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计划

科技处工作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9:48:39 来源:工作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科技处工作计划

陕理工科[2014]1号

科技处

科技处2014年工作计划

2014年,科技处将继续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认真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陕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陕西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年)》,贯彻和落实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全国和陕西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实施《陕西理工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陕西理工学院贯彻、落实中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实施细则》和科技强校战略为重点,全面落实学校2014年党政工作要点安排的工作任务和创大工作年度责任目标任务,积极谋划、主动工作、创新措施、整合全校科技资源,推动我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逐步推进“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

一、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政策激励效率与效果

以学校实施《陕西理工学院贯彻、落实中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实施细则》和修订科研管理制度为契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陕西省的

科技与创新政策,落实学校科技计划目标和创大科技工作任务,把学校科

技工作任务要求与科研激励政策分解到各二级学院、各研究基地(中心),

扩大科研资源、科技平台和科研优惠政策的共享、分享与惠及范围,提高

学校科技政策的落实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率。

继续执行“激励高端、打造精品、塑造特色、均衡发展、培育力量、

服务地方”的科研工作思路,进一步塑造和激励高端成果、标志性成果,

加大奖励和推介力度,扶优扶强,争取省内学术话语权;扶持文科发展,

推进学校文、理、工学科的协调发展;培植科研后备力量,加大对中青年

学术骨干的培育力度;加强科技合作,建立更为紧密的政产学研用科技合

作机制。

加强科技处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为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

者服好务;加强科技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高效化,提高科技处的

办事效率和管理协调能力;加强与学科办、人事处、人才办的合作,强化

学科-科研-人才工作的协调性,为学科建设服好务。

二、全力推动我校科研项目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大项目申报和指导力度,推进学校项目层次、项目数量和项目经费

的全面增长。本年度力争实现:校级科研立项50项;厅局级科研立项80

项;省部级立项25项;国家级各类立项10-12项;各类科研经费稳定在5000

万元左右。

加大项目的筹划、预研、储备、申报、评审跟踪等过程管理,加强立

项项目的进度督查,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与结题率,做好结题项目的申报、

评审与归档等工作。

三、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成果的质量

加强科研成果质量管理和学术道德监督,引导学校产出一批高水平、

高质量的科技成果。本年度力争实现:力争使专著出版数、核心论文发表

数、SCI等四大检索及重要文摘收录(或复印)数增幅达到10%;获得专利

200项;技术成果转化5项;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4-5项,厅局级科

研成果奖8-10项。

四、加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

加强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汉水文化省级重点

研究基地、陕西理工学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陕西理工学院技术

转移中心、陕西省社科科普基地、汉中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管理、督促、

检查与指导工作,提高省市级科研平台的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和研究所(中心)的建设力度,使其在科学

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秦巴山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秦岭与蜀道文化研究中心等校级哲学社会科学基地的培育工作,为申报省

级人文社科基金做好铺垫。力争在2年内获批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

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基地,申报成功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在校级科技创新团队三年建设期满检查的基础上,遴选出高水平建设

团队8~10个,全力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力争申报成功1个陕西省科

技创新团队。新增5-6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五、加强学术术氛围营造工作

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举办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举办

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加强学术交流。2014年组织好2-4场座谈交流会,举

办高质量学术报告会100场,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2-3场。

六、加强社会科技服务

进一步加强首席工程师管理,促进科技人才对企业的直接服务;加大

对调研报告和科普作品、科普活动的支持力度,为提高地方民众科学素养、

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服务做出地方院校应有的贡献;积极推进

科技成果转化,引到学校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创造出相应

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4年是我校创建特色鲜明的省内外知名大学的关键之年,科技处将

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密切与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全力开展和推进各项年

度工作。

科技处

2014年1月1日

陕西理工学院科技处2013年1月1日印发

推荐第2篇:科技处工作计划要点

科技处2012年工作计划要点

2012年是学校“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促进科学研究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把我校建成具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中心和科技文化信息中心,根据学校总体安排部署,特制定2012年学校科技与学位工作计划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加快转型为主线,以质量提升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扎扎实实办好本科教育,务实进取做好地方文章,凝心聚力提升办学水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民满意的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大学。

二、工作思路

1.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健全科研工作制度。新制定的办法8个,分别是《河西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河西学院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河西学院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河西学院研究所管理办法》、《河西学院科研助理管理办法(暂行)》、结合人事处绩效工资改革的相关办法,制定《河西学院科研基础工作量及津贴计

算暂行办法》、《河西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河西学院校地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修订的办法有2个,分别是《河西学院(重点学科)硕士点预备学科建设“十五规划”》、《河西学院(重点学科)硕士点预备学科遴选办法》;

2.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加大科研项目经费的配套力度,在2011年科研配套经费的基础上,再增加20万;加大科研创新与应用校长基金项目及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力度;

3.加大对科研和学术骨干培养的力度,努力培育有特色、有影响的科研团队;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争取高规格、高水平科研课题的立项;

4.争取承办国内、省内有影响的大型学术会议,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5.积极探索学校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有效模式,初步理顺服务机制,拓宽校地合作领域;

6.积极准备新增本科专业的学位审核工作,并通过省学位办的评审。

三、具体任务和措施

1.把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与人文社科基地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和虚设研究机构的整合规范,进一步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形成以河西研究为特色的学术梯队,基本覆盖全校8个学科门类,再培养1-2名左右的省级学术技术带

头人,积极申报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和省上有关人才扶持计划。

2.加强科研立项和管理工作。为全校教职员工做好科研服务工作,及时发布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信息,开展教师项目申报的培训,做好国家、省级纵向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全力组织教师投标各级政府各类科研项目和企业事业单位委托项目,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争取国家级项目立项3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项目12-16项,教育厅项目20项左右。做好学校科研创新与应用校长基金项目及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按照项目是否对学校建设发展有利,是否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应用性,是否形成科研团队等原则进行审批立项。切实做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中期评估检查工作,保证科研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督促到期科研项目及时结项。严把科研经费使用关口,做到合理开支。

3.积极探索校地科技合作渠道,拓宽校地合作领域。合理利用学校智库优势,大力提倡课程任务较轻的教师,积极争取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技术推广项目,提高技术研究与发展人员的地位,创造更为宽松的科技开发环境。同时特别重视渗透着学术思想的文艺创作成果,支持各类文艺创作活动,促进文学艺术各学科的发展。积极协调人事处、教务处等部门制定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方面的人事管理及津贴分配等管理制度,建立教师下基层开展支农帮教等实践工作机制。全面深入落实各项校校、校院、校地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与省社科院等合作

单位的深度合作,督促二级学院与地方科技部门及企业单位签订的科技合作项目顺利实施。

4.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积极组织高层次学术活动,邀请40名左右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支持鼓励校内学者专家外出讲学、交流。争取承办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一次全省性学术研讨会。承办5-10场校内青年教师学术报告会,举办学术月活动,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使教师、学生更及时、更有效、更直接的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激发教师学生的研究与学习动机,提升教学、科研、学习的质量。

5.认真做好学位工作。2012年保证新增本科专业顺利通过省学位办的评估并获得学位授权。进一步规范学位授予工作,以学位授予标准作为调控学生学习质量的杠杆和学风建设的有效措施,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将毕业论文、英语四六级成绩和学位授予紧密挂钩,不授予学位的毕业生将控制在毕业生总数的5%左右。

6.做好学术馆的服务工作,进一步拓展学术馆功能,为更多的学术活动和其他活动提供服务,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

7.加强校内研究机构管理。制定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研究机构考核管理办法,开展研究机构评估考核工作。以此促进研究机构稳步、有序发展。鼓励各研究机构立足自身优势,有效整合校内各类资源,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努力促进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8.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强化服务意识,为全院教师提供科研优质服务。全体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业务

知识的学习,以适应科研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利用科技处网站、学位办网站,发布有关项目申报、奖励申报等信息,及时报道有关的学术活动、学术动态,提高办公效率,为学校科研及校地合作做好基础工作。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推荐第3篇:科技处

提升创新能力 服务地方需求 彰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工作特色

——科技处近三年工作总结

近三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和支持下,科技处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大局,深入贯彻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坚持面向地方需求,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应用研究为重点,以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为关键,以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完善管理机制为保障,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研发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创新和服务基础

高水平研发平台是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是学科的重要支撑,是汇聚优秀人才的基地,更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根据学校科技工作快速发展的实际,科技处高度重视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提出了每个校一级重点学科建设点有一个省级创新平台,每个校二级重点学科建设点有一个市级创新平台的目标,着力打造各类平台,强化平台管理,提高平台的内涵建设水平。

1、加强科研平台的运行管理。

坚持平台建设“为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服务”的定位,在学校各级平台建设过程中,及时传达、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和建设要求,向学校反应各级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协助解决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经过三年的建设,“江苏省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以优异的建设业绩顺利通过科技厅的验收,同时,“凹土高质化利用研发团队”获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协助“江苏省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完成了每年一次的“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年报” 工作和学术委员会会议及“江苏省并联装备与机器人技术学术研讨会”的组织工作,2011年,该实验室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经费500万元和淮安市滚动支持项目建设经费30万元。经过科技处长时间的协商和运作,与清河区政府合作共建淮安市大学科技园工作取得实质性进 1

展,前期引进建设资金300万以上,并于2011年获得江苏省科技厅的立项,建设“江苏省淮安市大学科技园”。根据立项部门的要求,按时组织了市级研究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总结等工作。

积极组织开展平台建设工作总结。每年督促学校各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工作总结,听取各平台建设经验、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2012年6月召开了“省市级研发机构建设进展情况汇报与交流会”,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听取了学校各研究机构建设情况汇报。科技处还不定期走访研究平台,认真听取教师特别是各研究平台科技人员对学校科技条件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积极培育组建新的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乘国家和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东风,抢抓机遇,紧紧围绕淮安大力发展的盐化工等支柱、特色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省市科技创新平台。2010年获批省科技厅“江苏省介入医疗器械研究重点实验室”,2011年4月该实验室顺利通过省科技厅中期考核和财政厅的经费使用检查,该实验室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2010年申报获批省发改委“江苏省盐化工新材料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成立二年多来,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坚持产学研一体化,以基础研究带动工程开发,实现工程技术的原始创新; 2011年申报获批“江苏省生物质转化与集成工程实验室”。另外,与企业联合共建了“江苏省软件测试及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发动机汽缸摩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快速制造工程技术中心”。除上述省级研究平台之外,近三年获批建设了 “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和服务中心、院士工作站。

3、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为促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科技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淮阴工学院科研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淮阴工学院省级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条例》、《关于鼓励我校师生进入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企业的若干规定》、《淮阴工学院科研机构岗位编制管理试行办法》等4个文件,提交学校第三次科技工作大会讨论,以明确各类平台的建设要求,规范各类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又好又快开展。

目前,我校拥有5个省级实验室,6个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检测)技术研 2

究(服务)中心、20多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服务)中心,实现了平台建设的多学科化和多层次化,高层次科技基础设施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上述平台已成为我校科技创新人才汇聚、科学研究开展和服务地方发展的有力支撑,成为校企密切合作开展科技创新的基地,充分发挥了其在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产学研合作既是学校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更是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的主要途径。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的整体水平,必须走出围墙,融入地方。科技处在扎实推进“双百”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创新。

1、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继续深入开展“百名教授进企业”、“百名博士进百企”活动,确保“双百”活动取得新成效的同时,按照优势学科和县(区)主导产业双向多点对接的原则,科技处积极组织教师以学院为主体与本地及周边县(区)全面建立了紧密型合作联盟,与企业建立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与靖江市人民政府、阜宁县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在校第三次科技工作大会上,组织教师与淮安市9个县区签订了全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互动共赢合作机制,促进了学校与政府、企业形成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联盟。与淮安先锋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深蓝公司等企业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实现双方在联合科技创新、培养人才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根据科技创新的需要积极与企业采取灵活方式共建研发平台、合作申报项目、联合技术攻关。

2、着力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我校学科应用性强的优势,科技处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大学科技园、工业设计创意园、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服务载体建设的力度,大力推进研发设计、创业服务、成果转化、科技咨询工作,努力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鼓励教师、学生入驻园区从事科技创新创业。为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技术需求,科技处多次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赴金湖、阜宁等地进行校企对接,与多家企业签订了科研项目合作协议。目前学校已与

10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联盟,近三年校企合作项目达400余项,其中联合申报获批省级科技攻关、苏北计划、中小企业创新等各类项目近20项,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

3、延展科技合作与交流。

通过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组织,参与学术活动,鼓励各学院承办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开拓学术视野,增强业内影响力。近三年经科技处主办或协办学术报告100余次,学校的学术氛围近一步浓厚。

加大与国内外高层次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引进大院、大所在淮设立分支机构,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促进我校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近三年,我们将“江苏省生物质转化与集成技术工程实验室”建进了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将“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工程实验室”建到了盐化工园区,并正在与淮安市政府和园区合作筹建“江苏省盐化工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同时我们邀请清河区政府进入学校共建三园一体的“淮安大学科技园·清河区工业设计创意园·淮阴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合作共建“中科院盱眙凹土工程技术与成果转化中心”。2011年由淮安市科技局牵头的“驻淮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在我校成立,有力促进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

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淮安日报等中央、省市地方重要媒体多次对我校科技工作服务地方的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我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淮安市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在省教育厅公布的科技创新和服务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统计中,我校位居同类高校前列。

三、着力培育项目,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项目和成果是学校科技创新水平的主要标志,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融入社会、服务地方、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能力,体现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近三年来,科技处采取措施,在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中提炼升华和不断拓宽项目争取渠道,获得了一批高层次项目,拓展了承担项目的层次和范围。

1、着力培育高层次项目。在科研立项上,紧紧围绕地方科技需求和主导产业发展,坚持将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在

承担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研究项目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升华,将申报承接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专项和技术支撑计划等省级以上项目作为主要着力点。同时进一步挖掘社会科技资源,拓宽项目立项渠道,促进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全面发展,高层次项目立项数量和科研经费到款额逐年大幅增长。

2、着力打造高水平成果。在科技成果的培育上,号召每位教师在项目立项之初就强化成果意识,不能满足于项目结题,必须全力以赴获得高水平成果;对创新点多、应用前景广阔的项目,学校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条件保障,助其取得标志性成果;在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继续深化或拓展研究,注重成果的凝练、整合、集成,冲击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提升我校在相应领域的影响力。

近三年来,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星火计划项目5项);纵向项目来源由省科技厅、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等扩展到包括教育部、商务部、建设部、国家统计局等多个部门;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横向课题329项;项目经费到款额3200余万元。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046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560篇;申请发明专利97项,获授权49项;软件著作权163项。与合作单位联合获省科学技术奖等4项,市科技奖励137项。

四、完善管理机制,激发科技创新和服务活力

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动力,三年来,科技处根据学校科技工作发展的实际,及时修订、出台科研管理制度,健全了与校情相适应、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管理机制。

1、修订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2009年,根据学校统一部署,修订了《淮阴工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与管理办法》,新的办法加大了对于高级别科研项目的奖励力度,补充了对艺术类科研成果的认定,体现了学校对文理科科研项目的重视和支持。2011年,修订了《淮阴工学院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变科研经费配套为科研奖励,引导教师申报高级别或重大科研项目、密切产学合作争取横向项目。结合学校第三次科技工作大会的召开,科技处针对学校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着手调研并结合我校工作实际,起草了《淮阴工学院科技成果管理办法》,修订了《淮阴工学院优秀科技工作者

(团队)评选办法(修订)》等。

2、改革管理方式。在科研管理上,从立项管理为主转向立项管理与实施过程管理并重,强化对项目执行过程的检查、督导和服务。确定了校级科研项目以及通过学校向外推荐科研项目的三级评定程序。及时修订完善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制定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规范科技成果申报与管理,鼓励教职工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3、优化学术环境。大力倡导并弘扬科学精神,营造恪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强化学术诚信在教师学术评价中的权重,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先后出台了《淮阴工学院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暂行规定》和《淮阴工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规范了师生的学术活动;成立了学术道德委员会,专门处理学校师生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2011年11月,组织教师观看《全国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参加《恪守学术道德 捍卫学术尊严——致全省高校师生倡议书》签名活动,邀请校外专家举办学术规范讲座,学校师生自觉努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学校对获批重大项目、取得高层次科技创新成果、在服务地方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在表彰奖励的同时,利用校内外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努力发挥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典型的示范与带头作用。

五、集聚优秀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和服务团队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科技队伍特别是创新团队的整体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此,科技处与学校人事部门配合,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切实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把科技队伍特别是创新团队建设作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为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科技处以重大研发机构作为载体,充分利用重大研发机构在汇集人才方面的作用,利用学校制定的柔性人才引进制度,积极引进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服务团队。

1、依托平台资源,组建创新团队。

依托现有平台资源和学科团队,面向地方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需求,按照“围绕一个产业,依托一个基地,组建一支团队”的科技工作思路,集中力量攻克地方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整合相关省级科研平台资源,打造面向地方产业的科技创新团队。在做强凹土科技创新团队的同时,在盐化工

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转化、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初步组建了若干个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已经成为引领我校科技创新的“领头雁”、承接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的主力军。

2、以创新平台为载体,积极引进领军人才。

根据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需要,积极参与江苏省组织实施的“双创”人才工程,通过柔性引进机制,加大我校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对重点实验室主任、重点科研机构学术带头人以及重要科研岗位,逐步实行公开招聘。近年来学校以提升重大研发机构的内涵建设水平为目标的聘用方式,先后引进了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王爱勤教授和江苏省“双创”人才梁栋科博士作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以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先后引进了熊鹏和陈峰两名知名专家来校合作科研,2011年王爱勤教授被列为江苏省“双创”人才,2012年积极推荐陈峰教授为江苏省“双创”人才,目前已进入现场考察和答辩程序。

3、服务苏北经济建设,组建科技服务团队。

近年来,科技处在组织教师积极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同时,以“双百”活动为抓手,组织教授、博士组成科技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合作开发产品、转化技术成果等活动,目前,学校科技人员与当地100多个企业建立了“校企联盟”,建立了一批科技服务团队,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人才的瓶颈问题,有力的促进了企业研发水平的提高,我校的科研、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研发、生产实现了无缝对接。我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经验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

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做好科技管理和服务

科技处全体成员克服人员少,工作繁琐的困难,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做好科技管理和服务工作。

