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华尔街之狼名言(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3 06:05:4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华尔街之狼

华尔街之狼字数:2523字号:大 中 小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乔丹·贝尔福特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向讲台。虽然身负近三年坐牢的案底,虽然失去大部分钱财,他仍能从台下观众几近狂热的崇拜和推崇的眼神中看到自己的成功。

——这是电影《华尔街之狼》的结尾,也是故事原型乔丹·贝尔福特如今的真实生活。贝尔福特在澳大利亚的成功课程学费高达一节课5000美金,且一票难求。现实如此荒诞——本来不光彩的犯罪经历却成为赚钱的法宝。如果时间再退格,贝尔福特的人生同样“货不对板”——他本希望成为英雄,实际上却成了金融诈骗犯。

金钱帝国

贝尔福特出身在一个保守的犹太家庭,父母都是会计师。母亲在年逾六旬时进入法学院学习,现在仍从事慈善法律工作。在如此稳定的家庭长大,让人奇怪,贝尔福特的人生为何会“跑偏”?

贝尔福特的青春期过得并不快乐。因为身体孱弱,高大的男孩子欺负他,女孩子则忽视他。贝尔福特在后来的采访中曾提到,“我整个高中都缺乏自信,我想如果我有了钱,那些女孩就会看上我。”

渴望被关注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贝尔福特的心里。为此,贝尔福特似乎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他为自己选定了偶像,戈登·盖克——电影《华尔街》中冷酷的资本掠夺者,他对电影中“魔鬼般的利己主义”深深着迷。

贝尔福特在金融圈并非一步登天。从牙医学校辍学后,他一直靠运送冷冻龙虾和牛排为生,最终送货公司破产,他负债2.4万美元。为了还债,他混迹华尔街从最底层证券经纪人做起,给一个一个潜在客户打电话兜售股票,并且很快成为金牌经纪人——在推销上,他早早显露出天才。

1987年11月19日,美国股市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五”。当日,美国股市指数暴跌508个点,贝尔福特供职的公司就此倒闭,将近90%的证券经纪人失业,但对贝尔福特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

1989年,他成立了斯特拉顿·奥克蒙特经纪公司。

这家公司运作模式简单又粗暴:证券经纪人打电话给客户说服其购买优质公司的股票,建立信任之后就通过各种高压手段推销垃圾公司的股票。市面上正规的交易所不会让垃圾公司股票流通,垃圾公司为了让类似贝尔福特这样的证券公司帮助销售,给予其高达50%的佣金,而正常股票的佣金只有1%。于是贝尔福特向客户推销股票时对这些公司的情况不乏包装美化、夸大其词,甚至直接编造。

一位曾在斯特拉顿任职的经纪人回忆说,贝尔福特的座右铭是:“别让客户挂断电话,除非他们接受或者扭断脖子为止。”

贝尔福特的恶劣又高明之处在于,他和他的伙伴们也会入股,抬高股价后一旦觉得股价涨到顶点,就会一同脱手,给不知情的购股者留下一堆不值钱的垃圾股票。

他还自建老鼠仓(庄家在用公有资金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发行IPO,并掌握上市公司近一半的股权,以此来控制公司股价,获得巨额利润。

到1991年,斯特拉顿公司收入达到3000万美元,拥有近150名经纪人。贝尔福特个人年收入保守估计有300万美元。媒体们因他凶猛的敛财手法称呼他为“华尔街之狼”。腰缠万贯之后,确实再也没人欺辱贝尔福特,他也成为美女们投怀送抱的第一人选。但在贝尔福特的自传中, 他提及的最快乐的时刻却与金钱毫不相干。

那一次他和朋友在泳池游泳,朋友没能浮上水面。贝尔福特将朋友从泳池中拖了上来,对他进行人工呼吸,直至朋友最终出现生命迹象——将他们晚餐吃的汉堡吐到了他嘴里。随

后赶到的其中一个医生对贝尔福特说:“你真是个英雄。”

贝尔福特觉得这个形容“听起来真是悦耳”,他渴望再听一次,于是故意说:“对不起,我没听清你说什么。能再说一次么?”

歧路“英雄”

成为一个被人需要,被人赞扬的英雄,并不时时都有机会,毕竟没有朋友一次次需要被拯救。幸好,另有人需要他。

叱咤华尔街最让贝尔福特满足的不是纸醉金迷,挥金如土,而是他每天走进公司,员工们“像看上帝一样看着我。”

贝尔福特从不聘用老到的股票经纪人或任何有经验的人,只选择二十多岁的纯朴年轻人,因为他们愿意追随他冷酷无情的销售信条——“要么买,要么死”。

斯特拉顿公司的员工们都将老板的话视为真理:“一个新手股票经纪人应该要在第一年赚到25 万美金,不然能力就会遭到质疑。第二年就应该赚到50 万美金,不然你就会被认为是软弱无用。在第三年,你最好能赚个百万或是更多,不然你就是笑柄。”

贝尔福特本人也亲自示范财富的力量。他在汉普顿有一处超级住宅,一个跑车“舰队”,一架私人飞机,一艘长167英尺、曾属于可可·香奈儿的豪华游艇„„他毫不吝啬地给员工巨额红包,请来大批妓女在派对上助兴,毒品更是随处可见。贝尔福特还常在会议中提及:“如果你一直努力工作并保持忠诚,有一天,我会拍拍你的肩膀,让你展开自己的事业,那时你就真正有钱了。”

在唤起并纵容员工对金钱贪婪的背后,他比谁都清楚,“让这些家伙一直追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梦碎。他们花光所有的钱想要跟上我的生活,但他们没办法赚这么多”——这样就能逼着他们去赚更多的钱。

或许贝尔福特也明白,金钱和员工的崇拜并未让他成为真正的英雄,他描述自己的公司是索多姆和格莫拉——《圣经》中的罪恶之城。于是他嗑药酗酒,深陷可卡因中不能自拔。贝尔福特的疯狂做派引来了证券监管机构的注意。嚣张的贝尔福特指使手下将会议室的空调温度调到最低,把证监会派来查账的工作人员冻得瑟瑟发抖。当然也少不了窃听会议室的情况。

当证券交易委员会把斯特拉顿作为一家低价股票公司,向其提起了2200万美元的诉讼时,贝尔福特偷笑了。

随着公司发展,他早就不再满足向穷人销售低价股票(市值在1美元以下的股票),而转头操作价格在4~10美元的股票,并且将客户目标锁定在美国最富有的投资者。所以这个“向低风险承受力投资者销售高风险股票”的起诉并不成立。

推荐第2篇:华尔街之狼观后感

华尔街之狼观后感

整部电影充斥的都是脏话,做爱和毒品。表现出来的是一股暴发户的极度奢靡之感。

老实说,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其实在于莱昂纳多那仿佛打了鸡血般的表演,他那中颠覆性的演技实在是本片的一大亮点。针对这部电影而言,其实并未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给我的感受却还是不少。

虽然本片关于奋斗的部分几分钟带过,但,无论是靠那种方式挣钱,都得格外的吃苦努力。

华尔街的证劵经理人工作实在是又苦又累又没有尊严的,(每日一秒不停的打电话,还得接受上司满嘴粗话的批评),但是莱昂纳多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工作中所有的一切,不管好的坏的,这似乎算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句的阐述吧。

如果他对这份工作不感兴趣,他就不会每天都充满如此的激情,就不可能如此快的获得巨大的成功。当然,这种兴趣,在于莱昂纳多本内心对其的不断强化,而非仅仅依靠第一感觉。

在莱昂纳多因为经济危机失业后一度想过放弃这份工作,是他老婆劝他坚持了下来,本片是依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而还有一例真人实例——李安。如果你有真心喜欢并且拥有独特的一面,那么你就不应该放弃。

想要成为人上人,首先你得踏出第一步,莱昂纳多在一个小镇上找了份经理人工作,但那不仅是非法的,而且与之前的差距就好比跨国集团CEO同超市找银员的区别,但是他接受了,不是得过且过,而是利用自己的实力改变公司的环境以及实力,最后带着他自己招收的人员开了一家新公司。

首先你得踏出第一步,不仅要尽职尽责还得在不好的环境里寻求突破,当然,你得有想法,最重要的,你得有实力。

本片中有钱人的生活完全是穷奢极欲,开好车,住豪华别墅,公开吸毒,集体淫乱,中国也不是没有这种环境,海天盛筵不是么,但是那仅仅是有钱人的一种姿态,同样是有钱,你可以让自己的妻儿生活无忧,你可以在节日的时候买惊喜的礼物,你可以不为生活琐而困扰,一且在于自己的选择,但是没钱,你就没得选择,除了改变自己的信念,使自己有所为,譬如那位FBI,但是你还是得面临没钱的各种问题。

找什么样的女人结婚,就要为你的婚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买单,莱昂纳多的第二任妻子,的确光彩照人,完全无愧于公爵夫人这个称呼,但是她会在你有钱的时候主动投怀送报,甚至不管你已近结了婚,那你也应该会想到,她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精神愉悦比物质享受更为重要,通过本片这种爆发户的炫耀,我对另外一种拥有贵族格调的有钱人更为欣赏,本片中的人生真的是不值得,尤其是在有了小孩子之后,还是这般放荡,不配为人父。

最后,还是针对美国物价的感慨,具体的物价我不知道,但是后来他要付1000万保释金的时候,偌大的豪宅加上好车,都卖了却还是支付不起,而且支持他如此奢华生活的时候所谓的存款也就2000万。这种级别的身价放在中国,生活质量最起码得下降一个档次吧。

另外,莱昂纳多在游艇上欲贿赂FBI的那段交锋可算是称得上精彩。

推荐第3篇:《华尔街之狼》观后感

华尔街之狼观后感

《华尔街之狼》这部电影令我感到很失望,可能是我对它期望太高了,总以为能嗨到不行、让我爽翻天,以片中角色难以言表的人格魅力、异常丰富的想象力和那惊世骇俗的超凡智商,震撼我、深深地震撼我,打倒我、使我拜倒在这部作品的脚下、深深的迷上它,不能自拔。可是它没有,它只是通篇充斥着像我现在正写着的这样的烂屁废话然后冒个华尔街的幌子,躲在我面前的电脑屏幕后面夸张的、放肆的、大张旗鼓的夸夸奇谈,挑逗我、欺骗我,以为它是真实事例改编就可以让我相信它所呈现的故事就是当年真实事件的面貌,我告诉你太自以为是了太笨了,瞎扯淡整个剧情就是在瞎扯淡、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完全没有现实感,完全看不到细节描写。你现在看着我写的这段话烦吗?什么感觉?是不是很傻比、是不是很弱智?好,我告诉你,《华尔街之狼》给我看着就这感觉…《华尔街之狼》里面的台词,写的就是这个水平……这是再恰当不过的比喻了。

依我看来,《华尔街之狼》这部电影的名字并不适合这部电影,它应该取一个更为贴切的名字,那就是“狮子的故事”。

《华尔街之狼》里面并没有狼,有的只是一只狮子,这只狮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过,在电影刚开始影片就用了这只狮子来比喻片中男主角,也就是这位所谓的“华尔街的狼”,可是这只大狮子忘记了化妆、直接就跑进画面来了,导演和工作人员觉得放之狼在画面里太难看了、形象不好看,狮子就狮子吧、就通过了,后期剪辑的人员也就这样无可奈何的剪了进去。于是,事情破败了,“华尔街之狼”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一只狮子。我就想不通了,就算放只狼形象不好看,影响画面美观,你可以不放呀…你非要放只狮子进去代替狼,这是逗乐吗?之后电影讲了我们的男主角他如何有才能,并运用自己的才能找来了一大帮子蠢货为自己赚钱,也就是在讲这只狮子多么有权威用自己的权威抓来了一大堆奴隶为自己工作,在这里这帮子蠢货多么蠢我看出来了,可是男主角多么有才我是真没看出来…这不禁让我想起同为莱昂纳多主演的另外一部电影《了不起的盖兹比》,行了伤心话就不说了…看过的人自然明了。再讲了这只狮子拉拢了一大群奴隶而组成了一个犯罪团伙之后,电影又描述了男主角是如何无视法律、如何纵欲成性、如何痛斥美国,干违法乱纪的勾当,跟美国政府对着干…也就是讲述了,这只狮子,如何利用自己捕获的奴隶们滥性纵欲、贪图享乐、与人作对,并大获全胜,但是这一次它找错对象了…它惹上了比它聪明、比它强大的人类,也就是美国政府。因此我们可爱的男主角遭了秧,这一次他没有逃过法网,虽然这只狮子跑去了瑞士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想保护自己,可是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影片中那无所不能的美国政府的法网,最终这可怜的狮子还是被人类抓了起来。为了自由,狮子交出了自己所有的奴隶,然后它被人类关进笼子里,为了对外公布时显得更公正,人类说关起来的不是狮子而是恶狼,不过狮子确实犯了法这点不假。狮子被关起来后,被人类放进动物园,让人们来参观,通过人们的参观人们可以意识到这就是违犯法律的下场,想生不义之财是不现实的、是要受法律的制裁的。就像片中男主角被抓起来以后,政府还叫他四处给人们做演说,教授人们如何进行推销,当然不是教他曾经的那套真正能赚钱的违法的推销方法,而是教数千万人都在探索并尝试的并不怎么能赚钱的推销方法。这时镜头摇向正上方,露出穷苦的人民群众那一张张痛苦、而迷茫的脸,画面景别由中近景转变为大全景,体现出穷苦的守法公民的数量极为庞大、他们的处境相互类似,表达出那些守法的穷苦人民巨大的内心痛苦和巨大的生活压力,力量强大、效果颇为震撼,这时影片的主旨被强化出来,相对于男主角这只狮子来说,政府不更像是一头狮子吗?森林之王,统领着万物众生,男主角与之相比充其量也只不过算是只土狼罢了,而那些在镜头中挤得密密麻麻的、穿的破破烂烂的、脸上皱皱巴巴的正听着男主角的推销讲座的守法的穷苦的人名群众们,此时只不过是一群奴隶,只不过是换了主人罢了,他们不再是狮子的奴隶,他们是比狮子更大的真正的狮子的奴隶了。这就是影片表达的,守法?我们当然要守法,可对于那些因违法而富裕了的人们,他们永远都是最穷者,在那违法的狮子面前他们永远都是政府的奴隶,因为他们不像狮子那么强大,没有能力去获得更大的自由,所以他们平庸、他们平凡、他们平穷,而此时的男主角却代表着那拥有着难能可贵的伟大反抗精神的狮子,他身上所具有的反抗的狮子精神使得他那么超凡、那么与众不同,虽然此时他只是一只被真正的狮子俘虏了的狼。

