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区域规划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3 18:08: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

第一章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分自然及人文要素调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1、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第二章

1、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2、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1)自然资源评价原则: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量的评价;自然资源地况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和特征评价;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评价

2、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只在一个具体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生态环境与人类需要之间关系的评价与判断。

4、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依据经两三年的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资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过程,其目的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评价单元的确定(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的建立(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

6、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区域经济特色是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

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2、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2)区域与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3)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3、人口机械增长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

4、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四章

1、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进化和革命。

第五章

2、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综合指标:1)POIL指标2)人类发展指数

3、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4、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原则:1)量化原则2)一致性原则3)简明易操作性原则4)独立原则5)启发性原则6)科学性原则

不同层次指标体系:1)三大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2)省级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六章

1、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2、区域分工的模式: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

3、区域资源环境:指的是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狭义的区域投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环境以及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广义的区域投资环境包括与区域相连的周边地区投资环境、国家投资环境以及更广大的国际投资环境。

第七章

1、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1)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2)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3)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4)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2、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2)区域主导产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3)主导产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3、主导产业的判断标准:

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

2)竞争能力: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

第八章

1、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2、区域规划的内容: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管制;区域发展政策

第九章

1、区域发展战略: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全局意义的谋划

2、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1)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2)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3)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策略4)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增长极: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1.点—轴扩散理论

核心: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主要依据: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点—轴开发模式工作步骤: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性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很水资源丰富的地带

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规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意义:(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1.建筑密度:指在一定的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

2.容积率:指在一定地块范围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整个地块(或建筑用地)面积之比,又称建筑面积密度。

3.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4.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5.区域管制分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第十二章工业产业化内涵:(1)在生产组织上,按照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规律,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产业链通过升道纽带连接为一个完整产业系统。(2)在经营方式与内容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业贸一体化经营。(3)在经营目的上,要在提高产业化组织整体经营利润的基础上,是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利益得到提高,逐步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农业增值、农业增收、财政增加的目的。(4)在实施中,农业产业化具体表现为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

1、区域农业产业化需要具备的条件:(1)要有相对的资源优势(2)主导产品要有较高的商品率(3)要有系列的开发项目(4)又运作灵活的产业化组织载体(5)建立

产业化运作机制。

2、影响加工制造工业布局的因素:(1)原料的供应现状(2)市场需求(3)专业化协作(4)技术基础。

3、物流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1)物流发展规划(2)根据物流发展规模(3)按照“时间成本、服务水平”的目标要求,规划确定物流的各个环节(4)规划建立物流信

息系统。

4、高新技术园区的布局特点:首先,高新技术园区的组成,以教育、研究与开发、生产企业三者为其核心,他们构成园区的生产功能,是园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

在,也是园区作为一种社区形式其日常生活最突出的功能。其次,高新技术园区还要满足服务功能的要求。

第十三章基础设施: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位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

1、基础设施趋势:远程化、区域化、高级化、先进化、网络化、生态化、节约化。

2、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客货运量及物流向的预测;运输方式结构的预定;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的具体布局;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结算。

3、区域运输结构的选择:(1)了解幅员大小、地貌特征和河海通航条件、分析公路、水运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可能性(2)未来货流种类、流量大小和运输距离对运输方

式的需求(3)现有生产力布局和运输线路承担的运量、线路能力、利用状况及未来扩建的可能性(4)未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发展对运输方式的要求。

第十四章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1.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1)以区域为整体,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明确城镇职能分工,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调控和引导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大小城镇协调发展。

(2)协调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3)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和有效利用,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4)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3.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

“点—线—圈—区(带)”相结合,多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城镇和一般发展城镇相结合

点——指大大小小的各个城市(镇)

线——指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区域产业与城镇发展轴线

圈——指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和部分次中心城市圈

区(带)——指城镇密集区(带)

4.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

(1)分析各城镇的现状经济职能类型组合

(2)对主要城镇,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包括行政管理、工业、交通、商贸服务、科教文卫体、旅游等职能

(3)对中心城市,要分析其在高一层次区域、在全国的地位作用,乃至国际性的作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旅游等职能

(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

(5)城镇体系职能片构规划的基本思路

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1.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不同区域在环境片构、环境状况和服务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又称污染控制规划,是针对区域或城市环境质量制定的目标及主要环境问题而拟定的污染控制措施。

推荐第2篇:区域规划

2014年区域规划

区域:

业务员5人:xxx、xxx、xxx、

2014年销售目标:万元

目标分解:将2014年销售任务到每个业务员,到每个网点,到促销员每月。 达成目标需要落实的工作:

1、业务员业务能力的培训:

采用一对一培训,辅导业务员做好每月工作计划,带业务员从门店走访做起,现场辅导陈列,促销员管理技巧,辅导与超市负责人沟通技巧。

2、业务员产品知识培训:

目前公司有XX品牌,XX单品,在公司陈列室要求业务员熟悉产品,主要了解产品的卖点,提炼促销话语。同时辅导业务员怎样与超市谈判,卖进产品。

3、月度促销计划的培训:

要求业务员提供超市自己的促销规划,针对超市的促销规划制定我们公司的促销方案,如超市搞换购活动,我们可以让超市用我们的商品做换购商品,(购物满58元+1元,换购我们公司120g护手霜一支);同样满就送也可以这样做(购物满88元送我司SOD蜜一瓶);我们公司也可以与超市合作做厂商周活动;均一价活动(洗发露、护发素、面膜、沐浴露统统10元)。

4、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竞争力,执行力也是企业的生命力!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策略,30%靠团队,40%靠执行力。再好的方案如果不去执行=0。在这方面主要考虑加强检查考核,下属只做上级检查的工作。从本月起,我将加大门店的检查力度,考核业务员工作计划的进度,同时建议公司设立奖惩制度。

5、关于建立部门周例会制度: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时了解各业务销售状况、人员思想动态,掌握一线人员的需求,更好的服务好市场,自2014年1月1日起,各部门将每周星期一17:00—18:00点作为周例会时间(时间段自己定),总结讨论上周工作情况,发现宏扬亮点,找出存在问题和下周工作安排,公司各部门将会议形成书面的“工作纪要”(列入考核之中)。

6、X万元标杆门店打造思路:

首先由业务员上报客情较好的门店,公司筛选在当地有影响力的门店,从硬件着手(外窗的形象广告、店内的包柱、端架、异型架、地堆、、POP、跳跳卡等)全方位包装;软件上,促销员加强心态培训、促销技能培训、商品、赠品优先考虑配送、特价活动天天有、外场优先考虑,门店设立公司会员制,积分换产品、积分送美容(免费做一次美容)、积分送海洋世界门票、积分500分+1元购洗发露一瓶。

7、连锁操作思路:

首先是总部的产品进场、滞销品解码、档期活动的跟进,客情管理。其次是做好各个门店的销售工作。从客情方面来讲,门店的客情比总部的客情重要,因为销售是在门店产生的,门店的支持是产生销售的主动力。门店陈列、门店缺货、门店人员管理、门店促销执行等工作同样是很重要的。如:总部促销档期开档了,门店促销品断货、门店促销员没有将促销品打堆、没有陈列在端架、没有将促销品调整到黄金视线、没有POP、爆炸卡、没有告知顾客卖赠的力度。

所有的工作规划都必须按照戴明环推进,也就是:从目标的制定到行动计划;执行具体工作流程,实现工作计划中的内容;检查评估现有结果,找出问题所在;处理:成功经验标准化;失败教训也要总结对策。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使区域目标得以实现。

推荐第3篇:区域规划体系

打造区域现代产业体系 苏州高新区出台规划振兴“2+3”产业

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开发区“二次创业”。日前,高新区出台了“2+3”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确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主导产业调整振兴,新能源、生物医药、服务外包3个新兴产业提升发展,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3年。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基础材料、电脑及外设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以2009年5月数据为例,在区域主要产业工业产值比例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362.3亿元,占比52.2%;装备制造行业206.7亿元,占比29.77%;而新能源行业、医药制造业和服务外包虽然占比不大,但也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深厚的发展基础。

在“二次创业”新阶段,高新区将努力打造一个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对产业现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规划明确了“2+3”各个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巩固一个产业龙头即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12%左右,继续保持高新区第一支柱产业地位。重点发展平板显示产业集群、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产业集群、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通信设备产业集群四大产业集群;构建一个产业基地即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汽车和零部件、通用设备制造(机床)、专用设备制造(阀门、试验仪器)三大产业部类,装备制造产业年均增长18%左右,保持优势行业的规模和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培植三个新增长极即培植新能源、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三个新增长极,新能源产业年均增长80%左右,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长25%左右,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离岸执行金额年均增长分别为80%和50%左右。

为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高新区将成立产业振兴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产业工作小组将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并制定针对产业发展链核和补链项目的定向招商方案,积极探索运用优惠政策和参股合作等方式引进重点产业旗舰项目。高新区还将积极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区域内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制造业项目、服务外包业务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支持产业优化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助推功能,引导创投资金投向“2+3”产业。此外,高新区还将做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服务保障工作,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确保“2+3”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推荐第4篇: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1、区域: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是按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划分出来的一个空间系统,它以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邻近地区。

2、(选)区域的类型

按地表物质内容分: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按区域内在结构份;均质区和结节区

3、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空间性。

4、区域规划: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协调各区域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国家或地方政府进行空间治理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环境变化的战略选择

4、区域规划的特征:综合性、地域性、战略性、动态性、政策性。

5、区域规划编制程序一规划准备(思想方面,组织方面,队伍方面资料和经费方面。拟定规划工作流程)二区域调查和分析三区域发展课题研究四区域发展战略制定 五规划方案的拟定和决策六 规划方案的报批和实施

七 规划实施的评价和修正

6、P21选择P30选择

7、1988年宋佳泰提出的三个结构一个网络(即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及空间网络系统)

8、区域规划的转换:(1)由经济单目标型规划转向综合目标型规划(2)由指令、强制型规划转向协商型、协调型规划(3)由面面俱到型规划转向重点问题与目标型规划(4)由虚调控型规划转向以空间管治为手段的实调控型规划(5)由单方案刚性规划转向多方案弹性规划(6)由以城镇为重点的规划转向区域、城乡整体规划(7)由目标终极型规划转向过程实施型规划(8)区域规划技术与方法的现代化和计量化

9、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即区域生产有形商品和提供无形服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10、中国区域发展阶段:P37—P38

11、区域发展阶段1罗斯托的成长阶段理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传统社会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现代化社会阶段)3胡佛费希尔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 4区域发展阶段经典理论评析

12、主导产业:是指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技术条件等而选择的,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13、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方法1主导产业的选择,2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配套

14、增长极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佩鲁提出。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9p47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实践应用,目前中国的横纵轴有哪些

15、增长极的作用机制及空间效应P46

16、城市竞争力:是指在特定外部条件下,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引力,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

创造价值,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7、区域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持续发展)和特征 p52

18、区域空间管制:指政府以空间政策为手段,通过对划定片区的建设管理,控制公共资源的有序使用,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的过程

19、区域规划资料的搜集方案简答题 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20、统计调查方法:询问调查法(面谈,邮寄,电话,留置问卷)、观察调查法、报告调查法、实验调查法、卫星遥感法。15P122

21、优势导向性战略模式1.资源导向型战略模式2.市场导向型战略模式3.产业导向战略模式4.政策导向战略模式5.交通导向战略模式6.科技创新战略模式

22、空间理论发展战略模式1均衡发展战略模式2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3协调发展战略模式

23、自然资源( 光热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

文化模式____(调节控制)————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区域经济发展

24、区域承载力:指特定空间中的所有资源总和(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信息资源、空间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可提供给该区域综合发展的能力,亦即相当于限制该区域发展水平的最终目标函数

25、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与方针、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与措施

26、战略模式基本特征:区域差异性、动态演变性、渐变互补性

27、战略模式类型结构: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市场导向战略模式、产业导向战略模式、政策导向战略模式、交通导向战略模式、科技导向战略模式 空间发展战略模式:均衡发展战略模式、非均衡战略模式、协调发展战略模式

28、p136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和劳动力,科技技术,历史基础,市场条件,国家政策和国际环境

29、战略目标确定步骤1评价区域内部条件2评价区域外部条件3确定战略目标

30、评价区域内部条件1区域地位2区域优劣势3区域容量4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外部条件:1总体环境2产业发展环境

发展战略总原则:指导性、全局性、战略性、唯一性、科学性、可行性

31、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1.树立全球战略意识进行双模式开发2.继续实施以港兴区的发展战略3.加快实施开放带动战略4.实施产业集群战略5.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32、西部开发率先发展的重点地区,即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

33、产业融合是指产业和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34、产业集群化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融合

35、区域产业是地区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类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生产和作业的各个部门

36、信息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1形成信息技术产业2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

3促进产业管理的网络化p152

37、区域产业机构合理性评价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化3区域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运用以下指标评价合理性1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度2产业利润率3产业关联度4产业间比例5环境与资源效益6转变能力

38、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对策1大力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2制定并落实相关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产业转移促进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

39、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1技术创新环境2信息资源条件3政策法规与行政绩效4高素质的人才供给5地方文化亲和力6优美的生态环境

40、产业布局规划原则1优势原则2全局原则3不平衡原则4效益原则

41、产业布局规划的特点1时效性2连续性3战略性4地域性5综合性6政策性

42、产业布局规划的内容①分析评价地区资源与建设条件,预测产业大的分布格局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使各项建设和生产与地区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克服限制性因素。②合理布局工业,对新建项目进行选厂定点,对已有企业进行调整改造,各企业协作配套,组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区,并与城市其他用地合理组合,正确处理工业地点布局集中与分散和老城区工业改造与新区工业布局之间的关系。③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合理布局农作物生产,建立商品粮、商品棉及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城市郊区蔬菜和肉禽蛋奶等副食品基地的建设与布局,妥善解决城市各项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④合理布局人口与城镇居民点体系。确定人口增长速度和分布密度模式,规划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布局。协调城市之间专业化和协作及城乡之间合理分工的关系。⑤合理布局交通运输设施、给排水、供电、供暖、供气、邮电、通信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产业及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证券业等生活性基础设施产业,使之与工农业和城镇居民点布局协调配套,解决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合理分配的问题。⑥搞好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防止工业及城镇生活对重要水源地、风景游览区和城市地区的污染,保护文物古迹,维护生态平衡,美化生活环境。

