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文化故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3 06:03:4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文化故事礼仪

导读: 心灵驿站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推荐第2篇:春节文化春节的故事

春节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日,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早已使它成为我们的“文化之根”。可是,对于那些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来说已经很少能真正感受到春节文化的氛围了,因此,年越过越简单了,有些风俗习惯甚至在慢慢地被人们淡忘。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节文化春节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古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避邪,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王安石诗中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的这种桃符。后来,后蜀国君孟昶在除夕时令手下人作词写在桃符上面,写得他不满意,便亲笔在桃木条上写了一对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簪云楼杂话》说:“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朱元璋微行出观”。他喜爱春联,并下圣旨推广。据说有一次他化装出宫看春联,见一户未挂春联,一问是个杀猪阉猪的屠户,不会写字,便笑着帮那阉猪的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那屠户从朱元璋的“马脸”上看出是当今皇上,舍不得将这副“御宝”贴到门外,就挂到祖宗牌位两边了。据传某年春节后乾隆下江南时路过通州小镇(今江苏通州市),想到紫禁城外也有一个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于是出了一联让随行大臣们作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大臣们无一人对得出来,不料一小侍从平素勤学,眼见满街当铺,当即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大喜,奖其官升三级。

放爆竹

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但现在部分城市已经实行“禁放”的法令。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以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美酒)。”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过去放爆竹有许多讲究。大年初一早上一开门的时候或出去拜年的时候要放“开门爆竹”,又叫“开财门”,一般放一挂鞭炮。若未放开门爆竹就出门去,视为不祥。除夕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后,全家关上门吃团年(团圆)饭,放关门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挂鞭炮,然后合家围坐谈笑、吃杂食、守岁到半夜或天明。

各朝重爆竹,明清出烟花。明代的烟花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高度、品种到造型都相当不错。明人张时辙在《陈都阃宅看烟花》诗中,对烟花燃放空中的景物作了生动的描绘:“空中捧出百丝灯,神女新妆五彩明。真有斩蛟动长剑,狂客吹箫过洞庭”。到了清代放烟花的规模更加盛大,工艺和花型变幻精美无比,民间、官府和佛教界逢年过节都要大放烟花,尤以宫廷的烟花最为壮观和盛大。外国没有爆竹但有烟花,《大美百科全书》载,1879年已有一种烟花,可以放出人的轮廓样子来。现在又有用电脑控制燃放的烟花,但我还是觉得“洋务不及国粹”,要不然各国何以争相到湖南浏阳去买烟花呢?

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而禁放鞭炮,这种风俗只在没有“禁放”的城市和农村沿袭着。刚实行“禁放”的时候,很多人还真不习惯,有的人为此还想了不少办法,比如举家开车到乡下去放炮。其实,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形式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既然有法必依,对于心中的留恋您就得从方式上想点辙。有的人就比较聪明,弄盘录音带放放——听鞭炮声,或用踩小气球声当鞭炮,有的干脆买几串工艺品鞭炮挂在厅里看……不但安全又一点儿不影响情绪,还给家里另添了几分喜庆呢!

包饺子

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

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今天听起来觉得饺子怎么会是最好吃的呢,但在古代生产落后烹调原始的情况下,饺子就算是很好吃的了。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曾叫牢丸、水角、馄饨、饽饽等。后来怎么叫饺子呢?饺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面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发音“角”“饺”相似,后来就说成“饺”子了。三国时《广雅》一书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这个馄饨就是饺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阳杂俎》已有“笼上牢丸(蒸饺)”、“汤中牢丸(水饺)”的描述。

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在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子时吃它,喻辞旧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喻国泰民富,“招财进宝”。因此,饺子老少咸宜,贵贱无分。年三十儿晚上,慈禧太后要将宫中后妃和各王府的福晋(夫人)、格格(皇族女儿)全召到殿上,子时一到全在长案上包饺子,包得又好又快的赏银子;接着众人一起吃饺子,光绪皇帝夫妇来拜年也是赐给“煮饽饽饺子”。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

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从馅来说,有鸡蓉、鲜虾、什锦、三鲜等上百种;从烹法来说,有汤煮、笼蒸、罐煲、锅贴等各法,速冻饺、即食饺等产品也层出不穷。饺子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布神州。京城“八大楼”之一的鸿兴楼饭庄,一两面能捏成25个小饺子,一个一种味道。西安唐城饺子馆的饺子宴名扬海内外,据说一些老外们吃的时候一边老叫肚子胀一边还拼命往口里塞。沈阳的“老边饺子馆”因煽锅蒸饺和炝鸡汤煮饺而闻名遐迩。天津清真“白记饺子馆”和太原“认一力饺子馆”也为华厦饺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门庭若市。广东粤菜中的鲜虾仁蒸饺有后来居上之势,北方人南下均趋之若鹜。

吃年糕

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虽然现代我国年糕已有南式北式两派,但如同月饼一样,北式失于粗糙,口味逊远。南式年糕又以苏州、广东和宁波为最佳,味有咸甜淡,烹有煮炸炒,细而不软,味中有味,加之多种配料烹法,真乃中华一大美食。苏州年糕有两千多年历史,驰誉南洋欧美不衰,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

苏州古城在春秋时代为吴国国都。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建成后吴王大喜,称为“阖闾大城”,大宴众将群臣庆功。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料吴王骄奢不防备越王勾践和范蠡,国家迟早将亡。回营后他密嘱身边随从说:“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后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军横扫而灭。这时都城断粮,饿殍遍野。随从们突然想到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从此,苏州人民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传到全国各地,流传到今天。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年画。古代是贴在门上而不是贴在屋里,古籍载“画虎于门”、“贴画鸡于户上”。宋代发明了雕刻板画以后,称之为纸画。

到了明代,开始有了“年俗画”的记载,但仍不叫年画。直到清光绪年间“戊戌变法”时,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在搞“改良”,改良派提出年俗画应该配合社会改革,首选提出“改良年画”的主张。随即,天津杨柳青齐健隆画店首先刻印了一些反映禁吸xx、兴办学堂、女子自强等内容的宣传画,称为“改良年画”。从此,年画的称呼才使用开来。从清代中叶开始,以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最为有名。二十年代初,上海开始出现用胶板印刷的“月份牌”年画,兼用作商业宣传广告。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裔社会仍在广泛使用年画。

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很受人们欢迎。

推荐第3篇:廉洁文化故事(材料)

廉洁文化故事

林则徐拒贿拾遗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给林则徐:“请大人笑纳我们的小小见面礼。”林则徐接过来打开一看,大红软缎衬垫上放着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林则徐1820年赴湖北接任时,由襄阳发出《传牌》,云:“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庸远迎。”1830年他离京赴粤查禁鸦片,行前,从良乡县向广东省发出《传牌》,云:“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从《传牌》令可看出,林则徐升任出差途中,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准索贿受贿。林则徐这种廉洁正派的作风,确实值得称道。他是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而他那种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和廉洁正派的作风,更值得后人久久怀念。

海瑞巧治胡公子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人,回族。明嘉靖举人,历任淳安、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吏部右侍郎、应天府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等职。 明朝嘉靖年间,社会风气腐败。达官贵人经州过县,除了酒肉招待之外,还要送上厚礼。那礼帖上写的是“白米多少石”、“黄米多少石”。但其实,这“白米”、“黄米”都是隐语,指的是白银多少两、黄金多少两。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连一些公子衙内路过,地方也要隆重接待。

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队人马来到淳安。驿站官员不知道来者是谁,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当场命令家丁,把驿吏五花大绑,吊在

树上,用皮鞭狠狠抽打。

淳安知县海瑞听说后,马上赶到驿站,见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无法无天之举,顿时义愤填膺。他大喝一声:“住手!”立即命令给驿吏松绑。胡公子的手下见“半路杀出了程咬金”,呼啦一下把海瑞团团围了起来。胡公子趾高气扬,挥着

马鞭,说:“你知道大爷是谁吗?”

海瑞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指斥道:“不管你是谁,都不准在我管辖的地方

胡作非为!”

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吓说:“狗官,你瞎了眼!这是胡总督胡大人的公子!”

海瑞一听,心中早已有谱。他冷冷一笑,说:“哼,以往胡大人来此巡查,命令所有地方一律不得铺张。今天看你们如此行装威盛,如此胡作非为,显然不是什么胡大人的公子,定是假冒的!”说时迟那时快,海瑞挥手喝令将胡公子捉下,驱逐出境,并把他沿途勒索的金银财物统统充公。

事后,海瑞马上给胡宗宪修书一封,一本正经地禀告说:“有人自称胡家公子沿途仗势欺民。海瑞想胡公必无此子,显系假冒。为免其败坏总督清名,我已没收其金银,并将之驱逐出境。” 胡宗宪是一代抗倭名将,他收到信后并不怪罪海瑞。就这样,海瑞巧妙

地制服了胡公子的巧取豪夺。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

“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 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它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

硬的硬骨头精神。

周总理廉洁故事选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

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毛泽东清正廉洁的故事

腐败,既是革命的死敌,更是社会主义的死敌。毛泽东生前,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取得了许多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成功经验。

清正廉洁率先垂范

打铁先须自身硬。只有自身清正廉洁者,才能自觉而坚决地反腐败。大量事实说明,在清正廉洁与反腐败斗争上,毛泽东有超人之勇气,真乃古今之罕见,全党之表率!在旧社会,当官者,一般都是为了个人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过着骄奢淫逸之腐朽生活。即使有清官,也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毛泽东的一生,大部为官。但他当官,从来不见为了个人发财,而是报国为民、甘作公

仆。其清正廉洁,有口皆碑。

早在井冈山时期,身为井冈山最高领导者的毛泽东,就毅然废除中国数千年旧军队官兵不平等的腐败恶习,在红军中带头实行官兵一致。

瑞金时期,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个儿又高饭量又大,但他的粮食定量只及普通战士的3/4。

长征道上过草地时,辣椒是个宝。警卫员设法为酷爱吃辣子的毛泽东多领了20个红辣椒,被毛泽东严令其如数退回。警卫员不以为然,毛泽东严肃指出:“我们是红军,作为领袖怎么能搞特殊?”警卫员没法,只好照办。

新中国诞生后,功高盖世的毛泽东,虽已进入人生暮年,但他依然廉洁如故,艰苦奋斗依旧,不仅吃穿还是那么省俭,而且在工作上,不分什么昼夜。

抗美援朝爆发,毛泽东带头送子参军。不幸老年丧子。女儿上学,不准用公车接送。礼品一律交公。对亲友从不循私。警卫人员在外面多吃多占,毛泽东用私款退赔,并就此对警卫人员开展整风,一整就是半月。正因为毛泽东本人十分注意清正廉洁,为全党树立了表率,所以,在他当政时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党风军风政风,都十分纯正和清廉,受到中国人民的称赞。

疾恶如仇亲抓大案

在反腐倡廉问题上,凡是大案、要案,他都亲自去抓,而且一抓到底。只要是腐败分子,无论是谁。不问亲疏,他都铁面无私、严惩不贷。

在瑞金时期,毛泽东严惩了于都县一个集团贪污案。将贪污数额最大的县委军事部长等4人,公审之后,执行枪决,余者一律依法严办。 延安时期,边区贸易局副局长肖玉壁,是个劳苦功高、体无完肤、身上有80多处伤疤的老红军。为给其治病,毛泽东在供给上给他以特别关照。但他出院之后,功高自傲,无视法纪,公然贪污大洋3000多元。案发后,毛泽东执法如山,严令枪决。肖犯一死,形势大变,陕甘宁边区政风明显好转。

红军旅长黄克功,为恋爱而杀人。为整肃军纪,申张正义,爱将如命的毛泽东也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建国后,刘青山、张子善。都是30年代入党,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青年领导干部。但他们经不起执政之考验,双双成了大贪污犯。毛泽东怒不可遏,不顾劝阻,将他们公审后枪决。震动了全国,教育了全党。

建章立制以法反腐

为了反腐倡廉,毛泽东还十分注重以法反腐。毛泽东一生领导、主持和亲自制定的律法规有数百件,其中有不少著名的法规,就是专为反腐倡廉而制定的。早在井冈山时期,革命根据地尚属初创,毛泽东就制定了《井冈山反腐败训令》。在瑞金时期,毛泽东又颁发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6号训令。规定:凡\"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以下者,分等判刑。除追回赃款外、还要\"没收其本人家产之全部或一部分\"。凡\"挪用公款为私人营利者以贪污论罚罪\"。与此同时,建立审计制度,审查稽核各级决算和财政收支,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

新中国诞生前,为防止共产党执政后腐败,毛泽东在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防腐方针,特为党的高级干部作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等6条规定。

建国后,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需要,毛泽东提议在党内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政府内设立行政监察机构,还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惩戒违法失职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全面系统地规定了贪污贿赂罪名及量刑标准等。从而使反腐败斗争经常化、制度化和法规化。

教育为本思想反腐

腐败有政治腐败、组织腐败、经济腐败、司法腐败、军事腐败、生活腐败、文艺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思想腐败等种种表现形式。思想乃行动之先导,首先有思想腐败,才会有其它腐败。只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思想道德上,筑起拒腐防变的精神长城,才不会产生其它腐败。正因为如此,所以毛泽东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均特别重视思想领域内的反腐倡廉斗争。为了从思想上反腐,毛泽东在实践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1929年,他针对红四军中存在的许多思想,抱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二次党代会。会上,他不仅严肃批评了红四军中存在的一系列错误思想,而且深刻论述了它们的根源及纠正措施。对旧社会腐朽思想在红军中的影响,进行了一次荡涤污泥浊水式的大扫除,从而使中国工农红军完全变成了一支真正的无产阶级军队,因而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如,毛泽东一生中领导过多次整党整风运动。1942年至1945年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彻底清算了党内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个人主义、形式主义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素质,使全党团结在了丰泽东思想的旗帜之下,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新中国诞生后不到一年,毛泽东就领导了新中国的第一次整风运动。1951年5月1日。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中心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首先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以功臣自居、贪图享受、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以及少数人贪污腐化、违法乱纪行为。经过半年的整风,普遍提高了怎样做一个执政党的党员的思想认识,并纯洁了党的干部队伍,一些经不起执政考验的腐败分子和严重违纪的党员干部受到了严肃的处理。仅湖南一省就处分了县以上党员领导干部266人,其中开除党籍的64人,受其他处分的202人。

