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国虹书法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31 18:08:5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简明目录

苏世英

整理

总第215期

2011年第3期

要闻

“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特征研究”征文活动评审揭晓

29 人物

陶博吾专题

学术主持

邱振中 陶博吾作品选

封二/51 关注

西部书法教学专题

林岫:把关注留给西部(庄园)58 书法是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甘肃省甘谷县土桥小学“伏羲班”的书法教育(牛霞梅)61 中国书协西部教育基地教学剪影

65 “伏羲班”书法课堂剪影

67 学术

陶博吾专题

我的学书过程和体会(陶博吾) 32 石块高垒的肃穆——陶博吾价值解读(陈政) 33 文本之外

别无世界——陶博吾语用技巧浅析(赵感鹤)36 陶博吾石鼓文、散氏盘书法与明清以来“写意”篆书(邱才桢)39 从黄宾虹的“一以贯之”到陶博吾的“变徵之音”(梁培先)44 中国女性书家梗要探研(成联方)89 女性印家评传(高申杰)94 学院文萃

西泠八家的笔法和刀法(徐咏平) 98 妙在能合

神在能离(倪文东) 101 韦诞书事综考(尹冬民)102 《书苑菁华》不同版本题跋考释(郭建平、杜汭)106 关于《张迁碑》若干问题的思考(赵楠)108 中青年学术精英提名

赖非

112 论坛

个人时间与空间(朱以撒) 85 创新西泠印社学术活动机制的探索实践(西泠印社) 87 创作

林岫作品选 69

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中青年书家提名

秦玉、柳正梅、沈一丹、李砚、王春云

74\\76\\78\\80\\82 1

我说我印

范正红、鲍复兴、朱奉先、宋春青

130\\131\\132 撷英

学书自绎(俞建良)122 半世推开一扇门(陈凤珍)124 展厅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第三届书法研究生班学员作品选

126 墨海选萃

女书家作品选

114 来稿精选

篆刻九方/书法七件

135 新作自解 胡秋萍

封三

文采

陶博吾诗词选

47 陶博吾联存

49 林岫论书、题画诗选

59 资讯

新书架

《权希军书法作品集》出版、《张源山水画集》出版等

133 信息

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等

134

广告

东方书店常年邮购

111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二〇一一年四季拍卖会

封底

推荐第2篇:中国书法

浅谈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它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展示自我的审美情趣和激发个人的情感。

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娴熟的笔法、漂亮的结构和完美的章法,以及深远的意境。将这些美的组合足以使书法爱好者所痴迷,甚至以终身相许。因此,要使书法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很难的,其难主要解决以下六个难点:难在用笔,难在结构,难在墨法,难在章法,难在意境,难在统一。能否突破这六个难点,是写好书法的关键。

中小学生要把书法写好,则需掌握好这六字要领: 笔画+结构+布局。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依葫芦画瓢,更应该用心去体会。做到

一、有坚持不懈的恒心

二、寻求科学的的习字方法;

三、习字中要善于思考。

下面我再谈谈练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书写工具的选择。“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无论是钢笔还是圆珠笔都要选用书写流畅,线条粗细均匀的好笔。墨色太浅,难以辩认;墨色太黑,又给人以压抑感。在考试时往往会因此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笔迹的墨色以蓝黑色为最好。

第二个问题:练字应注意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由于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学生使用的是圆珠笔,我就以圆珠笔为例谈谈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用圆珠笔写字要采用坐姿,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由于圆珠笔写的字小,所以笔尖的活动要在视觉效果最好的区域。一般右手执笔,笔的位置要略偏右侧。眼睛距纸面约30厘米,胸部距桌边约10厘米。两臂自然伸展,小臂平枕桌面。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分别按住笔杆的左右两侧,中指第一关节左侧抵住笔杆的下方,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贴靠中指自然弯曲成半握拳状,起直辖市控制作用。拇指与笔杆接触点到笔尖的距离约4厘米。笔杆斜靠在虎口上,与纸面成45-60度角,字越小,角度越大。如用钢笔写字还应注意笔尖在外,笔舌在里,让笔尖的中缝接触纸面,以保证出水均匀,线条流畅。

第三个问题:练字要心平气静,善始善终,不能心浮气躁,敷衍了事。写字的时候要做到一笔不苟,每一笔都要写得实实在在。有人练字的时候,喜欢在结束前乱画一气,这种乱画是练字的大忌,不但有损笔尖的寿命,而且让练了半天,刚刚取得的进步化为乌有。

第四个问题:不要轻易变换字体。练字要有恒心,有毅力,要练好扎实在基本功。练字要坚持经常,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须知:一日练功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在掌握了字体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坚持不懈的练下去,轻易不要变换字体。因为一旦变换字体,又得从头练起。

第五个问题:要学用结合,练写合一,有的同学练字的时候写得很好,但写作业的时候又瞎写一气,这们是永远练不好字的。练过的字平时用到了,应该写的象练时那样好,练一个用一个,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用结合才能练好字。

第六个问题:各科教师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首先教师要写规范字,其次还要鼓励学生练字。对作业书写潦草的学生要批评教育,让其改正。督促学生练字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每个教师都有责任。

让我们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坚持不懈的学习,让我们走进汉字书法的艺术世界,尽情的挥毫泼墨吧!

推荐第3篇:“中国书法之乡”

“中国书法之乡”全国诗书画邀请展

素有“武术之乡”、“金丝小枣之乡”美誉的河北沧县,2009年7月25日又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人杰地灵的沧县(即古代沧州)是武术豪侠汇聚的地方。这里是《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发配的到达地;这里是明代“燕王扫北”的主战场;闻名千年的铁狮子----“镇海吼”东侧沧州旧城,至今还流传着“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传说。

人杰地灵的沧县也是诞生文豪才子的地方,清代《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便出生在这里,刚刚建成的“纪晓岚文化园”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四海游客。

明初朱元璋的驸马、一代名将梅殷被封地于沧县梅官屯、殷官屯。沧县兴济镇出生的张娘娘,明成化年间被选入宫,弘治年间成为明孝宗朱佑堂的正宫皇后,亲生明武宗朱厚照,开大明中兴之盛景。。。 。。。

为热烈庆祝沧县成为河北省第一个荣膺“中国书法之乡”称号的文艺大县,沧县硬笔书法家协会特与沧县书法家协会、《华北硬笔书法报》社、《华北诗书画》编辑部、如月硬笔书法函授中心、沧县硬笔书法家协会网站、纪晓岚文化园网站一道,共同举办此次“中国书法之乡”全国书画邀请展。艺术顾问:

杨秀坤(现代著名国画艺术大师黄胄先生的入室弟子、《炎黄艺术》执行主编)

王耀东(人民日报美术编审、中国文化部中国文化专项基金会秘书长、世界诗人协会名誉会长、世界文艺家联合会名誉会长、哈佛大学《美中社会与文化》特约编委、北京《稻香湖》诗刊编委、当代著名诗人)

寇学臣(河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柳 笛(《超然诗刊》、《超然诗书画》主编)

刘迅甫(东方中国书画院院长、《中国诗书画》主编)

吕 伦(《南部诗歌》、《耄耋诗词》、《文学社信息》主编、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语会课堂教研中心理事、邳州市文联理事)

沈学印(《江海文艺》东北版主编)

杜兴权(《神韵》、《百姓瞭望》主编)

詹义君(《西部文化报》、《采薇歌主编》)

潘云华(中国琴鸟诗书画网、艺搜网主编)

刘志华(中国当代硬笔书法网站长)

梁桂东(中国硬笔书法江湖网站长)

孙文刚(硬笔书法家网站长)

组委会主任:郭凤娟(沧县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沧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09年硬笔作品登陆中央电视台《印象中国》)

组委会副主任:李秀起(沧县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沧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青年硬笔书法家)

一、征稿范围:

1、各级各类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及诗书画教育培训基地。

2、广大书画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

3、欢迎各单位组织集体投稿;欢迎诗书画名家题诗赐墨。

二、征稿内容及要求:

1.内容不限,要求积极、健康、向上。

2.(1)、诗词作品包括传统诗和现代诗,数量不限。传统诗须合辙入韵,分律诗和绝句;现代诗每首限20行内。一律用A4纸打印,作品下方注明姓名、地址等详细的个人信息。欢迎寄上个人艺术简历、名片等宣传资料,欢迎同时提供电子版。

(2)、书法作品含毛笔书法、硬笔书法两种,尺幅大小不限,数量不限。美术作品以国画为主,其它画种亦欢迎,尺幅大小不限,数量不限。篆刻作品3—5方,数量不限。作品背面右下角铅笔注明姓名、地址等详细个人信息,欢迎寄上个人艺术简历、名片等资料,拒收电子稿。

3.限于人力,来稿不退。所有投稿者,皆视为同意大展征稿的各项规定。

三、参与者待遇:

1.大展结束后,组委会将邀请权威专家结合民意测评最终评选出特、

一、

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颁发精致获奖证书,特等奖获得者沧县硬协将为其专门制作个人网站。

2.所有入展者名单和作品将在网上公开发布,并颁发入展收藏证书,吸收为市、县书协或硬协理事,可参与由本会主办或参与联办的一切文艺活动。

3。未入展作品,也将会收到评委会中肯的评审意见,在自愿的情况下还可申请参加我处举办的函授培训。所有投稿者都将由组委会亲情配诗于网站上公开发布。

4。所有投稿者信息都将被编入《“中国书法之乡”全国诗书画邀请展通讯录》,优秀作品将在多家网站和报刊发表,并拟结集出版《“中国书法之乡”全国诗书画邀请展精选作品集》。

一朝相识,终生朋友,欢迎加入参赛者行列!让艺术提升生命的品位,让快乐催绽青春的笑容,让交流酝酿岁月的芬芳!开放的沧县张开双臂欢迎五湖四海的宾朋!!

四、征稿时间:2009年11月1日——2010年3月31日.请在百度“中华硬笔吧”、“沧州诗书画吧”、“沧县硬笔吧”、“如月阁吧”、“郭凤娟吧”以及“沧县硬笔书法家协会官方网站”及时关注大展进程。

五、来稿请寄:061037河北沧县薛屯天狮民族中学大展办公室郭凤娟收

Tel:0317—488205113643264745E-mai:ruyue-2008@163.com

QQ:751282713

主办:沧县硬笔书法家协会、沧县书法家协会

协办:沧州市书法家协会、沧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河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

声援网络:东方书画网、中华美术网、中国琴鸟诗书画网、中国书画博客网、艺搜网、天砚山商贾网、硬笔书法家网、中国硬笔书法江湖网、中央诗书画通讯网、中华诗书画网、中国当代硬笔书法网、爱上高原诗词网、开心网、香港书画网、台湾儒墨堂网等200余家。

声援报刊:北京《稻香湖》诗刊、黑龙江《江海文艺》(东北版)、贵州《百姓瞭望》、《神韵》、四川《西部文化报》、《采薇歌》文艺报、河北《华北诗书画》、《华北硬笔书法报》、《诗苑》、《孔雀台》诗刊、江苏《耄耋诗词》、《文学社信息》、《放梦文学》、《腾飞报》、《小星星》、《南部诗歌》、《打工人报》、山东《超然》诗刊、《文睿报》、辽宁《绥中集邮报》、吉林《细鳞河》文学报、西藏《格桑

花开》等100余家。

“中国书法之乡”全国诗书画邀请展组委会

推荐第4篇:中国书法起源

中国书法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碎片,为迄今为止书法史上有书写意识的、初步具备了书法的审美。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

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

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著名草书书法家有张旭。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其中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还有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书法。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

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推荐第5篇:中国书法名词解释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

时间:2010-10-20 17:57:12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书法欣赏 查看:5515 评论:0 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书法名词解释

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日本称书法 为“书道”。

法书: 指有规则,有法度,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而可作学习范本的书法作品。通常称 他人书作为“法书”时,则含有尊重之意。

翰墨: 与“笔墨”同义。翰,原指羽毛,借指毛笔,文字。翰墨,即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真迹: 由名家亲自书写或绘成的书画作品。 甲骨文: 殷商时代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故又称“殷墟文“。因使用刀刻,而称”契文“;因刻于龟甲或兽甲之上,而称”龟甲文“;因文字为记载占卜,祭祀之类活动,而称”卜辞“。是可辨识的最古的汉字。

金文: 殷商至汉代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铜在古代称金,故程“金文”。古代铜器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类,礼器作祭祀用,以鼎为代表;乐器作演奏用,以钟为 代表。古代以钟,鼎代表所有铜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

石鼓文: 指唐初在今陕西宝鸡三原发现的十块鼓形石头上所刻的文字。石鼓,为鼓形的石头,非石头制作的鼓。据近人考证,石鼓为公元前八世纪秦人所制,文字为秦人

所刻。十块石鼓每块上刻一首四言诗,记载秦国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 ”。石鼓文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

籀文: 又称“籀(zhou)书”,“大篆”。是介于甲骨文于小篆之间的一种字体。相传周宣王太使籀作大篆,故取籀为名。石鼓文为籀文的代表作品,故石鼓文又称为“籀 文”。

大篆: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用的六国文字。狭义专指籀文。

小篆: 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体。相传是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加以整理,简化而创制的。小篆的特点是形体偏长,线条园匀齐整。今存的>, >,>等皆为小篆代表作。

玉箸篆: 篆书的一种,仅指小篆而言,其特点是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此种篆书始于秦代。后亦有一“玉箸”形容书家用笔圆浑遒劲者。

铁线篆: 小篆的一种。因用笔圆活,细硬如铁,笔道如线而得名。如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书法史上即称之为“铁线篆”。

隶书: 又称“佐书”,左书“,”史书“。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将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形体取横势。隶书开始形成于战国晚期,汉魏时成为通用字体。隶书为汉字的书写简便化开辟了通途,它的出现为楷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是汉字书法史上的一大转折。

鸟虫书: 又称”虫书“,”鸟虫篆“。篆书的一种花体。其特点是字的笔画写成类似动物的形状,字形犹如图画。这种书体多用于旗帜和符信上,能起装饰作用。汉代印章亦有用鸟虫书的。东汉许慎>记新莽六书称:”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段玉裁注:”书幡,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

科斗文: 又称”科斗书“,”科斗篆“。手写篆字,以笔蘸墨或漆书写,起笔处较粗,收笔处较细,因而点画之状好似头粗尾细的蝌蚪,故称为科斗书,又写作”蝌蚪书“。元代吾丘衍>称:”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成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八分: 即八分书,也称为分书。八分之义,历来解释不一。一般认为它似汉隶的波磔,左右笔画向两边分开,如同”八“字的两笔向两边分开一样,故称”八分“。亦有学者认为这种字体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近人以为八分非定名,汉隶为小篆的八分,小篆为大篆的八分,今隶为汉隶的八分。

今隶: 正书(楷书)的古称。正书有汉隶演变而成,唐代仍将正书沿称为”隶书“,为区别于汉魏是的隶书,则将正书称为今隶。汉魏是的隶书又称”古隶“。

草隶: 草书的别称。汉代的木简上写得比较流动,草率的隶书书体亦称为草隶。

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汉初在草隶基础上形成 “章草”,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体势,笔画相互勾连,而字间不连,是草隶的规范化。汉末,相传张芝脱出章草的规范,去波挑体势,使上下字间牵连相通,笔画连绵回绕,书写更为便捷,成为“今草”(亦称小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亦是今草的代表书家。至唐代中期的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为放纵奇诡,笔画连绵回环,如飞龙走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

章草: 早期的草书,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其特点是保留了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不连写。章草的得名,说法不一:有谓因汉章帝创始,而名章草;有谓因汉章帝爱好与提倡而得名;有谓因章帝命杜度草书章奏而得名;有谓汉元帝时史游作>用此书体而得名。近代学者认为章有彰明之义,因字体结 构彰明严格,对草隶起了规范化作用,故得名。

正书: 又称“楷书”,“真书”,“正楷”,由楷书发展而成。正书始于汉末,为魏晋至今通用的一种字体,隶书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正书又变隶书的波挑为顿挫,出锋为回锋。其特点是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故称“正书”。相传汉末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因正书字体平正有法度,可作楷模,故又称“楷书”。唐代楷书最为规范,今所临习的楷书碑贴,多出唐人之手。真书之名,亦取正义。

行书: 又称“行押书”,“行狎书”。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有楷书的平整方正,又有草书的流畅便捷,且不象草书放纵难认,又较楷书生动简便,行笔不滞,如行云流水,故名行书。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接近楷书的行书,称行楷;接近草书的行书,称行草。行书,行楷,行草是相对的概念,并无严格的划分标准。

榜书: 又称“榜署”,古称“署书”,今又称“擘窠(bo ke)书”。泛指书写在匾额,宫殿门额上的大字。榜,即匾额。

擘窠书: 即”榜书“,大字的别称。或云擘,巨擘;窠,穴,即大指中之窠穴;因写大字时,须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故大字名擘窠书。或云因古人写碑版或题额,为求匀整,先以横直界线划为方格,然后书写于方格中,故称擘窠书。

漆书: 指以漆书写的文字。又指一种书体,如清代金农将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故称漆书。

飞白: 又称“草篆”。是一种写法特殊的字体。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显露笔路。相传为汉代蔡邕所创。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谓:“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

今人将书画中干枯笔触的露白部分泛称为“飞白”。

瘦金书: 又称“瘦金体”。楷书之一种。宋徽宗赵佶所创。其特点是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之势。有谓此种书体出于古铜甬书,瘦硬通神,有如切玉,故称瘦金书。 指书: 又称“染指书”。用手蘸墨作书,故名。

台阁体: 明代官场使用的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呆板楷书。台阁,本指尚书,引申为官府的代称。清代称“馆阁体”。后人讥称刻板拘谨,毫无生气的楷书为 “台阁体”或“馆阁体”。

馆阁体: 同“台阁体”。因清代馆阁中的官僚擅长写呆板,僵化的楷书,古称馆阁体。 经生书: 唐代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写而成,抄写佛经者被称为“经生”,其字则称为“经生书”。后人有以“经生书”讥字形呆滞的小楷。

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板桥)作书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以兰竹画笔出之,自成一体,此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然隶多于楷。因有人称隶书为“八分”,故郑板桥自称其书体为“六分半书”。

刻石: 指镌刻在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碑: 刻石之一种形制。古代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秦时多称刻石,立石,不称碑,汉代始称碑。以碑刻记事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

碑额: 即碑头。>谓:“碑首或刻螭(chi,无角之龙),虎,龙。鹤以为饰,就刳(ku,挖)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

碑阴: 碑石的背面。古代碑刻,正面刻碑文,背面往往刻门生,故吏,出资建树者的姓名,故称碑阴。亦有正面,背面皆刻碑文者,如汉>前后碑,两面碑文的 镌刻时间相距一年。

碑志: 指镌刻在碑石上的书法,文辞。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又称“墓表”, “墓碣”。列于墓道前的称“神道碑”,放置墓穴里的称“墓志”,或称“墓志铭”,圹铭”。 碑版: 泛指碑志之类。

勒石: 勒,刻。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而后刀刻的工序。勒石,又称“朱背”或“背朱”。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书丹: 指用朱砂在碑石上书写文字以便刻工镌刻。后泛指书写墓志铭为书丹。

临摹: 仿照碑贴的笔画写字,称“临”;以薄纸覆在碑贴上依形复写,称“摹”,或称 “影书”。临摹是学习前人书法的基本方法。初学书者宜先摹后临。临摹,亦作 偏义复词用,指临写,而不是摹写。 碑贴: “碑”和“帖”的合称。将刻在碑石上的文字拓印下来作为学习的范本,称为“碑贴”。帖,原指写在帛上的文字,后泛指一切可供学习的字迹。未经刻石拓印 的习字范本,只称“帖”或“字帖”,不可称“碑贴”。

碑学: 指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其变革等方面的学问,又称“碑版学”;也指清代阮元,包世臣等提倡北碑而形成的学书崇尚碑刻之风气。时有北派碑学,南派碑学 之称。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2) 时间:2010-10-20 17:57:12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书法欣赏 查看:5516 评论:0 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 帖学: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评判版本优劣,鉴别字迹真伪等方面的学问;也指崇尚魏晋以下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别于碑学。

法帖: 也称“帖”。指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可作临习范本的书法作品,包括古代名家墨迹的复印本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经过拓印,印刷的书法作品。 拓本: 从碑刻或金属器物上拓印下来的书迹或图像。拓印方法是先将白纸盖在碑刻或金属器物铭刻的文字或图像上,轻轻捶拍,使碑,器平面上凹陷的线条清楚地呈现在 纸上,然后再用蘸着墨水或朱红颜料的软布团轻轻拍击,则凹下部分(即字迹或图像的线条) 呈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或红色,以使字迹如实地复现于纸上,这就叫“拓 凡用薄纸以浓墨拓印的称乌金拓;凡用朱红颜色拓印的,称朱拓。

响拓: 又称“影书”。是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先把薄纸覆在法书上,用笔钩勒下法书字迹的字画边框,成为空心字 (此法称“双钩”),然后将空心处填满墨即成。钩 勒空心字时,往往因为法书纸色沉暗,原字笔画看不清楚,须向光照明。故响拓又称“向拓”。 题跋: 书写在书籍,碑贴,书画作品上的评论,考证等方面的文字。明代徐师曾>:“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夫题者,缔也,审缔其义也。跋者, 本也,因文而见本也。”据他考定,题,始于唐;跋,起于宋 枕腕: 以左手枕于右腕之下运笔书写的方法。也有以竹,木制物或布包代替左手垫于右手腕下的。枕腕运笔多用于书写小字。

悬腕: 写字时执笔的手腕离开台面和纸面而悬起。这种方式,笔管活动的范围较大,适于写大字。

悬肘: 写字时执笔的手,腕和肘均离开台面和纸面,又称“悬臂”。由于腕,肘悬空,屈伸灵活,故笔管可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字就能写得更大。

运腕: 写字时,手腕悬空,腕部才能运动。运腕动作包括左右起倒和上下提按。左右起倒转动可以控制字的大小和笔锋运行的方向;上下提按可以控制笔画的粗细和笔锋 的轻重等变化。

提按: 指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动作。提,是笔向上拎;按,是笔向下顿。行笔有提按动作,才能保持笔锋居中,字形抑扬顿挫。

行笔: 指写字时毛笔在纸上起止转换的整个运笔过程。笔毫在点画中移动一起一落。落,就是将笔锋按下去,起,就是将笔锋提起来,一按一提,才按即提,才提即按, 可使笔的中锋在点画中运行,以表现书法艺术的节律。 间架: 指字的结构形式。主要指字形的安排,点画之间的搭配组合以及虚实布置。又称 “间架结构”。字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如何协调匀称,巧妙生动地安排以符合审

美要求,表现书家的风格和个性特点,这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汉字结构除单体结构外,合体结构中又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重叠结构等形式。

结体: 指对字的间架结构的安排。各书家不同的结体特点,表现了各不相同的风格和个性特点。如结体端庄,结体严谨,结构疏朗,结构松散等。

布局: 又称“行款”。指一幅字的整体安排,有字与字的照应,行与行的联系,要做到胸有全局,意在笔先,先构思后落笔,这样才能使全幅字成为有机的整体。 落款: 指字幅结尾处写上的说明文字。落款内容一般为书写时间和书者姓名,也有再写上书写目的或赠送对象的。

笔势: 指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因点画在字的结体特点不同而有各不相同的笔势。笔势是在笔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笔法不同。笔法是写任何一种点画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方法,而笔势则因时代风气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如智永虽传钟,王之笔法,但智永书法之体势则与钟,王不同,此即笔势之异。清康有为>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笔意: 指点画形象,点画关系的构思和书法作品的意趣,气韵,风格等方面的表现。笔意是在笔势互相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笔法,笔势,笔意三者统一 于一体之中,才能称之为书法。笔法,笔势,笔意称为书法三要素。 导送: 执笔法的一种指法名称。是南唐后主李煜于五字执笔法外所倡的技法。以小指导引无名指过右为“导”,以小指推送无名指过左为“送”,皆用以辅助笔的运动。后人执笔多采用五字执笔法(*,押,钩,格,抵),导送之法很少沿用。

[603] 又称“八法”。是前人归纳书法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以“永”字八笔作例,故名。其起源,有说张旭,有说智永,有说蔡邕,王羲之。永字八法依“永”的笔画

顺序称:点为“侧”,横为“勒”,直竖为“努”,钩为“提”,仰横为“策”,长撇为 “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清刘熙载>称:“永八法,只是要人横成横,竖成竖耳。” 笔锋: 指毛笔的尖部。

中锋: 又称“正锋”。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峰保持在点画的中线。它是各种笔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笔在运行中,主峰在笔画中间,这叫中锋行笔。这样写出的线条才圆浑而有质感。

侧锋: 又称“偏锋”。指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姿势。起笔往往用侧锋,以侧锋取势,势成则转为中锋。这样写出的点画显得潇洒秀丽。

折锋: 指笔锋在运行过程中转换方向时,笔势折叠带方,以形成点画的方劲峻利之势。 藏锋: 又称“裹锋”,“隐锋”。指书写点画时笔的锋头隐藏在点画中间而不外露,使笔势显得含蓄内蕴。这种笔法通常是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尤”。圆势用笔,多用藏锋。

逆锋: “藏锋”讲笔锋处理,“逆锋”讲笔锋运行方向,两者关系极为密切。采用逆锋行笔,笔锋才能藏而不露。所谓逆锋即以反方向行笔,“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的运笔技法。如书写横画是自左向右运行,但落笔时,笔锋应落在稍离横画顶点的地方,先向左逆行,待笔锋到达横画左边顶点是,再折转向右运行。又如竖画是自上向下

行笔,但笔锋应落在稍离竖画顶点的下方,先向上逆行,至顶点后再转折向下行笔。用逆锋作字,可具苍劲老辣的意趣。

回锋: 指行笔至点画结束时再回收笔锋的技法。如写横画,至收笔处转而向横画中心线回收笔锋。回锋笔法可使点画显得浑厚遒劲。

出锋: 又称“露锋”。指点画开头或结尾处笔的尖锋显露于外。清冯班>称:“出锋者,末锐不收”。如起笔时不逆锋,笔尖顺点画方向落纸然后顺向而行,叫起笔出锋;有些撇,捺,钩的收笔处笔锋顺势向终点送出并提锋离纸,叫收笔出锋。出锋可以体现点画间和字与字间的呼应,承接关系,能产生“精神外露,风采焕发有神”(清蒋和>) 的效果。

衄(nv)锋: 指笔锋既下行又往上,退而复进。与回锋不同之处在于:回锋用转,衄锋用逆。蒋骥说:“衄者,即老芾(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意“。

筑锋: 与“藏锋”相似,亦指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显露,但笔力大于藏锋,行笔时似以锋头入纸而使点画显得苍劲老辣,坚而不虚。故藏锋之力多虚,筑锋之力较实。用筑锋于两画出入相接之处,可取得紧密的效果。筑,捣的意思,如捣土使之坚实。

圆笔: 笔画圆起圆收,转弯处不露棱角的用笔称圆笔。书写时裹锋起笔,回锋收笔, 转折处用提转。

方笔: 笔画的起笔处棱角,收笔与转折处成方形的用笔称方笔。

渴笔: 笔锋含墨较少,书写时点画间多有露白之处,所以也称“枯笔”。枯笔使点画有苍劲之美。

悬针: 写竖笔时,笔锋沿竖画的中心线下行,渐行渐提,形成竖画上端稍粗下端稍细,形似针状,故名悬针。悬针是出锋,要写得挺拔,有力,下端尖细而不飘浮,笔锋虽出而力已送到,方见功力。

垂露: 写竖画时,笔锋沿竖画的中心线下行,至竖画的下端稍顿驻,然后回锋收笔,则竖画下端呈圆形,形似露珠垂挂,故名垂露。垂露是回锋,要写得圆润,浑厚,收笔处要燥湿湿度。

顿笔: 指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笔的动作。其向下用笔的力度大于“驻笔”,所谓“力 透纸背者为顿”。

颤笔: 又作“战笔”。用笔时笔画呈颤动状。用笔颤挚波发有笔道遒劲之效。

筋书: 指点画劲健遒丽,内含筋骨。东晋卫夫人>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者谓之筋书。”书法讲筋,骨,是说笔力遒劲健挺,如称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为“颜筋柳骨”。

一笔书: 指草书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连续书成,故称一笔书。相传为汉代张芝首创。张芝的草书,其势如一笔写成,全篇气通脉连,虽笔画偶有不连,而其势仍直贯到底。

内拽: 指意在收敛的笔势。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拽所成。”又说:“要用内拽法,先须凝神、静气,一心一意的注意到纸上的笔毫,在每一点画的中心线上,不断地起伏顿挫着往来行动,使毫摄墨,不令溢出画外,务求骨气十足,刚劲不挠。”(《书法论丛》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3) 时间:2010-10-20 17:57:12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书法欣赏 查看:5517 评论:0 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

外拓: 指意在纵放的笔势。沈尹默说:“外拓用笔,多半是在情驰神怡之际,兴象万端,奔赴笔下,翰墨淋漓,便成此趣,尤于行草为宜。”又说:“内拽是基础,基础立定,外拓方不至于流于狂怪。”

