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曾国藩语录(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8 18:03:4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曾国藩语录

曾国藩语录

1、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2、吾人身心之间,须有一种清气

3、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4、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5、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6、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7、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8、吾近来在外,于忍气二字,加倍用功

9、闻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诬其心。闻人之过而播扬之,或枝叶以多其罪,此皆得罪于鬼神者也,吾党戒之。

10、千万忍耐!忍耐千万!

11、天下断无易处的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12、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13、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14、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虽不与谋,若从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处此有三道,以至诚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间,又其次也。

15、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

16、毁誉之要,如飘风然,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

17、吾引退而长终山林,则公私之幸也

18、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19、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20、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21、小人如虎狼蛇蝎,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蝎之状,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预防之。小人则心如虎狼,其貌驺虞,念如蛇蝎,其言鸾和,人不知其将害己而狎之,鲜弗及矣。

22、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23、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24、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25、无为名尸,勘破幻妄也。无为谋府,无思也。无为事任,无为也。无为知主,地知也。然须定得性了,方行得四者,不然实行不去。庄子曰:“吾以无为为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大颠曰:“众人而不思不为,则天下之理几乎息矣。”应事接物只是一个情字为累,若无情则无累矣在,故曰圣人无情。

26、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27、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28、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29、自审精神魄力,诚不足任天下之重

30、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31、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32、在官断非久局,须常作退居穷窘想

33、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

34、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35、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36、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37、好汉打掉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38、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39、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40、以一缕精心运用于幽微之境

41、天下有三大患:一曰人才,二曰财用,三曰兵力

42、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43、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44、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45、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46、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47、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48、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

49、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50、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51、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52、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53、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54、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55、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56、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57、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58、功名之际,难得终身始完全也

59、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60、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61、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能可贵

62、为事求人,要须低头下气,死心塌地,万不可稍存意气

63、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64、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65、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66、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67、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开端。

68、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69、凡处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稳,一任间言语。

70、本以不顾生死自命,宁当更问毁誉?

71、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

72、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73、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推荐第2篇:曾国藩家训语录

曾国藩家训语录 李润良选编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引自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纪瑞》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引自《曾国藩家书》P.16

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机。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 引自《曾国藩绝学》P.3749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引自《曾国藩家书》P.15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为师当严而有恒。

引自《曾国藩家书》P.63,71,299,1121

修身十二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96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家中养鱼、养狗、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

1 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169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之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舟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见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三日《习劳而神钦》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001856年9月19日第一封教子书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112

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30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引自《曾国藩家书》P.216

少劳则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 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引自《曾国藩全集》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54

2

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323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引自《曾国藩家书》P.1516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引自《曾国藩家书》P.31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古来言凶德至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鉴诫。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 引自《曾国藩家书》P.129,131,181,198

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排场,往往轻慢师长,讥谈人短,所谓骄也。由骄字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而子弟之骄,又多由于父兄达官者,得运乘时,幸致显宦,遂自忘其本领之低,学识之陋,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觉。欲求稍有成立,必先力除此习,力戒其骄;欲禁子侄之骄,先戒吾心之自骄自满,愿终身自勉之。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日记》

诸弟能常进箴规,则弟即吾之良师益友也。而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

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日记》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引自《曾国藩家书》P.668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委其难之!因作\"五箴\"以自创云。

1、立志箴。

煌煌行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尚息活,永矣

3 弗谖。

2、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严恪斋明,以凝汝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驰?驰事者无成,忧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3、主静箴。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余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鹜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4、谨言箴。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迹搅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骇者终明,谓女实欺。笑者鄙女,虽矢犹疑。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5、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洎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曰为物牵。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引自《曾国藩家书》P.44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日记》

吾近写手卷一大卷。首篆字五个,次大楷四十八个,后小行书二千余,中间空一节,命纪泽觅此三十二人之遗像绘之于篆字之后,大楷之前。吾生平读书百无一成,而于古人为学之津途,实已窥见其大,故以此略示端绪。 引自《曾国藩家书》

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择古今圣哲三十余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于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骛,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 三十二人依次为:

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轲。 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 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 周程朱张:周敦颐、程颢和程颐、朱熹、张载 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 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 顾秦姚王: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之《圣哲画像记》P.3586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引自《曾国藩全集》

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

4 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引自《曾国藩家书》P.22

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阿兄数千里外教尔,仅此一语耳。 引自《曾国藩家书》P.43

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引自《曾国藩家书》P.31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一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引自《曾国藩家书》P.37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引自《曾国藩家书》P.8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此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9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已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达亦在此,上达亦在此。 引自《曾国藩家书》P.9

5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卫身莫大于谋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德,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引自《曾国藩全集》

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故不可时时为科弟仕宦起见。

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天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899

纪泽所呈寿叙及诗亦尚稳适,惟藻采太少,又欠风韵。试取庚子山《哀江南赋》熟读百遍,当引出情韵,有情则文自生矣。 引自《曾国藩家书》P.206

读书之道 一要定课程:

每日课程: 读熟读书十页。 看应看书十页。习字一百,数息百八。记过隙影(日记)。记茶余偶谈一则。

每月课程: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熟读书是: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

二要手到口到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三要做到\"三有\"\"三法\" \"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三法\"即是约、专、耐。

\"约\",读书如同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问题均能附会旁通。 \"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凡人为一事。以专为精,以纷而散。 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

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末完,勿换彼书耳。

\"耐\",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四要做到\"看、温、习、思\"。

读书时应看、温、习、思四事并行。\"看生书应该求快,不多读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思考要经常,不这样就好比人哑不能说话,马跛不能飞弛。这四点缺一不可。

要做到看、读、写、作并举。\"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 \"写\"指练字书法,\"作\"指作文吟诗。

编摘自《曾国藩心述手记》《曾国藩家书》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世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

6 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致沅弟》

曰富,曰贵,曰成,曰荣,曰誉,曰顺,此数者,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曰贫,曰贱,曰败,曰辱,曰毁,曰逆,此数者,我之所恶,人亦皆恶之。吾兄弟须从\"恕\"字痛下功夫,随在皆设身处地。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37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同治元年四月《日记》

推荐第3篇:毛泽东赞曾国藩家训语录专题

毛泽东赞曾国藩家训语录:教育孩子的宝典,永久收藏,受益一生!

经典语录集 2018-01-29 12:38:36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曾国藩是晚晴四大名臣之一,一生勤奋、俭朴、好学、务实。其家风不但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而且成为后人教育子女的宝典。毛泽东主席生前对曾国藩的家风也十分看重。

曾国藩家训语录:

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机。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

4、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5、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6、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7、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8、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9、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0、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11、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12、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13、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4、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15、禁大言以务实。

16、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17、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18、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19、智慧愈苦而愈明。

2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21、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22、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23、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24、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25、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推荐第4篇: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打印版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

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

1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

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7、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8、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9、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1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1、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

2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

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12、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13、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4、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15、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6、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17、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18、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0、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21、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22、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3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

23、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24、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25、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26、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27、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28、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29、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4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

30、修身十二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5

推荐第5篇:曾国藩语录对我们有很大帮助[材料]

曾国藩语录对我们有很大帮助

曾文正其人、其文让我们佩服。采撷与朋友分享: [一]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要。 [二]办事之法,以五到为要。

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

身到者,如作吏则亲验命盗案,亲巡乡里;治军则亲巡营垒,亲探贼地是也。 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析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理其绪而分之,又比其类而合之也。

眼到者,著意看人,认真看公牍也。

手到者,于人之长短,事之关键,勤笔记,以备遗忘也。 口到者,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嘱也。

推荐第6篇:曾国藩

曾国藩戒烟

“吸烟容易,戒烟难。”对于吸烟成瘾的人来说,戒烟是一场心瘾与灵魂之间毅力和决心的搏杀。染烟瘾易,戒烟瘾难。普通人戒烟痛苦,名人戒烟亦痛苦。名人也是人,其戒烟之苦形同炼狱。身为一代名臣的曾国藩,年轻时候,也跟普通青年一样,爱上了吸烟,上了瘾,累戒不止。为了戒这烟,毅力非凡的曾国藩也经历了一场历时多年的心灵折磨。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一个烟客,在父亲的影响下,曾国藩从小就习惯了浓浓的土烟味,在他十

七、八岁的时候,就被人称作“枪棍”。曾家人吸的是那种湘中人自产的草烟。农家人选择自家地地道道的沙土栽种,用的是淘末灰,陈土砖灰,鸡粪灰等肥料种植出来的,既恼、又辣、劲头足,吸上一口,比吃鸦片还过瘾。曾国藩成天烟筒不离手,一边读书,一边吞云吐雾。

1831年,因为抽烟太滥,曾国藩受到了师长的训斥。曾国藩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知道抽烟有百害而无一益,于是决心戒烟。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还将自己原来的名字“子城”改为“涤生”,并发誓从此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在日记中他这样解释“涤生”二字,“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但是,年少气盛的曾国藩对于此次戒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过是一场口头革命而已,并没有动真刀真枪,其结果可想而知。此后,曾国藩极力想戒除它,几次发过誓,烟壶也收了,烟荷包也藏了,别人敬上来的烟拒而不接了,烟友面前再三庄严声明:“我戒烟了。”但一天过去,两天过去,一月过去,两月过去,终于敌不过久久萦绕在脑海中的烟香,那苦冽而诱人的刺激,那“巴啦巴啦”的雷鸣,见了它,眼皮好象睁不开了,写字、著文好象少了个精神支柱,饭菜、水果、饮料什么,吃到口里都少了个味道,什么也解不了这个烟瘾。每当睡到床上,也像心头丢了什么似的,怎么也睡不下觉,那痛苦的滋味,简直言莫能尽。在朋友的诱劝下,瘾一上来,又抽开了。

曾国藩这么戒而复吸,吸而又戒,时已两度,觉得实在不好意思,认为这是自己两次丑态的大暴露,两次心灵遮掩、装饰的彻底揭晓。归根结蒂,是自己“克己文学”的松懈和缺乏坚持,故而成不了学,成不了器,小事如此,大事概可相见。他自我检讨说,改名字都十年了,还是抽烟如故,真是可叹可恨。在日记中也写到:“为了培养精神,不自速其死。”为了表示他此次戒烟的决心,他当众发誓:“从今永不吸烟!”并且补充说:“不能立即放下屠刀,则终不能自拨!”认识的提高,成了曾国藩最终决心戒烟的先声,也是他声讨烟害的檄文。此次戒烟的结果是,他在家里的确不抽烟了。但是,出门在外,只要见到别人抽烟,他的喉咙便发起痒来,而当别人敬他烟时,就又情不自禁的抽上几口,美其名曰“盛情难却”。以至于这次兴师动众的戒烟又以失败而告终。

道光22年的10月,曾国藩依旧捧着白铜水烟壶,“巴啦巴啦”地抽,曾国藩实在觉得有些恼火了。一天清早,正襟危坐窗前的曾国藩,严肃认真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自戒烟以来,心神仿惶,几若无言。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诺有济哉!”他彻底认识到:一个堂堂翰林,这一辈子如果连戒烟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经世伟国呢?曾国藩立誓的第二天,果然付诸行动了。他默默地举起锤子,铿锵几下砸烂了那根心爱的白铜杆水烟壶,又抱出那捆金黄色头等烟叶子将它们付之一炬。这一次曾国藩终于将烟彻底戒绝,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吸过。

抽了十几年的烟,戒了十几年,曾国藩终于将片刻不离的烟瘾彻底戒绝,可见,戒烟的确是不易的。然而,曾国藩不愧为戒烟的榜样。以他的毅力和决心战胜了烟魔,更战胜了自己。日后,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对民族有所贡献,不能说与他说到做到的魄力无关。其实,戒烟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难事,难就难在戒烟者有没有真正下定决心把心瘾戒掉。

儒家修士曾国藩

儒家修士曾国藩

中国以自制力甚强而获得成功的曾国藩就是一位“百忍道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奉行“打脱牙和血吞”为守身不渝圭臬,认为小忍小成,大忍大成,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义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总之在曾国藩看来,克制冲动,凡事则忍。

曾国藩的自制力首先表现在对功利的态度上。即使是曾国藩,在青年时代也是好名心盛,而在阅读了大量古代典籍后,曾国藩修身养性,渐渐克服了自己对名声的欲望。不仅如此,他甚至认为名誉和权力是不祥的兆头,一个人名誉越高,地位越高,权力越大,他的骄傲情绪难免日益增长,而周围的人却会逐渐远离他,最终,他就会摔得非常惨。曾国藩的诸位弟弟都在他的部队里,在承担职责方面,曾国藩总是督促他们抢在前面,论功劳时则让他们排在后面。所谓“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并认为“此乃事业之基”。他的弟弟曾国荃围攻金陵久攻不下,曾国藩多次写信规劝他让李鸿章参加攻取金陵,可曾国荃根本不听劝说,而是想独占攻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之大名和首功,后来金陵城攻下,向朝廷报捷时,曾国藩将自己的名字列于湖广总督官文之下,并一再声称,大功之成,实赖朝廷的指挥和诸官将的同心协力。只字不提一个“功”字,对李鸿章当然更是多多美言。

曾国藩的自制力其次表现在自我的修炼上。曾国藩曾指出,培养人的自控能力关键在于慎独。没有一个人可以控制你,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领导者”。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制,自制的关键在于恒心。早起、勤奋、谦虚等等任何美德,要实行一两天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每个人都有不少抱负,立下许多志向,订立雄心计划,但大多数人都难免“三分钟热度”,曾国藩也曾遇到这样的麻烦。他在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的日记中曾写道:“余病根在无恒,今日立条,明日仍散慢,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曾国藩决定用恒心来约责自己,并改名“涤生”,表示与“旧我”决裂,一切重新做起。他通过拜师求教,用“静”字功夫来磨练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勉励自己:“吾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语言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进步功夫。”正是这样,曾国藩的立志经历了几十次、几百次有恒与无恒的反复较量,才最终战胜自己,成为一个有志有恒之士,也才有他后来的成功。

