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小学朗读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17 21:06:2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隽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如教学《春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想着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田野的碧绿、小朋友的可爱、春雨的润物细无声„„学生们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人情人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进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有所侧重。”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根据每个课时教学任务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不容忽视。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到中高年级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是不成问题的。

在朗读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有的句子很长,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如《兰兰过桥》一文中有个长句子:“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如果让学生在一些词的后面做上停顿记号,学生就会读得很好。如:“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在《嘀哩嘀哩》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用符号形象地标出朗读的技巧。“|表示停顿较长,“l”表示_般的停顿,“.”表示读重音,“一”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调。

推荐第2篇:小学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小学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小学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朗读在语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上课就让他们读, 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其次,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再次,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物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面的正确、流利是最基本 的要求,正所谓是熟能生巧,多花些时间问题不大。但是“有感情”中的感情从何而来,这需要一些 技巧。那么在语文课上怎样进行这样的朗读指导呢?我根据自己的摸索及借鉴别人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提示式朗读

这种方法多适用于低年级,因为低年级同学能够正确、流利,按结构停顿,标点停顿读出一篇文章,已经完成了大纲要求的70%左右,但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同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以合理地运用提示式朗读。例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一文中,有一句“青青的瓦,白白的墙”,“青青”“白白”这两个描写颜色特点的词语要适当重读。我先让孩子们看图,用小手指出图上的瓦和墙,然后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瓦,什么样的墙?”孩子们齐声回答:“青青的瓦,白白的墙”,重音自然得到了强调。

二、对比式朗读

调换字词,转换句式,让学生去比较,通过比较,确定重音强调语气,也是一种很常用的朗读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影子》一课时,文中说“影子常常跟着 我”,我先把”“常常”换成了“天天”,让学生来读,然后问:“换了可以吗?”小朋友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通过讨论决定不能换,因为如果没有光,就没有影子。小朋友们明白了意思之后,我们又把“天天”换成了“常常”,孩子们再读时“常常”就被读出来了,不仅指导了朗读,而且还理解了课文,轻松至极。

三、情境式朗读

有些课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无法入境入情。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做好感情铺垫。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在指导这一段的朗读时,我设计了 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愿意让奶奶走?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奶奶是她唯一的亲人,奶奶在的时候最爱她,最疼她;有的说小女孩生活很凄惨,她想让奶奶救救她,保护她„„我马上总结说:“是啊,一个孤苦无依的苦命的孩子,奶奶是她唯一的幸福的源泉,更是她的救命稻草,她多想跟奶奶一起逃离这苦难悲惨的生活,逃离这充满饥饿寒冷的世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帮小女孩向奶奶请求吧!”示意学生齐读这几句话。学生们在有了更深体会后,把小女孩这几句心灵的呼唤读得淋漓尽致。

四、过把瘾式朗读

语文课上把朗读做为一个重点,但过多的重复而单调的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容易让学生厌倦。儿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很强的模仿意识,所以在语文课上,我经常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舞台,给他们一个角色,让他们在朗读中过把瘾。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一文中,董存瑞请求任务时,对连长说了七个字:“连长,我去炸掉它!”这七个字怎样指导得力呢?我对学生说:“我是连长,你是董存瑞,你怎么请求任务呢? 读像了,我就批准。”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再指名读,学生争先恐后要当董存瑞,在角色的扮演中,这句话的感情自然得到了渲染,朗读得生动真切。像这种人物对话,比较适合转换角色,进行过把瘾式朗读。

五、情感体会法

朗读指导,如果一味追求重音、停顿等技巧,并不能完全适用。像《瀑布》一文中:“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雾,如尘。”如 果只引导学生把“珍珠”重读,“如烟,如雾,如尘”读得轻些,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朗读的效果,更不能体会到那种缥缈美丽如仙境般的境界。为了读出那种意境, 我没有刻意去做技巧性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自我琢磨,自我感受,再试读,通过评价,肯定并推广优秀的读法。

其实情感体会法,也就是以前的商讨式朗读,学生试读——集体评价——学生再读。这种读法比较适合于高年级同学,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感受。

不论怎样去指导朗读,都要注意导之有方,导出层次,导到实处。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所以朗读指导切忌一导到底,而是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可做单一要求,要允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存在”。

推荐第3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摘要]: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则很值得探讨。(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着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课文>,我准备了几个鹌鹑鸟蛋,让其孩子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二、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同学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四、挖掘重点字词,读出真情实感。良好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激发学生朗读愿望的外在条件,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正是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的内在动力。如《窗前的气球》一文,课文讲述了科利亚因得传染病不能外出,没有了朋友的陪伴,感到孤单,无奈,感到这样的生活真没意思。我首先让孩子进入情境,假如你得了传染病,没有了朋友的陪伴玩耍,你心情会如何?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孩子们充分体会感受后,我又让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来朗读,如静静的躺在床上-----静静;呆呆的望着窗户----呆呆地抓住这些重点字词朗读,孩子们读得那么的伤心,孤单,无奈,有几个孩子还哭了。此时,他们不知不觉自觉地把自己的体验融入了朗读,读得动情而真实。挖掘重点字词,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孩子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含蓄……只有他们准确地把握了文字中情感的变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五、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训练朗读技巧。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推荐第4篇: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朗读从小抓起,因为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正确的语感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学习兴趣。具体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读准字音。低年级课文的特点是注音课文,这就给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语言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首先,要重视拼音教学。低年级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课课必学。其次,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儿化”韵和轻声词。第二,教师要会听,即注意听清学生的发音,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保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二、注意停顿。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现在,有些学生点读或唱读的现象严重,妨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怎样克服点读、唱读现象。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适当的速度朗读课文,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可用听录音,教师示范读、带读等形式进行。第二,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开始时,可用点拍法(用击掌表示)。如:顿号停半拍(击半掌,一下一上为一拍),逗号停一拍,句号停一拍半,段与段之间停二拍。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克服点读、唱读的缺点。

