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五段式议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3 12:06:4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五段式互动式

“五段式互动式”培训心得体会

11月26日来到台山一中参与深圳宝安小学小学语文教师“五段互动式”培训活动,学到很多,体会很深。

“五段式互动”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是:专家讲座、名师上课、评审团成员辩课、点评提升、研究反思。参与式培训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在内容上,它倡导将培训和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搭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融合、互通的平台。在形式上,注重教师的参与和表现,避免教师在培训完后产生“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困境,是一种开放式的培训。其主导思想是要由过去的以接受式培训为主转到以参与式培训为主上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推进教师培训的优质化、高效化。这种模式强调培训者与参训教师、参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

此次培训让我领略了专家,名师的风采,感受到她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她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使我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下面就我这次学到和听到的做个简单的总结:

1.专家讲座

专家曾小曙讲的是:小学语文教育“宽度”的构建。他认为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在这几个方面:1.授人以鱼――明确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目标阅读就没有效果。2.授人以欲――读前导入激发兴趣。3.授人以渔――活动中培养技能。用叶圣陶的话来说明,教师之为教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主要的阅读方法有:略读、寻读、精读、朗读、批阅等方法。4.授人以舆――读后任务促进发展。主要方法有扩写、角色扮演、复述、采访、模仿设计故事书等。这样个专家也是该校的一个年轻的教师,但是却是国家级课题的承担者。听到他的讲座,茅塞顿开,坚定了研究语文教育“宽度”的方向。

2.名师屈卫锋上课(课例《开国大典》)。

屈老师抓住开国大典中的“声音”为主线,结合一些图片,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了解中国近百年来受到的耻辱,感受开国大典时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收获甚大。

3.评审团成员辩课。正反两方的老师精彩激烈的辩论,兼有参与老师发信息发表观点的互动。正反双方都围绕该老师上课的有效性进行辩论。正方观点鲜明,立论到位,鼓励该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方观点独到,提出该教师的不足,完善该教师的教学方法,总之都是围绕该节课的如何更有效来辩论的。在对所听的 1

两节课的点评辩论中,正反两方的人员根据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提出了非常尖锐的观点,辩论非常激烈。从双方的辩论中,我们不难看出这节课所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这不但是给执教的老师在点评,同时也是在更多的听众在点评,让大家真真确确明白什么是好课,什么是不好的课,使教者和听者心里都一目了然,非常的让人耳目一新。会场上不时掌声如雷,使这次培训活动在推向高潮。辩论中让老师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论是辩手还是观众,都受益匪浅。

4.点评提升,让人拍手称绝。也是该校的一名教师,他对辩论的双方都能恰当地做出评价。刚才的辩论中稍有迷茫的观点和方法,在专家的点评之下得道涣然冰释。

5.研究反思环节。就是根据这节课的得失,每个参与者写出一篇反思。继续深化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整个培训学习犹如云雾散尽、阳光普照的感觉,让我学到了很多教学新知识新方法,它将会更加充实我的教学方法,提高我的教学水平,使我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提升。同时,使我在深受启示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我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焕发新的光彩,是我值得深思、感悟的,如何让自己也能像这个学校的教师一样充满激情、热情潜心工作是我要探讨的。

推荐第2篇:议论文结构之六段式

议论文结构之六段式.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

一、明确模式

第一段:提出论点,准确鲜明。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两句话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学会“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结尾升华。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因为它的优势很明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六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使阅卷老师一看即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

二、典型范例:

借忧患之风,扬理想之帆

例文之一

①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有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古训,无一不是在警示我们:不要沉迷享乐,要在忧患中求发展。

②古人云:“贫贱忧戚,玉汝于成。”贫穷的生活、卑贱的地位、失意的忧伤,有时像一阵烈风,它会熄灭弱者的生活激情,但也会扬起强者的希望之帆。越王勾践,由一国之君沦为吴王的马前卒,何等的卑贱!由锦衣玉食而食人粪便,又是多么的屈辱!然而,数年之后,

他却能实现三千越甲终吞吴国的抱负,雪洗耻辱,光复越国。是什么使他得以东山再起,创造历史神话?是忧患。卧薪尝胆,警醒他毋忘国耻,时刻清醒;亲身劳作,促使他体恤民生,吊忧贺喜;仇雠在前,激发他忍辱负重,苦觅良机。

③忧患可以光复一个国家,同样道理,忧患可以使一个生命创造奇迹,也可以让一个企业处于不败之地。是忧患,使司马迁忍辱负重,创造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丰富了中华史学文化的宝库;是忧患,让邓亚萍悬梁刺股,发奋苦读,取得了人生的另一块沉甸甸的金牌;是忧患,让张智慧春研发出第四代洗衣机,让海尔集团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④也许有人会说:安乐的生活,谁不向往?殊不知,安乐,是一张温床,可以成就幸福的美梦,更容易滋生堕落的细菌;安乐,是火,可以温暖疲惫的心灵,更可以熔化斗志的宝剑;安乐是麻醉剂,可以缓解肉体的疼痛,更可以损害你健全的器官。商纣王沉迷美色,酒池肉林,终于断送商朝江山,成为百姓的罪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沉湎于度曲作词,荒废朝政,导致身死国灭,给后人留下笑柄;吸毒者,陶醉于一时快乐,害己害人,酿成个人悲剧,毁弃家庭快乐,给社会留下。

⑤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处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中的我们,也面对许许多多的诱惑,这就要求我们,无论身处忧患,还是享有快乐,都要拥有一支镇静剂——“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辩证思想:忧患中,乐观进取,化压力为动力;成功时,站到生命的更高层,不被安乐遮望眼,放远目光,且莫贪恋一时的快乐,重蹈蜗牛的覆辙——强大得令许多天敌都无可奈何,却惨死在小巧柔弱蠢笨的萤火虫手中!

⑥忧患是风,推动生命之舟。让我们借忧患之风,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幸福的彼岸。

不要轻易说“不”

(例文之二2008广东)

①我们知道,生活有着太多的曲折,也有太多的意外,但是,“既然选择了前方,但只顾风雨兼程”,认定的,就要去坚守,不要轻易说“不”。

②如果厄运不小心降临在你的头上,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轻易中断快乐的航程,不要轻易说“不”。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一息尚存,奋斗不止。台湾残疾人画家谢坤山,19岁那年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失去了一条腿,后来又失去了一只手,一只眼睛,他克服常人难于克服的困难,坚持练习生活自理,后来又学会了用嘴含着画笔作画,成为台湾著名的现代画家。面对人生的一次又一次打击,谢坤山没有坐等政府救济,没有轻易对他的人生说“不”,他说,“我从不去想我失去了什么,我只想我还拥有什么。”他成功了,成为无数人的精神偶像。汶川大地震73小时后,北川女子龚天秀没有轻易对生命说“不”,为了能够继续活下去看着儿子长大成人,她用砖头砸烂自己小腿喝血求生,后来又向消防官兵要来锯子和剪刀,自己锯掉小腿,剪断筋肉,爬出废墟。

③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了,甚至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要继续以一个将军的姿态,从失败的地方爬起来,再一次投入新的战斗,不要轻易说“不”。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从不轻易说“不”,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面对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为了科学研究,诺贝尔不怕寂寞、不怕失败、潜心钻研,没有轻易说“不”,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④如果惰性、害怕寂寞、缺乏恒心——这些诸如此类的人性的共同敌人一千次地向你招手,你也要一千零一次对它们挥手拒绝,不要轻易对自己的坚守说“不”。既然认定了是正确的航向,就要不顾一切地冲向理想的彼岸。大凡非常之人,往往有非常的“坚守”。面对社会的变故,生活的艰难,思考的寂寞,他们没有轻易说“不”:一生的血泪,10年的披阅和增删,曹雪芹给我们构建了一座文化的巍巍昆仑《红楼梦》;15年的执著,司马迁写就光耀千古的史家绝唱《史记》;40年的坚守,马克思终成照亮人类的哲学巨著《资本论》。

⑤当然,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能说“不”。如果你面对一潭死水的生活,波澜不起,生命的冲劲早已缺席,人生的斗志也了无踪影,你应该对这样的生存现状勇敢地说“不”。 1999年,高燃以一个中专毕业生的身份只身来到广州打工,又毅然抛弃月薪5000多元稳定工作,多方联系进入一家高考补习班,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创办市值上亿元的MYSEE公司。央视记者李小萌采访他,他说,我不想过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人生。高燃勇敢地跟平庸的生存状态说“不”,高燃超越了自己,他成功了。

⑥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去做一个逆来顺受毫无原则的人,面对沉沦的陷阱和惰性的挑衅,我们要勇敢地说“不”;面对厄运的打击、失败的考验和种种执著人生的坚守,我们不要轻易说“不”。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坚守早就认定了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超越自己的过程,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坚⑤守的过程。

不要轻易说“不”

(例文之三2008广东)

①什么是“不”?那是对事物可能性的一种否定。当你说出“不”字的时候,你也就认为某件事不可能发生,没有希望。然而,世事无绝对。世上几乎没有事情是绝对可能或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朋友,请不要不加以认真思索,就轻易说“不”。

②不轻易说“不”,是一种智慧。

③十几年前,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造成重大影响,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时问:“你认为互联网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不,那不可能,中国技术太落后,经济也不行。”但这句话却启发了当时正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他仔细地分析,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且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也逐渐发展,如果利用互联网发展贸易,不是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敏锐地从别人说“不”的事业里看到了商机。马云也成为了著名公司“阿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

④如果当时马云只看到困难,就轻易说“不”,那么现在还哪有功成名就可言?由此可见,有些看似不可能的事,请不要轻易对它们说“不”。有时候经过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所谓的不可能也是有可能的。

⑥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力量。

⑦汶川地震造成了众多生命消逝、家庭的残缺,看着泪流满面、伤心欲绝的灾区人民,我想对你们说:“不要轻易对生活的希望说不,灾难让你们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生活还要继续。”不要轻易放弃,不轻易对生活的希望说“不”,这是一种坚强,是一种在困难面前挺直脊梁的力量,我深信,这种力量能为灾区人民抚平伤痛,勇敢地走下去。

⑧我们不要轻易说“不”,但对于一些事情,我们却要不假思索地说“不”。

⑨当陈水扁在制造分裂中国的舆论时,我们大声说“不”;当DNN作出侮辱中国人民的言论时,我们大声说“不”;当莎朗?斯通提出“地震报应”论时,我们大声说“不”。不轻易说“不”不等于面对可能损伤民族,伤害国人感情的事也忍气吞声。

⑩一个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不”,什么时候不能轻易说“不”的国家才是一个真正的强国,才能在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11在奥运来临之际,让我们理性对待“不”字,扬起一叶民族之魂的风帆!

