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计划

总体规划工作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6 14:41:19 来源:工作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工作计划

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工作计划

1、技术方法和路线

上饶市林业调查规划院成立专门项目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对铅山县拟建的省级湿地公园进行资料收集和外业调查、调研,根据甲方要求,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系统研究,应用RS、GIS等新技术和手段,探讨和研究保护公园湿地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使该湿地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观光、陶冶情操和享受优美自然景观的理想场所。同时规划湿地景观和设施,成为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普宣传和青少年自然知识教育的基地。

2、规划总时间:45个工作日(因不可抗力影响,双方协商延长时间);

3、前期准备工作阶段(5个工作日);

重点工作内容:工作与技术方案制定、资料收集及仪器设备准备;

4、外业调查及规划设计大纲编制工作阶段(10个工作日)。(1)外业前座谈会

建议要求参加的单位有县政府及发改委、财政、建设、规划、林业、水利、环保、旅游、电力、电讯、农业、交通、气象等有关部门,各部门首先提供总体规划所需的相关资料(详见资料清单),并从各自部门角度针对省级湿地公园建设提交书面的建设性建议和设想。 (2)现场踏查,资料收集

① 重点工作内容:现场调查、座谈、资料收集、现场分析与研究; ② 工作组织方式:上饶市林业调查规划院项目组+甲方; ③ 工作地点:铅山县。

(3)编制规划设计大纲

① 重点工作内容:专项调查、分析、整理,编制总体规划设计

1 方案;

② 工作组织方式:上饶市林业调查规划院项目组+甲方+技术咨询专家;

③ 技术咨询:由项目组向技术咨询专家及当地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5、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阶段(20个工作日) (1)编制征求意见稿

重点工作内容:根据省林业厅省级湿地公园的相关规定,结合业主、当地政府、专家及各方面的建议、意见,编制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制作电子汇报材料。

工作组织方式:上饶市林业调查规划院项目组+技术咨询专家。

(2)评审前征求意见会

要求参加的单位有县政府及发改委、财政、建设、规划、林业、水利、环保、旅游、电力、电讯、农业、交通、气象等有关部门,相关单位针对“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审议,并针对各部门实际提交书面完善方案及措施。

6、编制评审稿及组织专家评审工作阶段(5个工作日) (1)编制评审稿

根据征求意见稿审议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总体规划专家评审稿,及评审电子报告等资料。 (2)专家评审会由江西省林业厅负责组织。

7、编制和印刷正式文本(专家评审后5个工作日完成)

① 重点工作内容:根据专家评审会修改意见,修改完善文本,印刷正式成果和制作电子版;

② 提交正式上报省林业厅的成果材料。

推荐第2篇:南水北调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

投资约95亿, 穿越7条行洪河道

据邢台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王义章介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邢台市境内输水总干渠,自沙河市侯庄村西进入邢台市,于临城县西渎村东出境,全长93.3公里,设计概算投资约95亿元,其中征迁安置投资近40亿元。

邢台段总干渠途经沙河市(15.9公里)、桥西区(17.8公里)、邢台县(8.9公里)、内丘县(23.6公里)、临城县(27.1公里)5个县(市、区),并将穿越邢台市的7条主要行洪河道。为此,自南向北,要依次在大沙河、七里河、白马河、小马河、李阳河修建倒虹吸,在泜河、午河则修建渡槽。

邢台市区段总干渠穿过七里河之后,将向西环路靠近,并在贾村西与西环路平行向北,至北环路后偏西,总长8公里,占地宽度163米,渠道上口宽度93米,水面宽度47米,挖深11米。此段总干渠自西环路向西依次为专用路、总干渠、防洪堤、排洪沟。市区内还将沿总干渠修建9座交通桥。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共将在邢台境内修建桥、闸、涵等建筑物174座。其中大沙河倒虹吸为中线工程黄河以北段规模最大的交叉建筑物,全长4335米,分南北两段布置。

推荐第3篇:宁波市总体规划

宁波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总体介绍

自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宁波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跳出老城区,构筑大都市的规划思路。

发展定位:把宁波建成一个以宁波中心城为核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依托,由郊区及周边城市群组成的,具有很强的综合功能和合理的城市形态,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和东北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化都市区域。

城市总体规划:宁波市域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生态发展区,北部则全部纳入都市区范围,并由滨海线与沿海国道主干线构成T轴。未来的都市区包括宁波中城及余姚、慈溪、奉化的部分区域,呈双核组团式布局结构,而未来的中心城区则要形成“一心”(城市中心)、“两带”(沿海产业带和三江六岸生活带)、“三片”(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多点”(各具特色的十几个卫星城镇)的空间形态格局。

目标要求: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0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万元;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形成特大型组团式的都市格局,城市化率2010年达到65%,2020年达到75%。中心城市规模扩大,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建成区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口300万。“四区三园、江湖港桥”全面建成,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基本现代化,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建成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的国家园林城市和最佳人居城市,成为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

东部新城

东部新城区西起世纪大道,南至铁路,北到通途路,东临东外环路,总用地面积近16平方公里,包括新城核心区和现邱隘镇区,是城市向东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和相对完整的一个区域,规划居住人口约15万人。

规划要求将东部新城建设成为集商务、会展、行政、文化、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地区,成为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设施完备、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新城区和新世纪宁波大都市的象征。

东部新城将承接老城的部分功能,缓解老城的人口、住宅和交通压力,弥补老城公共设施的不足,逐步解决城市化中的各类城市问题,降低旧城更新成本;引导城市人口、产业集聚,创造一流的居住、工作和社会文化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宁波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结构上创造了都市轴线与生态走廊“十”字交叉的城市轴线,沿中山路、后塘河、宁穿路,贯通三江口和新城区,向远处群山辐射的都市轴线是联系城市历史与未来的纽带。这条轴线自西向东连接中心商务区、市政办公区、生活居住区等重要功能区块。围绕轴线将形成宁波东部新城核心区最具活力的公共生活地带,其中世纪大道门户区设想为标志性水岸娱乐建筑,河道北岸为休闲娱乐区,南岸与中山路商业街组合为商业休闲广场。往东依次为艺术中心区、自然科学区等。

在城市架构上,核心区呈现由门户区———甬新河道、中央走廊和生态走廊组成的“H”空间关系,以及商务中心与市政中心双核心布局。商务区是商务办公、宾馆酒店和会展服务等

功能的集聚发展区。市政办公区位于新城区中心,东临南北生态走廊,30米宽水道环绕其间。生活居住区包括主要集中在百丈路以南的成片住宅区和分布在百丈路与中山路之间及商务办公区外围的与商业办公联系更加紧密的公寓类住宅。

鄞州新城

鄞州新城区即现在的鄞州中心区,位于宁波南面,距市中心不到2公里,其定位为鄞州未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该区域规划总面积33平方公里,近期计划开发1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5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约12万人。鄞州新城区远景规划年限一直到2010年,届时计划容纳20万人口;同时根据市里“南居北工”的发展战略,到2010年鄞州新城区将成为一个现代化、生态型、园林式的国内一流中等城市,充分发挥其宁波城市副中心的优势,分担宁波主城区的城市功能,减轻中心城区的城市负荷。

鄞州新城区的核心区域结构规划由澳大利亚Haell公司设计,呈两轴型分布。其中,沿鄞州路以南河道的两岸布置的东西轴,为休闲文化商业景观轴,今后将建设高档酒店、单身公寓、艺术展览馆、酒吧区、中西式餐饮区、演艺中心、健身中心及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活动场地等。

南北轴则沿平行于天童南路的河道设置,办公楼、入口广场和一批住宅小区将落户其间。在两轴的交会处,即鄞州路和天童北路交叉口西南的一个区块,是大型的城市公园。

根据这个规划,鄞州新城区空间环境特色可概括为:“一心”,即鄞州新城区的中心,为区行政办公大楼所在区域,它不仅在功能上是城市行政商业区,在空间景观上也是视觉中心,它的特殊性将通过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及城市肌理、景观介质变化和视觉走廊设计体现;“两轴”,即新城区核心区域内的南北和东西向两条绿化轴;“三环”,即通过整合现状河流绿化,形成3道以核心区为核心的绿环;“四廊”,即利用现有4条主要河流,形成宽约100米的空间通廊;“三十六点”,即在绿环、绿廊相交点、城市出入口以及其他主要景观节点,布置城市公园。

江东片

规划范围东至世纪大道,西北到奉化江、甬江,南至杭甬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远期总人口约43万人。规划将从城市整体考虑,从更开阔的视野研究江东区的发展,同时积极稳妥地开展旧城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并利用滨水优势,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提高区域住宅吸引力。

规划设想中的市级商业金融用地布置在滨水核心区和中山路、百丈路沿线,区级商业金融用地布置在中兴路和滨江路沿线。同时初步考虑形成滨江大道旅游休闲商业街、江东南路特色餐饮街、朝晖路特色餐饮街、彩虹北路-箕漕街特色娱乐餐饮街。兴宁路和宁穿路现有市场将逐步搬迁,整合后集中到中兴路以东、兴宁路以南区域。

按照规划思路,公共服务设施将主要布置在三江口城市核心区,江南公路与中兴路节点、中兴路与兴宁路节点,中山路、百丈路、滨江大道和兴宁路沿线等地带。居住社区包括BOBO城、常青藤、百丈、东柳、白鹤、钟公庙、明楼-东胜、幸福-福明等区域。工业用地不再独立设置。

在规划中,沿甬江、奉化江的生态景观绿带将控制在100米到300米宽。规划区内将结合河流、道路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连续绿地系统。到2020年,公园绿地要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以上,区域绿地率将超过35%,人均公共绿地将不少于12平方米。

江东核心滨水区

江东核心滨水区位于三江口城市核心区,北临中山路,南临百丈路,西临奉化江和江东南路,东以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十九中学为界,总用地面积约22公顷,包括中信国际大酒店和香格里拉酒店用地。根据规划,江东核心滨水区将主打商务功能,但在强调商务办公空间开发的同时,引入多用途辅助性商务设施,包括酒店、商业、市民文化建筑和商务式公寓,创建一个24小时活跃的城市中心区。

这个区域的公共空间开放体系目前规划包括,一座步行桥、一个中央公园、一条步行林阴道以及连续的沿街建筑,这将构成江东核心片区主要开放空间体系和特色。主要包括跨奉化江连接片区和天一广场的步行桥、占地3.4公顷的中央公园和连接中央公园与七塔寺的林阴步道。规划中,区域内部有两条南北走向主街、东西走向林阴步道和为建筑物提供交通和停车出入的服务型道路,区域外围交通仍将依靠中山路、百丈路和江东北路。

区域的基本功能定位为商务办公。设计中还包含一个“宁波多媒体中心”,西北角江厦桥与江东北路交叉处拟建多层地标性市民建筑,提供24小时零售、娱乐服务;沿中山路地块为混合商业与商务办公区,并计划建造一座约175米高的办公塔楼和一个结合地铁站的零售中心;紧邻中央公园东侧是连接中山路与百丈路的娱乐商业街,与拟建地铁站和零售中心相连;中央公园南侧规划为酒店式或服务式公寓;沿百丈路地块同样为商业、商务混合地块,但零售业比重相对较低。

鄞奉片区

鄞奉片区是海曙与江东、鄞州的联系纽带,也是三江文化长廊的标志地段。整个片区东滨奉化江,南临杭甬高速公路,西界南塘河,北至铁路附近,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初步考虑分四期开发建设。

鄞奉片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为:宁波CBD的扩展基地,以商务和居住为主,兼容商贸、娱乐和文化的具有滨江特色的综合性区块。根据规划布局,片区将由鄞奉路、滨水步行系统、水系、绿脉等串连交织成一个复合的有机整体,呈现“两区、三轴、四组团”。

“两区”指规划中的南区、北区两大区块。“三轴”即分别以沿奉化江、南塘河和鄞奉路为轴。“四组团”指商务组团、文娱组团、居住组团、混合功能组团。商务组团大致包括铁路线以南、北抵南郊变电站附近,东西由奉化江和南塘河界址。组团中心为广场,外围为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高层建筑。文娱组团北至南郊变电站,南到加油站,沿鄞奉路,由南塘河与奉化江之间的狭窄地带组成。这个组团将结合“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神韵,布设特色零售店、餐厅、酒吧、艺廊、剧院和博物馆。居住组团北至新典路加油站,东、南、西三面分别由奉化江、南二环路、南塘河围合而成,居住用地面积21公顷。其中跨鄞奉路设置社区核心区,沿奉化江发展高层住宅区。混合功能组团由南二环、南塘河、奉化江、南部小河围合而成。

规划区域内水系面积22万余平方米。规划在北区开辟串连历史街区、商务广场、生活区,自南塘河向奉化江延伸的环状小河道,同时自南塘河引入中央水岸区,并扩展成湖。规划区域总绿地面积27万多平方米。

片区北部地块东西向交通主要以尹江岸路为主通道,以解放路延伸段为补充。南部地块东西向交通主要以新典路和南外环路为疏导通道;片区南北向交通大部分由鄞奉路承担。

江北西区

江北西区总面积36.9平方公里,西起绕城高速公路,东、北至萧甬铁路,南临余姚江,包括洪塘街道和部分庄桥街道土地。区域规划功能有行政办公、商业商务、居住、工业、休闲文化和体育等,到2020年人口将由现在的2.4万人增加至6万到9万人,远期达到20万人。区域规划布局:江北西区行政办公中心位于余姚江北岸、江北大道西侧。商业文化中心位于洪裘公路南端,与梁祝公园隔江相望。原北外环路和余姚江分别是片区的空间发展轴和自然人文景观复合轴。片区除江北投资创业中心和洪塘东两个工业组团及一个体育组团外,还有裘市和邵家渡、洪塘、谢家3个居住组团。其中,邵家渡远期拟建设高档生态住宅区。江北西区的市级商业金融用地位于原北外环路以北、前洋立交以东。文化娱乐用地在洪裘公路以东、原北外环路以南、云飞路以北。医疗卫生用地在云飞路南侧、机场路东侧和裘市村南侧、甬金高速连接线西侧。沿余姚江开放滨水生态廊、沿3条南北向主要河道的带状绿地和沿次干河道、快速路、主干道的绿地组成了片区的绿地系统,规划绿地面积680多公顷。规划还将扩建至诚学校和现有中、小学,新建江北职业技术学校和6所中学、8所小学。根据规划,江北西区今后5年主要考虑江北区政府迁建、商业设施和江北投资创业中心建设、洪塘经济适用房建设、已出让和拟出让地块房产开发及部分旧村改造等。

6条快轨沟通三江六岸

规划以三江片为核心,以跨三江、连三片、沿三轴为指导思想构成主体骨架,形成三主三辅六条线、双模式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线网。其中,三片指三江片、镇海片和北仑片;三轴分别为以百丈路—中山路为轴心的东西向商业轴;以奉化江—甬江为轴心的东北—西南方向水轴;贯穿镇海骆驼—庄市—高教园区北区—东部新城—高教园区南区—鄞州工业区的南北向公建轴。

1号线:

1号线为东西向的基本骨干线,由主线和东延伸线组成。1号线主线起于宁波市西部的高桥镇,止于终点站东货站。1号线东延伸线由东货站引出,至终点站长江路。线路西起高桥镇,贯穿三江片,东至北仑区,连接了城市西部的工业园区,通过高桥地区、望春桥地区、汽车西站、大卿桥、西门口居住区,天一广场、三江口商业中心,东部新城中心区、北仑中心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主要解决东西向城市商业发展轴客流的交通需求。

2号线:

2号线为西南-东北方向的基本骨干线。线路沿奉化江、甬江城市发展水轴布置,贯穿三江片,经镇海直至北仑,连接了栎社机场、段塘客运中心站、火车南站、三江片商业中心、汽车北站、火车北站、汽车市场、宁波大学、镇海中心区、小港及北仑中心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主要解决城市西南-东北方向沿城市水轴的商业客流及对外交通枢纽的交通需求。3号线:

线路自澥浦起以高架线形式向南延伸,经骆驼街道、铁路北站,过甬江后入地,沿中兴路向南,过杭甬高速公路后,向西转入嵩江路并出地面形成高架线,之后沿天童路向南一直以高架的敷设方式直至陈婆渡。

4号线:

线路自慈城北起,采用高架线,至姚江北岸进入地下,以地下线形式穿姚江、奉化江,至杭甬高速公路南转入嵩江路后出地面形成高架线,其后线路均采用高架线形式直到东钱湖南。

5号线:

起始于机场北部工业区的金房,沿鄞县大道高架敷设,沿鄞县大桥北侧跨过奉化江,进入鄞县大道路中隔离带高架敷设;过世纪大道后线路向北转入鄞州工业区,过南外环路后线路

入地,经过东部新城后在会展中心前出地面形成高架,在东部科技园区斜穿规划地块后转入院士路,跨甬江后线路高架向北进入骆驼工业区,沿高压走廊转入世纪大道,直至贵驷车辆段。庄桥支线由院士路站引出,高架沿规划路转向西,经庄桥镇,在铁路庄桥站东侧落地,与4号线形成换乘。

6号线:

线路由集士港中心区规划主干路高架向东,跨沪杭甬高速,沿道路路中隔离带高架敷设至徐家漕,之后继续向东高架延伸,跨过机场路沿通途路路中一直向东高架延伸,过世纪大道后,高架沿现状河道向东北方向转入江南公路,过东外环路至小港和2号线交汇,其间线路局部落地。机场北区支线高架沿工业区中心规划道路东侧绿化带向北高架敷设,与集士港支线交会于徐家漕站。

沿线土地得到较大升值

轨道交通沿线高强度开发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使沿线原有劳动密集型工业用地向商业、居住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用地转换。同时,商务中心区的扩展将进一步促进商住用地的再度开发;二是使轨道沿线的老住宅区特别是一些低于现行标准的住宅区再度开发。轨道交通站点特别是大型站点多位于重要的客流集散、换乘枢纽或繁华热闹的社区购物休闲活动中心。轨道交通刺激土地利用的高强度开发,沿线两侧各1公里范围内的土地应调整为居住、公建等用地性质。轨道交通站点周围的开发强度容积率可提高50%,具体地块的容积率由四周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道路交通情况、轨道站点规模和集疏客运量等共同确定,使土地利用与轨道线协调发展。

七星拱月辉映城市未来

在构筑大都市进程中,宁波致力于城市现有资源的整合,突出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使城市空间资源合理布局,有效配置,在整个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势互补、功能互补,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品位。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今后宁波将重点规划建设七大区域。■北仑新区

被海岸线勾勒出优美轮廓的北仑新区集中了国家级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岛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历年利用外资占全市的“半壁江山”。未来,这里将成为依托深水良港,以现代物流业、临港大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成为宁波乃至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北仑新区总面积590多平方公里,按照将区域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和大型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核心区的思路,它的中部将集中政治、文化、商业功能;东部将重点发展港口和生态旅游;西部是生活居住和电子、纺织类产业片区;大榭岛以港口、贸易、工业为主导;梅山岛主要供旅游和生活居住。

■镇海区

镇海区的发展定位是近海物资中转基地,大型临水工业区和生态型现代化新城区。区域规划工业用地1000余公顷,其中,石化工业区主要发展催化裂解及后续加工等项目;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 浦化工区主要发展重化工项目。另外,区域内还将建设仓储区和物流园区各一处。

■东部新城区

规划中的东部新城区在科技园区东外环、世纪大道、杭甬高速公路和甬江围合区域,是未来宁波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以通途路为界,分为两个部分。通途路北侧将成为城市的科技、

信息中心;南侧将成为城市商务和会展中心。这个新区的建设将进一步确立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地位。

■高教园区

宁波市高教园区从战略角度出发构筑人才培育基地。园区以甬江为界,分南北两个区块规划建设。南区位于鄞州中心区,面积约4.3平方公里。在这块土地上,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华茂外国语学校等7所院校正在崛起,既有普通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又有高等职业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全部建成后可以容纳6万名学生。与南区隔江而望的北区规划用地23平方公里,将有宁波大学等7到9所院校落户,最多可容纳学生8万人。■杭州湾新区

抓住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历史机遇,宁波确立了规划建设杭州湾新区的战略思路。这个新区临杭州湾南海岸线,是以工业为主,融商住、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余慈北部地区最大的新兴城区。构建中整个区域将以大桥景观、新区现代化空间与繁华中心城市形成组合,使未来的余慈北部地区成为宁波接受以上海为中心的杭州湾北岸区域经济辐射的桥头堡。预计四五年后,这里的工业总产值将达200亿元。

■慈城古镇

位于江北区的慈城古镇有1200多年的历史,人杰地灵、山水风流、世家宅居荟萃。在城市快速扩张和对历史文化的呼唤中,慈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按照规划,这里将成为具有地方名城风范、深厚文化底蕴、良好人居环境的文化旅游和理想居住之地。为减轻古镇人口和传统工业造成的环境压力,并充分发挥古镇保护与开发带来的效应,宁波将建设以古镇为文化核心区的慈城新区。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

“尽说西湖足胜游,谁信东湖更清幽。”东钱湖自然山水风光与人文名胜古迹相映生辉。今后,围绕东钱湖将形成一个230平方公里的高级旅游度假区。这个规划中的旅游度假区主要由“一城十景”组成。规划远期,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每年将吸引游客300万人次。

推荐第4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

简介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农业内部进行配置,如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配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因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

1 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件、规划图件及相应的附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相关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了土地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2、在2009年1月国土资源部会议审议通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还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规划内容、审查和报批等项作出明确规定。

3、《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令第590号)

第九条 依照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确需征收房屋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应当纳入市、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2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经过科学论证。

详细介绍 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其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

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基本要素。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四条和第三章的规定,我国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省、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别由各级人民政府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等方面所作的统筹安排。

3 圈内: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大多数建设项目必须使用圈内土地。

圈外: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能源、交通、水利、军事项目可以使用圈外土地。

审批权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①省级、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②除此之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其中,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政府授权设区市的市政府批准;③浙江省省级及杭州市、宁波市、台州市等长三角城市均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其他市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报批土地占用基本农田的乡镇规划报省批准,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报本级地级市批准);④设区的城市郊区的乡镇(包括街道办事处、农场)、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和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的批准,其他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的内容

1.是否充分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要求。

2.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控制指标是否落实。

4 3.各类用地协调较好,布局合理,土地利用结果调整依据是否充分,调控措施是否可行。

4.土地利用分区是否科学,合理。

5.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与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是否紧密衔接,控制到位。

6.耕地占补平衡挂钩措施是否得到落实。

7.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8.规划图内容是否全面,编绘方法是否正确,图面是否清晰。

9.采用基础资料是否准确,可靠。局部修改

局部修改规划必须符合以下条件:A、国务院和省政府已批准行政区划调整的;B、国家和重大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及国家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基本农田的;C、国防、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环保、城市和省级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加工、重大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用地不涉及基本农田,但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D、建设项目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指标已预留,但由于选址未确定、没有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或已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但实际位置需作调整的;E、建设项目符合符合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机动指标条件的;F、建设项目用地符合国家供地政策(与产业政策基本相符),全部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非耕地的;

5 G、对市、县(市、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城镇建设项目,确实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在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完成后,可以申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一般一年只能提一至两个项目,项目类型没有限制);H、国家和省重大基础建设的拆迁安置、抢险避灾安置和下山脱贫安置用地,确定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的(先用后批)。

规划组成

(一)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二)规划背景与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三)土地利用战略;

(四)规划主要目标的确定,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总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等;

(五)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优化方案;

(六)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

(七)规划实施的责任与保障措施。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前款规定的内容。

规划目标 1)总目标

6 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即三个效益的统一。

2)具体目标

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规划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供给量预测 3.土地需求量预测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土地利用分区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任务

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组要依据。

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

7 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不同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有所区别,市以下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明确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国务院批准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通过充分协调和综合平衡,提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即确定规划目标年各类土地面积和布局。其中,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城镇用地面积5项为控制性指标。

国务院批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5项控制指标为:到2010年,全市耕地减少量即建设占用耕地量不得超过9333.3公顷;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不得少于9333.3公顷;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46万公顷(63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35.67万公顷,占耕地保有量的

8 84%;城镇用地总面积控制在27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合肥市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0平方公里以内。

3、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根据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及措施,保障规划的实施。通常的实施措施包括:制定年度计划、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严格农用地转用审查、严格城市、镇、村建设规划审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

编制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要求;

3、土地供给能力;

4、各项建设对土地需求;

5、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程序

1、调查研究

摸清土地家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土地供需分析。

2、编制规划方案,形成规划文本、图件。

3、审批。

国务院审批全国、省级、省会及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政府批准除国务院审批外的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9 特点

1、整体性

2、长期性

3、战略性(研究用地的供需平衡)

4、控制性(下一级受上一级的指导和控制,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上一级的反馈)

推荐第5篇:后勤工作总体规划

2012—2013学年度后勤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清形势,解放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工作全局,以教育局学校后勤工作保障管理工作要点为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后勤保障工作的规律,开创后勤服务新局面。坚持以“服务育人”为宗旨,以师生、社会、家长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创新工作思路,弘扬务实作风,强化团队意识,引入时代的服务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现代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开源节流,节支增收,为学校事业的发展、为创建湖北省红旗食堂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

二、后勤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滞后、财产和仪器设备动态管理欠缺、对关系师生切身利益问题深度关注不够等,制约着学校后勤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一)校园规划设计未能突显学校的独特文化意韵

