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古村落申报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4 18:06:0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古村落作文

“古村落”作文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驴友在网上发了几张偶然发现的一个古村落的照片,村子周边风景清幽,建筑虽显颓态但仍隐隐透出当年的繁华。不少网友急切打听村子的位置,该驴友却不肯透露,说怕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它本来的面目。 跟帖的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样的古村落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有人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开发性保护,这些古建筑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也有人说,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办法。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

1、从审题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围绕着古村落,谈如何对待古村落。审题的关键一是“古村落”,一是“如何对待”。

2、如果由“古村落”引申开来,涉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应该都属于切合题意。即:古村落——古遗址、艺术品、历史文化名城(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表演艺术、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

3、“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要不要保护、怎么保护?要不要开发、怎么开发?

三、例文 1号文

遥远的绝响

驴友的偶然发现却让自身又喜又忧,喜于繁华野草处仍残着清幽小村,忧于生怕被外人侵扰,变成一处被明码标价的“文化囚牢”。

江南水乡余韵悠长,丽江春色流连忘返。只生怕这静谧的古村成为了一种绝响;只生怕离我们如此相近的风景却成了一种时间上的遥远。

当余秋雨担心魏晋风流、士人精神已不复存在时,便将他们形容成一种在时空上离我们遥远的绝响。而我,在这个将一切历史遗留的古迹沦为“废墟”,将一切文化明码标价的时代,担心某些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遥远的古村却因人为的过度开发,侵扰和利益化下,渐渐的变成了遥远的绝响。

当对古村落的吟咏成为遥远的绝响时,是人心的离初衷的遥远,是保卫的赞歌成为了绝响。丽江春色使人心醉,凤凰古村民风淳朴,可这已成为过去,成为被人工翻新的“古街”,被“表演”的文化舞蹈,被价值化、同化的“记念品”。越是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那么,蝴蝶便离你远去。没有深入了解文化背后的风土人情便一一用金钱利诱,民风变了;用人工翻新一一“做旧”,文化的韵味也变了。

追回遥远的绝响。当我们放弃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蝴蝶便静静的停在我们的肩上。没有一处古村的韵味是上天所赋予的,它们积淀了文化的记忆,传承了淳朴的民风。然而,人们的过度开发却让这种在静谧中的吟咏成为了绝响。我们应尝试去发现、去保护、去歌颂每一处在我们周边被遗忘的古迹,追回失落的遗址。更重要的是了解背后的民风与人情。

保卫遥远的绝响。驴友的沉默是值得认可的,并非自私,而是保卫。一旦将位置公诸网络,游人一多,素质便参差不齐。或许,的确有文化的行家,但也必定有素质低劣的破坏者,也唯有沉默是最安全的眼下之策。然而,长远之计必定是提高自身素养,用心去体会,而不是用照相机简单的留念与粗暴的刻下“到此一游”的炫耀。

他们就在我们的周边,静谧而安详的存在着,并不遥远。切勿因人心浮躁,金钱利诱使之成为遥远的绝响。

2号文

金谷残颜仍需护

桃花夭夭,烟柳飘飘,纵繁华随水而去,仍留素颜清秀,稀缺古村落的惊艳重现,引人唏嘘议论,于我而言,虽“金谷”繁华已逝,勿让其再默默无闻。保护古建筑,时不我待。

古村落重现而引起轩然大波,正是由于人们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不慎。尽管王尔德曾赞:“美是唯一不受时间伤害的东西。”但无悉心保护,古时的高山流水,古时集工匠心血的金銮宝殿,古时凝智者智慧的典籍文化,只能在记忆中不受伤害,时光荏苒,终也渐渐模糊了它的残颜,开放性保护,使紫荆宫门庭若市,使苏州园林游人如织,使古村落生机盎然。

对古村落的保护,不是拍脑门的一时发热,不是拍胸脯的信誓旦旦,而是群众、政府、社会的实际性行动,是深入观念的古文化保护意识。曾记否,三峡大坝的蓄水淹没了白帝城;曾记否,断壁残垣的倒下,倒下的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思想迸发?后悔莫及须谨记,建立起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规法立法,方能于烟雨中隐见南朝四百八十寺。

保护,一项大工程,政府社会的门面不可少,可基石仍是由个体堆积而成。美国女孩朱丽娅希尔力护红杉树,竟居树上两年多而使太平洋公司放下砍刀,斯德哥尔摩学生组成人墙,终也能使市政铁路绕过“王国花园”。普通人也有大力量,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每个个体的文化价值意识,保护观念,而不是视之为历史遗留废墟而熟视无睹,更不是以之为稀而贵者而加以过度开发,刻意守护。

反观当今社会,“到此一游”已成为别样题字,拉萨景区内悉心雕琢的小人像也被顺手牵羊,文化价值观像新鲜血液一样亟须注入民众体内,从小培养其对古建筑珍视与尊重,勿让金谷那繁华残颜也灰飞烟灭。

既然已不见绚烂在漠北的紫薇花,就不要荒芜了轮回的春夏。“美是无功利性的,不应把它作为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而加以利用”,黑格尔警醒着我们,美的古建筑,美的文化,需要守护。

3号文

小村落求名还是求静?

古朴的小村落因几名驴友的照片而受到网友的追捧,是应该让小村落成为旅游景点,还是让它保持原有的古朴风貌?我想,在保持小村落原有的悠长古韵的同时,发展舍名求静的旅游业,使其与旅游业和谐地相适应,便是解决之道。

小村落原是艳不求名的陌上花,如今却成为人们争相寻找的旅游热点,这不禁让我想到原来鲜有人问津的东极岛,因电影《后会无期》成为旅游景点,是人们被岛上风光吸引也好,还是电影的影响也罢,都让东极岛就此成名。然而,在人们为得到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庆贺之余,更需要思考,如何让小岛在人头攒动中保持其原有的宁静,是否其能在云烟过后,岛屿依旧?

若说人们对村落的开发是为了保持它的风貌,这种保护却在无形之中被戴上了功利的帽子。康德说:“美是无功利性的。”人们的开发,却让美不可避免地被功利所侵染,这使得美依存着某种功利而存在,这不仅没有保护美的价值,反而在掩盖美的价值,甚至成为地方管理部门的摇钱树。回想近年来多地旅游景点的宰客现象,淳朴的人民如此利欲熏心,怎能不让人痛心。

无论是怎样的小村,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当游客来袭之时,游客们身上的文化特点很可能对村落原有文化造成文化的侵略。想起雪山脚下的丽江古城,灯红酒绿的酒吧街竟成主流,游客们的喧闹打破了苍山洱海的静谧,苍茫圣洁的雪上染上了尘世的喧嚣,这种矛盾更是由人们对自然价值的曲解所导致的。

然而,我们并不能认为旅游开发就一无是处,旅游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衰落的继续,但适应小村落旅游方式是倡导人们自己寻找目的地,旅游远不是为了一张纪念照的一句“到此一游”,而应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拿着地图穿梭于熙熙攘攘的游人之中,怎能体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旅游业的开发,应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实质性的保护,更要配以文化的重视与坚守,这不仅是村民的责任,也是游客的责任。

愿终有一天,旅人的目的地不再是旅游景点,而是自然,在一片林或一座山之后,发现一片豁然开朗,古朴清幽的世外桃源。

4号文

古村落何去何从

河流之流不动,山垸之梦无醒,秋意早来,花香迟到。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古村落如同睡着一般,安详于尘世之外。

当古村落的美在不经意间流落人间,我何其庆幸那位驴友未曾透露她沉睡的地点。曾几何时,我们还能感受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回想朱自清先生的感叹——平伯是初泛,而我是重来了;曾几何时,我们还能品味江南园林檐角斜飞的一抹悠然;曾几何时,月牙泉的粼粼波光还闪耀着千年前的梦幻,莫高窟飞天的壁画还未曾斑驳„„太多太多的美好被草率地揭开面纱,呈现在众人面前,猝不及防惊醒时发现自己已满身伤痕,再不复从前。

作家纪伯伦曾写道:“美在向往她的人的心里,比在看到她的眼里,放出更绚丽的光彩。”人类的劣根性即在于此。而我所担心的,是沉睡多年的古村落再一次回到繁华的人间,会遭到愚昧之人的践踏,会受到商业烟火的侵蚀,正如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古城。如今的凤凰,岂是先生笔下那个“野性且温存,质朴且斑斓”的湘西小城?傩送定然是回不去的了,因为翠翠守着的湘西已经不在了。

若没有完善的保护制度,我宁愿古村落永不苏醒。卢浮宫依旧伫立,翡冷翠的风华依旧如昔,漫步于剑桥之上,笔者仍敢断言:“红桥与翠藤可以为证,半部英国文学史,不过是这剑河的回声。”时间似乎格外宠幸这些古迹,似水流年漫漶而过,仿佛不过给她们增添一缕风情。也许有人认为西方名胜之所以能淌过千年时光至今熠熠生辉,全在于她们本身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在我看来,这更在于当局的重视和维护,更在于每一位公民的日常呵护。而我们盼望的所谓文化自信力也就有这点滴生活催生而出。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每个人有一颗慈悲之心,来欣赏古村落的宁静古韵,包容她不合时宜的破败与残缺,懂得残缺背后时光的底蕴;如果当局能做好充分的维护工作,我想,此时我们才有权利将沉睡的古村落唤醒。

惟有在众人的呵护中,经岁月雕琢的美才能再现往日荣光;惟有在向往她的人的眼里,古村落才能绽放更绚丽的美。此时,当河流之流已动,山垸之梦初醒,秋意自然晚来,花香岂会迟到?

