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青少年心理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7 15:08:1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青少年心理学

子女不听话----是谁造成的???

一、单亲家庭

是指家庭出现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等情况,单亲家庭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一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健康成长,诱发了他们的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不良环境

来自网吧、黄色、毒品、团伙犯罪的黑色、朋友的诱惑与利用、染上吸毒、吸烟酗酒、打架、性放纵等。

三.过分溺爱子女

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赖,甚至袒护包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产生了不良行为。

四.对子女放任不管

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及上网成瘾。

五、期望过高

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孩子就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

教育方法

一、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与健全青少年

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自觉。

二、对孩子不良行为进行管制与约束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任何越轨

行为立即进行纠正,对心理堵塞的思想进行疏导.

三、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孩子养成感恩心态,感恩意识,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负

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

推荐第2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心理案例分析

心理10110121111楼乐飞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在依恋关系的变化上,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由于价值标准受到同辈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大于来自父母的影响,因此,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摆脱家庭束缚\"的倾向。在伙伴关系上,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所以在与家长和老师的交往中,青少年往往表现出叛逆和冷淡,一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一、案例介绍

学生张某读小学时画画很厉害,因为调皮经常把作品画在别人家门上,经常遭到父亲毒打。读初中时,父亲外出打工,与一名女子发生了婚外恋,从此家无宁日,父母在吵闹打骂中最终以离婚告终。离婚时,父母都把张某当着负累,谁也不愿意监管他的生活与学习,最后父亲远走他乡杳无消息,母亲只好抚养他,但因为心中怨愤较多,经常在张某面前唠叨责骂,把心里的不顺都发泄在孩子身上。张某从此觉得自己在家中成为一个多余的人,得不到亲人的关心和疼爱,内心十分自卑,开始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学校里显得十分孤僻暴戾,经常对同学大打出手,因为他不爱讲话,老师也懒得和他交流,对于他总是换着法子惩罚与写检讨书。对学习与生活没有信心的他经常逃学上网,一上就几天不肯回学校。

二、案例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的自身因素

1.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张某开始想要独立,但是由于遭到父母的抛弃,他没有自信心更好的生活下去。他的自我意识增强,他觉得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

2.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进入中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当家庭出现变故,教师对他的态度越来越不好的时候,张某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做了重新的评价,他的自尊感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不受欢迎的人,所以内心自卑感也越来越强大;

3.认知改变:青春期由于形成运算的出现而使思维完善,青少年摆脱了儿童时期的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阶段。即已开始懂得处理复杂的信息或资料。他们学会自我批评,各个方面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处理问题时能考虑更多的可能性,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面对父母以及教师对其的态度,张某会从很多可能性上去想自己,想自己是否做错了是否多余等等,内心痛苦所以只能逃避现实,逃学上网。

(二)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孩子心理失衡,性情行为乖张。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时至关重要的。张某的父母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使他缺少了家庭的温暖,也经常使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使张某不但有自卑心理,也逐渐与家长站在对立面上,使家庭教育无法顺利地开展下去。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每一步成长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形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不科学,家庭气氛不正常,家长行为不端正,家庭周边环境不健康等,对未成年人是逐渐渗透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三)学校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不重德

对一些问题学生学校出现教育片面性、不科学性。由于长期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造成了学生品德教育的滞后,情况堪忧。最严峻的是教师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对成绩落后的学生态度恶劣,不能和问题学生及时沟通交流,也直接造成了像张某这类学生的厌学心理。他们

在学习中得不到尊重与快乐,又被强行关在教室里苦读,多余的精力与学习的压力又不能在一些活动中得到释放,逐渐形成对学习的厌倦心理,对老师的抵抗情绪。表现为经常故意逃课,故意惹老师生气,故意与老师顶撞,甚至离校出走,到校外去寻找自由与快乐。

三、对策

1.学校里,要注重智育与德育一并培养与提升。张某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有画画的艺术天分,老师应该善于发现然后挖掘张某的艺术潜力,并不是只有学习成绩才能决定命运,教师对张某的一丝鼓励与支持都可能会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加以肯定,这样就会减弱自卑感,甚至会更加自信的做每件事情。另外,教师把握分寸——批评和表扬要适时适度。对于张某这类问题青少年的错误批评时要选择适当的场合,最好是一对一的情境下进行。要运用移情的方法,克制自己不快的情绪,而用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谈,及时交流与分享,这样才不会伤害到学生自尊也能使学生从心底尊重教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张某这样内心充满自卑与伤害的学生,学校应该建立温暖、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校园文化。用被关心被关爱的环境来感化他们,这样学生才能相互尊重,每位同学能感到受人尊重和关心,这是青少年追求的公平对待;

2.在家里,张某的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就不当,简单粗暴。忽略了孩子的画画天赋,抑制了孩子的天生活泼与好动性。在青春期更应该给予孩子爱和支持,即使夫妻离婚,双方也可主动与孩子交流,减少家庭中的紧张气氛,尤其是母亲要减少唠叨与埋怨。夫妻之间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孩子的错,孩子还小,他的人生刚刚开始,不能给他造成巨大的阴影。母亲能做的是帮助孩子调整好作息时间、避免家庭环境再次有的重大变动、母子之间相互尊重以及母子之间之间每天都要表达相互之间的理解和爱。要说明即使父亲离开,母亲也会照顾他,孩子是母亲最大的希望,鼓励孩子为了家庭奋斗,而不是逃避现实。如果孩子情况严重,母亲需要寻求专业人员比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3.对于青少年自身,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向青少年介绍多种应对刺激的情绪自我调适的方法:例如理性情绪疗法——写出困扰情绪的事实(A),写出对事物的信念(B),写出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C),然后对消极信念进行辩论,最后建立新的积极的新信念;行为放松疗法——是最简便易行的青少年自我

调节消除紧张的方法;还有环境调适法——通过改变物理环境的方法调节情绪。

总结来说,就是教师从对张某的潜力挖掘、支持和鼓励、评价方式、班级管理入手;家长主要采用支持、交流、减少紧张气氛和寻求帮助等方法;张某自身主要通过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并且树立学习与生活的信心。

推荐第3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只有不足五分之一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青少年成长。

种种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中均普遍存在较大比率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竞争、学习竞争的压力下有些学生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不正常现象。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之种状态,单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是不能奏效的,而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并重,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1989年曾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可见,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无疾病表现。当今社会不同与往昔,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艰苦”一词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他们更缺乏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又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之中,使之心理成熟的发展越发滞后,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等等.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流,素质又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又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了,将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首先,只有心理健康的人个性才能得以健全发展,智力才能发挥正常,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很好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都能转换为前进的动力,因而更容易成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取得更大进步。而有些同学因为缺乏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被失败打击得抬不起头来,有的学生因为缺乏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从而不愿把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告诉他人寻求帮助,导致成绩不断滑落。其次,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也不断加大,这种社会现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上升学和就业压力,部分学生心理压力加大而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处理社会变化和处理人际关系。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强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例如,某些寄宿学校的一些新生很长时间都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离开父母后“吃不香,睡不安”从而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发展和成绩的提高,而有些班级“帮派现象”较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素质较差造成的。而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但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还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不以表面印象评价他人,也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且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会主动地与人进行沟通,增进感情。再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

我。心理健康的人能做到“自知”,即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深知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遇到挫折、困难、失败时能够正确地去面对。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也必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因为品德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渗透。若只单纯地进行品德教育往往收效甚微。若把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联系起来,则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二者的相互促进,使二者相得益彰。因此,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调整学生心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等领域教育的基础,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它是竞争时代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点,在我国大力提倡提高国民素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就我国而言,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耻于谈心理问题,这造成了人们一旦在精神和心理上出现问题,不是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而是千方百计加以掩饰。人在一生中,尤其在遭遇到心理压力、重大生活事件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专业帮助。专家们呼吁,每个人都要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像追求躯体健康一样去追求心理健康,也呼吁全社会以宽容的心态善待心理障碍患者,要把这一行为上升到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来认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是单纯依靠一个社会力量就能彻底根治的,我们必须多管齐下,从社会、学校和家长多个方面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充分关注。

