来决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这就是人们通常讲的资源导向型的思维定式。但是,在当前市场日趋饱和特别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人们的认识越来越统一:一个地区和城市经济能长期发展什么或不适宜发展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产品是否有市场竞争优势和是否能支撑当地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而不仅仅取决于当地资源多少。因此,在市场变化的推动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必须适时作出相应调整,作为资源型的地区和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必须实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选择和发展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确保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随着山国电和一批大机焦项目的陆续建设,标志着XX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电煤焦化产业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市作为一个县级市,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地质储量为60亿吨,是国家煤炭重点开发基地之一,其中炼焦煤储量约为5.7亿吨,枣庄市的煤炭资源和采洗煤能力90%以上都在XX境内。因此,这一不可争辩的独特优势,使我市成为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XX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了基础。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步确立了以煤电煤焦化等为主导产业的六大支柱产业,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质量飞速提高。在这六大支柱产业中,煤电、煤焦化产业独领风骚,主导作用十分明显,可以说,现阶段煤电、煤焦化产业的发展擎起了XX工业的半壁江山。突出特点是:

一是煤矿数量多,煤炭产量高。XX境内共有生产煤矿20余处,总设计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年。其中:国家统配煤矿5处,年设计生产能力600余万吨;区市属地方煤矿18处,年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吨以上。实际境内煤炭年生产能力可达到1810万吨。2003年,XX市属煤矿原煤产量达到220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勘探和投资力度,又相继开发建设了东大煤矿、锦丘煤矿、滨湖煤矿、金庄煤矿和滕东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可增加210万吨。

二是着力做好了煤电转化的文章。近年来,我市立足煤炭资源优势,确立了煤电转化的工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电力已成为我市工业发展新的优势。相继建成了新源热电、亿源热电、华闻电厂、武所屯电厂、鲁化电厂等12家中小电厂,装机容量达到60.42万千瓦。在此基础上,今年又计划新建、扩建发电装机容量76.1万千瓦。近期,全市人民广泛关注的,总投资200亿元、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山国电发电厂项目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如果山国电项目建成后,我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规模将达到376.52万千瓦。

三是煤焦化工业发展迅猛。XX的煤焦化工业主要是焦炭生产。焦炭生产是煤炭资源型城市通常采用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煤炭加工增值方式。由于环境污染的原因,我市已经关停了一批土法炼焦厂,目前在原有一座年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的机焦生产企业基础上,相继建成了瑞达焦化公司的年产40万吨捣固焦项目,盛隆焦化公司年产80万吨的捣固焦项目和世纪通泰公司年产40万吨的焦化项目,目前我市机焦总产量已达到175万吨。 四是煤炭相关产业也得到有效发展。依托煤矿兴建了煤矸石热电厂、精洗煤厂等一批配套项目,除了发电和炼焦外,实行热电联产,达到了综合利用的目的。总投资10.2亿元的2×135MW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去年已经全面建成投产,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2.2亿元,同时大大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提高了居民生产生活水平。

应该说,XX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有效尝试,做足做活了煤炭这篇大文章,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优势得到充分和有效发挥,特别是随着山国电这样一个国家级特大电力项目的上马和几个大型机焦项目的开工建设,这种粗放的煤电煤焦化产业初级阶段发展模式逐步走向成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煤电煤焦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这种模式的制约因素更加突显,研究我市经济结构的转型问题迫在眉睫。

作为XX这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粗放的煤电煤焦化产业发展模式有其合理性,而且也只能在这方面才能够有所作为。应该说,我市实施煤电煤焦化产业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XX经济的大发展。但是,站在更长远的角度上去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模式对XX来讲有它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一系列不可回避的制约因素方面:

一是煤炭这种资源是一次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型城市也会有资源枯竭的一天。就目前全国的煤炭生产供应情况看,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预计,全国的煤炭生产供应能力将在2010年达到顶峰,随后开始逐年下降。作为XX也将面临这样的问题。虽然煤炭储量丰富,但是可开采的储量和时间毕竟有限,目前我市境内年开采能力达到1810万吨,随着几个新建矿井的开始生产,年开采能力可达到2000万吨,多数矿井在30年内将陆续报废。

二是作为XX虽然是一个煤炭资源型的城市,如果现阶段这种煤电煤焦化模式持续粗放发展下去,不长的时间内将会面临资源供应不足的风险。据测算,包括三国电在内的13家大中小电厂新建扩建完成后,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76.52万千瓦,年消耗原煤估算约需1068万吨。4家机焦生产企业生产能力为175万吨,按照1.7:1的煤焦比测算的话,年消耗原煤约300万吨。这样总计约需1400万吨原煤,已经远远超出了目前的境内1155万吨/年的设计生产能力。这还不包括生活用煤和其他生产用煤的消耗,也不包括枣庄境内的其他发电厂和焦化厂对我市煤炭的消耗。也就是说,XX的煤炭一吨也不往外运,全部用来发电和炼焦,也不一定够用。煤炭对电力和焦化企业供应的潜在风险是很大的,将来这两类企业的正常生产及生存必定会受到影响。近期我国多数地区出现的电荒,就是由于电煤供应不足造成的。 三是运输力量相对不足的制约越来越严重。我市的交通运输基础比较好,具备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三种运输方式,但仅就电力和焦化生产企业所需煤炭的运输来说,运力明显不足。据铁路货场提供的资料,2003年我市铁路总运量是15383个车皮,200万吨,其中煤炭运量仅为6954个车皮,41万吨。公路方面,目前全市煤炭运输车辆共有2476辆,总吨位为19968吨,正常情况下,按照每天出车次数0.6次计算的话,全年煤炭的公路运量不到440万吨。水运方面,我市共有3个港口,设计总吞吐能力为400万吨,运送货物主要是煤炭,且全部是外运。就目前这个运输状况看,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

四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市属山东省富水区,水利资源年平均总量6.53亿方,年平均水资源可用量4.1亿方,供水能力为16万方/天(包括正在建设中的羊庄水厂4万方/天的能力),实际每天供水能力7.7万方/天,供水能力利用率48.1%。随着一批电力、机焦企业的新建、扩建,水资源矛盾日益明显。仅山国电这一项目,日需供水20万立方米,相当于目前城区供水的两倍多,部分水源需从湖水、库水、江水(南水北调)调配解决。 总的来说,这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目前暂时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潜在的压力却是不可忽视的。这就迫使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正视现实,着眼长远,认真分析现阶段我市这种煤电煤焦化产业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和将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未雨绸缪,尽快着手研究经济转型问题,选择和发展符合我市实际的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

三、以市场为导向,选准经济结构转型的突破口,努力实现XX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搞好我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应该坚持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加快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导向型思维向市场导向型思维转变、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在现有煤电煤焦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抓住当前能源行业经济效益好的有利时机,努力培植和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后续和接替产业。在具体工作中,建议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一)认真研究分析经济结构转型问题,并纳入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资源型城市到底应该发展什么接续产业?专家认为,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一是根据国家对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发展,并给予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推动。例如抚顺市就是在国家的支持下,由过去的煤炭城市变成了现在的石化城市。二是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煤炭城市可利用塌陷区发展养鱼业、花卉种植业、旅游业等。三是资源型城市发展什么产业完全应由市场去决定。因此,应该按照这个思路,组织有关专家进一步对我市的经济转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依托大企业,积极打造多元化产业集群。

从XX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牢固树立制造业立市的思想,努力提高现代制造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在做大做强传统资源型和能源型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玻璃制品、机电及纺织服装等现代制造业聚集带,拉长现有产业链条,不断优化我市的产业结构。依托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参与配套链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链生产配套区域。一是以鲁南水泥公司为龙头,东郭水泥、凤凰水泥、力华防水建材等企业为依托,形成以水泥、防水卷材、新型墙体等系列产品生产的新型建材聚集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做好我市的建材工业发展规划,搞好水泥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争取新上旋窑生产线,逐步淘汰立窑落后生产工艺,提高水泥产业的规模效益。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开发新型建筑砖材、板材、管材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以盈泰食品、春藤食品为龙头,益康集团、东谷面粉、恒仁淀粉为依托,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聚集带。充分发挥我市农畜产品量大质优的优势,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引导更多的企业投资农、牧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逐步实现肉类产品由生食向熟食的转变,不断提高农、牧产品的附加值。突出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打造生态型循环产业链。三是突出金州玻璃的龙头作用,建立以信诚玻璃、耀鸿玻璃、丰华玻璃、金盛玻璃、金浩玻璃、雄狮建筑装饰公司为依托的玻璃制品产业聚集带。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扩大浮法玻璃、钢化玻璃、中空玻璃、夹层玻璃的生产能力,开发研制超白、超薄、玻璃及玻璃器皿等新产品,提高玻璃制品的生产工艺水平,形成玻璃生产的规模优势。四是发挥兖矿鲁化的带动效应,培植壮大瑞达化工、拓博氨基塑料制品、凤凰化肥等企业的规模,形成化工产业聚集带。在巩固200万吨煤焦化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利用煤焦化生产的副产品,向精细化工行业延伸。重点解决好焦炉气的应用转化及煤焦油、粗苯类化学品的回收和深加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五是建立以鲁南机床为龙头,威达机床、腾达不锈钢、鲁南同锐、XX机床厂为依托的机电产业聚集带。继续整合壮大机电产业,引导同类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协作配套,充分利用机床行业的产业聚集效应,带动我市的机械加工、铸造、模具等行业发展。通过引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研发步伐,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高机床行业的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六是依托我市传统纺织资源,积极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培植以祥源制衣、恒仁纺纱、联成纺织服装、华棉纺织等企业为骨干的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带。纺织行业要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嫁接改造,拉长染织、服装链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服装产业要快速膨胀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逐步向品牌服装方向发展。

(三)积极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进一步做好电力焦化企业规划的调研论证。拉长资源产业链条,是指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价值,增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情况下,煤炭资源型城市采用的发展模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模式;二是开采、洗选、发电、炼焦、化工模式。作为XX来讲,目前粗放的建电厂、上机焦的\"煤电煤焦化\"的阶段性发展模式应该告一段落。从XX的基础资源条件看,电力和机焦生产即将达到的规模,基本趋于饱和。同时确立适当提高我市电力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电力项目原则上不再进行新的中小项目布点,严格控制新上单机30万千瓦机组规模以下的项目;机焦产业要严格控制新上年产40万吨以下生产规模的项目。对事关我市全局的重大项目,要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认真研究分析市场供求状况,正确引导投资方向。

(四)完善和提高现有的煤电煤焦化产业,不断拓宽资源开发领域。切实加强这两类生产企业的管理,降低能耗,压缩成本,提高效益。在现有条件下,积极探索煤电煤焦化重组联合的经营模式,减少市场风险。在提高主体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加快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开发利用煤炭的伴生、共生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搞好矸石、尾矿、粉煤灰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推荐第6篇: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江苏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也面临认识、体制、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复杂的问题。报告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和建议。

一、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提升科技支撑作用

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建立创新型省份。多年来,江苏坚持科教兴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江苏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近5年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00多个,与26个发达国家的148个专家组织建立引智合作关系,建立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8个,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1家,支持26个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国内90%的重点大学与江苏省或省辖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6万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江苏服务产学研合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主要创新指标与韩国、芬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相当。2010年江苏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7%,明显高于全国1.76%的平均水平,并计划到2015年将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5%。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5.4%上升到2010年的54%,提高9.4个百分点。

(二)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

江苏是国内大学、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为进一步集聚优秀人才,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青年博士计划\"。目前,江苏省吸引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18名,其中,列入国家\"千人计划\"120名,形成了一条高层次人才集聚链,增强了江苏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无锡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的\"530\"计划(5年聚集30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领效应明显,至2010年底,累计落户\"530\"项目超过1200个,集聚6000多名海外留学归国

人才。昆山市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和\"三新\"人才计划,坚持政策留才、事业留才、环境留才、服务留才,引进和培育建设新城市的\"现代人\"、引领新产业的\"核心人\"、服务新人才的\"专业人\",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基地;完善人才利用机制,变\"海归\"为\"海燕\",及时掌握全球科技前沿动态,借助最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高新园区是江苏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江苏省共建有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7个,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常州高新区被列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2010年高新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占全省总数的43%,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有1/4在高新园区。高新园区创造了全省34%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

大力扶持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昆山市借鉴台湾工研院模式,由政府出资,组建非营利公益法人性质的昆山工研院,每年投入10亿元,为小核酸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机器人、感知技术等五大创新领域提供研发支持和产业化培育,重点推进自主研发、公共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和孵化等功能建设,成为昆山市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无锡市大力开展机制灵活、特色显著的创新创业和创意园区(被称之为\"PARK\")建设,目前PARK园区数目超过50家,2010年完成营业额180亿元,入驻科技型企业37000余家,成为无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四)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

江苏R&D经费支出和企业研发投入均居全国第一,2010年江苏R&D经费支出达到858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到680亿元,占到全社会投入的80%,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企业吸引创投、创投带动金融\"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江苏注重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江苏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无锡成立科技支行,实行专业化的科技信贷运营模式和考核评审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无锡市还积极推进科技保险、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等金融创新工作,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信用体系,以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中小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

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可贷可投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已有7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5家获准筹建,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资本金达33亿元。此外,江苏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275家,管理资金588亿元,成功培育了无锡尚德等一批知名上市公司。苏州工业园建设的沙湖创投中心,每年用1亿元资

金奖励创投,培育了70家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梯队。

(五)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

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靠修炼内功,也注重借助外力。特别是在开放型经济占比较大的情况下,江苏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提升跨国公司对本土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和溢出效应。昆山通过举办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洽谈会、组织内外资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加快产业配套、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嫁接\"步伐,推动内外资企业配套融合发展。无锡引进42家外资独立法人研发中心,75家在无锡的跨国公司R&D投入远高于内资企业。2003年以来无锡外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9%,明显高于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16%和内资企业7%的水平。

二、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一)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人才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

近年来江苏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调研中一些地方反映,商务生活成本偏高、研究型大学等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制约了人才引进,海归企业家与国内文化环境还有待融合,外籍人士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等方面配套不完善,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还未得到发挥,不利于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模式有待探索

江苏省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建设,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仍有一些困惑和争议。比如,昆山工研院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运作模式相对单一,其他经费支撑相对缺乏,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有待建立。在当前研究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如何探索政府支持和其他经费来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国家和地方在基础性研发领域的合作,促进创新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是新的挑战。

(三)核心技术突破不够

目前江苏省新兴产业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产业发展仍以技术跟随为主,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矛盾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不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较为明显。医药产业97%以上的化学新药为仿制品,光伏产业的电池生产线、多晶硅铸锭炉等关键设备和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平板显示产业的玻璃基板主要依靠进口。一些外国高端设备问题频繁,维修还必须由设备提供商承担,维修成本高昂。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最终只能是走向\"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的道路,被固化和锁定在低端环节。

(四)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不足

多年来,江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较为明显,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其作用进一步凸现。相比而言,企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发挥仍显不足。在风险投资上,基金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境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和销售规模与深圳等先进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在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型的新时期,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干预、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启示和建议

(一)立足本地特色,加强区域创新与国家创新的对接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构建包括\"官、产、学、研、金、介\"等多方参与,涵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将区域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瞄准国家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创新制高点。同时,站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紧密结合各地区的创新优势,充分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鼓励集中集聚,形成一大批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支持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建成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高地。以国家创新引领区域创新,以区域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实现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的良性互动与互补,推动新兴产业的创新体系形成与完善。

(二)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创新型企业

着眼于攀登产业竞争的技术高峰和未来发展的前沿高地,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资金、政策、法制等创新环境,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完善面向小企业的研发服务、产品设计等服务平台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介入早期研发,加快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依托重点创新型企业,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创新示范基地,实现科技研发、产品创新与人才流动的有机结合。

(三)将引进和培育领军型创业人才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围绕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领军型创业人才。完善为创业者的服务,如配备行政助理,设立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权益保护等服务平台,促进海外创业者对政策的

了解和文化融合。鼓励对重要科技和管理人员实施多种方式的股权和分红激励,进一步降低激励门槛,优化激励审批程序,对获股权形式奖励的激励对象给予递延纳税的优惠政策。增加可申请绿卡的国际人才拟任职单位种类,降低投资类国际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条件,放宽3~5年长期居留许可条件。探索建立适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相关配套服务。

(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创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扩大创新投资资金规模,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带动社会投资。加大创业风险投资用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等\"软投入\"的支持比例。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券商、保险和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的经常性对接机制,加大对有一定科技实力和较强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

