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行政管理论文题目(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4 18:00:2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行政管理论文题目

学号 1 2 3 4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论文题目

中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秘书在行政沟通中的障碍和对策

论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如何建立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医改谈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论大城市住宅布局下的贫富差距问题 农村公共事务治理与制度创新

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与借鉴 神木免费医疗离我们有多远?-神木模式可适性探究 企业激励机制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行政人格的涵义及结构试析 现代秘书职业的发展和思考 论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

外来务工青年的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浅析如何维护公益机制的阳光化运作 论转型时期政府公信力的强化

论人力资源的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管理

浅析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性假设理论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论公民社会在参与预防、监督政府腐败中的作用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问题及对策 论和谐社会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困境及出路:当下中国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 浅谈农民工权益保护

浅谈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行政预警机制研究-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应对政策的研究

浅谈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构建 有关电子政务问题研究 非营利组织研究

依法行政与行政自由裁量 村民选举制度及困境分析

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政策参与 论政府采购中的问题和缺陷

推荐第2篇:行政管理论文题目

行政管理论文题目

1、城市弱势群体的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2、加强政府职责 完善物业管理体制

3、论当代中国媒体对行政权力的制约

4、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

5、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问题浅析

6、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思考

7、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矛盾及其对策

8、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9、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绩效考核问题探析

10、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11、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府职责

12、改善劳动关系 建设和谐私营企业

13、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责任

14、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15、论转型时期私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

16、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探讨

17、家族经营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18、现阶段我国的城乡贫富分化及对策探析

19、论和谐社会视野中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20、地方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功能分析

21、当前城市农民工权益保护探析

22、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23、试论贫富差距扩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对策

2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构建与完善

25、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26、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7、电子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实路径

28、加强和完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29、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30、城市管理的错位与对策

31、从电子政务着手促进政府绩效管理

32、“民工荒”形成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33、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构想

34、论行政领导者的道德素质

35、完善行政问责制 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

36、行政问责制实施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

37、当前我国行政权力腐败的特点及治理对策

38、家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探索

39、探析我国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

40、浅谈企业薪酬体系的构建

推荐第3篇:行政管理(专科)论文题目

行政管理(专科) 论文题目

1、在新农村建设中关于政府治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2、谈谈企业在管理中的绩效工资的战略意义及注意事项。

3、当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12春行政管理(专)

李杜娟

推荐第4篇:行政管理论文参考题目

行政管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

3、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5、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

6、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7、公共事业单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

8、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

10、非政府组织运作的困境及对策

11、危机管理中政府职能重塑

12、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的构建问题研究

13、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和内容研究

14、腐败治理过程中的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

15、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16、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7、政府官员腐败问题及对策

18、体制转型与腐败滋长的相关性分析

19、论我国腐败的预防机制

20、权力制约与反腐败机制问题研究

21、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22、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23、完善中国公共权力的路径分析

2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问题研究

25、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及其现状分析

26、新公共服务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27、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

28、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30、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其方式转换探析

3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讨

32、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33、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34、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35、我国行政监督的回顾与思考

36、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37、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38、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39、咨询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

40、分析我国的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改革

41、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42、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43、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44、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45、论述行政法制化

46、论述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7、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

48、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

49、影响行政组织设置主要因素分析

50、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理性分析

51、官员问责制与公共管理改革

52、WTO规则与中国政府的依法行政

53、现代化进程中权力腐败的产生及其遏制

54、政府职能定位及其对企业的管理

55、加入WTO与中国政府公共政策选择

56、危机管理与中国公共治理结构改革

57、网络经济时代的政府危机与再造

58、公共管理与非政府组织的角色

59、有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60、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61、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城市管理变革

62、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63、论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

64、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65、论公共管理模式的演变

66、当前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67、论公共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68、政策环境和政策系统的关系

69、论影响公共政策质量的主要因素

70、论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

80、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

81、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

82、论中美公共政策构成的差异及原因

83、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84、试论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85、谈转变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

86、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87、网络经济对政府职能的影响

88、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思考

89、政府实行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

90、试析行政责任的缺失

91、依法行政的政治环境研究

92、当前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新标准

93、如何推行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94、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95、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96、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

97、我国改革后社会流动的合理化趋势的表现

98、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发展研究

99、试论当前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 10

1、试析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10

2、当前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改革研究

10

3、我国公务员晋升机制发展研究

10

4、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10

5、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10

6、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10

7、网络时代的文化管理问题

10

8、关于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10

9、试析建国后中国社会分层的演化

110、德治与法治比较研究

1

11、公务员热考的社会心态研究

1

12、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

13、关于高等院校如何“去行政化”的研究 1

14、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制问题研究

1

15、慈善组织透明化运作研究

1

16、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研究

1

17、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研究

1

18、关于完善公众听证制度的研究

1

19、北京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120、行政道德建设研究

1

21、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及其规制研究

1

22、行政伦理研究

1

23、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与社会对策研究

1

24、女性参政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1

25、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1

26、人肉搜索的现实影响及规制研究

1

27、城市社区公民自治的研究

1

28、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1

29、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调查研究

说明:上述选题仅供参考,考生可以自行拟定题目。

推荐第5篇:电大论文题目(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管理学

1.以行政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个社会问题

2.依法保护我国环境问题的几点探讨

3.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

4.提升政府公共行政职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

5.关于社会发展中的行政道德问题的思考(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

6.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7.浅论企事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途径

8.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中养老保险工作的思考

9.浅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10.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探讨

11.谈谈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的策略建议

12.谈我市党政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对策

13.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思考

14.城市化建设中的信访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15.论某地区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

16.浅谈市场经济社会的民主建设

17.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

18.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

19.论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法制监督

20.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

21.关于**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思考

22.关于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23.浅析国有资产流失及管理体制的完善

24.试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25.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某一方面)

26.试论依法行政(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27.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对策

28.浅谈公共行政管理的信息技术化

29.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30.谈谈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31.略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32.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

33.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34.浅谈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35.略论遏制吏治腐败的治本之策

36.创新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之我见

37.浅谈现阶段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

38.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

38.当前提高村级组织威信的几点想法

40.关于当前**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41.浅谈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其要求

42.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43.对我市实施小城镇战略若干问题的探索

44.浅谈政府保护自然资源的若干措施

45.浅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措施

46.浅谈我市(**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工作措施

47.正确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想法

48.尽快建立和健全我市农村社保体系的理由分析

49.浅析干部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50.行政效率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51.社区工作践与探索

52.当前行政违法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与矫治

53.坚持人本管理,尊重员工价值

54.农村教育、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55.我市政府优化发展环境的对策探讨

56.我市目前城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现状与措施

5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

58.浅谈当前我市社区民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59.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

60.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内部开发

61.行政违法状况及其相关分析

62.浅议我国政府采购制度

63.中国“电子化政府”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64.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优先的原则

65.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城中村”改造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66.公用事业民营化中的政府管制

67.谈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68.浅谈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69.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之我见

70.进一步推进我市依法行政工作的思考

7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浅析

72.浅论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及其改革策略

73.浅论提高我市农民收入的××对策

74.浅论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

75.谈我市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措施(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76.论政府作风的制度化建设

77.政府提高社会公共管理水平的对策思考(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78.关于中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的思考

79.论社会公正与公共政策(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80.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81.税收征管改革后如何有效实施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82.谈行政监督体制改革中的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

83.当前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84.行政领导廉洁自律的现实意义与途径

85.我国现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问题与对策)

86.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87.“协调”功能在行政运行中充分发挥之案例分析

88.信息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89.建立行政信息网络的研究

90.行政信息的管理与应用

91.行政法规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就某一侧面)

92.行政监督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与发挥

93.反腐败斗争与政府职能的实现(就某一侧面)

94.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就某一地区)

95.试论行政监督(就某一侧面)

96.浅析××单位行政管理的现状及改革(可泛论或就某一侧面)

97.寻租行为研究与治理(具体化)

98.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若干问题的探索

99.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其公共政策研究

100.各种市场行为的规范与监督(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101.当前**地区城管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102.人口流动与户籍管理制度关系及改革研究

103.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城中村、城市治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就业培训、土地政策等)问题研究

104.**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05.地方政府问责制研究

106.取消农业税对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的影响研究

107.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

108.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109.试析危机管理中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110.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

111.政府税费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112.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113.***事件(例如:武汉“禁麻”成功等)之政府管理分析

114.***政策(例如:烟台市实施农村饮水等)评估

115.***省(例如江苏)公共财政改革措施与成效分析

116.***市(例如:襄樊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117.***地区(例如:泰州)民办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118.重大事故危机决策与应急体系建设:***案例分析(例如:山东枣庄7.26矿难)

119.***市(例如:上海市)轨道交通融资体制改革与政策研究

120.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研究

121.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与地方政府对策研究

122.城市拆迁的移民权益保护与政府责任分析

123.我国行政问责制探析

124.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

125.我国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政策研究

126.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其公共政策研究

推荐第6篇: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题目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收入分配、房价、社保、就业、医改等民生热点问题做出了全面回应,其中,网友对房价问题最为关注,反响热烈。

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房价问题,温家宝表示,今年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此,温家宝提出了四大措施:

——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

——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

——抑制投机性购房。

——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题目

10

3、电子政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10

6、试论我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发展对推动政治变革的重大意义

1

13、构建诚信政府的原则与途径探析

1

22、我国企业领导者素质现状分析与评价

1

24、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问题研究

1

25、论公共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

39、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1

47、政府公信力:现状、问题和提高

1

51、试论政策在执行中的变形与矫正

1

52、谈领导者的用人与成事

1

59、试论信息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17

2、试论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及其结构优化

最新行政管理论文题目

一、研究方向政治学、经济法学题目

1对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

2西部大开发中小城镇建设的政府管理

12关于城乡贫富分化及对策探析

二、研究方向政府公共关系题目

1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

5论政府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三、研究方向机关管理题目

1如何提高机关管理的有效性

2 论激励机制在机关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3 机关规范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四、研究方向政府经济学题目

7转变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对策思考

8 转变政府经济职能与廉政建设的关系

9 从政府经济行为看地方保护主义

五、研究方向公共政策题目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

5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建议

6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与政策建议

16农民工政策的若干思考

17建立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网络的政策建议

六、研究方向电子政务题目

3浅析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建设

5关于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探讨

7政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分析

8关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的思考

10浅析电子政务对政府流程再造的影响

12浅谈信息时代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16试论电子政务建设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

17试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影响

19论电子政务对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影响

20推进电子政务与提高行政效率

七、研究方向行政组织学 社会学题目

6基于新公共服务视角的公共听证制度与政府管理

10官员问责制与建设责任政府

11政府官员问责制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14城市房地产价格中的地方政府因素:成因、机制和效应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1、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

2、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

4、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5、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

二、选题方向:公共关系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

2、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

三、选题方向:行政管理论与行政、领导、行政组织学

1、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

3、论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传递中的作用

8、论政务公开

四、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与行政领导、人力资源管理

五、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公关传播法规

1、依法治国重点在治“吏”

2、依法治国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3、加速政府体制改革,适应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特点的要求

6、依法治国与治吏

7、论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脱钩和改制

六、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监督学

1、论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是反腐败的根本措施

3、在社会主义时期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4、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监督的一些设想

6、舆论监督的作用

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

七、选题方向:公共行政管理、公共组织与管理、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组织学、西方行政学说

八、选题方向:公共管理、领导科学、管理学、市政学

9、政府公开与民主行政

10、现代科技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

九、选题方向: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西方行政史

7、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8、关于外来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9、中国公民政治人格的转型:从权威人格到民主人格

十、选题方向: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政府经济学

十一、城市行政管理(市政学研究)、市政学

十二、选题方向:市政学、管理学

十三、选题方向:政治理论与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基础十

四、选题方向:宪法学、中国当代政治制度

1、试论人大代表的作用

2、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

3、论权力制约技术

十五、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西方各国政治制度

5、政治参与、行政参与问题研究

6、电子政府与电子民主建设

十六、选题方向:政治制度、地方政府与地方政策、政治学基础、中国公共政策概论

十七、选题方向:政治制度、思想概论、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党政制度十

八、选题方向:行政决策、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

2、第三部门: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主体

5、公共政策制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6、试论公共政府的基本价值标准

7、试论公共政府政策执行的监督

8、试论政策问题建构中的程序约束

十九、选题方向: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比较政治学、当代国际关系分析

5、论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的形成

十、新增题目

(一)行政管理、管理学

20.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

24.试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29.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31.略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33.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38.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

44.浅谈政府保护自然资源的若干措施

53.坚持人本管理,尊重员工价值

5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

63.中国“电子化政府”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7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浅析

88.信息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97.寻租行为研究与治理(具体化)

103.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城中村、城市治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就业培训、土地政策等)问题研究

122.城市拆迁的移民权益保护与政府责任分析

(二)社区管理

9、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10、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三)其它

53.论公民行政执行权的保障(论行政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行政和政治学的角度研究;

60.在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怎样做好班集体的管理?

