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述而第七(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28 09:00:2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述而第七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传述成说而不创为新说,崇信而爱好古代文化,我私下里将自己比作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然把所学的记在心里,学习不满足,教诲别人不厌倦,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呢?”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翻译:孔子说:“德行不修习,学问不讲求,领会了道义不遵从,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是我所担心的。”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

翻译:孔子平居时,一派安闲舒和的神态,一派从容愉悦的神态。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翻译:孔子说:“我衰惫的很厉害!我已经很久不再梦见周公啦!”

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人,游於义。”

翻译:孔子说:“立志于求道,巩固已经取得的进步,按照仁的要求立身行事,轻松愉快的学习各种技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也。”

翻译:孔子说:“能自己送来十条干肉作薄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居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学生所思考的问题尚未郁积于心,教师就不加启发;学生已经领会大意尚不能确切表达,教师才引导他确切的表达。教师举一隅,而学生尚未以三隅回证一隅之理,教师就不重复给他们讲。”

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翻译: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孔子与这天参加丧礼哭了,他就不再唱歌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我与而有是夫。”子路曰:“自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这,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得到任用就推行自己的主张,得不到任用就将自己的主张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有这样的境界。”子路说:“您统领三军,与谁一起去呢?”孔子说:“徒手博虎,徒步涉河,即使死了也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去的。和我一起去的人,必须是面对事情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善于谋划并且能把事情做成功的人。”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翻译:孔子说:“如果富是不违背道就可以求得的,即使是做手执鞭子的下等差役,我也干。如果富是不可以求得的,就遵从我的爱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翻译:孔子特别谨慎的事:斋戒,战争,疾病。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翻译: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很长时间不知道肉的滋味,说:“想不到《韶》乐使人快乐到这样的程度。”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翻译:冉有说:“老先生帮卫君吗?”子贡说:“好,我来问他。”他入见孔子,说:“伯夷和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说:“古代的贤人。”子贡问:“他们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又有什么怨恨呢?”子贡出来,说:“老先生不帮卫君。”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劣的饭,喝白水,弯曲手臂当枕头,快乐就在这样的生活中了。行事不合道义而又富又贵,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翻译:孔子说:“加给我几年寿命,活到五十岁时学习《易》,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翻译:孔子用标准汉语的事,讲诵《诗》、《书》,主持礼仪,都用标准汉语。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儿。’”

翻译:叶公问子路孔子怎么样,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为人啊,有所不明白,憋闷在心里,思虑不已,以至于忘记了吃饭;有所得,快乐的忘记了一切忧愁,如此追求,不知道老境将到了,如此而已。’”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翻译: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爱好古代文化,并勤勉努力地追求它。” 子不语怪、力、乱、神。

翻译:孔子不谈论:怪异现象,超长的勇力,违反常理之事,鬼神灵异。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人同行,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挑他们的优点学习,见他们的缺点,就改正自己身上相类的缺点。”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何?”

翻译:孔子说:“天将德赋予我,桓魋能拿我怎么样呢?”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翻译:孔子说:“你们几位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吗?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我没有事是你们不参与的,这就是我孔丘。”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翻译:孔子以四项内容教学生:文献典籍,行为规范,忠诚老实,真诚守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也。”子曰:“善人,无不得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翻译:孔子说:“圣人,我不能见到了,能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说:“善人,我不能见到了,能见到有恒心向善的人,就可以了。本来无装作有,本来虚装作满,本来穷困装作安泰,这样的人,就难以有恒心了。”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翻译:孔子钓鱼,但不用巨网绝流捕鱼,射猎不射宿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翻译:孔子说:“有自己还没有弄明白就创作的,我没有这样的事。多听别人的议论,选择其中比较好的而遵从;多观察,将观察到的记在心理。这样得来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互相难于言,童子见,门人或。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为何甚?人洁自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翻译:互相那个地方的人,很难与他们讲话。互相的一个孩子来,孔子见了他,孔子的学生疑惑不解。孔子说:“赞许他进步,不赞许他退步,何必太过头呢?人家修正自己以求进步,赞许他修正自己,不管他以前怎么样。”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译:孔子说:“仁远吗?我要仁,仁就来了。”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翻译: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请他过来,说:“我听说君子不相互偏袒,君子也相互偏袒吧?昭公取吴国公室的女子,与昭公是同姓,叫做吴孟子。如果昭公知礼,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我很幸运,如果有过失,人家必定知道。”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翻译:孔子与人一起唱歌,觉得人家唱得好,必定请人家回过来,从头唱起,然后跟着人家唱。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翻译:孔子说:“文辞方面,我大概与人家差不多吧,但身体力行君子之道,我还没有做到。”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翻译:孔子说:“像圣人和仁者这样的称号,我岂敢接受?还是做事不自满,叫人不厌倦,可以说是如此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作弟子的无法学到的。”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耒》曰:‘祷而於上下神祇’”子曰:“丘祷之久也。”

翻译:孔子患了病,子路请求为他祷告。孔子说:“这样做有根据吗?”子路回答说:“有的,《耒》上说:‘我为您向天上地下的神祇祷告。”孔子说:“我已经祷告很久了。”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翻译:孔子说:“奢侈就不逊,俭啬就鄙陋。与其不逊,宁可鄙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坦然舒广,小人总是忧愁烦恼。”

子温而历,威而不猛,恭而安。

翻译: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武而又不凶猛,宫颈而又安详。

推荐第2篇:述而篇第七

《述而篇第七》

32、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吧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呢?”

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出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3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这中间也有乐趣,干不正当的是而得来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3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不回答。孔子道:“你为什么不说:他是为人,用起功来便忘记吃饭,快乐起来便抛却忧愁,不晓得衰老就要到来,如此罢了。”

4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被我师法的人;我选择那些优点去学习,看出那些[自己也有的]缺点,然后改正。”

4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平坦,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推荐第3篇:论语述而第七教学设计

《小学生国学精典诵读》四年级下册《论语》述而第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杜牧古诗《过华清宫绝句》 [教材分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 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2.《过华清宫绝句》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

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扬贵妃的骄奢淫侈。

全诗以“回望”起笔,层层设置悬念,最后以“无人知”揭示谜底。这不仅揭露了唐明皇为讨好宠妃的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同时以前面渲染的不寻常气氛相呼应,全诗无一难字,不事雕琢,清丽俊俏,活泼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确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设计思路] 经典文章的学习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体味名句或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

[活动目标]

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周学过的《论语》内容。(1)指名学生诵读。 (2)全班诵读。

2、谈话导入。人非生而知之者。我们要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孔子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今天,我们接着写第八周的内容。

二、学习《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1、师范读。

2、生自读,读通、读顺。

3、师讲解大意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4、生再次自读,带着对句子的理解读熟。

5、请学生讲讲对句子的理解。

6、师小结: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

7、引导悟理。

师:读了这则《论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8、练习诵读。

三、学习《过华清宫》

1、导入

(1)齐诵《泊秦淮》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3)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牧的诗?

2、出示古诗,听录音

3、介绍【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

4.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

(2)师出示诗意,生对照理解诗意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

②绣成堆: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 ③千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 ④一骑红尘:《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 味未变,已志京师。

5.大组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打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命鞭打着跨下飞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高兴地笑了。唉!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她爱吃的新鲜荔枝。

5、学生自读

6、教师指导诵读。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7、小结: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

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7、诵读诗歌。

(1)自读感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 朗读,互评。

(4).组织朗读比赛。 小组推荐的选手上台朗读。 每一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评委。

(5)师生评价,评选最佳选手。

四、作业

(1)诵读本节课学习的《论语》内容及《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2)积累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其他三首,自已诵读。 (3)积累学过的《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

推荐第4篇:论语学而第一到述而第七

学而第一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 巧言令色 鲜矣仁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子曰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子夏曰 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尽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之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 温良恭俭让

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 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有子曰 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 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 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也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子曰 诗三百 一言而蔽之 曰 思无邪

子曰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 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饡 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 吾与回言终日 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子曰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子曰 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 而后从之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子曰 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 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 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 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 使民敬 忠以劝 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 则敬 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

子曰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 十世可知也 子曰 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 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 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 可知也

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 见义不为 无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 相维辟公 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 宁俭 丧与其易也 宁戚

子曰 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 对曰 不能 子曰 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 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 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 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 禘 自既灌而往者 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 子曰 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 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

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 子曰 吾不与祭 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 与其媚于奥 宁媚于灶 何谓也 子曰 不然 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子曰 周鉴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子入大庙 每事问 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大庙 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子曰 射不主皮 为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 赐也 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 子曰 事君尽礼 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 君使臣 臣事君 如之何 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子曰 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 后夏氏以松 殷人以柏 周人以栗 曰 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 遂事不谏 既往不咎

子曰 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 管仲俭乎 曰 管氏有三归 官事不摄 焉得俭 然则 管仲知礼乎

曰 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 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 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 曰 乐其可知也 始作 翕如也 从之 纯如也 皦如也 绎如也 以成

仪封人请见 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 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

子曰 居上不宽 为礼不敬 临丧不哀 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子曰 里仁为美 则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 不仁者 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子曰 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子曰 我未见好仁者 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 其为仁矣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已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 我未之见也

子曰 人之过也 各于其党 观过 斯知仁矣

子曰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子曰 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子曰 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子曰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 能以礼让为国乎 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 如礼何

子曰 不患无位 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子曰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子曰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 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

子曰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子曰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子曰 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

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 以约 失之者鲜矣

子曰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 德不孤 必有邻

子游曰 事君数 斯辱矣 朋友数 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 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 邦有道 不废 邦无道 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 君子哉若人 鲁无君子者 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 赐也何如 子曰 女器也 曰 何器也 曰 瑚链也

或曰 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 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 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 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 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子曰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 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 子曰 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 不知也 又问 子曰 由也 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 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 求也 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 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 赤也 束带立于朝 可使与宾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 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子曰 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 申枨 子曰 枨也欲 焉得刚

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 赐也 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 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 未之能行 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 孔文子 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事上也敬 其行己也恭 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子曰 晏平仲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

子曰 臧文仲居蔡 山节藻棁 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 令尹子文 三仕为令尹 无喜色 三已之 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 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

子曰 忠矣 曰 仁矣乎 曰 未知 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 陈文子有马十乘 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 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 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 子曰 清矣 曰 仁矣乎 曰 未知 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 再 斯可以

子曰 宁武子 邦有道则知 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 归与 归与 吾党之小子狂简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 伯夷 叔齐 不念旧恶 怨是用希

子曰 孰谓微生高直 或乞醯焉 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 巧言令色 足恭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 衣轻裘 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 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子曰 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子曰 雍也 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 可也简 仲弓曰 居敬而行简 以临其民 不亦可乎 居简而行简 无乃大简乎 子曰 雍之言然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 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 与之釜 请益 曰 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 赤之适齐也 乘肥马 衣轻裘 吾闻之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 与之粟九百 辞 子曰 毋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 犁牛之子骍且角 虽欲勿用 山川其舍诸

子曰 回也 其心三月不违仁 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 仲由 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 由也果 于从政乎何有 曰 赐也 可使从政也与 曰 赐也达 于从政乎何有 曰 求也 可使从政也与 曰 求也艺 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 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 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 子问之 自牖执其手 曰 亡之 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 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 中道而废 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 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 女得人焉尔乎 曰 有澹台灭明者 行不由径 非公事 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 孟之反不伐 奔而殿 将入门 策其马 曰 非敢后也 马不进也

子曰 不有祝鮀之佞 而有宋朝之美 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 谁能出不由户 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子曰 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 子曰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问仁 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子曰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动 仁者静 知者乐 仁者寿

子曰 齐一变至于鲁 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 觚不觚 觚哉 觚哉

宰我问曰 仁者 虽告之曰 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 子曰 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 可欺也 不可罔也

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 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 天厌之 天厌之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如何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子曰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子曰 甚矣 吾衰也 久矣 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 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 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 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 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 齐 战 疾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 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 诺 吾将问之 入曰 伯夷 叔齐 何人也 曰 古之贤人也 曰

怨乎 曰 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 出曰 夫子不为也

子曰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子曰 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 诗 书 执礼 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而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 怪 力 乱 神