案例评述: 曾国藩出身农家,朝中无任何依榜,却三十七岁便官至二品,九年升十级。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是一种中国文化现象,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自制力与修身养性。

二、曾国藩的情商表现

情商又可分为心商、德商、志商、恒商、关商、逆商。

1、心商。

所谓“心商”,就是维持心理健康、调试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况和活力的能力。心态决定人生。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快乐相伴,适应现实,“向内”索取,具有求胜性格,它是心灵的良药,将吸引成功、快乐、财富和健康;而消极的心态和自卑相伴,和烦恼相伴,抱怨环境,“向外”索取,具有求败性格,它是心灵的毒药,将排斥成功、快乐、财富和健康,甚至夺去人的生命。有一句古语说:“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服自心。”曾国藩为了“降服自心”,很精进地做了一辈子的“慎独”功夫,力求心静,严格内省。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廿七日的日记中写道:“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总是浮的。”曾国藩省察自己毛病的主要方法,就是坚持记日记。他这么做,是受倭艮峰先生的启发。

2、德商。

所谓“德商”,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格修养。古人云:“道之以德”,“德者得也”。就是告诉我们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的成功。“小胜在智,大胜在德”。古今中外,一切真正的成功者,在道德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现实中的大量事实说明,很多人的失败,不是能力的失败,而是做人的失败、道德的失败。目前全社会都在呼唤诚信,诚信已经成为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身份证。在诚信面前宁可吃得一时之亏赢得海阔天空,不能占得一时便宜落得山穷水尽。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学会做人”讲的就是德的重要。曾国藩为近代儒学大师,他立德立言立行,出色地弘扬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概括起来主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精神,提倡忠孝至上的人伦价值,推崇仁爱信恕的人本主义,追求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坚持勤俭淡泊的立身准则。

3、志商。

所谓“志商”,就是确立人生志向和目标的能力。《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句名言“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意思是说:要成为英雄(成功者),需要有两个条件,即大志和良谋,大志处于首要地位,大志是大成的首要决定因素。美国哈佛大学曾对300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其中仅15人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20年后,这15个人的财产超过那285个人财产的总和。人生是小志小成,大志大成。许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才干,而是缺乏志向和清晰的发展目标。

曾国藩超尘脱俗的地方,就是他很早就能摆脱名利思想的束缚,而立志做圣贤。他二十岁改名“涤生”,就是这一志趣的突出表现。他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曾直截地说:“吾有志学为圣贤”。

4、恒商。

所谓恒商,就是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的韧性和毅力。曾国藩在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夜致沅弟书中阐明了自己对“恒”的深刻认识:“凡人作一事,便领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咸丰八年正月十九日致沅弟:“惟作事贵于有恒。精力难于持久,必须日新又新,慎而加慎,庶几常葆令名,益崇德业。”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谕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谕纪泽:“近年在军中阅书,稍觉有恒,然已晚矣。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曾国藩的恒心突出表现在他一生坚持读书、练字、写日记上。他从道光19年(1839年)29岁时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最后一篇日记是同治11年(1872年)3月11日,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他坚持写了33年日记。真正是“学到老,活到老,改造到老”。

5、关商。

所谓“关商”,就是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把握自己和他人感情的能力。关商高的人,人见人爱,总是能得到很多人际关系的资源。

(1)曾国藩对长辈孝顺。曾国藩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复告诫家人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也”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日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2)曾国藩对子弟关切。曾国藩对国荃、国潢兄弟和儿子纪泽等,可以说是十分用心,关切备至。曾国潢在乡下常常流露出满腔骄傲之气,他便在家信中以“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告诫之;曾国荃作战勇猛有余,稳重不足,他便以“稳守稳打,不轻进,不轻退”告诫之。

(3)曾国藩对皇室忠诚。曾国藩以宋明理学为指导思想,“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曾文正公家训》)处理与清朝皇室的关系,就是要忠于朝廷、忠于皇帝。他在道光年间官运亨通,对道光皇帝是非常感激的。他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六月十七日写信给祖父说,“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咸丰元年(1851)五月十四日,又在家信中表示,“自是以后,余益当尽忠报国,不得顾家之私”。与此同时,他明白“伴君如伴虎”,“晓得上岸”,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的败局已定,曾国藩写信给曾国荃:

“勇退是吾兄弟一定之理,而退之中次序不可凌乱,痕迹不可太露。”

(4)曾国藩对同事友善。曾国藩认为,“末世气象,丑正恶直,波澜撞激,仍有寻隙报复之虑,苟非极有关系„断不能不动色相争,此外少有违言,即可置之不问。”主张“说人长每长一分,说人短每短一分。”左宗棠常因政见不同而对曾国藩横加指责,咸丰八年(1858)曾国藩应诏复出时,考虑左才气横绝,并世难求,滞长沙特拜访,集联“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表示敬左虚己,乞左书篆联,携挂前线辕室,疑忌因此冰释。同治十一年二月曾国藩逝世,左宗棠果然前往沉痛吊挽:“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正是这样,胡林翼、左宗棠等同事加朋友,才助曾国藩的湘军成民大气候。

(5)曾国藩对下属爱护。曾国藩认为对待下属,“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发达之心,则人知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久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在给潘鼎新等将官的批示中又写道;“第一,教之忠君,忠君必先敬畏官长,义也。第二,教之爱民,爱民必先保护闾阎,仁也。斯二者,总须纪律严明,训导有素。”

6、逆商。

所谓“逆商”,就是如何认识逆境和战胜逆境的能力。1854年,湘军首领曾国藩率新练的湘军水陆师第一次出战,向西征的太平军进攻,败于岳州、靖港,他愤不欲生,第一次投水自杀,被左右救起。后在湘潭获胜,转入反攻,连陷岳州、武汉。继之三路东进,突破田家镇防线,兵锋直逼九江、湖口;后水师冒进,轻捷战船突入鄱阳湖,为太平军阻隔,长江湘军水师连遭挫败,曾国藩率残部退至九江以西的官牌夹,其座船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杀,被随从捞起,只得退守南昌。其间,幕僚代他起草奏折时有“屡战屡败”的话,他提笔改为“屡败屡战”。次序一颠倒,境界大不一样。此后曾国藩用兵更加稳慎,战前深谋远虑,谋定后动,“结硬寨,打呆战”,终于平定太平之乱。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顺境显示高尚或邪恶,逆境显示坚韧或怯懦。”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教育”。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说明,伟大的人格只有经历熔炼和磨难,潜力才会激发,视野才会开阔,灵魂才会升华,才会走向成功。一个人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必然做常人不能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生吃苦就是吃补,是补意志,补知识,补才能,补灵魂。

1、立志与学习

立志是我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就非常重视的一个非智力因素概念。曾国藩继承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把立志看作是学习中的大事。曾国藩说:“凡将相五种,圣

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他在给诸弟的书信中郑重其事的谈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他在《劝学篇》中反复说明“为学之道,以立志为本”的道理。并谓:“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他强调,人要立志,当立坚卓之志、宏远之志。这里的所谓坚卓之志,用曾氏的话解释即“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与父母之生,不愧于天地之完人。”诚然,曾国藩所选定的志向是以巩固清朝封建阶级的统治为最高目的,与我们今天提倡的为富国强民读书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他提出读书要立“坚卓之志”,并与增进个人道德情操和改造社会联系起来是颇有见地的。为什么学习必须立志?从曾国藩的言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立志在学习中有航标的作用。他说:“盖志不能立时易放倒,故心无定向。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只在志之不立耳”。(2)、立志能使学习高度自觉,避免环境的干扰。咸丰二十二年十月,曾国藩针对诸弟择地读书的现象,指出这是立志不真所致。曾氏说:“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在曾国藩看来,环境和条件如果优越、风气如果纯正,对于学习自然是有好处;但若环境、条件恶劣,同样可以读书,关键在于“立志之真不真”。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立定志向,就不会在意读书的环境和条件。(3)、立志还能使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若自己不立志,则虽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

2、恒心与学习

立志主要是解决奋斗目标即理想的问题,而要实现理想,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强不懈的精神,也就是要有恒心。曾国藩把“有恒”与立志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他认为,如果仅有志向,而没有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志向是实现不了的;若既有志向,有有恒心,则世界上“断无不成之事”。他从自己切身的学习实践中体会到恒心的重要:“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而要做到“有恒”,万不可求速效,欲速则不达。曾国藩强调;“求速效则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侯,愈欲速效则愈痼弊矣》”他谆谆告诫其子: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毫无疑问,之所以学习要有恒心,曾国藩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他说:“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2)、学习之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学者迎难而上。他说:“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这就需要恒心,才不会被拦路虎绊倒,才不会虎头蛇尾,才不会见异思迁。否则,“人而无恒,终身无所成”。

3、专心与学习我哉?”

我国古代最早提出专心这一概念并使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曾国藩也十分重视学习时专心的作用。所谓专心,就是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他说:“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已矣。”他有云:“凡人做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他对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诠释:”如读昌黎集,则觉天地间除昌黎之外,更无他书。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哪怕时间再短,也要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要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有以射之。曾国藩多次自我反省:“读书时,心外驰,总是不敬之咎”。

4、虚心与学习

曾国藩十分重视虚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读书穷理,不办得极虚之心,则先自窒矣。”事实上,曾国藩的才智并不算得高超,常以“中才而屡安顺”为幸事,左宗棠说他“每苦钝滞”,可见他原本不是一个天生才华横溢的人,何以他能在读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除了前文提到的因素之外,与他的虚心有关。他认为“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反之就是骄傲,他曾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这的确是至理名言。曾国藩钦点翰林,以求不失词臣体面着意诗文之时,恰时翰苑前辈何绍基服阙还京师。何绍基,字子贞,是当时名噪京城的宋诗派的倡导者程恩泽的弟子,且那时渐有诗名。曾国藩常登门拜访,切磋诗艺,虚心请教。如曾氏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八日的日记中写道:“灯后,何子贞来,急欲谈诗,闻誉,心忡忡,几不自持,何可鄙一至于是。”在十一月十八日又云:“更初,何子贞来,谈诗文甚知要得艺通于道之者。子贞真能自树立者也。”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曾国藩与何绍基二人切磋诗艺之勤,几无虚日。在何绍基的激励及指点下,虚怀若谷的曾国藩的创作热情猛涨,且诗艺提高不少。如曾国藩在《致诸弟》中写道:“子贞深喜吾诗,故吾十月来已作诗十八首。” 时过两年,曾国藩便感觉诗作大有长进,“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吾发狂言者”了。诚然,这有曾国藩年轻时心气过高而高自标置的因素,但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曾国藩诗歌的长进确与他的虚心有关。这也是曾氏在日记、书信、家书中多次肯定的。他也因此以自己的亲身体会主张诸子弟多向他人求教。如曾国藩在给温甫弟的信中特别提到:“尔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凌笛舟最善于律诗,若在省内,尔可就之求教。”

曾国藩是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学富五车,才兼文武,堪称一代儒臣。他为后世留下了几十卷的著述。他所提到的学习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散见于日记与书信中,尽管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某些片面性,但也有积极的因素,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荐第7篇:曾国藩

严以知己,勤俭克己,以身作则,深思熟虑

------读《曾国藩》有感

曾国藩对很多人来说,有很大的魅力,百年来中国历史上众多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对他顶礼膜拜,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说"曾国藩修为可为世后法"毛蒋互为敌,为何同时赞赏曾国藩,这是因为他事功极大,政治手段极其高明,心性坚韧,曾国藩本是一代鸿儒,文官中的高官,后来由于形势所逼,不得以投笔从戎,招兵买马,建湘军平太平天国,创造了历史上文官带兵平天下的奇迹,扶大厦将倾,挽狂澜即倒.成为颓废晚清王朝一代中兴名臣!大变革的时代,激烈而尖锐的社会形势成就了曾国藩的不世之功,也锻造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读完曾国藩的一些文藉,不关心政治的我,对于他的为官之道无多大兴趣,但是对于他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却是敬仰得无以复加.