16、论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

17.建设学习型政府的动力分析

18.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障碍分析

32.论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36.论公车改革的难点与途径

43.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9.健全完善公务员考评机制

75.试论《论语》中的管理原则

1.论服务型政府

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分析

3.论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动力

10.论诚信政府建设

23.当代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44.浅议行政财务管理

58.电子商务与政府管理

60.论网络与网络法律的建设

63.浅议知识经济时代公务员能力与素质的提升途径100.制约政府网络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110.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122.当代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管理学题目大全

020 利益驱动与规范政府行为

039 电子化政府——中国政府改革的新取向

040 以德治官论

051 政府责任论

075 中国企业团队精神培育

091 论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093 透明度原则与我国政务公开

135论公关礼仪对行政人员的重要性

推荐第7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所列选题为参考选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专长选择其他题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但必须符合行政管理专业的要求;

2、所列选题题目一般较大,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内容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但应避免题目相同;

3、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将考虑学生选题、教师职称与研究方向、学生综合排名以及学生意愿等多个因素综合确定;

4、毕业论文撰写应严格遵循学校与学院的规定,并实行论文集中开题、定期定点指导、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等制度;

5、学生最迟应在3月20前确定论文选题,并由各班班长汇总后统一上报行政管理系;论文选题经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研究确定,不准随意更改。

选题范围:

一、政府改革、政府职能转变

1、中外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

2、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研究

3、政府职能发展趋势研究

4、不同层级政府组织的比较研究

5、县级政府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7、我国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现状与改革研究

8、中外行政组织体制比较研究

9、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研究

10、美国各州独立管理机构的地位、组织和职能研究

11、英国地方政府组织体制的发展与演变

12、德国、加拿大联邦制比较研究

15、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6、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二、公务员制度、企事业人事管理

17、西方文官制度研究

18、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

19、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21、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研究

22、当前人才流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

24、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研究 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

公务员辞职、辞退理论与实践研究 公务员考试评价机制研究 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基于激励机制视域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行政能力视角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组织带来的深刻影响 大学生村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的致思理路

20.西方文官制度研究

21.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 22.论公务员的行政道德规范 23.公务员考绩研究

24.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研究

25.当前人才流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6.建立社和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 27.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研究 28.社会主义行政领导的角色研究 29.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

30.公务员辞职.辞退理论与实践研究 31.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研究 32.民主型领导与专制型领导的比较研究 33.论社会主义国家政民关系的本质研究 34.试论政府公关与企业公关之异同研究 35.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政府公关的必要性研究 36.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研究

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沟通

29、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程序研究 30、中西行政决策观念之异同研究

31、浅析乡(镇)行政决策的特点研究

32、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3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

34、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35、试论行政决策冲突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式研究

36、行政授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37、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37.论县(市)宏观决策中党政关系研究 38.浅析乡(镇)行政决策的特点研究

39.试论行政决策冲突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式研究 40.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研究 41.中西行政决策观念之异同研究

42.我国传统决策文化对当代行政决策的影响研究 43.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44.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45.“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 46.行政授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47.行政监察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研究 48.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研究 49.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研究 50.标本兼治反腐倡廉的对策研究 51.舆论监督研究

52.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

53.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 54.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55.行政诉讼法对加强行政管理的作用研究 56.行政道德与行政法制的关系研究

57.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 58.“会议”与行政决策研究

59.我国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现状与改革研究 60.行政文化研究

61.事业单位分类与管理研究

62.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63.企业人事管理研究

6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65.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四、治理腐败

38、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39、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研究

40、行政监察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研究

41、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

42、香港廉政公署研究

43、新加坡行政监察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研究

44、舆论监督研究

五、电子政务、行政文化

45、电子政务问题研究

46、行政文化研究

47、行政道德与行政法制的关系研究

48、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电子政务对县级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三、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 1 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效率提升 2 加快电子政务 提高行政效率

3 电子政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以网上沟通民意为例 4 电子政务:问题与对策

5 提高行政效率视野中的电子政务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 6 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立法的问题与思考 7 推进电子政务与提高行政效率 8 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的理论思考 9 推进电子政务与提高行政效率

10 论电子政务与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

11 电子政务与发展韦伯官僚制的解构性分析 12 电子政务服务知识协同需求及对策分析 13 电子治理:电子政府发展的必然选择

14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提升民族地区行政理念 15 基于政务电子化背景的公务员录用制度研究

16 电子政务在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中的作用及运行策略 17 试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8 电子决策:预防行政领导职务犯罪的有效手段

19 数字社区公共服务系统对发展社区服务业的作用研究 20 政策网络分析述评

21 实名注册的网络投票对民主选举的促进作用及其实施策略思考

六、政府与法院、人民代表大会关系

49、我国法院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50、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途径研究

51、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法制监督研究

52、我国公民参政议政制度研究

53、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研究

54、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

55、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

浅谈我市党政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对策

1.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研究

2.行政生态环境与公共政策的方向研究 3.公共行政中的生态因素研究 4.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研究 5.行政管理中的民主化理论研究 6.政府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研究 7.中外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

8.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研究 9.转变职能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的地位研究 10.政府职能发展趋势研究

11.系统政治理论的原则与运用研究 12.行政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研究 13.行政机关的组织气候研究 14.不同层级政府组织的比较研究 15.中外行政组织体制比较研究 16.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17.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18.生态组织与我国当今行政组织体制的关系研究 19.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研究

七、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

56、政府社会保障体制研究

57、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8、我国中等学校的人事改革与激励机制

59、我国高等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研究 60、我国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61、我国地方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6

2、企业人事管理研究

关于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社会组织支撑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研究

公共服务视阈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多维思考

97.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研究 98.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 99.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八、村民自治、社区管理

63、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

4、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6

5、村民自治制度与农民的决策参与方式

66、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6

7、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6

8、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9、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70、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腐败问题研究_论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作用 1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缺失及对策 2 失地农民人际关系的变化研究

3 **省农村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4 农村民间组织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

5 当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现状特点、问题及对策 6 农村劳动力低市场化流动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7 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育改革的政府责任 8 论提高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9 乡镇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困境与转轨路向 10 乡镇机构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11 提高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12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投资乡村社会资本的策略研究 13 当代中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14 新农村建设要在培育和创新农业市场化上下功夫 15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思考

16 论新农村建设中服务型政府改革发展的新路向 17 浅谈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18 乡财县管对乡镇政府影响探析 19 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选择及政府作用

20 地方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职能 21 农业主导县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角色分析

22 构建和谐社会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山西黑砖窑事件的反思 23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24 合法化机制与组织化制度:以合作医疗为例 25 晏阳初、温铁军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

26 试论“后农业税时代”下基层政府如何主导新农村建设 27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28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29 论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的阶段性与层次性 30 论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的职责担当

31 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的政府响应 32 浅议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提高 34 我国新农村制度建设的路径探讨

35 提高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镇政府服务性职能的实现 37 积极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究 38 珠江三角州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证研究 39 政府主导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40 论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41 构建和谐社会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42 浅谈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 43 农村公共财政视域下的村级治理 4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农民参与 45 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供给创新

46 提高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浅析 47 社会资本:农村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创新的路径 48 非政府组织在农村社会救助中的作用空间探讨 49 由上访村的民意疏导看政府行政管理 50 新农村治理模式探讨?——以***为例

5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作用的路径选择 ——以***为例 52 我国农村金融要素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53 提升政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动力机制分析 54 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55 56 构建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 57 论提高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58 论政府在保障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中的主导作用 59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行为的逻辑与路径

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1 **市领导干部环境政绩考核的实践探索 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悖论及其消解

3 浅论如何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4 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机制建设 5 基于战略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模式构建 6 基于流程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机理研究 7 政府公共管理中公平与效率的评估 8 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政策分析

9 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人文GDP指标体系初探 10 略论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 11 行政成本与政府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12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下的政府绩效评估 13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问题与对策

14 甘肃模式——第三方评价政府绩效的实践探索 15 试论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众参与 16 浅析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特征 17 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绩效评估 18 行政效率评估的质、量观 19 政府绩效评估与和谐社会建设

20 对领导干部政绩评价问题的几点思考

21传统行政文化影响下的政府绩效评估及其特征 22 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

——对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机制若干问题的探析 23 推行绩效管理 建设和谐机关

24 基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5 当前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运行过程存在的误差及影响因素分析 26 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县级公安机关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27 试论政府表现评估中的“政府层级越低,满意度越低”现象 28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绩效评估体系 29 论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30 创新社会治安环境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31 浅析绩效评估对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促进作用 32 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分析

33 精细化行政是政府服务的发展趋势——从公众评议政府绩效谈起 34 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系统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四、创新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体制 1 2 论全球善治理念下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3 4 和谐社会视野下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机制、模式的建构路径 5 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问责体制的创新 6 服务型政府的技术支撑

7 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8 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 推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9 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构建和谐陕西

---**市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0 医院网页建设应以“关爱生命,以人为本”为宗旨 11 浅谈服务型政府建设

12 公共服务与社团主义研究

13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14 完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 15 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转变政府职能 16 公众需求导向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考 17 论作为公共管理职业活动基础的服务价值

18 试论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 19 创新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制

20 界定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对策性思考 21 顾客满意: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石

22 政府服务理念的根源探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 23 加强政府社会管理 推进公共服务改革 24 公共服务的营销策略及目标模式探析

25 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问责体制的创新 26 创新政府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与公共服务体制 27 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服务型政府 28 美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经验

29 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现状及有效路径 30 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间合作网络研究

31 基于治理理论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改革探讨 32 建立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探讨 33 论分层建构我国服务型地方政府

34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

35 加快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6公共服务市场化、民营化、私有化:概念评述与辨析 37 政府转型: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 38 论社会公正及政府公共服务制度改革

39 如何构建一个服务型政府——来自国企改制中的社会问题思考 40 和谐社会取向下政府服务质量:缺口与完善 41 创新和完善机制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42 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角色新定位

43 基于行政环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公共服务创新

44 双向市场化:国内公共服务性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模式研究 45 论我国人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 46 创新政府社会管理体制

五、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

1 和谐社会构建语境中的政府转型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广东的实践与探索 2 武警森林部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功能与地位作用 3 和谐社会视野中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4 论基层政府决策伦理的失范与制度安排

5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研究 6 城市市区门店招牌设置共性问题与应对之策 7 和谐决策:善与善的冲突与路向 8 社会冲突控制与和谐社会建设

9 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第三部门善治的价值向度 10 建构我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链模型

11 关于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责任与行为的思考

12 共青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13 社会治理创新:面临挑战与政策选择

14 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中的非法人化现象:问题与应对 ——基于***街道的调查与分析 15 政府与居民:合作供给社区公共产品 16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中国慈善组织 17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性政府管制

19健全行政监督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行政协调职能 27 治理视角下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及其实现机制 28 **省流动劳动力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9 浅析社会治理体系的网络结构 30 论行业协会的发展动力

31 健全财政约束机制 建设节约型政府 32 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公益组织发展

33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革:构建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协作共生机制 34 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健全和完善 35 和谐社会愿景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36 继续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考 37 深入认识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源 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38 我国政府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危机管理:

试论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微博舆情的策略 微博给政府公共关系带来哪些影响及如何应对 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博弈机制研究

突发事件中的微博意见领袖与舆情演变 中国地方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的效果研究 微博与社会管理相互作用 网络反腐的理性思考

网络时代的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群体事件中的网络作用机制研究 电子政务与行政生态

网络社会的兴起:善政的机会与挑战 络“意见领袖”现象:影响及治理

社会转型经济风险与网络舆论相关性研究

政府教育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规制研究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有序引导研究

微博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地方政府政务微博管理机制研究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传播与危机应对机制研究 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务微博运行机制研究 突发事件和微博舆论关系研究 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微博谣言综合治理研究

微博时代政民沟通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对网络问政公众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 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逻辑:困境与重塑 中国网络反腐中公民参与机制构建研究 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影响力问题研究 论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

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因素:中国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风险社会视域中的“网络暴力”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助燃机理与阻燃机制研究 网络时代的社区参与和社区治理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动态监测预警模式研究 电子政务信息公平研究

电子政务中的政民互动度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 大数据时代挑战网络执政能力

电子政务下一站:政府在线服务2.0的构建策略 “三公经费”的网络舆论监督研究 网络问政在“群众路线”中的作用 大数据对于电子政务效率提高的体现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政府问政研究 电子政务视角下舆情监测思考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成因与处置 政府2.0——电子政务服务创新的趋势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推荐第8篇:行政管理作业题目

我眼中最崇拜的领导

被誉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是继毛泽东主席之后的我国第二代领导核心。而在那个年代,小平同志不仅要解决在“*期间”遗留下来的各种左倾错误,还要及时解决我国停滞不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问题。可以说,那时候,我国处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也不为过。

小平同志的最大的魅力,我想还是:“三起三落”。这重点不在于“起”,而在于“落”。正是因为有了这三落,小平同志才能在经历过战争之后又一次全面,具体的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哪怕这三落并不是他的本意。也正是有了这些经历,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有着其他领导人没有的那份果断,那份勇气。

小平同志的魅力,还在于他的眼光是长远的: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邓小平以他长远的目光,看清当今世界的发展动向,提出了:中国要发展,就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要执行统一,就要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他还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得出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新结论,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使中国富强起来了,中国大地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选择是正确的,改革开放的蓝图是美丽的。事实又证明,“一国两制的”的构想是正确的,香港的“港人治港”澳门的“澳人治澳”使香港各澳门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当今世界发展表明,当今的和平和发展是合乎地球绝大多数民意的,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全球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

而且,他还是无私的。邓小平做出每一次抉择时,都会有不少人想左右他的思想,但是邓小平同志他不会偏袒其中一方,他要让事实就说话,坚持真理。他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理而往往真理只

有一个。邓小平的一生,都是在为中国的强大而贡献的一生,他是顽强的,心胸广阔的,目光长远的,无私的,伟大的。他敢作敢为,坚持真理,邓小平的形象无论是在哪个人心中,都具有独特魅力的。特别是邓小平的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会去怀疑小平同志对于中国的贡献,也不会去质疑他的决策。要不是他,我们哪来的改革开放;要不是他,我们去哪画一个圈,造就今天的深圳;要不是他,我们何时才能走出左倾的错误。

实践出真知,就让我们用时间,用实践,去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用行动,像小平同志证明,我们在努力!我们没有忘记历史的使命!我们没有丧失该有的斗志!

