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马克思读书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12 06:06:5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马克思读书报告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报告样板

一、《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之D 本人负责读书报告的D版块内容:组员就文章主要观点或重要观点展开讨论情况的总结纪要以及本组遗留不解问题。 查阅资料可以知道,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编入《哲学笔记》和《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

它是列宁研究辩证法的总结。它深刻地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明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诡辩论的对立,剖析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该文主要论述了四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根本对立的标志。

第二,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方法既符合事物的辩证法,也符合人的认识的辩证性质,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列宁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认识辩证法是事物客观辩证法的观念形态,所以,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一致的;辩证法既是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客观辩证法,又是人的认识活动规律的主观辩证法。因此,“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第三,认识过程是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的曲线。列宁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认识圆圈的思想,并以此概括说明哲学发展的辩证性质。

第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的结构上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就认识过程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适应了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违背,所以,它们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用唯心主义为其利益和地位作辩护,为其政权和社会制度作论证。因此,反动统治阶级总是竭力宣扬、推崇唯心主义,把它法定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就是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阶级根源。

经过一番讨论与总结之后,我们组还有几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说是无法解决,倒不如说是想得还不够深入。其中的形而上学,向组员问了之后知道,是个哲学术语,它既指对世界本质的看法,也指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而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

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这样一来,它和辩证法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两者是否都是探讨世界的本质,还是对于事物的看法,这就是我们讨论之后依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二、具体阐述 在阅读过程中,由于我负责的版块内容是总结文章或组员的观点,所以我可以提供的帮助就是在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出现问题的时候在一旁与之讨论,说出各自的观点,再详细分析谁的观点与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最为接近,谁的观点最为切合文章作者的意思。然而,也始终还有谈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此一来,上网查阅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了,网上的资料也是多如牛毛,也始终是别人的观点,我们只能一一筛选,当中有过不少意见分歧,当然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一直没办法统一各自的意见。

而组员们向我提供的帮助就是与我分享他们的看法,在我对于文章有疑惑之时给我指出问题,对于某些术语他们也给我去查阅解释。

三、参加小组会读书活动的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读书活动,让我对于哲学有了一点皮毛之上的了解。列宁的话使我深刻地领悟到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来源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来源是一样的, 即被列宁形象地描述为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之树。但哲学唯心主义却犯了一个大的错误,这个错误的实质就是它把来自于正确认 识源泉的部分性质主观地认定为全部,它把来自于正确认识源泉的某一属性主观片面地夸大 了,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偏离了客观事物自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犯的错误则在于它只看到 了事物的静止的一面或只承认事物的简单机械运动,完全没有看到或否认事物的复杂变化、转换和普遍联系的一面,从而使自己也远离了客观事实。 学习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推荐第2篇:马克思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12-广告-於天旭-120620133《共产党宣言》让我学习到了许多的道理,,在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书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共产党宣言》简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分为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四章《共产

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只有充分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社会才会有根本的发展。而作为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共产党代表了广大工农阶级的根本的利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是所有的一切都等着时间去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共产党宣言》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社会主义最终会代替资本主义已经是一个不可扭转的历史潮流,这是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和世界各

国共产党人结合本国实践出来的结果。而资本主义虽然现在处于相对和平和相对完善阶段,但其固有的缺点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再次发展。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又使资本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关系不能变化。随着社会发展的日趋完善,工人阶级壮大了,最终还是会拿起武器去推翻。

通篇文章阅读下来,给我的感觉可以概括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言确实充满让全世界无产阶级者们热血沸腾的力量。我们在《共产党宣言》里看到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共产主义社会,到那一天,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述的一样,社会的人类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观念,没有善恶荣辱的虚伪道德,只有朴素的平等互利的处事原则,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基本一致,一切纷争,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不再会有贫穷困苦的人,因为共产制的经济和氏族都知道他们对于老年人、病人和残疾人所负的责任。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对他人的歧视、奴役和压迫是从来不曾发生过的。 这种没有压迫和奴役,没有固定的分工和阶级分化,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忠告,显然强烈地警示资产阶级统治者们,只有不断改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只有不断改善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使之与其经济基础相调

和相适应,才能维持资产阶级的统治寿命,才能延缓资本主义社会“外壳”的过早被炸毁。

我深切地感到: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他们勾画的社会理想,与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相通的,《共产党宣言》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荐第3篇:马克思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一名来自日语,最初是“共产主义者宣言”的意思,后来在1904年11月13日日本《周刊·平民报》上,这部著作首次被译成「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1848年2月24日时,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在伦敦出版。这个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1872年—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宣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出版。这个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1848年至1850年间,《宣言》曾多次翻印、再版,并被译成很多种西欧国家的文字。《宣言》的英译文在1850年发表在宪章派领导人乔·哈尼出版的《红色共产党人》杂志上。在这一版上才首次标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宣言》的作者。到1920年,在《宣言》问世后的72年,由陈望道从日文译成中文出版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刊载于布尔什维克的合法理论月刊《启蒙》杂志1913年第3期(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专号),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是列宁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写的文章。马克思学说在整个文明世界中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官方科学和自由派科学)极大的仇视和憎恨,这种科学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某种“有害的宗派”。也不能期望有别的态度,因为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全部官方的和自由的科学都这样或那样地为雇佣奴隶制辩护,而马克思主义则对这种奴隶制宣布了无情的战争。期望在雇佣奴隶制的社会里有公正的科学,正像期望厂主在应不应该减少利润来增加工人工资问题上会采取公正态度一样,是愚蠢可笑的。列宁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他指出,马克思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 ,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辩证法丰富了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了被压迫阶级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工人阶级。他指出,马克思论证并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时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幻想有比较好的制度出现 ,但它不能指出摆脱剥削制度的真正出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说明无产阶级才是创立新制度的社会力量,得出了阶级斗争是划分为对抗阶级的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这一结论

《十七大报告》: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举什么旗?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走什么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一种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

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在奋斗目标上,加上“和谐”两字。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总体布局上,变为“四位一体”。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

在党务公开上,实行“三制”。这就是代表任期制、巡视制度、党的常委会接受全委会监督。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带着无比的耐心,终于把伟大的《共产党宣言》读完了。把三万多字的历史巨作读完,我想每个人的第一读后感,都是累。呆在电脑前盯着荧光幕的我,更是觉得累!但无奈,最艰巨的任务还在下面„„

不过,《共产党宣言》无疑是一本史无前例的著作。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当时条件下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而到2007年的12月10日,甚至在更久远更久远的12月10日,当天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得到世界的公认和肯定,从而迅速的发展壮大。到今天,这个伟大的组织已成为了世界上不可以缺少的一部分。试问,这样的功绩应该归功于谁呢?每一个伟大的团体要传承万世,都必须有代表其组织的思想。无疑,《共产党宣言》正是国际工人组织的思想代表。正是《共产党宣言》,让国际工人组织得到这个不可替代的地位。

《共产党宣言》的伟大不仅在它壮大了国际工人组织,更重要的是,它预见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在1882《共产党宣言》序言当中,不难明白到:《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在当时具有局限性的社会乃及世界中,《共产党宣言》大胆的预言了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灭亡的必然性,这个,也是当时的其他著作所无法做到更无能做到的。因为面对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人类根本无能力相信这个断定,也许,他们会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永不会实现的预言。然而,以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一直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所在。我们把社会主义社会驾御在资本主义之上(虽然某些资本主义分子没有认同这一观点),可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最终还是会被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所取代。所以,《共产主义宣言》拥有了准确的世界发展分析能力。

且从世界谈到我们的祖国,回顾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革命历程,必然会发现一个顽强智慧的民族政党——中国共产党;也必然发现一个伟大的思想灯塔——马克思主义。在黑暗的旧中国,在《共产主义宣言》的到来之前,中国的土地上凝聚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更有无数仁人志士为社会的发展躺下鲜血,牺牲自己。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了一点: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在孙中山同志领导的辛亥革命中,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于得到了终结,但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旧中国人民依然无法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惨状。

路在何方?旧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一直在苦苦求索,直到一天,《共产主义宣言》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来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明朗了,清晰了。

在《共产主义宣言》光临我国之前,它曾在俄国掀起了正义革命,并最终了俄国走向了共产主义的起点。正是鉴于这一历史事实,我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共产主义。在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旅程中,好比一段漫长的航行,轮船走走停停,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甚至船上的人被挤得前仰后合,但是,在前进而又曲折的道路上,他们还是到达了终点,让旧中国彻底的改观了,并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为这次“航行”指明了方向呢?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照搬外国经验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坚持了理论结合实际与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当前实际的大结合,并融合为一部为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这个也是史无前例的。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直到今天的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思想,一直源于马克思思想,并在其基础上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把马克思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带领我国迈出新的历程。

不妨再从祖国发展谈到个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思想一贯以来的理论品格,也是它之所以永葆生命力的根源。而与时俱进,这个不仅仅局限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创造力的重要性,源于它不可低估的力量。而创新所需要的,就是与时俱进。能把自己的前途和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大胆创新,就是时代的强人。有时可能会想,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会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现在我想,也许我们要从中学习到的,就是这个马克思思想的根源所在——与时俱进。大学生要面临的就是就业问题,就是社会,一个关系到自身前途的问题是每个大学生所必须去想的。大学生要求具备的,是创造力,是一种结合社会和自身,发挥想象力去创造的能力。能在社会中拥有竞争力,生命力,要拥有的,就需要马克思思想中的与时俱进。

以上的就是我个人读完《共产党宣言》以后关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一些感受。

推荐第4篇:《马克思传》读书报告

基本概况:

书名:马克思传(第四版)

作者:David McLellan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8-05-01

主要观点:

作者积三十年之大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马克思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深度展示马克思的思想成长轨迹,全面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作者完整的覆盖马克思生活的三个主要层面——个人的、政治的和精神的。详细的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西乡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

感兴趣的内容:

1.燕妮在其自传中写道:“1851年初夏,发生了一件我不愿在这里详述的事情,虽然这件事极大地增加了我和其他人的痛苦”。这件事就是马克思的私生子弗雷德里克的出世,母亲是海伦•德穆特。这件事保密得很好,马克思家庭存留下来的资料都经过认真的审读,删掉了与之相关的一切内容,只是最近偶然发现的一封信使才这件事情暴露了出来。这封信是路易莎•弗赖贝格尔(卡尔•考茨基的第一个妻子)写给奥古斯特•倍倍尔的。路易莎•弗赖贝格尔与海伦•德穆特关系亲密,在后者临死之际,一直替恩格斯照看房子。按照她的说法,恩格斯曾接受了他和弗雷德里克的父子关系,因此“使马克思获免家庭的窘困和冲突”。但是,如果他由于对“儿子”不公正而受到起诉的话,他给了路易莎•弗赖贝格尔揭示真相的权利。他甚至在临去世之前的床上,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了心绪纷乱的爱琳娜,当时由于他不能说话了,就把它写在了石板上。这个秘密只有(马克思的)家庭和一两个朋友知道。这个孩子马上被送到了他的养父母那里,与马克思一家一直没有任何联系,只是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才开始了和母亲的来往。路易莎•弗赖贝格尔写道:

他定期每周来看望她;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他从来不从前门进来,而总是从厨房进来。而当我进来的时候,他仍然不走,我才确信他有着一个来访者所有的权利„„对马克思来说,他经常面临着与妻子(她心怀强烈的嫉妒)的分离:他不爱这个孩子;他不敢对他做出什么事情,否则就会承受太大的流言飞语;这个孩子作为付费的客人送到了路易莎夫人那里(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她写了她的名字),而他的名字也是从养母那里而来的;只是在尼姆去世之后,才从了德穆特的名字。

这封信有着公认的无可置疑的可信性。弗雷德里克•德穆特的出生证明上写的1851年6月,这份证明保存在萨默塞特郡议院。填父亲名字的那一栏空着,母亲的名字填的是海伦•德穆特,出生地写的是第恩街28号。虽然有关这件事只有这么少的细节保留下来,但似乎是保持体面的必要性和对于难以避免的流言的担心,才促使燕妮的精神日益紧张。(P251-252)

原因:马克思说过“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但是在中国和苏联,政客们都希望把马克思塑造成一个“神”。无论是与非,把死人打造成“神”是活人的伎俩。活人又自

我打扮成“神”的继承者,那么实质上是把自己塑造成“神”,那些追随自己的人也统统是大大小小的“神”,自己理所当然地是“神”子“神”孙们的伟大统帅、伟大领袖、伟大导师和伟大舵手。所以,那被活人造出来的死人是“神”,活人就是造“神”的神。然而马克思是人,不是“神”,而且是“凡人”。在《马克思传》中,这段话描述了马克思的老婆燕妮对于马克思有私生子的事实的埋怨,马克思不是“神”,是一个有情人有私生子的“凡人”,虽然这样的事情对马克思的光辉形象有一些损害,但是我觉得这样的马克思更加的真实,更贴近生活,因为马克思也会犯错。

2.到伦敦不久他在心中写道:“现在我确实处境困难。我的妻子临近产期,15日她又必须离开巴黎,我不知道到哪里去弄到必要的钱,使她能够动身并在这里安顿下来。”燕妮甚至要把护照延长到5月15日也很困难。17日她带着3个小孩子到了伦敦,身上还怀着不到3个星期就会出生的第四个孩子。格奥尔格·维尔特去接了她,格奥尔格·维尔特是一位批发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建者之一,并曾在《新莱茵报》工作。他看到了他们在莱斯特广场中已布置好了的房间,房子就在他们不久前离开这里的房子旁边。当时他们正往这所房子里搬家,房子有两间,坐落在切尔西城市国王路旁的时髦地段。租金昂贵(每月大概6英镑),但他们贫乏的财源从燕妮母亲的资助中得到了缓解,这样他们可以度过眼前的这段时间。燕妮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11月5日,当时人们在外面高喊着‘永远的盖伊·福克斯‘,戴着面具的小男孩在街上骑着人工巧手制作的驴子,一切都在喧嚣,我可怜的小亨利希出生了。为了纪念这些伟大的反叛者,我们给孩子取名小福克斯。”所以,正如维尔特所提及的,马克思的家庭中有四个国籍,每个孩子出生在不同的国家。(P217)

父亲一直抱怨儿子没能和家里保持联系,把在校学习的情况告诉家人:他离开家人到波恩三个星期没有一点消息,后来三个月中只给家里写过两封短信。他花钱一直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这是他一生的特点。第一学期,马克思与来自特利尔的颇受尊敬的学哲学的校友(早他一年入学)同室,成为30名特利尔同乡会会员之一,并且很快成为五名领导者之一。该会的活动主要是喝酒。马克思完全进入了这种生活,以至因为\"喝酒的吵闹声扰乱了夜间的平静\"而被学校关禁闭,虽然只有24个小时。学校的\"监禁室\"远不那么令人难受,因为被监禁者的朋友有权去看望他,和他一起喝酒、打扑克,帮他消磨时间。1836年,来自特利尔的学生和波路西亚可普学生会普鲁士年轻的贵族学生之间在校园里发生了争执。后来一度发展为公开的打斗。1836年8月,马克思在一次决斗中左眼上方受了伤。他还由于\"在科伦携带被禁止武器\",被批评并被告到学校领导那里,但事件的调查不了了之。(P14)

原因:第一段提到了马克思在伦敦的生活比较窘迫,第二段中点出了马克思一生的特点——还钱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这也正是马克思生活窘迫的原因。其实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这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

3.学生的成绩并不好,他们中有一半通不过最后的考试。马克思的智力虽不是十分突出,

但也在一般以上。在班里的32名学生中,他大约排第八名。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当时班里平均年龄大约是20岁。学校非常重视语言学,马克思的拉丁和希腊诗文好,宗教课程令人满意,法语和数学是弱项,奇怪的是他的历史最糟糕。存下来马克思最早的手写材料是他为德国学校毕业考试而写的三篇文章。拉丁语作文是关于奥古斯都元首的,意义不大。但是,关于宗教的一篇作文却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这两篇文章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洋溢着要通过一种方式把人的个性完全发展出来的热情,即规避权利和荣誉、用自我牺牲精神来为人类整体谋福利。作文的题目是《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

原因:这里点出了马克思从小就受到了老师们人道主义者的理想观念的熏陶,已经能写出这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文章,说明了马克思的成功与小时候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当然12岁前在家里受父亲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总体评价和读后启示:

麦克莱伦写的《马克思传》是英文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有两大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

从马克思一生的经历来看,教育是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因素。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便到现在,我个人仍然认为这是超理想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我指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有瑕疵的马克思。文中写出了很多马克思的缺点。比如爱乱花钱,青年时期酗酒,斗殴还因此被学校关禁闭,不会理财,生活没条理,甚至在中年时期有情人有私生子。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花钱没有节制,他母亲曾一直劝他适度消费烟酒,他父亲也一直埋怨:“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以至于他后期生活的生活来源都是来自恩格斯的资助。由此可见,人不是完美的,就连马克思这样的伟人都有这么多缺点,我们不能对自己和别人过于苛求,要有一个宽容的心。

总之从马克思的一生,我得到了启示,他的成功在于他不懈追求,不惧困难,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但是一个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永远没有第二个马克思,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但是不能完全模仿,毕竟他并不完美,他不是“神”,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追逐马克思的脚步,再超越他。

推荐第5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读书报告

在分析人们创造历史时对参与历史活动的诸多影响因素时,历史唯物主义将其划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指的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们在历史活动中所凭借的、不以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全部条件和对象,包括主体活动的现实环境、历史背景和活动指向的对象;社会历史中的主观因素指的是活动主体,即个人、阶级、政党、人民群

众,其影响作用通过其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觉悟、能力、组织性等等。笔者在研究题述问题过程中发现,对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论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最终发现,两方面的争执竟然出现在“决定”这一概念上。片面地去按照自己对这一名词的理解分析问题,很容易就走了极端,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诟病。笔者不愿在这一词语上作字面意义上的分析的确定,只是通过对两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来明确二者的联系和具体作用。马克思主义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其他一切活动。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哲学、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都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斗争的表现;而这一些阶级的产生、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都是由他们的经济发展程度所制约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这些生产关系原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但此时变为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21页)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不可能同步的,所以束缚关系的产生是必然的。这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所以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的不断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于是我们可以说,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变革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变革产生的。即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的既定状态下,就会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这些由上一代人那里继承过来的既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对于新一代人来说就是他们进行历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就是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对于新一代来讲,不仅其活动要受制于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而且其自身也是这种客观条件的产物,这包括心理、意识等等。所以,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从事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西方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试验失败,正是由于其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由上面论述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为人们的历史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因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这种客观条件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是对历史进程的方向性有决定作用,即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直线的路,而有很多的曲折,但是其发展方向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因为客观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这种方向性有清楚的认识,才预见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当时有人攻击其为“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指出:“这些先生们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86页)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了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从来没有对经济因素作唯一性的判断。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结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7页)恩格斯在这里所指出的“参加者”头脑中的理论和观点实际是其主观能动性的根基。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给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定义,他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思想,包括上述的“理论、观点”和路线、计划等,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做或行动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当然,我们论及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并非恩格斯所比喻的平行四边形单个分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8页),而是整体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正如上一节论述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一些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但是,正如恩格斯强调的那样,这种决定作用是表现在“斗争形式”等方面的。按上文关于路的比喻,

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路的曲折性,如何曲折、曲折幅度等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在研究历史活动时,我们是决不能忽视这一种作用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有些学者

的论述即由此展开把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因素的帽子戴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头上。这是不科学的。毛泽东同志所论及的“一般”和“一定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分别理解为“方向”和“形式”在具体环境中的别名。从时代来看,毛泽东同志的意识里,是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正是抱着一种坚定的人定胜天的信念,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以弱胜强的革命伟业。而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为何就没有得到历史的肯定呢?就是因为此二者让人的主观能动性过于凸凹,对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没有适应的意识。从最根本的来讲,革命斗争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适应生产关系转变的行动;而后二者是在生产力一定的情况下利用主观能动性改变生产关系的行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当代,我们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其实是改革开放带动了人民群众投入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当前的科学文化普及、精神生活丰富等众多的上层建筑形态变化正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导致的。反过来,上层建筑的变化促使知识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这必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迅猛发展。仅此我们即可体会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之间的默契与不可分割。当然,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对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挑战。这需要政府顺应民心,做好新的规划和及时的调整,促进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综上所述,“决定”本身是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的。客观条件中的生产力发展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具有方向性决定作用的,客观条件中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其他因素会由人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从而得到改变。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够决定这种改变的形式与幅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对形式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读书报告》

推荐第6篇:马克思读书心得

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读书心得 1883年3月14日下午,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卡尔·马克思逝世于伦敦的 工作室。三月十七日,在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举行了马克思遗体安葬仪式。《在马克思墓前 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恩格斯在安葬仪式上致的悼词。恩格斯高度地评价并热忱地 颂扬了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建树的不朽功勋,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划时代的杰出理论贡献和伟大的革命实践,抒发了崇敬、爱戴和痛悼马克思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

《讲话》的第一部分(一二自然段)简述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马克思逝世对无产阶级解放 事业的巨大损失。

