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赵树理简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9 06:01: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赵树理

从《锻炼锻炼》看赵树理的文学创作

《锻炼锻炼》是赵树理的代表作,写于1958年大跃进高潮时期。按照赵树理本人的阐述,他创作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在于批判像王聚海这样的“和事不表理”的“抹稀泥”态度。但是通过文本细读,我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赵树理的小说大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蕴。首先,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塑造了农村中的两个自私自利的落后典型“小腿疼”和“吃不饱”。就像快板里说的“有说小腿疼,床也下不了„„脸面全不要”,这段快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两位落后分子的具体表现,讽刺中含着一丝诙谐。这些具体表现虽然为小腿疼和吃不饱所特有,但究其本质而言,两位落后分子身上的生产积极性低下却是大多数妇女的“通病”。小说中支书王镇海在谈到现状时说到“现在快上冻了,妇女们大半不上地,棉花摘不下来„„”这句话就暗示了大半妇女生产状态的消极。难怪批判赵树理的文章在这一点上大书特书“像“小腿疼”,“吃不饱”那种落后的、自私而又懒惰的农村妇女“,虽然会有,“但不占农村的大多数,而是极其个别的”。虽然表面看来武养的批判和赵树理在小说中暗示的事实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赵树理的主要意图不在批判,而是通过这两个落后分子典型呈现某种真实的现实,即人们在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干劲并不是那么足,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在跃进风中提升。从这一点上看,武养的歪曲现实说就很难成立。赵树理对农村现象的反映符合赵树理一贯秉承的“问题小说”的写作理念,即将人民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反馈给党中央,力求得到解决。也就是说赵树理不是为批判而批判的,他是试图探求导致这种现实的背后原因。席扬曾说过“赵树理认为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障碍是“中间人物”的传统的私有观念,而这一观念是与国家在发展中对农村缺乏照顾的做法有关——这里含有对弱势农民私有观念的现实主义同情”。从席扬的话中可以看出,赵树理认为现实背后的原因,一是农民传统的私有观念,一是党的政策执行方面的漏洞,后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然是主要原因。就他自己的阐释,他认为造成人民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是干部问题。赵树理在小说中向我们呈现了两种干部的模式,一种是“王聚海”式的,一种是“杨小四”式的。“王聚海”式的虽然态度温和,不愿激化与民众的矛盾,但他是一种消极态度,任落后社员落后而采取无原则的纵容,这显然不利于他们思想上的进步。“杨小四”式的虽然在客观结果上达到了群众思想改造的目的,但其采取的方式却是强制的,没有使群众达到真正的心理认同。赵树理否定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作风,却也没有正面肯定杨小四的敢作敢为。杨小四虽然使两个落后人物认识到自己的思想错误,但他采取的对待群众的方式却是类似阶级对立的强制。赵树理作为农民的一分子,他的血液和农民已融为一体,他的阶级属性即是农民,更确切点说是农民中的知识分子。所以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让他不能置农民的愚昧落后于罔闻,但其心态却是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正像我们不能因为鲁迅批判国民的愚昧而否定他的爱国爱民一样,我们也不能因赵树理对农民缺点的暴露而认为他对农民的背离。所以说,农民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不会认同干部对群众的强制。这两种模式显然都不符合赵树理的理想干部形象。其实赵树理潜意识中的理想干部形象在当时的环境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一方面在革命伦理上是完善、极具感召力、为人民群众爱戴的;另一方面又要随时毫不手软、旗帜鲜明、强悍有力地开展各种斗争”因为在政策本身存在严重偏颇的情况下,在党的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的前提下,理想的干群关系就只能是空想。1958年,党推行人民公社政策,合作社的规模高速膨胀,人民公社奉行的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无疑极大降低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然而在此情况下,赵树理创作的切入点是政策的执行,包括人民对政策的抗议态度,干部对政策的强行推行等。也就是说他关注的是如何使政策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而忽视了政策本身科学性的探究,这也正是他在反映农民问题上的局限性。因为在人民是彻底抵制下,温和的劝导和强制的推行都不会得到人民的响应与配合。所以,赵树理试图单纯通过改善干群关系来缓解矛盾解决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通过对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进行重读,使我能不局限于文学史本身对赵树理的定位,而是能结合文本及相关资料深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文学史观点来重新审视赵树理的文学史价值。比如说陈思和的文学史给赵树理《锻炼锻炼》的定性是“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而通过我们的深入探求,就发现赵树理在政治立场和民间立场上的斗争以及赵树理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自己的民间立场的问题,这无疑是影响其创作的重要因素。

推荐第2篇:赵树理小传

赵树理小传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年9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穷家庭。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地主的盘剥和压榨下度过的,饱尝生活的辛酸。他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5年,他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初级班学习,开始接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试写过一些新诗和小说。1937年,他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5月发表了他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作品通过一对农村青年的恋爱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封建恶霸势力和反封建思想的胜利,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随后,他又以减租减息和反奸反霸斗争为题材,先后创作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以及短篇小说《地板》和特写《孟祥英翻身》等。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深刻反映了农村阶级斗争的曲折、复杂和尖锐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思想性、艺术性。其中《李有才板话》堪称当时解放区文艺的优秀作品。

全国解放后,他除了参加戏剧改革工作以外,还兼任《工人日报》记者,这期间,有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经理》、《福贵》、《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1950年,他担任《说说唱唱》主编,同年5月,发表了以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为题材的著名小说《登记》。1951年,他回到故乡太行山区深入生活,1955年,发表了著名中篇小说《三里湾》,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斗争。

以后又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实干家潘永福》以及评书、鼓词等。

赵树理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在艺术上,他继承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被称为“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新中国建立后,赵树理参加了历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曲艺协会主席,并曾任《曲艺》主编、《人民文学》编委。1970年9月23日,在“*”中被迫害致死。

推荐第3篇:赵树理《锻炼锻炼》

王聚海和杨小四是赵树理笔下,两位农村干部的典型代表,但其性格各具特色:

主任王聚海是个老中农出身,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好给人和解争端,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他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按性格用人;他给人平息事端,主张“合事不表理”,只求“了事”就算;他以为凡是懂得他这一套的人就

当得了干部,不能照他这一套办事的人就还得“锻炼锻炼”。

王聚海的“和事不表里”,表现在杨小四贴出批评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大字报,大闹村工会的**,正当大伙想让小腿疼受点教训----送乡政府时,他怕收不了场,站起来让小腿疼回去了;而且在杨小四征求他要不要出大字报时,

他却坚决主张不要出。

他还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强权主义,主观臆断、刚愎自用、不分是非,以他的势力来压人----他从城关开完会回来后看到杨小四他们在开会,便以为是争论那张大字报的问题,便走上前让他的老嫂子小腿疼回去,助长了小腿疼拒不交待

偷花的事实。

副主任杨小四,1957年改选时任职,可他一个年轻干部,便是王聚海眼里坚持需要锻炼锻炼的人。而他却是个精明干练、敢想敢干、有头脑有思想的青年干部。他不怕招惹麻烦,贴出的批评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大字报并在小腿疼大闹村工会的威胁下没有表现出一丁点退缩的意思而是主张要把小腿疼送到乡政府给她点教训,压压她的嚣张气

焰。

在村支书和村主任去城关开会把整风和生产交给他组织时,他表现出的有组织、有方法、果断、坚决治了小腿疼的“腿疼”,也揭了“吃不饱”的比谁都吃得饱的谜。他在一开始安排生产工作时的讲话,把当前生产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接下来的工作分配的合理有序,规定的处罚方式也妥当严密;在开始摘棉花的当天在地里杨小四当着各队长和群众的面,又具体部署了各队的工作和任务,没有给那些偷花、找借口不出工的人留任何可乘之机;在他发现小腿疼等四人偷花的事实时,又组织开大会的形式让她们交代;又有计谋的把最难对付的小腿疼放在了最后,让她先产生极大的压力不得不交代事实。-----不难看出总是要求别人锻炼锻炼的“和事佬”-----王聚海主任本身确实还得锻炼锻炼,而王聚海眼里需要锻炼的年轻干部杨小四却表现出果断、干练的工作作风-----不仅治好了最难斗的两位落后妇女,更很好的调动了农民参与

生产的积极性。

显然,“乡村民间”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农民”的一个视角,无论是对乡村的现 实的悲悯还是浪漫的诗化,都不能

看作是真正“乡村的民间”,而是“文人(或人文)的 民间”,而从本质上说,它们已经不是民间了。

真正富有某种“原创”色彩的乡村民间叙事的首创者是赵树理。虽然赵树理一向被认 为是坚持“二为方向”的代表作家,是《讲话》以后最典范的“主流”作家,但他的小 说的活力和鲜明的喜剧式的叙事风格,无疑源自其对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精神的吸纳, 在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中,虽然也注入了社会变革、人的解放的主题,但实际上作家在面对这些政治内容的时候,并没有简单化地套用意 识形态的表现方式,而完全是以原生的民间叙事的形式来点活他笔下的人物的。为什么 他小说中前台的主要人物给读者的印象还不及那些次要人物深刻?为什么像“三仙姑” 和“二诸葛”这样的人物不过三言两语就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这些小说为什么让 人百读不厌?这是因为作家对纯粹的而没有经过“修改”和扭曲的、未经主流意识形态 的解释的民间文化因素与民间艺术传统的特别地道和抓住了神髓的把握,类似“米烂了 ”和“不宜栽种”等民间叙事因素是其小说充满活力的最重要的原因。他在50年代发表 的《登记》、《三里湾》和《锻炼锻炼》之所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他的一贯风格 ,还具有活力,也是因为这一点,“小飞蛾”、“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翻得高”、“小腿疼”、“吃不饱”……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他们 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才依旧具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性的神采与魅力。但也很明显,由 于作家不得不对其原有的纯粹民间性的叙事方式有所改变——以表示其“进步”性和“ 自觉服务”的立场——《登记》要逊色于《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如果不是作家 刻意表现了两个喜剧式人物的话,也会平淡得多。至于《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永 福》这样几近沦为“先进人物通讯或特写”的小说,则已全不见了赵树理所本有的天分 与活力。一个新文学史上杰出的特色作家就这样江郎才尽,写不下去了。为什么?原因 就在于真正的乡村民间社会空间随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全面覆盖,已经不再有存在的可能 ,而赵树理所赖以依托的民间性的文化因素——那些古老农业家族谱系上的人与事、情 与态也就随之消亡殆尽了。在赵树理之后的当代作家中,真正能够“下降”到民间意义上的乡村题材写作的作家 几乎是难觅其踪的,在赵树理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山西“山药蛋派”作家们虽然继承了赵 树理小说中写人记事的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的喜剧式的笔调,但在整体意识上却很难接近民间文化的根系,并写出具有恒久艺术魅力和真正具有农民文化内涵的人物。仅仅是 在民间性的因素上也是越来越少的,建国之交在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中还有一些踪迹 (如老孙头一类人物等),再到梁斌的《红旗谱》中就已经把最初朱老巩一代的传奇故事 装饰成了革命家族的历史,再到浩然这一代作家那里,乡村生活已经必须

完全按照阶级 分析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模式来安排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没有被精英文化完全控制的作家,他就是赵树理。

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农民作家,赵树理一直真实地反映农民的问题,比同期、同时代的小说有着明显的深度和广度,大多数同类作品都有着简单化和图解政策的倾向和痕迹。比如同类作品为了形成推动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在反映政策给农民带来利益的同时还描述了政策的不完备带来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多数作品多是由党从上而下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从而证明党是英明的这种单一主题,赵树理不同,他在提出问题时常常不给出解决方案,在作品中形成一个个看似平缓的叙述节点。由于这些节点不能象一般作品一样有被及时解开,那种矛盾化解的快感不能产生,就会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形成阴影,这种问题一个个出现,又总是没有解决,尽管作家几乎从不刻意强调这些问题,但阅读

完毕后这重重阴影会积聚成一个沉重的压力:现实远没有那么乐观,同样的苦难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赵树理的作品不但反映农民的苦难,对农民的劣根性也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但他对农民却总是有着一种爱,对农民的批判也加上一层宽容。因为他真正了解农民的艰辛,真正理解农民的需要,且没有那些西方的现代理论左右他的

思维,所以,在进入精英层之后,他比其他作家的精英化程度也要弱得多。

在《锻炼锻炼》里,作家对生产队的抵制是处处可见的。小说看似在讽刺落后农民,实际是讽刺公有化后对农民的利益的损害。“小腿疼”是个落后农民,这个“落后”不是假落后,也不是不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性”落后,而是在任何时代都被人讨厌的、喜欢算计的农民典型。她除了这点“落后”,其实也没损害大家什么,只是对自己的东西看得太重,总想让自己的生活再踏实一些。但在高度公有化的生产队中,她的自私就破坏了集体劳动氛围,造成其他农民积极性不高。虽然在队长的设计整治下,“小腿疼”被骗到了生产队一起劳动。但是,下次呢?下次如何再让这样一个精明的农民上当?其实,作家在借此为农民鸣不平,超前的公有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他看不惯,又不能明确地表达。只能以这种曲折的方式进行。《锻炼锻炼》进而由对冒进干部的批判表达了对国家的错误政策的不满。这些干部可算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在国家控制一切资源的前提下,他们已经只能靠国家权力维持自己的权威,于是,国家的提倡便是他们的唯一行动标准。就是说,民间的需要已经被完全剥离了,农民的利益随时可以被置之不顾,在《锻炼锻炼》中已经可以清楚地看

到以“集体”的名义剥夺农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的苗头。

赵树理作为进入精英层的农民作家,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的变化而放弃对底层的真正关怀。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

并没有左右他的立场。

赵树理的作品在发表后受到了强烈的批判,他的非精英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精英思想发生了冲突。冲突的结果是,在*来临后不久一代著名的农民作家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中的“左派”看来,他的思想已经与时代脱节,不

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该被历史淘汰。

《“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贬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小说还从更深的意义上揭示农民群众中消极落后意识得不到清除的原因,在于党的某些干部对其采取了姑息纵容的错误态度。它并不孤立地描写“小腿疼”、“吃不饱”损公肥私、自私利己的言谈举止,而是同时描写社主任王聚海对其不讲原则、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风,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及解决矛盾的症结所在。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风,使“争先社”里解决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轻的副主任杨小四等人身上,并使杨小四等人采取了与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小说由表现农民内部的思想意识斗争进而表现干部队伍中思想作风的矛盾,既明确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的小说主旨,显露了批判矛头所向,从而体现了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度。

主题小说以揭示“争先社”矛盾的两张大字报为中心线索,写出了农业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通过对“小腿疼”闹社房、“吃不饱”拨弄是非和棉田里**的描写,展现农村落后群众好吃懒做、损公肥私的行径,以及老主任王聚海对这种行为的一味迁就,副主任杨小四等对这种自私行为所作的斗争,相当深刻地揭示出“大跃进”时期农村沉重而复杂的社会现实,曲折的表达出作家对农村问题的思考。人物 “小腿疼”和“吃不饱”是作品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作为农村的落后妇女,两个人除了好吃懒做、爱占便宜的共同特征之外,还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小腿疼”是一位落后的老年妇女。她在村里的辈分高,平日里倚老卖老,刁钻、撒泼。年轻时“小腿疼”为了支使丈夫,“落下”个腿疼的“病根儿”,高兴事不疼,不高兴时就疼;赶集、串门、走亲戚、赶庙会时不疼,干活儿时就疼。后来

丈夫死了,儿子还小时不疼;等到儿子结了婚,为了支使儿媳妇,就又疼了起来。不允许儿媳妇下地劳动,每天在家端水、送饭的伺候她。到了有便宜活儿的时候,她总是少不了她。因此,当听说允许“自由拾花”后,她立刻盘算怎样能多捞一点儿。当她的“自由拾花”被发现时,她不仅破口大骂,还大闹了社里的会场,最后迫于压力,才承认自己的错误。相比之下,“吃不饱”李宝珠则是位有着“新观念”的落后人物。李宝珠年轻漂亮,在周围十里八村是数得着的“人物”。她认为“女人一生的幸福是由男人决定的”,为此要找一个吃供应粮的“干部”结婚。几年过去了,干部没找到,只好找个农民,李宝珠又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诸如,结婚后不下地干活儿,在家里掌握经济大权,家里的活儿只管做饭,等等。结婚后,由于丈夫并不符合她心中的“标准”,她又认为不必“从一而终”,应该进行重新选择。于是,她不把丈夫当成自己人看待。平日里,丈夫吃什么、丈夫穿什么,都由她决定,丈夫不许有任何异议,否则就离婚;自己则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买什么。当社里动员她参加劳动时,她却以粮食都被丈夫吃光了为借口拒不参加,并由此留下个“吃不饱”的名声。在“自由拾花”的过程中,她四处“撺掇,搬弄是非”,又胆子小,能见风使舵。当“自由拾花”被捉后,她立即表示愿意接受处罚,当众认错。小说相当细致地刻画了她们既可憎又可笑的形象。其他人物,如老主任王聚海,副主任杨小四等的形象也很鲜明。

推荐第4篇:沈从文赵树理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生平年表(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

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贫苦之家,学名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鼓励下自学写作。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在《现在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这时期的作品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等。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

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作《边城》。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

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偕夫人张兆和赴美探亲讲学。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

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文学创作: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街》《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先生墓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高2.8米,宽1.9米,厚0.9米,重约6吨。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工作,兼任中共晋城县委副书记。*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在这里,窑洞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客体,而是寄寓了传统的民俗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赵树理照片集锦(4张) 《三里湾》还描写两个旧式大家庭的劳动分工、经济分配、生活管理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揭示了家长权威和旧伦理观念对旧式家庭的影响。《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民俗的描写,更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吃烙饼”的民俗特点是,村里发生了纠纷,由双方当事人请村落的头人、族长或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在吃烙饼的过程中评理,地点设在村子的庙堂里。等评理人作出裁决后,输了的一方要承担责任并付给吃烙饼的费用。小说中写农民张铁锁与村长李如珍的侄儿发生纠纷,村长武断地评张铁锁输理,霸占了张铁锁的土地,并让他付出吃烙饼的费用。张铁锁回家后气愤之下说了几句过头话,被村长的人听到,就把他们夫妇锒铛入狱,最后赔了土地与房产,才了结此难。作品深刻揭露了集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封建势力代理人,依靠军阀统治者支持,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压迫。 恋爱婚姻习俗

赵树理的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买卖婚姻带来的恶果。《登记》里的小飞蛾本来已有个相好的叫保安,可是父母却把她嫁给了张木匠。她虽然极不情愿,可还得按照传统婚俗顶着红头盖,吹吹打打被抬到婆家,任青年小伙子闹新房,照惯例在大年初一由两个妇女搀着到各家磕头、拜年,带丈夫“回娘家”。后来因和保安交换了爱情信物,而被张木匠毒打,婆婆和邻里也认为她“名声不正”。小飞蛾的婚姻悲剧,也是由封建礼教造成的。《邪不压正》则表现了妇女对以势压人的不合理婚姻的反抗,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时代的变迁。《登记》中的“罗汉钱”,是小飞蛾和艾艾母女两代人都曾用过的爱情信物,也是晋东南特有的习俗,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