推荐第9篇:行政管理论文

____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网络对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2012级行政管理本科

2014年1月17日

网络对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

摘要

经济、科技的发展改变我们生活,网络让公众对于现有行政管理中有了更多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网络对目前的行政管理部门权力高度集中,管理方式落后呆板,公众不满意,提出建议、和批评,从而对行政管理提升有着正面积极作用。网络舆论在近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行政部门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尤为明显。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股重要的\"主流\"积极力量。

关键词

网络行政管理 作用

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网络迅猛发展,使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 四媒体\",也成就了中国庞大的网络群体,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6亿,占我国总人口的45%以上,同时伴随着是网络社会到来,庞大数量人群参与社会管理力量自然势不可挡。网络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固有特点是:

一、开放性、匿名性

二、平等性

三、传播快捷、传播面广、信息量大。

一、通过网络,公众有了更多信息选择权、表达权、监督权

随着社会各方面发展公众整体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参与社会管理能力有很大提升并通过现在网络进行全面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表达思想。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选择权。信息技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步入网路信息,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公开、透明程度不够,有的是经过筛选无\"噪音\"、垄断的信息,有的对信息进行封锁。公众只能被动地

2 接受主流资讯,但随着网络传时代到来并用网络固有传播方式为公众传播信息、展开意见表达、打破舆论一律消除传统媒体垄断,促进公众社会话语的多元。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以自己满意的方式获取自己满意的信息,可以听到来自各方面的多种声音。我们看到,对于涉及公众利益,为人普遍关注社会热点的事情,政府没有获知相关信息或政府已掌握而没有及时间发布,没有满足公民知情权,但公众仍然通过网络知情不被政府发布社会热点的事情。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提供了最快捷、最便利自由广泛的传播平台。公众也借助着这个虚拟空间,极大地扩大了信息源,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

表达权。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重要的一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及网络时代的发展,依权力本位、效力优先兼顾公平行政立法思想,粗放的执法行为、无效监督和问责制度,使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在网络时代受到空前挑战。公民在网络时代对社会生活中发生事情知情范围和深度在不断加深,过去许多封锁信息的办法,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已经不能奏效。公众可以在微博、论坛、评论系统中了解行政管理中涉及公众利用,为公众普遍关注事情进行分析、探讨来表达自己看法。众可以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自由、平等和深入的讨论,而不必受权力、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的约束,并且,讨论的内容也不受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的限制。公共领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削弱或取消了公共权力系统对话语权的

3 控制,为公众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监督权。当网络监督、网络问政被当作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通道,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 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网络发帖、评论的传播使监督形成广泛的共识和声 势,从而对行政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形成巨大的推动力。网络的兴起,进一步彰显了公众的声音和信息,弘扬了自主、开放、多元的理性精神,拓宽了公共管理的视野和空间。网络公共领域的批判性和互动性就明显提升了公众的话语影响力。信息来源的隐匿性更造就了网络舆论的丰富多彩,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生机和活力,使得舆论监督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力度也随之大大增加。

二、网络对行政管理积极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网络对行政管理起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如下三个方面:

1、促进广泛行使参与权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表达成为可能。它突破了传统行政管理在地理、信息沟通、信息获取途径上的局限,网络的发展,改善了公民参与行政管理的技术手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与模式。通过网络表达

4 诉求,抒发已见,传递民意,建言献策,正在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互联网既提供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也刺激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网络的直接性、互动性以及即时性,使得民意的表达更方便。2011年个人税在网上公布起征点时,85%的民众不赞成2000调到3000元起征个税起征点,而要求在3000元以上,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决定3500元起征点。网络对于疏通民意,表达民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

2、促进舆论权开放

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也注定了它在政治信息公开、行政立法和执法、阳光行政等方面能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其中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尤为明显。网络与行政管理的结合正逐步从虚拟空间走上现实前台,网络舆论作为承载民众表达权的一种新方式,发挥着对各种社会不良现象进行监督的作用,也充分演示了的舆论力量。如\"7.23\"特大动车追尾事故,网民就事故本身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向相关部门发出质问,形成无行舆论压力。网络媒体通过营造一种舆论氛围,为行政管理促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建设性力量,从而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事件朝着可预期的良好方向发展,最终不仅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同时也成功地把危机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良好契机:一方面,国家朝

5 着法治化更进了一步,增强了吸纳社会意见和抵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权益,推动了社会的民主进程,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3、促进政府监督机制完善

互联网的环境下,民众可以自由便捷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虚拟世界既无需考虑关系网的瓜葛,也不用担心遭到报复而遮遮掩掩,没有心理负担,就可以大胆地把自己的看法表露出来。为公民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人人都是传播者\",普通网民轻松拥有了网络话语权,通过网络发布关于社会事务甚至对政府、官员的意见和建议,网络传媒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使公民、传媒、政府三者之间形成了及时的、建设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修正,而且这些过程和环节也日趋走向透明与公开,最终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网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网络的发展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也是政治民主当前必然要经历的发展进程。通过网络这一重要渠道,公众以舆论的形式,代表民众与行政立法、执法等国家行政机构进行互动,可以督促国家机关切实兑现为公民服务、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承诺;党和政府可以借助民众的力量完善管理机制,完善党员的纪律约束机制和司法惩戒机制,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评议和监督,

6 对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进行揭露、谴责和控诉,对关涉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进行监督。

三、网络对行政管理的意义

随着网络普及、公众素质的提高、管理科学的民主化,网络对行政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现实意义。实践多次表明,政府重视网络,通过网络关注民情、民意,顺应、采纳广大网民的意见或建议,就能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反之,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的因素。

1、有利于公众情绪疏导

网络在现实生活的作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具有调节功能,即充当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调节器、缓冲阀。在社会转型及利益群体博弈的背景下,有的人原有价值观随之消解或扭曲;有的人因遇困难暂时无法解决而生出怨气;有的人因出现腐败现象而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下降;有的人只是一种简单的从众心理等等。种种原因形成的心理冲突、心理不满需要有发泄的渠道与机会。通过网络,人们的抱怨或不满情绪可以得到释放,传统权威方面也可以未雨绸缪,通过有序的工作来化解公众情绪,而不至于因为信息不通,把小事变成大事。这样可以提高社会稳定的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

7

2、有利于公正平等机会

现代人们在业余时间可以足不出户进入网络,向社会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心愿。这种表达不受时间、地点,不受财富、文化、出身等背景因素的限制,能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交流看法,提出建议,让人们获得一种平等的、全新的民主体验。如2013年12月在正义网发起的“2013年度中国正义人物”评选活动中,网络投票就多达1500多万张,网上感言评论达到40多万条,最终10人获评“2013年度中国正义人物”。这表明广大公民能有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来,说明他们的民主政治地位已经得到大大提升。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通过网络,不仅是网民表达自己意愿的场所,而且也是广大网民对个人、基层、团体利益诉求的广阔平台。当前,各级政府极为重视网络的发展,纷纷组建了本地政府网络论坛,该论坛成为各级政府关注民情、倾听民意的重要窗口。这样广大网民的一些利益问题反映到网上,政府给予重视,能够解决问题,马上责成有关部门解决,及时反馈解决决策实施的信息;当前不能解决问题,及时说明情况,告知广大网民;关于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或将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公布于众。通过网络,积极促进网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联系,将矛盾消灭萌芽状态中,有利于地区的和谐与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和谐社会。

8

四、结语

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平台,提供一些有效真实信息的同时,还会掺杂许多无效、恶意的信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有些人言论难以受到约束,因此难免出现一些非理性和虚假流动信息。但是应当说,非网上信息的\"主流\"。因而,对待网络公众,一是要抓紧网络的管理立法,加大网络的依法管理力度,二是要加强网络诚信宣传教育和指导,三是要进一步提供多种形式的网络平台,通过论坛、微博等载体,公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强调网民的自律,提倡有理论理,有事说事,有问题谈问题,有意见讲意见,,要文明上网,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善于发现新事物,适应新事物,运用新事物,这是网络时代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要求,对领导干部执政理念的新挑战,网络民主也是如此。,通过代表人民利益的各级领导人的推动和实践,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在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和突破式进展。

9

参考文献:

[1]社科院:近七成事件网络舆论推动政府解决 京华时报 2011-7-13 [2]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 新浪网 2013-7-17 [3]全国人大:85%公众不赞成个人税3000元起征 新京报 2011-6-11 [4] 正义网:“2013年度中国正义人物”揭晓 正义网 2014-1-15

10

推荐第10篇:行政管理论文

浅谈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摘要: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本文从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落后的行政管理对政府公信力的破坏性,接而又指出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以及提出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措施等四方面进行了论述。进一步阐明只有文明、科学、人性的施行行政管理的政府,才能赢得公众的信赖与支持,才能拥有长久的发展之路。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最后,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落后的行政管理对政府公信力的破坏性

落后行政管理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特征:

1、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民主性缺乏。因政治权力缺乏足够监督导致贪污腐败;决策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导致政策朝令夕改;地方保护主义,无视国家法规政策;为捞政绩,公然伪造上报数据等等现象,一次次挑衅着政府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与民主性。民众的知情权和参政要求没有得到尊重甚至被践踏,政府的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也就无从体现,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职能与责任不清。机构职能交叉,各有各的门槛,交叉执法、重复执法,导致公众无所适从;部门领导多,虚职多,造成“职务贬值”,既助长了官僚主义,又阻碍了政令的畅通;多头领导,几个部门分段管理,岗位的设置界限不清,导致管理混乱;一旦出现失误,即以集体名义承担,规避责任。

3、效益观念不够。存在小部门利益主义,不作为、慢作为;办事程序冗长、效率低下,新建的“政务中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增加一道门槛;不在乎行政成本,浪费情况严重,如大力兴建严重超标的办公楼、招待费用居高不下、错误认为只要自己不拿吃点喝点不算腐败。这类“公家的钱,随便花”的奢侈浪费,也让“该花钱的地方,没钱花”,使公众怨声强烈。

三、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缺陷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是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不能否认行政管理体制仍存在的缺陷,进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其主要表现有如下: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由于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过多地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忽视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改革涉及面较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对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政府官员由于不善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突出,致使政府缺乏亲和度和感召力。

三是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致使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由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违法行政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公务员责任意识淡化。

上述情况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而且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

三、通过改善行政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几条建议

1、行政“文明”——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发展,是行政文明、政治文明的要求,笔者认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政府产生的合法。依据社会契约论,政府的权力源于民众授予,一切违背这种委托代理关系而建立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

(2)选举、任免的合法。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效力,不断完善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和质询制度。让人民代表大会在官员任免、升迁和绩效评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政府官员任免、升迁和行政人员的录用都能更好地体现民意。因为只有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让机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行政法律化。构建法制政府,避免政府权力部门化、政府权力地方化。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律、法规、决策、命令的过程中,应严格地依法行政,使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4)严惩权力腐败,克服官僚主义。逐步推进和完善权力的监督体系。包括中纪委派驻机构、巡视制度、中央提名地方纪委书记、官员任职回避和交流制度、任期限制制度,针对基层官员(县、乡)建立的权力监督体系等等。