文章开头先点出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庄重肃穆,以示永志不忘这个令人悲痛的时刻。讲话不说马克思逝世,而称“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极为精确地概括并有力地突出和颂扬了马克思创建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丰功伟绩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充分表达了恩格斯极其崇敬和沉痛的感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十九世纪人类三个先进国家中三种先进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¹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十九世纪的三种先进思潮,并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缤密和最科学的研究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他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剔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费尔巴哈历史唯心论、形而上学,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的认识而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他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合理部分,“严密地论证了并且透彻地发展了这个理论”º,抛弃了他们的错误观点而研究出剩余价值的学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他批判地继承了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吸取了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这三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正确的理论部分(如消灭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摒弃了他们的错误主张和观点(如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指斥、咒骂资本主义社会,而幻想用劝说富人发善心的方法来改良和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否认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一切被压迫阶级一直受着这种精神奴役的痛苦.”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只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给无产阶级指出了解放的道路.马克思的哲学是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三个部分有机联系,难成体系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和纲领.恩格斯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来称颂马克思是最确切不过地突出了马克思的功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一直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思考着,研究着问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停止了思想”.这是何等彻底的革命精神!恩格斯采用婉言、讳饰的修辞手法,说他‘停止了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一则说明马克思逝世得很安详,更主要的是充分表达了对马克息的崇敬‘溃戴,希望他健在的感情.特别是在“安静地睡着了,与但是“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之间(破折号表示)的停顿和转折,把恩格斯万分悲痛,不忍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沉重心情和迟疑缓慢的语气表达得异常充分。

马克思逝世对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是巨大的损失。文章先用两个介词结构“对于„„”作状语十分精确地概括了损失之巨大。“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这是就伟大的导师和领袖的领导作用而言的。马克思逝世的时候,卜正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世界历史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一八七二—一九O四),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½,工人阶级不断地聚集和团结力量,厂发展到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作好准备推翻资本主义的阶段.而无产阶级的敌人千方百计地破坏马克祖主义的传播,正如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低毁马克思主义,破坏工人运动。欧美无产阶级处在这样一个战斗的前夜,又面对着资产阶级和机会丰义者的猖狂进攻,最需要久经锻炼,具有科学思想和卓够组织才能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及时引导革命向前发展。可是马克思逝世了,这个损失当然是“不可估最的”。“对于历史科学”,这是就马克思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和他的学说对无产阶级的伟大指导作用而言的.马克思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历史科学,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就是文章的 第二部分所说的两个发现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以这两个规律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逝世时,《资本论》

二、三卷还没有最后完成.他的逝世,对历史科学的发展也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丫这位巨人的逝世,使人们将感到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历史科学的发展形成了“空白”.‘空白”一词,形象地说明了损失之巨大,赞扬了马克思的伟大作用和贡献,同时也表现了思格斯尊重马克思的谦逊品格和激励人们继承马克思的遗志,继续战斗的决心。如果说形成了“空白”的话,正是恩格斯填补了这个“空白”,担负起了马克思未尽的领导工作和历史研究工作。

第二层(六七自然段)论证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家,颂扬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这一层的开头先总承上文,接着用“但是”一转将意思推进一层。马克思在理论上作出了如此伟大的贡献,“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是和他的革命实践相比较而言的.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来源实践,来源于他对社会的周密、深刻的调查研究。他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用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而且亲自参加和领导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思想家和革命家在马克思身上是统一的,两者之中革命家是主要的。这正如《马克思传》的序言所说:“无疑的,马克思之所以伟大,主要是因为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他身上是密切地结合着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同样无疑的是,在他身上作为战士的一面,是永远作为胜过思想家的一面的。”马克思重视和研究科学,是因为他看到了“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对任何一门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感到衷心的喜悦”,而当科学产生革命影响时,“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文章还例举他注意电学方面的各种发展。这就充分地说明了马克思注意科学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赞扬了他为推动历史前进研究科学,用科学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的革命实践精神.马克思之所以重视科学、注重实践,因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首先”一词强调了在马克思身上革命家是主要的,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他理论上的巨大贡献“远不是主要的”。文章接着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对“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论点作了充分的论证。首先,恩格斯用两个“参加„„”从理论上概括马克思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和彻底革命精神,证明他是一个革命家。“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这是就马克思和他所在阶级的革命对象、性质和任务来说他是伟大的革命家;“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是就马克思的理论和革命实践对于革命动力一一现代无产阶级的巨大指导作用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恩格斯象这样从一个问题的矛盾的双方来论述,不仅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一生的使命就是参加并指引和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而且突出和贾扬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巨大作用.“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他斗争的态度“热烈”,意志“顽强”、“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这一切充分证明了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热情地赞颂了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和精湛的斗争艺术。其次,恩格斯列举马克思为完成毕生的使命进行的巨大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来论证他是伟大的革命家,颂扬他为宣传和组织领导无产阶级进行解放事业的不朽的贡献。恩格斯先叙述马克思担任过编辑或为之撰稿的报纸,“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证明他作了巨大的宣传宝作,后叙说他作了巨大的组织工作。文章着意赞扬了马克思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不朽功勋,因为,“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协会的第一个‘公告’以及许多决议,声明和宣言都是出自他的手笔.马克思竭力把各国工人运动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各种形态的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马志尼、蒲鲁东、巴枯宁、英国的自由主义工联主义、德国的拉萨尔派的右倾等等)纳入一致行动的轨道,反对所有这些宗派和学派的理论,为各国工人阶级制定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斗争策略。”¼第一国际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使工人阶级做好向资本进攻的准备。所以恩格斯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为自豪”.只是这一成果也可以引以为自豪,然而马克思毕生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而且卓有成效.马克思实在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字里行间激荡着恩格斯崇敬、赞扬马克思的炽热感情。

第三层论述无产阶级的敌人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进一步颂扬马克思伟大.正因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而且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所以他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都驱逐他。文章用“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这个夹注强调说明一切反动政府,无论国家体制如何,只要它是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都无一例外地嫉恨马克思,容不得马克思,采取反革命的强制手段残酷地迫害他。“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强调说明一切资产阶级都无一例外地拼命诽谤他、诅咒他.敌人如此嫉恨和诬蔑马克思,这就表明马克思是与一切反动政府和资产阶级誓不两立的无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学说、他的革命实践使得一切反动阶级都害怕。马克思“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着蛛丝一样轻轻地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这充分表现了马克思蔑视一切敌人的伟大气魂、不可战胜的巨人般的力量和善于斗争的伟大性格。无产阶级无不爱戴、尊重马克思.文章从地域之广、人数之多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在全世界影响深广,在国际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马克思逝世了,.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尊重、敬仰他,拥护他的学说和主张,继承他的遗志和事业。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是整个无产阶级的伟大代表.恩格斯用.我敢大胆地说”强调“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来必有一个私敌”,强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一生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分毫不图个人私利,毫无个人的恩怨;热情地烦扬了马克思立场坚定、爱僧分明,胸怀光明磊落,把崇敬和赞扬马克思的感情推向了高峰.行文至此,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的不朽功勋和伟大形象有如一座参天的丰碑耸立我们眼前,令人肃然起敬。

第三部分是悼词的结束语.这一句话既是对马克思的光辉业绩的热烈赞扬,又指出并坚信马克思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上,鼓舞世代国际无产阶级去夺取革命胜利,马克思的事业必将得到继承、发展、不可战胜.马克思逝世以后近两百年的历史证明了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终究要战胜资本主义,历史必将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航向继续向前。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 (《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第三十二页) 作者:列宁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1985-10-01。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八十二页) 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72-05-01

推荐第7篇:马克思读书心得

马克思作业报告

带着无比的耐心,终于把伟大的《共产党宣言》读完了。在《共产党宣言》这部慕名以久的著作中,我感慨很深.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共产党宣言》正文分四个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宣言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继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在这四大部分中,我在小组中的任务就是搞好第一部分的内容《资产者和无产者》。

在《资产者和无产者》中可分为三部分:关于阶级斗争学说;论述资本主义制度生、发展特别是其灭亡的规律;阐明无产阶级的伟大的世界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应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资产者和无产者产生、发展和相互斗争的过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通常习惯称为两个必然。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是整个《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应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即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的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终无法克服的矛盾。它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

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活的灵魂。150年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证明:《共产党宣言》所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具有空间上的普遍性和时间上的恒久性。这些理论和原则至今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和各国共产主义政党的纲领之中,并成为判断其政党性质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只适用于某一个时期无产阶级的政党,而且是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的伟大不仅在它壮大了国际工人组织,更重要的是,它预见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在1882《共产党宣言》序言当中,不难明白到:《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在当时具有局限性的社会乃及世界中,《共产党宣言》大胆的预言了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灭亡的必然性,这个,也是当时的其他著作所无法做到更无能做到的。因为面对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人类根本无能力相信这个断定,也许,他们会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永不会实现的预言。然而,以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一直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所在。我们把社会主义社会驾御在资本主义之上(虽然某些资本主义分子没有认同这一观点),可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最终还是会被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所取代。所以,《共产主义宣言》拥有了准确的世界发展分析能力。

马恩的《共产党宣言》在历史中用于非常重要地位,至今它还对这个世界产生这不可替代的影响,读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明白了许多以前困惑我的问题,以上就是我读《共产党宣言》的感受。

推荐第8篇:读书感悟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已走过了百年多的历史,在时代的长河中,它的作用及重大意义在人们的心中日益深化。这不仅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是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从《苏菲的世界》我们了解到: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实际的或政治的目标。我们可以说他不只是一个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是非对错的观念乃是社会基础的产物。人们分工的方式和财产的分配就是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的‘生产关系’,一个社会的政治情况与意识形态是由它的生产模式决定的。现代人的思想、道德尺度和古代封建社会之所以有很大的差距并不是偶然的,马克思明白社会上层结构与社会基础之间可能有互动的关系,可是他否认社会的上层结构能够有其独立的历史。他认为,使我们的历史能够从古代的奴隶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工业社会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基础的改变。

伴随着苏菲的哲学世界,自己也跟着这个爱思考的小女孩考虑了许多关于哲学的问题。书中的不少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一个东西本来就存在吗?如何看待死亡?等等。刚看到这些问题,感觉都挺幼稚,觉着这都是没有必要思考的问题。但随着对哲学的了解学习,发现一切都值得我们恭敬地正面去面对。

在幼儿时期,我们对这个世界是陌生的,我们什么也不懂,充满好奇,什么都想知道为什么,但随着知识学习的限制,简单重复的生活,我们开始变得的麻木,对所看到的一切都过于习惯,不去探究。这其实是可悲的,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大脑尽量的保持新鲜感,喜欢思考,爱上思考。我是谁?我也想不明白,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存在一个我,而我的存在又对于这个空间有什么影响,都无从得知。无论最后是否会得出答案,思考问题总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有利,优质。

就“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与大自然的变化有关”这个论题而言,哲学家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给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大部分人接受的观点是:永恒的基本元素通过改变构成了各种事物。我觉着所有都没有所谓的对错,各种说法都是相辅相成的。关于命运,以人为主导,还是听从神的指令,它是否不仅操纵个人的生活,也左右世界的历史?;关于历史,医学,它们的发展也伴随着了哲学的发展;关于伦理学,遵循亚里斯多德的”黄金中庸”;关于政治学,亚里斯多德主张人不应该走极端,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各个学派都有着自己的学派风格,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造就啦他们各异的观点论与犬儒学派相似的斯多葛学派将他们的哲学解释为:“人不能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伊比鸠鲁以他所谓的“四种药草”来总结他的哲学:“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新柏拉图派哲学则认为自然界与神圣之光紧密联系。

