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5 06:04:5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

——小议福鼎市新农村发展现状

摘要:在我国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以我的家乡福鼎市为例,根据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的状况,略谈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字:新农村,福鼎市,发展概况,挑战,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描绘的蓝图是美好的,但经过这么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是否已经达到了了预期的效果呢?在下文中笔者将以福鼎市为例,依据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状况,并且结合自身体会,谈一谈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病因” 1.社会主义新农村简介

1.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方面

①生产发展

②生活宽裕

③乡风文明

④村容整洁

⑤管理民主

1.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定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 ①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实行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方针体制,

③从实际出发,制定建设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提高。

④近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建设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⑤要坚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三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当然首先要动员农民,调用农民的积极性,依靠他们自己的劳动推进农村的建设。二是财政实力增强了,国家要给予农民支持和帮助。三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城市各个方面,城市的企业也好,城市的普通居民也好,如果有可能,也多动员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村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⑥尊重农民意愿 1.4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 ①是农村生产力要得到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要得到提高 第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 第四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

第五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推向前进。 2.福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2008年,福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经济、促进增收为中心,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

2.1福鼎市新农村建设采取的相关措施

①强化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抓好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先行村,着力选择先进的试点村、先行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在全市加以推广学习。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严格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统一部署和安排,加强督查。对工作力度大、成效明显的乡镇、村及时通报表扬,对工作措施不力、成效落后的及时指出问题,提出积极建议,促成有效整改。

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完善和发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一种有效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效日益显著:福鼎市已建成市级专业协会21个,乡镇级产业专业协会36个,村级专业协会17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9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在推进我市土地流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市场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福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每年达90%以上。龙山桥、闸门处水质按功能区达标率达90%以上。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45%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市区内河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60%以上。农村饮用水水质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及处理率均应达到规划及产业化要求,并做到达标排放。认真完成节能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到2011年,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要分别控制在1560吨和4399吨以内。切实解决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餐饮业油烟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扬尘污染等扰民问题。建立垃圾分类回收体系,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达到60%。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农业部门加快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投入,鼓励发展户用、中小型沼气工程,解决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住的村庄里的养猪产业已经合理布局,河岸边开始植树,提高绿化率,相关负责人确实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

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福鼎市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先后投入巨资,建设文化中心、休闲广、敬老院、自来水工程、冲水公厕、绿化带、护城河和古迹修缮等,并完善办学条件

累计完成总投资173万元,高、低压线路改造18.6千米,门楣线改造65.3千米,增加配电变压器容量410千伏安,更换表箱6112只,增设路灯56盏,受益农民6528户,22848人。

这点,我深有所感,我所在村完善了村间主干道建设、改造冲水式卫生公厕四座、改建旧厕两座。电话装机120多部。改造自来水管道1300余米、新建排水沟930多米。 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全面改造,相关负责人确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2福鼎市政府对于新农村的理解

①发展新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和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我市紧紧围绕福鼎的茶叶、槟榔芋、蘑菇、四季柚、黄桅子、杨梅、生猪、紫菜、毛竹等骨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用不同的模式组建了不同规模和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形成。

我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种养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农产品产业,坚持不懈地抓好工业经济发展,全力以赴地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编制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扎实抓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②投入机制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资金的投入,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上,其中,又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在省和福鼎市关心支持下,“十村示范、百村整改”活动按照调查摸底、制定发展规划、起步实施、加快发展和巩固提高五个具体工作步骤进行。重要任务是根据发展规划,将“生产发展”(经济建设项目)、“生活宽裕”(增收帮扶项目)、“乡风文明”(社会服务项目)、“村容整治”(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民主”(基层组织建设项目)分门别类、逐步推进,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市小组成立健全创新工作机制,并以财力、金融等各方面加强支持力度。

③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努力保持农村和谐稳定。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风尚、新观念、新思想。民主政治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以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因此我市在村级组织中实施“三项制度建设”,即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通过制度建设达到巩固村级政权、壮大集体经济。

④ 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顺应这一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将进行合理调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可能。

⑤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必须大力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素质和精神面貌是关键因素。我们更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福鼎市精神文明建设层次。我们分解细化“八荣八耻”为福鼎人看得见、摸得着、便实践的“十八荣十八耻”,教育引导村民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的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优良氛围,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新事新办,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要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 3,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的不足

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尚未出台

规划是“龙头”,我们往往对城市的规划比较重视,而对农村发展的规划重视不够,必须着眼于城乡一体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发展规划,按照“二十字”五句话的要求来探索细化。目前村镇建设规划不健全,无序建设、资源浪费特别是土地资源浪费很严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不健全,包括农村交通、农村卫生、农民社会保险等等,尚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中长期发展纲要。其他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业工业化发展规划、小城镇开发与保护并重 3.2建设现代农业还存资源制约问题

福鼎市各乡镇的产业状态、自然地貌等资源情况各有不同,从而对新农村建

设产生了制约。 有些村庄没有什么特色产业、特色农作物,依然依靠传统的农业耕种为主要收入,经济效益普遍偏低。有些地方没有相适应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只能提供效益较低的初级农产品,深度加工附加值不高。生态农业建设步伐缓慢,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业生产布局不优,区域特色不够明显。 3.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从我市现实的农业生产条件看,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落后,虽然我市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市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提高,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标准和要求相差甚远,我市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如抗台风的水库建设就需再建350多座。

3.4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我市部分地区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农村生活污物(包括垃圾、肥料)等乱放,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亟需整治。 3.5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3.6福鼎市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季节性迁移和流动很难满足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近些年来农村劳动力永久迁移数量的不断增加,愈来愈影响福鼎新农村建设3.7“不良文化”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市场。在调查中发现,垃圾文化向农村渗透现象日益突出,一些乡村黄、赌、毒等有所抬头,神汉、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不时出

4.福鼎市解决新农村建设不足的措施

①尽快研究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以及各项分支规划,在此基础上,各地区也要加紧研究制定具体规划,统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②优化人居环境。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整治农村集镇“四乱”(车辆乱停、摊点乱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行为,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推动一池六改(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改院、改浴),完善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和无害化处理设施,保持庭院清洁卫生,街巷整洁干净,改善人居环境。推行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连锁店,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推广无塔式供水,采取打手压井、建小型自来水厂等形式,实现群众饮水安全卫生;加快镇村绿化,发展“三小”(小花园、小果园、小竹园),美化环境。推广科学养殖模式,实行住宅与圈舍分离。同时,有条件的镇村充分利用水面、山坡、荒地,结合资源开发,建设观光农业或农民公园。 ③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增效工程实施力度,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农民技能培训,建设“农民科技书屋”、“科技橱窗”丰富农民科技文化生活。结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双培双带工程”等,大力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开展全民创业行动④福鼎前岐四季柚是全国主产区,四季柚产业发展关系全市数万农民,关系福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影响着福鼎特色经济的发展。目前,福鼎的四季柚深度开发刚刚起步,面临的困难很多,建议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5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提供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来吸引外出的年轻劳动力、技能型劳动力回乡就业和创业,建立健全促进高素质劳动力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由于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就业一般缺乏资金支持,因此可考虑通过财政贴息、免息贷款方式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等财税政策来予以扶持。此外,应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 5.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缜密思索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方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容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谋福祉。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国家应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壮大县域经济。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我国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他们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生活和就业。因此,在鼓励农民跨地区流动、进城就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各级政府中,县级政府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应探索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灵活的应对挑战。新农村建设不是为了宣扬政绩,而是要切切实实地为农民服务。同时,培养一批专业的规划人员也很关键,要更好的发挥规划这一“龙头”作用。

1.《新农村规划、整治与管理》,骆中钊、戎安、骆伟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1月

[1] 肖建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思考[J].经济师 2011年01期

 [2] 李明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几项原则[J].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6年06期

 [3] 张汉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探讨[J].决策探索 2006年09期

 [4] 王文波;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设想[J].河南农业 2006年10期       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J].金融博览 2006年04期

[6] 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J].政策 2006年03期

[7] 何小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特征[J].当代广西 2006年12期

[8] 司春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理论学习2006年11期

[9] 金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须走科学发展之路[J].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0年11期

[1]帅传敏.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效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

德宏州人民政府,德宏州史志办公室主办编.德宏年鉴[K],2009:115-127 [10] 谭少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啥模样?[J].建设科技 2006年06期

推荐第2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

2006年3月12日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财政收入达*.*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年中减少了*亿亩,人均下降到*.*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扩大到*.**∶*;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的农民党员从单一的集体经营和纯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外出务工和经商,通常是春去冬归、四处奔忙,其经营活动一家一户,地点方式千差万别,原有的党员活动方式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形式,但不少村支部还继续沿用传统的活动方式,这无疑给党员管理带来了许多难度,致使党员集体活动难开展,时间难集中,人员难到齐,思想难沟通,“三会一课”难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使支部与党员之间出现了断层,党员管理教育难落实。四是报酬待遇偏低,后顾之忧严重。村干部报酬待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该镇村干部报酬构成分两部分,每年国家转移支付解决1500元,另外镇上从其它渠道中以工作绩效人均补助500元,即每位村干部的年均报酬为2000元,可以看出,所得报酬与其劳动付出不成比例,出现倒挂现象,另一方面,村干部到龄退职后生活上没有任何补贴,政治上也没有任何待遇安排,思想顾虑严重。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集体经济空虚,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相对不足,村干部仅凭党性、素质和威望干工作。目前,该镇12个村中没有一个村的集体收入超过万元,大部分村仅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来维持正常办公,开展工作。

推荐第3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

论新农村建设

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姓名:万霞

学号:0

3班级:12级本科3班

指导老师:张精良

摘要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所以在其实施过程中必存在一些问题,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并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措施,意义

引言:党的十八大已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我们的党的宗旨体现。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在知道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查阅以往的相关文献,了解其现存问题,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根据许多学者和文献资料得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

2、人才流失严重。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儿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3、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上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4、对农村教育重视不。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成人教育都没有使得农村的教育得到更好的改善,许多人还是认为只要能养活起自己或家庭就可以了,知识并不重要。

三、建设新农村的相关措施

1、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和资金投入。不论是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农村成人教育阶段,要建设新农村,推选新农村教育,培养新人才,都离不开一直具有时代感并一专多能的农村教师队伍。这要求在农村教育中发挥能量的教师要具备精神的文化业务知识、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强。然而在现实中有很多教师都达不到要求,城市学校的教师尚不能都如此,农村学校就更不能了。因此广泛动员科研单位和高校院校与与农村的各级中学加强联系,帮助提高教师层次,多找机会办讲座和报告。这样既能提高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效益,也能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校的改革。另外农村各级骨干教师的流失问题一直也存在,这与农村的自然经济条件密不可分,因此还要鼓励优秀教师志愿者轮岗,既能可以为偏远农村带去新思想新理念,也能帮助该地区教师相互学习提高。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利用“一事一议”筹集、能人大户捐助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一、深化农村

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平台。近年来,政府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不仅逐年扩大财政支农规模,还不断探寻财政支农新方式。当前,农村“龙头”企业或“大户”成为了财政支农的支持重点。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虽然“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 +农户”等模式可以实现公司与农户的互利,带动一部分农民增收。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与农户的利益本质上是对立的,很容易造成财政支农资金越多,农业发展成果越难惠及中小农户,还有可能造成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因此,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要与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将支农重心转到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上来。

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注重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要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比较小,所以一定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农村的总体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特别是因为土地征用、环境污染、农民工工资拖欠等引发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酿成群体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为此,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环境等设施条件,切实加快农村发展,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以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论: 我们应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去统筹协调城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也有一些问题没能解决,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未能提出一个完好的解决措施,关于农民就业和创业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保障,等等。但只要我们能按照党的指示,根据我们的国情,寻找一个有效的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完全可以的。

推荐第4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保证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一五”期间我党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

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目前,***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第二,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第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的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村级无集体经济,更没有能力投入和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上级财政投入。

第五,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村。

专家指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三是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确保农民增收。改变传统养殖种植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要不断引进新品种,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新收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努力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2.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2.3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一是要结合开展以“八荣八

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诚信”的良好风尚的教育。二是要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和“文明村庄”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增强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三是要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图书室、文化活动站、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农村文化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传播有益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体制改革。要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2.5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三是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尽快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求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求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四是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3参考文献

[1] 张丽琴,牟增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经济论

坛,2010(3):75-76.