(五)增强协同,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鼓励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与创新,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设备的本地化率,营造企业群落内部知识交流与共享、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包括完善国有企业考核、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行业垄断、破除区域分割等在内的政策法规,强化执行力度,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和压力,鼓励跨国公司加速将核心技术研发转移到中国,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在努力培育领军企业的同时,加大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力度,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领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配套协同发展。强化产业信息公开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市场秩序规范,增强行业自律,引导各地区错位、特色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创业环境,改善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广东发展研究数据库编纂 2012-04-17

推荐第7篇:关于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轴承行业在我县工业经济中地位特殊,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都给予高度重视。《常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扶持发展轴承、成套装备制造、新材料及新能源、金属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特别是要积极培育轴承现代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首个百亿主导产业,以轴承产业突破性发展引领全县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做好深度调研,认真分析制约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各种因素,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供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县政协联合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外出考察等形式,深入开展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轴承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国轴承产业发展情况。“十一五”,我国轴承行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年递增18.20%,轴承产量平均年递增20.11%。2010年全行业轴承产量150亿套,销售额1200亿元,位居世界第三。规模以上企业2150家,其中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5家。按销售额,已形成国有:民营:外资=14:66:20的格局。自主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预计到2015年,我国轴承行业的销售额将达到222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已出台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国家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来支持轴承行业的发展。在国家的引导作用下,轴承行业的准入门槛将提高,低端产品的高产能将得到控制,高端轴承的研发将进入高速阶段。

(二)常山轴承产业发展情况。我县轴承产业发展历史悠久,1967年成立第一家轴承企业——常山轴承厂。经过上世纪90年代改制和随后的“裂变”发展,轴承产业逐渐成长为我县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现已成为全县重点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历经近半个世纪的积累沉淀,常山轴承已形成丰富的产业发展底蕴、扎实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强劲的市场影响力。产业内分工紧密协作,块状经济特色鲜明。中大型轴承锻造、圆锥滚子轴承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被授予“浙江省轴承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常山拥有轴承成品企业及零配件企业1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亿元以上企业4家。全部轴承企业中有成品企业12家,锻造企业23家,车加工企业60余家,生产设备、检测设备以及配套的滚动体、保持架等生产企业20多家。拥有中大型轴承套圈中频加热生产线60多条,保护气氛热处理自动生产线25条,轴承套圈磨超自动线30多条,轴承自动装配联线10条等。主要产品有中小型、中大型

6、

3、

5、

7、0等五大公制轴承和英制圆锥滚子轴承以及汽车离合器、汽车轮毂等,品种达1000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机、机床、摩托车、家电等行业,远销欧美、中东、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11年全行业实现工业产值34.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0%;自营出口总额6424.41万美元,同比增加4453万美元,增长44.26%。

二、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景

(一)从当前面临的机遇来看,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潜力和空间较大

1、产业整体发展空间大。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大“洗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轴承企业的快速追赶、缩短差距,甚至后来居上,提供了机会。随着国家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及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轴承做为基础的零部件受到了高度重视,既赋予轴承行业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又为轴承行业提供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契机。

2、内生性发展潜力大。金融危机使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轴承企业受到的冲击最早、最痛。也激发了我县众多轴承企业加速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逼使我县轴承企业下决心改变外延扩张、粗放经营、低价竞争的发展模式,重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使产品向高端发展,努力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

3、对外合作意识加强。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我县轴承企业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实施重大研发成果产业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为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

4、产业发展具备一定优势。我县圆锥轴承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部分轴承企业拥有国内轴承行业领先的锻车加工能力,形成一定气候。从煤的使用,到电加热,再到使用退火炉,常山轴承站在了锻件产品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的前端。

(二)从当前面临的难题看,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仍然任重道远

1、产业规模不大,转型升级的总量基础不实。长期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的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致使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没有好转,与省内外其他区域的轴承产业相比,我县轴承产业在规模总量、产品档次等方面存在差距。全县115家轴承成品及其产业链企业,大部份企业规模很小,且有向少而全发展方向的趋势。作为机械通用基础件的轴承,其生产属性只能是大批大量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而目前县域内的轴承企业产能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无法与国内外大型轴承企业集团抗衡。要培育轴承现代产业集群,打造首个百亿主导产业的目标,就目前状况而言,如不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和措施,难度较大。

2、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的科技支撑不强。由于企业长期以来重“硬”轻“软”,重产能的扩张,轻软实力的积累,造成以核心技术、主导产品、管理能力、营销能力、融资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公司治理能力和企业文化等软实力支撑的品牌建设进步较慢。目前我县轴承企业主要以贴牌生产为主,未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受制于人,而且极易造成同质化恶性竞争。至今,还没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在做产品→做销售→做营销→做品牌的发展道路上,我县多数企业还处做产品→做销售的初级阶段,优势企业也只是刚进入做营销的阶段。

3、产业集中度低,转型升级的载体不够健全。我县轴承产业布局较为分散,未能发挥集聚效应。同时,我县尚未建设轴承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建设仍不完善,没有形成相互辐射、互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4、产品较为单一,转型升级的市场空间狭窄。我县的锻件加工虽有一定优势,且被省内外轴承企业认同,但都没有被做大做强。全县的轴承成品企业,主要是圆锥滚子轴承和深沟球轴承,且尺寸段大量集中在外径50至100范围内。该尺寸段的深沟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虽然是应用最广泛的轴承产品,但因其生产企业众多,市场饱和度高,市场竞争相当惨烈。

5、人才较为匮乏,转型升级的人才制约明显。除五家规模以上轴承成品企业建有技术中心外,其余企业几乎没有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熟练工也严重短缺,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目前,受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我县不少轴承企业发展信心不足,对科技研发、设备更新等热情不高。

四、加快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目标定位:以产业集聚化、产品高端化、企业规模化为主要目标,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平台,打造“中国(华东)中大型轴承精锻基地”,推进轴承产业从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促进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积极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全力打造常山“百亿产业”。

(二)主攻方向: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机遇,全力支持龙头企业集团走高精尖之路,加快建设重大装备轴承生产基地、大型精密铸锻造基地,加快产品由低档向高档、由普通向精品、由通用向替代进口的重大转变。重点发展精密轴承及各种主机专用轴承、高精度数控磨床等轴承加工专用设备制造,大力发展中小型轴承套圈高速墩锻工艺及装备。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引进并推广应用节能型保护气氛退火生产线、车加工数控化生产线、数控磨超机床自动生产线等先进装备和工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分离,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三)工作重点

1、加强规划引导,推进产业集聚。根据行业生产力布局的现状和趋势,建议在县工业园区、辉埠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划出1000亩以上土地的独立区块,规划建设“常山县轴承特色工业园”,为轴承产业的加快集聚发展划出空间,为吸引更多轴承企业集聚发展营造品牌氛围,为轴承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提供平台。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吸引众多轴承及其配套企业向特色园区集聚;以常山轴承特色工业园为重点,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轴承和轴承配件产业集聚建设,加强面向产业链的服务配套体系建设,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努力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配套协作、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常山轴承商贸城”,打造集原材料交易、加工、成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轴承市场,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以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公共检测等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相关要素的进一步加快集聚,进而推动企业间的联合与分工合作,实现轴承行业的集群发展。

2、强化龙头带动,培育骨干企业。着力培育一批轴承的锻、车、热处理、滚动体、保持器等专业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实现由“成本优先”向“技术领先”转型,从而带动集群内广大企业都上一个新的台阶。根据国家产业扶持政策,轴承行业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为重点企业,要按照培育重点企业的标准,采用一企一策方法,重点培育和扶持1至2家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灵活、企业效益好、竞争力较强、发展后劲足的现有骨干企业,通过上市、收购、兼并、重组等手段壮大企业规模,发展成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销售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对目前销售超千万元的第二梯队企业要加大扶持,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加大扶持高成长性企业,鼓励集群内中小企业进行资本整合,形成市场竞争能力。要从政策上鼓励轴承企业做大、做强,对销售收入、利税达到一定额度的企业给予资金上、政策层面的奖励。如凡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实缴税收50万元以上的轴承企业,由财政按实际完成设备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在入库税收中对留地方财政贡献比上年增长部分,由县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要积极开展以商招商,重点加强对世界轴承前八强企业和万向集团、天马轴承等国内轴承前五强企业的定向招商。对现有轴承企业成功引进世界轴承前八强、国内前五强轴承企业在我县独资、合资新建项目的,县政府要给予重奖。

3、发展成品轴承,做精配套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成品轴承开发发展,支持新上轴承成品企业向中大型轴承开发发展,向除“3”“6”类中小型普通轴承之外的类型品种开发发展,向导向目录中鼓励类轴承开发发展,不支持搞小而全,不支持低档重复生产。要发挥常山中大型轴承套圈锻造质量好、影响大的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鼓励常山轴承由配件生产向部件、整机生产发展,鼓励企业拉长产业链,对新上规模以上开发整机生产和整机销售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政府给予相应奖励。对于专业的配套企业,要积极探索新的工艺、使用先进的装备,避免一般性的价格竞争,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为常山轴承服务的外包市场信息、研发设计、计量检测、技术培训、产品展示、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常山轴承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研发、制造、销售配套服务。

4、加大技术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坚持走技术兴企之路,着力在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县科技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轴承行业的研发和申请专利,对列入国家、省级新产品的轴承企业,县政府要进行科技奖励。要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职工开办各类轴承成套和配套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研发中心“联姻”,引进高、精、尖科研成果,促进轴承产品更新换代。①开发差异化产品,避免同类企业恶性竞争。②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验室、检测平台,建立多层次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集群创新能力。对轴承集群内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集中攻关,组织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和关键技术研发,特别是重大装备轴承设计、制造和检测试验技术;轴承寿命和可靠性技术;滚子轴承减振降噪、轴承抗疲劳技术;过程和结果精确可控的热处理工艺和检测技术、冷辗扩、冷挤压工艺技术研发及应用等。③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促进技术升级,实现主导产品上档次、上质量、上水平,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④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合作,鼓励科研院所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鼓励企业通过产权出让、相互参股等形式引进战略合作者,形成内外并蓄、协作共赢的技术创新体系。

5、实施人才战略,激活发展动力。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鼓励企业重点引进国内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专家,特别是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化成套技术的优秀团队。加快调整企业人才结构,提高研发人员比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加强对国际前沿技术的跟踪。充分发挥院校、技工学校的作用,依托技工学院等单位,加大熟练技术工人、高级技能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多层次的适合轴承产业实际需要的人才队伍。要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制定符合常山实际又有实际效果的政策措施,特别应鼓励本土人士回常建设,满足常山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对企业现有人才,要政治上关心、经济上照顾,开展多种形式的评聘学科带头人、技术专案活动等,鼓励员工岗位成才,对自学成才获得文凭、职称的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要把“留住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落实高层次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建设人才公寓,政府予以适当补助,满足各类人才住房需求,解决人才在常创业就业的后顾之忧。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中的优秀企业家,不仅在经济上要扶持,也要提供相应的政治平台,如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安排中,给予相应的名额,提供参政议政的平台,通过各种激励性手段,充分调动企业家扩大企业规模、加强科技创新、开展再次创业的积极性。

6、发挥协会作用,推动行业进步。要明晰协会的责、权、利关系,适当扩大协会的权力,稳定行业秩序;充实协会领导力量,推选有能力、负责任、有凝聚力、年富力强的轴承企业家担任协会负责人,聘请2-3名懂轴承技术的专业人员加入;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资源,在企业产品定价、企业招工用工、技术攻关、招商引资、对外交流等方面让其发挥更大作用。要积极开展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行业进步、有利于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在制订行业规划、实行行业自律、加强信息交流、提升技术水平、推进品牌建设、服务轴承企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做好工作,取得成效。

政协课题组

联系领导:胡震云、罗诚剑 调研组组长:胡明祥

调研组成员:徐高禄、毛松林、徐志标、徐耀良、杨进波

推荐第8篇:我县产业转型

我县产业转型“独辟蹊径”

gx.lcxw.cn更新日期:2011-9-14 9:33:28点击:129

近年来,我县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引进高新产业,拓宽创新渠道,在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独辟蹊径”。

升级改造

传统产业开“新花”

是淘汰传统产业,另辟蹊径找出路,还是通过改造升级,让传统产业开新花?经过对传统产业的调研和论证,我县采取了后一种方式。

几年前,冠星集团还是一家以生产低支纱为主的企业,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生产线也落伍。我县深入分析企业发展前景,为其找准发展定位,支持企业淘汰落后生产线,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集团审时度势,提高纺纱支数,投资改造老生产线,开发出50支—120支纯棉精梳纱、无接头纱等16个新品种,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启动第二步发展战略,实施高档磁力纺和倍捻丝光扩建、染整线项目。目前,该企业生产规模达到60万纱锭,年实现销售收入近60亿元。

高端定位

新兴产业育“奇葩”

我县瞄准战略型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固定资产投入大、产品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项目,规划构建精品钢板、纺织服装、机械机电制造、农产品深加工、旅游物流、新能源等六大百亿产业。

围绕新能源产业,相继实施了力润30万吨改性燃料、三力8000立方米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冠洋30万吨新型燃料项目等环保新能源项目。这些项目与原来的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互为依托,初步形成新能源、新能源设备制造、环保产品制造的产业布局。今年,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申士LED节能照明、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及整车制造、大唐光伏发电等一批具备市场竞争优势、节能环保型项目落户。实施了马颊河世界运河之窗文化产业园、华屹动漫文化产业园、中华第一梨园和武训纪念开发等旅游项目,旅游业成为无烟、低耗、高产的新兴支柱产业。

谋求突破

创新发展“千支秀”

我县积极搭建企业“借脑引智”平台,以“科技联姻”拓宽传统产业研发和创新之路,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攻关。目前,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8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51亿元,同比增长29.9%。

鲁科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3.6兆瓦直驱风力发电机组采用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可实现海陆两用和在3600米高海拔运行,为国内最大,项目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通亚集团与西安交大合作,研制出节能型陶瓷内加热坩埚,填补了国内空白,获两项国家专利,使镀件成本每吨下降300元,企业计划投资5.2亿元建设的年产2000台陶瓷内加热坩埚项目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

推荐第9篇: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持续跨越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增量型、吸纳式开放拉动,沿江开发强“极”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统筹推动之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09年全市GDP达到356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25.11%;实现财政总收入5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3.19%。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0.3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一体进程加快。“十一五”以来城市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城乡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四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16.58%和14.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长期以来“苏中的苏北”迅速跻身苏中第一方阵。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更高定位上坚定产业转型升级自觉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熔盛、神马等目标千百亿能级企业,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在快转型、快见效上狠下功夫,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

二、凸显产业特色,在更高平台上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积极打造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九鼎风电、赛福特物联网等百亿级企业。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如皋港船货港一体化;打造集科研、培训、信息服务、餐饮物流的全国最大花木城;依托五大旅游开发公司,提升发展长江生态、长寿文化、古城人文等特色旅游业;依托演艺传媒、教育培训两大集团,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高效农业的规模优势,以“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打造花卉盆景、外向果蔬等六大十亿元高效农业板块。改造提升液压机械、长寿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打造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三、注重集聚集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加快。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放大一类口岸优势富集效应,大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始终把“三化”互动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万顷良田”工程、农保区拆迁整理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三化”互动并进之路;加快中心城区和如港新城CBD、RBD建设,强势推进小城镇能级提升。始终把特色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打造以熔盛千亿级企业为龙头的高端船舶及海工专业配套园,加快建设石油、日用、医用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园和新型电力装备材料产业园等2个千亿级特色园区、8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不断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始终把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动力,推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和3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立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须警惕五大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靠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工业经济起步阶段,这种承接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业,除了利润率不高外(更多的是以量取胜),还对各种实体资源存在较大的依赖,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此,在10年前的“十五”计划中,已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法。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10年过去了,转型升级未有实质性突破。因此,10年之后,“十二五”仍要补“十五”落下的课。但在补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厘清一些认识和行动误区。

一窝蜂的跟风唱高调

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但基于保增长的压力,我们要防止个别地方口号上的转型升级调门较高,实际行动却比较迟缓或找不着北。

一厢情愿的靠外资促转型

一说到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引进外资,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实际情况是,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似乎更“科技”了,但我们自己还是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会在华布局一些研发机构,进行一些产品升级,但产品的升级换代不能全部替代产业升级,无论生产服装玩具还是笔记本电脑,如果只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都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外商看中的就是我们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和简单加工装配能力,我们不能将宏观的区域整体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寄希望于跨国公司微观的企业升级。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和稀土行业“以资源换技术”的前车之鉴都表明——技术是换不来的。

一哄而上的追逐新兴产业

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等夕阳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从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初稿看,作为调结构的抓手,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园、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产业布局重复现象严重,内向性竞争态势明显。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相反,风光一时的光伏产业已经给现实敲了一记警钟,产业技术看似升级了,但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就成为不良资产。所以说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新兴产业拿到的可能还是利润的“边角料”。

