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少数民族特色(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4 12:06:0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推荐)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建设与保护项目报告

项目名称: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项目 申请单位: **县**镇人民政府 建设地点: **县**镇**村 负 责 人: ********* 联系方式: 0954-******* 建设期限: 两年(2014年、2015年) 申报时间 2015年4月16日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与保护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镇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东北与城阳乡、白阳乡交界,南与平凉市寨河镇为邻,西依新集镇,行政区划面积166.5平方公里,平惠公路南北穿境而过,2014年人均纯收入6804元。2014年底,全镇总人口6163户23765人(指常住人口),其中回族6243人,占26.2%。全镇辖12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是块“红色”的土地。民主革命时期,党组织在此建立了**地下支部,设立了野王沟道、杏树湾、何家塬3个党小组。是宁夏全区性唯一坚持到解放的党支部,在宁夏的党史上闪耀着光芒。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深化乡情认识的基础上,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为目标,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文环境“三大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全国生态乡镇、中国辣椒之乡、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精神文明乡村等殊荣。特别是2013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整合支农惠农项目,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摸索总结出的“53211”农民增收模式,助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项目概况 项目建设背景:

**县**镇位于宁南山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旱作农业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生产中占重要地位。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出台了移民搬迁政策,将区内最不适宜居住的群众按照生态、劳务两类方式搬迁到最适宜居住的地区,**镇**新村便是该镇移民搬迁安臵区。该村经过近两年建设完工。把**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村庄,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按照“规划建新、治旧图新、拆旧翻新、特色创新”的要求和“先易后难、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原则,以村容整洁、道路硬化、排水畅通、美化亮化绿化为目标,配套完善水、电、路、排水、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快村庄综合整治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定点存放、及时清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的实施,从建设之初就去除了环境污染的隐患,使美丽村庄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在良好的基础上建设发展,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本项目实施后,可以使项目实施区**村村庄居住点308户1293人群众受益,在改善农村环保状况的同时,为农民增加收入和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创造条件,提高农村环保综合整治对区域环保质量改善的贡献能力,创建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美好生产生活,使广大移民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项目建设地点:**镇**村。 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概算: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为220513.1m,总建筑面积为32661m,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6241.6m,商业建筑面积1100m,幼儿园建筑面积1650m,敬老院建筑面积2170m,社区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500m。居住户数308户,居住人口1293人,绿化面积79384.7m。该项目估算总投资7224.34万元。其中住房工程费用4949.85万元;围墙、大门、道路等基础设施费用为2099.15万元;其他费用为175.34万元。

二、项目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

(一)发展规划

**县地处宁南山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县内群众居住分散,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属全区最不适宜居住重点地区。在全镇新建1个移民安臵区,把最不适宜居住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庄居住困难户搬迁到该民族村安臵区,该安臵区为全镇规模最大的安臵区。目前该安臵区基础建设、配套设备安装已逐步建设,并完成三分之一的工程建设,为将该村打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村寨,该镇规划将居民住宅区建设成具有民族风情的住宅,在村中心新建文化广场一处,建筑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又能反映时代精神。

(二)产业政策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

22

2222

22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都要求,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12年9月10日在《国务院关于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大力发展沙漠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特色旅游,建成全县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上王两村为**镇最主要的设施农业种植区,目前已建成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2个,建成日光温室1500栋3500亩,这为居民点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持。

三、项目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可全面美化村容村貌,不但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较好的宣传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该村品位,帮助村民提高发展经济、稳步增加收入的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实施该项目,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扬,促进乡村大发展。而且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重要的富民工程。

四、项目扶持环节和投资规模

(一)项目扶持环节

根据项目建设设计,项目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民居特色保护与改造。

(二)投资规模

该项目预算总投资为7224.34万元。其中住房工程费用4949.85万元;围墙、大门、道路等基础设施费用为2099.15万元;其他费用为175.34万元。资金来源为危房窑改造资金679.80万元,农户自筹1359.60万元,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3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500万元,其余资金为**县财政补贴。

五、其他内容

(一)项目实施计划

该项目批复资金到位后分三期完成。

一期项目(2014年6月20日至9月30日)

1、完成勘测、规划、实施方案、可行性研究工作;

2、完成各项审批、勘探、设计、项目招投标工作并建成100户。

二期项目(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30日)修建农户住宅308户26241.6m²,其中少数民族发展项目每户补贴1万元,用于建设包含回族风情元素、伊斯兰风格围墙大门,总资金300万元。

三期项目(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3月15日)完成居民点道路硬化、文化广场、敬老院等配套设施建设。

(二)项目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民宗局,主要负责项目建设的总体协调和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兰正刚兼任,办公室副主任为胡晓香。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镇政府抽调。

2、积极配合,狠抓落实。各相关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衔接沟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全力配合支持项目建设工作,确保该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项目建设办公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工作推进不力、推诿扯皮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项目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问题多,各责任单位要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紧盯项目建设不放松,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高标准完成该项目。

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公开办事程序,精心编制工程施工方案,切实加强项目管理。

(三)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

项目资金实行报帐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实行国家扶持与自筹相结合,同步落实。

六、结论及建议

**新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紧扣党的民族政策,发挥本地区的人口、地理位臵优势,是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我县加快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项目总体构思合理,投资适度,实施进度稳妥,社会效益明显。项目设计科学、定位清晰,按规划执行,必将为**县民族村寨建设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建议尽快审核立项。

推荐第2篇:关于黔东南少数民族特色的调查报告

关于黔东南少数民族特色的调查报告

学 生:龙开平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班级:09电一班

学号:200941841126

2012 2 12

关于黔东南少数民族特色的调查报告

1、调查的原因及目的

2、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3.调查时间:2012 1 20

4、调查地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区(锦屏县)

5、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摘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少数民族人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可以极大的提高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本文以黔南州荔波县特色旅游业发展为例,分析荔波县旅游业成功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促进荔波县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经济,特色旅游,黔南州锦屏县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现状

锦屏县7个乡镇(偶里乡、平略镇、平秋镇、敦寨乡、铜鼓镇、启蒙镇、三江镇)共59个村民组、48个自然村寨。全乡2870户20432人,少数民族有布依、苗族、瑶族、侗族等,其中以侗族、苗族为主体民族,占全乡总人口85%以上。

1、有保护价值的特色村寨数量和主要建筑类型

毛口乡牂牁村共12个村民组,80%以上为布依族,村寨内居住侗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房屋建设全部为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村境内有多处优美的自然景观及传说,这些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主要建筑有三板溪水电站、隆里古镇、牂牁寨等。

2、特色村寨民族、地域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偶里乡所处地区属岩溶结构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海拔落差大。地势平坦而开阔,东、西、北三面是崇山峻岭,最高山峰是老王山,海拔426.94米,是皇尚山第一高峰,最低海拔为北盘江虎跳石处,海拔为881米。在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属冲积性平原,具有“小盆地”、“小吐鲁番”等之美称。地势低凹,是北盘江低热河谷,气温高,气候炎热,光照充足,最高温度为43℃,最低温度为5.5℃,年均气温为22℃,无霜期达360天,降雨量1035毫升,春旱较严重。

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情况

偶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居民长期生存的环境,村寨内植被茂密,水土流失较少,大部分村寨保存完好。因2007年光照电站的修建,民房已被拆迁,新建的民房已失去民族村寨的特色,需要加以修饰。

4、“十一五”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1)取得的成绩

在国家、省市和特区相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特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三板溪旅游正在乘着西部大开发利用的东风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其中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各兄弟民族热情好客,民风纯朴,具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蜡染、绣花更是独具风格。苗族的芦笙舞,有杉木之乡之称、布依族的赶俵歌更是叫人叹为观止。人工湖配上神秘的古夜郎文化,与老王山、月亮洞等多处景观相互辉映,再加上湖区周围座落有致、独具一格的移民新村小镇与隆里古镇,将成为众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为旅游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特色村寨建设受经济发展商品化的影响,没有引起重视,村民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对村寨的破坏时有发生;

二是政府部门工作职能倾向于发展、保护力度不够;

三是村民思想意识急需转变,需要克服“小农”意识和传统思维;四是基层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5、“十二五”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少数民族的农村人口,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村寨。这些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民族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但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破坏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急剧消失,因此,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刻不容缓。

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思路和目标

开展这项工作,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相协调。有利于总结和推广不同民族、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地区特色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成功模式和经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人文精神、劳动智慧、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在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要大力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镶嵌在少数民族地区熠熠生辉的宝石。

力争把1到2个特色村寨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旅游名村。为实现这一目标,全乡将在巩固成果、提升内涵上下功夫;在示范带动、稳步推进上下功夫;在创新思路、再上台阶上下功夫。对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断完善其配套设施,丰富内涵,提档升级,展示魅力,发挥效益,巩固建设成果;充分发挥试点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并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同时,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关系、特色村寨建设与促进全面进步的关系,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助、民间投资和招商引资等,解决投入不足和建设经营的问题,探索一条民族村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促进我县乡少数民族村寨保护和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6、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应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一个组成部分,偶里乡按照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毛口乡牂牁村、西陵村、半坡村三个基础条件较好、民族特色突出和民族文化浓厚的村寨作为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

以特色民居改造为突破口,加强村容村貌建设,以确保农民增收为目的,培育特色产业,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为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尊重历史,尊重民族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建筑工艺,就地取材,尊重村民意愿,注重环境协调,突出民族特色。经过改造的民族村寨保持了整旧如旧、建筑风格主体不变;新建的项目起点要高,民族特色要鲜明。

7、特色村寨保护的重点区域(与当地旅游和文化发展规划相衔接)和重点工程。毛口乡传说是古夜郎国的都邑所在地,其境内的牂牁江风景秀丽,有白壁峡、绿荫洞、一线天等多处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还有传说神秘的王子坟、龙潭、虎跳石、将军坟、木城古榕树、老王山(郎山)、九层山、古驿道、梯子岩、狗爬岩、西陵渡、牂牁寨等,人文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景点众多,峰峦叠嶂,集山奇、水险、谷幽为一体,传说古朴而神秘。牂牁江沿岸山势雄峻险奇,水急滩险,原始植被葱绿,素有“小三峡”之美誉,已被列为古夜郎旅游胜地。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项目应选择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体民族为世居少数民族,村寨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当地政府和群众有较高积极性的村寨,应以支持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特色产业培育、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为主要内容,以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保护和发展相结合和综合考虑,突出重点为主要原则。

二、少数民族服饰特色

男子一般着黑色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劳动时穿草鞋,节日穿宽口布鞋。

女戴黑头巾,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

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裕固族妇女的头饰颇富有民族特色。妇女有戴帽子习惯。这种帽子是用白色羊毛压制的毡子制成,前缘镶有两道黑边,帽沿不宽,后沿微翘,前沿平伸,帽顶缀有红线穗子垂在帽顶周围。有的还饰有各色花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的喇叭,很是别致。

未婚少女和已婚妇女的帽子略有不同: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盛装的妇女,戴宽沿圆筒平顶帽,帽顶上垂下大红彩络。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

在阳光的衬映下,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显得格外华丽庄重,富有民族情调,走起路来,珠贝、银牌等头饰互相撞击,发出清脆和谐、富有节奏感的叮当声,十分悦耳动听。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

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三、少数民族特色旅游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4%。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结合着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族难以做到的,无与伦比。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少数民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汉族人民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据这绝对的优势。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往往会掩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风采,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等在艰难中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屹立风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风情和特色。纯洁的民风民情,是我国少数民族无价的文化,精神宝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大大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大多时候,人们在假期期间,越来越多的选择外出旅游,放松自己。而往往保持着传统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地区成了这些旅客的向往之地,越来越多的旅客涌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他们的到来,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经济方面,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四、黔南州锦屏县发展旅游的条件

锦屏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隶属黔南洞族苗族自治区。总面积2431.8平方千米。总人口16.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就有14.51万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侗族、瑶族、苗族等。荔波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居于这块神奇土地的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锦屏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温度适宜,是一个天然的温室。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块神秘的土地。荔波县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风情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目前,荔波旅游资源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该地区自然风光旖旎而神奇,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喀斯特形态多种多样,呈现出峰峦叠嶂的喀斯特峰丛奇特景观。主要有四大景区:水春河峡谷景区、樟江田园风光景区、大七孔景区、小七孔景区

2、浓郁的民族风情。世居于这块秀美土地上的布依、水、苗、瑶、汉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长期以来,民族的花灯表演、山歌对唱、吹笔管、打刷把、赛龙舟、爬刀山、跳芦笙舞、陀螺赛、打猎舞等,至今仍很好地传承。热烈 诙谐的布依族婚礼中的唱“朗外”,盛大非凡的水族“卯坡”对歌,自由纯朴的苗族婚恋,古朴神秘的瑶族凿壁谈婚和抢腰带,令人倍感新奇。

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异彩纷呈,风光绝世。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古朴、神奇而神秘。游人来此一游,真有悦目赏心、超凡脱俗、世外桃源之感。一批批中外游客均盛赞“荔波风光天下奇”。

五、黔南州锦屏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荔波县政府在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以及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努力下,荔波县的旅游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客流量逐年急速攀升。优美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吸引着外来的游客,2006年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的申遗成功,很好的对外宣传荔波优美无比的自然风光,每年到锦屏旅游的游客流量逐年急速攀升,并且这种攀升的趋势越来越高。

2、社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锦屏旅游,对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为当地的少数带来很多的好处,最直接的表现在增加了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收入,极大的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完善。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旅客,锦屏县人民政府在基础建设上做出巨大的投资,也极大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的旅客来到锦屏旅游,他们不仅对锦屏的自然风景所叹为观止,而且了解了锦屏不同民族的文化风情和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的风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部分旅客对锦屏之行感到极大的满足,一批批中外游客均盛赞“锦屏风光天下奇”。

六、黔南州县旅锦屏游产业发展意见和建议

经过认真的调查,对荔波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1、基础设施

锦屏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相比而言,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是阻碍锦屏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建设,住宿条件,医疗卫生等

2、环境保护

由于逐年增加的旅客流量,旅客在旅游过程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锦屏政府要调整发展的战略,要特别强调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适度开发,通过开发促进保护,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业发展符合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必须进一步推进重点景区和旅游城市的生态重建,切实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把因旅游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科学发展旅游业,全面协调经济和环境的关系。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旅游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对民族文化造成的侵蚀,使我省宝贵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必须保护当地少数民族的灵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结束语: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黔南州锦屏县特色旅游,经过本次调查,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感知,也是践行了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的实践展示。锦屏县政府要继续发扬创新的精神,制定符合锦屏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才能引领锦屏人民努力奋斗,经济发展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才会完成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第2版).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徐波、胡海霞.旅行社经营管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推荐第3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调研报告[1]

湾子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寨调研报告根据毕署民宗通字[2011]46号文件要求,经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由纳雍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李轶,工作员简泽民组成工作组到纳雍县猪场乡湾子寨村进行走访调查,经梳理形成报告如下:

一、湾子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寨基本情况

湾子村位于猪场乡东北部,距猪场乡5公里,距县城45公里,处猪场、龙场结合部。土地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0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62%。全村辖湾子、张家、林新、平子、云新5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258人,苗族总人口1240人,占总人口的98%,苗族人口均居住公路沿线,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

湾子村是猪场乡地势低矮平缓之地,气候炎热,土地肥沃。森林茂盛,有野菜、野生食用菌等生物资源。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土豆等。 湾子村,经过苗族同胞多年的努力,湾子村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本村有公办小学一所,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100%,教师15名,学历合格率100%,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弯子村卫生室已投入使用。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今年着手准备实施38户黔西北民居改造。

二、现状调查

“十二五”规划以来,猪场乡党委、政府把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作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

(1)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控制在7‰以内,低于纳雍县人口自然增长控制指标。

(2)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利用湾子村地理优势,拟建蜡染、刺绣基地。湾子村村民杨新飞、熊丽、杨兰、杨琼、李雪梅等多次参加省地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获奖。2011年3月28日,在贵州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暨表彰大会上,猪场乡湾子村云新组杨琼荣获“百佳创业小老板”荣誉称号。

(3)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户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4)依托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加强基本农田复种指数,使苗族村寨农田生态系统的种植、生猪养殖、玉米秆垫厩、猪牛羊粪还田的良性循环模式逐步完善。粮食作物基本无病、虫严重危害,粮食生产连年稳产高产。

(5)利用苗族婚丧等节庆和传统习俗,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打造湾子村民族旅游品牌。

(6)尊重少数民族群众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

(7)以各种文化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独具民族风情的文化活动,营造欢乐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激发苗族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家园建设中来。

三、具体要求

(1)、要按照“坚持保护为主,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

(2)、要树立产业共生意识,深度挖掘、依托、吸纳、整合、联动

一、

二、三产业资源,使各项产业共同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3)、要把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一体化。

(4)、坚持以新农村试点建设、扶贫整村推进等项目集中建设带动特色村寨创建活动的全面开展。实现多渠道筹集资金、科学引导资金投放和有效发挥资金效用,

(5)、坚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针对特殊地理位置,生态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形成分类指导、分层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

(6)、既要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将来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以交通要道两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

(7)、坚持将湾子村苗族传统文化、民居风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自然景光与民族文化遗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四、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建设与保护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通组交通不便;

2、村落总体布局混乱村容村貌不好,人居环境差;

3、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农民收入下降;

4、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值低、效益差;

5、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不灵、农民科技文化意识低,缺少劳动技能,生产技能比较单一,就业受到很大局限;

6、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创收途径少;

7、农民经济基础薄弱、生产资金短缺、无法实施短平快的扶贫项目;

8、苗族芦笙舞、蜡染刺绣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和保护;

9、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没传承人而流失;如苗族山歌。

五、村民对特色文化村寨建设与保护的态度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比例

村民态度是

(1)希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那些“麦田守望者”一定的生活补助,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队伍中来,

(2)大力打造特色文化村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还原少数民族民居特色,为少数民族旅游作贡献。

(3)大力发展民族工艺,把民族服饰、刺秀腊染等少数民族工艺作坊规模化,精细化。拟建蜡染、刺绣基地。

目前, 湾子村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是1240人,占少数民族人数的100%。这得力于双语教学的开展,村民希望政府一直把双语教学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中来,多培养双语少数民族教师,适当提高双语教师的生活待遇。

六、保护措施和建议

(1)全面落实中央对贫困家庭的贫困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书本费、免杂费和对寄宿生给予生活补贴的“两免一补”政

策。

(2)继续做好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基本医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100%参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组织。对少数因病致贫或返贫的特困户给予医疗费减免。

(3)对因病、因智等特殊贫困群体的贫困人口进行建卡登记,有步骤地实施光明计划、安居计划和救助计划,帮助特殊群体摆脱贫困,对贫困户优先安排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技能性培训,同时开展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帮助贫困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生活。

(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和传承,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对少数民族民居保护与改造,国家每年给予一定的专项补助资金。