1、做好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申报管理。

近三年,科技处组织办理了200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检查、结题工作,项目类别近30个。各类项目申报要求、报送时间和方式均不相同,时间跨度大,申报量大,工作繁重,导致申报受理工作任务异常艰巨。为了按时报送,

我处有关工作人员牺牲了大量的业余休息时间和节假日休息时间。为保证国家自然基金等高级别项目的申报质量,科技处早动员、早组织,并多次聘请专家指导,及时将专家意见反馈给申请人,教师申报材料质量明显提高。对于限项项目和校级项目的申报,采用了校内专家、校外专家、学校学术委员会三级评审,并及时公开评审结果,力求评审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办理了3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结题手序,编制了《横向项目管理流程》。协助教师申报专利、软件著作权200余项,申报各类奖励近100项。

2、坚持原则,做好科技审核评审工作。

三年中,科技处组织了第

二、三次“校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评选工作,科技处坚持评审标准,做到评选标准、评选办法、评选结果三公开,接受全校教职工的监督。每年审核科研工作量、职称评审材料、学科建设材料等近万份,始终坚持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有问必答,有错必纠,遇到新问题及时反应,做到既保护教师的利益不受损害,又坚持原则不放松。

3、精益求精,做好各级各类科技统计工作。

随着各级部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科技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宽。三年来,科技处按照上级要求,高质量完成教育厅、科技厅每年一次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统计》、《高校研发活动统计》、《国家技术市场统计》、《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统计》、《地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和《高校科普统计》等统计工作,科技处刘连妹同志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科技统计工作先进个人”。除此之外,每年完成市科研管理部门、高教园区等部门的科技统计工作多次。服从学校工作大局,向其他部门提供科技数据多次。

4、以人为本,做好科技服务工作

科技处的各项工作,直接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平均每天接待电话咨询10次以上,在项目、成果申报和材料审核等工作中,更是电话不断,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学校或上级的科技政策,科技处全体职工认真学习有关规定,耐心解答教师的疑问,使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少走弯路。为了解学校科技平台建设情况,科技处有关工作人员不定期走访研究平台或召开科研平台工作会议,了解建设进展,协 8

调解决平台建设遇到的问题。根据学校对学术报告管理的规定,协助有关部门办理学校报告宣作工作。三年来,科技处主办或参与组织学术报告5次,协助办理学术海报宣传等工作100余次。科技档案是经常用到的材料,科技处根据部门、学科和教师的需要,平均每年接待档案查阅100余次,为教师提供了方便。

七、积极参加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自身队伍素质

1、坚持学习型党支部建设。

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提高党支部思想政治水平的关键环节来抓,认真落实学校规定的理论学习制度;结合工作需要,加强科研管理有关知识学习,全面提高党支部整体素质。科技处一名党员参加了省委党校的学习,另有一名同志发展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2、认真落实公开承诺制度。

根据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结合科技处工作实际,科技处制定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创先争优的目标和工作要求,所有党员根据日常工作签订了创先争优承诺书。全体党员根据承诺的内容,做好本职工作。

3、继续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按照进一步规范创先争优活动的“规定动作”,特别是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结合科技工作实际,科学设计以人为本的科研工作流程,充分体现方便教师、服务教师的理念。科研项目申报中早动员、早组织、及时发布有关文件,吃透文件精神,耐心解答教师疑问,认真进行形式审查;努力搞好校内外沟通,协调解决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方便;科研成果审核认定中,坚持原则,讲究方法,工作认真,反馈及时,有问必答,有错必改,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环境。妥善处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热情服务,帮助老教师解决困难,提高服务质量。

八、积极筹备、精心组织,成功召开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

2011年,根据学校党政工作要点的安排,科技处充分酝酿和精心筹备校第三次科技工作大会。起草了校长报告初稿;组织了学术交流月和各学院的校企对接活动;与地方和县区政府及科技部门深度接洽,深化产学研合作;组织了全校

的科技成果展,编制了学校科技人员信息手册; 12月24日,学校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上学校与淮安市各县区负责人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与企业代表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对全校优秀科技工作者和高层次科技项目获得者进行了表彰奖励,讨论了学校拟出台的科研管理文件。通过本次会议,浓厚了学校科研氛围,彰显了学校的实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明确了学校下一步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省教育厅网站、《淮安新闻联播》和《淮安日报》报道了会议的消息,宣传我校产学研合作的经验。

九、坚持学科引领,助推我校办学层次的新跨越

科技创新工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技工作坚持以学科为引领,三年来,学校科技平台建设、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和明显的进步,提升了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推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为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人才需求”专业硕士试点、实现我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以上是科技处近三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三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在学校各单位、部门的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科技工作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绩,但与兄弟院校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距离学校快速发展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仍然有许多不足。我们将进一步拓宽视野、创新机制,深入贯彻国家和省科技创新会议精神,认真落实“2011计划”实施方案有关规定,按照校“十二五”科技工作规划和第三次科技工作大会提出的思路、举措,不断提升我校科技创新水平,为学校下一步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科技处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日

推荐第4篇:科技处工作总结

科技处2010年工作总结

根据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部署,在吴校长领导下,在洪鹏志处长带领下,科技处和全校教职员工一道,经过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完成了学校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许多不足,从而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现就2010年我处科研管理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项目及经费

到目前为止,2010年全校在研科研项目共656项,新增项目256项,其中国家级30项,省部级96项,其余为市厅级及横向课题。现到账经费4769万元,还有省海洋与渔业局约1500万元、农业厅约300万元、教育厅约200万元将陆续到账,预计总经费约6000万元。

二、科研成果

1、奖项:2010年我校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33项。自然科学类: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含国家海洋局科技成果创新奖);市厅级奖9项(含3个农推奖)。人文社科类:市厅级奖17项。

2、鉴定、验收

共鉴定科技成果9项, 有2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4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共验收结题项目11项。

3、专利(知识产权)

2010年我校申报各类知识产权共98项,授权31项。其中申报发明专利80项,授权13项;申请实用新型11项,授权11项;计算机软件登记7项。目前我校累计申请知识产权总数415项,已授权105项。2010年进入实审的有191项,预计未来几年我校将出现专利获授权高峰期。我校作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经过三年建设顺利通过验收并获得优秀。

4、论文、著作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校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885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86篇,著作(编著)10余部。

三、学术交流

2010年我校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共297场,其中包括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院士等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另外,我校还积极参与协办2010年水产科技论坛,成功承办了首届广东省海洋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在省内外引起了积极影响。

四、成果及推广

我校多次参加大型科技成果推介会,如广东省农业博览会,首届全国科技兴海成果展览交易会,玉林博览会,首届广东省海洋博览会等,推介我校科研成果。另外,我校还与省内外地市局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参与产业联盟,签订多项成果转让协议。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我省科技下乡活动。目前我校拥有农村科技特派员138人,企业科技厅特派员101人,为我校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转化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科研实验室建设

今年我校“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新增为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水产经济动物病害控制”获得了滚动支持。

六、修订科研管理文件

去年三月学校成功的召开了第四次全校科技大会,修订了七个科研管理文件,新制定了“广东海洋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为我校科研工作顺利走上科学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七、存在的不足

1、项目获得不够稳定,缺少标志性项目。

2、各学科发展部平衡,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3、科研管理水平不高,课题实施不够规范。

4、.取得的成果不够丰厚,缺少高水平论文、高层次奖项。

5、成果转化率太低。

八、今后努力方向:

1、继续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做好科研规划与布局,培育团队,鼓励学科交叉,重点强化科研管理与创新。

2、巩固现有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开拓新的科研项目途径,重点强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与管理工作。

3、2011年力争在国家级项目上、高级别奖项上、高水平论文上获得突破。

4、加强学术交流,强化成果转化。

5、利用政策激励,科学引导,积极广泛的调动全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校建博增硕做出贡献。

科技处

二0一一年一月十一日

推荐第5篇:科技处工作总结

科技与高职教育研究处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在学院党政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部门减员2人情况下,经过全处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理顺科研激励机制

完善科研制度,修订颁布了6个科研管理制度《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科研岗位管理办法(修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科研机构设立与管理办法(试行)》、《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科研奖励办法(修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修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学术讲座管理办法(修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专业技术人员教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修订)》。

通过各项制度的完善,理顺了我院科研管理和科研激励机制,教师科研积极性得到提高,学院科研氛围得到提升。以省级教改课题和省人文社科课题申报为例,去年申报数量为46项,今年申报数量为81项,较去年申报数量增加了近一倍。促使了我校项目申报质量的提升。今年教育厅省级教改课题和省人文社科课题省给我校增加了申报指标7项,也是我院科研水平提升的一个有力说明。

二、加强学风建设,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1.完善制度加强宣传

为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制定了《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试行)》。

1 组织各二级学院学习国家、省、校学风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在科研处网站新设了学风建设栏目,加强宣传工作。

2.严格查处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我处在课题申报、学术论文等方面严格查处和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处理。今年省级教改课题申报过程中,发现一起抄袭申报书的学术不端行为,取消了该教师的申报资格,并给予警告。学报论文录稿前进行重复率的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给予退回。

三、加强课题过程管理,提升科研质量

加强了课题过程管理,对1项省重大科技项目、1项中央财政推广项目、32项校级课题、6项省教改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尤其对资金较多的江西省重大科技项目“松材线虫病防控关键技术开发和集成与示范”、2016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金线莲组培快繁及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和省林业厅科技创新项目“赣南杉木高世代种子园建园无性系选育”的管理力度,省级重大项目经过努力,对主持人进行了变更,11月底对省级重大项目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为明年结题做好准备。

12月初开始组织开展8项省教改课题、4项省人文社科课题、12项校级生态文明和职教集团专项课题的结题工作。

四、积极组织申报了各类课题,课题立项数稳步增长

2017年至今,组织开展了10种类型的课题申报工作,课题申报前对各类课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辅导,对确定上报项目进行一对一服务。今年共申报课题187项,上报105,立项92项(另2017省教改课题

2 还未出评审结果),其中省级课题26项,市级课题66项。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 “赣南桉树枝瘿姬小蜂引诱剂研制及其测报技术研究” 1项,项目资金15万;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2项;教育厅科技项目备案5项,江西省教改课题6项,江西省人文社科课题10项。其中江西省人文社科课题立项数排名全省第二,仅次于以人文社科为主的江西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

为加强学院科研平台建设,积极组织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依托单位注册工作。但经过多方努力,由于学院登记业务范围没有科学研究院等未获成功。

五、科研成果取得新成绩

1、2017年9月我院主持的《大分舌蜂栖息地环境的保护措施与营造技术》获得赣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2、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主编,我校钟平华参编的《江西鸟类图鉴》获(2017)第四届江西林业科技奖二等奖。

3、科技与高职教育研究处两名教师发现江西省鸟类新纪录:灰翅鸫。

六、积极开展科技技术服务与交流及科普宣传

1、积极参加服务地方的科技服务

积极鼓励全校教师结合专业技术和科研项目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行业接轨,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如:张付远教师为主持的项目组结合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开展科研成果推广与技术服务,完成金线莲种苗繁育基地累计

3 繁育金线莲种苗200万株,开展金线莲栽培技术培训班4次,培训200多人次。组织7名江西省科技特派员赴大余、上犹、赣县等林业基层、企业进行林业技术服务。

2、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

截止目前,2017年生态科教馆对外接待参观人数达1.1万多人次。今年补充动物标本60种。生态科教馆顺利通过全国科普基地的2016年度考核, 成功为申报2017一2020全国林业科普基地。为生态文明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七、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1、完成4期学报的收稿、编辑工作。

2、招生任务超额完成。

五年制招生:我处人员为4人,完成招生7人,超额完成任务。 统招招生:招生宣传期间,积极为招生骨干服务,招生骨干的工作等各方面做好协调安排。今年部门负责的区域超额完成任务。

3、配合完成了江西省林业职教集团创建国家骨干集团工作任务、江西省创新创业评估工作、2016年度质量年报、省级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自查工作以及学校交办的其它任务。

4

推荐第6篇:科技处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

为激发我院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教师创新精神,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活跃学院科研和学术氛围,为教师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科研处将于2014年3月20日-4月20日征集一批稿件以论文集形式组织出版,现特向广大教职工征集稿件。

一、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1.文稿要求:要求文章观点新颖、创新、具有独创性,能对教学科研起到促进作用。来稿力求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字精炼,图表清晰,不涉及科技保密范围的科技成果和数据资料。

2.文章结构:题目、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文章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作者详细通讯地址、电话、邮箱。

3.标题:要求标题简洁明了,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字体为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段后1行,行距20磅。

4.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简明、准确的提炼,要求不加注释和评价性文字,客观反映论文主要内容,200字以内。字体小五号楷体-GB2312,外文、数字用Time New Roman字体,段前一行,行距为12磅,左右均缩进2个字符,两端对齐。

5.关键词: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一般每篇可选3-5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字体小五号楷体-GB2312,外文、数字用Time New Roman字体,行距为12磅。

6.作者信息:在首页页脚处注明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学历、研究方向)。文后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并附详细通讯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字体为小五号宋体,外文、数字用Time New Roman字体,行距为12磅。

7.正文:正文要求字迹字体清晰、整齐、规范,标点符号占1个字符,文稿以3000-5000字为宜。字体采用5号宋体,外文、数字字号与同行汉字字号相同,字体用Time New Roman字体,行距20磅,两端对齐。

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参考文献的著录应采取顺序编码制,在引文处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文中引用同一文献者应为同一序号。参考文献著录条目集中排于文末,

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

参考文献格式:

专著:[序号] 编著者.书名[M] .出版地:出版社,年代,起止页码.

期刊文章:[序号] 作者.论文名称[J] .刊名,年度,(期):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论文名称[D].发表地:学位授予单位,年度.

报纸文章:[序号] 作者姓名.文章题目[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电子文献:主要责任作者.文章名,网址,年-月-日.

其他类型文献:主要责任者.文献名.地址: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参考文献字体为小五号宋体,行距12磅,左对齐。

例: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鍺.图书目录[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7,15-18.

[2]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 .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二、投稿方式

一律提交电子版WORD文档即可,请将电子稿件发送时请注意在标题注明“投稿”字样及作者姓名。要求电子文档用字规范、标点正确,计量单位及符号要求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外文字母、数字符号要求分清大小写、正斜体和上下角标的位置。 文章由作者自负。在尊重作者文意的基础上,编辑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和节录发表,请作者自留底稿 。

三、版面费收取

文章要求3000-5000字符,每篇收取500元版面费,稿件超过5000字的,每增加1000字另收取150元版面费。收取的版面费主要用于论文集刊号的购买、论文集的出版费用及专家审稿酬金。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科技处

2014年3月20日

推荐第7篇:科技处82号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处 科技处„2011‟82号

关于编写好“铁路建设项目勘察设计 质量安全检查总结报告”有关要求的通知

集团公司各分公司、各项目总体:

为了确保铁路建设项目勘察设计质量安全检查工作顺利完成,写好勘察设计质量安全检查工作总结,根据鉴定中心《关于铁路建设项目勘察设计质量安全检查总结报告要求》(见附件),现将质量安全检查总结报告编制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1、各单位要严格按照鉴定中心《铁路建设项目勘察设计质量安全检查总结报告要求》中的总结报告编写格式及五大方面内容的要求编写本单位的总结报告。每个单位和专业均要写明:共检查出勘察设计质量问题X个,其中有X个已经完成整改,X个正在整改,X个准备下阶段整改。总结报告要由院总工程师主笔编写,院长审阅,院长和总工程师要签字,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总结报告(包括电子版)于9月16日前报科技处。

2、各项目总体要组织项目各专业,对各个项目的“铁路建设项目勘察设计质量安全检查问题库”进行再梳理、再确认,把没有列入的问题补充列入,把不是问题的条目进行删除,对列出的问题的描述逐条修改完善,做到真实、简练、具体、明确。在此基础上填写“质量安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统计表”。

各个专业的“质量安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统计表”,必须经过专业院主管总工程师审核、签署后,于9月15日上午前报项目总体。项目总体审核汇总后,于9月16日上午报集团公司主管总

—1— 工程师审定,项目总体和集团公司主管总工程师要签字,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各项目“质量安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统计表”(包括电子版)于9月16日下午前报科技处。

3、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将带队对各单位、各项目的质量安全检查及总结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联系人:汪春杰 电话:31997,6066

附件:1.附表:质量安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统计表

2.铁路建设项目勘察设计质量安全检查总结报告要求(鉴综电[2011]312号)

二○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2—

主题词:质量 安全 检查 报告 通知

抄送: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陈红念、副总工程师、计经处、科技处。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处

2011年9月13日印发

—3—

推荐第8篇:科技处工作总结

科技处工作总结

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处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工作为契机,围绕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外引内联,搭建平台,集中资源,突破重点,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现将科技处的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

1.加大国家基金申报力度,标志性项目立项再获新增长

一年来,科技处克服人员紧缺的困难,仍坚持“加强组织引导,扩大申请数量,优化申请结构,提高申请质量”为工作方针,以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为重点,科学谋划,积极动员,悉心服务,强化效果,把项目申报各阶段组织工作做实做细;同时为提高申请书质量,积极邀请专家来校作项目申报专题辅导报告,组织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教师申报书进行评审和指导,使项目申请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全年共组织申报28个类别共计500余项课题,其中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60项,省人文社科基金60项。全年共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1项,国家级二类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三类科研项目42项。获批科研项目(课题)数量和资助经费均创历史新高,仅国家科学基金的科研经费就达563.5万元,较上年度增长29%;全年纵向总经费比去年增加67.5%。这些项目的获批,不仅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凝练了一批科研团队,更重要的是为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学校科研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2.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显著增加

科技处继续加强科研项目规范管理,从项目的申报、推荐、立项、研究过程到项目的结题,实行规范化管理。科技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再次修订和完善了科研管理和考核文件,制定了《安徽工程大学科研奖励办法》和《安徽工程大学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完善了科研项目校内评审管理体制,在项目校内限额推荐过程中,为杜绝人为干扰,开始实施聘请评审专家对材料进行匿名评审,评审全程邀请纪委监督,专家独立评分。此举虽然增加了评审材料加工的工作量,但真正做到评审“公正、公开、公平”。在国家基金申请过程中,推行学院和学校二级管理制度,分阶段、按目标推进国家基金申请工作。全年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15项。我校主持的科研成果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3.加强在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大幅提升

