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理论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13 06:01:5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反腐倡廉理论论文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反腐倡廉理论论文

-----论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科学化水平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就反腐倡廉建设本身而言,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理念、思路、制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围绕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反腐倡廉理念思路、工作内容、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改革创新、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树立新观念,产生新意识,使我们的思想既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刻苦学习,求知、求识、求新、求真,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机构,丰富自己的知识涵盖面,具有适应本职工作的知识水平,保持思维的敏捷性和观念的时代性。初步认为,在反腐倡廉问题上思维创新,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以科学求实的精神,锐意进取,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证。要全面坚持反腐倡廉方针,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所确定的各项制度,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努力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有效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当前,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深化规律认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牢固树立服务大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理念,正确处理治标和治本、惩治和预防的关系。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找准反腐倡廉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更好地服从服务大局;要切实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反腐倡

廉建设中,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反腐倡廉战略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方面整体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逐步消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2)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尊重经济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源头上消除产生腐败的隐患和漏洞;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利益关系,把廉政导向和利益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全面坚持反腐倡廉方针,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努力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有效机制;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3)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要结合党的思想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结合党的组织建设,推动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结合党的作风建设,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结合党的制度建设,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真正以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提供纪律保证。

(4)坚持以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要全面贯彻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既要从严治标,更要着力治本;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有效预防腐败,真正把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改革的推动力、纠风的矫正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综合效能。

三、科学的方式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至关重要。

要坚持用系统的思维、统筹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坚持和完善以往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办法、掌握新手段、开辟新途径,不断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效性。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推进网络政务建设,尤其是大力推广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以及运用“制度+科技”方式、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等经验,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科技含量。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使反腐倡廉建设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推荐第2篇:保险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的保险理论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增长 ,保险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保险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我国保险业提供了理论先导 ,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年均增长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对外开放深入发展,倡导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保险业,保险理论,经济实力,党的十八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现将几年来研究的主要问题分述如下:

一、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认识比较一致。柳云在《保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经济补偿作用。保险具有社会互助性质,参加保险的单位或个人付出少量的保险费,由保险公司组成保险墓金,其目的是为了一旦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遭受损失时,给予经济补偿。(二)能够有效地保护社会财富的安全。由于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都对防灾防损负有法律上的贵任,因而保险部门要积极参与社会上的防灾防损工作,这对减少灾害事故及其所造成的损失.有显著的作用。(三)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由于保险的补偿从收费到赔款有一个过程,再加上各个业务年度灾害事故的发生频率有和损失程度亦不是平均的.因而保险公司就有可能掌握一笔较大的保险基金,这笔钱可以通过银行信贷或投资用于国家建设。(四)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无论是进口商品还是出口商品,都必须办理保险,保险费成了国际商品的一个价格要素。同时,在国际保险活动中,为了分散危险,通过相互交换分保业务,可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际间经济的友好往来。

二、保险与财政的关系喻瑞样在《保险基金与财政收入》一文中说,保险△广西社会科学要览△“利润”不是真正的利润,它主要应用于保险墓金的积累,而不应大部分上文财政。国家要求保险公司象大中型国营企业一样.既要交纳营业税,并要按照实现“利润”交纳55%的所得税,还要按税后留利交纳15%一20%的调节税。这样,保险“利润”大部分被财政拿去统一分配了.能作为保险基金积累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使财政松动一时,却潜伏看很大的危险性.一旦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经济补偿的压力很大时.就会陷人十分被动的局面.从理论上说.这种做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只图解除眼前困难,把保险费结余视同哭利润”.作为财政收入拿去统一分配,无异是拿保险荃金用于财政支出,其结果不仅降低了保险的赔款能力.也削弱了国家的经济补偿能力。周志诚在(理顺财政与保险的关系,提高保险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文中提出,保险的补偿职能.应该是我国办理保险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理顺财政与保险关系的指导思想,也是能否把保险办得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体现在财政与保险的关系上,不能把当年保收费收支结余的大部分上文财政,而应当用来充实保险基金。活性”,由于目前保险投资的资金数量还是有限的.因此在使用上要采取灵活的做法.既有可用于一些小型技改项目.也可用于一部分流动资金贷款,还可以参加金融市场的拆借活动。

四、保险经济效益

三、关于保险资金的运用 自治区分公司投资处在《充分利用长期人身保险资金争取资金运用的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一文中认为,保险赔款和保险资金运用尤如飞机的两冀,搞好了,保险事业就腾飞。该处在运用长期人身险资金时,坚持资金从哪个地区来,使用到哪个地区去的做法,使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确实感到开办人身险业务既是安定人民生活的好办法,又是筹集建设资金的最优渠道。同时.坚持借款单位必须参加有关保险的办法.从而既发展了新业务.又巩固了老业务.提高了公司的竞争能力。柳云在《运用保险资金,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一文中指出‘开展投资业务,对保险公司来讲.是冒有一定风险的,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要谨慎从事,稳步前进。保险资金的运用必须坚持“三性”,首先是“安全性”,即对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可行性调查研究,各项申报手续必须齐全,到期还款的保证人必须可靠,使资金投入后能按期确保收回。第二是“效益性”,即对效益好、期限短的“短、平、快”项目,积极支持;对效益差的项目不能支持。第三是“灵论者普遍认为,保险经济效益是保险的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统一,苏辉全在《如何评价和提高社会主义保险经济效益》一文中说.社会主义保险的经济效益,包括宏观的社会效益和微观的自身效益两个方面,两者根本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矛盾。作者还认为,社会主义保险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一)通过赔款(给付),直接帮助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经济损失的保户恢复生产和经营或重建家园,安定生活。(二)配合公安消防、交通监理、畜牧兽医、气象和防汛等部门做好安全生产,防灾防疫等宣传检查工作.防患于未然.减少灾害事故所致的损失。(三)保险给企业家实行承包或租赁制提供经济保障.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四)为国家积攀资金。保险的自身效益就是以最少的劳动消耗为社会提供最佳的服务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经营结余。提高自身效益的途径是:

1、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承保质量.增加保费收入。

2、充分合理运用保险基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经济收入。

3、加强防灾理赔管理工作,减少社会财产损失,也减少保险赔款(给付)。

4、节约企业费用开支。梁传珑、黄文强在(谈谈保险的经济效益》一文中认为,从宏观角度看.提高保险经济效益的途径一是认真抓好以企业财产保险为主的展业工作,使更多的国家财产获得经济保障;二是按照“主动、迅速、正确、合理”的八字原则,认真做好理赔工作。从微观角度看,提高保险经济效益的途径一是积极开展防灾防损工作,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减少费用开支。

五、保险体制改革 陈德亮在(谈谈保险管理体制改革)一文中认为.我国现行的保险管理体制,基本上沿袭了50年代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仍属财政经营型的管理体制,国家对保险业实行重税政策,70%的保险准备金作为“利润”.上交财政。国家虽然强调了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但是却忽视了保险墓金的融通职能。企业性质、事业管理,这就是当前保险业的特征。由于这个特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权利高度集中,平均主义严重,基层公司缺乏活力等弊病,具体表现为:(一)在业务经营上管得过细,全国统一费率不利于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保险业务。(二)在分配关系上“统收统支”,羞层公司收多收少全部上交,花多花少实报实销。(三)在千部管理上存在终身制。(四)中央企业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上经济利益脱钩。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下放业务经营管理权注、实行三级分保核算;

3、改革干部管理制度;

4、保险公司经营成果与地方同级财政挂钩。周志诚在《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长短期设想》一文中认为,我国保险体制改革要与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冲击现行保险“大一统”的体制。因此从总的趋势看,我国“大一统”独家经曹保险的局面是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迟早要被冲破,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保险经济补偿制度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从目前我国保险现状看.应该把理顺保险与财政的关系、保险与交通部门的关系作为改革的第一步,而在改革中需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l)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2)改革要逐步做到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相结合;(3)必须逐步完替立法手续,坚持以法办事;(4)加强保险企业的管理。

六、关于保险竟争 姜桂秋在《面对竞争的思考》一文中说,自恢复成立交通银行并批准该行可以经营保险业务的文件下发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了,对此,我有如下想法:(一)要充分发挥优势.保持人保地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雄厚的保险准备金,面对巨灾能及时、准确、合理地进行赔付。(二)提高人员素质,增强竞争意识。首先要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索质,使我们的干部具有强烈的奉业心,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还要具有债政策、熟业务、重效益、善公关的一套展业本领。(三)强化优质服务,树立良好形象。这就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努力做到“三心、三劲、三感”。“三心”就是耐心为保户解答间题,诚心为保户办实事.虚心接受保户的批评意见;“三勤”即脑勒、嘴勤、腿勤;“三感”是要有高度自觉的贵任感,强化管理的紧迫感,保户称赞的信誉感。(四)灵活利用政策.采取相应措施。为旅得竞争的主动权.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对策和措施,如实行浮动费率,扩大无赔款安全优待等。(五〕理顺各方关系,维护展业秩序。要通过主动汇报请示工作,取得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了解、支持、帮助.还要主动搞好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关系1981年初,第一期广西保险报出刊,尔后还建立了通讯员制度。1984年10月,广西保险报改为双月刊《广西保险》,其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有关保险的方针、政策,以保险理论探讨,工作研究、资料介绍为主要内容。

一 要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上下功夫,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固根守魂。十九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宣言,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纲领性文献。各党员干部,要全面系统地学、原原本本地学、靜下心来学,吃透精神实质,掌握精髓要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入心入脑。

二 要在深入宣讲、广泛宣传上下功夫,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党委宣传部要选调政治素质强、政策理论水平高的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和党校职校教师组成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深入基层单位、学校,用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慊的语言,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辅导,帮助干部群众深化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

三 要在强化本领、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向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看齐、对标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我们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切实增强“八项本领”。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

然而 ,相对于宏观经济、金融、法学等诸多领域 ,保险理论研究还缺少深度 ,研究水平比较落后 ,高质量的优秀论文还不多。《保险研究》作为保险行业的学术性理论刊物 ,在保险理论研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仅为保险理论研究提供了阵地 ,而且自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提高 ,已成为我国保险界公认的权威理论期刊。因此 ,《保险研究》理应承担起深化保险理论研究、提高保险理论水平、指导保险实践的重任。笔者就当前保险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与你们做一些探讨 ,希望对我国保险理论研究及《保险研究》期刊的发展有所裨益 ,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保险理论研究的方向我国保险理论研究的基础比较薄弱 ,研究力量比较缺乏 ,如何引导理论工作者选题 ,明确研究方向 ,更好地为保险实践服务 ,应是《保险研究》的一项重要职能。《保险研究》主要登载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方面的文章 ,侧重应用理论 ,但从已发表的论文来看 ,工作报告式的实务性文章不少 ,关于基础理论和涉及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重大理论课题的文章不多 ,且缺乏深度。实践表明 ,缺乏基础理论和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和突破 ,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十分有限。例如 ,我国寿险业自 90年代以来高速增长 ,人们普遍看好寿险业的发展 ,但到 1 998年寿险业增长趋缓 ,1 999年增长幅度继续下降 ,并出现了诸多险种因降息而被迫停办和调整的窘境 ,与保险界的普遍预期相去甚远 ,与我国加入WTO的要求也有很大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对我国中长期宏观经济走势与利率水平的变动、收入结构与消费需求变动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从而导致寿险产品的设计脱离我国当前的消费需求。因此 ,《保险研究》应注重基础理论 (包括保险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模式 )的探索 ,侧重于对我国保险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加强对基础理论和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和探索 ,及时反映理论前沿的最新成果 ,既是时代赋予《保险研究》的重任 ,也是《保险研究》作为权威学术性理论刊物 ,显示其理论研究水平,确定其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当前 ,我国保险理论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阶段问题。这是保险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 ,目前虽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少 ,但还不够深入 ,该阶段的基本特征还需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理论概括。二是引进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在保险业全球一体化和自由化的趋势下 ,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后 ,要研究引进与借鉴的可行性 ,实现我国保险业的创新发展。三是我国保险业的微观基础问题。如何转换保险公司的增长方式 ,防范和化解自身的风险 ,是业界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四是保险监管的问题。要根据我国保险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研究确定监管的目标、原则、内容、手段以及如何实现保险监管的有效性。

二、保险理论研究的方法纵观历年来《保险研究》所登载的论文 ,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相比较 ,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在于保险理论研究缺少经验材料和数据的支持 ,许多论文实际上是在同一层次上的重复性规范研究。虽然《保险研究》也发表了不少省市保险市场的调查报告 ,但这些调研材料又多为数据的堆集 ,缺乏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客观来看 ,由于我国保险业完整的经验数据和信息资料十分匮乏 ,对保险理论研究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保险理论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事实上 ,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方面 ,对保险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保险理论研究在方法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要注重实证研究 ,重视过程分析和动态分析 ,把案例 (不是特指《保险法》方面的案例 )研究摆在一个重要位置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描述和解释我国保险业已经发生的事件和过程 ,证实和证伪已有的理论 ,进而提出新的理论假说 (即使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也为进一步的理论概括和理论创造提供了素材 ,奠定了基础 )。二是要开阔视野 ,学习借鉴国际和国内一系列先进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数量经济模型和统计分析手段 ,研究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收入分配、资本市场等领域的变动与保险业发展的相关关系 ,而不是就保险来谈保险 ,这样 ,不仅能够拓展保险理论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而且可以得出很多新的认识和新的结论。

三、《保险研究》的运作《保险研究》能够成为我国保险行业的权威学术性理论刊物 ,与编辑们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但作为高水平的学术期刊 ,在编辑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还值得探讨。第一 ,关于论文的标题。翻开《保险研究》的目录 ,就会发现许多论文的标题都冠有“试论”、“浅谈”、“浅议”、“浅析”之类的用语 ,似乎在提示读者“该文水平不高 ,只是试着粗浅的谈谈而已”,这种标题在其他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是很少见的。实际上作为学术论文 ,无论质量高低 ,观点是否正确 ,只要言之有据 ,论证严密即可 ,而无须在标题上表示出谦虚状 ,否则反而会影响刊物的品味。第二 ,学术期刊所登载的论文均属作者个人的见解 ,并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 ,因此 ,对作者而言 ,应遵循文责自负的原则 ;对编辑部而言 ,应尊重作者的劳动 ,不能未经作者的同意而修改论文。如果因为版面或论文本身的原因 ,编辑部认为需要删节或修改 ,在论文公开发表前应征得作者的同意或在发表时作适当的说明。第三 ,作为在保险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 ,《保险研究》的封

二、封三和封底的版面有着巨大的广告效应 ,而将其用作刊物的中英文目录和征稿、订阅说明 ,实在是浪费资源。其实学术研究与广告宣传并不矛盾 ,国内高水平的学术期刊 (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 )都不拒绝刊登广告。可考虑另设一页作为中英文目录 ,将封

二、封三和封底的版面用来刊登各出版社保险类新书的推介、各大保险公司的介绍以及其他与保险有关的广告 ,从而提高刊物的经济效益 ,促进刊物的良性发展。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考。

最后,我们要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关鍵在落实、在行动。各单位各部门要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抓学习、创新思路谋发展,切实把学习热情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要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其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思路,把十九大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保险理论知识和创造出更多的实际应用,来为中国共产党下的我们谱写新的篇章,建设美丽新中华。

推荐第3篇:理论论文[版]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企业 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影响

[内容摘要]: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可分为用工成本提高、用工风险增加、用工规定严格等三大方面,也可分为对招聘环节、培训环节、绩效环节、薪资环节、员工关系处理五大方面。本文主要侧重阐述《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环节和薪资环节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劳动合同法》的解决对策。再用劳资纠纷实例引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而阐述企业如何规避用工风险,降低用工成本。只有在维护企业利益与尊重劳动者间寻求恰当的结合点,在遵守法律前提下细化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维持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企业的持续地良性发展成长。

[关键词]: 新劳动合同法;用工风险;绩效考核;薪资管理;劳资纠纷

The Study On Impact Of The New Labor Contract Law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Compensation Manegement In Private Enterprise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Labor Contract Law on enterprises can be divided into: labor costs, employment increased risk, strict labor regulations;Also can be divided into: recruitment links, training seion,performance link,compensation link, staff relatio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xplain the impact of New Labor Contract Law on performance links and compensation links , and made some deal with the \"Labor Contract Law\".Then leads to labor disputes in instance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proce.And explain how to avoid employment risks , reduce labor costs.Only seek the point of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maintenance of corporate interests and the right of workers , in compliance with the law under the premise of refining the company\'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so that we can not only maintain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but also achieve sustained busine growth of healthy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New Labor ContractLaw; Employment risk; Performance management;Compensation manegement; Labor disputes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3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3

二、文献综述

(一)劳动关系国外研究现状„„„„„„„„„„„„„„„„„„„„„„4

(二)劳动关系国内研究现状„„„„„„„„„„„„„„„„„„„„„„4 1.国内《劳动合同法》研究评述„„„„„„„„„„„„„„„„„„„„„4 2.《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评述„„„„„„„„„„„„„„„„„5

三、《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环节的影响分析

(一)试用期的考核制度„„„„„„„„„„„„„„„„„„„„„„„„5

(二)正式合同期间的考核制度„„„„„„„„„„„„„„„„„„„„„6

四、《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客户已经毁约,销售人员离职后索要提成„„„„„„„„„„„8

(二)案例分析„„„„„„„„„„„„„„„„„„„„„„„„„„„„8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9

五、《劳动合同法》对薪资环节的影响分析

(一)《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工资分配和工资水平确定上的自主权利„„„„„„„„„„„„„„„„„„„„„„„„„„„„„„„„„„9

(二)企业薪资结构组合设计应当适应中国的法律制度和人文环境„„„„„„9

(三)在复合制薪资结构基础上,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加班费计算基数„„„„„10

(四)《劳动合同法》明确强调职代会和职工在企业薪酬决定方面的参与权„„„10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薪资激励机制,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10

六、《劳动薪资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老板合同法》对过冬,员工过年„„„„„„„„„„„„„„„„11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二)案例分析„„„„„„„„„„„„„„„„„„„„„„„„„„„„„11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11

七、结论与展望„„„„„„„„„„„„„„„„„„„„„„„„„„„„„12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许多企业对《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的劳动法律法规,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这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都是保护员工合法权益、惩治企业违法行为的法律。这是对劳动法律法规立法本意的歪曲,是错误的观点。因为任何法律都体现了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也不例外。只是这些法律在立法时鉴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才用了较大篇幅对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做了详细、明确的表述,而用人单位的权利(特别是管理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仅做了原则性的描述,细读每一条法律条文,可以发现,员工享受的每一项权利都是以履行相应的劳动义务为前提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加大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难度,即企业如何将法律赋予的对管理权力的原则性描述,细化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期实现与员工的权利义务对等;如何在不触犯相关劳动法律的前提下惩治员工不良行为,如何合法进行人事变动(调岗,辞退),如何在绩效考核达到激励员工目的的同时又不引起歧视,如何在薪资管理与绩效挂钩的同时不能被看作扣发员工薪资......