牵丝: 又称“丝牵”,“游丝”,“引牵”,“引带”。指书写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在先后笔画之间留有纤细痕迹。点画间有纤细如丝的痕迹,用笔则显得挺健利落,可产生上下呼应,笔意贯通的艺术效果。

燕尾: 又称“雁尾”。指横画捺画出笔的挑脚,状如燕尾,故名。隶书有“燕不双飞” 之说,即指一字之中只宜用一次波挑,重复出现就会范笔画雷同,字形拖沓的毛病。 散水: 俗称“三点水”。此偏旁写法因字体和书体不同各异。

布白: 指字的点画间架安排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布置。字的点画与空白有繁简,长短之不同,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之不同。书写时均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可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产生参差错落,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

折钗股: 钗是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这里借以比喻笔画转折圆润有力。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中称:“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清朱履贞《书学 捷要谓:“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屋漏痕: 原指破屋上雨水漏淌的痕迹,这里比喻用笔技法弯曲顿挫有如漏水之痕,笔道凝重自然。如竖画行笔不可直线而微微左右弯曲顿挫,有如屋漏之水缓缓濡曲下淌,形成有节奏性的缓降,故圆润有力。“屋痕漏”相传为唐颜真卿所言(唐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云:“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清朱履贞《书学捷要》则解为:“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漏处,仰视则方圆斜正形象皎然,以喻点画明净,无连绵牵制之状也。”

锥画沙: 原指以锥画沙,中道凹陷,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这里比喻用笔之法如以锥画沙,书迹圆浑,形似中锋,起止无迹,有“藏锋”效果。

印印泥: 指印章印在封泥上,深入而有力,印出的字不走样。宋黄庭坚《论书》云:“王氏 (王羲之)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锥画沙,印印泥又合称“画沙印泥”。

浮鹅: 即竖弯钩,因钩画的形状像浮游在水中的鹅,故又称“浮鹅钩”。

墨猪: 比喻字体笔画丰肥、臃肿而缺乏筋骨,好似墨团。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笔画过肥而无力,又称“墨猪肉鸭”。 意在笔先:又作“意在笔前”。即书写前先要构思,胸有成竹,然后落笔。王羲之《题卫夫人后》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欧阳询《八诀》云:“宁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实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

指实掌虚:又称“指实掌空”。指执笔时的指掌关系。韩方明《授笔要说》称:“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指实,便于臂腕 之力由毫端发出;掌虚,便于手腕的互相结合,才能很好地用笔书写。 万毫齐力:形容作书时,笔毫一齐着力。书写点画时,笔锋居于点画的中心线,即中锋用笔,其余笔毫紧附于笔锋而力着纸面。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历下笔谈》云:“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

笔断意连:点画虽断,而笔势相连,能给人贯通、协调、完整的美感,即所谓“笔不到而意到”。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传论》称:“观其点画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逆入平出:用笔方法之一。指起笔时笔锋从笔画相反的方向逆锋着纸,接着转锋行笔,使笔毫平静;顺笔画方向而出。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云:“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

藏头护尾: 书写点画的重要笔法。指点画两头藏锋,不露痕迹。藏头,指笔尖逆入纸面,藏锋而行;护尾,指全力收毫,回收锋尖。如此行笔,则笔力尽入字中。汉蔡邕《笔论·九势》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云:“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

铁画银钩: 形容点画刚劲遒媚。唐欧阳询《用笔论》云:“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银钩虿(chai4)尾: 比喻钩画的一种用笔技法。银钩,指丁、亭、宁等字的钩画;虿尾,指乙、也等字的末笔。书写这类笔画,先应驻锋蓄力而后挑出,可获笔短意长、凝注有力的效果。

绵里裹针: 又称“绵里藏针”、“绵里裹铁”。比喻字体笔画肉丰见骨,外柔内刚。宋苏东坡尝自谓:“余书如绵里裹铁。”明谢缙称:“东坡丰腴悦泽,绵里藏针。”

担夫争道: 原谓狭窄道上,担夫相遇,争道而行,虽各不相让,但能闪避得法,顺利而过。比喻书法上结构布白,偏旁组合,承上起下,流畅奇致,进退参差,张弛迎让,协调有神。 《新唐书·张旭传》云:“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利器\\\',得其神。”

计白当黑: 白,指字里行间的空白;黑,指书写的笔画。比喻书法上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要疏密相宜,虚实相协,切忌平板呆滞。黑白措置得宜,点画结构疏密有致, 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情趣。清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蚕头燕尾: 蚕头,指横画用裹锋起笔,状如蚕头;燕尾,指捺画收笔出锋处分叉,状如燕尾。又作“蚕头马尾”。

蚕头雁尾: 比喻隶书的横画起笔和横波收笔。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雁尾。

一波三折: 一笔之中有三折笔势,语出晋王羲之《题卫夫人后》:“宋翼„„潜心攻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指写捺笔的笔法,起笔束紧,颈部提起,捺处 铺开,呈波折状,犹如水流自高处而下,穿涧而行,故以“一波三折”作比。

推荐第6篇: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中国书法理论文字不少,但多为语录体和诗话形式,是一条条杂感的连缀,尽管有真知灼见,却似断珠碎玉。形式上的无系统并不代表内核的无系统。

一 喻物派;最早的书法理论,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二 纯造型派;用造型原则说明书法的美,即笔法,结构,均衡,趋势,墨色等。三 缘情派;认为书法是表现内心感情的。四 伦理派;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认为美必须蕴含善。五 天然派;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认为天然的,出于自然的是美的,最高的作品超越人为判定的美丑善恶。六 禅意派;有禅意的字。代表佛家思想。

一、喻物派的书法理论

一 最早的书法理论人类的美感在打磨最原始的石器或骨器的时代就已经出现。最初的文字,即使目的在于实用,也必已伴随一定整齐悦目的要求。就在中国哲学思想光辉发展的春秋战国时代,书法也还没有被当作独立的艺术看待。周礼的六艺中的书指识字和写字。在教学上必有相当确定的方法。汉书艺术志首先要求写的正确。中国最早的美学是关于音乐的。

历史纪念性的任务,不同于希腊的雕塑和罗马的建筑,而是由书法来完成。如李斯的泰山刻石。中国书法与建筑、雕刻、绘画取得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开始于秦刻石。汉代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高潮。文心雕龙:“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赵壹非草书反对。于今流传的最早讨论书法艺术的文章,也正是在这时期产生的。或称书体,书状,书势。都是描写书法造型上的特征。作者把书法的美和实用意义分开来,从而确定了书法艺术性的独立价值。

这些文章都借助于自然的美来形容书法的美,把书法比做龙、蛇、鸟、兽、花草、云霞、流水………这些自然物是书法美的标准和依据。然而,用自然美来描写书法美,并不是说一个“鸟” 字要写的像只鸟,相反,这一种很写实的象形方法是书法所排斥的。如孙过庭的批评,徐锴的看法。

“书画同源”有两层意思,一是起源,一是艺术的。即书画有共同的一等。些造型原则。就艺术创作说,书画有相同的工具,在运笔用墨上有相通之处。但是真的在书法中看见形象,反而会破坏欣赏。

可分四类:一,描写拆散开来的笔触,如说:“点如高山坠石。”

二,描写一种书体。如草书势中的描写。

三,描写某一个书法家的风格。

四,把文字本身看做是有生命的形象,谈字的骨、肉、血、气等。二 笔触的拟物以自然物比拟书法的第一类,是把字中个别笔画用实物去比拟,最早见于卫夫人《笔阵图》。这种比拟不只限于形象的相似,也指质的仿佛。这种拆散笔画的比拟相当机械,大致用在指导初学者学习,并不属于欣赏品鉴的层次。这一种方法也常用来说明学者应该避免什么样的败笔。此外,书论中常讲的“印印泥”、“折钗股”、“锥画沙”,这样的描写不一定是很明确的,容易引起误解。锥画沙不是在干沙上用利器画出的朦胧漶漫,而是湿沙上的“险劲明丽”、“斩钉截铁”。三 书法的拟自然汉末魏晋是文艺自觉的时代,在文学上产生了文学批评和讨论文体的著述。在绘画上产生了绘画品评和思考绘画本质的文章。在书法上也开始出现了书法品评和许多讨论书体的文字。如卫恒的《书势》等。这些以势命名的文章,可以确定,它们都属于一个时期的书法理论,在这时期关心书法的人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就是认为书法的美有一客观的标准:自然。他们用各种比拟的描写来说明书法的美。

如《篆书势》、《草书势》。可以看出:1.文章用大量的比拟,龙蛇等等,除了比拟的说法以外,则只说书法是奇妙不可言传的。2.篆书和草书的形象应该很不相同,但从文中的描写却看不出什么区分来。原因是秦代日用的篆书也有灵活的结构,粗细的笔致。通行的秦篆和汉隶有密切的接承关系,并非截然不同。3.此时只描写书体之美,泛指这一书体所普遍具有的特色,并不是对于某书家或某作品的赞美。到了后来,书法家用比拟的手法,只是描写某一书家的特殊风格。把这一时期的书法理论和西方美学相比,可发现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价值提出的很早。中国人不但认识到了,而且把大量的美认为是客观存在而不可置疑的,是创作的张本,是批评的标准,是美学的基础。萧衍的《草书状》仍是如此。四 书法个人风格的比拟第三类是用比拟的方法描写某一个书法家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梁武帝《评书》全是如此。袁昂《古今书评》、《唐人书评》也是如此。这种比拟是一极为自由的联想活动,甚至从书法的物质形迹揣摩到精神内容,又把这精神内容做了形象化的描写。最后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整章如此。这一种比拟法的艺术评论在讨论诗文时常用。用的巧妙时,很可以传神达意,一语道破。但这究竟是欣赏感受的自由联想,不是对艺术作品的客观分析和解释,意思往往是含混的,或者是片面的。孙过庭已提出异议。米芾也反对。比拟法属于欣赏玩味领域,很可以借来说明主观的感受,传达某些复杂的欣赏经验,但在做理论上的讨论,或技法上的解说时是不适用的。但在汉魏时代却是讨论书法的主要方式。五 文字是有生命的形体第四类比拟,是把书法自身看作有生命的形体。卫夫人《笔阵图》已有论及。稍早的卫瓘也曾提到。此后王僧虔、隋炀帝、李煜评颜真卿都用此法。张怀瓘《书评药石论》更从筋、肉、脂的关系讨论字形的健康与病象。苏轼又于骨、肉之外,又加血、气、神,为五项。进步:生物初死,肉、筋仍存,却是僵尸。生命现象还有血的循环,气的吐纳,神的闪显。唐代是楷书静态的极则,宋人偏重抒情,从文字是生命机体的观点看,便很自然的引入了血、气、神的活泼流动的因素了。

李世民《指意》中“神”指书者的意识状态;“精魄”相当于苏轼所说的“神”。 “心”指书者的情绪;“气”指书者的呼吸兼指情绪。元陈绎曾把这些比拟的描写着实化,系统化。并提出确定的控制方法。《翰林要诀》。清人笪重光《书筏》、刘熙载《艺概·书概》、包世臣《艺舟双楫》都有论述。此三人的比拟是说字“像”什么活着的实物,就心理活动而言,是联想作用。康有为评包世臣,字本身就“是”活着的东西,就心理活动说,是移情作用。这种写字、看字的方法,如克利的素描。这种游离了实物的抽象线,乃是更深一层次的,更广泛的实物的摹拟。六 大自然与书法创作书法不同于绘画,不描写自然事物,但是在欣赏活动中,往往从书法联想到自然事物。同样地在书法创作活动中,我们可以从自然现象联想到书法,得到创作的启发。如张旭、文与可、雷太简、黄庭坚、怀素等。尤以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为精彩。他指出艺术创作的两个主要源泉,一是“有动于心”,一是“观于物”。如同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怀素看夏云而师之的静观中看变化多端的形象引起摹仿的要求不同,韩愈强调自然现象给我们在情绪上的感动。以漠然冷静的态度去观察一个纯粹的形象,不能引发创作的欲望,大自然的山川崖谷必须惹动了我们的感情,才能成为创作的泉源。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书》又不同,他从自然界所理会的,不仅是事物的外形,而是通过形象,掌握到主宰控制万物的规律,进而把这些规律运用到书法上。

二、

纯造形的美

一 什么是纯造形的美最早的书法理论是借着自然美来描写书法美,进一步,则人们看到书法的美是来自一种造形的秩序和法则。因此,我们不必凭借自然美来了解书法,而应当直接从书法本身认识和把握造形规律。纯造形的美,即抽象的美。与抽象绘画不同,书法不能脱离汉字。文字有一定的内容,是可读的,阅读有一定的方向和顺序,书写时笔画先后,笔画组成,分行布篇,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从纯造形美的观点看,这些观点是创作的束缚,从书法艺术的观点看,这些特点使书法比抽象画更丰富,即多了文学的层次。

不懂中文,不懂书法的源流、派别,也许使他的欣赏更纯粹。文字是书法的凭借,但文字意义不是首要的。张怀瓘《文字论》:“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神采是造形效果,字形是能辨认的文字符号。真正的欣赏书法者不为文字所牵绊,像看抽象画一样地看书法。文字和形象之间的矛盾,正象歌唱里字与声的矛盾。《梦溪笔谈》。好的歌唱必须把语言的音乐性充分发挥,使字的音乐性超越字的意义束缚。好的书法必须能充分发挥文字的造形性,使字的造形性超越字的认辩束缚。

“神采”从其《书断上》可知,依据的是造形上的原则。现代抽象画大致分两个系统。1.理性派,追求造形的秩序的美。2.感性派,有的追求视觉的愉快和刺激,有的追求视觉引起的触觉方面的愉快和刺激,有的追求从视觉引起来的机体运动的愉快或刺激。书法上也有两类。理性派:着眼于书法的结构秩序,偏重静态的建筑性的美的规律。感性派: 着眼于书法的气势变化,偏重动态的音乐性的美的规律。二 理性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古的抽象艺术理论家,他们把美看作数字的关系,测度琴弦的长短,把音乐上和谐的美感用数字的比例来表示。绘画上提出“黄金分割律”。他们寻求美的客观法则,这一美学理论是和西方科学精神分不开的,直到今天仍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书法中的是“尚法”。1.书法家在创作时,保持一种恬静的心情。头脑冷静清醒,理性作全然的控制。如虞世南、韩方明等。2.作品在完成之后,应具有均衡的美,明朗的美,秩序的美。“法”就是客观的造形规律。唐代是一个立法的时代。律诗,楷书都达到了最极致的完美。后世的书法家一方面学习唐法,一方面又力求摆脱,反叛唐法。唐初书法家,欧阳询是代表。险劲,也即紧张。在结构组成的谨严,即理性秩序。这种秩序达到了高度的敏感和严密,第一笔和每一笔之间有不可移动的呼应关系,字内有稳与不稳的微妙结合,造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唐人尚法,是古典主义,其流弊在压抑个人感情,束缚创作自由。宋人的反动,正基于此。明人又寻找书法的客观规律,比唐人具体,但过于繁琐,缺乏概括性的原则。包世臣沿用宋时九宫法,且解释较细蜜。用了座标与面积的观念,比较客观而严密。不但把九宫法用于一定的结构,而且也用于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上。即大九宫法是用绘画的眼光去看,欣赏字与字之间上下左右所构成的纯造形关系。三 感性派可细分为两派:一派着眼于创作时的机体运动的舒快,一派着眼于笔墨在纸上所造成的各种效果。“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并不完全对。创作之前固然要有一个意象,但手并不只是照抄这个意象。笔里出现在纸上的并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的心意。若不符合,也可能激发创作的灵感,使当初的“意”得加以修改,变化,心里的意象和逐渐形成的作品之间有一辨证的交互相生作用。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周星莲《临池管见》认为太固执胸有成竹,反不如水到渠成。

欧洲近代画家也多放弃了打稿、构图、素描。怀素在提笔蘸墨时,心里并没有一幅清楚的完成了的作品。与理性派着眼于明确缜密的结构不同,行动派着眼于动态的气势节奏,以行草为代表的凭借。理性失去权威时,在酣醉中,在高速中,心手才得完全的配合。书写成为整个躯体参与的舞蹈。尽情舞蹈的时候,身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官能都参与在这整体的运动中。这活动是生活蓬勃酣畅的自然的表现,思想溶入躯体,躯体表达思想,作品的规律就是生命整体跳跃进行的规律。

关于笔墨、纸相遭遇而造成的物质性的效果,也是感性派所重视的问题。笔强用弱纸,笔弱用强纸。王羲之《书论》。唐卢雋《临池妙诀》中论及。康有为亦转录。但言“古人寡论之”。用墨,虞和《论书表》如发,色如点漆。苏轼要墨色如“小儿目精”。包世臣言墨色甚详。绘画依赖墨色变化,书法多谈笔法,少论墨法。徐铉提出 “画之中心有一浓墨,无有偏侧,中锋用笔”。检验技法用。包世臣作为欣赏的对象。

唐人要墨恰到好处。米芾已用淡墨、枯墨。董其昌纯用淡墨,表现一种清新洒散的意趣。姜夔《续书谱》言及墨的燥润,不及浓淡。枯笔创造了飞白,始于蔡邕。浓墨直到明末清初被使用。何绍基是感性书法家的最好代表。他是故意的使理性不能充分地控制笔的运动,达到书法稚拙而活泼的效果。四 王羲之如同西方音乐里的巴赫,绘画里的塞尚,王羲之不喜欢高谈哲理,也不奢谈情感,只追究技巧问题。关键问题还是技巧。王羲之论书文章,唐人颇持保留态度。如孙过庭、张彦远。宋朱长文《墨池篇》录近十篇,犹不以其为右军所述。陈思《书苑菁华》录六篇,后人遂以其系右军名下。

这些文章虽难确定为某一人所写,但可以代表某一时代某些书家对书法的理解。以《题笔阵图》为例,首先,用作战来比喻写字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书法是一高度机智的技术的妙用,也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合乎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其次,反对“上下方整,前后齐平。” 《书论》更完全着重在变化这一点上,也和战斗比喻书法的意思相合。王字的特点大致有三:一,变化统一。用笔与结构变化达到灵活跌宕的极致,同时笔致与结构的统一也达到凝聚饱和的极致。其变化不仅是行行之间有变化,字字之间有变化,就每一笔之内也含微妙的变化。至于统一,字与字,行与行,以至全篇,疏密有致,而生意弥漫,浑然一体。

二,空间感觉。

书法有近乎壁画的空间,游离于二度和三度之间。大的书法家必能把白底唤醒为活的空阔。包世臣说 :“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护成趣。”就是说王字有仿佛第三度的深远。后世摹王书者,此处最难。三,理性和感性的配合。王字或大或小,行与行之间距离常不相等,每行字也不垂直而下,或倾斜,或成曲线。 楷书也是如此。似乎非常任意,随手腕,随感性。虽出轨却又为所控制,所意识,有呼应,有避就,自然浑成。王羲之处玄莫笼罩学术思想时期,自然也深受其浸染。但是王羲之有“骨鲠”,所以他的书法没有颓废玩世的倾向,在自由挥洒中流露出矫健的生命力。但是这一种生命力却又并不属于表现主义的或者伦理主义的。“道微而味薄,理隐而意深”,所以 “寡于知音”。

项穆《书法雅言》言王字“穷变化,集大成”。前者指技法的神奇,后者指内容的富有。于是各种倾向的书法家,都把他当作伟大的典范,向他汲取有用的营养。王羲之的“绝技”是指一种风格倾向:他追求“纯技巧”,而的确达到极高的成就。他的技巧超越了所谓的形式主义,因为在这纯技巧的后面,有一个人格。技巧渗透着精神性。王羲之的骨鲠、正直、识鉴、高远都含寓在着一灵活迁变的技巧之中,人与书,技与道不可分。

南朝宋齐梁时,“皆尚子敬书”,萧衍扬父抑子。唐太宗更为苛刻。米芾反对。袁襄认为是风格差异。李嗣真、张怀瓘亦提出此观点。王献之书,在技巧上并不亚于其父,但显出一种竭力翻腾,似乎要在绝技中更寻找出绝技来。一般中国艺术欣赏讲究含蓄,所以把王羲之放的更高。就创作道路说,王献之也是技巧派,而且比其父更为意识的追求技巧的诡谲。五 唯美主义

中国传统书论中无“美”,有“媚”。即“意居形外”,用意于形式之美。不偏事理性的严谨,也不偏事感情的吐诉,把二者交融起来,在井然的秩序中注入灵动,在生命的跳动中引入秩序,这样的作品给观者以谐合平衡的感觉。赵孟甫是典型代表。一面受到很大赞扬,如邢侗、何良俊等,一面受到追求激情的,或者追求淡泊飘逸的,或者追求雄强刚劲的很大攻击。如傅山、董其昌、莫是龙、王世贞等。 赵复出时的心情是相当矛盾的。为了逃开现实生活给他的良心上的压力和困扰,于是在书画艺术上他追求一种和现实生活远离的纯美。他在自己周围制造一种艺术气氛浓厚的生活。政治上的妥协,造成了艺术上的流利温顺,竭力回到古代浓郁典雅的氛围中去,对于异族统治者,也是一种消极的对抗。赵书小楷和行书妍丽润秀,和平安娴。他用最好的笔写在最好的纸上,凡手指手腕的敏感都通过尖利的软毫传达到纸上。 苟求制作工具的精良,是唯美主义的特征之一。赵写字极快,但不是张旭式的表现和怀素的禅意,而是一种熟练工匠的技巧。只求点画的优美,不求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唯美主义因为要摈弃生活上的悲剧,也排除了艺术作品中的跌宕变化。但是内心的痛苦,不免要透露出来。失败的捺笔,转折勉强,拖沓脱节。文征明是主要继承者。董其昌开了一个“放逸”的新境界。赵佶是唯美主义的又一代表。单调重复是制作技能的高度要求。装饰味,宫廷味的冷艳风格。

笔触精美,在媚妍中有锐利刚健,结构严谨,笔画互相扣接得极紧,欹侧错综又极生动绮巧,给人一种冷峻的美。好象精工铸造刻镂的金钗玉簪,反映了浓厚的宫廷气味,在造形上达到高度的结晶与凝练,算得上一流书法家。六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与“心正则笔正”的伦理派观点不同,梁同书、朱履贞认为书法是一门技术,技术可以学,学习得法,就可以学好,与人品无关。他们的不同在于从理论上把技术的重要性放在创作心理之上。《艺舟双楫》能广泛地注意到造形法则,他能够把一些相当不容易说明的艺术法则说得很精到。包世臣有唯技巧论的倾向。他很懂技巧,但书法却并不成功。《论书》分上、中、下三篇,中篇专论握笔、运笔的方法,下篇论永字八法,九宫,墨色,他把书法艺术的创造问题归结到技法的问题,说得很具体,落实,给人以实践上很大的帮助。他并不忘记“妙在性情”,但他只谈“形质”。七 程瑶田的《书势》有一些书法理论采用宇宙现象的矛盾统一法则来解释书法上的造形问题。就是用阴阳、乾坤、五行等观念来解释书法的布白、提顿、长短、背向、缓急、刚柔、虚实等等造形问题。从萧何至虞世南、张怀瓘、黄小仲、曾国藩等。其中系统地应用阴阳来讲解书法的,是程瑶田。他的理论是理性派的极端代表,是机械论和唯技术论。他的企图很有可称道的地方,虽然有些地方不免是牵强的。

他有一整套严密的系统化的解释用笔、结构、中锋的企图。他按照手的顺时针方向的运动分笔画为八种,又按逆时针方向的运动分笔画为八种,又根据右手执笔的事实从生理上说明哪些笔画是可能的。右旋而运于东南有:侧、努、掠、啄,是阴画,左旋而运于东南则有:勒、、策、磔,是阳画。阴阳结合变化,于是产生了书法的美。关于运笔使力的原则,他根据天体运动和杠杆作用来解释使笔的力量怎样始于两脚,而达到笔端。他也用神、妙,并无庄子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凭虚御风”,只是说这一系列机械力的传导体现在书法之中而观者看不出制作的痕迹,并无形而上的含义。

三、

缘情的书法理论

一 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唐初,欧、虞、褚追求有法则可循的美,理性的美,是古典主义的,表现均衡合度与和谐。创作时头脑清醒,情绪平静,手和眼都警觉而精确。另一类书法要求借书法把生活里的各种感情抒发出来,要求借助激动的情感来创造活泼动人的书法。孙过庭论王羲之,张怀瓘论书法都是如此。祝允明也认为情感发生变化,所写的字也就随着呈现不同的美,所以写字时不必非“心正气和”不可。韩愈不但主张艺术要抒情,而且把“情”放在首位,并排斥非抒情的倾向。张旭把生活中的一切情感都融化到书法中去,又因敏感于外界各种现象,把一切现象在情感上激起的反应,都在书法中表现了出来。是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引申。韩愈怀疑高闲从佛教出世思想出发的创作方法。释家既然要解除烦恼,排斥情感,则高闲无论怎样纵横挥扫,也将只有空洞的形式,而无精神内容。二 唐代的浪漫主义唐代除了古典主义外,另一派系是表现个人的浪漫主义,由张旭、怀素、颜真卿、杨凝式为代表。宋代则是抒情的时代。唐代浪漫主义书家各有各不同的精神面貌。张旭借酒,在酣醉中创造,和希腊崇奉酒神的音乐与悲剧相接近;怀素专心致力于技法的奇妙,抽去了感情成分;颜真卿建立在儒家精神基础之上的浓烈雄强;杨凝式颓废的,逃世的。他们在创作态度上,和古典主义对立,都要求从客观规律中解放出来,追求主观表现。三 酒神的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是书法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识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他彻底地,充分地表露个人内心世界的企图,成为后世许多书法家的终极理想。

韩愈虽然抓住了张旭的主要创造精神,但也忽略了一个不可少的因素:酒。张旭的大醉后作书不是中国的惊奇,而是世界造型艺术史的奇迹。一是醉。一是当众表演。西方的造型艺术家没有醉后创造,并且只是展示“成品”。“表演艺术”在时间过程中供观众欣赏,如音乐、舞蹈、戏剧。表演完毕,作品只留存在观众记忆里,或以乐谱、剧本的形式保存下来。中国的表演性书法很可能早在先秦已经出现。表演完了,墨汁尚鲜,观众可以继续玩味,并且追忆作者当时把笔纵横的情景。观众不但参与创作时的紧张,还能分享作品完成后的玩味。 现代水墨画家当众作画,是为了显示他们的技术,他们的作画是一套熟练技巧的操作。张旭所显示的是生命在酣醉时的样态,意识、潜意识、情感、想象都纷然织成不可预测的韵律。把酒当作生命的高潮,生命的提升,把酩酊的状态认为是生命最炽热,最酣欢,最具创造力的状态。这时候,理性的控制和拘谨丧失了,潜意识中所压抑的,积藏的生命之原始的本能的,基层的得到了畅然的吐泄。清醒时不愿说,不敢说的都唱着,笑着,喊着说出来。四 宋人的个人主义抒情意,既是抒情。指一种恬静、愉悦的创作。个人抒情,是宋代书家的共同特点。没有理性派的冷静,也没有狂醉派的激动。宋代书家先学习唐法,继之摆脱唐法,追求自我表现,形成自己的风格。苏、黄的“无法”论,是针对唐楷而言。画家而兼从政。宋代书法家所追求的“潇洒”、“信手”含有游戏遣兴的成分。宋代书法家个人抒情和当时的哲学风气和文学风气是相关联的。宋代重义理,是要求把握到句字所包含的内容,体验古人的基本精神,如陆九渊、朱熹所说,若能把握到这中心思想,那么“六经皆我注脚”。

否则一切学问,只是支离破碎的知识。古人已往往着的是我,受用者是我,最后的标准在我。表现在书法上,便是不模仿古人,力求凭自己的美感经验创作,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朱熹反对,提出蔡襄之前有典则,米、黄一出,世态衰下。实则典则应该经我再发现,再创造,如果不活在自己的经验中,典则只是一种束缚。无论是观察自然,应付人事,或是进行艺术创作,都应该凭自己的敏感与直觉,不依赖古人的框框,反映在书法上,就是“天真烂漫”。理会书法艺术的真髓,相信自己的敏感,任随自己的性情,放手去写,则无往而不利。宋代抒情主义书法中,岳飞把爱国主义激情融入其草书。陆游书法也具有强烈的个性,杨凝式布字的疏散,有放任劲朗的一面。五 丑怪的赞歌(苏轼: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米芾: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共拙。黄庭坚:虽其痛处,乃自成妍。)罗丹说:“在艺术里,是个性的便是美的。”韩愈是在中国文学上意识地追求过丑怪之美的。刘熙载《艺概》:“昌黎每以丑为美。”他曾经着意用了很艰涩难读的句法来描写许多怪异恐怖,灰暗惨淡的事物和意象,在那中间使人感到生命的战粟。杜甫虽不曾故意追求丑怪,但他不惮把丑怪悲惨放入诗中,吴道子同样,丑怪与不怖也供给他描绘刻画的酣兴。米芾论颜“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 祭侄稿》棱角倔强,粗细对比,涂抹重叠,写时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