一刀切的三产超二产

三产超二产不是转型升级的唯一标准。在以第三产业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时候,在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领域,美国也都是世界第一。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美国制造业在最疲软的时候也贡献了13%的GDP,超过零售业、金融业等,而中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也为13%。国家如此,城市同样如此。比如在长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选择上,就是上海。上海第三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如果认为长三角的每个城市第三产业没有超过第二产业就不合理,那反而不合理了。长三角城市如果一味地只考虑以服务业占比衡量自己的转型升级程度,就是对上海的漠视。

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美国自1814-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占64.7%;日本1868-1986年约为12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占75%;台湾1950-1990年为4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5年,占62.5%;韩国1960-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占66.7%。如果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行工业化进程,从现在开始转型升级,那么我们完成结构调整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虽然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绝不会是一年半载之功,那种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面对上述误区,到底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产业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

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二是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是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

推荐第10篇:8.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作者:王忠宏 盛朝迅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2012年4月13日

内容摘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江苏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也面临认识、体制、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复杂的问题。报告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江苏

一、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提升科技支撑作用。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建立创新型省份。多年来,江苏坚持科教兴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江苏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近5年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00多个,与26个发达国家的148个专家组织建立引智合作关系,建立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8个,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1家,支持26个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国内90%的重点大学与江苏省或省辖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6万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江苏服务产学研合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主要创新指标与韩国、芬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相当。2010年江苏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7%,明显高于全国1.76%的平均水平,并计划到2015年将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5%。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5.4%上升到2010年的54%,提高9.4个百分点。

(二)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江苏是国内大学、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为进一步集聚优秀人才,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青年博士计划”。目前,江苏省吸引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18名,其中,列入国家“千人计划”120名,形成了一条高层次人才集聚链,增强了江苏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无锡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的“530”计划(5年聚集30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领效应明显,至2010年底,累计落户“530”项目超过1200个,集聚6000多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昆山市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和“三新”人才计划,坚持政策留才、事业留才、环境留才、服务留才,引进和培育建设新城市的“现代人”、引领新产业的“核心人”、服务新人才的“专业人”,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基地;完善人才利用机制,变“海归”为“海燕”,及时掌握全球科技前沿动态,借助最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创新载体建设。高新园区是江苏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江苏省共建有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7个,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常州高新区被列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2010年高新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占全省总数的43%,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有1/4在高新园区。高新园区创造了全省34%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

大力扶持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昆山市借鉴台湾工研院模式,由政府出资,组建非营利公益法人性质的昆山工研院,每年投入10亿元,为小核酸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机器人、感知技术等五大创新领域提供研发支持和产业化培育,重点推进自主研发、公共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和孵化等功能建设,成为昆山市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无锡市大力开展机制灵活、特色显著的创新创业和创意园区(被称之为“PARK”)建设,目前PARK园区数目超过50家,2010年完成营业额180亿元,入驻科技型企业37000余家,成为无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四)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江苏R&D经费支出和企业研发投入均居全国第一,2010年江苏R&D经费支出达到858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到680亿元,占到全社会投入的80%,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企业吸引创投、创投带动金融”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江苏注重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江苏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无锡成立科技支行,实行专业化的科技信贷运营模式和考核评审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无锡市还积极推进科技保险、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等金融创新工作,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信用体系,以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中小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

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可贷可投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已有7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5家获准筹建,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资本金达33亿元。此外,江苏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275家,管理资金588亿元,成功培育了无锡尚德等一批知名上市公司。苏州工业园建设的沙湖创投中心,每年用1亿元资金奖励创投,培育了70家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梯队。

(五)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靠修炼内功,也注重借助外力。特别是在开放型经济占比较大的情况下,江苏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提升跨国公司对本土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和溢出效应。昆山通过举办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洽谈会、组织内外资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加快产业配套、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嫁接”步伐,推动内外资企业配套融合发展。无锡引进42家外资独立法人研发中心,75家在无锡的跨国公司R&D投入远高于内资企业。2003年以来无锡外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9%,明显高于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16%和内资企业7%的水平。

二、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一)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人才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近年来江苏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调研中一些地方反映,商务生活成本偏高、研究型大学等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制约了人才引进,海归企业家与国内文化环境还有待融合,外籍人士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等方面配套不完善,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还未得到发挥,不利于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模式有待探索。江苏省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建设,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仍有一些困惑和争议。比如,昆山工研院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运作模式相对单一,其他经费支撑相对缺乏,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有待建立。在当前研究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如何探索政府支持和其他经费来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国家和地方在基础性研发领域的合作,促进创新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是新的挑战。

(三)核心技术突破不够。目前江苏省新兴产业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产业发展仍以技术跟随为主,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矛盾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不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较为明显。医药产业97%以上的化学新药为仿制品,光伏产业的电池生产线、多晶硅铸锭炉等关键设备和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平板显示产业的玻璃基板主要依靠进口。一些外国高端设备问题频繁,维修还必须由设备提供商承担,维修成本高昂。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最终只能是走向“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的道路,被固化和锁定在低端环节。

(四)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不足。多年来,江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较为明显,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其作用进一步凸现。相比而言,企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发挥仍显不足。在风险投资上,基金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境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和销售规模与深圳等先进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在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型的新时期,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干预、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启示和建议

(一)立足本地特色,加强区域创新与国家创新的对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构建包括“官、产、学、研、金、介”等多方参与,涵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将区域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瞄准国家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创新制高点。同时,站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紧密结合各地区的创新优势,充分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鼓励集中集聚,形成一大批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支持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建成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高地。以国家创新引领区域创新,以区域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实现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的良性互动与互补,推动新兴产业的创新体系形成与完善。

(二)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创新型企业。着眼于攀登产业竞争的技术高峰和未来发展的前沿高地,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资金、政策、法制等创新环境,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完善面向小企业的研发服务、产品设计等服务平台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介入早期研发,加快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依托重点创新型企业,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创新示范基地,实现科技研发、产品创新与人才流动的有机结合。

(三)将引进和培育领军型创业人才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围绕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领军型创业人才。完善为创业者的服务,如配备行政助理,设立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权益保护等服务平台,促进海外创业者对政策的了解和文化融合。鼓励对重要科技和管理人员实施多种方式的股权和分红激励,进一步降低激励门槛,优化激励审批程序,对获股权形式奖励的激励对象给予递延纳税的优惠政策。增加可申请绿卡的国际人才拟任职单位种类,降低投资类国际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条件,放宽3~5年长期居留许可条件。探索建立适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相关配套服务。

(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创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扩大创新投资资金规模,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带动社会投资。加大创业风险投资用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等“软投入”的支持比例。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券商、保险和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的经常性对接机制,加大对有一定科技实力和较强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

(五)增强协同,营造良好产业生态。鼓励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与创新,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设备的本地化率,营造企业群落内部知识交流与共享、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包括完善国有企业考核、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行业垄断、破除区域分割等在内的政策法规,强化执行力度,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和压力,鼓励跨国公司加速将核心技术研发转移到中国,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在努力培育领军企业的同时,加大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力度,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领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配套协同发展。强化产业信息公开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市场秩序规范,增强行业自律,引导各地区错位、特色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创业环境,改善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忠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盛朝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技术研究所)

第11篇:玉米产业调研报告

延川县玉米产业深加工项目调研报告

马家河园区办聂开伟

一、玉米产业项目背景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广泛,发展前景好。我国的玉米主要用于以下几种产品的生产:一是玉米淀粉,主要用于食品、造纸、纺织、医药等领域;二是淀粉糖,它是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高级产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化工、发酵等行业中;三是变性淀粉,它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饲料、医药、日化、石油等工业,使用量最大的是造纸、食品和纺织品等行业,前景很好;四是酒精,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酒精价格低廉且环保,而且燃料酒精绝不会引起汽车发动机的不良反应,市场潜力巨大。玉米深加工项目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产品附加值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对玉米的精深加工,提高其产品利用价值,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振兴当地经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玉米产业项目内容

延川县依托延安地区丰富的玉米资源优势,利用高、新、先的玉米转化技术,形成年深加工玉米30万吨的规模是比

较现实的,重点发展以下四类企业:

(一)淀粉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等;

(二)提取食品、医药添加原料产品;

(三)高品质饲料系列;

(四)工业酒精、食用酒精、调料(味精)等产品。下游产业可以带动玉米秸秆和玉米芯深加工产业:玉米纤维浆加工,饲料加工,板材加工,秸秆压块加工等

三、玉米产业项目建设优势

1、资源优势:以延安地区玉米产业发展来看,玉米种植历史悠久,病虫害较少,易于田间管理,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新技术和良种不断推广,玉米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特别是延安实施治沟造地工程,未来四年新增土地50万亩,再加上原有种植面积,未来延安未来玉米种植面积将突破300万亩。延川县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5万吨以上,玉米秸杆年产量可达8万多吨;周边区域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00多万亩,产量75万吨,未来产量将突破100万吨,原材料价格低廉,供应丰富,是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理想选址。同时,依托延川县周边地区丰富的玉米秸秆和玉米芯资源,引进配套的深加工企业,也可利于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配套的食品加工企业,这样就能形成玉米产业深加工的 “集聚效应”,延长产业链条,使延川县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产生强大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

2、区位优势:延川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全县东西长74.25公里,南北宽51.5公里,总面积1985平方公里,距延安市80公里,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石楼县隔河相望,西北与子长县毗邻,西接宝塔区,南靠延长县,北与榆林市清涧县接壤。全县辖8镇6乡,346个行政村,人口19万人。延川是延安的北大门,也是延安乃至陕北的交通枢纽,210国道、205省道和渭清线穿境而过,延水关黄河大桥贯通秦晋。

3、政策优势:延川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产业项目的引进工作,对引进企业项目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主动为企业提供一流的优质服务。

4、市场优势:玉米产业因高附加值而成为“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玉米深加工的主要产品—变性淀粉、淀粉糖、赖氨酸、麦芽糊精等,特别是变性淀粉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饲料、医药、日化、石油等工业,使用量最大的是造纸、食品和纺织等行业,前景看好,经济效益可观。

四、玉米产业项目效益

该项目在延川原料充足,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快,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当地实际,产品为大众生活必需品,切合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强。

第12篇:养殖产业调研报告

畜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畜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畜草产业发展抢抓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种植等机遇,按照“做强养殖,做大加工,搞活流通,提升草业,确保安全,增加收入”的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总体目标,坚持走“以种促养、以养带种”、千家万户“小群体、大规模”与养殖专业村相结合的路子,以畜产品深加工和资金投入为突破口,以加快设施畜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以草食畜养殖为主的畜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013年底禽饲养量达到393.16万头(匹、只),存栏达到171.15万头(匹、只),其中马属9.7万头(匹)、牛6.61万头、羊18.01万只、猪16.81万头、鸡120.02万只;出栏达到222.01万头(只),其中马属0.5万头(匹)、牛3.03万头、羊18.03万只、猪20.43万头、鸡180.02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5万吨、0.4万吨、0.8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达到4.9亿元,加工业产值3.7亿元,流通业产值达到1.1亿元,草产业产值5.3亿元。畜牧

- 1

经营、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三大产业带”,以浅山地区小尾寒羊养殖为主的肉羊养殖产业带,此产业带经济基础薄弱,但饲草资源丰富,农户发展肉羊养殖的积极性较高,通过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基地示范、协会联动,连片发展的方式重点发展养羊规模户,建立发展良种肉羊生产基地。引进无角陶赛特、杜泊、波尔山羊、萨福克等优良品种,推广羊常温人工授精技术,提高良种化水平。

(二)发展潜力

1.优越的政策环境。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提出了创建全省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坚持走“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发展路子,把玉米作为首位产业、畜草作为战略升级产业,举全县之力,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二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将畜草产业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畜草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畜草产业开发工作。三是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制定了《***畜草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畜草产业发展的目标,即通过三年努力,把***打造成全省草食畜产业发展大县、全省重要的草产业基地、全省草畜循环经济示范县。到2015年,力争实现“三个过三分之一”,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畜牧业收入比重、草食畜饲养量占畜禽饲养总量比重均超过30%以上;畜草产业总产值达到22.2亿元,

- 3

策,全县87.67万亩天然草场生态逐渐恢复,红豆草、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79.81万亩,高粱、燕麦等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5万亩以上。特别是通过近几年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今年全膜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82.76万亩,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达到240万吨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抓基地、扩规模,着力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大力实施标准化养殖工程。按照在深山区大力培育发展养殖大户,在浅山区和川区布局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在城郊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扶持发展养殖龙头企业的思路,每年将规模养殖户、养殖场(小区)发展和基础母畜扩群等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乡镇,着力创建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已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235个,培育畜牧养殖、加工、流通企业41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56万户。今年,新引进基础母牛659头、累计存栏达2.13万头,引进基础母羊7466只、累计存栏达4.8万只。二是加快秸秆转化步伐。按照“春抓订单、秋抓青贮、全年抓氨化”的思路,扶持引导养殖农户和养殖企业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揉丝打包、袋装黄贮等饲草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年青贮氨化饲草47万吨,饲草青贮氨化利用率达到53%。三是创新发展模式。引导群众积极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并大力推广“合作社+农户”和“投犊还牛、投牛还犊、投母还羔”等养殖模式,有效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共扶持发

- 5

(三)坚持抓融资、解难题,着力强化扶持措施。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牛羊养殖扶持意见》《关于全力推动草畜产业跨越发展努力促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持续深入开展的意见》《***玉米秸秆青贮氨化工作奖补方案》和《***2013年牛羊养殖场建设和玉米秸秆转化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采取“奖、补、贴、借”的扶持政策,对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入园企业、各乡镇规模养殖场(小区)、养殖农户在基础设施建设、饲草青贮、牛羊引进方面给予扶持。2012年和2013年两年,县财政在畜草产业方面累计投资1650万元,并为7951户养殖农户办理贷款2.31亿元,贴息67.5万元。今年制定了《***2014年畜草产业建设奖励扶持办法》和《***金融支持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对家庭养殖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奖补,并对养殖业贷款实行贴息,进一步加大对畜草产业的扶持力度。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引导和帮助养殖企业争取项目资金1227.6万元,扶持企业改造升级。20

12、2013年两年为兴达、大地农牧和博盛等18家养殖场(小区)争取现代农业发展资金400万元,为陇兴争取菜篮子项目资金25万元,为鑫旺、陇峰源、康宁等3家养殖场争取生猪肉羊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资金80万元,2014年为三份地、泉生锦和庆业牧业等10家养殖场(小区)申请现代农业项目资金200万元,为鑫旺申请菜篮子项目资金25万元,为陇峰源、永忠和盛源等3家养殖场申请生猪肉羊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项目资金65万

- 7

业,并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组织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使草畜产业发展由产量扩张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按照“民办、民发、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扶持创建各类养殖合作社82个,逐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使种草养畜户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受益者。三是高度重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全县畜禽改良点达到29个,其中牛冻配改良点17个、羊常温授精点5个、猪常温授精点7个,累计完成肉牛改良2.99万头,肉羊改良9.23万只,猪、牛、羊、鸡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90%、75%、78%、95%。四是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与各乡镇签订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书;制定了《***引进畜禽防检疫管理实施意见》,对牛、羊引进由县畜牧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统一监管实施,防止输入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畜草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但从发展实际来衡量,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内部环境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畜禽饲养总量较小。虽然近几年全县的牛羊存栏量从“十一五”末的9.13万头(只)增长到目前的17.03万头(只),增长率达到86.5%;但与周边发展较好的县(区)相比,分别是陇西和安定的56.4%和69.8%。牛羊养殖户只占到农户总数的27.9%,户均牛羊存栏分别只有

- 9

多基层干部还没有认识到畜草产业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还没有把畜草产业发展上升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层面来抓,仍然存在“重种植、轻养殖”的传统思维定势。其次是农民对畜草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农民仍然把畜草产业当作副业,还只是“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换油盐”的传统观念,没有认识到畜草产业的增收潜力。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13年,全县畜草产业投入总资金5.12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119.7%,在群众发展养殖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农民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资金的投入目前仍然是畜草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项目和财政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养殖户在金融行业的贷款还存在“贷款难”的现象。因此,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畜草产业的发展。三是产业人才和劳动力严重缺乏。从政府层面来看,技术服务人员严重不足,虽然近几年分配的年轻大中专毕业生48名,基层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基本年轻化,但从农民对畜牧业专业技术的需求来看,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的培训,况且人员数额少,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中全覆盖服务的需求。从养殖场、企业来看,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导致养殖场企业管理落后,成本提高,效益降低。从农户层面来看,全县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达到16.4万人,占全县劳动力的83%,多年实施整村推进养殖子项目建设的圈舍,除举家外迁,有户无人的农户外,85%的圈舍得到了合理化利用,畜种主要以小家畜为主,大家畜为辅。家中