本文以实现企业与员工权利义务对等和破解企业劳动关系管理难题为目标,以解读《劳动合同法》为手段,为企业招聘员工、培训员工,考核员工等提供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思路:基于对《劳动合同法》立法背景和宗旨的理解,结合自己在民营企业“南京途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德邦物流有限公司”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查阅《劳动合同法》以及处理劳资纠纷的相关书籍,对比企业的劳动合同文本进而分析引起员工不满和劳资纠纷的潜在原因。再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一.查阅大量参考文献,从《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角度到人力资源角度,从员工角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度到企业角度;二.查阅解决劳资纠纷的实例研究,人力资源常用劳动法规等书籍;三.结合自身实习经历和在多家民营企业面试过程的调查,理论结合操作,思辨分析结合实证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劳动关系国外研究现状:

法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中劳动合同立法较为全面的国家,其劳动合同立法经历了一个由规范较弱、对劳动者利益保护较少,到加强对劳动关系的规范、注重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历史过程,有专门的劳动法典,其法律制度中的诸多方面对我国完善劳动合同立法都存在借鉴意义。其特点是:劳动合同一般不确定期限,即雇员一般均应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例外情形,只能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形下才能订立。

瑞典则是在坚持书面形式下,允许口头协议甚至“行为推定”的形式存在,另外再增加雇主的告知义务,并通过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监督检查保证此义务的履行。

随着产业民主思潮的澎湃,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除意大利、葡萄牙等少数国家外,欧洲大多数国家都进行了劳动合同立法,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职工民主参与制度,如:德国的《煤炭钢铁企业共同决定法》、《企业委员会法》、《共同决定法》等。对于劳动合同类型的强制,世界各国立法态度大致有两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放任主义和以德法为代表的强制主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劳动合同法》研究评述

我国《劳动法》出台于1994 年,实施于1995年,从涉及范围到可操作性的具体规范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与问题。《劳动合同法》自2004年出现第一草案,到2007年6月正式通过审议,历经四次审议和两年多的民主讨论,是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自《劳动合同法》开始制定到现在付诸实施,已经有四年时间,伴随着这部法律的是观点鲜明、立场对立的纷争和论战:一 宏观层面的立法原则和立法依据的分歧,如“单保护劳动者”的倾斜性立法还是“双保护”的兼顾性立法,是以《劳动法》还是以《合同法》作为立法的依据;二.法律的国家本位或者社会本位的讨论,是坚持政府的公权力介入还是坚持劳动法的社会本位等。以上主要形成了外界所谓的“劳方派代表”和“资方派代表”的常凯教授和董保华教授的讨论和切磋,他们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发表的主要文章如常凯教授的《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身份和作用》,董保华教授的《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劳动法的国家观—劳动合同立法争鸣的深层思考》等;三.积极关注《劳动合同法》制定和实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例如孙立平教授的《劳动合同法的负面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四.还有法学界人士关注劳动关系和劳动体制的集体协商制度和工会作用的。

2.《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评述

有关《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问题的研究才刚起步,研究成果并不多,大多围绕企业如何合理规避用工风险、新法对企业不利情况的分析、企业在避免新法中用工惩罚成本的薪酬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分析。在对民企应对新法的措施研究中,更多的体现的是被动接受。面对新法民营企业应该有发现契机的目光和胆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策略和发展模式进行适时调整和制度转变,推动民企走进新的人力资源发展模式。

三、《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环节的影响分析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利性主体必须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就体现为对员工绩效的严格考核,对专业人员的优胜劣汰,对岗位设计的灵活使用。绩效管理与考核对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员工素质、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完善企业管理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而企业这些管理上的需求以及相应的绩效考核规则又与《劳动合同法》追求稳定的书面化及长期化劳动合同管理法律理念有着必然的冲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而绩效管理对企业事关核心竞争力,两者必须相互制衡。在必须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企业必要探求在法律条文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的可能空间,在《劳动合同法》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绩效考核以及相应的岗位薪资等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试用期的考核制度

1.在新员工入职时,企业可以与员工约定试用期,考核员工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在试用期之后的正式合同期里,用人单位则可以对劳动者能否胜任工作、是否履行职责进行相应的考核。在试用期内,企业除了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期限规定以及待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遇规定以外,还应熟练掌握试用期解除的法定依据和操作技巧。就试用期考核制度而言,企业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最常使用的理由是“试用期考核不合格”,而这不一定能成为法定理由。

2.试用期业绩任务制订与业绩考核

作为考核制度的第一步,企业应该明确该员工试用期内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将其作为试用期结束时的考核依据,经由双方认可后签订试用期协议。试用期协议可以明确约定具体的考核标准与依据,以及确定是否正式录用的条件。而在试用期间,如果员工在试用期结束以前经过考核没有达到企业要求,人事部门应在试用期结束前书面通知该员工依据此考核结果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法律认可劳资双方双向选择的状态,因此包括企业在内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有条件的提出解除试用关系。

(二)正式合同期间的考核制度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劳动者被证明不能胜任工作;(2)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3)仍然不能胜任工作,这涉及到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业绩目标制订、业绩考核、业绩改进等多个环节。通过对这些环节科学合理的设置,可以合法有效地对员工进行基于管理目的的考核。

1.不能胜任工作与业绩目标制定

业绩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工作绩效的具体要求,由用人单位根据单位的具体需求以及劳动者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对如何制定业绩目标有着专业化的要求,例如部分企业要求业绩目标符合SMART原则,即具体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接受的(Accepted)、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限制的(Timeline),符合SMART原则的业绩计划有助于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进行目标管理。《劳动合同法》中对业绩计划的制订并无具体的规定,但《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关于非过失性解除的特别规定对业绩计划的制定会产生间接的影响。比如,企业在依据绩效管理制度辞退员工时,应当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岗位”、“仍然不能胜任工作”,负有三重举证义务;企业在对有失职行为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需要证明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该员工的行为构成严重失职并且损失重大等等。

2.不能胜任工作的认定与业绩考核

业绩考核评估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行为,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但单方的考核评估结果有时候难以获得双方的认可,所以存在发生劳动争议的风险。无论是阶段性考核还是临时性评估,企业的业绩评估内部结果应当与通用的法律标准相联系。企业可以与劳动者约定业绩考核评估结果不合格为“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形之一,而企业业绩考核评估的过程也就是证明劳动者能否胜任工作的一个过程。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业绩评估的证明要求有量化、细化、外化的特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量化分析较易成为判定是否不能胜任的依据,无法量化的主观评估则难以被司法部门采纳;对具体工作任务是否完成的评估较易得到司法部门的认可,对员工工作绩效的笼统评价较难为司法部门接受;客户意见可以作为判定是否不能胜任的依据;而上级对下级的评估则很难为司法部门采纳。

3.业绩目标制订应当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并要求员工予以确认。

企业制订的业绩目标计划应明确的告知劳动者。劳动争议处理中,企业在许多情形下均需承担举证责任。所以,企业在制订业绩计划过程中,应当将有关书面文件交由员工签署,确认其知晓。明确告知员工无法完成目标的法律后果。因企业的奖惩特别是惩戒制度而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是劳动争议的高发地带。为降低法律风险,企业制订业绩目标规划时应当告诉员工不能完成计划会承担何种责任,这样可以事先预防和指导员工的行为。

业绩考核应当尽可能地收集辅助资料,如员工的业绩报表、客户的投诉信函等。这是由于劳动争议中用人单位负有举证责任。考核开始前可以要求员工提交任务报告或定期述职,所有报告应通过书面形式并有员工签字。

4.针对业绩考核企业还应建立相应的补救机制。

给予员工合理的补偿金或者其他补救措施,对于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本着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企业负有培训教育员工、提高其知识技能的义务,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使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得人岗匹配。

四、《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客户已经毁约,销售人员离职后索要提成

2009-3-2日,马克公司接到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应诉通知书。申诉人是以肖某为首的12名销售员,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双倍的赔偿金和销售提成工资。原来,马克公司规定,不能完成年度销售工作任务的员工,企业将予以辞退,且不支付经济补偿金。肖某等在这种背景下被公司于2008年12月31日解除了劳动合同。另外,公司的规章制度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并进行了公示。肖某等人又称其在职时与客户签订了销售订单共计500多万,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应当计发提成工资10万元。公司辩称客户的货款尚未到账,部分客户已明确表示不再履约,故公司不应支付肖等的提成工资。 仲裁委员会经过审查明确了两点事实:一是马克公司确有销售人员完不成年度工作任务即予辞退的制度,且该制度经过了相应的民主程序并向肖某等人进行了公示;二是依据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提成工资按照销售额的2%提成。

(二)案例分析

1.虽然公司的“能完成年度销售工作任务的员工,企业将予以辞退,且不支付经济补偿金”这项规定经过职代会讨论并予公示,但这项规定本身与《劳动合同法》相违背。《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2)项规定,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的,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企业提前30日通知员工或额外支付员工一个月工资,才可以接触劳动合同,因此公司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属于违法解除。

2.马克公司仅在合同中约定,提成工资按照销售额的2%提成,并未约定提成工资计发的条件、时间和方式,因此在肖某等人已经完成销售订单的情况下,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应当在肖某等人离职时一并结算。而对于公司声称的“货款尚未到账且部分客户已经明确拒绝履行销售订单的义务”,不能成为拒绝支付提成工资的理由。因为劳动合同中并没有把货到付款作为发放提成工资的条件,而部分客户拒绝履行义务,不能排除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是公司后续工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的。因而,公司应当支付提成工资。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

1.销售岗位是一种特殊岗位,由于工作时间的不确定,企业要掌握其具体行踪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企业通常用业绩指标来考核销售人员。对于经考核不能完成销售任务的员工,一定要使其承担不能胜任工作的法律后果。

2.在约定提成工资时一定要注意:一是要明确提成的比例和提成的基数,提成基数可选择合同价格、利润价格等;二是支付提成工资的条件,即是到账计提还是合同签订后计提;三是支付时间和周期;四是明确规定支付提成工资的排除条件,如客户违约的,公司不再发放提成工资。

五、《劳动合同法》对薪资环节的影响分析

薪资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企业可以通过薪资调控能力降低用工管理难度。面对新法对薪资岗位制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薪资岗位制度设计有必要与企业用工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相结合,共同应对新法的调整。

(一)《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工资分配和工资水平确定上的自主权利。

《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在劳动合同中与员工清楚地约定劳动报酬的标准,一旦约定不明就以国家标准代替企业标准;限制企业单方调整工资的权利,改成企业和员工协商解除的形式。这对企业的薪资管理产生一定压力。如果劳动合同期限较长或者是一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当企业的经济效益、人力成本或者员工提供劳动的价值发生变化时,如何控制薪资成本、发挥薪资的激励作用,则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薪资结构组合设计应当适应中国的法律制度和人文环境。

由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迫使企业必须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工资标准,而且一旦约定企业就不能自行调整,而人力资源管理又需要保证单位在薪资上的自主权,为了在法律规定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寻求平衡,复合式薪资结构应成为企业的首选。法律并未对薪资结构作出限定,所以企业可以对自己的薪资事项进行自行设计。一般而言,单一工资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制相对固定,结构单一,强调团队整体和长期考评。复合工资制工资包括多个组成部分,有相对固定的,如岗位、职务等;也有相对浮动的,如提成工资、绩效工资等。在具体操作上企业应当将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作为固定工资,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同时增加工资中与业绩考核相关部分的比例,这部分比例并不约定具体数额,而是与员工约定按业绩考核发放。按此处理时,当企业效益下滑或者员工业绩不佳时,企业可以调整工资部分的业绩考核部分,对固定部分仍然正常发放。

(三)在复合制薪资结构基础上,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加班费计算基数。

目前各地关于加班费计算基数的办法不同,所以各地加班费计算的方式和口径也多有不同,但基本上许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行约定加班费计算基数。加班费计算基数最好与基本工资相一致,同时将工资结构中固定部分视情况调整为工资外的补贴津贴,这样才会合理控制加班费计算基数,并将风险降到最小。

(四)《劳动合同法》明确强调职代会和职工在企业薪酬决定方面的参与权。同时明确了劳动者的薪酬主要由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这样就否定了劳动者薪酬由用工方或管理层单边决定的做法,也减少了薪酬决定的随意性,企业必须在招用职工时就给予劳动者对薪酬的合理范畴。为员工以后的成长设置合理的薪酬晋升渠道,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薪资激励机制,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

在《劳动合同法》对物质薪资严格管理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利用好非物质激励等各种手段,如按劳分配、奖勤罚懒、岗位轮换、公开竞聘、关心职工生活,举办公司级大型文娱活动等。通过这些激励手段,正确引导、提高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鼓舞其工作热情、促使员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造就一支和企业有共同价值观的员工队伍,形成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六、《劳动合同法》对薪资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一)案例:老板过冬,员工过年

李某等人是A公司的设计师,从事房地产开发项目景观设计。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国金融危机使得房价下降。李某所在A公司从08年底业务量减少了50%,整个公司举步维艰。由于李某是顶尖技术师,公司并未裁员而是通过借贷来维持公司运转。但在09年1月,李某等人在工资支付上与公司发生了争议,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项目奖金+年底三薪。其中基本工资根据能力从8000元到15000元不等,项目奖金是根据项目效益的15%提取,年底三薪是指每年12月份除支付正常的基本工资外,还需要再支付2倍的基本工资。由于2008年公司效益下滑,公司老板认为,年底三薪中另外2倍的基本工资属于奖金,企业有自主决定权,且在目前形势下,企业也无力支付,但李某等人却认为,年底三薪是劳动合同约定的员工应得报酬,非经员工同意,企业不得随意克扣。双方协商不成,李某等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于2009年1月23日向该企业发出了支付令,要求支付李某等人的年底三薪。

(二)案例分析:

1.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由于企业并未对员工享受年底三薪的待遇附加任何考核条件。《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2.该企业在约定劳动报酬时没有体现风险共担的原则,没有为员工取得劳动报酬设定相应的条件。该公司劳动合同中约定企业在年底支付员工三薪,实际上是将浮动工资固定化了,这才造成了老板过冬,员工过年的不利后果。对于奖金应当约定为:“甲方根据乙方工作表现、工作量、贡献大小及公司经营情况,决定是否向乙方发放奖金及奖金数额、方式和时间。”这样约定不但体现了风险共担的原则,而且保障了企业在奖金发放上的主导权。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

1.企业与员工约定工资时应当将工资拆分为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当固定工资的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比例提高,企业的风险就大;反之,则员工的风险大。这就需要企业在与员工约定工资时,充分地考虑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比例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应适当增大浮动工资的比例,以降低经营风险。

2.做好调整工资的约定。企业在与员工约定工资时一定要约定工资如何调整,包括降低员工工资的调整,比如具备什么条件之后,企业通过一定的程序就可以调整(主要是降低工资)员工的工资,但前提是调整工资的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七、.结论与展望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多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持续发展,就必须让企业规范运作,严格依法用工,需要企业致力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靠创新制度管人、靠激励机制留人,合法经营吸引人,才能创造一种企业和员工共赢的和谐氛围,才能发展企业自身经济。再则,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以对劳动者平等、尊重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途径。

总之,我们已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企业与员工之间只有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共同协商,由此形成健康、良性、紧密的合作关系,才能更有利于员工以更大的热情与主人翁精神去全身心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程向阳.人力资源常用法规速查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 刘大卫,翟志俊.《劳动合同法》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3] 梁硕南.劳动合同甲方乙方[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7月 [4] 贾富春.企业劳资纠纷规避实务[M].鹭江出版社,2009年7月

[5] 蔡翔,陈滢.《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绩效管理的六大挑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11月总第221期:86-88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6] 王肃.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冲突与融合[J].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46-47 [7] 黄利民.《劳动合同法》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之我见[J].法律园地,2009年:148 [8] 何永炜.《劳动合同法》实施困境的原因及对策[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9] 朱峰,高满建,陈彩祥.劳动合同法对薪酬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8期:169-170 [10] 廖麟鹤.新劳动合同法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沿海企业与科学,2009 年第03 期 [11] 侯玉梅,韩珂.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顺应《劳动合同法》要求[J].经营与管理,2009年:24-25 [12] 周静.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J].求实(法律研究),2009年1月 [13] 李莉.《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8期 [14] 王桦宇.《劳动合同法实务操作与案例精解》[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5月1日 [15] 翟继满.《劳动合同法再入门:人力资源管理挑战〃误区〃对策》[M]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3

推荐第4篇:公关理论论文

公关理念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运用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公关关系学指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课程,适用于个人及任何组织,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学习公共关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运用公关理论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进入大学之后,环境与高中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别人的交流显得十分重要,学习不再像高中那样纯粹的埋头苦读,我们需要从交流中获得新知识,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 ,另外,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以及性格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这里与不同人得交流成了许多刚入大学的新生的障碍,好好学好公关学,并将其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充分利用公关知识可以让我们在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的同时运用现有资源充分学习提高自身全面素质。

将公关理念运用到对外交流中。对外开放需要加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双沟通,尤其是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了解世界,一方面向世界传播自己;对外开放使形象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树立公关意识和加强公关管理;对外开放需要按国际惯例办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学习和运用公共关系有利于完善和规范组织的行为,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都有可能走出去,运用公关知识努力宣传自己,提高自我形象。运用公关知识提高竞争能力。市场经济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关系,企业组织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拓展合作关系,加强竞争能力,树立组织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的我们都需要与他人合作,

运用公关理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沟通方法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发展使公众舆论的作用日益增强,从而使组织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运用公关手段来了解舆论,引导舆论,改善组织的生存、发展环境。

大学生学习公共关系学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端正了大学生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这这些引起了大学生的重视,强化了大的学生的公关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协调了大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营造了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营造了大学生文明和谐的的氛围。

推荐第5篇:治理理论论文

网络舆论导向下政府信任危机研究

——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利益诉求渠道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网络舆论对政府信任既是客观的报道,又是公正的监督,网络舆论与政府信任密切相关。由于网络舆论的特殊性,作为管理国家事务的各级政府和官员,应适应时代的新变化,既要深入了解“网络民意”,又要诚恳地向网络问政,同时还要有效引导网络舆情。针对目前网络舆论的现状,笔者从治理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新形势下政府在网络舆论导向下处理公共事件的新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府信任危机;治理理论;对策