治学严谨,善于学习,勤俭克己。

从功名仕途来说,曾国藩无疑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的,令很多同时代的汉人甚至不少满人都望尘莫及,然而在这背后却包含了曾国藩常人无法想象的辛勤付出。同辈人中,幼时的曾国藩资质算不得最好的,最多中等偏上,会试时倒数,差点没进翰林院,之后勉强入围。曾国藩一直保持着刻苦学习,勤俭克己。诗词文章也一直像古人学习,专研学术的劲头非常足,治学态度也非常严谨,在学术成就方面也是为同时代的名人所称颂。

他告诫后人功课方面要“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看”即是多看多读前人优秀作品,“读”即是好的文章要大声诵读,“写”即是抄写临摹大家的书法,“作”即是多练习写文章,将学到的东西转换为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

曾国藩一直保持天天写日记,记录当天所学所思,各方面的心得体会。他很会以史为鉴,汲取先人的经验教训,平时通读各种史书、经典,对于如《资治通鉴》、《史记》、《二十三史》等更是反复咀嚼、研究。学习能力也是非常强,一介文弱书生,为了做好统帅,通读各种兵法,熟识历史上大大小小各种战役的成败原因,虽然还是吃了不少败仗,很多胜利也都是手下大将们取得的,但绝对不能否认其军事才能,大多数重大军事决定都还是由这个统帅最终拍板敲定的。

日常生活很有规律,散步、练字、读书等每日必修课都坚持。毅力也非常人能比,抽了十几年的水烟(鸦片)说戒就戒,立下每日写日记的规定后,即是临死前一天也还坚持在写。

曾国藩平时还精于修身养性,他认为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善于调理天然之气,曾国蕃在给沈葆桢的信中提到:世上世故多,珍重自己的身体,以承担千难重任,千万不要郁闷损耗天然之气,我认为说得很有道理,郁闷久了会使自己思维变得迟钝,心胸也变得过于偏狭.凡事要何持平和的心态,他在给陈舫仙的信

中说:"官场上云诡波谲,每每官员上下交接,众望所归的人,倾刻间被夫唾弃,群疑重谤的人又转眼间风平浪静,只有卓然自立的人,经过红与黑的变化也不改变自己的形象,阁下这次进京,时间没有几天,但是上天的眷顾和舆论都是很好的,望阁下不要沾沾自喜,将来如果有吹毛求疵的论论,恩顾无存,望阁下不要因此而沮丧,早晚孜孜以求自立之道,以勤为本,辅之以诚,勤虽然柔弱而会变强,虽然迟钝但会变得聪明,诚心可以使金石为开,鬼神听话,鄙陋的讥笑,就是跳时黄河也洗不清的,那还有什么可争的呢?".曾国藩的这段话深刻明白,要点不外是要脚踏实地,努力做自立自强不以流俗的毁誉为转移,

极擅于识人用人

曾国藩最令人折服的便是他识人用人的本事。湘军中很多流传后世的一批大将如彭玉麟、胡林翼等都是靠曾国藩赏识提拔出来的,其中最著名也最令其骄傲的便是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要说才能,曾国藩未必强于左宗棠,但在识人用人方面就却是十倍于左宗棠。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完全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对贤才的高规格礼遇,使得当时的人才趋之若鹜,曾国藩的幕府可谓人才济济。

对于这点我写不出多少,我想曾国藩之所以识人如此之准,和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察人入微、擅于总结有很大关系。

以身作则,以己为镜

对家人、对属下,曾国藩始终以身作则,他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即使官居一品也一直保持简朴的作风,在军队从来都是和幕僚一起吃大锅饭,卧室起居摆设也都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奢华的摆设,一个四品官员看了认为已经寒碜到不能想象的地步。

军营里,曾国藩也是习惯早起,检阅士兵操练。其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李鸿章初到曾国藩军营幕府时,依旧保持文人慵懒爱睡懒觉的习惯,甚至借口生病不起床,曾国藩看在眼里。一日,士卒来叫起床吃早饭,李鸿章仍欲借故不起,士卒说:“曾大人说,有病也得起来,大家等你去后再用餐。”李鸿章一听,心里发毛了,赶紧披衣,踉踉跄跄地奔进餐厅。曾国藩瞟了李鸿章一眼,端起碗吃饭,幕僚们跟着端起碗来。曾国藩面色峻厉,一言不发。吃完饭后,他放下碗筷,一字一句地说:“少荃,既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矩。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说罢,起身走出餐厅,看也不看李鸿章一眼。李鸿章惊呆在板凳上,半天作不得声。从那天起,李鸿章一改过去骄懒的文人习气,虚心学习周围的一切,这才发觉恩师所带的湘勇,与自己过去所带的团练确有许多不同之处,愈加从心里佩服。

唐太宗有三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中国历来有效法古人的传统,而曾国藩在审视中国历史时,独辟蹊径,他认为处大事,决小疑,不可拘泥于往事的成败,因为每件事有每件事的逻辑性,只有帅先变法者才能不被动,一成不变只能变成一具死尸,前有汉景帝削蕃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曾国藩具有敏锐的洞悉力同时是极其的聪明,书中计载他在平太平天国之初时,被困长沙,屡战屡败,心灰意冷,最后在父的勉励下重拾信心,认为大丈夫无刚不立,于是就命幕辽下奏章,告之皇帝战况,幕辽如实的写了战况,湘军"屡战屡败",曾国藩看了之后,认出不妥,就改为"屡败屡战",两词前后调换,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咸丰看了之后,对他未胜但仍表示满意,命他再战,不久形势转悲为喜,否极泰来,曾国藩立下誓言决定与太平军殊死一决,要弟弟在家为他准备一口棺材,随时准备为国捐躯,于是幕辽又将他要弟弟为他准备棺材的事,决心与敌瘊一死战的情况也写了一份奏折,此时获胜的曾国藩看了奏折意犹未尽,又将"备棺在家"改为"带棺出征"更彰显他的决心.咸丰看了奏折很赞赏也很感动,可见他是极其的聪明.善于变被动为主动来实现人生的飞跃.

擅于教育、影响、帮助他人

一个的成功是微末的,一群人的成功才可创传世之作。曾国藩非常擅于教育、影响他人,从而帮助他人取得成功。

于家庭,曾国藩是绝对的大家长,对兄弟、子女等的教育培养可谓用心良苦。求学、为官、率军等过程中,即使再繁忙,也不忘时常写信指点兄弟子女,从修身治学交友等各方面耐心辅导,这些形成了闻名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长子曾纪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人才,后代子孙曾宝荪、曾约农都成为了大教育家和大学者。

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的核心便是“勤与俭”二字。治学方面勤学勤练,生活方面勤俭朴素。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健状态,一系列的屈辱条件,在西方列强的洋枪威逼下强行签定,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的白银和黄金,用火车一列列的运出中国,中国当时成了;西方列强打捞财富的重要场所,部份地主阶级改革派被西洋的坚船利炮所震撼,他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没落趋势,我们把它称之为近代意识觉醒,,林则徐和魏源便是近代意识的首倡者,他们用锐利的眼光发现了发展工业对一个国家的强劲推动力,倡导中国应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工业,以达到富国自强以度时危的目的,此时的曾国藩也嗅到了时代的脉搏,中国工业化为核心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于是他率先接过林魏的旗织,鼓吹洋务,这与他一向的务实精神分不开,他不光是大声疾呼,而且身体力行,他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在上海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收到显著的成效,但由于总总的原因,虽然他领导的洋务运动有些艰难,但是洋务运动的意义深远,尢如一剂强心针给日渐疲软的清朝庭注射了自救自强的信心,曾

国藩死后,洋务运动仍在进行,他开创了中国工业的基础,留下了工业基础的力量,也点燃了后辈知识分子担当国难和徐图自强的信念.

深思熟虑,全局意识强

对于事情总能抓住关键点,看清事态发展的方向,发现对手背后真实的意图。看问题总比他人更长远,考虑也更周全。其中有这样的描写,每遇大事,曾国藩总是喜欢点一根香,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常常都是一坐就是一宿。唐浩明用了一个“枯坐”来形容,这给我的印象很深。也许正是在这样无数次全神贯注的深深思虑,才使其在那样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找到特有的生存发展之道。

首先是他广阔的胸襟,拥有广阔胸襟的人不在少数,但时时影响后来人的,他应该算是典范,他曾说过一个人有多大的胸襟就会有多大的成就,想起我小时候就知道的一个有关曾国藩的一个典故,他的家人因为建房与邻居为三尺地而互不相让,打起官司,家人就写信告诉曾国藩,希望他的权势能助一臂之力,谁知曾国藩捎来一封信,上面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信后豁然开朗,将地退让了三尺!邻居也深深的感动了,也不想输这气度,于是就这地界转让给曾家!是呀,人都不能免于生死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深之自己的后来的处境,因为前有韩信等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前车之鉴,他也知道平他的时候来了,在清朝满人统治汉人的时代更是处境危险,所以聪明的他不给大清平他的机会,自己平自己,首先是裁湘军,自削羽翼,然后是加强自身修为,着重表现在,廉,慎,勤,诚,四个方面,中国人有勤劳的良好传统,所谓天道酬勤,即是,有了勤字,就会将勤补拙,办事就会减少失误,再精明的人如果失掉了勤,也往往会错误百出,慎,孔子说:敏于行,讷于内,为官者不管是自己还是人无论何时说话都要慎重,楼高易倒,树高易折.尊从立身以不妄语为本,.诚就是真实,没有虚假.孟子说:人天生存诚,但这种诚只有加强修养成才能做到,人只有做到诚实,别人才会与他交往,曾国藩崇尚诚实,反对巧诈的待人品格,使他的周围聚集了众多的忠直廉敬之人,有一次曾国藩与好友商讨理学时,好友说的话他并无听懂,然面他却发表了自己一番高谈阔论,事来他想想觉得自己不够诚,觉得自己不懂装懂,不仅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别人,内心暗自告诉自己,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

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何必计较太多呢,少计较,知足者常乐!曾国藩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人!

推荐第8篇:曾国藩

学号:2009130197 学号 姓名:韩朝相 姓名 韩朝相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近代史课程文献笔记书名:>,作者:易孟醇,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前两天又复习了一遍,对曾国藩又是 一番敬佩! 这本书大概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 化史上之地位.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 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 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 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 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 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 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 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 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 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 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 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 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 不仅是曾国藩个人 的,也是时代的悲剧.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 志和创新.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 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 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 不惜重金加 强军备.由于湘军属于团练,相当于民兵,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 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 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 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 购买国外仪器设备, 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也没能突破封建统治 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 所能形成的.那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唯有像曾国藩这样勇武之人才能取得.曾国藩一直以成国 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 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而对于做为出身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讲, 他唯一的选择是维护 其阶级的利益.曾国藩所接受的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严守君臣父子的仁义道德.纵观他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 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曾国藩传读后感 书名:>,作者:易孟醇,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曾国藩(1811--1872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 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 十级,37 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 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 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 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传》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 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 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 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 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 最具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肯定之言,誉其为完人,谓其“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谓其成就”震古铄今”,成孔子没后二千年来《春秋》 经世之义之惟一“解人”。否定之言,则谓其为“吾祖民贼”,“民族罪 人”,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呜呼,如此大誉大毁之人,求之中 国历史,能有几人乎?求之世界历史,又能有几人乎? 观点鲜明精当, 见解深刻独到,资料丰赡翔实,分析雄辩有力,观念新颖,视野开阔,是 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曾国藩 无疑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 则为元凶。毛泽东青年时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更 是终生奉之为楷模。作为一位被儒家思想熏陶了许多年的知识分子,曾国藩 年轻之时变特别重视自身的修炼,他自己日记中的一句话就是“不为君子,变 为禽兽。”在他的字典中,只有这俩中人,禽兽,或是君子,作为一位儒家的 知识分子,曾国藩当然不能忍受自己当一个禽兽,于是变事事以常人不能理解 的苛刻方式来要求自己,这样也使的他在很多方面都修养很高。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 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痹弱,而是虚心谦让。做人应当坚挺,之 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 终成就了曾国藩.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 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 不是历史学者,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 坚忍的读书规矩,严格的修身要求成就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曾国 藩,这的确不是常人可实现的!受自身生长环境影响,我也自认有追求、有要 求的人,可是,面对这十二读书规矩,面对这五字修身,除了汗颜就是觉醒! 许多东西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修身真的是一种自我君子境界! 10 软件嵌 20100508126 周晓宇

读《曾国藩传》有感 曾国藩传》 摘要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境界。 “立 德”和“立言”于曾国藩而言,以他的个人努力及发展情形来看,这些似乎都不在 话下。唯有“立功”一项,只有帮助清廷剿灭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才有可能做到 集治身、治学、治家、治世、治政、治军于一身,从而达到为师、为将、为相的 所谓“完人”。 关键词:曾国藩;为人处世;交友。 读完 《曾国藩传》 颇有感触, 特别是对于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很是佩服。 曾国藩有经国济世的大志,主张积极入世,努力参加到游戏中去;想在游戏中获 胜,就得先参加进去,入了局,就有了竞争的资格,出色的才华才能显露,远大 的抱负才能实现。不少人总是患得患失,喜欢站在局外看热闹,这样的人即使叫 得再欢,最终也只是个看客,绝对成不了主角。 曾国藩从发现李鸿章到把他培养成一个人才, 一直都在给他灌输 “成大事者, 必须勇于任事,挺身入局”的精神。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何尝不是需要这种 精神,在我们想要取得一番成绩时,我们就必须去实践,而不是空想,只有我们 勇于去实践,挺身入局,我们想要取得的成绩才可能实现。只要我们有了这种精 神,就有了百折不饶回到勇气,无论多么难得事都能迎刃而解。 当然,在我们成就事业的时候我们不但要有以上所说的这种精神,我们还需 有志,曾国藩一生事业的起点就是立志,所以他将有“志”视为取得成功的首要 品质,在我们想要成就事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定好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我们 的道路才能明确,我们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有了目标,我们才能有动力,这样我 们才有更多的机会成就事业。 在交友上,曾国藩的交友方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正所谓,选择怎样的朋 友,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曾国藩有一句名言: “凡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 好友好榜样。 ”曾国藩的事业正是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做成的,好老师是自己进步 的指路明灯,好朋友是则是事业必不可少的帮手。 要交好朋友,诚信无疑是最重要的,如果在交朋友是相互猜疑,两个人都不 会坦诚相待,那么这种朋友不交也罢,只有当朋友之间坦诚相待,才会成为正真 的好朋友。 在交友时,我们要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人对你有没有用,不是一时 就能看出来的,不过酒肉朋友是什么时候都帮不了你的,曾国藩择交的经验是: 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是一路的人,不要深交,对志同道合的人,却要广泛结交。 我们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就能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不但学业上能取 长补短,也为日后的事业打下了人才基础,对于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定要深 交,因为这些人不但是能够帮助自己的人,更是一笔庞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可以 有更多的优点让自己学习。 这本书给我很多感想的还有曾国藩的自强心法, 曾国藩的性格使得他养成了 不求人的习惯,自己站直可腰,别人便把他当成了可以乘凉的大树,他的一生, 从个人的求自立,到国家的求富强,一直贯穿着自强的思想。 “天助自助者” ,人生就是如此。每个人都要奋斗,靠自己的本领打天下, 有的人之所以能成功,不仅仅是运气好,主要还是自己争气。在我将来要走的道 路中,我会学习曾国藩的这种为人处世的精神,因为这能让我少走很多弯路,才 能让自己更有冲劲,才会更容易成功。参考文献: 曾国藩秘传李鸿章 主编:石斋 中国城市出版社