这就是影片所讲的故事,也是影片所讲的主旨和主题,还不错吧?是挺不错的,我也觉得挺好的,这一点还是应该赞扬的、该赞扬的确实应该赞扬,本片在结尾的主题、主旨升华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十分到位,点明主旨、总结全片,带给人些许回味之感。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前面还把这部电影狠劲的贬呢?要知道,贬是贬、可是不是全贬,本片在结尾处的主旨表现方面还是做得很到位的,这点我没有贬,我贬的是影片的其它方面。可以说影片虽然主旨点明的好,可是表达方式却很不好,它只是在结尾处点明了主旨,但是在前面那两个多小时中完全是在瞎扯淡、乱放屁啊,剧情写的一段比一段坑爹、台词写的一句比一句无聊,废话连篇。影片的剧情很狗血,完全是一些观众全然不感兴趣的、无关紧要的内容,什么嗑这个药、那个药多爽;一群人满地都是玩群p开性交派对;华尔街的老板必须一天打两次手枪,都是噱头、用来逗观众开心、骗观众玩的。大量繁琐的重复这些东西有意思吗?太幼稚了…马丁斯科塞斯怎么会喜欢展示这么无聊的东西呢?还有影片喜欢表露有钱人的糜烂生活就拿出点儿震撼人的、让人大开眼界的场面啊,你看看影片里描述的都是些什么琐碎无聊的小事,有意思吗?观影趣味在哪里?还有就是影片台词,很多关键桥段、和剧情转折都是通过台词来过度的,比如男主角的演讲、和同时的对话等等,都是在台词里交代剧情、在台词里装逼,所以说台词在本片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及其重要的,可以说台词是本片质量的一大保证,可是你看看电影里都是些什么胡七八糟的台词啊?太劣质了吧?废话连篇诶从头到尾,这估计某位老太太写的吧?你们看我这篇文章写得话是不是感觉很病态、很繁琐又很无聊、废话连篇还夸夸奇谈,对,我就是跟《华尔街之狼》学的,我就是刚看完这部电影,用它的风格写的,该感受到此片的优劣了吧?说完本片的剧情和台词,再谈谈我对本片其它方面的看法吧。

首先镜头,我对影片中三个镜头印象特别深,其中第三个就是我刚上面说的影片结束是的那个镜头,我以说过这里就不重复再说,还有两个镜头一个就是影片开始后没多久,有一部男主角开车停到一矮房边,然后走出车门,这里导演没有连贯的拍摄男主走出门的过程,而是用了一个剪辑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跳跃蒙太奇,把中间那开门、下车的一秒减掉了,或说跳过了…这我还是出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这种拍摄手法,以前从没有见到过跳过如此短的动作间歇的叙事镜头,这是第一次见,觉得真的很新颖、很独到。这种镜头给我的感觉是传达出这个人,开门下车的这个人他很精干、很忙,精干到不浪费一分时间、即使是开门下车的时间,忙碌到不空闲一分时间、即使是那开门下车的一瞬他也要抓紧;加快了影片的节奏,就这么短短一秒钟的间隙都要跳过,以至使这么一个从车里走出画面这么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点中断,其它的叙事场景那就可想而知了,更得要抓紧步伐、不能拖沓缓慢了,这无形间就加快了影片的节奏,同时这样的快节奏又怎能不对观众产生一定的心里影响呢?使观众的神经紧张起来,是观众对人物的感情复杂起来,因此这短短的一瞬,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理蒙太奇呢?这是这个镜头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还有一个镜头就是影片中男主首次到瑞士银行中会见瑞士那个银行里管事儿的哪位帮凶的时候,镜头连续切换他俩的近景画面,而两人的背景却不同,瑞士银行家的后面是一个较小的鱼缸、呈蓝色,而男主角身后则是整面墙那么大的蓝玻璃,玻璃外景色的面积比鱼缸内景观的面积大,玻璃外景色所呈现和代表的复杂度比浴缸内景观所呈现和代表的复杂度高,这样就通过对比蒙太奇,显示了男主角和瑞士银行家两人的角色地位和才干实力的悬殊差距,这个镜头对我这个初学分析镜头的学生来说留下了印象。对于色调,影片选择的是蓝色偏白的色调,对于驾驭和配合影片节奏、适当抒情和表现人物也许是有一定好处,但是由于我影片的情节和表现方式以及节奏就很不喜欢,也谈不上什么对影片色调的喜好了。对于灯光,我只记得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印象,男主角在飞机上因嗑药而放肆后,在下飞机时被安保人员叫进办公室等候,交警把什么牌子交给男主角示意他可以走了时,男主角脸上打的光是刚好照亮了一半的脸,一面亮、一面暗的,这样酷似双面人的脸之造型,给人一种亦正亦邪的的感觉、突出了男主角的乖张形象、象征着男主角的阴暗人格,而坐在男主角对面的警官的脸上大的光却更亮,照亮了他两面脸,这样就和男主角那阴暗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正邪两边的立场。这里是用到了灯光的作用。对于声音,此片有一个用拍打胸腔来发声的人声音乐,我觉得在其中是为了做个标志、就像个道具一样,但是根本不够吸引人,想法幼稚、以致流于装逼,效果并不理想。其它的声音我就记得有个配乐来着,用的是很有名气的乐曲,所以配起乐来就找到共鸣,配的比较好,但是我忘了是什么歌、什么调了…对电影艺术制作方面的评价就说这几点吧,总之觉得不怎么称赞,比如影片对于可要有大量描写,可是重点描述嗑药感觉的时候明显拍的不如《猜火车》,影片还有对华尔街股票推销办公楼里面人们纷纷忙碌工作的场面的描写,可是做的明显不如《抢钱大作战》或《华尔街》…再加上影片节奏的把控我实在是欣赏不来,所以不怎么喜欢本片总体的艺术处理。

总而言之,对于《华尔街之狼》这部电影,我除了看好影片结尾和那个跳过下车的镜头还有演员的表演外其它的方面都不怎么喜欢。

推荐第4篇:真实的“华尔街之狼”

真实的“华尔街之狼”

首先要指出,看奥斯卡入围影片《华尔街之狼》之前,请不要期待能看到一部类似《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或者《大而不倒》那样的金融题材电影。事实上,马丁•斯科塞斯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联手打造的这部《华尔街之狼》,基本上可以说和华尔街一词所指代的金融业没什么关系,更像奢靡的生活方式的“礼赞”片。

但电影《华尔街之狼》的主人公原型乔丹•贝尔福特—他也是《华尔街之狼》一书的作者—确实是一位相当成功的金融骗局制造者。

23岁的乔丹•贝尔福特在自己的肉类生意失败之后,便去了股票经纪公司,学会了金融世界的一些基本规则,之后他便买下一家名为Stratton Oakmont的股票经纪公司,于1989年开始“创业”。

乔丹•贝尔福特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做的事情非常简单,方式与一种被许多人称为“拉高出货”的经营策略很相似。这家公司先怂恿不知情的投资者购买低价的垃圾股,以推升垃圾股的股价,然后抛售自己持有的股票,进而谋取巨额利润。而投资者却很可能会在股票崩盘时一无所有。

骗局的逻辑很简单,所以重在“执行”。贝尔福特拒绝聘用任何有经验的股票经纪人,反而将原来为他开卡车的一批年轻热血的销售员招至麾下。他向他们传授了自己拿手的陌生电话推销技巧—“柯达推销术”—首先不要提及某只无名的

场外交易股票(低价股),而是吹捧一只蓝筹股(比如柯达)。在投资者接受了蓝筹股这个诱饵并开始信任经纪人之后,经纪人才会推销垃圾股。据相关人士回忆,当时贝尔福特的座右铭就是:“别让客户挂断电话,除非他们接受或者扭断脖子。”

此外,为了刺激这些渴望财富、愿意奋斗的年轻人,贝尔福特开着法拉利跑车上班,每天要对员工进行两次演讲,打造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当然,贝尔福特也不会亏待自己的小弟。根据《福布斯》杂志1991年的报道, Stratton Oakmont的经纪人每年可以赚到大约8.5万美元,而此前他们可能只是一个负责铺地毯的普通蓝领。上世纪90年代,贝尔福特在其巅峰期聘用了1000名股票经纪人,涉及的股票发行总额超过10亿美元。

不得不说,在销售技巧和为员工洗脑这类事情上,贝尔福特天赋异秉。FBI检察官丹•阿隆索在调查贝尔福特的案件时,被贝尔福特的口才深深吸引,并邀请他到曼哈顿区检查院为检察官们演讲。

1998年,贝尔福特被起诉,罪名是因为欺诈和哄抬股价导致投资者损失近2亿美元。但他利用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再次“翻身”—“自传”《华尔街之狼》一书大卖,还吸引了莱昂纳多。

推荐第5篇:华尔街

华尔街

故事发生在1985年的纽约华尔街。

刚刚大学毕业的巴德•福克斯梦想着在竞争激烈的股票业做出点名堂,在30岁以前能走鸿运、发大财。但他刚一起步就遇到了麻烦,在代理一笔股票交易时,他因客户赖账而亏欠了7000美元。

在遭遇挫折之后,福克斯悟出,只有投靠大亨、借船出海,才是发财的捷径。于是,他投靠股市大鳄戈登•盖科,为盖科寻找内幕消息,帮助盖科赚了一大笔钱,并彻底咸了盖科的走卒。

福克斯从盖科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操纵股市和孙子兵法。

最后,在收购福克斯父亲工作了一辈子的蓝星航空公司一案中,福克斯和盖科产生了“兴趣上的严重冲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终福克斯用盖科教的方法反击了盖科,并挽救了蓝星公司。但他也因为操纵股市而入狱。

当福克斯独自向法庭走去时,他感到自己的脚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轻松„„ 这部影片堪称商战电影中的经典,也是在金钱挂帅的时代毫不掩饰的地为人类的贪婪欲望辩护的一部主流电影。迈克尔.道格拉斯的精彩表演,为他赢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很多人看这部电影,看的就是道格拉斯的精彩演技。同时,这部影片也是MBA学生的理想教材。

我们在此不是要讨论为什么这部影片能获得大奖,而是要看销售人员(股票经纪人也就是股票销售人员),应该如何绕过看门人,如何说服让人畏惧的大客户的5个基本技巧。

销售看点

一、遭遇看门人

“我是杰克.斯坦证券交易所的巴德.福克斯,先生。如果您给我5分钟的时间,要知道,现在我们正处在牛市的上升过程中,5分钟,我就会将一个罕见的机会解释给你,这是国际证券市场中前所未有的机会。先生,先生,你等下。对,我是巴德.福克斯,对,杰克.斯坦证券交易所的,只要给我5分钟,我就可以交空前绝后的机会解释给您。”

一天没有创意的、重复的电话销售工作,而且还要承担客户推卸责任的风险,福克斯烦恼,此时的他说出了一句心里话“你知道吗,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在电话的那边,也当一回客户。”你的同事诚恳地说道:“别做梦了,现在是白天,现实一点吧。对了,你完了要给谁打电话了吧,盖科,那是大客户,你应该紧追不放的。”

福克斯得到了提醒,拿起电话打通了盖科的号码。

福克斯:“戈登.盖科?喂,你好,耐特莉,猜猜是谁?”

耐特莉:“福克斯先生!”

福克斯:“对了,每天我都对自己说,也许就是今天。耐特莉,你愿意嫁给我吗?” 耐特莉:“让我考虑考虑吧。”

福克斯:“还是请你将电话转给盖科先生吧?”

耐特莉:“福克斯先生,他今天非常忙,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

福克斯:“求求你,我只要5分钟,就5分钟。”

耐特莉:“福克斯先生,我记得以前就说过你肯定是一个好的经纪人,但是,我们不与券商合作,不通过经纪人进行交易,盖科先生仅通过投资银行从事证券业务。”

福克斯:“那你至少应该告诉他,我给他打过电话。现在国际证券市场中有一个罕见的机会。”

耐特莉:“好的,我会的。”

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线索的电话结束了福克斯紧张而混乱的一天。到此,电影仅用10分钟就揭示了股票经纪人这个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不仅难以获得新客户,而且还要承担投资者的投诉。建立足够的客户群,对这一行业来说是获得成功的基石。要建立这样的客户群,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而不是投机,也不是碰运气。

无论是股票经纪人,还是保险金融顾问,抑或是奔驰汽车的销售人员,或者那些奢侈晶的销售顾问,他们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够见到那些有头有脸的决策者,见到那些关键人物,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他们可以在瞬间决定几千万元的项目交给谁来做,也可以决定几百万的资金交给谁来打理,这同时就决定了销售人员的业绩及其个人成就。因此,销售人员在获得梦寐以求的订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是一个重要障碍,那就是要通过决策人的秘书或助理(看门人)来见到决策人,而看门人所做的一切就是阻挡你可以获得与决策人哪怕说3分钟话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其实根本就不懂你推荐的产品对那些决策人而言有何重要意义。比如,影片中福克斯所遇到的情况,不管这个投资机会有多好,耐特莉没有给他机会,这样的机会再好也无法传达到决策人那里去。机会仅仅是个机会,从来不会成为现实。

二、带球进入禁区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有亮,福克斯就起床了,也许又是艰辛的一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自己的电脑,屏幕显示今天是5月6日。正如电影开始前10分钟福克斯说过的话,“每天我都对自己说,也许就是今天!真的也就是今天。”此时,电脑屏幕上弹出一个画面:“1985年5月6日,戈登•盖科的生日”,同时传出生日快乐的电子乐曲声。电脑在提示福克斯,今天要去拜访盖科。福克斯面露笑容,那种踌躇满志的微笑,这种微笑肯定会让人联想起崔永元的笑容来。随后他对着电脑说:“早上好,盖科。”(电脑提示客户生日是利用技术为销售人员服务的基本技巧。)

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盒子,福克斯咬咬牙,坚定地走向盖科的办公室。用足球的行话来说,这就是进入禁区了,最终的胜利要看在禁区中的表现,至关重要的较量就要开始了。

此时,耐特莉接到门卫的口信:“前面有一个快递,需要您的接收签字,让他进来吗?”

耐特莉说:“让他进来吧。”

穿过忙碌的开放式办公室,都处都是忙碌的员工,福克斯西服革履,走到耐特莉办公桌前。

福克斯:“你好,耐特莉,能够听出声音来吗?认识我吗?我提示你一下,你曾经认真考虑过嫁给我!”

耐特莉:“你来这里干什么?”