推荐第5篇:彭而述

彭而述

彭而述(1605~1665)字子籛,河南邓州彭桥人,明末清初官吏、学者。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官阳曲知县,母忧归。顺治初,英亲王徇湖广,荐为提学佥事,迁永州道参议。 人物生平

彭而述一生,生当明末清初动荡的历史时期,初仕于明,时短而不著;后仕于清,颇有军功政绩显彰于西南边陲。就其思想而言,彭而述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一者,积极用世、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思想占据他思想的主流,主宰了他的一生。因此,他于晚明时代科举以求仕,并最终摆脱怀明而厌清的狭隘的民族观念而不止一次地进谒求仕,终至功成名就。实现了儒家宣扬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最高理想,表现在诗作当中。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功成名就的自豪的感情抒发。二者,儒家仁民爱物的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突出的表现。他的诗关注时事,关心民瘼,诅咒征伐;相应地,对统治阶级敲骨吸髓的征敛及其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亦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著作

彭而述文史兼治,著作甚丰,计有《明史断略》、《滇黔草》、《南游文集》、《读史亭诗集》16卷、《读史亭文集》12卷、《宋史外篇》8卷、《读史外篇》8卷、《续读史外篇》8卷、《禹峰诗集》、《读史新志》、《读史别志》、《读史异志》等,遗憾的是,除《读史亭诗集》(残卷)余皆不可得。

《读史亭诗集》 16卷,现仅存

一、

二、

四、

六、

七、

十、十一等7卷。

一、二卷为乐府和少数四言诗,三至五卷为五言古诗,六至八卷为七言古诗,九至十一卷为五言律诗,以下各卷当为七律和绝句。其中卷

四、

六、七中文字有缺失。就现存的7卷诗中,大致可分为咏怀诗、咏事诗和风物诗等三类。 咏怀诗

咏怀诗多作于他仕途坎坷、人生失意时期,基本主题是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如:“汉宫不能容贾谊,唐人何用解刘贲。我有鸊鹈新霜十二尺,出匣光芒走太白。何不与君南定白粤西定羌,羞共累累若若之巾帼”(《晤曹变文》);“我有四方志,世人竟不知。迤逦三十年,华发照接离。栖栖以终老,羲驭不我迟。婆娑故山侧,白酒醉黄鹂。胡为徒录录,急之勿失时。或题日南柱,或勒燕然碑”(《送张竟伯归泗州》);“夜中醉摩铁兜鍪,床头宝剑鸣蒯缑。安能四十常碌碌,冯唐李广都白头”(《赵参戎歌》);“有时拔剑吼苍旻,白水泚泚水断咽”(《与见宾》);“啮膝围捕鼠,山鸡欺孔雀。高才不任官,此理诚不错。古之卓荦人,强半在岩壑”(《长沙赠郜凌玉》),等等。这些诗直接抒发了苦闷情绪,同时,亦多表达了对时世的不满。而有一小部分咏怀诗则抒发了遁世隐居、纵情诗酒的情绪,其实内中隐含的真实情感依然是怀才不遇的苦闷。如:“伊余禄相不宜官,鸠拙辄与世网触。自怜壮士已成灰,何事虚名乃再辱”(《汉水舟次同许菊溪》);“汉水既不西北流,眼前莫负杯中醁。”“褐衣袯襫耒穰州,不妨为氓圣人世”(《霜髯歌》),等等。与上述咏怀诗内容、风格迥异的少量咏怀诗,作于他功成名就之后。“驰驱十载暮,今日始言归。酒喜亲朋饯,明兼羽檄稀。却指关山月,刚逢牛女星。殷勤此夜酒,拼醉莫教停”(《吕武臣招饮白衣庵》);“圣明辞绂冕,垂老归江湖。策马昆明日,犹然忆五铢”(《史质辅居》)。显然,这些诗中没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没有对时世的牢骚和对人生的消沉,有的只是踌躇满志的满足和喜悦。 咏事诗

他的咏事诗类若“新乐府”诗,多作于明、清之交的战乱时期,基本上主题是表达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如:“青稻高田死,征兵寡妇悲„„时方忧旱魃,况复未休兵”(《乌观符》);“白骨苍梧山,血涌潇湘流”(《癸巳灯下走笔》);“相逢无父老,街头尽残骨比。黄昏吐青火,照耀潇湘西。官舍两丛桂,颓廓落日低。秋深犹未开,阴翳网蛛丝。出门见苍鼠,径尺分外肥”(失题),这是一幅幅民不聊生的凄惨图画。诗人为之苦痛,并殷切期盼*时代尽早结束,清平治世早日到来:“何时洗兵甲,四海归宁谧”(《麻将军驻邓》),这些都体现了诗人仁民爱物的儒家思想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可贵情怀。咏事诗中还有一部分是“刺世”的。“谒车奔流水,积金如云屯。将军是家奴,奉觞天笑新。阿阁连霄汉,锦袍画麒麟。既嗤石崇俭,翻笑何僧贫。咳唾兴云雾,谩骂不敢嗔。”(《长安有狭斜行》)用直叙的手法暴露了权贵的炙手可热。《估客行》揭露了富商巨贾的作威作福:“平阳盐商黄河来,左右牙侩塞满街。货得新盐积如山,一时气焰倾两淮。扬州女儿姑苏紬,密蜡簪子茉莉油。绮席笙歌无朝夕,醉后凭陵若王侯。”揭露了盐商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上述的咏事诗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正直和良心,亦是难能可贵的。 诗词特点 边塞经历

彭而述长期仕于西南边陲,西南的风土人情自然不同于中原,使他倍感惊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风物诗就是记载、描摹西南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如:“黔山殊易了,值此忽惊人。象马空中下,鸾凰物外真。古柏蹲山脚,奇峰触面开。三山涌作柱,百怪结成胎”(《飞云岭》);“乌蛇长百尺,巨蟒大十围,倒餐角鹿卷树枝”(《行路难》);“环山簇石笋,拔地起松根”(《平彝卫》),等等,写景状物,如在目前。而其有些诗则侧重于表现当地人民,特别是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如“红藤腰围黄金齿,乡面花角来嘎理。双颊象牙环,髻插白雉尾。南山遮些郎,北溪地羊鬼,相约共赴陆梁会。”(《大(棘火)歌》)男女青年,身着独特的民族服饰,兴致勃勃地相约赴会,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特点描述

总之,《读史亭诗集》在内容表现上,有个人苦闷的倾诉、战乱生活的叙写、世道人心的评说、边陲生活的描绘。彭而述在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基础上,具体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比较广阔的社会现实。在艺术上,彭而述的古诗乐府,质朴通俗,多仿民歌之作,不乏清新的韵味;其律诗严守格律,平仄对仗,极见功力。诗人精研经史,博见广识,故作诗使事用典,得心应手。

清诗名家(192) 彭而述

七律、卫藩旧邸遇酒南将军(1) 又是悲秋日, 初筵动旅情(2)。 若能为楚舞(3), 何处得秦声(4)。 翠羽当轩媚(5), 红粧耀甲明(6)。 兴亡无限感, 洒泪忽沾缨。

(1)卫藩,边防重镇。

酒南,作者原注:酒泉郡之南也。 (2)初筵就是即席;后指宴饮之始,亦泛指宴饮。

旅情,羁旅者的思绪、情怀。

(3)楚舞,楚地之舞。是从原始乐舞到春秋楚乐舞,再到楚人刘邦之后的两汉楚歌楚舞、唐宋之际的巴渝竹枝踏歌,乃至延续近代故楚民间乐舞。

(4)秦声,秦地的音乐,又名秦腔。

(5)翠羽,翠绿色的羽毛,也代指绿孔雀或翠鸟。借指珍宝。

轩媚,优美的舞姿。

(6)红粧耀甲是写女将军酒宴中起舞的风采。

推荐第6篇:《论语》述而读后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读后感。

孔子休闲在家时,仪态温和舒畅,神情祥和悠闲。

读后感:

一个作风严谨的人,有着习惯成自然的作派,人前不做作,人后不狰狞,即使在家里,衣着也不散乱,神情也不放纵,这不就是仁者所追求的“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么?孔子主张张弛有度,既不能张而不弛,也不能弛而不张。做事时精神张满,唯恐出现差池;闲暇时精神松弛,唯恐休息不好。只有充分地休息,才能保证充足的精力工作,这就是以弛保张,读后感《《论语》述而读后感》。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有铁打的意志,但没有铁打的身体,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性能再好,也要定期检修维护。人也是一样,工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就像机器在高速运转。闲暇时精神为之放松,就像机器在检修维护。人的每次检修维护,都是为下次能量积聚作准备。如果本次休息不足,下次的能量积聚也就不完美。

老子说:“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是说为了治理天下而爱惜自己的身体,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为了把某项工作做好,把空闲时间用来充分地休息,而不愿用来拚酒或者狂欢,上位的人就可以放心地把这项工作交给他去做了。因为注意休息的人是在全力工作,而不注意休息的人是在凭兴趣工作,一旦兴趣索然,工作的积极性也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说,君子之修养,闲暇时精神放松,但不怠惰放肆,工作时专心致志,但不忙乱严厉,这就是君子所追求的中和之气。中和就是人身内在活动表现出来而又不伤人之本性,为外物所喜悦。

推荐第7篇:述而不做,信而好古

论“述而不作”——孔子传播思想管窥 作者:魏彧 内容摘要:从传播学角度看来,孔子以自己那个时代的条件为基础,选择了“述而不作”的方式传播阐述个人思想。从述而不作的传播方式,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孔子的传播思想。 关 键 词:孔子 述而不作 传播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代,乃至在中国古代传播史上,孔子的传播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观念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孔子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传播思想家和传播实践者。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关于“仁、礼”的思想和教学方式,时至今日还在影响着我们。在信息传播方式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妨回头探讨孔子的传播思想,以求为当今信息传播提供借鉴依据。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然而他没有留下任何属于自己的创作,他的学术思想就是他所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在《论语•述而》中开篇有这样一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很多学者认为这句话是孔子的治学准则。从传播学角度看,其中“述而不作”能够完整体现出孔子针对当时社会环境和受众接受心理,而提出的传播思想体系。