三、读出语调。

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操作方法如下:

1、掌握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调。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句号句末语气下降,叹号表示内心感受,感情比较强烈。

2、注意找准朗读的重音。如《书包里的秘密》一课,课题中的“秘密”一词,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是重音。又如《春晓》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用下面读法,读好重音、停顿和速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人物说话的神态、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如《狼和小羊》一课,要指导学生读好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读出狼那种恶狠狠、蛮不讲理、凶残的语气。

四、品味词语

品味词语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一些准确、传神、生动的词语,让学生主动品味其语言的内涵,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情感,理解课文内涵。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品味,朗读句子的时候,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一年下册《春天的手》中有这样几个与动作有关的词语:抚摸、掠过、拂过、拍着、拉着等,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帮助理解词义,有助于他们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从而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感悟。 感受和技巧在朗读中都不能忽视,感受得越深,语言技巧就发挥得越充分;语言技巧运用好了,又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技巧

朗读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新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怎么读才能提高朗读水平呢?教师可以通过几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恰当进行范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读,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喜欢朗读,投入更多的感情读,发自内心的读,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一、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1.注重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老师“读”的真情可以感染学生,也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积极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在教学中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审美情趣的氛围,通过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达到激发“读”的兴趣的目的。

3.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兴趣。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

4.丰富朗读形式,调动积极性。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5.优化评价语言,增强情趣。用激励性的评语,激发朗读兴趣和信心,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如“你真是一个小播音员,可以上电视台了。”“你这儿读得真不错,如果你把这个词读得在重些就更了不起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也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等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这样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

(4)分角色朗读。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三、适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小学生善于模仿,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他们常常爱模仿老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教师的范读,可以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带着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想学习的兴趣。另外,老师范读,学生就能对全文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方便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同时也降低了学生读准字音的难度(低年级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感觉比较困难,如生字很多,有些句子较长,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在初学课文时,教师就可将范读作为一种引导手段,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范读的过程中,不仅浓缩着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伴随着音韵的魅力,而且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学《荷花》一课,老师范读以后,孩子们好像都陶醉了。有的说:“课文写得美,老师读得更美!”有的说:“听着您读,我好像自己也真的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被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气、美的语调、美的音质所感染了。不知不觉中,老师的范读,为学生学习朗读树立了榜样。

四、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经过观察,我发现,班里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孩子却读得干干巴巴。尤其是一些认字慢,学前教育不充分或者家里没有相应学习环境的孩子。怎么能让他们的朗读能力得到发展呢?我想,只要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出发,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就是成功。所以在朗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这一观点,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孩子读每篇课文后,家长们都会很认真地签字,但签的不仅仅是姓名,而是关于孩子读这篇课文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每天打开孩子们的课本,我都能了解到他们在家读书的情况:“小宇前两遍读得没感情,但越读越好。特别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希望你能读得更好二’“瑶瑶读得很流利,就是有几个字音不准确:称、兴、艘。”“鹤鹤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表情也不错。”“亮亮读了课文,可以得五颗星。”“今天读得不够认真,还要努力。”……

2.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当学生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读得有滋有味时,教师真诚地夸奖:“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的看见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快活地游来游去!”即便是要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在上《要下雨了》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读燕子告诉兔子的话时很轻很轻,教师就这样说:“说得很明白,可惜有点轻,小白兔可听不清,你能再大声地告诉小白兔吗?”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3.朗读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根据学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参与朗读。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姥姥说的话“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时,教师边点评边引导:“这位姥姥,你刚才脸上笑眯眯的,外孙女帮你挠痒痒,你有什么感觉呀?”这位朗读的同学马上意识到自己就是奶奶了:“我觉得很舒服,很幸福。”“有这么个懂事的外孙女,奶奶你真是好福气呀!还有哪位幸福的奶奶愿意夸夸你懂事的外孙女?”角色移位后的朗读更具真情,更有情趣。

除此之外,课堂上,对于有进步的孩子,我一定要把他的成功告诉大家,让同学们夸夸他。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让暂时有困难的孩子充满了继续努力的勇气和信心。对于读得不认真和退步的孩子,不指出也不行。我常常说,“老师一直相信你能够读得更好”“你完全可以读好”“只是再用心一点就更好了”之类的话。因为,相信学生,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鼓励,他们的成功也会使你感到惊喜。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人的朗读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推荐第5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想谈一些浅见:

一、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先要让学生对它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发挥学生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激发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由 “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措施着手:

1、利用教学插图激起朗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密切配合课文

内容,直观性强,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将这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课文,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这课时,我利用课文插图,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①出示课文插图,先让学生自由观察。初看插图,学生看到的只是:图上有一个人,旁边是葫芦架,上面挂着几个葫芦。他们并不明白图意。②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再次仔细观察插图。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如:两幅图中人物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葫芦架上的葫芦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看完了插图,学生肯定着急想知道课文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很乐意地朗读起来。

2、配乐朗读激起朗读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因为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感悟。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适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也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学古诗时,我经常会选用一些比较古典、旋律优美的轻音乐进行配乐朗读。每次听到音乐后,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会大增,读的时候抑扬顿挫,摇头晃脑,那扣人心弦的旋律,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体会到文中的深意。同时达到对课文深入理解的目的。

配乐朗读,不仅为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通过范读,激起朗读兴趣。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好的范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跟着、学着老师读,他们觉得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以体会这份自豪和激动。于是,我先进行示范朗读,我充满激情的朗读完后问学生:你们从老师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听出了“高兴”,有的说是“激动”,有的说是“兴奋”,还有的同学说是“骄傲和自豪”。我异常高兴,抓住同学们回答的这几个词语,紧接着问:“你从哪句话听出了高兴(兴奋、激动和自豪)?”同学们纷纷找出相关的句子。我又说:“你能读出你的兴奋、激动和自豪吗?”同学们在一遍遍的练习中居然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1、学生个别读。个别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它的目的是了解个别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同时也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

2、学生齐读。齐读可以使全班学生都有练读的机会,对那些朗读能力差的学生也能起到帮助、带动的作用。齐读有时可以壮大气势,激发学生的感情。

3、分角色朗读。在教学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时,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我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分配角色。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课时,有青蛙和小鸟两个角色,在指导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归纳出青蛙和小鸟的不同性格特点,然后根据青蛙和小鸟的性格揣摩出读两个角色的话应该的语气和语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而且对角色的性格特征心领神会,通过分角色的表演“读”,真正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4、表演读。小学生是特别喜欢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表演性朗读,只要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就很适合学生的表演。

三、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

首先,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六不”:不

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正确地朗读是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前提。其次,朗读最重要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读法,就有不同的含义。因而,我们要通过让学生不断的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的重要的。

总之,在教学中如能注意到以上的做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有效进行指导,提高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一定会“乐读”。同时,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朗读能手,能够灵活运用朗读这把语文教学中的钥匙,开启知识的大门,获取知识的珍宝,使学生在朗读中乐而忘返,这样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推荐第6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总结,欢迎查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总结(一)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如教学第五册第九课《爬天都峰》时,课文讲天都峰笔陡,铁链仿佛从空中挂下来似的。教师可以从爬陡坡去引导学生想象天都峰的险以及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难,领悟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纸船和风筝》《小鸟和牵牛花》《回声》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的精神。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别特色的朗读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总结(二) 语文以读为本,是我刚从教时一位师父对我说过的。朗读指导对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小学生出于一种天真的纯,在美文朗读中,总能不由自主地将个体生命迅速融入语言文字所创设的境界中去。因此,“朗朗”之中往往透出一股真挚的、忘我的情愫。

记得刚从教时,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和师父曾经多次向我提过我的教学语调太平缓,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去她们班上去听课时总能听到那亲切而富有激情的话语,孩子们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我想这与教师的朗读功力是密不可分的。后来我慢慢地修正自己的语调,在课文朗读上首先自己做足功夫,然后再去上课,慢慢地我似乎也开始掌握了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课以及学习,我得到了下列启示:首先,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因为学生最喜欢也最容易模仿的就是老师。其次,如果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技巧,那么教师可以先不进行示范,但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把学生的情感诱发出来,可以通过音乐、教师的语言、图片等去实现着一目标。第三点,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这样会让读流于形式,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了感情,才能进行下一环节。

因此,我下定决心,要慢慢地提高我的朗读指导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朗读的水平,从而达到了解课文,体会情感的目的。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中,我对课文的朗读进行了不同的指导和尝试:

在《找春天》中的第

一、二段,写的就是“几个孩子”非常地盼望春天的到来,去寻找春天的这样一种情感:

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1)通过理解标点的运用来指导朗读。

在指导第一段的朗读时,我让学生发现第一句话:春天来啦!

中感叹号的应用,并且尝试把它读出来。接着,我让学生比较:1春天来啦!2春天来啦!春天来啦!这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练读这两组句子。并且思考读的时候有怎么的心情。很快学生就得到了应该读出开心、喜悦的心情。在得到句子背后的感情支撑之后,学生很快就把这两句话读得活灵活现。

(2)通过换字来理解文字的内涵来指导朗读。

在第二段有一连串的动宾短语: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我让学生把这一组短语的动词圈出来,并且把“冲“换成“走”,“奔”换成“跑”,再让他们体会两者之间的不同,哪一组用得好。并说明为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时,请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用“冲”、“奔”来造句,一番思考后,有学生举手站了起来:“夏天,我放学后,冲进家门,马上奔向冰箱。”全班学生都心神领会地笑了。大家体会到了这样一种急切、渴望、激动的心情。学生在体会了这段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基调之后,再进行朗读,就能神韵十足地把这一段读好。

《九年义务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教学必须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去训练学生的朗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推荐第7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反思