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最早版本的解放前新文学红色经典精品《小二黑结婚》,书上有彭德怀一生唯一一次为一部文学作品的题词。这本《小二黑结婚》只有薄薄的22页,土纸铅印本,封面主体色调为米黄色,正上方是小二黑和小芹在一个土窑里商量对付三仙姑的法子的图案,左边印“小二黑结婚”五个大字,下方括弧内注明“通俗故事”,最下方印有“赵树理著”,“新华书店出版”字样。打开扉页是一幅插图和书名等,之后就是版权页,版权页上显示此书于1943年9月初版,印数4000册,定价一元。

在版权页之后,赫然印有彭德怀的亲笔题词手迹: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姜小平说,此本初版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刊发了彭德怀的题词,据说这是彭总一生唯一一次为一部文学作品题词,而且《小二黑结婚》得以出版并流行,也是因为彭德怀。

1943年春天,赵树理从农村回到北方局调查研究室,交给杨献珍一篇他写的《小二黑结婚》。杨献珍看了这篇小说稿,觉得很不错,就送给彭德怀夫人——中央北方局妇委书记浦安修看。浦安修出身书香门第,她看了小说稿后认为,《小二黑结婚》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许多作品中,是别开生面的一个杰作,是不可多得的一篇好作品。随后,书稿便由彭德怀转交给太行新华书店去付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书稿交到太行新华书店,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因为新华书店负责人认为,这个故事暴露了解放区的阴暗面。《小二黑结婚》久久不能出版,彭德怀很气愤,就随手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并亲自把这个字条交给中央北方局宣传部长,最终书稿才得以出版。

推荐第5篇:赵树理《锻炼锻炼》

赵树理《锻炼锻炼》

《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锻炼锻炼》中有\"吃不饱\"\"小腿疼\"两个落后农妇。在干部和群众思维框架下展开的叙述,一边是干部利用大字报、批斗会等体现政治权力的手段对待一般农民,一边是竭力躲避权力制约的人物\"吃不饱\"和\"小腿疼\"。这两个人都成了斗争目标,成了以领袖、法院、乡政府名义威胁的对象。\"小腿疼\"这样的客观上与社会主义中心运动不一致的人物与写英雄人物的时代精神不可避免地相互冲突。 主任王聚海是个老中农出身,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好给人和解争端,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他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按性格用人;他给人平息事端,主张“合事不表理”,只求“了事”就算;他以为凡是懂得他这一套的人就当得了干部,不能照他这一套办事的人就还得“锻炼锻炼”。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风,使“争先社”里解决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轻的副主任杨小四等人身上,并使杨小四等人采取了与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小说由表现农民内部的思想意识斗争进而表现干部队伍中思想作风的矛盾,既明确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的小说主旨,显露了批判矛头所向,从而体现了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度。

赵树理的《锻炼锻炼》既没有写英雄人物,也没有写出阶级敌人的破坏及与之斗争的过程。这样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邵荃麟所谓\"中间人物\"的特征,有人称之为\"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儿的芸芸众生\"。

小说还从更深的意义上揭示农民群众中消极落后意识得不到清除的原因,在于党的某些干部对其采取了姑息纵容的错误态度。它并不孤立地描写“小腿疼”、“吃不饱”损公肥私、自私利己的言谈举止,而是同时描写社主任王聚海对其不讲原则、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风,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及解决矛盾的症结所在。

推荐第6篇:赵树理作品

赵树理作品的特色

摘要: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戏曲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村、农民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有明确的目的意识,为农民、写农民、给农民听、给农民看,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并且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结构完整、趣味性强。赵树理在创作中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群众爱听故事,他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他就不会因为讲求剪裁而把故事割断了。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能叫大多数人读,这是赵树理进行创作时刻意追求的。本文主要从赵树理的作品入手,分析其作品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赵树理政治问题小说文学大师 《小二黑结婚》 《邪不压正》 《李有才板话》

美国作家贝尔登认为赵树理“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抗日战争时期赵树理因为创作《小二黑结婚》而享誉整个解放区,并被树立为“方向作家”, 《小二黑结婚》是文艺大众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篇小说的发表使赵树理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一位作家。三十年代左翼进步文艺界撒下的种子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此后,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等的接连问世,进一步显示出赵树理在文艺大众化方面的巨大成就。赵树理的创作使文艺大众化运动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他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而《邪不压正》发表后却又受到严厉批判,最后这个只着眼于农村题材的作家在*中被迫害致死。他的作品只是真实的反应了不同时期农村的面貌以及出现的问题,却忽而誉满天下忽而谤满天下。

一、文学创作与政治的方向

(一)政治方向下的创作

赵树理因创作《小二黑结婚》而一举成名,被树立为“方向作家”号召文化界学习,之后的《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也是备受推崇的佳作。但在1948年创作的《邪不压正》却受到了批判,而后的《三里湾》虽为赵树理赢回了一些声誉,但是《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却再一次为他的写作生涯带来厄运,直至*被迫害,赵树理几乎没有优秀的作品问世。

赵树理因《小二黑结婚》成名可以说是一个巧合。在1943年10月《解放日报》刊登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文艺工作者走“工农兵方向”要做到“文艺为大众服务”。《小二黑结婚》发表于1943年5月,描写了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表现了民主政权在农村中的力量,这正好与《讲话》的精神不谋而合。所以,赵树理被党的文艺干部周扬积极宣传,树立为了“方向作家”是《讲话》在小说界的成功实践。

(二)文学创作的褒贬

因为赵树理的小说是搭上了“政治方向”这趟顺风车,所以在一些文学史著作中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美国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道:“赵树理的早期小说,除非把其中的滑稽语调(一般人认为是幽默)及口语(出声念时可以使故事动听些)算上,可能找不出太多的优点来。”而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他学习民间表达方法的天赋,令他无论如何也算是在中国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革新者。他的农民形象显著地区别于‘五四’代表者。他强调的不是苦难,而是乡村中人们的活力。”

有学者认为不能因为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就轻易贬损一个作家的贡献,因为意识形态与文学本身就密不可分。若非要把意识形态从文学剥离,则不能显示文学的真正价值,对

于赵树理的评价就更应该是这样。赵树理是牺盟会的成员,又做过《黄河日报》《中国人》的编辑,当时做得就是抗日宣传的工作,怎能不会对意识形态进行宣传?而后赵树理在解放区看到了新政权在改善农民生活中起的力量,就创作了《小二黑结婚》等作品。从作品的发表时间来看,就可以知道作者并不是在刻意的跟随“方向”,因为作品是在《讲话》发表前就已完成;其次,在《李有才板话》中代表先进力量的“章工作员”在工作中不能发现问题的真相,容易被现象所蒙蔽,这与后继作家中“高大全”的党代表形象并不相符,还有“变质”的小元。这说明作者对意识主流形态进行宣传时,并没有回避其中出现的问题,因而对于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状况很具参考价值。

但是在解放战争和建国时期,他对“方向”的感觉越来越差,仍纠结在农村问题上不能自拔,对“工人阶级的文艺”创作完全没有尝试,反而还写下了揭露土改问题的的作品《邪不压正》,在大跃进时期发表《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永福》批判浮夸风。

在抗战中,为了结合大多数农民群众政治上要求“工农兵方向”,于是赵树理被树立为典型,他的作品也成了经典;但是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成为建设的主力军,他仍只写农村出现的问题,不去歌颂社会主义的美好明天,也就无怪乎会受到批判。讽刺的是到在*时期,树立他为“方向作家”的周扬又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使他受到了严酷的迫害。

二、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一) 体现农村变化中的主要问题

赵树理说:“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的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他在作品中提到的问题确实是工作中遇到的。他创作的《邪不压正》是因为“不少地方每次运动开始,常有贫下中农尚未动布之前,而流氓无产阶级趁势捷足先登,抓取便宜的现象。”“例如我写《李有才板话》时,那时我们的工作有些地方不深入,特别对于狡猾的地主还发现不够,章工作员式的人多,老杨式的人少,应该提倡老杨式的做法。”

他之所以能够提出问题,是因为他真正的深入到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去。因为他出身是一个农民,也就能以农民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他也是以农民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样的问题的。例如在《三里湾》中,范高登、马有余夫妇、马多寿夫妇身上表现出的只是“思想上都有倾向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路线的代表。小说中也提到,这些先富起来的人也都是当年给地主做长工的,再加上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对这部分人的改造只是思想教育,并没有采取批斗这种方式,与对待地主阶级的方式截然不同。他不把“倾向”与“道路”问题相混淆,也就不会把问题“上纲上线”。虽然资本主义倾向的问题很难消灭,但是并不是不可解决。他实事求是地提出了问题,并且用农民的方式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式,这使得做品读起来很真实,这是他成功的地方。就拿马多寿夫妇的转变来说,马多寿夫妇一开始不同意入社并且和老大家的抱成一团,目的想多积些粮食,买头驴,过好日子;当形势不允许那样做的时候,老两口却谋划着分家后跟着孝顺的老四,而不是自私的老大。马多寿的转变并不是因为突然感悟到了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而是认为自己的小九九实现不了,于是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一个孝顺的儿子——老四而不是老大——养老,故事的发展合乎人之常情,没有丝毫的不自然。这与那种因为外来的一两个党员就唤醒了全村人进行合作社生产的苏联模式比较,更符合人之常情。他在写作中把农民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既不掩饰问题,也不无中生有地扣帽子,同时也不把他们神化,立刻就把他们送入社会主义。

他在表现问题上运用的写实的手法很成功,对于当时广大的农民会觉得这就是他们身边发生过的问题“糊涂涂”就是我们村里的某某,我们在合作社工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窘境等等,这是他能够在农村广泛流传的原因。如《“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贬值,现

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二)作品真实的表现问题的过程中,一些次要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不仅表现了农村变化中的主要问题,在他真实的表现问题的过程中,一些次要的问题也显现出来,这是他问题小说成功的第二个方面。在《邪不压正》里王聚财先被流氓无产阶级小旦小昌分走了20亩好地,再次改革的时候只补偿了15亩,王老汉也高兴地说:“咱又不是相当地主啦,不论吃亏便宜,能过日子就好!”这句不经意的话却把农民在进行改革中的不彻底表现的淋漓尽致。多少年来的压迫使得农民把过上好日子当作唯一目标,中国百姓始终奉行“有粮不反”的生存哲学,至于要能有口饭吃,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在日常生活中更是践行“吃亏是福”的原则,只要能活下去,其他的对与农民来说都是奢求。这也是造成流氓趁机而入的原因。一方面,流氓分子在改革中表现得很积极,使没有经验的“章工作员”容易被蒙蔽;另一方面,受惯了压迫的农民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敢出头,甚至是为了自己的正当利益也只会忍气吞声。这和《李家庄的变迁》中张铁锁虽被冤枉,但大多数人都只想赔钱了事的心态相同。

这种问题不是作者刻意表现,但是确实真实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赵树理的这种表现方式比鲁迅的更成功。鲁迅先生是站在铁屋子外面呐喊,想叫醒里面的人,他描写国民的劣根性是居高临下的,没有管里面的人是否愿听;而赵树理就在人中间,他可以体会到即使是铁屋子被打破了,火被扑灭了,有些人也没有意识到我们应该出到铁屋外面过自由生活。他认为“„不过农民也并不是共产主义者。将来他们会是,现在还不是。现在的农民总是农民,总是中国农民。”在他的作品中农民问题是一以贯之的主线,不管路线如何,方向向哪,赵树理始终坚持自己的写作思路。

三、人民的艺术家 文学大师

(一)语言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文学特色主要在于语言。他曾说:“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向写给农村中识字的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既然是给农村人读的,采用“土得掉渣”的农民语言是再合适不过的。赵树理总是尽量用普通的、平常的话语,要求每一句话都能适合每个人物的特殊身份、状态和心理。比如《李有才板话》里打谷场上的一段人物对话:

„„一场谷打罢了,打谷的人都坐在老槐树底休息、喝水、吃干粮,蹲成一圈围着老杨同志问长问短,只有老秦仍是毕恭毕敬站着,不敢随便说话。小顺道:“杨同志!你真是个好把式!家里一定种地很多吧?”老杨同志道:“地不多,可是做得不少!整整给人家住过十年长工!”老秦一听老杨同志是个住长工出身,马上就看不起他了,一屁股坐在墙根下道:“小福,不去场里担糠还等什么?”小福正想听老杨同志谈些新鲜事,不想半路走开,便推托道:“不给人家小顺哥割谷?”老秦道:“担糠回来误得了?小孩子听起闲话来就不想动了!”小福无法,只好去担糠。他才从家里挑起篓来往场里走,老秦也不顾别人谈话,又喊道:“细细扫起来!不要只扫个场心!”他这样子,大家都觉着他不顺眼,小保便向他发话道:“你这老汉真讨厌!人家说个话你偏要乱吵!想听就悄悄听,不想听你不能回去歇歇?”老秦受了年轻人的气自然没有话说,起来回去了。小顺向老杨同志道:“这老汉真讨厌!吃亏、怕事、受了一辈子穷,可瞧不起穷人。你一说你住过长工,他马上就变了个样子。”老杨同志笑了笑道:“是的!我也看出来了。”

这些话,短小、简捷、明快,到了各个人物的嘴上都活了。其中老杨的长工本色和革命者气质,老秦的落后心理,小顺的虎虎生气,小福追随老杨而又不得不依从父亲老秦的复杂心情,都各各表现出来了。

最精彩的是《李有才板话》,作品中加入很多快板,对情节的发展很有帮助。下面引一段小元变坏时的快板,略加赏析:

陈小元,坏得快,

当了主任耍气派,

改了穿,换了戴,

坐在庙上不下来,

不担水,不砍柴,

蹄蹄抓抓不想抬,

锄个地,也派差,

逼着邻居当奴才。

这段快板总结了小元变坏的种种劣行,改穿戴,不劳动,乱派差;写成押韵的效果快板比单纯的描写要好。突出了小元变坏后的得意与在在群众中的恶劣反响,这也使作品更容易传播。

在语言的处理上,他并没有拿来主义地把当地的方言直接运用到作品中,他把进行了通俗化修改后仍保持了民间特色的语言运用到作品中,使不同语言地区的群众都能读懂,而且读起来有趣。赵树理的语言是真正的民族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茅盾曾说:“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断混在别人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凭它独特的文学语言。独特何在?在于明朗隽永而时有幽默感。”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 如电视剧《赵树理》中有一个表现他向群众善于学习语言的片段:两个农村妇女因琐事在争吵,赵树理正好路过便驻足观看,他一边听一边对身旁的一个作家说:“是我们的语言老师,语言生动,联想丰富,要是在书房里,打死咱也想不出来!”正是这样地不断学习他才能炉火纯青地运用农民的语言。他还喜欢运用给人物起绰号的办法,丰富人物性格突出人物的特色。在《三里湾》中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外号,“万宝全”、“常有理”、“惹不起”;《锻炼锻炼》中的“小腿疼”、“吃不饱”。这样让人物容易被群众接受,人物的特色更鲜明。

再有在《(三里湾)写作前后》里赵树理这样说:“写文艺作品应该要求语言艺术化,是在每一种不同语言的习惯下的共同要求,而我只是想在达到这个共同要求的条件下又不违背劳动人民特有的习惯。”这说明赵树理在文学语一言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上总是力求照顾群众的欣赏习惯。这不是作家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艺术品位,更与“媚俗”风马牛不相及。这是作家一种匠心独运的艺术追求。如“这(阎家祥)人的相貌不大好看,脸象个葫芦瓢子,说一句话闪十来次眼皮。不过人不可貌取,你不要以为他没出息,其实一肚子肮脏计?”(《李有才板话》)

“果不出恒元所料,两天之后椒洼地没有丈完,就有许多人不来了。” (李有才板话})这两例中的“不可貌取”“以为”“之后“许多”这些词语,都属于文言字眼,但仍通俗易懂;“果不出所料” 一句,既有文言词语“所”,又是久己沿用的句式,听来也没有任何障碍。“闪十来次眼皮”中的“闪”,当然似乎也可用更加地方化的“眨巴”一词,但会失去“普遍性”,会影响受众的理解。仅此几例也看出赵树理小说的语言既有继承,更有创造,将文雅与通俗有机融合,将书面语与口语成功嫁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故事具有说书、讲故事的色彩。赵树理对农民语言的创造性运用,更主要地表现在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口语化特征

上。这种口语化特征,己成为赵树理开创的评书体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

(二)情节结构上,注意故事性,情节连贯,环环相扣,有头有尾,

在故事的情节安排上,赵树理采用了传统文学的“扣子”(即伏笔)的方法。他把从传统章回体小说学来的“下回分解”经过巧妙地改造,设置成符合农民口味的情节起伏,很好地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他还有意的对行文进行删节,农民熟悉的就少写一点,譬如小说中农业生产过程的很简略;农民不熟悉的就多些,譬如人物外号的来源,事件的前因后果等等。他的作品清一色的大团圆结局也是有意为之,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如《小二黑结婚》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式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作者先用“不宜栽种”和“米烂了”两个小故事交代先出场的小芹有引出金旺兄弟和小二黑。情节发展一环扣一环,人物之间的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每章节尾和下章开头扣得很紧,例如第二章叙述“三仙姑的来历”的故事,结尾“三仙姑有什么本领能团结这伙青年呢?这秘密在他女儿小芹身上。”非常自然的转入第三章“小芹”的故事。最后又用“怎么交底”交代了任务归宿:恶霸金旺、兴旺被判刑法办,二诸葛,三仙姑的思想也有了转变。这些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但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构架。《李有才板话》写阎家由贫苦农民斗倒阎恒元的故事。开始怎样,后来这样,结果又怎样,小说都一一作了清楚的交代。 同时,坐直在小说是的叙述过程中,继承了传统说书艺术中的“扣子”手法保留故事中的关节,类似于传统小说中“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造成阅读心里上的悬念以吸引读者。赵树理小说的结构为适应大众的艺术欣赏习惯借鉴了古典小说的结构特点,并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方式。他保留了古典小说的故事性强的艺术表现手法,从介绍人物开始,情节有连续性,首尾完整,在叙述过程中进行描写等特点,而抛弃了章回小说的格式与俗套。这种结构方法既能做到人物面目清晰,使读者在矛盾开展之前就对各方面人物有个基本了解,又能避免孤立静止地写人,从而做到在介绍人物的过程中故事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变化。这种在传统小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艺术结构适应了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的欣赏习惯,所以赵树理的小说不但使广大群众都看得懂,而且还爱读。