作为社会,首先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扼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不良网络内容、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现象等。同时应尽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将其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在引导上下功夫。

作为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为一项专门课程,把心理学知识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要采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在关爱上下功夫。

作为青少年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寻找足够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经常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心理沟通,还个人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做一个自信勤奋的少年。

让我们都来做健康的家庭,使每个家庭成员都身心健康;家庭内部要和谐相容,“家和万事兴”;提倡健康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方式:保健、养生、防病;让家庭与社会能协调适应,让家庭、学校、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心身健康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推荐第4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本学期我选修了贾谊峰老师的“青少年心理学”课,我很喜欢这门课,也收获很多。该课程主要讲述青少年心理问题,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会带给我心理的成长。该课程依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青少年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自我管理、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其中,我对“青少年情绪发展及问题调适\"这章特别感兴趣,在课堂上学习很认真,也受益其中了。我曾遇到这样一个情绪困扰:为迎接校篮球迎新大赛,我们09体教训练队很快组建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每天早上很早就摸黑训练,但是训练期间的一次意外,我把手臂烧伤了,后来又感染,迫使我不得不停下训练,但是篮球是团队项目,一个队员的缺失可能造成打不了配合,我不想放弃,毕竟付出了,但是我很无奈,我在心理斗争,虽然我很想在赛场上跟队友一起拼搏,但是现实不允许了,我不能因为自己而影响团队,但是我又很不甘心,烦恼一次次侵袭我,但是后来我还是选择放弃,为了团队的荣誉。以后的每天早上她们训练,我都很失落。也很难过。情绪很低沉。但是在那节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调适心态的好方法:1:理性情绪疗法写出困扰情绪的事实;写出对事物的信念;写出目前的情绪状态;了解消极信念并与之辩论;建立新的信念2:行为放松疗法 做一些调整心态的行为3:环境调适法环境对人有一定的影响,改变环境来调整情绪 我试着去做了,我告诉自己球队的荣誉重,个人的荣誉轻,慢慢养伤是不可急的,球队训练是不可缓的,跟室友谈心,告诉她们我的失落和遗憾,写下来我在心底对她们的加油,慢慢,我释怀了,比赛那天我去给她们加油了,那是很真切的快乐。

我是很有个性的一个人,喜欢争强好胜,喜欢受人瞩目,喜欢成功的感觉,这个性格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体育生。但是大学是一个汇集各种人才的大熔炉,不可能我都做到比别人优秀,所以当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就无形中自己给自己压力,烦恼和忧郁随之而来,遇到这样一件事:本学期修的体操课,个子高的本来就不擅长体操运动,第一节课就让我自信心打击完了,本班体操专项过来的同学都很受宠,而我觉得自己很受老师冷落,虽然老师也许并没有这样想,只是我太在乎了,以前的体育运动几乎每一项我都可以做的很好,可以让老师最早认识我,但是体操课对我的心理造成了压力,我心情郁闷,烦躁,对体操好的同学很嫉妒,她们做动作时我很少喝彩更多的是嫉妒,以至于我体操课都常常践习,后来一次,我想挑战自己,就上了双杠,其实当时能完成这个动作的同学并不是很多,但是我成功了,好几个同学为我喝彩,我心里暖暖的,第一次很开心的笑了,得到同伴的支持和认可,我开始慢慢积极起来,向体操好的同学虚心请教技巧,以前的嫉妒也少了很多。学习了贾老师讲的心态调整和自我调节的以后,这些不健康的心态都消除了,阴霾的心情也烟消云散了。我回到一种积极健康追求进步的心态了。

通过学习该课程,我对课堂内容有很多感想。觉得学习“青少年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指导意义和实际意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二、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三、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我们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我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推荐第5篇: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在米德学术生涯的后期,他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代沟(即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对立,冲突)产生的必然性给予了颇具说服力的诠释,也对如何解决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回答,青少年心理学后感,读后感《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人们往往把代沟产生的原因仅仅归结于年轻一代的“反叛”,而米德却进一步把这种反叛归结于老一代在新时代的落伍之上。以往,尽管也有人强调两代人之间应该进行交流,但他们往往把建立在这种交流当成恢复老一代对新一代教化的手段,而米德却申明:“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而我也觉得,不是只有一人在教育,双方的谈话都应该是在互相受到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参与对话的双方其地位虽然是平等的,但对未来所具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当代世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决定了在这场对话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因为今天正是年轻人代表未来。

推荐第6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只有不足五分之一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青少年成长。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1989年曾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可见,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无疾病表现。当今社会不同与往昔,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艰苦”一词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他们更缺乏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又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之中,使之心理成熟的发展越发滞后,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等等.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种种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中均普遍存在较大比率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竞争、学习竞争的压力下有些学生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不正常现象。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之种状态,单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是不能奏效的,而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并重,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流,素质又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

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又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了,将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首先,只有心理健康的人个性才能得以健全发展,智力才能发挥正常,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很好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都能转换为前进的动力,因而更容易成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取得更大进步。而有些同学因为缺乏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被失败打击得抬不起头来,有的学生因为缺乏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从而不愿把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告诉他人寻求帮助,导致成绩不断滑落。其次,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也不断加大,这种社会现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上升学和就业压力,部分学生心理压力加大而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处理社会变化和处理人际关系。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强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例如,某些寄宿学校的一些新生很长时间都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离开父母后“吃不香,睡不安”从而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发展和成绩的提高,而有些班级“帮派现象”较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素质较差造成的。而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但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还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不以表面印象评价他人,也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且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会主动地与人进行沟通,增进感情。再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做到“自知”,即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深知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遇到挫折、困难、失败时能够正确地去面对。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也必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因为品德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渗透。若只单纯地进行品德教育往往收效甚微。若把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联系起来,则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二者的相互促进,使二者相得益彰。因此,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调整学生心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等领域教育的基础,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它是竞争时代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点,在我国大力提倡提高国民素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就我国而言,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耻于谈心理问题,这造成了人们一旦在精神和心理上出现问题,不是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而是千方百计加以掩饰。人在一生中,尤其在遭遇到心理压力、重大生活事件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专业帮助。专家们呼吁,每个人都要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像追求躯体健康一样去追求心理健康,也呼吁全社会以宽容的心态善待心理障碍患者,要把这一行为上升到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来认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是单纯依靠一个社会力量就能彻底根治的,我们必须多管齐下,从社会、学校和家长多个方面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充分关注。

作为社会,首先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扼杀影响青少年心理

健康的不良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不良网络内容、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现象等。同时应尽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将其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在引导上下功夫。作为学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作为家人,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在关爱上下功夫,不要试图用 强硬的手段去干涉青少年的心理,要足够的关心孩子情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

作为青少年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寻找足够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经常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心理沟通,还个人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做一个自信勤奋的少年,要走出去,,积极的进行各种活动,多交流,多沟通,才能度过这个时期。

让我们都来做健康的家庭,使每个家庭成员都身心健康;家庭内部要和谐相容,“家和万事兴”;提倡健康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方式:保健、养生、防病;让家庭与社会能协调适应,让家庭、学校、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心身健康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之才。情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推荐第7篇:《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

《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所以我阅读了《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的心得体会与大家畅谈一下:

一、对青少年的概述

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由于青少年是人从孩童转变为成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因而会出现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是较普遍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抑郁症、对人和事的恐惧症、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吧、学习的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压力、更甚者还会沾染一些不良的习惯和嗜好等等。许多的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合成一起常常会导致一些青少年的叛逆行为。