小学生语文 朗读教学之反思

参加工作三年,今年是第一次接触语文教学工作,以前总认为语文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很容易,毕竟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耳濡相染的语言环境,但当我真正接触到实质的语文教学工作后,才发现其中的各种不易,即使是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也着实有些“梦想不能照进现实”,教学工作中存在很多疑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拿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来说吧,虽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习惯的培养、朗读过程中情感的渗透引导,进行过一定的训练,但一学期过去了效果却不明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我将教学中存在问题、疑惑做一总结,以此进行深刻反思,改正不足,继续前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部分学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朗读活动,如:随意的自我的毫无目的完成朗读任务,有的甚至不愿意张开嘴巴大声的进行朗读。朗读习惯不好,坐姿不端正,不用手指指着朗读内容,朗读时不知道做出重点标记,如:带拼音的生字生词、重点词句、优美词句、特殊词句,筛选重点信息。朗读过程中语音不标准,语调不优美,轻读重读不明确,停顿不恰当。中间停顿过多过长,朗读不流利经常加一些“恩”,“呀”的语气词,或是自行加字少字。最严重的是朗读时没有投入感情,与文本融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声音生硬千篇1律拖音现象尤为严重。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还有教师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结果,整个课堂果然是书声琅琅,非常热闹。但学生不能够监控自己的朗读,往往到最后就从自由读演变成了不规范的齐读。

其二,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表现出空泛和缺乏实效性的特点。朗读要求经常只是笼统的“要读出感情”或“把„„感情读出来”,而没有就如何读出这种感情提出具体的指导。

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评议也比较笼统,“好,他读得真有感情”,或者“读得真好,大家鼓鼓掌!”,其结果是,学生对于怎样读才算“有感情”或“好”,至多只能形成一些朦胧的感受。

二、改进措施及今后教学设想:

首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生字生词,要读得“准”,读得“正确”,这就要以必要的识字量和正确的普通话语音为基础。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得多了,语感、语调也就出来了,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自己眼前的每一个学生有无开口大声朗读。

在让学生大胆开口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音量适度、仪表大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发言响亮,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有感情朗读的基本技能,如重音、停顿、速度、节拍、语气、语调,以及表情等等。正确地断句,不能读破句,这主要表现在停顿和气息的一些处理上。学生的口语经验已经使他们对句子结构和语句节奏等形成了一些感性知识,教师仍需引导学生正确感知处理。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培养好的朗读习惯,那就是“眼到、口到、心到”,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眼、口、耳、脑进行协调配合。学生在朗读中常常表现为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和正确的读音“唱”出全文的文字,但对自己在“唱”什么却缺乏必要的知觉和监控。

朗读时侧重情感表达引导,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理解和体会特定角色或自己在特定

情境下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这些思想感情的可能方式,然后把相应的表达方式在朗读中表现出来。这主要表现为感悟式的朗读指导。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运用语气、节奏、音高等表达不同情感的具体做法,辅助学生读出课文人物的语气和语调。

推荐第8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朗读教学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指导不到位、朗读面较窄、朗读评价单一。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中,对朗读的意义认识不足,缺少正确的态度,朗读氛围营造不够。因此,教师需要对朗读教学进行优化,明确朗读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加强范读,保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适时机智评价学生的朗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时间;朗读指导;朗读评价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教育任务的重要基本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但目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讲轻读”的现象,朗读训练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朗读教学在小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时间不够充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1]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于情融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十分钟,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教师在课堂上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致使学生的朗读时间常常得不到保证。

(二)朗读指导不到位

“新课标”在“具体建议”中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2]

但在我们老师当中有些人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还常常带学生唱读,甚至用方言上课。当然大部分老师普通话素质还是挺高的,但工作起来并不够负责任,朗读教学指导不到位,甚至有些老师并不能准确把握朗读技巧,无法有质量地指导学生,充满课堂的不是“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就是“把××语气读出来”。究竟同学们读得有没有感情,语气读出来没有,学生不懂,老师也不去理会。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经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却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另外,朗读时出现的坏习惯,如学生唱读、顿读,对于朗读能力参差不齐的班级,教师认为唱读、顿读读得比较整齐,朗读反而乱糟糟一团,如果要纠正得花很多时间,而自己还有其他教学任务,所以没有及时指导纠正,朗读的坏习惯就这样形成了。

(三)朗读面较窄

教师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上的朗读训练,往往只着重几个优生。在他们看来,一堂课(特别是公开教学)想要顺利完成教学设计,让几个优生朗读是最好选择,也是最保险不过的事。于是,让这几个优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当听众,基本得不到朗读训练的机会,这样的文本朗读基础,很难让学生对后面的文本理解把握到位。

(四)朗读评价单一

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很好”,“不错,读的很流利”,“读得很有感情”。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但现实课堂上很多教师不能完成此要求。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对朗读的意义认识不足

语文教学的头号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的、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所以学生朗读能力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而这点正是被许多老师所忽视的。作为小学生,孩子们总渴望课堂上能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朗读也不例外。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课堂上,教师冗长的讲解,形式单一的朗读训练,很难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欲望。

(二)没有正确的态度

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缺辅”。很多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刚开始时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在课中读一两个片断,就算不错的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过去的“满堂灌”尚未绝迹,而新兴的“讨论式”“练习式”等又几乎占据了整个语文课堂。以致有的学生一课学完了还不知道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甚至对课文的内容不甚了解,更不要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感情的把握了。这种“隔靴搔痒”式的朗读教学,绝不是个别现象。朗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多留时间给学生读书。