精兵简政大刀阔斧

1940年前后,中国革命的大本营陕甘宁边区的领导机关内出现了严重的人浮于事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妨碍了革命工作。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在1941年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参议会上、不顾别人劝阻,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向大会郑重提交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提案:坚决主张政府对于军事应实行精兵主义,避免老弱病残滥竿充数;对于机关应实施简政主义,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人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提倡节约廉洁作风。李老先生的建议确系真知灼见,并击中了要害。但是,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现在是战争时期,应该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对李老先主的提议,不仅不支持,甚至怀疑其动机。但是,李老先生提案却得到了毛泽东的理解与坚决支持。毛泽东认为李的提案\"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在他的支持下,李的提案终被通过。在精兵方面;规定脱产部队不得超过边区人民总数2%,脱产民政人员不得超过边区人民总数1%。简政方面:重点紧缩上层机构的人员充实基层,合署办公,职责分明。随后,开展了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精兵简政工作。紧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精简,此次精简取得了巨大成就:边区直属单位由35个减少到22个,工作人员由469人减少到了279人;八路军总部直属部队精简了96%,只留下了4%;整个边区总共减少了经费、粮食预算人数十万多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奇迹般地出现了政简民便、兵精粮足的新局面。为度过困难,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300多年前的明末,因腐败至极,激起了农民大起义。经过18年的浴血奋战,李自成终于在1644年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朝。李自成这个陕北小羊倌一跃成了新城皇帝。但是,他因经不起胜利与执政的考验,迅速骄傲起来,结果只做了18天皇帝,就被迫退出北京,不到一年,这位堂堂百万起义大军的统帅,就惨死在湖北一小撮地主民团手中,年仅39岁,昙花一现的大顺朝也随之夭亡,后人无不为之扼腕长叹!李自成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深思。

1944年,适逢李自成失败300周年忌日,历史学者郭沫若,满怀激情,以深邃的目光与犀利的文笔,在重庆公开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史学名著——《甲申三百年祭》,向世人揭示了一个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即一切以革命为宗旨的阶级或集团,在胜利面前,千万千万不能骄傲的革命真理。《甲》文一出,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蒋介石对此大张挞伐。毛泽东对此却欢迎之至。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立即作了全文转载,同时发表了《防止骄傲自满》的社论,号召人们认真学习《申》文,深刻吸取历史教训。中共中央宣传部与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又联合下文,要求党员,\"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都必须保持清醒和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1948年底到1949年春的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失败在即,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已胜利在望。在这新旧社会更替,中国历史即将发生转变的关键时刻,为了迎接胜利,毛泽东及时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在对新中国的诞生作了全面安排之后,特在会上专门谈了防骄破满问题,并向全党及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反腐方针。在他的倡议下,会议又围绕不当李自成、拒腐防变这个崭新的课题,作了认真讨论,并作出了一系列防腐反腐的具体规定,从而为建国后的防腐反腐斗争,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推荐第4篇:清明节的文化故事

清明节的文化故事

发布时间:2014-03-31 作者:小雅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清明祭祖追思的季节。作为现代人,我们在清明时节缅怀祖先,寻根重孝时,也需要补一补清明祭祖的历史,温一温中华传统的文化。

古人重祭祀,家族血脉的传承与延续体现在对祖先的拜祭、追思中。西汉《礼记》中的《昏义》篇,就着重解释了《昏礼》制定与传承的意义。《昏礼》既《婚礼》,是规范结婚礼仪的条文,《昏义》解释结婚是合两姓之好,使死去的祖先有人祭祀,并传宗接代。古人婚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延续祭典礼仪,让祭祖活动延续下去。可见,在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祭祖的重要性。而清明又是专行祭祀的关键日子。

清明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气。清明时节,气候回暖,春暖花开,正是拜祭与踏青的好日子。清明与寒食的日子相近,古人本在寒食季节祭祀扫墓。后来,清明与寒食渐渐合二为一,成为拜祀祖宗的重要日子。因此,在民间,清明节又俗称寒食节。

清明节前后,同宗同族的亲人们,必须赶回先祖们灵魂的安息处,隆重肃穆地到先祖们的坟前行拜祭之礼,献祭鲜花、酒肉,燃烧冥纸,燃放鞭炮,修葺坟头,清理杂草,挂上色彩艳丽的纸幡,告慰先祖之灵,祈祷家人、乡邻、国家的和谐平安。

清明节背后有一个感人而壮烈的中华历史故事。故事主人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五霸霸主之一晋文公。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登上王位,设计害死太子申生。太子申生同母同父的弟弟重耳被迫逃亡。重耳颠沛逃亡中,风餐露宿,受尽苦难,最后身边只剩下几个赤胆忠心的心腹。一日重耳饿的晕死过去。关键时刻,一个叫介子推的人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后给重耳吃,重耳得以活过来。十五年后,重耳重会晋国,夺得王位。所有跟随他的逃亡的忠臣名士,都获得封官进爵,惟独不见介子推的人影。晋文公知恩图报,到处寻找介子推,后获知介子推带着老母躲藏进深山。晋文公带着浩浩荡荡的王公大臣去大山老林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却死活不肯出山见晋文公。晋文公只得下令烧山毁林逼介子推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与老母被烧死。介子推在烧死之前,给晋文公留下了一首诗。

割肉奉尽丹心但愿公场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痛失恩人介子推,伤心不已。为追忆介子推的品格精神,晋文公把清明节定为拜祭的日子,在每年的清明,都要到烧死介子推的山上拜祭介子推。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贵族精神的时代。很多的名士重气节与品格,只为理想而舞,不为贵权而屈。介子推就是当时践行贵族精神的名士代表。晋文公有难时,介子推割肉救主,晋文公登上王位,介子推不媚贵权,悄然离去,一心侍奉老母。在介子推看来,我一颗丹心割肉救你晋文公,不为私不为利,而是为国为民为清明的世道。我冰心玉洁,不要任何的回报,我只想做一名孝敬母亲的好儿子,你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硬要苦苦追着报恩。

清明节,这样一个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气,不仅仅是我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时节,更是展现中华民族浩然正气与精神品格的时节。这样的时节,我们当严肃地谨记,虔诚地追思,殷切地拜祭。

推荐第5篇:烟草服务文化故事

企业服务文化故事

有个他这样的人

‚小陈儿啊,今天说什么也得在大姨这儿吃口饭。‛立山区义兰烟店店主刘义兰,刘大娘见到客户经理陈志宇的第一面就诚恳地说道。

‚陈哥,你千万别走啊!这一个多月来,你都累成啥样了。要是没有你,我妈店里上上下下根本撑不下去。今天说什么也得把你这个‘打工仔’留下,况且外面还下着雨。‛陈大娘的儿子也拉着陈志宇说。

这刘大娘一家为啥非得要请客户经理陈志宇吃饭呢?这话儿还要从今年夏天说起。7月31日,一个阳光明媚的礼拜天。一大早,陈志宇在家休息,睡的正酣的时候,电话骤然响起。‚喂,陈经理吗,我是你义兰烟店的刘大娘。不得了啦,我家你弟弟让车给碰啦!这半会送医院了,店里头就只有我这埋半截的老太太和我那没断奶的小孙子看店。今天还是订烟的日子,那电脑平时都是你弟弟弄啊。你看看我这咋办啊。‛听到大姨这么说,陈志宇说了一句‚大娘你等我。‛放下电话,立马从家里驱车赶往刘大娘的烟店。

零售客户都知道,进入夏季,昼长夜短,室外活动多,正是卷烟销售的黄金销季,所有门店都蓄势以待。恰恰在这个节眼骨上,刘大娘的儿子被车撞,住进了医院,只剩下不到5岁的小孙子和念过花甲的自己留守店里。陈志宇一走近店铺,就看到店门口堆积了大量的日用百货。二话没说,他低头就开始整理,刘大娘一手端着水,一手拿着毛巾在一旁守着。陈志宇整理货物之后又到库房帮忙清点了卷烟库存,耐心的向大娘询问了最近什么烟比较好卖,问完后开始帮大娘网上订货。临走时,询问完刘大娘儿子的病情后跟大娘说:‚放心吧大娘,这个把月有我呢。你就安心带你的大孙子吧‛

第二天,陈志宇大清早还没上班就先到刘大娘的烟店报道,帮大娘准备好开店之后,又急忙踏上新的一天的拜访之路。傍晚,下班还特意去了趟刘大娘的店铺,当陈志宇看到刘大娘在店里忙的晕头转向,小孙子一个人孤零零在旁边坐着的时候,他急忙到附近的小店叫了几个菜回到刘大娘店里陪着小家伙儿和大娘吃晚饭。

恰巧这时刘大娘的儿媳因不放心大娘和儿子,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回到家,一进屋看到这样的场景,连忙道:‚陈经理,真不好意思,你这下了班还帮我们干活,以前还真对不住您。‛大娘儿媳羞愧地说道。‚不说这些了,老板娘,我们工作也有很多不到的地方,还请您多包涵,今后你有什么事尽管说就行。‛

原来刘大娘的儿子小刘平时脾气偏激,对卷烟营销认识上有误区。陈志宇新调到这个片区后,上门服务总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多次被刁难,但他非但没有气馁退缩,反而一直从情感沟通入手,从进门服务开始,微笑始终挂在他的脸上,和零售户聊些感兴趣的话题,帮助整理柜台货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其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同时,在走访中,还从经营的角度主动帮助零售户算经济帐,指导零售户学会与消费者沟通,增强亲和力,扩大生意量,提高盈利水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陈志宇的真情融化了对立情绪,这次刘大娘家里有事,他首先想到了请陈志宇帮忙。

从那之后,每天下班后,陈志宇都来到刘大娘的店里,帮忙整理店堂,辅导大娘的孙子学习拼音等等。来店购货的周边邻居都夸顾老板有了这么一位好‚儿子‛。

‚真多亏了烟草公司的客户经理陈志宇,要么儿子住院的这一个月,我的小店可能就要关门了。你说这大过年的,谁家没有个事啊,人家陈经理是我请来的‘临时工’、‘打工仔’,殊不知,这小陈就跟我亲儿子一样……。‛刘大娘逢人便夸。

傍晚,陈志宇照例来到店里,刘大娘一看见她,就拉着她请她吃饭,表示谢意。这才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真不用客气,这都是应该的,以后有事您就说,我走了。‛说着,陈志宇的身影消失在蒙蒙细雨中……

他,就是这样一个阳光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包容的人。他,每一个工作的清晨,最早来到市场部做准备。他,最早骑着电动车进片区拜访。他,每一天的黄昏,最后整理一天工作的思绪。他,下班之后还要拜访困难客户。他,最后一个回家。他,节假日到办公室加班加点最多。他,事无巨细,把办公室每一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服务至上,让领导放心。

接触过陈志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热心、大度、豁达的人。对待工作的钻研、认真、细致。他认为一个烟草人应该恪尽职守地做好了本职工作,如果有什么不到位的,那一定是自己工作上的某个地方还需要改进和指导。 如果某一个同事工作或是生活上的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送去关心,送去理解,送去帮助。

年纪轻轻的他,因为一份对‚烟草‛的热爱,自己的青春与热情无私的风险给了烟草事业。他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和创优,守护者自己永不停歇的追求,以一束阳光的灿烂折射出烟草人永创一流的无穷魅力。

他就是让万千零售客户满意的市本级市场部客户经理---陈志宇。

推荐第6篇:厕所文化励志故事

蜘 蛛 的 故 事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又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在深海相遇。

龙虾正在努力把自己的硬壳脱掉,只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一边欣赏一边紧张地说:“龙虾,你怎么把唯一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放弃了呢?难道你不怕大鱼们把你吃掉吗?以你现在的情况,就连急流也会把你冲到岩石上去,到时你不丢了小命才怪呐。”

“谢谢你的关心。”龙虾一点也不着急,反而气定神闲地回答,“看来你是不了解,我们龙虾每次成长,都必须先脱掉旧壳,才能成长出坚固的外壳,现在的危险,是为了发展得更好而做出的准备。为了美好的未来,冒点风险是值得的。”

狮 子 和 羚 羊 的 家 教 每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了。

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

在另外一个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

推荐第7篇:安全文化小故事

安全与隐患的故事

碳素厂成型车间 孙宏伟

安全与隐患也不知争吵争斗多少万年了,但一直未休战过。召集就象中东和平进程一样,道路还是那样坎坷不平。 隐患常常洋洋自得地说:“我不乱则已,一乱就会一鸣惊人,谁还敢小看我?小煤矿我给它搞爆炸过;烟花鞭炮厂我给它搞炸平过;飞机我给它搞坠毁过;汽车我给它搞撞翻过;轮船我给它搞沉没过;就连商场、娱乐场、大森林我都给它搞着火过。我是来无踪去无影,想来就来,愿走就走,谁能奈我何?” 安全听后不得不承认隐患说的都是事实,但不承认这都是隐患的能耐。安全叹息道:“都是那些少数人不重视我的存在,也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记在心上,终于养患成祸,不出事故才怪呢!” 今年九月,隐患钻入成型车间沥青库的烟道里,人们一不留神,我就把烟道点着了,但安全也有欣慰的时候。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已经出台,成型车间加强了安全防范措施,将我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没有给企业造成多大的损失。从根本上解决与隐患长久性争吵争斗的遗留问题,看你隐患还能猖獗到几时? 隐患看到《安全生产法》后,沉思再三,以后还是小心点为妙,决定躲远点。失去了以往的生存空间,哪还有我的市场了? 隐患看来还是比较知趣的,贵有自知之明。 故事之二

安全小故事:某书记的安全“金点子”

碳素厂成型车间 耿文东

“他的‘安全点子’就是多!”许多干部职工这样称道党支部书记。

某书记自从担任某企业党支部书记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安全管理中,多动脑筋多想点子,使安全工作常抓常新。 某书记面对问题,变压力为动力,想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金点子”。 班前五分钟

为使职工上岗前有个好心情,他利用班前五分钟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采取故事会或小游戏等形式,点评工作重点、安全薄弱环节、职工心态。还将每名职工的“全家福”照片,悬挂在班组的建家板上,让职工在班前班后会都能深切感受到家的温馨;制做 “安全承诺卡”,把安全环保方针编印成朗朗上口的短语,由职工亲人在承诺卡上签字,使职工每天在工作中能够看到亲人得亲情寄语。

“1+1” 安全责任

针对职工实际,他探索实行了“1+1”安全责任教育,中心与每个职工家庭都签定了《安全自保幸福家庭》协议,明确了企业、职工及其家属的安全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职工家属要吹好安全枕边风,吃好全家团圆饭,确保亲人工作好心情。同时,建立事故档案,将事故分析处罚意见通知职工家庭,做到安全事故家庭不知情不放过,把安全责任延伸到了企业和家庭。 安全警示

某书记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契机,创新“学习+激励” 管理机制,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发生在职工身边的多例侥幸事故,编印了《事故案例警示录》,人手一册。同时,开展“安全深度会谈”,每天企业干部、班组长、职工三个层次汇谈安全,互相启发自我教育。建立“安全不放心人”排查教育制度,设立

安全补习班,凡被亮黄牌者到安全补习班学习合格后方可上岗;亮红牌者找到安全联保监护人签定合同后,方可上岗。并把承诺落实到安全中,开展安全“三不伤害”、“四不放过”教育,自觉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没有落实不放过,当事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责任人没有处理不放过。克服“三违”现象,既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某书记点点滴滴的方法,营造了安全教育的软环境。

