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8 06:07:4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论文标注技巧

一篇论文要在一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编辑打来电话,提出尾注格式修改问题,之前,这事儿都是编辑帮着做,因为各学术期刊的尾注格式要求都不一样,作者提供最基本的,编辑根据期刊要求进行调整即可。但这次,也许编辑出于严谨考虑,也许是其他的什么原因,要求作者自己要全部做好。这下可对我的论文尾注编辑能力提出了挑战。

1.怎样进行几处引用同一文献序号编辑(包括怎样将尾注序号变成期刊要求普通式样)?

本期刊要求,不能写“同上”或“同×”,要几处合并在第一次引用处,如[1][6][9]式样。写过论文的都知道,尾注序号本是由word工具栏“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自动生成,尾注文本是编辑不了的,更不能进行序号的随意排列。

怎么办?通过百度搜索方法,大多提出用“交叉引用”,但我多次试用都不成功,白白耗费了大量时间。

倒是一个将“上标”序号转换成普通序号的方法启发了我:选中原序号,点击右键,选字体,再点击对话框中“上标”一栏中的小对好√,即取消上标,变成了普通序号,然后将后引用序号选定按右键拖动到需要位置,几处相同引用文献序号就排列在一起了。同时也解决了将尾注上标变成普通序号的问题,这也是本期刊要求要这么做的。

新问题又出现了,被拖拽走的序号处留下了空行,怎么删也不掉,这个问题怎么办? 2.怎样删除尾注中的空行

百度搜索了几种方法,都无济于事,也正是困惑很多写论文朋友的共同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实验上也耗费了我很长时间。但偶尔一次的自我摸索,居然很简单地找到了解决方法。高兴得我跳了起来。

实际上很简单,选手空行,点右键选字体,在字体会话框选“隐藏文字”,哈,空行居然不见了。这个方法还是受上一个问题启发做成的呢。 网上很多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我用非常简单的方法解决了,成功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3.怎样为注释序号加[ ]?

期刊注释要求序号式样为[1][2][3][4],而word系统只能提供1234等,这有需要两方面技巧。

一是为尾注序号加[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我摸索的,将上标字样变成正常序号后,就可以随意编辑,加什么号都可以;另一种是从百度中学来的,将所有的尾注选中涂黑,按“ctrlH ”键,在对话框的第一栏输入^e,第二栏里输入[^&],然后全部应用,所有的尾注序号同时就都被加上了[ ]。

二是文章间序号加[ ]。文章间序号却要求用上标式样,加上[ ],式样不一致,很难看。有了上面的研究,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该怎样解决呢?我不明说,也不留下,下一次再用的时候,看我能否想起来,也考核一下我的记忆和灵活运用能力。 以上三方面技巧,实际上是四方面,我摸索得很辛苦,成功之后又很快乐,所以,名为“苦与乐”。 另外还从百度上搜索了几种实用方法,附在这里,备用: 1.删除尾注与文章间的横线

在文章与尾注间有一条线,是尾注标志线,有时尾注跨页,页前还会出现一条线,但一般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怎样删除又成了问题。方法是:

将页面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再切回页面视图,两条横线就都不见了。

求word高手指点,论文参考文献尾注如[2][4]来自同一文献不同页码,要不二者合并如

2014-08-30 21:58 醉墨居士xhb 分类:办公软件 | 浏览 204 次 word [2][4] 江苏古籍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卷54)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第467页,第261页.怎么样操作。

分享到:

2014-08-30 22:04

#行家新兵训练营,缤纷好礼等你赢!#

提问者采纳 不用合并,因为[2]中已经引用该文献,所以【4】也应直接改为[2],就是同一篇文献中出现2次引用。但是[2]应该如此写:

[2]江苏古籍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卷54)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467,261.

解决问题还望采纳答案

3、

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

55、

56、7

8、86页。如果用交叉引用序号就会都是2,后面的顺序号没有了。

分享到:

2012-09-25 12:03

#行家新兵训练营,缤纷好礼等你赢!#

提问者采纳

全部编好以后,再把编号拖过来,把剩余的删除

追问:

不行啊,试过的,拖过来后,后面的编号全部自动变成了第一个的,比如2,后面

3、

6、9序号都没了。

追答:

以图为例,“3”上移以后,删除原“3“后面的文字,变成了“2”,选中这个“2”,

插入--引用--交叉引用。引用类型:尾注;引用内容:尾注编号;引用哪一个尾注:选 原3 那个注。

遗憾的是原3注空出的行删不掉了。

其实,还有一种编号方法,即相同的文献只用一个编号,这也是知网的规范要求。还以上图为例,

2、

3、

6、9在尾注中的编号就是2。而在正文中引用,只是第一处2用插入尾注的方法,后面同文献的地方用插入交叉引用的方法,不会干扰其他编号的顺序。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的耐心解答,好详细

尾注合并问题:word中自动生成的尾注如何合并(连并)但不留有空?

2009-09-27 08:58 龙麒在世 分类:办公软件 | 浏览 6318 次

先插入尾注,显示为

1、

2、

3、……;再用[^&]替换^e,得到[1]、[2]、[3]、[4]、……的格式。如果使用“交叉引用”,则生成的格式只是

1、

2、

3、……而没有[ ]。问题:因为有相同的引用,想要生成[1]、[2][3]、[4]、……这样的格式,并且不断开与原文的链接(不改变自动生成),“[2][3]”与[4]之间的空行去掉。如何做到?“交叉引用”的角标不是“尾注标记”,无法用替换实现。

??因为文献出处一样,就想要“[2][3]”是连在一起的效果。把[3]上移到[2]的同一行(这个过程还是手动的)后,那么[3]的原来位置是有一个空占着的,就有了空行。这空行和尾注标记链接在一起,无法删掉。想要的效果是:[2][3]或类似[2][6]这样并连在一起,又不产生空行又不去掉自动生成的链接。请高手支支招!先谢过

分享到:

2009-09-27 17:13

#行家新兵训练营,缤纷好礼等你赢!#

提问者采纳 无需显示的地方用“字体-->隐藏”

--------------- “[2][3]”与[4]之间的怎么会有空行?

我不建议 用[^&]替换^e,据说这种方式加上[]后无法删除,我就被阴险了一下,学位论文不要求带[],我需要删除,结果删不掉了。

你说的交叉引用,如果需要带中括号,还是手动加吧,我不会自动的。

提问者评价

谢谢!隐藏是好办法,只是自动生成的链接难于实现了

M】的字样,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专著 -M;

论文集-C;

报刊-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报告-R;

专著或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A;

标准-S;

专利- P;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搜到个更详细的:

论文参考文献,就是你所写的论文中引用的其他资料中的内容,如数据、概念及别人的研究成果等。不能随便写,是要写出准确出处的。 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要求。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载体类型标〔文献类型标识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三、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 1997.81-86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 2 〕 Chritoffels 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

5、专利文献

〔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com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 〔 2 〕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09-26667.1997-01-28 〔3〕Yamaguchi K, 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 1999-11-22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

〔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9、电子文献

〔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 (1) 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需要表明引文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著名页码或章、节、篇名,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

(2)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参考文献列表时应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

(3)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4)关于参考文献中的起始页码,请在正文内的引文后以“(P+起止页码)”标注。

▲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陈送.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年.

[4] 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研究中心,199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8]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f.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9]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g.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EB/01]. http://www.daodoc.com/, 1998-08-10-04. f.各种未定类型的文献:

[序号]作(编)者.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

[6]温廷宽,王鲁豫.古代艺术辞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g.外文文献

引文及参考文献中的论文排序方式基本同中文文献;书名及刊名用斜体字,期刊文章题名用双引号;是否列出文献类型标识号及著作页码(论文必须列出首尾页码)可任选;出版年份一律列于句尾或页码之前(不用年份排序法)。

示例:

[7]Nettl, Bruno.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Twenty-nine Iues and Concepts [M].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 1983. [8]Harrison, Frank.“Universals in Music: Towards a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World of Music, 1977,19(1-2):30-36.

外文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表述(也可在原文题名之后的括号内附上中文译文),切忌仅用中文表达外文原义。

示例:

对: [9]Rees, Helen.Echoes of History: Naxi Music in Modern China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 2000.

对:[9]Rees, Helen.Echoes of History: Naxi Music in Modern China(历史的回声: 当代中国的纳西音乐)[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 2000. 误:[9]李海伦.历史的回声: 当代中国的纳西音乐.纽约: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0

推荐第2篇:参考文献在论文标注中怎么写

参考文献在论文标注中怎么写

一般是在引用文字的末尾点击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选择尾注就可以了 如:

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自动加中括号的方法,需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格式: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M]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报告题名.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m]

推荐第3篇:论文引用标注注意事项

引用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一)专著

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二)论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三)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五)学位论文 示例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六)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五、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

注释,置于本页地脚,前面用圈码标识。

——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封二

补充:

A--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例:

[7]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 .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例:

[9]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

http://www.daodoc.com/,1998-08-16/1998-10-04.

[12]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

请您在指导研究生撰写

论文时按以下规范著录参考文献。在本规范中采用国家标准GB 7714 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

著录。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①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

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

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英文作者请将作者名写全)。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

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②.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③ 文

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④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⑤ 文献出处或电子

文献的可获得地址。⑥ 文献起止页码。⑦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根据 GB 3469 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

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 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

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

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

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 [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

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

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 690 及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

码(任选).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 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4.

[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 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

研究院,1997.b.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J].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

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 文献题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

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d.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N].报纸名,出版日期 (版次).

[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

[9]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f.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 [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0]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g.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 [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

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www.daodoc.com/, 1998-08-16/1998-10-04.

[12]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 [DB/CD].北京: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1996.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

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

标注,而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

推荐第4篇:论文撰写中参考文献的国标标注方法

论文撰写中参考文献的国标标注方法

文献类型:专著 [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的路径。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PIGGOT T M.The cataloguer’s way through AACR2:from document receipt to document retrieval[M].London:The Library Aociation,1990:135-145.

[3]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0.

[4]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1990.

[5]昂温 P S.外国出版国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15-18.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李晓东,张庆红,叶瑾琳.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01-106.

[2]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4(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ive energy di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Eng,1997,38(3):358-361.

C: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

[1]陈晋镳,张惠民,朱士兴,等.蓟县震旦亚界研究[M]//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震旦亚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6-114.

[2]马克思.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札记[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05.

[3]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4]WEINSTEIN L,SWERTZ M N.Pathogen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M]//SODEMAN W A,Jr.,SODEMAN W A.pathologic physiology:mechanisms of diseas.Philadelplila:Saunders,1974:745-772.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电子文献:[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 :[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更新或修改日期) [引用日期].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5-12-23)

[1998-10-01]..

推荐第5篇:本科论文参考书目标注方式

参考书目标注方式

Bibliography

(五号字,Times New Roman 字体,居中)

[1].Barnstone, Geoff.Language and Computers [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 1996.

[2].Barnstone, Willis.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 History, Theory, Practice [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 1993.

[3].Banett, 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M].London: Methuen, 1980; 2nd edition, 1991; 3rd edition, 2002; Shanghai: SFLEP, 2004.

[4].Beeby, Allison, et al.(eds.)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

[5].Cronin, Michael.“Game Theory and Translation.” In M.Baker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London: Routledge, 1998/2001/2004: 91-93

[6].France, Peter.(ed.) Oxford Guide to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 2000.

[7].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 1987.

[8].Richards, Jack C.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1998;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 2005.

[9].Wierzbicka, A.“The Meaning of Color Terms: Semantics, Culture, and Cognition.” [J]

Cognition Linguistics, 1990.

[10].包恵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11].孙文、孙清华.关于EFL课堂中教师提问的对比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7 (3).

[12].吴丽娇.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观察与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育与研究,2007(5).

注:中英文参考书目的排列顺序如下:

1)、所有条目按文献作者的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

2)、有中英文文献的条目按先英文后中文的顺序排列。

3)、中英文参考文献均需标注文献类型标识号;中英文:5号字,中文为

宋体,英文为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均为16磅。

推荐第6篇:Word添加论文引用标注

word文档加参考文献引用(zz)

添加论文引用标注的两个方法

一 插入交叉引用

当参考文献编排完毕后,将插入符定位至正文需要插入引文标注的位置。点击菜单栏中的“插入“菜单,选择“引用”-“交叉引用”命令,弹出交叉引用对话框。(提示:参考文献要按照word编号项方式编排)在交叉引用对话框的引用类型中选择编号项,在引用内容中选择段落编号(无上下文),然后在哪一个编号项列表栏中选择要引用的参考文献编号项。此外要勾选插入为超链接选项,这样就可以通过标注序号来链接到相应的参考文献了。设置结束后点击插入按钮,参考文献序号就会自动插入到对应的引文中。由于引文格式和对应参考文献序号的格式相同,还要更改为正文标注格式。选中标注序号,右键单击选择字体,在弹出对话框中为标注序号选择合适的字形和字号,并在效果多项选择框中选择上标即可。

二 添加尾注

在论文写作中引用其它文章内容时,将插入符定位在引文结尾处。选择菜单栏中的插入选项,在该选项中选择引用中的插入脚注和尾注。在弹出的对话框的位置选择中点击尾注并选择文档结尾。在编号格式中选择论文参考文献所需的格式。如果没有可以在自定义标记中自行定义。选择编号方式为连续并将更改应用于整篇文档。

在设置结束后点击插入按钮,和所插入引用标注对应的参考文献序号会出现在文档的结尾,可以选择参考文献序号并将它定义为所需格式。最后将引用文献的作者、题名等在序号后按顺序写出即可完成参考文献的录入。

Word添加论文引用标注

在写论文时,为了尊重原作者的劳动成果,需要为文章中的引用部分添加标注,并须使标注序号和参考文献的序号相对应,这是论文写作中一件相当繁琐的事。通过实践,笔者发现了两种很好的添加引用标注的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效率,使引文标注的添加变得轻松而有趣。

招式一插入交叉引用

当参考文献编排完毕后,将插入符定位至正文需要插入引文标注的位置。点击菜单栏中的“ 插入” 菜单,选择“ 引用→ 交叉引用” 命令,弹出交叉引用对话框。

小提示:参考文献要按照Word 编号项方式编排。

在交叉引用对话框的“ 引用类型” 中选择编号项,在“ 引用内容” 中选择段落编号(无上下文),然后在“ 哪一个编号项” 列表栏中选择要引用的参考文献标号项。此外,要勾选“ 插入为超链接” 选项,这样就可以通过标注序号来链接到相应的参考文献了( 图1) 。