福克斯:“你比想象中还可爱。我是来送盖科先生生日礼物的。”

耐特莉:“你不能这样说来就来。再说了,你怎么会猜今天是盖科先生的生日呢?” 福克斯:“嗨,《圣经》中写着的。不信,你看。”(边说边拿出一本《财富》杂志。) 福克斯:“这里写的。不过,你是他秘书,你最好也给你买一个礼物。求求你了,就让我亲手给他礼物吧。这是雪茄,盖科先生最爱的就是这个,大杜夫,要知道,这个雪茄非常难搞到的。求求你了,耐特莉,就你一句话。”

耐特莉:“那好,你等一下,我看能不能争取一下。”

说着耐特莉走进盖科的办公室,不到一分钟,走出来对福克斯说:“在这里等吧。”没有想到,这一等就等了整整3个小时。在接近中午12点的时候,耐特莉过来对福克斯说:“老板给了你5分钟。”

用足球的行话来说,这就是得到了一次点球的机会。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最有看点,也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这一段了。

三、临门一脚

在走进盖科办公室之前,福克斯面对着墙上的镜子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领带、领子以及拍打了一下自己的西装,似乎是整装待发的样子,嘴里说道:“生活的一切总是决战在一个瞬间。现在就是一个。”说完便昂首挺胸地走进盖科的办公室,生活中的关键瞬间在此展开。

这段对话有5分钟,作为销售人员,每一句话都值得反复体会和玩味,琢磨其中的道理和必然的对抗过程以及客户到底要什么、凭什么可以打动客户,难道送一盒大卫杜夫的雪茄就真的可以赢得客户的信任吗?

当福克斯走进盖科的办公室时,盖科正在打电话,根本就没有理睬福克斯。耐特莉示意福克斯在办公桌前等侯,然后就出去了。盖科在打电话的瞬间抬眼扫了一下福克斯,然后继续讲了几句话后挂断电话。他对福克斯说:“让我看看,这就是连续给我打了59天电话的小于,就是想成为一个玩家,你倒是应该成为字典中执著、坚持这个词汇的图片注解。”随后,

他又拿起电话接听另一个电话。当他再次挂断电话后看着福克斯,此时福克斯意识到这个瞬间终于要开始了,他主动说:“您好,盖科先生。我是巴德•福克斯。”盖科说:“你说很高兴见到我了吗?希望你有一点智慧。你在哪里拿到这个的?”盖科指着福克斯给的文件。福克斯解释说:“这是一个机场投资项目。”此时,盖科说:“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给我一个原因说明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我这里有一个电脑血压检测仪,所以,无论你说什么都别让我激动(边说边将血压监测装置套在自己的手上)。在45秒钟内,电脑就可以通过电子脉冲测量到我的血压,然后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非常有效,比看一次医生的成本低多了。”

福克斯知道轮到自己了:“我们只是想让您知道,盖科先生,我学习过您在纽约大学的所有有关商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我觉得您简直就是少见的天才。我梦想的一件事,就是有一天能够与一个像您这样的人做生意。”.“小伙子,你在哪个公司?”“杰克•斯坦证券公司。”“给强生融资的就是你们公司做的?”“对,对的,我们也做一些其他的投资。”“有化妆品公司吗?你是公司里跑腿的吧?”福克斯简直无言以对,他说:“您让我说什么好呢?盖科先生。”“那你来找我到底干什么呢?”福克斯再次振奋,站起来拿着另外一份报表说:“图表资料显示,最近

股票大涨,获利可能极高,至少有三成获利。他们现金充足,5%的高管持股。”盖科打断:“那是垃圾。”“非常强的管理团队。非常强。”“孩子,那是垃圾,别提了,孩子。除了与机场有关的这些工业以外,你还有其他的什么?”显然,福克斯没有其他的准备了。此时,另外的电话打了进来,盖科拿起电话。连续接了两个电话后,盖科再次回来问福克斯:“你还有什么?”福克斯鼓起了勇气继续说:“还有泰勒菲,分析师不喜欢,我喜欢。这家公司重组后市值高出一倍,等于用自己的价值实现了融资目的。卖掉两个部门后,核心运作实力得到提升。”“不要说了,算你会分析表格,但是,那仍然是垃圾。来点新鲜的好不好。今天是我的生日。”边说边将福克斯给的生日祝福卡送进碎纸机里。“让我有一点惊喜行吗?”看着自己精心选择的生日贺卡被碾碎,任何人的心情都不会好,福克斯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说了这样一番话:“蓝星航空。”“你说什么?”“蓝星航空公司,一家有潜质的公司。”“不过是一家小公司,怎么了?”“这家公司旗下有80架中型客机,加个飞行员,航线包括佛罗里达、加拿大东北部、加勒比海主要城市。”“我不喜欢航空公司,有很强的工会。”“那可以理解,但是,去年有一个航空意外,目前有一个对它们非常有利的判决。现在就是原告也还不知道呢。”此时,连续5分钟的交谈中,盖科才真正严肃起来:“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我还就是知道。这个判决下来以后,会有很多的商机,会批准新的航线,外面的广告还不多,这至少算是一个值得把握的机会吧?”此时,盖科又被他的手机打断,几句话后他面对福克斯:“有趣,你有名片吗?”福克斯递上名片:“家里电话在后面。”盖科一笑:“我每天做重舶单的交易,你这个名片算是我选择的一个吧。”“那我等你的电话。”“感谢你的雪茄!’’

完整的交锋到此为止,卓越的销售技巧跃然画面,有如下5个方面:

1.足够的执著、不懈的努力,被拒绝是正常的,永远怀着希望。连续打电话59天,不也就是59次拒绝嘛。

2.要有方法,打动秘书的方法,打动大客户的方法。居然不断用“嫁给我”来创造客户印象,从而在见面的时候可以立刻唤醒客户的回忆和认知。

3.重要的开场白,3分钟是致命的,一切都悬于这3分钟。有时可能仅有15秒。开场白应从对客户的研究和敬佩开始切人话题,而不是先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要推销的东西。名片背后写家里的电话,研究客户的一切有用信息,比秘书都清楚客户的生日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创造机会。

5.专业知识一定要娴熟,各种信息都可以自如交谈。对不同行业的投资走势、行业走势等话题都可以驾驭,显示了充分的销售专业知识。

相比电影的内容,文字的力量则显得薄弱。要想真正透彻了解卓越的销售人员如何突破禁区,如何在关键时刻把握点球,还是自己去看这部影片吧。 问题测试

1.巴德•福克斯选择这个日子拜访客户的原因是?

A.这个日子是客户空闲的日子

B.这个日子是事先约好的

C.这个日子是客户的生日

D.这个日子是客户企业的成立周年

2.巴德•福克斯是如何知道这个日子对客户的意义的?

A.通过秘书的提醒

B.通过CRM的提醒程序

C.通过自己的记忆

D.碰巧的机会

3.巴德•福克斯怎么知道客户喜欢什么?

A.通过因特网搜索出来的

B.通过查看人口资料登机

C.通过电话号码资料查到的

D.通过杂志的人物专访了解到的

4.巴德•福克斯赠送客户的是什么礼品?

A.赠送的是雪茄

B.赠送的是客户需要的资料

C.赠送的是名片夹

D.赠送的是血压计

5.客户看中巴德•福克斯的什么特性了?

A.他的细心

B.他的执著

C.他的勇气

D.他的智慧

6.高登•盖科的秘书为什么同意协助巴德•福克斯安排见面?

A.因为秘书接受了巴德•福克斯的求婚

B.因为秘书不知道老板的秘密

C.因为巴德•福克斯的执著

D.因为巴德•福克斯相貌比较帅

7.巴德•福克斯在拜访客户前共坚持联系了多少天?

A.59天

B.93天

C.30天

D.7天

8.巴德•福克斯的销售开场白的主题是:

A.可以提供的卓越的服务

B.对高登•盖科的敬仰和崇拜

C.对客户投资的建议

D.投资分析报告

9.巴德•福克斯在给名片时强调的特色是

A.有电子邮件地址

B.手机号码24小时服务

C.彩色的名片引人注目

D.名片背后有家里的号码

10.当高登•盖科表示自己不喜欢巴德•福克斯推荐的航空领域后德•福克斯回答的第一句话是:

A.但是,航空公司有机会

B.那可以理解

C.我有内部信息

D.请相信我,绝对没有错

推荐第6篇:华尔街

华尔街是纽约曼哈顿区南部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的名字是英文“Wall street”的音译,全长不过500米,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他很久以前是印第安人的土地,400年前是荷兰人的一道墙,200年前是梧桐树下的金融种子,100年前他是一张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

看完《华尔街》后,我对这个地方真是又爱又恨。华尔街依托于美国经济又服务于,美国经济,他是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在美国经济崛起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运河星球,铁路兴起到重工业化乃至高科技产业,都不能忽视 华尔街资本的力量。美国后来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华尔街,美国后来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弃了政府筹资的方式。正如同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过的“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一定程度的工程债务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恩赐,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承诺:只要工程的确在长远利益上有利可图,那么就能够保证资金链的稳固。因为工程债券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是可以进行实时买卖的,不同于国家投资,在投资之后很多年可能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购买债券的人可以随时通过资本市场将手中的债券套现,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现良好,债券受到市场追捧,那么投资下一期债券的资金就会有了保证。美国在19世纪末出现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等巨大财富和企业的拥有者身后都是华尔街的摩根财团,而摩根个人的资产也不过六千万美元,却能够帮助卡耐基实现个人财富超过四亿美金,帮助洛克菲勒突破十亿美元大关,这完全是华尔街的融资手段所表演的魔术。在这种资本力量的带领下,美国逐步从一个刚建国就背负六千万美元(当时的天文数字)债务的穷国,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正如纪录片所说,华尔街就是一片丛林,你要让自己从兔子编成羊,从羊变成狼,这里的生存法则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喜欢这里,因为这是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是以能力论英雄的地方。厌恶这里,因为这里的人都太贪婪,大家玩弄金钱,追逐利益。这里有美国各大常春藤高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从电话机的广泛使用到互联网的大规模兴起,华尔街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很难说是科技造就了华尔街还是华尔街推动科技进步,但可以确认的是在华尔街你能找到如今最先进的科技力量,最精准的研发团队。我是本科所学专业是数学,虽然没有怎么接触过金融数学,但据我所知金融做到深处,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于数学的基础。很庆幸自己选择了金融学双学位,让我懂得了这么多金融知识,也让我坚定了学习数学的决心。

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谁拥有了足够的信息谁就能在决策中取胜,在华尔街,大家争取的就是那短暂的0.001秒,也许在那一瞬间就能决定很多人的命运。

华尔街是个贪婪的地方,这是个又人来操纵的市场,而他的贪婪导致了很多人的贫困,内幕交易,非法操作。我们应该问责于人性的贪婪,从次贷到次债再到CDS,一级一级的贪婪最终导致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其他行业,贪婪的后果可能是食品安全质量的堪忧,交通设施的安全问题,如今世界经济已经全球化,金融业的特殊性却把这样一种人性原始的弱点放大为一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华二级,很多人靠汗水收获了财富,而很多人也倾家荡产,真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华尔街引发 的金融风暴反映了当今世界资本市场暴露的问题,这个似乎已经被解决的问题又一次呈现在了世界面前。

华尔街的成败给中国上了很好的一节课,如今中国房地产泡沫让人担忧,虽然华尔街有很多非常黑暗的地方,但他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我希望中国能把握住金融危机后的机遇,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让我们国家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达到一个新高度,真希望在中国也能出现一个”不贪婪的华尔街“

推荐第7篇:华尔街

华尔街“最牛做空者”保尔森投资策略解密

【字体: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以保尔森基金和高盛为代表的“废墟”淘金者们的故事说明,不论金融工具如何发达,金融中介机构如何发展,投资人独立调研,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态度,极其重要!30亿~40亿美元,美国对冲基金保尔森(Paulson)基金的管理人保尔森2007年可能会得到这个数字的个人年终收入。如果市场的这个猜测成立,那么保尔森将荣登“华尔街历史上年收入最高的投资经理”宝座。

保尔森(与美国现任财长无亲戚关系)在什么市场赚得了这么多钱?答案正是让花旗、美林、瑞银这些顶级华尔街投行巨亏的美国次贷市场。

此前名不见经传的保尔森基金,旗下的次贷专项基金在2007年扩充规模达150亿美元之多。该基金还在2007年底聘到了退休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作顾问。而保尔森本人还被对冲基金的教父级人物索罗斯请去吃饭,讨教其在次贷中大赚的诀窍。

同样在次贷危机中大赚的还有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高盛。2007年全年,高盛的一个自有交易团队单是因看空次贷市场,收入就达40亿美元,冲销了其他部门在次贷证券上的相关损失10多亿美元。在花旗、美林等同行曝出数十亿美元亏损、次贷风暴将许多金融机构推向破产边缘时,高盛去年全年创纪录地赢利116亿美元。次贷于高盛反倒成了其可以写入华尔街证券业历史的机会之一。

一边是创纪录的巨额亏损,一边是令人瞠目的暴利,在令人恐慌的次贷危机里,高盛和保尔森基金究竟淘到了什么金子?它们是如何淘金的?

在走访了一些华尔街交易人士与观察人士后,《第一财经日报》试图还原其淘金路线,解读次贷相关衍生品中的获利机会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议。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巴菲特曾经说过,金融衍生产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摧毁了许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同时,也成就了另外一些机构。

次贷风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近年来颇受欢迎的标准化信贷衍生产品:ABX与CDS——两种投行与大基金私下交易的衍生产品(有关衍生产品的具体解释详见附文)。ABX是投行交易员们自发创设的次级房屋贷款债券价格综合指数。当次贷风险升高、证券化的次贷资产价格下跌时,ABX指标随之下滑。

CDS全名信用违约掉期,是针对公司债券和证券化了的房屋抵押相关债券的一种“保险”。ABX作为一种标准直白的指数,从2006年1月推出后便颇受欢迎。ABX与CDS均为“柜面

交易”(over the counter),即不通过交易所,与许多其他衍生品一样,由买卖双方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来协商价格,交易双方主要是对冲基金与投行的交易员。他们通过敏锐的市场嗅觉,通过所交易的衍生品的供需量,来发现时刻波动的市场价值,最终的ABX指数由市场中介研究机构汇总交易价格而形成。

在一个看似繁荣的市场里,要做到能够先于市场几步大量做空,这需要敏锐的直觉、独立的研究能力以及坚持异见的勇气。

高盛的交易员、保尔森和他领导下的交易小组,以及其他成功的次贷“废墟”淘金者们,也许不是唯一看空次贷资产市场的,但他们绝对是敢于承担高风险、孤注一掷的玩家。他们都对自己的判断极端自信,敢于在市场与自己的下注方向背道而行时,仍然坚定不移地加大赌注,继续玩下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知名对冲基金资深交易人士对本报介绍说,早在3年前的2005年,市场上不少人就已看出次贷市场的风险。据他介绍,2005年夏天,雷曼兄弟公司的研究部门便发布了关于次贷风险的报告。甚至早在2004年,雷曼的内部高层会议上便讨论了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又称“房利美”)出问题的可能。房利美是将房贷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机构。不少大投行,甚至包括次贷损失最惨重的花旗银行在内,都有部门在做空ABX以及其他次贷资产。

“从智力角度而言,看空次贷市场还不是最难的,难的在于高超的交易技巧,以及面对暂时巨亏仍持续保持高仓位的勇气。保尔森基金一度账面遭受巨大损失,但他们挺过来了。至于交易技巧,大方向赌对了,小门走错,使用的工具不得当,一样白搭。”这位对冲基金人士对记者感叹。

以保尔森基金和高盛为代表的“废墟”淘金者们的故事也说明,不论金融工具如何发达,金融中介机构如何发展,投资人独立调研、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态度极其重要。在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只有懂得熟练利用金融创新的成果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避险、下注,才能获得巨大收益。

华尔街史上最大单向赌注?