一、引言

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为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对于政府执政能力也是一个挑战,网络舆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管理。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考察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截止2010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已达4.57亿,而且其中大多数网民都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参与社会事务。《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81.7%的网民表示更加关注社会事件,56.1%的网民表示经常在网上发表意见,可见网民参与社会的高涨热情。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式。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自由性,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使得以前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得以实现的个人言论自由得到了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了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潮”。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是网络新闻媒体,更是政府有关部门所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二、网络舆论导向与政府信任危机

1.网络舆论导向

网络舆论导向又称网络舆论引导,是围绕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等,运用互联网首发或传播来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网民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网络传播行为,而非让网民完全自由的表达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

网络舆论导向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2)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3)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正向的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以及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的舆论则将破坏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舆论导向的基本原则:党性原则;正面引导原则;真实性原则;分流原则;有度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在发挥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着力抓好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型媒体的运用和管理,使之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平台,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 2.政府信任危机

“政府信任”是指公众在期望与认知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它涉及的是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换言之,“政府信任”是公众预期并相信政府机构及官员会全心全意地履行其义务与责任,以提供民众所必需的服务、福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关键在于公众对于政府的期望与现实认知之间差异的大小。

“政府信任危机”是指公众对于政府在期望与认知之间的落差太大,引起对政府的严重不满,不信任甚至是抗议而造成政府公信力失效的危机。因此,政府、公共部门在日常事务中所作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非常的重要,都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都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而且有时即使是在合法的情况下还要考虑网络民意及社会动态。

根据政府信任危机的定义,是与政府和公众两者之间引起的,所以政府信任危机也可以分为两类:(1)政府性的信任危机:就是指政府信任危机是由于政府自己本身在处理很多问题,事情的时候不恰当,不合法,甚至是违法乱纪,知法犯法等引起民怨民愤的;(2)公众性的信任危机:就是指政府信任危机是在政府

2 按照法律的规定严格执行,合法处理的,但是由于这个结果不合民意,而引起的,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政府权威、对法律的挑战。 3.网络舆论与政府信任的关系

显然,网络舆论对政府信任既是客观的报道,又是公正的监督,所以网络舆论与政府信任密切相关。一方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面的、积极地网络舆论能迅速的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相反,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论能快速的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甚至是造成巨大的政府信任危机。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日常公共事务或者是对突发事件、社会问题的处理相当的迅速,效果非常好,得到公众的满意评价,通过网络舆论的报道,这种效果就会迅速传开,政府的公信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反过来,在公众的大力支持下,政府会更加作为,良性循环。但是一旦出现非满意的结果,亦会出现政府信任危机。

互联网作为一种利益诉求渠道,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各级政府和官员应适应新的变化,新的诉求,既要深入了解“网络民意”,又要虚心地向网络问政,同时还要积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这不仅仅是各级政府官员提升行政智慧的体现,更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挑战。

三、网络舆论导向下政府信任危机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网络参与人数的大众化、讨论话题的多样性、交流方式的简捷化、传递信息的快速化、网民身份的隐蔽性、抒发感想的直接性等诸多特点的日益显现,“网络舆论”对社会正日益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网络舆论这种建立在新传播技术之上的政治参与方式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承载着公民的民主理想,可以创造一个民众充分参与的高度民主社会,极大地改变了公众的政治冷淡心理,增加了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直接的、全面的参与和沟通的可能性。

1994年互联网全民进入我国,发速发展,近10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一个言论的“自由市潮”。例如近几年的“邓玉娇事件”、“县长日记事件”、“躲猫猫事件”、“三鹿奶粉事件”、“512汶川地震”,以及今年的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重庆事件”、“黄岩岛事件”、“小悦悦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红十字会事件”、“温州动车事

3 件”等等数不甚数。在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以及时下最流行的微博的跟帖中,网民们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转发等,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其中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当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不得当或不得民心时,网络的舆论便会跟进或揭露事情的真相,对政府部门造成舆论压力,这种“涟漪效应”的继续发酵将导致政府信任危机。

政府信任危机对中国的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从经济方面来说,它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和经济秩序的紊乱;从政治方面来说,它削弱党和国家的政治领导,损害行政效能;从社会方面来说,它破坏社会团结,增加社会风险,阻碍社会发展。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信任危机的严重危害,采取长期、中期、近期等不同层次的社会政策,标本兼治,消除信任危机。所以说,在网络舆论的作用下,政府信任危机时常出现,而且总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影响,甚至网络舆论的作用有时还超越了法律,超越了政府的公信力。

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信任危机的严重危害,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到发生的根源,采取不同层次的社会政策,不同的方法进行标本兼治,消除政府信任危机。

四、网络舆论导向下政府信任危机分析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涌现了一批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积极表达意见的“新意见阶层”,他们凭借互联网“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优势,对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潮”,能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他们时刻关注着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涉及代表国家强制机器的政法系统、公检法、城管队伍、拆迁办等;涉及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涉及衣食住行、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国家、地区的敏感或突发性事件等。而且他们学

4 会互联网与手机结合,与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使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甚至出现“群体极化”现象。

由于网络民意所呈现出的主体多元性、影响广泛性,使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民意。但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对网络舆论导向的作用认识不够,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仍沿用习惯思维来看待网络民意,因而往往应对失措,常常把政府放在信任危机的峭壁上。在应对处置网络舆论导向及网络民意上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对网络民意缺乏理性认识

网络的普及导致网民数量激增,这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也日趋高涨。而网络对网民的鼓动或导向作用是其极大的,正因如此网络逐渐变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对这一点认识不清,在对待网络民意上往往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势,认为网络毕竟是虚拟的,对现实中的公众形成不了多大的影响。此外,网民在参与网络活动时往往都是匿名参与的,这样就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因此,一些官员认为这只是一些的人恶意炒作,以求出名,所以往往不予以理会,只是简单地通过媒体进行“避谣”,然而,其结果确是网民跟帖越来越多,事态升级,影响越来越大,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2.用行政手段来堵塞舆论

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在初次面对针对某一事件而引起的网络舆论时,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并不是采取积极行动或言语予以“回应”,而是有力地进行“回击”,对发帖人横加指责,甚至用删帖或关闭网络的办法以堵塞言论。政府无视或轻视网络民意,或采用行政手段来处治网络民意舆论,就等于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途径,也失去了正面引导舆论的好时机。

3.对网络舆论以惩处为主,不能因势利导

由于对“网络民意”和“网络舆情”的错误认识,部分地方政府或官员打着维护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的旗号,对发帖人进行穷追猛打,甚至动用公安机关进行追捕。而靠这种简单草率甚至是罔顾法律的手段对发帖人进行惩处,而不是通过平等沟通、澄清事实真相,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只能是愈发被动,进一步损 5 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4.不及时公开发布信息,错失良机

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越来越强烈。因而要求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已成为民众的热切愿望,特别是一些敏感的焦点热点问题。一味地捂盖子只能使疑窦重重,由于信息不公开,发布不及时,导致各种半真半假的信息,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四处流传,不明真相的群众,极易被情绪化的传言所鼓动,行为必然过激,导致严重后果。 5.给网络舆论仓促定性,使应对陷入被动

网络舆论是我们在执政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对此准备不足,一旦“舆论”爆发,就显得手足无措,习惯性地运用原有的思维方式,仓促地为事件定性:“这是一起恶意攻击党和政府的事件”、“破坏社会稳定”等,甚至随意动用警力进行弹压,或者“网络所说与事实不符”等简单表态进行回击。这只能引来更多猜疑,更多网民的“反击”,使政府和官员陷入被动。

五、治理理论视角下,网络舆论导向对策

1.治理理论的基本思想

治理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理论,它的共起主要是为了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公民社会的壮大是治理理论产生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推动治理理论的产生起了革命性作用。

“治理”源于“统治”,又发展于“统治”,但其基本内涵与“统治”有很大的区别。“统治”是政治学中常用的政治术语,主要指依靠国家权力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民主制度以前管理社会的主要方式。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民主时代以后,专制时代依赖权力来统治社会的办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治理”概念才逐渐走进社会管理活动之中,主要用于与国家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并首先在发达国家推行。“治理”一词的基本涵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所以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过

6 程。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 2.目前已经采用的对策

世界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斯托纳说,“互联网的匿名环境、海量帖文的气氛渲染,观点相近人群的频繁沟通,更容易产生“群体极化”,并可能发展为人身攻击,甚至威胁社会正常秩序。”所以对舆论导向进行规范化,实施合理的对策成为必要。到目前为止,采用的策略主要有:(1)建立了以法规为主体的互联网政策框架体系;(2)高度重视对互联网信息发布的管理;(3)整顿互联网信息发布者;(4)铁腕管制网吧经营;(5)行政指导:网络评论员引导网络舆论;(6)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管制。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主要采取了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网络舆情管制重管理轻权利,强调政府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和管理互联网。而且,我国现行的网络相关法律规范,大部分是政府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制定的,内容大多是对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课以义务。在法律责任部分强调的都是网络经营者或网民违反相关规定时应承担的责任,如罚款、停业甚至判刑,鲜见对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权利进行保护相关规定。

然而,面对越来越民主,越来越自由的信息时代,网络舆论导向不能继续采用监管模式,而应该学会创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民主和人权出发,改管制为治理。

3.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新对策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所以在网络舆论的治理中要注重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过程的互动性、治理范围的广泛性和治理结果的有效性。 (1)完善宣传导向政策

首先,必须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其次,要改变以往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以往单向的灌输式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人们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使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同单向灌输式向双向渗透式转变。最后,要注重舆论的引导,利用国内一些出名的主流媒体开展正确的、健康的、文明的舆论引导。

7 (2)完善电子政府服务

首先,加大电子政务应用的宣传力度。加大电子政务应用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官员,群众认识,了解到电子政务系统。提高公务人员的思想意识和计算机水平。 其次,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建立完善高速的网络平台对话机制。电子政务的初衷是为人民服务,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因此需要更多的聆听群众的声音,建立政府与民众网络对话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各级政府应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集中解决群众来信中提到的问题,且把把问题解决方案落到实处。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政府与民众的网络对话。再次,由形象展示向深化应用阶段转变。目前多数国内政府网站大多停留在形象展示的阶段,实用性不强。针对这一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各级政府的网站的信息库和数据库,完善网站功能建设。 (3)完善和普及网络执政渠道

现阶段我国政府利用网络参政议政的形式有:网络问政、网络信访和网络治理等,但是在全国真正普及的力度不大,很多用网络也只是随大流,盲目跟风,并没有真正利用到网络参政议政中,所以必须要保证其在全国的真正意义上的普及,由此政府开始可以通过网络来采集民意、民智,网民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促进这种平等互动的交流有利于政府强势引导网络舆论,为我国政治生态增添亮色。

第一,网络问政。网络问政是指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近年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第二,网络信访。我国处于转型时期,各方面矛盾和利益冲突明显,是群众信访的多发期,能否及时合理解决人们信访的问题,关系到政府的人心向背。通过网络进行信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途径。并且网络信访具有以下的优越性:网络信访与传统信访方式相比,是一种非常便捷的信访方式,它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信访成本低,投诉内容和处理结果公开透明,公众关注程度高,具有便捷、高效、经济等诸多优势;网络信访渠道多样。可以设立网站“市长信箱”、8 领导留言板或QQ聊法等方式,利用网络这一媒体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另外各地政府可能通过不断开拓新渠道。

第三,网络治理。网络治理是一种正在形成的新理论,应运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所产生。一般情况下,我们所提到的网络治理,大多数是指政治管理中的网络治理。随着网络时代日新月益的发展,互联网平台下的网络治理正在形成,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也可采用网络治理的模式。 (4)加强网站监管工作

首先,加强网站功能建设。保证所有网民都有一个自由表达诉求、反映事实的一个透明、流畅的网络环境。其次,加强网站信息的监管。对网络上的所有信息进行检查、过滤,删除或者自动屏蔽一些不健康的、淫秽的、不文明的、不安全的违法信息。然后,建全网站管理的法律法规。俗语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网络虽然是个虚拟的世界,但其不确定性对政府执行力构成一定的威助。因此,网络世界同样需要规则,甚至是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保障实施,走法制化的道路,使想利用网络来制造舆论威胁的违法犯罪分子无处可逃,使惩治网络罪犯有法可依。接着,加强网民道德意识培养。网络这一媒体是由无数网民共同支撑起来的,网民是网络传播最为关键的要素。因此,提高了网民的道德意识,也就提升了整个互联网的舆论环境。再次,引导网络行业实现行业自律。国外网络舆论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行业自律可以大大降低网络管理成本,达到良好的网络舆论管理效果。实践证明,来自同行无形的声誉压力比来自政府的监管力量更有约束力和影响力。因此,充分发挥网络行业自律的监管作用,将大大减小政府网络监管的压力。最后,可增设网站巡视员或者志愿者。巡视员是我国公务员中非领导职务的一种,各级政府和部门都配有相应的巡视员,建议政府针对当地网络情况增设主管网络的巡视员。来做各大网站的网络巡视工作,深入体查民意,收集民情。 (5)加强突发事件的应对

首先,预防第一。突发事件不是经常发生,但是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所以要时刻做好充分的准备,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不会束手无策。其次,迅速反应。坚持以“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尊重事实、科学应对、民生情怀”为基本原则,以“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为应对途径,迅速应对突发事件。 有学者把“危机管理”称为“危机沟通管理”。即如果危机不可避免, 9 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避免流言四起和社会恐慌,是危机沟通管理的基本对策。无论如何,政府官员或者新闻发言人不可用“无可奉告”来抵挡公众及新闻媒介——鸵鸟政策。气急败坏的否认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越描越黑”。

“高度重视”就是说遇到突发事件,相关负责人要在迅速反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国家和人民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第一时间”,面对突发事件,要在事件发生的瞬间就投入到应对中,立刻告知公众,做到“尽早讲”,避免造成民众恐慌;“尊重事实”,就是面对突发事件,要“准确讲”,不要忽悠和欺骗大众,要“持续讲”,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机会制造不良舆论;“科学应对”,就是面对突发事件,不要束手无策,要充分利用预防的功效。而且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不要盲目应对,必要时派遣专家处理,将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民生情怀”,就是面对突发事件,要以国家安全利益为大,以人为本,为民为重,要关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危,让百姓感受到国家的可信和政府的关怀。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专业

学号:。。。。某某某

2012-06-25

参考文献:

[1]张林林.网络民意——考验政府的行政智慧.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2011(1) [2]郭春甫.公共部门治理新形态——网络治理理论评价.宁夏大学学报[J].2009(4) [3]陈莹.有效利用网络舆论 提升政府公信力.贵州大学[D].2009 [4]依雪辰、靳丽超.治理视阈下的公共危机共治模式.企业导报[J].2011(9) [5]朱坤.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及治理策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D].2009 [6J]黎慈,邵杰.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有效提升.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2) [7]平静.网络在信任危机中的负面作用及其防范.活力[J].2011(12) [8]李晓红.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初探.集团经济研究[J].2006(12) 10

推荐第6篇: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精选

教育理论论文如何写?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督导制度是促进我国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是政府对教育单位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方法,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教育督导制度在我国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教育督导制度还存在这不足,要对督导进行改革。

一、教育督导的基本内容

教育督导部门是我国政府对教育工作监督、指导、检查的部门,在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保障了我国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方针的落实,督导着教育单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了地方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了一代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二、教育督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早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就有了,那时有着健全的管理制度,但自从建国后我国的教育监督制度中存在着不够完善的立法工作,加强在教育立法方面的工作是当前重要的一件事。从国外的教育保障工作中可以看到,拥有一套健全的完善的教育督导制度的立法是保障督导工作进行的有效武器,对国家的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

1 影响。我国也应该建立一套针对教育监督制度的法律,使在教育中的监督工作具有权威性,让人依法办事,做到一切有法可依,做到违法必究。而不是在督导过程中模糊的监督范围,在以后的督导工作中可以有效快速的进行。

在教育督导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不科学。督导管理制度是对教育单位的检查和督导,是为了保障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进行,但在一些地方教育单位的检查工作由地方的教育部门监管,这是不科学的,使得教育督导制度失去了意义,这样的管理制度根本无法发挥教育督导管理制度的监督作用。比如,中国的银监会为什么在督导工作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就是因为银监会是独立的附属于中央管理的,其他的监督管理部门根本无法监督银监会,就是因为银监会的监督管理部门的定位明确,才会好管理。而在教育督导制度方面却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工作中上级部门督导下次单位使,都是一次性的,没有足够的重视,更多的都只是在做表面工作,没有彻底的实施到监督,不利于教育单位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督导的组成人员不合理。在现在的督导部门,大部分都是从教学工作的一线战场退居到二线的督导部门的,督导部门人员的年龄都属于偏大的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对督导工作的关注度不够,无法保障教育单位的持续发展。对督导工作都实行标准办事,但却没有想到教育也是存在的差异性的,一味的只追求标准。在对教育单位督导时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做出合理地评价,充分发挥人文主义,使得督导的工作可以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2

三、完善教育督导制度上的应对策略

现在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繁荣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受教育的程度。不管是九年的义务教育还是高等学府的教育,或者是社会中的成人教育等都在扩大发展,这表示着督导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把握住教育中的教学质量,人才的培养,责任重大,这关系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影响到国家的建设的严重问题,在监督方面是不可忽视的。一定要认识到教育督导制度的重要性,重视教育督导工作。现在还有很多的人都不了解督导机构,甚至很多的教育部门都不是很了解,这样就更难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只有改变了教育部门的传统思想,提高教育水平,将教育督导规范化管理这样可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解决在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创立一本关于教育督导制度的相关法律制度,使得教育督导制度具有权威性。将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分化出来,这么多年很多的人都只知道教育部门,却很少有人知道教育督导机构,使得教育督导的作用更难得发挥出作用。规范化的管理、确定明确的工作范围和责任义务,才能使得督导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指导监督教育单位的工作和指导,给予教育督导部门一定的权利,不然也无法完成督导的工作。加之组织机构的老龄化,使得在教育督导工作中的精力有限等问题使得教育督导工作中的监督的职责很难实现,没有办法保障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质量。那么就有必要建立起一支在各方面都有着高水平的教育督导团队,根据教育等级的不同可以分成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个层次,分成不同的督导团队进行教

3 育督导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从而将以前的旧思想的制度彻底抹杀,整合出一只新的教育督导团队。中国现在在国际上已经踏入了教育大国的行列,那对于教育质量的水平也要严格把关,将教育放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实行标准化,制度话的管理,建立属于督导的法律,使得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寻。加强对教育督导的工作,达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增强以人为本的工作性质,科学的发展,建立和谐的教育督导制度,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性,尊重个人的思想,以人为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潜力都是不同的,教育督导队伍可以根据个人的发展来针对性的发展,将督导与尊重、自由、欢乐等结合起来。国家加大对教育督导制度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各种方式了解到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督导的主要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督导工作进行监督工作。