[2] 秦正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50-51.

[3] 宋建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J].河北农业科

学,2009,13(12):114-116.

[4] 王光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122-124.

推荐第5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

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有关河南省内黄县后村的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院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班级:11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一班

姓名:李冰冰

学号:20115031089

有关河南省内黄县后村的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调查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11级一班李冰冰

调查时间:2013年1月20日到2013年2月20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庄镇后村

调查对象:全体村民

为了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本人特对内黄县后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 在下着眼于后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作此报告,报告涉及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政策,新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基础教育与农业科技文化,城镇化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等内容。

一、后村自然状况与经济发展现状

后村位于河南省北部,现有人口2000人左右,劳动力1200人左右,在外劳务人员300人左右,预备党员15名,党员42名。全村国土面积27.8平方公里。人均收入达6000元左右。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倡导下,飞轮村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为落脚点,以村镇规划为突破点,以村屯整治的“四清四改”为切入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村子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主要的农副产品有:小麦、玉米,在养殖方面,鸡成为近年的主要牲畜。该村围绕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就地打工创业的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造就了一批有眼光、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工队伍。围绕改善村容村貌,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级公路硬化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观。凭借着自己的手艺,最近几年,村民们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而我们村也由原来的一个不起眼的村子一跃成为镇里的生活富裕村。我们村的人近年来开始使用温室大棚种植各类蔬菜,收益甚好,可以说正是村民的勤劳与智慧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而村民也对他们有如此不菲的收入而感到高兴,但是在高兴的时他们也道出了自己的担忧。因为村中的生产主要是以小作坊式的生产为主,并没有形成规模性生产,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村的经济发展。而这也是一些经济强村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一难题他们希望政府可以为他们的发展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另外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现在诸如运输、能源和其他的物价上涨已经开始影响到了他们的经济效益,这一切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我们应当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后村基本情况和民主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后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后村现有耕地2680亩,人均耕地面积1.8亩,全村主要是以小麦、玉米、蔬菜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产业结构情况基本是各家自己管理自己的农

作物。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2人,其中:男性党员39人,女性党员4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三.后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及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目的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二)新农村建设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四、建设新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物质基础较为薄弱

简单的农业生产、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造

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本村村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村庄。几十年来,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创新。种植作物单一,无怪乎小麦、玉米。村中没有什么农特产品,更谈不上农特产品的加工。在蔬菜种植方面的发展落后,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至今未在本村实现。

(二)农村基础教育不够全面

农村的教育现状是“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甚至有些地区人们根本不重视教育。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四)对农民的思想教育薄弱

党在农村的思想凝聚力下降。由于一些基层组织忽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缺乏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和组织农民。又由于村干部的个人工作繁重等原因,不能对农民进行经常的教育。

(五)新农村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尽管广播、电视、会议等大力宣传新农村的优越性,但由于受财力、物力、人力等原因影响,这项工作还没有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还没有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还没有让全体群众动员起来。

(六)精神文明和乡村文化建设有待于提高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的社会治安还存在诸多问题,偷盗、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还不同程度存在。文化生活很单调,赌博之风日盛。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调查村民中通过电视了解国家政策的占到94.33%,而通过报刊、村委会了解国家政策的只占有2.48%、3.19%。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有很多村民为了解闷,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顶牛”等,这些具有赌博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村民的“青睐”

(七)农村医疗事业建设优待于加强

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群众还存在看病贵的问题,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甚至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八)对新农村建设欠缺理解

部分党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农民群众的整体生产水平不高,质量意识、商品意识薄弱,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各类专业协会工作运转困难。

五、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方法及收获

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通过查阅《村志》了解历史,通过走访群众得知他们所之所想。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

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小麦,棉花等作物的补贴,生猪养殖补贴,农村医疗保险,新宅基法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一)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

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二)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

像我们临近村后河村就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典型。村中带头人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资盖起楼房,建起工厂、学校。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了“九月九农贸会”“元宵大型农贸会”,这些或大或小的农贸集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村的经济发展。像这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很值得借鉴,开展本村的农贸招商活动,促进村民多方面、多途径收入。另外若赶上好机遇,还可以吸收外商投资。

(三)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

在调查访问的村民中有12.4%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学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五)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乡村生活情趣

自从电视普及以来,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了。有些村民表示:现在生活很乏味,电视节目也不好看,闲来逛去也无趣。我想在村中农闲时节,大家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像元宵前夕的闹秧歌。由本村一些好事人士组织,还可以联合邻近几个村庄一起,到时还可以比赛,自娱自乐,增添村民生活乐趣。

六、新农村建设主要思路

(一)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体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更加完善,各种制度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俗文明进步,社会环境安定有序,使社区成为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在全乡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抓住关键,凝聚力量,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形成产业化、商品化、专业化、区域化的生产方式。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和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形成村有品牌,

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基地。

(三)要加快发展农村农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切实抓紧抓好“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组织城市学校选派校长、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避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四)加强理论教育,提高思想素质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等内容作为对农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努力使农民从思想上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将农村中的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中考和高考落榜生,另一部分是农村中那些思想素质较好、头脑灵活的人发动起来,作为农村思想教育推广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科普宣传教育,策划一系列参与度大、通俗易懂的科普活动,提高思想素质。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播的覆盖区域

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实用方便的方式宣传。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不走过场、富有实效。创新思路,丰富宣传手段。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印在日历上,送到田间地头,送到每户村民手中,贴到农户墙上。向全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村民看得见,记得住。力争做到先进性教育活动户户知晓,深入民心。

七、社会实践感悟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 ,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青年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我们想要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认清自我,调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我,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准备.这是我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了解国情

单从书本上是很难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农民的现状,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体察民情

走出校园,融入农民大众,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自身成长。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实践中 ,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完善。其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真的很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撑,更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学生到这里来实践。农村,并不仅仅代表着贫穷和落后,更代表着潜力和市场。农村是磨练和锻造人才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更好的激发人的潜力。

农村在召唤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农村也同样期待我们为它的发展做贡献,加入到农村的建设中来吧!新农村建设就像一颗花,需要不断的滋养,只要付出,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灿烂之花的开放。

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你我都在努力,我们一起加油!

推荐第6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论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农业、农村、农民所谓“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当前乃至以后我们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不失时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是历史关节点上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首要任务。只有改革才能实现突破,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农业已经不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在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镇办企业,民工潮这些有成效的变革使得农村经济较以前发生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农村还为完全摆脱贫困,依然制约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要成为世界上经济大国必须解决好中国农村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

“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第一要旨。安徽省要求,政策的制定、规划的编制、在哪里选点、怎样建设等重要事项,都必须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坚决反对违背农民意愿搞强迫命令。而安徽省的“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兼顾了“三农问题”,既维护了农村稳定,又促进了农业增长,还提高了农民收入。作为一名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我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全程参与到建设“美好乡村”的队伍中。杂乱无章是中国农村建设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病。安徽美好乡村建设引入“规划先行”的理念,从源头上试图改变村庄布局混乱的现状。自从建设“美好乡村”以来,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看到了改变村貌的良机,镇党委政府积极行动,合理谋划,在借鉴了别处的先进经验和结合了乡村的实际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建设改良措施。首先就村容村貌进行了美化。在新农村建设点设立了垃圾集中堆放区,并安排专人定时清理,杜绝了乱丢垃圾。另在每家的门前屋后进行绿化,并要求“在谁门前,谁管护”,这既美化了环境,更提升了全民参与感,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欢迎。再在集镇新建了大型农贸市场,解决了多年来商户沿街占道买菜,流动性大、不稳定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交通管制也使农产品交易更加规范化。在各新农村内部建设方面,村委特地留出一块空地用于健身休闲,有建设器材,有篮球场,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活动。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镇党委政府按照新塘村一直以来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农业。在政策和资金上保证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并成立了图业生态园。经过扶持和发展,图业生态园已经成为滁州市以及周边城市家喻户晓的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相比较传统农业,生态农业的产值更大,覆盖面更广,由此带动了新塘村周边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提高了收入,使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大的实惠。我镇的美好乡村建设把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污水处理、安全饮水、卫生改厕、村组道路硬化、河塘沟渠清淤等工作,彻底改变农村现状,让农村回归优美的环境。并且优先调整产业结构,增收创收,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美好农村建设,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引领和带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美好农村。要明确重大的历史责任在肩,必须勇于承担,扎实推进美好农村建设,让老百姓满意,带给群众实惠,得到人民群众拥护。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总之,美好农村建设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决定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成败,让美好中国从农村起航!

推荐第7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献分析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

专业:通信工程

姓名:

学号:

年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社

摘要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所以在其实施过程中必存在一些问题,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并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措施,意义

引言:党的十八大已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我们的党的宗旨体现。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在知道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查阅以往的相关文献,了解其现存问题,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根据许多学者和文献资料得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

2、人才流失严重。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儿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3、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上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4、对农村教育重视不。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成人教育都没有使得农村的教育得到更好的改善,许多人还是认为只要能养活起自己或家庭就可以了,知识并不重要。

三、建设新农村的相关措施

1、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和资金投入。不论是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农村成人教育阶段,要建设新农村,推选新农村教育,培养新人才,都离不开一直具有时代感并一专多能的农村教师队伍。这要求在农村教育中发挥能量的教师要具备精神的文化业务知识、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强。然而在现实中有很多教师都达不到要求,城市学校的教师尚不能都如此,农村学校就更不能了。因此广泛动员科研单位和高校院校与与农村的各级中学加强联系,帮助提高教师层次,多找机会办讲座和报告。这样既能提高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效益,也能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校的改革。另外农村各级骨干教师的流失问题一直也存在,这与农村的自然经济条件密不可分,因此还要鼓励优秀教师志愿者轮岗,既能可以为偏远农村带去新思想新理念,也能帮助该地区教师相互学习提高。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利用“一事一议”筹集、能人大户捐助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一、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平台。近年来,政府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不仅逐年扩大财政支农规模,还不断探寻财政支农新方式。当前,农村“龙头”企业或“大户”成为了财政支农的支持重点。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虽然“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 +农户”等模式可以实现公司与农户的互利,带动一部分农民增收。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与农户的利益本质上是对立的,很容易造成财政支农资金越多,农业发展成果越难惠及中小农户,还有可能造成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因此,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要与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将支农重心转到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上来。

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注重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要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比较小,所以一定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农村的总体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特别是因为土地征用、环境污染、农民工工资拖欠等引发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酿成群体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为此,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环境等设施条件,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以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论: 我们应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去统筹协调城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也有一些问题没能解决,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未能提出一个完好的解决措施,关于农民就业和创业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保障,等等。但只要我们能按照党的指示,根据我们的国情,寻找一个有效的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完全可以的。

参考文献: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刘彦随——地理研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陈锡文——发展,2005 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徐勇——社会主义研究,2006 徐辉、黄学博著中外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改革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57页

赵吉云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初探,成人教育。 2006-11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田玉生 任国锋 201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张庆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7-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张振明——人民出版社 2011-7-16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4期

韩国的“新村运动”中国改革 吴敬学 2005-12 马晓河.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J] .决策,2006(1):50-51.

