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弗洛伊德名言(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7 09:07:5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弗洛伊德名言摘抄

1、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2、生命中惟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

3、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的侵犯能量储存器,在储存器里,侵犯能量的总量是固定的,它总是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个人内部的侵犯性驱力减弱。

4、人都有吮吸的欲望。

5、对一个男孩来说,他的潜意识中有种对母亲的排他性占有欲,任何人,包括他的父亲,一旦对他构成威胁,他都会产生仇恨,甚至想杀掉他们。

6、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

7、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8、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9、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闭上你的眼睛。

10、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的性欲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况,社会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规则使人的本能欲望时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

11、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12、禁欲对身体是有害的,严重者男女皆可出现神经症病状,如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发“无名火”等,这是一种性抑郁的表现。

13、人类天生具有“弑父情结”,从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亲展开斗争,以摆脱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争取独立自由的权利,进而掌握家庭的主导权和社会的主动权。

14、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15、生物性即命运。

16、感情的冲动更接近于基于性本能的欲望冲动。

17、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18、梦是愿望的满足。

19、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20、人体就是命运。(解剖即命运)

21、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22、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紧闭,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23、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

24、良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对于躁动于我们体内的某种异常愿望的抵制。

25、不要去了解女人,因为女人都是疯子。

26、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就应在哪里。

27、幸福决不是文化的价值标准。

28、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29、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30、人类世界就是一个悲剧。

31、我坚信人类文明是以牺牲原始的本能为代价而创造出来的。

32、言辞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能带来最大的幸福,也能带来最深的失望;能把知识从教师传给学生;言辞能使演说者左右他的听众,,并强行代替他们作出决定。言辞能激起最大强烈的情感,促进人的一切行动。不要嘲笑言辞在心理治疗当中的的用途。

33、一种科学要对人类的知识有所贡献,也不必勉强人家信服。相信不相信,要看成绩,它可以耐心等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34、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识的流露;当你瞧不起一个人的时候这种轻视一定能够感觉得到那他/她就会做出某些事情来自卫。

35、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的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

推荐第2篇:关于弗洛伊德的名言

1、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2、生命中惟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

3、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的侵犯能量储存器,在储存器里,侵犯能量的总量是固定的,它总是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个人内部的侵犯性驱力减弱。

4、人都有吮吸的欲望。

5、对一个男孩来说,他的潜意识中有种对母亲的排他性占有欲,任何人,包括他的父亲,一旦对他构成威胁,他都会产生仇恨,甚至想杀掉他们。

6、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

7、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8、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9、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闭上你的眼睛……

10、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的性欲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况,社会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规则使人的本能欲望时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

11、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12、禁欲对身体是有害的,严重者男女皆可出现神经症病状,如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发“无名火”等,这是一种性抑郁的表现。

13、人类天生具有“弑父情结”,从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亲展开斗争,以摆脱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争取独立自由的权利,进而掌握家庭的主导权和社会的主动权。

14、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15、生物性即命运。

16、感情的冲动更接近于基于性本能的欲望冲动。

17、梦是愿望的满足。

18、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19、人体就是命运。(解剖即命运) 20、人生就象弈棋, 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21、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紧闭,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22、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

23、良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对于躁动于我们体内的某种异常愿望的抵制。

24、不要去了解女人,因为女人都是疯子。

25、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就应在哪里。

26、幸福决不是文化的价值标准。

27、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28、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29、人类世界就是一个悲剧。30、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识的流露;当你瞧不起一个人的时候这种轻视一定能够感觉得到那他/她就会做出某些事情来自卫

幸福决不是文化的价值标准。 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就应在哪里。

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

人生就象弈棋, 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生命中惟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

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弗洛伊德,你可能对他很陌生,但是,他的特别言论还挺有意思的,认为人的意识都是性冲动引发的,挺好玩的,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好像不太能接受,因为毕竟西方的是性开放性自由

弗氏认为:

一、梦是愿望的满足。梦的解析公式是:梦=被压抑的欲望+伪装起来的满足。也就是说,一定的梦境总是用以表达做梦者一定的愿望的,不过这个愿望的满足可能经过伪饰,不那么一目了然。

二、梦有仿同作用: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因某原因把自己代入另一个人的心理现象。

推荐第3篇:弗洛伊德档

从杜拉的梦看精神分析说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汉语言文学(5)班

姓名:黄琳

学号:20090101051

2内容摘要:一个十八岁的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少女杜拉,有过矛盾、焦虑、怀疑、惶恐。按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说,是由于她儿童时代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以及成年后的感情体验所导致的。通过杜拉向弗洛伊德描述她日常生活中反复做的一个梦来解析她内心世界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说是潜意识领域中被压抑的思想活动,是她内心最真实最原始态的想法。当她的内心被剖析出来,毫无遮拦的暴露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时,她又是如何的反应?她的日常行为动作是不是真如弗洛伊德口中所说的是“性压抑、潜抑”等的原因所导致?学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后可以让你有更深层次的去了解自己的一些行为背后的秘密。

关键字:潜意识潜抑 奥狄普斯情结性心理

这个世界上最缜密的事物莫过于人的内心。对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的了解,并不仅仅只是通过观察人的日常生活能够完全得知,必须还得通过了解人的内心隐蔽的心灵内容,诚然,这些隐蔽的内容同个人的儿童时代的生活,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也息息相关。当然也包括这里所谈到的梦,必不可少的成为剖析的一种方式。

梦一向被视为不可思议或不可用科学知识来认知的一种现象,而科学也只不过是解释现实生活的一种方法之一。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对梦的解析——人类潜意识的发现!十八岁的杜拉是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少女。“歇斯底里”这一是成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是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通常用于形容对事物的极度情绪。折射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可以用“性压抑、焦虑、潜抑、投射”等词语来概括形容女性焦虑与投射的发泄。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杜拉就是这一特征的再现。她在梦中与现实生活中的反应再一次证明了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与歇斯底里的阐述。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梦的生活

①是我们心灵在睡眠的状态下从事工作的方式。”在文章中出现这样一句话“杜拉在头脑中出

现了一个周期性的,反复出现的梦”这个梦并不是说是巧合或是偶然,并不是无意义的。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的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

②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是一种愿望的

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为精神动作的长链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的错综

③复杂的理智活动而建造起来的”

杜拉的梦是具有潜意识的,它透露出主人公对其父亲以及K先生的态度和对她儿童生活经历的反映。文章中这样描述到“有一栋房子起火了。我父亲站在我的床边,并把我叫醒。我赶紧穿上衣服,母亲要停下来抢救她得珠宝盒;父亲说:‘我不愿意让自己及我的两个孩子为了你的珠宝而烧死。’我们乃匆促下楼梯,而一到外面,我就梦醒了。”这一段话语中我发现几处异常的地方:第一,房子起火了,但在之前弗洛伊德询问她时,杜拉说家里从未失火 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假定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杜拉是依据自己的意愿,也可以说是潜意识来安排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这里的事件并不是无厘头的,相反的如前面提到过的是杜拉,一个少女内心真实想法的再现。火与水是相对的,除了与此相对以外,它也直接代表着爱情,就如成语“欲火焚身”,即房子起火是杜拉欲望升起的体现。潜意识的幻想或者说①

② 转引弗洛伊德 释梦[M]伦敦1913年英文版第一章

③ 转引弗洛伊德 释梦[M]伦敦1913年英文版第103页

属于潜意识并且形成于潜意识,或者更常见的它们曾经是意识层面的幻想,白日梦,且已经被有目的地遗忘而为潜抑作用驱人意识界中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具有心理活动的高级灵长类动物的人类,特别是具有某种强烈愿望而被社会道德规范所压抑的人,即所意识到自己与社会道德观相违背的,意识到自己在某种领域的犯罪心理。若其中有一个人对其的犯罪心理进行心理分析,这无疑是对这一罪行寻找到一个恰如其理的出口。这样就可以使自我由于那些意识而感到的罪恶感,甚至是对已犯下的罪恶而心安理得的宣告无罪的释放。这也是为何后来的杜拉会信任弗洛伊德并告知其压在心底的秘密的原因之一。第二,站在她床边的并把她叫醒的不是常人所认为的她母亲,而是她父亲。首先可以说这是杜拉内心的一种愿望的表达,她希望父亲小时候一样对她关爱备至,时时刻刻在身边保护她。以免受于K先生的爱,也让父亲和K夫人在一起的心理。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奥狄普斯情结”(它象征着父子之间对他们的爱的对象——母亲所表现出来的不可调和的,以及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竞争)视作是青少年对当代不满情绪和反叛行为的基础和主要原因。“奥狄普斯情结”是孩子与其父母的关系以及他后来发展的一个中心事实。弗洛伊德在对付这些问题时寻求了解这情结所特有的感情、形象关系。这情结本身造成了性冲动和屈从于父母权威之间的基本张力,这样就很好的能理解当初杜拉是在父亲的劝说下才来拜访弗洛伊德并接受治疗的原因了。第三,得知起火后,“她是赶紧的穿上衣服”,“赶紧”这一词语可以很形象的概括出杜拉当时的心理反应,她没有像母亲那样“赶紧”去拿自己珍贵的物品,相反的,可以看出“衣服”在她眼中并不仅仅是遮盖肉体的衣料,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保护自我内心的条件性反射。就像平时你用手在别人眼前晃动时,人的眼睛会条件性的眨动个不停,这是保护眼睛的一种物理表现。一样的道理,因为杜拉内心有不想让别人理解的秘密,似乎害怕自己的隐私会公诸于世,自己的那些“罪恶的想法”会暴露在世人面前。柏拉图认为,在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看不见藏着野蛮的,野兽般的因素。在酒肉饭饱的作用下它把廉耻和理性,老成侍重和道貌岸然的人,也隐藏着某种可怕的,非法的和野蛮的情欲„„之所以如此紧张的穿上衣服,也是对其性心理的掩饰的表现。可以理解为“象征性动作”,弗洛伊德把人们不由自主的,潜意识的,不经大脑的或漫不经心的动作称呼为“象征性动作”第四,“一到外面,她得梦就醒了”,这又是因为她早先与父亲或是K先生的交往中造成的潜抑性,使她对K先生的爱,带给她得并不是幸福与快乐,更多的是罪恶,是恐惧和愧疚。因为曾经她对父亲也过与K先生相似的感受。使得她想逃离,逃离这个让她感到罪恶的地方,她希望和父亲一块离开这儿,让父亲离开K夫人,她摆脱K先生。愿望达成,她得梦也醒了。在房子失火时,其中的情景清晰可见,而当逃离那所束缚她得心灵的枷锁时,梦也就醒了。琼斯(Ernest Jones)曾说:“我们对于一个人应持有的基本感情,即其爱情的态度,若没有半点认识,则要去了解她的心灵,以及其人格的主脉,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很少有像爱情那样,能够对一个人的心灵的和谐,加以如此严厉的考验。所以再也没有什么能在爱的领域中所见到的各色各样感情的反应,可以深刻的,毫无保留的把一个人的人格内涵显露出来。”杜拉对父亲及K先生的爱情既矛盾又痛苦因为不该而得不到的痛苦,因为遮掩而害怕显露的痛苦。通过梦她才得以离开这个梦魇。只有潜意识的愿望或深入潜意识的愿望,才是形成梦的主要动力。梦④

⑥⑦⑥⑤④ 转引L`福乌尔两代人的冲突·大学生运动的性质和意义[M]1969(1)转引 柏拉图柏拉图著作集[M]第三卷第一部分 莫斯科 1971年俄文版第391页引自 弗洛伊德著 文荣光译少女杜拉的故事 [M]北方文艺出版社1986-12(1)第61页 引自 [奥]弗洛伊德等著(台)廖运范译弗洛伊德自传[M] 2005-10

成了她解脱的一种方式。“解脱作用”一直存在。前面提到过,她连续四天做着同样地梦,杜拉梦里的这些情景的反复出现,只不过是她潜意识的幻想,是用这一途径而成为其生活情景动作的而折射出一种失败。正是由于现实的愿望——离开这里,并未得到实现,才使她一次有一次迫切的希望可以离开,只有在梦中她才可以将这种愿望达成事实。所以这个梦一直持续到她和父亲离开为止。梦结束了,不再出现。

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卷入一种所谓的“成人”的“畸恋”当中,她成了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这是某位翻译弗洛伊德作品的作家说过的一句话。在我看来,“无辜”可能是就某种程度而言,“受害与受益”也没有太过于严谨的界限。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也许都有某种冲动,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一个发泄的出口。承认潜意识中的无意识在每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性,反对仅把心理归结为有意识的活动,强调无意识在个体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企图认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它们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但永远不能被人所认识。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本身要如何做到弗洛伊德所提到的“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关系,才是值得我们思索和考虑的一件事。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体现出来的少女杜拉的心理可能是许多女孩都曾有过的,而不需要觉得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想法而感到自责与愧疚。休谟曾经说 过:“理智是并且只能是情感的奴隶,除了可以服务和服从于感情外,不应当去追求任何职位。”理智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够给予我们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去对待我们的潜意识,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压抑了一个人应具备的正常心理的发展。唯有以一种科学的,超然的,客观的态度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潜意识的冲动,才能避免自己的心理误入歧途,才能以很好的姿态去解决它带给我们的困忧。

约翰·布劳恩断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与其说是以哲学家的抽象思维为基础的,不如说是以病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的具体材料作为根据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对人性的研究,一方面,他得“泛性论”的主张 ,将人的所有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内心世界均归结于“性心理”的再现,这无疑是太过于绝对化的概括;另一方面,揭示人的心理欲望、人的行为意义以及文化和社会教育对人今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及心理反应的意义。在我看来,这是值得一说的。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中对杜拉梦的剖析,即一连串的儿童生活、成长经历以及心理反应的真实再现。再现出杜拉潜意识中的自己。潜意识的幻想是所有歇斯底里症的前身,歇斯底里症只不过是经“转变作用”而表现出来的潜意识的幻想,并且只要症状是属于身体上的变化,它们常常是从本来属于意识层面的幻想所伴随的性感受而衍生出来的。这也就成功的解释了杜拉的心理变化。

参考文献:[1] 少女杜拉的故事[M] 弗洛伊德著 文荣光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6-12(1)

[2 ]弗洛伊德的使命[M][美]埃利希·弗洛姆著尚新建译 王炜校三联书店出版(根据美国哈帕与罗出版公司1972年版译出)

[3]弗洛伊德自传[M][奥]弗洛伊德等著;(台)廖运范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10(1)

[4]精神分析与新弗洛伊德主义[M]〔苏〕 B.M.雷宾著 李金山 吴建飞译 常富英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根据苏联政治文献出版社1977年出版译出) 1988-11(1)

[5]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西·弗洛伊德著 苏晓离 刘福堂译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7-1(1)(根据纽约W.W诺顿有限出版公司1965年英文版译出) 11⑩⑨⑧

⑩引自 弗洛伊德著 文荣光译,女杜拉的故事[M] 1986-12(1)第53页 引自[奥]弗洛伊德等著(台)廖运范译弗洛伊德自传[M]方出版社 2005-10(1) 转引约翰·布劳恩弗洛伊德和弗洛伊德的门徒[M]摩1961年英文版 第179页

引自 弗洛伊德著 文荣光译少女杜拉的故事[M]北方文艺出版社1986-12(1)第105页11

推荐第4篇:弗洛伊德与催眠术

弗洛伊德与催眠术

弗洛伊德(1856-1939)在催眠方面先是受教于沙可。尔后又曾专程到南锡接受了李厄保与伯恩海姆的教导。可以说他在催眠术方面是接受了南锡派与巴黎派这两派的影响。弗洛伊德对催眠法的了解是逐渐深入的。早在学生时代,弗洛伊德就通过观察通磁术家的公开表演,对催眠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与好友布洛伊尔交流安娜病例时,他也接触到了催眠术。

1885年,他到巴黎向沙可学习。沙科当时是著名的神经病理学专家,还是萨佩特里尔医院的院长。除此以外,沙科还是歇斯底里现象的发现者。他是一位技术高超的催眠师,他能在催眠状态下借助话语消除歇斯底里症状。

