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解读

发布时间:2020-03-03 01:41: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5、资源承载力:是指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当人类的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时,其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完善来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但当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其整个系统就会出现崩溃,这个最大限度就是资源承载力。

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6、比较成本理论: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

7、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

8、“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品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品工业所占比重。

9、政府补偿:是指由政府作为补偿的主要承担者来对补偿对象进行补偿,即各级政府通过非市场途径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经营者进行补偿。

10、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11.产业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

(1)资源密集型产业:亦即资源趋向型产业。通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

(2)资金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

(3)劳动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要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4)技术密集型产业 :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

12.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13.非均衡发展理论:发展一类或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通过这几个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它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增长及理论、核心——边缘理论。

14.(1)增长极:经济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2)极化效应: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种负效果称为极化效应。

(3)扩散效应: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效果称为扩散效应。

15.边缘区域:是指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可以分为两大类: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16.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广义:一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二是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

二.简答:

1.区域的基本属性(书本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1)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2)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度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3) 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具有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横向或纵向)。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4)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区域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书本

p3~4)

(1) 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 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 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3.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书本p160~161)

a.“起飞”是罗斯托理论的核心概念

b.国家或经济增长的六个阶段:

(1) 传统社会阶段。传统社会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

(2) 准备起飞阶段——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这一阶段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

(3) 起飞阶段。这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

(4) 向成熟推进阶段。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

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

(5) 大众消费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 。后期,越来越多的资源又逐渐开始从生产耐用消费品的制造业部门转向服务业,奢侈品消费开始向上攀升 。 (6) 超越大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c.经济起飞必须具备3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而且要有较高的积累比例。 (2)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

(3)要有一个政治、社会制度结构,为“起飞”提供保证,并使现代部门的增长扩散到整个经济。

4.霍夫曼经济发展阶段如何划分?(书本p163) 工业化过程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在整个制造业中居于压倒优势的地位,其净产值平均为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5倍。

第二阶段:消费品工业最初所具有的主导地位趋于削弱,资本品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前者的产值仍是2.5倍于后者的净产值。

第三阶段:两类工业的近产值大致相当。

第四阶段:消费品工业远不及资本品工业增长来得迅速,后者的净产值将大于前者。

5.主导产业的特征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主导产业又叫支柱产业,代表着区域经济的根本优势。

(1)主导产业的定义: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2)主导产业的特点

第一,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前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

第二,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因此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 第三,主导产业应具有序列演替性。

第四,主导产业应具有多层次性。

(3)主导产业的意义

(1)作为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部门,它们能带动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地增长。 (2)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

6.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或各不同区域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会导致各国或各区域之间存在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或各区域应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 亚当·斯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代表著作《国富论》: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 绝对优势说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7.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基本特征及基本点

增长极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的后由布德维尔进行深化。

(1)定义: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增长(2)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8.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够最充分有效地利用区域各种有利于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来发展区域经济。

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表现在使区域经济能够以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为核心,形成一个由产品链、价值链或技术链连接起来的部门间联系密切、合理分工协作的有机整体,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聚集经济效益。

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只有陷阱的产业结构才能保证地区经济发达兴旺,而最关键的是主导专业化部门的先进性,这种部门越先进,就越有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9.如何对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一、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1、已经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

2、产业系统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对全国或上一层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能否做出独特贡献。

3、区内产业之间关联度如何,即产业之间是否协调,特别是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规划新特点,新动向

特点:

1.类型多样、时空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并进。 2.规划理论取得突破,规划内容不断充实。 3.规划手段有所改进,规划方法不断革新

新动向:

1.加强规划立法,使区域规划走上法制轨道。 2.重视市场的作用,加强市场因素的研究。

3.编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促进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 5.加强区域发展政策研究,增强区域规划的可操作性。

论述题: 圈层结构理论

一、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

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同心圆〉法则(1925);

3、狄更生和木内信藏 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20世纪年代以后)。 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在大量的区域规划实践基础上,深化和发展了经济活动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理论和模式。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如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非完全对立。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纵观世界城市和其周围区域,从内到外最少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许多各自的特征;

(一)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二)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三)外圈层的特征