二、我国青少年心理现状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耻于谈心理问题,这造成了人们一旦在精神和心理上出现问题,不是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而是千方百计加以掩饰。人在一生中,尤其在遭遇到心理压力、重大生活事件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专业帮助。专家们呼吁,每个人都要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像追求躯体健康一样去追求心理健康,也呼吁全社会以宽容的心态善待心理障碍患者,要把这一行为上升到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来认识。

三、实施多管齐下促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是单纯依靠一个社会力量就能彻底根治的,我们必须多管齐下,从社会、学校和家长多个方面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充分关注。

作为社会,首先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扼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不良网络内容、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现象等。同时应尽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将其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在引导上下功夫。

作为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为一项专门课程,把心理学知识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要采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在关爱上下功夫。

作为青少年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寻找足够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经常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心理沟通,还

1 个人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做一个自信勤奋的少年。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强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做到“自知”,即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深知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遇到挫折、困难、失败时能够正确地去面对。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也必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因为品德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渗透。若只单纯地进行品德教育往往收效甚微。若把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联系起来,则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二者的相互促进,使二者相得益彰。因此,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调整学生心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等领域教育的基础,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它是竞争时代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点,在我国大力提倡提高国民素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让我们都来做健康的家庭,使每个家庭成员都身心健康;家庭内部要和谐相容,“家和万事兴”;提倡健康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方式:保健、养生、防病;让家庭与社会能协调适应,让家庭、学校、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心身健康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张晓霞

推荐第8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题目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题目

更名通知:为了能让大家更直观的检索到心理学论文的相关信息,后期的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统一更改为“**心理学论文题目”。请大家关注。

上篇文章心知识集团编辑部为您提供《儿童心理学论文题目》,此篇文章为您提供《青少年心理学论文题目》参考。

1.青少年自尊发展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2.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3.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4.肥胖青少年的羞耻感和应付特点

5.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尊研究的文献综述 6.青少年社会网络心理研究综述

7.城乡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对比研究 8.(青少年)阅读兴趣调查

9.青少年对亲子关系的满意度研究 10.青少年对亲子关系的认知研究

11.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了解及支持度

12.家庭功能知觉的亲子差异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

13.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 14.青少年青春期心理调适对策研究 15.青少年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16.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分析

17.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成因及预防策略 18.青少年信仰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19.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20.青少年烟酒滥用与自尊、焦虑、抑郁的关系 21.青少年颜色偏好发展研究

22.中国青少年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分析

23.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其对策 24.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25.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性问题原因及对策 26.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成年人心理咨询的比较 27.优势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教育干预和探索

28.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

29.HIV/AIDS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应对能力训练 30.灾后青少年心理精神重建研究

31.中西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模式的比较 32.浙江省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状况调查 33.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 34.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刍议 35.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刍议

36.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37.丧亲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质性研究 38.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援助 39.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文化冲突

40.亲子关系、思维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 41.刚入城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

以上信息由心知识集团编辑部为您提供,关注下一章《幼儿园学生心理学论文题目》

推荐第9篇:春季东北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第二性征:进入青少年期,下丘脑的性中枢活动起来,分泌出促性腺激素释放素,促进脑垂体前部 的腺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于是性腺功能就活跃起来,分泌大量的性激素,促使性机能逐渐成熟, 从而引起个体生理上的一系列明显的变化,性发育的外部表现,如男女在身材、体态、声音等方面具 有一定的特征,称为第二性征。

2.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 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 张的期待情绪。

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与 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4.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 5.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或 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

二、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正确。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2.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 错。矛盾动荡性改为矛盾的闭锁性。

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答: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

4.性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

答:错,将“就是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 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 答: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答: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同样的被试的重复测查,可以得到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把握被试个体在经历各种独特的生活事件或历史事件时心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发展的可能原因。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对群体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有相近的生活体验。然而进行这种研究是比较有难度的。一方面,由于时间较长,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中途退出或丢失的现象。另一方面,主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耗时耗力。另外,在取样的代表性问题上这种方法也需要注意,并且需要注意在不断的重复测查中保持测验人员、测量工具和程序的一致。方法本身由于没有不同历史经历下的比较,较之横向研究,其结果的适用范围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2.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 (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4)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 ①暴怒性与温和性。 ②可变性与固执性。 ③丰富性与孤独性。 (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 。(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 4.简答青少年对权威认知的特点。

答:权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 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达蒙用横向法及纵向法,来研究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认知的 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水平或阶段。对成人权威的认识从绝对化向相对化和具体化过渡,这是青少 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5.简述社会支持的来源有哪些种类。

答:(1)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等; (2)同伴支持系统:包括同学、朋友等; (3)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教师、心理辅导人员、学校及社会团体等。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会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

答:(1)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 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在情感上与父母不如以前亲密了、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在思想上他们对父母的许多观点都有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表现出在观念上与父母的隔离。 亲子冲突的出现:亲子冲突从青少年早期到晚期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很少有较为激烈的冲突,大多集中在一些小事上。具体体现在:第一,社会生活和习俗;第二,责任感;第三,学校。青少年的学校成绩、在学校的行为以及对学校的态度,都会引起父母注意;第四,家庭关系;第五,价值观和道德。 (2)首先,应承认差异,相互沟通了解,正确看待对方。父母总是盼着孩子自己能够长大,青少年表现出来的正是他长大的开始,作为家长对这种情况的出现要给予正确的反应,多加沟通,但又允许他保留自己心中的一块绿洲,对于他们行为应以建议的方式提出,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观念也要不断更新,尽力去接受新生事物,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家庭中的两代人间矛盾,许多是由于互不了解造成的。只有两代人互相意识到有差异,去了解这种差异,理解对方心态,才能减少偏见误解,化解矛盾。其次,应尊重对方,理智地对待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青少年渴望参与到成人的行列,要求独立,受到尊重。作为父母的应该重视他们的这些需要,不说不做损伤青少年孩子人格的话和事,家庭中的一些事情要主动地同他们平等商量、交流,主动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给他发言的机会,使他感到在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利。父母越尊重青少年,青少年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回报父母。第三,角色换位,积极寻求共同点。在双方意见冲突,应能主动移入他人观点,想象对方意见的合理性。例如,有的青少年孩子从自己的学习状况考虑,估计考不上大学,而选择去职业学校。做父母可能会生气、训斥他说:“没出息”。但若父母能做个心理换位和角色换位,想想如果自己若处于孩子的位置也许会有和他同样的想法。这时,就会与青少年一起分析具体情况,帮助他选择自身发展的道路。同时,父母与青少年也要相互交流。不同的意见中,如果有折中、融合的可能,那么,尽可能求大同、存小异。

2.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答: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③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⑤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对教学的影响: (1)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2)道德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推荐第10篇:青少年心理学复习资料解读

青少年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青少年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年龄特征的科学。

青少年期:青少年期又称青春发育期,处于由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具体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以第二特征出现为起点,身心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生理成熟:是指由基因引起和控制的器官的形成,机能的展开以及动作模式的有程序扩展。 第二性征:是指青少年在青春发育期表现出的身体形态上的性别特征。

性意识:是关于性的心理因素的总称,具体包括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性别的认识,即对两性生殖器官在发育过程中所产生各种变化的认识,对男女之间关系的认识,对自己向往和爱慕异性那种比较特殊的感受或体验的领会和理解。

牛犊恋:年龄约在12—17岁处于爱慕期的青少年,不但被年龄相仿的异性所吸引,还会对身心发育相当成熟的年长异性产生好感,这就是所谓的“牛犊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记忆是认知的重要组成成分,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记忆做不同的分类。记忆按照其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是组成人智力的核心。思维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认知方式。