图1

设置结束后点击“ 插入” 按钮,参考文献序号就会自动插入到对应的引文中。由于引文格式和对应参考文献序号的格式相同,还要改为正文标注格式。选中标注序号,右键单击选择“ 字体” ,在弹出对话框中为标注序号选择合适的字形和字号,并在效果多项选择框中选择上标即可,这样引用标注就添加好了( 图2) 。

图2

招式二添加尾注

当在论文写作中引用其他文章的内容时,将插入符定位在引文结尾处。选择菜单栏中的插入选项,在该选项中选择引用中的插入脚注和尾注(也可以同时按Alt+Ctrl+D 弹出插入脚注和尾注对话框)。在弹出的对话框的位置选择中点击尾注并选择文档结尾。在编号格式中选择论文参考文献所需的格式。如果没有,可以在自定义标记中自行定义。选择编号方式为连续,并将更改应用于整篇文档( 图3) 。

图3

在设置结束后点击插入按钮,和所插入引用标注对应的参考文献序号会出现在文档的结尾,可以选择参考文献序号并将它定义为所需格式。最后将引用文献的作者、题名等在序号后按顺序写出即可完成参考文献的录入。当遇到其他需要引用的部分时,按以上步骤插入即可。按照此方法,论文完成时,参考文献和引文标注也同时完成。

当标注添加后,无论是对标注还是参考文献的改动,Word 都会自动同步,以维持关联双方的一致性。在使用时机上,第二种方法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进行,而第一种方法则可以在参考文献编排完毕后使用。这种使用时间上的不同也为论文作者提供了更多、更灵活的选择。

推荐第7篇:论文文献综述

武汉纺织大学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

外语系 专业班级 英语21002班 学生姓名

XX 指导老师_ XXX

文 献 综 述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语作为一种世界应用广泛的语言,在世界交流大舞台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性,熟练应用英语已经成为一个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之一。正是英语的重要性,旋起了全国学英语热。中国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未来,自古中国有句古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幼儿英语学习在我国日益受到家长、幼儿园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以母语为基础,英语为特色的双语教育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能力。合理的分配双语教育的比例,以习得为主、学得为辅的方法实施英语教学。小班,侧重于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听力,激发幼儿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中班着重培养幼儿正确发音,掌握常用单词,进行简单对话的能力;大班注重培养幼儿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和技能,掌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最基本的英语表达能力。通过学习,使幼儿掌握丰富的词汇和日常英语,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感受两种语言的文化特点,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思想。

1 幼儿英语教育的发展

我国幼儿英语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文化奴役时期,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20年代初。幼儿教育在清末时开始有初步的发展,而且主要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

第二个时期是中洋混杂时期,从1922年到194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新教育,主要受欧美的影响,特别是美国影响占主位。中华民国时期,政府无暇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所以官办幼稚园发展不大,民办幼稚园和外国人办的幼稚园较前有明显的发展。

第三个时期是英语空乏时期,1949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这个时期,中国处在历史的特殊时期,国内外各种情形都比较复杂。一方面,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封锁和破坏,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以苏联模式为自己的模式,各级各类学校把俄语作为外语,英语教育受到极大的政治局限,所以幼儿英语教育作为当时尚未得到重视的教育阶段,未能深入开展。

第四个时期是20世纪

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改革开放至今。在本时期里,中国国力日益增强,英语不再是英美等国文化渗透的工具,也不再是英语国家的专利,是世界人民共有交流工具,中国毫不例外地学习和使用这个工具与世界各国交往,振兴中华。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前教育理论界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关注始于八十年代,但广泛地探讨这一问题却是九十年代中后期。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关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探讨,表现为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赞成者认为,儿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幼儿学习英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反对者认为,幼儿学习英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习负担,会将英文字母与汉语拼音混为一团,不利于幼儿到小学去学好汉语拼音。学前儿童说外语只能通过非正规的习得方法而不能通过学习方法去获得,而目前国内缺乏习得的条件和环境,“在我国,让年幼儿童学外语既不科学亦不经济”。第二,关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组织实施研究,具体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效果和教育指导书等方面。

根据对所占有资料的分析,幼儿英语教学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2.1.关于幼儿英语教学目标的研究

语言的多元化倾向是多元文化社会的一个鲜明特征,中国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应该在让幼儿学好母语的前提下,为幼儿提供多元文化的语言环境,引导幼儿学习英语。在我国所谓的英语教学,包括英语在内的任何其他语言及其教学,在通常情况下都应成为EFL(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即把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提法不够准确,恰当的提法应是幼儿园英语教学(雷秋云,2003)。陈颖(1999)将幼儿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在四个方面:第一,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第二,培养幼几幼儿初步的英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第三,培养幼儿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第四,帮助幼儿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一些粗浅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知识

2.2.关于幼儿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国内研究表明(高敬,2004),幼儿英语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外语教学课程的教学式模式,另一种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教育媒介、工具来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或半日活动的浸入式教学模式。黄渊柏和张文兰则认为幼儿英语教学共有六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学科英语教学模式;第二种是“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第三种是以主题活动课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第四种是全新的“多媒体互动英语”教学模式;第五种是浸入式整合性课程模式;第六种是交际法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语言输入是幼儿园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

2.3关于幼儿英语教学策略的研究

美国萨拉赫·德尔森指出:“在语言教学中,少儿学习要主动,而不是被动:他们要参与各种语言训练活动;他们要开展有意义的操练,并使用语言去完成这些操练。”。阿贝探讨了在自然中如何连贯的表达语言,意识到少儿是整体连贯的而不是靠通过分析来理解事物。⋯国内学者在探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从心理学、语言学等角度探索英语教学的理论,提出了英语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英语输入、英语习得、英语输出、英语背景四个变量,因此,研究者针对英语教师的教育机智提出了以下要求:提出应确定好幼儿英语学习的方向,选择好适合幼儿所学的内容;不同年龄的幼儿,学习的重点和难度应有所侧重。束定芳和马相明另外还指出: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教学方法并与自己的教学目标和环境结合起来,选择其合理之处或于我有用之处而用之,具体包括: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听说法(The Auidio.Lingual Method)、情景教学法(The Situational Approach)、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沉浸法(immersion)、全身反应法(TPR,Total Physifcal Response)、整体语言教学法(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其它的学习方法还有:模仿法、感官综合法、表演法、游戏法、随机法、使用应验法、示范法。余珍有(1998)在全面分析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学方法上的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学方法存在两种倾向:成人化倾向和西洋化倾向。所谓成人化倾向是指幼儿园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借鉴了中小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如以上所说的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视听法等,但是如果“结合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宗旨和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等来考虑,这些方法明显不适于幼儿园英语教育”。

3、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

(一) 心理障碍小

大人学习英语时,会介意自己的语法是否正确、发音是否标准,说错了会觉得没有面子;而小孩子的“语言自尊”尚未形成,只管学舌好玩,自然就不会有心理压力,抗拒英语的学习。

(二) 母语发音尚未定形,口腔肌肉弹性好

人的发音器官,与身体其他器官一样,在青春期前皆处于发展 状态,具有相当大的弹性。而就语言发音而言,幼儿期是最佳的学习时间。例如,从外国回来的3岁小孩,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掌握中文的发音。那是因为器官会配合这些语言发音系统调整形状,发出这些语言需要的各种声音。而过了青春期再学习另外的语言,由于发音上会有一些限制,就会产生所谓的腔调问题。但这并不表示青春期以后就不可能学好另一种语言,只是说明成人在发音上会有限制,需要花费更大的工夫才能达到幼儿时期所拥有的发音弹性。

(三) 记忆力好、模仿力强

幼儿从出生后,就能够从各种情境中不断吸收、记忆所听、所看以及触摸到的东西,渐渐地组成有意义的概念。而从一二岁开始,孩子就能模仿大人的自然动作及语言发音。例如:“车车”=“Car”、汪汪=狗=Dog。幼儿在努力去模仿成人运用的语言,并尽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语言与他人进行日常交往,通过语言学习知识、获得经验,并以一定有效的方式在记忆中储存、整理、归纳。

(四)学习要趁早

语言的学习,需要靠时间来累积词汇量;而语法的掌握,也必须在时间和经验中修正改进。越早的学习英语,词汇量也就越丰富,孩子就越能将意思表达清楚;而掌握语法的能力越好,孩子就越能将英语流畅地表达出来。

4如何平衡幼儿英语教育

通过这篇论文,以我自己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城乡幼儿英语的公平共同教育:

(一)政策扶持,均衡经费投入

政府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最有力的支持者,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过程中政府应承担重要的直接责任。因此,在幼儿教育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及相关行 政部门需要参与其中,制定政策,提供帮助,并从立法角度和职业道德层面严格要求幼儿教育实施者遵守保障乡村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同时,均衡经费投入,对于乡村幼儿园,要参照城市幼儿园的建设标准,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乡村幼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乡村幼儿教育政策倾斜,加强师资建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尽量缩小城乡幼儿教育巨大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公平,为乡村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积极探索,发掘本土教育资源

城市幼儿园建设完善,设施配备齐全,教师学历高经验足,有利于多途径高效率开展幼儿教学在乡村不健全的幼儿园建设条件下,开展幼儿教育不能完全照搬城市模式,必须积极探索适合乡村的幼儿教育方式方法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在乡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有伟岸的高山,有秀美的河流,是农林牧渔业的天然场所,是休闲旅游的上佳去处,是可以区别于城市的鲜明特色 充分利用这些特色资源,探索释放其教育价值,丰富乡村幼儿教育内容,独树乡村特色教育及幼儿特色教育旗帜。

区别于城市的普遍与共性,乡村隐藏着许许多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比如,民间游戏内容丰富这些游戏无需购买昂贵的操作材料,就可以组织起实施来,可以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符合各地乡村幼儿教育的实际经济情况因此,乡村幼儿教师可以精心筛选和改编民间游戏,为己所用,为幼儿教育所用。

(三)交流合作,共享城乡优质教学资源

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城乡幼儿教育可以加强合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城市幼儿园尤其是公立优质示范幼儿园,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理念先进,办公经费充足 虽然乡村幼儿园在政策扶持经费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城市幼儿园有较大差距,但乡村幼儿园独倚自然山水这个大平台,具备乡村得天独厚的资源特色通过城乡幼儿园合作办学,可以逐步改变乡村幼儿园办学条件不足的现状,共享优质资源,培养当地师资,提高管理经验和教育水平,促进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城市幼儿园则可以适时带领城市幼儿深入乡村,切身感受与领略大自然的原始魅力,有利于促进城市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方位知识结构的架设与基本生存能力的提高 显然,打通城市幼儿教育和乡村幼儿教育的合作渠道,互补城乡教育优势,深化教育改革,是缩减城乡幼儿教育差距的有效措施。

今天的幼儿是明天的青壮年,祖国的未来即是城市幼儿的未来,也是乡村幼儿的未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供给城乡幼儿同等谋求发展和成功的机会,就要从改变城乡幼儿教育差距开始 这既是城乡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立世界名族之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2] 桂诗春./外语要从小学起0质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3] 李桂双,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分析和实践探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术论文[D].2005,5.

[4] 李贵希.我国幼儿园英语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术论文[D].2007.6.

[5] 林芸,宋艳萍.幼儿双语教育可行性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13期

[6] 史慧中.中国儿童口语发展与教育[M].北京: 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9年版

[7] 辛凌.现代英语教学的历史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8] 余正, 张明红.学前英语教学活动方法.1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 袁春艳.当代国际外国语教学法发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术论文[D].2006.5 [10] 周兢.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1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张明红.幼儿英语语言教育[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12] Ellis R.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1994.[13]Jack Richard.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Longman

: Longman pre,1985.

[14] Maria Monteori, 2002.How to Guide Your Child to Read and Learn, Lanzhou University Pre

推荐第8篇:论文文献综述

一、马克昌的观点。马克昌在《刑法学》中认为两罪的区别主要有:“

1、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必须是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4种人;而诬告陷害罪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包括犯人。

2、客观行为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即是以利用职权或国家权力为前提条件,而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他人犯罪事实,进行告发,且行为的实施不要求必须利用职权进行。而且,国家工作人员如果利用职权诬陷他人的,则要从重处罚。

3、手段方法不同。报复陷害的手段,既可以用捏造事实(不能是犯罪事实)的方式进行报复,也可以利用客观存在的某种对被害人不利的事实进行报复,而诬告陷害罪必须是以捏造犯罪事实的方式进行。

4、犯罪主体不同。报复陷害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5、犯罪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是以楔私愤报复他人为目的,而诬告陷害罪则以使他人受刑事处分为目的。”[1]

二、袁广林的观点。袁广林在《诬告陷害罪若干问题探析》中认为两罪的差异在于:“

1、犯罪主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主体,可以使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犯罪客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客体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而报复陷害罪的客体仅仅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3、犯罪行为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罪虽然都是凭借国家权力进行的犯罪,但诬告陷害罪是通过捏造犯罪事实,虚假告发的方式借助司法机关的权利达到侵害被害人的目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不能直接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报复陷害罪则是行为人本人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够利用自身职权、假公济私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整治。

4、犯罪行为侵害对象不同。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对身份、地位等没有任何要求,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则是特定的,必须是对行为人提出张国斌、宋志伟的人。

5、犯罪的构成对行为结果的要求不同。诬告陷害罪只要行为人捏造的犯罪事实为司法机关知晓就构成即遂,而不论被害人是否受到刑事处罚。报复陷害罪则要求行为人的报复陷害行为必须造成了一定后果,才能成立,如果没造成危害后果或后果不严重不构成犯罪。”[1]

三、兰惠君、周伟萍的观点。兰惠君、周伟萍在《浅论诬告陷害罪》一文中对两罪的区别阐述为:“

1、不同:报复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2、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对象是一切公民。

3、主体不同。报复陷害罪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是一般主体。

4、行为表现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诬告陷害罪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

5、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是一般报复目的;诬告陷害是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2]

四、张国斌、宋志伟的观点。张国斌、宋志伟在《诬告陷害罪 报复陷害罪》中认为两罪的区别在于:“

1、主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是一般公民。而报复陷害罪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犯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报复陷害的主体。

2、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不同。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可以是国家干部,也可以是一般公民。而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特定的,依刑法规定,必须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检举人以及举报人、执法人、证人。

3、告陷害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不取决于诬告陷害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和行为,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可以直接通过行为人自己的行为来实现。

4、犯罪行为的具体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最虽然都是凭借国家权力的犯罪行为,但是其犯罪手段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运用国家权力的方式不同。诬告陷害罪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不能直接对诬告人进行刑事追究,只能假借司法机关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因此,诬告陷害罪的行为人是以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的办法企图借助于司法机关的权力,达到使被害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报复陷害罪则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假公济私,在自己职权范围内或者利用职权之便指使要挟他人利用职权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政治上、经济上的、行政上的整治。

