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全球化名词解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7 09:03:5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与对策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与时俱进地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冲击 对策

爱国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21世纪宏伟目标的生力军,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决定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给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研究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遇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对策来回应新的挑战,是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

当前,经济全球化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等多个层次对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全球化冲击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的认同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国家归属感。而民族认同感、国家归属感的最初来源和根基,就是对我国优秀文化和传统的认同。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将经济全球化当作资本主义文化的助推器,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豁合剂”,是最稳固的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语言等优势,竭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渗透宣扬其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受到侵蚀,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动摇了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消解,这就势必会给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教育带来更大困难,使培养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的教育目标难以达到。

2.经济全球化冲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向世界输出其政治意识形态。一方面,他们不遗余力的在全世界宣扬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人权,鼓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将西方政治意识形态说成是全人类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试图把世界所有国家都纳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轨道上。社会主义中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西方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歧,自然成为西方国家“西化、分化”的对象。邓小平指出:“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西方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造成极大威胁,从而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极大地冲击。当前,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所宣传的最高理想,与人们现实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错误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就必须是西方化,西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从而造成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景信心不足,对我们党信任不足,对我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认同度不高,这也使得对他们进行政治原则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面临更大困难,任务更加艰巨。

3.经济全球化冲击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

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竭力宣扬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人权,认为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忽视、贬低甚至无视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以此淡化一部分人的集体观念、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弱化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部分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倡导的国家利益至上、集体主义价值观会妨碍个人利益的实现,而且,激烈的竞争要靠专业知识和技能,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爱国主义的学习和教育。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突出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不矛盾。只有国家利益得到了维护和发展,个人的生存才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个人的发展才有更大的空间,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实现。而个人价值的实现,又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保证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以,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人利益必须坚决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因此,大学生应当树立民族责任感,多为民族和国家做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第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突出民族文化认同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更凸显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经济全球化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对此,大学生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大学生的文化崇洋媚外思想严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心态严重,对属于民族文化的东西有时竟不屑一顾。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东西,是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积淀。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务必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条件之一,是维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衰,则国家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本国民族文化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主题。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态度是尊重,承认文化多样性。其次,引导学生认同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第二,正面灌输与寓教于乐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态度和良好心理。列宁说过,正确的理论是要靠灌输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根植于对祖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真切了解,而正面灌输是向大学生系统地讲解和传播科学思想体系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之一。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可以引导启发大学生采取科学的态度,遵循科学的思路,掌握爱国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采用讲授与自学、讨论、对话、演讲、辩论、参观访问等相结合的多样式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厌恶情绪。另外,我们也要寻求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新时期,我们在继续从纵向即历史演变的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外,尤其应该加强从横向即把中国置于变化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加以考察这一角度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发展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以避免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产生“审美差”和“时间差”。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使青年学生身处其中,耳濡目染,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l)通过各种媒体,营造爱国主义氛围。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宣传历史和现实中的爱国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奋斗历史,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形成浓郁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比如,通过讲座、报告会、主题班会、党团组织活动,举行爱国主义歌咏比赛、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爱国主义征文活动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基地进行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可以利用教育基地开展党、团组织生活;结合重要的节日、纪念日,组织参观、瞻仰活动;结合一定的教育主题,组织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征文、主题演讲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

(4)利用各种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校要抓住各种契机,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第四,强化爱国主义理论建设。强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加强爱国主义理论建设入手。长期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了强化教育效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精心选择教育内容,进行方法途径等方面的创新,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是相对而言,却忽视了对爱国主义理论的研究,理论建设不够。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指导,教育活动多表现为内容和材料的堆积,使爱国主义教育长期处于经验感性阶段,未能上升到科学理性层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已不满足从情感这单一的层面理解中国当代的爱国主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从理论上加强对爱国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爱国主义基本理论,爱国主义形成的机制,爱国主义从情感到思想、从思想到意志的形成和发展的

基本规律等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争取早日建立我国爱国主义理论体系和教育理论体系。在加强对爱国主义基本理论建设的同时,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组织编写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规范和指导全球化进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上升到科学理性层次。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措施,又是当今中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渠道。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迷失方向,站稳脚跟,发展和壮大自己,逐步走向世界。

推荐第2篇:全球化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什么是全球化?我们真的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过什么?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科技进步是一切社会变迁的原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是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进步促进人员和物质产品的全球化,通讯的进步促进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当然,两类技术的作用经常分不开。互联网能调动资本,轮船也能传播精神。

抛开技术进步因素,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亦是关于资本之“主义”的全球化,即利润至上观的全球化——马克思在150年前就讨论了全球化的这个本质。除了战争时期,资本在全球范围里疯狂地追逐利润,每天24小时,从不疲倦。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全球化体现为市场经济体系在全世界的扩张。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国际化的共产主义运动,都从资本全球化衍生而来。若世界市场的扩张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人们当然希望拥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全球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里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四类变量无限多。既然人们无法预知所有的变量,只好依赖意识形态决定自己的立场。

对众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种基于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识形态。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对众多的反对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种基于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识形态。反全球化就是反对扩大贫富差距,反对霸权。意识形态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笔者在这里不想谈论意识形态,只想就事论事。

我们正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坚时代逊色吗?如果麦当劳、肯德基能体现全球化,中餐馆可是在上上个世纪就在世界各地登陆了,如今其普及程度远非美国快餐能比。我怀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胀的“新闻界”给夸张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交通技术并没有飞跃的进步。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以轮船、铁路、汽车和飞机为代表的交通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人员和物资的国际交流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个时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并不严格,护照也可有可无。美洲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住满移民,中国人就是从那时开始改穿西式服装,改用西式笔墨,扛洋枪、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钉,以及下南洋、闯西洋、赴东洋。

即便是资本流动,旧时代恐怕也未必差得远。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国人在外国人开办的银行里存钱、取钱、借钱。那时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资本输出被列宁看成传统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据说,今天的全球化体现为惊人规模的“金融资本”流动。每天全世界有1万多亿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进行赌博投机,每年全球“热钱”高达400万亿美元。可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当今的国际贸易量才8万亿美元。国际金融赌博能影响地球每个角落的生活?资本是经济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效率。可是,用于国际赌博的“资本”促进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梁是工业和商业资本,不是“赌博资本”。

电力的使用,广播的兴起,电话的出现,新闻出版的普及,乃至后来的电视时代,上述任何一种通讯技术的进步,其意义未必低于互联网。因此,过去精神产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亚于今天,精神产品的多元化也不亚于今天。否则,民主思想、共产党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识形态怎样传遍19和20世纪的世界?除了巨额的“金融资本”,据说今天的全球化还体现为互联网的兴旺普及。互联网使得信息传输变得快捷和方便。但拥有信息与拥有知识显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观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国人的观念并不比越战时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国知识界今日的观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学,上个世纪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难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国人现在的观念当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并不是互联网的结果。

两次世界大战加上冷战,绵延80年,切断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使冷战后开始恢复的国际交流显得突然和新颖。笔者不是历史学家,但倘若某个历史学家告诉我,在上上个世纪和上个世纪早年,人员、物资、资本和精神的国际交流程度高于今天,我不会感到惊奇。

当然,我并没有说未来的全球化不会超过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带来什么?

无论我们是否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化过程里,以往的经验都具有启发性。全球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分成四大类:道义问题;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而以下四个全球化特征正对应着这四个问题。

1.缺少法治道义的全球化。任何国家内部的市场化都是随着法治环境的逐渐成熟而成熟的。国际的市场化却不是在法治环境下进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谓国际市场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立法、司法和执法都归于一家,只有理想主义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从不公平中获利的国家才去奢谈国际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没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谓“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体现国际公义的治理。

2.无法预知国家损益的全球化。抽象谈论在全球化中获益或受损的条件非常困难。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可能获益,也都可能吃亏。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3.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全球化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

4.促进民族主义和国家疆界的全球化。毫无疑问,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国际主义都产生于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带来了更强大的民族主义,带来了护照和海关,带来了人员交往的阻隔,带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疆界,带来了更先进的武器和更强大的国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获胜的不是国际主义,而是国家主义,特别是民族主义。在今天,我们看到了“欧洲合众国”主义的兴起,欧洲货币的使用,欧洲边界的巩固,欧洲海关的确立,欧洲防卫的统一。是什么刺激出这种新“西欧民族主义”?美国、日本、西欧……哪一个还在谈论国际主义?当人们已经把保卫疆界安全的战场延伸到外太空,谁还能说全球化消灭国家疆界呢?曾几何时,为普世欢乐而设立的奥林匹克和世界杯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场,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成了在民族国家内部进行竞争的资本。

结 语

为了“经济效益”,人们从辽阔分散、自给自足的乡村走入了城市。他们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赖,但只有依靠斤斤计较、彼此竞争、相互倾轧才能生存。城里的人们看上去没什么不一样,可每个人都从骨子里在追求与众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竞争里脱颖而出。残酷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变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义观的人,他们崇拜资本所带来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资本本身。人们很自然便忘记阿富汗贫民的生命与世贸大厦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们会为纽约2000多条“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蜡烛,但绝想不到为阿富汗那4000多个“野蛮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类可以公然声称自私自利和弱肉强食是其本性,并能导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类,只好用钢铁制造的防盗门来取代分隔家庭的篱笆,用武装到牙齿的警察来取代调解邻里纠纷的长老。当贫穷辽阔的地球村变成了繁荣细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国家利益”理所当然地成为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武力也自然成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当国际化开始倾向于代指这样一个过程时???,今天的全球化用来区别一系列的趋势,很多是在二战后变得尤为突出。它们包括:

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标准的数目的增长,例如:版权法

国际贸易以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长

由跨国公司控制的世界经济的股份的增长

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

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例如通过好莱坞电影的出口

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诸如互联网和电话等的技术使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

移民的增长,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趋势被各种各样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组织看作是积极的,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积极地推动。例如,有这个样一种经济理论:相对优势使得自由贸易可以使得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并且对参与贸易的双方都有利。

二战后通过很多诸如关贸总协定等的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得到相当大的降低。特别是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

提升自由贸易

商品:较少或消除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来降低关税

资金:减少或消除资金控制(资金控制会影响贸易发展)

减少、消除对当地产业的津贴补助金(达到公平贸易)

知识产权保护

在国家间对知识产权法律进行协调(通常来说,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国界承认知识产权限制(例如,在中国获得的专利权可以在美国获得承认)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运动认识认为这些是有害的。

质疑中的全球化

对关于全球化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还是只是一个说法还存在学术上的讨论。虽然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学者争论到这个现象在其它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们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象,例如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它们开始被建立的时候并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简单的说,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国际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说,全球化程度比国际化要深。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国家的边界还远没有达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

1.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文选》3卷57页)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尊重他国人民的独立自主和道路选择。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也积极争取国际支援,发展国际合作,把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与尽量争取外援,加强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原则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之一,始终坚持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不谋私利,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看作是处理国际关系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则。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遵循睦邻友好原则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和维护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外交方针之一。

2.对外开放理论的主要观点

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对外开放”是我提出来的。“对外开放”这一提法,是对国际分工、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理论的高度概括,易于为我国人民所理解,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同。这一提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定要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关起门来是不行的,必须对外开放。(2)对外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内开放,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的开放。(3)对外开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中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4)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要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的企业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6)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冒风险,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7)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丑恶现象,要注意很好地抓,决不能任其发展。(8)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现在生产力不发达要对外开放,将来生产力发达了,要更加开放。对外开放的政策不可改变。

对小平的这些论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推荐第3篇: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一、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二、出现原因

1.根本动力和物质基础:科技发展推动生产力的迅速提高5.原始动力: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

2.两极格局的瓦解消除障碍,有利于各国之间相互交流6.强力推动: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

3.贸易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世界贸易体系逐步建立7.必要条件: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

4.体制条件: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8.技术手段: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

三、近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历程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经济开始走向联系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二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

四、表现

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日趋成熟,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金融全球化:货币的交换和流动规模日益扩大,速度加快

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投资全球化、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五、特点: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出现世贸组织、跨国公司遍及世界,跨国银行迅速发展

六、影响—双刃剑

1.利:

A.把世界紧密联结起来,使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生产力迅速发展

B.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为各国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C.推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D.加深了各国经济联系和依赖,使国际关系以协调为主

E.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弊:

A.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而加大,发展中国家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问题重大

C.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恐怖组织活动猖獗日益突出。

D.加剧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E.发达国家掌握主导权:通过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掠夺性开采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他国家倾卸,严重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F.在促使不同文明与民族之间加强往来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全球化推进,力图推广西方价值观

七、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机遇:它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挑战和压力(压力和挑战增大、经济运行风险提高、最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

八、展望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

2.只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能达到共同繁荣

九、中国应对

1.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也需要中国的积极参与,既给中国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没有出路

2.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主动熟悉经济全球化规则,加强国家经济安全防范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教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4.保持清醒头脑,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认识,制定合理对策,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发挥政治、经济大国的优势,加强地区性合作,同时加强全人类的合作,积极倡导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5.研究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推荐第4篇:全球化利弊

全球化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竞争舞台。然而, 经济全球化衬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别。所以必须分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带来的利弊, 这样有助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进程中把握机遇、避开风险, 从而才能健康地发展 。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 是利还是弊?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作出不尽相同的回答。对于“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学术界的观点不尽一致。国际上基本认可的“ 经济全球化” , 是指生产要素不断走向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相互交错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日益走向一致的一种趋势。其总体特征是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就全球传播范围来说,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六个主要方面。一是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二是世界性的分工已经形成, 生产活动已经全球化。三是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 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四是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 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五是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六是世界经济体系不断扩大,全球经济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论坛前主席施瓦布的一番话很有指导性。他说,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既然经济全球化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既然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都必须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 以兴利除弊, 达到既能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又能够尽量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益

一、发展中国家的一朵血玫瑰

国内现在有一种观点, 经济全球化只会对发达国家有利, 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似乎可以看作“悲观论” 他们更关注的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效应。这个问题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话来回答, 也不合适衡量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与得失, 关键是经济全球化究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哪些机遇滞来了哪些风险或者说冲击。事实上, 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失时机地快速融人经济全球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资金和技术, 并得到生产和管理上的帮助和协作, 从而提高了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中国和东南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而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发展。因此, 从总体说,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因此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机会。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 ( 2850亿美元, 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成本在6年间增加了6倍。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 国际私人资本构成中, 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快更多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今天, 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某种程度上会加速或延缓国家经济的发展, 而且是倍增或倍减的关系。谁拥有尖端的高新技术, 谁就拥有主导权。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后, 发展中国家能花较小的代价获取更多更好的技术, 这种技术, 是他们目前国内无法研究出来的, 或者即使研究出来, 也要过上好几年。管理经验的有效获得也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经营的道路。这是发展中国家无法拒绝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

第三, 经济全球化缓解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矛盾。世界上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与就业岗位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是令政府十分头痛的问题, 而且, 就业问题一旦解决不好, 还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经济全球化对解决这些国家的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有资料显示, 由于上述经济地区的发展,近10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提高了14%以上。

第四,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 目前发展水平较低, 普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 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第五, 经济全球化优化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不太完善, 主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 第二产业不发达, 第三产业发展又不快。同时, 基础产业的瓶颈现象也十分严重。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 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本国, 这仍不失为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高速和优化的捷径。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仅仅是好处,还有不可低估的风险, 有时甚至会演变成一场灾难。从泰国发端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即为例证。1997年7月2日, 泰国央行在汇市抛售泰株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利, 泰株一日之间贬值15%。由此开始, 货币贬值如风暴般席卷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各国, 使整个地区经济陷人衰退。从这金融领域便可将负面影响窥见一斑。金融领域某一方面的崩溃往往会带来多末诺骨牌式的金融和经济“陷落”。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和冲击可归结如下。

首先, 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威胁是国家主权受到了冲击和削弱。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内市场力量的加强, 以及发达国家跨国大公司的不断扩张,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特别是由于生产结构越来越具有全球性, 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已很难完全控制本国的生产结构。这种情况显然与国家主权观念相悖。除了经济主权的削弱外,更可怕的是政治产权也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 集中体现为国际干涉力度的加强。一些国家专有的政治权力,比如国家的独立自主、安全、领土完整等最为敏感的可题就有了被国际共同体特别是一些强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干预的可能。这种干预时有发生, 从根本上冲击了主权的绝对性。