推荐第8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城口县明通镇兽医站罗小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农村工作新路子,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建设村在这个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建设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切入点,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的创新思路,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这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要求。我认为第一点,我们要看到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必然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三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化就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体现了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战略角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等,我认为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社会小康的一个总纲。四是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要求。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几个差距,我认为最大的差距是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又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和谐。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建设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实现农民富裕安康,农村文明和谐。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几个生动实践,几个部分来说明。

首先我们开始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点是从2003年开始,建设人抓住这一契机,首先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所谓一公两强,就是有公心,两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从逐步建立起来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他们还采取聘任的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班子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

创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将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建设的动力。

1有四个创新,创新发展党员渠道,注重在致富能手、青年骨干和种养专业户中发展党员,能够带头致富,也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创新党员学习培训方式。创新党员发挥作用途径。创新党员的考评激励模式,实行村民评议党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固本强基,有效地改变了建设村原来班子不强、思想落后、发展滞后,这是以固本强基为发展契机。以民主管理为政治保障。建设村把民主作为建立新管理机制的灵魂,探索一条富有农村特色的“核心+民主”的民主机制,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一个是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村班子拟定方案——村民酝酿——征求意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村民自治机制。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板凳会议”,也就是说大家带板凳来议论,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第二是建立“两委班子议事会”,一个是村委一个是党支委,确保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的协调与统一。三是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了村务情况通报、村务工作征求意见、民主决策、进村入户等制度。四是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成立村务监督小组,规范村务公开,建立健全罢免卸任机制,由群众对村干部进行业绩考核和评议,实行罢免。通过生动深入的民主政治建设,村民对村务工作热心了,积极了,主动了,有效地凝聚了民心,调动了民智。

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个是培育新村民,树立新风尚。打造以“求变、求富、求强”为内涵的新“建设精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宣传教育活动,“争当文明建设人”主题活动,提高村民的素质。活跃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卫生建设村组竞赛和卫生公约大家谈活动,增强大家的生态意识。加强了社会事业建设,特别是优先发展了教育事业,已经投入了二百万元兴建建设新小学,建起藏书量一千多册的青年书屋,设立邹鹰助学奖学金,开办成人夜校。发展卫生事业,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参保率已达到52%。加强社会关爱,开展助困和慰问活动,建设星光老人之家。今天的建设村村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友好,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新的发展思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成效。回顾建设村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我们认为可以有几点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做法和经验。

首先,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我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三个引导。三个先导是观念引导、典型引导、政策引导,观念是在前面,观念问题关键是转变干部的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观念不改变,还是等、靠、要,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和能力。建设村抓住了村班子和党员的观念改变,通过他们领导和带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解决了群众过去那种依赖的思想,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是第一点我认为他们很好的经验。

第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建设村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划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按照规划分布实施,通过这个规划我们看到建设村整个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布局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专项规划建设的蓝图,我们可以看到建设村这样一个规划,可以成为全省固本强基一个示范点、农业示范村、园林生态示范村和著名的民营工业村,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促进。

第三,要坚持依托县域经济,统筹解决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除了观念之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个经济基础,没有经济物质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句空话,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物质基础了。他们也注意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注重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来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各项公共建设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建设村在发展中将筹集到的资金主要还是放在公共建设上,为农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一方面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另外一个方面是加强公共事业的建设,为村民提供有力的公共保障服务。在工农统筹方面,坚持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是发展园区工业,安置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一方面注重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建设村将农村的土地资源,采取集中创业的方式,整合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达到了扩大规模和集约经营的目的,使得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解决了我刚才说的有钱办事的问题。这是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第三点。

第四,要坚持上下联系动,形成合力,以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讲创新精神了。在建设村的建设过程中,当然首先是得益于固本强基中的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了,党委、政府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积极参与,成为建设的主体。社会各界给予了资金、技术和知识等的帮助,成为新农村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部分,建设村的领导挂点推动,本身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有社会各方面给予了支持,将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在这个方面做的比较好,进步发展也是比较快。这是我们总结的四点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我想说一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思考。有一点探索性质,不一定对。从建设村的实践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一个是外源型发展与内源型发展的关系。这是我们概括的。我们根据建设村发展的启示,我们认为要协调好外源型发展和内源型发展的关系,既要重视外部资金的投入,更要重视壮大本地的经济。开始我们要招商引资、征地办厂打开局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合实际,既发展本地的支柱产业与特色产品,这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既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更要着眼于就地发展。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农村人口庞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记得温总理说过,中国农村人口很多,不可能都很快变成城市人口。将来的模式是这样的,就算去城市务工的人,他也是经常回到农村住的。这是一个特点。另外从国际的经验来说,就算是城镇人口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了,但是住在农村的人口会占到百分之五六十,德国就是一个例子。一个方面我们要想到农村要解决它的劳动力的就业发展与经济,第二要改变村容村貌,搞好农村的建设,让大家很高兴的像是住在城市里一样回到村里居住,将来如果建设村很好,我们广州人可能都会来这里居住了,当然可能交通有一点远。决定一方面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转移农村人口,另外一方面要立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第三要根据自身实际推进工业化,更要着力加强农业与农村自身发展。第四既要面向外部的需求,更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内部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立足于满足农民与农村的自身发展需要来推进,同时也要瞄准外部需求来拉动村级经济的发展。

第三,制度变革与主体力量培育的关系。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阶段成为投资建设和指导的主导力量,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力量,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互联系发挥作用的纽带和平台。我初步了解,韩国也是这样。这些力量要组合好,要通过制度与组织的创新发展,形成壮大建设新农村的合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完善政府体制,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要加快农村组织的创新,从平台村的实践看,村委两班子实际上承担了组织农民的功能,从农民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来看,还需加强农民自身的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允许、引导、规范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比如说发展行业协会、农业协会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吸引能力、谈判能力、经济能力,而且还可以在一些方面通过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发展,有利于调和矛盾、提高素质、活跃文化氛围。要积极发展各种社会力量,建设村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源于政府推动,作为社会力量的自发性、专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应该在社会组织结构的调整中发育更多的中介组织,来发挥社会方面的作用。这是第三个关系。

第四个关系就是面向现代与传承传统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的统一。我们搞现代化不是以农村取代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第一,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风貌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应该具有现代生活的健康特征,又具有传统社会的乡土风貌,不是说将城市的那种情况都搬过来。当然我们在传统的方面有一些东西要改,比如说传统的陋习、卫生习惯等,但是农村中的乡土特色、地方特色不能改,保护好地方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各有特色。第二,现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新农村的新农民必须是现代社会新公民,具有现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新的精神风貌。现在我们不要走弯路,现在很多农村民风很纯朴,传统好的东西我们要巩固要发挥,要在意识上和时代性上赋予新的精神风貌,比如说一些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过去那种勤俭节约、诚信知礼等,我们要保持。第三,现代制度与传统风俗相结合,现代制度以其理性精神、契约化的形式对于农村村务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具有根本性作用,乡村的传统风俗以人情关系,、血缘和地缘等文化力量促进了乡村的和谐发展。建设村在加强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同时,就十分重视乡规民约的作用,把全体村民反复讨论,上下酝酿的“村规民约”变成村民的“小宪法”,规范思想和行为。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创造热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实现富裕、公平、安康文明的发展目标。

二OO七年九月二十日

推荐第9篇:新农村建设问题论文

新农村建设问题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广东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由此,也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几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这是继农村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经济,文化建设。

正文:发展农村,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正确的发展观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实事求是的、遵循规律的发展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的发展观。只有以科学发展观考察和研究我们的社会现状,分析和预测我们的未来趋势,才能把握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方向,才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正确的体认。我们必须摒弃不切实际的想法,重新审视我们的农村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道路。

一、乡村道路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的修建是制约这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交通便利了农副产品便能及时的卖出去,新技术也能很快的别农民所利用,还有高效的化肥,农药,机械用具等到达农民的手上,提高土地产量,国家提出了“村村通”工程,村庄与村庄至少有一条水泥路相连接,至今,已基本完成了任务,从此,农民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在周围的村庄,下雨天不能出行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新的科学技术能够及时的运用,使得农民生活越来越便利,人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

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了将农业弱质性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健全广州市现代化都市农业体系。主要发展:(1)产品型都市农业。即以提供农副产品为主的设施农业、工厂农业、特色创汇农业、城市蔬菜基地、禽畜生产养殖等。

(2)服务型都市农业。主要是为市民提供观光旅游为主的休闲农业。(3)绿化生态型都市农业。即以提供绿化苗木,优化生态环境为主的苗木场、公园等。(4)体验教育型都市农业。即主要为市民提供劳动场所,体验劳动艰辛,接受农业生产教育为主。广州市农业发展应坚持以生产性经营为主体,兼顾生态、生活、服务的功能,逐步建立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度协调统一的现代化都市农业体系,带来广州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多渠道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之路

1、加快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的建设,吸引农民进城。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对促进农民收入的长效增长有着积极和长远的意义。要科学规划,完善多元化的小城镇投资体制,推进小城镇建设积极有序发展,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空间。特别是要以广州市的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导,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理念和\"统筹兼顾、优化布局、管理高效、各具特色\"的原则,切实抓好15个中心镇的建设,不断完善中心镇镇区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中心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全面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吸引农民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收入来源。

2、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发展劳动力大市场,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打破城乡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按市场经济法则,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特别是要建立好区(县级市)、镇、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实行城乡一体化运作机制,使农村劳务输出由松散型向组织型转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由零星型向规模型转变。

3、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巩固物质基础是促进人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设计将付诸于实施。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必定会大大增强,包括增加资金的投入、政策的倾斜、基层服务的强化等。这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条件。当前,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增加村民的劳务性收入。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采取劳务补助与以工代赈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齐心协力完成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建设;完善农村的水利设施,加固与扩大水库,修理灌溉渠道等,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农村工业化,办好山区农村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区,扩大农民非农就业的门路,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以农田为基地,以农业合作组织为媒介的市场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农科教”相结合的科技支农体系,着力于改善农业的生产基础。包括对土壤的改良、种苗的优选、引种,农具的改进等;着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要在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强化政府服务的前提下,加强农业服务中心的建设,作为服务农业的技术载体,大力争取农业科研部门、学校的支持,把技术服务延伸到田间,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着力于队伍建设。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培养数量众多的掌握现代科学种植技术和善于使用现代化生产机器的种植能手,建设具有市场意识、善于开拓的市场化、专业化的销售队伍。三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转移农村 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4、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要从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出发,教育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加以引导,深化农民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增强发展的自信心,提高自尊感,进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实现价值观的升华。政府在此方面可以做的工作很多,一方面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要注意工作方法。韩国建设新农村的成果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充分肯定。他们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重视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造力。韩国的学者将其概括为:通过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使国民勤奋、诚信、自助、合作的传统得以