43、区域产业的目标和功能目标我国的产业政策具体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果政策的目标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以使产业间资源配置合理,产业政策目标是产业组织形式科学化,以便产业内部资源配置合理。功能1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有效配置资源2增强市场环境的透明度,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3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4增强区域产业结构的国家竞争力

44、区域产业结构的类型1根据内容划分(1以结构政策和组织政策为主要内容,具有明确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国际竞争力目标的产业政策2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内容,以结构变化为重要目标的产业政策3以补救性政策为主,以形成自我调整机制为主要目标的产业政策)

2根据理论基础划分(追赶型,竞争型,先驱型)3根据产业调整(支持性,鼓励性,竞争性,限制性,保护性)

45、区域产业发展政策体系1区域产业结构政策2区域产业组织政策3产业技术政策4产业布局政策

46、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原则1资源最佳配置原则2规模经济原则3有效竞争原则4战略产业原则5协调原则

48、空间结构概念: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

和集聚形态

49、、空间稀缺性:是人类经济活动空间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与空间供给有限性的矛盾

50、空间稀缺性应对策略(1)以技术进步应对空间稀缺性(2)通过空间扩展应对空间稀缺性(3)优化空间组合应对空间稀缺性

51、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节点、轴线及网络、域面、空间系统

52、美国地理学家乌尔曼提出了空间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条件——可转移、互补性和中介机会

53、极化作用形成的原因:势能优势、规模效应、乘数效应

54、极化效应:是指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5、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增长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增长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

56、扩散作用产生的几个原因:极核的拉动作用、极核的外溢作用、政府干预

57、区域溢出: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一种外部性,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对其它区域经济福利影响

58、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引力模型、潜能模型、市场域模型

59、区域空间结构的发育演化:经历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

60、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过程及阶段:低水平均衡——城市孤立发展阶段、集聚——单中心都市区形成阶段、大范围扩散、小范围集聚——多中心都市形成阶段、|高水平均衡——大都市区成熟阶段

61、空间开发模式及其对比(P188)

62、区域发展轴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带(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63、空间管制区划分: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P194

64、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优化、重点、限制、禁止P 196

65、长株潭空间规划: “一心”三市结合部的绿心, “双轴”长株重点发展轴、长潭沿湘江重点提升轴,“双带”北部东西综合发展带、南部东西优化发展带

67、如何编制区域专项规划

推荐第5篇: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1、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2、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的概念: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4、区域的基本特征:可度量性、系统性、不重复性。

5、区域的本质特征: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化 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 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区域分工的模式:1.垂直分工2.水平分工3.混合分工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1)区际差异与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料指向、市场指向、交通指向)3)劳动地域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等。

1、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2、辅助产业的概念:辅助产业:又称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空间结构规划及网络结构规划

区域电力规划的内容:1,需电量预测2,电源建设规划3,区域电网规划4,高压线走向 管治:通过多种利益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社会治理方式。 管制:管制者基于公共利益或者其他目的,依据既有的规则对被管制者的活动进行限制。以支配和控制为基础。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区域发展战略包含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措施

2)如何进行战略选择:(1)知己: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包括:

①评估区域地位: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②确定区域的优势和劣势:一是区内比较。二是区际比较。③评估区域容量(即土地人口承载力):区域的变化。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6、区域规划原则:(1)承认和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3)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4)有计划有步骤地发挥在那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5)国防安全原则

7、区域规划的内容:⑴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⑵ 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⑶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⑷基础设施规划⑸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⑹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⑺区域空间管治 ⑻区域发展政策

8、区域规划主要任务:促进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及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具体内容包括(1)确定发展方向(2)区域合理布局(3)人口居住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生态良性循环(6)社会经济协调

1、区域发展要考虑哪些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础、综合比较优势

2、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3、区域优势的概念: 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有力条件。由于这些条件使该区域更富竞争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

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③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1、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根据区域发展优势与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

2、区域规划指标(1)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目标,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效益目标;(2)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3)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利用开发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

3、区域分工的特点1.区域生产的专业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以及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它服务性的产业,即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

3、产业结构的内涵:地区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4、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原有产业基础和产业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5、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原料因素,动力因素,燃料因素,消费因素,运输因素,劳动力因素,时间因素

6、产业从哪些角度有哪些划分方法:(1)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2)工农业分类法,工业和农业(3)农轻重分类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4)三次产业分类法,农业、工业、其他各业(5)霍夫曼分类法,工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与其他工业(6)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7)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8)产业功能分类法,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和潜导产业

7、核心——边缘理论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过程:核心—边缘理论:(1)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空间相对均衡阶段;(2)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离散形、聚集形、扩散形、均衡形;单中心到多中心演化,趋于网络化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的性质: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首位度:城市首位度就是用首位城市同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来衡量城镇体系的等级与规模关系的指标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区别和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而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他们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只抓住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后者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有规划者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区域管制内容:1,制定发展规划管制政策2,划定各种用途管制区域3,制定相应空间使用要求和管制实施措施。 区域管制作用:1.积极作用:①提出合理发展导向和对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引导性措施。②抑制市场垄断力量,有效弥补市场不足,维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③促进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④保障公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社会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⑤完善传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⑥建立区域系统运行的有效组织体制,优化政府管理效率。⑦保证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共同繁荣。2.负面效应:垄断权力滥用等。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准备起飞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大众消费阶段6.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1.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城乡统筹的问题 (1)增长极的概念: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增长极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2)城乡统筹,其内涵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同质化的生活条件。 (3)我国处在增长极的极化阶段: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极化阶段由于经济集聚,增长极相对地压抑了周围地区的发展机会,与周围地区差异扩大。极化阶段持续的时间可能相当长,期间,贫困地区仍然贫困,政治不安定因素可能增加。对于城乡统筹问题来说,城市作为增长极,其主导产业和推动性工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尤其是乡村地区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其发展机会,使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4)我国现阶段城乡统筹面临的问题:①农村户籍问题 ②土地产权问题③土地制度问题④“重工轻农”,人为制造“剪刀差”。⑤社会保障的覆盖问题。(5)城乡统筹的解决方法/出路:①做好各项规划的协调工作,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促进城乡统筹;②做好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工作的改革、调整:a、针对农村产权问题,产权需明晰。b、土地综合整理的实行③做好城乡社会保障、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之间的协调、统筹,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探索建立多层次的

指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它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

④评估区域创新活动: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2)知彼: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从三个方面分析:

①总体环境:总体环境中,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政治、法律、风俗等都会影响区域发展。应该把握世界、全国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②产业环境:包括a产业结构分析 b生产状况分析 c产品状况分析 d产品市场状况分析 e产品生产环境

③企业环境或公司环境:一般只在极小地域范围编制规划时才予以研究,多从单一企业或公司的角度去考虑。(3)提出战略构想:基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作综合分析研究。通过组合分析比较结果中挑选出较合适的方案。

推荐第6篇: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1.区域的概念:(1)广义: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2)狭义: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2.区域的划分:a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 b单一特征区域,多种特征的综合区域,一般区域 c均质区域和节点区域 3.区域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社会各项各项活动空间分布及其区域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普遍规律的系统学说,通过对空间活动要素的理论抽象,揭示某项或相互关联的几项活动的内在规律。 4.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社会经济建设总体部署和微观上的具体安排。

5.资源秉赋论:关键词:赫克希尔,俄林,生产要素分类;劳动力,资源,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贸易流向以高密度向低密度倾斜

6.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偏好相似论,林德尔)(剩余出路论,迈因特)(中心-外围论,普雷维什。辛格)

7.“西方现代学派理论”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1)初级产品的出口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等(未加工而出口)是区域产业发展中最低级的层次(2)出口替代战略(贸易壁垒,技术壁垒)造成价格高而质量低的产品,造成资源技术的无效率,大量的财富靠利润转移到外国(3)出口导向,发展区域内的优势产品,出口到国外(一树一品,一镇一品) 8.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1)依据分工协作与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的基础思想综合(2)理论概念: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资源特点,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具有区际意义的专业化部门,发展起与其配套协作或有其他技术,经济联系的工业部门以及必要的区域性公用工程,共同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产有机体。 9.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区位理论定义:是以研究人类社会不同经济活动空间布局规律的一系列理论的统称。共同特点:(1)研究对象是单个或某一领域内的经济客体(2)研究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的纯理论抽象推导(3)具体操作是经济客体在有关区位因素下的空间布局形态。

10.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其内涵包括:(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2)产业结构转变(3)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4)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5)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11.中国城市化的特征:(1)中国的城市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政策引导性强)1978年为分界线(2)1979年起,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段(3)城镇人口增长的绝对规模呈下降态势,城市化乏力(4)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12.中国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规划与建设分离(2)在城镇发展规模上盲目追求大,小城市要变中等城市,中要变大,大变特大,特大城市要国际化(3)建设脱离实际,标准偏高,建设过程中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盲目追求标志性建设(4)城镇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数量惊人,城市形象紊乱。(5)建筑不协调,有些建筑单体不顾城市形象,有的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镇总体形象。(6)不能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7)有些城市地域文化丧失(8)小城镇建设盲目搬用大中城市的一套,追求形式,浪费严重。

13.城镇规划编制的层次:总体规划(之前可以制定城镇规划纲要),详细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4.城镇总体规划的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容量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引导城市合理发展。

15.城镇体系: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城镇体系规划: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任务: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面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分类: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城)城镇体系规划,县城(包括县、自治县、旗城)城镇体系规划四个基本层次。规划年限20年。 16.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规模和结构(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7.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步骤:(1)准备:资料收集。a分析:在详尽占有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对城镇体系的历史、现状、区域发展条件、城镇建设条件等进行分析,总结历史过程,发展的优,劣势条件,为规划做基础;b预测:人口劳动力预测、区域城市化预测、发展方向预测、产业发展战略预测、资源利用需求预测、交通运输需求预测以及城镇体系远景发展预测等(2)立意:确定规划目标、规划原则、指导思想等。规划:对规划的基本内容进行规划布局,包括体系的职能类型结构、规模等级结构、空间结构、网络结构以及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城镇的发展方向等(3)评估:对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检验与评估(4)成果:成果的整理与编制。

18.城镇体系规划成果内容: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主要图纸(1)文件包括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和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2)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城镇现状建设和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图;城镇体系规划图;区域社会及工程基础设施配置图;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图纸比例:市域、县城用1:50万~1:10万,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用1:5万~1:1万。 19.城镇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任务:研究确定城市镇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镇总体规划的依据。内容:(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4)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20.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任务和内容(1)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的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2)期限:城市总体规划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3~5年(3)内容:a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城城镇体系规划(两者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经济技术政策的建议);b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c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d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划、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e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成果:包括文件与主要图纸。(1)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2)图纸包括:市(县)城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城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大中城市1:1w-1:2.5w,小城市1:5千-1:1w(建制镇1:5千,市(县)城城镇体系规划图比例由编制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21.城镇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方法:(1)任务: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2)内容:a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的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b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c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d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e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f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3)成果:包括图纸和文件a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文本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b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 22.修建性详细规划:(1)内容: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做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6.竖向规划设计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2)成果:包括文件和图纸1.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2、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应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 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23.区域规划:侧重于生产力布局、产业规划、落实在空间层面上的布局,科学的预测地区经济。国土规划: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区域性的国土规划就是区域规划,两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专项规划:部门或行业规划,区域是特定地域综合性规划。经济区划:明确各地区在全国或大的地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合理发展的长远方向。国民经济计划:包括短期年度计划、中期5——10年计划和10年以上长期计划。城乡规划:对特定地域的各类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城市规划可以说是区域规划的急需和具体化。

关系:a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类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广义的城市,即包含其受影响的地区,如大城市及其郊区或“市带县”地区,其规划简称城市地区规划。这种规划本身就具有区域规划的性质。狭义的城市,即中心城或一个小城市,其规划简称城镇规划。这种规划就要受区域规划的制约,即城镇发展的方向、性质、规模,甚至规划结构都要受地区的条件制约。b城市规划可以说是区域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反过来,区域规划也因城市规划而充实和完善,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c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经济计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与专业规划都与区域规划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d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城市规划的依据。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有关生产力布局、人口、城乡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分的发展计划。

区域规划的步骤: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相关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区域规划新理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磨合、平衡。区域规划新理论:1.有自上而下强制型规划转向双向互动互求,协商型规划(日 新)

2、自下而上放任型(美) 3.控制与引导双轨型。

1.居民点:居民点即聚落,是由人们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居的定居场所。我国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居民点(1)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2)乡村:集镇和村庄。

3.小城镇:介于城市与乡村居民点之间,兼有城与乡特点的一种过渡性居民点,是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综合体和县(市)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挥上接城市、下连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功能。

4.小城镇概念(从小城镇规划及标准研究的角度):小城镇的主要载体为县城镇、中心镇和一般镇3个等级的建制镇,包括规划期上升为建制镇的集镇。重点突出县城镇、中心镇,特别是其中的重点镇,规划及其标准研究酌情上、下延伸。

5.城乡规划:分为城市规划(包括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工程建设的综合性规划)和村镇规划(村庄规划与不含县城镇的建制镇、集镇规划)

6.小城镇规划: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以建制镇为主要载体的城镇规划,包括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工程建设的综合性规划。7.我国小城镇特点:(1)小城镇发展快、量大、面广、规模小(2)小城镇类别多,不同类别小城镇差别很大,

对规划也有不同要求(3)明显地域差异性,小城镇规划应分类指导。 8.标准:是为人类活动中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并经公认机构审查批准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

9.工程建设标准:是为在工程建设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各类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行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10.标准体系:是为某一范畴标准之间协调、配套,对其标准组成结构、分类、编制等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规划某一范畴标准系列的最佳秩序。