5、两种犯罪的构成对于行为结果的要求不同。按照法律规定,诬告陷害罪,主要行为人实施了捏造犯罪的事实,并向司法机关和有关机关告发的行为就是犯罪既遂。至于被诬告人是否受到刑事处罚,是否造成了某种危害后果,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是是否造成了危害后果及后果的轻重、大小,在量刑时应作为情节予以考虑。而报复陷害罪则要求行为人的报复陷害行为必须造成一定的后果,才能成立,如果没有造成危害后果或者后果不严重则不构成犯罪。”[1]

五、王敏的观点。王敏在《报复陷害罪若干问题探析》中认为两罪的区别在于:“

1、犯罪手段不同。报复陷害罪必须是基于职务,滥用职权或者假公济私;诬告陷害罪则不需要利用职权。

2、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是打击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枉受刑事追究。

3、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主体,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

4、陷害的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受害人仅限于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这四种人;而诬告陷害的受害人可以是任何人。”[2]

关于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的讨论.,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专家对两罪的区别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两罪都同时具有陷害的渊源,容易产生混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区分:

一、两罪客体的界限

依据刑法的规定,两罪侵犯的都是复杂客体,其中都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但是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客体是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即公民依法享有的控告权、申诉权、批评权和举报权;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从侵犯的对象看: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对象则是特定的,必须是对行为人提出控告、申诉、批评、举报的人;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对身份、地位等没有任何要求。

二、两罪客观方面的界限

两罪在客观方面都表现为行为人对被害人实施了陷害行为,但报复陷害罪的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是利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批评人、举报人和申诉人等侵害对象进行打击报复,其中行为人滥用自己的职权是必不少的要件;诬告陷害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单位告发。

三、两罪主体的界限

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

四、主观方面的界限

两罪都是故意犯罪,且是直接故意,行为人在主观上都有陷害他人的目的,但是行为人产生陷害目的的内心起因不同。报复陷害罪的行为人是因为被害人依法行使控告、申诉、批评、举报等民主权利,直接或者间接的涉及行为人的利益而产生报复意图;诬告陷害罪的起因则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经济的、生活的目的,有的是出于政治斗争之目的等。

五、两罪构成要件的界限

犯罪的构成对行为结果的要求不同。诬告陷害罪只要行为人捏造的犯罪事实为司法机关知晓就构成即遂,而不论被害人是否受到刑事处罚。也就是说,报复陷害罪并不是情节犯;报复陷害罪则要求行为人的报复陷害行为必须造成了一定后果,才能成立,如果没造成危害后果或后果不严重不构成犯罪。

六、行为表现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诬告陷害罪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

七、犯罪行为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罪虽然都是凭借国家权力进行的犯罪,但报复陷害罪是行为人本人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够利用自身职权、假公济私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整治;诬告陷害罪则是通过捏造犯罪事实,虚假告发的方式借助司法机关的权利达到侵害被害人的目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不能直接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

八、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是打击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枉受刑事追究。

九、犯罪手段不同。报复陷害罪必须是基于职务,滥用职权或者假公济私;诬告陷害罪则不需要利用职权。

综上,国内学者对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尚未达成共识。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今天,正确区分罪与非罪、明确此罪与彼罪对于法学理论研究和具体的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第9篇:城市规划论文文献

关于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城镇化发展是全面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人口的大量转移和集聚,必然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和需求。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是合理配置土地、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的最重要途径。本文着重就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几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对其他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有所借鉴。

关键词:用地规划管理;中心城市

(一)、当前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现状

1、用地规划管理依据

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借鉴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规划法制建设取得一定成绩,1989年和1993年,《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先后出台。但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述的„法„条例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城乡二元分治体制,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城乡规划法》解决了土述弊端,并在法律上第„次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法律地位。《城乡规划法》第38条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该条明确了控规是用地规划管理的直接法律依据。201 0年7月1日,《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对如何实施规划管理更具有操作性。

2、用地规划主要工作及做法:

①、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城市人民政府或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当地政府要求,

牵头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按照《城乡规划法》和《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要求,履行报批程序。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主管部门或区政府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控规必须依据总规并且不得突破总归相关规定和要求。城市设计或地块方案编制工作。有的重要地块还会在土地出让前,要求组织编制城市设计或地块方案。不论是城市设计还是地块方案均不得突破控规要求。

②、土地幽让规划条件确定工作

土地出让规划条件应当明确出让地块的位置、范围和面积,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退让、绿地率、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必须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规划要求,以及有关规划引导要素,并附规划用地红线图。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因规划条件直接影响到建设内容、土地价格,因此,规划条件除处室会审外,局里也要会审,对经营性用地要报给市政府分管领导有的甚至是市规划审查委员会组织审查,以保证地块规划条件的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③、规划条件变更及监管工作

规划条件变更主要包括出让前规划条件变更和出让后规划条件变更两类。出让前规划条件变更的,主要涉及控规变更,这就要求编制部门要按照《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要求,履行变更报批程序。出让后规划条件变更的,除按《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第45条执行外,还需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及市政府文件要求履行组织专家论证、变更公示、报政府批准、函告国土、监察部门等手续,以确保规划严肃性、法定性。

(二)、用地规划管理存在问题及根据分析

1、总体规划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

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间、审批时间均较长,有的从开始编制到审批结束要超过

2、3年。在规划时限上,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通常为10-20年。而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少有哪个城市能按批准的总规实施10年以上的,中小城市更是如此。宿迁市1996年成立地级市,当年完成第„轮总体规划编制及审批工作,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原有规模己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到200

2年不得不进行第二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样,到2008年,开始着手第三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未完成总规纲要论证工作。而总规不批准,超出原总规范围外的区域,就无法编制控规,用地也就缺乏法定依据。 由此可见,总规时间的滞后性„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地规划管理工作。

2、控规存在不同程度的可操作性问题

①、规划控制的刚性与市场需求的弹性之间的矛盾

现行控规的控制内容强求统„、面面俱到。2006年实施的《域市规划编制办法》将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6方面的内容规定为强制性内容。但在实际的控规编制中,相应的控规内容包括十余项要素,这些控制内容。经编制完成,即成为„个个“死的”指标。但是,善变的市场发展热点不断转移,土地开发模式不断变化,房地产销售热点及模式也在改变,且政府、企业等多元的开发建设利益主体并存,在多变的市场需求面前传统控规显得过于僵化。控规的编制与实施是„个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概念。控规的编制与实施必定是„个动态的过程,传统控规仅强调控规的空间层面,而对规划本身的动态性、时效性体现不够。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控规的控制内容更具弹性,要求研究控制指标的弹性和应变范围,使之控而不死,变而不乱。

②、规划的公共属性不足

传统控规缺失中观层面的公共设施规划,仅依靠用地布局中编制的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很难保障其最终的可实施性。因为在多变的规划实施中,规定的容量限制屡被突破,造成公共设施容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停车泊位。2004年,省技术规定居住小区为0 4辆/户,而后未再有新的规定,但随着汽车家庭化后,停车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传统控规是„个技术文件,如果不加解释,普通市民很难理解,也就很难发挥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并提出意见的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控规的公共属性相对较弱,因此,控规中必须增加„个中观层而的公共设施规划,诸如公共政策那样,是+个“活的”、可供管理部门使用的工具,具有可读性和可识别性,体现公平性,且易执行,可以根据市场和城市发展的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

③、专项规划研究不足

目前,由于专项规划研究不足,特别是在公共配套、宜居、慢行系统、城市空间设计等方面研究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仅依据上位规划和少有的专项规划就开始进行规划编制。而总体规划为了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的往往是宏观专项研究的内容,由此导致在控规中缺乏专项深入的规划和设计研究,特别是在某些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当中,缺少各种专项研究和设计的积累。传统控规是以地块为目的的,依据总体规划直接编制控规,不易充分反映和对接总体规划的内容。当前,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宜居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不断提高,若没有众多专项规划支撑,控规可操作性兢很难达到。

④、用地规划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者大多都不是规划专业出身,加之在吸纳人才方面缺乏吸引力,造成了中小城市整体规划管理专业性的薄弱。例如,宿迁市规划局用地处现有人员共3人,没有„个是规划方面的专业人员。基于此,更需要有一个更为科学、合理、便于中小城制管理的法律性规划。

⑤、国土与规划脱节

由于体制原因,经常存在国土与规划脱节现象,特别在原城乡结合部,脱节现象更为突出。在许多地方,城市规划中是建设用地,但在土地部门,这些地块却没有土地指标。有的甚至规划条件都发出了,国土部门才发现中间有部分土地还是集体建设用地,不得不重新出具拍卖红线图和规划条件。由于国土与规划脱节,造成用地规划管理相当被动,特别是„个地块两次出让,很容易引发矛盾。

(三)、加强用地规划管理的建议

①、加大规划编制、审查力度,确保规划成果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加大总规编制力度。总规是控规和专项规划编制的上位规划,直接影响„个城市的发展性质和发展方向。在上„轮总规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时,要及时启动新„轮总规编制工作。同时,在新总规未报批时,可以对原规划进行局部调整,这样做既可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又可保证用地工作法定性。加大专项规划编制力度。规划部门要超前制定专项规划编制计划,特别要对涉及民生的公共配套工程(医疗机构布点、教育设施布点、保障性住房布点、公交设施、能源站点等)、涉及宜居的慢行系统、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超前研究。

加大规划审查力度。+要多组织专家审查,保证规划成果的科学性。二要如强公示,组织各界社会群体参与,以保证群众对规划的参与权和知情权。②、提高控规编制水平,进一步增强控规的弹性和公共属性

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控规作为承上启下、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的重要法定技术文件,在规划管理方面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自身的管控体系,以有效、科学、规范地保障控规的顺利实施。

首先要加大编制力度。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应当编制控规,出让地块必须具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应对多变市场的最好途径就是扩大控规的覆盖面,这样、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有管理的依据。当然,在实施控规全覆盖可行性较弱的地区,也可采取重点地块全覆盖一般地块制定通则的管理形式。

其次,要增强控规弹性。为应对市场的多变灵活性,最好的手段就是给予指标„定的弹性。例如,为了鼓励开发商建设公益性项目,可适当放宽容积率,为了避免沿街界面的过分单„化,可鼓励开发商多退道路红线:还可采取兼容性的方式解决用地性质过分僵化的问题。对停车泊位问题,可以形成文字性要求内容,以便执行层面人员操作。

最后,在控规编制过程中,还要对周边编制单元进行研究,以进„步提开城市宜居和公共配套工程均等性。

③、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规划管理的好坏对规划意图的实现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笔者建议强化规划专业人才引入机制,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与规划设计工作者进行广泛的经验交流,全面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争取规划设计者,当地规划管理相关部门和公众三方的合作,增强城市控规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且使之富有当地特色。

④、加大国土与规划部门沟通力度,进步增强两个规划的衔接性。

要建立部门间定期沟通机制。对要出让的土地,规划部门要及时沟通联系,对无土地指标的或还不是国有建设用地的,国土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尽量避免。

推荐第10篇:论文 文献综述

广告英语语言特色探析

摘要:广告英语作文一种应用语言,已经逐渐从普通英语语言中独立出来,发展为一种具有创新、精炼、生动、活泼等风格的非规范化的专用语言,它不仅在词语的运用‘句型的谋划上巧妙精细,在修辞的运用上也颇为讲究,从而产生独特的宣传效果,有效地影响受众对产品的态度,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关键词:广告英语;词汇特色;句法特征;修辞手法

广告即“广而告之”,它是广告主有计划的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向公众传播信息,以推销商品、劳务、宣传各种启事或观念的信息传播手段。广告除了有帮助消费者认识商品的作用外,还有诱发消费者感情,引起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行动的心理功能,并能给消费者以美感享受的美学功能。

中国加入WTO后,中西方贸易的日益频繁,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同时大量的中国商品也出口到国外市场,市场的竞争使广告的使用更加频繁,广告大战几乎趋于白热化,忧郁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而成了许多国家推销商品的广告语言,形成了广告英语这一比较特殊的英语文体,它也成为一种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广告英语作为这种应用语言,受多门学科的诸多影响,使其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从英语语言学角度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它在选词撒会难过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三个方面,这些语言特点使广告词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说服力强。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别具一格,如语意双关、文字游戏等,使人感到幽默中见智慧,平淡中显新奇。广告语言在形式上极具鲜明特点,或行文平整,对仗押韵,或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或一鸣惊人、耳目一新,有耐人寻味、久久不忘之效。广告是一门浓缩的、综合的、商业性的艺术。做为一种应用语言,广告英语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语体,广告英语作为一个独立体系已成为一个语言表达的重要方面,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研究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人通过收集大量的有关广告英语方面的文献资料,在探析英语语言在广告词中的有关资料中,通过本人的总结得出:多数资料主要从广告英语的词汇特色,句法特征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与普通英语的区别,并慎重对待英汉广告语在遣词造句方面存在的差别。对此问题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首先,一则绝妙的广告是设计者匠心独运,精心雕琢的心血之作,它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一字传神。它在有限的空间、时间、篇幅内

传播信息,建立形象,刺激消费。因此,阅读和欣赏精彩的广告,了解其语言特色,对我们提高语言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对英语语言的审美意识。其次一则成功的广告可以吸引人们对商品的兴趣,便于消费者根据广告提供的信息及时找到自己需要购买的商品,丰富、活跃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引导人们的消费潮流。最后,广告作为争夺市场的策略,能够帮助企业拓宽国内、国际市场,有效地宣传企业的产品,增加厂商的利润。

正是在这种背景和研究意义之下,本人在数据搜索中,主要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在搜索过程中,本人主要采取输入“题名”为主要的搜索方式,如需要广告英语方面相关的文献、论文及观点,本人就会在“检索词”里输入“boby language”,通过网络搜索和图书馆查阅者两种途径,本人就可以获得756篇有关文献资料,但实际上课提供本人实际需要的可能最多只有50篇。

在所借鉴参考的文献几书目中,本人根据需要方面对它们进行了细分,对此主要将它们分为以下几方面分别进行简述:

论证广告英语语言的词汇特色方面的文献、论文及相关观点简介 这一部分涉及的文献主要是为了研究广告用语的词汇方面具有的特征,为了寻求强有力的实例支持,相关主要文献有:

1.Leech.Geoffrey N.:《Advertising in English》

在本书中英国语言学家G.H.Leech(1966)对广告英语中的形容词和动词分别做了研究,其中动词按其频率高低依次排列,前二十个分别是:make, get, give, have, see, buy, come, go, know,keep, look, need, love, use, feel, like, choose, take, start, taste。这些高频动词均为单音节词(monosyllable)。这些单音节动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可以说是英语中的核心词汇,易读易懂、意义明确。易于为人接受。同时让受众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很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合兴趣,又有助于强调广告的主题

2.陈贇贇: 《广告英语的高频动词及其词组的研究》

作者指出,动词是增加广告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文试图探究广告英语中高频动词的特点以及动词词组的相关特征。该项研究结果试图为两个问题提供实证依据:(1)广告英语中最常见的动词有何特点?(2)为什么广告英语中的动词词组多以一般现在时和主动语态出现?这一分析结果不仅可以给英语广告的创作者以及英语学习者增进知识水平,而且也有助于增强对语言的认知和运

用能力。

3.郭贵龙 :广告英语中造新词的时效、方法及汉译

笔者对如何体现现代广告英语中生造新词的时效性;如何生造新词,翻译生造新词要注意哪些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概况了广告英语模拟新造词的几种方法:简化拼写创造广告英语新词、巧用错拼创造英语新词、使用前缀和后缀生造广告英语新词、合理组合创新广告英语新词组、虚构复合前置修饰语创新词、借用外来语创造生词。拼凑广告生造词增强了广告的“记性价值”、“审美价值”及“情感价值”。

论证广告英语语言的句法特色方面的文献、论文及相关观点简介

1.韩礼德,哈桑 ::《英语的衔接》

广告英语语篇的构成机制不同于其他语篇的构成机制广告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引人注目,通俗易懂,并且要使人读后印象深刻。正是这些需要使广告语篇的衔接机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语篇的衔接机制,而是形成了自己的衔接风格。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两种。语法衔接又分为四种: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 substitution) 和连接(conjunction) 。词汇衔接也分四种:重复(repetition)、同义P反义( synonymyPantonymy)、上下义P局部—整体关系(hyponymy meronymy) 和搭配(collocation)。,

2 王小芳 :《广告英语标题的句法探析》

本文旨在从句法层次方面对英语广告标题的特征作出分析探讨,在句型方面作者具体表现在简单句、主动态、祈使句、陈述句、省略句及感叹句等运用,使广告英语具有文字简洁别致、措辞独特新颖,句式精彩纷呈。

3.古玉芳、雷云 :《广告英语主题句的简约原则》

作者认为广告主需要承担广告费用,因而简约就成为经济原则在广告业中具体体现,经济原则是人类行为的一条根本性原则,对于语言而言,主要是尽量使用较少的、省力的语言单位来尽可能多的传递信息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广告语言的常用手段之一就是省略。本文从词汇、句法及文化语境方面进行了省略句式的分析,在简约原则指导下的省略,是英语广告主题句中非常常见且值得重视的现象。

论证广告英语语言的修辞手法方面的文献、论文及相关观点简介

1.布占廷 :《广告英语口号中头韵修辞探微》

作者指出,为达到最佳宣传效果,广告口号中大量运用头韵的修辞手法。文中把头韵修辞细分为词首辅音的重复、词首辅音连缀的重复、词首元音的重复、词首音节的重复、词首字母的重复、词首字母重复但是发音不同、相近发音的重复、非重读音节中或音节的中间或末尾。同时还阐述了构成头韵多用力量强的爆破音、摩擦音等,具有一定的语音象征性。本文结合大量的语料,就广告英语口号中头韵的种类几押韵辅音的分布特点展开讨论。

2.刘晓霞 :《论广告英语双关语语用功能与技巧》

作者认为在众多修辞手法中, 最受欢迎并且引起广大学者与研究者注意的的是双关语,作者把双关分为一词多义双关、同音异义双关、仿拟双关、语法双关等。双关语的运用, 能打动人心, 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但从语用学的角度去分析双关语,它违背了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中的第四种, 即说话人公然不执行某一准则。运用恰当的双关语能产生幽默、风趣、经济和警告的作用, 使人享受语言的美。

3.周结:《广告英语中的修辞特色》

广告英语中修辞手法运用频繁,本文着重探讨了广告英语中比喻、仿拟、双关押韵夸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特色。广告英语的词法和句法以多种不同形式表现,构成了广告英语语言浓缩精炼简洁扼要创意新颖生动别致富于幽默韵律优美等他的,使广告语言成为人类社会展现语言艺术的重要方面。

以上是本论文作者研究撰写论文时一些参阅借鉴的书籍专著、相关文章及学术期刊,这些资料主要是与广告英语相关的一些知识,与本论文研究广告英语语言特色的内容密切相关,而且这些资料大部分涉及到具体的广告英语并提供了许多的实例。本人对广告英语语言特色不得不参阅和综合这些专业大家的文献资料,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资料多是专业人士或行业权威的成功论著,也是众多相关课题研究的主要参阅借鉴对象,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在这些资料中,相关到广告英语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包括词汇特色、句法特征和修辞手法都对本论文以后极大的参阅价值。广告英语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其研究范围和角度都很宽。就目前来说,无论是专业人士或行业权威对广告英语的研究都全面且深刻,但是广告英语复杂且多变,对其研究空间还是相当大。

参考文献

[ 1] 陈贇贇.广告英语的高频动词及其词组的研究[J].安徽。安徽文学。2009

[ 2] Leech G N.Advertising in English [ M] .Lond on: Longman ,1966.

[ 3]郭贵龙.告英语中造新词的时效、方法及汉译[J]培正商学院报.2004

[ 4] 赵静.广告英语[ 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

[ 5]韩礼德,哈桑英语的衔接[M]外遇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 6] 布占廷 广告英语口号中头韵修辞探微[J]东方论坛 2010

[ 7]古玉芳、雷云 广告英语标题句的简约原则[J]网络财富 2010

[8]周结 广告英语中的修辞特色[J]咸宁学院学报 2010

[9]刘晓霞 论广告英语双关语用功能与技巧[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0]王小芳 广告英语标题的句法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1]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第11篇:体育文献论文

中文摘要

足球职业化 10 年以来,我国足球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相对于国外职业化上百年的历史,还显得的非常稚嫩,俱乐部的经济、文化等的建设都很不成熟。尤其是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高速发展的城市功能等方面不相融洽。作为娱乐服务第三产业,足球产业的发展更应为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功能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以上海市职业足球俱乐部为例,从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的城市功能建设方面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职业足球俱乐部作为体育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对城市的各种功能有哪些推动作用。这对城市的发展,和实现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城市功能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城市功能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概念。首先,城市的功能是多样的,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关键字

足球产业足球功能

2 研究目的及方法

2.1 目的

研究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对城市功能建设的作用,具体分析职业足球俱乐部特有的各种价值。以此来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为今后我国各城市在发展职业足球俱乐部时,能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种有利作用,避免造成资金上的浪费,文化上的缺失,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的局面。

2.2 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职业足球俱乐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必须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从这一理论出发,研究职业足球俱乐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目前上海,乃至全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自身的经济功能还没有健全,还只是其它产业的附属品,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独特的经济作用,只是把扩大投资企业的声誉放在经营的首位,而这项因素只排在主要经济目的中的第七位。这距离把足球 作为产业去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职业足球俱乐部还要不断的去建设和发展。

3.1.1发展城市的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体育服务业,所谓体育产业,指的就是以劳动的形式向全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系统,是体育服务业的简称。由此,把体育产业分为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咨询培训业、体育旅游业、体育经纪业和体育博彩业。这种观点严格把体育产业界定在体育运动本身 能够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范围内。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英国经济学家阿伦•费希尔在 20 世纪 30 个代提出来的,并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和据此形成的国民

生产总值的统计方法。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正式采用了三次产业分类法。1985 年国务院颁发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首次把体育事业列入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即“为 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199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中再次确认了这一提法。当今世界经济正稳步向前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体育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在国民经济中已排第17 位,在欧洲先进国家体育产业为其国民经济增值达5%,这足以说明体育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足球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产业作为全球体育产业的排头兵,每年创造高达2000多亿美元的产值,利润超过300亿美元。中国的职业足球已走过10 年历程,在足球产业经营中,取得了一定成就,摸索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为了将中国足球产业经营得更好,开创出新的局面,我们还应更加努力去建设自己的足球体育产业市场。

3.1.2 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

职业足球是一个产业部门,而且属于第三产业涵盖的内容。它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促进交通、邮电、通讯以及整个市政建设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包括电视转播)以及整个市政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一组相关互补的姐妹行业或部门。它们之间的作用之所以相关互补,就是一方的发展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的存在和发展。因为发展职业足球运动,组织各种国内外大型体育比赛,不仅需要建设规模巨大的各种体育场馆设施,而且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服务设施与之相适应。如道路、机场、宾馆、饭店、邮电通讯、电视转播、旅游景点等设施配套。

3.1.3 吸引外来投资企业

足球作为第一运动,它能带来的传播媒体上的广告效应是巨大的,所以许多的公司看好职业足球联赛,纷纷投资赞助足球联赛。中国甲A 联赛1993 年到1997 年由万宝路公司赞助;1998 年至2002 年由百事可乐公司赞助;2003 至2004 年由西门子公司赞助;2005 年没有赞助商;2006 年由英国新兴网络电话通信运营商——爱福克斯宽带网络电话公

司赞助;2007 年首次由国内企业深圳金威啤酒集团决定冠名赞助。足球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很大的,它吸引许多大公司投资进行广告运作。中国足球联赛赞助金额在不停变化,价格不能反映中国联赛的真正水平,但是能从侧面反映球市的起伏不定。所以,只有把联赛的 质量搞上去,才能吸引来更多公司的赞助,经济效益更加巨大。不管现在足球的社会影响是多么的负面,还是大家关注的对象,出了点什么事都是要上头条的,因为它有新闻价值。而且足球是第一运动不管怎样它还是能卖出钱的有一年中超联赛出现裸奔的情况是不可思议的。这反映出中国足球的管理工作还是比较混乱,急需改革创新。

3.2 职业足球俱乐部对城市文化功能的影响作用

现代文明社会,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 的思想。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仅具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有效的重要方式。寓教育于运动中,寓教育于娱乐中。体育的文化实质就是体育的教育。体育文化有时可以起到一般政治课起不到的作用。因为它的形式多样化,生动活泼,潜移默化。足球作为体育项目中最大的一项运动,所产生的文化影响意义更加是深远的。所以,在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中,职业足球应作为重点来发展。而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建设正是其发展壮大的最基础的方面。 职业足球俱乐部在城市的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的各方面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不小的促进作用。从提升城市的精神文明形象到加强人们参与体育的观念,都发挥了作为体育活动才能有的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也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中首次提出:在未来的五至十年中,把上海建成“亚洲一流的体育中心城市”。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上海市体育事业提出的要求,也是上海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次契机。足球作为“世界

第一”运动,所起的作用更是重要,所以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是相当必要和关键的,这不但丰富了城市体育文化事业,也使我国的足球水平能早日赶上世界强国,融入有着特殊魅力的足球运动的世界大家庭当中。让人们能够享受到足球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

3.2.3 加强人们参与体育的观念

职业足球比赛向消费者提供的是精神产品,消费者获得的是精神享受,属于文化 范畴。文化产品有它特有的生产属性。同样是踢球,不同的运动员带给球迷的收获也 大不相同,这主要源于运动员对足球内涵的理解和自身的技战术素养。从“文化足球” 这个层次上去认识职业足球,可以让职业足球的所有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 业角色和社会角色,更深入地研究和挖掘足球的社会价值,用更多的方法去展示文化 足球的丰富内涵。让足球这项世界第一运动,更坚实地承载起引领时尚、陶冶情操、塑造人格、锻炼意志、传播文明、凝聚人心、争光励志等重大社会使命,从而实现职

业足球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由于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较少,使得能培养的竞技运动人员更是很少,久而久之,体育运动得不到发展,甚至萎缩。而发展职业足球俱乐部,可以影响到非常多的观众去关注足球这项运动,在他们观看、欣赏精彩的足球比赛时,潜移默化的使他们有意识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来。人们的体育观念得到加强了,只有人们的愿意去进行体育消费了,自然体育产业也就有了发展的机遇。这样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保障。

3.3 职业足球俱乐部对城市社会功能的影响作用

2005 年3 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再次提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并明确指出和谐社会的六个关键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的。体育产业以其稳定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再生产等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据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党和国家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思想,作为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加速发展职业足球俱乐部建设,让足球运动发挥其特有的价值魅力。职业足球的发展对人们的安居生活有着不小的促进作用,它能发挥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社会功能,给参与的人们以精神上的放松和恢复,对人们的日常工作效率和健康生活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3.1 增进人们的互相联系交流

从改革开放以来,由职业分化造成人们社会地位的分化,收入水平的分化,进而影响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分化。精彩的职业足球比赛可以吸引许多的年轻青年到球场去看球。大家在同一片球场,为同一支球队加油、高兴、悲哀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在行为上呼应,在精神上相通,在情感上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足球就凸显了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和公共符号的意义。这就体现了足球的群体聚合功能。这对社会以及人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好处的,有利于人们在社 会这个大环境中健康生活和发展。

3.3.2 提升各行业工作者的积极性

由于劳动者参加各项劳动、工作、活动,无论体力和脑力都会有较大的消耗,产生疲劳,需要尽快地恢复,以保持劳动力回到正常发挥的状态。观看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人的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各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恢复。这样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就会精力充沛,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任务。

3.3.3 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足球作为众多体育项目中的一种,产生的本源也和其它运动一样来于自娱自乐,12 是和音乐、舞蹈等娱乐项目一样的大众娱乐活动,只是内容和方式不同而已。职业足 球俱乐部是以经营足球比赛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组织,它提供给消费者的主要产品是足 球比赛。其产品的基本价值是娱乐价值,当然它还有更多甚至更重要的价值,但其娱

乐价值是最基本的,而且是所有消费者都能享受到的使用价值。真正领悟了足球的娱 乐性,经营者才能认识到,胜负并不是影响市场的最关键因素,比赛的悬念、精彩程 度及氛围等都可以提高足球赛事的娱乐价值,给消费者以感官和精神上的满足,进而 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足球的娱乐性表现为一种“宽带”娱乐,对于球迷而言,每 一个人对足球赛事的娱乐价值的体验是不完全相同的。可能是休闲、发泄,也可能是 审美、愉悦等,可能是单纯感官的刺激,也可能是某种情绪的体验;可能是大雅的, 可能是大俗的,也可能是雅俗共赏的。全面深刻地理解足球娱乐性的内涵,更加有利 于俱乐部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等经营者、生产者们从满足消费者需要出发,去 策划好、生产好、经营好自己的产品(足球赛事)

4 小结与建议

4.1 只有充沛的物质资源,各方面的条件保证,才能使足球俱乐部顺利的举办精彩的比赛,才能对城市的经济等的发展起到带动、催化的作用。

4.2 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应该按照商品的运作规律去经营。俱乐部的营销部门应对足球市场进行认真细致地调查和研究,加大相关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培养既懂 足球又懂经济管理、营销、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复合人才及体育经纪人。

4.3 职业足球俱乐部它是文化交流的代表,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取之得当,可以为上海在与其他城市交流过程中取得便利。

4.4 该发挥职业足球俱乐部具有的体育独有的社会功能。在俱乐部的建设发展中,一定要铲除一些不利因素,保障俱乐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可强.上海市“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体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研,2004(1)

[2] 丁涛,李勇.中国足球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

[3] 张吉龙.论中国足球产业化[J].体育科学,2001(1)

[4] 龚智敏.用拉弗曲线论我国足球职业联赛与商业开发之辩证关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1(6)

[5] 郑欣.地方政府与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关系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12

[6] 周毅,侯立.关于职业足球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运作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

[7]顾晨光.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成长与运动项目管理体制的完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

(1):107.