(5)借红旗水库烟水工程建设从村经过的契机,加大力度改良农田,努力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

(6)加强农业科技进程,提高村民科技意识,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发展养殖,增加农民收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推荐第4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XXX [摘要]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在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很多民族特色很浓的少数民族村寨。其产业结构、民居样式、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民族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 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但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有的村寨破坏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2014年1月25日,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寨25日晚发生寨火,100余栋房屋被烧毁。报京大寨是黔东南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报京大寨距离镇远城南39公里,居住着470余户、2000名侗族同胞,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因此,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特色村寨,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保护,保护性开发

近几年以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支点战略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湖北省民族部门紧密围绕湖北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先进自治州建设,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突出特色,扎实工作,在开展恩施市枫香坡等1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基础上,重点实施了17个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其中2009年5个:恩施州咸丰县官坝水脉苗寨、来凤县舍米湖村、宣恩县两河口村彭家寨、宜昌市点军区车溪土家族村、襄樊市宜城市王台回族村等,2010年和2011年又启动了12个:宜昌市枝江县安福寺乡秦家塝村、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集镇、巴东县东壤口镇雷家坪村、长阳县武落鈡离山、恩施市营上村、宣恩县谭家坝村、荆门市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恩施州恩施市盛家坝乡小溪村、建始县高坪镇石垭子老街、利川市沙溪乡繁荣村张高寨、利川市水井村、咸丰县麻柳池),为全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特色,丰富了内涵,拓展了领域,提升了质量。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壮大主导产业。三是彰显民族特色。四是繁荣民族文化。湖北省民宗委先后制发了《关于在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和《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五年规划》(2011-2015年),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总体规划已全面展开。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通过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少数民族群众改造特色民居的热情,少数民族群众在享受特色村寨建设成果的同时,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看到了党和政府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决心,进一步充满了信心。同时,通过试点示范,民族地区各县市政府和部门都自发组织到试点村寨参观学习,激发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了民族地区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对民居改造工作交口称赞,他们说:水电路气房,样样比过去强,日子越过越亮堂。基层干部认为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增进民族团结的重大举措;他们都表达了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民居改造的愿望。

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对尊重民族文化平等权利,保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民生改善的客观需要。

我的家乡湖北省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便是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的试点之一。为此制定的四点计划:一是科学制定规划,提升特色集镇水平。聘请宜昌市建委等【作者简介】 单位和专家对集镇进行科学规划,制定了《潘家湾土家族乡集镇总体规划》,对现有集镇环境进行特色化、绿化、亮化、黑化、净化、美化改造,努力打造民俗旅游、农业观光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具有土家特色的民族集镇。二是争取各方重视,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采取“项目支持一部分,政府自筹一部分,市场化运作筹集一部分”的方式,多方筹资,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以省财政厅“1 1”对口帮扶为契机,先后争取环境整治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宜昌、宜都两级市直部门先后落实重点项目5个,资金30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探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先后吸纳外来资金500余万元。 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建设土家特色集镇。先后组织集镇居民12批470人次到车溪土家族村、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白岩坪村、神农架林区等地参观考察,学习经验,开阔眼界,并通过广播、公开栏、会议等方式宣传民族政策,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干部全员包户责任制,保持总体风格一致,一户一个设计方案,一户一个协调专班,定期督办通报。四是谋求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色集镇改造坚持与经济效益、改善民生、弘扬民族文化“三结合”。同时对富有特色民居老屋、烈士陵园制定保护措施,发掘民俗文化遗产,建设省级民俗文化博物馆,民族特色日益浓厚,旅游产业逐步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条例,打造宜都市特色集镇、窗口集镇、环境优美集镇,2009年,宜都市委、市政府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启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项目内容涵盖“13个一”工程。2012年5月相继启动了特色集镇改造、民族文化博物馆、集镇供水等五项工程。集镇改造规划已全部完成,根据集镇规划,特色房屋改造已动工100余户,完成改造85户,施工人员达到120人,完成投资610万元。

2012年11月22日,省民宗委经济发展处调研员袁金山一行前往潘家湾土家族乡,检查验收该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宜昌市民宗局副局长王邦华等陪同验收。

自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潘家湾土家族乡紧扣土家文化主题,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潘家湾土家族乡集镇总体规划》,先后投资2100余万元,对集镇和部分村居民点环境进行了全面改造,全乡累计改造新建特色民居545户,民族特色逐步显现。先后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荣誉称号。验收组先后查看了吕家坳村庄集镇建设、沈家冲村居民点建设和乡集镇特色民居改造,参观了乡民俗文化博物馆。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验收组对该乡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自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全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验收组强调,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确保民族村寨特色。 通过我对我们乡镇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工作的调查,我总结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工作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村寨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企业与村组、村民共存、共生、共荣;坚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把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具体落实到特色村寨建设的全过程,不仅深得政府和村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而且保证了少数民族村寨健康、快速的建设和发展。

二,要注重产业定位,科学规划,让村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产业是带动少数民族村寨稳定脱贫、逐步致富、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要坚持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充分挖掘和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找准产业定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逐步到位,有效避免了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甚至破坏性问题;注重让村民在村寨发展中尽可能多地获得利益,实现富民富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简介】 三,要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充分调动项目业主和农民的积极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社会广泛参与。作为政府,必须要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加强主导和引导,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归口到相关部门直接管理,帮助解决规划和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项目业主、村民,他们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主体,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既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关系到他们及子孙后代的利益问题,保护和发展需要他们付出,成果也是他们享受。同时,项目业主和村民参与的热情度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

四,要重视整合政策,捆绑资源,努力形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合力。政策和资源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充分利用相关职能部门的独特优势,抢抓机遇,多做政策的争取、督办和落实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地缘、人缘、资源优势,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引智工作。三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政策资源、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政策和资源的最大效应。四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功能,针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五,要坚持保护为主,发展第一,突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优势。独具特色既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的体现,也是根本出路。试点村寨在保护和改造特色民居中,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在设计风格上,充分体现土家族民居的典型特征;在建筑用材上,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坚持现代性、节能性与环保性原则;在布局上,强调实用性与现代生活需要相适应。在传承和保护特色文化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挖掘整理、妥善保护了一大批土家族传统文化遗产,又深入研究和挖掘民族服饰、习俗、歌舞等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开发、打造了一批弘扬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创新魅力、达到领先水平的民族文化精品,把以土家族民风、民俗、民情为特点的人文景观与秀美迷人的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以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龙头来带动少数民族村寨发展。

【作者简介】

推荐第5篇: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段 超

 2013-02-28 14:48:22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1

1年5期第20~24页

【作者简介】段超(1964—),男,土家族,湖北省来凤县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民族问题(湖北 武汉 430073)。

【内容提要】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意义重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寨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取得进展,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目前,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保护和发展规划和方案不尽科学,部分地区部门协作不力,村民参与不够,村寨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要提高对特色村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建设目标和原则,因地制宜,探寻各自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发挥政府、村民、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关 键 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许多特色村寨。这些特色村寨规模不

一、类型多样、布局奇巧、建筑独特、民俗浓厚,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三种境况:一是残破衰败,异质化严重,面目全非;二是保护与发展较好;三是总体上尚好,但保护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由于现代化的冲击,村寨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自然和谐布局受到影响,特色建筑和民间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消解,村寨文化资源被滥用、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久将会消失。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成效

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下文,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全国28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确定121个试点村寨,涉及27个少数民族,投入中央补助资金5000万元①。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

1.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如文物、遗址、具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采取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方法,特色村寨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式微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勃兴起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如湖北来凤县舍米湖村、贵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云南云龙县诺邓村、湖南通道县芋头村等村寨都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保护了村寨自然生态,改善了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是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村寨实践着各具特色的村寨环境整治方法,如湖北民族地区实施了“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家、建园、建池),这一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2010年,湖北省试点建设的特色村寨公路入户率达95%,通电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6%,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电话入户率95%;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②。重庆民族地区在民居改造上下工夫,通过建设、改造巴渝新居示范点,改善了村民生活的环境卫生条件。云南在环境卫生的社区自我维护与管理上强力推进,海南着力开展生态民居建设,两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环境保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建立和发展了符合当地实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十分重视特色产业的建设。云南鹤庆县新华村、元阳县箐口村,贵州雷山县西江苗寨、郎德苗寨,江西贵溪市畲族民族村,重庆黔江区新建土家族村,湖北宜昌市车溪土家族村、恩施市枫香坡侗寨,湖南凤凰县茅坪村等民族特色村寨,在发展民族旅游产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村寨虽然都发展旅游业,但所依托的资源却不一样,其旅游经营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鹤庆县新华村依托本村发达的传统手工艺,元阳县箐口村主要依托当地自然生态景观元阳梯田,雷山县西江苗寨依托当地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遗产,宜昌市车溪土家村则利用邻近长阳、巴东等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借船出海,建构自己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湖北恩施市枫香坡侗寨大量种植茶叶,发展以茶叶加工业为主的特色农业。这些结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4.探索出一些极具特色的村寨经营与管理的成功模式。在特色产业发展背景下,特色村寨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各民族村寨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不同的村寨管理模式。云南弥勒县可邑村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实施的是村委会主导、村民参与、全体村民受益的经营与管理模式;湖北宜昌车溪村、云南鹤庆新华村实施的是公司主导、社区参与的经营与管理模式;重庆黔江区新建村实施的是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经营与管理模式。这些极具特色的经营与管理模式,是村寨不断探索的结果,对其他地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保护与发展上取得成功的民族村寨,带动了周边村寨的发展。例如,云南鹤庆县新华村,积极把周边村寨纳入本村寨产业发展范围,让周边村寨共享本村寨发展成果。云南元阳县箐口景区在云南世博公司的推动下,把景区范围扩大到整个土戈村,景区面积是原来的好几倍。湖北宜昌市车溪村景区公司雇佣了数十位外地的民间艺术人士在景区从事表演,为他们提供了较高的薪酬和社会保险。因此,积极鼓励和大力提倡在保护和发展方面成效显著的民族特色村寨,对于带动周边地区村寨发展,将试点村寨的成功经验向其他地区推广,发挥特色村寨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6.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发展提供了经验。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必然有益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10年,由中国共产党倡议并主办的“亚洲政党扶贫专题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会议期间,亚洲各政党代表团一起参观云南弥勒县可邑村。可邑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于通过社区能力建设,在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较差的村寨基础上,建成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民族文化生态村。代表们对可邑村在村寨文化保护与村寨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赞叹不止,并认为该村寨所积累的经验,能在代表所在国推广。包括可邑村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文化保护与村寨发展上所积累的经验,必然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目前,一些民族地区对开展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人们热情很高,希望早出成效,一些干部还希望通过此项工作彰显政绩,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些地方没有认真研究制定保护和发展规划、方案,工作考虑不周,导致保护和发展的突破口选择不当,措施不科学,整个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有些村寨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能否持续发展,尚待观察。

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明显成绩,需要时间。各村寨何时取得成效,取决于村寨基础、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状况等这些客观条件,也与保护与发展工作开展情况有关,如村寨保护和发展规划、方案是否科学,突破口是否找准,特色优势产业是否选择正确,建设是否有力,政府、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等等。总体来说,多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基础较为薄弱,村寨保护和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多,要取得成效,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台湾地区和国外特色村寨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推进此项工作时,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应当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

2.对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涉及的相关问题研究不够,一些保护和发展规划、方案欠科学。做好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方案,每个规划和方案都要体现文化保护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贴近村寨实际。否则,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就不会取得成效。目前,一些地方对村寨保护和发展规划、民居维修和改造方案重视不够,没有请专家参与制定方案,导致规划和方案不细致、不完整、不严谨,缺乏可操作性。这种不科学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村寨民居的民族传统样式的现代实用性不强,暴露在外的木制门窗不耐风雨,易腐烂;村寨传统文化要素复制较多,创新不够,等等。

3.部门之间合作不密切。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城建、民族、文化等许多部门工作都与特色村寨建设有关,这些部门各有上级主管单位,各有工作目标,上级对这些部门的工作要求不一,验收标准不同,各部门对特色村寨建设目标的理解也不一样,这些都决定了统一协调工作有相当的难度。目前,一些地区部门之间协作不够密切,形式上有协调机构,实际上部门各行其是,没有形成建设合力。需要当地政府组织协调,由有关县市领导担任负责人,并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推进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

4.群众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社会参与不够。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取得成效。目前,一些地区的政府主导作用发挥较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相关政府部门积极行动,组织力量,筹集资金,进行村寨文化保护和产业建设。但群众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村民参与不够,社会组织关注和参与不够,严重影响此项工作的推进。要通过宣传,使村民和社会认识到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意义,积极支持、参与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要认真研究村民参与村寨保护和发展的形式和途径,根据村民的不同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对于贫穷的村民,要他们出钱参加村寨保护和建设是不现实的,可以投劳、投工的形式参与村寨建设。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村寨保护和发展所需资金应以村民自筹为主,政府适度补贴。要研究社会力量参与特色村寨建设的激励办法,使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5.保护和发展的模式、方法有待完善。目前,各地都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模式和方法,有的地方还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总体来说,目前特色村寨建设的方法还比较单一,有的村寨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保护和发展之路。要认真研究,积极探讨,不断完善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方式、方法。例如要吸收千百年来村寨保护的传统方法,村寨习惯法等民族民间传统保护方法今天仍有其合理性,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中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许多内容今天仍可以借鉴。此外,对台湾地区和国外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应充分了解,合理借鉴。

6.工作开展不平衡。自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开展特色村寨保护试点工作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但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推进较快,成效明显;有的地方刚刚起步,尚无明显成效。要全面分析这一现象,既要看到各地客观条件有差异,工作推进不可能一致,也要从主观上找原因,努力推进这项工作。条件较好而工作推进慢的地区,要重视此项工作;基础薄弱地区,要开动脑筋,克服畏难情绪,充满信心、精神振奋地做好此项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是新时期保护、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必须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将此项工作抓好做实。要把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作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之中,作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来抓。要明确责任和任务,加强监督与检查,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成效。

2.正确把握保护与建设的目标。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目标就是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促进村寨经济全面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一切具体工作要围绕此目标来进行,要使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相结合,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

3.明确保护与建设的内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主要内容为:保护村寨的建筑风格、建筑工艺以及与自然相和谐的乡村风貌,增强村民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把民族文化保存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使特色村寨古朴纯真的民族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特色民居保护要以民居维修和改造为重点,一是采取加固、防火等措施,保护、维护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特色民居。二是引导、鼓励村民对民居进行改造,增加民族文化元素,彰显民族特色。三是采取统一设计、资金扶持等措施,引导、鼓励村民建设带有民族特点的新民居。四是民居改造、建设要相对集中,规范整齐,体现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舒适的原则。五是处理好利用现代材料、技术与保持民族传统风格的关系,做到保持民族建筑特色与创新民族文化相结合,在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广大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

4.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是此项工作成败的关键,相关具体工作必须围绕此目标展开。在民居改造和建设、村寨保护中,必须尊重村民意愿,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在村寨发展中,必须壮大支柱产业,选择好、建设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村寨经济,使村民富裕起来。只有让村民得到实惠,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才能持续推进。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民居、建筑维修和改造,也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有村寨经济建设。在这些工作中,村寨经济建设是基础,发展村寨主导产业,壮大村寨经济是村寨保护与发展村寨的支撑和依托。因此,一定要抓住村寨经济发展这一事关全局的中心工作,选择好、建设好特色优势产业,使村民富裕起来,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才能持续。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处理好保护民居、建筑投入与发展产业投入之间的关系。对于损害严重、急需保护的重要民居和建筑,要优先安排,避免民族建筑彻底破坏。对于十分贫困的村寨,要以改善民生为主,将发展村寨经济、改善村民生活放在首位。在村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改善居住环境。

要避免贪大求全。村寨保护要以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特色民居和建筑的保护、维修为主,千万不能大拆大建。

5.因地制宜,明确建设内容和目标,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一是要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面广,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村寨类型不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这就决定了其保护与建设的模式不尽相同。各村寨要因地制宜,寻求适合自身的保护和发展模式。要根据村寨的民族特点、文化特点、经济文化类型、市场环境、村寨结构来确立文化保护和建设的内容和方向。

二是要突出彰显村寨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千寨一律。村寨特色是村寨的生命和魅力所在,村寨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彰显特色。目前一些地区由于研究不够、指导不力,致使一些地区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民居、建筑风格不一,未能体现当地民族的文化特点。

三是要根据村寨的具体情况,确定保护和发展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不同类型的村寨建设目标和内容不同,对处于旅游区内的特色村寨建设要以保护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内涵为目标,不适宜发展旅游或者暂时发展旅游有困难的古老村寨要以保护为目标,新居群落建设要以增添民族元素、展示文化特色、合理布局、美化环境为目标。

贫困地区与经济富裕地区村寨建设内容和方式不一。贫困地区特色村寨建设要以维修、部分改建特色民居和建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目标,不宜大改大建,新建民居建设暂不宜纳入范围。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寨,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同时,可以将新建民居纳入村寨建设范围之内;在产业发展方面,步子也可以迈得更大些。

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老民居和建筑,应当以维修、部分改建为主,保护其原貌。对于损害严重必须维修、改建的民居,要以“新建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改建,增加其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原民居、建筑可以保留的部分,要尽量予以保留;需要重建的部分,要力求体现民族传统风格,与旧民居、建筑原貌风格基本一致。

此外,还要根据村寨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周边市场发育程度等要素来确定主导产业。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村民经济条件、政府财政状况等确定村寨建设所需资金的筹措方式。要通过探索,寻找出促进村寨保护和发展的科学模式,使村寨建设取得实效。

6.多方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政府、村民、企业、社会团体等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各方都要准确定位,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形成合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是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基本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中,政府要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在总体规划、政策法规、舆论宣传、基本保障、工作指导、统筹协调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制定好规划,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制定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具体规划和方案;要制定好政策法规,通过健全完善政策法规,推动村寨依法依规开展保护与发展工作;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把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纳入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扶贫开发等工作之中。

二是积极发挥村民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村民是民族村寨的主人,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关系到他们及其子孙后代的利益和幸福。同时,村民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在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各村寨都要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尊重村民的意愿,听取他们的建议,保障他们的权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要注意发挥当地干部和文化传承人在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村委会在村寨保护与发展中的动员组织作用。

三是发挥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力量在特色村寨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要积极主动研究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参与村寨建设的规划设计,总结经验教训,为村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要积极参与村寨的保护和建设,为民族地区发展作贡献。

四是尊重和落实不同群体的利益。政府、村民、企业等群体在村寨保护和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满足不同群体的合理诉求。要特别注意尊重和落实村民在村寨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要发挥各方面力量,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应当成立由政府综合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村委会和村民参与的机构。通过这一机构研究重要事宜,协调相关工作。