5号文

顺其自然,岁月静好

某驴友上传了几张偶然发现的古村落的照片,却在网友的追问下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具体的位置,生怕因过度开发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破坏了村子的本来面目。

读至此处,不得不钦佩该驴友的良苦用心。他并没有因为发现了一处世外桃源而大肆宣扬,而是想得更远:如果古村落遭遇过度开发,那么其原有的宁静祥和会不会从此“一去而不复返”?

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曾经的凤凰,是沈从文魂牵梦绕的宁静边城。河两岸的吊脚楼静静伫立,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树下。然而近些年,过度的开发与商业化使得游客变得越来越多,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间流转的是金钱、利益与算计。人们开始为利而来,为益而往,为票价争吵不休,为交易尔虞我诈,小城再不复当年纯朴模样。过度开发的九寨沟,一日接待数万游客的故宫,难道真的得到应有的保护了吗?反观这个宁静的古村落,谁又能保证,这个村庄不会因为开发变成下一个凤凰?

筱敏曾在《捕蝶者》中追问:“什么是真正的美丽?是被做成标本名扬天下,还是默默损耗掉美丽终老山林?”其实,不用太多刻意为之的保护,顺其自然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手段。顺其自然,保护的是一种原生态。颓态的建筑上记录的是岁月的变迁和沧桑,为何还要去做那重绘重彩,翻旧为新的画蛇添足之举?顺其自然保护的是看不见的人文情怀。就让这些在村落中世代生活的人们,守住那一壶酽茶,在香气氤氲中慢节奏地生活,花开花落,远离喧嚣,一世安然,岁月静好。

那些古老的建筑在村落中静静伫立,远离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没有外部的干扰,或许才是让它长久留存本来面目的最好方法。顺其自然吧,让这份宁静祥和永存,让它从古至今,都保留它原本最初的模样。 6号文

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

一面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迂回保守,一面是猎奇心态驱使的迫切探询。两方对古村开发与否的热烈讨论,杂烩了各种利益冲突。

在我看来,适度的开发保护是宣传古村历史生命与延续古村清幽氛围的上佳选择。 自古文章憎命达,大好河山亦如此。过度的宣传与开发有时招致的除了唾手可得的名利,还有对古村落古建筑文化生命力的消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曾抒发了(对)文人的鼓吹消解山水意境的悲叹。自徐志摩的《庐山矿工歌》就宣告了庐山在中国文化栖息地位的衰落。诚然,开发可给古村注入经济活力,换回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与流连忘返。但是,试问当你在凤凰古城的电梯上仰视着电梯内黑压压的后脑勺时,你还会生出一丝留恋吗?答案显而易见。因此,过度开发带来的利益不过是如梦似幻的镜中花与水中月罢了。仅有开发之意,毫无保护之心,(这)无疑可以回答“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的沉重叩问了。如果千百年前的祖先看见当今世人为了区区利益去争去抢,争得灰头土脸,抢得丑态百出,不知作何感想啊?

与之相反的做法——不改造,不保护,不添加任何人为的痕迹,则是对古建筑保护的惰性思维。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一砖一瓦都浸润着祖先的智慧。而我们明明知道脆弱的屋梁承载不起时间的威压;斑驳的青砖抵挡不住和风细雨的侵蚀;“吱呀”作响的木板门熬不过狂风暴雪的敲击,仍美其名曰“让古村落、古建筑经受时间的打磨”而不干预。这与亲自将莫高窟的佛像涂上白漆,并点头哈腰地将名贵字来拱手相送的王圆箓相比,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反观当今社会,我们还在为韩国抢先为“暖炕”申遗大动肝火、口诛笔伐之时,有没有花一点精力关注到西安近千座古塔仍孤零零地在黄沙漫天的荒漠等待着可能是今生最后一次的注视呢?

物极必反,古村落的“改头换面”与沉寂消亡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延续古村生命并保留其文化价值的开发方法。不停留在大刀阔斧的重建阶段,让古村落、古建筑回归到承载历史的意义上。

惟其如此,我们就不会发出“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的沉痛叩问了吧!

推荐第2篇:古村落历史文化研究

二.根据综合特色分类法划分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类型和特征?

1.建筑遗产型 特征:典型运用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理论并形成一定规模格局,较完整地保留了一个或几个时期积淀下来的传统建筑群的村镇实例:同里镇、周庄镇、乌镇

2.民族特色型 特征: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民族特色和风情的传统建筑的村镇 实例:田螺坑村、肇兴侗寨

3.革命历史型 特征:在历史上因发生过重大政治事件或战役的村镇实例:古田镇

4.传统文化型 特征:能在一定历史时期地域传统文化或在历史上曾以文化教育著称的村镇实例:宏村、张谷英村

5.环境景观型 特征:自然生态环境的形成或改变对村镇特色起决定性作用的村镇实例:西湾村、俞源村

6.商贸交通型特征:历史上曾以商贸交通作为主要职能,并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村镇实例:爨底下村、鸡鸣驿

推荐第3篇: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古村位于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大桥江乡境内,村落屋居面积0.5平方公里左右,现有326户、1137人,其中苗族占98%,龙姓村民占总人口的97%,是江南尤其是湘西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之一。这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风光旖旎,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字颇有来历。此地原系曹姓居住地

,叫做曹家坪。附近葱崽园还有一江姓富户,龙姓本来住在小溪的老屋坊。后来曹、江两姓家道衰落,将田土房子慢慢卖给龙姓,日子一久,龙姓随之迁移到该村,而曹姓则搬到西晃山脚下的洞塘溪居住。自龙姓搬到这块背靠青山、三面环水的风水宝地以后,可谓家发人兴,人丁兴旺。最鼎盛的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就出了18户大户人家。目前该村保留下来的大量的古色古香的窨子天井屋,都是那时修建。这些屋舍多为砖瓦结构,封火鳌头,气派非凡。清朝时期,该村人才辈出,文武双全,尤其晚清拔贡龙植三还当过“湘西王”陈渠珍的师爷,参议政事。因为村里已经没有曹姓人氏居住,为了发扬豪侠气慨,在龙植三的倡议下,村民一致同意将“曹家坪”改名为“”。但是老一辈人和民间还是习惯称该村为曹家坪。古村的文化底蕴集中表现在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名人文化、福寿文化、和谐文化五个方面,其韵味当是乃至整个湘西地区文化风情的特写。从现存的史料和口碑资料中调查发现,古村有人居住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了。千百年来,人民在这里躬耕细读,繁延生息,不仅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居住、工艺、饮食等物质民俗,也创造了让人叫绝的节日、礼仪、信仰等精神民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俗风情久沿成习,传而不衰,成为古村历史文脉的现实载体。

(一)文化生态良好古村背依青山,对面近处三面坡田层叠,远处山峦环绕,山脚与田畈之间穿行淙淙溪水,山如屏障,水似玉带。鸟瞰古村,环村五座青山形似蛟龙,起伏腾挪,风水行语曰“五龙窜槽”。村民龙学文、龙学好家旁边,有一口泛碧溢玉的老井,当地习惯称为“龙眼”。聚族而居的龙姓村民,对这方与“龙”结缘的风水宝地无疑珍爱有加。或许因为“龙”的守护,古村虽经过历史风雨的浸淫,遭受时代炮火的洗砺,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劫难,蒙受了不少损失和破坏,但很多文化符号、文化基因、文化形态仍得以承传至今,光彩照人。寨堡老墙虽已毁坏不少,但透过断壁残痕,抚摸墙石堡基,依稀可见古村当年高大夯实的雄姿丽态。村中古巷,有一户被袁世凯麾下游兵刀砍枪击过的古木门,现在仍固若金汤,牢不可破。“*”时“破四旧”以石灰、黄泥覆盖的“小资情调”——大门题字、楹联以及门墙花、鸟、鱼、虫水墨小画,依然凝结着古村昔日的品位。