从巴黎回国后,1886年,弗洛伊德开设私人诊所。但开始,他使用的仍是当时流行的电疗法。1887年在不放弃电疗法的情况下开始使用了催眠法。在实践中,他发现传统的电疗法的效果是很有限的,他认为,早先由德国最著名的神经病学权威耳伯(W?Erb)所倡导的电疗法,有很多不当之处。从1887年12月开始,弗洛伊德更集中地使用催眠疗法。

为了介绍催眠法和暗示法,弗洛伊德在1888年把伯恩海姆的有关暗示及其治疗效果的两大本巨著中的一本翻译成德文。弗洛伊德还写了详细的序文。伯恩海姆的这本书叫做《催眠法、暗示与精神病治疗法》。与此同时,弗洛伊德还在《维也纳医学周刊》上发表了该书的详细摘要。弗洛伊德在该书第一卷序文中,还详细探讨了南锡学派与巴黎学派之间

的分歧。弗洛伊德倾向于认为,催眠主要是心理方面的,而不是生理方面的,尽管其中包含着神经与肌肉的过度兴奋状态。

为了进一步研究催眠术及其治疗机制,弗洛伊德于1889年夏,带着一位病人到法国南锡,向那里的催眠术大师们求教。这次南锡之行,李厄保和伯恩海姆作的催眠实验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弗洛伊德从亲眼所见的令人惊异的实验中受益匪浅、深受启迪。

不过在随后的治疗实践和研究中,弗洛伊德认识到催眠术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有些病人不容易被催眠

这样,他慢慢地步入了新的研究轨道,创建了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曾说,真正的精神分析,开始于放弃催眠术。放弃了催眠术,弗洛伊德继续实践、探索、思考,最终总结出了一些新的医疗方法。但这种放弃并非完全否定,而应看作是一种超越,是对催眠术的扬弃。在以后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并没有忘记催眠术给他的深刻启示。

正是对催眠术的研究与实践,使弗洛伊德确信:人实际上是知道一些为他本人原以为不知道的东西的。如果用弗洛伊德后来的术语就可以说:“人在意识下并不清楚的事,却仍为此人所知,只不过是为此人的潜意识所知罢了。”所以当我们想知道那些为我们意识所不了解的事情时,就需要用合适的方法深入潜意识,或者用某种方法把潜意识中的东西引发出来。这就是弗洛伊德后来精神分析法的实质。

弗洛伊德还把这一重要结论用于释梦。在释梦时,他总要向梦

者询问梦的意义。弗洛伊德相信:梦者其实应当能为我们解释他自己的梦。虽然,梦者常会说自己对于自己的梦一无所知。但是:梦者确实明白自己的梦的意义;只是他不知道自己明白,就以为自己一无所知罢了。弗洛伊德的意思是:梦的意义在梦者的潜意识中是明确的,只是梦者在意识状态下难以觉察罢了。

弗洛伊德正是从催眠现象的研究中发现并发展了潜意识理论

正如他在《自传》中写道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得知在人类的意识后面,还可能隐藏着另一种极为强而有力的心智过程。”

可以说,通过催眠术的应用,弗洛伊德发现在人的意识背后,还深藏着另一种极其有力的心智过程――“潜意识”。后来,他发掘这种潜意识,并加以分析,最后导致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整个科学体系的建立。就是说催眠术为“潜意识”的发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正是这一系列的催眠试验(尤其是催眠之后的种种迹象和暗示)令人信服地为证明了无意识心理的存在和它的活动方式,以至于在多年后,弗洛伊德为了论证无意识心理的存在时,还要用催眠试验作为自己的有力证据。由此可知,催眠术不但促使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理论,而且还成为对其潜意识理论的有力证明。

在对弗洛伊德与催眠术进行过介绍后,不难发现弗洛伊德虽曾深受催眠术之影响,但他不久后就由催眠术转向了他的精神分析,他对催眠术本身的理论并没有做出多少贡献。

推荐第5篇: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必须承担许多重要任务,其中之一是对付使人烦恼和焦虑的种种威胁和危险。对付的办法有两大类。一类是采取现实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类是否认和歪曲现实的办法。后一类办法阻碍着人格的发展,我们称之为自我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为数众多:下面仅论述几个重要的。

1.压抑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渲泄只要遇到反渲泄的对抗就不会进入意识。反渲泄对渲泄的消除就叫做压抑。压抑有两种即先天压抑和后天压抑。先天压抑抑制尚未进入意识的本能性对象选择,使它不能进入意识之中。先大压抑是先天性屏障,使本我的大量内容永远处于潜意识状态。这些先天压抑是整个民族历尽痛苦教训之后积淀到人体内的机能。例如,乱伦的禁忌就是针对人对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强烈的性欲。这种欲望一旦表现就会受到父亲的惩罚。当这种事情在一个民族的漫长的历史上反复发生之后,对于乱伦欲的压抑便积淀在人体内变成先天性的了。由于先天压抑是遗传性的,下一代便不必经过学习就能自然地抑制这种欲望。

顺便提一下,如果禁忌十分强烈,如乱伦禁忌,说明对于被禁对象的欲望也十分强烈,否则,强烈禁忌就没有必要。

危险的本能性对象选择一旦被排除在意识之外就不会引起焦虑。原因是未意识到的东西对人们心理没有伤害。然而,这些对象选择能以各种间接方式影响行为,或者与有意识的内容发生联系,引起焦虑。这时,自我便实行后天压抑以对付那些秘密渗透到意识和行为之中的本我渲泄。后天压抑(以下简称为压抑)将危险的记忆、观念或感知从意识中驱逐出去,并设置障碍阻止各种形式的运动性渲泄。

压抑能使人对清晰明白的事物视而不见或歪曲已经看见的事物或曲解感知的信息。以这种方式,压抑保护自我不至于因为危险物或与危险物有关的事物而感到恐惧。压抑还作用于创伤性记忆或与创伤性经历有关的记忆。有关记忆本身也许毫无害处,但它们能够使人回忆起创伤经历。由此看来,整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受到压抑的影响。危险的观念也可能遭到抑制。不管被压抑的是感知、记忆还是观念,压抑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否认或歪曲那些损害自我安全的外部和内部危险来消除现实的、神经性的和道德的焦虑。

压抑对于正常的人格发展是必要的,而且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压抑。但是有些人放弃其它办法而一味依赖压抑来对付危险。这些人就是所谓压抑型。他们与世界的接触十分有限,总是显得畏缩、紧张、呆板和胆怯。他们往往寡言少欢,行为生硬。他们的能量过多地耗费在压抑机制上,从而不能与外界和他人进行既有趣味又有意义的交往。

有时压抑使身体的某一部位功能素乱。例如,压抑型的人可能会由于害怕性冲动而发生阳萎或阴冷,还可能患上所谓癔病性盲目或麻痹。这后一种病患者看不见东西或不能移动腿脚和手臂。压抑机制还会引起其它的身体失调,如关节炎、气喘、溃疡等。这些疾病是所谓心身疾病中最严重的几种。关节炎有可虽然自我是压抑机制所在地,它所实施的压抑号令有可能是超我发出的。因此,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影响越大,压抑就越多。超我所引起的压抑是父母

对儿童的制约的内化形式。

渲泄在遭到压抑之后将如何行动呢?它们可能会原封不动地生存在人格之中,或者冲出障碍,或者通过移位而表现出来。还有一种可能是,压抑得到排除。青春期的性本能原动力就有可能激增到摧毁儿童期形成的障碍,在严重挑衅面前,一贯压抑住自己的侵犯本能的人,也有可能变得十分好战。压抑阀门一旦冲破,能量会象强大的洪流一样倾斜出来。

移位能使被抑欲望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移位必须掩盖欲望本源,不然自我就会发现破绽,重新实行压抑机制。被抑欲望采取各种伪装手段求得宣泄。例如,一个人在儿童时仰制了对父亲的敌视,成年之后就有可能犯法或反叛社会传习惯,借此象征性地表达他被抑制的敌视父亲的情绪。被抑望常常在梦中获得象征性的满足。例如,在梦中进入一座房子,如果房子在做梦者的心里是与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就可能象征着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又如,自责的欲望遭到压抑后,人就可能在梦中发生事故,丢失东西或者作出荒唐可笑的事情,作为对自己的间接处罚。另外,表达被抑欲望有可能对所求事表示否定。因此,如果有人说,“我才不稀罕它呢!”那他心里可能就是想要得到它;如果有人说,“我压根没去想它!”那他指一直在考虑那个问题。

在危险不复存在时,压抑就没有必要存在,应当取消。然压抑的消除不是自动的。人必须首先发觉到危险已经消失。为了发觉,必须探测现实。处于压抑状态下作这种探测是很不容易的,可是不进行探测,压抑就消除不了。这就是为什么人往往背着许多儿童时期形成的恐惧包袱。这些恐惧现在已没有任何根据,可是他一直没有发觉这一点。

我们虽然把许多不正常的状况归咎于压抑,但决不能轻视压抑在正常的人格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在婴儿期,压抑的强大力量抵制了本我的本能对象渲泄,从而保护着婴儿的自我免遭本我的损害,使自我得以发展潜在的智力和能力。当自我强大到能用理智应付危险时,压抑便成为多余而继续耗费着自我的能量。消除压抑可以把投入到反渲泄的能量释放出来更好地服务于建设性事业。

2.投射

当自我遭受本我和超我的压力时,人就会感到焦虑。而为了消除焦虑,他极可能把原因归于外界。非但不肯说:“我恨他。”反而说:“他恨我。”非但不肯说:“我由于内疚而烦恼。”反而说:“他使我烦恼。”在第一种情况下,他否认他的仇恨来自本我:在第二种情况下,他否认责备他的是良心。他两次都把责任归于其它因素而不是自我。这种保护自我免遭神经性和道德性焦虑的机制叫做投射。

投射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情感的主体即自身被掉换。有时是主客体对调。“我恨你”成了“你恨我”。有时用一个主体代替另一个主体,而客体不变。„我惩罚我自己”成了“他惩罚我‟。自我采用投射的目的是把神经性或道德性焦虑转换成现实焦虑。例如,有人害怕自己的侵犯冲动和性冲动,为了从焦虑中获得部分解脱,便把这些冲动归于他人,说别人如何如何好战和淫荡。又如,有人感到内疚,便自我安慰地把烦恼原因归于他人而不是自己的良心。

这种转换的目的是什么?是把本我和超我这些内部危险转换成外部危险。因为自我很难对付内部危险,但却比较容易对付外部危险。一般情况下,人有较多时机学会对付外部恐惧,却较难掌握克服神经性和道德性焦虑的方法。

投射的作用不只是减轻焦虑。投射给人以表达真实情感的借口。认为自己被仇恨遭迫害可以作为攻击意想敌人的理由。在这一保护自己攻击敌人的借口中,人获得仇恨冲动的满足。满足而又无愧,因为他感到自己的侵犯行为是正当的。当然,这是一种复杂的文饰和理由化过程,其实质是嫁罪于人,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所谓理由化,是说在外部寻找理由或托辞为自己受到超我指责的行为辩护。理由化还包括把社会所反对的动机改换成社会所赞许的动机。例如,有人为慈善事业捐款,他认为这是出于善良心肠,而实际上他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或者为了补过赎罪。显然人决不会意识到这种投射或理由化,否则这些机制便不能减轻焦虑。所有对自我的保护,都必须在潜意识中进行,不然起不到作用。

超我的禁戒和惩罚很容易投射,因为超我代表了本来就属于外部的东西。在超我形成之前,禁戒和惩罚是由父母施行的。原来就属于外部的东西,现在当然可以还原到外部。在超我未牢固地结合进人格结构的情况下,还原更容易发生。超我脆弱的人往往喜欢把自己的负疚原因归咎于他人,把抑制归于外部的原因而不是内部的原因。

投射是一种广为应用的防御机制,因为人们从小就学会在外部寻找自身的行为原因,而不会检查和分析自己的动机。更有甚者,人懂得,制造圆滑的借口和遁辞,即使有了过错,也可以不受惩罚或不感到内疚。而且,他对事实的歪曲还总是受到奖赏。

还有一种投射初看似乎不是防御性的机制,这就是与他人分享情感和思想。自己幸福便认为别人也幸福,自己悲痛就认为别人也悲痛。仔细分析一下,这种分享型投射的保护性质也是很明显的。如果别人不幸福,自己的幸福就会遭到损害,因为人在别人不幸福而仅仅自己幸福时,总有一种负疚心理。为了消除威胁,人就把幸福也加于他人。如果谁能以世界上大多数人部不诚实来说服自己的话,他就很容易做到既不诚实,又不惭愧。一贯考试作弊的学生,常常以人人都舞弊来原谅自己:认为大家都乱搞男女关系的人会借以原谅自己的越轨行为。这一类的投射并不压抑真实的动机,也不用其它的动机来取代。当事人承认自己的动机,但他的道德焦虑经过投射到他人身上面得到减轻。

3.反向形成

本能及其派生物都可以归结为许多相互对立的双方。如:生命与死亡,友爱与仇恨,建设与破坏,主动与被动,支配与顺从等等。当一种本能直接地或通过超我间接地对自我施加压力时,自我便集中到该本能的对立面上去,以避开该本能的进攻。例如,有人为自己仇恨他人而焦虑不安,自我就力促友爱之情流动,从而掩盖他的仇恨。看上去这是友爱替代了仇恨、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在爱的表面之下存在着的仍旧是侵犯情绪。确切他说,爱只是掩盖恨的面具。这种用对立面掩盖某一本能的机制叫做反向形成。

怎样区分简单的对象渲泄与作为反向形成产物的渲泄呢?具体他说,怎样把反向形成所产生的爱区别于真正的爱?反应性友爱的主要特点是夸张——过度、外露和虚假。它是装出来的,如同《哈姆雷特》中那位剧中剧王后(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有一个剧中剧,系王子哈姆雷特用以证实他的篡夺了王位的叔父杀兄娶嫂的罪恶。哈姆雷特邀请国王和王后观看这出谋杀剧。谋杀剧中,王后勾结国王的侄子毒死国王。但是下手前她仍信誓旦旦地向生命垂危的国王表示,国王去世后她决不改嫁。一译者注)那样表演过了火,因而容易被识破。反向形成的另一个特点是强制性。用反向形成机制保护自己的人在表现反应情感时不肯稍有偏移,比如他的爱是生硬的,不能象真实情感那样适应情况的变化。他不得不“坚贞不渝”地显示着爱,好象稍有疏忽,其隐蔽的一面就会暴露出来。

恐怖症是反向形成的另一表现。患者所惧怕的正是他想要得到的。他其实并不惧怕某一对象本身,而是惧怕他自己的想要获得该对象的欲望。反应性恐惧使欲望得不到满足。反向形成的原因也有可能来自超我。我们实际上可以把超我看作是一个反向形成系统,其目的是保护自我免遭本我和外界的损害。理想化的贞操和纯洁可能就是原始性欲的面具;利他主义的下面可能正是利己主义,虔诚的背后可能正是邪恶。

实行反向形成不仅可以抵御来自外部的而且可以抵御来自内部的威胁。对另一个人的惧怕,可以使人千方百计地对他

表示友好:对社会的惧怕,可以使人顺从一切社会习俗。任何时候只要出现对规则的过度的机械的遵守,就可以断定为反向形成。在顺从的面具背后作崇的正是叛逆和敌对动机。

举一个有趣的反向形成事例。有些男人把温柔与女性相提并论,因而害怕任何温柔表现。为此,在装饰上他们极力显出刚毅和男子气,以掩饰自己的女性倾向,结果,他们变成与其说是真正的男子汉倒不如说是一幅男性讽刺画,也有些女人为了掩盖自己的女性而在衣着和举止上模仿男人。

有时反向形成能够满足遭到抵制的本来欲望。例如,一位不敢承认自己怨恨子女的母亲、可能会以保护他们的福利和安全为名,对他们的生活过多地干预。结果她的过度保护真的变成了一种对子女的惩罚。