曾国藩传读后感 不知道大家读过曾国藩的传记没有,摘记一些紧要处分享一下。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 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 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 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 这本马东玉教授所著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 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 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 就一代大儒。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 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 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 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 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 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 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 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 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 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 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 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 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 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过里、想到这 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发现了作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回想自己,确实是够得上直率、诚实,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确实平和了许多,可是和曾文正公比起来, 显然遇到得挫折还是太少,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思考“大柔非柔,至刚无刚”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啊, 当你肩负数万人的生命,乃至整个国家的责任,当遇到挫败,昨天的部属变成冰冷的僵尸,当苦战几 年的战士饿着肚子苦战凶悍的敌人……没有各方的支持,战场上步履维艰,白白付出很多不应有的牺 牲……其中经历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同身受,非时代纷乱无以成就这位“中兴名臣”,非大挫折、非大挫 折后的反省他无以达到他人生的新高度,以至后世的楷模。 但是,我们一定要经历过那么多苦难才可以明白那些道理吗?引用钱满素为房龙的 《人的解放》 题序: “知识就是力量,但无知同样也是力量。当千百万民众被无知与偏执驱使时,他们干的蠢事还少吗? 虽然人类的经验与思索已经记录在案,本可引以为戒,但历史却仍然不断地在重复自己,这又是为什 么呢?在诸多原因中,知识的不够普及至少也是一种,有多少人能天天坐在图书馆中去研读人类的文 字积累呢?理论玄妙得高不可攀,历史悠久得令人生畏,知识浩瀚得一望无边,理论注定是极少数人 的专利。 书籍是我们人类经验、阅历、挫折、挣扎、领悟的记录,我们不需要亲身经历所有的这些,就可以从 书中领悟一样的东西,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有张力,这是只有人类才能享受到的文明的奇迹!我们 还有什么理由等待呢?赶紧去读书吧!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 不知道大家读过曾国藩的传记没有,摘记一些紧要处分享一下.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 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 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 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 想过要读.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 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 值得了解的人物, 一个偶然的机会, 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著的 《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 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 在京颇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 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 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 太平军的空间.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 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 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 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 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 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 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 年来一身正气,两 袖清风, 出生入死.但是, 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 下至府县, 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后通过阅读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 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 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 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 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 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 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 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 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过里,想到这里, 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发现了作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现实意义: 回想自己刚毕业的时候,确实是够得上直率,诚实,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确实平和了许多,可是和曾文正公比起来,显然遇到得挫折还是太少,没有从真正意义 上思考"大柔非柔, 至刚无刚"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啊, 当你肩负数万人的生命, 乃至整个国家的责任,当遇到挫败,昨天的部属变成冰冷的僵尸,当苦战几年的 战士饿着肚子苦战凶悍的敌人……没有各方的支持,战场上步履维艰,白白付出 很多不应有的牺牲……其中经历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非时代纷乱无以成就 这位"中兴名臣",非大挫折,非大挫折后的反省他无以达到他人生的新高度,以 至后世的楷模.但是, 我们一定要经历过那么多苦难才可以明白那些道理吗?引用钱满素为房龙 的《人的解放》题序:"知识就是力量,但无知同样也是力量.当千百万民众被 无知与偏执驱使时,他们干的蠢事还少吗?虽然人类的经验与思索已经记录在 案,本可引以为戒,但历史却仍然不断地在重复自己,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诸多 原因中,知识的不够普及至少也是一种,有多少人能天天坐在图书馆中去研读人 类的文字积累呢?理论玄妙得高不可攀,历史悠久得令人生畏,知识浩瀚得一望 无边,理论注定是极少数人的专利.书籍是我们人类经验,阅历,挫折,挣扎,领悟的记录,我们不需要亲身经历所 有的这些,就可以从书中领悟一样的东西,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有张力,这是 只有人类才能享受到的文明的奇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等待呢?赶紧去读书吧!

推荐第9篇:曾国藩

曾国藩简评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和普通的镜子不同之处在于:镜子只能照出人的外表,而历史能照出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心灵。所以,对于曾国藩,我们得从他这一个人与当时一整个民族进行展开。因此,评论曾国藩,从其为官做人之风、其为改变世风的努力、其情商、其读书、其人才的识与用、其对外和戎自强六个方面进行。

为官做人之风

其实曾国藩是个“不会”做官之人。李鸿章曾说过一句笑话,说是一个要要是连官都不会做了,那这个人也太没用了。笑话当然只是笑话。既如此,那曾国藩又怎么能在短短的几年里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做到二品侍郎呢?又怎么可能做到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位列汉人第一呢?那是因为:其一,曾国藩考得好;其二,在那个世风浮躁,人心浮躁,很多人想着的只是如何急功近利,如何暴得横财,捞得高官,而曾国藩则不然!他在家书对他六弟说:“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处王之业,而后不黍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淡定不讲为忧也”。①纵观历史,凡有所成就之人,无不志存高远,修身炼性,立场明理,未雨绸缪,厚积薄发。这正是曾国藩“不会做官”而又为高官之最重要因由。正如其言:“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实。”他一生的成功,就是他这种脚踏实地的格致修诚的努力基奠而就。而对于现时代的官场,我们国家的官们是品含天宪,指东呵西,前俯后仰,左右逢源,还是可否从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体悟到些什么呢?

世风———解放思想

只有少数最敏锐的思想家能迅速了解时势的变化,从微几之处洞察历史的走向,并且穿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迷雾。那个时代,我们自然下意识地想到林则徐、魏源。林则徐精神固然可嘉,然林则徐的眼光却不敌曾国藩;魏源固然眼界颇高,然魏源只停留在纸上。曾国藩之所以超出时贤,引领风潮,原因之一便在于其识见卓越,洞察惊人。当林则徐大声疾呼“无可御敌之兵,无可充饷之银”时,曾国藩则认为:“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苦。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前,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丞得。”②所以,对于后期其能在洋务运动中露其龙凤,显其头足便其于此,便基于其解放思想的勇气!所以曾国藩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时时局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世风,因此其一生所为皆绕“陶铸世风”,其时常感叹时势已成鱼烂之势,大小官僚耽于享乐,腐朽麻木,无人肯讲真话,无人肯干实事。正如他的核心幕僚赵烈文深有感慨地说:“老师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老师不啻十之五六”。③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另类”的曾国藩犯颜直谏“强项令”,涤肠荡胃,冲决巨人的罗网,以已之力星星之为可以燎原之愿付诸力行,以现世风之纯,民之奋勤,官僚之庸俗尽止。可谓呕心沥血!所以梁启超极赞曾国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成就震古烁今,一生得力在立场自拔于流俗”“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

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④这就是曾国藩为当时之世风的努力的体现。

情商

韩非子说过:上在竞于道德,中古遂于智谋,今当争于气力。从道德角度到智谋机巧至强力竞争,人类社会愈来愈陷入丛林的凶险。智商平平的曾国藩,其除却智谋机巧与气力可争外,最重要的是其高情商战略。以情取胜,这是曾国藩最大的奥妙。他说: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平常,不愚者亦不常,扰扰万众,朋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导之东则东,导之西则西,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所以芸芸众生中,大部分属于智力中等之人,而情商高者往往是成功者。曾国藩在对太平军作战中,屡败屡战,处变不惊,最后终因其高情商的良好心理状态而克成大功。他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即对他那种坦荡畅怀的高情商心态的最好回应。曾国藩除了重视心态的培养外,其深悟“慎独”,他认为“君子慎独”,因此他的遗嘱四条里的第一条规定就是“慎独则心安”,把“慎独”作为人生四大金针之首度给自己的子孙,所以在我们所知的他的后人中,如曾纪泽等,皆是中国贡献极著之人,不能不说不受曾国藩“慎独”思想的影响。在曾国藩的情商策略中,他认为志为根基,智愚可炼,立志以德;仁德必需,“不仁者不可与久处约”,道之以德,小胜在智,大胜在德,忠、信、笃、敬皆不可缺;性情、个性、性格皆是情商的重要特征,所以曾国藩相人之术大皆于此。

总之,曾国藩无疑是一位情商大师,情商,即是他的另一类重要战略。

其读书

从书生到将军,从侍郎到元帅,这都是曾国藩重视读书的结果。曾国藩虽是科举出身,但其能超脱当时观念,经过保守派重重阻隔,最终绵创办洋务,为振兴民族而努力,这也是他入书而出之道。曾国藩读书既深涉《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肌理,又尤推崇《资治通鉴》等治国名著,最值得提及的是,他与时俱进,对翻译西洋书籍尤为重视,他希望通过翻译西方有用之书,使自己有生之年能了解西方。他的儿子曾纪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他的另一个儿子曾纪鸿则对西方科技兴趣极浓,自学英语,卓然而成一代数学大家。可以说曾国藩是一位典型的“中外合资”的思想集成者,这些皆可归功于他重视读书,重视吸收不同类型与文化的书籍的精华的结果,这也是他后期主办洋务运动而对中国的近代化贡献勋著奠定基础。他说:“成大事者,必先读书;读书是夺天下人之心,为我所用。”⑤所以,从曾国藩关于读书的经历,我们是否有所感悟呢?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识人用人

前面说曾国藩是个不会做官的人,是指其格物致诚的修养。事实上,曾国藩的领导艺术却令很多领导者崇拜之至,其一便是他的识人有术,用人有方,这也是被视为领导者必备的优秀素质。曾国藩的领导艺术最高境界远不止于此,他的培养和造就人才,导致他的幕府人才之盛,无人能比;他知人之明,也无人敢异。他曾给他九弟写信道:“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难。”⑥他在日记中也写道:“细思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是治事的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后来容闳请求派幼童出国留学时,曾国藩立即赞成,并约李鸿章一同上奏朝廷,,促成此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并成立了专门负责此事的

机关。可见,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始终一贯,目的也是为了治事。他不拘一格选才,他说:“卫青人奴,拜将封侯,身尚贵主。此何等时,又可以寻常行墨困奇倔男子乎!”“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千金之剑以折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这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宜也。”⑦这就是为什么湘军卓然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山的罕见景观的根本原因所在。

对外——和戎自强

中国文化史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宋代以来,凡“和”之人,往往被骂为妥协投降、汉奸、卖国贼;而只要为主“战”之人,便会被视为英雄、爱者国。

晚清的政坛,自始就脱不了“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交锋。曾国藩即属于人们所谓的“主和派”,因此,他同样未能逃脱汉奸、卖国贼的称号。而实际呢?

曾国藩的一生中,对外关系里,最重要的有两件事, 一为天津教案的处理;一为洋务运动的创办。

对于当时的清廷政府,如蒋介石所言:“能战而不战,政府之罪也;不能战而战,亦政府之罪也。⑧正是这咱心态,对于天津教案处置,无论是当时的舆论还是后世的学者都因之归咎于曾国藩惧洋媚外,因此,不惜加于卖国贼之名于曾国藩身上。然而,凭心而论,不管是以当时曾国藩的处境,还是他所采取的相应措施,曾国藩都称得上是民族的良心。对于天津教案,其虽以“和”处之,但于民于国皆是情理于深。“我若与他开衅,他便数十国联成一气。兵虽练得好,却断不可先开衅。讲和也要认真,练兵也要认真。”其又提醒当局道:“兵是必要练的,哪怕一百年不打仗,也须练兵防他”。⑨他的这些和、战两手都抓的措施,既起到震摄洋人的作用,又为谈判提供了必需的筹码。其在此案的处理上,应该说尽到一个中国人职责,说他曲意求和,残民媚敌也是无端之辞,诛心之论,若曾国藩主战,于他个人而言顶多就不过因战败而获得免职,却能赢得一个让社会舆论与后世德治的爱国名声,但最终受损害的却是国家的利益。这是在一个缺乏国力做后盾的情况下的必然结果。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不但没有“卖国投降”,而且显示了不顾个人屈辱而为国操劳的爱国情怀。所以,我们不能盲目肯定他人所做的一切,亦也不能盲目否认他人所做的一切。我们应该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曾国藩的洋务,首先是其师夷智以制夷,“智”而非“技”,所以他是在林则徐、魏源等开明之士的“师夷技以制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指出:凡附强不附弱,人与万物之情一也,中国与外夷之情一也。以自立为本以推诚为用,当可渐为我用。”具体来说,就是以礼来恢复国人的自信,坚守礼教,内部团结一致,方可立于不败之地,洋人即无隙可乘。其二,曾国藩指出:“师夷长技,夺其所恃。”这正是其积极提倡洋务的核心所在。他对危机的认识远高于国内同识。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正式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家兵工厂。想到办洋务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1870年,曾国藩召见中国最早留美归国人士容闳,商量选派幼童出国留学事宜。后来,在这些留学中,如詹天佑、邝荣光、梁敦彦等科技专家为近代中国科技作出巨大的贡献。

曾国藩既是洋务运动的提倡主办者,其本人还亲自参与一些具体机器的生产实践;他同时设立翻译馆和印书处,为西方先进技术的掌握减少了文字上的障碍,更重要的是大大影响了近代思想界,给国人带来了世界观的改变。

曾国藩既能发先圣先王之义蕴,以经世之礼学为依归⑩,他的人格的修养、道德自有特殊的造诣,绝非一般史学家、理学家、文学家所能比拟的;他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绝非能以洋务或“主战”与“主和”这词以蔽之;对于曾国藩本人,不能以流俗这评论之,更不能以诸如天津教案等的处置的舆论而足之蹈之;评判曾国藩,也许未来,会朝着我们的讨论不一样方向与角度进程;但是,历史,都会在今天客观地存在;今天,也会成为未来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因客观而存在!

