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县在市农民增收专题会发言(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10 07:58:4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民增收座谈会发言材料

2012年农民增收座谈会发言材料

勇进灌溉管理处杨中显

尊敬的郜书记、郝县长,同志们:

保障农民增收,一直以来都是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灌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通过狠抓灌区内部管理、优化灌区发展环境,搞好供水灌溉服务,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勇进渠管网建设工作,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农村水利新跨越的重要之年。今年我勇进灌区共引水1700万立方米,共灌溉4.2万亩6.3万亩次。开工建设黎城县农业综合开发勇进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黎城县阳南河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工程和黎城县勇进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总投资2600余万元,完成投资900余万元。

回首一年来自己所做的农民增收工作,结合当前农民增收的形势,进一步拓宽思路,借此次座谈会这个机会,就我灌区如何做好明年农民增收工作谈几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与大家探讨一下。我们将主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保水源,促增长

勇进灌区每年灌溉用水必须到上游关河水库购买,水源

1费高、河道及渠线长,水的利用系数低,水源对勇进灌区显得尤为宝贵。只有水源有了保障,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瓜菜、果树,花生、大豆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才能迅速扩大,增收渠道就会增多,农民增收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明年我们将加大买水资金投入,在满足普浇冬小麦灌溉用水、确保夏粮丰收的基础上,还要满足灌溉白地的用水需要,为大秋作物丰收奠定了基础。另外,我们还计划延长供水期,增加通水次数,尽量满足农民经济作物用水需求,为农民增收创造机会。

二、保渠道,促畅通

勇进干渠长102km,支渠6条长107.0km,干斗渠175条长282.6km,斗渠123条长282.63km,农渠1660条长751.29km。渠道不畅,必然导致渠水利用率低,农民用水价位高,灌溉面积缩小,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农民减收。明年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渠道维修管理,加快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建设,全面完善勇进渠各级渠道,保证干渠——支渠——斗渠的畅通,努力做到渠道伸到那里,我们水流到那里,决不让一亩地因渠道不畅导致减产,影响农民收入。明年勇进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完成后,可恢复灌溉面积1.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21万亩,2000余农户有望实现增收。

三、保服务,增效益

继续加强灌区干部职工服务“三农”意识教育,找准提

升供水服务突破点,超前谋划,周密计划,硬化制度,强化督查,在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个方面双管齐下,确保供水服务工作取得新的突破。一是加强人员素质教育管理,不断深化为农服务意识教育,进一步转变固有观念,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理念。二是建立健全考核督查机制。围绕供水任务、服务质量、政风行风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百分考核制度,规范供水行为,突显服务理念。三是引入农户监督机制。在灌区用水农户中聘请若干农民信息员,架起沟通的桥梁,及时化解用水矛盾,改进供水方法,有效监督管水人员在供水服务中的履职情况。通过科学的管理与调度,以及明确的服务理念与意识,必然能够保证农户享受到一流的供水服务,实现单位效益增长与农民增收“双赢”。

四、保安全,促发展

安全就是效益,我们只有保障了灌渠的安全,提高灌区安全输水能力,才能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降低灌溉用水成本,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明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渠道管护工作,实行渠道安全周报制,每周定期收集渠道安全状况信息,及时处理渠道安全隐患,保障渠道安全运行。

总之,我灌区将通过改善和提高灌区内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推荐第2篇: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问题。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有一个大体的先后顺序。最早是农业问题,即如何发展农业以保障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问题;之后是农民问题,即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的问题;最终是农村问题,即大规模开展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问题。从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观察,目前可能正处于由解决农业问题向解决农民问题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上。

资本“下乡” 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下降

农民纯收入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的四大来源中,家庭经营收入占的比重目前仍是最大的。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527元,占到49%。但是,这一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04年,这一数字还是60%。5年时间,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还是相当可观的。家庭经营收入占比的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这符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量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农民通过家庭经营中获得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倾向性问

在2008年全国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格局中,农民经营所得最终占到可分配净收入的70.6%。这一比重在2003年为74.3%,2000年为77%,新世纪以来基本上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各种留利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5.90%提高到2003年的6.98%和2008年的9.01%;外来投资者分利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1%提高到2003年的1.69%和2008年的1.81%。在一些发达地区,这一下降趋势看得更加清楚。浙江省绍兴市数据显示,农民经营所得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已经由1989年的78%下降到1997年的64.2%,再下降到2003年的51.1%,到2009年,这一比重已经跌落到了47.3%的低水平。资本不足 阻碍农民合作获取经营利润

在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农民获得收入的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投入需要增加,而单个农户却缺乏必要的资本,从事经营的领域逐步收窄,大量资本趁机“下乡”,资本获得收入的比重逐步上升。畜牧业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规模养殖所占的比重稳步提高,1996年规模饲养量在全行业的比重还只有6.3%,2006年达到50%,2008年已超过60%。大多数规模养殖的是资本主导企业形式的养殖。真正农户主导的、家庭形式的所谓散养户占的比重逐步降低,农户逐步被迫退出畜牧业经营。统计数据上的表现就是,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出售畜禽产品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下降。

资本逐步占领农业农村经营领域的局面,必须加以改变。要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一定要把农业农村经营领域留给农民,要让农民首先能够在农村通过经营获得收入。即使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它们都明确限制资本进入农村占领农民经营领地。要解决单个农户资本不足和农业经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矛盾,我们也应该学习日本、台湾等地的经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要通过机制创新,让合作社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资本,能够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守住农业农村经营领域;要让合作社有能力获取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再通过合作社内部的分配机制,把这部分利润转换为农民的收入。

从数量上来看,近两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16万家,比2008年年底增长90.8%;实有入社农户约2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32%。但是,合作社发展质量还亟待提高。从目前情况看,合作社还不能很好地帮助农民以合作方式支配资本获取经营利润。当前,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合作层次较低。绝大多数合作社局限在技术信息服务领域,真正能组织农户统一购买农资或销售农产品的为数不多,能开展农产品加工的更是寥寥可数。二是合作机制不顺。合作社内部规范的治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不健全,社员不太愿意参与合作社的管理监督,合作社对社员的民主权力也不太尊重。三是合作积极性不高。农民入社动机不强,退社较为随意。入社后参与活动较少,合作社内部凝聚力不足,一些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小于市场交易量,一些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量小于与非社员的交易量。

这三个问题其实是有因果联系的。第一个问题是根本,它是产生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的原因。只要合作社无法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它就无法获得这部分收益,分给社员的也就不多,农户入社得到的利益自然不多。因此,农户入社的积极性不高,且随时可能选择退出。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难以建立规范的治理机制,这样的合作社发挥的作用不大,且随时面临解散的危险。由此可见,合作层次决定了合作收益,且直接影响到合作机制的建立及合作积极性的提高。而合作层次不高,主要是因为合作社缺乏足够的资本,没办法进入农产品流通加工领域。

推动合作社发展,要在加强政府服务、培养合作人才等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但最核心的是要保证合作社能够占有足够的资本。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作为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进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才能够拥有为社员谋利的手段。为此,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好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推动产业合作和信用合作的结合。

交易份额认购成就新一代合作社

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传统合作社同样因为缺乏资本而陷入经营困境。这迫使它们进行制度创新,发展成为新一代合作社(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它们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具体而言,我们在发展合作社时,首先要确定流通和加工的最佳规模,再据此确定所需资金数额,然后把加工规模分解成若干交易份额(deliver share)。社员入社时按规定必须认购交易份额,并同时要求按一定比例出资,通过调整比例,使得社员出资额之和刚好等于合作

社所需资金数额。交易份额规定了社员交售给合作社的产品数量,社员交售产品总数刚好等于合作社流通加工的最佳规模。如果社员当年产出不够,允许其从市场购买予以补齐;如果超出,超过部分由合作社视情况决定是否收购。

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创新,就可以为我国合作社发展建立起灵活的筹资机制和资金利用机制。合作社在出售交易份额的同时获得了一笔稳定的资金,借此购买固定资产,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业务。有了固定资产后,合作社就可以进入金融体系,获得银行贷款;就可以创办或控股农产品加工企业、铺设销售网络,获取加工销售环节利润。合作社利润按交易份额分配给社员,由于交易份额和社员认购资本额成正比,按交易份额分配也相当于按认购资本额分配。合作社通过参与加工和销售,扩大了社员合作的范围,也提高了社员分红回报率,增强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社员认购交易额的积极性增加,反过来又保证了合作社的资金来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只有为合作社经营提供足够的、可支配的资本,才能够帮助农民利用合作社实现对资本的集体占有和控制,才能够帮助农民占据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并获取更多的收入。通过努力,目前农民经营所得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的趋势完全能够得以止住。单此一点,农民收入每年就能够增加0.5%。如果再能够把这一比重提高到2000年的水平,农民收入就能每年增加3.5%左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唯一的一个量化指标,就是要保证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换言之,必须保证农民收入每年6%左右的增长速度。通过制度创新,让农民通过合作社实现收入每年增加3.5%,对完成全会规定的目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新一代合作社中,由于社员出资的数量始终从属于交易份额,而交易份额取决于农户生产的规模和与合作社的惠顾额,社员同时作为所有者与使用者的特征没有改变,合作社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因此,引入资本后的新一代合作社仍然是基于农产品生产的合作,是劳动的合作,而资本的合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它仍然是以自愿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为导向的,而不是以投资者的资本增值为导向的。

推荐第3篇: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障碍解析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小康社会 农业产业化 合作组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农民增收始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除初期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79年-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5.18%,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个百分点外,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1986年-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3.62%,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5个百分点,98年-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为3.58%,两者差距扩大到了3.3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直接影响了对农业的投入,迟滞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进而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党的十六大从根本上确立了农民增收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十六届三中全会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高度来推进涉及“三农”问题的各项改革。由此可见,扭转农民收入增速下滑,确保农民收入进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快车道,是我们党和政府一直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指出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文件要求全党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一、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原因

(一)体制的制约

1、农村上层建筑的不合理性成为农民增收的巨大障碍 基层政府冗员多,农民负担重,是中国“三农”问题中的突出问题。基层政府因人设机构,“对口”设机构,加上级政府下派与分流人员,致使近年来干部职数不断膨胀。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县、乡两级政权财供人口达到3000多万人,村级干部需要由村民负担的全国有730万人,实际供养经费6000多亿元,由农民负担的有2000亿左右。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记者见面会上所指出的那样,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因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占农民实际负担的40%左右。不仅如此,近年来许多基层政府耗费大量资金建设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是加重了农民负担。

2、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农民增收难以逾越的一个坎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国人口已增加到13亿,人均耕地减少到约1.2亩,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0.8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困在有限的耕地上,导致农民劳动收益率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要从农村转移出来。但是,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和歧视性用工制度以及种种不合理的收费,抑制了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愿望,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经济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巨大压力,加上本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难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城市本身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增大,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困难。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向农业经营者所提供的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各种经济和技术服务的总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但是作为农村社区内部向农民提供各类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农民自治性组织――—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明显滞后。不少地方尤其欠发达地区,村干老化、无人干的现象十分普通。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力下降幅度很大,就我市而言,好一点的村级财力只有2万多元,少的村不足1万元,加上转移支付仍不足以支付村、组干补贴。严重挫伤村两委成员及组干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基层组织不稳定因素增加,加上缺乏有效协调组织,“一事一议”难以实施,农业基本建设和村里的社会事业无人问津,不少村级组织实质上已经陷入瘫痪。与此相应农村传统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功能丧失贻尽,在传统的合作组织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组织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已经完全背离了初建之宗旨。不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它们中绝大多数已经异化为赢利性企业。不少地方供销社实质上已经分解成个体工商户,它们完全以自身的利益为准绳同农民打交道,逐渐演变为与农民博奕的市场主体,它们的服务宗旨荡然无存,逐利已成为其经营的根本目标。另一大合作组织由社员入股,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农村信用社早已脱变为“官办”金融机构,股份合作制名存实亡。在商业化经营的目标的影响下,同时也因为农户的贷款具有分散、量小、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信用社的支持重点偏移到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甚至干脆转移出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出农村的资金每年有2000亿元左右。其次,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农业产业化通常被称作“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它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根