反向形成是对焦虑的非理性的顺应。为实现虚假的和伪善的目的,反向形成耗费能量,歪曲现实,使人格变得既呆板又固执。

4.固着

虽然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在人生的前二十年是一个逐步的不间断的过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明确地区分各个发展阶段,例如: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成人期四个阶段。人一般都是相当稳定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然而,进展有时也会停止,人停留在原处,不能登上更高一步阶梯。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生理发育中,我们便称之为发育迟缓:发生在心理发展中,我们便称之为固着。

固着是又一种防御焦虑的机制。固着者看到前程危险或艰难,不敢迈出下一步。大多数儿童

在上学的第一天都有某种担忧;同样,青少年对于第一次约会都有某种不安;中学生或大学生都对毕业怀有一种既担忧又期待的复杂心情。实际上,任何人面临新的冒险都有某种焦虑。人在离别旧的熟悉的世界而进入新的陌生的世界的时候所经验的那种焦虑,叫做分离焦虑。假如分离焦虑过分强烈,人往往不肯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固着在旧的生活方式中。

固着者惧怕什么呢?是什么危险阻止了心理发展中的前进势头呢?主要的危险是不安全感,失败与惩罚,不安全感是一种思想状态,是由于人感到自己无能对付新形势的要求而产生的。他感到由于新的形势对他要求太高,结果将是痛苦的。

对失败的恐惧与不安全感相似,只是多了一种恐惧,即失败会招致嘲笑。失败有失于人的尊严(自我理想)。最后是对于惩罚的恐惧。这是最严重的恐惧。假设有一个试图独立的孩子正在形成与家庭无关的兴趣和依恋。他这样做意味着他对家庭以外的人和物正在产生爱恋。这孩子有可能不敢作出上述的对象选择,因为他担心,假如他把自己的爱施于外人,他的父母就会以不再爱他相报复,他又不敢肯定新的对象选择能否补偿他将失去的爱。一旦不能,他就会落得孤苦伶仃、无人保护的下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这是进退两难的局势。斗争的结果便决定着他是前进还是停留。如果他曾经历过父母的惩罚,他很可能选择停留。

具有讽刺意味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是,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大多是出于恐惧而不是爱。如果儿童坚信父母对他的疼爱绝对可靠,以往的经验告诉他父母绝不会抛弃他,那他很可能固着在一种幼稚的阶段上。

固着除了发生在对象选择中,还可能发生在人格结构与动力的发展中。有些人老是停留在愿望思维中,有些人怎么也学不会区别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也有的人在严厉的超我或儿时的恐惧中生活着。有些人固着在某一防御机制上,使之成为他们的整个人格中心,有些人则停留在冲动行为水平上。固着种类繁多,程度也不一,它妨碍着人的心理潜力的充分实现。可是几乎每个人都由于恐惧而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心理发育迟缓,即固着。

5.退行

已经到达某一阶段,但因恐惧而退缩到前一阶段,这就叫做退行。比如,一个新嫁娘与丈夫首次发生口角后心里害怕便回到娘家,回到父母的保护下。人受到伤害后,常常与世隔绝,耽溺于自己的梦幻世界里。道德性的焦虑可能会使人冲动行事尔后遭到惩罚,这实际上和人在儿童时期做错事遭惩罚是一个样。对有节制的现实的思维方法发生任何偏离都可能造成退行。甚至健康的顺应良好的人,也时常采用退行来减轻焦虑。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他们要“解解闷”。吸烟,醉酒,过食,发脾气,咬手指甲,掏鼻孔,犯法,说傻话,破坏财物,手淫,阅读神秘故事,看电影,进行不正常的性活动,咀嚼口香糖和烟草,化装成儿童,不顾后果地超速驾驶,相信鬼神,睡午觉,相互殴斗与残杀,参加赛马打赌,耽于幻想,反叛或顺从权威,赌博,对着镜子打扮,冲动行事,作弄替罪羊以及象孩子似的做出各种各样的傻事。诸如此类的行为都是成人退行的表现。只是有些退行由于普遍地存在,反倒被看作为成熟的表现。梦是退行的极好事例,作梦者在神奇的愿望满足中获得快感。

6.防御机制的一般特征

所有自我的防御机制都不是对付焦虑的理想手段。它们歪曲、掩盖或否认现实,阻碍心理发展,耗费了本来可以用于更为有效的自我活动的能量。防御机制一旦影响大大就会统治自我,削弱自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再有,如果防御机制突然失效,自我就会由于突然失去依赖而陷入像虑,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既然防御机制危害如此之大,为什么还能生存呢?原因须在心理发展中寻找。幼儿的自我综合功能很稚弱,不能承担自我的各种心理责任,因而采用防御机制作为自我保护措施。自我在不能运用理性机制减轻焦虑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下列施:否认危险(压抑),外化危险(投射),掩盖危险(反向形成),停滞不前(固着),或退缩(退行),幼儿的自我需要并应用了这些辅助机制。

但是,它们在完成了幼儿的自我使命之后,为什么还继续存在呢?原因是自我未能正常发展,而自我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它有大多的能量损耗在防御机制上。这是一种恶性循环。防御机制由于自我的不健全而继续存在,而自我如果过分依赖防御机制是不可能健全的。自我怎样才能冲出这种循环呢?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成熟。自我的发展基干机体自身的先天变化,变化尤为显著的是神经系统。在成熟的影响下,自我被迫发展。

另一个保证自我健康地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周围环境,周围环境必须给予儿童一系列与他的适应能力相当的经验。对于儿童,危险和困难的程度,既不能强大到摧残能力,又不能弱小到失去刺激,在婴儿期,生存危险应当很小,儿童早期的生存危险则应稍大,从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大。在这一系列不同级别的环境中,自我有可能摒弃防御机制(在理想条件下,有可能杜绝防御机制的产生),并且用更为现实和有效的机制取而代之。

推荐第6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

初窥解梦、潜意识与精神分析

----读弗洛伊德相关著作有感 自从课上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观点和论述后,我就对另一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拜读了弗洛伊德先生的相关著作特别是《释梦》(又译为《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引论》后,我受益匪浅,不仅是对有关意识与无意识、释梦和精神官能症及精神分析有了初步的了解,更对人、人性和人的欲望有了更清晰和更全面的认识。

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是对我这段时间阅读和思考的一个系统化的总结和分析。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1)、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简述该学说的重要意义;(2)、简要介绍有关释梦、潜意识和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重点阐释梦的产生和功用、梦的元素和运作的相关知识以及解梦的基本方法;(4)、以我自己和同学的两个梦为例来分析两类梦的类型:焦虑的梦和性梦;(5)、对我的阅读和思考过程加以总结和分析,为以后的阅读计划提出相关指导。

精神分析学说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精神层次理论:意识层次包含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2)、性本能理论:性欲是指人们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3)、释梦理论: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可以探究其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4)、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吵我三部分组成。本我代表来自遗传的影响,为快乐原则所支配,他不理会任何社会道德和外在的行为规范,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他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而自我充当仲裁者的身份,调和现实、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推动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对于人的观念的探索,弗洛伊德做出了重要的甚至是开创性的贡献,它的理论是人的观念有了新的内涵,即人是意识和无意识、社会性和生物性、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现今精神分析的一切发展,无不在弗洛伊德固定的框架内,弗洛伊德不但为精神分析奠定了基础,还为他以后的发展够花了蓝图;该学说带来了诸如文学和美学、宗教史和史前史、神话学、民俗学、教育学科等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弗洛伊德认为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梦的功用在于睡眠;(2)、梦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倾向所引起,一要睡眠以保持按死那个,一要平息心理的刺激;(3)、梦为富有意义的心理动作;(4)梦有两个主要的特性,即愿望的满足和幻觉经验;而潜意识即是当时一无所知但却充满强烈的情感价值的各种思想及兴趣(亦即所谓情意结),且有“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之分,“个体潜意识”来自于个人的特殊的生活经历,而“集体潜意识”则是指有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的沉淀而形成的潜意识,“潜意识”一词不再用以表达暂时潜在性的观念,因为潜意识现已成为特别的领域,有他自己的欲望和表示方式,以及特殊的有在他处运作的心理机构;对于精神官能症,弗洛伊德认为“不仅是症状的意义理所当然的是潜意识的,而且症状和潜意识之间尚有一种互相代替的关系,而症状的存在也只是这个潜意识活动的结果”,而且“精神病患者的冲突不同于正常人在两种相反的冲动间的奋斗,而是一场介于已经进入心灵的意识和前意识阶段的力量与滞留在潜意识阶段的力量之间的斗争”,而精神分析的任务就在于寻找潜意识并使其进入意识领域。

同时,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梦的解析研究可用以证明潜意识活动----因为它实在是梦的潜在思想的存在,解析梦的结果可是我们知道心灵的潜意识生活”,由此可见,梦的解析对潜意识的发现和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下面我将着重阐述有关解梦的相关论述和观点。

首先是弗洛伊德有关睡眠的观点:“睡眠乃是我们不愿与外界有所干涉,也不愿对外界发生兴趣的情境之一。我们借睡眠以脱离外界,而躲避那些来自外界的刺激。如果我对外界厌烦,我们就去睡”,“所以睡眠的生物上的目的似乎是蛰伏,而心理上的目的似乎是停止对外界的兴趣”;对于梦和睡眠之间的关系,“我们确实相信没有梦是最好的、最安逸的睡眠。睡眠的时候,心灵的活动必须消减,否则真正的睡前的安静情境即难以达到。那样以来,我们就无法完全避免一些心灵活动的残余物了,而做梦的行为是这种残余物的表现”;梦的产生是因为“很可能是因为某些意念不愿使心灵平静;或有些刺激仍干扰着心理,心理对于这些刺激不得不予以反应”,“梦不仅使刺激重现而已,且将刺激化简为繁,义外生义,使其和与梦境,以他无为代替”。梦具有显意和隐意“把所叙述的梦成为梦的显意,而其背后所由联想而得意义可称为梦的隐意。梦的显意与其说是隐意的伪装,不如说是一种有弹性的、有可塑造性的、具体的、有字的声音所引起的意象的表现”。

下面是有关梦的形成过程的观点:梦有中断,修饰、暗示、暗喻和重心转移、重组三种检查作用,而材料的删除、改变更动和重组便是梦的检查作用的活动方式及伪装作用所用的方法;梦元素的象征作用的三个特征:(1)、做梦者虽然能够作一种象征的表示,但是他对于这种象征不但一无所知,而且清醒的时候也不再认知;(2)、这些象征的关系并非做梦者所独有,或者是象征所以表现的梦运作所独有(3)、真正的象征和性有密切的关系;梦运作有“凝缩作用”、“转移作用”、“造型语言表现”、“二度润饰作用”四重作用,且梦的运作确实会把时间关系转变为空间关系,并以这种关系表现出来。

关于梦的类型,弗洛伊德的观点是“你们已知道那满足愿望的梦是用以满足最显著的需要----如饥饿、口渴,以及可望自由-----安乐的梦及不安的梦以及贪欲自私的梦。但是你们千万要记住,依据精神分析的结果,那些伪装作用特别厉害的梦,大部分都是性欲的梦”。下面分析一个我的同学的梦:前两天,我的一个同学向我介绍了他的一个梦,情境是这样的“做梦者跟随一对情侣走进一个房子,然后看着这对情侣上楼梯,在楼梯上搂抱,并发出兴奋的叫声,然后突然从楼梯上掉了下来,地上留有一大滩血迹”,然后这位同学当然被血迹吓醒了。其实这个梦只要用象征意义就可以明显的解释为一个性梦,反映了做梦者青春期对于性的萌动。在这个梦中,“房子”即女性的阴道,进入房子本身就具有性交的意义,同时“上楼梯”这一规律性动作和“兴奋的叫声”更是性交的直接象征,而“最后留下的血迹”则是性交的结果。至于那对情侣实际上是做梦者自己的化身,对其观察则是反映了做梦者对于交姌的窥探欲和自己的理解。那么这个梦就是一个明显的性梦了。

下面在介绍并尝试解析一个有关我自己的一个十分混乱的焦虑的梦。焦虑的梦是如何产生的呢?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梦的形成原因有三种情形:(1)、梦运作有时也许不能完全造成愿望满足的局面,因此隐意中的不快情感遂有一部分出现于显梦中;(2)、做梦者对于他的愿望的态度却很特别,他摒弃这些愿望,指责这些愿望,总之不愿意拥有这种愿望。所以这些愿望的满足并不会使他快乐,反而使他不快;这种不快由经验可以知道,形成了我们的焦虑不安(3)、惩罚可使冤枉的满足产生十分不快的结果。所以梦可以是冤枉的满足,也可以是愿望满足的反面,如焦虑不安和惩罚的实现。

由于这个梦时间持续很长,且有多个片段,所以梦的情形我已记得不是太清了。所以我就直接加以解析了:首先,“报考暑期夏令营”反应了我不愿意在南京读书的潜在欲望,而深入下去,原因在于南京的天气和环境和老家的环境相差太大,梦的场景发生在家乡的中学,则一方面反映了我对家乡山水的依恋和对南京污染的不满;“报考的对象是上交和北大”则反映了当年高考报名时我欲报往北京和上海的学校而最终没有实现的潜意识里的遗憾和未满足的愿望;梦中出现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是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而且做梦当天下午我还和他讨论了是否要读研究生的问题;整个报考过程则是一周前我报考另外一门考试的变形和扭曲;梦的后半部分是十分焦虑的状态,原因是报考的时间恰好是我在上课的时间,

所以我就一直在报考和上课之间犹豫,终于没有听清老师讲课的内容,仔细思考之后,我发现这一段梦应该这样解释:这段时间我有许多正常学习之外的事情,其占用了我许多时间,所以我担心其会最终影响到我的学习效果,所以产生了焦虑的心理,并反应到梦中。

上面我以一个性梦和一个焦虑的梦为例介绍了梦的象征作用、梦的修饰作用以及梦运作的部分原理,也可以算作是我在解梦上的一个小小的尝试。

关于这段阅读和思考过程,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1)、弗洛伊德的书是十分艰涩难懂的,十分注重逻辑的分析和推演,所以要真正读懂是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的;(2)、弗洛伊德后期的观点和早年相比有了一些修正和提升,这些提升反映了弗洛伊德先生严谨的态度,而这些并提升的内容往往是其精神分析学说中十分关键的部分,因而是我们研读的关键;

(3)、在阅读的后期,我发现后来在精神分析框架下出现了诸多心理分析的分支,如个人分析等,了解这些新的观点也是十分必要的;(4)、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释梦和精神分析是否有其特殊性呢?如荣格就注意到了道家学说的心理功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精神分析的中国化得关注。上述这些方面也将成为我下一步继续阅读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资料:

《精神分析引论.新论》,(奥)弗洛伊德,罗生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释梦》,(奥)弗洛伊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奥)弗洛伊德,林克明译,太白文艺出版社 《图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精粹》,梁素娟,中国言实出版社

陈蕙静,谈音乐治疗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音乐时空

张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超现实主义,艺术设计论坛

申荷永,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心理咨询与治疗,2005(6)

马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认知本质,中国临床康复,2005(9) 疏志强,“释梦”:梦的修辞文化阐释,北方论坛,2007(4)

孟秋丽,高申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无意识观念的理论性质,

社会科学报,2007(3)

高鸿萍,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专刊

张辉,将弗洛伊德的释梦技术运用于心理咨询中的一个个案,

中国精神疾病杂志,2009(5)

郭本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发展脉络与思想内涵,社会科学报,2009(9) 于淼,弗洛伊德无意识创造力理论及现象学方法论释义,

人文社会医学报,2010(5)

推荐第7篇:浅谈弗洛伊德的“梦”

论文标题:

浅谈弗洛伊德的“梦”

———陶恒来《催眠与梦》讲座感想

姓名:韩曼曼

学号:43411102

院系:医学院

专业:临床检验

时间:2014年5月23日

之前一直被大家围观的一道变态心理测试题,即葬礼的故事: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姐妹俩去参加葬礼,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帅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但是葬礼后那个男子就不见了,妹妹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来过了一个月,妹妹把姐姐杀了,为什么?