四、结语

教育督导制度的合理有效,可以使教育方面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实处,是保障我国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国家要在对教育方面进行宏观调控。明确的教育督导法律,使得教育督导对自己的职业工作范围有着明确的了解,也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监督,突破以前旧的体系。

浅析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策略

第一,高中班主任要了解班主任的角色责任,更要了解班主任需要承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4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教师,首先,班主任应当是知识的传授者。其次,班主任也应当是班级的管理者、领导者,学校各项工作的总承接者。另外,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也扮演着其他不同的角色: 家长代理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以及心理的调节者。作为心理调节者,班主任应当深入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心声、鉴别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预防并及时疏导学生出现各种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班主任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学生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学生就不可能处于顺应积极心理的常态。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这样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

第二,班主任工作要细心,对每个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要充满信心。

细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班务工作要细化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早操、课间操是否有序,上课、自习纪律是否良好,室内外卫生是否干净,教室桌凳摆放是否整齐,公物是否完好,学生的衣着打扮是否得体,言谈举止是否文明,上学与回家的路上是否遵守交通规则,在家里是否孝敬父母。班主任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语言,一个真诚的祝福,都会在学生平静的心里泛起涟漪。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能善于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

5 察觉到别人不能察觉到的细微末节,能透过学生的表面现象洞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或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矛盾时,班主任又要进行及时的调解与沟通,尽量使师生关系和谐而融洽。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班主任有极大的关系,班主任要相信班上99%的学生都是能教育好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者犯过错误的学生,更要信任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转变。

可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若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会恨铁不成钢。所以,班主任不可做出一些拔苗助长的行为,致使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产生自卑的心里。因此,要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吃。

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挫折,都不能失去信心。班主任如果对学生丧失了信心,学生将会自暴自弃,与教师形成对立面。从国家的利益看,他们踏入社会后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从个人利益看,灰色人生将伴他们终身。

第三,班主任要把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的心理,积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二个方面: ( 1) 学习类问题。在学生眼中,学习是第一天职。尤其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普遍提高以及家长一直存在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

6 观念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大往往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 2) 情绪与意志问题。中小学生最常见的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不能控制; 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优柔寡断。难以承受挫折,感情脆弱。

( 3) 人格问题和问题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按其表现特点分为攻击型与退缩型。攻击型问题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或自己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 退缩型问题行为是由挫折引起的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如果没有班主任老师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没有他们作用的充分发挥,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地重视和有效地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是多元的,要学会尊重差异。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使生活有规律和节奏。有规律和有节奏的生活既有益于身体健康,也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减少精神上的压力,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是减缓精神紧张的有效手段。

总之,高中班主任要重视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努力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从而有个健康的心理。

教育理论论文

7

推荐第7篇:谈理论发展趋势论文

一、激励客体和对象趋向集中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

在以往的激励工作乃至当前的改革中,凡涉及激励,往往着眼于对一般职工的奖惩和精神激励,而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者来说则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践。其实,对于普通员工的激励,相对来说是较为容易而次要的。由于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存在和深化,每一职工的操作和工作越来越单

一、明晰和有形,确定性的工作表现为工作方法、方式、工业流程的标准化。这种细致的分工意味着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一系列准确、精密和具体的涵盖其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速度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对职工的奖惩方式和奖惩程度,合理地分配组织激励资源。而相对来说,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其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其经营管理工作的直接成果主要是主意、指令、宗旨、目标、规范、制度,是软性的、无形的,同时其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投资倾向和决策正确性等内涉及变量和滞后显示变量囿于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及时准确地用简单的考核指标来衡量。其次,企业经营者的间接劳动成果(即企业表现)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归因。其可察变量(如资本利润率、企业成长和增长速度、全员劳动生产量、产值、成本、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其特性或根源往往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量是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其可察因素往往是多维因素非线性作用的结果。这时偏倚、强调某一因素和特性会产生不适当的刺激作用,因此平衡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恰到好处的激励决定着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资源的合理导向和配置。再次,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成果——企业表现,非但隐含着异常复杂的背景(如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而且还受到不少非经营者所能控制因素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制下由于企业目标多元化和行政指令的干涉而导致的激励不准确、不规范、不公平和证券市场投机行为等)。因此,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诱导日益成为现代激励理论的研究重点。

二、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已有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因此,流行的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这包括默里的需求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德佛的ERG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这种理论以系统和动态的目光来看待激励,这主要包括弗鲁姆、波特和劳勒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迈克尔·罗斯的归因理论和轨迹控制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激励过程理论体系较之于激励内容理论体系从系统性和动态性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从根本上来说仍以对人的心理特征和以此为基础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而人的心理需求难以加以观察、评估和衡量,属于内涉变量;同时心理特征必然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激励方法实施的可重复性差,由此而难以把握;再次随着人们对于激励条件的适应性,任何激励因素都会变成保健因素,致使管理组织激励资源的稀缺性和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的刚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使得管理激励难以持久。因此,激励往往被认为是属于管理艺术和领导艺术的范畴,是一种令人敬而远之、望而生畏的工作。 激励,尤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以往的激励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激励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并依附于其他职能(如决策、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指挥、控制)及其衍生的目标,激励归根结底是在对其他职能履行状况的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其他职能更好地开展的职能。因此,激励工作的真正科学性在于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为依据,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和联系。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是指管理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一般劳动和其他工作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联系。目前,已经探索和归纳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9种特性,即权力性、知识性、成果无形性、效果的间接性、效益的滞后性、随机性、创新性、信息不对称性和二重性。企业经营者只有遵循其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才能做好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和规律的研究,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激励和约束问题的方法论。我们可以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出发,设计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效益的滞后性,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与一般劳动和技术工作相比,管理工作的时效更强,其效益具有滞后性,企业管理工作的成果与失误可能经过若干年后才能显示出来,企业当前的效益可能得益于当前管理决策的正确,也可能是以牺牲今后的长远效益为代价的。我们可以设计出年薪制、远期收入制、股票购买权、长期雇佣制、资产连带制、决策责任制等激励约束机制。又如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具有权力性,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工作。凡是直接生产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独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管理工作具有权力性,即指挥别人的权和强迫别人服从的力。管理要通过各种职能机构和人员的职、权、责活动来进行,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无论职位高低、责任轻重,都拥有一定的权力。人们除了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力以外,还不同程度地对企业资产享有剩余索取权(包括股权、债权、红利、奖金、薪金),合理地拥有权力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有效激励因素。因此,又可以设计出团队生产、民主管理、参与式管理、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股份合作制、管理激励和产权激励的适度结合等多种方法方式。

三、从激励方法、方式的研究过渡到对经济机制的设计和研究

打开企业“黑箱”并加以抽象,企业作为有机联系的自组织系统主要包含和充斥两种主要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处于管理系统中的核心位置,通过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与物(包括生产资料、生产设备、资金、运输工具等)和其他人相联系。一方面,在人与物形成的对立统一中,人与物之间主要存在着知识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真正的生产力是作为死的劳动的物的因素和作为活的劳动的人的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而且生产力的大小即物的因素在生产力中所起的作用取决于人的能力的发挥,因此,激励就必须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努力学习和创新,使人减少对物的知识的不对称,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认识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一致。另一方面,在人的组织系统中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者处于信息交汇中心,与企业外部管理层,如企业资产所有者或上级主管部门相比,企业经营者(即代理人)掌握的信息多或具有信息优势,而委托者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同时企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包括动机不对称和知识不对称,从理论上讲,知识不对称是可以解决的,而动机不对称则难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又必然导致逆选择行为和败德行为。 由于企业及其组织内部充斥着四通八达的、纵横交错的信息流和信息网络,同时又伴随着不可避免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传统的仅限于局部的、具体的、微观的激励方法、方式只能对有限时间和空间的信息,予以疏导和规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企业人员尤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激励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在于经济机制的设计理论。以系统、健全、完整和适宜的经济机制自动有效的整合和规范企业的信息通道,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尽量少的成本和组织资源来更好地完成组织功能和实现资源帕累托最优配置,经济机制和制度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市场机制的设置,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制度设置,但由于现实中的三种市场皆为不完全信息市场,因此就给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和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设计留下创新的空间。作为行为主体的政府,其运作机制的设置主要目标是,规范和调节市场秩序,兼顾市场效率和公平,为企业创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使市场信号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利润指标和经营绩效,使企业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佳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企业制度的设计则主要是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公司制下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尤其是新老三会的合理制衡体系,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所导致的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使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各级管理者之间激励趋于相容,同时构建和完善产权激励机制和管理激励机制。

推荐第8篇:现代企业理论论文

现代企业理论论文

——博弈论与生活

扬州大学商学院 工商0802班 082401137 姚敏敏

这学期学习了《现代企业理论》这门课,庞大、丰富、复杂而又系统的知识群让人目不暇接,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组织、古典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等,那些原本陌生而又遥远的特定名词在课堂之上进入了我的视眼,一下子让我的思绪都不由得缤纷了起来。而在那么多的东西之中,让我记忆最深刻莫过于博弈论了,它也是让我感受最深的东西了,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哲理性,也是因为它在实际生活之中的应用性,比起其它许多让我感觉到遥远和枯燥的理论,它更加贴近于现实,也让我们能够在生活现象之中了解很多的东西。

博弈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近代之中,对于博弈论的探究,是从墨洛、波雷尔及冯·诺伊曼开始的,而后者更是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 “出棋” 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

博弈论是一门高深的学科,但是对它进行学习、思考和探究却是在游戏之中度过的,这也是同时让我感觉到学习之中很赏心悦目的一件事。

例如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游戏——斗鸡博弈:有两只公鸡狭路相逢,即将展开一场撕杀。每只公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只公鸡则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如果两只公鸡都前进,那么则两败俱伤。因此,对每只公鸡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这个博弈游戏之中,可以分析一下得到这样的情况:两者如果均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如果一方“前进”,另外一方“后退”,前进的公鸡则赢得了面子,而后退的公鸡输掉了面子,但没有两者均“前进”受到的损失大;两者均“后退”,两者均输掉了面子。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就是如“斗鸡博弈”一样,面临着各种退与进,甚至有时候是“进退两难”。面对那么多的抉择困难,有时候每一个抉择都会决定我们人生命运的时刻,不得不的,我们需要格外重视每一个选择,由此便也可以应用到了斗鸡博弈的思考方向方法,借此可以同类推理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再如另一个有名的博弈游戏——智猪博弈,它同样是运用纳什均衡的例子。游戏的内容是: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这个游富有逻辑性的游戏实际讲述的是大猪小猪的利益分配的问题,怎么样才能使得自己站在有利的位置。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而自己选择“搭便车”的原因很简单:在大猪选择行动的前提下,小猪也行动的话,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而小猪等待的话,则可以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等待优于行动;在大猪选择等待的前提下,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收入将不抵成本,纯收益为-1单位,如果大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由此,等待是小猪的占优策略。

同样的,借这个游戏,我们也能将其思考方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正如“机会是自己争取的”一句话一样,“利益”也是自己争取创造的,如何获得较大的利益,便是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到的重要东西。一如作为“弱者”的小猪不是自己踩踏板,而是顺着“强者”大猪的“便车”,获得利益。我们当然也由此可以理解,等待不一定是徒劳的。在某些时候,如果能够注意等待,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就说股票方面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都说“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有时候将它紧紧握在手中才是最大利益的获得方式。在等待之中,我们能够获益良多,经得起等待、懂得运用“搭便车”原理的管理者才是真真正正高明的管理者!

酒吧博弈游戏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例子。问题是这样的:假设一个小镇上有总共有100人,每个周末均要去酒吧活动或是待在家里。这个小镇上只有一间酒吧,能容纳60人。并不是说超过60人就禁止人内,而是因为设计接待人数为60人,只有60人时酒吧的服务最好,气氛最融洽,最能让人感到舒适。第一次,100人中的大多数去了这间酒吧,导致酒吧爆满,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乐趣。多数人抱怨还不如不去;那些选择没去的人反而庆幸,幸亏没去。第二次,人们在去之前,根据上一次的经验认为,人多得受不了,决定还是不去了。结果呢?因为多数人决定不去,所以这次去的人很少,享受了酒吧一次高质量的服务,没去的人知道后又后悔了:这次应该去呀!问题是,小镇上的人应该如何做出去还是不去的选择呢?

这个问题当时让我考虑了很长的时间,确实,每一次的酒吧人数似乎都是随机的,谁也不知道酒吧下一次会不会人爆满,或者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因为每一个参与者面临的信息只是以前去酒吧的人数,因此只能根据以前的历史数据归纳出此次行动的策略,没有其他的信息可以参考,他们之间也没有信息交流,这样也导致我们对于每一次的酒吧人数无从下手,不知道自己去酒吧是不是白费的。

前天酒吧有五十个人,昨天去了八十人,今天又只有四十个人了,那么明天会有多少人呢?低于六十个吗?或者是高于六十个?这个问题很显然是没有解的,原因只有一个,未来不可能用一个特定的值来确定。未来是不确定的,变化多端的世界,谁也意料不到下一刻会怎么样,二十年前都不知道网络为何物,二十年后网络却覆盖了全球;二十年前只能看看黑白电视机,二十年后却能够在家享受电影院的感觉;二十年前我们也不知道有种病叫做非典,二十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记起前几年如炮火一般猛烈轰炸中华大地、让举国都人人自危的变种肺炎。我们还能料想到下一个二十年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的?传说中的末日2012真的存在吗?我们学习的科学会不会在若干年后被推翻?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断定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这个酒吧博弈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但是却依然能够给我们极大的启示。“酒吧博弈”也极大的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之中,它被极大的用到了股票买卖方面。每一位股民都在猜测其他股民的行为,并努力与大多数股民不同。如果多数股民处于“卖”股票的位置,而你处于“买”的位置,你买人的价格低,你就是赢家;而当你处于少数的“卖”股票的位置,多数人想“买”股票,那么你持有的股票就能以高价卖出,你将获利。但是一个股民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没有人能够真正的预测到,巴菲特尚会失误,更遑论其他普通股民了。即使我们拥有齐全的以往数据,也无法论断它之后的趋势,历史数据只能是历史而已,不能推断以后的事情。

博弈论的闻名,不仅仅是它具有的哲理性,让全部的人读过之后不禁点头赞同,也同样因为它的实用性,学习博弈论,就是在学习自我清醒认识自我辉煌创造的过程! 最后,推荐电影:《蝴蝶效应》(美国)、《三个傻宝大闹宝莱坞》(印度)、《傻瓜》(韩国)

推荐第9篇:基层理论工作论文

基层理论工作论文

基层理论工作论文

找最有效的载体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适时传达到基层,正确引导和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每个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自2012年以来,我具体负责**县县委中心学习组和全县理论学习的服务工作,经深入调研,现将**县理论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原因及对新时期如何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快速有效的传达到基层的几点思考汇报如下:

一、**县近两年理论工作开展情况

**县是陕西省东南门户,地处秦岭东段南麓、秦豫鄂三省八县结合部,全县13个镇三个社区24万人口,其中,县城人口约6万人,其余全分布在山大沟深的村镇里,随着城镇一体化步伐加快,县城框架的逐步拉大和人口的增多,城镇居民层次趋向多元,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理论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地探索、创新。

**县委宣传部设有分管理论教育工作副部长和理论骨干各1名,均为兼职。因编制所限,没有专职讲师团。理论宣讲队伍都是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以县委党校师资力量为主,均属兼职。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常规的中心组学习和电视、报纸宣传阵地外,还倾力搭建和利用好以下工作平台:

青年干部论坛。宣传部牵头组织有“青年干部论坛”,每年期数不限,围绕全县工作主题和宣传工作主题来确定论坛主题,论坛选手和嘉宾来自全县各条战线和各个领域,旨在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大讲堂。由宣传部主办,每季度一期。内容涵盖面广,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新闻宣传和媒体管理、写作培训、旅游招商和生态建设等经济工作领域。主要邀请专家授课,县内干部职工全部参加。目前,**大讲堂已举办15期。廉政大讲堂。由**县纪委牵头,宣传部和组织部配合举办。通过外请专家授课和县委党校讲师授课相结合,听课对象为全县副科以上干部,采取学分制,每周一期。道德大讲堂。由宣传部发起号召,全县各级各单位自主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主要通过唱歌曲、诵经典、看短片、讲故事、谈感悟、写格言、赠礼物等环节,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干部群众受到道德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此项活动为长期性活动,开办的单位每月最少开展一次活动。

两年来,宣传部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围绕县委的科学决策,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和形式,扎实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凝心聚力,引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为幸福美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入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调研。组织宣传系统干部,各党委部门从多个角度开展宣传思想文化调研工作,为上级宣传部门了解基层情况,科学决策提供实情依据,也为我们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奠定基础。两年来共上报调研文章30余篇,获奖15篇。逐步深化党委中心组学习。一是积极为县委中心组学习服好务,制定学习征求意见表,商讨推荐学习内容;二是认真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旁听制度,积极督促、会同组织部、县直机关工委及时各镇各部门的中心组学习,并提出相应的要求。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宣讲。邀请专家来我县进行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宣讲,从党校等相关单位抽调人员进行培训,组成宣讲团,先后举办了全县理论骨干培训班4期,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镇村10期,各镇自行组织宣讲活动20期,及时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精神传达到广大干部职工和千家万户中去。全面开展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围绕中国梦宣传和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在电视、报纸开专栏,利用LED屏、建筑围挡和灯杆广告,让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制定中国梦宣传活动方案,制作“中国梦.我的梦”宣传幻灯片在县城五个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在县城主要街道两侧灯杆悬挂“中国梦.我的梦”剪纸画,在县电视台新闻之后播放中国梦宣传品,在《金丝峡周报》开辟专栏,进行“中国梦.我的梦”征文刊登。围绕我县正在开展的“三找三看”活动,牵头举办“中国梦·我的梦”青年干部论坛,通过>演讲赛的形式,激励全县青年干部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为建设更有活力、更具魅力、更加幸福的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县理论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两年工作中的走访和感受,认为我县理论队伍建设及理论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人员少,没有固定的、专职的理论教育队伍。都是工作调整到宣传部或党校以后,在工作中边干边学的兼职理论工作者。

二是没有专项经费,工作难以自主全面开展,不能多订一些好的刊物,不能经常请进名师授课。

三是兼职人员理论功底不扎实,授课水平不专业。因为都是兼职,边干边学,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经费来保障进行某个领域的专题深入研究,而是为了完成某一阶段的教育重点或某个部门的授课任务而临时备课,因而一般都讲不深、讲不透。