校园缺少统一规划,环境布局不够协调,建设缺乏目的性,难以突显学校的独特的文化意韵。

(二)学校固定资产和仪器设备欠缺动态管理

目前财产和仪器设备的管理只限于统计总量、使用部门、使用人员、存放位置等最基本的数据。由于管理系统缺乏相关的动态信息,无法评价财产和仪器设备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和投资效益,例如所配置的财产和仪器设备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训练要求(配置依据);是否存在浪费情况(使用率过低);仪器设备的过早损坏,是超负荷运行或是质量问题,还是管理不当;实验耗材与实验效益是否成正比等,都无法从现有的数据库获知,影响了学校对财产设备的有效管理,也影响了学校在信息化设备投入时的科学决策。

1、对总务处及总务处管理人员和后勤岗位职工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不健全,调动全员积极性乏力。

2、制度落实不到位有死角,规范管理不足,岗位人员工作质量不高。

3、总务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方式传统、服务方式陈旧、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个人综合素质及待提高。

4、后勤工人文化程度偏低,岗位技能不强,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及待提高。

5、后勤干部工人对学校的生活福利待遇、补助、岗位补贴意见较大,主要是因为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薪,福利待遇低等因素造成。

6、后勤个别岗位设置,人员编制不合理,劳动强度不均。

三、全年发展目标

1、树立学校后勤工作必须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生活的思想,促进学校教学、德育、后勤工作协调发展,确保学校工作整体目标的实现。

2、建立主任—干事—班(组)长逐级管理责任制和工人岗位责任制。

3、建立一支“重学习、善服务、懂管理、会育人”的后勤管理队伍,规范行政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务求管理实效。努力提高后勤工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提升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流的后勤队伍。

(三)对广大师生切身问题关注的深度不够。

对师生广泛关注的问题研究不深,关心不够,服务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被动服务多、主动服务少;注重有形服务多、注重无形服务少;此外还有服务观念淡薄、服务缺乏个性化、服务质量不高和不够规范等等。

三、工作目标

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向,强化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积极探索现代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优化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走出一条符合现代学校发展所需要的低成本、高效率、优质量保障的发展道路。

四、工作措施

(一)以解放思想为动力,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工作的服务思想,积极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和信息化管理

进一步解放思想,逐步了解和摸清教学规律,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工作的服务思想,切实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把“以教学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后勤事业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既要具备后勤各项职能的管理能力, 又要确保后勤保障的服务水平, 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构建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为教学工作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后勤保障。

1、稳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积极探索科学运营模式。新形势下,制订好近期要达到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充分筹划,果断稳步推进后勤进社会化步伐,成熟一个,试点一个,成功一个,推广一个。本学年试行小卖部与食堂自我经营,力争全校学生统一在校就餐,同时开办教师食堂,住宿试点“标间”制。

1、树立学校后勤工作必须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生活的思想,促进学校教学、

德育、后勤工作协调发展,确保学校工作整体目标的实现。

2、建立主任—干事—班(组)长逐级管理责任制和工人岗位责任制。

3、建立一支“重学习、善服务、懂管理、会育人”的后勤管理队伍,规范行政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务求管理实效。努力提高后勤工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提升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流的后勤队伍。

2、积极推进后勤信息化管理,努力打造数字化后勤。充分利用信息通道和反馈渠道,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走廊”;依托校园一卡通平台,整合饭卡、热水卡、用电卡等信息化系统;建立和完善涵盖信息发布、一卡通查询、故障报修、报修进度查询、投诉等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后勤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运行环境的全面优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3、强化“管家”意识,加强对学校资产的动态管理。要完善学校固定资产的各个管理流程,严格执行年度清产核资对帐制度,引入RFID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开辟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准确核算资产的数量及价值,全面实施资产的档案管理,对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和所有财产要做到实时、准确、动态的管理。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设施设备投入的绩效评价,严格控制采购成本,把好价格和质量关,努力实现物资采购效能最优化,以优质服务保证教学科研所需。本学年我们要认真做好校产登记、编号,完善校产帐目,做到帐、册、卡、物一致,认真做好校产登记、使用、保管、借还、赔偿等。对于日常消耗的办公用品、文具、纸张、油墨等,做到有计划添置、有计划使用,厉行节约,另要清理各楼各室钥匙,规范钥匙管理。购置物品时实行请购制度,二人、多人经办,购买时执行比价制度,大宗物品采购坚持招投标“上报”制度,努力做到价廉物美。本学年申请校舍规范管理县验收达标。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建设美丽校园、节约校园和文化校园。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创建幽静美丽、风格独特、积淀深厚的校园环境。

1、立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好校园规划。聘请高参进行整体规划,从校园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展现学校文化精神的精髓。

2、倡导节能节俭,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一是合理安排土地容积率和绿化率,达到节约土地和资金的目的;加大高效节能照明产品、节水型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力度,建设低能耗、节电节水型建筑,以降低日后的维护费用。二是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广先进的节约水电的技术、设备和设施。譬如在照明系统中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红外线节电器和路灯光控开关;在供水系统中使用红外线节水控制器;在供电系统中可利用高效节能系统优化电能质量等等,以达到节约水电的目的。三是要对现有的设施设备加强保养和维护维修,修旧利废,发挥设施设备的最大使用效能,传承华润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

于奉献的传统美德。四是要强化后勤建设项目绩效评估,对资金投入使用绩效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解决,为学校的科学决策提供思路;合理制定后勤成本政策,强化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控制,树立经营理念,要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从人员配置、设施配置、招标采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成本控制。

3、深化文化建设,提升后勤文化底蕴。自觉摒弃后勤人员就是工勤人员的习惯思维,积极投身学校文化建设的行列中,努力开展后勤方面的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全面提高后勤工作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科技含量;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宣传工作,建设好后勤网站,及时总结归纳工作中的亮点和突出点,利用后勤工作覆盖面广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参与学校各种文化活动,逐步塑造具有个性特征和独特魅力的后勤文化。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建设和日常工作,强化校园园林的树种文化、强化资讯开放的环境文化、强化公开透明的服务文化,使后勤打上科技与人文的烙印,深刻地改变后勤的形象,提升后勤工作的整体素质。

(三)以“人本理念”为原则,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素质,用心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切实解决师生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

后勤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要创新服务理念,要重视沟通交流,要关注细节,服务要体现人性化、亲情化,要努力打造服务品牌,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1、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后勤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管理就是服务,后勤部门要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求理解、以服务求发展,改变过去那种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其次,要配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完善用人制度,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要落实贯彻“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用人原则,要坚持推行月度量化考评办法,要把奖勤罚懒的思路落实在制度上和行动上。此外,要鼓励后勤人员积极参与各类学习培训,做到自觉充电,主动学习,练就本领,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提高后勤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客观上就是提升了服务的质量。坚持人性化、亲情化服务, 全面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关键在人,后勤人员要做到在立志、立信、立行上为表率,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和培养一支“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好共事”、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热情和谐的后勤服务团队。

2、学会聆听,及时反馈,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后勤工作要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中心,要树立“一切为了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的理念,就必须积极和师生进行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广大师生的需求,虚心倾听师生的心声。与师生进行心灵的交流,这就必须要构建立体的沟通交流平台,重视师生的反馈信息。一是通过公开服务程序、公布责任人、实行问责制,推行“一站式”服务等形式,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在教学楼、食堂、学生公寓、物管楼宇等醒目处公布服务投诉联系方式, 及时搜集反馈信息;二

是通过专题座谈会、后勤服务问卷调查等形式,虚心听取师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完善后勤网上服务平台,定期公布各类管理信息,例如水电费清单、电话费清单、耗材和日用品领用清单、食堂卫生检疫结果饮用水的检测报告等等,并进一步公开各类日常维修的工作流程和实施进度,让广大师生了解和支持后勤工作。充分聆听师生的意见和心声,及时回复反馈并尽快予以解决,对反映的问题要一件一件落实到部门,落实到责任人,实行问责制,强化执行力,有效拉近后勤工作与师生的距离,不断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本学年一定安排好所有教研组的备课活动实,力争教师办公室配备电脑。

3、关注民生,切实为师生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要了解师生特别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花大力气重点解决,学校食堂是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饭盆子工程,在客观认识食堂建设管理是难点问题的同时,要想方设法搞好师生饮食,坚持食堂工作例会和师生座谈会制度,逐步完善饭堂的软硬件建设,尽量满足师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创新实施饮食质量考核评估工作,争取满意率达到80%以上。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教师租房服务、开拓医务室服务项目等工作,切实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要关注学生尤其是住宿生的实际困难和需求,要进一步完善宿舍的条件,配置相匹配的宿舍物品,以满足学生生活、学习需求,要选用节能产品以减轻学生负担,要加强学生公寓管理, 体现人本化服务。本学年一定争取资金修建停车棚和校内篮球场,增设乒乓桌。

4、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学校后勤在重视全面快速发展, 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 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对待安全稳定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 时刻牢记“安全第一, 责任重于泰山”,坚持对后勤安全与稳定工作长抓不懈, 把基建安全、食品卫生、车辆管理、用水用电、医疗卫生和物业管理等作为常抓不懈的安全防范重点, 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制订责任追究办法, 制定预警机制和防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筑牢安全稳定“防火墙”, 夯实构建和谐后勤的基础,为确保学校教学和各项工作的平稳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本年度一定设法解决好教学大楼“一门关尽”问题。

5、辅助情感管理,尊重、理解并关心后勤人员。关心后勤人员的生活,肯定后勤人员的工作,了解后勤人员的疾苦,改善后勤人员的待遇,对绩效突出者从评优、晋级上予以体现,让他们同样享受成功的快乐并体会其价值所在。切实帮助他们俳优解难,解除后顾之优,努力建设一支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后勤队伍。

推荐第6篇: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用地西接文昌中路、南接宣化东街、北靠北蟒河,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5.40公顷。

二、规划设计依据

本次规划设计遵从设计任务要求及各类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1、甲方提供的“东庄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设计任务书。

2、《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住宅设计规范》

5、国家和地方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定

三、规划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全局观)

从整个城市全局高度对小区进行规划定性,将小区做为城市的一个“模块”,在城市特有的空间结构和环境格局中“演生”出小区的空间及景观结构,使之既成为整体结构的有机组分,又对城市结构产生空间、功能、交通上的关联(也是对总规原则的落实和延伸)。

2、关联性原则(空间观)

综合分析区位条件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达到人、水、绿有机共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和谐统一。

3、独特性原则(形象观)

塑造根植于当地传统而又富于个性、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空间结构,景观塑造,建筑单体,环境细部设计等多方面加以体现)改善城市空间质量,提高城市品位。

四、设计理念

1、和谐社区

积极协调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特征的住户之间的需求,这包括:为动迁原住村民提供的村民自用住宅、为外来人员提供的出租住宅、为来自市区自住户提供的商品房。通过合理安排不同社区人群,完善配套服务,体现出和谐社区的精神所在,塑造出符合人性尺度、具有强烈归属感与亲和力的小区空间意向。

2、人文社区

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指导思想,充分考虑特殊地理位置社区居民的居住特点和需求。分析济源城市特有历史文脉,结合本案周边的现状,提炼出小区的品质精髓。力求在小区整体规划设计中加以体现。在房型设计方面,我们对每幢楼每个房型都是根据周边环境特点度身定做,力求创新,多种类,多户型,设计新颖别致的户型,同时考虑实用性、经济性,为以后的销售创造条件。

3、生态社区

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通过宽阔的中央绿地,均衡的大面积宅前绿地,高品质的景观创造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空间和与众不同的优雅气氛。建造生态环境型小区,倡导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规划结构清晰,功能分区明确,形态自然有机,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物质与精神的多重需求。

五、设计要点说明

1、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开发”的布局结构。

“一片、两带、三块”的总体规划结构:

通过两条社区主路(两带)将安置区公建区和开发区三个组团(三块)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社区(一片)。

以宣化东街两个社区入口之间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带为界,以西为开发用地,以东为安置用地。

2、“组团环路”的交通系统自成体系。

在启动区规划设计中,采用内环路的形式,依据居住区道路通而不畅的原则,形成分级有序,功能明确的道路组织,同时满足消防、救护等要求。

内环路的交通形式便捷居民直接入户,有效解决区内交通拥堵等交通问题,最大化实现,地面人行交通体系。将最大化的室外活动空间留给居民。

每一分期开发的住宅组团内各设一个出入口,其与环形道路结合共同形成便捷、完善的居住区道路体系。小区步行系统分为林荫步行系统和宅前步行系统两部分,步行交通在进入小区后,沿位于贯穿小区南北的绿化景观带内的林荫步行系统进行分流,形成机动、步行交通适当分离,分级衔接的住区道路系统。

小区停车主要采用地面停放,在最后一期开发中适当结合地下停车进行组织,其中地面约873辆,地下约1233辆,合计约为2106辆。除了在数量上满足小区居民使用外,还着重考虑小区居民能够快速便捷地停车入户。在住宅楼间布置集中的自行车停放场地,同时结合宅前宅后和道路沿线的空地解决临时停车。

3、强调“点状”与“带形”绿化空间相互渗透,塑造“生态园林”的居住环境。

绿化开放空间总体上分为三个层次,即外围绿地、公共绿地和院落绿地,充分挖掘外部景观条件与内部自然环境资源,使每户均有良好的视线景观。住地绿地景观以贯穿小区南北的“带形”公共绿地为中心,“带形”绿地临小区主干道布置,加强小区绿化的共享性,提高小区的绿化品质与绿化感受。“带形”公共绿地内布置曲径、坡地、花带、树阵、帐篷、柱列等景观元素,在小区出入口的对景处及绿地北端设计三个空间节点,共同营造生动活泼、富有变化、处处有景、步移景异的住区公共绿化景观。由公共绿地向两侧住宅院落进行绿化景观渗透,院落绿化为半开放半私密空间,绿化景观主要为院落内的住户提供宅前休息、交流的场地。出入口道路两侧绿化空间努力营造简洁、整齐的住区入口区段绿化景观带,形成进入住区的第一层次的绿化景观通廊。“带形”公共绿地、院落绿地和绿化景观通廊相结合,形成形态各异、空间收放结合、景观相互融合的住区绿化景观网络。绿地中的水体均为浅水设计,基地卵石铺砌,枯水期可以作为中心广场或者健身漫步道使用。

4、采用“行云流水”的建筑布局,体现“舒适、美观”的完美结合。

建筑组群布局上顺应了水平横向排布的特征,保证每户住宅建筑良好的日照朝向与通风需要,同时汲取了中国水墨画中“行云流水”的思想精髓,建筑排布上采用错位式。一方面,点条结合的错位布局体现了“移步异景”的中国传统园林思想,丰富了小区内部景观,增强住宅空间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了住宅建筑对于通风、日照与采光的需要,能更大限度上布置住宅建筑,实现了经济性与舒适性的完美结合。

地块一开发回迁过渡区:作为启动区,布置在月季街北侧、小学用地以北新龙路以南,均为多层住宅。主要因为北侧现状为农田,动迁压力小,可以作为村民住宅过渡之用,以后可以纳入进商品房小区成为一个整体。村民回迁补偿占总用地的40%;开发用地占60%。

地块二保障用地:布置于月季街北侧、出让用地以西,占地2.90公顷。区内为多层住宅,沿街布置底层商业。南侧回迁区设置一所幼托,为本区服务。保留基地内清朝民居加以改造成为回迁区会所,一方面尊重本地历史文脉,另一方面为村民找回地区认同感。

地块三保障用地:布置于月季街南侧,古建筑保留用地以西,占地2.15公顷。沿街布置底层商业为居民生活服务。

地块四安置用地:布置于雪松路以东,古建筑保留用地以西,北侧紧接地块三用地,占地6.35公顷。沿雪松路出入口处设置一所幼托,随着社区环境的成熟,与地块三保障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共用出入口和物业管理。

地块五开发用地:布置于月季街以北、小学用地以西、出让用地以东、北侧紧接地块一启动区。出入口设置于月季街上,区内道路将来与地块一启动区共享。区内以小高层住宅设计,沿街规划底层商业服务设施。

地块六开发用地:作为整个项目面积最大的一期住宅开发,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结合独立的环形道路网进一步分期开发。沿月季街和牡丹路分别开设小区出入口,北侧出入口与地块五开发用地的出入口相对,形成一个整体的社区。本期商品房开发除了多层住宅以外,在小区中心绿带布置4层半的花园洋房组团,同时在基地西北角一侧考虑布置高层,一方面提高地块开发价值,为市场提供更多住宅类型选择,同时也创造出更加优美的天际轮廓线,除了沿街底商外,在基地东南角布置商务式酒店公寓和幼儿园,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和配套。

推荐第7篇: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

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

王洼子采油大队历来重视党建工作的建设与完善,在持续、扎实的党建工作中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党建工作经验。为贯彻油田公司采油厂党建工作会议精神,遵照党中央的党建建设精神,把党的工作落到实处的方针,进一步推进我大队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特制定以下工作规划,作为我大队开展党建工作的指导思路。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

1、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集团公司《党建工作基本标准》,加强和改进我大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自觉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企业发展,努力推进我大队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大队的新一轮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2、工作方针 我大队党建工作要牢牢把握“一二三四”的工作方针,即:一个坚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两个结合,把采油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把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相结合,围绕生产促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三个突出,突出整体,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部署、落实大队党建工作的整体思路和工作步骤,力求科学性;突出创新,大队党建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途径,力求实效性;突出前瞻性,注重大队党建工作的调查研究,特别要做好预测分析,力求主动性;四个加强,加强我大队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德育工作。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1、我大队党的建设的目标是:把我大队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团结实干、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把基层党组织建成组织、发动、团结教育广大职工同心同德、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政治核心;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我大队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项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形成提高广大职工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工作机制和有效载体。

2、主要任务:抓好思想、政治、作风建设为重点的领导班子建设;抓好在大队各项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中青年职工和管理骨干为重点的职工和干部队伍建设;抓好以邓小平理论“三进”和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生产工作。

三、领导班子建设

1、以“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者”为目标,按照“三讲”和“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加强大队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组织管理、驾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领导班子成为政治坚定、团结实干、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

2、充分发挥我大队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理顺关系,创造条件,加强领导,保证基层党组织围绕党委的各项任务和采油厂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推进油田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保证。

3、党总支要根据采油厂党委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大队的实际,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每年有工作总结,并向全体党员报告,自觉接受党员监督,推进党总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培训,每年集中培训一次。要特别重视党支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之成为影响、带动广大职工积极向上的重要力量。

五、党员队伍建设

1、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党性为目的,紧紧围绕采油厂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教育,使全体党员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加强组织发展工作。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重点突出,措施到位。加大在优秀职工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党总支每年至少研究一次党员发展工作,分析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培养工作。认真做好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发展对象的工作,由团员中发展的新党员的推优率力求达到90%以上。

3、重视和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培养教育,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积极分子队伍。根据教职工积极分子的具体情况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依靠党员联系积极分子的制度,对表现突出的职工,进行重点培养。坚持党支部联系人制度,建立培养档案。定期考察,严格考核,保证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六、思想政治工作

1、要切实落实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他们的头脑。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职工,用优秀文化引导广大职工;通过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贯穿到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努力帮助职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从而确立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2、我大队党总支统一领导大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任务和重要问题,主持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职工的思想政治状况。

3、结合我大队的改革与发展,结合生产、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广大职工的思想实际,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努力解决广大职工关心的深层次热点、难点问题,关心经济困难职工的学习、生活,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渠道,切实解决贫困职工的实际问题。理顺情绪,凝聚力量,推动我大队的新一轮发展。

王洼子采油大队

2014年3月25日

推荐第8篇:余姚市总体规划

余姚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规划总纲

一、规划背景

1.旅游业发展宏观态势

从本世纪50年代崛起的现代旅游,现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学者推断至2020年,全世界出境旅游人数和创汇额将分别达到16亿人次和2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4.35%和6.7%,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率。东亚太平洋地区1999年过夜旅游者达到创纪录的936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据WTO预测,至2006年亚太地区的旅游人次超过欧洲,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吸引地。

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猛,现已成为第三产业中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被党中央列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1999年全国共接待入境游客2704.7万人次,创汇140.99亿美元,成为世界排名第七的旅游大国,旅游业总收入达4002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88%。据预测至2020年,我国的海外游客将占全球国际旅游总人数的8.6%,发展成为世界最大接待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旅游业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

宁波作为浙江省第二大旅游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相配套、且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199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19万人次,创造旅游总收入105亿人民币,占GDP的9.8%。在《宁波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宁波市旅游接待人数将增至目前接待人数的3倍左右,旅游总收入实现在1999年的基础上的“翻三番”的目标。 2.余姚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余姚市旅游业尚处在起步阶段。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开发形式较为简单、粗糙,现上市的旅游产品多数处于半成品状态。

市内现有住宿接待单位202家,总床位6247张。其中星级标准的建成饭店5家(含准四星的太平洋大酒店),客房725间(套),床位1377张。有国内旅行社4家,旅行社分社、门市部3家。

1999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1.6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人数4100人次,旅游总收入5.46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国内客源组成以本市及周边县(市)居民短途旅游为主,中长途旅游者则以上海客人居多。从旅游目的上看,短途游客多为观光、休闲和教育,中长途游客则多以商务和会务为主。

3、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3.1 国内旅游市场迅速扩张

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第三步战略的过程中,旅游已日益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部分,九五期间国内旅游迅速由3亿多人次增长到7亿多人次。但同时比照发达国家国内旅游的规模和结构,我国国内旅游仍然具有相当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其迅速扩张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特点:① 国内旅游收入开始由简单的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过渡,其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②农村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③城市周边和近距离的一日游发展较快;④商务类市场蓬勃发展。 3.2 生态旅游、绿色消费成为旅游新时尚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消费是一种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为目的的新型旅游消费。其返朴归真的高尚境界和爱护地球的环保意识已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生态旅游、绿色消费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是旅游产品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 3.3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

旅游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文化,旅游是文化消费的基本形式之一。我国现在旅游产品的结构是以观光旅游为主,度假旅游和民俗旅游为辅,而国际上目前盛行的是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探险旅游、会议旅游等非纯观光的专题旅游。专题旅游更注重旅游的文化底蕴的开发和挖掘,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需求,因此,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是非观光旅游逐渐取代纯观光旅游,旅游与文化不断渗透。

二、规划总纲 1.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余姚市旅游业发展战略和发展布局的综合性产业规划。规划从余姚市域社会经济结构和可资利用的旅游资源赋存入手,结合旅游业宏观、微观多层面的发展态势,系统规划市域内旅游业的发展架构,从时间序列(发展步骤)、空间序列(开发布局)和产品序列(市场开发)三大方面综合统筹,为余姚市旅游业的发展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2.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征求意见稿,2000年6月)。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1999年10月)。

(3)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旅游业1998—2003年发展规划及2004—2010年发展纲要》(1998年7月)。

(4)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宁波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0年1月)。

(5)宁波市旅游局·远见旅游研究事务所《宁波市旅游业“十五”计划及2020年发展纲要》(2000年9月)。

(6)浙江省规划设计研究院《余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月)。

(7)余姚市人民政府《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4年9月)。 3.规划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发展旅游业需注重自然、社会和经济影响的评价,保持旅游大环境的稳定性。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发展、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协调处理好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关系,保护优良的旅游环境,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2 产业经济原则

在实践中确立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经营产业的性质,无论景区的规划、开发,还是产品的包装、促销,都应引进商业策划意识和市场运作技巧,同时统筹住宿业、饮食业、旅行业、交通运输业、旅游用品业等多项产业的协调运作。 3.3 文化性原则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力。当前,以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而成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旅游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余姚是历史上的“东南名邑”、“文献名邦”,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文化积蕴浓厚,发展文化旅游优势明显。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文化为导向,推出一系列高起点、高品味的旅游项目。

3.4 突出特色原则

旅游资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性。研究分析余姚市的地理文脉,比照竞争区域,确立自己可长期依存的“地方特色”,首先打好河姆渡遗址这张王牌,将文化求知和休闲度假相结合,开发“知识性、参与性、娱乐性”三者相结合的项目。 3.5 区域协同发展原则

从旅游业的综合性、联动性、带动性等特征出发,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职权分割的制约,推进区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着眼于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整体优势的发挥,着眼于形成区域内特色上互补、经济上互惠、经营上互助的旅游产品群,并把景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社会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营造适应旅游大发展的良好环境。 4.规划使命

(1)客观进行余姚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专业研判。

(2)确立余姚市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3)进行余姚市旅游形象策划与市场拓展研究。

(4)确定余姚市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和时序阶段。

(5)制定余姚市大旅游的产业发展计划。

(6)提出政策创新和发展保障的战略性建议。 第二章 旅游资源评价及产业空间的SWOT分析

一、资源地概述

余姚市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北濒杭州湾,南屏四明山,西连绍兴市,东接宁波市,面积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占28.33 %,山地占52.73%,为“五山二水三分田”,人口83万。

余姚南部四明山区为低山丘陵地带,山峰起伏、岗峦层叠、奇石异洞、峡谷瀑布,构成众多的自然景观。中部是姚江平原,北部属钱塘江沿岸平原,平原上河渠纵横交叉,富有江南水乡风韵。全域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沛,雨量丰裕。

余姚秦时置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家辈出、群彦争辉,素有“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的美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明,民风淳朴。