这道题让我想到了弗洛伊德的一个案例:一个女人自述梦境:“我看见卡尔(其侄子)死在我的面前,他躺在小棺材里,双手交叉地放在面前,他周围点着蜡烛。这情景就和小奥托(卡尔的哥哥)死时一样,他的死对我来说真的是当头棒喝。”

背景:此女人自小丧失父母,由其姐姐抚养长大,后来她爱上了姐姐的一个教授朋友,但因姐姐的反对不能与之携手。小奥托死后不久,即离开姐姐独立生活。她心中牵挂那位教授,因姐姐的反对没有与他再接近过。

解梦:奥托丧礼那天此女人又见到了那位教授,如果现在卡尔死去,此女会回到姐姐身边,教授也会去姐姐处奔丧,就可以看到教授了。

解释:女人所希望的并非的卡尔的死去,是重见教授。梦的情节一般是对过去事实(特别是重要的,令人感触很深的事实经历)的改造,不是凭空臆想的。故而女人梦中情节选取了侄子丧礼这一事件,达成与教授的重见。

在中国有玄学,古代有周公解梦,而在西方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法和《梦的解析》,相比之下其差异在于一个是解梦,告诉你知其然,但不知所以然,而《梦的解析》是相对系统的一套理论体系,被大多数的人接受和认可。

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都是诗人。在大多数的夜晚,我们都作梦。弗洛伊德说,在表达我们内心生活的方式上,诗歌和梦境在两个方面很相似。我们更多地使用图像而不是文字;我们把不一致的内容揉合在一起,以一种比文字描述更有效的方式唤起情感;我们会使用无意识的,肤浅的联想而不是逻辑来讲述一个故事。

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弗洛伊德引用大量的梦的例证证明梦的意义在于愿望的满足。他指出,使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可用以维持精神的平衡,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睡眠不受干扰。

梦,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有两种梦可以使我们洞悉别人的内心,一是我们自己的梦,二是别人讲述的梦。我们自己的深层自我(或者说潜意识)比起我们意识中的自我来说,要敏感细心得多。因为这个深层自我可以注意到别人许许多多细微的特征和不引人注意的言行,并且根据经验从这些小的地方去推断这个人的品行。有时,我们初见一个人就莫明其妙地不喜欢他,我们自己说不出理由,甚至我们相信这个人是个很好的人,但是在心里就是有点不舒服。其实,这就是深层自我作出了判断,它根据一些细节判断,这个人不好。这种判断一般被称为直觉。一般人不太愿意相信直觉,因为直觉说不出理由,但是事实证明,直觉往往是对的。在梦里,我们的深层自我对一个人的判断和评价会明确地用一个形象表现出来。如果我们会释梦,我们就知道,我们内心中是怎么看这一个人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梦的形成和作用主要有象征作用、伪装作用、检查作用,同时梦还是一种心理补偿,由此我们基本得出经常做梦的人是欲求和顾虑较多的人,在寻求着心理补偿也即平衡。

关于意识和潜意识,有些复杂的难题,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可能无法获解,却有可能在梦中得到解释,其实这是意识被不断强化而得到的结果,并非有神奇力量所致。人幼小的时候会尿床,但是随着检查意识的强化,就可以在熟睡中起到

一个提醒和控制的作用,实际上是意识的某一部分被不断强化的延续。梦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梦更相对的是被压制的。

但是受传统的道德理论禁锢,许多的我们称之为邪恶的念想是不允许出现在意识清醒的可接受范围内,而这一部分恰恰是最本能的原始的东西,恐惧亦是人类本能的一种,但是这些被禁锢的并不表示就被清除掉了,相反可能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被伪装的保存下来,他们终究会寻找机会再度出现,而为了躲避意识的检查作用,所以他们是具有伪装的能力的,所以伪装的象征性是需要自己去推敲和感悟的!

关于意识和本能的关系,弗洛伊德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一个人驾着马匹奔驰,意识就是驾驭马车的人,他代表理性和掌握方向,而本能就是奔驰的马匹(也即动力,弗洛伊德同时还讲过人类文明是从性爱欲本能的强盛转移而来,也证明了本能和本性的东西才是一个人的原动力强弱之分)意识的基础是本能,他来源于本能而超越本能,当人控制不了马匹的时候,也即本能暂时战胜了意识,其实这个理论是符合矛盾论的矛盾法则:矛盾的普遍性和独特性(共性和个性);主要性和次要性(领导决定和次要服从);同一性和对抗性以及内因外因,其中同一性和对抗性符合数学上螺旋线式增长的规律,也即矛盾的发展过程中(事物发展)会有暂时的统一,到了新的阶段后便会衍生出新的矛盾关系来,但是不论矛盾关系怎么变化,如何复杂他同样遵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即领导的和服从的关系。

关于为什么作梦的5个现代理论:

理论1:演化理论:我们在梦中演习受到威胁形势下的反应可曾记得,大部分的梦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紧要关头?在梦中,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在公共场合赤身裸体,或正被人追杀,或与敌人搏斗,或在流沙中下沉。芬兰的认知科学家安蒂-瑞文苏表明,我们的杏仁核的活动在REM睡眠的时候比正常的时候更加强烈。在REM睡眠时,大脑的活动方式,与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的活动方式类似。不仅如此,在REM睡眠时,大脑的管理运动的部分的活动也很强烈,即使四肢仍然静止。换句话说,瑞文苏和其他进化理论家认为,在梦中,我们实际上是在演习\"战斗或逃跑\"反应,即使实际上腿和胳膊都没有行动。他们说,梦想是一个进化的适应:我们作梦,是为了在夜间相对安全的条件下演习自卫行为,因此,回到现实世界以后,我们能够更好地战斗或更快地逃离险境。

理论2:作梦创造智慧

如果要记住每一个清醒时候的生活形象细节,它将塞爆我们的大脑。所以,梦通过回忆整理,以确定哪些该保留,哪些该删除。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与记忆中心的马特-威尔逊,在很大程度上维护这个观点。他白天把老鼠放在迷宫中,记录下老鼠通过迷宫时,有那些神经元以什么模式产生冲动。当老鼠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时,他看到了与老鼠通过迷宫转折点时的同样的神经元冲动模式。换句话说,他看到了老鼠梦到了它们在白天经历的重要关头。他认为,睡眠是这样的进程,它把我们的记忆中值得被编码储存到长期记忆的部分与不值得记住的东西分开。睡眠把我们白天里洪水般的信息变成所谓的智慧:那些当我们面对未来的挑战时,帮我们做出聪明决策的东西。

理论3:为了忘记而作梦

弗朗西斯-克里克和格雷姆-米奇森1983年关于梦提出了有名的富有争议性的理论时写道:“我们为了忘记而作梦。”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机器,以某种惯例方式连接数据(迷惑,辩护,或保留),而且这些思维路径可能不是最

有用的。但是,当我们睡觉时,大脑随机地产生冲动。正是这种随机清除连接,使我们放弃某些路径,创造新的,可能更有用的路径。

梦是对于旧的神经元连接的洗牌过程,使我们能够保持重要的连接,清除掉那些无效的连接。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梦就像一台计算机的硬盘的碎片整理:对神经元连接进行重新排序,使其系统更简化。

理论4:梦就像心理治疗

在梦中我们同样存在着各种情绪,让我们可以面对困难和令人惊讶的情绪,以新的方式的处理这些情感。塔夫茨的医生欧内斯特-哈特曼的理论说,做梦把我们困难的情绪放入梦境。我们在梦中这个安全的地方,可以处理情感内容,建立白天不敢建立的连接,因为清醒时我们的头脑更爱挑剔,更有防御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做梦就像在床上接受心理治疗:我们以较少理性和防御性的心态框架,思考情感方面的东西。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能接受在白天会受到压抑的真理。所以,梦是我们每晚的心理治疗。

理论5:缺席的理论

当然,有些人认为梦没有什么意义,梦仅仅是大脑在睡觉时候无意识的随机产生的冲动。睡觉时心智仍在“工作”,不断产生图像,但是图像背后没有意识。也许意识本身一直想要看一看我们的大脑里更深层的意图。

推荐第8篇: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整理)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

精神分析理论既涉及正常心理机能,也涉及病理心理功能。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精神分析又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病理学的理论而已,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治疗精神疾病或心理异常。

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假设——

(1)心理决定论原则(心理命定论、因果论)。即,心理现象与我们的躯体现象一样,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或碰巧发生的。一个人的现在是由其童年经历决定的。早年形成的内心世界影响一个人今后的现实人际关系,成人以后的行为方式与我们的童年成长经历有密切关系。这个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对于探讨人类正常心理及病理心理方面,都从本质上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日常生活中的正常心理现象,如遗忘、失误、梦等,都不是偶然发生的。每一种神经症症状,不管其性质如何,都是由其他心理历程引起的。尽管病人本人常常把症状看得与自己毫不相干,与自己心理生活没有联系,实际上这些症状与其他心理历程是有关联的,而且可以得到证实。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非常关注过去的成长经历,过去的呈现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他的现在,以便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以精神分析也是关注现在和未来的。

(2)意识是一种特殊的、非同寻常的心理过程。亦即,潜意识心理历程在正常及变态心理机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优势,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强调的是潜意识的作用。心理机能的绝大部分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而意识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而不是寻常的)心理机能。

弗洛伊德心理学是——人格心理学、动力心理学、无意识心理学、梦心理学、性心理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性。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将人的整个精神状态视为一个系统,称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结构组成,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生化系统是客观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人的精神系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能够体验到,比如痛苦,紧张,烦恼,忧郁等等。把人格分为三个结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的整体,是理解人格的手段和目的,不是说我们就有三个我。

本我,是人先天具有的心理过程,是人的精神结构最底层的,它的唯一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机体的紧张以获得满足和快乐,紧张是痛苦的,人类的快乐就是紧张的消除和能量的释放,痛苦和快乐是一个分币的两面,痛并快乐着,拒绝痛苦和紧张,我们就不会体验到快乐和满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除紧张来获得满足是我们寻求的方向。弗洛伊德形容本我是一锅沸腾的、没有方向的能量。所以,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本我包括所有源自遗传、与生俱来的一切东西,以本能位居首要,人一生下来就具备先天的本能,也可以理解为是接近动物性的。本能源于

身体组织,以我们无法得知的形式,最先在本我寻求精神表达。本我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消除紧张就可以。

超我,是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价值和道德理想,通过父母对我们的说教和惩罚,内化到我们的心理就形成了超我。超我竭力约束本我的盲目冲动,比如你要孝顺,要有礼貌,不能随地大小便,而动物是不管这些的。超我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现实和快乐操心。孩子小的时候,内化了父母的道德标准,所以,有时候尽管父母不在身边,有的人脑子里却不敢有坏的念头,似乎一懈怠或有不好的念头,就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自己。超我是在俄底浦斯期之后逐渐形成的,即3——5岁以后。出问题往往出在超我上,很多人的超我太强,做事会唯唯诺诺,追求完美;超我太弱,无法符合社会规范而出现问题,受到社会和法律的惩罚。

自我,居于二者之间,负责调节本我、超我、外界环境(社会)三者的关系。人脱离了社会,到了茫茫草原或戈壁,没有人的地方,就没有了社会环境的约束,人的社会价值就没有了,随地大小便、吐痰,而回到城市中就会自动的受到社会环境的约束。当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关系时,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心理处于健康状态,行为效率就比较高的状态;而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为了防止焦虑,自我便发展出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便让自己生活的快乐一点,比如:压抑、投射、合理化、升华、反向形成、退行等等。孩子出生后逐渐发展出自我来。

三者的关系:本我中产生出自我,自我中又产生出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暴君,时刻监视自我。一个人的能量分配,超我太强,自我能量不足,就没有能力去从事现实中的工作,神经症患者都如此,也就是说,神经症病人的超我都过于强大,生活得不快乐,难以满足本我的需要。人就是在人格中的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中成长的,没有人格的内心冲突和矛盾就没有人。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投射到现实社会中,反映的就是人和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人跟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使得人的人格健康发展,社会健康发展。

从人格层面上,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教会来访者接受和理解人格的矛盾和内心冲突,从而消除紧张和痛苦。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首先要能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本我和超我,尽管骨子里不同,两者仍有一共通之处,即都代表往事的影响力——本我代表遗传的影响,超我基本上代表来自他人的影响。

人格的组织结构,在第二章学习。

动力心理学——提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里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为什么用能来标定心理活动,而没有用其他什么东西呢?前面讲过了,能量守恒对弗洛伊德所产生的的影响,它是带有时代色彩的,弗洛伊德把能量守恒和动力学的理论引入到心理学中来解释人的精神和心理现象。

什么叫心理能——操纵人格三大系统的能就称为心里能。人的全部心里能都源于本我中的各种本能(生本能,死本能;或者说爱欲本能、破坏本能也称攻击本能,躯体的攻击,语言的攻击),随着人格的发展,心里能通过求同机制逐渐从本我转移到自我和超我,使得人格得到发展。心理能通过两种形式来起作用:一种是本我的能量——以消除紧张为目的的发泄作用,另一种是反能量发泄系统——以阻止消除紧张为目的的的反发泄作用,怎么理解?自我和超我会阻止你去抢银行拿钱,你要去辛苦赚钱才符合社会规范。人的一切精神异常和心理病变都是因为这两种相互对立的作用失去了平衡所致。

这部分的内容,在第三章详细学习。

无意识心理学——又叫深层心理学。曾经有一个学派是意识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意识不到还谈什么心理学,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是针对意识心理学而产生的。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题,处于心理深层。无意识包括各种各样的先天本能和那些从意识中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对人的精神和行为有重大影响,但由于处于心理深层而无法直接为人所了解。无意识心理现象有两大类。第一类包括思维、记忆等,通过注意的努力,可以将它们转回到意识。他称这一类易于进入意识的心理成分为前意识。前意识居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任何思想如果在某种情况下是可能意识到的,那么不论在意识到之后或在没意识到之时,都是前意识。另一类更为重要的就是无意识现象,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使它们回到意识中来。换言之,有一种极大的力量在阻碍着,只有消除了这一阻碍才能使它们回到意识中来。弗洛伊德把第二类心理现象称为严格意义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过程对心理机能施加十分重要的影响,

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他用冰山理论来比喻,浮于水面上的是意识,水面之下的是无意识,无意识的力量之强大,足以使泰坦尼克巨轮沉没。人类精神活动可以比作两部分,意识到的活动可以比作手电筒射出的光柱,光柱照到的地方就是意识,而手电筒光柱照射不到的部分(黑洞)是无意识。人看到光柱照到的痛苦的东西就会烦恼,想把它忘掉,想把它移到手电照不到的地方,实际上我们是用了压抑的防御机制,把痛苦的情感压抑到了无意识中。

无意识对人的精神有很大的影响,但它处于深层的地步,是我们很难了解到的,是从我们远古的祖先积淀的很多内心意识不到的情节组成的。那么我们怎么去了解无意识,去理解我们的行为呢?无意识的探索途径:催眠、解梦、自由联想、绘画与写作、舞蹈(肢体语言)、游戏,口误、笔误、遗忘(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现象)、疾病等。精神分析就是通过人的行为来理解他的无意识的心理学意义,帮助人们理解人的行为。

这部分内容在第三章的第五节有提到。

梦心理学——我们中国有“周公解梦”,所谓“猫想鱼虾鸡想谷”,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类梦史》这本书介绍了早期人类对梦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

梦是那些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和情感念头在人入睡时的显现。在我们觉醒时,这些被压抑的欲望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而这些受压抑的冲动非常强烈,所以会在我们睡眠时,意识薄弱时浮出水面得以表达。但睡眠状态的意识并不是完全消失,所以依然对无意识进行监控,意识的监察会使梦变形,因此梦并不直接如实的显现人的这些无意识心理,而是通过伪装、凝缩的方式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掌握解梦的方法,以探明隐藏在梦背后的真实含义。但这种伪装的表达也足以减缓压抑的冲突。比如:做梦娶媳妇,现实中各种原因娶不了媳妇,梦里满足了,尽管不是彻底满足,只是替代性的满足和部分的满足,那也总比不满足要好,压抑的能量得以部分的释放,缓解了内心的压力。