点评:这是一位理性思维很好的考生的作品。“不”字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如否定、放弃、拒绝等。作者开篇定向,把“不”理解为“对事物可能性的一种否定”,这样写的好处是论题集中,避免大而空泛,便于深入展开。作者认为“请不要不加以认真思索,就轻易说‘不’”,首段明确阐释了题目的涵义,“轻易”就是“不加以认真思索”,这样写扣得紧点得明。主体部分用了两个例证,论述了在不同困难面前不轻易说“不”是智慧是力量,用例新鲜,评例精恰,论述有力。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停止思考的脚步,结尾部分简练有力地提出“不轻易说‘不’不等于面对可能损伤民族,伤害国人感情的事也忍气吞声”,从而使文章充满辨证色彩,行文比较周密。总之,本文架构清晰,论述缜密,文风质朴,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推荐第3篇:五段式教学模式

“五段式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从“五段式教学模式”来看,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能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课堂教学,完善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四个意识的培养学习,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

改革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创造、生活、健体、审美等,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旧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

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五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普遍地灵活运用了新的“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主要做补充评定),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课前预习学案导学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要求教师制定详细的学案。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上课时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制定学案的过程,是进一步吃透教材、并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教学的过程,会使教师的教学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教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不至于乱无章法,不至于随意主观,同时,这将使“集体备课”制度得到落实,有利于学科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 2.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每一堂新课开始,教师要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学生预习情况做及时的评价。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教师脑海中要迅速汇总学生“已懂”和“不懂”等各种信息。然后通过喧染、设问、描述、悬疑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授内容做很好的铺垫与过渡。

从设计学案的开始,教师就要精密设计一系列教学问题,上课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形成一系列的“问题链”。在问题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三讲三不讲”原则,这就是“讲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学生已经会了的、学生自己也能学会的、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同时,也要把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设计进去。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真正能解决学生不懂得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真正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有不同的收获而共同进步。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的现象。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问题提出后,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学是自主学习的基础环节。在这期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在独立学习不能完成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和组织学习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总之,是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课堂教学由“讲堂”真正转变为“学堂”。

合作探究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学互助的协作精神。 4.师生互动 引导点拨

要给予肯定的评价,不完整的或有错误的,教师给予导向性或激励性的评价,绝不能不做评价。对于成果交流、共享后学生仍然不懂得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给出最终答案,还是要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答案或结论,这会使学习增加许多成功感,从而对学习更具有信心。

通过师生互动,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或不懂的地方,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使教师更具亲和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同时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5.巩固训练 拓展提高

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是践行探究学习的实践环节。为了巩固以上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就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得以具体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制定学案时要有适量的练习。这些练习题一定要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拓展提高。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学习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每节课都有效利用课堂练习部分,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消化本节课的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教师讲解关键点、重要点。通过及时练习,有效点评,查漏补缺、解析释疑、突破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各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留少量的发展性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所以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各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并能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知识建构过程。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更会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 “五段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尤其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必须强化四个意识:

1.是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要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价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价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这一方面,“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而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

2.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的期望、定向、激励和调控功能,目标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要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学习习惯等。

3.强化“反馈校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课堂上能最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只有依据课标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反馈校正,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树立和强化反馈校正意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学习方法和知识缺陷。

4.要强化“情感意识”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观念的转变,而核心就是怎么看学生的问题,是否相信他们学习的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都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而强化情感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真诚、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相信他们,让他们在一个和谐和充满自信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推荐第4篇:五段式教学模式

“五段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作者: 杨仲东 (初中数学

甘肃张掖甘州三期初中数学二班 )

“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

一、创设情境,

二、出示目标,

三、自主探究,

四、师生互动,

五、反思升华,其灵魂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五段式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摘要] :“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

一、创设情境,

二、出示目标,

三、自主探究,

四、师生互动,

五、反思升华,其灵魂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从“五段式教学模式”来看,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能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课堂教学,完善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四个意识的培养学习,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

关键词:五段式教学 结构分析 结构操作

评价标准

改革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创造、生活、健体、审美等,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旧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 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五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普遍地灵活运用了新的“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主要做补充评定),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创设情境: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

2、出示目标:“先学”之前或用投影幕显示或三言两语,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这就好比调度员给驾驶员下达任务一样,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走上自学的快车道。

3、自主探究

(1)、进行“探究”前的指导

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及自学方法。比如;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是围绕问题独立看书,寻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

(2)、加强“探究”的督促、检查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4、师生互动

“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课标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是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即使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对于“学”与“练”的关系,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有时可以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

5、反思升华 (1)、归纳小结 (2)、拓展练习

三、“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 “五段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尤其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必须强化四个意识:

1、是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要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价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价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这一方面,“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而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

2、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的期望、定向、激励和调控功能,目标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要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学习习惯等。

3、强化“反馈校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课堂上能最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只有依据课标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反馈校正,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树立和强化反馈校正意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学习方法和知识缺陷。

4、要强化“情感意识”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观念的转变,而核心就是怎么看学生的问题,是否相信他们学习的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都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而强化情感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真诚、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相信他们,让他们在一个和谐和充满自信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五段式”教学法

1.提示

所谓提示就是教师确定好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后,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作出提示。提示的问题,以能调动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维、产生兴趣为目的。

以高一教材第五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框题为例,向学生提示如下:①什么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手段有哪些?②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不是一回事?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是否存在着矛盾?④物价放开后,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有人借此来否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对此你有何看法?教师提示的问题,要有新意,应符合学生的一般思维规律,要注意思想性、知识性及能力的培养。 2.读议

读议就是学生围绕教师提示的问题,前后两桌为一组,边读边议。通过读议,一方面,学生对教材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到认知,对难度稍大的一些问题也能各抒己见,学生错误的认识得到了纠正,正确的认识得到深化。另一方面,教师也从中获取了学生疑点、难点、热点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3.激励 就是运用一定的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诱导学生对“提示”的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对主动发言的同学给予鼓励鞭策,对口头表达能力强、语言逻辑水准高的学生予以表扬,从而激励全体同学增强自信心,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4.讲练

讲,主要针对学生读议时反馈出的疑点、难点、热点进行讲解点拨,切忌面面俱到。教师讲解后,应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的掌握上,在思想知识水平上,达到新的升华。

练是讲的深化与巩固,也是学生形成自己能力的关键。教师在组织练习时,要瞄准和覆盖教材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在题型设置上,除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外,还应设置一些有难度深度的题目。 5.评定效果

评定效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必须注意三个环节:

首先,运用提问、答辩、笔答等形式,看学生是否存在观点性错误; 其次,运用各种题型的练习,看学生是否存在知识性错误;

再次,运用国内外时事资料和社会现象分析,看学生是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掌声》教学研究的心路历程

陈工民

养蚕的季节,蚕宝宝经历了一次一次的蜕皮,徐徐长大,最后变成长了翅膀的飞蛾,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这南国的冬季,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我如同蚕宝宝一样,蜕皮,蜕变,只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研讨课。

◆背景描述

在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我诚惶诚恐。因为我觉得这是对自己这几年教学实践的一次考试,也是一次锻炼自己的良好机会。

当天晚上,我捧起河北作家董保纲的《掌声》,躺在床上,含心读了起来,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泪水溢满眼眶,文中的英子就如在我的身边小步地挪动着。而在那一刹那,我觉得英子就站在我面前。就这样读了一遍又一遍,我发现我已经完全进入了文字的内心世界,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英子的形象逐渐在我的心中丰满起来,高大起来,鲜活起来„„ 在反复研读文本后,备课时,我问自己:《掌声》这课的感人之处到底在哪儿?最终定位是:在残疾女孩英子最脆弱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全班同学及时地用掌声鼓励了她。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健康的人,他们很难体会到一个残疾的、内心自卑的孩子走上讲台、亮相那一刻的艰难与尴尬。于是,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第一次掌声的体会上、放在对英子害怕、自卑的描写上。为了让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体会到了英子上台那一幕的艰难,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我想若抓住1——3节中“总是„„又总是,默默,早早地,最后”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学生就会渐渐地融入英子这个角色。于是这阵骤然间响起的掌声就不仅仅是文本上的这几句话,在那一刻,学生的内心也已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是他们给英子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爱护!如果学生能从中学会怎样对待弱势群体,那它的意义就非常深远了。

通过反复咀嚼文本,我认为应通过本文词语教学一条线索,初步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文中两次掌声来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分担英子忧郁与痛苦,分享英子的阳光和自信。

◆磨课历程

从个人研读文本到教案的初步形成,我查阅了许多有关《掌声》的教学设计和名家上课实录,拜读了作家董保纲创作的《掌声》原文。从第一次试教到“视像中国”的现场展示,这课我试上了2次。每一次都暴露了不同的问题,也伴随着我的思索。它的呈现,逐渐变得理性、合理。

一、在“华”与“实”之间摇摆

我执教的是《掌声》的第一课时。与很多人一样,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和完美性,为了把我认为最精彩、最靓丽的环节全部展示出来。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会读并理解“掌声、忧郁、犹豫、鼓励”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感受掌声带来的神奇力量。

也就是说,我的课时容量是很大的,一课时完成两课时的内容。 课后,我的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一致认为:

1.课时观念不强。一节课四十分钟完成80分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下来各个环节如“蜻蜓点水”,不够到位,初读不够充分,品读在艰难进行;字词教学板块,不够扎实。字词教学应该是中低年段的教学重点,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如:本课字词教学不仅手段单一,而且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直到下课还有同学对“忧郁”和“犹豫”不能完全分清。

2.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关注了言语的内容,缺乏关注言语的形式的表达,也就是缺乏语文意识,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语文意识”去努力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如:描写英子的忧郁和自卑段落,教师只注意引领学生去体会,去品位英子怎样忧郁,怎样自卑,而对作者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

那么,我的理念是什么?我究竟追求怎样的课堂呢?我在“华”与“实”之间摇摆。 于是,在反思中又有了这样的文字: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人人都知道,却未必人人做得到。就如我的做法,安排那么多的教学内容,就像烹制了精美的拼盘,却并未真正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少什么营养。学生主体已在我的课堂上缺失。

2.课堂四十分钟是个常量,什么都抓等于什么都没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做课如做人。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不应是我的风格。不如追求实实在在,做足一点,让学生一课一得。

3.第一课时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师要有课时观。眼下,很多老师怕上第一课时,即使上了,也杂揉了第二课时的内容。而第一课时除了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还应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如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份内目标。我想,这次上课,我就上出第一课时的语文味吧。

4.中低年级教学,识字仍是重点,一定要做扎实。会读——读会——能理解运用,三步走。 我,选择了对“实”的追寻。

二、在“实”与“巧”之间实践

经过对第一次试教的反思与修改,我将第一课时教学预案进行了调整,并再次请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指导: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略) 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点评:

1.字词教学比较扎实,在读准音上花了较长时间,这是有必要的。字词教学可以做成理清文章思路的一条明线,打破传统观念,立体推进。这样形成了会读—读明白—能运用的三步走环节。

①读准字音

采取自由读,点名读,男女声比赛读等方式正音。重点解决“落”字的读音。例如:创设语言环境,学习“落”的读音,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慢慢飘落;英自患了小儿麻痹症腿脚就lao下残疾;在排队走路的时候,有的小朋友la队了。 ②读会理解

如引导学生理解:“小儿麻痹症”和“镇定”可以说出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去猜测词语,理解“犹豫”和“忧郁 ”可以让学生现观察 “犹”和“忧” 的字形,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犹豫” 多与人的行动有关,“忧郁 ”多于人的心情有关。 ③提炼运用:

在能正确的会读词语,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把词语与英子联系起来就跟更好了。

2、初读比较充分,要求到位明确,但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些浮在表面,缺乏关注言语的形式。

如:“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在对这一句的挖掘不够到位,应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总是„„又总是,默默,早早地,最后”等关键词语,让学生聚焦在语言文字的本身,来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再如: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这句话,作者只用了一个“低”字就把一个忧郁自卑的英子带到我们的面前,可见有时候写文章不在用的词多,词美,而在于用的准,用的妙。

自我反思:

1.不能为教字词而教字词,字词教学应该是立体的、整合的、多维的,让没有生命的词语变得鲜活起来,立体起来,具象起来。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创设言语环境,让英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得把脚步从“实”向“巧”迈进。

(三)在“巧”与“精”之间追寻

通过两位导师的指导,我对教学目标,教学的课时观,教学的环节清晰起来,教学的细节明朗起来。但是怎样更好的把东西落到实处,得靠自己的消化和整理。在“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研讨课上,我觉得自己有几个地方做的还是比较“精”的,请看我的课堂回放:

1.词语教学要精巧。 出示:生字新词

小儿麻痹症

镇定

落下残疾

热烈

鞠躬 忧郁

持久

讲述 犹豫

微笑 读准字音

师:老师这有三竖排词语,谁能把第一竖排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落”有三种读音,在本课中这个字读lao,在生活中,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怎样?生:落(luo)下来;在排队走路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不专心,走着走着就——生:la下来了。

师:指名读第

二、三排的词语 师:请全班齐读词语 读懂理解

师:这些词语,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读明白它,读懂它。

师:有一个词语的的意思是说遇到事情一点儿也不慌张,非常沉着,这个词是(生:镇定) 师:有一种病毒侵入骨髓而引起的疾病,这种病就是好了也会落下残疾,这就是——生:小儿麻痹症

整合运用

师:现在老师请全班男同学读左边词语,女同学读右边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谁的?(生读)

生:都是描写英子的。

师:请男同学看着左边的词语,当你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生:可怜的英子 生:恐惧的英子 生:痛苦的英子 生:自卑的英子 生:忧郁的英子

(让学生把可怜、恐惧、痛苦、自卑、忧郁板书到黑板上。)

师:请女同学看着右边的词语,当你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生:镇定的英子 生:快乐的英子 生:微笑的英子 生:开朗的英子 生:自信的英子

(让学生把镇定、快乐、微笑、开朗、自信板书到黑板上。)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黑板,这是一个——(生读:这是一个可怜的英子、恐惧的英子、痛苦的英子、自卑的英子、忧郁的英子);看黑板这边,这是又一个(生读:这是一个镇定的英子、快乐的英子、微笑的英子、开朗的英子、自信的英子)

师:是什么让英子有这样的变化(生;掌声) 师:对,是那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师:此时,面对掌声这两个字,我们心中充满了敬意,让我们再次深情的读这两个字 2.阅读指导要精妙

这节课,我基本做到了初读扎扎实实,精读切切实实。开课不久,花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将课文至少读两遍以上的要求,对于刚刚接触到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如果初读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深读、品读时想“出彩”是出不了。进入精读环节时,又花了近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1~3节,边读边勾画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因为学生有了相对充分的时间静心研读、用心思考,所以学生能够较好地“深入”文本,进而谈出来的阅读感悟就比较全面、具体。此外,在全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指名读、齐读、生范读、师范读、配乐读、师生对读等多种让学生阅读文本的形式,促成了学生与文本较为亲密的接触,在这种实实在在的接触中,较好地体现了师生走进文本,努力实践着“言”“意”兼得。 在组织学生进入精读课文的环节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忧郁自卑的英子的呢?”。在组织学生交流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时,当学生找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这两句话后,我故意装着疑惑不解的样子:“这我就纳闷了,这些句子里并没有出现‘忧郁’、‘自卑’这两个词,你怎么就能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呢?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英子的‘忧郁’和‘自卑’写出来的呢?”一个“纳闷”表面上看是我在向学生示弱,实际上我这句教学语言的意图指向,是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语言文字上,引导学生去探究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又如当学生抓住“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这句话中的“低”字品味出英子的忧郁自卑后,我做了这样的评价:“是啊,作者写得多好啊,一个"低"字就把忧郁自卑的英子带到了我们的面前,看来啊,有时候写文章用词不在于多,不在于美,而在于准。”抓住一个“低”字,这样就巧妙的一语道破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特征,一语道破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再如本课教学结束前,我留下一个疑问:“在同学们鼓励、赞扬的掌声里英子彻底改变了,她变得开朗自信。那么,作者又会怎样来写开朗自信的英子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这个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文本语言秘密的兴趣。以上这些教学语言,是的“语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一种自觉表现,意图是语言表达,指向是语言表达,反馈也是语言表达。学生在教师这样的教学语言悟到的是什么呢?是语言特征和人物特点的有机统一,是语言表达的准确、细腻,是“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对同学们来说的语言秘密。

再度反思:

教案设计得再好,但没有执教者灵动、智慧的演绎,课堂是无论如何也精致精彩不起来的。所以在本节课是也是有一些遗憾的。

遗憾之一:牵引显得有些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够,放得不开。

遗憾之二:在组织交流的时候,有时间来不及等孩子们充分汇报,就急于将学生的思路牵引到自己预设的点上,进而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层层推演,导致课堂的开放性不够。

遗憾之三: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机会,一个孩子呼声让我铭记于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

追求精致和精彩,让教与学浑然一体,让我的课堂评价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的课堂机智鲜活地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将是我一生中教学修炼的功课。

◆磨课感言

对《掌声》的思考暂告一段落。但接近半个月的磨课历程,让我的教学设计从幼稚、简单逐渐走向丰满、成熟,让我在教学的困惑中反思、自省、提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让我聚焦教学,并有了这样的认识:好课是“磨”出来的:走过以后,再回过头来,风景是美好的。 选课是结茧,磨课在破茧,做课就是美丽的兑变,过程虽然痛苦,收获的却是快乐,这是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公开课给了我思想的启迪,给了我教育的激情,给了我成长的快乐。它磨练了我的慧眼,唤醒了我的批判精神,让我在语文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走得更潇洒。

让我们记住窦桂梅老师说的话:“一定要争取多上公开课!这是对你们最好的‘炼炉’。”课堂,永远是我们锤炼自己的最佳舞台,“家常课”是小舞台,“公开课”是大舞台。不论舞台大小,也不论台上台下,敬业的“演员”会同样认真地在这块阵地上反复摸爬滚打,练就过硬的本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我们牢记“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底色”的教学宗旨,始终体现课堂的真实、纯净,在公开课的舞台上绽放出花儿一样美丽的青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充分实现个人在专业上的发展。通过这次磨课历程,我深刻的感受到上好一堂公开课: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离不开长期的积累,离不开助推力,离不开深入思考。

感谢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指导;感谢教科培中心潘主任、覃老师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培训模式,让我经历了从华到实,从实到巧,从巧到精的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推荐第5篇:五段式教学法阐述

张掖中学“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自2010年秋学期开始,甘肃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平稳、顺利地实施新课程,我校早在2009年9月就开始了高中课改样本校专项课题《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研究》的研究,该课题于2009年12月被确立为甘肃省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样本校专项重点课题,省课改办对该课题研究极为重视,给予了1.5万元的专项课题经费。该样本校课题自立项以来,就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实践研究,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校内各学科教师都能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大胆地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使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种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教学、实验探究课、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式教学、学案导读课、问题导读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以住单一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各自为政、缺乏配合与学科整合,各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差别明显等。为了切实有效的、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在全校范围内重点推广一种经实践证实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各年级、各学科可以在熟练运用这一种教学模式基础上,根据年级和学科课程特点,适当进行调整。经学校多方调研和学习讨论,决定以“五段式”教学模式为我校近一时期的主要教学模式,并将其作为样本校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成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泛的课堂试验与推广。

1 根据各个学科试验研究的初步结果,经过反复再三的研究、概括和提炼,将“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阐述如下:

一、课前预习制定学案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要求教师制定详细的学案。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上课时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制定学案的过程,是进一步吃透教材、并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教学的过程,会使教师的教学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教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不至于乱无章法,不至于随意主观,同时,这将使“集体备课”制度得到落实,有利于学科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每一堂新课开始,教师要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学生预习情况做及时的评价。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教师脑海中要迅速汇总学生“已懂”和“不懂”等各种信息。然后通过喧染、设问、描述、悬疑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授内容做很好的铺垫与过渡。

从设计学案的开始,教师就要精密设计一系列教学问题,上课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形成一系列的“问题链”。在问题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三讲三不讲”原则,这就是“讲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学生已经会了的、学生自己也能学会的、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同时,也要把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设计进去。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真正能解决学生不懂得问题,真正体现了以

2 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真正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有不同的收获而共同进步。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的现象。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问题提出后,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学是自主学习的基础环节。在这期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在独立学习不能完成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和组织学习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总之,是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课堂教学由“讲堂”真正转变为“学堂”。

通过自主学习,首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决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许许多多我们熟知的伟人、名人、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就都得益于他们从学生时代就养成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探究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学互助的协作精神。

四、师生互动 引导点拨

3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对学生所得出的结果或答案,正确的要给予肯定的评价,不完整的或有错误的,教师给予导向性或激励性的评价,绝不能不做评价。对于成果交流、共享后学生仍然不懂得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给出最终答案,还是要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答案或结论,这会使学习增加许多成功感,从而对学习更具有信心。

通过师生互动,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或不懂的地方,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使教师更具亲和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同时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五、巩固训练 拓展提高

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是践行探究学习的实践环节。为了巩固以上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就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得以具体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制定学案时要有适量的练习。这些练习题一定要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拓展提高。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学习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每节课都有效利用课堂练习部分,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消化本节课的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

4 互评、互议、互批、互改;教师讲解关键点、重要点。通过及时练习,有效点评,查漏补缺、解析释疑、突破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各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留少量的发展性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所以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各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并能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知识建构过程。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更会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推荐第6篇:五段式作文教学

“五段式”作文教学的模式

一、“五段式”作文教学的模式

所谓“五段式”,即把一次作文教学的过程,大体的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酝酿——试写初稿——评议例文——自行修改——鉴赏总结。以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见闻感受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写作主体的作用,学生的质疑与教师的指导贯穿始终。

1.准备酝酿阶段:

教师在写作文前4——6天提出习作的题目和要求,并通过检查、督促指导学生在课外准备,让学生感到心里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具体操作:

⑴布置题目。在本组教材的重点讲读课结束时(离本次作文4——6天),向学生布置本次作文的题目和要求,要学生准备。

⑵督促检查。每过一两天,教师可集体或个别检查一下:准备好了吗?想写什么内容?表扬准备好的学生,督促没有准备好的学生赶快准备 。

⑶辅导质疑。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向老师质疑。老师及时给予指导点拨。或明示,或要学生去查阅资料、访问当事人,或要学生去再观察、再实践。

2.试写初稿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对本次作文训练要求的领会,按照自己的愿望,以表达清楚自己的见闻感受为目标,进行作文练习,写出初稿。学生试写时,教师不定调子,不划框子;只在试写过程中,当全班出现倾向性写作障碍时,进行评论性指导。具体操作:

⑴学生自行起草。学生根据自己对本次作文训练要求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愿望,把经过充分准备的作文材料加以整理,用文字表达出来。

⑵教师个别指导。在学生起草的过程中,教师不定调子,不划框子,放手让学生写放胆文。但是教师要巡视学生的起草情况,给个别差生以必要的帮助。对全班学生,只在出现面上的倾向性障碍时,才进行评论性指导。

(收上学生的作文初稿之后,教师要做的工作:①把学生的初稿检阅一遍,分析初稿的情况,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②根据本次作文要求和学生的初稿情况拟定范文和病例。③写好“例文指导课”的教案。)

3.评议例文阶段:

教师在检查全班修改初稿的基础上,根据本次训练的要求,针对初稿的具体情况,提出修改要求,可借用“范例”帮助学生树立评价和修改作文的标准,并选择有代表性的“病例”,组织学生“诊断病情”,“分析病因”,探索修改方法,为下阶段“修改”创造条件。具体操作:

⑴明确要求。教师通过板书或投影把作文要求原原本本地显示出来,让学生审题,使学生明确本次作文要写清楚哪些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掌握标准。

⑵评议范文。①出示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可作楷模的范文,供师生评议。②评论学习范文是怎样体现本次作文要求的。通过评论,师生共同总结出带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来。如要写好《我和xx》,必须“抓住联系点,双方写全面”。③评论学习范文中字词句篇方面的精妙之处。

⑶评议病例。①出示在某些方面有毛病的例文(此毛病一般是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供师生修改。②对照题目要求和范文,评议“病例”,诊断“病情”,找出修改点。③根据“病情”,分析“病因”,讨论修改方法,同时教给学生修改符号。④小结本节课从范文学到的写作方法和从修改病例学到的修改方法。