2、行政“科学”——加强行政规范化建设

(1)通过“民主”,智慧行政。政务公开、听证会等拓宽民众参与政治的渠道。让民众关注政府日常行政过程,使民众可以依赖社会组织参与和影响具体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

(2)建立管理规范化模式。要形成一套统

一、科学、系统的精细化行政管理模式,以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能,构建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节约型政府。通过操作的细化、管理的细化、执行的细化,将工作、服务、管理做细、做实。精确计划、决策、控制、考核,把管理的对象逐一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做到“责、权、利”的统一。

(3)强调“效益”观。政府行政时,要充分体现政策水平、战略眼光、卓越的见识和运筹能力,做到效率高、效果佳。这种“效益”观,是要以促进社会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具体到整个办事过程,科学决策依据、环节、顺序、责任人一一落实,减少了时间、精力、财物的浪费,提高了效率。

3、行政“人性”——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政府的公信力,应主要通过其代表——公务员自身的行政品性来表现。诚信廉明、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公务员队,才能很好地代表政府,获得公信力。行政管理需要先进的文化领航,要明确行政队伍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来规范行动,创建文明有序的行政环境,营造诚信和谐的人文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4、加强政风建设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监督。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应该改进会风、文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风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如同水之无源、木之无本。通过文明、科学、人性的行政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正廉洁、透明公开、讲究实效的政府形象,才能获得公信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的文明、社会的文明。

参考文献:

[1] 邓志辉《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能》.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九期

[2] 金太军 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J]》.社会科学战线,2006,(4)。

[3] 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8-9。

[4]吴敬琏.《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的八点建议[J]》.光明日报,2003-04-17(3)。

第11篇: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教学点___________________

年_______月______日______

目录

内容摘要

一,行政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二,当前行政领导者素质低下的表现

(一) 观念陈旧,政治素质不高

(二) 知识老化,能力不足

(三) 情商低下,缺乏领导艺

三,行政领导者素质存在问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在物质利益诱惑下政治立场不坚定

(二) 不能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提高领导能力

(三) 缺少对行政领导者的行政制约机制

四,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

(二) 勇于实践与自省,不断更新知识

(三) 注重情感沟通,掌握领导艺术

(四) 完善对行政领导的监督,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第12篇:行政管理论文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探讨 摘要:石油 工业 的战略地位和 中国 石油 企业 的国有性质决定了中国石油企业的 发展 状况和发展战略对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中国石油企业应以跨国石油公司为发展标杆,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体系。文章对中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竞争的环境和发展战略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石油企业; 发展战略; 因素

石油企业战略就是石油企业在市场 经济 的条件下,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等特性决定了发展战略对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已有专家对石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一些 研究 ,但是从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国际先进经验出发系统的角度研究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则很少涉及,而正如上文所述,形成并执行 科学 的发展战略是跨国石油公司成功的基本经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石油公司国际竞争力薄弱、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的国家来说,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发展战略无疑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竞争优势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一、石油公司加强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主体的竞争力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石油行业的发展决定于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加强我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十分必要。

(一)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石油企业经过改制上市后,已经由一个国家公司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它必须追求经济利益以求得自身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自身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石油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根据国内外经验,加强战略管理是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国的石油企业也必须通过加强战略管理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石油安全状况日益恶化,石油安全风险系数不断增大。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2003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37.5%,2007年突破70%大关,达到75.1%,2005年则达到了72.9%。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2002),我国到2010年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1%,2020年达到70%。同时,不合理的石油价格定价模式也使得国际油价的频繁变动给我国 社会 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危险。据估算,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1吨折合为7.3桶),而进口达到1.5亿吨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由于国际油价高涨,中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比去年多花192亿美元以上。同时据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以上,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0.5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显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的

影响 不会低于上述数字。从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日益增大和石油价格的频繁波动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安全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系数。而在中国,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作为国内石油石化行业“三巨头”,垄断着国内石油市场。在2005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亿吨、生产天然气799.5亿立方米,其中三大公司的原油产量共为1.7727亿吨、天然气产量共为770.29亿立方米,占全国比例分别为98.5%、97.2%。中国石油公司的国有性质和在国内石油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承担保障国家石油安全责任。而这又取决于企业的总体实力。现阶段,中国石油企业不论是在企业规模还是在企业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上,与国际跨国石油公司都有很大的差距(吕建中,2002;杨嵘,2007;王育宝、吕璞,2005)。在跨国石油公司已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的条件下,中国的石油企业要想在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尽可能多地参与分享国际石油资源和市场,必然会面临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的激烈竞争。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以国际跨国石油公司为标准,加快自身发展,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分析 跨国石油公司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制定、执行科学的发展战略是跨国石油公司成功的基本经验。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实现自身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履行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企业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解决就业、赚取利润和缴纳税收等基本功能,而是更希望企业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保护环境和生态、维护市场秩序、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发展、保障员工权益等一系列社会责任和义务,公司的利益实现机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就迫使企业在考虑其利润因素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公司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实现,要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不仅要在公司内部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中体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而且还要主动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推广运动之中,使公司利益与公司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主要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障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也就是说,企业要得以可持续经营与发展,仅仅考虑对股东负责、承担经济责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在承担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形势下,石油企业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跨国石油公司已把编制和发布公司责任报告作为一项举措。通过公司责任报告,跨国石油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和公众沟通,阐释自己的价值观,公布自己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业绩以及披露存在的 问题 。例如:英荷壳牌公司发表了《面对能源挑战——我们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所取得的进展》的报告;BP公司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回顾》报告,考察了公司在商务、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中国石油企业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石油企业责任内涵的改变要求石油企业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影响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因素

科学战略策略的制定和修改是建立在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而且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国内化国际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 外部因素

1.国家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由于我国石油储量有限,产量呈逐渐递减趋势,加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愈来愈大。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多。2003年达到9112万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7年首次超过亿吨。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净进口量必将进一步扩大。因此,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变化、供给短缺、油价异常波动以及 政治 动荡等,势必会对我国石油供应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危及石油经济安全。

2.国际油价波动风险大。我国实行的是一种跟踪国际油价变化的油价定价机制,这种机制只是被动的将国际油价的波动引入国内,却不能左右国际油价。在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情况下,作为石油市场的主体,石油企业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近几年的油价高企给我国石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如,2001年,原油价格的上升,使中石化炼油部门的生产成本增加55.73亿元(史丹,2001)。2005年中石化尽管前三季度共加工原油1,070.73万吨,同比增加5.77%,但受国内成品油价格从紧控制的影响,公司前三季度的炼油毛利大幅下降,仅为1.78美元/桶,经营亏损为79.26亿元。2005年油价的剧烈波动使炼油业由2007年的盈利208亿元变为2005年的净亏损近300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277亿元。

3.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为增强整体实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进行了兼并、联合和重组等战略调整,形成了如埃克森莫比尔、BP科阿科、英荷壳牌、埃尔夫菲纳道达尔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超大规模石油石化公司。这种发展态势增强了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实力。通过战略调整,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它们控制着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其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金额超过了全世界的2/3,并拥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先进技术。同时,随着WTO对能源开放承诺的逐步实施,跨国巨头已经开始加紧进入中国市场。近年来,中国石油行业最主要的几家企业,如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海外市场上市,就吸引了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巨头的入股。这就使得我国石油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

7.科技 的进步。全球石油工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靠高投入拉动增长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已成为带动石油勘探开发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几年来。世界各石油公司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逐步转变。纷纷采取加大科技投入的低成本发展战略。在地震、钻井、油气开发、地面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成果,为石油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如何在国际石油行业中立足的压力。如果油气勘探开发等核心技术长期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得不到更新,我国石油行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将势必遭到淘汰。

(二) 内部因素

1.产业链结构不合理。石油资源的独特特征和石油工业的 自然 垄断性质,要求石油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从目前世界最大的三家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情况看,上、下游和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平均为51:32:17左右(单洪青、朱英,2007)。而我国石油企业的相关比例则极不合理: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拥有石油采掘业(上游)与石油炼制和化工业(中下游),中石油主要是上游业务,中石化主要是中下游业务和东部

地区,而中海油则专门经营海域石油的采掘和运输。

2.国际化特征不明显。跨国石油公司从企业产业的开始就实施了国际化战略,使产业链的延伸到世界各地。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石油、丰厚的利润,还可以减轻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尽管中国石油企业早就提出来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在实际中,并没有真正利用好两个市场,实行的是只注重产业链的上游而忽视中下游的战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中过去只是充当“国际采油队”的角色:将国际石油市场中买到的石油直接运回国内。这种战略的实施尽管有满足国内原油需求方面的考虑,但这种发展战略不仅使原油运输由于原油进口来源过于集中、进口通道过于单一和进口通道受美国等敌对势力控制面临着极大的危险,而且还使国内石油安全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

3.缺乏高层次人才。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石油企业人才队伍有了长足进步,培养了一批骨干,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 教育 基础比较薄弱,人事制度正处于变革之中,我国石油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两方面的人才:一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主要是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通外语的高层次的复合人才;二是缺乏专业熟练的技术人才;以石油勘探开发企业为例,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部从业人口的

5.5%,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7;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仍旧高达68%。

7.缺乏应对国际政治等非商业性因素的能力。当前,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受政治因素影响极大,世界油气市场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的角力场。世界上有潜力的大项目和有增长潜力的油气区多为西方大石油公司所垄断。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中国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行为常被资源国、竞争对手和国际财团所排斥。复杂的石油政治、军事冲突、恐怖主义袭击、经济制裁等国际环境,将对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和非商业性压力。而我国石油企业由于自身的能力,很难完全排除这些政治性和非商业性因素的干扰。

三、建立合理的石油 企业 发展 战略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等为代表的国外大石油公司不断改变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展战略体系。尽管 中国 石油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实施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些战略与国外大型石油公司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结合我国石油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现有的发展战略构成情况和跨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形成发展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战略体系。

(一) 优化一体化战略

石油企业的一体化是指石油企业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跨国石油公司通过促进油气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制定和调整其基本业务生存和成长空间(董秀成,2002)。以埃克森公司为例,1986年国际油价从1985年的28美元桶暴跌至17.7美元桶,1986年其上游收益由1985年的79.7亿美元降到30.6亿美元,但其下游的炼制、销售收益却由8.1亿美元上升为19.37亿美元,同时化工部门收益增加22亿美元,下游盈利大大缓冲了上游出现的亏损,再加上其他业务增加的3.2亿美元以及房地产的收益,1986年的纯利润反而比1985年增加了79亿美元,达到了创记录的53.6亿美元(李宏勋、张义忠、赵玺玉,2000)。尽管中国石油企业在一体化战略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需要在优化炼油化工的地区布局、产品布局上统筹规划:中石油应当积极调整资本和资源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和销售,化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配置及其比例关系,适度增加中游、下游规模,优化一体化产业结构。中石化既要努力扩大上游规模,又要注重在炼油与化 工业 务上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集中

力量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中海油要继续扩大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强与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技术合作,提高纵向一体化水平。在国际市场上,改变以往只注重发展上游的发展战略,向中下游发展。中国石油企业只有通过进入世界石油工业的中下游领域,才能真正进入全球石油供应的主流系统,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获取稳定的石油供应(何帆、覃东海,2005)。

(二) 完善“走出去”战略

油气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油气资源的国际性。跨国石油公司从一开始就实行了全球化 经济 战略,通过实行“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石油资源。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石油“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以全球市场范围为目标来考虑自己的油气生产经营业务,优化配置企业的油气资源,提高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自己获取最大回报。现在,跨国石油公司不仅在采油国开展业务,还通过并购等方式将自己的产业链延伸到石油消费国,以获取利润。

自1993年以来,我国石油公司就开始了走出去的步伐,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黎喻鹤,2006):2002年1月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成功收购印度尼西亚五大油田资产、2002年7月中国石油以2.16亿美元收购Devon Energy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产拥有1.06亿桶当量已探明储量和5700万桶当量可能储量的权益、2005年10月中石油以71.8亿美元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公司)。但是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拓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2002年12月,中石油欲斥巨资参加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77.95%股权的拍卖活动,但俄国家杜马禁止中石油参加竞拍。同时在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必然会面临各种风险,如2005年6月份中海油对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收购就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干涉而失败。可见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路困难重重。因此,在“走出去”时要完善具体的策略,精心选择并购对象、方式、时间和地点,以提高成功几率、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主流系统。

(三) 强化归核化战略

归核化战略主要是指企业围绕核心能力,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优势环节上,在发展核心业务的同时把非核心环节让给比自己更有竞争优势的合作伙伴做,以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如埃尼集团1992年把核心业务定位在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方面。1992-1995年通过150多项的交易,实现了对非主营业务的剥离同时集团还围绕加强上游实力的战略剥离了石油技术服务类公司压缩了石化产品中的非主导型产品,加强了对上游企业阿吉普公司的直接管理,通过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上游企业的效率。通过实施归核化战略,埃尼集团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很快就进入世界石油企业50强的行列中,199