不少市场人士说,保尔森看空次贷所持有的次贷空头头寸,大概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单向赌注。

保尔森大获全胜,关键是相信独立分析调研,能先于市场几步看空次贷市场,在执行上的诀窍则是成功地利用了ABX与CDS这两种新生的金融衍生工具。

“他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即便在市场逆行的时候,从头到尾他都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保尔森基金的发言人阿米尔莱斯利不久前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表示。保尔森基金的投资人都对基金管理者的投资行为有充分信心,而且基金有锁定期。所以当市场逆行、账面浮亏巨大时,协议要求投资人不能施压要求撤出基金。这位发言人进一步解释说,保尔森基金的投资人都充分信任他和他的团队。

保尔森基金是一家成立于1994年的中等规模对冲基金,基金发起人保尔森在纽约皇后区长大,早年曾为华尔街传奇投资家——奥得塞公司的里恩·列维(Leon Levy)工作,后加入贝尔斯登的并购部门。保尔森基金原本专注于并购套利,即在并购消息出炉后,寻求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套利机会。

2005年夏天,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就像纽约夏日的空气一般发烫。华尔街某投行一位年轻的研究人员发现,次级贷款的风险溢价曲线呈逐渐走低趋势,似乎投资者们在不计风险地疯狂追逐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资产。基于这一发现,他写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个微弱的质问声,轻易地被洪水般需要寻找出口的流动资金淹没,并未引起主流投资界的关注,却引起了保尔森对冲基金的注意。

“我们的观点类似。很简单,2003年开始,银行贷款利率持续走低,市场流动性太大、偏好风险,市场对于风险的定价似乎不对劲,至少高风险的次贷资产风险定价太低。”这位后来供职于保尔森基金的研究人员向记者回忆道。

“当然,是否泡沫从来都是相对的,对于一些人是明摆的事实,在市场狂热的时候,对另一些人则未必明显。”他说。

早在3年前的2005年,保尔森本人感到,正在变得疯狂的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并没有被市场正确理解,在大量廉价资金的刺激下,偏好风险的投资者们将风险溢价压得非常低,而评级机构却没有根据利率变化及时调高风险最高的次级贷款的违约风险,一时间似乎投资风险一旦被现代金融工具“切片打包”之后就不存在了。

保尔森和合伙人决定将大笔赌注押在看空次贷市场上。

从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保尔森和他的研究人员开始了独立调研,选择了成千个次贷个案,进而分析由其演化出的证券衍生产品的真实价值。他们研究发现,美国全国范围内还不起贷款的次贷贷款人的违约行为正在增加,次贷资产的内在价值远低于市场认可的价值。

就像沙里淘金一样,当次级房屋贷款被中介机构打包证券化后,从成千的原始贷款信息库里研究分析数据,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保尔森非常重视独立研究,花了大笔资金购置先进的研究工具,和团队长时间专注研究原始数据。

“保尔森和他的团队不相信那些评级机构的某些所谓‘AAA’评级,他们没有理所当然地使用评级机构的债券评级结果。因为他们认为,有些评级机构并没有及时根据市场情况变化调整它们的评级。”保尔森基金的上述发言人对记者表示。

2006年夏天,当市场仍然普遍认为有评级机构资信保证的次贷资产价格将保持稳定,持有次贷相关债券资产的投资者还觉得高枕无忧的时候,保尔森已经开始为他新成立的一只看空次贷资产的对冲基金募集资金,这只基金的名字叫做“信用机会”。

当时市场上已有的CDS,即次贷资产的避险工具,正好成为了保尔森下赌注的筹码。而几乎同时,由一些大投行交易员发起的、信用衍生工具研究机构Markit公司结算的ABX综合指数也为保尔森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下注工具。

说服投资人在市场狂热的时候做空并不容易,该基金遭遇了许多美国投资者的嘲笑,最初的1500万美主要来自欧洲投资者。如同许多早于市场几拍的先知曾遭遇的那样,保尔森的新基金开始也出师不利。房贷市场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一度持续坚挺。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投行出身、坚信投资基本面的保尔森并没有迅速斩仓离场,而是出人意料地加大了赌注。保尔森究竟如何说服投资人以及贷款给他的银行,在陷入困境时筹措到巨额资金,尚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个人承受了巨大压力。“他常在中央公园一气慢跑5英里,借以舒缓压力。”《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头版报道说。

保尔森获利抽身

2007年1月保尔森对冲基金成立了第二只“信用机会”基金,继续看空次级房屋贷款市场。2007年2月,美国新世纪房屋贷款公司的一份季报震惊市场,该季报显示的大量次级贷款损失令市场顿时惊慌失措。此时的保尔森更坚信了看空市场的决心。整个2007年前三季度,保尔森基金不断买入CDS信贷违约保险产品,做空ABX指数相关衍生产品。许多银行因为持有大量次贷债券资产,被不断下调评级的次贷资产搞得账面损失持续增长,这些银行急需买入CDS这种“保险产品”来寻求风险保护,保尔森的生意相当红火。

回过头看,从2006年7月开始,ABX指数从100跌到2007年2月的60,到2007年秋天低达20。伴随着ABX下跌,CDS的价格则一路攀升。保尔森的“信用机会”基金在2006年夏天开始成立,并专业卖空ABX,买入CDS,不赚得盆满钵满才怪!

2007年一年,保尔森的第一只看空信贷市场的基金净值上升了590%,第二只则上升了350%。2007年初,保尔森旗下基金共管理70亿美元资产,去年一年投资者蜂拥进入,到去年底,算上基金投资增值,保尔森基金共管理资产达280亿美元,迅速进入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之列。

如今的保尔森继续看淡房屋贷款市场,但从2007年底开始,保尔森逐渐淡出次贷相关的信贷衍生产品,回到其老本行,专注并购与其他公司事件推动的套利机会。次贷市场的赢家输家游戏,却仍将继续上演。或许就如许多观察家所言,次贷的麻烦还远远没完。相关

一个躲在暗处的市场:ABX、CDS来龙去脉

2005年初,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推波助澜下,最高评级达“AAA”的住房贷款抵押债券,其投资回报仅高于美国10年期国债一个百分点,拥有固定债券的银行、养老金、对冲基金不满足于如此低的回报率,四处寻求投资机会,被打包切片再包装的次贷衍生产品便成为了他们的新宠。

据彭博社报道,3年前,2005年2月的冬日里,华尔街五大投行的一些交易员以及一些律师开始自发定期举行晚餐聚会,“一边吃着中餐外卖,一边讨论计划中的新金融工具的法律相关问题”。

号称“五行小组”的中餐外卖晚餐会,直接催生了用来避险的名为ABX的一揽子次贷衍生债券综合指数。这大大刺激了总值为450亿美元的房贷相关证券违约保险市场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世界的影响可谓巨大。

ABX和CDS市场基本都是绕过交易市场的柜面交易,由于出现不久,基本属于不受市场监管的角落。直到今日,这个市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人知,没有足够的数据统计,也基本不受任何监管,因此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次贷的损失如此难以估量。

一向似金融圈“暗号”般在大众中默默无闻的信贷衍生物家族,在次贷**中一夜成名。要说清CDS和ABX这两“兄弟”究竟是什么,得从它们的一位“远亲”CDO说起。

作为华尔街金融创新的重要一步,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叫做CDO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将买房者的房屋贷款捆绑为一种固定收益资产包,这种资产包因风险评级的不同而被切分为不同级别的资产片,最终这些资产片被中介机构包装成不同风险级别的金融产品推向市场。由于它们前所未有地将情况千变万化的住房贷款变成了一种标准化的投资产品,“出世”时又逢全球流动性过剩,故受到了全球各类投资基金的欢迎。

CDO使得房屋贷款不再只是放贷者和贷款买房者之间的事情,在将投资者急于出手的资金和贷款者对于资金的迫切需要进行快速配对的同时,它也引入了更多中介机构。由于投资者购买产品时依赖专业评级机构和中介机构对于风险的定价,高度专业化的金融市场使贷款者和投资者之间隔着复杂的环节。因此,除非像保尔森那样执着、专业且具备一定规模的基金,普通机构难以直接做独立研究,这无形中为此后的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出于避险的需要,通过CDO投资次贷抵押债券资产的投资者,包括银行、退休基金、对冲基金,一般都会同时购买CDS保险。这样,当房屋贷款违约风险(也就是说购房者还不起房贷)增大了CDO贬值风险时,由专业的信用保险机构(monoline insurer)发行的CDS可给次贷抵押债券资产的持有者们一些风险补偿。

作为一种柜面交易(即不通过交易所的私下交易)的金融工具,针对次贷相关债券产品的CDS在保险商们向市场发行后,也可看做是投行与对冲基金等交易者之间互相流通的保险合同,其保险对象即次贷抵押债券本身。如果次贷还款风险上升,次贷债券资产不值钱了,那么持有次贷资产的银行们便需要购买更多CDS对冲风险,CDS价值随之上升,其持有者便可高价抛售。

类似的,ABX指数作为次级房贷市场的“晴雨表”,其指数随次贷证券资产风险升高而下降。银行对冲基金也直接就ABX下赌注,与ABX相关的衍生工具的交易也是在柜面私下交易的。当次贷债券市场发生震荡时,也就是敏锐发现套利机会的对冲基金大赚一票的好机会。

推荐第8篇:华尔街观后感

可能很多人看到《华尔街》第一印象是美国的那部电影,而我要说的是央视出的纪录片,该片一如既往的继承了央视纪录片的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娓娓道来,但火气比《大国的崛起》更小了,被绑架的意识形态烙印更淡了。是一部“走中间道路”的作品,历时两年多创作,力求冷静客观地还原华尔街的全貌,在历史的纵轴和空间的横轴上,均是如此。

第一集 资本无眠

本集的内容大抵如下,华尔街的生存法则:你要把自己从兔子变成羊,从羊变成狼,要不然的话你就会被别人吃掉。 而其对资本市场的价值解释是:为上市公司筹集资金和分担风险。投资银行总结就是中介,媒婆。它把有钱人和需要钱的人放在一起,互通有无。资本市场的本质就是贪婪,华尔街在某种意义上的代名词就是逐利和贪婪。但变革是永恒的主题。

第二集 墙在哪里

这集则阐述了股份制:大家一起承担风险,并共享收益。 更描述了金融发展的部分历史: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型了世界上第一只股票;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成立; 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金融中心;荷兰对金融系统的贡献一个是股票,另一个是银行系统;1637年,人类历史爆发第一次金融危机,郁金香泡沫; NewYork,新约克1626;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光荣革命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开始;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国银行;英格兰银行成为第一个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

这两集带我们了解资本市场的本质或说是基础,及发展历程。这些无疑是极具借鉴意义的。正如该片制作团队后来所出的同名书籍上的序所说一样,美(中)国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但又有多少人包括道貌岸然的议员、政客们,借此机会假公济私,投机取巧,行贿受贿,贪污腐化,中饱私囊。表面繁荣,掩盖着腐败的风气、道德的沦丧及其它潜在的危机。所谓“黄金时代”,只不过是个内里虚空,矛盾重重的“镀金时代”――一个时代的梦破灭了。(马克吐温 镀金时代)

推荐第9篇:《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观后感

金融二班

110702266

魏雷廷

这部纪录片选的题材、角度都很有意味,其意义恐怕已经超越了金融本身,而有了其他的内涵。很久以前,他是印第安人的土地。400年前,他是荷兰人的一道墙。200年前,他是梧桐树下的金融种子。100年前,他塑造了美国的崛起今天。他是一张撒向世界的一张金融之网,这张网强大而脆弱,光明又黑暗。这张网既能让经济加速,也能让经济窒息,他就是 华尔街!