- 11

展的畜牧业经营创新机制。根据全县畜牧业发展实际,着力加强家庭经营方式的创新,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兴办家庭养殖场,使之成为新型畜牧业经营方式的主体。同时,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引导农民以资金、实物、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大力推行股份透明、财务透明的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试探性的推行股份担保制度,切实加快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养殖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二)推动养殖业快速扩张。在今后一个时期,要紧抓国家扶持政策、引洮工程供水和“联村联户”等机遇,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牛存栏3头以上或羊20只以上)、家庭养殖场(牛存栏50头以上或羊200只以上)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在经营主体上,以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户和家庭养殖场为主,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建设和流动资金的投资比例,全县每年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户4000户以上,家庭养殖场150个以上,在养殖畜种上要以肉羊为先,牛羊并举。同时,采取双联帮扶行动,在扶贫重点区域内,理思路,搞协调,筹资金,在扶贫政策上给予倾斜,加大对空圈补栏力度。

(三)推动加工业迅速崛起。把畜草产品加工作为引领畜牧产业化和现代畜牧业的根本途径来抓,使之迅速跟进养殖业的扩张速度,以加工业推动养殖业的快速扩张,以养殖业促进加工业的快速崛起,从而迅速提升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畜牧业现代化步伐。一要提升改造现有加工企业,扩大现有天耀、

- 13

联惠农贷款、小额贷款和省级牛羊蔬菜贴息贷款的大好机遇,加大政府本级财政贴息力度,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增加金融产品,提升诚信水平,努力增加金融机构对畜草产业发展的贷款支持,使之成为畜草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的主渠道。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有利机遇,完善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积极争取县内外资本投入我县畜草产业建设。

(六)加大品种改良,搞好技术服务。在家畜品种改良上,坚持“纯繁与改良结合,引进和自育结合”的原则,按照全县畜草产业发展布局,建设牛羊良种繁育场和扩繁场,依托国家良种补贴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引进适合我县饲养的牛羊良种,加大改良点建设力度,大力推广黄牛冻配、肉羊常温和杂交改良技术,加快全县畜禽良种化步伐。在技术服务上,一要全面加强基层服务队伍建设,提升基层人员服务能力。根据畜草产业发展的需要,还要进一步充实县乡村三级专业技术人员,扩大服务队伍;对所有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乡镇干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二要结合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技术服务职能,实行乡镇干部和畜牧系统技术人员包干责任制,从饲养技术到疫病防控、从生产管理到生产销售,实行全程包干服务,把技术服务纳入绩效考核和年终考核,建立健全责任清晰、奖罚分明的技术服务体系,切实为养殖业主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提高水平和经济效益。

- 15

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体系,为畜草产业发展壮大做好人力保障。

(九)加大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一要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高度重视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加强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建立健全免疫标识、免疫证明和免疫档案,依法实行规模养殖场、定点屠宰厂动物防疫条件许可制度,动物诊疗从业许可制度,兽药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动物疫情测报制度和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疫病预防控制和乡镇畜牧兽医站、村级防疫网络,大力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加强畜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全县乡镇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完善动物防疫应急机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及疫情处臵工作。二要建立稳定的动物疫病防治投入机制,将动物防疫经费、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经费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经费足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保证30万元县级动物防疫经费,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每年2万元的办公经费,每个村级防疫员每年600元的补助经费。保证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三要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县乡村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力度,不断加强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质量安全监管。依法加强饲料、兽药的市场经营使用监管,坚决查处在畜禽饲养中使用违禁药品、滥用添加剂的行为,努力确保畜产品质量

- 17

第13篇:产业经济调研报告

竹木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竹木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竹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经过

2010年11月17日至29日,我在村团委书记罗立人的带领下,深入到柘塘村的第六村民小组和相关加工单位,通过听取村民和有关加工厂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及建议,召开了小型的座谈会,通过走访竹木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村竹木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县政府领导,希望能够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现状

本村以竹木器加工销售为龙头,全面带动全村经济的协调发展。XX年年投资800万元对竹木器批发市场进行了第一期改造,总建筑面积达5280平方米,共建成标准门店55个。现在有竹木加工企业18家,从业人员有190多人。藤制品厂一家,有10名技术人员。近年来,我县把竹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竹木制品加工业,竹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前景

(一)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基础较好。一是竹木产业在我村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竹木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竹木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村现有好几家竹木制品加工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二)竹木产业是一项“富民工程”。发展竹木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竹木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竹木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竹木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如我村收购的圆木材价格从XX年的35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600元/立方米,方木材价格从80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1000元/立方米。毛竹价格从22元/百斤上涨到目前33元/百斤。

(三)竹木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较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竹木制玩具、家具、装饰品、工艺品等环保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竹木制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四、我村竹木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竹木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合力扶工氛围不浓。二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竹木,培育工业原料林积极性不高,对基地投入依赖政府的补贴,(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缺乏主动性。

(二)竹木加工企业发展内劲不足。一是企业规模小。全村近二十家竹木加工企业仅有4家为规模以上企业。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我村林木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竹木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竹木加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竹木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我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有些企业负责人反映,少数部门还存在重管理、重处罚而轻服务。

(四)其他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目前,我们村的凉席市场虽然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但是上面对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长远是发展没有一个规划。对市场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对项目资金的筹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门店老板对市场的环境提出了很大的意见,首先就是对市场周边的生活环境问题有很大的看法,觉得应该改善好环境,更有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如今这样的情况,企业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使得资金的流入就很有困难,还有就是技术工人很难聘请。一是企业不敢大胆投入固定资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二是由于企业没有政府支持,不能向银行贷款,许多企业只好向社会融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安全隐患多。由于许多企业的多为搭建的简易厂房,场地狭小,木材和毛竹都是易燃物,而木材、毛竹加工需要烘干,企业安全隐患大。

五、加快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竹木产业富民理念。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发展竹木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竹木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作为资源工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竹木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竹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竹木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一干部群众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竹木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相关的文章。

第14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县市区实地考察了黄牛养殖户、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广泛听取了农户、经纪人、企业经理、科技工作者以及县、乡、村领导对黄牛产业发展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发展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经调研组反复讨论、修改,形成这份调研报告,就我市目前黄牛产业的特点、问题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对策提出了构思,谨供参阅。

1、目前我市黄牛产业的特点

南阳牛是勤劳智慧的南阳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精心培育而成的一个优秀的地方品种。XX年底,存栏160.1万头,出栏91.9万头,年产牛肉13.1万t,产值达50.8亿元,占畜牧业产值27.7%。南阳牛在南阳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有六大特点:

1.1、南阳牛的肉用性能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南阳牛经过这些年的系统选育和品种改良,一是它的体型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役用体型,接近肉用牛的体型;二是规模养殖场的育肥牛日增重一般在0.8一1.5kg之间,已接近国际肉用牛的日增重;三是经过科学育肥后的牛屠宰率达到55-65%,净肉率达到45-55%,已达到国际肉牛的标准。综上所述,南阳牛的肉用性能总体已接近国际肉牛的平均水平。

1.2、南阳牛的用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昔日养牛为耕田的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从调研看,南阳牛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使役为主,九十年代的役肉兼用,到目前平均每头成牛年耕役时间不足半月,并主要作为辅助动力,有些地方的黄牛已“不会”耕田。基本上完成了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转变,南阳牛的用途已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

1.3、规模饲养成为发展的主流

目前,我市养牛规模场、小区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新的亮点,在短短的几年中,已达160多个,部分规模场仍在建设中。目前我市黄牛规模养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新野县歪子镇棉花庄、唐河县上屯镇高庄为代表的联户母牛养殖小区。由村组统一协调小区建设用地、牧草用地、牛场及附属设施,统一规划,农户投资。以养母牛,繁小牛为主,多以5-20头繁殖母牛为规模,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稳。二是以唐河、社旗、方城等县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养殖。以户为独立单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每户饲养规模50-200头,繁育小牛和育肥相结合,规模适度,经营灵活。三是以新野县、邓州市、宛城区等为代表的标准化专业育肥场。饲养规模500-1000头,以架子牛育肥为主,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1.4、区域分布走向科学化

通过调研了解到,城市郊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均耕地少的地方黄牛数量在减少,而人均土地多、丘陵地区、浅山区、沿河两岸等地方黄牛数量有所增加,如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唐河县湖阳镇黄河自然村,户均达到2头牛,位于白河西岸的新野县上港乡小五村户均1.5头牛。这种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是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一种正常现象。在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一般是城市郊区养奶牛,平原养猪养鸡,山区、浅山区、交通偏远的地方养肉牛。南阳市黄牛养殖的这种趋向,说明了黄牛产业的区域分布正在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1.5、产品开发已形成燎原之势

目前我市拥有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10余家,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经营,开发出的黄牛产品已达100余种,其中分割牛肉产品达40余种,部分产品可替代进口牛肉;深加工熟食产品达60余种,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销向上海、广州、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和食品加工企业。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的人住南阳,必将带动和提升我市整体肉牛产业的大发展。

1.6、南阳牛品牌已经唱晌

南阳牛以体格高大,肉质细嫩,皮板致密,耐粗饲,适应性强等而闻名于世。建国初期,我市建立了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及科研机构,开展对南阳牛的系统选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黄牛繁育史上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八十年代初,第一个在地方良种黄牛上制订并颁布实施了《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牛育种工作中。九十年代,首次在国内提出把南阳牛培育成为我国自己的地方性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该项目相继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XX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名注册,南阳牛将受到世界上143个国家及地区的保护。XX年我市又成功的举办了首届黄牛节。XX年又对南阳牛进行了商标注册。XX年南阳牛的品种选育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XX年南阳牛育种技术创新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同时,南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南阳肉牛产业的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这次调研中,大家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市场问题

所到之处,大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养殖繁殖母牛的农户反映养牛业比较效益低。养繁殖母牛每年它的收入就是一头小牛,6个月左右断奶时的价格一般在2500-3500元之间,散养不计成本还可以,规模养殖从市场上购草、购料就难以赚钱,这也是目前繁殖母牛难以象鸡猪那样大规模饲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同全国一样,肉牛产业比较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但市场价格低,价格背离价值造成的。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于其它肉类,更高于奶、蛋产品,一般来讲,牛肉的料肉比为7:1:羊肉为5:1,猪肉为3:1,禽肉为2:1。禽蛋为2:1,牛奶为1:2-4,所以说生产牛肉的成本属于最高,一般为猪肉的2倍以上。目前我国的牛肉由于疫情和药残等原因,销不到发达国家去,只能销往俄罗斯、东南亚、香港这些国家与地区,价格与国内差不多。国内牛肉市场由于产品开发跟不上,花色品种单一,绝大部分属于大众化食品,中、高档产品少,这是造成国内牛肉产品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2.2、社会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在所调研的村、组中,一般来讲,机械化程度越高,养牛的农户越少,每增加一台四轮或手扶车,要减少2头牛(其中一头繁殖母牛,一头小牛)。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目前外出打工的多为青壮年,他们的转移使养牛环节的“下力气活”无人于。另一方面,目前养牛的农户大部分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自然减员也影响了养殖黄牛的数量。三是环境卫生及饲养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户建起了楼房,环境卫生的要求也高了,既不养牛,也不养猪养禽。以上现象说明:第一农民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在提高,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要发展养殖,必须考虑入畜分离;第二受宅基地有关规定的影响,有些农户养殖场地狭小,难以扩大规模;第三近几年来,农户散养畜禽有所下降。四是盗牛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盗牛的绝对数并不大,但它的危害、负面作用相当大。往往是一户被盗,全村养牛户受惊,有的甚至影响到周边十多华里。

2.3、资金问题

调研组所到之处均有要求解决养牛资金的呼声,由于金融政策的原因,现在农村贷款相当困难,几家企业也反映资金不足。农户贷款有四难:一是贷着难;二是数额少;三是期限短;四是利率高。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讲,养牛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牛个体大,生产周期长,养殖所需的固定投资和流动资。中固鸯牧絮恙XX年增钓金相对比较多。黄牛加工企业也同样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占用。农户困难,无钱养牛,企业无钱,开工不足。目前在养牛业价格和效益回升的形势下,农户和企业呼唤政府协调资金,倾斜养牛业。

2.4、牛自身问题

黄牛相对其它畜禽来讲,繁殖系数低,饲养周期长,产业链上环节多。牛属于单胎动物,怀孕周期长。繁殖母牛一年最多能生出一胎。改良牛饲养到1.5岁左右才能正常出栏(体重450-500kg),纯种南阳牛2.0~2.5岁才能正常出栏,而生猪一般是6个月出栏,肉鸡45天出栏。饲养上包括养母牛、繁小牛、育幼牛,加工上包括牛肉分割、熟食制品生产及牛皮、牛血、牛骨、牛杂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相对来讲产业化的运作难度加大。

3、建议和对策

3.1、提高认识,增进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信心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养牛大市,推进我市养牛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养牛,又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带核心区域。二是品种优势:南阳牛中外驰名,加上长期坚持不懈地品种选育,品质越来越优,肉用性能越来越好,为黄牛产业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饲草资源优势:我市年产农作物秸秆达800万吨,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560万亩,黄牛发展的潜力巨大。四是良种繁良体系优势:在品种改良上,我市建成了两个国家级的黄牛制种、供种场,即市黄牛科技中心和市黄牛良种繁育场,拥有比较健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改良体系。

3.2、加大宣传,进一步唱晌南阳牛这一品牌

3.2.1、引进“牛文化”:“牛文化”一词最早见于一位印度教授撰写的《中国应该引进“牛文化”》一文。文章的大意为:中国为全球吃的大户,但中国人主食淀粉过多,肉类猪肉统治,缺少营养丰富的牛肉、牛奶。他建议中国应引进“牛文化”多吃些牛肉,多喝些牛奶,少用些补品,一则提高民族素质,二则促进农户养牛,让农民增加收入。南阳是黄牛的故乡,养牛历史悠久,应大力引进和弘扬“牛文化”,宣传传统饮食的弊病和吃牛肉、喝牛奶的好处,逐步改善膳食结构,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3.2.2、扩大宣传渠道:应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加大对南阳牛的宣传工作。可采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宣传南阳牛的形成、品种特征、研究成果及牛产品;宣传典型的养殖户、养殖场、专业村、专业乡(镇)及加工企业;宣传养牛优惠政策以及为养牛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等。总之通过宣传,进一步唱响南阳牛品牌,使南阳囚黄牛而名,畜牧业因黄牛而兴。

3.3、制定政策。扶持黄牛产业大发展

从宏观上讲,制定政策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含产业规划、财政支持、融资贷款、贴息补助、减免税收、土地使用、企业改制等;二是技术政策,主要指良种推广、产品开发、标准法规、产业开发立项等;三是产品促销政策,主要指品牌保护、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从微观上讲,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大的发展。作为肉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理应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一是实施肉牛良种冻精补贴;二是加大对保种场和保种区的扶持力度;三是对实施良种登记的公母牛及其后代进行补贴;四是对性能测定站和育种中心进行补贴;五是对规模养殖母牛户、小区进行奖励或补贴;六是扶持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

3.4、培育龙头,逐步把牛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起来

我市目前加工企业虽然不少,但大都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养殖与加工环节脱节,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也很难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这种状况导致南阳牛有名,而牛的产品没有名气。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抓好对唐河肉牛产业集团公司、南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南阳市甲林清真肉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畜牧加工企业的扶持,并鼓励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二是抓招商,年加工屠宰10万头肉牛的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期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新野县已建成科尔沁牛业5000头育肥场1个,千头育肥场9个。下一步重点是落实配套措施,是企业能稳步向前发展。三是促进和培育大型交易市场以及经纪人队伍,保证养殖、买卖、加工环节的良性循环。

3.5、健全体系。

积极推进南阳牛的标准化生产切实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应以南阳黄牛研究所和南阳黄牛科技中心为龙头,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良繁体系。一方面加大南阳牛的品种保护力度,扩建保种场,增大保种区,有效地提高纯种南阳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良种登记、性能测定、人工受精、开放式基础育种群和核心母牛群的建立等措施,加快南阳牛肉用新品种的培育步伐。在牛肉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上要把好“六关”。一是入口关,加强对兽药、饲料使用管理,确保畜牧业投人品的安全;二是生产关;三是出口关,搞好检测和榆疫监督工作;四是产品的认定认证关;五是准入制度关;六是质量追溯制度关。