4.自行修改阶段:

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修改”习惯之后,也可在课外)对自己写的初稿进行修改,直到能较好地反映出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表达水平,并定稿抄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随时向教师质疑,教师有重点地面批指导;同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助修改。具体操作:

⑴自己修改。学生根据例文指导阶段学到的方法对照作文题目要求,看自己的作文哪些意思写得不明白,哪些内容写得不具体,作文哪些语句写得不恰当。学生自己修改主要是改文章内容。

⑵同学互改。在自己改不下去的时候,可在小组里互相交换改,也可请自己信得过的同学帮助改。请人帮助改主要是改文字形式。

⑶教师指导。在修改的过程中,教师有重点地面批指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也可随时向老师质疑,老师及时给予指点。

学生这样反复修改,直到反映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止。

(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工作:准备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了解全班学生作文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选学生中写得好的作文以备鉴赏、了解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好经验,加以总结。)

5.总结鉴赏阶段:

教师在认真检阅全班作文(定稿)、重点批改部分作文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准备”“试写”“修改”各个阶段的情况和体会,以总结本次作文训练的成绩和经验为主,进行综合评述,或者讲评优秀文章,帮助学生全面积累写作经验。具体操作:

⑴重申要求。此次重申,在于强化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同时也为下一步的鉴赏和总结树立标准。方式可板书出示也可学生口头述说。

⑵鉴赏文例。①鉴赏一两个学生的好文章。依据本次作文的要求,全班对这一两篇好作文,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从思想内容到文字形式,进行全面的评论欣赏,进一步明确怎样才是好文章,为什么说是好文章。(当然也包括指瑕)②鉴赏每一个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断。可让学生先在小组交流、鉴赏,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鉴赏。③教师对鉴赏的情况进行小结。

⑶总结经验。①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文的全过程,对本次作文过程中的每一段进行反思。哪一段体会最深、收获最大,在全班进行交流,使一人受益,大家受启发。也可以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使一人受挫,大家引以为戒。②教师总结。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写作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充分鼓励学生的进步,使全体学生满怀信心地去迎接下一次作文。

这五个阶段是五环节,不是五节课。一次作文训练占用几个课时,要根据作文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但是,不论占用几节课的时间,都大体经历这样五个阶段。一般来说,“准备酝酿”在课外进行;“试写初稿”占一节课;“评议例文”“自行修改”占一节课(也可用两节课);“鉴赏总结”占一节课。一次作文训练的结束,就是下一次作文准备的开始。

以上说的是“五段式”作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式,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因年级不同和教学内容不同,还需要有变式。如一些简单的应用文教学就不必用“五段式”。另外,三年级学生初学写作文时,有它的特殊性,遵循“起点要低”“指导要细”“由说到写”“先放后收”的原则,按照“指导准备——指导试写——指导评议——指导修改——指导鉴赏”。五年级经过训练,已具备了一定的作文能力,可加快“五段”的进程,间或搞几次快速作文的训练

推荐第7篇:五段式教学模式

“五段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作者: 杨仲东 (初中数学

甘肃张掖甘州三期初中数学二班 )

“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

一、创设情境,

二、出示目标,

三、自主探究,

四、师生互动,

五、反思升华,其灵魂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五段式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摘要] :“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

一、创设情境,

二、出示目标,

三、自主探究,

四、师生互动,

五、反思升华,其灵魂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从“五段式教学模式”来看,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能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课堂教学,完善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四个意识的培养学习,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

关键词:五段式教学 结构分析 结构操作

评价标准

改革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创造、生活、健体、审美等,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旧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 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五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普遍地灵活运用了新的“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主要做补充评定),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创设情境: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

2、出示目标:“先学”之前或用投影幕显示或三言两语,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这就好比调度员给驾驶员下达任务一样,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走上自学的快车道。

3、自主探究

(1)、进行“探究”前的指导

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及自学方法。比如;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是围绕问题独立看书,寻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

(2)、加强“探究”的督促、检查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4、师生互动

“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课标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是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即使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对于“学”与“练”的关系,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有时可以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

5、反思升华 (1)、归纳小结 (2)、拓展练习

三、“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 “五段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尤其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必须强化四个意识:

1、是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要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价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价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这一方面,“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而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

2、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的期望、定向、激励和调控功能,目标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要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学习习惯等。

3、强化“反馈校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课堂上能最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只有依据课标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反馈校正,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树立和强化反馈校正意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学习方法和知识缺陷。

4、要强化“情感意识”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观念的转变,而核心就是怎么看学生的问题,是否相信他们学习的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都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而强化情感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真诚、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相信他们,让他们在一个和谐和充满自信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五段式”教学法

1.提示

所谓提示就是教师确定好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后,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作出提示。提示的问题,以能调动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维、产生兴趣为目的。

以高一教材第五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框题为例,向学生提示如下:①什么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手段有哪些?②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不是一回事?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是否存在着矛盾?④物价放开后,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有人借此来否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对此你有何看法?教师提示的问题,要有新意,应符合学生的一般思维规律,要注意思想性、知识性及能力的培养。 2.读议

读议就是学生围绕教师提示的问题,前后两桌为一组,边读边议。通过读议,一方面,学生对教材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到认知,对难度稍大的一些问题也能各抒己见,学生错误的认识得到了纠正,正确的认识得到深化。另一方面,教师也从中获取了学生疑点、难点、热点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3.激励 就是运用一定的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诱导学生对“提示”的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对主动发言的同学给予鼓励鞭策,对口头表达能力强、语言逻辑水准高的学生予以表扬,从而激励全体同学增强自信心,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4.讲练

讲,主要针对学生读议时反馈出的疑点、难点、热点进行讲解点拨,切忌面面俱到。教师讲解后,应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的掌握上,在思想知识水平上,达到新的升华。

练是讲的深化与巩固,也是学生形成自己能力的关键。教师在组织练习时,要瞄准和覆盖教材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在题型设置上,除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外,还应设置一些有难度深度的题目。 5.评定效果

评定效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必须注意三个环节:

首先,运用提问、答辩、笔答等形式,看学生是否存在观点性错误; 其次,运用各种题型的练习,看学生是否存在知识性错误;

再次,运用国内外时事资料和社会现象分析,看学生是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掌声》教学研究的心路历程

陈工民

养蚕的季节,蚕宝宝经历了一次一次的蜕皮,徐徐长大,最后变成长了翅膀的飞蛾,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这南国的冬季,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我如同蚕宝宝一样,蜕皮,蜕变,只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研讨课。

◆背景描述

在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我诚惶诚恐。因为我觉得这是对自己这几年教学实践的一次考试,也是一次锻炼自己的良好机会。

当天晚上,我捧起河北作家董保纲的《掌声》,躺在床上,含心读了起来,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泪水溢满眼眶,文中的英子就如在我的身边小步地挪动着。而在那一刹那,我觉得英子就站在我面前。就这样读了一遍又一遍,我发现我已经完全进入了文字的内心世界,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英子的形象逐渐在我的心中丰满起来,高大起来,鲜活起来„„ 在反复研读文本后,备课时,我问自己:《掌声》这课的感人之处到底在哪儿?最终定位是:在残疾女孩英子最脆弱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全班同学及时地用掌声鼓励了她。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健康的人,他们很难体会到一个残疾的、内心自卑的孩子走上讲台、亮相那一刻的艰难与尴尬。于是,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第一次掌声的体会上、放在对英子害怕、自卑的描写上。为了让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体会到了英子上台那一幕的艰难,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我想若抓住1——3节中“总是„„又总是,默默,早早地,最后”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学生就会渐渐地融入英子这个角色。于是这阵骤然间响起的掌声就不仅仅是文本上的这几句话,在那一刻,学生的内心也已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是他们给英子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爱护!如果学生能从中学会怎样对待弱势群体,那它的意义就非常深远了。

通过反复咀嚼文本,我认为应通过本文词语教学一条线索,初步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文中两次掌声来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分担英子忧郁与痛苦,分享英子的阳光和自信。

◆磨课历程

从个人研读文本到教案的初步形成,我查阅了许多有关《掌声》的教学设计和名家上课实录,拜读了作家董保纲创作的《掌声》原文。从第一次试教到“视像中国”的现场展示,这课我试上了2次。每一次都暴露了不同的问题,也伴随着我的思索。它的呈现,逐渐变得理性、合理。

一、在“华”与“实”之间摇摆

我执教的是《掌声》的第一课时。与很多人一样,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和完美性,为了把我认为最精彩、最靓丽的环节全部展示出来。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会读并理解“掌声、忧郁、犹豫、鼓励”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感受掌声带来的神奇力量。

也就是说,我的课时容量是很大的,一课时完成两课时的内容。 课后,我的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一致认为:

1.课时观念不强。一节课四十分钟完成80分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下来各个环节如“蜻蜓点水”,不够到位,初读不够充分,品读在艰难进行;字词教学板块,不够扎实。字词教学应该是中低年段的教学重点,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如:本课字词教学不仅手段单一,而且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直到下课还有同学对“忧郁”和“犹豫”不能完全分清。

2.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关注了言语的内容,缺乏关注言语的形式的表达,也就是缺乏语文意识,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语文意识”去努力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如:描写英子的忧郁和自卑段落,教师只注意引领学生去体会,去品位英子怎样忧郁,怎样自卑,而对作者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

那么,我的理念是什么?我究竟追求怎样的课堂呢?我在“华”与“实”之间摇摆。 于是,在反思中又有了这样的文字: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人人都知道,却未必人人做得到。就如我的做法,安排那么多的教学内容,就像烹制了精美的拼盘,却并未真正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少什么营养。学生主体已在我的课堂上缺失。

2.课堂四十分钟是个常量,什么都抓等于什么都没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做课如做人。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不应是我的风格。不如追求实实在在,做足一点,让学生一课一得。

3.第一课时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师要有课时观。眼下,很多老师怕上第一课时,即使上了,也杂揉了第二课时的内容。而第一课时除了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还应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如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份内目标。我想,这次上课,我就上出第一课时的语文味吧。

4.中低年级教学,识字仍是重点,一定要做扎实。会读——读会——能理解运用,三步走。 我,选择了对“实”的追寻。

二、在“实”与“巧”之间实践

经过对第一次试教的反思与修改,我将第一课时教学预案进行了调整,并再次请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指导: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略) 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点评:

1.字词教学比较扎实,在读准音上花了较长时间,这是有必要的。字词教学可以做成理清文章思路的一条明线,打破传统观念,立体推进。这样形成了会读—读明白—能运用的三步走环节。

①读准字音

采取自由读,点名读,男女声比赛读等方式正音。重点解决“落”字的读音。例如:创设语言环境,学习“落”的读音,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慢慢飘落;英自患了小儿麻痹症腿脚就lao下残疾;在排队走路的时候,有的小朋友la队了。 ②读会理解

如引导学生理解:“小儿麻痹症”和“镇定”可以说出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去猜测词语,理解“犹豫”和“忧郁 ”可以让学生现观察 “犹”和“忧” 的字形,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犹豫” 多与人的行动有关,“忧郁 ”多于人的心情有关。 ③提炼运用:

在能正确的会读词语,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把词语与英子联系起来就跟更好了。

2、初读比较充分,要求到位明确,但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些浮在表面,缺乏关注言语的形式。

如:“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在对这一句的挖掘不够到位,应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总是„„又总是,默默,早早地,最后”等关键词语,让学生聚焦在语言文字的本身,来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再如: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这句话,作者只用了一个“低”字就把一个忧郁自卑的英子带到我们的面前,可见有时候写文章不在用的词多,词美,而在于用的准,用的妙。

自我反思:

1.不能为教字词而教字词,字词教学应该是立体的、整合的、多维的,让没有生命的词语变得鲜活起来,立体起来,具象起来。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创设言语环境,让英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得把脚步从“实”向“巧”迈进。

(三)在“巧”与“精”之间追寻

通过两位导师的指导,我对教学目标,教学的课时观,教学的环节清晰起来,教学的细节明朗起来。但是怎样更好的把东西落到实处,得靠自己的消化和整理。在“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研讨课上,我觉得自己有几个地方做的还是比较“精”的,请看我的课堂回放:

1.词语教学要精巧。 出示:生字新词

小儿麻痹症

镇定

落下残疾

热烈

鞠躬 忧郁

持久

讲述 犹豫

微笑 读准字音

师:老师这有三竖排词语,谁能把第一竖排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落”有三种读音,在本课中这个字读lao,在生活中,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怎样?生:落(luo)下来;在排队走路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不专心,走着走着就——生:la下来了。

师:指名读第

二、三排的词语 师:请全班齐读词语 读懂理解

师:这些词语,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读明白它,读懂它。

师:有一个词语的的意思是说遇到事情一点儿也不慌张,非常沉着,这个词是(生:镇定) 师:有一种病毒侵入骨髓而引起的疾病,这种病就是好了也会落下残疾,这就是——生:小儿麻痹症

整合运用

师:现在老师请全班男同学读左边词语,女同学读右边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谁的?(生读)

生:都是描写英子的。

师:请男同学看着左边的词语,当你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生:可怜的英子 生:恐惧的英子 生:痛苦的英子 生:自卑的英子 生:忧郁的英子

(让学生把可怜、恐惧、痛苦、自卑、忧郁板书到黑板上。)

师:请女同学看着右边的词语,当你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生:镇定的英子 生:快乐的英子 生:微笑的英子 生:开朗的英子 生:自信的英子

(让学生把镇定、快乐、微笑、开朗、自信板书到黑板上。)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黑板,这是一个——(生读:这是一个可怜的英子、恐惧的英子、痛苦的英子、自卑的英子、忧郁的英子);看黑板这边,这是又一个(生读:这是一个镇定的英子、快乐的英子、微笑的英子、开朗的英子、自信的英子)

师:是什么让英子有这样的变化(生;掌声) 师:对,是那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师:此时,面对掌声这两个字,我们心中充满了敬意,让我们再次深情的读这两个字 2.阅读指导要精妙

这节课,我基本做到了初读扎扎实实,精读切切实实。开课不久,花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将课文至少读两遍以上的要求,对于刚刚接触到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如果初读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深读、品读时想“出彩”是出不了。进入精读环节时,又花了近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1~3节,边读边勾画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因为学生有了相对充分的时间静心研读、用心思考,所以学生能够较好地“深入”文本,进而谈出来的阅读感悟就比较全面、具体。此外,在全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指名读、齐读、生范读、师范读、配乐读、师生对读等多种让学生阅读文本的形式,促成了学生与文本较为亲密的接触,在这种实实在在的接触中,较好地体现了师生走进文本,努力实践着“言”“意”兼得。 在组织学生进入精读课文的环节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忧郁自卑的英子的呢?”。在组织学生交流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时,当学生找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这两句话后,我故意装着疑惑不解的样子:“这我就纳闷了,这些句子里并没有出现‘忧郁’、‘自卑’这两个词,你怎么就能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呢?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英子的‘忧郁’和‘自卑’写出来的呢?”一个“纳闷”表面上看是我在向学生示弱,实际上我这句教学语言的意图指向,是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语言文字上,引导学生去探究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又如当学生抓住“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这句话中的“低”字品味出英子的忧郁自卑后,我做了这样的评价:“是啊,作者写得多好啊,一个"低"字就把忧郁自卑的英子带到了我们的面前,看来啊,有时候写文章用词不在于多,不在于美,而在于准。”抓住一个“低”字,这样就巧妙的一语道破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特征,一语道破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再如本课教学结束前,我留下一个疑问:“在同学们鼓励、赞扬的掌声里英子彻底改变了,她变得开朗自信。那么,作者又会怎样来写开朗自信的英子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这个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文本语言秘密的兴趣。以上这些教学语言,是的“语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一种自觉表现,意图是语言表达,指向是语言表达,反馈也是语言表达。学生在教师这样的教学语言悟到的是什么呢?是语言特征和人物特点的有机统一,是语言表达的准确、细腻,是“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对同学们来说的语言秘密。

再度反思:

教案设计得再好,但没有执教者灵动、智慧的演绎,课堂是无论如何也精致精彩不起来的。所以在本节课是也是有一些遗憾的。

遗憾之一:牵引显得有些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够,放得不开。

遗憾之二:在组织交流的时候,有时间来不及等孩子们充分汇报,就急于将学生的思路牵引到自己预设的点上,进而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层层推演,导致课堂的开放性不够。

遗憾之三: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机会,一个孩子呼声让我铭记于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

追求精致和精彩,让教与学浑然一体,让我的课堂评价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的课堂机智鲜活地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将是我一生中教学修炼的功课。

◆磨课感言

对《掌声》的思考暂告一段落。但接近半个月的磨课历程,让我的教学设计从幼稚、简单逐渐走向丰满、成熟,让我在教学的困惑中反思、自省、提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让我聚焦教学,并有了这样的认识:好课是“磨”出来的:走过以后,再回过头来,风景是美好的。 选课是结茧,磨课在破茧,做课就是美丽的兑变,过程虽然痛苦,收获的却是快乐,这是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公开课给了我思想的启迪,给了我教育的激情,给了我成长的快乐。它磨练了我的慧眼,唤醒了我的批判精神,让我在语文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走得更潇洒。

让我们记住窦桂梅老师说的话:“一定要争取多上公开课!这是对你们最好的‘炼炉’。”课堂,永远是我们锤炼自己的最佳舞台,“家常课”是小舞台,“公开课”是大舞台。不论舞台大小,也不论台上台下,敬业的“演员”会同样认真地在这块阵地上反复摸爬滚打,练就过硬的本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我们牢记“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底色”的教学宗旨,始终体现课堂的真实、纯净,在公开课的舞台上绽放出花儿一样美丽的青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充分实现个人在专业上的发展。通过这次磨课历程,我深刻的感受到上好一堂公开课: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离不开长期的积累,离不开助推力,离不开深入思考。

感谢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指导;感谢教科培中心潘主任、覃老师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培训模式,让我经历了从华到实,从实到巧,从巧到精的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推荐第8篇:五段式培训心得

五段式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美妙的音乐世界

很荣幸有机会参加了龙华街道幼教中心组织的五段式教研活动,通过这次培训,又一次给了我思维的撞击,受益匪浅。感受如下: 充分感受了“五段式教研活动”培训方式带来的新鲜感和愉悦感。跟以往传统培训方式相比,“五段式教研”培训方式给了我全新的感觉,以往培训方式的那种沉闷、单调得以改善,五个培训环节围绕一个目的,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去研讨同一个目标的实施和展示情况:第一阶段:专家主题讲座,第二阶段:执教老师上课,第三阶段:辩课互动,第四阶段:专家点评,第五阶段:教研反思、延伸。专题讲座之音乐欣赏,让我牢记的是组织音乐欣赏的几种方法:

1、提前渗透法。

2、语言导入法。

3、游戏表演法。

4、对比欣赏法。

5、道具协助法。我觉得最精彩的要数“辩课互动”和“专家点评”两个环节了。授课完毕以后,执教老师说课,从题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重难点的把握以及幼儿学习情况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想。真实呈现了音乐欣赏活动。再由代表正反两方十位辩手进行现场辩课,辩课的老师个个口才了得,“争”得不可开交,时而妙语连珠、时而针锋相对,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理论、新观点得以呈现。“专家点评”环节更是精彩之最,专家的现场点评就像一盏指路灯,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让人耳目一新。参与的全体教师更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度过的,就这一点而言,这次培训可以说是成功。 回到幼儿园,园长为了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得到锻炼和能力提高的机会,开展了教学比武活动,通过观摩教师上课进行教研辩论,在辩论中我们各方面都得到提高。最后,园长又从整体上做了全面的总结性发言,并对我们老师的工作给予了支持和鼓励。

在此,我非常感谢幼儿园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正是这种实践观摩、交流学习,研讨反思、为一体的教研活动,让我们获得了专业的成长。我相信每个人在此次的培训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感谢教研中心为了扎实我们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所作的努力。谢谢!

美丽小太阳幼儿园:曾银玲

2010年7月14日

推荐第9篇:议论文“六段式”结构与例文

议论文“六段式”结构与例文

第一段:提出论点,准确鲜明。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两句话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学会“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结尾升华。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因为它的优势很明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六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使阅卷老师一看即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 典型范例:

借忧患之风,扬理想之帆

①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有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古训,无一不是在警示我们:不要沉迷享乐,要在忧患中求发展。(提出论点)

②古人云:“贫贱忧戚,玉汝于成。”贫穷的生活、卑贱的地位、失意的忧伤,有时像一阵烈风,它会熄灭弱者的生活激情,但也会扬起强者的希望之帆。越王勾践,由一国之君沦为吴王的马前卒,何等的卑贱!由锦衣玉食而食人粪便,又是多么的屈辱!然而,数年之后,他却能实现三千越甲终吞吴国的抱负,雪洗耻辱,光复越国。是什么使他得以东山再起,创造历史神话?是忧患。卧薪尝胆,警醒他毋忘国耻,时刻清醒;亲身劳作,促使他体恤民生,吊忧贺喜;仇雠在前,激发他忍辱负重,苦觅良机。(详例剖析)

③忧患可以光复一个国家,同样道理,忧患可以使一个生命创造奇迹,也可以让一个企业处于不败之地。是忧患,使司马迁忍辱负重,创造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丰富了中华史学文化的宝库;是忧患,让邓亚萍悬梁刺股,发奋苦读,取得了人生的另一块沉甸甸的金牌;是忧患,让张智慧研发出第四代洗衣机,让海尔集团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略例排比)

④也许有人会说:安乐的生活,谁不向往?殊不知,安乐,是一张温床,可以成就幸福的美梦,更容易滋生堕落的细菌;安乐,是火,可以温暖疲惫的心灵,更可以熔化斗志的宝剑;安乐是麻醉剂,可以缓解肉体的疼痛,更可以损害你健全的器官。商纣王沉迷美色,酒池肉林,终于断送商朝江山,成为百姓的罪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沉湎于度曲作词,荒废朝政,导致身死国灭,给后人留下笑柄;吸毒者,陶醉于一时快乐,害己害人,酿成个人悲剧,毁弃家庭快乐,给社会留下祸患。(正反对比)

⑤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处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中的我们,也面对许许多多的诱惑,这就要求我们,无论身处忧患,还是享有快乐,都要拥有一支镇静剂——“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辩证思想:忧患中,乐观进取,化压力为动力;成功时,站到生命的更高层,不被安乐遮望眼,放远目光,且莫贪恋一时的快乐,重蹈蜗牛的覆辙——强大得令许多天敌都无可奈何,却惨死在小巧柔弱蠢笨的萤火虫手中!(辨证分析)

⑥忧患是风,推动生命之舟。让我们借忧患之风,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幸福的彼岸。 (联系实际,结尾升华)

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70分(满分)

作者:厦门一中 白杏珏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圣埃克苏佩里曾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是因为他执着追求于某种恒久的价值。这价值,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在爱因斯坦那里便是“科学的美感”,在乔治奥威尔那里便是揭破一切的谎言。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有讲述这样的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梭罗在这里暗示我们:一旦我们认定了某种创造有值得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我们就应完全投入其中,热爱并坚定地追求。回望历史长河,又有哪一个伟大成就不是源于创作者的爱?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汹涌而来,梵高的火焰色向日葵,乃至牛顿的三大定律,又有哪一个不是饱含着创作者澎湃的激情,穿越千古破空而来?