余姚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是中国杨梅和榨菜之乡,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199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3万元。市域交通便捷、通讯先进、电力充足、水源丰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环境优越。

余姚地处杭州—绍兴—宁波—普陀山旅游黄金线上,是浙江省重点旅游开发城市。

二、旅游资源评价

1.旅游资源的分类和总体评价 1.1旅游资源分类

通过对余姚市旅游资源的全面普查,认定全市具有一定观赏、科学和文化价值,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点景源共77处,其中自然景观资源21处、人文景观资源45处、社会景观资源11处。其具体分类列表如下:

表1:余姚市旅游资源类型表 大 类基本类型名 称

自然资源地文景观四窗岩、鹁鸪岩、丹山赤水、东岗山、龙泉山、化安山、仰天湖 水域风光姚江风景河段、四明湖、牟山湖、雁湖(梁辉水库)、穴湖、白龙潭瀑布、黑龙潭瀑布群、白水冲瀑布、禅悦寺瀑布、杭州湾

生物景观杨梅林、乌岩溪次生林区、古樟丹井、姜山古樟群

人文资源古 迹河姆渡文化遗址、寨基坪越王练兵遗迹、渚山秦始皇南巡遗迹、汉董孝子墓遗址、客星山严子陵墓遗迹

宗教建筑芦山寺、禅悦寺、龙泉寺、大佛寺、甘露寺

牌坊碑碣严子陵“高风千古”牌坊、“文献名邦”牌坊、谏议坊、“四先贤”故里碑、朱舜水纪念碑、虞世南故里碑、姜山方丈碑

殿堂楼阁中天阁、瑞云楼、清晖佳气楼、黄家墙门、天官府、舜江楼、赵考古祠、宰辅第、进士第、朱舜水纪念堂、状元楼、关帝殿、戚少保祠、五桂楼、仙圣庙古戏台

桥通济桥、白云桥、学士桥、李家塔板桥、梨洲镇东桥 古墓、陵寝陵园黄梨洲墓、南宋孙大年父子墓、浙东革命烈士陵园 摩崖石刻胡公岩摩崖石刻

纪 念 地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鲁艺浙东分院旧址、浙东韬奋书店 社会资源综合市场中国塑料城、远东工业城、中国模具城 地方特产杨梅、榨菜、茶叶

休疗养设施6944避暑山庄、四明湖度假村 特色城镇梁弄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科技文化设施中国农机博物馆、中国山水史志馆 1.2旅游资源分级

(1)分级原则

① 旅游市场需求与资源赋存价值的对应关系。

②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已有知名度。

③ 社区经济结构、对外交通、基础服务设施的组合配套。

④ 资源点之要素结构及旅游适宜程度。

(2)评价分级

① 一级资源:余姚市旅游业的支柱性标志物

河姆渡遗址

② 二级资源:余姚市旅游业的主干支撑物

姚江风景河段、梁弄古镇、龙泉山—瑞云楼、6944避暑山庄

③ 三级资源:除了

一、二级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源 1.3 总体评价

(1)余姚市旅游资源的数量及规模,在全省范围横向列比,其富集水平中上。

(2)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显著。

(3)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以河姆渡遗址为龙头的远古文化,分布在姚江两岸,多见于余姚的东部;以明清时期名人胜迹为主要内容的古建筑,包括故居、祠庙,四分之三集中于余姚市城区一带;革命文化聚于梁弄;南部山水风光以四明山和大岚为集结。

(4)总体愉悦度一般,现状对大众旅游吸引力较弱。

(5)资源环境受经济建设的压挤较大,不同利用方向的冲突较多。 2.主要旅游资源评价 2.1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发现最早的原始遗址之一,年代久远,内容丰富,遗址保存完好,文化地位举世瞩目,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和文化旅游开发价值,作为专项旅游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位置紧靠杭甬高速公路,交通便捷,但也因此损害了景观的自然环境。总体观赏度一般,参与性差,作为大众旅游产品,吸引力较弱。深度开发的潜力较大,但难度也很大。

2.2 龙泉山

龙泉山位于城中,南依姚江,三面环市,树木成荫,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现山上景小、点杂,“四先贤”遗迹景观单薄、类同,大众影响尚小,且江南最多名人遗迹,因而对外地游客吸引力小。但王阳明、朱舜水在日本、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区声名甚响,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的潜在客源。

2.3 梁弄古镇及四明湖、东岗山

梁弄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革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现状几个景点的内部陈列刻板枯燥,缺乏特色,很难引起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兴致。“弄”作为梁弄山乡江南古镇区别于水乡古镇的特征之一,可做旅游文章,但目前破坏严重。另有五桂楼、韬奋书店、白水冲瀑布及南宋孙大年父子墓等景源点,有开发价值。

梁弄境内的四明湖,面积达一万六千亩,周长20多公里,山水风光逸野不群。以白鹭和水上森林为特色,其愉悦度、奇特度和完整度较好,具有较高的综合开发潜力。同时做为饮用水源,使共开发程度有受制约,必须以水源保护为第一。

位于梁弄镇东的东岗山,海拔754米,山顶开阔平缓,南北延伸,高耸屹立,植被茂盛,夏季山上气候凉爽,是较好的避暑度假地。梁弄古镇、四明湖和东岗山可组合开发,形成板块。 2.4 四明山及峙岭丹山赤水

四明山是历史上“唐诗之路”的重要一站。四窗岩气势较雄伟,四洞相连可谓奇,是四明山山名的出处。鹁鸪岩水帘洞可与武夷山水帘洞和连云港花果山水帘洞媲美。仰天湖、“6944”盛夏时绝对最高温度31oC,是天然氧吧和避暑胜地。黑龙潭三瀑构成瀑布群,气势雄壮。鹿亭算坑次生林区古藤蔓蔓,生态环境极佳,又有中村白云桥、李家塔板桥和仙圣庙古戏台与之相映衬。凭借革命根据地背景,四明山有一定的知名度,景区距溪口不过30公里,线路组合方便,市场开发基础好。但四明山奇特度不够,小水电对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致使溪谷干涸,灵气减弱。目前一些主要景源点通达性差,涉及多个乡镇及宁波林场、宁波广电局等单位,开发协调较难。

峙岭是四明山区大岚镇境内的一个人文与自然综合赋存的景区,具有典型的山居村庄风貌。垒石建筑、卵石路面、古树名木、红柿红枫、高山茶园、峡谷深涧、摩崖石刻等自然景观,外加山乡民俗风情人文组合,对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有较强的吸引力。当下游周公宅水库建成后,有条件成为具备一定景区规模,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的山地旅游区。 2.5 张湖溪杨梅专业村

张湖溪村因杨梅品质上佳而出名,村落傍山依水,自然风光秀丽,环大池墩水库四周,东有鸡竹林区,北有杨梅林区,西有猕猴桃园,紧依湖岸还有雷笋基地、水杉林等,开发观光农业禀赋较好。但从发展眼光看,张湖溪村的杨梅特色会遭遇地域内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 2.6 姜山自然村

姜山村共有20多棵古樟树,形成古樟群景观,极有特色,除古樟群外,姜山村生态环境保持完好,植被茂密,村内外又有牟山湖、姜女池、方丈碑、吕本墓、越窑遗址及白杨梅林等资源,且景区可进入性亦好,在越来越崇尚绿色的时代,姜山村的市场卖点很大。 2.7 胡公岩摩崖石刻

胡公岩摩崖石刻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特别是其与山一体,紧依市区北郊,可为不同层次的游客所欢迎,市场面较广。其开发容易,但现状开发粗、俗、乱,主景不突出,严重影响景观品位。

三、产业空间的SWOT分析 1.自身优势

1.1 市场和资源优势同时具备

余姚及其周边,城市相连,人口稠密,工商经济十分繁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旅游消费意识强。据国家旅游局调查统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人口出游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由此可见,开发余姚旅游资源恰似在繁华闹市区开一家旺铺一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旅游需求系统的人口规模和消费水平较强。市域内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各基本类型也有20多种,当地客源市场与旅游资源的良好匹配,是旅游业长足发展的难得优势。 1.2 旅游开发的投资来源丰富

余姚市是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和浙江省经济十强县(市)之一,各行各业改革深入,公、私多种经济成分发达、各类流动资金丰富。只要政府积极引导,做好项目开发的各项配套服务和前期工作,有条件就地引入各种来源的社会资金流向旅游开发。

余姚开放度高,外向型经济发达,招商引资工作历年位居全省之首,有一定的经验和相应的渠道,有条件吸引外商参与旅游开发。 1.3 区域内外交通便捷

余姚市位于浙东沿海中心地段,水陆空交通均十分便捷,内河通道以姚江为主干道,陆路交通呈网格状布置,杭甬铁路复线、杭甬高速公路、329国道等分别横贯市境,浒溪公路自北向南穿过全市,梁辉至周东一级汽车专用道沟通杭甬高速公路和329国道。航空方面,与宁波栎社机场、杭州笕桥机场、萧山国际机场车距均在一小时左右。 1.4 旅游串线组合良好

余姚地处浙东黄金旅游线杭州——绍兴——宁波——普陀山的中间地段,其中,河姆渡文化遗址、梁弄浙东革命遗迹、四明山水风光等资源可作为此黄金游线的有效补充,可直接“搭入、加入”已有市场影响的旅游热线。 2.自身劣势

2.1 旅游开发观念滞后

由于目前旅游业还是新兴产业,各界人士对此缺乏深刻理解,发展旅游业的观念比较滞后,表现在:(1)上下左右对全市旅游资源的认识和评价不全面、不统一;(2)工商界人士对投资旅游业缺少兴趣和信心,投资心态尚不明朗;(3)政府各级缺乏对旅游开发的得力引导,缺少对成功典型的扶持。 2.2 资源开发力度和深度不够 余姚市虽然旅游景点众多,文化品味较高,但多数未开发利用。许多人文资源基本停留在文物保护阶段,仅立碑说明,却没资金投入的实质保护,破损现象较为严重。闻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也只开发了遗址博物馆和遗址现场馆,没形成趣味浓、参与多、雅俗共赏的旅游项目。梁弄的红色文化资源也仅是展馆式的对外陈示,对大众旅游者吸引力不大。 以自然风光著称的四明山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则几近空白。 2.3 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受计划经济影响,余姚市旅游资源分属文化、水利、林业、城建、宗教、民政等部门,未能形成一个适应大旅游发展需要的顺畅体制,缺少对全市旅游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宣传促销的管理方法。 2.4 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

余姚市旅游开发与部分资源的保护矛盾突出,如四明湖、牟山湖、雁湖(梁辉水库)等水体的多功能利用,胡公岩摩崖石刻的随意开发建设,武胜门路瑞云楼和清晖佳气楼的前院整理中的文物损毁现象等。 3.外界机遇

3.1 新经济增长点地位的确立

最近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信息产业并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宁波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余姚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旅游业在社会经济跨世纪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强调要充分利用余姚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越、旅游业开发潜力大的优势,精心规划,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政府主导型的“合力兴旅”的社会氛围正逐步形成。

3.2 跨海大桥引致的巨大旅游商机

雄居亚洲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规划于2006年竣工,届期大桥本身将成为国内极有影响的旅游吸引物,届时余姚的区位优势更加优越,而且还将成为这一人工景观旅游集散的主要接待地之一,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得以升华,并直接影响余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3.3 大运河水上黄金游线的组合运作

交通部“十五”计划会议确定“十五”期末完成京杭大运河延伸段(杭甬运河500吨航道)的建设,在开发扬州、苏州、杭州、绍兴、宁波五市“大运河之旅”合作协议中,余姚已被列为这条我国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特色线路中的重要一站。 4.挑战和威胁

4.1 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热点转移和客源分流

从旅游宏观竞争环境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对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并带动其旅游产业的腾飞,这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热点转移和客源分流问题,对浙东旅游线乃至浙江旅游圈,都是一个现实的挑战。 4.2 周边县(市)同业竞争激烈

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确立以后,各地纷纷出台旅游发展规划,大力挖掘和创造旅游供给。作为宁波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余姚与周边县(市)的同业竞争异常激烈。 4.3 旅游产品开发的可替代性

余姚旅游景点大都不具备较强的垄断性,旅游产品开发的可替代性将是余姚旅游业的一大威胁。如河姆渡遗址有余杭良渚文化相争;名人文化有绍兴更胜一筹;四明山水,旁有已先走一步的天台山抢占市场;即将动工建设的大隐天下玉苑项目也遭遇到镇海香山寺文化旅游区等项目的挑战。

第三章 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世纪开局余姚市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及其旅游经济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实施政府主导下波进式发展的大旅游战略,统一规划、创新机制、有效管理,通过文化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把旅游业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和提升生活品质的文明产业来抓,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把余姚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大市;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把余姚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市;再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把余姚建设成为富有时代动感的“东南最名邑”,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之一。

二、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 1.发展阶段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链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发展阶段划分需与所在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相结合。本案确定发展分期如下:

近期:2001年——2005年 项目建设阶段

中期:2006年——2010年 发展提升阶段 远期:2011年——2020年 拓展腾飞阶段 1.1近期目标

(1)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制订和完善系列旅游政策法规,规范饭店、旅行社、景点的行业管理,从整体上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接待能力,“亮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2)以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统一编制重点区域的旅游开发规划(目的地规划),如河姆渡文化旅游区、四明山水生态旅游区等。

(3)促进旅游主打产品的形成,启动运作河姆渡遗址景区、天下玉苑、龙泉山、6944休闲度假区、梁弄—四明湖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塑造余姚旅游的知名品牌,并带动周边次级景区的初步开发。

(4)培训一批专业知识丰富、业务水平过硬的旅游开发骨干人才。

(5)实现接待人数有宁波大市的1/10,旅游总收入有宁波大市的1/14的目标。 1.2 中期目标

(1)充分利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和杭甬运河500吨级航道开通带来的各种商机。建设和完善已有的各知名品牌项目,各个景区向旅游精品层次过渡。按资源类型的不同,争取确立国家级、省级景区的地位,如河姆渡景区和四明山景区。

(2)全面开发各次级景区,如张湖溪观光农业区、武胜门路明清古街景区等。

(3)众多产品纳入沪南游线、浙东旅游线、甬西游线。整个旅游行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形成一定的产业经济规模。

(4)实现接待人数有宁波大市1/8左右,旅游总收入有宁波大市1/12的目标。 2.3 远期目标

(1) 争取有多个旅游景区(景点)列入国家级游线。

(2) 根据旅游市场新需求,不断挖掘资源潜力,拓展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推陈出新。 (3) 根据产业均衡协调原则,旅游综合生产力全面优化,逐步跟进旅游产 业的升级计划,为旅游的再次腾飞奠定基础。

(4) 实现接待人数有宁波大市的1/6,旅游总收入有宁波大市1/10的目标。 3.发展指标

根据“九五”计划前四年的执行情况和“十五”计划期间至2020年旅游发展环境的分析,结合宁波市旅游业发展目标分段指标要求,本规划确立余姚市旅游业的发展指标列表如下: 表2:余姚市旅游业发展指标体系总表

年 份 项 目“十五” 时 期“十一五”时期(2010年)“十三五”时期(2020年)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92.8105.9120.7137.6157.0227.5553.1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7.579.0012.3512.8115.1932.0983.93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0.530.610.700.790.901.674.24 国际旅游创汇收入(万美元)214.3250.7293.4343.4401.9795.02289.1 旅游总收入(亿元人民币)7.739.2010.9513.0415.5232.7085.94 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相当值(%)4.604.935.295.676.087.959.61 注:1.表中均以1999年各项统计资料为基础

2.表中不考虑人民币价格变动因素,美元:人民币均按1:8.32计算

三、发展战略

1.政府主导,突破现状,波进式发展

以邓小平理论及其旅游经济思想为指导,立足现今余姚旅游经济基数小、潜力大的特点,实施政府主导下旅游经济跳跃超前的发展战略。政府在行政、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统一指导,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来优先对待,在开发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所倾斜,丰富和完善余姚的旅游供给。

2.全面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观念

树立发展“大旅游”、建立“大产业”和营造“大市场”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诱发先导和带动辐射作用,将旅游业作为余姚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来加以扶植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为市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服务。 3.逐年主推一至两个重点项目,构成增长极性的带动

立足余姚当前的旅游背景,以长远目标为基点,优先开发资金到位、带动性强、效益好的重点旅游景区,争取“十五”期间年年都有重点项目的深层次开发和运作。如2001年主推天下玉苑,以后,逐年主推龙泉山景区、河姆渡遗址景区、6944休闲度假区、梁弄—四明湖景区等项目。

4.文化创新,营造品牌

坚持把文化管理作为旅游管理的核心,使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产品的主流。从7000年前的河姆文明到现代文明,无处不在的文化沉积,正是余姚旅游资源的精华所在。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一切创新手段,着力主推河姆远古文化、城区先贤文化、四明绿色文化和梁弄红色文化四个旅游精品项目,营造余姚文化旅游的品牌优势,树立自己鲜明的形象特色。 5.与区域

一、

二、三产渗透发展,依托共存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凭借旅游资源的优势,更要依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市政基础设施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作为新兴产业,旅游业必须通过渗透——相对独立——再渗透的依托性战略,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和效益,形成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互相推动发展的格局。 第四章 总体形象策划与旅游市场规划

一、总体形象策划 1.区域形象策划必要性

与经济格局相对应,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大致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旅游格局。上海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旅游类型以都市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为主要形象特色。江苏依托南京和苏、锡、常地区,以历史名城、江南园林、水乡古镇、人造景观为主要形象特色。由杭州和绍兴、宁波、舟山等城市组成的浙东旅游线,是目前浙江旅游的黄金地区,以风景名城、历史名城、海天佛国、名人故里等为主要形象特色。九十年代形成的由淳安、富阳、桐庐、建德、临安等县组成的浙西旅游线,它的主要形象特色是山水风光、自然生态、溶洞景观。

可见,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文景观众多,多则难贵,对区域内旅游人群的吸引力不大;自然景观基本类同,奇特度不高,在国内市场的感召力较弱;名城旅游虽各有千秋,但缺乏震撼力。在这一地区格局中,宁波城市旅游形象模糊,除奉化溪口外,其它特色明显又较为成熟的主打产品十分欠缺,影响了宁波在国内外客源市场的竞争力。

上述分析表明,要突出余姚在长江三角洲旅游格局中的地位,余姚必须塑造自己鲜明的形象特色。

2.余姚市旅游形象要素分析

根据余姚市历史文化渊源和旅游资源文脉的特点,结合现状大众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判定余姚市旅游形象构成要素可从以下四个旅游亮点中加以提炼:

(1) 河姆渡遗址——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2) 龙泉山——先贤故里、文献名邦

(3) 梁弄古镇——浙东“延安”

(4) 四明山——“中国第二庐山” 3.总体形象定位

形象定位:东南最名邑 4.旅游形象塑造及推广 4.1 做好余姚旅游形象设计

根据余姚旅游形象的分析定位,结合考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通过社会征集、专家评审的办法,做好余姚旅游业的形象设计,包括广告语、地方歌曲等,形成TCI例典。 4.2 加大形象传播力度

利用各种大众传播手段及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形象宣传,提高余姚旅游的知名度。例下: ●将历年余姚创作演出的反映河姆渡原始文明的音乐舞蹈节目,编合成专场,赴主要客源地巡演;

●创作拍摄以王阳明为题材或背景的电视剧; ●收集整理出版余姚旅游景点民间传说故事集; ●参加收视率较高的电视专栏节目; ●争取记者团、外地旅行社客户团来访; ●参加海内外相关的旅游展销会;

●邀请有宣传效应的活动(如全国性的颁奖会、比赛会、研讨会等)来余姚举办; ●印制和散发各种旅游宣传品,等等。 4.3 创建节庆活动

选择有余姚特色又有较大吸引力的主题,每年组织几个节庆活动,既可以是文化性的,也可以是经贸性的,但应与旅游紧密结合,做到启动之后年度定时举办,越办越好,使这些节庆活动成为塑造、推广余姚旅游形象的有效载体。

二、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1.客源市场定位

根据余姚市的交通区位、资源条件,充分考虑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为配合市旅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本规划确定余姚市旅游开发的客源市场定位为:以周边市场为根本,华东市场为依托,兼顾国内其他市场和部分海外市场。凭借浙东黄金旅游线和沪南旅游线的串线组合优势,积极拓展以上海、杭州及苏南为主的长江三角洲辐射圈市场,并充分利用个别独特的旅游吸引物的优势,进行旅游市场的针对性开发。 2.客源市场细分 2.1 国内市场

(1) 一级市场

A.以宁波市为主的周边县(市)居民短程休闲、度假、观光旅游。 B.上海和浙江省内其它地区居民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

(2) 二级市场

A.浙东黄金旅游线的客源分流。

B.浙江、上海以外的华东地区居民来姚观光、商务旅游。

(3) 机会市场:华南、华北地区及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旅游及会展、会务旅游。 2.2 海外市场

(1) 一级市场:港澳台、日本、东南亚的文化旅游客源市场及商务旅游客源市场。

(2) 二级市场:赴江、浙、沪周边地区的客源分流及驻华东、华南外企机构职员及家属的观光、度假旅游。

(3) 机会市场:国外组团的专项旅游客源市场及生态民俗旅游客源市场。 3.市场开发战略

3.1 重点开发以上海、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市场

余姚旅游产品在长江三角洲市场大有开发潜力,近期应以此为主攻方向,加强宣传促销活动。宜在这一地区的主要相关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及苏州、南京等地增强促销频率,与当地旅行社建立广泛业务联系,扩大组团量。现市政府驻沪办事处应增加旅游促销工作职能。 3.2 联合周边城市,加强开发中远距离市场

与余姚邻近的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地都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好的市场基础。宜推动省及有关地方旅游局联合组成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线路),向华东、华南、华北等中远距离市场及海外市场推销。余姚应以自己有特色和高品位的产品参加浙东旅游线,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站点。 3.3 重视与开拓海外市场 港澳台地区有不少原籍宁波的人士,王阳明、朱舜水在日本也有许多崇拜者,河姆渡遗址和王阳明、朱舜水遗迹对这两个地区具有较大吸引力,加上余姚市外向型经济发达,海外来访的商务客将不断增加。因此,余姚具有开发海外客源市场的一定潜力,应予以足够重视,并以台湾、日本为重点,着力加以开发。鉴于河姆渡遗址的世界性影响及美国、欧洲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应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开展适当的促销活动,有所吸引欧美游客。 3.4 依托宁波市与自主市场开发并举

宁波市正在发展成为我国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浙东交通枢纽,而余姚是宁波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利用宁波引进海内外客源的能力,吸引来甬的部分游客到余姚来,服务自身及宁波。另一方面,余姚更应依靠自身的努力,积极开展自主外联,主动开发市场。 3.5 落实专项资金,长期化进行市场开发

市场既需要经年不断的发掘和培育,亦需要常年不懈的巩固和创新。落实并稳定市场开发专项资金,是持久开发和巩固市场的科学、战略之举。坚持每年都有年旅游总收入的至少1%用于旅游促销,并在以后逐年提高,稳定到国际惯例的5%左右的水平。 4.市场营销策略

4.1 掌握市场需求,丰富产品组合

根据目前国内外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余姚市的国内旅游产品宜以文化旅游和短期度假旅游相结合为主,其它旅游为辅,扩大专题、专项旅游线路,开拓修学、博物观光旅游。海外客源应有针对性地推出文化交流、商贸、会展等旅游产品。 4.2 扩大促销渠道,组织促销网络

宣传促销是旅游市场开发的有力手段,加强宣传力度,开展广泛的宣传是旅游管理部门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宣传品等进行立体化、网络化的广告传播。

4.3 适应环境变化,灵活价格杠杆

旅游价格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市场竞争的优劣与否。作为市场营销组合的重要一环,余姚旅游产品的推出,应灵活运用其价格的杠杆作用,来适应旅游市场环境的变化,如旅游季节差价、旅游优惠价、旅游新产品定价等。 4.4 增加销售渠道,完善渠道建设

以方便潜在客人购买和降低渠道建设成本的原则为指导,根据余姚未来市场的主要格局,采用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和完善余姚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对周边近距离市场,以直接宣传为主,中远程市场应有针对性地结合当地旅行社,进行间接销售,形成旅游产品的行销通路。 第五章 旅游区开发布局规划

一、发展布局的总体思路

根据余姚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资源特性,结合旅游开发的现实基础和市场开发目标,确定余姚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宁波国际港口旅游城市为依托,综合开发余姚特有的历史文明和自然生态,积极对接2006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在世纪开局的十年中全面形成“三区两村”的旅游开发格局。

