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牧童诗意(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2 06:01:2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牧童的诗意

牧童的诗意

篇1:古诗《牧童》

基于年段有效教学的增强小课题研训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加强读写结合,提高课堂实效的行动研究”

《牧童》教学设计(一课时)

【设计意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如《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无羁无拌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这与唐代诗人栖蟾的《牧童》,在描写内容和表达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两首诗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明诗意,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美好而完整的诗境。

【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为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草场、笛声、牧童、月夜组成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整首诗描绘的是牧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恬静的生活和牧童无羁无绊的心灵。“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透过诗,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多的古诗学习经验,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也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一些诗歌 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还比较难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牧童生活对于在城市里成长的小孩而言距离较远,特别是那种自然放松的生活状态。学生不太容易能体会到,所以,要通过教师运用感性而直观的语言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牧童》,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感受牧童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牧童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古诗三首》中的《牧童》(师板书题目),看着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

[预设] 生1.我想到了一年级学的古诗《所见》

师: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生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如果学生在背的时候没有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再背一背或者全班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一篇描写牧童意欲捉蝉的五言诗,刻画出了牧童活泼机灵、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相信同学们对于这个顽皮可爱、天真烂漫的小牧童形象一定记忆犹新,那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牧童和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诶,老师这里可没有答案,相信等你们上完了这堂课,自己就给解决了。看着这个题目,还有谁想说说的吗?

[预设] 生2:我还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又是怎样的一个小牧童?

生:纯朴率真、自由自在的牧童。

师: 那你就读出他的自由自在来。注意要在哪个词上下功夫。(遥指) (生背)

[教师小结] 其实,古代有很多描写牧童的诗,再比如,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七岁的时候所写的《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牧童。而今天我们要赏析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写的。那他笔下的牧童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翻开课本第22页,自由大声地朗读,在读的时候,老师要求你们做到“三读”(板书)。一读字正腔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二读抑扬顿挫,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应

该读出怎样的节奏,你就怎么读。三读诗中意境。想象画面再读一读。老师相信,完成这三个要求的同学,已经可以做到熟读成诵了(师板书)。待会,老师和你们做个小游戏,看看你们是不是已经达到这个境界了。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活动是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建构过程完成的,而这一建构又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学习和理解。所以,在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古诗中的牧童形象,既复习了所学习的古诗,又明确了牧童形象的一般特点,为理解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打下基础。此外,通过背诵古诗,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古诗的学习氛围中去。有利于第二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由字及句,明诗意

[导语] 很多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老师现在来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做到了黑板上的这四个字。今天老师换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叫作“点词成句”。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如果你知道了,就马上举手示意,可以吗?可以的话,我们就开始吧。合上书。

师:弄

[预设]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读诗要有读诗的感觉,再来一次。(生再读) 师: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 生:笛弄晚风

生2:笛子怎么会逗弄晚风呢?

师:这个问题说明你有在认真地读诗,笛弄晚风,这里的笛指的是笛声,那笛声怎么会逗弄晚风呢?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理解?(如没有学生回答,可以引导提问是谁在逗弄谁?是谁中有谁?)

[预设] 生:风中有笛声,是风在逗弄笛声。

[引导] 师:风逗弄笛声,会怎么样?

[预设] 生:会时断时续。是笛声在风中时断时续。

[引导] 师:那时断时续的笛声听上去是怎么样的?你能给大家描述描述吗? [预设] 生:一下子听得见,一下子听不见。

生2:一下高,一下低。

师:这就是晚风在逗弄笛声啊,听起来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这里的三四声指的就是

三、四声笛音吗?

生:不是,是虚指。

师:那就是悠扬的不间断的笛声,是吗?谁吹的?(牧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吹的?

[预设] 生:放牛回来的时候。

[预设] 生2:黄昏后。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归来饭饱黄昏后)哦。牧童放牛归来,黄昏里,劳作了一天后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悠扬的笛声在晚风中时断时续。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那作者为什么就用“弄”,不用别的词呢?

[预设] 生:弄这个词,让人觉得笛声和晚风在玩游戏,像好朋友一样。

[引导] 师:你学过乐器吗?你吹笛子的时候和牧童吹笛子的时候一样吗?(不一样)我们来看看牧童是怎么吹笛子的。

(出示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 《村晚》)

[引导] 师:他是怎么吹的?

[预设] 生:信口吹的,牧童吹笛的时候很随意。

[引导] 师:那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 这时候,牧童的心情怎样?

[预设] 生:牧童心情很舒畅,很悠闲。

师:是啊,一个悠闲,惬意的牧童!一个“弄”字,不仅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还让人感受到了牧童愉快,舒畅的心情。把一种很悠闲很怡然自得的姿态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注意要读出一种悠闲,自得的趣味来。

(生读)

[导语] 师:这句诗看来同学们都会了,那下一句会不会难倒你们呢?铺 篇2:说牧童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 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

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 童

自由

自在 文化

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主要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环节一:古诗导入,温故而知新。

以古诗擂台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背已经学过的古诗导入,不仅能自然地引出新课,为新课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带领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是走进古诗、融入诗境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在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交流学习成果的形式,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说诗意,悟诗情,预设一是抓住“铺、横野、六七里”理解诗意,品味“弄”感受情趣。

从学生的学案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铺,六七里的含意,对横野提出问题的人比较多,所以我预设从横字入手,先理解横字的意思,横即辽阔,再进而理解横野即广阔的原野。