7.统筹协调,稳步推进。一是统筹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形成建设合力。一方面,多部门联动,分工协作。城建、民族、旅游、文体、林业、民政、农业、交通、移民、国土等政府部门要积极合作,切实履行好本部门的职责,提供必要的政策优惠和工作便利。另一方面,要广泛筹措资金,整合建设资源。除村民自筹建设资金外,政府要通过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村镇危房改造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贫资金,为村寨保护和发展提供支持。同时,政府要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激活民间资本,拓展村寨保护和发展的资金来源。

二是要通盘考虑、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

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特色村寨保护和民居建设工程不同于一般建设项目,涉及一些科学和技术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讲究科学。应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成立由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研究和解决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编制好规划、方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需要依规划、方案进行,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年度规划、具体村寨的保护发展规划,方案包括特色民居保护方案、民居改造方案、新民居建设方案、资金扶持方案等。规划和方案要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务必科学。做到一村一规划、一点一规划、一线一规划。

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本地区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保护和发展工作,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扎实到位,准备工作要充分,保障工作要到位。

加强检查,落实责任。各级政府应当根据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建设的需要,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民族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管理部门商定对本区域特色民居的保护和建设措施,并纳入规划。在特色村寨保护和特色民居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严格按照城乡建设规划进行建设,抓好专家论证、社会公示、社会各界意见征集等制度的落实。

8.认真借鉴、吸纳国内外成功经验。欧洲、北美许多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开展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较早,在此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包括重视立法保护,全民参与保护,重视村寨传统及特色,根据村寨类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保护和建设,建立促进保护和发展的激励制度等等,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注释:

① 国家民委经济司内部统计资料。

② 湖北省民委内部统计资料。

推荐第6篇:黔东南州构筑少数民族特色农村消防宣传体系

黔东南州构筑少数民族特色农村消防宣传

体系

黔东南支队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习俗,结合当前防火形势和任务,积极创新方式和办法,挖掘资源,构筑具有苗族、侗族特色的农村消防宣传体系。

苗侗“双语”宣传。结合苗族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将消防宣传工作与苗、侗族文化相结合,将家庭火灾预防、常见火灾扑救方法,火灾自救逃生等消防知识“翻译”为苗、侗语,通过“村村通”广播系统和州、县新闻媒体,向苗、侗族地区群众传播;组织苗族、侗族消防志愿者深入农村村寨,利用苗、侗语言开展消防知识讲座、张贴消防标语、举行灭火演练等,效果明显。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以来,各地利用苗、侗少数民族语言开展各类消防宣传教育活动达500余场次,发放消防宣传资料80万余份。

民歌“对唱”宣传。各地努力创新消防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黎平、榕江、从江、雷山、黄平等地消防部门,积极与宣传、旅游、文化、教育、广电部门联系沟通,成立相关机构,用简短的词句、通俗的语言,精心将消防知识编写成“民歌”和“山歌”,然后通过本地区举办的“芦笙节”、“苗年节”、“姊妹节”、“龙舟节”、“招龙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和消防文艺下乡演出时机,举行消防民歌对唱活动。同时,

还将消防民歌制成光碟送进千家万户,受到村民普遍好评。

围裙“进厨”宣传。天柱、施秉、镇远等县改变宣传模式,采取最贴近生活、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宣传方式,精心设计制作以“关注消防、生命至上”为题材的消防宣传特色围裙,时刻警示村民在做菜做饭时注意防火,杜绝家庭火灾事故。各地制作的消防特色围裙以黄色、绿色、蓝色三种色彩为主色,正面印制有“温馨提示:用火用电,慎防火灾”、“人人防火、户户安全”、“全民关注消防、生命安全至上”的防火提示标语。消防特色围裙主题鲜明,通俗易懂,更贴近群众生活。去年以来,各级政府先后投入20余万元购买设计消防围裙,全部免费发放到村民手中。

鸣锣“喊寨”宣传。各地充分发动全州3600多支“鸣锣喊寨”队伍参与防火宣传。宣传活动中,各地消防部门纷纷以举办培训和现场操作演示等方式,努力提升“鸣锣喊寨”队员的宣传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将消防常识编写成册子,发放到全体“鸣锣喊寨”队员手中,并组织学习,给他们讲解宣传技巧,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提升积极性,使“鸣锣喊寨”宣传效果十分明显。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州各地政府投入“鸣锣喊寨”专项经费达100余万元,新购置铜锣300余面,招聘队员400余名。

推荐第7篇: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

朝鲜族:朝鲜族除夕全家要通宵达旦地守岁,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的乐曲翩翩起舞。

侗族: 能歌善舞的侗族人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活动是“打同年”。这项活动,有些像汉族过年的“团拜”,不同的是侗族以歌舞相拜会。庞大的“团拜”队伍,载歌载舞到达一个村寨时,该村寨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作答。

另外,侗族人大年初一清早要从塘里弄几条大鲤鱼,煎、炸、烧、炖,摆上餐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族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会设宴款待。 回族:清真寺、龙眼包子手抓肉 满族:大清花饺子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哈萨克族:姑娘追

壮族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壮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还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龙蛇等。壮族人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大的歌圩有上万人参加,他们常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布依族:风俗习惯 建国前,布依族地区还盛行“赶表”习俗。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赶场或外出劳动的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女的看中男的 就把自己事先精心绣好的绣球,抛给对方,如男的同意,即相约到会场不远的地方,对唱山歌,倾吐爱情。但在封建制度下,情人们很难结成终身伴侣,建国前缔结婚姻须门当户对,重彩礼。父母包办的早婚称“背带亲”。布依族有些地区还盛行“转房”的婚姻制度。流行“不落夫家”。或称“座家”的习俗。布依族的葬礼在近代实行棺葬,须请巫师开路,有砍牛办斋超度死者的,谓之“打嘎”。

推荐第8篇:格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总结

格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XXX格种村格种寨位于XXX中心以南7公里,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全寨共有200户,825人,98%为苗族人口。寨域面积为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1203亩,田面积占790亩;格种寨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地之一,苗民族文化风情非常浓厚,除传统节日之外,民族节日也比较多。

二、民居特色

格种村村内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布局集中在村域中部。房屋间间距较小,错落有致,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以现代风格的砖房为辅。格种寨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以现代风格的砖房为辅,使村寨既有传统房屋,历经风雨的沧桑,又不失现代气息,别具一格。古老的木屋一般为1-2层,样式相仿,冬暖夏凉,虽历经风雨的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村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70(%)。

三、民族文化的保护情况

村民为了保守百年老寨,自发组成了农村义务消防队,积极宣传农村消防知识,排查消防隐患,保护岩寨村的安全;同时还组成了义务清洁队,对村寨卫生进行定期清理,保障了良好的村容村貌。岩寨村的建筑因地制宜,独特却不凌乱,体现了苗族建筑理念,让村民居住适宜。

芦笙节,苗族也称“芦笙会”是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本地的苗族,芦笙节在农历三月十六至十九日举行,每到这时,人们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赶来,人山人海。

传承湾水苗族刺绣工艺。它们完美展现苗族刺绣、银饰制作工艺和苗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保护好苗寨的服饰文化,对于推动我市民族服饰文化有其重要的作用。

苗族马尾斗笠制作技艺,属于“州级非文化遗产项目”,有效地保护非文化遗产项目,合理地开发苗族聚居的古村落,不仅有利于苗族文化的深远传承,也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民族活动

米农历的吃七月十三和七月吃新(逢卯)节,农历七月十四斗黄牛节,九月九重阳节的斗牯牛节等。民族文化有唱酒歌、唱山歌、歌舞大赛、苗族板凳等。民族服饰独特,具有较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五、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120万元,修通了格种大寨至屯上通组公路;投资20万元,完成了农民健身场所;投资80万元,完善了村寨消防设施建设;投资178万元,完成了米薅现有危房改造;投资50万元,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完成了寨内道路更化。寨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六、产业发展 格种村属典型的农业村寨,以刀耕火种的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小米、高粱、大豆、油菜,经济作物以香葱为主;部分村民从事牲畜养殖、渔业养殖、竹制品加工、苗族马尾斗笠加工等行业。这里是贵州省唯一生产马尾斗笠(苗语为mo ga dei ma)的特色基地。

七、下步打算

1、做好民族村寨的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要求做好村寨建设。

2、加大对民族古建筑的保护力度,把保护与开展有机结合,推进旅游业发展。

3、发挥刺绣、马尾斗笠的经济效益作用。结合旅游开展,把苗族绣、马尾斗笠做成旅游产品,增加群众收入。

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打造生态蔬菜园区建设,把格种打造成为凯里的菜篮子,提高群众收入水平。

推荐第9篇:石堰坪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验汇报材料

在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座谈会

上的发言

(2014年10月 日

湖南 长沙)

大家好!首先,十分感谢本次活动的主办方能邀请我来参会,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管理者和保护者,我觉得今天这个会非常有意义,也很荣幸能参加这样的会。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想法体会。

我们村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张家界市的东南端,地处张家界、常德、怀化三地市交界之地。全村总面积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人口696人,其中土家族占90%以上,182栋传统吊脚楼蔚为壮观,水碾、油榨房等土家传统生产生活器具保存完好,糊仓、层篓舞、扬叉舞、薅草锣鼓等土家农耕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是一个土家民俗风情浓郁,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随着市场经济兴起,人们纷纷离家外出务工,发家致富后或举家外迁或拆除传统民居新建现代建筑,很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因此遭到破坏甚至消亡,我村也面临同样的危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寄托了我们浓浓的乡愁,有我们割不断的血脉和文化,它们不应在市场化大潮中走向消亡,而是保护

1 地更好。

为此,我村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致力于以吊脚楼和土家民俗文化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土家村寨保护工作,并探索出了比较适合我村实际的“1233”保护发展模式。“1”即提升村民保护村寨的意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关键在人,重点在于村民自觉保护意识的提升,我村为此在三个方面作了积极尝试。一是通过干部党员示范带头。统一村支两委和党员、村组干部思想认识,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让大家带头保护好自家的民居、器具,保留好传统工艺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带头给自己的家人、亲戚授课,做宣传,以此来影响带动左邻右舍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二是利用各种机会大力宣传。每逢换届选举、党员大会、村组干部会议乃至春耕秋收动员大会,我们都会亲自授课或者请专家来开讲座,强调保护的积极意义,对做得好的农户及时提出来表扬肯定,还通过贴标语,写对联,挂横幅,制作宣传栏等方式,共同营造出良好地保护氛围,让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三是实行分片划组包干机制。由每个村两委成员联系1-3个组,借助平时上门核查低保、收缴新农合及宣传最新政策的机会上门座谈、宣传,让保护宣传工作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同时还确立了村两委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结对帮扶和宣传机制,注重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百姓充分认识到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全村的共同意志,是真正的团结进2 步,自我认可,树立自信。如此一来,村民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意识自然而然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2”即严格控制现代建筑新建和传统建筑毁坏拆除行为。我村从2002年开始逐步加强对传统吊脚楼的拆除行为进行控制,利用建扶、支农等各种优惠政策和契机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老旧民居、生产生活器具的修缮加固以及基础设施整修改造,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上门宣传、异地新建、鼓励改建传统民居等方式控制新建现代建筑行为。10多年来,我们的传统吊脚楼数量不降反增,现代建筑不增反降,剩下的几栋通过传统改造使其在风格上与全村建筑协调一致,使村落整体风貌保持和谐统一。“3”即加强民居、文化、生态三个保护。一是保护民居。传统民居是我村最珍贵的资源和历史文化载体,是整个村寨保护的首要对象。我村民居多建于明清及民国时期,老百姓起初无法理解保护“过时老古董”的意义,一些人在外挣了钱就想回村修楼房。为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咱们村干部不断地上门给村民解释宣传,有时候一户人家要上10多次门才有效果。十多年来,我们对全村182栋吊脚楼进行抢救性修缮,对于核心保护区内有代表性但损毁较严重的50栋进行了重点整修;组织对全村吊脚楼刷桐油,进行防潮处理,其中核心保护区88栋先后刷了两次;同时聘请传统工匠对吊脚楼进行封檐垛脊,恢复传统吊脚楼旧貌,传承古老建筑工艺;恢复土家传统生产生活器具,土家槽门、油榨房、水碾、筒车、旱碾等。目前全村特色传统民

3 居户接近100%,土家吊脚楼和村寨古木、古树、古井、古木雕等一道成为村寨最为壮观动人的美丽风景。二是保护文化。魅力多姿的传统文化是我村的靓丽景观,是村寨保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建文艺团体、组织传统文化技艺培训班、举办农耕文化节以及整理出版书籍、音像制品、编写村志等方式,挖掘、整理传统土家农耕文化,加强了对土家糊仓(成功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叉舞、薅草锣鼓及传统手工艺等土家传统文化技艺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利用。三是保护生态。良好的生态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天然背景和自然屏障,我村为此采取了在全村范围内实行封山禁伐,取消商品材采伐指标;大力植树造林,对全村公路沿线、山脊线以下的地域进行植树绿化;大力推广特种林木和药材种植,引进了黄柏、木瓜、杜仲等林木药材,扩大农民收入;全面实行禁渔、禁猎等措施有效加强了村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我们还通过定立村规民约将三个保护融入进来,通过采用奖励保护,惩罚破坏的机制,让大家共同遵守约定,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3”即以合作社、公司运营、土地流转三种形式对村寨进行合理利用。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好本村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提高参与保护村民的积极性,有效增加收入,在坚持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我村成立了民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土家文化、土家传统建筑推广,旅游工艺品销售等内容;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进行特色养殖、4 种植,特色手工艺品制作,提供餐饮服务。目前,我村的农家餐馆年均收入在20万元以上,并带动种植、养殖及手工艺品制作业发展,仅此几项农民人均增收就达500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对村民闲臵的山林、自留地进行流转整合,由对口的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开发整理,集中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收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以利用促保护的良性循环。

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我村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认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批准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核准全国第九个土家生态博物馆立项,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被国家民委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名录”,被国家住建部、文物局等部局列为“全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示范村”,前不久,国家民委又将我村挂牌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等。2013年,我村游客总量突破十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百万元,人均旅游增收800多元。

(一)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对于农户的自留山、承包林,应尽快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封山禁伐的林区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至少纳入省级重点公益林的补偿范围,尽快实施生态公益林项目,落实补偿资金。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应积极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所在地率先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进一步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从保护中得到具体而有效的实惠,让其更加自觉主动、安心乐意地参与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工作中去,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力和吸引力,推进本地区整体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三)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专题培训,组织专家讲座,组织参观学习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和主要保护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另外还可考虑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强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

(四)纳入国家公共财政预算。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实行目标考核,将其纳入各地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对保护管理规范、合理利用搞得好的,给予表彰奖励。争取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公路、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统一规划。同时,建议在财政专项资金划拨的时候,严格按照程序定点拨付,属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资金以一卡通的形式直接拨付到位,专款专用,防止中间环节的截留挪用行为。

(五)尽快立法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目前,我国有文物保护法而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法。少数民族特色村6 寨在地域上与文物保护单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及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存在交叉重叠,在管理上与文化、文物、民委、旅游等部门存在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情况,导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法律地位不强,管理关系不顺,保护工作处于无法可依,破坏行为无法去罚的尴尬境地等等。为此,建议尽早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立法工作,解决好几个重大问题,即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国家意志,法律保护行为,确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有法可依;明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在严格保护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明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法律地位;理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管理体制。

(六)设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基金。目前还没有专项基金用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建议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引导、优惠措施,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进行资助,多方筹集资金,积极拓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的融资渠道。

推荐第10篇:大河镇五道水村、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来凤县大河镇五道水村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

来凤县大河镇人民政府

2012.2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目 录

一、村寨基本情况 .................................3

二、申报理由及优势分析 ...........................5

(一)区位以及交通优势 .........................5

(二)资源优势 .................................6

(三)特色优势 ................................13

(四)政策优势 ................................14

三、徐家寨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建设规划 .14

(一)规划定位.................................15

(二)规划原则 ................................15

(三)规划内容和资金 ..........................15

(四)规划落实保障 ............................18

四、附件

(一)徐家寨整体与局部照片

(二)徐家寨特色民居改造分户示意图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大河镇五道水村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

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古老神秘的徐家寨隐居于武陵山区来凤县大河镇五道水村,从明初至今,寨前寨后山水草木伴随着这古老山寨风雨历程度过了600多年的历史。山寨旁,青龙山原始森林的参天古木如一条巨龙一般环绕山寨;寨子里,土家原生态楼群错落有致,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民族文化底蕴浓郁;五股清泉缓缓地从寨子里流过;寨后,一层层用青石在石板上垒成的梯田直上云端现。徐家寨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构成了生活丰富多样的完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村寨基本情况

徐家寨坐落于大河镇北部的五道水村,距集镇20公里;下辖6个村民小组,216户,715人。其中,徐家寨有住户62户,207人,约占全村人口、户数的30%,全寨95%住户均系土家族,以徐姓为主。寨内土家原生态楼房林立,民风淳朴,极具浓郁的土家民族特色;寨旁青龙山上,古树参天,山清水秀,景色奇特,是鄂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美的小型原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始森林。据传徐家寨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唐朝皇帝李世民手下大将徐懋功(茂公)后代、大明朝洪武皇帝左臣相徐达之孙徐世秀始创。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当了朱元璋的宰相。他的孙子徐世秀是个风水先生,为寻找风水宝地走遍大西南,又在途中结拜了书生刘沛然和杨胜恒,三人周游天下,最后选中了这青龙环抱的五溪合流吉地,以300两纹银买下这片荒野,在这里结草为房,开疆拓土了。徐世秀、刘沛然、杨胜恒就是徐家寨的创始人。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现有的土地已不堪重负,刘、杨二姓被迫迁徙,寨子才真正成为徐家寨(《故土巴风》)。古人们披荆斩棘,集全部人力物力,开创性的在青石板上开垦出数百亩梯田,在半山的石板上修建起吊脚楼。徐世秀作为读书人,当然懂地舆之学,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在他临终之时,曾召集子孙于窗前,留下遗训:“子孙后代不准动青龙山一草一木。”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徐家寨的后人们谨遵刀斧不入山林遗训,视之为金科玉律,代代相传,才使古树古寨流传至今!青龙山至今仍保留原始森林状态,林中树木品种繁多,历史久远,保存完整,而且还被列为来凤县土家族民族文化三大奇葩之一,徐家寨、青龙山和与之相邻村的牛王庙被拍摄成电视专题片《土家牛王节》,作家张新培写进了《故土巴风》,并申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二、申报理由及优势分析

徐家寨不仅拥有古寨、古树、古梯田等难得的自然景观,更有采莲船戏目、地龙灯游艺、说书评艺等极其深厚而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积淀。大河集镇—五道水村—两河循环公路绕寨而过,徐家寨公路实现硬化,对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交通基础;建设完成的石板路是连接寨内人们之间情感和景观的纽带;在地方党委重视和群众积极参与建设下楠竹产业、旅游产业初显规模。