3 据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关系。应当讲在初级农产品的供给处于总量阶段性过剩的形势下,这是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这一经营模式的绩效没有很好的显现出来,反而问题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龙头”企业难寻,欠发达地区尤甚,难以表现出带动效应。二是由于公司与农户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市场信用关系,“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低。三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的程度低,谈判的地位低下,公司在剩余价值的分割上往往占据主动,依旧是资本支配劳动,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三)农民素质偏低,影响了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最终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教育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因素。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强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但是现行教育费用制度造成农民受教育机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在的农村教育体制设置,基本上仍然按照小学村办、初级中学乡办、完中县办的原则设立。由于基层政权财力有限,农村教育投资远落后于城市。据调查资料显示,普通小学的教育经费农村人均水平为519.16元,城填的人均水平为841.11元,初中生的教育经费农村人均水平为861.64元,城镇人均水平为1423.85元。义务教育水平差距尚且与此,更不用说农村继续教育了。不少县、乡在“双基”达标过程中负债累累,难以成为农村教育的投入主体,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农村各类教育水平难以提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本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问卷调查显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达到54.9%,但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仍占8.5%,接受过农业职业

4 教育的仅占农村总劳力的7.3%,接受过有关资格培训的人数仅占劳动力的5.7%。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谋求就业的机会、取得收入的渠道。现在,随着城市

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越来越高,不少原本在城市打工的低素质劳动力不得不重新返回农村,失去了取得工资性收入的机会,导使非农收入减入,农民收入的提高受到直接影响。

农民增收问题,就实质而言是二个方面:一是减负;二是农业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增长。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我们必须减法、加法一起干,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切实做到精简机构与层次减轻农民负担

我国目前政权有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可以说层次太多,而且均对口设置机构,机构与人员膨胀严重。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展了乡镇撤并精简机构工作,到2003年底,五年撤并了7400多个乡镇,乡镇总数由撤并前的46400多个减少到39000多个。现在不少地方也正在进行撤村并村工作。随着农业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少以农业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乡镇,将逐步失去相应财力保障。因此,新一轮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要有大动作,以适应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可以考虑分几步走直至彻底减少政府层次。第一步,小村并大村,撤乡并镇。从水平层面彻底减少机构与人员。第二步,撤县建市撤销县级政权,把镇级政权改为派出机构,形成“3+1”行政格局。即政府层次分为中央、省、市三级,加上镇一级派出机构,从垂直层面减少机构与人员。同时重新界定和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划分好各级政府事权,并给予相配套的财权。从现行政权运行的机制来看,县、乡两级政权职能主要是贯彻和执行中央和上级

5 政府的方针政策,实质上是执行机构,执行机构重置只会增加行政成本,导致效率低下。农业税的停征将使不少县、乡(镇)政府的行政事务大为减少,人员将更加富余。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3+1”的行政体制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而且这样变革对发展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最终打破超稳定的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

现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的发挥主要是依靠乡、镇党委领导下的党、政、经基层政权的组织体系,一个以农民为主,为农民服务的农村社区合作组织一直就没有建立起来,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必须对传统合作组织进行改造,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制度变迁探寻农户以最低成本,最快捷方式,顺利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积极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一种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它的核心是把传统农业中相互分离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连接起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可以有效避免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顺利实现农产品与市场对接,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因此,各级政府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创业扶持与服务,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同时也要加

6 强引导与监督帮助农民与之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努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加非农经营收入

目前,农村中有5亿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亿多。2002年底与1996年相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中,非农经营收入比重已从29.26%提升到51.7%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大的亮点,而支撑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外出务工。因此,如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绿色”通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移动是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用。在二00四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中央为破除农民工进城的体制性障碍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这无疑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进城务工的热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双增的态势不可避免。城镇就业压力的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构成障碍。目前,进城务工的1亿多农民中,农民身份并没有变化,大多数人不能也不愿意摆脱原先赖以生存的土地,使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处于不稳定的就业状态,难以完成形式和本质都兼备的就业领域转移。因此必须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定农民退出农村的决心。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落实一号文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各项措施,增强转移劳动力资本积累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有效的转移。

(四)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的竞争力

目前农民素质的偏低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7 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农民收入低又进一步影响到农民家庭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消费。使他们的新生代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农村教育体制变革势在必行。首先,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实行资源重组,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其次,改革农村教育费用制度,严格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同时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由县、乡(镇)政府向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转换。以彻底改变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比例与费用比例的巨大反差;第三,加强农民继续教育和科技培训力量。利用农村教育制度改革的整合资源,创办农民培训学校或农民夜校,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和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 二OO四年“中央一号文件” “人民网”的有关数据资料

安庆市委党校讲师

钱晓春

2004年11月

推荐第4篇:在全省农民增收现场会议上的发言

在全省农民增收现场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市今年农民增收情况作简要汇报: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抢抓机遇,突出重点,主攻特色,加快发展,城乡统筹,用科学的发展观认真研究和解决农民增收中的困难和问题

,在山区持续干旱,灌区灌水紧张等不利条件下,仍然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预计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8亿元,同比增长6%,夏粮总产1.5亿公斤,减产5%左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08元,增长18.8%。增收幅度较大,主要是山区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畜牧业出栏增加和政策性补贴增加。市区实现农民现金收入2512元,同比增长5.8%。主要来源是家庭经营收入,达2102.4元,同比增加132.1元,增长6.7%。其中:农业现金收入为516.2元,同比增加42.4元,增长9%。畜牧业收入1084元,与上年持平;二三产业收入为498.8元。农民工资性收入为342.7元,同比增长3.9%。因土地征用减少,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67.1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3元。受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农民支出总体减少。人均生产性支出为1236元,同比减少206.3元,降14.3%。

二、三产业支出为180.1元,同比减少27.1元,降17.7%。但受农资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农业生产性支出有所上升,人均434元,同比增加58.9元,增13.6%。在农民增收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五补一免”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上升,但并不盲目随众,以市场需求选择种植作物品种成为农民的主流。截止目前,市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8.5万亩,较上年增0.5万亩,增1.4%。其中优质粮食面积达到25.8万亩,增加5.8万亩,增29%。经济作物面积继续快速增长,种植面积9万亩,增加2万亩,增13%。饲草面积达到15万亩,增3万亩,增25%。

二是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大。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县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科学前瞻、培育特色、集约种植、完善机制、提升效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优质、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强对现有基地的管理,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使用标志,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和质量检测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示范园区的科技辐射面不断扩大。在园区中大力推广了节水灌溉、立体复合种植、优良品种、无公害生产、胚胎移植、机械化挤奶等二十多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技术到位率在85%以上。新建园区中,70%的奶牛入园,80%的设施农业集中连片,20%的园区建立了科技、信息、疫病防治和产地销售中心,农业科技园区正在成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的载体。三大粮食作物超高产研究示范与推广落户**,建立示范方点22个,辐射推广1万亩。在全区率先实施了“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入村100个,入户1000户,辐射2万户。在全区开通了首家“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发布农产品信息。春夏播期间共投入各类资金近1亿元,较上年增加3500多万元,增长53%。化肥、良种、粮食直补610万元全部落实到位,协调金融部门发放农贷资金8785万元。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突破,1-6月,市区共落实农牧业项目23个,争取资金4213万元。

三是畜牧业持续平稳发展。防疫和发展并重,强化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加快了畜牧业园区建设,对奶牛实行了养殖保险,降低了养殖风险,畜牧业尽管受市场、疫病等因素的影响,仍呈现出稳中有涨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市区奶牛饲养量达7.6万头,奶产量达13.7万吨,实现产值2亿元。肉类总产量1.3万吨,同比增长19.7%,实现畜牧业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16.6%。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呈现出了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参与的良好态势,市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33个,会员5416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牛奶、粮食、瓜果、蔬菜、家禽等10多个品种实现“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以 为核心的15家乳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日处理鲜奶620吨的加工能力, **牛羊屠宰批发市场,年屠宰牛羊30万头(只),**、**饲料年加工储存玉米能力超过百万吨。品牌产品不断涌现。根据市场竞争的要求,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品牌开发的关键,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宣传、营销、认证。目前,共完成无公害农产地认定8宗,面积达8万亩,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17宗,有些企业还开展了绿色食品认证和iso9000认证。涌现出了**液体奶、**牌奶粉、**牛羊肉、**西瓜等一批在国内外

市场有一定知名度,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品牌产品,为拓展市场和带动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市区农民增收幅度不大。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主要靠奶产业增收,奶价下跌,造成增收困难,同时也暴露出市区奶产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二是农资等价格上扬。今年粮价同比涨幅仅为2%到3%,基本保持稳定。相反,

农业支出因油料、运输、农资、水电、钢材价格的上涨而增加,给农民增收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农资价格上涨每亩增加投入51.2元。三是有特色的农产品因产业\"断链\"而难成规模,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四是水情形势依然严峻。受干旱气候和**来水减少,限量用水的影响,市区农业灌溉用水十分紧张,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针对上半年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所面临的形势,我们将正确评估我市农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用新的思路确定新的发展方向,用新的观念迎接新的挑战,用新的方法应对新的变化,充分利用下半年有限的时间,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自加压力、负重拼搏,力争全年实现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019元,增长5.6%。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壮龙头,拓市场,靠龙头带动促增收

农民增收,关键在市场,重点在龙头。下半年,我们将重点扶持**乳业、**食品、**等龙头企业,整合资源、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引导企业在上规模、创品牌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同科研机构密切合作,研发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鼓励龙头企业实行多形式、多环节让利、返利的分配制度,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积极探索建立奶牛保险、农业保险等多种风险保障机制,化解市场风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创新利益联结、资金投入、风险保障、自我服务和引导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沟通市场、联结龙头、带动农户、助农增收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抓园区,建平台,靠科技促增收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精心实施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逐步在农村培养一批科技种养带头人。二是健全科技网络。新建村级科技服务站45个,选派优秀的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创建科技型企业。三是挂靠科研单位。争取与**农科院、**大学农学院等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示范新项目、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四是狠抓科技园区。以国家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逐步提高71个奶牛科技示范园区、东塔寺乡种植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科技含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科技农业,增加科技收入。

三、抓特色,扩规模,靠畜牧业促增收

抓住市区奶产业特色,在规模和品质上作文章,加快金银滩3万头优质奶牛核心区建设。整合技术、资金、人才、项目,重点扶持奶牛良繁中心、疫病防治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力争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对在建的其他项目,制定并出台具体可行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投资的热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辟更多的投融资渠道,加快核心区建设步伐,并以核心区建设为平台,提升全市奶牛养殖基地的综合水平,使奶产业优势地位更加突出。努力实现全年奶牛饲养量达到8.2万头,鲜奶产量达到30万吨,实现产值4.3亿元。市区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

四、兴商贸,抓劳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以市委、政府重振**商埠雄风和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年为契机,加快商贸、流通、饮食和

二、三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劳务产业工作,出台优惠政策、设立劳务市场、发展中介组织、加强 “转移”培训、拓宽务工渠道,实施“五个一工程”,力争全年市区引导性培训1万人,技能培训5000人,职业技能鉴定1000人,培训经纪人500人,加快劳务输出由数量型扩张向质与量同步提高转变,促进劳务经济向产业化发展。市区全年从事

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农民达到5万人,创收1.5亿元。

五、调结构,抓管理,靠种植业促增收

抓好大秋作物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组织安排好夏收、夏管工作,力争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亿公斤,增产18%。努力扩大秋作物的播种面积,抓好麦后复种青储6万亩和1万亩的蔬菜。新建日光温室1000亩,抓好设施农业的管理和种植,扩大名特优新品种面积,引进20个蔬菜新品种,切实提高设施农业效益。抓好冬麦播种工作,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田间地头,及早落实种子和农机具,确保完成1.5万亩冬麦种植任务。