从《西方哲学史》,我了解到了哲学的发展史。西方哲学史是包括普遍与个别、统一性与多样性、不变与变之间关系认识,从思维与存在浑然一体观,经过把两者看成分离对立的观点,逐步走向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对立统一观点的发展史。在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希腊文明的兴起,雅典与文化的关系,原子论者,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斯巴达的影响,柏拉图见解的来源,乌托邦,理念论,不朽论,宇宙生成论,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物理学,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希腊化世界,哲学跟随着这些人物及事件一步步前进。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统治者,所以在天主教哲学中:对于教父,犹太人,基督教的论述,及之后从公元五世纪到十三世纪各种文化的出现,将中期哲学的进展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从文艺复兴开始,笛卡尔,莱布尼兹,卢梭,康德,拜伦等哲学家的涌现,又使哲学度过了一段欣盛的时期。西方哲学史给我们较全面的展示了哲学的魅力。

在阅读《存在与时间》时,我的思维几乎是混乱的,我理解不了存在与时间的真正含义,意义等。之后多次的品读,终于有了些许的头绪。在很久以来,“时间”就充任着一种存在论标准或毋宁说一种存在者层次上的标准,借以朴素地区人们看来:“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所以它本身就反对任何下定义的企图;而且这个最普遍并因而是不可定义的概念也并不需要任何定义,每个人都不断用到它,并且也已经懂得他一向用它来指什么。但哲学从深层次上对存在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其复杂我不太懂,只了解到些许:过程中,哲学家们的思考将存在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存在体现了时间性,时间证明了存在等。

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及这些哲学书籍之前,在表层上,我一直认为:哲学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而关于哲学具体是什么?更是一头雾水,总感觉哲学是那么的高大上,不可触及,可是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它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哲学类问题的提出是容易的,也是几乎所有人都想要知道的,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于是各色各样的答案就构成了哲学,哲学就是那个探索的过程,是哲学家们思想的结晶。伟大的哲学家们对哲学的独到看法使我了解到知识的神秘伟大,也让我学会思考。所以以后我会下意识的去学习哲学,提高自己。

推荐第9篇:马克思读书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心得体会

题学 校: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班 级:剩的经济危机

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基于马克思的《资本论》

1.经济危机概述

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货币、钱、财富都不是资本,只有这些东西被用来当作生钱的工具的时候,它才是资本。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 “资本家的贪婪”,但是资本家只是“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因此,资本家表现出来的本性只是资本的本性,而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

2.基于《资本论》对经济危机分析

《资本论》第二卷中说:在货币市场上作为危机表现出来的,实际上不过是表现在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失常。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一种特定的、政治的、经济的范畴,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随着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追逐,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大部分财富被资本家所占有,他们是资本的绝对拥有者。从商品理论的角度看,利润=商品售价-工资,其中工资一项是指劳动提供者所得和生产资料提供者的成本,当我们把所有企业放到一起讨论的时候,有商品售价=利润+工资。这说明,如果所有的生产都放在资本主义化的企业里进行,必然存在一个问题——工资买不光所有商品,必须利润也加入购买,产销才能平衡。但是利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工资分配在大多数人手里。这样工资基本都花掉了,但利润大部分没有被花出去,而是被资本家作为财富所占有,这势必造成这样的局面:商品售价>老板的消费+工人的消费。就全社会范围来说,消费的增长速度是赶不上生产扩大速度的,因此商品不可能在这个体系内都卖出去。资本无法完成周转,企业的生产力被迫闲置,这样生产领域的利润率就会下降,资本就会流向有更高报酬的领域——金融。

“生产力不可遏制的发展与群众消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过剩的基础。”从需求上说,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造成相对人口过剩,失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由此,必然要造成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形成狭隘的消费和市场,进而产生商品生产与价值实现的矛盾,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危机的出现。《资本论》中有如下论述: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实际上,社会绝对消费能力的的提高并不能改变中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的现实。

从生产领域的制度看,由于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占有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的存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扩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工厂制度、股份公司制度为生产能力的扩展、资本突然扩展能力的增长提供了有激励效应的微观制度结构。而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也在不断提高,它内生的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再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不可能建立其实经济良性运转所需要的是适当比例关系。“在立足于资本主义基础的有限的消费范围和不断地力图突破自己固有的这种限制的生产之间,必然会不断发生冲突”。因此,资本与劳动

1收入、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两极分化从根本上导致了群众消费能力的不足,从而导致了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危机。

3.应对危机的方法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并不是单一因素的、单一部门的结果,它是由各个相互关联的经济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从目前资本主义各国对经济危机的解决的方式来看,基本上都是制度内的调解,如,增加政府开支,增加社保支出等,这些都是为了缓和国内严重的阶级矛盾,并未触及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所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的周期性爆发。基于《资本论》的理论阐述和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措施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深层次的变革。2

推荐第10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读书报告)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

在分析人们创造历史时对参与历史活动的诸多影响因素时,历史唯物主义将其划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指的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们在历史活动中所凭借的、不以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全部条件和对象,包括主体活动的现实环境、历史背景和活动指向的对象;社会历史中的主观因素指的是活动主体,即个人、阶级、政党、人民群众,其影响作用通过其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觉悟、能力、组织性等等。我在研究题述问题过程中发现,对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论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我最终发现,两方面的争执竟然出现在“决定”这一概念上。片面地去按照自己对这一名词的理解分析问题,很容易就走了极端,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诟病。我不愿在这一词语上作字面意义上的分析的确定,只是通过对两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来明确二者的联系和具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其他一切活动。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哲学、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都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斗争的表现;而这一些阶级的产生、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都是由他们的经济发展程度所制约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1

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这些生产关系原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但此时变为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不可能同步的,所以束缚关系的产生是必然的。这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所以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的不断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于是我们可以说,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变革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变革产生的。即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生产力的既定状态下,就会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这些由上一代人那里继承过来的既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对于新一代人来说就是他们进行历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就是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

对于新一代来讲,不仅其活动要受制于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而且其自身也是这种客观条件的产物,这包括心理、意识等等。所以,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从事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西方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试验失败,正是由于其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由上面论述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为人们的历史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因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这种客观条件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是对历史进程的方向性有

决定作用,即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直线的路,而有很多的曲折,但是其发展方向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因为客观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这种方向性有清楚的认识,才预见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由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当时有人攻击其为“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指出:“这些先生们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了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从来没有对经济因素作唯一性的判断。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结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恩格斯在这里所指出的“参加者”头脑中的理论和观点实际是其主观能动性的根基。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给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定义,他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思想,包括上述的“理论、观点”和路线、计划等,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做或行动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当然,我们论及的“人的主观能

动性”,并非恩格斯所比喻的平行四边形单个分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8页),而是整体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正如上一节论述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一些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但是,正如恩格斯强调的那样,这种决定作用是表现在“斗争形式”等方面的。按上文关于路的比喻,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路的曲折性,如何曲折、曲折幅度等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在研究历史活动时,我们是决不能忽视这一种作用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有些学者的论述即由此展开把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因素的帽子戴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头上。这是不科学的。毛泽东同志所论及的“一般”和“一定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分别理解为“方向”和“形式”在具体环境中的别名。从时代来看,毛泽东同志的意识里,是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正是抱着一种坚定的人定胜天的信念,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以弱胜强的革命伟业。而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为何就没有得到历史的肯定呢?就是因为此二者让人的主观能动性过于凸凹,对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没有适应的意识。从最根本的来讲,革命斗争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适应生产关系转变的行动;而后二者是在生产力一定的情况下利用主观能动性改变生产关系

的行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当代,我们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其实是改革开放带动了人民群众投入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当前的科学文化普及、精神生活丰富等众多的上层建筑形态变化正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导致的。反过来,上层建筑的变化促使知识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这必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迅猛发展。仅此我们即可体会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之间的默契与不可分割。

当然,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对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挑战。这需要政府顺应民心,做好新的规划和及时的调整,促进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决定”本身是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的。客观条件中的生产力发展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具有方向性决定作用的,客观条件中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其他因素会由人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从而得到改变。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够决定这种改变的形式与幅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对形式的决定作用。

第11篇:马克思报告

三亚学院

关于农村基层组织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自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实地调查

学院管理分院

班级工商管理1101

姓名张莺琳

学号指导老师

2012年8月

目录

一、研究对象.....................1

二、研究背景....................1

三、研究过程....................1

四、调查感悟.....................

3摘要: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已经有一定成就的德清水污染严重,两条主要河道水质差。以往清澈见底的河流现在浑浊不清,面临这样的河道,我感觉可以做出点贡献。虽然水污染这一问题在现代社会很普遍, 但是我相信德清的河湖通过整治可以变回原来清澈的河道。这个自古以来的鱼米之乡,拥有江南最大天然湿地的小城可以变得更加美丽。

名词解释

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酚、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会毒死水生生物,影响饮用水源、风景区景观。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时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氨、硫醇等难闻气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还会因石油漂浮水面,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引起火灾。

一.研究对象

英溪河 东苕溪

二.课题研究背景

德清县地处水乡,河网纵横,水源充实,是个令人痴迷,陶醉的地方。家家户户门前几乎都有河流。每天都能看到人们在河边忙碌的身影。“德清”一听到“清”字,人们脑海中便能想出水的清澈,甘甜的样子。当然了,许多年前,德清的水堪称一绝。没有人回担心河水受污染甚至有毒,也绝对没有人会去想这类事。饭后,沿着河边闲逛,看看河水,也是人生一大享受;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看湖边钓鱼的人就能知道水中的鱼儿有多少。远远望去,河面上没有一点污染。在繁忙紧张的一天后,也终于可以使自己好好放松一下了。住在德清,是一种幸运,一种不同于住在杭州或宁波的幸运。德清不像大城市那样繁华。说穿了,你到大城市讲德清,别人根本没有一点印象,但德清山清水秀,是不可多得的度假胜地。莫干山、碧坞龙潭、下渚湖都会让身心疲惫的你在安详中得以解脱,找到全心的自我,找回活力。

时隔多年,当我再次迈着步子做水污染调查报告时,结局却是另一番景象。没有随风摆动的杨柳,没有清澈见底的湖水,没有欢快的鱼儿。没有,什么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垃圾。有一次性的餐盒,塑料带,泡沫箱子,纸张„„水是黄黑色的,发出阵阵臭味,运气好的话,可能还会看见浮在水面上的死鱼,但那也是一种奢望。

听老一辈讲,以前的喝水清冽流动,喝水中有各式各样的小草和鱼虾。每天清晨,河水尤其清冽。人们可以在小河里 淘米,洗菜或洗衣,洗刷各种用具。而今那些小河中的水似乎再没那样的清澈了。人们除了洗刷一些用具外,即使连洗澡也少有人去了。河水绝没有人再敢饮用了。现在家家都装上了自来水,当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不过,老一辈还时常感叹:“如果小河水仍然是那样的清澈,那该多好啊!”这其实何尝不是我们的希望呢?