一、孔子思想阐释方式——“述而不作” 在宋代朱熹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解释,“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四书集注》),即为孔子只转述先哲的思想,从不创立自己的思想。这样经由他的解释,孔子“述而不作”是守旧而不创新的结论,宋代以来也就成为了定案。 其实孔子的“述而不作”远不是简单重复先哲的理论。“述”应为论述、叙述、阐述之意,“作”即为著作、写作、著书立说的意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不仅仅是重复古代,没有任何创新的引用。西汉的文学家杨雄曾经这样认识“述”与“作”的关系,他说“或问:述而不作,玄何以作?曰:其事则述,其书则作。”(《法言·问神》)。这里说的“事则述”、“书则作”意思是根据具体的事物谈论思想为“述”,大部头的著作来解释思想为“作”。也就是说,孔子“述而不作”是指依托着事实解释自己的政治纲领和哲学思想,而不用长篇大论、连篇累牍地解释自己的思想。在此可看出,“述而不作”就是“以述代作”。 传播是信息流动的过程。从大传播理念看来,文化思想的教化、传承也是传播的一种。孔子重要的思想是“仁”和“礼”,通过“述而不作”的方式传播,使儒学思想的影响大范围扩展。孔子选择“述而不作”、“以述代作”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一个传播思想体系,是针对当时战乱的社会背景和我国民众传统的接受心理做出的选择。今天看来,“述”即为一事一议,“不作”即为不搞大部头的文献传播。从传播角度看,“述而不作”究其实质是在思想传播的过程中,孔子更注重随感的发散式的传播方式,而尽量不诉诸逻辑缜密的文字表达。具体说来,“述而不作”的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周游从政、兴办私学和编纂史籍等。 1.周游从政 通过向奴隶主阶层传播,孔子企图通过获得上层话语权,扩大思想传播范围。为了使自己的学说和政治思想散布天下,孔子首开周游列国之先例。他离开故土鲁国,而后“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率领弟子辗转列国,游说行教,传播“仁政”,“礼治”,其根本目的和内驱力在于他怀着从政求仕、实施其政治抱负的希望:“如用我,其为东周乎?”(《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他渴望通过游说找到一个能任用他,采纳他的学说的诸侯,这样他可以借助于贵族统治者所具有威力强大的传播手段和政治权力以实现自己的“仁政”的政治主张和道德理想,恢复原有的礼乐制度和社会秩序。“述而不作”的传播方式也就体现在孔子在周游列国与各种阶级、阶层的对话中。比如《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中的一段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企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悦……”虽然在和各诸侯国论道时,孔子想阐明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孔子还是尽量把自己的思想完全融入具体的事件中,不尚空谈,也不用条分缕析、逻辑推理,提出个人施政纲领。相反,他往往论及王公大臣的具体实际,以事例推演出“仁”与“礼”的重要意义。这是一种“述而不作”的传播方式。 2.办私学,广收弟子 自殷周以来,教育是由官府垄断的,受教育者,均是贵族。当时的教师由官员担任,学生使用的课本和习舞、习射的器械是由国家垄断、官员保管的。孔子认为教育不是贵族的专利,于是他首开私学,聚徒讲学。“述而不作”主要是说孔子把想要传递的主要信息融于自己的日常话语中。 在私学的教育中,孔子“述而不作”的传播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强调“有教无类”,为使自己的思想传播范围得以最大化,希望利用民间舆论和文化的薪火相传,推动自己思想的传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完全放宽入学限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老幼、国籍等条件,均可入学。在学校内主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说:“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孔子开办的私学,完全打破了那种国家垄断知识的格局。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这既是教学的成功,也是传播方式的成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学内容重要是言传身教,特别是将文、行、忠、信“四教”融于日常言行中。也就是说,孔子在教学过程中身教甚于言传,他把非语言符号的某些因素大胆地运用于文化传播的教学活动中去。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办学过程中孔子的“述而不作”的阐释方法表现最为显著。 3.编辑整理古籍,修书治史 孔子利用当时的传播手段,通过文字符号传播,编辑整理古籍。著书立说是一种“作”,在孔子所作的等著作中,并不是逻辑地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抽象理论,而是借古人、古事解释自我观点,主要的成分还是“述”。孔子的主要著作是“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是根据原有资料和线索,进行采集、搜索、整理、修正,这是“述”。后人讲孔子于《易》和《春秋》是“作”。不过,这个“作”,不同于今人所谓的著作之“作”。《春秋》依据的是鲁史,孔子因之以表达其政治伦理思想。《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讲:“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太史公自序》记孔子论其作《春秋》之意云:“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可知孔子对《春秋》所做的工作是“修”而不是今人所谓的著作。《易经》为周人之旧,孔子为之作《传》,即今所存《十翼》。《易经》本为卜筮之书,其所包含的周人宇宙观和生活之道,有人说是周文王所作,赖孔子《易传》得以显豁,孔子之“性与天道”的思想,亦藉此得以表达。 无论是游说,或是办学,还是编纂史籍,孔子每每把“述”放在首位。他述的是各国王后的执政得失,述的是“修齐治平”的个人经验,述的是以往史实的成败。孔子在世之时,并没有长篇大论,即使是像老子《道德经》那样的五千文字的个人著作也没有。相反,孔子的思想却成为后世儒家弟子的精神依托,甚至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从传播学角度,我们不得不承认孔子“述而不作”的阐释思想方式的高超绝妙。

二、“述而不作”的产生原因 孔子并非不能著书立说之辈,不愿写一些充分表达自己思想

源流的书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后人把孔子的“述而不作”理解成孔子不思进取,沉湎上古“三代”与拘泥于古制古法之中,从孔子的哲学思想上分析,还是有些道理的。但从传播学角度看待,孔子使用“述而不作”的传播体系,是孔子在实践过程中披沙拣金,总结出的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并且“述而不作”的传播体系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述而不作”的传播方式产生的各方面原因。 1.积极入世 一种思想的传播必须和思想内容紧密结合。孔子所提出的儒家学说是一个主张积极“入世”的学说。孔子提出“仁”与“礼”的重要思想,他不想把自己的学说停留于口头,而是亲自带领学生在诸侯列国中寻求实践突破。在实践游说中,孔子不断更新自己原有思想完善自己的思想。相反,如果孔子选择著书立说的“作”,不但会固化、教条化自己的思想;而且会与其学说中的“入世”思想相违背,不可能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孔子很早就能体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而且把这种思想融入到他的教学方式、传播方式和处世方式中。“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古者言之出,耻躬之不逮也”这些训导是孔子积极入世思想的表现。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利用身边的实例或是古已有之的典故来具体说明自己的思想,从而使自己的思想达到指导实际的效果。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孔子自身所提倡的积极入世思想。 2.受众水平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是针对受众和想要达到的传播效果而选择的。孔子想要达到的传播效果我们在后面会专门论述,现在先来分析一下孔子当世主要的传播对象。孔子的思想主要的传播对象是当时的王宫诸侯和自己的入室弟子。首先孔子想通过王侯大臣的任用,通过国家强制的政治权利传播自己的思想形成一种舆论气势。有了政权这一后盾,自己的思想必将发扬光大。通过孔子周游列国终于各国诸侯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更多的转述的是古法、古制、古人、古事,借古论今;还有一些讲的是诸侯应该做的政令措施,直接指导各诸侯的施政纲领。虽然在各国诸侯王公的眼里孔子是一个学者的形象,但孔子并没有把自己的思想纯学术化。相反,他尽量寻找适合王公施政的史实和古有法度来简明地交代自己的“仁政”思想。述而不作是完全针对实际传播对象采用的一种传播方式。其次,孔子的另外一些传播对象是他的学生。他首创私学,广泛招收门徒,史料表明他有弟子三千。在文化被奴隶主阶级高度垄断的时代,孔子的三千弟子大多是未经正规教育的平民,其中有很多并没有任何文化基础。孔子针对学生参差现状选择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用统一的、理论化的教条来教化弟子。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谈的是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由于当时科学文化的普及水平和弟子接受水平差异较大的限制,孔子更多地采用了“述而不作”的教学方式传播个人思想。 3.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诸侯称霸,政治领域的、思想领域的、军事领域的斗争复杂尖锐,旧有的礼乐制度和社会秩序荡然无存,正所谓“礼崩乐坏”。在一个纷乱的历史时期,孔子能够针对时代特征选择传播正确方式。那个时期,社会瞬息万变、信息更替频繁,想成一个完整的思想系统很难,传播其思想就更难了。孔子选择的不写长篇大论的文章,而是针对每一个变动的事实展开自己的论述,阐明自己的想法。可以说“述而不作”,是一种时代的选择。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教诲编写出的《论语》,其实就是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阐述方式的写照。另外,在书还是笨重的木牍竹简,而且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又不识字的时代,孔子选择了“述而不作”——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这体现出针对传播效果选择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先进思想。 4.孔子个人修养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学生的影响与教化,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职业准则都是个人传播的重要方式。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儒家思想的主体是“仁政”,它传播的终极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注重传播者个人的修养,注重个人品德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治国平天下”是为了实现传者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抱负。要“治国平天下”,必先“修身齐家”。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在那个时代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榜样的力量。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 在前文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知道孔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人际传播。孔子充分利用在人际传播中的符号载体——语言符号、行为符号、表情符号——表现出他的教学信息和传播内容。“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打动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一方面,他坚持广泛地学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等等:都充分地体现出孔子的崇尚学习之情。另一方面,他注重修养要持之以恒,从各方面培养良好的品质,“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第一》)、“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都是传播者加强自身修养要注重的。儒家注重自我完善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其对理想社会追求的思想,孔子对此曾有明确的表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第十一》)。孔子在他开辟的私学这一“场”中,很好地运用了自己为师的表率作用,通过自我表露,在场中制造一种崇尚“修、齐、治、平”的氛围,从而带动整个学习集体。 “述而不作”的阐述方式是孔子在他那个历史时期选择的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与述而不作正相反的阐释理念是逻辑本位,即以逻辑体系的一贯性解释自身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孔子“述而不作”的传播手段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当时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中国人传统接受心理,逻辑本位是很难大行其道的。孔子扬长避短,选择了实际传播效果最好的方式。然而,这种注重现实,淡化逻辑,言简意赅,虚实相生,“述而不作”的传播阐述方式,成为后世中国人们一种传统的较为固定的表达方法。

三、从“述而不作”看孔子的传播思想 用西方哲学的视野来看孔子的思维方式,显得那么流变,易动,含混不清,甚至自相矛盾,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它乃是“没有概念化”的还停留在无规定(或无确定性)之中的思想。孔子不愿对事物作过多的猜测与推理,在他的眼中,这个世界充满太多的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仅凭一种体系化的理论是不能说清楚这个世界的。“述而不作”的传播方式体现出孔子对于传播的整体观念。从“述而不作”的阐释方式和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分析出孔子的大传播观念中应该包括以人为本、注重实际和道贯古今的传播理念。 1.以人为本 在一个战火频发,社会缺乏公认道德准则的乱世,孔子看到了人的重要性,看到了生命的可贵。他提出“仁”的学说,就是讲“以人为本”。在传播上,他也放弃了著书立说的想法,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完全诉诸于冷冰冰的文字符号,而是要和活生生的人沟通。人是信息传送过程中的能动性媒介,将自己的思想以人的口耳相传,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而孔子传播的思想也摆脱了书本教条中条条框框的局限,它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道”传给弟子。传递形式是自外而内的,以外在的具体事例为媒介,把“道”的信息注入弟子思想深处。孔子

曾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样也要求他选择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传播方式,他把自己的思想更有效的传播给弟子,最终达到“树人”的效果。在传播方式上和传播内容上,孔子都做到了“以人为本”。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观念是一种大的传播观,他让知识、文化、礼仪等原来只属于上层奴隶主阶级的东西,扩散到部分等级贵贱的老百姓中,本身就是一种尊重人和人性的表现。同时,孔子创立的私学这一教学形式,可以聚集大批学生和庶民,这样,最先进的组织传播手段与最大多数的传播受众结合,使得传播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他选择口语传播、行为传播为主的传播方式,而并不是把所有信息都放在冷冰冰的书本和文字上,这是一种“人文关怀”。孔子传播方式追求的是“因材施教”。他力图通过分析接受者特点,采取各不相同的传播方式,希望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由于弟子人数的众多,孔子注重启发每个人的优点,因其材施其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载:“求问曰:„闻斯行诸?‟子曰:„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子华怪之,„敢问文同而答异?‟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注重实效 “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代作”,是把思想融入实际的“作”、把实际融入思想的“述”。在社会动荡时期能够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必须使用务实的传播方式,孔子不愿用高深莫测的抽象思维阐述个人的想法。相反,他选择的是注重政策指导、行动训导以及生活教导的方式。从他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如:“子为政,焉用杀”、“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民”、“其养民也惠”、“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修文德以来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等。孔子把自己对“仁”与“礼”的看法寓于身边的实际例子,希望身边的人能够将自己的处世经验总结为一条永恒的规律,这样由外而内地内化为个人的处世哲学,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不作”避免了空对空的教条训斥,能够让当时的人们很好地接受他的思想。 孔子是注重历代古籍和文献资料学习的,但他认为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孔子对于弟子的教化并不仅限于对书籍经典的诵读,相反更多的是利用孔子自身的话语启发,通过语言的问答阐明道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在教育方面由于他的注重务实,强调实际,教法得当,使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3.“道”贯古今 在孔子的心中,时间的现象是那么的变化多端难以揣测,唯一不变的是“道”。“道”孕育于“古”之中。孔子对古的偏爱是缘何而生的呢?孔子的“信而好古”,复古,其实不仅仅在于对古制的现象上、制度上纠缠,而是出于对“古今一道”的领悟和文化生命连续性的把握。《论语·述而篇》记孔子的话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他讲“信而好古”,“古”就是指古代、古人、古法、古制。《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古今文化制度,虽于形态上有所损益,却有一内在的连续性。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经历几千年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历史一贯性,当然在于中华文化本身的连续性。而孔子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选择了论述古典、编纂史籍的传播形式,希望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传诸史册,获得永世的认同。在于中华民族,上至王公大臣下到百姓总是对已成形历史事物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孔子论说三皇五帝、周主古贤的功过得失,其实是希望能够得到很强的说服力和接受者的认同感。当然,孔子绝不是简单重复历史,而是精心选择历史,从古代历史中找到他自己内心中的永恒——“道”。以《诗》为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中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又如孔子所作的《春秋》,在《孟子·离娄下》中说:“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这些言论都反映出孔子“述而不作”或是“以述代作”的传播思想。孔子在谈到自己所著的春秋时曾说:“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足见孔子在论述各国历史时,把自己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以及哲学思想——“道”,注入《春秋》之中。 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是孔子传播思想的横向主旨,道贯古今、一以贯之是孔子传播自己思想的终极关怀。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正确地认识传播的功能,自发地而又是自觉地进行传播实践活动,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做出了辉煌的贡献。这种以“述而不作”为代表的传播表述方式,使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永不会被遏制的思维源泉,给中国文化以巨大的活力。正是由于孔子和他弟子的传播思想和传播活动,才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虽经天灾人祸,朝代更迭,仍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心理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在现在这个以“述”为主的传播年代,我们还是应该学习、探讨、研究孔子的传播艺术以及他的传播理念。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党报党刊研究中心 2003级报刊方向硕士研究生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邮政编码:100024 参考文献: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论语》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形象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感悟交流]关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的心得 华山剑 在《论语·述而》中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句话,现代史以来,革命者们批评孔子是历史上保守和反动的典型,大多都是以这句话来批评他的。革命者们认为,孔子这是站在封建时代而把眼睛往后面的奴隶时代的殷周时期看,是厚古薄今和不思进取,是否定创新的守旧。正因为革命者们这样理解孔子,所以,他们认为人类是永远向前的,于是,为了奋斗自己的未来理想世界蓝图,中国人就应该坚决的反孔。 那么,我们今人究竟应该怎么样去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呢? 当时孔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而说这句话的,他当时说的这句话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孔子并没有给今人留下自己的解释。但是,在隋唐以后,特别是在宋代,许多注释家的确就是这样注释孔子这句话的,朱熹就这样注释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四书集注》)。这样一来,孔子“述而不作”是守旧而不创新,也就成为了定案了。 华山剑认为,朱熹等人这样去理解孔子的这句