(一)区位以及交通优势

来凤县地处鄂、湘两省(市)交界之地,徐家寨位于来凤县西南边陲,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恩施州南线民族风情,自然生态旅游区域中的景观区之一,西与重庆酉阳桃花源相距不远,更与咸丰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平坝营旅游景区仅一岭之隔,本镇内可连接本县旅游景区白岩山,五道水村青龙山,龙潭坪牛王庙等旅游开发景点,西延伸60公里可达重庆小南海,东走县城著名景点——仙佛寺50公里。大河镇历来是鄂、湘、渝三省市边区的商贸重镇,现已进入湖北省100个窗口重镇位臵,其旅游地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理和区位优势已愈显突出。

(二)资源优势

徐家寨以古、秀、幽、野、趣等景致构成的浓郁原始气息为显著特色,这里山若叠翠,田若悬镜,叶若繁花,泉若流音。在古老吊脚楼里,寨民怡然自乐,故有游者叹曰:“世外桃源,佳景天成。”

主要从以下各个景点来阐释:

1、迷人的景色 (1)百年古寨

位于五道水村二组的山脉,有风水先生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不怕青龙、玄武高万丈,只怕白虎、朱雀抬头望。”寨后一座高山,人称望青龙玄武山就是徐家寨的坐落地。

寨里有经典土苗楼宇,错落有致的布局、精巧的设计、讲究的造工、宏伟的气势、千姿百态、古朴神韵,体现了土家先民的智慧结晶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据悉古寨是从明初一直延续到现在,已有600多年历史,其中三次被火焚,而今最古老的房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寨子最初的规模十分浩大,而今仍然能够看出往昔的影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子。

(2)参天古树

青龙山上,古木参天、绿树成阴、翠色欲滴,隐隐约约似一条绿色的巨龙从上到下、从左向右环抱着徐家寨。徐家寨的小型原始森林面积有30多亩,绵延约1公里。森林里有数百棵古树,最老的一棵楠木,树龄500年。古树平均树龄200年,最大胸径100多厘米,树高30至50米。原始森林中的山、水、瀑、花、草、树等处处流淌着原始的汁液。“硕大的古树,粗壮的藤蔓,厚厚的腐殖质层,倒伏千百年的枯木朽树,四散漫布的苔藓(青苔)”等原始森林的味道尽显其中。山林里有楠木、梓木、红豆杉等珍贵树种。森林里一棵梓木,树根苍劲古朴,树干高大挺拔,树皮纹理清晰,被村民视为镇寨之宝。不过个人以为,更为珍贵的树木当是山林里的红豆杉。

(3)石板上的梯田

徐家寨石板上的古梯田堪比桂林龙脊梯田更胜一筹,整个徐家寨建在一块巨大而倾斜的石板上,清溪就从石板上跳跃而下。寨后的斜坡上的五道山梁就是五坡梯田,从寨后一直铺到山巅。而每道山梁间,都有一道溪水,顺石板流下,孕育着一层层用石板垒成的梯田。仰视其中直上云端梯,如练似带,从山脚盘绕至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彼此绵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延起伏,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徐家寨石板梯田不仅雄伟壮观,而且景色美丽,一年四季的景色各异,魅力不同。春天的龙脊梯田,万物复苏,梯田开始灌水,农民们犁田、砌埂、削壁、灌水或牛拉,或人牵,点缀在如镜般的梯田水面,勾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夏天的龙脊梯田,层层梯田铺青叠翠,苍绿的禾苗,随风起舞,连着山岗的红花绿树,仿佛天地间浑然是一片浩瀚的绿海,令人感到神清气爽。秋天的石板梯田,是收获的季节,如同黄金飘带般的稻浪,在微风中此起彼伏,往上看直拍天际,往下望如大海扬波。冬季的石板梯田虽已收割,看似有点荒凉,但仍不失其英姿和魅力,要是下雪,层层梯田白皑皑一片,千层冰封,万山飞飘……这幅幅图景,正是“春飘条条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砌块块白玉。”

梯田处处有,可像徐家寨石板梯田这样特别的实属罕见。从潺潺溪流的山脊,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石壁陡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了梯田。徐家寨梯田垂直高度达二三里,横向伸延一二里,那起伏的、高耸入云的山,蜿蜓的如同一级级登上蓝天的天梯,像天与地之间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画……

每位看见这一景色的游客,心灵也都会被深深地震撼,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一种被大自然的雄奇以及人的伟力所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引起的震撼!

据悉古梯田的堤坎完全是用平整的块石砌在那块巨大的石板上的,而梯田里的泥土很多都是徐家寨的先祖们从别处一点一点的挑来的。

遥望一望无垠的梯田,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徐家寨的先祖们伟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托起了土家人民的脊梁,指引着后世子孙们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4)神奇的五道溪流

徐家寨后的斜坡上有五道山梁,每个梁顶都被上天赋予一眼汩汩清泉,清澈甘美的乳汁分别从五个山巅沿石板跳跃而下,汇集到山下的“龙眼”处,再滚滚滔滔地流向山外。五道溪水源自山顶的龙洞,这水终年不竭,灌溉三百多亩梯田,这就是“五道水”村名的来历,也是这方土家人生命的之源。

相传,徐家祖先精通堪舆之术,当时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看见有一条青龙盘在山腰,就高呼,此乃风水胜地也。当他细细查看,发现有无股溪流分别从五个山梁飞流而下,像五条龙从天而降,并到青龙龙头之地汇集,有五龙飞天之态,更有青龙镇守灵台,于是就决定选址定居于青龙环绕、五水归一之地,并把此地命名为五道水。

(5)震撼铁家寨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位于青龙山西南方有座高耸而古老的山寨。该寨地势奇特,一山突兀,悬崖陡峭,易守难攻,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远远望去恰似一个耸立在万山丛中固若金汤的堡垒,故称铁家寨。屹立于群山万壑中的铁家寨不仅吸收天地之灵气之精华,据传明清时期,这里就是兵器锻造的地方,而站在山巅更能把徐家寨迷人风景尽收眼底。

(6)古老民族的延续

深山峡谷难掩将门之气,在徐家的中堂书写着“茂公朝庭功名显,子孙后代雅人多”的祖先遗训。徐功伟、徐卓然、徐海东、徐朝兵……从这些与众不同的名字不难看出,中华民族光宗耀祖、精忠报国的传统教育在这里繁衍生息。 目前徐家寨子里95%的住户都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后代,至今已繁衍了19代人,这个传奇的寨子就是来凤县大河镇五道水村青龙山徐家寨。

据传徐家寨的村民是唐朝辅佐李世民的徐策也就是有名的徐茂公的后代,为了躲避灾祸三次迁徙,从江西到贵州再到来凤大河镇的五道水,在这里经过了12代人的努力,建筑了壮观的山寨和梯田。 (7)朴素土家之歌

土家民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不论是鹤发童颜还是垂髫小儿都喜欢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不论是田间地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头,还是农忙闲余皆能听见优美动听的山歌飘荡袅绕在天地间,曾经有人说:“凡有炊烟升起处,皆有歌声袅绕起。”来表达土家民族爱唱山歌传统。

(8)珍稀的红豆杉树

民谣曰:“千年梓木万年杉(杉树),抵不过红豆一枝丫。”红豆杉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可提炼紫杉醇(国际上公认的防癌抗癌药)。农历4月,村民插秧的时候,红豆杉的果实就成熟了,其外红内艳,状如樱桃而略小,宛如相思豆。山林里跳跃、飞翔、啁啾的小鸟是红豆杉最好的播种者。红艳的果实皮下,有一层薄薄的果肉,其味甜美。果肉之内,有一层坚硬的内壳。小鸟啄食果实后,果实坚硬的内壳被胃液腐蚀,种子随鸟粪排出,扎根土壤中萌芽。

据传人们用化学的方法腐蚀果实坚硬的内壳,也能够人工繁殖红豆杉。然五道水村最高大、最古老、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一棵红豆杉并不在徐家寨青龙山的山林里,而在五道水村一组大湾的地界内。凡到此考察游览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游人宾客均必找合影留念。

(9)绿涛起伏楠竹林

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水,错落有致的农家院,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大小山头,一片翠绿,微风拂过,竹海翻浪,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清爽宜人,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美景,胜似人间仙境,美不胜收。

2、旅游商品

(1)菜品饮食——腊肉、合渣、豆食等

主要有咂酒、腊肉、油茶汤、手推合渣、蒸猴粟叶粑、印子粑、打糍粑、拌豆食、土鸡、土山羊、原味山花蜂蜜、美味山野菜、香甜竹笋、清香蕨菜等。

(2)传统工艺产品

主要以自产栏竹编织品为主,有萝筐、柴背篓、花背篓、筛子、簸箕、竹椅、竹洗脸架及各种工业品。

3、人文活动 (1)、特色文化

地处鄂、渝边陲的大河镇历史以来佛、道两教坛门甚旺,村民自发组织民间艺术团,多次参加县里民间艺术吹打乐,靠灯舞,打安庆比赛和节庆活动,他们的民间艺术表演、锁呐独奏和山歌每到一地,受到了各级文化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2)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婚俗、酒俗、葬俗及修房造屋、安装、造土等多种民间礼仪。

(3)民间节庆—除夕大年、元宵烧灯、社巴节、牛王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节、六月

六、七月十二亡人节等。

(4)民间表演艺术有野猪灯、靠灯舞、打安亲、三棒鼓、灯会等。

(5)特色服饰—满襟衣、大脚便裤、稻(棕)草鞋等。

(三)特色优势

1、遗址遗迹 (1)木匾

深山峡谷难掩将门之气,徐家的中堂书写着“茂公朝庭功名显,子孙后代雅人多。”的祖先遗训便是一个见证。

(3)石板台阶

十二层石板自下而上构成十一级台阶,每个台阶按照生、牢、病、死、苦循环排列,最后一级是生的象征,更是土家先民们的期盼和愿望所得,都赋予在这石板阶梯上,更突显了先民们对于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2、独具特色的土苗楼宇

徐家寨至今还保存有距今约300年的土苗楼宇,其古建筑有正堂,两边厢房和转角楼,古栏杆、古木窗已经受住近两百年的风霜雪雨,但仍未腐烂,它见证了土家人民几个朝代的历史。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四)政策优势

21世纪,旅游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国家提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口号后,国家农业信息开发办把恩施作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试验区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五道水村的徐家寨所在地已被来凤县已将大河镇列入旅游线路中的主要景区,大河镇把旅游业列为全镇未来五年七大支柱产业之一。其旅游收入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政策优势都将为五道水村徐家寨的旅游发展带来无限机会。

三、徐家寨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建设规划

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大河镇五道水村徐家寨古老的土苗楼宇群,掩映在绿水青山之中,其总体格局和文物古迹基本保护了文物建筑原状,但人为和自然力造成的损失普遍存在,一些代表性民居建筑的不当使用和年久失修造成现存土苗楼宇损坏严重,亟待维修保护。因此,做好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抢救与保护徐家寨的传统和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一)规划定位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武陵山区生态旅游名寨; ——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来凤县生态家园建设及民族特色第一村寨;

(二)规划原则

1、因村制宜。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并与其他新农村建设项目相衔接、相配合。

2、尊重寨民意愿。以寨民自愿为前提,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努力把民族文化保存落实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之中。

3、保护和发展相结合。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民居保护和建设既要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要使寨民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

4、综合考虑、突出重点。以村寨发展和特色民居保护为重点,把经济建设、村寨建设和文化保护传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三)规划内容和资金

规划以支持徐家寨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特色产业培育、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为主要内容,其中以民居保护和改造为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开展与经济发展有关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和文化保护工作。项目总投资:1221万元。

1、着力特色民居保护。保护、修复村寨原有建筑风格、建筑工艺和与自然相和谐的村寨风貌,共需资金711万元。

(1)对残损严重的土苗楼宇进行全面修复,将寨内现有用水泥修建的建筑物改建成吊脚楼古墙体,不能进行改建的予以拆迁。二是对土苗楼群的维护,在柱头、板壁上刷桐油进行保护;三是新修5—6栋吊脚楼。同时,设计可供选择的图纸,引导、鼓励村民建设带有民族特点或地方特点的新民居,需资金176万元。

(2)房屋垛脊:完成寨内所有房屋垛脊,与寨中原有垛脊房屋风格保持一致。需资金60万元。

(3)消防设施建设。完成寨中所有土苗楼宇的电线整改,增加阻燃管;修建蓄水池,新建消防栓,购臵消防水带。共需资金30万元。

(4)基础设施建设。全寨电线整改,增加阻燃管,需资金30万元;修建2000平方米停车场,需资金30万元;安装主水管及到户水管,修建水池,安全饮水到户,需资金50万元;加强生态绿化,四旁种植楠竹、水杉、桂花等竹木,需资金20万元;修建100平方米二星级公厕2处,需资金10万元;改善80户猪牛圈、沼气池,家庭卫生间,需资金80万元;完成400亩古梯田改造,修复田坎,改善灌溉条件,建生产路,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需资金50万元;改造及硬化公路5公里,需资金40万元;完成800米观景路护栏建设,需资金20万元;修建观景台2个,需资金15万元;安装原始森林、观景路及村寨循环路路灯、标识标识牌,需资金10万元;扩建堡坎、连户路及青石板梯步1000米建设,需资金70万元;完成垃圾处理池建设,添臵垃圾箱,需资金20元。共需资金445万元。

2、着力特色产业培育。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发展与保护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紧密结合,共需资金160万元。

(1)夯实第一产业基础,发展生态农业。以农户自愿为主,政府帮助提供种苗和种子,并做好基地培管相关技术指导建设300亩优质梯田茶叶基地、500亩集中边片高产楠竹基地,需资金60万元。

(2)突破第二产业瓶颈,扶持茶叶、竹木加工企业。开拓创新,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扶持以生产传统工艺产品为主的竹木加工产,需资金100万元。

(3)强力挖掘第三产业潜力,重视旅游经济。打造具有徐家寨特色的旅游商品,如咂酒、腊肉、油茶汤、手合渣、打糍粑、办豆食等。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3、着力民族团结进步村寨创建。在地方民族工作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巩固基层政权,创建和谐社会。共需资金40万元。

(1)把民族团结内容纳入寨规民约,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开展文明家庭、民族团结评比等活动,发扬基层民主。

(2)弘扬土家民间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成立民间文化艺术团,规模40—70人,有地龙灯队、山歌队、花鼓队、土家婚俗队等,实行政府扶持、业务指导、自主管理、自收自支,做到土家文艺表演与生产、表演、服务三不误,需资金40万元。

(四)规划落实保障

1.组织保障。为加强对徐家寨土苗特色村寨抢救性维修和保护工作的领导,成立徐家寨土苗特色村寨抢救性维修和保护领导小组,由镇党委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有:水务、供电、土管、城建、派出所、文化、五道水片区工作队、五道水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坚持把文物的维修和保护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保护古建筑、古文化的领导合力。

徐家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材料汇编

2、制度保障。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徐家寨土苗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的目标和要求,细化工作内容,落实工作措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维修与保护任务。

3.宣传保障。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通过在电视、报刊、网站开辟专栏、专刊、专题等方式,集中宣传徐家寨古朴的建筑形式,浓郁的民族风情,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社会关注、人人知晓的良好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踊跃支持和参与徐家寨吊脚楼的保护和开发。

第11篇: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申报(714)(DOC)

和硕县塔拉村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保护与发展申报

(2015年—2020年)

新疆和硕县乌什塔拉乡人民政府

2016年7月

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塔拉村“十三五”期间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申报

申报单位:和硕县乌什塔拉乡人民政府

乌什塔拉乡塔拉村属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回族文化底蕴较深厚,同时还有浓厚的双拥文化氛围,具有一定的保护和开发价值,为了使塔拉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更快的发展,根据巴民宗明电〔2015〕21号文件要求,结合《和硕县乌什塔拉乡镇区建设规划》(2010-2030)、《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塔拉村村庄规划》和《新疆和硕县大美新疆第一站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现特对塔拉村的保护与发展进行规划。

一、规划总体思想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根基,而民族文化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是这种智慧与人类亦步亦趋,一直伴随着时代的痕迹,见证了发展的过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 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聚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

1 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获得了物质保障,各民族间交往的渠道被拓宽,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获得了有利条件,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机遇,民族旅游业发展获得促进;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趋于弱化,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少数民族文化趋于商品化。因此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的民族文化必须合理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赢。

乌什塔拉乡塔拉村作为一个回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村寨,既具有回族特色文化,也有浓厚的双拥文化,同时村域内还有大美南疆第一站旅游项目,可以将三者整合,形成本地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达到既保护和发展了本村回族文化的目的,又使本村乃至乌什塔拉乡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乌什塔拉乡概况

基本情况。乌什塔拉乡名称维吾尔语“乌西夏克塔拉”,译为汉语是“小柳树之意”。该乡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乌什塔拉人民公社,也是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该乡位于和硕

2 县城东北部35.5公里处,距库尔勒市139公里,东与托克逊县的库米什镇毗邻,南连金沙滩博斯腾湖,西靠曲惠乡,北接乃仁克尔乡金丝特军博园。位于天山南麓,博斯腾湖之滨, G3012高速公路和G325省道横穿乡境,吐库二线铁路马兰火车站在乡境北侧,乡境内驻有63650部队,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境内有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博斯腾湖金沙滩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张三守捉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红山军博园的必经之路,交通四通八达,素有巴州东大门、南疆第一乡之称。平均海拔1082米,年平均气温8.87℃,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31℃,年降水量78.67毫米。全乡行政总面积443平方公里。乡下辖8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由汉、回、维、蒙等8个民族组成,有户籍人口3497户10951人(其中维吾尔族2076人,占总人数的18.9%;回族3846人,占总人数的35.1%;汉族4405人,占总人数的40.2%)。

经济发展。现有耕地14.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3亩。草场26万亩,人均草场23.74亩。森林24998亩,人均森林2.28亩。有牲畜7万头/只。2015年种植小麦56614.59亩,玉米39435.52亩,棉花65240.37亩,番茄15270亩,辣椒5000亩,林果业8000亩(均为葡萄),农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番茄、葡萄为主。2015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05229亿元,同比增长8.19%。其中:一产收入43833.9万元(农业收入38307.9万元,畜牧业收入4896万元,林业收入593万元,渔业收入37万元),

二、三产收

3 入6688万元。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4949元,人均增收955元,同比增长6.82%。

社会工作。有小学2所,幼儿园2所。有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5个。有清真寺6所。