(二)古民居建筑完整最古的民居距今约七百年,宅门上题“科名世兆”门楹,为龙姓先祖科举获功名后,自“老屋场”移居豪家坪时所建。古村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一般墙高三丈,一律封火青砖砌成,一律呈几何等边以斜角开墙为门,墙内一律为窨子屋,或两栋二层等高对峙,两侧等高厢房相连,中留敞亮天井,似北京“四合院”;或二进二层主屋相叠,前配等高厢房,留天井,颇具苏州园林建筑结构风格。中堂楼房较两侧房间阁楼略升,与天井呼应,高大敞亮;每间房皆镶镂花木窗,木壁雕龙画凤、刻走兽飞鸟及花草,典型的湘西木刻;柱石或方或圆,上雕花纹;天井底或铺整块石板,或嵌各种几何图状石块,干天井常架条形石块于坑上,湿天井常置石鼓于方坑,勾连交通。像这种较完整的建筑在该村尚有38栋。有的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只要稍加修复,基本可重现旧貌。过去,这里还建有戏楼、风雨桥、宗祠、庙宇、牌坊、商铺,可惜都已只剩下遗迹了。

(三)民间工艺丰富古村的人们有着苗乡共有的印染、剪纸、雕画、挑花、刺绣、扎花、绘画、纳袜底、打鞋垫、织彩带等民间工艺习俗。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服、被褥、门帘、蚊帐等生活用布,都是自纺自织的家织布。他们将“喜鹊窜梅”、“双龙抢宝”、“凤戏牡丹”等花纹印染于布料上,就成了耐用、不褪色的印花布。妇女们对桃花刺绣更是得心应手,针到活成。戴的帽子,穿的衣服,睡的床帏,垫的袜底,都是她们心灵手巧的艺术什物。在村里,至今还有老人、妇女在家挑花绣花,将一件件精美的绣花头巾、枕套等工艺品销往村外,颇有市场。遗存在村里的木雕、镂柱、石刻、墙画等等,也大都是本村的能工巧匠们艺术成果的汇集。革命烈士陈佑魁的遗孀龙溆就是出生在这里。她不仅聪颖好学,智识过人,还有一手挑花刺绣的本领,绣出的龙凤、花卉都神态逼真,让时人赞叹莫及。昔日隐居娘家抚养革命遗孤的日子里,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她就是靠挑花刺绣的手艺维持生计。一代豪杰龙翔有着过人的纸扎技艺,特别是龙灯手艺常让乡邻望尘莫及。之所以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民间工艺财富,主要得力于这

推荐第4篇:江西古村落调查报告

众多古村落急需保护

-----江西古村落调查思考 翻开地图你会发现江西有如此众多的古村落,那些古老的建筑历史久远,文化深刻,让世人瞩目。如此之多的古建筑,非亲历目睹方能领略其中的精髓,然而它们却濒临危亡,很多未被重视起来,它们急需要被保护!

南丰傩舞,据考证起源于大禹治水所演创,是古人用以驱疫逐鬼时跳的一种面具舞。至今已数千年之久。它的特点是:古老稚拙,粗犷豪放,具有原生形态牲。1996年11月,南丰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2002年月12月,南丰傩舞这一濒危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上海电影制片厂等诸多媒体曾先后赴南丰拍摄傩舞专题片。日本、法国等专家、学者风涌而至。香港凤凰卫视电视系列报道《寻找远去的家园》之一“谁来拯救南丰傩舞?”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抚州城外大公东路中段南侧,有一座飞檐层叠的花接式古建筑,就是抚州会馆。硬山顶,山峰式内卷棚,明间抬梁构架,次间穿斗构架,脊瓜柱坐落在栌斗上,斗枋雕各种花卉,门窗经改建已非原貌。据有关人士考证,该种类型的古建筑在全国现存不到10处,江南更为罕见,是难得的建筑活资料。现为临川县建筑公司和临川县畜药厂职工宿舍。由于年久失修,会馆破旧,油漆剥落。会馆正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

2004年9月,在江西抚州市黎川县城东北约40公里外的洲湖村,一处外形酷似大船的建筑被发现。从船屋侧面的北山南瞰,只见船形古宅如同一艘坚实宏伟的航空母舰逆水向东行驶,船屋周围有数座古屋,这些古屋像簇拥着航母的护卫舰、驱逐舰,与船屋一起形成建筑群落。这巨型豪宅的船式外形,象征什么? 那108个独立房间又寓意什么?是否为历史学家探寻的反清复明“洪帮秘地”?是民宅还是军事设施?主人究竟为谁?后裔踪迹何在?豪宅设计为何这般奇特?“船屋”与闽西客家“围屋”有何渊源?„„迷团百结。藏匿在深山里的大船。船屋的发现,如一石击水,荡起层层波浪。各路学者纷纷出马,试图破解船屋之谜。然而,记者最近发现,这样一个极具历史研究的古建筑群,因为缺少维护,如今处境令人堪忧。

千古第一村---乐安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漫步流坑,面对数百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明清古建筑和缤纷斑斓的字画、工艺遗存物,不由你不产生颜回“欲罢不能,既竭吾才”般的感叹。1997年8月,国家文物局 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流坑时,对流坑 古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流坑村的历史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延续时间之久,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落所不能比 拟的。\"\"完全可以申报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来也可以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村中较好地保存了一批有确切纪年的明代及清早朝的民居建筑,自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几无缺坏,是研究我国江南民居由明代向清代演变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保护好这些古建筑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上仅列举了江西抚州市的一些古村落,仅抚州市属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200余处,而江西省的古建筑村落又何止这些!更多如吉安渼陂古村、钓源古村,大余梅关古道,龙南关西围屋,赣县白鹭客家古村,„„

为了保护古村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明确责任,调动保护和开发的积极性。由有关乡、镇政府切实承担起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相应责任,负责编制出保护与开发项目建议书,通过自行组织或招商引资进行保护与开发。同时,强化群众保护意识。鼓励村民对古村古建筑整体环境,如村前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后山上的林木,进行悉心的保护。

第二、多方位筹措资金、重新规划古村落内的新区建房。在每一个古村落的就近范围内规划一块地,用于农民新村的建设。资金来源可考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村落或房子仍归政府或村民所有,而将经营权拿出来拍卖,所得款项用于建设新村。新村的建设风貌与传统民居有机协调,使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得以有机维护。同时采取分散成组的布局方式,使之与周围景观、人文景观相协调,在造型上用简约的手法对地方建筑加以提炼,保留极具传统民居的风韵。第

三、充分利用原来遗留的传统民居。将原传统民居经过改造后可继续利用,为现代人服务,包括改造传统民居为古色古香的药铺、茶馆、手工艺业店铺等以再现当地民族生活情趣,不仅开拓旅游观光新局面,繁荣经济,恢复古村落的活力,还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防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四、创造性继承传统文化。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发掘传统中的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重现当年的文化氛围,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生活注入传统的文化因素。

第五、双向互动,形成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不但能带动古村落的良性发展,还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古村落资源进行不断维护与修缮的同时,探求实施有效保护的具体措施,促进资源的科学利用,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在新农村建设潮流中,古村落也该有其保护管理措施:

一、做好古村落的普查建档工作

各地要组织对辖区内的古村落进行普查,并记录汇总建档。普查建档工作由文广部门牵头,建设部门配合。内容包括:古村落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村镇规模、水陆交通以及社会经济和建设等状况,应着重说明其历史建筑群及其环境的历史年代、原貌保存情况、现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价值特色等情况。

二、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

做好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是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措施。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由古村落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文广部门配合。可由所在地镇(乡、街道)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也可由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要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同步进行。古村落保护规划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重视对建筑、环境风貌、风俗人情的研究,充分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古村落保护规划不仅是保护规划,而且是整治和发展规划,要对保护和建设划定范围,既要保护又要满足建设发展的要求。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古村落

(一)要分类保护。从村落环境、形态、人文等方面对现有古村落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确定村落、建筑的保护等级,分别落实保护措施。

(二)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古村落内的农民建房必须按规划实施,列入保护的建筑不得擅自拆建。新村的建设风貌与传统民居要有机协调,维护古村落的