弄字的解释,课文中有注释,解释为逗弄,但是可能也正是因为课文中的注释,使孩子们的思考在这两个字上止步了,在学案中呈现出来学生仅仅把理解停留在了逗弄这两个字上,到底什么是逗弄,没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徐徐晚风中,牧童一会儿把笛子放在嘴边轻吹,悦耳的笛声飘荡在晚风中,一会儿。引导学生说说牧童是如何逗弄笛子的,从中体会到牧童生活的悠闲,快乐。再以一个小小的弄字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心情,能否透过这个字,来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诗人的心情。

预设二:想象牧童为何不脱蓑衣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在理解这两句诗时,我适时出示图片: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 根据学生的学案中体现的学生的不同见解,我预设了诗人为什么不脱蓑衣就躺下了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还是月夜中的微风有些微凉?然后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说词解意,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环节三: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当堂背诵古诗。 环节四:补充教学,升华情感

出示唐朝诗人栖蟾的《牧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找一找两首诗异同。体会同样的题材,描写无忧无虑的牧童生活,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可以是五言,可以是七言,可以含蓄,可以直白,鼓励学生课后背背古诗,做到及时积累。

总之,我的全部教学过程围练“品读牧童悠闲自在的生活”展开。在整堂课中,通过朗读、想象等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既能很好地感受到牧童生活的悠闲自在,又能积累很多古诗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篇3:一年级古诗及诗意(1) 人教版

一到六年级古诗词集锦

【一年级上册】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诗意: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校对人:张豆豆)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诗意: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校对人:张豆豆)

【一年级下册】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诗意: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校对人:张豆豆)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诗意: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 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校对人:张豆豆)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所见》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校对人:王芳)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诗意:泉眼似乎很珍惜泉水,所以水流的很细很慢,树荫照在水中,猛烈的阳光变的柔和。小荷才露出一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苞,就已经有蜻蜓站在了上面。

(校对人:王芳)

【一年级古诗词补充】6首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诗意:鹅呀鹅,弯着脖子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校对人:梁蕾)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诗意: 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吹过江卷起千尺巨浪,吹入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校对人:梁蕾)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诗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落去,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放眼看得更远,就要再往高处攀登。

(校对人:梁蕾) 悯农

其一

唐朝·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一》诗意:农民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校对人:孙文杰)

悯农

其二唐朝·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诗意: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校对人:孙文杰)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江南》诗意:江南水乡真是采莲的好地方,小船穿行在茂盛鲜丽的莲叶间。鱼儿也是那么的快活,在莲叶间自由自在地嬉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

(校对人:孙文杰)

推荐第2篇:牧童诗意及诗人介绍,写作背景

原文: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草原,放眼一望无垠。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相传为八仙之一,(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唐代京兆人。一名 岩客 。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都不曾答应,理由是喜欢自由自在。值黄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吕岩 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 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 吕祖或 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 永乐镇(今属 山西 芮城)人,或称世传为 东平(治在今 山东东平)人。 河中 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才子传作京兆人。此从 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 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值 黄巢之乱,遂携家归 终南,放迹江湖间。相传他后来在 长安酒肆,遇到仙人汉钟离,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 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岩所作诗,流传甚多, 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其他诗词: 《梧桐影》《清风吟》《促拍满路花》《汉宫春》《西江月》 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原文 :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

条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他们收起了竹竿和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都撑着伞,原来是想利用伞,借助风力,使船前进

创作背景

诗人在1192年乘舟路过安仁县(现在的江西省余江县)时,看到两个孩童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此诗。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杰出诗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相传其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收录于《诚斋集》。

原文: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

辛弃疾画像 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推荐第3篇:牧童 、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怪不得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推荐第4篇:《牧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

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

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推荐第5篇:牧童

牧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课件展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

1、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那里看出来的?

3、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录音机播放悠扬的笛音。

4、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齐读前两句诗,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课件展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古诗,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2、出示吕岩小传,指名朗读。

3、结合吕岩的介绍,你能知道原因吗?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六、课外拓展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抄在积累本上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这是5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牧童》,它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快乐的生活,文字浅显,用意很深。

关于这首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古诗,这种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就淡化了诗意,通过品析诗句,反复诵读,去感悟诗情。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句大意。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感受牧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这节课一方面是读古诗,从整体上感知古诗内容,二是通过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整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和自由自的童年生活。

推荐第6篇:牧童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

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

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一、点词读句

师: 这节课洪教师带大家学一首古诗,题目是

生: 牧童

师: 之前,同学们有没有去读一读这首诗啊.

生: 读了。

师: 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你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今天洪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板书)(生接:熟读成诵)。对,这就需要认真反复地练一练。现在洪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做到熟读成诵。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停,(学生感到为难),其实,刚才,你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了,洪老师只想你们做到熟读,还没有要你们做到熟读成诵呢!(生笑),怎么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先老师给你们作个示范,洪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请用举手的姿势告诉大家。明白吗?

生:明白

师:卧,(学生纷纷据举手)你看,读得很熟了么!请你说。

生1: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继续稳重地念)卧

生2: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了节奏)

师: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们明白洪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吗?(学生有困难)把这句诗轻轻地读一读。

生:(再读这句诗)

师:诗句一共有7个词。谁知道洪老师为什么偏偏点这个“卧”字,猜一猜就可以了。你说,这个男孩。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着睡觉

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他说这句诗里面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洪教师要点这个卧字。(面向发言的同学)你说得很对,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特别,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感觉是,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好。接下来,谁来做小老师,我们请小老师来点词了。来,由你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

师: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所以一定要读得稳,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生:好。------弄

生:(齐声,兴奋地)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多熟啊,再读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点这个词有理由吗?