明末清初的傅山,不但书法丑怪,理论也倡导“四宁四勿”。他其实也能作出典丽优美的书和画,且从性格上也是偏好此类的但是后来的生活经验使他完全改变了。晚年的书法,每行的字连作一条盘行缭绕的长索,带笔和实笔一样粗细,取消点画的顿挫,正是清宋曹《书法雅言》所说的丑怪之书。刘熙载《书概》:“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明代书法中,除了台阁体与三沈、二宋、文董之外,还有狂草派。着意求奇,求怪,求丑。祝允明就有这种倾向。不过他的翻腾变化,仍在规矩之中。解缙、张弼、徐渭、陈淳、许友等人则是力求丑怪的。他们最称意的字,他们的发展方向,或者他们理想到达的字,则是一种惊骇人的粗服蓬头模样。从丰坊《书诀》来看,当时的宁丑派实在是一种有力的潮流。项穆也是反对态度。他用了“俚词”。如果“俚词”是指市民的艺术口味,是恰当的。明代是产生三大小说和三言两拍的时代。戏曲、说唱、小说都面向现实,不惮对淫秽、压榨、迫害、贪婪及各种社会丑态做尽情的描绘。书法中的他们同样也不怕俗,不怕丑,用厉笔恶墨挥扫个人胸中阴暗的沉积。

清梁谳说:“明尚态”。态是外在的形态。尚态就是做形式上的追求。这种追求表现在相反的两个倾向上,一是维美的,一是宁丑的。艺术并不只是在闲雅中产生的。黄道周临刑前创作,先小楷,次行书,渐至则大字。中国美学传统一向为温柔敦厚的观念所主导,宁丑派为一般鉴赏家所不喜,所以流传较少。六 疯狂在抒情阶段,理智与感情是平衡的。在丑怪阶段,情感显然占了上风。作者处在强烈情感的震撼中,于是破坏传统规律,运用了扭曲变态与过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更进一步,作者的内心平衡丧失,便进入疯狂。

“颠”与“佯狂”不同。但也不是真疯。癫狂是创作时候的半疯狂状态。和西方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用鸦片、酒等打乱理性的控制,让潜意识中压抑的东西解放出来相似。中国历史上特殊人物,在*时代,因为看不到出路而悲观绝望,或者为了避免政治上的迫害,做出疯狂的模样来,即“佯狂”。杨凝式就是其中的典型。杨帖表现出的逃世与颓废的心理。米芾的颠是一种惊俗骇世的高蹈放任。石涛曾自称“颠”,他颠也是属于艺术家独立精神的表现。八大山人晚年发狂疾,他的山水弥漫着一种苍凉萧索的气氛,所画鸟也表情特殊。

真正疯狂了的艺术家是徐渭,徐渭善诗、书、画、戏剧、军事。他胸怀奇才不得伸展,于是以诗书画来表现书法胸中“勃然不可磨灭之气”。晚年渐成疯狂。他的内心愤郁和苦痛已经只有在强度的自虐中得到发泄。袁宏道说他:“晚年诗闻益奇”。他的书法,字忽大忽小,忽草忽楷,笔触忽轻忽重,忽干忽湿,时时出人意料,故意的反秩序,反统一,反和谐。在“醉雨巫风”的笔致中显出愤世嫉俗的情绪来。草书字之间,行之间,密密麻麻,幅面的空间遮碍得全无盘桓呼吸的余地,行笔时线条扭曲盘结,踉跄跌顿,是困兽张皇奔突觅不得出路的乱迹。笔画扭成泥坨、败絮,累成泪滴、血丝,内心的惶惑与绝望都呈现在这里。徐渭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推荐第7篇:中国书法教案

课题:

中国书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执教:莫秀勇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书法的演化过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2.了解书法的基本结构规则。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是中国书法欣赏课。沿着中国书法发展演变这根主线进行欣赏,使学生在欣赏书法美的同时了解书法结构规则。以“永”字为代表,剖析书法结构。本课最后以大量篇幅编排了古代书法名作欣赏。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色: (1)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了解书法的发展演变。

从文字的发端“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名家苏轼作品欣赏,展示了不同面貌的书法演变,包括甲骨文、金文、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唐朝怀素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等,这种编排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欣赏中国书法作品。 (2)使学生了解书法结构知识。

欣赏书法艺术,不仅要从形式上去分析,更要剖析书法结构内涵。本课重点以书法的构成要素——平衡、匀称、参差、连贯、对比、动静等方面分析书法艺术的内涵,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结合书法与体操等艺术的共通性,分析书法的结构规律。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书法表现形式构成的要素,体会书法所表达的内涵。 难点:理解几种不同书体的结构规律。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书法资料。

(教师)从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图片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教师讲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

(2)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自商代甲骨文至秦、汉、晋、唐、宋代的优秀书法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书法的特点,提示学生思考:书法艺术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 2.深入教学。

(1)录像或多媒体演示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不同书体,教师分析其艺术特点,提示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将这些特点作出归纳。

(2)分析“永字八法”所体现出的动势。结合音乐、体育等分析书法的节奏及其所表达的生命感。

(3)录像展示名作“天下三大行书”,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用笔、结构、意境等方面感悟、赏析。

(4)字例分析,提高认识。加深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如:盖、仁、泉,名家字例解析) (5)作品欣赏几大旅游景点的书法艺术,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教师讲解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 3.布置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常见的书法,分析其与古代几大书体有哪些共通之处。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你试着写“泉”字,或写你喜欢的一个成语。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学生)书法碑帖等相关资料。

(教师)幻灯机,有关古代书法名作等相关资料、教材。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幻灯放映商代甲骨文至宋代的书法名作,教师分析中国书法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 2.深入教学。

(1)教师分析“永字八法”中各笔画名称及结构,让学生体会“永”字每一个点画用笔的动势与力量与体操运动员表演的动作图片作以对比,提示学生分析二者的相通之处,教师重点从书法结构的“动态中求平衡”这一方面提示学生思考。

(2)幻灯演示几种不同书体,包括甲骨文、隶书及唐宋名家的行书、草书等,教师分析并总结规律。

(3)幻灯演示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从作者的生平及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以及书法作品中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同时播放天下三大行书的视频,加深学生的认识。

(4)字例分析,提高认识。加深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如:盖、仁、泉,名家字例解析) (5)作品欣赏 3.布置作业。

根据个人爱好,临摹一幅书法作品(字数不限),经过简易装裱,挂于学校美术橱窗中展览。

推荐第8篇:《中国书法》教案

《中国书法》教案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铁厂中学:淳加彦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书法的演化过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3、了解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及书法评价标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4、感受中国书法的艺术美,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书法欣赏课。沿着中国书法发展演变这根主线进行欣赏,使学生在欣赏书法美的同时了解书法结构规则。以“永”字为代表,剖析书法结构。本课最后以大量篇幅编排了古代书法名作欣赏。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色:

(1)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了解书法的发展演变。

从文字的发端“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名家苏轼作品欣赏,展示了不同面貌的书法演变,包括甲骨文、金文、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唐朝怀素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等,这种编排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欣赏中国书法作品。 (2)使学生了解书法结构知识。 欣赏书法艺术,不仅要从形式上去分析,更要剖析书法结构内涵。本课重点以书法的构成要素——平衡、匀称、参差、连贯、对比、动静等方面分析书法艺术的内涵,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结合书法与体操等艺术的共通性,分析书法的结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特点及如何评价书法作品。

2、了解书法表现形式构成的要素,体会书法所表达的内涵。难点: 如何理解书法的字如其人以及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知、体验、练习、展示、评述等完成学习。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书法资料。

(教师)从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图片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学生欣赏中国古代、近代书法艺术,教师讲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

提问——天下第一行书是什么?

二、深入赏析:

1、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自商代甲骨文至秦、汉、晋、唐、宋代的优秀书法作品,提示学生思考:书法艺术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

2、分析“永字八法”所体现出的动势。结合体育分析书法所表达的生命感。

提问:《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它好在什么地方?

归纳总结: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5、颜真卿作品《颜勤礼碑》 进行简介

赏析与提问:宋代大诗人陆游说过一句话:“学书当学颜”。明代书法家傅山提出“作字先作人”的观点,意思是学习书法应该先从颜体学起,而学好颜真卿的书法,要先学习颜真卿的做人。还有把颜真卿的书法比作三国时期的关羽。书法界有一种说法:“字如其人”,颜真卿与他的书法究竟有什么魅力,近千年来受到书法界的如此赞誉和推崇呢?

思考、讨论、回答:试分析颜真卿书法的特点。

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圆满舒展,刚健遒劲,气概凛然,形成了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风格。颜真卿忠义节烈,舍生取义,他的书法就如他的为人,正气逼人。

推荐第9篇:中国书法家协会大事记

中国书法家协会大事记

一九八零年十一月,经中国文联批准,中国书法家协会筹备委员会于本月七日在北京成立并举行了筹委第一次会议。

十二月,中国书协筹委会于本月二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次会议。会议决定中国书法家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书协成立大会于一九八一年上半年在北京举行。一九八一年四月,“历代书法展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展出了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及部分古代碑帖墨迹。

五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本月五日至九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舒同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发来贺词,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接见大会代表。

五月,按照中国书协章程规定,部分省市级书协更名为中国书协分会,这些分会是:中国书协广东分会,中国书协上海分会、中国书协山东分会,中国书协江苏分会,中国书协宁夏分会,中国书协河南分会,中国书协河北分会。 五月,十一日,召开了中国书协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 七月,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六十周年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九月,在北京举行“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书法展览”。 九月,中国书协陕西分会成立。

十月,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在浙江绍兴举行。

十一月,中国书协贵州分会、中国书协山西分会成立。 十二月,中国书协安徽分会成立。一九八二年 一月,中国书协浙江分会成立。

三月,中国书协黑龙江分会成立。 四月,中国书协辽宁分会成立。

五月,中国书协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在成都市举行。 七月,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 十月,《中国书协》创刊号出版。一九八三年一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全日本书道联盟邀请,中国书协代表团访问日本。

二月,中国书协湖北分会成立。

三月,"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在北京举行。 五月,中国书协一届三次理事会在郑州举行。 九月,中国书协一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在京举行。 九月,中国书协北京分会成立。

十月,中国书协和日本刻字协会联合举办"第二次日本刻字展览"。

十月,中国书协家协会举办"全国部分知名高龄书法家作品联展"。

十一月,中国书协在京举行常务理事座谈会。 十二月,中国书协天津分会成立。一九四八年四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全日本书道联盟邀请,以舒同主席为团长的中国书协代表团访问日本。

十二月,应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邀请,以沈鹏为团长的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新加坡。一九八五年一月,为贯彻陈云同志关于"小学要重视毛笔字训练"的建议,中国书协举行座谈会。

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启功先生为中国书协主席。 十月,中国书协、中国文联和全日本书道联盟、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举办"第四次中国书法研究班"。

十一月,经国家出版局批准,《中国书协》杂志改为季刊。一九八六年 二月,"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三月,中国书协二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举行。 五月,中国书协新疆分会成立。

五月,"世界和平年全国美术、摄影、书法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六月,"第二次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览"在北京举行。 六月,中国书协江西分会成立。

七月,由文化部、中国书协和《中国书协》杂志社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习仲勋、方毅、宋任穷等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

八月,中国书协主席团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四个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创作评审委员会、篆刻研究委员会、教育委员会。

九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全日本书道联盟邀请,中国书协副主席陆石率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 十月,中国书协二届二次理事会在山东烟台举行。 十一月,全国第二次书学讨论会在山东掖县召开。一九八七年 三月,"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向展览发来贺信。

三月,中国书协二届五次常务理事会同意筹建中国书协中直分会。

三月,"启功、宇野雪村巨匠书法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等领导人出席。

五月,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十三个单位联合主办首都文艺界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座谈会。 七月,由中国书协和长江流域所在省市联合主办"长江领"书法展。

九月,《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书法集》正式出版。 十月,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在河南郑州市举行。 十一月,"中日刻字书法艺术联展"在山东济南举行。 十一月,应日文化交流协会及日本书道院邀请,以萧琼为团长的中国女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

十二月,中国书协内蒙创始会成立。一九八八年三月,中国书协工作会议在广东肇庆召开。

四月,在香港举办"中日书法交流展",应香港艺术中心邀请,以黄绮、武中奇为顾问,刘艺为团长的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度了开幕式。

四月,应日本方面邀请,以陆石为团长的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

四月,中国书协广西分会成立。

五月,为庆祝东京日中友好会馆建馆一周年,应日本邀请,以佟韦为团长的中国书协代表团出访日本。

六月,中国书协名誉主席"舒同书法艺术展览"在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薄一波、习仲勋、方毅等领导出席。 十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全日本书道貌岸然盟邀请,以黄绮为团长的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

十一月,八日,全国第五届文化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代表并一起合影。书法界代表有启功、陆石、佟韦等十五人。

十二月,就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的邀请,启功、陆石、佟韦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书协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年一月,"全国地震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二月,中国书协二届常务理事会七次会议在京召开。 三月,"第二次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四月,应全日本书道联盟的邀请,中国书协主席启功一行访问日本。

五月,中国书协吉林分会成立。

五月,由中国书协主办,江苏分会承办的"全国篆刻展览"在南京举行。

八月,"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十月,中国书协西藏分会成立。

十一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日本书道院邀请,以廖静文为团长的中国女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参加"第二次日中妇女书法交流展"开幕式。

十一月,"全国第三次书学讨论会"在四川都江堰举行。 十一月,经中国文联批准,中国书法家协会筹备委员会于本月七日京成立并举行了筹委第一次会议。

十二月,"中外草书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一九八一年四月,“历代书法展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展出了当代著名书法家 作品及部分古代碑帖墨迹。 五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本月五日至九日在北京人民

大会堂举行。舒同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

德珩发来贺词,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接见大会代表。

五月,按照中国书协章程规定,部分省市级书协更名为中国书协分会,这些分会是:中国书协广东分会,中国书协上海分会、中国书协山东分会,中国书协江苏分会,中国书协宁夏分会,中国书协河南分会,中国书协河北分会。

五月,十一日,召开了中国书协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

七月,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六十周年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九月,在北京举行“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书法展览”

九月,中国书协陕西分会成立。

十月,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在浙江绍兴举行。

十一月,中国书协贵州分会、中国书协山西分会成立。

十二月,中国书协安徽分会成立。一九八二年 一月,中国书协浙江分会成立。

三月,中国书协黑龙江分会成立。

四月,中国书协辽宁分会成立。

五月,中国书协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在成都市举行。

七月,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

十月,《中国书协》创刊号出版。一九八三年一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全日本书道联盟邀请,中国书协代表团访问日本。

二月,中国书协湖北分会成立。

三月,"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在北京举行。

五月,中国书协一届三次理事会在郑州举行。

九月,中国书协一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在京举行。

九月,中国书协北京分会成立。

十月,中国书协和日本刻字协会联合举办"第二次日本刻字展览"。

十月,中国书协家协会举办"全国部分知名高龄书法家作品联展"。

十一月,中国书协在京举行常务理事座谈会。

十二月,中国书协天津分会成立。一九四八年四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全日本书道联盟邀请,以舒同主席为团长的中国书协代表团访问日本。

十二月,应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邀请,以沈鹏为团长的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新加坡。一九八五年一月,为贯彻陈云同志关于"小学要重视毛笔字训练"的建议,中国书协举行座谈会。

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选举启功先生为中国书协主席。

十月,中国书协、中国文联和全日本书道联盟、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举办"第四次中国书法研究班"。

十一月,经国家出版局批准,《中国书协》杂志改为季刊。一九八六年 二月,"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三月,中国书协二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举行。

五月,中国书协新疆分会成立。

五月,"世界和平年全国美术、摄影、书法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六月,"第二次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览"在北京举行。

六月,中国书协江西分会成立。

七月,由文化部、中国书协和《中国书协》杂志社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习仲勋、方毅、宋任穷等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

八月,中国书协主席团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四个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创作评审委员会、篆刻研究委员会、教育委员会。

九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全日本书道联盟邀请,中国书协副主席陆石率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

十月,中国书协二届二次理事会在山东烟台举行。

十一月,全国第二次书学讨论会在山东掖县召开。一九八七年 三月,"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向展览发来贺信。

三月,中国书协二届五次常务理事会同意筹建中国书协中直分会。

三月, "启功、宇野雪村巨匠书法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等领导人出席。

五月,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十三个单位联合主办首都文艺界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座谈会。

七月,由中国书协和长江流域所在省市联合主办 "长江领"书法展。

九月,《中国新文艺大系 --1976--1982书法集》正式出版。

十月,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在河南郑州市举行。

十一月,"中日刻字书法艺术联展"在山东济南举行。

十一月,应日文化交流协会及日本书道院邀请,以萧琼为团长的中国女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

十二月,中国书协内蒙创始会成立。一九八八年三月,中国书协工作会议在广东肇庆召开。

四月,在香港举办"中日书法交流展",应香港艺术中心邀请,以黄绮、武中奇为顾问,刘艺为团长的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度了开幕式。

四月,应日本方面邀请,以陆石为团长的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

四月,中国书协广西分会成立。

五月,为庆祝东京日中友好会馆建馆一周年,应日本邀请,以佟韦为团长的中国书协代表团出访日本。

六月,中国书协名誉主席 "舒同书法艺术展览"在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薄一波、习仲勋、方毅等领导出席。

十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全日本书道貌岸然盟邀请,以黄绮为团长的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

十一月,八日,全国第五届文化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代表并一起合影。书法界代表有启功、陆石、佟韦等十五人。

十二月,就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的邀请,启功、陆石、佟韦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书协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年一月,"全国地震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二月,中国书协二届常务理事会七次会议在京召开。

三月, "第二次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四月,应全日本书道联盟的邀请,中国书协主席启功一行访问日本。 五月,中国书协吉林分会成立。

五月,由中国书协主办,江苏分会承办的"全国篆刻展览"在南京举行。

八月,"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十月,中国书协西藏分会成立。

十一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日本书道院邀请,以廖静文为团长的中国女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参加"第二次日中妇女书法交流展"开幕式。

十一月,"全国第三次书学讨论会"在四川都江堰举行。 十二月,"中外草书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一九九零年一月,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四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八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四月,"中日友好自咏诗书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 五月,经上级批准,中国书协分党组于十二日正式建立。 七月,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中国摄协联合举办创作思想座谈会。

八月,"邵宇书画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开幕。李鹏总理发来贺信。

九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日本刻字协会邀请,权希军率中国书协刻字代表团访问日本。

十月,"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在合肥开幕。 十一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全日本书道联盟邀请,邵宇率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 十一月,中国书协甘肃分会成立。

十二月,根据上级批复,并征求书协主席、副主席意见,中国文联党组于七日任命佟韦为中国书协秘书长。

十二月,应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邀请中国书协代表团访问新加坡,出席"第一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开幕式。一九九一年一月,中国书协二届十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举行。 二月,中国书协春节联欢会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王光英出席。

二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联谊会在中国书协春节联欢会上宣布成立。

四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京如开了"中国书法十年回顾与展望"座谈会。

五月,为庆祝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举办"中国国际书法邀请展","首届中国国际书学交流会"。 十月,中国书法艺术博览会在广西柳州举行。

十二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三届理事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打来电话,向大会表示祝贺;彭冲、赵朴初、程思远、邓力群等领导同志接见与会代表。邵宇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一九九二年二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四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京如开主席团扩大会议。 五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京召开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座谈会。

五月,"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在山东枣庄开幕。 六月,中国书法家协主席邵宇同志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于1992年6月4日晚在深圳逝世。终年73岁。 六月,"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在辽宁沈阳开幕。 七月,经中国文联党组研究,并经中央宣传部批准,谢云同志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沈鹏同志、张虎同志任分党组成员。 八月,经中国文联党组提议,中央宣传部同意,中国书协主席团通过,聘请权希军同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九月,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在香港中国文物馆举行。 九月,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全日本书道联盟、日中友好会馆共同举办中日名家书法展。 十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名誉社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沙孟海先生因病医治无益,于1992年10月10日逝世,享年92岁。一九九三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成立。

五月,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选工作在北京密云举行。

十二月,北京第二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一九九四年一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94中国书法家迎春联谊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锡铭、王光英、程思远、布赫到会祝贺。

三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三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举行。 三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暨首届书法艺术创作训练班开学。

四月,中国书协组联工作会议在江苏省召开。

六月,中国书协和全日本书道联盟共同举办第十一次中国书法研究团,在黄山市举行歙砚、徽墨的研修。

七月,中国书协、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主办"第一届国际刻字艺术交流展"。

九月,中国书协在河北省召开组联工作会。

十二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在成都举行"当代中国书法创作评审理论研讨会"。

十二月,全国第三届篆刻艺术展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一九九五年二月,中国书协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举行。

四月,中国书协组联工作会议在安徽省宣城市召开。 七月,由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培训中心首届学员结业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九月,"全国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九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主办"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九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协刻家研究会在青岛举办"全国第二届刻字艺术展"。

十月,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舒同墨海生涯80周年庆祝会"。一九九六年一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三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第五次常务理事会在京召开。 六月,中国书协组联工作会议在山东烟台召开。 六月,由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一届行草书法展在广东茂名举行。

七月,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当代名家书法展在北京举行。 十一月,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日本书道院的邀请,中国女书法家代表团赴日参加第三次中日妇女书法展。一九九七年一月,中国书协组联工作会在海南举行。一九九八年一月,中国书协组织书法家到北京房山区,为当地农民书写春联。 二月,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联合主办的"二十一世纪书法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志观看了展览,刘华清、丁关根、贾庆林、布赫和张廷发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

四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第六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

四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主办的第五期书法创作培训班及研修班面授教学在北京举办。 五月,中国书协主办"全国第四届新人新作展"。

五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在甘肃省博物馆举办"第九届中日友好自咏诗书法交流展"。

七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首届中国书法艺术作品赴美展》在美国旧金山举行。

十月,应法国文化部、教育部、巴黎索尔邦大学远远东研究中心邀请,中国书协代表团访问法国。总书记和法国总统希拉克为"笔林--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巴黎大展"题词。

十月,中国书协在郑州举办"全国隶书学术讨论会"、"全国隶书作品展"。一九九九年六月,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康殷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七月,应日本邀请,中国二十一世纪书法大展在日本东京美术馆举行,中国书协代表赴日访问。

八月,中国书协主办的"是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六周年教学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九月,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在京联合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系列书法大展"。

十二月,中国书协在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世纪之交千人千作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届少年儿童书法展"。二零零零年二月,中宣部、中国文联决定张飙同志任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

五月,21日,原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赵朴初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五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昆明云南美术馆举办"第十一届中日友好自咏诗书展"。

八月,中宣部、中国文联决定,张传凯、郭雅君同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张旭光、吕如雄同志为中国书协分党组成员,原分党组成员张虎同志留任。

九月,中国书协在北京召开三届七次常务理事会。 十二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河北鹿泉市举办"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

十二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2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沈鹏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同志接见出席大会的全体代表并同大家庭合影留念。

十二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故宫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千年书法大展",展览由三部分组成:

一、中国千年传世书法珍品展,

二、国际书法名家邀请展,

三、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二零零一年二月,在北京举行第四届二次主席团会议。会议通过主席团工作条例,通过会员入会细则并调整个人会员会费标准,宣布新增设七个专业委员会。

三月,受澳门邀请沈鹏主席等访问澳门。 四月,中国书协在山东潍坊举办全国篆刻大展。

五月,举办庆祝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二十周年系列活动: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国际名家邀请展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国际书法论坛在北京举行。

推荐第10篇:第四中国书法流派

第四章

中国书法流派、代表人物及著名书法作品

一、篆书

中国书法的开端在商代。当时的人们已有了将汉字书写得整齐美观的观念甲骨文中,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书法中雄齐美观的观念,在甲骨文中,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书法中雄浑、精细、奇恣等美学范畴初露端倪,西周青铜器的铭文更是绚丽多姿。到战国时期,秦系书风出现了石鼓文,石鼓文作为大篆之典范,被称之为“书家第一法则”。它结字紧密,点画圆融,用笔圆健挺劲,圆中见方,布局章法开阔均衡。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字的小篆。小篆的代表作《泽山碑》《泰山刻石》,碑文为李斯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结构谨严,笔面秀劲圆健。值得一提的是,到清代,篆书异军突起,出现了许多金石文字学家兼篆书大家,其中有较大成就的为邓石如,他的篆书特点是挥洒自如,笔势流畅,神采飞_动,生气勃勃。他的作品对当代和后世影响很大,被尊为碑学的典范,包世臣列其为神品。现代以写石鼓文著称的吴昌硕,可以说是邓石如一路篆书的继承者。

二、隶书

隶书到底产生于何时?可以说,在甲骨文中,这种方折的笔画、简易的结构就已萌芽,到了战国时的秦已初具规模,东汉是隶书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当时碑刻盛行,民间无名书家大量涌现,作品蔚为大观,美不胜收,达到了中国隶书艺术的高峰。其代表作按风格区分,大致风格有工稳端庄类,如(西岳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方劲古朴类,如(张迁碑》、(鲜于磺碑》、《西

狭颂》、《校官碑);秀丽飘逸类,如《曹全碑》、《孔宙碑》、《刘熊碑》、《赵宽碑》;方劲古朴类,如《张迁碑》、《鲜于横碑》、《西狭颂》、《校官碑》;宽博厚重类,如《衡方碑》、《鲁峻碑》、《封龙山硕);雄放态肆类,如《石门颂》、《杨淮表记》、《夏承碑》;古拙雄浑类,如《郁君开通褒料道刻石》、《装岑纪功碑》、《郁阁颂》。遒劲凝练者如《礼器碑》,厚重古朴者如《张迁碑》,飘逸秀丽者如《曹全碑》,工整精细者如《华山碑》,奇纵恣肆者如《石门颂》。当代隶书家有王长庆(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教授,书香世家,主攻汉隶近40年,笔墨苍劲、浑厚、端庄、严肃。苍劲不失隽秀,浑厚不失飘逸,端庄不失流畅,严肃不失潇洒)。刘炳森(著名书法家和国画家,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

三、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是由魏晋开始流传,书体架构严谨、端正整齐。楷书书写重纵势,要善于利用毛笔丰富的弹性、锋芒,才能表现出点墨的优美;其碑帖众多,自魏

晋以来,历代名家都有佳作,除了在民间普遍使用外,更是官家文书的标准。所以初学书法宜从平稳

的楷书下手,立下基础,再求其他的变化。

东汉之后的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钟繇,善各体书,尤以楷书见长,后代奉为楷法之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王羲之,东晋人,字逸少,官至右将军,故世称“王右军”。他早年从卫夫人(铄)学书,后广泛学习张芝、钟繇等名家书写的优秀作品,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便的今体,于楷书、行书、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历来奉为书家典范,传世楷书有《黄庭经》等。王献之,羲之第七子,自幼从父学书,最有成就,后世将他与其父并称。传世楷书作品有刻本《洛神赋》,又称“玉版十三行”。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楷书高峰。初唐有欧、虞、褚、薛四大家,都以楷书见长。欧阳询,笔力遒劲,结构险中求稳,法度森严,真所谓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极尽精致之能事。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历经陈、隋、唐三朝。八体尽能、尤工正书。世称“欧体”,书名广传天下,影响后世深远,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洵76岁书,贞观六年(632)刻石。书法高华浑穆,丰厚挺拔,既有晋人凤韵,又开唐人新风,是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之作。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他的书法外柔内刚,点画圆润,结字平稳,给人以恬淡之气,代表作为《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更显舒展,代表作为《孟法师碑》。唐朝后期最重要的书法大家是颜真卿,是“颜体”的开拓者,书坛革新领袖。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位划时代人物。如四十四岁所写《多宝塔碑》,六十岁的《颜勤礼碑》,标志着“颜体”的诞生。代表作有《大字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自书告身》。颜字的价值,在于他突破了自二王至初唐四大家的“秀”、“雅”为尚的美学观念,而是以“雄”代“秀”,化纤巧为刚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

四、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王羲之传世行书有摹本多种。最有代表性的是《兰亭序》,称“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风格清秀,点画遒美,行气流畅,为王书的杰构。传世临摹本中,以钤有唐中宗

“神龙”小印的摹本(传即冯承素摹)神采飞逸,生动自然,最为接近真迹。唐朝颜真卿行书代表作《祭侄文稿》,变二王之妩媚为挺拔,变二王之秀润为苍劲,另辟途径,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宋行书代表者是苏、黄、米、蔡四大家。苏轼的行书用笔圆润,精致,结字自然生动,笔墨浑厚而爽朗有神,特别以气韵见胜,充分展示出一代大文学家兼书法家的高深修养。有《前赤壁赋》、《寒食诗》、《答谢民师论文帖》等。黄庭坚行书的中峰线条凝练结实,纵横奇倔,结字作中紧外松的“放射状”,气势开张,自成一家风貌,有《松风阁诗》、《寒食诗跋》、《伏波神祠诗》等。米芾为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其书法功力深厚又不拘成法,强调八面出锋,敢以侧锋取势,结字侧倒多姿,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传世有《蜀素帖》、《多景楼诗》、《虹县诗》等。蔡襄行书则以温淳婉媚的特色而著称。此外,元代赵孟频,其行书风格同楷书一样,以秀雅见长。清代郑燮,号板桥,书画家,

“扬州八怪”之一。行书参以隶笔,纵横奇倔,顽强地表现了不拘传统,藐视时尚的精神。

五、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张旭,“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曼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张旭为人放任不羁,又号“张颠”。他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所谓“张妙于肥”,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有提按顿挫。唐大文学家韩愈对他的草书艺术推崇备至。有《古诗四帖》传世。怀素的传世草书名作有《苦笋帖》、《食鱼帖》、《论书帖》、《自叙帖》等,其中以《自叙帖》最佳。他的草书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北宋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学怀素而更瑰丽多奇。现代毛泽东的《娄山关》、《满江红》等草书作品,得怀素笔法又融入了磅礴气势。

第11篇:中国书法音乐会主持词

中国书法音乐会主持词

张: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郭:尊敬的观众朋友们。

合:大家晚上好!