各位领导,下半年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兄弟县市经验,结合先进性教育,强化为农业服务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认识、增补措施,务实创新,加快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推荐第5篇:在农民增收经济指标专题会的汇报材料

在农民增收经济指标专题会的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精神,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现代园区建设步伐,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增收情况及成效

(一)农民增收情况。前三季度,我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187元,同比增加799元,增长12.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3个百分点,与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持平;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360元,增速为13.3%,我县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在全市总额和增幅分别排位为第1和第5。其中:经营性现金收入2921元,增加289元,增长11%;工资性收入3261元,增加476元,增长17.1 %;财产性收入 88.7元,增加-19.9 元,增长-18.3 %;转移性收入916元,增加53.4元,增长6.2%。

(二)农村经济情况。统计部门预计今年秋粮比上年增长2.9%左右,全年粮食将增长1%左右,有望实现七连增。据行业统计,前三季度,我县农林牧渔产值预计达48亿元,增长2.8%。农业产值23.69亿元,增长6.8%;牧业产值21.46亿元,增长10.0%;林业总产值1.7亿元,增长3.0%。渔业总产值1.15亿元,增长0.2%。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35.28万人,增长36.7%;实现劳务收入29.69亿元,增长69.7%。

(三)主要工作

1.现代农业园区得到新提升。1-9月,强化整合涉农项目26个,整合资金1.15亿元,大力发展种养殖基地和不断改善基础设施。

2.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提升。大力引进、扶持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户,新建农民专合组织25个,全县县级龙头企业78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总数达33家。实现销售收入14.8亿元。

3.农业基础实施得到新改善。全县新建和整治各类渠道29.6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5.1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流失面积18.8平方公里。整理土地1.13万亩,新增耕地1183.2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9498亩。新改建农村公路77.5公里,其中通村联网路24.4公里,通乡公路53.1公里。全县建沼气池4400口。

4.新农村成片建设扎实推进。新村聚居点深入推进,完成38个新村点的总体规划,全面启动建设新村点38个,其中在建35个点,已建成3个;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顺利实施,木孔坝村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投入资金17757万元,完成风貌整治928户。

二、存在问题

一是增速差距大。1-9月,全省盆地丘区增速为12.8%,我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在全市范围内我县倒数第1位,距最高位安居区差1.2个百分点,与上半年比上升0.2个百分点。

二是受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蔬菜种植、生猪养殖上,农户积极性受挫。

三是上半年暴雨风灾袭击。农作物和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粮食丰收受影响。

四是调查统计不全。从整村推进情况看,基点村的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基点户农民人均收入,部分调查统计基点户不愿意、不主动做账,还有可能存在漏做账的情况。

三、下步工作 一是强化增收责任。坚持农民增收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农民增收的2个指导性文件,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促进农民增加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

二是强化整村推进。按照整村推进农民增收的思路,不断完善基点村、重点村和基点户的产业规划,落实好部门和干部帮扶措施,找准农民增收突破口,确保整村推进农民增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强化督查考核。扎实搞好农民收入调查统计工作,加大定期通报和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推荐第6篇:带动农民增收

围绕“三大要素” 把握“三个环节”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模式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努力提高群众自身发展能力,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是国家加快新时期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易县作为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份之

一、河北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县份之一,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围绕产业扶贫这一中心,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五大产业片区,奋力推进全县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使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特别是紫荆关食用菌产业片区所涉及的紫荆关、南城司、蔡家峪3个乡镇,51个贫困村,围绕 “三大要素”,把握 “三个环节”,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在全县产业发展方面的率先突破,为全县的扶贫攻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围绕产业项目发展,把握好科学规划环节

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优势的发展项目是吸引龙头企业参与扶贫事业的制胜“法宝”。 政府是联结企业和农户之间的“纽带”,不但要培育好龙头企业,更要根据当地实际,帮助贫困农户规划好扶贫产业项目。要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当地资源优势,大力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摸清吃透市场行情, 1

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谋划好产业项目,引导支持当地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在产业发展中积累经验,累积财富,掌握技术,逐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要坚持通过规划引导产业发展,编制符合当地实际、高标准、高水平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以规范产业管理水平,提升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使产业开发潜力更大、适应能力更强、发展势头更猛,为龙头企业介入后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打造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紫荆关产业片区位于太行山腹地,年平均气温9.5度,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林木资源为低温香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乡村两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承德引进香菇种植技术,引导贫困群众科学规范种植,去年香菇种植规模就达到了75万棒。紫荆关食用菌产业片区建立后,及时编制了《易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其很快发展成为具有山区特色的扶贫主导产业项目,为山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是围绕龙头企业带动,把握好基础服务环节

龙头企业带头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必将给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具有与市场联结紧密、吸纳资金多、营销专业化程度高等优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展后劲足、带动效果突出。但企业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需要政府的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特别是在立项审批、基础设施配套、优惠政策落实、金融资金支持等方面更需要各级政府做好基础

服务,以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难题,全面排除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只有政府的基础服务做到位了,龙头企业才能更好的带动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紫荆关在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后,培育、引进了天顺林木种植有限公司、鑫凯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山之绿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三家龙头企业,协调金融部门为企业发放担保贷款360万元,并投资110万元,为香菇种植基地打井3眼,实施了8项电力配套单项工程,保障了产业生产需要,提高了龙头企业在当地发展香菇种植的积极性,促进了 “企业+协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实现了企业在建、管、产、购、销各个环节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贮存、统一外销,有力的推动了香菇产业的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为扶贫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该片区香菇种植规模达到了400多万棒,三年内预计达到3000万棒以上。

三是围绕双赢机制建立,把握好农民增收环节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稳定增收。“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有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但解决了贫困户管理技术落后、产品销路不畅、附加值不高的问题,而且有效缓解了企业缺少土地资源、融资困难和劳动力不足的难题,达到了互利双赢的目的。但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贫困农户因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合作经验、团结协作意识差,导致在双赢机制建立过程中处于弱势,需要我们及时帮助和引导。我们一定要从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角度出

发,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贫困群众通过投资入股、出租土地、参加生产劳动等形式获得合理的经济收入,使其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增收。紫荆关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全程参与监督企业与贫困农户间的合作,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同时,全力保障农民的合法收入不受侵犯,从增收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在新的产业模式发展中受益,大大加快了广大山区贫困户的致富增收步伐。目前,通过三家龙头企业带动,10多个贫困村,280余户贫困户依托香菇产业人均增收150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2012年6月26日

推荐第7篇:农民增收方案

强湾移民新村2008年-2012年农民增收

工作方案

实现农民增收是强湾移民新村2008年-2012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中央及省、市促农增收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强湾移民新村现状

强湾乡移民新村村地处创业大厦以北、国道109线以南、之三路以西、园中路以东,120亩地为强湾乡新村建设用地。搬迁工程分两期实施,项目总投资5225万元,其中住宅楼房建设资金4225万元,住房群众自筹4225万元,拆迁、土地征用平整、“三通”及小区公用设施占用资金1000万元,共搬迁660户2300多人。2006年开工建设的一期工程11栋住宅楼,已全部顺利通过监理公司和设计院的验收,室外管网、道路硬化等工程也已完工,钥匙发放工作即将结束,首批居民已开始入住小区。2007年开工建设的二期工程共4栋住宅楼,主体工程已封顶,室外配套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2008年9月底全部完工。2007年底,移民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2元。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

以科技为支撑,大力组织实施农民增收五项工程,加快培训新型农民,采用劳务输出等措施提高农民收入,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筑物质基础。

三、工作思路和措施

1、分析现状,找准农民增收着力点。

就目前来看,强湾乡移民新村大部分住户来自农村,离开土地,第一产业已经不适应移民新村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应成为我乡移民新村今后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2、积极引导,激活全民创业热情

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全民创业氛围。出去看、回来办,同时抓住先进性教育的契机,扎实有效地开展“牢记一个宗旨、坚持两个务必、投身三创实践,推进富民强乡”的主题教育,破除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的思想,确立敢干、敢试、敢于先富的竞争意识,依靠民力、启动民资、发展民营,通过宣传活动,典型带动。政策推动,力争达到户户有发展主业,家家有致富项目,把农民增收工作落实到家家户户。

3、加大劳动力转移与技能培训力度。

创新机制,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认真贯彻执行有关优惠政策,做好用工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

传面,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强劳动培训力度。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和用工方的需要,积极与区有关培训机构联系,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实现“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进一步增加劳务收入。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搞好服务工作。及时加强本村劳动力资源的分析和宣传,引导劳务输出人员在赚钱的同时,把发达地区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带回来,创办经济实体,推动我乡经济发展。

4、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增收环境。

一是加快移民新村建设步伐,按照“突出亮点、搞好开发、综合发展”的思路,一方面加大开发力度,加大商铺和住宅楼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围绕移民新村,加快水泥路面、路灯照明、排水、生活垃圾和绿化工程建设,改善和提高移民新村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移民新村功能,提高移民新村整体水平,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政治保证

进一步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宣传中央、省、市、区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切实把干部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来。

(二)机制保证

坚持党政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村级组织抓落实,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乡上成立促农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村上成立实施领导小组,明确职责,量化任务,严格考核,实行奖惩制度。形成乡、村上下互动的局面。

(三)政策保证

进一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认真实施各项扶持,奖励优惠政策,围绕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完善各项落实措施,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用政策激励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四)民主保证

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对民主管村的领导权,村民代表大会对民主管村的决策权,村民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执行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监督权。坚持“一事一议、尊重民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力更生、投资投劳建设美好家园。

推荐第8篇: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荐第9篇:农民增收问题

农民增收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足。2.市场体系不健全,存在城乡二元化体制。3.农业科技落后和农业服务体系缺乏。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足。5.农业经营体制不完善。

2009年2月1日,正式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再一次锁定“三农”问题,文件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首要任务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重视。

国家统计局2 006年7月18日公布数据显示,2006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增速回落O.6个百分点。而在第一季度,农民增收增幅同比回落是0.4个百分点。农民增收的这种逐渐下滑趋势令人担心。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另一个数据,城乡居民收入比在今年上半年又创新高,达到了3.337:1,高于去年底的3.224:1。

这里面当然也有个参照物的因素,2005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农民增收黄金年,一系列惠农政策在这一年陆续出台,如免除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对中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两免一补”,都在农民增收上直接显示出来。在今年上半年,虽然原有惠农政策有了进一步加强,但由于基数的提高,政策效应在统计数字上的反映就没有去年明显,何况,政策本身也还有个效率递减问题。另外,作为农民增收一大亮点的畜牧业,由于消费的疲软,对增收的贡献也呈明显下滑趋势。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原因分析

1.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疏于维护。2.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和手段太少,缺乏长效机制,应对市场能力偏弱,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3.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公共设施落后。4.由于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导致耕地季节性抛荒,耕地资源隐性流失。5.农村农民的“无组织”状态,缺乏专业性的农业经营性组织和农业服务组织。

影响农民增收的七个因素

第一,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由于目前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加入wT0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会逐步增加,这必然会造成国内粮食等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回落。今后,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越来越有限。

第二,农业结构不合理。在告别短缺之后,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第三,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自1996年以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自身也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初步匡算,我国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极不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在1.5亿人左右。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这是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本原因。

第四,不合理负担过重。由于中西部大多数县乡财政存在着严重的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各种公共开支缺少相应的税收来源,这就迫使地方政府想方设法从农民那里多征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的“平摊”非常普遍,加重了农民的税收负担;或借各种名义向农民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使农民税外负担恶性增长。对农民增收效果最明显、最直接的措施是减轻农民负担,减负就是增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近年来,许多地区开始改革农村税费制度。从试点情况看,税费改革后,对农民减负确实有一定作用。但税费改革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堵死了地方政府通过非规范手段从农民身上征收收入的渠道,因而,这项改革在实践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农村税费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特别是需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贫困地区基本公共需要。能够用于转移支付办法的中央财政资金,尽管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但绝对数量十分有限。