3.6、建好基地,使农户真正从黄牛的产业中富起来

应走千家万户养牛为摹础,以专业场、户、小区为骨干的发展路子。平原地区养牛应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特别是繁殖母牛,这样不计投入,比较效益高。专业场、户、小区应以青年牛肥育为主,利用青年牛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一可以加快资金周转,增加收入,提高效益;二可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杀青”问题;三可以通过育肥,提高牛肉的品质。有条件的地方,每户可以饲养3-5头繁殖母牛,入驻小区,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在山区、浅山区、丘陵地区以及沿河两岸有草地的地方,可通过增加投入,加大人工种草的力度,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载畜量。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办家庭牧场或联户牧场、股份制牧场等多种形式,以规模饲养繁殖母牛为基础,犊牛可以一直饲养到出栏,直接进入市场。在基地的建设上,应重点抓好规模养殖。规模场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统一规划,重点扶持,个体投入,规模经营,技术服务,种草养畜,生态发展的原则,依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黄牛产业的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7、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目前,制约我市养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投入不足。俗话讲“穷养羊,富养牛”,说明养牛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金量大,周期长。建议南阳市及黄牛发展基地县市区设立南阳牛发展基金,用好小额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秸秆养畜项目等,向基地县、乡倾斜,逐步有序地放开民间融资渠道,广开财源,以利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等发展黄牛业。

3.8、创新机制。

改革黄牛产业经营模式在黄牛产业化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并不能自动延伸到产业,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产业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有效的机制和体制创新,从这点来认识,机制和体制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我市目前绝大多数牛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之间存在的是简单的“买断”式购销关系。这种简单的购销关系很不牢固,由于是两个生产单位利益主体,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很难协调,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关系便告解体,如产品畅销。中固蠡牧东志XX年增刊时,企业之间竞价抢购牛源;产品滞销时,企业减价收牛或不收牛。这样导致农户还是企业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影响产品质量和对市场的稳定供应。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重点是通过经济关系把农户或养殖场连结为企业经营范畴的一部分,组织生产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以此把黄牛加工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合作社的成员既承担风险又分得利益,成员所生产的商品必须全部出售给合作社,利益的分配和成员同企业当年的交易数量与质量挂钩。合作社把所有成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集中每个成员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加工企业可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有效形式,通过资产的重组和股份改造,将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3.9、优化环境,保障养牛产业的顺利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发改部门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和金融部门要按照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政策,抓好资金的落实与管理;土地部门要把肉牛产业用地列入总体用地规划,按农业用地管理;电业、水利部门要认真落实豫政(XX)37号文件规定,对用水用电按照农用标准收费;税务、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放宽收费政策;保险部门要开辟险种,解决肉牛养殖的风险问题;城建部门对新上的肉牛产业生产、加工项目,在收费上给予适当减免;公安部门每年要开展1-2次专项行动,集中打击农村盗牛行为,解决农民养牛的安全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和农民负担监督部门要认真落实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规定,为肉牛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畜牧部门要搞好发展规划,抓好技术服务和行业执法,促进南阳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15篇:肉牛产业调研报告

肉牛产业调研报告

时间:2012-2-1 来源:宜宾市畜牧兽医局

肉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宜宾市现代特色畜牧业调研组

摘要: 绿色、生态肉牛产业是特色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山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之一,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本次调研在摸清周边地区肉牛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趋势,研究当前我国发达地区肉牛产业发展经验,探索宜宾如何依托乌蒙山区良好的地域生态环境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和新措施,为我市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实现我市绿色、生态肉牛产业新跨越提供参考。

一、调研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组织

由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委农办、市畜牧、商务、招商、统计、科技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肉牛产业调研组。分为资源及基地建设调研、企业招商调研、市场调研三个专题组开展工作。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以实地考察为主, 2010年8月16日-9月5日,资源及基地建设调研组赴云南昭通市、贵州毕节地区和省内毗邻的自贡、乐山、泸州三市,对当地肉牛资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考察;企业招商组赴河南、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对我国现代奶牛、肉牛业深加工龙头企业——蒙牛集团、科尔沁牛业、皓月集团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考察;市场调研组赴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对国际国内、长三角、珠三角、我市周边地区畜牧产业发展市场现状及其趋势进行了调研。此外,调研组还采用了专家座谈、个别交流、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际国内畜产品消费市场结构、发展趋势、宜宾市特色畜牧业的特点等进行了调查分析。

(三)调研结论采信建议

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分析了肉牛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以及宜宾现有地方品种特点,鉴于我市肉牛品种个体偏小、产肉率低、杂交牛比重不大等客观因素,优质肉牛出栏量尚不足以满足一个年屠宰5万头牛的规模化精深加工企业需求,以及同国内知名肉牛加工企业的前期沟通情况,在目前引进一家知名畜产品加工企业条件暂不成熟。

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一是依托现有筠连好牛旺等肉牛加工企业,给予大力扶持,积极发展牛肉食品加工业,开发休闲牛肉制品、军需罐装牛肉制品和清真牛肉制品,做大生产规模,做响产品品牌,带动肉牛养殖发展。二是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充足的饲草、农作物秸秆和酒糟等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养殖发展模式,加强养殖基地建设,加大品种改良,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力争3-5年内,我市年出栏肉牛20万头以上,优质牛肉牛出栏量在5万头以上,达到引进发展国内知名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基础,同时,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继续与国内其它龙头企业对接,争取早日实现肉牛精深加工招商项目的新突破。

二、现代肉牛业发展现状

(一)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1、全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⑴肉牛品种。我国有着丰富的品种牛资源,其中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和延边牛为我国五大著名品种,其牛肉品质上乘。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由国外引进了海伏特、安格斯、肉用短角、夏洛来、利木赞等肉用品种和西门塔尔等兼用品种牛,用来杂交改良当地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⑵养殖情况。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屠宰加工业的崛起,我国五大黄牛体系品种牛的存栏量逐年下

滑,到2009年底存栏总量仅200万头左右,占全部肉牛存栏量1.89%。我国肉牛养殖多为分散饲养,大型肉牛育肥场和规模饲养场出栏量仅5%左右。在肉牛饲养育肥过程中,缺少专用的添加预混料,饲料混杂、年龄混杂,导致育肥期长、育肥效率低、牛肉的质量差、产品缺乏竞争力。同时,肉牛养殖缺乏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散养者过度强调节粮,忽视了肉牛的品质差异;而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牛日粮的50%以上是精料,不再是“节粮型畜牧业”。

⑶牛肉制品生产加工。在屠宰加工方面,出现两种极端:一是屠宰设备极其简陋,对肉牛的加工利用能力差,资源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是屠宰设备先进,屠宰能力很强,但肉源供不应求,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停工状态。在牛肉产品加工方面,多年来我国的牛肉主要是以未经处理的鲜肉、冷冻牛肉和熟食的形式进行销售,而经过排酸熟化处理的冷鲜牛肉很少,产品未进行适当的分类、分级和处理,造成产品的价格降低,销量受阻,加工厂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熟牛肉大多是由家庭作坊生产,未形成批量生产,加工方式简单,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缺少精加工产品,牛肉制品转化率较低仅为3%-4%,而肉牛业发达的国家牛肉制品转化率为30%-40%。

2、毗邻地区肉牛业发展现状

(1)云贵山区肉牛业现状

云南昭通市、贵州毕节地区是以山地为主,草山草坡资源丰富,肉牛养殖历史悠久,肉牛养殖役肉兼用,相对来说侧重于役用,商品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品种资源:拥有列入《地方畜禽品种志》昭通黄牛、威宁黄牛地方畜禽品种。

生产规模:2009年牛存栏分别为53.65万头、92.7万头,出栏分别为16.2万头、15.8万头,出栏率分别为31.8%、17.6%。

养殖方式:以分户散养为主,适度规模养殖比重分别为4%、8%。

产业化水平:肉牛加工欠发达,目前尚无1家上规模加工企业,肉牛加工仅毕节赫章县有1个作坊式企业生产“郎都”牌牛肉产品,以制作牛肉干为主,年产值仅数百万元。在地域品牌方面毕节地区已推出集中打造“乌蒙”系列农畜产品。

(2)川内毗邻地区牛肉业现状

自贡、乐山、泸州三市养殖规模相对较小,肉牛养殖役肉兼用,但侧重于肉用,商品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

品种资源:拥有列入《地方畜禽品种志》川南山地黄牛地方品种。

生产规模:自贡、乐山、泸州2009年牛存栏分别为8.55万头、11.741万头、31.92万头,出栏分别为5.75万头、10.06万头、10.69万头,出栏率分别为82%、67%、34%。

养殖方式:以分户散养为主,适度规模养殖比重分别为48%、15%、18.6%。

产业化水平:肉牛加工企业规模较小,产品以休闲牛肉制品为主,自贡“火边子”牛肉年加工产品351吨,产值440万元,乐山罗城牛肉公司加工外销牛肉产品700吨,产值2810万元。泸州古蔺高源食品公司加工牛肉干系列产品550吨,实产值4500万元。

表宜宾毗邻地区肉牛业有关情况比较表(2009年)

单位:公斤、万头、个、万元

市名 品种资源平均体重 头平

产肉量 牛存栏 牛出栏 牛出栏率 规模养殖比例 规模以上肉牛加工企业 规模以上 肉牛加工 企业产值

云南

昭通市 昭通黄牛 236 100 53.65 16.2 31.8% 4% - -

贵州

毕节地区 威宁黄牛 235 102 92.7 15.8 17.6% 8% -- -

自贡市 川南山地黄牛 290 120 8.55 5.75 82% 48% 2 440

乐山市 川南山地黄牛 290 120 11.41 10.06 67% 15% 1 2810

泸洲市 川南山地黄牛 290 120 31.92 10.69 334% 18.6% 1 4500

宜宾市 川南山地黄牛 290 120 28.26 16.12 61% 20% 1 3300

3、牛肉制品市场需求分析

⑴从肉类产品总体需求来看,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年人均肉类消费40公斤以上,农村居民年人均肉类消费20公斤左右,而台湾年人均肉类消费已达到87公斤,北京城镇居民年人均肉类消费60公斤。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年人均肉食需要80-110公斤。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对畜禽产品的总体需求也将持续增加。

⑵从居民消费结构中畜产品比例来看,目前我国仍是以猪肉消费为主,占畜产品消费总量的60%以上,牛羊肉消费量不到肉类总消费量的25%;而国际上以牛羊肉为主,牛肉在30%以上,羊肉在20%以上,猪肉在30%左右。随着我国居民对畜禽产品的消费习惯逐步改变,消费结构也由过去的单一品种,向牛羊禽肉、奶制品产品转变,未来牛肉消费将保持较快的需求增长。

⑶从世界牛肉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根据世界经济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1500美元时,就会出现牛肉消费热的现象,而我国2009年人均GDP已经达到 3678美元,表明我国已进入牛肉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期,牛肉消费总量和牛肉价格逐年递增。目前,我国人均牛肉占有量仅4.8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5公斤,发达国家高达30-60公斤左右,我国牛肉的需求量仍然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

三、我市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肉牛产业的基本条件

1、需要量大质优的畜禽资源。由于牛的生产周期较长、产仔较少,但凡规模化的畜牧业深加工企业,都需要有稳定和充足的牛源保障。以双汇集团为例,双汇曾经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投资建设一座肉牛屠宰加工厂,设计规模为年屠宰10万头牛,但是由于该地区牛源不足,生产了不到1年时间就出现无牛可杀的现象。再如,科尔沁牛业公司的产品定位于高端冷鲜牛肉生产后,由于优质牛源不足,导致其生产规模上不去,公司发展受到影响。早在2002年,“中国酒业大王”五粮液集团与“新西兰畜牧业大王”阿福科公司合作项目“五粮液阿福科金牛实业有限公司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在成都开业后,也因优质牛源不足等因素而停产。

2、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高端的肉牛加工企业发展对原料基地及生产基地环境的要求都非常高,除加工条件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屠宰和肉类加工企业卫生规范》要求规划建设外,牛源基地也大多处于无工业污染地区,特别是皓月集团和科尔沁牛业,为保证牛源的质量,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集中育肥,从饲料、饲养管理、防疫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从农场到餐桌的绿色无污染。

3、需要大量的前端投入和政策扶持。肉牛产业对当地财政的贡献率不高,却是一项民生工程、富民工程。以皓月集团为例,公司通过“公司加基地带农户”模式,带动210个乡镇,形成牧业小区,带动了20万农户,上百万农民从事养牛业,每年转化粮食秸秆750多万吨,农民养牛增收10亿元以上。因此在政策扶持上需要加大投入,除了在项目建设、税收减免方面给予最大扶持外,还需要在产业链前端加大投入,例如集中育肥小区建设的投入,搭建投融资平台,帮助农户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积极性。以科尔沁牛业南阳工厂项目为例,该项目由南阳市政府先期投资5000万元,征地200多亩建设年屠宰5万头肉牛生产线后,直接转送给科尔沁牛业公司,同时还设立养殖基金为农户提供购买犊牛担保,解决农户规模化育肥资金不足问题,对按照标准建设统一育肥小区的农户给予一次性60万元的补贴。

(二)我市发展肉牛产业的有利条件

1、产品销路不愁,发展前景看好。我市的活牛除少量在本地市场鲜销和供市内几家小规模牛肉加工企业作为牛肉条、牛肉干加工原料外,大量活牛被贩运外销到成都、重庆、广州等地。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今后牛肉消费市场不断扩大,肉牛业利润空间大。西南地区目前暂无大型牛肉屠宰及深加工企业。在加快肉牛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优质肉牛出栏有较大增长情况下,发展肉牛加工业的市场前景看好。

2、具有发展肉牛产业的资源和基础。我市南部山区草山草坡资源较为丰富,粮食秸秆和酒糟产量大,山区农民养牛历史悠久,牛的年饲养总量和出栏量居川南四市之首,全市2009年末存栏28.26万头,年出栏

16.12万头。特别是筠连、珙县、兴文三个山区县地处乌蒙山脉、生态环境良好、无工业污染,具有发展绿色、生态牛肉的环境条件,年出栏肉牛8.19万头,占全市出栏量51%;同时,随着以翠屏、江安、长宁、高县、宜宾县为主体的酿酒高粱基地的扩大,每年高粱秸秆有10万吨以上,也具备将高粱秸秆作为饲料发展生态化、规模化肉牛养殖的条件。

3、肉加工业开始起步。具有多年历史的翠屏区兰香斋的牛肉干系列、南溪的金丝牛肉也深受本地市民喜爱。筠连好牛旺公司2007年起步生产牛肉条,年产值仅400多万元,2009年已开发手撕牛肉、卤汁牛肉、麻辣牛肉干等十三个产品,90%产品销往省外,年产值已达3300万元。

4、宜宾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独特区位,肉牛加工业可以辐射和吸纳毗邻昭通、毕节的部分牛源。

(三)我市发展肉牛产业的不利因素

1、部分地方对畜牧业发展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各级长期以来把畜牧业作为农村家庭经营副业对待,没有认识到产值已占农村经济半边天的畜牧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重要来源,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每年对畜牧产业发展没有固定投入,对肉牛产业投入太少。而这次调研的贵州毕节高度重视畜牧产业,仅一年投入肉牛产业财政资金达1亿元以上。河南南阳为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由政府投资5000万元,征地200多亩建设年屠宰5万头肉牛生产线后,直接转送给科尔沁牛业公司,对养殖户实行免费配种、免费防疫,引种和建圈给予一定补贴。

2、地方品种不适宜规模化的分割肉牛加工。我市肉牛品种川南黄牛体型较小,属小型役肉兼用型品种,成年牛平均体重300公斤左右,平均产肉量120公斤左右,肉的品质也达不到生产优质冰鲜牛肉分割的标准。而国内五大品种之一秦川牛成年牛平均体重400公斤以上,平均产肉量210公斤。国外的品种西门塔尔成年肉牛平均体重600-1000公斤以上,平均产肉量300-500公斤,肉质具有大理石纹路,适合精细分割加工。

3、短期内产业资源量不能迅速扩大。肉牛养殖业属投资大、生产周期长的产业。发展1个存栏100头养殖场,包括圈舍建设、引种、品改、防疫、饲料等方面的投入至少需要50万元的投入,全市一年若要新增2万头饲养量,需投入资金1个亿。母牛初配年龄一般在1.5岁以上,从母牛配种、产犊、犊牛生长、架子牛育肥、肉牛出栏这个周期,需要3年以上,一头母牛终生仅能产犊7-10头,在相对较短的期间养殖规模迅速扩大难以做到。

4、规模化程度较低,生产方式落后。我市主要以散养为主,80%以上为零星散养的农户,规模养殖场尤其是规模养殖母牛数量较少。饲养管理方式落后,优质饲草饲料不足,饲料配合不科学,圈舍建设改造滞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