我已无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因热爱而造就的伟大创造,可这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触目惊心的反差。我们有袁隆平,有王选,有钱学森,可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为何?我想正是因为当下已绝少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同样,在文学领域,如今又有几人能如桑塔格一般从容说到:“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一个一个作秀者,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吾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科学,文学,乃至其他种种事业,我们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于是创造的婴孩夭折于腹中,岂不痛哉!

幸而我们还有幸存者明了这个道理,“成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乔布斯,主宰IT行业的先驱者曾如是说道。是的,那些恒久的事物,人类的普适价值,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才是创造的起源与归宿。当我们受困于一时得失,不思是否前进时,但想一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灵魂,默念这句话“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惟有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

推荐第10篇:美术五段式培训心得体会

美术“五段式教学”培训心得

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全区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小学美术教师,宝安区教科培中心探索和总结了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五段式互动”培训。2010年12月在宝安实验学校举行了宝安区小学美术教师“五段式互动”培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这次的活动模式很有创意,收获很多。

“五段式互动”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是:美术教师辅导讲座、根据讲座内容上课、激烈的辩课、专家点评、心得体会。此次培训让我领略到了作为宝安教育前沿的实验学校的年轻老师们身上散发的阳光、向上的风采,感受到她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她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使我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

这次五段式培训,首先是由欧阳铭蔓老师针对课堂中学生绘画的情况,作了一个讲座,在讲座中她很好地讲述了自己如何让学生从不会画画到会画画再到爱上画画的过程。随后欧阳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选上了一节自编的教材《整体与局部》,这一节课的学生是五年级的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系统性很好,学生的作业完成效果不错,从中可以看出欧阳老师平时下的功夫,但教学的氛围比较沉闷,整节课老师说得多,师生互动少。在随后的辩课环节中,我听到了作为反方的一号辩手王豪老师犀利的点评,看到了这些80后的小年轻身上所具备的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整个辩论的过程精彩迭出,看来美术老师的语言功底也并不比其他科老师差。但在整体的辩课过程中,我又觉得双方辩手并没有抓到主题来辩,辩什么?为什么而辩?辩论的结果要怎样?不得而知,也让很多老师一直处在云里雾里。我认为辩课不是为了辩一节课的优劣,如果只是为了辩一节课的优劣,那和以前的评课有什么两样呢?既然是辩论,那应该抓住教学的某一环节,或者是某一做法,特别是一些比较有争议的做法来辩,这样的辩论才真正有“道理不辩不明”的意义。辩课的最后,西乡街道教研员罗国辉老师对本次活动作了精彩而简短的点评。

在这次培训之前,看到各个学科把五段式培训开展地如火如荼,什么是五段式培训?我一直不清不楚的,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活动,使我真正了解了这种先进的培训方式,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使我在深受启示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美术教学水平。

第11篇:“五段式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五段式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2010年11月17日下午,我参加了在翻身实验学校举行的“崛起教育集团学前教育部第一届五段互动式培训”活动。

此次活动经过了“专家讲座——课例实践——同行辩课——现场点评”四个环节。在活动过程中,李素园长关于“幼儿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问题探讨”的专题讲座精彩极了,让我回味无穷;小朋友在科学活动中,通过实验发现水的奥妙;辩手们一番唇枪舌战,奋力辩驳,在无硝烟的“战争”中掀起活动的高潮;崛起集团学前教育部荆总监对本次活动结合自身经历进行精彩点评;最后区教科培秦义老师对本次活动每个环节作了详细的点评和总结,并对在场的老师就日后的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也给我今后的教学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同行辩课这个环节。作为正方的崛起二幼辩手与作为反方的崛起一幼辩手,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口水战打得如火如荼。正方的观点认为新秀授课是一节优秀的课,可反方却坚持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觉得崛起二幼的这位老师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她态度亲切,对待幼儿耐心,在课堂上用心引导,与幼儿建立了良好的师幼关系;但我认为反方的观点也有道理,授课老师在材料的准备上确实不够充分,幼儿自主选择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其次,很多幼儿在使用记录的时候,方法不对,没有充分发挥好记录表的作用:还有,由于老师引导过多,导致给予幼儿自己思考的空间太少,限制过死,所以课堂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授课老师能再想得全面一点的话,我想就不会留给反方反驳的机会了。在听她们辩论的时候,我想到了,如果在实践的时候能够两人一小组合作完成,一人做实验,一人操作记录表,把材料再准备充分点,这样不仅达到了自主选择的乐趣,而且还体现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小的看法。

还有在第四个环节,荆总监的精彩点评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她在点评的时候结合了自己平时参观的所见所闻,谈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看法。她讲到她到北京一所幼儿园参观的时候,发现那里处处都给了孩子自己乐于动手的机会,比如在墙上、走廊或窗台上粘贴可供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齿轮、万花筒、杠杆等),让幼儿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达到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培养了他们探索奥秘的兴趣,真是一举两得啊。当时我在想,回到我们幼儿园,我也要把这种思想传达给我们的老师,让她们也能从中有所感悟,从而受益我们的孩子。

最后,老师的总评也让我明白了在幼儿活动中,不要太注重过程,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幼儿的收获与发展。我们要尽可能多创造机会让幼儿自由探究,为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次的学习,它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让我在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寻找改进方法上有了一些感悟。在今后的工作里我还要不断去学习、去观摩、去实践,再反思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更好地完成以后的教学工作。

第12篇:数学五段式培训心得

1、第一环节专家讲座,内容贴近教学实际,给我很大的启迪。课堂中师生间或者生生间的互动,不应该只看形式多样或次数的多少,更重要是看互动的效果,而且不能只看有效无效,而是看低效、高效。

2、第二环节新秀上课,给听课的老师们很好的示范作用。看得出温老师是位年轻的数学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虽然不能说炉火纯青,但是能感觉到老师对教学内容是经过细心地钻研,但是我总觉得复习、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课堂的容量不够大。复习课教学的重点除了是对知识的系统整理与提炼,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或者是正确的判断与辨析,因此我觉得可以出现一些判断改错或者是关于实际运用等各种多样的题型,重视学生的说理过程。

3、第三环节同行辩课,辩手们各种各样的观点,正好体现了老师们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追求,辩手们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觉得这样教师培训的形式,紧紧地吸引住了老师们的眼球,同时也激发了老师们的思考,到底大家讲的观点合理不合理,怎样的做法才更好,更能提高课堂互动的高效性。大家越辩越精彩。

4、第四环节专家点评,我觉得这是一个画龙点睛的环节。经过专家的点评,让我进一步明白数学课的目的,不仅是对知识的再现,更重要是怎样去启发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与创造过程,怎样的教学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

数学五段式培训心得(2):

3月17日下午在流塘小学进行了数学老师五段互动式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无论是郑老师的讲座,李老师的课堂展示,还是精彩的辩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加这样的活动使我受益非浅。

听了郑元云老师的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讲座使我茅塞顿开。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是近段时间比较关心的问题,郑老师以朴素的语言谈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小学数学思想的问题。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

郑老师着重介绍了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以及如何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这些数学思想的渗透。

函数与方程思想是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小学生所学的“加法”、“九九乘法表”、“试商”就包含了“变量”与函数的思想。而方程本质上是函数的逆运算。加法看成函数,减法是解对应的方程;乘法看成函数,除法就是解对应的方程。函数思想和方程的方法,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都是大智慧。当然不用给小学生讲函数概念,但教师有了函数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这种变量和函数的思想,潜移默化,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好处。

数学要研究的东西,基本上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实际上就应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而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学数的时候就讲数,到了学几何的时候就讲几何,缺少把两者联系起来的意识。在数学当中,几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数学概念,最初都是从几何中来的。所以我们不妨可以把几何与代数结合起来教学,让数形结合的思想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还有一种思想我认为在小学阶段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寓理于算的思想。小学里主要学计算,不讲推理,但是计算和推理是相通的。数学活动中的画图和推理,归根到底都是计算。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和推理的关系,从计算发展到推理,是很重要的。

数学可以分为好的数学与不好的数学。好的数学指的是能发展的、能越来越深入、能被广泛应用、互相联系的数学;不好的数学是一些比较孤立的内容。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形数结合的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都属于好的数学。这些思想是可以早期渗透的。早期渗透是引而不发,是通过具体问题来体现这些思想。

好的数学就是指的这些数学思想。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从事多年的数学教育研究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理论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轨迹都表明,数学思想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你受益终生。

正如郑老师所说:“三流的老师教知识,二流的老师教方法,一流的老师教思想。” 一名好的数学老师就是能够教给学生好的数学思想,使其终生发展。

第13篇:论文五段式作文法0502

“一二三四五”式作文法 江西省武宁县清江乡中心小学廖祺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把作文比作老虎的话,我认为“一二三四五”式作文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敲打这只“老虎”。现结合个人的作文教学经历,浅谈几点看法。

“一”代表一个主旨,一条线索。主旨是文章的统帅、主脑,写文章时先立定中心,“意在笔先”。好多学生没有立意的意识,拿起笔就写,想到哪写到哪,究竟要说明什么意思连自己也不知道,没有明确的主旨,也没有清晰的线索。如一学生写《国庆见闻》:出发前,写自己如何急忙刷牙洗脸,在出游的车上写窗外的田野,到了目的地写见到人多,然后写自己很累了,随后回家。学生把做的事情记录得很完整,写了“国庆见闻”,但“见得不清”、“闻得不详”,有见闻没感受,有感受不深刻,感情投入少,没有文章的主脑、统帅,主旨不明确,就是“流水账”。另外,学生写作文线索不清晰。如写《爬山》,有些学生一会儿写花,一会儿写树,想到什么写什么,为了达到作文文字数量要求,把几处描写堆在一起,完全就是凑数,不是移步换景,也没有内在逻辑,“形散神也散”。这些现象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因此,我认为: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明确“一个主旨”、“一条线索”,使学生写作文时中心明确、线索清晰,不离题,不跑题。

“二”代表照应。照应指文题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有些学生写作文文题不照应,如文题为“快乐的童年”,学生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叙述“不快乐的童年”,讲述不愉快的遭遇,然后笔锋一转,简单一两句话介绍快乐的事,以“这件事真令我快乐”匆忙收尾,“不快乐”比“快乐”多,文题不照应。有些学生写作文首尾不照应。例如,第一自然段明白地表达“我爱我家的四季”,可结尾却表达“我爱我家乡的美景”,“四季”与“美景”首尾不照应。有些学生写作文前后不照应。在批改作文时,我遇到这样一段话“童年是一篮记忆的鲜花,许多难忘的事情,便是一片片永不枯萎的花瓣。过了几天,爸爸出差了,妈妈也去了上班,我一个人和奶奶在家里。这件事已经过去几年了„„”。前面比喻句很好,估计是学生积累运用的;但后文突然来一句“过了几天,爸爸出差了,妈妈也去了上班,我一个人和奶奶在家里”,前文没有铺垫,没有伏笔,中间“几天”到底“这件事”是什么,压根就不明了,到底是怎么了,内容不明确,前后不照应。这些现象经常遇到,我认为;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文题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使得学生写作文有头有尾,语句前后连贯。

“三”代表三则材料。写文章要求内容充实,最好不少于三则材料。叙述类的文章应该写三件或三件以上的事,如《将相和》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充分展现了蔺相如、廉颇丰满的形象。议论类的文章最好有古今中外的论据,底气才足,说理才充分。写景类的文章,最好移步换景三个地方,景色才吸引人。说明类的文章至少也应该从三个方面说明事物,阐明道理,说明才会准确,全面。实际上,学生积累的素材少,甚至没有,内容空洞,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因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强调学生对同一类的素材要积累至少三则;写作文时,教师更要强调学生运用三则材料,使得作文内容更丰富,避免空洞单调。