生:有

师:他点这个词也有理由的,我们也来猜一猜。

生:因为这个词可以体现出笛声是悠扬的。

师:你再讲清楚这句诗讲的是谁弄谁啊

生:牧童在玩弄着手中的笛子

生:笛声在逗弄晚风

师:笛声在逗弄晚风,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情景

生:很美丽的

生:很和谐的

生:仿佛两个顽皮的孩子

师:这个词用得好

生:如诗如画

师:多好啊!谁还想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教室里很静,大家的眼睛一齐盯着小老师)铺

生:(激动地)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看看,同学们真的做到熟读了,一下子就能说出来。你再点

生:铺

生:(齐)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面向个别学生)铺

生1;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2: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3: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齐)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谁来猜一猜他为什么点这个铺字

生:因为这个草不是铺的话就不好了,比如说“长”,好象就只有一点点地方,如果铺的话,有很大很大的感觉

师:你就会比较。他用一个长来替代一个铺字,一替代,一比较,觉得这个长字不行,这个铺字用得好。这个铺,告诉我们草长得很茂盛。仿佛在上面——

生: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师:给人的感觉暖洋洋的,多舒服啊!这位同学真不错,会比较。还有理由吗?

生:这个草是碧绿碧绿的,镶嵌在大地上

师:这个镶嵌和铺是有什么区别。这位同学的视野很广,意思是,在无边无垠的的大地上,这方圆几十里的草,就仿佛是嵌在大地上。

生:这个铺字写出了草给人平缓舒服的感觉。

师:(面向刚才点词的小老师)你对他们的发言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了

师:看看,你们都很不错,他点这个词的理由你们都猜中了。还有谁想点的。(没有人举手)没有了,好,我们就点这么几个词,刚才我们总共点了几个词

生:三个

师:这三个词点得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说它好就应该在这些词上----

生:(动笔诠注)

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词的上面圈一圈,再想一想。同学们,其实,这三个词的意思懂了,整首诗的大概意思也就了解了。我们一起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老师读题目,大家接着读全诗,这一次读不一样了,要读出诗的意境来,因为你已经把最主要的词语理解了。

生:(齐读这首诗)

二、自主研读

师:同学们,洪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去查阅了一份资料。这份资料写得很好,如果你也去读一读这份资料,那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会变得特别深刻。这份资料我带来了,现在给你们每人一份,看看,你能不能通过读这份材料,去再深入地理解这一首诗呢?大家要一段一段看,看下去,想下去,对照这一首诗,这一段读懂了,你就在这一段下面划一条横线。如果读不懂呢?

生:我们就打个?号。

师:好。读不懂的内容不要划,这样就很清楚,划出来的就是你已经读懂的,没划出来的就是你不懂的。明白吗?

生:明白了

师:这种读老师也给它一种名称叫做(板书:研读)

生:研读

师:就是研究着读,怎么样研究呢,就是把这份材料和这首诗对照起来,看看人家是怎么来理解这一首诗的,想想这样理解有没有道理,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开始,看看谁能够很快地进入这个研究的角色。

生:(传资料)

师:研读是要拿起笔来的。

生:(开始研读)

师:(走到一生前,个别辅导)先读第一段,要打开书,看着诗读,把你划出来的读一遍给我听听

生:(非常流畅地读资料袋内容)“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师:你看,读这样的材料,你也读得那么流畅,真不错,你的语文水平很高的。继续看下去。

师:(走到另一位学生前面)划线的时候不要用尺子,这样速度太慢,你理解就行了,你把你划出来的句子读一遍。

生:(流利地读划出来的句子):“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发现一位学生没有划,走到他身边,问)看到哪里了,前面是不是都看不懂,

生:看得懂

师:看得懂为什么不划呢

生:划了(原来学生划诗句了)

师:不是划这里,是划资料袋的内容,哪些内容懂的,划下来。

生:明白了

师:(看到一学生还在用尺子划)不用尺子,对,这样速度比较快,也利于你去思考,对,很好。看得懂,是吗,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读懂了才划下来。

师:有些同学有些累了,累了你就伸个懒腰,接着再读。要不要和好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如果想的,你就走过去,但是一定要交流,你的朋友会给你许多启发的,为什么这样写啊,有没有更好的理解呢,等等。

师:好。先来交流已经读懂的,还是先来交流你存在的问题?

生:先来交流存在的问题

师:好,请你说一说

生:为什么风中的笛声是时断时续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很简单,请你说

生:应该是风把笛声给弄乱了

师:诗说“笛弄晚风”,反过来晚风也把笛声弄乱了,是吗?

生:是

师:你看看,多么富有情趣啊!仿佛两个小朋友在玩耍。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没有人再举手提问)看来没有了,那么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眼睛看洪老师,通过这个资料袋的阅读,通过研读,你对这首诗又知道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过牧童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师:你认为诗人也很羡慕牧童,是不是

生:是

师:你觉得诗人羡慕牧童的哪一点

生: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

师:想躺就躺,想睡就睡,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连晚风也想去-----

生:逗弄一下

师:谁看着老师再说,原来不知道的,现在明白了

生:“弄”字告诉我们诗人作诗的时候进入了一种美丽的境界,谁也挠乱不了他,只有晚风才会挠乱他的笛声

师:对这个弄字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我相信他刚才说的话,在这个资料袋里是一个字都没有的,他是读了以后对这个弄,又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牧童其实是把地比作床,把天比作帐,饥来则食,困来则眠。

师:这句话在资料袋中就有,他现在是看着老师把这句话说出来的,已经把这样的话变成自己的话了。

生:这里的三四声,不是数字,而是要表现原野乡村的空阔和静寂。

师:你原来是这样理解的吗

生:不是

师:现在读了这个资料以后,有了新的理解,而且印象更加深刻,是吗?