话,是非常错误的,这造成了后来人们对孔子的许多误解。 关于“述”与“作”的关系,西汉扬雄的《法言》中有段诠释,这是历史上关于什么是“述”与“作”的最早解释和唯一例证诠释。“或问:述而不作,玄何以作?曰:其事则述,其书则作。”(《法言·问神》)。什么是扬雄所说的“事”呢?在上古时代,“事,是,史,实”是同义之词,所以,扬雄这里说的“事”应该是“是,实”的意思,指真理的本义。而什么是“书”呢?扬雄解释道:“书,心画也”(《法言·问神》)意思是指个人对自己心灵知识的表达。 扬雄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哲学家,王安石在读懂了扬雄以后,曾经慨叹道:“儒者夷陵此道穷,千秋只有一扬雄”,他把扬雄看成为是千古一人的思想家。扬雄对孔子的“述而不作”的理解,应该远远比朱熹理解得更深和更全面,这是知识水平所决定了的。所以,我们今人应该根据扬雄的这段诠释去理解孔子的“述而不作”。 扬雄这里理解的“述”当然还是叙述的意思,作,还是创作的意思,但是,由于扬雄在诠释“述而不作”的时候,特别引用了“事”和“书”来做“述、作”的对象例证,所以,这就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述而不作”的意思了。 根据扬雄的意思,“述而不作”就是说,由于真理具有唯一的“是,实”本质,而且,真理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所以,真理是没有什么现在与过去之分的,因此,后人在叙述前人真理的时候,必须排除掉自己个人主观因素的“作”,也就是个人的主观因素,去实事求是的理解和准确描述出真理的“是,事,实”来,这样的叙述过程,就是表达“史,事,实,是”的过程,就是“述而”的过程,就是述者自己“不作”的过程。 “信而好古”,这句话好理解。而“窃比于我老彭”,则有许多人不太理解了。其实,自魏晋何妟以来,人们就一直把“老彭”说成为是商贤大夫彭祖。这样的理解是否是正确呢?笔者曾经去过彭祖的几处遗址,收集过当地的一些资料,发现这里说的“老彭”应该是指的“老子”和“彭祖”两个人,因为,历史上相传老子西出函谷关以后,就去了彭祖之地的四川双流,也就是那个说孔子“有德无位”的商瞿的家乡,这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老子的传说,认为老子是在这里观察了“水”的“倒流”和“导流”情况,而对“道”有了更深的理解的。而四川的彭山县的江口镇的“玄女山”,据说就是彭祖的家乡,他在这里最早积累了水利知识,开发出了成熟水利农业形式,他也因此而成为了一代贤人。按照今天的话说,这彭祖主要是个水利学和水力学专家及其水利农业学家,他还是这方面的技术哲学家,当然,他还是中国长寿和性科学的创始人。 以上所说,毕竟是传说,不足以为正。但是,经过笔者实地考察,玄女山(相传是彭祖建国和后来修炼之地)处于在三江合流之处,而有一处河流的确是反向的,也就是经过当时彭祖的水利工程之作用,而发生了东向西流的情况,并在三江地区开发出了大量的可利用江水灌溉的水稻农田来。正是这样的的倒流工程,导致了三江水力对撞,从而遏制了洪水泛滥,保护了农田。后来的四川都江堰工程中的“飞沙堰”工程,就是采取了这样的水流对撞,从而保证了都江堰两千多年的长期安全运作。现在,这里的“老君镇”还流传着这样的四句顺口溜:老子骑白马,擂鼓响莹华,反手借一卦,江倒三十里。这就是说,比老子孔子更早的商大夫彭祖,当时的确是位了不起的智者,他有许多思想成果成为了后来人们追求真理的楷模。 孔子是北方贤者,彭祖老子是南方贤哲,商周时期,是中国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流混合的重要时期,南道北儒,所以,孔子一直在努力融会南北思想文化精髓,于是,他在总结前人的哲学思想的时候,说出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去老彭”的话,是在情理之中的。孔子自己虽然没有什么新的自然哲学思想成果问世,但是,他集合了中国南北思想文化的大成,是非常正确的,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代伟人。按照今天的话讲,孔子应该是传播学和教育学大师,他在总结发扬前人的思想成果上,是成绩卓然的。 扬雄则针对自己作太玄的事例,而讲述了人类知识的两个法门,这就是继承与创造是一组不可分割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的法则,即,我们首先应该“述而不作”的去准确理解和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这样,才能够“述而作”的有所自己的个人创新。这样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原则,恰好就是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法则。 所以,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讲述了科学研究中的继承原则,是正确的。而扬雄作为“西道孔子”则用自己创新的太玄事例而证明了科学研究中的继承和创新的互相依存关系法门。由此可见,现在那些试图以批判否定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去有所创新者,无一例外的是违反了科学研究的继承创新的对待原则,是一种虚妄的表现。而且,没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过程,人们也就永远没有“述而作”的创新!

推荐第8篇:论语 述而教学设计

《论语 述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到我们教室的不仅有听课的教师,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二、整体感知——读课文

1、试读课文——自由朗读。

2、听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解决读音和节奏。

3、朗读课文——按要求读出文言文味道。

4、讲解论语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5、学生根据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6、小组合作,探讨有效的读书方法。

7、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小组合作中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8、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孔子的什么处事风格?具有什么含意?

9、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选朋友上的什么问题?

10、根据情景描述,用原文填空。

11、总结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1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论语 述而》说课稿

上犁川小学 高燕波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我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中《论语》第6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课文中所选的《论语》,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说教法 1.诵读法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四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只有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之”的用法时,教师的相机诱导,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

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三、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四、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前五则。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一课时而设计。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

化。

一、导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到我们教室的不仅有听课的教师,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二、整体感知——读课文

1、试读课文——自由朗读。

2、听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解决读音和节奏。

3、朗读课文——按要求读出文言文味道。

4、讲解论语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

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5、学生根据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6、小组合作,探讨有效的读书方法。

7、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小组合作中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8、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孔子的什么处事风格?具有什么含意?

9、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选朋友上的什么问题?

10、根据情景描述,用原文填空。

11、总结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1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论语学案

(五)教师强调重点词语,连词成句。

1、时,按时,时时;

习,温习、实习;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知,了解;

愠,恼恨、怨恨;

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温习;

故,旧的(知识);

3、思,思考;

则,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敏,聪敏;

好(hào),喜爱;

耻,把„„当作耻辱;

5、默,默默地;

识(zhì),记住;

厌,满足;

诲,教导;

(六)背诵并默写

(七)学生整理知识,利用大屏幕检测。1.读拼音、写汉字。

(1)人不知而不(yùn)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wǎng)_______ (3)思而不学则(dài)__________ (4)松柏之后(diāo) __________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正确读音的括号内画“√”。

(1)《论语》十则

A.lún(

B.lùn(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lè(

B.yuè(

)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yuè(

B.shuō

3.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选择正确解释,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句后括号里。 (1)学而时习之

A.及时

B.时常

C.按一定的时间 (2)有朋自远方来

A.从

B.自己

C.主动 (3)学而不思则罔

A.蒙蔽

B.无,没有

C.迷惑而无所得 (4)思而不学则殆

A.呼,差不多

B.危险

C.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按要求默写课文中有关语句。

(1)作者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根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列句子,都有四种翻译,选出翻译最准确的一项。 (1)学而时习之

A.学习了,但要按时复习。

B.学习了知识,却不按时温习它。

C.学习了知识,并且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它。D.学习并按时做好练习和预习。 (2)择其善者而从之

A.选择其中的好人,跟从他(学习)。 B.选择其中的善人并跟着他走。

C.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D.选择并学习

(八)归纳整理,复习巩固。

推荐第9篇:《论语》述而之五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之五。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读后感:

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说人们专注于某一事物时,中枢神经会留有习惯性记忆,梦境中就会有所显现。梦中的境象,不像白天思考的那么集中,甚至完全相反,或隐或现地与之关联,这是人们发散思维在飞扬的结果。

孔子之所以在年轻时经常梦见周公,是因为他志深信笃的缘故。孔子恨不得一日之间恢复周礼,凡事皆以礼相衡,惟恐与之相悖,甚至诚惶诚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孔子能与周公梦寐相见。

至于老来,孔子很少梦见周公,并不是他不专注于礼,而是心境已经平静了下来,不像年少时那样飞扬罢了,读后感《《论语》述而之五》。 从人的生理特点讲,健康、理性的老年人是很少有梦的。当人的身体出现状况时,譬如休息不好、心情紧张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多梦。老年人多梦,是一种亚健康的表现。

孔子因少梦而言衰,既是对自身信仰持之以恒的自豪,又是对精力不再充沛的悲叹。人总是要老的,不管向仁向智,有道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是自然万物中的一物,不可能脱离由壮及衰的自然规律,圣人也是难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不满百。”

人到老年,难免怀旧,这是由于体质精力渐衰,雄风不再的缘故,有人自豪,有人悲叹。自豪的人,因为一贯坚守而有信果;悲叹的人,因为力不从心而未尽善。不管自豪还是悲叹,只要坚持了、努力了,人也就不再遗憾,毕竟人没有超自然能力。

推荐第10篇:《论语》述而之十四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之十四。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研习《韶》乐,很长时间食不知味。感叹说:没料到研习音乐竟会达到这般的境界。

读后感:

儒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术。其中,“乐”是以《武》乐为基础的,但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便为之癫狂不已,就象如今的追星族一样废寝忘食。孔子在对比《韶》乐和《武》乐时说:音律都美极了,但内涵方面,后者就有些逊色。

舜武二帝虽然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圣人,但舜帝是受尧帝禅让登帝位,而武帝则是通过伐纣取得帝位,故《韶》乐优美柔和,《武》乐隐有杀伐之气,读后感《《论语》述而之十四》。 孔子是个大仁者,最讲究意境上的追求,故孔子对《韶》乐更为推崇备至。