整体风貌。

(三)要多元投入。形成当地政府、村级组织及个人、外来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

(四)要调动村民积极性。古村落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也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要把村民的利益纳入保护开发计划,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积极鼓励村民个人开办古村落“家居旅游”,也可以建立村级旅游开发公司,使村民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得到实惠。

四、加强宣传

在古村落普查的基础上,由文广部门编制《古村落普查成果汇编》,发放到各级政府、到乡镇、到村。组织开展古村落保护意义、作用、方法等内容的宣传,提高全民古村落保护意识。

推荐第5篇:红色旅游激活古村落

红色旅游激活古村落

——广汇集团帮扶常山庄村旅游扶贫纪实

沂蒙革命老区是沂蒙抗战中心,儒文化发祥地,诸葛亮故里。近年,在旅游扶贫开发上,山东沂蒙老区人民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扶贫脱贫攻坚之路。

红色村庄,风光不再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常山庄是沂蒙革命老区当年的革命中心堡垒。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曾经说过:“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境内发生的孟良崮战役尤为著名。这里曾诞生过“沂蒙母亲”王换于、红嫂明德英、少女梁怀玉、妇救会长李桂英等。迟浩田曾来这里寻找当年救过他的红嫂。陈毅则说,他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常山庄坐落在半山腰上,三面环山,山上盛产的青石是常山庄石墙、石屋、石街的主要原料„„祖祖辈辈住在常山庄的人,只能依靠一条长2公里的土石路出入村庄。秋收时,地里的收成要一筐筐背回村里。想去集上换点生活用品,得挑着担子,走几十里崎岖山路。

这还不算什么,要说最愁的事,就是吃水难。村里有句老话,“常山庄不嫌脏,洗脚水下面汤”,因为挑一担水要到几里地外。常山庄村共有453户1356口人,人均五六分地,人均年收入不过五六百元。没有地种,没有来钱道儿,村里人蹲街头抽烟打扑克„„在常山庄,有一句话说的最多:“孙子没人看,看孙子没饭吃。”因为年轻人熬不住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虽然地少,也得有人种,老人就只能撇下孙子,下地干活。

民企领头,南村致富

广汇集团是沂南县城中村南村社区成立的集团企业,是一家涵盖文化传媒、旅游度假、餐饮服务、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安装、物业服务、物流仓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广汇集团雄厚的实力源于山东省人大代表、南村社区党委书记、广汇集团董事长李凤德敢为人先的魄力和企业家的眼光。2005年沂南县委、县政府在界湖镇实施“能人带动建强村”战略,请出“能人”李凤德,带着资产回村做了界湖镇南村社区的村官。那时南村90%村民生活仅够温饱。李凤德毅然挑起当家人重担,上任后,大刀阔斧,依托南村紧靠县城的地理优势,提出“以企强村、发展工业”战略,构建“项目支撑、工业领航”的实体经济发展格局,走“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

很快,李凤德通过多种出资形式组建了星港房地产公司,创办了山东泰都建筑安装公司、山东正壮饲料厂等集体企业,使南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到富到强。仅仅五年时间,就将南村社区打造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3亿元,实现年产值18.6亿元,社区集体收入1.26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2.56万元,将曾经“垫底”的城中村,打造成了农村建设示范村。

携手穷村,华丽蜕变

沂南县是传统农业县,“十二五”期间全县有125个贫困村、11万贫困人口,脱贫压力很大。2007年,电视剧《沂蒙》在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拍摄并在全国热播,给沂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县委县政府决定以此为契机,以实践“沂蒙精神”为主线,果断决策以常山庄村为核心,建设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为主要载体的“沂蒙红嫂文化旅游产业园”,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力大的产业优势,发展红色旅游,帮助西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面对常山庄村集体收入薄弱,无力进行旅游开发的状况,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以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行红色旅游合作开发的优惠政策和办法。2008年10月,县领导亲自找到李凤德,提出由全县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南村社区与重点贫困村常山庄村结成帮扶对子,到常山庄村开发建设,做企业精准扶贫的样板。

广汇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果断决策,首先立足常山庄村成立了山东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确定了永久性红色文化影视基地、党性教育基地、乡村旅游景区“四大基地”,以文化产业效应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四大基地”建设紧紧与自然景观、历史文物遗存、红色景点连结在一起,丰富红色旅游内容,充分发挥红色旅游教育群众引导社会的作用,增加游客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度。在规划建设中,第一要素就是注重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特色浓郁的村容村貌成为旅游扶贫生金造银的“聚宝盆”。设计中,从项目引进、景点打造、景区管理、到资本融合、利益分配,都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一方面引进前沿的规划理念与运营项目,同时考虑项目的运营能尽可能吸纳当地村民参与,项目收益最终可让当地村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而实现旅游扶贫的真正目的。

在开发建设中,为安置因建设影视基地而搬迁的村民,广汇集团确定了整体搬迁思路,累计投资8000万元,按照“两心、两轴、四组团”的布局结构,在山村旁边按照新农村标准建设了占地160多亩,综合服务中心、红色休闲娱乐广场、医疗卫生所、垃圾中转站等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常山庄社区,将全体村民全部妥善安置到整齐划

一、配套完善、宽敞明亮的新房里。

农民搬迁后,依托旧村庄进行旅游开发。为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夯实红色文化基础,李凤德组建起专门小组,负责挖掘沂蒙山区红色资料、革命故事。然后在12处农家院内,建成了以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胡玉萍等百位红嫂事迹组成的《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接着,又建起了有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204位将帅,刘少奇、谷牧等80多位高级干部事迹简介与照片的《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以及反映党政军民建设与巩固发展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三个纪念馆,共有24个展室,1千多幅照片,上百件历史文物,30组雕塑,40尊石碑。在此基础上,又组织人员整理出版了《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歌集》等书籍,制作了反映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斗争与发展的《光影·沂南》3D电影纪录片。建起《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网站》,并与齐鲁拍客、798视觉在线摄影网站合作进行对外宣传。

从2009年开始,广汇集团累计投资5.4亿元,立足“红色”古村风貌和“绿色”山乡生态,建成总占地面积3000余亩,由“古山村”、“古县城-沂州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乡梦影视服务中心”、“沂蒙红色写生基地”、古辕道具有限公司六部分组成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由于风貌古朴,特色浓郁,短短几年时间,昔日没有路、没有水的常山庄村,已变成集影视拍摄、红色旅游、党性教育、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可同时接待1200人食宿、日可接待游客2万人、5部影视剧同时拍摄的主题型文化生态旅游区和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至今,已先后拍摄了《沂蒙》、《红高粱》、《铁道飞虎》等160多部影视剧,成了远近闻名的“山村好莱坞”、全国著名的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和美术院校写生基地。2011年被确认为“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2012年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获评“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2014年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获评“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5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自开业以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接受红色教育和浏览参观的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景区对外地游客也具有很强吸引力,团队游客、自驾游散客每天络绎不绝,综合效益非常可观。

借旅强村,文化先行

基地的建设推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周边村民搞起了红色餐饮、红色商品、农副产品销售,就连自家生产的蔬菜、瓜果等也都就地转化成旅游消费品,附加值升了好几倍,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比原来翻了好几番。基地安置当地农民就业210人,就业率提高了40%。基地带动了相关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目前已发展有“农家乐”、特色农业、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生产销售等300多家个体企业,2000多名周边村民常年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景区建设等工作,每天人均收入近百元。常山庄村村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5600元提高2015年的30000多元。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把荒芜贫瘠的山地流转给景区,获得每亩每年1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周边的多个贫困村,也通过发展玩具和草柳编旅游纪念品等加工项目,解决了8000多名常年赋闲的家庭妇女、老年人的就业问题,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苹果、冬枣、车头梨等各类季节性果蔬采摘园已发展到40000多亩,亩均为百姓增收1万元。

红色旅游的发展带给常山庄村民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生活条件的根本改善。自2009年起县里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修建了17公里的沂蒙生态大道、投资8000万元修了25公里的红色旅游专线,2013年又重修336省道,并开通了往返于县城和常山庄村的专线公交,为旅游发展和当地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改变了山区贫困群众的生活,开阔了视野,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快速发展,诸如煎饼、粮食酿酒、大碗茶、草编等百姓家中寻常的物品,都成了游客竞相购买的旅游商品。当地的车头梨的售价也由以前不到2元一斤提高到现在游客亲自采摘5~15元一斤,既节省了劳动力还提高了价格,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农民快速脱贫致富。常山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十二五”期间的242户减少到10户,基本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