这部分内容,本书中没有涉及,弗洛伊德著有《梦的解析》。

性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的所有本能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欲求。我们通常理解的性欲只相当于弗洛伊德所说的生殖欲,和生殖器有关的性。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欲也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性欲,但只是一个部分,这里所说的性欲,泛指人所追求的一切感官快乐,比如触觉(牵手、拥抱、接吻等)、嗅觉(闻异性的体味)、视觉、味觉、听觉(网恋网络爱情)等等,人是可以通过感觉获得性的快感达到性高潮。

弗洛伊德著有《性学三轮》,由性变态、幼儿性欲、青春期的变化三部分组成,这本书也为弗洛伊德带来了一些误解和攻击,认为他是“泛性论者”。有一个时期,我们国家也有人说弗洛伊德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氓,把《性学三论》当黄色书籍来看,说老外写的黄书都看不懂。这对弗洛伊德是不公平的,实际上他是个生活很严谨的清教徒。

性本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前生殖期,包括,口欲期(大约0-1岁,儿童通过母亲的乳房可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肛欲期(1-3岁)、性蕾期(也叫俄底浦斯期3-5岁)、(2)潜伏期(社会化过程,5岁到12岁青春期)、(3)生殖期(青春期以后,人的更多快乐集中在性器官上,其目的是繁衍种族)。在性本能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由初期的自恋阶段(儿童的早期并没有发展出爱他人,而只是自我的爱恋和自我满足),发展到恋父恋母阶段,最后将力比多能量投注到父母以外的异性身上。但如果力比多能量固着在自恋阶段,父母不能很好的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成年后会发展成自恋性人格障碍;固着在俄底浦斯期的恋父恋母阶段,成人后就无法发展出异性恋,很难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

心理咨询,有两个关是必须过的,一个是性,对性的理解,对于性变态,同性恋等性异常症状的理解和接纳;另一个是对死亡的理解,5.12大地震,很多人到了现场,本想去抗震救灾帮助人的,结果面对死亡现场他自己就瘫痪了。精神分析不同的理论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个体成长的不同时期,新精神分析学派,即客体关系学家认为,三岁之前儿童与重要客体,也就是母亲的关系,影响其成年以后的安全感及人际关系的形成,所以温尼科特说,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精神分析更关注俄底浦斯期,如果这一时期发展不好,成年以后会形成恋父恋母倾向,对象力比多能量难以向父母以外的异性投注,难以与同龄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所以,我们看到,传统精神分析同时关注到父亲和母亲的双重作用,这一时期的男孩由于恋母,而力量不足以战胜父亲,继而向父亲认同,向父亲学习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反之,女孩也是一样的。但是如果父亲是个窝囊废,缺乏力量,母亲强势,男孩就很难向父亲认同,这个男孩就可能将力比多能量投向母亲,严重的可能发生乱伦行为。一个足够好的父亲,会成为榜样的力量,引导儿子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对于女儿既不过分的引诱,同时又给予充分的关爱。同样的,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初三年里,给孩子以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成年以后孩子会觉得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可爱,获得充分的自信和自尊。同时,母亲给女儿树立柔情女人的形象,让女儿学会做真正的女人;对儿子给予足够的关爱又不过分引诱,儿子成年后会从母亲那里懂得异性的爱。有个案例,男孩和母亲合力把父亲赶到书房睡觉,男孩和母亲同床直到18岁,这时父亲急得跑来咨询。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力量的不足,实际上是牺牲了这个孩子。父亲力量过于强大,也是不行的。

用传统精神分析的观点,我们常看到的一些成年人的性心理障碍患者,比如窥阴癖、摩擦癖、暴露癖都是在俄底浦斯期的固着;施虐受虐多数是肛欲期固着,强迫症患者也是性心理障碍的变形。我们从个体发展史,也就是早年的生活史中去寻找原因,从固着的那个时期带着他走出来,帮助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正常人。 性心理学的内容在第四章的第五节有介绍。

有人说学习精神分析是悲观的,我们的一生已经由我们的童年决定了的,那再努力也是没有什么意义。也有一种说法,人出生后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人影响社会,社会又影响人,恶性循环的结果,只有少数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摆脱命运的束缚超脱出来。

曾奇峰曾说过,学会了精神分析,可以把一个婴儿培养成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以把他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这话不假,这就意味着,父母和教师需要接受心理学教育,才能更好的培育、教育好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爱的满足,既不引诱孩子(过分满足、溺爱),又不剥夺孩子正当的爱的需求(比如冷漠、忽略、嫌弃)。

我个人认为,精神分析既是悲观的也是乐观的,这就是一个分币的两面,辨证的看问题。精神分析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性,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义,有了这些理解,我们就不会再执着于那些痛苦,接受人所不能达到的极限,接纳我们的不足和局限,生活的更坦然,更平静,也更快乐。

推荐第9篇:《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关于《精神分析引论》的读书笔记

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是应20世纪初的时代要求出现的。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矛盾戳能够冲,自然科学开始了一系列革命,这些都要求从微观上、从新的角度研究人的“内心世界”。弗洛伊德主义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引论,因而,从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的《精神分析引论》中可以窥见其开创性。然而,他其中的一些理论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对和批判。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其精神分析学说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理论和技术,因强调精神疾病的心理原因而不是嚣质原因、强调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引论》全书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神经病通论三编。在前两部分,他假定听者没有任何精神分析学的知识,因而从入门讲起。第三部分,弗洛伊德认为听众已经通过研究,扩大了阅读的范围,于是放手讨论比较复杂的问题,即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原因如下:

首先,它开辟了无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意识心理学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无意识)在行为中的作用。这对文艺创作、对创新型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它吧认得需要、冬季和人格,白字心理学研究的首位,主张从内而外、从深层向表层研究人的行为,从而开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新的研究领域。这相对于长期以来占据人们头脑的、机械论的外因论和简单化的线性决定论,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最后,它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提出了“精神创伤”是引起神经症等精神病的主要原因,对促成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社会迷失的转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科学思想史上,弗洛伊德提出的新思想、新问题,他研究的新领域以及他的学说给医学、社会学、历史学、名族学、宗教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都提供了新的研究侧面,他的《精神分析引论》无疑是一部对世界历史有影响的著作。

弗洛伊德的传记作者欧内斯特·琼斯认为它是研究精神分析的一本好书,“精神分析的学者,无论他如何高明,都可以从此书中学到许多东西”,同时又是一本引人入门的“引论”。第一编第一讲中,弗洛伊德就指出,精神分析不同于别的医药方法,它是治疗神经错乱的一种方法,主要靠谈话。对自我的分析和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入门。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命题:第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的心理过程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他由此否定了传统的观点:“心理的即意识的”;第二,性的冲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并且性的冲动对人类最高的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接着的第二讲开始他从过失这一常常被当作微不足道的心理现象入手开始演讲。过失的起因是由于机体的或心理的原因而引起的注意的扰乱。其实,过失如舌误、笔误等是有意义的,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意向”或“倾向”。过失是由两种倾向同时引起的的结果。一种是干涉的倾向,另一种是被干涉的倾向。如在把“开会”说成“散会”这个舌误中,“要开会”是被干涉的倾向,“散会”是干涉的倾向。干涉的倾向是由于某种原因被藏在心底不愿说出的,不易被认出的倾向。对干涉的倾向的压制是造成舌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当然,并非所有过失都有意义,但对过失的意义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深入到对潜意识的心理活动的认识。第二编开始论述梦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与过失一样,梦也是健康人所具有的、被忽视的心理现象。梦是欲望的满足。梦也是有意义的,有显义和隐义两种。记得的、可以说出来的梦是梦的显义,被伪装了的、由释梦的工作所揭示出来的是梦的隐义。梦具有检查作用、象征作用,记得的梦并不是真的,只是一个化了装的代替物,我们顺着这个代替物所引起的观念,就可以知道梦者原来的思想,将隐藏在梦内的潜意识内容带入意识中。梦的隐义常常是被压抑的,他通过种种伪装才能在梦中表现出来。儿童的梦未经化装,其显义和隐义一致。第三编讨论神经病,弗洛伊德指出,神经病的症候背后都有意向,症候是有意义的,与病人的内心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讨论了神经病症候的意义;讨论了心理历程中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问题;讨论了精神分析学对性的认识;讨论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关系。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梦境有两种:(1)显意或显梦,指梦的表面现象,即一般所说的梦境,它是隐意的化妆,类似于假面具。(2)隐意或隐梦,指梦的背后隐藏的意念,即梦的真实意思,类似于假面具所掩盖的愿望。做梦好比制造谜语,显意是谜面,隐意是谜底。弗洛伊德认为,释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1)要把梦的内容分析各个部分,并以各个部分作为主义目标,不管它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2)要了解梦者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以及日常琐事,以便了解梦的各个成分的来源和内涵,并寻求其代替观念背后的隐患。(3)要利用自由联想,揭露显梦的伪装。(4)利用象征知识,解释显梦的元素与隐意之间的关系。

弗洛伊德梦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梦的心理分析的假说,分析了梦的象征性及其活动方式,指出了梦对了解神经症病因的意义,虽不是完美的,但却是有见地的。这一点,可以与巴甫洛夫对梦的生理机制的分析相媲美。然而,他的战争心理学、反马克思主义和妇女心理学却是有违社会主义观念的,遭到了无数人的批判,以下列举一二。

一是批判弗洛伊德的战争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谁有较强大的武力,谁就得到统治权-利用兽性暴力,或暴力与科学结合来统治”“暴力是可能用团结攻破的”是不值得肯定的。他的战争心理学是以公理对暴力而不以暴力对暴力。可他不知道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战争并不是全盘否定的,有正义的战争,有非正义的战争,要拥护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弗洛伊德自称为和平主义者,似乎是反对一切战争,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反动派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弗洛伊德以杀死的本能解释战争而以一般的人类的爱消灭战争,是为帝国主义开脱罪责的唯心史观的战争论。二是批判弗洛伊德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只从一方面而言就可以看出其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错误性。弗洛伊德说过“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几个命题在我看来,似觉费解,例如社会形势的进化是一种自然史的历程或社会阶层依照一种辩证法的历程而彼此转变。这些话有什么意义,我不敢说能了解,听起来不像唯物主义,而类似于晦涩难懂的黑格尔哲学,因为马克思曾有一个时期受过这种哲学的影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污蔑。其实,弗洛伊德所不了解的马克思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三是批判弗洛伊德的妇女心理学关于弗洛伊德的妇女心理学可以说是一无是处。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男子不因他自认在生理上的优势就凌驾于女子之上。但这对弗洛伊德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认为人类有一半在生物学、解剖学、心理学上比不过另一半。男性自大的偏见束缚了他,是他的著作中带有对妇女的根深蒂固的歧视。

总之《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从不同方面阐明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深入浅出,比较容易理解,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参考译者序和自身理解,我也认识到他的学说也有不少局限和错误之处,例如他的泛性论和死本能都有失偏颇,他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战争心理学、妇女心理学等都不符合现实,作为读者我们不能盲从和全盘接受。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阅读和理解他的著作。

推荐第10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研究综述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研究综述

摘要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从问世开始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它在心理学的领域里竖起了一座丰碑,然而精神分析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这样一来精神分析不可避免地学派林立。弗洛伊德一生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一切现象。精神分析学说是弗洛伊德对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的创造性选择的结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从一种探讨精神病病因和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演变成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最后这理论又发展成为了一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本文结合资料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略作分析。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简介和主要思想

(一)

生平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和文艺批评家。出生于捷克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该校医学院博士学位,1897年起开始“自我分析”的工作,研究自己的梦,1939年因患口腔癌死于英国伦敦。[1]

主要著作:《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析》(1900)、《性学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等。

(二)

主要思想

1、精神分析学理论

无意识与心理结构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

2、文艺观

文学是性欲的升华、俄狄浦斯情节与创作动力、创作与白日梦、作品是“经过改装的梦”。[2]

总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强调泛性欲主义,用俄狄浦斯情节来解释创作动机,艺术即做梦,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内容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

1、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部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①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②潜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③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2、压抑和抵抗: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所容的。因此,欲望与规范就产生激烈的斗争,往往是欲望迁就规范受到压抑。由于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不能闯进意识域里来,患者难以联想起自己的隐私这种现象,弗氏称之为抵抗或抗拒。

3、泛性论: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里比多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

4、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开始作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主要包括:

1、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活动范围很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

2、精神结构理论: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①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

②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之间,它与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

③所谓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意义

1、学说的贡献

有学者指出,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理论,首先注意到人的心理生活的特殊复杂性,他通过释梦证实了无意识的存在及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对传统心理学空白的填补,使得人们在精神领域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人格结构框架——自我、本我与超我——组成的一个整体,揭示出人格的复杂性,深化了对人的研究和认识;冲破了假道学与伦理的偏见,在性方面发现了科学研究的对象,为精神方面的研究性奠定了基础。[3] 同时有学者指出,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明确把现代心理学和文艺学结合起来,开文艺心理学研究风气之先。他关于作家艺术家的深层的潜意识创作动机的研究,开拓并加深了文艺学的研究领域。[4]

2、学说中的错误

普遍公认的有:生物主义唯能论,明显地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无限夸大无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笔抹杀了意识;视性欲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5],

3 将作家们的创作看成是性欲的升华;将艺术看成艺术家们进行的白日梦。

另外还有,精神分析并不是一种经过实验证明的科学,它只是弗洛伊德通过其自身的临床经验推导出的假说;它忽视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对文艺的决定性影响,从而难以真正全面、深刻地解释文学现象。[6]

3、学说的局限性

方汉文特别指出,精神分析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的学说。其内部存在相互对立的成分,主要表现为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与它的研究方法的矛盾,它的研究内容和适用范围的矛盾;此外包括精神分析在内的任何心理学派的观点均只能在自己所达到的水平上反映部分真理,理论本身的局限就决定其方法的价值、科学性、使用的范围。[7]

总之,学说本身的缺陷以及学说奠定者自身的理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说的性质和发展。

四、新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大教授金开诚于1982年重新开设《文艺心理学》并推出了《文艺心理学论稿》,文艺心理学又重新起步并得以发展。1987年,吴立昌先生出版了《精神分析与中西文学》较系统地研究了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和发展及其对作家作品的影响。1988年,清华大学出版了蓝棣之先生的《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充实精神分析学论,对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中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作为突破口,即寻找原因,又寻找生活现象的意义,即让读者获得了文学思想和文学的文化内涵,又分析了生活中人类的行为与动因。[8]

但是,大多数批评家认为,精神分析学否认理性在文学中的作用,片面强调知觉、下意识、梦境、幻觉等因素在文学活动中的支配地位,是一种消极的文艺观。于是精神分析学在中国当代文坛如昙花一现,最终未能成气候。[9]

虽然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当代文坛如昙花一现,但谢冕、孙绍振、徐敬亚、鲁枢元、王安忆、残雪、陈染、海男、林白等学者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仍旧有着一些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796-800.[2][4][6]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42-350,351.[3][5] 周文柏.文艺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7,36,37.[7] 方汉文.现代西方文艺心理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57-276.[8][9] 金生翠.新时期文学的精神分析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第11篇:作家与白日梦 弗洛伊德

作家与白日梦

文章作者:弗洛伊德

我们这些门外汉总是以强烈的好奇心理去理解——恰如把类似的问题送给阿里奥斯托 [1]的那位红衣主教——与众不同的作家从哪处渊源发掘了他的素材,他又如何加工组织这些素材以至于使我们产生如此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心中激发起连我们自己都不曾料想的情感。 假如我们向作家讨教,他本人也难以解释,即使解释了也不会令我们满意,正因为如此,这便使我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即使我们都彻底了解作家是怎样选取素材的,了解创造想象形式的艺术的真谛,也不可能帮助我们把自己修炼成为作家。