生:对

师:希望你以后也会用这样的写法。还有吗?(没有学生举手)没有关系,这个资料袋我们是第一次读,还不知道怎样去提炼,不过,书上有一段话,我们是一定要去读一读的,把书翻开,21页,这里有两段话,谁把第一段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课文单元提示第一段话)“童年是纯正、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包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本组课文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又好象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师:读得多好啊,你仔细读读书上的提示,也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一首诗。谁愿意像他那样把这一段话再读一读。把“本组课文”改成“这首诗。

生:(再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有一位小朋友读了这首诗后,写了一篇读后感,这篇文章不是最优秀的,现在请你浏览一遍,看一看,想一想,提出对这一篇读后感的修改意见。浏览就是快速地看,凭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觉得在读后感中还应该写什么

生:(学生浏览读后感)

师:有没有想法。我相信你的想法比这位同学要丰富得多

生:我认为他写这么多童年趣事,最好能找出一件来具体描写,这样能更加体现出童年是多么的快乐

师:你有这样的事例吗

生:有

师:我相信你一定有,你可以补充上去。就这样去改。我想把这个事情布置成家庭作业,明天早上能收到你这个作业,你可以在这个上面圈圈点点,会做吧。

生:会

师:我相信对你们来讲,是小菜一碟。

三、抄读诗文

师:好,现在我们要来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现在我们来抄读,怎样做呢?比如第一句诗怎么读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现在你们是背出来的,我请你们看着读出来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眼睛还没看,看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看,再读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这是第一步,接下来把书放在旁边,把这句诗写下来,不是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读完一句再写一句,明白吗?

生:明白

师:所以,现在的读,实际上要你脑子里记什么

生:字怎么写

师:然后呢,就把这句诗写下来,如果哪个字不会写怎么办

生:看一遍

师:对,但是要等到把这句诗写完后,再回来看一看,错了再把它改过来,不会写的再补上去。这样一句完成后再来做下一句,好,开始。

生:(开始抄读)

师:如果这样的抄读完成的好,老师就奖励你,完整地默写一遍。

推荐第7篇:牧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古诗词以其特有的风韵,令很多人为之着迷,然而, 为什么还要学古诗

古诗和白话文都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但古文更简洁、更幽雅……

白话文像一杯平淡的水,人靠这平淡的水而活下去;古文像一粒糖块,偶尔的加一块在水中,你会有一种甘甜的回忆,人可以在平淡中活着,但如果你自己懂得给自己加点糖,生活会更幽雅、儒雅、文雅。学习古文,像和一个睿智的深邃的老人对话,让你受益无穷……

如何学习一首古诗呢? 看懂“文题”

注意从文题中推测、预知、理解古诗词的大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题直接点明了诗词的中心及内容,有的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了解诗人

了解作者的生平,当时的处境,性格特点,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好坏,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的情绪,面对相同的处境,不同的作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李白与杜甫,由于他们的性格不同,即使处境相同,则他们诗的意境也不同。 通读诗句

读懂“注释”注释,是学生自读课文的重要凭借。

展现“画面” 根据诗文想象诗文大意。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浮现,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能更深入体会理解古诗的内容。直观,熟记于心,印象深刻。 再现“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整理出来的学习一首古诗的环节自学牧童。

了解诗人。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通读诗句

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铺”字为什么读pū? 蓑衣”平舌) 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读懂“注释”。

展现“画面”。 理解第一句诗。

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你是从哪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

请大家再认真读这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1.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2.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

3.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像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4.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4.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5.是啊!晚风中的牧童,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6.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7.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8.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理解

三、四句诗。

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在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3.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6.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7.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8.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卧”躺或趴 9.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0.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11.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1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

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作业:

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写清。要求合理想象:之前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去草地,在草地发生什么,牧童的心理活动以及心情。你还可以想想作者怎么看到这个景象的,作者什么感受,什么心情。

板书 牧童

看懂“文题” 七八里 宽阔

了解诗人 (景)

通读诗句 三四声 静

读懂“注释”

展现“画面” 卧月明 安详、恬静 (事) 再现“意境”

对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推荐第8篇:牧童

《 牧 童 》教 学 设 计 徐永春 授课时间: 3月 17 日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难点 :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词,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背一下? 这节课我们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一首同样是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牧童》(板书课题并齐读两遍) (小黑板出示学习古诗的六个步骤:读诗句 解诗题 知诗人 明诗意 悟诗境 默诗文 )

二、读诗句——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通顺,流利)谁再读?(强调七言绝句的节奏)(板书:蓑 强调字音分析字形)