想象:是个体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与思维密不可分,是与人的创造力紧密相关。想象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他跟人的创造性活动密切相关。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创造性想象是指不依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想象,保存认识结果,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具体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组相关的心理过程。 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不同于认识过程的反映形式。认识过程是通过形象或概念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则是通过体验,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和事物与主观预期之间关系的反映。情感是广义情感中的一种,是较高级的情感现象,他侧重于情感现象的内容方面,具有内隐性和稳定性。

情绪:是最基本的情感现象,代表着情感现象的反映过程和状态,它具有外显性和即时性。 情操:是最高级的情感现象,它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及价值观相联系。情操具有更稳定和含蓄的特点,它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是从改变消极的认知模式既观念入手,学习正确客观地认识头脑中的思维活动,用积极的观念代替消极的观念,对情况和身心的变化进行良好的评价。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例如,对自己的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需要,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对人我关系的意识,对自身机体状态的意识等都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

自我同一性:本来意思是证明身份,在这里指个体尝试着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立具有同一风格的自我。

性别角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和群体文化对男性、女性的不同期望而形成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是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特征。 人格:心理学界将人格看成是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性格:是人格表征系统中最重要、最显著的方面,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人际关系: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叫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指由协同活动的需要引起的交往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认知及相互作用的复杂多变的联系过程。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或精神卫生,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维持和改进心理健康的种种措施。

心理断乳:青少年要求在心理上摆脱父母的控制的现象。 简答题

1 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 生物因素:个体的生物因素是青少年心理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生物因素具有遗传、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

(二) 环境因素

(三) 主观心理状态

(四) 活动因素

2 先天素质构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程度有以下特点:

(1) 先天素质的作用与其是否符合常态有关,越不符合常态,影响就越大。 (2) 先天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

(3) 先天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产生影响的大小是不同的。 3 什么是心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由基因引起和控制的器官的形成、机能的展开,以及动作模式的有程序扩展。 4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青少年心理自身的内部矛盾构成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具体来讲,就是青少年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5 青少年发展的基本特征:

(1) 发展的整体加速与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青少年期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发展迅速,但各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青少年在生理、心理、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集中表现为心理的成熟超前于心理和社会的成熟。

(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 A 青春期的萌动与社会规范的矛盾 B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C 闭锁性与要求交往的矛盾 D 言行不一的矛盾 E 自傲与自卑的矛盾

6 性意识的萌发与觉醒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性意识的发展阶段:

(1) 性意识的潜伏期(10岁以前) (2) 两性疏远期(10——12岁)

(3) 性意识初步形成的爱慕期(12——17岁) (4) 性意识成熟的恋爱期(青春期以后) 7 青少年性意识萌发的特点? (1) 渴望了解性意识 (2) 对异性的爱慕与好奇

(3) 在异性面前表现紧张和兴奋 (4) 性冲动的产生 8 注意的特点?

总体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大,记忆力不断提高,到16岁(高中

一、二年纪)趋于成熟,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

(1) 从以无意注意为主向以有意注意为主过度。 (2) 不论何种注意,都在逐步深化。 (3) 注意品质不断改善。 9 注意的品质?

注意品质是指注意这一心理活动的特性。一般认为注意有四种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10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必考)

(1) 逻辑思维处于优势:青少年形式逻辑思维已获得大幅度的发展,并在其思维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具体反映在三方面:运用假设进行思维,推理能力不断提高,但发展水平不平衡,运用逻辑法则的能力在不断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2) 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 青少年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4) 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 11 青少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 青少年学生记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增大记忆力不断提高,到16岁(高中

一、二年级)趋于成熟。

(2) 同一年龄的青少年学生,受所记材料性质的影响,记忆效果不一样。总的来说,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

(3) 青少年短时记忆广度随年级增长而不断增大。

(4) 随年龄增长,青少年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效果都不断提高。 12 青少年情绪体验的特点?

(1) 情绪体验的易感性与兴奋性 (2) 情绪体验易起伏波动 (3) 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13 引起青少年情绪困扰的原因是什么?

(1) 生理因素 :青春期带来的生理上的变化给青少年带来一系列的困扰。 (2) 学习因素:学习活动是青少年的中心任务和进行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

(3) 人际交往因素:与父母的关系、同伴的关系和教师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交往中产生的冲突往往是构成青少年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

14青少年几个典型的优势需要?(嗷嗷重点)

(1) 生理的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与异性交往的需要,随之而导致对外貌、服装方面等方面的审美需求也明显表现出来。

(2) 友谊的需要:个体到了青少年阶段希望获得友谊的要求疾增,到高中时达到了友谊需要最为强烈的时期。

(3) 独立自主的需要:进入初中阶段,青少年开始出现强烈的独立自主的要求,到了高中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需要的结构中具重要地位。

(4) 理解和尊重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需要在青少年的需要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成人感”。

(5) 成就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是个人对于自己所认为重要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并要达到某种理想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15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其特点是什么? 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我们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中的几个要素来了解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 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特点

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是自我认识中最重要的指标。自我评价的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判定。

A 评价的独立性

B 评价的概括性

C 评价的广泛性 D 评价的稳定性 (2) 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特点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方面,指人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 A 自我体验的丰富性

B 自我体验的深刻性 C 自尊感 (3) 青少年自我调节的特点

自我调节是指人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它的确立是个体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自我控制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成分。自我评价与自我体验是自我控制的基础。 青少年自我控制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态中,虽然自我控制能力在不断增长,但还很不成熟,很不稳定,具体表现为:

A 自我控制的基本动因的变化与发展 B 自我控制行为的变化 C 自我控制的年级差异

16友谊对青少年的重要作用?

(1) 首先,青少年生理机能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欲求体验,心理的闭锁性又使他们在这些欲求冲动中羞于启齿。

(2) 其次,随着青少年需要层次的不断递增,他们不再局限与儿童时期低层次懂得生理和安全需要,开始上升到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友谊正是满足这些需要的重要途径。

17 青少年友谊的特点?

(1) 选择性:对朋友开始有所选择。

(2) 稳定性:青少年期友谊保持的时间逐渐加长,因为友谊在不断内化。

(3) 亲密性:青少年的交往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交往,而是更多的需要共同交流思想、探讨问题、互相帮助、结成深厚的友谊。

18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主要是由那些引起的? 矛盾的产生一般是来自双方的。

(1) 从父母的角度看,因为他们往往不能随孩子的年龄的增长改变对孩子的态度,仍然以儿童期的方法对待他们,使得子女对父母的这些“幼稚”的处罚和约束深感不满。还有一些父母持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另一些家长则过分放纵孩子。

(2) 另一方面,从青少年的角度来看,要摆脱对父母的依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即要摆脱父母而独立,又意识到自己是依赖父母的,他们常在这两者间进行斗争。

(3) 第三方面,矛盾还来自于两代人的“代差”,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由于在年龄、经历、历史条件、看问题等方面,因而必定形成在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既“代差”。 19人际交往的特点?

(1) 交往是信息的沟通

(2) 交往是人们的相互认识

印象的形成和归因是构成人际认知的重要部分。 (3) 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作用

人际互相作用的类型和方式很多,按照交往者积极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感染、暗示、说服、模仿四种

20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

(1) 交往对象的变化(从家庭到同龄朋友的转变)

(2) 交往方式的变化 (从团体式到2-3人的交友模式转变) (3) 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21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特点? (1) 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

A 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青少年在试图摆脱父母的控制,也称作“心理断乳期” B 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明显的表现除了。 (2) 青少年与教师的关系

A 师生关系的变化,对老师的期望在增高,也从老师那里要求得到更多的独立和尊重。 B 师生关系的模式的变化。师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性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也制约着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效果。因此,建立良好的、多种形式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3) 青少年与同龄人的关系

A 青少年团体作为其生活的一个重要小环境,对他们的心理行为起特殊的影响作用。 B 同龄团体的特点和青少年友谊的特点。 22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1) 隐匿性与冲突性 (3)

多元性与单一性 (4) 无知性与盲目性 论述题

如何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康的人格?书P 174页 (1) 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 (2) 掌握人格教育的技术

(3) 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 (4)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5) 引导青少年正确的对待挫折 (6) 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补充:

1 青少年想象的特点?