11.小城镇规划标准体系的特点:一是县城镇规划标准从城市规划标准中区分出来;二是将中心镇、一般镇作为小城镇主要载体部分研究规划标准,从而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12.小城镇布局形态:(1)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大中城市次区域的建制镇(2)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近,沿主要交通干线等交集中分布的小城镇(3)相对独立、分散的小城镇。

13.小城镇功能分类:综合型、工业型、农业型、渔业型、牧业型、林业型、工矿型、旅游型、交通枢纽型、商贸型、工贸型、口岸型。

14.小城镇层级规划: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小城镇详细规划,其他小城镇规划。

1.小城镇建设用地条件评价主要体现在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建设条件,其他条件(如社会,经济等条件)等三方面。

2.城镇建设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分析主要在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几个方面。工程地质条件分为:(1)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2)地形条件(3)冲沟(4)滑坡与崩塌(5)岩溶(6)地震

3.从宏观尺度说,地形一般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类。微观有山谷,山坡,冲沟,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

4.小城镇建设在平地上坡度一般要求不小于0.3%,一般认为坡度大于20%的地区不宜作为城镇建设用地。5.分析地形的空间特点,标明制高点,分水脊线,沟谷,洼地,以及分析景观视野角度范围等。

6.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在6度和6度以下地区,地震对城镇建设的影响不大。在7—9度地区进行建设,应考虑防震工程措施。9度以上地区,一般不宜作为城镇建设用地。

7.水文条件: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体。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以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8.影响城镇规划与建设发的气象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风象、气温、降水和湿度。其中风象影响最大。 表示风象最基本的指标是:风向频率。表示风速最基本的指标是:平均风速。

9.进行小城镇用地规划布局时,通常把工业区按当地盛行风向布置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位或一侧,但应同时考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各盛行风向的季节变换及风速等关系。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10.总体布局中的绿地组织和道路系统规划也应充分结合盛行风向,加强自然通过风效果

11.小城镇用地自然环境条件评定分三类:①一类用地:适于修建的用地(1.地形坡度在10%以下,最好3% 2.土壤地基承载力满足一般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3.地下水位低于一般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埋设深度4.没有被百年一遇的洪水淹没的危险。5.没有沼泽现象,采取简单的工程措施即可派出地面的积水。6.没有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的地质现象) ②二类用地:基本上适于修建的用地(属洪水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1—1.5m,需采取防洪措施) ③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1.地基承载力小于60kpa,存在厚度在2m以上的泥炭层或流沙层,需要采取很复杂的人工地基和加固措施才能修建建筑 2.地形坡度超过20% 3.具有很高农业生产价值的丰产农田)。

12.用地自然环境条件评定的成果包括图纸和文字说明。

建设现状条件包括:用地布局结构方面、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社会和经济构成方面

13.建设条件分析与评定:1.建设现状条件:市政设施方面,包括现有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煤气,供暖等的管网,厂站的分布及其容量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包括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的分布,配套和质量等。社会经济构成方面,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分布的密度,小城镇各项物质设施的分布、容量同居民需求之间的适应性等。2.工程准备条件 3.外部环境条件

14.小城镇用地评价的其他方面,社会政治方面,文化方面以及地域生态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分析。

15.小城镇用地选择原则:1.尽量少占农田,不占保护耕地,节约土地。2.尽量满足城镇各项基础设施用地在土地使用,工程建设和外界环境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现有条件的利用,考虑与现状的关系,考虑规划的和理性与经济性。3.尽量避免不同功能用地之间的相互干扰,避免新发展用地与原有用地的干扰,尤其是在选择工业用地时,必须结合工业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它与其他用地、尤其是生活居住用地的布局关系,避免工业对其他用地的负面影响。4.用地选择时应多方案比较,综合评定。

16.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特点:1.小城镇急剧扩张2.小城镇土地利用的土地数量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居住用地比重过大,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比重偏少)3.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宏观层次:指的是小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受地方局部利益的驱动和行政区划的影响。缺点:城镇人口规模普遍偏小,小城镇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业结构趋同,集聚效益低下,生态环境恶化。 微观层次:指的是小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许多小城镇的兴起主要是依托过境公路发展起来的,其空间分布多为轴向发展,纵深发展不够,空间形态不合理。各类用地混杂,特别是工业用地分散,缺乏明确的功能分区)。

17.小城镇的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原则:土地用途分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控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方法,依据土地主导用途的不同划分用地区,从而控制土地的数量、用途和功能。1.土地适宜性原则。土地适宜性决定土地的主导用途,土地用途分区以此为基础2.以供定需的原则。以土地可供量为基础,依据各类用地需求量,综合平衡用地数量,协调分区面积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指标。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3.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优先安排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4.分区界限明显的原则。分区划线尽量利用明显的道路等线状地物或河流等自然地物。 18.曲度系数:亦称非直线系数,是指道路始、终点间的实际交通距离与其空间直线距离之比。路线短捷的程度,可用曲度系数来衡量。一条干道一般要求其曲度系

数在1.1—1.2之间,最大不能超过1.4。此感到不超过1.4

19.小城镇各分区用地之间的联系道路应有足够而又恰当的数量,同时要求道路系统尽可能简单、整齐、醒目,以便行人和行车辨别方向和组织交叉口的交通。

20.确定小城镇道路网密度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道路网的布置应便利交通,居民步行距离不宜太远,交叉口间距不宜太短,以避免交叉口过密,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和降低车速,适当划分小城镇各区及街坊的面积。21.一个交叉口上交汇的街道不宜超过4—5条,交叉角不宜小于60°或不宜大于120°。

22.主干道布置应与西北向成垂直或成一定的偏斜角度,一般南北向道路较东西向好,最好由东向北偏转一定角度。

23.在街道宽度上考虑必要的防护绿地来吸收部分噪声、二氧化碳和放出新鲜空气,沿街建筑布置方式及建筑设计作特殊处理,如宜使建筑物后退红线、建筑物沿街面作封闭处理或建筑物山墙面对街道等。

24.小城镇道路应与铁路、公路、水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密切配合,同时要避免铁路、公路穿过小城镇内部。25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少占田地,少拆房屋,不损坏重要历史文物,应本着从实际出发,贯彻以近期为主,远、近期相结合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发展,组合实施。

26.路外停车场规划:1.停车特征与需求2.进出方便性3.建筑基地面积:如小汽车取宽2.5m,长6.0m,一般认为基地面积大于4000㎡以建通道式停车场较好。27.小城镇道路交通的特点:1,交通运输工具类型多,机动车和慢速农用车占有较大的比例。2.人流、车流流量和流向变化大。3.镇区交通以非机动车和步行为主要方式。4,过境交通和入镇交通流量增长快,占小城镇比例高。

28.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1.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差。2.小城镇镇区交通和对外交通不协调。3.缺少停车场,道路两侧违章建筑多。4.交通管理落后,设施缺乏,体制不健全。

29.道路网系统分类:方格网式、放射环式、自由式、混合式

30.方格网式特点:街道排列整齐,基本呈直线,街坊用地多为长方形,用地经济、紧凑,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与识别方向。从交通方面看,交通组织简单便利,道路定线比较方便,不会形成复杂的交叉口,车流可以较均匀的分布在所有的道路上,交通机动性好。缺点:交通分散,道路主次功能不明确,交叉口数量多,影响行车通畅,同时,由于长方形网格道路系统,因此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行驶距离长,曲度系数大,一般为1.27-1.41.

31.停车场的选址与设计原则:1.停车场的位置应尽可能在使用场所的一侧,以便人流、货流集散时不穿越道路。2.停车场的出入口原则上要分开设置。3.停车区和其服务设施的距离为50-150m为宜,对于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用地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可以为150-250m,但最大不宜超过300m,对于学校医院等对空气和噪音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停车场应保持足够的距离。4.停车场平面布置应结合用地规模、停车方式,合理协调安排好停车区通道、出入口、绿化和管理等组成部分。停车位的布置以停放方便、节约用地和尽可能缩短通道长度为原则,并采取纵向或横向布置,每组停车不吵够50辆,组与组之间若没有足够的通道,应留出不少于6m的防火间距。5.停车场内交通线必须明确,除注意单向行驶,进出停车场尽可能做到右进右出。利用画线、箭头和文字来只是车位和通道,减少停车场内的冲突。6.停车场内纵坡不宜大于2%,山区、丘陵地形不宜大于3%,为满足排水要求,均不得小于0.3%。进出停车场的道路纵坡在地形困难时,也不宜大于5%。7.停车场应注意适当考虑绿化来改善停车环境。在南方炎热地区尤其要注意利用绿化来保护车辆防晒。

推荐第7篇: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规划论文

系部名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班 级:建筑101 学 号:1008070124 姓 名:罗小林

指导老师:王丽

2014年4月26日

贵阳市花溪区的SWOT分析

摘 要

贵阳市花溪区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资源充足,为了响应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贵阳市的整体规划布局,现简单论述一下花溪区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实现资源的更合理整合与分配,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区域规划;花溪区;SWOT分析

简介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贵阳市南郊,距市中心17公里。全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国土面积891.56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约3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分之一,有汉、苗、布依等38个民族。

贵昆、湘黔铁路贯通区内,北有贵阳西站及货场,西有湖潮站和磊庄机场,东北部有贵阳机场;贵花高等级公路直通市区,312国道和101省道贯穿全境。

花溪区具有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年平均气温为14.9℃,无霜期平均246天,年雨量1178.3毫米,空气优良天数341天。

现阶段基本情况

近年来,花溪区坚持“生态区、文化区、旅游区”的发展定位,始终把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工作,细化目标,强化措施,使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提速,增加值占居主导地位,全区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亿元,天河潭和青岩古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顺利申报和建成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成功举办贵阳市第五届旅游发展大会;花溪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通往各乡镇的水泥道路实现硬化,西南环线、甲秀南路、国宾大道相继贯通,城区范围进一步拓展,新建商住房品味不断提高,地区发展的主框架得以建立和明确,天河潭、青岩古镇等景区景点进一步升级,西站、改貌等地大型物流中心深入发展,村镇银行、林中月大酒店、合力超市相继入驻,迁建规范了小吃城,花溪迎宾馆以及省金融机和省司法机关培训中心运转良好,农贸市场布局日趋合理、改造稳步推进。

存在问题:基础设施滞后,老城区部分房屋道路低矮陈旧,商业发展氛围和空间受到限制;花溪公园、青岩古镇、天河潭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陈旧。商业发展缺乏大项目、大企业带动,辖区内至今没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超市、商场、酒店入驻。旅游景点开发层次低,还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游览,种类单一,特色不突出,参与性不强,民族性和地方性旅游项目尚有潜力、开发不够。

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势

花溪区是贵州省会贵阳市下辖的一个区,距市中心17公里,位于贵阳市城南,新一轮规划已调整为贵阳市主城区,处于贵阳市次核心区域,贵阳市环城高速穿插覆盖辖区大部分乡镇,与全市发展联动更加紧密,同本省大部分区(县、市)相比,地理位置、发展潜力较为优越。城市化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2、生态优势

花溪区年均气温14.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34.1%,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休闲、旅游、度假和避暑的理想之地。

3、旅游优势

境内有花溪公园、十里河滩、天河潭、青岩古镇、高坡苗族风情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81处,素有“高原明珠”之美誉。

目前全区共有宾馆、酒店、招待所158家,房间3673个,床位 4639 个(有国宾馆、青岩堡大酒店2个准五星级酒店,有溪山酒店、玉龙宾馆、红阳宾馆、工行培训中心、贵州记者俱乐部5个三星级以上酒店),全区餐饮业(含个体)有1252个,娱乐场所34 家,超市3家,便利店461家,其他小型商铺872家,从业人员约8763人。

(二)劣势

1、受城市规划制约,城市建筑容积率偏低,导致楼群上不了规模、提不了档次,尤其是在老城区表现得更加突出,难以满足大型商场的业务用房需求,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没有系统科学商业发展规划,缺乏对大型综合服务区的设计和指导。

2、社会投资参与度不够,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对片区整体开发难度较大。政府自身债务沉重,财政对服务业发展投入力度有限。

3、花溪区的市民意识形态还不是很开放,懒惰气息浓厚,缺乏一种理财的概念,整体文化素质低下,对社会没有认同感。

4、花溪区的整体道路破烂混乱,拥堵不堪,交通规划不好,公交线路错乱,公交车缺乏。人行系统严重断裂,不平衡,缺乏无障碍设计。

(三)机遇

当前,花溪区迎来了与经开区优势互补发展、贵安新区快速发展、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三大发展机遇。立足第二产业,以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高新科技园为主体,围绕“生态区、旅游区、文化区、宜居区”的主题,实现花溪经济的高速发展。花溪大学城的建设形成了全省的文化教育中心,并辐射向周边区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创业环境。

(四)威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入花溪区以及第二产业的发展,游客的增多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水体遭到了污染,古代民居局部被破坏,难以恢复,这些都给花溪的自然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SWOT战略矩阵分析

1、优势-机遇(SO)战略

根据花溪区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势,立足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生态居住区,大力修建道路,把花溪打造成全国的旅游避暑胜地。

2、优势-劣势(ST)战略

花溪区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西站、牛郎关、贵州穗前、改貌、贵阳恒通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地利物流园农产品、金石产业园,及孟关国际汽贸城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积极争取“无水港”项目落地,支持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的平衡,防止资源浪费。

3、劣势-机遇(WO)战略

做大做强旅游业。围绕“高原明珠”旅游品,整合全区旅游的人、财、物资源,按照“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发展思路,集宣传推介、组团导游、生活服务于一体,对全区景区景点进行统一包装、统一运作,依托花溪山水溶岩自然景观、少数民族文化、古镇文化等资源,围绕花溪国家生态湿地公园、天河潭和青岩古镇创5A级旅游区工程、青岩堡、高坡云顶草原、红岩峡谷等景区景点和镇山、林木等民族风情村寨打造省级旅游风情线。加强对旅游服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及素质培训,强化市场营销,主动走出去加强与省内外各景区、各大旅行社的合作力度,推出多套旅游精品线路,大力招揽客源。全面深入打造青岩镇古香古色的旅游特色,规划建设仿古建筑,形成东西对称、格调统