第一集:资本无眠

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与这条500米长的街道不再发生直接的物理关联,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一种精神归属,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不仅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贪婪与疯狂似乎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它始终弥漫在华尔街的每一处空间。华尔街在不断为他人创造着财富,但又在不断地剥夺着他人的财富,华尔街在固守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但又在不断冲破传统的束缚。华尔街是矛盾的结合体,它在自身双面性的较量中,不断遭到毁灭,又不断得到重生。 第三集:两条道路

停留在广袤的土地上,依赖着纯朴的美德,过着平静而优美的田园生活,是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为美国描绘的明天;而另一位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希望,美国将是一个运用理性,不回避人性弱点的未来世界,它将是由现代金融业支撑起的工业强国。 本集通过对美国建国之初的债务问题,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时存时亡的中央银行,华尔街上的强势人物摩根,以及当下的金融危机等典型历史片段的描摹,呈现了在两种治国理念的冲突与制衡下,政府与市场的博弈。琐碎的历史牵连,轮回的人性善恶,使得今天的美国人依然挣扎在这些选择中,寻找着回馈他们的天赋与激情的方法,和走出金融危机的道路。

我想重点说说对这两集的感触

华尔街这种赤裸裸的对金钱的无休止的贪婪的追逐的欲望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华尔街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他带来的损失。正如马克思所说,交易所是豺狼,但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现在也许还没有铁路。通过华尔街的金融服务业,吸引了大批国际企业到美国来投资,将美国带到了全球经济的最顶端。

然而,当人类乘坐资本列车飞速前行的同时,也在品尝着金融危机的摧残。人们开始反思,也许现在的金融体系存在问题。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被归结于金融衍生品的滥用和政府监管不力,当然,欺诈、内幕交易、不确定性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危机引起了商业伦理和道德的反思,“贪婪”,人类本性的贪婪可以与此画上等号。金融业,特别是资本市场以一种非常夸张暴涨暴跌的方式在推动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经济要发展,成也资本市场,败也资本市场。

金融市场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高效筹集资金和分散风险。华尔街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本国的退休金和外国的资金管理公司。这些资金需要保值增值,所以就需要股票市场。而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就是投资银行。

托马斯·汉密尔顿的旋转门计划,对于美国建国之初的债务问题,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是,财政部发行新货币,以1:1兑换旧货币,旧币退出市场,政府再发行新债券,必须以新币才能购买新债券,这样财政部就有钱偿还战争时期的债券了,而且还不失国家的信誉度。汉密尔顿懂得利用这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寻求资金,使国家的资金链有着源源不断的供给,来满足美国的发展需要,确保这个名族不被资金的缺乏所拖累。

幻想与痴迷,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但却成了西方世界中最自由的最不稳定的经济体,权利与义务从来就是对等的!华尔街通过这样一种丛林法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生存模式带动了美国的发展,高效融资的手段推动美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还不成熟的发展经济体,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但同时,正是因为我们起步和发展的晚,还有许多经验教训来吸取。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不断的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希望我国有一天也能发展出一条能影响全世界金融的中心。

推荐第10篇:纪录片 华尔街

第一集《资本无眠》

【简介】

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与这条500米长的街道不再发生直接的物理关联,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一种精神归属,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不仅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贪婪与疯狂似乎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它始终弥漫在华尔街的每一处空间。华尔街在不断为他人创造着财富,但又在不断地剥夺着他人的财富,华尔街在固守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但又在不断冲破传统的束缚。华尔街是矛盾的结合体,它在自身双面性的较量中,不断遭到毁灭,又不断得到重生。

第二集《墙在哪里》

【简介】

华尔街是英语“Wall Street”的中文音译,它起初就是一道墙,是由最先买下纽约曼哈顿的荷兰人建立的。因为成功打通了北美和亚洲海上贸易通道,世界上的第一个金融中心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诞生,他们发明了股票,创造了股票交易模式,并建立起了现代银行体系。但因为郁金香泡沫而引发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金融危机,使世界金融中心的航船开始起航,在绕道伦敦后,奔向纽约。华尔街的历史完全可以代表纽约的历史,华尔街墙的建立与消失,以及后来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都在着力塑造着纽约这座资本之城。

第三集《两条道路》

【主题】

沿着华尔街生长的路径,走回到230多年前美利坚合众国出发的地方。

在那时,两位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美国提供了两条不一样的建国之路。正是这两条看上去永不相交,却相互不能离弃的道路,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华尔街的方向;廓清着政府与市场的权力边界;建构着华尔街与华盛顿之间金融权力交替的秩序。

在对华尔街和华盛顿历史关系的回望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渊源和未来变得清晰。

【简介】

停留在广袤的土地上,依赖着纯朴的美德,过着平静而优美的田园生活,是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为美国描绘的明天;而另一位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希望,美国将是一个运用理性,不回避人性弱点的未来世界,它将是由现代金融业支撑起的工业强国。

本集通过对美国建国之初的债务问题,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时存时亡的中央银行,华尔街上的强势人物摩根,以及当下的金融危机等典型历史片段的描摹,呈现了在两种治国理念的冲突与制衡下,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琐碎的历史牵连,轮回的人性善恶,使得今天的美国人依然挣扎在这些选择中,寻找着回馈他们的天赋与激情的方法,和走出金融危机的道路。

第四集《镀金时代》

【主题】

当荷兰的郁金香在英国经历过花开花落之后,飘落到华尔街长成一棵梧桐树。

当美国的开国元勋在经历过激烈的争论之后,政治远离了华尔街,华尔街留给了经纪人。

19世纪属于美国,更属于华尔街。华尔街帮助美国完成了第一条人工运河的开凿,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产业并购大潮,JP摩根等一大批银行家将华尔街的影响力传播到了华盛顿和全世界。

19世纪华尔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彰显了资本的力量。

【简介】

改变纽约城市历史的是一条贯穿美国东西的人工运河——伊利运河,200多年前纽约州政府通过华尔街发行工程债券完成了这条投资巨大的人工运河,运河的开凿使得纽约成为美国第一大港口,而债券的发行也让华尔街备受关注。

四年的美国内战中,华尔街给北方军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战争资金,战争结束后,一位南方的将军说我们不是被南方的军队打败的,是被南方的金融打败的。

当JP摩根出现在华尔街上的时候,就注定华尔街的历史和地位将被改变,摩根时代美国没有中央银行,摩根以一己之力担当了这一特殊的角色,化解了华尔街与华盛顿政府的诸多矛盾,摩根还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并购狂潮。

19世纪,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华尔街的镀金时代。

第五集《硅谷方程》

【主题】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过去的30年间,几乎所有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本上都是从美国兴起。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华尔街有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有一个非常好的发现机制和筛选机制。是资本的力量将科学家和资本家双方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成就了美国今天在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升级方面都具有比较领先、甚至垄断的地位。

【简介】

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公司、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帮助美国实现了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硅谷创造了美国的现在,那么又是谁创造了硅谷的现在?硅谷对世界科技具有巨大影响且久盛不衰,令人禁不住要问一声:硅谷有何奥秘?在这里我们将以硅谷为例揭示华尔街在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以及加速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升级到底要靠什么?政府、市场、企业、资本家、科学家如何分工。

第六集《投资之道》

【主题】

对财富的欲望和恐惧构成了投资者的不同面孔,几百年来人们不断探索着通向财富的道路。从神秘巫术到科学计算,从短线交易到长期投资,从股票、债券到基金、衍生品,投资的方法与工具层出不穷,而每种方法与工具都伴随着不同的风险与收益。本片为如何塑造更加理性的投资者提供经验和帮助。

【简介】

早期的华尔街是富人俱乐部,投资对于普通人而言望尘莫及,在此后的200年时间里,从19世纪妇女投资群体的出现,到1967年第一位女交易员,美国的投资文化逐渐遍及普通家庭。

道琼斯指数的出现第一次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信息,此后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投资方法,技术分析,价值投资,指数投资,人们从混沌的股票市场中,总结出投资之道,也诞生了如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然而各种投资方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风险,在学习大师的同时,对风险的承受力,更是投资者必须考量的因素。

第七集《阳光交易》

【主题】

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曾经说过:华尔街是人性堕落的大阴沟。

内幕交易、欺诈、虚假信息,这些字眼仍然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时隐时现,它们一直潜伏在资本市场,当监管出现疏漏或者监管滞后的时候,它们就跳出来成为人们指责华尔街的理由。

那么,如何才能根除华尔街的顽疾,100多年前美国的联邦大法官布兰代斯说: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灯光是最好的警察。

【简介】

麦道夫曾经是纳斯达克的创始人,是慈善机构的积极捐款人,但是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成为金融诈骗的麦道夫,华尔街人的贪婪始终成为人们诟病华尔街的理由。

回顾华尔街历史,华尔街最初的100多年并没有监管。于是出现了德鲁和掺水股,当人们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之后才有了财经报纸和股票指数,1929年大萧条之后,华尔街开始受到真正的法律约束。安然事件的财务造假事件再一次重创华尔街,塞班斯法案的出台是一次对华尔街的及时修复。

华尔街每一条监管法案的出台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这些监管法案制定的唯一原则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

第八集《明暗创新》

【主题】

金融创新是华尔街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的原动力和发动机,它伴随着美国资本市场的整个进程,从某种意义而言,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就是金融创新的历史。金融创新从来就不是自发产生的,他总是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巨大需求而不断出现的。它不仅能增加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活力和流动性,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也能给市场带来隐患和动荡,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创新和监管是一对永远的矛盾,他们相互依存共同描写了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

【简介】

2009年秋天,华尔街正在进行着规模巨大的整休工程,与此同时,全球资本市场也在对自身进行着深入的反思,在纽约佩思大学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银行家、学者正在举办“梧桐树下再聚首”的研讨会。期货定价模型的创立者、诺贝尔奖得主休斯教授与华尔街资深投资银行家布克斯泰伯正在围绕金融创新进行着激烈的辩论。

本集从美国移民的历史入手,对美国移民的冒险创新精神和美国信贷消费文化进行思辩式梳理,并以此为依托对美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景式表现。通过对次贷危机的形成和根源的揭示,表述金融创新的两面性,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的关系。

第九集《拯救危机》

【主题】

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的华尔街伤痕累累。在200多年华尔街的历史中,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本片通过200年来华尔街危机中的人和故事,在危机的现象中发现规律,在个人、机构、国家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寻找拯救危机的方法与措施。

【简介】

2008年3月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低价收购,成为金融危机的第一滴血。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危局,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正式登场。面对危局美国政府宣布了8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却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个人失业,公司破产,国家经济动荡,让拯救的过程极具挑战。

而就在80年前,正经历战后繁荣的美国,同样遭遇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1929年成为美国历史上灾难性的一年。在80年前的那次危机中,从个人到国家,是如何面对危机,拯救危机,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否能为今天提供方法与思考?在这条危机不断的街道,人们该如何做好准备。

第十集《资本之河》

【主题】

在华尔街200多年的历史里,它将世界的资本之河由涓涓细流拓展为滔滔江河,而资本总是遵循自己的规律,流向对它有吸引力的地方。这条资本之河流经的地方有欢声笑语,辉煌澎湃;也有哀鸿遍野,一片狼藉。今天,这条资本之河又将流向哪里?

【简介】

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座城市——上海,成为远东金融中心,而将资本之河引入中国的是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

17、18世纪是英国的时代,随着英国工业产品在世界各地的畅销,强大的经济实体支撑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而英国也为资本之河注入了全新的元素:英国人确立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第一个世界货币,英国银行家在世界各地布局,英国人将世界通过金融之手联为一体。

20世纪初,英国的金融地位开始受到来自美国华尔街的挑战。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彻底改变了世界金融格局,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2008年金融海啸使得人们对世界金融格局有了更多的展望,既然金融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制高点,那么国家应该如何寻找金融坐标?资本之河又将流向哪里?

第11篇:华尔街剧情简介

华尔街类型:人文纪实

1.资本无眠

2.墙在哪里

3.两条道路

4.镀金时代

5.硅谷方程

6.投资之道

7.阳光交易

8.明暗创新

9.拯救危机

10.资本之河

《华尔街》第1集 资本无眠

剧情简介: 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与这条500米长的街道不再发生直接的物理关联,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一种精神归属,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不仅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贪婪与疯狂似乎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它始终弥漫在华尔街的每一处空间。华尔街在不断为他人创造着财富,但又在不断地剥夺着他人的财富,华尔街在固守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但又在不断冲破传统的束缚。华尔街是矛盾的结合体,它在自身双面性的较量中,不断遭到毁灭,又不断得到重生。

《华尔街》第2集 墙在哪里

剧情简介: 华尔街是英语“Wall Street”的中文音译,它起初就是一道墙,是由最先买下纽约曼哈顿的荷兰人建立的。因为成功打通了北美和亚洲海上贸易通道,世界上的第一个金融中心在荷兰的阿

姆斯特丹诞生,他们发明了股票,创造了股票交易模式,并建立起了现代银行体系。但因为郁金香泡沫而引发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金融危机,使世界金融中心的航船开始起航,在绕道伦敦后,奔向纽约。华尔街的历史完全可以代表纽约的历史,华尔街墙的建立与消失,以及后来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都在着力塑造着纽约这座资本之城。

《华尔街》第3集 两条道路

剧情简介: 通过对美国建国之初的债务问题,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华尔街上的强势人物摩根,以及当下的金融危机等典型历史片段的描摹,呈现了在两种治国理念的冲突与制衡下,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华尔街》第4集 镀金时代

剧情简介: 改变纽约城市历史的是一条贯穿美国东西的人工运河——伊利运河,200多年前纽约州政府通过华尔街发行工程债券完成了这条投资巨大的人工运河,运河的开凿使得纽约成为美国第一大港口,而债券的发行也让华尔街备受关注。四年的美国内战中,华尔街给北方军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战争资金,战争结束后,一位南方的将军说我们不是被南方的军队打败的,是被南方的金融打败的。当JP摩根出现在华尔街上的时候,就注定华尔街的历史和地位将被改变,摩根时代美国没有中央银行,摩根以一己之力担当了这一特殊的角色,化解了华尔街与华盛顿政府的诸多矛盾,摩根还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并购狂潮。19世纪,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华尔街的镀金时代。 《华尔街》第5集 硅谷方程

剧情简介: 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公司、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帮助美国实现了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硅谷创造了美国的现在,那么又是谁创造了硅谷的现在?硅谷对世界科技具有巨大影响且久盛不衰,令人禁不住要问一声:硅谷有何奥秘?在这里我们将以硅谷为例揭示华尔街在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以及加速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升级到

底要靠什么?政府、市场、企业、资本家、科学家如何分工。

《华尔街》第6集 投资之道

剧情简介: 早期的华尔街是富人俱乐部,投资对于普通人而言望尘莫及,在此后的200年时间里,从19世纪妇女投资群体的出现,到1967年第一位女交易员,美国的投资文化逐渐遍及普通家庭。道琼斯指数的出现第一次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信息,此后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投资方法,技术分析,价值投资,指数投资,人们从混沌的股票市场中,总结出投资之道,也诞生了如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然而各种投资方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风险,在学习大师的同时,对风险的承受力,更是投资者必须考量的因素。

《华尔街》第7集 阳光交易

剧情简介: 麦道夫曾经是纳斯达克的创始人,是慈善机构的积极捐款人,但是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成为金融诈骗的麦道夫,华尔街人的贪婪始终成为人们诟病华尔街的理由。回顾华尔街历史,华尔街最初的100多年并没有监管。于是出现了德鲁和掺水股,当人们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之后才有了财经报纸和股票指数,1929年大萧条之后,华尔街开始受到真正的法律约束。安然事件的财务造假事件再一次重创华尔街,塞班斯法案的出台是一次对华尔街的及时修复。华尔街每一条监管法案的出台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这些监管法案制定的唯一原则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

《华尔街》第8集 明暗创新

剧情简介: 2009年秋天,华尔街正在进行着规模巨大的整休工程,与此同时,全球资本市场也在对自身进行着深入的反思,在纽约佩思大学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银行家、学者正在举办“梧桐树下再聚首”的研讨会。期货定价模型的创立者、诺贝尔奖得主休斯教授与华尔街资深投资银行家布克斯泰伯正在围绕金融创新进行着激烈的辩论。本集从美国移民的历史入手,对美国移民的冒险创新精神和美国信贷消费文化进行思辩式梳理,并以此为依托对美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的历史和现状进

行全景式表现。通过对次贷危机的形成和根源的揭示,表述金融创新的两面性,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的关系。

《华尔街》第9集 拯救危机

剧情简介: 2008年3月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低价收购,成为金融危机的第一滴血。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危局,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正式登场。面对危局美国政府宣布了8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却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个人失业,公司破产,国家经济动荡,让拯救的过程极具挑战。而就在80年前,正经历战后繁荣的美国,同样遭遇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1929年成为美国历史上灾难性的一年。在80年前的那次危机中,从个人到国家,是如何面对危机,拯救危机,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否能为今天提供方法与思考?在这条危机不断的街道,人们该如何做好准备。

《华尔街》第10集 资本之河

剧情简介: 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座城市——上海,成为远东金融中心,而将资本之河引入中国的是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

17、18世纪是英国的时代,随着英国工业产品在世界各地的畅销,强大的经济实体支撑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而英国也为资本之河注入了全新的元素:英国人确立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第一个世界货币,英国银行家在世界各地布局,英国人将世界通过金融之手联为一体。20世纪初,英国的金融地位开始受到来自美国华尔街的挑战。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彻底改变了世界金融格局,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2008年金融海啸使得人们对世界金融格局有了更多的展望,既然金融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制高点,那么国家应该如何寻找金融坐标?资本之河又将流向哪里?