(二)塔拉村概况

基本情况。塔拉村是维吾尔语,译为汉语是柳树的意思。成立于1984年7月,其前身是乌什塔拉公社一大队。该村位于和硕县城东部35.9公里处,距乡政府1公里,距库尔勒市140公里,东与马兰相连,南与乃仁克尔乡相连,西与曲惠接壤,北与大庄子毗邻。塔拉村金沙滩路口建设有新疆大美南疆第一站游客服务中心,向北30公里是马兰红山军博园,向南21公里是国家4A级景区金沙滩。塔拉村平均海拔1082米,年平均气温8.87℃,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31℃,年降水量78.67毫米。全村行政总面积11.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40亩。村下辖共有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18户2121人(其中:汉族116户424人,蒙古族3户13人,维族252户792人,回族247户892人)。

经济发展。村域内有耕地5440亩,人均耕地2.56亩;草场1.5万亩,人均占有7亩;有牲畜8000头/只。一产主要有棉花275亩,玉米3362.6亩,小麦581.3亩,大棚176亩,番茄340亩,其他60亩,占农牧民总收入的63%;三产主要有148间个体商铺,占农牧民总收入的29%。201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937.9万元,较上年增长10.5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384元,较上年增加1208元。

4 社会工作。村域内有小学1所,幼儿园2所。有卫生院1个。有清真寺3所,宗教人士3人。

(三)回民文化保护和发展现状

乌什塔拉乡是一个回族民族乡,回族是乡域内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于塔拉村、大庄子村、大涝坝村和沙梁湾村等四个行政村,其中塔拉村的特色民族文化和特色民居保存的最多最好。塔拉村共4个村民小组,42%以上为回族群众,村寨内居住有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房屋建设多数为少数民族特色建筑。该村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

特色民居。村域现有回族民居247套,原有回族传统民居因年久失修,大多在上世纪70年代前已经拆除,剩余80套也是土木结构的危房,威胁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乡计划在该村塔拉西街集中建设的灾后重建、安居富民为主的龙泽园小区展现少数民族生活特色。对选取的小区住宅楼外墙进行回族传统风格装饰,对小区内的基础采取“穿衣戴帽”,突出回民住宅建筑特色,保护好回民传统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式。

特色文化。村域现有“花儿”业余表演队伍3支,经常性表演,还曾代表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到河北怀来县进行汇报表演。村域内还存在回族刺绣手工艺,需要政府扶持。

根据自治区文化厅及州文化局等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

5 精神,通过和硕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证,巴州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回族特色花儿歌舞文化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加以保护,“花儿”这颗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也越发光彩照人。做为回族名歌中最具特色,最为丰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花儿”在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有着广泛的生活基础和很强的生命力,一方面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关内“花儿”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融进了本地民间文艺特有的一些内容和形式,具有浓郁的新疆回族民间音乐特色。目前,我们这一地区回族“花儿” 早在1983年,就有一支农民“花儿”业余艺术队,它一直活跃在全县各乡场,一直很受群众欢迎,多少年来无论是70—80岁的老人,还是6—7岁的儿童都喜欢听“花儿”。当你在老一辈人面前说起“花儿”,他就能给你说起“花儿”的历史,还能给你唱上一小段悠扬、嘹亮的“花儿”。现已发展到三个“花儿”团队来供应本地区人们及民族歌舞表演、接待等用,大大丰富了我乡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乌什塔拉乡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旅客对民族文化的需求逐步增大。

近年来乌什塔拉乡不断增强镇“花儿“艺术队的培训传承力度,发挥民间歌手的“传帮带”作用,将“花儿”爱好者吸收到乌什塔拉乡“花儿”艺术队中,培养“花儿”传承人,解决民间“花儿”后继无人的难题,每年选送“花儿”艺人外出学习,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培养优秀的民间“花儿”艺术人才,同时积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参加自治区、州、县、的民间演出,联系周边县、乡、驻地部队外出慰问演出,提高他们的技能。

6 乌什塔拉乡“花儿”艺术队多次在和硕县举办的大型活动上获得创作奖、

一、

二、优秀节目奖、优秀组织奖和精神文明奖等多个奖项,这些成果既检阅了乌什塔拉文化艺术的发展,又锻炼了队伍,为培养乡土人才开了个好头,奠定了基础。

注重“花儿”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工作。乌什塔拉乡党委、政府成立了“花儿”艺术的挖掘、整理领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几年来共挖掘整理了20余首“花儿”曲目,创作了8余首“花儿”歌曲,新创作了“花儿”题材的音乐联唱广场舞、舞蹈8余个,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效益模式。依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造自己的“花儿”品牌,不断扩大乌什塔拉乡“花儿”艺术队的知名度,努力将乡“花儿”艺术队推出和硕,多与周边县市开展文化交流,在扩大知名度的基础上,形成效益模式。

三、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主管单位:和硕县民宗局 建设单位:乌什塔拉乡人民政府 建设年限:2016年-2020年 建设地点:乌什塔拉乡塔拉村

建设目标:建设以回民“花儿”文化为主题,民族特色餐饮为主的集民族特色文化、餐饮、旅游、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典范。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塔拉村成为全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示范区,进而带动全乡乃至全县的经济发展。

7 建设内容:

1、回民大方特色门楼1座,回族小方风格凉亭2座;

2、主题雕塑3座;

3、回族风情园1座;

4、对100户回民现有抗震安居房进行装修改造,突出回民住宅建筑特色,建成大窗户,大开间、外露木构件有精细的花纹雕刻住宅,保护好回民传统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式。

5、回民小吃、旅游产品销售一条街;

6、主要道路改造、市政设施配套、园林绿化、路灯、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建设;

7、民间回民“花儿”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8、“花儿”表演舞台;

10、回族刺绣艺术扶持;

9、民俗文化展厅2座;

10、特色种养业:乌什塔拉现代设施农业园,东戈壁牛羊养殖小区,麻雁养殖。

四、项目投资概算

乌什塔拉乡塔拉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概算总投资1955.72万元,具体如下:

1、总体规划设计31万元;

2、回民大方特色门楼50万元,回族小方风格凉亭2座20万元;

3、回族风情主题塑像3座30万元;

4、回族风情园130万元;

5、100户民居改造费用160万元;

6、回民小吃、旅游产品销售一条街335.52万元;

7、主要道路改造、市政设施配套、园林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303.2万元;

8、“花儿”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资金100万元;

9、“花儿”表演舞台1座40万元;

10、回族刺绣艺术扶持资金50万元;

11、民俗文化展厅2座60万元;

12、特色种养业:乌什塔拉现代设施农业园288万元,东戈壁牛羊养殖小区350万元,麻雁养殖8万元。

五、资金筹措及使用

1、资金筹措

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补助资金

万元;县级配套

万元。

2、资金使用

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塔拉村民族村寨建设;县级配套资金主要用于人员培训和其他费用的投入。

六、项目建设方案

1、指导思想和原则

认真贯彻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精神,精心组织和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

9 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全力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分期建设计划

为切实将乌什塔拉乡塔拉村建设成符合新农村建设、独具回民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寨,大力传承和发扬回民特色文化、特色建筑和特色餐饮等,乌什塔拉乡党委、政府计划从2015年起,利用5年时间集中全乡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开展塔拉村民族文化村寨建设项目,将该村建成集观光、旅游、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村寨,具体建设计划如下:

(1)2015年-2016年:

一是组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完成民族文化村寨总体规划设计工作;三是深入挖掘和整理回民花儿艺术、餐饮、刺绣等相关的民族特色文化目录收集、分类工作;四是开展回民文化艺术和实用技能培训工作;五是通过一年时间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回民特色住宅建设和“农家乐”的经营管理工作,使村民了解项目建设内容及具体要求、发展前景,同时,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推动村民理解和认识建设民族文化村寨的重大意义和实际效果,进而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和舆论氛围。六是壮大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园,东戈壁牛羊养殖小区。

(2)2016年-2017年:

一是按照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主题雕塑、民族特色门楼、凉亭道路改造、市政设施配套、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选定沿街村民住宅作为示范户,进行一期房屋改造;三 10 是组建花儿专业表演队伍,开始扶持回族刺绣艺术。

四、发展麻雁养殖,并开展核桃种植。

(3)2017-2018年:

一是进行二期村民的房屋改造建设;二是建设回族风情园;三是建设回民小吃、旅游产品销售一条街;四是在全县乃至全州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不断推动塔拉村民族文化村寨、“花儿”文化及特色餐饮向规模经营发展,使民族特色村寨项目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4)2018年-2019年:

一是大力巩固和提升民族文化村寨影响力,扶持和培育回民餐饮、文化、休闲精品户;二是建设“花儿”表演舞台和民俗文化展厅;三是按照总体规划方案完成项目区范围内所有民宅的改造建设。

(5)2019年-2020年:

对塔拉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进行自行验收,并迎接国家验收。

七、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塔拉村村民族特色村寨的建成,将有力推动餐饮业、商贸业的发展,辐射带动畜牧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每年可带来不低于300万元的餐饮、商贸销售收入,并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生态效益

特色村寨的建设将有力推动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大

11 大提高绿化率,美化环境。

3、社会效益

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将实现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并将极大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和硕县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人民政府

2016年7月14日

第12篇:打造民族文化的“大观园” 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

打造民族文化的\"大观园\" 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

人民网

【观点】“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和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深受少数民族广大群众拥护和支持。”

【背景】我国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些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样式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传承的特点,既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还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资源。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消失很快,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及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徐克勤建议,增加中央补助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将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农村危改工程以及扶贫攻坚项目统筹安排,捆绑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同时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加大投入的政策措施;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规划,推动特色村寨保护与民族文化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紧密衔接、协调推进,使民族特色村寨成为民族文化的“大观园”。

第13篇: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2

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文字材料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现状

1、有保护价值的特色村寨数量和主要建筑类型

有保护价值的特色村寨数量目前有3个,即乌珠牛录村、依拉齐牛录村、纳旦芒坎村,主要建筑体现在锡伯族卡伦遗址、西迁广场、关帝庙、娘娘庙、准格尔遗址、南城门遗址、祈念树以及锡伯民居等锡伯历史文化。

2、特色村寨民族、地域的发布情况和特点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位于该自治县西部阶地平原,距县城30公里,距伊宁市48公里,至都拉塔口岸28公里,也是伊宁市经县城至都拉塔口岸的必经之地,地理位臵东径82°47′~80°50′,北纬43°47′~43°49′,全镇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万亩,草原面积23.5万亩,镇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该镇东邻堆齐牛录乡,南靠乌孙山,隔山与昭苏县接界,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北临伊犁河,隔河与霍城县相望。

爱新舍里镇位于自治县西部30公里处,总面积2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5万亩。全镇下辖4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031人, 3248 户,由锡伯族、汉、哈、维、柯尔克孜族等12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镇。民族比例是:汉族2483人占27.5%,锡伯族4448人占49%,哈萨克1800人占19.9%,维族233人占2.6%,其他民族67人占0.74%。有中小学校2所,清真寺1座。爱新舍里镇经济主要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宜农宜牧。近年来该镇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了以棉花种植、良种牛为特色种养业。2010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20712.78万元,增长30.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17元,达到7621元。

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情况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锡伯族刺绣、贝伦舞、西迁节民俗艺术中的原始文形态出现失传的危机。诸如:古代渔猎遗俗及其口头和书面文学产品日渐消弭,失传严重。古老的萨满文化出现无人传承的断代危机。精通满语满文的人数越来越少。50岁上下的锡伯人大都不懂锡伯文,这一用于传承的主要工具已经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大都年龄偏高。西迁节民俗艺术的个性特色逐年弱化或减少等,需要加大对其保护和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9月贝伦舞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念说、萨满音乐被自治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弓箭制作、婚丧嫁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十一五”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1、取得的主要成绩

(1)为传承和保护锡伯民族、民俗手工刺绣艺术不失传,同时扶持少数民族妇女尽快脱贫致富,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地位。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爱新舍里镇党委、政府的关怀下,于2008年底正式注册爱新舍里镇刺绣手工工艺协会。协会成立后,确立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办会宗旨,明确了协会成员的各自分工和职责及收益分配方案,渐趋规范化轨道。截至目前协会会员能够集中制作的有36人,家庭作坊有60人左右,为保留锡伯族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在传承锡伯族贝伦舞文化中,爱新舍里镇党委、政府通过把贝伦舞作为中小学生课间操进行发展和传承,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目前,中小学生基本上能跳贝伦舞。此外,每年利用冬闲时间举办贝伦舞培训班,现已培养年轻传承人80余人,而萨满舞蹈因为没有及时保护和抢救,现已失传。国家级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享受国家5000元的传承经费补助和自治区3000元的传承经费补助, 1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享受3000元的传承经费补助。

(3)世居在这里的锡伯族群众开始逐渐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部分民间艺人在镇政府的领导下自愿组织起来向年青的人们手把手的传授锡伯族民间舞蹈、刺绣、服饰、渔猎技艺、建筑物盖建及念说等锡伯族民族特色产品。

群众自主意识的提高,为锡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市场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卡伦、娘娘庙、关帝庙等锡伯族古建筑文化遗址由于缺少资金仅仅被当地政府围栏起来,但久经风吹日晒,及时得不到修补而面临遗弃。

2、现有的锡伯族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大都年事已高,很难完成其活动项目,现急需培养传承人。

3、亟需对锡伯民族房屋等古建筑按照民族特色要求进行盖建、修缮等;

4、亟需挖掘整理收编锡伯族民俗、民族文化及风俗,诸如萨满宗教文化的唯一继承人不久前逝世,其遗留的民俗文物等材料亟需整理编辑为整个锡伯族萨满文化的继承发展提供很好的佐证;还有念说、民族刺绣等锡伯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1、“十二五”时期拟重点保护的特色村寨数量和民族、地域分布情况

“十二五”时期拟重点保护的特色村寨数量目前有3个,即乌珠牛录村、依拉齐牛录村、纳旦芒坎村。

乌珠牛录村

位于爱新舍里镇西部,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乌珠牛录村地势南隆北畦,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程阶梯状分布,全年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较少,年平均气温8.1℃,年降水量147.3mm,无霜期161天,日照小时数可达1600-1800小时。该村属大河灌区村,草场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地处察渠及察南渠末端,农田用水较为缺乏。该村人口共760户,3034人,其中锡伯族1944人,汉族850人,哈萨克族529人,其他民族59人。

依拉齐牛录村

位于爱新舍里镇东部,西与乌珠牛录村隔阿晨盖街相连,东与堆齐牛录乡相接界。地势南隆北畦,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程阶梯状分布,全年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较少,年平均气温8.1℃,年降水量147.3mm,无霜期161天,日照小时数可达1600-1800小时。该村属大河灌区村,草场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地处察渠及察南渠末端,农田用水较为缺乏。全村共有723户村民3088人,其中锡伯族2612人,汉族936人,哈族430人,维族76人。

纳旦芒坎村

位于该镇西南4.5公里芨芨草滩处,是自治县以锡伯族为主的边境村。“纳旦芒坎”锡伯族语为:“七堆土丘”之意。纳旦芒坎村耕地5490亩,草场面积5847亩,有235户村民1199人,其中锡伯族1003人,哈族230人,汉族316人,维族27人,辖2个村民小组,经济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地广缺水,主要靠乌孙山积雪融水灌溉。受水资源制约,该村人均收入较低,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贫困村。该村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红花、打瓜等作物。

2、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主要思路和目标 抓管理,引人才,促使我镇的文化资源成为促农增收的一项新兴产业。围绕以文化带旅游,旅游促增收的思路谋划好旅游文化产业。一是在每个村重点打造一条以锡伯族古建筑为特色民族一条街;二是做好锡伯族西迁史,这一宏大的历史壮举,融入极具民族性、神秘性、历史性的西迁文化,与西迁广场共同形成体现锡伯民族西迁壮举的民俗文化特色景观,以此弘扬伟大的西迁精神,传承锡伯民俗文化。三是在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特色的饮食一条街;四是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刺绣服饰文化一条街;并将这三个村的锡伯民族古建筑、民族饮食、民族服饰刺绣及西迁博物馆按照合理布局,整体规划的要求,统一协调尽量集中开发实施。既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又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渠道。五是充分利用国家一级陆路口岸都拉塔口岸、卡伦、关帝庙、准格尔遗址等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挖掘锡伯族文化内涵,研究开发锡伯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将锡伯特色饮食、服饰、手工刺绣、歌舞、节庆、礼仪等文化产业融为一体。

3、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是依托毗邻口岸、地处边境、锡伯风情浓厚等地缘、资源优势,以打造边陲强镇、边贸重镇和旅游强镇为目标,加快城镇民族特色建设以及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完善城镇配套服务功能,重点打造一条以“西迁广场”为中心,以卡伦、伊犁河三桥为辅的农家乐饮食、锡伯刺绣、民族舞曲等为主的民族特色产业。主要有:一是在每个村重点打造一条以锡伯族古建筑为特色的民族一条街;打造一条锡伯特色的饮食一条街;打造一条锡伯刺绣服饰文化一条街;将锡伯民族音乐、舞蹈、念说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以保护即将失传的民族文化为核心,旅游开发为辅,达到既保护民族文化又促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进步。

4、特色村寨保护的重点区域(与当地旅游和文化发展规划相衔接)和重点工程

一是在每个村重点打造一条以锡伯族古建筑为特色民族一条街;

二是做好锡伯族西迁史,这一宏大的历史壮举,融入极具民族性、神秘性、历史性的西迁文化,与西迁广场共同形成体现锡伯民族西迁壮举的民俗文化特色景观,以此弘扬伟大的西迁精神,传承锡伯民俗文化。

三是在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特色的饮食一条街;四是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刺绣服饰文化一条街; 并将这三个村的锡伯民族古建筑、民族饮食、民族服饰刺绣及西迁博物馆按照合理布局,整体规划的要求,统一协调尽量集中开发实施。既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又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渠道。

五是充分利用国家一级陆路口岸都拉塔口岸、卡伦、关帝庙、准格尔遗址等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挖掘锡伯族文化内涵,研究开发锡伯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将锡伯特色饮食、服饰、手工刺绣、歌舞、节庆、礼仪等文化产业融为一体。

5、具体项目和资金概算

每个项目按照农户自筹一部分,村委会辅助一部分,项目资金支持一部分的原则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是每个村重点打造一条以锡伯族古建筑为特色民族一条街;每个村一条街共10户,项目资金为每户补助5万元,每个村共计50万元;三个村共30户,共需项目补助资金150万元,其他部分由农户和村委会承担。

二是在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特色的饮食一条街;共10户,项目资金为每户补助5万元,每个村共计50万元,三个村共30户,共需项目补助资金150万元,其他部分由农户和村委会承担。

四是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刺绣服饰文化一条街;共10户,项目资金为每户补助5万元,每个村共计50万元;三个村共30户,共需项目补助资金150万元,其他部分由农户和村委会承担。

第14篇:民族特色作文300字

民族特色作文300字

篇1:爱国作文300字

篇1:爱国作文300字 没有一个不爱自己国家的国民。我当然也不例外,我爱养育了我14年的土地,她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古国,她是有着浩大历史神秘的国家,她是如此美丽,如此伟大。我因为生在养在这片土地的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说到对她的爱与敬仰,那真是发自内心而来。 每天上学的早晨,我们都会面向五星红旗敬礼,我们带着红