(1) 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2) 想象趋于现实

(3) 想象内容更加复杂,抽象概括性更高。

2 青少年的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11篇:青少年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青少年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 学时数:32 学分数:2.0 执笔者:龚丽娟

编写日期:2007年11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青少年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兼具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种特征的一门学科,它对学生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并提高其心理辅导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尤其是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发展的特点, 并能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理论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分析和解决青少年阶段所出现的身心问题.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动荡年华:作为一个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期 ( 2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心理学的概述,青少年期的划分,青少年心理学的界说,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青少年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要求:

1、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的概况,青少年期的划分;

2、理解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重点: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难点:

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 理性的探索: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2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的价值及几种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理论的概述,主要心理学派关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观,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研究的方法论,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

教学要求:

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理论的作用;

理解几种经典的青少年发展理论及其研究的价值; 理解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具体的方法。 重点:

理论的价值及几种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 难点:

理论的价值及几种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三章 青春的证明: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及对心理的影响 (2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生理的变化,身体外形的变化,体能器官机能的变化,性的成熟,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身体变化对心理的影响,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青春期性教育导引,青春期性教 1 育的现状,春期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春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了解青少年生理的变化; 理解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理解青春期性教育导引。 重点:

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难点:

青春期性教育导引。

第四章 认知的腾飞:青少年认知发展 (5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之一,认知的概述,青少年注意的发展,青少年感知觉的发展,青少年记忆的发展,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之二,青少年想象的发展,青少年言语的发展,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指导,青少年学生注意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观察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记忆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求:

了解并领会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几个特点;

理解并掌握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培养与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重点: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难点:

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第五章 燥动的心:青少年情绪的发展(3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情感的发展,情感的概述,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情感的调适,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成因,青少年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

教学要求:

了解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和情绪问题的成因;

掌握青少年情感的调适的相关知识,找到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 重点:

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青少年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 难点:

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成因,青少年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

第六章 千万次的问:青少年人格的发展 (4学时)

教学内容:

人格的概述,人格释义,人格形成的心理社会发展论,青少年人格的发展,青少年人格动力系统的发展,青少年人格的调控系统的发展,青少年人格表征系统的发展,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掌握人格教育的技术,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教学要求:

了解人格的概念;

理解人格形成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和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状况; 理解并掌握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 重点:

人格的概述,青少年人格的发展,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 难点:

2 人格形成的心理社会发展论,青少年人格的发展,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

第七章 眼中的世界:青少年道德的发展(3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品德的概述,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育人以德,提高青少年道德认识水平,丰富青少年道德情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的诊断

教学要求:

了解品德的概述;

理解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阐述的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 掌握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方法和矫正青少年道德不良的主要方法。 重点: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的诊断。 难点:

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的诊断。

第八章 在人群中: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4学时)

教学内容:

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概念,人际关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进行师生间的理解与互动,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教学要求:

1、了解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含义;

2、理解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规律;

3、理解青少年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特点;

4、掌握提高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重点:

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 难点:

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九章 困惑中的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4学时)

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内涵,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疾病的划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隐匿性与突发性,多元性与单一性,知性与盲目性,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及其矫治,神经症,人格障碍,心身疾病,精神病

教学要求:

1、了解健康及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2、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3、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以及预防和矫正的方法。重点: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疾病的划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的矫治。

难点: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及其矫治。

第十章 青春的罗盘: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3学时)

教学内容:

心理辅导与咨询概述,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含义,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过程,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原则,青少年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内容,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主要方法,精神分析的理论 3 及辅导与咨询方法,行为主义的理论及辅导与咨询方法,人本主义的理论及辅导与咨询方法,认知理论,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倾听技术,影响的技术,观察的技术

教学要求:

1、了解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含义;

2、理解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过程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原则;

3、理解青少年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内容;

4、理解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主要方法;

5、掌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重点: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过程,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主要方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 难点: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主要方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精讲多练。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一些案例进行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在作业和练习方面,任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给出一定量的操作题,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3、除教材外,应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后继课,是基础课的拓展。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 李力红主编《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文新主编,《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3] 雷雳、张雷著,《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4] (美)赫洛克著,胡海国编译, 《青少年心理学》,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5] 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沈洪编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教育科学出版社 [7] 吴凤岗著,《青少年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2篇: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

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16岁的少年陈某将与其家有过节的13岁小孩陈某杀害并勒索被害者家人20万元;初中生徐某为与另一学生团伙“抗衡”,竟购买枪支;17岁少年小新为偷钱上网,竟残忍地砍死奶奶,并砍伤爷爷。

青少年本是天真无邪的,如此骇人听闻、丧失人性的案例,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敲响了警钟。

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

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疯狂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如案例三种的小新,其行为的仅仅是为了偷点钱去上网而非杀人。

3、连续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案例二中的徐某即带有鲜明的学生团伙性质。虽可能是因为玩游戏或其它简单原因纠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案例三中小新的手段可谓残忍,一死一重伤的结果非常人所能想象得出的。

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案例三中小新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偷钱,却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这也可见青少年犯罪行为时严重的盲目性和不计后果性。

7、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青少年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案例一中犯罪人陈某正是从报复的而萌生杀害村人陈某的犯意,进而进行勒索。在这类案例中,我认为暴力电影并不是毫无干系的。

8、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通过调查了解,目前,青少年犯罪中“四化”现象极为明显。案例一中,从缴获的工具、枪支以及犯罪的过程看,陈某与成人犯罪已十分相似,是先有一定的计划并准备一定的犯罪工具,杀人后进行弃尸等等。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据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

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香港及国外流入的暴力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剧情的指引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

(三)、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案例三的小新在正是缺少父母的教育,且其爷爷奶奶又过分溺爱使其辍学而后又沉迷上网最终走进犯罪的深渊。

(四)、法制道德教育滞后。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家”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区别。

(五)、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以上四方面对于青少年反而言均是外部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由于青少年犯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预防

如何更好地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保护性预防。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 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2、堵塞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给学生普法,学校经常把政治课设为法制课,组织学生接受“庭审教育”,参观看守所。孩子懂法要主动而不能依赖课堂的灌输。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控制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

4、改造性预防。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

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之关键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

第13篇:春季《青少年心理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第二性征

答:第二特征指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第一性征或性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 2.焦虑

答: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3.自我意识

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4.性别角色

答: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或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 5.他律

答: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二、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答:正确。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2.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 答:错。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的闭锁性。 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答:错,青少年的气质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 4.性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

答:错,性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

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 答:错,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答: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同样的被试的重复测查,可以得到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把握被试个体在经历各种独特的生活事件或历史事件时心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发展的可能原因。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对群体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有相近的生活体验。然而进行这种研究是比较有难度的。一方面,由于时间较长,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中途退出或丢失的现象。另一方面,主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耗时耗力。另外,在取样的代表性问题上这种方法也需要注意,并且需要注意在不断的重复测查中保持测验人员、测量工具和程序的一致。方法本身由于没有不同历史经历下的比较,较之横向研究,其结果的适用范围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2.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 (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4)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 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1.暴怒性与温和性2.可变性与固执性 3.丰富性与孤独性 (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 (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 4.简答青少年对权威认知的特点。

答:权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达蒙用横向法及纵向法,来研究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水平或阶段。对成人权威的认识从绝对化向相对化和具体化过渡,这是青少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5.简述社会支持的来源有哪些种类。

答:1.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等。 2.同伴支持系统:包括同学、朋友等。 3.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教师、心理辅导人员、学校及社会团体等。