一、浑然一体的整体古镇格局,加快“中国古镇第一街”授牌进程。加快推进天河潭等景区“5A”级申报评估工作,积极推广青岩猪脚、辣子鸡、腌菜、玫瑰糖、金银首饰、木雕陶艺、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米酒、黄糕粑等旅游商品品牌化经营,提升档次和品味,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4、劣势-威胁(WT)战略

(1)合理引导投资。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以实行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制度。拓宽服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服务企业,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积极走出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服务业税源的征收管理,稳步化解债务,加大对服务业领域的投资。(2)做到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定严密的政策法规,规范市场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业和体育事业。(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市民积极工作,最大限度增加工作岗位。(4)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资源过度开发。

参考资料:

1、《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2、花溪区概况·中国花溪

3、花溪区行政区划·中国花溪

4、《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方法》

5、《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推荐第8篇:区域规划方案

垫江县鹤游中心卫生院

创建区域中心卫生院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垫江卫发(2011)20号文件精神,为更好地完成创建区域中心卫生院的建设目标 ,促进我院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建设周期内达到区域中心卫生院验收标准,决定在全院开展创建区域中心卫生院创建工作,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紧紧围绕区域中心卫生院标准,结合医院业务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创建工作,促进医院建设和发展,达到区域中心卫生院标准。

一、总体目标

到2013年,把我院建成符合区域中心卫生院规划的总体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集医疗、预防为一体的区域中心卫生院,同时辐射周边地区。床位80张,卫生人员64人,年门诊人次3.5万人次,年住院人次5000人次,临床科室4个.特色专科4科。

二、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医院创建工作的领导,经院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创建区域中心卫生院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院办公室、住院部、护理部主任,财务科、行政后勤科等科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创建办公室,设办公室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办公。负责相应部分创建指标及资料收集工作。

三、工作步骤

创建区域中心卫生院工作从2011年至2013年,创建周期三年,共分三个主要阶段:

(一)第一阶段:宣传发动:自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

1、完善机构:成立院创建领导小组、创建办,健全组织、分解指标、明确任务、规范管理。分别召开全院动员大会、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和临床医技科主任、护士长会议,全面动员、专题部署区域中心卫生院创建工作,在全院上下形成目标明确,思想统一。态度端正、工作主动的创建局面,在全院职工中广泛宣传创“区域中心卫生院”医院的目的、意义,动员职工积极投身于创建活动中。。

2、学习标准: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标准,掌握垫江卫发(2011)20号创建标准,熟悉创建内容,尤其是各科室负责人理解标准的内涵及操作要求,牢固树立岗位责任感,增强时间紧迫感,切实提高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制定各临床科室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各科室诊疗常规。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到市内发展好的医院参观学习,吸取先进经验,增强对创建工作信心,稳步推进创建工作。

(二)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自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

1、发放标准:院创建办下发等级医院创建标准,统一编发资料目录,将任务分解到部门、各科室,实行科室、部门负责人负总责。各科室、各部门根据创建目标,开展具体工作。“创建办”定期进行检查指导、收取创建资料,督促任务的完成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院创建领导小组汇报,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2、整体推进:创建区域中心卫生院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各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切实落实各项措施。

创建办公室人员要将创建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拟定年度创建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总结,要加强对创建区域中心卫生院工作的管理,完善管理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指导科室制定工作计划、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负责收集整理创建区域中心卫生院资料、宣传等工作。

业务院长要根据创建规划制定业务发展规划,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在建设周期内完成4个临床科室,4个特色专科、2个县级重点专科。组织各重点专科制定诊疗常规及规范,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质量考核、质量持续改进,加强三级医师培训,加强病历书写培训,提高病历质量。定期开展处方点评、病历质量评查。积极推广使用中医适宜技术,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加强环节质量管理,防范医疗纠纷,确保医疗安全。

护理部要贯彻落实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文件精神,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争创县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组织学习《护理常规技术及操作规程》,加强三基培训,全员达标。强化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和礼仪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职业形象。完善护理差错报告和管理制度,加强环节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人力资源配置方面:

1、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制度。逐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到2013年,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医、护人员30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

2、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吸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社会有资格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健全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创新人才管理和使用政策,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使合格人才在基层“用得好、留得住”。

3、近三年目标和任务,三年内培养6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每万人有1-2名全科医生,以1-2年的转岗培训为主要培养途径,同时,招收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全科方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采取有效措施,招聘10名执业(助理)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4、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整合村级公共服务,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

5、建立人员流动机制,医务人员在3年内达不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转岗、分流;病员满意度测评排名最后要进行谈话,连续两年排名最后医护人员离岗。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在建设周期内完成一期、二期基本建设。 目前医院房屋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危房1500平方米,所以远不能达到区域中心卫生院设置要求。按标准化卫生院基础设施规划一期工程建设(公共卫生综合楼,病员职工食堂);二期工程建设门诊大楼改建。 任务分解与时间进度目标:2011年6月30日前完成公共卫生综合楼、病员职工食堂,门诊大楼的立项申请、报卫生局的审查批复、上报县发改委立项批复、地质勘查,红线图,设计效果图等前期手续。资金筹措:积极争取国债资金,自筹50万元修建病员职工食堂综合楼。2011年7月面向社会招标承建一期建设(公共卫生综合楼,病员职工食堂),工期暂定6个月,力争在2012年3月1日前正式投入使用。2012年6月面向社会招标承建二期建设门诊大楼改建工期暂定6个月,力争在2013年3月1日前正式投入使用。我院计划在2012年3月底完成公共卫生综合楼建设,与现住院部形成一体,一楼为公共卫生科用房,二楼为设内科、儿科,三楼为外科、妇产科,2012年底完成门诊综合楼改建工作,共计新增业务用房6000平方米。

以上工程质量监督由陶华、朱小平、黎同、张正科负责,并做好工作日志记录(张正科负责基础建设、陶华黎同负责主体建设、朱小平负责室内装修质量)。

公卫科做好9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传染病的管理,做好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工作,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 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工作,加强母婴保健工作。

(三)第三阶段:申报迎评阶段。自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

1、自查自纠:由创建办组织各部门、各科室对照区域中心卫生院标准,自查打分,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差距,提整改措施,医院制定整改方案,突击整改,缩小与创建标准的差距,达到建设标准。

2、专家指导:聘请县上有关专家对创建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对我院的创建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根据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制定改进措施,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临床科室进行整改、补充完善,使创建工作达到建设标准

3、迎接评审:“创建办”汇总部门资料、各科室,完成申报书、汇报材料等所有申报资料的制作,制定接待方案,开展迎检评审接待培训,做好申报迎检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全员动员,广泛宣传

让全院职工都能积极主动参加到创建工作中去,形成一个“全员参与,上下一心,合力共创”的良好创建氛围。认真学习兄弟单位的创建经验和做法,广泛宣传创建区域中心卫生院的意义和作用。

(二)精心组织,分级负责

按照医院创建办分解的任务,班子成员按照各自的分工组织各职能科室要对本部门的工作进行再分解,建立起院创建办与职能科室、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实行包质量、包安全、包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加强督查,及时整改

每月一检查,查进度,查质量、查问题,限期整改;每季度一评比,结果与当月效益工资挂钩。各职能部门要结合实际确定具体要求和工作措施,经常组织检查,及时加以整改。创建办在抓好指导、监督、检查的同时要深入科室,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促进创建工作扎实开展。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创建区域中心卫生院是我院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是我院再上新台阶一次难得机遇,能否顺利通过验收,关系到我院综合水平和影响力的提升,一是明确责任,按照分工原则,组织各职能部门完成创建工作任务;二是严肃纪律,全院上下尤其是班子成员,要精诚团结,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各项创建工作。三是实行责任追究,建立奖惩制度,对创建工作出色、成绩显著者分别给予重奖。对创建工作不力、影响创建工作进度的要给予处罚、通报批评。

表一:基础设施建设

占地面积(平方米) 编制床位

(张)

建筑面积平方米

建设投资(万元) 是否异地迁建

现有状况 2000 50 5000 否

规划 建设 2011年 1000 4000 250

2012年 700 80 1500 150

2013年

院内绿化

30

2014年

2015年

表二:大型设备配置

万元以上设备数 医疗设备总价值 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情况 (台件) (万元)

名称

型号

购置 时间

金额 (万元)

现有状况 10 200 OPENO480彩超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2010年11月 100

2011年

信息化网络建设

规划 工作站

购置 2012年

呼吸机 监护仪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表三:人才队伍建设

编制数(人) 人员(人) 总数 医生 护士 现有状况 47 41 33 6 2011年 10 51 6 4 2012年 10 61 8 2 规划建设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学历(人) 本科 专科2 24 2 8 2 8

职称(人) 中专 正高 副高 13 0 1

10

中级 初级

3 35 5 6

推荐第9篇:城市和区域规划

九龙湖校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之——城市和区域规划

九龙湖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南部的九龙湖畔,机场高速路以东,宁溧路以西,南京市二环路以北,距老校区四牌楼约20公里。江宁是南京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九龙湖校区所处的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京市区与禄口机场之间。

南京市在总体规划调整时提出了做大南京的空间发展战略,提出“两条轴线、三个发展层次、三个新市区和一疏散三集中”的发展战略。“两条轴线”是指沿江发展主轴和南北发展主轴;“三个发展层次”是南京主城、都市发展区和市域,其中都市发展区为重点空间;“三个新市区”是指东山、仙西和江北;“一疏散三集中”指的是疏散主城的产业和人口、人口向新市区集中、产业向开发区(园)集中和教育科研向大学城集中。

从我们对区位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校区的选址方案符合南京的空间(或区域)发展规划,依据南京市发展战略中产业向开发区集中的思想,南京的国家级开发区有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开发区) ﹑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浦口)开发区,而江宁开发区目前是南京三个开发区中引进资金最多、成长最快、发展势头最好的开发区,江宁开发区地处南京城市南部,距市中心仅7公里,是南京主城发展的核心区域,开发区是建立较早的国家级开发区,园区内工业基础较好。且随着地铁一号南延线及3号线﹑5号线的建成,城市南移,九龙湖校区所处的区域轨道交通也便利起来,此外东南大学作为一所“211” ﹑“985”重点工科院校,科研实力雄厚,基于产业需要,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作为为学校的众多科研成果试验基地,将东大科技资源和开发区产业平台融合发展,可同开发区内各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搭建技术平台,为推动南京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做贡献,响应南京市对于教育科研产业化发展的号召。

通过上述分析和资料搜集,我们可以看到从区域规划方面新校区选址在九龙湖(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以下弊端:开发区与南京主城对接不紧密,未能充分融入南京整体发展格局。且周边商业用地改变了原有的土地结构,使得校区不能与其他高校﹑科研企业形成紧密的联系。

推荐第10篇:区域规划作业1121

11级资环3班苏培达3110503306

1.试联系你选择的课程实践区域阐述增长极理论在区域规划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首先在该区域内优先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其次加强规模经济效应;还应大力打造适宜经济和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等。

2.根据核心边缘理论,试述在区域规划中如何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答: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发生转化。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控制,边缘区域对核心区域的依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核心扩散作用的加强,核心将带动、影响和促进边缘区域的发展。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区域规划中,要发展城镇,带动周围乡村。城镇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任何一个区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要形成和壮大区域的中心城镇。其次,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这样既可减轻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压力,又可以使城市周围区域和广大乡村形成新的增长中心。第三,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既要防止城镇数量过多,造成城镇规模过小不经济,又要防止特大城市规模无限度地发展,区域经济过分集中,造成规模过大不经济,对边远地区的辐射、扩散也“鞭长莫及”。 第四,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一些服务业,要有步骤地主动向外围扩散,促进本身产业结构整,带动边缘区域的发展。

3.在区域规划中如何选择区域重点发展轴和发展点?

答:重点发展轴的选择,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区域发展轴不是一般的交通线,而是经济发展轴线。它是产业、城镇、运输和通讯等线状基础设施集中成束的地带或走廊。因此经济发展轴首先是城市发展轴。发展轴上的城市应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经济活动、产业、人口等优先集聚地带和发达地带。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交通运输干线及相应的综合运输通道是城市、发展中心、增长级、经济发达区域的联结线路,对于它们的发展壮大,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铁路、高等级的公路是构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经济开发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这些便利的交通沿线地带,它们也是轴线选择的对象。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1)城镇发展的条件极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发展的规模;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4:简要说明圈层结构理论的特征?