三、课题研究过程

1.水污染的危害:

由于各种原因,不仅是德清县,各地的水污染问题都十分的严重,致使饮用水成了问题。我们住在水乡,无水可饮,饮用水成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水污染导致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水污染还会导致水的富营养化。正常情况下,氧化水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将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使污染物转化降解,使天然水具有自净的重要原因。

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机物在水中溶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以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藻泽。营氧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鱼会大量死亡,不能直接利用。

对严峻的水污染问题,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采取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等各种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在德清县内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浅层水和深层水的污染正在加剧,局部地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呈上升趋势。

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正常进行。水污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为水污染能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铵类,苯并花等,还可以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他病毒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污染病或寄生虫病。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而且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肠胃炎,痢疾传染性肝炎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2.整治方法:

身为这次活动调查人员的我很感慨。但是,当我走进环保局的那一刻,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国家对此的深刻重视。据了解,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村镇面貌焕然一新。作为当地农村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乡镇还是农户个人都积极参与,先通水再治污,成为共识,促进农村水污染的生态修复,推动形成了建设自己家园的合作精神。相信在不久以后,农村水污染问题一定能有很大的改善。

此外,一些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这样的代价太大了。我国已提出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民健康的战略,对整治水域污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了拥有洁净的水资源,当从现在做起,不然的话将会爆发一场可怕的生态风暴。

针对污染情况,我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全县《水污染防治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近年来德清县扎实发展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和环保执法,加强饮用水源保护,认真抓好新《水污染防治法》的贯彻实施,对此,检查组提出要求:继续加大《水污染防治法》宣传贯彻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大对河口饮用水源保护。消除水库周边污染隐患,力争将污水处理厂早日建成,消除存在地表水污染;加强环境监管,确保治理设施的稳定,达标排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狠抓污染减排,努力推进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据调查,我国新塘印染有限公司等十八家企业的原有水污染防治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造成排放水污染严重超标,影响当地水污染,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于2004年5月9日下发了德政发【2004】26号文件《德清县人民政府关于德清新塘印染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水污染限期治理的通告》,对这18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任务。这18家企业包括九家金属拉丝厂,三家通讯器材厂,二家印染企业,两家食品企业,一家皮革厂,一家制药企业。按乡镇,新市镇8家,禹越镇6家,新安镇2家,乾元镇1家,钟管镇1家。目前,这十八家企业除德清县港东渡锌铁丝厂已经改变工艺,废水全部循环回用不外排外,其余17家企业都已经在8月底完成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建议,并进入调试。至10月底共有12家企业已委托验收监测,县环保局将于11月初对通过验收监测的企业进行水污染防治措施竣工验收。

《德清县东苕溪城关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县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字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城镇污水处理厂是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必备硬件设施,也是全国生态县创建

的重要标准,我县通过借鉴外地城镇污水处理的成功经验,编制《德清县污水处理一体化规划》。根据各地污染情况,全县各个乡镇规划建设13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经动工建设6家,日处理能力4.1万吨。

在重点治污项目的运作和管理上,德清县按照“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原则,充分调动积极性,确定3种经营方式:企业管理型,公共事业型,政府管理型。 为了建设好生态县。今年以对河口水库为全县饮用水源,统筹全县一体化供水,把农民饮用水工程当作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县水利局正在实施改善的三合乡,洛舍镇,乾元镇的农民饮用水工程总投资2908.9万元(其中省补130万),完成铺设管网已达千余公里。

四、调查感悟

身为德清县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为它作出一点努力,最起码的我们每天可以做到的:将垃圾随手丢入垃圾箱中,不将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小溪或河流中。此外,学会节约用水,也是一项基本的常识,一水多用。“同饮英溪水,共创武康美”。希望我们能够承担起应付的责任。共同打造美好的未来,让水资源又像以前那样清澈。让河流再次充满活力,让大家再次为身为德清人而感到骄傲!

第12篇:马克思报告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中的主旋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校园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促成的人文氛围与 人文环境。校园文化从 各个方面反映了学校的建设状况。建设积极、健康、活跃、严肃、认真 的校园文化也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培养其高尚的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大学校园 文化建设,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个人特长得以 发展得以发展,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还能促进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

建设和谐、高尚的校园文化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无所不在的,校园 文化也是如此,它存在于全校师生的全部行为以及人与人的人际关系当中。校园文化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制度 文化的等等。

在我看来,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氛围,大学四年,同学们为了使自己过的充实,想尽各种办法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以免使生活无聊。根据校学生会的调查显示,有59%的同学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或自习室”,有10%的同学“参加校内的科技文艺活动”,6%的同学做兼职,总之大部分同学的业余时间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读书和学习是他们最主要的活动,但科技文艺活动方面参与度较低。另为仍有20%的同学在业余时间“无所事事,经常在寝室”。他们的业余时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中的原因可以在作进一步的调查中揭示出来。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校园活动。

在新学期开学之际,我校举行了各式各样的活动。比如说迎新活动,计算机技能大赛,校园十佳歌手,篮球赛,文化寝室节,各类的艺术展演等各类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校园曾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为精彩。让有才华的同学有展现自己舞台的机会,也让很多同学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迎新晚会

这次的迎新晚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地体现了我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展现了我们莘莘学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晚会给我们一个放松大脑,放飞心情的空间,也为我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同时也让我们感受一次极好的艺术教育和美的熏陶。

“青春师院·文明学子”

“文明学子”活动的开展,是对师院学子优良传统的传承。学院的“劳动实践课”是“文明学子”活动的典型代表,校园卫生人人打扫,每个学生都在为美丽、干净、舒适的校园环境奉献自己的力量。“文明六个一”主题校园文明建设活动主要包括:树一种意识·体味“文明”的厚度,做一次实践·触摸“文明”的温度,扫一间寝室·开启“文明天下”的步伐,擦一块黑板·温馨“师”字的认识,收一个餐盘·“整洁”就餐的秩序,行一身正气· “放大”文明校园的建设等六项子活动。在“文明学子”活动开展的同时,及时地进行提炼和丰富,使每个学生成为言行文明、关爱他人的人,让文明校园长期文明,让校园文化风尚在文明中积聚、永存。

文明学子 学法懂法

5月15日至17日,校团委积极组织各系出黑板报,主题为“文明学子·学法懂法”。

校团委希望通过主题黑板报的宣传形式,向同学们介绍法律知识,增强在校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培养同学们的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和提升法律素养,真正将校园法制素质教育融入到学校教学活动中,形成“法制宣传时时有,文明素质教育人人知”的良好法制教育氛围,指引大家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文明大学生,为全校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尽一份力!

第九届“寝室文化活动月”

10月14日下午2:30,我校第九届“寝室文化活动月”开幕式在篮球场隆重举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品位,丰富我校广大学生课余生活,展示大学生风采和增强寝室凝聚力。活动的内容主要由“十佳文明寝室”评比,“党员示范寝室”评比,叠被子比赛以及跳绳比赛组成。 曾伯平副校长作讲话,认为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同学们充满青春活力,踊跃参加各项寝室文化活动,各生活园区充满了浓厚的寝室文化氛围,体现了我校的办学成果和办学特色。为了让此次活动开展顺利,达到预期目的,曾副校长还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裁判员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认真评判;参赛队员要文明参赛,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二是希望广大同学要以此次寝室文化活动为契机,持之以恒地抓好寝室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三是希望相关管理老师和学生干部要认真组织,做好活动期间的各项工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我校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完美落幕

10月28日晚,由共青团遵义师范学院委员会、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遵义市汇川区分公司主办,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青春动力创业团队承办的第六届贵州电信“青春动力”大学生校园十佳歌手大赛遵义师范学院赛区决赛在我校音乐厅隆重举行。

当晚,来自各系、各分院的19名选手激烈角逐校园“十佳歌手”。比赛由一支充满青春动力的舞蹈拉开序幕,动感的舞蹈,立刻就掀起了现场的第一个小高潮。随后,主持人介绍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和评委,团委书记唐露萍老师为大赛致辞,她对本次大赛的主办方、协办方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并希望各位选手能借此次大赛展现青春风采,倾情演出,给观众们带来一次视听盛宴

绿色丝带 传承文明

——“青春师院·文明学子”之“绿丝

带”与

“十佳文明学生评选”活动

11月14日下午4点30分,由我校共青团遵义师范学院委员会主办,遵义师范学院学生联合会承办的“青春师院·文明学子”之“绿丝带”与“十佳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启动仪式在篮球场举行。参加此次活动有校团委组织部部长李强老师、学生会主席刘忠辉、学生会主席助理孙煜琦。

首先,李强老师对此次活动的开展给予了赞扬,不仅为接下来的“校长杯”兵乓球大赛做了一个铺垫,也为我校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作了贡献。

据活动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旨在呼吁同学们努力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绿草如茵、使人心情舒畅的坏境。还校园一片洁净,一份温馨,给自己留一份品德,一份骄傲。让我们携手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维护文明校园筑起一堵坚不可摧的墙。

音乐系2011年迎新篮球赛开赛

10月10日,由音乐系学生会主办的2011年“迎新杯”篮球赛拉开帷幕。系副主任刘云松、系主任助理王小林等到场为各位同学加油喝彩。

比赛共有8个参赛队,采用循环赛制。队员们积极投入、全力以赴,裁判员秉公执法,严肃认真。同学们顾大局,识大体,服从裁判,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充分展现了音乐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心得体会

这次我们在调查过程中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积极参与,团结互助。通过这次的调查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同学之情,还让我们对我们的学校了解更多。在这过程中每个人都尽心尽力,都有不小的收获。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调查报告,但是在此能看出一个人的办事能力,和社交能力。 大学校园是我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文化情愫,我们也要为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努力。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涵盖理论学习、科技创新、实践技能、文化体育等多个方面,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健康高雅、文明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更侧重于理科。就时间安排而言,每一个月都有不同类型的活动,加上每一个系,每一个社团的活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报告人

10级计科系一班

罗泽丽 19号

穆元巧 24号

穆彬 35号

第13篇:《马克思读书生活》有感

《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这篇短文详细地描写了马克思先生是如何读书、学习、做学问的。

伟人马克思从小就养成了勤学苦读的习惯,他用一生的时间来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他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比如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马克思的笔记不少是自己制作的。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叠白纸一折为二,然后居中间缝上一道线。在原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处有用铅笔、钢笔作的粗细实线、虚线,“X”、“+”等各种记号。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对许多笔记编制了目录和内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同时马克思还在书上直接作笔记。上大学时,他每天闭门不出,废寝忘食的读书。图书管是他最爱光顾的地方,不管在哪里,只要见了图书馆就去。他在伦敦定居时,每天都去伦敦大英博物院看书,从早上9点一直到晚上7点,就象上班一样。他看过的书上面都是有许多圈圈、点点、线线的,空白处还有很多评注。