这“三区两村”具体为:A.河姆渡文化旅游区; B.先贤故里旅游区; C.四明山水生态旅游区;D.姜山古樟乡情度假村;E.小曹娥大桥观光渔乐村。

二、“三区两村”的发展定位 1.河姆渡文化旅游区 1.1范围

河姆渡镇、大隐镇、三七市镇 1.2功能定位

科学考察、宗教朝觐、农业观光、休闲娱乐 1.3景片划分

●河姆渡遗址景区

●天下玉苑景区 ●寨基坪景区

●张湖溪观光农业景区 2.先贤故里旅游区 2.1范围

余姚镇、梁辉镇、陆埠镇 2.2功能定位

接待中心、集散管理、修学观光、商务会展 2.3景片划分

●龙泉山景区

●武胜门路明清古街景区

●胡公岩摩崖石刻景区

●穴湖杨梅风情园 ●雁湖水上乐园

●化安山景区 3.四明山水生态旅游区 3.1范围

梁弄镇、大岚镇、四明山镇、鹿亭乡 3.2功能定位

避暑度假、健身疗养、野营探险、爱国主义教育、民俗采风 3.3景片划分

●梁弄—四明湖景区

●6944休闲度假区

●峙岭山里人家

●犁洲—北溪景区

●中村—算坑景区 4.姜山古樟乡情度假村 4.1范围

牟山镇姜山村 4.2功能定位

乡村度假、休闲 5.小曹娥大桥观光渔乐村 5.1范围 小曹娥镇 5.2功能定位

大桥观光、渔乐休闲

三、重点景区开发规划纲要 1.河姆渡遗址景区 1.1 位置

以河姆渡遗址保护区为核心,向四周延括。北起陈家,南至姚江南岸坡麓,东起余姚高速公路入口,西到东澄村。 1.2 主题特色

远古乡野、神秘奇特 1.3 开发要点

(1)用退耕返野的方式,绿化、美化、优化河姆渡遗址景观外围环境。经过若干年,使其视觉效果原始化。

(2)争取第三期考古发掘,科学保护发掘原状,供游客参观,给游客一种七千年前河姆渡原始村落神秘伟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增强河姆渡景区的市场吸引力。

(3)近期应综合运用陈列观光型、表演欣赏型和主体参与型三种设计手法进行项目规划,编绘一幅从古及今人类农业文明发展图,加载河姆渡遗址的旅游吸引力。

中远期规划建造“河姆渡原始乐舞广场”(场馆建筑,外形粗犷),有专业艺术团队表演中华民族远古音乐和原始舞蹈,形成可输出的特产文化。

(4)在开发河姆渡遗址主景区的同时,逐步开发寨基坪越王练兵遗迹,芦山寺、禅悦寺及其瀑布,丰富河姆渡远古文化旅游区的浏览观光内容。 (5)逐步完善河姆渡旅游区的接待设施。

(6)整个河姆渡遗址旅游区要避免搞成园林式景区,在河姆渡遗址主景附近避免出现亭台楼阁、水榭等建筑物,始终突出河姆渡的远古、神秘与乡野特色。 2.天下玉苑景区 2.1位置

原大隐山庄一带,东起九龙山,西至隐山,南起学士桥,北至高速公路。 2.2主题特色

惊世玉雕、礼佛禅寺 2.3开发要点

(1)紧贴九龙山东侧,面朝高速公路,设计建造景区标志性景观,以收实景广告之效。

(2)重点建设天下玉苑。以玉为主题,多手法设置玉雕作品。

(3)重建隐山大寺,大兴佛事活动,使西隐禅寺与天下玉苑一气呵成,成为别具一格的新型宗教胜地。

(4)在开发此主景的同时,逐步开发大隐河滨董孝子庙、城山野渡、龙潭生态沟、古樟丹井等景点。 3.龙泉山景区 3.1位置

以龙泉山公园和滨江两岸为重点,涵括市中心其它重要人文遗迹的部分区域。 3.2主题特色

先贤遗风、名寺古刹、历史建筑 3.3开发要点 (1)突出做王阳明文章,提升龙泉山的品位,联合推出“王阳明——龙泉山”,使之成为余姚市之文脉性景点。

(2)迁建目前龙泉山上与王阳明无关的景观建筑,充入王阳明在贵州、江西等功德地的重要遗迹景观,山顶修建阳明塔,作为镇山之景。

(3)拆迁龙泉山南麓和西南麓、姚江北岸、自舜水南路至新建桥一带除龙泉寺外的全部建筑,辟为大型滨江公园(阳明公园)。另建“天泉桥”小石桥一座,桥旁立碑,铭刻王阳明在天泉桥上悟出的四句著名教语。公园沿江开设露天茶吧,江上有明式画舫悠哉游曳。

(4)建议用拆古建古的方法重建北滨江路通济桥以东至念慈桥段的街景,形成姚江北岸明清一条街,成为游客古玩购买和品尝江南风味小吃的最佳处所。

(5)开辟夜游项目。龙泉山山上山下各处景点装置灯彩,积淀和唤醒龙泉山的文气和人气。

(6)保持瑞云楼周围人居环境的历史原貌和明清神韵,重点整治出入瑞云楼的主道,重建王阳明“会魁牌坊”和其父王华的“状元牌坊”。

(7)逐步规划建设严子陵、朱舜水、黄梨洲名人景观。建议把姚城东北的穴湖建成子陵公园,城东的凤山建成舜水公园,城南的化安山建成梨洲公园,使四先贤各有一个名属自己的小型主题公园。 4.梁弄—四明湖景区 4.1位置

梁弄古镇及四明湖一带。 4.2主题特色

湖光山色、革命胜地、山乡古镇 4.3开发要点

(1)全面整理四明湖度假村,恢复和增加游客参与性项目。积极利用湖东岸水杉林和大坝西南鹭岛两个资源,推出水上森林公园游园和鹭岛观鸟活动。

(2)鹭岛修筑登岛小码头,严格控制登岛人数,创造鹭岛神圣感。积极利用大坝西面的半岛、湖湾和岛上桔园的优美湖光山色,在半岛的桔园内建露天与半露天相结合的山野生态型餐饮广场。

(3)重点针对青少年市场,改变目前梁弄三个馆都是图版加橱窗的展示方式,增加新的参与性内容。如再现游击革命年代的环境氛围和工作写照。 (4)专项编制白水冲旅游开发详细规划。

(5)重视保护和开发利用梁弄的弄和半月形老街,营造江南山乡古镇的独特韵味。按照

三、四十年代的布局、建筑风格和色调逐步复修半月形老街,前店后坊,边制作边出售物品,增加参与性活动。汇集四明山区和浙东地区风味名特小吃、工艺美术品、土特产品,成为旅游购物、小吃美食一条街。以后可逐步向影视基地与旅游利用相结合的开发方向发展。 5.6944休闲度假区 5.1位置

以原天湖山庄一带为中心,涵括周边仰天湖、鹁鸪岩等区域。 5.2主题特色

山林生态、峡谷深涧、奇岩名瀑 5.3开发要点

(1)改造现有林相,多植观赏性强、遮阳性能佳的常绿树种。建造别墅式度假山庄,逐步形成以松海竹林为特色的山岳型度假区。 (2)此处山势平缓,可择一山头为“月老山”,雕塑月下老人像,建月老亭和情侣长廊、情侣木屋、烧烤露营点,举行篝火晚会、露天舞会、音乐会。避暑山庄附近建立狩猎区,放养野生动物,供游客狩猎尽兴。

(3)中期组合开发青龙潭,修建仰天湖和青龙潭之间的游步蹬道。

(4)在仰天湖茫茫芦竹林里,开辟观景小道、搭建观景竹楼(10—20座)。游客进入这一景区可钻芦竹林、登竹楼、上竹峰,逛奇湖(仰天湖),探奇石(天书奇文石),赏奇竹(倒生的芦竹笋),听奇人故事(刘伯温的故事),观奇湖日出(仰天湖日出)。

四、特色项目开发企划 1.胡公岩摩崖石刻景区 1.1 客源对象

周边地区城镇居民及香客 1.2产品定位

石刻欣赏、礼佛朝拜、登山休暇 1.3开发要点

(1)拆除或改饰建筑败笔,深化胡公岩佛教文化内涵

(2)面东的整块岩壁雕凿新的大、中、小结合的佛像,岩壁前坪地造水景辅之,水景中间是露天拜台和石香炉供游客叩拜、拍照。 (3)恢复灵岩禅寺

(4)建设风景名胜型的城郊公园 1.4投入产出框架

投资概算:300万元(不包括灵岩禅寺建设费用) 产出效益分析:(1)年接待游客量20万人;

(2)年旅游销售收入160万元;

(3)年利润额60万元;

(4)投资回收期5年。 2.峙岭山里人家 2.1客源对象

宁波及上海的城镇居民。 2.2产品定位

山里人家、狭谷深涧、吊柿之乡 2.3开发要点

(1)修建峙岭村口卵石寨门,恢复村内卵石村道,保护垒石民居(几幢现代房屋的外观用卵石返旧),使峙岭的四明山村寨风光更加突显。选择典型民居进行修整,可供参观和风情民宿。

(2)利用村前村后的银杏树、柿子树、茶园、桔园开展四季果品采摘活动。

(3)适当扩建赤水桥头的土地庙,但仍保持土的原貌。“丹山赤水”摩岩石刻,移至桥北岩壁放大重刻。赤水桥下的巨大岩石,用名家书法点缀,丰富文化内涵。风凉洞口建一观景亭,以利观赏鹰鸣岩、幢起岩、杀羊岩和小憩闲座。

(4)考虑日后周公宅水库的建成,扩大景区范围,增加部分水上活动项目,争取把峙岭建成在宁波最有特色的高山式农家乐园。 2.4投入产出框架 投资概算:100万元(一期)

产出效益分析:(1)年接待游客量10万人次;

(2)年旅游销售收入100万元;

(3)年利润额30万元;

(4)投资回收期3—4年。 3.张湖溪农业观光景区 3.1客源对象

宁波市民为主。 3.2产品定位

特色名果、农家休闲 3.3开发要点

(1)张湖溪村以余姚市果杨梅为特色,另有雷笋、猕猴桃等种植基地,是市内较典型的农业观光基地。建议编制其旅游开发详细规划,使开发步入正轨。

(2)增植四季果木,丰富观光、采摘等游玩内容。

(3)可考虑建一个世界家禽家畜饲养中心,引养世界各地的家禽家畜,增加游客的兴趣。若干年后建设成为余姚市规模最大的观光农业旅游基地。 3.4投入产出框架

投资概算:200万元

产出效益分析:(1)年接待游客量20万人次;

(2)年旅游销售收入100万元;

(3)年利润额40万元;

(4)投资回收期5年。 4.东岗山山顶度假俱乐部 4.1客源对象

上海及余姚周边地区的城镇居民 4.2 产品定位

高山度假、农家休闲 4.3开发要点

(1)专项编定东岗山旅游开发实施方案。

(2)对大坪、东岗、猫洞里周边环境进行整理。

(3)以高山度假为主导功能,以创新方式进行经营组织。 4.4投入产出框架

投资概算:100万元(一期)

产出效益分析:(1)年接待游客量1万人次;

(2)年旅游销售收入100万元;

(3)年利润额30万元;

(4)投资回收期3—4年。

五、开发时序规划

2001 2005 2010 2020 年 河姆渡遗址景区 龙泉山景区 6944休闲度假区 天下玉苑景区

梁弄—四明湖景区

胡公岩摩崖石刻景区 峙岭山里人家

东岗山山顶俱乐部 张湖溪观光农业区 武胜门路明清古街景区 穴湖杨梅风情园

雁湖水上乐园 化安山景区 梨洲—北溪景区

中村—算坑景区 寨基坪景区

第六章 旅游产业链发展规划

一、旅游产业结构规划 1.规划原则

(1)明确“游、住、行、吃、购、娱、工”七要素为本规划所指旅游产业结构的要素组成。

(2)立足余姚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合理预测和规划各子要素的发展规模。

(3)根据余姚“游”的发展需要,协调其它六要素的时序发展。 2.结构设计

(1)2005年

届时旅游总收入达到15.52亿元,各块的指标结构规划如下: (2)2010年 届时旅游总收入达到32.70亿元,各块的指标结构规划如下: (3)2020年

届时旅游总收入达到85.94亿元以上,各块的指标结构规划如下: 3.发展时序

(1)“十五”期间,重点进行 “游”的开发,争取年年都有新项目的成功上市,带动旅游销售业的发展,即旅行社的逐步壮大。

(2)“十一五”期间,主抓现有基础较薄弱的旅游购物、旅游娱乐和旅游工业的发展,并全面开发各次旅游新项目。

(3)经过“十二五”、“十三五”的发展,余姚旅游产业已有一定规模,在全面协调大旅游的均衡发展的同时,增加弹性消费规模、降低固定消费的比重。

二、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1、节事旅游产品系列

节事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已为人注目,不少地区凭借标志性的旅游节事,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大获成功。余姚市凭依现有的资源赋存可重点推介的节事项目策划有以下五个。

表4:余姚市节事旅游产品策划 节事项目时间地点主要活动内容

河姆渡国际远古神秘文化旅游节春耕或秋收时节 河姆渡镇1.原始乐舞2.远古文化、史前文明、人类奥秘博研3.UFO、自然奥秘展览4.原始方式的春耕、秋收活动参与5.国际神秘文化展演

姚江游船节7—9月姚江1.划船比赛2.漂流勇士、漂流小姐的评选3.水上竞技(摩托艇、滑水)4.“爱我姚江”诗会

余姚杨梅节5—6月张湖溪村穴湖丈亭1.“血染的风采”——杨梅大战2.万人采摘杨梅大行动3.以杨梅为主体的各类土特产、饮食等商贸活动4.以杨梅为主的水果美容 四明山革命教育拓展营训7月1日或12月9日前后梁弄镇1.广大青少年革命遗迹瞻仰游2.山里人家生活体验游3.做一天游击队员再现革命时期工作写照4.山野拓展训练、心灵营训5.梁弄古镇寻踪游6.现代游击战

全国塑料博览会10月余姚镇1.以商贸为契机,吸引客人来姚2.组织专题研讨会等活动,延长客人的逗留时间3.组织余姚精品一日游路线,吸引客人4.塑料花展览 2.专项旅游产品类 2.1 河姆文化探秘游

主要旅游点包括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天下玉苑、芦山寺、姚江水上活动线、寨基坪等。 2.2 湖光山色逍遥游

主要旅游点包括牟山湖、姜山古樟乡情度假村、四明湖度假村、白水冲、峙岭山里人家、6944避暑山庄、仰天湖、鹁鸪岩洞等。 2.3 爱国主义教育游

主要旅游点包括河姆渡遗址、浙东韬奋书店、五桂楼、中共浙东区委旧址、鲁艺浙东分院旧址、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革命烈士陵园等。 2.4 先贤故里寻踪游 主要旅游点包括黄梨洲墓、龙泉山、武胜门瑞云楼、清晖佳气楼、朱舜水纪念堂、舜江楼、通济桥、虞世南故居、严子陵“高风千古”牌坊等。

3、旅游线路设计 3.1.设计原则

(1)组景内容丰富多样;

(2)旅游间距适中;

(3)环线游览。 3.2设计方案

(1) 区际旅游线

① 余姚首先要列入浙东旅游线之内。因为浙东是一条已经成熟的带状型旅游线路,在国内外已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客源市场。余姚应与浙东线的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城市的名胜古迹、宗教建筑、文物古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组合成复合型旅游产品线,实行优势共享、资源互补,吸引共同客源。

② 余姚旅游要紧紧依托宁波市。从现实和潜在客源流向分析,通过宁波流入余姚的客源占余姚总接待量的60%以上,宁波永远是余姚引入国内游客的主渠道。为此,余姚城区,河姆渡、大隐应与梁祝公园、宁波市区、江北慈城、保国寺、上林湖越窑遗址组成多品种、高品位的聚合型旅游产品,形成区际环型旅游线路。

③ 余姚市旅游线路要往东南、西南方向延伸,形成两条区际带状游线:一条从四明山经奉化溪口通往宁海、象山;另一条从四明山通往新昌、嵊州。借用宁海温泉、象山松兰山、新昌大佛寺、穿岩十九峰等风景名胜,构成以余姚向周边市(县)的辐射网。

(2)市域旅游线路

①东环线:余姚城区——黄梨洲墓——寨基坪——天下玉苑——河姆渡——张湖溪村——穴湖。

②南环线:余姚城区——四明湖——梁弄——四明山——鹿亭——雁湖(梁辉水库)。

③北环线:余姚城区——渚山秦始皇南巡遗迹——姜山村(牟山湖)——临山戚少保祠——泗门镇状元楼——大桥观光渔乐村——大佛寺——低塘皇亲堰(严子陵“高风千古”牌坊)——客星山严子陵墓。

三、产业链配套发展纲要 1.旅游住宿接待设施规划

(1)确立“加强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饭店发展总方针。

(2)争取“十五”期末全市旅游饭店客房总量要求达到1200间(套),其中有五星级饭店一家,三星级饭店三家,星级饭店总数十家左右。

(3)积极发展低星级旅游饭店和经济型社会旅馆,适度发展中档饭店,鼓动建设青年旅游形式的经济型饭店,逐步发展商务、假日、新婚、汽车、郊野等专业型特色饭店,以适应现代旅游广泛性的需要。

(4)有计划加强老饭店的更新改造,其中包括

一、二星级饭店的规范化改造和三星级饭店的功能性和调整性改造,积极组织星级饭店创优达标活动,旅游饭店完全纳入星级化管理。 2.旅行社发展规划

(1)“十五”期末争取建立1家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发展到8家。中远期达到国际社2—3家,国内社12家以上。 (2)鼓动旅行社向专业化发展,经营的产品结构应以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度假、专题旅游、会议旅游、奖励旅游、特种旅游等组合的结构转变,强化旅行社自身的产品线路策划能力。

(3)由旅游局牵头建立全市散客接待服务中心或旅游市场,使其成为外地游客来姚和余姚市民出游的接待中心。

(4)给予设立国际旅行社一定的优惠政策加以扶植,鼓励其加紧与国际著名旅行社和旅游经营商进行双方和多边合作,建立起各自的旅游营销网络,加快余姚入境旅游事业的发展。

(5)加强旅行社管理和规范化服务,制订行业自律规范,防止恶性竞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3.旅游交通规划

(1)“十五”期间重点规划新建三七市至河姆渡遗址的公路,完成大隐通口至河姆渡渡口段、余姚至河姆渡(甬梁线)段、城区至梁弄(隧道)、鹿亭上庄至大岚段公路改造;中期提高浒溪线省道等级。同时,要增加通往景区道路的指示牌。

(2)大力整治姚江水系河道,建设轮渡码头,完善市域水上游路网络,开辟至宁波、鄞县、梁祝公园的姚江水上旅游线。

(3)加强景区对外道路的景观功能建设,特别是主要景区间的游路,避免形成街市局面,扩大景区视觉美化范围,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点轴扩张”的旅游开发效应。

(4)加强旅游交通的行业管理和安全防范管理,提高交通服务质量,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针对余姚旅游大客车数量少、档次低的情况,要积极鼓励企业组建上档次、上规模的旅游车队。 4.餐饮业规划

(1)引进外地风味菜肴,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多样化的餐馆需求,努力增加旅游定点餐馆数量,在适当地段和街区建设以传统民间小吃为特色的美食街,力求服务标准规范、特色鲜明,经营网点多、布局均衡合理。

(2)重视和发展宁波菜特色。

(3)重点开发四明山生态菜系,如四明马兰、棠溪水芹、云雾蕨菜、天湖芦笋、龙潭石鲑、松林野兔、悬岩山鸡等,形成余姚本地的名品菜系。

(4)策划、开发、系列推出神秘的河姆渡原生菜系。 5.旅游文娱业发展规划

(1)节庆活动

以杨梅节、塑博会、河姆渡远古神秘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为契机,举办各类大型文化艺术表演,扩大影响,丰富余姚的旅游文娱内容,要努力开发出一批色彩鲜明的旅游文化娱乐产品,如舞龙、姚剧、越剧等,多方面地弘扬当地的乡土文化,条件成熟时,可逐步将其引入旅游饭店定期演出,方便活动的安排。

(2)文娱设施

鼓励新建的中高档次饭店普遍开放夜总会、康乐中心及歌舞厅、游艺室,开展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市区要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歌舞厅、影剧院及大型体育场馆等文化体育设施,建立几个大型娱乐设施(如娱乐城、娱乐中心等)提高全市娱乐业的总体水平,在各景点开发水上山地、空中等多种刺激性强的游乐活动,如水上体育、攀岩、围猎、滑翔伞等。 6.旅游购物与旅游商品发展规划

(1)在市区建设新建路为旅游购物街,在河姆渡、四明山、大桥下各设专门购物点。

(2)以河姆文化、四明山水为主题,创造模型化、符号化、礼品化、商标化的旅游商品,形成系列。

(3)鼓励民间传统工艺品的手工制作,由旅游商品开发公司统一收购,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推向市场。

(4)定期举办市旅游商品设计大奖赛,在市、省范围内广泛征集旅游商品设计方案,选定优秀设计品,推荐给信誉好的厂家生产。

(5)成立市旅游商品协会,指导全市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负责旅游商品的考核评定,定期评定名牌,推出精品,协调旅游商品的产、供、销流链。

(6)规划在“十五”期末,购物收入达到旅游总收入的10%左右。 7.旅游工业发展规划

结合我市加工业、轻工业比较发达的现状,旅游工业可以有以下几个大方向的尝试和产业培植。

(1)户外用品工业

包括帐蓬、旅游背包、户外防护品等,可以结合我市发达的服装业进行项目开发。

(2)游乐器械工业

今后全国游乐器械的需求市场将迅速扩大。我市机械工业基础较好,开发游乐器械将会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如生产加工各种游船、游艇、水上自行车等。

(3)旅游纪念品工业

主要有民间工艺品系列、土特产农副产品系列、河姆渡文化系列等,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原料进行加工,丰富有余姚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市场。

发展旅游工业,要重点扶植、培育一批苗子企业、骨干企业,进行产业指导。实行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三者结合的方式,合力促进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旅游商品定点企业的选择、管理工作。 第七章 发展保障体系及总规实施建议

一、政府战略的配合及制度创新

总的原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 1.实施“合力兴旅”方针

(1)市政府及相关行业要增加对旅游的科研投资,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借鉴国外及国内先进地处的先进科技成果,将其运用到旅游业上。

(2)农业部门要组织有条件的地区,在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农业、渔业等旅游,象杨梅、柿子、黄花梨等观光采摘旅游。

林业部门主要组织有条件的林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及有关特色旅游,既丰实余姚市旅游产品内容,又让林区特别是禁伐区的林业人员增加收入。水利部门要解决好余姚市境内众多湖泊水库旅游开发及饮用水资源之间的矛盾,在有条件的湖泊水库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活动。

(3)经贸部门要组织有关的产业部门,利用余姚市较发达的塑料和模具产业以及丰富的农林资料,加强旅游装备、旅游用品、旅游商品的规划、开发和生产的组织引导,逐步建立余姚市的旅游大发展的工业支撑体。同时,积极争取全国性乃至世界范围的产品展销活动和贸易洽谈会等大型活动,提高余姚在全国及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交通部门要重视景区、景点交通道路联网及道路的改造升级;重视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使旅客即便在勿忙的旅途中也能享受到安全舒适;加强旅游旺季、节假日的旅客疏通工作。

(5)宣传新闻部门要做好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宣传工作,提高全市人民的旅游经济意识、自我形象意识、大局意识,树立“人人都是风景线”的观念,象对出租车、医院、环卫等窗口性的团体、单位、组织要注重宣传。 2.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

2.1参照美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及地区的旅游管理体制,借鉴其成功经验。根据余姚市的实际情况,设制符合余姚市旅游发展目标的管理体制。 2.2“十五”期间,以“办”为主,以“管”为辅,对应设立全市引擎型的专业公司:余姚市旅游开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强力推动重点景区的可控性开发落实和一般景区的开发启动。

2.3深化改革、重点解决旅游部门与其它部门职能交叉、行政重复的问题。落实省委、省政府提供的“风景与旅游一体,资源和市场结合,开发与保护统一”精神,为实现余姚市旅游业发展目标提供保证。

2.4 加强市旅游行业协会建设,制定“行规行约”,鼓励和提高行业自律。

二、适当倾斜的投资和财税政策

1.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组建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系,坚持国家、地方、部

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建立政府引导,政策保证,市场化运作的招商引资机制。 2.要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股票债券等形式吸引资金。金融部门要增加

信贷来源,优化简化贷款手续,为各方力量投资旅游业提供方便。同时要积极有效的利用国际互联网,收集外资信息。

3.以吸引力强、投资见效快的项目为基础,以优惠投资政策为引导,实行 一项一策制度,灵活招商环境建设。

4.根据旅游资源不可转移性的特点,灵活变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树 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引资观念。

5.实施项目公司制,以项目公司为主体进行市场化招商的方式,提高招商 效率,简化投资衔接工序。

6.调整原来颁布的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中对旅游企业的歧视性规定,在市 政府职权范围内适当降低有关税率。

三、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 1.自然生态环境

1.1正确处理资源配置与利用、实行绿色开发,特别体现在旅游景点、景区上,要强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克服旅游项目建设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防止建设性破坏。 1.2旅游产品策划上要以绿色产品为主,其直接含义是生态旅游产品,如四明山山水生态游、姚江水上游等,进一步开发符合自然环境保护原则的人工产品,如采摘杨梅、挖雪笋等。

1.3 在旅游业管理方面,形成严格的绿色旅游管理体系,制定可持续发展 的各项产品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 2.历史文化环境

2.1余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河姆渡文化遗址、名人遗址和明清古建筑是厚重的历史载体。同时余姚市又是全国百强县、市之一,经济发达,大量涌现的现代建筑亦要强化其文化设计。

1.2对全市的文物古迹、名人遗址、古建筑要确定其资源价值,明确保护

等级,拟定保护范围,并铭立中、英文说明标牌。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破损及时加以修复,使其文化性和社会影响得以延续和发展。 3.社会意识