[8]刘广迎.文化足球[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9]拜仁足球俱乐部为球迷俱乐部做了些什么.[J].中国体育科技,1997,(05):35.

第12篇:论文写作中文献综述怎么写

论文写作中文献综述怎么写

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杨老师QQ:2926870355/ 2012730281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账,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不协调。

6.一些作者似乎把论文的引言看成是一种形式,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将引言的写作和正文的写作相分离,只是为了给论文加一顶帽子。常见的现象是,一般化地论述研究的重要性,甚至从技术所涉及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谈起,就像一篇领导的讲话稿。就是落脚于研究的主题,也是从宏观谈起到微观结束,停留在一般性的论述较多。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读者无法准确地判断“论文命题”的具体价值,缺少对当前研究状况的概括和介绍,不知道作者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工作有什么不同?因此,科技论文的引言必须交代研究工作的背景,概括性地论述所研究问题的现状。对研究现状的论述,不仅是考查作者对资料的占有程度和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从资料的全面程度和新旧程度可以判断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7.引文罗列,缺少分析和概括。引言不仅要反映背景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要考查作者对研究背景了解的深度。一般作者对研究的问题了解不深,在介绍研究现状时往往是列出一大堆参考文献,罗列出不同研究者的不同作法和结论,缺乏作者的分析和归纳,没有概括出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将一些与本文研究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献也列在其中,片面地强调资料占有的丰富性。尽管有人认为,对研究现状的介绍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但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出发,引言的目的是阐述论文命题的意义,而并非是研究资料的综述,尽管综述对读者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因此,应当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难点和不足,从而引出论文研究的主题。

3)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限.

第13篇:毕业设计中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

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

A.连续出版物: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

例如: [1] 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B.专著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2]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C.论文集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C].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3] 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D.学位论文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例如:[4] 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E.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例如:[5]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F.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例如:[6]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G.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7]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H.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I.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期/引用日期(任选).

例如:[9] 王明亮.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建设[EB/OL].

,1998-08-16/1998-10-04.

文献类型的标注方法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的规定,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用英文大写字母方式标注: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

[P],单篇论文[A],其它[Z]。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atabase)[DB],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

[CP],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EB]。

载体类型标识的标注方法

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在引做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用英文大写字母标注:

磁带(magnetic)[MT],磁盘(disk)[DK],光盘[CD],联机网络(online)[OL]。

电子文献类型与载体类型标识基本格式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例如:

[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 ROM);

[CP/C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参考文献示例:

[1] D.Spinellis,K.Raptis.Component mining: a proce and its pattern language[J].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2006(42).

[2] 杨芙清,梅宏,李克勤.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技术[J].电子学报, 1999, 27(2).

[3] 杨芙清.软件复用及相关技术[J].计算机科学, 1999, 26(5).

[4] Nenad Medvidovic,Richard Taylor.A Cla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Framework for Software Architecture Description Languages[J].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5, 25(1).

[5] 窦郁宏,陈松乔.程序挖掘中需求描述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6, 10.

[6] 杨瑞林,李力军.新型低合金高强韧性耐磨钢的研究[J].钢铁, 1999(7).

[7] 贾名字.工程硕士论文撰写规范[D].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8] 胡海洋,杨玫.Cogent后组装技术研究与实现[J].电子学报, 2002, 30(12).

[9] 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1, 32(1).

[10]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

[11] 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2] 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1998.

[13]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

[14]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15]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16]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17] 王明亮.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建设[EB/OL].

, 1998-08-16/1998-10-04.

[18] 任洪敏,钱乐秋.构件组装及其形式化推导研究[J].软件学报, 2007, 14(6).

第14篇:word文档中加入参考文献标注

word文档中加入参考文献标注

2009-04-19 11:19:0

5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自动加中括号的方法,需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省时省力——写论文时如何利用word编辑参考文献

使用Word中尾注的功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排序问题。方法如下:

1.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选“节的结尾”。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4.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这就是输入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地方。

5.将文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正常(记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入,否则参考文献以后就是移动的位置,这个序号也不会变),再在它后面输入所插入的参考文献(格式按杂志要求来慢慢输,好像没有什么办法简化)。

6.对着参考文献前面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文章内容中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可以继续写文章了。

7.在下一个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会出现一个“2”(Word

已经自动为你排序了),继续输入所要插入的参考文献。

8.所有文献都引用完后,你会发现在第一篇参考文献前面一条短横线(普通视图里才能看到),如果参考文献跨页了,在跨页的地方还有一条长横线,这些线无法选中,也无法删除。这是尾注的标志,但一般科技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一定要把它们删除。(怎么做?)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2.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参考文献插入已经完成了。这时,无论文章如何改动,参考文献都会自动地排好序了。如果删除了,后面的参考文献也会自动消失,绝不出错。

13.参考文献越多,这种方法的优势就体现的越大。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就是用这个方法分节插入参考文献的,真爽!

以上就是我用Word中的尾注插入参考文献的方法,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请高手们不要见笑。

存在一个小问题:

如果同一个参考文献两处被引用,只能在前一个引用的地方插入尾注,不能同时都插入。这样改动文章后,后插入的参考文献的编号不会自动改动。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

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3。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引用”——“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 (加粗者为首选)

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

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

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

不过得注意:Word 插入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用标记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 将在打印文档或选定交叉引用编号后按 F9 键时更新交叉引用编号。如果不容易只选定交叉引用编号,请连同周围的文字一起选定,然后按 F9 键。

资料来源:学网(),原文地址:

第15篇:参考文献标注

论文参考文献及注释格式参考

一、参考文献格式:

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

2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b.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c.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d.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e.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f.文献起止页码。

g.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3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 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2)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3)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4)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4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7]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9]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f.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10]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g.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www.daodoc.com/。

2、再次引用已引用过的著作时,注释格式如下:

(1)仅注出作者姓名、页码即可,如:Soule, p.229. E.White & K.White, eds., p.45.

(2)如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同一作者的两本(篇)或两本(篇)以上的著作,则须加注书名, 如:Soule, Prosperity Decade, p.134.

(3)本注与紧邻之上注所引资料出于同一著作,可以ibid.代替,意为“引书同上”或“出处同上”(如本注所引著作并非与紧邻之上注、而是与间隔之上注相同,则不可用ibid.代替),如:③Harold U.Faulkner,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60), pp.23-25.④Ibid., p.51(意为与注释③引书相同,页码不同) ⑤Ibid.(意为与注释④引书及页码都相同)

第16篇:论文文献综述2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空一行)

文献综述

前□□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电子商务在秦皇岛港务集团的规划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并没有对秦港集团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过规划分析,并且据了解秦港集团也没有实施电子商务系统,因此本文的叙述对秦港集团电子商务的规划具有一定得指导意义。

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及港口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大胆的将电子商务规划到秦港集团的业务中。这些文献给与本文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查阅进几年有关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文献期刊。

正文部分

另起一页,

宋体,小四

号字。固定

值,22磅,

段前、段后

0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开始,现代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环境。经济商务在物流运输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电子商务的早期形式EDI的最初想法即来自美国运输业。我国交通运输及相关的物流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较为滞后。但近些年来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结合有了很大的发展。

安旗和富森(2007)在《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交通物流发展》中指出构件电子商务平台的必要性,这是符合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现状。并且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李峻峰和苏小玲(2004)在《论电子商务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影响及对策》中主要论述了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现代物流理念的影响、系统结构的影响、对运输的影响,以海尔的现代物流为例,充分说明了电子商务活动对现代物流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相应对策。

刘大军(2003)《浅谈物流运输管理与信息技术》中指出我国绝大多数运输企业在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方面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我国物流运输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业务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夏黎(2004)在《电子商务给物流业及其管理带来的变化》提出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其自身的特点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新的机遇。但由于传统的经营渠道仍可以利用,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收到一定的限制。要解决这个“瓶颈”就要求必须先认清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业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同时从采购、配送、管理等方面分析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

同时,我国学者周雪梅(2005)《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曾提出电子商务作为崭新的商务运作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商业交易的方法,而且将成为潜在的经济增长动力。并指出电子商务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大大简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车岩石(2007)《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管理和发展研究》以电子商务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对电子商务与物流的互动作用研究,分析物流的管理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王敏军、黄浩(2008)《浅谈电子商务中物流的作用与发展》通过对物流、商流、

信息流和资金流演变发展过程和物流业在当今电子中作用的探讨。强调了物流运输业应注意其自身的发展紧跟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并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进步和电子商务的长足发展,现代物流运输业必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货能畅其流”。

在港口物流运输方面,蔡涛、周松柏(2004)的《现代物流理念下港口的新发展》强调运输是物流的主要载体,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宽,并朝着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方向的现代物流发展.依据这个背景研究港口的新发展,是值得关注的。

单小麟(2005)《L港口现代物流战略规划研究》在全面分析现代物流和港口物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港口物流发展的最佳模式以物流中心模式为主。通过L港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物流预测方法对L港做出了具体的规划。这些也给其他港口现代物流的发展具有借鉴的价值。

李超(2005)的《现代物流理念下的港口发展分析》在现代物流的理念体系下,以天津港为例。分析出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并对天津港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提出港口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有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理念。

白鸥、姜橙华(2007)《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提出港口建立物流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和规划出一站式服务的模式。并得出建立信息平台可以减少物流环节和取得降低物流成本方面的经济效益的结论。还建议各港口应因地制宜的建立本港口的物流信息平台,来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刘洪义、刘国辉(2003)的《电子商务下港口物流系统与GIS相结合的研究》分析了电子商务下港口物流系统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特点及GIS与港口物流系统相结合的优点,介绍用MapInfo及MapBasic开发的自动运输路径选择的程序。

单丽辉、王喜、富关伟、张斐斐(2007)《天津港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研究 》 结合天津港、保税区和电子口岸等物流基地建设需要,运用先进的现代物流技术,优化和整合港口、船公司、海关等相关部门,确定了天津港物流信息系统。并总结出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对天津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王承军(2007)在《中石化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及其对策》指出近些年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如物流运输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本文以中国石化电子商务网站为例,指出了现行物流体系对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列举了三种最典型的物流形式,并结合中石化的实际,提出应自建物流体系。

李林(2007)《秦皇岛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和对策》明确的指出秦皇岛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即可以提高秦港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国际物流型港口的运输组织方式是在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和门到门的运输基础上形成点到点的网络化物流运输,秦皇岛港能否成为国际网络化物流运输中的一个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港口是否具备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

朱昆宇(2005)在《中韩海运公司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中根据目前航运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以中韩海运公司的发展目标为前提并借鉴国内外实施电子商务系统的先进经验成功的对中韩海运公司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了规划。并提出系统给公司的业务带来了优化和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论述,并对公司整体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李秀滢和孙宏声(2004)在《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安全性研究》中阐述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探讨建立该系统应遵循的安全原则和安全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较大规模铁路货运站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结构模型。

同时,王桂森、李向阳、杨立东(2007)《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中说论述了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应注意的交易信息安全和网上支付问题和目前我国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例如观念、法律环境等问题。他们提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虽然有一些困难因素存在,但它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

刘明翔、谭中平(2002)《电子商务与铁路货运营销》分析了电子商务给贸物运输市场带来的深刻变化,指出铁路货运要顺应潮流,主动抓住机会,挖掘生存空间,并提出了迎接电子商务挑战的可行对策。

章雪岩、何耀琴、熊件根、杨莉、杨艺(2006)《铁路货运电子数据交换规范框架研究》在参照ebXM、Net等众多电子商务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题录货运实际特点,制定出铁路货运电子商务数据交换规范,对该规范的整体框架、各部分功能的典型流程的验证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一个典型流程进行了可行性验证。

外国学者Catherine L.Mann(2000)《Transatlantic iues in electronic commerce》提出电子商务正越来越多的影响国家和国际经济的关系,并通过叙述美国和欧洲联盟各国对电子商务在处理贸易流动、税收制度的方法及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强调国家在政策方面应小心应对电子商务的力量。

Hecker, Michael,Dillon, Tharam S(2008)的《Privacy Ontology Support for E-Commerce》强调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交易的隐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提供了一个电子商务中隐私的框架,使电子商务网站可以基准他们的隐私政策并实施隐

私安全措施。

Lin, Kwei-Jay(2008)《E-Commerce Technology: Back to a Prominent Future》指出电子商务是一门大生意,其与日益增长的市场规模已成为IT行业的主要驱动力。公司现在需要电子商务提供网上购物或营销网络,允许客户直接联系。

Richard Hawkins, Johan Helsingius, Jiro Kokuryo, Robin Mansell, Luc L.G.Soete(2000)的《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of electronic commerce》也系统的论述了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得出电子商务改变了市场,它能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工作效率、增强透明度等重要的论断。

结□□

(空一行)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在商业的重要性在逐渐的加重。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以从简单的网上购物扩展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中,并且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在港口及集装箱物流运输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一些大的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初步的计划实施。

我国大多数学者针对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与铁路物流运输方面,并对港口现代物流运输的研究也都是在整体的物流信息平台上即其研究的范围比较大。在对具体针对电子商务与港口物流运输的运用方面没有具体的论述和展开过,只是在运输方面强调了整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通过上述文献,总结出电子商务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绿色”买卖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电子商务革新了物流的内涵,并赋予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等特点,所以电子商务有能力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并且可以在各行业实施,尤其是港口物流运输业。本文以秦皇岛港务集团的物流运输为例,分析她目前的运输状况,并将电子商务带入其企业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电子商务对其的影响,分析港务局运用电子商务的可行性并提出秦皇岛港务集团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建议。这也是本文的突破点。