其次,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矛盾。经济全球化是在南北差距甚大、南北冲突尖锐的条件下形成的。尽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等一系列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由于经济实力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在国际事务中无足轻重, 所以它们往往遭到不公正对待,甚至被伤害, 成为经济全球化代价的主要承担者。在世界市场的全面竞争中, 由于资源、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作用相对下降, 科学技术作用增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无力的地位, 其必然结果是导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另外, 在国际社会中起重大协调作用的国际组织, 大都为发达国家所控制, 它们制订的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往往客观上有利于发达国家,有利于巩固发达国家左右国际事务的权力和地位。当代贸易、金融、环境、人权等领域都反映了这一特点,所以广大发展中国家才会感到压抑、不满, 从而引发更多的矛盾和磨擦, 导致国际社会不稳定。

最后, 还有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可能使发展中国家内部出现两极分化。不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两极分化, 而且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的贫富差距都在不断扩大。这就是说, 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下, 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和对付发达国家不断提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 而且还要面临解决国内工资与收入差距拉大带来的社会巨大压力。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经济全球化是一朵血玫瑰,为了得到它, 付出代价在所难免。

二、发达国家的一只掺了黄沙的香摸模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 显然十分有利。这是因为当代世界经济是由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发达国家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和直接推动者, 更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享受到的好处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 有利于发达国家谋取和维护全球经济霸权。发达国家利用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优势, 增强在新兴领域的实力, 进一步拉大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将其遏制在“ 边缘地带” 。而且, 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 使它们凭借各自的经济实力, 积极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不断扩大经济势力范围, 在全球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 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发达国家在谋取和维护全球经济霸权是别有用心的, 主要目的是要获得对发展中国家甚至其他不太发达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全球化只是发达国家对外扩张的手段, 丝毫不意味着它们完全打开了国门。因此, 伴随着全球化的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其手段之一, 就是对“ 违反”发达国家所谓的贸易保护法的国家和企业进行制裁。他们把本国法律国际化, 使之成为各国必须遵守的贸易规范。同时还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设置重重障碍和苛刻条件, 直接控制和干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巩固其全球经济霸主的地位。

其次, 有利于发达国家成为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 而且也成为国际贸易的垄断者。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 使国际贸易增长迅速, 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然而, 发达国家从中捞到的好处远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一方面, 贸易自由化会极大地促进发达国家出口的增长。美、日、欧三方在世界商品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高达50%以上, 全球贸易实际上主要为这三方垄断。因为除了一般贸易外, 上述发达国家的科技开发和应用更加直接地促进了自身以及全球贸易的发展。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 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地区经贸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从而更加有利于发达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的拓展。

再次,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全球扩张, 并使其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作用越来越大, 始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

最后, 经济全球化促使发达国家经济向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 在高新技术方面不断创新, 研究开发和生产出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新产品, 并及时推向市场, 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然, 经济全球化在给发达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同时, 难免也会有一些不利影响,但这些不利因素相对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是发达国家的就业问题。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尖刻地指出,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失业人数激增。比如,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可能使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对非熟练工人的需求量下降。此外, 国际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冲击, 可能会对发达国家的工资和收入水平有一些负面影响。

不过总的来说,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国际投资, 其带给发达国家的巨大经济利益远远超过对发达国家就业和工资水平所带来的微不足道的冲击。用带有黄沙的香膜膜来比喻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是再贴切不过了。香膜摸虽然十分诱人, 利益十分可观, 可总感觉掺了黄沙一样, 有那么一点不如意, 让人吃了还要刷牙。

但是正如前面所述, 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处境和地位是很不相同的,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他们要遭遇比发达国家更多的风险。所以, 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规则和机制, 将成为21世纪初期世界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推荐第5篇:全球化利弊

526 508 532

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

(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

(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一)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484 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

(三)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特别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的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

(四)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与国际秩序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发展间良性互动。摒弃绝对排外的国家利益观,远离霸权主义那种维护一己私利的国家利益观,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区利益纳入国家利益视野,在推进与外部世界互利共赢中发展并延伸国家利益。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

推荐第6篇:全球化 弊端

经济全球化弊端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1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nsifies the world economic imbalances, makes the wealth gaps wider 经济全球化首先带来的是对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世界经济运转所制定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们制定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远不可及的。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当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而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一定的中长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较长的时间内,是很少或很难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害和冲击,如许多民族企业亏损或倒闭等。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rought shock to national economy of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impact of this is built on inequal relationship basics.On the one h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the world bank, etc.) are master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they enacts various principles, systems and orders for economy runn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advantages on econom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n which the developing country is left far behind.So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enefited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high developed countries , while despite the certain long-term interests,the economic and technical relatively backward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seldom or difficult to be benefited in the near future or longer time.they even may suffer a lot of damages such as many national enterprise was bankrupt. ,竞争,创造高效率的同时,必然导致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了1994年变为62倍,社会分配更加不公平。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两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 competition creates high efficienc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t inevitably leads to a few countries more and more wealther enlarges the wealth gaps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in1983, GDP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4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 by 1994 it increased into 62 times. two factors causing this are obvious:

第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地位使它们依靠价格制定方面的主导权,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取更多的利益。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非关税壁垒措施,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这些由发达国家有意制定的贸易标准往往都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因此,目前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损失的基础之上的。

First, interests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imbalanced.As developed countries is always in owner of capita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they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competition.This position makes them rely on dominant right of the price to acquire more benefits when exchanging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Current global rules of economic operation is not rational, mos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Especially non-tariff measures, such as green trade barriers, technical barriers, etc, these formulate trade standards intentionally made by developed countries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Therefore, the present benefits brought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or the world economy is based on the great lo of developing country..第二,是市场竞争使一些社会政策面临挑战。众所周知,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动力,由竞争带来的不平衡要靠社会政策来修补。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福利政策,通过劳资妥协来保持社会稳定。但全球化破坏了这一社会契约,以出口和直接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激烈的跨国竞争,正在影响工资和就业状况, 社会政策在平抑差距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拉大。

Second, the market competition makes some social policies face a challenge.As is known to all, competition is the market economy power, while the imbalances brought by the competition should rely on social policy to fix it.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welfare policy, which maintains social stability through labor compromise.But globalisation breached the social contract, 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multinational company affecting the wage and employment status.social policy are pale in suppreing the gap.Economic globalization broadened space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seeking higher profits .in the background that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differs a lot in economic strength ,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ke the income gap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ider.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立机法不全,便于投机;发生在 1994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充分说明这一点。最好的例证就是目前起源于华尔街的全球经济危机。

2,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kes the world economy more instable.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kes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states more and more close, and mutual dependence more and more strong, and the effective global economic measure is not established, this makes the risk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erupted continuously increasing.Developing countries’ market development are insufficient, and its economic structure is weak, thus more vulnerable to external unfavorable factors .financial crisis Occurred at the end of 1994 in Mexico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 1997 has eloquently illustrate this point.The best example is current global economic crisis originated in Wall Street.

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道的污染等问题。其中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将60% 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海外。

4,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uld cause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For example, widespread land desertification , the erosion, extinction of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pollution of rivers and Marine, etc.,In order to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ir own ,developed countries tend to send a lot of seriously polluting industry to other countries, which not only consumes foreign resources, but also pollutes the environment of other countries.According to a statistics, the United States establish more than 60% of polluting enterprises overseas.

5、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这将使得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消长不等、凸显不一。这种现象,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更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演进原则。文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商品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语言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妨碍资本、技术和产品跨国界流通的障碍一个接一个地被拆除,继之而来的是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念的流入。有些在相互冲突和撞击中形成了新质——世界大文化,有些则会改变本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特性。 5, globalization brings certain impact for national culture necearily.

This will allow each nation\'s cultural traits changing and highlighting differently.This kind of phenomenon, is not conducive to cultural development,nor is accord with diversification cultural evolution principle.Cultural morphology is varied, having various culture, value , langu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c.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 hinder capital, the barrier technology and product trans-border circulationwas removed one by one , then the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t values, different life styles, different beliefs inflows.Some in formed new world culture through conflict and crash, others will change the nation\'s lifestyle, value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总结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企业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因而造成跨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充斥国内市场,导致民族品牌消失;跨国公司操纵和控制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了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面临汇率风险和偿债风险;全球化还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特别是熟练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发展中国家遭受教育经费支出和不能使用已培养人才的双重损失。 summar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kes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pay a huge cost.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ide, developing countries’ enterprise are unable to compete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scale, efficiency, the technical level an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thus causing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brand and product to fill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national brand.Multinational companies control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pillar industry and market, stoping the national industry developing independentl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roduce large amounts of foreign capital, causing domestic inflation preure increasing and facing debt risk, Globalization also lead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brain drain, especially the skilled personnel and senior technical personnel, developing countrie suffer dual lo

education expenditure and unuse eady cultivate talents.全球化可能导致一体化

从而丧失一些传统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

造成文化危机

Globalization may cause identical culture, thus lose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some nation,which may caused cultural crisis.

推荐第7篇:全球化弊端

好处:

1.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一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全球资源和市场一体化,才能使一国经济在目前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以最有利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以最有利的市场来进行销售,达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提高经济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2.促进和提高国际分工的发展和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区域统一,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可以弥补各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不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迅速实现产业演进和制度创新,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3.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生产力的较大提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了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并使现代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现代科技创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必须也只能以世界上现有的科技成果为前进的基础。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流动,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进口世界上自己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借助“后发优势”,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

4.促进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它使以往的国别关系、地区关系发展成为多极关系和全球关系,推动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国际协调和合作机制的发展,并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全球性经济规则的产生,使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出让或放弃部分主权,形成和遵守这些经济规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坏处:

1.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全球化首先带来的是对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世界经济运转所制定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们制定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远不可及的。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当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而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一定的中长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较长的时间内,是很少或很难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害和冲击,如许多民族企业亏损或倒闭等。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各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将不仅取决于本国国内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随着国际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如果本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隐患,这些经济波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国内出现。即使本国经济不存在问题,也会因为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使经济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经济全球化就是金融、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便于投机;再加上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从而给“国际游资”留下可乘之机。于是,西方国家的大量游资不时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造成如同战争般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动传导给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经常出现不利波动,发生在 1994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充分说明这一点。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用规则去加以规范、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规则的制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对利益冲突的一种界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制定。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中虽然有些规则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但大部分规则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发展该产业的时候制定的,如信息技术产业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一旦发展这些产业就必须遵守他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并为此而付出代价。此外,尽管发达国家极力倡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但是各国政府为维护本国利益,仍然实施各种贸易壁垒措施。

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道的污染等问题。其中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将60% 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海外。

4.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企业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因而造成跨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充斥国内市场,导致民族品牌消失;跨国公司操纵和控制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了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面临汇率风险和偿债风险,对西方国家的巨额债务支付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经常引发经济与社会*;全球化还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特别是熟练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跨国公司往往在东道国用高薪雇用现成的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教育经费支出和不能使用已培养人才的双重损失。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将更加恶化;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由于竞争力不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闭,致使大量工人失业,如果社会劳动保障系统不健全,必然产生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引起社会的混乱。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经济全球化首先带来的是对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世界经济运转所制定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们制定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远不可及的。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当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而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一定的中长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较长的时间内,是很少或很难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害和冲击,如许多民族企业亏损或倒闭等。

虽然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能导致全球物质财富的增加,但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是首要法则,它在创造高效率的同时,必然导致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了1994年变为62倍,社会分配更加不公平。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的原因、市场发展的原因及结构变动的原因等,但有两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从理论上讲,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从中收益,但绝不是利益均沾。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地位使它们依靠价格制定方面的主导权,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取更多的利益。

第二,是市场竞争使一些社会政策面临挑战。众所周知,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动力,由竞争带来的不平衡要靠社会政策来修补。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福利政策,通过劳资妥协来保持社会稳定。但全球化破坏了这一社会契约,以出口和直接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激烈的跨国竞争,正在影响工资和就业状况, 社会政策在平抑差距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拉大。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各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将不仅取决于本国国内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随着国际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如果本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隐患,这些经济波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国内出现。即使本国经济不存在问题,也会因为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使经济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经济全球化就是金融、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便于投机;再加上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从而给“国际游资”留下可乘之机。于是,西方国家的大量游资不时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造成如同战争般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动传导给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经常出现不利波动,发生在 1994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充分说明这一点。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用规则去加以规范、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规则的制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对利益冲突的一种界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制定。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中虽然有些规则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但大部分规则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发展该产业的时候制定的,如信息技术产业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一旦发展这些产业就必须遵守他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并为此而付出代价。此外,尽管发达国家极力倡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但是各国政府为维护本国利益,仍然实施各种贸易壁垒措施。尤其是非关税壁垒措施,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这些由发达国家有意制定的贸易标准往往都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这些措施客观上阻碍着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市场导向机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发展中国家所应得到的机会与利益无从保障。因此,目前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损失的基础之上的。

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道的污染等问题。其中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将60% 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海外。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企业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因而造成跨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充斥国内市场,导致民族品牌消失;跨国公司操纵和控制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了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面临汇率风险和偿债风险,对西方国家的巨额债务支付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经常引发经济与社会*;全球化还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特别是熟练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跨国公司往往在东道国用高薪雇用现成的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教育经费支出和不能使用已培养人才的双重损失。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将更加恶化;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由于竞争力不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闭,致使大量工人失业,如果社会劳动保障系统不健全,必然产生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引起社会的混乱。世界银行于 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数》承认:“经济全球化的某些因素已使最贫穷国家受到损害,使富国和穷国之间巨大差距的扩大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一个不能打破贫国周期且愈来愈不平等的世界中,集中于工业化的国家占世界人口1/6 的人却垄断了全球近80%的收入。与此同时,居住在63个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均60%的人,仅得到世界收入的6%,人均每天不足2美元”。

6、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这将使得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消长不等、凸显不一。这种现象,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更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演进原则。文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商品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语言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妨碍资本、技术和产品跨国界流通的障碍一个接一个地被拆除,继之而来的是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念的流入。有些在相互冲突和撞击中形成了新质——世界大文化,有些则会改变本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特性。

经济全球化就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经济侵略,你想我们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除了赔款外,就是开国门自由贸易了,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啊。全球化后,大品牌的公司将工厂设在发展中国家,将发展中国家变成原料产地和劳力提供地。生产的产品返销回去,这样利润就非常大了。发展中国家如果不渐进地提高民族工业,就是沦为新时期的经济殖民地。

当然像亚洲的一些国家因为有工业基础,同时政府也不断发展民族工业,对外的开放也是有限制性的,得到了很多好处,比如中国。但是正如郎咸平教授说的,发达国家掌握了商品的产业链的绝大部分,比如品牌、物流(航运)、金融服务、资金、技术等等,发展中国家就掌握了生产这个环节,如何取得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权,最后,比如100的利润,分给我们是5,其他他们分,你说合理吗?同时我们还要承担环保的代价,并且他们还要通过金融来蚕食我们拿的那5的利润,举个例子就是97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发达国家对东南亚的金融攻击。还有日本,日本的80年代经济经济状况和我国现在多像啊,现在呢,怎样了啊,已经停滞了接近10几年了,为什么啊,就是美欧国家对于日本进行了一次金融攻击啊,搜索一下“日本 广场协议”你就非常明白了。

其实经济全球化的不利不但在于对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的利益分配的不公,并且在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内部人民间的利益分配不公。这是一次对于全球财富的一次重新分配,使得发达国家的富人和发展中国家的有先天条件的人(掌握权力和一些有远见的人)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利益,使得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失业增多,因为他们的工作有发展中国家的工人代替了,这样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减少,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富人更富,权贵勾结一起发达,穷人更穷(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社会财富是大量增加了的,不过分配时富人拿的更多),最终就会破坏经济结构和社会公平,所以现在很多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主张经济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开始没落,美国的民主党执政,日本的自民党下台表明新自由主义的没落。比如美国,奥巴马是民主党,支持民主党的是中小企业和工会力量,这些都是代表中下层利益的,全球化对大的跨国公司很有利,相应的中小企业就不是很有利,所以贸易保护主义又有点抬头了,什么轮胎特保案啊都来了。

推荐第8篇:全球化对话

Unit 3: Globalization 1.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Western food and festivals in China, what do you think should be done to preserve our unique culture? 2.How does globalization affect your life?

Y:Globalization is always heard on TV and read about it in newspapers.What does globalization mean? I thinkIt means the world is now a village - the global village.The world has become smaller and smaller.Have you found the globalization in our life?

S: Yes, It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such as the Coke cola, KFC, McDonald’s, Nikes and so on.Nowadays, Globaliz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world.What about you,?

L:Yes, now days, globalization is not a strange word for us, It has become common and already attracted broad attention in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D:I agree with you.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world will become a Global village .That\'s globalization.

Y:How does globalization affect our life? I think the answer is obviously.Look around us, the ele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is everywhere, such as buy things through network.What about you?

S:Yes, I always shopping online, I can buy the foreign goods cheaper than our country.L:Yes, I think so.It’s no longer need to travel around in order to experience other countries’ life with the foreign arts as well as surrounding them.