3.1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的居民和企业带来思想意识上的冲击,各种对环境不利的行为也会在经济唯上的意识支配下泛滥,所以必须对当地的旅游决策者、经营者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2 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如电台、报纸、电视等宣传环境知识,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3.3 在各景区内,树立广告牌,倡导游客进行绿色旅游,禁止在景区内遗弃塑料包装袋,一次性饭盒等垃圾。

四、旅游人才教育与培训

旅游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资源,因为旅游业是服务产业,主要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为游客创造一种愉悦的环境与特殊的经历,从而满足游客的需求。

1.就地培训与国内引进相结合。采取优惠政策,从国内招聘、引进一批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同时积极培养,择优提拔一批现职在岗人员。

2.院校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通过旅游业院校培养各类管理和服务人员,聘请旅游专家举办各类讲座,选拔优秀从业人员到外地深造,加强在岗培训,鼓励自学成才。 3.培训、就业与人事管理相结合。严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普及岗前培训,加强在岗培训,按照水平、能力及贡献使用人才。

4.创造条件,邀请国内外、省内外旅游界知名的专家和实业家到余姚讲学。

五、旅游安全体系

旅游安全是旅游者顺利完成整个旅游活动历程的重要保障,是旅游的生命线所在。这一体系的建设应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1.认真贯彻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安全管理办法》,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思想,确保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到位,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及时查找和清除完全隐患。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旅游紧急救缓体系。加快各景区中心接待处医疗机构的建设,以应付各种突出性事件的发生。

3.认真抓好旅游保险体系建设工作,在继续贯彻实施《旅游意外保险规定》的同时,配合有关部门,研究设立旅行社责任保险。

4.增强各景区游路的安全设置,加强各景区治安队伍力量的到位,防止危及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5.组建“旅游资讯协作网”,在主要节假日及灾害天气到来之前,适时发布“旅游风险预报”,以有效地分流游客预防事故。

六、总规实施建议

1.通过人大、政府立案,使各级领导对旅游开发达成共识。 2.加大本规划内容体系的宣传力度,力求全民了解和全民支持。

3.举办规划学习辅导班,帮助实际操作人员理解各项规划意图,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规划工作。 4.根据本规划的战略布局思路,结合各景区开发的经济、投资和资源状况,委托专业机构持续进行各项专题规划,构成由“总体”到“专题”,由“专题”到“个案”的规划体系。 5.顺应时势变化,定期对总规进行适当的专项修编。

推荐第9篇:总体规划修编

总体规划修编

、前期准备工作

1、对原规划实施提出评估报告和修改强制性内容专题论证报告。

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结合镇发展和建设的实际,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要明确原规划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论证修改的必要性,提出拟修改的主要内容,以及是否涉及强制性内容。

拟修改镇总体规划涉及强制性内容的,还应就修改强制性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专题论证,由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专题论证报告。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控制性指标、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范围、镇防灾减灾设施用地、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2、向市人民政府报送要求修改镇总体规划的请示。

报送材料包括:镇人民政府申请修改镇总体规划的请示、原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和修改强制性内容专题论证报告。

二、规划修编

接到市政府同意修改的批复后,镇人民政府在市规划局的业务指导下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承担规划的具体修改编制工作,编制镇总体规划。

三、规划公示、人大审议、报批

1、进行公告、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2、报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3、将修改后的镇总体规划报市规划局审查。

报批材料包括:镇人民政府向市人民政府申请审批镇总体规划的请示、镇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意见及采纳情况。

四、市规划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将修改后镇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报批材料包括:修改后的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专家评审意见及采纳情况、镇人民政府报送的其他材料。

五、镇人民政府和市规划局分别组织批后公示

在批准后三十日内,向社会公布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图纸。

推荐第10篇:唐山市总体规划

河北省唐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未旭曦

一 城镇概况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 ,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走廊。唐山市市域中心城市由中心区、古冶区、丰润区组成。

二 规划背景

2002年,唐山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丰润县和丰南市划入唐山市区,原为丰南市改为丰南区,原丰润县与新区合并为丰润区;同时随着曹妃甸的发展拟成立曹妃甸新区。行政区划的调整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城市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家“十一五”明确提出“京津冀城镇群”作为国家增长极,标志着国家区域发展重点从南高北低向南北均衡发展的转变;京津冀城镇群经济职能强化,推动城镇格局进一步调整;河北省大力推出向沿海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区域之间的联系迅速加强,京津唐秦之间的城际铁路建设在即。唐山的发展必须呼应区域格局变化,谋求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 规划依据与总体目标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年)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1996年18号文) (6)建设部《关于改进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上报材料的通知》(建规[1999]135号)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8)《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中央编办、国家计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文件)

(9)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

(10)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建办规函[2002]571号)

(11)《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 (12)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五”计划

(13)《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14)国家其他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

(15)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意见(冀政[2001]65号) (16)河北省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相关技术要求 总体目标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塑造城市特色,构建与区域经济布局和城市安全目标相契合的优良城市空间形态。

中心城区要积极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尤其是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对全市乃至更大区域的辐射作用。城市职能要逐步综合化,调整完善生产职能和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和融通职能。压缩能源原材料工业,重点发展加工制造业。壮大商贸流通传统服务业,强化科技教育、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四 城镇性质与规模

以能源原材料和基础工业为主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国际港口城市;新型生态宜居城市。 人口规模

根据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迁移增长,征地农转非,人口流动增长规划预测唐山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2010年常住人口约12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4万人,流动人口18万人;2020年常住人口约18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6万人,流动人口59万人。 用地规模

人均建设用地综合指标的选取因素主要遵循国家关于节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国策。结合城市性质以及河湖水系和生态廊道的保护要求,并综合考虑人均指标的现状特征,提出合理城市建设指标。

唐山中心城区现状人均指标为109.91平方米,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的要求,现状处于国标的Ⅳ级指标级别内的城市规划指标级别可以取值在III、IV类。

根据唐山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和未来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本次规划指标取值在III类。远期到2020年,唐山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约97平方米。因此远期到2020年,唐山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约为为180平方公里。 五 市域片区规划

唐山市用地规划图 丰润片区

到2020年,丰润片区预计城市人口达到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89平方米以内。

城市建设中注意避让丰台—野鸡坨断裂、三里屯—夏庄子断裂、岩溶区以及个别砂土液化和地基失效隐患地带。

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向北跨越还乡河发展、适度向西南部扩张。

空间增长边界:西部至唐承高速公路;南部至京沈高速公路;北部涉及基本农田;边界控制在北环路以北约2公里范围内,东部涉及生态敏感资源,增长边界控制在现东环内,不得再向东发展;空间增长边界范围内面积约76平方公里。 城市空间结构:一心两翼。“一心”:指集中建设城市核心区,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集中布置行政办公、商业、文化、娱乐中心等;“两翼”指在唐遵铁路东西两侧,形成居住和工业结合的两大片区。

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城东新区、唐遵铁路以西与还乡河以北之间以及京秦铁路以南;工业用地分为西区和东区两部分,其中西区即为新兴工业区发展用地,东区为传统工业区;在唐遵铁路以西、京秦铁路以南结合现状布置大型建材市场。 加强对还乡河的整治,同时注意保护和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如曹雪芹故居等。

古冶片区

到2020年,古冶片区预计城市人口达到4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3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88平方米左右。

用地发展方向:城市西部、南部、东部均被塌陷区包围或压煤,城市主要向北即唐家庄方向发展。 空间增长边界:古冶片区周边涉及众多采煤塌陷区,主要依托林西、唐家庄和赵各庄三组团适度向外划定增长边界,面积约53平方公里;空间增长边界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必须经过严格的工程地质灾害评价。

城市空间结构:逐步改善“依矿设点”、分散布局的传统格局,加强林西、唐家庄和赵各庄之间的联系,结合城市自然地理条件,形成“集中三片、外围两点”布局结构。“集中三片”:指林西、唐家庄和赵各庄,为重点发展地区。“外围两点”:吕家坨和范各庄,适度发展,以内部用地结构调整和功能完善为主。

城市公共中心布置在唐家庄的震兴道和爱民路、拥军路一带。闭矿后的工业广场西区改造为城市文化中心,其他文化娱乐设施结合区级商业金融中心布置。 居住用地布局在唐家庄、林西、赵各庄三大组团内,此外在吕家坨、范各庄适量布置少量配套居住。

工业用地主要向四大矿区(林西、赵各庄、吕家坨、范各庄)的工业广场和五个工业基地(京华道传统工业发展基地、汽贸中心及高新技术项目基地、习家套钢铁深加工发展基地、不锈钢生产加工基地和南范生化高科技发展基地)集中。 古冶片区内部和周边都涉及大量的采煤塌陷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城市在改建、新建中都需要经过严格工程地质灾害评估;经详实的工程地质勘察确认的稳沉区,经过相关论证和规划后,远景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此外塌陷区可以建设郊野公园,发展都市休闲产业,以及进行复垦,发展现代农业。

空港片区

到2020年,空港片区用地规模预计达到5平方公里左右。

结合高新区扩区,一方面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同时结合空港物流特点,打造新的临港产业。

空间布局中主要分为两大区域,临近机场高速路布置物流用地,以南区域布置高新技术产业用地。

空间增长边界:16平方公里。

海港片区

由于该地区大部分为盐碱地,基本农田、林地等较少;且该地区以工业开发为主、吸纳城市人口相对较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工业用地指标可能会比较高。 2020年海港开发区预计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9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27平方米。

2020年乐亭工业区预计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41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205平方米。乐亭工业区的用地指标作为独立工矿区考虑。 海港开发区和乐亭工业区在空间发展上需要作为一个片区统筹考虑。

用地发展方向:海港片区的东、西两侧都是唐山全市最为理想的生活岸线,西侧有不仅有翔云岛森林公园、菩提岛、月坨岛、金沙岛等重要自然生态资源,还是曹妃甸生态城远景发展的重要地区;东侧有滦河口湿地保护区等重要自然资源。因此,海港片区的用地发展方向,应该以港区为依托,向北纵深发展。 呼应曹妃甸生态城远景发展的清河组团,以大清河、翔云岛森林公园为组团隔离,在大清河和小河子之间发展生活服务职能,工业职能继续向北纵深发展。 空间增长边界:西面至大清河以东地区,东至老米河,北至汤家河一带,增长边界范围内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城市空间结构:海港片区的生活用地布置在西侧,位于上风向,呼应曹妃甸生态城远景向东拓展;工业区与生活区以12号路为界,中间设置绿化隔离带;改变现状服务水平较差的局面,注重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南堡开发区

到2020年,南堡开发区预计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1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用的发展方向:南堡开发区规划期内主要向北、向西发展,远景跨过唐曹高速公路向北发展。

空间增长边界:西向上以黑沿子排干河为界,东向上以三排干为界,北面至沿海高速公路,南向以南堡盐场为界,增长边界范围内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城市空间结构:规划期内将继续延续现有的布局结构,形成两大片区,西片以发展工业为主,东片为城市综合服务区,在世纪大道以东建设新城区。随着南堡开发区区域地位的提升,规划期内需要注意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加强环境治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远景跨越唐曹高速公路发展的北部组团,可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打造功能完善、品质较高的综合生活组团;同时远景保留调整部分南堡盐场作为产业用地的可能性。

丰南工业区

2020年人口规模约16.5万人,用地规模为20平方公里。丰南工业区的用地指标作为独立工矿区考虑。

丰南工业区在开发建设中的问题主要是,在规划期内将有多条交通线路经过,包括沿海铁路、津秦城际铁路、汉曹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沿海公路以及丰碱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但交通走廊同时也会对用地造成分割,应综合考虑交通线路并行经过,形成一条交通廊道。

丰南工业区应充分利用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承接天津产业辐射,因此工业用地重点向西发展;配套生活服务职能利用黑沿子镇区现有基础,结合渔港建设、河流生态景观等进一步完善。

空间增长边界:面积约90平方公里。

汉沽管理区

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为3.5万人,用地规模为4.0平方公里,人均114平方米。

管理区东部发展奶牛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管理区南部(飞地)紧邻天津曹妃甸生态城,以发展精品农业为主。城区以向南发展为主,适当向西。 空间增长边界:面积约10平方公里。

芦台开发区

预计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为2万人,用地规模为3.5平方公里。

开发区东部为厂部所在地,属于城区,紧凑布局,方格状路网,利用好原有水系,改善和美化城区环境。开发区中部(紧靠厂部)为外资工业集聚区。西部为自行车工业园,该园被业内权威人士誉为天津自行车工业腾飞的“航空母舰”,现已被纳入天津自行车发展“十一五”规划。

该区既要发展工业,又要保护耕地,矛盾非常尖锐,解决的办法有三个:一是自身挖潜,通过迁村并点,整合村庄腾出一些用地;二是通过改造荒地,造出一些耕地来;三是需要唐山市从市域范围内进行平衡和调剂,得到部分建设用地指标。 空间增长边界:面积约6平方公里。

六 城镇交通规划

中心城区道路规划图

1、公路

(1)规划市域形成“四纵四横”的干线公路网格局。

四纵干线:玉田镇—鸦鸿桥—新军屯干线;112国道(规划建高速公路,可通承德)—丰润—中心区—丰南—南堡开发区干线;洒河桥—迁西—榛子镇— 古冶—唐海镇—曹妃甸干线;平青乐(平泉至青龙至乐亭)干线。

四横干线:三抚(三河至抚宁)干线;102国道;唐通(唐山至通州)线—中心区以东205国道;沿海公路。 (2)建设高速公路

建成由唐山经遵化至承德的高速公路;建设沿海高速公路;建设自曹妃甸至迁安、至北京方向的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 (3)建设曹妃甸工业区对外干线公路网

在规划期内,曹妃甸工业区建成两条对外公路通道——青林公路(一级公路)、唐曹高速,并与区域干线公路网络保持顺畅连接。

远景再建三条对外公路通道:曹妃甸与唐海间的第二条高等级公路(含唐柏线-乐胡线的顺直连接)、由西北方向通往北京的第二条高速公路、东 部高速公路。

2、铁路

(1)规划期内铁路形成“四横二纵”的格局。 四横:大秦线、京秦线、京山线和沿海铁路。 二纵:唐遵线、卑水—坨港铁路。 (2)新修建的铁路

修建沿海铁路;

修建大秦线迁安北站直达曹妃甸港的煤炭运输专用铁路,并修建至唐山钢铁公司的铁路支线;

利用开滦矿区铁路范古线,建设范各庄-滦南铁路专用线,接轨于滦港铁路的滦南站,承担古冶矿区发往王滩地区及曹妃甸工业区的煤炭运量; 配合三女河机场建设,修建机场铁路专用线; 修建南堡开发区至京山线的铁路线;

卑水线向北延伸,与京通线相接,形成一条南北纵向铁路,加强唐山市与承德市的联系;

唐遵线向北延伸,与承德市相连;

扩建滦县西站、滦南站、迁安北站、汉沽站相关设施,新建曹妃甸港前站(为地区编组站)、客货站、工业站、港区车场及通往各产业区的专用 线。在曹妃甸工业区形成一个以大运量工业和港口为服务对象的铁路终端式枢纽。

七 城镇绿地规划

以四大组团生态绿心为主体,以一个生态绿环、六条生态绿廊为纽带,以十四个城市公园为点缀、街头绿地和庭院绿地为补充的园林绿地布局结构。

(1)四大组团生态绿心即南湖郊野公园、东湖郊野公园、东北部郊野公园、西北部郊野公园。

(2)一个生态环即由城市快速路两侧所形成的绿地系统环线。

(3)六条生态廊道即陡河生态廊道、环城水系生态廊道、大城山经凤凰山至南湖生态廊道,大城山至机场新区原铁路用地生态廊道、陡河至云天广场生 态廊道、弯道山公园至高新区生态廊道。

(4)十四个城市公园即大城山公园、凤凰山公园、弯道山公园和机场新区公园四大公园和十个片区级公园。

八 城镇居住与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布局

结合中心城区总体布局,居住用地布局结构为五大居住片区。每个居住片区由若干个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组成。城市新区开发居住用地时应以建设设施完 善、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小区和居住区为目标。旧城区现状居住用地通过组织综合居住片区,逐步改善其居住环境。 中心片区:规划二类居住用地为3128.85公顷,参考居住人口87万人。 开平片区:规划二类居住用地为360公顷,参考居住人口11万人。 东南片区:规划二类居住用地为715.95公顷,参考居住人口21万人。 小山片区:规划二类居住用地为197.4公顷,规划三类居住用地为81.76公顷,参考居住人口8万人。

西南片区:规划二类居住用地为204.8公顷,参考居住人口9万人。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1)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延续现状,重心北移,向北、向西生长,逐渐形成分级多中心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2)城市行政中心:位于西山道,为市属主要行政机关办公区,原址改造完善。 (3)城市商业中心:现百货大楼商业区,以商业服务为主,兼有金融、文化娱乐等服务。

(4)城市综合性公共中心:机场新区中心区,以行政、文化、商务服务为主,兼有商业、金融、会展等服务。

(5)城市商务会展中心:建设路北段城市会展中心一带,以会展、商务为主,兼有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服务。

九 城镇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工业用地布局

(1)产业布局应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考虑,今后物耗、能耗高的重污染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再安排在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中心区、开平)以发展三产为 主,实行“退二进

三、退二还绿、让山于民、让水于民”的战略部署。规划期内有计划地搬迁对城市生活居住有污染有干扰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启新水泥厂等污染大 户。炼钢、炼铁、水泥等产业规划期内控制规模,远景逐步创造条件迁出。 (2)中心城区(中心区、开平)的工业主要向东部工业区、东南部工业区、贾庵子工业区和市经济开发区集中。东部工业区、东南部工业区和贾庵子工 业区重点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以

二、三类工业为主;市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加工制造业,以一类工业为主。开平区南部的东南部工业区建议由 市里统一协调管理,另外在路南区南部安排有部分工业用地。 仓储物流用地布局

(1)结合城市现状仓储用地布局和对外交通条件,地区性物资中转仓库用地主要规划在东部工业区、贾庵子地区、南部地区和杨家口货站一带。另外城 区内规划有集中的生产性物资储藏、中转仓库和生活性物资储藏仓库。城区内的危险品仓库(如油库)必须远离建成区,与建成区保持足够隔离,确保城市完全。 (2)规划建设一个综合性物流园区:即北部综合物流园区,主要服务对象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时效性强、具有较高增值服务的企业及产品,同时 为商业企业提供商贸物流配送服务。

(3)规划建设两个专项物流中心:包括南部陶瓷产品专项物流中心和东部依托唐钢的钢铁、矿石产品专项物流中心。

十 城镇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

2010年规划目标:空气质量、水体质量持续好转,自然生态得到恢复。市区优良天气稳定在300天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17.5%和20.1%。饮用水水质达到优质标准;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工业废水处理率达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再生水回用量达到污水集中处理量的4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80%。

2020年规划目标: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地表水体达到Ⅴ类及好于Ⅴ类的水质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及优于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10天以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6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小于68分贝。

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减少,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处理率达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再生水回用量达到污水集中处理量的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公厕

标准以

一、二类公厕为主,公厕布局达到合理、美观、卫生。

随着公共厕所的改造,排水设施的完善,粪便处理逐步纳入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2)废物箱

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废物箱,其设置间距按道路功能划分,应达到《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的要求。

废物箱的设置应满足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

小区和街道改造要提前预留好废物箱的位置。(3)生活垃圾收集点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米。

生活垃圾收集点达到分类储放垃圾的要求,便于垃圾分类投放和分类清运。 (3)垃圾转运站 由于新建的尖子沽垃圾填埋场距离中心城区较远,规划在丰南片区王禾庄地区新建一座大型垃圾转运站,集中收运中心城区的生活垃圾至在建的尖子沽垃圾填埋场,进行综合处理。目前该垃圾转运站已开工建设,具体位于丰南片区国丰大街北侧,唐胥公路以西,总用地面积约4公顷,距离尖子沽垃圾填埋场27公里,设计转运规模600吨/日,应急转运规模1200/日。

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逐步实行袋装化,并实现分类收集;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

生活垃圾转运站宜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市区由于用地紧张,垃圾转运站的设置应以小型密封压缩式转运站为主,垃圾站的设置标准为每0.5~0.7平方公里设置一座,占地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规划对于中心城区内一些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尚未做到全封闭的转运站进行修补改建。

2020年中心城区新建小型垃圾中转站按照服务半径0.8公里,服务面积2平方公里进行设置,则到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内需新建垃圾中转站25座。 (4)垃圾处理场规划

尖字沽垃圾填埋场位于丰南区尖字沽村西侧约1000米,丰碱公路16.4公里处,占地34.67公顷,采用卫生填埋工艺。填埋场库容约570万立方米,平均填埋规模为900吨/天,应急处理能力达到1440吨/日。垃圾填埋区分四期使用,现已建成第一期工程,投入正常使用。填埋场每期填埋到设计高度后覆盖封场,设计使用年限为18年,主要处理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以及垃圾焚烧残渣。 新建缸窑热电厂生活垃圾焚烧厂,日焚烧处理垃圾700吨,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 垃圾处理场处理工艺要充分体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要求。规划垃圾处理场的处理工艺近期拟采取卫生填满方式,远期采用综合处理法,即采用垃圾分选、生化制肥、焚烧及资源回收等工艺对垃圾进行综合处理。 同时对原来的垃圾场进行封场处理,改为城市绿化用地。

第11篇:德育工作总体规划

泽家镇九年制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规划

为突出德育的首要位置,切实抓好德育工作,发挥德育的育人作用,本学年德育工作作如下规划:

一、清晰的德育理念

指导思想: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德育理念:

人人都是德育教师,处处都是德育环境,课课渗透品德教育。 工作思路: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人,以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教育人,以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引导人。

二、建立素质高,稳定性好的德育队伍

组长:田波(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

副组长:彭承生,主管学校德育工作;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督促

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

孟凡栋:中学部主管副校长,负责初中部德育活动的开展。 向耀光:小学部主管副校长,负责小学部德育活动的开展。

马康安、田春:政教室负责人,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学校的各项德

育活动进行量化评比。

张丽:校团委书记,少先队负责人。负责团队工作,按计划发展新团

(队)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

各班班主任:负责各个班级的德育工作,按计划开展德育活动。 思品教师:负责各年级的思品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门卫:保证学生每天有序的进校离校。

宿管:保证寄宿生文明、守纪,督促学生进行寝室内务整理,养成良

好的生活习惯。

食堂管理人员:保证学生文明就餐,厉行节约。

科任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熟悉德育教学大纲。

三、建立健全德育制度,把德育绩效作为考核师生的重要指标

拟制定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学校德育工作制度;班级德育工作制度;升降旗制度;法制教育工作制度;班会工作制度;社会实践工作制度;德育基地工作制度;重大节假日工作制度;校团队工作制度;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学校社会联系工作制度等。

四、抓好德育常规活动

1、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

2、开展好校内德育活动:(1)法制教育(2)禁毒教育(3)专题讲座(4)女生辅导(5)规范升降旗仪式(6)心理健康教育(7)主题班会活动(8)艺体活动(9)阳光体育活动(10)养成教育。

3、开展好校外德育活动:(1)建立好一至两个德育基地(2)感恩教育(3)传承民族文化(4)办好家长学校(5)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三方联动。

五、狠抓德育科研

成立德育科研队伍,重视队伍建设,经常培训,选定科研课题。

六、对师生进行德育评价,用榜样的作用育人

泽家镇九年制学校德育领导小组

2013年3月

泽家镇九年制学校德育领导机构

组长:田波(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

副组长:彭承生,主管学校德育工作;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督促

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

孟凡栋:中学部主管副校长,负责初中部德育活动的开展。 向耀光:小学部主管副校长,负责小学部德育活动的开展。

马康安、田春:政教室负责人,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学校的各项德

育活动进行量化评比。

张丽:校团委书记,少先队负责人。负责团队工作,按计划发展新团

(队)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

各班班主任:负责各个班级的德育工作,按计划开展德育活动。 思品教师:负责各年级的思品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门卫:保证学生每天有序的进校离校。

宿管:保证寄宿生文明、守纪,督促学生进行寝室内务整理,养成良

好的生活习惯。

食堂管理人员:保证学生文明就餐,厉行节约。

科任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熟悉德育教学大纲。

第12篇:课堂教学总体规划

课堂教学改革发展规划

果刘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发展规划

为使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道路。我校制定2013---2016年课堂教学改革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改意识,改革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1、总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全校基本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2、教师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

3、学生目标:成为课堂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4、课堂目标: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是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201——2016学年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一)2013年9月1日——2014年7月

在已有的课改基础上我校所有年级及所有学科全部实行课堂教

学改革,力争在本阶段达到教师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在改革中提炼出适合我校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二)2014年9月1日——2015年7月

精心锤炼,完善细节,教学模式逐步成熟。

(三)2015年9月1日——2016年7月

在熟练运用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特色。

四、规划实施

(一)现状分析

我校50岁以上教师有4人,40——50岁的教师4人,45岁以下教师有11人,人员配置上我们计划老青结合,相互帮助,老教师传授青年教师经验,青年教师帮助老教师更新观念,使用现代化设备。

(三)转变思想,培养学习型教师

坚持每周二学生的读书课也是教师的读书课,全校老师共同学习40分钟,月底一起讨论读书心得,好的心得体会由校长交与中心校将发表在中心校网站上。

(四)扎实教研,培养反思型教师

学校的图书室,电脑设备全天候为教师开放,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平时教学中遇到问题,随时记录,随时查阅,每周一在教师开会的后二十分钟讨论上周个人不能解决的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教研问题。