也有人认为,赵树理在作品中对事件的关注过度,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小说人物的刻画。小说中人物众多,但是不论主次都显得有些单一,《锻炼锻炼》中杨小四只是一个用手段压迫落后群众的形象,王聚海只是一个会说“锻炼锻炼”的和事老,反倒是“小腿疼”的形象跟较丰满一些,有一些对她的心里描写。作者在表现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表现得更全面,对问题的发生者做了有意识的塑造,但是其他的人物往往却忽略了。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地板》,绝大部分是人物语言,连人物的形象都模糊了。赵树理的作品中人物性格单一,有时只是简化的一个代表符号,而没有实际存在。比如:玉生只是会发明创造的劳动模范,一提到他就是有想法会创造云云。

还有为了把故事串起来而引入的爱情故事,作者说是想用一种“取巧”的办法,来引导故事发展。在笔者看来,这个多少有些弄巧成拙,《邪不压正》里软英和小宝的爱情是个鸡肋,作者在文中只是随手写了一笔说他们青梅竹马如何如何,并没有再往下深入,也没有多表现什么;《三里湾》里的爱情似乎给我一种门第观念,范灵芝选丈夫只是看他的出身是否与自己相符,几乎没有爱情,而且变化之快让我有些始料未及;有翼则把玉梅当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抓住了就不放,抓不住就要去小俊;满喜和小俊只是随便一个接线就成了,这样的处理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作者抓大的时候忽略了小,致使像爱情这个细节处理的如此粗糙。总之, 赵树理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生前致力于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农民。他的目光从来没有从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离开片刻。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先农民之忧而忧,后农民之

乐而乐,赵树理的文艺创作方式至今仍是现当代中国文坛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虽然他生前对农民、农业、农村的大多数主张没有得到实现,但为此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却恒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李明.“为农民写作”的文学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2. 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唐文其.赵树理小说的经典化与传播【J】

4.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 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

1、

2、4卷【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0

6.李芳.《文教资料》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年35期

7.周扬。《论赵树理创作》载《解放日报》,1946.8 .26

推荐第7篇:小二黑与赵树理

赵树理与小二黑

在讲赵树理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乡土小说的发展。

现代乡土小说

1、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乡土小说”——批判愚昧

代表:鲁迅《故乡》《祝福》《阿Q正传》等

2、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三十年代乡土小说”——返归自然(湘西地域)

代表:沈从文《边城》

3、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四十年代乡土小说”——改良人生

代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当代乡土小说

1、路遥《平凡的世界》

2、贾平凹“商州情结”

3、莫言《红高粱》《高粱酒》

4、高晓声、汪曾祺、刘绍棠、陈忠实、苏童等

一、作者简介

《小二黑结婚》作者简介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作家。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一、

二、三届代表。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致力于革命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工作,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耕笔不辍,驰聘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等,都令人爱不释手。十年浩劫中,赵树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而死,终年64。

要说的是,他首先是个政治工作者,之后才是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等,大多反映四五十年代中国农村难得变革的题材。

二、写作背景

赵树理出生在北方一个闭塞落后又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山区农村。生活环境的艰难,父老乡亲生活的艰辛,时刻萦回在他的脑海,促使他思考,并且梦想着转变。

《小二黑结婚》就是他小说创作中最能体现他思想的例子。抗日期间,根据地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入手逐步展开变革。婚姻自护便是其中一项,也是最受青年男女欢迎,同时也最易引起一些人的抵制和反抗。小说便是以这一时期,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并反对父母包办婚姻为线索的。

三、故事概要

时间:20世纪30、40年代

地点:革命根据地农村刘家峧

故事原型:当地农村岳冬至和孟英祥的恋爱悲剧故事。(结尾改动)

主要事件: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可是遭到了多方的反对。一是小二黑那个学道算卦,看着黄历过日子的爹,小二黑的父亲二诸葛曾经私下给小二黑收了个童养媳,又因为算出了两个年轻人八字不合,命相不对,所以极力反对;二是小芹那个从来就有点小风流的娘,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图财礼,逼迫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也借着跳大神来以不投姻缘为由大肆反对;三就是那对一直垂涎于小芹美貌的村里的恶霸——金旺兴旺两兄弟,他们甚至借着手里的小权,把两个处于热恋的年轻人捆到了村公所去。到此开始了故事的高潮,村公所里的区长于法于理上给小二黑他冥顽不灵的爹上了一堂婚姻自主的课;小芹她那个偏爱老来俏的娘却因为城里人“异样”的眼光和讥笑改变了初衷;最畅快人心的当然是揭发了金旺兴旺两兄弟的恶行,除去了他们在村里的权力。于是最后小二黑和小芹借着自由之风之先河,有了大团圆结局——结婚!

四、人物欣赏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时代农民的典范,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如: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

八、九岁的女孩作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

小二黑开始是跟着他父亲学算卦,但在后来也逐渐认识到这是迷信并厌恶起来,反对父亲的迷信意识。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

同时他们也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故事虽然写的是小二黑和小芹,但是最出彩的部分却是小二黑的爹——二诸葛和小芹的娘——三仙姑。比如头篇标题就是“神仙的忌讳”已经大大嘲讽了一番。二诸葛看黄历结果误了栽种,可见神仙的神机妙算也不灵;三仙姑边跳大神边还能边算计着锅里的米煮烂了,可见神仙自己应该也知道自己不是神仙。而后又大加笔墨描写了三仙姑跳大神的来历,原来是因为年轻时太漂亮又耐不了寂寞,所以靠了跳大神来增加和别他年轻小伙子说说玩笑话的机会,可见那个什么牛鬼蛇神都是假的了,隐藏在装神弄鬼背后的是人性的本质。而三仙姑教小芹回骂那些占了她口头便宜的男人,可见她也不是真风流,无非是喜欢和年轻小伙子们打情骂诮罢了。而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她年纪大了也如此,甚至还艳羡上了自己的女儿,觉得她妨碍了自己出风头。作者几次写到爱老俏的三仙姑虽然年纪大了,“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上了霜”。读来令人喷饭,所以女子爱美跟长相无关,跟年龄无关,跟时代更无关了。现在看来,觉得三仙姑除了逼嫁小芹那件事外,应该称得上是个很懂得生活的、可爱的女人,完全和悲剧性无关,处处体现出了隐忍在农村那个旧思想里的人性之美。和三仙姑借着大神出风头相比,靠算卦看相的二诸葛可算是真迷信,缩躲在怪力乱神背后既不宜载种,又命相不对,怕那个子虚乌有的也就罢了,偏偏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恶霸也畏首畏尾,弄得生活中似乎除了自己的窝就没有安全的地方。

他们是旧时的落后农民,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包办婚姻。但在经过思想教育后两人的思想有了变化,理解了孩子,也不再迷信了。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最终他们还是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D、代表新民主政权的力量:区长和村长

小说对新的民主政权的力量也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小说中还有两个值得我们注意的人物,那就是村长和区长。虽然作者对他们着墨不多,但我们可以看到,小二黑和小芹最终能够走到一起,金旺弟兄最终能被绳之以法,二诸葛与三仙姑最终能够有所转变,都与这两个人的支持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村长和区长其实就是当时民主政权的象征和代表。作者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正是有了民主政权为群众主持公道,有了民主政权给人民带来的新思想,人民群众才最终取得了与封建恶霸势力、封建婚姻观念以及封建迷信思想斗争的胜利。

五、思想意义

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基层政权有可能会被封建恶势力所把持。金旺和兴旺这两个形象说明:农村的基

础政权中只有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造福于人民。但作品也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某些农民意识,诸如对于三仙姑形象的丑化,特别是对她的穿着的嘲讽性描写,都显示了作者对女性的贬抑态度。

六、艺术风格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四五十年代中国农村难得变革的题材。《小二黑结婚》写于1943年5月,是赵树理的众多文学作品中最知名的一部作品,也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发表后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烈称赞。并且多次被搬上戏剧舞台。

故事主要围绕小二黑与小芹、二诸葛和三仙姑、金旺兄弟等人物展开情节。而《小二黑结婚》却是取材于真实的事件。1943年春,日本侵略者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的文化机关都向山区分散,赵树理到了山西省辽县(即今左权县)的一个村子里。他从房东的一个亲戚口中得到了这个真实故事的原始材料。作者对原始材料进行集中概括、艺术加工,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真实地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的主要特色有三点:

A、情节连贯,故事性强

中国小说传统上讲究情节的设计,大凡做作品都应当有一个完整故事情节。在情节安排上大体分为四个部分,即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小二黑结婚》中,作者依然讲究这个传统,我们可以把小说分成四个部分:

1.起因,即“

一、神仙的忌讳”到“

五、小二黑”。这一部分主要交待了主要小说人物和故事的起因。通过几个独立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将要出场的二诸葛、三仙姑、小二黑、小芹何金旺兄弟等主要人物。同时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人物之间的矛盾,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预述和铺垫。

2.发展,“

六、斗争会”到“

七、三仙姑许亲”。这一部分主要写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和金旺、兴旺兄弟对他们自由恋爱的干涉和破坏,并且他们暗算小二黑和小芹的罪恶的念头已经开始发芽,矛盾开始向高潮发展,为最后的爆发做好了准备。

3.高潮,“

八、拿双”到“

二、诸葛的神课”。这一部分,小二黑、小芹与金旺兄弟的矛盾完全爆发,双方生正面冲突。达到了矛盾的最高潮。

4.结局,“

十、看看仙姑”到“十

二、怎么到底”。在人民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下,小二黑和小芹取得了自由婚姻的权利;反动的金旺兄弟被判刑;二诸葛和三仙姑受到教育。矛盾得到解决。最后,二诸葛、三仙姑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有了新变化,同时在结构上也呼应开头,完成了大团圆的喜剧结尾。

典型的中国小说创作手法小的运用使小说《小二黑结婚》实现了情节紧凑,故事性强。矛盾冲突清晰明确,事件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讲述故事时采用一条线索推进的方式,一个人物则引出一个故事,按时间顺序,上下衔接,一环扣一环,使故事主干分明。以叙述故事为主,在叙述过程突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这是中国小说传统手法的典型体现。

B、塑造人物,白描手法

在《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塑造人物用白描的手法,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性格,而不是外表神态。通过简练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小二黑的正直,敢于斗争和相信真理的性格是通过他与金旺兄弟的一系列的斗争场面表现出来的。当金旺兄弟破坏他和小芹的恋爱,并且打击报复把他抓起来送交区政府的时候,他对二诸葛说:“爹,你不用管!送到哪里也不犯法!我不怕他!”

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行为,就是动态的描写。作者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来表现其思想性格,是在人物的一系列活动中写人的。如二诸葛和三仙姑都是有封建迷信思想的农民,都具有喜欢装神弄鬼的性格:二诸葛逢年做生意,“抡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而三仙姑“迷年初一失误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但是,他们的思想性格又有鲜明差异。二诸葛是真迷信,三仙姑是有真有假,半真半假。作者用“不宜栽种”事件来表现二诸葛的性格;用“米烂了”的故事表现三仙姑的弄虚作假。这样就区别出了两个旧农民,区别了人物形象,使他们都具有了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赵树理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间接刻画,通过别人的言语和行为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和性格。例如写三仙姑的“俏”,先写年轻时候,青年们三头两头以“问神”为借口争先恐后去看三仙姑;后面是通

过妇女的围观、议论等场景,写出了三仙姑那种卖弄风骚的变态心理。

同时,《小二黑结婚》中人物的绰号队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仙姑”这个绰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不务正业、装神弄鬼的巫婆形象;而“二诸葛”则使人感觉到刘修德这个人喜欢夸夸其谈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C、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山药蛋派作家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他们的作品语。言朴素、凝炼,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在《小二黑结婚中》,虽然二诸葛和三仙姑都是喜欢装神弄鬼的迷信农民,但由于两人身份、思想性格不同,所以为了区别二诸葛和三仙姑的性格,两人的语言也有很大的不同。二诸葛虽然是农民,毕竟还粗通文墨,早年有做过生意,因而对“忌宜”非常敏感,像“不宜栽种”、“命相不对”、“恩典恩典”之类的“专业用语”与其身份是相符合的,自然也符合他的个性的;三仙姑没有什么文化,十五岁就嫁人,但是她粗俗刁钻,因而当三仙姑连哭带闹地喊出“刘修德!还我闺女!你的孩子把我的闺女勾引到哪里去了?还我……”这样的话的时候,读者也就不会感到意外了。再如当小二黑和小芹被金旺兄弟暗算后,他对苦苦向金旺兄弟求情的二诸葛说到:“爹,你不用管!送到哪里也不犯法!我不怕他!”小二黑的言语表现出他思想进步,相信正义的性格特点。

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叙述语言朴素平实而又幽默生动。赵树理长期生活在山西农村,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十分贴近群众。他的作品以劳动人民的口语为基本成分,吸收了说书人口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提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的文学语言。

这也是《小二黑结婚》的魅力所在。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爱情题材的作品,大多以阴郁的笔调对旧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往往是以悲剧结局。但是赵树理以热情、开朗、乐观的笔调创造出以大欢喜结尾的《小二黑结婚》,成功地描写了小二黑在反封建斗争中的胜利。同时使作品的整个情节安排,围绕着突出新生的人民政权保护人民群众正当权益这一基本事实。这样,不仅热情地赞扬了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同时也歌颂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对人民正当权益的保护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风貌。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对爱情题材的处理,突破了过去在同类题材中常有的悲剧性结尾,歌颂了接受中国领导下的新一代农民的变化喝进步,中国革命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七、从《小二黑结婚》略谈赵树理的小说特色

赵树理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民间艺术的熏陶,又为他把艺术和普通老百姓的精神需求联系起来做了纽带,为他以后再文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上的追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赵树理始终坚持为农民写作,走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他始终把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如何,把他们的尊严和地位是否得到改善放在心上。《小二黑结婚》就是他的小说创作中最能说明其特色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赵树理作为一名文学大师的奠基之作。

当年根据地的变革,是逐步展开,从老百姓切身利益入手的。婚姻自护是众多变革中的一项。小说中着重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落后人物的形象。“二诸葛”是真迷信,他是旧的婚姻制度的维护者。“三仙姑”乃是一个对旧的婚姻制度极度不满又找不到正确反抗道路的旧式妇女的被扭曲了的形象。她的装神弄鬼,跟“二诸葛”算卦有很大区别,那是她苦闷的象征,她在装神弄鬼时讲“米烂了”,恰恰说明她并不相信那一套,那只不过是她的一种反抗形式罢了;她的悲哀在于,她本是应该赞成新的婚姻制度的,却成了反对者。站在这两个落后人物对立面的小二黑和小芹,是相应民主政府提倡婚姻自主的青年一代的典型。最后两个青年胜利了,新的婚姻制度在根据地扎下了根子。这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反封建思想的盛行以及追求个性解放运动之强烈,它以其所写“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成为赵树理描写中国社会变革的第一块里程碑。

赵树理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将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同传统文学、特别是话本说唱文学是长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所革新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写法。而在这部小说中主要体现在情节结构方面的连贯性和故事性上,其实也就是:故事性强,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

矛盾冲突尖锐紧凑,情节连贯生动,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小说以“结婚”为中心,主次分明地把三条线索:小芹和三仙姑;小二黑和二诸葛;以及他们俩和金旺兄弟之间的矛盾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成功地反映了解放后现实的伟大变化。作者把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从纵横两方面来表现农村现实的复杂面貌,歌颂民主力量的胜利,在整个结构安排上,五节以前主要以家庭内部矛盾来带出社会矛盾,以后则以社会矛盾来激化家庭矛盾,通过两种矛盾穿插交替出现,相互渗透,相互推动,使情节波澜起伏,奇峰叠起,很是生动。基本上形成这样的特色:一个矛盾勾连一个矛盾,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节节相扣,层层相因。小说情节连贯。这是在民间习俗中与老百姓爱听故事的习惯相契合的,所以它乐于为大众所接受。

在人物塑造上,赵树理惯用以外写内的方法,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性格,并在情节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讲求从故事的叙述过程中和人物的眼中写风景、肖像,从人物自身的言谈举止中写神态和心理。

小二黑的爹“二诸葛”是个典型的农村群众中顽固的封建思想代表人物。他种地之前要看历书,掐指算日子,是否“宜栽种”;小二黑被抓走后,他“啰里啰嗦念了一大堆”,穿了一身孝的骑驴的媳妇、落在房顶的老鸦都是他认为“要出事”的前兆,甚至取出三个制钱来占卦。作为旧的婚姻制度的维护者,他反对小二黑跟小芹的婚事,还一套套说辞说是小二黑和小芹命相不对,还请区长“恩典恩典”。再看小芹的母亲“三仙姑”,她却是个假神仙。装神弄鬼的同时还不忘捞饭,一句“米烂了”就暴露了这一切。她之所以装神弄鬼是由于她耐不住寂寞,渴望一直受到村里青年们的关注,然而时光催人老,三仙姑终究是留不住青年们的心,自己的女儿小芹却反而成为了众青年们关注的焦点。她反对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可能就是出于她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转而去阻挠女儿的幸福。还有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一细节也都体现着了她爱俏、不服老的性格特点。这些语言、动作细节上的描写都很好地表现了“二诸葛”的迷信、迂腐和“三仙姑”的泼赖。

此外,赵树理的小说特色还体现在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和显著的地域民俗文化上。例如,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捉贼要赃,捉奸要双”、“插起招军器,就是吃粮人”这种地方俗语等等,普遍都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和淳朴的乡土风味,既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又幽默有趣,富有丰富的表现力。

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坚持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同时,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努力使自己的创作与农民的阅读心理、欣赏习惯相一致。这种创作追求使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作品成就

这部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这主要表现在: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

情节连贯,故事性煮划构严谨,首尾照应。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晌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造成结构的严密。

特别是大结局的“大团圆”符合中国民间的喜剧欣赏习惯。戏剧性强,情节出现多次逆转。在人物塑造上,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性格;在情节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 ——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

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

(3)人物的类型化。

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

(4)山西的地方特色。

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总之,《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获得了群众的赞赏。

推荐第8篇:赵树理锻炼锻炼读后感

赵树理锻炼锻炼读后感

《锻炼锻炼》是作家赵树理在195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九五七年秋末“争先农业社”整风时期,赵树理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典型社会现象——集体劳动中偷懒人很多。赵树理借用两个人物生动的描写了这个现象,一个是“小腿疼”,她是一个五十来岁的一个老太婆,每次只要一干活,她就会说自己的腿疼,又由于她是王盈海的嫂子,每次大家都拿她没办法,总是会放过她的自私行为;另一个是“吃不饱”,她总说自己吃不饱,没有力气干活。但是她跟合作社的领导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每次只要一有事情,她就会去找“小腿疼”,自己只是在旁边看着。她们两个都是杨小四大字报批评的主要对象。她们两个在劳动时都怀着投机取巧的思想,不想要劳动,想要大家帮她们劳动。作者描写了“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并运用这一典型形象、生动的概括了当时农业合作社期间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和农村一部分农民懒惰的性格以及不支持党的政策的行为,从而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我觉得这部小说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一个问题:“关系网”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和普遍存在性。文中的“小腿疼”因为有关系,所以可以大吵大闹,可以无所顾忌,反正是“自家人”所以不会惩罚她,而“吃不饱”却不敢这样做。