故事之三

专家与报酬

碳素厂成型车间 孙宏伟

企业生产设备坏了,导致停产,请了不少专家,都无济于事。无奈,只好请外来专家,那专家只简单的瞧了一会,然后外来专家就说了一句话,三言两下就使设备运转起来。检修人员不服:\"你就这一句话,不该拿这么高的报酬。\"专家说:\"我为了能说这一句话,我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知识的价值是用时间来恒量的吗?难道你们希望我花几个月时间修好它,才能拿这报酬?\"

故事之四

分粥的故事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凭什么我要听你的?凭规则。体现规则最好的故事就是分粥的故事。

碳素厂成型车间 耿文东

7个人在一起分粥,推举出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最公平的分粥人。前几天还不错,但是,时间一长,掌勺的人就拥有了一种权力,有了权力就会有腐败,尤其是在没有严厉的规则约束的时候。三五天之后,当一个人对掌勺的人说了几句好听的之后,他碗里的粥就多了一点,他多了一点自然就有人少了一点,就有人饿肚子了。这时,就有人抗议了,说我们不能再用这个人了,我们一人一天轮流分吧。但轮流分的结果是只有分粥的人吃得饱,其他6个人都吃不饱。最后大家又达成共识:我们成立一个分粥委员会得了。分粥委员会成立了,在分粥时有人分粥有人监督,最后人们发现这时只有分粥的和监督的人吃饱了,其他5个人都吃不饱。最后,这7个人终于明白了:让谁来分都没用,最重要的是要制定一个规则,也就是谁分谁就最后一个拿粥。这样,不管谁来分粥,都能做到公平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组织,或是一个部门,或是一个团队,都必须用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则远比人的自觉性管用得多。

故事之五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碳素厂成型车间 孙宏伟

2004年9月,因为赶制产品,某车间炉子严重破损,造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内在质量不合格。经鉴定,该批次产品不能达到某外商的质量要求,被定为不合格产品,经领导研究全部返回流程,企业直接损失达数万元人民币。

这起事故引起了管理层的关注,不合格产品全部销毁,有关责任人受到了严厉考核。从这件事情上,提醒全体员工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严把质量关,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提高质量意识。

故事之六

不开隐患车,处处保安全

碳素厂焙烧二车间 马留法

近日,焙烧二车间天车班员工徐志勇在西五吨天车上正在工作,起吊时,他突然感觉吊钩猛地一沉,凭直觉,他判断出是钩头出现了故障,随立即停车。经检查发现,钩头一侧固定夹板的螺丝松动、滑脱,如不检修,钢丝绳有脱槽的危险。他立即向班长汇报,并通过值班室联系钳工处理,避免了一起安全事故。 “不开隐患车,处处保安全”。该车间通过班前会、车间班子成员参加班组安全活动等形式,向员工宣传安全的重要性,分析岗位存在的安全隐患,工作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等,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车间现有配备先进的多功能天车两台,五吨天车五台,堆垛天车一台。日常工作中,要求天车工在车上交接班,“不开隐患车,处处保安全”,有问题在交接时当面清楚,该处理立即联系处理,不留隐患。车间主任熊辉在车间班前会多次强调:“生产耽误了可以弥补回来,可是因为车况不好,存有安全隐患,出现安全事故,不管是对员工的人身,还是对生产设备,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安全是天,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与每位员工息息相关,实实在在的,要落实到车间的每个岗位,体现到具体工作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目前车间的安全工作已深入班组,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了,“三违”现象没有了,形成了较为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促进了生产安全的有序进行。

故事之七

企业文化质量创新小故事

碳素厂焙烧二车间 马留法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是员工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了质量,企业就没有了市场,员工就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这道理都懂;另一方面是靠每个岗位员工用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事无巨细,凡是能提高质量的措施都要用到实际工作中。这道理明白!这不,焙烧二车间调温工序开展质量文化创新活动以来,调温岗位的员工无论是开展有关质量的讨论,还是做一件能提高质量的实事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无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就从其中最平凡的一件小事说起吧。 调温工序在日常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填充料氧化问题——填充料湿度太大或是颗粒太大,都容易引起炉表面覆盖的填充料氧华、着火。这时若不及时覆盖填充料,极易使制品氧化,出现氧化这一废品类型。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都是由调温工叫来多功能天车放料补料。但这次对调温工序乙班的一名普通员工——齐魁来说,就不那么好使了。他在上炉上巡视时发现,二系统北一料箱有氧化现象,而东多功能天车正在检修,只剩下另一台多功能天车还要急于完成当班生产任务。怎么办?是等着放料还是自己动手补料?幸好氧化面积不大,齐魁没有多想,他急忙找来桶和铁锨,顾不上炉面上的炙热和粉尘,

就近丛熟坯链式输送机下面掏填充料,然后一桶桶的倒在氧化面上。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淌,他全然不顾,直到确信该处不会再氧化为止。

这只是调温工序的员工日常工作的缩影,是再平凡不过的小事。但正是这样看似简单、平常的小事,却在保证着焙烧制品的质量。从近几个月质量报表看,制品的氧化几率很低,完全在可控制范围内。类似这样的小事还很多很多,类似这样提高产品质量的小事在焙烧二车间其他班组也越来越多。

故事之八

我为降本增效做贡献

碳素厂焙烧二车间 刘海涛 “料仓上部发现一个漏洞„„”7月15日 上午 ,钳工班钱晓虎和李红强在日常的天车巡检中发现西台多功能天车料仓上部的大盖上有一个鸡蛋大的漏洞,这一漏洞严重影响了多功能天车的吸料能力,巡检完毕后,他们立刻把这个问题报告给了班长。

车间在接到反映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拿出了检修方案:更换料仓大盖,具体细节由钳工班检修人员操作。

料仓大盖重100多公斤,料仓距地面有十几米高,如何将这笨重的铁家伙运到料仓上部?在过去,只有请求车间派辆吊车,这样既省力又省事,可是班长张帮武站出来对大家说:“大家伙想一想,一台吊车一个台班1600元,半个台班也就800元,我们仅仅吊一下就花去车间800元,现在公司正在搞降本增效,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为车间省去这800元,也算是我们班为车间的降本增效作出的小小贡献吧。”班组员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先将大盖吊到升降车上,调正好天车的位置,升降车升到高5米处,然后在正上部的主梁上悬挂12M葫芦,分两班人员轮流往上拉。方案一定,大伙说干就干。虽说方案听起来很简单,可是真正干起来,是要费好大功夫的。特别是正值夏天,葫芦每拉一下,才仅仅上升2CM左右,算算上升12M也要拉几百下啊。衣服湿透了,手磨出了血泡,可是在他们的心里却只有两个信念:降低成本,为生产争时间。

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大家咬紧牙关,争分夺秒,终于用了近4个小时将料仓大盖更换完毕,不但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还为车间省去了800元的成本费用。

故事之九

一枚小小的螺丝钉

碳素厂焙烧二车间 刘海涛

碳素厂焙烧二车间多功能天车上,班长正在带领班组的几个徒弟检修吸料管提升减速机,就在减速机要检修完毕时,小刘发现地角螺丝有一个不是很好用,就随手准备仍掉,恰巧被班长看到,连忙说:“别仍!”

“螺丝丝扣有点问题,拿回去用锉刀修整一下还可以用啊!”班长接过那枚螺丝看了看说道。

“这有什么啊,不就一枚小小的螺丝嘛,顶多1毛钱!”小刘却满不在乎的说。

“你别小看这枚螺丝丁啊,如果没有它,多功能天车就不能正常的运转,一颗螺丝钉虽然不值钱,可却是纳入在我们班组的经济考核里面啊。现在我们公司

上上下下都在降本增效,难道我们就不能从自身做起,为公司的降本增效做出自己小小的贡献吗?“班长慢慢的说着。 小刘和几个同事耐心的听着。

“我们班组平时检修时用的螺丝螺母都比较多,我建议大家在工作中要从一枚螺丝钉、一张砂纸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对于一些能修复的备件我们要尽量的去修复,不要随随便便去报废一枚螺丝甚至一个齿轮,我想如果大家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单位的成本才能够降下来„„”

工作结束后,大家伙觉得班长说的很有道理,深深感悟到高楼再高也是一砖一瓦构成的,机器再大也是由每一个零件组成的,从点滴的小事,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故事之十

“希望工程”献我心

碳素厂煅烧车间 吴向华

大年初七,冬阳出现少有的明媚,在通往上街铝城的大路小道上,人们三五成群有说有笑的享受春节的欢乐和惬意。这时,与人流行进方向相反,有一行人骑着车匆匆奔向农村,他们,就是煅烧车间调温丁班的员工班。初七,本该走亲穿友,朋友浅酌的好日子,而他们却奔往方顶村。 是什么牵挂着他们的心?是什么使他们行色匆匆?

时间追溯到3年前,调温丁班的几位同志在翻看杂志时,无意中被一组数字给震撼:“我们尚有300万名中小学生辍学,赞助这些因贫困流失的学生需17亿„„”

这沉甸甸的数字,如磐石一般压在他们的心上:少儿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倘若他们受不到教育,没有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祖国还有什么希望和未来?又何谈繁荣富强?

行动起来!“为了下个世纪的中国,不再有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年轻人敢想、敢干、敢为先,说做就做,一下零点就来到山村学校。山村的教学环境令人心酸,破败的瓦房,房漏窗破,不蔽风雨,凳子是一家一户凑起来的,桌子高低不平,一堆破布就是板擦,姑娘小伙子们鼻子酸了,别过脸去,悄悄擦去滑落眼角的泪滴。班长王建新立即向校长表达了要资助贫困生上学的愿望,老校长听毕紧拉着小王的手激动不已的连声道谢,当校长把两个孩子带到他们面前时,年轻人的心揪起来了,孩子身上的衣服已经洗的发白,补丁上面摞着补丁,两个小脸蛋皴了,红扑扑的,当孩子的唯一亲人那裹着小脚的奶奶听说有好心人帮助她的小孙子上学的时候,撂下手中的活计。蹒跚着小脚匆忙赶了过来,布满皱纹的脸上老泪纵横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喃喃道:“孩子遇到了贵人。”

从此,两个孩子走进了丁班的生活,成了他们关心的话题。考勤员每月从十四人奖金中扣除一部分,用以买书籍、作业本、钢笔铅笔等学习用具,并利用节假日给孩子补课,而开头的一幕,正是他们给度寒假的孩子们送学费的一幕。

故事之十一

戴好安全帽 生命有保障

碳素厂煅烧车间 吴向华

镜头一:碳素厂煅烧车间,几位员工正在清扫卫生死角,突然,从将近20米的调温层上掉下来一个螺帽,正落在下面操作工的头上,幸亏有安全帽,只听“当”的一声,安全帽上砸出了一个白印,人员安全无恙,一只安全帽避免了一场安全事故。

镜头二:流火六月,骄阳似火,一群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烈日酷暑下挥汗如雨一丝不苟的忙碌着。此时,2号煅烧炉大修工作正在进入关键时刻,这里集中了车间领导和所有的精兵强将及技术能手,突然,一声大吼:“快闪开”!原来,一名埋头看图纸的技术员丝毫没注意到自己正处于危险之中,被起重机吊起的“工”字槽钢擦着他的头部转向,好险!幸亏有戴安全帽,帽子被挂歪了,红漆剥落,人却没事,否则将后果不堪设想。

亲爱的朋友,当我们用手中的彩笔勾勒出一副副美丽的图案时,当我们赞美煅烧炉如钢铁卫士一般顶天立地时,是否曾经想过,如果稍有疏忽,安全意识一刹那间离开我们头脑的可怕瞬间,一切美好珍贵的东西将化为乌有。“一撇一捺”的“人”字其实就代表了支撑天地的脊梁,寓意着作为一个人就必须担负起使他人幸福使自己幸福的责任,安全是生存幸福的关键。朋友们,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请谨记“安全重于泰山”这句至理名言,关注生命,注重安全!

故事之十二

倒班畅想曲

碳素厂煅烧车间 张殿丽

转眼之间,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我已在倒班岗位上度过了5个年头。刚进厂时,不知道倒班的滋味,也不知零点班的难熬,总想着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就不错了,哪怕时春夏秋冬,哪怕是要度过无数个夜晚,都无所畏惧。 我是一个普通的倒班员工,可我却永远爱着我们的工厂,就是大家都有“黑色”印象的炭素厂。在走过的岁月中,我的内心始终是一团火,渴望在倒班的岗位上,把青春燃烧的热烈激昂,夜深人静时,我常常要到厂里上班,人们熟睡时,我还要在岗位上工作,可是我对厂里的那份情痴心不改,爱我的岗位,就像爱自己的家,多少年过去了,多少往事已成为过眼云烟,可我的记忆里,那弯弯的月亮闪烁的星星,都是我上下班路途中永远的朋友。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倒班很累、很苦,还没有节假日,是的在这样一个大的工厂,不可能没有倒班工人,我们苦一点,累一点,别的同志就可以轻松一点,苦和累是相对的。就像没一颗铺路石,也许大家都会看不到它的作用,或忽略它的存在,可它都依然让千万人从它身上走过,走向幸福,走向美好,走向明天。

我常常想如果不再有夜班那该有多美好,在夜班的时候我渴望看到清晨看到阳光,是的,我很普通,我是一名很普通的倒班工人,但我愿用我的青春和智慧,写出我们倒班工人的畅想曲,愿我们每一个倒班工人都有一颗快乐的心,一个健康的好身体。

故事之十三

企业文化小小说

碳素厂煅烧车间 夏延军

车间主任张强和工艺员吴梅就要结婚了,婚礼定在这个星期的礼拜天举行。 送礼金的自然不少。随大流的送50元和100元,交到工会主席老张那登记。送200元或300元的,不想公开,自己做一个红包,亲手交给主任。 百把人的车间顿时沸腾起来。 这天晚上,工会主席老张把礼金名单和礼金交到了张强的手中,接受这些礼金,张强很是为难,老张说:大家自愿送的嘛,这说明你在群众中威信高,礼尚往来也是人之常情嘛!再说,你今后好好工作,给大家多谋点福利不就报答了吗? 工会主席老张的话似乎有道理,可张强还是觉得不妥。

第二天,主任在开班前会的时候,给每位员工发了一个红包。打开一看,里面除了自己送的礼金外,还有一张打印好的小纸条,上面写着:谢绝您的愿礼,恕不能接受,请原谅,还望今后多支持我的工作。 您瞧,这就是我们车间的好主任张强。

故事之十四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记碳素厂煅烧调温甲班确认制验收

碳素厂煅烧车间 吴向华

2004年4月18日,对于全体碳素厂煅烧调温甲班员工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当从各个岗位汇集在一起的员工们得知安全确认制验收顺利通过之后,操作室内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他们不仅是为这来之不易的认可而鼓掌,更是为自己付出的努力而激动不已。