领巾,右手高高地举过头顶。这种庄严又神圣的仪式都能证明我们是爱自己祖国的。 祖国在我的心中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我爱这块土地,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我爱祖国的语言,是因为从牙牙学语始起,它就伴我成长。它蕴含着民族精神,铸就民族性格,它还是我们立足世界的名片。祖国在我们的心中不是一个抽象名词,而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和事物。 自古以来,人们都爱把祖国比喻为“母亲”。是母亲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亿万儿女。诗人说,祖国是长江,祖国是昆仑,祖国是东方的晨曦,祖国是南海的晚霞,祖国是塞北的松涛,祖国是岭南的花季,祖国是与你有着血缘的人民大众?? 我们是祖**亲的儿女,我们深爱着祖国。 此时此刻,我们指向说一声:“我爱你!母亲!我爱你,中国!!” 篇2:爱国作文300字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爱国如饥渴(班固)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忠臣之忠也。(曹操)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则。(顾炎武)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能够献身于自己 祖国 的事业 ,为实现理想 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吴玉章)我的音乐 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 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个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对于人和国民来说,最伟大最神圣的东西是自己的祖国。(哈里斯)我们要把心灵 里的美丽 的激情 献给祖国。(普希金)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是什么呢!(车尔尼雪夫斯基)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 的话上,而应表现在为祖国和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 上。(杜勃罗留波夫)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 ,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屠格涅夫)人类最高的道德 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连祖国都不爱的人,是什么也不会爱的。(拜伦)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爱国高于一切。(肖邦)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而活着。 篇3:爱国作文300字 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人。年轻时的屈原深受楚王信任 ,他想通过楚怀王来实现他革新政治、强盛祖国的理想。但是,以子兰、靳尚为首的贵族保守势力处处打击屈原,他们多次在楚王面前谗陷屈原,最终使昏庸的怀王“怒而疏平”,后将他流放到汉北。但忠于怀王、热爱祖国的屈原并没有被这沉重的打击屈服,继续与保守势力作坚决的斗争,不久楚怀王受骗囚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子兰、靳尚受到重用,他们对屈原的打击的迫害更甚,终于楚顷襄王“怒而迁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随后,楚国被秦灭亡,流放中的屈原怀着未实现理想的悲愤与痛苦 ,自沉汨罗,以死来表明自己忠于祖国的心迹。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西汉时,匈奴贵族常出兵袭扰边疆地区,边疆人民生活 不得安宁。公元前123年,年仅18岁的将军霍去病率800精骑,直冲敌营,杀得匈奴人仰马翻。公元胶121年,他又两次率军西征,阵斩敌酋数名。公元前119年,他又率兵北征,长驱敌区2000里,对匈奴进行了大清剿。霍去病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边疆战场上,马不卸鞍、衣不解甲地度过了戎马一生。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绩,曾亲自下令为他建造一座豪华府第,但是直到建造完工,霍去病连看也没去看一眼,气概豪迈地说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为纪念 他对

国家和人民的贡献,汉武帝在他墓前树起一尊“马踏匈奴”的石刻,象片他为国建勋的精神。 篇4:爱国作文300字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由于“虞常事件”,苏武受牵连被扣押。单于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苏武投降。然苏武在刀剑下昴首不动, 在甜言蜜语中侧耳不应。他对前来劝降的李陵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了决心,只要能对国家有所贡献,即使是受刀剑,下油锅,肝脑涂地,我也心甘情愿。”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也没低下那颗高贵的头。匈奴单于最后无计可施,只好把他赶到荒无人烟的“北海”,

与羊为伴。19年后,归国时已是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了,苏武忠贞不屈的精神永垂青史。 陆游临死不忘恢复中原 忧国忧民的南宋诗人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一生渴望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一腔爱国热情倾注笔下,几度“铁马冰河入梦来”。晚年退居家乡 ,但收复中原的信念 始终不渝,报国之情至老不衰。 篇2:我的爱好作文300字

我的爱好作文300字

(一) 课余生活我的最大的爱好就是看课外书。小时候,我就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什么《科学家的故事》、《365夜故事》、《孔子》等等,我都看过。我从《科学家的故事》书里,知道了飞机是“莱特兄弟”发明的,从《孔子》的故事里,知道了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可孔子认真学习,成了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有一次,妈妈叫我吃早饭,我说“马上就来”,但是我的眼睛一直在看《十万个为什么》的故事书上,妈妈催了我好几次,一直到我将一个故事看完,我才放下书,去吃早饭时,发现已经十二点了,该吃午饭了。 我还从课外书中学到了许多好词好句,比如“身轻如燕”、“喜气洋洋”、“肥头大耳”、“丢三落四”、“大花脸、招风耳”、“我长着两个细长的眉毛,就像两个倒下来的小括号”等等。丰富了我的词汇,我现在终于明白了看书的好处。 就这样,看书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的爱好作文300字

(二) 我有许许多多的爱好,其中,我最喜欢的爱好是玩电脑。玩电脑其实有许多的好处,不仅在学习上给了我很多帮助,而且在生活当中也给我很多帮助。你瞧:不会的问题可以在电脑上查找;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可以在电脑上查看;可以在电脑上订购物品,既便宜也省事;可以在电脑上看电视、看电影;还可以在电脑上打游戏??反正是举不胜举。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做语文《基础训练》时,被一道题目给难倒了,就跑去问爸爸:“爸爸,这个题目里的‘血肉’在课文中表示什么意思?”爸爸想了很久之后说:“这我也不是很清楚,你还是去查看一下电脑吧!”当时我心里想:这题目怎么这么难啊?居然都把我老爸给难倒了。”然后,我就上去查找,结果让我查到了最佳答案,“血肉”表示的是“人的身躯”。这样一来,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我还喜欢玩电脑游戏,所以,每天我做完作业之后,我可以小玩一会儿,不过,我得提醒大家的是,玩电脑游戏时,可千万不能上隐,那只能是作为在作业完成之后的一种放松,同时玩电脑时要注意:保护好视力;预防电脑病。 这就是我的爱好?玩电脑。 我的爱好作文300字

(三) 每个人都有几个爱好,就说我吧,喜欢读书、搜集玩具、搜集各式各样的小本本,还喜欢搜集小塑料球球??,总之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说了。我最喜欢的当然就是读书了,有历史书、四大名着、武器书、故事书。又一次,还因为买书和妈妈发生一个小故事。 又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秦皇岛市区,在他们疯狂购物的时候,()把我像往常一样安排在五星图书广常在那里,我千挑万选走了整个三层才挑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世界名枪一百零八》,我还挑选了另外一本书,我在那里还看上了一样玩具。我在那里看书,真没想到这两本书全是我喜欢的内容。我好希望妈妈快点来,好给我买这两本书,你有我当时那种感受吗?其中那本《世界名枪一百零八》有我许许多多不认识的枪。妈妈终于来了!我让妈妈给我买这本书,可是妈妈说:“你已经有一本这样的书了。”我说:“那本不比这本全。”妈妈答应了,还给我买了那个玩具和我挑中的另外一本书。我高兴级了。 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愿大家一起读书,更上一层楼! 我的爱好作文300字

(四)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要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看书的,那是刚上学时,妈妈给我买来了平生第一本书,我怀着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这本书上全是一些有趣的小

故事和奇妙的自然知识,我立刻就被这本书迷住了,久久不肯放下。从此,我便爱上了读书。 我每天一有时间就抱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有时连饭都忘了吃,因此,妈妈经常叫我“小书呆子”。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书店买书,转了一圈又一圈,好像哪本书都想买。足足转了一个小时,才挑中了几本中意的书,一路上始终抱着这几本书,妈妈见了,微笑着说:“小书呆子,整天忘不了书。”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皮,笑了。 篇3:美丽的秋天作文300字大全

美丽的秋天作文300字

夏哥哥吹着笛子欢快地走了,秋姑娘带着风妹妹轻轻地来了。

秋姑娘带来了一盒五颜六色的画笔。你看,秋姑娘把葡萄染成了紫色,一串串葡萄像一颗颗珍珠,挂在架子上,把香甜的气味给了风妹妹。风妹妹飘啊飘啊,飘到了大自然。秋姑娘把苹果染成火红火红的,就像太阳公公红红的脸蛋,给农民伯伯带来了丰收的快乐。枫叶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有红色的、橙色的、黄色的,绚丽多彩的枫叶在风中频频点头。

秋天还藏着十分好闻的气味,柿子香香的,橘子甜甜的,还有苹果、菠萝许许多多香甜的气味都在秋天里呢!秋游的小朋友都深深爱上了秋天的气味。

看到秋天的到来,小动物们都在加紧做好过冬的准备。大雁正准备向南方搬家,小松鼠找来美味的松果往洞里塞,枫叶孩子也要落在妈妈粗壮的脚下静静地过冬。

我爱秋天的颜色,我爱秋天的气味,我爱秋天的美丽。

秋天的美丽作文300字

春,蒙蒙细雨;夏,热情奔放;秋,香飘四野;冬,鹅毛大雪。我最情有独钟的就是秋了。

我爱秋天的田野果园。一阵微风拂过,金黄色的麦浪此起彼伏。田地里的豆子性子急躁,噼噼啪啪直往外蹦;玉米的脾气也不温和,露出满口大金牙跟路人龇牙咧嘴;山底下的高粱倒不怎么样,整天跟喝了二锅头似的,满脸充血,只想找个大粮仓躺下来睡大觉。

秋天的果园是香的,有苹果香、李子香、石榴香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好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用扇子遮住羞红的脸。石榴姑娘可不一样,把头使劲地从树叶中伸出来,大大咧咧地张开嘴,笑了。

我更爱秋天的山。山野层林尽染,山峰上好似烈火在燃烧,秋日的枫树就像一把把正在燃烧的火炬。杨树们一个个挺直了腰板,像爱国英雄似地,整整齐齐地排在一起,守卫家园。

是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那笑声仿佛是给秋季披上了更华丽的衣裳。

我爱秋天的香飘四野,爱它那田野里园,更爱它那火红的山峰!

秋天美丽的景色作文300字

我喜欢桃红柳绿的春天,然而我更喜欢瓜果遍地的秋天。

看,公园里菊花绽开了张张笑脸,它们五彩缤纷,白的如雪,红的如火,绿的如玉。它们的形状也不少,有的像狮子头,有的像夺目的烟花,还有的像少女卷起的头发。在秋风的

吹拂下,它们摇动着身姿。展现出最动人的美。菊花丛旁边是一棵大槐树。它的叶子已经枯黄了,秋风轻轻一吹,叶子纷纷飘落下来,像一只只彩蝶在空中飞舞。公园的小路上似乎铺上了一条金黄色的大地毯。在一旁有一条清清的小溪,几条活泼可爱的金鱼在水里追逐嬉戏。地上的草碧绿碧绿的,踏上去软绵绵的,舒服极了。

瞧,果园里葡萄架上缀满了一串串晶莹的葡萄,有的像紫色的玛瑙,有的像乒乓球,还有的像水晶球。柿子树上挂满了一盏盏红彤彤的小灯笼。大金帅苹果金光闪闪。石榴咧开了嘴,正对着我们笑呢!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忙着收稻子呢!一阵风吹来,稻子像波涛一样此起彼伏。高粱涨红了脸,对着农民伯伯把头点。

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美丽的秋天作文300字

金秋时节,我们冲出家门,去寻找秋天。

我们来到公园,只见碧绿的草坪变成了淡黄色,踩上去很柔软,舒服极了。公园里有许多树,叶子绿油油的。桂花米粒般大小,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句话更引人注目了:它们有的像蛟龙的爪子、有的像水中激起的浪花、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充满傲气的大哥哥。瞧!那一盆盆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的光彩。一直泻到地上,好像瀑布,又像年轻姑娘的缕缕秀发。

我们来到果园,苹果红红得,像小妹妹的脸蛋儿,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去摘呢!一串串葡萄像一颗颗珍珠。

我们来到了田野,稻田像金色的海洋,高粱涨红了脸,玉米露出了金黄饱满的牙齿。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只有梧桐树的叶子在空中飞舞,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

小动物们也忙碌起来了:青蛙加紧挖洞,大雁、小燕子飞向南边。

我们找到了秋天,其实秋天就在我们的眼前。

美丽的秋天作文300字

春意盎然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寒风刺骨的冬天,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

不信,你仔细地看一看,树上的果实可多了!苹果笑得直不起腰,把枝头都给压弯了;石榴在树上唱歌,只见它憋足了气,满脸通红;柿子羞红了脸,躲在叶子的后面;葡萄像喝醉了酒,随着风左摇右晃果园里到处都是硕果累累的景象。

红红的枫叶像一张张邮票,它们在空中随风飘舞。金色的田野就像一位舞蹈家,听从指挥家的指挥,不停地在田野上跳跃着、旋转着。农民们乐开了怀,高兴地摘着树上的果子, 果园里的果实好像在开着聚会,远远的听见它们好像在说:秋天来啦!秋天来啦!丰收的季节又来临啦天上的白云形态万千,不停地变换着面具,有时像一条白白的龙,有时像一串串棉花糖,有时像一支大大的铅笔可漂亮了!

我喜欢这美丽的秋天,你喜欢吗?

美丽的秋天作文300字

秋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把秋天带到了人间。

秋风吹向了原野,绿油油的稻田被吹的金黄。远远望去,像是铺了一层金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草丛中,一朵朵黄灿灿的小菊花探出了脑袋,好像要看看人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桂花树上的桂花也不甘示弱,全从树干上钻了出来,好像要和小菊花比美呢!秋风从大树旁走过,枯黄的树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田野上翩翩起舞。

秋风吹向果园,青色的苹果变红了,多么像一个小娃娃红彤彤的脸蛋呀!桔子树上也结满了许多金黄的小桔子,秋风吹来,他们慢悠悠地摇晃起来好像在说:快摘我,快摘我,我可甜哩!黄灿灿的梨子也好像在说:摘我吧!我的水分多,我也很甜。农民伯伯这下子可忙开了,把饱满的果实装进箱子里,等着大卡车来把它们运走,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农民伯伯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能让城市里的人们吃到自己种的瓜果,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的甜。

大雁也排成一字形,朝南方飞去。

我爱秋天这个美丽的季节!

美丽的秋天作文300字

秋风吹走了夏日炎热的气息,秋姑娘带着喜悦与欢乐,来到了我们身边。到处洋溢着秋天的气息。

树林里,大树绿色的树叶变得金黄,变得脆弱,淘气的秋姑娘一吹,就将树叶吹掉了。可是,奇特的是,枫树的树叶,在这个季节里却会变红,变得更漂亮了。优雅的菊花,在秋姑娘的逗笑下,终于展开了笑容。

小池边,冬眠的动物正准备食物呢,瞧!青蛙将所得手的猎物都吃光了,睡觉时,就不会饿了。蚂蚁们,也在准备食物,他们组成一支大军,将在草地上发现的食物都搬运回去,真是一举两得,既为人们清理掉了垃圾,又得到了冬眠的食物。

果园里,果农叔叔们正辛勤地收获劳动之果,苹果娃娃、葡萄妹妹、香蕉哥哥、樱桃姐姐都露出了笑脸。

田地里传来农民伯伯地阵阵欢笑声,一看,啊!原来是小麦、稻米、高粱等都丰收了,秋风一吹,层层浪谷像巨浪滚滚而来,好像可以将人们吞没似的。

秋——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充满活力的季节,我爱秋天!

美丽的秋天作文300字

秋风妹妹带着轻轻的步伐不知不绝来到了人间,她给人们带来了个特殊的礼物,猜一猜那是什么?对了,是丰收。

秋风妹妹像个调皮的小女孩,吹过田野,吹过山岭,那风,就如同一支神奇的画笔,给树叶涂上浅红、嫩黄、深紫、翠绿各种各样的色彩,又像把锋利的镰刀,从树梢上刮过,半绿半黄的树叶刷刷地飘落下来,像只只彩色的蝴蝶,在秋风中翩翩起舞,给人们带来了凉意。

瞧,秋风妹妹吹过果园,不一会儿,树叶黄了,渐渐飘落下来,像只只金色的小蝴蝶,随着秋风飞去,有的落到草地上,有的落到河边,有的落到屋檐上,有的落到秋风妹妹像是给大地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漂亮极了。

这时,树上的果子成熟了,苹果红彤彤的,香蕉黄澄澄的,葡萄紫莹莹的它们你拥我挤地好奇地张望着大地,好像在说:秋天真美丽!