8、1999连续两年进入前20名。

中国石油企业无论是在成长经历、企业规模、经济实力,还是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与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在整体实力还不是很强大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实行归核化战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优势产业方面,以发挥相对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强竞争力。

(四) 实行战略联盟战略

联盟是指行为主体之间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具有“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征,是参与主体在国际化经营活动中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里,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要获得高效发展,只有加强合作与联合,借助外部力量。如壳牌公司和巴斯夫公司的3家子公司:Elenac、Mentell和Targor公司实施战略性重组联合,成立聚丙烯生产商的巨无霸:巴塞尔(Basell)公司,其拥有聚烯烃(聚乙烯加聚丙烯)能力870万t/a,其中聚丙烯总能力超过500万t/a,占全球总能力的15%。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虽有10多年的 历史 ,但在国际石油合作中仍处于新来者的地位。要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通过联合、联盟形成内部合力,更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上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各种联盟,充分借助外力,以形成协同效应,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优势。国际石油联盟有多种类型与层次,结合我国石油“走出去”整体战略,可以重点建立与国外石油公司联盟(包括与东道国石油公司的联盟和与跨国石油公司的联盟)、与国际投融资机构联盟、与主要消费国联盟、与主要产油气国联盟、与国际能源组织联盟。

(五) 实行品牌战略

实行品牌战略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埃克森、壳牌、BP等世界知名的跨国石油公司普遍非常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在强化企业品牌管理,培育强势品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实行品牌战略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与之相比,国内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在品牌的理解、管理体系和系统、管理制度等方面与跨国石油公司还存在很大差距。根据跨国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品牌经营工作:加强对各级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最贴近市场的石油销售企业管理人员的品牌知识培训;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品牌管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关制度; 研究 制订一套适应石油、石化集团实际情况的企业品牌经营评估 分析 模型,构建一套品牌经营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制订适应中国石油石化市场情况的副品牌实施方案,特别要在成品油副品牌技术上多下功夫;优化企业品牌设计理念,导入以人为本的品牌设计理念。

(六)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 问题 的 科学 方法 。石油企业作为重要的资源消耗者和环境污染者,就更加有必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公司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包括公司 社会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国外大石油公司大都有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他们强调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生产清洁产品;开拓清洁能源、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业务(从石油供应商向能源公司转变);强调以人为本,鼓励公众参与;积极关注社会事务,积极树立“绿色公司”和“有责任感公司”的形象,注重内在与外在的统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这些公司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虽然中国石油提出了“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的企业理念,充分体现了重视社会、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崇高理想,但和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国家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石油应在大力发展油气资源,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同时向着能源公司转变。也就是说,应制订规划,建立机构,组织人员关注、研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占领世界能源发展的制高点,不断增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也是国家赋予中国石油的基本责任。

第13篇:行政管理论文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弊端

及对策研究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弊端及对策研究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9级行政管理2班

马利平

【摘要】: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在公务员考核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中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本文在分析我国公务员考核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建议 ,以此推进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公务员 考核制度 弊端 对策

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这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十几年来对优化干部队伍、提高工作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西方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我国推行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时间是较短的,加上特殊的中国国情,现阶段在公务员的考核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公务员考核制度改革也就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揭露出的腐败大案中的不少政府高级官员,在被提拔重用前已有严重问题,却顺利通过考核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更使考核问题成为社会注目的焦点。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因此必须对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进行改革。

- 1公务员的评议,使公务员接受民众监督成为一句空话。同时,对公务员的考核侧重对个人的考核,没有同个人所在的部门考核紧密联系起来。

2、重视定性考核,轻视定量考核

在实际考核过程中重视定性考核,忽视定量测评,而单纯定性的考核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情况。

3、重视年度考核,忽视平时考核

尽管《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但目前,有关部门对公务员的平时考核如何进行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许多单位和部门也不重视平时考核,一些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脱节,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的依据,致使年度考核缺乏依据,考核结果不全面,缺乏权威性。

(四)考核结果等次偏少

我国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而且优秀比例最多不能超过15 % ,而真正不称职的也是极少数公务员,所以绝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称职这一等次上。这其中既包括相当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比较好的公务员,也包括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比较差的公务员。然而,他们都享受同样的待遇,混淆了公务员的行为差别,使考核失去了公正,难以起到奖优罚劣的激励作用。

(五)考核结果使用不当,激励作用不足

一是对优秀与称职公务员的奖励没有拉开距离。二是对年度考核中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重于受行政处分的公务员。这样

- 3西方国家公务员考评结果的等次划分一般为5—7 个。相比之下,我国公务员考核等次仍然过少,不能反映公务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基于中国国情,建议中国公务员考核等次设定为五档为宜,并且重新确定每个档次的基本标准。

(五)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力度,提升考核的激励功用

赋予不同等次公务员不同的奖惩措施,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六)规范考核程序,健全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和考核监督机制 在考核程序上要做到严格、严谨与公开、民主相结合。首先,要强调对考核程序的重视,采取一切措施杜绝走过场的现象,在广泛开展民主评议、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考核。其次,健全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加强与被考核人的沟通,对考核工作及时地跟踪和评估,使考核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还必须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监督,需要有监督考核人员的法规和机制,尤其要加强对负有考核责任的领导干部的监督。

以上的种种对策,总结起来无非是让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更加明细化、更加客观公正、对公务员的监督力度也就更大了,但是笔者认为并不能一味地因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就认为考核应该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事实上那也是做不到的),应该监视每一个公务员的一举一动。因为这样势必会给许多公务员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反而会产生一些本来不具有问题。应该给公务员们一定的喘息空间,在他们及其家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了之后,他们就可以更加无后顾之忧地为人民服务

- 5

第14篇:行政管理论文

目 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2 1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特点

2、我国政府人力资源发展趋势„„„„„„„„„„„„„„„„„„3

3、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的问题„„„„„„„„„„„„„„„4

4、提高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途径对策建议„„„„„„„„„„„„5 5总结

参考文献„„„„„„„„„„„„„„„„„„„„„„„„„„„„„8

内容提要:

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及对经济的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非常重要的标准。中国行政部门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其中对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是提高我国行政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对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做了一定的介绍,并对其提出一些问题和提高管理途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对策建议

1

浅谈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特点

(一) 概念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或称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它是隶属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别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政府及其分支机构为主体的。我国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等;人力资源的获取,主要指对公务员进行录用和配置;人力资源的维持与开发、维持包括对公务员的工资、薪酬等各方面的保证,开发主要指通过绩效管理,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或进修,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潜能。显然,它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

(二) 特点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相同的地方,但作为一个区别于其他子系统的独立系统,也有其独特的个性。从主语上看,它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同属于管理的范畴,都是对人的管理,但和一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福利的增加、提高办事效率,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而非企业管理。了解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对于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探讨有关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系列问题,以加强和提高政府等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概括地讲,我们可以把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的特殊性。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划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和第三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据是主体的不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与一般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不同即在于其管理主体的不同,即政府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政府组织是拥有一定国家权力的国家行政执法部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公共性、非营利性、服务性和公益性。正是这些性质,使得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特殊性。

2、目的的公益性(非营利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创造性价值,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但由于主体的不同,导致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目的性的不一样。政府组织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政府组织所拥有的权力理论上是由人民授予的,因此,它所追求的利益应该只是一种公共利益,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不存在自身的特殊利益。利益是和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理论如此,实际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实际上,也正犹豫政府机构的这种性质,导致由于不能损害到自身利益而使公务员“养尊处优”,缺乏在市场经济体制追逐经济利益的田间下形成的竞争意识。工作缺乏热情、上进和激励。

3、体系的复杂性。由于政府这个主体的特殊性,使得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其他部门难以比拟的复杂性。政府部门是一个横向部门分化,纵向层级节制的庞大的组织构体系。而这样一个体系又是按照完整统一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意味着组织必须目标统

一、领导指挥统一和机构设置统一。从行政编制上来看,有专门的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务员局,编制委员会,党委系统有组织部,各职能部门通常也有各自的人事处办公室等管理本部门的人事食

事务。因此,在具体的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和个职能部门的人事管理权限的划分上,就形成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这必将带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4、管理的法治性。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而作为对依法行政的主体——公务员和其他行政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依照法律进行的。一方面,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立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另一方面,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是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的,如人力资源的规划,人力资源的获取,主要是指公务员的录用,人力资源 2

的开发,主要指公务员的培训等都是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的。因此可以看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进行是在各种法律法规的规定之下进行的,这一方面使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有法可依”,规范了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同时,客观上也束缚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力和有效性,不利于打破现有体制,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

2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率先从企业中产生并得到应用和扩展,进而在公共部门也得到了重视。加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发展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从历史上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才不过二十几年,在公共部门所实行的公务员制度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受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我国经历了几千年以“人治”为特点的封建制度,“官本位”思想还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大多数国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从国际大背景上看,我国加入WTO后,在管理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尤其是政府管理方面。所以,在公共部门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在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对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达成了一致,作为人力资源大国的中国所需要做的更多;眼前的中国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并非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两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它们才有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管理理论,所以西方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不能完全为我国所用。所以,我们应注重对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借鉴,同时也有的放矢地吸取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经验,以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管理理论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管理学所要达到的最根本的目的——提高组织效率,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鉴于此,公共人力资源理论发展的前提在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明确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我国如果实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应有什么样的不同于以往的制度和形式,有没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如果说我们的管理都遵循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根据这些规律能做出什么样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选择呢?在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能要实行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些制度、政策和措施等,都应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

3、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当前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方向,是走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路子。创新研究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及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公共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课题,应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效率观念不强。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用效益观念来衡量公务员的配置使用,必然导致公务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效益低下,浪费严重。

(二)法治观念淡薄。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但受传统封建专制和集权主义影响依然很大。

3

(三)公务员队伍人员素质不高,活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习惯于利用传统思维和传统手段对待变化了的新形势,缺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开拓创新精神。

(四)政府公务员价值趋向有失偏颇,“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跳跃式发展起来的,还非常不完善,经济的不平衡使“官本位”趋向在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居主导地位。

(五)优胜劣汰的效应有限。首先,公务员的评价机制不科学,一些地方公务员晋级升职还主要取决于个人学历、资历及领导的评价,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作实绩相统一并相应晋级、升级的科学管理机制。其次,公务员的选任机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竞争动力和压力。最后,公务员的退出机制还不健全。普遍只有谋求升迁的动力,被辞退的压力不足,“一业而终”,平平稳稳干到退休,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缺乏主动性,社会环境较差。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是指人才直接管理、使用和受益的地区、部门单位。在人事管理中,尚未实现由人事档案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才资本理论的转变。

2、政策机制不活,制度保障不力。一方面是人才政策缺乏系统性。多数地方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才配置规律的人才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是人才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人才统调统配,重干部身份轻岗位管理,重机关部门人才,轻一线实用性人才意识浓厚。

4、加强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

(一) 强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树立。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这种竞争更重要地体现为政府能力的竞争。政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的素质,也即取决于政府部门中的人力资源。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同志也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有学者指出,在政府部门中树立人力资源的理念是政府迎接WTO 以及经济全球化挑战中的首项任务。应把每个职位上的公务员都看成是最重要的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开发使之升值,再进行优化配置。

2通过细化职位分析确定最佳人才引进政策和使用方案

政府部门引进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公共管理,而且绝大部分的政府公务员所从事的是基础性、事务性管理工作,即只要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同时较好地执行上级的指令,完成好上级交办的管理任务即可。因此政府机关的人才引进应以中、低级管理人员为主,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高精尖技术人员为辅。政府人事管理部门必须从政府机关的职责人手,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组织分析、职位分析和工作分析,以确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降低人才引进的成本,实现政府机关人才引进的效益化。 。

(3)推行政府雇员制,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政府雇员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工作的特殊需要,从社会上雇用的为政府工作的法律、金融、经贸、外语、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政府雇员制是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能变动调整政府雇员的人数,运用更多的兼职性、临时性人员和非常任的专业人士来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公共项目的运作。这一制度打破了政府传统的录用人员办法,解决了人员能进不能出和不能合理流动的问题,优化