第17篇:科技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之二

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与评价

摘要:我国已加入WTO,对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里处于弱势的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综合了18世纪以来各主要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并简要评价,提出我们的看法,以便为政府宏观引导企业微观决策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目前经济全球化正向纵深层次发展。我国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蜂拥而至: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我国已渐渐融入世界经济这个大家庭中。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政府一时也难以认清复杂的国际市场,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理论已是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

经济全球化理论在西方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过去200多年的岁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经济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内容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流派: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我们可从马恩(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简称,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历史”的定义与特征里看出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之所以是绝对必要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使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会重新开始争取生活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替代。”(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其著作《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个国家的事变的影响。”(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由此可见,最初,马克思把经济全球化寓于“世界历史”之中,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各国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紧密联系是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恩格斯则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是导致经济全球化的根本诱因,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内容和基础是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消费。1848年,马恩在其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 1 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与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马恩看来,只有在各地区、各民族广泛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世界市场,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灭了各地区、各民族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从而最终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同时,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随之发展起来。由此可见,马恩在这里认识到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问题、国际分工的关系,并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非经济影响。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资本论》里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以及它们的影响。他说:“现在,一切国外投资都已采取股份形式„”,(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成立国际卡特尔,例如英国和德国在铁的生产方面成立的卡特尔,使得英、德两国的铁产量飞速增长„„”(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495.)。可见,马克思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主体:跨国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尔的性质与作用。后来他又指出,“资本输出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支付手段或购买手段的输出,另外一种是作为投资为目的的输出。”(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653.)“资本输往国外„„是因为他在国外能够按较高的利润率来使用。”(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产的全球化使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代之而起的是使用来自世界各国原料的工业„„生产的‘国界’因此被模糊。”(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497.)从以上论述看出,马恩不仅找到了经济全球化执行主体——跨国公司,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运行方式:生产全球化和资本运作全球化(商品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的全球化),而且还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对利润的追求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2.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发展的新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巴兰在其《增长的政治分析》中认为,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是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即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产剩余,为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外来的破坏性竞争摧跨了发展中国家幼稚的民族工业。沙米尔·阿明在其《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的发展》等著作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对外扩张问题。他认为,资本对外扩张的原因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心”(宗主国)的结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它仅包含一种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特征是资本积累过程基本上是在宗主国内地产生的,竞争使得内地的利润率下降,使资本不得不寻求距离“中心”越来越远的市场。伊曼努尔在其著作《不平等交换:贸易帝国主义》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生产价格形成问题,论证了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剥削欠发达国家。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伯克特在其题为《第三世界的金融限制和金融自由化:对新古典发展理论的批判》一文中指出,历史地看,全球范围内资本积累的不平衡发展限制了第三世界的工业化,从而妨碍了第三世界国家金融的自由发展,也导致这些国家颁布限制利率的政策。第三世界国家的金融发展及其政策其实是受它们 2 各自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帕洛依克斯在其《世界范围的资本扩张》、《资本的国际化和社会资本循环》等著作中指出资本的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商品资本被国际化,这引起世界市场的出现。第二阶段是货币资本循环被国际化,资本被迅速积累。第三阶段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引起了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3.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S.Amin、A.Callinicos和S.Gill是该流派的代表。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帝国主义化,他们认为,今天的全球化代表了反动的全球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胜利(Callinicos,1994),其结果必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贫富两极分化,当今各国政府已经沦为国际垄断资本的代理人(Gill,1995)。所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西方文明(西方体制、西方观念等)的全球性扩张(Amin,1996)。

(二)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喜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首先,斯密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体现在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里。他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里提出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倡导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他还看到了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对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意义。他说:“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对外贸易上。”(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349.)他的经济自由主义在国际贸易上表现为主张自由地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府限制政策。他指出:“以某种形式把世界上最远的部分连接起来,让他们满足相互之间的需求,增加生活的乐趣,相互推动工业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总趋势就会使大家受益。”(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356.)可见,斯密不仅提倡国内贸易自由化,还主张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并对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及其影响做了预测。其次,斯密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体现在其倡导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理论中。他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的基础则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物质财富。可见,斯密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或后天的生产条件,并指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节约资源、世界总产品和福利的增加。李嘉图认为,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的重要补充,是一国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他还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发展与自行调节。在国际经济交往和经济政策上,他认为使国际贸易处于自由状态是最明智的选择,一国的繁荣不是由另一国的贫困来促进的,对贸易的自由不加束缚并制定开明的政策,才能最好地促进每个国家的福利与所有国家的福利。他说:“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它使得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注: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2,113.)李嘉图在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即相对成本说。他认为,在资本和劳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前提下,即使一国在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与他国相比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仍然会进口产品,因为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产品,而应权衡利弊,按“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的原则进行国际贸易。 3 这样,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可见,李嘉图不仅认识到国际贸易的作用,提倡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还希望国际贸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他突破了斯密的见解局限,提出了符合国际贸易实际的“相对优势”理论,为后来西方各国国际贸易的增长与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赫克歇尔与俄林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是解释了贸易为什么会给贸易的双方带来好处,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生产那一种商品上也具有比较优势。赫克歇尔与俄林的要素禀赋说则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比较优势的源泉。它从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考察一国的比较优势。根据要素禀赋说,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是不同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商品的价格差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而产生各国商品价格差异的原因又是各国生产这些商品的生产诸要素的价格与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每个国家或地区应利用它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其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进行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入后面这些种类的商品。最后,他们指出,国际贸易的一般趋势是可以消除(即使是部分地)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从而使国际间商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三)当代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

1.新自由主义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K.Ohmae和W.Grieder是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经济和市场一体化,其市场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正和游戏”,是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绝大多数国家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他们还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进步的先驱,因为它正促使全球市场与全球竞争的一体化的出现(Ohmae,1995;Grieder,1997)。新自由主义流派还大力赞美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功能,因为它确立了国际贸易的四项普遍性原则:即非歧视性原则、互惠性原则、透明性原则与公平性原则(Sachs and Waner,1995)。新自由主义派强调市场的作用,通过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贸易、资本、技术、信息等冲出国界,生产国际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而国际化生产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最优配置,形成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推动经济增长。

2.怀疑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P.Hirst和G.Thompson。该流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神话。首先,怀疑派从经济史的角度提出,20世纪以来的全球化并不是史无前例的,19世纪末的“金本位”时期就已经出现过全球经济、市场和金融的更高度的一体化。如果以商品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标志,那么,1993年的一体化水平与1913年的情况类似(Thompson,1996)。该派认为,如今的全球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化(Hirst and Thompson,1996),或者只是一种区域化而已,因为它只是三大区域(欧洲、亚太和北美)的金融与贸易的合作(Boyer and Drache,1996)。而经济区域化却正朝着逆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因为今天的区域经济日益走向排他、封闭与保护。所以,目前的区域化不是全球化的发展,而是阻力(Gordon and Wei,1998)。所以,当今的经济全球化 4 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夸张”(Hirst,1997)。同时,该派通过大量的定量研究,认为“全球化”学派所认定的国家弱化与消亡完全是耸人听闻、无知可笑的,因为这从根本上低估了国家和政府干预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力量,目前所有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只有依靠国家与政府的协调和推动,才能保证经济合作的正常运转。所以,政府决不是国际化被动的牺牲者,而是国际化的主要建筑师和设计师(Gilpin,1987)。

另外,怀疑派认为,国际化并没有使南北差距、不平等消失,相反,它意味着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边缘化的发展,因为贸易和资本更多地在发达国家间流动,并由此产生更强大的“排弱”效应(Hiest and Thompson,1996)。怀疑派还认为,在经济结构方面,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国际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世界经济的不平等、不公正的旧秩序和等级结构。所以,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只能导致更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兴起、促进世界文明分解成不同文化、宗教和种族的独立领地,而不是什么世界大同、全球文明一体化的出现(Huntington,1996)。

3.秩序转型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Anthony Giddens、J.A.Scholte和M.Castells。该学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并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世界秩序(Giddens and Castells,1996)。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是史无前例的。跨国界的政治和社会正在对世界进行重大的调整,国际与国内、外交与内政的界线已不清晰,所谓的“国内外相交的事物”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边疆”,经济全球化正在促使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空间急剧扩大,成为影响一个社会和地区的决定力量(Rosenau,1997)。所以,该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正在产生一种强大的“转型”力量,导致世界秩序中的社会、经济与制度的剧变(Giddens,1996)。另一方面,这种世界秩序的剧变又充满着变数,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偶然的历史进程,谁都无法预测它的发展方向与它所构建的新世界政治经济秩序(Ruggie,1996)。

二、对各流派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及我们的观点

(一)对各流派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

1.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本文认为,马恩侧重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经济全球化问题。他们抓住了资本的本质“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并科学划分经济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商业资本全球化、借贷资本全球化与产业资本全球化。因此,他们不但预见了分工、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而且还从商品经济和资本运动的规律性角度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但他们毕竟受制于历史的局限性,无法提出有关经济全球化具体方式的见解,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也分析较少。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较客观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攫取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剩余”,并使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但他们没有看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新马克思主义派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他们只看到西方文化、体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输入的负面作用,并把这种作用认为是主要的,而无视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发展所起积极的、主导作用,最后得出一个悲观的经济全球化结论。

2.对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斯密和李嘉图都认识到对外贸易及其自由化的重要性,这无 5 疑具有进步意义。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在当时对指导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他只看到了其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掩盖了在一个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及其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作为“绝对优势”的自然条件与生产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已退居次要地位。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无疑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更深刻、更有见地,但他的理论建立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等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上,因而大大降低了其理论的可操作性。赫克歇尔与俄林仅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并认为国际贸易的结果导致各国各生产要素价格趋同,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他们没有揭示国际贸易中资本的作用,以及国际贸易对欠发达国家的不利影响。

3.对当代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新自由主义派认为,经济全球化从长远来看会使“绝大多数国家”受益,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先驱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从工业革命至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亚洲的欠发达国家仍陷于贫穷、落后之中。所以,这是经济全球化程度不够呢,还是应把“绝大多数国家”改为“少数国家”?本文认为至少应改为“部分国家”。怀疑派的一些观点也值得推敲:他们认为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的全球化,其实,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的。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一起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经过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邻的两个区域又通过协议实现两个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以此类推,当全球经济都实现了一体化,经济的全球化也就完成了。秩序转型派肯定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偶然的、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预测的,这就否认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可知性,显然是错误的。

(二)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看法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机制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导规律时,全球经济走向紧密合作、相互依存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在宏观上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既合作又竞争。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和特征,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观点:1.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人类节约全球资源、保护全球环境与自身文明的一种进步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经济上的合作与竞争,不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之分、正确与错误之分、应该与不应该之分,至于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是因为各国生产力水平差距的现实体现,属于人类道德调节的范围,需要通过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来解决。3.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机;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率,从而保护环境是人们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动机;而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自然动机,同时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通讯工具等)。4.经济全球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经济区域化仅仅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方式里的一个环节),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曲折、多变的,但其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也是可知的。5.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经济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紧密联系,世界经济的发展将经历一个由浅至深的渐进过程:从国际化起步,发展到全球化,最后实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6 【参考文献】

[1]Jeffrey Sachs:International Economics:Unlocking the Mysterise of Globalization [J].Foreign Policy,Spring,1998.[2]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 of Modernity [M].Cambridge Pre,1996.[3]Samir Amin: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J].Cambridge Pre,1996.[4]Jeffrey.A,Frankel: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N].NBER Working Paper,No.7858,August,2000.[5]厉以宁.全球化与中国[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6).[6] 李宗.论经济全球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中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是指对尚未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其智力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包括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对幼儿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他们的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发育完善,使幼儿变得更聪明。学前教育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作了积极地准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与义务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学前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农村学前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较多。近年来,农村教育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学前教育并不属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范畴,处在一种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主要介绍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的文献。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综述

1.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少,覆盖面不够;

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一般缺乏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存在数量少、覆盖面窄等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2003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702,1647,1599万,2001—2003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分别为62.3%,60.9%,59.47%.由此可以计算2001—2003年农村出生人口大约分别为1060,1003,95l万,而作为三者之和,即2006年应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农村幼儿合计大约为3014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幼儿园为64719所。班数(含学前班)为395172个,在园(班)幼儿为10478419人(但柳松,2010)。有数据明显看出,农村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也说明了类似的问题,调查显示,该地区农村幼儿园覆盖率仅为29%,仍有23.1%的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班)

7 的布局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要(罗英智,李卓,2010)。

2.农村学前教育举办主体的困境;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举办一般是校办、民办为主,公立幼儿园较少。校办的方式即在当地的小学附设学前班,对即将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教学论文 www.daodoc.com)这种方式一般存在没有专门、专业师资、经费的支持,教育的质量没有保证的问题。根据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调查,在调查地区公立幼儿园仅占6.9%,校办30.2%,民办48.3%(罗英智,李卓,2010)。大量校办、民办学前教育存在,但却而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而公立的学前教育又未能及时的兴办。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实行村镇两级共同负责,村级负责兴办,镇进行管理。但是因为财力不足,这两级难以承担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并且,学前教育虽是基础教育,但不属义务教育范畴,村镇两级并不负有学前教育上的法定责任(周芬芬,2006)。

3.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缺乏;

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一半来自村镇两级,但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不再收取“三提五统”,农村学前教育没有了有限的经费来源。并且,在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罗英智,李卓,2010)。1994年我国实行分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将税收大头拿去,却并未收回学前教育的责任(周芬芬,2006)。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紧张,保障地方义务教育尚且吃力,更没有财力去兴办学前教育了。

4.农村幼师的师资、待遇、素质等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一般是民办或校办的方式,这样学前教育的师资就没法得到保障。在校班的学前班当中,学前教育的老师一般由小学老师代理,并没有专门幼师负责学前教育。民办学前教育则是为了追求利益,不去请具有专业资质、高水平的幼师(窦颖,2010)。同时在师资方面还存在专业师资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李晓菲,2009)。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以内,缺乏经费支持,幼师的待遇缺乏保障。民办的幼儿园更是没有能力给幼师提供较好的待遇甚至是不愿提供较好的待遇。没有好的待遇、稳定的编制,自然也就不能吸引好的幼师资源服务于农村的学前教育(李英智,李卓,2009;窦颖,2009;唐婷婷,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农村学前教育的观念意识方面的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多由不具备幼教资质的人员