答:(1)内圈层:即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该层是完全城市化了地区,基本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2)中圈层:即城市边缘区,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还保留着乡村的某些景观,呈半城市、半农村状态,居民点密度较低,建筑密度较小,以二产为主,并积权发展城效农业;

(3)外圈层:即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是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

第11篇:区域规划调研提纲

区域规划调研提纲

1.经济资源调查

⑴ 国土资源

土地资源总量、质量、利用、规划;

国土志,国土整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政策文件、讲话等。 ⑵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类型、分布、总量、质量、开发利用、规划;

矿产资源普查资料,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相关政策文件、讲话等。 ⑶ 水利资源

水利资源类型、分布、总量、质量、开发利用、规划;

水利志,水利资源开发规划,相关政策文件、讲话等。

⑷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利用、规划;

旅游统计年鉴,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关政策文件、讲话等。

2.产业发展调查

⑴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的特点、布局、现状问题等;

工作总结,相关发展规划,相关政策文件、讲话等。

⑵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的特点、布局、现状问题等;

工作总结,相关发展规划,相关政策文件、讲话等。

⑶ 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面积、位置、发展方向、现状问题、发展规划等;

⑷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特点、布局、现状问题等,第三产业发展相关规划;

工作总结,相关发展规划,相关政策文件、讲话等。

3.综合资料调查

⑴省、市、县统计年鉴

⑵政府工作报告、政府领导有关产业发展的讲话

⑶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文件等

(4)地方志

4.人口调查

历年人口统计资料,城镇人口

5.城镇发展

(1)城市总体规划资料

(2)各乡镇总体规划资料

(3)城镇体系规划资料

6.旅游发展规划

(1)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各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规划

(3)各城镇旅游发展“十五”计划

(4)各城镇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5)各风景名胜区游览统计报表

(6)重要旅游建设项目进展情况通报

(7)各旅游区对外宣传资料及旅游指南

(8)主要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的位置、保护范围及开发利用情况

第12篇:中国区域规划大跃进

中国区域规划大跃进

区域规划,如火如荼。

自去年至今,中国先后将十几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自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轫,至海西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图们江,黄河三角洲,乃至到今年的鄱阳湖,皖江,海南国际旅游岛,乃至最近的新疆、西藏振兴,成渝经济区等,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几乎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棋局之中。

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与“先富带动后富”相对应的是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凡三十年,中国已历沧桑巨变,实现了狂飙突起式的崛起,亦凸现了一些初具实力的经济区域,如早年的珠江三角,长江三角;而在这些区域,也崛起了代表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北上广深。特别是珠三角的崛起,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东部沿海与内地发展的不平衡。

而中国在过去的一年中,突然之间出台了将近二十个国家性的区域发展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说明中国正从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变为均衡发展战略,相未来时代的全面发达挺进。同时,在中国由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内生性经济时,全面的区域振兴,亦将造就中国的内需市场。

但是,相对中国从70年代开始以来的三十年前,30年间所出台的国家性发展战略,非常有限,而在不到一两年的时间内,却突然如天女散花般,到处飞舞。大跃进式的区域规划,存在三重隐忧,将对中国未来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本次的十几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与早期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存在着很大不同。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逐步确立,其时间跨度大,空间距离亦广阔。如,以行政性区域振兴计划而言,从深圳在70年代末设立特区,到90年代初的浦东开放,以及到21世纪之后的天津滨海新区,中间间隔均有十余年,这样,每一个国家战略,中央政府都可集中全国物力财力,进行重点投入, 并且在可以有针对性研究一些优惠政策。如,深圳特区更多获得政策创新支持,而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则获得了力量的财政支持,以及中央企业的倾斜。以自由式区域发展规划而言,珠三角战略,开发海南,长三角战略,更是跨度巨大,并且经过了长期的积累与磨合。

30年前是将优惠政策和资源向沿海地区倾斜,这种优惠是特殊的,定向的,集中的;而在新近的十几个新的规划中,则更象是天女散花,各个规划区雨露均沾,均难以获得特殊照顾。而这种大面积的“优惠政策”,使各自的优势抵消,只有相对意义没有绝对意义。 现在出台的系列国家战略,基本每个省都有份,有些区划,甚至表面上是全国性的,实际上地方省市以国家战略的名义,进行的省级区域开发,如皖江开发,鄱阳湖,海西经济区,海南岛等,均是安徽、江西、福建、海南等省的省级战略,通过一些运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遍地撒种,未必种豆得豆。由于短时间的区域规划过多,最后每一个区域,都难以获得来自中央的资金和政策上的足够支持,亦难以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区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时间过短,很多概念性的发展战略,在现实中难以落实;甚至是在一些区域规划中,存在着众多争议。从全国范围来讲,众多的区域竞争,亦将使优势分散,难以诞生似珠三角、

长三角那样璀璨的社会与经济事务发达的区域。如果借鉴珠三角、长三角等经历数十年才逐步形成区域发展格局的情况,本次的十几个个区域规划的既出台仓促,最后修成正果,亦需漫漫长路。

欲成大器,必有相当的耐心,而相关部门却对国家性的区域发展规划,一两年的时间基本扫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不客气地说,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浮躁。亦缺少毅力与远见。疑似投机主义。

天女散花式的国家规划,有其天生的局限。而从集中优势,到分散优势,从有限区域到全国普惠,本次的系列国家发展规划,造成了的重复竞争,亦致使一些地方面临对于资源、政策、发展的更为剧烈的竞争。

由于优势的集中,以及开发周期的漫长,中国前期的国家级区域规划,最后都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这些中心都拥有广泛的辐射,并且,各个中心之间,由于涵盖的地域广阔,彼此在空间上并无太大竞争。最典型的长三角和珠三角。长三角核心区为上海和江浙部分城市,其辐射区域,主要在华东,珠三角的核心区域,集中在广东东南,其辐射区域,主要在华南。长三角和珠三角,其核心区相隔遥远,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其外围“势力范围”也分野分明,冲突不多。

而本次的区域规划,由于几乎每个省都份,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在有些地方之间,造成了短兵相接式的竞争。如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之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亦于2010年1月12日通过。月相连,日相同。其中关系,也非常微妙。未来,这种直接的空间、地理竞争,将是恶性竞争的肇源。

虽然这两个国家级规划,一个被冠以承接产业转移之名,一个被冠以生态经济之名,但是,由于其地理上过于接近,而在功能与使命方面,有部分重叠,必然导致安徽与江西未来的剧烈竞争。特别是在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安徽的皖江城市带与江西东部的上饶等区域,存在最为直接的竞争关系。

而在图们江开发成为事实之后,未来大连在东北的地位,将发生巨大变化。而大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力量对其也正在起变化。

在罗津港未获租用之前,东北大门被朝鲜,俄罗斯所关闭,大连成为东北唯一的出海良港,亦是东北面对东亚,太平洋市场的先锋。而随着图们江开发成为事实,未来东北的经济版图,必然东移,新的出海口,将分流大连的很多功能,可以预见,大连与图们江未来出海口城市之间,必然造成直接竞争,而图们江的开发,将直接削弱大连的地位。

东北的发展,此前对于关内依赖很大,其对于东亚,乃至太平洋的贸易,由于缺少出海口,多通过大连,而大连在辽东半岛之南,与东北腹地之间,陆路交通并不发达。而在图们江开发之后,东北将挣脱对于关内的依赖,形成东向太平洋与西向大陆市场的双头格局。

彼时,在东亚市场,西太平洋沿海的贸易方面,东北大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之间,将形成直接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是此前数十年前所没有的。

其它如海南岛与北部湾的竞争,湖南与江西在珠三角产业转移中的竞争,武汉与郑州在中部崛起之间的竞争,河南与山东在黄河中下游经济区之间的竞争等,都将是泛滥的国家级规划无法绕过的坎。

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归功于县域竞争。而在中国的国家级规划出台之后,未来,中国的地方竞争必然升级,由县域竞争,上升为省域竞争。

几乎与本轮国家级区域规划大跃进同时的,是各个省级地方政府的投资大跃进。

广东确立了未来5年2.3万亿的投资,云南的5年投资,则达到了3万亿,重庆的两江新区,投资将达到1万亿,而湖北,更是退出了高达12万亿的投资经济,其投资额赫然相当于2009年全省GDP的十倍。而这些钱,都基本上投入了“铁公基”的建设之中。

这种画圈式的各地的“国家级区域规划”,实际执行则是落实到省一级的行政主体,在争取到了国家级规划,要到了招兵买马的通行证之后,各省投资方面的“军备竞争”,亦将升级。

皖江城市带由安徽的内部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之后,安徽省长王三运亲自带队,遍访国家有关部委,提出57项政策、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的请求,涉及到土地、财政、金融、对外开放、环保等各个方面。直接和间接为未来的资金投资筹划。

而在江西省的计划中,鄱阳湖生态区的前期投入,需要1.5万亿。这笔巨款,更需要其开放投资,争取比较宽松的金融政策。才可以实现。为此,江西方面,一方面申请对于湖区、老区的支付转移,一方面申请基础建设拨款,如鄱阳湖枢纽工程资金,湖水治理资金,“铁公基”建设的资金等,同时,鄱阳湖还准备争取金融政策方面的开放政策,欲实现与民间银行,国外银行的跨区域合作。

7月18日,河南方面主办“国家战略视角下河南区域发展规划高端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河南方面,极力推动将河南的发展,单独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而在未来,可以预见,河南与湖北的军备竞争,将会更为激烈,目前,湖北推出的12万亿计划,已经轰动全国,未来的河南欲要后发先至,对于投资的需求,亦必不可少。这种高举区域振兴大旗的地方投资,在刚刚经历金融危机大肆货币投入的背景下,对经济的平稳发展,效果实难预料。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简介:罗天昊,中国青年学者,前中国长江商学院高级研究员;王孟龙,中国南开大学跨国企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第13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对自己熟悉的区域,分析是如何开发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的?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市境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35.5千米,总面积1220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2010年),有24个民族。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40毫米,年平均气温13.4℃,交通便利,登封已成为中州大地上一座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景致怡人的现代旅游名城。

登封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该市已探明的矿产品种达37种,具有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等优点。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5.8亿吨,远景储量30亿吨,1991年被确定为全国15个重点开发区之一,被能源部定为全国100个商品煤基地之一。铝钒土储量2.4亿吨,是河南省两个铝钒土基地之一。石灰石储量30亿吨。现代装饰材料花岗石储量30亿吨,品种齐全,质量上乘。硅矿储量8亿吨。被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誉为神奇的“嵩山药石”——麦饭石储量2亿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矿产品开采、加工、销售的综合性生产经营格局。

长期以来,登封市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煤、电、铝、水泥等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在推动登封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等问题,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呈衰减趋势,综合分析登封的资源优势,矿产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已经面临枯竭。放在全国比较,优势不突出;而登封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蕴藏着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良好业绩,登封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有条件培育成全市的主导产业和接续产业。

目前登封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登封市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

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刚刚结束的中央和河南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这是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登封市作为河南省十强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显现,特别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体系普遍遭受重大影响,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立足登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开发基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登封市旅游资源价值高、转化潜力大。一个地区最有效的发展模式、最合理的经济结构,往往是由他的资源优势所决定的。登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环境优美,矿产丰富,最主要的资源优势有两个方面:一是丰富的矿藏。现已探明的矿产多达41种,煤炭、铝钒土、石灰石、硅石资源储量大,品质优,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全省2个铝钒土基地之一。二是优美的生态环境。登封地处山区,石厚土薄,气候干旱少雨,发展传统农业没有优势,但山区特有的森林资源,使登

封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登封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等殊荣,为发展生态性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岳嵩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奇观世界独有;嵩山三皇寨风景区,山壁陡峭,岩层竖立,自然风光奇特秀丽。登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雄倚市境的中岳嵩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有人文景观150处,自然景观30余处。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18处,市(县)级123处,已发掘出各类文物珍品6700多件。其中“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学圣地嵩阳书院驰名天下。嵩山地质具有“五世同堂”的地质构造,被地质学家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每年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登封市在适当开采矿资源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来推动该市经济的发展。

2.以平顶山为例谈谈煤炭资源型城市如何正确处理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者是由于资源的开发而再度繁荣的城市。平顶山市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平顶山因煤而兴,从1957年建市以来丰富的煤炭资源就像老天给与平顶山人的特殊礼物一样,惠及几百万平顶山人。中国煤炭工业城市,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这些名片全是平顶山的。平顶山原煤总埋藏量103亿吨,保有储量80多亿吨,占河南省总储量的51%,素有中原煤仓之称。平顶山市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已知矿产57种。位于市区和宝丰县、郏县、襄城县交界地带的平顶山煤田,新中国建立后在此开发建设的大型矿区,面积约65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227958.6万吨,保有储量202542.9万吨。多为肥煤、气煤、焦煤。煤炭工业是平顶山重要的支柱产业。煤炭资源的长期持续开发在为平顶山市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一个高度依赖煤炭的资源型城市。但现在,“一煤独大”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源型城市作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性,使得资源型城市都会出现至少是因资源枯竭而带来的经济衰退现象,如果再加上资源使用不合理、大量的浪费、管理不善等其他原因,又会加速这一过程。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现象发生,必须及早规划,实施积极转型战略,以保证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及早发现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这是确保平顶山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资源型城市转型刻不容缓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其主导产业包括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

以平顶山为例,长期的煤炭开采带动了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也形成了以煤炭及相关产业为主导、第

一、第二产业比重大的典型“嵌入式”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遇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一.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重点产煤地区煤炭工业单一发展,加工转化深度不够,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二.资源枯竭问题凸显。目前,平顶山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强度大,长时间、大规

模、超强度开采,资源枯竭问题日显突出。

三.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目前,平顶山市煤炭资源回收率低,大部分乡镇煤矿资源回收率更低。由于其它产业发展不足,共生、伴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由此可见,平顶山市资源型城市是因煤而兴,而一旦煤炭产业拉动弱化,必然导致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回落,这方面不乏前车之鉴。面对比较严峻的形势,资源型城市“转型”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产业转型是突破点,根据最新研究成果,资源型城市转型可以归结为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两个方面。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没有产业的转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就失去了载体;城市功能转型是产业转型的前提,没有城市功能转型,产业转型就会失去基础,难以成功。

因此,平顶山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要在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的互动中,通过产业延伸与产业替代的途径,明确城市转型的思路。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转型为突破点,以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为目标,以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和发展接替产业为重点,建设产业园区;发挥大企业龙头带动作用,突出技术改造与创新;强化开放引资,不断推进资源导向型思维向市场导向型思维的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面对严峻的形势,为处理好平顶山市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以下措施:

1.建设园区、搭建平台促进转型

建设新的产业园区是全国老工业基地改造是其他省市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资源型城市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管理集成、良性发展的要求,重点规划和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园区,既为现有煤炭企业发展接替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又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建设平台。

2.项目带动、产业延伸推进转型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重大接替产业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多元产业格局。

3.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带动转型

资源型城市在环境建设上应“软硬兼备”, 制定有效的措施,着力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用环境吸引投资者,用服务留住投资者,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国内外资金引来留住,让引进项目落地生根。

4.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推动转型

资源型城市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公经济发展不足。转型进程中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精干主体,剥离辅助,聚集优势资产,建立科学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型煤炭企业要完善母子公司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进一步消除束缚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活力。

5.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支撑转型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展接替产业必须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战略,转产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坚决制止低水平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节能降耗。资源型城市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从政府、企业、区域