参考文献:

① 黎庶昌著,《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 ② 何贻焜著,《曾国藩评传》,新文丰出版公司,1937年 ③ 赵烈文著,《能静居日记》,中华书局,1962年 ④ 唐浩明著,《曾国藩》三卷,岳麓书社,1990年 ⑤ 《曾纪泽集》,岳麓书社,2005年 ⑥ 唐浩明著,《唐洗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岳麓书社,2002年 ⑦ 朱东安著,《曾国藩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⑧ 彭国栋著,《蒋介石先生嘉言钞》,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⑨ 王继平李大剑主编,《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岳麓书社,2007年 ⑩ 刘绪义《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

推荐第10篇:曾国藩

曾国藩

作者:

摘要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在中学的教科书上,曾国藩“素来”扮演着一个残酷、虚伪、奸诈、腐化、好名的形象。太平天国在教科书上有着这样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曾国藩以镇压太平天国起家,阻挡历史的车轮,自然就成为了受教科书中的反派人物。

然而,他的文韬武略,他的道德修养,令许多后人推崇。梁启超把曾国藩看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他认为曾国藩:“„„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比肩者。”近代有学者把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人在儒学上的成就并列,连蒋介石也对曾国藩大加赞誉,他不仅将曾氏家书作为立国之本,而且在黄埔军校中力倡以《曾胡兵法》作为教材和必读书。1

关键词

生平简介 从理学到礼学的转换会通汉宋学术道论与文论军事功劳与争议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 正文

(一)生平简介

2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在仕途上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的学术思想 从理学到礼学的转换

尊奉程朱理学是曾国藩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理学,是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哲学思潮。理学的讨论问题主要有:1.世界的本源问题;2.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3.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程朱理学作为理学的一大派别,由二程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有朱熹提出了“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

理学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理论是曾国藩在继承理学传统的同时,进一步阐发的部分。他指出:“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日用常行之事,洁物业。格者,即物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穷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穷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曾国藩强调的事亲、事兄等道理,要求人们从思想深处3 1曾国藩治国修身之道 曾国藩人物概述

2 领会、接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并付诸实践;他还强调将个人的修身养性推向社会,是人人都能约束自己的视、听、言、动,并使整个社会都能够“始于修身,终于济世”。曾国藩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是对程朱理学的进一步阐发,它体现了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

然而,正是曾国藩思想中的经世思想决定了其与程朱理学的差异性。程朱理学强调的是对事物规律的理论分析,曾国藩虽然认同这一点,但是作为一名官员,他的思想里有深厚的经世思想,希望可以讲理论层面的道理具体化到社会实践中去,为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做出辅助,此所谓将“理”具体化为“礼”,由“天理”转向“经世之礼”。

曾国藩这样的转变,可以追溯到他与乃师唐鉴的关系。唐鉴并不一味强调修身养性的理学之道,但是他指出了复兴理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夫学术非而人心异,人心异则世道漓,世道漓则举纲纪、伦纪、政教、禁令无不荡然于彼辞邪说之中也”。唐鉴的这种思想,曾使曾国藩“听之昭然若发蒙”。另外,曾国藩的思想转变还可以从他所处的嘉道间学术思想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早在乾嘉之际,学术界就出现了一股以礼代理的思潮,当时的学者们看到了现实社会与人生理想之间的矛盾,他们企图通过“礼”替代“理,彻底摆脱朱理学的羁绊”。因此,曾国藩与程朱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有明显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其思想与有重振儒家教规,强化儒学的应用性的崇礼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会通汉宋学术

基于上述礼学思想,曾国藩主张学术“一宗宋儒,不废汉学”,会通汉宋学术是曾国藩学术思想的有一个主要特征。 所谓“汉宋学术”,是指“汉学”和“宋学”,它们是清代学者习用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概念与治学取向。前者在理论上崇尚运势儒学------盛行于东汉的古文经学,治学方式提倡“实事求是”,取证特重汉儒经注。作为学术流派,它萌发与明清之间,极盛于乾隆嘉靖时期,衰退于道光咸丰时期。后者奉程朱为圭臬,尤其是朱熹个人的学说,以主观意愿诠释儒家经典,使经学理学化,以治学方式专注空谈心性,经学一出臆断。两派的分歧论辩由清初就产生,到道咸期间才告一段落。嘉庆时,阮元重申直径必须兼顾汉宋,他认为二者兼采:“崇宋学之性道,而以汉儒经义实之。”曾国藩之主张会通汉宋学术,正是阮元这种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二者有所不同,他之所以会通汉宋学术,是因为他看到了现行社会伦理准则与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曾国藩强调兼取汉宋二者之长,是他认为有利于重申先王之道。曾国藩指出:“近世乾嘉之间,诸如无味浩博,惠定宇、戴东原之流沟沿古训,本河间先王实事求是之旨,薄宋贤为空疏。夫所谓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实事求是,非即朱子所谓即物穷理乎?”曾国藩将程朱的“格物致知”与汉学家尊崇的“实事求是”的学风,虽然有时偏颇,但曾国藩之所以将二者联系起来,与会通汉宋而致力于成为“明理有用之人”是有关系的。曾国藩自从踏入仕途,就注意“预览前史,求经世之学”。曾国藩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并舍弃学术上的门户之争,甚至有所兼容的做法,正是他主张会通汉宋学术思想的具体化,它对乾嘉以来嗜谈门户的学风,无疑是一种新的突破。

道论与文论

曾国藩继承了桐城派“为文之道”的传统,这是因为他的思想与桐城派精神有着很多呼应之处。

曾国藩在总结自己学术时说道:“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苟通义理之学,而经济该乎其中矣。然后求先儒所谓考据者,使吾之所见。证诸古制而不谬;然而求所谓辞章者,使吾之所获,达诸笔札而不差。途皆可入圣入道。其义经史,其也学问思辨,其事始于修身,终于济世。”在这里曾国藩所说的四学术实际上是桐城派治学的宗旨。 刘大魁就认为:“文人者,大匠也。神奇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姚鼐说:“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足以相害。”然而,桐城派虽然肯定了为学四术的重要作用,但是仍然着眼于将为文之道。也就是说,桐城派认为作文的目的应该是通经明道,唐宋八家在这方面就做得不好,因此作文必须重视义理,求其根源。

对此,曾国藩亦尊之不移。他说:“姚先生持论宏通,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但是,曾国藩在重申桐城派“为文之道”的同时,又每每将修己治人之术放在首位。在他看来,“义理”是“体”,即根本;经济是“用”,是实事;“考据”是辅辅助手段,辞章只是特定的表达形式。曾国藩既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更阐明了“道”对“文”的统一性。

曾国藩的文论主要集成了姚鼐的阴阳二境说。他说:“吾尝取姚姬传先生之说,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灵。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而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又说:“余尝数阳刚者约得四家,曰庄子、曰扬雄、曰韩愈、曰柳宗元。阴柔者约得四家,曰司马迁、曰刘向、曰欧阳修、曰曾巩。”在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此种言论比比皆是。前段是讲作文须讲究文气,既不质实,也不玄虚,换句话说就是,既给人示之以门经,其主要论调又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后段将韩、柳、欧、曾足以与庄、扬、马、刘并驱。然而,曾国藩对韩愈尤其赞赏“余好古人雄奇之文,以昌黎为第一”。曾国藩提倡学习古人,主要在于精神,不在于形貌。韩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善于法古,但是并不因此而失去原创性,他法的是古代的精神,而没有照葫芦画瓢,他学来了精髓并融入了自己的想法,从而显示出了自己的特点。这正是桐城派文论的主要精神,姚鼐就说:“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

总而言之,曾国藩的道论和文论除了保留和继承传统以外,还重振了桐城派的“文统”。 曾国藩作为封建社会末期最后的一尊精神偶像,其学术思想在近代社会、思想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学得道学的虚伪,却不曾受束缚与道学的迂腐”。曾国藩在求索的道路上,是一个带有个人色彩的不迂腐的求知者,他一开始尊奉理学,但是他并未因此而顺应理学思想,而是在理学的研究中发现理学的弊端,转而以崇尚礼学来弥补之;他推崇桐城派的为文之道,法古之精神,非其形貌也,更之,创之。这样的思想成为后来洋务派自救运动的思想来源,同时它也是晚清流派伦理思想的主要渊源。

军事功劳与争议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军事事业的巅峰。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但是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有些论者则秉承新的思想,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有的论者则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 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就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

曾国藩的外交,在过去很多年内一直被简单地认定为是妥协、投降的外交。近10多年来,史学界开始提出异议。此次会议论及外交的文章也不少。有的论者说,“人们对曾国藩常用‘软弱’、‘妥协’、‘媚外’、‘投降’、‘卖国’等责骂之词,未免有欠公允。因为曾国藩的羁縻外交思想,实际上是对强敌权且笼络,争取一个和平环境,速图自强,最终达到御侮的目的。曾国藩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知道中外实力悬殊甚大,和列强硬碰,靠武力与之周旋,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贫穷落后、受人欺侮的国家,要生存,要反弱为强,舍此羁縻外交,别无良策。曾国藩的外交方针有四个字:‘诚’,推诚相见,‘信’,信守和约,‘争’,据理力争,‘和’,外敦和睦”。

而至于对天津教案之处理,虽然,曾国藩自己也感到“内疚”,但有的论者指出,这主要不是他个人问题。当时,如何处理天津教案,朝廷本身有“论势者”、“论理者”两派。论理者认为民为邦本,民心不可失,主张与外国进行决战,以快万众之心;“论势者”多是主持外交,有守土之责的“局中人”,认为列强穷年累世好战,且常多国联合,共同侵华,兵力强大,而中国兵疲将寡,缺乏战备,如果开战,侵略联军可能再次打到北京。曾国藩的问题,不过是偏听论势者之言,不过是“拼却声名以顾大局”。

有的论者认为,曾国藩当时处两难境地:要打,必然失败,失败后损失更惨;要保和局,必然向侵略者妥协,作些让步,这要遭到顽固派的打击,也不能泄天津人民的义愤,而且对于一个坚决反对借洋兵助剿、主张遣散阿思本舰队、痛恨“媚夷”、要夺英法之所恃的曾国藩本人来说,也不是心甘的。他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但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按照他对形势的清醒的分析,他选择了保持和局,向侵略者作出让步的一途。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这样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场新的战祸。曾国藩当时的责任是,在确保和局的前提下,看如何做到少损失,少屈辱。当然,曾国藩在处理教案中也有“办理过柔”的地方。但是应如实地评价他的历史功过,应是功大于过。因为,一场战祸的损失是远远大于因天津教案带来的损失和屈辱的。

对于这两种关于曾国藩的论点,各有各自的说法和论点,我们后人不好妄加评判,只是从这对曾国藩褒贬不一的态度上,我们能更深一步认识、了解一个我们不熟悉的曾国藩。4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人生哲学

5“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从曾国藩的日记中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其在修身养性,待人处事方面的独特见解。曾国藩在人生道路上“养得胸中的一种恬静”。毛泽东和蒋介石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说到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有人说他影响中国后代历史第一人,有人说是传统儒学得以延续的关键。谁又知道他是笨小孩,有个性缺陷,甚至有巨大人生遗憾?这么普通的曾国藩怎么就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呢?”6就要解释他产生这种影响无数后人的智慧的原因。

其主要原因是自我教育。最大的教育正是自我教育。曾国藩他自幼愚昧,记忆背诵的能力都相当迟钝,让教书先生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他还胸襟并不怎么宽广,不仅是对他的老师还是别人或者是他自己气量都不够大,靖港之战看,他不 45对曾国藩的整体评价 曾国藩:《曾国藩日记》 6《郦波说曾国藩家书》 算指挥若定,有人、额不能眼有全局。他有这么多问题,除了愚钝,他还是满身缺点、举止轻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荡公子,当然还包括很多人生中的遗憾,其中最大的就是天津教案(直隶总督时,当时大案,几十个小孩失踪,当地嫌疑人是王三,是法国一个教堂的教民,当时去要人,天主教堂说没这个人。对质时,情绪失控了。市民放火烧了教堂。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此事。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他处理时软软弱,没想到百姓情绪办。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但是有一个平常人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成就他,这正是对自己对生活中的点滴对缺陷做到切实的反思与学习。

比如,曾国藩的父亲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节欲,这确实是有理由的,但是他竟然还在信里要求曾国藩节劳和节饮食,他看过信后,不啻当头棒喝。所以他写下:“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也。”父亲说的真不错,原来我有这么多毛病太可怕了。我一定要改掉,否则我是禽兽。他说过“不为圣人,便是禽兽”。所以立誓要改掉满身缺点,告别旧我。他接到父亲的“三节”后,痛下决心,三戒:一是戒多言,二是戒怒,三是戒忮求。言多必失,不无端发怒,戒嫉妒戒掉贪婪。曾国藩下定决心改掉毛病。

他读书慢,资质平庸,但它从不讳言,他在给孩子的信中多次说自己读书背书很慢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才彻夜不眠,以勤补拙。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得实在。一个崇高的信仰要求自己,正是修齐治平的思想与仁爱的精神。所以梁启超认为正是这种自我教育让他的一生有了华丽的转身。难得的是这些心得都记下来,在日记在家书里。更难得了。包括的内容丰富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影响大而深远。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修心的人,而且,他特别善于从书本中抽取出可以指导人生的信条与经验。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得到那些信条和经验来修我们的身心呢?从曾国藩的家训中我们能够理解一二。

7“仁义乃人生第一义也”“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知命其实就是确立儒家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知道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8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9那就是说要树立人生的价值观,要找到支持生命的人生信仰,这样的一个人才活得有价值,也才活得有力量。

事实上他也确实这么做了,老成持重的曾国藩在咸丰皇帝大丧期间也敢纳妾,就是因为他认为这并不违背她的人生信仰。而在之后的一片骂声里,他也能坦然面对,也是因为他认为这不违背他的人生信仰。而左宗棠在对他冷嘲热讽后,盖棺定论是还是极其推崇其人格,也是因为曾国藩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78《曾国藩全集.诗文》 《论语·宪问》 9《论语·尧曰》 面对现今社会,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纷披变得清澈,让分散变得集中?就是要有信仰,从而鱼龙混杂的世界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流淌前进。

