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赵树理的乡土情结

发布时间:2020-03-01 18:48: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赵树理的乡土情结

姓 名 王永斌 学 号 061410064405 学 校 焦作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 邢东英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一、目录„„„„„„„„„„„„„„„„„„„„„„„„„第1页

二、摘要„„„„„„„„„„„„„„„„„„„„„„„„„第2页

三、正文„„„„„„„„„„„„„„„„„„„„„„„„„第2页

四、参考文献„„„„„„„„„„„„„„„„„„„„„„„第13页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赵树理的乡土情结

摘要:

赵树理,是中国作家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他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集中体现在其作品中:从作品题材看,以农村问题为主;从作品的人物安排上看,热爱农民;从富有表现力的,有韵味的语言看为农民真正着想;从作品手法看,把民间文艺传统奉为正宗和借鉴的典范,尤其重视民间评书、快板等文艺形式,农民易于接受;从作品结构看,故事性很强有头有尾,曲折而又连贯,团圆式的结局,满足了农民读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期待;民俗描写的细致入微;这都说明赵树理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

关键词:

赵树理 乡土情结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偏僻山村的贫苦农民家庭,似乎从出生就注定了他的乡土情结,少年时期的苦难土地,艰辛的生活,和纯朴多彩的民间文艺,使他为农民创作的思想根深蒂固。从1930年首次发表的《铁牛的复职》开始,就立志要为农民说话,写他们喜欢的作品。最终在浓厚的乡土情结支配下,成长为真正的人民作家,就像周扬,茅盾等文艺界领导也在1962年8月作协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赞扬赵树理是中国作家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其浓厚的乡土情结集中体现在其作品中。

一、从作品题材看乡土情结

孤川入海,笼鸟入林。在革命队伍中赵树理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以全部热情投入共产的洪流,写传单,编报纸,发挥着自己的宣传才能。走乡里,串农家,在炕头唠嗑,在田地里挥汗,熟悉的生活丰富素材,终于变成生动的作品问世,轰动了整个太行。土肥苗也壮,根深叶才茂,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写农民喜爱的东西,为农民而创作。

从《黄河日报》副刊《土地》到《中国人》,他所编辑的报纸就显示了与当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地任何报纸都不一样的场面,体裁多种多样,群众都爱看。从《小二黑结婚》到《十里店》,以自己的终身创作实践着以农村问题为题材,做“文摊文学家”的志愿,心甘情愿地为人民创作。

赵树理说他写的小说都是“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他的创作大多是基于农村的问题小说,如没有对农民的真实情感,是做不到的。《邪不压正》是以中农王聚财的女儿软英的婚事纠葛为线索,表现土改初期农村各阶级种种动态的小说。主人公王聚财一辈子前怕狼后怕虎只因雇农小宝“家里没甚”,就拒绝他向女儿求婚,尽管明知小宝是个“好孩子,又精干又漂亮”,女儿也中意。王聚财虽有些势利眼,看不起穷人,却也不去趋奉地主,对地主的逼婚,他从心里不愿意,认为“太欺负人了!”又不敢反抗只能自己生闷气;解放了下河村,斗争了地主刘锡元,他还是“看看再说”,不愿参加斗争。赵树理自己在谈到这篇小说时说:“我写那篇东西的意图是想写出当时当地土改全部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读了知所趋避。”作品中写了土改时的“左”倾倾向,农会主任小昌,思想变质,连老婆孩子也公然欺负住同院的阶级兄弟,他在土改中打击了一大片应该团结的对象;干部、积极分子多占斗争果实,制定土政策;出租过二亩地,放过一笔债,连家中爷爷也打过人,奶奶骂过媳妇等等。用一位老乡的话说,他为咱老百姓写的,说的是咱的心里话,咱老赵可好哩。

如反映农村青年男女在婚姻自主恋爱自由道路上,还存在的封建残余思想和某些社会问题的姊妹篇《小二黑结婚》和《登记》。写受尽欺压、虐待的普通农村妇女孟祥英成了闹翻身的英雄的《孟祥英翻身》,针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农村的复杂矛盾而写的《三里湾》。特别是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李有才板话》,通过解放区农民改选村政权和减租减息运动,描写了农民与地主的曲折而复杂的斗争,热情歌颂了农民的智慧和斗争精神,讴歌了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胜利。

大家都知道“山西的小米养人”这句话吧。赵树理对乡土的关注,从1958年农业部在紧邻沁水的高平县举行的北方10省种植杂粮现场会上更能体现出来,会上他演唱了自己写的快板诗《谷子好》:

“谷子好,谷子好,吃得香,费得少,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你要能吃一斤面,半斤小米管你饱;

爱稀你就熬稀粥,爱干你就把捞饭捞; 磨成糊糊摊煎饼,满身窟窿赛面包, 谷子好,谷子好,又有糠,又有草, 喂猪喂驴喂骡马,好多社里离不了。 谷子好,谷子好,抗旱抗风又抗雹, 有时旱的焦了稍,一场透雨又活了; 狂风暴雨满地倒,太阳一晒起来了;

冰雹打的披了毛,秀出穗来还不小。”

二、从作品人物看乡土情结

赵树理的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题材上,也体现在作品的人物安排上。赵树理的乡土情怀生动地表现在他对人,具体地说,是对农民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上。在他的思想观念中,人———农民,是最重要的,这种重要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现实中的落后或消极人物。如《小二黑结婚》的三仙姑的性格和心里状态描写,极为幽默风趣,除了批评外,也能看出作者对三仙姑作为封建思想的受害者的同情。对象《李有才板话》中的阎恒元和阎喜富等人的凶狠狡诈,软硬兼施,隐瞒土地,腐蚀干部,企图继续控制村政权等丑恶行径进行打量披露,又力的揭露他们的丑恶面目,鼓舞群众斗志。