4

了政府工作人员结构,给整个政府机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政府雇员制是政府特殊工作岗位的必备制度,是与公务员制度互为补充的用人制度。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方面是强调简化职位分类与任用程序,采用更为灵活的录用方式,根据绩效和能力而不是依据资历提升和付薪;另一方面主张民营机构的管理人员与公共部门的人员相互交流,在公共部门之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创新战略,引入市场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使得政府的旋转门越来越快,人力资源流动速度加快。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运用契约、合同、外包等方式来管理人力资源,一方面对公务员产生了竞争压力,有助于公务员产生忧患意识,对民众的需求更加敏感和具有回应性;另一方面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4)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将有助于建立更富有成效的公共管理组织。首先,应重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配合组织发展的需要,预测未来所需人力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提拔使用的时机以及所需人力资源的培训等,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以期人力与需求相适应,达到组织目标。其次,政府组织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应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通过机械型工作设计法来降低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可采用激励型工作设计法鼓励成员的创新。通过强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提高工作的复杂性,增加工作内在的吸引力,使成员更有兴趣来完成工作,必要时在组织内部实行工作轮换制,为成员提供交叉在职培训,从而了解更多不同的工作,减少成员的不满,增加成就感。再次,政府部门进行绩效管理时,要探索应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应加强与完善公共责任机制,使政府以管理公共事务、传递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竞争力为评估目的。

(5)建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多种高新技术,组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公务员实施科学管理。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库。完整的信息记载了工作人员从笔试、面试开始到离职或退休整个周期的人事信息。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分析、规划、激励等工作中去,从战略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在这个管理系统中,工作人员可以进行自助服务。同样,对于培训、假期申请、报销等日常的行政事务也可作处理。

(6)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塑造学习型组织。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培训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需要,必须为公务员培训注入新的理念,创新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在对待强训学习的观念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行为终身化,要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观念现代化,还要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使学习体系社会化在培训内容上;要开展以公共管理知识为核心内容的培训,包括公务员能力建设及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内容,使公务员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专业知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在培训组织上,要把普及型的短期强化培训与个性化、差别化的培训结合起来,把院校封闭式培训与社会开放式培训结合起来;要把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结合起来,把组织选调培训与个人申请培训结合起来。如果能把科学的、创新的公务员现代培训坚持下去,不但会全面提升广大公务员的能力素质,还能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际惯例、通晓公共管理、行政艺术精湛的领导型优秀公务员人才。

五、结尾

5

政府机构人员管理的改革也可以在某些范围内先作试点,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相应的修正,取得经验并在全国逐步推广,我相信,这些系统性的工作比简单的反腐败等作用和意义要深远得多,也更务实、扎实得多。我国已经加入WTO并且正在加速进入市场经济社会,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机关而言,不讲效益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成功的根本是人才,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因此,政府机关也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研究,以确保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既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够符合 “精简、效能”的原则,降低政府运营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也可为政府政治体制改革作先导,使党的“先进性”真正发挥出来,成为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的伟大政党。

参考文献:

1.滕玉成、俞宪忠主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董泽芳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孙柏瑛、祈光华编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项飞:发展经济学视野中政府角色的演变与启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版。

第15篇:行政管理论文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存在

的问题及其对策

□刘文光

[摘 要] 对于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既要肯定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效,但更为重要的 是,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政府;公共关系;建设

政府公共关系作为社会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指的是政府为更好运行其职能,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持久联系,以期在公众中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作为塑造政府形象的艺术和沟通政府与人民联系的桥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正日益广泛地深入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相应对策,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事业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广泛开展。如上海、青岛、昆明、哈尔滨等一些大中城市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以树立城市形象、开展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目的,运用公共关系策划,成功地举办了色彩很浓的社会活动,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对招商引资等方面都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二是政府公共关系在一些城市开始制度化。如天津市政府自1983 年开始,就将为群众办实事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年初公布办实事的内容,年底兑现,以接受群众监督。其他许多城市也纷纷设立市长电话、市长专邮或市长接待日,加强同群众的直接沟通,既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也有助于提高政府形象和行政管理效率。

三是我国设立了一些公共关系机构。1991 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告成立。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决定设立新闻处。国务院各部门及许多省市政府也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以加强信息传播,增进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

尽管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共公关系的发展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要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还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富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理论及实践均尚待科学化、规范化。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党和政府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有着自觉重视公共关系、宣传公共关系的历史传行政管理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3 期统,美国博雅公共关系公司总裁就曾赞扬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袖们确实是精明的公共关系实践家。应该说,我们的政府公共关系有着优良的自身传统,但是,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既没有立足国情认真总结传统的“公共关系经验”,又缺乏将现代“公共关系精神”进行真正中国化的探索,所以在实践中的盲目性、零散性、非科学性等问题极为明显。

21 政府官员的公共关系意识仍较淡薄。普遍来说,现在许多政府官员既没有认识到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将其提升为一种价值观和管理哲学,渗透到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之中。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 缺乏自觉利用传媒手段进行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的意识。政府形象,主要指政府及工作人员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大小,是政府获得公众欢迎、接纳、信任的程度。固然,政府工作具有权威性和政策性,但无论是从民主政治的大气候,还是从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的“小环境”来看,所谓的权威性及政策性都必须建立在社会公众依赖政府的基础之上,政府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及其工作的成败。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心目中没有形象意识,对现代传播媒介的重大作用了解不多,而且十分缺乏应有的传播技巧,表现在决策和行动中则是对自觉进行形象投资和形象塑造重视不够。

(2) 缺乏为公众服务的意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更多考虑其权威性和政策性,习惯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不愿脚踏实地为群众、为社会奉献,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群众带来满意和方便,用热诚的服务去赢得好感和信赖。更有甚者,将手中的权力当作群众办事时的路障,进行“管、卡、压”,严重败坏了政府的形象。

(3) 缺乏协调意识。表现为不善于调节、平衡和统一各种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要素;缺乏对“兼顾”、“统筹”、“缓冲”和必要的“调和”、“折衷”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经常陷于难以协调的矛盾之中。

31 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水平比较低。应当承认,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现状并不理想。首先,从知识结构看,我国现有的政府公共关系人员(无论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 ,真正具有政府公共关系方面系统知识的为数不多,绝大多数人都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及某些管理科学知识为政府公共关系的知识框架,以致于在从事政府公共关系的活动中,往往只能局限于搞政治思想教育等原则性的工作,而不能深入具体化。因此,知识结构显得有些陈旧老化。其次,从能力素质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能力素质也比较低。突出表现在创造能力和社交能力不强,老成持重者居多。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年龄结构偏高、偏老,使得我国政府的公共关系手段、形式、方法等等都趋向老成保守型。第四,从人员结构上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机构的人员也有些不合理。如男的多,女的少;老的多,年轻的少;不懂专业知识的多,懂业务知识的少;性格内向的多,外向的少,如此等等。总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水平是比较低的。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

公共关系的相应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必须相应地作出以下对策选择: 11 结合现代“公共关系精神”,回顾总结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经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提供理论指导。对于我国政府来说,其自觉的最早的公共关系活动可以追溯到井岗山时期的中华苏维埃民主政府和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当时人民政府在协调处理公众关系时,就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有公共关系工作性质的工作制度,如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主要集中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两个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机构也结合国情引入了国外先进的公共关系理论和方法。回顾我国政府自觉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历史,结合现代“公共关系精神”总结其公共关系工作的经验,以下几点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是有着

重要意义的。

(1)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宗旨。现代公共关系以实现社会利益为基本宗旨,

在此基础上提倡互惠互利。我国政府在与社会公众相处时,首先考虑的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我国政府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爱戴、支持和合作;而我国政府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公共关系宗旨,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和意识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这是我们取得一切成就的最终力量源泉。

(2) 塑造良好形象是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出发点。任何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工作也不例外。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并把它作为关系到政府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我们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制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并用它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动,使社会公众通过政府成员的良好言行来认识人民政府的形象和本色。建立在这样一个出发点的基础上,我国各级政府为塑造自身形象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就具有了高度的自觉性和牢固的思想基础。

(3) 搞好勤政廉政建设,是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塑造良好形象的主要内容。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主要途径一般说有两条:一是宣传,二是做。二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但其中“做”更为重要。公共关系所倡导的“百分之九十的做得好,百分之十的说得好”,就生动而又形象他说明了塑造形象的基本法则和主要途径。我国政府在为塑造组织形象所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中,自觉遵循上述原则和途径,非常重视“做得好”,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办实事,讲信誉,二是加强廉政建设,塑造廉洁、务实、高效的 形象。

(4) 完善沟通机制是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方法。沟通,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前提。完善沟通机制,疏通沟通渠道,是促进政府与公众信息交流的基本方法和保证。加强双向交流,增进信息传递,是协调政民关系,塑造政府形象的根本方法。在这方面,我国政府主要有两条经验:一是加强政府机构的对外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社会大众传播有关信息。在坚持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同人民商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政府的各项活动情况及本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向人民公开传播。二是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和健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信访、举报、民意测验、舆论分析、领导人访问考察、会见公众代表,批阅群众来信等等。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和健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我国政府机构集中了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避免和减少了决策的夫误;同时也提高了广大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 加强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提高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提供人才保障。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但由于我国赋有现代公共关系精神的政府公共关系起步晚,加之实践中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偏低,因此加强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事业中就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 ]孔德元1 政府与公共关系[M]1 青岛:青岛

出版社,19961

[2 ]黎祖交1 政府与公共关系[M]1 北京:求实

出版社,19891

[3 ]胡宁生1 政府与公共关系教程[M]1 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

[4 ]周世逑等1 中国行政管理学[M]1 北京:中

央党校出版社,19941

[5 ]李文利1 行政管理学[M]1 北京:警官教育

出版社,19941

[作者单位] 云南行政学院理论所,云南昆明6501111 (责任编辑:刘梅康)

行政管理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3 期

第16篇:行政管理论文

目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

词................2

一、我国政府人力资源发展趋

势............3

二、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的问题..........4

1、有些政府部门沿袭了一些传统保守思想

2、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有待改进

3、激励机制有待加强

4、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5、人才流动机制僵化

三、提高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途径对策建议........5

1、推行政府雇员制,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2、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建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4、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强化市场化机制作用

5、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塑造学校型组织

参考文献...............

.........8

内容提要:

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及对经济的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非常重要的标准。中国行政部门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其中对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是提高我国行政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对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做了一定的介绍,并对其提出一些问题和提高管理途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浅谈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及对经济的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非常重要的标准。中国行政部门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其中对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是提高我国行政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率先从企业中产生并得到应用和扩展,进而在公共部门也得到了重视。加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发展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从历史上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才不过二十几年,在公共部门所实行的公务员制度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受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我国经历了几千年以\"人治\"为特点的封建制度,\"官本位\"思想还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大多数国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从国际大背景上看,我国加入WTO后,在管理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尤其是政府管理方面。所以,在公共部门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在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对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达成了一致,作为人力资源大国的中国所需要做的更多;眼前的中国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并非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两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它们才有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管理理论,所以西方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不能完全为我国所用。所以,我们应注重对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借鉴,同时也有的放矢地吸取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经验,以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管理理论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管理学所要达到的最根本的目的--提高组织效率,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鉴于此,公共人力资源理论发展的前提在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明确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我国如果实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应有什么样的不同于以往的制度和形式,有没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如果说我们的管理都遵循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根据这些规律能做出什么样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选择呢?在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能要实行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些制度、政策和措施等,都应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

二、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分析,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政府部门沿袭了一些传统保守思想,使得人力资源没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无法为雇员提供一个良好的进步氛围。具体说,主要是有些组织内部受诸如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等各种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束缚了独立思考以及勇于创新的人才进取精神。

(二)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有待改进。有些政府组织中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陈旧,使得人才没有宽阔的发展空间,也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空间所必须具备的与组织配置和市

场配置相结合的公平、公开的选拔任用机制,使得政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些部门靠关系、血缘等提拔任命干部,不能真正按照公共组织的实际需要来引用真正的人才。

(三)激励机制有待加强。政府组织激励机制的具体缺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薪酬制度不合理。公务员的薪酬水平一般是由国家的法律法规来统一制定标准,具体部门的灵活性太小,并且工资与实际贡献、工龄等的相关性很小,也使其无法在工作水平上得到有效激励;另一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政府的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这也与政府组织的目标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相关,而理性人的目标是个人效益最大化,这就导致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很难确定比较有效的绩效评估标准。

(四)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有的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忽略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要求,较少对员工进行培训,利用人才而忽略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采用增加工作强度、延迟工作时间的方式完成工作,忽略了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五)人才流动机制僵化。表现在横向的流动机制僵化,工作人员的进出机制不合理,其工作的地域性流动阻力较大,阻碍了人才的流动性。另外,人力资源的纵向流动机制僵化,表现在有的政府部门人员的晋升机制上的僵化,缺乏公正、合理的晋升机制,抑制了雇员工作的积极性。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缺乏主动性,社会环境较差。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是指人才直接管理、使用和受益的地区、部门单位。在人事管理中,尚未实现由人事档案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才资本理论的转变。

2、政策机制不活,制度保障不力。一方面是人才政策缺乏系统性。多数地方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才配置规律的人才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是人才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人才统调统配,重干部身份轻岗位管理,重机关部门人才,轻一线实用性人才意识浓厚。