总之,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只要对个人的压力困扰解决有帮助,就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会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

答:(1)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在情感上与父母不如以前亲 密了、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在思想上他们对父母的许多观点都有要重新审视, 而审视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表现出在观念上与父母的隔离。

亲子冲突的出现:亲子冲突从青少年早期到晚期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很少有较为激烈的冲突,大多集中在一些小事上。具体体现在:第一,社会生活和习俗;第二,责任感;第三,学校。青少年的学校成绩、在学校的行为以及对学校的态度,都会引起父母注意;第四,家庭关系;第五,价值观和道德。(2)作为一个母亲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围绕着承认差异,相互沟通了解,正确看待对方;尊 重对方,理智地对待对方的态度和行为;角色换位,积极寻求共同点这三个方面展开。同时,要有自 己建设性的看法。

2.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答: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③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⑤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对教学的影响:

(1)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2)道德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第14篇:东师 离线作业 青少年心理学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 100 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4 分,共 0 20 分)

1.第二性征:进入青少年期,下丘脑的性中枢活动起来,分泌出促性腺激素释放素,促进脑垂体前部

的腺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于是性腺功能就活跃起来,分泌大量的性激素,促使性机能逐渐成熟, 从而引起个体生理上的一系列明显的变化,性发育的外部表现,如男女在身材、体态、声音等方面具 有一定的特征,称为第二性征。

2.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

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 张的期待情绪。

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与

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4.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

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

5.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 支配的。

二、判断改错(每题 6 6 分,共 0 30 分)

1.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答:对。

2.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 答:错,改为:矛盾的闭锁性。

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答: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 等条件影响”。

4.性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

答:错,将“就是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 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 答: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简答题(每题 6 6 分,共 0 30 分) 1.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答:优点:对个体群体的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的可能原因。 缺点:时间 长、研究人员投入大,被试易缺失,工具稳定性不易保持。 2.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 (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 (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 (4)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 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 ①暴怒性与温和性。 ②可变性与固执性。 ③丰富性与孤独性。 (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 。(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 4.简答青少年对权威认知的特点。

答:权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 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达蒙用横向法及纵向法,来研究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认知的 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水平或阶段。对成人权威的认识从绝对化向相对化和具体化过渡,这是青少 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5.简述社会支持的来源有哪些种类。

答:(1)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等; (2)同伴支持系统:包括同学、朋友等;

(3)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教师、心理辅导人员、学校及社会团体等。

四、论述题(每题 0 10 分,共 0 20 分)

1.根据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会如何

对待这些发展变化?

答:我会通过以下两点去对待这些发展变化:

(1)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 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在情感上与父母不如以前亲 密了、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在思想上他们对父母的许多观点都有要重新审视, 而审视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表现出在观念上与父母的隔离。

亲子冲突的出现:亲子冲突从青少年早期到晚期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很少有较为激烈的冲突,大 多集中在一些小事上。具体体现在:第一,社会生活和习俗;第二,责任感;第三,学校。青少年的 学校成绩、在学校的行为以及对学校的态度,都会引起父母注意;第四,家庭关系;第五,价值观和 道德。

(2)首先,应承认差异,相互沟通了解,正确看待对方。父母总是盼着孩子自己能够长大,青少 年表现出来的正是他长大的开始,作为家长对这种情况的出现要给予正确的反应,多加沟通,但又允 许他保留自己心中的一块绿洲,对于他们行为应以建议的方式提出,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观念也 要不断更新,尽力去接受新生事物,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家庭中的两代人间矛盾,许多是 由于互不了解造成的。只有两代人互相意识到有差异,去了解这种差异,理解对方心态,才能减少偏 见误解,化解矛盾。其次,应尊重对方,理智地对待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青少年渴望参与到成人的行 列,要求独立,受到尊重。作为父母的应该重视他们的这些需要,不说不做损伤青少年孩子人格的话 和事,家庭中的一些事情要主动地同他们平等商量、交流,主动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给他发言的 机会,使他感到在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利。父母越尊重青少年,青少年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回报 父母。第三,角色换位,积极寻求共同点。在双方意见冲突,应能主动移入他人观点,想象对方意见 的合理性。例如,有的青少年孩子从自己的学习状况考虑,估计考不上大学,而选择去职业学校。做 父母可能会生气、训斥他说:“没出息”。但若父母能做个心理换位和角色换位,想想如果自己若处于 孩子的位置也许会有和他同样的想法。这时,就会与青少年一起分析具体情况,帮助他选择自身发展 的道路。同时,父母与青少年也要相互交流。不同的意见中,如果有折中、融合的可能,那么,尽可 能求大同、存小异。

2.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答: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③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⑤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对教学的影响:

(1)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 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 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2)道德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 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 进品德的形成。

第15篇:东北师范大学春季作业青少年心理学答案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米德认为青春期的困难和危机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答:正确

2.有意注意是指有一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答:错误,改为;有意注意是指有一定的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在青少年的个性倾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兴趣,青少年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兴趣所驱动的。 答:错误。改为:青少年的一切行动都是由需要所驱动的

4.性情感指和性生活有关的爱、憎、兴趣、恐惧等感情变化的活动。

答:正确

5.让儿童听完一个包含着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讨论,这种做法是对偶故事法。

答:错误,对偶改为两难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访谈区别于日常谈话的性质有哪些?

答:(1)单项的互动性 (2)艺术性 (3)科学的目的性

2.简述记忆的分类。

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记忆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照有无目的和动机,可以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3)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按照记忆的不同方式可以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

1.暴怒性与温和性 2.可变性与固执性 3.丰富性与孤独性

(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

4.简答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形式。

答: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的。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自我中心化是发展变化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的自我意识,

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另一方面,这种自我意识还表现在他们的个体独特感上。

5.简述个体遭受到压力时行为表现呈现的负面类型。

答:(1)暴力攻击类型 (2)自我中心类型 (3)寻求生理满足类型 (4)逃避退缩类型 (5)潜在发泄类型 (6)负向转移类型 (7)寻求刺激类型 (8)寻求自杀类型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根据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新特点,论述如何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社会交往进行指导。

答:(1)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新特点表现在从交往对象的转变、交往意识的转变、交往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

(2)对教育的启示:围绕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述的对象,帮助 青少年摆脱烦恼,并有针对性的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进行指导等方面进行回答。

2.试述如何根据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答:在青少年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思维特点。

青年初期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的认知发展中开始占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属于经验性。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他们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并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青少年期思维发展的总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青年初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思维能力是智慧的集中体现,英国心理学家波诺的“学思维”教学证明了思维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高的。所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知识

②适当运用变式

③要适时做出语言概括

④让学生自觉应用概念和原理

第16篇:春 东北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第二性征

答:第二特征指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第一性征或性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 2.焦虑

答: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3.自我意识

答;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4.性别角色

答: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或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 5.他律

答; 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二、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答:对。后习俗道德水平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第三级水平。这个水平的特点是,儿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准则,行使权利和义务,并以此来衡量行为的道德价值。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能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人的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儿童已理解并内化基于社会习俗的道德原则。

2.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

答:错,改为:矛盾的闭锁性。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大都会出现闭锁性,即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把自己封闭起来,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内心的矛盾从不外露,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往往因焦虑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答: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

4.性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

答:错,将“就是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 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 答: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答: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同样的被试的重复测查,可以得到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把握被试个体在经历各种独特的生活事件或历史事件时心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发展的可能原因。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对群体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有相近的生活体验。然而进行这种研究是比较有难度的。一方面,由于时间较长,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中途退出或丢失的现象。另一方面,主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耗时耗力。另外,在取样的代表性问题上这种方法也需要注意,并且需要注意在不断的重复测查中保持测验人员、测量工具和程序的一致。方法本身由于没有不同历史经历下的比较,较之横向研究,其结果的适用范围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2.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1)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 (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4)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