8 从事学前教育,家长对孩子学前教育成果的检验也仅仅局限于数数、识字等。幼教的理念方式落后,不符合科学的幼教方法,不能有效帮助儿童智力的开发。家长也没有较好的幼教意识,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学前教育重要一部分的存在(窦颖,2009;唐婷婷,2010)。

6.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作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很多都不具备科学管理的条件。没有专业的幼教管理人才,也没有建立起适合的管理制度。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水平、办园条件、服务水准已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也不够规范。农村幼师数量较少,被重视程度较低,也没有形成一套管理体系。这样对幼师的管理就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既不能有效的约束、监督幼师的工作,也不能充分的激励他们爱岗敬业,调动其积极性(罗英智,李卓,2010;李晓菲,2009)。

7.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对学前教育的冲击。

从2001年起,国家提出在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随后,农村地区就开始了“撤点并校”,这使得很大一部分依附小学存在的学前教育被迫中止(周芬芬,2006)。同时,农村学前教育的民办形式又未有较好的发展,来填补这一空缺,就对农村学前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综述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立学前教育;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投入是关键。国家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扩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公立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以解决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应该逐步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唐婷婷,2010;罗英智,李卓,2010)。

2.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监督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可以推行“省统筹,县为主,县乡共管”的机制。要充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省一级要为全身农村学前教育制定发展规划,县一级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的学前教育,县乡两级要共同承担管理监督的职能(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唐婷婷,

9 2010)。

3.合理规划,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开办,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要充分结合儿童的特点,建立专业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要逐步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罗英智,李卓,2010;但柳松,2010)。

4.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师资问题十分的重要,建立其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并提供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鼓励幼师到农村服务。加强对幼师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完善幼师管理机制,有效的监督、激励幼师的工作(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实行幼小合办的模式。

基于农村学前教育依附于小学教育存在的现实,可以实行有效合办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依托小学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并且这一模式在农村地区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周芬芬,2006)。

三、国外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参照

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追求规模与效益。在法国、德国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理幼儿教育事业,另一方面,也注重增加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在办理方法上灵活多样,德国的“家长自办幼儿园”、英国的“学前游戏小组”、法国的“微型托儿所”等,美国的幼儿园办法更是多种多样,总之,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办法方面并不寻求统一的规模,而是以各自的特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国外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别,各国也在致力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现象。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的《开端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至5岁儿童(以

3、4岁为主)与残疾幼儿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营养与保健。韩国近年来也在农村幼儿教育方面加大投资,由政府出资在农村办理农村幼儿

园和公立幼儿园,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美国的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学前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发起了农村学校运动,补助弱势儿童。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农村学前事业(周芬芬,2006;李秀芳,曹能秀,2010)。

四、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政策走势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组织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开展改革试点,这对全面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建立资助政策体系,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并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了新农村建设规划(霍力岩,余海军,2010;刘占兰,2010)。

五、文献评述总结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既有研究较多,一般都按照探究问题到提出措施的研究思路进行。这些研究一般都有不同的侧重,但较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形成权威的研究观点。已经形成的某些观点关于简单化,没有找出问题的关键。大部分的研究都没能依托有效的调查而进行,缺乏数据资料的支撑。同时,由于缺乏实地调查研究,也就没有更深入的、细微的问题的研究。缺乏调查的研究大多只找到问题产生的表面原因,无法分析到本质问题,只是对现象的感性认知,而不能进行理性的、有说服力的研究。总而言之,目前的研究已经较全面的概括了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其中更深入、细致的问题仍需通过实地调查进行探究。对问题的分析需要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简单的感性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不但要提出研究观点,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调查数据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2].窦颖,关于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百花园地,2010.9;

[3].唐婷婷,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今日南国,2010年第4期;

[4].李晓菲,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问题与研究,师德师资,2009.6中旬刊;

[5].但柳松,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6].周芬芬,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2;

[7].李秀芳,曹能秀,美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

[8].霍力岩,余海军,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看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0期;

[9].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10].王雁,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第18篇: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华夏中国疆域辽阔,文化深厚,各地丰富的地方文献让泱泱中华无愧于“文明古国”的美誉,地方文献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对其发展现状做了基本估计和全面分析,认为它取得了七个方面的重要进展;从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实业化、国际化等六个方面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发展阶段/现状/趋势

目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1964年,张琪玉、王恩光分别在《综合科技动态(第二分册)情报工作》的第5期上发表文章,介绍了美国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但文献计量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和传播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实际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已成为图书情报与科学评价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1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根据统计资料[1][2][3],编制了(不含港、澳、台的文献数)。根据文献数量的增长变化、研究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我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1979-1982年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异常分散。这一时期只发表了149篇论文,年均文献量只有37.3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翻译、介绍、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很短,只经历短暂的4年之后便迅速进入了相对集中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国文献计量学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将文献计量学搬上了大学的讲坛,开始了正式的专门教育。1983年,武汉大学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课程,并编写出《文献计量学》教材。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活跃,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达到353篇,年均文献量为70.6篇,比上一时期增长89.3%;在内容上,既有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又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或者验证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文文献方面的适用性等。

1988年以来,我国文献计量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特别是在科学评价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一是在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美国的SCI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二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部的资助课题,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三是《文献计量学》等几部专著或教材相继出版,“把文献计量学的有关知识体系化了,使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局部知识的创造进入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4]。这一进展已经成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同时,从表来看,1988-2000年发表的论著数大幅上升,总数达到2032件,年均文献量为156.3件,是发展初期阶段的2.21倍。这些都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正处于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专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2.1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基本稳定,并形成了本学科的核心情报源

可以看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论文数增长较快,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年比1982年增长31%,进入发展初期阶段;1988年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18篇,比1987年增长37.2%,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79-2000年的22年间,我国大陆共发表文献计量学论著2534篇/部(含著作),每年平均文献量达到115.2篇/部,而且1988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稳定,最高的是1991年达到227篇。这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这些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论文发表的期刊达到225种,图书28种,涉及的作者达1783人(含合作者)[2]。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的文献增长和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即文献增长按指数曲线上升;80%的论文集中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而20%的论文又高度分散在80%的一般期刊中,等等。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39种期刊,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70%左右;而发文50篇以上的重要核心期刊只有10种,它们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世界图书(B辑)*、情报学刊*、情报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已停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的还设有“文献计量学”专栏,如《情报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上事实不仅说明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它在情报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2.2确立并提高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目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为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1981年,White和Griffith[5]指出:“包括引文分析在内,文献计量学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气勃勃的一半。”这说明国际情报学术界对文献计量学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计量学也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承认和重视,作为情报科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逐步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佐证:①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的国家标准中,正式确认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三级学科地位;②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在“信息”、“情报”等大条目之后,紧接着列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就是“文献计量学”,并安排11个词条作了较详细的介绍;③一些学术刊物或检索工具开辟专栏,报道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进展,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从1989年起不定期增设了“文献计量学”栏目,《情报学报》也从1988年起不定期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专栏;④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文献计量学早在1983年就被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成为本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还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研究生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⑤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讲授和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其工作范围包括: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其基本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研究规划、提供研究选题指导,组织研究分工和协作,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等,这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有了学术组织保证,由分散的个体的研究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研究阶段;⑥最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资助了10多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进其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

2.3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既有理论、方法探讨,又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的评介等。特别是其应用的范围很广,远远超出了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范围,涉及到科学学、科技管理、科技史、人才学、预测学、未来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具体专业学科领域的应用更广,至少有化学化工、农业科学、采矿冶金、建筑科学等50多个专业,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开展过应用研究。具体来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基本上包括八大主题,这些主题的重点次序是:引文分析与核心期刊、集中与分散定律、文献统计与应用、文献计量学总论、引文分析方法、在科技预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文献增长与老化率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研究是其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方面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科学学、科技管理、预测学甚至科学技术领域当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针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科技产业公司等)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从而使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这方面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2.4文献计量工具和研究手段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定量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料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料来源工具和原始资料的获取渠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资料,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文献计量工具问题,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不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特别强调“开展我国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引起国内情报学界的高度重视”[1],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引进和开发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②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③开展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兰州大学图书馆靖钦恕、钱家秀研究馆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国内首次编制了《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尽管这部索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仍然不失为“我国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的可贵的先例”。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是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文献计量学突破的重要途径,可用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来实现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规模化、模型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利用美国的SCI、EI和ISTP等工具对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被引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每年发表一本统计分析报告,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其统计分析结果,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光盘和网络版;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也具有一定的文献统计分析功能。这些都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大大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成就之一。2.5文献计量学教育起步很快,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开始后不久就很快将其搬上了大学的讲坛,正式开始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教学活动。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就率先把“文献计量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为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硕士学位课)课程,并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大学开设了这一课程。武汉大学等单位还招收了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和合理的层次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既宣讲、普及了文献计量学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又为这一学科培养了专门人才,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2.6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献计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相继涌现出许多核心作者,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从作者群的构成来看,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知识结构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其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令人可喜的是,这些核心著者以中青年居多数。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情报意识,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计量学的许多问题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探索,其研究十分活跃,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1964-2001年间,我国共有1783位作者在225种期刊上发表过文献计量学论文。这是一支人数不算少的作者队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队伍已初具规模,并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2]。

2.7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活动。因此,要发展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必须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我国学者早就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交流关系,与国外著名的文献计量学专家Garfield、Braun、Egghe、Roueau等都有通讯联系;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讨会从

第一届起就有国内学者赴会、参与国际交流;第9届国际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年会将于2003年在北京举行;在国内举办的有关国际研讨会也是两年一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每次会议都有国外代表参加研讨和交流。国际刊物Scientometrics是发表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园地,1993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教授被聘为该刊国际编委;《国外情报科学》、《国外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献计量学方面的译文,正式出版了《科学计量学指针》、《情报计量学引论》等译著,我国学者与美国、德国、比利时等的合作研究有的已经开始,有的正在筹划中。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学者与国外专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经验,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

3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3.1科学化趋势

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AlanBritchard)正式提出了“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以取代当时已有47年历史但却很少使用的“统计书目学”(statisticalbibliography)名称。这一术语的提出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真正开始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文献计量问题。在其后的30多年中,国际文献计量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图书情报领域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代表着情报科学的主流方向和学科发展趋势。在这种科学化趋势的影响下,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中,我们也特别强调要提高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要确立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因此,我们着力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论述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内容,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当前,文献计量学发展的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深化和完善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化水平较高的学科;二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研究“计量学”学科群的体系结构,包括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三计学”的关系问题;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会有正确的实际应用,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文献计量学广泛应用之时,更要重视它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真正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3.2信息化趋势

所谓信息化趋势,主要是指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的趋势。

正如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一样,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与信息(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也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6]。可以说,文献计量学是信息(情报)计量学的基础,而信息(情报)计量学则是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方向。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论文可分为4大类:①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②情报检索理论;③情报学理论研究;④情报经济学与情报成果评价。其中有关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定量化研究工作中占有很大比例,论文数占46.6%[7]。可见,文献计量学是情报信息定量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正在朝着信息(情报)计量学的方向迈进。从计量单元来说,文献计量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计量研究,如题名、主题词、关键词、词频、知识项、引文信息、著者、出版者、日期、语言、格式等都已成为计量的对象。早在1980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小森隆通过对塑料、橡胶和纤维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分析,成功地预测了高分子材料的产品结构及发展前景。陈光祚教授研制的电子出版物具有信息计量功能和知识项聚类功能,为文献计量学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途径。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全文数据库,它的文本中的任何知识单元甚至每个单字都是可以检索和统计的。这样,就有可能使文献计量学的计量单元从一篇篇文献而演化到文献中的各个知识单元,甚至单字一级,从而使信息计量分析成为可能,并达到新的分析深度。这是一个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已经发展到文献信息计量阶段,并继续向信息计量学境界发展。

3.3网络化趋势

最近几年,在有关网络或文献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英文术语,即webmetrics和cybermetrics,可以直译为“网络计量学”和“赛博计量学”(或计算机计量学)。但由于计量的对象是网上的信息或计算机控制的信息,而非“网络”或“计算机”本身,因此可以将此意译为“网络信息计量学”或“网上信息计量学”。据目前见到的文献报道,webmetrics术语是阿曼德(T.C.Almind)于1997年提出来的。1997年,阿曼德等人在《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网路信息计量学的方法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webmetrics这一术语,并认为文献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完全可以用于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8]。关于另一个与之十分相似的术语cybermetrics,目前在因特网上已出现了以该词命名的电子期刊或学术论坛,这主要是由西班牙科学信息与文献中心(CINDOC)组织和出版的。若从它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来看,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也是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从而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当前特定的科学背景和技术条件下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而网络管理定量化的实践需求又会促进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全面发展[9]。

3.4自动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逐步从手工统计分析向计算机辅助的统计分析过渡,出现了明显的自动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计算机辅助的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的研究不断增加,取得了不少成果,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实现了套录资料重组建库以及多种资料统计分析功能;计算机辅助计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成熟,标志着我国信息计量研究的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特别是我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光盘或网络版的研究成功和出版发行,为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统计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将大大促进自动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3.5实业化趋势

通过对文献计量学的长期研究、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明显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科技评价、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和计量资料不仅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和支持,而且还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因而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还有的单位在建立有关数据库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统计评价和分析咨询服务;有的还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定量评价和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发展成为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一种新的类型和形式。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实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业化趋势是我国文献计量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6国际化趋势

如前所述,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无论是科学研究的选题、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研究成果的发表、交流和应用等,都必须立足世界,站在国际前沿和水平上来展开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我国文献,计量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J].情报学报,1987,6(6):466-472.[2]大会秘书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学术研讨会参考资料

(二)[C].2001.12.

[3]孟连生,丁颖.中国文献计量学核心文献、核心著者与核心期刊[J].图书情报工作,1998,(4):21-24.

[4]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5]WhiteHD,GriffithBC.Authorcocitation:aliteraturemeasureofintellectualstructure[J].JASIS,1981,32(3):153-172.

[6]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进展与发展方向[J].情报学报,1994,(6):454-463.

[7]张保明.我国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进展[J].情报学报,1986,5(3-4):294-305.

[8]AlmindTC,elal.InformetricanalysisontheWorldWideWeb:methodologicalapproachestowebmetrics[J].JournalofDocumentation,1997,(4).