产业和社会五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6.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引导转型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资源政策、国企改革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的对口争取工作,给予资源型城市积极的支持。资源型城市也要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重点,把转型摆在突出位置。同时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大型煤炭企业实施转产项目,资源型城市转型建立产业园区,解决煤炭职工生活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这一方面要靠国家及地方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要立足于自力更生,增强自身筹融资能力。如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强化招商引资、嫁接合作,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民营经济用活民间资本,学会科学有效地经营城市资产„„多渠道筹集资金,积聚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

目前,平顶山市经济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的有利时机之际,通过积聚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要素资源,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步伐,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相信一定会在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进程中,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平顶山,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经验。

第14篇:区域规划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

11月22日 二.指导老师 三.实习地点

天津空港经济区、华明镇 四.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主要参观了天津空港经济区的空客A320生产流水线、云计算体验中心,华明镇博物馆以及东丽湖的华侨城。了解它们优越的地理位置,认识华明镇的整体规划格局及其极具创造力的新型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

空港经济区位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东北部,面积42平方公里,一期开发23.5平方公里,是天津临空产业区的核心组成部分、连接市区与港口的生态工业园区。空客A320天津总装线就坐落在区内。重点发展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科技研发,总部经济和商贸文化会展业。

空港保税区位于空港物流加工区内,2005年5月通过国家验收封关运营,为国内第一家空港保税区,重点发展保税加工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空港国际物流区位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货运区内,依托机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保税区的功能政策优势,重点发展航空货物分拨、仓储、配送、加工、展销等业务,对促进中国北方最大的航空货运基地建设有重要作用。 1.华明镇博物馆

东丽区华明镇总面积150.6平方公里,约占东丽区的三分之一。全镇辖15个自然村,常住人口5万余人。华明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畅达,周边环境良好。这里东连“天津滨海新区”,西靠天津市中心区,南临“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北通东三省。“津汉公路”、“北环铁路”贯穿东西,“杨北公路”、外环线南北并行,京津塘快速路在境内都有出入口。完备的交通设施使这里成为连接天津市区与滨海新区、国际机场、首都北京以及东北三省的重要枢纽。 华明示范镇整个区域大体分四个部分:农民安置区、出让开发商业居住和商务区、产业功能区和设施农业区。

华明镇整体规划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宅基地换房”,拥有2亿“宅基地换房”的新模式,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建设思路的创新。将布局分散、数量很大、使用效率很低的农民宅基地集中起来,统一整理复耕,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据统计,华明镇新建小城镇规划农民安置住宅3476亩,可节约土地8595亩。通过宅基地换房,华明镇农民的家庭财产大幅增加:原来农民居住土坯房或者砖混房,估价在2万元到5万元。到新的小城镇置换一套80多平方米住宅,价值超过了40万元,农民的住房资产增加了10倍左右。同时,政府还将土地增值收益用于还迁农民的社会保险。还迁农民达到规定的年龄,就可以享受每月400元到500元不等的社会保障金。华明示范镇选址在空港物流加工区对面,规划建设留有第

二、三产业发展用地,建成后将提供28万个就业岗位。

在这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华明镇结合原有湿地,规划建设的街景公园和湖面,保留了原田埂的数千株旱柳和果树。建设了包括污水处理、中水回收、雨污水分流的基础设施,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圈。4千万元资产,年产值超过3亿元的“华明集团”是华明镇的标志性企业,种养殖业、仓储运输、市政建筑、土方工程为其传统优势产业,占地40平方公里的“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已落户华明。华明地域广阔且旅游、地热资源丰富,境内有天津市第七大湿地,天津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的“东丽湖温泉旅游区”以及“天津国际温泉高尔夫俱乐部”等均已构成新颖独特的现代休闲景观。风清水阔、恬淡秀美的优雅环境,造就出理想的投资和居住环境。

目前,华明镇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完善,水、电、气、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齐全,农民生活品质得到大大提高,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创新项目,将展示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做的公认的、创新的和有价值的实践案例。“华明示范镇”项目在全世界87个城市106个报名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 2.东丽湖华侨城 参观完华明镇博物馆,我们坐着车,兴奋地朝着华侨城别墅前进。因为这里临近东丽湖,所以别墅的名字里都带有“水”字或者部首是“三点水”,很是别致优雅。车子开进别墅区内,虽然冬天里,没有茂密的树木花草,但是看着一栋栋设计大气的别墅,心情还是很好的,也佩服那些规划设计的人。

天津华侨城位于东丽区北端,东丽湖温泉度假旅游区之内。项目占地6000亩,总投资规模约为80亿元。该项目是一个以文化创意、生态环保、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元素为核心,辅以主题商业开发、主题文化产业开发的大型综合文化旅游主题城区项目。

东丽湖的整体规划是在保护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的。沿湖规划,别具风格。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云计算体验中心

云计算体验中心在空港经济区内,周边都是写字楼和相关电子技术中心。 云计算用户体验中心是针对云计算研究、云计算体验、云计算综合的资讯网站。云计算用户体验不仅仅是描绘云计算,还包含:网站建设、SEO、SEM、网站优化、百度推广、用户体验、网站设计、交互设计的资讯等。云计算用户体验成立于2010年底。崭新的团队赋予新的使命,云计算用户体验中心将要以“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为目的,带给用户良好的上网感受”为目标而努力。目前体验资讯中心服务的产品包括邮箱、博客、无线、交友、基础产品等,这里聚合了10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设计师,努力打 造“一流的”互联网设计团队。

在这里转一圈下来,只能感叹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感叹我平时对电子产品只是一知半解,并不知道他们背后的支持系统。 4.空客A320生产流水线

空客天津总装线是空中客车公司与由天津保税区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组成的中方联合体共同建设的合资企业,是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全球的第三条、欧洲以外的第一条空客飞机装配线。空客最擅长的是中短程客机的研制,它的A320系列客机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单通道客机系列产品,问世到现在销量已经突破了5000架大关。

A320飞机总装线项目场地位于天津滨海新区临空产业区(航空城)内,紧邻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和京津塘高速公路,距市中心13公里,距北京130公里,距天津港3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我们先坐着大巴来到空客组装生产线,然后又通过相关人员的监测,再坐空客组装生产线的大巴正式进入生产线区内。一进去,眼界骤然开阔,大片的土地上没有高大的建筑物,只有一个个

3、4层楼高的生产车间。大部分是封闭的,就开放一两个供人参观。车子慢慢的行驶着,随行人员也向我们一一解释每个车间的作用。

在工作人员和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空客A320的组装。由于保密性,我们只能远远的看空客最后的组装过程。空客在这里完成最后的组装,然后从这里出发,开始试飞。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看到飞机感觉很壮观,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能飞上高空,人类的智慧真是无穷的。 五.实习心得

这一天的的行程下来,感受最深的就是华明镇的整体规划建设。

华名镇的区域规划与设计独辟蹊径,将普通的农村地区集约规划设计成一个示范镇,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方向的带头人。一个“以宅基地换房”的观点,将一个地区改头换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加速了华明镇的发展。就像华明镇建设的展示短片中所说的:“人们现在可能还不能深切的感觉到华明镇的建设的意义,待以后人们回首往事,就会发现华明镇的建设规划,“以宅基地换房”的观念的历史性意义。

一个好的规划,能够更好的发挥一个地区的优势,能更久地造福后人。在进行区域规划时,要有长远的眼光,不仅是考虑当下而已。

第15篇:国家七大区域规划

国务院今年批复7个区域规划 新经济版图成型

近日,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今年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

今年获批的区域规划除了注重沿海布局外还开始开发沿边,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其实,我国高层决策者在10年前就已经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显得更为迫切。

专家建议,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一个区域经济管理机构,将目前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区域管理职能集中起来,统筹考虑对各地区的支持力度和方向。

【前所未有】今年连批7个区域经济规划

今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7个规划。今年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是过去4年的总和,出台速度前所未有。 记者发现,目前,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

在今年获批的区域经济规划中,“关中-天水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又一个“发动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将为振兴东北增添动力;江苏沿海地区被看做长三角的延长线;横琴的发展将成为珠三角又一个“助手”。

【前景展望】沿海经济区将连成“金项链”

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带火”珠三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拉动长三角;21世纪后,滨海新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则为环渤海地区和北部湾两地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今年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进一步保持了“面朝大海”的趋势,江苏沿海经济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横琴、海西经济区等4个经济区都是对我国沿海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到包括辽宁沿海区域和滨海新区在内的环渤海区域,加上今后可能获得批准的黄三角和山东“蓝色经济区”,全国沿海将连成一串漂亮的“金项链”,到2020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时,沿海的整体经济框架将形成。

【出台背景】金融危机让经济结构调整更迫切

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突袭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沿海地区遭到了近30年来最大的打击,外需一直拖我国经济增长的“后腿”。因此,我国将扩大内需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希望通过发展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来拉动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有的专家把金融危机前的发展称为“外循环”,认为这一次的发展是向“双循环”(对内对外)转变。其实,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决策者早就开始进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0年前提出西部大开发,7年前提出振兴东北,5年前提出中部崛起。而这场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更为迫切。

今年批复的经济区域中,除了继续关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还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图们江区域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旨在推进我国东北、西部和中部的协调发展。

如今,各地新提出的区域经济规划如雨后春笋。淮海经济区时隔20多年后再被提起,环渤海地区的唐山湾也正在酝酿,“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今年第一次被提出。此外,黄河三角洲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庆“两江新区”都已向国务院申报。

第16篇:国内区域规划总括

国内近几年来已上报国务院的区域规划

1.珠江三角洲地区(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北部湾经济区(2008年1月16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在国务院获得通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两个市物流中心“4+2”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人口1300万人(不含玉林、崇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3.海峡西岸经济区(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地域范围: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发展战略:要求福建省发挥其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要求将该地区建成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两岸直接“三通”的需要,提高发展保障能力等。)

4.横琴地区( 2009年 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为地处珠江口西岸,珠海市南部,与澳门一河之隔的横琴岛开发,描绘了一张总体发展蓝图。横琴岛是珠海最大的海岛,面积106.46平方公里,处于“一国两制”的交会点和“内外辐射”的结合部,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权威人士认为,绝佳的区位优势决定横琴必将成为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的重点区域之一,承担起支持港澳繁荣稳定、为澳门拓展发展空间和支持其经济适度多

元。以及带动珠江口西岸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新增长极的使命和责任。 )5.黄河三角洲(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地域范围: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总人口约985万人。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进入深入实施阶段。该项举措的贯彻实施,将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地域范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发展战略: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7.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新闻办于2009年6月25日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8.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

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9.辽宁沿海带(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讨论并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毗邻渤海和黄海,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行政区域,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920公里,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约18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9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605元。)

10.图们江区域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正式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地域范围: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为核心地区(简称长吉图)。发展战略:规

划提出,加快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将其发展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培育形成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11.甘肃循环经济区(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区域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12.海南国际旅游岛(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地域范围:海南地区发展战略: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海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1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区域规划正式上升到国家区域战略层面。

14.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1年1月7日正式印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共9章,约3万字,明确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确定了优化海陆空间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统筹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的重点任务。)16.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国务院于2011年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批复认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 国务院的批复要求,《规划》实施要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17.天津滨海新区(2009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复了天津市报送的《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地域范围:滨海旅游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北部,总规划面积为99平方公里,其中陆上28平方公里,海上面积71平方公里,需围海造陆52平方公里,保留19平方公里海域。发展战略:实施“十大战役”,包括滨海新区核心区,南港工业区、轻纺工业园和生活区,东疆保税港区及其生活配套区,北塘片区,临港工业区,西部片区,中新生态城,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和响螺湾、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建设工程。其中,滨海新区明确提出,将尽快使于家堡成为国家金融创新基地。)

18.沈阳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辐射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七个城市,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59万人,城市化率达到65%。2009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984.7亿元。对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2010年4月6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沈阳经济区

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深圳等七个地区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9.成渝经济区(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但是至今国务院尚未批复)

20.中部地区(中原经济区)(凝聚一亿河南人民激情与梦想的“中原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终于得到国家的认可,“中部崛起”战略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2011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的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基本依据”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使之成为全国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板块。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1.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历经7年之久,但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由于河北一共11地市,为了更好的衔接河北规划,新的京津冀规划将涵盖河北省全部。即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的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廊坊、保定11地市。)

附: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地区、新疆区域、西藏区域等区域经济规划正在谋划和构想中。

第17篇:区域规划复习资料解读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5、资源承载力:是指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当人类的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时,其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完善来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但当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其整个系统就会出现崩溃,这个最大限度就是资源承载力。

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6、比较成本理论: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

7、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

8、“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品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品工业所占比重。

9、政府补偿:是指由政府作为补偿的主要承担者来对补偿对象进行补偿,即各级政府通过非市场途径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经营者进行补偿。

10、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11.产业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

(1)资源密集型产业:亦即资源趋向型产业。通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

(2)资金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

(3)劳动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要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4)技术密集型产业 :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

12.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13.非均衡发展理论:发展一类或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通过这几个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它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增长及理论、核心——边缘理论。

14.(1)增长极:经济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2)极化效应: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种负效果称为极化效应。

(3)扩散效应: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效果称为扩散效应。

15.边缘区域:是指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可以分为两大类: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16.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广义:一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二是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

二.简答:

1.区域的基本属性(书本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1)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2)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度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3) 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具有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横向或纵向)。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4)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区域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书本

p3~4)

(1) 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 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 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3.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书本p160~161)

a.“起飞”是罗斯托理论的核心概念

b.国家或经济增长的六个阶段:

(1) 传统社会阶段。传统社会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

(2) 准备起飞阶段——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这一阶段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

(3) 起飞阶段。这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

(4) 向成熟推进阶段。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

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

(5) 大众消费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 。后期,越来越多的资源又逐渐开始从生产耐用消费品的制造业部门转向服务业,奢侈品消费开始向上攀升 。 (6) 超越大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c.经济起飞必须具备3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而且要有较高的积累比例。 (2)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

(3)要有一个政治、社会制度结构,为“起飞”提供保证,并使现代部门的增长扩散到整个经济。

4.霍夫曼经济发展阶段如何划分?(书本p163) 工业化过程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在整个制造业中居于压倒优势的地位,其净产值平均为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5倍。