文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王聚海,这个象征着中国社会农村中某些老干部的人物,文中的王聚海是一个主张“合事不表理,只求“了事”就行了,他喜欢通过人的性格来处理事情,并且做事情总是按照他自己的一套规矩,如果不符合他的规矩的他认为就该“锻炼锻炼”,他对“小腿疼”这些人的做法采取了姑息纵容的错误态度,作者通过描写社主任王聚海对其不讲原则、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风,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及解决矛盾的症结所在。并且也揭示了当时农村老干部思想上的一些自私性,还有做事情方面不果断等一些不好的方面。

文字的杨小四,这个象征农村中新型年轻干部的人物,在文中的他在王聚海走后,用与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整治了像“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些人物,从他整治这些人的方法上可以看出杨小四客观公正的先进思想,果断、干练的做事手法,但是从另一方面也看出了像杨小四这样的年轻干部,希望自己在事业是有所成就,他们会不择手段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文中他骗“小腿疼”他们积极的去摘棉花这一件事情。

我认为这是一篇真实并且生动的反映了农村中在农业合作社时期的生活和农村中存在的问题的小说,它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迹,解释了隐藏在人物性格背后的人性固有的弱点和当时背景下农民普遍存在的落后思想,批评了当时社会盛行的浮夸风、共产风。

推荐第9篇:读赵树理有感

最近读了几篇赵树理的短篇小说,也看了些对赵树理的评论,大致给的评价都很高,就我看过的他的几篇小说的感觉来说,1赵树理的几篇短篇小说的确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 提赵树理的作品,自然不能忘记他的成名做《小二黑结婚》,主要讲小二黑和小芹恋爱,受到垂涎小芹的村子恶霸金旺的阻挠,结果,金旺以捉奸的名义将小二黑和小芹绑到区上问罪,不料区干部明察后,查出了金旺等人的罪行,并将其法办,还支持了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最后以大欢喜收场。这部作品受到彭德怀,周扬等诸多赞扬,他之后的几篇如《登记》《孟祥英翻身》《传家宝》《锻炼锻炼》等短篇小说都是极为优秀的。赵树理作品 赵树理文章的很大一个优点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很鲜明,每个主角都有其独特人物性格,他们他们中有些人的性格让人感到一种愚昧,同样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却都又不不带一丝重叠,像《小二黑结婚》里,爱算命误了庄稼的二诸葛,四十几岁还爱打扮,弄得个老来俏的三仙姑;《传家宝》里的给女人按标准定型,还非要媳妇继承她的古董的李成娘;《孟祥英翻身》里的认为女子就该是小脚、守家的孟祥英婆婆,在浓郁封建气息中走向独立新生活的孟祥英;还有《登记》里的小飞鹅,艾艾,《锻炼,锻炼》的“小腿疼”“吃不饱”,王聚海都是赵树理笔下的典型性格的人物代表。他的每篇文章的主要人物都有其自己的性格遭遇,每换一种作品读起来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另外就是他的作品中乡土气息浓郁,他是一个地道的平民作家,将农村的生活原汁原味的传达给读者,使他的作品注入了乡土的灵魂。不同于一些没有农村经历的作者,若用奢华的笔调渲染乡土气息,犹如蜻蜓点水,无法探究其本质。而赵树理的一段农村生活使他更了解农村的习俗和生活风貌,传达出更加原生态的况味。比如《登记》里的关于青年男女时尚衔罗汉钱,小飞蛾结婚的后到各家拜年;都是当地当时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习俗,关于这些习俗,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刻画,让读者细细品味中感受独具特色的乡村气息.还有他的文字里边也处处流露特有的民俗文化,如《孟祥英翻身》里的“老规矩”“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按旧习惯,婆婆找媳妇的事,好像碾磨道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的叙事也自己独具的风格,曾有人称其为“赵树理风格”,他的文章像是参杂了人的性格似得,显得温情、乐观。在他的文章,人物性格各异,矛盾自然复杂,可是却从未出现的过激的画面,犹如一团温情的火苗,慢慢的燃起,又慢慢的熄灭,很难看到像干柴遇到烈火时的爆发;之所以还说它乐观,是因为他的作品结局大多为圆满,都是好人得福,坏人遭报应的欢喜剧场面结尾,虽然过程会复杂艰辛一些,但一个欢喜的结局,还是会令人赏心悦目的。他的叙事中风格最明显的恐怕还是白描,平淡中表达出想要的结果,也是赵树理写作的一大技巧,他的作品中较少见到特别的加以渲染,极尽描绘的细节来吸引读者的思考,也没有像散文那样繁华的词藻来可一达到吸引读者的眼球,大多数都是文字朴实无华,叙述中不夹杂自己的情感,就像品味美食,鱼羊有它的鲜美,而豆腐也有自己的平淡,赵树理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像素描一样勾勒出来,不加渲染,不加粉饰,读起来就像品味国画,反而有另一番韵味。

再者就是赵树理文章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什么就说什么,不带遮遮掩掩的,将一些人的愚昧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给我印象深刻的想张木匠的娘教自己的儿子痛打老婆,他只知道自己的痛苦经历,他只知道替自己儿子想,却不曾想到自己的孙女,或者其他后代中的女性或去将来有一天也会处于和她的媳妇一样的境遇。她的做法只不过是弱势群体对自己的毒打罢了。还有村公所的民事主任,打着自由恋爱的招牌,真正自由恋爱的不给写介绍信,被父母强迫来的,即使理由荒唐至极,也照样写介绍信,可是,对于真正自由恋爱的,即使没理也不写。还有《孟祥英翻身》《传家宝》里婆婆对媳妇的管束,都是婆婆要按照自己定型的尺度去约束媳妇,全然不管时代的变化,自己家的变化。好与坏的定型就像拿物品去和样本比较,相似程度越高,则越优秀,不管样本的好坏和自己周围的变化。在当时,不能不说这之一种和社会变化极不相符,极为落后的思想。作者不加渲染的描写出来,却是将他们的愚昧深刻的留在了纸上。再比如《锻炼锻炼》里成功塑造的“小腿疼”“吃不饱”的损公肥私,自私自利,乡村领导者王聚海的“和事不讲理”虽然是以白描的方式描写出来,但却是矛头直指,毫不留情,将当时还残存的各种不良风气例举出来,最后又记叙杨小四等先进青年据理办事,狠抓狠打,强治不良之风,与前边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为批判中不留意思情面。无情的讽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赵树理的语言也有他的特色,“雅俗共赏”是很多人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他的作品适合当代各个文化阶层的人阅读。作家读了不觉得“俗”、“土”,农民百姓读了不觉得“洋”不觉得”玄”.即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通俗易懂。他的另一个语言特点就是他的幽默感,《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引用》正是他的这种幽默、风趣,又为他的作品增加了不少光彩。《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引用》 总的来说,赵树理的作品大部分讲的是拥有创新思想的新一代和老一代守旧派之间产生矛盾,矛盾激化,最后有先进思想的政府领导人,用先进的思想说服老一代人或治理老一代不良之风,使他们接受新的思想,最终矛盾调和,制造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根据寻找赵树理作品人物原型,可以看到像小二黑最后结局是被打死,至于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恐怕只有作者本人知道,但他的文章中或多或少带有些服从政治的色彩,可能这也是他的文章受当时大多党内文艺人士的赞扬的一个原因吧!都说赵树理是农民作家,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客观的反映了农村的状况,不浮夸,不弄虚假,可是面对如此欢喜的结局,联想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写的太好,还是只捡好的写,恐怕还是有的探究的。 许多名人都对赵树理给予较高的评价:

这是一棵在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它根扎得很深,抽长的那么条畅,吐呐着大气和养料,那么不动声色的自然自在。——郭沫若

赵树理先生是在血淋淋的斗争生活中经验过来的。而这经验的告白就是小说《李家庄的变迁》。——茅盾

推荐第10篇:赵树理作品有感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引自“百度名片”

最近读了几篇赵树理的短篇小说,也看了些对赵树理的评论,大致给的评价都很高,就我看过的他的几篇小说的感觉来说,1赵树理的几篇短篇小说的确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

提赵树理的作品,自然不能忘记他的成名做《小二黑结婚》,主要讲小二黑和小芹恋爱,受到垂涎小芹的村子恶霸金旺的阻挠,结果,金旺以捉奸的名义将小二黑和小芹绑到区上问罪,不料区干部明察后,查出了金旺等人的罪行,并将其法办,还支持了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最后以大欢喜收场。这部作品受到彭德怀,周扬等诸多赞扬,他之后的几篇如《登记》《孟祥英翻身》《传家宝》《锻炼锻炼》等短篇小说都是极为优秀的。赵树理作品

赵树理文章的很大一个优点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很鲜明,每个主角都有其独特人物性格,他们他们中有些人的性格让人感到一种愚昧,同样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却都又不不带一丝重叠,像《小二黑结婚》里,爱算命误了庄稼的二诸葛,四十几岁还爱打扮,弄得个老来俏的三仙姑;《传家宝》里的给女人按标准定型,还非要媳妇继承她的古董的李成娘;《孟祥英翻身》里的认为女子就该是小脚、守家的孟祥英婆婆,在浓郁封建气息中走向独立新生活的孟祥英;还有《登记》里的小飞鹅,艾艾,《锻炼,锻炼》的“小腿疼”“吃不饱”,王聚海都是赵树理笔下的典型性格的人物代表。他的每篇文章的主要人物都有其自己的性格遭遇,每换一种作品读起来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另外就是他的作品中乡土气息浓郁,他是一个地道的平民作家,将农村的生活原汁原味的传达给读者,使他的作品注入了乡土的灵魂。不同于一些没有农村经历的作者,若用奢华的笔调渲染乡土气息,犹如蜻蜓点水,无法探究其本质。而赵树理的一段农村生活使他更了解农村的习俗和生活风貌,传达出更加原生态的况味。比如《登记》里的关于青年男女时尚衔罗汉钱,小飞蛾结婚的后到各家拜年;都是当地当时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习俗,关于这些习俗,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刻画,让读者细细品味中感受独具特色的乡村气息.还有他的文字里边也处处流露特有的民俗文化,如《孟祥英翻身》里的“老规矩”“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 “按旧习惯,婆婆找媳妇的事,好像碾磨道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 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1— 赵树理的叙事也自己独具的风格,曾有人称其为“赵树理风格”,他的文章像是参杂了人的性格似得,显得温情、乐观。在他的文章,人物性格各异,矛盾自然复杂,可是却从未出现的过激的画面,犹如一团温情的火苗,慢慢的燃起,又慢慢的熄灭,很难看到像干柴遇到烈火时的爆发;之所以还说它乐观,是因为他的作品结局大多为圆满,都是好人得福,坏人遭报应的欢喜剧场面结尾,虽然过程会复杂艰辛一些,但一个欢喜的结局,还是会令人赏心悦目的。他的叙事中风格最明显的恐怕还是白描,平淡中表达出想要的结果,也是赵树理写作的一大技巧,他的作品中较少见到特别的加以渲染,极尽描绘的细节来吸引读者的思考,也没有像散文那样繁华的词藻来可一达到吸引读者的眼球,大多数都是文字朴实无华,叙述中不夹杂自己的情感,就像品味美食,鱼羊有它的鲜美,而豆腐也有自己的平淡,赵树理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像素描一样勾勒出来,不加渲染,不加粉饰,读起来就像品味国画,反而有另一番韵味。

再者就是赵树理文章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什么就说什么,不带遮遮掩掩的,将一些人的愚昧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给我印象深刻的想张木匠的娘教自己的儿子痛打老婆,他只知道自己的痛苦经历,他只知道替自己儿子想,却不曾想到自己的孙女,或者其他后代中的女性或去将来有一天也会处于和她的媳妇一样的境遇。她的做法只不过是弱势群体对自己的毒打罢了。还有村公所的民事主任,打着自由恋爱的招牌,真正自由恋爱的不给写介绍信,被父母强迫来的,即使理由荒唐至极,也照样写介绍信,可是,对于真正自由恋爱的,即使没理也不写。还有《孟祥英翻身》《传家宝》里婆婆对媳妇的管束,都是婆婆要按照自己定型的尺度去约束媳妇,全然不管时代的变化,自己家的变化。好与坏的定型就像拿物品去和样本比较,相似程度越高,则越优秀,不管样本的好坏和自己周围的变化。在当时,不能不说这之一种和社会变化极不相符,极为落后的思想。作者不加渲染的描写出来,却是将他们的愚昧深刻的留在了纸上。再比如《锻炼锻炼》里成功塑造的“小腿疼”“吃不饱”的损公肥私,自私自利,乡村领导者王聚海的“和事不讲理”虽然是以白描的方式描写出来,但却是矛头直指,毫不留情,将当时还残存的各种不良风气例举出来,最后又记叙杨小四等先进青年据理办事,狠抓狠打,强治不良之风,与前边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为批判中不留意思情面。无情的讽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赵树理的语言也有他的特色,“雅俗共赏”是很多人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他的作品适合当代各个文化阶层的人阅读。作家读了不觉得“俗”、“土”,农民百姓读了不觉得“洋”不觉得”玄”.即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通俗易懂。他的另一个语言特点就是他的幽默感,《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引用》正是他的这种幽默、风趣,又为他的作品增加了不少光彩。 《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

—2— 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引用》

总的来说,赵树理的作品大部分讲的是拥有创新思想的新一代和老一代守旧派之间产生矛盾,矛盾激化,最后有先进思想的政府领导人,用先进的思想说服老一代人或治理老一代不良之风,使他们接受新的思想,最终矛盾调和,制造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根据寻找赵树理作品人物原型,可以看到像小二黑最后结局是被打死,至于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恐怕只有作者本人知道,但他的文章中或多或少带有些服从政治的色彩,可能这也是他的文章受当时大多党内文艺人士的赞扬的一个原因吧!都说赵树理是农民作家,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客观的反映了农村的状况,不浮夸,不弄虚假,可是面对如此欢喜的结局,联想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写的太好,还是只捡好的写,恐怕还是有的探究的。

许多名人都对赵树理给予较高的评价:

这是一棵在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它根扎得很深,抽长的那么条畅,吐呐着大气和养料,那么不动声色的自然自在。

——郭沫若

赵树理先生是在血淋淋的斗争生活中经验过来的。而这经验的告白就是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茅盾

【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构建作品、刻划人物的方法。它以情节连贯、富有悬念的故事作为小说骨架和结构线索,娓娓动听的叙述方式,逐渐显现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它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迹;它也点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过总是将情景融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小说语言既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语言,又撷取了民间文学中的语言精华,显得质朴自然、简炼生动、幽默风趣、流畅上口。这种“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的“大众化技巧”,(茅盾《论赵树理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几近炉火炖青的地步。---引】

—3—

第11篇:论赵树理现象

中文师范092

0901012058

成雅婷

论赵树理现象

【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起伏跌宕、持续不休的话题。从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红极一时,到50年代中后期的屡遭批评,从60年代初的“翻案”,到*期间的迫害致死,从80年代的新启蒙语境中再次被确证为毛泽东时代文学(文化)的典范,到90年代从民间文化形态的角度凸显其知识分子立场,一直到近十年以来赵树理的创作和“评价史”仍然是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书写的重要对象。本文将对从赵树理方向到赵树理现象进行简单阐述,并从文学史意义探讨赵树理的价值。

【关键词】 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现象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的一个贫民家庭,他从小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求学期间接近了革命者,同时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创作了新诗和小说。然而当他将鲁迅的《阿Q正传》等念给他的父亲听时,他父亲竟然毫无兴趣,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认识到农民喜欢的还是民间那些旧的传统文艺形式,从那时起,赵树理下决心要“写些小本子夹在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1937年抗战爆发,赵树理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事文化普及工作。建国后,赵树理创作了《三里湾》、《登记》、《套不住的手》等作品,取得了新的成就。赵树理于“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一、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的创作因为站在人民的立场,爱憎分明,有强烈的阶级情感,思想情绪与人民打成一片,“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并“创造了生动活泼的、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民族新形式”而被树为“赵树理方向”。他的作品从解放区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一起被视为实践《讲话》精神的典型代表。

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1947年)集中对赵树理方向进行了论述:“我们这次文艺座谈会,首先讨论了赵树理同理同志的创作,大家认为要检讨一年来边区的文艺创作,最好

对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他的作品可以作为衡量边区创作的一个标尺,因为他的作品最为广大群众所欢迎。”赵树理深受喜爱的原因在于:

第一,赵树理的作品政治性很强。他反映了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基本矛盾,复杂而尖锐的斗争。他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来写的,爱憎分明,有强烈的阶级情感,思想情绪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

第二,赵树理的创作是选择了活在群众口头上的语言,创造了生动活泼的、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民族新形式。

第三,赵树理从事文学创作,真正作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他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长期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精神,他写作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群众的,为了战斗的,为了提出与解决某些问题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要“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

二、赵树理现象: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起伏跌宕、持续不休的话题。从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红极一时,到50年代中后期的屡遭批评,从60年代初的“翻案”,到*期间的迫害致死,从80年代的新启蒙语境中再次被确证为毛泽东时代文学(文化)的典范,到90年代从民间文化形态的角度凸显其知识分子立场,一直到近十年以来赵树理的创作和“评价史”仍然是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书写的重要对象。其实赵树理本人的创作不论从思想观念还是艺术手法来看都是比较单纯的,前后期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变化的是时代和文学观念。从关于他的各种言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代如何影响到文学的接受与批评,接受与批评又如何“塑造”了一位作家。

进一步,赵树理现象其实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赵树理方向。赵树理方向是接近农民,服务农民的。二是赵树理尴尬。赵树理尴尬由两个方面组成:赵树理的创作注重为农民服务,为农民代言,反映农民的心声;赵树理又一心一意为政策服务。赵树理现象其实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学现象:一方面,赵树理的那些农民话语小说由于思想上的肤浅性与艺术上的粗糙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纳入到正统文学的经典之林从而流芳千古;而另一方面,赵树理本人在新文学创作方面所产生的社会轰动效应与时代导向作用,又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历史性意义。

三、从赵树理方向到赵树理现象:

对赵树理作品的批评开始于他创作于1948年的《邪不压正》。有论者认为赵树理“善于表现落后的一面,不善于表现前进的一面”,并暗示他对创造新的英雄人物还缺乏自觉的意识。1955年《三里湾》发表之后,也有批评的意见,认为它对两条路线斗争的揭示还缺乏深度,对农民革命性的力量估计不足等。1958年《锻炼锻炼》发表后,招来更严厉的批评,在题为《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里,作者认为这篇小说“所持的态度是错误的”,不符合农村现实,对劳动妇女和农村干部进行了歪曲污蔑。1962年大连会议上得到“翻案”,*期间被打成“毒草”。