话要从元月份说起,当碳素分厂验收小组为调温甲班确认制验收把关时,问题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同志,认为验收只是走走过场,当问其“确认制”内容以及如何将“确认制”结合到工作之中等问题时,该同志竟不知所以然,验收权被一票否决。顿时,班组象炸开锅的粥,乱作一团,推委的,指责的,抱怨的,大家伙象斗败了的公鸡,各个垂头丧气,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矛头一致指向“肇事者”。

习日,该车间主任立即组织召开了班组成员会议,要求大家摆正心态,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事实,牢骚也好,反思也好都是正常现象,既然问题出现了,怨天尤人也没用。他动员大家用不畏艰难的韧劲,顽强拼搏的干劲,开拓创新的闯劲来调整心态,改变观念面对挫折,劝大家“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打个败仗不要紧,千万不能因此一蹶不振。另外,该车间主任还专门做了“肇事者”的思想工作,并使该同志深刻认识到“安全确认制”能够有效消除和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员工安全生产的保障。在不断的交流中,该同志茅塞顿开,后悔不迭,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做出了真诚的道歉。

挫折如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目标明确后,该班组成员全力以赴,认定它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行动才是梦想的开始。他们在工作之余熟记确认制内容、防范措施、动作标准等,结合实际,查找隐患,把四个确认应用到生产

之中去,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做到不排除隐患不作业,真正的“着标准装、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时刻绷紧安全生产的铉,从“要我安全”转变到“我要安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工人付立新清明节回驻马店给老父亲上坟时,还随身携带着“确认制”,他怕自己年龄一大,记性不好,一定要求自己每天复习一遍,真正的把“确认制”牢记于心,规范自己的工作标准。

“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获得了应有的荣誉。而此时,他们认为荣誉已经不在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一行抹不去的足迹中吸取的教训。正是这来之不易的“插曲”才使他们真正了解到“确认制”对于保障员工安全的重要意义,真正的以严谨、塌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立足岗位,发挥技术专长。

故事之十五

一个共产党员的故事

碳素厂煅烧车间 吴向华

我讲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共产党员经受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考验,他们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灼热,投入热媒站抢修中,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

10月18日那天晚上,秋日夕阳的最后一抹余辉退让给了铝城大地的灯火,劳累了一天的铝城工人合家团聚,没有人知道这祥和的气氛中隐藏着危险,7点3分,碳素厂煅烧车间调温丁班班长王建新正在生产现场巡视,突然整个厂房一片漆黑,他心里咯噔一下:“不好,停电了!”共产党员的敏感告诉他热媒站担负着全厂的生产供热任务,停电可能造成储油罐热媒油喷溅,着火,进而影响全厂的正常供热,使生产陷入全部瘫痪状态,危险迫在眉睫,在这危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带领全班人员配合热媒站值班人员一起迅速启动热媒系统紧急预案,并毅然承担了切断通往热媒站的煅烧炉烟道3个热源点的任务。 在漆黑的厂房里,王建新和他的工友们借助应急灯微弱的灯光,艰难的爬到30米高的煅烧炉炉顶,用手动葫芦将1吨多重的烟道闸板,缓缓的吊落在炉子烟道供热口,1#、5#煅烧炉顺利将通往热媒站的供热渠道封死,还没等王建新松口气,4号煅烧炉又穿来救援信号,原来,这一组人员在吊落闸板时速度过快,加之厂房内伸手不见五指,闸板卡在烟道口中,落不下去,时间就是生命,刻不容缓!王建新二话不说拿起撬杠冲向烟道口,工友们也跟上来了。一时间,熊熊炉火炙烤着他们,鞋底冒出了哧哧白烟,他们顾不得了,手套磨破了,手指流着血,汗水浸透了大家的工作服,就这样,他们仅用了15分钟就将通往热媒站的煅烧炉烟道3个热源点切断,打开了煅烧炉旁通烟道,将热能转移到烟囱排出,15分钟后,危险源被彻底控制,停电带来的损失也降低到了最低,此时,王建新他们才有时间喘了一口气。

故事之十六

高温炉前煅烧人

碳素厂企业文化科 李庆

在分公司碳素厂有一个与石油焦打交道的车间,156名员工年复一日地在辐射高温近百摄氏度的煅烧炉前工作,虽然又脏又累,挥汗如雨,但提起刚刚获得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时,员工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9月15日,国家人事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名单,碳素厂煅烧车间名列榜首。成为整个中铝公司唯一一家车间级获此殊荣的单位。

碳素厂是一个年产11万吨碳素制品,出口创汇达2000多万美元的碳素制品龙头企业。而煅烧车间是碳素厂整个生产流程的首道工序 ,它担负着主要原料煅后焦的生产和碳素厂生产、生活用热的供给任务。

近年来,随着碳素厂生产出口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煅烧车间作为原料管理的源头,是出口产品微量元素控制的最关键的环节。煅烧车间通过科学组织生产,圆满地完成了厂部下达的产量任务,质量指标中煅后焦合格率平均达到99.74%,微量元素控制也全部满足出口合同要求,创造了煅烧车间质量控制的历史最高水平。

煅烧炉是煅烧车间的主要生产设备,针对煅烧炉生产工艺的实际状况,车间研制开发出煅烧炉温度及压力监控监测统计分析处理程序。建成由可编程序控制器及计算机组成的集炉温和负压参数采集分析记录、监控为一体的多功能炉温监控系统。并利用FIX和GPP组态编程技术使应用界面简洁明快,数据采集速度快,操作更简单。 煅烧车间注重科技创新的同时,鼓励员工小改小革,号召全体员工积极为企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献计献策,今年车间员工累计提合理化建议398项,采纳16项,实施55项,年创效益百万元以上。

在推行标准化管理的工作中,煅烧车间建立了管理靠制度、工作按程序、操作按标准,人人尽责,事事规范的科学管理体系。车间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去年的标准化车间验收中,车间被厂部推荐为分公司首批达标车间,并顺利的通过了分公司验收。另外, 车间积极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操作技能,使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自觉防范安全健康风险,有效地提高车间安全环保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平台。

近年来,煅烧车间连续被分公司授予“设备管理先进集体”、“缺陷管理先进集体”、“安全环保管理先进车间”、“标准化车间” 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状”。

故事之十七

文明号奏出一曲嘹亮的歌

碳素厂企业文化科 李庆

河南分公司碳素厂焙烧一车间调温工序,现有员工29人,青工占87%,他们是该厂生产预焙碳阳极的关键岗位。就是这个工序,几年来兢兢业业始终以争创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为目标,在深入开展青工岗位创新创效、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中实施的“运用优选法、增加经济效益”项目被中国有色总公司授予现代

化管理成果二等奖;“运用目标管理法提高碳阳极的产量”项目被郑州市授予现代化管理成果二等奖;《焙烧炉新设备与新工艺开发》被授予河南省“星火计划”三等奖、《焙烧炉自动化燃烧新技术开发》被授予河南省冶金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至2003年连续7年被授予河南省“省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04年5月被中央企业团工委授予“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焙烧调温工序青年文明号在创新中加快发展,在创新中提升效益,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铁还得自身硬。工序员工紧紧围绕生产进行技术创新,从2001年将碳阳极焙烧工艺由216小时曲线改进为192小时曲线,到下半年改进为180小时曲线又到2002年大胆创新使用的168小时焙烧曲线,通过缩短碳阳极焙烧曲线时间,提高产能7%,两年内技术创新迈出了三大步,使产品质量、产量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在2003年,又对现有的168小时曲线进行了优化,使中铝河南分公司碳素厂成为国内独家掌握此项技术的生产厂家,数字说明一切。2003年1至12月份,焙烧一车间两台焙烧炉台时产能分别比2002年同期提高11.7%、40.2%、和14.9%;产品质量电解块平均合格率96.82%、国内块平均合格率98.45%、美国块、俄罗斯块、伊朗块、澳大利亚块等出口产品平均合格率97.78%,分别较2002年同期平均提高0.22%、0.97%、10.4%、10.4%,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吨产碳阳极重油消耗95.7公斤,比2002年同期降低5.86公斤,年创经济效益62.27万元, 2003年完成碳阳极总量11万吨,其中出口碳阳极62363吨,创汇2100多万美元;相继有多种规格的预焙碳阳极打入美国、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国市场,碳阳极出口量居国内同行业之首。

这样的速度和高效益是从哪里来的?奥秘是:一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全面深化“号”“手”活动;二是工序青工积极投身岗位创新创效实践,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抢占国内外市场。该工序以“学技术、求上进、多奉献、创一流”为活动主题,以“强化成本意识,确保安全生产,实现三档指标,争创一流业绩”为主题的班组达标劳动竞赛,围绕生产经营目标,紧贴生产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开展劳动竞赛,积极鼓励员工操作创新、指标创新、目标创新,把提高生产质量、降低成本作为劳动竞赛的主攻方向。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调温工序克服困难,积极推行管理制度创新,目标创新,科技创新,工序在青工中开展“青年安全监督岗”、“创建青工无泄漏示范岗”、设备管理“四达标”擂台赛以及“导师带徒”、“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五小”科技创新活动,服务于生产建设主战场,使“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日渐成为广大团员青年展现风采、服务生产的窗口和舞台。在“青年文明号”活动中,该工序开展了以夺“五小”活动智慧杯、“双增双节贡献杯”、“优质服务文明杯”为主要内容的青工科技创新创效活动。去年3月份,该工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1#、2#炉个别损坏、变形严重的火道墙组织力量,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进行抢修。共抢修火道墙89条,回收旧砖70吨左右,为厂部节约资金37.5万余元。去年该工序积极参与公司、厂部缺陷管理工程工作,调温工序共查处缺陷53条,工序组织员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去年工序员工共提合理化建设39条,已实施12条,其中《1#炉出炉时整炉出炉减少出炉制品氧化》和《焙烧炉燃烧系统供油方式的改进》分别创经济效益20.675万元和32万元。

梅花香自苦寒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随着工序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增强,带动了员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工序有50%的员工通过培训考试取得了调温工高级工资格证书。去年5月份,该工序在管理制度上大胆进行创新,建立、启动“调温主副调竞争上岗机制”,即每个班组设主副、副调各四名,对主调实行竞争上岗,每月奖金分配拉大40%,形成了“主调有压力,副调有信心”的良好竞争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工序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使一批青年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脱颖而出,挑起了生产重任。该工序在轮班之间展开了“质量在我心中,效益在我手中”的劳动竞赛,效果显著。同时在各班之间开展了“谁英雄、谁好汉,劳动竞赛比比看”为主题的劳动竞赛,在生产中不断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对生坯装炉采取混装新方法,每炉可增产量5.887吨,月增产达441.53吨。仅此一项,每年即可创造经济效益一百多万元,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达三档、创一流”劳动竞赛的深入开展,全面提高调温工序员工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中级工技术素质、培养一流员工队伍,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为目的,使一批优秀技工脱颖而出,去年12月初,厂部对该工序29名员工进行了一年一度的理论和实操考试,结果全体员工均以优异成绩通过。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是企业的希望。如今的调温工序青年员工在实现产品“国内称王、国际称优”的荣誉声中,以更加朝气逢勃的青春力量,昂首阔步,去创造企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故事之十八

一个兵头将尾的故事

碳素厂企业文化科 李庆

现年43岁的河南分公司碳素厂员工范幸福,工作了25年,当班长就当了10年。就在这小小的兵头将尾的位置上,范幸福孜孜求索,写下了动人的篇章。他先后历任碳素厂焙烧一车间装出炉班班长、值班长、填充料班班长、工序长。1998年荣获河南省冶金建材系统劳动模范,并曾多次获公司双文明职工、先进生产者、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3年度被中铝公司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1978年10月,刚刚高中毕业的范幸福,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来到了碳素厂。在分配工种时,他选择了最艰苦的装出炉岗位。17年来,他在这个高温、脏、累、险的环境里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工作着,因而员工们都亲切地称他“老黄牛”。1994年他光荣地入了党,领导考虑到他在装出炉岗位上工作时间长了,又是个班长,想给他调个相对好点的工种,他总是婉言谢绝:“脏点、累点、苦点的活总要有个干,我干这活顺手了,等下次机会再说吧。”就这样把几次机会毫不犹豫地让给了别人。他还有个犟脾气就是:别人不愿干的他愿意干。

1996年10月他从装出炉班班长的位置上调到填充料班任班长。刚到填充料班,望着占全车间70%以上的设备,范幸福深知没有一个良好的设备运转状态,就不会有正常的生产运行,由于碳素厂是一个1958年建厂的老企业,设备陈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填充料供应日趋紧张,只好让设备超负荷运转。有的设备带病作业,三天两头出问题,这真让他犯愁。因其开始不懂机械,对设备性能琢磨不透,只能“望机兴叹”。他坚信没有做不好的事。于是从去填充料班的那天起,他就立志把填充料所有的设备驯服。他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

边钻研机械原理,一边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请教,对填充料几十台设备的性能和维护保养方法逐台进行摸索,经过几个月的潜心钻研,对所有设备的分布和“脾气”都了如指掌,还时常为他们切脉诊断,对症下药。

震动筛是填充料班组保证供应合格料筛料的重要设备之一,下层筛网由于工作量大,易磨易破。筛网一破,装炉用料就含有大料,直接影响到碳阳极的质量,处理起来工时长,又影响到装炉进度,经常出现因筛网更换焊补而影响产品质量和装炉进度的现象。为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设备运转率,为生产提供更多的合格填充料,他决心对筛网装置系统进行改造。他一边查阅有关资料,一边向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当改造方案确定后付诸实施时,个别有“经验”的同志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极力反对,泼冷水,说他瞎折腾,他不顾别人的讥讽,认准是科学的东西就认真去干。有的同志不配合,他就自己找来焊工,一趟、二趟、七趟、八趟上楼下楼将所需材料找齐,对有关设备改造焊接。改造后的筛网及附件及试车一次成功,换筛网时间由原来的2—3小时缩短到40分钟,筛网使用寿命由原来的一个多月,提高到3个多月,胶管使用寿命延长3倍,填充料合格率达95%以上,大大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运转率。

改造震动筛网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他彻底改变填充料脏乱差面貌的信心。过去的填充料,设备表层粉尘积厚、皮带漏料严重,一开车,粉尘弥漫,能见度低,隔两天就要清理一次,三个人不停地清理皮带要花费3—4个小时,严惩侵袭着职工的身体健康。他认为保持设备的清洁,仅靠投入大量的人力去清扫,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想改善劳动环境,减少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必须标本兼治,关键在治本,这个本就是泄漏点,于是他带领全班同志利用停机和节假日时间对每台设备管网动静密封点进行普查,逐个进行治理,对粉尘进行堵源截流,减少粉尘泄漏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个班组已达到无泄漏标准,告别了脏乱差环境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在无泄漏工厂创建验收中,范幸福所在的填充料班曾受到原中国长城铝业公司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我公司主要污染源能达到无泄漏真是个奇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范幸福的领导下,填充料这个班实现了两大转变,人的精神面貌变了,过去人心散、纪律差、不团结、不干活,现在是人心齐,组员团结友爱,有活大家争着干;设备环境面貌变了,过去因为它脏,粉尘污染严重,没个敢去,现在窗明几净,设备见本色,去学习取经的多了。