第二阶段:消费品工业最初所具有的主导地位趋于削弱,资本品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前者的产值仍是2.5倍于后者的净产值。

第三阶段:两类工业的近产值大致相当。

第四阶段:消费品工业远不及资本品工业增长来得迅速,后者的净产值将大于前者。

5.主导产业的特征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主导产业又叫支柱产业,代表着区域经济的根本优势。

(1)主导产业的定义: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2)主导产业的特点

第一,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前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

第二,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因此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 第三,主导产业应具有序列演替性。

第四,主导产业应具有多层次性。

(3)主导产业的意义

(1)作为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部门,它们能带动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地增长。 (2)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

6.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或各不同区域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会导致各国或各区域之间存在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或各区域应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 亚当·斯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代表著作《国富论》: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 绝对优势说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7.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基本特征及基本点

增长极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的后由布德维尔进行深化。

(1)定义: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增长(2)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8.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够最充分有效地利用区域各种有利于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来发展区域经济。

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表现在使区域经济能够以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为核心,形成一个由产品链、价值链或技术链连接起来的部门间联系密切、合理分工协作的有机整体,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聚集经济效益。

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只有陷阱的产业结构才能保证地区经济发达兴旺,而最关键的是主导专业化部门的先进性,这种部门越先进,就越有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9.如何对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一、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1、已经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

2、产业系统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对全国或上一层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能否做出独特贡献。

3、区内产业之间关联度如何,即产业之间是否协调,特别是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规划新特点,新动向

特点:

1.类型多样、时空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并进。2.规划理论取得突破,规划内容不断充实。 3.规划手段有所改进,规划方法不断革新

新动向:

1.加强规划立法,使区域规划走上法制轨道。2.重视市场的作用,加强市场因素的研究。

3.编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促进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4.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 5.加强区域发展政策研究,增强区域规划的可操作性。

论述题: 圈层结构理论

一、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

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同心圆〉法则(1925);

3、狄更生和木内信藏 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20世纪年代以后)。 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在大量的区域规划实践基础上,深化和发展了经济活动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理论和模式。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如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非完全对立。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纵观世界城市和其周围区域,从内到外最少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许多各自的特征;

(一)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二)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三)外圈层的特征

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

城市圈层向外扩展往往表现出周期波动性的特征,这与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现象密切相关。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城市工业投资增加,居民住宅、工业小区和道路建设大规模展开,边缘区土地被征用,改变为工业、商业、文化、娱乐、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城市建成区规模迅速扩大。

在经济萎缩时期,基本建设项目少,大建设项目停建或缓建,投资减少,就业率下降,失业人员增多、厂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都出现悲观情绪,城市人口规模停止增长甚至减少,城市圈层扩展基本上就停止下来,处在稳定状态。 当经济走上复苏阶段,是城市社会经济从萎缩向增长的转折点,城市建设主要在原有圈层内进行结构调整,边缘区向外圈层扩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只有当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城市圈层结构才会产生变动,产生扩大、向外延伸等新的阶段。

五、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一)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

(二)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中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了城市圈层结构概念,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

(三)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一)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依据核心边缘理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种:

(一)离散型

(二)聚集型

(三)扩散型

(四)均衡型

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一)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二)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上过度区域: 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下过渡区域: 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

四、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现在来看,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三、论述题

1、增长极理论

内涵:1.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2.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内容:增长极理论从物理学的“磁极”概念引伸而来,认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中存在着若干个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每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产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这个增长极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 主要观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

基本点:1.其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

2.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

3.具扩散和回流效应

三个层面:先导产业增长; 产业综合体与增长; 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 两大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作用:第一,区位经济。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使经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打造增长极的必需条件:

(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2)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3)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它包括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要有政府高效率运作,恰当的经济政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软环境”。 优点:

第一,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

第二,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

第三,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使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 缺陷:

一是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增长极主导产业和推动性工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域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是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 二是扩散阶段前的极化阶段时间过于漫长。

三是推动性产业的性质决定增长极不能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四是新区开发给投资带来一定难度。

五是增长极理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区域发展政策,它单纯依靠外力(外来资本以及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等),可能造成脆弱的国民经济。增长极的效应:支配效应、

乘数效应、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意义:增长极理论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增长极对区域积极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两方面:一是极化中心本身的积极增长;二是极化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前者是集聚效果,后者是扩散效果。 运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开发理论探索中已引入增长极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加以应用。

应用时要注意:一是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 二是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 三是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 四是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 五是增长极的体系

六是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

2、点—轴开发模式

“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 基础及基本要点: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核心:

①.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关

②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点—轴开发模式主要思路:

第一,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选择若干比较优势明显的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第二,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使之成为增长极,并确定其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

第三,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重点开发较高级别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最终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点轴系统,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点轴开发模式往往成为开发程度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首选的空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特征:方向性和时序性;过渡性。 点—轴开发模式工作步骤:

首先,确定若干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点—轴开发模式适用性:

第一,注意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注意各增长极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

第三,注意发展轴的经济合理的空间距离。 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

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重点开发镇的选择: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极具经济的效果

(二)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三)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

运用:中国沿海与长江流域相交的“T”型空间发展战略。

点轴开发成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空间发展战略的主体思想。

3.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在此基础上,网络开发理论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更大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所谓网络开发,就是强化网络和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内各节点与腹地、腹地与腹地联系的广度和强度,促进区域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 评价及实践意义

理论评价:网络开发理论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增长极开发、点轴开发都是以强调重点发展为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会扩大地区发展差距,而网络开发是以均衡分散为特征,将增长极、增长轴的扩散向外推移。该理论一方面要求对已有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更新、扩散、转移;另一方面又要求全面开发新区,以达到经济布局的平衡。新区开发一般也是采取点轴开发形式,而不是分散投资,全面铺开。这种新旧点轴的不断渐进扩散和经纬交织,逐渐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经济网络体系。

网络开发一般适用于较发达地区或经济重心地区,在不发达地区不宜应用。网络开发理论注重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因此,该理论应用的时机应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已经不大,区域经济实力已允许较全面地开发新区的时候。网络开发理论在发达地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已达到了较高水平,网络开发已成为当地发展模式的主要选择。这一地区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城乡差别最小的地区。选取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心城市的生产成本日益加大,在利润最大化规律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向相对便宜的落后地区扩散和发展更加有利可图。二是当地政府的主动参与。政府加大了对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引导资金流向末开发地区,推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18篇:办公家具销售区域规划

办公家具销售区域网络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部分:网络建设

一、目的

确定销售区域的网络建设方针,对销售区域的网络建设进行方针式的指导。

二、适用对象

本办法适用于销售区域所有业务人员

三、网络建设原则

1.完善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率,提高网络管理、销售能力。

2.根据区域内市场情况指导一级经销商(代理商)进行梯级网点开发建设,努力做到网络无盲点,销售无盲区。

3.有序、合理进行网络的整合、优化和网点的淘汰,提高网络质量,淘汰无效网点,增大有效网点比率。

4.界定辖区内经销商(代理商)经营区域,对经销商(代理商)的跨区域销售等违规行为及时作出可行性、合理性处理。

5.同城或相邻城市或同省经销商(代理商)统一零售价,避免价格战的发生,以防对区域市场造成付面影响。对出现价格战的区域及时做出合理化方案。

6.有条件的促成同城或同省经销商(代理商)的横向合作(如:联合促销、共同开发等),并最终实现厂、商共赢。

7.加强经销商(代理商)店面管理,凸出公司品牌标识,提升中捷品牌形象。

8.加大经销商(代理商)销售人员培训工作,丰富销售人员的产品知识,提高临场销售技巧。

9.培养经销商(代理商)对中捷品牌的忠诚度,把经销商(代理商)的利益与厂家利益捆绑在一起,避免不积极、不进取现象和优秀经销商(代理商)的流失。

10.重视现场展示的宣传效果,适时指导经销商(代理商)组织展示活动,并做好意向客户的登记管理。

11.提醒经销商(代理商)对服务的关注,提高服务质量并通过服务赢利。

12.组织经销商(代理商)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并提高信息质量。

第1页共5页

13.开拓经销商(代理商)经营思路,扩大经销商(代理商)盈利点。

第二部分:销售区域的工作职责:

一、目的

确定销售区域的工作职责,对销售区域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二、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各销售区域。

三、销售区域工作职责

(一)、日常管理

1、销售区域各成员应认真、及时地完成各类报表的填写、提交。

2、销售区域建立区域内经销商(含二级网络)档案,并将该档案装订、存档,以

备查。

3、销售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所辖区内经销商(代理商)会议,会

议前应结合区域内市场、销售及服务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会议议题,并在

会后做出解决方案。

4、销售区域每月应定期组织所辖区内经销商(代理商)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及培

训,形成书面培训计划和培训记录,并将其装订、存档、以备查。

5、销售区域与公司各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

6、销售区域代表公司协助、指导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开拓市场、销售及服务

工作,尽力解决经销商(代理商)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纽带作用。

7、定期向公司相关部门反映经销商(代理商)的经营动态、销售服务情况等信息。

(二)、网络管理

1、销售区域根据公司网点发展规划、当地市场需求及网络建设标准推选新的销售

服务网点。

2、对现有的销售服务网点的硬件设施进行现场考察指导,要求其符合公司形象建

设标准。

3、销售区域根据公司的政策和管理条例规范区域市场内的经销商(代理商)行为,

对经销商(代理商)的跨区域销售等违规行为及时做出处理,并对该违规行为的真

实性及处理方案的可行性负责。

4、销售区域定期检查区域内经销商的销售服务状况,监督经销商的日常经营行

为,并对网络的整合、优化和网点的淘汰提出合理建议。

(三)、销售管理

1、销售区域按照公司的年度营销目标方案,制订各经销商(代理商)年度、月度

销售目标。

2、负责做好向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传达,解释公司年度营销目标、政策及其

它相关销售服务政策。

3、负责做好所辖区域的销售市场开拓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与当地行业协会、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等机构建立关系,保持密切联系,并及

时向公司传达区域内行业相关信息。

5、负责收集行业政策、区域内竞争对手、竞争品牌等动态信息,并及时向公司相

关部门反馈信息。

6、负责收集所辖区域特殊资源需求信息,掌握所辖区域需求情况,并及时向公司

相关部门反馈信息。

7、负责做好所辖区域销售订单管理工作。

8、负责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并根据市场反馈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9、协助解决经销商处理客户提出的各种异议问题,维护公司形象。

10、负责做好经销商(代理商)营销人员的营销能力提升、营销技巧等培训工作。

11、帮助经销商(代理商)健全销售管理制度。

12、协助经销商解决资金短缺等经营困难。

13、负责做好经销商资源调配工作。

14、负责做好所辖区销售数据的统计、汇总与反馈工作。

(四)、品牌宣传

1、协助、督促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的日常广告或促销活动,并对其内容的可

行性作出监督。

2、对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提出的活动支持申请加以可行性分析,并对实施效

果加以评估。

3、积极配合公司对本区域内各类新闻活动的组织,及促销活动的实施工作,并对

其作出效果分析。

4、根据区域市场特点及要求,向公司提出不同形式的方案,获得批准后监督其实

施过程,并对实施效果加以总结递交公司归口管理部门。

5、代表公司对重大突发性事件进行现场协调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至公

司相关部门。

(五)、售后服务

1、按照公司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服务硬件设施、人员配置、组织机构和管理程

序。

2、检查区域维修技能、备件管理(价格/库存/订货)、旧件管理、技术培训、信

息反馈工作。

3、负责对本区域的服务水平进行考评,对服务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并及时反馈至

公司相关部门。

4、协助公司对区域内的服务培训工作。

第三部分:销售区域岗位职责

一、目的

对销售区域各个岗位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2、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销售区域所有人员。

三、岗位职责

(一)、销售区域大区经理职责

1、行使销售区域日常管理的权力,对本区域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水平、业

绩负责。

2、负责做好团队建设工作,对所属下级的纪律行为、工作秩序、整体精神面貌负

责。

3、组织销售区域人员共同制定销售区域年度、月度各项目标及计划,包括:网络建设目标,品牌推广目标,管理目标。

4、负责将公司的有关政策精神向销售区域业务人员及经销商(代理商)传达。

5、定期组织召开所辖区域内的经销商(代理商)培训会议。

6、负责销售区域各项经费的计划、分配和监控。

7、负责销售区域人员的培训和提升。

8、按公司的网点发展规划、当地市场需求及网络建设标准选建新的销售服务网点,对原有的销售服务网点的改建进行现场考察指导,对其建设进程实施监督。

9、对所辖区销售网络建设的合理性、健康性负责。

10、对确保经销商信誉负责。

11、对所掌管的企业秘密的安全负责。

12、负责监督检查的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13、对确保货款及时回笼负责。

14、对辖区工作目标的完成负责。

(二)、业务人员职责

1、归口管理所辖区域内经销商。

2、向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传达、解释年度营销商务政策及其他相关销售服务政策。

3、按照公司的年度营销方案,制定辖区内经销商年度销售任务。

4、对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进行年度、季度、月度任务细分,实时跟踪区域内各经销商(代理商)的销售动态、库存动态、资金动态,并监督经销商(代理商)期间任务完成情况。

5、协助经销商(代理商)及时传达与销售有关的如客户档案、库存、定单等信息反馈工作。

6、协助公司对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的区域培训工作。

7、对所辖区域经销商库存量进行监督,并上报经销商月末库存表。

8、对所辖区域市场实施现场规范管理。

第19篇:区域规划与分析论文

乌苏市区域分析

摘要:在峻秀雄奇的天山北坡,辽阔富饶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巍然矗立着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被誉为边塞新“西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乌苏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县( 市) , 区位优势突出, 水土、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乌苏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首先,介绍乌苏的总体情况;其次,对该市进行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和区域发展优势分析,;再者,总结区域发展的机遇、问题和对策等;最后,对区域重点产业规划与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乌苏市 资源 优势 问题 产业 1.基本情况