“有水吃,有路通,有活干,有钱挣”,村民刘存厚用“四有”说出了他对常山庄天翻地覆变化的切身感受。58岁的村民陈见学说,以前一人不到一亩地,年收入难过千元。现在在景区当保安,每月收入1500元;妻子在景区做保洁,每月也能挣1200元。65岁的陈红利在影视基地里的一处工地打零工,一天有100多元的收入,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2009年,陈红利一家没花一分钱住进了新房。“路修好了,水也弄到家了,秋收时方便多了。”陈红利说。如今陈红利的两个孩子都住进了新社区,闲不住的老两口,没事就往影视基地跑,看着老乡当群众演员赚钱,他们也跃跃欲试。“没有影视城带来的好处,俺也搬迁不了,日子哪能这么舒心?”说起这些,陈红利就满脸幸福和自豪。

谈到未来规划,广汇集团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总裁李熙鹏说:“下一步,要将常山庄周边的贫困村新立村农业观光采摘与特色民宿做起来,让游客有的玩,有的吃,有的住,让贫困村民拓宽致富路子,彻底脱贫。”

如今的常山庄村是资源生态美、生活幸福美、文化和谐美、创新引领美。山城相映、山水相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常山庄村独具风情。走在风光秀美的路上,一个转身,就会碰到明星大腕,“山村好莱坞”、“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美誉名不虚传。新的常山庄村重新焕发了活力,年轻人都回到了村里,外面的世界不再能诱惑他们。用游客的话说:“居住在常山庄村,幸福指数一定爆表了!”

后记:

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沂南县依托底韵深厚的红色资源,以文化为内涵、以市场为导向,趟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新路子。贫困山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政府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得益于旅游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得益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上下一心的发展共识。

新时期扶贫攻坚中,沂南县立足西部山区贫困村自然民俗资源优势,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以旅游扶贫为四大产业扶贫之一。而作为红色旅游扶贫主力军的广汇集团再度担负起助力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村——马牧乡新立村脱贫致富的社会责任,成立了山东新立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开发模式,为新立村整村精准脱贫注入强劲动力。

沂南县以旅游景区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是新时期“沂蒙精神”、“沂蒙红嫂”精神的生动实践,依托产业带动,革命老区人民的致富路将越走越宽。

推荐第6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价值内涵探析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不但是土家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土家族文化的承载体。境内有以里耶战国古城、秦简为主的历史文化,湘鄂川黔红色革命史为主的红色文化,土家文化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三大主流文化。土家古村落(民居)作为三大主流文化的承载体、综合体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古村落(民居)文化。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传统。笔者近十年来通过对武陵山区民居的考察、关注,发现龙山的土家民居从选址规划、组合布局、营造法式(工艺)、外观形制、细部装饰、称谓名称等方面都与武陵山区其它地域的民居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风格,具有唯一性。2007年1月25日,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章忠民高级工程师在测绘兴隆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政府旧址时就误认为三合水结构、两头转角的土家转角楼为古时达官贵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这么说,在江南其它地区“干栏式”建筑群中是无法找到与龙山土家民居外观形制雷同的建筑形式。

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主要分布在里耶、苗儿滩、靛房、他沙、洗车、贾市、桂塘、红岩、召市、茨岩等乡镇,其中以里耶古街区、长春古村寨、捞车古村寨、贾市古街区、巴沙湖古村寨、兔吐坪古村寨、托利湖古村寨、召市古街区、二厅岩古村寨、树比冲天楼、天桥刘家大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高平周氏民居群落等古村落、古民居为龙山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它们中的一些古村落已被许多大学作为了民俗学研究基地、实习基地和民俗田野工作站。如捞车古村寨、冉家寨古村寨等。

总的说来,土家民居在规划选址、组合布局、彩绘装饰上无不体现了土家人的命理思想、审美范式、工艺特性和民俗学意义,把“道法自然”和运自然为我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有着完整的价值系统。一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历史价值。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在土家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的,所以它首先具备了历史价值。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见证土家历史的实物证据。因为透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可以看到它产生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筑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艺术成就、文艺特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情况。这些情况无一不在土家古民居的选址规划、空间布局、细部装饰及其信仰系统中得以体现。

二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土家古民居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细

部装饰上。土家民居的细部装饰以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为主。土家雕刻包括石雕和木雕,技法主要有浮雕的镂空雕两种。土家彩绘以红、黄、绿、青、黑颜色为主。雕刻和彩绘的内容是以历史典故、生活情节、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琴棋书画为题材的。细部装饰的主要对象为墙、窗、门、梁、柱、旗、天花板、屋脊、朝门等部位。这些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使土家民居获得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制作工艺和色彩的运用使土家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它们也反映了土家古民居产生历史时段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土家民居中的艺术作品是土家民间艺人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所蕴涵的工艺制作经验值得今人参考借鉴。它们所具有的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将永远为人们所欣赏和赞叹。

三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工艺价值。“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土家古民居建造工艺包括选材、锄料加工、画墨、凿眼、清枋、号字、排扇、起扇、砍梁、上梁、钉椽皮、上瓦、装屋等工艺。另外,瓦和磉磴岩的制作和细部装饰工艺也非常精湛、考究。特色建筑土家转角楼、四水屋屋面的转角衔接工艺和树比冲天楼空中“八卦”形排水体系是建筑技术中的一绝,让专家们叹为观止。这是土家先人为我国建筑科学所作出的贡献。另外,土家凉亭桥、土家耶搓(神堂)的建筑形制也都为今人研究土家建筑提供了实物证据。

四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民俗学价值。“千斤朝门四两屋”、“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民俗的容器、载体。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通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而得到传承的。如今,这些保存完好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中每天都上演着原始古朴的土家民俗:语言、生产商贸、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节日喜庆等等,它们完整体现了土家人的价值追求、信仰体系、道德观念。因此,它们是研究土家民俗最理想的场所,是开展民俗学田野考察、采风的最佳去处。

“虽由人造,宛自天开”。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一部土家建筑的实物史,对于研究古代土家民居布局、艺术造型、民族风格传统和建筑材料、结构、施工及相关工艺技术都是可靠的实物资料,从布局、材料、施工、艺术装饰、传统风格方面为今人设计、创作新的建筑作品提供数据参数和重要参考。 湖南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亟待加强保护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不但是土家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土家族文化的载体。日前,湖南有关部门对龙山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独具历史风貌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展开了调查。

土家古村落概述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传统。笔者近7年来对武陵山区,特别是鄂西、渝西、黔东南、川北等地区民居的考察、关注,发现龙山的土家民居从选址规划、组合布局、营造法式(工艺)、外观形制、细部装饰、称谓名称等方面都与武陵山区其他地域的民居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

风貌风格,具有唯一性。可以说,在江南其他地区“干栏式”建筑群中无法找到与龙山土家民居外观形制雷同的建筑形式。

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主要分布在里耶、苗儿滩等乡镇,其中以里耶古街区、长春古村寨、捞车古村寨、贾市古街区、巴沙湖古村寨等为龙山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它们中的一些古村落已被许多大学作为民俗学研究基地、实习基地和民俗田野工作站。

土家古民居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细部装饰上,其细部装饰以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为主。土家雕刻包括石雕和木雕,技法主要有浮雕和镂空雕两种。土家彩绘以红、黄、绿、青、黑颜色为主。雕刻和彩绘的内容是以历史典故、生活情节、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琴棋书画为题材。细部装饰的主要对象为墙、窗、门、梁、柱、旗、天花板、屋脊、朝门等部位。这些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使土家民居获得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制作工艺和色彩的运用,使土家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它们也反映了土家古民居产生历史时段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土家古民居建造工艺包括选材、画墨、凿眼、排扇、起扇等工艺。特色建筑土家转角楼、四水屋屋面的转角衔接工艺是建筑技术中的一绝,让专家们叹为观止。

“千斤朝门四两屋”“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族风俗的容器、载体。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通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而得到传承的。如今,这些保存完好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中每天都上演着原始古朴的土家民俗:语言、生产商贸、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节日喜庆等,它们完整体现了土家人的价值追求、信仰体系、道德观念。因此,它们是研究土家民俗最理想的场所,是开展民俗学田野考察、采风的最佳去处。

土家古村落存在问题揭示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是土家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这些古村落、古民居有的保存完好,风格传统均在,有的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破损严重。

认识不足,建设失位。在小城镇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由于建设者、开发者对土家民居历史形制和外观结构缺乏认识,对特色土家民居建筑形式缺少了解,导致拆土家特色民居建筑的现象时有发生,挖掉被人们踩得溜光、保存着历史痕迹的青石板重新铺制的行为也不鲜见。