D: My baby can drink the imports of milk, that is impoible before.It seems that the world become smaller and smaller.

Y: Of course, the world did not shrink and it isn\'t a village.It can be found ineconomic,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 on.But is globalization a good or bad thing? I think that’s a difficult question to answer.Can you answer this question,?

当然,世界上没有缩水,这是不是一个村庄。可以发现,在经济,文化,政治等。但全球化是好还是坏事情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你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S:There has been a heated argument over the globalization.Some people think it changed our life style and pulled close the distance between us.The other people think that the globalization is a cultural invasion and they worry about the preservation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But my view on globalization which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disadvantages.一直在全球化的激烈争论。有些人认为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其他人认为,全球化是一个文化侵略,他们担心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保存。但我对全球化的看法,利大于弊。

L:But have you noticed, Globalization can also bring harm?It makes the whole world of imbala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ich become richer, and the poor become poorer.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spects of globalization is the global spread and dominance of American culture.但你是否注意到,全球化也带来伤害,它使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富人变得更加富有,贫者愈贫。全球化的最有争议的方面之一,是在全球蔓延和美国文化的主导地位。

D:I think so.Globalization offers extensive opportunities for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develop their economy, enrich their culture, update their technology and so forth, It is convenient that we can travel to other countries and go to study in other countries.我想是这样。全球化提供了广泛的在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发展经济,丰富他们的文化,更新他们的技术等等,很方便,我们可以前往其他国家和其他国家去学习的机会。

推荐第9篇:经济全球化

摘 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它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同时它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它给我国国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同时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和我国政治稳定提出了挑战。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这种趋势下,我国也必须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经济法制改革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策略。

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动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革命,这为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二是生产关系和制度,资本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综合起来说,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就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搞好了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搞不好则会遭到挫折和损害。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 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从8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浪潮为中国复兴带来了机遇,中国应抓住这次机遇,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求同存异,克服困难的原则,主动、健康有序地参与和融入全球经济大潮之中,自觉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迅速发展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最终实现现代化。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科技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经济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越搞越穷。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要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事实上,在对外开放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显著提高,对外经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八五”期间,我国共吸收外商投资1 845亿美元,预计“九五”期间会达到2 300亿美元。“八五”期间,货物满意额由2 808亿美元,增加到3 606亿美元。2000年突破了4 000亿美元。

(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

改革既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又要与国际接轨,遵守国际规则和惯例。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解决原有经济体制僵化封闭的弊端入手的,经过放权让利、全面改革、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等几个阶段后,现在进入了解决棘手问题的攻坚阶段,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改革政府管理机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住房制度、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做法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有很大出入,达不到国际要求的水平,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对我国的贸易加以封锁和限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要按世界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遵守国际规则、惯例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各国发展正常的贸易关系,从国际规则的遵守中获得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一定要解决改革中积攒下来的棘手问题。

另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外在压力,也会变成改革的内在动力,因为这种压力有助于我们实现政企分开,机构精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深化改革,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任务是个良好的机遇。

(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也给我国获得了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更大经济空间。我国应不失时机地实施对外开放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尽可能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扩大的投资和商品市场。同时只要发达国家不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而采取保护主义的强硬政策,不对贸易自由设置阻碍,只要能够建立起资本流动的合理规定──保护生产性投资,预防如投机之类的负面影响,那么,经济全球化完全有可能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除了有赖于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竞争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此外,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可以享受到许多来自政府政策上的优惠,实际上进行的是不平等竞争,使国内企业对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紧迫感。加之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作用,企业的设立、经营和产出往往不根据市场的需要,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相互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必然带来国外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大量涌入,从而对我国国内同类商品和服务行业带来冲击。为了把这种冲击减至最低程度,政府、行业和企业都要抓紧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利用世贸组织允许的过渡期,实现结构优化和素质提高。

(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能够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搞市场经济,我们还缺乏经验,这就要通过对外开放,在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和接触中,考察和总结各国活生生的实践,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各种市场经济模式的利弊得失,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可以借鉴和选择的经验。8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体制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从体制上讲,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同,它在政府的作用、企业制度、市场规则、信用制度、贸易方式、国际协调等方面都实施了改造和创新,发展出了几种不同模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今天,我们已经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等同于社会制度的思想束缚,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应当向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汲取别国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但是我们不允许也没有必要从传统的市场经济开始,沿着西方资本主义老路慢慢地发展到现代文明、有序的市场经济。

此外,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提高国际地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等都有很大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综合看来,中国并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名列世界前八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属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中国对国际社会、世界问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影响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世界经济事务中,中国现在已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所以对国际经济事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而也不断地增加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推进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论文网 LunWenNet.Com]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贸易和投资不断自由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想在一国范围内保持我国经济的自给自足已经不可能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之中。我国的原材料、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的供求状况都有国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国民经济干预权的削弱正在成为普遍现象。同时,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冲击对一些产业来讲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据有关方面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国产品和企业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冲击我国汽车、制药、农业、电信、航空、计算机、金融等七个方面,同时将取消大部分非关税壁垒,形成严峻剧烈的竞争局面。其中就汽车行业而言,汽车工业是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面临缺乏规模经济的冲击。汽车工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只有规模上去了,价格才能降下来。而我国1998 年全国汽车产量是163 万辆,轿车是50.71万辆,只相当于外国一家汽车制造厂的产量,甚至只相当于外国汽车制造厂一条流水线的产量。第二,面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的冲击。目前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2 000万辆,通用、福特、大众、丰田等几大生产巨头纷纷加大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中国目前200人拥有一辆汽车,显然是一个潜在的汽车大市场,必然会受到外商的青睐并尽最大可能挤入中国市场,这无疑会对我国汽车工业产生严重的冲击和威胁。第三,面临关税逐步下降的冲击。目前我国汽车平均关税为80% ~100% ,尽管正式文件尚未面世,但关税降低20%是起码的,这意味着关税降低后的进口汽车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此外,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等都使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中国的轿车工业可以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保护的时间也只有五年左右,充其量十年。那些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将难以生存。汽车工业进入大规模资产重组将是大势所趋。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的互相依赖空前加强,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世界各国陷入失衡和危机的境地。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有个最好的例证。这就要求我国务必提高经济管理智能,防范经济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发生。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较为灵活的汇率安排是减轻失衡和外部冲击的有效手段。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组织的挑战,一是跨国公司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对诸多的贸易、投资等问题,哪个国家也无力单独解决,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组织。这就使国际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意味着原来主权国家部分经济管理权利的消失或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国家的经济主权就会受到威胁。跨国公司对我国政策和措施有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它们经常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大搞投机活动。因此,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受到国际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使其作用的发挥要困难得多。我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及时加以调整。否则,就会殃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的挑战。

政治稳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稳定的威胁和挑战加大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为西方的干预主义提供了很多的借口。美国一直奉行干预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美国更以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为借口,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子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的一些政客和学者宣称,在冷战后的世界里,国家内政与国际问题之间的区别一直在减少,推广民主、对付动荡及非人道主义、建立集体安全是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的三项内容。美国必须帮助那些“没有能力保护本国少数民族、种族和宗教的政府”履行其职责。北约就是以民族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动武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许多民族和宗教问题,还有诸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等需要处理,如 果解决方法失当,就有可能成为西方干涉我国内政的借口。

2.为西方的经济政治化倾向提供了方便。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集团出于对抗的需要,为了笼络住盟友,将政治问题经济化,竞相对集团内部的成员实施经济援助。如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和日本进行大量的援助和贷款,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苏联也用同样的办法使一些东欧国家与它靠近。冷战结束后,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经济成为最大的政治。发展中国家把经济的发展作为政治成功的标准,发达国家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比如,西方国家为了制止波黑战乱,通过安理会对南斯拉夫实施经济禁运;为了消除伊拉克的军事和政治威胁,迟迟不解除对伊的经济制裁。在与中国的关系上,多年来西方更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压迫中国就范。1989年中国发生政治**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经济制裁。在中国“复关”和“入世”问题上,西方更是漫天要价,把单纯的贸易问题变成了一个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使这一谈判持续了十多年。

美国国会把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待遇与人权问题挂钩,每年审议一次,就是要把美国的人权观念强加到中国人民的头上。西方一些怀有“西化”和“分化”图谋的人用经济手段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中国在这方面必须高度警惕。

此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西方文化日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霸权化的趋向。西方意识形态正有计划有步骤的侵入我国,一些有害的文化价值观念也随着经济交往的频繁愈来愈多地被输入我国。这些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极其严重地动摇着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如,在理论的层次上,他们宣传“人权高于主权”、“经济自由化”、“政治多元化”等等,抵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层次上,他们把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通过各种手段传播进来,消除人们的意志;在民族宗教问题上,他们给分裂主义分子以国际活动空间,授予其“和平”奖章,提供先进武器,支持其分裂活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反渗透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在各种领域和渠道上表现和展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将始终受到来自西方的威胁和挑战。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应从总体上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不能也不应有任何的动摇。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决不能采取消极退缩的做法,而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这里,我们的策略关注点也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今天,以无线电话、电视、电脑、人造卫星等现代信息手段为主体的传播网络,已使全球结合成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这种信息传播、处理的共时性,不仅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通讯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的进程,而且也大大缩短了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使人类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动范围和创造能力。根据有关资料,全球互联网的用户每年以高达162%的年增长率递增,几乎可以说已在全球普及。如今,国际互联网络已扩大到155个国家和地区,它使几万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业务片刻之间就能在国际间完成,这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加速了经济全球化高潮的到来。正是因为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在“十五”计划中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事实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也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对策。我们必须以积极、务实和奋进的态度,把握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化给我国带来的难得机遇。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人类文明进程以及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态势,已不允许我们再次与机遇失之交臂。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形成共识,整合力量,统一行动,努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我们别无选择,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与未来的重大抉择。

(二)加强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和快速融入国际市场。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对外开放的体制环境发生变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政策性开放变为体制性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是全球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规则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各国必须遵守的规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

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的。努力搞好国计民生的国有大型企业,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国有企业机制转化和结构调整中暴露出来的棘手问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三)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同时,我国还应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现在我们造成财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识差距,就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自主创新和自己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技术依存度有50%是依靠我们自己国家, 50%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知识包括标准、品牌,也包括技术、专利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难用实物跟它比较的。比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占领了技术的高点。因此,在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我们必须实行社会塑造与自我强化双管齐下,使我国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得到真正的开发;在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必须着力于创造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的创新两个层面,真正激发蕴藏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潜能,使创新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我国兴旺发达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我国应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制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和成功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几年来,我们在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任务,根本的还必须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建立实行民主和法治所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机制、规则和形式。我们应该努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应注意将以下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固然要借助于全球化而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尽可能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力求实现某种程度的“跨越式”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增强经济发展的坚韧性上下功夫,要认识到我们得要面对的压力和冲击力会是很大的,只有依靠坚韧的努力,才能站稳脚跟,才能以此为基础而寻求发展,寻求“跨越”。这两个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和统一的。

21世纪,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将会更加激烈,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很脆弱;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的优势有限,信息化整体水平还很低; 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我国也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正视差距,直面困难,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从差距和困难中找到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动力。[论|文|网]

推荐第10篇: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3、潜在写作:指17年和*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4、“七月”派: “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5、写实文学: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溶新闻性与哲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刘亚洲的《黄植诚少校》、郑义的《冰河》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均是写实文学的优秀作品。

6、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7、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采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8.朦胧派:一九八〇年开始出现于诗坛。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9、“新生代”诗人: 8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发生了新的转移,加上“朦胧诗”的讨论和新潮诗歌长时间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一些“归来”诗人的创作渐趋沉寂。与此同时,推动新潮诗歌的一批青年诗人的后期创作,也更加热衷于艺术实验,迷恋抽象观念,因而也愈来愈远离现实生活和读者的感性经验。加上其中的一些骨干力量先后脱离国内诗坛,或转向其他体裁的文学写作,“朦胧诗”的创作和讨论的浪潮也开始消歇。在这期间,从新潮诗歌内部孕育生成的一股新的更年轻的创作力量,开始登上诗坛。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诗人。

10.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11、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12.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1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14、“寻根小说”: 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动因是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在这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5、先锋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流撞击的产物。它的创作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写法,或运用意识流结构手法,通过联想进行时间空间对比;或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描写人物精神深处的荒诞性;王蒙的《夜的眼》是先锋文学的发韧之作,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贤亮的《临街的窗》、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是代表作。

16、先锋小说: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到90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大。

17、新写实小说: 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1、潜在写作:

指17年和*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伤痕文学: 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 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7.先锋派:

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且颇有潜力的新秀。 8.《九月寓言》:

对田园乡村文明的向往与挽歌。

1、乡村愚昧与落后的故事。如第六章\"首领之家\",写村长赖牙在乡村的无限权威或淫威。同赖牙老婆大脚肥肩虐待儿子、媳妇的惨剧——大脚肥肩虚待儿媳三兰子致死;金友虐待妻子小豆。全村生活的极端贫困,所吃或赖以活命的食物,就是地瓜糊。

2、小村的浪漫与传奇故事。如流浪汉露筋与瞎眼女闪婆浪漫野合的故事,农民金祥千里买鏊子改变了小村的食物方式的故事,独眼义士三十年寻妻的传奇,庆余要饭被金祥收留。对乡村那种自由、充溢生命力、执着的生命形态的张扬。

3、小村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故事。而当小村边煤矿的开发后,小村便不存在了。体现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所谓乡村文明的挽歌。

9、写实文学: 写实文学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溶新闻性与哲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刘亚洲的《黄植诚少校》、郑义的《冰河》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均是写实文学的优秀作品。

10、“七月”派:

“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1、潜在写作:

指17年和*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伤痕文学:

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 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7.先锋派:

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且颇有潜力的新秀。 8.《九月寓言》:

对田园乡村文明的向往与挽歌。

1、乡村愚昧与落后的故事。如第六章\"首领之家\",写村长赖牙在乡村的无限权威或淫威。同赖牙老婆大脚肥肩虐待儿子、媳妇的惨剧——大脚肥肩虚待儿媳三兰子致死;金友虐待妻子小豆。全村生活的极端贫困,所吃或赖以活命的食物,就是地瓜糊。

2、小村的浪漫与传奇故事。如流浪汉露筋与瞎眼女闪婆浪漫野合的故事,农民金祥千里买鏊子改变了小村的食物方式的故事,独眼义士三十年寻妻的传奇,庆余要饭被金祥收留。对乡村那种自由、充溢生命力、执着的生命形态的张扬。

3、小村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故事。而当小村边煤矿的开发后,小村便不存在了。体现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所谓乡村文明的挽歌。

9、写实文学:

写实文学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溶新闻性与哲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刘亚洲的《黄植诚少校》、郑义的《冰河》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均是写实文学的优秀作品。

10、“七月”派:

“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第11篇:名词解释

1.广告主:进行广告者,是指提出发布广告的企业、团体、个人。

2.广告学: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 理论 策略 制作与经营管理的科学。

3商品销售广告:以销售商品为目的,从中直接获取经济利益的广告形式。

4广告诉求: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促使其采取购买行动的广告表达方式。

5理性诉求广告:采取理性的说服手法,有理有据的直接论证产品的优点和长处,让顾客自己判

断并进而购买使用的去求广告

6感性诉求广告:采取感性的说服方式,向消费者诉之以情使他们对广告产品产生好感并进而购买使用的诉求广告。

7速效广告:指广告发布后要求立即引起购买行为的一种广告又叫直接行动广告。

8企业形象广告:已建立商业信誉为目的的广告,他不直接介绍商品和宣传商品的优点,而是为了增强企业的自身形象。

9IAA(亚洲广告协会联盟)国际广告行业组织的出现是现代广告业的重要标志之一。IAA成立于1978年,由亚洲地区的广告公司协会、与广告有关的贸易协会和国际广告协会在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分会组成。亚广联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各个分会按国家或地区先组成亚洲广告联盟国家委员会,然后以国家委员会的名义加入亚广联。国际性广告行业组织的出现,对于协调、促进各国广告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广告业务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市场营销: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市场营销进行的定义。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对商品劳务或观念的构想、定价、促销和分校计划执行过程。以实现达到个人或组织目标的交换。从微观角度讲,所谓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主动适应和利用外界环境,通过市场达成交易,满足现实或潜在需求的综合性经营活动。

11消费者行为:是人类进行生活中各方面的交换时表现出来的情感,认知行为和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行为。

12目标市场营销:企业只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状况把整个市场划分成许多分市场,然后选择其中适应自己的一个或几个分市场作为营销开发的对象。这种做法市场营销学成为目标市场营销

13市场细分:所谓市场细分,就是调查、分析不用消费者在需求、资源、地理位置、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别,然后把基本特征相同的消费者归入一类,使整个市场变成若干“细分市场”