虽然现代文学不断地提倡高雅的理念,但是,大众化才是文学艺术应当走的路线,文学艺术才能更好地迎合社会的需要,脍炙人口,才会渊远流长,在现代意义下的赵树理现象无非就是大众化,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赵树理现象的出现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多位作家肯定了赵树理作品的成就,即肯定了赵树理方向的合理性,也反映出赵树理现象出现的必然性,如1946年,郭沫若在《及其他》说到:“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朴素的内容与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风,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才会感兴趣的。”同年,茅盾《关于》说到:“《李有才板话》是一部新形式的小说„„这是大众化的作品,所谓“大众化”,可以下列诸点得到说明:第

一、作者是站在人民立场写这题材的,他的爱憎分明,情绪热烈,他是人民中的一员而不是旁观者,而他之所以能如此,无非因为他是不但生活在人民中、而且是和人民一同工作一同斗争;第

二、他笔下的农民是道地的农民,还是穿上农民服装的知识分子,一些知识分子那种“多愁善感”、“耽于空想”的脾气,在作者笔下的农民身上是没有的;第

三、书中人物的对话是活生生的口语、人物动作也是农民型的;第

四、作者并没有多费笔墨刻画人物的个性,只从斗争(就是书中故事的发展)中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第

五、在若干需要描写的地方(背景或人物)作者往往用了一段“快板”,简洁,有力,而多风趣„„”

四、赵树理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作用:

赵树理小说的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他的“问题小说”中,他说:“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内在结构由现实的世界和想像的世界两部分构成。现实的世界是为了提出问题,揭示现实的矛盾性,想像的世界是为了解决问题,突现主流政治的光明性。他通

过对现实矛盾与现实黑暗的理想主义超越,用意识形态的逻辑建构出一个想像的世界,以想像世界征服现实世界,来突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力量,最终使现实世界与想像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由于赵树理长期生活在农村,相当熟悉和了解农民,他继承了“五四”的启蒙思想,而且“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使得他的“问题小说”表现出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和质朴的现实主义特色。总之,赵树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地位。

参考文献:

白春香《想像对现实的征服——赵树理“问题小说”内在结构探微》;

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

郭沫若《及其他》;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12篇:家乡的名人赵树理

我的家乡晋城,山川秀丽,物华天宝,这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现代著名小说家 ------ 赵树理就是其一。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年出生在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外出求学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校。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致力于革命文艺工作,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全国解放以后,他继续深入农村生活,耕笔不辍,驰聘于文坛。他的作品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村,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找们展出了一轴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由于其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即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

赵树理为什么能把小说写的这样打动人心呢?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一次他下农村,住在一农家。房东小李想向这位作家求点写作“真经”。赵树理就建议他先写篇表扬好人好事的稿件给他看。赵看完送来的稿子后说:“你先改一改,明天再让我看。”第二天,小李送上改过的稿子,赵说:“你再改一改,再送给我。”第三天,赵看完改过的稿子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四天小李送上改过的稿子,赵看后说:“你改的有门路,再改一遍吧。”直至小李送去接连改了七遍的稿子时,赵看后才说:“你可以寄到报社去了。”小李照办后,回来问赵树理:“你是天下知名的大作家,有那么多写作经验,为啥就不肯教教别人呢?”赵说:“我把真经不是都告诉你了吗?”小李不解。赵树理解释说:“我的真经就是一个„耐‟字,一个„改‟字,写文章只有耐下性子、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才能写出好文章。”

哦,赵树理的“真经”,就是让人在“修改中去领悟”,这也印证了“好文章是练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说法。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赵树理,他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第13篇:赵树理的乡土情结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赵树理的乡土情结

姓 名 王永斌 学 号 061410064405 学 校 焦作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 邢东英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一、目录„„„„„„„„„„„„„„„„„„„„„„„„„第1页

二、摘要„„„„„„„„„„„„„„„„„„„„„„„„„第2页

三、正文„„„„„„„„„„„„„„„„„„„„„„„„„第2页

四、参考文献„„„„„„„„„„„„„„„„„„„„„„„第13页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赵树理的乡土情结

摘要:

赵树理,是中国作家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他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集中体现在其作品中:从作品题材看,以农村问题为主;从作品的人物安排上看,热爱农民;从富有表现力的,有韵味的语言看为农民真正着想;从作品手法看,把民间文艺传统奉为正宗和借鉴的典范,尤其重视民间评书、快板等文艺形式,农民易于接受;从作品结构看,故事性很强有头有尾,曲折而又连贯,团圆式的结局,满足了农民读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期待;民俗描写的细致入微;这都说明赵树理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

关键词:

赵树理 乡土情结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偏僻山村的贫苦农民家庭,似乎从出生就注定了他的乡土情结,少年时期的苦难土地,艰辛的生活,和纯朴多彩的民间文艺,使他为农民创作的思想根深蒂固。从1930年首次发表的《铁牛的复职》开始,就立志要为农民说话,写他们喜欢的作品。最终在浓厚的乡土情结支配下,成长为真正的人民作家,就像周扬,茅盾等文艺界领导也在1962年8月作协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赞扬赵树理是中国作家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其浓厚的乡土情结集中体现在其作品中。

一、从作品题材看乡土情结

孤川入海,笼鸟入林。在革命队伍中赵树理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以全部热情投入共产的洪流,写传单,编报纸,发挥着自己的宣传才能。走乡里,串农家,在炕头唠嗑,在田地里挥汗,熟悉的生活丰富素材,终于变成生动的作品问世,轰动了整个太行。土肥苗也壮,根深叶才茂,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写农民喜爱的东西,为农民而创作。

从《黄河日报》副刊《土地》到《中国人》,他所编辑的报纸就显示了与当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地任何报纸都不一样的场面,体裁多种多样,群众都爱看。从《小二黑结婚》到《十里店》,以自己的终身创作实践着以农村问题为题材,做“文摊文学家”的志愿,心甘情愿地为人民创作。

赵树理说他写的小说都是“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他的创作大多是基于农村的问题小说,如没有对农民的真实情感,是做不到的。《邪不压正》是以中农王聚财的女儿软英的婚事纠葛为线索,表现土改初期农村各阶级种种动态的小说。主人公王聚财一辈子前怕狼后怕虎只因雇农小宝“家里没甚”,就拒绝他向女儿求婚,尽管明知小宝是个“好孩子,又精干又漂亮”,女儿也中意。王聚财虽有些势利眼,看不起穷人,却也不去趋奉地主,对地主的逼婚,他从心里不愿意,认为“太欺负人了!”又不敢反抗只能自己生闷气;解放了下河村,斗争了地主刘锡元,他还是“看看再说”,不愿参加斗争。赵树理自己在谈到这篇小说时说:“我写那篇东西的意图是想写出当时当地土改全部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读了知所趋避。”作品中写了土改时的“左”倾倾向,农会主任小昌,思想变质,连老婆孩子也公然欺负住同院的阶级兄弟,他在土改中打击了一大片应该团结的对象;干部、积极分子多占斗争果实,制定土政策;出租过二亩地,放过一笔债,连家中爷爷也打过人,奶奶骂过媳妇等等。用一位老乡的话说,他为咱老百姓写的,说的是咱的心里话,咱老赵可好哩。

如反映农村青年男女在婚姻自主恋爱自由道路上,还存在的封建残余思想和某些社会问题的姊妹篇《小二黑结婚》和《登记》。写受尽欺压、虐待的普通农村妇女孟祥英成了闹翻身的英雄的《孟祥英翻身》,针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农村的复杂矛盾而写的《三里湾》。特别是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李有才板话》,通过解放区农民改选村政权和减租减息运动,描写了农民与地主的曲折而复杂的斗争,热情歌颂了农民的智慧和斗争精神,讴歌了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胜利。

大家都知道“山西的小米养人”这句话吧。赵树理对乡土的关注,从1958年农业部在紧邻沁水的高平县举行的北方10省种植杂粮现场会上更能体现出来,会上他演唱了自己写的快板诗《谷子好》:

“谷子好,谷子好,吃得香,费得少,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你要能吃一斤面,半斤小米管你饱;

爱稀你就熬稀粥,爱干你就把捞饭捞; 磨成糊糊摊煎饼,满身窟窿赛面包, 谷子好,谷子好,又有糠,又有草, 喂猪喂驴喂骡马,好多社里离不了。 谷子好,谷子好,抗旱抗风又抗雹, 有时旱的焦了稍,一场透雨又活了; 狂风暴雨满地倒,太阳一晒起来了;

冰雹打的披了毛,秀出穗来还不小。”

二、从作品人物看乡土情结

赵树理的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题材上,也体现在作品的人物安排上。赵树理的乡土情怀生动地表现在他对人,具体地说,是对农民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上。在他的思想观念中,人———农民,是最重要的,这种重要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现实中的落后或消极人物。如《小二黑结婚》的三仙姑的性格和心里状态描写,极为幽默风趣,除了批评外,也能看出作者对三仙姑作为封建思想的受害者的同情。对象《李有才板话》中的阎恒元和阎喜富等人的凶狠狡诈,软硬兼施,隐瞒土地,腐蚀干部,企图继续控制村政权等丑恶行径进行打量披露,又力的揭露他们的丑恶面目,鼓舞群众斗志。

《实干家潘永福》他自己曾明确地说,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提倡不务虚名、不怕艰苦,千方百计认真做事的精神的”。在朴实、凝重的笔法中,贯注了他对这为农民出身的实干家的情感和愿望。“„„那时候我们的工作有些地方不深入,特别对于狡猾地主还发现不够,章工作员式的人多,老杨式的人少,我们应该提倡老杨式的作法。”

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第 13 节和 15 节在全小说中最具“血淋淋的斗争生活”性质,这两节的内容和手法都应该对照起来看。 13 节是通过冷元和二妞的转述表现了敌强我弱的“血淋淋”的斗争情景, 15 节则正面表现了翻身得解放的村里人在公审大会上活活打死大地主 李如珍的同样“血淋淋”的斗争情景。 从村里人对 李如珍的无比 仇恨和对小常的无比爱戴的强烈反差中反映了农民鲜

- 4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咱就写成“因此”,不给他们换成顺当的字眼儿,他们就不愿意看。字眼儿如此,句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句子长了人家听起来捏不到一块儿,何不简短些多说几句。“鸡叫”“狗咬”本来很习惯,何必写成“鸡在叫”“狗在咬”呢?”

如《小二黑结婚》印行时,作者冠以《通俗故事集》的标题,希望它通俗易懂,能够为群众接受。既然存心要通俗,那就得用群众的语言,去写群众自己生活里发生的事情。就必须熟悉群众的生活,这些都和他浓厚的乡土情结分不开的。小说中只用了一句“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多么形象的话,把四十五岁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令人忍俊不禁。三仙姑打官司那一段,先写她换上新衣服、新长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上几件首饰,到了区里的大院,大家都跑来看,唧唧哝哝地说:“看四十五岁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的音容举止,就立刻出现在读者眼前了。其实小说用的就是最通俗的语言,三仙姑的穿戴和从前相似,不过换了个语调却唤起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形象,大大地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赵树理的作品把读者明确定位为农村中文化程度相对低的识字,甚至不识字的人,所以他的作品达到了民间口语与书面语言的高度统一,如果用新文化传统的审美眼光,或用一般知识分子的理性眼光去阅读,不在为了农民的启蒙主义审美感情上,是难以认同或理解的。语言上农民易于接受,这与赵树理深入农民,农村,与农民真正成为一体分不开的。从中可以看出赵树理对乡土的热爱,特别时对农民的情感。

四、从作品手法看乡土情结

赵树理说:“我每逢写作的时候,总不会忘记我的作品是写给农村的读者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的多一些。”为了便于群众接受和喜闻乐见,赵树理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并适应广大群众,农民的欣赏习惯,总是把作品中人物放在一定的生活斗争中来描写。如二诸葛的迷信、愚昧而又老实厚道的性格是在从“不宜栽种”到“恩典恩典”等一连串的具体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三仙姑的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装神弄鬼,或者不正经的性格是在从“米烂了”,到“看看仙姑”等一连串有趣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她自己完全知道装神弄鬼是骗人的一套把戏,也是招蜂引蝶的一种手段。

赵树理一向把民间文艺传统奉为正宗和借鉴的典范,尤其重视民间评书、快

- 6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绍不是静止的,乏味的,而是一直在讲故事,妙趣横生。接着用类似的方法介绍了其他几个人物如小芹、小二黑和金旺兄弟,这些人物及其相互关系交待清楚之后,便把矛盾全部揭开,让故事一直发展下去。通过“斗争会”,“许亲”, “拿双”等情节一步步把矛盾的发展推向高潮,这中间始终贯穿着生动的故事,而且环环相扣,一贯到底,说来娓娓动听,度来饶有风趣,最后是“怎么到底”交待了故事的结局和人们的归宿。

赵树理的小说是团圆式的结局,满足了农民读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期待,又符合保持故事完整的传统审美趣味。“团圆式结尾固然与赵树理的创作思路有关,(结尾一定要解决问题)”但更体现了作者对新农村,新生活,新人物所持有的信念。

如《三里湾》取材于 1951 年太行山区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验地区, 1952 年作者亲自参加了那里的并社、扩社工作。它是 赵树理 1953 年冬至 1955 年春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从旗杆院说起”,讲述了 1952 年 9 月一个月里发生在三里湾这个老解放区里围绕着扩社、开渠两件事而展开的合作化运动。作品着重突出了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一是王金生的民主和睦的模范家庭,一是马多寿的保守落后的封建家庭,其中,又重点描写了村支部书记王金生的妹妹王玉梅、中农马多寿的四儿子马有翼、村长范登高的女儿范灵芝三个年轻人的爱情婚姻变化等,其间还穿插了何科长巡查工作,党内对多留自留地的党员袁天成和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村长范登高的斗争,马家大院家庭生活的分裂,最后是皆大欢喜:年轻人花好月圆,扩社开渠圆满成功。

六、从作品民俗描写看乡土情结

赵树理小说的民俗描写往往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有的显然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参考价值,这都说明赵树理对乡土问题的重视。

《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民俗的描写,更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吃烙饼”的民俗特点是,村里发生了纠纷,由双方当事人请村落的头人、族长或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在吃烙饼的过程中评理,地点设在村子的庙堂里。等评理人作出裁决后,输了的一方要承担责任并付给吃烙饼的费用。小说中写农民张铁锁与村长李如珍的侄儿发生纠纷,村长武断地评张铁锁输理,霸占了张铁锁的土地,并让他付出吃烙饼的费用。张铁锁回家后气愤之下说了几句过

- 8910 -

第14篇:读赵树理作品有感

赵树理:农民代言人

能够承载历史文化最多的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就如在汉唐盛世、康乾盛世里,其实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只不过相比较动荡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言有所好转而已,在一波一波的历史战争,改朝换代的时期,人民如果能够平平安安、吃得饱、穿得暖就感天谢地了。所以不管怎样说,那时候的农民都远不如现在这样,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等的保险,能够买上房买上车,不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说,都是天壤之别的区别,不在一个层次。什么是进步,广大人民底层阶级的进步,才能真正反映一个社会的进步。在任何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者们都是锦衣玉食,甚至越是腐朽落后的政权,统治者们奢华的程度就越深,比如朝鲜的金正恩。

纵观社会的历史,真正能够一字一句地描写农民的生活的任何文章并不多见,正如董大中先生所说:“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作家里的一个异数。„„他的作品忠实地描写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表达了中国农民痛苦的呻吟和深情的呼唤。他也就成为农民的一位最忠实、最勇敢、最可靠的代言人。”关于赵树理先生的其人其事和其文章的评论,董大中先生的序言里讲的十分清楚,我就不敢班门弄斧了,下面是我读《赵树理精选集》的简单认识。

读赵树理的作品,初一接触,就感觉对了,不仅眼前一亮:对,这就是当时的农村真实境况,这就是我要了解的那段神秘的历史,写得太好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最能为大众乐于接受。

其实,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作家代表,他最为我们熟知的作品是《小二黑结婚》、《田寡妇看瓜》和《李有才板话》等。不过中学课本没有收录他的作品,所以是课外认识他的作品,有点“只闻其人,未闻其声”的感觉。所以,我有这种阅读赵树理文章的夙愿是由来已久的,心中始终积聚着一股阅读的能量,至此方纔释放出来,感觉舒服多了。

随后,小二黑结婚等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电影中的唱词“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更是脍炙人口,经久传唱,可见赵树理的作品是深受人们的喜爱的。我想,这是他的作品适合了最广大人民的口味的结果,一点都不奇怪。 《赵树理精选集》中收录了他的中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和长篇小说《三里湾》。可以说,这些小说是他的代表作,读了这些就基本能够了解赵树理的创作风格。

赵树理小说是社会变迁的历史的最忠实的反映。

我读过那么多的小说,从来没有感觉像读赵树理的小说这样体会至深。与其说读他的作品是文学修养,倒不如说是在读中国的历史。如果把历史的长河比作一个无尽长的数轴,那么赵树理的笔是在真实地描绘历史的一个个节点,他通过真实的笔法从容再现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剧情。对于我们的这一代人来说,我们只是通过历史课本抽象的介绍和老人们断崖式的述说来了解那段历史的发生情形,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生活我们没有亲身感受过,又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一段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比较少的,由于政治的介入影响,一些人又不敢去大胆真实地描绘当时的农村人民的生活。而读了赵树理的文章,恰恰弥补了我对这一段历史的缺憾。

他所写的太行山区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仔细的、真实的、深刻的,是他亲身在劳动人民中体会的结果。可以说,小说中的这些人在当时的都是有着真实的人物形象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当时的农民思想的真实反映。赵树理好像不是在写小说,他好像是在记载并有序地去整理当时农村发生的一切和人们的真实言行,就那么简单,恰如蒲松龄在树下听人述说后撰写《聊斋志异》。他的文章还原了当时农村的历史,也是中国农村思想解放和改革革命等一系列历史进程的缩影。看了赵树理所写的这一切,我们就不会对那段历史再产生模糊的认识,对当时农村劳动人民那段苦难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切肤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赵树理是在用他的笔去描绘真实的历史,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在极左时代他能不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敢于写出“顶风文学”,在中国除了赵树理,再也找不到第二人,这是不容否认的。仅仅因为这一点,我们就应该为赵树理感到骄傲自豪。正因为他是一个十分真实的人,所以他的文章也是文如其人,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敢于真实的表达农民的苦痛与挣扎,再现真实的历史也就不足为奇了。