乌苏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居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之要津,是通往霍尔果斯、巴克图、阿拉山口口岸的重要门户,与国家石化基地独山子、新型商贸城奎屯市形成北疆“金三角”,国道312线、欧亚第二大陆桥(铁路)横贯东西,奎—赛高等级公路从境内穿过,国道217线、奎北铁路贯通南北,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260公里。 乌苏市东西宽约148公里,南北长约199公里,介于北纬43 °29′-45°16′,东经83°15′-85°08′之间。乌苏市区域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37万余人,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国人开放城市之

一、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扶优扶强、优先发展的县(市)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优质棉基地、粮食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之

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石化、煤炭、电力、水泥、纺织、啤酒、淀粉、农副产品加工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2.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1自然条件分析

(1)气候水文

乌苏市地处北温带,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北疆光热资源最为丰富和无霜期最长的区域之一,全年日照2600-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7.6℃,年均降水量165.8毫米,相对湿度58%,平均无霜期在187天,年均积温3707.4℃。境内气温由南向北形成明显垂直分带,具体分为:山地气候区、山麓气候区、平原气候区、荒漠气候区。乌苏市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奎屯河(工业园区紧邻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年径流量共12.53亿

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34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为16.87亿立方米。

(2)地形地貌

整个地形受天山山脉影响,乌苏可分为南部高山区、南部中山区、南部低山丘陵区及冲积平原区四大地貌单元。海拔1500-2200米左右的地带为南部低山区及山前倾斜洪积地带,地形以沟谷地和坡地为主,分布有山地草原草场和荒漠草场。海拔500米以下为冲积平原及沙漠,冲积平原区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河水灌溉便利 ,地下水位高,是乌苏市主要的农业区。西北部分有沙丘、沙漠,

其生长的沙生植物作为冬季放牧草场被利用。

(3)土壤、土地资源

乌苏市域内的土壤呈较明显的带状分布规律,农区土质较好,盐碱较轻,土壤中富含铁、铜、锰、硼等微量元素,但有机质含量低,普遍缺磷。土地资源总面积为2145.63万亩,土地的后备资源情况为:尚未利用的土地为668.12万亩,其中可利用的宜农地为65万亩,宜林地为12万亩,宜牧地为190万亩。全市天然草地总面积1456万亩 。

(4)矿产资源

乌苏市辖区辽阔,跨重要的西天山成矿区,即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点区域之一,以其显著的板缘活动带位置,显示出良好的成矿背景和成矿条件,具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较突出的资源开发优势。已发现矿产种类有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建材原料、地热等七类二十五种最具优势和潜力的矿种有煤、金、石灰岩、陶粒泥页岩和膨润土等。

2.2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1)通讯:乌苏市具备国内光缆通讯、宽带网络等各种先进通讯设施,乌苏市政府网站已接入国际互联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已建成新疆第一家数字电视无线传输系统。

(2)金融:金融保险体系健全,信誉优良,实力雄厚。金融产品功能齐全,业务范围广泛,可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安全、便捷、通畅的存贷、结算、理财、融资等服务。

(3)基础设施:乌苏市有水电、热电,总装机容量7.24万千瓦,并可使用新疆大电网电源,电力充足。水资源可满足全市需求,全年总供水1168万立方米;污水厂日处理污水3万立方米;实现了天然气入户工程,市区集中供热128万平方米。

(4)交通:乌苏市交通便利,乌奎高速公路和奎赛高等级公路、国道

312、217线、欧亚第二大陆桥、奎北铁路等交通主干线横贯境内,是连接北疆西北部塔额盆地和阿勒泰地区,北疆西部地区伊犁州、博尔塔拉州以及兵团农四师、农五师各团场与天山北坡经济带发达地区的重要枢纽,也是从欧亚大陆桥通往中亚、西亚、俄罗斯等国的必经之地。

3.区域优势

3.1交通发达,地缘优势明显。

市内有

312、320、217三条国道在境内纵横交错,北疆铁路横贯东西,向东可达首府乌鲁木齐市直通内地,向西通过阿拉山口口岸可达哈萨克斯坦、欧洲。境内过境铁路98公里,设有6个车站;即将开通的乌奎高速公路,距乌苏仅20余公里;规划中的奎屯至赛里木湖高等级公路,将穿过乌苏;境内乡村道路密如蛛网、四通八达。过境公路和市、乡道路及县区公路共1633.6公里。这都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

3.2自然资源丰富。

乌苏土地辽阔,耕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潜力巨大。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

的有22种,现已开发利用的主要为煤炭、石灰岩等少数几种;煤田分布在四棵树河中游,已探明1.43亿吨,远景储量4亿吨。此外,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

3.3区位优势突出,具备发展融合经济的良好条件。

市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所属的6个农牧团场,且石化基地克拉玛依市和独山子工业区及奎屯市,同乌苏市相互辐射、吸纳,优势互补。

3.4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

长途通讯传输实现数字化,方便快捷,市直各企事业单位和乡镇全部接通电话、传真,部分单位已实现计算机上网,大大加强了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水电供应设施完善,自治区电网可通达各乡场镇,完全能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5具有大开发所依托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

建国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我市各族人民的努力,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农业连年丰产丰收,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工业初步形成了啤酒、煤炭、电力、棉纺、蕃茄酱、乳制品等门类比较齐全、结构趋向合理的工业体系,具有大开发所依托的经济基础和综合经济实力。

4.目前乌苏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乌苏市传统产业比重大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小, 城乡发展不协调, 多年来都是第一产业占据重要位置,工业化水平低。

4.2 城镇化率低。

一是城镇化率低, 特别是中心城区, 缺乏产业支撑, 没有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 同时, 也缺少具有辐射和带动力的大市场。二是城镇基础设施薄弱, 服务功能欠缺, 城镇化质量不高。三是城镇面貌单一, 文化品位不高, 城镇特色缺乏。四是非农产业拉力偏小, 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缺少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导致城镇的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不高,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明显不足。

4.3 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业结构单一,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7.4% , 畜牧业仅占19.3%; 基础设施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农业科技含量低, 高新节水26.88 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24.69%;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滞后,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有限;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公共服务能力滞后。

4.4 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较低。

一是工业联动机制不够协调。2010年, 全市乡及乡以上重工业完成值20.27 亿元, 轻工业完成值5.97 亿元, 这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 联动机制不够协调, 工业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结合度偏低, 工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得不到发挥。二是人才匮乏。全市各类人才总量占总人口的3.73%, 较全国平均人才密度5.3% 低1.57 个百分点, 与东部发达地区18% 的人才密度差距较大。

5.加快乌苏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立足资源优势,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做大做强四大产业,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围绕中电投资热电联产项目, 认真抓好以煤、电等高载能及石化项目的研究和引进,着力发展高载能及化工产业,尽快形成高载能、化工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围绕独山子、克拉玛依石油化工产业,中电投煤电基地及延展产业,北疆机械、交通运输业及中亚市场的需求,认真研究和引进机械加工项目,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围绕丰富的农业资源, 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尽快形成以棉花、玉米、番茄、粮食、蔬菜、油脂、饲料及肉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 培育知名品牌。围绕区位优势, 着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产业, 努力把乌苏建成东联西出的物流中心和区域农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5.2 全方位经营城市, 形成城市( 镇) 建设管理新格局。

坚持规划先行,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新疆支持力度的有利时机,严格按照乌苏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整合城市资源。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经营权转让,加快资金积聚,促进县城建设滚动发展。建立土地收购储备机构,通过土地整理和综合开发,以涵养土地级差收益,营造土地卖方市场,并通过依法管理城市土地,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行招标、投标、拍卖或挂牌出让, 使土地获得最大增值,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大力发展旅游业。要按照整合资源、挖掘潜力、突出文化、塑造特色 的思路, 以乌苏啤酒节为载体,突出城市休闲游、生态观光游和民俗风情游,认真研究200 公里的旅游半径和目标群体,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5.3 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要始终坚持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原则,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做大做强玉米、番茄、瓜果蔬菜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要创新金融担保机制,加大信贷资金的扶持, 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外来资本投资畜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强化科技支撑,依托奥良科技,加快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畜牧良种化进程。

5.4 统筹兼顾, 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要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以农牧区为重点, 健全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乡( 场) 镇卫生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 强化卫生机构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提升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

5.乌苏市经济发展的战略走向及其产业定位

5.1关于工业化

乌苏市未来工业发展走向是:挥区位优势,聚合要素资源,突出产业特点,按照做大做强的要求,重点发展高载能和化工、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药品制造、建筑材料生产和加工等四大产业板块,以此为支撑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一是,重点在于矿产金属冶炼、电石及下游产品开发,紧紧依托独山子大石化、大炼油和克拉玛依大油田千亿元规模的经济背景,秉承“服务大油田,牵手大石化”的理念,积极介入其上、下游产业,努力发展地方炼化及相关产业。

二是,推进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重点是按照“高科技含量、高

科技装备、高附加值”的原则,大力开拓疆内外和中亚两个市场。

三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药品制造产业。未来发展:延伸玉米加工产业链,稳定番茄加工能力,扩大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及范围,优化啤酒产品的结构,并按照“突出民族特色、发掘中药资源、开拓制药产业”的思路,探索制药业的发展。

四是,建筑材料生产和加工产业。深入研究中央即将开展的大援疆工作带来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由此而形成的建设热潮,以及中亚及俄罗斯未来发展的巨大需求,按照“前沿技术、节能环保、优质美观”的要求,做好建材产业。项目定位:水泥、型材、管业、装饰材料、保温节能、容器等产品。

5.2关于现代农业的问题

乌苏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市,未来应大力推广应用高新节水技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力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乌苏市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大农业城市,发展以农区畜牧业为主、草原畜牧业为辅的大农业的条件已然具备,时机已然成熟。未来应努力实现草原畜牧业向农区畜牧业转变,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最终实现以种植业为主的大农业向以现代畜牧业为主的大农业转变。

5.3关于三产服务业的问题

三产服务业的高度发达,是城市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阶段乌苏经济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极其需要三产服务业的有力支持。在发展三产服务业方面,未来思想是:发挥区域优势,围绕发展需要,按照做大做活的要求,努力提高三产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为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提供可靠而优质的保证。

6.结尾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吹响了新时期新阶段新疆大发展的号角,全国上下情寄边陲,天山南北激情涌动,乌苏市人民一定会为把乌苏建设成富裕,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而不懈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乌苏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以实现“工业优先、富民强市”为目标,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全力打造更加优良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创造乌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20篇: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 练习题

1、什么是区域分析、什么是区域规划,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如何,并举例说明。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社会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区域经济开发和布局的具体安排,其研究多立足于各个具体而真实的目标区域,综合考虑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各个方面,最终提出区域社会经济开发和布局的具体安排和对策措施。

2、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并论述其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

深入分析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各种区域因素,首先,应惊醒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贫家。广义的资源概念包括矿产、土地、水、气候、生物的自然因素,人口素质、劳动力状况、产业结构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社会、文化资源等。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可能只局限于城市本身的资源,在许多场合,区域资源往往起更重要是的作用。如一般城市发展之初多立足于利用当地的水资源,但当城市发展到较大规模后,尤其是随之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用水量激增,会使不少城市出现水荒,需要从较大的区域范围来解决水源供应问题,其次应该研究区域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对城市产业机构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充分考滤城市与区域的经济联系。第三,应分析区域内各种主要的职能分工。为了使区域的发展方向进一步落实到区域中心城市和其它主要城镇,需要对区域内个城镇的发展条件进行具体比较,是区域发展方向的确立更加科学合理。

3、简要阐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并说明各区域的比较优势。

4、中国区域规划的特点,并阐述中国区域规划的努力方向。

特点:

1、规划的空间化、经济性和空间性相结合

2、指导、引导、和调控相结合,市场机制和政府主导相结合

3、发展与保护相结合、开发与控制相结合

4、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区域规划总体上是一种战略性、框架性、指导性和远景性规划,在规划编和实施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规划既要有刚性也要有弹性,既要有强制性内容,也要有选择性的方面。

5、战略与行动相结合

趋势:

1、规划全覆盖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目标

2、城市区域规划将成为区域规划的特点

3、创新产业、区域文化将成为区域规划着力研究的新内容

4、区域性专项规划将作为实施将的到加强

5、什么是区域基础设施,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在区域规划中充分发挥区域基础设施的作用。

6、为什么说区域条件评价是区域发展决策的前提与基础,在区域条件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7、如何定性、定量、定位、定时地分析评价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

8、结合桂林的实际,请论述在产业布局(尤其是工业布局)时,如何体现生态、低碳、环境保护的原则。

9、结合桂林的实际,阐述交通布局时,如何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真正实现

城市的交通经济。

10、在区域规划时应如何妥善处理社会效益、经济效应、生态效应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11、在区域发展决策时,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

12、阐述区域规划的步骤,并说明在区域规划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3、区域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如何在城市规划中科学合理规划区域工业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14、世界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我国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我国某个城市群谈谈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5、简述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课程的知识谈谈如何减少区域差异?

16、阐述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区域规划时应该如何结合这些特征,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划。

17、什么是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18、面对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区域规划中应如何体现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的理念,并举例说明。

19、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并阐明人口过多对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20、简述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2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简述以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指标的局限性。

22、谈谈你对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两者关系的认识。

23、结合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原理,谈谈你对广西经济发展战略的认识,并结合实际对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24、结合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原理,谈谈你对长三角“沿江开发”战略的认识。

25、简述梯度开发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并谈谈其对指导区域规划的作用。

2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结合桂林市的实际进行阐述。

27、区域市场化水平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

28、什么是区域竞争力,结合桂林(可以其他地区)的实际谈谈要提高竞争力,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29、通过《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课程的学习,您得到了什么启示,以后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0、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请你列出有关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的相关参考书目,网站、期刊杂志,学者姓名。

格式:

参考书目: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网站:中国城市经济网http://

期刊杂志:中国城市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北京:http:///(有网站的写网站名,没有的就不要了),010-59464576.

学者姓名:张三,中国人民大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作/译者:崔功豪 魏清泉 刘科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

ISBN:9787040189773 [十位:7040189771]

区域规划范文
《区域规划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