[9]邱均平,陈敬全.网络信息计量学及其应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3

第19篇:刑法论文文献综述

一、有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现行仲裁法中的“其它财产权益纠纷”的规定应当更加明确化。谭兵在《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书中认为:调整中国现行仲裁范围的主要思路是明确、统

一、扩大和规范。对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的“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应有更加明确的解释。其认为“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解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首先,“财产权益争议”一词,是指交付仲裁的事项应是与财产有关的事项,与财产无关的争议则不可以仲裁。其次,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中的“财产权益”的范围,存在着界定不清的情况。为有利于仲裁实践,建议在修改仲裁法前,司法机关及时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作出统一的司法解释。

二、现行的仲裁实践中所通用的有关“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界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仲裁制度本身的发展。许多的学者建议将更多的民事纠纷纳入到仲裁中来。

乔欣、李莉在《争议可仲裁性研究》一文中提到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纠纷具有可仲裁性。认为争议的可仲裁性不因破产而改变,仲裁协议仍可执行,裁决所确定的权益可作为破产财产或破产债权向法院申报。同时还认为应将因侵权行为产生的争议纳入到仲裁。其认为:民事权利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侵权行为也是一个开放型的概念。由侵权行为而产生的争议,当事人双方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争议不涉及财产权益,但涉及的权利内容是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或可以和解的,这样的争议应具有可仲裁性。

同时,很多学者建议将知识产权中的更多纠纷纳入到仲裁中来。郑书前、宋新宇在《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之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目前我国有关法律只规定了“著作权合同纠纷”可以申请仲裁。但对于其他的知识产权纠纷如专利权、商标权有关的纠纷并未规定其可以提请仲裁。仲裁方式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方面和其他方式相比有其独到的优势。如果不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会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增加、资源浪费。其认为:长远的考虑是在对《仲裁法》进行修改时扩充仲裁的受案范围,明确规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一部分事项可以仲裁;鉴于《仲裁法》的修改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及立法者对修改时机会合理把握,目前可先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任命法院在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时,不得将裁决事项时知识产权纠纷作为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情形而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该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仲裁裁决,应当执行该裁决结果,这是可采取的权宜之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家对于民商事案件可仲裁性的态度将变的更为开放,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被仲裁机制所扩充容纳,承认其具有可仲裁性将在我们的意料之中。马明虎在《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承认更多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符合世界仲裁立法的发展趋势。其认为: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显然知识产权与财产权有一定的差异,而从担保法权利质押的规定来看,我国担保法将知识产权视为“动产”,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应当属于“其他财产纠纷”。更重要的是,我国仲裁立法已朝国际仲裁制度迈出了很大一步,这为承认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创立了必要的条件。

孙东东、吴正鑫在《关于我国建立医事纠纷仲裁制度的研讨》提出建立医疗纠纷仲裁制度的设想。认为除少数重大医疗责任事故外,绝大多数医疗纠纷均为民事纠纷,且纠纷的最终解决也都落实到经济补偿上,因此解决此类纠纷宜采用半官方的公断方式,但由于医疗纠纷仲裁所调整的纠纷涉及医学专业技术以及纠纷双方的不对等性,使得医事纠纷不仅具有一般经济合同纠纷仲裁的特征,如:程序简便、灵活、快捷、或裁或审、不公开、不排斥调解以及仲裁结局具有法律效力等,还具有其特殊性。即:(1)医疗纠纷仲裁可由纠纷双方的任何一方提出申请,无须双方当事人合意。(2)医事纠纷仲裁应作为诉讼程序前的必经程序,仲裁机构对纠纷先行调解,调节不成,做出裁决。其调解和裁决均不具有最终解决纠纷的效力,但生效后应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其还建议建立专门的医事纠纷仲裁机构来审理医事纠纷。

三、有的学者认为侵权与违约责任竞合现象的纠纷也可以通过仲裁来解决。王金兰、王玮在《论侵权行为的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在侵权与违约竞合的情况下,受害人享有选择请求权,既可以以侵权为由,又可以以违约为由,行使追讨损害赔偿或损失赔偿的权利。实际上,对于侵权性的违约行为和违约性的侵权行为,一般都按违约行为处理。当执行一个责任而使受害人的损害赔偿目的达到时,受害人的另一请求权应归于消灭,加害人的责任即可解除。如在执行违约赔偿责任后,权利人的损失已经得到弥补,就不再要求违约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无论是合同之债,还是侵权之债,都是民商事法律调整的范畴,该债权的纠纷都属于私法上而不是公法上的纠纷,此为以仲裁来解决该纠纷提供了法律上的可能性;此外,在侵权和违约竞合的情况下,如何说明选择违约,再将其归结于也属违约的性质,以违约提起损失赔偿,再技巧上也会更恰当、稳妥。

四、宋连斌和黄进教授在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建议修改稿)中提出将仲裁的管辖的受案范围规定为“当事人有权和解的任何财产性纠纷”。有的学者比较推崇我国台湾地区“仲裁法”的规定,即“有关现在或将来之争议,当事人得订立仲裁协议,约定由仲裁人一人或单数之数人成立仲裁庭之”,同时增订第二款规定“前项争议,以依法得和解者为限”。也有学者推崇德国的立法思路,那就是“一切包含经济利益的争议都可以成为仲裁的标的”。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可直接将“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改为“契约性和非契约性纠纷”。陈立峰、王海量在《论我国仲裁法的管辖范围》一文中谈到:扩大仲裁受案范围关键是看这种立法技术是否符合国内仲裁实践和国际仲裁发展趋势的要求。在确定仲裁管辖范围时需要明确的几点是:首先,应当符合《联合国仲裁示范法》的内容;其次,仲裁法管辖范围的规定肯定要统辖国内各个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最后,应明确仲裁主体的适用范围。

综上,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仲裁受案范围应当扩大,相关法律应当更加明确化。但就具体如何扩大仲裁的受案范围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产生分歧的关键点在于我国仲裁法第二条规定的“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许多学者建议将知识产权中的专利权和商标权纳入仲裁;还有学者认为医事纠纷也应纳入仲裁;甚至有学者认为侵权与违约责任竞合现象的纠纷也可以通过仲裁来解决。

第20篇:物流配送文献综述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东方科技学院班 级:11食科一班 姓 名: 袁舟舟学 号:201141905123 课程论文题目:物流配送文献综述

课程名称:食品物流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物流配送文献综述

——物品配送系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学生:袁舟舟

摘 要:现代是流通经济社会,物流的发展势在必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现代物流,顺应社会现状的发展,物流体系逐步完善,但是也相应的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叙述了现代物流配送活动的起源,物流配送活动在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物流配送活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物流配送;起源;发展现状;问题;解决办法

一 物流配送活动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物流的产生

(1)所谓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以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 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传递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 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的一体化服务。(2)流通经济的迅速发展,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关注现代物流的重要性。如何以最低的 成本产生最好的企业的效益是每个领导者追求的目标,为了增强企业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新兴的物流配送形态和模式已开始逐步的深入到人们的生活。现代的物流管理摒除了过去的大量的人工活动,引进了更多的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信息共享性,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还在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物流发展战略方针。随着经济的迅速的发展,物流行业也有着极好的发展势头,是的物流市场一直保持着繁荣的局势。

(二)物流配送的内涵及意义

(1)物流配送内涵: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

(2)物流配送的意义

1)完善了输送体系和整个物流系统,摒除了过去的小搬运的低效率工作模式,采用信 息化管理,解决了灵活性,适应性,服务性等利用不合理的问题,采用配送方式,将支线运输以及小搬运结合起来,使整个运输模式完善。 2)提高了末端物流的效益。采用配送方式,通过增加大经济批量来达到经济进货,有可以把具有相同需要的客户集中在一起发货,节省了时间。 3)提高供应保证程度。主要依靠企业自己保持库存,维持生产供应保证程度很难提高,造成损失信誉,采用配送的方式,货物配送中心可以比其他任何单位企业的储备量更大,因此对每个企业而言,就会使终端供应,影响企业生产的风险相对缩小,使用户免去短缺之忧。

二 物流配送的现状分析

(一)国外物流配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美国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对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启示 1)美国连锁零售业配送模

式美国的物流配送模式有:零售型配送中心最具有代表性的零售型配送中心是沃尔玛公司的配送中心,供货商把货物全部运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各分店地区提交的货物需求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供货给各分店,采用 “零库存” 的方式,让沃尔玛公司每年节省百万美元的仓储费用。批发性配送中心一美国加州食品中心为代表的批发性配送中心采用的是全信息化管理,通过共享的网络获取各连锁店的订货信息,及时的向生产商和订货商发出订货提示通知,生产商和运输部门根据各部门货物需要的轻重缓急情况安排妥当发货的顺序及时供应货物。仓储型配送中心典型的仓储型配送中心是设立在北加州萨克拉门托市的福来明食品配送中心,它的特点在于合理的布局和内部高效的管理,物品的分来是根据食品的生产日期的保质期采取先进先出的原则,货架上方是暂存物品,下方是待发送物品。根据商品的不同分配不同的存储区,根据不同特点的商品采用不同的发货方式,采用信息化得模式,个别商店可通过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实现自动订货。

(2)国外配送模式对我国的启发

虽然我国的零售业有了很大的提高,效率也在逐步的提升,但是就国内的零售业来说, 物流水平仍然比较低,通过上面对美国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特点的分析我国和美国的差距很 大,我国应该选择适合企业的配送中心模式,是我国零售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要拓展 配送中心的服务功能,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是集众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设施,不仅要达到高效率,还要强调各功能的协调一体化。加快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流通体系中,零售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涉及到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管理好这些就必须把物流与先进信息技术相融合,实现物流信息化。

三 物流配送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外的各种物流配送虽然大都跨越了简单送货上门的阶段,但是在层次上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物流配送, 所以在经营中存在着传统物流配送上无法克服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西物流配送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 对物流配送缺乏正确和充足的认识。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就引进物流配送的概念, 20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对物流配送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但在相当多的企业中, 其领导人的观念还停留在成本中心、利润中心上, 没有把物流配送放到服务中心、战略中心的高度。

(2) 物流配送人才短缺。国外物流配送的教育和培训系统非常发达, 很多大学和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 部分院校设置研究生物流课程, 并在社会上全面开展物流配送的职业教育。 许多国家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 获得从业资格后, 才能从事物流配送方面的工作。 相比较而言, 我国在物流配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 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10 所左右, 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1%, 研究生层次教育才刚刚起步, 职业教育更是贫乏。

(3)物流配送效率低, 物流装备标准化程度低。目前, 我国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是在传统的企业机制上发展起来的, 物流服务内容还停留在仓储、运输层面上, 能够提供综合性服务的物流配送企业还很少。同时运输、仓储的现代 水平比较低, 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比较缓慢,专业化操作水平不高, 导致了物流配送效率 低, 此外, 我国物流部门条块分割、自成体系, 使得物流配送环节中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一, 增加了物流配送的无效作业环节, 使物流配送速度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升高。

(4)缺乏有效的物流配送网络。目前, 我国的交通运输设施布局很不合理, 主要的运输通道经常出现供需矛盾, 从而影响了物流配送的效率; 物流网点没有统一的布局, 物流企业 分布过于分散, 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物流设施装备普遍较差, 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

发展。并且由于我国的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 无法建立公共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 对物流配送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实现高效的物流配送。

四 对应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

1 构建物流配送体系。

建立高效快捷的物流配送体系, 必须从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两个方面着手。物流作业系统主要是指企业运作的工具、设备、场地等物理作业系统, 是物流配送体系的运行基础。物流信息系统则是整个体系的控制中心, 所有控制指令和运作数据都来自于它, 是物流配送体系的核心, 是其得以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

2 加强对物流配送信息系统软硬件的建设。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物流有以下特点: 信息化管理渗透到物流系统的每个节点; 整个系统具有许多接入点, 很开放; 信息流在整个系统中绝对是起引导作用的; 系统的规模越大, 可调节性就越好。 因此, 在网络物流系统中, 物流设施或者设备不再是有绝对优势的条件, 能在物流过程中进行信息采集、管理、分析, 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的物流信息系统, 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个系统环节。推进物流配送领域信息系统建设, 能把握好整个物流系统的龙头, 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指导优势, 从根本上提升物流业竞争力。3 采用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配送业务的企业相互合作, 对多个用户 共同开展配送活动的一种物流模式。一般采取由生产、批发或零售、连锁企业共建一家配送中心的方式来承担他们的配送业务, 以获取物流集体化规模效益, 从而解决个别配送的效率低下问题。4 加强对物流配送的基础设施。

现代物流最大的特点是快速、方便和全球性, 在现实操作中要将这些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电子商务物流必将促进这些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现代物流在技术上将有显著的进步。 物流技术水平的发展情况是衡量物流效率的要素之一, 现代物流要求有更先进的技术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现代科技的发展完全有能力为电子商务物流提供其所需要的任何先进技术。

5 动态物流联盟配送。

动态物流联盟配送就是第三方物流包括运输、仓储、信息经营者等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 内部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 相互间协作形成的物流网络系统平台。联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运输企业、场站、仓储经营者, 理论上联盟规模越大, 可获得的总体效益就越大。信息处理, 可以由联盟中专业的信息化企业负责, 也可以通过技术外包的形式由联盟外的企业负责。

五 结束语

在我国,虽然物流配送逐渐引起了业界的注意,并被认为是我国未来发展的趋势,但从前文看来,我认为我国的物流配送至今还停留比较低的水平上,离具体的实施还有相当长远的距离,而和国外的情况相比,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认为我国的物流业目前还处在摸索之中,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小而且分散,专业化水平较低,常规物流发展还很不健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若能正确地引导一批物流企业在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伊始阶段就能

够高起点、大手笔地实施物流配送,同时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配送之路是十分必要的。 它作为一种新的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利益,代表了未来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的物流配送发展前景巨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艰巨的问题,我认为只有从政府、企业、消费群体,三方面同时着手,共同为物流配送事业的发展去努力,我国的物流配送才能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为我国的物流业,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巨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司万方,迎接“中国式物流”时代,新经济导刊,2009[5]

[2]赵爱玲,畅通经济,中国对外贸易,2009

[3]罗艳冰,梦庆霞,浅谈物流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5]

[4]刘兴家,论我国物流运输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管理科学,2006

[5]贾会棉,曹印革,路剑,每日绒产品物流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物流科技,2006[29]

[6]李文刚,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运用。商场现代化,2006[10 上]

[7]范存军,我国连锁零售业企业物流配送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6

[8]周敏,我国零售业连锁物流配送经营的模式选择,当代经济,2008[12 上]

[9]陈幼红,提升零售业连锁物流配送管理能力的思考,经济论坛,2009[11]

[10]梁彤铮,商品物流配送优化策略探讨,产业市场,2009[07]

[11]朱甫, 沃尔玛与家乐福----全球两大零售帝国的超级市场零售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