14广告的真实性原则:主要指广告的经济信息和文稿内容要真实准确,不虚夸更不能伪造。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也是现代广告事业最基本的原则。

15广告的思想性原则:所谓思想性,是指广告的内容和形式要健康向上,符合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要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6广告的艺术性原则:主要指广告活动要运用艺术手段,借助于音乐、会滑、摄影、文学等艺术表现形式来加强广告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消费者的感染作用。以期提高整个广告活动的效力,进而增强广告作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心里效益。

17广告的计划性原则:是指开展广告活动时必须哟计划有步骤有条理的进行,在进行广告活动之前,必须对未来的广告活动作出全面的科学的安排,以保证广告活动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

18广告运作:只在现代广告中,广告发起、规划和执行的全过程。广告运作是广告主体的主要行为

19广告运作的内部环境:是直接影响和制约广告运作的条件和因素,它又称围观或可控环境。

20销售百分比法:按照这种方法来确定下一年度的广告预算,就是用企业本年度的产品销

售总额或对下一年度销售总额的预测乘上一个广告费用的百分比一次得到下一年的广告预算。

21广告调查:是围绕着广告活动而展开的所有调查工作,他从属于市场调查。是市场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直接信息:指用通用符号所传达的广告信息

23发散创意法:以广告主体为圆心,通过想象联想幻觉等心理思想过程,诱发各种新思想和新观点,发散创意法的特点是求异性,它不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使思维在同一圆心朝着不同的方向拓展,从而产生众多的方案。

24形象创意法:是广告创意人员在广告策略的指引下,运动分析综合比较类比等逻辑方法对已有的意念进行改造加工组合拼接最终建立新的意念形象

25广告构图:是在预定的规格、版面内按照美学原理将广告标题、插图正文等构成要素,以符合信息传递规律和广告目标要求的方式加以布局组合,以实现最好的视觉效果。

26户外广告媒介:是指运用室外的传播手段进行广告信息传播的媒介方式,霓虹灯、路牌、招贴车船等都属于户外广告媒介的范围。

27流动性媒介:依靠媒介本身的流动,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如报纸发送到受众手中,广播、电视通过无线电波发送信息,流动性媒介适用于手中相对固定的广告信息传播。

28想对流动性媒介:媒介本身处于静止状态,但受众却是经常不断流动的,如路牌橱窗金属造型等

29媒介计划:为把广告信息最有效的传达给目标受众,根据广告目标的要求,在一定的费用内,对广告媒介进行的策划就是广告媒介计划。

30媒介组合:所谓媒介组合,实际上是对媒介计划的具体化就是在对各类媒介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状况,受众心理媒介传播特点以及广告预算的情况,选择多种媒介并进行有机组合,在同一时期内,发布内容基本一致的广告。

31拖拉推出策略:既广告推出的时间早于商品进入市场的时间,用广告拖拉出商品,目的在于事先制造声势,先声夺人。

32受众:从狭义上说,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信息受传者,从广义上说,一切在信息交流活动中的信息接收方,都可以称为“受众”

33消费者:是指物质资料或劳务活动的使用者或服务对象,从狭义上理解,消费者就是消耗商品或劳务使用价值的个体,而从广义上看,产品或劳务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用者都是消费者。

34广告效果:广告作品被广告受众接触,并产生各种各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带来相应的变化,这种影响和变化就是广告效果。广告效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下一的广告效果是指广告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及广告传播促进产品销售的增加程度,也就是广告带来的销售效果,广义的广告效果则是指广告活动目的的实现程度,是广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变化的总和,包括广告的经济效益,心里效益,社会效益等。

35视听率:是收看收听某一时间段或者某一节目的个人或坚挺数占拥有电视机收音机的个人或家庭数的百分比。

36广告完成稿:是指已经设计制作完成,但还未进入媒介投放阶段的广告作品样本,如电视广告样片报纸杂志广告样稿等。

37广告的经济效果:又称销售效果,是指广告活动促进产品或劳务的销售增加企业利润的程度。 38广告组织:是承担广告经营活动任务的主体机构。包括各类专业广告公司,企业广告部门,媒介单位广告部门以及广告团体组织。

39综合型广告代理公司:即一般人所谈及的广告公司,这种广告公司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包括市场调查,广告计划拟定与执行,广告的设计与创作,选择媒介,制定预算,广告

效果预测,信息反馈处理,公关服务等。

40专项服务型广告代理公司:只承担广告活动中的部分工作,如有的广告公司只负责承担广告的创作制作和发布,不承担或只承担简单的广告策划与广告调查。这类公司只能帮助企业广告部门解决某些特别的需要。

41广告代理商:也是专业广告组织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本身不承担广告的创作和制作任务,只承担广告主与广告媒介之间的联系工作,负责为广告主寻找广告媒介,或为广告媒介寻找广告主,从中收取佣金,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广告经纪人。

42广告制作机构:一般是一些美术社,摄影社,装潢社等,他们只负责广告的设计创作和制作,而不负责广告的策略和发布,只收取制作费用。

43广告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广告管理机关依照广告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或通过一定的行政干预手段,对广告行业和广告活动进行的监督、检查、控制和指导。

44广告审查制度:是指广告审查机关在广告交付媒介发布前,对广告主的主体资格,广告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和有关证明文件或材料进行的审查,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广告管理制度

45广告业务档案制度:是指广告经营者(包括广告发布者)对广告主所提供的关于主体资格和广告内容的各种证明文件材料以及在承办广告业务活动中涉及的承接登记,广告审查,广告设计制作,广告发布等情况的原始记录材料,进行整理保存并建立业务档案,以备随时查验的制度。

46广告公司的客户代理:指广告公司全面代理广告客户的各项广告活动。广告客户必须委托有广告代理权的广告公司代理其广告业务,不得经行与广告媒介单位直接联系发布广告(此限定不包括分类广告)

47实费制:指按实际的成本支出和劳务支出计算广告代理费,而不以一定比率支付代理佣金。 48效益分配制:是指广告公司从其代理广告的实际销售中,按一定的比例获取利润,如果广告不能产生实际的销售,则得不到相应的利润回报。

49国际广告传播一体化策略:即以统一的广告主题和内容,统一的创意和表现,在各目标市场国实行一体化传播。

50国际广告传播当地化策略:即针对开展广告活动的不同目标市场国的特点,制作不同广告诉求 创意和表现的广告作品

第12篇:名词解释

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4.鲁迅在小说(《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的屈原的《离骚》诗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6.《秋夜》一文出自鲁迅题为《野草》的散文诗集中。

7.“立义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鲁迅对(摩罗诗人)的总体评价。

8.鲁迅对民族心理的探讨,特别是在前期,偏重于解剖国民性中的(劣根性)。

9.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

10.《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与他弟弟周作人合译编的一部外国小说集。

11.鲁迅一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与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而分不开的。

12.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塑造的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13.鲁迅的杂文是植根于时代生活的,但从杂文的历史线索来看,它又是对(我国古代散文)的承传与发展。

14.1911年,鲁迅用(文言文)写了一篇题为《怀旧》的小说。

15.在鲁迅的后期,他更加集中精力从事(杂文)的创作。

16.鲁迅曾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

17.“(宁信而不顺)”是鲁迅整理古籍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18.与正视现实的人生哲学相联系的是鲁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对(奴才)哲学的否定。

19.鲁迅也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著名学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杰出之作。

20.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狂人日记》、《药》等小说的发表,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21.1927年,(巴特勒特)教授在美国《当代历史》上发表的(《新中国思想界领袖鲁迅》)一文,高度赞扬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台柱”。

2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称赞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2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24.“拿来主义”是鲁迅主张的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态度。

25.鲁迅认为“真实”是“讽刺的生命”„„。

26.《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学术著作。

27.鲁迅曾称《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28.鲁迅主张对外来文化采取“_拿来主义”的态度。

29.《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学术著作。

30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31.杂文是鲁迅一生文学革命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32.《阿Q正传》是鲁迅要写出一个沉默的、现代的国民“灵魂”,暴露国民弱点的小说。

33.“象征主义”是鲁迅创作散文诗《野草》的主要艺术手法。

34.鲁迅评价“摩罗诗人”的特点是“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35.“兴感怡悦”是鲁迅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36.鲁迅一向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一是选材不宜过严,二是批评要慎重。

37.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中的部分人曾指责鲁迅是落伍者和封建余孽。

38.瞿秋白于1933年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鲁迅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39._《坟》是鲁迅的第一本杂文集。

名词解释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 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 ,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 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 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

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

17、“宴之敖者” 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

40._杂文_是鲁迅一生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41.鲁迅认为“知事论人”是“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好方法。

42.在《野草》中,和战斗的人生哲学相背离的另一种人生态度是_(奴才哲学)。

43.伯夷是鲁迅小说《采薇》中的人物形象。

44.鲁迅在《药》的结尾中添上一个(花环),增加了作品的“亮色”。

45.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 (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46.茅盾先生认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47.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曾经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

48.在鲁迅看来,杂文应该“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49.“革命被头挂退的事很少有的,革命的完结,大概只由于投机者的潜入。也就是内里蛀空”。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杂文《铲共大观》。

50.鲁迅认为好的讽刺手法,应该“词微而显,旨博而深 ”。他称赞《儒林外史》的“蹙而能谐,婉而多讽”。

51.鲁迅一生共创作了杂文集16本,其中三本是以(且介亭)为题。

52.在《野草》中的《立论_》中,鲁迅批评了是非不分、圆滑虚伪的处世态度。

53.《野草》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寻找感情的(对应物),使诗意显得富有(暗示性)和多层次性。

54.鲁迅在《野草》中,竭力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化为“_意象”,以具有物质感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55.鲁迅认为《诗经》中,《风》诗是“闾巷之情诗”,最有价值。

56.鲁迅说:“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_(不得帮忙)_的不平”。

57.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_(唐)_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58.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59.鲁迅认为唐诗发展的原因,是和唐人重视(文化)_的观念分不开的。

60.鲁迅在研究古代文学中,写了断代的中国文学史《_汉文学史纲要_》和小说史《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61.鲁迅对待文学艺术遗产主张“拿来主义”,他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_,或(毁灭)”。

62.鲁迅从事古代小说的学习、整理和研究,辑录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抄》和《唐宋传奇集_》三部书。

63.鲁迅推崇的唐人小品文《谗书》的作者是(罗隐)。

64.鲁迅赞扬拜仑:“苟奴肃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_,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65.鲁迅《孤独者》的主题与阿尔巴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有内在联系。

66.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系统评介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

67.鲁迅在谈到芥川龙之介的《鼻子》等作品时写道:“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

68.鲁迅将(拜伦)作为摩罗诗宗的宗主。

69.鲁迅翻译了日本(鹤见佑辅)_的《思想·山水·人物》。

70.鲁迅在谈到阿Q时,曾说他要“画出这样的沉默的_国民的灵魂。单项选择题

1.(史家)手法是鲁迅杂文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

2.鲁迅在南京求学时,主要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3.鲁迅认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儒林外史》)的主要特点。

4.在天物、思理、美化、神思等艺术美的要素中,鲁迅特别强调的是(思理)这一要素。

5.鲁迅认为,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

6.(《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学术著作。

7.鲁迅指出,幽默应“(有倾于对社会的讽刺)”。

8.(《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开创时期的杰出之作。

9.鲁迅一生共创作了(16)本杂文集。

10.在欧洲,从事鲁迅研究并有较大影响的是(普实克)。注;史沫莱特、巴特勒特是美国人。

11.鲁迅小说的悲喜剧交融的特点,既表现了作家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透视力,同时也表现了他所一贯坚持的(为人生)的创作主张。

12.鲁迅的文学史研究著作,主要有(《汉文学史纲要》)。

13.鲁迅的叙事性散文集是( 朝花夕拾)。

14.在《呐喊》、《彷徨》中,鲁迅着重描写的是两类,即一类是农民和农村生活、另一类(是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命运)。

15.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6.主要收入“五四”时期“随感录”的杂文集是(《热风》)。

17.鲁迅的杂文向来有形象与逻辑相统

一、(抒情与议论相统一)的特点。

18.鲁迅早期的翻译,曾受(严复)的影响。

19.在谈到文学翻译的信达不可兼得时,鲁迅早年主张(宁信而不达)。

20.鲁迅的抒情性散文集是(野草)。

21.鲁迅认为,(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22.收入鲁迅早期用文言文撰写最多的杂文集是(坟)

23.在欧洲,从事鲁迅研究并有较大影响的是(普实克)。

24.1923年,茅盾,沈雁冰在《读〈呐喊〉》一文中,称读鲁迅的小说简直感到“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

25.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6.主要收入“五四”时期“随感录”的杂文集是( 热风)。

27.鲁迅的学术著作(汉文学刚要)是我国第一部用新观点写成的文学史。

28.鲁迅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29.鲁迅指出(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

30.鲁迅的杂文创作塑造了一系列(象征性)的形象。

31.鲁迅说,《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32.鲁迅认为幽默的审美特征是(C)。

A.婉而多讽 B.哀而不伤 C.笑中多苦,幽默含讥 D.乐而不淫

33.鲁迅评价雪莱的诗歌创作具有“(理想主义)”的特点。

34.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反映了(辩证的进化的)观念。

35.在日本求学时,鲁迅主要受到(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的影响。

36.《野草》的第一篇《秋夜》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

37.鲁迅小说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但却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精粹凝练、深广浑厚)。

38.鲁迅认为,(知事论人)是“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好方法。

39.鲁迅整理古籍的态度十分严肃认真,到了“(废寝辍食,锐意穷搜)”的地步。

40.鲁迅的杂文作为一部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41.鲁迅在《野草》中着重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创作了富有诗意的(思想分析)的散文诗篇。

42.(《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

43.鲁迅整理古籍的基本方法是(实事求是)的方法。

44.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风是(自然飘逸,和平冲淡)。

45.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反映了(CA)的观念。

A.辩证的进化 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不断进化

46.鲁迅在一篇小说的结尾中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篇小说是(故乡)。

47.“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杂文《灯下漫笔》。

48.赞扬《野草》“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作家是(许寿裳)。

鲁迅把清代小说分为若干类,其中属于讽剌小说的是《儒林外史》。 简答题

1.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

答:艺术格局的丰富多彩、简洁深厚,悲喜剧交融,白描传神。

2.《野草》中哪些篇章体现了鲁迅的这种态度,他又是怎样揭示奴才性格的核心的?

答:主要有《复仇》、《求乞者》等。以讽刺的笔触,揭示其苟活的人生,对中庸哲学的否定。

3.鲁迅的悲喜剧观有哪些特点?

答:鲁迅将“人生有价值”的观念引入对悲剧和喜剧的认识之中,使“悲剧”、“喜剧”与有“价值”意义的内涵相联系。鲁迅揭示了悲剧就是要以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愤感来感动读者、观众的心,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情感,而喜剧则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诙谐、幽默中认识人生、认识社会。

4.哲理与诗情是鲁迅杂文艺术的一大特点,,大致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答:两大类。第一类的特点是叙述与抒情相互渗透,第二类是以说理为主,理中见情,在哲理的诗化中做到情理交融。

5.创作《野草》时,鲁迅正处在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时期,思想变化有哪些特点?

答:1)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2)歌颂韧性战斗精神;(3)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6.鲁迅的杂文创作有哪些艺术特色?请简要说明之。

答: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要点:(1)逻辑性;(2)形象性;(3)讽刺性;(4)抒情性;(5)多样性;(6)常用曲笔。

7.鲁迅的比较文学实践,具有哪些作用与意义?

答:鲁迅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体现出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思想。,所以他的比较文学实践《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站在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介绍控欧洲积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想,文艺作品的第一篇论文。

8.鲁迅是怎样概括白描艺术手法的?其要点又是什么?

答:鲁迅尤其重视运用白描手法。鲁迅曾给白描下了一个精到的蜀说:“‘白描’却没有秘决。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决》,《南腔北调集》)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9.鲁迅对悲剧的认识是什么内容?请简要说明鲁迅的悲剧观。

答:鲁迅的悲剧观。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首先,鲁迅认为,悲剧反映的对象是实体性的,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其次,鲁迅指出悲剧是一个“毁灭”的过程,毁灭的对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鲁迅对悲剧的论述,涉及面广,他从以上对悲剧内容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出发,还在许多方面对悲剧创作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10.鲁迅在杂文《坟·写在〈坟〉后记》中提到,“中间物”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什么?

答: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1.鲁迅在“五四”时期写的“随感录”有哪些特点?

答: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

12.鲁迅在创作《野草》象征主义表现艺术的手法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13.对于讽刺艺术的论述,鲁迅提出了哪些精辟的观点?