三、解诗题——从题目入手质疑了解诗的大意 再次齐读题目说说你读出了什么?(这首诗的题目是《牧童》我们可以想象到诗的内容与牧童的生活有关。) 四.知诗人——介绍作者,激发兴趣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对,吕岩。吕岩这个人我们可能不熟悉,但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五、明诗意——结合注释了解诗句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1.自由朗读诗句,画出你不好理解的字词或者句子。 2.板书关键字,指导理解诗意。 (铺—平铺铺开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弄—逗弄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饱—吃饱 卧—躺) 3.说说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已是黄昏时分,在吃饱晚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学生用自己的话再说说全诗的意思。

六、悟诗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感悟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1.教师引导: 诗中的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作者这样写想要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作者也向往这样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就是这首诗的所要表达的主题。)

七、默诗文——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默写以加强效果。

1.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背一背这首诗吧! 2.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八、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迷人的景色,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老师再给同学们推荐一首清代诗人袁枚写的描写牧童生活的诗——《所见》(小黑板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齐读)

九、作业:背诵默写《牧童》;摘抄一到两首描写古代儿童又去生活的诗或者词;将《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牧童 铺 弄

安然自乐

无忧无虑 卧

推荐第9篇:牧童

5 古诗词三首

①牧童

1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板书:牧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教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弃:逗弃。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2)笛弄晚风三四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3)归来饱饭黄昏后

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4)不脱蓑衣卧月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六、布置作业

练习册相关联系

推荐第10篇:《牧童》

《牧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片及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读。

4、划分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学生听朗读想象画面,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边汇报老师板书课题及画面

(二)欣赏美丽原野: 过渡:瞧一瞧诗意完整了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铺”来理解草原的广阔,茂盛 课件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自由读,说说老师的板书哪里有误?

2、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哪里看出来的?

3、感情朗读

4、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茂盛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想干什么呢?(指名回答)

(二)倾听悠扬笛声:

师总结:牧童就是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伴着微微的风,吹着笛子,这是怎样的笛声呢?

1、自由读诗句

2、自由说自己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

师边听汇报边通过“弄”“三四声”让学生体会风中笛声的断断续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3、个别感情朗读、全体朗读

4、说诗意

(1)学完前两句,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先和同桌说一说。 (2)个别汇报

6、前两句朗读

(三)学习三四句

1、总结学习前两句诗的方法 读诗句、想画面、品诗眼

2、用学习前两句诗的方法学习三四句 生自由学习

汇报(1)读完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牧童在皎洁的月光中,在微微吹拂的晚风中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体会牧童生活的自由自在

3、配乐朗读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小黑板出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古诗,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牧童的生活是作者看到的,而吕岩却生活在

1、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2、出示吕岩小传,指名朗读。

3、结合吕岩的介绍,你能知道原因吗?

五、背诵古诗

六、小练笔

1、《牧童》这首诗让我们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我相信每一位同学的童年也都是快乐有趣的,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大家

2、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表现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想象都很丰富,请打开小练笔改写《牧童》,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好!

第11篇:牧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小黑板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那里看出来的?

3、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录音机播放悠扬的笛音。

4、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齐读前两句诗,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小黑板出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古诗,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2、出示吕岩小传,指名朗读。

3、结合吕岩的介绍,你能知道原因吗?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六、课外拓展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抄在积累本上并在小组进行交流。教学反思:

这是27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牧童》,它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快乐的生活,文字浅显,用意很深。

关于这首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古诗,这种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就淡化了诗意,通过品析诗句,反复诵读,去感悟诗情。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句大意。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感受牧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这节课一方面是读古诗,从整体上感知古诗内容,二是通过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整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和自由自的童年生活

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2012-06-11 15:05:2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师范路小学

四、一

唐美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 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课件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课件:铺

4、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播放悠扬的笛音。

4、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弄”

(三)拓展数字诗歌:

1、齐读前两句诗,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支花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课件出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课件出示诗句意思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在想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男女生互相朗读古诗,想象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体会情感。

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生交流。

师总结:草场、笛声、牧童、月夜,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透过这首诗,我们也看到了大诗人吕岩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一种向往。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感受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六、课外拓展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第12篇:牧童

《牧童》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电子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入:

师:这节课呢先来听老师念几首诗的名句,听一下这几首诗中描写了哪个主人公。仔细听好,第一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第二首,“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第三首,“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这三首诗里面都描述了谁? 学生回答(牧童)

那么牧童是干什么的?-----放牧的儿童

3、师:恩,非常好。刚刚那些优美的诗句描写的是中国的牧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个外国的牧童,他们是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的斯洛伐克的牧童。大家对斯洛伐克这个国家熟悉么?斯洛伐克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是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还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听一下这首斯洛伐克民歌《牧童》 师板书出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听录音范唱

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2、再听歌曲

师:“歌曲分为几个乐句?哪一句被反复唱了两遍,为什么” 生:“四个乐句,三四句反复唱两遍,因为歌曲中有反复记号。” 师总结,并简单介绍歌曲的演唱形式为二声部合唱。

3、师范唱歌曲第一段。(问:你觉得歌曲的那一句最富有跳跃感?为什么?) 生回答。(第三句)

师总结(因为歌曲中出现了切分的节奏,这种节奏的运用会使歌曲显得活泼、跳跃)

4、出示切分节奏X X X 并练习。

师:“切分节奏在歌曲中共出现了几次?”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一遍歌词”

师拍手领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二)、演唱歌曲

1、高声部旋律。

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高声部旋律,请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先唱曲谱,后填歌词并适当处理歌曲,然后完整演唱高声部(轻声)。

2、学唱二声部旋律

(1)师范唱第一段,请学生找出与高声部不同的两句旋律。

师:“刚才我们演唱了高声部旋律,同学们唱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低声部旋律。先听老师唱第一段。请同学们听一下,低声部的那两个乐句是跟高声部不一样的?”