推荐第8篇:茶辰光品牌文化故事

(1)马来辰光:

饮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代代的华人带着茶叶,走过丝绸之路,航经四洲五洋,将中国的茶,传遍了世界,将炎黄血脉与茶文化一起融入当地。每一壶茶的茶香氤氲里,不仅藏着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还饱含着游子对故土深沉的爱。

品牌起源: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喝着咖啡红茶加糖长大的Stefan Chew,不明白父母对于绿茶的偏爱,不明白每当中秋的静谧夜晚,父母手中那盏清苦的茶汤,和眼前皎洁的明月所代表的意义。直到他来到中国,踏上祖辈家乡的土地,接触到那美妙久远的中国茶文化。脑海里的记忆总会淡忘,而舌尖上的茶涩却像一把钥匙,引领着归家的游子,追溯基因中流传至今,不可磨灭的那份感动。

茶辰光的灵感,来自品牌的马来西亚联合创始人Stefan Chew。在茶辰光创始人的一次聚会上,这位来自马来西亚的Stefan Chew提到,在东南亚,最早的一代华侨,还保留着品茗的习惯,清苦的茶味中藏着对故土的眷恋;而年轻一代,更喜欢当地的红茶加糖,对于长辈的喜好并不认同。如何让传统的茶焕发新的活力,让年轻人也能爱上茶文化。为了追寻这个答案,他回到国内,回到华人与茗茶的故乡,不断尝试,在合作中突破局限,思维的碰撞带来灵感的火花,最终带来了茶辰光这个答案。

品牌文化

辰者,星辰日月,茶辰光,致力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挖掘每一代人对饮茶的兴趣与热爱,品牌的目标,是做到将传统茶文化与新的生活理念相结合,让快节奏的现代人,也能从一杯奶茶中,体验到优秀的茶香茶味,辰是一个指广泛的时间概念,辰光即是光阴,是一生旅途的释义,希望这杯能让你品味之余,偷得浮生,享受半日悠闲辰光。

品牌理念

茶辰光,拥有的不仅是用心做好茶的理念,还拥有强大的品牌研发团队。为了保证顾客体验,茶辰光自创始之初,就坚持直接深入各大优质茶叶产地,不断尝试、比较。我们的足迹遍及苏杭、武夷、云贵,乃至台湾嘉义、斯里兰卡等全球知名茶园,风雨兼程,只为找到我们心中的合适之选。

一杯茶饮,不仅要有优质的茶基,还要有优秀的调配组合。反复的尝试,不断的创新,用心与顾客面对面交流,是茶辰光一直坚持的理念,也是每一款茶辰光茶饮的诞生秘诀。

出走半生,归来只为带给属于你的一刻辰光。 茶辰光—浮生之中,寻光阴。

推荐第9篇:讲好文化自信的故事

讲好文化自信的故事

作者:华智超

近日,央视综艺频道播出的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起观众热议。节目刚播出6天,其官方微博粉丝量就突破13万,而该节目的豆瓣评分也已达到9.4分,足见观众的喜爱。

此前并不是没有《国家宝藏》这类文博探索节目,但是很多节目都聚焦于文物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很难让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即便同样聚焦文化价值的节目,也似乎以为只要打出“国宝”的旗号就万事大吉。《国家宝藏》则用心讲好了国宝背后的故事,重新定义了此类节目的文化高度。

国宝,以前都陈列在博物馆之中,只有简单的文字或讲解员解说。久远的历史年代,在国宝和今人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鸿沟。大部分人都很难跨越这道鸿沟,深入理解国宝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国家宝藏》则通过历史剧的方式,带观众“穿越”回去,与制作它的匠人进行对话,从而让观众明白了国宝的珍贵之处,对国宝形成高度的价值认同。比如烧制一尊“瓷母”成功概率只有0.23%,背后的匠人精神,不禁让人叹为观止,这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一尊国宝,背后不仅有匠人的故事,还有守护人的故事。国宝每逢乱世,就会丢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宝的命运同文明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守护国宝,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根脉。比如,在日军侵华期间,故宫人花了十六年将国宝南迁,让上百万件文物无一丢失,才保住了中华民族的文脉。这些平凡英雄的伟大事迹,对国宝的守护,对文明的接力,无不流露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宏大的国家叙事,作为一个民族的伟大命题,如果不能落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归根到底,文化自信,应该成为人们的生活样式。只有得到普通人的情感认同、信仰坚守,文化自信才能深入人心,从而转化成为人们主动传播文化的自觉行动。 用一个个故事,《国家宝藏》最终指向了一个个人。每一件国宝的前世,都有众多匠人的故事;每一件国宝的今生,又有许多守护人的故事。无论平凡,还是伟大,他们都是文化自信的默默践行者,为中华民族书写生生不息的文明谱系。

推荐第10篇:莲文化的魅力——莲的故事

莲文化的魅力——莲的故事

莲花池神

有一位在森林里修行的人,非常纯净,也非常虔诚,每天只是在大树下思维,冥想,打坐。一天,他打坐感到昏沈,就起身在林间散步,偶然走到一个莲花池畔,看到莲花正在盛开,十分美丽。修行人心里升起了一个念头:这么美的莲花,我如果摘一朵放在身边,闻着莲花的芬芳,精神一定会好得多呀!于是,他弯下身来,在池边摘了一朵,正要离开的时候,听到一个低沈而巨大的声音说:是谁?竟敢偷采我的莲花!修行人环顾四周,什么也看不到,只好对着虚空问说:你是谁?怎么说莲花是你的呢?

我是莲花池神,这森林里的莲花都是我的,枉费你是个修行人,偷采了我的莲花,心里起了贪念,不知道反省,检讨,惭愧,还敢问这莲花是不是我的!空中的声音说。

修行人的内心升起了深深的惭愧,就对着空中顶礼忏悔:莲花池神!我知道自己错了,从今以后痛改前非,绝对不会贪取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修行人正在惭愧忏悔的时候,有一个人走到池边,自言自语:看!这莲花开得多肥,我该采去山下贩卖,卖点钱,看能不能把昨天赌博输的钱赢回来!那人说着就跳进莲花池,踩过来踩过去,把整池的莲花摘个精光,莲叶全被践踏得不成样子,池底的污泥也翻了起来。然后,他捧着一大束莲花,大笑扬长而去了。

修行人期待着莲花池神会现身制止,斥责或处罚那摘莲花的人,但是池畔一片静默。

他充满疑感的对着虚空问道:莲花池神呀!我只不过谦卑虔诚的采了一朵莲花,你就严厉的斥责我,刚刚个人采了所有的莲花,毁了整个莲花池,你为何一句话也不说呢?

空中莲花池神说:你本来是修行人,就像一匹白布,一点点的污点就很明显,所以我才提醒你,赶快去除污浊的地方,回复纯净。那个人本来是个恶棍,就像一块抹布,再脏再黑他也无所谓,我也帮不上他的忙,只能任他自已去承受恶业,所以才保持沉默。你不要埋怨,应该欢喜,你有缺点还能被人看见,看见了还愿意纠正教导你,表示你的布还很白,值得清洗,这是值得庆幸的事呀!

莲与桔藕树

相传,莲从前是长在陆地上的,而桔藕树是生在水中的。他俩常常往来探访,促膝谈心,成了很密切的知己,便结为同年。

有一天,他们谈到两人的居地时,桔藕树想自己常淹浸在水中,很是凄惨,就起了和莲换居的念头来,于是就对莲说:“同年,我居住的地方,无论怎么样旱也不会受灾,你天天受着旱灾,我真是难过,这样吧。我俩换换住的地方吧。

当时,莲有些不愿意,说:“你那里旱灾虽然可以避免,但天阴下雨恐怕就要受水泡了吧?”

桔藕树怕莲不愿意,就急忙说:“不会的,你有大叶子顶在头,完全可以抵御的。” 莲听后犹豫了,他想了一下说:“那我们暂时调换一下吧。如果我住着感到不合适,咱们仍然要换回来的,行吗?”

桔藕树一心想快些和莲换居,见莲还是不十分愿意的样子,就向莲发誓说:“行,行!那是一定的!如你住到我处后感到不合适,我们完全可以再调换回来,要是我不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那么以后就让天刮大风吹脱我的叶子。”

莲见桔藕树说得那么认真,而且还发了誓,就换到水中住起来,桔藕树就搬到了陆地上。

莲住到水中后,总感到受水淹浸非常难过,便向桔藕树提出要换回原来的地方。这时桔藕树坚持不肯换了,而且翻脸不认人,恶狠狠地说:“岂有此理!不爱换,早就可以不换,现在既然换了,为什么又来后悔呢?不行!不行!”

莲听了这话,知道自己上了桔藕树的当,但也没办法,因为桔藕树就是赖在陆地上不肯搬走,所以它只好仍然住在水中。由于被水淹浸得太厉害了,又没其他法子,只得尽力向泥中钻进去躲避,所以现在的莲的根都是藏在泥中的。

桔藕树因为发誓后食言,所以直到现在大风一吹,它就要掉叶子。

古莲子神话

在很久很久以前,辽东半岛,在渤海与黄海交界处一个地方叫做普兰店。普兰店东三华里处有一片水乡,水乡深处,有一片莲花怒放的地方,人们叫它谷泡或叫莲花湖畔。湖里住着一位美丽而善良的莲花仙子。湖两岸百姓在莲花仙子的呵护下过着美满祥和的温馨生活。可是这些朴实善良的人们和百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将发生一次惊天动地的劫难。

渤海湾里住着一条凶狠、丑陋的蛟龙王子,他听说莲花湖里住着一位非常美丽动人的莲花仙子,领着这里的百姓过着安逸的生活,就决定占领这个地方,霸占莲花仙子,让当地的百姓听从他的,为他效力。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莲花湖畔的百姓向往常一样在这里耕耘、织布、养蚕、守猎„„突然间西南方向,空中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风沙翻滚,渤海里一股黑色龙卷风向着莲花湖袭卷而来,蛟龙王子露出狰狞凶狠的面孔,大吼大叫的说到:“我要在这里称王,莲花仙子我要娶你为妻,你们都听着,从现在开始,都要服从于我。”当地的人们早就痛恨这条蛟龙,便拿起武器同他斗争。可是纯朴的人民哪里是他的对手,看着百姓不断地倒下,莲花仙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穿上自己最心爱的粉红色长长的衣裙,手拿家中祖传的双锋宝剑冲出湖面与蛟龙展开了一场生与死的搏斗。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与蛟龙激战了九九八十一回,七七四十九天,天地万物都在感受着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与较量。就在最后关头,莲花仙子再次手持双锋宝剑挥出闪眼光环,顿时,天地间一道耀眼的光亮从莲花湖里升起,深深地刺向蛟龙的眼睛,说时迟,那时快,莲花仙子一次再一次使出全身力气一个腾飞的健步冲向蛟龙,用锋锐无比的宝剑刺断了他的喉咙,此时疼痛难忍的蛟龙翻腾着身子撞断了莲花湖南岸边的高山逃回渤海湾里一命乌乎了。后来人们发现那座山的形状象两个车轮,就起名车轱辘山。 东方升起了一轮红日,万物复苏,而美丽的莲花湖因这场大战湖水因此而枯竭了,所有的莲花都渐渐的谢调了,而疲惫不堪的莲花仙子奄奄一息的说:“我不行了,我死了后,把我身上的莲花籽全部留下来,埋在莲花湖中,让以后这里飘满花香,让这里的人民充满希望”。只见莲花仙子站在湖中,伸出双手,一股热量由此生散发出,大地万物都能感受她的温暖,此时一粒粒晶莹剔透的莲花籽从空中飘落下来,投入大地的怀抱,深深埋在这黝黑黝黑的土地之中。而美丽的莲花仙子却再也回不来了。

一转眼几千年过去了,在普兰店西泡子黝黑的大地土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灼灼动人、坚忍不拔、出污泥而不染的千年古莲籽。 这就是古莲子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

布依族神话

传说天帝成天寻欢作乐,把给人间以光明的红、白元宝常常收藏起来,因此人们在地上经常是漆黑一团。虎威神将谏请天帝把元宝拿来给人间以光明。天帝不但不给,反而大发雷霆,一怒之下,用草药根把两个元宝煮死,连同虎威神将一起,压在人间红水河边的卧龙山上。当万和蓉莲克服了千难万险,爬到卧龙山顶去质问天帝,天帝却不予理睬。虎威神将给他俩托了一个梦,他俩按梦中所讲的办法,用眼珠砸破巨石,救出了虎威神将。虎威神将得救后,就对他俩说:“若要使两个元宝还原发热发光,除非要有人把它们吞下肚里,人体被烧化后,元宝立即还原,飞上天去,用光和热照耀人间。”夫妻俩听了,毫不犹豫,当万吞下红元宝,身体立刻燃烧,飞到天上变成了太阳。蓉莲也吞下白元宝,化身飞到天上变成了月亮。从此天上有了太阳和月亮,人间随之有了光明。布依族为了纪念这对舍己为人的夫妻,就把太阳叫当万,把月亮叫蓉莲。

莲的由来

莲花原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仙女玉姬,因看到尘世繁华美丽,世人成双成对,男耕女织。于是动了凡心和河神之女来到秀丽的西湖,被这里的美丽的风景所吸引,在西湖玩到天明仍不肯离去。偷入凡间,玉姬也因此触犯了天条。王母知道此事后用莲台将她打入西湖,惩罚玉姬从此“坠入淤泥,不得再登南天门”。那日是农历四月二十八,成了她的生辰。虽然坠入淤泥,可是仍然有着高贵纯洁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玉姬的化身莲花也因此成为世人盛赞的对象,多少的文人墨客写诗作赋感叹她的美丽。而西湖也因此更添光彩,西湖莲花也成为西湖秀丽的一景。

莲的爱情

有颗古莲的种子躺在大树下,已经沉睡了千年。一个小男孩蹦蹦跳跳的走过来,他一眼看见了这个种子,好奇的把她捡了起来,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古莲的外壳硬如盘石,小男孩用牙咬用脚踩用石头砸,都没能打开。小男孩想了想,开始坐在河边用卵石磨她,一点一点的磨。古莲被磨的很疼,她抬起头看看小男孩。他完全没有注意,只是在专心的磨啊磨,汗水流下来,濡湿了地面,他拿起古莲看了看,居然丝毫无损,他呆住了,很久很久。古莲垂下眼皮,正要沉沉睡去,突然觉得身上一凉。是泪水。小男孩为古莲流下了一滴眼泪。古莲的心好象被刺了一下。