答:其一,夸张;其二,反语;其三,摹拟;其四,谐趣。

14.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答:鲁迅的杂文展示着“时代的眉目”,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值得后人认真研读的一代“诗史”。首先,鲁迅的杂文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动向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次,鲁迅的杂文中活现着一批栩栩如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再次,鲁迅的杂文形象地描绘了许多社会世象和心态。

15.简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答:从祥林嫂的悲剧中,不只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残酷地钳制着劳动者的命运,并且还戕害人的精神,把人变得迟钝、麻木和愚昧。

16.《影的告别》如何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

答:现实生产中形影相随,不能分开。鲁迅在《影的告别》中巧妙地构想出影形告别的场景,从影的告别词可见,它既想决别,又对形留恋,但最后是决绝而去。影和形的告别象征着鲁迅一个自我向另一个自我的诀别。“影”的形象是鲁迅内心思想矛盾的化身,“影”的告别词也正是鲁迅当时内心矛盾的坦露。

17.“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说明鲁迅这段话所包含的美学内容。

答:(1)说明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消,存在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因而在爱憎美丑的认识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立。(2)说明属于不同思想体系的人,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美感,共同的“喜怒哀乐。

18.鲁迅关于唐、宋传奇两者区别的看法。

答: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至宋朝,虽然也有了传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为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极多教训。

19.简述鲁迅对《聊斋志异》艺术上的评说。

答:鲁迅认为《聊斋志异》艺术上特色有二:一是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二是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可怕。缺点是“用古典太多”,使人不容易看下去。

论述题

1.试分析论述鲁迅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答:①以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美的本质;

②美的本质离不开现实社会和时代的制约;③美的本质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民族文化的个性

2.试分析论述鲁迅在《野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哲学思想。

答:①体现了鲁迅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思想②体现了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思想。③体现了鲁迅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和自我牺牲的思想特点。

3.结合对《野草》的阅读理解,试分析论述《野草》“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思想特点。

答:(1)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地狱》);(2)嘲讽“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求乞者》);(3)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的看客”(《复仇》、《复仇(其二)》);(4)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颓败线的颤动》);(5)揭穿“正人君子”虚伪的假面(《狗的驳诘》、《死后》)。

《野草》对韧性战斗精神的歌颂:(1)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3)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死火》);(4)热情歌颂叛逆的猛士(《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

《野草》确实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用诗的激情和诗的形象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矛盾和斗争。这种自我解剖、渗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哲理探索意味。

4.鲁迅对中外文化遗产采取什么态度? 试论述鲁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贡献。

答:鲁迅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考虑,特别注意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但作为艺术表现的方法,鲁迅则在提倡现实主义方法的同时,也兼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鲁迅一向认为,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不但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只要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写出成功的作品,对任何表现方法都可以采用“拿来”的办法。鲁迅在这方面的主张以及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的。

5.试分析论述鲁迅所提出的“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的美学思想。

答:鲁迅解释什么是美?“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③美的本质是超功利的,并非致用。他在另一处说:“主美者以为美术目的,即在美术,其于他事,更无关系。”④这便是文学上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主张的。他说美术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美术云者,即用思想以美化天物之谓。”⑤他强调“神思”,即发挥想象力达到理想境界。美的社会功能就是“涵养吾人之神思”⑥。我们欣赏美术作品,便受到薰陶,使人气质受到影响。鲁迅打了一个比方:“如游巨浸,前临渺茫,浮游波际,游泳既已,神质悉移。”⑦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好像在大海中游泳,。而且科学知识给人的启迪和艺术作品并不相同,科学知识靠推理,艺术作品靠直觉,直接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能接触到人生的真理的隐密幽深之处。这是美术供人享乐功用的一方面。

6.结合你对《野草》的理解,试论述《野草》的哲理性和文化意识。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野草》的文化意识:《野草》的语言文字显得特别优美和瑰丽。《野草》的语言精炼而警拔,往往精炼得近于浓缩,有的成为警句。《野草》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曲折的。《野草》中的对话往往也寓意深警,不管是讽刺还是抒情,常常闪现着诗意的光彩。《野草》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常用排比句式,多结构相似的短语,关键性句子尤其是警句每见重复等等。

7.试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两篇小说为例,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

答:鲁迅小说对我国传统小说艺术实现了大突破,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首先,在人物与故事关系上,鲁迅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格局(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完成了从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转化);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鲁迅“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的小说综合运用了中西方小说的艺术技巧,从作品内容出发灵活而多变,充分显示了鲁迅丰厚的中西方艺术素养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再次,在小说语言上,鲁迅小说彻底地摆脱文言,改用白话,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鲁迅小说在形成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方面的贡献与特点:鲁迅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流派的形成起了主帅作用,他是这一文学思潮、流派的奠基者与旗手。鲁迅小说犹如涉世很深者向人们讲述世态和人心,简约而严谨、冷静而深沉,读后既发人深思,又感人肺腑,可谓理深情挚。鲁迅的小说,成功地刻画了阿Q等一群出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鲜明、独特而又有极大的普遍意义。鲁迅小说所特有的质朴、清醒、深沉,使他的现实主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影响及于几代作家。

8.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特征大致可归为哪几大内容?请结合鲁迅的小说创作特点,分析论述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答:理性精神 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9.结合你对鲁迅杂文的阅读理解,试论述鲁迅所刻划的“叭儿狗”、“媚态的猫”、“挂着小铃铎的山羊”等一类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知识阶级的徽章。

10.结合鲁迅的美学思想发展,试论述鲁迅“崇高阔大”审美趣味的特点。

答:五四“以后一直到30年代,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日益深刻,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也日臻成熟、深刻,并且也更具有系统性和明确性。首先,鲁迅突出发展了”五四“以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见解,并且在理论上对之加以深刻的阐发、论述,形成了作为鲁迅文艺思想核心的革命功利性的文艺观„„对于文学的社会性问题,鲁迅更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对之做了深刻透彻的阐述。鲁迅从文艺的社会功利性出发,对艺术的起源以及制约着文艺的发展的时代性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从功利性的文艺观出发,鲁迅也很强调文艺的时代性。

鲁迅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从文艺的功利性和文艺的审美性出发,鲁迅还对艺术美的几种基本形态作了颇为精到的论述。(1)关于崇高,深为鲁迅所喜爱。鲁迅在批评30年代的一些作家、作品时,就常常从这一美学偏爱出发。(2)关于优美,鲁迅不免过于偏激。他抑优美,扬崇高,是从他革命的功利主义文艺观出发的。鲁迅认为,对优美这一艺术美形态的欣赏,是必须有余裕的,“花呀月呀”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那种心地晶莹的雅致,是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好境遇

11.近二十年来鲁迅小说研究的主要进展。

答:(1)从读后感式的单篇分析进入到综合性的系统研究。 (2)从单一的视角进入到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3)从单纯创作技巧的分析进入到从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高度来评价。 (4)对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入到“多种创作方法”的争鸣。(5)从单一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发展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12.谈鲁迅早期美学思想中的“真美”的内涵。

答:鲁迅的“真美”的内涵,主要是反对以“观念的真实”来代替“感情的真实”,也就是说以“移人情”的观点来对抗“持人性情”的封建主义的传统美学观。

所谓“持人性情”,是从孔子流传下来的诗论,目的是要以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来束缚人的个性的发展。

鲁迅提出的“移人性”说,则是要求文艺创作具有真实感情的形象,来启发人的个性的发扬,亦即个性解放。

双项选择题

1.1933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主张时,曾说他为什么写小说,是抱着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改良人生)。

2.鲁迅称自己创作的小说特点具有(表现的真切、格式的特别)的特点。

3.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反映生活的深刻性、描写内容的历史纵深感)。

4.(解剖民族心理、挖掘社会病根)是鲁迅杂文创作的一大特点。

5.散文诗《野草》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追求表现内心世界的真实、追求表现上的蕴藉、含蓄)。

6.茅盾先生在评价《故事新编》时指出,(演绎历史)、(将古代与现实错综交融)是其一大特点。

7.1933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主张时,曾说(为人生)、( 改良人生)是他的创作主张。

8.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包括(幽默小说)、(讽刺小说)、写实小说等,都可以从他的小说中找到典范性的先例。

9.鲁迅的杂文是适应“五四”(“文学革命”)以至(“文体革命”)而问世的。

10.鲁迅重视杂文的批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

11.鲁迅力主抗争的美学思想,主要内容有(主张发扬真美、移人性情)、(提出“不用之用”的观点)。

注:第三“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

12.鲁迅整理的古籍,主要有《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稽康集》。

13.在《呐喊》、《彷徨》中,鲁迅着重描写的是两类(一类是农民和农村生活)、(一类是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命运)。

14.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

15.在1928年前后所发生的“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太阳社中的部分人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指责鲁迅为(落伍者)、(封建余孽)。

16.1933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主张时,曾说抱着(启蒙主义)、以“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是他的创作主张。

17.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18.鲁迅说自己杂文创作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与抗争、针砭时弊。

19.鲁迅要求的美,主要是_____、_____和“有力”与“愉快”,(而非狂欢和粗暴。。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

20.鲁迅整理的古籍,主要有《稽康集》、《古小说钩沉》。

21.鲁迅说,在他看来,中国文学可分两大类,一是____、二是____.(写实文学、抒情文学)

A.廊庙文学 B.山水文学C.写实文学 D.山林文学E.抒情文学。

22.对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介绍,鲁迅突出了他的_____、_____特点。(AD)

A.理想主义B.英雄主义C.对理想的锲而不舍的追求 D.浪漫主义E.乐观主义

23.鲁迅一向来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一是___选材不宜过严/批评要慎重。

24.鲁迅小说创作特点。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25.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26.(解剖民族心理)和(针砭时弊)在鲁迅杂文创作中占据相当大的篇幅。

27.散文诗《野草》着重表现了鲁迅(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具有(追求表现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的特点。

28.鲁迅介绍的摩罗诗人,主要有(拜伦)、(雪莱)。

29.鲁迅整理古籍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EB)。

A.古代史地 B.古代小说C.《诗经》D.神话传说E.《史记》 简答题

1.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答:艺术格局的丰富多彩、简洁深厚,悲喜剧交融,白描传神

2.《野草》中哪些篇章体现了鲁迅的这种态度,他又是怎样揭示奴才性格的核心的?

答:主要有《复仇》、《求乞者》等。以讽刺的笔触,揭示其苟活的人生,对中庸哲学的否定。

3.鲁迅的悲喜剧观有哪些特点?

答:鲁迅将“人生有价值”的观念引入对悲剧和喜剧的认识之中,使“悲剧”、“喜剧”与有“价值”意义的内涵相联系。鲁迅揭示了悲剧就是要以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愤感来感动读者、观众的心,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情感,而喜剧则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诙谐、幽默中认识人生、认识社会。

4.哲理与诗情是鲁迅杂文艺术的一大特点,,大致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答:两大类。第一类的特点是叙述与抒情相互渗透,第二类是以说理为主,理中见情,在哲理的诗化中做到情理交融。

5.创作《野草》时,鲁迅正处在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时期,思想变化有哪些特点?

答:1)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2)歌颂韧性战斗精神;(3)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6.鲁迅的杂文创作有哪些艺术特色?请简要说明之。

答: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要点:(1)逻辑性;(2)形象性;(3)讽刺性;(4)抒情性;(5)多样性;(6)常用曲笔。

7.鲁迅的比较文学实践,具有哪些作用与意义?

答:鲁迅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体现出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思想。,所以他的比较文学实践《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站在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介绍控欧洲积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想,文艺作品的第一篇论文。

8.鲁迅是怎样概括白描艺术手法的?其要点又是什么?

答:鲁迅尤其重视运用白描手法。鲁迅曾给白描下了一个精到的蜀说:“‘白描’却没有秘决。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决》,《南腔北调集》)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9.鲁迅对悲剧的认识是什么内容?请简要说明鲁迅的悲剧观。

答:鲁迅的悲剧观。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首先,鲁迅认为,悲剧反映的对象是实体性的,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其次,鲁迅指出悲剧是一个“毁灭”的过程,毁灭的对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鲁迅对悲剧的论述,涉及面广,他从以上对悲剧内容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出发,还在许多方面对悲剧创作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10.对于幽默艺术的论述,鲁迅提出哪些精辟的观点?

答:有倾于对社会的讽刺。

11.鲁迅在杂文《坟·写在〈坟〉后记》中提到,“中间物”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什么?

答: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2.鲁迅在“五四”时期写的“随感录”有哪些特点?

答: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

13.鲁迅在创作《野草》象征主义表现艺术的手法,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14.对于讽刺艺术的论述,鲁迅提出了哪些精辟的观点?

答:其一,夸张;其二,反语;其三,摹拟;其四,谐趣。

15.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答:鲁迅的杂文展示着“时代的眉目”,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值得后人认真研读的一代“诗史”。首先,鲁迅的杂文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动向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次,鲁迅的杂文中活现着一批栩栩如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再次,鲁迅的杂文形象地描绘了许多社会世象和心态。

16.简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答:从祥林嫂的悲剧中,不只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残酷地钳制着劳动者的命运,并且还戕害人的精神,把人变得迟钝、麻木和愚昧。

17.《影的告别》如何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

答:现实生产中形影相随,不能分开。鲁迅在《影的告别》中巧妙地构想出影形告别的场景,从影的告别词可见,它既想决别,又对形留恋,但最后是决绝而去。影和形的告别象征着鲁迅一个自我向另一个自我的诀别。“影”的形象是鲁迅内心思想矛盾的化身,“影”的告别词也正是鲁迅当时内心矛盾的坦露。

18.“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说明鲁迅这段话所包含的美学内容。

答:(1)说明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消,存在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因而在爱憎美丑的认识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立。(2)说明属于不同思想体系的人,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美感,共同的“喜怒哀乐。

19.鲁迅关于唐、宋传奇两者区别的看法。

答: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至宋朝,虽然也有了传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为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极多教训。

20.简述鲁迅对《聊斋志异》艺术上的评说。

答:鲁迅认为《聊斋志异》艺术上特色有二:一是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二是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可怕。缺点是“用古典太多”,使人不容易看下去。

论述题

1.试分析论述鲁迅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答:①以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美的本质;

②美的本质离不开现实社会和时代的制约;

③美的本质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民族文化的个性。

2.试分析论述鲁迅在《野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哲学思想。

答:①体现了鲁迅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思想。

②体现了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思想。

③体现了鲁迅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和自我牺牲的思想特点。

3.结合对《野草》的阅读理解,试分析论述《野草》“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思想特点。

答:(1)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地狱》);

(2)嘲讽“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求乞者》);

(3)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的看客”(《复仇》、《复仇(其二)》);

(4)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颓败线的颤动》);

(5)揭穿“正人君子”虚伪的假面(《狗的驳诘》、《死后》)。

《野草》对韧性战斗精神的歌颂:

(1)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

(2)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

(3)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死火》);

(4)热情歌颂叛逆的猛士(《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

《野草》确实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用诗的激情和诗的形象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矛盾和斗争。这种自我解剖、渗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哲理探索意味。

4.鲁迅对中外文化遗产采取什么态度? 试论述鲁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贡献。

答:鲁迅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考虑,特别注意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但作为艺术表现的方法,鲁迅则在提倡现实主义方法的同时,也兼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鲁迅一向认为,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不但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只要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写出成功的作品,对任何表现方法都可以采用“拿来”的办法。鲁迅在这方面的主张以及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的。

5.试分析论述鲁迅所提出的“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的美学思想。

答:鲁迅解释什么是美?“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③美的本质是超功利的,并非致用。他在另一处说:“主美者以为美术目的,即在美术,其于他事,更无关系。”④这便是文学上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主张的。他说美术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美术云者,即用思想以美化天物之谓。”⑤他强调“神思”,即发挥想象力达到理想境界。美的社会功能就是“涵养吾人之神思”⑥。我们欣赏美术作品,便受到薰陶,使人气质受到影响。鲁迅打了一个比方:“如游巨浸,前临渺茫,浮游波际,游泳既已,神质悉移。”⑦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好像在大海中游泳,。而且科学知识给人的启迪和艺术作品并不相同,科学知识靠推理,艺术作品靠直觉,直接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能接触到人生的真理的隐密幽深之处。这是美术供人享乐功用的一方面。

6.结合你对《野草》的理解,试论述《野草》的哲理性和文化意识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野草》的文化意识:《野草》的语言文字显得特别优美和瑰丽。《野草》的语言精炼而警拔,往往精炼得近于浓缩,有的成为警句。《野草》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曲折的。《野草》中的对话往往也寓意深警,不管是讽刺还是抒情,常常闪现着诗意的光彩。《野草》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常用排比句式,多结构相似的短语,关键性句子尤其是警句每见重复等等。