教师指导学唱第

二、三句旋律曲谱,后填词演唱。(教师钢琴指导音准,尤其是#4) (2)完整演唱第一段二声部旋律。

3)分形式演唱并评价

A、老师演唱低声部,学生演唱高声部。

B、学生分男女两组进行合唱。(根据男女生音色决定所唱声部) (4)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三、小结:

谢谢大家的合作,我们今天的课上的非常成功,请同学们课下自学二三段歌词并分小组演唱。

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小小的作业,请同学们自己搜集其他的斯洛伐克民歌,联系本节课学习的《牧童》,总结一下斯洛伐克民歌的特点。

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生 课程名称: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山乡牧童》 唱歌课《牧童》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师基本信息:

陈南南,毕业于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年在高台逸夫小学担任音乐老师。

09

《牧童》教学设计

姓名:陈南南 学校:高台逸夫小学 时间:2011年11月

第13篇:《牧童》

《牧童》

1.基本目标:

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并知道它是捷克斯洛伐克民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采用听唱法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且层层相扣。力求从听、辨、感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演唱技巧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作用,感受歌曲情绪的细微变化,让学生正确运用音乐表现要素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并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歌曲中切分节奏的掌握X X X 2.歌曲中3段歌词中,不同歌词的高音演唱方法 【教具准备】:

钢琴、画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走进教室 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1.连音练习【设计意图:为歌曲中较长乐句的表达做气息准备】 1 2 | 3 4 | 5 4 |3 2 | 1 —|| Yi a yi a yi a yi a yi 注意:气息下沉,声音连贯,注意音准, 2.跳音练习5 3 1 | 5 3 1 || Mi mi mi ma ma ma 注意: 声音断开,并富有弹性。 3.边做手势,边唱音阶

1 2 |3 4 |5 6 |7 1 |1 7 |6 5 |4 3 |2 1 ||

三、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语: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播放《牧童》)

四、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主观想象,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答:„„

五、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点题:师——猜猜看,小羊儿是谁赶来的? 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六、学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从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着重培养听的能力;为用明亮,清脆的歌声表现歌曲做了铺垫。】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播放《牧童》)一会我们在听的时候请你感受一下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的 生答:活泼,欢快的

2.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遍老师又有了一个新问题,听一听歌曲是用什么拍子来唱的

生答:2/4拍(区分2/4和3/4)

3.我们以前曾经学过哪些歌曲的演唱形式啊? 生答:独唱,合唱,齐唱,领唱,二重唱,轮唱。。。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么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都运用了那些演唱形式来演唱的。

生答:领唱,二重唱,齐唱,轮唱 4.按照节奏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通过按照节奏朗读歌词,让学生更深入的熟悉歌曲节奏,为进一步学唱歌曲做准备。】

首先,先来看一看,什么调的?再看一下它是哪个国家的民歌? 生答:C 调 ,捷克斯洛伐克民歌

A、查看歌谱中出现的新节奏: X X X 切分音 sing c ,读切分音的部分歌词时应强调其节奏感

C、注意读歌词的时候,要主动用力的咬字,将每一个字的读音读清楚,清晰即咬字清晰

D、读歌词的时候要区分开:XX X 和 X X X 5,老师进行范唱,请你小声的哼唱,不太会的地方,我们一会进行解决 6.齐唱歌曲并进行歌曲处理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所熟知的中文发音方式来解决本课时重难点。】 A、唱的时候,注意面带微笑,将笑肌提起,这样声音才会圆润的出来 B、“撒满了”的满,一定要像读拼音一样“M--AN” “我跟着”的跟,一定要读“G—EN” “明朗的”的朗,要抬起上口盖,把声音放出

7.将学生分为三组,并分别进行演唱(一组唱的时侯另外两组认真听,听一听他们有没有按照演唱方法来唱,比如:歌词的咬字啊,音准,高音等,给他们评价一下)唱毕生来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相互评价的能力。】 六、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我们今天学的《牧童》是哪里的民歌?

第14篇:《牧童》

《牧童》教案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牧童》。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牧童》的演唱,让学生感受牧童的活泼、快乐和牧场的宁静、美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三度音程的二声部演唱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制作《牧童》无歌词音乐:一声部和两声部。

2、带歌词的谱子一份,也可以制作一份PPT。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自然律动进教室。 (播放钢琴曲《牧童短笛》)

二、新课导入

找一个能弹《牧童短笛》的孩子,课前展示,引导:这首曲子描写什么?你能想象出来吗?是描绘一个孩子再吹牧笛的情景,这个孩子是谁?他会在什么时候吹短笛呢?再听一首好听的歌曲,在歌中我们寻找答案。

二、学习歌曲

1、欣赏乐曲《牧童》(初听乐曲。注意:只播放有旋律无歌词伴奏的乐曲)。 提问: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欢乐、活泼的……)

2、旋律记忆(复听乐曲)。

提问:你觉得乐曲可以分成几句?你对哪一句印象最深刻?你能哼唱一下吗? 你觉得哪一句最好听,情绪最欢快?接着就出示歌谱,点出课题。

3、试唱歌谱:(再听乐曲)

教师出示高声部旋律。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歌谱。 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4、突破难点乐句及节奏难点:

提问:你觉得歌曲的哪一句最富有跳跃感?(学生回答)