加大项目的过程管理,对多年来到期和逾期的未结题项目进行了梳理,根据项目来源,分9个批次进行了整理,并对各类项目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检查。组织已经完成研究任务的项目,按归口管理部门要求结题,对委托学校验收和学校自主验收的项目,聘请专家进行验收,并对结题质量进行等级评定。对未完成研究任务的,鼓励和督促主持人积极进行研究工作,并办理项目研究变更手续。2012年共办理各级各类项目结题验收1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项目3项,省社科规划项目8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软科学研究项目3项,其它各类项目结题101项。各类项目中期进展检查70余项。

4.加强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在注重项目工作的同时,科技处还非常重视学术交流工作,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卢强教授等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开阔了教师的科研视野,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为学校的科研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深度融合地方经济,促进专利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1.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服务区域经济

一是进一步扩大产学研合作区域化范围,合作领域逐步从XX市辐射到周边县区,从皖南辐射到皖北,从安徽辐射到长三角,深度融合地方经济建设,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先后参加了“XX县产学研合作论坛暨2012年经贸洽谈会”和“XX市第四届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多次组织教师深入XX市、XX市、XX县、XX县等10余个市(县)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进一步提高师生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全年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00余项,参与的教师达200余人次,现有10余位教授、博士作为“双休日工程师”受聘于周边县市企业的,50多位科技特派员服务于芜湖企业的各个行业。全年签订横向项目50余项,合同认证率达100%;同时为使项目实施顺利进行,科技开发部从合同洽谈、签订,到项目实施、结题,都给与了耐心指导,完善了横向项目管理办法,致使横向合作项目到帐经费比2011年增长近10%。 2.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学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上大胆创新,通过与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中心)及实验室,联合企业组织解决关键技术的重大项目,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今年由我校牵头,联合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清华大学院士工作站、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公司、海螺川崎装备、安徽埃夫特有限公司等多个单位成立了“皖江高端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协同中心的成立不仅得到了XX市政府、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支持,而且也为我校科技创新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此外我校还与清华大学在XX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同成立“卢强院士工作站”。 3.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了在全校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激发了师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能力,今年科技处组织开展校首届大学生专利发明与创新大赛。在各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参赛人数近600人,收到作品近400件,受到全校万余师生的关注;并将学校大赛中优秀作品229件推荐参加XX市首届专利创新大赛,XX市大赛设置的100名奖项中,我校获得47名,位居全市高校首位,学校也因此荣获优秀组织奖,并取得下一届大赛承办权;在知识产权科组织下,大部分大赛作品已完成专利申报工作,申报数量达268件。

今年我校作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顺利通过省知识产权局组织的验收,且获优秀等级,这也是省内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今年我校共获得授权专利51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35件,外观专利14件,专利结构得到了优化。

我校科技开发部承担建设“技术转移中心”为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全年共承担各类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项目百余项。2012年我校科技开发部被授予了“安徽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品化和市场化,我校今年成立了“安徽工程大学科技园”,并已成功获得“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孵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深化办刊改革,广开稿源,进一步提高学报质量

学报编辑部始终遵循“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扩大影响”的办刊宗旨,增强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意识,全年顺利地完成了编辑出版任务。2012年学报在继被“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外,又顺利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数据库,使学报的影响力得到了扩大。

为规范编辑部稿件收发流程,进一步完善了学报运行机制,对每篇录用稿件均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审核,确保论文学术严谨性;完善稿件修改反馈流程,运用多种手段缩短了审稿周期,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来稿的学科范围和课题研究的前沿性,编辑部及时地动态调整审稿专家的数据库。

2012年学报编辑部共出版发行4期学报,一年中处理稿件111篇,刊出98篇,其中研究生论文53篇,各类基金资助论文56篇,且占所发论文数的57.1%,提高了基金论文刊载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报的学术水平。为了扩大我刊的影响面,编辑部今年非常重视网络来稿,全年共收到400余篇网络稿件,并细致地做着稿件的审查、回复等工作。继续做好与兄弟院校学报编辑部和图书馆的交流工作,扩大信息的来源,全年共寄送发行学报2800余册。

四、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协助配合各部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科技处坚持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每周一次的处务会制度,做好每周工作周历表,加强服务意识,日常工作规范化,高效完成相关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大量细致工作,如配合人事处完成了2012年度高级、中级职称评审材料及各类人才工程申报相关材料的审核工作;配合研究生部完成校学术骨干材料审核;与校工会完成优秀学术论文审核和填报,与团委完成挑战杯的评审推荐工作。

今年在完成本部门工作的同时,积极完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和创先争优及示范岗等工作。

今后科技处将本着“强化服务、优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努力改正不足,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服务意识,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共同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推荐第9篇:科技处工作总结

2009年度科技处工作总结

根据校党委2009年工作要点,在主管校长的指导下,科技处及时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结合国家、河南省以及水利部等的科技发展方略和我校实际,多次进行研究分析,组织全处人员学习讨论,理清了新的一年整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政策,围绕学校博士点建设目标,外引内联,搭建平台,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加大改革与建设的力度,促进学校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现将科技处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采取有力措施,强化项目的申报与管理

为提高学校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立项成功率,科技处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讨论,结合我校博士单位建设目标要求,出台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资助办法(暂行)》(华水政[2009]186号),采取了项目申报资助的“一次校内审查、修改,两次校外专家审查、修改和申报”四个过程的分阶段跟踪管理,切实加强各级各类重要纵向课题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

2009年我校重要纵向科研项目立项工作取得良好发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项,获得水利部公益性科研项目1项,水利部“948”项目2项,水利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支持计划1项,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1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项,获得郑州市创新型科技团队支持计划1项,郑州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

计划1项。截止12月10日,科研项目立项合同额达5747.5万元,其中纵向项目合同额1115.9万元。

二、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奖励的考核制度,努力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为进一步促进我校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签定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的申报等工作,科技处采取主动创新的工作思路,提出了“项目培育、项目申报、项目监管、成果培育、成果申报”的五阶段分目标管理,每项目标均要构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其顺利实施。今年,已出台相关的文件,对科技成果的鉴定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的申报过程予以一定的资金资助。通过积极调研、分析,结合学校博士单位建设目标要求,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科研成果的奖励办法,出台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高层次科研成果资助与奖励办法(暂行)》(华水政[2010]03号),以超常规的方式力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脱颖而出,实现高水平标志性科研奖励的产生。

据统计,2009年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26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4项;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及人文社会科研学研究成果奖共计17项;以合作完成单位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三、积极筹划落实省部共建协议,拓宽科学研究的平台建设

科技工作是一项对外联系广泛且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科技处紧紧抓住省部共建的时机,以我校的水利特色为突破口,主动与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等签订合作协议,希望通过构建与水利行业科研及企业单位的合作平台,力求使我

校在参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横向科研课题、联合申报重大攻关项目以及联合申报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今后,科技处仍把积极主动搭建外联科技研究平台作为一项主要工作,进一步加强与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河务局、河南省水利厅等重点水利单位的联系与交流,在科技领域方面争取更广泛的合作。

四、努力打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提升广大教师的科学素养

学术活动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学术水平的无形标尺,今年通过各种渠道邀请包括多名两院院士、国内外专家在内的各层次学术报告会30余场;同时,我校作为协办单位,参与组织了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积极筹备宣传材料参加了第四届水博览会,并且获得由中国水利学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证书。这些活动使广大师生了解了相关领域的科技前沿,开阔了学术视野,促进了知识交流,对提高我校整体科研素质,增强科研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改革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整体水平

为提高我校科研管理整体水平,暑假期间通过招标购置一套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并利用周末时间对科技处工作人员、各单位科研秘书按权限分别进行了培训。目前,2009年度各单位及个人完成的各类科研项目数据已经完成了录入,根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校内津贴分配实施方案(试行)》文件有关条款,科技处工作人员在不断理解和领会文件精神的前提下,按照“精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认真审核。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系统的运行和管理,要逐步实现由科技处——二级学院(部)和校属科研院

所——科技人员三位一体的科技统计和项目申报管理信息网络,实现对科研项目及成果源实时跟踪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工作平台,推进和规范二级管理体制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院系、科研机构的科研主体作用。

六、规范日常管理,营造高效、和谐、服务型的工作环境

科技处自身的建设是做好为全校教师提供良好服务的基本保证,随着我校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更加要求团结有序、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我们制定了多项处内工作制度,以人性化、制度化的管理为原则,在工作中努力营造和谐型环境、服务型环境、效率型环境,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提高服务质量,一年中全体同志做到了秉公办事,廉洁奉公。领导班子及全处同志团结协作,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我校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科技处内部管理体系需要改革,虽然按科室管理的模式已基本成型,但在工作职责及各科形成主动的创造性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九年十二月

推荐第10篇:科技处工作总结

科技[2010] 2号

2009年度科技处工作总结

本年度是学院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商贸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学院内涵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一年。科技处全体人员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科研日常管理,深化政校企行合作,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在各项工作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主要工作与实绩

在2009年度,科技处围绕‚一个中心:服务学院创新商贸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两条主线: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本地化战略,做好集团化办学项目建设工作;深化精细化管理,建立教科研及校企合作管理绩效考核新机制。三项重点:做好2009年度教、科研及校企合作管理的绩效考核;建立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长效机制,在‚四技‛服务成效上有新突破;学报办出质量与特色,争取更大成绩‛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主要成绩有:

(一)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为学院培养商贸类高职人才服务 1.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本年度修订了《教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教科研专项奖励办法》,下发了《‚四技‛服务管理办法》、《科技服务实施方案》及《学术规范管理暂行办法》等五个文件,并做好积极开展学术规范活动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院的教、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高效。

2.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与立项工作。围绕省示范院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创新商贸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主题积极开展研究,组织了2009年度院级教、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工作,全

1 院共申报课题49项,有13项课题获得立项,并遴选了一项切合学院发展和建设的项目作为学院重点扶持课题。进一步加强了省(部)、市(厅)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力度。做好规范选题、申报指导和遴选把关工作。申报了教育部一般课题3项;省社科规划办课题10项;省社科基地课题3项;省教科规划办课题10项;教育厅高校哲社课题11项;申报了无锡市科技局项目2个。喜获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立项课题2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8项(资助项目3个),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5项,以上各级各类立项课题数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均排第一位,创学院建院以来申报成功率新高。

3.加强科研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对立项课题加强在研过程管理,实行中期普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强化对在研项目的指导、协调、检查和结题工作,务求课题研究出质量、出成效。对院级2007与2008年立项课题、2008年以前市厅级及以上各级各类课题进行结题清理工作。使院级以上课题除一项延期结题外其余均按时结题,并以较高的结题质量获得了100%的通过率。

4.寻求学院优势教育教学资源与地方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及市场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与22家企业建立了15个省级校企联盟。新建校企研发机构2个(艺术设计、国达线路),产学研联合体2个(同创会计、飞思卡尔),建立了自动控制设计研究中心。做好省科技厅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

(二)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使教、科研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1.配合人事处绩效考核工作,分解了学院十一〃五规划中对二级学院、系科研任务要求,明确了科技处的职责。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了‚教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及‚教科研专项奖励办法‛,对量化项目、标准及考核操作的具体实施等相关条款进行补充和完善,使教、科研考核制度简明易行,使科研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2.对全院教职工2009年度的教科研工作量进行了统计、在此基

2 础上完成了2009年全院专任教师的科研档案建档工作,同时做好了2004—200

5、2005—2006两个学年的全院专任教师的科研档案的建档工作。依据‚教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及‚教科研专项奖励办法‛,完成了2009年全院教职员工的科研津贴发放,以及专项奖励工作。 根据学院对2009年度考核工作的安排,做好对二级学院、系的教科 研管理、校企合作与科技服务社会工作的考核。

3.建立并完善科研评奖制度,调动全院教职工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本年度进行了首届学院教、科研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共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20名,并召开了全院表彰大会,大大的激发了全院教职工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4.积极开展专利的申报工作。本年度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聘请了惠山区科技局及大为专利事务所领导为机电系等四个系的教职工做申报国家专利的专题讲座,调动了教职工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全年申报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有11项获专利授权证书。

5.做好省教育厅、科技厅等部门2009年度科技数据统计、上报工作。一是完成了‚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工作。二是完成了江苏高校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情况总结、资料统计与上报工作。

(三)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丰富学院文化生活

1.进一步落实专业、科技知识讲座制度,积极聘请院内外教授、专家、企业家为学院师生举办专业知识、企业经营管理与就创业讲座(学术报告)共36场。

2.加强与省、市科技厅(局)、教育厅(局)、科协以及相关高校、企业和研究所的沟通联络,支持各二级学院、系参加各类学术团体活动,构建学院与地方学术、科技交流共60余次。

3.进一步完善科技处信息网站,构建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科研考核网络化,更好地为全院科技管理、教职工教、科研服务。

(四)进一步落实本地化战略,‚四技‛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3 1.进一步落实了校企合作本地化战略,坚持‚长期、定点、有效‛的原则,寻求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支持与校企合作机会。学院与无锡市滨湖区政府签订了政校局合作协议,与区科技局、教育局和文体局签订了相应的实施合作协议。学院还与尚德太阳能集团、南京保加利体育用品有限公司(361度)、江苏微软信息技术中心、无锡瑞普科技有限公司等近3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2.推动、配合各二级学院(系)开展‚四技‛服务。充分利用学院现有服务机构与设施,以各二级学院、系(部)的专业教研室为单位,采取‚专业+行业+企业‛形式,采取‚四个一‛(一个专业、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和一个项目)方式,积极开展科技服务社会工作。在‚四技‛服务方面,与27家企业开展了校企联谊活动,共承担了12项横向课题的研究,到帐金额约336万元,大多数完成项目受到了企业的好评,横向课题的数量和质量都比往年大大提高。

3.按照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联合召开的‚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动员大会‛的要求,学院召开了‚提升服务能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专题会议,制订了学院‚科技服务社会实施方案‛,开发了55个‚四技‛服务项目,积极开展为联盟企业的服务,本年度共有4个二级学院、系与6个企业开展17个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学院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并上报了省教育厅。

4.强化了档案意识,做好校企合作、‚四技‛服务工作基础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

(五)深化精细化管理,推进集团内涵建设

1.根据学院省示范院校建设中集团化办学项目建设方案,制定了本年度工作计划,并召开了落实计划工作会议,积极开展江苏省商贸职教集团《集团化办学项目建设》2009年项目建设工作。以集团化办学项目建设为立足点,依托二级学院、系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与院级重点建设专业,整合学院资源,大力开展示范建设,提高示范项目建设的成效。本年末完成了对2009年建设项目的中期验收, 各建设项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召开了校企合作、集团建设工

4 作总结、交流与表彰会议。

2.不断探索职教集团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立足集团中已建立的十个常务理事会分会,积极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就业等服务,为企业提供‚四技‛服务。在此基础上成功召开了江苏商 贸职教集团二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参会人员达116人创历届会 议新高,省厅高教处经贵宝副处长到会讲话。

3.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参赛人数达208人为历届 之最。同时,还为中职校建立了五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相应的主干课程标准,进一步发挥集团职教的辐射引领作用。

4.以江苏商贸职教集团为平台,立足行业、服务企业,围绕集团化办学项目建设方案的要求,积极拓展合作项目,吸纳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加入集团并开展相关的合作。如与摩托罗拉飞思卡尔公司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与瑞普科技、尚德太阳能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与红豆集团深化合作,由其投资建设的第二个校内营销类生产性实训基地——红豆家纺无锡商院店投入使用等,为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服务。

5.提升集团社会服务能力。重点建设了机电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同创会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艺术设计研发中心,以及商贸师资培训基地,为集团内企业及社会做好‚四技‛服务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等多层次、综合型的服务。

6.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继续做好对灌云职教中心的对口支援工作。上半年在马元兴秘书长的带领下集团秘书处去灌云职教中心商讨了对口单招、学生就业、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问题。并在对口单招工作中开展了相应地培训;为企业推荐其毕业生;安排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6人参与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工作,制定了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捐增了32台计算机用于学生实训基地建设等。

7.积极开展中西部合作办学。继续做好与内蒙古财经学院的合作办学工作,今年在校生有400余名,旅游系根据学生情况,继续开

5 展有针对性地培养、就业工作。在做好与内蒙古财经学院合作办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与新的院校合作洽谈工作。

8.会计金融学院按照集团建设项目要求,基本完成了商业会计课程标准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制定了课程标准,完成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制作,以及教学录像、演示录像和实训资料编写等。

9.做好集团自身建设。为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经验,提高集团内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为借鉴国际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提升集团内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施了职教集团国际交流考察计划,组织集团部分成员进行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在八月初组织集团部分成员单位共15名人员赴新加坡进行国际职业教育考察、学习。

10.完善集团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参与了省厅校果网信息输送工作(在全省122所高校中排33位),充分发挥两网站的窗口作用。

(六)学报办出质量与特色,为学院增光添彩

本年度学报继续全方位提高学报质量,“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例”、“二次文献转载率”等指标均创历史最高,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十佳学报”称号,学报再上新台阶。充分发挥了学报的窗口作用,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主动提高部门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全体编辑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提高甄别、选择的能力。积极参加组织活动,虚心学习,自觉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张雪梅、徐永生参加了暑期省出版业务培训。

2.努力拓展优质稿源基地。继续花大力气组织优质稿件,加强对外联系沟通,努力拓展优质稿源基地。加强与本院专家、教授的联系,争取本院专家、教授的支持,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办好商贸类重点栏目,继续打造职教集团研究、创业教育研究等重点栏目。尝试利用‚全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会QQ群‛和‚编辑丛QQ群‛等新工具进行组稿。

6 3.在严把稿件质量关的同时,充分提高编校质量、印刷质量。在稿件编校中继续坚持‚三校一读‛工作,完善目标责任制,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篇文章。在印刷环节加强监控,努力提高印刷质量。全年编辑出版了6期学报,使学报质量稳步上升。

4.顺利通过学报年度检验。本年初学报编辑部围绕年度检验工作的要求,积极完成印刷品送检、资料汇总、各种表格填写以及一年来的工作总结,由于学报编校质量优良,印刷质量合格,顺利通过了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年度审验。

5.学报获得‚十佳‛学报殊荣。11月10日,在全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会二届二次学术年会暨评优活动中,本院学报在众多高职院校学报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十佳学报‛。本次评刊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将影响因子、差错率和获奖情况等客观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按照得分高低排序,最终评出十佳学报和优秀学报。学报编辑部张雪梅老师同时荣获优秀编辑称号。