“四”代表要素。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要素。记叙文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议论文要注意论点、论据、论证,一段中要有论点句、分析句、论证句、总结句;小说要注意人物、情节、环境;说明文要注意准确性、严密性、生动性„„实际中,有的学生叙述不清晰,论证不严密,说明不准确。因此,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强调文章要素,引导学生表述完整、严密,准确。

“五”代表五段。“五段”不是“五个自然段”,而是内在行文“五段”:第一段引出话题,第二三四段用好三则材料,第五段结尾点题。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喜欢一段把作文写完,层次不明确。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本人强制学生练习“五段式”。叙述类第一段交

代背景或是事件的起因,不超过100字;第二段写第一件事或是第一个景点,第三四段写第二三件事或第二三个景点,中间每段第一句话过渡,引出每段的中心;第五段或写事件启示,或写见闻感受,也是简洁,但照应开头或是文题照应。论述类的文章,第一段中心论点,第二三四段分论点一二三,每段论点句、分析句、一两句论证句,结论句,第五段总结句或是解决方法。另外,我发现课本上的文章大部分属于“五段式”文章,虽然不是严格的五个自然段,但涉及的材料一般超过三则。因此,我指导作文时非常重视“五段”,不管什么类的文章,要求学生练习“五段”。在此基础上,由五段扩展到更多的段。时间久了,学生成了习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列好提纲,写出的作文层次明了。所以,我认为: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强化“五段式”,使得作文行文流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个人认为“一二三四五”式作文法比较实用,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我对作文教学的个人看法。

第14篇:五段式教学培训反思

“五段式互动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华文学校李芳

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全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宝安区教科培训中心探索和总结了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五段式互动”培训。2010年11月26日在宝安实验学校举行了宝安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五段式互动培训”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这次的活动模式很有创意,收获很多。让我充分感受了“五段式教研活动”培训方式带来的新鲜感和愉悦感。

跟以往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五段式教研”培训方式给了我的全新的感觉,以往培训方式的那种沉闷、单调得以改善,五个培训环节围绕同一个目的,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去研讨同一个目标的实施和展示情况:第一阶段:专家主题讲座,第二阶段:执教老师上课,

第三阶段:辩课互动,第四阶段:专家点评,第五阶段:教研反思、延伸。我觉得最精彩的要数 “辩课互动” 和“专家点评”两个环节了。执教老师授课完毕以后,由代表正反两方十位辩手进行现场辩课,辩课的老师们个个口才了得,“争”得不可开交,时而妙语连珠、时而针锋相对,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理论、新观点得以呈现。 “专家点评”环节更是精华之最,专家的现场点评就像一盏指路灯,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让人耳目一新。参与的全体教师更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度过的,就这一点而言,这次培训可以说是成功。

通过专家的讲、青年教师的教、同行的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打开了思路,专家提出的观念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青年教师的教学让我对比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深受启示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第15篇:最新入党志愿书,分五段式

(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7月1日成立以来,走过了一条光辉的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获得了腾飞。当前,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正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前行。这一代代领导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发

展道路上,不断的解放、发展和完善自我,充分体现了她是一个成熟的、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政党。

(三)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只有党,才能够教育我们坚持共产主义道路,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出发,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创造更快、更好、更先进的文明。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共产主义的事业中,为中国的胜利腾飞、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出一份微薄而坚强的力量。

(四)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有着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学习勤奋、坚强自信的优点,但我也认识到自已有对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力度不够、工作弹不好“钢琴”、生活中脾气急躁等缺点和不足。我下步将采取以下措施发场优点、克服缺点。一是要端正入党动机。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得起党和人民的考验,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二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同一切不良现象,错误思想作斗争。三是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做到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

(五)假如党组织接受了我,我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求任何个人私利,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假如党组织没有接受我,我不会因此灰心丧志,我会加倍地努力学习缩短自己的差距,尽量弥补自已的不足。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帮助与监督,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在组织上入党。请

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第16篇:福永五段式培训反思

福永中心小学五段式培训反思

福永凤凰小学张蓓

4月6日下午,福永街道小学数学教师五段互动式培训活动在福永中心小学举行。“五段式互动”,顾名思义,由五个部分组成——专家讲座、新秀授课、现场点评、同行辩课和研修反思。街道的公、民办学校百余名数学老师参加了本次培训。

谢岳冰老师执教了三年级下册《比一比——平均分》一课。谢老师通过迎大运、学校举行投篮比赛引入,请学生做小小解说员,解说投篮的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后,根据统计图来分析研究某小组男女生投中情况,通过“说说谁赢了?”的问题进而引出平均数的学习。课后,谢老师就这节课进行自评,接着由街道其他教师组成的正反双方进行激烈辩课。辩论环节非常出彩,双方辩手围绕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教学内容、例题设置、练习安排、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辩驳。通过一番唇枪舌战,辩课逐渐明晰了概念教学应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组织合理、有序、有效教学等方面找到平衡点与落脚点。台下也有老师进行了点评,掌声不断,气氛浓烈。

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在深受启示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针对自己的教学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努力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第17篇:陆兴小学语文五段式反思

陆兴小学语文五段式反思

2014年5月8日下午第五节课,学校全体语文老师和学校领导一同参加了第四期的语文五段式活动,下午1点50分至2点20分,骨干老师李慧君老师进行了《快乐阅读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主题讲座,针对现在小学生阅读量少,阅读方法不够正确等方面,讲座明确指出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第18篇:小学高年段五段式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高年段五段式阅读教学模式

五段式教学模式是指课题导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反思得法、延展运用。是在县里阅读教学“四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教学特点构建的教学模式,意在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课后再读,在读中积累,学习阅读方法,模仿写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模式的基本结构如下:

一、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读书的欲望。根据不同的课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导入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如:谈话导入、图片导入、音像导入、谜语导入、设计悬念、故事导入等,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体裁选取恰当的导入方式,也可直接板书课题,直奔主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外完成)2---

4、(课内完成)]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内容包括,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圈划生字,借助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词语,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提出疑难问题,(问题可以是关于字词方面的,也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方面的。)还可以查找与文章有关的一些辅助材料。

2、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就是通过默读、自由读、小声读或范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

3、检查预习

这个环节是针对课前布置的预习进行的,意在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逐步形成独立预习的能力。包括识字查词,理清课文脉胳,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感悟文本,学习写作方法,提出问题,积累等。(上面的内容不是每节课都涉及到,具体内容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和布置的预习任务决定。)

4、练习读文。 通过指名读,小组对读等方式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字音读准确,针对不熟练的地方或难读的句段进行指导训练,达到正确流利,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同时疏理学生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能当时解决的简单问题进行处理解答,把主要的重点问题放在精读课文中解决。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并不需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字词和熟悉课文,通过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作重点精解,让学生学会预习方法,养成习惯,有了充分的预习,保证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主体作用。既省力省时,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精读感悟。

1、提出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展开阅读。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或类型不同,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分为共性和个性问题,这里包括预习中提到的问题,通过前期对问题进行的疏理,留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共性问题引导全体学生在阅读中解决,个性问题引导个体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得到解决。

2、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问题与评价。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读默中和文本亲密接触,有所感悟和思考。

3、交流阅读感受。这个环节包括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两个层面,充分做到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艺术,开展字词训练;围绕重点句段、抓住关键词,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阅读,与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揣摩和体会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培养和锻炼良好的语感。把理解课文内容与学习表达方法以及融入情感的诵读,和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等语文学习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手段,灵活处理,不仅要使学生的阅读的质量不断地提高,更要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方法,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语文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反思得法。

1、再读全文,把精彩句段熟读成诵。通过回读全文,或回忆课文的精妙之处积累词语、佳句、美段。

2、总结写法。

解析文章的表达特色,、布局谋篇的精妙,总结写作和读书的方法。

学有所得,学要得法。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关注点和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厚积才能薄发,只有注重平日的积累,才能使学生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高。

五、延展运用。

1、学完一篇课文后,及时进行连续性的拓展阅读,即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开阔视野,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运用和巩固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交流读书心得。把学生分成小组,在组内交流读书心得,写读书笔记。体验读书的乐趣和读书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开展练笔。教材上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从内容、语言到表达形式都为学生提供了范例。在仿写这些优美文段时,关键是要找准仿写的结合点,可以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进行片段的仿写训练,也可以模仿作者的表达技巧,可以进行语言训练的仿写。也可以根据范例的谋篇方式进行全篇的仿写。总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进行仿写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写作情趣,激活想象的能力,做到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课堂的学习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而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没有课外的拓展和延伸,课堂的学习则是浅尝而辄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上学到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升华。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追求。

第19篇:中高年级习作五段式教学模式

中高年级习作五段式教学模式

三大误区

一、作文要求的以“写”代“习”误区。

很明显,“写”即是写作,“习”则习作。写作和习作,顾名思义:写作是指写文章,其过程重在“写”,它对写作者的要求是一步到位的,要在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比较高而全面的要求;而习作则是指学习写文章,其过程重在“习”,即是学习,它对学习者(主要指学生)的要求相对低得很。写作和习作,两相比较,它们对写者的要求的区别是显而易见而又相差甚远的。但是,我们的许多“教者”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习惯性地把对写作者的要求强加在习作者的头上,这显然大大地拔高了小学生作文的要求,从而偏离了小学作文教学的“习作”本位。

第二、作文训练的以“篇”代“片”的误区。

这里的“篇”指的是完整的一篇文章;“片”则指的是文章中的一个片断。由于作文要求的以“写”代“习”,从而导致了作文训练陷入了以“篇”代“片”的误区。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文。随便翻开小学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题目要求、教学大纲特别是最新颁发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训练要求,

三、四年级除了写一些书信、便条之外,大都是一些片断的练习;

五、六年级亦是以写片断为主,最高的要求也是“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40分钟写出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都是符合小学生的写作实际的。但是,综观我们当下大部分的小学作文教学,作文训练大都“鬼使神差”地要求学生写完整的一篇文章。这也无疑大大地拔高了作文训练的难度。让初学写作文的学生一步到位,一开始就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无异于要一个连爬都还没学会的婴儿马上站起来走路一样“蛮不讲理”。这样做,学生写作文不“怕”就奇,教师教作文不“难”就怪了。

第三、作文测评的评分标准过高和重“形式”轻“内容” 的误区。

由于受作文要求的以“写”代“习”和作文训练的以“篇”代“片”的影响,作文测评亦“顺理成章”地步其后尘而误入歧途。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各地历学期、学年的小学语文期末考试的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所有的作文题目都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更有甚者,有的还对作文的字数作了具体的要求,

三、四年级作文字数不少于400字,

五、六年级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或600字。这样的作文测试要求,导致了作文测评陷入了评分标准过高和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学生在作文时,由于作文能力所限,为了达到字数,不是“胡编乱造”,就是内容的重复累赘,根本顾不上把作文的主体部分——“片断”写真实具体,表达真实情感,考试作文质量的高低就可想而知了。而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也把评分的目光过分地集中在本不属于小学作文要求的篇章结构和作文字数

上,作文评分标准高居不下,即使偶尔有几篇内容真实具体、情感真实、语句通顺的习作,也因字数不够或结构不完整为由而始终不能拿到应有的分数。这样一来,别说学生老是提不起作文的兴趣,体会不到作文的成功和乐趣,就连教师教作文的热情也大大地削减了,哪里还品尝得到作文教学的成功滋味呢?于是乎,教师就怨言四起了,在评改作文时常常唉声叹气,怨学生作文的字数不够,怨学生作文的结构不完整,叹作文的难教。每每听到诸如此类的唉叹,我总不免觉得荒谬可笑。这种拿写一篇完整的文章的标准去评原本是要求写一个片断的学生习作,无异于张冠李戴,真是怪哉!