7.试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两篇小说为例,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

答:鲁迅小说对我国传统小说艺术实现了大突破,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首先,在人物与故事关系上,鲁迅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格局(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完成了从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转化);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鲁迅“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的小说综合运用了中西方小说的艺术技巧,从作品内容出发灵活而多变,充分显示了鲁迅丰厚的中西方艺术素养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再次,在小说语言上,鲁迅小说彻底地摆脱文言,改用白话,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鲁迅小说在形成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方面的贡献与特点:鲁迅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流派的形成起了主帅作用,他是这一文学思潮、流派的奠基者与旗手。鲁迅小说犹如涉世很深者向人们讲述世态和人心,简约而严谨、冷静而深沉,读后既发人深思,又感人肺腑,可谓理深情挚。鲁迅的小说,成功地刻画了阿Q等一群出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鲜明、独特而又有极大的普遍意义。鲁迅小说所特有的质朴、清醒、深沉,使他的现实主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影响及于几代作家。

8.结合鲁迅的美学思想发展,试论述鲁迅“崇高阔大”审美趣味的特点。

答:五四“以后一直到30年代,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日益深刻,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也日臻成熟、深刻,并且也更具有系统性和明确性。首先,鲁迅突出发展了”五四“以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见解,并且在理论上对之加以深刻的阐发、论述,形成了作为鲁迅文艺思想核心的革命功利性的文艺观„„对于文学的社会性问题,鲁迅更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对之做了深刻透彻的阐述。鲁迅从文艺的社会功利性出发,对艺术的起源以及制约着文艺的发展的时代性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从功利性的文艺观出发,鲁迅也很强调文艺的时代性。

鲁迅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从文艺的功利性和文艺的审美性出发,鲁迅还对艺术美的几种基本形态作了颇为精到的论述。

(1)关于崇高,深为鲁迅所喜爱。鲁迅在批评30年代的一些作家、作品时,就常常从这一美学偏爱出发。

(2)关于优美,鲁迅不免过于偏激。他抑优美,扬崇高,是从他革命的功利主义文艺观出发的。鲁迅认为,对优美这一艺术美形态的欣赏,是必须有余裕的,“花呀月呀”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那种心地晶莹的雅致,是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好境遇。

9.近二十年来鲁迅小说研究的主要进展。

答:(1)从读后感式的单篇分析进入到综合性的系统研究。

(2)从单一的视角进入到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

(3)从单纯创作技巧的分析进入到从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高度来评价。

(4)对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入到“多种创作方法”的争鸣。

(5)从单一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发展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10.谈鲁迅早期美学思想中的“真美”的内涵。

答:鲁迅的“真美”的内涵,主要是反对以“观念的真实”来代替“感情的真实”,也就是说以“移人情”的观点来对抗“持人性情”的封建主义的传统美学观。

所谓“持人性情”,是从孔子流传下来的诗论,目的是要以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来束缚人的个性的发展。

鲁迅提出的“移人性”说,则是要求文艺创作具有真实感情的形象,来启发人的个性的发扬,亦即个性解放。

36.鲁迅一向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一是选材不宜过严,二是批评要慎重。

37.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中的部分人曾指责鲁迅是落伍者和封建余孽。

38.瞿秋白于1933年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鲁迅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39._《坟》是鲁迅的第一本杂文集。

40._杂文_是鲁迅一生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41.鲁迅认为“知事论人”是“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好方法。

42.在《野草》中,和战斗的人生哲学相背离的另一种人生态度是_(奴才哲学)

43.伯夷是鲁迅小说《采薇》中的人物形象。

44.鲁迅在《药》的结尾中添上一个(花环),增加了作品的“亮色”。

45.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 (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46.茅盾先生认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47.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曾经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_”。

48.在鲁迅看来,杂文应该“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49.“革命被头挂退的事很少有的,革命的完结,大概只由于投机者的潜入。也就是内里蛀空”。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杂文《铲共大观》。

50.鲁迅认为好的讽刺手法,应该“词微而显,旨博而深 ”。他称赞《儒林外史》的“蹙而能谐,婉而多讽”。

51.鲁迅一生共创作了杂文集16本,其中三本是以(且介亭)为题。

52.在《野草》中的《立论_》中,鲁迅批评了是非不分、圆滑虚伪的处世态度。

53.《野草》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寻找感情的(对应物),使诗意显得富有(暗示性)和多层次性。

54.鲁迅在《野草》中,竭力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化为“_意象”,以具有物质感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55.鲁迅认为《诗经》中,《风》诗是“闾巷之情诗”,最有价值。

56.鲁迅说:“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_(不得帮忙)_的不平”。

57.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_(唐)_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58.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59.鲁迅认为唐诗发展的原因,是和唐人重视(文化)_的观念分不开的。

60.鲁迅在研究古代文学中,写了断代的中国文学史《_汉文学史纲要_》和小说史《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61.鲁迅对待文学艺术遗产主张“拿来主义”,他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_,或(毁灭)”。

62.鲁迅从事古代小说的学习、整理和研究,辑录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抄》和《唐宋传奇集_》三部书。

63.鲁迅推崇的唐人小品文《谗书》的作者是(罗隐)。

64.鲁迅赞扬拜仑:“苟奴肃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_,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65.鲁迅《孤独者》的主题与阿尔巴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有内在联系。

66.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系统评介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

67.鲁迅在谈到芥川龙之介的《鼻子》等作品时写道:“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

68.鲁迅将(拜伦)作为摩罗诗宗的宗主。

69.鲁迅翻译了日本(鹤见佑辅)_的《思想·山水·人物》。

70.鲁迅在谈到阿Q时,曾说他要“画出这样的沉默的_国民的灵魂

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4.鲁迅在小说(《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的屈原的《离骚》诗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6.《秋夜》一文出自鲁迅题为《野草》的散文诗集中。

7.“立义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鲁迅对(摩罗诗人)的总体评价。

8.鲁迅对民族心理的探讨,特别是在前期,偏重于解剖国民性中的(劣根性)。

9.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

10.《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与他弟弟周作人合译编的一部外国小说集。

11.鲁迅一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与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而分不开的。

12.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塑造的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13.鲁迅的杂文是植根于时代生活的,但从杂文的历史线索来看,它又是对(我国古代散文)的承传与发展。

14.1911年,鲁迅用(文言文)写了一篇题为《怀旧》的小说。

15.在鲁迅的后期,他更加集中精力从事(杂文)的创作。

16.鲁迅曾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

17.“(宁信而不顺)”是鲁迅整理古籍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18.与正视现实的人生哲学相联系的是鲁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对(奴才)哲学的否定。

19.鲁迅也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著名学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杰出之作。

20.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狂人日记》、《药》等小说的发表,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21.1927年,(巴特勒特)教授在美国《当代历史》上发表的(《新中国思想界领袖鲁迅》)一文,高度赞扬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台柱”。

2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称赞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2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24.“拿来主义”是鲁迅主张的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态度。

25.鲁迅认为“真实”是“讽刺的生命”„„

26.《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学术著作

27.鲁迅曾称《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28.鲁迅主张对外来文化采取“_拿来主义”的态度。

29.《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学术著作。

30.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31.杂文是鲁迅一生文学革命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32.《阿Q正传》是鲁迅要写出一个沉默的、现代的国民“灵魂”,暴露国民弱点的小说。

33.“象征主义”是鲁迅创作散文诗《野草》的主要艺术手法。

34.鲁迅评价“摩罗诗人”的特点是“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35.“兴感怡悦”是鲁迅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第13篇:名词解释

目 录

——中央“八项规定”……………………………………1 2 ——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3 ——省委“双十条”………………………………………4 ——全省双联行动目标任务…………………………………4 ——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工程………………………5 ——全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6 ——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目标…………………7 ——甘肃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年)…………9 ——王三运在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精神……………………10 ——中共临夏州委 “五要十不准”规定…………………12 ——临夏州“111533”总体发展思路和发展布局……13 ——临夏州“4+5+5”项目行动计划……………………14 ——临夏州“1137”工作要求…………………………16 ——“临夏精神”………………………………………16 ——“151”工作…………………………………………17 ——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富民产业培育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若干政策规定……………………………………17 ——临夏县2014年的工作………………………………18 ——临夏县“1223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19 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的“八项规定”

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二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三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四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

1 五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六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七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八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中央纪委“六项禁令”

1、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

2、严禁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

3、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

4、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

5、严禁超标准接待。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参加会议、检查工作等,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执行。

6、严禁组织和参与赌博活动。

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的指导意见

总体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主题:为民务实清廉。

主体:市、县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延伸部门和乡镇、村、社各级干部。

目标:改进工作作风。

焦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着力点: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步骤: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大体安排8个月时间,2014年9月基本完成。

(一)学习教育、听取意见;

(二)查摆问题、开展批评;

(三)整改落实、建章立制。

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分类实施、有序推进和发挥行业系统指导作用,突出针对性,鼓励探索创新。

组织领导:一要落实领导责任;二要加强督促检查;三要抓好宣传引导;四要坚持统筹兼顾。

甘肃省委常委会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的“双十条”

一、勤俭意识要牢固树立。

二、各类会议要简约俭朴。

三、节庆活动要从简安排。

四、公务接待要狠刹浪费。

五、慰问活动要严格规范。

六、“三公”经费要全面压缩。

七、楼堂馆所建设要从严控制。

八、节俭措施要落实见效。

九、监督检查要切实强化。

十、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

全省双联行动目标任务

“八个全覆盖”:一是实现小额信贷业务全覆盖。二是实现融资担保服务全覆盖。三是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四是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输转全覆盖。五是实现乡村公路建设全覆盖。六是实现公共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全覆盖。七是实现“两委”办公服务场所全覆盖。八是实现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社全覆盖。

“五件实事”:一是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着力解

4 决好农村“两委”软弱涣散问题;二是力争使特困户的危房全部得到改造;三是推进闲臵土地合理有偿流转;四是关心村内孤寡老人的生活和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五是为贫困村0-3岁的儿童捐赠营养包。

“六项任务”: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

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工程

“3341”即:“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力争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

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就是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

实施三大基础建设,就是要深入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

瞄准四大产业方向,就是要把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作为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齐头并进、共同发力的产业方向

5 和工作格局。

力争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以强劲的投资支撑转型跨越发展。

全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

“365”即:着力打造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壮大和提升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五大支撑,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村长期繁荣,农民持续增收。

着力打造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打造国家级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壮大和提升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就是着眼于实现布局区域化、园区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循环高效化,壮大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以优质林果为主的区域性特色高效农业,提升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等特色产业。

强化五大支撑,就是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和科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支持和保护。

6 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目标

“1”即: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达到12000元以上,进一步缩小与全国的收入差距。

“2”即:做到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

“3”即: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到2016年,所有片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1%以上;完成“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80%的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5%,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所有农户住无危房。

“6”即: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能力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保障六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到2016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解决现有1.84万户8.3万人的无电问题,实现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适宜地区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7 得到普及。

富民产业培育方面。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50%。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到2017年,力争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23.7万户112万人完成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金融资金支撑方面。到2016年,实现金融机构对空白乡镇的全覆盖。到2020年,新增存款可贷资金85%以上用于支持当地发展,形成覆盖所有贫困村的多层多元金融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保障方面。到2016年,50%的建制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所有困难群众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片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建制村有综合性村民活动中心,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能力素质提升方面。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拿到技能资质证书。

8 甘肃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年) 增收目标:到201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从3909.4元增加到8001.1元,年均增长15.4%,保持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势头。

增收渠道:一是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生产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保持在8%左右。二是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16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左右。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面积、产值达到200万亩、200亿元,蔬菜产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到8%以上。四是做精做强区域特色产业,以林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到8%以上。五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00亿元,增加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贡献。六是发展农村服务业,使更多农民实现就业和增收。七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50%左右。八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保障措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二是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对农业资金和资源整合。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农民增收的考核、奖励制度。

9 王三运在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

上的讲话精神

王三运强调,第二批活动任务艰巨繁重,全省各级各单位要认真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统筹谋划中精心部署、扎实推进,确保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好头、起好步、见实效。一要准确把握中央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主题不变,把牢为民务实清廉这个活动主题,不断强化为民靠民、务实求实、廉政勤政的意识;始终坚持镜头不换,把牢反对“四风”这一核心任务,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不走神、不散光;始终坚持程序不减,把牢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确保切实改进、真正提高。二要准确把握基层特点,就是要深刻认识基层的特殊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在此基础上科学谋划、周密部署。从基层性质来说,要从提升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的高度,从联系群众“桥梁纽带”、服务群众“一线阵地”、凝聚群众“战斗堡垒”的定位,来充分认识开展第二批活动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从活动开展来说,第二批活动涉及范围更广泛、覆盖人数更庞大、活动要求更细致、面临情况更复杂,工作难度更大、担子更重、任务更艰巨。从突出问题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列举的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市县直属单位、执法监管部门和

10 窗口单位及服务行业、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其他基层组织存在的“四风”问题表现,在我省各级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方和单位还相当突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对号入座、全面查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和克服。三要准确把握科学方法,更加注重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更加注重敞开大门、群众参与,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更加注重上下协力、衔接带动,扎实有序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四要准确把握重点任务,突出学习教育、在升华思想上求实效,突出问题导向、在改进作风上求实效,突出群众关切、在为民服务上求实效,突出基层基础、在强基固本上求实效,确保活动成果群众满意、组织满意。

王三运强调,开展好活动必须加强领导,在从严要求中把关定向、务求实效。要确保领导责任落实到位,主体责任要严格落实,直接责任要细化实化,第一责任要主动承担,切实把教育实践活动紧紧抓在手上;确保指导督查力度到位,督查要严、指导要深,敢于唱黑脸、当包公,有力督促各单位整治“四风”顽疾;确保舆论引导跟进到位,主题宣传要注重实效,典型报道要大张旗鼓,揭短亮丑要不留情面,反映呼声要客观及时,努力营造干部倾心投入、群众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确保活动单位统筹到位,在巩固第一批活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统筹不同层级活动、做到协调推进,统筹活动开展与当

11 前工作、做到两手齐抓,以群众满意的实效抓好教育实践活动,以优良的作风奋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崭新篇章。

中共临夏州委常委会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的“五要十不准”规定

五项要求: 一要深入调查研究。 二要精简会议文件。

三要减少检查考核和应酬性活动。 四要热忱服务群众。 五要厉行勤俭节约。 十条不准:

1、不准在执行上级决定时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2、不准在研究全局性问题和重要事项时,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

3、不准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发包、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重大项目投资等事项。

4、不准借各种名义用公款相互宴请,不得参加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活动,不得用公款报销或支付应由

12 个人负担的费用。

5、不准脱离实际、弄虚作假、虚报工作业绩。

6、不准大办婚丧嫁娶事宜,或借机敛财,不得参加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

7、不准在执行政策中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吃拿卡要。

8、不准借考察、学习、培训、研讨、招商、开会、参展等名义用公款旅游,特别是出国(境)旅游。

9、不准违反规定配备、购买、更换、装饰或者使用公务用车,不得私驾公车。

10、不准在调研、检查、考核时搞边界迎送、铺设地毯、摆放鲜花、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得赠送礼金礼品。

临夏州“111533”总体发展思路

和发展布局

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十二次党代会和州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一面旗臶,紧盯一个目标,围绕一个统揽,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加快建设三大基地、三个经济带、两个示范区,努力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生态优美的幸福美好新临夏。

13 一面旗帜,就是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落实党的基本民族理论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个目标,就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个统揽,就是以创建国家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为统揽。

五大战略,就是深入实施农牧稳州、工业强州、商旅活州、科教兴州、生态立州战略。

三大基地,就是把临夏打造成依托兰州面向藏区的物流集散基地,全国乃至世界穆斯林群众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兰州都市圈休闲度假的旅游基地。

三个经济带,就是打造沿黄、大夏河、洮河——广通河以线串点、三个特色产业经济带。

临夏州“4+5+5”项目行动计划

“4+5+5”行动计划即:打造四大战略平台、推进五大项目群建设、发展五大重点产业。

打造四大战略平台:一是国家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二是国家级“黄土高

14 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建设。三是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四是甘肃中南部省级民族经济协作区建设。

推进五大项目群建设:一是推进交通项目群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推进水利项目群建设,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群建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四是推进生态项目群建设,建立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五是推进社会事业项目群建设,实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一揽子”项目工程。

发展五大重点产业:一是持续发展以特色种植、草食畜牧为主的传统产业,推进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品质绿色化、经营产业化。二是全力发展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为主的区域首位产业,努力把临夏打造成兰州都市圈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特色文化州。三是做大做强以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把临夏打造成穆斯林群众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四是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非公经济为主的富民多元产业,使之成为带动城乡居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五是培育发展以水电能源、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努力把临夏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和装备制造基础件加工基地。