恢复,从而释放出自身的潜能。我们可以通过危房改造、整治村居、清洁环境这样的活动,让他们体会到政府、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激发他们改变现状,追求新生活的信心,增强合作、互助精神;要建设学习型农村,建设好农民学校,大力普及现代国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开阔农民的视野;要重视发展农村文化,既要重视载体的建设,如村文化站,文化广场等,更要在丰富农民生活上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支持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发动社会文艺团体送戏下乡,结合农村传统节日和平时重要活动,更多地举行能够体现我国农民优良传统或具有时代精神的、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民生活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观、审美观,增强抵制不健康文化的能力;基层干部要打破官本位的束缚,要重视农民民主意识的培养,而不是把它看作是阻碍党加强农村领导的工作,大力宣传法律尤其是村民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帮助村民提高选举能力、村务管理能力和村务监督能力,真正实现民主管理。

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创造公平发展环境

不断完善对\"三农\"的政策支持保护体系,塑造公平发展环境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1、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的直接补贴力度。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减免,符合国际通行惯例。随着广州市财力的进一步增强,一是对农产品生产的补贴范围要进一步拓宽,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扩大到化肥、农药、农膜、燃料、灌溉以及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减弱农民增收受工业品涨价而带来的冲减和抑制,提高农民增收的外部推力;二是补贴标准应逐步有所提高,从小额度补贴扩大到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补贴,提高直补效力和拉动增收的效果。

2、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水利防灾工程建设的投资,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产出能力。继续推进\"五通\"工程,特别要大力推动广州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基本条件。

3、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是增收的内在决定要素。广州市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出,改善农村教育设施,提高农村师资力量,并在政策上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使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局面得以改观。通过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的力度,并把握两条主线,即:一要突出\"主体\"教育,让农民了解市场规律、市场动

向,成为市场的主体;二要突出\"技术\"教育,通过实用技术的传授,使农民成为熟悉农业生产技术的\"智慧型\"农民,以提高农民市场适应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的几点建议

中国的农村有着相当浓的中国特色,这与中国的发展历史以及积淀的国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从国情和现状出发,制定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和措施,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的道路。“新农村”在本质上还是农村,是“种田人”生产、生活的地方。如果农村各方面状况较好,农民大多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因为这要付出情感、家庭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成本。鉴于此,我提出“农村自城化”的概念。所谓“农村自城化”,是指立足于农村本土,通过政府的主导力量和其他辅助力量,引导和帮助农民建设适宜居住宜生产的、具有城镇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农村。通俗地说,就是把农村建设得跟城镇一样,让农民在农村里过城镇般的生活。它和以“农民进城”为主要手段的城市化概念有着形式上的不同。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实现农村自城化,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道路呢?这是个很大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此仅就现阶段的农村现状略举几点不成熟的工作性建议以供讨论。

• 参考文献

• [1]谢希德.创新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2][4]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34、56-57.

• [3]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J].清华大学学

报,1987,27(1):1-8.

• [5]Chen S,Billing S A,Cowan C F,et al.Practical identification of MARMAX models[J].Int J Control,1990,52(6):1327-1350.

推荐第10篇: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新农村建设的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以工带农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是梦想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新农村建设论文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虽然近几年来 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困扰和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改变。 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都由公共财政给予保障,而农村却依靠基层政府和农民集资来进行。由于大多数地区乡镇经济发展不理想,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使得许多乡镇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农村的土地、资金、补贴、农产品增值等要素和现实利益继续呈流向城市的趋势,导致农村发展落后,农民增收缓慢。比如 2003 年全国 6700 多个开发区,平均每个县有 3 个开发区,将农民最好的地拿走,农民在征地方面得到的只是每亩几万元的补偿,而兴办开发区产生的效益通过税收等渠道绝大部分最终还是流向城市。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老化和毁坏严重。由于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投资制度上表现为"重工轻农",导致农村投资严重不足, 农村道路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在无人管理和养护现象, 全国至今仍有 167 个乡、近5 万个村不通公路, 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破坏严重,尽管政府每年都有安排资金进行补修,但对数量庞大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群体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加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的分散经营方式,很难有效组织起来对其进行修复和维护。 农民收入水平本身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经常遇到困难,基层没有财力投入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三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首先,当前农村中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从事非农工作,留在农村的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居多,劳动生产力和技能较低,加上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很难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其次, 城乡经济融合度不高,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度不足,城乡诸要素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不畅通,缺少相互间紧密的配合和支持,这种情形使城市和农村形成了彼此孤立的经济体系,影响了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由此造成了城乡之间、乡

镇之间、村村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越拉越大。很多山区镇村集体经济实力差,财力捉襟见肘,很多农村实际上已成了"空壳村"。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甚至因贫无法就医的现象非常普遍。

四是农民增收压力大。目前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所面临的困难很多,例如:单纯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资金短缺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等。 虽然当前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兑现了种粮直补,但农资价格不断上扬,农业增收空间变窄。同时,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自然灾害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农民增收带动力也不强。五是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长期受经济社会条件影响, 我国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农村文化、教育基础尤其薄弱,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受教育机会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导致当前农民整体 文化素质偏低, 缺乏专业技能, 接受新事物能力差;观念落后,重农轻商的意识相当浓厚;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缺乏开拓精神和市场风险意识 ;农村中封建迷信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六是村庄建设亟需规划。乡镇面对广大农村的土地管理,特别是农民建房的管理难以到位,很多农村规划严重滞后,村庄房屋杂乱无章,目前农村违法建筑和违章抢建仍然十分普遍。如不及时规划,将来按新农村标准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代价将更大,同时也留下很多安全隐患。另外,由于杂乱,农民住房单家独户,缺乏有序管理,没有科学规划建设公厕、统一垃圾投放点,环境卫生脏、乱、差,鸡飞狗跳、毛厕遍地、污水横流的现象随处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确面对和妥善解决这些现实障碍问题。

四我的家乡关岭村的发展变化及不足之处

关岭村是个位于辽宁省抚顺市的一个郊区的农村,原来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环境卫生方面确实如其他农村一样鸡飞狗跳、毛厕遍地、污水横流的现象随处可见,街道上更是尘土飞扬,而今由于村政府出资修路,修水沟,还修了影壁墙,整个村庄顿时变得非常的干净和整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在不久的将来还要安装路灯,这样就不用愁夜里出行了。

环境方面有了很可关的改善,但是还存在其他很多的不足,例如,医疗卫生条件非常的差一直我们村面临的重大困难之一。有了点小病也无处求医,只有当地的赤脚医生,医疗卫生条件根本不能保证,但这需要有医疗人员投身到对农村事业的建设中去并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行啊,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土地问题也日益变得很突兀了。工业用地近几年把他们的魔爪伸向了农村,极力占用农村土地,建厂房,开矿石,建垃圾站等等。总而言之,土地破坏越来越严重,可使用的耕地不断减少,农民生活很困难,本来收入就不好,现在又几乎没地种。农业用地应该严厉控制占用,这也需要政府廉洁的管制与控制。另外,教育工作,人们素质,机械用具,科学种田,农业产业化等诸多问题都有待解决。这就要靠全体人们的共同努力,那就让我们看看我们的前景吧。那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我们都为和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第11篇:建设新农村论文(优秀)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应用

摘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我们不得不承认,也不得不惊叹,在社会主义的带领下,在党的领导下,新农村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无无法言语的。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村巨大变化,带给老百姓巨大改变,这是成功之道。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新风貌、党领导、小康、社会主义、农民

正文: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2013年2月3号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村中,访问村委会、一些老人农民,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进行问卷调查活动。

(二) 调查方法:

调查以口头提问为主,书面为辅,深入相关人员和机构,了解情况,采访现在的变化,收集资料。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通过调查,得到以下的一些结果和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方面,各个家庭的收入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总体达到了小康的水平,家家户户建起了小洋楼,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农村之中,实现了道路扩大。硬化,村村通的局面。水利的修建,使得农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不用靠天种植,大棚蔬菜种植,养殖场的全面大规模养殖,试验田的开始,都是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果。小型的加工厂等也在村中建设起来,增加农民收入。各自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人们都普遍的感觉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都感到满意。村委的工作,也十分地到位。

一直以来,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民的生活有了巨大改变,不再像改革开放之前那样穷困潦倒,无衣无食。由于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变得富裕起来。但是,一直困扰着农村的问题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因此,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进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能力及其素质的提高。“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农村基层党建就等于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权。实践证明,凡是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的村镇,一是有一个团结合作、坚强有力的好的“两委”班子,二是有一支切实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三是有一套切合实际的科学发展思路。

直到新农村建设的出台,才彻底改变了这个问题。在中央的带领下,一场场轰轰烈

烈的农村建设开始了。

在国家的带领下,要富农,就要先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善于利用农村的特有资源,发展农村的经济圈。然而,要发展经济,在贫困的山村里,道路运输极不发达,这就是首先制约农村发展的问题。于是,国家就从财政拨款,首先解决农村的乡村公路问题,在经过修路的浪潮之后,一条条崭新的公路出现在中国各个地区的农村上,不仅方便了农民出行,更是为农村的发展走出了第一步。如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乡村公路错综交叉,车辆疾飞,人群来来往往,过往车子川流不息,各种货物运输不停。

在解决路问题之后,就是农民的经济问题。袁隆平的超级水稻推广,在农村每次收割,谷仓里都是稻谷,背稻谷时候农民都喊多了。在一些不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如旱地,国家是派遣了技术能人员来指导,教导他们怎么利用土地,解决一些农民经常出现却解决不了的难题。每一个种植期间,都会遇到虫害,对于怎样对症下药,农民都是凭经验的,但是由于天气变化,虫也在变化,偶尔会出现难以解决的困境。这时候技术人员就是农民的最好帮手。

在国家的带领下,农村开始了新一轮改革。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载体在农村。“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干部服务”是基本原则。莲花县委、县政府极为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新农村建设列入了 “四大战略,五大建设”工程之中。为抓好工作落实,形成工作合力,由县四套班子领导牵头、县有关部门参与,组建了新农村建设帮建工作组。要求工作组积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从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持试点村工作。其次,整合扶贫、发改、交通、卫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资源,按照“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原则,尽可能地把惠农项目匹配到试点村内。再次,采取了向上争一点、县乡财政投一点、农资金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六个一”办法,建立了多元、集约的资金投入机制,有效缓解了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短缺矛盾。特别是县乡除安排配套资金外,还安排了一定资金专门用于奖补进度快、成效好的试点村,从效果上,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激励效应。另外,通过政策优惠、亲情吸引等方式利用各种渠道鼓励社会力量,特别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我县引导农民群众树立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从而形成了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农民群众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努力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比如发展了新农村试验田,这些试验田都是在示范,在研究。他们还教导开展一田多用。多种种植物同时利用等。

减轻农民的负担,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道坎。为此,中央已经颁布法令,彻底取消了农业税,这不仅得益于农民,更是国家要改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的决心。

善利用资源是应该值得的。现今的农村,几乎就是农村生态型。但是在于工业的发展发面欠缺,善于利用农村的近资源,这才是出路。在农村的一些适合发展工业的地方,适当投资招商,建设小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厂等等,这样不仅给当地带来资金流动,也给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减轻原产品的运输路途。对于一些适合发展农村旅游业的地方,可以引导他们假设旅游业,这样更加改变农村风貌。