人生机遇频频,但有些机遇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孔子是在异国他乡听到《韶》乐,就认为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错过了,就有可能成为记忆。所以,一定要研习透彻才肯罢休,就连美食佳肴都不管不顾了。由此启发我们要珍惜机遇,发奋向上,不要空悲叹白了少年头。

品味之余,觉得刚好切中时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物质基础日丰的同时,人们的信仰却是日淡,以至于不知为何物。而人一旦失去了信仰,人生就会因迷失而漂泊不定,由惶惑转向寻求刺激。所谓刺激,无非就是平常之不敢为、不能为。

人一旦没有了行为底线,就会无所不为、为所欲为。这样,人的品行就危险了,如基督《圣经》所言:“天要使人灭亡,必先使人疯狂”,又如道家所言“物壮早已”,事物到了极限就会衰退、灭失。

第11篇:读述而的感受

读述而的感受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进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富贵、对金钱的认识。

孔子告诉了我们应该追求富有,这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实人的思想的,如果都追求贫穷,社会怎么发展呢?以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能挣到钱,干什么活都行,但是我们应该有道德上,甚至法律上的底线。该挣的钱我们理直气壮地挣,心里塌实,当然也不能怕吃苦,怕干累活。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现象,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笔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富有,生活上一个层次,在这个时候,一定认识到自己,一定把握住自己,一定守住道德的底线。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人与社会》,一个农民在自家房子底下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果卖了的话,那么家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几个青铜器可以卖上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把青铜器上交了国家。孔子话和这个小故事中我觉得对富有的认识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说起来容易,真地做起来很难的。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有一定的修养。随着对教育事业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工资也是不断增长,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清醒地面对自己的职业和金钱的关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这也许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吧。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教育工作者呢,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孩子们小,但也要将心比心的为他们想想。当你要求孩子们做某件事时,首先想想,你做到了吗?然后再要求孩子,所以自己要以身示范。正所谓“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第12篇:述而不论的原则

述而不论的原则

1.新方志述而不论是指如实记述,不加评论,寓观点于资料之中

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如实记述。志书记述对象是一方地情,—方有什么样的地情,志书就应忠实地记述什么样的地情,既不能编造,也不应缺漏。②不加评论。对记述的地情,只忠实记述而不直接发表评论,不作褒贬之说。③寓观点于资料之中。这点应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新编地方志也是有观点的,“不论”不等于完全没有编纂者的观点。二是把观点融会于资料之中。不要求对资料直接表示观点,即先写观点后拼资料,或先记资料后再评论,而应把观点融会于资料之中,从资料中间接体现观点。三是“资料之中”的资料,不是指每一个入志的具体资料,而是指全书的宏观整体资料,即不要求对每一具体资料都体现观点,而是要求从全书宏观整体资料中体现观点。观点不是指修志人员的个人观点,而是指志书编委会的观点,即《凡例》中志书编纂的指导思想。

2.史志同源异体

史书与志书都是记述历史,其源头是一致的,史书记的是一国之史,志书记的是一地的地情,因此历史上有国史地志之说。但史书与志书记述历史的方法,也有叫编修体例是不完全相同的,其中重要区别之一是志书是述而不论,而史书是又述又论。中国二十五史首部是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全书130卷,在每卷写完史实以后,总有一段太史公曰,对记述对象总要曰上几句,也就是说要评论几句。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太史公曰:……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过三王,而羞与之侔。”“太史”,官名,秦汉时设太史令,职位较低。“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自称。“五帝”这里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三王”这里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侔”,相等,等同。全句意思是:太史公认为:秦始皇自以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五帝,开创的地疆大过三王,不知羞耻地把自己与五帝、三王相提并论。这就是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评论。这是史书的写法,志书就不能评论,不能曰上几句了。

3.长处与不足

述而不论的编纂原则有其长处,但也有不足。从修志实践中体会到其长处有四点:①能向读者提供真实的客观地情资料;②不以编纂者评论去影响读者,是非曲直由读者、由后人评说;③能为较广泛的读者接受,包括观点不同的海内外读者所接受;④由于提供的是真实的地情资料,它不受时代限制,可长久留传,有些名志成为传世之作,在社会科学之林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有些读者认为不足之处有二:①深度不够。由于只记述事实,而不对事实进行评论,认为这是对事物认识不够深刻,深层次的问题显露不出来。②高度不够。有的读者认为,由于志书不评论、不分析,从而影响了在更高层次上反映事物发展必然性的种种问题。

4.几个问题

①志书是否可又述又论。由于志书存在以上两方面的问题,于是有人提出志书可以又述又论。述而不论和又述又论是两种不同的编纂体例,也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编纂原则。两种编纂原则都各有长处和不足,不能说哪一种就是好,哪一种就是不好。论有论的长处,但论也有不足,编纂者的论有时是对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又会变成是错误的。像司马迁这样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对秦始皇的评说,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奉为名言。但现在认真分析,秦始皇虽有像焚书坑儒、严刑苛法这样重大的过错,但他的功绩也是很大的。最大的功绩是统一了六国,在经历战国时期270年的诸侯战争以后,国家终于得到了统一。在统一六国以后,他又推行有利于国家统一的统一郡县、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法制、统一度量衡的五统一政策。其地疆已“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响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以秦始皇这样大的功绩,又未尝不可以与五帝、三王相提并论?! 书有各种各样,

有史书、志书、自然科学的书、社会科学的书,每一类书都有其独特编修原则与体例,有不同的作用与功能,以满足人类社会多种多样的需求。志书有志书的编纂原则与体例以及作用和功能,如果把志书变成又述又论,与史书一样,那就姓“史”不姓“志”了。打个比喻,足球、篮球都是球,都是广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体育运动。足球是用脚踢的,篮球是用手打的,有人喜爱足球,要求篮球也用脚踢进篮圈,那么这样篮球就不姓“篮”,而要改姓“足”了。国务院文件指定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职责是专司编修地方志,你不专司修志而去修史,这样编委会也要改为历史编委会了,地方志办公室也要改为历史办公室,这样就完全改名换姓了,这又何苦呢?以多种而不是以一种原则、体例、方法来认识与反映社会,这是时代的一种进步,是事业前进道路上的一种分工,同时也是国家的一种需求,是现代发达国家发展的一种必然。

②志书“不论”并非完全没有观点。前面已经说了“述而不论”的含义,其中第三点是“寓观点于资料之中”。这就是说志书也是有观点的。新方志如此,旧志也如此。新方志“寓观点于资料之中”的观点是什么? 这个观点不是参加修志人员各自不同的观点,而是指作为官修“官书”的观点,它的核心是指导思想,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要把实事求是这样的指导思想和观点寓于志书资料之中。

③著与述。新志书是著述体,著与述的成分都应有。问题是以述为主,还是以著为主,还是著述结合。个人认为志书既具有著的性质,但又不是一般的论著,而是以述为主,寓著于述之中,著述结合的著述体。第一轮新方志是有著的成份的,有编纂者的精心思考,这主要反映在全书记述门类的科学设置,门类间的科学统属、层次、排列,资料的收集与考证,资料的科学运用,资料中体现的观点,特点的突出等方面。当然,新方志特设的概述是有述有论,以述为主。志书概述有述有论与节、目述而不论的写法是有严格区别的。

第13篇:论语述而原文及翻译

“述而”语出《论语·述而》,是孔子的自我评价,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下面是论语述而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7·1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7·2 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7·4 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原文】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修(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 7·8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7·12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合乎于道的富贵,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原文】 7·13 子之所慎:齐(1)、战、疾。

【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7·14 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评析】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评析】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原文】 7·16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7·17 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评析】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原文】 7·18 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7·19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评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评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评析】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原文】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原文】 7·29 互乡(1)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2)其进(3)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4)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5)也。”

【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评析】 孔子时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他的思想主张。但在互乡这个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而且他认为不应死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

【原文】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原文】 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评析】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原文】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7·33 子曰:“文,莫(1)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评析】 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应为:“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我们这里采用了“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这样的解释。他从事教育,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还没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尽可能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努力。

【原文】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原文】 7·35 子疾病(1),子路请祷(2)。子曰:“有诸(3)?”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祗(5)。’”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评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这两种观点,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

【原文】 7·36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评析】 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第14篇:学而思五年级秋季第七讲知识总结

学而思五年级秋季第七讲知识总结

神奇的9(接上讲)

2. 9的整除特征

①一个数能否被9整除,我们只需要看它的各个数位数字之和能否被9整除;并且它除以9的余数与数字和除以9的余数保持一致。

②实际上算除以9的余数,不仅可以看数字和,也可以将原数任意分割后再相加,看这个和除以9的余数。例如:12345„9899除以9的余数,就等于1 + 2 + 3 + 4 + „„ + 98 + 99的和除以9的余数。证明和第①条一样,都是用位值原理。

③弃9法:在算除以9的余数时,如果几个数的和是9或9的倍数,可以直接弃掉。注意等差数列中连续的9个数之和一定是9的倍数。

对应题目:例

4、例

5、提

3、尖3

3. 进位原理与整除特征的综合运用

对应题目:例

6、提

4、尖4

下面以例6为例,再把解题方法复习一下:

例6:下面算式由1~9中的8个组成,相同的汉字表示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表示不同的数字。那么“数学解题”与“能力”的差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

【解析】首先判断哪一个数字没有用。在这个算式中,结果2010除以9余3,所以所有加数的数字和除以9也余3。因为1 + 2 + „„ + 9 = 45能被9整除,所以显然数字6没有用。

其次计算进位的次数。加数的数字和为45 – 6 = 39,和的数字和为3,相差36,所以发生了4次进位。

最后根据最值的要求往里填数。现在要求“数学解题”与“能力”的差最大,也就是“数学解题”尽可能大,“能力”尽可能小。显然“数”= 1;“数学解题”最大,那么“学”= 9;此时百位和十位分别发生了一次进位,那么个位进位两次,即“题”+“力”+“示”= 20。现在还有数字

2、

3、

4、

5、

7、8没有用,相加为20,只能是5 + 7 + 8 = 20;所以根据差最大的要求,“题”= 8,“力”= 5;同理,“解”= 4,“能”= 2;即“数学解题”与“能力”的差的最大值为1948 – 25 = 1923。

蝴蝶模型

1. 任意四边形中的蝴蝶模型

(1)①×③ = ②×④

DA②①④SAOS△ACDDO(2)△ABD; S△BCDOCS△ABCOB

对应题目:例1

O③BC2. 梯形中的蝴蝶模型(1)①×③ = ②×④

A②①D④SAOS△ACDDO(2)△ABD; S△BCDOCS△ABCOB③(3)② = ④

(4)若AD : BC = a : b,

则①:②:③:④ = a2:ab :b2:ab

在各种杯赛里,蝴蝶模型考查最多的就是梯形中的蝴蝶模型,尤其是第(3)和(4)条性质,大家一定要记熟。

OBC

在题目中,看见交叉线一定要想到构造蝴蝶模型

蝴蝶模型这一讲并不算难,关键是熟练掌握并应用蝴蝶模型的几个性质。

下面是第七讲补充习题答案

第七讲 蝴蝶模型

上讲回顾

1.A的数字和是2012,B的数字和是1997,已知A和B作差的时候退了15次位,那么结果的数字和是多少? 【解析】:2012-1997+15×9=150或者1997-2012+15×9=120.

2.如下图所示的竖式中相同ABCDEF分别表示1-9中7个不同的数字,那么这七个数字的和是多少?

ABCD EFG 2 0 1 3【解析】:共进位3次,所以数字和为2+1+3+9×3=33,而1624+389=2013是其中的一个解.

3. 123×123×1234×99999999结果的数字和是多少? 【解析】:容易得知123×123×1234

4. 1234567891011…19881989除以9的余数是多少? 【解析】:1+2+3+…+1989=1990×1989÷2=995×1989,而1989是9的倍数,所以原来的数除以9的余数为0.

5.将0-9中的9个数字填入下列算式中,那么没被选中的数字是多少?

□□□□+□□+□□□=2290 【解析】:左右两边除以9的余数相同,右边除以9余4,所以左边除以9的余数也是4,所以没选中的数字应该是5.