第五,农业和农村投资不足。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欠账较多。自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农业基本建设投人,1998~2001年,共计安排农林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国债1400多亿元,约占同期国债投资总规模的28%。

第六,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当前,农村资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严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要素日益稀缺。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是我国农村资金净流出的重要渠道。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过于集中,制约了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不适应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贷需要急、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风险大的特点,加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失衡,严重制约了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三是国有银行收缩农村机构,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支农任务,而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周转困难,支农资金严重不足。四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乡镇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

第七,深层次的体制问题阻碍发展。如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仍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如何与国内外市场衔接仍然亟待解决等。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2.稳定发展农业生产。3.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

4.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5.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必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归根结底是真正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已有的经验教训表明,如果再不建立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强化农民对征地的谈判权,让农民切实享受到土地在市场增值中的实惠,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将会遭受巨大损失,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同样会受损;另一个问题同样不能忽视,那就是进城农民的土地和,要确保他们进可在城市务工,退还可回乡务农。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全体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财产权和处置权。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通过建立农村资本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农村处于资金净外流的困局,本来资金就严重不足的农村,却一直在对城市进行资金“输血”。很显然,农村需要一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它不以赢利为惟一目标,而以保障农民和扶持农业为己任;并且让民间金融有一个规范发展的空间,从而改善和提高对棚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服务。

一、促进农民增收,要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要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效引导市场走势,促进粮食价格合理回升。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促进农民增收,要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农业补贴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

三、促进农民增收,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要内外联动,多种措施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扩大农业产业链的就业容量,发展精深加工,在生产的广度深度中增加就业容量。拓展农村

二、三产业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四、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县域流动,增强县域经济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域转移,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重点支持成长性好、就业容量大的企业做大做强。

农民增收难是个老大难问题,惠农政策的效应下降再次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也说明,建设新农村,必须从促进农民增收开始;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不会有真正的新农村。

(1)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市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并且要把这种重视体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坚决把主要精力从处理一般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到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当中去,多谋促进农民增收的门路和渠道,切实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力为民所使、智为民所谋。

(2)要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特别是国家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要切实做到用途不变、金额不少,把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真正落到农民手中。

(3)把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转变干部作风上实现新突破。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应把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转到服务上来,让干部当好“三种人”。一是当好引路人。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通过信息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产销动态、价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二是当好明白人。新形势下的农村干部不仅要全面掌握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工作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农业科技

知识、工业基本常识,还要善于让农民掌握科学致富的本领,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培训、进村人户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也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较高的农业科技素质。三是当好带头人。新时期的农村干部首先要会干、能干,会富、能富,才能领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因此,应倡导乡村干部直接领办、参办项目,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为有项目的干部创造条件,出台专项政策,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

(4)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使其树立起三种意识。一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二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三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做到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财政支农预算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并且要把绝大部分的投入主要用于培训农民,用于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用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扶持经济薄弱的村民小组和贫困户。

(6)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城乡统筹是考虑和解决所有“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人多地少,要想致富,必须鼓励农民“走出去”。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广泛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转业技能培训,搞好农民工外出的信息服务,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其次是统筹城乡信贷。目前农村全部贷款所占比例很低,与农村对GDP的贡献率不相称,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货币信贷政策,建立健全融资体系,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贷款的比重,切实解决好农民发展资金极缺的实际困难问题。

(7)大力发展种养业。调研发现,蔬菜如番茄等之类的农产品在乡村一级还很有市场,目前上市的绝大部分是从县里批来卖的。同时,乡村一级的肉类市场潜力也很大,因此,大力发展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促使农民在短期内实现增收的一条门路。但也要做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8)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是实现农民生产成本最低化、变相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举。因此,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首要的是要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一是要切实解决好农家子弟上学难的问题。供一名初中学生读书,每年得交杂费好几百元,供一名高中生读书就更难了,如此负重,我们的农民怎么富得起来。二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要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做到农民应保尽保。同时要严控定点医院的药价,简化药费报销手续,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农民的住院和购药费用支出。三是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坚决避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从而抵消农民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等现象的发生。

推荐第10篇:农民增收新途径

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弄产量的增长及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2.实施合理的农产品价格调整政策。除粮食以外,其他农产品实施市场定价。粮食在农业

和国民经济中占有基础地位,粮食价格成为农产品价格体系形成机制的核心,粮食价格的上涨必然带动各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产品价格上升成为农业增收最有效的方式。

3.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农民群众不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鼓励和扶持农工业

产业化和规模经营,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农业结构调整使农民的市场观念增强,提高了农工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将明显增加,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4.认真贯彻落实惠农强农政策。重视“三农”问题,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大惠农政

策和力度,实施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撂荒地复耕补贴,种粮综合直补,生猪补贴,农业税全免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切实得到实惠。

5.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

二、第三产业转移,利用网络、光波等方式,

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同时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6.通过工业化促进农民增收。

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扩大。

村劳动力获得了空前的就业机会,从第一产业向第

二、第三差异迅速转移,劳务收入迅猛增长。工业化拉动农民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的动力源。非农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和工资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7.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寻求新突破。坚持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遵循自然

规律,趋利避害,调整种植结构,大幅度压劣扩优,着力优化以蔬菜为主的无公害生产布局。粮食生产上突出依靠科技,优化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蔬菜生产上巩固好现有布局,逐步向规模化和标准化上升级。特色产业发展上,着力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致力发展品牌农业,重点扩大生产规模,在提高产品品质和商品化程度上多下功夫,稳中求进,逐步做大做强。全面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

第11篇:农民增收问题

农民增收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一直都有“无农不稳”之说。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业,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措施使农村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相对缓慢、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等趋势仍然突出,农民稳定增收困难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共建和谐安定的新农村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当前农村工作的重心,农民增收问题又是核心之核心”。与国外农业相比,我国农业问题更加严峻,成产率低,投资高,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投入少!

一、农民收入来源:

1、以种植业为主。许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外出务工基本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只能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由于人均耕地不足2亩,种植粮食收入极为有限。

2、外出务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外出务工农民多,特别是长时期农业生产收入低,种植业者所得利润低于社会平均利润,造成外出务工农民不断增加。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外出务工农民对农村的稳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致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种植养殖相结合。很大一部分年轻人,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思想解放,头脑灵活,敢拼敢闯,靠打工或其他工作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在种植业的基础上,他们不再外出务工,而是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主要利用生猪、肉食鸡、蛋鸡、奶牛产业链长而完整的优势,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在当前农村中还有一小部分农户,以经商、办企业或交通运输业等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

二、农民稳定增收困难的原因:

1、农民负担仍然较重。税费改革后,正、附税确是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其他方面税费多。如农户建房,一般要交数千元;农业生产的水费等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近几年,粮食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但是种子、化肥、农药、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乘机上涨的更快,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收益,被以种子、化肥、农药、燃油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抵销,农民种粮效益仍然偏低。

3、地方政府为招商征用农村集体土地,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4、农业投入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基础设施缺乏维护、保养、更新,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农业信息发布不及时。

5、偏重粮食生产,影响农民增收速度。由于国家对农民实行粮价综合补贴和免除农业税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了,但造成非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这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6、养殖业规模小,资金缺乏、技术问题和信息不足严重制约着他们做大做强的愿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比重小,龙头企业没有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对农村经济拉动力还比较弱。

7、产业结构调整难现规模效益。近几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退耕还林,生猪养殖、奶牛养殖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土地经营权分散,农业结构调整很难实现规模效益。

8、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农业科技到位率低,生产成本过高,农业本身效益不高问题比较突出,机械化水平低

三、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增加农业投入。一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二是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增加贷款总量,降低贷款的门槛,对新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在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以扶持其发展。三是引导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等生产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力度。要大力扶持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农村社会保障。

2、强化惠农政策。一是要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改革和完善农村征占用地的规定,切实维护农民长远利益,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家电、农机具实行补贴,三是实行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实行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农作物最低收购保护价,深入推动粮食安全战略。

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国家应对农村劳动力进城进镇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同等的政治、经济待遇。对于劳务输出要尽快实现“五大转变”:加快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智能型输出转变,加快一般化输出向特色、品牌化输出转变,加快区际间输出向区域外、国(境)外输出转变,加快自发性输出向有序性、目标性输出转变,加快单一就业向就业、创业并重转变,努力开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新局面。

4、围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把发展非农产业作为农村经济调整的主线,在继续抓好种植业、养殖业调整的基础上,研究出台鼓励农民外出、经商、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扶持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二是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粮油食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棉纺服装加工、规模养殖四大支柱产业。三是组织引导农民向精细农业、精品农业方面发展,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延伸。

6、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主要靠农民家庭生产,由于人多地少,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很小,并且很分散,很难大批量直接进入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因此,必须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低成本的各种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国外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可以为鉴。

7、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素质。科技是结构调整的先导,只有运用科技结构调整,才能出效益、出成果。一是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三是彻底扭转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的局面,使其成为集科研与推广、经营产品与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与产销于一体的服务机构;四是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农民。

8、继续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控减农民负担,减少或取消与农业有关的税务。如:农业生产的水电费。

第12篇:农民增收困难

农民增收困难

农民富则中国富,农民强则中国强。农民增收困难,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尽快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如果领导派我解决,我会如下处理:

一、了解情况。我会到村里进行走访调查,深入与农民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农民家庭收入来源以及农民收入情况。考虑到农民可能不方便说,我会向他们承诺保密。

二、根据农民反映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查明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农民还是在于市场。

三、根据原因制定对策,如果问题在于农民,我会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盈利能力;如果问题出在市场,我会对市场进行调查,以帮助农民适应市场 第四,对本次工作进行总结,向领导汇报

亮点略有不足。本道题的亮点,我觉得可以加上两个,大前提:深入了解当地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以及本地的优势资源。比如农产品资源、人力资源等。

1:集中本地优势农业资源,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实现产业化经营,或者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化经营;

2、招商引资,扩大增收渠道,积极开发本地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民的本地就业增收。

税收的重要性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作为最主要的国家经济来源,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应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实力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要看到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备,教育,医疗,三农等建设项目还等待进一步的资金投入,政府只有保证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这些项目才能继续实施

其次,我国目前共有23个税目,针对各行各业,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行,税收的三性首先保证了公平和执行,而且税收的征收比率都是结合实际严格计算的结果。

第三税收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

国家在征收税款过程中,一方面要查明情况,正确计算并征收税款;另一方面又能发现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是在缴纳税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家税务机关对征税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采取措施纠正,也可以通知纳税人或政府有关部门及时解决,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税收可能对某些行业征收的税率确实比别的行业高,但是,这是站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基础上制定的,比如针对奢侈品和化妆品征收高额的消费税,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在给企业和个人减税所作出的努力,比如出口退税,调高个税起征额,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校车事故的反思

近来,各地连续发生了几起校车重大安全事故,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校车的安全问题终于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

原因:

一、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超载超速。

二、幼儿园私自改装车辆逃避监管,限定9座改装为无座。

三、园长安全责任意识不强

四、大雾等恶劣天气、司机教师遇紧急情况处置不力

五、教育、交通部门监管不力

一、观念及技术的介入正在改变着校车的安全性。

先看理念,保障校车安全的最强大力量其实还是来自人本身,是否真正认同“孩子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最有价值的财富”的原则,假设人们日常看待校车如同消防车与救护车一般,那么想必也就不会有各种摩托车、拼装车敢于充当校车了。

除此之外,技术的介入也正在逐步改善校车的安全状况,像近期在重庆亮相的最新校车,只需一个按钮,车窗玻璃全部碎成渣,这也是在菲律宾劫持事件之后做出的改进;高分子材料武装的轮胎遭遇铁钉也不会爆胎;油箱遇火不会爆炸;这些强大的功能以前只会出现在军用车辆上,但现在已经开始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二、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正是由于对隐患的忽视,平时对设备在观念上不够重视,设备部门则抱怨投入太少、资金不足。设备定期维护检修,排查安全隐患。