6.学报编辑比赛获奖。学报编辑的水平决定了学报质量的提升,为此,编辑部不遗余力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参加了全国编辑出版资格考试。在首届江苏省期刊编辑岗位技能大赛中,本院学报张雪梅编辑喜获铜奖,为高职学报编辑争得荣誉。

7.积极参加横向学习交流活动。2009年4月,南通大学期刊社全体同仁来本校学报编辑部交流,探讨学报特色办刊途径。2009年5月,学报编辑部去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交流,重点探讨封

二、封三合作事宜。在学习交流中拓展视野,加强合作,提高业务水平。

8.召开特约编辑座谈会。12月2日,编辑部召开了特约编辑座谈会。学报主编、院长华桂宏教授到会并讲话。科技处长梁幸平教授、教务处长马云峰教授与特约编辑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常务副主编谢光前,原江南大学学报编辑那张军、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原常务副主编陈勇涛、江苏信息职业

7 技术学院科研处长马伟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会议。嘉宾的经验和建议对学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9.积极参加高校学报研究会等学习交流活动。参加了在江阴召开的区域性高校学报协作组研讨会,在淮阴召开的江苏省高校学报文科分会年会,在襄樊召开的全国高职学报研究会年会,这些活动树立了学院的良好形象,提高学报在行业间的知名度和话语权。

10.认真办好《高职动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院的教育教学研究,编辑部承担了电子刊物《高职动态》的出刊工作。全年出了8期《高职动态》为广大老师提供最新要闻,传达政策文件,提供创建示范的最新信息,介绍国内外职教资讯和兄弟院校的做法。本着求真务实、富于创新的精神,广泛收集国内外最新的高等教育方面信息,精心组稿、认真编排、及时发送。

11.完成国家出版普查,按时提供相关数据。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报刊出版体制改革的要求,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下发了《关于开展报刊出版单位人员资产等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开展全国报刊出版单位人员资产等基本情况的调查,编辑部按时、保质完成了此项工作。根据《江苏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登记注册工作方案》精神,林钢、张雪梅符合条件,进行了申报。

12.积极落实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布置的自查和整改工作2009年3月,江苏省新闻出版局转发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系列关于报刊出版管理文件,学报编辑部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等3个文件的通知精神,认真自查,撰写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查和整改报告》,填写了《报刊审读负责人、联络员登记表》。2009年5月,落实《江苏新闻出版局关于制止虚假报道和规范报刊出版地理信息》的文件精神,制订了防范措施,撰写了总结报告,较好地完成了两项自查整改工作。

13.认真完成学院的临时任务。协助教务处、工会、纪监处等其他部门完成文章的审核、编辑、校对工作。

二、工作展望

在2009年度,科技处全体人员在分管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扎实、有序、出色地完成了全年计划中制订的各项工作,但是也还存在着不足,如对新制定的《学术规范管理暂行办法》深入宣传学习还不够;各二级学院、系(部)新调整的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校企合作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 革、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学报面临行业的竞争,如何办好特色 栏目,突出学报商贸特色等。科技处将在新的一年中,进一步提高 科研管理能力,加强集团内涵建设,办好学报特色栏目,贯彻落实 ‚精细化战略‛,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学院的内涵建设、集 约发展、争创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做出贡献。2010年度工作要点:

(一)科研工作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教科研管理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认真落实院领导对科技工作提出的‚厚、广、高、深、强‛的五字工作要求。

2.继续做好《学术规范管理暂行办法》的宣传、学习、贯彻、落实。

3.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力争各级各类课题申报立项有新突破,加强对在研课题的管理,按期、按质结题。

4.继续做好2010年度科研、学术成果认定、统计、评审工作,科研工作量及津贴统计与发放,以及专项奖励工作。

5.进一步加强科技、学术交流,完善科技管理软件,提高科研管理的数字化水平。

(二)政校企行合作工作

6.利用与滨湖区政校合作平台,全面推进政校企行的合作。7.积极开展‚校企联盟‛行动,做好科技服务社会工作。 8.继续坚持‚长期、定点、有效‛的原则,采取‚专业+行业+企业‛形式,采取‚四个一‛(一个专业、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和一个项目)方式,积极开展相关的科技服务。

9.加强校企合作、‚四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通过专题讲座、

9 考察、借鉴省内同类型兄弟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经验等形式进行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促进各二级学院、系(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三)集团建设工作

10.加强职教集团的内涵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服务学院示范建设工作。

11.完成2010年集团化办学项目建设方案中规定的各项任务,做好各种材料准备,迎接省示范建设验收。

12.不断探索职教集团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体制与运行机制。召开第三届职教集团理事大会暨三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做好会议材料准备、及会务工作,制定《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深化内涵建设与发展规划》,在2010年使集团的平台搭建的更高、内涵建设更丰富、集团管理更顺畅。

13.在总结集团第三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暨职业技能大赛经验的基础上,举办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

14.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继续做好对灌云职教中心的对口支援工作。

15.在继续做好与内蒙古财经学院合作培养高职人才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中西部其他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

16.进一步完善集团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参与省厅校果网信息输送工作,充分发挥两网站的窗口作用。

(四)学报工作

17.继续花大力气组织优质稿件。加强与本院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联系,争取本院专家、教授的支持,依托学院的优势学科,加强联系与合作。办好商贸类重点栏目,争取文摘、复印及索引率有新的突破。

18.开拓创新,尝试创设特色栏目。重点打造2期有特色的专栏,刊发稿件力争质量高、影响大。

19.继续参加全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会、全国商业高校学报研究会、江苏省高校学报区域性组织等活动,树立学院的良好形象,扩

10 大学院的区域影响。

20.加强特约编辑队伍培训。重点加强特约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切实提高编审水平。努力营造编辑部良好的、和谐的工作氛围,重视青年编辑的培训,建设一支优秀的编辑团队。

21.迎接每三年一次的江苏省期刊质量评估分级,力争保持省一级期刊的荣誉。

2010年1月8日

第11篇:科技处工作总结[优秀]

2006年度科技处工作总结

2006年,是紧张而繁忙的一年, 我处工作量因学校科研政策带动、人才引进等大量增加,面对越来越繁忙的工作,全处人员齐心协力,工作紧张而有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校科研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科研成果的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总科研经费突破370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超2000万元,在国家级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省自然基金重点和人才项目的数量上取得全面突破。现将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当年度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和主要成绩

(一)主要工作

1、2005年科研工作实绩奖励办法等的制定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科建设,适应学校转型的需要,促进学校科研在量的扩张同时不断提高层次和质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学校研究,制定颁布了《科研工作实绩奖励办法》,对不同层次的科研工作实绩,按基本稳定、适度调整、统筹兼顾的原则发放科研奖励。对高层次科研实绩和一般科研实绩给予不同的奖励分值,部分科研实绩只计科研分,不计奖。为进一步发挥各学院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主动性,学校按各学院(包括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完成的高层次科研实绩和一般科研实绩情况,发放给各学院一定的科研奖励调节金。以上办法的的制定,对学校将现有的科技资源集中有科研水平质的提高上,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还根据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及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修订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

2、进一步强化了服务观念,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积极和国家、省有关部门联系,邀请他们到校讲座、座谈等形式,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扩大学校和相关学科、教师的知名度,为学校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构建平台。积极参加省科技计划重大攻关项目论证会等,做好有关协调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在重要项目申报后,组织校内外专家审阅,提出修改建议,修改后上报,项目获准数明显增加。 (3)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和地市政府管理部门、企业联系,谋求科技合作的机会。通过成果展示、合作洽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加强横向联系,本年度共组织校内有关专家、教师参加科技交流活动共十余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进一步改变机关工作作风,完善科研联络员制度,科技处工作人员多次到各学院了解科研情况,征求对我处工作的意见,加强沟通和交流,强化了科研服务意识。

3、校级科研机构管理建设工作

科研机构既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又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校科研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促进科研力量的整合,更好地推进我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制定了《科研机构管理办法》。鼓励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跟踪科学发展的前沿,提高科研水平,产出高档次成果、培养高质量人才。组织召开校级科研机构有关工作会议,积极协调解决科研机构建设中的问题。近期将开展校级科研机构的评估考核等工作。

4、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

青年科技人才是我校科研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学校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搞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以青年优秀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建设,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学校设立了校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制定颁布了《浙江工商大学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各学院和有关青年教师反响强烈,有关教师申报踊跃,有60多位教师申请了该基金,目前正对项目进行评审。

5、校十五重要科技成果展与成果分析评估

在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进校期间,为充分展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十五期间的科研成就,精心制作了校十五期间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历年科研项目到款经费,学校科研支持教学的措施等十多块展版,受到专家组的关注,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根据我校科研发展需要,花费了三个月左右时间的调研,深层次地对我校十五期间的科研成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研究,提出了有关对策,并在中层干部会议上作了汇报。

6、协助团委等部门搞好学生科技工作

对学校学生科技工作积极支持,参与部分组织工作。对校希望杯、省挑战杯的参赛作品,申报的省科技厅新苗计划等,聘请了校内外相关专家分组进行了评审,提出了建议推荐名单及作品的进一步修改建议。

7、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1)本年度共申报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000多项,纵向项目中期检查、结题300多项,纵向科研项目立项审定200多项

(2)200多项成果报奖、20多项成果专利申请。 (3)全校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审核、科研工作量计算 (4)300多个横向项目的合同审查、立项等工作。

(5)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科研统计工作、内外科研工作的信息发布、宣传等

(6)重中之重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现代重点研究基地等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主要成绩

1、2006年,获国家级项目18项,是历史上获国家及教育部项目最多的一年。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6项、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人才项目3项、省社科基金42项,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2、科研到款经费在高基数的基础上,2006年相对稳定,达3747万元,其中纵向科研项目经费2002万元;横向科研经费1745万元。

3、2006年,获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2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1项成果已进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最终评选;获全国商业科研进步一等奖1项;获浙江省社联首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

4、申报发明专利20项、获准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是历年知识产权成果最多的一年。

5、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考评科室部门中,我处计划管理科总分第一,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部门的工作质量、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人员的劳动纪律等各个单项指标排名均领先。

二、当年度工作中的创新之处或新的工作成绩

创新之处:

1、重视校青年科研人才及团队的建设培养工作,专门制定了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在办法中专门规定了团队建设的有关内容,组织了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的申报,共有60多人申请,对校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和作用。

2、注重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将科研考核分和科研奖励分离,给予二级学院科研奖励调节基金,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引导产出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三、不足之处

2006年,我们经过努力和拼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由于人员偏少,科研工作量计算、科研项目申报等又为学校集中统一管理,造成在一段时间内,工作过忙等而服务意识仍不够。

2、进一步强化与国家社科规划办的沟通,全面提升我校高层次科研成果。

总之,我们将努力改正我们的不足,勤奋工作、虚心学习、认真服务,力争学校的科研近几年有质的飞跃。

第12篇:一带一路科技处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

专项规划

目 录

一、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二)重要意义

二、准确把握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目标

三、明确重点任务

(一)密切科技沟通,深化人文交流

(二)加强平台建设,推动技术转移

(三)支撑重大工程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互联互通

(四)共建特色园区,鼓励企业创新创业

(五)聚焦共性技术,强化合作研究

四、明确重点领域

(一)农业

(二)能源

(三)交通

(四)信息通信

(五)资源

(六)环境

(七)海洋

(八)先进制造

(九)新材料

(十)航空航天

(十一)医药健康

(十二)防灾减灾

五、完善体制机制

(一)加强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

(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三)发挥各地科技创新合作优势

(四)促进协同创新

(五)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六)优化国内政策环境

六、加大支持力度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二)提升科技援助水平

(三)强化人才支撑

(四)加强战略研究

(五)深化科技金融合作

七、加强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加强分工协作

(三)抓好督查评估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政府根据时代特征和全球形势提出的重大倡议,对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挥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特制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

一、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创新要素开放性、流动性显著增强,科技研究与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学技术加速在全球的普及与扩散,推动世界经济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国际共识。世界经济和创新格局的深度调整,需要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同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解决我国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迫切需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是我国应对世情国情变化、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

我国与沿线国家围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迎来良好机遇。一是我国与许多沿线国家发展阶段类似,发展需求和条件有共同之处,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容易达成共识。我国积累的大量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人才,能够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具借鉴意义的发展经验。二是科技创新在与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中具有先行优势,已成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关键支撑。三是科技创新在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中已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良好成效。我国与大多数沿线国家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关系,与沿线国家共建了一批科研合作、技术转移与资源共享平台,广泛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接收大批沿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

(二)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合作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通过科技合作,惠及民生,成为国家沟通和民心相通的桥梁。科技合作示范和推广效应好,有利于在合作中增强对我国的认知与互信。

科技创新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水平的重点领域。与沿线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在装备制造、空间、农业、减灾防灾、生命科学与健康、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形成的技术优势,有利于提升国际合作层次。深化科技合作,有利于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由过去传统产业“优势产能”合作向科技“新产能”合作转变。

科技创新合作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重大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技术保障。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先导作用,为“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中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工程质量以及创立品牌等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二、准确把握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以全面发挥科技创新合作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撑引领作用为主线,以增强战略互信、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共同体,为开创“一带一路”建设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发展需求,积极对接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共同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共享科技成果和科技发展经验,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以人为本,增进互信。突出科技人才在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关键核心作用,以人才交流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深化合作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分类施策,聚焦重点。聚焦战略重点,有序推进,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合作政策,集中力量取得突破,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改革创新,内外统筹。加快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与沿线国家科技管理机构、社会组织运行机制的对接,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分工协作、步调一致、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重大合作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在科技创新合作中的主体作用。

(三)战略目标

近期目标。用3-5年时间,夯实基础,打开局面。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大幅提升,来华交流(培训)的科技人员达到150,000人次以上,来华工作杰出青年科学家人数达到5,000名以上;与沿线国家就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共同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形成广泛共识,与重点国家合作规划、实施方案基本形成,并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协议;建设一批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和科技园区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在沿线国家建成若干研发中心,重点项目实施初见成效。

中期目标。用10年左右的时间,重点突破,实质推进。以周边国家为基础、面向更大范围的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初见成效, 形成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平台网络建设等投入使用并发挥成效,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取得重要成果,重点产业技术合作推动下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

远期目标。到本世纪中叶,“一带一路”两翼齐飞,全面收获。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五通”目标全面实现,建成“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形成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三、明确重点任务

结合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需求,密切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加强合作平台建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合作研究,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合作格局。

(一)密切科技沟通,深化人文交流

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增进科技界的互信和理解,是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基础,也是与沿线国家持续开展人文交流活动的核心。与沿线国家合作共同培养科技人才,扩大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规模,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科技管理与政策、科技评估、科技创业等培训。实施国际科技特派员计划,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解决技术问题,满足技术需求。合作开展科普活动,促进青少年科普交流。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沟通,支持沿线国家开展政策能力建设。积极与沿线国家共同开展科技创新规划编制、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推动开展重大科技活动联合评估,形成科技创新政策协作网络。

构建多层次的科技人文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平台,继续建设好与东盟、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技术合作及国际技术转移研讨会等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二)加强平台建设,推动技术转移

共建一批国家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结合沿线国家的重大科技需求,鼓励我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与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合作,围绕重点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联合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促进适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升沿线国家的科技能力。

共建一批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发挥我国与东盟、中亚、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作用,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和信息对接平台建设,鼓励各技术转移中心构建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共同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转移,加强我国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沿线国家的需求相结合,深化产学研合作。

共建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结合沿线国家的技术需求,鼓励我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积极推广重点领域先进适用技术。

(三)支撑重大工程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互联互通 科技支撑铁路、公路联运联通,突破特殊环境条件下铁路公路建设、技术装备等适应性关键技术,加强技术标准的对接。以沿岸重点港口为节点,建设环境、水文气象、海洋等相关数据监测网络,突破港口、水上通道建设、航运支持保障系统等关键技术。

依托特高压和智能电网技术,支撑沿线国家电网建设和升级,加快电网建设互联互通。支撑信息通信网络互联互通,开展跨境陆缆、洲际海底光缆、通信网络等建设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数据共享平台与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科学数据资源的高速传输、关联融合和服务共享。

促进科研仪器与设施、科研数据、科技文献、生物种质等科技资源互联互通。以先期面向国际试点开放共享的大型研究基础设施为基础,推动数据、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建立综合地球观测系统与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亚太主要地球观测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建立生物技术信息网络,实现生物资源和技术成果数据库的共建共享。

(四)共建特色园区,鼓励企业创新创业

共建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引导鼓励我国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海洋科技产业园区、环保产业园和绿色建材产业园等与沿线国家主动对接。鼓励有实力企业与沿线国家共建科技园区,探索多元化建设模式。

鼓励科技型企业在沿线国家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创新型企业,促进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互利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科技实力较强的沿线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五)聚焦共性技术,强化合作研究

聚焦沿线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合作研究。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高能物理、生物物理、生态气候、天文观测、极端天气气候、冰雪带与气候变化关系以及地球综合观测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合作研究。在应对共同挑战方面,重点在生态环境、能源安全、人口健康、粮食安全、自然灾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鼓励国际科技组织和相关区域性组织积极参与。

四、明确重点领域

(一)农业

与沿线国家广泛开展作物种质资源联合收集与共享,共同开展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菜、蔬菜等大宗作物,橡胶、香蕉、木薯、林木、畜禽、水产等特色作物的种质创制与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共同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技术、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调控技术、重大跨境动物疫病预警及防减技术的联合研究与推广应用,合作建设农情信息监测与共享体系、重要农产品风险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积极开展高效节水与节能农业、海洋农业、设施园艺、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和农机装备的联合开发与示范,推广环境友好型和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模式。加强资源利用、环境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等绿色农村发展技术合作与推广。加强高效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合作与推广应用,加快建设清真食品研发与快速检测技术体系。

(二)能源

加强适合沿线国家实际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煤油气等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与合作,加强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三代、四代核电技术。加强节能技术、能源装备与重要部件的联合研发与生产。加强对海外油气资源投资、风险勘探和开发合作。合作构建因地制宜的多能互补、冷热电联产的分布式和区域新型能源系统。开展能效标准标识合作,研究多种形式的能源互联互通,构建安全高效智慧的未来能源体系。

(三)交通

重点加强适应沿线国家科技人文环境和泛欧亚互联互通需求的高速动车组及其运行安全保障技术的合作研究,加强恶劣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建养、先进智能交通系统、交通安全监管与应急救助、交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技术与装备研究,构建互联互 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便利高效的跨境国际物流服务系统。促进沿线港口信息互联互通,深化国际绿色港口枢纽建设关键技术合作。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共性技术合作开发。