三、提高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途径对策建议

(一)推行政府雇员制,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政府雇员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工作的特殊需要,从社会上雇用的为政府工作的法律、金融、经贸、外语、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政府雇员制是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能变动调整政府雇员的人数,运用更多的兼职性、临时性人员和非常任的专业人士来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公共项目的运作。这一制度打破了政府传统的录用人员办法,解决了人员能进不能出和不能合理流动的问题,优化了政府工作人员结构,给整个政府机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政府雇员制是政府特殊工作岗位的必备制度,是与公务员制度互为补充的用人制度。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方面是强调简化职位分类与任用程序,采用更为灵活的录用方式,根据绩效和能力而不是依据资历提升和付薪;另一方面主张民营机构的管理人员与公共部门的人员相互交流,在公共部门之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创新战略,引入市场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使得政府的旋转门越来越快,人力资源流动速度加快。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运用契约、合同、外包等方式来管理人力资源,一方面对公务员产生了竞争压力,有助于公务员产生忧患意识,对民众的需求更加敏感和具有回应性;另一方面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将有助于建立更富有成效的公共管理组织。首先,应重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配合组织发展的需要,预测未来所需人力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提拔使用的时机以及所需人力资源的培训等,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以期人力与需求相适应,达到组织目标。其次,政府组织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应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通过机械型工作设计法来降低工作的复

杂程度,也可采用激励型工作设计法鼓励成员的创新。通过强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提高工作的复杂性,增加工作内在的吸引力,使成员更有兴趣来完成工作,必要时在组织内部实行工作轮换制,为成员提供交叉在职培训,从而了解更多不同的工作,减少成员的不满,增加成就感。再次,政府部门进行绩效管理时,要探索应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应加强与完善公共责任机制,使政府以管理公共事务、传递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竞争力为评估目的。

(三)建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多种高新技术,组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公务员实施科学管理。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库。完整的信息记载了工作人员从笔试、面试开始到离职或退休整个周期的人事信息。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分析、规划、激励等工作中去,从战略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在这个管理系统中,工作人员可以进行自助服务。同样,对于培训、假期申请、报销等日常的行政事务也可作处理。

(四)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强化市场化机制作用。这里所提出的市场化机制作用,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引下,强化市场对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首先,人员配置市场化。发展人才市场中介组织作用,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水平,促进政府部门和人才市场两个主体进入市场,建立完备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完备的人才流动机制,加大公务员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辞职和辞退的工作力度。既要确保人力资源在政府部门间的有序流动,也要确保人力资源在政府和其他组织间的合理流动。其次,考评市场化。政府通过市场上的专业测评机构,采用科学的测评技术,测定人员的兴趣、个性和能力,从而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再次,薪酬保障市场化。引入市场化、契约化原则,遵循\"一流人才,一流报酬\"的市场原则。实现公务员福利的货币化,将部分福利项目转化为工资形式发放,增强工资的竞争力。

(五)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塑造学习型组织。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培训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需要,必须为公务员培训注入新的理念,创新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在对待强训学习的观念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行为终身化,要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观念现代化,还要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使学习体系社会化在培训内容上;要开展以公共管理知识为核心内容的培训,包括公务员能力建设及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内容,使公务员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专业知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在培训组织上,要把普及型的短期强化培训与个性化、差别化的培训结合起来,把院校封闭式培训与社会开放式培训结合起来;要把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结合起来,把组织选调培训与个人申请培训结合起来。如果能把科学的、创新的公务员现代培训坚持下去,不但会全面提升广大公务员的能力素质,还能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际惯例、通晓公共管理、行政艺术精湛的领导型优秀公务员人才。

参考文献:

1.滕玉成、俞宪忠主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董泽芳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孙柏瑛、祈光华编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项飞:发展经济学视野中政府角色的演变与启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版。

??

??

??

??

第17篇:行政管理论文

实践报告的写作方法与要求

社会实践报告应该有以下几部分:

标题: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

前言:写出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从而过渡到正文。

正文:写实践者自己想要报告的内容,例如:活动内容,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作为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结语:可以写出作者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

落款:署名和报告时间。写上参加实践者的个人报告完成的时间。

字数:不少于3000字。

特别注意:

1、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写上“前言”、“正文”、“结语”、“落款”等字,而要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等。

2、实践报告中的实践地点应是在自己所在单位、中心指定单位或自己认为合适的单位。实践报告的内容必须与所学专业相关。

行政管理

第18篇:行政管理论文

关于地方政府的管理

【背景】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比,目前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地方政府管理需要创新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以及法制体系。应当积极推进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建立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地方政府,以实现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规范化管理。

在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管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科学化、民主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因为我国地方政府目前的管理体制建立于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还不够到位,不依法行政与权力腐败现象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和先进的现代管理体制比较起来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一新形势下,各级地方政府都应当积极思考与探索怎样实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和社会。有鉴于此,必须对地方政府管理模式深入实施管理创新。

当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缺乏动力,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项政治改革的重要措施,将会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这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调整,也牵扯到广大群众权利和价值以及文化观念的调整。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任何管理制度创新的驱动力都来自各方面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领导者缺乏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而非深入民众采纳民意,这决定了其对管理创新的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重要性认识不够,地方政府经常把握不住合理的变革时机并不能构建创新制度的多元分布,在创新过程中经常出现主观随意性或者只顾眼前利益。另外,创新也意味着存在这一定的风险,对于以求稳的当代地方政府的领导者,在实际行政过程中,往往只局限于按照中央政府制定的公共决策执行,却缺乏对自己地区特色的融入,为了规避风险,常以观望态度对待,从而错过了制度创新的最佳时机。

2、地方政府管理在技术创新层面存在缺陷。在现阶段,地方政府管理技术创新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将现代通信和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政务中来,即所谓的电子政务。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的电子政务处理政府管理工作,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便民为目的的政务形式,可以使公众能快捷方便地了解政府管理和运作并参与其中,而有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由于各方面的顾虑和利益,把所掌握的公共信息视为其保护其利益的法宝,千方百计地阻挠电子政务的正常展开。另外,许多地方政府对管理技术创新存在认知性偏差,导致在实际投入中出现硬件建设强大,但软件建设明显薄弱的现象,现有的软件作者和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沟通,不能真正理解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开发出的软件不能紧跟地方政府需求的变化,软件设计与地方政府先进的硬件不配套。其次,地方政府管理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政府部门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均衡发展来实现,而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下面的各行政职能部门在建立网络系统的过程中缺少部门之间的资源信息整合,无法形成部门之间协同办公的环境,不同部门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因此目前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还停留在低水平重复浪费的基础之上。

3、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从观念上讲还处于落后的阶段。管理观念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最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成果和意义。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思想,但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如依法行政观念淡漠,人治氛围浓厚,政务公开的透明度不高,公开性不够,各地方政府执行标准及程序不一,政府公信度差;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涉及到利益就一哄而上,涉及到责任就相互推诿;缺乏科学的法律、法规、规章的约束,在行政过程中工作人员以强政府姿态来处理问题较多,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同时政府工作效率较低,角色定位过于复杂。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包办式管理痕迹较重,虽然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但依然未能达到市场行业主体有效管理运行的目标。此外,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深受传统官场文化的影响,地方政府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官本位”现象,在管理中把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变成了特权,这些都造成了地方政府管理理念的落后。

解决办法

一是要通过健全行政法规体系,充分体现法制政府的良好形象。要做到一切都按照法规来办事,从法制的角度对每一个机关职能部门和每一位公务人员的职责权限加以明确的规定,并约束政府部门行政领导的权限,切实消除政府行政领导的言行与意志不受法律、法规、规章的限制的现象。要明确政府部门设置与撤销所应具备的法律审查规定。每一个政府职能机构的设立与否,都应当符合相应行政法规的要求,要具有清晰明确的法律依据,充分地体现出现代行政管理所具有的法律化、规范化与理性化等要求,确保行政方式真正转变到法治行政的轨道上来。

二是要通过健全行政法规体系,加快清理与修订相应的行政法规、规章的进程。目前,很多地方性行政法规规章和规则与中央政府的法规存在抵触,必须尽快予以清理、废除或者纠正,使地方性法规和中央政府所出台的法规实现一致。与此同时,应当针对地方性行政法规中存在的空白,及时制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规则相符合的政府法规与规章,并做到废除、修改与立法的同步实施,不断健全既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特色,又符合相应规则的地方性政府法制体系。

三是要通过健全行政法规体系,不断提高公务员与公民的法制意识。要不断增强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让每一位公民都能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所具有的合法权益。要培养与造就一大批不仅精通国际经济法律规则,而且又熟练掌握国内行政法规的法律专业人才,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对地方政府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与挑战。同时,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也要加强对行政法规的学习,不仅要依照国内行政法规来依法行政,而且也应遵循国际法规则来办事,从而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国际经济冲突与纠纷,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设出更好的外部环境,在最大限度上维护当地经济利益。要通过建立健全各类监督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民主党派以及公众的监督行为,推动各级地方政府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方式与程序来严格实施本部门所具有的公共权力,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总的来说,政府管理必须加强法制管理才会更加健全,才能做到行政管理的优化,最终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19篇:行政管理论文

论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

班级:08涉秘3班

学号:20081011301

姓名:陈佳佳

【摘要】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首先就要摸清目前管理论文行政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政府运行还存在深层次问题: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自身改革滞后;行政审批事项过多,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基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二是政府结构不合理:横向组织结构不合理,部门职能梳理不清、设置不当、交叉重叠,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纵向结构的层级过多、成本较高。三是政府行为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包括长期持续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问题,行政执法不规范问题突出,政府诚信受到很大挑战。目前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和体制建设都还是一大弱项,有待大力加强。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体制改革;问题;政府职能;政府结构;政府行为

经过三十年改革,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成功就是行政管理体制已初步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 顺应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实现了生产力的大解放。

但这并不意味行政改革就到位了。一者,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还远不如经济体制改革那么大,许多老大难问题尚未解决;其次,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深入发展, 国内外形势和行政环境不断有新变化,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不适应。目前,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政府职能、政府结构和政府行为三个层面上。

一、政府职能层面的突出问题及相关分析。

政府职能,亦即行政职能,包括运行性职能和基本职能两部分,是整个政府建构的基石,也是整个政府运作的源头和依据。行政职能的认知、梳理、规划、确立、设定和配置将基本决定后续整个行政管理的基本形态。行政编制、行政人员、行政权力、行政关系、行政资源、行政规范、行政文化、行政过程、行政行为、行政结果与行政效率等等都将因此而定。行政职能问题是引发政府结构和政府行为等等方面突出问题的主要根源所在。

几十年来的行政改革虽然似乎总在追求行政效率,但实则总在不断探索行政职能科学化。由于行政职能问题太复杂而实践太急需, 所以行政职能调整就常是看见多少就改多少, 着急什么就先改什么, 而来不及深入研究、系统考虑和全盘设计,或零敲碎打,或大而化之,深入不了,难以突破,致使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已出现,甚至改革活动本身也因不够科学而添累加烦, 至于行政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就更是所顾不暇。这样,各种问题就一直在累积叠加、日益交固,而总未能得到科学、深入、全面、系统的诊断和治理,构成了当前行政体制问题的基本现状和深化行政改革的主要难关。目前,最突出的政府职能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 基本行政职能的把握与设定还不够全面、科学。

基本行政职能,亦即实体性职能,或叫事务性职能,是一组体现基本行政目标、寓于基本行政任务、构成基本行政领域的横向行政权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这些基本行政职能构成一个完整、神圣、具体体现国家主权的实质性行政权能体系、基本行政性质和行政目标模式。这里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决定着整个政府管理的性质、方向和任务,而这里的科学性、合理性则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构成与规模。

我国在基本行政职能上做了大量的重要改革。历年来行政改革的重点都聚焦在基本行政职能的调整和转变上。以大部制为标志的改革探索充分证明了基本职能改革上的坚实步伐。不过,尽管成就很大,但是基本职能方面的改革也还存在一些具体的突出问题。

我国经济职能的界定与落实没有最充分着眼于整个政府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1)我国政府强调要侧重抓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两项职能。这在全国经济管理战略上是高明、成功的一招。但从整个政府系统看,其中只有“市场监管”才是各级政府都能做到的事,而“宏观调控”则只适合中央政府来承担和实施。

(2)行政审批改革仍然比较有限,远不能顺应和满足高速度发展的市场化需要。所谓“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主要就指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在起作用, 都在为局部利益而鏖战。它们甚至分别采用立法的方式和途径加以固定和公开。这使行政审批改革陷入几乎再无推进空间的窘境。

(3)职能交叉重叠、缝隙空白严重等问题还很突出。典型情况之一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从地头到称头,从农场到工厂,从市场到餐桌,分段切块,由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系统各自负责履行。