张:这里是庆祝中奥建交40周年庆典晚会暨2011奥地利皇宫中国书法音乐会的晚会现场。我是晚会主持人张芷音。

郭:我是维也纳市长办公室副主任郭思乐。

张:为了庆祝中奥建交40周年,今天的霍夫堡皇宫被装点的分外喜庆,格外妖娆。

郭:1971年5月28日,中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开始蓬勃开放。 张:2011年1月25日晚,“维也纳中国新年音乐会”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演出,宣告中奥两国建交40周年庆祝活动和“奥地利中国年”正式拉开帷幕。

今天,我们又一次走进奥地利皇宫,举办“2011奥地利皇宫中国书法音乐会”,为庆祝两国建交40周年再次掀起一个气势磅礴的高潮,为“中国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今天的音乐会,是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音乐会,中国书法音乐家李斌权先生和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音乐家们将为大家献上一场神秘、新颖、独特的书法音乐会。

张: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书法,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直散发着中国文化的幽香和艺术魅力。它承载、蕴涵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郭:本场音乐会,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在舞台上的一次升华与表达。

张:音乐会共分16个篇章,每个篇章都以主题叙述、书法表演为主脉,以一首中国传统名曲,和中国古典舞蹈、古典服饰展示和演唱等多种中国文化元素为陪衬,叙述中国书法和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 郭:这场晚会,一定会让我们大饱眼福,欣赏到中国最有文化内涵的书法与音乐的奇妙表演。 合:下面,请欣赏节目。

郭:书法来自中国,是东方文化最精髓的部分。

张: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是音乐家向往的地方。

郭:今天,在典雅、华丽的霍夫堡皇宫,中国书法家和音乐家联袂登场,饱含浓情地把中国的音乐书法呈现给了我们热情的观众。

张:笔歌墨舞,华章绽放,祝愿我们的书法音乐会能给我们的观众朋友留下一个美好记忆。让您在回忆中品味中国书法文化挥毫的神韵和空灵的魅力。

合:下面,请继续欣赏节目。

张:“2011奥地利皇宫中国书法音乐会”到这里就结束了。

让我们以音乐和书法的名义祝福奥地利。

郭:祝福中国。

合:愿奥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

第12篇:中国书法简史复习题

中国书法简史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仰韶陶器上的线条符号具备了(

D

A:汉字形状

B:汉字结构

C:文字记载条件

D:书法艺术的雏型美

2、造字传说中最有影响、最形象具体的是(

A

A:伏羲八卦传说

B:神龙结绳传说

C:仓颉造字传说

D:大禹治水传说

3、原始书法艺术是(

A

A:艺术前的艺术

B :艺术后的艺术

C:史前艺术

4、书法艺术的真谛——抽象美在何时已定论(

C

) A:新石器时期

B:陶器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5、晋代最有名的书法世家是(

D

A:卫氏世家

B :索氏世家

C:陆氏世家

D:王氏世家

6、行书盛于( A

A:晋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7、下列书法文字最多的篇目是( D

A:千字文

B:兰亭序

C:平复帖

D:圣教序

8、“二爨”碑出于

B

A:贵州省

B:云南省

C:四川省

D:陕西省

9、韩愈七律诗句“数纸尚可换白鹅”是指书法家

D

) A:王珣的事

B:王凝之的事

C:王献之的事

D:王羲之的事

10、“破体”“一笔书”的创造者是(

A

) A:王献之

B:王羲之

C:王维之

D:王焕之

11、曹操留下的摩崖书作是(

B

A:观沧海

B:衮雪

C:神龟寿

D:受禪表

12、八分书指的是( D

A:草书

B :楷书

C:篆书

D:隶书

13、唐太宗写得赞美“书圣”的书是(B

A:晋祠铭

B:晋书。王羲之传论

C:论书

D:艺文志

14、褚遂良的代表作是(A

A:孟法师碑

B :阴符经

C:雁塔圣教序

D:枯树赋

15、心正则笔正是谁之名言(A

A柳诚宣

B:颜真卿

C:太子太保

D:太子少师

16、没有毛笔就没有中国的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毛笔出现最早的时代是(

) A:新石器时代

B:商代

C:战国时代

D:唐代

17、永字八法指的是(

B

A:楷书结构

B:楷书基本用笔方法

C:行书用笔方法

D:隶书用比方法

18、世人多称米芾为( A

A:米南宫

B:米元章

C:襄阳漫士

D:海岳外史

19、世人多称文壁是(B

A:衡山

B:文征明

C:衡山居士

D:文长洲 20、行书对联大家是(D )

A:郑板桥

B:黄慎 C:金农

D:何子贞

21、吴昌硕一生临写最多的石刻文是( C

) A:千字文

B:三体石经

C:石鼓文

D:天发神谶碑

22、我国最大的书法碑林在( C

A:河南 B:山东

C:陕西

D:山西

23、最有名的汉代帛书是(A

A、长沙马王堆汉代帛书

B:长沙国南部图

C:驻军图

D:导引图

E:表服图

二、多项选择题

1、全世界范围内独立发展的古文明艺术是(BCD)

A:法国艺术 B:古埃及两河流域艺术 C:中国古文明最具特色的书法艺术 D:中南美的墨西哥秘鲁艺术

2、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是(CD)

A:敦煌流沙坠简 B:武威汉简 C:居延汉简 D:武威汉代医简 E:甘谷汉简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六块记功刻石是(BCE) A:《诅楚文》刻石、《三体石经》刻石 B:泰山刻石、琅岈刻石 C:绎山刻石、碣石刻石

D:群臣上寿刻石 E:会稽刻石、之罘刻石 4、北宋四家及代表作是(ABCD)

A:苏式《黄州寒食诗》 B:黄庭坚《松风阁试卷》 C:米芾《蜀素帖》

D:蔡襄《山居帖》

E:蔡京《上奏帖》

5、皇帝中的书法家是(BCDE)

A:秦始皇

B:李世民

C:唐玄宗

D:赵佶

E:乾隆

6、中国出土的陶器上的细绳纹或刻划纹符号的社会功能包括(ABCDEF

A:交际功能和记事功能

B:图案装饰功能

C:氏族符号、部落符号

D:工匠制成品的标志

E:巫术符号和祭祀符号

F:汉字的雏形

7、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是(AB

A:生存和繁衍

B: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

C:互相通婚

D:发展经济

E:发展工农业

8、造字传说有哪几种(

ABC)

A:伏羲画卦说

B:神农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

9、传说先秦以前的书法家有(ABCDE

A:夏禹 B:伏羲

C:姬满

D:务光

E:孔子

10、三希堂法帖的“三希”是指(ABC

A:晋代王恂的《伯元帖》

B: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C:王献之的《中秋帖》

11、最大的书法作品是(ABC

A:榜书

B:摩崖石刻

C:泰山经十峪金刚经

12、在书法史上被称为三大盟主、三块里程碑、三座高峰的书法家是(ABD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黄庭坚

D:赵孟富

E:欧阳询

13、人类艺术发展史,黑格尔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ABC

A:象征型艺术

B:古典艺术 C:浪漫艺术

D:现实艺术 E:抽象艺术

14、章草最有成就的五人是(ABCDE

A:史游

B:汉章帝

C:杜度

D:崔瑗

E:张芝

15、清代康熙皇帝的《三希堂法帖》包括(ABC

A:晋代王珣的《伯远帖》B: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C:王献之的《中秋帖》

16、书法史上的三位盟主、三块里程碑、三座高大的主峰是指:(ABC) A:王羲之 B:颜真卿 C:赵孟頫 D:柳公权 E:张旭

17、被称为“有明三子”的书法家是:(BCD) A:唐寅 B:祝允明 C:文征明 D:王宠

18、被称为明四家的书法家是:(ABCD)

A:文征明 B:唐寅 C:沈周 D:仇英 E:王宠

三、判断题

1、中国书法最好的载体是刻石和纸

( ∨

2、《岣嵝碑》是赞扬大禹治水的石刻,原碑在衡山祝融峰,兰州白塔山塔院的一块与衡山碑同样。( ∨

3、池水尽墨成语是赞美草圣张芝写字用功的程度。(∨

4、北碑书法如“杏花春雨江南”南帖书法如“白马秋风塞北”。( ×

5、行书盛于晋代。

6、行书行成于汉末刘德升、钟繇之手。(∨

7、欧阳通与其父欧阳询书法修养同样高。(×

8、书法世家中,王氏世家最有名。( ∨

9、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块行书碑是唐太宗写的《晋祠铭》。(∨ )

10、楷书的鼻祖是钟繇。( ∨

11、《神策军碑》是字最大的楷帖。(∨

12、康有为东汉时期度与韵的总体艺术特点,将汉碑分为八类。( ∨

13、两晋时代的书法世家有陆氏、卫氏、索氏和王、谢、郗、庾四大家等。(∨)

14、唐太宗恭敬虔诚,撰写了《晋书-王羲之专论》把王羲之供在了书圣的地位。(∨)

15、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行书碑是唐太宗的《晋祠铭》(∨)

16、唐代文化繁荣发达,最有成就者是杜甫诗、韩愈文、鲁公字、道子画,并称四绝。(∨)

17、张旭的代表作是《古诗四帖》(∨)

四、连线题

1、唐太宗

麓山寺碑

陆柬之

韭花帖

李邕

温泉铭

杨凝式

文斌

颜真卿

祭侄稿

五、名词解释

1、颜筋柳骨:颜筋柳骨是唐代书法引以为骄傲的贡献,楷法大家,一颜一柳,一筋一骨,众体皆可涵盖无余,颜无疑是做高峰,柳亦可雄视古今,颜之筋,柳之骨,是比较而言,是就其肥瘦风格不同而论,不当褒此贬彼。

2、书画同源:

3、封泥:汉代以前的公私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上,封发时,将竹木简牍用绳捆缚,于绳端或绳交叉处封一块粘土,印章按盖其上,显出印文,此为泥封或封泥,纸帛书上则直接鈐印。

4、张癫:张旭性嗜酒,每喝的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有时竟以头发濡墨而书,酒醒之后,连自己都觉得神妙,故人们称他为张癫。

5、瘦金体:赵佶在书法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举起了瘦金体的大旗,瘦金体本位瘦筋体,以金易筋,系人们对赵佶“御书”的珍重。瘦金体非赵佶所创,但不是源于薛曜,而是源于褚遂良,薛稷、薛曜为其传人。赵佶瘦金体“书贵瘦硬方通神”,在瘦硬中寓腴润之致,挺劲犀利,秀丽飘逸。

6、度与韵:①一指艺术表现的力度,一指艺术表现的韵致。力度表示雄强、阳刚之美,韵度表示秀逸、阴柔之美。书法艺术的外表形式美,完全可以从力度和韵致上看出来。②度与韵来自书法家个人的骨气,这是时代风尚问题,也是个人的气质问题。③韵胜与度高是相辅相成的。

7、唐人尚法:“法”不是单纯的字法、章法,而是内容与形式统一在一起的壮丽之法,无论真书、行草书,还是隶篆书,均以豪华壮丽为楷则楷规,都用豪强壮丽这把美学之尺去衡量、品藻。

8、锥画沙:即书法的一笔一画应内涵一种透过纸背之力,笔笔用力处处宏大。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起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

9、书卷气:书法除了“天然”、“功夫”两个层次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就是“学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卷气”。这是宋代以后书法艺术的独到之处,黄庭坚的“胸中有道义,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文人书法,即书中带有文人之气和文人之趣味。

六、简答题

1、总结分析甲骨文的艺术风格?

答:甲骨文是书法艺术史上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用刀变化,单双互参,更增加了线条美。净化的线条更为自由、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已定汉字的格局,此为最美最和度的形体,使汉字数千年来一直未变型。甲骨文的章法为人们所称道,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的单字组合在一起,错落多姿而又统一和谐。 2、书法艺术的基本风格是什么?

答:书法反映在艺术风格上有两大流派,一派具阳刚之气,雄强浑厚,一派具阴柔之气,秀逸洒脱。两大基本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在书法从混沌走入有序阶段后,是那样的泾渭分明,分道扬镳;又是那样的和声合唱,共同前进,中国书法艺术史形成阳刚阴柔二重奏的交响乐章。

3、瓦当玺印文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实用价值?

答:①字体结构上从简趋势,用笔甚为粗犷,从小篆脱胎而出。②字纹瓦当在用途上越来越广。瓦当形式更加丰富多采。③文字内容上,秦瓦当主要颂扬国祚长久,为最高统治者服务;汉瓦当则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如“华仓”、“延寿”、“甲天下”、“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特别是还有爱情生活方面的祝愿、祈祷,如“长勿相忘”、“延寿长相思”等。

4、简述东汉时期书法的四个特殊现象。

答 :①第一个特殊现象是纸的发明完成。纸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②第二个特殊现象是,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书法艺术是驰骋心灵的艺术,正好借用佛教的悟达、解脱来表情达意。

③第三个特殊现象是,出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第四个特殊现象是,东汉时代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有了理论指导的艺术才是自由的艺术。

5、书法理论上的五个第一是什么? 答:①最先提出书法理论的是生活在东西汉之交的大文学家和大哲学家扬雄。扬雄在《问神》一书中指出:书,心画也。“书为心画”成了后代书法史上经典命题,光耀古今。

②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崔瑗的《草书势》,该书第一次指出了诉之视觉的抽象线条艺术-草书,同样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

③同一时代的赵壹则写出了《非草书》,与之针锋相对,出现了第一部书法批评著作。

④张芝,人称“草圣”。

⑤东汉不仅第一次出现了书法理论专著,而且孕育出第一位书法理论家-蔡邕。据说“飞白”书体就是蔡邕所创。

6、蔡邕对书法的论述。

答:①书法是“书乾坤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②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③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7、书法刻在山崖、天然石上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不易受人为的破坏。②且字大醒目便于欣赏临摹。

8、汉代最有名的石刻是什么?

答:①《石门颂》②《西狭颂》③《

阁颂》。

9、最有名的汉碑是哪些? 答:《乙瑛碑》、《礼器碑》、《华山庙碑》、《曹全碑》:书品属秀丽一路;《张迁碑》结体高古典雅、朴厚宽舒,属雄强一路。

10、章草成就最大的是张芝,他作为“草圣”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章草之最,张芝的章草成就超过了杜度、崔瑗。②今草之祖,张芝创立了今草。③他大胆革新,在章草的基础上省减点画,创造了新书体-今草。④张芝有奇异之才,既精章草,又妙今草、狂草。

11、章草遗存下来的墨迹有哪些? 答:①简牍书,如《流沙坠简》、《武威汉代医简》。②纸书《索靖书出师颂真迹》、《急就篇》、陆机的《平复帖》、三国-吴皇象的《急就章》。

12、分析三国时代的书法特点。答:三国时代的书法一方面继承东汉时代的余风,另一方面又在自己时代朔风的吹拂下显示出有别于前代的特色。①隶属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要书体。②三国时代出现了两位并列抗席的书法家,一位是钟繇,一位是位觊。③艺术受政治社会的影响,也受地域环境的熏陶。

13、简述钟繇在书法上的贡献及其艺术风格。

答:钟繇,字元常,三国时代颖川长社人。他在书法上的贡献超过了一般的书法家,甚至淹没了他在政治上的名声。钟繇对书法的贡献,主要是创立了真书、正书。他以自己的慧眼加书法功力,将隶变楷,从“法”字上改变尚扁尚平的字体,从章法上改变行近字远的布白,从笔法上改变蚕头燕尾的书写方式,把隶书的整齐方正美变为楷书的纵横可象的力度美,韵味更浓更醇。从隶到楷这一书风的转折,艺术的腾飞,表现了魏晋时代美学的新追求是“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钟繇在书法理论上这一名言,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至理名言。钟繇用自己革新隶书,创造楷书的实践,把一幅幅笔迹界破空间的纸帛,创造成魏晋时代文人追求自然美,追求个性解放、人心留美的楷书范品。传世刻本有《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成了雄视百代的无价之宝。

14、试分析行书的美学境界。

答:晋代行书,如朝霞,如烟云,如清风,如丽水,如春华,如美女的明丽自然之美,是玄学的影照,是人物品藻的回音,与汉代重质朴重气势,曹魏三国重古厚、重渊懿的书法风格是不同的。

15、简述《伯远帖》的内容及其艺术风格。答:内容:“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嬴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处,意不在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筹古;远隔岭峤,不想瞻临。”

艺术风格:此帖笔迹遒逸,足见东晋风流之状,其“从”、“获”、“别”等字,放笔直书,锋棱毕露,与“二王”诸行书墨迹如出一手,但又比“二王”墨迹显得更真切。

16、试论王羲之的艺术成就。

答:王羲之不倾心于官场,倾心的是崇山峻林、茂林修竹、清流湍急,倾心的是志投意和者在一起畅叙幽情,这是他成为一位伟大书法家的重要心理因素。《乐毅论》是王羲之的小楷代表作,《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留下的书法艺术品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由后人有心为之的作品-“集字”,这就是《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17、试论王献之书法的承古创新。答:《洛神赋》是王献之青少年时代的代表作。王献之书法艺术成就,不仅继承了家风,而且能超越创新,别树一帜,这就是指他创立了“破题”。献之创“破题”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又一大贡献。献之传世著名书迹,还有《辞中令帖》、《鹅群帖》、《地黄汤帖》、《兰草帖》、《授衣帖》、《舍内贴》、《东山帖》等。

18、《张黑女墓志》的艺术风格。

答:最有名的魏碑书法,此碑书法峻利,园折,疏朗,静密,严格之中寓有变化,笔法方圆并用,笔毫能铺能提,结字以扁为主,含蓄耐看。此志化篆书、八分入楷,无处不妙,无妙不臻,然道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19、列举南朝四家的代表作。

答;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共称南朝四家。羊欣的代表作《笔精帖》、王僧虔传世书迹有《王琰贴》、萧子云的代表作有《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师颂》、正书《进写古文启》、《颜回问孝》等。智永《真草千字文》。 20、欧阳询的书法艺术风格及其代表作。

答:欧阳询之楷书,在隋碑朴茂峻整之基础上,另辟蹊径,用笔刻利,锋锷森森,结字严谨庄重,间架坚实平衡,妍紧拔群,章法规矩适当。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

21、试论柳公权的人品及其书法艺术风格。

答: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谓法矣。”一句话戳到了穆宗的痛处。楷书柳体成为一千多年来流行的四大书体之一。代表作是《金刚经》、《玄秘塔碑》、《兰亭诗帖》。

22、试分析《祭侄稿》的艺术风格及颜书的的崇高。

答:①《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与伦比的艺术效果。②颜书的崇高一是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二是具有强烈而激动得情感。

23、试论怀素的草书艺术。答:李白曾做诗赞赏说:“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独步行,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扫却山中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怀素的代表作《自叙帖》是怀素自述学书的经过,以及一些封建士大夫对他书法创作的评价,内容非常丰富。

24、分析《文赋》的艺术风格。答:《文赋》为西晋书法家陆机的名著,可惜陆机只留下《平复帖》而没有留下《文赋》墨迹,柬之面对远祖的宏文,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予以书丹,文章、书翰遂称双绝,历代书家均视此卷为瑰宝。

25、试论杨凝式行草书艺术。

答:杨凝式是艺术史上一位奇人,人称“杨疯子”,生的矮小貌丑。代表作《韭花帖》虽然笔画沉实,功力深厚,但萧萧之气扑面而来,他并不用浪潮似的行气之法,而是佯狂装痴,闲庭信步,有意无意,走走停停,字与字、行与行拉开了不等的远距离,造成了章法上的“疯形”奇态,此帖变唐人森严气氛为旷淡抒情,笔墨含蓄而意蕴萧散,开启了宋人“尚意”书风的先河。

26、分析行草书的相对性。答:行草书相对的不拘成法和连绵便捷的笔法,燥润多变的墨色能较其他书体更好地满足书家抒情的需要,书法创作的实践表明,情感活跃期,意境深邃时,书家的高级神经活动处于一种相对的兴奋状态。这种状态使书家的行为方式表现为高速度、大振幅、多变化。书家情感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这些特点表现,只有行草体较能胜任,行草书的独立发展,使书家在主要表现形式美意识的同时,更多的注入了感觉、知觉、思维、性格、气质、意志、理想、情感等精神内容。甚至出现了少数以表现情感为主的行草书作品。

27、试论苏轼的书法艺术。

答:这是一位中国文化史上的全才,诗词、文、书、画俱绝,又是一位奇人,生于忧患,命运坎坷,但为人豁达,豪逸。苏轼在宋代书坛是“四家”之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中庸。苏轼在书法艺术史上是宋元尚意书风的雄杰者。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散见于其诗文和词中。苏轼的代表作是早期的《治平帖》、中年的《黄州寒食诗》等。

28、简述米芾的学书过程。

答:米芾的学书道路是这样走过来的:少时学颜真卿,继学柳公权,久之,知颜柳出于欧,乃学欧,后慕褚河南而学之最久,进入宣和内府后遍观古人名迹,深得《兰亭》法、子敬笔意,尤工临摹,人称其“集古字”。

29、赵孟頫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及其书法的特点。答:贡献:①赵孟頫为我们创立了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临摹的主要书体。②赵孟頫最先把书画合璧,最先在画上题诗,“诗书画”三绝由他开始。③赵孟頫一生勤奋临池,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墨迹。④赵在理论上也是一面大旗。

特点:赵在前期刻苦学习和继承前人书法遗产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将晋韵、唐楷、宋意冶于一炉,推陈出新,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赵体”。赵起了书法史的中介桥梁作用。赵体书风是温润娴雅、秀艳飘逸。他的楷书代表作是《胆巴碑》、《三门记》、《妙严寺碑》。 30、试论明清时期书法家的心声。 答:①李贽在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过程中宣扬自己的哲学观和美学观的,他的哲学观和美学观是建立在“童心说”的基础上。李贽大胆创异端,他在审美和艺术上以表现“童心”为美,以表现人的纯真的自然本性为美。从童心出发,在文艺上要求写真感情,写个性,写欲望,表达自己的种种真实,而不在其他,既不代圣人立言,也不模拟前人,每人均有自己的价值。挥斥一切外在教条、道德做作,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理想主义的呼唤。“抒性扬理”的美学大旗就是由李贽高高举起。②清代中期的袁枚则标榜反礼教的“性灵说”,这种“性灵”实际上就是“性情”,他说:“诗者,人之性情也。”③郑板桥主张“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宇,呵神骂鬼之诗,五古无今之画。”④苦瓜和尚石涛强调“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美学理论,都为“抒性扬理”的美学大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1、列举明末清初的浪漫派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答:明末清初的浪漫派书法家有徐渭的《女英馆十咏》、张瑞图的《七绝诗轴》、黄道周的、倪元璐、王铎的〈五言律诗卷〉、傅山《临王羲之书轴》、朱耷的等。

32、论述傅山“四宁四毋”的书法美学观。

答:傅山的政治个性强,艺术个性也及其率真,他强调“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突出贡献是将徐渭的浪漫派书风发展拓新,并标新立异的提出了“拙、丑、支离、真率”的审美标准,总浪漫派之大成。指出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眉,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33、清代书法各派的共同点及碑学派的优势。

答:①抒情扬性是明清书法的主潮,浪漫派是这样,帖学派是这样,碑学派更是这样,他们在继承北碑、返朴归真的艺术实践中,一个个活脱脱的表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天地。②清之碑学从理论上讲,有这样一个发展脉络,即经过“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邓石如扬起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始成巨流耳。”③乾嘉年代,北方魏碑大批发现。

34、“扬州八怪”是指哪八个人?

答:他们八人是指: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

、汪士慎、高翔、罗聘。其中金农被推为“怪首”

35、简述郑板桥的思想及其书法艺术。

答:①板桥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读书颖悟惊进,文名远播乡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交织在一起,以至养成了他落拓不羁的性格。②他的“难得糊涂”是最后悟出的人生哲理。③板桥有三绝,即诗书画。④他反对馆阁体书法。⑤他的代表作是《新修城隍庙碑记》。特征、个性这就是郑板桥书法的生命。

36、分析吴昌硕学书过程及书法艺术。

答:吴昌硕的书法,无体皆精,以篆书为最,他的楷书师法钟繇、颜鲁公,功力深厚,中年以后,风格由钟颜体变为黄山谷体,总之,其楷书通篇匀整,一笔不苟,直至八十高龄,乃能为人书写严谨的小楷扇面,传为美谈,他的行草书初学王铎,再熔欧阳询、米芾,自创一格,刚劲秀拔,生气勃勃。晚年行草书多藏锋,遒劲凝练,不涩不疾,更得“锥画沙”、“屋漏痕”妙趣,犹如长江涌洞庭,泻黄浦之舒。

第13篇:中国书法家协会章程

中 国 书 法 家 协 会 章 程

(2005年12月15日)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总 则

第一条 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民族书法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 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书法家、书法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

第二条 中国书法家协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尊重艺术规律,广泛团结、组织全国各民族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为繁荣和发展我国书法艺术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第三条 本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按照本会章程和专业特点开展艺术、学术和社会活动。

会 员

第四条 中国书法家协会由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书法家协会,为本会团体会员。全国性产业书协,凡赞成本会会章,并具备相应条件,可提出申请,报本会主席团审批,履行手续后,即可成为本会团体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的中国书协会员集体参加中国书协活动,视同团体会员。

第五条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符合入会条件,赞成本会章程者,由本人提出申请,两名本会会员介绍,经申请人所在的团体会员推荐,报本会批准并履行手续后,可成为本会个人会员。本会个人会员只隶属一个团体会员。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之一者可提出入会申请:

1、在创作上有较高水平;

2、在理论研究上有较高成就;

3、从事书法教育、编辑出版、组织工作有显著成绩或有突出贡献。

第六条 本会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入会条件细则,经主席团批准后,由驻会领导机构组织实施。

第七条 本会会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对本会工作及领导提出建议、批评和监督的权利,有退出本会的自由。本会会员有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维护本会权益,按时交纳会费,完成本会交付工作的义务,有为本会建设做出奉献的责任。

第八条 本会会员因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及本会章程,视情节轻重,经一定程序后,由本会主席团讨论决定,可给予通报批评、

暂停会籍、取消会籍的处理。

任 务

第九条 本会以最广泛地团结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繁荣书法事业为己任。本会对会员有联络、协调、服务和业务指导的职责。

第十条 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努力提高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业务水平。

第十一条 继承和发扬我国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提倡艺术形式、风格、流派的多样化。认真组织“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展览、国际书法展览、中国书法节等各种形式类别的书法展览或比赛,以及其他评奖活动。大力繁荣书法创作,开展书法理论研究,组织学术交流,加强编辑出版、网络建设,推动书法教育,培养书法人才,壮大书法队伍。对成绩突出的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予以表彰或奖励。

第十二条 重视、支持基层书法组织和群众性书法活动,并以多种方式加强与各界的联系,促进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提高。第十三条 根据国家政策,积极开展书法艺术的经营活动,加强基础建设,努力增强本会的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服务于会员创造条件。

第十四条 依据有关法律和本会章程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并建立相应权益保障组织机构。

第十五条 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书法团体和书法家的联会交付工作的义务,有为本会建设做出奉献的责任。

第十六条 致力于对外书法交流,加强与国外书法组织、书法家的联系,为繁荣书法事业、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世界和平及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组 织

第十七条 本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代表大会。其职责是:

1、决定本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

2、审议工作报告;

3、制定和修改《中国书法家协会章程》;

4、选举产生领导机构;

5、决定其它重大事项。第十八条 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团体会员和相关单位推举产生,并根据情况确定部分特邀代表。各团体会员由一名主持日常工作的负责人为全国代表大会的团体会员代表,同时作为代表该团体会员的理事候选人。代表团体会员的理事,工作变动后由团体会员另行推举更替人选,报本会主席团确认。

第十九条 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会选举产生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组成主席团。主席团任命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理事会执行代表大会决议。理事会闭会期间,由主席团执行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的决议。驻会的副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

第二十条 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召开、理事会不定期举行,由主席团召集。主席团会议由主席或主席委托驻会的副主席召集,会议根据需要随时召开。

第二十一条 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及理事会成员,

有对本会建设、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多做奉献的责任与义务。第二十二条 本会设名誉主席、顾问等荣誉职务,由主席团推举或聘请。荣誉职务不兼任理事。

第二十三条 对于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及本会章程或不称职的领导机构成员,经过民主程序, 予以调整、罢免或撤换。

经 费

第二十四条 本会经费来源为国家拨款、会员会费、社会赞助及其他合法收入。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章程修改权属全国代表大会,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

第二十六条 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简称“中国书协”,英文名称是 China Calligraphers Aociation(缩写为C.C.A.)。本会会址设在北京。

第14篇:中国书法家协会贺辞

中国书法家协会贺辞

在以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民营经济为主题的“新时代证券杯”全国首届个体私营(民营)企业书法展隆重开幕之际,中国书法家协会向展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展会的各位领导、各界代表致以诚挚的问候!