四是理论教育覆盖面窄。理论教育人员少,只能针对宣传部、组织部、纪委等有培训任务的部门所安排的培训班进行授课,授课对象都是党政机关干部职工。针对群众的教育比较少。

五是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理论现象,理论教育工作难以形成常态机制。受人员、时间、经费等因素制约,理论教育不得不服从于经济工作大局,随意性大,很难做到按时开展、常态开展。

三、做好基层理论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要创新载体,拓展阵地,推进理论武装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理论宣传工作不能靠单方面的灌输,唱独角戏,必须创建有效的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有了互动,才能使理论方针政策入心入脑,更易于让群众接受。要充分发挥理论武装工作的实效性,从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入手,用富民的政策感召人、用发展的目标凝聚人、用建设的成就鼓舞人、用鲜活的典型引导人,切实改进理论武装工作的形式和方法,通过通俗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宣讲,着力提升全县干部群众促进发展、科学发展的凝聚力。要组织开展“科学理论进农村”宣讲活动;要组织理论骨干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村组,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各级各类会议精神等内容进行宣讲,着力营造全社会普及科学理论的良好氛围。要巩固和加强理论武装阵地建设。一要创办县级理论刊物,充分发挥宣传和推广优秀理论研究成果的主阵地作用。二要加大理论宣传力度,在县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开辟理论学习专栏、专版,刊播理论文章和理论解读。三要利用各级党员活动室,组织党员学习宣传科学理论,引导群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四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这些理论武装阵地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保证理论武装工作的社会化、大众化、通俗化。

二要贴近基层,结合实际,注重理论工作的先导性和实践性

现在的基层干部和农民不想学习,只关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方针政策,农民获取信息渠道的拓宽,农民思维方式也日益活跃,要找准突破口,通过深入群众,摸清农村、农民的情况,掌握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做好政策解读。要将上级的政策措施转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基层党委中心组成员是党组织的领导者,是理论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也是理论学习的实践者,要率先垂范把理论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在学习中提升人生境界,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真正使党委中心组在理论学习上走在前列,用中心组学习这种形式带动广大党员形成浓厚学习风气。中心学习组成员要带头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通过理论研讨、心得交流、理论调研和外出考察等形式,推动理论学习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一要紧密联系新的形势发展,把学习理论和学习新知识结合起来。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夯实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代经济、文化、法律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管理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二要紧密联系改革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把解决认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后劲不强、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要采取研讨式和课题式的学习,通过学习理论和集中研讨,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进而开展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做到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统一。三要紧密联系自身思想作风建设,把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要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促进理论学习的规范性和制度化 各级党委的理论学习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理论学习,亲自审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亲自安排部署学习活动,带头交流发言和深入实际调研,定期检查督促中心组成员学习,才能确保年度理论学习计划得到全面落实;还要注重学习的覆盖面,全县的理论学习教育要把县级领导和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县委办、政府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重点学习对象,并延伸到镇、部门副科级以上领导,学习对象覆盖面要宽、要广。要把制度建设作为理论学习的重中之重,要建立集中学习制度、包抓联系制度、学习报告制度、学习档案制度、中心组学习旁听制度和定期督查等制度。使学习活动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四要认真学习,深入调研,不断提高理论工作服务水平

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必须注重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定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多学、多写、多讲。要围绕服务好理论工作这一根本目的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拓展学习途径,做到汲取他人智慧与自身独立思考相结合,个人深入研读与集体学习研讨相结合,理论的学习思考与深入的调查研究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学习范围,平时,要多关注和学习中省市的会议精神、新文件、领导讲话、党报党刊上的文章,积极主动地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让主要领导知道近期新政策、新言论,学习的范围和侧重点。不断提高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理论学习更好的服务实际工作。特别是要深入基层一线,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思考,提出操作性强、可行性高的对策建议,真正将理论学习的成果更好地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还要培养壮大理论骨干队伍,协助做好理论宣传服务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的理论工作应继续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对理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理论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努力开创理论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陕西十强县、西部百强县”、实现和谐幸福**目标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推荐第10篇:英语翻译理论参考论文

找参考论文,就上公务员论文网

【摘要】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文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文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思维方式、习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一直是翻译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只有深刻把握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才能进行成功的翻译交际。

关键词:文化因素 翻译 影响

近些年来,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重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源于对背景知识的作用的正确认识。在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不解与误解导致误译和错译的例子屡见不鲜。于是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便成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正如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说:“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bicultural)功底甚至比双语(bilingualism)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有意义。”翻译并不像许多人想象得那么容易,深层次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文化鸿沟”时常难以逾越。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 翻译与文化释义

1、翻译与文化的内涵

翻译的诞生给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所谓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

何谓文化?英国学者泰勒(E.B Tylor,1871)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整体。”文化并不是抽象的,它是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人类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更新了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语言不同、文化各异,但人类的能力本质是相同的。因为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深层意义上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能力。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同一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欢迎访问公务员论文网(www.daodoc.com)

找参考论文,就上公务员论文网

和形式出现多样性,这就是文化差异的渊源。翻译则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2、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许多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表面上存在着中外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上来着手是难以解决含义差异的,必须要从文化背景上来处理中外文字在表达内涵上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源自生活上的不同而形成。文化背景对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缺乏文化元素的译文等于缺乏了灵性的翻译。所谓“文化元素”其实也包括了译者对原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文作者的气质和风格的了解、译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合体。

3、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瑞士语言学家Sauure把语言看成是社会现象。他认为,语言史和文化史总是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联系;民族的风俗习惯常反映在语言之中,阐明了不同民族间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美国语言学家Sapir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应该指出,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语言。”可见,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该目的语,更无法进行沟通。当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成了当今世界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的同时,还必须要了解他们的文化知识,做到二者同步发展。

二、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欢迎访问公务员论文网(www.daodoc.com)

找参考论文,就上公务员论文网

1、思维方式方面

翻译是语言的翻译,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迥然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使人们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自然不同。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东方民族的综合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到一”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上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逻辑顺序,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归纳总结,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结构。英汉民族熟悉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例如:

“It had been a fine,golden autumn,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

如直接译成:“那是一个夸姣的金秋,在离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地落下。”

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如将译文译成:“那是个天色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夸姣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

就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出色的翻译。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地表达出中国人期盼奥运的热情。如译为 “Beijing is welcome you”,则语气过于清淡,效果大打折扣。

2 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方面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差异对翻译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对翻译欢迎访问公务员论文网(www.daodoc.com)

找参考论文,就上公务员论文网

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每个民族的语言都会带有各自历史文化的痕迹。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语言中沉积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和习语;要译好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和历史典故,就必须对该语言所反映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Cowboy在汉语中常译为“牛仔”,所以很多人把“He runs a busine as a cowboy”译为“他像牛仔一样管理企业。”其实“cowboy”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真正形象是“独来独往、无拘无束、我行我素”。因此这句话应译为,“他办企业态度不诚实,缺乏经验技术,工作也大大咧咧。”汉语中常说:“说曹操,曹操到”,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但许多英语读者就不知他为何人。不过英语中有类似的说法:“Talk of the devil,and he’s sure to appear.”

社会习俗更是如此,它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精确性。在英语国家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的人可以说“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Did you have a good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问候。对正在进行或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That was a hard job”。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考虑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决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机械地直译。又如,bread and butter这两样东西在英语国家历史悠久,面包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的主要食品,所以在语言中的转义也较多。如“bread and butter”还有“生计,谋生之道,靠山”等含义,美国《新闻周刊》评论家大卫·安森说过:“As ever,politics,vulgarity and senti mentality were the bread and butterof the Academy Awards.”(政治、粗鄙和感伤一度成为奥斯卡奖的支柱。)

3 宗教信仰、宗教意识方面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意识所形成的。不同的宗教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人来自尘土,又回归尘土。如: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to breathe.” 有些人译为,“教师一直在创造中,当土地开始呼吸。”这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所致。因为,英语中的“creation”常指“上帝创造”,而“clay”常指“上帝创造的人”。这句话的译文应该是:“教师是创造的见证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长。”

欢迎访问公务员论文网(www.daodoc.com)

找参考论文,就上公务员论文网

又如,“红色”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吉祥、胜利、好运、受欢迎的东西”。而西方则因为耶稣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流血牺牲,用生命来拯救世人以及中世纪教派之间的相互残杀,使英民族文化中的“red”总是同流血、牺牲、殉难等不好的事情联系起来,因此“red hands”译为“沾满鲜血的手”,“a red battle”译为“血战”。

4 生存环境方面

因为各民族所处地理位置、天然前提和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不仅影响着各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语义联想和情感,这就对翻译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李白《江上咏》中有“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此处翻译的枢纽就在于如何理解“西北流”。我国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李白用“西北流”喻指功名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可能与江河永流。这一比喻是基于我国的地理特征,但因为英美国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相异,如采用直译法,很多英国人可能并不解其真正含义,这就要求翻译“西北流”时应做适当的变通,于是译成:

“But sooner could flow backward to is fountains;This stream,than wealth and honor can remain.”

这样译文顶用flow backward(倒流)的方式表达了原文中“西北流”所蕴含的“不可能”之意,但却不能体现原文的工整对仗及中国的地域特征。

5习语方面

习语的翻译可算得上是难中之难了,因为习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如“黔驴技穷”可译为英语中的习惯说法“at one’s wits end”,也可翻译为“The proverbial donkeyin ancient Guizhou has exhausted its tricks,and it can do nothing more.”这种翻译,既传播了汉文化、保存了原汁原味,也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使文化交流贯穿于语言交流的目的。如:“Love me,lov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A lo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欢迎访问公务员论文网(www.daodoc.com)

找参考论文,就上公务员论文网

可译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同样英汉习语中有大量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汉语中的“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英语中的“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三 结语

总之,文化与翻译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译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翻译不仅是语言表面上的题目,更是文化层面上的题目。因为“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终极目的除了传递原信息外,更要传递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让目标文成功地表达源文的内涵,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因此归根到底,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其根本任务不仅是翻译文化,而且是翻译容载或蕴含着文化信息的意义,达到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1993.[2]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 [4] 王婧媛:《浅谈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版。

欢迎访问公务员论文网(www.daodoc.com)

第11篇:论文理论的方法

一、毕业论文撰写前理论准备的重要性由于毕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检验学生数年学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的一份综合性答卷,所以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基础。选好了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进行理论准备,否则积累资料、形成论点和论据都会迷失方向。以《对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有关问题思考》一文为例,论题一旦确定,必须接着实施理论准备,对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建筑市场?建筑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等等,必须先进行理论回答,然后再按照理论思路去搜集资料,再形成论点和论据。有人以为这种做法违背了“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的惯例,其实,学生所选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已有相当程度感性接触的领域的论题,从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阶段来验证这种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其次,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积累资料的向导。毕业论文的撰写应积累什么资料?这是极大多数没有毕业论文撰写经验的学生所碰到的最大难题。有许多学生在那里盲目地搜集资料,但一旦到想使用资料时才发现已有的资料没有什么用,赶快再去搜集要用的资料,时间却已不允许,问题就出在没有理性认识的资料搜集只是一种盲目的搜集。比如,有一命题为《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由于作者对劳动者素质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结果作者只搜集了人们接触最多,最易关注的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的资料,而没有搜集深层次的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的资料,导致了搜集过程中的片面性。最后,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形成论点和论据的必要条件。确定论题只是确立了中心论点,还必须提出相应的从属论点,使中心论点得以展开,为此,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否则只能把文章写成就事论事式的工作报告,比如毕业论文《“城市更新”与园林绿化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文的作者,由于没有从理论上剖析两者关系,没有深刻认识到两者关系实质上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如何协调,如何使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结果虽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只限于一般的泛泛之谈,成为如何搞好城市绿化建设的报告书,层次太低。

二、毕业论文撰写前理论准备的范围撰写毕业论文必须掌握较为广博的理论知识,只有知识面广、功底深厚,才能在论文撰写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显示出很大的能动性。如果知识面窄、底于很薄,在论文撰写中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写出来的论文要么空空洞洞,要么处处出错、闹出笑话。所以,在毕业论文撰写前必须进行理论准备,以积累知识。那么,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呢?以经济学论文来讲,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59页)它指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是所有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在当前尤其显得重要的是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的发展,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因此,撰写各种经济学毕业论文,都必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它是撰写经济学毕业论文时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其次,还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财政学、外贸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学,等等。这些学科所研究的规律性问题比政治经济学具体得多,不仅涉及生产关系改善、调整、改革,而且涉及生产力的合理配置;不仅研究经济规律,而且研究管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可应用的特征。因此,它对于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比如撰写《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就必须掌握人口经济学知识,任何一本人口经济学教程都没有例外地指明了劳动者的素质实际上说的就是人本身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其中主要的根本的素质就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少教材还提出了对这三方面素质测定的一些数量指标,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理性知识,就不至于闹出前面所讲的笑话,从中可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再次,还要掌握研究经济现象必须具备的方法论知识,这主要是指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等有关数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任何经济现象都表现为质和量的统一。因此,对经济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不能只停留在质的分析上,还必须进行量的分析,否则,研究只能停留在粗浅的阶段。毕业论文撰写中的一个通病就是满篇理论,而不进行实证分析,如果有也多是一些观点加例子。在不具备充足的条件下,例证分析是没有说眼力的,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同样的事例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而一些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却可以避免发生类似错误。所以,不少人认为撰写经济学论文而不掌握数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此外,还要掌握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当今时代是各学科知识大融通的时代,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攻克社会经济难题,只有运用多学科的综合力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比如,研究经济问题除了要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基础理论外,还须拥有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要了解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运用。此外,生产关系的变革还要受到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毕业论文的作者还应掌握政治、历史等其他社会科学知识。

三、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的基本方法为了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要注意下列各点:首先,与论题有关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要做到读懂读通。毕业论文作者要选定与论题密切有关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加以反复阅读,边读边想,直到读懂、想通与论题有关的理论问题,切忌一知半解或片面的理解。为了加深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做读书笔记,把与论题有关的理论要点、警句摘录下来,有了体会还可写读书心得,如果是自己的书或报刊、杂志则可以作眉批,或把疑点、难点作出标记注在上面,以备日后进一步研究。其次,要科学地掌握理论,必须善于联系。一是联系理论所形成的客观条件,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确切地理解这一理论的内容。比如,要撰写《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就必须把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联系起来考虑,掌握了市场形成的一般前提条件,自然而然也就引申出建筑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其一,体制条件;第二,相关市场条件3其三,行业用工特殊性条件。二是联系与其相关的理论,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这一理论的实质。仍以上文为例,要揭示建筑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不仅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应掌握与此相关的理论,譬如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的产生总是它事物作用的结果,从这一原理我们认识到,建筑劳动力市场之所以能在当代中国应运而生,也存在着孕育它产生的必然的前提条件,这推动着我们去探究促使建筑劳动力市场产生的“他事物”。最后,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撰写毕业论文必须有理论的指导,但是,理论并不能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因此,阅读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决不能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其中的某些结论,而要创造牲地思考,努力从前人的知识中寻求某些启发,用以指导自己探索当前面临的问题。对于前人提出的结论中那些已经不适合现实情况部分,要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提出新的看法,这并不像有人所认为的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刻苦钻研和思考问题,把所学到的前人论述一一用实践去检验它,把它一分为二,孰是孰非,把正确的错误的区分开来,分别排队研究,就自然会产生自己的见解,对前人的观点作出补充、发挥、纠正、批驳,就自然会形成自己的新观点,产生自己的毕业论文。历史学家张荫麟还在上清华中学时,就去大学旁听梁启超讲课,听后有不同意见,写了一篇反驳文章,文章质量很高,在杂志上刊登后,编辑以为是教授写的,将稿费寄到清华教授宿舍。梁启超十分欣赏他的才华,便精心培养他,结果,张荫肠二十几岁就成为一位历史学教授。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能做到的,我们二十几岁的大学生,三四十岁的成人高校学生通过努力,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更何况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人提出的理论中那些没有涉及的问题必然会越来越多,我们要勇于思索,勇于开拓新的领域。来源:论文秘书网

第12篇:理论力学论文(优秀)

一个学期一晃而过,现在课已经到了最后,步入复习阶段的自己回过头来思考理论力学这门课程,思考自己学习理论力学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思考自己在理论力学课上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

首先,理论力学的确如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告诉我们的一样,这是一门听上去十分简单,做起题目来十分困难的学科。的确如此,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章节其实真正讲知识内容的部分十分之少,反而大篇幅的是讲例题,而且对于理论力学的知识点,其实大部分我们都已经在大物或微积分等其他课程上有一定的接触,并不是全新的,陌生的内容,因此,我想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上课简单,至少都能听的懂的原因。那为什么我们会做题难呢?这也就是这门课程的特色,我个人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都这么认为,理论力学强调的并不是理论,而是应用,我认为理论力学与其称之为理论力学,不如称之为应用力学,这门课程讲求的是用理论的方法来解决更为实际的问题,这也就是与大学物理最大区别,这个可以从例题中就可以看出,大学物理的例题大多还处于理想条件的假设下,而理论力学,至少从他的结构上,跟趋近于生活实际。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理论力学做题目会难得,因为他要求我们在理论力学上需要掌握的就是在知识的基础上把它们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理论力学这门课程,我认为学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例题的重要性要高于知识点。首先是因为他的知识点我们都有过一点的接触,其次是这么一个讲究知识运用的课程,他运用知识的方法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知识本身。所以,个人认为要想学好理论力学,一定要把握住例题,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更看重知识点运用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巩固对方法的熟悉度。这也就出现了另一个与大学物理很大的区别,大学物理很多时候不算到最后一步是不知道答案的,而理论力学只要找准了方法,差不多这道题就结束了。

事后回想一下,整个学习理论力学的过程其实是十分有意义的。在最开始,在看完知识点之后就去做作业,毫无思路之后再回去看知识点,认为是自己知识点掌握的不好,但是往往是看过之后还是同样的结果,因为忽略了例题,其实书上的知识点实在是太少了。在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发现例题的重要性之后,更加看重例题,在做作业之前先把例题分析一遍,鉴于本科目是开卷考试,有时在面对着题目实在无任何思路的时候还是可以对照例题来寻找相似点,从而来结题。

这个课程讲究运用的特色其实不止从课程本身中邮体现,从张老师上课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十分清晰的感觉的到。总共进行了两次的实践,每一个实践,为了达到之后的效果,都是需要我们把理论力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而且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还为了我们一次沟通能力,执行力上的提升。

综上所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张老师把这门课程的特色真正的发挥出来了,我认为这是一门十分有收获的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真正发挥了他的作用,为我们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实现了从理论到运用的过渡。