(三)缺少朗读氛围 教学情境即教学氛围,是作用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不仅有益于他们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读出文章的文意、文情、文境。[3]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于是,情境在朗读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把学生带到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来,他们的感情才会得到共鸣,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对于氛围的渲染,却是许多语文教师认为无关紧要的环节。如今的语文课堂,缺少的就是这种氛围。

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情感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师生双方需明确朗读的目的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指定不同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时,我们每个“读”的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行为指向”。如: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学习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读出每部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朗读有效果,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有些学生朗读水平较差,学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课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消磨时间,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视频录像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轻松进入朗读角色,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获得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

(三)创造适宜的朗读氛围,加强范读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教师的示范朗读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课文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情感,然后再以声情并茂的标准普通话读出人物的语气,教师的范读,能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感受其中的感情,并能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如果再配上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将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寓于其中,那就是范读的更高境界了。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还要给学生讲清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好的朗读方法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要想读得好,主要取决于对所读的内容是否深刻领会,方法仅仅是表现的技巧。但朗读的方法技巧,反过来也能促进对读物内容的领会。”[4]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模仿和老师的指导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四)保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5]一节课,应保证有一定得时间和范围用于指导学生朗读,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当然盲无目的的朗读也不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课文内容,什么样的阅读要求,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教师都要安排得恰到好处。如预习时要让全班学生都放声朗读,读完、读好,这样便于学生掌握新字的读音,对长句子的停顿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而齐声朗读则适用于诗歌的朗诵,这种和声的美妙,能将诗歌的抑扬顿挫演绎得淋漓尽致;较短的课文和长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部分,优美的片段,精妙的片段和气势恢弘、语言激昂的文章也适用于齐声朗诵或小组朗读。[6]至于朗读的量就取决于学生对于课文本身的理解能力了,只要保证朗读的“质”和“量”双管齐下,加强对朗读的训练,便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适时机智地评价学生的朗读

学生读后要留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以评促读。 1.倡导阳光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7]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添个字等也是难免的。可如果孩子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老师应当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这种评价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备的教学目标靠近,而且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2.倡导多元化主题评价

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此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让他再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势必会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朗读中能表现自我,能与同伴们交流,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语文离不开语言,而语言实践离不开朗读。让我们语文教师共同在语文教学中一起重视起朗读教学,逐步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袁昌仁.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语速[J].语文教学通讯.2014,(3C) [3]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4]支玉恒.例谈对朗读语调、语速和节奏的指导[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3,(10)

[5]于坚.于坚谈散文及朗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02) [6]戎栋环.如何把朗诵艺术真正引入语文课堂[J].魅力中国.2010,(25) [7] 张筱英.让朗读评价更具评价性[J].教育革新.2008(6)

推荐第9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育随笔

由“念”到“读”

—— 给朗读再添“一把柴”

近日听了同行们几节课,课堂上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总觉得生硬、刻板,只是简简单单在念书,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情感饱满充沛、声音抑扬顿挫、想象立体具象,总觉得欠缺了那么一点火候,总想着再给添“一把柴”。

那一刻的遗憾有何尝不是我自己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的遗憾。我曾经不止一次在课堂上要求我的孩子们读书读得再有感情些,孩子们除了声音再大一点以外,总是够不到我放在高处的那个“红苹果”。于是读书要么成了见字发音的沉闷呈现,要么成了南腔北调的故意歪曲。闲暇时静心细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究竟该添些什么“柴火”,才能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声音有高低快慢,情感有跌宕起伏,甚至表情也会随之阴晴不定。朗读是对书面语言的再加工。如果能够对一篇课文的停顿起合把握的恰到好处,能调动情感,对文字进行情景联想、再现,再配上标准清晰的发音、自然流畅的语气,表情达意的情感,孩子们的朗读应该就能脱离“念”的困境,向“读”靠拢了。而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就真的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花一番心思了。

首先、对学生有一个朗读技巧培训,结合文本和课堂教学,适时适地地在课堂中对学生做一个朗读发声技巧的培训,为孩子们的朗读提供一个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在孩子们的意识里面播种下一个神圣的信念:我是一个受过训练的,会读书的人。当下不是一直推崇给你生活一些仪式感吗,课堂教学也需要这样的仪式感,你在学生的心目中根植下“我会朗读”这个信念,并且时不时地通过各种形式去展现他们的朗读,无疑会让他们的朗读水平节节拔高,远而久之,说不定就能“直通云海”呢。试想。一个自小就爱大声朗读、会声情并茂地读书的孩子,长大了就不会是一个优秀的朗诵者或者是表演家呢。所以,对于学生朗读技巧的培训有助于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拥有朗读自信。试想,一个不懂得运用气息,没有一定的美感,听来毫无生气的声音怎么能将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演绎的精彩纷呈?如果说发声是技术的支持,是入门的必要手段的话。对不同文字的朗读处理就应该是朗读的升级绝技了。不同标点的句子,有相应的节奏;不同体裁、不同情感、不同情境的文本,需要有相应的处理手段,这样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文字产生反应,懂得该酝酿出什么样的情感来读。比如,在表达激动、高兴、愤怒、紧张等感情强烈的文字是,应该用高声调。在表达请求、感叹、祝愿、沉重等语气时,则通过低降调朗读„„技巧方面我们毕竟不比专家,难以从声、形、意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朗读要求,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一步一步地训练,相信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定会水涨船高。

添了技巧这把“柴”,还需老师再扇点风,才能将朗读之火越烧越旺。这阵风,应当是课堂教学者的专业素养了。如何能找到文本的情感导火索,燃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跳出见字发音的刻板念读,仿佛体内一股暗流涌动,呼之欲出,唯有尽情尽兴的朗读才能够宣泄。一

节课中,老师能把控出如此火候,应该就是一节好课了。这又需要老师有怎样的教学智慧啊!