5、我市肉牛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现有几家牛肉加工企业规模小、缺乏精深加工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总产值仅4000万元左右,要赶超省内、国内龙头难度大。而省内的牛肉休闲食品加工业,全省20强牛肉加工龙头企业2009年加工销售产品3.5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其中,目前省内市场上成都“棒棒娃”、成都“遛洋狗”、阆中“张飞”牛肉、通江“灯影”牛肉等主打品牌,其加工销售产品1.2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分别占到20强加工销售产品和销售收入的36.5%、60.7%。以冷鲜牛肉加工、销售为主的国内龙头长春皓月肉业集团年屠宰肉牛能力10万头,产值达6亿元、内蒙古科尔沁牛业年屠宰肉牛能力10万头,产值达5亿元。

6、周边地区竞争激烈。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地区肉牛养殖总量远大于我市,品种改良起步早,政府扶持力度大,已开始重点打造肉牛养殖。毕节地区已开始申请“乌蒙山”系列产品区域品牌商标注册,正在筹建一条年宰杀牛3万头的肉牛生产线。乐山市把肉牛产业作为三大特色畜牧业之一重点发展。而我市在肉牛产业方面扶持政策薄弱,投入力度较少。

四、发展我市肉牛产业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充分认识畜牧产业是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重要来源,把畜牧产业发展摆到农村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和领导,为畜牧产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要把肉牛产业作为特色畜牧业的发展重点,给以足够重视,加快发展。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了进一步促进肉牛业的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制定有利于肉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在基地建设方面。要制订涵盖从优质牧草种植、饲草青贮和秸秆氨化到基础母牛保护

和引种、品改站点的建设、杂交改良以及规模养殖小区圈舍建设等方面的奖补政策;二是要在技术培训、养牛专合社发展等方面加强扶持和补助;三是对加工企业在用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每年市、县财政争取投入1000万元,拉动社会资本1亿元以上,不断增加对肉牛养殖、加工的资金、物质和技术投入,扶持和促进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3、完善肉牛良繁体系,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每年在生态资源优越、养牛基础较好的山区鼓励发展500户适度规模的母牛养殖户,建立肉牛繁殖基地,加快肉牛种源的繁殖。完善黄牛品改站点,加大牛品种改良力度,每年利用西门塔尔牛细管冻精2万粒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扩大杂交肉牛比重,提高肉牛出栏率和产肉率。

4、加强饲料饲草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每年新增种植人工牧草1万亩,大力推广黑麦草、紫花苜蓿、苏丹草等优质牧草种植和秸秆氨化、青贮及利用技术,确保养牛饲料的供应。根据宜宾酒糟资源丰富的特点,推广酒糟养牛技术以鲜酒糟或酒糟粉饲养肉牛,降低养殖成本。根据我市山区的实际情况,采用“母牛分户繁殖,肉牛集中育肥”的生产方式,每年发展存栏100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积极推广“借牛还牛”等生产模式,提高养牛生产组织化程度。

4、着力引进和培育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将大力发展肉牛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推动肉牛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依托现有筠连好牛旺等肉牛加工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休闲食品加工业,带动肉牛产业发展。引导建立“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肉牛生产模式,提高肉牛生产专业化水平,推动优质肉牛基地建设,为引进发展国内知名企业奠定产业和资源基础。适时邀请科尔沁牛业公司等龙头企业来宜考察投资。此外,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继续与国内其它龙头企业的对接,争取早日实现肉牛精深加工招商项目的新突破。

第16篇:肉羊产业调研报告

2011年肉羊产业调研报告

根据国家肉羊技术体系东营综合试验站《关于搞好2011年示范县肉羊产业调查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了肉羊产业调研小组,并严格按照通知的提纲要求,对辖区内养殖(场)户的肉羊饲养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2011年肉羊养殖基本情况

2011年肉羊存栏90669只,出栏124468只,同比分别增长为2.9%、3.3% 。其中繁殖规模舍饲存栏数为50-100只的养殖户560户,100-200只的养殖户67户,200只以上的养殖户8户。

二、肉羊舍饲大户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目前,我市的肉羊舍饲养殖大户还比较少,饲养管理水平还相对较低,科学饲养意识比较单薄,发展速度较慢。肉羊舍饲大户在养殖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困难:

(一)资金缺乏,政府扶持政策少。尽管我市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扶持肉羊产业发展,但其数额较小,很难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养殖肉羊的需要。而我市在养殖方面又无扶贫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导致养殖户贷款难,从而无法大量引进优良品种,扩大养殖规模。

(二)生产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差。我市在肉羊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养殖户改建暖棚圈舍,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但大部分养殖户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养殖观念

1更新不及时,还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羔羊发病率、死亡率高。同时由于缺少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和畜禽交易市场,养殖户的销售方式比较原始,无法得到满意的出栏市场价格。

(三)羊群结构不合理,品种质量不高。一是养殖户饲养技术不够先进,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系统的选种育种措施。二是肉羊市场价格较好,羔羊肉走俏,养殖户不重视选留后备母羊,把部分适作后备母羊的羔羊用于育肥出售,造成适龄母羊偏低,周转速速慢,出栏率低。

(四)兽医技术人才缺乏,养殖技术落后。绝大部分养殖场的规模化程度低,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高,且选址大都在郊区或远离市区的偏远农村,很难留住专业人才,导致兽医技术力量薄弱,阻碍肉羊养殖产业的发展。

(五)土地紧张,改扩建养殖场困难。我市大部分养殖场的规模较小,占地面积少,由于受国家土地政策的制约,很难进一步改扩建养殖场。

三、肉羊舍饲大户的迫切要求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实施肉羊养殖补贴和提高商业贷款额度。近年来,国家对生猪和奶牛产业的扶持力度很大,有能繁母猪补贴和奶牛良种补贴政策。肉羊产业至今还没有国家补贴政策出台,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应对肉羊产业也实施养殖补贴政策。再就是希望国家和政府引导鼓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

等金融部门加大对肉羊养殖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做好土地规划,鼓励广大肉羊养殖户改扩建养殖场。希望政府做好土地规划,实行宽松的养殖用地政策,划出专门的土地供广大养殖户改扩建养殖场。

(三)加大肉羊品种引进改良力度,切实提高肉羊品质。依据市场需要,以品种改良为核心,实行引进良种和改良土种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原种场和繁育场,制定选种育种方案,严格进行选种选配,提高肉羊品质,带动产业升级。

(四)搞好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畜牧局等业务部门围绕标准化生产场(区)设计、生产工艺、饲养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等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对养殖户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2011年12月9日

我市畜牧局

第17篇:养蜂产业调研报告

蔡坊乡发展养蜂业的几点思考

——安远县蔡坊乡蔡坊村工作组调研报告

蜜蜂是人类最珍贵的饲养昆虫之一,蜜蜂可以为作物和果树授粉,提高产量,改良种子和使品种复壮,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蜂蜜产品的药用价值也很大,蜂蜜以其营养保健和绿色安全的特点成为一种传统的保健食品,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有机食品;蜂王浆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均起到营养、保护、调整、治疗作用,同时也是一种珍贵的美容用品,长期食用,皮肤红润、光泽、倩丽。蜜蜂养殖可使农林业产量大幅提高。据统计,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油菜增产30-50%,棉花增产5-12%,果树增产55%,向日葵增产30-50%,在新疆曾出现果农抢租蜜蜂进行受粉的情况。

蔡坊乡位于安远县城中北片,东北邻天心镇,西连版石镇和重石乡,南接高云山乡。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距县城38公里,至安(远)赣(州)公路13公里(通水泥路),下辖四个行政村,人口5992人,全乡乡风淳朴、山清水秀,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森林覆盖率达到80%,境内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矿产资源,美丽的大脑河穿境而过,水流清澈,果树自然生长密度大,绿色植被覆盖率高,同时也是(林果)乡镇,果树花也是很好的蜜源;蜜源的植物好,蜜源丰富远离闹市区,没有污染、气候温和,特别适合蜜蜂养殖。为准确掌握蜜蜂养殖业成本利润情况,2010年12月10日,蔡坊乡“三送”活动工作组干部对蔡坊乡部分蜜蜂户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成本利润情况

养蜂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以箱为单位进行计算,其成本构成主要包括:购置蜜蜂投入、饲养费用和人工运费及其他费用;一

箱蜜蜂大约有1.6-2万只,购买价在()元左右,蜜蜂可自行繁殖;休闲期饲养及采蜜期补助饲养用白糖、蜂蜜等一年需 () 元,人工及运费等其他费共计();一箱蜂整个采蜜期大约7个月,可采蜂蜜斤左右,采蜜多少受天气状况影响很大,按照正常年份原蜜的收购价格()/500克,一箱蜂整个采蜜期销售收入可达()元;由于蜜蜂自身可无限期繁殖,购置费用暂不计入年成本,因此一箱蜂整个采蜜期的净利润大约在()元左右,一般饲养户的饲养规模在50箱甚至更多,如果饲养规模按50箱计算,那么其一年的养蜂收入应在()元左右,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

蜂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一)饲养人员普遍饲养技术缺乏。采蜜期一般不进行补助喂养,管理不到位,饲养模式以师徒式的家庭模式为主,对养蜂场地的选择随意性大,缺乏科学依据,蜜蜂的采蜜效能没有达到最大化。销售渠道单一,销售价格受制于中间商,不能达到最佳价格,市场信息奇缺;

(二)对蜜蜂品种缺乏选择性,没有优质品种;

(三)原蜜的纯净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提纯;

(四)缺乏流动性,采蜜范围小,采蜜时间短,蜂产品品种少,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

三、建议

(一)选择优良蜂种,增加产品品种;

(二)科学饲养、科学管理;采取补助饲养、奖励饲养、饲喂花粉相结合;

(三)科学选择放养场地;场地宜选择在南向的近山坡地,阳光充足,背有高山为屏,上有自然遮荫,夏季通南风,冬季阻北风,且土质肥沃,蜜源植物生长旺盛,花期长,水量充足,交通较便利;

(四)加强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广开销售渠道,选择最佳价格;

(五)对原蜜进行深加工,争取效益最大化。

蔡坊乡“三送”活动驻蔡坊村工作组

执笔人:唐华

2011年1月26日

第18篇:林业产业调研报告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林业体制的改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业各级部门都把产业发展纳入到重要的工作日程,只有不断的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工作,才能切实增加林场职工的收入,从而提高职工的人均生活水平,下面就我局的林业产业发展情况做如下说明:

一、森林资源现状。

延寿县林业用地面积142477.4公顷,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01403.4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71.2%,宜林地面积11.6公顷,公益林面积97824.8公顷,商品林面积23534.6公顷,林木总蓄积822921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7.6%。

二、加强领导、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社。

在年初的林业工作上,针对我局各林场的专业合作社。各林场相继成立了12个合作社,即将成立的有6个合作社。从合作社的形式上多以林下养殖、种殖为主的林下经济合作社,规模上看,规模大小不一。目前,较为成型的有桃山林场的苗木培育专业合作社,吸纳股金170万元,培育各种绿化苗木138万株,占地面积1360亩;再有是胜利林场成立的金成养殖专业合作社,2017年初,新改建猪舍,总投资700万元,预计年出栏生猪两千至参千余头,年纯利润40万元。另外,其它林场的合作社规模虽小,但现在都以相继成立,总的势头是好的,只有通过这样以点带面的形式才能使各林场合作社的规模逐步得到发展壮大。

三、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林场职工增收。

延寿县鼎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功入驻延寿工业园区,项目占地27560平方米,计划投资1.18亿元,现以投资1.16亿元,今年林业局已经同鼎鑫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沙棘种植合同,其中五七林场今年已栽植沙棘6千余亩,由于苗木缺乏原因,全局还有3万余亩待明春栽植,全局预计栽植面积4万亩,通过沙棘栽植这项工程而增加了林场和职工的收入,同时,也使林地得到恢复,增加了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谓双效共赢。个体民营企业的发展给林场职工提供了致富增收的新途径。

在我县安山乡个体民营企业张培远地产果的示范引领下,各林场职工意识得到提高转变,相继由种植农作物向栽植培育经济林方向转变,如五七林场现有进入产果期大榛子面积近百亩(87亩),种苗繁育苗圃地28亩,计划发展扩大平欧耐寒大榛子种植面积400亩,其它林场经济林栽植也有不同规模的发展。

综上所述;各林场在典型示范户的引领下职工创建合作社的积极性非常高,各林场都在积极为职工创建合作社提供创造条件,不远将来,林业会呈现一个多彩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团体,会给职工带来可观的收益。

四、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缺乏对国家发展林下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技术的了解,对国家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和申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项目的要求和条件不了解,故难以得到政策扶持,难以加快产业发展。

2、缺乏林下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打造品牌的发展思想和认识,又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故难以将项目做大做强,带动千家万户发展产业大户。

3、缺乏资金,由于启动资金的缺乏是影响林场及职工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提因素,资金的缺乏使职工对发展林下经济心存顾虑,尽而瞻前顾后,不敢大胆去做。

4、缺乏方便的交通,林区交通不便也不同程度影响各林场发展林下经济。

五、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延寿县发展林业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优势比较明显,全县蕴涵着巨大的林业产业发展潜力。为挖掘潜力,解决困难和问题使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1、建立和完善林业产业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

2、进一步强化林场职工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出路在林的意识,真正确立,“以林兴场、以林富民”的发展战略。

3、大胆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解决促进林产业大发展的“瓶颈”问题。

4、抓住机遇,顺势而谋,乘势而上,使林产业的发展融入到省、市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导向上来,争取更多的林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及投入扶持。

5、调整产业结构,整合项目资金,突出重点和优势,力创名、特、优、新品牌,提升林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6、高度重视科技兴林,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使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在提高科技含量基础上。创办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如:基地+职工+农民+院校…等)

总之,延寿县林业局发展林下经济相对比较分散,利益主体较多,积极组建大型林下经济合作社,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营者适应市场的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拓宽林下产业,结合林区实际情况,自主创新,自谋发展,逐步发展一批迎合市场需求符合职工意愿,发展有收入的林菜、林禽、林果、林菌等模式的林下产业经济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大林地综合开发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使职工致富增收,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步伐真正实现“产业兴林、产业兴场、产业富民”;尽快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迎接林业又一个美好的春天。

延寿县林业局

2017年6月20日

第19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甩“穷帽”、去“穷根”的根本路径,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也是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体现。今年以来,鄠邑区农业局为全面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确保全区具有产业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定产业增收。根据我区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保障,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带贫主体支持农户增收致富积极性,通过龙头企业(园区)带动的“公司+基地+建档立卡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形式,采取“捆绑式”参与、“链条式”带动、“项目式”推进、“整合式”投入,加强政策和服务保障,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推进产业扶贫,为建档立卡户增收搭建平台。结合日常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入户走访、座谈情况,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鄠邑区辖13个镇街、1个景区管理局,1282平方公里,240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8万亩,总人口57.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6.5925万人。全区现有省定贫困村51个、市级重点村33个(两者重复11个),未脱贫贫困村11个,在册贫困户2329户6282人,今年计划退出贫困户1627户,贫困发生率为1.3%。产业兴则乡村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区坚持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立足地域特色优势,构建大产业扶贫格局,

- 1业扶贫路径,进一步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脱贫支柱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产业体系,实现对全区2329户贫困户全覆盖。

(二)明晰产业发展路径 1.秦岭北麓沿山地区产业脱贫

(1)产业扶持内容。主要发展景区旅游、乡村民宿旅游、中蜂产业,同时大力推进秦岭北麓葡萄产业发展,建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一是通过引导对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改造室内外整体环境,配备厨房、住宿用品等措施,落实帮扶计划;二是通过农家乐、民宿产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拓宽贫困户就业渠道,达到增收目的;三是引进中蜂养殖龙头企业,向贫困户提供蜂箱、蜂王,三年技术跟踪服务,产品兜底销售,打造中蜂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四是通过葡萄品种改良、创新栽培模式、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投入品使用控制、有机质提升等集成技术,帮助贫困户实现优质绿色生产。

(2)产业扶持对象。重点扶持景区理局、草堂镇、石井镇、蒋村镇等镇贫困户536户1319人。

2.中部平原地区产业脱贫

(1)产业扶持内容。发展以设施大棚西瓜、蔬菜、草莓、苗木花卉、特色养殖业为主的增收产业。一是对苗木购置、新技术推广、管护、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二是通过对贫困户提供种苗、实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制定产业发展方案等措施,提高贫困人口技能素质,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

- 3部门发放金融贴息扶贫贷款5万元入股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园区),确保帮扶贫困户入股分红享受上不封顶,使贫困户实现稳定分红增收。同时,鼓励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园区)、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联户帮扶干部、街办包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协助贫困户与入股的龙头企业(园区)签订产业脱贫股权合同或协议,保证贫困户享受到股权分红。目前,已落实帮扶企业26家,吸纳入户资金1735万元,计划每年分红138万元,覆盖贫困户1735户。