教师采用律动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5、引出歌名:

提问:你觉得乐曲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教师介绍:这是一首斯洛伐克名额,名叫《牧童》。斯洛伐克位于欧洲,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它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

下面,我们完整的欣赏这首二声部歌曲《牧童》。(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范唱)

6、学唱二声部旋律:

提问: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 听完音乐生回答(

2、3乐句有二声部),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曲谱。学唱第

二、三乐句旋律(教师弹琴引导学生掌握音准)。分小组练习(分组(排)教师及时指导学生音准)。 旋律接龙(一组一句)并完整演唱歌曲旋律(教师弹琴)。

三、总结

进行小组评议,对得分最高的给予鼓励。听音乐出教室(播放歌曲《牧童》)。

第15篇:《牧童》教案

《牧童》是唐代吕岩的诗歌,牧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今天小编整理了牧童教案供大家参考。一起来学习下!《牧童》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栖蟾的《牧童》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到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一首描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题目就叫 读课题—《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 “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1.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 草铺横野六七里

(1) “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出示:

郁郁葱葱 青草繁茂 绿茵遍野 绿毡铺地 绿草如毯 铺青迭翠 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 生机盎然 绿草茸茸 绿草如毡

(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 再读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板书:自由!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B 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板书“弄”字)

1.组词: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这问题不急着回答。也许读懂了这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了吗?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这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低了 引读

3.(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弄”?(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你说的是地点不同

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啊 心态也不一样呢

4.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压力,几分紧张。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这就是““笛弄”啊。

板书:自在!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5.写话

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一、二句都写下来。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6.交流。回读第一二句。

7.拓展:

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他正干吗呢?

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这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C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话面?指名说。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板书:悠闲

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

3.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引入,师读: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生交流)自己读一读(……)什么意思?你读明白了吗?谁能像你这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

4.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尔,引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

1.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2.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么?——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3.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回读生齐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清]

4.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有位专家他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

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5.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6.作业菜单: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牧童》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第16篇:牧童教案

课题:牧童

主备人: 刘美玲 使用人: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

1、出示要求: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节奏,再次朗读。(再次大声朗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3 各种形式指名朗读,读出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 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合作探究: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等古诗学习方法方法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精讲点拨:1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 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4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检测巩固:

1、你能根据第一小句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这样写想要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第17篇:牧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蓑”字。 2.熟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3.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教学重难点分析

1.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牧童》板书课题,从课题中了解到了什么?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3.要求学生划分节奏,自由读。

4.教师正确订正节奏划分,再次通读。读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5.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熟悉古诗,理解第

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原野 笛声 它们各是怎样的?

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铺”字读音以及意思?(铺开,铺展)把草的茂盛以及草地给人一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3.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像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晚风轻拂,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吹笛的人是谁?出示图片

3.读诗句。诗中是怎样写牧童在吹笛的?(笛弄晚风三四声)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

4.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带着嬉戏、调皮的感情再读一遍

5.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五、理解

三、四句诗。

1.牧童吹完笛子后干什么了呢?理解第三句

2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蓑衣有什么作用?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在读古诗后两句。书写“蓑”字。 3.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4.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5.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6.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学生带着想象齐读整首诗。

六、推荐作业 1.小练笔

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和同学交流写下来。 2.背诵《牧童》

第18篇:《牧童》教案

《牧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奋的好品德。

2、通过学习《牧童》这首歌曲,使学生初步了解其他民族放牧的景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够用愉快的心情欣赏《牧童》这首歌。

教学难点:

学生把握乐曲的节奏和想象乐曲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牧童》:

1、初听乐曲。

师:从教材中的插图请你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哪些内容?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2、复听乐曲,请同学边听边随音乐做动作。师:乐曲是怎样表现小牧童由远至近的? 生:(用强弱)。

3、教师指导学生听乐曲,并用双响筒随音乐敲一敲,让学生感受节奏变化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

二、课堂小结:

今天的音乐课上我们随着音乐看到了一群群牛羊,看到了美丽的山坡,还看到了快乐的小牧童,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也像小牧童一样快乐!

第19篇:牧童教案

第一部分:前奏

同学们,在这组图片中有没有看到你们自己的影子,你有没有玩过这样的游戏。告诉教师,你们都玩过什么游戏呢?(生自由答)加游戏视频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快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第二部分:导入

好,今天教师给们介绍一位新朋友《牧童》。(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这首诗自由轻声地朗读一遍。完了就坐好。

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吕岩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吕洞宾,这个人同学们知道吗?

(尽量用这段活跃气氛)那你们知道关于吕洞宾的什么?(八仙之一) 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成为神仙吗?现在我告诉你这个秘密,你可不能说出去呀。(故做神秘)因为他向往神仙的那各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呀,被称作是逍遥大仙。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笔下的牧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吧。不过牧童说我,我们要想和他交朋友首先得过朗读这一关。同学们有信心吗?