第12篇: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

从昨天到今天上午,我花了一天半时间,一口气通读了你和雪城小玲的大作《绝情华尔街》,229页、20多万字,一页、一字未落,全部读完,现仍沉浸在你们的作品中,连敲键的手指还在颤抖,赶快乘兴完成我对你的承诺——谈点读后感:

首先,我真的要感谢张瑜,是她让我认识了你和雪城小玲两位极有天赋的朋友,把我引入了你们这些当年率先出团深造并在他乡成才的可爱可敬的朋友的圈子,否则我哪有福份细读一位海外不相识的作者作品呢,华尔街读后感。不仅如此,我原以为你们久居海外,爱国心、报国志已被洋学问所取代,但从作品中得知,你们的爱国心、报国志不仅没有因绝情华尔街而衰减,反而随着对华尔街的深刻认识而越发炽热、滚烫。通过你们,我感受到了当年那些出国潮中的海外赤子们没有沉沦,他们同祖国内地的朋友们一样,在异国他乡、仍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工作着、奉献着。你们用自己的方式和作品,唱出了一曲感人的“我爱你,祖国!”我为有你们这样的朋友而骄傲!

你们作品的最大价值在于:

它第一次从中国留学生的角度,揭示了美国资本主义内部的经济生活,恰在国人和学者密切关注并寻找金融危机内在原因的时刻,用艺术的方式为国内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美国金融危机学”教材。你以你的经验、常识和天赋,将国内经济学教授们难以讲清的虚拟经济的种种乱象,在故事中间,一个个刨析开来、洞悉清楚,成了我这个不懂经济却爱好经济学的读者学习西方经济学最好的辅导读物,读后感《华尔街读后感》。 我相信,你书中引用的许多资料都不是虚拟的,是完成可以拿来引证的。因此,将你的作品纳入最畅销的经济文学作品,我举双手赞成!你的作品是文学作品,但于无形中,你可能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至少在经济知识普及方。

在反映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生活方面,你们的作品也独树一帜,较之其他作品更加深入地反映了深层次的矛盾和生活侧面。“我”所涉足的,是美国、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最核心的经济心脏,所经历的事件也是过去几年和当今正在发生的对全球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因此你笔下的人物,不只是在东西方生活异同领域内的局限,而是深入到了矛盾的内部和核心层面。而对此,作者是站在一个有正义感、有先进理论支持的中国留学生的立场上加以分析的,角度新颖而别致,领域深入而前沿,大气而广泛,视角宽广,引发人们对众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联想。这是一种站在更高层次上生活,也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汇报和研究。而目前国内文学届反映这种生活的作品尚不多见。

沈敏特老师在代后记中说,这不是你们的生活自传,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相信,这部作品有很多内容是你们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或者是你们加你们朋友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我对你们并不了解。通过你们的作品,我了解了你们,了解了你们的生活与情趣,走进了你们情感的深处。你们的学识、情操、理想和追求,通过你们优美而流畅的文字,搏得了我的敬仰。阅读中我常想,在你们那样的环境里,仍然如此这般地坚守着,追求着,不容易啊!向你们致敬!

因时间关系,好的地方不多说了。作为朋友,我也有个建议与你们交流,不妥之处,敬请原谅:

我觉得最大的不足是结构问题。因为小说讲的故事一定要有一个中心结构。如果你还想将这部作品改写成电视剧或者电影,一定请你注意这个问题。事实上,我目前正在为同样的问题所困扰——过早地结束了我的中心情节,后边的故事太散而一时又接不上。如果开头那个倒叙能持续下去,一直延续的结尾,最终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形成高-潮,那么你的作品一定会更加好看。

不好意思,开饭时间已过63分钟了,我先说这些吧。谨供参考。

第13篇: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南端,它是一条西起百老汇大道,向东一路延伸至东河旁的只有500米长的街道。但恰恰是这只有500米长的街道,成就了美国。它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始终在影响和牵动着全球的资本市场和全球经济。

在华尔街这个吃人的地方,只要稍稍有所懈怠,你就会被淘汰,这里拥有着来自哈佛等各大名校的毕业生,而在这里工作的他们的收入是其他毕业生收入的三倍左右。然而,高收益带来的必然是你的高回报,在这里工作的人都是十分聪明的,他们的工作压力亦是非常大的。在华尔街的资本家们,体内都流着资本的血液,资本家特有的嗅觉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发现和创造财富,财富是他们一直以来的追求,而华尔街这个市场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便利之处。在这里,他们利用一切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不顾后果的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然而就因为这一次次的贪婪也可能会将他们自己推入只追求金钱欲望的深渊,由这里引发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则是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然而,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就要抛弃华尔街这个资本市场,虽然它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但是它所创造的财富是远远超过它对财富的破坏,地铁的扩张、运河的开凿、电灯的推广、美国好莱坞的成功等等很多决定人类进步的技术和发明因为它的推动而得以提前实现则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说过两句话:一是交易所是豺狼,因为它存在着许多内部交易和不确定性;第二句便是,如果没有这个市场,这个世界今天还没有铁路。所以说凡事还是要看到它的两面性,

收益与风险是同在的。

在这十集的电视纪录片《华尔街》中,第一集《资本无眠》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他是从华尔兹一个投资银行的股票交易员科特入手的,科特每天早上5点就要坐轮船到华尔街去上班。科特每天要负责股票的交易,他还要对市场进行观察从而作出自己的分析,在这里0.1秒的时间内就有着无数的可能性,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让信息能在全球无阻碍的流通着,从前这里没有先进的技术时,地上到处都是他们写的纸条,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交易大厅中每个人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就可以通过机器知道信息。当他们对资本市场做出分析后,之后全球都会知道这里发出的消息,华尔街牵动着这个世界,从此资本进入无眠时代。诞生于400年前的华尔街,本质上讲,是荷兰人对外扩张的产物,是贪婪的产物,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华尔街的性格。现在在华尔街这不到一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2000多家的金融机构,有着40多万的金融从业人员,是全球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这里竞争的残酷性是不言而喻的。片中就提到在这里,兔子要变成绵羊,绵羊就要学会变成豺狼。资本无眠,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的知道在华尔街就是要不停的赚钱,正是这种欲望在不断推动着全球经济在往前发展,当然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来危机。

虽然现在的资本市场仍然在美国,但总有一天它会转移到亚洲,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现在的世界金融和货币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人,所以健全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关系到每一个国家,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在很久之前,西方列强就已知道

金融的重要性,所以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银行,英国尤为突出。资本一直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它的主要内容就是钱,就是货币,所以金融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在《华尔街》纪录片中提到,当中国被英国打开封闭已久的大门后,中国逐渐认识到英国的技术的先进,但忽视了制度和文化的发展,学习技术在一段时间内的确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却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金融危机,股票市场低迷,股票价格也跌了80%到90%。就是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破坏,但同时也在中国塞下了金融制度的种子,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金融制度和体系,所以没有能够实现大国的崛起。然而20世纪后的英国也是因为没有及时实现金融的创新而逐渐被美国取代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美国南北战争中,大都认为南方是因为北方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这无一不在透露和说明着金融的重要性。金融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实现资金的高效融通和分散风险的作用,华尔街的资本之网是洒网全球各个领域的,无论是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还是娱乐行业等等,都是借助了华尔街的力量,比如说华尔街的好莱坞,没有华尔街这个资本市场,它是难以发展到如此的,就连中国的500强企业中就有490多家和华尔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是金融的力量,是人为而达不到的力量。从《华尔街》 中,我们看到了华尔街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好处和利益,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我国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国家复兴计划,但是,我们也不能被这样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因为美国在享受着华尔街的福利时,也

在默默承受着它带来的破坏,应该可以说是全球都在承受着这样的破坏。华尔街也进行了两次非常重要的调整,进行了大量的金融改革。所以从这样的华尔街中我们必须要吸取到教训,同时也可就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我国的金融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发展史还是很短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但正是因为前面有许多的经验和教训,也大大缩短了我们要走的路,终有一天我国将有一条类似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之街。

第14篇:《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

在美国有一个古老而充满敌意的笑话说:华尔街是这样一条街,它的一端是一条河,另一端是一座坟墓。虽然,地理上的华尔街非常小,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华尔街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乃至金融服务业的代名词。带着种种的好奇,我打开这本书,再次走近华尔街,端详华尔街。

毫无疑问,现在当我们说起华尔街,是指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华尔街,它早已远远超越了这条小街,也超越了纽约市最繁华的市区——包括华尔街在内的纽约金融服务区,而发展成为一条遍布美国全国的金融服务网络。

在吴敬琏先生为该书作的序中写道: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架构。它的一举一动、一起一落,都对这一体系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每一个人的生活发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和了解它的特点和规律,就成为试图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必做的功课。然而,华尔街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机体,要把它看清楚和说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华尔街证券市场建立两百年来,对它进行报道、评论、称颂和抨击的文章乃至影视作品可谓车载斗量,但是它们对华尔街的评价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有人把它称为金融的神殿,美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在书中也有人说,华尔街乃是金融罪恶的渊薮,制造了历次金融危机。

华尔街创造财富的力量远大于破坏财富的力量。一方面,由于华尔街贪婪、逐利的本性,不断引发金融危机,对财富造成了很大破坏,这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尤其明显,如全球股票市值2008年末几乎较高峰时下跌了一半,金融衍生产品名义价值下降了近60万亿美元,全球信贷损失也将超过2.2万亿美元。另一方面,华尔街是撬动美国经济的杠杆,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从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进程到20世纪末新经济转轨,华尔街在美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使命,并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华尔街创造了现代美国。书中提到人们把每次经济危机都刻在记忆中,但有时候这些都变成了书本上的文字。大萧条时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们一直以为同一批人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我们不久前才发现,犯错误的仍然是这一批人。

我们在金融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可坚持的理论,人们在某些方面变得越来越聪明,但是别的行业一样也会犯错。例如,核能,这是一个杰出的科技,但我们仍然可能会犯错,让我们的计划毁于一旦。金融也一样,它很强大,但任何强大的东西都是危险的,需要正确地操控,要有管理者仔细检查并确保人们没做莽撞的事。

我认为现代金融理论是一项美妙的发明,数理金融像数学物理一样成了先进领域,但我觉得这些人在定义自制力方面忘记了人为因素,他们忘了普通人有时候守规矩,有时候不守规矩。任何需要人为努力的领域,都需要小心注意,那才是我们对待金融应该采取的方式。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强大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需要拥有更为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认真吸取包括华尔街在内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设法去芜存菁、存利除弊。通过仔细阅读《华尔街》之后,我进一步了解华尔街、加深

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认识,同时也对日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带来了无穷的帮助,大有裨益。

第15篇: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

周小璐 200800620817

华尔街——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的名字,全长不过三分之一英里,宽仅11米,是英文“墙街”的音译。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墙,从东河一直筑到哈德逊河,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后拆除了围墙,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然而,它却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美国摩根财阀、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财团等开设的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的经理处集中在这里。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在这里。这是现实中的华尔街。华尔街依托于美国经济,服务于美国经济。从一条非常普通的小街成长为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代名词。纽约从美国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城市,成长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美国从一个不毛之地,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华尔街的魔术不仅在于为政府筹资,纳斯达克——很多科技企业的梦想之地,也为新经济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从1971年纳斯达克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它已经帮助微软、思科、google、ebay等众多今天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而中国的百度、携程等互联网企业也在纳斯达克登陆,品尝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给初创企业带来的资本力量。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源于纳斯达克本身的宽松环境,公司只要过了12个月的存活期,就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极其严格,甚至说苛刻,对于初创企业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国内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连续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纳斯达克这样一种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现,让美国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术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体系,有了自己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股市尚有不足,并没能够承担一个国家加速发展的最大源泉,我们还是太依赖政府投资、吸引外资投资。我们的资本市场也没能够给创业公司带来真实的好处,虽然有了创业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成功,最后很多高新企业还是选择去国外上市,避免被国内的较为盲目的投资带来的波动所干扰。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这三十年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是与此对应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转型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虽然华尔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觉得非常黑暗,但作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对最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之一,华尔街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其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还有更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亚洲,无论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会逐步取代纽约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个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不断的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让我们国家的发展突破现在的模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希望我国有一天也能发展出一条能影响全世界金融的中心。

第16篇:观后感《华尔街》

《华尔街》观后感

看过华尔街这部影片,我不再单单把金融当做一门学科,学金融的人也应该读读社会学、人类学。金融本身并不增加社会总财富,它通过对经济的润滑作用来大大加速经济体的运转,在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这是一件有价值的事,但是金融与物理不同,金融传导机制不是力学传导装置,它有自己的规律性,却从不精确。我们无法预测金融环境中打出的一个小球最终将降落在哪里。房利美、房地美的设立本来是为了解决美国居民的住房问题,没想到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出发,到了21世纪它们却成为一场金融危机的源头。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能单单将危机归结于金融的存在,而应该谦逊地认识到我们对金融规律的不了解,检讨我们自己在制度设计方面的错误。也许,我们也应该问责于人性的贪婪,正如影片中所说,从次贷到次债再到CDS,就犹如把一个八十岁的老太婆包装成四五十岁的妇人,再进一步包装成十八岁的姑娘推销出去,这里应该责怪的不光是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贪婪,还有众多抵押贷款的贷款人自身的贪婪。在其他行业,贪婪的后果可能是食品质量安全的担忧、交通设施安全问题,金融业的特殊性却把这样一种人性原始的弱点放大成为一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因为金融行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次金融危机都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倒退,所以金融行业需要特别谨慎的制度设计。