在新农村的建设下,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于是住房问题是他们迫切要改变的,于是一幢幢小洋房拔地而起,有的农民还建起了别墅,在农村可以看到这样一番风貌,农民的生活条件彻底改变,厕所,浴室,住房全都经过改造,变得不一般,高级起来。农村没有煤气,

但是却有沼气,用沼气煮饭,不仅节约能源,还很环保。

新农村建设中,村官要起带头作用,依法办事,执政于民。要完善制度,解决好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不必要的纠纷。

在新农村建设中,随着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富裕的生活却带来了生活垃圾。还有以前的旧村貌就需要改变。整洁的村容才是一个美好和谐的农村,带给大家的不仅是温馨的生活,还有外来人的赞美。

新农村建设重点的难点,直接面对着千家万户,涉及村民利益的调整。在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时,一方面,整治空心村,对于村里大量存在的安全隐患、污染环境卫生且无人居住的破烂房屋拆迁掉,做到通路、插绿、添景。另一个方面,整治旧房屋。重点对建设时间长,外形不美观,影响村容村貌的旧房屋实行带衣穿冒。对村子的电线和电话线进行整治,做到合理有序布局,对于房前屋后乱搭乱建进行拆除,实现统一安置,做到人畜分离;在建设过程中,加大对大自然生态,古文化遗迹的保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第12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些理论问题需要深化认识,有些政策问题需要认真把握。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过这个提法。尽管是同一提法,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

新的背景。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或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而是指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窀嗟厣钊肱┐濉找文章,到]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一以贯之,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更全面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具体目标应该是: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明显改变村容村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更完整的思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哪里

“十一五”时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必须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3万亿元,而中央财政用于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小工程”建设方面的资金约为293亿元,尚不足财政收入的1%。与此相对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万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达2万多亿元。应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十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绝对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是低水平的,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支农投入渠道不宽及投入结构不够合理、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中央和地方之间农业投入职责划分不清、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推进新农村建设,迫切要求继续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统筹安排支农资金使用;改进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预算内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制定更加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在法律层面上保证政府支持与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突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重点。财政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主要提供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重点选择对农村发展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项目;而对于那些市场能够解决的投资项目,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逐步改变过去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

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近年来,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中央政府,而地方财政的农业支出比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共同承担责任。应在完善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明晰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同时,在政策上明确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更大的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

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特别是在村庄一级,政府的投入只起到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应有作用。调查表明,如果能让农民直接受益,大多数农民是愿意为集体小型公共工程出资出劳的。当然,组织动员农民参与公共工程建设应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更不能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变相向农民要钱要物。发挥社区集体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需要加快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允许探索集体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应在符合国家土地利用规划、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开发。这是增加社区集体组织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大量的资金。

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增加投入,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国家应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改革和创新金融体制,对农业企业予以信贷扶持,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融资和政策性扶持的机制。

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在近几年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财政走到了前台,而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远远不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必须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工业和城市如何带动农村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把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有别于农民和市民的最大社会群体,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应在法律层面规范劳动关系,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工会的功能,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促进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形成。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的制度。

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壮大县域经济。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我国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他们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生活和就业。因此,在鼓励农民跨地区流动、进城就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各级政府中,县级政府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应探索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

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除了在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倾斜,还应通过机制创新,把城市的人才、科技引入农村,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农村发展。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应制定对农村的人力资源对口支援政策。

健全农村工作的协调机制,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负有责任。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积极转变职能,将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为了避免工作中的空缺与重叠,有效促进政策的集成、资金的整合,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在各级政府中应确定一个“三农”工作的抓总部门,健全“三农”工作的协调机制。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依然存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城乡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就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因此,应把完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尽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措施来抓。

第13篇: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

浅论在城镇化的同时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

作者:学号: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主要从促进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角度阐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浅析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并分析它对构建美丽乡村产生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和学习先进的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关于城镇化,常常会用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这样一个指标衡量城镇化的发展程度。然而,单一进行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容易造成大城市就业压力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大,还会造成农村人才外流严重,发展动力不足,最终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让进城的农民能有稳定的收入,留守的农民能因为农村资源的集中而实现收入的大幅提高,这样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一,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起步晚,1949年城市化率只有10.6%,1978年还不足18%,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加速发展,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45.7%。

1,城镇化的发展成就

我国城镇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总的来说是同步发展的,避免了过度城市化。我国 在积极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坚持在实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不放弃农村的原则,才使我国在长达一二十年时间里持继出现大规模“民工潮”的同时并未导致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进而引发广泛存在于拉美地区的的过度城市化现象。

(2)坚持均衡与非均衡协调发展原则,保证了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在全国范 围内推进城镇化,我国坚持了均衡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均衡发展,一是指 宏观上全国城市化是一盘棋,东中西部共同发展,大中小城市并举。非均衡发展,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行城镇化策略。随着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作为推动城镇化的基础力量将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

这只无形的手将与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共同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2,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一样,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伴生各种经济社会问 题是难以避免的。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到200年超过了45%。但是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50%相比,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75%相比,差距仍然甚远。

(2)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贫困问题的产生。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结构调整和对企业员工素质要求的提高,其吸纳劳动力,尤其是对普通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不高的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呈减缓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城镇内失业人口和待业人口增多,从而形成了相对严峻的再就业问题。

(3)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安全与城市资源短缺问题城市社会内部的发展失衡。特别是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安全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最突出的社会完全问题就包括贫富分化加剧,众多人中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尊严安全受到威胁、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等等。资源短缺也是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城镇用水、用电、用地都将影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是粗放型的城镇化,这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是 不相符的。我们必须改变城化发展的方式,应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 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 镇发展新格局。

二,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出 路在于城镇化。相对农村而言,城镇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提供较大较集中 的市场,提供较便捷的社会服务,因而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较 快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推进健康的城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健康的城镇化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也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所追求的目标。城镇化的发展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最主要的途径。

1,健康的城镇化的发展将带来资源的配置优化

农村的发展,必须要注重工业化。而要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就必然需要涉及一个城镇化的问题。城镇化的发展对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土地的效益,进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相比,城镇用地是一种更加集约、效率更高的土地利用方式。

2,健康的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继承和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推进城镇化,用城市文明影响农村文明、带动农村文明与之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农民的素质将不断提高,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程度也将一步步提高。

3,健康的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享受社会平均利润,最 根本的出路就是减少农民数量。只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最终在非农产业

实现稳定地就业,依赖土地的人少了,农村的土地才能成块连片形成规模,留在 农村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 进而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

4,健康的城镇化将有利于农村实现“村容整洁”

乡镇企业的粗放发展带来了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现象,生产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废弃固体物质等有害物质,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通过健康的城镇化,乡镇企业、乡村工业的这些方面可以得到解决,因为科学规划的城镇化可以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更集中的市场,特别是提供了人力、知识、技术等一系列市场,这一切将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便利、更加有效的空间。

5,城镇化将有利于农村逐步实现“管理民主”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传播的过程,是教育、医疗、卫生等城乡公共产品分配差距日趋缩小的过程。这一切都有为“管理民主”在农村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和精神条件。总之,健康的城镇化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的原因和前提

(一)原因

1,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内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新农村建设方针,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内容涵盖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的过程,体现出非农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任务一致,目的相同,要求一样。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2,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具体实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城镇化过程是农民不断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农村富裕人口转移到城镇,直接减少农民,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

二、三产业越发达,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因此,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统筹城乡,紧密结合,是实现两大历史战略的必由之路。

(二)良性互动的前提

近几年来,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突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

1,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础。

产业是新农村和城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都离不开产业的拓展,离开产业这个二者结合的基础,无论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都无从谈起。

2,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

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

者要紧密结合,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一是突出重点抓好城镇规划。提高覆盖率,扩大辐射圈。二是突出重点搞好产业规划。实行统一规划,规划后的产业实行功能互补,结构布局更趋合理。三是突出重点搞好小集镇、中心村规划。

3,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主力,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培训外,务必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调整思维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增强谋生致富手段,从而达到在转变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

4,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中心村是新农村的未来,是小集镇的体现,是城镇化的基础。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集镇,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结合点。

四,日本、韩国、德国农村建设的实践

(一)日本的“一村一品”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是由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于提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一个地方(县、乡、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当然,“一村一品”并不限于农特产品,也包括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文化设施或地方庆典活动等。大分县面貌因“一村一品”运动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地区。“一村一品”运动不仅带来了日本农业的提升,而且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的发展。

(二)韩国的新乡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可以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政府主导、村庄自律的 形态进行;80年代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90年代以后则进入自我发展阶段。其 任务也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条件、发展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精神启蒙。通过新村运动韩国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成功模式,实现了一个传统的落后的发展中农业国家向发达的现代农业国家的转变与发展。

(三)德国的“城乡等值化”理念的具体实施以及在我国的试验

二战后的德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大量的人口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农 村的凋蔽使城乡差别迅速拉大,农村问题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城市 也不堪重负,面临就业、居住环境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赛德尔基金会提出 了:“在农村地区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 等值”的“城乡等值化”理念,并在巴伐利亚州开始实施。通过土地整理、村庄 革新等方式,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实现了平衡发展,向大城市涌入的农村人口明 显减少。1988年,山东省政府和德国巴伐利亚州以及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共同把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确定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从1990 年试验正式启动到2005 年,经过15年的努力,南张楼村农民的工作模式发生巨大改变,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方式有明显改善,成了对周围的村庄明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模范村。

五,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的几点建议

在看到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有效结合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二者结合中

存在的问题。如城乡管理不对称,重城区,轻集镇;产业支撑力不强,特色不突出;城乡建设资金比较分散;镇村规划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体制政策调整和落实不到位等等。为了两大战略整体推进,真正达到“高效、协调、务实、加速”的要求,有下几点思考:

1,统筹领导力量。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搞两极分化。要把二者真正结合好,必须明确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思路,改变习惯传统的思维,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切实改变差异分工,力量分散的状况。

2,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一体是二者结合的必然要求。当前急切需要城乡结合、整体规划,从战略层面思考,突出超前,注重特色,切实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开、管理分治的状况,抓紧抓实编制城、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一是要突出产业规划重点。二是要突出特色和优势,把握一批重点镇的布局与规划。三是要按照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突出一批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

3,统筹政策支持。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政策导向、政策牵引的作用十分重要。目前,在两大战略实施中的政策不一致、不同步、不平衡的问题较明显,已成为整合城乡资源、影响整体推进、不利紧密结合的政策障碍。如果做到城乡等同、政策一致,必将大大促进城镇化提高,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

4,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创新

传统的户籍制度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 构的调整,加剧了城乡差别和城乡居民不平等。因此,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 行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口界限,扫除 农民进城就业的身份障碍。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是为了逐步取消户籍管理,而是为了逐步完善它,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5,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

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包括城镇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城镇土地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城镇特别是小城镇对乡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创新则要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要有利于乡村人口进入城镇,要有利于实现由传统的农村社会稳步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过渡和发展。

6,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因为无论我国城镇化程度达到多高,总有一部分人口要留在农村。因此合理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人口的空间布局结构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成败的重大问题。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就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关键是必须尽早根除劳动力就业中的歧视,消除城市和乡村劳动力就业机会事实上的不平等,建立全国性的统

一、开放、平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7,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为进城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样未转移出来的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也迫切需要基本的社会保障。如果我们尽早建立面向留守在农村的农业人口和从农村转移转移出去的非农产业人口及其保障制度,勤劳的农民们在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的前提下,他们在感受温暖的同时,必然更加倍努力地劳动,从而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叶连松、靳新彬著,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冯尚春、丁晓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链接[J].理论探讨,2009(2).