如果我们至少在自身或在像自身的人们身上发现一种能动性与文学创作在某种方式上相类似,那该多么令人欣慰。检验这种能动性将使我们有希望对作家的创作做出解释。的确,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是有的。作家自己也毕竟喜欢缩短他们自己的本性和人类的共性之间的距离;因此,他们一再鼓励我们相信,每一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是一位诗人。只要有人,就有诗人。

我们是不是应该在童年时代寻觅富于想象力的能动性的第一道轨迹呢?孩子最喜欢的最投入的活动是游戏(play)和玩耍(games)。难道我们不可以说每一个孩子在游戏时的表现行为俨然是一位作家吗?他在游戏中创造着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或者说,是他在用自己喜爱的新方式重新组合他那个世界里的事物。如果认为他对待他那个世界的态度不够严肃,那就错了;恰恰相反,他在游戏时非常认真,并且在上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玩耍相对的并不是严肃认真,而是实实在在。尽管他把情绪和精力投注于游戏世界,也还是能够很好地将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区分开来的;他喜欢把想象中的物体和情境与现实世界中的有形的、看得见的事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区别孩子的“游戏”与“幻想”(phantasying)的根本依据。

作家的工作与孩子游戏时的行为是一样的。他创造了一个他很当真的幻想世界——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他以极大的热情创造的世界——同时他又严格地将其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语言保留了孩子们做的游戏和诗歌创作之间的这种关系。(在德语中)这种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形式被称之为“Spiel”(游戏),这种创作形式与现实世界里的事物相联系,并具备表现能力。其作品称做“Lustspiel”或“Trauerspied”(“喜剧”或者“悲剧”,字面上可以叫做“快乐游戏”或“伤感游戏”),把那些从事表演艺术的人称做“Schauspieler”(“演员”字面上可以叫做“做游戏人”)。无论如何,作家幻想世界的非真实性对他的艺术技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有许多动人心弦的剧情本身在实际上是令人悲伤的,但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上演中,却能变成听众和观众的一个快乐的源泉。

下面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花更多些时间对现实世界与戏剧进行比较。当孩子长大成人不再做游戏时,在他经过几十年的劳作之后,以严肃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时,他或许在某一天会发现自己处于再次消除了戏剧与现实之间差别的心理情境(mental situation)之中。

作为成年人,他能够回想起童年时代游戏时所怀有的那种认真严肃的态度;如果把今天显然严肃的工作当成童年时代的游戏,他便可以抛却现实生活强加给的过于沉重的负担,从而通过幽默的方式得到大量的快乐 [2]。

由此所见,当人们长大后便停止了游戏,他们似乎也放弃了从游戏中所获得快乐的受益。但是不管是谁,只要他了解人类的心理,他就会知道,对一个人来说,如果让他放弃自己曾体验过的快乐那几乎比登天还难。事实上,我们从不放弃任何东西,我们只是用这一样东西去交换另外一样东西。看上去是被抛弃的东西实际上变成了代替物或代用品。同样,长大了的孩子当他停止游戏时,除去和真实事物的联系

之外,他什么也没抛弃;代替游戏的是幻想。他在空中建造楼阁,去创造所谓的“白日梦”(day-dreaming)。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在他们的生活中的某时某刻构造幻想。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事实,因此,它的重要性也就未被充分地认识到。

观察人们的幻想比起观察儿童的游戏来困难得多。说真的,一个孩子要么独自游戏,要么以做游戏为目的而和其他孩子一起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精神系统;尽管在大人面前他们可能不做游戏,但在一方面,他们也从不在大人面前掩饰自己的游戏。与孩子相反,成年人却羞于表现自己的幻想,并且向其他人隐瞒自己的幻想。他珍爱自己的幻想恰如对待自己的私有财产那样。通常,他宁愿承认自己的不轨行为和过失,也不愿把自己的幻想向任何人透露。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他相信只有他创造了这样的幻想,岂不知在别人那里这种创造也相当普遍。做游戏的人和创造幻想的人在行为上的这种不同是由于两种活动的动机(motives)不同的缘故,然而它们却是互相依附的。

孩子的游戏是由其愿望所决定的:事实上是惟一的愿望(wish)——这个愿望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希望长大成人。他总是做“已经长大”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他模仿他所知道的年长者的生活方式,他没有理由掩饰这个愿望,而在成年人那里,情况就不同了,而应该在真实世界中去扮演某个角色;另一方面,他意识到把引起他幻想的一些愿望隐藏起来至关重要。于是,他就会为那些幼稚的不被允许的幻想而感到羞愧。

但是,你们会问,既然人们把他们的幻想搞得如此神秘,那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得如此之多呢?事情是这样的:人类中有这样一类,他们的灵魂里有一位严厉的女神(godde)——必然性(neceity)——让他们讲述他们经受的苦难,说出给他们带来幸福 [3]的东西。他们是些神经性疾病(nervous illne)的受害者,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幻想讲出来,告诉医生,希望医生采用心理疗法(mental treatment)治愈他们的疾病。这是我们的最好的信息来源,我们据此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假设;如果病人对我们守口如瓶,我们从健康人的口中也不可能有所闻。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幻想的几个特征。我们可以断言,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去幻想,只有那些愿望难以满足的人才去幻想。幻想的动力是尚未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对令人不满足的现实的补偿。这些充当动力的愿望因幻想者的性别、性格和环境的不同而各异;但它们又很自然地分成两大主要类别。他们要么是野心的愿望,这类愿望提高幻想者的人格;要么是性的愿望。在年轻的女子身上,性的愿望几乎总是占据主要地位,因为她们的野心通常都被性欲倾向所同化。在年轻的男子身上,自私的、野心的愿望和性的愿望相当明显地并驾齐驱。但是,我们不准备强调两种倾向之间的对立;我们更愿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它们经常结合在一块。正像在许多教堂祭坛后壁的装饰画中,捐献者的肖像可在画面的某个角落里看到一样,在大多数野心幻想中,我们也会在这个或那个角落里发 现一位女子,为了她,幻想的创造者表演了他的全部英雄行为,并把其所有的胜利果实堆放在她的脚下。大家看得出,在这样的幻想中,的确存在着想掩饰幻想的非常强烈的动机;受过良好教养的女子只允许有最低限度的性欲需求,青年男子必须学会压抑对自身利益的过分关注,以便在其他人也有着同样强烈要求的人际社会中找到可以适应自己的位置。

我们不能认为这类想象活动的产物——各式各样的幻想,空中楼阁和白日梦——是已经定型或不可改变的东西。恰恰相反,它们随着幻想者对生活的理解的变换而变换,随着幻想者处境的每一个变化而变化,从每一个新鲜活泼的印象中去接受被称为“日戳”(date-mark)的印象。一般来说,幻想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说幻想似乎在三个时间之间徘徊——我们的想象经历三个时刻。心理活动与某些现时的印象相关联,和某些现时的诱发心理活动的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可以引起主体的一个重大愿望。心理活动由此而退回到对早年经历的记忆(通常是童年时代的经历),在这个时期该重大愿望曾得到过满足,于是在幻想中便创造了一个与未来相联系的场景来表现愿望满足的情况。心理活动如此创造出来的

东西叫做白日梦或者是幻想,其根源在于刺激其产生的事件和某段经历的记忆。这样,过去,现在和未来就串联在一起了,愿望这根轴线贯穿于其中。

举一个非常普通的例子就可以把我所说的这些问题解释得很清楚。我们以一个贫穷孤儿为例,你已经给了他某个雇主的地址,他也许在那里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在去看雇主的路上,他可能沉湎于与产生与当时情景相适应的白日梦之中。他幻想的事情或许是这类事情:他找到了工作,并且得到新雇主对他的器重,自己成为企业里面举足轻重不可缺少的人物,既而被雇主的家庭所接纳,和这家的年轻而又妩媚迷人的女儿结了婚,随后又成为企业的董事,初始是作为雇主的合股人,而后就成了他的继承人。在这种幻想中,白日梦者重新获得他在幸福的童年时曾拥有的东西——庇护他的家庭,疼爱他的双亲以及他最初一见钟情的妙龄佳人。从这个例子中你可以看到,愿望利用一个现时的场合,在过去经历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未来的画面。

关于幻想还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但我将尽可能扼要地说明其中的某几点。如果幻想变得过于丰富多彩、强烈无比的话,那么神经症和精神病就处于待发作状态。另外,幻想是我们的病人经常抱怨的苦恼病状的直接心理预兆。它像一条宽敞的岔道伸向病理学范畴。我不能略而不谈幻想与梦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夜里所做的梦就属此类幻想,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梦之分析来证实 [4]。很久以前语言就以其无与伦比的智慧对梦的本质问题下了定论,把漫无边际的幻想创造命名为“白日梦”。如果我们对我们的梦的意义总觉得含糊不清的话,那是因为夜间的环境使我们产生一些令自己羞惭的愿望;这些愿望我们必须对自己隐瞒,所以它们受到压抑,压入潜意识之中。这种受压抑的愿望及其派生物只允许以一种极其歪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科学工作已能成功地解释梦变形的这种因素时,就不难识别夜间的梦和白日梦——即我们非常了解的幻想一样,是愿望的满足。

关于幻想的问题就谈这些。现在来谈一下作家。我们真可以将富有想象力的作家和“光天化日之下的梦幻者” [5]做一比较,把他的创作和白日梦做比较吗?这里,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区分开这两类作家:像古代的史诗作家和悲剧作家那样接收现成题材的作家和似乎是由自己选择题材创作的作家。我们在进行比较时,将主要针对后一类作家,不去选择那些批评家顶礼推崇的作家,而是选择那些名气不十分大,但却拥有最广大、最热衷的男女读者的长篇小说,传奇文学和短篇小说的作者。在所有这些小说作者的作品中有一个特点我们肯定能看得出: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主角,这个主角是读者兴趣的中心,作家试图用尽一切可能的表现手法来使该主角赢得我们的同情,作者似乎将他置于一个特殊的神袛的庇护之下。假如在我的小说的某一章的结尾,我把主角遗弃,让他受伤流血,神志昏迷,那么我肯定在下一章的开头会读到他正得到精心的治疗护理,逐渐恢复健康;如果第一卷以他乘的船在海上遇到暴风雨而下沉为结尾,那么我还可以肯定,在第二卷的开头就会读到他奇迹般地获救——没有获救这个情节,小说将无法写下去。我带着安全感跟随主角走过他那危险的历程,这正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位英雄跳进水中去拯救一个落水者时的感觉,或者是他为了对敌兵群猛烈攻击而把自己的身躯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时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真正英雄的感觉,我们一位最优秀的作家曾用一句盖世无双的话表达过:“我不会出事!” [6]然而,通过这种不受伤害、英雄不死的特性,我们似乎可以立即认出每场白日梦及每篇小说里的主角如出一辙 [7],都是一个“惟我独尊的自我”。

这些自我中心小说在其它方面也表现出类似性。小说中的所有女人总是爱上了男主角,这一点,很难说是对现实的描写。但是,作为白日梦必要的构成因素却很容易被理解。同样,作者根本无视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而将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整齐地分成好人与坏人。“好人”是自我的助手,而“坏人”则成为自我的敌人和对手,这个自我就是故事的主角。

我们十分清楚,许多富于想象的作品和天真的白日梦模式相距甚远;但我仍不能消除这种怀

疑:即使偏离白日梦模式最远的作品也可以通过不间断的,一系列的过渡事件与白日梦相联系。我注意到被人们称为“心理小说”(psychological novels)的作品中只有一个人物—就是那个通过内心描写的主角。作者好像坐在主人公的脑袋里,从外部来观察其他人物。毋庸置疑,一般来说心理小说之所以具有其特殊性,是因为现代作家倾向于凭借自我观察(self-observation) ,将他的主人公分裂成许多部分自我(part-egos),结果是作家把自己的心理生活中相冲突的几个倾向在几个主角身上体现出来。某些小说或许可称之为“怪诞”(eccentric)小说,似乎与白日梦的类型形成非常特殊的对比。在这些小说里,被作为主角介绍给读者的人物仅仅扮演着一个很小的角色,他犹如一位旁观者静观其他人的活动以及遭受的痛苦。 左拉的许多后期作品都属于这一类。但是我必须指出,通过对创造性的作家和在某些方面背离所谓规范的作家做个人精神分析,我们发现白日梦具有与“怪诞”小说类似的特点,即自我满足于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如果我们想让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和白日梦者、诗歌创作与白日梦之间的比较有某种价值的话,那就必须首先以某种方式表现出其有效性。譬如,我应试着对这些作者作品中所运用我们在前面论及的关于幻想、三个时间和贯穿三个时间的愿望之间的关系命题;借助于此我们还可以试着研究一下作者的生活与其作品之间的联系。一般来说,无人知晓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应设想什么样的预期成果,而且人们常常把这种联系看得过于简单。借助于我们对幻想研究所得,我们应该预料以下的事态:现时的一个强烈经验唤起作家对早年某个经历(通常是童年时代)的记忆,在此记忆中又产生一个在其作品中可以得到满足的愿望。其作品本身能够显示出近期的诱发事件和旧时的记忆这些因素 [8]。

不要被这个程式的复杂性吓倒了。我猜想事实将会证明它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方式。然而,它或许包含着弄清事实真相的第一步;根据我所做的一些实验,我倾向于认为对于作品的这种研究方式不会是劳而无功的。你将不会忘记,对于作家生活中的童年时代的记忆的强调——这种强调或许令人莫名其妙——归根到底来自于这种假设:一篇具有创见性的作品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童年时代曾经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这类游戏的替代物。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回到我们该认识的那类富有想象力的作品,这类作品并非是独创性的写作,而是现成的和熟悉的素材的改造加工。即使在这里,作家也拥有相当范围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可表现在素材的遴选以及素材的千变万化上,这种变化的范围又相当广泛。不过就现有的素材来说,它来自流行的神话、传说及童话故事的宝库。对诸如此类民间心理构造的研究还远远够完善,但极有可能的是,诸如神话故事这类传说是所有民族充满愿望的幻想,也是人类年轻时期的尚未宗教化的梦幻歪曲后的残迹。

你会说,尽管在我的论文题目中我把作家放在首位,但我对作家的论述比对幻想的论述少得多。我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我这么做是有理由的,因为我推导出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认识。我所能够做到的一切,就是提出一些鼓励和建议,从对于幻想的研究着手,导向作家选择其文学素材的问题的研究。至于另外的问题——作家采用什么手段来激发我们内心的感情效应——截止目前我们还根本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但我至少乐于向你指明一条从我们对幻想的讨论一直通向诗的效应问题的道路。

你会记得我曾论述过,白日梦幻者由于他感到有理由对自己创造的幻想而害羞,从而小心谨慎地向别人隐瞒自己的幻想。现在我应该补充说明,即使他打算把这些幻想告诉我们,这种倾诉也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快乐。我们听到这些幻想时会产生反感或者深感扫兴。但是当一位作家给我们献上他的戏剧或者把我们习惯于当作他个人的白日梦的故事时,我们就会体验到极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极有可能由许多来源汇集而产生。作家如何达到这一目的,那是他内心深处的秘密;诗歌艺术的精华存在于克服使我们心中感到厌恶的后果的技巧,这种厌恶感毫无疑问地与一个“自我”和其他“自我”之间产生的隔阂相联系。我们可以猜测到这种技巧的两个方法:作家通过改变和掩饰其利己主义的白日梦以软化它们的利己性质;他以纯

形式的——即美学的——快感来收买我们这些读者。我们给这类快乐命名为“额外刺激”(incentive bonus)或“前期快乐”(fore pleasure)。作者向我们提供这种快乐是为了有可能从更深的精神源泉中释放出更大的快乐 [9]。从我的观点来讲,作家提供给我们的所有美学快乐都具有这种“直观快乐”的性质,我们对一部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的欣赏实际来自我们精神上紧张状态的消除。甚至有可能是,这种效果有相当一部分归因于作家能够使我们享受到自己的白日梦而又不必去自责或害羞。这个认识成果就把我们引向新的、有刺激性的、复杂难懂的调查研究工作的门槛;但同时,至少是目前,它也把我们带到我们讨论的终点。

【1】红衣主教伊波里托·德埃斯特(Ippolito d\' Este)是阿里奥斯托的第一个保护人,阿里奥斯托(Ariosto)的《疯狂的奥兰多》就是献给他的。诗人得到的惟一报答是红衣主教提出的向题:“罗多维柯,你从哪儿找到这么多故事?”