《实干家潘永福》他自己曾明确地说,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提倡不务虚名、不怕艰苦,千方百计认真做事的精神的”。在朴实、凝重的笔法中,贯注了他对这为农民出身的实干家的情感和愿望。“„„那时候我们的工作有些地方不深入,特别对于狡猾地主还发现不够,章工作员式的人多,老杨式的人少,我们应该提倡老杨式的作法。”

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第 13 节和 15 节在全小说中最具“血淋淋的斗争生活”性质,这两节的内容和手法都应该对照起来看。 13 节是通过冷元和二妞的转述表现了敌强我弱的“血淋淋”的斗争情景, 15 节则正面表现了翻身得解放的村里人在公审大会上活活打死大地主 李如珍的同样“血淋淋”的斗争情景。 从村里人对 李如珍的无比 仇恨和对小常的无比爱戴的强烈反差中反映了农民鲜

- 4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咱就写成“因此”,不给他们换成顺当的字眼儿,他们就不愿意看。字眼儿如此,句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句子长了人家听起来捏不到一块儿,何不简短些多说几句。“鸡叫”“狗咬”本来很习惯,何必写成“鸡在叫”“狗在咬”呢?”

如《小二黑结婚》印行时,作者冠以《通俗故事集》的标题,希望它通俗易懂,能够为群众接受。既然存心要通俗,那就得用群众的语言,去写群众自己生活里发生的事情。就必须熟悉群众的生活,这些都和他浓厚的乡土情结分不开的。小说中只用了一句“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多么形象的话,把四十五岁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令人忍俊不禁。三仙姑打官司那一段,先写她换上新衣服、新长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上几件首饰,到了区里的大院,大家都跑来看,唧唧哝哝地说:“看四十五岁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的音容举止,就立刻出现在读者眼前了。其实小说用的就是最通俗的语言,三仙姑的穿戴和从前相似,不过换了个语调却唤起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形象,大大地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赵树理的作品把读者明确定位为农村中文化程度相对低的识字,甚至不识字的人,所以他的作品达到了民间口语与书面语言的高度统一,如果用新文化传统的审美眼光,或用一般知识分子的理性眼光去阅读,不在为了农民的启蒙主义审美感情上,是难以认同或理解的。语言上农民易于接受,这与赵树理深入农民,农村,与农民真正成为一体分不开的。从中可以看出赵树理对乡土的热爱,特别时对农民的情感。

四、从作品手法看乡土情结

赵树理说:“我每逢写作的时候,总不会忘记我的作品是写给农村的读者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的多一些。”为了便于群众接受和喜闻乐见,赵树理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并适应广大群众,农民的欣赏习惯,总是把作品中人物放在一定的生活斗争中来描写。如二诸葛的迷信、愚昧而又老实厚道的性格是在从“不宜栽种”到“恩典恩典”等一连串的具体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三仙姑的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装神弄鬼,或者不正经的性格是在从“米烂了”,到“看看仙姑”等一连串有趣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她自己完全知道装神弄鬼是骗人的一套把戏,也是招蜂引蝶的一种手段。

赵树理一向把民间文艺传统奉为正宗和借鉴的典范,尤其重视民间评书、快

- 6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绍不是静止的,乏味的,而是一直在讲故事,妙趣横生。接着用类似的方法介绍了其他几个人物如小芹、小二黑和金旺兄弟,这些人物及其相互关系交待清楚之后,便把矛盾全部揭开,让故事一直发展下去。通过“斗争会”,“许亲”, “拿双”等情节一步步把矛盾的发展推向高潮,这中间始终贯穿着生动的故事,而且环环相扣,一贯到底,说来娓娓动听,度来饶有风趣,最后是“怎么到底”交待了故事的结局和人们的归宿。

赵树理的小说是团圆式的结局,满足了农民读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期待,又符合保持故事完整的传统审美趣味。“团圆式结尾固然与赵树理的创作思路有关,(结尾一定要解决问题)”但更体现了作者对新农村,新生活,新人物所持有的信念。

如《三里湾》取材于 1951 年太行山区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验地区, 1952 年作者亲自参加了那里的并社、扩社工作。它是 赵树理 1953 年冬至 1955 年春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从旗杆院说起”,讲述了 1952 年 9 月一个月里发生在三里湾这个老解放区里围绕着扩社、开渠两件事而展开的合作化运动。作品着重突出了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一是王金生的民主和睦的模范家庭,一是马多寿的保守落后的封建家庭,其中,又重点描写了村支部书记王金生的妹妹王玉梅、中农马多寿的四儿子马有翼、村长范登高的女儿范灵芝三个年轻人的爱情婚姻变化等,其间还穿插了何科长巡查工作,党内对多留自留地的党员袁天成和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村长范登高的斗争,马家大院家庭生活的分裂,最后是皆大欢喜:年轻人花好月圆,扩社开渠圆满成功。

六、从作品民俗描写看乡土情结

赵树理小说的民俗描写往往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有的显然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参考价值,这都说明赵树理对乡土问题的重视。

《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民俗的描写,更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吃烙饼”的民俗特点是,村里发生了纠纷,由双方当事人请村落的头人、族长或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在吃烙饼的过程中评理,地点设在村子的庙堂里。等评理人作出裁决后,输了的一方要承担责任并付给吃烙饼的费用。小说中写农民张铁锁与村长李如珍的侄儿发生纠纷,村长武断地评张铁锁输理,霸占了张铁锁的土地,并让他付出吃烙饼的费用。张铁锁回家后气愤之下说了几句过

- 8910 -

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师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学案

乡土情结教案设计

鲁迅的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 活动单

赵树理的乡土情结
《赵树理的乡土情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