赵树理写作风格朴素,浅显易懂,质朴感强烈。

赵树理写的小说,通篇读过之后,感觉是在和你拉家常,述说农村发生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人物的语言冲突激烈,没有过多的修饰用语。全篇甚至找不出一处描绘农村风光和景物、天气等衬托事件的段落。他的写作直来直去,正如李白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正是他的真实之处,毫无矫揉造作。试想,一个当时大部分农民为文盲的农村群体,如果用一些好美的词章去描写,合不合适?赵树理的文章不是光写给有文化的人看的,同时也是为着广大的农民群众服务的,甚至他都不想过为谁而看,只想用最为简朴的语言来描绘从当时的那段农村的真实状况,甘愿作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他的写作是没有名利观的。恰恰这样,因为质朴,彰显魅力。他的文章,真正是属于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的,通俗易懂。不过虽然这样,他的写作却不单调乏味,反而让人看了一章,继而产生想继续看下一章的急迫心情,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其实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人们也最为乐于接受,简单而不但单调,直接却不死板,这就是他的高妙之处。农村人多根据其本人的特点拥有个外号,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广大农村也是很普通平常的事情,赵树理就保留了这种风格。刘修德叫“二诸葛”,又叫“不宜栽种”,于福老婆叫“三仙姑”,又叫“米烂了”,李有才叫“气不死”,“小腿疼”、“吃不饱”、“糊涂凃”、“能不够”、“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这些外号有的是褒义,有的是贬义,虽然短,但特点鲜明,能够最充分的反映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特点。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三里湾》等这些作品延续了他写作的一贯朴实的风格,人物的思想变化通过直接的语言对白精确地描绘出来,即便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也能够最真实的体会他的作品意境,好像亲临其境,在整个脑海自然而然的演绎出当时农村的系列镜像。

我读过余秋雨的作品,大气华美,穿越时空隧道,想象丰富,思维灵活,议论独到,感觉那是一种阳春白雪的美。而赵树理的文章,则是带有黄土味,语言简洁、精细质朴,有种往炕上一坐,串门拉家常的味道,就是家长里短,街谈巷议,不论是高尚的思想,还是猥亵的行为,都能够给以透明的再现,感觉这是一中下里巴人的美。阳春白雪虽让高档华美,却有种曲高和寡的味道,下里巴人固然普通质朴,但有种自然朴素的美,是广大劳动人民最能够享受的一种美。赵树理的文章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他走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非常符合群众的口味。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还不到一千字,而他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比起长篇小说历史作品来,也不算长,甚至很短。但是他的这种行文的简练风格,正是文如其人,忠实地体现了他的性格。事实上,拖沓冗长的文章像“老婆娘的小脚—又臭又长”,没有人愿意看,也没有人愿意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去阅读。叙事说理,贵在语言简练,短小精悍。但是简明扼要,并不代表思想不丰富,文字不优美,反而是一种精炼的写作手法的表现。 他的文章人物对白内容较多,可以说,再多的铺陈也不如人物出场的一句话最能够表现人物的心理和事情的变化方向。赵树理正是既把当时农村的情景给读者写的明白,再配以人物鲜活生动的语言使得文章通篇读来俗而不媚,透着一股阳刚正气,内容反应的正能量始终和反能量做着勇敢斗争,终以邪不胜正收场,《李家庄的变迁》中铁锁从一个贫穷的外来没落户通过一步步地争取自身解放,勇敢地融入到反对地主恶霸的大无畏斗争中去,坚强地成长为为区长的经历,充分的反映了农村劳动人民的觉醒。他的媳妇儿二妞也成为农村的主任,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的胜利,是最为可喜可贺的事情,读来令人精神振奋。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劳动人民争取民主和人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农村劳动人民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未改变过,这难道不正是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足迹吗?

赵树理的作品有很多,包括《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登记》《孟祥英翻身》《田寡妇看瓜》,其中最具有典型和普遍意义的就是《小二黑结婚》。就情节而言,《小二黑结婚》主要写的是小二黑与小芹为了爱情,为了婚姻的自由同老一辈的顽固派作斗争。他们打败了二诸葛,打败了三仙姑,打败了旧封建的传统婚姻恋爱观,奔向了幸福和自由。《小二黑结婚》与《登记》的社会意义差不多。《登记》表现的是对婚姻,对自由的争取。艾艾与小晚,燕燕与小进,他们与媒婆,与办事处主任,与王助理员作斗争,同一切封建的,传统的,不自由的强势力作斗争。《邪不压正》写的是下河村王聚财的闺女软英与旧势力作斗争的故事。虽然名字为软英,但志气不软,魄力不软。反而是他爹王聚财胆小怕事,总是“看看再说”,怕得罪这,怕得罪那,就是不同意女儿和小宝在一起。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该说理的地方。软英勇敢地站起来了,为自由而战,邪不压正,那些地主刘锡恩和八面玲珑的小旦,在党的好政策下,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赵树理的作品充满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特征。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是反应了解放区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的作品真实的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我上网查过,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鼻祖,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主要特色是在语言风格和特有的现实主义特征上。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问题,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他那民族形式的朴素,群众语言的活泼生动,用一种农村生活再现的方式,真实而有信服力。 在我看来,纵观全局,赵树理的作品都是写的建国初期下层农民对自由和权利的不懈抗争。其内容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语言平实易懂,通常是以第三者叙述人的身份写着一件件农民生活中的看似小而又不小的事件

第15篇:第二十二章赵树理3学时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赵树理生平与创作概况。理解“赵树理方向”的文学史价值,这种方向,对40年代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阅读赵树理作品的基础上,把握其作品的特色,特别是他创造的“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2教学重点:赵树理的文学方向。

3 教学难点:赵树理对传统文学的扬弃与改造。

4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大众化和政治化纠结中的赵树理方向0.5学时

一赵树理生平与创作概况

(一)生平简介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省沁水县人。1925年于长治就读师范时受到五四新文学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参加革命,此后长期在解放区从事文化宣传和和报刊编辑工作,1943年以来相继发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其一系列作品被誉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成为解放区文学的典范。

(二)创作分期

赵树理的创作可以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大的阶段:

1 建国前的文学创作

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29年,但真正奠定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作品则是《小二黑结婚》,从这以后他佳作连连,除《李有才板话》之外,还有《孟祥英翻身》、《地板》、《李家庄的变迁》、《福贵》、《刘二和王继圣》、《斜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这些作品以新的生活内容、新的人物、新的主题和新的艺术风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形成的新的文化氛围中,迅即广为传播,被认为代表了解放区文艺的最高成就,开拓出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2 建国后的文学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先后在京担任过工人出版社社长、《说说唱唱》主编,不久重返晋东南,在挂职的同时从事创作。主要小说有《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卖烟叶》等,另外还创作了若干曲艺、戏曲作品。在1957年以后,由于赵树理对党的农村政策持

怀疑态度,而在“反右倾”运动中受到批判。在1962年的“大连会议”上,赵树理被再度树为“现实主义深化”的榜样,但在随之而来的“文艺反修”中受到批判,在“*”中被迫害致死。

二、关于“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的影响和文学地位是自《小二黑结婚》等一系列作品的发表而扩大和确立下来的。这些被称为“通俗故事”或“通俗小说”的作品一发表,便以各种方式在解放区广为流传,并被介绍到国统区。这些作品以其强烈的生活气息、质朴的民间形式、生动的群众语言以及鲜明的政治倾向,引起解放区群众和文艺工作者的注意。当时的文艺领导人也极力给予介绍和推荐:周扬称赵树理是“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正是他实践了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方向的结果”。茅盾在为《李家庄的变迁》写的序中称赞这个作品“不但是表现解放区生活的一部成功的小说,并且也是‘整风’以后文艺作品所达到的高度水准之一例证”。这些评论多突出了赵树理小说鲜明的政治倾向,鲜活的生活内容和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并把这些解释为《讲话》的影响和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践,由此确立了赵树理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阐说赵树理创作的基本方式。

1947年7-8月,在晋冀鲁豫边区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集中讨论了赵树理的创作,并以“赵树理方向”概括之。

“赵树理方向”的主要内涵有两点:

其一,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从属于政治的需要,积极地为政治服务,为宣传各项方针政策服务,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服务。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中 。

其二,要求文学创作走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道路,具备鲜明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中国的老百姓(当时主要是指农民)喜闻乐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赵树理的故事体小说中。这两点,用赵树理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他在创作中把革命的政治需要和农民的审美趣味结合起来,正体现了《讲话》对于文艺创作的要求,因此“赵树理方向”在当时被公认为是《讲话》方向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1 学时

(一)落后农民的典型:《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李有才板话》中老秦。这些人物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

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

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迷信:“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因为“小二黑是金命,小芹是火命,恐怕火克金”,不同意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

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人老珠黄,“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她还要当个“老来俏”,不自量力地以为自己还有“团结”青年小伙子的“本领”。

(二)赵树理还塑造了一些蜕变的农村干部。《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和《邪不压正》的小昌,一当上干部就趾高气昂改换穿戴,“架起胳膊当主任”,凭权势“逼着邻居当奴才”。

赵树理看到了农民身上的落后意识,如果不克服这些落后意识,农民不可能真正翻身解放。

(三)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孟祥英翻身》中的孟祥英,《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小经理》中的三喜。

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封建婚姻观念,敢于自由恋爱、同封建邪恶势力斗争。

二诸葛为儿子收养了一个

八、九岁的女孩作童养媳,小二黑一口咬定“不要”。说:“您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

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填房,収了财礼,小芹把财礼扔了一地,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

第三节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0.5学时

赵树理的小说真正实现了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向传统与民间的回归。他对中国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小说进行了扬弃与改造,创造了一种现代评书体,这种现代评述体特征,就是审美形式与作家所表现的农村生活、农民思想、性格、心理有高度的契合,同时为农民喜闻乐见。具体说来,有三:

1、讲究故事的完整性。他的小说根据农民喜欢听故事的欣赏习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构造一个有头有尾、首尾呼应、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往往是大团圆的结局。如《小二黑结婚》,作品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使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小二黑结婚》通篇10二节,每节构成一个小故事,十二个小故事串成一个大故事。

《小二黑结婚》以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主线,将三对人物(两个“神仙”、“金旺兄弟”和“二小”)两组矛盾(敌我矛盾和新旧矛盾)纠葛在一起。

在结构方式上,采取了滚动式的连环套。由小说开头的“神仙的忌讳”带出两个“神仙”的概况,由“三仙姑的来历”又带出小芹,由小芹引来金旺兄弟,由金旺兄弟再把小二黑引入矛盾圈内。

这样由一个人物拽出另一个人物,直到小说要描写的六个人物全部出场之后,再将两组矛盾相互纠合,交错推进,引向高潮。最后在第十二节“怎样到底”中矛盾解体,把人物的最后结局作了一一交待:金旺兄弟受到应有的惩罚,两位“神仙”的思想开始转变,“二小”有情人终成眷属。整个故事单线发展,因果链环环相扣,井然有序。

2、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叙事,叙事直奔人物,不重写景状物,也较少气氛渲染,简洁明快地引导读者进入人物故事,思想意蕴全寓于人物故事之中。人物塑造,多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以简洁传神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 少有静止的心理描写。

这些都反映出赵树理对艺术形式的“农民化”和“民间化”的追求,也都 服从于他为农民大众写作的使命。

“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所以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得多一些。”重叙述,轻描写,少静止的心理分析,是传统小说手法。

3、他的小说语言是在民间语言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真正口语化的语言。行文用笔避免了学生腔和书卷气,同时也注意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因而他的小说语言具有通俗晓畅、简洁生动、质朴明快、幽默风趣的特点。

他使新文学语言再次脱胎换骨,“脱尽了五四以来欧化体的新文言臭味”,而代之以有着“地道农民”的艺术情趣的日常口语。这种日常口语,有生动活泼的乡俗俚语,无生僻难懂的方言土语,富有民间气而无媚俗味,平明简洁中又包含着丰富的农民式幽默。农民读得懂,听得进,领悟得深。“赵树理最成功的是言语”“中国农民自此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新文艺小说”

但我们也可以看出,赵树理方向就是农民文化审美化的方向。赵树理从农民文化的角度表现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迁就了农民的文化心理、欣赏水平,使他忽视了农民固有的小生产者意识,忽视了落后的、封闭的文化观念对现代文学艺术发展的禁锢。

附:

山药蛋派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影响到许多作家,特别是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

孙谦、束为、胡正等。这些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与赵树理相仿,既注重把创作同农村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又保持了山西浓郁的地域特色;既及时去表现新的天地和人群,又注重作品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就连喜给人物取外号、写“中间人物”,及幽默的轻喜剧风格也颇像赵树理,因而被称为“山药蛋派”。

知识点:赵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药蛋派。

思考题:

1 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2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3 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与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与改造。

必读作品与参考文献: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黄修己«总也忘不了他»

戴光中«赵树理传»

第16篇:赵树理和老舍创作的民族风格

试析赵树理和老舍创作的民族风格

摘 要: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带有民族色彩,其中,赵树理和老舍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

家,他们创作中的民族风格也最为突出。

关键词:民族风格;创作;赵树理;老舍

一切文学作品都属于一定的民族,但不等于一切文学作品都带有民族风格。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中,几乎没有一部是不带有民族色彩的,只是有程度的差别。其中,赵树理和老舍创作中的民族风格尤为突出。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尽管他们的写作对象不同,但从内容到形式都继承并发扬了我国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民族风格在创作内容上的体现

民族风格在赵树理和老舍的作品中是通过很多方面反映出来的。如时代气息、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

一部作品所描绘的具体生活画面越是与民族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将越反映出民族生活的历史特点、时代精神,就越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本质。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展示了劳动人民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摆脱封建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现实,《李有才板话》表现了农民如何逐渐站立起来,打倒恶霸地主、彻底翻身的过程,而《李家庄的变迁》更进一步描写出农民们由觉醒到斗争直到打倒地主取得最后胜利的过程。赵树理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抗日战争,但有力地起到了配合抗日战争的作用。以后的《三里湾》、《登记》等作品,也都和时代紧密联系,充分表现了时代精神。老舍从1925年开始正式进行创作。最初的作品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写的都是中国一般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作品透过这些市民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到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老舍没有去写那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没有直接去写上层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如何残害人民,而是揭开他所最熟悉的城市下层社会的一角,真实地反映了那个黑暗社会的整个面貌,让人们亲眼去看血淋淋的生活现实,《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月牙儿》就是这样的作品。老舍把对危害人民的旧势力、旧制度的批判同唤起民众自身的苏醒联系在一起。到了抗战时期,他把抗击日寇的侵略同唤醒民众从封建的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因袭思想中求得解脱联系了起来。这就是他给抗战后第一部长篇小说题名为《蜕》的原因。老舍一生的创作都是出于一个作家的爱国之心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小说创作还是戏剧创作,都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

文学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的题材有着密切关系,但仅仅有了民族题材,也还不能使作品成为真正民族的东西。这就是说,当作家的创作表现了民族性格特征时,那么民族的风格也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赵树理的作品突出地表现出了处于民主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的性格特征。他们是敢于反抗邪恶、心地善良、富有韧性和乐观精神的英雄。小二黑在强大的封建势力迫害下,毫不示弱,充满信心,并喊出“送到那里也不犯法”的话。《李有才板话》中“小字辈”人物,在恶霸地主面前,也表现出他们的机智、勇敢和胆略。这些人物倔强不屈的性格,藐视权贵、敢做敢为的精神,使农民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社会发展了,人物的性格也在变化着,《三里湾》中的人物已不同于小二黑、铁锁和小顺了。金生勤勤恳恳为群众服务,在领导群众秋收、扩社、整党、开渠等中心工作中充分表现出他的工作才能和高贵品质。玉生认真钻研、虚心学习,一心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就更突出。老舍笔下的劳苦人民,写得大多是可爱的。他们都是善良的,具有忍让和宽容的美德。他们没有受到书本上那些陈腐思想的毒害,显得单纯、朴素;他们也承袭了民族传统的文化教养,即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道德信念:讲义气,守信用,保持节操,扶困济危,这些都是构成他们信念的基础。像李四爷、祥子、常二爷、刘棚匠、小福子、长顺、三等巡警等,老舍对这些人物的深刻理解,使他多次在作品里赞美这些朴实的劳动者,但他也看出了他们的种种性格弱点,即旧势力对他们精神上的损害和扭曲,并且深刻地指出这些弱点形成的社会原因,力图揭示特定时期市民性格的变化趋势。

地方色彩有时会透露出民族气魄,而民俗是最能透露广大人民的历史生活的。赵树理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老舍出身于北京城的贫苦市民家庭。他们尝受过痛苦生活和艰辛的滋味。他们长期生活在底层社会中间,就是其中的一员。正因为赵树理和老舍对农村和市井,对农民和底层市民的一切了解得非常深透,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地方色彩渲染得也非常自然、生动。欣赏赵树理和老舍的作品,很容易使我们嗅到山西山区的乡土气味,听到醇厚的京腔京韵。民族风格是渗透于整个文学创作之中的内在因素,作品中如果能描绘出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写出地方的山光水色、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等,无疑会突出作品的民族色彩。表现民俗,在赵树理小说的民族风格的创造中起着重要的和显著的作用。《登记》里的罗汉钱、玩龙灯、说媒、走娘家等等,这些民间习俗是通过他所反映的生活和他所创造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可以说,离开了赵树理所创作的生活图画和人物形象就无所谓民俗,反过来说,离开了民俗,赵树理也就难以说他的故事和创造他的形象。没有阴阳八卦、黄道黑道的描写就没有二诸葛,没有摆香案、头顶红布装扮天神的描写就没有三仙姑,没有罗汉钱就串连不起来小飞蛾和艾艾的故事,没有端着碗出来吃饭的描写,《李有才板话》和《“锻炼锻炼”》的情节就得重新安排。赵树理对于民俗的描写是自然而巧妙的,民俗对于赵树理小说生活化、形象化、群众化、民族化的作用是显著而重大的。而京味是老舍市井题材小说的独特风格。老舍笔下的北京城是相当真实的,山水名胜古迹胡同店铺基本上都用真名,共有240多个。北海是写得次数最多的一个地方。京味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是红墙绿瓦包围着的城池中北京人特有的情态风味,以及人们所感受到的京城的文化意味。老舍长于描绘在北京独有的大杂院、茶摊、庙会、书场、车厂子、白房子、商行里发生的人与人的纠葛,善于从一包红枣,一小盒杏仁粉,一尊兔儿爷,一碗酸豆汁中去体味北京人特殊的文化心态。老舍精心找寻的是生活于北京市井之间满汉相兼的“老”北京人的气质,他将景物、风俗与活动于其中的北京市民的心态联系起来。仅从中秋节送来送去的那包早已过期的食品中,便可窥见北京小市民在谦恭礼让背后的敷衍和虚伪。而那些旗人后代在逛鸟、品茶、唱戏的闲情中所显现的耗财买脸、盛气凌人,更足以说明北京人“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死要面子的臭毛病。老舍的许多作品从各个侧面逼真而

又生动地展现了北京小市民在文化古城的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情态及其性格趋势,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现代北京的“清明上河图”。赵树理和老舍作品中这些民俗和细节的描写,使我们觉得非常亲切、真实,透过它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祖国的自然风光,从而激起了我们民族的自豪感。