以听的两节课为例,一节上的是文学名著《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打虎”。以激起学生阅读名著和感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为教学总目标的名著教学在这篇文中,落实在打虎时的动作描写上了。老虎的“扑、掀、剪、吼”正是它由对猎物的志在必得到几击不中后恼羞成怒的情感变化线。此处教者进行这样一个点拨,个人愚见,学生在朗读时,定能将文字更清晰地转化成画面,在读书的气势上估计也能和老虎的一步步出击同步。老虎“森林之王”的称号不是浪得,再说,此前也有“人”成为它的口中物,对武松,它可以说压根没放在眼里,可是一击不中,失了威风时,它蒙圈了,“掀”是撞向对方,“剪”是致人死地,一招比一招狠毒,这样一个形象化的解读,比起模仿这两个不易表演的动作更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最后老虎那一声恼羞成怒的“吼”,让学生去算算老虎的心理阴影面积,我想,学生定能体会出老虎彼时内心的愤怒、绝望、凶恶„„有了这样的火候,还怕孩子们没有个性化的朗读吗,还愁课堂上不会书声琅琅吗?

不管添什么样的“柴火”。都需要教学生具有极强的专业素养,极精的教学设计、极高的教育智慧„„我也在为之努力!

推荐第10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 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本文从当前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朗读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今,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了形式。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学生的朗读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从当前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

(2)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

(4)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

二、解决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此外,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困扰我们老师的一个问题。我想,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励评价也是必要的。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教师的评价也密不可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赞扬。

(二)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积累、体验、语感等关键词也表明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三)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朗读指导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形式交替进行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集体读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滥于充数”,教师或学生也可以领着学生朗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因此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角色朗读。孩子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孩子们分别扮演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叔叔,通过对话清楚地了解了“岩石书”的用途,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他们的内心充斥着长大为祖国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3)表演朗读。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我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同时,我还让学生边读边演,孩子们积极性可高了,兴趣浓厚,几遍“演读”之后,大多数学生就可以背诵全文了。在教学《乌鸦和狐狸》这课也可采用这种方法。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我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青梅.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误区及对策分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 第4期

[2]刘春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究.考试周刊,2013年 第76期

第11篇:小学英语朗读教学法初探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法初探

【摘 要】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除了要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要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功,而练就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离不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诵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手段,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的途径。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思维、理解和记忆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创造,使之更鲜活、更富有意义。因此,英语诵读习惯的培养能有效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朗读教学;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分析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能正确地进行朗读,这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沟通,通过说来进行沟通,因此,能说、会说,爱说英语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而朗读则是说的根本。在小学,英语教学无需像语文教学那样挖掘文字的深意与内涵,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正确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以自身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熏陶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让学生静听并注意观察口形。当然,还可让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碟,然后模仿练习,激发他们的表现欲。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让学生真正用心听录音显得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小处、细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另外,在实践中经常让学生闭眼听录音,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单词的发音,单词连读时出现的爆破、连读等较难的语音现象上,为学生的模仿跟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朗读英语也要有正确的途径,才能更好更快的提高朗读英语水平

1.大声朗读

在教师带领下大声朗读更好,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原本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被朗读气氛所吸引。同时朗读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学生就会对朗读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为学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做准备。朗读时间也要适当的调整,朗读的时间也要控制在10分钟左右。时间太长学生会厌烦,效率下降;时间太短,学生又没有掌握所学的内容。朗读不是说读书的声音越高越好,声嘶力竭、过高声音地朗读,这样注意力、体力势必会过多地花在提高声音上而削弱记忆与理解,极易造成疲劳,不利于持久学习。但太小的声音无疑不利于语感的培养和记忆的加强,而没有声音根本就不叫朗读了。

2.大量模仿、反复诵读

著名的语言学家奈达说,要想在语言如何搭配方面建立可靠的语感,就必须反复听、反复说,加深对句子、对话、篇章的理解,获得牢固的英语基础。朗读就是把英语语言材料变成大脑能够储存的信息,久而久之,大量的英语语言材料融合在一起,最后质变为英语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坚持每天朗读英语,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反复高声朗读,很多常用的句子就会脱口而出,用外语进行思维的境界也会悄然而至。

3.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小学生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就急于开口模仿,但往往发音不准确。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然后再模仿。同时借助于手势来训练连读、重弱读及升降调,起到直观的教学作用。其次,要及时跟录音读。教师在朗读训练中的作用,更多的是教学生如何听录音,如何模仿录音,并不时地指出他们的毛病,提出改进的办法。再次,渗透简单的朗读技巧。在小学阶段,我们无法跟学生讲明词性及发音的规律,但是我们在课堂中可以借助手势和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去感知,从而让学生在熏陶中感悟语言的优美。

三、用“心”读,用“心”听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读,但往往发音不准确,还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提醒学生边听发音,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然后模仿。在模仿过程中,要求学生达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之境界,口、眼、耳与大脑并用。学生最初可能达不到这个要求,可以先要求做到“眼到―口到”,逐步达到“口到―心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指读。指读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对单词或句子的有意注意,读到哪,指到哪,既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训练学生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

四、教师要深入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教师要发现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学生英语朗读兴趣的培养,朗读语感培养,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都大有益处。教师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才能在新课标下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陆庙新.朗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1,(12):87.