“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

在曾国藩的每日的十二课程中有这么一条:“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这件课程的起因大致可追溯到他年少时,当时曾国藩十分浮躁,于是他请教他的老师唐鉴怎么做呢?.老师说要学会静下来,曾国藩领悟到,如果内心不够沉静,就无法修得美好的心性品性:“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即此以求其,继继续续。”曾老领悟到了这层意思,并通过它改掉了出门串游,空话多言等毛病.由此,他特别主张,静坐。不论压力大,一定要找时间静坐。不论是禅宗,气功,都要求静坐,那讲双盘。这对人的韧带的要求高。曾国藩觉得单盘也可以。甚至不盘,一坐都算。双盘最大作用是身体形式上静下来了。这使得他对人是谨慎温和的,毕恭毕敬.曾国藩以后叱咤风云,.\"敬\"还有\"静\"的意思.曾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又是儒释道三家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老子的\"清净\"被吸收进去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由原来的与\"无为\"并称的解释变成了儒家力主修心以求抚平躁动不安的意味10

十七世纪的科学家列文虎克,手工静心磨致镜片,其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因而他首次发现微生物,最早纪录肌纤维、微血管中血流。后来晚年时间英国皇家学会称他为荣誉科学家。女王亲自去拜访他。静下来不仅有大成就,还能养生。他一直活了九十多岁。他成功的秘诀是一如既往地安静,拿出手来晃了一下,安静地打磨,就能创造人生的价值。我的想法是把简单做到纯粹,自然有人生的成就。我的想法是把简单做到纯粹,自然有人生的成就。11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辱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12

在曾国藩每日的十二课程中,有这么一条“每月作诗文数首,矣验积累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不读书会溺心丧志,曾国藩的博学源于他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习惯。他自幼励志学习,广泛阅读,且勤作笔记,数十年如一日,不辍书卷。读书是他每日必作的功课,他博览群书,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精粹,善于思考,治学数十载,建构了他独特的人文思想体系。

读书可以理智,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培养出人生的信仰来,从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意义,成就人生的价值。

除了读书可以立志,曾国藩还认为,读书可以立身,就是说读书可以让你掌握专业的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有特长你才可以立足社会。读书还是为了身体,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读书不仅可以立身立志,曾国藩甚至还在给儿子的家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13须先立坚卓之志”

读书连气质都能改变更不用说去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智慧,情操与价值观了。

1011引自《智慧人生---释曾国藩的十二课程》 《郦波评曾国藩》 12《曾国藩家书》 13《曾国藩家书》

第11篇:曾国藩

曾国藩: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曾国藩的半部家书,也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纵观曾国藩一生经历,曾国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体现在这九个字里: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农家子弟出身,最终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还让子子孙孙都能获福。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曾国藩的半部家书,也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纵观曾国藩一生经历,曾国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体现在这九个字里: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事不拖: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说: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庸,只因懒惰。梅兰芳最初也资质平庸,但他不甘于此,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宗师。

庸人败于懒惰,天才却输于狂傲。李自成勇猛有才略,起义称王,却因胜利滋生骄傲,最终惨败。

曾国藩在军中时,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 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 “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他还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曾国藩还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话不多: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嘴茬子厉害未必是好事,留起一些话,也是一种境界。

说话需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要把自己置于进不可攻,退不可收的境地,一个剑拔弩张、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的人。 曾国藩说: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禁大言以务实。

在生活中,精辟的、有价值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曾国藩的“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俗话说,“祸从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轻浮和自满,从而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话,或者为了自我夸耀而撒谎吹牛。因为这样一来可能会给自己招致灾祸,而来也会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最终都难成大事。

人不作:有智者,方圆有度

不作,就是要把握好“度”。曾国藩家训中有一言,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此举可谓福不可受尽也。 在为人处世中,事事断然不可冒进直击,当拿捏有度。

纵观历史,不乏才华横溢者因“作”而遭贬谪,丢命,比如水浒里面:牛二面对杨志,喊你来砍我啊!结果是一刀毙命!或许,有时一味的直与进看似一种忠贞、一种激昂,但如能审时度势,掂量片刻,就会发现,某些场合下,与其相对的软与退也不失为另一番智慧。

韩信的胯下之辱,苏武的茹毛饮血,是在掂量完小辱与大节后的以退为进;东方朔的机智幽默,春秋晏子的巧言诙谐,是在掂量完直言与婉言后的迂回才能,而魏徵的刚毅纳谏,狄仁杰的清廉直抒,则是在掂量完君心与民意后的激进慷慨。 无论是以退为进、迂回婉转还是激进慷慨,用对时,则为良方,用错时,都是足以致命的武器,而其中平衡的度,则着实需要用者亲自掂量才可拿捏得当。 李密庵在《半半歌》中曾言:“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酒至微醺,花开半朵,是恰到好处的趣味,道破了人生交际处世的真谛。林语堂先生亦评此诗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第12篇:曾国藩读后感

读《曾国藩》时,正处于人生的困顿期,那时,大二刚开学,在经历了大一一年的迷茫和数次挫败之后,我确信我的人生存在着巨大问题,于是开始反思自己,在思考了很久之后,我确定我一切的迷惘都是出由于价值观的缺失。

我决定从书中发现自己。

很偶然的一次,在网易新闻上看到一个当当的历史小说推荐,其中便有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出于对近代史的兴趣,我就买来认真阅读。

唐浩明先生是研究湖南近代史出身的,汗牛充栋的古籍,大量的史料,在睿智的思考与探索之后,透彻的认识与读书人揭真批伪的使命感使他开始动笔写一部大书。上千个日日夜夜过后,《曾国藩》终于出炉,而且炉火纯青。

据白岩松讲,1993年这部书一出版,就迅速在两岸三地的文化圈中流行起来,而且,它也是对白岩松人生第三个十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曾国藩》这本书从曾国藩在赴江西任主考官途中闻母去世而回乡奔丧开始写起,到曾国藩在黑雨滂沱中去世于两江总督府为止。几十年中,曾国藩经历着巨大的艰辛、耻辱和荣耀,从湘军草创的迷惘与荣宠,到后来官场的重重阻挠和战场的屡屡失利,从有条不紊的行军打仗和处理种种变故,再到后来攻克天京、入宫朝觐的莫大荣耀…

他的这一段人生,几乎是按照《周易》“初难知,二多誉,三多惊,四多惧,五有功”的顺序走过的,不同的是,在“飞龙在天”之后,他小心而谨慎,认认真真地裁撤湘军,避免走上“龙战于野”的惨烈境地。之后,又经历了使自己遭受巨大耻辱的天津教案和疑云重重的马新贻被刺案,一生如一场梦一样,终于走到尽头,霎时,黑雨滂沱而下…

读之前是疑惑的,读书时是享受和思考的,读完后是沉重的。一本文笔、故事、内涵、真实性都极佳的历史小说,写出了一部传记所不能表达得当的意味。

“写历史小说就像是在刀尖上起舞。”唐浩明如是说。诚然,历史的真实性和小说的故事性,在某种层面上有着深刻的矛盾,但如果处理得当却能发挥各自的效力:既准确地阐述了历史,又能在故事中引人入胜,使人沉思。

这部书中虚构了两个人物——康福与康禄两兄弟,二人性格相似,侠肝义胆,古道热肠,又同样本领高强,但却走上了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道路——康福做了曾国藩的贴身护卫和亲信,康禄成为太平军的一位将领,到最后,康禄在天京保卫战中殉职,康福离开曾国藩归隐山林。

但两个虚构人物的加入并未减损全书的真实性(即使假定为真实人物,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反而成为这本书的一个剖面和作者对于这段历史及其主要人物反思的一个窗口。历史并没有严格的正确和错误之分,太平军建军初期的平等口号和民主作风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曾国藩振衰起疲、经邦济世的士大夫精神难道就有错?历史的矛盾和作者对它的反思,借两个虚构的人物含蓄地表达着。

我相信,读书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我也相信,读书正如吃饭,奶蛋鱼肉果蔬都应该吃一些而且良好搭配。我更相信,读书对于人的作用是持续而升华的。但若非要谈一谈这本书对于我的人生启示,那就是《道德经》(又称《老子》)对于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在江西战场屡屡败于石达开,而且受到江西官场上上下下所有官员的一致排挤,困厄之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他索性撇下军队回乡奔丧,咸丰皇帝则借机解除了他的兵权。

百般困顿之时,曾国藩重读《道德经》,惊觉字字珠玑,深以为然,出山以后,曾国藩引以为人生准则,从此左右逢源于官场,报国报民于实践。可以说,没有《道德经》,曾国藩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曾国藩的每一次反思,亦是我的每一次反思。一次次地向书中寻求思想,一次次地拷问内心——我究竟想要什么?从那时到现在已是两年过去,我想,有一些答案我已经找到,前路上永远亮着一盏灯,不管,这夜有多黑,多久。

第13篇:曾国藩家训

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他认真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得归纳为四条,并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要儿子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代相代传下去。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亲去世了,这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聊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第14篇: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三个地方看一个家庭的兴败

曾国藩家训第一看:

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曾国藩家训第二看:

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曾国藩家训第三看:

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家训里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家训四条遗嘱: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 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家训参考

曾国藩家训:曾国藩不愿子孙为大官

如何治家,历来是人们议论甚多的一个话题。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古人家风的形成,更多靠的是长辈与子孙的身体力行,而不是背诵“家训”。 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如何教育“官二代”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而后,曾大人直接教育儿子如何做:“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戒子植》、曹丕《诫子》、嵇康《家诫》、诸葛亮《诫子书》、羊祜《诫子书》等都是教育子孙的文书。最典型者当数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他的另篇《诫子书》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这句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训诫。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他死时才8岁,而上述两封《诫子书》所言内容,不像是对儿童讲话,因而怀疑其系后人伪造。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嗣子这件事,就不会对上述两封《诫子书》有怀疑。 陶侃退腌鱼

东晋名臣陶侃出身贫寒,年轻时做过县吏,曾利用职务之便给母亲湛氏送去一罐腌鱼。湛氏不肯吃,还责备陶侃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谢安侄子谢玄,年轻的时候喜欢佩戴紫罗香囊,谢安怕他玩物丧志,“因戏赌取,即焚之”,用这种行为加以教育,自此谢玄停止了佩戴香囊。谢安兄子谢朗,“善言玄理,文义艳发”,小时候一次大病初愈后,在叔父谢安处与僧人支遁谈玄,论争得十分谢安寡居多年的嫂嫂王氏担心儿子过度劳累伤身,两次派人叫谢朗回去。谢安总舍不得让谢朗走,想让他们论出个结果。王氏只好亲自跑到谢安家,说:“新妇少遭艰难,一生所寄惟在此儿”,哭着把谢朗拽走。谢安对支遁说:“家嫂辞情慷慨,恨不使朝士见之。”(《晋书》卷79《谢安传》)表示了对嫂嫂行为的理解和尊重。这两件事反映了谢氏家族重教育、讲礼节的门风。 张绪因势利导儿子

南齐人张绪之子张充“不持操行,好逸游”。

一次张绪请假回家,刚到西城郭,便看见儿子到郊外打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张充也看到父亲的船驶来,便放下猎鹰和猎狗,在岸边拜见。张绪没有责备他,而是一语双关地问:“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张充面有愧色,回答:“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张绪便鼓励他说:“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

果然,第二年张充便修身养性,刻苦攻读,后与从叔张稷同有名望。 曾国藩家训:郦波谈曾国藩家训

作为国内首位文牍学博士后,郦波一直在课堂上向学生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百家讲坛也曾给他提供过更大的讲台。那么,这一次为什么选择了曾国藩家训?

尽管郦波很早就阅读《曾国藩家训》,且常读常新,多有收获,但这次在百家讲坛评说曾国藩家训,最根本的动力是对教育现状的某种忧虑。 “公众对教育现状的批评比较多,特别是对高分低能的一些现象很不满意。其实精神境界低更可怕。”郦波认为,当下教育有三大块缺失:一是大众教育缺失,更多的是精英教育、象牙塔教育,教育资源集中且失衡,尤其以中小学最为严重;二是精神教育缺失,素质教育提得很多,但是更侧重能力和技术;三是家庭教育缺失,把孩子推到学校,其实家长才是孩子人生路上第一位老师。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郦波认为,孔子之所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第一位教育家,是因为他将贵族教育引向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改课程家,他把礼、乐、书、数、射、御‘小六艺’,推广为‘大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礼》相当于思想道德与公共关系学;《乐》包括所有的优美音乐,是艺术修养学;《书》是尚书,是先王经典,相当于经典作品导读;《诗》是诗经,相当于文学;《易》是宗教,本质是哲学;《春秋》是历史学。”

“中国的父母总想着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情感,现在中国文化教育土壤贫瘠,家庭教育缺失,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从家庭教育入手,培养情感。”郦波说。

在传统的儒家教育中,首先是家庭教育。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才得以流传。

郦波曾试图讲颜之推家训,但对于大众来说,颜之推显然不如曾国藩影响大。平常治学养成的习惯,就是做任何课题之前,尽可能地收集研究对象所有的相关内容,这次讲曾国藩,郦波更是集思广议。历史上关于曾国藩的争议很大,学术界认可曾国藩,认为他挽救了儒家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核心,冯友兰认为曾国藩是挽救了汉文化,是大功臣,可是他另一个身份是汉奸,帮助晚清镇压太平天国。章太炎最恨曾国藩,认为曾国藩是奴才。梁启超编过《曾国藩嘉言钞》,蔡锷编过《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则把《曾能治兵语录》作为黄浦军校教材。1945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曾经把《曾胡治兵语录》出成白话解。郦波说,当时的国共两党都拿曾国藩家训中的思想精华作为治兵方法或作为教材。可见这一最受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家训却最得到一致认可。