二、民族风格在创作形式上的体现

一个民族的群众语言总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大众风格,赵树理和老舍的文学语言都是经过锤炼加工的人民大众的口语。他们作品的民族风格,首先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赵树理以劳动人民的口语为基本成份,吸收了说书人口中一些活的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新词汇,把它们熔于一炉,炼出非常纯粹的群众语言,这就是他自己的独特风格的语言:通俗化、口语化。不但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如此,就是作者的叙述、描写也是如此。它们是从劳动人民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非常平易、朴素,而且纯洁、生动,毫无知识分子的腔调。另外,赵树理的语言非常轻松、活泼、幽默,风趣横生。这种特色我们在群众聊天时可以听到,在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中也屡见不鲜。如《传家宝》中小娥的丈夫对小娥说:“你不用和稀泥! ”这里的“和稀泥”既通俗又形象,意思也表达得透彻。《老定额》中写大家在公共食堂吃饭,喜欢“自由碰座”,既确切又简练。人民群众的口语,经过赵树理的提炼,无论是描情写景,还是绘影传神,都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他很少使用方言、俏皮话、歇后语等,只凭那些平实朴素的语言却能把思想传达得十分精确,把形象描绘得非常逼真。而老舍则巧妙地运用市井流传的京腔土语来创造他的小说中独特的京味。他精选那些形象性强又朗朗上口的方言土语,如“差不离”、“套近乎”、“吃不了兜着走”、“扯闲盘”、“喝猫尿”、“阴死巴活”、“贫嘴恶舌”等以增加文学语言的生动、幽默。选择适当的歇后语如“吊死鬼说媒,白饶舌”,“蛤蟆垫桌腿,死挨”等,使小说文字更加活泼。此外,他还选用了北京地区特有的儿话音如“叫真儿”、“抠门儿”、“事由儿”、“压根儿没完”等表现北京市民口语的圆润和油滑。老舍的语言妙语连珠,变幻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京味。正是这种京味儿语言塑造了活生生的京味儿人物,体现了老舍语言的民族特色。

民族风格的形式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在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上,赵树理和老舍也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特色。赵树理作品的表现手法完全是从传统小说、评书的结构方法中演化出来的。具体地说,他的小说总是有很强的故事性,情节连贯,有头有尾,有的只有一个小故事,有的通篇是个完整的大故事,中间又包含着若干小故事。无论是《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还是《三里湾》都是如此。在情节的发展中,赵树理还运用了《话本》和《评书》等古典小说中常用的“扣子”和“惊人笔”等手段,深深抓住读者的心灵。老舍则是一位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营养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对于我国的民族文艺和民间文艺非常熟悉,也非常热爱,对传统戏曲和曲艺有独到的见解。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创作了许多“抗战京戏”和宣传抗日的鼓词、坠子、相声和拉洋片词。北京的曲剧这一剧种的产生就和老舍有密切关系。在话剧创作上,他有意识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戏曲和曲艺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戏曲认为舞台就是演戏的场地,不存在“几堵墙”的观念,让观众被剧情所吸引、所打动,和剧中人物同哭同笑,不完全依靠写实的布景装置,而是依靠了剧情的逼真和表演者的真情实感。他的剧作尽可能在简练的剧情里,表现出复杂纷纭的生活面貌。《茶馆》的“散文式结构”中,无法找到仿制的痕

迹,充分发挥了作家自己的独创精神。我们从老舍的剧本中就可以看出他在话剧创作上大量溶化了戏曲艺术的许多特点,他不受西方话剧三一律、四堵墙的限制,而把话剧舞台同样看作是“演戏”的场地,对于话剧的形式和技巧,他都是从戏剧的主题思想和塑造人物的要求出发来考虑的,因此,他的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的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他的戏剧观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主张相一致的。所以我们无论读他的小说还是剧本,都感到十分亲切,这不仅是他写的都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在艺术上他同样表现了十分鲜明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中国传统戏曲历来讲求舞台和表演的形式美,强调艺术的欣赏性。老舍在他的话剧创作中同样吸取了戏曲的这种特点。《茶馆》的布景,就比旧北京的大茶馆要漂亮得多,观众既接受了思想内容的陶冶,又得到了美的享受。舞台人物的衣服色彩也讲究协调。他还要求戏剧语言有节奏感,有韵味,讲究平仄。看老舍的话剧节奏感很强,听他的台词,像欣赏一首好听的音乐。这也是受中国戏曲讲究声韵节奏的影响。

赵树理和老舍是我国杰出的现当代作家,他们的作品,以新颖独创的民族风格,充满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也给我们留下了我们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文化遗产。

第17篇:六十年来赵树理研究综述[版]

六十年来赵树理研究综述

胡艳琳

【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专 题 号】J3

【复印期号】2005年01期

【原文出处】《天中学刊》(驻马店)2004年06期第73~76页

【作者简介】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胡艳琳(1980-),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赵树理在20世纪40年代崛起,对他的研究已历60年,其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1943-1 949年的倡导期,1949-1966年的评介期,1966-1976年的停滞期,1978年至今的纵深期 。

【关 键 词】赵树理/研究/综述/四个时期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4)06-0073-04

我国对赵树理的研究至今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虽然赵树理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几乎没 有因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大的变化,但对他的研究却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大体上划分为四 个时期:1943—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倡导期;1949—1966年的评介期;1966—1976年“ *”期间的停滞期;1978年至今的纵深期。

一、倡导期

1943年9月《小二黑结婚》发表,扉页上有彭德怀的题词:“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 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第一版印行20000册仍供不应求,可以说,除了赵树理 小说自身独具的魅力外,政界要人彭德怀的引荐,使赵树理的作品得以在解放区、根据 地更广泛地传播,为人了解。这个题词成了赵树理研究的一个导火线、生发点。

实践证明了赵树理小说形式的生命力后,在整个40年代,他的作品都受到热情的赞扬 。这一时期,对赵树理的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为指导原则、以社会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将作品中反 映的生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比照,整个研究呈现出较强的政治功利色彩,学理性 较弱。批评的主力军大部分是“著名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及赵树理故旧亲朋中有一定 知名度的人”及“政界要人”[1](P23)。最初的评论文章中,影响较大的是当时华北地 区宣传工作负责人李大章的《介绍》[2]。文坛三巨头郭沫若、茅盾、周 扬,都写了热情洋溢的评论,高度评价了赵树理的作品如郭沫若《谈》 [2]、茅盾《关于》[2]和《论赵树理的小说》。而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评论 是周扬于1946年8月26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论赵树理的创作》,赵树理的地位 因之得以确立。尽管1948年底和1949年初发生了对《邪不压正》的分歧,但并未对赞美 的主旋律发生多大干扰。

这个时期对赵树理的肯定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肯定其作品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 中的问题,深刻描写农村阶级斗争,配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二是从艺术上肯定他塑造 了生动的农民形象,运用口语和民间文学传统,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这个时期主要是 一些评论文章,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回忆和评述赵树理的生平、思想、性格、文学观、创作的基本情况等。李普《赵 树理印象记》,记述了赵树理“不想做文坛文学家”,而想“做一个文摊文学家”的文 学观[2](P23);杨俊《我所看到的赵树理》[2],通过五个日常生活片断,反映了赵树 理朴素、平易近人的性格;王春《赵树理是怎样成为作家的》[4],揭示了赵树理创作 的“不尽源泉”„„这些文章多立足于《讲话》中有关作家论的思想来展开评述。

(二)有针对性地分析赵树理创作的特征和意义。当赵树理在解放区崭露头角,尚未得 到知识分子圈子的认可时,周扬就指出赵树理“是一个新人,是一个在创作、思想、生 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 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4](P1),赵树理的作品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 践的一个胜利”[4](P10)。他还较系统地从人物、语言方面作了分析。周扬以无产阶级 文艺批评家、以共产党文艺方针代言人的身份,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赵树理及其创 作作了评价,其结论在这一时期的赵树理评论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并对其他评论产生 了深远影响。陈荒煤在《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中总结出赵树理创作的3个特点——“政 治性很强”、“民族新形式”、“革命功利主义”,首先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 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

[2](P171-175)。二人的表述为这一时期及下一时期前期 对赵树理的评价奠定了颂扬和提倡的主调。

二、评介期

1949—1966年为赵树理研究的第二个时期一评介期,基本上承袭上个时期的研究方法 和指导思想,政治倾向鲜明。但由于这个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正式建立和赵 树理仍在不断创作,对赵树理的研究出现了新气象:对赵树理在文学史上进行定位,并 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有关赵树理的资料。

(一)与上个时期一样,此期仍有许多关于赵树理生平、思想的回忆和介绍,以及对具 体作品的分析。史纪言的《赵树理同志二三事》[2],记叙了他对赵树理的印象。另有 刘真的《我的老师严文井、赵树理》(《光明日报》1956-03-10)、万曼的《赵树理的生 活和创作》

[5]、张瑞华的《赵树理在太行山》(《光明日报》1958-01-05)等。映白《 “第一颗硕果”——》(《前哨》1956,5)从主题、人物、情节、语言来 分析作品,是这个时期较为系统的一篇论文,类似的有王中青《论赵树理的》 [2]、傅雷《论在情节处理上的特色》[2]、唐弢《中人物描写上的焦点》[2]、冯健男《赵树理创作的民族风格》[2]等,针对创作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剖析。

(二)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大量文学史著作中,对赵树理的历史地位作了较 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李何林等人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王瑶《中国新文学史 稿》、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其中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将赵树理视为“在反映农村生活方面,在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6](P372)的杰出代表,其观点可作为这个时期科学公正地肯定赵树理的代表性言论。其他批评家也开始评论赵树理的历史地位,如刘泮溪的《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意义》[2]。除文学史外,还出现了个人研究的专著,这是上个时期所没有的。20世纪50年代就有黄修己的《论赵树理的小说》,196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方欲晓的《赵树理的小说》。

(三)研究资料的建设开始起步,大量收集赵树理的作品,出现了有关赵树理研究评论 文章的汇编书籍。1950年出版了《论赵树理的创作》一书,收集了周扬、茅盾、郭沫若 等著名文学家、批评家、理论家的评论性文章。山东大学中文系1960年编纂了《赵树理 研究资料汇编》,选取各个时期不同方面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书后还附有赵树理创作 年表。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赵树理选集》,也为研究提供了方便。

此期的赵树理研究,可以用“褒贬毁誉之间”来描述:前期处于社会正轨时,有关论 述,几乎都把他作为实践《讲话》方针的典范,把他的创作视为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最 早实绩,研究较上一时期有了深入的发展。但“左”的思潮也在不断发展,渐渐地,整 个研究与政策路线挂钩,《三里湾》等作品受到批判,特别是1959年,《文艺报》组织 “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恰逢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如何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言论不久,最终导致对赵树理的否定性认识,否定的理由是认为赵 树理把社会主义农村描写得太黑暗了,武养在《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读 后感》中发出的质问可视

为此类观点的代表:“难道这就符合农村的现实吗?难道这就 是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吗„„作者把它写到纸上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2](P474)当 然也有不同的看法,王西彦便撰文《和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愿意“充 当一名保卫《锻炼锻炼》的战士”[2](P467)。老舍、茅盾等人也一再为其作品辩护, 但未能改变赵树理作品“不合时宜”的局面。1962年8月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 上,邵荃麟代表中国作协党组宣布1959年对赵树理的批判是错误的。会上肯定他反映了 农村生活中的困难和曲折,达到现实主义的深化。但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上提出的“阶级斗争学说”,又否定了大连会议的精神。两种力量较量的结果是后者的 失败。对赵树理越来越严厉的指责和批判,实际上是当时文艺界越来越高涨的激进主义 文艺思潮和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反映。1964年以后,对赵树理的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连会议受到严厉批评,赵树理成了“写中间人物论”的标兵,问题渐渐变成了对赵 树理创作生死存亡的审定,对他的研究已无法再正常进行了。

三、停滞期

1966—1976年是十年“*”的特殊年代,受极度夸大了的阶级斗争论和极“左”思 潮的影响,加上“四人帮”利用文艺篡党夺权,文学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文学研究遭 到空前的大破坏和大倒退,基本上失去了研究的意义,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赵树理研 究也不例外,40年代以来的肯定性评价被全盘否定,他从忠实贯彻毛泽东文艺方针的代 表性的作家,一下子变成反对毛泽东思想的“黑作家”,作品大都成了“大毒草”,被 打翻在地。在这个历史越出常轨的时期,“大批判”式的所谓“学术研究”铺天盖地,以当时的 文艺政策和政治观念来界定其人其文:《从赵树理作品看他的反动本质》(《山西日报 》1966-08-11)、《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光明日报》1967 -01-08)、《不许赵树理丑化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山西日报》1970-07-27)、《鼓吹 “实利主义”就是复辟资本主义》(《山西日报》1970-07-27)、《赵树理是反对三面红 旗的急先锋》(《山西日报》1970-08-05)、《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反动 》(《山西日报》1970-08-17)、《赵树理是那个阶级的“方向作家”?》(《山西日报》 1971-05-24)、《赵树理鼓吹实利主义是阴谋复辟资本主义》(《山西日报》1971-07-19 )„„基本上形成了以《山西日报》为中心的批判阵地,这些标题大体反映了当时的“ 研究”内容。

所谓的“大批判”不过是政治迫害的一种手段,真正的文艺研究、文艺评论被中断, 只是为了历史发展过程叙述的完整性,姑且把这个时期称为赵树理研究的第三个时期— —停滞期。

四、纵深期

粉碎“四人帮”后,进入了赵树理研究的第四个时期,这是赵树理研究的一个中兴期 。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日益开明的文艺政策和政治氛围,以及国外各种思潮的引入, 使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研究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1978年9月,赵树理得到平反昭雪 ,赵树理研究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一阶段(1978—80年代初)主要是拨乱反正,恢复名誉。从批判“*”的角度 出发,对赵树理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反封建的主题给予高度赞扬,重新肯定他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如吕元明的《论赵树理的创作》(见《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0,3 )。怀念、回忆赵树理生平、思想的文章大量出现,赵树理的子女及其生前好友、同学、同事、培养的文学新人等构成此类评论文章的队伍主体,拉开了新时期赵树理研究的 序幕。作为赵树理多年的同学、同事,史纪言的《赵树理同志生平略》(《汾水》,198 0,1),简要介绍了从1906年到1970年,赵树理一生的经历和著作。另有孙犁《谈赵树 理》[2]、赵广建《回忆我的父亲赵树理》[2]、马烽《忆赵树理同志》[2]、陈登科《 忆念赵树理同志》[2]„„但这一阶段的评价仍未全脱前两个时期的评述思路,带有明 显的阶级、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二)第二个阶段(80年代初—)是其研究的全面、多样、深化的发展时期

1.资料建设。(1)著作辑佚方面,1980年,工人出版社和山西大学合编《赵树理文集》 4卷本,1983年,又出版了《赵树理文集续集》。此后,山西省作协和北岳文艺出版社 合作,编辑出版标注本《赵树理全集》共5卷,到1994年出齐。(2)年谱考订方面,董大 中1982年出版了《赵树理年谱》,又经过12年努力,推出了迄今最为翔实完备的年谱增 订本。(3)研究资料集成方面,有复旦大学中文系贾植芳等编的《赵树理专集》,中国 赵树理研究会的3卷本《赵树理研究文集》,黄修己选编的《赵树理研究资料》,陈荒 煤主编的《赵树理研究文集》等。(4)传记方面,黄修己《赵树理评传》首开先河,介 绍了赵树理的生活经历和作品,还对其作品的历史贡献及局限作出了描述。随即有戴光 中的《赵树理传》、高捷等人的《赵树理传》、申双鱼的《铁笔圣手——赵树理》、杨 品的《赵树理传:颠沛人生》等多部传记问世。(5)有关赵树理创作与生活的专著,如 董大中的《赵树理写作生涯》、韩玉峰、赵广建合写的《赵树理的创作与生活》、王献 忠的《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李士德的《赵树理小说的艺术世界》、杨志杰的《赵 树理小说人物论》等。(6)对赵树理研究的研究,如董大中《十五年来赵树理研究的回 顾与展望》、王辉《五十年来赵树理研究述评》(《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2)、戴光中《赵树理研究回顾》(《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6)等,但此类研究还不多。

2.队伍建设。1982年、1986年、1990年先后召开三次全国性赵树理学术研讨会,1992 年成立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并出版《赵树理研究通讯》,首任会长陈荒煤。此前,山西 长治市已有赵树理文学研究会和该会编印的《赵树理研究》季刊。2001年9月下旬在山 西召开了第四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个时期,形成了一个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研究队伍 ,最有代表性的有80年代前期的周扬、黄修己,后期的戴光中,90年代的钱理群、温儒 敏、吴福辉、陈思和等。

3.研究领域得到深化和拓展,更加重视从文学本身的特质来分析作品,研究方法不断 更新。1985年兴起的方法热打开了赵树理研究的新局面,大量西方现代批评方法被采用 。方法的兴起可追溯到黄修己的《赵树理研究》,该书用“发生学批评”、“审美批评 ”、“社会学批评”、“整体性批评”、“比较批评”等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观察分 析,打破惯常的社会历史研究方式,实现了赵树理研究的突破。到1990年年底第三次赵 树理学术讨论会之后,形成了一个运用新方法研究赵树理的局面,将赵树理研究放到民 间文艺、全球化、文化学、传播学、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比较研究等领 域,找出某些内在联系。陈思和在《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学史的一个尝 试性的解释》(王晓明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本)》(下),东方出版中心2003 年)中,把赵树理作为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论述其创作的意义;在《当代文学史教程 》中从民间立场的角度,挖掘出赵树理的创作与主流意识形态间的裂痕。沈光明的《全 球化与赵树理方向》(《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6)一文肯定了赵树理的本 土化立场,也指出了“赵树理方向”的局限及其在全球化面前所遭遇的挑战。朱庆华在 《论传播学意义下的赵树理小说》(《文学评论》,2003,2)中用传播学的方法分析了 赵树理小说受到欢迎的“诸多有利条件”。刘登阁《才子佳人模式的现代置换》(《莱 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借助神话原型视角,重新审视《小二黑结婚》,从 中发现隐含的“才子佳人”模式。杨新敏在《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赵树理》(《苏州大学 学报》(哲社版),2000,7)中对赵树理进行接受美学的分析。刘洁《试论赵树理的文学 模式》(《社科纵横》,1994,1)一文从叙述角度、叙述线索、叙述语言三个方面探讨 赵树理创作的模式。周云鹏通过张爱玲和赵树理与五四文学传统关系的对照,以及二人 在民间立场上的相似性,将他们进行了比较研究[7](P54-57)。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 三家论》一书中把鲁迅、沈从文、赵树理三人放在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乡土小说的流 脉中进行考察和剖析„„此类评论与著作层出不穷,难以胜数。

4.对赵树理的评价出现争议,呈现出稳定深入发展中的波动性。一部分评论家仍坚持 赵

树理的方向性,但另一部分则对此提出质疑。这个时期,围绕赵树理发生过两场争论 。一次是“山药蛋派”是否存在的问题。戴光中依据文学流派应有共同的理论主张和相 似风格的原则,对赵树理与马烽、西戎进行比较研究后提出了质疑,从而引起山西直至 各地文艺界的广泛论争。另一次争论也是由戴光中引起的,其论文《关于“赵树理方向 ”的再认识》,作为“重写文学史”专栏的首篇发表于《上海文艺》1989年第2期,在 分析了赵树理所坚持的“问题小说论”与“民间文艺正统论”之后,认为不宜作为新文 学的“方向”加以提倡,此文受到当时学术界普遍关注。这两次论争,暴露出某些研究 者身上浓重的地缘感情色彩,“乡贤情结”也妨碍了他们作为学术研究者应有的价值中 立立场。

时至今日,赵树理研究已经历了60年的发展历程,回首过去,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 研究主要集中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而对他本人极感兴趣并投入大量心血的曲艺、戏剧 方面,则少有人问津,同其他作家相比较,突破较小,也没能发现新的兴趣增长点。近年来,各种文学现象和思潮旗帜林立,让人眼花缭乱,赵树理研究大有“尘暗旧貂裘” 之感,许多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别处,赵树理研究正面临着巨大考验。

收稿日期:2004-03-26

【参考文献】

[1]康序.赵树理研究沉思录[J].吕梁学刊(哲社版),1991,(1).