历史是什么?人们常说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是的,美国建国的历史远远比不上许多欧洲国家,更遑论中国,但是他们能把金融这一件事情从独立日那一天开始一直坚持做到今天,期间不管经历多少内部和外部的坎坷,都从未中断金融事业的传承。当那些曾经波澜壮阔的往事被影片中富有磁性的男声娓娓道来,我知道了,这就叫历史。历史不是“悟已往之不谏”的一丝叹息,而是一面镜子,一把标尺,一本教材。

不妨把美国的金融历史作为中国发展金融的镜鉴。仔细考量,能够悟到很多对今日中国有启发意义的道理。从缝纫机销售讲到金融创新的一段告诉了我们金融创新始终是和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进入21世纪,我们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单凭借着对华尔街业务的模仿就能够做到的事情。全球金融中心应该有全球一流的金融

服务需求方,有全球一流的金融企业、有全球一流的金融人才、全球一流的金融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有全球一流的金融理念。我想,上海目前的优势还只在于第一点,它得益于中国广大的腹地和众多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企业。世界上大多数成功的金融中心、企业,都是因为其建设者拥有独一无二的视角,给人类带来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体验,同时这种价值体验又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而是紧紧围绕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起来的,是能够充分利用技术发展的变革、能够引领新技术环境中的生活潮流的。如果只是模仿,那永远只是一个成功者的翻版,现在的人给这一类事物取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叫做山寨!纽约有全球最大的证券市场,伦敦有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其他全球金融中心如东京、香港、新加坡也各有特色,而上海,它的定位是什么?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

第17篇: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观后感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灯光是最好的警察---------路易斯 布兰戴斯

200年前华尔街成立初始,那时可能没有人能想到他会像今天这样对金融证券有很大影响。而华尔街的成长史也是美国金融证券成长的一个缩影。

那时的华尔街是疯狂的,对华尔街的监管只是美国联邦大法官路易斯布蓝戴斯的那句话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灯光是最好的警察-。没有强力的监督华尔街的生长是野蛮的。当时的各大公司们并不愿意披露自己的信息给投资者,认为那样是对自己不利的,华尔街那时更多是内幕交易,而华尔街也乐意提供这样的平台,当时的华尔街还不具规模,并不会对资本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华尔街的黄牛铜像就是这段历史的一个缩影,德鲁事件在当时并没有多大影响,但在今天看来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边卖边印这种事情相信现在在任何一个金融证劵市场是行不通的,就算有最后的结局也不会是那样不了了之的。

在半个多世纪后,华尔街的影响力开始扩大,人们不再满足于信息的闭塞时,查尔斯亨利道和爱德华琼斯创立了道琼斯公司收集摘抄商业信息,后来演变出来道琼斯指数,拉开了华尔街信息披露的序幕。随着华尔街不断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08年美国历史上最大诈骗案麦道夫骗局浮出水面,这位美国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曾任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董事会主席。多年来,他一直是华尔街最炙手可热的“投资专家”之一,他也是纳斯达克的创始人之一。麦道夫骗局的出现让人们又一次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产生了质疑。反观美国资本市场的历史因为市场监管漏洞而出现的犯罪,每一次都令人警醒。 最初的1929年美国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后,1933年美国出台了《证券法》,1934年又出台了《证券交易法》,政府开始了对资本市场的监管。2001年安然事件后出台了《塞班斯法案》规定了所有财务报表企业法人,都必须签字以保证其真实性并要承担法律责任。《塞班斯法案》的出台对信息的披露以法律的保障但是政 府的监管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证券市场的不公平性及上市公司信息的不真实性依然存在。

媒体记者永远是敏锐的一群人,他们总是带着怀疑去看任何事或人。对于金融证券市场这个大染缸他们当然不会放过,早期的埃塔坦贝尔,因为怀疑不公平竞争花了5年的时间研究,最终扳倒了当时的石油巨头洛克菲勒,2001年的安然事件起初也是由女记者贝萨尼发现的。媒体的监督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又是他的力量甚至比政府还有强大。有了政府媒体的监管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都有所收敛。

而集体诉讼的出现无疑给上市公司 证券市场的监管在添一股力量。集体诉讼更多的是从经济的角度去约束上市公司,天价的赔偿不是任何公司都能负担的,这使得公司高管们在披露信息时不得不考虑后面的赔偿会不会使公司倒闭。

政府,媒体,律师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监督的行列中来,以保证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交易的公平真实。但这其中最强有力的,监管最严的应该是政府,但大量的事实说明政府的监管往往是不到位的,从美国政府的监管来看中国政府,我国已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但是实践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也存在一种倾向:重量不重质翻。看三大证券报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的各种公告迅速“扩容”:数量多了,篇幅长了,内容全面了。尤其是出台《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之后,各公司在董事会决议中也披露了各种工作制度,原本寥寥数语的公告,变成动辄几万字的条文与规章,让投资者目不暇接。但这些公告大多是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拷贝,有效信息并不多。

如何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问题

(一)贯彻高质量信息披露的理念,不断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真实、准确、完整”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信息披露原则。真实性是上市公司披露的最底要求[4]。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 ,不可稍有虚假,这一点自不待言。但是,由于语言本身所固有的不精确性,加上人们为了自私的目的而尽力挖掘其漏洞所带来的进一步的不准确 ,使得这一要求 并不象初看上去那么简单易的。因此,应该充分发挥现有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可以建立以强制性信息披露为核心的问责、尽责、免责的责任机构,将监管任务分解到人,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动态的上市公司风险分类监管制度,全方位、多视角地揭示上市公司已有的或潜在的风险;建立合理怀疑机制,督促上市公司披露真实信息;同时还要完善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档案,保证持续监管与审核工作的有效衔接,以提高监管效率。而且针对个案处理,还可以建立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形成合理的监管分工。

(二)以自愿性信息披露作为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补充和深化,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自愿信息披露是公司与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基于经济利益进行的自利性信息沟通,能够促使公司改善治理结构,保护投资者利益;能够对垄断性行为的规制产生影响;能够提高公司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及可靠性;能够对上市公司股份的市场流动性和资本成本产生显著影响 强制性披露的信息是上市公司按照证券法规、监管部门规章要求所必须披露的信息。自愿性披露的信息是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受自身利益趋使主动披露的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强制性

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的信息是相互补充的信息源,并不存在一类信息能够替代另一类信息或一类具有较高价值,而另一类价值较低的情况。而且前面已经提到,在证券市场整体面临“诚信”危机的情况下,资质较佳的上市公司有动力自愿披露信息以突出公司的竞争优势,这意味着证券市场上信息供求双方都认为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尽快推出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的章程指引,鼓励并规范上市公司的自愿信息披露。

(三)大胆创新并不断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管理念,切实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监管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并不断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管理念,突出监管的持续性和科学性,减少监管的随机性。在监管行为的时机选择上,要防止超前或滞后;在监管节奏的把握上,要防止过紧或过松。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持续适度监管

2、监管要强调科学性

3、监管要强调持续性

4、监管手段多样化

(四)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外部环境约束,切实提高信息质量。

当然,要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除完善规则和加强监管外,还依赖于下列外部环境:董事善尽诚信义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中介机构注重信誉并具备良好的执业道德和素质;市场上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反欺诈手段严厉而且有足够的力度等。因此,我们还将采取以下措施,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积极贯彻公司治理的理念,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2、完善证券监管体系

3、司法上积极推进民事诉讼机制的建立

阳关交易顾名思义就是指公平交易,而阳光交易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

第18篇:华尔街观后感

浅谈华尔街

华尔街,这条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街道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何世界上无数的人为之疯狂。它不仅仅是当初24美元的曼哈顿岛,不仅仅是各大金融机构的汇聚地,他是投资者向往的天堂,他宽容自由开放,然而他又是失败者的地狱,各种危机曾让无数人失去希望,早早的结束了生命,他汇聚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他充斥着欺骗与肮脏,然而他的作用又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让我回答什么是华尔街?我只好说,华尔街,就是华尔街。

一、如果没有华尔街

如果不曾出现华尔街,世界将会怎样?也许有人会庆幸的说,没有华尔街,就不会有危机,不会有泡沫,不会有人因为投资失败而跳楼,不会有如此多的失业,不会有„„

华尔街给大多数人带来的是怨念,是恨,可是如果真的没有华尔街,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伊利债券,没有如今的纽约港;没有华尔街,就没有那么周密那么庞大的资本运作,美国南北战争究竟谁胜谁负尤为可知,如果没有美国的强大,第二次世界大战谁来力挽狂澜?如果没有JP摩根,我们现在会不会有中央银行?如果没有华尔街,世界将大不一样,欧洲不会是现在的欧洲,美国不会是现在的美国,中国也不会是现在的中国,华尔街给世界带来的是前进的动力,各种金融模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他有着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如果没有华尔街作为世界经济的纽带,也许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会倒退30年,所以,仅仅把华尔街定义为危机的源泉,泡沫生产基地,是狭隘的,是偏激的。他是历史的必然。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全世界的人把目光投向了那一条狭窄的街道,因为他牵扯着太多太多,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与他或多或少有着联系,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人们看到的华尔街是一个充满了贪婪欲望的地方,各种黑暗的事件频频发生,然而,这些是华尔街所特有的吗?这些是人性的必然,华尔街只不过是一个人性的放大镜。

二、华尔街——人性的放大镜

贪婪,欲望是华尔街的基因,华尔街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投机盛行,内幕交易严重,从庞兹到麦道夫,从惠特尼到安然,从这些人身上我们可以寻找到人性在暴力面前的弱小,华尔街也因此曾经被人称作是“人性的大阴沟”。人们热爱华尔街,是因为实体经济离不开他,人们对财富的渴望与实现离不开他,人们憎恨华尔街是因为他把人性的丑陋,欲望展露无遗。

牛顿曾经说过:“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是的,疯狂,我觉得再没有一个词能比疯狂更能形容出华尔街投机商的心理。他们疯狂的将利润最大化,不管其他人的死活,不管道德的约束,靠各种各样的手段逃脱法律的制裁。居高位这利用自己的人脉,利用自己头上的光环欺骗他人(麦道夫)。而监管机构的人更是监守自盗,让我们看到华尔街的黑暗与丑陋,这一切的源泉就是贪婪,就是对于利润的渴望。中国有句古话“君子爱才,取之有道”。然而在华尔街的人看来,用尽各种方法敛财就可以了,其他一概不论。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华尔街,各个国家都有发生,但是他们都没有华尔街丑闻来的更具影响,这里面的原因大概就是华尔街的影响力以及金钱金额的庞大吧。贪婪是人性,人生来爱钱,甚至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为了钱,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在任何地区都是如此,中国也有,各种欺诈,各种内部交易,人类的贪婪在金钱的诱惑下无所遁形。华尔街充分的反应了这一点。正像影片里所讲,华尔街就像一个放大器,将利润最大化;他又是一个加速器,将遥远的梦想推至眼前;华尔街是一块试金石,让人性的弱点无处逃逸。

三、现代赌场——华尔街

赌城拉斯维加斯灯火辉煌,拿个赌客不是日吐万金,然而这些与华尔街比起来就不值一提了。

在我看来,华尔街就像是一个现代的赌场,人们在这里赌钱,赌未来,赢了你可以荣华富贵,输了你就讲尸骨无存。

为了减少风险,各种金融衍生品应运而生,各级分摊所能承受的风险的方式为大家所接受,然后也正是这些导致了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好日子总是会到头的,华尔街更是如此,在辉煌的背后有着许多人的牺牲,他们每一个人放在现在都是极具能力的领导者,然而赌场有人赢就要有人输,他们不幸的成为了陪衬。

四、反思中国的金融监管

说到监管,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最喜欢的也是最让我难忘的一幕,影片的最后,华尔街上人们神色黯淡来去匆匆,路边的报摊上几个人在看当天的《华尔街日报》,第一版赫然醒目的标题是美林和高盛总裁走马换帅,政府强调对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创新产品加强有效的监管。监管问题从来都是金融行业永经典的主题。

华尔街暴露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我想中国是应该有所借鉴的。

华尔街曾经让一个投机商来做金融监管的领导,这也直接导致了监守自盗的发生,用一个比喻,这就好比是黄鼠狼看鸡窝,能看的住吗?所以我认为,中国应该单独的培训出一批人,这些人与市场上的金融公司,投资银行没有任何的关系,让他们单独成立一个部门来监管这些金融活动,这个部门要有独立的完备的法则,一旦触犯直接处罚,没有回旋余地,必须要让他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才能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

我感觉中国的监管力度一向不够,无论是金融还是其他的什么,政府贪污军队贪污各种贪污不断,这究竟是因为什么,钱,就是因为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人说的一点也没错,正是贪婪到这了这些。最难管的是人心,再精密的一起也不能计算出人心,真正的监管应该是对于他们的教育,从青年人开始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这种肮脏的事情才会有所减少。

第19篇:华尔街 观后感

姓名:刘思静

班级:金融1003班

学号:102107

3《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

“很久以前,他是印第安人的土地;400年前,他是荷兰人的一道墙;200年前,他是梧桐树下的金融种子;100年前,他塑造了美国的崛起。今天,他是一张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这张网强大而脆弱,光明又黑暗,他能让经济加速,也能让经济窒息,他就是 华尔街!”伴随着这样的独白开始讲述华尔街,华尔街的历史可以算是美国甚至是人类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

《华尔街》第一集《资本无眠》主要介绍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全世界的资金聚集在这,投资银行是融通资金的中介,通过华尔街这些资金可得到优化配置,使工业发展加速,使许多的不可能都像变魔术一样成为可能,但贪婪的人性驱使这张资本之网,无限的扩张造成不可避免的危机,我们要合理的驾驭这张资本之网。第二集《墙在哪里》,主要阐述资本市场的发展概况,世界金融中心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转移到英国伦敦,英荷为争夺海上霸权、控制海上贸易,英荷战争爆发,荷兰溃败,英国人占领了曼哈顿岛,英国国王将新阿姆斯特丹更名为新约克就是现在的纽约,随着英国人在岛上控制范围的扩大,原来那个用来防范印第安人的墙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它被推倒后改造成一条城市中的道路就是华尔街,而随着在纽约华尔街下的梧桐树下的协议才有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开始。第三集《两条道路》主要介绍了,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哈密尔顿和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两种不同理念,也就是华尔街与华盛顿之间的争论,介绍了汉密尔顿提出的旋转门计划,即新债代替旧债、新币代替旧币并且维了护政府信用。而杰斐逊不希望工业化过快发展,希望美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能够安抚住人性中不安的欲望。两种不同的观念决定了华尔街和华盛顿两种完全不同方向的发展模式。开始了政府权力和金融势力的扶持和较量。第四集《镀金时代》主要讲述早起美国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工业革命的开始,南北战争的爆发,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为华尔街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样,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有更多的资金建立运河、铁路,为工业革命、技术发展带了更大的可能,但是资本市场的过度繁荣,其中泡沫也必然终会破裂,让人们尝到了贪婪和不断膨胀的恶果,在挫折和发展中,美国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第五集《硅谷方程》,介绍了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公司、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帮助美国实现了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硅谷为例揭示华尔街在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以及加速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升级到底要靠政府、市场、企业、资本家、科学家合理分工,以促进其发展。第六集《投资之道》在资本市场的活动,就像玩扑克牌,总有人会倒霉,介绍了熊市和牛市的来历之一。道琼斯公司是华尔街发展迅速的一家证券公司,道琼斯公司选择了在纽约证券公司上市的12家最具行业代表性的公司,将他们股票价格的平均值取名为道琼斯指数,介绍了选美理论即资本市场中的跟风现象。第七集《阳光交易》主要告诉我们早起的华尔街同样会经历“谎言”和“内务交易”的时代。股市影响公众利益的大小决定着政府介入的力度。美国金融监督除开政府之外还有媒体和中介结构,在每一次动荡之后都会有法案产生。第八集《明暗创新》带我们重温了一次次贷危机的因果,告诉我们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生,华尔街对金融产品进行复杂的创新,让人们沉