民居产权共有,保护意识缺乏。调查发现,保存经年的土家古民居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况。大多数土家古民居产权归属家族共有,其内住户、人口众多。虽为同宗血脉,但对土家民居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加上保护意识的缺乏,在古民居内封门、堵窗、打洞、装修、砌墙等乱拆乱建、乱修乱挖的行为时有发生,土家民居风格传统损毁严重。

保护管理机制尚未启动,土家古民居生态、生存环境濒危。保护土家古村落、古民居在决策上尚未引起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只是位于各级政府文化旅游开发区的古村落、古民居进入决策视野,但也不是主要内容,只是作为附属部分起帮衬作用。决策上的随机性,让土家古村落、古民居难以进入政府建设规控或遗产保护范围。由于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管

理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最终导致了无管理机构、无保护经费、无管理人员、无保护措施的“四无”局面的形成。

调研不够深入,保护管理依据不足。龙山的古村落、古民居作为土家人创造的遗产资源,其中蕴涵的厚重的物质、非物质文化尚未得到抢救、挖掘。调查显示,龙山具有代表性、经典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目前尚无一种能全面、系统反映土家古村情况的推介材料和专著文献,理论认定尚属空白,有待于有识之士去全面地调查、研究和揭示。

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管理

在保护管理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这个问题上,首先必须明确保护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要保护什么的问题。

第一要保护古村落历史遗存。古村落历史遗存包括古村、古民居、山水风景、历史遗址。它们是古村落的标志,必须首先保护。第二要保护古村落的风貌、自然环境、民居风格。民居风格包括民居的高度、体量、色彩、外观形式等。第三要保护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有价值、有特色的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服饰、工艺、民俗、饮食等。

另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围绕土家古村选取试点村,以此来推动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管理工作。规划、建设必须根据古村落的历史特点来确定古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土家古村落中的古迹、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卵石岩板路、古民居等古村落具体的文化标志,除了对其本身要严加保护外,还要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保护。

推荐第7篇:赞徽州古村落

赞徽州古村落

【黄山日报】家住徽州斗山街 作者:江稳平2012.3.19 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徽文化和影响悠远的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也是曾经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神奇的徽商故里。而我一直居住的、被誉为“锦绣江南第一街”的斗山街,便是“出门包袱雨伞,归来腰缠万贯”的徽商荣归故里、聚族而居的地方。

从气势恢宏的徽州府衙前步入熙熙攘攘的中和街,再从举世无双的许国石坊(俗称“八脚牌楼”)穿过万世师表陶行知纪念馆,转入大北街徜徉20余米,便抵达斗山街西端入口处。

说起这条街的得名,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话说古时候有七块陨石坠落于此,连成一串珍珠似的七座小山丘,形似北斗七星,因此山名便叫斗山,这条街自然称之为斗山街了。

一色青石板铺就的斗山街呈“Y”形,分前街、后街和主街,全长约500米。斗山街高墙林立,豪宅连片,它是集古民居、古街道、故雕刻、古水井、古牌坊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实为影视剧拍摄、艺术院校师生写生的佳地。

斗山街不是一条商业街,整条街上没有一间店铺,那幢幢相连的古建筑,全都是徽商大贾的住宅。从西端入口前行短短几步,汪家大院便呈现在眼前。这座大院始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为典型的两进三开间上下对堂式徽派古民居。上房窗门上精雕细琢着葫芦、葵扇、鱼鼓、花篮、莲花、长剑、横笛、玉版等法器的“暗八仙图”,以及琴、棋、书、画“四友图”,体现了徽商对子孙后代寄予从小刻苦学习、长大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厚望。“五蝠捧月图”和“双鹤腾云图”,因“蝠”谐“福”音、“鹤”喻“长寿”,是寓有祝愿长辈高福高寿之意。下房窗门上雕刻的“九松图”,因“松”与“孙”谐音,取意为“九孙图”,表达了徽商对多世同堂、子孙满堂的向往。两厢走道槛子门上雕刻的十二月花,则暗喻了徽商对月月开花月月红利、一年四季财源滚滚的企盼。

汪家大院对面是“岳飞饮马槽”。相传爱国将领岳飞率部北征抗金,从杭州途经歙县,长途奔波至斗山街时,饥渴难耐的战马驻足不前,就在这时,地下突然冒出一股清泉,战马引颈畅饮,昂首长啸。从此,这股泉水永不枯竭。

歙县号称全国“牌坊大观园”,但在现存82座牌坊中,木质牌坊仅有2座,斗山街便有1座。从“岳飞饮马槽”沿着主街继续前行10余米就能看见它。关于这座牌坊的来历,还有一个与朱元璋有关的传说!相传元末朱元璋举事起兵,途经歙县,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随从在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匿的几块豆腐,但已经发酵长毛。因别无他物,随从只得将长毛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热给朱元璋吃。更糟糕的是由于元兵追杀,朱元璋又与部属失去了联系,一个人蜷伏在斗山街叶氏家的废园里。25岁便守寡的叶氏发现后,心生怜悯,趁夜深人静时将饭菜放入竹篮里,用绳索从楼上吊下去供他充饥。七天后,元兵败逃,朱元璋才从废园的草堆中钻出离去。朱元璋称帝后,不忘徽州这位救命恩人,于是下诏叶氏进宫。然而,叶氏以节为重,宁死不从。朱元璋闻后感叹不已,特降旨旌表,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造了这座“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的木质牌坊。

杨家大院是斗山街最大的民宅,也是徽州古建官邸民居的代表作。两块精致又厚重的“上马石”像侍卫一样伫立于豪宅门口,门楼上石雕的传统戏剧人物栩栩如生。杨家大院粉墙黛瓦,古色古韵,马头高墙,飞檐冲天,雕梁画栋,典雅工丽,天井洞开,美轮美奂。三进串连结构的大院内待客厅、樵楼、厢房、书房、后花园应有尽有。原来这杨氏先祖在明代曾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和外交部长,所以这座宅院排场如此硕大。

建于清初的许家厅与杨家大院毗邻,但它却是一座典型的私塾建筑。正厅高悬着孔圣人的画像,边屋供教书先生住宿,楼上是莘莘学子苦心吟读的课堂。徽商“贾而好儒”,闯出了一条“以商入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兴旺之路,留下了“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旷世传奇。

用青石板横铺的主街尽头,有一座罕见的砖质牌坊——黄氏孝烈门坊,建于明代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相传黄氏乃童生吴沛之妻,其夫早年夭亡,她便绝食而死,以表自己守道节烈。其实,一座贞节坊就是中国妇女的一首血泪悲歌。

二十四孝是徽商的祖训,如果要欣赏二十四孝图,那就去前街的汪氏民宅瞧瞧;徽州竹、木、砖、石“四雕”遐迩闻名,如果要观赏木雕的精品杰作,潘氏民宅应该去走走。

从我居住的斗山街23号许家大院,到百年徽州师范,这一段用青石板直铺的街道是斗山街的后街。许家大院依然是高大的马头墙,幽深的天井院。徽商长年在外闯荡打拼,留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和孩子,为了安全防卫,屋外用高墙封闭,内设“四水归堂”式的天井。“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是徽派古民居的结构特色,这天井有着通风、采光、排水、遮阳、交通等多种功能。许家大院厅堂敞亮,花园雅致,门罩窗栏,雕花缀朵,飞禽走兽,神态逼真,美不胜收,展示了古徽州能工巧匠卓越的技艺。

充满传奇色彩的“蛤蟆井”就在后街王世杰宅与张茂林宅之间。相传古时候这里水源奇缺,百姓生活极不方便。唐代贞观年间(公元785—805年),有人发现此处两个土坎内聚集着许多蛤蟆,推测下面必有泉水。经深挖不歇,果然清水冒涌,水质异常清冽。后人为了纪念蛤蟆提供水源信息,就将井名取为“蛤蟆井”。“蛤蟆井”有公、母两口,现在游客能见到的是宅院外的“公井”,而“母井”就处在仅一墙之隔的民宅内,终年“日夜思君不见君”,想断柔肠。

“家住徽州,世世代代读书人,旧宅院家家是书香门第,古街巷处处有朗朗书声;家住徽州,世世代代远行人,十三四男儿四海去闯荡,千百年徽商八方美名扬„„”伴随着歌唱家祖海的一曲《家住徽州》,行走在斗山街整齐的青石古道上,观赏着错落有致的百余幢徽州古典民居,聆听着从幼儿园里传来的朗朗书声,我又想起儿时与同伴们在宽阔的主街道上玩抽陀螺、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滚铁环、打弹珠等民间传统游戏时的开心;我又想起当年与哥哥姐姐在这充满书香的深宅大院里挑灯苦读,敲开北大、清华的大门„„每走一次,我都对斗山街产生崭新的体验和特殊的情感。