第13篇:组织管理理论论文

“现代组织理论与管理”课结课论文 (2011-2012学年度第1学期)

海尔企业的组织文化研究

学生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班级:101143C

学生学号:101143320

学生姓名:庞飞飞

2011年12月25日

海尔企业的组织文化研究

庞飞飞

内容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群体意识和经营理念的一种综合体。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企业管理的精神和灵魂。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十分重视的问题。本文着重介绍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推动作用,并分析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管理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企业文化 管理核心价值观人才观战略观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成功的关键。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的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者非常注重和关心的问题。在现代管理学中认为,企业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组织,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有自己价值观、工具和语言的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群体意识和经营理念的一种综合体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有什么样的企业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作为管理中的软要素,企业文化的核心涵义是企业价值观。现代管理学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塑造的文化形态,当这种文化被建立起来后,会成为塑造内部员工行为和关系的规范,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对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起很大的作用成功的企业文化,一般应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约束、协调、维系、教化等功能。

海尔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实质是文化管理,海尔按照广义文化观的要求,以观念创新为引导,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效果,并以物质文化创新实现“敬业报国”、创世界名牌的企业精神与追求。海尔的文化管理,是基于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社会转型的现实,“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张瑞敏)的中国式管理的典范之一。

海尔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仅仅在观念上提倡创新并不难,很多企业都号称自己的企业精神也是创新,如何把企业文化中观念层次的价值观与管理制度统筹考虑才是落实创新理念的根本。海尔的做法是:通过观念创新,带动制度创新,实现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而且海尔企业对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个人价值观的高度整合。企业文化是存在于社会主流文化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组织文化。对于海尔企业员工,在加入企业之前,已经通过社会化(作

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社会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参与适应社会生活,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学习、内化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代人的价值观状况,顺应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变化。海尔企业将社会主流文化、企业文化和员工个人的价值观结合在一起。然后来推动整个企业文化的发展,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离不开每个员工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海尔价值观从“仁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艰难转变。从反映传统“仁本主义”价值的80/20法则,到体现现代“人本主义”的“狮鹿哲学”,张瑞敏希望用10年时间,并认为“这够快了”。这种转变的前提是:海尔用了14年的时间(1984-1998),在“仁本主义”支持下,初步建立、形成了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制度体系。用10年时间完成从反映“仁本”价值的群体本位管理模式,到反映“人本”价值的个体本位管理模式的转变,是海尔文化演进方向的本质。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1998年3月25日,海尔文化走进哈佛讲坛,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内,工商管理硕士二年级学生的课堂上是一番异常热烈的景象,大家正欣喜万分地迎接一位陌生的老师——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请大家想想看,1984年张瑞敏先生面临的严重挑战是什么?”林•佩恩教授循循善诱地向大家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呈马蹄形排列的座位上立即举起一片手臂,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表述自己的想法。其中有拉美人、日本人,更多的是美国人。 教授不断提问,把讨论逐渐引向深入。“海尔具有每年增长80%的速度,成为家电发展最快的企业,大家认为什么是影响海尔成功的因素?你若是张先生,又如何做出决策?海尔管理为什么是有效的?一条“休克鱼”为什么能被海尔文化激活?为什么研究企业文化就是研究活力?”学员们各自发表着看法。 张瑞敏听着各国硕士生的提问和对海尔文化案例的热烈讨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一位美国的学生说:“从张先生的讲课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企业成功的管理!”

张瑞敏是走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以海尔的卓著业绩和精辟经营理念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企业与成功的海尔文化。这一事件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说明,作为一个企业只要创新,大胆的去尝试,把理论转化成为实践,同样也可以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

海尔还提出“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海尔的人才观。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你能够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建多大舞台。赛马机制具体而言,包含三条原则:一是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二是职适其能,人尽其才;三是合理流动,动态管理。在用工制度上,实行一套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机制。在干部制度上,海尔对中层干部分类考核,每一位干部的职位都不是固定的,届满轮换。海尔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要义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在能力,让每个人每天都能感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又能够将压力转换成竞争的动力,这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只要是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希望他自己的价值得到承认。只要员工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你就肯定它的价值,这就是管理的核心。在海尔有一个动态的概念,现在市场竞争激励,海尔企业要求海尔青年应不断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定要有坚定的目标,有自己的梦想,并将目标和梦想与海尔创世界名牌的大目标结合起来。不断的发展和超越,创造世界一流品牌。而且在海尔将人分成三种人材、人才、人财 。

人材—这类人想干,也具备一些基本素质,但需要雕琢,企业需要有投入,其本人也有要成材的愿望;

人才—这类人能够迅速融入工作,能够立刻上手;

人财—这类人通过其努力能为企业带来巨大财富;

也正是因为这种创新和超越的人才观给海尔企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企业要想兴旺发达,就要充分发现、使用“人财”。

先谋势,后谋利——海尔的战略观,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很好,管理不行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落到市场的后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很快就能重新活起来。品牌是帆,用户为师——海尔的品牌营销 。人单合一的双赢管理模式,都给海尔的企业文化增加了更多的魅力。

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保持人力资源的质量优势是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为人是企业生产力中惟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主体因素,再好的管理制度也需要由人来执行与运作。 一根头发丝 。这是海尔创业初期发生的事: 一次,海尔集团杨绵绵总裁

在分厂检查质量工作,在一台冰箱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根发丝。 她立即要求停产,召开全体员工开现场会,有的员工说:一根头发丝不会影响冰箱的质量,拿掉就是了,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杨绵绵总裁斩钉截铁地告诉在场的干部职工:“抓质量就是要连一根头发丝也不放过!” 这个故事成为海尔抓质量创名牌的缩影。这种抓质量的,重视用户的口碑让海尔在用户心中的地位又更上一层楼。

海尔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仅仅在观念上提倡创新并不难,很多企业都号称自己的企业精神也是创新,如何把企业文化中观念层次的价值观与管理制度统筹考虑才是落实创新理念的根本。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一个企业要更好的进行发展,就要有属于它自己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导向、激励、约束、协调、维系、教化其内部员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也来壮大企业,促使企业进行进一步的发展。文化就是灵魂。

参考文献:(1)《企业文化建设》---周坤

(2)《企业文化》---迪尔·肯尼迪

(3)《海尔的企业文化》---孙健

第14篇:地缘战略理论论文

地缘战略学是现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战略理论,该学说缘于古希腊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狄米斯托克利,在学科分类上,有过广泛的讨论,甚至认为地缘战略学仅仅是一个介于地理学与政治学的边缘理论。事实上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地缘战略理论从来都不是一门价值中立的理论,而是体现出不同民族或者不同国家在对外政策问题上特色鲜明的抱负,即地缘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收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同时还收到其主要思想家代表的特定民族或者特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关切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导致多种理论的理论依据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

德国地缘政治学

一战后德国出现了以卡尔·豪斯浩弗为首要代表的“慕尼黑学派”。与那种主要关注在全球封闭体系中反复出现的经典地理政治学不同,地缘政治学首要特征在于明确将现代民族国家看做一种在有限的地理空间中寻求生存的有机体。从根本上说,地缘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体现了“达尔文主义”对当时社会科学的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同日耳曼民族的终极使命感结合在一起导致的主要后果就是使地缘政治学带上了极为明显的地理决定论的色彩。

地缘政治学确切地说包含了两大根本主题:一是为身处列强重重包围中的德国、尤其是一站结束后处于凡尔赛体系重压下的德国,寻找摆脱各种外在的枷锁以及适合其最终成长为世界强国的发展道路;二是为德国最终能够成长为世界强国而教育民众,从而使他们能够具有某种足以与世界强国地位相称的空间意识。地缘政治学对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是有一些影响的,毕竟两者都是达尔文进化论关于社会科学的体现。所以虽然这两者并不完全一致的,但是地缘政治学固有的那种赤裸裸的地理决定论色彩同样使其在二战后遭到了人们的普遍唾弃,而造成地缘政治学带有强烈决定论色彩的根源,是它与1848年后逐渐形成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尤其与日耳曼民族对现代欧洲负有的终极使命感过于密切的结合,而正是这种结合注定了地缘政治学的生命力无法持久。

海权论和陆权论

美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是海权派地缘战略理论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认为,地缘优势在海洋方面,海上力量对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任何国家或国家联盟如果能控制公海,就足以控制世界财富, 进而统治全世界;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强国需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天然良港,较大的领土面积,一定的人口数量,适宜海洋事业的劳动者素质和优良的政府体制;控制海洋和海上交通线是国家海洋政策和海军战略的主要目标;与敌海军舰队决战并消灭之是夺取制海权的主要方法,确保制海权必须采取有效的海军战略.然而英国地理学家和战略思想家麦金德则认为,世界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岛,欧亚非、南北美、澳洲(大洋洲),其中欧亚非洲是其中一块最大的陆岛,他称之为\"世界岛\".他认为,在这块世界岛上居于顶端部分的欧亚大陆, 是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地理中枢,因此他称之为全球的\"心脏地带\".心脏地带大体包括东欧平原,东西伯利亚平原,中亚和中国西北.麦金德提出了三句影响深远的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海权论和陆权论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由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变动趋势对海权与陆权两者间力量对比的潜在含义,二是海洋国家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来应对大陆国家的有力挑战。这两大主题根本上体现的乃是几个世纪以来英美在对外政策上的传统恐惧感,即历史上的主导性海洋强国对某个单一强大强权控制大陆及由此而丧失海洋优势的恐惧。尽管美国在二战后取代了英国而成为主导性海洋强国,但美国同样继承了英国的传统恐惧感,正是这种恐惧使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与历史上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并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这两种政策的核心都是防止在亚欧大陆上(尤其是西欧和东亚)出现一个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家,而这点实际上也正是经典地理政治思想界定的主导性海洋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

边缘地带论. 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根据美国的战略需要和心脏地带已被苏联控制的现实,对\"大陆心脏论\"作了修正,提出了地缘战略学中的\"边缘地带论\".认为地缘优势在欧亚大陆和近海之间的边缘地带;\"谁支配着边缘地带,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斯派克曼认为边缘区,是争夺世界的锁钥. 边缘地带论对美国政策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其表现在冷战时期由于苏联的势力影响到“心脏地带”以及东欧与亚欧大陆的边缘地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政治体系,其政治力量不可一世。美国仰仗着在二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军事实力,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介入“心脏地带”干预土耳其、希腊事务。可以说“心脏地带”学说中所说的内外新月形地区都在其控制之下,使美国主宰世界的机会到来。\"边缘地带\"学说的驱使下,开始拉拢英国等西欧国家,提出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在欧亚大陆外围建立政治军事同盟体系,在西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亚洲与日本的安全条约,与东南亚的集体防务条约,到中东的中央条约组织,对苏联形成包围,阻止苏联控制心脏地带,进而统治欧亚大陆。然而新中国的成立与中苏建交,使得苏联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担心中苏结盟控制亚欧大陆,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并积极加强与日本的战略伙伴关系。

另一方面,美国还保有马汉所提的“海权论“,其理论体现在美国的海权思维上。在冷战时期,美国在马汉的“海权”战略思想的影响下建立了强大的舰队,它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海域取得绝对优势。美国依靠像巨人一样强大的海上舰队建立了庞大的海上霸权。但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原来的海上战略已经不适宜现在的局势。为了继续其海上霸权必须改变策略。加强与别国的合作,是维护美国利益。美国一直以来的作战方式表明,美国强调在尽可能远离其本土的地方防止战争,打击恐怖主义,其目的是实现其本土的绝对安全。为了其自身的安全,美国的舰队就必须前沿部署到别国内。控制海湾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向海湾地区派海军部署舰队,以威慑伊朗和中东的宿敌。在太平洋地区增加战斗力量,遏制俄罗斯和中国以及潜在的敌人。继续在西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部署战斗力量。

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地位,极力主张北约东扩,进而加强对欧洲的控制。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其势力范围,加紧建立一个单级世界。因此,美国极力主张北约东扩,尽可能快地把东欧国家列入西方的地缘政治范围。这样一来,可以起到牵制欧洲联盟并向该地区施加影响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力量并遏制俄罗斯的重新崛起。

冷战结束后,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美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亚太地区,其军事政治活动和手段也随之展开,如频频在亚太地区进行军事演习,大举增兵亚太,加强与日韩澳等亚太军事同盟的关系等。

美国推行的“经济私有化、政治民主化和市场自由化”不但把伊拉克纳入了战略轨道,也经一步加强了其对伊朗的遏制,推进了其向中亚的渗透步伐,实现了对俄罗斯等大国的战略围堵。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拉之间的冷战联盟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美国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战略,继续把拉美国家纳入以它为首的新体系内,以便适应新时期的美拉合作。美拉之间在经贸合作上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安全领域也加强了合作,如美国在哥伦比亚的安全合作、美国与古巴之间的关系都得到了改善。 非洲虽不处于美国对外战略的中心地位,但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和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美国对非洲的关注日益增强。美国重视非洲,也是为了牵制欧洲和中国在非洲影响力。

中国主要的地缘战略思想

中国地缘战略思想异彩纷呈,这里只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以服务于当今中国的地缘战略实践。中国古代地缘战略思想中国的地缘战略思想和实践,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贯穿于以后的各个封建王朝.在古代,多兼并,统一战争和王朝更迭战争,孕育了丰富的地缘战略思想和实践. 1.合纵连横。合纵和连横都是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地缘战略思想.合纵连横使用的手段,是依仗实力,实施又拉又打的利诱与威慑。其实质是根据当时的地缘政治形势,依据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问的利害关系,在国家之间实力对比基础上,趋利避害,交替运用利诱和威慑两种手段,通过不同形式的联合,争取同盟,分化敌人,来改变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结构,以改善国家的战略态势和安全环境,达到大国称霸,小国保全的战略目标。远交近攻战略是战国时期范睢向秦昭王提出的着名的地缘战略思想。是一种非常有见地的地缘战略思想,深为后人重视和推崇.其实质是利用矛盾各个击破之策;是循序渐进,分阶段实现战略目标之策;是善于选择敌手,一个时期集中力量只打击一个敌人,避免两面树敌和两线作战之策。远交近攻结成临时联盟,最是\"连横\"的一种表现,一般属于进攻性谋略,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国际地缘战略斗争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中国近代地缘战略思想海防,塞防并重。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列强坚船利炮所攻开,中国国土沦失,山河破碎,边防洞开,中国边疆出现了全面危机。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海防,塞防\"并重.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的战略方针。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基于中国领土三面接陆一面临海的特征,确立了陆海空三权并重的地缘战略,认为中国国防的方针在\"陆防\",提出建设强大陆军的陆权思想;根据中国长期重陆轻海导致海权沦丧的教训,提出了保卫中国海权的思想;根据航空技术发展,提出建设现代空军保卫中国空权的思想.为贯彻陆海空权并重战略,提出了一系列计划设想。孙中山对空权重要性的认识,在中国实为第一人。

3.建国后地缘战略思想建国后具有深远影响的地缘战略思想,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根据我国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形势提出的战略和国防思想。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一条线\",\"一大片\".6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是当时世界的主要威胁,也是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同时,中美关系开始走上和解之路。在这一背景下,1973年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的地缘战略。把处于同一纬度线的国家(美, 日,中,巴,伊朗,土耳其和欧洲)连成一条战略线。后来,毛泽东在1974年提出\"一大片\"的思想.即除上述一条线上的国家外,还要把这条线外的亚,非,拉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一条线\",\"一大片\"的思想突破了以意识形态区分敌友的思维模式,将国家安全,利益作为制定对外战略的基点,从地缘政治角度来判断敌友。这一思想的转变,是中国对外战略走向成熟的标志, 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个世界\"毛泽东在1974年指出,现在世界上存在相互联系又互相矛盾的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中国,亚洲除了日本,整个非洲,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不以政治制度,意识形态,阶级标准来区分敌友并划分国际斗争战线,更多地从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来划分不同阵线。明确区分了敌,我,友,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和国防战略提供了指南。 \"东西南北\"和平与发展。\"东西南北\"是邓小平用地理概念对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高度概括。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南美贵宾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主张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东西南北\"理论用简单的地理语言精辟地概括和揭示了国际各战略力量的地缘政治格局,抓住了世界的主要矛盾和时代的本质特征,得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结论。这一理论把国家的发展问题置于核心地位,强调为此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特别是周边和平,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国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地缘战略继承了传统中国地缘战略思想的合理内核,追求国家的安全和和平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

第15篇:党建理论研讨论文

党建理论研讨论文

学习型党组织如何建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站在新世纪新的历史发展

起点上提出的新的建设理念和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学习型党组织如何建设是当前迫切需要探索的现实问题。

领导干部要带头“真学”

中国共产党怎样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自身的

先进性,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这是我们党建中最重要的战略问题。解决这个战略问题,最核心的就是要建设成用科

学理论武装,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学习型政党所体现的是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而学习

型党组织所展现的是学理论之风、用理论之道、结理论之果。把“学习”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特征、组织活动的主要内容、提高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学习型政党才有坚实的根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大兴学习之风。兴学风,最关键的是党的基层组织,因为它既是科学理论的指导教育者,又是广大党员学习的组织和考察评判者。如果一个组织失去理想信念追求,其工作就一定失去灵魂和方向。大兴学风,学什么呢?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年2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主要内

容。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知识群结构,是党组织和组织内成员的必备课,也是发挥先进性作用的根本支撑。广大党员是否“真学”,聚焦的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行为示范,德为楷模,学为人师,这是他之所以成为领导必备的条件,是在学习中创造出来的。当前,绝大部分党员干部是注重学习与修养的,但也有些党员干部以工作忙为由不善于学;有些党员干部不学无术与学邪道之术;有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些言行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等等。这些都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以真用为学习之纲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进入这个过程需要一种精神。这种心灵和精神就是对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失这种“感应”的党员干部是难以担当此重任的;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焕发出一种“活力”。

学习不是目的,实践中运用绩效才是根本。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要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在“真学”的基础上,做到“真用”。何为“真用”?那就是党的组织依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标,切实谋划出本地部门、本行业的发展思路,不断寻找发展的切入点,理顺并制定发展行动的规划路线图,组织党员群众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升本职工作能力,以求更好、更快地取得工作绩效。

“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实效。党组织干部与党员的工作作风好不好,始终体现在行动上。是脱离实际、拍脑袋与凭想象决策,还是放下身段、深入基层、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还是做表面、摆架子、搞短期行为?是铺张摆阔、奢侈图乐,还是艰苦奋斗、情志高远?面对这些问题,践行后者的党员、干部才是学习型党员、学习型干部的行为范式。