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

城市圈层向外扩展往往表现出周期波动性的特征,这与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现象密切相关。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城市工业投资增加,居民住宅、工业小区和道路建设大规模展开,边缘区土地被征用,改变为工业、商业、文化、娱乐、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城市建成区规模迅速扩大。

在经济萎缩时期,基本建设项目少,大建设项目停建或缓建,投资减少,就业率下降,失业人员增多、厂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都出现悲观情绪,城市人口规模停止增长甚至减少,城市圈层扩展基本上就停止下来,处在稳定状态。 当经济走上复苏阶段,是城市社会经济从萎缩向增长的转折点,城市建设主要在原有圈层内进行结构调整,边缘区向外圈层扩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只有当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城市圈层结构才会产生变动,产生扩大、向外延伸等新的阶段。

五、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一)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

(二)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中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了城市圈层结构概念,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

(三)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一)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依据核心边缘理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种:

(一)离散型

(二)聚集型

(三)扩散型

(四)均衡型

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一)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二)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上过度区域: 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下过渡区域: 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

四、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现在来看,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三、论述题

1、增长极理论

内涵:1.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2.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内容:增长极理论从物理学的“磁极”概念引伸而来,认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中存在着若干个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每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产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这个增长极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 主要观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

基本点:1.其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

2.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

3.具扩散和回流效应

三个层面:先导产业增长; 产业综合体与增长; 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 两大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作用:第一,区位经济。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使经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打造增长极的必需条件:

(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2)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3)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它包括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要有政府高效率运作,恰当的经济政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软环境”。 优点:

第一,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

第二,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

第三,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使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 缺陷:

一是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增长极主导产业和推动性工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域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是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 二是扩散阶段前的极化阶段时间过于漫长。

三是推动性产业的性质决定增长极不能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 四是新区开发给投资带来一定难度。

五是增长极理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区域发展政策,它单纯依靠外力(外来资本以及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等),可能造成脆弱的国民经济。 增长极的效应:支配效应、

乘数效应、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意义:增长极理论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增长极对区域积极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两方面:一是极化中心本身的积极增长;二是极化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前者是集聚效果,后者是扩散效果。 运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开发理论探索中已引入增长极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加以应用。

应用时要注意:一是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 二是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 三是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 四是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 五是增长极的体系

六是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

2、点—轴开发模式

“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 基础及基本要点: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核心:

①.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关

②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点—轴开发模式主要思路:

第一,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选择若干比较优势明显的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第二,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使之成为增长极,并确定其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

第三,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重点开发较高级别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最终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点轴系统,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点轴开发模式往往成为开发程度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首选的空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特征:方向性和时序性;过渡性。 点—轴开发模式工作步骤:

首先,确定若干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点—轴开发模式适用性:

第一,注意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注意各增长极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

第三,注意发展轴的经济合理的空间距离。 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

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重点开发镇的选择: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极具经济的效果

(二)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三)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

运用:中国沿海与长江流域相交的“T”型空间发展战略。

点轴开发成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空间发展战略的主体思想。

3.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在此基础上,网络开发理论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更大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所谓网络开发,就是强化网络和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内各节点与腹地、腹地与腹地联系的广度和强度,促进区域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 评价及实践意义

理论评价:网络开发理论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增长极开发、点轴开发都是以强调重点发展为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会扩大地区发展差距,而网络开发是以均衡分散为特征,将增长极、增长轴的扩散向外推移。该理论一方面要求对已有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更新、扩散、转移;另一方面又要求全面开发新区,以达到经济布局的平衡。新区开发一般也是采取点轴开发形式,而不是分散投资,全面铺开。这种新旧点轴的不断渐进扩散和经纬交织,逐渐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经济网络体系。

网络开发一般适用于较发达地区或经济重心地区,在不发达地区不宜应用。网络开发理论注重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因此,该理论应用的时机应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已经不大,区域经济实力已允许较全面地开发新区的时候。网络开发理论在发达地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已达到了较高水平,网络开发已成为当地发展模式的主要选择。这一地区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城乡差别最小的地区。选取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心城市的生产成本日益加大,在利润最大化规律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向相对便宜的落后地区扩散和发展更加有利可图。二是当地政府的主动参与。政府加大了对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引导资金流向末开发地区,推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

软饮料复习资料解读

区域规划体系

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规划方案

融合教育复习资料解读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解读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