身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暴怒性与温和性;可变性与固执性;丰富性与孤独性; (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 (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 4.简答青少年对权威认知的特点。

答: 权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达蒙用横向法及纵向法,来研究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水平或阶段。对成人权威的认识从绝对化向相对化和具体化过渡,这是青少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5.简述社会支持的来源有哪些种类。

答:1.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等;2.同伴支持系统:包括同学、朋友等;3.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教师、心理辅导人员、学校及社会团体等。总之,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只要对个人的压力困扰解决有帮助,就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会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

答:(1)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在情感上与父母不如以前亲密了、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在思想上他们对父母的许多观点都有要重新审视, 而审视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 表现出在观念上与父母的隔离。 亲子冲突的出现:亲子冲突从青少年早期到晚期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很少有较为激烈的冲突, 大多集中在一些小事上。具体体现在:第一,社会生活和习俗;第二,责任感;第三,学校。 青少年的学校成绩、在学校的行为以及对学校的态度,都会引起父母注意;第四,家庭关系; 第五,价值观和道德。(2)作为一个母亲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围绕着承认差异,相互沟通了解,正确看待对 方;尊重对方,理智地对待对方的态度和行为;角色换位,积极寻求共同点这三个方面展开。 同时,要有自己建设性的看法。 2.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答: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③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⑤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对教学的影响:(1)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 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 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2)道德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第17篇:心理学作业:论青少年心理训练

论青少年心理训练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学生自我的“心灵创造”。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这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尤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我国有关机构近年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因此,应当普遍倡导和广泛开展心理训练,帮助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内在机制,缓解心理冲突,消除心理疾患,增进其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

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通过自我冲突,达到自我完善可列为人的一种欲望,即列为在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趋势,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例如,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使自己有开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怎样使自己出类拔萃、怎样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走出“误区”,怎样才能使自己多些欢快幸福,少些烦恼忧愁,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时时面临而又必须经常解决的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选择和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可能困惑更多,更迫切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心理纠葛”,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与训练的方法及策略。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自发性行为加以限制和调控,主动热情地开展有意义和有益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和有害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具体地讲,对现代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l心理成长问题

通过有目的的全面训练,掌握正确的日常行为策略,以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使其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成长。2心理缺陷问题

个体已知自己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有某些缺陷,并且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比较迫切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采用某些相应的正确行为策略和矫正方式,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情绪和行为。3心理障碍问题

个体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一重要的心理活动侧面发生危机,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开展正常的接触、交流,甚至有心理变态倾向。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接受专家的指导性训练或逐步开展自我训练,逐步纠正其心理状况与外部人际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不恰当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方式,通过调整其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和其心理对外界的和谐适应。4挖掘心理潜力问题

潜能是人类最大的宝藏。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以及个体长期以来缺乏潜能意识,未

予充分挖掘。人的一生训练越多,自我活动越活跃,则所接受的刺激越丰富;自身能量释放得越充分,则本体训练的强度就越充分,潜能被开发的也就越多。因此,经常进行心理训练,

是有效地自我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就学校教育而言,怎样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呢?一般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

其次,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宁静的心理与饱满的情绪,每个人都应自觉地、主动地去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是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调控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四,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了心理学方法,包括心理训练方法的更新。现代心理学十分注重运用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移植其他不同学科而形成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有:1物理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强调运用物理学的语言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强调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调环境以及环境调控对人的影响作用。为了增强心理训练的效果,训练活动中,个体应自觉遵循心理物理学的原理,注意调控环境力度与自身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主动地投入周围客观环境之中,注重主动接受和承受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自己的思维、感知和行为方式等素养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2生物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重在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揭示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机理,在身心统一不可分

的原理指导下,致力于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生理素质,进而达到改变和改善人的心理素质。这是现代心理训练中应高度重视和积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高度重视科学进食、体育锻炼,以及食物治疗、药物治疗等等,都是自我改变生理状态,强化生理功能,进而优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实践证明,这些自我活动,如果能遵循科学原理,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将具有显著的“激发性”,不仅是引起积极活动的原因,而且是引起行为抑制的原因。不断地训练和强化,能够显著地增强人的心理功能,使人的某些优良心理素质得到稳固的提高与发展,不良心理品质得以逐步“淡化”和消除。3信息加工方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运用信息论的理论来探讨人类认知过程,探讨人类形成观念、目标、认知结构、理念体系等心理素养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原理,并探讨人们如何通过自身理念的重组、思辨方式的完善、思维模式的自我更新来优化自身的心理结构与心理素养。人们学习活动中的广泛阅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暗示、自我安慰、自我提醒、自我欣赏以及运用格言、警句、座右铭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写日记、周记方式自剖弱点,提出自我攻克„顽疾”的措施等,都是心理训练活动中初步运用信息加工方法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心理科学的繁荣,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发展趋势必将促进心理科学方法多样化和更趋科学化,从而为心理训练提供更多和更为实用、有效的先进方法。要善于依据学生特点,综合选择那些具有先进性、互补性的训练方式,使青少年心理训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第18篇:春季东北师范《青少年心理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第二性征

答:是指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第一性征或性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 2.焦虑

答: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3.自我意识

答: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4.性别角色

答: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或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

5.他律

答: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管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二、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答:正确

2.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 答:错。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的闭锁性。 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答: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

4.性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

答:错。将“就是性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性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

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 答: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答: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同样的被试的重复测查,可以得到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把握被试的个体经历各种独特的生活事件或历史事件时心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发展的可能原因。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对群体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有相近的生活体验。然而进行这种研究是比较有难度的,一方面,由于 时间较长,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中途退出或丢失的现象。另一方面,主试需要投入大量的实际,精力以及资金,耗时耗力。另外在取样的代表性问题上这种方法也需要注意,并且需要注意在不断的重复测查中保持测验人员、测量工具和程序的一致。方法本身由于没有不同历史精力的比较,较之横向研究,其结果的使用方位也就相应的减少了。

2.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 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多;(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4)注意的转移 日渐灵活。 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

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1)暴怒性与温和性(2)可变性与固执性(3)丰富性与孤独性。

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

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4.简答青少年对权威认知的特点。

答: 权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更大社会权力的人服从的要求导致的一种社会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达蒙用横向发及纵向发,来研究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评课,将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水平或阶段。对成人权威的认识从绝对化向相对化和具体化过渡,这是青少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5.简述社会支持的来源有哪些种类。

答:1.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等;2.同伴支持系统:包括同学、朋友等;3.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教师、心理辅导人员、学校及社会团体等。总之,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只要对个人的压力困扰解决有帮助,就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会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 答:(1)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在情感上与父母不如以前亲密了、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在思想上他们对父母的许多观点都有重新的审视,而审视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表现出在观念上与父母的隔离。

亲自冲突的出现具体体现在:第一,社会生活和习俗;第二,责任感;第三,学校;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在学校的行为以及对学校的态度,都会引起父母注意;第四,家庭关系;第五,价值观和道德。 2.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答: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乱或倒置。

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1) 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2) 相对于公里的道德定向 阶段。

2、习俗水平:

(1)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2)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1) 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 (2)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对教学的影响:

1、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 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得多。

2、道德认识或品德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第19篇:东师春季《青少年心理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第二性征:指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第一性征或性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

2.焦虑: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4.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或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

5.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二、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答:对

2.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

答:错,改为: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的闭锁性。 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答: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 4.性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

答:错,将“就是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 。 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