第三部分:朗读

一读字正腔圆

1.自由地把诗读一读,注意把音读准

2.指各朗读 ,正音

板书“蓑”字的写法与“衰”的区别,“牧”与“牡’的区别 二读节奏韵味

1.牧童说了,不错,你们已经读得字正腔圆了。但是古诗的朗读除了字正腔圆之外还得有韵味才行,那什么叫韵味了,教师为了支持你们交新朋友,给你们请了一位教师。(出示课件。) 2.有信心读好吗,开始。 3.指名读。(读出韵味得节奏) 4.牧童又提高了要求,俗话说呀,古诗要熟读成诵,他要看看你们读熟了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活动吧,叫“点字读句”。老师点到一个字,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大声地说了出来就行了。明白吗? 师点“卧”指名回答,注意读出节奏。 5.第四部分,理解古诗

(一)

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读得很熟了,并且读出了韵味。那我们就韵味十足地读一遍吧,看屏幕(课件出示原诗及背景)古诗用很少的语言描写出了许多内容,字虽然不多,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现在牧童还要考考你们敏锐的观察力,你们来看看这诗中都描写了什么景物呢?(草,笛声 牧童 草场 月光 晚风

月夜)

现在用上你活跃的想象力让我们来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吧。(课件出示练习题) 2. 出示练习题

---的草

---的笛声

---的牧童

---地躺着

---的草场

---的月光

----的晚风

---的月夜

2.吕洞宾把这景,这人,这物,揉和到一起那会产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再来读一下古诗,去欣赏一下吧,读的时候要用心去读,用想象去读,看看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

3.同学们读得真好,有的都快被陶醉了,有的读得摇头晃脑,有的在深思,有的脸上笑眯眯的,相信你的脑中已经有了一幅画了。谁来告诉老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超链接) 4.生练习

(二)

第一句诗 (指名回答)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场很大的?(铺)(六七里)(解释六七里的用法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

草场仅仅是大吗?还有什么特点?(美 舒服)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铺)

这个字能说明草场怎么样?(能说明草木茂盛,平缓舒服)

现在又是你发挥想象力的时候了。一望无际的草场,碧绿而柔软,牧童让牛自己去吃草,他会做些什么呢?

(自由发表说法,体会其自由自在快乐的感觉)

第二句诗(指名回答)

那是什么样的笛声?(用刚才同学们的回答) 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这种声音呢(弄)

(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好习惯

那么是谁在逗弄谁呢? ( 牧童玩弄笛子

笛声逗弄晚风

晚风逗弄笛子)

是啊,多么和美丽,多么和谐的画面呀,晚风中的牧童骑在马背上,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粗(天真 可爱 调皮)(板书

趣) 让我们重新欣赏一下这句古诗吧。(出示幻灯片) 第三句诗

接下来牧童要出场了(出示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诗中怎么样写的? 谁能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不就是休息一下吗,我把“卧”字改成别的字行吗,比如说睡(生肯定说不行)为什么呢?(睡可能是睡着了,那他就看不到这么美的景色了)那么改成立呢?(不舒服),看来这个卧字用得真好,说出了牧童的悠闲与自在。

(音乐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答)

也许他睡着了,也许他在做梦呢?他会梦见什么呢?(生答) 让我们再次走近这幅美妙的画面。

(师朗诵.)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玩了一天的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时候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周围是那么的安静,也许他睡着了,也许他在欣赏这月夜的美丽。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让我们还着这种感觉再把古诗读一遍吧。

(三)

这就是吕岩诗中的牧童,你们说牧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课件出示:牧童过着------的生活)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读出他的自由,读出他的快乐 第五部分:熟读成诵

学到这儿,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已经非常熟了,能达到背诵了吗,先试着自已背一背,(指名背) 第六部分:课外延伸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包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许多古诗都是表现这种童年生活的。同学们来看(课件出示表示童年生活的古诗)

第七部分 作业 默写古诗 作业 改写短文

第20篇:牧童说课稿

《牧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的”、“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乐曲《田园之歌》,让学生听。随后问学生:欢快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然后顺势引导: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牧童

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铺”、“蓑”、“卧”。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会读诗的孩子一定能读懂古诗,请你在心里品一品每一句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此环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意境,让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此时出示课件:你会填吗?

( )的草 ( )的笛声 ( )的牧童 ( )地躺着

( )的草场 ( )的月光 ( )的的晚风 ( )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并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学习的阶梯。

(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从诗中人物“牧童”切入,让学生边读边悟。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维。充分体现了“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 ”的理念。

(三)、入诗境,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回答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接着引导: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这个问题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诗。接着,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诗中的的哪一个词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场的辽阔?引导学生领悟了“铺”字的精妙后,我话锋一转: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场,你喜欢吗?谁更喜欢?什么原因是他如此喜欢?

这一教学设计为牧童的出场做好了铺垫。这最后一问必会引起学生积极地思维,他们会给出牧童喜欢草场的种种原因,可能会说: 快乐地做游戏、翻跟头、打滚、捉蛐蛐、吹笛子等等。我适时播放乐曲《牧笛笛子》,用音乐来渲染情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鼓励学生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实际上也是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先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后用语言描述情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会指出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领引学生回到文本中 ,让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觉得诗句中的那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在班级交流中,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分别预设了以下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1)不脱蓑衣:为什么不脱蓑衣?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

(2)“卧”什么是“卧”?卧在怎样的地方?怎样的时间?怎样卧?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采用“设境想象教学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音乐渐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也许他睡着了,又会梦见什么呢?让我们轻轻地背一背这首诗,送给他一首催眠曲吧。

这样,让学生进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入: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吕岩的资料,快速读一读,看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同时出示课件。)

这样的引入,我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去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信息,得出结论,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透过诗,看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追求。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

牧童

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桑茶坑道中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同时出示的还有袁枚的《所见》和其它的诗句,并要求学生课外积累和背诵此类古诗。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这也体现了我“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牧童诗意
《牧童诗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