但应该明确的是, 这类问题其实远不只在产品监管这一点上, 而在于整个公共经济管理在切块划分或具体职能分类上存在严重问题:1)不够科学。2)受限于传统思维和习惯。

2.社会管理还远远没有到位,存在许多弱项和空白领域。

社会的概念有大有小, 但尚未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加以明确界定, 社会的运行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规律, 但尚未纳入或体现到政府管理之中。于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无法确保具体确切、切实到位,在许多领域存在弱项乃至空白,就都成为现实必然。

3.危机事务受重视较晚,而且转化为政府管理职能较缓慢,也很不系统、不科学。

当国际金融危机袭来, 我国的危机管理就立即暴露出许多问题: 政府在危机中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政策战略受到极大挑战; 对政府组织能力和执行力提出挑战;对政府的公开、透明以及公信力等也提出很大挑战。这表明,我们的危机管理能力还很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危机事务的重视较晚,把它纳入政府管理较慢,也很不系统、不科学。

4.公共服务职能还很薄弱,有的地方和部门还存在认识和导向上的严重欠缺与偏差, 在推行上还要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深入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职能配置和事权财权划分作为基本行政职能,公共服务还是2003 年以后才正式得到确认的,可谓起步很晚。另外,公共服务还是一个首先要以公共财政为基础、要由政府提供公共资金保障而后才能履行的公共职能,而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大部分地方也还很穷,要推行公共服务谈何容易,因而,亦诚可谓条件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并实施公共服务职能不仅直接存在物质上的困难,而且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事务划分、责任划分和权力划分的问题,而这实际上就是以确立公共服务职能为主体内容的中央地方职能再调整。

(二)对运行性行政职能的认识和把握不够科学、全面,严重影响了改革进程与成效。

运行性行政职能,亦即程序性职能,或叫操作性职能,是一组体现基本行政规律、寓于基本行政环节、构成基本行政过程的纵向行政权能,包括行政领导、行政调查、行政听证、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控制、行政协调、行政调度、行政保障、行政考评、行政监督、行政激励、行政问责、行政反馈和行政调整等。这些行政权能实质是操作性行政权力,形式则是基本行政环节。它们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一体,不可或缺,环环相扣,先后联动,构成一个完整、能动的行政权能体系、基本行政过程和行政行为模式。这里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决定着整个政府管理的质量、效率和水平,而这里的科学性、合理性则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样式与机制。

我国在运行性行政职能上做了许多改革探索,有不少方面成就斐然,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这里的问题最主要是:较少依据行政科学理论,从行政权能、行政环节和行政模式整体及其内在联系着眼, 更多的是根据对某几个更重要的行政权能或行政环节来偏军突进,出思路、定方案、做改革,其结果就是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深切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不足,难以解决深层次问题,甚至还会派生出其他种种问题, 终至陷入更大的困惑与困境。

总的来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有老的,更有新的;有浅层次的,更有深层次的。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甚至还未得到明确认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从政府职能入手,首先从职能层面上解决问题,这样,再解决其他层面的问题就必定要容易得多了。

第20篇:行政管理论文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浅论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主考院校

专 业

准考证号

姓 名

导师姓名 导师职称

完成日期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一、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现状 .............................................................................................1

二、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 ................................................................................2

(一)政府的不恰当干预不利于物业管理的发展 ..................................................2

(二)适用于物业管理行业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2

(三)管理人员缺乏适应于物业管理行业的专业知识 .........................................3

(四)物业管理公司职工素质偏低、缺乏服务意识 ..............................................4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一)规范有效的物业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相关配套政策滞后......4

(二)物业管理规模效益差,难以更好的生存发展...................................................5

(三)政府对于物业服务的企业监管不正确 ...........................................................5

四、解决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存在问题的对策 ..............................................................5

(一)放松政府管理,由政府管理变为政府服务 ..................................................5

(二)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法规体系,实现物业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6

(三)明确房地产开发商、物管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责任 ................................7

(四)加强物管人员职业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训 ..................................................7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浅论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给城市经济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房地产市场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社会稳定和化解现阶段再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物业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居住条件的追求日益提高,房地产业也随之不断发展成熟。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配套工程,越来越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但是,物业管理在我国还是一种新兴行业,目前尚处在成长壮大阶段,实际中存在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这与我国城市管理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很不相称。因此,探索新时期物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受物业所有人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政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

一、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现状

清远最早成立的首家物业管理公司是由清远市工商局组建的清远市市场物业服务总站,成立于1988年,其性质是全民所有制,1996年改为集体所有制。直到1998年才有第二家物业公司的成立,之间相隔了十年时间。其中,内资企业发展较早,速度却比较缓慢,从1996年至2003年只发展了7家,除1997年没有注册新的物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业公司外,基本是每年发展一家。根据清远市住建局提供的数据,目前市区总共有物业服务企业117个,其中暂定三级资质企业22个,三级资质企业95个,二级资质企业2个,另外有外地驻清企业28个。

伴随着清远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这里的物业管理行业也不断地发展壮大,从最初的植根于房地产业,只是一种对房地产的后期服务,到现今的有独立的公司运营,全面介入房地产业的开发销售与售后服务,物业管理行业已经成为清远市民进行购房并进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的不恰当干预不利于物业管理的发展

现今的物业管理行业的服务价格主要还处在政府定价的机制层面上,这不利于物业管理行业内部竞争。缺乏一个合理的竞争环境,物业管理行业无法自主的运行,更别说提高其效益和水平。再加上物管行业承担了一些本不该属于这个行业承担的社会问题,社会舆论的导向总是向着报道一些负面的物业管理信息,这些都不利于物业管理行业的迅速健康发展。

(二)适用于物业管理行业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物业管理行业出现的时间不长,目前为止还缺乏相应的健全的法律法规,缺少一个有利于物管行业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消费者与物管公司出现法律纠纷或者物管公司与房地产商之间出现法律纠纷时没有一个切实便捷有效的解决途径,因此造成问题的积压难以解决。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立法滞后。目我国现有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主要有以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下三个方面构成:

1、宪法的有关条款。如《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宪法》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等等。

2、第二层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及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其相关配套的法规、规章,如《城市房屋修缮管理规定》、《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等等最新出台的是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

3、第三层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颁布的物业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同级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物业管理行政规章,如《北京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等等。这些地方法规彼此之间并不统一,甚至有矛盾之处,往往只能反应一个地方关于物业管理方面的规定。就目前而言,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物业管理的迅速发展

(三)管理人员缺乏适应于物业管理行业的专业知识

由于很多物业管理行业脱产于房地产开发商,而且很多是开发商的后勤部门或者售后服务部门。这些部门的人员并没有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不能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处理问题。而物业管理经理人市场又尚未形成,物业管理公司无法招募到更多的合格的物业管理人才,物业管理水平低下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四)物业管理公司职工素质偏低、缺乏服务意识

物业管理公司的岗位很多都属于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术的工作。再加上很多的物管公司管理人员对物业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因此招募工作人员时只是从降低成本角度来招募,尤其是保安人员、电梯管理人员等部门,而这些部门又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人员。过低的入职门槛导致这些部门的人员素质低下,缺乏正确的服务意识。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作为县级城市,其房地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大城市,物业管理更是借鉴了大城市发展的经验,清远物管行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大城市有较大差别,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县城的物管事业更具多样性、滞后性。

(一)规范有效的物业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相关配套政策滞后

物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房地产项目立项、规划、建设、验收、管理等各个环节,时间跨度大,涉及部门多,目前存在各部门单位之间配合衔接不到位的情况。首先,物业管理在早期介入、前期管理、招投标、承接验收等方面都没有建立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导致了开发企业与物业企业责任不清,增加了物业管理纠纷。其次,物业管理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地方性、针对性的物业管理政策出台不及时,导致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责、权、利不清,处理纠纷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近年来发展较快,《物业管理条例》已经颁布实施5年,但是与物业管理相配套的其他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中小城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地方性、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建设滞后,影响物业管理行业规范化。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二)物业管理规模效益差,难以更好的生存发展

物业管理是风险小、利润低的行业。目前物业服务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规模偏小,规模效益差,难以发挥群体功能和综合实力,再有在物业收费定价方面,政府主要考虑的是社会稳定和现阶段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核定的收费价格往往低于物业企业市场运作的成本,造成大部分物业企业长期入不敷出,甚至亏损严重等问题。例如很多物业服务企业仅管理

一、两个物业项目,而专家认为,管理规模达100万平方米以上才能产生最佳效益。由于管理规模小,经济效益差,这个行业在整体上还是步履艰难。

(三)政府对于物业服务的企业监管不正确

物业管理的涉及面比较广,只有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物业管理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物业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行业,不管是在法律还是制度等方面,政府是还没有去建立比较完善的体系。从而出现了一些不太完善的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成立的一些相关规定,物业行政的部门没有相对应的处罚权,监督物业的收费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在处理物业投诉方面无法可依。这使得物业管理暂时处于没有监管的状态,对物业管理的行业的比较健康的发展很不利。

四、解决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放松政府管理,由政府管理变为政府服务

政府的正确引导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切实提高政府对物管行业的引导,为之服务,创立一个有利于物业管理发展的宽松环境,是推进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物业管理行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方式。政府需要放开价格管制政策,让物业管理行业自由竞争,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也应该为物业管理公司的成立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比如降低其行业进入门槛,提高税收优惠等方面。

(二)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法规体系,实现物业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首先,要加强对现有的物业管理法规的全面清理,建立统一的物业管理法规,明确界定开发商、业主、物业管理企业责任、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依法维护各方利益,减少纠纷。其次,要建立房屋及维修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安全保卫及环境管理、业主委员会管理等覆盖物业管理所有方面的政策、法规,完善物业管理体系,使物业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行。发展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推动物业管理向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发展专门从事保安、保洁、绿化、水电气热等服务项目的各类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市场。

清远物业管理的规范在2008年开始。据悉,清远在2008年9月份成立了物业管理科,2009年7月份成立行业协会后,开始加大对物业管理行业管理的力度并初步形成行业规范。

另外,随着房管局和住建局合并,政府介入后通过指导和协助物业服务项目的创优来为行业树立典范和标杆,通过一些服务水平较高、在行业里起着典范和标杆作用的项目,引导整个行业来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促进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一直引导着行业发展的凤城世家2008年就获得了“广东省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被授予了“清远市物业服务现场培训基地”的称号。2011年,经过了省专家的严格考评,我市有云山诗意、美林湖和御景湖畔三个项目获得了“广东省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称号。我市也开展“清远市物业管理示范项目”考评工作,市区的阳光嘉园一期、东方巴黎和清新县御峰花园三个项目获得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了“清远市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称号。今年,阳光嘉园一期已经通过了“广东省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考评,即将获得“广东省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称号,清远碧桂园和恒丰华庭一期也已通过了“清远市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考评,即将获得“清远市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称号。清远物业管理有了飞跃式发展,也开始进入有典型、有示范、有规模的发展。

(三)明确房地产开发商、物管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责任

健全法律法规,明确物业管理公司的责任问题,是提升物业管理公司能力和形象的重要方面。让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到房地产的开发、销售和管理的全过程,使物管公司由一个单纯的售后服务公司变为一个独立运营主体。实行物管公司、房地产开发商、消费者之间的合同制度,是明确其责任问题重要方法。

(四)加强物管人员职业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训

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要靠人才,因此加大物业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训,建立更多的培训机构,招募专业的管理人才是提升物业管理行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当然,无关的关键还是在于管理人员,因此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水平是最重要的。

据了解,市住建局相关部门在2010年12月举办一期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班,有220人参加了培训;在2011年7月举办了一期物业管理企业经理岗位培训班,有264多人参加了岗位培训。2012年8月举办了一期物业管理企业经理岗位培训班,有160多人参加了岗位培训。通过这几期的培训,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做到持证上岗也保证了小区的服务质量,也保障了业主的利益。

有了规范的行业专业培训,这些物业管理公司便能向业主提供良好的常规服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务,如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措施,营造优美、和谐、完善的小区环境等外,还不断开发业主需要的特约服务,如家政、商务、组织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等。此前,由于市民对物业管理的认识不足,收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房地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它既涉及房屋维修、环境整治、安全防范,也涉及人们吃、穿、住、行等诸多方面的舒适、方便、和谐与顺达。因此,物业管理公司在服务与管理中,有偿服务是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客观需要。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结束语

当前全市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势头很好,城市建设包括住宅建设投资的不断增长,城市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的步伐加快,各行各业后勤保障服务体制的改革,都给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新机遇,物业理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因此,要通过社会和行业的共同努力,把清远的物业管理事业推向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李赞《浅谈企业行政管理》[J]今日科苑2007年第5期

2.

伍建设、康知青.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1月 3.

王荷, 《 物业管理经营之道 》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 中国物业管理 》 杂志, 2006 年第 3 期

5.

谢家瑾.物业管理概论.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年10月 6.

清远日报,2013年11月23日,B3版楼市周刊

行政管理论文题目
《行政管理论文题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