学习型党组织应大力推进党员干部深入实践的行为范式与发展。只有通过实践途径,才能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依据实情改革创新、提升能力;才能保持党组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作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这是人人都明白的哲理,但就是难以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有客观的方面,但更多的是主观内因。为促进党员干部这一行为范式的自觉发展,学习型党组织应注重四个硬件建设:一是党组织的网络平台建设;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系列具体内容规定及其规划的文本建设;三是实践调研成果的公开、公示及其评价体系建设;四是调研团队的组建及其奖惩激励机制建设。

建设时应注重党建文化培育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有终极目标的。这个终极目标应该是:形成浓厚而科学的、本组织所独有的党建文化。因为只

有高态势的文化才能饱含着巨大发展潜力。我们党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形成党建文化自觉型和文化特质型,实现党建价值的最大化。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当一个地域或一个组织的文化产生以后,这种文化就成为了一种方向性的模式文化,形成一种本土的发展理念。因为文化里凝聚了人群的思想方式、生活样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习俗。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面临着文化抉择、文化定位问题,这时的文化就会起着支撑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所以说,文化自觉与文化特质是判定某种模式发展和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形成党建文化自觉与文化特质对有90年建设历史的大党来说,已不是一个孤立的理念,而是一种文化观和有着深刻意涵的文化理论。它是指生活在党组织中的群体对党建氛围与发展模式的探寻与坚持,对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的把握,以不断提升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进而取得适应国内外新环境、适应新时代执政党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日益增强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党对群众的凝聚力。党建的这种文化,只有当它从个体转化为群体自觉并形成独有特质的时候,才能引领社会前进,才能形成支撑民族复兴繁荣的先进文化体系,而学习型党组织正是完成这个转化的关键。

学习型党组织应抓好党建文化自觉和文化特质建设。党建文化自觉,包含着对我们党的建设传统文化对比研究和在

世界各国党建语境中对我们党的文化坚持与发展的思考。党建文化特质是党组织具有强劲向心力的最根本的属性。第一,应不断坚持党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习型党组织在世界意识形态多元化思潮中应该成为领导和组织党员发展先进文化的力量源泉,自觉担负起党建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存、清理、批判、传播的责任,自觉承担起推进党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第二,应不断坚持对社会多元文化的吐纳与整合,自觉担负起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鉴别、选择、消化的责任,在促进不同国家政党、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理解与借鉴中重视沟通与对话,反对文化霸权,促进社会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努力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第三,应不断坚持党建文化的引领职能。学习型党组织要突出党建人才培养、党建科学研究、党建工作服务的三大优势职能,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中,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者的引领重任,有效提升党建文化活力,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党建文化引领之路。

焉耆县玛丽艳幼儿园党支部二〇一一年六月九日

第16篇:天堂伞ERP新理论论文

ERP新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

ERP新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 [摘要]

企业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在企业中的应用,给内部控制体系带来了若干冲击和推动。文章以天堂伞企业有限公司为例,介绍其在采购与付款流程控制上的成功经验,并对其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

ERP新环境;内部控制;采购与付款业务

[正文]

一、ERP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一)ERP的核心思想

ERP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所谓EB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20世纪90年代,ERP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接过了它的前身MRPⅡ手中的接力棒并扩展了MBPⅡ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突破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融合了企业管理的先进思想与信息产业的最新成果,创造了“管理+IT”的奇迹。ERP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还是一种管理思想。因为信息技术只能是一种手段,其本身不会创造任何东西,更不能变革企业管理。

(二)ERP的特点分析

ERP的特点有:一是使组织的主要业务流程集成化和自动化;二是在整个企业组织内共享数据和业务活动结果;三是在实时新环境下产生和获取数据。从管理思想而言,ERP系统包含了JIT(准时生产)、SCM(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等理论。从管理的范围而言,ERP包含了会计、财务、生产、产品质量、销售、库存和人力资源等模块。一方面,它既可对企业内部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维护、财务、成本控制、决策支持、人力资源等有效地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过SCM模块加强企业与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合作。这种全方位的管理模式,从范围和深度上为企业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从适用性上看,ERP的使用范围由原先的制造业扩展到高科技、航空与国防、钢铁冶金、零售业、金融服务、消费品、医疗卫生、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产业等新领域。

二、ERP新环境下采购及付款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一)ERP新环境下,采购及付款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目标是:

1、保证采购物料能及时满足生产或销售需要;

2、保证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经济性;

3、保证付款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4、保证采购过程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5、保证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分析和处理异常状况。

(二)在ERP新环境下,内控体系运行的原则

1、职责分离、互相牵制,对不相容的管理或业务岗位进行严格分离和合适授权;

2、根据ERP的特点,保证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三、ERP在我国实施现状分析

ERP在我国的应用已有多年的历史,先期应用主要立足于传统机械制造企业内的引进。当时主要是MRP的试验应用,由于ERP管理软件和计算机技术尚待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尚处在起步阶段,企业管理思想落后,市场竞争新环境还未形成,应用效果并不太理想。近期随着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确立、国内软件企业的推动、国际竞争的加剧,在我国掀起了应用ERP的高潮。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企业实施ERP的动机具有多样性:约70%的企业选择ERP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0%的企业是为了规范企业管理行为和提高企业管理思维;5%的企业为提高企业员工士气;还有5%的企业仅仅为提高企业形象。然而,ERP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让人想碰又不敢贸然伸手,目前ERP在我国的实施现状并不乐观。在过去的10多年中,我国企业投向ERP(包括MR-PⅡ)的80多亿元资金有80%左右不见成效。为什么企业使用的ERP失败率如此之高?最主要的原因是ERP系统的导入对企业传统营运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冲击是根本上的、全方位的、深层次的。ERP的实施绝不只是一项计算机工程,而是涉及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理念更新的艰巨的管理工程。据调查资料显示,90%以上的“企业当家人”均坦言从未预料到ERP项目的引进竟会给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带来如此大的冲击和挑战。决策层思想上准备不足,员工培训跟不上,管理观念没有及时转变,组织与管理模式没有及时调整,ERP项目尚未实施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隐患。决策人引进ERP的初衷是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但当发现ERP的引入会对企业既定的管理体系和利益结构产生冲击,尤其是当ERP管理触动某些核心人物的利益而遭到各种阻挠和抵触时,决策人要么缺乏应对的心理和准备,要么因种种利害关系的平衡而不得不将ERP闲置在一旁,不了了之。耗资巨大的ERP系统成了“聋子耳朵”或“面子工程”。这种现象在大型企业尤为突出。大型企业组织机构复杂,管理层次较多,因而改革的难度就更大。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中小企业实施ERP项目的相对较少,且中小企业中制造企业所占比重较高。

四、以天堂伞企业有限公司为例对其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进行分析

天堂伞企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各种广告伞、礼品伞、晴雨伞、沙滩伞等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制造。该企业集团实行集权管理,由集团总部集中管理全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资金。集团为了改善经营管理,于2004年上了SAP的ERP系统,采用了财务、成本控制、销售管理、物料管理这四个模块,从而使企业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管理增值。因此,本文以天堂伞企业有限公司为例,介绍其在采购与付款流程控制上的成功经验,并对其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一)天堂伞企业有限公司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流程分析

就采购与付款环节而言,该集团将采购中心分为三个部门:开发部、业务部和综合部。开发部负责新原料、新供应商及供应商的评估管理;业务部负责订单的分配(在采购平台上进行竞价、招投标来分配订单)、订单跟踪到货及采购合同的签订;综合部负责订单制定、请购单初审及付款请款。具体的业务流程及内部控制为:

1、请购

ERP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物料需求管理。在ERP系统下,只要生产排程和物料主数据正确,请购计划的分解就可实现。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的不稳定,企业的采购也不能完全依赖ERP,许多环节还需要人的管理加以解决。

按照天堂伞企业公司的特点,请购单分为三类:一般物料请购单、特殊物料请购单和部门物资请购单。一般物料请购单是根据正常的销售计划结合库存情况推导来的。特殊物料请购单是据供应商供应能力和供应价格变化、营销活动需要等产生的。这一类计划根据计财部季度销售回款计划、品牌策划部产品升级换代和促销活动规划、科研中心配方更换信息,并综合考虑产品销售状况、物料采购状况等因素制订。这一类物资需求计划对此类销售型企业而言,金额大、弹性强,与企业的战略紧密相关。该集团目前由计划配送部负责每季度和针对重大节假日召开特殊物料准备计划例会,提出特殊物料准备计划草案(以产品品种和数量形式),经与会部门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制订特殊物料准备计划,并以《会议备忘》的形式传递与会部门,上报集团CEO。对于由办公部门、固定资产需用部门提出的请购单,则由部门负责人、资产主管部门负责。所有的请购单均由综合部完成请购单的初审,并按物料进行分类、整理。

2、选择供应商

这一环节关键是要做到信息公开,评选流程的公平、公正,其中价格又是选择供应商的重要因素。在天堂伞企业有限公司,与采购有关的询比价、核价、竞价及招投标工作由采购中心业务部组织在电子采购平台上进行,采购中心主任助理和审计部对日常询比价、核价、竞价及招投标实行管理和监督。网上竞价或招投标物料价格均需采购中心主任签字确认,这种方式基本可以做到透明、公正。

同时采购中心开发部还实行了供应商定期考核的制度,以系统提供的各项指标分析表和相关检测部门提供的物料质检分析报告为主要依据。采购中心开发部设定评分标准对供应商进行评分,并输入系统,生成《供应商评估报表》,将《供应商评估报表》作为选取供应商的一个重要标准。

3、签订订购合同 采购中心业务部与供应商签订订购合同,供应商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价格供货,各种运费等费用都包含在采购合同之中。财务人员将合同资料、订购单录入ERP,订购单或合同是ERP中收货、付款的原始依据。

4、验货入库

对企业而言,验货入库关键是要保证货物的数量和质量。仓库保管员先将送货品种、数量等内容与订单所列内容进行核对,然后开具手工入库单、质检入库通知单,质检人员验货后,出具质检报告;对于合格物料,保管员将质检报告和质检入库通知单一起传递给记账员;如是固定资产,在资产管理模块中做收货;非固定资产,由财务系统中做收货。对于不合格物料,保管人员可根据质检人员的确认当场拒收。

由于集团新投资的产业暂时未上线,其业务处理相对较麻烦。对于这种情况的采购方案是由采购中心综合部在下订单后的两个工作日内将订单清单分不同工厂将数据电子邮件发给相应的产品供应中心工厂的收货人员。产品供应中心收货人员严格按照发运计划进行收货,在收货后及时在订单中对数量进行记录;每周

三、五下午5点30分上传人库并匹配订单的数据给采购中心综合部,由采购中心综合部及时在系统中将入库数据与订单匹配。同时采购中心综合部在物资供应系统中进行订单匹配,并以书面形式将未完成采购申请情况经部门负责人签字后传递到计划配送部,计划配送部据此和工厂物料库存、生产需求情况制订下期采购计划(采购申请)。

5、发票校验

发票校验主要是为企业会计记账提供依据,ERP中的会计记录是自动生成的。只要基础设置正确,一般不会出现错误。由企业集团采购人员(月末)统计汇总需要开票的入库单,向供应商索要发票,然后将入库单和发票提交给财务会计部,财务会计部核对入库单、发票单据是否匹配。目前这一控制是在系统外进行的,财务人员如果发现发票不合格,则退票给采购中心综合部,采购部门应及时要求供应商重新开票。校验无误后在ERP系统中输入发票,系统自动实现应付账款的记账。同时该企业集团要求财务人员在收或退相关入库单、发票时要与采购中心相关人员办理票据的交接手续,入库单、发票等单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由财务会计部完成。

6、付款

在我国,银行系统并没有与ERP完全集成,因此完全意义上的自动付款是无法实现的。采购中心支付给供应商的货款,应先进行发票校验。发生支付业务时,先由请款部门经办人填制请款单。财务人员根据部门预算,进行审批。

银行出纳在经办付款业务时要检查手续是否齐全、请款单上的收款人名称、银行账号等项目。ERP系统中已经存在的涉及供应商、客户类的账号,银行票据系统可直接调用。并由专人负责相关信息的同步维护,银行出纳付款前应检查银行票据系统与ERP系统的账号数据已同步更新并保持一致。所有供应商、客户的账号原则上应只有一个活动账号可以使用,有关账号的变更应取得该单位书面的有效盖章确认函并经企业集团相关部门认可,不使用的账号应予以冻结。

付款经办后,付款票据交由制证会计进行记账处理。期末由指定会计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落实、跟踪未达账项。

(二)天堂伞企业有限公司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风险分析与内部控制设计

在我国与上述企业类似的日化企业有很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类企业虽然采用了ERP,但仍然存在固有的风险,同时ERP也在不知不觉中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

1、从请购环节来看,企业的计划依靠ERP,但是市场新环境又决定着他不能完全信赖于ERP,对特殊情况还需要高层领导和财务人员的介入。同时ERP的计划分解还需要确保物料主数据和生产排程等基础数据的准确。

2、从选择供应商环节来看,即使有电子平台,供应商的评估、选择、谈判、合同的签订等各个过程还需要用制度加以规范。ERP内供应商的资信、到货率、银行账号与供应商的评估、付款直接相关,供应商主数据也需要专人进行维护。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财务处采购会计要对采购文件中的各因素进行最终审查,确认其符合规定后方能支付预付款;如果是采购结束后才支付款项,采购会计必须参与采购计划的审核和付款计划的签订。在这点上,该企业集团财务人员在合同签订中的付款审核与监督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若采购部门的付款计划与财务预算不符,企业可能会发生现金危机。

3、从验货入库来看,实现了收货员、验货员与记账员的分离,可以有效防止可能发生的舞弊。在ERP内部,相关的采购单也会进行自动检查,当差异超过了预先设置的容许界限时(即有关的交货日期和数量)将会被拒收。只有实现了不相容职责分离,这一环节的风险才会降低。

4、从发票检验来看,发票是企业付款的依据,ERP会自动根据发票生成应付记录。该公司由财务人员在系统外进行入库单与发票的匹配,然后输入系统。这一步骤也可以设置在系统内,在财务会计过账环节加以控制即当发票与订单一致时才能过账,每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灵活设置。

5、到达付款时点时,供应商会主动催款,企业也可在系统内设置预警。该公司设立请款控制,由财务人员对部门预算和付款要求核实后给予批准。出纳依据ERP中的供应商信息,银行转账付款或签发票据。这里供应商账号信息的维护又成为了企业需要关注的重点。会计人员依据付款单制单,为了确保业务的准确。建立企业银行间、企业供应商间的对账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ERP新环境下采购及付款的关键控制点

由上分析可看出,ERP系统新环境下的采购和付款环节,应该设置以下关键控制点:

(1)授权:可以接触采购流程的每一个人员均需要根据内控要求设定其对ERP系统的操作权限;候选供应商信息的录入须得到对数据库的操作授权;订单输入后的修改必须得到操作授权;财务部门对关键数据或凭证的业务操作应该由具有相应职责和权限的人员进行;

(2)审批:手工请购单必须得到审批核准;实体付款必须得到审核批准;

(3)验收:验收部门须严格按照订单和质量标准验收所收物料;

(4)监控:各部门管理人员应随时监控系统运行情况,收到ERP系统自动发出的错误报告或异常情况信息应该及时处理。

六、小结

ERP系统的网络应用结构可以方便地实现各个不同业务模块之间信息的即时传递,可以使企业的内控体系实时反映运营状况。ERP网络新环境的这个特点,具备了实时控制的思想,针对各个关键控制点设定的实时控制手段使企业从传统的发现问题、事后补救,发展成在业务运行中进行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网络新环境自身的安全性也同样脆弱,任何对企业内部网络系统的破坏都可能会给企业的运作带来严重后果。企业在网络安全上会面临各种控制难题,需要制订相应的措施来进行防范。

总之,ERP系统在企业的应用将会对其内部控制体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ERP的应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软件系统及其网络的使用,还应该配合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特别是内部控制体系质量的提升才能体现其应用价值。企业内控体系的设计和实施都必须根据ERP新环境的变化进行各种调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新环境下内控体系设计和实施的质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ERP项目实施的成败。在ERP新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仍然将是企业管理活动关注的焦点,是企业创造价值、实现效益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控,革扬《MRPⅡ/ERP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9

2、《企业资源计划》(第3版),广东经济出版社,ISBN978-7-80728-206-8

3、柳中冈著作《ERP、MRP管理技术》,深圳出版社,1998,02

4、罗鸿,ERP原理设计与实施,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2

5、陈启申 《ERP-从内部集成起步》,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2

第17篇:英汉翻译主位理论的论文

关键词:主位主位结构主位推进主位推进模式语篇翻译

内容提要: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四大方面,即主位作为语篇翻译单位的研究、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转换研究、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和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本文在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认为应加强实证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基于大型语料来探讨和总结这种转换规律。

一、引言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并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语篇逐渐成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关注点。“主位”作为一个在语篇的大背景下针对小句结构进行描述时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语篇翻译研究中。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的评述,可以帮助我们对此有一个概略性的认识,并启发人们对此作出新的深入思考。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二、主位结构与语篇翻译研究

根据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提出的句子实义切分法,每个句子都可以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划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两个语义组成部分。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Halliday)接受并发展了这一理论。Halliday和Thompson均认为任何句子或话语从交际功能的角度都可以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部分。“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述位则是对主位的陈述,是围绕主位而展开的内容。”主位和述位构成主位结构,主位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小句。Halliday认为主位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语篇特征和语篇的结构性衔接手段之一。方琰、艾晓霞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结构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并探讨了汉语语篇中的主位结构。研究主位和主位结构的意义在于了解信息在语句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体现出的交际功能和句子的内部结构。事实上每个语篇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相互衔接和层层推进。主位的选择决定了语篇的信息起点和发展方向,主位和述位组成适当的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并有效地传递语篇的信息。小句主位还具有衔接上下文的作用,作者通过对主位成分的选择引导读者对语篇进行连贯的解读。由于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通常发生在小句的层面上,因此主位对于语篇翻译中句子的分析、转换和构建以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将其作为翻译单位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译者首先通过主位、述位所包含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来了解源语语篇中句子信息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语篇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转换;而且在译语语篇的构建过程中,选用什么成分充当主位会影响到译文的句子结构以及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徐盛桓最早就主、述位和英汉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主位、述位的理论有助于更精确地理解原文,指导翻译实践。杨信彰从主位角度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认为与英语原文相比,汉语译文中出现的主位错位会破坏原文的信息结构,影响原文和译文之间意义传递的效度。刘士聪、余东根据主/述位切分和翻译思维的特点,提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原文进行分析和转换。认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译文句子的构建有直接帮助,同时也注意到了它本身的形式特点及其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特别是它在翻译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还必须考虑到语篇中信息的层层推进和发展,否则就无异于以句子作为翻译单位。由于语篇中小句所承载的信息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的,进而构成段落和篇章,以语篇为视角研究翻译,就必须考虑到主位推进以及由此形成的语篇宏观组织结构,体现出语篇的连贯性和动态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主、述位的层面上。