朋友,这里有传奇,这里有故事,这里有美景,这里有热情。想到徽州追忆旧时光,斗山街是个顶好的地方。

【安徽日报】卖花渔村之春 作者:潘世辉2012.3.19 大抵是因为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无法忘怀,在久雨之后难得放晴乍暖还寒的这个初春周末,再次欣欣然汇入了前往卖花渔村的人群车流,想让那时常入梦自由开放着的花海把满身心疲惫真真切切扫个精光。

新安江依旧清澈平缓流淌,水静流深,很难想象徽派盆景的身世荣华就躲藏在这崇山峻岭包裹住的桃源深处人家。过新建的南源口大桥而下,瀹岭下村的几株高大古树侧身让立江岸,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在夜梦苏醒的翠绿山岭里摇摇晃晃,山间可利用的各块小小平地都新移栽了造型各异的粗壮梅桩,提醒你十多分钟后就会掉进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深山向往。

春姑喜欢捉迷藏,上午10时前的卖花渔村还笼在雾里,暂时不愿掀开羞赧神秘的面纱。这样也好,先放慢脚步,打开心窗,顺溪流小村走走、看看,宛如从徽山歙韵书架里顺手抽出一本线装版书册,随手翻翻这些颇有来历、古意盎然、被盆景花树尽情吞噬的渔村的曼妙景象。

薄雾缥缈里,见四周山岭逶迤重叠,丛丛翠竹绿树葱茏。渔村自五代时就有洪氏祖先栖息,“作梅花百韵以自适”。村落民居连片而建,整村形似鱼状,白墙黑瓦是梦里徽乡永不过时的记忆色彩。古村好似仍旧沉睡在古旧年代,村道墙角随眼一瞥,就会被带入青石铺地、两侧屋墙、台阶沿门、黑瓦嶙峋的旧时光里。老屋顶马头墙高低错落,旧式窗檐下保留了许多当年砖匠的画图杰作,或黑白或粉彩,山石花木人物都有,虽粗糙却很原真。洪氏旧祠堂遗构尚存,前堂仅剩山墙,后进部分坍塌后正重修。或有较气派的经典徽派建筑,门楼上缀满精细砖雕,图案精致,寓意吉祥。废弃不用的大小石磨盘铺在门口路中,爬着青苔的长短条石横卧在路边歇脚处,见证了村落沧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脚木楼也保留了许多,里面堆满了干柴杂物,边上几根扎根岩隙的梅树正兀自争妍。小溪很窄很细,穿过几座新旧小石桥和民居房底而来,水至清,欢快无忧,冲刷着散落一溪的碎瓦瓷片,无心吟唱着《后庭花》“哗哗”而去。

雾散云开,阳光趁机露个脸,漫山满村花树立即争奇斗艳起来。绿意葱茏点缀的远近山岭坡地里,花海汹涌来潮,一浪赶过一浪。或给大片红梅花挤满,远看似氤氲着大片红云,令人怦然心动,无比向往;或红云里夹杂着大团如玉白梅、零星翠碧绿梅,在苍翠罗汉松的掩映中,随意摆设成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蜜蜂、画眉等小动物定是这里资深的居民了,有他们在,山、花、树要多生动就有多生动。摄影人、赏花者散布在各条山道上,都成了生动风景的饕餮之徒。村内或有老少妇孺,或挑了梅桩回家,或推着独轮车卖桩,或三三两两立坐闲谈,个个满脸和善,人人眼眸纯真,两三句话就敞开了如春的话闸。 各家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墙院里、阳台上、阶梯边,到处都是各类盆景,有成型待售的、有正在造型的、有移盆换钵的,摆得满满当当。种类有梅树、罗汉松、瓜子松、榆树、桂树、松柏等,单梅花又有红梅白梅绿梅骨里红等十多个品种,真不愧为徽派盆景的发源地和生产基地。再欣赏那造型吧,游龙式、蟠曲式、扭转式、悬崖式,或铁干虬枝,或盘根错节,或凌空探海,或妩媚玉立,千姿百态,不一而足,随处一摆就是一道景致,让你真正领会“咫尺千里,虽假犹真”的艺术真谛,叹观止矣。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钵钵盆景,每树每桩、每枝每叶、每季每月都牵动着每家每户的心。卖花渔村原名洪岭,洪姓一直居住此地,至今也有千年以上历史。看那些上了年份的盆景,那可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家产和营生珍宝。过去这里算山乡僻壤,交通很是不便,卖个盆景要肩挑车推十几里路。现在通了公路,全村都以制售盆景为业,每家手上都有技艺绝活,基本没人外出打工,还借助科技网络力量对外促销,坐等收购,生意越做越红火,人均收入万元以上,多的一户一年可赚二三十万。山清水秀,生态绝佳,天然阳光雨露滋润下,盆盆是景,处处诗画,人文深厚,村风纯朴,卖花渔村可真是奇异花海里的幸福人家。

春山里荡漾着淡淡花香,记忆深处飘来唐宋的芬芳,又一群天南地北的过客悠闲来访,卖花渔村农家殷勤地用梅松干枝桠烧给你喷香的菜饭,炊烟袅袅映衬着漫山灿烂,满心的欢喜、温暖和希望随春滋长„„

【黄山日报】卖花渔村花事盛 作者:文/祁俊 2012.3.16 3月14日,明媚的阳光像一支饱蘸着生命繁华之墨的画笔,将歙县雄村乡卖花渔村描绘得诗情画意,那一丛丛的新绿、嫩绿、鲜绿、翠绿,温柔着我们的视线,那如云似霞般的一片片红、一片片粉,惊喜着我们的目光。五年之后再走卖花渔村,一片片花海中透出更多的自信和希望。

沿着新修建的乡村公路走进渔村,道路两旁的山岗上红梅花儿正在枝头绽放,附近新建的停车场上,不时可以看到慕名驱车而来的游客。五年前,村口还是一片种满油菜的农田,如今已成了一个个盆景园。随意走进一座院落,一盆盆排列整齐的游龙梅傲然伫立,辛勤的蜜蜂上下翻飞,青翠欲滴的罗汉松造型奇异。“我们这里梅花有宫粉玉蝶、粉装玉蝶、台高玉蝶、洪岭二红、骨里红等很多品种,游龙梅不仅是徽派盆景的代表,也是卖花渔村的主打产品,全村现在种植有梅花近干万株。”村党支部书记洪定勇介绍说。

走进村里,就像来到一座偌大的盆景园,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院落里、阳台上,随处可见的都是盆景,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下,如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时时映入眼帘。时近中午,村道上不时还有花农担着从山上挖下的花苗赶回家,从容又忙碌。洪定勇说,现在是村子里最忙的季节,要做的事很多,嫁接、上盆、移栽、造型,还要销售。

近两年,通过外出学习和实践摸索,村里的花农逐渐掌握了新的技术,由原来的靠接改为嫁接,园艺创作的自由度更大了,嫁接的苗木几无痕迹,盆景销售十分看好。尤其是从去年开始,网上销售日益火爆。现在村里206户人家有40多台电脑,20多户已在网上销售,还有的正在学习,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近2万元。

盆景产业的发展,使卖花渔村花农的生活有了质的变化,如今很多花农已经住上小洋楼,门前院子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盆景。在这春暖花开时节,花红叶绿,好一幅农家小院的美景。

美丽的风景背后必有辛苦的付出。在罗汉园,村民洪飞正在为一株罗汉松修剪。对罗汉松情有独钟的洪飞领我们在院子里观赏培育多年的盆景,他轻轻地抚摸着一株罗汉松的枝干,就像爱抚着他的小宝贝:“养一棵树很不容易,像这棵树已经跟了我15年了,我的设想是培育成一幅百鹤图。不过要做到这句话至少还需要10年啊!”

“罗汉园是卖花渔村的精品园之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洪孝波说,“下一步卖花渔村就是要结合百佳摄影点的建设,在村中打造10个像这样的精品园,同时还要建设一个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发展农家乐,拓宽乡村公路,进行村庄整治,依托盆景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卖花渔村的花农们到时会更忙了!”