在通览了曾国藩的相关图书之后,郦波发现,这些书基本上是编选本,即使是评点解读,其面对的也是有一定接受能力和基础的读者。因此,他在讲解的时候,注重了面对普通大众阅读的情节性和故事性。但恰恰是这一点,引来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郦波在《百家讲坛》上讲的曾国藩,太通俗,不深刻。郦波解释说,那是大众平台上,作为教师,他不能不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否则自说自话没意义。这是大家的课堂。他的讲解,总是从一段故事入手。“故事是学术的一种。最早的文学比如希腊神话,就是故事,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就是靠故事完成的。说我是讲故事,讲得浅显,我不认为是贬低,而是最大的奖赏。”

郦波说,近年来,家教图书受到读者重视,诸如《哈佛女孩》等畅销书动辄销售上百万册,但是鲜有类似的成功案例,就是因为“哈佛女孩”只是个案,并没有在教育规律上进行把握总结,也没有建立在系统的文化基础上,不见得适合所有孩子。而《曾国潘家训》在传统文化上有深厚的传承和积淀,既是个案,又有普适性。

郦波生活中最大的爱好是上课,上课最大的内容则是生活。他深爱着三尺讲坛,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用音乐,用古诗。上课前,他会从一首诗讲起,遒劲潇洒的硬笔书法落在黑板上,繁体竖版的诗句很快将学生带入古典文学的意境中。从诗里破解疑问,这是郦波讲课的小技巧,他也乐于陶醉其中。他喜欢读经典,读得最多的老子、庄子、唐宋八大家,又很复古,学的是古典文学,爱的是京剧,又喜欢着长衫,吹洞箫,打打太极拳,写写汉字——他尚不敢称其为书法。他崇尚汉字,因为汉字就是汉文明,华夏文明之所以没有断裂,原因就在于汉字的凝聚力强大,支撑了汉文化的传承。

郦波是如此投入于每一个靠近的历史人物。讲张居正时,除了大量阅读张居正的图书,还跑到湖北荆州张居正的故居实地揣摩,直到感觉张居正的形象在心中鲜活地浮现,有讲他的冲动;他给学生讲《孔子的眼泪》,反复阅读体味孔子,以至于梦见孔子边哭边唱,醒来便把哭的调子记下来。孔子临终前见到子贡,哭问“汝来何其迟也?”他解释说,“孔子的眼泪”不是哭自己,而是着眼在他人,看到不是生死,看到的是理之不存,乐之将崩,他的理想谁来实现?谁能兼济天下?这样有诗意的题目,后来被改成《孔子的教育观》。

2003年,郦波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他赠诗相送:“„„很多年后,没有了我,也没有了你。我们都在苍穹里,心情都在浩瀚里。精神,是存在的乐趣„„”诗的原句记不清了,但他记着诗的意境,他希望追求永恒的东西,那就是情感、精神、思想。

第15篇:《曾国藩家训

行軍——以《不曽國擾藩民家訓為·八本本》 。居官以不要錢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做詩文以聲調為本;讀古書以訓詁為本;

第16篇:曾国藩家训

研究生课程论文

河南大学

题目:曾国藩家训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论文作者姓名: 何珊珊

作 者 学 号: 104753120051

所 在 学 院: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所 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导师姓名职称: 马进举教授

所学课程名称: 民族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家训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理学家,经世思想的实践者和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曾国藩家训思想的解读,来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曾国藩;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较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成效明显,在中国家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国藩提出“八德”、“八本”、“三致祥”、“三不信”等家庭教育理念,在其家庭教育思想熏陶下,曾氏兄弟个个封侯拜相,显赫一时.家庭教育是曾国藩思想中最有进步意义的部分,其家庭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传统家训思想、湖湘地域文化和曾氏祖训的影响,曾国藩关于教育环境的思想对我们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对中国传统儒、墨、道三大显学钻研尤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道家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勤劳节俭之学,都是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精神养料。曾国藩要求子弟以儒家态度积极入世,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建功立业。但在激烈的科举和官场竞争中,他又以道家避让退守之道警诫子弟“不忮不求”,力求刚柔相济、进退两宜。他提出的“旧课”四条,其中的“慎独”、“主敬”、“求仁”就是以孔孟儒家义理教育子弟进德修身,完善人格,“习劳”则是以墨家之理教育子弟养成勤俭耐劳品德。“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国藩将这些传统哲理运用于家训教化,说理详尽,分析透彻,为其家教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二)祖传家训遗风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个性倔强,由于“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对子弟教督甚严,创立八条家规: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早(早起)、扫(打扫)、考(祭祀)、宝(敦族睦邻)。曾国藩对祖父非常敬重,“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慎守牢记”,“总以恪守星冈公之绳墨为要”, 并继承了祖父“自强、谨慎、威仪”的优秀品质,将其八字诀家规扩展为“八本”家训。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科考不顺,连考17次才中秀才,但他非常勤俭、刚毅、倔强,“发愤教督诸子”,并将祖传家规撰成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愿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曾国藩将其抄贴堂中,作为家规宗旨。曾国藩深受母亲江太夫人“倔强”个性影响,“ 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曾国藩经常劝诫诸弟子侄远绍祖德,牢记先辈嘉言懿行。“我家祖父、父亲、叔父三位大人规矩极严,榜样极好,我辈踵而行之,极易为力”。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修身进德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非常注意人格修炼,人格修炼对他事业很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虚、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这是曾国藩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对诸弟及子侄的要求。

曾国藩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虽然他常年在外做官、带兵、打仗,但家信未尝间断,温言细语,言传身教,谆谆诱导,勤劳俭朴,知书达理,不求做官发财,不以优越地位自居。这些的实现,就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心态、价值观和思想境界的高尚。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家庭环境越来越优越,有些家庭对孩子放任自由,好吃懒做,坐享其成,宠惯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之所以曾氏家族子孙很有成就,从家训中对子孙要求必须进德修身,热爱劳动,养成勤奋的品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有很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立志、立业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认为,立志坚韧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他不断地教诲子弟,要立大志,有理想,不可甘居下流。在立业上教诲子弟:“不能勤奋以图自立,则仍无以兴家而立业。”也正是在曾国藩的教育之下,他的四个弟弟和儿子都建立了一定的功业。

(三)持家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认为,持家应以孝弟、勤俭、倡和、戒骄傲奢侈为主。他大力提倡孝弟,将孝弟看作是修身、齐家的主要内容,孝敬老人,与邻居和睦相处。勤俭是传统美德,曾国藩教诫诸弟及子侄,要“勤俭自持,习苦习劳”,并将勤与俭列居八德的内容。曾国藩30岁时,做了一件青缎绸褂,于庆贺及新年时穿,穿了30年,还如同新的一般。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及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做饭。要求儿孙们要尊老爱小。在现实生活中,铺张浪费,一些子女对父母不孝敬,甚至有的子女不赡养父母,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年轻时积累的财产都为儿子盖房,娶媳妇,年老体弱时,没有生活来源,没钱看病,甚至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老年的生活很凄凉,人都是要老的,自己也是儿女的榜样,自己如何对待老人,儿女也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在社会上来说,父母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养孩子很苦,一个连父母都不养,不爱的人,还能称其为合格的人吗?谁还愿意和你交往合作呢?但是这类人大有人在,所以曾国藩的孝亲敬长很有现实教育意义。西安协和医院任超院长有一句话说得好“孝顺儿女天照应,孝顺的儿女为人正直、忠诚、善良,事事都有人愿意帮助。”在现实生活中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孝敬老人。

(四)读书治学的思想教育

曾氏家族提倡半耕半读,非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曾国藩提出了读书可以变化气质的观点,勉励诸弟及子侄奋发读书,愿他们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有读书癖和很强的求知欲。1834年11月,他中举之后,到京都(北京)去考进士,第二年考进士失败,便回湖南,穷困得很,在经过睢(虽)宁时,向易作梅借了一百块钱。易作梅以为他有急用,就借给他,谁知曾国藩路过南京,把这笔款子完全买了书。还不够,便把衣服送进质店当,换出钱来买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读书癖。他认为,学习是一件十分艰苦而又必须长期坚持的事情,非经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不能成功。他的终生学习理念,在现实中仍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

(五)“自概之道”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的自概之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盈满亏损,极盛至衰的自然法则;二是以史为鉴;三是主张自概。他认为要想使家族及个人永远持盈保泰,就要自觉地做到自概和先概,若被他人所概,一切后悔就来不及了。要做到自概,第一要廉、谦、劳,第二要求缺概盈。“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 他告诫子孙们,之所以要把自己的债还没有还完,别人帮助,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家气运太全,不能把格外小心,坚持持盈保泰的道理。旧债还清,好运就太全,就会过分满盈,产生不足;留债没有还清,好中就有不足,是处事完满的办法。二是,各家亲戚都贫困,年龄又大了,现在不在资助,以后就没有机会资助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三、曾国藩家训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一)讲究修养

曾国藩非常注重以儒家标准进行品德的自我修养实践。例如他常年形成了黎明即起、每日练字、阅读经史书籍、写日记反省自我的习惯。曾国藩在师从倭仁、唐鉴等人学习理学之后,两位老师为他的日课量身制订了十二条规,主要内容就是自我反省式的修身,使他成为一个虔诚的理教教徒或儒教教徒。尽管曾国藩后来由于国事繁忙而不可能按照十二条规的规定那样坚持日课,但他从未放松自我严苛的要求,经常自责和反省身上存在或潜在的与封建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并将它们记录在书牍或日记中。1858 年曾国藩二度出山后,仿佛已然大彻大悟的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厉,丝毫不允许自己背离封建统治的要求。可见修养法乃是曾国藩的主要德育方法之一。

(二)树立榜样 曾国藩经常利用榜样的力量来进行德育,他本人就堪称是封建道德遵守的楷模,为他人树立榜样、率先垂范,起着非常明显的教化作用。例如他为了倡导官员们树立廉洁自律之风,大力赞扬、宣传和褒奖廉政官员。仅咸丰八年一年,他就向皇帝数十次上书了以褒赞那些廉政官员为主要内容的奏折,借此树立榜样、教育朝廷上下其他官员。再例如说,为引导广大文人潜心进行作文之道的研究,曾国藩向他们中的一些杰出代表极力推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他的《读书录·韩昌黎集》中有言写道:韩愈的作文之道被后世视为金科玉律,但只研究韩愈的文章体例算不上得其精髓,唯有深入研究韩愈文章内容之后才能体悟到其体例的深意。在此,曾国藩建议天下文人以韩愈为榜样,学习他在作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探究文章体例的问题。

(三)注重说服

曾国藩的一生除了以“君子”之身严于律己、垂范他人之外,还时常以做“君子”为目标说服他人。在他一生所写过的大量家书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为了教育家人、后人做“君子”。曾氏家书内容杂、数量多、影响大,也是曾国藩采用说服法进行德育的一个主要形式。例如《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这篇家书中,曾国藩谈到:我曾家的兄弟子侄们,应时刻牢记勤敬二字;若曾家既勤又敬,即便在乱世之中也会有兴运旺家之气象;若曾家每个人都既勤又敬,即便天资愚钝也会不时透射出贤智之气质;我本人悔于平日里在此二字上没有下太多功夫,因而今日便想谆谆告诫曾家的兄弟子侄们务必要时时谨记、刻刻遵守;家中若回信给我,望子侄们写出对此二字的领会,也好让我安心。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还专门寄语二弟说道:但凡是个读书人最起码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有志存高远,二是要博学多才,三是要持之以恒;志存高远就不会甘为下流之人,博学多才就不会学问枯竭、如井底之蛙,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三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当然要做到这三点并非一蹴而就,二弟可以先从博学多才做起,至于志存高远和持之以恒则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你我大家共勉之。再例如《谕纪泽》这篇家书中,曾国藩谈到:俭朴乃是长久居家之道,尤其在乱世之中一定要坚守戒侈的要义,不要添置过多的衣物、装饰过多的家具。可见曾国藩以家书为主要形式、采用说服法告诫家人要勤敬、要勤俭持家。

总而言之,中国自古就有将思想道德作为教育重点内容的传统,历来受到君臣百姓的普遍关注。始终把实现“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谨记于心的曾国藩将德育视为做人、兴家、成业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身作则,不仅自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而且时刻不忘从各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对自己的家人进行道德教育,告诫他们要勤俭、要戒骄戒躁、要有优良的言行举止。所以,尽管作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在教育思想上不可避免具有封建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但他依然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真心实意为国、为君解忧解困的贤臣,其家人也大多是与人为善、人见人夸的劳谦君子。

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曾国藩孝悌为本、进德修业、和睦第一的为人之道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人际处理良方

在家孝敬父母, 敬重长辈, 以孝为本; 出门刻苦学习,提升修养,与人为善。曾国藩的为人之道深受儒家“仁”、“礼”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改善同学间的和睦关系,转换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单一主体地位问题等,增加更多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

(二)曾国藩立志、虚心、慎独的为学之道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

古话说“有志不在年高”,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尽早立下远大志向,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培养虚心、慎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作风,培养自身高尚的品德,主动对自己进行思想政治自教育,在虚心中接受,在慎独中提高,保持良好作风。

(三)曾国藩治家之道和为官之道为大学生将来参加工作、组建家庭提供良好的为事之道

家齐而后国治,只有家庭治理得当,事业才能如日中天。在治家过程中,要注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反对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睦、温馨才是治家之上策。对待事业,要“劳、谦、廉”,勤劳地工作,谦逊的态度,廉洁的行为,用实际行动获得薪酬的提高、官位的升迁,切不可心术不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授学生,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生活幸福、事业有成,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佩良.曾国藩家教思想探源[J].文史博览,2007

[3] 朱明勋.论曾国藩的家训思想[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6) [4] 孙翔.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5] 戴素芳.论曾国藩家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伦理学研究,2003,(7) [6] 孙理兴.曾国藩治家伦理思想探析[J].齐鲁学刊.2000(2)

第17篇: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1 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2 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3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4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5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6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为师当严而有恒!