三、政府:有关部门迅速制订《校车安全条例》,完善校车标准,做好校车设计、生产、改造、配备等工作,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转变安全理念,重视校车安全。

优越的硬件条件、严格的安全标准、完善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人力安排,软件、硬件双管齐下,才能有效保障乘车学生的安全。

该事故暴露出一些地区存在车辆违法严重超载、非法擅自改装车辆以及有关部门在校车安全管理方面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监管有漏洞等突出问题。

一、高度重视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车交通安全工作,建立完善校车交通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工作是当前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保护广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上下学安全摆在突出位置,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构建校车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落实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依法严格监管,促进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落实校车安全主体责任;要加大校车购置经费投入力度,引导学校(幼儿园)购置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的校车;要创新校车经营管理模式,完善公共财政支持补贴政策,提高校车的普及应用程度;要细化校车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校车安全出行。

二、全面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车安全隐患大排查。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要逐校逐园逐生对学生上下学乘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了解,对学校(幼儿园)租用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立即停用维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路面巡视检查力度,结合公安部开展的集中整治超速超员超载和疲劳驾驶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和“护卫天使”行动,通过警力下沉、区域联勤联动、交叉巡逻等措施,严查校车超速、超员等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交通运输部门要认真核实交通运输企业的包车情况,对于被租赁从事接送中小学生(幼儿)业务的车辆,要严把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关和驾驶员资格关,督促运输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车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集中进行一次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交通安全教育,以这起事故为反面教材,教育中小学生坚决不乘拼装车、报废车、农用车、货运车等非法运营车辆和超员车辆上下学,教育提醒步行上下学的中小学生遵守交通规

则,主动安全避让行驶车辆,并要提醒学生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不得租用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车辆接送学生。要认真开展对校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要督促中小学、幼儿园注意防范冬季大雾、降雪及路面结冰对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的不利影响,严格遵守雪、雾天气安全驾驶的规定,必要时可采取停运接送学生上下学车辆或调整上课、入园时间等安全措施。 认真执行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制度,严肃事故查处。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规定,坚持“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查清事故原因、认定事故性质的基础上,严肃处理对事故负有领导、监督、管理责任的单位和人员。要认真执行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制度,确保按期结案,及时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并跟踪督促事故责任和整改措施的落实。要认真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切实搞好道路交通安全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工作。

第13篇: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燕厦乡农民增收情况分析报告

燕厦乡地处鄂赣两省三县(阳新、武宁、通山)交界处,大广高速、106国道穿境而过。全乡总人口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9万人,耕地面积32981亩,水田面积9387亩,水面面积3.8万亩。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五个燕厦”定位,团结带领全乡人民,围绕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几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优化农业产业调整,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1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03元,较2013年增1117元,同比增长20%。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支持。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资源开发、项目带动、调整产业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乡的步伐。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5个(其中续建项目8个),实现到位资金3亿元,2014年全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抓林果基地建设。依托低丘岗改造项目,在全乡大力推广苗木、油茶、水果基地建设。全乡苗木基地面积1200余亩,油茶基地2万余亩,水果基地面积1200亩。二是抓水产基地建设。在全乡推广小龙虾养殖,目前已建成小龙虾基地500余亩。推广先进养殖模式和科学管理技术,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1000亩,全乡新增养殖大户120户。三是抓科技培训宣传。联合渔政、兽医和农技部门,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力度,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推广农业新科技。举办3期培训班,培训人次400余人,培养了一批有能力、有水平的技术带头人。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一是扶贫开发工作。乡党委、政府着力抓好移民村整村推进、移民进镇、危房改造等工作,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生活条件差的问题,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2014年全乡争取整合各类扶贫资金600万元,新增移民进镇70户;争取600万元,解决550户贫困户危房改造;争取135万元,解决90户渔民上岸安居问题;发放原迁移民补贴和粮补370万元。二是民政工作。2014年,全乡低保户新增166户,246人;五保户新增8户。全乡共发放低保、五保资金631.8万元,发放救灾资金12万元,大米480包1.44万斤,资助五保、低保户、孤儿及优抚对象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3449人共310410万元,发放临时救助、大病救助资金37.87万元,发放因灾倒房户补助资金7.2万元,保障了困难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三是农保农合工作。扎实推进新农合、新农保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新农合和新农保参加均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续保率分别达到90%。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保障。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1、劳动者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的形势要求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科学素质、生产经营管理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思想保守不愿走出家门,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不能很好的调整好自己的种植结构,忽视特色种植的经济效益,只拘泥于现有的种植模式,只偏好于习惯性种植,这给增收带来难度。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名优稀特品种少,常规品种多,不利于农户经济效益的提高。

3、农户生产经营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三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

4、农户信息不灵。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5、农用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农资价格逐年攀升。化学肥料已成为当今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农田普遍缺乏有机质肥料,出现了无机肥与有机肥使用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大量使用地膜更对土壤造成很大危害。同时农资价格逐年攀升对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压力。

第14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现场会典型发言

创先争优架桥梁 农民增收吹号角

冀屯镇镇长 孙福海 (2011年12月2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创先争优架桥梁,农民增收吹号角”,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冀屯镇辖33个行政村,5.1万口人,8.5万亩耕地,85平方公里,44个基层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33个、镇直机关党支部7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3个、冀祥新区党总支1个。全镇党员1235名,荣获河南省“五好”乡镇党委、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乡镇、河南省科普乡镇、河南省政务公开先进单位,是河南省百强乡镇。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开展以来,冀屯镇党委高度重视,充分借鉴前一阶段创先争优活动的成功经验,重新部署,提出了十项增收措施,明确了进入全省百强乡镇前十名,建设全国最大食用菌鲜品生产销售基地,实现“蔬菜有寿光、食用菌有辉县”的总体目标。截止11月份,全镇GDP完成2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5亿元,实现既定的增收目标,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超额完成增收目标,较上年增幅达36%。

一是用项目带发展,农民充分就业促增收。结合全镇的发展和活动内容,镇党委制定了提供就业等十项增收措施。目前,投

- 1

宪录村的锦锈中华刺锈等发展都己初具规模。

在特色农业发展中,镇党委、政府多策并举为农户增收提供动力。第一是协调各职能部门,从政策上给予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最大的方便,特别是困扰最深的土地问题;第二是镇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进行协调,提供小额货款,解决农户的资金短缺问题。以双孢菇大棚为例,单棚提供贷款3万元,采取政府贴息的方式扶持农户;第三是加强技术服务。加强同农科院、畜牧局、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农大等部门院所的联系,举办各类培训班、各类创业培训,为群众提供技术支持。第四是建立督查奖惩机制。建立“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定期检查通报和考核制度,将农民人均增收作为一项单独考核指标列入绩效台账。对工作完成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提高,对目标完成好的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奖励。让党员干部明白干与不干不一样,多干少干不一样,要把劲头聚焦在“干”字上、落实在行动中。

三是党员干部走在前,带头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全镇党员采取一包

一、一帮一或一包多、一帮多的办法,上门为农民群众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每个党员干部帮带的对象是谁,预期的目标是多少,采取的措施是什么,都明确具体,公开公示。目前,领导班子成员培育示范户29户,致富户29户,帮带贫困户20户。机关干部培育示范户75户,致富户68户,帮带贫困户78户。村干部培育示范户343户,培育致富能手341户,帮带贫困户302户,无职党员帮带贫困户377户。在活动中,全镇

- 3

第15篇:市重点项目会发言

集中优势要素资源 确保重点项目落实

火炬区管委会 (2011年3月)

近年来,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始终坚持把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来抓,充分调动人、财、物、政策等各种优势要素资源,全力解决好重点项目落户和建设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确保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落实。

一、加强领导,强化重点项目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区党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亲自抓重点项目招商和建设。区党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做到重点项目的汇报优先安排听取、重点项目的文件优先批阅、重点项目的问题优先解决、重点项目的主要考察亲自参与。例如冯书记多次赴北京等地进行重点项目招商,参与重点项目洽谈,对盟固利锂电池、福田纯电动汽车、明阳二期、国采等一批重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

其次,成立了重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为加强对重点项目工作的领导,早在2008年3月,我区就已专门成立重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任任组长,经贸、国土、规

划、建设、环保等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管工业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的重点项目工作进行统筹协调。

再次,成立了重点项目专责小组。为了保证每个重点项目都落实到人,我区针对每个重点项目都成立一个专责小组,由一位区领导牵头,相关的部门和公司派出专责人员组成。一个专责小组就相当于一个重点项目的专业服务队,从项目的接洽、洽谈到立项、环评、报建等工作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并把工作任务落实到人。

长期以来,我区形成了区领导——领导小组——专责小组组成的三级重点项目工作队伍,确保每个重点项目从上到下都有人负责、有人跟踪,形成了齐心协力抓重点项目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机制,增强重点项目协调能力

区党委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不断健全重点项目会议、督办等各项制度,保证信息收集全面,指令下达畅通,解决重点问题的效率提高。

一是实行周三重点项目例会制度。区管委会把星期三定为工业项目工作日,每周三定期召开重点项目例会,其他区内召开的会议通通为重点项目例会让路。会议由区主要领导主持,工业线区领导、区属总(集团)公司和职能部门参会。会上,由各重点项目专责小组工作汇报项目进度及推进过程

中碰到的问题,各职能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区主要领导明确解决途径和时限,做到“解决问题不过周”。

二是实行重点项目信息通报制度。区项目办按照项目投资规模、建设进度、存在问题等类别分别建立和完善项目数据库,定期更新项目数据,并对全区工业项目的立项、征地、市政配套建设到厂房建设的每个阶段,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跟踪与监督,随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通过编印“工业项目简报”和“重点项目周报”的形式予以通报。

三是实行重点项目督办制度。对会上形成的决定、安排的任务、提出完成的时限,区成立重点工作督办小组,由区党委分管党群的副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区党委管委办、经贸办、组织人事办抽调人员组成,负责对各项重点工作进行跟踪督查落实。

三、出台政策,优化重点项目落户发展的制度环境 2010年来,区管委会创造性地制定和完善了十项产业管理政策,为我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奠定了制度性基础。这些政策既涉及:扶持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100家重点企业发展支持及奖励办法、现代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鼓励总部企业发展暂行办法等重点产业和企业扶持方面的,也涉及工业项目准入综合评价管理、鼓励企业改制进入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争创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园区、激励企业增产和创税的,还涉及到区属总公司项目引进、生产经

营及资产管理考评奖励等。这些文件都是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推陈出新。和其他经贸政策文件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区严把项目准入关口、扶持重点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以促成企业转型升级以及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引导和制度性保障。

四、夯实平台,打造重点项目的承载园区

我们认识到,产业平台是关系招商引资成效的关键,只有规划建设高标准的产业平台,才能招引到优质项目。为此,我们把产业平台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前提工作来抓,着力规划建设好临海装备制造基地、八大新型工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营造重点优质项目聚集所需的良好环境。

一是开发建设临海工业园,打造装备制造业发展平台。累计投入38亿元,形成近30000亩连片用地,实现三通一平,成为珠三角地区少有的优质装备制造业发展平台,为中船、广机、中机、中铁等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落户创造条件。

二是规划建设八大新型工业园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根据开发区现存可利用土地的实际,今明两年,将整合资源,重新科学布局,并继续投入20亿元,着力打造船舶和海洋装备产业园、新能源和节能装备产业园、纬创液晶光电产业园、佳能彩色打印机生产基地、微电子产业园、医药装备产业园、明阳二期工业园、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等八大产业平台,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是加快建设科技新城,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累计投入36亿元,完善中心城区建设,形成优质物业面积170万㎡。今年计划继续投入5亿元,加快完成3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创业园建设,加紧建设40万㎡的科技创意区。把中心城区打造成为高标准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形成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和科研机构等现代服务业的聚集洼地。

五、集中力量和资源,提供重点项目落实的各项保障 一是组织维稳力量向重点项目倾斜。在专责领导带领下,组成由综治、公安、规划、国土、司法、驻村工作组等部门派员参加的工作组,会同村委会一道开展相关配合工作。针对项目在征地和施工中村民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做到全面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分工协作,有人跟进落实,稳妥推进;保证项目如期推进,力图不留后遗症。