[3]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8,27(2).

[4]陈昭玖,周波,唐卫东等,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

[5] 李宾,张象枢,基于城乡元结构的农村环境问题成因研究[J],生态经济.2012(04)

[6]陈芳,湖南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本问题及其特色研究,2008.(04)

[7]周强,推进“四化两型” 建设加快湖南科学发展[J].求是,2011(16),23-25

[8] 秦晓薇,朱天舒.韩国新村运动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之比较.学术交流.2012(07)

第14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文 章来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区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

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我区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2000年以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呈逐步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85:1发展到2004年的3.2:1,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我区部分地区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80%是普通砖瓦房,20%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4年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年,仅刚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七)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1、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区农村几乎是空白,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药品价格反映强烈,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2、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3、社会保障难以保证。由于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乡镇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五、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差距明显。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我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许多农畜产品如优质大米、清真牛羊肉、长红枣、枸杞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宁夏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好政策,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好政策必须要有好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来执行。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作用。这个作用,在政治上表现为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经济上表现为带领和带头作用。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体现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科技观念等在头脑中日益强化,并在具体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中某些消极的东西在农村表现得也很突出,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迷失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甚至广告等现代传播媒介迅猛发展,使我们对全世界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透过这些媒介,我们可以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思想,这是积极的一方面。但同时也为一些消极东西的进入提供了条件和渠道。加上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出现,个别党员干部对这些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思想上产生了迷茫和各种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农村党员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讲经济效益,用不着再强调什么政治,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什么事情都做好了,极个别党员甚至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思想上的迷失性,导致了行为上的无原则性。有的党员精神空虚,无所寄托,迷恋于“法轮功”的歪理邪说之中;还有极个别的成为金钱、美色、权欲的俘虏。

2、不适应性。部分党员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茫然不知所措,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如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市场经济的特点、运行规律了解不清楚,特别是在生产的手段和经营的方式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还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和落后的营销方式。对如何搞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尤其是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更是一窍不通,根本谈不上在农民致富中发挥带头作用。

3、自私性。有个别党员只顾自己致富,缺乏带领农民致富的意识。这种现象在农村所谓的“能人党员”群体中反映得比较突出。这些党员头脑比较灵活,思想观念更新较快,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致富手段比较多,效果也很明显。但他们致富后,并没有按照党的宗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积极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表现得自私自利。另外,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4、家族性。在个别农村党员中,家族派性根深蒂固。这些党员首先想到的不是集体的利益、全村百姓的利益,而是姓氏家族和其它各种关系群体的利益。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甚至为维护家族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排斥异己,群众意见很大。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据“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

1、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对于那些较困难的农户,吸收他们作为自己经营组织中的一个成员,通过自己带动帮助他们致富。我区现在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帮、扶、带作用,带领大批农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门路,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普通党员可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农村20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讲,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旧传统、旧礼教,树立讲民主、讲法制的新观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会陋习在农村根深蒂固,“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出现和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广大党员要努力成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广大党员要处处想着群众,时时为了群众,不与群众争利益,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15篇: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论文

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论文

组员:梁小冰

0900420308

林沛其

0900420309 凌灵

0900420310 刘晓哲

09004203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总体要求: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

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政治解读:

一、科学规划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而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了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新农村建设。

某些地区农村建设规划的误区

目前,各地建设新农村的群众积极性不断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动,主流情况是好的,但是有两种思想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中央决定新农村建设后,有的地方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与要求,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搞工程建设,盲目地搞运动,有能力要干、没有能力也要干。另一种倾向是惧怕做农民工作,怕接触农村的工作,担心矛盾复杂、政策性强、不易把握,担心没有钱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愿意负责任。

著名旅游规划策划机构——北京绿维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认为:城乡有别因地制宜有特色者生存。我国城市规划历来得到政府、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将城市规划的经验照搬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呢?农村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使农村规划得到科学的发展。

1、因地制宜------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庄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房屋和设施,都要

加以充分利用。农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2、量力而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尽管中央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3、突出特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把是否能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突出农村特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农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只会变成一个个微型城市,很难吸引到适合的投资与寻求差异化的城市游客。

二、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

1、中央专项资金--2006年国家支农资金将达3397亿元

1998~2003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资金的支出累计为9350多亿元。2004年为2626亿元,2005年达到2975亿元,2006年计划在这一基础上新增400多亿,达到3397亿元。2006年的支农资金比上年增长14.2%,占总支出增量的21.4%。今年总支出增量的五分之一强用到了农村。中央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决心之大,可见一斑。

2、金融机构支持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6年2月召开的全国合作金融监管暨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农村信用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信用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农信社要着力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科学管理机制的建设,大力抓好业务创新,在继续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

的同时,用新思路、新机制搞活小企业融资;加大对产业化、产业集群形成的支持力度,增加助学和消费信贷的投入,大力发展结算、信用卡以及理财服务等以手续费为重点的中间业务。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已刻不容缓。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提高履行公共服务的能力,特别对农村“两水”(饮水和灌溉用水)、“三网”(电、路、通讯网)、“两气”(沼气、液化气)、“两个市场”(境内外销售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有政策性的领域要加大投入。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贷款是市场行为,是把商业资金用于具有高回报的项目建设。贷款的原则是实施地区总量控制,与地方财政能力挂钩,同时考虑区域、政策导向、贷款质量和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把城建行业贷款总量控制限额分解到各省级分行,并通过监测确保各地不得突破,以防范对地方政府过度融资的风险。在项目分类指导上,对收费项目原则限定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市以上的市区项目,要求项目资本金比例在20%(含)以上;对非收费项目要求仅限于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级市的项目,项目资本金要求进一步提高到30%(含)。

刘明康指出,商业银行也要大力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3、经营土地资源的融资

这种方式以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为手段,充分利用土地规划和土地储备进行融资。经过对

土地的开发,实现不同地段,不同价格,利用转让、租赁、拍卖等方式获得土地资源的经营收益进行城镇建设投资。跳出传统的“先基建、后招商”和靠贱卖土地置换基础设施的老路,改为以市场运作,整合经营城镇资源,以整合实现增值,在增值中推进整合,边开发、边增值、边经营、边发展的思路。

4、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市场化融资

这种方式以国家与民营相结合、民营投入为主。特点是以少量国家投资带动大量民间资金(外资、内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作中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责任制,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责、权、利明确。什么样的项目可以市场化融资?根据项目区分理论,凡是可以收费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应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种资金投入,政府依法进行监管;在街道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中也可尝试实施特许经营制度,将城市街道的路灯、垃圾收集设施、公厕、书报亭、广告牌等设施统一规划和委托经营管理。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市场化融资,规定了政府和企业双方的责权利,实质上在政府和民营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关系,使政府与企业双方各展其长,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著名旅游规划策划机构——北京绿维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认为:“四两拨千斤”,引导农村多元化投资。中央专项资金看起来数额庞大,但如果撒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却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持综合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的政策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

拨千斤”的作用,从实质上来讲是鼓励各类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形成农业多元化投入格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这次宏观调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农业农村稳住了,从而稳定了市场,稳住了人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

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以工带农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会议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目前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全局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

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和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

施。

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是梦想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

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16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新在农村的发展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

6月5日,我们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上我们参观了宝鸡市千阳县的南寨村和朝阳村。

千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情

在千阳县参观的两个新农村在群众干部的带领下,村名的人均年收入较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村社修葺整齐,并建有活动广场,广场上还有很多宣传性标语,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乡风民俗较好,村民热情好客,几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活动,使村民道德水平,精神文明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当数量的村民以蚕桑、核桃等种植业为主要经济产业,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收益。全村村民和睦共处、团结共进。每年都会被评为五星级村、模范村、敬老村等模范称号。

千阳县的新兴产业

千阳县不仅以农业为主,还鼓励当地妇女广开展刺绣工艺,开发了一系列农家乐活动。当地村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财富。千阳县把民间布艺品开发作为富民兴县的一项新兴产业来抓,全力做大做强,使山区农妇手中的“布耍活”火起来。这些布艺产品先后荣获国内外各项大奖76项,产品还畅销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刺绣作为千阳一大特色,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刺绣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大力开发刺绣产业。提出了“专业化设计、规模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发展思路,并先后成立了千阳县刺绣研发培训中心和七个乡镇的刺绣专业合作社。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带领下,深入开展了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宝鸡后花园,打造魅力新千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按照“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农户联动、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实施“奶畜、蚕桑、蔬菜、干鲜果、工艺品”

等五大支柱产业工程,构建了多元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产业支撑体系,带动了全县的农户致富,使科学发展在千山脚下结出了丰硕果实,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科学发展,真正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

下午我们听取了西部山区建设委员会主任曹海芹女士给我们座的报告,并参观了西部山区的林光村和南山村。

西部山区村情

宝鸡市西部山区地处秦岭北麓与陇山支脉的交错地带,土地总面积1707平方公里,辖8镇136个行政村,总人口13.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2万人,贫困人口7.39万人。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政策投入体制的制约,西山的贫困落后问题还相当严重,一直是宝鸡市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生存环境最差,最为集中连片的特殊区域。加快西部山区脱贫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宝鸡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个最大的心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10月开始,宝鸡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打响了一场“突破西山”战役,以此带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新突破。

两年来,全市共为西部山区投入各类资金,建成通村砂石路、水泥路,实施通达工程;开工建设渭河大桥及支流桥梁。实施农网改造,实施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吃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围绕花椒、核桃、苹果等优势主导产业,新栽干鲜杂果15万亩,使西山各类经济林果总面积达到45万亩,建设百亩以上示范园56个。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群众进行劳动力技能免费培训,劳务输出。2006年以来,8镇共启动移民搬迁53个村,5070户22251人,共有18个村完成了整村搬迁。建成53所寄宿制学校,彻底消灭了复式班和教学点,解决了学生住宿问题。西山9所镇卫生院扩建改造项目全面开工建设。西山中心敬老院建成投用,对110名五保老人进行集中供养。出台了《关于加强西部山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困难家庭学生救助、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政策进一步向西山倾斜。2008年西山农民人均纯收入2880元,较2005年1328元增长1552元,实现脱贫6万人,成为西部山区建设项目最多、享受优惠政策最集中、投入强度最大、发展机遇最好、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突破西山战略”的实施,成为宝鸡市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解决集中连片贫困问题的创新之举。

一、创新工作机制体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西部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采取特殊体制、特殊政策,集中连片板块式开发,在原有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建立西山“扶贫特区”。全市按照“12+1”的模式,即12个县区加一个“扶贫特区”,强化市一级对西部

山区的扶贫工作领导职能。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宝鸡市西部山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常设正县级建制的“中共宝鸡市西部山区工作委员会”、“宝鸡市西部山区建设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直属工作机构,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兼任工委书记。赋于西山工委、建委相对独立的人事、财政和社会经济管理权限,主攻西山扶贫开发。西山8镇党建、人大、政协、纪检、司法、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由陈仓区统一安排、检查、管理,其它工作由西山工委、建委结合扶贫开发统筹安排。既保证陈仓区工作的完整性,又使西山8镇集中精力开展扶贫开发。按照“扶贫特区”的特殊工作体制,对西山8镇政府内设机构和职责进行改革调整,形成了“综合办公室全面协调,业务科室主攻扶贫”的乡镇机构新格局。

