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0-03-02 11:20: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研究综述

摘要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从问世开始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它在心理学的领域里竖起了一座丰碑,然而精神分析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这样一来精神分析不可避免地学派林立。弗洛伊德一生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一切现象。精神分析学说是弗洛伊德对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的创造性选择的结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从一种探讨精神病病因和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演变成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最后这理论又发展成为了一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本文结合资料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略作分析。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简介和主要思想

(一)

生平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和文艺批评家。出生于捷克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该校医学院博士学位,1897年起开始“自我分析”的工作,研究自己的梦,1939年因患口腔癌死于英国伦敦。[1]

主要著作:《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析》(1900)、《性学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等。

(二)

主要思想

1、精神分析学理论

无意识与心理结构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

2、文艺观

文学是性欲的升华、俄狄浦斯情节与创作动力、创作与白日梦、作品是“经过改装的梦”。[2]

总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强调泛性欲主义,用俄狄浦斯情节来解释创作动机,艺术即做梦,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内容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

1、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部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①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②潜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③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2、压抑和抵抗: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所容的。因此,欲望与规范就产生激烈的斗争,往往是欲望迁就规范受到压抑。由于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不能闯进意识域里来,患者难以联想起自己的隐私这种现象,弗氏称之为抵抗或抗拒。

3、泛性论: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里比多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

4、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开始作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主要包括:

1、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活动范围很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

2、精神结构理论: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①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

②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之间,它与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

③所谓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意义

1、学说的贡献

有学者指出,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理论,首先注意到人的心理生活的特殊复杂性,他通过释梦证实了无意识的存在及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对传统心理学空白的填补,使得人们在精神领域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人格结构框架——自我、本我与超我——组成的一个整体,揭示出人格的复杂性,深化了对人的研究和认识;冲破了假道学与伦理的偏见,在性方面发现了科学研究的对象,为精神方面的研究性奠定了基础。[3] 同时有学者指出,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明确把现代心理学和文艺学结合起来,开文艺心理学研究风气之先。他关于作家艺术家的深层的潜意识创作动机的研究,开拓并加深了文艺学的研究领域。[4]

2、学说中的错误

普遍公认的有:生物主义唯能论,明显地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无限夸大无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笔抹杀了意识;视性欲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5],

3 将作家们的创作看成是性欲的升华;将艺术看成艺术家们进行的白日梦。

另外还有,精神分析并不是一种经过实验证明的科学,它只是弗洛伊德通过其自身的临床经验推导出的假说;它忽视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对文艺的决定性影响,从而难以真正全面、深刻地解释文学现象。[6]

3、学说的局限性

方汉文特别指出,精神分析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的学说。其内部存在相互对立的成分,主要表现为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与它的研究方法的矛盾,它的研究内容和适用范围的矛盾;此外包括精神分析在内的任何心理学派的观点均只能在自己所达到的水平上反映部分真理,理论本身的局限就决定其方法的价值、科学性、使用的范围。[7]

总之,学说本身的缺陷以及学说奠定者自身的理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说的性质和发展。

四、新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大教授金开诚于1982年重新开设《文艺心理学》并推出了《文艺心理学论稿》,文艺心理学又重新起步并得以发展。1987年,吴立昌先生出版了《精神分析与中西文学》较系统地研究了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和发展及其对作家作品的影响。1988年,清华大学出版了蓝棣之先生的《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充实精神分析学论,对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中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作为突破口,即寻找原因,又寻找生活现象的意义,即让读者获得了文学思想和文学的文化内涵,又分析了生活中人类的行为与动因。[8]

但是,大多数批评家认为,精神分析学否认理性在文学中的作用,片面强调知觉、下意识、梦境、幻觉等因素在文学活动中的支配地位,是一种消极的文艺观。于是精神分析学在中国当代文坛如昙花一现,最终未能成气候。[9]

虽然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当代文坛如昙花一现,但谢冕、孙绍振、徐敬亚、鲁枢元、王安忆、残雪、陈染、海男、林白等学者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仍旧有着一些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796-800.[2][4][6]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42-350,351.[3][5] 周文柏.文艺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7,36,37.[7] 方汉文.现代西方文艺心理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57-276.[8][9] 金生翠.新时期文学的精神分析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关于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分析研究综述

兵团精神研究综述

_江苏精神综述(新)

弗洛伊德与催眠术

弗洛伊德名言摘抄

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

《人生》分析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研究综述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