二是财力向重点项目倾斜。压缩行政费用和专项活动经费支出,集中财政资金,把财政收入的很大部分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和重点项目产业扶持基金,加大对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各大区属公司也把生产经营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推进重点项目。同时,还想方设法帮助项目运营方融通资金,确保重点项目资金到位。

三是土地资源向重点项目倾斜。集约利用土地,把现有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调配使用。采取项目评分制度,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占地面积小、发展前

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优先供地。千方百计为重点项目争取省的土地指标,近两年为中船、中铁、明阳等项目争取到的土地指标达5000多亩。区内可以调剂的指标和用地也优先保证重点工业项目。

四是设施和服务向重点项目倾斜。配合中船、中铁南方、纬创、中集、盟固利等重大项目建设,我区计划于今年投入10亿元以上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横门东出海航道疏挖至-9.6米工程建设;配合重点项目的喷砂和填土工程建设;配合重点项目的28条道路建设和改造;临海工业园第一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同时,我们把中心城区较好的商业楼宇调给重点创意企业和研发机构,还把近15万㎡商住楼平价、优惠给重点项目人员落户。学校提供优质学位保证重点项目人员的子女入学。

通过以上措施,我区陆续实现了一大批重点优质项目的落户、开工、建设、投产。最近几年,我区引进的投资额10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15个,投资总额超500亿元。在前不久于北京钓鱼台举行的中山市与中央企业战略合作座谈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我区又签定了12个央企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达714亿元,签约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均超过中山市签约总量的40%。前几年引进的广机海工、中铁大桥局、中泽重工等项目已建成投产,并正在逐步扩大产能;纬创二期、佳能二期、中船、中铁南方装备、中机、立信染整机械等项

目已动工建设,预计将于年内投产;明阳二期、盟固利、福田、中集、果糖等项目已落户,预计将于年内动工建设,形成了梯度发展的良好格局。

重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强执行力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推进重点项目的落实,为促进全市结构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第16篇:某镇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发言材料[材料]

XX镇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发言材料

XX镇位于定安县中部,全镇11个村委会,123个自然村,234个经济社,总人口31623人,其中农业人口29141人。全镇耕地面积46362亩,其中水旱田21570亩,坡地24792亩。属于省级扶贫乡镇。今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和任务要求,(2010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361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瓜菜、畜牧、渔业等特色产业,有力的促进农民增收。

一、2010年上半年我镇农民增收目标项目完成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镇农业总产值5492万元,同比增长15%;实现农业增加值546万元,增长15%;全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98元,占计划任务的50.2%,比上年同期增加278元,增长14.5%。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一)粮食生产收入:全镇早造粮食播种面积约12504亩,总产达到4126吨,总产值达825万元。

(二)生猪产业收入:全镇生猪计划饲养量达到5.1万头,上半年出栏3.5万头,比09年增加0.5万头。农民增收7万元。

(三)家禽产业:三鸟类养殖。2010年计划出栏83.7万只,上半年出栏量达45万只比09年增加5.1万只,增加收入29万元。

(四)全镇橡胶种植面积5943亩,2010年全镇可新增割胶农户100多户,新开割橡胶6700株,上半年仅橡胶农民可增加收入120.6万元。

(五)全镇槟榔种植面积5597亩,今年新增收获面积1100亩,新增产值192.5万元。

(六)劳务经济:全年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计划新增400人,上半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250人,可增加收入150万元。

(七)2010年全镇增加种植冬季瓜菜615亩,上半年农民增加收入300万元。

(八)罗非鱼饲养:新增养鱼350亩,新增产值70万元。

(九)木薯等传统产业收入:全镇木薯种植面积3100亩,产量4650吨,产值93万元;花生种植面积2700亩,产量472.5吨,产值330万元。

(十)菠萝等热带水果等产业收入:全镇菠萝种植300亩,总产量1125吨,总产值337.5万元。

(十一)上半年农民其他(包括政府补贴、建筑工等)收入150万元。

二、存在问题。

虽然经过我们半年来的扎实工作,实现了全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农民增收还比较滞后,与全县其他乡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幅度还不够,特色产业还不够

突出。

2、农田水利设施有待完善。如我镇的北斗、黄蕊、红花、昌源、石盘坡等地区水利基础还较薄弱,影响了农业生产。

3、农村劳动力转移受专业技能等因素影响,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品牌农业发展还较慢。

5、农民技能素质和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影响农民增收。

6、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增收。

三、下半年工作设想

下半年我们将立足于本镇实际,按照县委县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工作要求,紧紧抓住和巩固好传统的农民增收项目,同时不断开辟和扩大农民增收新项目、新产业,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打造好产业规模,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61元以上的目标。下半年我镇将重点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1、大力发展瓜菜生产。重点以山地、龙梅、南

九、南安、

后埇、XX等村委会为主,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推广椒

类、豆类、瓜类等优良品种种植,力争全镇冬种瓜菜

种植规模达到1万亩以上。

2、巩固和扩大热作生产,提高单产和总产。下半年将继

续利用和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巩固扩大橡胶、槟榔等

热带作物种植。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

提高作物单产,力争使橡胶、槟榔等作物单产提高15%和10%以上。

3、大力建设罗非鱼生产基地,重点在红岸村建设1000亩

罗非鱼养殖基地,同时大力推进罗非鱼精养技术,力争罗非鱼精养面积达到90%以上。

4、扩大畜牧产业养殖规模,力争通过标准化生产和打造

品牌商标,扩大畜牧产业养殖规模。力争2010年猪、鸡、鸭、鹅分别新增养殖基地2个、2个、1个、1个;全年出栏量分别为5.1万、28万、52万、3万。

5、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

创业能力,加快就地或外出打工,力争今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人以上。

6、继续抓好大宗农作物单产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以橡

胶、槟榔、甘蔗、瓜菜、罗非鱼、黑猪等为主要对象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高效栽培等新技术。

7、大力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带动农民发展农业生

产,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生产程度。

第17篇:在农民增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县农民增收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扎扎实实抓好我县农民增收工作,为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新贡献。下面,按照会议的要求,我讲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紧迫感。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事关全县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去年,江总书记几次深入农村调研,特别关心的问题是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今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朱镕基总理在中外记者召待会上也明确表示,面对WTO的新形势,中国政府对农民收入问题最为关切。省委书记王云坤在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座谈上,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对农民增收的极端重要性做了非常全面透彻的阐述。深入贯彻和理解中央、省领导讲话精神,做好新阶段农民增收工作,必须对我县农民收入情况和农民增收所面临的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县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增速较快。进入90年代中期,国家提高粮食保护价格,农民收入再次出现较快增长。1998年我县农民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2592元。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农业发展更多地受到市场影响,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农民增收滞缓的问题。1999年和2000年,由于农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加之农产品价格下滑,我县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199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比1998年下降了7.4%,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50元,比1999年下降了35.4%。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比2000年增长了48.4%。应该说,在自然灾害较重,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能够一举扭转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下降势头,是很不容易的,这主要得益于我们采取了科教兴农、结构调整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等综合性措施。

尽管农民增收势头较好,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我县农民增收仍面临着许多困难。虽然去年农民收入较前年有了大幅度地增长,但这个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乡与乡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收入不平衡的问题仍很突出。从总体上看,农民增收的步履仍很艰难。农民增收滞缓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发展新阶段,也是农民增收难的阶段。这其中的因素很多,有农村和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这些因素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民市场经济、科技意识不强。改革开放以来,应该说农民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还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大部分农民竞争意识较差,不善于按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习惯于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对市场缺少研究,依赖政府的意识较强。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品种选择,都带有很大盲目性、随意性,不注意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生产在低水平下重复,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法制、政策观念淡薄。一些农民对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道理知之甚少,在经济交往中,一方面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益,上当受骗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国家集体观念淡化,只强调权利,不愿尽义务,不能自觉地上交农业税和统筹提留款,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运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三是信息闭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就是效益。一条好的信息可以救活一个厂子,对农民来说,一条信息可以带动一个村脱贫致富。而农村由于交通、通讯及文化发展水平的原因,农民对信息的占有量非常贫乏,在发展种养业上,一味地跟着别人后边走,没有挖掘市场和开拓创新意识。

四是粮食及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的第一大收入来源是农业,农业收入占纯收入的65%左右。据统计部门估算,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价格提高对农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0%左右,而自1996年以来,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价格不仅没有提高,而且持续下降。由于农产品产量没有明显增长,而价格大幅度下降,价格下降意味着减收。因此,使以农业为主的农户绝对收入减少。

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龙头”作用不明显,基地还没有形成规模。

六是农村小城镇建设速度慢,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性不强,

二、三产业发展不快,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不出来。

七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还是靠天吃饭。

上述这些因素,决定了新阶段农民增收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非常艰巨。对此,各级干部应予以高度重视,必须看到,农民收入增长过缓,既是新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如果长期增产不增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不仅工业品市场需求将受到严重制约,也会影响农民对农产品的消费支出,加剧农产品卖难,扩大内需的方针就难以真正落实;农民生活得不到持续改善,农村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多;农民不能尽快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必须把农民增收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核心目标,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应该看到,尽管目前农民增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困难是暂时,完成农民增收的根本任务,我们具备很多有利条件。

一是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在,农民增收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抓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都非常明确,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在上上下下形成了共识,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性措施,发展的大环境十分有利。

二是广大农民增收的愿望强烈。开展农民增收行动,得民心,顺民意,一定会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这是我们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内在动力。

三是农民增收的现实潜力很大。我县经济发展基础较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健全,技术力量雄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这些都是我县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四、农民增收工作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近年来,我们采取了科教兴农、结构调整等措施,全县农民增收出现了一些新亮点。肉鸡代养,绿色食品,井旁经济,暖棚经济,劳务输出等都在农民增收上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并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

五、我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方面的优势,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我县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成功地解决了农产品短缺的问题,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目标。在新阶段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使广大农民由温饱全面进入小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历史性任务。只要我们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战略调整为主线,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知难而进,扎扎实实地做好各方面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推动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迈上历史性的新台阶。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全面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

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农业进入新阶段后,温饱问题解决了,形势发生了变化,解决农民增收滞缓问题成为农村工作的主题,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因此,面对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思路,探索新途径。当前,农民增收困难,从表面上看,主要农产品卖难、价格持续走低,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造成的,但从本质上看,根本症结不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而在外部。事实上,农业进入新阶段以后,由于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后农民增收已经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程度,取决于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效果。从更深的角度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非农化程度低所致。因此,加速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裂变”进程,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是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按照省农民增收工作座谈会的要求,结合我县农民增收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总的任务和目标是:到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按现价计算达到4000元。为实现这一目标,粮食收入保持稳定,人均粮食收入1600元;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人均牧业收入达1200元以上;绿色和特色食品产业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绿色和特色食品收入600元,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劳务收入明显增加,人均劳务和第

二、三产业经营收入达600元。农户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户均“三亩效益田”,年纯收入3000元以上;户均开发一个新的增收项目,年纯收入2000元以上;户均转出一个劳动力,年纯收入3000元以上;户均降低一成生产成本,主要产业降低10%以上;到2005年,全县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组织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县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实现县委“三个三”发展战略,推进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实施步骤。县直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把农民增收行动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中心,并动员和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农民增收行动计划中来。按照我县农民增收的总体思路,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总的要求是,瞄准一个目标,突出一条主线,抓住一个根本,加快“三化”进程。即瞄准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目标,突出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根本,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非农化进程。

按照这个总的要求,我县全面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必须牢牢把握这样几个战略重点:

(一)以“五业”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们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围绕项目开发做文章,以项目开发为切入点,搞好加工和转化,重点建好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是积极发展精品牧业。以德大公司为龙头,不断扩大代养鸡规模。在目前建成的4个祖代种鸡场、3个8万套父母代种鸡场和2个孵化场的基础上,再建设1个8万套父母代种鸡场,养鸡重点向小区和大户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并努力促成德大公司2500万只肉鸡饲养、屠宰、加工一条龙项目和18万吨饲料加工厂的建设。到2005年,代养户年均收入10000元。目前,德大公司在我县已发展代养户973户,今年要完成1200万只的代养任务。在现有草原乳粉厂基础上,大力发展乳制品业。一方面,要加快奶源基地建设,采取低成本扩张,推进“黄改奶”工程,扩大奶牛数量,今年要完成新购奶牛900头和“黄改奶”2000头的任务,年末奶牛存栏数达到8400头,2005年全县奶牛要发展到5万头,年加工鲜奶20万吨。另一方面,加大乳业招商力度,积极与各大乳品企业洽谈合作,引进大的龙头企业。

二是积极发展稻业。水稻是我县粮食生产的一大优势,开发潜力很大。稻业发展以水田开发和稻米精深加工为主,开发重点放在七门吐泄干、高家电灌站和一引干末端的水田开发区域。“十五”期间要开发水田15万亩,使全县水田面积发展到75万亩。今年要完成5.4万亩的开发任务。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扩大名优品种稻米和有机大米的生产,打出品牌,提高效益。在现有吉粮米业、莲花泡农场稻米加工厂的基础上,大力招商引资,上大型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把前郭米业系列做大做强,逐渐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三是积极发展草业。草业是前郭地方特色很强的新兴产业,它不但具有生态效益, 还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县有草原面积270万亩,需改造的草原90万亩。我们要以生态县建设为目标,重点抓好生态草工程建设。采取招商引资、争取国家生态建设资金和社会投资的办法,进行播、改、补,大力恢复草原植被,加快草原改造步伐。在此基础上,搞好商品草的出口创汇和草产品深度开发,拉长产业链条,使其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今年,要完成生态草建设面积15万亩(其中认治5万亩)。到2005年,全县生态草建设面积要达到60万亩,羊草产量要达36万吨,纯收入5400万元。水田乡(镇)、场要组织好群众搞稻草加工,提高利用率。

四是积极发展渔业。我县江河湖泊和自然泡沼较多,地表水资源量丰富,适合渔业发展。要依托查干湖、新庙泡、库里渔场和余热鱼苗繁殖场的优势,搞好水产品开发,引进新优特品种,推广现代养殖技术,扩大养鱼水面,增加水产品产量。“十五”期间抓好查干湖大水面投种养殖和绿色水产品养殖项目区建设,建成1000亩标准三用鱼池,要把余热鱼苗繁殖场建成现代化名、特、优水产品繁育基地,在保证鱼苗自繁自用的情况下,还要出售商品鱼苗。余热鱼苗繁殖场要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规模翻番,效益翻番,稳固占领东北市场,力争申报成国家级良种场。利用灌区泄水和泡沼,组织群众发展渔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积极发展林业。我县荒山荒地较多,林业资源潜力很大。林业重点放在生态林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生态林业示范县建设的政策和资金,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全县要实施1000亩速生优良品种育苗基地和2万亩示范林实验基地建设,到2005年,全县果树面积达到2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66700公顷,森林覆被率26.6%,林业产值达到8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高标准建设好基地。坚持“划分区域、确定品种、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好玉米、大豆、水稻、杂粮杂豆、经济作物、蔬菜、猪、牛、羊、禽等十大类生产基地,并按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的模式组织生产,逐渐把基地办成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

(二)优化品质结构,加快畜牧业大产业建设

牧业经济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县粮食较多,饲料和饲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因此,我们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转化粮食、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重点,力求取得较大突破。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建设好六大畜牧产业经济区。即西部“九乡三场”为重点的高产奶牛产区,西部“七乡一场”为重点的优质细毛羊产区,深井子以东十八个乡镇为重点的肉鸡产区,以农区为重点的肉羊和乳肉兼用牛产区,查干湖和松花江沿线的大鹅产区,铁路沿线为重点的生猪产区,逐步形成分区推进、梯次跨越、整体越升、良性发展的集约化经营格局。

深入开展“抓三户、建强乡、办小区”活动, 不断扩大畜禽饲养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要改变资源依赖型的养畜观念和粗放的经营方式,逐步向舍饲圈养和牧业小区方向发展。到2005年,全县要建成牧业小区 120个,牧业经济强乡4个,“三户”达8500户(其中专业大户160户)。

全面实施畜牧业良种工程。根据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把良种引进与本地品种开发结合起来,尽快改善畜禽品质,提高良种覆盖率,提高畜产品质量,为发展精品牧业构筑品种优势。以县乡畜牧站繁改技术人员和村繁改技术员为基础,成立繁改专业队,形成行政与技术并行的双轨责任制,繁改专业队负责配种,保受胎率,按受胎率定报酬。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按照《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落实责任,健全完善县、乡、村、社四级指标考核体系,实施计划防疫与强制免疫,依法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实现与国际畜产品生产标准接轨。在防疫上必须强化乡镇畜牧站和村社防疫员的主体作用,禁止养户自行防疫。

加强草原管护。认真落实县政府下发的《关于季节休牧和划区轮牧工作的实施意见》,抓好草原的建设和管理。为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各地要做好宣传工作,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引导养畜户由单一放牧向半舍饲和舍饲过渡。对草原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明确权属,划分等级,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做到落实地块,落实人头,落实责任。成立畜牧执法监察大队,依法加大对私开滥垦草原的查处力度。县人大要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全县畜牧防疫、繁改、草原管理方面的单行条例,为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搞好粗饲料的开发和利用。坚持“春抓种、秋抓贮、常年抓加工”的做法,生产青黄贮饲料,为养畜户半舍饲和舍饲提供充足的饲料来源。到2005年,全县生产青黄贮饲料60万吨,“三化”饲料50万吨。

(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县

发展绿色食品要坚持面向市场,符合标准,保证质量,规范管理,争创名牌的原则,抓好系列开发。到“十五”末期,要开发绿色食品名牌10个,绿色食品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基地初步形成规模。一是抓品牌。在绿色食品生产上,要统一品牌。在现有莲花泡“松莲”、鲜丰的“长巴粒”、平凤“二马泡”大米品牌、“查干湖” 鳙鱼品牌、红星的“兴曙”牌羔羊肉片品牌基础上,再创一些名牌产品,形成整体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抓质量。积极推广新技术,选用优质品种,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残留,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建立生产操作规程,坚持标准化生产,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监测,包括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检测体系建设,硬件和配套设施建设,经营者自身素质和执法队伍素质建设,实现与世界有机农产品接轨。三是抓规模。要扩大绿色食品生产的范围,使更多的农产品被评为绿色食品,增加总量,从而把我县真正建成绿色食品基地县。力争到“十五”末期,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大米达30万吨,鱼2万吨,牛羊肉1万吨,奶制品5000吨。

(四)坚持区域化布局,发展地方特色农业

做大玉米经济,对玉米进行重新定位和对待,按照品种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区域化的要求,引导农户积极发展高油、高蛋白、高淀粉等专用玉米,重点发展工业原料玉米,稳定发展饲料玉米,控制发展食用玉米,尽快把我县建成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和加工基地,把玉米经济这篇大文章做好。通过确定品种,实行机械作业,生物和药物防虫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到2005年,粮食生产成本降低10%。

实行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种。南部要突出玉米优势,重点发展高油、高淀粉玉米;西部要突出杂粮杂豆优势,重点选择耐旱品种,发展花生、绿豆、芝麻、葵花等经济作用和饲料作物;北部要突出瓜菜优势,努力提高复种指数,重点发展麦菜、瓜菜、菜菜复种,有水灌条件的其它乡镇也要采取这一做法;灌区乡(场)要突出水稻优势,进一步提搞稻米质量,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和有机稻米的生产;查干湖旅游区邻近的新庙、蒙古屯等乡镇要结合旅游项目发展观光农业;前郭镇、长山、吉拉吐、孤店要大力发展棚膜经济。

(五)转移农村剩余人口,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我县人多地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劳动生产率低,这是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因素。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通过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实现就业非农化,变农民为市民,工人、商人、牧民和民营企业家。这是一个大的方向,是“三农”裂变的核心。从我县现实情况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一是向畜牧业转移。畜牧业是农民易于进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发展畜牧业的空间很大,要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向畜牧业转移。二是发展劳务经济。要把劳务经济作为一个产业,鼓励和引导农民走出土地,走向城市,走向工厂,走向社区,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成为非农人员或兼职人员。要充分发挥好县劳务输出服务公司和达里巴国际劳务输出基地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全县劳务输出步伐。三是开发农村小城镇,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农村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末,是连结城市和农村的中间地带。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对缩小城乡差距十分有利,也给广大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发农村小城镇,通过小城镇建设带动

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小城镇,为农民增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我们既要抓好当前,又要立足长远,切实抓好城镇化建设,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功能,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加速推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

(六)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做为一项战略措施。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农产品价值和农民收入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注重培育农民自己的流通组织,广辟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取消妨碍农产品流通的非法关卡和地区封锁,形成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状况,抓好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以王d镇为中心,建立玉米批发市场;以兰图镇为中心,建设杂粮杂豆批发市场;以八镇为中心,建设瓜菜批发市场;以莲花泡农场为中心,建设辐射整个灌区的大米批发市场。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省“农网”作用,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广泛宣传具有前郭特色的绿色食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规范经营行为,提高素质,发挥他们在农产品销售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农民增收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加强领导,强化政策措施,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和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一)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是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加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直接有效措施。我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已全面铺开,各地要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继续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是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克服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推进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要本着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的原则,在稳定家庭承包关系、坚持二轮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办小额信用贷款,推行农户联保贷款等不同方式的农业信用贷款担保制度。同时,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畜牧业、多种经营等农民增收项目的投入力度。财政部门要加大支农力度,重点扶持农户开辟新的增收途径和项目。各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我县农业基设施建设,发展抗灾避灾农业。

四是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尽快研究制定好农民在城市就业、居住、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增强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

(二)加速组织创新,不断探索经营方式和方法。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加速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创新,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减少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措施。我县农村经济组织发育势头很好,全县现有各类专业技术协会50个,从业人员124人,有经纪人协会25个,会员1043人。去年通过上述经济组织促成的农产品交易额达4亿多元。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对农村经济组织要因势利导,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确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壮大。积极为新型经济组织在农产品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并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执法部门和金融部门对农村经济组织创新,要实行价格保护和信贷方面的支持。创新经济组织,从本质上说,是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各乡镇要从当地生产力水平和主导、优势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创新,抓好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广。从我县实践看,目前应重点扶持公司加农户、专业生产协会的经济组织。通过组织创新,把产、加、销衔接起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

(三)、抓好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必先城镇化。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在于发展经济,只有强化小城镇的经济支撑,才能为广大农民进城镇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吸引劳动力就近进入小城镇,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我们在抓好长新镇、王在镇、兰图镇的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其他乡镇对本地的建设也要纳入发展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商贸兴镇,以特色富镇,吸纳周边乡村农民进镇发展

二、三产业。

(四)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农民增收行动,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县发展大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干部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方法。

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强化三个意识。一个是效益意识。要把效益的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强化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第二个是标准意识,多年来,农业生产只重产量,不重质量,生产无标准的问题比较突出。新阶段农业生产标准化问题已经提到日程,不仅是出口农产品,就是在国内销售的农产品也必须尽快解决质量和安全标准问题。第三个是社会化大生产意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把农业与工业,农业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工农互动,城乡一体。强化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

要坚持用市场经济手段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和法制经济,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帮办不包办、组织不强迫,重点在引导、扶持、服务上下功夫。帮助农民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寻找市场,逐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

要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作用,着力在发挥农户经济上做文章。农户经济的经营状况,直接决定着农民收入水平。当前,必须认清解决农户经济总量不足的问题。对“一业为主”已有相当基础的农户,进一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对多业处于平均水平,但主业不突出的农户,要精心培育有支撑作用的主导项目;对占有资源均等,基本没有多种经营项目的户,要引导他们从事兼业经营,实现以多取胜、以多增收的目标。