马克思刻苦读书的精神及学习方法让我想起了初中时我们班主任的口头禅:好记心不如烂笔头。的确如此,我学习也是这样,不管看什么书还是做什么作业,只要遇到好的句子或什么问题,我都会一一记下来,不懂的问题当时不会下来在解决,我觉得这样会更容易学

到东西,偶然忘了翻一下笔记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果只靠记心而忽略或藐视笔记的作用、效果,一旦忘了就很难回想起知识点。尽管你一个人记心在好,时间一长或多或少总有会忘记的时候,所以:“好记心不如烂笔头”是真理所在,由此我也一直受用。

记得我刚上学的时候是不会也不懂的怎么样记笔记的,也觉得没这个必要,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消化了老师所讲知识就行了,但之后学会了记笔记之后才感觉到做笔记的重要性。在之前不管我如何努力,学习成绩总是提不上来,总在班里的倒数几名,学习兴趣也没多少;而在我意识到做笔记的学习方法后,成绩也一步步上去了。

联系马克思先生和自己的学习经历,马克思先生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我体会到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好记心不如烂笔头。”“笨鸟先飞”等名句的重要性。通过这些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成功,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从年少时起,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第14篇:《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读书报告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读书报告

近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由内田树、石川康宏二人所著的《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一书,受益匪浅。读完此书,不仅加深了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了解,同时,让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的共产主义信仰。在他们的笔下,我惊讶地发现,马克思和我们惯常印象中的不大一样。

以内田树与石川康宏两位著名学者书信来往的形式对马克思经典理论进行阐释,本书在体裁上别具一格,,这一创意可谓史无前例。通过8封书信,两位作者分别就《共产党宣言》、《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经典问题进行了讨论,对马克思主义救世的路径进行了选择,认为在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一切社会行为的拯救者。资本主义国家应该摒弃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社会所用,不能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用的思路。

这本书是两个日本研究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或者说,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就如同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读一读这本书,我们既能知道日本人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也能大概了解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

两位作者都是老师,所以他们把本书的读者群定义为“知道马克思的名字,但是并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的青年读者。”不光给中学生、大学生看,也给参加工作的人读。他们通过这本书把复杂的马克思主义分解,使马克思主义浅显易懂。所以即使像我这种没有读过多少关于马克思的书的青年读者都能感受到马克思是多么了不起的人,以及马克思的伟大之处。

两位日本作者读《共产党宣言》有他们自己的体味。他们的解读让我更加细致、正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比如,他们认为,贯穿《共产党宣言》的根本思想是:不管哪个历史时代,经济必然会产生社会构成,构成这个时代的政治以及精神历史的基础。我理解作者的意思是,经济是一切人类社会和时代的基础,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经济,是否逃避,它一直在那里起作用,所以不妨面对。

本书的两个作者就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进行了争论。其中一位作者认为,在社会中,人们通常会认为,某个特定的集团应该为一些矛盾负责,这个不能说不对,但是如果把整个社会的扭曲和不合理全部归罪于这个特定的集团,似乎也不靠谱。如果只要把这个集团清除掉,就能让整个社会干净,那社会改革就太容易了。但从经验上讲,这样一个集团实际上是不会存在的。这就像医生治病,如果病人只有一个地方有毛病,其他地方都健康,那么只要将有病的地方治好或摘除就行了。但社会问题不是人的身体,不会以这么单纯的形式呈现出来。对此,作者认为,罪恶是蔓延在整个社会中的,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社会中存在的罪恶负责,如果想让社会变好,我们不应该去自己之外寻工具,找理由,应该先看看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是不是有错误。“这样做或许未必能使社会变好,但是至少能够防止变坏。”

前段时间,社会大众对陈光标高调做公益颇有微词,说好说坏的都有,莫衷一是。对于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马克思有他的说法,他说,“决定一个人,不是看这个人本来是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根据本书,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管是多么邪恶的人,只要做好事就是好人。不管他的本性有多善良,只要做了坏事就是坏人。如果耳边总能听人说“你那些看起来的好事,实际上都藏着卑鄙自私的动机呢”,那慢慢就没人愿意去做好事了。谁都不会给老婆婆让座,也不会在路边捡起空瓶子,谁也不愿意去袒护被虐待的孩子。谁都不想做善事的社会那肯定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通过阅读《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这本书,以及读书报告的撰写,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思考,加深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的共产主义信仰。

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我从中获得了大胆分析事物的志气和勇气。这是一种挣脱“圈禁我们每个人的不同的牢笼”的志气和勇气。这就是你觉得“豁然开朗”的地方。如果再进一步看看自己的内心和头脑的活动,你就会发现,对我们来说,志气和勇气的根源,来自于从未被学问阻拦过的马克思的那种近似于野蛮的让人神往的独立精神

第15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报告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之总结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潮,并有着深刻的、广泛的社会实践。但是自前苏联解体后,马克思主义陷入了低潮。源于美国的“历史终结论”彻底排除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西方世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给予各种批判,几乎将马克思主义彻底否定。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激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特别是金融资本吸血本性的愤恨,同时也唤起了西方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怀念,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再次达到高潮。

在此背景下,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为抹去人们加在马克思头上的各种有意或无意的误解和曲解,恢复马克思的真面目,严谨和深刻地证明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该命题。

伊格尔顿指出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十大错误认识和观点,并一一进行了雄辩,通过严密的逻辑和大量实证内容,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对的。下面我将先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结合我国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结束了? 背景: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在那个工厂林立、到处充满饥饿暴动的世界里,那个以数量众多的工人阶级为标志的世界里,那个到处都是痛苦和不幸的世界里,马克思主义还多少有点用处。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绝对没有一点用武之地。如今,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都是一些老顽固。他们不肯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世界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而过去的那个世界再也不会回来了。

当今世界,工人阶级的构成发生了变化,而工人阶级的总量不但没有消失,相反正在增长。与以往工人阶级主要是指产业工人不同,今天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一部分知识分子其实都是工人阶级的组成力量。此外,不仅工人阶级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世界贫困人口也不断增大,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走向两级分化。故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利”,并没有给世界人民带来真正的财富,财富只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同时,利润之上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问题的出现。所以,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弊端就在于资本的不可遏制的向外拓展,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的稳定性。只要资本主义不打破这种稳定性,马克思对它的批判就是有效的。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由此可以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否必然导致极权主义?

背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对于那些衣食无忧、将自由和民主视为理所当然的西方学者来说,马克思主义看上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对于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百姓来说,与马克思有关必然意味着饥荒、困苦、折磨、强制劳动、支离破碎的经济以及具有可怕压制力的国家机器。那些对这一切惨剧视而不见的人不是头脑愚钝、甘于自欺,就是附庸政治、道德堕落。僵化的社会主义意味着丧失自由和物资供应的短缺,因为这是废除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是奴隶制、大屠杀、暴力和剥削的产物,资本主义也是在无数人的血泪中造就的。马克思由衷赞美中产阶级、自由、民主、民权、女性主义、共和主义、科学进步,且实行共产主义的前苏联和前东德都基本实现了为普通民众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平等,民众生活水平不比欧洲其他国家差。再次,马克思主义反对死板的教条、军事恐怖、政治压迫和独断专行的国家权力。

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宿命论?

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它将世间的男男女女都视为历史的工具,并以这种方式剥夺了人们的自由和个性。马克思相信存在某种任何凡人都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封建主义注定将孕育出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总有一天也必将为社会主义让路。如此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论不过是世俗版的天命论。它和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统治的国家一样,都是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冒犯。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这里历史并不是指任何发生的事情,而是指具有重大发展进程意义上的历史。革命、阶级、社会主义这些概念都不是马克思的首创,阶级斗争理论也不是马克思的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在于将阶级斗争和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入手揭示社会历史变化规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会被推翻,给生产力让出道路。同时,生产力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的阶级代表。历史的发展就是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由生产力的代表阶级起来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也就是推翻旧的社会统治阶级,从而推动历史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但是并不认为全人类的历史都服从一个既定的规律。马克思不是宿命论者,因为这种理论相信历史会按照一条既定的路线循序而进,我们无需做任何努力或改变,坐等迎接社会主义的到来。马克思认为未来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情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是不同于宿命论的。

四、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现实的乌托邦思想?

背景: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它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完美的社会,那里没有艰难,没有痛苦,没有暴力,也没有冲突。在共产主义的世界里,没有对抗、私利、占有、竞争或者不平等。人人平等,毫无贵贱之分。人不再需要工作,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物质财富源源不断。这种出奇幼稚的想法来源于对人性的轻信。它完全无视人性的险恶,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人生来就是自私、贪婪、好斗而富于竞争性的动物,而且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改变这一点。马克思对未来的天真想法反映了他整体政治思想的荒谬与不切实际。

马克思主义注重现实,其力量在于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从而对共产主义的预见。共产主义也存在许多问题,未来不是无端臆想,而是从现实中推演出来的切实可行的可能性。 一个完美的世界是一个消灭了全部偶然性的世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可能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秩序,平等是一种资产阶级价值观,过于抽象,真正的平等不是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每个人,而是对每个人的不同需要给予同等关注。马克思的观念中,社会主义的秩序将比现有秩序更加多元,与抽象普遍人性相比,马克思更重视个性发展,并与人的全面发展连接起来。

五、马克思主义把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而忽视了人类经验的复杂性?

背景: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它不过是经济决定论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艺术、宗教、政治、法律、战争、道德、历史变迁„„所有这些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或阶级斗争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醉心于经济的马克思说到底不过是他所反对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倒影。他的思想与多元论者对当代世界的人是背道而驰。当代世界的人认识到,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历史经验不能被硬塞进一个刻板的单一框架中,但马克思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极端重要,不仅仅是因为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文明,还因为物质的生产将最终决定文明的性质。没有物质生产也就没有文明,政治不过是经济的反映。马克思也绝非经济决定论者,其强调经济的主导作用,但是并不认为经济是唯一的因素。同时,马克思还强调其他的因素,并没有将一切社会现象都还原为经济。此外,马克思对于劳动的关注也远大于经济因素。

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忽略人类精神和道德方面的力量?

背景: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除了物质,什么都不存在。他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认为意识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他极端蔑视宗教,认为道德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完全无视人性中那些最可贵的东西,将人简化为被动地受客观环境所左右的物质材料。马克思对人性的认识如此冷漠,也就不难理解斯大林那样的马克思主义信徒们犯下的暴行了。

马克思热情好斗,幽默诙谐,个性鲜明。长期生活困顿,但是却不忘全人类的苦难和解放。他是一位不屈不挠的道德思想家,他对资本主义道德进行了辛辣地批评。马克思反对道德主义,道德并非意味着法律、义务、守则和禁令,而是如何以最自由、最完整、最能实现自我的方式生活的问题。马克思以怀疑的眼光看待抽象的概念,对具体事物则满怀热情。在他看来,抽象事物简单且毫无特色;唯有具体的事物,才是丰富、复杂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学说的具有普遍有效性。同时马克思重视精神,尤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七、马克思主义痴迷于乏味无意义的阶级问题?