这几番美丽的景色组合起来,汇成了一幅秋的画面。

第15篇:少数党员干部

法兑现,工作不安心,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有的村党组织要求党员尽义务多,讲权利少,一些重事、难事要党员带头,而党员应享有的权利不落实,这样既挫伤了一些党员的积极性,也使党外群众觉得“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组织,不加入为好”。

第三,少数村支书狭隘思想作崇,怕发展新党员挤掉自己的位置,不做发展党员工作。借口发展对象不成熟,故意拖延时间,对要求入党的同志不培养、不教育,长期拒之门外,使具备入党条件的优秀青年不能及时地吸收到党内来。

第四,少数村由于宗族势力干扰,影响了发展党员工作。如果发展对象不是自己同姓同房股的,支部大会通过时他们就是不举手,使优秀青年难以吸收到党内来,他们不是从党的利益出发,而是从宗族利益出发,互相干扰,造成支部不团结,阻碍了发展党员工作。第五,少数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以权谋私,甚至有少数党员带头信教,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形象,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败坏了党的声誉。

第六,有些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业务不熟悉,不愿意搞党员材料,出现拖拉现象,最后不了了之。

第六,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农村中有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增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跟不上。

农村党支部多年不发展党员是不符合党组织发展要求的,它不利于农村党的建设。首先,农村党支部多年不发展党员,造成农村生产一线党员过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等问题,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受到限制。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又必须体现在党员的身体力行之中。一线党员同群众朝夕相处,他们的模范事迹,最有感染力,他们的先锋作用最有号召力。在改革开放中,在发展生产力中,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不但表现在领导、组织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脚踏实地地率领群众实战苦干上,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能迅速地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两个文明的发展,一线党员过少、年龄老化无异于

第16篇:民族特色的少先队活动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特色活动

石林县长湖镇马帮茶道 明星 青联 国立希望小学

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领导下的先进组织,是培养祖国栋梁的摇篮,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港湾。在学校,少先队也一直发挥着自己特有的作用,它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提供着更多的协助。我校依托独特的区域优势,对学生进行民族特色技艺的教育和熏陶,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彝乡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开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少先队活动。

一、彝族革命先烈让队员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们学校坐落于风景优美的长湖之滨,雄峻典雅的独石山脚。1937年曾任云南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彝族传奇人物——张冲将军到圭山一带考察,看到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比较落后,为“启迪边盲以免外人利用”,倡议并捐款筹建省立圭山小学。1939年著名学者吴晗登临独石山,幷写下了诗句。1946年12月彝族人们的好儿子毕恒光在本校以教学为掩护参与并组织地下革命活动,用实际行动书写的生命壮歌激励着代代彝家学子。这一切为学校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大队部每年都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系列活动,邀请张冲家属做专题讲座、祭扫烈士墓、“走近名人” 等活动,通过聆听介绍,观看板报、走访历史遗迹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学校曾经沧桑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让先烈的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信念。

二、古老的彝文让队员体会红土地的沧桑巨变

培养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情结是我们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

使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有着全面的了解,我们在很多标示牌上备注彝族文字,让学生感受到彝族古老的文化,初步认识彝族文字,感受到祖先的智慧,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开展了每月一次的“民族服饰周”活动,在本项活动中,要求学生着少数民族服装,教师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向学生介绍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民族服饰配饰的寓意,感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我熟悉的民族”社会实践调查、“少数民族故事搜集”、称谓调查等活动中,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了解、调查、搜集,让学生能认识中华民族众多的民族、民俗、民风,激发爱我中华的情结。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活动是我们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项措施。多年来,大队部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红领巾”广播站充实着学生的视野空间,使其感受着古老文明的历史,触及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国旗下的讲话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浓郁的校园育人氛围;班干部培养活动,提升班干部管理班级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多展现自己能力的空间。

三、独特的歌舞让队员明白彝乡人的幸福源泉

长湖镇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的撒尼人民能歌善舞。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歌舞文化,这些文化精髓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充分地表达了彝族人民豪迈、奔放、蓬勃的生活热情。早在20世纪40年代,彝族青年毕恒光组织的彝族青年歌舞团就在昆明举行过圭山彝族音乐,把撒尼大三弦推向世界。

学校在抓好艺术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把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作为重点来抓。在充分挖掘当地民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同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创编了体现当地民族特色的课间舞,如《霸王鞭舞》、《阿细跳月》、《四季欢歌》等。同时,还利用每周两次的课外兴趣活动时间,组织了“小三弦”、“叉舞”、“霸王鞭舞”、“树叶”兴趣小组,不

仅丰富了撒尼娃娃的课外生活,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样的形式传承了民族歌舞精髓,使撒尼歌舞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在2009年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小学“鄂尔多斯”杯学生音乐歌会上,我校学生以精湛的表演赢得了各界的好评,获得了一等奖。

四、火热的摔跤让队员感受彝乡人的独特气质

彝族的传统摔跤具有悠久历史,是从纪念先辈们为了美好的生活和敌人、野兽勇敢斗争中演变而来,现已成为彝乡人民强身健体的节日活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摔跤运动在长湖镇蔚然成风,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少都热衷于摔跤运动,涌现出很多优秀摔跤手,如:毕绍康、杨玉高、毕宏荣、黄毕兴、韩红忠、金钱冬、等国家运动健将,因此长湖被誉为“摔跤之乡”。1995年中心完小被命名为“昆明市体育传统项目(摔跤)学校”以来,一直承担着为体育学校培养、输送摔跤运动苗子的重任,从未间断过训练和比赛。

五、精致的刺绣让队员憧憬彝乡人的美好未来

石林县有着“全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美誉。古老神奇的传说;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风;古老传统的刺绣;美丽多彩的服饰„„无不是艺术与绘画的空间与素材。正是有了这些丰厚的自然条件,使得撒尼孩子们具有了对色彩和图案的敏感,对绘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正是长湖镇的这块沃土养育出了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毕文贵,成为了彝乡孩子走入七彩生活的榜样,激发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畅想。一直以来学校都特别注重发扬和挖掘民族艺术,大力支持对学生的绘画特长的培养。自1999年至今一直坚持开展着学生的刺绣、绘画兴趣的培养,用他们稚嫩的手描绘出七彩的生活,用他们的绘画和刺绣作品装点校园,展示儿童生活。近两年来,中心学校本着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培养自信”的宗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单位组织的书画大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我眼中的奥运”绘画大赛中共有18位学生获奖;在昆明

市中小学生“探索宇宙,祝福神七”太空美术作品大赛中有9位学生获奖;第五届石林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幻想绘画中有9位学生获奖。彝乡的教育在发展,彝族儿童在成长,他们手中的五彩画笔在描绘着美好的生活,也描绘着彝乡的未来。彝乡的书画艺术教育之路也会如撒尼人服饰般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六、别具的校园文化培养队员强烈的民族自傲感、自信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具有独特彝族文化特色的校园育人环境,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师生素质提升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

2009年4月大队部结合学校计划,组织少先队员自己动手建“彝知园”。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各负其责。有的负责收集传统耕作、生活用具,如石臼、石磨、石缸、石碾、牛车、犁、织机等;有的负责在围墙上绘制民间传说《阿诗玛》、《火的起源》、制作麻布的过程等墙画;有的负责制作板报,展示民族文化;有的收集整理少数民族故事„„如今当你走进校园,看到一幅幅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壁画,精巧别致的“彝知园”,仿佛来到了彝家山寨,让你流连忘返。课余时间,有的同学在这里驻足观望,有的在石桌旁看书,一切都是那么和谐。

学校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少数民族聚居环境,给学校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提供了一片沃土。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沐浴着民族文化雨露,民族文化的伴随着他们成长。今年学校大队部组织学生参加“鄂尔多斯”杯希望小学快乐歌唱音乐会活动一等奖,成功举办了石林县民族团结教育现场会和石林县学校管理现场会,在昆明市中小学课大课间评比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少先队活动,得到了市检查组的好评,并获得了一等奖的殊荣。

民族特色的少先队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宽广舞台,让

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天空,给每位学生露一手的机会。也增强了我校师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增强了建设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民族特色少先队活动,培养更多优秀的彝族学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

第17篇:民族特色村寨调研报告

**县回族镇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

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国家惠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项惠民工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工作,2009年以来,中央领导多次深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视察指导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民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县王范回族镇中原村入选“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 。2012年7月2日,省委统战部确定**县为全省统一战线唯一的“同心”实践行动基地。行动始终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帮扶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正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如何进一步推动全省统一战线“同心”实践行动帮扶措施的承接和落实,贯彻好《河南省关于实施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县委统战部(县同心实践行动办公室)和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五次到回族镇中原村实地调研,走访群众,征求意见,认

1 真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推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意见。

一、**县回族镇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一)基本情况

王范回族镇1986年建镇,辖2个社区、3个行政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2490亩,总人口3.8万人,其中回族4900人,是洛阳9县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元。中原村地处回族镇西侧,距县城中心约3公里,是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和睦相处的民族村,全村2330口人,其中回族群众1103人,满族群众158口人。中原村交通便利,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具有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的天然优势。

(二)特色村寨建设进展情况

2012年全省统一战线“同心”实践行动启动以来,省市民委结合**实际,将分包联系点定为**县王范回族镇中原村。省市民委领导通过多次实地调研,确定了帮扶建设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的一系列措施。先后实施了同心苑中原村民族文化广场、中原大道和民族风情餐饮街升级改造(一期)等3个项目。目前投资457万元实施穆斯林风情餐饮街升级改造(二期),沿街门面房续建二层,街道路灯、村标建设,村内道路铺筑、绿化,龙凤生态园道路硬化等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两年来的建设,独具特色的回族民族村寨已具雏形。

2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原村主要的特色产业是民族餐饮业、畜牧养殖业和正在规划的旅游业,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这3个产业都还处于发展期,知名度不高,还没有形成民族品牌。

1、民族餐饮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回族镇清真食品餐饮业,经过三十几年来的发展、积累,虽然有所提升发展,但仍然是以个体经营为主,经营场所狭小,环境卫生水平和服务能力还不高。仍处于低档次运行,停留在小商小贩的水准上,现在是急需提高、壮大、形成规模、打造品牌的关键时期。

2、没有充足的养殖基地。清真食品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回族镇位于县城西部,交通便利、人口聚居,其定位是**的商业中心,发展畜牧养殖缺少场地,目前回族镇仅有两家牛肉育肥厂和个体养羊户,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更谈不上供应成规模大的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加之小规模、低档次的养殖难以享受到畜牧部门的政策扶持,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

3、民族元素单一,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目前特色村寨建设的重点在于新建广场、道路等各类基础设施,对现有王范清真寺、中原清真寺的保护开发力度不够,对回族居住、文字、服饰、游艺等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村寨民族特色不明显。

二、代表性民族特色村寨的启示

(一)宁夏永宁县纳家户回族村落

3 纳家户回族特色村寨坐落于宁夏永宁县,距今约有700多年的历史。纳家户村辖11个小组,现有1448户村民,4680人,其中回族人口占96.45%,有中华回族第一街,是中国最典型的回乡。其发展民族特色村寨的做法是:

1、发展特色经济。纳家户村充分发挥了回族的传统优势,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形成了一条清真特色产业链。尤其娃在屠宰、饮食等行业涌现出了一些在经验、技术、管理等方面都较为出色的私营企业。使得养殖业、屠宰业、贩运业、饮食业持续发展。

2、发展特色文化。体现在民间文化、文学、工艺美术、碑碣、旅游等几个方面的特特色文化。例如纳家户的《纳家桥头的毛头树》、和《狐狸的故事》等传说、故事都保留了下来。回族的农时、气象、健康等谚语都收录在《永中县民间故事》和《纳家户村志中》。回族的剪纸、雕刻均在村寨中所有体现。

3、融入特色民俗。安名、见面、称谓、待客、服饰、饮食、语住、卫生等方面的民俗依然存在于纳家户特色村寨。

(二)杭州桐庐畲族特色村寨

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唯一少数民族乡,下辖7个民族村,7000余畲族常住人口,畲民人均纯收入13248元。该乡连续承办三界“杭州〃莪山〃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打造展示畲乡民俗文化的风情大戏;追溯并开展“稳凳”、“操杠”、“打尺寸”、“大链拳”等畲族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恢复一批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建设“山哈风情街”,推动“畲乡风情游”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领略畲乡独特的民族风情及自然景观。

4 其做法荣获了杭州市2013年度统战工作创新奖。

(三)洛阳市栾川县满族风情村寨

栾川县满族风情村位于栾川县城关镇大南沟村,全村10个居民小组、500多户,2000多口人,满族群众占全村人口的40%,主要以谭氏、汤氏、万氏、谢氏、颜氏为主。近年来,栾川县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地域优势,结合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实际,把特色村寨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与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民居进行统一设计和施工,通过文化展示、房舍加坡、墙体粉绘、门窗改造,增加民族文化符号,建设民族文化长廊等,对现有少数民族民居进行“穿衣戴帽”式改造,将院墙、墙头、门楼、窗户和临路外立面等进行仿古复原装饰和装修,不断丰富满族特色文化。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地区产业发展,引导少数民族聚居村走一村一业建设路子,成为“满族特色村寨”乡村游、特色游的一张新名片,形成了栾川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新模式。目前,栾川大南沟村已发展“农家乐”35家,床位近1000张,其中满族群众开办“梨花山庄”、“菩提山庄”等“满家乐”21家,吸引周边各地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休闲、避暑度假。2013年,该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服务业收入比上年提高20%以上。

(四)几点有益的启示

1、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是村寨建设的经济基础,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

5 “一个民族,不论大小,要发展繁荣就必须有一个坚定的经济基础;一个民族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其民族特色,就必须善于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来发展经济。”各地成功的民族特色村寨都有其特色的产业支撑,有生态旅游、农家乐、茶叶等不同产业,强化产业对民族特色村寨的支撑作用,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2、注重文化民俗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村寨建设的重心,是保持其特色的源泉,民族特色村寨的建筑风格、布局都要体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民俗,让文化成为村寨旅游宣传的亮点,提升民族特色村寨的档次。

3、注重各方统筹协作。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各种原因,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大都比较落后,自救能力差,其保护与发展不能离开政府在资金、项目、法律法规保障、舆论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和协调。也需要学者为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拓展村民的思维,提高村民看待问题的水平。同时少数民族群众是特色村寨的主人,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关系到他们及其子孙后代的利益和幸福,调动村民自觉积极参与,并在特色村寨建设、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是非常必要的。

三、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建议

通过走访调研,结合省民委副主任王成高一行到**专题调研基层少数民族工作,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联合调研组认为下一步,建议采取“三个结合”,推动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

6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餐饮行业管理相结合

目前回族镇中原村建设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硬件先行是个硬道理,但不能忽视服务、宣传、管理等软件的提升,需要软硬兼施。例如回族镇中原村的“中原烩面、糊卜、酸牛肉”有一定的名气,已经成为**地方餐饮的一张名片。但在形成民族餐饮品牌上还存在着品种单

一、环境卫生差、服务档次低等问题,建议下一步借鉴洛阳市成立清真食品协会,制定《洛阳市清真食品协会章程》,实现党委、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的管理模式,适时成立**的协会组织,通过检查、抽查,评比出“清真餐饮品牌店”,在新闻媒体上宣传造势,树立典型、扩大影响,对品牌店实行动态管理,促使其提高饮食服务质量,促进当地餐饮业的发展。随后还可以鼓励品牌店出新菜、打造金牌菜、招牌菜,推出“回族精品系列”、“八珍玉食系列”等民族创意美食系列。同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建议参照周口市举办“民族饮食文化节”的做法,举办洛阳的节会,或者可考虑将**民族饮食文化纳入河洛文化旅游节的一部分,促使其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效应。

(二)项目资金扶持与发展政策倾斜相结合

省市民委投入资金383万元,支持**县回族镇等民族村镇建设。目前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显著改善。但从深层次来看还存在着没有民族龙头企业、没有充足的牛羊养殖基地等问题。由于回族镇临近县城中心区,属商贸重镇。发展畜牧养殖业受到了土地缺乏、人口密集、距村庄较近与环保政策不符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建议省市民委与财政、

7 畜牧等有关部门协调,充分考虑回族镇人多地少的现状,适当放宽现有政策在出栏量、存栏量、牛(羊)舍面积等指标上的要求,对民族地区倾斜支持;或者建议省市民委按照“同心”实践行动帮扶模式“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站位**全局选取其他适合牛羊养殖的地点扶持发展。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的政策文件,洛阳生产清真食品的洛阳金香斋食品有限公司就属于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建议回族镇党委、政府认真研究这些政策,适时到有关企业调研学习,选好苗子,培育一到两家重点企业,力争能够成为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享受到贷款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三)现有资源提升与民族元素挖掘相结合

回族镇现有的主要民族元素有民族风情餐饮街、全县伊斯兰教最大的宗教活动场所王范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中原清真寺,对于这些寺庙要注重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按照陈爱巧的《村级经济:五种差异化发展取向》一文中指出的工业村、中心村、旅游村、生态新村、移民新村的发展路径,中原村地理位置优越,背面有生态良好的闯王坡,应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高民族村寨的档次和旅游价值,按照《**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中的指导意见,从绿化、公园式建设、休闲观光的角度出发,做好闯王坡生态公园项目建设。与规划的全省唯一的马店镇楼梯山森林狩猎场抱团发展,形成一条“县城—闯王坡生态公园—楼梯山森林狩猎场—西子湖生态旅游区”的商务度假旅游

8 线路。同时借鉴杭州畲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注重开展民族特有民间体育项目的有益做法,可逐步引导开展赶木球、爬木城、掷子等回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度挖掘回族居住、文字、服饰、游艺等民族资源,不断整合增添民族文化元素,真正把中原村打造成为豫西地区重要的民族特色村寨。

参考资料

一、政策法规类:

1、《国家民委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办(经济)发[2009]315号.2009-9-8.

2、《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国家民委,2012-12-5.

3、《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2012-7-12.

二、著作类:

1、李尊杰.河南穆斯林生活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十二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洛阳名优清真食品指南——清真美食汇总》

三、期刊类:

9

1、姜爱.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09:196-198.

2、石雯慧,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研究综述[J].民族论坛,2013,02:60-63.

3、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20-24.

4、石群勇,文化生态视域下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研究——以湘西苗族特色民居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03(02):120-124.

5、房亚明,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发展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03:20-21.

6、王洁,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及相关扶持政策问题浅析[J].中国政府采购,2011,09:18-19.