3.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贫困户+产业项目资金扶持模式。

按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贫困户+产业项目资金扶持”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学习种养殖产业技术和市场知识,为贫困户提供种苗种畜、技能培训、动物防疫等服务给予特殊帮助,区政府将给予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基地、发展山林经济、开发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资金扶持。带动10-15户以上给予10-20万元产业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带动15-20户给予20-30万元产业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带动20户以上给予30-50万元产业项目建设资金扶持。

同时,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社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贫困村驻村工作队、

- 5前置条件和硬性约束,按照下达资金量每10万元带动1户贫困户的标准向每户贫困户分红2000元,带动贫困户户数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及项目验收拨款时予以落实,每户贫困户只能享受一次农业项目扶贫带动。同时引导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托管、股权合作、吸纳就业等方式,与贫困户形成稳定的产业带动关系,建立帮扶共赢机制。

6.其它模式。

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可根据辖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其他产业脱贫模式。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以上模式可叠加享受。

(四)统筹规范使用资金

1.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对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其它增收产业所需的设施等费用的补助。

2.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不可使用的方面包括:不能用于家庭个人直接生活性消费,固定性建设,非产业发展的其它用途。

3.贫困户产业帮扶资金,可多批次、多时间段根据贫困户家庭个人实际情况使用。

4.产业扶贫资金的管理: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是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主体,对辖区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安全运行和使用负总责。

5.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可以根据辖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整合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统筹安排能帮助贫困户增收的项目,建立贫困户联帮机制,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

- 73.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技术服务保障。一是持续做好产业扶贫110服务,组建11支技术服务队,实行产业培训网格化管理模式,对全区51个省级贫困村、33个市级重点村产业布局情况,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技术巡回培训及指导工作,实现了产业脱贫全方位跟踪帮扶。截止目前,产业扶贫110技能服务共接诊群众问询19次318人次。二是投入产业技能培训项目资金50万元,采取农业系统技术单位与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开展“十百千万”产业脱贫户技能培训、贫困村产业发展培训、四个一乡土人次培训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共举办技能培训36期2138人次。

4.加强“四个一”乡土人才培育。在51个省级贫困村、33个市级重点村,按照“四个一”(每个贫困村培育一名产业引领村干部、一名互助合作带头人、一名农林技术骨干、一名农产品流通服务人)标准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共计291人,实现51个省级贫困村、33个市级重点村发展脱贫主导产业有人领、技术需求有人教、互助合作有人带、市场销售有人跑的良好局面。

三、典型经验

一是全力聚焦12345,用好六个一工作法。为坚决打赢“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这场硬仗,鄠邑区农业局提出了“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12345”目标,即:“1”——“收入过线”:建档立卡户通过产业带动,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各类收入总和必须过线,增收户年人均收入必须达到3600元,示范户年人均收入必须达到5000元;“2”——“一业一技”:建档

- 9行了“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与85户产业发展户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按照新时代农业、新产业发展理念,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不断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增收;西安渭河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带动景区管理局辖区内70户中蜂养殖户发展中蜂产业,并签订了产品收购包销协议,全面解决了农户产品卖难问题; 西安东山果品专业合作社引入“党建+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与蒋村镇青三移民新村联姻,采取“三带一帮”扶贫模式,即:务工带动、入股带动、销售带动、全程跟踪帮扶,东山合作社创新扶贫模式,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另外,玉蝉镇孙家硙村采用“民营企业+帮扶企业+贫困户”模式,建立了“花草种植”和“净菜检测加工”两个产业链;余下镇灵山寺村成功创建了300亩温室果蔬产业园。通过不断打造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树立样本示范,切实发挥了先进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企业和贫困户投入到产业脱贫攻坚战中。

三是抓技能培训,提高农户经营能力。为全面提升建档立卡户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及产业发展能力的户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群众致富能力,确保产业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产业项目。区农业局派遣11支产业脱贫技术服务队,实行产业培训网格化管理模式,持续发挥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作用,对全区51个省级贫困村、33个市级重点村产业布局情况,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技术巡回培训及指导工作,实现了产业脱贫全方位跟踪帮扶。今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50万元,采取农业系统技术单位与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相结合的方式,

- 11宿旅游、中蜂产业、葡萄产业、设施大棚西瓜、蔬菜、草莓、苗木花卉、特色养殖业、休闲农业,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等特色产业,栽下产业这棵“摇钱树”,确保农民(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2.产业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脱贫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项目扶持为主要手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农户、脱贫资金有机结合起来,使新型经营主体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促进产业脱贫工作市场化。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就是扶持农民(贫困户)”的理念,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项目资金扶持”的产业化脱贫体系,推动经营主体和贫困农户双赢,才能进一步提高户县产业脱贫成效,

3.产业脱贫需要多部门联动。

产业脱贫不单单是农业部门的工作,涉及农业局、财政局、金融办、经贸局等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产业脱贫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共同推进产业脱贫工作。

4.“三变”改革是产业脱贫的希望之路。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集体产权越明晰的村,“三变”改革基础越好;积极进行“三变”改革探索,已经有一定变革基础的村,农民经济收入普遍高于未进行三变改革探索的村;产业项目越成熟、越大的村,在

一、

二、三产业融合方面越全面,融合程度越深;“三

- 13紧围绕培育产业、促农增收核心,引导贫困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增加群众收入。

2.用活土地资源。有条件的村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社。将没有劳动能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劳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农业园区进行产业发展。

3.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4.打造亮点抓好示范带动。要在产业扶贫建设中,选择3个以上增收项目明显,覆盖面广,群众易接受的种、养、加工项目,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做出成效。培育10家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参与扶持,辐射带动发展100户以上增收示范户,带动1000户以上有产业发展需求的贫困户脱贫增收。

5.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及相关科研单位联系建立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同时围绕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

- 15

第20篇:家具产业调研报告

正定家具产业调研报告

调查者

学号 吴捡军

410104000225 李策

410104000

杨洁茹

410104000119

目录

调研目的 .............3 调研对象 .............3 调研内容 .............调研方法 .............调研情况汇总 .........总结与思考 ..........我们的建议 ..........参考文献 ............

3 3 4 12 13 14 正定家具产业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

1、全面调查了解正定县家具产业发展情况

2、重点考察了解正定家具产业发展的产业现状、产业特点、历史经验、未来规划、招商引资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调研对象

为了使整个调研工作更具代表性,我们首先走访了正定家具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成规模的家具协会、大型家具生产企业、家具市场和相关政府部门;

调研内容

1、正定家具产业的特点、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战略规划;

2、正定家具产业链现状:主导产业、产业集聚状况、产业层次水平;

3、正定家具市场(含家具原辅材料市场)的开发规模、特殊优势、区域布局、产业概况;

4、正定家具市场(含家具原辅材料市场)的基础设施:现状、规划、收费标准等;

5、正定.家具市场(含家具原辅材料市场)的优惠政策:土地、税收、财政、招商、人才、金融、行政审批、企业服务等;

6、正定家具市场(含家具原辅材料市场)投资开发与管理模式:完全政府主导,完全企业主导,政企合作开发,政府支持引导、企业投资开发;

7、正定家具市场(含家具原辅材料市场)的开发与招商进展情况。

调研方法

1、文献和资料查阅法:通过网站查询、关键字搜索、分析和整理,提取相关有益信息。部分资料来源于相关书籍、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年鉴。

1、实地考察调查法:通过各种渠道拜访当地政府领导、家具产业相关管理部门、家具行业协会组织、家具生产企业;实地考察当地家具生产工厂、家具市场,了解工厂和市场的实际生产、经营、销售状况、硬环境建设、软环境特征等情况。为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提出结论提供事实依据,这是本次调研采用的主要方法。

调研情况汇总

一、正定县家具产业集群现状

正定县板材家具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集原材料生产、深加工、配套产品、家具制造、专业市场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格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2012年8月,正定板材家具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十二五”重点支持的特色产业,将重点支持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为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增长方式注入了活力。

正定县现有板材生产企业170家,家具制造企业1100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其中中盐银港、腾飞木业、平安家具、森通木业、三友门业等较大规模生产企业200余家,年营业额过亿的企业10家,年产值五千万以上的20家,年产值三千万以上的企业有50家。板材产品主要有胶合板、贴面板、密度板、细木板、木质地板等装饰用板;家具门业产品已形成包括卧房套装、办公、宾馆、沙发、优质实木复合套装门、仿古红木家具等系列产品700多个品种。板材家具产业链已形成集原料采购、家具制造、专业市场、物流配送、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1996年被河北省中小企业局命名为“板材家具产业集群”,从而也带动了周边县市相关产业发展。初步统计,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年产板材300万立方米,产值56.6亿元;家具系列产品100万套(件),家具制造业产值20亿元;流通市场年销售额超过80亿元,其中恒山板材市场年销售额达到38亿元,金河家具基地年销售额15亿元,三才家具市场年销售额10亿元,其他市场、门店等形式的年销售额达到17亿元。

正定恒山板材市场、三才家具市场、金河家具批发基地,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石家庄·正定木都工业园,是河北省板材家具消费重要的采购批发地,营销范围已经辐射北京、天津、四川、山西、陕西、内蒙、河南等多个省市自治区。正定恒山板材市场荣获“全国文明市场”、“全国竞争力百强市场”、“河北省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知名市场”,“河北省生产资料十大市场”等荣誉称号。三才市场、金河家具基地入住有四川全友、顾家工艺、左右沙发、年年红红木、北京强威、邢台蓝鸟、河北平安、香港诺丹及玉虎、帝罗兰、顺豪、乖乖虎等一大批地方名优品牌,市场入驻率达100%。正定板材家具制造业与产品销售市场互动,形成了北方著名的板材家具基地。

2012年12月30日,以“蜕变·升级·赢未来”为主题的2012年正定县家具协会年会在正定县国泰假日酒店隆重召开。

正定县副县长崔庆朝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正定县家具协会自成立以来所做出的工作,同时,他表示,正定县在十八大之后面临的机遇和形势前所未有,而“正定家具生产基地”目前也正在立项过程当中,同时也在申请为河北省重点项目。他表示,希望在正定家具协会的带领下,正定县家具行业能够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涌现出更多的知名品牌。 河北省政府已经批准正定县设立河北正定现代服务产业园区,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依靠业已成型的“正定板材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板材家具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区多园”很有必要。为此,正定县将以省级园区为统领,利用好河北正定现代服务产业园区各种优惠政策,规划建设国际板材家具产业出口基地。

重点加快板材木都工业园建设,规划投资15亿元建设正定红木文化产业园,发挥金河家具、三才家具两大龙头市场辐射作用,建立成龙配套的销售体系,引进上、下游相关配套项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物联网形式,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木业产品国际采购中心,使正定板材家具产品与国内、国际两大供市场接轨。到“十二五”末,省级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年产值突破30亿元,重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分别占整个行业的65%、80%和85%以上。

二、正定县家具产业集群形成过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石家庄市已经形成了六大核心工业园区,16个县城周边产业聚集区和39个特色产业聚集区,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而正定县的家具产业正是其中的重点发展和扶持对象。

按照集群、集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定重点培育家具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提档,突出建设特色产业体系,同时加快了家具研发和设计的巨大发展,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的成果。此外,还成立了多个家具产业的研发中心和民间协会。

近三年,国家、省、市三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支持正定县产业集群核心企业资金达到400万元。因此家具产业也水涨船高,取得跨越发展。

近年来,正定县加大了为民营经济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研发服务、融资服务、商务服务等多个方面着手,扶持平台体系建设,家具产业的企业借助此次机会,积极与政府沟通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积极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工信局与驻正定金融机构合作,帮助企业与金融机构沟通形成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推动家具企业担保机构建设,注册公司十几家,注册资本金上亿元,此项工作居全省前列。对运作规范的家具企业担保机构,国家、省、市扶持风险补偿金达到了750万元。财政扶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6000万元以上。另外,周转金贷款贴息、技改项目贷款贴息、对标、淘汰落后产能等扶持资金对家具企业升级的引导资金达到2亿元以上。

搭建了法律服务平台。主动地为家具企业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依法维护家具企业合法权益。

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在《正定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政府在电子商务中的引领作用,为国内外企业、公众、投资者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为本地居民提供网上消费等服务,为政府部门的行业管理提供便捷渠道。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民营经济利好政策,河北省大力实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正定县抓住机遇,在落实国家和河北省民营经济政策措施的同时,进行了民营经济管理机构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规范家具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家具产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正定县政府先后出台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政策和法规。 指导思想上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创建和谐社会,而家具产业自然也就成了支柱产业。

各级各部门也确实把家具产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2003年以来,每年对有关部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综合排队,每年奖励70万元以上。2011年,石发【2011】9号文件,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简称“50”条,从放宽民营经济准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税支持、金融支持、土地资源支持、科技支持、人力资源保障、组织领导等九个方面措施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企业界备受鼓舞,感到振奋,营造了大发展、快发展、全民创业的好环境。正定家具产业正是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今天的产业集群,并带动了正定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正定县家具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1、能够抓住各种时机大力推广正定家具区域品牌。

只有“正定家具”这个整体品牌塑造好,正定家具企业才能在这个平台上受益,也只有正定家具企业发展好,“正定家具”这个整体品牌才有价值和影响力。所以,协会积极利用各种活动推进正定家具整体品牌的塑造推广工作。3月份组织企业参加广东家具展;4月份利用正定采购会之机,组织企业进行大力度宣传推介;在北方最具规模的青岛家具展上,正定家具企业也大放异彩,彰显了正定企业的综合实力;同时,在哈尔滨家具展、香河家具采购节、郑州家具展览会、苏州家具展、成都、大连、石家庄、济南、西安、山东临沂等地家具展会和行业活动上,正定家具积极参展参与,扩大了正定家具的影响力,树立了良好的整体品牌形象。

2、组织企业参展,集中展示品牌形象。

为了组织企业拓展渠道,寻找经销商,协会与各地家具协会、家具展览会进行了对接沟通,争取有利条件组织企业参展。尤其是北方一些省市展览会,是拓展渠道很好的平台。2012年4月,协会组织十余家家具企业走进了哈尔滨家具展览会,各家企业都对展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展位装修大气磅礴,参展人员精神抖擞,展出产品精雕细琢,充分展示了正定家具产业的制造优势,集中展示了正定家具的整体品牌形象。

在5月举行的郑州家具展,6月举行的苏州家具展,7月的成都、大连家具展,8月沈阳、石家庄家具展,9月胜芳采购会,10月西安家具展上,正定家具企业大胆拓展、积极参展,充分体现了正定家具产业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在行业内留下了极好的口碑,大家一致认为,随着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衰退,北方家具企业的发展后劲突显出来,尤其是适宜三四级市场的正定家具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正定家具依靠近三十年发展沉淀,累积了一些优秀的品牌,形成了丰富的家具上下游产业链,在这个利好时期,一些优秀企业定会崛起,正定也必将会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家具产业基地。

3、与多家协会及金融单位建立了合作及联盟关系。

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同各兄弟协会的良好沟通做为发展之本,整体资源,广泛合作是正定家具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措施。2012年,协会对多家协会进行了走访,建立了良好的外围关系,其中与哈尔滨、辽宁、胜芳等协会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协会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不仅同兄弟行业协会建立了合作,在与家具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需要的金融部门,协会也进行了广泛外联,并与工商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帮助企业融资贷款,使企业扩大了规模,提高了生产水平。目前,协会正积极拓展范围,与多家金融机构洽谈合作,力争为家具企业争取更多资源,助力企业腾飞。、

4、组织企业整体入驻卖场或筹备正定名品馆

抱团出击,集体拓展渠道,打造富有特色的正定家具名品馆,是塑造整体形象的有力举措。企业整体入驻卖场,既突显整体品牌,又可节约成本,是向消费者推广正定家具的很好方式。在此模式的驱动下,协会与企业一起同香河家具城、胜芳博览中心积极洽谈整体入驻事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结合正定家具的产品定位,着眼于未来最具潜力的三四级市场,协会对各重点县市进行了走访洽谈,先后走访了冀州、安平、安国、饶阳、定州、无极、元氏等地,寻求合作商机。目前,这种整体入驻卖场进行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包装、整体推广的方式将是未来渠道整体的一大亮点,通过尝试也必将摸索一条适合正定家具企业的渠道模式,从而提升企业销售。

5、组织协调正定春秋两季展销会

正定做为家具生产流通基地有着丰富的产业基础,十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的家具展销会已经形成了以三才家具市场、金河家具市场为主要支撑,以众多家具企业积极参与,覆盖家具上下游产业的行业重要活动。自活动举办以来,规模逐年扩大,参与群体越来越多,每次活动到会人数可达几万人,覆盖北方地区各级市场采购商,成交量节节攀升。家具协会以产业基地整体繁荣为己任,整合资源,积极协调市场和企业,融各方之力,把活动办成正定家具人的大节日。目前,正定家具企业已经把春秋两季家具订货会做为全年的重要活动来准备,协会也在会议期间就企业活动策划、宣传推广、产品展示等方面给予会员企业大量的支持和帮助,发挥联盟才智,助力企业发展。