原因分析

原因之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导因素。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知识是不行的。那到底怎样才算有知识呢?获得文凭、奖杯、发表作品等等,成了很重要的衡量标准。为得到这些,老师给学生猜题目、讲范文,有的学生为此去背范文,成了纯粹的为考试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

原因之二,人为因素

(一)教师指导偏位

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内容新颖、立意深刻,教师总是要读些范文,提供些材料,以示点拨。导致了学生也就来个依样画葫芦,编造一番。教师也只关心注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

为提高小学生作文的速度,作文教学都是在课堂重限定时间完成的,这不仅局限了学生的思路,更虚伪了学生的写作灵魂。

习作教学理念陈旧

习作教学是研究儿童,还是研究习作?是重“人”,还是重“文”?是关注最终的结果,还是关注表达的过程?当前的习作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文”,而不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有着自由思想的“人”的表达的需要,过多地关注习作的内容和结果,而不是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表达的惬意、交流的快乐。

(二)学生积蓄不足

1、缺乏关注或观察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都应是异彩纷呈的。但有许多的学生即使经历了丰富有趣的事,却不能很好的捕捉利用,往往容易忽略了身边的事情。许多学生还是生活的陌路人,他们缺少观察的意向,没有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也就没有了生活经验的积累,写文章自然就没有了素材,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受课堂和老师的“限制”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不顾学生的积累和认识水平,过于重视修辞之工,片面强调作文的选材独特,把学生带入了选材的误区,“限制”他们的思想认为写作一定要捕捉那些“拾金不昧”、“舍己救人”的大素材,于是经常把一些与自己不相符的材料写进作文中,空话、套话、假话一大堆,令人啼笑皆非。

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中段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二)高段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在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之前,先回忆一下我们经常采用的作文模式:老师出题——学生作文——老师批改——学生看分,在这种作文模式下,学生不喜欢作文,小学六年下来,学生作文没有长进。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我们得坐在那儿,花费很长的时间精批细改,圈错别字、划病句、写批语,这倒锻炼了我们老师修改病句、找错别字得能力了。

习作教学的一般流程

(一)感受阶段(提前布置,认真准备)

从作文过程的整体效应看,感受阶段是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作文成功与否的前提。

1、早下“安民告示”。教师向学生布置本单元习作训练的内容与要求,利用每单元学习开始的第一节课文课10—15分钟的时间,向学生进行粗略的提示性指导,克服在作文指导中过死的弊端。

2、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或让学生个人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观察、采访、调查、回忆、翻阅书籍报刊等,摄取生活素材,准备材料,积累知识;或在教师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开展活动,如参观、游览,开展文体活动,定向观察等,让学生观察世界,体味生活。

3、注意督促检查。为掌握学生的感受情况,教师可召开“素材汇报会”,让学生汇报自己准备的作文材料并组织评头品足,以利于相互取长补短;也可个别询问,个别指导。对习作困难的学生,要予以特别的关照和辅导。

(二)拟作阶段(先说后写课内成文)

a.上好说话指导课。因中年级刚开始学习作文,为使儿童减轻习作困难,扫除作文前的畏难心理,遵循先说后写的写作规律,独立习作前先上一节说话指导课。

b.课内独立成文

课内独立成文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当堂完成习作初稿。学生在成文过程中,不抄草稿,独立作文,下课立及交上作文本,写不完也要交。目的在于训练儿童集中精力,快速思维,一气呵成的写作能力。

(三)评导阶段(分项计分,评改指导) 中年级:

①教师要对学生习作进行分项计分,做好眉批,使学生通过分项加(减)的分数和文中的眉批,了解文章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差,针对全班学生普遍存在的文病,编制评改指导课内所需的例文,认真备好评改指导课。

②上好评改指导课

用一篇文章为例,书于黑板上教给学生分项计分的方法和标准,然后进行修改指导。

高年级:

①由于学生已参与了作文评后计分工作,即尝试评改,同时,要审阅学生尝试评改过的作文,对学生评改不当或未发现的文病进行修正、补评。注意做好评阅记录。为上好评改指导课积累辅导事例。

②高年级的评改指导课应以指导修改为侧重点。通过评改指导课,要使学生通过对一篇文章的具体评析了解评价标准的具体含义,看懂教师计分所表示的意义,逐步掌握评估的方法和评估标准,领悟文病产生的原因和修改文病的思路,方法,在今后的习作中避免再犯。

(四)修改阶段(反复修改二次计分)

让学生把从评导阶段得到的启示,学到的方法,迁移到修改自己的习作上来。这是学生责任感、息信心的再次表现,是学生自我完善,提高修改能力的有利时机。

1、修改前,教师要激起学生的修兴趣,唤起“第二次比第一次会写得更好”的自信心。

2、学生自我修改。让学生运用规定的修改符号着重修改不符合本次作文要求之处,或删,或换,或增,或调,适当注意表达的其他方面。要做到三读三改:默读,修改内容结构;轻声读,考虑用词造句;朗读,全面检查润色。学生可随时向教师质疑,教师有重点的面批指导。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小学生修改作文一般以补充内容为主,可让学生把笼统的地方补写得具体些;多侧面地补充并列性的材料,以突出中心;补上只言片语,使作文结构趋于合理。

3、同桌换检,互提修改意见,再作修改。

4、课后将习作上交(个别的也可缓交),由教师批阅(重在眉批)。

(五)总结阶段(评赏总结)

它是对本次作文的总结,又是下次作文的开端。通过师生共同评定此次作文正反两方面的特点,从理论和学生作文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具体而翔实的总结。总结要重点突出,以表扬鼓励为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中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2、典型章鉴赏。从班内(有时也可从报刊上)选印几篇优秀作文或优美片段,组织学生鉴赏评析,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的形式,可教师边读边组织评议;也可先小组评析,后班内交流;还可人人准备,自由发言。

3、学生认真体味教师的批语(眉批、总批),再次完善自己的作文。

4、学生把第二次修改后的满意习作,誊抄于另本的“成功作文集”,并写出对本次作文的认识或主要收获的“作后记”。

5、学生交流“作后记”。

6、发展情感。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或告诉学生下次作文的题目或写作范围,激励学生以更饱满的情绪投入观察、思维或下次作文中去。课后教师可将优秀作文或进步作文登墙报,编入班内的“作文选”,向报刊推荐。

小学作文激励评价策略

(一)分数激励

传统的习作评价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评分尺度太紧,弹性太小,有些学生成了分数的“特困户”,长期处于低分状态,严重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我们实验的激励性评价,在“大作文”(教材中规定的篇目)中实行高分政策,得分可以超出100分。凡是文中有一个好词、好句,甚至标点,都给他画“﹏﹏”,这是加分的地方,而用词不准确或有错的地方,画上“——”,让学生在上面修改,修改以后而且很精彩时,还可以加分,学生为了得到好分数,有时不知要修改多少次。这样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星数激励

在评价学生的“小作文”(小练笔、日记等)时,我们采用“等级+星数”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习作,一般能达到习作的基本要求时,我们的基准定位为“优”。在“优”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水平,只要本篇比上一篇好一点儿,就给他得“优★”,下一篇又比得“优★”的好一点儿,就给他得“优★★”,再下一篇又比这篇好,就给他得“优★★★”,这样依次递增,一直不停地加“★”数,最高星数为五星奖。这样,孩子们的习作情绪越来越高,习作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三)评语激励

传统评语针对性不强,缺乏个性,缺乏激励。我们主张评语要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强调评语的双向互动性,强调激励性。针对性和建议性,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使每一次评语犹如一次亲切的交谈和情感的沟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愿意修改,知道如何修改。

例如:“某某某,老师发现你会用‘诡秘’这个词了,刚学就会用了,你真行!”这样出自真诚的赞美,更增强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再如,“某某某,老师觉得‘„„’这句话改为‘„„’更合理一些,你认为呢?”“某某某,如果在你的习作结尾处在加上‘„„’这样一句话你觉得怎么样?”这样的评语既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还使学生愿意修改,知道自己如何修改。

另外,评语的定位由老师与学生之间转换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自己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评语的形式、内容更丰富多彩。评价更全面,更具体,更讲求实效。

(四)评奖激励

根据小学生好胜性心强的特点,采用多种类型的评奖活动。设习作“兴趣奖”、“个性奖”、“创新奖”、“进步奖”、“希望奖”、“优秀奖”、“幻想家奖”、“故事大王奖”、“日记大王奖”等等。

评奖活动注意学生习作的过程,并且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人人都可以获奖,使学生在老师、同学、家长及自我的肯定中激发习作的动机。

(五)当面激励

学生有进步、或者有特色以及成功的习作,教师让他们在评价课上当众朗读,让大家共同分享他成功的快乐。有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习作增色,他们就推荐让朗读水平比自己高的同学来读。在学生朗读时,教师适时点评,让学生明白该文究竟好在哪里,什么地方值得大家借鉴。学生最好的习作,作为压轴戏,由老师声请并茂地朗读,这是对学生最高的奖赏。为此,同学们比、学、赶、帮、超,都想使自己的习作成为被同学、老师朗读的范例。这样的评价课,已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之一,因为他们当众听到的是自己的心声,交流的是彼此的真切感受,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更近了。

(六)成果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给教师的建议》)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对成功的兴趣,教师常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在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道路上前进,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具体做法是:

1、开辟班级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贴就贴,想评就评,使班级的习作园地不再只是少数人、少数范文的领地,而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真情流露的地方。

2、帮助学生参与学校习作园地的开垦,鼓励学生自由地向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刊投稿,让全校同学去欣赏和评价,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创作”满足。

3、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习作园地,指导和鼓励学生把习作投寄到《小作家》、《七彩读写》等少儿报刊发表,让他们充分发挥体验习作的成就感。

4、编辑班级文集,培养学生搜集编辑文集的能力,学生的优秀习作的分类收集成册,并进行美工设计,编制精美的文集在班级传阅。

5、编辑个人文集,挑选个人的优秀习作编成个人专集,在班中或在学校里传阅,使学生从小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作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第20篇:六段式

“六段式”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高玲

来到二小的这段时间,真的是学到了不少东西,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的听课,辩课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各位讲课老师积极认真的工作热情,通过她们的课堂,可以看出,每位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都备了新课程课标,备了教材,备了学生,备了教法学法,整合了课程资源,运用了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独立进行了教学设计,他们对所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较好的把握,分析处理时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做到了心中有数,所以说课时都言之有物。

另外韩校长和贾校的总结指导更让我茅塞顿开。经过这次教研活动,我对韩校提的快乐课堂及六段式教学可谓是拨云见日,知道了快乐课堂的模式,并且在组员的引领下,经过自己的实践,觉得快乐课堂不仅学生学得快乐,而且老师教得也快乐!课堂上真正的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快乐课堂让我不由得想起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我国当代着名教育家叶圣陶生前大力呼吁“要尽快地改进语文教学”,指出语文教学质量相当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沿用书塾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法,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颇为盛行。叶老先生不只一次地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均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主张:要让学生在学语文中积极

主动起来,培养其自学能力,语文教学中大体应遵循预习、讨论、历练、评改这几个步骤。改革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结构是教学指导思想上的转变。我们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明确了传统教法的危害,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听说读写训练并重,并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叶老提出的四个教学步骤,发展成六段式教学结构,经过观摩学习,及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这六段式教学结构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这次的教研活动,给我了很大的启发,也给我指引了方向,希望我能顺着教研活动这棵“藤”,能够早日摸到快乐课堂这颗“瓜”。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课堂!

五段式议论文范文
《五段式议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