(四)信息通信

共同开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与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合作开发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广播电视事业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共同开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和网络部署。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联合创新研发合作,推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消费者群组识别关键技术和移动支付技术开发。

(五)资源

加强矿产、生物等资源的勘查开发与综合利用。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和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合作,共同开展产业技术示范。推动矿山资源的高效开发技术合作,开展绿色矿业发展技术示范。推动水资源综合规划、海水利用、水循环利用和饮用水安全等技术示范。合作提高沿线国家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水平。

(六)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科学调查,与沿线国家合作开展生态环境专题研究及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监测与遥感调查,构建立体化生态环境科学观测网。建设“一带一路”环境监测预警应急系统;加强区域环境生态承载力分析,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荒漠化治理、气象预报预警和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环保技 术装备等合作研发与示范;实施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生态环保项目,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应用示范,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继续推动“世界第三极”综合观测,深化高原地区生态系统变化的全球影响研究。

(七)海洋

加强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推动海洋环境观测技术合作,开展海洋海岛生物多样性、海岸带侵蚀、海洋动力环境、海洋气象和海洋卫星等科学观测和数据共享。开展海洋资源科学调查,推动海洋油气及矿产勘探开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岛动态监测及多能互补、海洋灾害监测预警与保障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八)先进制造

与沿线国家合作开展高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支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绿色加工业、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开展汽车、轨道客车、船舶等交通装备设计和研发。

(九)新材料

共同开展高品质特殊钢等重点基础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高性能膜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纳米材料、光电材料、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等先进材料制造技术合作研发。推动高温合金、高性能复合材料、海洋工程材料、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等技术和产品的联合攻关。

(十)航空航天

开展对地观测、通用航空、深空探测、天地往返等航空航天技术联合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动导航、对地观测及通信一体化的空天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多边各国间的综合地球观测、导航与位置服务、航空飞行器实时监控协作。

(十一)医药健康

加强对沿线国家特色药材和传统医药的挖掘与合作研发,构建传统药物种质资源库和标准化体系,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推进中医药的养生保健、治未病等传统医学技术应用,促进中医药(包含其他民族医药)健康文化传播,开展高附加值传统药物、化学药、生物药等合作研发与产业化。积极推广应用基因检测等新技术,加强区域性重点疾病防治防控合作,攻克若干重大疾病预防和诊治关键技术,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共同开展新型药物研发、国际临床研究等,加强先进医疗器械的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推广移动健康和数字医疗服务。

(十二)防灾减灾

开展气象探测、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结构震害预测等技术推广,开展大陆强震机理研究;加强海洋灾害、极端天气气候、地质灾害、洪旱灾害等数据共享、技术和经验推广。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及应急处理能力建设,研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救灾产品和工具,构建区域联合救灾工作机制。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开展灾后恢复重建设计、疫病防治、通信交通建设等技术应用推广与示范。

五、完善体制机制

(一)加强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

建立健全双边和多边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及对话机制。主动设计一批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充分发挥国际科技组织的作用,鼓励与国际科技组织围绕“一带一路”重大科技问题和共同发展挑战开展合作。引导和推动地方政府与沿线国家或地区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

(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引导企业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投入、执行和收益主体,形成骨干企业先导带动、中小企业大规模参与的合作局面,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

(三)发挥各地科技创新合作优势

发挥地方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形成的基础优势,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地方合作机制。沿边省区市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人员交流、应对共同挑战、科技基础设施联通等方面起到前沿作用。腹地省区市发挥战略支撑作用,重点开展技术转移、共建研发机构和科技园区等。

(四)促进协同创新

加强中央与地方多层次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在沿线国家共建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围绕面临的共同发展挑战,建立重大项目协作研发机制,围绕重要技术领域合 作建立国际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不同国家的创新主体在优势互补基础上开展协同创新。

(五)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民间科技组织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民间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搭建民间科技组织合作网络平台。鼓励通过青年交往、志愿者派遣、学术往来与交流等方式,丰富民间科技交往内容。鼓励民间科技组织广泛开展各类科技公益活动。

(六)优化国内政策环境

加强部门协调,推动国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以及国内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评价制度改革,支持科研人员参与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

六、加大支持力度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加强与现有科技计划和项目的衔接与统筹,重点支持“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鼓励地方加强投入,设立配套项目资金支持“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加大投入。

(二)提升科技援助水平

扩大科技援助规模,加大对相关沿线国家的援助力度。完善援助方式,积极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管理培训,帮助沿线国 家制定科技创新政策与发展规划,援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科技园区等科技合作平台,培养优秀科学家,加强沿线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三)强化人才支撑

促进科技人才往来便利化,推动国际交流,建立双向互动的人才体系。促进科技人才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面向“一带一路”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驻沿线国家使领馆作用。加大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培训力度,提升科技管理国际化能力。

(四)加强战略研究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战略研究,打造科技人才智库。积极发挥科技智库的评估与决策咨询作用,针对“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重点方向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定期发布科技创新合作研究报告。

(五)深化科技金融合作

鼓励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建立面向沿线国家的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投融资机制。加强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银行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重点支持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七、加强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由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牵头,负责本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制定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和配套政策,推进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建立年度工作推进会议机制,研究提出或调整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和相关政策等,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二)加强分工协作

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协调配合,细化落实规划制定的相关任务,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各地方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特色鲜明、各有侧重的科技创新合作。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各类科技中介组织要发挥协调推动作用,加强宣传和组织,营造良好合作氛围。驻外使领馆要跟踪合作动态,密切信息沟通,对我国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支撑。

(三)抓好督查评估

建立督促检查工作制度,拟定方案和工作计划,对规划实施、政策落实和项目建设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跟踪评估,适时提出调整规划、完善政策的意见建议。

第13篇:科技处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科技服务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委领导的正确领导、支持下,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服务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全国人口计生科技大会精神,通过不断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完善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技术服务队伍能力建设,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和出生缺陷预防,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做出新贡献,推动我省人口计生科技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十一五”期间人口计生科技服务事业发展情况 人口计生科技服务取得了新的进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计划生育科研机构和技术服务网络得到了全面加强,通过‚三千人才培训‛工程和岗位练兵,使全省各地科技管理与技术服务能力全面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基本满足,生殖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规范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率达到90%以上,婴儿出生缺陷率控制在6.3‰以内,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人流率明显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范围。

一是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共20993万元,新建和改扩建县

区级计划生育服务站62个,总面积达57160平方米;中心乡(镇)服务站建设项目总投资11411万元,其中省级拔付中心乡站建设经费4928万元,地方自筹553万元,建成268个中心乡服务站并投入使用,总面积达107000平方米,基本满足了我省广大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服务需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500万元为基层配备流动服务车20台,利用中央投资3490万元,为基层配备诊疗设备1670台件,省级共投入101.5万元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了对计划生育科研机构和技术服务队伍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监督指导。进一步完善了计划生育科技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生育关怀、生殖健康、优质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宣传倡导为主、预防保健为主、优质服务为主,加强服务站能力建设,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运用利用国债资金改扩建县服务站项目,指导项目县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服务站并充分发挥阵地作用。

二是科技队伍人员素质建设有了新提高。通过开展国家‚三千人才培训计划‛、科技岗位大练兵活动,建立了我省人口计划生育科技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化建设长效机制。其中配合国家三千人才培训工程有11.5万元,每年选派23名县级服务站技术骨干到医大进修学习6个月;投入90万元(每年30万元),组织900名(每年300人)中心乡服务站技术人员到医学院校进修学习。2010年,举办三期221人参加全省计划生育医疗设备使用新技术推广培训班,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进一步提高优质服务夯

实基础。2006年以来,在南京人口管理学院举办了全省计划生育科技管理暨优质服务培训班,培训了全省计生科技服务管理人员。组织我省乡级服务站技术人员到相关医学院校进修学习。举办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咨询能力培训班,为我省各地市培养了一批生殖健康咨询师骨干,推动生殖健康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

三是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取得新成果。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有关要求,对已命名的国家、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县市区进行回顾性检查。通过开展分类指导,实施科学动态管理,开展创建活动,推进优质服务深入,开展加强机构标准化建设,巩固基层基础工作,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优质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率,开展人口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等项工作切实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水平,保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有7个县(区)计划生育服务站被评为201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9个县(区)和25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被评为‚十一五‛期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

四是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和生殖保健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为全面落实‚惠家工程‛,推动我省预防出生缺陷和生殖保健工作的深入发展,全省开展了‚龙江宝贝项目‛和‚生殖健康促进项目‛,以优生促进、共享阳光行动〃弱势群体生

殖健康援助和爱在金秋〃育龄后期关爱援助等为载体,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启动了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主要是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实验室筛查和营养素补充等,组织技术培训,建立工作示范点。部分地市出台相关政策,由政府买单相继开展了为农村孕妇免费发放叶酸活动,在乡村普遍利用药物和营养素预防出生缺陷,推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以‚计生科技惠民工程‛项目推进生殖健康工作,在城乡普遍实行基本的生殖保健,加强了城市社区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的管 理和指导。

五是国际及国内合作项目工作有了新突破。‚十一五‛以来,我们继续加强对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项目县的指导,做好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人口安全流动和艾滋病预防项目的后续工作,探讨了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可行性。接待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对国际合作六周期项目单位的考察。2008年9月15日至26日,‚幸福微笑‛项目在我省协育友好医院正式实施。此次活动为三个市的93名患者进行筛查,并对其中64名适应手术者进行了免费修复手术,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参加了国家艾滋病预防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培训暨经验交流会,指导区报送国家艾滋病预防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最佳实践案例。代表参加了第五届

亚太生殖健康大会,穆棱市代表第六周期项目单位在会议上发言,受到了好评。筹备了我省第六周期项目拓展经验交流现场会。指导区及市两个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项目单位有关监测工作。

二、我省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创新

2010年我委的‚惠家工程‛被省委省政府列为我省十大惠民工程之一,科技部门负责牵头‚龙江幸福宝贝‛工程和直接参与‚生殖健康促进‛工程,先后制发了《优生促进工程实施意见》、《爱在金秋—育龄后期生殖健康援助行动》、《活力计划—千人培训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并以创建‚优质服务示范站‛活动为契机加强服务站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了《服务机构管理指南》、《服务机构分级管理办法》和《服务机构职绩效考核办法》。2010年6月,在召开了全省早教现场会向全省推开,现场会结束后,我处根据全省早教工作实际,制定了‚龙江幸福宝贝流程‛,作为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可操作性强的幸福宝贝流程逐步在全省范围推广。

我省人口计生工作从2001年到200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在千分之三以下,这样来之不易的成绩是我省党委和政府以及450万计划生育家庭对我国计划生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要率先维护和发展广大计划生育家庭的权益和幸福,广大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国家,理应得到国家奖励政策规定的奖励和扶助,理应满足带着全家唯一希望的独生子女新生父母们渴望优生优育生一个健康聪明幸福宝贝的人生期

盼,我们人口计生部门有责任有义务为维护好、发展好他们的需求有所作为,来回报广大人民群众的奉献和牺牲。

三、“十一五”期间人口计生科技工作自我评价 ‚十一五‛期间,我省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各项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口计生委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对科技工作的要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人口素质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口安全为目标,坚持走生育关怀、健康促进、优质服务、创新发展的路子,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创新体国家提出的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对我省来说,科技创新的机制、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有待完善,市、县、乡、村的技术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还比较落后,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科技工作支撑和引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14篇:学院科技处工作总结

科研处在学校的领导下,市教育学院、市教科所的指导下,在全体老师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以下任务:

一、十一五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1.对已经审批的省级课题《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组织开展研究。

(1)xx年6月7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艺体楼三楼小会议室,召开了课题开题预备会议,对课题研究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研讨,并决定成立10个子课题组。

(2)xx年6月19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子课题全体成员在实验楼二楼小会议室举行十一五规划省级重点课题开题仪式,市教科所曹兴吉所长参加了会议。会上曹兴吉所长宣读《研究任务下达书》,科研处主任刘务才宣读《开题报告书》,姜育孝校长宣读《研究任务责任书》并对课题研究提出总体要求,曹兴吉所长对课题研究作了重要指导。

(3)xx年6月23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在艺体楼三楼小会议室召开了会议,对每个子课题组的课题名称、研究内容进行商讨。

2.对申报的18项市级科研课题做好研究的督促和检查工作。

(1)3月6日组织市级课题负责人会议,指导填报好《研究项目议定书》。

(2)组织课题负责人根据任务下达书,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步骤,做好责任落实工作。

(3)督促、检查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做好记录,做好课题材料的整理、积累。

二、加强教师培训与考核。

1.3月20日,高中教务处和科研处协同,组织参加省教育学院新课程培训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专项辅导。

2.协同初中部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理论学习答辩会、听课、评课系列活动。 3.3月27日,组织初中教师集中培训,由科研处主任刘务才主讲,内容为《构建教学模式的培训》。

4.4月17日,组织了高中基础部教师进行学习《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测试。 5.5月15日,聘请市教育学院徐杰院长对全校教师进行课改通识理论培训。

四、加强了高考研究工作,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认真研究复习备考的经验,在7月14日,高三每学科备课组长进行总结与反思汇报。

五、布置教师撰写科研论文、教育案例,在期末收缴。

六、在科研处指导下在初中部建立了部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小组,经过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较为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语文、数学、外语、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

七、出台了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和优秀课件、优秀教学案例的实施方案。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各教研组已初步建立了与本学科教学同步的课件资源库。

八、做好其他各项常规工作:

1.整理、编辑、印制第30、31期《课改快讯》。

2.做好第四期《教改论坛》的材料收集工作,为下学期整理、印制做好铺垫。

3.与初、高中教务处相配合推动课程改革,协同教务处组织好课改实验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

4.及时收集和整理教师科研成果,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促进成果转化。 5.认真完成了市教育局、市教育学院及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 2016年科研处工作总结

一、总体实施情况及取得成效

1.1 科研管理方面(项目申报、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 本学年科研处在分管校长的带领下,继续举全校之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了纵向、横向的共14 种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项目申报;其科研项目申报领域已逐步接近或达到公办本科院校相同水平,并开始由一般项目的申报转向重点乃至国家级课题申报,本学年共有46个纵向课题、2个横向课题获得立项,其立项经费达205万(不含配套经费41万)。特别是本年度学校首次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获得立项、首次开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首次在市民办高校中获得2个重大内涵建设项目及3个重点科研项目。从目前项目立项的数及项目的级别来看,我校的科研项目数及项目级别在上海民办本科高校中还是靠前的。

为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申报书的撰写质量至关重要。本学年科研处加大了对申报项目的初审力度,除了一般的校内初审外,还采用了聘请校内外同行专家盲评的办法,如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的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申报、市社哲项目申报等,均采取了盲评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次国家级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获立项,就是一

个典型案例。

继续抓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尤其抓好重大、重点课题的开题环节。本学年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开题,我们均组织高水平科研评审专家,如市教委科技处创新项目开题、市民办教育处5个重大重点项目的开题,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开题,乃至市教委德育项目、市教委晨光项目的开题等,均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开题评审,这一方面提高了项目研究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使项目参加者从中获取更多的研究信息,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为提高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研究水平,产生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本学年严格了对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加强了对在研项目的中期检查,本学年完成了对147 个项目的中期检查、42个项目的结题(预结题)或验收等。这里不仅包括基础类研究项目如市教委(含民办处126位)青年教师项目、校级项目,还包含市教委创新项目、晨光项目等,通过检查与验收,不仅及时发现了研究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而且也使教师研究更能聚焦,更能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为提高科研管理整体水平,与信息中心合作,抓紧对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调试与运行,对科研秘书进行了四次专题培训,目前系统门户已面向教师个人,整个系统已进入数据录入与初步运行阶段;这为下阶段的科研成果统计和科研考核打下了较好基础。

本学年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在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与安排下,教师的学术道德与学生的学风建设都很良好,没有发生一例学术腐败现象。 1.2 科研培训方面

结合各级各类项目申报情况,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开展进行了7次的科研培训,使课题申报的成功率有一定提高,取得了较好效果。

配合学校辅导员培训、新教师培训、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培训等,与人事处、学生处共同开展了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培训,受到青年教师们的欢迎。 1.3学科建设方面

在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学科办配合三个在建的校级重点学科点,做好初期的建设工作,同时又根据校学科领导小组建议,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批通过,本学年又遴选了两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点,使学校至今共有5个校级重点学科点,目前学科办正在组织相关学科点讨论上海建桥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中期检查评价指标体系,拟准备下学期初开展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中期检查。受学校领导委托并审核,学科办修改了上海建桥学院学科建设资料汇编; 本学年学科办为争取学校早日获取硕士专业学位点,积极向市学位领导汇报取得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认真听取政府部门的意见与建议,组织与政府部门的研讨;与拟申报硕士专业学位点的相关院系,就硕士专业学位点申报 事,开展了多次研讨;并与东华大学相关部门也进行了多次研讨; 开展了对黑龙江东方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北京城市学院、河北传媒学院、西京学院等五所已获硕士专业学位点的民办高校的较为深入的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1)硕士专业学位点申报情况;2)科研与学科建设情况;3)研究生培养情况;通过调研,看到了、听到了兄弟院校的优势与不足,也发现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形成了相关调研资料; 目前学科办密切关注国务院学位办与上海学位办20xx年申硕信息,努力为建桥学院早日成为硕士专业学位点而扎实工作。

1.4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建桥百家讲坛 1.5其他

初步制定了《上海建桥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评价指标》。

20xx-20xx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统计。

整理编写《20xx-20xx上海建桥学院课题指南》。

本学年整理科研档案共计5卷,其余还在整理中。

上传文明处室建设资料信息70余条。

二、存在的问题及整改目标与措施 2.1存在主要问题

申报高级别课题的教师与科研团队还相当薄弱; 横向科研课题立项率仍很低下,这对今年硕士专业学位点的申报会有影响; 学科建设推进缓慢;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建桥百家讲坛,学生组织相当困难,讲坛的效果还需提高; 科研管理还需进一步严格,要从管理质量上多下功夫。 2.2 整改目标与措施

利用强师工程,加快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科研处与学科办坚持以科研促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推进研究生培养、以研究生教育提升办学层次为总体目标,与相关院系共同推进科研团队建设、新教师的培训,并力争明年有望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以建好一个中心、二个所为主线,使得学校在国家级课题申报上有所突破。