答: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答: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同样的被试的重复测查,可以得到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把握被试个体在经历各种独特的生活事件或历史事件时心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发展的可能原因。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对群体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有相近的生活体验。然而进行这种研究是比较有难度的。一方面,由于时间较长,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中途退出或丢失的现象。另一方面,主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耗时耗力。另外,在取样的代表性问题上这种方法也需要注意,并且需要注意在不断的重复测查中保持测验人员、测量工具和程序的一致。方法本身由于没有不同历史经历下的比较,较之横向研究,其结果的适用范围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2.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 (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4)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

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①暴怒性与温和性 ②可变性与固执性 ③丰富性与孤独性 (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 (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

4.简答青少年对权威认知的特点。

答: 权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达蒙用横向法及纵向法,来研究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水平或阶段。对成人权威的认识从绝对化向相对化和具体化过渡,这是青少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5.简述社会支持的来源有哪些种类。

答:(1)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等。

(2)同伴支持系统:包括同学、朋友等。 (3)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教师、心理辅导人员、学校及社会团体等。

总之,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只要对个人的压力困扰解决有帮助,就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会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

答:(1)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在情感上与父母不如以前亲密了、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在思想上他们对父母的许多观点都有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表现出在观念上与父母的隔离。 亲子冲突的出现:亲子冲突从青少年早期到晚期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很少有较为激烈的冲突,大多集中在一些小事上。具体体现在:第一,社会生活和习俗;第二,责任感;第三,学校。青少年的学校成绩、在学校的行为以及对学校的态度,都会引起父母注意;第四,家庭关系;第五,价值观和道德。

(2)作为一个母亲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围绕着承认差异,相互沟通了解,正确看待对方;尊重对方,理智地对待对方的态度和行为;角色换位,积极寻求共同点这三个方面展开。同时,要有自己建设性的看法。

2.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答: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服从与道德定向阶段。 b、相对于功利的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c、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d、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e、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 f、普通原则的定向阶段。 对教育的影响:

(1)道德认识的发展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亇阶段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得多。

(2)道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第20篇:青少年心理辅导《今日心理学》十大心理学发现

青少年心理辅导-《今日心理学》十大心理学发现

心理学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速,一些高科技的加入,使心理学研究有了新的工具,并产生了一些新的发现。最近,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评选出了“2010年度十大心理学发现”,这里简要介绍一下2010年的这些心理学重要研究发现。1 电脑是把“双刃剑”

数字时代,电脑游戏成了很多人的休闲伙伴。玩游戏好不好?心理学家争论不休。2010年3月,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特聘教授克雷格·安德森等人指出,有“打打杀杀”等暴力情节的游戏会让人滋生暴力倾向。2010年4月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玩PSP游戏机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下降。但是,还有科学家发现,打游戏,尤其是动作类游戏可以让人反应更灵活,是很好的反应能力和准确性训练方法;《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还有一篇文章指出,玩游戏会让人心肠好、更热心。

看来,电脑游戏还真是把“双刃剑”啊!偶尔消遣并无大碍,但切记不可玩物丧志。

2 出国激发创造力

该不该出国?心理学研究告诉你。2010年6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心理学教授米歇尔·盖尔范德等人发现,与其他

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文化的人群进行接触,会提高人们的谈判能力。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3位心理学家同样发现,旅居国外,学习并吸收外国文化,能帮你打开一种全新的思路,从而增强创造力。他们提出了“文商”(文化商数CQ)这一概念,并发现CQ在国际谈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果然没有说错,为了让大脑更灵光,有机会还是出国“镀镀金”吧!

3 冲动让人不理智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距离”到底能变出什么魔法呢?2010年7月,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加姆·特罗普和美国特拉维夫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尼拉·利伯曼提出“建构水平理论”的说法。他们指出,制造一点“心理距离”,比如想买手机时别马上掏钱,过几天再决定,会让你更抽象地思考,抓住如 “通话质量好不好”这种主要矛盾,而避开如“铃声好不好听、颜色好不好看”等细节问题和感性的干扰,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当然,过度理性可能变得固执呆板,因此,“距离”适中,才能英明决策。

4 广告真的不白做

如今的世界,广告满天飞。无论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上网……广告简直无孔不入。你可能觉得广告只能宣传商品,买东西时,大脑自会有个“管家”让自己理性消费。而2010年8月,加拿大瑞尔森大学经济学副教授梅勒妮·邓普斯等人发表在《消费者研究》上的文章表明,给某一商品“戴高帽”,会激活大脑愉快的情感反射,让你不由自主地对它产生好印象,而忽略其真实的质量。即使你知道它品质一般时,也会屈服于广告的效应,这一过程被称做“情感调节”,也叫“移情”,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典型的例子。

原来,广告商们早就开始使用这种神奇的力量,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购物选择了!

5 花钱过程添开心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对于这句“至理名言”,心理学家们也力求证实金钱和快乐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联。经过多年研究,如今终于看到一丝曙光。

2010年7月,美国盖洛普公司公布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这项涉及132个国家13.6万人的研究发现,金钱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但对日常情绪的影响极小,这种联系与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等因素无关。随后,英国沃里克大学和卡迪夫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幸福感并不在于金钱的绝对值,而是与身边

的人相比,是不是比他们挣得要多。此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崔维斯·卡特和汤姆·基洛维奇发现,与花钱买到的东西相比,花钱的经历其实更让人开心。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则发现,花钱买礼物送人或者捐款做善事,不仅能让人更快乐,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原来,金钱与快乐还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难免沾点“铜臭味”了。努力赚钱改善生活质量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钻到钱眼里,就得不偿失了!

6 唱首歌恢复记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演讲稿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上了台却卡住了。越到关键时刻,越容易出“状况”,真的是太紧张了吗?2010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汉·贝洛克在《窒息》一书中指出,大脑“卡壳”的秘密在于“内存”不够!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存在“工作记忆”这个“内存”里,太紧张了,不良情绪把“内存”装满,原本储存在大脑里的其它资源,自然没有空间提取出来了。

因此,重要时刻来临前,最好深呼吸,哼哼小调、唱个歌,把大脑内存清空一下。

7 有自信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至今,而很多人认为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天生的、无法培养的。2010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等人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坚信自己拥有强大的心理潜能,并勇于挖掘,会激发顽强的意志力,使精力更旺盛,心里更有“韧劲”,从而可以更冷静地面对偏见、伤害和挫折,最终一步步赢得成功。

看来,“有志者”真能“事竟成”,心情消沉时,不妨大声对自己说:“我能!”

8 “贴标签”影响判断

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010年11月,美国里海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阿曼达·布兰登和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苏珊·吉尔曼发表在《认知科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也有这个毛病。一旦我们把一个事物归到某一类,即使没有亲眼见到,也会把这一类物品的特点强加到它身上,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独生子女问题多”、“有钱人不靠谱”。研究者称之为“刻板印象”,这说明我们的大脑也会“偷懒”,想找捷径去认识世界,而“分类”是最便捷的判断方法。殊不知,生活中很多偏见和歧视正是由于轻易“贴标签”造成的。

知道了这点,以后听到这种“贴标签”的话时,恐怕应该冷静判断,不要以偏概全。

9 研究结果更确切

由于心理感受百人百样,很多心理现象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无法像数学题那样得出“一加一等于二”的结果,这一难题困扰心理学家多年。2010年 12月,脑科学研究专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教授乔纳·莱勒对心理学研究的统计方法进行了改良,他将“贝叶斯统计”的手段引入心理学,这一“革命性” 的成果发表在《认知科学》杂志上。

10 左右大脑能对话

2010年,“核磁热”横扫世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简称fMRI)让人在没有创伤和痛苦的情况下,看到大脑的活动。以前,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大脑思考时的活动状态。而2010年,新研究发现,大脑“休息”时也不平静,某些区域会出现同步的活动趋势,它们之间像说“悄悄话”一样,有重要的联络,被称为“功能连接”。可喜的是,我国科研机构,如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中心,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网瘾心理研究中心(免费咨询青少年问题,就上心理100)

青少年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