多年来,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紧紧围绕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决策,积极履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职能,以服务发展为己任,以做强做大个体私营经济为目标,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助手作用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赢得了党和政府的信任、会员的信赖、社会的信服,在促进中国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书法家组成的人民团体,成立于1981年,是由国家级的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专业组织,其宗旨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书法艺术传统,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书法艺术水平,不断发展和壮大书法事业。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疑给民营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竞争环境不仅要求企业提高自身能力,而且要求为之服务的协会组织和有关部门共同提高服务能力,以促进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愿我们两会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开创未来,共铸辉煌!

我们相信,这次书法展,必将成为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在此,中国书法家协会预祝全国首届个体私营(民营)企业书法展圆满成功!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张海

二O一O年九月二十五日

第15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

中央国家机关

一 鸣 丁盘石 丁永康 丁广茂 丁向阳 马 季 马世华 马蓝田 马广文 万 依 万业馨 于 彦 于曙光 弓彤轩 王 安 王 炜 王 冰 王 芸 王 健 王 琦 王 冰 王强 王 澎 王 昌 王禹时 王燕民 王十川 王玉池 王廷栋 王泽仁 王玉书 王文英 王文祥 王占元 王志伟 王国权 王济夫 王久安 王希坤 王景芬王家新 王同仁 王炳尧 毛广淞 卞竞武 方 馨 方秀桐 邓元昌 甘 珉 田英章 田雨新 田凤立 田永庆 冯 迪 冯 举 冯大彪 冯学栋 冯向杰 冯彝诤 冯麟征 史怀璧 史宗清 白 锐 白 煦 白振奇 叶培贵 叶如棠 宁扬楚 刘 蒙 刘 悦 刘 恒 刘 艺 刘恪山 刘智辉 刘新惠 刘汉文 刘治国 刘松林 刘中一 刘毓煊 刘万国 刘云龙 刘宗汉 刘炳森 刘普选 刘澄泉 刘玉楼 刘少英 刘振江 安曦贵 安永魁 阮宗华 阮双庆 邬鸿恩 权希军 曲毓琦 闫家宪 毕英麟 关东升 任红雨 汤树屏 汤文庆 许在廉 江 雪 朱乃正 朱鸿祥 朱猷德 朱学文 朱守道 孙 乃 孙盛年 孙嘉成 孙崇大 孙宝麟 孙洪安 孙永学 孙轶青 吕如雄 吕济民 纪怀昌 纪容健 江枫毅 严太平严渭渔 佟 韦 佟岩林 张 超 张 荣 张 继 张 飙 张 虎 张 杰 张 源 张之焕 张伯义 张瑞龄 张国辉 张德宽 张铜彦 张道容 张道诚 张同印 张崇范 张振国 张旭光 张铁英 张鲁泉 张成生 张又栋 张重梅 张永明 张荣生 应雪芹 肖 丽 余臣滔 侣明亮 沙英男 陆京生 宋 浩 宋启民 李 文 李 文 李 荷 李 准 李 晖 李 穆 李忠信 李克仙 李克寒 李鑫华 李明实 李仲耘 李仁堂 李尚斋 李贺林 李荣海 李茂林 李树杰 李树三 李纯博 李鸣泉 吴广崇 吴道弘 吴华嵛 吴传麟 吴学文 吴鸿清 吴震启 吴祥辉 吴艳萍 陈乔 陈 冲 陈翰彬 陈昔未 陈振寰 陈树谦 陈廷佑 陈景新 陈荫夫 陈奕纯 陈有安 陈春森 陈荣玲 陈复澄 陈家让 杨 茹 杨力舟 杨永德 杨佐恒 杨洪昌 杨永全 汪锡桂 汪格林 沈 鹏 沈道荣 邹德忠 苏平苏士澍 何 俭 何若泉 何首巫 何永泽 杜梦洪 邵志军 邵华泽 邵秉仁 邵福堂 劳家顺 宗家顺 郑 红郑明甫 郑珉中 郑延龄 郑启东 郑晓华 罗 勤 罗 扬 金运昌 林 岫 林 凡 林锴 周 倜 周冠英 周京明 周鸿图 武春河 武元子 孟繁禧 俞 震 闻 山 赵 鹏赵廷芳 赵国忱 赵大力 赵永和 赵发生 赵天琪 赵铁信 姜在忠 姜仪生 胡 琦胡孟炎 胡逸民 胡松华 胡云富 祖绍先 柯春海 钟 炜 钟 灵 钟芦生 洪民生 洪雪竹 荣所信 荣鸿钧 姚俊卿 段俊如 柳晓叶 徐广政 徐鸣珂 徐晨光 徐东法 徐楚德 徐扣根 郭永琰 郭安智 郭经民 郭振华 郭允苓 郭雅君 高 译 高承宗 高运甲 高惠敏 高文龙 袁守启 夏桐郁 夏家骏 夏鹤龄 秦永龙 秦宇奇 秦润波 贾靖宏 贾起家 耿墨学 凌士欣 倪文东 唐达成 唐国强 曹建国 曹肇基梁 东 梁永琳 梁振文 黄正元 黄宝善 黄钟骏 黄联成 黄铸夫 黄发荣 黄磊明 黄智刚 宿 悦 陈洪武 崔士篪 崔志刚 章巧珍 章景葵 常任侠 巢宝华 嵇为民 傅以新 傅砚文 曾庆辉 葛 路 葛绮云 程玉海 程莘农 彭综岐 彭利铭 彭世强 彭维纲 韩亨林 韩建军 鲁少飞 童亚辉 董寿熹 董天庆 董正贺 谢启晃 谢逢松楚慧华 甄福秋 雷振方 熊 伟 熊伯齐 廖自力 廖廷建 蔡师祥 蔡金鹏 毓君固潘传贤 潘肖彦 颜振东 穆 青 戴兰陔 戴顺清 于 声 于 磊 马竞先 仉凤舞 王玉福 王莲芬 朱袖清 许德方 张启亚 李长路 沉子恒 陆 石 罗荣渠 姚小全 金开诚 柳 倩 桑介吾 高占祥 康 殷 康秉彝 于可可 马 悦 马承祥 牛克诚 王 红 王 镛 王秉谦 王宝凤 王遐举 王连起 王靖宪 邓干熙 兰玉崧 左太行 刘正成 刘绍刚 刘玉柱 朱 宁 乔仁和 闫心灵 李 侃 李 超 李 路 李一枫 李志敏 张 辛 张荣庆 张志学 张陆一 张凤翔 张建平张文欣 苏元章 何云台 冷 溶 杨 辛 杨亚人 杨臣彬 陈平陈大远 卓 然 周而复 单双和 姚雪垠 赵朴初 施德中 段伯宇 贺敬之 贺荣信 袁晓园 徐邦达 曹辛之 崔志强 康墨如 曾 翔 韩绍玉 韩卫国 舒 同 舒关关 葛全胜 董寿平谢 云 谢冰岩 谢德萍 路 志 蔡祥麟 蔡孑人 廖静文 臧克家 汪永益 王岳川 李 杨 李敏善 李必达 李春梅 张存民 肖丕坤 赵国臣 赵喜明 胡小刚 段 军 袁 波 黄绍勋 蔡 毅 蔡茂友 熊其昌李京盛 吉炳轩 张传凯 李德亮 欧阳中石 爱新觉罗•启功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丁 谦 丁振来 丁嘉耕 于承绍 于在池 于进堂 万方荣 马东生 马法冉 马新林 王 恺 王 松 王学岭 王行培 王志安 王青冬 王祥之 王世同 王东发 王万朝 毛用和 邓少青 白太常 丛荣启 古 灵 申万胜 冯青春 卢培君 卢中南 田绪明 史进前 刘 弼 刘国福 刘远武 刘继武 刘天增 刘洪彪 刘树人 那启贤 汤 滨 汤晓燕 任其敏 任德驹 任文田 任松林 孙 映 邢福有 邢耀忠 吕小娇 吕吉祥 许 昂 李 真 李 为 李 然 李 铎 李 力 李培新 李嘉元 李春泉 李力生 李永悌 李有来 李尚才 李春华 李洪海 张 才 张 鹏 张明奇 张元国 张坤山 张海龙 张道兴 张天骥 张君亮 张志先 张京生 张承寰 陈少华 陈仲良 陈泽坤 陈寿建 陈金源 杨 陌 杨平位 杨培宽 杨春长 宋凤洲 宋正贵 宋后军 沉一丹 沈家骐 吴兆义 吴善茂 吴国平余明海 狄少英 汪玉华 汪德龙 苏福龄 何桐翼 邹正桃 邹新林 郑培靖 郑福生 周文波 周建华 周克林 周明善 苗再新 苗培红孟繁锦 岳 杰 征 争 林 谦 林素娟 尚 文 金 石 赵 勇 赵成建 赵长秋 赵嘉符 季平侯鸿昌 姚忠宝 钟显金 祝维秀 胡建雄 夏 川 夏 勇 夏湘平耿 改 倪进祥 柴岩柏 郭延年 郭洪成 袁计山 袁观望 唐永平高军法 曾来德 梁 军 黄先春 黄廷栋 萧 刚 康成元 程冠法 程允贤 程礼荣 彭 飞 彭 群 湛成汝 喻世瑛 蒋世欣 蒋延庆 董正义 董铁志 董成柯 谢少承 揭 晓 傅 山 傅 剑 温彦国 解志一 路 奎 路 波 路世明 廖宗怡 翟振喜 蔡大礼 彦振卿 薛冲波 薛在银 霍 然 魏 巍 魏楚予 魏伯良 戴清民 欧阳明利 爱新觉罗•启骧 朱仁才 刘 蔚 张永金 张志伟 王世明 史云芳 许尔瑞 张卫东 张维忠 李 沾 李俊琏 陈洪普 杨占林 杜秉才 吴铁群 周剑初 黄 新 崔勇波 潘应照 郭佳法 北京市

丁知度 于宝顺 弓 超 马晋甫 方 放 王 永 王 任 王一龙 王之鏻 王一新 王兴家 王金绵 王友谊 王立昭 王德芳 王京陶 王宜骙 王化新 王立志 王志革 王念堂 王祖诤 贝威扬 毛选选 史泽霖 史银章 生存义 田伯平冯亦吾 刘 军 刘 莹 刘振清 刘振英 刘汝龙 刘子章 刘楣洪 刘万友 刘铁宝 朱桂芹 华敬俊 吉祥生 吕民强 齐 心 闫美玲 安福存 孙 竹 孙以增 孙敦秀 孙秋泽 江峻风 任义明 任怀珠 纪淑蓉 岑元熹 启 源 严晓明 何玉璋 吴未淳 吴铎云 吴经缘 张 旭 张平张 杰 张 霖 张 旭 张有清 张国人 张仲愈 张荫培 张景之 张稼人 张书范 张文仲 张世俊 张来友 张辉义 苏 适 苏泽立 苏季群 苏振伟 李 松 李仲明 李大鹏 李晓军 杨广馨 杨新宅 杨再春 杨福忠 杨建平杨永旺 沈 莉 陈秋玲 陈玉龙 陈国英 陈孟康 陈宝全 林志诚 林信成 庞月光 范德安 郑彦伟 孟令芳 封友文 宣祥鎏 段志华 宫双华 赵 长 赵 普 赵贵明 赵清淮 赵培谦 赵之中 赵海明 赵发潜 赵文生 侯锡瑜 侯双亭 胡絜青 贾诚隽 贾文龙 徐 伟 徐焕荣 耿明星 高宝玉 高余丰 聂根升 铁燕英 郭景兴 郭金铭 郭凤金 黄德昌 黄全信 常平常宝刚 常金英 曹新元 曹广基 曹世钦 曹佳林 康 雍 崔学路 崔小镇 梁致章 盛绳武 韩宁宁 韩宪昭 傅冬青 傅家宝 傅春蘅 景舜逸 彭高致 程茂全 曾 辉 解志强 虞晓勇 翟所钺 潘执戈 薛夫彬 戴 琳 聂根升 丁文隽 许 行 洪钧陶 白俊龙 左长友 王春云 王鸿济 刘建丰 吕浩材 杨骥川 杜维钧 郭钟永 黄 群 崔胜辉 蒋 蓓 黎 晶 魏新志 孙瑞明

上海市

丁申阳 丁锡康 马双喜 王 鹤 王东平王德之 王伟年 王兆荣 王延林 王运天

王复耕 王听浩 王志雄 王伟平王宇仁 王宜明 王宽鹏 王晓云 王琪森 水赉佑 毛节民 方传鑫 仇敬芬 孔伟心 白雪易 厉国香 刘一闻 刘华云 刘小晴 刘兆麟刘庆荣 刘增荣 刘毅为 刘长根 刘永高 刘葆国 汤兆基 汤其根 任 政 任世朴 朱鸿生 朱仁冬 庄珠娣 庄新兴 孙 敏 孙信德 孙佩荣 孙慰祖 宋道文 应金阳 张 铭 张 淳 张 森 张 信 张天民 张静芳 张遴骏 张国宏 张德宁 张平树 张晓明 张用博 张伟生 张炜羽 李 唯 李 静 李天彪 李志坚 李文骏 李其德 李益成 李志贤 李荣国 何 磊 何培荣 沈 杰 沈受觉 沈鸿根 沈培方 杨建臣 杨耀扬 杨永健 杨震方 陈 斌 陈志浩 陈祖范 陈星平陈钟咏 陈身道 陈梅璋 陈茗屋 陈炳昶 陈小康 陆鹏程 陆祖鹤 辛冠亚 汪谷兴 吴 瓯 吴圣麟 吴柏森 吴福宝 吴天祥 吴承斌 吴颐人 吴友琳 吴伦仲 余慰祖 余仁杰 束长开 周 斌 周 卫 周孝国 周志高 周建东 周华金 周建国 周慧珺 周正平周思言 周童耀 周德音 周叶平周同法 郏永明 茅子良 林仲兴 林志铭 范安华 范文通 范韧庵 金小萍 金仁敏 郑 涛 郑振华 郑丽芸 郑伟平姚同庆 赵 林 赵 坚 赵伟平赵珊珊 施伟国 施元亮 宣家鑫 钟正修 洪丕谟 费声钱 祝成武 柳曾符 胡卫平胡问遂 胡志兴 胡文宝 胡铁生 庄久达 徐 琳 徐 植 徐 镕 徐正濂 徐伯清 徐圆圆 徐梦嘉 徐铭人 徐庆华 徐铁君 高申杰 涂建共 席云鹏 倪宇明 栾国藩 翁闿运 袁 硕 袁继先 袁雪山 顾振乐 夏伟军 钱茂生 钱亚钧 郭 钢 郭适铨 桑仲元 唐存才 唐天源 黄 勋 黄若舟 黄世钊 黄连萍 黄焕忠 黄仲达 巢伟民 矫 健 曹醒谷 萧 卡 萧海珍 崔尔平常记仁 龚皆兵 戚振辉 喻 蘅 曾 明 童英强 童衍方 董觉伟 董祖豪 董洪智 董佩君 蒋 臻 蒋元林 蒋英坚 韩 煜 韩天衡 楼纪云 詹仁左 虞 伟 蔡国声 蔡慧蘋 潘德熙 潘朝曦 戴小京 戴自中 瞿志豪 瞿心安 褚保权 杜 宣 胡 考 王志毅 王本贵 王恩科 申福华 朱忠民 朱显民 沈建国 沈鼎雍 沈爱良 陆维中 汪亚卫 周炜旻 承文浩 武红先 赵墨良 钟家隆 俞多轩 夏 宇 唐和臻 黄建军 蔡毅强 戴一峰 戴剑青

天津市

马建新 王 千 王正通 王晓通 王秀琪 王明九 王树秋 王学仲 王守羲 尹连城 冯裕邦 宁书纶 卢善启 田蕴章 冉繁英 安 瑾 安宏忠 曲世林 华 非 华露香 华刚年 毕开文 乔正宗 齐治源 朱玉生 刘 强 刘铁英 刘运峰 刘洪洋 刘治林 刘文中 孙荣刚 孙宝发 孙家潭 孙伯翔 任云程 张广金 张玉亮 张学武 张荫洲张洁亮 张少文 张建会 张金焕 张躍起 张牧石 时金增 余明善 李 萍 李 锋 李 广 李仲仙 李泽润 李占会 李华钧 李鹤年 李孝椿 陈 因 陈云君 陈启智 陈骧龙 陈连羲 陈传武 苏长华 苏玉作 邵佩英 况瑞峰 何俊田 杨凤仪 辛一夫孟宪维 孟德荣 孟昭丽 季家松 季慧琴 金保书 范润华 周建平姜仲圣 姜钧杰赵 飚 赵伯光 赵海峰 赵祥文 赵士英 胡 月 胡忠恕 郝金宝 高大慧 高昭业 高学仁 袁卫平奚 洋 郭永周 郭赫达 徐嘏龄 殷 龙 顾志新 顾颖之 唐云来 康国林 阎秉会 阎宝忠 龚 望 崔鸿林 崔寒柏 曹柏昆 谢学坚 韩嘉祥 韩征尘 董鸿程 窦国峻 窦宝铁 楚宝路 潘若骏 薛卫林 穆奎信 冯星伯 刘止庸 刘松庵张 谦 吴玉如 单体乾 赵云起 耿仲敭 黄寿昌 蓝 云 褚守质 穆子荆 孙其峰 王 静 王忠智 王颂余 田际康 刘 恒 袁健民 喻建十 路 棣 蔡鸿茹 霍春阳 王清玺 何隽田 王朝晖 朱兆煜 刘 伟 刘 啸 刘湘泉 刘硕海 孙玉山 李德海 李向群 王岐洪 李双伟 张 奇 肖培金 周志军 郑 晖 郝 军 胡 健 赵恩才 唐颖明 康兴华

重庆市

马超冀 毛 峰 王 颖 王成孚 王隆仿 王霖濬 韦明齐 卢国俊 卢德龙 兰滇军 史永庆 乔堃龙 伍昭富 刘 阳 孙士熊 孙小平曲松山 齐 江 吴云斌 吴廷凤 张 伟 杨瑾宁 杨儒宗 陈龙国 李世奎 李文岗 郑永松 周永健 周漫白 周春山 屈趁斯 庞舜尧 罗哲光 青晓旸 姜公醉 赵纯元 郭曙光 徐文彬 庹纯双 梁子平黄建华 曾右石 程 军 程重赓 童述猷 蒋维亮 傅 舟 傅晏风 廖 科 缪经 纶 钢 殷 白 王逐萍 毛锡雄 冯建吴 江友樵 许伯建 牟森万 张一农 张江涛 宋正贵 李伟鹏 吴茂礼 邹鲁滨 徐无闻 夏昌谦 黄 原 黄笑芸 魏宇平戴 文 刘森林 王明中 王兴国 王昌明 史若飞 龙 鸿 任永秀 李 刚 李 彬 李 瑞 张裕纲 周庶民 林 健 荀运昌 胡永庆 胡厚生 胡正好 聂 辉 秦东明 秦效侃 陶梅岑 曹 建 曹 珺 曹 建 曾昌友 程本初 谯指南 蔡华义 廖 艺 姜定华 孟重舆

河北省

丁伯奎 马良辰 马伯寅 马文鸾 马志英 马骏祥 巴根汝 毛玉林 仇必鳌 尹 沫 尹树槐 尹海金 方 育 王 强 王加林 王慕乙 王旭东 王士宏 王永兴 王秀杰 王吉红 王剑庐 王增军 王宝利 王清玺 王静轩 王成斌 冯 红 冯宝麟 白秀华 兰惠泉 田 人 刘 靖 刘小平刘春风 刘少军 刘以忠 刘月卯 刘常利 刘铁峰 任桂子 任东会 孙学东 孙桂林 孙铸青 齐剑楠 朱伯华 朱志齐 许 力 旭 宇 吴守明 吴学军 吴惠臣 吴尚杰 吴兴平吴占良 张 之 张曦旺 张守中 张明君 张书楷 张鹏翔 张牧村 张松龄 张贵银 张纬东 张春霞 张新颜 李 江 李 琦 李树鸿 李志宏 李书和 李根茂 李喜泰 李太平李守城 李连柯 李广桐 李德瑞李海明 李瑞恒 李智永 狄 彬 陈 伟 陈惠永 陈贺明 陈茂才 陈卫疆 肖 一 肖建科 肖坤生 杨书生 杨宏朝 杨玉堂 杜圣君 杜长荣 何青清 范 硕 范东琴 尚林德 周 铭 周申明 欧伯达 郑 彬 郑振国 郑一聪 金文和 姚 超 姚 璜 姚小尧 封俊虎 赵 一 赵 工 赵继成 赵广平赵凤桐 赵逢明 赵泉连 赵士恒 赵增云 赵俊奇 祖秉安 贺保银 胡立民 胡大鹏 秦 彪 秦英武 袁爱民 陶 然 陶佛锡 徐印峰 高鸿源 郭文志 贾 克 贾志刚 贾金声 黄 绮 黄东明 黄宪律 梁庚宸 阎世勋 崔玉华 彭冬梅 韩 瑛 韩焕峰 韩大星 韩步勇 韩培澄 傅亚成 程海清 董毓明 靳蓝慧 管建军 熊任望 熊基权 熊彬祥 蔡云林 翟润书 薛英杰 薛鸿群 冯书楷 张布舟 邸玉生 赵永阁 徐 斌 翟丽燕 潘金城 卜宪旬 马善双 牛鸿凯 王 洋 王文彬 王传宾 王克省 边建国 田自晓 吕铁元 闫嘉望 汲建朝 任伯宁 孙立琨 刘兴华 刘永申 刘德彪 刘小微 刘进堂 邢俊杰 杨 春 杨海峰 杨光前 杨金亮 张建国 张焕国 张学文 张岳朝 吴致铨 肖国会 李印华 李亚光宋寅鹏 周 展 周文昌 周红松 林 伟 武洪军 赵彦林 赵险峰 赵国平胡 湛 侯广信 贺书席 郝振林 秘锡林 贾 徽 桑宝林 唐忠元 郭永利 常恩江 甄建军 潘学聪 魏兵然 魏多刚

山西省

丁 立 丁义贤 卫天亮 卫牢娃 马良忠 王 陆 王治国 王兴国 王来和 王建魁 王永祥 王海鹏 王朝瑞 王秀生 王卯全 王志刚 王岳青 文景明 亢金马 仇官有邓明阁 邓心泉 田树苌 冯建东 石喜琴 刘锁祥 刘志强 刘静望 刘久长 刘鸿滨刘小原 刘海生 刘政群 安多民 安开年 朱民贵 朱鉴塘 朱小洁 孙存锦 吕书庆阴凤华 张 谟 张 生 张 一 张俊才 张铁锁 张世荣 张启明 张旭林 张建民 张迎军 张广凯 张剑舟 张秉谦 张鸿文 李 刚 李 焰 李曰敬 李庶民 李祖孝 李锦彪 李琳文 李慧英 李文亮 李晓林 李琼瑶 李才旺 李冠平李光琳 李家琪 李小坪 李永刚 宋树德 宋培卿 宋富盛 苏富世 陈嘉澍 陈大树 陈明元 陈巨锁陈俊民 杨小健 杨树洲 杨国柱 杨吉平杨金贵 冷 光 沈晓英 吴宗智 林 鹏 武 垒 武爱栓 武晓梅 周先宝 周春殿 郑恩田 赵秀芳 赵宝琴 赵望进 赵社英 赵承楷 荆观圣 郜 孝 贺寿长 姚仁承 段生龙 郗满祥 闻 林 徐树文 徐文达 徐晓梅 殷 宪 袁旭临 贾昕凌 贾大一 高 智 高英柱 高全章 郭齐文 郭存魁 梁 鸿 梁世昌 阎 俊 韩 瑞 韩少辉 韩清波 韩左军 颉 林 傅三忙 曾声亮 雷崇善 霍德敏 薄文秀 魏晓刚 朱 焰 冯慧林 韦钢武 王弼现 毛苏南 叶 欣 刘新恩 刘补仁 刘兴尧 乔玉亮 吕林健 朱元春 李海宗 李寅生 张星亮 范珍明 赵学义 赵邯平贾双平高建国 郭引贵 樊金平

内蒙古自治区

马 澜 马锦威 马沛成 马继武 王再天 王厚孝 王福全 王廼欣 王云山 王文斌 王丽云 牛泽甫 史 诗 史守仁 艾力图 刘文奇 刘国旗 刘金琼 刘朝侠 朱小砚 朱毓义 李荣华 李贺年 李清波 李玉芳 李贺忠 张恒俊 张树兴 杨章会 杨鲁安周 明 周天甫 周云华 宝 山 俞祺德 赵建东 唐荣臻 贾 才 高延青 耿鸿钧 郭瑞金 康 庄 康新民 朝洛蒙 韩文忠 韩铭扬 董尚义 靳秉岩 熊一然 薛剑国 艺如乐图 拉希尼玛 吴•满都拉 白 光 耶 拉 郝枫朱 包国庆 李 力 李静伟 张捷君 苏 涛 苏雪梅 吴银成 周立平荣以文 海 泉 顾景云 王德恭 杨 茹

辽宁省

黄复盛 张 军 宋振华 孙德洲 姜有银 刘长泰 葛 忠 李连生 荀润江 杨天植 姜荣贵 王秀梅 丁春林 王雨农 祁玉林 李兴臣 张 荭 李仲元 董玉玲 董 文 张 弘 徐 炽 佟 铸 姚志忠 南朝明 李正时 苏 烽 刘尔福 单宝成 赵仁魁 张琪斐 甘海民 朱成国 勾雨峰 任叔衡 郭子绪 李持国 时元有 路 民 李惠昌 董文广 张英武 王教贵 汤文奇 齐作声 张子明 王 岩 韩天福 林晓鹏 朱照洗 李欣伟 何连仁 马秉枢 张铁成 刘世业 赵 鲁 刘九荃 刘 汀 赵淑兰 王淑清 冷 旭 李善祥 卢树勋 温同春 郭延选 姜 生 杨玉林 刘海娜 庄延伟 曹靖筠 王贺良 胡崇炜 杨一墨 魏 哲 李惠中 蔡 毅 丛秀云 孙 勇 韩泽恩 史成俊 周 鑫 李 阳 宋彬香 倪 真 王艳华 王延风 刘恩祥 李树荣 韩兆沛 王丽萍 张世刚 胡 炜 王 宏 于庆霁 高大纯 王鸿志 苏 峰 聂成文 宋慧莹 贾纯敏 毕来德 矫红本 王可俊 于盛军 万端杰 梁文夫 邹立轩 于 涛 于植元 张胜九 曾 强 王家胜 彭过春 王成敏 张绍先 于亚平宋 民 张本羲 董 洋 王登科 伦杰贤 李善荣 李世俊 刘建敏 马奇勋 王 冠 杨仁恺 王 丹 李小棣 张英伟 赵庚华 孙 羽 吴景春 魏金国 张文良 师索民 齐 红 林茂芃 刘永山 张弓者 杨恒旗 汪正中 史维静 张兴堂 孙德明 尹殿辉 万建国 朱法楷 赵博海 刘 刚 林国辉 张 鹏 袁绍衡 杨永滨 常宝林 赵伟力 李继东 王政佳 张恒凯 吕世坤 姚建华 凌全强 崔发昌 马延崇 张齐岩 贺 亮 王荫来 潘殿启 苑庆民 刘作胜 于恩东 王永刚 彭军华 何经伦 来常新 陈乃强 吴 毅 徐可大 韩大为 邹永刚 董立明 牟心海 梁洪伟 耿 军 苏德永 刘源涛 杨永明 刘 鹏 曲奎萍 李 丽 任为民 徐也秀 包春生 崔志安 董修善 许 彪 王重石 卢 林 王 琥 孙熙春 刘生东 蒋金明 夏 秋 戴为众 郭 岩 高 辉 王 荐 张德胸 王文轩 张恒奎 路 彬 丁 斌 赵福元 张云龙 马晓时 刘淑兰 王晓峰 刘继银 刘 刚 王中海 张国传 李 震 赵野明 李家田 杨 晶 张久安 孙金龙 赵友章 唐海波 张庆涛 王 渺 周少华 刘 颖 王圣东 王海轩 赵大超 王魁公 张永利 伯绍刚 李 琪 李学伟 沈延毅 王堃骋