继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尤其有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在保持原有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应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应纳入其中,并作为本部门下一学年重要合作内容加以考虑,为后续合作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好准备。

三、主要经验和对学校的建议 3.1主要经验

注重团队建设。

从民办教育特点出发,实施严格的科研管理。 3.2几点建议

结合目前教师中大多认为教学工作质量太重的实际,建议学校就此问题开展一些研究,对教学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处理?在教学与科研政策上是否还有调整空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尽可能多地加强针对学校内部问题的研究。 2016年科研处工作总结

#from 2016年科研处工作总结来自 end# 20**年,江苏电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实现建设一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目标团结奋斗,学校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科研处在学校党委、行政及分管校长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兄弟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全体同志与时俱进,勤奋工作,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精神、踏实的工作和扎实的作风,圆满完成各篇2:艺术与设计学院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目标

内蒙古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目标 艺术与设计学院在2015年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现根据学校要求,总结本学院年度工作并明确学院2016年度工作目标。 2015主要完成工作如下:

一、队伍和学科建设

(一)注重青年教师培养

(二)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活动

通过积极地参加各项会议、论坛,让教师更多的与其他院校及社会团体的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学习,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和资讯,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其中今年我院参加学术研讨会5次,参加高水平工作坊4次,分别前往北京科技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民族学院、西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进行参观学习。

(三)督促青年教师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及发展方向

学院在今年大力督促青年教师结合地域、文化等方面,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并沿着一个方向的内容坚持做下去。另一方面,学院虽然建立了若干团队,但科研方面的实力都相对较弱,在争取学校科研认可的同时,学院鼓励青年教师本着科研与创作并重的目标大力支持青年教师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这样的有利环境中,今年我院共有三个团队分别获得三项自治区规划项目,青年教师也随着大环境渐渐理清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四)践行工作室制度

学院重点开展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工业设计专业作为试点专业,率先成立四个专业方向工作室,针对专业特点、教学要求以及工作室运行特性,重新制定了工业设计及产品设计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工业设计系制定了完备的授课计划、工作室运行制度和考核制度等文件,并具体运行。基于以上工作,我院以工业设计系的工作室教学方式,申请成为我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之一,并继续大力发展工作室制教学改革工作。环境艺术专业正在筹建景观和室内两个方向的教学团队和工作室。

(五)发展有特色的专业方向

在我校理工科的背景下,我院为发展各艺术、设计类专业,提出了“服务求得支持,贡献求得发展”的专业发展思想,努力抓住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通过不断关注市场、关注需求,力争使我院的学科、专业能够高速发展,尽快达到本地区或更大地域的较高等水平。

二、科研工作

为鼓励学院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学院每年都有专用的科研经费。为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科研信息提供方便,创造条件。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院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青年教师培养搭建平台。如在2015年的6月份成功协办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广告学专业提

供了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2015年9月聘请工业设计教育界的泰斗柳冠中教授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并召开讲座《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将设计道义和人文关怀带回了我们的身边。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师团队也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成了学校下发的各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全院承担了省部级项目6项,地市级项目3项,横向课题2项,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6项,校级教改项目7项,教学团队1个。完成了《产品设计》、《设计色彩》自治区精品课程申报,获批《2015内蒙古科技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二)全年发表科研论文44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普通期刊38篇。承担著作教材编写5部,其中著作3部,教材2部。

(三)今年申请专利项目共计4个,全部为实用新型专利。

(四)鼓励教师及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其中教师获奖14项,指导学生获奖三十余项,将竞赛纳入工作室教学成果考核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赛热情。成功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专业活动,“创意市集”、涂鸦周手绘活动、逸夫楼钢琴角等活动得以顺利举办。

(五)邀请校外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8次。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 2.邀请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李民教授来我校讲学、交流; 3.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张冰《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系列之内画壶艺术的表现技法》 4.包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静兰《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系列之传统剪纸艺术》 5.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历史学教授张贵《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系列之老包头的民俗文化历史传承》

6.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陈楠《格物·致知——研究型设计指导下的设计思维创新》 7.尼康签约摄影师薛冬《德塔色彩中华高校行大型色彩管理讲座》

8.中国大画幅摄影俱乐部会长赵大督《大画幅摄影艺术创作的优势及特点》

(六)我校人文素质基地——艺术基地建设。

为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我院提出了“专业提高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学成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业余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思路,通过教师音乐会、学生创作展及音乐会、艺术社团等方式,促进校园艺术教育和普及工作。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一)明确学院学科建设专业目标,结合艺术设计学院专业布局调整,并根据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计划、课程和教学内容,使设计教学符合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二年级各专业基础课程全部打通,三年级突出专业课程特色,四年级开设实践系列课程,体现出专业课程覆盖面宽、基础厚、专业性强、全面系统、学科之间渗透良好的特点。

(二)进一步适应学科教学管理体制,形成了教学专业方向教学责任人的教学管理模式。学院调整了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重新制定了毕业生毕业设计环节规范。

(三)为进一步发展我院的专业实力,今年我院继续进行了艺术学硕士点的申报工作,虽然由于自身的艺术学类专业较弱,以及我校自身硕士点申报工作特点的限制,今年没有申报成功,但是该项工作也为我院将来发展的目标以及今后继续申报艺术学硕士点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完善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业设计为试点先行专业,制定完备授课计划、教学日历、讲义、教案,拟定工作室运行制度、考核制度等文件。

(五)学院严格执行学校2015年度全员满负荷工作量细则要求,要求我院教师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及讲义,课后认真答疑并批改作业。

严格要求每位教师注重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指标及任务,并按照要求完成年终工作量汇总。

(六)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创作研究活动,教师参加比赛展览,组织学生参赛,自行组织展览等,特别是环艺专业“四校四导师”教学展览活动,以及“2015第五届中国工业设计北滘论坛暨‘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2015协同创新工作坊”活动,都在国内本专业中形成了良好的影响,并在各自活动中斩获奖项;此外,我院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数十篇,各类大赛获奖百余次,学生科技创新成绩显著。

(七)组织学生外出参与学校间交流。学院组织学生参加2015年第七届“四校四导师”环境设计实验教学课题,学生获得三等奖一项、优秀佳作奖3项,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工业设计专业交互工作室组织大四学生参加北京科技大学举办论坛“大数据+互联网+创新”,聆听来自企业人士和高校专家有关领域前沿趋势的汇报。

(八)获批2015内蒙古科技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九)成立了覆盖全院设计类专业的实验室及版画工作室。实验室的成立为学院的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十)我院今年共组织校内外音乐会、演出、展览等活动共计15场次。具体内容如下: 1.美术学专业《生如夏画》2015年美术写生作品展

2.包头美术馆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生作品展 3.苏力教授讲座 4.红歌

5.王蕾老师《春姿绽放》个人音乐会 6.残联晚会 7.军训慰问演出

8.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生《梦想是花·绽放无限》晚会

9.艺术与设计学院《献给最美的你们》迎新生晚会篇3: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5年度教务处工作总结+2016年度教学工作 计划(讨论稿2016.01.08)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5年度教务处工作总结

(讨论稿2016.01.06)

2015年是我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一年,也是忙碌辛苦而又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务处全体同志的团结协作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任务,以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工作重点,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中心,全力以赴做好迎评促建工作

2015年10月19日至22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为期4天的实地考察。为顺利通过本课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务处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合作、熬更守夜、加班加点完成了42个观测点中的17个观测点材料的准备工作。

并于评估期间,集中加班、严正以待,顺利圆满完成了34门课的2021份试卷和34个班次的807份毕业论文的调阅工作,以及34门课的听课任务通知工作。

二、以规范教学管理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要求,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本年度制订或修订了《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实施

细则(修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本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等25个教学管理文件,并汇编成册《教学管理文件汇编》。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建设保障同时,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内涵建设,梳理各项教务工作流程,编制了《教学管理工作手册》,还出台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政策与制度》、《实践教学制度选编》、《实践教学掠影》、《实验指导书》等多部教学文件,不断建立健全教学制度。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本年,教务处在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下,全面开展了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定稿包含23个专业,1564门课程,累计编辑12万字,并组织完成了2015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外文稿翻译审核。

同时,多次组织各学院开展人才方案论证会,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规格、学时与学分分配、实践教学比例等内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此外,教务处还牵头组织筹办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邀请省内部分地市人才中心负责人和企业家代表与会把脉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共同探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

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切实加强教学内涵建设

1.专业建设:目前我校本科专业共有23个。同时,上学期申报的葡萄牙语、物流管理2个新专业本学年已顺利展开招生。2015年新增

设申报电子商务、网络与新媒体、金融工程和印度尼西亚语等4个专业;应用英语和应用英语(中美合作方向)等2个高职专业。还积极组织了商务英语和德语2个专业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权工作。

“英语”专业达到建设要求,顺利完成绍兴市教育局于3月份对2011年立项的市级特色建设专业验收,被授予“绍兴市特色专业”称号;并于12月份组织“日语”绍兴市重点建设专业接收绍兴市中期检查。

此外,根据《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关于实施本科专业建设年度质量报告制度的通知》(浙越外发〔2014〕171号)文件精神,组织开展2014-2015学年本科专业建设年度质量报告编制工作。

2.课程与教材建设:本年度,教务处牵头组织申报了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跨文化交际》和《网店美工》获得推荐。

10月,组织了绍兴市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课程和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的申报申报工作,《英汉笔译》等3门课程获得精品课程立项,《商务英语阅读》等3本教材获得绍兴市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

2015年,学校引入了“尔雅”和“智慧树”网络平台共计156门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累计选课7432人次,并起草了《网络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网络课程的使用和管理。 3.教学改革:《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等4个项目被推荐为省级教改项目;《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高校商科类课程为例》等4个项目获得市级教改项目立项,其中重点项目2个、一般项目2个。 4.课堂教改:《“慕课引领+微课巩固+课堂内化”的o2o混合式教学实效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等10个项目被推荐为省级课堂教改项目;《基于多元智能的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等20个项目获得市级课堂教改项目立项。

5.教学成果奖:组织开展2015年度绍兴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基于协同育人平台的跨境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等4项获得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实验教学:为有效保障实验室有序稳定运行,更新了实验室列表,理清了镜湖和稽山两个校区实验室的情况,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负责人和职责要求;并定期对实验室进行“三期”检查,并开展两期“实验室安全卫生专项检查”与“实验室档案管理专项检查”,最大限度杜绝安全隐患和档案保存不规范等现象;还积极组织了2014年立项的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终期汇报,已完成现场查看和前期汇报工作。

2.实习实训:本学年按照往年依旧与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绍兴市现代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联合为我校本科毕业班学生免费开展纺织面料设计师及多媒体作品制作员两项职业技能培训;并根据要求对我校申报的2013年、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行了结题验收,共有21项国创项目顺利结题;今年,省厅高教处推荐15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正式立项,大创项目得到

长足进展;同时,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全校所有2015届本科毕业生2974人、高职273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毕业实习,其中有本科94名高职9名被评为优秀毕业实习生;并于暑假期间,全校有17个专业的大

一、大二本科学生4345人,高职362人参加了为期2-8周的暑期专业实习。 3.学科竞赛:为贯彻spt主导性办学理念,坚持我校“听说领先、重在应用”的外语教学特色,落实“三个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本年度开展了2015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绍兴市第八届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校“spt杯”英语口语竞赛及汉语口语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摄影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一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的学风建设。 4.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2015届全校2974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其中2968人通过了论文答辩,其中59篇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占总人数的1.98%。共432名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其中57名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启动了2016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将2014届和2015届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册。

第15篇:科技处副处长述职报告

科技处副处长述职报告

科技处副处长述职报告

科技处副处长述职报告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科技处宗处长及全体同仁的支持下,经过个人不断地努力和不懈地学习,于我而言,感觉收获很多。

一、思想日渐成熟,工作理念日趋完善

首先,在思想方面,由一名专任教师变成专职的管理人员,这种转变所带来的冲击由最初的慢适应到后来的积极融入,使我感觉日渐步入工作正轨,主要表现为思考问题更注重全局,解决问题更注重效率,与人相处更注重沟通,为教师们服务更注重方法。这种转变与成熟源自科技处同仁们的帮助和宗处长

的指导,它所带来的直接反映就是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这是对我最好的奖励,同时也是进一步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

其次,由原来的科研工作者,变为为科研工作服务的管理者,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自己牢记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要充分利用自己源自教师队伍所带来的对教师们科研心态与科研状态的了解与理解。这样可以使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所出台的每项政策,所做出的每个管理决定,都能结合教师的所需与所想,时刻在思想上与之共鸣,在工作方法上为之所动。

再者,新任科研管理岗位,不断学习国家的科技政策,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面解读学校的科研发展战略,全面领会宗处长科研管理的理念,也是我一年之中于思想上不断求进取的方向与目标。

二、工作渐入佳境,努力掌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本领

在工作方面,本着最初以经营的思

想来管理科研的理念,秉持着用创造性的方法来做具体而微之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社科科研工作的管理,增强了为社科教师们服务的力度。除了全力配合宗处长做好学校科研发展战略性工作,与全处同志一起以学校各项政策为指导,秉承科大精神,营造创新文化,努力开拓,扎实工作,强化服务,加强管理,注重内涵,突出产学研合作特色以外,还结合自己分管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可以概括如下:

通过外引内联,全面调动起文科教师的科研热情,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针对全校文科教师课题申报的培训讲座,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以申报山东省软科学项目为例,往年申报数量一般在12项左右,获批数量在4项以下,今年在科技处的积极动员和引导下,申报数量上升为34项并获批8项,度省软科学项目提前到今年末申报,我校共申报49项,获批数量估计应该在10项以上,呈

逐年递增的趋势。

充分经营校外科研资源,广泛与省市各级科研主管单位进行密切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扩大我校在青岛市和山东省社科研究领域的影响,积极组织参与青岛市和山东省社科联的活动,努力争得本年度“青岛市社科科普活动最佳组织单位奖”和青岛市社科工作先进个人奖,从而全面拓展了我校文科教师们的纵向科研发展空间。

担任学校《科技简报》的主编工作,与科技处年青同仁刘尧和周林等合作,充分整理了有利于我校科研发展的科研信息,并建立了共享的网络资源,一同协助宗处长建立了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又于近期建立了面向全校文科教师的飞信联系制度与公共信箱联系制度,不断开创科技管理工作的新模式,认真为教师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在戴尊红老师的配合下,主编了适用于全校文科教师的《社科教师课题申报与成果报奖完全攻略手册》,全面收集

了所有适用于我校社科教师课题申报的类别,整理了我校教师们能够申报的各种奖项,同时籍此建立了指导文科教师们进行课题申报与科研报奖的路径与指南,受

到了教师们的广泛好评。

积极组织社科课题申报与成果报奖。在申报数量与获批数量上都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就:诸如首次同时获批2项国家教育部课题;同时获批山东省软科学8个项目;青岛市软科学项目由每年的不足2项发展到平均每年获批4项,居青岛市高校前列。统计下来,我校人文社科方面共计新上项目62项,新上经费85万元。其中,国务院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市社科规划项目3项,双百调研项目4项,市软科学项目4项,以及其它各类项目47项。加上往年项目的后续到账经费,今年我校人文社科项目共计到账经费200多万元。另外,我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获得省软科学奖励14项,青

岛市社科奖8项。今年获得各级各类鉴定结项的成果有40余项。

在宗处长首问负责工作思想指导下,建立了科技处文科工作的“首问负责制”,并将之公之于教师,同时作为我们开展工作的座佑铭。除了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以外,还担任部分教师的课题申报指导工作,对部分入门不深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申报各层级课题进行广泛的指导。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我校社科专家资源库和专家委员会,改革学校社科基金资助办法,建立青年教师专项资助资金和高水平学术报告资助经费项目,从政策和组织两个方面积极准备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广泛为教师们开拓高级别纵向课题申报渠道。

本年度组织两次学校社科基金课题的立项工作,在运作过程中不断修订评审政策,不断完善立项办法,籍此营造了我校社科科研工作发展的氛围。此

外,协助宗处长筹备和召开学校科技大会,为之拟定宣传语,参与修改科技文件,制订了青岛科技大学社科基金管理办法。与李再峰副处长密切合作,积极推动文科学院研究所的考核工作,共同研究我校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计算办法。 出版个人专著《战略评价》一书,并发表学术论文一篇。除此之外,自我要求并做到了:参加科研管理第一年不申报任何科研项目,以求专心进行科研管理工作。

三、坚持做公益事业,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社会公益方面,继续推动“125共同助学活动” 的开展,这项活动发起于年年,参与者主要以经管学院的教师为主,包括科技处的李再峰、王丽萍、王中云以及其它学院的一些教师,稳定参与人员在40人左右,资助对象由去年的两名学生变为今年的资助三个学生,这项公益活动将一直持续下去,也欢迎各位老师们的参加。

另外,积极开展面向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利用博客平台与学生广泛进行思想与学术方面的交流,与学生处合作组织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并担纲了其中部分专题讲座的主讲人,积极指导我校“国学读书会”的同学开展活动,全力宣讲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总之,对我是一个收获的年份,是一个充实的年份,是一个辛苦的年份,是一个快乐的年份。在这样一个忙碌的年份里,虽然工作很努力,但是经验有不足,所以工作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希望借助这一年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能够为今后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学校的发展和文科教师们的科研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6篇:某研究院科技处职责

研究院科技处职责

1.负责组织制定科研、科技开发和产业发展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组织起草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建议,建立和更新维护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科技开发、产业化项目储备库;

2.负责组织各类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项目的策划、申报、实施,组织协调重大科研项目的争取与协作攻关以及科技兴农等工作。

3.安排研究院的各种学术活动;

4.负责组织科研项目执行情况检查、评估和监管科研经费使用,组织科研项目的结题与验收,协助编报研究所项目支出预算;组织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申报和奖励工作及其编目、登记、编辑汇编;

5.组织专利、著作权、软件登记等的申报,对知识产权实施有效管理和知识产权维权工作;负责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协助管理重点实验室;负责大型专业仪器设备的申报、调配和管理;负责科技统计;

6.制定科研、科技开发和产业发展规章制度;组织对外宣传。

7.负责院对外科技开发合同的管理及协调、处理合同执行中发生的争议;

8.协助编报研究所科技开发与产业化项目支出预算,并对其经费使用及收益分配进行监管;