[2]董芹.朗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小学时代:教师,2011, (6):41.

[3]谈丽娜.浅谈朗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137-138.

第12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窥探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窥探

朗读对小学语文的意义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里说的语感,就是通过朗读获得的。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最不能少的就是朗读,朗读应该是我们课堂中的主旋律。它是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感的传递与熏陶。

小学各年级朗读特点

低年级学生喜欢朗读,但是缺乏朗读训练,所以低年级学生虽然读的很熟练、大声,但不清晰、拖长音。因为低年级学生掌握的生字不多,朗读时这个字不认识,那个字读不准,想起来的时候又忘了标点停顿。高年级朗读时,生字不再是朗读的障碍,但是由于朗读基础不扎实;朗读的效果依然不尽人意。而孩子的自尊心又比较强,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就会羞于在同学们面前表达,不敢去练习和展示自己的朗读,这就造成了一种朗读的“马太效应”,同学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现状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有的是为朗读而朗读,有的是朗读走过场,有的是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与阅读是两张皮,各自为阵,朗读教学没有真正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朗读常常成为讲课的点缀和附庸,朗读形式单调,水平低下。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存在随意性,齐声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个别读、形式繁多的朗读充斥整个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些问题阻碍着朗读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朗读,不仅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同时意味着对作品进行诠释。新课标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的读,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是要读出自己的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历久弥新,个性化朗读更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的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以下就有效策略提出几点方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朗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们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和成就感。朗读兴趣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

二朗读方法指导。朗读指导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表情朗读、比较朗读、情景朗读等等。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朗读教学方式:1 表情朗读即通过有表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之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2.比较朗读即通过有比较的朗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在语句的增删、变换中豁然开朗,同时在比较中体味增删、变换的妙处,认识语言的精当与粗疏;在比较朗读中,词句的优劣高下彰明昭著,达到选词(句)知文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角色朗读。即通过分角色的朗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扮演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三发挥评价作用。1发挥教师评价的左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评价要具有指导性、激励性。2发会多种形式评价机制的功能。例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等。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学生自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家长评:引入家长参与,增值亲子感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形象的世界。通过恰当的朗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学生朗读水平必然会得到显著提高,而其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也会更加深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文本整体思想的把握必然更加到位。

第13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以读为本,是我刚从教时一位师父对我说过的。朗读指导对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小学生出于一种天真的纯,在美文朗读中,总能不由自主地将个体生命迅速融入语言文字所创设的境界中去。因此,“朗朗”之中往往透出一股真挚的、忘我的情愫。

记得刚从教时,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和师父曾经多次向我提过我的教学语调太平缓,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去她们班上去听课时总能听到那亲切而富有激情的话语,孩子们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我想这与教师的朗读功力是密不可分的。后来我慢慢地修正自己的语调,在课文朗读上首先自己做足功夫,然后再去上课,慢慢地我似乎也开始掌握了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课以及学习,我得到了下列启示:首先,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因为学生最喜欢也最容易模仿的就是老师。其次,如果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技巧,那么教师可以先不进行示范,但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把学生的情感诱发出来,可以通过音乐、教师的语言、图片等去实现着一目标。第三点,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这样会让读流于形式,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了感情,才能进行下一环节。

因此,我下定决心,要慢慢地提高我的朗读指导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朗读的水平,从而达到了解课文,体会情感的目的。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中,我对课文的朗读进行了不同的指导和尝试:

在《找春天》中的第

一、二段,写的就是“几个孩子”非常地盼望春天的到来,去寻找春天的这样一种情感:

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通过理解标点的运用来指导朗读。

在指导第一段的朗读时,我让学生发现第一句话:春天来啦!

中感叹号的应用,并且尝试把它读出来。接着,我让学生比较:1春天来啦!2春天来啦!春天来啦!这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练读这两组句子。并且思考读的时候有怎么的心情。很快学生就得到了应该读出开心、喜悦的心情。在得到句子背后的感情支撑之后,学生很快就把这两句话读得活灵活现。

通过换字来理解文字的内涵来指导朗读。

在第二段有一连串的动宾短语: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我让学生把这一组短语的动词圈出来,并且把“冲“换成“走”,“奔”换成“跑”,再让他们体会两者之间的不同,哪一组用得好。并说明为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时,请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用“冲”、“奔”来造句,一番思考后,有学生举手站了起来:“夏天,我放学后,冲进家门,马上奔向冰箱。”全班学生都心神领会地笑了。大家体会到了这样一种急切、渴望、激动的心情。学生在体会了这段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基调之后,再进行朗读,就能神韵十足地把这一段读好。