背景: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似乎没有注意到,自马克思写作的那个年代以来,社会阶级的图景已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他们甜蜜幻想着即将带来社会主义的工人阶级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阶级问题越来越没有意义,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谈论阶级斗争就犹如讨论火刑柱上烧死异教徒那样荒谬。具有革命精神的工人,就犹如邪恶的资本家,不过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凭空想象。

阶级的定义不是由风格、地位、收入、职业来确立,阶级问题不仅仅是态度问题。阶级之于马克思,就如同德行之于亚里士多德,并不是“你感觉如何”,而是“你在做什么”。阶级问题谈论的是你在某一特定生产模式中所处的位置。社会的阶级是客观的,只有深入了解每个阶级,才能确保社会井然有序。社会阶级构成一直在变,但阶级远未消失。高级资本主义能孕育出无阶级的幻觉,其实一点也不意外。混淆差异、破坏等级,把最多样的生活形式混合在一起,这符合资本主义的性质。服务、信息、通讯业的巨大发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基本性质,恰恰扩大和巩固了这种基本性质。工人阶级队伍没有消失反而扩大了,阶级结果的变化,意味着工人阶级包括大量的退休人员、失业者和长期患病者、科技和行政管理劳动者、专业人士(教师、社会工作者、记者、技术人员、中层文书和行政官员)、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低层白领工人、小贩、制衣工人、童工、人力车夫、家庭佣人、小买卖经营者等等。

八、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暴力政治斗争?

背景: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是暴力的政治斗争。他们拒绝温和渐进式的变革道路,选择了通过制造血腥和混乱达成目标的革命方式。一小撮起义者揭竿而起,推翻旧政权并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大多数人。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势不两立的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者轻蔑地认为,道德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完全不会因为他们荼毒生灵的整治行动而感到不安。马克思主义者的信条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就算这个过程会带来无数牺牲也在所不惜。

革命通常伴随着暴力和混乱的图景。这与我们意识中温和、渐进形象的社会改革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错误的。马克思并不以暴力来定义革命,也并不认为举国动荡才是革命应有的状态。历史上,大多数的国家政权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建立的,只不过因为成功而抹去了革命的痕迹。马克思主义是真正和平主义,工人运动的目的不是制造暴力而是终结暴力,世界上大多数的工人抗议都是和平的。相反,资本主义的历史是真正的暴力史,充满了全球战争、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本来可以避免的饥荒。马克思主义并非更偏向走革命的道路,当统治阶级不愿交出自己控制的生产资料,改良才成革命。革命者也不会拒绝议会民主,能实现目标,方法越多越好。

九、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过度依赖政府权力?

背景: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不存在私有制,社会主义革命以专制集权的方式领导,这种方式将会彻底消除个人自由。所有这些都是已经付诸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过去是这样,将来恐怕也不会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逻辑的一部分:人民让位于政党,政党让位于国家,国家则听命于一个铁腕的领袖。自由民主也许并不完美,但至少人们不会因为批评专制政府就被关进精神病院。

国家存在的意义就是保卫现存社会秩序,管束试图改变现有秩序的人。如果这种秩序天生就含有不公正性,那么国家也会相应地出现不公正。马克思寻求并试图终结的正是这种不公正。实际上,马克思认为国家可以变为有益的强大力量。马克思赞同的国家是公民的自治,而不是少数派对多数派的统治。马克思的目标是将国家溶解于社会中,将政治溶解于日常生活中,从而弥合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鸿沟。

十、马克思主义与激进思想如女性主义、动物权益保护、环保主义有关系吗? 背景:过去四十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同性恋和民族政治、动物权益、反全球化以及和平运动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陈旧传统,它们所代表的全新的政治激进主义形式也已经将马克思主义远远地甩在后面。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激进主义的贡献微乎其微,也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政治左派确实依然存在,但是它适合一种后阶级、后工业化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激进主义政治倾向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试图给第三世界的解放运动提供更具建设性的东西,而不是用本国的资产阶级替代外国资产阶级来统治。马克思主义的目光也并没有囿于民族这一范围,而是带有一种更加国际主义的视野。马克思主义不仅为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支持,还坚决否定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发展道路,为它们指明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不论是在女权运动还是环境保护中,尤其是在反殖民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这几大运动都从马克思那里吸取力量。正是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最先发展女权运动,在20世纪亚、非、拉轰轰烈烈的反殖民革命之中,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最热情的拥护。即使是环境保护主义,也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天然的联系。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资本主义无情掠夺自然资源的批判。

以上列举了十种对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对伊格尔顿的雄辩进行了归纳总结。资本主义的内在痼疾,马克思的理论实质,两两对照,雄辩地证明了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 总之,马克思反对抽象教条,对平等保持高度警惕,希望看到的是多样化,从未宣传人是历史无助的玩物,将社会主义视为民主的深入,不反对社会改革并认为革命可以是和平的,将社会分为两个对立阶级不是他的主张,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并非他唯一关注的人群,他没有盲目崇拜物质生产,他的理想是休闲而非劳动,他关注经济是为了削弱经济对人类的控制力,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人类秉持的道德和精神理念相符,他赞美中产阶级及其遗产,在自然和环境问题上有超越时代的惊人观点,为各种政治运动做出了无法比拟的贡献。

但有一点值得关注和深思的是伊格尔顿的雄辩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理论和素材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尤其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中唯一的大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同时也遭遇到许多问题,付出过沉痛的代价,同苏联的社会主义一样,为西方的反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反面教材。

我觉得虽然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成果,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这些理论成果和建设还不充分或未被广泛认可。所以,我们首先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学习。其次,要重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和批判,在批判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再次,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拿出令人信服的理论成果,获得更多的实践成果,为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提供更多世人认可的依据,在理论上进一步创新。

第16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书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马克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目录: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1844年经济学手稿》由来: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复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那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难度。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书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因此,马克思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著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1844年经济学手稿》基础: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绝不是用“乌托邦的词句”,或“完全纯粹的、完全决定性的、完全批判的批判”、“不单单是法的,而且是社会的、完全社会的社会”、“密集的大批群众”,“代大批群众发言的发言人”等等一类空话,来非难实证的批判者的。

本书的排印和脚注:本书是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译文排印的。该译文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根据刘丕坤的译文校订的。在此次付排前,中央编译局对译文作了某些修订。鉴于马克思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在内容上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密切联系,将它作为附录收入,其中个别的地方译文也有改动。 本书脚注中凡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42卷编者加的,注明“俄文版编者注”;凡是中央编译局加的,注明“编者注”。

在这里,我主要想要从本书的内容和“自然的人化”中的审美活动两方面进行论述。参考的数目有:人民出版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董学文著作的《马克思与美学问题》。书本简介:《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也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首次较全面的深刻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把哲学研究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特征。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批判,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初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

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把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结合了起来。

主要内容: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第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了经济学的理解。马克思继承了这一点,但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从而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

根据[第一手稿]《工资》第九页可以看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紧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

因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第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工人工资的增长看作社会的繁荣的结果,从而必然要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从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

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的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这里,我主要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工资》(11页第8行开始)来说明:

“(1)、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么工人所受痛苦最大。因为即使在赎回的幸福状态中工人阶级也不可能取得像所有者阶级所取得的那么多好处,‘没有一个阶级象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慎重的苦难’。

(2)、现在且拿财富正在增进的社会来看。这是对工人唯一的有利状态。这里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了工人的供给。

但是,第一,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资产阶级来说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其次,社会在什么时候才会处于财富日益增进的状态呢?那就在一国的资本和收入增长的时候。但是,这显然是有条件性的。然而,这种正在增长的状态终究有一天要达到自己的顶点。那时工人的处境会怎么样呢?”另外,从[异化劳动]中,45页20行“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也可以看出,在物质增长的状态下,工人也是不会富有的。第三,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根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21页第10行可以看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不仅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因为“资本实质就是积累的劳动”、“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我从《手稿》中[异化劳动]中举一段话(49页15行开始)加以证明。“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

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而,他首先作为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题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在《手稿》中,抛弃了国民经济学家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而是直接从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方面,考察了工人的异化、外化。

《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了开来。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中劳动的实现,说明了任何劳动都创造产品,而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因为,劳动者生产出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因而它是私有制下的一种特有的劳动形式;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却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只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联系在一起,即对象化在私有制度下发生异化。

“自然的人化”中的审美活动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唯心主义笼罩的幽暗的美学之林中,《1844年经济学手稿》,无疑是独闪金光的一株大树。

它在马克思美学思想史上树立一块举世瞩目的界碑。

为什么呢?在这里我想让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角度,说明一下。

首先,我要介绍两个概念,一个是“对象化”,另一个是“自然人化”。

所谓“对象化”,是指人在与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确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现实性。这个过程,对主体来说,称作“对象化”:这个过程,对客体而言,则叫做“物化”,“自然的人化”。

自然人化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深刻思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基石。其要义是人类通过漫长历史的社会生产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结构。自然在人力求控制、征服、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人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在自然中得到实现。(但同时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自然人化,首先包括对客体的改造。自然人化是探讨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的基本出发点。它标志着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历史尺度,标志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任何自然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人通过生产实践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而与自然对立。自然界最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支付的力量同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随着时间的不断深入,人们支配的自然事物越来越多,在一定条件下,人和自然的地位相互转化,人由被统治的地位变为统治的地位,人成为自然的主宰。

在这一新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出现了新的矛盾对立关系,主体与客体达到了一种新的形式的统一。 自然人化,不仅指对客体的改造,也包括对主体的改造。自然人化是同步行进的双重历史实践进程,即外在自然的人化与内在自然的人化,亦即客体自然的人化与主体自然的人化。

外在——客体自然的人化中,自然成为人的自然,成为一种“社会存在”,自然实现着人的目的,体现着人的本质,自然感性形式积淀了社会理性内容,这时便形成了美。

内在——主体自然的人化,是人类自身的自然——五官感觉的人化,它形成了人特有的审美——美感能力。这是在人类社会劳动实践过程中和外在——客体自然的人化交融生发的产物。一方面,客体自然的人化形成了美,与此相统一的另一方面,主体自然人化形成了美感和审美能力。人类的审美活动、创造美的活动,就这样须臾离不开自然的人化。马克思的“自然人化”思想,虽不是直接着眼于人类的审美活动,而是着眼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本性,但它确乎从最深层次上解释了美和审美的秘密,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定了基础。

从表面上看,“人化的自然界”的思想,固然不是马克思直接论美和美感时提出来的,但它和美及美感问题密不可分,因为从存在“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那一天起,人就开始创造美,审美意识也就出现了,这之前,美和美感都是谈不上的。

第17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报告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笔记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坟墓的旁边。本文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前发表的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道德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一、写作背景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地区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1842年,24岁的马克思移居科伦,任《莱茵报》主编。他深入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充分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订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领导创立了第一国际,从而奠定了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组织基础。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出《资本论》这部光辉的科学巨著,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长达40多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形成了最亲密、最崇高的革命友谊。列宁曾经充满激情地盛赞这种友谊,他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正是这种伟大的友谊,决定了只有恩格斯才最了解马克思和他的思想,才最有资格、最能科学地评价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实践。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当时是用英文发表的,后来以德文刊登在1883年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标题是编者加的。