7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消极自馁也!

8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9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

10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11少劳则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2修身十二款: 1)主敬;2)静坐;3)早起;4)读书不二;5)读史;6)谨言;7)养气;8)保身;9)日知其所亡; 10)月无忘所能; 11)作字; 12)夜不出门

第18篇: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诲弟篇

一 读书作文类

业精之法在于专

读书宜专一耐久

学诗宜先学一体

读书应有恒心

学诗不可读选本

读书贵在有常

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

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

读书须从容涵泳

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

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

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

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

学习贵在有恒

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

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

二 修身处世类

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

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

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

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

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

力戒牢骚

不可倚势骄人

不可与闻外间事

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

无恒则一事无成

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

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力戒长傲多言

勤奋以图自立

以“平和”二字互勉

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

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

戒傲惰

再戒傲惰

戒骄满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以“廉、谦、劳”i字自惕

劝弟爱惜声名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善待本县父母官

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

应听得进逆耳之言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谦让相诫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

不宜轻易出头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预公事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

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

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

居安应思危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

三 从政治军类

不宜涉足军政

凡事当量而后入

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用兵应以全军为上

应多用活兵轻兵

为官不可得罪绅士

四 谨守家风类

“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

应学会收拾条理

应以“勤敬”二字为法

严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

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

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

居屋莫太宏丽

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

家教八字诀

不可日趋奢华

切莫买田起屋

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

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

谨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

切记礼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

不培坟墓,不谋田庐

生日不可宴客称庆

早婚不利读书

切戒家中过于奢华

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

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

恪守祖训

家中应以勤俭为主

勿忘耕读之家风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

不能忘却寒士风味

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须力行节俭

五 善养身心类

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要善于保养身心

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告养生五事

养老不在服补药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谕儿篇

一 读书作文类

切不可浪掷光阴

读《汉书》之道

坚持看、读、写、作“四法”

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

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

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

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

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

看书不可不加选择

作文要分类手抄词藻

读书务必求个明白

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每月必须完成“三课”

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

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

文章贵在行气

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

对《左传》释经之答疑

写篆字不能无帖意

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

目录分类很有学问

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

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

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

学诗可以陶冶情操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

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

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

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

阅书贵在有恒

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

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

宜从古文上用工夫

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

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

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

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

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

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

二 修身处世类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宜力戒“骄、奢”二字

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

当思雪我“三耻”

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

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

一定要经风霜磨炼

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

“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

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

宜常记“劳谦”二字

应牢记“八本三致祥”

“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

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

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

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

勿忘先世之勤俭

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

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

应以“勤俭”二字自惕

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

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

不宜居大位享大名

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

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

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

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相勉励

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

三 谨守家风类

办丧本不可铺张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

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

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

用财太奢最可耻

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

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

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

四 善养身心类

体弱不宜随便服药

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

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

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

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

养身之法不在服药

第19篇:《曾国藩》读书笔记

《曾国藩传》读后感

诗圣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看完《曾国藩传》后,在如何看书,如何修身养性砥砺德行,如何成就伟业,如何光芒永存四个方面略有启发,趁热打铁,写下这篇读后感,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提升自我境界,少走弯路。虽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但真正的强者必是那些善于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然后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道路的人!

首先说如何看书。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是:看、读、写、记四位一体。所谓看就是细读或浏览,所谓读就是诵读,所谓记就是摘抄好句子好段落,所谓写就是写读后感。后来又有人总结出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手到,新道,也正是这个意思。但我认为读书应该“五位一体”——看、读、写、记、说,也即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体——说。

这就涉及到一个记忆问题。看只能形成初期记忆,读可以进一步加深记忆,记则可以对重点内容再次加深记忆,而写读后感则可以总结思路与心路,同时对整篇文章或整本书产生整体记忆。除此之外,说(包括讲述和论辩)或可以清晰思路进而强化记忆或可以丰富思想进而加深记忆。讲述可以锻炼口才,使思路清晰;论辩可形成更全面的理解‘这两者都能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最后使自己能够左右逢源,适时汲取并利用书中的有利内容。

然后说如何修身养性砥砺德行。曾国藩算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弟子,对于一些封建纲常,仍是恪死不渝。曾国藩很注重“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思想发展路线。他关于为人处事的“八本主义”总结得很好: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修身以不妄语为本,养性以戒恼怒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当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条对为人处事的总结可谓全面精辟。

读书以训诂为本。所谓训诂就是指对古文的解释。很多人可能会说,读书的目的关键在于明白其中的义理。这话从大的方面来飞无可非议。但是读文言文则有不同:现代人接触的是白话文,对于文言文不少人感到头疼甚至厌恶,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古文中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他如何让去参透其中的义理?在我看来这里的解释有两个层次:一是字面意思的解释;二是由字面意思,经过联想,反思,参悟衍生出的更高层次的义理阐释。就古文而言,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记得07年寒假读《史记》时居然也“放起了电影”并没有很认真地训诂以致一个寒假下来并没有吸收多少知识,真是苦不堪言啊!

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中国古代作品讲究简洁,匀称,美观,尤其是古诗词,更讲究对仗工整或押韵。对于七言句尤其是七律,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平起”以及“仄起平收”等要求,这样一来,我们欣赏古文时常有美感,匀称感。诗圣杜甫的诗文讲究声韵,我很喜欢。平时自己作七律诗也常注意对仗与押韵,每作完一篇古诗常有心旷神怡,自我陶醉之感。

养性以戒恼怒为本。人们常说性格决定成败,这话确实有道理。

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生气,躁动。恼怒一方面上自己,另一方面伤别人。真正的强者往往不把喜怒哀乐留在表情上,这样对方或对手便猜不透你的心里,这样以来你就能“拒敌于国门之外”。曾国藩前辈很多时候都是板着脸,即使心里不高兴也不表现出来,这样便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个人因为境界不够高,见识不够广,气宇不够轩昂,很多时候恨意动怒,造成多重损失,苦不堪言啊。

居家以不宴起为本。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曾国藩为官数十年始终坚持起床,并以此告诫子孙。你很难想象一个经常睡懒觉的人以后会有多大的出息。一个人连新的开始都不注重,他还有心思投入到过程中去吗?有句话说得很好——早晨叫人起床的不是闹钟而是理想。一个早晨经常不愿起床的人无疑会是一个没理想或信念不坚定的人。大一时,为了过四六级自己常常很早起床去自习室记单词,自从到了主校,四六级过了,寝室距教室远了,自己就很少一大早过去学习,真是让人担忧!

当官以不要钱为本。曾国藩为官清廉,不贪财好货,在当时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做到一点,难能可贵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曾国藩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还要求部下也这么做。为商不可奸,为官不可贪。官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一个不为百姓着想的官一定不是个好官;一个只知贪财好货的官一定不是个好官!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军民关系犹如鱼水关系,有水才能有鱼。刚

刚创办湘军时,曾国藩对湘军严格要求,不准部队扰民。后来湘军暮气沉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终找来祸患。不管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总能秉承不扰民的政策。制定并沿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策略。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古往今来,优秀的部队总能抓住人心,其共同点都是不扰民或少扰民,为民解忧。

再说如何成就伟业。晚清重臣胡林翼总结成大事的三要素也即“三如”——杀人如麻,挥金如土,爱才如命。在这里,我增加“一如”即“隐好如宝”。

杀人如麻:在封建“人治时代”,当官的往往掌控着百姓的命运。成大事者大多杀人如麻。曾国藩有“曾剃头”之称,他坚信乱世需用重典,不论是在湖南办团练还是在平叛湘军*,曾国藩杀人不眨眼,甚至为了裁撤湘军,不惜背信弃义,诱杀太平军降臣韦俊。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啊,正因此,曾国藩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杀人如麻的另一层意思是心狠手辣。旧时如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皇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巩固皇权,再如袁世凯阴谋盗取辛亥革命果实等等这些都下得了毒手,并不投鼠忌器,前怕狼后怕虎。的确,成大事者,没有敢作敢为的气魄,何以立大事呢?

挥金如土:古人云:金银散, 人心聚。谋大事者,如果在小利上斤斤计较,如果不予人利益,那么其大事恐难成。人活着就必须有一定的物资保证,谁能给大众这些物资保证或更好的保证,谁就是历史的赢家。所以成大事者,必须敢于舍弃一己之利。但这里必须说明:挥金如土不是要谋大事者过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大肆花钱而是指谋大

事者为了达成其终极目标善于用钱财敛聚人心。

功成身退,谦虚谨慎,收敛锋芒:湘军攻下江陵后,曾国藩和曾国荃集万千荣誉于一身,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飞横跋扈,沾沾自喜。他的做法是:打听皇宫反应后,首先提出裁撤湘军并表示愿意不留一个,继而又让弟弟曾国荃请求开缺回家,最后自己三辞江督,这样一来曾国藩有效减少了因自己功高盖主而引起的猜忌。

洞察细微,找准靠山,明哲保身:曾国藩之所以多次逢凶化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洞察细微,找准靠山,善于利用靠山。曾国藩先后依靠过穆章阿,肃顺,恭亲王等人,但是依靠的方式有不同。对于肃顺,曾国藩留了个心眼,避免与之私交过密。肃顺是一个飞扬跋扈,权倾朝野,树敌颇多但烜赫一时的朝廷重臣,注意到这一点,曾国藩不像其他地方大员那样一个劲地巴结肃顺。曾国藩一方面一来肃顺,毕竟肃顺是一个汉臣;另一方面,曾国藩也与肃顺保持距离,即使当肃顺帮了自己大忙也不写信表示感谢。这一点果然做得很好!肃顺被攻倒后,很多与之私交过密的大臣都受到朝廷猜忌或不被重用,曾国藩则被破格提拔!因为曾国藩早就见微知著,知道肃顺迟早会被击倒。对于恭亲王,曾国藩则是全力依靠,甚至是推心置腹。因为曾国藩看得出恭亲王是一个干事精炼的满人,朝廷不会怎么猜忌他,而且外号“鬼子六”的恭亲王还和洋人关系好,朝廷离不开他。看到这一点,曾国藩便极力依靠恭亲王,这样,曾国藩便有一个强悍的靠山,稳居要职。

恩威并重,笼络人心: 对待属下,曾国藩一方面注重树立自己

的威信;另一方面,也以诚待人:对待年仿的曾国藩私下甚至以兄弟相称,对待年幼的,予以慈父般关怀,这样使得上下一心,共图大事。攻下江陵后,曾国藩为笼络士子,费力赶建江南贡院,使得因战乱而许久未参加乡试的士子得以在考场大展身手,这也使得自己多得人心,有利于自己保持奉公形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慢慢吞吞写下这篇读后感,寄希望于自己从中收获前任为人处事的经验教训,在追逐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第20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读 书 心 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在曾国藩家书中,关于读书、交友、个人修身、处理家庭关系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通过阅读,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曾国藩常以早起为生活的起点,他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他认为早起为人接触一天的开始,若人一开始就便显得疲惫不堪,何以应付繁琐的公文和自我学业的充实,所以早起也是人有朝气的象征。

曾国藩以善待亲族邻里为居家法宝, 可见他深知人与人之间,息息相关。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独善其家,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更为可贵。周济亲族.善待邻里,也是曾国藩显达时一直抱持的待人态度。

曾国藩不仅从小喜欢读书,而且在他做官后,仍然坚持读书。因此,他在读书实践中,有自己的亲身体会: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古人把读书与习字作为读书的两个重要方面,不可偏废,两者不可懈怠。曾国藩以书信的方式,先是为弟弟们,后为他的儿子们传授读书的方法。

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

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

曾国藩对习字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教育弟弟们:“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习字,也是古人读书的必修课。书法也是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曾国藩在给沅、季两个弟弟的信中说:“沅弟的字骨劲秀丽,得力于你的天份,写得极稳。归之于你的练习。”

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曾国藩虽然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仅就他个人品质、修养来说,还有许多过人之处,可供后人学习。我读曾国藩家书之后认为,“修身之道”是他的思想基础;他的“处世之道”、“交友之道”、“用人之道”、“教子之道”、“为政之道”等等,都是来自他的修身之道。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有许多“劝学”之言,读书,就是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诚意,乃是身体力行,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这些观点充分反映了曾国藩对人、对事乃至对社会、对自然界的朴实的认识。

他在劝告兄弟相处之道时说:“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不是兄弟。”

这段话告诉我们,兄弟间要讲友爱,相互尊重,平等相帮,此外,在家族中,不应有愚蠢和贤能之分,各有长处,各有不足,取长补短。曾国藩是在劝告兄弟,也是在警告自己。

曾国藩又说:“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这段话谁人都知道:家和万事兴。相互尊敬,相互爱护,相互关怀,这是兴家之道。如今,我国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不也有这样的观点吗?

曾国藩把做事要谨慎,对人要谦谨,作为人生载福之道:“凡动口笔,厌人之俗,谈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讨厌他人的俗气,嫌弃他人的鄙薄,议论他人的短处,揭露人家的失败,这全来自骄气。骄者必败,这是做人必须时刻注意与警惕的大问题。骄气乃人生大忌也!

曾国藩告诫各兄弟:“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

在人人都谋升官发财,人人都唯权势追逐银两,在贪婪、搜刮百姓的

官吏处处可见的封建时代,曾国藩却立志,不以做官发横财,俸禄有余用来接济穷人,着实可敬。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决定他忠实地维护封建主义制度,忠实地效力于封建皇帝的权力。但他也有另外一面,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良好的品德,并把它传承给他的家人乃至后代。正像他说的那样:“余生平略涉儒家先人之书,且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

“修身之道”系曾氏的思想基础。曾国藩又把儒家思想作为自己品德修养的典范。仅就曾国藩个人品质来说,仍有许多过人之处。要想树立品德,得先要去掉奢求之心;要想造福,得要去掉嫉妒之心。这也是当代人应该加强的一种修养。

曾国藩语录
《曾国藩语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