浸在对利益的追逐中忘记风险成本,设计者与骗子没有本质区别。第九集《拯救危机》主题是讲述在西方金融史上,市场时而信心膨胀、目空一切,十二日信心殆尽、胆怯如鼠。金融创新理念是资本市场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把人性的弱点在社会经济上的体现放大出来,既可以使社会赋予国家昌盛也可使社会贫穷,阐述了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内在关系和金融创新的正反两面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第十集《资本之河》牛顿促进了“金本位”制也就是国际货币开始确立,李鸿章设立的招商局发布了我国第一支股票“华裔”,1883-1884年我国发生了第一次金融危机,股票普片下跌了百分之70-百分之80,一战过后,英国从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定决定了美元的主导地位。

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的名字,英文是:Wall Street\".全长不过500多米。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的侵犯而建筑了一堵土墙,从东河一直修缮到哈德逊河,后沿墙形成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后来拆除了围墙,但名字却保留了下来。荷兰移民从阿姆斯特丹给纽约带来了股份制、股票交易所、货币汇兑银行,英国移民从伦敦给纽约带来了国债、跨国银行和中央银行,这些金融模式的引入和资本方式的发展,促使纽约成为资本之城,华尔街的运行机制也逐渐成熟。1861年到1865年之间发生的南北战争,对美国的证券市场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北方银行家库克革命性的向公众发行战争债券使华尔街的债券发行方式从私募发行向公开发行发展。19世纪90年代经纪人的自发革命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真实的信息,是华尔街的一个转折点,使得资本市场开始走向规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迅速扩张,债券发行量极速扩大,一战后美国从最大的债务国变成最大的债权国。一战结束后美国股市连续8年进入疯狂的牛市,但美联储刚成立不久没有足够对股市泡沫的判断能力和遏制手段,调节机制不健全,不可避免的1929年爆发了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波及全世界。之后罗斯福新政使华尔街有了“有形的手”进行导向,实现了第二次转折。1929年之后的萧条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代,直到今天,华尔街在科技发展,人们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关系大或小都扮演着无法分离的角色。

华尔街的运作机制简单的说就是充当需要融资企业或政府和投资人的桥梁。美国家庭三分之一以上资产投资在华尔街所代表的金融市场上,通过共同基金、养老金等方式进入华尔街。流入华尔街的主要资金就是各类储蓄,包括退休金和保险公司的基金。保险公司需要获得回报,是这些投资获得资金增值。华尔街的主要作用就是高效融资和分散风险。华尔街这张资本之网辐射到全球各个领域,无论是农业、能源业、交通运输业还是高科技产业,他们借助华尔街的力量完成他们的强大之路,从一个个小公司成长成为跨国公司并支撑着美国经济的强大。比如利用华尔街的资本,完善了美国的交通体系,修建了一条条运河,政府的许多工程得以完成,也利用华尔街的资本为好莱坞铺设星光大道,通过这条大道,好莱坞把他们优美的音乐之声,奇幻的太空战争,经典的泰坦尼克爱情故事,以及美丽的潘多拉星球呈现给了整个世界。虽然最终是通过实业和科技来创造财富,但是金融市场也就是华尔街能帮助人完成一己之力不能完成的冻死,他可以引导资源和资本分配,创造出最大的财富。华尔街的资本市场也是一个人形的市场,他的贪婪导致了很多人的贫困,内幕交易,非法操纵。在信用廉价、流动性过剩、虚拟经济膨胀的资本市场中,华尔街金融资本家的力量不断膨胀,打破了资本与资本之间应有的权力与责任的对称关系。这些资本家设计出了常人难懂的收益模型,创造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他们为资金所有人赚了浮动

利润,自己更是赚了大钱,从中引发的投机行为在无形之中给华尔街带来了不可逃避的危险。当虚拟经济的某个环节发生断裂,大量财富像泡沫一样破灭,而真正受到损失的还是这些把自己的储蓄交到这些“金融大鳄”手中的普通百姓。当金融危机爆发,发现自己的本有的财富一夜蒸发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跳楼自杀,失业引发动荡的悲剧不断上演。但涌入华尔街的资本还是源源不断,参与华尔街其中进行资本游戏的人还是络绎不绝,这就是华尔街的魅力也是人性的贪婪和疯狂。

看完《华尔街》纪录片带给我的启示和思考还有很多,但更多的还是对人类资本市场发展的感概。政府应加强金融的有力监管,重建金融新秩序;有权有钱的金融家们应恪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对手中的每一分钱负责而不仅仅进行没有意义的资本游戏;作为普通的投资人,我们应该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动向做出全面准确地分析,把眼光放长远和全面分析每一个项目和机会,同时也要了解和驾驭资本市场的各种工具。这样的华尔街会带给人们更多的幸福,给人们生活创造更多的惊喜。中国的资本市场还远不如华尔街发达成熟和开放,我们应总结华尔街的教训,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规范中国资本体系的发展,使我们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模式更健康。

第20篇: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观后有感

在寒假的一段时间里,很偶然的看了《华尔街之金钱永不眠》。本以为这是一部市场商战的电影,最后却发现这是一部非常有益的记录片。它讲述了华尔街的兴衰,告诉了我金钱的来往和消逝的过程。

美国的华尔街与北京的金融街完全不同,他们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就像杠杆。当股市崩盘时,几乎没有人会知道金钱都流向了哪里,连美国政府都不知道。但在这部电影里,有两个人似乎知道。第一个人是人格闪亮的白胡子老头,我非常欣赏他那宠辱不惊的处事方式,乃至于最后谈判时的苦苦哀求让我感到非常难过。后来,这个优秀的老头子不玩了,真正的故事也开始了。

很久以来,我一直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上的钱都去哪了。在中国,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解释,钱都在领导手里,可每天都热衷于拿金钱做游戏的领导却并不多见。而在美国,一个股票交易员如果想搞到十几万美金的月薪似乎也并非幻想,但这些只是小钱,那些被用来做游戏的大钱都去哪了?中学生都会说,钱在股市里,钱在银行里,钱是会流动的。但这部电影似乎更新了一些常识——钱在信息里,或者说,信息可以操控金钱流动的方向。

所以,传媒业对金融业的走向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片中男主角的女友是一家新闻网站的负责人,这家新闻网站不已盈利为目的,因为网站的名字是“说真话”,他们做的事情也是说真话。电影里有段对话提到了这家网站,说他们做的很好,“每天大概有五万的点击”。这句话说完的同时,我听见旁边来自豆瓣的员工兄弟轻轻的发出了“切”的一声来表示心中的不屑,其他几位同事哈哈大笑。我也会心一笑,因为我突然想到了四天前刚刚倒闭的一家网站,倒闭的原因则是说了太多真话。

在金钱面前,善恶有报不再有效,成王败寇才是终极真理。在道格拉斯饰演的投机皇帝戈登·盖柯出狱时,我就隐约感觉到这个老家伙会狡黠地笑到最后,不过他的再次欺骗确实让我错愕不已。男主角杰克的复仇失败倒是在意料之中,不过一篇爆料就能搞垮一家公司的故事也实在太缺乏真实性了,尽管这看上去更像几滴催化剂。女婿和老丈人居然就这样在并不默契的情况下联手打败了老对手。

“金钱永不眠”这个副标题取的非常好,因为这部电影并非只从华尔街一个简单的角度去诠释的货币的流通性。杰克的母亲是一位爱上炒房的退役老护士,在中国,这种个体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名字,叫“房虫”。他们与炒房团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非常容易因为一些自己并不知晓的原因而莫名陷入被动,在资金上往往受制于人,赚钱不多却经常提心吊胆,不过一旦有了游资就会再次投入到房市,乐此不疲。这也正是中国人普遍的想法,一旦有了钱势必要买房玩,而所有的买房者在某种角度看来几乎都赚了不少钱,这一大笔利润从何而来?似乎跟老百姓的刚性需求上涨过快并无太大关系,因为今年不再有人买房了。

金钱的意义在于花出去才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如果金钱被窖藏在人们的手中,钱便不会带来更多的利润,也不会衍生出更多的资金。我觉得这就是“金钱永不眠”的意义。

在去年2010年的时候,为了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银行存贷款的利率,限制房地产开发商购地标准,政策性要求降低房价。这些我觉得只是杯水车薪,房地产的过快膨胀是由于国家的纵容和市场的炒作,等到上涨的趋势挡不住的时候,国家出台的这些措施只能导致房地产的成本增加,小的房地产公司是破产,那些巨头公司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涨价。

而满足市场需求则是最好的选择。一系列公租房的建立很大部分的延缓了购买商品房的趋势,也延缓了群众购买房的迫切心理。《华尔街之金钱永不眠》告诉我,这是去年政府市场经济调控的最有意义的一个决策。

别人都说钱很好赚,但我老是觉得钱不好赚。记得有天半夜打车回家,路上怕司机犯困就聊了起来,他说外企员工一个月拼死拼活赚那七八千块钱多累啊,心里压力还大。当时我心里还咯噔一声,心说这笔钱还不算太少啊,莫非现在的出租车司机一个月能赚一万多了?前天晚上睡不着,后半夜跑出去吃夜宵,和卖烤串的小贩儿没聊几句就开始掏心窝子。人家告诉我,现在卖烤串卖的好的,一年后就能开辆奥迪回老家,当然前提是你得打通各路关系,还说现在卖早点卖的好一个月也有一万五左右的净利润。——这两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中国人赚钱的能力也不弱,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们赚得也未必有这种小本生意赚得多,而小本生意赚到的钱几乎永远不可能被用来投资房产或是操控股市。小钱毕竟都是用来过小日子的,那种电影里的世界,离我们还很遥远。

透过《华尔街》这些纷繁的表象,我认为有三点最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

第一点,美国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美国劳动力成本高企,导致美国实体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逐步弱化;另一方面,华尔街创造出大量的纷繁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由于这些产品普遍具有高杠杆、廉价信用的特点,并且能够实现快进快出、大进大出的操作规程,使一批“玩资本”的人能够快速地高额获利。同时,美联储放出大量美元货币,这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进入以大量金融衍生产品为主体的虚拟经济,结果造成全球虚拟经济的整体交易规模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交易规模,因而造成了虚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走过了头。

在这一点上,我赞成实业立国的做法。就中国来讲,需要扎扎实实做好实体经济。在人民币尚未成为国际可兑换货币,并且距离国际货币地位还很遥远的今天,这点显得特别重要。需要政府把社会资金和资源导入到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科技产业;同时,对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高度发达的实体经济必须有相应的虚拟经济作支持,我们也仍然需要资本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但不能像美国经济那样,让虚拟经济走过了头。

第二点,华尔街金融知本家的力量无节制膨胀,打破了知本与资本之间应有的权力与责任的对称关系。

在信用廉价、流动性过剩的牛市中,这些知本家设计出了常人难懂的收益模型,创造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在全球资本市场横冲直撞。华尔街的知本家无节制地提高资金委托人的谈判地位,形成了一种不对等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不对称的背后,实质是知本家们自身能够承担的有限责任与他们受托掌控的几乎是无限量的金融资产之间的不对称。

在虚拟经济膨胀引发的全球大牛市中,他们为资金所有人赚了浮动利润,自己更是大赚其钱。一些民众把他们供奉成为经济金字塔尖的神,在云顶的他们感觉很爽。但当虚拟经济的某个环节发生断裂,大量财富像泡沫一样破裂,雷曼兄弟这些美国大兵们难以承受资产价格骤然大幅贬值以及信用收紧、去杠杆化等带来的流动性匮乏,因而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此时,真正受到损失的是将自己的积蓄交到这些“金融大鳄”手中,期盼着他们的“变钱魔术”能带来财富的人。

中国重建资本市场的十几年来,也出了一些“金融大鳄”、明星基金经理,但从很多案例看,他们短暂的辉煌也是建立在相对普通民众的信息不对称优势上。因此,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我觉得最基本的,还是要建立信息公开透明的体制,要对金融知本家们有完善的监管体制,特别是要建立起权力与责任的对等制度。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建立在“职业信用”丧失与否的基础上,还必须有相应的物质财富作保证。

第三点,这场危机是美国经济长期过度负债的结果,同时也是美国的全球金融主导权盛极而衰的先兆。

二战以后,美国从不列颠王国手中接过了全球指挥权。在航空母舰掩护之下,美联储成为了事实上的世界央行,它可以自由地印刷美钞。在二战以后数十年的时间里,美国发债、全球买单,成为一种事实,美国人很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但随着石油国家、金砖四国以及欧元区国家的崛起,全球国际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的全球领导权威无疑受到了质疑、甚至挑战。当长期积累的国际贸易、资本与财政赤字叠加在一起的时候,房贷断供的“火苗”便迅速点燃了整个美国经济体系。这场大火,不仅造成了美国国内经济危机,也动摇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不可一世的金融主导权。

回过头来看,尽管是金融危机引爆了这场美国经济危机,但中国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未达目的而半途止步,相反应该加快促进金融体系建设,特别是培育民间金融资本和民间金融机构,以增强中国经济的弹性。合理控制国家和民众的负债水平,鼓励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竞争,发展金融产品交易市场,尽快完善中国的征信和信用评价体系。当然,也需要监管,在这方面,我认为,管理层重要的是制定最基本的规则,而不是出于限制的目的介入到微观金融的操作层面去。

以上便是我对《华尔街》的一些经济学的分析和启示,我相信这个寒假因《华尔街》变的充实而有意义。

华尔街之狼名言
《华尔街之狼名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