本讲巩固

1.如图,某公园的外轮廓是四边形ABCD,被对角线AC、BD分成四个部分,△AOB面积为1平方千米,△BOC面积为2平方千米,△COD的面积为3平方千米,公园由陆地面积是6.92平方千米和人工湖组成,求人工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CBOAD

【解析】:根据蝴蝶定理求得S△AOD3121.5平方千米,公园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1231.57.5平方千米,所以人工湖的面积是7.56.920.58平方千米.

2.如图,四边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4个三角形,其中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已知,求:⑴三角形BGC的面积;⑵AG:GC?

A2BC1G3D

【解析】:⑴根据蝴蝶定理,SBGC123,那么SBGC6

⑵AG:GC1:3

3.(2007年第12届华杯赛决赛)在梯形ABCD中,上底长5厘米,下底长10厘米,SBOC20平方厘米,则梯形ABCD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AOBD

C【解析】:上底:下底=5:10=1:2,根据梯形蝴蝶模型的结论,

SAOD:SAOB:SBOC:SCOD1:2:4:2,所以SBOC:S梯形ABCD4:9,所以梯形ABCD的面积为20÷4×9=45平方厘米.

4.如图,S22,S34,求梯形的面积.

S1S2S3S4

【解析】:显然S4S22,所以S1S2S4S31,所以梯形面积为1+2+2+4=9.

5.(2009年第14届华杯赛决赛)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已知AB=5,CD=3,且梯形ABCD的面积为4,求三角形OAB的面积.

DOCAB 【解析】:根据题意,AB=5,CD=3,CD:AB=3:5,

则根据蝴蝶模型SDOC:SAOD:SAOB:SCOBa2:ab:b2:ab9:15:25:15,令SAOB=25份,

11则梯形ABCD共有:9+15+25+15=64份.所以1份为:4÷64=,则三角形OAB的面积为

161625×25=.

166.已知ABCD是平行四边形,BC:CE3:2,三角形ODE的面积为6平方厘米。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AOBCED【解析】:连接AC.由于ABCD是平行四边形,BC:CE3:2,所以CE:AD2:3,根据梯形蝴蝶定理,SCOE:SAOC:SDOE:SAOD22:23:23:324:6:6:9,所以SAOC6(平方厘米),SAOD9(平方厘米),又SABCSACD6915(平方厘米),阴影部分面积为61521(平方厘米).

7.如下图,一个长方形被一些直线分成了若干个小块,已知三角形ADG的面积是1004,三角形BCH的面积是1009,求四边形EGFH的面积.

AGDFBHCAGDFBHCEE

【解析】:如图,连结EF,显然四边形ADEF和四边形BCEF都是梯形,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三角形EFG的面积等于三角形ADG的面积;三角形BCH的面积等于三角形EFH的面积,所以四边形EGFH的面积是1004+1009=2013.

8.在下图的正方形ABCD中,E是BC边的中点,AE与BD相交于F点,三角形ABF的面积为8平方厘米,那么正方形ABCD面积是平方厘米.

ADADFBECBFEC

【解析】:连接DE,BE:AD=1:2,根据梯形的蝴蝶模型,得到SBEF:SEFD:SAFD:SABF1:2:4:2,所以SABF:S梯形ABED2:9,所以梯形ABED的面积为8÷2×9=36平方厘米,所以△DCE的面积为36÷3=12平方厘米,所以正方形面积为36+12=48平方厘米.

9.E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CD边上的一点,BD、AE相交于点F,已知三角形AFD的面积是12,三角形DEF的面积是8,求四边形BCEF的面积为多少?

AFDECDBAFEB

【解析】:如图,根据梯形的蝴蝶中,△BEF的面积为12,△ABF的面积为12×12÷8=18,所以△ABE的面积为18+12=30,所以梯形的面积为30×2=60,所以△BEC的面积为60-12-12-8-18=10,所以四边形BCEF的面积为12+10=22.

C

10.如图所示两个正方形ABCD和CEFG并排放置,已知BF与CD交于H并且DH=2CH,三角形DHF的面积为24,那么五边形ABEFD的面积是多少?

ADGHFADGHF

【解析】:连BD、CF,那么四边形BCFE是梯形,而CH:DH=1:2,根据梯形中的蝴蝶模型,得到△CHB的面积为24,△CHF的面积为12,△BHD的面积为48,所以△CDB面积为24+48=72,所以大正方形面积为144.那么得到边长CD的长度为12,而△CDF的面积为12+24=36,所以可以得到GF=36×2÷12=6,那么小正方形面积为36,△GDF面积为(12-6)×6÷2=18,所以五边形面积为18+36+144=198. BCEBCE

第15篇:论语述而篇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述而篇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论语述而篇的原文及翻译,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译文: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相信而又爱好,我想自己很像我们的老彭吧。”老彭:商朝后裔,孔子之先祖。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去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缺失却不能立即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呀!”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平日闲暇时,态度安稳,神情舒缓。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实在太衰老了,我竟然很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

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确实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人生正途,自在涵泳艺文活动。”

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束脩:代表十五岁以上的人。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方面,我就不再多说了。”

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家里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不曾吃饱过。

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了。是日:这一天。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发挥抱负,没人任用就就安静修行,只有我与你可以做到吧?”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的话,找谁同去呢?”孔子说:“空手打老虎,徒步去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同去的。一定要找同去的人,那就是面对任务戒慎恐惧,仔细筹划以求成功的人。”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求得,就算在市场担任守门人,我也去做。如果无法以正当手段求得,那么还是追随我所爱好的理想吧。”

13、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孔子以慎重的态度面对的三件事就是:斋戒、战争、疾病。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欣赏音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好,我去请教他。”子贡走进屋子对老师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有德之人。”子贡说:“他们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结果,还抱怨什么呢?”子贡走出屋子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国的国君了。”

16、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做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就好象浮云一样。”

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给我几年的时间,到五十岁的时候学习《周易》,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加:假。

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有讲雅言的时候,读《诗经》、念《尚书》、行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问子路有关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之后就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他这个人发奋用功就忘记了吃饭,内心快乐就忘记了烦恼,连自己快了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我的知识是爱好古代文化,再勤奋、敏捷去学习得来的。”

21、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跟别人讨论有关反常的、勇力的、悖乱的、神异的事。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警惕自己不要学坏。”

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桓魋又能对我怎么样呢?”桓魋:宋国司马(即将军),心怀狭隘接受不了孔子的批评而想报复。

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你们几位学生以为我有所隐藏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藏,我的一切作为都呈现在你们面前,那就是我的作风啊。”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把文化知识、为人处事、忠厚有礼、保持诚信四项内容教授给学生。

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君子,也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有恒的人,也就不错了。明明没有,却装作有;明明空虚,却装作充实;明明穷困,却装作富有,要做到有恒是多么困难呀!”

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一个鱼钓的钓竿钓鱼,而不用纲来截断水流而取鱼;用带生丝的箭来射飞鸟,而不射归巢歇宿的鸟。

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也许有人是自己不懂却去创作的,我与他们不同。要多听,选择其中正确的部分来接受;多看,把好的记在心里;这种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

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如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沟通,有一个少年却得到孔子的接见,学生们觉得很困惑。孔子说:“我是赞成他上进,不希望他退步,又何必过度苛责?别人修饰整洁来找我,我就嘉许他整洁的一面,不去追究他过去的作为。”互乡:地名。不如:不希望。

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行仁离我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是否懂得礼,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然后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也会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做夫人,把她叫做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他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开怀时,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遍。反:再。

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书本上的学问,大概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像圣与仁这样的境界,我怎么敢当?如果说是以此为目标,努力实践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厌倦,或许我还可以做到。”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生没有办法学到的。”

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示要做祷告。孔子说:“有这样的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祗祷告。’”孔子说:“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祷告呀。”

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就会变得骄傲(不逊),简约就会流于固陋。与其骄傲,宁可固陋(寒酸)。”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光明开朗,小人经常愁眉苦脸。”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又安适。

第16篇:论语述而,孔子最后的教导(现代文)

论语述而,孔子最后的教导(现代文)

孔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不要为吾祷吿延寿,世上没有生而不死的;免去无谓的悲伤,须把道理记在心上,然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间的真相。本来事物就是有规律的,硬要我行我想,得福消灾那能办得到。

弟子们,以为我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弟子们,是丘也。吾再曰:富贵是可求的。盖有不知而言此者,吾无是也。吾非生而知之者,吾信而好古,博览而识之。吾述而不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承传先贤之真理。吾亦学于大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吾守则。弟子们,言吾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德之不修,学而不用,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兴于业,是吾喜也。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善者,斯可矣。富贵之法实乃持勤善正断懒邪恶也。勤善正:益顺也。如和气,礼貌,顺遂,谨慎,节俭,躬行,勤劳生产,遵守法规。懒邪恶:逆害也。如图乐,奢侈,懒惰,斗闹,邪淫,偷盗,欺骗,挑逗,两舌,欲求,生气怨恨,邪见邪道。

第17篇:昌吉市第七小学领导班子述职述廉述德报告

昌 吉 市 第 七 小 学 领 导 班 子

2015年述职述廉述德报告

(2015年11月11日)

市考核组一行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家长代表: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昌吉市第七小学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向市考核组一行各位领导莅临我校考核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代表市七小领导班子就一年来履职情况向考核组和全体教职工及家长代表作简要汇报,恳请评议。

昌吉市第七小学位于昌吉市青年南路177号,占地面积26376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02人,专任教师数101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教学班35个,在校学生人数1879人,是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学校班子成员共有9人组成。党支部下设2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2名。学校各种功能室齐全,卫生、体育、艺术、信息技术、实验等器材设施能满足教学需求,并已达标,使用率高。

一年来,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及广大家长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在班子成员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协同配合及勤勉工作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紧紧围绕市教育局及学校工作中心和重点,大力实施“花儿向太阳、朵朵放光彩”特色育人目标,大力推进班子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狠抓师生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谐教育和行为规范,狠抓校风、学风、教风建设,狠抓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文明素养的提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育人环境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党建、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及反腐倡廉工作

1、努力做好党建工作

(1)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加强教职工理论学习

一是坚持中心组学习。坚持和完善了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了中心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坚持每周一召开两委会、两周一次教职工大会、每周三教研培训等一系列制度,及时宣传、学习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传达了区、州、市各级各类会议精神。三是定期和利用暑期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给教职工安排学习内容,重点学习了《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观”、“六史”、“三爱”、“两个共同”、“五个维护”、《张春贤同志在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议上争做具有新疆特色的好老师的讲话》、市委为期5天的集中教育学习以及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新规定》等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四是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了区、州、市级各类培训和学习,累计达 40多人次。

(2)着力加强班子队伍建设,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一是认真落实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对有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经费开支、人事任免、职称评审、绩效工资考核发放等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能在两委会上讨论、研究和决定,并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适时通过教代会、教师座谈会征求意见后进行落实。二是认真实行“三个不直接分管”制、“末尾表态制”和“三重一大”工作制,较好地发挥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作用。三是认真落实班子成员联系年级组制度和离退休党员联系制度。班子成员深入各蹲点年级组,及时了解师生情况及教育教学情况,解决了实际问题,化解了矛盾和纠纷。四是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初,层层签订了党建、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纠风工作、师德师风、党员管理等目标责任书,狠抓落实。

(3)切实加强学校党组织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系列活动。一是继续坚持和落实了“三会一课”制度和组织生活开展制度。二是以创建“五好”党支部为载体,全面加强学校党支部建设。三是认真抓好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党员从严管理、从严要

求,并接受群众的监督,增进了团结,增强了合力,形成了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四是举办了“7〃1”建党94周年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进行了表彰。五是认真做好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和发展工作。今年培养、培训入党积极分子3名,发展预备党员1名。六是积极开展了“十个一”活动。要求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党员积极带头上示范课、公开课等。 (4)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一是不断加强教师师德修养,规范和约束了教师行为,推动了师德创优活动向纵深发展。二是认真落实了《昌吉市第七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十不准”》。三是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培养后备人才。注重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2、认真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及宣传思想工作

一是认真巩固区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对教职工和学生高标准、高要求,狠抓校容校貌、师生道德修养、文明素质提升和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是结合每年元旦、三〃