15 临夏州“1137”工作要求

第一个“1”就是要扎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个“1”就是要严格贯彻执行中央、省、州各项纪律规定。

“3”就是要扎实开展好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年、发展环境优化年和“实干苦干巧干落实年”活动,全力抓落实、干到位、创一流、争上游。

“7”就是要进一步强化7个方面的要求:一要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二要进一步加大科学谋划、抓主抓重、统筹协调和整体推动力度。三要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四要进一步强化打民族牌、走特色路意识,大力发展清真产业。五要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六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七要进一步加强“两个共同”示范建设和151工作。

“临夏精神”

爱国守法、重商敬业、讲信包容、团结和睦

“151”工作

“151”即:一项维稳五项安全一项防灾减灾(简称

16 “151”)。一项即维护社会稳定,五项安全即强化交通、消防、校园、生产、食品药品,全力抓好一项防灾减灾工作。

中共临夏州委 临夏州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富民产业培育促进城乡居民收入

倍增若干政策规定

一、加大对玉米地膜饲草种植补贴力度。

二、实行能繁母牛母羊补贴。

三、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

四、建立养殖业保险制度。

五、扶持设施蔬菜基地建设。

六、支持优质林果基地建设。

七、支持发展育苗产业。

八、支持发展药材种植。

九、实施职业培训转移就业工程。

十、实行劳务输转激励政策。

一、支持商贸旅游加工业。

二、实施创业就业激励政策。

三、完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

四、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

五、拓宽居民投资理财渠道。

六、减少居民公共消费支出。

17 十

七、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八、推进农村产权流转。

十九、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十、建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二十

一、做大县级融资担保平台。

二十二、压缩“三公”经费,用于富民产业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二十三、整合各方面的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富民产业培育和农民增收。

二十四、本规定涉及补助资金坚持“摸清底数、造册登记、奖补新增、防止虚报冒领、公平公正、有序推进”的原则。

二十五、本规定自通过之日起执行,根据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作调整。

临夏县2014年的工作

奋斗目标是:到2014年底,实现生产总值31.06亿元,同比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42.22亿元,增长4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亿元,增长18.5%;大口径财政收入1.89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支出25亿元,增长1.2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571元,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4769元,增长19.5%,各项指标略高于

18 州上指导额度。

发展支撑是:坚持上争支持、外扩开放、内生动力相结合,统筹推进经济开发区和中部川区、北部塬区、西南山区发展,确保完成40亿元以上的建设体量。临夏经济开发区依托蒙牛产业园、厦门工业园等项目和招商引资,完成1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中部川区依托县城、黄泥湾物流园区、新集教育园区、临夏砖雕文化艺术产业园等项目,完成1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北部塬区依托生态文明小康综合改革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县、水利重点县、十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引黄济临、土桥镇综合开发、北塬塬头综合开发等项目,完成1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西南山区依托全省扶贫攻坚试点县、三大流域综合扶贫开发等项目和双联惠农贷款,完成1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

临夏县“122336”扶贫攻坚行动

实施方案

总体要求:三年重点突破、五年整体脱贫、八年全面小康

目标任务:

紧扣一个核心,即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20%以上,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

19 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到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到2020年达到12000元以上,达到或超过全省收入平均水平。

做到两个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

落实两个保障,即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到2016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1%以上;完成“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9%以上,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争创三个全省一流,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和住房建设。到2016年,乡、村、社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农村道路通畅率、安全饮水普及率、自来水入户率、管网覆盖率均达到100%,对危旧房和土坯房全部进行改造,结束群众住危房和土坯房的历史。

实现“三个转变”。到2016年,实现分散扶贫向集中扶贫转变、整村推进扶贫向整流域连片开发扶贫转变、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实现“六大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到2016年,贫困村动力用电实现全覆盖,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得到普及。

富民产业培育方面。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

20 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富民产业对城乡居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富民多元产业体系。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到2016年,力争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群众应搬尽搬,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金融资金支撑方面。2013年底,实现所有建制村村级产业互助社全覆盖。到2016年,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到2018年,实现村级便民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到2020年,贷款资金占群众创业资金的50%以上,形成覆盖所有贫困村的多层多元金融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保障方面。到2016年,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户户通广播电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四项制度全面落实,所有困难群众的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能力素质提升方面。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拿到技能资质证书。

21

第14篇:名词解释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3、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

4、学科渗透式教学:是把学习策略教学与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这种途径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一般来说,较为具体的、使用于某类材料和学习情境的学习策略是用于在第一种教学情境学习。

5、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6、测验法:是指运用某种测验测量人的某种心理现象,使之数量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7、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现象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8、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根据记忆的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有益记忆和无意记忆;根据记忆的不同方式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9、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10、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11、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12、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13、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14、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15、顿悟:也叫领悟,学习就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领悟是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是对问题情境中实物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完形的组织过程。

16、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指示,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指示,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17、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

18、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19、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 20、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利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

21、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22、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23、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24、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25、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26、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或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27、成就动机: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28、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29、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0、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3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3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4、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35、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36、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37、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38、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39、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40、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1.教育结构: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

案例解析: 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而 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能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 小怪,应正确对待。 那么,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呢 我们认为: 首先,弄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在未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或指责一番, 这既无济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改正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如不仔细调查了解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遮掩,找不到其真正 原因,而作出错误处理。学生犯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 第一,缺乏经验而犯错误。由于学生年纪轻,知识浅,特别是缺乏经验往往导至犯错误。例如,他 们要求粉刷教室的墙壁,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结果不但没有把墙壁刷白,反而刷得更难看,甚至,把 教室的地板流了一滩滩水,把教室弄得更脏,严重的,刷墙的水还流到楼下教室里去了,把别班的教室搞 得很脏,闯下了“大祸”。诸如此类由于缺乏经验犯上错误是屡屡可见。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尽可能教给他们 做某一件事的一些简单方法,或者在旁加以指导,这样,就可能避免错误的出现。 第二,由于好奇心而犯了错误。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也往往由于好奇心 而犯错误。例如,对某一件物品,对某一件事产生了好奇心,他不管可看 不可看,可玩不可玩,可拆不可 拆,结果看起来了,玩起来了,甚至于拆起来了,导至了犯错误。 第三,是非观念薄弱导至了犯错误。由于他们道德评价能力很低,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 美,什么是丑等等分辨不清,把坏的当好的,把丑的当美的,结果犯了错误。“江湖义气”是封建义气,这 是不好的东西,但他们却认为这是“够朋友”,把它当作好的东西,结果导至了犯错误。 第四,别人促成了犯错误。这是指孩子本不会犯错误,在别人促成下犯了错误。例如,有两个同学 在打架,他跑去制止,结果自己挨了一拳,他吃了这一闷拳,顿时火气上升,也打起来了,形成“二打一”, 结果犯了错误。 第五,外界不良诱因。在坏人、坏事等外界不良诱因下犯了错误。 根据前述,可以看出,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只有弄清犯错误的原因,然后有的 放矢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乱加指责和批评不可能收到教育的效果,更不利 于学生对错误的改正! 其次,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道我原因,启发他们勇于讲清事实,承认错误。 当他们承认错误后,就应该原谅他,给予改正的机会,不要老是揪住不放,动不动就当众“揭粑”。这样做, 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一是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感到犯了一次错误就永不得翻身,抬不起头来;再是, 今后犯了错误再也不敢承认了,因为他承认了反而成了老师“整”他的把柄,那就只有不再承认了。因此, 教师正确的做法;允许学生犯错误,也要允 许学生改正错误,决不能揪住不放。 再次,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有一点点改正,即使改得不彻底,教师也应给予鼓励。 最后,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和批评,但也不能漠然视之。既是错误,就 必须认真对待,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契机,当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次机会。这样,既可使犯错误的学 生受到教育,也可使其他学生防患于未然。当然,这就需要班主任的机智和艺术了。

第15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科研设计

2全面调查

3测验法

4教育经验总结法

5归纳

6内在效度

7直接观察法 8定量研究 9科研课程

10随机性的原则 11描述记录法 12事实性的问题 13个案法 14科研报告 15定性研究 16应用性课题 17研究计划 18整群抽样 19外在效度 20标准化测验 21教育经验总结法 22纵向研究 23课题论证 24因变量 25教育经验 26样本

27事件取样观察法

28科学研究 是人们探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规律的一种认识过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有系统地在前人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客观事实加以掌握,分析,概括,揭露其本质,探索新规律的认识过程。

29假设 是对问题的假定的解释,是运用思维,想象,对所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初步摄像和推测,是对所研究的课程提出的可能的答案和尝试性设想。

30历史研究法 也称资料研究和文献研究法 31观察法

32叙述性观察法 33事件取样观察法 34教育实验法 35经验总结法 36行动研究法 37文献综述 38分层抽样 39测验法 40个案法 41抽样 42总体 42样本

43儿童发展研究 简答题

1简述学前教育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

2简述影响问卷有效率的主要因素。

3教育实验中来自主试的无关变量主要有哪些?

4简述个案研究法的优、缺点。

5简述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步骤。

6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7学前教育研究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和步骤? 8进行课题论证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9简述确定观察内容的要点。 10简述教育测验的主要类型。

11在学前教育研究中,教育实验法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 12简述个案法常用的研究手段。

13简述学前教育研究中贯彻教育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4简述选择科研课题一般包括的步骤。 15简述抽样的基本步骤。

16简述编选测试题目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7简述教育实验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18简述运用行动研究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9简述贯彻学前教育研究中的伦理性的原则的要求。 20简述文献综述的内容。

21对要访谈的问题进行表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2简述测验法的特点。

23简述影响教育实验外在效度的无关变量。 24简述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第16篇: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cDNA与cccDNA:cDNA是由mRNA通过反转录酶合成的双链DNA;cccDNA是游离于染色体之外的质粒双链闭合环形DNA。

3.CAP:环腺苷酸(cAMP)受体蛋白CRP(cAMP receptor protein ),cAMP与CRP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称激活蛋白CAP(cAMP activated protein )

4.回文序列:DNA片段上的一段所具有的反向互补序列,常是限制性酶切位点。

5.micRNA:互补干扰RNA或称反义RNA,与mRNA序列互补,可抑制mRNA的翻译。 6.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在RNA的剪接加工过程中起到自我催化的作用。 8.信号肽: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N端有15~36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引导蛋白质的跨膜。

9.弱化子:在操纵区与结构基因之间的一段可以终止转录作用的核苷酸序列。

10.魔斑:当细菌生长过程中,遇到氨基酸全面缺乏时,细菌将会产生一个应急反应,停止全部基因的表达。产生这一应急反应的信号是鸟苷四磷酸(ppGpp)和鸟苷五磷酸(pppGpp)。PpGpp与pppGpp的作用不只是一个或几个操纵子,而是影响一大批,所以称他们是超级调控子或称为魔斑。

11.上游启动子元件:是指对启动子的活性起到一种调节作用的DNA序列,-10区的TATA、-35区的TGACA及增强子,弱化子等。

12.DNA探针:是带有标记的一段已知序列DNA,用以检测未知序列、筛选目的基因等方面广泛应用。

13.SD序列:是核糖体与mRNA结合序列,对翻译起到调控作用。 14.单克隆抗体:只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起作用的抗体。

15.考斯质粒:是经过人工构建的一种外源DNA载体,保留噬菌体两端的COS区,与质粒连接构成。

16.蓝-白斑筛选:含LacZ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该酶能分解生色底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产生蓝色,从而使菌株变蓝。当外源DNA插入后,LacZ基因不能表达,菌株呈白色,以此来筛选重组细菌。称之为蓝-白斑筛选。

17.顺式作用元件:在DNA中一段特殊的碱基序列,对基因的表达起到调控作用的基因元件。

18.Klenow酶:DNA聚合酶I大片段,只是从DNA聚合酶I全酶中去除了5’ 3’外切酶活性

19.锚定PCR:用于扩增已知一端序列的目的DNA。在未知序列一端加上一段多聚dG的尾巴,然后分别用多聚dC和已知的序列作为引物进行PCR扩增。

20.融合蛋白:真核蛋白的基因与外源基因连接,同时表达翻译出的原基因蛋白与外源蛋白结合在一起所组成的蛋白质。

1.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能够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和细菌细胞中染色体以外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现在习惯上用来专指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生物中染色体以外的DNA分子。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常被用做基因的载体。

2.启动子——是DNA分子可以与RNA聚合酶特异结合的部位,也就是使转录开始的部位。在基因表达的调控中,转录的起始是个关键。常常某个基因是否应当表达决定于在特定的启动子起始过程。 3.信号肽: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N端有15~36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引导蛋白质的跨膜。

4.核受体——细胞内受体分布于胞浆或核内,本质上都是配体调控的转录因子,均在核内启动信号转导并影响基因转录,统称核受体。

5.hnRNA——核不均一RNA,即mRNA的前体,经过5’加帽和 3’酶切加多聚A,再经过RNA的剪接,将外显子连接成开放阅读框,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就可以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了。

6.分子杂交——互补的核苷酸序列通过Walson-Crick碱基配对形成稳定的杂合双链分子DNA分子的过程称为杂交。杂交过程是高度特异性的,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探针已知序列进行特异性的靶序列检测。

7.基因组文库——将某种生物的基因组DNA切割成一定大小的片段,并与合适的载体重组后导入宿主细胞,进行克隆。这些存在于所有重组体内的基因组DNA片段的集合,即基因组文库,它包含了该生物的所有基因。

8.密码的简并性——由一种以上密码子编码同一个氨基酸的现象称为密码的简并性

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52分) 1.简述乳糖操纵子的正负调控机制

答案要点:包括正负调控两种(—)阻遏蛋白的负调控①当细胞内有诱导物时,诱导物结合阻遏蛋白,此刻聚合酶与启动子形成开放式启动子复合物转录乳糖操纵子结构基因。②当无诱导物时,阻遏蛋白结合与启动子与蛋白质部分重叠不转录。(=)CAP正调控①当细胞内缺少葡萄糖时ATP→CAMP结合,CRP生成CAP与CAP位点结合,增前RNA聚合酶转录活性。②当有葡萄糖存在时CAMP分解多合成少,CAP不与启动子上的CAP位点结合RNA聚合酶不与操纵区结合无法起始转录结构基因表达下降。 2.简述转录的基本过程? 答案要点: 转录的基本过程包括:模板的识别;转录起始;通过启动子;转录的延伸和终止。

要求叙述各过程设计到的因子。

3.简述原核和真核细胞在蛋白质翻译过程中的差异.答案要点:(1)起始因子不同;

(2)翻译过程(肽链延伸)因子不同; (3)终止因子不同。 要求详述其差异。

4.试比较原核和真核细胞的mRNA的异同.答案要点:①真核生物5‘端有帽子结构大部分成熟没mRNA 还同时具有3’多聚A尾巴,原核一般没有;②原核的没mRNA 可以编码几个多肽真核只能编码一个。③原核生物以AUG作为起始密码有时以GUG,UUG作为起始密码,真核几乎永远以AUG作为起始密码。④原核生物mRNA半衰期短,真核长。⑤原核生物以多顺反子的形式存在,真核以单顺反子形式存在。

三、选择题

1、DNA复制中解开双螺旋的酶是(

) A.拓扑酶 B.解螺旋酶

C.DNA结合蛋白

D.连接酶

2、原核生物基因组中没有(

) A.内含子 B.外显子 C.转录因子

D.插入序列

3、mRNA中的遗传信息可来自(

) A.RNA B.DNA C.RNA或DNA D.蛋白质

4、决定大肠杆菌RNA聚合酶识别启动子特异性的是(

) A.RNA聚合酶的σ亚基

B.RNA聚合酶的β亚基

C.RNA聚合酶的β'亚基

D.ρ因子

5、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转运氨基酸的RNA是(

) A.tRNA

B.mRNA C.rRNA D.hnRNA

6、翻译是从mRNA的(

) A.3'端向5'端进行

B.5'端向3'端进行 C.N端向C端进行 D.C端向N端进行

7、Western杂交用于下列杂交技术中的哪一个(

) A.DNA-DNA B.RNA-RNA C.DNA-RNA D.抗体-抗原结合

8、T4 DNA连接酶(

A.是一种分子质量为74kD的单链酶

B.既能催化平末端的连接又能催化粘性末端的连接 C.既能催化单链DNA的连接又能催化双链DNA的连接 D.催化连接反应时既可以ATP为能量又可以NAD为能量。

9、下列关于噬菌斑筛选法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噬菌斑颜色变化

B.对IPTG的分解能力的变化造成噬菌斑的变化

C.cI基因失活造成噬菌斑的变化 D.对X-gal的分解能力的变化造成噬菌斑的变化

10、构成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是(

) A.DNA B.核小体 C.螺线管 D.超螺线管

第17篇: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学记》: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它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 4,《大教学论》: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专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5,《普通教育学》: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德育)四个部分。他从迎合德国反动贵族阶级利益的伦理学出发,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他以心理学为基础,规定了教育步骤: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他强调了教学的教育作用。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曾一度风行世界。对许多国家的教育起了很大的影响。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7,调查法: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它对于制定教育规划,检查教育质量,总结教育经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8,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验法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9,统计法:通过调查,实验可以得到大量的数字资料,对于这些数字资料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只有运用统计方法,才能揭示出来。统计法是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对各种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10,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11,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12,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3,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发展人的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一是所有的学生的素质都要得到提高,达到素质标准与要求。二是各种素质都要有所提高。