【2】参阅弗洛伊德的《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c)第七章第七节。

【3】这是指歌德的剧本《托夸多•诺索》最后一场中主角兼诗人所吟诵的诗句:

当人类在痛苦中沉默,

神让我讲述我的苦痛。

【4】 参阅弗洛伊德的《释梦》(1900a)。

【5】[Der Träumer am hellichten Tag]

【6】“Es Kann dir nixg schehen!”\"这句话出自弗洛伊德喜爱的维也纳剧作家安泽格鲁伯(Anzengruber)之口。参阅《对目前战争与死亡的看法》(1915b)标准版,第14卷,第296页。

【7】 参阅《论自恋》(1914c),标准版,第14卷,第91页。

【8】弗洛伊德在1898年7月7日致弗利斯的信中讨论迈耶尔(C.F.Meyer)创作的短篇小说的主题时,已经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弗洛伊德,1950a,信92)。

【9】弗洛伊德把“前期快乐”和“额外刺激”的理论应用在《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c)第四章最后一段中。在《性学三论》中,弗洛伊德又讨论了“前期快乐”的本质。

第12篇:弗洛伊德算法见习心得

数学建模的见习就告一段落了,经过这为期一周的学习,我对数学建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不像以前只是肤浅的了解。短短的一周的时间也让自己成长了不少。掌握了准确快捷的计算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提高用数学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和对建模方法的大胆假设,最终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学期也开过数学建模课,但都只是基于课本,没有涉及实战的演练。对这个见习还有比较期待的,我们这一组有朱汉兵和我两个成员,抽到的是用弗洛伊德算法解决重心问题。当即我们便讨论如何处理重心问题,弗洛伊德算法在数据结构的学过,用来解决图的最短路径问题,想到这一个突破口,我们也算是找到了解决的第一步。

我们分头查找着有关弗洛伊德算法的资料,找到了重心问题的本质在于最短路径问题,运用于解决设施到所有服务对象点的距离总和最小的模型。知道了这一点,接下来便是用数学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模型或算法,了解和掌握弗洛伊德算法后,得到方案的大体雏形,再参考一些经典书籍,我们细化了模型实施步骤,有了明确的方案,我们变得轻松许多,我们选择了MATLAB这一强大的数学软件作为编程工具。在这点上,朱汉兵利用他深厚的数学底将算法的每步、每一个点用数学语言表述出。在他的数学算法基础上,我负责将算法用MATLAB加以实现。刚开始的时候,因遗忘了好多

MATLAB命令,可以说举步维艰,只能回过看老师留给我们的PPT。差不多熟悉常用的命令,虽说还会报错,并且模型算法也易于实现,但程序也写的顺利。

在原有的弗洛伊德算法我们加以修改,得到了重心问题的最佳方案,我们的见习也算法完了大半。再反过头分析整个模型,也发现了一些小瑕疵, 例如MATLAB程序中:找到重心这一步,我采用的是先排序在找数组最小元素,而是用find(m==min(m))这个命令,就可以实现,让程序变得简洁,也更才算是正规的MATLAB语言。最终顺利的完成见习任务,我们顿时轻松许多,但这次见习留下的东西还有很多.

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来,并不能只满足这一小部分,分析问题和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数学建模的价值,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提出模型——验证模型——修改模型——再验证——再修改,真正的复杂问题是不可能只靠空想就能出结果的,否则也不叫复杂问题了.只有通过不懈的思考与尝试,发现有问题以后及时修改、琢磨新的思路和先前的瑕疵,才能完善模型。因此,在以后的建模过程中,我学到了这种一步一步、不断修改的踏实的研究方法,而不再像以前只是懵懵懂懂的绞尽脑汁想个方案,然后就凑合了事,虽然明知有缺陷也不知该从何下手。

毫不夸张的说,建模过程充分挖掘了我们的潜能,使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思想的交锋也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从而增加了继续深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数学建模也培养了我们的概括力和想象力,也就是要一眼就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我们只有先对实际问题进行概括归纳,同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忽略各种次要因素,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方面,使问题尽可能简单化,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建模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小组成员个人的基础和努力,更依赖的还是小组成员合作精神的发挥。既要发挥自己的优点,更不可忽视自己的缺点和同伴的优势,互相磨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本次见习将让我受益良久。

第13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

说到弗洛伊德,他是一位天才,他的精神分析学说,由于其独特的本能理论和性欲理论,惊世骇俗,在欧美引起轰动。曾经在德国希特勒期间,禁止传播弗洛伊德的理论,焚烧弗洛伊德的书籍。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及世界的传播,特别是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弗洛伊德是以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成名的,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广泛影响到了文学、社会、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等众多领域。特别在文学艺术领域,弗洛伊德的分析学说的影响可谓巨大。他的泛性论,无意识学说,释梦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都把弗洛伊德的分析学说作为分析和创作的灵感源泉,并到今天这样的文艺作品仍然绵绵不绝。弗洛伊德和许多人都不曾想到,主要贡献和成名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他,其影响最大和对其研究最多的德却是文学领域。纵观世界文坛,在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子。

文学是人的心声,其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人人的意识。作家在作品中会不自觉的暴露自己。从一个作家的作品追溯到他一生的外部事件和内心活动,由此揭示他们的无意识,或者说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曾觉察到的精神生活。

第14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

2013年1月26日周六

最近在看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今天也在看,今天因为大姨王彩琴的妈妈的去世,小舅舅和小姨都从汉阳赶回花山参加葬礼,爸爸、妈妈、弟弟都得上班,于是,我这个闲人就毫无悬念的成为了照顾小表妹小表弟的人选。吃过午饭,我继续在看《梦的解析》,小表弟因为中午起的小争执,在外面同小伙伴玩儿,小表妹则在我身边,探寻我的小玩意儿,找找她自己的乐子,但是,仍旧由于年龄的差距,我们感兴趣的事物确实大不相同。

看着看着,我的瞌睡便来了,可能是因为刚刚回到家里,我的睡眠的坏习惯仍旧在艰难的调整过程当中,也有可能是因为今天早晨由于要照看他们俩,没能睡成回笼觉。总之,差不多是在下午3点多的时候,我决定睡一觉,并且,小表妹,也决定自己回家去玩儿,因为,我这里是在是没有什么能吸引她的好玩儿的玩意儿了。

四点半左右的时候,老爸下班回到家里,把我叫醒了,慢慢醒来之后,记得似乎

自己做了一个很长的梦,但是,最一开始的时候不大记得自己梦的具体内容,仔细回忆了一下之后,我开始记得似乎我在梦里也在照顾自己的小表妹、小表弟,但是他们在梦里却都非常的乖,与我相处的非常融洽,特别是小表弟,似乎没有闹脾气。然后就记不起来自己的梦里究竟还梦到了一些什么。浑浑噩噩的起来上了趟厕所,然后很想把自己所做的梦记录下来,作为对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原理的实验,在自己身上做的实验。当我打开电脑的时候,我又突然记起:梦里似乎有一个细节是,我的电脑桌面找到方法可以把它弄的更好看,而不是现实中,被小表妹换过之后,就只能用规规矩矩的Windows XP桌面。

似乎这些都验证了弗洛伊德的关于梦的理论。首先,我的梦,仍旧记得的部分都充分验证了“梦是愿望的实现”的理论;其次,验证了弗洛伊德在书的第二章“梦的材料与来源” 第一节“梦中材料的最近原则和琐事原则”中所论述的最近原则、琐事原则。

第15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内容概括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一、人身上存在歇斯底里本质、俄狄浦斯情节、潜意识和性问题。

二、衡定原则:机体内存在一个使脑内激发保持为常量的倾向。某事件引发我们过多的激愤时,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消解愤怒而保持正常的激发水平。

三、医治病人方式:由催眠发展到自由联想、释梦、儿童记忆的结合。

四、意识(冰山说):意识——潜(前)意识——无意识

无意识羁压着原始的盲目冲动、生物的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是最重要的。

潜意识压制无意识进入意识,意识受无意识趋力刺激之后才考虑外部世界的影响。

五、力必多理论:力必多是性欲所具有的心理能量,是人类寻求快感的潜力。婴儿已有性感觉,从生殖前期发展到生殖期,前阶段冲突会导致后阶段“停滞”,早期危机可能使机体退回该时期引起“倒退”,从而产生心理冷疾病。

六、三重状态:本我——自我——超我,自我需要满足本我、超我和外部环境。

七、本能:人有自卫本能和生殖本能,两者合称为生存本能(埃罗斯),其中主要是性爱本能。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共存于本我,死亡本能(桑纳托斯)指向内部时表现为自责、自杀、受虐狂等,指向外部时表现为憎恨、侵略、攻击、施虐狂等。

八、力必多积聚引起自我焦虑。为缓解焦虑,保护生存,自我发展出一套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移位、合理化、升华等),防卫不当或过度会产生人格分裂或心理障碍。病症是一种病人保护自己的防卫。

压抑:防止引起焦虑的观念进入意识领域,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太太忘记结婚戒指在什么地方,是对丈夫不満情绪的无意识的表露)。

否认:简单地不接受或不承认痛苦的现实以逃避焦虑,对事实视而不见。

合理化:更为复杂的一种否认,又称文饰作用。一个人本来出自一种非正当的动机从事某事,却找另一个动机来说明它的公正性。(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个小气的人可能会说,时势末定,我不过是小心行事而已)

投射:把自己不可接受的冲动转向这种冲动的变向目标,已所不欲,“偏施于人”。

移位(移情):把压抑的感情导向一个可接受的代替物。(对父

亲过于依恋的女子可能会选一个和父亲年纪差不多的男子做丈夫,病人会把早期对父母的感情转移到治疗师身上)。

升华:用积极的方式将没有能够实现或受压抑的一些愿望中的能量去从事建设性的活动。(绘画是婴儿期希望把玩粪便冲动的升华,外科是想伤害别人冲动的升华,大多数运动项目都是侵略冲动的升华)。

第16篇: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由奥地利的精神科医生S.弗洛伊德所构建的学科。精神分析法是以“人类”的心理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精神分析法不是以人类以外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不会通过将研究动物所得到的结果直接适用到人类上面,不会从那些结果里面去类推人类的心理。

一、精神分析法的起源及定义

1、创立标志

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2、定义

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辅导目标

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4、辅导过程及具体方法

(1)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预备治疗期和治疗一至三期。

(2)方法:一般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阻抗、阐释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a、自由联想(free a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b、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c、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二、精神分析法的理论构成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被排挤到到意识阈之下(所谓意识阈,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追求满足。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英文是subconsciousne,又译为“下意识”)。

弗洛伊德又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即前面所说的“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那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看来,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它是可以召回来的部分,也就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而无意识(潜意识)则是不可召回的。这样,实际弗洛伊德就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或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在后来修正古典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后来被称为古典的精神分析,以区别于新精神分析)的所有的人当中,不管修正的程度如何,都没有抛弃这一基本概念,否则,就不是精神分析学家了。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理论中,把无意识(潜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2.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3.压抑学说

无意识的动机是由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所构成的,而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不相容时,就被压抑或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但它们在意识之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它们的活动有时变得急迫,力求在中行动中得到表现。当它们将要“侵入”到意识行动中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和一种罪恶感,因而意识就予以“抵抗”,试图压抑。--无意识的动机向上向外推,而意识门口的“检查员”,就发挥它的检查作用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压。

由于无意识的动机有时是突击的,意识门口的“检查员”就必须采取种种措施“防御机制”来保护,不让其侵入。

意识门口的“检查员”所采取的防御机制之一是“反动形成”--这一名词是费解的,意思是指“向后歪曲”,即夸张反面的动机。例如,你所喜爱和赞扬的一个人,有时可以引起你的敌对和厌恶之感。而你则以尽量扩大你对他的敬爱来对待他。另一种不甚明显的防御机制叫做“投射”--这是指你否认对你的朋友的仇恨。而反认为他对你的仇恨;罪过的一面在他不在你,因而你的罪过感转化为一种被巫害感。弗洛伊德认为,这些防御机制,不是意识的措施,不是故意相出和采取的;它们是“无意识的”。压抑和抵抗,也是“无意识的”。

4、梦的学说

梦的实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我们从前面的叙述中已经知道,欲望虽然被压抑在无意识(潜意识)中,但它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寻求满足,由于在意识的门口有“检查员”的检查作用而不能得到满足;但是,当人们在睡眠的时候,由于检查作用的松懈,无意识(潜意识)中的欲望得以绕过“检查哨”(或者说绕过抵抗),并以化装(即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所以,就是梦的内容,也并不是是欲望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得真正的根源。

所谓显梦,它类似于假面具,是“梦所叙述的东西”、“梦的外显的内容”。所谓隐义,是假面具所掩盖的欲望是“那种隐匿的我们只有通过观念分析才能达到的东西”,是“内隐的梦的思想”。做梦好比编造谜语,显梦是谜语所说出来的内容即谜面,隐义是谜语未说出来的让人猜测的内容即谜底。这样,弗洛伊德就把梦境分成为两个部分--显梦和隐义。

梦的解释,就是要把梦的重重的伪装揭开,由显梦寻求隐义。弗洛伊德说过:“释梦就意味着寻求一种隐匿的意义”。他说:“我们可以确切不疑地设想,我们的三千多年以前的祖先做梦的情况在很大的程度上和我们一样。就我们所知,所有古代的人们都给梦附加以巨大的重要性而且认为梦具有实践的价值。他们从梦决定前途的吉凶,在梦里探求各种预兆。当时,对希腊人和所有的东方人来说,一次不用释梦师的战役一定有如今天一次不用航空侦察机的战役那样是完全不可能的。当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从事他的历次征服战役时,最有名释梦师们总是在随侍。那时仍位于一个岛上的太罗斯城进行了那样凶猛的抵抗,以致亚历山大考虑想要撤围。然后一个夜里他梦见一个森林之神仿佛在凯旋仪式上舞蹈,而当他把他的梦告诉了他的释梦师的时候,他得到了攻城的胜利已经向他预告的解释。他就下令攻打而且夺取了太罗斯”。弗洛伊德还认为,“今日的精密科学曾经反复地论述过梦,但只为了把它的各种生理学学说应用于梦的目的。

5、本能论

人的本能是推动或起动的因素,是人释放心理能量的生物因素。其含义是内驱力,来源于身体内部刺激,并通过某些活动来减少或消除刺激。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的本能,与自我保存种族生存有关,代表着人类生命中的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另一种是死的本能,是生命发展中的否定力量,代表着人类生命中的破坏性、攻击性和毁灭性的内驱力。生与死的本能同时存在,作用相反,是个人和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三、精神分析法的评价

(一)

积极方面

⒈重视无意识(潜意识)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弗洛伊德学说是属于无意识心理学范畴的。虽然近代许多学者对无意识也有过论述,但是,真正以无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还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尽管弗洛伊德研究的成果还有争议,但经过弗洛伊德的开发和透视,至少使人们知道了精神世界的一个一向被人忽视的奇异领域。因此,弗洛伊德学说,使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扩大了。发现者心理人生讨论区 -- 发现生活的经藏,启迪人生的智慧

⒉重视动机、需要和人格的研究,加深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正统心理学往往重视认识过程的研究而轻视情感过程的研究、重视行为的研究而轻视欲望的研究。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则与这种重知轻情、重行轻欲的心理学不同,他的心理学属于深蕴心理学的范畴。如果说正统心理学是从外向内探索的话,那么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则是从内向外、从深层向表面进行研究的。这样,就是浅尝辄止、停留表面。弗洛伊德及其学派,对任何精神现象,不分巨细,都要寻根问底、追本求源。尽管由于弗洛伊德及其学派的立场、世界观的限制,还不可能科学地对动机、需要和人格加以解决,但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就是很有意义的。发现者心理人生讨论区 -- 发现生活的经藏,启迪人生的智慧

⒊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为精神病的治疗提供了方法和理论。弗洛伊德学说产生于医疗实践,始终和医疗实践相联系,既是对医疗实践的总结,又经过了医疗实践的检验,因而对治疗精神病和其它心理疾病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弗洛伊德创用的”自由联想法“,在心理学的方法论上、在医疗方式上,有较大的贡献。直到今天 ,弗洛伊德学派仍然是一个有影响的重要流派。这说明,产生于并服务于实践的学派,是具有生命力的。

消极方面:.