八、教师节等重大节日,都组织各种活动。如:文艺演出、座谈会等,丰富了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热情。

三是积极做好新闻宣传、信息报道工作。截至目前,我校共被昌吉市教育信息、昌吉州、市电视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昌吉日报、晨报、昌吉市政府信息平台、人民网等媒体采用信息20余篇。同时,对学校教育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广泛宣传。

四是切实加强工会、团队工作,充分发挥了群团组织作用。在“三八”节期间,评选表彰了“三八红旗手”、“巾帼标兵”、五好家庭、好媳妇先进个人等。庆祝教师节期间,对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教学能手等各类先进进行了表彰。上半年看望生病教职工、退休教职工20余人次,慰问品价值达2000余元。今年召开了少先队第五届代表大会,选举并产生了新一届大队委,并对

上一届表现突出的优秀大队委进行了表彰。进一步加强了中队阵地建设,规范了主题队会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

3、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工作

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了反腐倡廉工作方案,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强化了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意识。

二是强化了公车使用管理工作。要求学校严格按照中央“十项规定”和区、州“八项规定”进行了整改,进一步加强了对公务车辆的管理,规范了用车行为。学校无超标准配备、公车私用和违法违纪现象。

三是重点加强了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对涉及学校收费、党费收缴、党员发展、干部聘任、绩效考核、考勤等全部向教职工及时公开。并对“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大额资金使用)事项和各类评先选优都进行了定期公示,接受了群众监督。

四是认真开展了“读书思廉”活动和第17个党风廉政建设月活动。

五是继续坚持廉政谈话制度。制定了具体的廉政谈话方案,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谈话。

六是认真做好了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4、认真做好纠风及信访工作

一是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层层签订了《纠风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具体目标和任务。

二是狠抓效能建设,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认真落实和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文件规定和要求,将效能建设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考勤制度,通过多次班

子会议和教师大会进行了要求和强调,狠抓落实,杜绝了教职工上班期间上网聊天、打游戏等与工作无关的现象,并对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常抓不懈。

三是在学生保险、校服征订、教辅资料征订方面严格执行州、市教育部门相关要求,坚持了自愿原则。并与各年级组签订了相关责任书。

四是严格执行招生和收费相关政策,坚决杜绝了乱招生、乱办班、乱收费现象。

五是聘请了11名义务纠风监督员,广泛征求了意见和建议。并对我校各项工作进行了有力监督。

六是对家长信访进行了认真接待和有效解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

七是认真贯彻落实州、市、教育局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规定,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二、多措并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严格执行招生计划,规范招生管理工作。确保辖区内适龄儿童接受了应有的义务教育,严格执行上级对班级人数的要求,有效遏制了大班额问题。

二是切实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减负增效工作。(1)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开足开齐各类课程 ,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常规课堂,落实课堂效能,要求教师做到“教学六认真”,保障减负不减效。(2)学校坚持教学常规月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坚持实施中层推门听课制度,坚持实施科任学科教学质量抽测制度,坚持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加强薄弱学科的管理,有效落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3)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开设了合唱、直笛、管乐、跆拳道、舞蹈五大100人特色队,另开设了书法、速滑、轮滑、足球、科技三模、书法、绘画、写字等15个兴趣社团,利用每周周

二、周四下午第二节课后及大量的课余时间训练,务实高效,

保证活动时间和效果。

三是抓好各类培训,提升教学质量。(1)对全体教师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了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派教师外出学习;每当有国内、区内知名专家来我市讲学,我们总是在教学能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多派老师参加。平时,利用校本研修,开展教师大赛课、撰写论文,开展示范课、说课、反思、教学案例分析交流、教学自查自评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学校形成了互助、互学、互帮的教研氛围。(2)先后于10月13日—10月20日组织了我校1—6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家校交流。(3)积极选派教师参与区、州、市各类培训,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有效和谐课堂提升办学效益,以特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为引领,不断深化“生本教育”和课改实验,同时结合学校具体校情,针对教学薄弱环节找准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4)与榆树沟中心学校联合开展教科研展示日活动,活动分语文、数学、综合学科3个会场进行,并展示了9节公开课,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是以研究专题促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1)要求各教研组针对每学期热点问题确立研究专题,每月围绕专题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谈思想、谈见解。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反思,使各学科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锤炼。(2)每月对教师进行了教学常规评价,做到了要求、有检查、有反馈、有具体整改措施。(3)引导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特别是州、市、校立项小课题的研究。2015年5月昌吉州教科研小课题申报、结题工作在昌吉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组织下开展,我校语文组、数学组、科学组全员参与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好评,其中语文组申报的州级课题六项,有3项课题上报了昌吉州教研室等待审核。数学学科申报了3项州级小课题,其中《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课题被昌吉市教研室选送到自治区课题组进行审核立项。州级课题《小学低段数学课堂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研究》已顺利结题。(4)

以小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年级组里分学科成立校本研修小组,结合年段特点、学生特点,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解决教学教研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五是每学期开学初、学期末都召开家长会,集中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并与家长广泛交流,形成了浓厚的家校育人氛围。

三、进一步拓宽德育工作途径,提高德育管理质量 一是结合《小学生守则》、《七小学生一日常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每个月确定一个主题,要求班主任围绕主题精心设计一系列班会活动。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作为我校德育教育资源,加强了对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国防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并先后和科技馆、烈士陵园、敬老院、派出所等建立了共建关系。

三是每月“花儿之星”的评选公示,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展示自己闪光的一面,让每个孩子都能像花一样绽放出光彩。

四是学校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利用法制教育月,邀请我校法制副校长赵义章对学生进行了法制教育讲座。邀请市消防科宣讲员为学生做了《如何预防火灾》的讲座。

五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师生的心理健康。学校针对

五、六年级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特点,定期对学生进行了青春期教育讲座,收到了较好效果。

六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常年坚持开展升旗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结合“9〃18”、“ 12.〃9”爱国日,开展了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七是开展环保教育。结合“世界水日”、“地球日”“六五”环境日,以班会课、办手抄报、环保课形式,开展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少先大队充分利用学生寒暑假开展实践活动,假期与父母读一本书写读后感、观看一部优秀影片、参加一项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等,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开阔视野,锻炼了能力,开学对假期活动中涌现出的实践小标兵进行了表彰。

九是积极做好国卫复审工作。为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做好了学生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德育处印发了健康知识200问、健康知识66条、“大手拉小手 共建卫生卫生城市”倡议书、疾病预防、慢病预防等宣传资料,使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并及时做好了卫生清洁工作,使校园干净、整洁,多次迎接了昌吉市国卫复审办、街道及社区的检查,受到了好评。今年,在昌吉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中,学校书记被抽调到了市国卫复审办,积极支持配合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

十是打造品牌,加强特色教育,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多的艺术的陶冶和享受。在全国啦啦操联赛新疆站中,我校获得一等奖;速滑队在自治区速滑比赛中,获得昌吉州团体第一名。我校运动员获得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6枚,两名运动员被评为自治区优秀运动员,两名教练员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练员。我校军乐队在昌吉市器乐的比赛中获一等奖、非洲鼓获综合二等奖。学校跆拳道队参加州级比赛中有20多名孩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80人的合唱队常年坚持训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完成了合唱队训练的曲目,准备参加十二月初昌吉市的歌咏比赛。我校科技社团连续几年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在三模比赛中共获得了一等奖21个,二等奖15个.

四、加强基本建设,努力做好后勤、财务工作

一是扩建食堂110平米,解决了学生就餐困难问题。二是修建了168平米植物园,加强了学校生态建设。 三是修建了标准的塑胶篮球场。

四是争取了政府土地划拨,落实了新建综合教学楼工程项目。五是强化财产管理,及时做好开学初财产的登记、造册、统

计、量化、存档等工作,使学校财产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明细化,严防学校财产的流失。每天安排人员对全校各部位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对水电暖、教室门窗、节能灯管等设施及时维修和更换,为教育教学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六是进一步明确了财务制度,严格执行《昌吉市学校经费开支使用有关问题的规定》,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手续,合理使用资金,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做到专款专用。

五、全面做好维稳及安全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24小时领导带班、门卫守护、登记和信息上报等相关制度,并成立应急分队,每天都排查安全隐患,确保了学校的安全稳定。特别是在学生上下学高峰期和重点区域安排防护人员、设置安全防护带、防护墙,做好了安全防范。并把创建“平安校园”与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板报、班会、队会等多种形式适时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二是通过上安全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全面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是层层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四是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不定期开展各类安全事故预防演练,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五是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严禁学生乘坐机动三轮车、无证照车、超员报废车上下学。六是结合季节特点向师生进行重大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在做好疾病防控、防突发事件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了生命安全教育。七是开展“拒绝零食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魄,净化校园环境。八是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参加了安全知识竞赛活动。截止目前,学校未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九是每天坚持对校园巡视,检查“三关”情况(门窗、电源、水龙头是否关闭好),并将检查情况作好记载。十是充分利用监控设施,对校园各个领域进行了管控和防范。

六、认真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校各处室领

导、各处室和相关指标负责人员积极配合,认真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七、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学习型、合作型、智慧型、爱心型教师团队,不断提升班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2、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和稳定工作。继续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

3、根据新形式、新要求,加大“废、改、立”力度,加强效能建设,不断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深入一线教职工,努力解决好教职工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和切身利益问题,积极为教职工做好服务。

4、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提升学生德育软实力。

5、进一步巩固区级文明单位成果,将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

6、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年的工作即将结束,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荣获自治区冰上运动先进学校;自治区“速滑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州级 “三八”红旗先进单位、“州级科技特色”学校,市级“红十字”先进单位,市级“工人先锋”号。在全市中小学教师活动中,我校教职工女子篮球队获得全市第二名;在全国的大赛中我校教师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自治区比赛中一等奖1名、三等奖4名;昌吉州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昌吉市比赛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确保昌吉市七小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绩,令广大家长和社会满意。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第18篇:第七单元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美丽富饶,蕴藏丰富;我们的祖国文化灿烂,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祖国位居其中,四大发明,惠泽世界!可正是因为这块土地如此富饶,正是因为这块土地蕴藏丰富,使得国门外的豺狼时时窥探! 你们可曾知道,我们美丽的祖国曾经被人践踏得满目沧痍、伤痕累累!

对于南京大屠杀想必同学们早有所闻吧,早几天我收看了电影《南京大屠杀》。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流淌热泪,我的拳头握得紧紧的!在这场空前大屠杀中,中国军队死伤三十多万,日本杀害南京的老百姓三十多万,他们把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捆绑起来,用机枪扫射,甚至活埋,制造了几十个万人坑,他们甚至在南京城里将活人当枪靶,杀人取乐!电影里说,这种勾当只有禽兽才会去做,只有禽兽才能如此残忍!