14,教育分流:人才培养的不同流向。指学校教育系统把授完一定基础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分成几个流向,使他们分别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5,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16,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17,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19,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等,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0,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2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体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23,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全面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2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5,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属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2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属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表现在: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7,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7,教育本质: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28,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29,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30,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 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3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 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32,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张“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一方面杜威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在他看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他反对脱离儿童的本能,需要,兴趣,经验对生长过程强加目的,认为这是对生长过程,教育过程的外部强制,是对儿童个性的粗暴干涉。另一方面,杜威又主张“社会中心”,强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要求教育“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充当抵制所谓绝对主义,极权主义的工具。为了兼顾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要“使得每个学校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谐。杜威的主张有不少积极因素,如重视儿童的活动在教育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试图把儿童发展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统一起来,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3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对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考察,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给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依据历史事实和马克思的思想,可以认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①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②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③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3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5,单轨学制,双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介于以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和以横向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两极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于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

36,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37,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意思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近代学校兴起以来,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知道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 38,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和狭义的课程混用。 39,教材: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40,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41,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它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捷克的夸美纽斯。德国的赫尔巴特,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英国的斯宾塞。

42,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代表人物: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他们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科编制课程是把一堆死知识分别孤立地教给学生,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应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

43,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中学应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形式学科。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倡导者:英国教育家洛克。

44,实质教育论:正相反,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倡导者: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45,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46,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内容,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47,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48,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础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技巧:是指一种操作,动作的自动化。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谁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49,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50,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5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3,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4,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55,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57,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59,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60,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6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讲授法的基本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B,注意启发。C,讲究语言技术。

62,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的基本要求:a,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B,要善问。C,要善于启发诱导。D,要做好归纳,小结。

63,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指导复习,指导阅读参考书,指导学生自学教材。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a,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B,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C,加强辅导。D,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基本要求:a,提高练习的自觉性。B,循序渐进,逐步提高。C,要个要求。 65,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a,作好演示前的准备。B,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C,讲究演示的方法。

66,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的基本要求:a,做好实验前的准备。B,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方法。C,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D,做好实验小结。 67,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a,作好实习作业的准备。B,作好实习作业的动员。C,作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D,作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6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a,讨论问题要有吸引力。B,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C,做好讨论小结。

69,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研究法的基本要求:a,正确选定研究课题。B,提供必要的条件。C,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D,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70,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师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71,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72,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程序教学有:A,直线式程序:为斯金纳首创。这种程序把学习内容分成许多连续的小步子,每个学生学习时必须循序通过。但由于存在个别差异,有的学生通过快,有的学生通过慢。直线式程序的模式是:①—②—③—④—⑤。B,分支式程序。美国克洛首创。这种程序可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弥补直线式程序之不足。它的结构分主支与分支。它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支的大步子带有小步子。一种是多重选择。 7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4,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

75,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6,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当然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7,分组教学制: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韧,分组教学在一些国家出现。所谓分组教学制: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78,特朗普制:近年来,美国学校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别教学占40%。目前,这种教学形式尚在实验学校中实验。

79,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类为两种,一种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80,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81,作业:因其在课外完成或常在家中完成故又称课外作业或家庭作业。

82,参观: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通过对实际的事物进行观察,询问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形式。

83,讲座:是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84,辅导: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由教师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完成独立专业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85,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86,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以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87,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

88,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

89,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小规模(班级)的常模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到。但科学的常模是经过大规模的多次的抽样测试、实验研究才能求得的。它宜于选拔人才用,但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90,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故绝对性评价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它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合格考试,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91,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就是电化教学。

92,电教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用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用电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作与重放的一种音像教材。电教教材是电教媒体的灵魂。

93,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94,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 95,道德教育: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任务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定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等。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社会行为规范为准则。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上的具体体现,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德育与智育的区别: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

95,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96,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要求。德育原则来自德育的实践,它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学校德育经验的积累和对德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深化而发展,充实的。 97,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98,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99,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100,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0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02,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103,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104,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105,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典范,示范,评优。

106,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107,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

108,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109,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110,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111,美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过程。

112,美育原则:是按照美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所必须遵循的要求。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113,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育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课外活动的特点:1,灵活性。2,开放性。3,综合性。4,兴趣性。5,自主性。

114,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的集体。

115,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起来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等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

116,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

117,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

118,教师的权利:教师的权利就是指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用法律规定教师的权利,是保障教师顺利工作、正常生活和维护教师利益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教师除了宪法规定的一般公民权利以外还有:参与管理的权利和独立工作的权利。

119,校长负责制:也称一长制。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他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校长是学校行政工作的决策者和统一指挥的中心,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负有完全责任。把学校管理的最高职、责、权统一在校长一人身上,有利于保证学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120,校本管理:是学校以教学工作为核心,根据教学规律的自我独立管理。

第18篇:名词解释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原理,探究生物学教学活动规律。

2.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包括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3.科学素养: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4.探究:“探究”即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追求知识的确凿性。

5.教材和教科书: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所以它只是是教材的一种,与之并行的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

7.备课: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的整体安排,教师在教学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通称为教师备课。

8.说课:是教师对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进行口头阐释或书面呈示的过程。

9.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按小组接受任务,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分工合作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10.学习: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者引起行为、能力、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的过程。

1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12.教态:是教师所特有的外在的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它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姿势、动作和语言、服饰等得到表现。13.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

14.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

15.提问技能: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16.语言技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最主要的保证,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准确、生动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17、生物实验教学:是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或药品的处理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18、常摸参照评价:是指在某一集团中,以集团的平均状况为基准,来评价被评对象在这个集团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评价。

19、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已有教育事实的现实状况和历史状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了解教育现状、发现教育现象之间的联系、认识并探索教育发展规律的方法。20.正板书与副板书

21.难度与区分度

22.信度与效度 23.课程标准

24.生物课程标准

第19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1.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3.诉讼时效: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据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一种制度。

4.经济法责任:人们违反经济法规定的义务所必须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和其他后果。

5.表见代理:又称表示代理,指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善意第三人客观上有充分理由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而与其实施民事行为的一种代理。

6.按份共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预先确定的份额,分别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共有形式。

7.共同共有:指两个以上的所有人对于全部共有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承担共同的义务。共同共有财产不分份额。

8.抵押: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法定财产的占有而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的担保形式。

9.留置: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处置该财产,以该财产作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担保形式。

10.定金:指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当事人按照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预先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的担保形式。

11.质押: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者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或者办理出质登记作为债券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处分该动产或者权利的价款优先受偿。

三、1.合伙企业:指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共境内共同出资设立、共同经营(执业)、按照合伙协议和法律规定分配收益、分担风险的营利性组织。

2.个人独资企业:由一个自然人投资,全部资产归投资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3.合伙协议:是约定合伙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和合伙企业运作的基本文件,是合伙企业设立的必备文件。

4.入伙:指在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加入合伙企业并取得合伙人资格的行为。

5.有限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共同设立、共享收益、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四、1.合同:也叫契约,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权义务关系的协议。

2.要约:一方当事人向对方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和要求,即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3.全面履行原则:又称适当履行原则,指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和履行地点,以适当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的履行原则。

4. 缔约过失责任:又称先契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因违反法律规定,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致使合同未能成立并给对方造成损失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5不安抗辩权:在双务合同中,应当先履行合同债务的当事人,在有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合同债务的当事人在缔约后出现足以影响其对待给付的情形下,暂时停止履行合同债务的权利。

6.债的保全制度中的撤销权:债权人享有的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所为的不正当处分财产而危害债权人的行为的权利。

7.约定解除:指当事人通过双方协商一致或者行使约定的解除权,将合同解除的行为。法定解除:指当出现法定的解除条件时,当事人依法解除合同的行为。

8.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

五、1.不正当竞争行为: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搭售行为: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的行为。

3.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方法,对其商品或服务进行与事实不相符和的宣传,诱导消费者购买或接受服务的行为。

4.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护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六、1.产品: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物质产品,不包括建设工程、军工产品和虽经加工制作但不用与销售的产品以及天然物品、初级农产品。

2.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参照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由认证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测试,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准许使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形式来证明某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活动。

3.产品瑕疵:产品不具备良好的特征和特性,不符合规定或约定的质量状况。

4.产品缺陷: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或者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包括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原材料缺陷、指示缺陷。

七、1.消费者:指为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

2.公平交易权:指消费者享有的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获得质量保证,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的权利。

3.求偿权:指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遭受人身、财产损害时,享有依法请求获得赔偿的权利。

4.“1+1赔偿”: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接受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

简答

一、1.简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国家在调解社会经济过程中,以国家为一方主体同其他各方主体之间会发生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具体包括:(1)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2)国家对市场主体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3)国家对市场行为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4)国家对劳动者实行社会保障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基本原则:

(一)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二)市场主体独立平等、同等保护原则

(三)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四)强调社会公益和对弱者保护的原则

(五)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2.行使代理权应当遵守什么规则?a、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使代理权;b、必须在代理权限内行使代理权;c、应当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认真负责地履行代理职责;d、委托代理人应当亲自履行职责。

3.表见代理构成要件:(1)行为人没有相应的代理权。(2)有代理权存在的权利外观。即客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的事由。(3)相对人主观上为善意且无过失。(4)无权代理人同相对人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具备代理的表面特征和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有效条件。

4.特别诉讼时效期间1年的: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④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二.1.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a.股东符合法定要求:50以下b.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c.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d.有合法的公司名称和组织机构e.有公司住所

2.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程序。(1)确定公司股东人数并达成合资协议 (2)申请名称预先核准。(3)股东共同订立公司章程。(4)股东认缴股本,进行验资(5)办理设立登记,领取营业执照。(6)建立股东名册。

3.股东的义务。(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2)按时足额缴纳出资,不得抽逃出资;(3)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4)不得滥用公司独立法人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4.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的特别规定。a.股东是一个自然人或者一个法人,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b.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c.公司章程由股东制定。

5.股票交易前限制性规定。(1)股份在公司设立前不得转让;(2)发起人持有的股票在公司设立登记一年内不得转让;(3)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4)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5)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东,不得在买入本公司股票后六个月卖出,或者在卖出本公司股票后六个月买入。(6)非符合法定条件,公司不得直接和间接地收购本公司股票。此外还禁止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制造传播虚假信息,欺诈客户等扰乱证券交易市场秩序的行为。

三.1.普通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1)有符合要求的合伙人(2人以上,均承担无限责任)(2) 有书面合伙协议 (3)有合伙人认缴或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营业场所(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责任形式。a、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该合伙人应当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对给合伙企业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b、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及合伙企业的其他债务: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3.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a、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 b、有合法的企业名称c、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以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的,投资人应当在设立登记申请书上予以注明

d.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e.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4.简述合伙企业的法律特征。a、合伙以合伙协议为成立基础。b、合伙以合伙组织为活动形式。c、合伙人必须共同出资、合伙经营。d、合伙人必须分享合伙利益,并对合伙债务负连带责任。

5.简述合伙协议的内容。(1)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经营场所的地点;(2)合伙目的和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3)合伙人的姓名及其住所;(4)合伙人出资的方式、数额和缴付出租的期限;

(5)利润分配和亏损的分担办法;(6)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7)入伙与退伙;(8)合伙企业的解散与清算;(9)违约责任。合伙协议可载明合伙企业的经营期限和合伙人争议的解决方式。

四.1.合同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信原则(5)合法原则

2.合同生效必须具备的条件。(1)主体合格(2)意思表示真实(3)内容合法(4)形式、程序合法

3.合同全部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4.合同部分无效(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5.合同终止的原因a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b合同解除;c债务相互抵销;d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e债权人免除债务;f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g即混同;h以及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6.合同解除的法定情形(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7.合同的基本条款。我国的《合同法》对合同的条款作出了提示性、示范性规定,一般应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8.违约赔偿金的计算规则是什么?(1)完全赔偿原则即违约方应当赔偿守约方因违约所遭受的全部损失,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和当事人为防止损失扩大而指出的合理费用也应当由违约方承担。(2)赔偿限制规则 即为了公平的保护合同当事人各方的利益,《合同法》确定亦可预见性规则和防止损害扩大原则作为对完全赔偿原则的限制,即当事人一方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而没有采取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9.合同中止履行的条件:(1)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①经营状况严重恶化;②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③丧失商业信誉;④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2)未约定担保条款或所提供的担保显然不充分(3)必须立即通知另一方。

10.合同解除的后果: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补救措施,并可要求赔偿损失。

五.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假冒混淆行为

(二)限购排挤行为

(三)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

(四)商业贿赂行为

(五)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六)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七)降价排挤行为

(八)搭售行为

(九)违反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十)商业诽谤行为

(十一)串通投标、招标行为

2.假冒混淆的具体表现。假冒混淆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假冒或仿冒之类的不正当手段,使其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相混淆,从而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行为。具体包括:(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以为是该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以为是他人的商品;(4)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3.降价排挤行为: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行为。除外情形:(1)销售鲜活商品;(2)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3)季节性的降价;(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等。

4.经营者不得从事哪些有奖销售?a.采取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部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的有奖销售行为;b.推销质次价高商品的有奖销售行为;c.最高奖金额超过5000元的抽奖式有奖销售行为。

5.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表现:a、获取: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b、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c、违反保密义务: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d、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存在上述违法行为,而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

6.商业诽谤行为构成要件:a、实施了捏造、散步虚伪事实的行为。b、以竞争为目的。c、足以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d、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通常有竞争关系。

六.1.生产者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即免责情形:(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的;(4)引起损害的缺陷是因受害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

2.承担产品瑕疵担保责任的条件。(1)产品不具备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

(2)产品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的;(3)产品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3.产品缺陷损害赔偿责任的条件。(1)产品存在缺陷;即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或者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产品缺陷造成了损害;(3)产品缺陷和损害事实间有因果关系。

4.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a.提供必要的产品标识b.依法真实、明确提供必要的产品标识c遵守特殊产品包装义务d遵守禁止性规定

5.产品缺陷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1)产品存在缺陷;(2)产品缺陷造成了损害;(3)产品缺陷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七.1.消费者的九项权利。a.安全权 b.知情权 c.选择权 d.公平权 e.求偿权 f.结社权 g.受教育权 h.尊严权 i.监督权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1)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活动;(2)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活动;(3)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活动。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a.自愿、平等、公平、诚信原则b对消费者给予特别保护原则c.国家援助消费者原则

4.简述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20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小企业、小企业管理、创业计划、融资、特许经营、战略联盟、网络营销、供应链管理、组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1、小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集中程度比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的企业。

2、小企业管理:是指小企业管理者根据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运用一定的职能手段来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使其与管理者自身一起高效率地实现小企业发展目标的活动过程。

3、创业计划:是创业者为了实现未来增长战略所编制的详细计划,主要是用于游说投资方和风险投资商,向他们阐述企业发展战略、展示企业实现战略和为投资带来收益的能力,以取得投资方或风险投资商的支持。

4、融资:是指为支付查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采取的货币手段。

5、特许经营:是指特许经营人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名称、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经营人使用。被特许经营人按合同规定,在特许经营人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经营人支付相应的费用。

6、战略联盟: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的战略目标,保持独立性的同时,通过对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的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某些领域采取协作行动,从而取得\"双赢\"效果的合作形式。

7、网络营销:是指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交互技术等,使企业在创造和提供顾客价值上,获得在传统营销中所不具有的一些独特优势而开展的电子化营销。

8、供应链管理: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对从原材料供应,到工厂制造,到物资储运,再到产品分销和顾客服务的整个信息流、物流、服务流和资金流进行集成(整合)化管理的过程。

9、组织创新:是企业为了适应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求,实现企业内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新的任务实施共同体,从而对企业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组织规模、组织流程进行重构的行为总称。

10、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全球化名词解释
《全球化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