二、集中连片板块式开发。市委、市政府在认真分析西山状况后认为,西部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贫困现状,要求必须整合项目资金、扶贫力量,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参照整村推进的模式,以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按照以户为单位确定生产发展项目,以村、镇为单位确定基础设施项目,以镇为单位确定社会事业项目,自下而上,逐村逐镇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对主干道路、大中型桥梁、寄宿制学校和敬老院等项目建设,由西山建委和相关镇政府综合考虑,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开发,基本做到了户户有增收产业、村村有基础设施项目,各镇都有五年脱贫时间表。尤其对涉及移民搬迁和接收的村实行项目捆绑,整村推进,资金、扶持力量整合,优先安排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了扶贫开发整体水平和效果。

三、资金项目倾斜支持。建立西部山区项目、资金直通车制度。从2006年起,西山8镇的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直接对市级各部门;市级各部门对西部山区的项目、计划资金直接到西山建委,决算在陈仓区。增大对西部山区投资强度。陈仓区原有的投入基数不变,市财政每年安排专用经费用于西部山区扶贫开发,并以教育附加费担保贷款,解决了53所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问题,。同时加大各类中、省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使更多的项目资金向西部山区倾斜。市级相关部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把相关项目投资捆绑起来,集中用于西山“扶贫特区”。

四、优惠政策扶持推动。制订优惠政策,特事特办。围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动员群众投工投劳的同时,允许以资抵劳,并提高道路硬化财政补助标准;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宝鸡市西部山区移民搬迁工作管理办法》,在全市范围内整合土地资源,跨镇、跨区域、出让国有闲置土地、盘活村民现有宅基地,开展大规模移民搬迁,搬迁户除按标准享受“5+1”补助政策外,减免各种规费,优先安排建房木材采伐指标,优先安排产业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对跨村、跨乡镇整村搬迁的,实行“5+1+1”的补助政策,增加的资金用于

迁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撤并中小学校集中建设寄宿制学校,对规划的53所寄宿制学校,市政府每平方米补助400元,其余不足部分采取出让学校冠名权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赞助予以解决。政府补助资金除积极争取省级危漏校舍改造项目资金外,协调从市商业银行贷款2000万元,从每年教育费附加中逐年还贷。提高西部山区教师和乡镇卫生院一线技术人员工资,在现有基础上上浮15%,稳定西部山区教师和医务人才队伍。

五、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把参与西部山区扶贫工作作为培养、教育、锻炼干部和人才的平台,作为新形势下培养干部吃苦精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与群众联系的好形式。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扶贫办组织优秀青年后备干部进西山,开展驻村包扶活动。市委规定市级部门新提拔的副县级领导干部,原则上要有西山扶贫的经历。市上还组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市聘农业科技专家深入西部山区,为扶贫开发献计献策,为农民传授科技知识。教育和卫生部门规定,凡市区需要晋升职称的中小学教师和医务人员必须到西部山区支教或支医最少半年时间,积极组织对口帮扶的医院和学校的医务人员和师资力量到西山去支医支教。市农业、林业等部门组织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西部山区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科技致富能力。

六、积极开展社会扶贫。落实部门包扶责任,最大限度调动社会扶贫资源,开展集中包扶。市委、市政府将大部分市级领导的扶贫联系点调整到西山,并确定了101个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47个区级部门在西山开展包村扶贫,一定五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确保整村达到脱贫水平。把西山包村扶贫纳入市区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范畴进行考核。市区9家大医院与西山8镇9所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捐赠药械、组织义诊和业务技能轮训;市区8大职业院校对口西山8镇免费为群众提供劳动力转移培训;市房管局动员全市房地产企业、市中小企业局动员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踊跃为西山寄宿制学校建设冠名捐款350余万元。团市委组织青年企业家、市妇联组织全市女企业家为西山贫困群众捐款捐物20余万元。两年来,各包扶单位及社会各界为西山移民搬迁、发展主导产业出谋划策,办实事760余件,协助镇村落实各类项目190余个,累计捐赠的各类款物2000余万元。

对于西部山区加强经济建设的建议

在参观期间,我发现西部山区的地形地貌只适合种植各种干鲜杂果,因此只有将这些经济作物进行深加工,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增长。

以核桃深加工为例。在核桃的消费上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但是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转变,人们对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核桃食品的逐步认识,在国内的销量也会逐年增加。国内人均消费量达到0.5kg,国内需要60万吨以上。

而今以核桃为原料的加工食品也不断增加,如智强核桃粉、氧元核桃乳、信友核桃乳、健脑益智核桃奶和各种风味的核桃仁、小菜等几十种,每年需要核桃5万吨以上。

目前在核桃深加工方面,主要加工产品有核桃油、核桃营养粉、核桃乳饮料、核桃休闲小食品等。其中核桃油被列为近几年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较高的三大植物油之一,营养价值很高。工业上可作为高级润滑油、原料油使用;经精炼、提纯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理想的高级食用烹调油。因此,将核桃仁加工制成核桃油及核桃油系列产品,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精制核桃油市场零售价格为20—30元/250mL;目前国内市场上人们对固体饮料的需求量相当大。核桃粉产品具有营养丰富,品种多样,食用、携带方便,物美价廉等特点,其前景将相当可观。目前市场上,核桃营养粉销售价格约10—15元/500克;核桃乳被称为新一代绿色营养型饮料,仍是国内外饮料行业发展的主流之一。目前市场上“核桃乳”饮料销售价格为2.40-2.80元/瓶或3.00-3.60元/罐,在中高档饭店,价格6.00-12.00元。核桃以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风味,名列四大干果之首,历来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核桃仁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可直接食用。核桃整果和将核桃仁壳分离出的核桃仁,可作为成品投放市场或出口,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市场上核桃干果的售价为8—12元/公斤,核桃仁的零售价为20—30元/公斤。

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与消费结构将会发生变化,休闲食品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目前世界水果的年人均消费量为72千克,而干果仅为0.68千克,干果的发展具很大的潜在空间,尤其是特色干果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山核桃是干果中的佼佼者,产品供不应求,销售价位一直较高。现山核桃的销售市场基本上仅集中在江浙沪一带,南北市场还没有很好开发,市场容量十分大。

西部山区调查报告

第17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浅谈我国新农村建设

班级: 11动科1班

姓名:郭鹏辉

学号: 22201160202300

3摘 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市郊区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新农村;城市化;乡村景观;新农村建设

1、“新农村”的内涵

“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2.1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

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2.2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2.3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4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此文来源于是文 秘 家 园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3.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4、城市与新农村

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是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我国的镇是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县以下的建制镇。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农村、大城镇、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随着城市开发与扩展, 周边村镇迅速实现城市化。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增长了4倍多,城市面积也拓展了4倍,目前,中国城市数量近700座,城市化率已达到34.9%[1]。2006年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5、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新农村建设中 ,我们不能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河道处理方式,防止出现类似城市的美化运动。长期从事城市与国土及景观规划的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从1997年就呼吁在城市化和城镇建设中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城市化妆”行为,专门辑文呼吁“警惕暴发户意识下城市美化运动”。在前不久的中国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俞孔坚提醒人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绩的乡镇干部简单理解为“宽马路,大洋房”,这可能给五千年的中国乡村大地的生态和乡土遗产景观带来不可逆的“破坏性建设”。[2]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把城市建成生态化、人性化的宜居城市,而不是把乡村建成城市。城镇内有完善的商业、文化、教育设施,便利的、合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体系、劳动保障等都可以有效的惠及每一位农民,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业能力以及人口素质。让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一体化。

6、新农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和园林景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于是就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目前依托农业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并且呈现多元化发展。一些诸如“农家乐”的新的旅游区相继出现,主题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历经多年的发展,这些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类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将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

6.1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系统

在乡村里,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乡民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在中国广大乡村,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往往得到时代村民的保护。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中国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3]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中国乡村的山水格局、生态景观、乡土文化遗产和草根信仰体系,是中国乡土聚落“天地—人—神”和谐的基础。

6.2新农村乡村景观

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平凡的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艺术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大地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观点,从空间分布和时间演进的角度上,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一方面反映着现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其年代久远,也是人类景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产。景观包括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因此,乡村景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4]

6.3新农村旅游景观建设

随着城市化发展快,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人很希望到郊区农村观光旅游,这为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我们应抓住城市这个目标市场,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的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我们的农业旅游景点理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因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有高附加产值,并可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休闲购物、观光度假及其他旅游活动(如垂钓、农家乐)的发展而产生乘数效应。应大力加强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这是立足城郊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步骤之一。国家农业部门应重视发展农业旅游,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大陆农业旅游的发展,为发展农村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所以,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的内容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原有乡村特色,保护整体景观;体现景观生态、景观资源化和景观美学原则,突出重点,明确时序、适当超前。坚守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精神,承认差异,宽容差异,倡导个性。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要弘扬出自我特色。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从文化个性培育的视角,要求将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转化成在当代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进而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贡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根深叶茂的文化。

6.4新农村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学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机遇和策略,因此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产业化工程等等,被视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社会学家把新农村建设当作缩小城乡差别、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和建立公平、民主社会的机遇,因此呼吁乡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民为主体的地方组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建设者则籍此以推进乡村的城市化建设、以村镇整治为重点,将城市设施扩展到农村,因此便派大量城市规划师和工程师,带着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豪迈与**,把一个个美丽的蓝图强加给广大乡村,大到土地利用规划和山河整治,小到农民房的设计,等等。各种视角的讨论可谓多如牛毛,其中不乏真知灼见。[5]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建设新农村游、农家游,农业的生态保护、农业的休闲旅游,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保护好村落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维护草根信仰体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旧的村落不应被彻底铲平,也不应完全被城市化,而是通过一定的景观格局来使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财富》2004年11期 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文《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破题》

[2]《科学时报》2006.3.29 俞孔坚 “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

[3]《城市规划学刊》 2006(05):38-45 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栾博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

第18篇:新农村建设论文[1](优秀)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走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通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走向城乡一体化,这些正是新农村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刁汊湖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将产业化的发展和新渔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特有优势,不断探索新思路,推进刁汊湖渔业经济多元化发展,早日使刁汊湖走上城乡一体化的快车道。在新农村和产业化的关系上,我们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做法,仅供参考,并请指正。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一盘棋,是整体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农村的五项要求中,生产发展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如何发展生产,如何实现多元化农业经济,这正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决定性的重大决策。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下列支持:

(一)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随着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成功和全面铺开,“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多乡一品”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将逐步出现,农业产业化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就近得到充足的低廉的供给。这降低了原料成本,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壮大。

(二)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由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倾斜,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这一方面可推进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档升级,另一方面可吸引更多的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民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室、“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一旦他们掌握了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入到再就业的队伍中,经过企业的专业培训、现场观摩与实习,就会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员工。

(四)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空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和土地资源环境都将逐步优化,呈现自然生态,走上良性循环,这十分有利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

(五)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水平会大幅度提高,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市场。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适应城乡需要,做大做强本地消费市场。

(六)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农村建设促使了农村经济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在这种条件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新的飞跃。

二、农业产业化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体现为五个方面:

第一是有利于“两进两出”的问题解决。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解决“两进两出”的问题。两进是技术和信息进农村,投资进农村。两出是农产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农村。龙头企业把技术和信息带到农村去,劳动力和农产品也通过市场机制进入龙头企业,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软件目标。

第二是能创新农村的经营体制。现在农村经营模式有三种。一是家庭承包经营;二是农民的

合作经济组织的入股经营;三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第三种是当前农村呈现出特色经济效益的比较高级的、创新意识较强的一种,也正是农业产业化起步或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来推进农村的经营体制创新性的发展。

第三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在农业企业中,农民就业容量比较大,就业农民就多了一份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进入农业企业,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

第四是培养新型农民。通过龙头企业,培养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专业户,以及对农民员工的培训,都为造就新型农民提供了舞台。

第五是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土地使用权、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转,对农民合作能力和农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表现实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可以这么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村发展,支持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龙头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做到爱农、重农、支农、带农,不坑农不害农、不与农民争利。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可发挥六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约优势,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能帮助一个村或几个村发展一村一品,培植出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

二是村企联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采取股份合作或村企合一形式,建立“以企兴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新机制。

三是投资推动。龙头企业发挥资本优势,支持农村修建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修建小学、敬老院、幼儿园、文化站、卫生室,资助农户参加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四是科技驱动。龙头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加强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是服务拉动。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信息优势,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站、办培训班、创建快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可带领或引导农民闯市场、发家致富。

六是外向牵动。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优势,利用国际营销网络,可以开辟国际市场,在国外建基地、办工厂,可以通过国际友好往来引导农民走出国门。

四、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思考

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实践“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行动,也是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抢抓发展机遇的明智举措。在具体行为上,我们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面向实际,量力而行。能带一个村就带一个村,能发展一个产业就发展一个产业,各展其长,不贪大求洋。

二是以人为本,惠顾农民。坚持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受益最明显的项目入手,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切实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三是遵循规律,互利共赢。既要遵循新农村建设规律,又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促成龙头企业与合作村之间的资源互动,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既为企业自身成长创造好的条件,又为地方培育支柱产业,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大胆实践,开拓创新。龙头企业要在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组织创新、合作创新上下功夫,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新农村建设领域,探索与农民利益联结的多种形式,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选择题(10题,每题2分)20%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 A、尊重C,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A、实际B、干部C、群众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 B政策。

A、种粮补贴B、直接补贴C、农机补贴

3、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关键在C。

A、党的组织B、政策扶持C、党的领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科技B引领现代农业。

A、创造B、创新C、创业

5、发挥公共财政的 A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支农B、支撑C、支持

6、加强农村C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A、生产设施B、卫生设施C、基础设施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村 B环境。

A、交通B、居住C、人居

8、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A。

A、组织保证B、智力支持C、动力之源

9、建设新农村,党委善于运用 B,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加战斗力提供经济支持。

A、资金B、资本C、资产

10、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的农村。

A、协调发展B、可持续发展C、全面发展

二、填空题(10题,每题2分)20%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中指出,重视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 城乡统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 支持力度。

4、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 民主政治建设和 党风廉正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

5、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6、大力加强 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7、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表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8、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9、“十一五”期间,要突出抓好“ 水、气、路、电”四件事。

10、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正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判断题(10题,每题2分)20%

1、党中央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 对)

2、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关键是大力培育优良品种。( 对)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

4、发展经济唯一的途径是开发人才资源。( 错)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错)

6、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对)

7、建设新农村,宏观调控应加大财力向农村转移的力度。( 对)

8、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依靠人民”。( 对)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须制定。( 对)

10、消除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类隐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步。( 错)

四、简答题(5题,每题5分)25%

1、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注意哪“五要”、“五不”?

五要五不,即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责任,统筹抓好建设新农村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各项工作。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有更大的作为,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上采取更有力的举措。要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特别要鼓励和支持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在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

4、如何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新理念指导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健全机制,切实保障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顺利开展。

三、创新载体,深入开展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加强教育,不断输送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新型农民。

5、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一、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

二、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宗旨观念

三、农村基层干部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五、思考题(2题,每题7.5分)15%

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2、怎样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第一,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一些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被占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稳定和扩大粮食的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粮食质量、种粮的比较效益,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要加强13个粮食主产区的建设。抓好粮食主产区,就抓住了粮食增产的大头。通过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第二,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的七大体系建设,优化农业的区域化布局,推进农业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别是发展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同时,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来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特别是要加强农业的科技攻关,力争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现在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很大一个任务是要通过科技来支撑,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所以我们在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农业进程中,始终要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现在农业部正在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推进科技进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四,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很重要的是要拓宽增收渠道。应该说,这两年农民的增收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很大。比如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255元,但这只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所以建设现代农业,要采取拓宽内部增收渠道,挖掘内部增收潜力,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要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加农民务工的劳务收入。同时要落实各项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第五,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通过学习、培训和教育,提高广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能力

第19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摘 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市郊区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新农村;城市化;乡村景观;新农村建设

一、城市与新农村

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是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我国的镇是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县以下的建制镇。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农村、大城镇、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随着城市开发与扩展, 周边村镇迅速实现城市化。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增长了4倍多,城市面积也拓展了4倍,目前,中国城市数量近700座,城市化率已达到34.9%[1]。2006年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二、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新农村建设中 ,我们不能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河道处理方式,防止出现类似城市的美化运动。长期从事城市与国土及景观规划的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从1997年就呼吁在城市化和城镇建设中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城市化妆”行为,专门辑文呼吁“警惕暴发户意识下城市美化运动”。在前不久的中国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俞孔坚提醒人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绩的乡镇干部简单理解为“宽马路,大洋房”,这可能给五千年的中国乡村大地的生态和乡土遗产景观带来不可逆的“破坏性建设”。[2]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把城市建成生态化、人性化的宜居城市,而不是把乡村建成城市。城镇内有完善的商业、文化、教育设施,便利的、合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体系、劳动保障等都可以有效的惠及每一位农民,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业能力以及人口素质。让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新农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和园林景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于是就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目前依托农业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并且呈现多元化发展。一些诸如“农家乐”的新的旅游区相继出现,主题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历经多年的发展,这些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类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将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

3.1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系统

在乡村里,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

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乡民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在中国广大乡村,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往往得到时代村民的保护。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中国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3]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中国乡村的山水格局、生态景观、乡土文化遗产和草根信仰体系,是中国乡土聚落“天地—人—神”和谐的基础。

3.2新农村乡村景观

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平凡的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艺术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大地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观点,从空间分布和时间演进的角度上,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一方面反映着现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其年代久远,也是人类景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产。景观包括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因此,乡村景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4]

3.3新农村旅游景观建设

随着城市化发展快,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人很希望到郊区农村观光旅游,这为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我们应抓住城市这个目标市场,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的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我们的农业旅游景点理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因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有高附加产值,并可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休闲购物、观光度假及其他旅游活动(如垂钓、农家乐)的发展而产生乘数效应。应大力加强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这是立足城郊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步骤之一。国家农业部门应重视发展农业旅游,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大陆农业旅游的发展,为发展农村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所以,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的内容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原有乡村特色,保护整体景观;体现景观生态、景观资源化和景观美学原则,突出重点,明确时序、适当超前。坚守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精神,承认差异,宽容差异,倡导个性。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要弘扬出自我特色。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从文化个性培育的视角,要求将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转化成在当代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进而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贡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根深叶茂的文化。

3.4新农村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学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机遇和策略,因此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产业化工程等等,被视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社会学家

把新农村建设当作缩小城乡差别、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和建立公平、民主社会的机遇,因此呼吁乡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民为主体的地方组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建设者则籍此以推进乡村的城市化建设、以村镇整治为重点,将城市设施扩展到农村,因此便派大量城市规划师和工程师,带着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豪迈与**,把一个个美丽的蓝图强加给广大乡村,大到土地利用规划和山河整治,小到农民房的设计,等等。各种视角的讨论可谓多如牛毛,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5]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建设新农村游、农家游,农业的生态保护、农业的休闲旅游,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保护好村落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维护草根信仰体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旧的村落不应被彻底铲平,也不应完全被城市化,而是通过一定的景观格局来使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财富》2004年11期 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文《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破题》

[2]《科学时报》2006.3.29 俞孔坚 “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

[3]《城市规划学刊》 2006(05):38-45 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栾博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

[4]《建筑时报》 张建华 陈火英 “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

[5]《建筑学报》2006(10):39-43 俞孔坚 “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

在我国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此文来源于是文 秘 家 园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

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

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大学生,尤其象我们这些农林院校的更应该时刻关注三农问题,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的院村挂钩,义务指教,村主任助理等活动 来加强和农村的联系,加大对农村的关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20篇:新农村建设有关论文(材料)

【摘 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也成为了全体国民关注的热点,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比较重大的成就,值得国民庆幸。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造成城乡差别巨大,它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的关键因素。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提法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源于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表。实际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解放前的“旧农村”而言的。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相对的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针对在新世纪里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面对的是新形势和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从根本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突破。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些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1.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有着很大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还比较差,经营管理也比较粗放,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应有之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1.2繁荣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

现今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当中,但我们还是不能忽视8亿农民的发展要求。只有农业机械化水平上去了,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建设、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农民的收入才能增加,农村经济才能繁荣。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惠及到全国的每个角落。

1.3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

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1.4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打破惟经济发展论的常规思想认识,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农村科教、文化、卫生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问题。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2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得不到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2.3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2.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2.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1.1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就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就业,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

3.1.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一是以瓜果、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优质草食动物、水产品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抓好粮、猪、禽、林、果等产业链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五是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搞规模种植养殖,创办经营实体,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3.2.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积极引导民资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长效的管理养护机制。

3.2.2推进农村的道路交通建设

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生活条件,必须要有通畅的道路,那样就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才能顺利走向市场。

3.2.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中国传统的农村劳动人民,一直都是饮用未经过滤消毒的河水、山塘水或井水,一旦周边水质受到污染,就会影响到农民健康。通过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3.2.4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要将电力、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纳入到村庄布点规划当中。让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橱,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在适宜农户中普及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

3.3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3.3.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要大力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建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3.3.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

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3.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4创新农村发展体制,做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大力推进农村发展的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所提出的目标任务之一,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4.1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财政部门应利用国家各类项目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组织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在农村认真落实。对水利、道路交通、供电、供水、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应组织专人配合实施;对农村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农民或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经济、农业服务业等)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应坚持执行。

3.4.2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农业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建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建设,解决单家独户不好办也办不了的事情。政府在投资方式上,积极探索“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更多地依法、依规采用补助、贴息、奖励、物资援助、风险补偿、减免税费等政策工具和激励措施,支持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把资金物资用到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上。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上,采取“统一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模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

3.4.3抓好试点工作,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

基层主要领导要建立自己的试点,并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特别是

连片试点区的领导,应当坚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高度重视已经建成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问题,通过调研,根据当地实际,按照通村道路、通村道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同的维护管理要求,建立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3.5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村干部应发挥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展工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既是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发生的,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先富能人”村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4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尹湘鹏,尹振懿.论新型农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2] 匡远配,曾福生.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反思和政策建议.湖湘论坛.2010年.01期;

[3] 刘俊.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3期;

[4] 谢志敏,卢鸿武,徐强.立足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扶持政策研究.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年.01期;

[5] 韦艺芬.农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探讨.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年.02期;

[6] 奚俊.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 04期.

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