古莲开始觉得小男孩的手心好温暖,想就这么永远的躺在那里。小男孩又继续磨,古莲渐渐融化了,她也尽力把自己变薄变软,快快打开,给他看看自己那颗柔软的心。古莲想,我愿意为你付出任何代价,为你腐烂在泥土里。古莲想,只要你把我种下,我会为你发芽、开美丽的花,结许多的果实。终于被磨开的那一刻,古莲微笑,以为自己可以和小男孩永远相伴。小男孩好奇的打开,看见了里面饱满的果仁,终于弄明白这只不过是一颗种子。

他不喜欢只静静的守在一颗种子的身边,看她长大、开花,哪怕这颗种子愿意为他腐烂。他的心里,前面的风景更有吸引力。他拿起她,准备要把她扔掉。他不要为一颗种子守护一生。古莲着急了,她说不出话,心里却颤抖的厉害,她大叫:不要扔掉我。那是种子的呼唤,小男孩听不懂。他听见的只是哗哗的流水声。 小男孩说:“呸!”抬手把古莲扔进了河水里。她看见小男孩的背影渐渐远去,终于消失不见。流水刷过她的身体,河床中无情的粗沙磨砺着她的心,让她疼痛难当。她随着河水四处漂泊,前面是未知的未来。哗哗的流水是她还给小男孩的那颗泪。

再不相信的,是爱情。

第11篇:学校文化,就是一个个故事

学校文化,就是一个个故事

所谓的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师的群体。北京四中的一位老校友说过,什么叫做母校?母校就是恩师的总称。所以,我们促进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促进教师的发展。

我们做校长的,非常关心教师的发展。在四中,每年都有一批老师加入到我们教师的队伍中来。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又做了十几年的教学管理,我总结教师发展会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模仿期,一个新老师到学校来,会去考虑如何适应工作。这个时候,他还是个生手,业务不熟悉,精神压力很大。

经过了五到十年的时间,老师进入到一个熟练期,这个时候他对于知识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运用自如。有些老师到了这个阶段可以称为是教学的行家里手,他是相对轻松的。如果按照这样的阶段再熟练几年的话,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教书匠式的老师。这并不是贬义,我认为我们学校也需要教书匠,这是老师成长的必然过程,不经历这个过程,他也不可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再之后的阶段,如果这个老师不仅仅满足于业务娴熟的话,那么他就要不断地探索。这个时候的老师,就进入了一个创造期,他开始逐渐地思考我的教学应该形成什么样的风格。他开始突破当初教他的老师的风格,突破他初教学时指导老师的那些风格——他进入到一个破格的阶段。在这个基础上,他要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的老师可以成为高手,这样的老师每天充满热情。他讨论教育问题、教学案例的时候,会喋喋不休,眼睛里放光。我见到过很多这样的老师,早晨吃饭的时候对我说,昨天备课备到凌晨3点,但他没有一丝倦容,眼睛里充满了热情,他期待着今天上午上课能够得到一种享受,能够实现自己备课的这个成果。

在发展之后能达到什么样的一个阶段呢?我给它起了名字,叫神遇期。这个时候,老师工作出神入化,每一个小小的事件都可以被他转化成一个教育的契机,嘻笑怒骂都是教育,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个时候的老师可以说是神手,工作对于这样的老师来说,那是一种享受。我们都读过《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厨师把这项工作做得简直如同一种艺术。在神遇期的老师眼里,教学教育的工作也会很轻松。作为校长和管理者,我们有责任努力地把老师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去引导,去推进。

当然,我们都希望老师能够获得这样的发展。怎样才能实现呢?推动教师发展,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内部的因素,就是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还有在工作中能不能保持一种激活的状态,能不能有一种不断发展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指教师过往的学习经历,这决定了他的专业基础。他入职以后,影响发展因素最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这将决定一个老师的专业风格。作为教师成长的外因,学校的文化是我们今天作为校长应该要重点考虑的。

学校文化的核心,我认为就是一所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在校长的眼睛里,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好课堂,在不同校长眼中标准是不一样的。北京四中构建的教育价值体系,希望把生命的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渗透到我们老师的教学和日常的任意一个教育行为当中。

而所谓的学校的文化建设,我个人认为,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教育的价值。所有教育追求终极的目标,都是培养人性、理性、博爱、崇高、自觉、责任、使命,这是共性,是教育的本质。那么什么是自己的语言?就是某个学校的历史、传统、特色,以及在其办学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事件,也包括理念目标等等。这些反映了教育价值的个性,这种个性充分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我说我们追求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是用不同的语言来阐释我们对于教育价值的理解,这就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差异,学校文化的差异。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做校长的时候,应该在学校的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故事,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故事,就是给我们后代留下了什么样的文化。

北京四中的培养目标是,我们要培养杰出中国公民,忠诚,服务,卓越,成功,能够为社会做贡献,而不看重他的财富,地位。

从今年开始,北京四中已经把到农村支教变成了学校的正式课堂。今年6月初,高二全年级将近五百名师生到山西、河北、江西、湖北四个省份的十几所农村中小学进行支教。去年,有一批学生到河北一个农村的学校去支教。今年,他们共同做出一项决定,从这个学校的两百多名孩子里边选出一位来,由他们全体资助其完成他此生所希望得到的全部学费。受委托来办这件事情的女同学写道,\"看到那些对自己未来充满信心的学生,我不忍心选择他们其中的一个,我把董子滕单独叫到教室时,他知道我们要资助他的时候,我特别想对他说,你知道你有多么幸运吗?我对不起剩下的两百个和你一样的孩子啊!从此以后,消除贫困成了我一生的追求。\"这个愿望是从心底里发出的。存在决定意识,今天,之所以我们的很多学生看不到这些,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或是在补习班上。

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在这样一所学校里,通过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我们还有老师自己去支教。有一位很有才华的老师,他入职的第一年办了一个个人的书画展,把所有的作品明码标价,最后那次展览卖了四万多块钱。他用这四万多块钱,为三所小学扩建了图书馆。第二年,他又一个人到甘肃的小学支教,教他们写书法。后来,他每年都要抽出时间来到农村去支教。他一没房,二没车,仅仅交了女朋友。这样的价值观肯定是会影响学生的。所以我们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我们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老师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四中入职十年二十年的老师,都可以回忆起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学生的帮助——有学生的指点,有学生的宽容,这样的结果一定是共同发展的。

所以,在每年学校的工作计划里边,都要有这么一段话,看起来很虚,但实际上很实: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爱生\"为核心的北京四中职业精神,用教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先进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实际上是从意识上灌输的。在去年九月初开学的时候,一个老师给我转了一封邮件,这是某个家长转给他的。家长说道:我家孩子分班考试回来说了一件事情,考试结束交卷时,老师都会说一声谢谢。孩子说,读书九年,交作业、交试卷无数次了,从来没有老师对他说谢谢。孩子非常感动。我跟他说,那一定是个好老师。我对四中老师,甚至对四中的学校充满敬意。

这些细小的环节,实际上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这样环境里面去浸泡、熏陶,学生将来走出来就是会不一样。我们要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打造这样的老师开始入手。

当然,对于教师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内部的因素。我们无法改变老师过去的经历,我们更多的是要想办法把老师的内心给激活。学校文化的影响,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给老师的发展搭建平台,用我们的一位特级教师刘葵的话说,让心灵醒着。有的时候,教师工作是容易麻木的。我见过这样的老师,退休以后生活很单调,在外头继续教课,再过几年身体不允许教课的时候就很寂寞。其实这源自于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自己心灵的培养。

其实,老师这个职业,用过去我的一位老师的话来说,叫做学问不深功夫不深。我们教中小学的,能够掌握多么深奥的知识呢?但是如何去把这些知识呈现给学生,特别是如何在呈现的过程当中,影响他的精神,影响学生的心灵,这种教与学的探索对于我们来说永无止境。老师谈吐的气质,业务的水平,还有他生活的智慧,人格魅力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第12篇:文化故事大讲堂演讲评委点评

“文化故事大讲堂”演讲比赛评委点评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选手、主持人、同事们下午好:

“文化故事大讲堂”演讲比赛是局(公司)响应省局(公司)号召,旨在提高广大干部践行“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认为本次演讲比赛对推进“XX”企业文化和XX服务品牌建设,促使文化理念入脑、入心、入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本次演讲比赛的评委,我感到十分荣幸。回顾本场精彩比赛,我认为有三个特点:

第一,部门重视,充分准备。演讲比赛通知中对各部门参赛人数设了下限,但在各部门认真组织发动下,员工参与积极性很高,并踊跃报名,由于报名参赛人员比较多,前期进行了一次选拨赛,可以这样说,参与今天比赛的选手都是经过选拨考验的佼佼者。正是你们的努力,才使我们今天能够享受了一道展示XX烟草人精神风貌的精神盛宴和文化大餐!

第二,选手们演讲艺术素养高。选手们的演讲能紧扣主题,寓意深刻,内容丰富,既有卷烟营销、电访的突出事例,又有专卖执法战线上的感人故事,还有行政服务方面的先进典型。比赛中,12位选手以自己的精彩表演,深厚的演讲功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身边人、身边事讲述了XX烟草人自觉践行“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XX”企业文化和同行服务品牌文化理念的真实、感人故事。他们的演讲,既是在岗位上践行“两个至上”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局

(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的生动宣贯,更是大家学习增强责任意识的思想交流和工作交流,使人深受教育、深受启迪。

第三,感谢。自开展演讲比赛活动以来,我经常看到选手们牺牲休息时间进行组稿、背稿和排练,今天大部分选手都是脱稿演绎,这种认真的态度、高涨的热情、孜孜以求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正是你们的付出和参与,才使得本次比赛达到预期效果,取得圆满成功。通过举行这次精彩比赛,我们的员工展现了才华,增长了知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 “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将成为我局(公司)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谢谢你们!

第13篇: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故事

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故事

自2008年以来,每年的9月1日,都会有一档节目叫“开学第一课”,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用生动鲜活的讲故事形式追根溯源中华传统文化,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堂饱含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骄傲的文化课,也向世界讲述了一个我们在发展新时期对自有文化表现出的高度自信的中国故事。

0

1 汉字:居高声自远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它的流传演变记录着中国漫长的文化历史。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世界里蕴含着中国人的乾坤大世界。正如王宁教授现场演示了“正”、“直”两个字的演化和造字思路。行不离轨就是正,目不斜视就是直。汉字造字的意图告诉我们:看清道路,奔向目标。这是古人的思想,也完全符合我们今天的精神。汉字独有的魅力与演变历史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地热爱汉字的人们。来自美国的汉字叔叔理查德用了半辈子在研究汉字,为了研究汉字花光积蓄,差点被驱逐出境,他用了20年的时间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并放到网上,只为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汉字,认识汉字,传播推广汉字。他说:“我觉得我能改变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哪怕只是一点点。”站在台上的他虽然金发碧眼,虽然语言表达磕磕绊绊,但心中的执着,眼里的光亮,儒雅的举止,就是汉字传承的精神,就是传统文化意境中的谦谦君子走向世界的形象。

0

2 武术:自强民族魂

武以镇魂,无论是舞台上螳螂拳名家于海、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八极拳名家王世泉对武术博大精深的演绎,还是视频中最近爆火的《战狼2》导演吴京对武术的诠释,都精准的阐释了武术的精髓:美,绝,幻,悠。一华武术,意贯千秋,直冲四海。它是艺术的高标,是美的雅号,是中华的骄傲。正如吴京所言:武力存在的意义是维护和平;真正的英雄不是侵犯别人,而是用一身功夫保护自己的家人、保护人民、保卫祖国。吴京数十年磨一剑,用全力甚至生命来拍一部戏,也正是对民族魂、骨气、担当这些武术精髓的最好诠释。

0

3 文学:意蕴传千古

文学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志向,如董卿所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凝聚着共同的文化记忆,展现着中国人的风骨,永远是我们的中华骄傲。

这一节里最感人的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九十六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天翻译一页书稿,工作到凌晨几点。他所做的一切都源于对中国诗词美的热爱:“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喜欢

的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源于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挚爱:“诗词有千百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演化,唯独不变的是中华儿女情。”

0

4 琴棋:挑战与思考

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琴棋书画”这一国粹文化遭遇人工智能,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挑战,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曾与“阿尔法狗”进行围棋对战的青年棋手柯洁用真挚的演说,让我们认识了这个已经来临的人工智能时代,柯洁说对战机器人是在挑战自我,因为“职业棋手一辈子可能就只能练一两千盘棋,但人工智能一天就能练一两千盘棋,进化的效率是指数级别的。”柯洁说不管是自己赢还是机器人赢,都是人类的胜利。机器是人发明的,人下围棋带着思考、感悟和情绪,机器不会,只是枯燥的计算。柯洁坦然面对结果,他说:“就算是输,也要输得精神。”人类相比机器,最宝贵的是鲜活的感情和灵动的思想。”

而钢琴大师郎朗和他的两位爱徒,与机器人TEO一起弹奏了《幻想即兴曲》、《野蜂飞舞》、《彩云追月》,也无疑在说明,机器所做的一切会无懈可击的准确,却永远不会拥有那些小瑕疵背后人的温热情感和灵动思想,所以,智能时代,还是人的智能时代,文化的绵延向前,还是人的情感思想、智慧密码的传递。

0

5 丝路:持久的光芒

来自巴基斯坦的汉语教师米斯巴现场讲述了她和汉语、和中国的故事。这位被誉为“巴基斯坦汉语之母”的老师。她是巴基斯坦第一个本土汉语教师,在巴基斯坦99%会说汉语的人都是她的学生。她的故事中有感人的跨国师生情谊,有中国驻外汉语教师的努力、奉献„„那些随着讲述缓缓流淌的感人情愫源于汉语,源于汉语走出去和别的文化交流中焕发出持久的光芒。米斯巴说:“到我最后一口气时,我也要教汉语,到我生命中最后一刻为止。中国是我可爱的第二故乡,中国是我的呼吸,中国给了我慈爱和人力量,中国给了我希望,我很愿意化一道彩虹,架起(中巴)友谊的桥梁。

“开学第一课”用鲜活的事例,用鲜活的本身就是故事的人娓娓道来,讲述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故事,带领我们穿越五千年时光,走进中华文明的古老源头,领略民族自强之魂的风采,品味字里行间的家国理想,开启黑白二子间蕴含的智慧。追根溯源,鉴古知今„„此种深意,就是中华骄傲!此种深意,值得自豪。如许渊冲老人家所言:“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应该有点狂的精神”。中国武术、诗词、语言、文字、书法、京剧、旗袍、美食„„正用自己特有的形式讲述中国

故事,吸引世界各国人的目光。这些故事有意境、有韵味、有风骨,回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鸣,彰显了这个东方大国的文化自信。而且,这些故事的演绎也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就在身边,就在我们俯身可拾的地方,是吴京用自身行动表达对武术的理解,是许渊冲老人家化爱国爱文化之心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行动,更是主持人董卿以跪地的身姿附耳提问,专注倾听这一幕,这一幕就是对尊敬师长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最生动鲜活的言传身教。