6、会刊编辑和信息服务

着眼于华北地区重要产业基地的定位,协会编辑出版了协会会刊《华北家具》杂志,双月刊出版,发向会员企业、上下游厂商、全国行业协会、卖场、经销商、设计服务机构等,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两期。为了更及时快捷地报道会员企业的情况,扩大发行量,协会将会对会刊进行改版,结合区域品牌诉求点,会刊将更名为《正定家具》,并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压缩版面,以新闻资讯为主,扩大发行范围,新一期报纸将于元月中旬与大家见面。

在做好杂志的同时,协会也开通了正定家具网和正定家具手机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传媒结构,多角度、更快捷的报道行业资讯,传播正定家具品牌,推广先进经验。

7、会员征集和筹备专委会

协会成员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积极推介协会,宣讲协会服务职能,吸引企业入会,扩大组织队伍,不完全统计,全年累计新增会员30余家。同时,为了更专业化对接与服务,协会筹备了木门专业委员会、家具半成品专业委员会等,协会将视进展情况,择机举行成立仪式。

8、企业一对一服务

协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行业研究,对个别企业进行了深入帮扶,从品牌定位、产品定位、营销策划、渠道管理、人才招聘等方面给予会员企业一对一服务,取得了会员企业的认可。在今后的工作中,协会将在全国整合更优秀的智力资源与企业对接,真正将“重点扶持,带动全面”落到实处,聚焦资源帮助几家大的企业率先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整个正定家具产业的集体繁荣。

各位会员朋友,虽然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挑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步子可能放缓,但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中国14亿人的内需市场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收入翻一番,城市化将达到70%多,还会有3亿人走向城市,这样庞大的市场需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千年不遇的历史机遇,未来广大的三四级市场会成为主流市场,充满活力的正定家具产业要抓住机遇、全力创新、做大做强、赢得未来,把正定打造成一个家具产业新高地。

9、政府的大力支持

河北省政府已经批准正定县设立河北正定现代服务产业园区,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依靠业已成型的“正定板材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板材家具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区多园”很有必要。为此,正定县将以省级园区为统领,利用好河北正定现代服务产业园区各种优惠政策,规划建设国际板材家家具产业出口基地。

河北省政府重点加快板材木都工业园建设,规划投资15亿元建设正定红木文化产业园,发挥金河家具、三才家具两大龙头市场辐射作用,建立成龙配套的销售体系,引进上、下游相关配套项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物联网形式,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木业产品国际采购中心,使正定板材家具产品与国内、国际两大供市场接轨。到“十二五”末,省级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年产值突破30亿元,重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分别占整个行业的65%、80%和85%以上。

四、正定县家具产业集群的优势

1、产业优势

正定拥有全国最大的板材市场、油漆市场和家具配件市场,是家具生产基地,家具企业能够就地取材,就地销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系,减少了中间环节和运输费用,大大降低了成本。

正定家具市场,租金远低于同类卖场,市场设有完善的管理部门,对商品的质量、环保标准、售后服务,商场环境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质优、价优、服务好”的市场特色,保证了市场的发展活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顾客和厂商。

市场以泛正定区域为中心,依托中西部面向全国,在未来五年内全力打造百万平米家具产业园,打造华北一流的家具交易平台。

2、区位优势

( 1)正定家具市场坐落于驰名中外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与全国最大的板材、油漆、装饰材料、五金配件集散地——正定恒山板材市场毗邻,坐拥家具生产、加工、销售的龙脉风水宝地。正定地处河北腹地,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天津260公里。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正定凭借独特的地域资源和文化优势,在经济社会中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家具行业是带动正定经济发展“引擎”之一,河北三江家具集团有限公司正定家具市场是正定家具行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快速发展,为这座古城赋予了更新的生命力。 (2)交通和物流:正定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广铁路、107国道贯通南北,京昆高速公路、石太高速穿境而过。距石家庄民航机场仅需15分钟车程。

正定物流仓储业发达,市场配套设施建有50000平方米的仓储库房,距市场5公里有占地近2000亩的北方国际物流园区,物流配送通达全国各地。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紧邻北京、天津和唐山…

五、正定县家具产业集群的新举措

河北省政府已经批准正定县设立河北正定现代服务产业园区,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依靠业已成型的“正定板材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板材家具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区多园”很有必要。为此,正定县将以省级园区为统领,利用好河北正定现代服务产业园区各种优惠政策,规划建设国际板材家具产业出口基地。 重点加快板材木都工业园建设,规划投资15亿元建设正定红木文化产业园,发挥金河家具、三才家具两大龙头市场辐射作用,建立成龙配套的销售体系,引进上、下游相关配套项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物联网形式,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木业产品国际采购中心,使正定板材家具产品与国内、国际两大供市场接轨。到“十二五”末,省级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年产值突破30亿元,重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分别占整个行业的65%、80%和85%以上。 园区融入完整的家居文化新概念,集家具、家居用品的生产、设计、经营、展览、科研、信息为一体,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园区格局。为营造优良的投资经营环境,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尤其在税收方面实行“低税赋,免收费”政策,对家具生产经营者购地自建,,除建筑企业劳保基金减半收取、工商注册登记费只牧工本费外,其他费用全免。园区内的经营者,只交税,不交费。税收按最低档次征收。另外,园区内还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经营。“多家事一家管、多家费一家收”。提供从物业管理、市场营销到货物运输、信息中介等全方位、一流的服务。为此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将会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正定家具的竞争力:

1、领导重视,重点支持。正定县将板材家具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给予重点扶持。在沿羊曲线两侧筹建了石家庄·正定木都工业园,总体规划土地1520亩,第一期为企业提供土地300亩。园区聘请专家进行了规划方案设计,园区内建设了两纵、两横四条公路,同时完善了水电暖等配套设施,成立了管委会,统一规划园区建设和服务入园企业。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园区建设优先安排土地,完善基础设施,鼓励企业向园区集中。对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将重点项目列入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领导分包责任制,明确任务时限和考核指标,加强指导,确保顺利实施。目前园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河北金吉祥木业有限公司搬迁改造项目、正定县佳美装饰材料加工厂搬迁改造项目、年产8万吨的甲醛生产线等13个项目已落户园区。

2、强化投入,科技先行。板材家具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在政府投入的同时,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通过开展新产品研发、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河北银港人造板有限公司拥有高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进口生产线3条,其中进口连续平压THDF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20万立方米,引进的两条全自动连续平压刨花板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50万立方米,成为全国最大的板材加工企业之一,企业研制开发的木塑复合材料、生态门、波浪板、吸音装饰板、免漆木线等新产品,高效能二次浸渍干燥机、塑钢暖气罩等产品获得国家专利授权。无醛胶细木工板通过国家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和《十佳绿色品牌证书》。

3、整合资源,建立联盟。按照“整合资源,广泛合作,重点扶持,带动全面”的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合作,实现强强联手,通过组建正定名品联盟,有效地对区域家具行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带动正定家具企业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化地进行市场拓展,促进成员企业和区域家具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联盟成员间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树立正定家具整体形象。

4、培育市场,搞活流通。如政府为了支持金河家居基地,出台了优惠政策,规定在市场开业之日起,三年内免受任何税费、第四至六年减半征收,允许客商凭授信证明不定期办理贷款以及对于商户的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帮助等。

5、提供信息化服务。按照省商务厅有关建立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工作部署,由县商务局牵头,召开会议,做出安排,着手筹建正定北方板材家具电子商务网,内容包括政策法规、供求信息、企业名录、产品库、价格行情、行业动态等,依托和链接正定信息港、正定科技网、正定板材信息网、正定恒山板材市场、金河家具基地、三才市场等门户网站,通过信息整合,实现资源共享,着重为板材家具制造和流通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信息、技能培训、技术推广,为企业提供信息发布、网页制作、市场信息等服务,促进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的有机结合。

同时把正定作为一个品牌进行整体对外宣传推广。包括在国内各专业媒体上投放广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加强交流,利用他们的资源对外宣传正定等;

同时,打造正定家具的品牌效应,提升正定家具的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促进正定家具展会的建设,并组织本地企业参与全国各项重要展会与交流活动; 强化市场管理,推行集体诚信品牌体系。除了加大力度打击市场欺诈行为,巩固市场秩序,还会提高产品的准入门槛与加强产品检测,保证市场上产品的质量;

优化产业构成。目前正定有家具制造企业上百家,政府要取缔无证照经营的小企业,淘汰低端产能,同时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家具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 引入外来优秀品牌(包括卖场),丰富市场品牌聚合度,促进本地市场的自我改造;

建设家具物流园区,实现商贸分流。该园区规划用地规模约500亩,将集中布局50条仓储、配送、发货运输等家具物流专线,并建设面向家具厂商和经销商的家具公共仓储,还有家具物流管理运营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

打造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行业将构建集家具设计、展示、资讯、采购功能于一体的家具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尝试与网上银行以及“支付宝”等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等各种手段,形成特色家具电子商务模式。商家可借助互联网直接面向消费者来销售产品和进行售前、售后服务。

打造一流的家具研发创新平台,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家具业高端人才。

大力扶持有助于提升正定县形象与产业档次的重点项目,促进市场的升级换代。

据了解,正定县已实行先行赔付制度、诚信店认证授牌、诚信物流等诚信系统措施。目前已有几十家企业通过诚信店认证。 而产业升级项目方面,东港家居集团投资建设的“东港家居总部大厦”就是市场向高端发力的一个最佳例子。该项目将汇聚家具研发、创意设计、展示中心、采购物流、私家收藏、家居体验等功能于一体。 正定县县政府在家具专业市场优化升级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不仅提升硬件,也着力改造软环境,全力扶持产业的升级。除了以上措施,政府还投入巨资改善交通要道的环境,为消费者构建舒适购物环境;对家具市场开展专项整治,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等等,得到了商户的称赞。

六、正定县家具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

1、加快园区建设。省政府已经批准正定县设立河北正定现代服务产业园区,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依靠业已成型的“正定板材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板材家具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区多园”很有必要。为此,正定县将以省级园区为统领,利用好河北正定现代服务产业园区各种优惠政策,规划建设国际板材家具产业出口基地。重点加快板材木都工业园建设,规划投资15亿元建设正定红木文化产业园,发挥金河家具、三才家具两大龙头市场辐射作用,建立成龙配套的销售体系,引进上、下游相关配套项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物联网形式,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木业产品国际采购中心,使正定板材家具产品与国内、国际两大供市场接轨。到“十二五”末,省级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年产值突破30亿元,重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分别占整个行业的65%、80%和85%以上。

2、提高品牌意识。家具是木材加工及人造板的终端产品,能提高人造板、装饰人造板及木制品的附加值。“十二五”期间,正定县将指导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生产线,加快家具的工业化、标准化进程,大力发展厨房、办公等板式家具,发展拆装家具、待装配家具及自装式分体组合家具,逐步淘汰落后的手工生产,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加强与国际著名设计公司的合作,引进国际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提高家具的研发、创新能力,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着力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增强产品质量意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由规模效益向品牌效益的转变。创建一批人造板和家具制造领域的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到2015年,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30个,“平安”商标争取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全国知名品牌突破30个。

3、推动产业升级。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在行业发展中的调控作用,明确鼓励与限制发展的产品和技术,确定项目发展规模,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开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培训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打造带动力强的大中型板材加工及人造板企业集团,推动产业升级。依托市场优势,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的面向全省、全国的大型交易市场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抓紧正定板材家具电子商务网站的各项筹建工作,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宣传企业,推介产品,搞好服务,繁荣正定,为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4、使家具材料结构更加合理。由创业之初单一的实木产品发展到现在拥有多种材料合成的家具同登市场,实现了一个关键性的重大转变。近年来正定县家具已形成以中纤板为主要材料的“板式家具”、以皮、布为原材料的“皮件布艺”家具、以金属、玻璃为主材料的“五金玻璃”家具、以藤竹为原材料的“藤竹家具”、以实木为主的实木家具等五大类,而且实木家具正在逐年减少,非实木家具正在迅速上升,已占正定县家具成品市场70 %以上的销售份额。特别是薄木和微薄木与人造板的结合,制造出各种款式、品种和高档次的现代化实木家具,花色种类齐全,很好地适应了国民经济和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种多元化材料的变革,有利于家具产业冲破材料束缚,朝着更高档次的方向发展,也将给正定县家具产业的后续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5、拓宽家具销售渠道。近年来,正定县家具企业加强了产品营销,努力拓宽销售渠道,在全国各大省、市设立销售点,变“前店后厂”、地产地销的半封闭销售形式为多层次、多渠道、跨地区大流通的现代开放式经营,为开拓家具市场,促进家具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家具生产逐步向工业现代化方向过渡,带来了销售了范围的扩大和销售方式的多样化。如东港等企业在各大省市设立销售点达20多个。目前,正定县家具市场年销售额在两亿元以上,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主要市场集中在河北、山西、山东和陕西等省。值得指出的是,成品家具已占正定县家具销售总额的85 %以上,完全改变了过去以半成品为主的局面。

6、不断完善产业配套。正定县家具产业已完全形成配套,家具从材料供应到木工机械、家具五金、油漆、包装、运输、物流以及产品销售市场所有产业环节配套都已建立,这就给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提供了一条龙的生产服务,也为产品成本控制打下了基础,进而大大增强了正定县家具产品在外市场的竞争力。

7、不断提高家具质量。近年来,正定县家具企业加快了原材料结构、工艺结构、技术装备和专业化生产等方面的变革,先后引进人造板生产设备、家具生产线成套设备,在表面装饰材料上做文章,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才,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雅梦居等家具品牌产品先后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表示该产品能顺畅进入国际市场。家具产品档次开发齐全,分高、中、低三个档次,这些产品定位分别符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高档产品主要销往大中城市。中低档产品主要面对工薪阶层和普通居民及农民。

总结与思考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正定县家具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与以下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1、政府和民间高度重视:正定县成立了一个专门为引导、推动家具产业发展服务的高规格机构—正定家具行业协会,全面负责家具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服务和协调等工作。会长都是由行业内最成功的家具公司领导担任。与此同时,政府通常都会专门针对家具产业的发展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家具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政策开明开放:在家具产业发展的初期,“放水养鱼”是正定政府采取的政策策略。不管是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方面,还是在金融政策、林木政策等方面,正定政府在企业发展初期,都是采取一种宽容、包容、支持、扶植的政策思路,让企业在一种非常宽松的经济环境中不断成长。

3、企业及时把握发展机遇:从改革开发之初发展到现在,伴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正定家具产业也经历了坎坎坷坷的几十年风雨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纵观我们考察过的这些地方,发展的好的家具公司总是在恰当的时候把握住了发展的机遇,及时升级或调整结构,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正定家具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和企业对国家政策的充分运用和大胆创新。近两年又及时对整个产业实行布局调整和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更新、产业升级,实现产业集群的有效构建。

4、从产业集群高度构建发展战略:一个产业要长足发展,政府必须从集群的高度进行引导。没有集群优势的产业是很难做大的。这一点也是我们此次调研得出的深切感受。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们的建议

1、鼓励开发商兴建工业标准厂房,对家具用地给予一丁点优惠政策。

1、降低工业用水用电价格。对家具行业的相关企业的用水用电降低一定额度,以吸引家具公司的投资。

1、放宽家具产品放行手续。对家具企业生产的板式成品家具以及消耗少量木材的皮质、布艺家具,在县内流通免予办理木材运输证,运输出县的,凭家具生产和经销企业的销售税务发票和购货人身份证件办理出县木材运输证。

1、加大对非家具耗材企业的清理整顿,确保家具产业的原材料供应。政府应尽快完成对本县木材加工企业的清理整顿,保留优势家具生产企业,对小规模分散的木材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关闭非法木材加工企业和部分非家具木材生产企业,力保家具企业的原材料供应

1、减轻规费负担。切实减轻县内企业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负担,使得家具企业的成本能够降低,也有利于其专注于企业的生产运作。

1、加大人才智力支持。由有关部门牵头,每年至少免费为企业举办1次以上各类人才大型招聘会,并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人事、劳务代理服务;对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和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与本县其他非国有企业一视同仁。

1、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平台建设,每年至少召开1-2次银企合作恳谈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鼓励创办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优化信用环境。金融机构要创新信贷品种,建立转移企业金融需求目录;支持企业依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允许企业以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筹集资金。

参考文献

《搜狐家居》 《木业信息网》 《石家庄新闻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正定县板材家具产业大发展》(定县商务局)

文章来源:正

产业转型 调研报告
《产业转型 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