吉林省

于 宇 于学仁 于占富 王 博 王文彬 王玉峰 王铁成 王纯信 王以忱 邓 旭 邓砚光 牛 成 方 强 冯巨中 石东华 丛文俊 任志刚 任宗厚 刘宝泉 刘盛春 刘乃中 刘彤宝 刘闯义 刘成源 吕 坤 孙中文 孙世忠 朴再云 汤禹廷 江 水 吴 竞 吴晓光 吴明南 吴曦宇 吴自然 李 林 李 壮 李 挥 李 君 李春元 李泓晖 李贵权 李俊和 李树君 李恒墀 李殿富 李柏秋 李林懋 张 树 张宇浚 张健身 张耀庆 张彦华 张绪伦 张志君 苏兴钧 宋国平邹朝明 陈启弟 杨延文 季 国 武德吉 范久臣 金中浩 金意庵 周云芳 宫殿明 胡忠元 赵立新 赵金伟 赵德荣 郝幼权 徐 涛 徐文江 秦维国 袁履霜 聂旭晨 黄彦平黄秋实 黄绍义 崔宝国 肖国华 曹伯铭 盛国兴 常弘才 常学铭 阎新民 龚常和 傅 凯 傅绍伊 韩佑文 韩戾军 曾 欣 彭祖述 解殿双 窦 澄 窦履明 廉世和 蔡华立 赫大龄 薛 军 鞠穉儒 魏 波 魏子复 魏子荣 马有林 刘大鹏 刘天琪 吕 昕 张 涵 张金梁 张春雷 张福有 李 鹏 宋旭安 姚铁力 赵建军 蒋立辉 蒋力华 傅新立 窦国斌 雍峰 霍明扬

黑龙江省

丁双北 于 晖 于家全 王 境 王平王 田 王有喜 王文雨 王立民 王凯霞 王文斌 王桥德 王鸿庆 尹寿坤 方文举 邓 灿 边健如 申海清 刘新民 刘小聃 刘银鹏 米金玉 邢钰奎 邢振国 朱 宏 朱有德 孙 毅 孙 蕾 孙嵩杰 孙宝山 吕圣尧 吕洪生 利 化 沈 沉 沈 重 沈宝贵 吴正宝 吴方成 迟文斌 张 戈 张跃飞 张万栋 张少华 张连俊 张天民 张建国 张丹非 张英勋 张忠义 杨一平杨茂国杨克炎 李 锐 李 可 李 强 李大维 李月贵 李世亮 李泽兴 李永祥 李晓春 李克民 李夫晨 初国君 陈 钟 陈鲁颉 何昌贵 何德元 宗绪升 孟凡辉 孟宪华 金玲 林雨生 林中秀 苑本民 范淳明 范宝峰 郑 杰 郑 珉 郑佩服 周 德 姜玉库赵永本 赵隽明 赵国林 赵佩绂 赵振宽 胡梅生 胡良伟 胡春东 洪铁军 原 静 原立军 耿振有 聂书春 徐 勤 徐书钟 徐永库 徐士军 徐英男 贾振祥 秦伯勋 秦德昭 郭 恒 高庆春 高国庆 钱晓惠 曹大沧 黄国光 戚躬圃 梁广林 崔 志 盛洪军 傅伯庚 葛冰华 葛世权 温 刚 喻更生 靳继君 慕凤枝 翟亦鸣 蔡忠信 魏天雪 陈 雷 范培鉴 郭征夫 薛凤池 王中华 林兆悫 徐广伟 郭贵林 黄 涛 于惠群 王景峰 王树民 冯树奎 白利峰 孙国辉 孙登成 毕良铁 吕相阳 朱孝先曲庆伟 刘艳东 刘凤荣 汤贵辉 张子旭 张俊东 张清波 汪占革 杨 忠 杨南之李文宝 李文华 邹玉霞 苏云龙 吴修德 陈国成 沈洁清 孟 飞 郎树春 赵 荷 赵长青 姜美英 徐鸿敏 黄秋实 解希方 雷东升 傅熙云

江苏省

丁观加 丁家福 卫知立 万玉龙 马士达 马千里 马奉信 马 亚 王 刚 王 凡 王岚 王一羽 王光明 王冰石 王守民 王金春 王健生 王继安 王渊清 王歌之 王曰曦 王宜早 王福成 王建源 王东海 王树堂 王伟林 王野云 王乃胜 王同顺 王学雷 戈伟言 车应龙 仇高驰 卞雪松 尹树人 瓦 翁 孔繁建 邓 进 包伟东 乐 泉 叶叙玄 叶鹏飞 叶鹏敏 史克方 冯京耀 石立君 石学鸿 石 林 石怀玺 白清渊 华人德 朱 敏 朱 勤 朱大霖 朱永灵 朱根寿 朱福煃 朱寿友 朱文郁 朱天曙 朱德玲 刘 春 刘云鹤 刘灿铭 刘秋农 刘浚川 刘方明 刘谷清 刘禾生 刘铁平刘茂德 刘如生 刘开强 吕晓芳 庄 辉 庄希祖 孙 洵 孙 璘 孙少斌 孙晓云 孙玉林 印建南 仲 许 仲贞子 许 强 许亦华 许建铭 纪 伟 成汉飚 阮衍云 齐 崐 西乐群 汤晓燕 张 杰 张 仪 张 之 张 伟 张 利 张 宁 张 晏 张 澄 张浩元 张士东 张锡庚 张正渭 张耀山 张孝徵 张怀仁 张德斌 张汉怡 张郁明 张玉海 张守跃 张少怡 张铁民 张建武 张宜顺 张寒月 何 辰 吴 浩 吴 恺 吴寿石 吴觉迟 吴振立 吴聿明 吴自標 严黎声 沈 立 沈玉山 沈锡泉 李 罗 李 宾 李 庆 李泰庆 李天池 李亚如 李学珍 李敦甫 李路平李夏荣 李新景 李昌集 邬西濠 陆家衡 陆修伯 陆亚鸿 陆云翔 陆正扬 陆昱华 陈 迅 陈 肯 陈 云 陈 宁 陈炳彪 陈大羽 陈凤桐 陈应华 陈金纯 陈建民 陈根兴 陈积厚 陈慎之 陈默然 陈百柯 陈震瑶 陈拥军 汪精学 汪建春 汪瑞章 杜 庚 杜志强 辛泽仁 季伏昆 苏金海 苏子龙 言恭达 邵希平邱国明 杨延复 杨应龙 杨康乐 杨永新 杨百顺 周玛和 周玉峰 周俊海 周盘大 周一新 周亚鸣 周崇华 周大成 周明生 周祥林 范石甫 范广仁 林 徵 林昌午 林再成 林斌仁 金德欣 郑必宽 郑为人 郑乐为 郑健雄 罗 荣 郁忠平郁宏达 胡一飞 胡道华 胡伦光 胡灿枫 胡家持 羿良忠 赵 锟 赵 峰 赵 明 赵绪成 赵建昌 赵发德 赵斯武 祝培良 施 仁 施新宇 钟天铎 洪 炜 费广德 费之雄 俞建良 柳正梅 查元康 姜 华 姜 舟 姜桂林 侯永寿 恽建新 徐 畅 徐圭逊 徐崇嘉 徐纯原 徐利明 徐寿祥 徐浩然 涂 君 班粤生 翁达十 唐 云 唐 熙 凌文铨 高仲渊 郭 荐 郭列平顾 工 顾振祥 莫建强 秦 能 钱 新 钱惠康 钱太初 谈惠娟 桑作楷 贾玉书 夏国贤 鹿守璋 萧平慰天池 戚太鸿 戚庆隆 章炳文 矫 毅 黄 惇 黄 真 黄 江黄之凡 黄正明 黄养辉 黄伟农 梁 钰 梁龙巴 曹 军 曹兴福 曹志桂 曹秉峰 阎 揆 崔 护 隋秉涛 逯国胜 程 坤 程质清 温广宇 储 云 谢 飞 谢孝思 彭建勋 董路谊 蒋永义 蒋寿元 蒋瑾琦 湛成汝 景大文 葛鸿桢 靳 潜 阙瑞明 阙长山 阚爱平谭 云 谭以文 翟立新 管松生 臧 科 臧思勤 潘振元 潘敏钟 潘宗和 樊建峰 薛丽娜 薛龙春 穆 棣 魏建勋 戴仲文 欧阳龙 端木仲森 端木丽生 宇文家琳 朱培尔 陈震瑶 李大鹏 武中奇 胡舜庆 奚乃安 萧 娴 田 原 卢力彬 刘 晖 辛 尘 陈仲明 李春泉 李新翔 张六韬 杨文涛 沙曼翁 吴伟 吴炳伟 麻 凡 蒋才明 管 峻 何连海 林志强 姜戈平丁釰林 卫剑波 王 清王国雨 王明昕 王国安 王本兴 王云翔 王英杰 王卫军 邓 涛 邓晓东 朱国平朱颐人 庄天鸣 许爱明 许风康 姜祥荣 孙长松 吉小岳 张 昕 李志炜 李文灵 李双阳 李守银 汪小玲 汪能江 汪国柱 沈海清 杨徐辉 何震宇 邰 劲 余康宁 陆 衡 吴炜栋 周雪耕 周新月 周冬军 林云志 郁文明 郁建伟 居永良 金 丹 金学智 罗勇来 徐 燕 徐锡澄 徐正标 徐世平赵 岩 祝 竹 姚淦铭 桑保安 曹泽民 曹元伟 戚泰健 高卫平高作林 高步明 顾 琴 钱 坤 殷爱华 黄 明 章克耀 龚洪林 常汉平程 卫 傅汝明 韩秉华 谢建华 谢利峰 虞锡雄 谭三喜 蔡显良 臧海洋 潘振中 霍定华 薛举杰 衡正安 魏 武 魏慧云 甘盛俊

福建省

丁明镜 马 驰 毛琴南 方松峰 方文达 邓定剑 邓建民 王卫平王瑞璜 王文吉 王振常 王民强 王永钊 王乃钦 王达人 尹德懋 尤 慎 白锡程 白启谟 庄绍英 许介川 吕俊瑶 朱以撒 朱子辉 张承锦 张人希 张大钧 张东晖 张一鸿 沈惠文沈乃希 沈舜乾 苏宜尹 苏梦辉 余 纲 余端照 余一石 余国联 李 毅 李诗斌 李德谦 陈 朱 陈柏永 陈兆育 陈清狂 陈秀卿 陈美祥 陈继志 陈志瑶 陈中华 陈东河 陈金用 吴昌钢 吴孙权 吴德才 杨安细 林 岑 林振鸿 林仲文 林懋义 林剑仆 林容生 林汉宗 林锻炼 林学东 罗 钟 罗 文 罗 强 罗觉华 周哲文 光中 郑述信 赵玉林 柯云瀚 高 怀 郭勋安 翁铭泉 康耀仁 黄坤生 黄榕城 黄宝春 谢荣仁 谢澄光 谢水墨 谢连明 舒 展 游嘉瑞 傅建华 傅永强 蒋平畴 赖彬文 蓝君植 虞孝龙 蔡劲松 蔡宗伟 蔡乙鹉 薛文栋 邓秉佺 朱棠溪 许 霏 林宪民 谢钦铭 丁文波 石 开 阮天朝 张潜华 李 力 李木教 陈 达 陈 远 陈奋武 吴乃光 余险峰 连明生 林 澍 林利敏 林英仪 林 坚 郑春松 胡曰巧 袁晓龙 黄华生 杨文乾 林景辉 蔡汉长 刘 涛 刘堆来 庄正华 许伟林 阮宪镇 张振平陈胜凯 陈海燕 李慎亭 吴国雄 吴兴棠 邱超平易曙峰 罗一鸣 林李阳 林浩湖梁碧龙 潘明朗 戴贵煌

浙江省

丁国雄 丁乙卯 卜翠敏 于良子 马亦钊 马国庆 万成伟 王 亚 王 迅 王 伟 王及 王道兴 王惠定 王柏珺 王晓峰 王志刚 王天长 王克勤 王似锋 王利群 王介南 王冬龄 王国明 王三五 王义骅 王海言 王正良 方国梁 方志恩 方爱龙 毛嘉仁 毛传书 毛建翔 尤炳秋 车广荫 卢乐群 申继鸿 石 峰 石君仪 石君一 包根满 包中庆 兰跃军 甘稼泥 田 井 田文惠 叶 欣 叶国祥 冯增荣 冯燕平朱 凤 朱大熙 朱仲夫 朱大焱 朱元更 朱克明 朱勇方 朱明辉 朱晓峰 朱恒吉 池长庆 许文巨 许宋奎 许绍满 邢秀华 毕民望 华 泳 邬浙胜 邬登校 刘 江 刘长春 羊晓君 吕 迈 吕永辉 孙 钊 孙小东 孙群豪 任平何保华 何来胜 何元龙 何国门 来海鸿 沙匡世 寿建刚 吴 舫 吴振华 吴继鸿 吴明哲 吴瑞佃 吴一桥 吴杭生 吴静初 吴聘真 余海翔 杜慧琴 李 明 李 早 李 英 李 彤 李兴祥 李忠庆 李劲涛 李建明 李久平李成昌 李文照 张 索 张 浩 张志攀 张奕辰 张耕源 张星亮 张风明 张爱国 张忠良 杨 尔 杨 曙 杨水文 杨为国 杨文科 杨西湖 严 军 沈 浩 沈 伟 沈元发 沈元魁 沈立新 沈浪泳 沈忠喜 沈怒吼 沈定庵 陈 斯 陈 言 陈 民 陈 进 陈越锋 陈启元 陈炳华 陈振荣 陈永源 陈文天 陈如生 陈谷时 陈仲芳 陈宣蔚 陈志强 陈建中 陈铁生 陈必武 陈金彪 陈炼焦 陈建明 汪灿根 陆天波 陆爱国 闵学林 邵观松 宋传水 罗会云 郑熔钧 郑成山 郑和新 宗光焴 金 翔 金 叶 金岳清 金吕夏 金良吉 范建华 林 湘 林 湘 林朋中 林剑丹 林乾良 林邦德 郎小浩 茅大为 周节之 周律之 周宗毅 周俊友 周文清 姜东舒 南剑锋 宣大庆 俞建华 俞德明 俞国儿 胡 强 胡开羽 胡朝霞 柳晓康 钦桂林 钟国友 姚建杭 洪 亮 施晓峰 赵 恩 徐 杰 徐平徐邦毅 徐家铮 徐银森 徐光强 徐雄关 徐三见 唐诗祝 桑火尧 桑建华 贾伟健 高 挺 晋 鸥 翁志飞 钱法成 夏建国 郭仲选 郭学焕 郭云青 郭子美 殷祖光 柴欢慈 袁一凡 商力戈 章寿松 章月樵 章柏年 章月中 盛欣夫 盛力人 盛虹之曹寿槐 曹国庆 萧耘春 黄建生 黄元及 黄寿耀 梁少膺 梁浩毓 蒋天耕 蒋振帆程 宏 程美英 傅延禄 傅一平喻革良 谢非墨 谢三中 鲍贤伦 裘章清 虞文懋 廖达敏 管 琳 蔡 毅 蔡建人 蔡云超 谭其蔚 潘倚剑 潘教勤 潘知山 戴 盟 戴彦 魏东海 王 真 王孙乐 王恭敏 沈大晔 汪永江 周榕村 丁茂鲁 马世晓 马雪野 王 钰 王建华 王志康 王玉田 王宏理 王跃庆 戈悟觉 毛峻巍 白 砥 冯品湘 卢汝福 叶一苇 厉培坚 朱 海 朱关田 朱春城 吕 军 吕国璋 陈 峰 陈 孟 陈出新 陈之卿 陈祥道 陈忠康 陈威遐 陈振濂 汪庭汉 张明珠 沈 炳 沈颖丽 沈继良 吴 莹 李章庸 李文宽 苏晋云 陆籽叙 宋一洲 杨积顺 余 正 金鉴才 周关度 郑玉浦 郁重今 茅大容 骆恒光 胡小罕 赵雁君 祝遂之 徐之久 徐润芝徐静波 钱 路 袁道厚 诸 涵 章 钰 章祖安 章子峰 章建明 梅谷民 曹厚德 葛德瑞 蒋北耿 韩天雍 傅其伦 傅琳琳 鲍复兴 戴家妙 王海燕 白希良 张觉民 周关洪 赵金勇 郭 靖 倪权淼 潘镇材 穆鼎宇 毛燕萍 王 波 王蕊芳 王学元 王红明 王江松 叶丐松 叶晓锄 孙新龙 吕 卓 刘昌东 朱胜斌 许 枚 张 永 张悟林 张斯鸿 张良生 张华飚 张志敏 李 砚 陈 宏 陈 经 陈远鸣 陈为民 陈志春 陈旭光 邱宗钦 何志刚 何晓云 何涤非 沈乐平邵德法 余巨力 杜世禄 宋建平吴雄飞 吴永龙 吴庆胜 应伟建 邹建利 邹云萍 林 贇 周晓峰 郑更绂 胡铁军 施卫中 祝 喆 金 铮 金心明 金云平封伟勇 洪忠良 钟剑宝 柳旭升 徐 蔚 徐文平徐襦宗 袁长寿 黄江龙 黄岳洲 黄哲平萧荣年 盛丹平葛曙明 谢有才 董三军 楼子海 蔡诗春 滕万林 申屠云章

安徽省

丁启顺 丁子同 丁梦周 刁远鹏 寸 草 万传新 马春燕 方 斌 方 红 方 明 方绍武 方茂鸿 方礼惠 方有新 王 涛 王 勇 王 斌 王心翰 王乐匋 王国熙 王君贤 王亚洲 王清华 王家琰 王守志 王少石 韦斯琴 冯玉山 卢安民 史文涛 刘云鹤 刘天明 刘蔚山 刘廷龙 刘云鹏 刘华骏 后其仁 向能庆 孙振鸿 孙国庆 朱子敬 朱和平朱白亭 朱国好 朱宗华 朱爱娣 江毛安 江涤华 许庆君 许云瑞汪 钧 汪 东 汪永安 汪德平汪敏文 阮良之 邢培林 余龙生 余永森 余国松 张 煜 张 宇 张业建 张晓东 张德林 张以永 张汉超 张永茂 张定华 张永宏 张悠炳 张学群 李 力 李 牧 李 杰 李传周 李清臣 李原野 杨少勤 杨霁成 杨士林 杨兴玲 杨华耀 闵祥德 陈 萍 陈家羽 陈孝全 陈艾中 陈浩金 邹富秋 纵横 吴绍昌 季汉章 孟 滢 孟繁青 周 彬 周 军 周国亮 周本信 周嘉亭 林玉英林生若 欧远方 范振海 郑伊农 姜显洁 姜秀真 娄建国 柯大林 胡政彬 胡克勤赵 琦 赵炳中 赵永林 赵子云 赵璧完 荆 涛 徐 风 徐 立 徐明发 徐无极 桂 雍 倪进功 倪肇鹏 秦锦章 耿立军 高建民 唐根生 唐大笠 高年丰 凌卓平陶天月 黄 澍 黄敬东 黄学江 阎梓昭 梁启忠 崔基旭 盛诗国 萧俊飞 傅爱国 董建 董 陈 董 聘 童树根 谢德寿 程路明 彭汉昆 葛文德 虞卫毅 阚开立 臧跃进 潮 洪 穆 磊 戴 武 戴静波 魏希尘 魏丰年 张一楫 李百忍 马东升 王金泉 王天明 王业霖 孔德满 冯仲华 刘子善 刘夜烽 庄传林 朱荣贤 完艺舟 张良勋 张兆五 张乃田 汪邦胜 忻可权 杨其铮 杨艺平吴本星 吴明何 吴树馨 花纯儒 李 东 李国桢 肖 煦 赵 德 赵凤池 赵多瑞 胡寄樵 钱仰吾 葛介屏 韩书茂 穆孝天 司徒越 苞仕武 司有来 后 庆 吴 雪 邹富春 高 鸿 郭连波 方 洪 白 鹤 朱仁安 华其彬 许伟东 张 波 李传军 沈家宏 陈 志 邵 鑫 单凌雁 洪天才 胡长春 姜 涛 倪恒文 徐难易 郭玉海 潘春军 杨少华 戴德成 申屠卫政

江西省

万建华 尹承志 尹挥如 尹世珍 方国兴 毛 毅 王 琪 王润华 王克敌 王一琴 王维汉 王理求 邓新江 叶宜芬 刘 俭 刘更生 刘自成 刘秋生 刘祖三 向志宣 孙庆佶 朱晓光 江 伟 许亦农 许续芳 李传梓 李陇华 李凌云 李满来 杨 剑 杨农生 杨一零 张 灵 张 鑫 张保增 张宪军 张桂涛 张维欣 张富生 张鉴瑞 吴小京 吴本清 严晴瑞 何亚夫 冷望高 汪开炎 汪青云 沈立新 陈 晖 陈久春 陈海光 陈德贵 陈荣辉 陈光华 陈国康 陈国慧 宋跃林 宋久军 邱才桢 周绍信周友田 宗明志 范 坚 林 峰 胡润芝 胡贵平胡一舟 胡志亮 钟自刚 钟秀之 钟建华 赵定群 骆凤田 倪 峥 夏志学 钱永瑞 徐林义 翁石匋 萧汝舟 萧高洪 梁福光 黄 君 黄永勇 黄天璧 崔廷瑶 曹 晓 傅周海 喻贵森 喻剑庚 蒋仲平韩顺任 雷轼生 熊 曦 熊胜虎 蔡正雅 潘名泉 王德敏 刘小华 李晓云 陈 风 郎 旻 姚小平施 辉 胡 源 郭小佳 黄 丰 黄四德

山东省

丁兴才 丁捍东 于明泉 于太昌 于春建 于春桂 于振才 于建波 于书亭 于胜涛于占德 马 明 马 博 马建钧 马英庆 巴忠鼎 尹曰泰 牛盛海 乌 峰 韦忠泰 王军 王众音 王颜山 王义诚 王志远 王行宏 王建强 王树春 王清元 王其耀 王运昆 王光胜 王世祥 王庆德 王法颜 王伯昌 王建平王树先 王步强 王长水 王锡庆 宁兰智 田庆山 龙 岩 龙敦聚 叶崧光 刘 峥 刘 杰 刘 光 刘 霖 刘文海 刘建峰 刘述伶 刘铭伟 刘崇文 刘德璞 刘玉鼎 刘克文 刘显超 刘鸿田 刘繁昌 刘锡山 刘聿鑫 刘世奎 刘家相 刘大海 刘舫溪 刘晓刚 刘永强 刘文泉 刘锡铜 刘恒章 刘庆平刘大明 刘承闿 刘志耘 关天相 安廷山 纪 君 曲 彬 吕金光 吕文厚 吕建德 齐爱君 孙 治 孙振民 孙有勋 孙墨龙 孙坚奋 孙元富 孙东正 江仁元 江继甚 朱学达 朱学德 邢增庆 许 光 任全书 乔明和 毕和生 张 君 张 正 张 伟 张 弩 张连之 张百行 张铭元 张建智 张秀岭 张其凤 张鲁家 张德政 张乃森 张炳南 张本友 张树林 张立涛 张建铭 张振国 张剑萍 张肇瑞 张非子 张国英 张镜远 张承宗 张世易 张开贤 张仲亭 张士栋 张逊三张茂荣 张锡城 张业法 李 越 李 元 李春雷 李建国 李茂芳 李毓遴 李贵钦 李哲先 李福崇 李福增 李连崧 李向东 李振凯 李储恩 李学斌 李万柱 冷继读 邵 岩 邵世慧 陈建民 陈 铸 陈寿荣 陈威光 陈本勇 陈梗桥 陈衍绪 宋 歌 宋 英 宋殿香 宋文建 宋道永 何冠麟 何江林 何爱民 何心振 杜显震 邹振亚 吴 耀 吴勇军 苏昭明 苏东河 杨宝敏 杨从强 杨在茂 杨崇进 杨学峰 肖振峰 陆明君 汪海权 武 斌 武晓临 苗枫林 单国防 范正红 范国强 林光旭 林建敏 林凤云 林书香 郑训佐 郑小宇 郑培亮 孟繁成 孟庆柏 孟鸿声 孟庆星 岳经一岳国锋柳志光 柳中朝 修士良 侯玉麟 侯西成 侯宇爽 侯承义 姜绍华 姜玉松 姜伯超荆向海 俞黎华 种炳铮 姚东升 姚山晨 胡元田 赵 引 赵 明 赵长刚 赵世清 赵凤砚 赵汝君 赵卫东 赵学伦 赵德成 赵立新 赵庆元 施邦华 娄以忠段玉鹏贺中祥 徐 明 徐 伟 徐 超 徐叶翎 徐国轩 徐永田 秦 英 秦 玉 秦吉良 栾明贤 耿 飛 耿 彬 耿玉亮 袁玉森 袁承光 袁相富 顾亚龙 郭 强 郭 立 郭子宣 郭庆祥 郭洪亮 高 岱 高 靖 高东岳 高景林 高庆荣 高宝庆 高小岩 贾 鹏 贾敦超 陶厚先 黄 斌 黄廷惠 梁 脩 梁有新 戚立江 韩延燕 韩冬冰 傅合远 傅小泉 董 玮 董文旭 董志强 蒋正和 蒋开征 蒋华亭 谢孔宾 谢金伯 温元华 褚衍举 蒯 宪 赖 非 裴墨石 綦宏伟 翟卫民 蔡金山 蔡金山 蔡省庐 潘卫东 潘英琪 潘景年 潘汉箎 颜世举 燕守谷 魏启后 魏永年 戴 军 戴金梁 山之南 葛进战 王 磊 王玉玺 王世举 王梦凡 卞葆彤 丛荣启 孙仁铭 关天骏 刘宗汉 许 明 任 真 辛显令 庄步金 李予昂 张维健 张叔愚 陈左黄 杜颂 孟庄泰 姜乐平赵 元 高 东 高吉杰 董凤基 鲁 特 孙乃全 刘 毅 李英令 苏剑君 杜西维 赵子富 于胜生 毛智华 方建光 仇 东 尹 芾 王 瑞 王 岩 王 雷 王飞虎 王琪璋 王奎强 王始钧 王杰昌 王培伟 王春生 王学杰 王汉起 王维志 王龙田 王承典 白 爽 宁全之 田泰珠 毕玉奇 毕红文 巩作义 巩海涛 许洪国 许好成 任艳梅 任宝忠 朱 民 朱春生 朱秀利 刘 元 刘 石 刘 建 刘 咏 刘宗超 刘从强 刘希龙 刘从智 刘升语 孙长业 孙建军 孙光磊 孙成振 孙晋海 吕伟光庄泽智 阴元炬 李 波 李 樯 李溪源 李远见 李国柱 李熙孔 吴 苓 何晋云 陈靖 陈锡山 陈增胜 陈彦豪 陈师超 杨 雯 杨 静 杨中良 杨乃瑞 杨秋平张 峰张 伟 张 伟 张星斗 张国永 张同君 张青春 张法舜 张瑞民 张志庆 张杰三 张仁德 张卫华 张国华 张灿森 宋秉民 邹方臣 林 玲 林中全 苗向阳 柳红海 姚素华 赵 准 赵向森 赵雪松 宫秀芬郝守波 娄尚坤 娄立新 姜悦新 侯军强 郭 强 郭继常 郭清山 徐 林 徐华东 徐俊峰 徐广征 殷永泉 殷延国 曹仕强 康义军 高 石 隋守训 谢 瑞 谢长伟 嵇小军 鲁大东 褚衍志 褚衍兴 翟永华 翟建平管杯君

河南省

丁东辉 马东山 马克俊 于建华 王 昱 王 军 王 鸣 王 海 王 岩 王 昉 王 晨王 澄 王猛仁 王成智 王宗都 王九朝 王应乾 王华莹 王明理 王崔善 王月仙王若愚 王蕴珊 王鸿玉 王永峰 王瘦石 王兆通 王宝贵 王荣生 王有杰 王梅玲王跃进 王建国 王国梁 王作旺 王忠勇 王育红 王兆卿 王松安 王卫民 王胜泉开映月 文玉柱 牛济普 尹建英 毛国典 毛国兴 仝相和 田青刚 申进贤 冯志福石立君 石长安 石嵩瑜 西中文 刘卉娟 刘治中 刘登龙 刘建国 刘森堂刘富昌 刘汝楠 刘迅甫 刘广岩 刘颜涛 刘文选 刘宝光 刘照渊 刘尊法 刘灿章 刘光欣刘存铭 朱长和 朱清涟 米 闹 庄桂森 伍 健 许 挺 许来保 许雄志 许广丽 池献平吕永芳 孙永茂 孙志国 安 刚 吉欣璋 张 静 张 海 张 宇 张 韬 张 靖 张京汉 张书良 张海龙 张文平张建才 张建京 张伯煊 张剑冰 张志善 张天兴 张鹤岭 张雅臣 张国朝 张新平张士钧 张宏伟 张高山 张金山 张生赋 张奇惠 张富君 张自立 李 珂 李 健 李 想 李明恒 李乾山