“开学第一课”传递给教育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传统”。学期初, 中国语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换血,部编教材出台,教育部将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2017年英语将退出统一高考。书法教学被提上新高度„„这种种变化,都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为我们提出解读方向:注重让传统文化和当下发生关联,而不是放在博物馆里成为仅仅能欣赏、背诵的对象。带着情感、情绪、感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髓,内化为生活中的点滴行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自信,助推实现自己的人生梦,助推实现中国梦。

第14篇:凝炼文化故事或者案例4.09

神华神皖马鞍山万能达发电公司除灰脱硫室除灰班

凝炼文化故事或者案例4.09

企业文化故事

企业文化故事是最生动的企业文化培训资料,通过讲述这些企业文化故事,企业员工可以对企业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我们也可以汇编一些有关自己的文化故事,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体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故事之一:水库理论

企业经营总有好有坏的时候,就像天气一样,有干旱也有洪涝的时候。水库的作用是在下雨的时候可以蓄水,在干旱的时候可以放水灌溉。如果你没有水库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来调节天气给你带来的影响。所以,企业也像水库一样,市场好的时候,你要懂得积蓄,市场不好的时候,你可以把积蓄的力量放出来,这样企业才可能应对危机。经营企业,一定要建造水库。

企业文化故事之二:华为与港湾

称华为为港湾的“父亲”不是信口开河。港湾的创始人李一男曾是华为的“二把手”,被认为是任正非的接班人,华为人称任正非待李一男象父亲对待儿子。当年李一男按华为的规矩带着一批重要员工提出内部创业 (内部创业本是华为安置老员工的一种手段),并用结算股权换来的一千多万元设备在北京创办了港湾。最初销售华为的产品,后来开始与华为展开了同业竞争。深谙狼道的李一男同样利用狼性迅速立足,在某些设备上的市场份额已逼近华为,业内外人士普遍看好港湾的未来,称之为中国下一个华为,受到了众多风险投资的青睐。

李一男的离开让任正非痛心疾首,李一男以暗渡陈仓的方式带走核心员工的行为更是让任正非愤怒。据报道,李一男走得却是异常的坚决和无情。我一直觉得爱反思的任正非在2000年不再在企业里提狼性,跟李一男的出走不无相关,甚至可以说正是李一男的出走让他看到了狼文化带给企业的后遗症。

李一男离开最初几年,尽管毫不掩饰地扩张和与华为抢食,任正非似乎并不在意,这也正是任正非人性和父性的体现。但随着港湾的渐成气候,吸引了大量资金并开始与西门子等国外厂商合作,直接威胁到华为的时候,任正非的狼性也再一次爆发。华为成立专门的“打港办”:只要港湾的单,华为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抢到手。同时,华为通过系列手段破坏港湾与其他国外厂商的合作,在港湾走投无路要卖给西门子等公司时,华为同样让已经板上订钉的交易泡汤。

2006年,春暖花开的时节里传出了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惊人消息:华为收购了港湾全部资产。港湾与华为的争斗以华为的全胜而告终。在传说港湾员工被华为就地解聘的时候,很多人更热衷猜测李一男是否会重新回到华为,甚至是否有接任正非的班的可能。有朋友跟我说,这种收购更象是胜利者的故作姿态,因为此时的港湾已被华为打压得没有什么真正的值得收购的价值了。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华为人性艰难复苏的行为表现。

第15篇:素食文化:世界名人的素食故事

素食文化:世界名人的素食故事

2012年10月24日 10:21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海涛法师

(图片来源:资料图)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还在英国的印刷厂工作时,英国的印刷工人大多是酒鬼,因为他们认为喝酒可以增长气力,但是富兰克林不同,他认为节制饮食能使人头脑清醒、思想敏捷、提升效率,所以他不仅不喝酒,还是个素食主义者,于是工厂里的英国佬都嘲弄他是“喝水的美洲人”。尽管喝水不喝酒,富兰克林还是特别努力、排字速度也最快,因此总是被指定作一些急件,所以他的工资也特别高。

(图片来源:资料图) 甘地

当甘地准备到英国学习法律时,别人曾反覆警告他重新吃肉,否则无法在英国生活。但是他母亲不想让儿子成为肉食者,于是就强迫他发誓;在一个耆那教出家人的主持下,甘地对他母亲发誓说他将永远不碰酒、女人和肉,甘地的母亲才放心地答应甘地去英国。没有这一誓言,甘地可能不会成为素食者。

当甘地到达英国后,他发现继续坚持素食主义非常困难,因为他的女房东同意提供面包和住处,但他却不知道如何烹饪蔬菜和面包。甘地说他那时几乎快要饿死。尽管甘地以前曾经吃过肉且认为吃肉是好事,但他仍坚守誓言。有一次甘地含着泪对一位劝他吃肉的朋友说:“我知道你一次次地劝我‘吃肉’是因为同情我,但是我实在没有办法。誓言就是誓言,它是不能破的。”

虽然甘地没有因诱惑而破誓,但他仍然需要面对寻找食物的实际问题。在从英国女房东那里听说市内有素食餐馆之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到处寻找,当他找到之后,他说:“我当时的感受就像孩子得到了一件心爱之物。”

(图片来源:资料图)

史怀哲

故事一:史怀哲在小时候就不忍杀生,朋友邀他去钓鱼,他都一再推辞;每天睡前一定要为所有生物祷告后,才能睡去。刚到非洲,他曾看见当地的人用马儿拉木头,觉得非常心痛,也因为非洲的种种,更让他体悟出尊重生命的理念,于是他在非洲时,不仅照顾病人,也收养了两百多只的动物,可见他尊重生命的理念是多么伟大。 故事二:有一个傍晚,史怀哲和友人坐在屋前闲谈,友人发现一只大黑蚁爬上史怀哲的衣领,直觉地伸手想把牠拍掉。史怀哲挡住他的手,说:“这是‘我的’蚂蚁!”还有一次他倒了一汤匙的果汁在地上,一群小黑蚁马上围过来吸吮。史怀哲开心地说:“看这些小东西!真像牛在池里玩水哩!”

马度芸——曾任TVBS新闻主播

马度芸刚开始吃素不是为了美容的缘故,而是学佛的因缘。在吃素的过程当中,马度芸不讳言的说到嗜肉习气的诱惑:“有一次朋友聚会的一家餐厅,是欧式自助餐,除了生菜外,没有任何素菜,即使是青菜也加了干贝等肉类,我几乎没有可以吃的东西,看朋友们吃得津津有味,牛小排、肋排、鲜虾„„,那时已吃素的我,心中便动摇了,突然觉得,既然心里那么想吃,就吃吧!结果就违背自己的誓言了,再度吃荤的感觉,既不特别恶心,也不特别好吃,反而没有之前想像中的那么美味、难以抗拒。结果,第二天便尝到皮肤有点过敏的后遗症,可能是吃素已有一段时间,不能忍受肉食的杂质吧!但是,从此以后,肉食不再对我有任何的吸引力了!”

(图片来源:资料图)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曾说:“吃素以后,人们会和平、健康地活到高寿,并且把类似的生活方式传给后代子孙。”

又说:“如果你要吃肉,那你就得需要更大更大的土地来种植物,一方面给这些待宰的牛羊吃,一方面你自己也得吃蔬菜,于是你就会开始觊觎隔壁欧吉桑、欧巴桑的土地,想把它抢过来,于是你就得发动战争。” 琳达-珍蒂(钢琴公主)

琳达?珍蒂她开朗的笑容和健康的体魄来自于每天坚持不懈的体育锻鍊,并且严守素食主义。她还是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要向人们呼吁“热爱环境、热爱生命”,她自己也养了9 条小狗和两条狼。

(图片来源:资料图)

王维

王维是盛唐时代着名的诗人,除了艺术上的成就外,王维最引人关注的便是他与佛教的密切渊源了。王维生于素食之家,他的母亲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30 余年,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请施庄为寺表》),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莫大的影响。王维自己也是常年素食,到晚岁就更加严格,他在《谒璇上人》一诗中写有“誓从断荤血,不复婴世网”的诗句,决心谨遵佛法教敕、上人风训,茹素戒杀,勤求出世解脱之道。

——摘自海涛法师《素食主义》

第16篇:博士的故事 文化墙海报

博 士 落 水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出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这时,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心得: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

第17篇:法律故事与诉讼文化论文

规则之治与纠纷解决的矛盾

——法律故事与诉讼文化论文

摘要:由纠纷解决向规则之治是传统司法向现代司法变迁的一个趋势,但是在我国这一转变还需要很长时间,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人民法庭的司法功能最终是规则之治还是纠纷解决?本文首先阐述了规则之治与纠纷解决出现矛盾的客观原因,其次着重分析人民法庭侧重纠纷解决的原因,再次就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说明,认为它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将纠纷解决的理念和规则之治的秩序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它可以避免纠纷解决的随意性和规则之治的僵硬。

关键词:规则之治纠纷解决司法功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正文:

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规则的运行来治理社会建立秩序,实现规则之治;二是社会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纠纷都能得到合乎正义的妥善解决。由此可见,在法治社会的理想状态中规则之治与纠纷解决得到了统一,那是一种正义的秩序之治,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当前,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不断推广,建立一个法治社会,通过规则之治来实现公平正义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努力的目标。同时,作为一个转型着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社会中新型矛盾纠纷层出不穷,规则本身所固有的滞后、不周延的特性日益明显。

一、规则之治与纠纷解决的矛盾产生的客观原因。

首先,规则之治与纠纷解决的矛盾很多是因为精神损失无法有效得到弥补而造成,而每个人对于精神和心理伤害的感知程度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况下,其感知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而,赔偿程度也就无法精准计算。例如,同样是被窃取相同市价的收藏品,赔偿的价格应该是基本相同的,但有的收藏家会为自己曾经收藏时付出的努力特别惋惜,因而非常痛苦,而有的收藏家如果生性豁达的话,虽然会有惋惜之情,却不至于有很大的心理伤害。因而规则之治解决纠纷的程度就不同。

其次,法律意识的不同有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无论现行的法律存在何种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既然此法律仍有效,在司法程序中就必须全力地贯彻,这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公平。有些法律意识淡薄的人却想因为自己的个案,让司法结果成为法律的例外,无论如何固执己见,这都是不可行的,甚至可以说是非法的。当然,另一部分具有相当法律素质的人,在遵守法律的同时,积极对现行法律不适宜、不完善的地方提出质疑和批评,促进法律的完善,这是对法制进步的贡献。

再者,相同的规则之治在不同的地区解决纠纷的程度也不一样。据互联网信息,上海大火后,遇难者家属获赔96万元,虽说金钱不能衡量生命,但是很多网友对赔偿数额深表质疑。上海作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如此索赔

1 / 4

法律故事与诉讼文化论文:规则之治与纠纷解决的矛盾

在数额上应该也是居于全国前列,但是相比当地的生活成本来说,还是偏低。甚至有网友因此感叹说,人命竟然不如房子值钱。但如果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赔偿的效果应该会好很多。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却会导致了不同地区公民的司法权益的不公平。

最后,有些案例虽然是根据法律而判决,但是解决纠纷的时间也会严重影响解决纠纷程度。“迟到的正义就是非正义”是对此种影响因素的极佳表述。如果正义不能被及时伸张,那么正义的理想和信念就会被逐渐磨损,也是对坚持正义人们的摧残和打击。而伽利略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代表。1633年6月22日,宗教法庭宣布哥白尼学说为邪说,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宣布《对话》为禁书,然后,逼迫伽利略进行发誓。直到1979年11月11日,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才决定为伽利略平反,为他恢复名誉。伽利略被判刑的年代是17世纪,他生活在政教合一的国家,因此,当时的法律不允许他的“异端邪说”存在,进而对其人身进行摧残。时隔300多年后,关于他的判决才得到了具有官方性质的更改。而这个时刻,他早已离世,无法享受法律重新赋予自己的自由和正义。这是科学史和法律史上的双重悲剧。轰动全国的赵作海一案也是在服刑10年后才得以真相大白。虽然按照法律启动了国家赔偿程序,但是10年的光阴却永远不会复返,从这点来讲,是无法赔偿的。这同时也暴露了在我国司法过程的实践过程中,“无罪推定”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

因此,规则之治与纠纷解决之间必然会出现矛盾,哲学的观点也告诉我们,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并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平衡事物之间的矛盾,使形势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和转化。

二、人民法庭侧重纠纷解决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基层人民法庭的法官在审判中以侧重解决纠纷为其司法功能的价值趋向,他们在努力解决纠纷,而不是确认法律规则;甚至,由于这种对解决纠纷的关注,法官忘记了一些司法的基本规则,在广泛意义上说,还违背了法官“中立”的制度角色。那么,人民法庭的法官为什么要侧重解决纠纷,而不只是遵循规则之治,恪守职责,执行已有的法律规则呢?