(五)文化建设,服务课堂教学改革

班级文化建设中我校将把每个班级都安装多媒体。学生学习小组建设上我们坚持四人一小组,八人一大组的原则,向中心小学学习教学方法和课改经验。

(六)制度保证,科学评价

学校要在评价和考核课改教师的工作业绩时给予倾斜,通过制度来保证实验教师敢课改、愿课改,取得了经验和成绩时得到充分地认可。让他们不因课改而吃亏。保证课改教师优先享有外出学习考察权,给予经费上的保证。对教师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集中优先解决,不搞一棒子打死。及时帮助课改教师总结经验,推广成果。

第13篇:平山中学数学学科三年总体规划及工作计划

平山中学数学学科三年总体规划及2015年工作计划

晋江市平山中学

一、数学学科建设三年总体规划(2015-2017年)

1、精心确定学科宣言。

我组教师坚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数学教育理念,坚持德育为先、人人成才的育人观,注重细节育人、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观。我组将通过个人加强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多开展学生数学活动(学生数学社团、数学竞赛兴趣小组),通过实绩影响其它组员,特别加强教研活动组织方法研究,让教研活动更科学与受欢迎;加强相关教育理念的学习,通过外出培训与校际交流,改变与提高教师的认识,通过教研形式的多样、有实效的具体活动与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着力提升队伍素质。

我组教师将对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践行我校“以人为本、人人发展、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我组师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水平较高,名教师占比高,青年教师比例大,呈现中青年相结合、沉稳与朝气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等几大特点。这要求我们要增强主动加压、自我促进、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从“师德水平、专业水准、教学成绩、公开教学、学科竞赛、导师导教、班级管理、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同伴互助、培训研修”等多方面制定并实施个人专业发展的三年规划,进一步发挥组内名教师施桂英、许映红、王美珍、陈雅华、明廷海的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学校的“同伴互助”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利用高中数学协作组与教师进修学校提供的平台,加强与兄弟学校交流合作,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努力提高高级职称比例,培养教学骨干,壮大名教师队伍,携手共进,争取建设一支和谐的专家型教师队伍。积极推动教师参与教育部、省教育厅举办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3、紧跟课改时代步伐。 在我省新一轮课程改革呼之欲出的形势下,我组教师将把握课改的时代脉搏,在原有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特别是加大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的研究和实践,继续贯彻落实好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并努力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质量。

针对我校生源的现实情况,端正我校数学学科培养的质量观,明确我校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目标,制定数学学科教学质量标准,扎实开展教学改革,减负增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优扶差工作,提升平均分、及格率、中高考成绩等,缩小教师个体间教学成绩差异值,本着认真、全力做好学科竞赛等工作,力争成绩上有突破。

4、创新教学研究形式。

本组将进一步落实常规的教研制度,着重抓好课标落实、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与评价、考试命题、作业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创新教研的方式,借助省市两级教研平台,灵活运用“走出去、请进来”机制,既邀请省内外专家来我校讲座,又将争取更多教师外出研修与交流学习的机会,将教师个人的发展与数学教研组的发展融于一体。争取每学年能“读透一本专业书、上好一节优质课”,努力丰富教学理论,改善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交流培训心得,参与不同层次的教学技能比赛,拓宽专业发展渠道,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积极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形成论文,三年内每一位教师都要有文章收入各级汇编,力争在此基础上在CN级刊物上发表更多的文章。

落实组内成员小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着力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中的大问题,在原有基础上申报省市级课题,承担研究项目。

5、打造数学的“平山品牌”

本组将努力建设特色明显的平山中学数学教师团队,注重发挥组内各级名教师和教学骨干的引领作用,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创设条件,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各级别数学教师技能比赛,展现我组教师风采;构建具有平山中学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和考试成绩;加强内外交流研讨的力度,力求对晋江市中学数学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尽快组建本校数学学科社团——“脑强社”,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提高教师指导竞赛的水平,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别数学学科竞赛,展现平山学生的能力和风采。

二、数学学科2015年工作计划(启动与实践)

1、明确学科建设目标。新年伊始,我组将组织全组教师深入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数学学科《课程标准》及其他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提升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识,进一步明确数学学科未来三年发展的目标,修订个人专业发展的三年规划,使教研组的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密切结合,整合团队资源,激励团队奋斗。

2、着力提升专业技能。以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全组人员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主动参与校外研修,进行数学学科教学设计、论文写作等基本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本组教师历史教学基本素质。组织组内教师进行数学学科教学设计、论文写作等基本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数学教学基本素质,力争在晋江市高考模拟试卷比赛中能有收获。制定组内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制定提升我校数学学科中考、高考成绩的策略,完善我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的实施方案。同时利用学校公开周,组织组内教师开展同题异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组内每位教师在期末至少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力争至少发表于校级刊物。

3、挖掘潜力提升成绩。组内教师全部参与同伴互助,注意发挥名师及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积极落实组内读书活动,争取购置100本左右经典专业书籍,提倡教师撰写读书笔记、交流提高。重视初

一、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数学规范的养成,紧跟考试改革步伐,激活初高中毕业班数学课堂,启发学生高级思维,争取中高考取得佳绩。

4、用好平台打造品牌。积极与晋江市进修学校、泉州市教科所和福建省教育学院等各级领导专家们交流合作,在更高层次的平台上获得发展的空间,探 究形成具有平山特色的数学教学风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与应用的兴趣,力求创新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注意过程性材料的保存与整理。组建本校学生数学社团——脑强社,力争组织开始形成,活动能开展。

第14篇:六五普法总体规划

怒江州森林公安局“六五普法”规划

(2011-2015年)

为进一步增强全州森林公安民警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使森林公安机关更好地服务于怒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共怒江州委 怒江州人民政府转发†州委宣传部、州司法局关于在全州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怒发„2011‟21号)精神,结合森林公安机关的行业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立州”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牢牢把握“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生态安全、提高产业效益、构建和谐林业”的怒江林业发展目标,为把怒江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实现我州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的长远目标保驾护航。

(二)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森林公安机关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森林公安机关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警务信息化、保障

1 标准化、警民关系和谐化。

(三)工作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怒江林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以促进林业发展为着力点、促进林农增收为根本点,构建和谐平安林区为基本点,把“六五普法”的过程真正转化成全体森林公安民警树立法律权威,增强依法治林实践过程。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把提高林区群众法律素质,满足服务对象的法律需求作为根本原则;把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和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作为重要内容;把促进全体森林公安民警以更高水平推进依法行政,更大力度推进司法公正作为重要任务;把健全内部机构,落实本职工作,创新理念,完善制度和机制,优化方法与载体作为重要措施。

--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涉林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与依法治林结合起来,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结合,把专项整治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把专门工作于“四群”工作结合起来,着力解决林区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林区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维持林区社会治安稳定工作中推进“六五普法”工作。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切实在全体民警当中深化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使之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

2 局、党的领导的理念。

(二)切实在全体民警当中深化忠诚教育,使之永葆坚定信念、听党指挥、忠于法律、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

(三)切实在全体民警当中深化通用法律知识与履行职能的专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严格执行民警年人均法律知识培训不低于40学时的相关规定,使之成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典范,为促进其他社会成员学法、懂法、守法起到引领作用。

(四)切实在全体民警当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和队伍正规化建设,使之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确保在所有执法活动中体现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五)继续深入开展林区禁毒人民战争,构建无毒林区、平安林区、和谐林区。

(六)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重点环保宣传时段、“法律六进”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各项林区治安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向公众开展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

(七)始终把提高林区群众法律素质,满足服务对象的法律需求作为根本原则,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及其配套改革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宣传,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3 林区群众和其他服务对象的根本利益。

(八)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关心林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发挥森林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多办排忧解难、雪中送炭的实事。组织民警深入开展接访下访活动,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完善各种便民利民措施,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

为全面实现“六五普法”规划的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成立以下专门领导小组:

组 长:余爱德(林业局党组成员、州森林公安局局长) 副组长:黄新成(州森林公安局政委) 成 员:杨学芳(州森林公安局副局长) 成 员:迪秀学(局政治处主任) 成 员:程永华(局刑侦大队长) 成 员:李洪龙(局治安大队长) 成 员:和少鹏(局办公室主任) 成 员:杨秀红(局装财科副科长) 成 员:段建辉(局法制科副科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制科,由段建辉同志任普法信息联络员,并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事务处理。

第15篇:学校区总体规划

富蕴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园规划方案

我校根据富蕴县对城区总体规划,为把校区建设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风格独特的花园式、生态型的校园,要求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具有超前性、体现时代性、具有现代性、体现活泼性,做到人与景物的和谐统一,特将规划设计的有关事宜分述如下:

一、总体规划思路

(一)总体规划理念

学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长体,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因此,校园总体规划应达到具有:活力、简约和宽松的境界。

活力——象征校园是一个生命体,可一次规划、分期建设、不断发展。

简约——崇尚现代科学严谨、简洁的精神。

宽松——塑造培养人才个性和潜力发展的土壤,创造有利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良好功能关系。

(二)总体规划原则 1.系统论的原则

总体规划始终以系统论为指导,整体地、全面地、系统地考虑问题。

2.动态设计的原则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考虑校园规划建设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发展的弹性,力求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平衡,体现规划设计的现实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建设发展的良性循环。 3.生态保护的原则

利用校园丰富的自然环境,营造洁净、高效、人性化的生态环境,注意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避免建设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保持环境的整体性。 4.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校园的发展、管理和运作模式,以及各种人员的行为特征,以此为基础进行空间和环境设计。优化建筑群的合理分区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整体的建筑群体关系。注重室内外空间环境的渗透及景观视线效果,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创造满足使用要求的建筑空间环境。体现自身特色,利用自然景观,同时创造新的人文景观,倡导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 5.绿色校园的原则

规划设计紧扣“花园式校园”的主题设计各种功能用房,体现环境意念和绿色校园的文化内涵,创造有利于师生学习、活动与教学科研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

(三)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根据校区地块呈长方形的特点,总规划布局把功能相同和相近的建筑适度聚集,形成两大功能区块格局,从而节约土地资源,共享公共空间。总图布局形成两大功能区块:

第一区块:教学区。该区是学校公共设施综合体,将教学主楼、活动场等组合在一起,形成校园的主体建筑群。

第二区块:活动区。该区是体育设施群组,由室外田径场、地下冬季训练室等构成,形成校园的体育活动中心。

(四)功能分区的建议

1、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循以人为本原则,利用规划设计的手法,以环境艺术和景观设计为烘托,充分体现建筑物的空间形态和校园环境的内在联系。校园整体规划要视野开阔,景观气派。

2、规划要与地区文化、区域文化相结合,把校园 文化融入学校总体规划之中。规划设计要与地区气候、地形特征相协调。

3、要突出校园环境建设,根据规划区内的地形特征,充分利用规划区内以活动场、绿带、树木、流水等,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营造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育人环境,实现春华、夏荫、秋实、冬绿,使校区成为四季常绿、花园式、生态型的校园。

4、建筑风格应朴素、简洁、典、大方,具有鲜明的个性,寓意于校园。

5、设计应重点考虑标志性建筑。与原有建筑的衔接。

6、总体规划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

7、新校门要与校园整体风格相适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重点学校的特点。

8、所有强弱电、管网均采取暗铺。

9综合布线设计,各建筑均设置通讯、网络、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等端口。

10、校区地块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

二、2012年,校园建设规划:

1、中学生课桌凳:400套,每套450元,共计18万元。

2、会议室会议桌:70套,每套600元,另加主席台桌凳4套,每套1000元,共计4.6万元。

3、电子屏幕(LED),学校大门口6平方米,小学楼13平方米,四楼会议室5平方米,预计12万元。

4、校园电视台班班通需要电视20台,每台4000元,预计8万元,布线安装费4万元,共合计12万元。

5、电子备课室需电脑20台。每台4000元,预计8万元。

6、粉刷中学部教学楼内外需要20万。

7、学楼前拆迁后空地绿化、美化及文化长廊建设共1865平方米,需要50万。

8、学校后操场两家住家户拆迁需要100万。

9、篮球场安装高杆灯6盏,厕所前安装路灯4盏,教学楼前安装路灯5盏,每盏4000元,共计6万元。

10、由于学校连年扩班,学校校舍已经不够使用,需再盖4000平方米综合楼一幢。

11、配备图书。

12、配备班级多媒体教室。

第16篇:怀柔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怀柔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年)》

修 编 说 明

根据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修编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合理调整怀柔区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管理,2003年以来,区房屋土地管理局与技术承担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规划所,会同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各镇、乡,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协调的基础上,历时半年,编制完成《怀柔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现就《规划》修编情况及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怀柔区基本概况 1.自然条件

怀柔区位于北京市的北部。北与河北省丰宁、滦平为邻,东与密云县相接,南与顺义区接壤,西南靠昌平区,西与延庆县和河北省赤城毗连。辖12个镇2个乡,共287个村民委员会。南北长约90公里,东西宽最宽约37公里,最窄处11公里,土地总面积212262.1公顷(318.39万亩)。

怀柔区地处燕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境内多山,为首都北京的天然屏障。山体主要由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类侵入体和保罗系火山沉积岩构成,局部山地出露太古界变质岩、元古界和古生界的沉积岩。平原区主要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洪冲积物。土壤以山地棕壤、山地褐土、普通褐土和潮土为主。棕壤一般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褐土分布最广,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低山、河谷和平原农业区。南部平原土壤肥沃,适宜种植。

辖区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少雪;夏季受海洋性气团影响,多吹偏南风,暖热湿润;春季干旱多风;秋季天高气爽。年平均气温6—12℃,年日照总时数2748—2878小时,无霜期140—200天。年降水量470—850毫米,区域分布差异明显。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灾、雹灾、风灾、虫灾、泥石流和地震。造成灾害较严重的是大风、冰雹、暴雨山洪和干旱。

境内多河富水,水资源充沛,有潮白河、白河、怀河等多条4级以上河流,大部分属潮白河水系。域内修建水库17座,其中怀柔水库为大型水库。京密引水渠、大水峪干渠、北台上东、西干渠、向阳渠等骨干渠道和众多田间沟渠纵横交错,构成全区的水利网络。同时因地处北京工业区上游,污染少,植被净化能力强,水质好,是首都的重要水源地和水资源保护区。

区内天然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区现存植被多为次生林、灌丛和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植物种类有77科,228属,387种,其中经济植物有151种。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共有22类30多种,已探明开采的18种,90个矿点。主要有金、铜、铁、铅、锌、钼等金属矿;莹石、砂石、大理岩、花岗岩、熔剂灰岩、草木炭等非金属矿。

区内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面。自然环境优美,山峰形态各异,且有众多的泉水清潭,奇洞怪石,包括慕田峪长城、红螺寺、雁栖湖、云蒙山等自然与人文景观。 2.经济条件

2001年全区常住人口26.52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口17.88万人,非农村人口8.64万人。有暂住人口2.5万人。全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37人。

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395元,比上年增长13.7%。

2001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9%,按90年不变价,农业总产值55357万元,其中种植业19522.5万元,林业4965.8万元,牧业24621.7万元;粮食总产量6252.5万公斤,油料总产量481.2万公斤,干鲜果品产量达45212吨。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19.45亿元,建筑业增加值4.08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09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95.53亿元,实现工业税金3.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三次产业比重依此为9.7%、54.3%、36.0%。

全区经济总量的增长显著,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4亿元,全年职工平均工资161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3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37.1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52.6%。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全区共接待中外游客635.1万人次,创综合收入4.2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7.3%和7.4%。

二、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结构及质量 1)耕地

据2000年更新调查数据,2001年全区耕地面积11247.6公顷(16.8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30%。其中灌溉水田87.8公顷(1317.0亩),占耕地面积的0.8%;水浇地7977.6公顷(11.9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9%;旱地面积2648.9公顷(3.9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6%;菜地533.3公顷(0.8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乡镇,耕地最多的是北房镇,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6.23%,最少的是渤海镇,占全区耕地面积的0.20%。根据北京市确定的保护要求,规划划定基本农田面积9200公顷(13.80万亩),占2001年耕地面积的81.8%。

近年来在耕地面积逐步减少情况下,耕地内部结构得到优化,粮经比基本稳定,耕地总体质量得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基本稳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园地

2001年全区园地面积15237.4公顷(22.86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全部为果园面积。水果生产主要以苹果、梨、桃、红果为主,果园单位平均产量为2525.8公斤/公顷(168.4公斤/亩)。近几年,全区的园地面积、果品产量、单位平均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园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在不断提高,果树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已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林地

2001年全区林地面积129095.4公顷(193.6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80%。其中有林地面积61294.5公顷(91.94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7.5%;灌木林面积39913.90公顷(59.87万亩),占林地面积的30.9%;疏林地面积26479.1公顷(39.72万亩),占林地面积的20.5%;未成林造林地面积617.1公顷(0.93万亩),占林地面积的0.5%;迹地面积19.4公顷(0.03万亩);苗圃面积771.4公顷(1.16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0.6%。全区林地面积最大的是喇叭沟门乡,占林地面积的18.81%,最小的是庙城镇,占林地面积的0.31%。

全区十分重视林地的管理与保护,首先划定原始森林保护区,云蒙山自然风景区等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其次对工程建设中占用林地的项目严格把关,并对森林资源的补充及后续管理做出硬性规定,从而使有林地面积大幅增加,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林业建设向更深的层次转化,改善林相结构,提高经济林比重,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林地经济效益,使林业生产已步入良性循环道路。

4) 牧草地

2001年全区牧草地面积仅5.3公顷(80亩),全部为天然草地,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畜牧业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后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人工草场和加强集约化经营,提高草场生产能力,促进草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5)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001年全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417.4公顷(14.1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40%。其中城镇用地1352.6公顷(2.03万亩),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14.4%;村庄用地3790.4公顷(5.69万亩),占40.2%;独立工矿用地3356.9公顷(5.04万亩),占35.6%;特殊用地917.5公顷(1.38万亩),占9.7%。

独立工矿用地中,工业建筑用地占独立工矿用地面积的70.35%,主要是以工业区的形式存在;农业建筑用地占独立工矿用地面积的5.74%,以养殖场及养殖小区为主;其它建筑用地占独立工矿用地面积的23.91%,包括仓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的用地。特殊用地中,军事用地占特殊用地面积的38.0%;旅游用地占特殊用地面积的60.0%。

近年来全区城镇用地和人均城镇用地呈快速增加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怀柔卫星城、杨宋镇、北房镇等小城镇试点建设工作力度逐年加大,城镇建设在内部用地结构调整合理基础上逐年向外扩展;二是怀柔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与收入逐年提高,客观上要求住房建设加快步伐,而住房选址多为外延扩展,使城镇用地面积增加。全区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为212平方米,高于国家规定标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历史形成的村庄用地偏大,二是由于经济、分户等原因,盖了新房而又不能拆旧房,致使村庄用地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率偏低,浪费现象较普遍。

6) 交通用地

2001年全区交通用地2140.1公顷(3.2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其中铁路用地263.9公顷(0.40万亩),占交通用地面积的12.3%;公路用地792.9公顷(1.19万亩),占37.1%;农村道路1083.3公顷(1.62万亩),占50.6%。

近几年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京承、大秦、京通3条铁路穿越区境南部,京沈公路斜贯区境东南,京加公路纵贯区境南北,乡间公路硬化工作进展顺利,交通用地逐年增加。主要问题是山区公路等级较低,质量差;平原地区公路标准偏低,损坏比较严重;旅游专用道路建设未能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配套,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7) 水域

2001年水域用地面积5912.1公顷(8.8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0%。其中河流水面2653.3公顷(3.98万亩),占水域面积的44.9%;水库水面1409.4公顷(2.11万亩),占23.8%;坑塘水面357.4公顷(0.54万亩),占6%;苇地3.2公顷(47亩), 0.1%;滩涂848.2公顷(1.27万亩),占1.20%;沟渠456.7公顷(0.69万亩),占7.7%;水工建筑物183.9公顷(0.28万亩),占0.31%。

水域中有潮白河、白河、怀河等17条4级以上河流水面以及滩涂用地;域内水库17座,怀柔水库为大型水库,北台上、大水峪、沙峪口、红螺镇等水库为中小型水库;京密引水渠、大水峪干渠、北台上东、西干渠、向阳渠等骨干渠道和众多田间沟渠构成全区的水利网络。

8)未利用土地

2001年全区未利用土地面积39206.8公顷(58.8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5%。其中荒草地面积37547.9公顷(56.32万亩),占未利用土地的95.8%;沙地14.2公顷(213亩);裸岩石砾地1640.5公顷(2.45万亩),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4.2%;田坎4.2公顷(63亩)。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增加土地利用率。 2.土地利用特点

1)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较快

近年来怀柔经济发展比较快,城镇建设用地按照规划逐年增长;通过建立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促进了工业生产向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新建铁路、高速公路和环城乡公路并改造原有道路网络,使交通等基础设施状况大为改观;所有这些也使非农业建设占用土地速度逐年加快。据土地更新调查,2001年全区非农业建设用地,已占土地总面积的5.75%,增长速度较快。

2)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农业用地潜力较大

全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资源数量不多,但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农地利用多种多样。有适于集约经营综合条件、位于优势的平原类型农用地,也有后备资源较为丰富的丘陵山区农用地,适宜发展林业和牧业,土地级差效益明显,农业土地利用的潜力巨大。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较高

2001年全区土地利用率达到81.13%。耕地中灌溉水田、水浇地、菜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6.4%;果园面积基本稳定,总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高;绿化造林成活率较高,林地中有林地和疏林地占林地面积的68.0%,木材蓄积量高,森林覆盖率大,在林业用地中,以栗树为主的经济林发展迅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开发难度较大

全区未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8.5%。虽然其中荒草地占未利用土地的95.8%,但荒草地大部分集中在山区半山区,地理地形条件差,且土地开发后质量较差。开垦为耕地的难度较大,经过开发整理大部分适宜发展林果业,因此,今后增加耕地重点应着眼于已利用农地的整理及平原地区的后备资源开发。

3.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持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步伐逐年加快,征用其周围的耕地数量较大;工业小区规模向外扩展速度加快,出现了圈而未用现象,浪费了一些耕地;本区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要增加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占用部分村庄和山区的平地和耕地。

2)农用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尚需调整

耕地中的中低产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0%左右;园地面积增加的乡镇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且主要以占耕建园为主,未坚持“上山、下滩、占边、进沟”的原则;林地面积较大,但部分乡镇灌木林、疏林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木材蓄积量小,林业中经济林比重较小,未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河流及水库蓄水量较大,可利用水面较多,但水产业发展缓慢,收益低。 3) 非农业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较低

近几年来,由于小城镇建设及工业小区迅速发展,加快了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但与此同时,浪费现象也不断出现。部分工业小区内部空闲地约占工业小区总用地面积的20--40%。非农业建设用地宽打宽用,早征晚用现象比较严重。城镇建设部分未严格按规划用地,布局零乱,建筑容积率偏低。

4)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及土地污染严重

在山区,还有一部分地区的荒山林草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较严重。在平原地区,一些镇村企业环保工程不配套,工业废水、废渣不达标排放,水土污染仍在漫延,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规划》修编背景与编制过程

1.宏观背景

2000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年4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各区县依据国务院的批复编制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年3月,在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与技术协作单位的努力下,《怀柔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市局组织专家评审组和验收组通过评审验收。2002年11月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发出通知,按照二次详查数据,修编各区县已通过评审验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怀柔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会同技术承担单位,合作开展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规划》修编过程

1)前期准备

《规划》编制工作从2002年12月着手准备,成立了由副区长王仕龙任组长、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佘建国任副组长,成员由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随后,召开了由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主管领导和业务人员参加的规划工作会议和培训会,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会同技术承担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编制工作小组,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2)调查研究、整理基础资料

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历时2个多月,全面开展调查研究,先后涉足14个乡、镇和有关部门、单位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以二次详查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需预测、旅游开发用地规划等研究,随后,对所掌握的规划基础资料和图件进行整理,建立计算机数据处理库和文档。

3)比选规划方案、确定推荐方案

通过对基础资料的分析、归纳以及大量的数据处理,根据所掌握的全区非农建设用地总需求量和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按照《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给怀柔区的各项调控指标,经过具体分析和平衡比较,于2003年1月,编制工作小组提出了全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初步方案。该方案侧重考虑卫星城及小城镇建设用地,工业小区建设用地安排较多,主要指标是:非农建设新增用地总量控制在9000公顷(11.1万亩),其中占用耕地2120公顷(3.18万亩),2010年耕地保有量12000公顷(18.0万亩)。由于该方案与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有关部门下达的指标有一定的差距,超出下达的规划指标较多,不符合要求,因此又进行新的方案研究。

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大家认识到,未来9年是全面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时期,形势发展要求规划应有一定的超前性,不能拘泥于现状,于是编制工作小组在一个一个地研究卫星城及小城镇、工业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模时,本着实事求是、从严掌握的精神,对一些重点项目和地区考虑留有一定余地,但对其他镇、村建设用地一般不多考虑。由此确定规划期内全区非农建设新增用地总量控制为7374公顷(11.06万亩),其中占用耕地1881公顷(2.82万亩),2010年耕地保有量12430公顷(18.6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9200公顷(13.8万亩),此方案既服从了上级规划的指令性调控指标,又基本满足了全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用地需求,既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又符合怀柔的实际,作为推荐方案形成《规划(送审稿)》方案上报审批。