二、主要内容

恩格斯的讲话,表达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说明了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但“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表明马克思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全文共9段,可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

1、2段)痛陈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恩格斯首先用“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安静地睡着了”等词语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极度惋惜和爱戴之情。对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恩格斯用了“形成的空白”来表述,可见损失之大。因为对于正在进行战斗的无产阶级来说,他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和领袖;对于历史科学来说,马克思有些著作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诸如《资本论》等。

第二层:(第3—7段)阐明马克思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他“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在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初步完成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是在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初步完成的。在后来的《资本论》第一卷中,他更为系统地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理论。唯物史观的发现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又进一步科学地证明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了在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中,人们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它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国家制度和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观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恩格斯还指出了马克思在这两大发现以外的一些贡献,诸如数学、电学等,这些表明马克思非常注重科学的历史上的推动作用。

恩格斯在《讲话》中强调指出,马克思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马克思的毕生使命就是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斗争看做是一种幸福。“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恩格斯列举了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伟大斗争实践。马克思所以能够创立革命的理论,正是他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结果。

第三层:(第

8、9段)评价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

这两段通过不同阶级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因为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以遭到了反动势力的忌恨和诬蔑。对此,马克思“毫不在意”。另一方面,马克思深得各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所以,马克思的光辉名字和他所从事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永垂不朽的。

恩格斯的讲话,用凝练优美的语言,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这是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枢纽。

三、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读完了这篇不足千字却铿锵有力的文章之后,我不得不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而感到深深地折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马克思身上,我看到了这两句话的真谛。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他很久以前就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不朽的精神却与我们长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身上一切美好的精神财富,都是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的瑰宝,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汲取发展的精神食粮。

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仅引导了上一代的革命者,还引导着我们当代的大学生。马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并经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正确选择人生目标和发展道路,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极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武装头脑必备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科学地学习其所属专业领域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为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有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为共产主义事业做贡献,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第18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报告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报告

指导老师 程艳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数学112班 201305201203 李姝明

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仪上发表的讲话。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道德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一、写作背景

1833年3月14日,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与世长辞。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新历(即公历)5月5日生于特里尔城(属莱茵省普鲁士王国)。他的父亲是一位犹太律师。马克思接受过良好的教育,184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他读的是法学,研究的是历史和哲学)。起初,他打算当哲学副教授,但由于当时政府实行反动政策,使其志向不得实现,于是抛弃了做学者的念头,转向研究革命理论,并从事革命实践。1842年,马克思参加了《莱恩报》的工作。他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对其世界观的转变起了巨大作用。1843年10月,马克思迁居法国巴黎,开始深入地研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在来巴黎之前,马克思在克罗纳赫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1844年9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到巴黎住了几天,由于欧洲革命形势的动荡,马克思迁居布鲁斯塞尔。1847年春,马、恩加入了秘密宣传团体“共产主义者同盟”,并接受了该组织的委托,起草了1848年2月发表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被逐出比利时,重返巴黎。三月革命后,他又从巴黎回到德国科隆。同年6月1日至1849年5月19日,科隆出版了《新莱恩报》,马克思任主编。同年6月,马克思又被逐出德国,先去巴黎,后又被逐出巴黎,移居伦敦,直到逝世。在侨居伦敦期间,他一方面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从事工人运动及革命斗争。

马克思一生的活动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从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研究,其主要代表作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其二,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战斗,其主要活动是:亲身参加了1848年的欧洲革命,亲身参加并领导了1864年成立的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亲身参加了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楷模,他的逝世,使世界无产阶级失去了首位导师,使恩格斯失去了最亲密的战友,所以,一切与其友好的人们无为之悲痛。

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冯·威斯特华伦(1881年12月2日逝世)葬在一起。参加安葬仪式的有共产主义者同盟时代的老战士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威廉·李卜克内西、弗里德里希·列斯纳、格奥尔格·罗赫纳、哥特利勃·雷姆克,还有自然科学界的权威动物学教授雷伊·郎凯斯特和化学教授卡尔·肖莱马等。在安葬仪式上,恩格斯用英语致悼词。该悼词刊登在1883年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上,标题(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编者加的。

二、主要内容

恩格斯的讲话,表达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说明了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但“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表明马克思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全文共9段,可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

1、2段)痛陈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恩格斯首先用“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安静地睡着了”等词语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极度惋惜和爱戴之情。对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恩格斯用了“形成的空白”来表述,可见损失之大。因为对于正在进行战斗的无产阶级来说,他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和领袖;对于历史科学来说,马克思有些著作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诸如《资本论》等。

第二层:(第3—7段)阐明马克思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他“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在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初步完成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是在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初步完成的。在后来的《资本论》第一卷中,他更为系统地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理论。唯物史观的发现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又进一步科学地证明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了在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中,人们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它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国家制度和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观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恩格斯还指出了马克思在这两大发现以外的一些贡献,诸如数学、电学等,这些表明马克思非常注重科学的历史上的推动作用。

恩格斯在《讲话》中强调指出,马克思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马克思的毕生使命就是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斗争看做是一种幸福。“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恩格斯列举了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伟大斗争实践。马克思所以能够创立革命的理论,正是他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结果。

第三层:(第

8、9段)评价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

这两段通过不同阶级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因为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以遭到了反动势力的忌恨和诬蔑。对此,马克思“毫不在意”。另一方面,马克思深得各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所以,马克思的光辉名字和他所从事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永垂不朽的。

恩格斯的讲话,用凝练优美的语言,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这是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枢纽。

三、马克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及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在读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卡尔·马克思这位世界伟人的了解真的是少之又少。而读完了这篇不足千字却铿锵有力的文章之后,我不得不对这样一位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而感到深深地折服。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停止了思想,静静地,淡淡地,与世长辞。“下午两点三刻”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这一时刻,恩格斯未能陪伴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无限惋惜和遗憾;这一时刻,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这一时刻,对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达尔文创立了科学的生物进化学说,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达尔文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特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了一个革命变革。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剩余价值规律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剩余价值的发现,正像恩格斯所说的“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在那个机器大生产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竟然透过一切迷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其对资本主义剥削本性,对资本家赤裸裸的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揭露,可谓给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上层资本家致命的批判,也给予了无产阶级所有斗争最强有力的理由和武器。

也难怪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给人类的旧思想以撼动,他使人的思想以豁然开朗,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思想家。

或许“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可是伟人探索的轨迹是不会因拥有成就而画上句号的。历史的唯物辩证,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探索路上的一处亮丽的风景,马克思是不会因为一处树林而放弃整片浩瀚的知识海洋的。只有不满足的一生,才是属于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唯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对科学独特的热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斗争,使他站在了比巨人更高的更为伟岸的山峰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马克思身上,我看到了这两句话的真谛。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他很久以前就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不朽的精神却与我们长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身上一切美好的精神财富,都是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的瑰宝,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汲取发展的精神食粮。

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仅引导了上一代的革命者,还引导着我们当代的大学生。马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并经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正确选择人生目标和发展道路,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极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武装头脑必备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科学地学习其所属专业领域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为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有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为共产主义事业做贡献,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四、读书历程及今后继续探讨的问题

读书的过程是枯燥的无味的,特别是读了还读不懂的时候。尽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全文不足千字,很快就可以读完了,可也仅仅只是读完了。刚开始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知道这是一篇悼词,介绍了马克思的逝世、马克思一生的贡献以及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哀悼之情。但是对于文章里的一些内容我却没能理解。如文章中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具体指的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又为什么说“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文章最后一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

对于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一开始不感兴趣也不想去理会,只是一心想着直接去写读书报告而不想去理会那么多。可是,不读懂文章又如何知道要怎么写呢?由于实在想不出来应该怎么去写的时候心里特别烦躁,也因此不再去看这篇文章,而把它放置了好几天。重新整理好心情之后,发现想要知道怎么写,就必须先理解好文章的内容。

于是我才带着那些不理解再次去读这篇文章。不过再次去读这篇文章的方式却与第一次不同。我找了一些参考书目,先是阅读这篇文章的导读,再通过边阅读文章边查看注释及边查找资料的方式,慢慢地把那些问题逐一解决,把那些不理解变为理解。等到读懂这篇文章之后才渐渐地知道应该要写什么,也才渐渐地了解到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感受到马克思的伟大精神,体会到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读完了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并且通过查阅资料,我对马克思这位历史伟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却了解得不够透切。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剩余价值理论也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列宁曾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毋庸置疑,剩余价值理论对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那么,剩余价值理论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今后,我将会就这个问题继续进行探讨。

五、参考书目

[1]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论选:导读与注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王令金、李元峰、张祥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3]马克思是发展的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4]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 778.[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19篇:学马克思读书报告会总结

2010年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会工作总结

为了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为了更好的塑造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与我院联合举办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会这次活动,并且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圆满的举办了此次活动,活动总结如下: 一, 活动筹划情况:

我们写出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把活动的整个流程,经费预算,注意事项以及节目与选手的信息的收集与筛选等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调动了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尽可能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其中。 二,板报宣传

为了明确传达本次活动的结果,我院宣传部特以板报海报形式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宣传,由此引起广大同学的关注,为本次活动拉开了帷幕。

二, 经验总结:

1, 我们在选择教室方面出现了失误,没有考虑图书馆一楼午报告厅不能播放ppt的问题,

2, 我们在工作人员的调配方面出现了纰漏,男生少女生多的现象出现,导致一些工作无法快速进行

3, 在现场气氛和秩序方面我们做的还有些欠缺,没有积极调动起现场的气氛和观众的热情。

在广大同学的积极响应,共同努力下此次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着给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很多的鼓励。当然,由于我们缺乏经验,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克服并弥补。同时,也希望上级给予纠正和弥补。

第20篇:《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这篇短文详细地描写了马克思先生是如何读书、学习、做学问的。

伟人马克思用一生的时间来读书,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学苦读的习惯。上大学时,他每天闭门不出,废寝忘食的读书。图书管是他最爱光顾的地方,不管在哪里,只要见了图书馆就去。他在伦敦定居时,每天都去伦敦大英博物院看书,从早上9点一直到晚上7点,就象上班一样。他看过的书上面都是有许多圈圈、点点、线线的,空白处还有很多评注。

马克思刻苦读书的精神让我想起了我的姐姐。我姐姐在刚上初一的时候,名列全级部第103名,姐姐不气馁,努力追赶。假期同学们玩的时候,她上补习班;没有补习班时就在家里或宿舍里看书,还找一个比她学习好的同学作为目标比赛,比过一个换一个学习更优秀的再比!就这样,经过三个学期的不懈努力,现在姐姐的成绩已经上升到了级部前5名。

联系马克思先生和姐姐,马克思先生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姐姐也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他们通过勤奋都获得了成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通过这些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成功,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从年少时起,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马克思读书报告范文
《马克思读书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