(五)形成合力,保证农民增收取得成效。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多方配合,协调运作。农村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齐心协力,同心同德,通力合作,把农民增收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民增收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摆上工作日程,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县农委要做好综合、协调、督导、考评工作。

二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乡镇要按照县里方案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做到“五到户”,即:任务落实到户,项目规划到户,政策扶持到户,组织服务到户,责任包保到户。县直各相关部门也要制定出本部门的农民增收行动计划和任务目标。

三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各项政策措施能不能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有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做保障。开展农民增收行动,一定要讲实际、求实效,切忌摆花架子,作表面文章。县委将对各乡镇和各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导、检查和考评,对完成任(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daodoc.com查看)务好的要予以表彰奖励,完不成任务的通报批评。把农民增收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完不成增收目标的主要责任人不能提拔重用。

四要密切配合。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尽可能地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计划、财政、金融要在资金投入上大力支持,县直有关部门要找准位置,积极发挥信息传递、科技支撑、产业衔接、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作用,群团组织要发挥各自的特点积极投身到农民增收行动中来。农委要及时总结、宣传农民增收行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指导面上工作。新闻单位要开辟专栏,搞好宣传报道,通过全县上下努力,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农民增收,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农民增收行动的良好局面。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第18篇:农民增收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农民增收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影响安徽省农民增收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长期以来,农民增收问题不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很多学者对中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做过分析,在对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证分析中,对安徽农民收入增长的数量进行了分析,包括收入的总体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动态势。通过比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了安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通过建立线性C—D模型,对影响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安徽农民人均收入的因素来看,城镇化水平、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值、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村机械收获面积表现出正相关,而与农业劳动力呈较高程度的负相关。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加入一些制度因素提出一些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农民收入现状;增收因素;C—D模型;对策

1 安徽省农民收入的现状

1.1 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概述

安徽省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农业大省,根据2009年统计年鉴统计,2008年安徽省现有耕地面积4144.98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59%。粮食总产量为2860.7万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不断出台一些惠农政策,安徽的农民收入水平在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更应看到

存在的一些严峻的问题,以2006年为例,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平均为3587.04元,安徽只为2969.0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17.96元。从2000年到2008年,安徽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34.6元增长到4202.5元,增长116%。而与此同时,安徽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902.1亿元增加到8874.2亿元,增长206%。可见现阶段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水平滞后于同期安徽经济发展水平。

1.2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比

2002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32.4元,比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914.8元,2006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9771.1元,比农民人均顺收入高出6802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大多低于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于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差距越来越大,这样会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生活消费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延滞了农村的小康进程。

1.3 安徽省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特征

1.3.1 农民工资性收入变动情况

2000年至2008年农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从547.8元增加到1737.8元,增幅达217%;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28.3%增加至2008年的41.4%。与此同时,家庭经营性收入虽从2000年的1298.4元增加到2114.2元,但其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67.1%降至50.3%。可见进入新世纪安徽省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纯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则越来越小。 1.3.2 农民收入中的政策性补贴状况

从2000年至2005年虽然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每年都以不同的幅度增加,但其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十分稳定,处于5%;从2006年国家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开始,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增幅更大,2006年其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比重为6%,2007年比重增加至7%,到了2008年增加至8%。可见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深深地影响着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及总体水平。

2 模型设定和实证分析

2.1 模型的设定与指标选择

目前,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模型有很多,有的是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各个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的是提取某个显著因素,分析其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其中,柯布•道格托斯生产函数模型在经济增长等多领域的论题研究中应用广泛。其表达式为:Q=AKαLβ,式中,A、a、β为大于零的参数;Q表示产出,K、L代表要素投入。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以不同方式对农民收入发生作用。因此。在建立模型时,应当使分布于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因素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必须引入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分析。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

行扩展,在保留一般模型中的自变量基础上,把反映当前政策等宏观经济变量也作为解释变量加以引入。

本文利用全国1997—2008年近十二年的相关数据,从中筛选出6项指标作为模型变量,这些指标分别从城镇化水平、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值、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业劳动力、农村机械收获面积(千公顷)5个方面来分析如何影响安徽省农民收入增加的。所建模型为:

Y=AX1α1X2α2X3α3X4α4X5α5eu。 (1)

式中,Y代表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X1为城镇化水平、X2为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值、X3为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X4为农业劳动力、X5为农村机械收获面积。城镇化水平是用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另外α1~α5是相应变量的弹性系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要素增加的比率会引起农民收入增长变动的比率;u代表随机扰动项。

2.2 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选取相关变量,对(1)式进行对数化处理,得:

根据回归结果得到计量模型:

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R2=0.995,则lny变化的99.5%可以由8个变量来解释,因而该方程通过R2检验;F=228.329>F0.05(5,6)=4.39,即认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民收入增长率与各要素增长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方程整体拟合程度较

好;对于x

2、x4而言,t>t0.2(5)=1.476,在0.2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对于x

3、x5而言,t>t0.05(5)=2.571,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n R2=11.94,取显著性水平为0.05,χ20.05(7)=14.07,n R2

3 安徽省农民增收的对策探讨

3.1 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民兼业

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小城镇就业“门槛”低,就业转移成本低。二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最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三是挖潜农业自身潜力促进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效益好、劳动密集型的种植业项目。

3.2 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一是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财政资金向农业倾斜要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各级财政应把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国家逐步提高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农户要增加农业投资。农户应在目前收入水平不太高的条件下,能够持续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今

后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三是增加农业补贴。我国建国几十年来,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国家经济发展了,政府财政实力增强了,我们完全有义务、有能力不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政策和科技都离不开投入,投入实际上就是一种补贴,种粮补贴是一种直接补贴,政府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也是一种间接的农业补贴。

3.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重点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物质基础;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推进农产品优质化,提升农产品价格。

3.4 有效供给农村金融

转变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民有效金融需求。单个农户资金需求不大,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随着农户的规模经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及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需要转变服务,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民有效金融需求。在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同时,也应成立由政府组织、财政、农户、企业、保险机构等经济组织联合建立的农村贷款担保机构、农业保险公司,为规模经营的农民、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风

险补偿。只有创新担保方式,发展新型贷款模式,才能进一步扩大农村信贷规模,有效满足农民金融需求。民间金融合法化,引导成立小额贷款组织。目前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不仅由正规的金融机构提供,有一大部分是民间借贷提供的。民间借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民的资金需求,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3.5 有利的制度因素

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面的社会主义小康,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有效地推出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和制度。一是要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二是要改革土地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年鉴[G].2009

[2]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易法海,项朝阳.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2003,(5)

[4]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J].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5]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6)

[6]刘宏哲.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6)

第19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

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wenmi.net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

第20篇:农民增收措施研究

农民增收措施研究

——以秭归县为例

宋正昂

近几年国家对“三农”高度关注和重视,就全国而言,农民收入逐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就个别地方和农户而言存在差别。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农村的直接体现,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划“十二五”的关键时期,研究农民增收的措施意义重大。

一、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就秭归县而言,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六大方面。一是粮食收入。尽管随着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种粮面积大量减少,但是科技的推广和粮食收购价格的稳步提高促使农民种粮收入有所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二是经济作物收入。以柑橘、烤烟和茶叶为主,板栗和核桃等为辅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我县逐步扩大,随着品牌提升和市场知名度提高,价格逐步上涨。三是畜牧业收入。生猪、山羊等养殖是我县的传统养殖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规模逐渐扩大,野猪、野兔、野鸡等特种养殖业正在逐步兴起。雨润集团年产3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的投产会带动我县畜禽养殖的飞跃。四是外出务工收入。高山、半高山人员大量成年外出、低山柑橘产区人员大量季节性外出,其收入逐年增加,是我县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五是政策性扶持收入。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给几乎所有的农户带来现金收入。低保、良种补贴、家电补贴、危房改造补贴以及移民扶持的相关补贴都是农民现金收入的来源之一,甚至是很多年老体弱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六是第三产业收入。随着秭归旅游的发展,以旅游为核心带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农家乐、农资超市等第三产业的从业农民增加,繁荣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制约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在农民普遍增收的同时,我们冷静思考我县农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立地条件差,难以规模种植。我县以山地为主,坡地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把土地按类别划分到户,现在各家各户的土地很难集中到一起,到处都是“插花地 ”,不能规模经营,难以扩大机械化,也为将来设施农业发展设置了障碍。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抗击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靠天吃饭现象严重。最近一些年来,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投入较多,但都是分户建池,尽管建了很多,但容积普遍偏小,只能适应喷洒农药之需,不能解决抗旱之急。三是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简单粗放,难以适应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民对长久种地的信心不足,对农业的长期投入相对不足,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怎样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再加上我县成熟规范的合作社相对不足,农户单一面对市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四是传统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增产已不足以维持农民增收,甚至增产不增收。尽管政府做了大量引导工作,品种改良面积大,但是数量多,再加上农业的周期性,导致收益的优势不长远。五是种植成本增加。伴随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还有农资价格的上涨,而且一般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远高于农产品上涨的幅度,实际抵消了农民收入增加。六是农业以外的因素。金融波动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外出务工不畅。据悉,十二五期间刺激经济的政策会发生变化,直接投资减少也会影响农民务工收入的减少。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向研究

总体而言,农民增收了,但是,农民持续增收任重道远,必须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主要要从七方面下功夫。一是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抢抓三峡后扶

规划机遇,大力建设生态农业园。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力度,尽快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用优势产业的发展确保农民收入增长。要培植柑橘等大产业中小部类品种的优势产业园,延长品种优势期限。二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向农业倾斜。要提高农业投入在政府投资中的比例。调整投资结构,在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全面推进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我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基本还是单独与市场接触。一方面要借助三峡物流园的机遇,建立全国知名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强化流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另一方面借助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基地加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公司和行业协会,建立优势农产品基地,把农户联合起来,共同应付市场挑战。四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搞好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管理和服务,取消一切不合理证照收费和种种歧视性限制,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努力实现农民工的充分就业。提高本地职业教育水平,把中职生培养为企业骨干,以此带动当地外出务工。五是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要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当前,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同时要严格打击炒作农产品的行为,谨防农产品价格上涨了但农民的实际收购价下降的现象。六是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农业补贴是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我县农业发展的最大隐患在于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农业发展后继无人。要加大对农业的补贴,使之形成比较优势,吸引部分人才回乡把农业产业当作事业来发展。七是降低农资成本。经济商务部门要大力发展“万村千乡”工程,构建主要农资直销模式,减少农资中间环节,降低农资价格。物价部门要建立农资价格检测体系,稳定价格。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研究

农民增收必须体现在一家一户上,必须引导一家一户行动起来。一是拓展增收空间。在重视食品安全质量的大好时机,大打“绿色生态”牌,在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柑桔产区为适应地少人多的具体情况可以发展林下养殖业解决这一矛盾。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在柑橘林旁修建猪、羊、鸡、兔等的养殖场,配套沼气池,用沼渣代替化肥,同沼液代替农药,走“生态庄园”的道路。在不具备这样规模发展的地方可以在林下种草,放养土鸡等对柑橘无害的动物,增加了土地的利用层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机肥入田的问题。同时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把“绿色产品”与市场联系起来,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寻求新的思路。现在农村本土发展是缺人、缺力。大量的农产品和农资需要运输,但实际劳动力不足,可以鼓励部分农户发展马帮,用蓄力替代人力运输,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发展为一定规模的产业。从事该产业的人收入增加,减轻了劳动强度,可以解放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三是转变身份。积极参加培训,取得职业证书,成为技术工人,形成稳定的就业,达到持续增收的目的。四是合理流转土地。现在农民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是不能充分结合,农村闲置土地与留守劳动力剩余并存。合理流转土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个矛盾,使闲置土地生财,使留守劳动力致富,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单位:中共秭归县委党校

县在市农民增收专题会发言
《县在市农民增收专题会发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