四、《规划》指导思想、依据和任务

1.指导思想

修编指导思想上主要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突出两点:一符合《土地管理法》等国家法规政策要求,符合《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二从实际出发,以怀柔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京北一流的国际、国内会议中心和旅游观光度假胜地的部署,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各类发展用地,为实现怀柔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年规划提供用地保障。

2.主要依据

1)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其中主要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

2)北京市有关法规及相关规划,主要是《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3)《怀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怀柔卫星城总体规划》及政府有关部门和乡镇发展规划等。

4) 怀柔区2001年土地利用全面更新调查数据和图件。

3.《规划》主要任务

1) 根据本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上级规划要求,确定全区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落实建设用地指标,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2)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土地开发整理任务;

3) 划定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4) 将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

5) 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五、《规划》主要成果

1.主件

1) 《怀柔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年)》规划文本

2) 《怀柔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年)》规划说明

3) 《怀柔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1 : 50000)

4) 《怀柔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1年)》(1 : 50000)

5) 《怀柔区14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年)》规划文本

6) 《怀柔区14个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1:10000--1:20000)

7) 《怀柔区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2001年)》(1 : 10000--1:20000)

2.附件

1) 专题研究报告:《怀柔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研究》

2) 专题研究报告:《怀柔区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研究》

3) 专题研究报告:《怀柔区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4) 专题研究报告:《怀柔区旅游发展用地研究》

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技术工作报告

6) 上述成果的计算机软盘、光盘

五、关于《规划》重点内容的说明 1.落实保护耕地的指标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给怀柔区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指标是12200公顷(18.3万亩),其中划定基本农田9200公顷(13.8万亩),开发整理新增耕地3200公顷(4.8万亩),落实这些指标是贯彻基本国策的要求,是编制本规划的基本原则,为此《规划》要按照“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方针,一方面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另一方面强化土地开发整理,经调查预测和反复协调,积极落实了保护耕地的指标。其中规划划定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保有量指标的75.4%,这是从全市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安排给怀柔的任务量,而对于全北京市来讲,保证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耕地保有量的80%,是应当完成的法定任务。

对于规划期间农业结构调整使用耕地的,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有关政策文件的规定办理,不安排占用耕地的指标。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均安排占用耕地指标,但要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占补平衡”政策,占多少补多少。

2.统筹安排非农建设用地

非农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居民点用地、工业开发区、工业小区及基础设施用地、交通用地、旅游开发用地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给怀柔区到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指标是1200公顷(1.80万亩)。规划按照以下原则处理指标的使用:(1)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2)确保重点建设用地需求;(3)优先考虑近期(2005年前)的用地需求;(4)新增建设用地应充分挖掘现有潜力。由于怀柔区未来10年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是,全区将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方针,实施怀柔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符合区域功能特色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年均递增10%左右,因此建设用地需求量相应加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1200公顷是远远不够的。经多次研究、协调,规划确定全区非农建设新增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1881公顷(2.82万亩),其中使用规划指标1200公顷,依靠建设用地整理、复垦置换取得指标681公顷。 3. 积极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改善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土地开发,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

1) 现有林地作为生态保护林区进行特别保护,加大荒坡和滩涂地绿化造林,《规划》新增园地2269公顷、林地4173公顷,安排一批建设旅游观光林果园区,改善山区生态林保护区,使全区林木覆盖率和绿化率继续有所提高。

2)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土地用途管制规则的落实,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集约利用,进一步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整治平原地区水土污染,使规划提出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实施。

4.提出《规划》的实施措施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为此,从实施的需要提出一系列包括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手段在内的具体实施措施:要制定《怀柔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办法》,使《规划》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把规划目标按年分解落实;要完善规划管理体系,加强建设用地的规划预审工作;要建立和实行诸项制度,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领导目标责任制、规划公告制度、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要进一步落实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措施,建立土地利用专项基金;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七是要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对《规划》实施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为《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六、若干问题的说明

1.关于土地分类和基础数据

本次修编仍然采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的土地分类法,即土地首先分成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其中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企业用地、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旅游设施用地及军事用地等;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在三大类之下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再分一级类八大类,二级类四十六类。

各类土地面积基础数据统一采用北京市2001年更新调查数据。目前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的土地详查分类面积数,与有关部门自己掌握的部门用地数据有一定差距,其原因,有的是用地分类标准的差异所致;有的是沿用过去的老数据,未能按变化及时更新;也有的主要是因为统计口径、统计方法不一致的问题,如“城镇用地”,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的口径不一样。

 2.关于土地用途分区

 划分土地用途分区主要是为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依据。土地利用分区按照土地基本用途的不同,以土地适宜性为基础,考虑到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划定。《规划》划定了8个土地利用分区,其中以农用为基本用途的有3个,即基本农田保护区、林业用地区和一般农地区。以非农建设为基本用途的分区有4个,即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工业用地区和风景旅游用地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区指卫星城和建制镇市政设施较完善的中心区(现状和规划建设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区指村庄、集镇和其附属用地划入乡村用地区;工业用地区是指独立于城镇和村庄之外的工业开发区、科技园区、乡镇工业小区(现状及规划的)等;风景旅游用地区是指按照经批准的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将进行开发、建设、保护的特殊用地区域。规划根据怀柔区对于北京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地位和具体情况,还划定了以资源保护为基本目标的管制分区,即水资源地保护区。

划定的土地用途分区面积,一般都要比该种类土地用途的地类面积略大一些,这是因为土地用途分区内还包含有零星的其他种类用途的地块。土地用途分区划定后,要结合实际制定各分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各分区土地的主导用途和鼓励、限制(或控制)、禁止的用途。 3.关于小城镇建设用地和城镇化水平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是目前北京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展小城镇要统一规划,集中用地,做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要采取严格保护耕地的措施,防止乱占耕地。”“对以迁村并点和土地整理等方式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在建设用地计划中予以适当支持。”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要求“严格控制村镇建设外延扩大,特别要严格控制村镇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

从怀柔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规划》对怀柔作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大都市远郊区的城镇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予以了足够的考虑,通过协调有关规划,对卫星城、中心镇、建制镇的发展用地均有所安排,协调城镇规划建设总规模达3560公顷,其中新增用地2210公顷。怀柔卫星城按照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计算(现状怀柔卫星城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15.6平方米),可容纳城镇人口规模21.5万人,其他建制镇按照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计算,可容纳城镇人口规模分别为:杨宋镇2.80万人,北房镇2.4万人,桥梓镇1.4万人,怀北镇0.75万人,汤河口镇0.50万人,渤海镇0.42万人,九渡河镇0.42万人,以上城镇人口合计30.0万人,占2010年预测全区规划总人口38万人的79.0%,即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79%左右,与全市2010年城镇化80%的水平相当。实施城镇化战略,全区小城镇建设用地要强调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照规划集中、集约用地,积极通过挖潜改造旧镇区,开展迁村并点,村庄用地整理置换,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问题。

4.关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指标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怀柔区规划期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指标是1200公顷(18000亩),该指标是规划调控的一项核心指标,要严格掌握,不允许突破。但前文述及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在从严掌握该指标时,不得不寻找其它办法来弥补指标定量的不足,以促进并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经多次研究、协调,最后确定规划期内全区各项非农建设新增用地规模为7374公顷,其中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1881公顷,这样就超出市级规划指标681公顷,超出的这部分指标占下达指标量的57%。超指标主要原因是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用地需求量较大。对超指标占用的耕地,规划考虑从政策允许的途径上,采用大力推进村庄土地整理、土地复垦方法,获得折抵指标、置换指标来解决问题,再加上经济成本,由此引导非农建设尽可能节约使用土地,尽可能利用荒地、废弃地和闲置土地,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减少超指标占用耕地数量。 5.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指标落实情况

根据市级规划下达的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指标,全区至2010年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的任务是3200公顷(4.8万亩)。2003年3月怀柔区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2002-2010年),通过评审验收,专项规划确定全区土地开发可增加耕地和园地23346亩,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和园地15678亩,土地复垦可增加耕地和园地9230亩,合计可增加耕地和园地48254亩。

依据最新完成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成果、市级规划下达的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指标要求和怀柔区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实际情况,本规划确定规划期内,全区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2383公顷(3.57万亩),其中耕地、园地整理可增加耕地473.3公顷(0.71万亩),未利用土地开发增加耕地1865公顷(2.86万亩),由于耕地、园地整理增加耕地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平衡表和规划图上难以表达,因此耕地、园地整理增加耕地数量体现在未利用地开发的数量中。因此本规划确定的全区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数量比市级规划下达的指标少了817公顷(1.23万亩)。这也说明在切实保护好土地资源环境的条件下,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实施开发规划,后备资源是有限的,不能进行过度开发。

规划期内通过村庄整理增加耕地511.6公顷(0.77万亩),土地复垦,可增加耕地169.3公顷(0.25万亩),合计680.9公顷(1.02万亩),按照政策规定,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增加的耕地,可用于置换建设用地,解决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

由于未利用土地开发的重点地区是半山区和山前丘陵地带,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本规划强调未利用土地开发必须经科学论证和充分评估,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利用,注重生态效益,切忌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积极鼓励开展土地整理,其中重点是农地整理,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对部分地区的可调整园地、可调整林地和坑塘地,通过整理改为耕地。

6.关于近期规划

近期规划是本规划的重点和重心所在,为同“十五”计划时间上相衔接,近期的时间段改为2001—2005年。近期国家和北京市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北京卫星城和试点小城镇的建设,怀柔也不会例外,因此,规划有所偏重地安排了交通、旅游等基础设施和卫星城建设用地,加大了土地整理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力争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规划安排2001—2005年各项建设新增用地规模和占用耕地量,约占规划期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68%,从而为实现2010年土地利用目标奠定基础。

七、关于《规划》的可行性

《规划》在修编过程中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编制原则,努力做到以下基本要求,从而使《规划》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1.基础资料详实可靠

规划有关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数据和图件采用土地更新调查的数据和图件,土地分类标准明确、统一,土地基础数据准确。其他采用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和有关部门、乡镇经最新调查、核实的资料,真实可靠。

2.调查研究扎实

规划在深入进行大量调查基础上,注意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通过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需分析、待开发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旅游用地规划等研究,摸清了全区土地利用状况、土地供求情况和资源环境条件,为制订《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注意政策法规和现实的结合

《规划》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政策法规,十分重视保护耕地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同时,围绕怀柔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

4.协调充分

在《规划》编制中充分注意与各部门、各乡镇和各专项规划的协调,尤其当规划指标与需求量差距较大时,多次与各方面进行磋商、协调,上下结合,集思广益,尽可能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使方案达到各方面的基本满意。

5.方法科学、技术手段先进

《规划》编制过程中,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外业调查和专题研究相结合、领导决策和专业人员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同时根据大都市郊区的特点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作用,吸取国内外规划经验,对城镇、村庄、基本农田等采用指标控制和分区控制相结合,对其他各类用地采用分区控制,使规划有一定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6.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

“吃饭”、“建设”、“环保”在用地上的矛盾是焦点问题,本《规划》修编兼顾保护耕地和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这两个重点,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注重生态平衡,控制协调各类用地规模,促进各项用地向集约化转变。

为保证《规划》的实施,拟定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建立和实行各项制度,并通过乡级规划把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和土地利用分区分解落实,使规划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附件:

怀柔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及修编工作小组成员

一、怀柔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张延昆 (区政府区长) 副组长: 王仕龙 (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佘建国 (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

成员: 徐占明 (区农委主任)

吕延发 (区计委主任)

焦振华 (区市政管委主任)

曹立仓 (区建委主任)

董 林 (区工业经委主任)

邓连中 (区规划局局长)

祝自河 (区财政局局长)

朱淑霞 (区农业局局长)

赵学恭 (区林业局局长)

邢万臣 (区水利局局长)

彭兴文 (区公路分局局长)

杨振富 (区旅游局局长)

规划修编办公室

主任: 纪品良 (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 成员: 韩维赢 (规划科技科科长) 康 宁 (规划科技科科员)

于昌龙 (规划科技科科员)

二、怀柔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小组成员

怀柔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参加编制人员

局长: 佘建国 (局长)

副局长: 纪品良 (副局长)

主要参加人: 韩维赢 (规划科技科科长)

康 宁 (规划科技科科员)

于昌龙 (规划科技科科员)

技术协作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参加编制人员

项目负责人: 萧 霖 (土地规划所高级工程师)

主要参加人: 郑伟元 (土地利用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孙永峰 (经济所高级工程师)

李玉勤 (经济所高级工程师)

浏览次数:6214

第17篇:《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2008年10月,《六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稿形成。经过一年的时间,2009年10月10日,市政府和安徽省旅游局共同组织了评审会,《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12月4日,《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总体规划包括了规划总纲、资源评价、发展目标战略、空间规划、重点项目策划、线路规划等21项内容。专题规划包括重点景区概念性规划、徒步旅游规划、自驾车旅游开发、区域旅游合作等7个专题研究。规划时间段为2009-2020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近期指2009-2010年的夯实基础阶段;中期指2010-2015年的品牌确立阶段;远期指2016-2020年为全面提升与成熟阶段。

规划总体战略目标明确:一是打造全省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大别山为品牌的综合独立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二是大别山旅游的代表性区域;三是面向专业化市场的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挖掘旅游发展的独特优势

制订《规划》依托的是我市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存在的优势。那么我市发展旅游具有哪些优势?记者了解到,从总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看:我市可分为①北部古文化区。该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为代表,古城文化和楚文化资源丰富。②南部生态红色区。该区地处大别山脉地区,地质、水库、森林、动物等自然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品位等级也较高,有六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尖主峰景区和万佛湖风景区。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丰富,共有国保单位2处;③中部服务与文化区。六安市区近几年发展很快,同时拥有较为丰富文物资源,可以作为整个皖西旅游区的中心服务区。因此,我市旅游资源从总体上看,具有较多的优势,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其中以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原生态、地质遗产资源具有绝特性;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主打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品牌性;以安丰塘、淠史杭等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古代和现代水利水文化资源拥有独具性;以寿春古城、八公山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珍稀性。

构建绿蓝红古特五大产品体系

《规划》中明确我市旅游目的地功能定位,即以绿色山水为骨架、红色资源为主线、古文化为底蕴、地质遗产及民俗文化为特色,构建绿、蓝、红、古、特五大产品体系,围绕“四环五区”,即四纵二横六条干线形成的四条交通环线和城市、天堂寨、万佛湖、白马尖、寿县五大重点开发片区,在规划期内,力争把六安市打造成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能适应多类型、多层次游客需求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规划期内,围绕绿、蓝、红、古、特五大产品体系,我市还将着力塑造品牌旅游产品。同时明确旅游目的地产业定位,力争在近期即至2010年,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六安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达到GDP的5%以上。中期:2015年,达到GDP的6%,把旅游业培育成六安市的支柱产业。远期:2020年,达到GDP的8%,旅游业成为六安市的富民产业和强市产业。

“123456”空间布局结构清晰“123456”,即一条环城游憩带、两个旅游集散中心、三大旅游区、四条环形旅游线路、五大旅游功能区、六条旅游发展轴。这构成了六安旅游发展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一条环城游憩带。由金安、裕安两区之主城区外围部分组成。主要包括独山革命旧址群、横排头、九公寨、黄巢尖、龙井沟、苏埠老街、双墩汉墓、皋陶墓等。两个旅游集散中心。主城区——旅游集散主中心和城市旅游目的地;舒城县城——旅游集散次中心。

三大旅游资源区。南部大别山生态与地质遗产型旅游区;中部城市休闲型旅游区;北部古文化体验型旅游区。

四条环形旅游线路。①“六安城区——皖西大裂谷——万佛湖——舒城——合肥”南部小环线;②“六安城区——独山——红石谷——霍山县城——磨子潭——万佛湖——合肥”南部中环线;③“六安城区——金寨县城——斑竹园——天堂寨——白马尖——磨子潭——万佛湖——合肥”南部大环线;④“六安市区——寿县县城——淮南八公山——合肥”北部环线。

五大旅游功能区。①以天堂寨为中心的红色生态旅游区;②以白马尖为中心的大别山主峰体验旅游区;③以万佛湖为中心的湖泊休闲旅游区;④以寿州古城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旅游区;⑤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城市休闲旅游区。

六条旅游发展轴。①六武高速旅游发展轴;②六潜高速旅游发展轴;③六毛公路旅游发展轴;④寿六公路旅游发展轴;⑤合六叶高速旅游发展轴;⑥金霍舒旅游发展轴。

另外,规划还就旅游发展区域扩散与区域协作提出六大协作翼,即以交通线路为依托,以资源内涵一致性为基础,以产品差异化互补为战略,与周边泛巢湖旅游圈、鄂豫皖三省红色旅游协作圈、省会经济圈其它区域相互协作,形成六大旅游协作翼:①北部:淮南八公山;颖上八里河。②东部:合肥包公祠;三河古镇。③东南:庐江汤池金孔雀温泉。④南部:岳西鹞落坪;潜山天柱山。⑤西南:罗田天堂寨;麻城、红安红色旅游景区。⑥西部:商城金刚台;新县金兰山;信阳红色旅游景区。分布实施阶段目标

在确定总体战略目标后,《规划》中明确了阶段目标。

一,近期目标(2009-2010):着重夯实基础。力争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进行培育,加大投入,重在建设。在高速公路出口、铁路站场与核心景区之间修建高等级连接道路,全面提升旅游地的可进入性。集中力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增强旅游地的整体吸引力。确立六安主城区集散中心地位,丰富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游览观光、信息查询、交通集散、商务休闲、购物美食等综合功能。把六安建设成为以大别山为品牌的综合独立旅游目的地和省内一流旅游目的地。为六安旅游实现跨越发展、奋力崛起打下坚实基础。二,中期目标(2011-2015):着重创建品牌。确立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把六安从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推进。通过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品牌提升,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推动关联要素产业发展,构建大旅游产业格局;培育市场主体,形成几个大旅游集团,增加市场竞争力;面向华东、华中和中原三大市场,与周边强势旅游产品进行串联,形成两至三条跨区域精品线路,参与大区域旅游竞争,促进六安旅游全面提质增效,把六安建成大别山旅游的代表性区域和辐射全国的知名旅游目的地。三,远期目标(2016-2020):着重优化结构。对旅游业进行结构优化升级,从数量增长向效益提升转变,让旅游带动工业、农业、服务、金融、房产等发展,成为富民产业和强市产业。加强资源保护力度,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旅游地发展指标。旅游产品沿着观光——休闲、度假——专项产品转型,目的地营销从大众旅游市场深入到特色专业化细分市场,利用世界地质公园、六安国汉王陵大遗址保护园、寿县楚都古城、大别山生态旅游等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设计专项旅游产品和线路,着重开拓汉文化圈市场和欧美市场,打造国际特色的专业化旅游目的地。

记者从市旅游局了解到,为确保规划的成果得以应用,规划的内容得以落实,我市将开展具体工作,加大重点旅游项目的策划。一是针对国家政策性扶持资金,组织编制好国家重点扶持的旅游项目,积极上报争取政策性资金的支持。二是针对市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组织编制好旅游重点招商项目库,积极寻求投资主体。同时,我市将开展六安市旅游形象的征集和推广、六安市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研发、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等工作,加快旅游发展。

第18篇:养老院建设总体规划

石家庄军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暨军地老年服务体验中心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一、总体规划思路

二、项目概况

1、

2、

3、

4、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地点及规模 项目提出的依据

三、老年体验中心具体分析

1、

2、

3、中国目前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养老相关配套欠缺问题矛盾 兴建老年体验中心的必要性

四、国内外养老公寓现状

1、

2、国外养老公寓现状 国内养老公寓现状

五、老年体验中心总体设计理念、规划要求及设计重点

1、

2、

3、总体设计理念 老年住宅设计规划要求 住宅设计要点

4、

5、

6、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住宅室内物理环境 生活配套设施

六、老年住宅公寓目标客户需求及应对分析

七、项目风险分析

八、结论

一、总体规划思路

首先,红旗大街项目定性为“夕阳产业”,此行业是非常应景的朝阳产业。

建设原则和发展方向需贯彻“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六老思想。从老人的居住,饮食,娱乐,医疗等四个方面着重规划。让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开心、舒心、安心,更让子女们放心。祛除多数空巢老人的空虚,无助等负面情绪。让他们生活充实,重拾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具体操作: 居住方面:

1、在建设方面,采取无障碍建设(楼梯、走廊、电梯、房间设施等)。主色调采取温馨暖色调为主。

2、设计多种房型提供选择,满足各层次人员需求。

3、提供家政保洁服务。

4、园区绿化依托附近主流环境和水培蔬菜项目。饮食方面:

1、建设一个大食堂,食堂内分窗口出售各色适宜老年人的美食。

2、开发可针对不同身体状况人员的营养食谱定制服务。

3、开通外卖服务,送饭到户。

4、建设安全、绿色蔬菜销售点,依托水培蔬菜项目。

5、引进连锁便利店。娱乐方面:

1、建设大礼堂,给老年人提供交流、竞赛、表演的平台。

2、联系公益部门,举办公益演出,成立送温暖,送快乐小分队上门服务。

3、采用大学的社团管理模式。成立例如书法社团、古典戏剧社团、广场舞社团、门球社团等各色社团。社团管理由居民自由进行,社区管理人员引导。

4、定期举办展览,竞赛等活动活跃气氛。

5、规划棋牌室,运动场地(门球、羽毛球、乒乓球、舞蹈广场、健身器材)等设施。

6、租用项目周边闲置土地。规划开心农场,向居民销售种子、化肥、农用工具等物品。 医疗方面:

1、联系省级医院或市级医院,在项目内建设驻外医疗点。提供小病直接处理,大病送转医院。理疗保健等项目划入医保。

2、为入住人员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上门服务。包括:定期巡诊、定期身体检查、专项护理等。

3、举办健康讲座,宣传饮食、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另外,结合当前多数有小孩的年轻父母忙于工作,需要老人帮忙照看孩子的需要。建议在园区内建设幼儿园,留住孩子就留住了老人。

二、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石家庄军地老年服务体验中心(暂定)

(二)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石家庄军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三)项目建设地点及规模

项目位于石家庄鹿泉市寺家庄镇东营北街,红旗大街以西,占地约200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米。(其中包括多样老年公寓、水培蔬菜种植基地、老年大学、特色餐饮服务、老年娱乐活动中心、大型超市、医疗服务中心等)。项目以老年人住宅为主,集休闲、娱乐、度假、会务为一体。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作为老年人养身、养心、养性、养情的地方。

(四)项目提出的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化意见的通知》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

3、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4、河北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通知》

5、石家庄市《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6、养老事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有巨大发展空间。结合我公司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以上项目。

7、石家庄市召开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

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截至2010年底,石家庄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139.28万,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4.08%,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空巢老人比例不断提高。为了解决日益凸显的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等需求,石家庄今后将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意见》指出,今后石家庄市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供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业。到2015年底基本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意见》指出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市级对县级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按每张床位给予4000元补助;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区域性敬老院按每张床位分别给予10000元、6000元补助;对市内五区及矿区新建的示范性养老机构按每张床位分别给予5000元、4000元补助;对市区的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每所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补助;对示范性的农村互助幸福院每所给予2000元补助;对各类居家养老服务组织

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对新建的民办养老机构按每张床位市内区给予5000元、县(市)及矿区给予4000元补助,并给予每个运营床位每月100元的运营补贴;对租赁开办的养老机构给予每个运营床位每月150元的运营补贴。市级资金对于扩权县(市)及省财政直管县(市)在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区域性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的补助方面,按市管县标准的三分之一予以补助。每个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年运营经费不低于1万元、社区为老服务站不低于5000元,由各县(市)、区负担。

三、我国社会老龄化及老年公寓现状分析

1、中国目前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也是指人口年龄不断增加的人口现象。其简单表现形式是\"老年人比例\"上升,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成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7%以上,就属于 “老年型人口结构”,或叫做“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已形成一个有医疗保健和活动场所等特殊需求的单独群体。

目前石家庄市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64%与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而在老年妇女中,65岁至79岁的有67%与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80岁以上的则有80%与自己的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发挥社会养老功能,以弥补家庭

养老功能的不足。另据中国老龄人协会估计,中国老年人消费约每年3000亿人民币,而且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变,其消费数额还将得到进一步增长。由此可见“老年人市场”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老年人产业,尤其是老年住宅产业是一个亟待开发的产业。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老年人口大国,老年人口相当于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5,也就是说,5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中国老人。由于中国人口政策的特殊性,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波及面广,矛盾性突出且短期内不可解决的社会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2、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养老相关配套欠缺问题矛盾

中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截止2009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床位266.2万张。从国际经验来看,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在50—70张之间。在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约23.5张。保守估计,养老机构的床位缺口数量在300万以上。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基数与相关基础配套欠缺已经阻碍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3、兴建老年体验中心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安全福利和养老金增多客观上刺激了老年社区的发展,更多老年人要独立生活,并且要求有高质量的养老配套设施与之相呼应,在这种情况下,适合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方式脱颖而出,其中老年公寓这一住宅形态逐渐成为能够满足中高经济实力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方式,并且需求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中国目前养老公寓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这一日益扩大的群体,所以说发展老年住宅公寓是十分必要的,对满足老年人高质量养老生活的需求,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我国社会养老福利体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四、国内外养老公寓现状分析