三、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转换研究

既然主位和主位结构对于理解源语语篇和构建译语语篇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英汉翻译转换时如果能够保留原文的主、述位结构当然很好。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是总能做到,因为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尊重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并进行适当的主位结构转换。根据美国语言学家李讷和汤普森提出的新的语言类型学的观点,英语是主语突出的(subject-prominent)语言,汉语是话题突出的(topic-prominent)语言。作为一种主语突出的语言,英语中的主位在大部分情况下和主语重合。“一般情况下,除标记性主位以外,英语的主位结构和主谓结构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同时主位与述位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语法中主语与谓语的区别相同。”而汉语作为一种话题突出的语言,句子大多不具备像英语中那样明确的形式结构特征,常常是以意合组织在一起,以话题为中心辅以评论的句子大量存在。“汉语句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话题+评论’为铺排格局的语义结构,汉语的主位基本上就是话题。”而且汉语中的主位不局限于小句,有时既有小句主位,又有句子主位。英汉语在主位结构上的这种差异是英汉语篇翻译转换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将其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相互转换规律。Baker认为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译者无法总能保留原文的主位结构,重要的是译文要有自身的语篇组织发展方式并具有连贯性,并且不损害原文的信息结构。她还特别探讨了英语中的主位与汉语中的话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英译这种“话题+评论”结构。Fawcett认为有些语言之间在翻译转换时可以完好地保留主位结构,而在其它一些语言之间却无法做到,因此译者不能盲目复制原文的主位结构,应该知道在译语中借助何种手段以达到原文主位结构的语篇效果。Ghadey&Gao首次通过计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英语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与其在汉语译文中的转换情况,认为英汉语篇在翻译转换时主位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王桂珍在比较主语、主题和主位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认为汉语的主题主语句多用转移和补加的方式进行英译,应根据英语的句法结构来选定句子的主语及语序。李运兴把“主位”概念应用于英汉翻译研究,描写发生在小句主位上的语际转换现象。并针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主位结构上的两大差异,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互译中英语主语主位与汉语话题主位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汉语空位主位上的隐性成分在英译中的显性化处理,使之成为英语小句中的主语主位。杨明基于“英语是主谓结构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这一理论基础,分别讨论了英译汉和汉译英中的主位与话题。认为主位问题在英译汉中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英语中的主语转换成汉语中的话题,在翻译中需要重新安排主位,确立话题;汉译英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汉语中的话题模式转换成英语中的主谓结构模式,同时相应地转换原文与译文的主位与述位。王俊华认为在英汉翻译中要处理好两种语言之间的主位、述位转换问题,就是要处理好英汉语言中的“主语+谓语”和“话题+评论”的适当转换问题。成丽芳认为汉译英时影响译文质量的重要一步是主语的确定,提出要增强超句意识、以句群或语段为操作单位、分析主位结构、利用主位推进来恰当地选择和确定主语。(说明:此节是在综述他人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者区分了英语的主位和汉语的话题,故综述时只能保留这些术语。)上述学者将语篇分析理论中的主位和主位结构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描述了英汉翻译转换过程中发生在语篇内小句主位上的转换现象,并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转换的规律。当然,这些结论尚需更多的语料来印证、改进和深化,以期对翻译实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理论上的指导。

四、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

当一组有意义的句子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时,小句的主、述位之间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并推动着语篇的有序发展,这种联系和变化被称之为主位推进(ThematicProgreion)。捷克语言学家Danes首次提出了“主位推进”这一概念,他认为“主位推进是指语句主位的选择和排列,它们的相互关系和领属层次,以及它们与上一级语篇单位(如段落、章节等)的超主位、整个语篇和情景的关系”[22]。主位推进是语篇的一种重要组织结构,也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构成语篇中信息传递与延伸的重要途径。每个语篇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衔接与推进,“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Hatim指出主位推进是翻译过程中解读语篇、分析语篇组织结构的一个潜在的有用工具,并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类型(texttype)联系起来。Papegaaij&Schubert[25]在探讨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时指出,恰当的主位推进有助于译文连贯的构建。王斌是国内较早通过主位推进来探讨翻译问题的学者,他指出了主位推进在英译汉中的解构功能和在汉译英中的结构功能。赵小品、胡梅红以主位推进和衔接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在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的汉译英中,如何从结构层次上和语法词汇层次上来加强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构成译文语篇的框架结构,衔接手段则加强语篇语义的联系和实现语篇语义的连贯,在汉译英中应当把两者结合起来。以主位推进为切入点探讨语篇翻译还应该考虑到语篇语义的连贯。翻译就是两种语言之间以语义为基础的转换活动,主、述位的衔接所形成的主位推进只是语篇表层的衔接,而语篇的内在联系体现在语义的连贯上,因此必须把语篇通过主位推进所构建的形式上的衔接与语篇的内在语义连贯结合起来。

五、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

虽然语篇的体裁、类型多种多样,语篇中的主、述位的衔接千变万化,但语篇中的主位推进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在探讨语篇结构的基础上归纳了各自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Danes提出了常见的五种主位推进模式,目前常见的分类还有:徐盛桓提出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黄衍总结的七种主位推进模式;黄国文归纳的六种主位推进模式;胡壮麟提出的三种主位推进模式以及朱永生归纳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语篇中各句之间主、述位的联系和发展就是基本按照上述几种基本模式逐步推进的。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中语言材料的排列组合形式,是语篇中小句汇合成篇的信息流动与走向,是实现语篇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作者有效地生成语篇,也有助于译者准确地解读语篇。主位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和整体走向,反映了作者的谋篇方式和交际意图,是译者解读原文和构建译文时的重要参照,因此是语篇翻译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译者都在译语语篇中较好地保留了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因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照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译文在主位推进模式方面应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牺牲译语语篇的语义连贯为代价来模仿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必须以不扭曲译语语篇为基本前提。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各有自己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语篇翻译中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鉴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当语篇翻译中无法直接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时,应在符合译语规范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或重新建构译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Ventola探讨了英语和德语中的科技语篇在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情况。Hatim&Mason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总是为特定语篇中的整体修辞意图服务的,它作为语篇结构的一个方面在译者构建译文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还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genre)联系起来,指出特定的语篇体裁总是倾向于选择某种特定的主位推进模式,译者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并设法在译文中加以再现。张道振认为翻译中对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或重建不仅仅是保持译文衔接和连贯的问题。文学语篇的特殊性使主位推进模式也往往承载着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和审美倾向,小说翻译中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不仅有利于建构相似于原文的连贯模式和创造类似原作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刘富丽认为在语篇翻译中,源语语篇句群中各个小句的主位推进模式所体现的语篇目的和整体语篇效果,要求译者必须在译文中再现或重建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以求达到与原文相近的语篇效果。同时她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在汉语译文中保留英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可能性并不大,”在无法保留源语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的情况下,顺应译语的主位推进规范才能构建出衔接得当、语义连贯的译文,再现原文信息结构所产生的交际效果。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三种转换情况,即在译语语篇中直接保留、适当调整和重新建构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应当指出,目前将主位推进模式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中的探讨多为理论上的思辨,辅以少量例证,这种经验式的研究不利于准确观察和有效描述翻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语际转换规律。今后还应在较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对语篇翻译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调整和重建的情况进一步分类,使之细化;在对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时还要考虑到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

六、发展趋势

尽管将主位理论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对主位理论和英汉翻译转换过程的认识,但是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多为经验式的,即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思辨并辅以例证,而缺少实证性的研究,这不利于基于大型语料来观察和总结翻译中的普遍规律。因此,应从规定性的研究转向描写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描写。首先要合理地选取语料,并且语料的数量要足够大以确保观察的充分性;然后就实际翻译文本中发生的具体转换现象进行全面的统计和系统的分类并逐一分析,以保证描写的充分性;最后要在认真观察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说明转换中的规则现象和不规则现象,总结转换规律,分析转换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并从理论上作出阐述,尽量做到解释的充分性。在充分观察、描写和解释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翻译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规律,并在翻译实践中验证这些规律,必将大大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

第18篇: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当今正在兴起的低碳经济,正符合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

一、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大成就是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10年GDP接近40万亿,比上年增加10.3%,中国按国际汇率计算的GDP已经超过日本名列第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GDP年均递增近9.9%,增速居世界前列。据高盛全球市场研究所测算,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不但高于美国,更高于欧元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增长发动机。这些成绩在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改革开放的第二大成就是城市化推进。解放初,我国城市人口只有12%,农村人口是8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增至6.07亿人,城市化率以年均0.9%的增长速度上升到46.6%,是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工程院曾做过一个城市化的课题,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人口是8.4亿,农村人口将是6.3亿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这个阶段大概有3 1 亿农民要进城。中国的城市化到2020年就初步完成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曾经说过:人类有两大挑战,一是把高技术安全地用于人类的进步;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因为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左右,如果中国的城市化实现了,对全人类来说就是件大事。

改革开放的第三大成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超前的。过去15年,我们造了15万座桥,基本上每年造1万座,长度和数量是世界第一。可以自豪地讲,15万座桥都是我们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所有材料都是国产的。我国现在铁路总长度是世界第二,运营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高速公路居世界第二。民航已经达到世界第二。这些成就令许多外国专家瞠目结舌,他们认为中国的事情不可思议。

可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绩效的同时也出现资源消耗过多、碳排放增加等问题。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1978年的1483百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6896百万吨,年均增长5.2%。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78年的1.5吨增加到2008年的5.2吨,年均增长4.1%。目前全球碳排放量在过去8年里增长了三分之一,增长量里的三分之二则来自于中国。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数据表明,1952~2007年期间,因化石能源消费,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加了51倍。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另外我国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按照这两项指标要求可以计算出我国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值8228百万吨,远远高于2008年的6896百万吨。

2 可见“十二五”期间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形势不容乐观,实现减排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一)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催生低碳经济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

2008年以来,除了国际金融危机暴发,最大的全球性问题就是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指出:过去的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摄氏度。人为活动引起全球变暖的概率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为66%。2009年第四次评估报告为90%。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层次的,它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而且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危及人类社会的生存。若任其发展,人类社会将必然走向灾难并最终毁灭。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人类的自身行为进行必要约束,减少经济活动中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双赢”局面,走低碳经济之路。

其二,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如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海水中的氢能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未来资源。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

3 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二)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

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起因于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该报告第一次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把全球资源环境管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提出了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随后的15年中,国际社会都在为协商和制定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而努力,这些努力为孕育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播下了思想的种子。当人们在探索碳减排的途径和方法时,发现“碳减排”不仅涉及传统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问题,而且涉及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问题,从本质上触动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问题。

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世界上以法律约束力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是引发低碳经济理念形成的触点,也是催生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动因。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直接推动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京都议定书》的另一个成果还表现在它把温室气体减排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减排问题,让温室气体排放权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排放权问题。它

4 让“碳排放”有了可测算、可折算、可视化的标准,让二氧化碳减排配额交易变成了现实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它鼓励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从而获得碳减排配额,以实现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承诺,获得“双赢”效果。据专家预测,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方式抵偿的减排义务,将给全球的碳交易带来巨大的市场。预计在2008-2012年这5年的时间内每年碳减排量为7亿—13亿吨。因此,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40亿—650亿美元。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遏制气候暖化,而且经济上也是有利可图。

(三)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

科学家发现:世界能源结构中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温室气体(CO2)浓度快速上升的根源,也是人类现代工业文明所形成的高碳经济和高碳社会的客观基础。

从大的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 1.农业社会:基于碳水化合物利用之上的低碳经济 2.工业社会:基于碳氢化合物使用基础上的高碳经济

3.未来社会: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在农业社会,人们非常贫穷,很少有商品能源的消费,也很少有碳排放,尽管社会产出并不高,但相对于无穷小的碳排放,表现出的碳生产率非常高。但这并不是我们所理想的低碳经济状态,因为其社会发展水平很低。

到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劳动力比较密集,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有

5 所提高。在这个阶段,虽然商品能源的消费仍然较低,但碳生产率相对于农业社会已经下降了很多,也还不是低碳经济。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居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能源密集度高的基础设施、居民住房和高耗能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的投入和消费增长快、规模大,因而碳排放非常高,相对来说碳生产率较低,这也不是低碳经济。只有到了更高级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化阶段,整个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工业),人文发展水平、碳生产率都非常高,才进入低碳经济的形态。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现有的各种定义和解释还不尽一致。“方法论”观点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而推行低碳经济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形态论”观点认为,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也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革命论”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的深刻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

6 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第二,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脱钩。 第三,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手段和主要方法; 第四,把开发和利用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举措

第五,围绕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总之,低碳经济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的努力。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模式、能源消费模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制度的创新和政策法律体系的支持。而推进低碳制度创新的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即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代之以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低碳经济模式。就制度层面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参与,其中,政府主导十分关键。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应综合运用如下几类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二)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

(三)探索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环境

(四)健全政府的低碳经济政策和培育全社会的低碳消费意识

总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19篇:小学教育论文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作业

作业要求写为1000-1500字的小论文。

在这门课中,我们介绍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果按照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基本原则去进行课程与教学工作,会面临什么问题?假如你是一位教师,你赞同这种模式吗?为什么?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了解了何为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在平时的课程与教学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了解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首先,我们先对几个基本知识做一个了解和认知,第一,何为课程开发?其实课程开发主要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何事都是计划刚不上变化,同样,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课程应不断适应社会,科学,因此,我们需要人为的来对课程进行改革开发。

其次,在课程开发中有不同的多种模式,我们应该根据每种模式不同的特点进行选择,就此,我们主要对过程模式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何为过程模式?其实过程模式认为课程开发应从那些具有价值的知识中挑选出能够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也就是从内容出发,选择具有价值的知识,它能够代表这种知识当中最重要的过程,最关键的概念和该知识中固有的标准。在过程模式中不预先制定目标,而以过程或程序为核心。学生所取得的最终结果不是按照行为实现确定的,而是在事后借助那些建立在该知识形式中的标准来加以评价。过程模式反对把教育作为工具,主张教育要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也就是说课程不是评价之前目标达到了多少,而是评价分析上完这节课有什么东西要改善。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过程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标模式的局限性,否定了目标模式关于确立和表述课程目标的行为主义和机械主义偏向,肯定课程研究的重要性和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使课程开发更趋于成熟和完善。但过程模式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受到了学者们的质疑和批评。如过程模式虽诊明了目标模式的问题所在,但未能提出一个更为明确的方案,使课程开发者因缺乏具体的步骤难以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否定目标模式通过阐述课程目标来开发课程的同时,又走向了否定目标的反面,把整个课程开发局限于对学科体系进行抽象、演绎的单一来源中,忽视了社会需要、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儿童的可接受性。而涉及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无法用明确的准则去评价所以,这样的课程开发模式从客观性来说,又存在一定的问题。

再次,在充分了解到了过程模式的利与弊后,我会接受这一模式,但也不会完全照搬这样的模式,如果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会在将传统的教师角色改变,不再一味强调自己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解释者、咨询者和参考资料的提供者。注意教材和活动的选择、组织和方法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其观察、实践和解释的能力。重视开放的、非形式化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教育环境的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学生的选择,采用开放式的方式进行,而不是形式化的,结构松散的,使教室不成为讲堂,而成为讨论、交流的场所,但在教学时对基本应掌握的知识进行要求,在基础做好的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思维,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举一反三的发现更多出类旁通的知识。

最后,其实任何一种模式都有优点和不足,关键是看教师如何针对不同课程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设计开发,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根据所教知识的不同以及学生接受反应程度的不同进行调整,相信这也是我们学期课程理论这门课所需要了解的内容。

第20篇:中特理论论文选题

课程论文的撰写要求

一、课程论文选题

课程论文的选题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选题既要有理论意义又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选择的题目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和阶段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或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二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同学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在课程论文中能表达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课程论文结构

课程论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封面、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1.封面:封面包括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年级、(学生所在)教学单位、指导教师等。(下页)

2.摘要与关键词:摘要是对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意义以及研究成果的简短陈述,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摘要中一般不使用非通用的符号或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摘要字数限制在200—400之间。

关键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主题词条,应为通用技术词汇。每篇论文应提供3至5个关键词,用“;”号隔开。

3.正文:正文层次编号由大到小一律采用“一”、“

(一)”、“1.”形式的标题;若有必要进一步细分,可采用“(1)”、“第一”的标题形式。标题“一”、“

(一)”与标题“1”前面应空两个字符。

4.参考文献: 作者在完成论文过程中,凡引用已有学术成果中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设计方案等,均应将其成果编入参考文献。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须在引用处的右上角以尾注的方式, 按照[序号]作者,文献题名,刊物名称,出版者,出版年份的顺序编写。

三、写作要求

课程论文的撰写要求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清楚、结构合理、语言通顺,字数不少于3000字。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禁抄袭或代写。否则,课程论文成绩为零,并根据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概论课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4、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及其创新思维特征

5、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及其在21世纪的历史地位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7、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意义

9、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

10、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刍议

12、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13、对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14、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几点思考

15、浅论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思想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效率与公平关系探析

17、创新与中国现代化

18、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19、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从生态环境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探析

23、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24、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

25、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6、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27、浅论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8、当前青年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29、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其培养

30、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探析

31、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33、\" 一国两制 \" 构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4、浅论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35、浅析邓小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6、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我见

37、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

38、试析社会新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4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4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42、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44、关于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研究

45、对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6、高新技术产业与我国经济的发展

47、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

48、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

49、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50、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51、发展文化产业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52、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5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54、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55、规则意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56、新时期大学生党的建设思想研究

57、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对策分析

58、规则意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59、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当代价值

60、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

61、韩国影视文化对大学生审美观的影响

62、信用社会建构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63、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研究

64、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

65、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研究

66、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67、发展文化产业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68、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

69、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与行为策略研究

70、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

71、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的发展

72、„„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研究

7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

74、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市场发展

75、关于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研究

76、对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7、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研究

78、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比较研究

79、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

80、当代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8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82、我国外交政策及周边外交关系有关问题研究

83、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84、政治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85、农村村民自治研究

86、台海局势与中国统一的走向

87、公务员制度改革研究

88、政府职能转换研究

89、我国听证制度的完善

90、完善我国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

91、人大代表制度的完善

92、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93、加强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94、和谐校园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95、新形势下,基层党支发展的积极探索与主要经验

96、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

97、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98、大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对策

99、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00、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理论论文范文
《理论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