李云亭 李寿万 李健强 李彦春 李建业 李学文 李进学 李国龙 李瑞昆 李中令 李二锁 李义兴 李志成 李宝成 李刚田 李轶靖 李玉明 李孟渊 李鸿庆 李建华 李新鑫 李学文 李家原 时万超 杨 杰 杨 帆 杨静波 杨燕豫 杨京豫 杨俊梅 杨海蛟 杨德才 杜起文 杜大伟 宋 刚 宋德功 宋华平宋跃进 谷松章 苏茂智 苏本宪 陈 默 陈 震 陈雪帆 陈桂春 陈新泰 邵其波 沈长波 肖庆党 吴景晨 宗致远 苟复国 孟 琦 岳留钧 岳剑平岳修武 周 斌 周 鹏 周照明 周云峰 周俊杰 周君谦尚红芝 尚宏举 尚佳轩 范 斌 郝国斌 郝文勉 赵 丽 赵鉴钺 赵静波 赵振乾 赵明法 赵继宣 查仲林 侯晋中 胡秋萍 段思云 段体忠 徐 实 徐学萍 耿 峰 耿自礼 柴 磊 桑 凡 贾立英 贾长城 索宏源 倪水通 秦正保 郭清晨 郭亚东 郭鸿尔 郭子良 殷开甲 唐思领 高崇明 高海欣 商莹冰 曹明亮 曹文森 戚继彦崔前进 梁贵铭 康建树 章 管 常健君 黄军和 寇北辰 韩 伟 韩振华 韩伟业 傅维学 董国宾 彭生明 曾 广 蒋宪岭 谢小毛 程玉文 靳玉峰 雷云霆 路 工 樊贵敏 潘清江 薛党军 薛玉印 穆国星 魏 汉 魏吉平王富强 刘 顺 王振东 杜 强 张文兰 蒋向前 马建中 马展立 牛忠理 王 庚 王胜利 王三友 王德云 王浦青 王乃勇 王山中 王鉴为 王德云 古 伟 孙玮珂 冯征明 刘光照 刘宝平刘保君 刘建国 米启伟 任柏森 任天顺 任海林 荆 峰 李 亮 李 彬 李来成 李松婷 张 琦 张振发 张自语 张青山 张剑峰 张华翼 张宝观 张雪峰 张华中 张培华 杨承伟 陈晓宇 陈濂波 辛利民 宋 震 宋国军 罗奇胜 赵文卿 段 文 贾冠华 贾星辉 袁海船 常 亮 常亚钧 黄超予 黄思源 阎新国 韩 涛 韩绍愈 路言宝 靳夫有 翟本宽 熊传明 魏治功 刘山红 刘文超

第16篇:〖书法园地〗中国书法名词解释

〖书法园地〗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

素材 网络

编辑 晚秋

书法名词解释

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日本称书法 为“书道”。

法书: 指有规则,有法度,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而可作学习范本的书法作品。通常称

他人书作为“法书”时,则含有尊重之意。

翰墨: 与“笔墨”同义。翰,原指羽毛,借指毛笔,文字。翰墨,即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真迹: 由名家亲自书写或绘成的书画作品。

甲骨文: 殷商时代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故又称“殷墟文“。因使用刀刻,而称”契文“;因刻于龟甲或兽甲之上,而称”龟甲文“;因文字为记载占卜,祭祀之类活动,而称”卜辞“。是可辨识的最古的汉字。

金文: 殷商至汉代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铜在古代称金,故程“金文”。古代铜器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类,礼器作祭祀用,以鼎为代表;乐器作演奏用,以钟为 代表。古代以钟,鼎代表所有铜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

石鼓文: 指唐初在今陕西宝鸡三原发现的十块鼓形石头上所刻的文字。石鼓,为鼓形的石头,非石头制作的鼓。据近人考证,石鼓为公元前八世纪秦人所制,文字为秦人 所刻。十块石鼓每块上刻一首四言诗,记载秦国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 ”。石鼓文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

籀文: 又称“籀(zhou)书”,“大篆”。是介于甲骨文于小篆之间的一种字体。相传周宣王太使籀作大篆,故取籀为名。石鼓文为籀文的代表作品,故石鼓文又称为“籀 文”。

大篆: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用的六国文字。狭义专指籀文。

小篆: 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体。相传是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加以整理,简化而创制的。小篆的特点是形体偏长,线条园匀齐整。今存的>, >,>等皆为小篆代表作。

玉箸篆: 篆书的一种,仅指小篆而言,其特点是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此种篆书始于秦代。后亦有一“玉箸”形容书家用笔圆浑遒劲者。

铁线篆: 小篆的一种。因用笔圆活,细硬如铁,笔道如线而得名。如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书法史上即称之为“铁线篆”。

隶书: 又称“佐书”,左书“,”史书“。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将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形体取横势。隶书开始形成于战国晚期,汉魏时成为通用字体。隶书为汉字的书写简便化开辟了通途,它的出现为楷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是汉字书法史上的一大转折。

鸟虫书: 又称”虫书“,”鸟虫篆“。篆书的一种花体。其特点是字的笔画写成类似动物的形状,字形犹如图画。这种书体多用于旗帜和符信上,能起装饰作用。汉代印章亦有用鸟虫书的。东汉许慎>记新莽六书称:”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段玉裁注:”书幡,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

科斗文: 又称”科斗书“,”科斗篆“。手写篆字,以笔蘸墨或漆书写,起笔处较粗,收笔处较细,因而点画之状好似头粗尾细的蝌蚪,故称为科斗书,又写作”蝌蚪书“。元代吾丘衍>称:”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成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八分: 即八分书,也称为分书。八分之义,历来解释不一。一般认为它似汉隶的波磔,左右笔画向两边分开,如同”八“字的两笔向两边分开一样,故称”八分“。亦有学者认为这种字体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近人以为八分非定名,汉隶为小篆的八分,小篆为大篆的八分,今隶为汉隶的八分。

今隶: 正书(楷书)的古称。正书有汉隶演变而成,唐代仍将正书沿称为”隶书“,为区别于汉魏是的隶书,则将正书称为今隶。汉魏是的隶书又称”古隶“。

草隶: 草书的别称。汉代的木简上写得比较流动,草率的隶书书体亦称为草隶。

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汉初在草隶基础上形成 “章草”,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体势,笔画相互勾连,而字间不连,是草隶的规范化。汉末,相传张芝脱出章草的规范,去波挑体势,使上下字间牵连相通,笔画连绵回绕,书写更为便捷,成为“今草”(亦称小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亦是今草的代表书家。至唐代中期的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为放纵奇诡,笔画连绵回环,如飞龙走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

章草: 早期的草书,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其特点是保留了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不连写。章草的得名,说法不一:有谓因汉章帝创始,而名章草;有谓因汉章帝爱好与提倡而得名;有谓因章帝命杜度草书章奏而得名;有谓汉元帝时史游作>用此书体而得名。近代学者认为章有彰明之义,因字体结 构彰明严格,对草隶起了规范化作用,故得名。

正书: 又称“楷书”,“真书”,“正楷”,由楷书发展而成。正书始于汉末,为魏晋至今通用的一种字体,隶书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正书又变隶书的波挑为顿挫,出锋为回锋。其特点是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故称“正书”。相传汉末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因正书字体平正有法度,可作楷模,故又称“楷书”。唐代楷书最为规范,今所临习的楷书碑贴,多出唐人之手。真书之名,亦取正义。

行书: 又称“行押书”,“行狎书”。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有楷书的平整方正,又有草书的流畅便捷,且不象草书放纵难认,又较楷书生动简便,行笔不滞,如行云流水,故名行书。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接近楷书的行书,称行楷;接近草书的行书,称行草。行书,行楷,行草是相对的概念,并无严格的划分标准。

榜书: 又称“榜署”,古称“署书”,今又称“擘窠(bo ke)书”。泛指书写在匾额,宫殿门额上的大字。榜,即匾额。

擘窠书: 即”榜书“,大字的别称。或云擘,巨擘;窠,穴,即大指中之窠穴;因写大字时,须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故大字名擘窠书。或云因古人写碑版或题额,为求匀整,先以横直界线划为方格,然后书写于方格中,故称擘窠书。

漆书: 指以漆书写的文字。又指一种书体,如清代金农将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故称漆书。

飞白: 又称“草篆”。是一种写法特殊的字体。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显露笔路。相传为汉代蔡邕所创。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谓:“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

今人将书画中干枯笔触的露白部分泛称为“飞白”。

瘦金书: 又称“瘦金体”。楷书之一种。宋徽宗赵佶所创。其特点是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之势。有谓此种书体出于古铜甬书,瘦硬通神,有如切玉,故称瘦金书。

指书: 又称“染指书”。用手蘸墨作书,故名。

台阁体: 明代官场使用的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呆板楷书。台阁,本指尚书,引申为官府的代称。清代称“馆阁体”。后人讥称刻板拘谨,毫无生气的楷书为 “台阁体”或“馆阁体”。

馆阁体: 同“台阁体”。因清代馆阁中的官僚擅长写呆板,僵化的楷书,古称馆阁体。

经生书: 唐代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写而成,抄写佛经者被称为“经生”,其字则称为“经生书”。后人有以“经生书”讥字形呆滞的小楷。

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板桥)作书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以兰竹画笔出之,自成一体,此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然隶多于楷。因有人称隶书为“八分”,故郑板桥自称其书体为“六分半书”。

刻石: 指镌刻在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碑: 刻石之一种形制。古代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秦时多称刻石,立石,不称碑,汉代始称碑。以碑刻记事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

碑额: 即碑头。>谓:“碑首或刻螭(chi,无角之龙),虎,龙。鹤以为饰,就刳(ku,挖)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

碑阴: 碑石的背面。古代碑刻,正面刻碑文,背面往往刻门生,故吏,出资建树者的姓名,故称碑阴。亦有正面,背面皆刻碑文者,如汉>前后碑,两面碑文的

镌刻时间相距一年。

碑志: 指镌刻在碑石上的书法,文辞。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又称“墓表”, “墓碣”。列于墓道前的称“神道碑”,放置墓穴里的称“墓志”,或称“墓志铭”,圹铭”。

碑版: 泛指碑志之类。

勒石: 勒,刻。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而后刀刻的工序。勒石,又称“朱背”或“背朱”。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书丹: 指用朱砂在碑石上书写文字以便刻工镌刻。后泛指书写墓志铭为书丹。

临摹: 仿照碑贴的笔画写字,称“临”;以薄纸覆在碑贴上依形复写,称“摹”,或称 “影书”。临摹是学习前人书法的基本方法。初学书者宜先摹后临。临摹,亦作 偏义复词用,指临写,而不是摹写。

碑贴: “碑”和“帖”的合称。将刻在碑石上的文字拓印下来作为学习的范本,称为“碑贴”。帖,原指写在帛上的文字,后泛指一切可供学习的字迹。未经刻石拓印 的习字范本,只称“帖”或“字帖”,不可称“碑贴”。

碑学: 指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其变革等方面的学问,又称“碑版学”;也指清代阮元,包世臣等提倡北碑而形成的学书崇尚碑刻之风气。时有北派碑学,南派碑学 之称。

帖学: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评判版本优劣,鉴别字迹真伪等方面的学问;也指崇尚魏晋以下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别于碑学。

法帖: 也称“帖”。指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可作临习范本的书法作品,包括古代名家墨迹的复印本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经过拓印,印刷的书法作品。

拓本: 从碑刻或金属器物上拓印下来的书迹或图像。拓印方法是先将白纸盖在碑刻或金属器物铭刻的文字或图像上,轻轻捶拍,使碑,器平面上凹陷的线条清楚地呈现在 纸上,然后再用蘸着墨水或朱红颜料的软布团轻轻拍击,则凹下部分(即字迹或图像的线条) 呈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或红色,以使字迹如实地复现于纸上,这就叫“拓 (ta)\".凡用薄纸以浓墨拓印的称乌金拓;凡用朱红颜色拓印的,称朱拓。

响拓: 又称“影书”。是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先把薄纸覆在法书上,用笔钩勒下法书字迹的字画边框,成为空心字 (此法称“双钩”),然后将空心处填满墨即成。钩

勒空心字时,往往因为法书纸色沉暗,原字笔画看不清楚,须向光照明。故响拓又称“向拓”。

题跋: 书写在书籍,碑贴,书画作品上的评论,考证等方面的文字。明代徐师曾>:“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夫题者,缔也,审缔其义也。跋者, 本也,因文而见本也。”据他考定,题,始于唐;跋,起于宋

枕腕: 以左手枕于右腕之下运笔书写的方法。也有以竹,木制物或布包代替左手垫于右手腕下的。枕腕运笔多用于书写小字。

悬腕: 写字时执笔的手腕离开台面和纸面而悬起。这种方式,笔管活动的范围较大,适于写大字。

悬肘: 写字时执笔的手,腕和肘均离开台面和纸面,又称“悬臂”。由于腕,肘悬空,屈伸灵活,故笔管可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字就能写得更大。

运腕: 写字时,手腕悬空,腕部才能运动。运腕动作包括左右起倒和上下提按。左右起倒转动可以控制字的大小和笔锋运行的方向;上下提按可以控制笔画的粗细和笔锋 的轻重等变化。

提按: 指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动作。提,是笔向上拎;按,是笔向下顿。行笔有提按动作,才能保持笔锋居中,字形抑扬顿挫。

行笔: 指写字时毛笔在纸上起止转换的整个运笔过程。笔毫在点画中移动一起一落。落,就是将笔锋按下去,起,就是将笔锋提起来,一按一提,才按即提,才提即按, 可使笔的中锋在点画中运行,以表现书法艺术的节律。

间架: 指字的结构形式。主要指字形的安排,点画之间的搭配组合以及虚实布置。又称 “间架结构”。字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如何协调匀称,巧妙生动地安排以符合审 美要求,表现书家的风格和个性特点,这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汉字结构除单体结构外,合体结构中又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重叠结构等形式。

结体: 指对字的间架结构的安排。各书家不同的结体特点,表现了各不相同的风格和个性特点。如结体端庄,结体严谨,结构疏朗,结构松散等。

布局: 又称“行款”。指一幅字的整体安排,有字与字的照应,行与行的联系,要做到胸有全局,意在笔先,先构思后落笔,这样才能使全幅字成为有机的整体。

落款: 指字幅结尾处写上的说明文字。落款内容一般为书写时间和书者姓名,也有再写上书写目的或赠送对象的。

笔势: 指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因点画在字的结体特点不同而有各不相同的笔势。笔势是在笔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笔法不同。笔法是写任何一种点画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方法,而笔势则因时代风气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如智永虽传钟,王之笔法,但智永书法之体势则与钟,王不同,此即笔势之异。清康有为>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笔意: 指点画形象,点画关系的构思和书法作品的意趣,气韵,风格等方面的表现。笔意是在笔势互相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笔法,笔势,笔意三者统一 于一体之中,才能称之为书法。笔法,笔势,笔意称为书法三要素。

导送: 执笔法的一种指法名称。是南唐后主李煜于五字执笔法外所倡的技法。以小指导引无名指过右为“导”,以小指推送无名指过左为“送”,皆用以辅助笔的运动。后人执笔多采用五字执笔法(*,押,钩,格,抵),导送之法很少沿用。

[603] 又称“八法”。是前人归纳书法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以“永”字八笔作例,故名。其起源,有说张旭,有说智永,有说蔡邕,王羲之。永字八法依“永”的笔画 顺序称:点为“侧”,横为“勒”,直竖为“努”,钩为“提”,仰横为“策”,长撇为 “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清刘熙载>称:“永八法,只是要人横成横,竖成竖耳。”

笔锋: 指毛笔的尖部。

中锋: 又称“正锋”。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峰保持在点画的中线。它是各种笔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笔在运行中,主峰在笔画中间,这叫中锋行笔。这样写出的线条才圆浑而有质感。

侧锋: 又称“偏锋”。指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姿势。起笔往往用侧锋,以侧锋取势,势成则转为中锋。这样写出的点画显得潇洒秀丽。

折锋: 指笔锋在运行过程中转换方向时,笔势折叠带方,以形成点画的方劲峻利之势。

藏锋: 又称“裹锋”,“隐锋”。指书写点画时笔的锋头隐藏在点画中间而不外露,使笔势显得含蓄内蕴。这种笔法通常是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尤”。圆势用笔,多用藏锋。

逆锋: “藏锋”讲笔锋处理,“逆锋”讲笔锋运行方向,两者关系极为密切。采用逆锋行笔,笔锋才能藏而不露。所谓逆锋即以反方向行笔,“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的运笔技法。如书写横画是自左向右运行,但落笔时,笔锋应落在稍离横画顶点的地方,先向左逆行,待笔锋到达横画左边顶点是,再折转向右运行。又如竖画是自上向下

行笔,但笔锋应落在稍离竖画顶点的下方,先向上逆行,至顶点后再转折向下行笔。用逆锋作字,可具苍劲老辣的意趣。

回锋: 指行笔至点画结束时再回收笔锋的技法。如写横画,至收笔处转而向横画中心线回收笔锋。回锋笔法可使点画显得浑厚遒劲。

出锋: 又称“露锋”。指点画开头或结尾处笔的尖锋显露于外。清冯班>称:“出锋者,末锐不收”。如起笔时不逆锋,笔尖顺点画方向落纸然后顺向而行,叫起笔出锋;有些撇,捺,钩的收笔处笔锋顺势向终点送出并提锋离纸,叫收笔出锋。出锋可以体现点画间和字与字间的呼应,承接关系,能产生“精神外露,风采焕发有神”(清蒋和>) 的效果。

衄(nv)锋: 指笔锋既下行又往上,退而复进。与回锋不同之处在于:回锋用转,衄锋用逆。蒋骥说:“衄者,即老芾(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意“。

筑锋: 与“藏锋”相似,亦指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显露,但笔力大于藏锋,行笔时似以锋头入纸而使点画显得苍劲老辣,坚而不虚。故藏锋之力多虚,筑锋之力较实。用筑锋于两画出入相接之处,可取得紧密的效果。筑,捣的意思,如捣土使之坚实。

圆笔: 笔画圆起圆收,转弯处不露棱角的用笔称圆笔。书写时裹锋起笔,回锋收笔, 转折处用提转。

方笔: 笔画的起笔处棱角,收笔与转折处成方形的用笔称方笔。

渴笔: 笔锋含墨较少,书写时点画间多有露白之处,所以也称“枯笔”。枯笔使点画有苍劲之美。

悬针: 写竖笔时,笔锋沿竖画的中心线下行,渐行渐提,形成竖画上端稍粗下端稍细,形似针状,故名悬针。悬针是出锋,要写得挺拔,有力,下端尖细而不飘浮,笔锋虽出而力已送到,方见功力。

垂露: 写竖画时,笔锋沿竖画的中心线下行,至竖画的下端稍顿驻,然后回锋收笔,则竖画下端呈圆形,形似露珠垂挂,故名垂露。垂露是回锋,要写得圆润,浑厚,收笔处要燥湿湿度。

顿笔: 指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笔的动作。其向下用笔的力度大于“驻笔”,所谓“力 透纸背者为顿”。

颤笔: 又作“战笔”。用笔时笔画呈颤动状。用笔颤挚波发有笔道遒劲之效。

筋书: 指点画劲健遒丽,内含筋骨。东晋卫夫人>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者谓之筋书。”书法讲筋,骨,是说笔力遒劲健挺,如称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为“颜筋柳骨”。

一笔书: 指草书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连续书成,故称一笔书。相传为汉代张芝首创。张芝的草书,其势如一笔写成,全篇气通脉连,虽笔画偶有不连,而其势仍直贯到底。

内拽: 指意在收敛的笔势。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拽所成。”又说:“要用内拽法,先须凝神、静气,一心一意的注意到纸上的笔毫,在每一点画的中心线上,不断地起伏顿挫着往来行动,使毫摄墨,不令溢出画外,务求骨气十足,刚劲不挠。”(《书法论丛》)

外拓: 指意在纵放的笔势。沈尹默说:“外拓用笔,多半是在情驰神怡之际,兴象万端,奔赴笔下,翰墨淋漓,便成此趣,尤于行草为宜。”又说:“内拽是基础,基础立定,外拓方不至于流于狂怪。”

牵丝: 又称“丝牵”,“游丝”,“引牵”,“引带”。指书写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在先后笔画之间留有纤细痕迹。点画间有纤细如丝的痕迹,用笔则显得挺健利落,可产生上下呼应,笔意贯通的艺术效果。

燕尾: 又称“雁尾”。指横画捺画出笔的挑脚,状如燕尾,故名。隶书有“燕不双飞” 之说,即指一字之中只宜用一次波挑,重复出现就会范笔画雷同,字形拖沓的毛病。

散水: 俗称“三点水”。此偏旁写法因字体和书体不同各异。

布白: 指字的点画间架安排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布置。字的点画与空白有繁简,长短之不同,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之不同。书写时均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可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产生参差错落,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

折钗股: 钗是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这里借以比喻笔画转折圆润有力。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中称:“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清朱履贞《书学

捷要谓:“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屋漏痕: 原指破屋上雨水漏淌的痕迹,这里比喻用笔技法弯曲顿挫有如漏水之痕,笔道凝重自然。如竖画行笔不可直线而微微左右弯曲顿挫,有如屋漏之水缓缓濡曲下淌,形成有节奏性的缓降,故圆润有力。“屋痕漏”相传为唐颜真卿所言(唐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云:“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清朱履贞《书学捷要》则解为:“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漏处,仰视则方圆斜正形象皎然,以喻点画明净,无连绵牵制之状也。”

锥画沙: 原指以锥画沙,中道凹陷,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这里比喻用笔之法如以锥画沙,书迹圆浑,形似中锋,起止无迹,有“藏锋”效果。

印印泥: 指印章印在封泥上,深入而有力,印出的字不走样。宋黄庭坚《论书》云:“王氏 (王羲之)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锥画沙,印印泥又合称“画沙印泥”。

浮鹅: 即竖弯钩,因钩画的形状像浮游在水中的鹅,故又称“浮鹅钩”。

墨猪: 比喻字体笔画丰肥、臃肿而缺乏筋骨,好似墨团。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笔画过肥而无力,又称“墨猪肉鸭”。

意在笔先:又作“意在笔前”。即书写前先要构思,胸有成竹,然后落笔。王羲之《题卫夫人后》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欧阳询《八诀》云:“宁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实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

指实掌虚:又称“指实掌空”。指执笔时的指掌关系。韩方明《授笔要说》称:“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指实,便于臂腕

之力由毫端发出;掌虚,便于手腕的互相结合,才能很好地用笔书写。

万毫齐力:形容作书时,笔毫一齐着力。书写点画时,笔锋居于点画的中心线,即中锋用笔,其余笔毫紧附于笔锋而力着纸面。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历下笔谈》云:“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

笔断意连:点画虽断,而笔势相连,能给人贯通、协调、完整的美感,即所谓“笔不到而意到”。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传论》称:“观其点画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逆入平出:用笔方法之一。指起笔时笔锋从笔画相反的方向逆锋着纸,接着转锋行笔,使笔毫平静;顺笔画方向而出。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云:“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

藏头护尾: 书写点画的重要笔法。指点画两头藏锋,不露痕迹。藏头,指笔尖逆入纸面,藏锋而行;护尾,指全力收毫,回收锋尖。如此行笔,则笔力尽入字中。汉蔡邕《笔论·九势》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云:“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

铁画银钩: 形容点画刚劲遒媚。唐欧阳询《用笔论》云:“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银钩虿(chai4)尾: 比喻钩画的一种用笔技法。银钩,指丁、亭、宁等字的钩画;虿尾,指乙、也等字的末笔。书写这类笔画,先应驻锋蓄力而后挑出,可获笔短意长、凝注有力的效果。

绵里裹针: 又称“绵里藏针”、“绵里裹铁”。比喻字体笔画肉丰见骨,外柔内刚。宋苏东坡尝自谓:“余书如绵里裹铁。”明谢缙称:“东坡丰腴悦泽,绵里藏针。”

担夫争道: 原谓狭窄道上,担夫相遇,争道而行,虽各不相让,但能闪避得法,顺利而过。比喻书法上结构布白,偏旁组合,承上起下,流畅奇致,进退参差,张弛迎让,协调有神。

《新唐书·张旭传》云:“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利器\\\',得其神。”

计白当黑: 白,指字里行间的空白;黑,指书写的笔画。比喻书法上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要疏密相宜,虚实相协,切忌平板呆滞。黑白措置得宜,点画结构疏密有致, 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情趣。清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蚕头燕尾: 蚕头,指横画用裹锋起笔,状如蚕头;燕尾,指捺画收笔出锋处分叉,状如燕尾。又作“蚕头马尾”。

蚕头雁尾: 比喻隶书的横画起笔和横波收笔。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雁尾。

一波三折: 一笔之中有三折笔势,语出晋王羲之《题卫夫人后》:“宋翼……潜心攻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指写捺笔的笔法,起笔束紧,颈部提起,捺处 铺开,呈波折状,犹如水流自高处而下,穿涧而行,故以“一波三折”作比。

第17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

中央国家机关

一 鸣 丁盘石 丁永康 丁广茂 丁向阳 马 季 马世华 马蓝田 马广文 万 依 万业馨 于 彦 于曙光 弓彤轩 王 安 王 炜 王 冰 王 芸 王 健 王 琦 王 冰 王强 王 澎 王 昌 王禹时 王燕民 王十川 王玉池 王廷栋 王泽仁 王玉书 王文英 王文祥 王占元 王志伟 王国权 王济夫 王久安 王希坤 王景芬王家新 王同仁 王炳尧 毛广淞 卞竞武 方 馨 方秀桐 邓元昌 甘 珉 田英章 田雨新 田凤立 田永庆 冯 迪 冯 举 冯大彪 冯学栋 冯向杰 冯彝诤 冯麟征 史怀璧 史宗清 白 锐 白 煦 白振奇 叶培贵 叶如棠 宁扬楚 刘 蒙 刘 悦刘 恒 刘 艺 刘恪山 刘智辉 刘新惠 刘汉文 刘治国 刘松林 刘中一 刘毓煊刘万国 刘云龙 刘宗汉 刘炳森 刘普选 刘澄泉 刘玉楼 刘少英 刘振江 安曦贵安永魁 阮宗华 阮双庆 邬鸿恩 权希军 曲毓琦 闫家宪 毕英麟 关东升 任红雨汤树屏 汤文庆 许在廉 江 雪 朱乃正 朱鸿祥 朱猷德 朱学文 朱守道 孙 乃孙盛年 孙嘉成 孙崇大 孙宝麟 孙洪安 孙永学 孙轶青 吕如雄 吕济民 纪怀昌纪容健 江枫毅 严太平严渭渔 佟 韦 佟岩林 张 超 张 荣 张 继 张 飙张 虎 张 杰 张 源 张之焕 张伯义 张瑞龄 张国辉 张德宽 张铜彦 张道容张道诚 张同印 张崇范 张振国 张旭光 张铁英 张鲁泉 张成生 张又栋 张重梅张永明 张荣生 应雪芹 肖 丽 余臣滔 侣明亮 沙英男 陆京生 宋 浩 宋启民李 文 李 文 李 荷 李 准 李 晖 李 穆 李忠信 李克仙 李克寒 李鑫华李明实 李仲耘 李仁堂 李尚斋 李贺林 李荣海 李茂林 李树杰 李树三 李纯博李鸣泉 吴广崇 吴道弘 吴华嵛 吴传麟 吴学文 吴鸿清 吴震启 吴祥辉 吴艳萍陈乔 陈 冲 陈翰彬 陈昔未 陈振寰 陈树谦 陈廷佑 陈景新 陈荫夫 陈奕纯陈有安 陈春森 陈荣玲 陈复澄 陈家让 杨 茹 杨力舟 杨永德 杨佐恒 杨洪昌杨永全 汪锡桂 汪格林 沈 鹏 沈道荣 邹德忠 苏平苏士澍 何 俭 何若泉何首巫 何永泽 杜梦洪 邵志军 邵华泽 邵秉仁 邵福堂 劳家顺 宗家顺 郑 红郑明甫 郑珉中 郑延龄 郑启东 郑晓华 罗 勤 罗 扬 金运昌 林 岫 林 凡林锴 周 倜 周冠英 周京明 周鸿图 武春河 武元子 孟繁禧 俞 震 闻 山赵 鹏赵廷芳 赵国忱 赵大力 赵永和 赵发生 赵天琪 赵铁信 姜在忠 姜仪生胡 琦胡孟炎 胡逸民 胡松华 胡云富 祖绍先 柯春海 钟 炜 钟 灵 钟芦生洪民生 洪雪竹 荣所信 荣鸿钧 姚俊卿 段俊如 柳晓叶 徐广政 徐鸣珂 徐晨光徐东法 徐楚德 徐扣根 郭永琰 郭安智 郭经民 郭振华 郭允苓 郭雅君 高 译高承宗 高运甲 高惠敏 高文龙 袁守启 夏桐郁 夏家骏 夏鹤龄 秦永龙 秦宇奇 秦润波 贾靖宏 贾起家 耿墨学 凌士欣 倪文东 唐达成 唐国强 曹建国 曹肇基梁 东 梁永琳 梁振文 黄正元 黄宝善 黄钟骏 黄联成 黄铸夫 黄发荣 黄磊明 黄智刚 宿 悦 陈洪武 崔士篪 崔志刚 章巧珍 章景葵 常任侠 巢宝华 嵇为民 傅以新 傅砚文 曾庆辉 葛 路 葛绮云 程玉海 程莘农 彭综岐 彭利铭 彭世强 彭维纲 韩亨林 韩建军 鲁少飞 童亚辉 董寿熹 董天庆 董正贺 谢启晃 谢逢松楚慧华 甄福秋 雷振方 熊 伟 熊伯齐 廖自力 廖廷建 蔡师祥 蔡金鹏 毓君固