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强盗,从此我们的祖国又重新站立起来了!看,我们现在多么幸福,上课时,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听老师讲课,休息时,我们可以挽着父母的手去公园里嬉戏,我们每天都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菜,甚至可以去肯德鸡享受洋风味的乐趣!你看,我们的新县城多么美丽,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敞笔直,一棵棵树木正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正灿烂绽放。这一切,都来源于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来源于先辈们为之付出的智慧和汗水!但是,今天,直到今天日本人仍然没有死心。他们仍然想霸占我们的钓鱼岛,仍然想侵占我们的东海油田,仍然想篡改教科书企图掩盖那段罪恶的历史,仍然在参拜他们死去的刽子手!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不忘国耻,时刻记住这段令中国遭受痛苦和磨难的历史,面对这一切,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钻研科学,为振兴中华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让我大呼一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六一”节前夕,我看了《火烧圆明园》这部书。

从书中,我了解到圆明园内有弯弯的流水,高高低低的假山,湖如明镜,山似叠翠。园内的宫殿建筑美妙奇特、变给无穷。那无数名贵的奇花异草,数不清的珠宝玉器,无论是建筑的优美,还是五光十色的金珠玉器的珍奇,圆明园都堪称世界上的杰作。

可是,随着书页的翻动,我越来越生气。书中写到:公元1860年6月,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看见这么多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就像饿狼见到了猎物,疯狂抢夺起来,能拿走的尽量拿走,手里拿不了的,就用抢来的绸缎和刺绣品做包袱,背走成包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对拿不走的楠木器具、铜器、瓷器等物品,则用枪托或棍棒砸碎。一连几天,侵略者又让骑兵团分头到圆明园同时放火,霎时间,圆明园各处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庄严华贵的宫殿和优美玲珑的亭台楼阁被火光烟雾吞没,在烈焰中噼噼啪啪响了一阵后,一座座都倒塌下去。整个圆明园变成了一堆堆的焦土和残砖破瓦。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群从此消失了。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的祖国有光荣的历史,也有屈辱的过去,火烧圆明园便是祖国屈辱的一面。为什么帝国主义敢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地践踏蹂躏?为什么我们的祖这样软弱?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王朝使我们的祖国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清政府对于外来的侵略者无力抵抗,又不敢抵抗,还是人民的反抗,给了侵略军应有的惩罚。

看完这部书,我非常气愤,看看过去,想想现在,如今我们的祖国就像条巨龙腾飞在世界东方。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名胜古迹重放异彩,祖国的变化,吸引了无数外宾来我国旅游观光,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在我们中国人面前也会点头微笑了。但是他们就是再点头,再微笑,我也永远不会忘记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窃读记》有感

ㄍ窃读记》中\'窃”总有一丝不光彩的含义,\'窃读”?怀着好奇,我仔细地品味这篇文章ο\'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这多少有点逆向思维,回家去美美地往嘴里塞着零食,还欣赏着电视机奉献的精彩卡通,多带劲呀ヘ干嘛跑去书店站酸了腿呢?

读到这里,我忽然对作者有了第一印象:傻里傻气——因为书\'从大人的腋下逃票”为进书店门口,小作者首闯第一关;\'逢上顾客满盈”,学会把自己隐藏起来,贴在大人身边,至少可以光明正大读上几本书;逢上下雨,以避雨为由,在书店\'磨蹭”时光……这一切\'花招”,给了我第二个印象;聪明绝顶——因为在书海中畅游,忘记了一切概念ο\'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然地亮了起来”这时的\'我”才也猛然发现自己处于现实这个空间ο空着肚子看书可不是一件舒服事,我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竟能熬过两个多钟头,看着作者的身影,我的第三感也油然而生;执着——因为书百思不得其解,小女孩的动力从何而生?回答是:书的魅力,我素不知道竟能拥有如此强效的魔力ο作者结尾处作了精辟地回答:\'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每逢读书,难道没有一种汲取智慧的愉悦吗?难怪她\'脚站得有些麻木,却浑身有轻松之感ο”

仔细地品尝完ㄍ窃读记》,脑中浮现出了写自古勤读书的程度的词儿:\'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孜孜不倦……”这些词儿,仿佛在鼓励我,嗯,我想,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勤读书,积累更多的词汇,让我的\'优势”如虎添翼,\'足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从书中了解世界,我正醉其中,又有一种冲动劲涌上心头,我甚至还想写一本书呢,在品读ㄍ窃读记》中我发现我正在一点点长大…… 英雄的壮举,不朽的史话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开篇简洁)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1941年秋,七连六班的五位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祁连队主力,把 敌人引上狼牙山,痛击敌人,最后子弹打光了,五人英勇地跳下悬崖。这篇文章把五位壮士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描写得淋漓尽致。(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整体概述)

俗话说得好: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五位壮士在万分紧急

的关头,脑海中就只有一种想法:只要能保护人民群众,和祁连队主力,我们的牺牲就是值得的。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荆轲刺秦王。临行时,荆轲唱了两句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说明荆轲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但他还是毅然前往。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难道不令人佩服吗?

(结合历史的经验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与书中相近、相似人和事。)

此外还有董存瑞,罗盛教„„这些壮士在危急时刻,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而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们是多么的勇敢啊!他们是我心中最钦佩的人!(点明中心,说明感动的原因。)

第19篇:第七营养素

第七营养素”迸发无限商机

传统的六大营养素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脂肪,现代医学营养学认为,膳食纤维也应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之一,因此把膳食纤维列为“第七营养素”。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治未病”理念的提升,膳食补充剂行业展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测算,2013年全球膳食补充剂市场已超过1100亿美元,我国保健食品产值将达到3300亿元以上。

日前,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健康与营养保健品展”专题采访上,专注研究特殊膳食的专家,来自天津珍吾堂食品有限公司的谢克华总经理,在会上向媒体阐述了特殊膳食的市场状况。谈及珍吾堂的产品研发目的和市场空间,谢总说道:“产品的开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社会需求和人类健康需求,我们的产品重点就是解决三高人群的特殊需求问题。膳食补充剂的概念在我国还比较新,国家在这方面还不够重视,没能形成强大的真实需求。而这膳食纤维对人体营养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有许许多多的富贵病,特别是三高的老年病都跟缺乏膳食纤维密切相关。这在国际上和中国都已经被认识,但在国内没有足够的舆论支持和法律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就没有相应的保证和引导。”

会上,谢总多次自谦自己做的是非主流的产品,非主流的业务。医保商会刘张林副会长肯定道:“从全民大健康角度出发,只要能为国民健康造福,利于国家健康发展的都是主流。”刘会长积极鼓励谢总坚持特殊膳食的研发,对谢总提议在明年的“中国国际健康与营养保健品展”开辟膳食补充剂专区表示赞同。

研究表明,在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时期,往往也是产业政策的调整期,日本在上世纪70-80年代公布了“健康管理法规”,同时新政策的出台反过来也会大大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如日本、美国。

我国也处于这一路径之中,如:(1)2012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首次被列为重点发展行业。

(2)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将营养保健食品列为重点支持产业之一。(3)2014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制定了明确的营养素摄入量目标,要达到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控制脂肪摄入量,保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基本达到居民健康需求。

作为医药行业的官方协会组织,医保商会也将在展会的第三天,6月28日上午在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中国国际膳食补充剂行业发展论坛—拥抱大健康时代》,以行业协会代表发声,邀请来自政府及国内外领企业的演讲嘉宾,分享中国膳食食品相关政策的最新进展,促进、引领国家大健康事业的发展。

第20篇:达拉特旗第七中学校长周玉清述责述廉报告

达拉特旗第七中学校长周玉清

述责述廉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从挑起达旗七中校长这副担子的第一天起,我便要求自己,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

周边的教育环境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达旗七中是一所比任何普通高级中学都需要发展特色的学校。为了能让学校的特色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迈入正轨,为了能实现这一建设的巩固深入与做大做强,为了能将推进素质教育这一目标落到实处;一年多来,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本人积极务实、大胆缜密地开展与推进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协作,廉洁奉公,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向这一目标迈进的预定进度工作任务。

现将一年多来履行责任及廉洁自律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积极履行“一岗双责”,严格遵守《廉洁准则》。无论是工作时间的八小时,还是八小时之外,都能做到时刻严格自律,能做到过得惯清贫、抵得住诱惑和守得住底线,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价值观。

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着自己,严格执行着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等现象;管住了自己的手,不接受任何的钱、券、礼品和请客吃饭。

管理方面做到了用纪律约束人,用制度管理人,以真诚对待人,一切考量都能做到以大局为先,积极维护着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学校大事、小事坚持发扬民主,作为校长,我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教职工中树立了良好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率为楷模的形象。

二、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

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本人始终按“一岗双责”的要求,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我校反腐倡廉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

1. 抓龙头,促落实

抓党风廉政建设,落实责任制是龙头。学校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带头做、总负责。学校主要领导与中层干部及全体教师层层签订廉政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党风廉政建设垂直工作机制。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度,并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和评优晋级中;对落实不力者,视情况进行诫勉谈话或责任追究。构建起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

2.统一认识、传播正能量。

全面加强“励志教育教学、日语教学、足球教学、健美啦啦操、体艺特长生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这一特色的建设初始阶段,学校教职工绝大部分表现出了积极参与、共谋发展的主导意识和良好素质,但也有个别同志出现了一些片面的认识和消极情绪。 针对这些思想状况,学校班子成员、党员干部争做走在前列的急先锋,踊跃地去传递正能量,在如何做通这一小部分同志的思想上纷纷献计献策,且最终凭这些针对性的言策顺利的做通了他们思想工作。

3.逢会就讲,形式多样

作为党支部重要成员的我,和教职工们一起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运用干部大会讲廉洁、树正气;运用教职工例会强调爱岗敬业与劳动纪律;运用班主任工作会重申不准补课、不乱收费、不乱订资料等法律法规;运用民主生活会常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党员干部在自省自律中提升境界。

通过开展参观学习、座谈会、以案说法、以案明纪、民主评议等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教育,对每一位教职工做到警钟长鸣。对中央“八项规定” 的贯彻执行、践行“两学一做”等作出部署,提出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整改,坚决纠正教职工中突出的思想问题,花大力气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让党员干部时刻牢记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把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融入到实际教育教学中。

4.结对帮扶,以点带面

党员干部与教师进行结对帮扶,以点带面,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落实、学校工作的推进。 学校把党员予以分组,然后与教职工进行结对帮扶,实现人性管理、人文关怀、人为引导。在生活上,开展了以”帮扶困难党员、帮扶困难职工”为内容的帮扶活动;在教学上,开展了以“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为内容的教研活动。 目前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帮扶措施已形成长效机制,职工互帮互助已蔚然成风。

三、取得的工作成效

1.开源节流、勤俭办学。

一方面计划用钱,节约用钱,把钱用到刀刃上。另一方面,重视节约物资,做好各项校产的清理、保管、维修工作,提高它的使用效益,厉行节约是我使用学校经费的一条主要原则。

学校购物严把计划、进货、入库、领料“四个关口”,将服务教学所需放在首位,急需急购,特需特购;相反,对某些办公用品,压了又压,省了又省。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先后完善了资产管理、公物维护维修、损坏赔偿等各种制度,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2.加强餐厅、超市的管理

对餐厅、超市,管理上严 ,落实上细。在大宗物品采购上,价格、质量货比三家,严审资质,与供货商签订供货协议,以确保食品安全。严格零星物品采购程序,多人购买,多人验货、收货,确保货物质量、数量、价格与台账一致。

3.公开校务行廉政

学校财务管理规范,餐厅和超市,开设有专户、专账,做到了校务公开。各项财务管理无挪用资金、私设小金库等现象,更无“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乱订资料的现象。

学校定期组织行政领导班子、班主任等上廉洁教育课。狠抓领导班子的廉洁自律工作。不巧立名目乱发补贴,严格审核教职工差旅费的报销等。 4.特色教育迈入正轨

全面加强“励志教育教学、日语教学、足球教学、健美啦啦操、体艺特长生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是我校的办学特色。这一体系的建设已基本迈入正轨,渐成巩固加深和做大做强态势。

现在的我校已是首批全国中小学生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鄂尔多斯市中小学生足球训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大(中)学生足球啦啦操、健美操教练培训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啦啦操协会主要成员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内蒙古青少年健美操培训基地,西安体育学院、长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1.随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总觉得自己能力还不够,应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努力使自己的履责水平、治校艺术更上一个档次。

2.学校质量虽有所提高,但与一些兄弟学校相比自己还总觉得缓慢,底气与后劲都总觉还显得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师队伍建设自认为还缺少更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仍有少数教师奉献意识淡薄,还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名师队伍尚未完全建成。

4.继续推进特色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最终使我校的这一建设成为全市、全自治区、乃至全国的样板建设。

五、今后的工作设想及措施

1.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学习,努力再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和管理水平。

2.抓教师队伍建设,抓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增强教职工的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切实加强科研教研工作,帮助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走专业发展之路。

3.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评价方案,努力提高教师待遇,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持续、快速提高。

4.继续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总之,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教育局领导的关怀下,通过校领导班子、全校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特色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就我个人而言,通过这一年多的教育管理工作,自己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我坚信,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有学校团结合作的领导班子,有全校教师的支持和努力,我校的发展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达拉特旗第七中学校长:周玉清

2017.10

达拉特旗第七中学校长周玉清

述责述廉报告

周玉清

达拉特旗第七中学

2017.10

述而第七
《述而第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