9.负院网站的管理;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17篇:大学科技处工作总结(推荐)

目 录

船舶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1 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6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及思路.................21 自动化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26 水声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3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 ...................37 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45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50 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57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63 理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68 外语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及思路.............................73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77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82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85 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88 船舶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 5年来,船舶工程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方面总体来说有进步,也有不足,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距离科技创新龙头学院还有很大的差距,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一一回顾。

一、现有基础和取得的成绩

(一)科技创新基地情况

船舶工程学院拥有自己的创新基地———船舶工程学院大学生船模创新活动中心(又称创新实验室)成立于2004年7月位于41号楼218房间,是船舶工程学院领导在全院办公室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支持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而特批成立的一个专门用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场所,由船舶工程学院团委学术科技部(原船舶工程学院科协)负责日常管理与维护。

大学生船模创新活动中心经过了一年的发展,尽管还存在硬件和软件多方面的不足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短短的一年间已经有化学防护气囊、自动变速公路自行车、基于集散控制多功能组合机器人(仿生蛇ii代)、通过对鼠标进行改进来实现手写输入、全方向移动吊架、船体分段仿真模型、新型鼠标、船舶建造工艺流程静态演示仪、半潜式海洋工程钻井平台模型等多件作品涌现,也出现了一批新的科技创新带头人。同时,我们今年也与学校其他学生创新基地建立了初步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创新基地之间的优势互补。我们和工程训练中心下设的学生科技创新基地———sunwise创新工作室建立了长期的合作计划,由sunwise创新工作室提供资金和大型机械加工设备,由我们提供人员和制作场地,在大学生船模创新活动中心建立一个专门的模型制作小组。目前大学生船模创新活动中心的船模小组正在与sunwise创新工作室合作开展2208号中国新型双体导弹快艇模型的制作活动。同时,我们应建工学院的要求,也将大学生船模创新活动中心对建工学院开放并负责对建工学院的建筑模型小组进行初步的模型制作方面的培训,充分利用了大学生船模创新活动中心的资源为全校热爱科技创新的同学服务。

(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取得的成果

以下是我院近两年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立项通过情况统计: 在2004年只有3项

提示性警报锁及便利照明装置 崔金喜 02-121 旅客列车过道门制动装置 任光磊 03-111 便携式公共卫生马桶垫纸 姜 玥 02-113 而在当大学生船模创新中心成立后的2005年达到了13项之多

基于集散控制多功能组合机器人(仿生蛇ii代) 杜勉珂02-115 通过对鼠标进行改进来实现手写输入 吴凡02-131 全方向移动吊架 陈磊 04-116 彭正梁 04-115 自动变速公路自行车

双柱壳体组合自救型潜艇

新型鼠标

佳星 04-116

彭亮斌 02-113 唐兵 02-114 丁小强02-116 船用损管气囊 防泄式测流自动保险节能煤气阀门

磁悬浮与式船舶下水模型 于昌利 02-116 船体分段仿真模型 杜庆贵 02-114 新的营销方式与企业的发展(学术论文) 张德运 02-131 封闭光路设计

无线电飞机模型 朱福斌 03-115 邵琳 04-115 由2004年的4项变成2005年的13项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生船模创新中心的作用与效果,同时也说明了我们船舶工程学院正在努力成为新的与我校特色紧密相关的学生创新基地。 2004年得奖情况:

4人得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鼓励奖)

卷烟纸的安全性研究与设计

全方位光向跟踪仪

唐兵02—114二等奖 吴凡02—121二等奖

姜玥02—113鼓励奖 便携式公共卫生马桶垫纸 单片机逆变器 杜勉珂02—115三等奖

杜勉珂02—115鼓励奖 杜勉珂02—115二等奖 六足万向马腿蛛形机器人 手机铃声响度全自动控制器 2005年得奖情况:4人得奖(1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两个鼓励奖)自动变速公路自行车 彭正梁04—115三等奖 全方位移动吊架

化学防护气囊

陈磊 04—116鼓励奖 刘林双04—131一等奖

新型光电鼠标 彭亮斌 02—113鼓励奖

吴凡 02—131鼓励奖 通过鼠标改进的手写输入 虽然我们在2005年得奖数目没有2004年多但应当看到的是2004年有三项奖都是杜勉珂一个人得的且所有得奖的都是02届也就是大三的学生,而2005年却有三个当时还是大一的学生其中还有一个获得一等奖。这说明大学生船模创新中心在培养科技创新新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在学校第十二届五四杯上获得二等奖一项,2007年至今一直是空白。学生的科研立项情况进展比较好,从2004年的几项已经发展到2007年的37项,2008年学院自行立项27项。

二、存在的不足 1.基础性不足

由于学院整体搬迁至船海楼,原来的场地不能提供支持,经过学工办争取,学院将地下室120㎡的空间提供为创新中心,由于缺少硬件支持,加上地下室潮湿,暖气经常跑水,无法实现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原有的器材经过两次发水浸泡,现已全部毁损,学院申报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申报经费50万元人民币,待国防科工委批复后重新选址再进行建设,因此,目前学院科技创新实验室暂时处于空白状态。 2.创新切入点不够准确

由于学院的专业特色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进行计算船舶的型线、稳定性、操纵性等数据指标计算,以及船舶制造单元的生产设计工作,船舶专业虽然是工科院系,但在课程设置上与机电类专业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更多体现在进行完数据计算后,在水池或者平台上进行校核,而且很多的实践项目涉及到军品项目,只有涉密人员(更多是研究生层面)参加,因此无法实现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的普遍性。在专业应用上与计算机学院比较相似,但是一旦涉及到军品,就缺少了实践的平台,而且船舶专业的实践平台要比计算机学院的大众应用平台窄很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各个科技创新工作突出的学院基本上有通用专业和实验基地作为依托,信通学院依靠e维协会和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机电学院和自动化学院的专业特色就能完全支撑这项工作、水声学院拥有亚太地区dsp平台,而船舶、动能、核学院等虽然在科研上实力比较突出,但是也很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发展,涉及到军品本科生都要靠边站,这也是这几个学院创新工作不突出的一个主要原因,无法寻 找合适的切入点!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深入

放眼机电、信通等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都是由专业老师或者是副院长负责,船舶学院也很重视,让副书记负责,但是缺少专业的支撑,缺少经费的支持,要想工作突出很难实现。嘴上喊重视,实际不付出,怎么可能实现质的提高?5年来学院提供的科技创新经费仅仅1万元多一点,很多项目都是由学生工作经费支持或者外出化缘才能进行,船舶学院各课题组都非常有钱,但是没有人进行投入,因为他们使用的是研究生,谁会支持本科生呢?这些都限制了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思路 经过5年来的摸索,新班子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也取得了共识,因此在2008年将有较大的改观。目前正在进行创新中心的改革。 学院已经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列入2008年十大工作之一, 初步建立、规范大学生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提高全院教师关心、支持大学生科研工作意识,建立、健全适应我院大学生科研工作发展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力争实现较高级别项目的突破,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新局面。低年级的学生从制作船模开始介入到创新工作,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以科研立项和计算机软件应用为平台,通过新船型、潜器、海洋平台的设计开发提高动手能力,并创造效益。

船舶学院的学科较多,单独一个学科难以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这一点在和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和信通学院的学生科技创新相比较差距较大,这种差距也和专业设置、试验平台建设等因素相关。实际上学院的科研条件是这几个学院无法比较的,但是由于学科的分化,影响了学生创新过程中的关联性,也限制了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而其他学院在一个学科的基础上就能开展创新活动。因此学院决定整合优势学科,将相应机构有效结合,将这四个机构作为创新中心建立的基础,为学生科技创新本中心以学院水下机器人国防重点实验室(深水水池)、船舶力学研究所(大水池)、深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船舶cad/cam实验室等四个机构为依托,充分利用学院充足的科研试验条件,以船舶设计(新船型开发、结构优化、性能检测)和小型潜器设计制造,以及海洋平台开发与技术支持为主攻方向,整合了学院最强的科研实力,力求有所突破。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尤其是通过“211工程”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积累,本中心具篇2:大学科技委员年度工作总结 12-13学年工作总结

转眼间,大二学年就结束了,这学期,我继续担任了测控一班的科技委员的职务,虽然有时候工作比较忙碌,但我真实的感觉到了为班级、为同学服务的乐趣,在为班级奉献的过程中,我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丰富了自己的科学知识,也增强的了集体荣誉感。为了更好地服务同学,我做了大二学年的工作总结,以便在大三学年再接再厉,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本学年我完成的任务: 1.积极做好学院与班级的沟通任务,及时向班级传达上级组织的通知和要求,并按时向上级组织汇报。

2.认真参与制定了大二学年的班委工作计划,并努力按要求去实现计划。 3.大二上学期组织测控专业科技讲座,邀请技术达人为本专业同学宣讲科技知识以及比赛心得,提高了班级的科技制作氛围。 4.大二下学期组织测控一班科技制作比赛,在科技作品制作中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科技制作的热情。 5.积极组织同学们参加“星火杯”比赛,全国大学生仪器仪表竞赛,认真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

本学年我的不足:

1.身为班委,我的科技水平还不够高,没能为同学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2.在组织班级科技活动的时候,没能做好足够的通知和准备工作,使活动的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在一年的工作中,我也从其他班干部和同学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和能力。班长组织活动的井然有序,沉着冷静;学习委员的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谦逊的品质;团支书工作的积极和负责??还有同学们对学习的热情,对科技制作的痴迷以及各种特长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鼓舞我努力向他们看齐。 作为测控一班的科技委员,我从这一学年的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也更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大三学年,我一定要更加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我要更好地动员大家参与科技制作,提高大家参加科技比赛的热情。同时,我也要更好地做好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工作,积极为同学们争取更多地实践机会。另外,作为科委,我也要以身作则,努力学习好专业课程,提高自己的科技实践能力,努力为同学们做好榜样。

作为班集体的一员,我深知只有在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中才能使大家更好地成长,在新的一学期里,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一定会和其他班干部、同学齐心协力,努力把我们班级建设成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最后衷心祝愿测控一班能够取得更好成绩。

蒋红亮

2013年10月13日篇3:大学科技文化节工作总结

咸宁学院第七届科技文化节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建设和谐校园,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水平和文化艺术修养,2010年9月下旬12月上旬由校团委、校办牵头,共同举办了咸宁学院第七届科技文化节。本届科技文化节面向全校在校大学生,以“倡导科技文化,建设和谐校园”为宗旨,通过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积极创建和谐人文校园并促进大学生树立追求卓越、锐意创新的科学精神。对构建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此次文化节面向师生,务求实效,结合了当前师生特点围绕着活动的主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和素质拓展、技能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增强全院学生的向心力、凝聚力为主旨。因此,电信学院为进一步配合校团委工作,开展如下活动:

一、科技创新篇

1、信息科技推广

信息科技已经与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更多的信息知识,对我们大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我们电信学院的学子了解更多科技信息的推广和经营又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团委学生办公室承担了信息推广工作,积极向我院各班宣传通讯电子信息知识,并配合推广校园一卡通和电信手机,使广大学生受益良多。

2、大学生科技论坛

大学生科技论坛,主要结合大学生科研立项,组织校内专家点评。主要尤药学院主办这个活动,我们院协助。我院团委秘书处积极与我

院电子竞赛团队取得联系并组织送了我们院的电子竞赛产品参加了药学院的大学生科技成果展,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二、素质拓展篇

1、新大学ceo计划

为提高创新动手实践能力,锻炼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11月份校团委学生会组织了新生干部素质拓展活动。我院没有新招10级干部,但我愿积极响应校团委号召,积极动员09级干部,由我院团副何艾玲带队,15名学生干部参加了干部拓展活动。在活动中我院干部十分积极,充分展现了电信学院学生干部的风采,同时在活动中增强了我院干部的团队合作精神。

2、戏剧小品大赛、新生嗨歌会 10月和11月份分别在我院第七届校园科技文化节戏剧小品大赛中。我院选手踊跃报名,积极准备在经过多次比赛后最终进入复赛。这两次大赛我院的初选工作有文艺部负责,比赛节目经过他们精心策划与组织。选手长时期刻苦训练,克服几乎全天都满课的困难,团结一心,共创好成绩,并在院里形成了很好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今后活动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并希望他们在复赛中取得佳绩为我院增得荣誉。

3、学风大比拼

学风,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气氛和面貌。为响应科技文化节学风大比拼活动“各院争创优良学风号召”建设富有院特色的优良学风, 12月16日下午电信学院在五栋理工楼二楼会议室召开了学风建设专题研讨会。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白育庭、学工处处长王孝才、兄弟院系领导系主任和我院的相关负责人、部分学生干部集聚一堂,共同探讨学院的学风建设问题。我院李忠明院长主持了此次会议。通过这次学风建设研讨会,各院系提出了许多院系学风建设的建议和措施,促进了各院系的交流,相信这次研讨会定能促进教与学的沟通,使我院的学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4、学生百计献校长

为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更好的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11月份此次科技文化节开展了学生百计献校长活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号召我院各班同学献计献策。我院各班学生代表在各班积极讨论,商量建议,并最后集中开会提出了综合意见。其中许多建议客观实在,指出了我校管理方面的很多弊端并提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措施。

5、我爱电影

为了提高学校女生的综合素质,此次文化节推出了极具特色的“我爱电影”优秀影片展播活动。10月份我院女生部积极响应,挑选了十分优秀的电影,并宣传号召我院女生在教室观看。观看以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深受启发,并表示要将获得的体会运用于生活中,活出21世纪女性的风采。

三、技能实践篇

1、中华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为校园增色添彩,诵读经典成为全国各类学校一大热点。10月至11月此次科技文化节举行了中华颂朗诵大赛。我院语工部积极宣传此次活动,选拔了优秀选手参赛,张宇同学表现十分优秀,虽未进入决赛,但充分展示了我院学子的朗诵风采。此次比赛提高了提高我院学生对我国经典朗诵的兴趣,提高我院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了一股朗诵热。

2、师范四项全能比赛

普通话、三笔字、课件制作、才艺展示这是一个优秀老是必备的四宝。在校举办的师范四项全能比赛中,我院学习部选出了优秀选手并进行了培训,虽在复赛中为了突出重围,但以充分展现了我院学生的师范技能的综合能力。此次比赛,激起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提高了大家的忧患意识。当电脑打字代替手写时,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动手能力。

3、益暖咸宁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扶贫济困,奉献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全面加强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弘扬真善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校特开展了“情系湖北,爱暖寒日”捐赠活动。 2010年12月,电信学院组织开展了“情系湖北,爱暖寒日”公益活动。号召各位老师同学们募捐善款,再集中善款转交校团委扶贫负责组织。电信学院师生共同奉献爱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行善

积德,福有攸归。献上我们的微薄之力,让困难中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我们诚挚的关怀与祝福。同时,也使我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爱如阳光,普照大地;爱如细雨,润物无声。这次“爱心活动”也是一次成功的“爱心教育”,教育学生感悟生活,感谢生活,珍惜生活!让我们时刻怀着感恩和爱心对待生活和对身边的人! 11月16日至18日咸宁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在咸宁举行。我校积极号召我校学生担当志愿者。电信学院学生积极响应,在100余名报名学生中挑选了15名学生担当志愿者。他们积极参加大院组织的志愿者培训活动,旅游节期间工作十分负责,并有吴元超和毛前来两位学生获得了咸宁市国际温泉旅游节优秀者荣誉称号。

总体来说,我们院这次以“倡导科技文化,建设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活动,各个阶段的活动都十分成功。周全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多方面的积极协助和努力,是活动得以完成的保证。我院团委和学生会合理安排各项活动,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团总支就已经将活动方案、实施步骤分配给各个部门,动员学生所有成员积极参加活动。

在成功的背后,我们也认真反省思考了我们的不足:篇4:2010年度科研处工作总结

科研处2010年度工作总结

一、制度建设常抓不懈,科研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为提高学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规范学术行为,本年度科研处继续加大规章制度建设,颁布和修改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文件,建立并完善了校级科研管理体系,使我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科研管理的长效机制已初步形成。2010年,我处多次召开科研工作会议,分别针对重点学科建设、中期检查;《年鉴》和《概览》的编写等重要工作做了安排部署。2月,我们就及时做好了每年一度的科技与社科统计工作,并配合教育厅做好集中审核全省高校r&d资源清查暨科技社科年报统计数据。另外,

二、学科建设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2010年度,对我我校的学科发展来说,是一个及其不平凡的一年。3月份,我们召开了重点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管理会议工作会议,6月召开了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会。这两次会议,分别就我校近几年我校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及时汇总有益经验和提出不足之处。这两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迎接今年省重点学科的中期检查。正是因为我们的高度重视与及时部署,我校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四个省级重点学科均顺利通过今年的中期检查。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010—2012三年项目建设规划及2010年项目申报工作,经过我们的精心组织和不断努力,我校申报的个项目,经过教育部有关专家评审,最终获批项,项目总体通过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三年共获得专项资金万元。这是我校自建校以来在科研领域所获得的数额最大的资助,对于我校今后的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等项目将会发挥巨大的和持久的推动作用。

三、项目申报质、量并举,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取得历史性飞跃 2010年我校各种项目申报过程中利好消息频传。本年度,我们除了一如既往地做好各种常规项目的申报工作外,还积极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库项目、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等项目的申报工作。今年,我校共获得各个级别项目73项立项,其中省厅级以上项目27项,共获得项目资助经费近150 万元。

四、科研机构建设开创新篇章,各项获奖捷报频传 今年,在科研机构的建设方面我们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省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被确立为第二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艺术设计材料与工艺实验室被确立为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我省今年唯一一个以艺术学一级学科为依托的省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的获批,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我校艺术学科的综合实力,同时也是我校设计艺术学学科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有力证明。艺术设计材料与工艺实验室的建立,为我校的科研与学科建设搭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平台。对于进一步加强我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校拔尖人才培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该实验室对于我校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成果转换、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能力的增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最终为我校成为推动江苏早日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提供强大动力。

在科研过奖方面,我校老师喜获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在江苏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校优秀成果奖评比中有我校有一位老师获二等奖、三位老师获三等奖,获奖比例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五、整合优化学术资源,积极编写科研文献

为了及时整理、收集我校近两年的学术资源、梳理总结近几年的科研情况,我们一如既往地编制了《年鉴》。该项工作从3月份开始启动,一直持续到11月份,历经发文、素材收集、汇总成册、校稿等多个阶段。另外,为了总结我校近30年的学术成果、彰显学术实力,及时收集、保存我校的学术著作,我们今年启动了《概览》的编撰工作,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了对我校科研工作