《九年义务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教学必须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去训练学生的朗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14篇: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古诗诵读教学

相公中心小学

高文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二、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分辨朗读时的重音

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加点的词语,是诗人所强调的内容,在感情又起重要作用,因此应读重音。

六、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诗歌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学生的一种技能。我们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一定能逐渐从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祖国古代文化的优美并爱上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15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长顺县第一小学 李永玲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谈谈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1、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即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

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

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要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5、评读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之,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灵活多样,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摘要】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下工夫,即在语文教学中狠抓朗读。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听、说和写作的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要灵活多样,科学地进行,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赏读 美读 评读 朗读训练 理解与朗读 以读为本

【参考文献】考试期刊

第16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初探

朗读时重要的阅读基本功,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朗读是以语言为桥梁,把好的文学作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朗读,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准确、精细的理解课文。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乐曲当中;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

朗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好的习作能力。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而且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语音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模仿的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

朗读,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增强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这种预感形成了,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言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从而达到上述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身体力行,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而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读的是五花八门。因此,朗读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自己泛读课文,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深入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进行泛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老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这样,学生有了模仿的对象,从而达到自己能声情并茂的进行朗读。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妈妈,这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刚开始都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这时,我进行了泛读,一字一句读的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重音轻读,表达效果更加强烈,更富有感染力。然后,我让同学们用老师刚才的方法再读读,学生有了模仿,有了对比,此时,大家读的信心更强,读得更好,把小金花内心的沉痛完全表达出来了,因而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展示自己的朗读。

二、创设情境,设计各具特色的朗读形式,合理加以运用

朗读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齐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适当的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教学《燕子》一课,我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从而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在学完课文后,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秀丽,经常有中外来客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地导游,为来宾介绍美丽的的桂林呢?”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跃跃欲试,我顺势利导要想 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好,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美,这样在你介绍时才能生动精彩,吸引来宾,让人赞叹不已。这样,大大

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

三、精炼连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朗读《草原》第一自然段的前两句,第一句要读的平直,第二句读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时要读的的升昂,从而表达作者“满心的愉快”。而朗读全文深刻的句子,要以曲折的语调来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来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从而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

通过以上几种朗读的方式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中,让我们用朗读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和爱美的情操吧!

第17篇: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朗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大声朗读时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就会记得更牢固。

一年级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肩负着达到朗读训练目标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双重任务,虽然已经听到过一些词句,但是,看着书面语言,要准确、连贯地读出来是很难的。因此,我在进行低年级教学时,注重了词、句、段、篇以及标点符号的指导,效果较好。

首先,我让学生试着读课文。范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铅笔画出喜欢的词语,再把课文读熟,接着我再用卡片出示重点词语、难读词语,指名朗读,对于难理解的词可作重点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再指名朗读,让学生从口里读出来的是词,而不是字。

其次,一些比较长的句子,学生也很难读得好,我引导学生把长句子找出来,先试着朗读。然后,把长句子投影出来,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体会到长句子不难读,只要抓住主要词语、句子的主要部分就可以读好。

第三,对于文中段的朗读,我主要是让学生注意在读中体会其中的意思。标点符号的朗读,要使学生知道:“问号”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等等。

这样,经过多次指导,学生就逐步掌握了朗读方法。

第18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朗读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今,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了形式。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学生的朗读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十几年我发现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2、朗读的指导不够灵活。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

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3、朗读的层面不够宽泛。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

4、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1、教师要保证朗读时间。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是时间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方法,发现问题。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3、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可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还可以运用合适的课文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读等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

“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4、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

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5、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我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

第19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不来,呼之欲出。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分辨善、恶、美、丑,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姿态,动静特点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通过朗读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回忆起来仍然能够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一群小鸟在枝头欢唱,清脆的声音,声声悦耳,让人陶醉。晨风从人们耳边轻轻拂过,让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我班上的王昆同学在他的习作《最美是春天》中这样表达他的感受,从他的这段描绘中让我们读懂了快乐,读懂了欣赏。正是因为该同学平时常诵读优美文章,常领略自然风光,才能描绘得如此美丽动人。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有美的欣赏能力,能生成美,创造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3、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有了朗读的冲动。

二、创设情境,设计各具特色的朗读形式。“课堂教学要多读精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啊,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朗读能领略到自然美,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了。

1、默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因此,能在短时间内默读课文显得十分重要。

2、朗读形式常见的有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等。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课《燕子》一文,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从而让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又如《草原》一文,文中那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羊群,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课前让学生做好头饰、道具等,课堂上表演读,体会草原的大、绿、动和美,体会喝奶茶,吃手抓羊肉的惬意,从而深深地喜欢上了朗读,喜欢上了课文。

三、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3、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又增强了朗读水平,真是一举多得了。

通过以上几种朗读方式的指导,就能在小学阶段使学生朗读水平有质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中,让我们用朗读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和爱美的情操吧!

第20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个人认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定要充满朗朗的读书声。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

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感情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教《坐井观天》时,先让学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1)小鸟和青蛙都说了些什么话?(2)小鸟都飞过了哪些地方?看到过什么?(3)青蛙为什么不相信小鸟的话?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小学朗读范文
《小学朗读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