1、国外养老公寓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的养老社区发展已趋于成熟,相关配套设施健全。西方国家的养老住宅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养老院形势,即主要运营主体为政府,保障水平较低。第二阶段为老年公寓形势,运营主体为政府和开发商联合发展模式,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第三阶段也就是目前发展十分完善的老年社区化模式,主要以开发商为运营主体,充分体现其人性化设计理念和区别对待的关怀模式。

2、国内养老公寓现状

(1)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无足够资金发展老龄事业,老年住宅未形成产业化、社会化、规范化。无针对老年人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心理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社

区管理、配套设施亟待完善。老年公寓仅为中高经济实力的老年客户提供个性化居住条件和人性化服务。目前仅部分别发达城市和个别开发商开发了老年住宅。我国在这一块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2)目前国内老年公寓按建设经营者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

政府收益型: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开发和经营,以出租的形式收取一定的费用。

政府福利性:主要由政府组织开发和经营管理的社会福利老年机构,即传统的养老院和福利院。

企业盈利型:由企业投资开发建设及运营的初级大型老年综合社区,拥有基本的老年社区配套设施,但并不成熟。 (3)养老社会化观点认为在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里,那种传统养老方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儿女为了前途而奔赴四方;终身伴随父母,已越来越难做到。另一方面,老人愈近暮年,害怕寂寞孤独,需要陪伴照料的渴望就愈加强烈。让老人生活于集护理、康复和娱乐为一体多功能现代化老年公寓,是一条两全齐美出路,养老方式向社会化的方式演变以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社会养老院实现:\"六个老有\"的目标,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依。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失落感、遗弃感。这为老年公寓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目前中国的老年住宅需要较长的市场培育期,传统家庭养老观念有待改变,“度假养老”观念需要逐渐形成。但养老公寓的未来发

展前景看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未来,政府也会给与政策与资金上的扶持,可以说这是一项朝阳产业,未来养老公寓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我国养老体系的完善,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老年公寓无疑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好事。

五、老年体验中心总体设计理念、规划要求及设计重点

1、总体设计理念

在了解与考察国外发达国家及内地发达城市养老公寓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传统、家庭理念以及石家庄的具体养老发展状况,设计符合当地习惯同时兼具创新性的养老安居工程。 具体规划方案如下:

1、环境要园林化

优雅的环境,让老人充分享受阳光,接触自然,广阔的活动空间以及安全的娱乐、锻炼场所。

2、公共及配套设施要完善

小区应配有完善的医疗保健、超市、会所、健身房、阅览室、书画室、花房、棋牌娱乐室、球场、钓鱼台、车位等生活娱乐的配套设施。

3、设计要人性化

平面设计要方便老人出行;要保证充足的阳光入室,空间通透;楼梯踏步高度不大于140mm,踏面宽度不小于300mm,两侧要有扶手;各种开关、按钮采用大型号,避免老人因视力下降而使

用不方便等;总之设计要人性化、无障碍居住,满足老年人的特殊使用功能和需求。

4、生活要智能化

配备紧急呼叫对讲系统,安防系统、网络系统、消防系统等,保障老人安全。

5、户型要合理化

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阶层、不同居住人数等的要求,大部分户型面积控制在40—60㎡左右。户型设计要个性化,合理化。

6、建筑要艺术化

在此居住的老年人均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欣赏要求,相应要有较高水平的建筑艺术,给视觉以美感,使之由美感产生吸引力。

满足以上要求的同时,当然还要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合格、建材环保、装修美观大方、功能分区明确等基本建筑标准。

整个社区的景观规划总体上应该是典雅、欢快、童趣和积极向上的,使其充满生活情趣,这样可以激发老年人热爱生活的欲望,有助于改善其身体机能,促进健康长寿。 老年公寓规模:

10万平米的多样公寓(酒店式公寓、多层公寓、跃层公寓、联排公寓)为不同阶层老人提供选择。满足老人的“老有所居”。 专业的医疗服务

社区配备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秀的医师队伍,为老人提供

包括应急医疗救助、全科门诊、健康体检、康复指导、健康档案管理等专业医疗服务,并可实现社区内医保服务功能。专业人员组成的护理团队,针对不同需求者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医疗养老服务。满足老人的“老有所医”。 文化生活及娱乐配套

社区老年大学设有书画厅、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厅等,为老人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同时设有各种业余爱好兴趣小组,力求让老人在身体及精神上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与满足,满足老人的“老有所学”;娱乐服务包括影视厅、棋牌室、乒羽馆、台球室、游泳池等设施,满足老人的“老有所乐”。 日常购物

大型超市为老人提供品种齐全、物美价廉的日常生活用品,同时提供免费送货服务。 餐饮配套

餐厅不但提供预约订餐、送餐服务,还根据老人口味与需求提供营养配餐、家庭餐、特色餐、生日聚会等。 水培蔬菜种植基地

为老人提供集种植与观赏为一体的绿色服务。

2、老年住宅设计规划要求

基本设施:居室、会谈室、医务室、餐厅、厨房、浴室、厕所、洗衣房、晾晒场、办公室、值班室、仓库、娱乐室等。 居室定员:原则上一人

居室最低面积:单身: 夫妇:

建筑构造:采用耐火或简易耐火的节能环保材料。

3、住宅设计要点

(1)空间布局体现老人自立性、健康性、安全性。

(2)设备与设施按老年人的人体尺度和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设计。 (3)体现适用性,兼顾老人与照顾着的使用需求。

4、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在有台阶的地方应设置坡度平缓的台阶和斜面

(2)在坡道的起点和终点,应留有长度不小于1.5米的轮椅缓冲地带

(3)坡道侧面凌空时,在栏杆下端宜设有高度不小于50毫米的安全档台

5、住宅室内物理环境

(1)室内应设有采暖、热水及空调降温设备

(2)家具根据老年人的逗留式活动采用圆滑、牢固的造型 (3)房间色彩以柔和淡雅的颜色为主 (4)室内照明,避免选用眩光

(5)全覆盖的紧急呼叫系统,方便老人遇突发情况时与工作人员联系

6、生活配套设施

(1)老年医院:针对老年常见病症建立专业医疗队伍 (2)老年康复中心:集养护、托管、康复等服务为一体,以康复

保健为特色,配备多种健身及康复训练的专业设备

(3)老年大学:根据老人爱好开设国画、书法、文史、声乐、器乐、舞蹈、戏曲等课程

(4)老年俱乐部:如乒乓球俱乐部、太极拳俱乐部、棋牌俱乐部、钓鱼俱乐部、艺术团等

六、老年住宅公寓目标客户需求及应对分析

(一)老年住宅需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居住观念的改变

中国“养儿防老”、“

三、四代同堂”的观念和家庭组合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三口之家比重在不断上升。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四二一”的供养关系不断增加,使中间代承受的压力很大,家庭矛盾也随之增加。同时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不少老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愿和子女同住。不同的老年人组群选择养老的方式不同。文化程度较高、月收入中等以上、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者,老年公寓为首选,有的认为老年公寓是理想的“颐养天年”之所。

2、子女改善父母居住及生活状况的需求

子女为改善父母居住及生活状况为目的而选择养老专用的老年公寓,成为了老年养老消费的主力。子女为父母选择老年公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为父母提供一个优质的晚年生活。维护了老人、子女的双重尊严。

(2)老年建筑的特殊功能能为老人提供居住安全的保障。 (3)老年住宅社区的专业服务,能为父母提供更科学、细致的照顾。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

(4)具备丰富的社区活动,能满足老人各种文化需求。同时可以弥补因子女工作繁忙而对父母陪护不足的欠疚

七、项目风险分析

老年人及其子女对老年公寓这种居住养老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认知、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

1、老年公寓床位空闲

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地域分布不合理。再一个原因,就是分类不清。名称的叫法没有经过统一规范的界定。叫老年公寓,叫老人院。那么到底它所具备什么样的服务功能。老年人并不清楚。还有一个原因养老院的竞争正在加大。以前投资人没想到养老院能赚钱,养老院的数量很少,以后几年估计养老院会慢慢多起来,竞争将从环境竞争向服务竞争过渡。由于养老院的投资较大,短时间内不会很快回本,市场的变动会增加投资收益的不确切。

2、养老院软件即人为因素造成的经营风险

经验少,处理不当而产生诉讼纠纷。养老院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可借鉴经验较少。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一些事情上也就容易产生诉讼纠纷。

1)送养人不能正确理解人的生老病死的情况,自己不愿承担相应

的后果,

2)养老机构疏于管理而导致的老人伤、病或其他。

3)第三人(共同居住的被送养人)侵权导致与养老机构责任混合的情况。 4)其他。

3、相比其它创业领域,其投资周期较长

投资这个行业,不要有急功近利的心态,要有长线投资与稳步回报的心理。而创业成功需注意五点即收费适中、证照齐全、专业知识、谨慎选址、用足政策。

4、风险应对 1)解决选址问题

2)确定服务方向 颐养天年是目的;还有就是尊严和亲情的体现。 3)价格定位要合理

核心竞争力就是收费合理,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 4)了解处理相关案件的法律原则。从相关案件反映养老机构在经营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从事养老机构的人士,应当具有爱心、同情心及强烈的责任心。 ②在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尽量制定详细、合理的协议书。 ③加强职工的素质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八、结论

老年住宅的建设,必将会替政府分忧,为老人解难,给村民造福,促公司发展。是一荣俱荣,多方共赢的好项目。我们会抱

着对社会负责,对家庭关爱的态度,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努力建造一流老年公寓,以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要。

第19篇:总体规划前期研究报告

总体规划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2001-2005年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广州市及时组织开展并完成了30多项总体规划相关的规划和研究。根据《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5]105号)和2006年8月21日建设部《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6]218号),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包括现行总体规划的回顾与总结,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障条件,对城市发展目标与空间战略的思考以及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初步工作思路。

现行总体规划的回顾与总结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下简称“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是因行政区划的变化而带来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方面的调整,并补充番禺、花都两个新区的内容。本轮规划采用分层次编制的工作方法,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分为总论和组团规划两个层次进行。总论作为全市性、长远发展策略与纲领,在规划空间上突出市域城乡全覆盖、在规划内容上突出整体战略性,在规划时限上突出宏观长远性,主要确定城市长远发展战略与目标,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城市性质,城市发展方向与规模,总体空间布局等重大战略问题,重点制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综合交通发展策略,同时作为编制各组团规划的依据;组团规划是以市辖行政区为单位的,分解落实总体规划总论的各项战略目标,着重研究市区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规划,形成地方性的近远期总体规划。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将广州市辖十区划分为中心组团、番禺组团和花都组团,中心组团(即中心城)包括越秀、荔湾、东山、海珠、天河、芳村、黄埔和白云原市辖八个行政区范围,番禺组团和花都组团则分别涵盖番禺区、花都区两个新的市辖行政区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10个市辖区和2个县级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城市性质确定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之一,是我国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

规划预测2010年广州市域总人口1225万,城镇人口1040万,其中市辖十区总人口1035万,城镇人口920万。市辖十区人口分布: 2010年中心组团总人口680万,其中城镇人口628万;番禺、花都组团总人口355万,其中城镇人口292万。

规划2010年市辖十区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为78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组团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9平方公里(含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用地28.9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7.42平方米。番禺、花都组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236平方公里。

规划建立由都会区、片区中心、中心镇、一般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以都会区为中心,以高、快速路网与轨道交通体系为依托,各级城镇辐射范围合理、空间分布均衡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多层次、星座式市域城乡布局结构。

规划确定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策略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南部、东部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形成以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主要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确立珠江作为城市空间景观发展的纽带。沿珠江前后航道发展带、沙湾水道发展带、蕉门水道发展带,与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以及沿轨道交通用地发展轴交汇,共同形成多中心网络型发展形态。

规划确定中心组团的发展性质为“广州市域金融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核心区,将继续担负广州传统城市中心的功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策略为依据“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发展战略,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保持社会稳定。

规划确定番禺组团的发展性质为“广州市21世纪的重点发展地区,沿南拓轴将建设成为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服务于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中心;集以控制、管理、服务等新型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型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商务办公、现代物流、居住于一体的,全面提升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信息化生态型的新城市中心;区域服务业核心区、临港产业区,将成为21世纪新的广州市科教资讯产业中心和航运中心”;发展策略包括:(1)积极控制策略性的重点发展区,调整完善现状建成区,保护结构性生态绿地和农业发展区;(2)城市化以村镇经济为主要动力,保证村镇经济适度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实现地区集约建设。

规划确定花都组团的发展定位为:“拥有强大交通枢纽功能,以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现代物流业、汽车工业、与空港联系紧密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为特色的,城乡协调有序发展,功能相对独立完善,适合居住、创业的广州市北部重要城市组团”;发展策略包括:(1)充分利用对外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及配套的包装、加工、配送等产业,建设成为广州市北部的物流中心;(2)以汽车工业、机电工业、皮革加工业、建材工业等为主导,加强与广州中心组团及其它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传统工业产业;(3)依托新白云国际机场,发展与航空交通联系紧密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4)保持作为广州市农业生产基地的职能,大力推进“三高”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5)在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适度发展度假型、疗养型、业务型旅游业,以及少量低密度住宅区;(6)城镇建设仍以集中发展为主,重点建设花都中心城区,同时着重发展五个重点建设区。

5年来,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城市管理与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总体规划对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青山绿地、碧水兰天”工程取得成效,生态城市格局显现;交通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拉动空间结构拓展,国际大都市空间构架形成;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服务职能逐渐增强;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

(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2)整合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建设用地供应有序进行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初现

(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6)推进村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对照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广州目前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尚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的改进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区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组团之间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

(2)交通机动化带来的压力逐渐增大,非机动化交通通道与设施缺乏

(3)生态廊道和非城镇建设用地有待进一步控制

(4)村镇城市化需要进一步引导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障条件及现有研究基础

现行总体规划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及广州实际,有效地指导了广州城市建设,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形势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因此,须对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外部机会和内部支撑条件有尽可能完整地把握。

(一)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障条件

2005年广州市市域现状人口规模是1107万人,《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预测2010年广州市域人口规模1225万。根据上述分析,广州市土地资源承载人口规模1500-1800万人,生态绿地承载人口规模2490万人,水资源虽然缺乏,但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承载人口规模1400万人,广州市环境承载能力仍有发展空间。

总体讲,广州市地质状况良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承载能力基本能满足发展需求,但是能源基本主要依赖国内外市场,能源安全存在隐患;水资源面临均衡性和水质性缺水的危机等。基础设施方面,供电设施相对滞后,供水设施基本充足,能源设施基本满足需求但是储备不足,防洪防灾基础设施标准提高但是体系未完善,缺乏统筹。

因此,未来广州应该稳抓节能降耗,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降低能耗就是提升竞争力。首先保证水资源的供应,不断挖掘水资源内部潜力以及适当从外部调水的努力;再次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然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电网建设,进一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应对突发事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整体防洪防灾战略。

(二)现有研究基础

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新的城市问题和现象不断涌现。因此,针对这些新的问题和现象,广州在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持续性地开展了大量研究。有些研究是问题导向型的,有些是实施型的,也有些是前瞻型、战略型的,大量研究成果为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储备。

1.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体系

广州已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体系。建立了“一张图,一张网”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由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构成的逐级深入细化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程序,公众参与的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合理有效的规划体系是编制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保障。

2.宏观发展战略方面的规划研究

已经开展的宏观战略层面的研究项目包括:广州市域城乡发展规划研究;广州市城市经济与城市经营发展战略研究;广州都市区在区域国际分工的战略定位与选择;广州市现代化、国际化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广佛都市圈发展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广州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推进广州都市区与大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等。上述研究项目中约70%已进行了专家评审。

3.居住、工业等用地方面的专项研究

为了具体落实“五个统筹”,也为了应对广州在城市空间拓展、功能布局上面对的挑战,广州市先后组织编制了居住用地专项规划、工业用地专项规划、城市公共中心专项规划等,对用地需求、布局战略进行了先导性研究,可直接作为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研究课题,进一步深化研究成果。

此外,广州市还组织编制了广州市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十区肉菜市场、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等与城市用地相关的规划项目。

4.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规划是广州市政、交通、建设、水利、农林、环卫、环保等部门参与城市规划、落实部门用地需要的重要手段,其规划成果绝大部分已被纳入《广州市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导则》中,包括广州市域高等级路网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广州市消防专项规划;广州市原八区公共加油(气)站布局专项规划;广州市人防专项总体规划;广州市原八区河涌水系规划深化——蓝线控制规划;广州市地面高程规划;开发区电力专项规划;广州市番禺区通信管道网专项规划;广州市环卫专项总体规划;广州市卫生设施专项总体规划等。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包括市、区、镇三级)已于2005年开展前期编制工作,目前已形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专项研究和规划大纲等部分成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给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2号)的规定,在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同时,要同步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工作。可以预见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能够与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同步编制,互相协调。

大量的前期研究为新一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供利用的基础研究资料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上一轮,使新总体规划在研究思路和技术创新方面有了更深厚的技术依托。

对城市目标、性质与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 城市发展目标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2010-2020年,为了实现广州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提出城市规划目标为:建设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新广州——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文化昌盛、风貌独特。

——经济高效

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城市中名列前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万美元。

——社会和谐

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人口充分就业;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社会安全和城市形象明显改善,营造治安良好、安定文明、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以中心镇带动外围地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环境友好

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生态型山水城市”。到202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15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

——资源节约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节地、节水、节能,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单位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的显著下降,提高政府投资的总体效率。2020年,单位GDP能耗将在2010年0.62吨标煤/万元的基础上,明显下降。

——文化昌盛

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并发扬光大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发展现代化文化体育设施和先进文化作品,形成高品位的都市文化形象,成为古今相承、中西融汇的文化名城。

——风貌独特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深入研究传统风貌保护和城市特色创造,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人文和居民需要,规划城市空间环境,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二)城市定位与城市性质

1.城市性质

国际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中国南方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

——国际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

面向国际是国家对广州发展的要求,极为出色的总体水平、世界领先的活动中心、装备精良的基础设施是成为国际城市的必要条件。通过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重视金融、自主创新、社会和谐、土地使用等城市成长的关键方面,加强高端产业环节等核心功能的发展,建设城乡一体的和谐氛围和安全健康的宜居环境,不断强化广州经济、社会、文化、对外交往的中心功能,最终成就国际城市的声名。

——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

营造良好营商和创业环境,集约、节约发展。继续保持并强化商贸业、会展业,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性制造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金融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功能和物流业,成为区域制造业中心、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争取成为亚洲乃至于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等中心。通过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建成南方适宜创业和就业的中心。

——文化中心

传承与弘扬岭南文化精华,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利用华南地区教育优势建设科研教育基地,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形成创新中心,发展动漫、影视、音像等产业;借助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办时机,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华南体育中心。

国际航运中心:继续完善机场、港口和铁路枢纽,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衔接,建设南中国交通枢纽和国际航运中心。加快新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和国际空港;建成南沙港区,把广州港建成世界第五大海港。依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强大的制造业,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将广州建成中国南方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

——对外交往中心

利用省会城市优势,强化南方领事馆集聚地职能,成为我国重要外交中心;利用强大的商贸传统和广交会的国际影响积极发展贸易、会展业,成为中国会展中心、对外经贸和文化交流中心。

——生态城市

维护生态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的现代化生态型山水城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构筑治安良好、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通过生态、和谐环境的建设,形成适宜居住的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

(三)空间发展战略:从“拓展”到“优化与提升”

1.现阶段的空间发展战略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现阶段(-2010)的空间发展战略是:“南拓、北优、东进、西联”,通过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长远形成以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2010年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使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的主要功能得以强化。

2.面向2020年,实现空间发展战略的转移

2010-2020年,为了实现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我们设想城市规划的目标为:建设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新广州——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文化昌盛、风貌独特。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优化:

更新旧城、建设社区,——优化城市生活空间; 充实新城、完善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保护名城、功能升级,——优化城市职能;

提升:

协调区域、统筹城乡,——提升城市定位和影响力;

畅顺交通、完善市政,——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维育生态、治理污染,——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优化”战略包括:城市职能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城市生活空间的优化。

——城市职能的优化

优化城市职能的重点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实现对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有序利用。通过保护广州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推动广州市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展现“岭南古郡”风貌。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竞争力,完善广州的国际化、现代化服务功能。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金融区、会展商务区、商业服务区、文教体育区。针对市民生活中需求的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完善和提升市、区、社区各级配套服务设施网络及功能。

——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包括充实新城、完善结构。

到2010年,广州的新城建设将初具规模,中部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琶洲地区初步完成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功能的疏解和城市新中心区功能的建立;南部大学城小谷围岛及南岸地区、广州新城、南沙中心区等主要节点规模逐渐扩大;北部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从化温泉地区发展迅速;东部以萝岗区为依托,沿黄埔—增城—东莞方向拓展的发展带形成;西部与广州周边城市联动协调,金沙洲居住新城、钟村-大石新城建设基本完成。2020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将由新城拓展转向新区配套建设的完善。

——城市生活空间的优化

优化城市生活空间重点是改造旧城、构建和谐社区。

旧城改造:在旧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之配套的是要改善旧城环境、优化交通、升级市政、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同时把改造与保护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结合起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广州把中心城区定位于“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商业、金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核心区域,并以此引领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城区的魅力是其强大的服务功能。老广州的商业服务业对应的是传统工业,提供的多是购物中心、餐馆、旅社之类的服务。随着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兴起,资金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海内外经济机构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服务对象。它需要的是金融、信息、会展、物流、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同时又理当保留千年古城的文化韵味。

构建和谐社区:在2010年前完成危破房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加强新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水平。新社区建设的重点是完善社区居委会、活动中心、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并通过金沙洲新社区建设的试点,探索新的社区管理模式。

“提升”战略包括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提升城市定位和影响力的重点包括协调区域、统筹城乡。

协调区域:落实《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规划》,与周边城市尤其是与佛山、东莞等城市的协调,加强城市协调区域内城镇产业发展、职能分工,城镇建设用地,城际间的高等级公路、轨道交通的建设,区域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绿地系统等问题。

统筹城乡:以中心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以城带乡、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促进以都会区为中心,各级城镇辐射范围合理、空间分布均衡的市域城乡布局结构,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重点是顺畅交通、完善市政

综合交通方面,继续完善以机场、港口、铁路龙头,以公路为基础的现代化对外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强化广州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物流、客流中心的地位;完善“双快体系”(快速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交通)、“双化体系”(公共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一体化)的交通发展战略,优化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支线、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强化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优化我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衔接。

完善市政:加强供水、污水处理、电力、燃气、防灾、环卫、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升市政公用设施服务水平。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点包括维育生态、治理污染。

围绕建设生态广州的总体目标,开展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及市容美化等生态维育工程,构建合理的“蓝脉绿网”生态格局,实现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广州城市发展的生态安全。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控制污染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期末明显降低;危险废物及放射性废源、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建立功能强大的环境监控指挥体系,环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市民的环境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社会监督机制基本建立,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

继续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城郊林业生态、构建城区生态廊道、推进城区园林绿化。治理水环境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噪声污染。

(四)空间布局原则

综合考虑2020年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城市规划目标和空间发展战略,确定面向2020年的城市空间布局原则为:以人为本、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适度开发、集约建设。

——以人为本

全面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城市,空间布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空间资源的分配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城市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区域协调

贯彻科学发展观,注重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区域其它城市间的统筹协调,做到设施共建共享,区域生态共同保育。

未来珠三角地区将发展成为网络状的城镇体系,广州在这一体系中处于发展的核心位置,是珠三角发展的脊梁顶端,是维系和辐射泛珠三角的核心节点,更是珠三角进入国内的桥头堡。因此,广州未来的空间布局将需要考虑区域的合作发展,包括与周边城市的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的协调,也包括与周边省市的协调和辐射。

生态环境方面,重点是落实和保障珠三角区域绿地格局,形成“一环、一带、三核、网状廊道”的框架。广州重点维护北部陆域结构性生态控制区、珠江口河口海域结构性生态控制区、白云山-帽峰山等山体组成的区域生态绿核、东江狮子洋水道及沿岸为区域性生态主廊道,以及两条区域性生态次廊道。

区域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是加强珠三角机场、港口的联系与协作;对外与广西、湖南、江西等泛珠地区跨省道路的连接;以及珠三角内部城际轨道、公路等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协作,实现粤港澳交通一体化。

区域市政设施方面的重点是水资源和污水处理的协调,上游地区城镇和产业布局,应避免造成下游地区的环境污染。广州要从东江、西江和北江调水,应保护东平水道等上游水体的水质安全,保障广州供水。广佛毗邻地区的城镇之间,宜共建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污水处理。

——城乡统筹

针对广州高度城市化的实际,应注重城乡一体规划,通过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着重要建设好新农村建设,在规划的指导下,统筹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消除那些涉及村民安全的各类隐患,保护农村居民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完善结构

面向2010-2020年,经济目标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翻的目标,人口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要求我们继续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设施和空间结构。

——集约建设

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注重适度开发和强调存量挖潜。通过集约发展的形式和建立资源能源节约型生态经济体系,在保证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生态环境的安全。

第20篇: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省政府在《批复》中要求,常熟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切实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特别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合理调控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用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引导城乡建设用地科学布局、有序利用。

总体规划工作计划
《总体规划工作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