⒈ 反理性主义的倾向。其表现是:

发现者心理人生讨论区 -- 发现生活的经藏,启迪人生的智慧

⑴忽视和贬低意识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夸大无意识的意义。

⑵忽视人的理智的价值,极力鼓吹泛必论。

⒉ 唯心主义的倾向。弗洛伊德的理论虽然与医疗实践是相联系的, 还含某些.辩证法的成分,但这并不等于说他的理论概括在世界观上都是正确的。科学实践与 世界观相矛盾的悲剧,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弗洛伊德在理论上有不少主观臆想的 成分和纯粹逻辑推演的东西,甚至简单地用神话传说来提出和证实自己的观点,既 没有事实根据,也无人加以客观验证,这就不能不使他的学说大大地降低了科学性。.

⒊神秘主义的色彩。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神 秘主久。弗洛伊德早期虽然追随过布吕克的物理主义的生理学,但是,他后来却归 宿于神秘主义的生机论。弗洛伊德及其门人,往往把一些复杂的精神现象归因于 奇的、缺乏科学根据的机制作用,使得他们的理论十分神秘而费解,其中有些讲得 很玄,十分离奇,令人难以置信,如弗洛伊德的“原始意象”(原型),不仅神秘 费解,甚至带有宗教色彩。

第17篇:弗洛伊德本我与自我读后感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

《自我与本我》是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精神分析学的修正、补充和发展的重要论著。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堂上学到的关于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生与死的本能,俄狄浦斯情结,焦虑等,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由于是译著,不同的人翻译的可能有所不同,找了两本译著进行阅读,一本是林尘、张唤民译,另一本是车文博译,百度一下还是后者比较有名。本论著包括四部论著:(1)《超越快乐原则》,是弗洛伊德关于双本能论的代表作。他提出了人存在这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并把这两种作用相反,同时并存的力量的斗争视为生命运动历程的决定者。(2)《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是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主要著作。(3)《自我与本我》是深刻阐述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以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著。(4)《抑制、症状与焦虑》,是对压抑与焦虑及心理防御机制关系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的主要论著。(林尘版的《自我与本我》并无该章节)

本次读后感主要写第三篇论著引发的一系列所想。《自我与本我》在这论著中,弗洛伊德主要谈及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关系。在该论著的第一章节中,我认为,整个章节有一条主线——潜意识进化论。人们对潜意识的了解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首先弗洛伊德先将心理分为意识与潜意识,并提出问题”潜意识是如何出现的呢”供读者思考.。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是通过考察心理动力学(又称精神分析学。根据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引发的。)在其中起作用的某些经验中得来的。观念之所以不能称为意识的原因在于,有一种力量正在与之抗衡,书中并没有明说,他可能认为读过他之前书籍的大家都懂,结合课上所学我认为是自我的力量,它运用自我防御机制把那些自我无法接受的观念压制到潜意识层面。弗洛伊德在本章节说:“我们把某些观念成为有意识之前的存在状态称之为压抑,产生和保持这种压抑的力量在分析工作中被理解为抵抗。”我觉得这里指的压抑应该是压抑的外延,泛化为整个自我防御机制。抵抗这个词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理分析治疗中有所提到,指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会比某些敏感的话题,有意无意的是治疗中心偏移。弗洛伊德在自我与超我的第一章的后半段文字中提及抵抗,作者认为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当联想接近被压抑的东西,联想无法进行下去,是因为有一种抵抗正在起作用,抵抗来自于自我并属于自我。再回到之前的主线上来,我们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思考出潜意识这一观念,我们开始从意识与潜意识的争论中探索神经症,我们开始陷入无尽的混乱与困境,这时候我们开始了对心理结构的认知,逐渐认识到神经症的出现是“有组织的自我和被压抑的、从中分裂出去的自我之间的对立。”第一遍阅读时我认为这里指的就是自我和本我的对立而产生的神经症性的焦虑,后来仔细思索总觉得是自我内部的对立:按照那个冰山的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自我分布在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上,由此开始认为是在意识层面上的自我与被压抑到潜意识层面上活动的自我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里就提出一个假设,我们上课所学的都是自我与本我,自我与外界,自我与超我之间出现的矛盾,如果是自我内部出现了分歧,会有什么后果?精神分裂?人格分裂?没找到答案。回到刚才的话题,(貌似终于理解了弗洛伊德写作时的感受了,经常谈及另一个概念就扯远了,然后再扯回来。)我们对心理结构认知导致了对潜意识的第二次更正,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被压抑的东西的确是潜意识,但并不能称所有的潜意识都是被压抑的,比如自我中的那部分潜意识。这一部分告一段落,前方高能,开启烧脑模式。 前意识与潜意识,描述性与动力学这一部分,真是极其烧脑,读了n遍才反应过来那么一点点。人们发现“潜意识”一词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第一种是“描述性”意义:某种心理状态只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另为一种是“动力学”意义:某种心理状态具有的功能。在描述性意义上,潜意识分为“潜伏的能成为意识的”和“不能成为意识的”。在动力学意义上,潜意识就是那种被压抑的部分。“那种潜伏的、只在描述意义上而非动力学意义上的潜意识,我们称之为前意识。”(前意识究竟可以干什么呢,在第二章中,从潜意识到前意识最后变成意识,有这样一个过程:一件事物从未被认识阶段也就是处在潜意识阶段,竟有前意识,也就是与字词表象发生联系,变成记忆痕迹,一次一次不断加深,变成知觉成为意识。)总而言之,那就是描述性意义上有两种潜意识,而动力学上只有一种潜意识了。然后紧跟其后的后面一句话是:“……这样我们就有三个术语,即意识(Cs)、前意识(Pcs)、潜意识(Ucs),他们不再具有纯描述性意义……”不具有纯描述性意义,那这三个是在什么情况下区分开的呢?另外, “描述性意义上有两种潜意识”:那就是在描述性意义上,潜意识有两种意义,可是”潜意识“用在描述性意义上只有一种意思,那就是”这个东西是没有意识的“ ,明显是矛盾的,在附录中有解释,这里的潜意识指的是这个概念的“外延”,虽然对逻辑术语不是很理解,但我认为这里的潜意识可以理解为潜意识的泛化,泛指一切潜意识,就是能称为潜意识的东西有两种,而不是描述性意义上潜意识包括什么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内涵,外延。如“圆”这个概念的外延是指大大小小一切的圆。弗洛伊德说;“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描述性、动力学潜意识的划分不做过多的说明”,译者为了解释还举了一个超级长的例子,其实感觉我没有深究的必要,也可能是我不知道精神分析学派的先驱们对潜意识与意识的划分经历了多大的争论,反正到了我们学习时,所有理论知识都有种变为“科技黑箱“,我们只需要知道如何使用就可以了。一句话结束意识、潜意识这一章节:在描述性意义上,潜意识和被压抑的都是潜意识的;在动力学意义上这个属于仅限于被压抑的。

比较有趣的一部分是,自我与本我中关于梦的一段讲述,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思与智力操作,进入前意识地进行而不进入意识。这类例子相当确凿;例如,它们可以在睡眠状态中发生,就象事实表明的,某人醒后立刻发现他知道了某个困难的数学题或其他问题的答案,对这个答案,他前一天苦苦思索而徒劳无效。我也有类似的经历,这个记忆深刻的原因是中考的时候押题作文,压了一天,想了各种类似的东西,可能是睡前看的太多了,自然而然反映到了梦中。梦见了一道作文题,抱着试一试的心思,找了素材,结果刚好考题类似,梦真的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

课上所学,在对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潜意识中各种原始欲望与情感矛盾的痕迹。潜在的被压抑的欲望成为结构性的实体存在,弗洛伊德根据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故事而创造了一个术语: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在弗洛伊德的人的发展阶段中性器期了解到俄狄浦斯情结。同时俄狄浦斯情结也是本我与自我神经症性焦虑的一个典型代表。万万没想到的是,超我的形成也是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每一次能量灌注之后,能量关注转移到新的地方,被放弃的地方就会留下沉淀物,沉淀物的堆积形成自我性格。在性器期,被俄狄浦斯情结支配留下的结果会在自我中形成一种沉淀物,这种沉淀物是俄狄浦斯情结消退后留下的父亲认同与母亲认同由某种方式相互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由此看来,自我与超我,都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次次能量灌注之后的沉积物,弗洛伊德称之为认同作用。而超我派生于性器期能量灌注后的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恋父或恋母情结会赋予那部分“自我“一个和自我分离并统治自我的能力,这样,拥有这部分能力的”自我“就变成了后来的超我。自我的这种变化保留着他的特殊位置,这种沉淀物以一种自我理想或超我的形式与自我的其他成分形成对照。超我保持着父亲的性格,会对自我说:“你应该如此(就像你父亲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父亲作用“逐渐的被其他的权威人士所继承(宗教,学校教育,书本),最终会以良心的形式出现。自我与超我之间会出现道德上的焦虑,我们会出现愧疚感。这种愧疚感在强迫性神经症和抑郁症中被过分强烈的意识到,自我理想对自我特别严厉。大部分人认为罪疚感是潜意识的,因为良心的根源与属于潜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相连,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但我们学过的那幅图我们知道,超我也有属于意识层面的部分,所以,潜意识罪疚感加剧会让人犯罪,研究认为罪犯在犯罪前有强烈的罪疚感,但这个罪疚感成为了作案动机,那就是说那部分罪疚感成了意识,与知觉相同,从而犯下了罪行。

总的来讲,虽然说精神分析流派没有行为主义流派那么讲究科学依据,也可能说精神分析只不过是把曾经的神、鬼换成意识潜意识,也可能是所谓的巴纳姆效应,但弗洛伊德的著作确实有让人信服的东西,按照荣格的理论来说,他的对心理的探索一定是深深的植入到集体潜意识的深处,他的理论才会流传下来,永不泯灭。

第18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不仅歇斯底里患者,而且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正是沿着这条线索,逐步发展、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伟大成就。

关键词: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潜意识 正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所创立。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二者之间为前意识。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被压抑在无意识中。无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根据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自我。自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一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自于原始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足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弗洛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依赖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的失常。

弗洛伊德假定心理异常有其生物基础。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又出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最初,弗洛伊德假定有两大类基本的驱力:(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包括饥、渴及其他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2)性爱的驱力,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弗洛伊德更重视性欲望,并把这个概念极大地扩展为既包括性欲望,又包括所有其他的需求快乐或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的欲望。弗洛伊德把性欲的能量源泉叫作里比多(libido),认为这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以上两类驱力都叫作“生本能”,与个体或种系的生存有关。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死本能”的概念。所谓死本能是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它对传统的心理学课题,如意识、感知觉、注意等不感兴趣,它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它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外部的一些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的这种原始冲动的自由表现。所以,无意识的东西并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它还存在并伺机改头 为大家所熟知的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冰山图”,其主要设想的最早提出者是费希纳„„另外,他的理论所揭示的“我们并没有我们自己认为的那样理性”也不是空穴来风,在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哲学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一句话,弗洛伊德更像是一个集大成者而非一个纯粹的揭示发现者。

弗洛伊德本人的理论是严格遵循泛性论的,他认为性本能是极端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心理动力,无意识活动能量的唯一来源是性的本能。他的弟子也正是因为弗洛伊德这样近乎执拗的坚持而纷纷离他而去。凡事有利有弊。这样的劳燕分飞或许不是弗洛伊德所希望的,但也正是由于他对“性本能”巨大作用的坚信不移,让他的学说有了“惊世骇俗”的震撼性。在他创立精神分析的时代,还是比较保守的。

他这样坚决的论断,无疑如一记重磅炸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争论。如果把弗洛伊德的态度称为“偏激”,那么我们依旧要感谢这样的偏激,如果如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评价一般,他早早放弃了自己坚守的“性本能决定一切”的观点,人云亦云,这个因素也有影响,那个因素亦有关系,成为一门不偏不倚的滴水不漏的学说,那么很难想象精神分析学说能引起那么深远的震撼和影响。

对于一门学说而言,有时“偏激”才是其存活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弗洛伊德时代的性压抑已不是主要问题。性已经不再是快乐的代表,而是成为现代人对影自照的方式,代表我们对接纳的渴求,以及对现实焦虑的补偿。其性本能学说依旧有其合理之处。

弗洛伊德所建立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大框架——本能决定论也受到了极大的诘难。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怎么可能呢?如果是本能决定论,如果短短的童年决定了一生的发展轨迹和今后会受到的伤害,那环境的作用呢?教育的作用呢?社会的作用呢? 其实,这些并不是弗洛伊德必须解答的问题,他只是提出了这样的理论。他后期的思想更多指向了社会文化,如果完全没有注意那些因素,是无法作出自圆其说的阐释的。对错与否是一回事,但起码不能简单地论断弗洛伊德完全忽略了那些环境因素,他只是更关注环境因素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他的发现是生本能、死本能。而且,需要提醒的是,一个被称为“人性天生?”的实验似乎在验证着某些东西。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弗洛伊德自己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而言,很多对于他的评价、对于他的理论与文学作品的联系等等,都犯了“泛弗洛伊德式”错误。没错,他的理论中集中强调了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但并非他“发现了潜意识”,在他之前,莱布尼茨和赫尔巴特都曾提到了无意识的问题,并给弗洛伊德以不小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百余年史中唯-一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派,它的许多理论至今仍在心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19篇: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是时候把心剖开了,或许这样才能治愈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 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投 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 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第20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看法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看法

12级新闻班 饶斌 12260406

很早之前就听身边的老师同学提起过弗洛伊德,对弗洛伊德也有些了解。第一次知道弗洛伊德,是因为一个老师上课提起过的性心理的发展。

在这个观点里面,弗洛伊德把人的性心理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了5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欲期、潜伏期、青春期。这5个阶段对应了人从生下来到青春期的生成过程。这种儿童早期的经历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一个人其后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内容繁复,理论庞杂。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我对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的看法。

在性心理发展中,我认为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的阐述是很不符合实际的。他因自己对其母亲特殊的情感以及一个神话而主观地写了俄狄浦斯情结,我认为该理论有无稽之谈之嫌。我认为“恋亲情结”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婴儿在社会性发展中与父母给予的爱和家庭的氛围,而并不是因为性器欲期到来对异亲的一种害怕与嫉妒,对同亲的一种占有。

人的发展是贯穿于一生的。它不仅受生理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在这里弗洛伊德太偏重于生理方面的影响,所以我认为不太符合实际。 弗洛伊德说道,“情结”是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的固结,是一种心理损伤。而我看来,“恋母情结”并不一定就是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被固结。我觉得这种“情结”是一种家庭氛围偏重一方,或父或母,亦或是父母给予不平衡而造成的。

人从出生开始就会产生欲望,而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每一阶段的性活动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日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这一点,我倒认为说得很在理。而且我们通过身边的一些例子也可以发现,每一阶段的性活动都是存在的。

弗洛伊德声明,他注重性欲只是因为这一问题为许多人所忽视,而他的精神分析主要是为了“研究人家所忽略的事件”。从性心理发展这个观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弗洛伊德确实太过注重性欲,而忽视了一些其他存在且还有更深研究价值的方向。

是否人格的发展完全可以按照性的发展特征加以分期呢?这是我最想问弗洛伊德先生的问题。

弗洛伊德名言
《弗洛伊德名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