[2]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内部资料)[C].1979.

[3]郭沫若,等.论赵树理创作[C].武汉:中南新华书店,1950.

[4]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赵树理研究资料汇编(内部资料)[C] .1960.

[5]现代文学选讲[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

[6]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周云鹏.赵树理·张爱玲·五四文学传统·民间立场[J].云梦学刊,2002,(7).^NU1

第18篇:赵树理对民间艺术传统之看法[推荐]

对民间艺术传统

中国现有的文学艺术有三个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级的传统,旧诗赋、文言文、国画、古琴等是。二是五四以来的文化界传统,新诗、新小说、话剧、油画、钢琴等是。三是民间传统,民歌、鼓词、评书、地方戏曲等是。要说批判的继承,都有可取之处,争论之点,在于以何者为主。文艺界、文化界多数人主张以第二种为主,理由是那些东西虽来自资产阶级,可是较封建的进一步,而较民间的高级,且以为无产阶级所接受。无形中已把它定位正统。你若以未能普及为理由去和他们辩论,他们说那只是因为多数人没有文化,只要文化普及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他们是会接受。这种看法不限于维护三十年代传统的那些权威们,凡是学生出生的人都有这点同感。可是这不合乎毛主席所说那从普及基础上求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去普及的道理。毛主席所说那“沿着工农兵前进的方向,„„„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其提高的成品,应该另具有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特有的高度,不能是以资产阶级成品的高度为样板的,而且按那个正统所要求的东西,根本要把现在尚无文化或文化不高的大部分群众拒于接受圈子之外的。

以民间传统为主则无上述之弊,至于认为它低级那也不公平。民间传统有很多使他们相形见绌的部分——例如有些民间唱法能使人想听不清也不行,有些洋唱法,就是神仙也听不清楚。不高是可以“提”的,总比先把一大部分人拒与艺术圈子之外好得多。这个道理强烈反对的人也不多,就是愿意那样做的人太少了。

现在的情况如何呢?受学校教育的学生(从中学起就是)已经把自己的文章练习的脱离了“语言”,就是在向多数人发言的时候也以为用口头语不够格,必须做成学生腔的发言稿去念,才觉得交代得过去。在艺术生活方面,他们也只习惯于歌曲、朗诵诗,而对民间传统则无所继承。现在的尚活在中年以上的人心目中的民间艺术,因为没有新词而剩下些陈词滥调不能用了,而学生们弄那一点新东西,在他们看来技术水平不高,引不起较强烈的兴趣。总之,老的真正的民间艺术传统形式事实上已经消灭了,而掌握了文化的学生所学来的那点脱离老一代群众的东西,又不足以补充其缺。

我在这方面的错误,就在于不甘心失败,不承认现实。事实上我多年所提倡要继承的东西已经无人响应而归于消灭了。学生们所弄来那点东西不论如何简单如何脱离老一代,既然只剩下那个了,就须得承认它,是现在仅有的“普及的基础”。事实如此,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也。我尚未完全绝望者仍在语言。学生们作起作文来,讲起有稿子的话来尽管洋化了一点,但他们无论自己互相谈话,无论与老一代谈话,基本上用的还是传统语法,有朝一日他们觉得那种书本话的调调不得劲,而想改得自然一点,这种大众语法的基础还存在,采用起来还很现成。

第19篇:分析赵树理作品中的通俗元素

解析赵树理作品中的通俗元素

一赵树理自身的民俗文化积淀 从《赵树理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的沁水县,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在这山野地方,历来是“敬神信巫,有不平必质于神”的,理所当然的赵树理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风气浓重的家庭。他祖父给他的启蒙教育不是四书五经,而是不伦不类的“三圣教道会经”。他的父亲给他讲卦术知识,让他阅读《玉匣记 》《麻衣神相》等算命先生的经典著作。他的祖父能够将三圣教教文倒背如流,能算会写。他的父亲更是擅长音律,懂得卜卦、算命。他的祖母敬惜字纸,对灶神、喜神、财神等民间诸神恭敬备至。这些都成为了他创作中可以汲取的养料,比如《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的原型便是他的父亲。也正是这样的特殊环境,使他获得了实用乡土词汇妙语连珠的能力。

作为写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心声作品的赵树理来讲,深入农村,了解农民是他创作的最根本。通过了解我们知道,赵树理各种农活基本上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在其父亲的熏陶下,赵树理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上党梆子”迷。他从小就喜爱民间曲艺、戏曲和民间乐器,这些熟悉与爱好民间艺术的热情还有他父亲给他传授的手艺成为了接近群众的“好帮手”。正是因为他爱好民间艺术,具有民间艺人所具备的各种特质。所以,他才能了解农民的文化知识,深知群众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要求。在

《三里湾》是赵树理的长篇代表作,全书以生动、质朴的笔触,描写了土地革命之后我国农民响应党的号召,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故事。全文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全文具体描写了四个不同家庭,合作化带头人、村支书王金生家,热衷于个人致富的村长、党员范登高家,富裕中农“糊涂涂”家,党员袁天成家。他对农民的感情(他自己就是农民)是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没有半点装腔和虚伪,不含同情的成分。农民想说的、骂的、爱的、恨的也正是赵树理要说的、骂的、爱的、恨的,和农民是一脉相承。他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把农村农民中一些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写出来,为农民兄弟提供适合自己口味的精神文化粮食,还要和那些当时统治着农村文化的旧东西争夺阵地。因为这些旧东西大都通俗易懂,农民喜欢看、喜欢听。

《三里湾》成功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范登高(翻得高)、马多寿(糊涂涂)、袁天成作为作品中落后人物的代表,有着共同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坚持着私有观念,与新的生活潮流相抵啎。文章中还创造了与之相反的一群年轻人,范灵芝、王玉生、王金生、马有翼、菊英等等,他们朝气蓬勃,有改革的热情,有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全文从农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姻恋爱、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为我们描述了土地改革过程中队农村产生的深刻变动,真实显示了实现农村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社会主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有优越性。

《三里湾》中村长范登高,是一个私心过重、有着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小人

物。他在抗日时期曾经为党做过一些好事,并且以此为骄傲的资本。但是,在土改的时候,他的田要分的比别人多且好,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合作产生了“离心力”。他自己雇人帮忙看骡子,做小买卖。他处处与党对立,却又摆出老革命的架势,表面说维护党的利益,实际上千方百计维护个人利益。就此而言,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是非常意义的。故事中的范登高真实地显示了当时农村斗争的复杂性,显示了在生产体制变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党内的思想斗争。故事还以“糊涂涂”一家为特例,为我们呈现了一群落后、顽固与自私的富裕中农形象。其中以“糊涂涂”为代表,他在政治上十分保守、糊涂,但在为自己谋利益时却很精明能干。在合作化运动中,他利用范登高的错误,顽固阻挠合作社的扩建;利用妻子“常有理”的胡搅蛮缠,阻挠合作社开渠;利用互助组的劳动力为自己种田。日常生活中,他刻薄成性。文章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以及小块土地经营方式所造成的旧式农民身上的精神负担。这种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落后思想,不仅强烈地抗拒着农业合作化的潮流而且还深深毒害着年轻一代。但是,马家最终还是四分五裂了。儿子、媳妇都先后冲破家庭的阻挠,参加了农业社。这说明了在生活新潮流冲击下农村封建宗法势力的必然瓦解。袁天成是开辟工作时候的老党员,但是他“两只脚踏在两条路上”。在党内接受教育,参加了农业社,但是回家接受老婆“能不够”的领导。作者在描写的时候把人物放到了家庭琐事、婚姻纠纷中去塑造,但却深深揭示了旧思想残余对人们发生的可怕的销蚀作用。

作者通过这些落后人物的着力描写,从侧面肯定了年轻一代接受新思想,参与新改革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正反两面人物的形象描写,作者真实地写出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一场艰苦而伟大的革命。

二浅析赵树理作品中体现的民俗色彩以及人物形象的民俗特色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开创者,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作家。这个流派因为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赵树理作为其中杰出代表,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有的作为作品浓厚的民俗背景,有的作为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理,推进了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他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大量运用到了文章创造当中,并彰显了自由驾驭的能力,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质朴混纯的民俗变成了创作的文学素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三赵树理作品中的语言特色——浅显易懂、质朴生动

在谈到通俗文学时,我们总难免把赵树理扯进来。通俗文学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我认为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而且还深受读者喜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坚持走广大群众的基本路线。把赵树理作品归为通俗文学,我认为是合适的。

对于赵树理作品的评价历史上是众说纷纭,对“通俗文学”概念的厘定现在也充满了内在矛盾。首先,“通俗文学”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可以定义为经济上的市场和观念的市场,我们谈论现代都是的市民阶层中存在市场,那么在中国更广袤的农村难道就不存在市场吗?而赵树理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有力的印证,我们广大的农村也应该是“通俗文学“发展的肥沃土壤。其次,如果说“通俗文学”是接续了某种中国传统的,或者继承了某种传统的文化趣味的,那么我想,和程小青等人相比,赵树理反而是更传统,更乡土。更有中国趣味的。我们往往容易把“市民文学”和“通俗文学”这两个概念混淆,如果把“市民文学”的趣味和标准潜在的化入对“通俗文学”的考察和描述中,这样做是不正确而且是对我们了解通俗作品和时代之间关系的一种障碍。

通俗文学就在我们的周围,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能迎合大众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遍民众的喜怒哀乐,最能展现人民的审美观,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而赵树理的作品正是如此,从《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到《锻炼锻炼》,再到《三里湾》,作者无不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为我们抒写了一段又一段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生动画面。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也正是我们所说的“通俗文学”。

参考文献:

1.赵树理:《三里湾》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2.戴光中:《赵树理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

3.赵树理:《三里湾——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 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4.白春香:《赵树理小说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5.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6.范伯群、汤哲声、孔庆东:《20世纪通俗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7.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8.朱栋霖 范培松:《中国雅俗文学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年1月出版 年11月出版20072008

第20篇:从法律角度浅析典型夫妻关系 赵树理

从法律角度浅析典型夫妻关系

——以赵树理本人的婚姻及作品为例

摘要:夫妻关系常是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漫漫历史长河中,男尊女卑的夫妻关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即便知识分子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在当代社会,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已然普及,而新婚姻法的颁布更是使之深入人心。

关键词:男尊女卑 男女平等 婚姻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自秦始皇一统中华直至今日占据主导地位的婚姻类型,莫不外乎两种——男尊女卑、男女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男女平等的思想已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由此,男女平等和睦的的夫妻关系也顺利取代封建社会时期男尊女卑的夫妻关系。

在那个特殊的20世纪里,无数炎黄子孙见证了这开天辟地的变化。普通的人们,早已随风湮没。而接受了新思想的文学创作者用自身,用笔墨记录下了这点点滴滴的改变。

赵树理便是其中的一位。他一生经历了两段婚姻,这两段婚姻中的夫妻关系一为男尊女卑,一为男女平等。正是赵树理自身的婚姻极好地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与原型,也完美地向世人展示了典型的夫妻关系。

赵树理的第一次婚姻。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晋东南的沁水县端氏镇慰迟村,是一个闭塞的山沟,封建思想浓厚。他的第一次婚姻是在他15岁之时,可以说是一门典型的包办婚姻。与他结婚的姑娘是邻村张家山一位姓马的女子。据资料记载,这女子是一个颇守封建妇道的女人,比赵树理年长一岁,高大结实。相比之下,刚刚步入青年的赵树理又矮又弱,颇有“小女婿”之感。结婚之初,由于从小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头脑中仍然是夫为妻纲那一套,为了维持纲纪礼仪,他时常摆起男子汉大丈夫的架子要妻子服从,有时还到母亲那里告状,以婆婆压媳妇。当时他只是一名高小学生,年龄不大,阅历也有限,对妻子的一些苦衷不以为意。有时他从学校回到家里,妻子对他倾诉日常生活之苦,想从他那儿寻个精神安慰,他总是以为这些小事无关圣贤之道,因而置之不理,有时还加以斥责,使妻子颇感委屈。遗憾的是,1929年春,马氏夫人不幸病故,年仅24岁。赵树理晚年回忆起与马氏夫人8年的夫妻情分,时有内疚之感。

同时,在赵树理的作品中也不乏男尊女卑的夫妻关系。例如《孟祥英翻身》中孟祥英与梅妮的婚姻便与赵树理的第一段婚姻颇为相似。在作品开篇,作者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有两个村子,分别住着牛孟两个大族,世代婚姻关系不断。孟祥英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包办嫁给了梅妮---- 一个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孩子。同赵树理一样,其作品中的梅妮并没有把妻子当成自己的家人。不但要忍受婆婆的蛮横无理,同时还要默默接受丈夫的拳脚相加。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作品正标题下加的四个小字“现实故事”。可见当时这样的婚姻与家庭并不在少数。男尊女卑的婚姻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中国古代,除了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权威之外,法律便是国家的另一个权威所在。1912年,溥仪下台。之后的数十年,虽新思想不断传入,占据大部分中国人特别是农村人意识的依然是封建落后思想。男尊女卑是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家庭生活的常态,它不仅渗透于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当中,更表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定之中。

一、婚姻仪式。“六礼”是古代婚姻缔结的基本制度规定。“六礼”分为: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方订婚。纳征,又称纳币,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请期,男方携礼至女方家商定婚期。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从具体的“六礼”仪式便可以看出,男方是占主动地位的。

二、婚姻形式。中国古代社会婚姻的常态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男子可以同时拥有多名女子,这并不是皇帝才享有的特权。贵族们甚至以妻妾的多少作为财产和地位的象征。俨然,女子完全丧失了应有的地位。

三、婚姻状态。由夫权统治下的婚姻生活。娶妻进门,并不是多了一个家庭成员,而是相当于多了一个变相的家庭奴仆,夫为妻纲的思想深深植入了人的内心。

四、婚姻解除。以“出妻”为主要方式的男子专权离婚。中国古代离婚制度主要包括七出、义绝、和离、违律婚断离等制度。该离婚体系以七出为基础,以义绝为手段,以和离与违律为婚断离为补充。在中国古代社会,“七出”曾被长时间实行。“七出”是丈夫出妻的七种理由,针对妇女给出足够的理由,便可以抛妻弃子,而七出之罪中有的罪名并不是妇女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

五、定罪量刑。夫与妻是不作为法律上的平等主体的。夫犯妻是尊犯卑,而妻犯夫是卑犯尊。同一行为,夫妻位置不同,量刑上便不同。

当然,这一切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封建社会这个大环境所决定的。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普通人民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继而夫妻关系有了开天辟地的变化。

赵树理的第二次婚姻。接受了先进思想的赵树理在第二次婚姻时,已然树立了正确的婚姻观。他的第二位妻子名为关连中。但婚后赵树理先是在外地教书,后来又参加抗日工作,夫妻二人聚少离多。据记载,在赵树理投身革命的几年中,一家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关连中身上。她贤良淑德,任劳任怨。虽然赵树理一走就杳无音讯,左邻右舍更是众说纷纭,但是关连中却始终如一。在天灾人祸的打击下继续顽强地、艰难地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穷苦家庭。后来的日子里,赵树理曾多次感激地说过:“在我这个家里老关有功,她是家长,我只不过是家庭成员之一。”“*”开始后,赵树理被打成“黑作家”,他的作品被诬陷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他本人也遭到肉体上的残酷迫害。关连中为丈夫吃了不少苦头,但她毫无怨言。当造反派对她进行人身攻击,骂她是“黑帮的老婆”时,她毫不示弱地回答:“做黑帮的老婆是我的本分!”

这是一段不平凡却充满平等和睦氛围的婚姻。赵树理虽为革命而奔波,未能很好地承担起一个家的重任,但却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男女平等的思想。同样,在他的作品中亦有一对夫妻的早期婚姻生活与他的第二段婚姻颇为相似。《福贵》中的福贵和银花。我想,在赵树理写作这一部作品时,必然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关连中,或是直接以自己的部分婚姻经历改编入小说也未可知。作品中,福贵虽然是为生活所逼,不得已而为之。但这个人物形象,用现在的眼光看来,依旧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一棵毒草。可在银花看来,福贵是她一生的归宿。面对七八年没有音信的丈夫,银花没有动摇,只是守着两个孩子等待曾与她亲梅竹马的丈夫回家。面对邻里对福贵的唾骂,银花只说,“是你们不摸内情,俺那个汉不是坏人。” 的确,从另一个角度看,福贵仍然是一个好丈夫,银花的等待、信任、维护是值得的。有了钱,他时常买些好东西给银花和孩子,没有钱,任凭饿几天,也绝不回家剥削银花。按照大团圆式的风格,银花和富贵也算是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或许是时代局限,在赵树理作品中,这样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可以说仅此一例。

赵树理生活的年代,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初步显现。当代社会,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已经普及。新婚姻法的出台更是有力地维护了妇女的权益,进一步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原则。

一、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比如,夫妻双方有平等的姓名权,人身自由权,双方都有选择职业,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置权,另有约定的,从约定等等

二、男女双方在结婚和离婚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双方都享有婚姻自由(结婚与离婚)。登记结婚后,根据双方约定,任何一方都可以成为对方家庭的成员。离婚时,双方在子女抚养、财产处理等方面的权益同样受法律保护。

三、父与母,子与女以及其他不同性别的亲属,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平等的。家庭成员依法享有的权利与依法享有的义务,均不因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夫妻关系的处理需要法律的正确导向。但它又不同于法律中的问题处理,直接而有力。同时它也不同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它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对夫妻都是一个独特的共同体,都有自己的相处方式。夫妻关系更需要双方的精心呵护。夫妻相处的核心是爱,而夫妻的平等是爱的基础。

作为女子,我庆幸自己身在当今社会。作为有着高度文明的人类,不应为男尊女卑的思想所蒙蔽。虽然在少数地区仍然奉行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我相信,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是时代的大趋势所在。

赵树理简介
《赵树理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