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09:11: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初等教育系 08501 于苏云

摘要: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但我国目前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重视, 语文朗读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和朗读信息量较小。小学生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语文能力的高低。。怎么通过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目录:小学语文教学概念及其基本理论

小学朗读教学概念及其基本理论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提高策略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价值

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概念及其基本理论

1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 2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 3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小学朗读教学概念及其基本理论

1小学朗读教学的概念 2小学朗读教学的基本理论 3小学朗读教学的基本理论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朗读时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3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 4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手段

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朗读的方式单一 2朗读时间不足 3教师自身素质不足

五: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提高策略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读、想、说、教师示范。 2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学生(教师)点评。 3语文朗读读后感

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价值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情感的体会 4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9期刊 颜秀峰[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实验稿)[M]2006。 〔3〕《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朗读教学》吕新红[M]2007。 〔4〕语文教育论集[M]叶圣陶.1980。 〔5〕叶圣陶 论创作 1982 〔6〕王宗炎 朗读与英语学习[期刊论文]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8) 〔7〕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2009(12) 〔8〕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1980

〔9〕小学朗读教学现状与对策2011(4) 〔10〕戴炜栋;何兆熊;华钧 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 1989

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当前,语文界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既然是工具,就要让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这种技能的获得需要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正如刘国正先生在《我的语文工具观》一文中所指出的:‚获得语言的技能,主要依靠语言的实践,对理论知识的依赖是较少的。‛而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方面。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重要的基本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也是教学实践中常常被教师忽视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小学农村语文教师。

一、朗读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了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一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法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能够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去,再经过大脑的整合和同化,成为有序的记忆组块,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就能够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

(二)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如教学《麻雀》一课,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我就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读中去悟,悟中读好,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投影出示句子,教师指导‚语速要快,‘石头似的’语气要重才能显出紧张、救子心切的心情。‛通过师范读,生反复读,师点拨‚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感情吗?‛这样,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课堂上老师惟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肢解课文的讲解,使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丢失了,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朗读是获得思想熏陶的重要手段。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的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地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运动员永夺金牌的拼搏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四)朗读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

在朗读过程中,语文语言的逻辑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的表达思想,语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展表达的能力。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构件以读为轴心,以读带训,以读带练的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机会,创设情景,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读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文妙理,体味作者的深思妙笔,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以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真正陶醉其中,从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爱美的情趣。

二、当前朗读教学在农村小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这样一来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有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呢?

(三)朗读指导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学生见以为常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又例如毛泽东写的《长征》一文中,老师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是表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受到的艰难险阻,而腾洗浪,走泥丸是表现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时,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重读。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四)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小学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模仿性和易于受暗示性。他们会认真模仿教师一言一行,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为自己的榜样。但有些教师自身的素质不过关,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有的地区的教师就带学生唱读,甚至干脆用方言上课;也有些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对课文所表现情感把握不准,这种被模仿的后果可想而知。这些教师虽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但他们力不从心,效果同样不佳。

三、提高农村小学朗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坚信学生人人成才、人人可以成才,营造培养创新人才、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育人环境……宽松的、尊重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培养专才、创新人才‛,作为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创设语境,高度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指导学生朗读,可以遵循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主要实施以下六个策略:

(一)读一读

小学生对于朗读往往有一种迫切的心情,希望一拿到课文就立刻念得既流畅又富有感情。正是这种心理因素,往往使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出现加字、去字或者读不通顺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迫切的心情,往往会令学生对课文囫囵吞枣似地理解,达不到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课文的目的。这时教师可以首先要他们自己小声朗读一遍,熟悉课文的整体内容。并使学生明确,要朗读好一篇课文,最起码要读得准确,读得流畅。与此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朗读要用接近生活中自然谈话的语言,就是不要拿腔拿调,既不要唱读,又不要刻意去南腔北调。

(二)想一想

朗读中的感情像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读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一步地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一步进行指导。 1.学生说。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说一说你读懂了些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相互交流,锻炼他们‚说‛的能力,又可以使教师从他们的发言中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同时,热烈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全体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打下基础。

2.教师讲。学生发言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相机引导学生深层发掘,诏发学生增强课文内同所需要的感情,补充和丰富他们对中心思想的具体感受,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

3.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光只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还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三)练一练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全面指导后,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即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教师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如个人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赛读,评读,再现情感读等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在朗读中表现出文章的起伏变化,在朗读中感受人物内心的前后不同,让他们在不同的环节掌握不同的侧重点。

(四)评一评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评的形式是多样的:

1.生读生评。学生把一段文章甚至一句话读完后,老师可灵机地让那些跃跃欲试的学生来当当小老师,让他们来评评他读得怎样,好,好在哪儿?若不好,那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又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2.生读师评。学生读完后,教师对读的好的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但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的丰富性,要让孩子能在教师的鼓励中找到自信,马祖他的自尊感。对读的不好的教师应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但语气同样应带有鼓励性和启发性。比如说:‚你读书的声音很洪亮,但要是你不要太着急,把他读得更流利点就更好的了。‛这样,学生就在快乐的心情中改正了错误,效果会更佳。

3.师读生评。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若大部分学生普片存在在唱读的现象,教师应灵机地处理:老师想读读,你们来跟老师来当当小老师好吗?若读得好,好在哪儿?你能学着老师的语气读读吗?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写一写

‚兴趣和志向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1.摘抄优美的字、词、句和段,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真实体会,在自己以后的写作中灵活地运用他们,让他们真正地变成自己的东西。

2.多写读后感。一篇优美的文章只要你认真读过就一定会有许多感想,把他们都记下来,写出来,还可以发表你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你的笔下就会有许多灵感由然而生。

(六)做一做

现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基本上每个学校甚至每家每户都有电脑,老师还可引导同学们通过上网等多种渠道下载一些优美的文章及名人名著认真朗读学习,这样不但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提高了学生们的朗读能力。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首先教师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紧跟时代步伐,然后要对学生精心指导,再加上学生们的刻苦练习,‚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坚信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培训时间:2009年11月15日

参加人员:语文教师

参加人数:24人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 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 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

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

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 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 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 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

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 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

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

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

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

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有关研究表明,

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所谓“视音距”,是指在朗读过程中要先用眼睛看,然后再读,阅 读心理学中把这种看先于读称为“视音距”。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知识

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由于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这时,学生开

始进入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 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以语调为例,句子的语调主要有四种:升调,

一般表示疑问、设问、反问等;降调,一般表示陈述、肯定、赞许、感叹等;平调,一般表示庄严、悲痛、冷

淡等;曲调,一般表示幽默、含蓄、惊奇、夸张、双关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 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 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

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 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 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朗 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

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

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反思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窥探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朗读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