潘传贤 潘肖彦 颜振东 穆 青 戴兰陔 戴顺清 于 声 于 磊 马竞先 仉凤舞 王玉福 王莲芬 朱袖清 许德方 张启亚 李长路 沉子恒 陆 石 罗荣渠 姚小全 金开诚 柳 倩 桑介吾 高占祥 康 殷 康秉彝 于可可 马 悦 马承祥 牛克诚 王 红 王 镛 王秉谦 王宝凤 王遐举 王连起 王靖宪 邓干熙 兰玉崧 左太行 刘正成 刘绍刚 刘玉柱 朱 宁 乔仁和 闫心灵 李 侃 李 超 李 路 李一枫 李志敏 张 辛 张荣庆 张志学 张陆一 张凤翔 张建平张文欣 苏元章 何云台冷 溶 杨 辛 杨亚人 杨臣彬 陈平陈大远 卓 然 周而复 单双和 姚雪垠 赵朴初 施德中 段伯宇 贺敬之 贺荣信 袁晓园 徐邦达 曹辛之 崔志强 康墨如 曾 翔 韩绍玉 韩卫国 舒 同 舒关关 葛全胜 董寿平谢 云 谢冰岩 谢德萍 路 志 蔡祥麟 蔡孑人 廖静文 臧克家 汪永益 王岳川 李 杨 李敏善 李必达 李春梅 张存民 肖丕坤 赵国臣 赵喜明 胡小刚 段 军 袁 波 黄绍勋 蔡 毅 蔡茂友 熊其昌李京盛 吉炳轩 张传凯 李德亮 欧阳中石 爱新觉罗•启功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丁 谦 丁振来 丁嘉耕 于承绍 于在池 于进堂 万方荣 马东生 马法冉 马新林 王 恺 王 松 王学岭 王行培 王志安 王青冬 王祥之 王世同 王东发 王万朝 毛用和 邓少青 白太常 丛荣启 古 灵 申万胜 冯青春 卢培君 卢中南 田绪明 史进前 刘 弼 刘国福 刘远武 刘继武 刘天增 刘洪彪 刘树人 那启贤 汤 滨 汤晓燕 任其敏 任德驹 任文田 任松林 孙 映 邢福有 邢耀忠 吕小娇 吕吉祥 许 昂 李 真 李 为 李 然 李 铎 李 力 李培新 李嘉元 李春泉 李力生 李永悌 李有来 李尚才 李春华 李洪海 张 才 张 鹏 张明奇 张元国 张坤山 张海龙 张道兴 张天骥 张君亮 张志先 张京生 张承寰 陈少华 陈仲良 陈泽坤 陈寿建 陈金源 杨 陌 杨平位 杨培宽 杨春长 宋凤洲 宋正贵 宋后军 沉一丹 沈家骐 吴兆义 吴善茂 吴国平余明海 狄少英 汪玉华 汪德龙 苏福龄 何桐翼 邹正桃 邹新林 郑培靖 郑福生 周文波 周建华 周克林 周明善 苗再新 苗培红孟繁锦 岳 杰 征 争 林 谦 林素娟 尚 文 金 石 赵 勇 赵成建 赵长秋 赵嘉符 季平侯鸿昌 姚忠宝 钟显金 祝维秀 胡建雄 夏 川 夏 勇 夏湘平耿 改 倪进祥 柴岩柏 郭延年 郭洪成 袁计山 袁观望 唐永平高军法 曾来德 梁 军 黄先春 黄廷栋 萧 刚 康成元 程冠法 程允贤 程礼荣 彭 飞 彭 群 湛成汝 喻世瑛 蒋世欣 蒋延庆 董正义 董铁志 董成柯 谢少承 揭 晓 傅 山 傅 剑 温彦国 解志一 路 奎 路 波 路世明 廖宗怡 翟振喜 蔡大礼 彦振卿 薛冲波 薛在银 霍 然 魏 巍 魏楚予 魏伯良 戴清民 欧阳明利 爱新觉罗•启骧 朱仁才 贺凌刚 刘 蔚 张永金 张志伟 王世明 史云芳 许尔瑞 张卫东 张维忠 李 沾 李俊琏 陈洪普 杨占林 杜秉才 吴铁群 周剑初 黄 新 崔勇波 潘应照 郭佳法北京市

丁知度 于宝顺 弓 超 马晋甫 方 放 王 永 王 任 王一龙 王之鏻 王一新 王兴家 王金绵 王友谊 王立昭 王德芳 王京陶 王宜骙 王化新 王立志 王志革 王念堂 王祖诤 贝威扬 毛选选 史泽霖 史银章 生存义 田伯平冯亦吾 刘 军 刘 莹 刘振清 刘振英 刘汝龙 刘子章 刘楣洪 刘万友 刘铁宝 朱桂芹 华敬俊

吉祥生 吕民强 齐 心 闫美玲 安福存 孙 竹 孙以增 孙敦秀 孙秋泽 江峻风 任义明 任怀珠 纪淑蓉 岑元熹 启 源 严晓明 何玉璋 吴未淳 吴铎云 吴经缘 张 旭 张平张 杰 张 霖 张 旭 张有清 张国人 张仲愈 张荫培 张景之 张稼人 张书范 张文仲 张世俊 张来友 张辉义 苏 适 苏泽立 苏季群 苏振伟 李 松 李仲明 李大鹏 李晓军 杨广馨 杨新宅 杨再春 杨福忠 杨建平杨永旺 沈 莉 陈秋玲 陈玉龙 陈国英 陈孟康 陈宝全 林志诚 林信成 庞月光 范德安 郑彦伟 孟令芳 封友文 宣祥鎏 段志华 宫双华 赵 长 赵 普 赵贵明 赵清淮 赵培谦 赵之中 赵海明 赵发潜 赵文生 侯锡瑜 侯双亭 胡絜青 贾诚隽 贾文龙 徐 伟 徐焕荣 耿明星 高宝玉 高余丰 聂根升 铁燕英 郭景兴 郭金铭 郭凤金 黄德昌 黄全信 常平常宝刚 常金英 曹新元 曹广基 曹世钦 曹佳林 康 雍 崔学路 崔小镇 梁致章 盛绳武 韩宁宁 韩宪昭 傅冬青 傅家宝 傅春蘅 景舜逸 彭高致 程茂全 曾 辉 解志强 虞晓勇 翟所钺 潘执戈 薛夫彬 戴 琳 聂根升 丁文隽 许 行 洪钧陶 白俊龙 左长友 王春云 王鸿济 刘建丰 吕浩材 杨骥川 杜维钧 郭钟永 黄 群 崔胜辉 蒋 蓓 黎 晶 魏新志 孙瑞明

上海市

丁申阳 丁锡康 马双喜 王 鹤 王东平王德之 王伟年 王兆荣 王延林 王运天

王复耕 王听浩 王志雄 王伟平王宇仁 王宜明 王宽鹏 王晓云 王琪森 水赉佑

毛节民 方传鑫 仇敬芬 孔伟心 白雪易 厉国香 刘一闻 刘华云 刘小晴 刘兆麟刘庆荣 刘增荣 刘毅为 刘长根 刘永高 刘葆国 汤兆基 汤其根 任 政 任世朴 朱鸿生 朱仁冬 庄珠娣 庄新兴 孙 敏 孙信德 孙佩荣 孙慰祖 宋道文 应金阳 张 铭 张 淳 张 森 张 信 张天民 张静芳 张遴骏 张国宏 张德宁 张平树 张晓明 张用博 张伟生 张炜羽 李 唯 李 静 李天彪 李志坚 李文骏 李其德 李益成 李志贤 李荣国 何 磊 何培荣 沈 杰 沈受觉 沈鸿根 沈培方 杨建臣 杨耀扬 杨永健 杨震方 陈 斌 陈志浩 陈祖范 陈星平陈钟咏 陈身道 陈梅璋 陈茗屋 陈炳昶 陈小康 陆鹏程 陆祖鹤 辛冠亚 汪谷兴 吴 瓯 吴圣麟 吴柏森 吴福宝 吴天祥 吴承斌 吴颐人 吴友琳 吴伦仲 余慰祖 余仁杰 束长开 周 斌 周 卫 周孝国 周志高 周建东 周华金 周建国 周慧珺 周正平周思言 周童耀 周德音 周叶平周同法 郏永明 茅子良 林仲兴 林志铭 范安华 范文通 范韧庵 金小萍 金仁敏 郑 涛 郑振华 郑丽芸 郑伟平姚同庆 赵 林 赵 坚 赵伟平赵珊珊 施伟国 施元亮 宣家鑫 钟正修 洪丕谟 费声钱 祝成武 柳曾符 胡卫平胡问遂 胡志兴 胡文宝 胡铁生 庄久达 徐 琳 徐 植 徐 镕 徐正濂 徐伯清 徐圆圆 徐梦嘉 徐铭人 徐庆华 徐铁君 高申杰 涂建共 席云鹏 倪宇明 栾国藩 翁闿运 袁 硕 袁继先 袁雪山 顾振乐 夏伟军 钱茂生 钱亚钧 郭 钢 郭适铨 桑仲元 唐存才 唐天源 黄 勋 黄若舟 黄世钊 黄连萍 黄焕忠 黄仲达 巢伟民 矫 健 曹醒谷 萧 卡 萧海珍 崔尔平常记仁 龚皆兵 戚振辉 喻 蘅 曾 明 童英强 童衍方 董觉伟 董祖豪 董洪智 董佩君 蒋 臻 蒋元林 蒋英坚 韩

煜 韩天衡 楼纪云 詹仁左 虞 伟 蔡国声 蔡慧苹 潘德熙 潘朝曦 戴小京 戴自中 瞿志豪 瞿心安 褚保权 杜 宣 胡 考 王志毅 王本贵 王恩科 申福华 朱忠民 朱显民 沈建国 沈鼎雍 沈爱良 陆维中 汪亚卫 周炜旻 承文浩 武红先 赵墨良 钟家隆 俞多轩 夏 宇 唐和臻 黄建军 蔡毅强 戴一峰 戴剑青

天津市

马建新 王 千 王正通 王晓通 王秀琪 王明九 王树秋 王学仲 王守羲 尹连城 冯裕邦 宁书纶 卢善启 田蕴章 冉繁英 安 瑾 安宏忠 曲世林 华 非 华露香 华刚年 毕开文 乔正宗 齐治源 朱玉生 刘 强 刘铁英 刘运峰 刘洪洋 刘治林 刘文中 孙荣刚 孙宝发 孙家潭 孙伯翔 任云程 张广金 张玉亮 张学武 张荫洲张洁亮 张少文 张建会 张金焕 张跃起 张牧石 时金增 余明善 李 萍 李 锋 李 广 李仲仙 李泽润 李占会 李华钧 李鹤年 李孝椿 陈 因 陈云君 陈启智 陈骧龙 陈连羲 陈传武 苏长华 苏玉作 邵佩英 况瑞峰 何俊田 杨凤仪 辛一夫孟宪维 孟德荣 孟昭丽 季家松 季慧琴 金保书 范润华 周建平姜仲圣 姜钧杰赵 飚 赵伯光 赵海峰 赵祥文 赵士英 胡 月 胡忠恕 郝金宝 高大慧 高昭业 高学仁 袁卫平奚 洋 郭永周 郭赫达 徐嘏龄 殷 龙 顾志新 顾颖之 唐云来 康国林 阎秉会 阎宝忠 龚 望 崔鸿林 崔寒柏 曹柏昆 谢学坚 韩嘉祥 韩征尘 董鸿程 窦国峻 窦宝铁 楚宝路 潘若骏 薛卫林 穆奎信 冯星伯 刘止庸 刘松庵张 谦 吴玉如 单体乾 赵云起 耿仲敭 黄寿昌 蓝 云 褚守质 穆子荆 孙其峰 王 静 王忠智 王颂余 田际康 刘 恒 袁健民 喻建十 路 棣 蔡鸿茹 霍春阳 王清玺 何隽田 王朝晖 朱兆煜 刘 伟 刘 啸 刘湘泉 刘硕海 孙玉山 李德海 李向群 王岐洪 李双伟 张 奇 肖培金 周志军 郑 晖 郝 军 胡 健 赵恩才 唐颖明 康兴华

重庆市

马超冀 毛 峰 王 颖 王成孚 王隆仿 王霖濬 韦明齐 卢国俊 卢德龙 兰滇军 史永庆 乔堃龙 伍昭富 刘 阳 孙士熊 孙小平曲松山 齐 江 吴云斌 吴廷凤 张 伟 杨瑾宁 杨儒宗 陈龙国 李世奎 李文岗 郑永松 周永健 周漫白 周春山

屈趁斯 庞舜尧 罗哲光 青晓旸 姜公醉 赵纯元 郭曙光 徐文彬 庹纯双 梁子平黄建华 曾右石 程 军 程重赓 童述猷 蒋维亮 傅 舟 傅晏风 廖 科 缪经纶 钢 殷 白 王逐萍 毛锡雄 冯建吴 江友樵 许伯建 牟森万 张一农 张江涛 宋正贵 李伟鹏 吴茂礼 邹鲁滨 徐无闻 夏昌谦 黄 原 黄笑芸 魏宇平戴 文 刘森林 王明中 王兴国 王昌明 史若飞 龙 鸿 任永秀 李 刚 李 彬 李 瑞 张裕纲 周庶民 林 健 荀运昌 胡永庆 胡厚生 胡正好 聂 辉 秦东明 秦效侃 陶梅岑 曹 建 曹 珺 曹 建 曾昌友 程本初 谯指南 蔡华义 廖 艺 姜定华 孟重舆

河北省

丁伯奎 马良辰 马伯寅 马文鸾 马志英 马骏祥 巴根汝 毛玉林 仇必鳌 尹

沫 尹树槐 尹海金 方 育 王 强 王加林 王慕乙 王旭东 王士宏 王永兴 王秀杰 王吉红 王剑庐 王增军 王宝利 王清玺 王静轩 王成斌 冯 红 冯宝麟 白秀华 兰惠泉 田 人 刘 靖 刘小平刘春风 刘少军 刘以忠 刘月卯 刘常利 刘铁峰 任桂子 任东会 孙学东 孙桂林 孙铸青 齐剑楠 朱伯华 朱志齐 许 力 旭 宇 吴守明 吴学军 吴惠臣 吴尚杰 吴兴平吴占良 张 之 张曦旺 张守中 张明君 张书楷 张鹏翔 张牧村 张松龄 张贵银 张纬东 张春霞 张新颜 李 江 李 琦 李树鸿 李志宏 李书和 李根茂 李喜泰 李太平李守城 李连柯 李广桐 李德瑞李海明 李瑞恒 李智永 狄 彬 陈 伟 陈惠永 陈贺明 陈茂才 陈卫疆 肖

一 肖建科 肖坤生 杨书生 杨宏朝 杨玉堂 杜圣君 杜长荣 何青清 范 硕 范东琴 尚林德 周 铭 周申明 欧伯达 郑 彬 郑振国 郑一聪 金文和 姚 超 姚 璜 姚小尧 封俊虎 赵 一 赵 工 赵继成 赵广平赵凤桐 赵逢明 赵泉连 赵士恒 赵增云 赵俊奇 祖秉安 贺保银 胡立民 胡大鹏 秦 彪 秦英武 袁爱民 陶 然 陶佛锡 徐印峰 高鸿源 郭文志 贾 克 贾志刚 贾金声 黄 绮 黄东明 黄宪律 梁庚宸 阎世勋 崔玉华 彭冬梅 韩 瑛 韩焕峰 韩大星 韩步勇 韩培澄 傅亚成 程海清 董毓明 靳蓝慧 管建军 熊任望 熊基权 熊彬祥 蔡云林 翟润书 薛英杰薛鸿群 冯书楷 张布舟 邸玉生 赵永阁 徐 斌 翟丽燕 潘金城 卜宪旬 马善双 牛鸿凯 王 洋 王文彬 王传宾 王克省 边建国 田自晓 吕铁元 闫嘉望 汲建朝 任伯宁 孙立琨 刘兴华 刘永申 刘德彪 刘小微 刘进堂 邢俊杰 杨 春 杨海峰 杨光前 杨金亮 张建国 张焕国 张学文 张岳朝 吴致铨 肖国会 李印华 李亚光宋寅鹏 周 展 周文昌 周红松 林 伟 武洪军 赵彦林 赵险峰 赵国平胡 湛 侯广信 贺书席 郝振林 秘锡林 贾 徽 桑宝林 唐忠元 郭永利 常恩江 甄建军 潘学聪 魏兵然 魏多刚

湖北省:

李铭鸿 吴永斌 朱宇华 胡定云 黄文泉 张 晖 陆舍无 廖光荣 杨 苹 彭金淋

刘 刚 李国光 卢方祥 闵 鸣 王 荣 杨豪良 肖 毅 张 波 田耕之 孙文平杨 勇 秦龙志 吴 岚 徐士庆 熊 伟 李兴安 李俊杰 叶金生 熊

第18篇:河南人与中国书法

河南人与中国书法

长葛二高孟军强指导学生创作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而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却与河南有着难以分解的渊源。我们知道,中国书法字体的发展,先后大体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河南人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个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河南人是仓颉。一直以来,我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不过我个人认为,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作为语言的载体文字很可能不是一个人的创造发明,但流传千年的传说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况且仓颉造字,也不只是人们的口头流传,古书上也有记载。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称 “仓颉造字”。汉代的纬书,称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

仓颉是河南人,因为今河南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他应该是最早汉字的创造者或整理者。正因为仓颉创造和整理汉字,才为中国书法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河南人是秦朝的李斯。李斯,楚国上蔡人,上蔡就在今河南上蔡西南。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楚国上蔡人李斯整理使用了小篆。李斯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因为在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李斯不但规范整理使用了小篆,李斯本人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在逝世的前一年,冒着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大禹陵后,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第二天,他又采岭石镌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稽刻石”。

秦朝结束之后,中国进入两汉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书法也翻开了新的一页,汉字书写由原来的字型较复杂的篆书发展成为隶书。而为隶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要数河南人 蔡邕。蔡邕,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生于公元133年,卒于公元192年,属东汉时期人。蔡邕博学多识,通经史,喜好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唐人张怀瓘《书断》称,“(蔡邕书法)体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南朝梁武帝萧衍亦称其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 。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6年),中国文化史上出现了一次“正定”儒家经本运动。当时,蔡邕发现在世经籍中,由于俗儒附会,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奏请正定(校对勘误)这些经文。之后蔡邕以八分体书写《尚书》、《周易》、《公羊春秋传》、《论语》等五部经书,令刻工刻成石碑46块,立于太学讲堂前,作为“标准文本”。这些石碑史称《熹平石经》,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蔡邕当时的学术地位和书法水平如何了。

蔡邕为中国书法的贡献是巨大的,因为蔡邕不仅是大书法家,他还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位书法理论家,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祖师爷。他著有《笔赋》《笔论》《篆势》《九势》等书法论著。《笔论》仅一百五十余字,主要是论述书者在作书时应有的情感与精神状态,提出了既要合乎自然又要合乎人性的两点论。《九势》的基本内容是论述用笔规则,论述深入到作书原理,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用笔的范畴。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论》提出了“书者,散也”的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九势》称“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揭示了书法之美的哲学根据;又总结出八种运笔规则,此即《九势八字诀》。蔡邕这些书法观点奠定了中国书法的理论基础。

比蔡邕略晚一个时期的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也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时代颖川长社人,颖川长社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长葛。钟繇书法学习曹喜、蔡邕、刘德升。他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书法的艺术特点是: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上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被北宋《宣和书谱》誉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与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为书中四贤;又同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主要是创立了真书、楷书。钟繇的书法呈现出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新面貌,是晋王羲之真书的先驱,被称为“楷书之祖”。

说到钟繇,我还想说一个有趣的故事。钟繇痴迷书法简直到了“心发狂”的程度。据说韦诞有本蔡邕的练笔秘诀,钟繇央求韦诞借给他,同样痴迷书法的韦诞,却赶紧把书藏了起来。钟繇苦苦哀求,韦诞就是不借,气得钟繇情急失态,捶胸顿足大闹三日,最后昏倒在地,奄奄一息。曹操马上命人抢救,钟繇才渐渐苏醒过来。事情闹到这一步,“铁公鸡”韦诞仍然不理不睬。钟繇无可奈何,只有自己生闷气。这口气一直憋到韦诞死后,钟繇派人掘其墓盗书,才如愿以偿,而他的书法造诣此后开始突飞猛进。虽然这件事缺乏可信度,但钟繇书法确实师从蔡邕。

钟繇有著名的书法作品《荐季直表》,元代陆行直称赞此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为“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他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贡献巨大。此后的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法者莫不宗法“钟王”,即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足见其非凡成就与深远影响。

从篆书到楷书,河南人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行书和草书的发展历史上,河南人也有自己的广阔天地。南宋人吴琚和明末人王铎就在行书和草书方面各自独树一帜。

先说吴琚。吴琚,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南宋绍兴年间,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年间,字居父,号云睿,河南开封人。其父吴益为宋高宗赵构宪圣皇后之弟。宪圣皇后善书法,其书能与高宗乱真,人莫能辨,吴益师法其姐,亦有书名,故吴琚自小就生活在这环境中,日临钟、王法帖以自娱。又善词翰,深得孝宗赵眘赞赏,常诏之论诗作画。

吴琚学书,在钟、王的基础上专攻米芾之书,以一点突破,这正是他的奇特之处。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琚书自米南宫外,一步不窥。”这种亦步亦趋的创作方法蹈古人所忌,唐代亚栖《论书》曾谓:“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若执法不变的,纵能入木三分,亦被号为书奴,不足称书。”而吴琚却化了毕生的精力,沉酣于米书之中,几可达到维妙维肖、神形皆备的地步。清安岐《墨缘汇观》中记载,有一次他看到了吴琚写的《寿父帖》后,“初视之以为米书,见款始知为云睿得意书。”可见他学米芾的字是非常认真的,对米芾的折服和痴迷程序决定了他的审美和创作观。不可否认,历代有许多人学米字,但真能得米字真传的只有吴琚一人。正如明代的吴寞学苏轼一样,尽管在形式和风格上并无什么突破,但只要能学得神形兼备,仍不失为一代名字。何况吴琚学米亦能“稍益已意”,致使他的书法与与米芾的字拉开一定的距离。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吴琚的行为,似乎觉得他舍去了米芾那种“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刷笔和气焰烁人的桀骜之态,而将方笔运用得更温润、更峻峭、更圆熟。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琚书似米元章,而峻峭过之。”这种不似之似,稍益已意的创作方法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

再说王铎。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河南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到开创、推动、补充、完善的作用。国家邮电管理局于2007年11月5日发行《中国古代书法——楷书》特种邮票1套6枚,邮票首发式在钟繇故里——长葛隆重举行,这是对河南书法历史名人成就的一种肯定。新一代河南人一定会再接再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长葛县志》

2、《尉氏文化》

3、《后汉书·蔡邕传》

4、《中国书法简史》

5、百度网站之“中国历代书法家”“中国书法家排名”等

第19篇:《中国书法》教学设计

《中国书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书法的演化过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2、了解书法的基本结构规则。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

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美”。

教学准备:

有关的文字各体作品、名家书法图片(如王羲之和兰亭)。

教学设计:

1、导入。

(1)录像放映绍兴兰亭风景区介绍短片,介绍 “书圣” 王羲之和兰亭,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2)教师讲解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

(3)提问学生:哪一件书法作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讲讲你的理由。

2、新课讲解

(1)课件放映自商代甲骨文至秦、汉、晋、唐、宋代的部分优秀书法作品图片。

(2)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书法的特点,提示学生思考:书法艺术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

3、深入分析。

(1)分析“永字八法”所体现出的动势。

(2)演示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不同书体。 (3)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字体的艺术特点。

4、欣赏要点。

(1)展示书法名作“天下三大行书”,提问学生: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2)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用笔、结构、意境等方面感悟、赏析。

5、课堂延伸。

找一找生活中的“书法”,并结合名胜古迹搜集书法的故事。

第20篇:中国书法经典导读

《中国书法经典导读》序

书法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古老艺术。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书写技巧,并加以改进、充实、提高,注入个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趣,使书法艺术气象万千、绚丽多姿。几千年来书家殚精竭虑,创造出了不可胜数的书法艺术精品,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

写一手好字是一个中国文化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字写得好的人,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尊重。现代社会,由于电脑的普及,汉字的实用书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对书法艺术也越来越陌生,甚至连基本的书写都有困难,许多人的书写不堪入目,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尤其令人担忧。

书法不仅是写字,它更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因此,培养书法艺术修养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目前儿童的书法教育都是从临帖开始,书法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读帖,却被忽略了。绝大多数书法学习者几年临帖,却不能读帖,也不了解法帖中文章的内容。书法是依文章的存在而存在的,所谓“文以载道”,没有文章的存在,书法也无从谈起。因此,不读帖的书法教育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书法教育最多只能培养一个人的写字能力,而无益于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深入,更遑论对书法艺术的终身爱好和追求。由于读帖能力的缺失,面对无数

名胜古迹中文采粲然的楹联书迹、传世书画作品中氤氲含章的诗文墨宝,却不得其门而入,无法与古贤相知相往,藉以修养身心。

有鉴于此,我们选编了这套《中国书法经典导读》系列丛书。以下是选编标准的简要说明、编辑方法及读帖的基本方法:

一、所选的书帖均为经典之作,兼具书法美和文学美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就是指那些经历了历史的长期检验,被历代公认的,代表一种文化品位和独特的美学个性,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美学标准和依凭的典范之作,是个性强烈,能卓然独立,开一代书法之风气,并被后人遵循的作品。所选的碑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典范,而且也是文辞华美、意境幽远的文学佳作。经常诵读这样的佳作,即使不用来练习书法,也能提高文学修养,增加书法艺术的领悟力,提高鉴赏水平。所选法帖内容为:

(一)楷书类:

①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记》

②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③唐柳公权《玄秘塔碑》

④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二)小楷类:

①晋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贺捷表》

②晋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洛神十三行》

③唐钟绍京《灵飞经》

④元赵孟頫《道德经》

(三)篆书、隶书、魏碑类:

①汉《曹全碑》

②汉《张迁碑》

③北魏《张玄墓志》

④清邓石如篆书

(四)行书类:

①晋王羲之《兰亭序》

②宋苏轼《黄州寒食诗》、《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③宋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

④明文徵明《滕王阁序》

(五)草书类:

①晋王羲之《十七帖》、王献之《鸭头丸帖》②五代怀素《自叙帖》

③唐孙过庭《书谱》

④唐张旭《古诗四帖》、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本丛书不仅仅只限于以上二十种法帖,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广采博收,陆续推出。

二、保持原汁原味的古帖风貌

目前用于书法教学的法帖,有的是选字,有的是翻白,有的是通临、节临等,各具千秋。但遗憾的是,这样做却失去了古法帖的整体美。尤其是有些古石刻碑帖,由于岁月沧桑、风剥雨蚀,更具鬼斧神工、天机玄妙莫测的神秘美感,纸色变涣则增添了纯朴典雅、古色古香的情趣。书法学习之时也正是审美情趣养成之时,一开始就让书法学习者多接触这样的古帖是十分必要,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繁体字释文加注音

繁体字是由来已久的汉字书写形式,熟悉繁体字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了解书法艺术。因此我们在释文里采取了繁体字加注音的方式,不仅方便认读,也可以更多地了解法帖中所要传达的传统文化的信息。要说明的是:有些帖字是通过查证补入的,这些字在释文中一律以翻白字标出;法帖中系原作者笔误的,均不在释文中列出。

四、后附简体字释文并加简注

在读诵过程中进行繁、简对照,可以加深对文字的印象,简注则可以方便老师、家长在儿童书法教学中使用。

五、读帖的基本方法:口读、心读、手读

首先是“口读”:对照释文、用手指着法帖,将法帖逐字逐

句读下去。反复多次,直到口能吟诵,文章烂熟于胸。不必过早强调逐字逐句的理解,只要多朗读,待时机成熟时,稍加点拨即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儿童学习,如果能配合“四书五经”的读诵,则效果更佳。(详情请参阅“读经教育”网)第二步是“心读”:在读帖中用心玩味,久而久之,自然就能领略字的间架结构,体悟洋溢于字里行间的契机和韵律,由此培养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情趣,奠定良好的书法美学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开始临帖了。(当然熟读后也可以开始临帖)

第三步是“手读”:临帖也就是“手读”,做心摹手追的功夫。具体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摹:把透明的纸覆在帖上,照着帖中的字样书写,争取把原字的笔划都描出来;也有先用细笔勾勒框架,再用笔墨填充的摹字法,这样可以避免墨汁下渗污损字帖。

二是临:把字帖放在面前照着其中的点画笔势认真临写,一定要按帖字的原样照搬,争取不走样。唐人孙过庭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察之尚精”,就是要我们多读帖,看清帖字的精微之处,领悟帖字的神韵。只有这样,下笔才会心中有数,心到手随。“拟之贵似”,就是临帖一定要照原帖不走样临写,不可信笔由之,先做到形似,就是字的形貌、间架结构一定要不离原帖。再进而做到神似,这就要深入研究原帖的点划形态、笔墨意趣、内涵韵味,做到既有原帖之形,又有

原帖之魂,能写到这种水平,就可以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帖”应贯穿于整个书法教育和书法实践中。相信随着“中国书法经典导读”活动的开展,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国书法艺术教育和书法艺术鉴赏的整体水平。

陈又新 周应之于上海孟母堂

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中国虹书法范文
《中国虹书法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