首先,这是司法政治功能实现的需要。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集中在基层、暴露在基层,维护稳定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的问题解决不好,局部性矛盾可能演化为全局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矛盾。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基层的基层”,与农村、农民接触最广、联系最紧,位于化解和调处矛盾的前沿,只有人民法庭工作做好了,把人民群众身边的一个个“疙瘩” 化解了,才能逐步赢得人民群众对司法权威的认同和尊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可靠的司法保障。

其次,这是二元化结构社会差异形成的需求。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社会是由现代化的都市社会和较落后的农村(乡村)社会构成的。当代中国农村的基本结构还是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比较紧密,互惠性关系普遍存在,并且往往相互牵扯,因此侧重运用纠纷解决有缓和人际关系的必要;虽然农村的纠纷相对来说不像现代城市社会中的纠纷那样复杂多样,但我国的制定法规则主要以城市社会的交往规则为主导,并把此确认为全国性法律规则体系为标准的,农村

2 /

4的许多纠纷解决可以甚至必须借助一些民间习惯和风俗,以补足各类相对抽象的法律条文的不足。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缺乏有效的现代司法技术和制度条件,缺乏律师这样的支持现代司法运作的专业人员。正是在目前这些限制条件下,人民法庭侧重纠纷解决是当前社会的必然需求。

再次,这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需求。不可否认,规则的统治是重要的,我们也在努力追求实现规则的统治。但是“规则之治的一个前提是社会生活本身具有较高的规则化,而规则化是社会现代化的表现,可以说,规则之治(法治)与社会现代化是孪生的。社会现代化将我们每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标准化了,将我们的生活环境、行为方式、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的思想感情都标准化、规则化了,只有这时,作为规则的法律才可能有效地起作用。”然而基层社会中的纠纷具有特定的丰富性和多彩性,还没有标准化,有太多的纠纷是无法与格式化的现代法律相一一对应的,即使经过一定的转化,也很难把其纳入规范化的法律体系。而且他们的纠纷大都发生在世代相息的亲朋、邻里之间,他们的和平相处比是非曲直更重要,所以,如果不是必须,至少也是需要通过纠纷解决的方式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最后,这是“弥补”法律缺陷的需求。法律规范构成了立法者为解决种种利益冲突而制定的原则和原理。而为了做出一个正义的判决,法官必须弄清立法者通过某条特定的法律规则所要保护的利益,这样,就形成了法官对制定法的依附性。而事实上,每一个法律规范或制度体系都是有缺陷的,不可能包揽无遗,在审判中就可能会出现案件疑难和法律疑难的问题。“所谓案件疑难,是指案件事实情况与可适用的法律规定的某一行为或事件构成的要件不完全一致。所谓法律疑难,主要是指没有可以直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本身互相矛盾、互相交叉;或者法律规定过于抽象和概括、含糊不清等。”此时,法官是应该解决纠纷还是创设新的规则来适用,还是干脆就撒手不管?然而法律赋予法官的权利和法官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法官在案件疑难和法律疑难面前不能拒绝判决,不能拒绝纠纷的解决。否则,法官就是失职,就是对法律的一种嘲讽,法官也由此失去权威性,最终导致当事人及其他社会成员对法院公信力的打折。因此在各种条件的制约或支持下,人民法庭法官会权衡各种可能的救济,特别是比较各种救济的后果,然后做出一种法官认为对诉讼人最好、基本能为诉讼人所接受并能获得当地民众所认可的选择。在这里,诉讼根据、法律规定的法官职责、有关法律的程序规定和实现规定都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把纠纷解决好,同时还能减少上诉,不至于发生案子被上级法院改判或发回重审。

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所能发挥的作用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和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各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点,所结成的一种互补的、满足社会主体的多样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的运作调整系统。其中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根据主持纠纷解决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法院附设的诉讼调解;国家行政机关或准行政机关所设或附设的纠纷解决机制,如劳动仲裁机构、消费者协会的调解等;民间团体、组织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如人民调解等;由律师主持的专业咨询或法律援助性质的非诉讼纠纷解决办法;等等。这些不同的非诉讼纠

3 /

4纷解决方式,有的主要用来解决一般民事(包括经济)纠纷;而有的是专门用来解决特定的社会纠纷,如劳动纠纷、消费者纠纷、家事纠纷、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建筑纠纷、公害环境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国际贸易纠纷等。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处理结果的效力也有很大差异,有的具有可强制执行力,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大部分不具有可强制执行的效力,当事人在纠纷解决的合意未达成时可直接转入诉讼程序,或在达成协议后的一定期限内仍可提起诉讼程序。

毋庸置疑,在现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成中,诉讼审判制度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诉讼审判代表着国家司法权的行使,属于一种公共性的纠纷解决机制。相对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更具有正统性和权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纠纷解决方式,诉讼也存在着某些弊端,例如在民事纠纷解决中存在着一系列矛盾:法律规则与传统、道德、习惯和情理等社会规范的矛盾;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矛盾;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矛盾;公平与效益的矛盾;程序设计中高度专门化与当事人参与的常识化要求的矛盾;规则的确定性和程序的僵化与解决特殊个案所需灵活性的矛盾;事件涉及的简单权利义务关系与纠纷背后的复杂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诉讼作为纠纷解决手段的功能和效果。同时,社会纠纷的与日俱增使得诉讼机制的功能性障碍愈显突出,就纠纷的总量和法院所能承担的纠纷解决功能相比较而言,已经达到超负荷状态,诉讼又是一种高成本的救济保障体系。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不足恰恰为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作用的发挥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现代社会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具有成本低、迅速和便利的特点。尤为重要的是,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听追求的“公平”、“正义”不同于诉讼的价值取向,更适合于特定社会关系、特定主体和特定纠纷的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通过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解决纠纷方面起到对诉讼审判制度补偏救弊、分担压力和补充作用,从而减少社会在纠纷解决方面的成本和代价,更及时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并有效地节约司法资源。

结语:从当今形势来看,要逐步减小规则之治与纠纷解决之间的矛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这需要司法工作者、司法机关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此同时,普通公民也应对此有充分的社会责任感,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致力于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先进、全面的法治社会,使民主和法制之光能够照耀在社会的每个角落,让每位公民自由、幸福、有尊严地生活。

4 / 4

第18篇:班主任要讲好班级文化故事班级管理

班主任要讲好班级文化故事

近一个月来,例会上每周有三个班级讲述自己班级里的故事,12个班讲了12个故事,到今天晚上全部结束。这些故事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自于学生,感觉格外的亲近,特别的亲切。讲述这些故事,就是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有人说,一部成功的电影,起码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讲一个好故事,二是讲好一个故事;而我说,一个好的教育,可以是讲一个好故事,讲好一个故事。

讲好班级故事,促进自我成长。罗伯特·麦基说:“故事是有关永恒和普遍的形式。”乔恩·弗兰克林说:“故事就像是雪花,看上去差不多,但是每一片都不一样。”作者在书中说:“故事提炼生活意义。”发掘普通人身上不寻常的东西,写那些面临日常生活挑战的普通人,这些主题看似平凡,但更有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讲述,每个人也都需要倾听别人的故事。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和获得生活体验。把这些生活体验讲出来,记下来,就是一种反思,一种成长。

讲好班级的故事,促进学生成长。班级讲故事,应当成为一种常态的教育形式。当前,教室里的生日祝福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特色,它体现的是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生命的独一无二的关注。有没有生日蛋糕等物质载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生命被平等地尊重和接纳,是让孩子借此机会感受到自己的庄严与美好。生日故事,就是为孩子量身定做,选择一个和这个孩子的经历有关联的故事,以他生日的名义,讲给全班孩子听。生日故事可以是自己讲,可以是同学讲,也可以是教师讲,都是给学生祝福。

讲好述班级故事,促进同伴进步。老师们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那么,这些故事故事的力量到底源于什么?答案是源于真实。这些故事写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它发生在我们身边,引人思考。读小说,看电视,看别人的人生,过自己的生活;而听真实故事,恐怕不能仅仅是听众,而会反思,甚至是担心,也许某一天事情就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世界实在是难以预料。老师们把这个真实世界中的真实故事记录下来,并深入到故事背后,挖掘出可供我们参考借鉴、启发深思的意义,促进同伴的发展。

讲好故事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美妙的体验,还有对成长的启迪,对意义的探寻。换句话说,好故事是不仅可以呵护学生成长,也可以促进自我发展。

第19篇:管理故事安全文化的“吉祥三宝”

茂名石化:安全文化的“吉祥三宝”

茂名石化把企业HSE文化具体化、形象化,让HSE文化看得见摸得着。2011年,公司消灭了分部级以上安全环保事故和非计划停工,实现了重大生产事故、火灾、人身伤亡“三个为零”。

“亲爱的爸爸,太阳落山你安全回家了吗?我和妈妈盼你平安归来,你每天与化工生产打交道,辛苦又危险,希望你时刻把安全牢记心田„„”这封充满亲情的安全家书,出自茂石化化工分部职工朱以刚的儿子之手。小家伙把“吉祥三宝”的歌词改编成一封安全家书,送给了常年在化工生产一线工作的爸爸。

“我要安全”亲情化

家,是温暖的港湾。平平安安回家,是每一名职工的期盼。茂名石化因势利导,把亲情、友情、爱情注入到安全文化中,让亲人的呼唤时刻提醒每一名上班的职工爱护好自己,让真情的感染力变为“我要安全”的动力。公司总经理余夕志说:“对于我们大型炼化企业来说,人人都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人人都要当好安全员,用先进的安全文化引导干部职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确保安全生产上来。”

茂名石化每年都举办“我要爸爸妈妈保安全”家书比赛。活动得到了茂名石化职工及其子女的踊跃参与,每年收到安全家书400封以上。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言真意切,孩子们表达了对爸爸妈妈工作确保安全的真切期盼,对企业安全和家庭幸福的憧憬和向往。另外,公司每年征集到“安全家书”500多封。有妻子写给丈夫的,有父母写给儿子的,还有孩子写给爸爸的。大家怀着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和对亲人的关爱,写下了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安全家书”。

茂名石化将安全家书选编成手册,发放到员工手中。封封家书如和风细雨,滋润着职工们的心。一句句真心的话语,震撼着职工们的心灵。一个个殷切的期望,激励着职工安全作业和奋发向上。字里行间充满着亲人对安全的提示,唤起了职工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岗位安全操作的高度重视。职工把确保安全生产与保证自己的生命和幸福联系起来,自觉践行“我要安全”,确保安全环保无事故的实现。

公司开办了“安全课堂”,让职工夫妻一起学习安全知识、观看安全事故片等,亲身体会事故给企业、给家庭造成的伤痛,进而让妻子在家庭生活中勤吹安全枕头风,常念安全经,多问安全事,能出安全计,达到提示教育的目的。公司组织一线职工家属签订《安全幸福家庭公约》,让家属当好“贤内助”,做到一切家务服从安全、家庭教育突出安全、家庭成员心系安全、家家为安全生产贡献,家庭共保企业安全生产。

“我要安全”可视化

为了让“我要安全”看得见、摸得着,茂名石化在这方面动了一番脑筋、下了一番工夫。

走进茂名石化3号常减压蒸馏装置,在装置安全高危作业的换热器区域,红底黄字的可视化标志、醒目的提示标语和安全警戒线及一个个安全警示牌规范排放着,时刻在提醒着大家。在进入装置的入口处,一条“进入装置现场,请穿戴好劳保”的温馨提示映入眼帘;在吊装现场,一块写有“正在吊

装设备,请注意高空坠物”的可视标志十分醒目。

在装置大修现场,全面推行可视化广告牌管理,力求让检修工作更加有序高效。3号常减压车间大修联络处,7块广告牌按照不同的内容,用不同颜色区分。这些广告牌上,检修进展,盲板装拆的进度,区域的监护人,施工现场票证情况等等情况一目了然。7块广告牌中,装拆盲板可视化管理、监护人员区域安排可视化管理两块广告牌是3号常减压蒸馏车间首创。

“别小看这些可视化标志,它的作用可大着呢。”公司安环部部长古才荣说。当你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时,它会“跳进”你眼里,提示你该稍作休息了。当你忘我工作忽略之时,它会“走进”你的眼里,提醒你时刻注意安全。目前,茂名石化在现场制作了可视化标识2563处,使员工日常工作与操作方便直观,更显人性化。现在,公司通过全面落实7个“可视化指南”工作,装置现场实现了“地物明朗、标识清晰”。

茂名石化把可视化管理融入到“我要安全”主题活动中去,充分利用“视觉”的冲击,使活动中的周评、月评、检查考核以及安全活动等,以“可视”方式展现给每个职工,让信息更加一目了然。该公司采用“红牌”,将生产装置中的隐患和个人不良行为以相片的方式公布于可视化广告牌上。

公司为此举办了可视化管理培训班。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可视化管理是不断提高设备完好率、使装置长周期优质运行、实现安全生产的一种好方法,消除了对可视化管理的误解。

古才荣介绍说:“有了这个可视化管理,职工、装置安全保障系数提高了。”如今,通过可视化管理,班组职工对故障源、危险源、缺陷源心中有数,操作和巡检更加得心应手。很多职工感慨地说:“可视化标志就像一个指南针,是安全生产的好帮手”。

“我要安全”纠错化

2011年以来,茂名石化紧贴生产实际,开展“大家来挑错”活动,创新激励机制,给查出小隐患的职工发放小奖品,从而营造了一个人人关心安全、事事想着安全的文化氛围。2011年,干部职工发现隐患1303项,及时发现和避免各类事故58起。

公司对安全隐患治理实行了现金、积分双轨奖励,用好用活安全奖励基金。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者,给予现金奖励。对日常发现较小隐患的,实行“隐患排查累计积分”考核,先积分后奖励,积分实行累计制。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随时兑换不同等级的奖品或现金。电气车间的梁英发现小隐患34次,荣获2011年排查小隐患冠军,获奖1700元。

炼油分部润滑二车间主任黄茂生制定了《车间隐患排查及治理奖励考核办法》,并且在自主开发的“润二管理平台”办公软件里创建了“隐患排查累积积分排行榜”,用来记录职工们发现隐患、记录隐患和整改隐患过程后,根据隐患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加分,当积分累积到一定分数后可以兑换奖品。职工排查的隐患越多,积分越多,就可以兑换丰厚的奖品。润滑二车间陈振宇说:“毛巾,150积分;节能灯泡,500积分;电子时钟,1000积分;电热水壶,需2500积分。我要争取早日拿到2500分,抱一个电热水壶回家给老人用。”

化工分部裂解车间工会与安全总监研究,通过落实“查隐患,兑奖品”,由技术管理骨干到现场,确认班组职工巡检发现登记在《班组HSE隐患排查登记台账》的问题,并对查找出来的隐患问题,进行风险辨识和危害识别,

最后根据风险度兑换奖品,奖品是5至10元的日用品,比如牙膏、洗手液等。

“陈师傅,你这个月拿了三支牙膏了,至少可以用三个月了。”班员看见陈师傅拿了小礼品,羡慕不已。“我要继续查隐患,照这样发下去,我全家一年都不用买牙膏啰。”陈师傅微笑着说。

2011年,茂名石化消灭了分部级以上的安全环保事故和非计划停工,实现重大生产、火灾、人身伤亡事故“三个为零”,彻底扭转了近年来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公司被评为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优胜单位和中国石化集团安全、环保、消防管理先进单位。

第20篇:200个精彩历史故事告诉你——文化何在

文化何在

——200个精彩历史故事告诉你之02

4李恒昌

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开宗明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国家处于“分”的阶段。那时候,不仅周王朝进入分裂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也是分分合合,*不已,一时非常热闹。在这其中,曾发生过著名的三家分晋的故事。

三家分晋,分的是土地和户籍。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分的也是“赃”。整个事情的开始,却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当时的智家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于是想出了一个歪主意。他们哄骗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咱们晋国重新崛起,真正强大起来,我建议每家拿出平方一百里土地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的人品没有那么伟大,根本不会如此顾全大局,只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因此都不愿把土地交出来。可是三家又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只有赵襄子迟迟不交,智伯瑶便向赵襄子下达最后通牒,赵襄子依然不答应“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为神马要送给你。”

智伯瑶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于是,战争全面爆发,打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战争打到关键阶段,眼看“联合国”部队就要获胜,没想到战局突然拐了一个大弯。一天夜里,三更过后,智伯瑶正在营里熟睡,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兵营里到处是水。原来赵、韩、魏三家悄悄结盟,对其发动了水攻。很快,战争见了分晓。他智伯瑶家全军覆没,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仅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后来,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全部瓜分了。

对于这次“分赃”,周威烈王最后也予以承认。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做了个顺水人情,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从此,韩、赵、魏成为中原大国,添列战国七雄行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几乎世人尽知。对于晋国这次通过战争的分家,一般人也都能理解。然而,让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自司马光之后,有了“三晋”之说,后人更是把晋国原来的辖区称之为“三晋大地”。本来是“一晋”分裂成了韩、赵、魏,何来“三晋”之说?国人向来以有文化自居,“三晋”之说,文化又体现在哪里!

文化故事
《文化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