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对外宣传我校科研事业发展的新进展,我们还按期编写了《简报》,并向学校其他部门和二级学院免费发放。

公共管理学院科研部2012——2013学年第

一学期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科研部又走过了一个学期。在这个学期中,科研部顺利举行了换届选举,同时迎来了一批新鲜生力军的加入。作为公共管理学院两委中的分支部门,科研部在各位老师与两委主席团的领导下、在新老部员的共同参与下、在各部门的鼎力协助下,响应学院号召,进一步完善部门建设与分工,举行了一系列部门活动,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院内师生普遍给予了广泛好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教训,现将科研部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既是对过往工作经历的总结,更是为今后能够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一、部门工作开展

1、部门建设。 经过换届与纳新,科研部选定章瑶同学为部长、官茂元与庄建梅为副部长,并迎来了倪娜、王裴裴、李玉明、王燕等四位2012级新生为新晋干事。确定人员之后,科研部召开了部门工作会议,确定将部门工作分为常规工作、文字工作、活动管理三个部分,分别由三位部长、副部长负责,同时根据干事的个人兴趣及特长进行了合理的人员分配。确立了以“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增强学术科研能力”为宗旨,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工作方针,旨在创建大众学术氛围,完善学术交流机制,丰富学术活动内容,沉淀学术文化底蕴,打造完备的学术平台的工作目标。

3、“漫谈做研究的态度与方法”专家讲座

本次讲座由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辅导员陈清波老师主持,公共管理学院曾盛聪副院长主讲,主要面向2012级研究生新生,旨在9月份新生入学伊始、课程学习还未正式开始时,在大家心中树立起诚信研究的意识,让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得到充分的认识。曾盛聪副院长在会上反复强调了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做研究是本职,而端正、正直的研究态度则是根本,并介绍了硕士研究生做研究应有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给新入学的同学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4、新老生学术交流会

本次交流会同样面向2012级研究生新生,是科研部与学习部联合开展的活动,由科研部副部长官茂元同学主持,来自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何方芳和雷媛媛、2010级社会学的陈智锟和2011级行政管理的黄澄辉同学,利用ppt展示,就学术、考试、社会实践和提前毕业等各方面的问题,向学弟学妹们进行了详细、生动的讲解与十分贴心的提示。

相比诸多专家老师,老生们的发言显得更加亲切、更加贴近研究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得到了新生们的积极响应与热烈支持,交流会上时不时爆发出笑声与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听过学长学姐们详细而热情的经验分享和讲解之后,对于未来三年的学习与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将牢记老师与前辈的教诲,认真学习、端正科研态度,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完成研究生学业。

5、第五期研究生学术沙龙

本期学术沙龙于2012年10月13日举办,由科研部章瑶主持,公共管理学院柴宇平教授主讲,本院20

11、2012级硕士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期学术沙龙以中日关系与钓鱼岛问题为主题,旨在对该问题进行学理性探讨并正确引导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柴宇平教授以其幽默风趣的讲授方式,提出三个问题:钓鱼岛及其主权问题争端的由来;日本争夺钓鱼岛的图谋;针对日本对中国的挑衅行为,中国该如何面对。柴宇平教授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出发,列举史实,分析了钓鱼岛的行政和军事管辖权为何今天会落入日本的手中。从《开罗宣言》、《波茨坦

公告》中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寻找最有力的证据,得到了在座同学的热烈回应。最后,柴宇平教授揭露了日本霸占中国钓鱼岛的图谋,并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提出解决手段,启发了研究生同学理性看待中日钓鱼岛问题,使在座的同学豁然开朗,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6、“弘扬学术道德,守护科研净土”学术道德主题演讲赛

7、“恪守学术道德,明晰学术规范”研究生主题学术沙龙

本次学术沙龙于2012年11月18日晚举行,由公共管理学院张廷君老师担任主讲人,公共管理学院全体研一新生均作为观众参与了本次沙龙。张廷君老师首先从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切入,为大家阐明了诚信在学术论文创作中的重要性。同时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并告诫在座的研究生,应当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之后,介绍了一些关于学术操守的法律规范,并针对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给出了几点建议。通过此次学术沙龙,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应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抵制学术不端行为,防止学术浮躁。

8、2012年研究生科学讨论会征文活动

研究生科学讨论会是研究生科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部响应学院号召,承办了此次科学讨论会征文活动。征文活动时间为2012年10月26日至2012年12月1日,公共管理学院所有在读研究生皆可参加。在此次活动中,三个年级的研究生均积极参加、踊跃投稿, 截至征文截止时,共收得征文五十余份,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精神可见一斑。

9、“传承闽都文化,弘扬福建精神”报告会 2012年12月14日举行的报告会由公共管理学院科研部承办,科研部干事李玉明主持,侯西安老师、张玲枣老师、和谢宏忠老师担任此次大会的评委,公共管理学院全体研一新生及部分研二学生到现场听取此次报告。2012级各专业以团支部为单位,积极参与此次活动,经过一个月的充分准备,各团支部为大家呈现出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在各团支部分别展示完毕之后,侯西安老师和谢宏忠老师分别就相关展示内容以提问的形式与各支部代表进行深入的探讨,老师们独到的见解以及各支部代表们智慧的回答,赢得了在场同学的阵阵掌声。赛后,张玲枣老师的精彩点评,更是令同学们获益匪浅。

二、活动经验总结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展开,我们充分认识到,贴近同学是做好活动的关键。要使一系列活动得以顺利展开并取得良好成效,就必须坚持贴近同学的原则,组织策划活动以满足研究生的实际需要为依据,能够切实解决他们在学术研究、学习生活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与困难。同时,研究生思想更趋成熟,行为更趋独立,简单机械的灌输教育方式不仅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因此,要注意改进教育方式,采取研究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地位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主选择。

另一方面,组织有力是做好主题教育的保障。科研部在本学期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包含专家报告、签名宣誓活动、学术交流会、演讲赛、征文比赛等各种形式,历时长,形式多,组织协调、布置落实的工作量大,需要强力的组织机构、认真的工作态度、高效的执行力度,更需要各位领导老师、各个兄弟部门和所有同学们的理解与支持。科研部上下团结一心,各司所职,力求活动组织有序、有力、秩序井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2012级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科研部成员们学会了行之有效的工作配合,学习到经验的同时也总结了教训。在接

下来的第二学期中,科研部将化经验为力量,不断开展更多、更新的科研活动,力求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争取创造更好的成绩与更大的进步。

第18篇:业务科技处工作职责

1.负责全地区气象预报、公益服务,负责科研管理工作。组织气象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2.负责监督落实有关气象法规的实施,负责全地区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组织实施气象行政执法,并承担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3.负责行业政策、法规建设的规划与管理。4.负责施放气球和防雷安全管理。5.负责全地区的科技服务、防雷的管理、协调、发展和规划制订。6.负责全地区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的制订和实施。7.负责全地区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8.负责全地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学研究和对县局的业务指导。9.负责全地区火箭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物资、设备的购置、调配、维护和作业安全管理等工作。

第19篇:2004年度科技处工作总结

我校已升格为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提出了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目标。科研作为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凸现。科技处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需要,本着“面向转型、着眼发展、拓展外联、强化服务、优化管理”的理念,排除了因处内人员减少、教师数和科研项目增加而带来的工作量增大等困难、大家齐心协力、努力工作,除了完成项目申报、项目管理、报奖、科研记分、合同办理、成果宣传、上报统计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外,重点做了教育部人文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申报和建设,科研机构调整和科研楼建设等大事,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2004年度工作的主要成绩<?XML:NAMESpACE pREFIX = O />

1、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和教育部的最终确定,使我校获得了浙江省唯一的部省共建人文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确立了我校人文哲社学科在省内领先的地位。

l 捕捉住了时机,与教育部多次联系,确立申报的成功性;与教育厅多次沟通,获得厅领导的支持;

l 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完成了近1000页申报材料的准备,以及大量申报书、报告、规章制度、机构设置、宣传资料等撰写和准备;

l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完成了下沙校区的现代商贸中心场地建设,包括办公环境建设和办公设备购置等;

l 迎接教育部专家组检查的协调、组织、服务等多项工作。

同时,协助食品学院,申报并获省级重点实验室资助,成为我校历史上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2、积极组织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各种成果奖励的申报,科研成果喜人,突破历史记录。

l 截止2004年12月30日,获国家级项目11项,是历史上获国家级项目最多的一年;

l 我校科研经费实际到款额首次超2000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900万元,横向项目经费1100万元);

l 获2004年省部科技二等奖共6项,历史上获二等奖最多的一年,其中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是首次以我校名义获得最高级别的奖励,获8项浙江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仅次于浙江大学。

l 在2004年下半年的项目申报中,3项省科技重大招标课题已签了合同,10项省科技重点和一般项目已通过评审(限项申报,经努力增加3项),22项省哲社基金,1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些为明年的科研发展打下了基础。

3、为了适应我校向教学研究型转型的需要,组织和实施校级研究机构的大调整,以及组织进行了研究所大楼的改造和装修,以及进行网络线路和设备的设计等。

4、建立和实施了科研联络员制度,科技处领导和联络员深入各学院了解科研需求,加强相互交流信息,提高科研服务能力,促进科研发展;同时,强化了外联,除与省内各科研机构继续加强联系外,还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家各部委的直接联系,争取了高级别项目和奖项的获取。

5、为提高管理效率,规范管理,开展了内部信息系统建设,以及网上科研登记和管理系统开发。同时,进行了学校

第20篇:科技处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

科技处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

2014年,科技处紧紧围绕总局“探索质检改革路,实现质量强国梦”的工作目标和深圳局“保安全、促发展、抓建设、推改革”的工作任务,深入推进科技质检建设,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基本情况

(一)科研制标。组织申报系统内外科研项目107项,标准项目128项。获得系统内外科研项目55项,经费合计118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资助项目1项,2014年度总局科研项目18项,深圳市科研项目9项,深圳局科研项目26项。参与ISO国际标准制定1项。获得系统内外标准项目60项,经费154万元,其中检验检疫行业标准17项,深圳市地方标准11项,深圳市标准化战略资金资助项目23项。参加集中验收的科技项目14项,鉴定科技成果1项,函审自立项项目24项。报批行业标准32项,6项深圳市地方标准通过评审并发布实施。荣获各类奖励8项,其中获201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3项,201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3项,2013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奖2项。承办总局卫检专业科研项目验收会1次,组织开展卫检专业项目鉴定会1次,接待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调研,完成相关会务工作。

(二)仪器设备配置管理。一是提前完成全年设备采购工作。截至12月31日,已完成设备采购1107台(套),预算金额12519.02万元,实际采购金额11785.52万元,节省财政资金733.5万元,节资率5.86%,总体设备采购完成比例为100%。共组织对外委托公开招标采购107次,局内谈判询价采购124次,其它形式采购53次。二是做好仪器设备预算申报计划。对各单位申报的2015年年度预算以及2014年食品专项设备进行了全面严格的预算审核论证,对其中的20万以上大型检测仪器设备,共暂缓配置26台(套)、调整预算金额2591.5万元,审核后共申报设备2704台(套),预算金额11046万元。三是做好实验室大型检测仪器设备选型及参数审核工作。审核2014年度预算设备30台(套)、预算金额1750.5万元。审核2014年食品专项预算设备38台(套)、预算金额1874.5万元。四是做好设备类固定资产管理。配合计财处完成机关处室(含办事处)设备类固定资产盘点2813台(套),总金额3791万。截至12月31日,共组织鉴定复核报废设备7批次共计1071.42余万元。

二、主要工作回顾

(一)抓建设

1.推动“检验检疫智慧口岸”建设。召集相关部门编制了“检验检疫智慧口岸”框架设计方案,对“智慧口岸”的总体目标、基本任务、基本原则、建设内容以及任务分工进行明确。

2.加强技术标准建设。一是积极推动标准国际化。2014年,由国家粮食局牵头深圳局参与的国际标准提案ISO 19942《玉米-规格》正式立项。这是我局首次参与粮食品质检验类国际标准规程制订。二是积极参与深圳标准建设。2014年,我局获得深圳市技术标准文件计划项目立项11项,深圳市标准化战略资金资助项目23项,立项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由检科院编制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标签的电子标识》已发布实施,该标准是国内首项转基因产品电子标识地方标准。

3.加强口岸常规实验室建设。盐田、前海两个酒类检测实验室共获得地方政府2600平米的实验室场地及387万以上的装修经费支持。目前2013年食品专项仪器设备已采购到货,2014年食品专项计划已批复两个新增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购置计划。截至2014年年底,前海实验室已完成基建及装修项目,盐田实验室基建工程已完成。

4.加强科技文献资源建设。截至目前,标准情报信息服务平台中标准文本更新至16万份,标准题录更新至32万份,科技文献更新至4346万条。今年编发《新资源速递》9期,文献中心访问人数达1720人次,图书借阅流通量达1813册。 5.加强业务能力建设。首次开展“院士讲堂”系列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邓兴旺、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徐建国先后应邀来深圳局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举办青年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培训会,就青年人如何做好科研制标立项申报工作、提升科研工作有效性等内容进行了培训。加强设备管理人员培训,讲解深圳局设备类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与维护以及设备采购流程等。

6.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教育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科技科荣获2013年度深圳局“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2014年12月成功创建深圳市巾帼文明岗标兵岗。

(二)推改革

1.改革深圳局科研自立项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研前立项、研后立项、应急立项”三种方式,明确支持方向,着力提升科研项目的有效性。为落实深圳局五项重点工作,深圳局科研自立项工作在两年之后再度启动,首次专门针对青年人员开展立项,正式下达了科研计划项目26项,其中博士基金项目2项,青年科技计划项目24项。

2.探索检测联盟的实体化运作。牵头组建成立了国家供港食品检测实验室联盟,汇集食品检测方面的优势资源,构建全国范围内供港食品检测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保障供港食品安全。承办了国家检测实验室联盟建设研讨会,共商检测联盟下一步建设和发展,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

3.专题研讨征集改革创新思路。为贯彻落实首届质量大会精神,组织各技术中心和检科院开展了“技术标准建设与科技创新”专题研讨会,集思广益,完成了深圳局技术标准建设与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任务。

(三)促发展

1.推动转化促发展。2014年,“SAAS口岸卫生检验检疫系统”、“NFC新型集装箱防伪溯源体系”、“木材害虫声测仪”等5项科技成果实现经济效益200余万元,所转化的成果有效地提升了深圳口岸执法把关的科技水平,同时得到了广东、福建、江西等兄弟直属局的认可。第二届检博会上,我局作为检验检疫系统内唯一发言单位发表了“以先进科技手段加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有关主题演讲。“国境口岸核与辐射实时跟踪定位监控系统”等8项优秀科技成果吸引了系统内外众多观众关注,我局荣获本次检博会“优秀组织奖”。

2.创新管理促发展。一是创建了全过程考核、全指标量化、全方位评估、全过程追溯的考核新思路,印发了《2014年度科研制标工作绩效考核细则》。二是深圳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经费管理模块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三是理顺5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的报废流程。以食检中心4台价值318万元的拟报废设备为试点,组织各方对设备进行技术鉴定复核形成评估报告,上报总局后首次获得了同意报废的批复。工业品中心6台价值695.49万元的设备报废申请也获批。四是对深圳局现有规划并已获总局批复的25个实验室开展了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绩效考核工作。

3.做好规划促发展。根据深圳地区的产业特点和检验检疫业务需要,提出筹建“国家植物转基因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酒类检测重点实验室”的申请。拟将盐田、前海实验室纳入“国家酒类检测重点实验室”申报。积极配合做好“国家供港畜禽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无线网络及射频技术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准备工作。

4.树立形象促发展。9月26日,举办了实验室开放日活动,30余名来自深圳各企业和消费者代表应邀走进动植中心。此次活动增进了广大市民对检验检疫机构执法把关情况和技术保障能力的了解,树立了检验检疫良好的社会形象。

5.加强合作促发展。9月26日,工业品中心与德国莱茵TUV集团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拟在市场及技术合作、检测业务、认证项目、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10月28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实验室结对项目在深圳启动,该项目是质检系统内首次成功获得OIE实验室资助的结对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获得OIE资助的水生动物疫病领域的结对项目。

(四)保安全

1.确保UPS设备运行安全。6月,组织专家对全局共95台UPS设备进行巡检,发现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编制了《深圳局UPS不间断电源使用维护规程》,以保障该类设备的安全使用。

2.确保新建实验室生物安全。为保证在建的卫生检疫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设计合理,10月组织专家对该实验室新址规划设计进行了生物安全论证,提出了完善优化建议。

3.确保科技工作质量安全。认真梳理现行有效的管理文件和体系文件,确保各项工作有据可依和流程规范。制定并发布了《深圳局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深圳局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深圳局科技文献中心管理工作规范》,修订了《深圳局设备管理规定》。

三、2015年工作计划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质量(北京)大会精神,按照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提升质量保障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标准研制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科技合作水平,促进“两提升”、实现“两满意”。

(一)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开展围绕中国特色质检理论、检验检疫监管新机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理论专题研究,形成一批符合深圳局业务发展的理论成果。围绕健康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质量安全等非传统安全主题,开展实用性关键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储备性研究。推动优秀科技成果在口岸现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

(二)提升标准研制能力。

广泛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政府间国际组织交流合作,积极参与ISO、IPPC等国际标准的制订。加大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力度,推动标准国际化。融入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加大与企业、行业协会的联系,积极打造深圳标准,提升深圳质量。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促进外贸经济发展。

(三)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以增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检测实力为目标,以现场检测、自动化检测和高通量检测等关键检测技术为手段,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加快盐田、前海酒类常规实验室建设进度,实现口岸现场的快速检测。推动国家供港食品检测实验室联盟等检测联盟的实体化运作,加强联盟品牌建设。继续做好全局重点仪器设备的规划配置和全年的设备采购工作。组织主流品牌仪器供应商设备技术交流会。

(四)提升科技合作水平。

探索“政企检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国内权威科研院所、高校、重点企业、社会组织开展战略合作,加强科研项目合作、人才共建、成果共享。加强与境内外官方实验室、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以及国际知名企业在检测方法、检测标准、市场开拓、技术应用和能力验证方面的技术交流合作。

科技处工作计划
《科技处工作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