7、胡祥华,深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 [J].民族大家庭,2010,05:25-27.此次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回族镇党委、人民政府,长水乡党委、人民政府、县畜牧局,县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和中原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0

第18篇:民族特色养老院可行性报告

北京市房山区德润民族养老服务中心

可 行 性 报 告

编制单位:北京市房山区福源老年人服务中心 编制日期: 贰零壹肆 年 柒 月 壹拾伍 日

北京房山区民族特色养老院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 总 论

1.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房山区民族特色养老院 投资公司:北京聚丰铭仁投资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开发公司:北京市房山区福源老年人服务中心

经营公司:北京市房山区德润民族养老服务中心

建设地点: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 建筑面积:34000m2左右

设计床位:600张(其中介护200张,介助400张)

建设期限:2015年4月—2017年10月

1.2 编制依据及主要资料

1.2.1北京市房山区福源老年人服务中心

《北京市房山区福源老年人服务中心与窦店村建设用地出租转让协议书》。

1.2.2房山区民族特色养老院规划设计方案。

1.3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1.3.1 项目背景

据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2月7日,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069.3万人;户籍人口1297.5万人,其中: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86.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8%;65岁及以上人口达190.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1%,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42.6万人,比上年增加了4万人。

由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出生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北京低龄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同时,80岁以上高龄人口稳步增加。

北京的百岁老人增加快速,长寿城市的特征明显。100岁及以上老人544人,其中男性117人,女性371人。

2013年,北京老龄事业持续发展:

养老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领取城镇基本养老金的人数共计210.7万人;领取城乡养老金及其他补助养老的人数共计52.2万人。

养老服务全面推进:全市共计养老机构400家,床位数共计8.7万张。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共计533个,比上年增加41个,受益人数比上年增加11.1%。

1.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需要。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称,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0%以上(60岁以上人口)或7%(65岁以上人口)时,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占全世界人口的2.84%,占全国总人口的14.7%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即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又预测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数将从2000年的0.94亿(占总人口的7.3%)增加到2050年的3.34亿(占总人口的22.6%),我国已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2360多万老年人“独守空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问题,

同样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北京化程度为20.3%走在全国老龄化的前列。

(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发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北京市委、市政府也提出建设“和谐北京”的要求。如果老龄化问题解决不好,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建《北京市房山区德润民族养老服务中心》,将为房山区的部分老人提供了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好场所,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快乐幸福,使其在这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大家庭里健康长寿。这必然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房山区少数民族比较集中,在尤其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习惯,解决少数民族的养老问题,新建《北京市房山区德润民族养老服务中心》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少数民族养老的问题。

(3)加快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

《北京市房山区德润民族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实施后,将为房山区窦店镇周边的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养身之处,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作用,更好地履行“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愁”的服务宗旨。我们北京市房山区福源老年人服务中心作为一家专业的养老服务企业,将在会在北京市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

1.4 建设规模及内容

《北京市房山区德润民族养老服务中心》是北京市房山区福源老年人服务中心经营管理,由北京聚丰铭仁投资有限公司全程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一所集居

的多功能、社会化、开放式的综合性民族老年人养老院。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老年学校、老年自娱自乐中心、病后康复中心、日常体检中心、假日寄托部、介助公共浴室、洗衣房、民族食堂、会员制独立公寓、会员制家族式独立养老大院等。设计集中介护床位200张,会员制独立床位约400张,总建筑面积为27500m2。

北京市房山区福源老年人服务中心是北京聚丰铭仁投资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老年人的病后康复、老年人常规病的检查与防止。《北京市房山区德润民族养老服务中心》是北京市房山区福源老年人服务中心在北京的第一个特大型养老项目,同时养老院的主要功能也是作为公司的总部服务人员培训与实习基地,为公司今后在北京乃至全国建设老年疗养院做人力资源的储备。

一家老年养老院最终的是否成功不完全在于硬件,因为养老院是属于第三产业,服务行业中人的综合素质是关键,特别是服务于老年人,在服务技巧、服务态度、服务理念、护理知识等都是养老院最终成功的关键。所以《北京市房山区德润民族养老服务中心》全部由北京聚丰铭仁投资有限公司全程技术支持,前期所有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全部来自北京聚丰铭仁投资有限公司,公司运营的理念及管理制度全部来自北京聚丰铭仁投资有限公司。在前期运营的过程中北京聚丰铭仁投资有限公司同时派多名专业培训高级教员负责全程手把手地教北京市房山区福源老年人服务中心的学员,公司学员的招聘是来自医学院及卫生院校联系的优秀学生,学员本身已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和人体学及心理学,从而保障服务总体质量的高标准。

位老人都能享受到全面洗澡带来的健康,我们从日本引进各类体障人所适合的洗浴设施,采购2套适合无自坐能力人员的洗浴设施,采购2套无站立能力且能坐人员的洗浴设施,根据日本最先进的老年洗浴理念建设一个运动形浴池。建设一个最先进的洗浴设施是保证每一个老年人都能享受洗浴带来的健康。每一个卫生间的设备均为智能设备,保证每一位老人无需操作的情况下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

民族特色养老院为每一位服务人员提供专属的老年人营养餐,每一位老人都有自己的固定餐具,食堂根据护理中心提供的每一位老人不同的身体特征配置不同的菜单,每一份菜在分菜过程中都安放在特别定制的保温箱内,保证菜的卫生及口感。在每一餐吃饭时,由服务人员将菜送到每一位老人所坐的位置上,方便老人用餐。

每日体检中心是民族特色养老院的特色,所有设备从日本进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由护理人员给每一位老人做一次全面的检查,并做好档案记录,所有老人的健康档案老人家属可以在网上根据指定帐户和密码进行查看,一方面是能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做好每天活动量及活动方式和饮食量及食谱的调整,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远在世界各地的老人子女能够及时地了解父母的身体健康情况。

康复护理所是针对老年人一般不愿意活动及病愈后不正确活动后身体机能下降的问题,护理所有各类运动机械,根据体检中心检查后医生的要求,有一对一的康复护理人员针对所需要康复护理的老年人进行指导及监护,保证每一位老人的身体机能健康平稳。

老年大学和老年娱乐中心是为老年人丰富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使老年人晚年生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北京市房山区德润民族养老服务中心》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中心所有硬件设施的智能化程度与发达国家同步,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同步,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与服务质量与发达国家同步,确保《北京市房山区德润民族养老服务中心》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养老模式的典范。

规划设计局部场景

集中介护中心

集中养老区外走廊

集中养老活动区

居家养老楼层服务台

老年大学图书柜

集中食堂配餐柜

第19篇:西域少数民族文化

西域少数民族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西域少数民族, 指的是西汉至清朝期间世代居住在天山以东的吐鲁番盆地及天山以南环塔里木盆地诸绿洲的各少数民族。由于地处丝绸之路的要道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要冲, 各少数民族文化在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独有的规律性特点。一是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盛衰与丝绸之路的兴衰密切相关西域绿洲作为丝绸之路的要道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汇集点, 在维持古代中西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 也促进了自身文化的发展。(二)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演化史也是外部文化传播影响史自从张骞凿通西域以来, 丝绸之路逐渐繁荣, 作为中西方物质、技术、文化交流的必经之道, 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缘优势和环境, 使其文化发展不仅深受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而且还深受来自北疆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浸润。三是游牧文化对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游牧文化由于其自身经济形态的单一性, 使其产生了与农耕文化交流的渴望与需要。同时又因经济社会生产极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使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西域文化是由生活在西域的众多古老民族共同创造的,正是由于民族的多样性,从而就造成了西域文化内容的多元化特征。

古代西域文化吸取各种古老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的特征。西域少数民族文学就是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这种多元文化基础上的西域少数民族文学多元特征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因多种原因与各种因素

所致”[1]389。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百科全书式的文学作品在喀喇汗王朝前后,西域地区出现了穆罕默德·花剌子米、比鲁尼、费尔格尼、法拉比、伊本·西那、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等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诗人,以及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作品。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福乐智慧》。《福乐智慧》虽然是一部政治讽喻性的叙事长诗,但这部诗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治国安邦的政策,小到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平民百姓的吃喝拉撒、世态人情,都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描绘。还对当时西域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语言、文化、文学、教育、军事、外交以及天文、地理进行了分析和展示,是一部把诗情与哲理、内容与形式融合得十分和谐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诗作,也是表现西域文化的一部大百科全书

二、诗歌创作的异常丰富在西域少数民族文学中,数量最大、成就最为辉煌的是诗歌创作。诗歌还被配上音乐在宫廷中和群众中广为传唱,如著名的十二木卡姆就是代表。

三、多种宗教思想的呈现在西域历史上曾经传播过的宗教有萨满教、景教、摩尼教、拜火教、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等。西域的各少数民族在古代不同阶段都分别信仰过不同的宗教类型。如: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民族曾信仰过萨满、景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塔吉克、撒拉、保安、东乡、回等民族信仰过伊斯兰教,俄罗斯族信仰过东正教,土族和裕固族信仰过喇嘛教

四、多种语言文学创作的并存西域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因此民族语言种类繁多鸠摩罗什、萨都剌、贯云石等诗人迁到中原后为了创作和交流的需要,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

主要用汉文进行创作,并且他们的汉文创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汉文化的认可。

五、翻译文学的异常发达西域翻译文学非常发达。由于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东西方各大文化不断在此交汇,为了文化交流的方便和便 经济形态形成个性鲜明的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从经济形态看, 西域少数民族大都以畜牧或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 广阔无垠的荒漠和草原是他们驰骋、栖息的故土。游牧经济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牲畜逐水草而居, 射猎为俗, 食肉饮乳; 决定了西域少数民族勇悍刚烈, 豪放洒脱, 以擅长射骑、摔跤为荣耀的性格特征。当时, 人类的思维极为简单, 使用的工具十分简陋, 人们主要靠自身的活动来防身和获取食物。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众多不同的生活方式, 大自然和社会形态选择与培育了不同民族并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技能。处于生存的本能,他们猎取野兽, 下河摸鱼, 上山采摘野果。在从事这些生产劳动中, 他们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跃、射箭等技能自然地得到了发展。这些奔跑技能最初是随着人类劳动的实践发展起来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逐渐成为一种与生产活动相分离的相对独立的运动形式。在天山岩画呼图壁县宽沟, 有一副双方以弓矛进行战斗的场景, 右侧刻有一人持弓箭和一名持长矛的人; 左侧则有五名手持长矛骑在马上的武士, 正持长矛刺向敌方格斗的场面。当他们猎获动物和采集果实之后, 就禁不住内心的兴奋, 手足舞蹈来宣泄这种激情。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0的描述, 表达出人们心理上的欢跃和集体和谐。西域岩画中集体舞蹈的情景[ 6] , 舞蹈中既有猎人角色, 又有野兽形象, 再现人与兽的搏斗。这种狩猎舞

其目的是庆祝与娱乐, 却有一定的传授狩猎技艺的含义, 认识兽性及锻炼猎人体魄的教育和体育功能。传统体育就是从民族舞蹈中分离出来的讲求狩猎和捕击技术练习的部分。这种既有情节又有节奏和运动量的原始舞蹈, 在今天看来正是体育最早的起源。由此看见,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制于环境, 同时刺激人们以更积极的方式去改造周围环境。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才更富有特色。地理格局的变迁性生活在西域广大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而生, 过着游徙不居的生活。游牧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他们彪悍勇猛的性格和劫掠为生的习惯, 对马的驯化又使他们获得更强的机动性。这种劫掠习性和战斗机动性使得游牧者经常不断地对其他部落采取主动进攻的姿态[ 7] 。

在元代散曲发展史上, 各少数民族的作家也都以他们自己的创作成就为元代散曲的发展作出了他们各自的贡献。在元代, 各少数民族以其散曲创作著称于世并见于文献记载者共约有二十八人。其中西域少数民族作家约十八人, 此外, 蒲察善长, 奥敦周卿、王景榆为女真 人, 童童学士、李罗御史、伯颜等为蒙古人, 李齐贤为高丽人, 李伯瞻( 彻彻干) 为西夏人,犷这样看来, 西域少数民族散曲家为数最多,占整个兄弟民族创作队伍的百分之六十四。’从数量上说, 西域的少数民族作家是占优势的。西域少数民族作家传世的作品有: 小令一百七十八, 套数十八。查阅其他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 仅有小令三十, 套数五。合计共有小令二百零八, 套数二十三。那么把西域少数民族

作家的创作和其他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相比, 西域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占全部传世作品的大半。其中小令达到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套左右, 套曲达到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那么就创作数量而言, 西域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甚丰, 数量最大。西域少数民族作家从元初开始一直到元末, 可以说是连绵不断地出现,且前后相互衔接的。他们的创作几乎与元代的兴衰历史相始终。

龟兹乐舞, 作为一种独特而优秀的地域文化, 在历史上曾发出耀眼的光芒, 对中原乐舞文化, 特别是唐代舞蹈艺术的发展, 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龟兹文化的重大成就之一便是被中原文化浸染过的、美妙绝伦的音乐艺术和绚丽多姿的舞蹈艺术。自秦汉起, 龟兹乐舞就开始涌向中原, 至隋唐达到高潮。我国著名高僧唐玄奘对龟兹乐舞的评价是: 龟兹乐舞比西域其他地区的舞蹈更精彩。从唐代各类舞蹈中, 我们都可以见到龟兹及西域乐舞的深刻影响, 西域乐舞, 特别是龟兹地区的乐舞, 以它欢快的节奏、明朗健美、妩媚风趣、变化丰富的舞姿、俏丽动人的眼神和充满激情的表演, 赢得了人们深深的喜爱。上至贵族重臣,下至平民百姓, 人人喜歌爱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别具风采的快速旋转技巧, 令人眼花缭乱, 惊叹不已。龟兹乐舞具有独特、美丽, 充满激情风格的地域文化。在历史上, 对唐舞曾产生过深刻影响。

我国少数民族从什么时候起用汉文创作文学作品, 从什么时候起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作品译成汉文, 笔者未作考证, 不知其详。但一千四五百年前北魏时期产生的《救勒歌》¹ , 作为今日维吾尔族族源

的救勒族的民歌, 当时就译为汉文, 流传至今, 并在文学史上产生很大影响, 是可以作为西域少数民族汉文作品的光辉开端的。救勒川固不属西域, 然救勒族演变为今日的维吾尔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 所以当我们论及西域古代少数民族汉文作品的时候, 将《救勒歌》作为它的开端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如果说《救勒歌》是西域少数民族汉文诗歌的光辉开端, 那么, 从现存资料看, 唐代《坎曼尔诗签>则可作为西域少数民族直接用汉文创作的积极而大胆的尝试唐朝以后,从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兴兵西征, 到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 历时七十多年; 从灭南宋到元朝复亡九十多年, 前后一百六十多年, 这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征伐、大融合、大吸收的时代, 蒙古族以及较早归附的西域各少数民族, 进居中原以后,迅速吸取先进的中原文化, 并用汉文创造了大量作品, 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业绩。有元一代, 诗词的成就是不能与唐宋相比, 然而百年左右存诗达三万首, 比之唐朝三百年存诗五万首并不算少。其中少数民族作家二百余人, 作品数量在四千以上。西域少数民族的汉文诗歌创作, 在坎曼尔大胆尝试四百年后, 终于放出奇异的光彩。

第20篇: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以瑶文化为例

金螳螂建筑学院 13级园林 1341403023 冯颖 关键词:繁荣发展 瑶文化 文脉的传承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网络文化、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以及主流文化日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地位岌岌可危。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和民族的特色。除此之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兼容性,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同时也蕴含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因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文化。物质文化指少数民族文化的饮食、衣着、住宅和生产工具。精神文化指少数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

一、从饮食文化来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饮食文化,但是每个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瑶家最出名的饮食是瑶家十八酿和瓜箪酒。这两样都是在瑶族重要的节日才会摆出来的菜肴,平时虽然可以吃到一些,但是并不是完整的瑶家十八酿。瑶家十八酿是把猪肉大葱的馅料塞进十八种食材里酿制而成的,然后经过盐、味精等调味烹制而成,味道丰富、鲜美可口。十八种食材是指水豆腐、辣椒、苦瓜、南瓜花、香菇、米豆腐、油炸豆腐、蒜头、茄子、冬瓜、莲藕、魔芋豆腐、竹笋、丝瓜、萝卜、牛耳菜、螺丝、鸡蛋。其中,最著名的是水豆腐酿。一般家庭大都会水豆腐酿,水豆腐酿最讲究火候的控制;火候控制过高,外面的水豆腐会糊掉,火候过低,里面的馅料估计还没有煮熟。瑶家十八酿花样繁多、秀色可餐,各具风味,而且味美独特、令人回味无穷。来到江华做客,餐桌上总少不了\"十八酿\"。

瓜箪酒以杂粮为原料,如玉米粒或碎玉米、小米、旱禾米、红薯丝等混在一起蒸饭,然后将农历八月十五上山采集的山药制成的特种酒曲药粉撒在酒饭里拌匀。拌酒药时对温度特别讲究,因为酒饭由多种杂粮组成,粗细不

一、长短不

一、干湿不一,且四时气温不一,如果温度掌握不好,就不可能酿出好酒。拌好酒药后,盛入缸中,压个半实。然后在酒饭中开一个小碗深的酒井,将缸加盖,并保好温。两天后酒即酿成,揭开缸盖,可见“酒井”中已是满满的“香泉”。这时又将酒拌匀,盛入坛中腌放,保存期延长至数月或半年,这酒便是瑶家的“老窖”。饮用时,将酿好的酒从坛中取出,加水用大锅熬煮后再用瓜箪舀出。这瓜箪通常长约50厘米,形状像一个扩大了的弯把烟斗,又如同一段握紧了拳头的臂膀,圆圆的箪头有小碗般大小。细观之,会发现这原来是瑶家房前屋后种植的一种葫芦瓜,成熟后在瓜头上开一个圆口即成。也正因为酒具独特的外形,所以酒才被称为瓜箪酒。 瑶胞饮酒豪放、热烈,大家举碗,均须一饮而尽,不容细品慢咽。酒宴开始时,女主人手持瓜箪,依坐序给客人面前的酒碗斟满,男主人便率先站起来举碗,同客人们一饮而尽。女主人再依次给大家斟酒,嘴里用瑶语念叨着“年温年恩一瓜箪”,意思是各位吃这瓜箪酒感觉是浓了还是淡了呢?由于酒仍在大锅里,如果浓了可添水,淡了则可加酒糟,酒精度可随意变化。饮上几碗后,女主人会适时把瓜箪酒的度数再降低一些,以免酒量浅的客人不胜酒力。在瑶家饮“瓜箪酒”时,常可听到“苦年,苦年,再来一瓜箪(瑶语,即好酒,好酒,再来一碗!)”的赞酒声,饮酒的客人们无不连连叫好,沉醉于这瑶家佳酿之中,流连忘返。瑶族人民待客热情,有客上门,即用家酿酒盛情款待,以葫芦瓢作酒杯,因称之“瓜箪酒”。这种酒既吃酒又吃糟,浓郁香醇,清甜宜人。

二、从精神文化来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节日和风俗。在瑶族人民心中,瑶族最盛大的节日要数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的盘王节。瑶族盘王节又叫盘王还愿,是瑶族人民纪念其始祖盘王的盛大节日,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上,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瑶族民众为什么要在每年农历十月间祭祀盘王并唱盘王歌、跳长鼓舞呢?据至今仍在湖南江华瑶族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十月十六调盘王》中讲,相传在古老的年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子孙平安,许下大愿。许过愿后,风平浪静,船很快就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尔后,大家唱歌跳舞,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从这以后,瑶民就把这一逃讪为“盘王节”。另据流传在宁远县瑶族地区的传说故事《长鼓舞的来历》说,盘王死后,官家欺压、逼迫瑶胞,中夺瑶山岭土。瑶上告状,禀帖(状纸)总到不了金鸾殿(皇帝)那里。后来,聪明的瑶民想了个办法,把禀贴藏在长鼓里面,闯州过府去打长鼓,表演民族民间技艺。这样,瑶民好不容易才到了京城,上了金銮殿,打开长鼓,取出禀贴,才把状告准。以后,过盘王节时,瑶胞就跳长鼓舞,唱《盘王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关于盘王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包括盘瓠说。古时高王来侵,平王出榜招贤,谁能斩下高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嫁给他。这话被龙犬盘瓠听到了,盘瓠摘下金榜,渡海来到高王身边。盘瓠假装殷勤,受到高王的宠信。一天,盘瓠趁高王醉酒,咬下高王的头献给平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娶了三公主为妻。后来,盘瓠想变成人,便叫公主把它放到蒸笼里蒸七天七夜,公主照办。已蒸了六天六夜,公主担心蒸死了丈夫,偷偷揭开盖子看,盘瓠果真变成了人,只因不足七天七夜,故头上和小腿上还有许多毛未脱落,后来就用布带把头和小腿裹起来。盘瓠变成人后,平王派他到会稽山为王,号称盘王。盘王和三公主婚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姓,成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瓠虽已为王,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教子女劳动狩猎,艰苦营生。有一次,盘王与六个儿子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受伤的山羊,不幸被羊角所伤,跌下山崖死了,尸体挂在一棵树上,儿女们将树砍下做鼓身,剥下羊皮蒙上,制成长鼓。他们背起长鼓,边敲边哭边唱,追悼盘王。至今瑶族同胞还保留不食狗肉的习惯,而祭盘王也是盘王节的重要内容。

三、

少数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