【黄山日报】深渡镇倾力打造国家级生态镇 作者:胡卫星2012.3.20 用新安山水 书旅游篇章 深渡镇倾力打造国家级生态镇

阳春三月,沿着清澈碧透的新安江,摇橹泛江。两岸金黄的油菜花次第开放,漫山遍野的枇杷林夹岸相迎,掩映其间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世外桃源般自然风光吸引着省内游客纷至沓来。这就是歙南旅游重镇——深渡镇。

近年来,深渡镇紧紧依托“山、水、特”的资源优势,围绕“华东山水休闲古镇”和“旅游商贸特色镇”发展目标,结合“百村千幢”工程、“百佳摄影点”建设和枇杷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游、生态游及枇杷采摘等农家生活体验游,倾力打造国家级生态镇。

该镇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为契机,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枇杷园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全力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带动”,即建设绵潭村核心区,带动淮源村示范区和漳潭村旅游区的果园建设。全力推进镇村环境与生态整治,兴建水上垃圾晾晒码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内涵。先后完成九砂、绵潭等处护岸改造和对漳潭码头修建工程,漳潭村共维修小码头3个,新建1个小码头,绵潭新建1个观景台、护岸190米。

深渡水、陆交通便捷,镇内设有游船公司和快艇公司,拥有游船16艘,船位2300个,快艇27只。该镇还通过完善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提升“农家乐”的接待品位和档次。先后完成黄山大道两侧建筑亮化设施安装和人行道绿化树木的修剪和整治,强化旅游行业内部管理,提高旅游接待和服务水平,新申请旅游接待村2个,新增农家乐8户。成功举办“中国黄山油菜花摄影节暨万辆自驾赏花游”活动和“三潭枇杷节”。开展旅游“三进”营销活动,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搭建农产品流通平台,引进特色农产品进入皖浙两省大市场,走好旅游和农业紧密结合之路。 “真是太美了!这里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世界旅游组织规划专家昂瑞特游过新安江后大为赞叹。据悉,该镇先后荣获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最佳旅游乡镇、旅游经济十强镇、行业楷模十佳旅游特色镇等荣誉称号。2011年,深渡镇全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800万元,景区内茶、林、果、渔、旅游等综合经济年收入4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了1万元。目前,该镇申报国家级生态镇已经省公示,正申报国家批准.

推荐第8篇:古村落保护条例

古村落保护条例

第三章 保护和利用

第十五条 对古村落应当实行整体保护,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古村落保护规划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应当符合古村落保护规划的要求。 古村落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古村落保护规划,完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第十六条 禁止在古村落重点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古村落保护无关的建(构)筑物。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公路、铁路、高压电力线路、输油管线、燃气干线管道不得穿越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保护规划逐步迁出。(浙江)

在古村落重点保护区内翻建、改建、修缮房屋,装饰、装修建(构)筑物,设置标识、临街广告等,应当符合古村落保护规划要求,并报规划等有关部门批准。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基础设施以及进行绿化配置的,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确因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规范新建、扩建基础设施以及进行绿化配置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保障方案,明确相关布局、措施等。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改建、翻建建筑物,因保持或者恢复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的需要,难以符合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的,在不突破原有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和建筑面积且不减少相邻居住建筑原有日照时间的前提下,可以办理规划许可手续。(浙江)

第十七条 经规划等有关部门批准,在古村落风貌协调区内新建、翻建、改建、扩建房屋的,其色调、体量、高度、形式等应当符合整体风貌要求,并保证古村落重点保护区轮廓线和主要视线走廊不受影响。

第十八条 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村民委员会对古村落内有损毁危险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并将普查登记结果报文化部门。

文化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部门根据普查登记结果,组织编制古建筑抢救修缮计划,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古村落保护规划和古建筑抢救修缮计划,按照一定比例安排落实古建筑抢救修缮资金和古村落日常保护经费,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古村落保护奖励机制,并重点支持和推动任务较重的镇、村的古村落保护工作。

古村落保护经费应当专款专用。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加强监督。 第二十条 县级市(区)、镇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或者古村落所在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的集体控股公司,具体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利用。

古村落的居民可以以其所有的古建筑、房屋、资金等入股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利用。 鼓励其他单位和个人采用出资、捐资、捐赠、设立基金或者租用古建筑等方式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一条 古村落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古村落保护规划和古建筑抢救修缮计划,制定古村落保护具体实施方案,按时完成古村落风貌整治和古建筑抢救修缮工作。 古村落风貌整治方案应当报规划部门批准后实施。古建筑抢救修缮应当符合文物、古建筑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古村落风貌整治和古建筑抢救修缮工作完成后,由规划、文化部门分别组织验收。 第二十二条 古建筑保护管理责任人自筹资金修缮古建筑的,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参照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给予贷款贴息、奖励,或者按照文物维修和保护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给予补助。

第二十三条 古村落内的古建筑、房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保留集体建设用地性质的方式流转;或者将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后依法出让,土地出让收益专项用于古村落保护。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补偿或者产权置换的方式收购古村落内的古建筑、房屋的产权。古建筑、房屋原住户符合宅基地安置条件的,各地根据实际,可以安排宅基地建房。

市人民政府应当自本条例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制定古村落内的古建筑价格评估办法。 第二十四条 对非古村落内尚存的零星古建筑,经文化部门同意,并报规划部门批准后,可以迁移到古村落中实施保护。

村民委员会应当收集、保护已经坍塌、散落的古建筑的构件,用于古建筑的修缮。 第二十五条 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会同规划、文化、建设等部门,自本条例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制定古村落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

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古村落防火安全保障方案并组织实施。方案应当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第二十六条 镇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古村落内的生产经营活动。

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加强对古村落内居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

鼓励古村落居民在古村落内居住,参与古村落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合理享有古村落保护开发收益。

鼓励利用古村落发展文化产业和传统手工业,适度发展旅游业。

第二十七条 鼓励金融管理机构制定融资优惠政策,对古村落保护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古建筑可以依法作为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

第二十八条 规划部门应当会同文化、建设等部门建立古村落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对古村落的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古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动态监测、年度评估意见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作为年度考核和评比的重要依据。

经动态监测、年度评估认定,因保护工作不力造成古村落资源破坏的,规划等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提出警告;因开发利用造成古建筑和传统风貌、格局破坏性影响的,规划等主管部门应当发出濒危警示。

第二十九条 建立古村落保护监督员制度。古村落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应当聘请古村落保护专家、居民任监督员。

鼓励建立古村落保护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引导公众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宣传工作。 第三十条 市、县级市(区)和镇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对古村落保护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定期分别向市、县级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

《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

第二十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保护规划,在核心保护区的主要出入口设立统一的标志牌,标明保护范围。保护标志应当在保护规划批准后三个月内设置完毕。(浙江)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标志牌。

第二十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保护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全面调查,对重要的建筑物、构筑物建立档案,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筑物、构筑物的有关技术资料;

(二)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

(三)修缮、装饰装修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四)规划、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第二十四条对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使用人有保持原样和安全的义务,在修缮和改建时不得影响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其设计方案应当征得所在地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涉及到文物保护单位的,还应当征得所在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五条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拆除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由州(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范围内,拆除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由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州(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一般不得改变使用性质,确需改变使用性质的,产权人应当向产权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经州(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行产权转让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自转让后15日内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建设)、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有关情况报同级人民政府。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第二十九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现场公告牌等形式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告知利害关系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公示时间不少于二十日。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论证。

利害关系人或者公众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提出异议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研究处理,并及时回复处理结果。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公示期间提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公示期满后及时举行听证。

三十二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因实施保护规划需要依法征收房屋,以及依法批准设置的项目和设施需要停业、转产、关闭或者拆除,导致所有权人或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损害的,实施保护规划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实施需要进行的农村住宅建设。

第三十五条 对历史建筑应当根据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以及存续年份等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

第三十九条 历史建筑可以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保护性利用。鼓励利用历史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和传统作坊、传统商铺等,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展示。

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应当与其历史价值、内部结构相适应,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主体结构和外观,不得危害历史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

第四十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进行下列活动:

(一)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

(二)在历史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的物品;

(三)拆卸、转让历史建筑的构件;

(四)擅自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

(五)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

(六)其他损害历史建筑的活动。

第四十一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涉及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当执行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

第十五条 古村落分区保护要求:

(一)古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实行分类保护,并按徽州传统式样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和色彩等。

(二)古村落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高度、体量和色彩的建设控制要求。

(三)古村落环境协调区要保护好现有的山水环境(包括山体、植被、村庄及周边水系、农田),严格限制开山采石和建设污染型工业等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项目。

第十七条 古村落核心保护内的建筑及装饰、装修和广告设置有关要求:

(一)保持传统徽派建筑风格,以黑、白、灰为主色调;

(二)招牌、字号采用传统方式,广告设置应当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三)建设采用传统的工艺和地方建筑材料。

第十九条 古村落所在地县(区)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要求,制定改造方案和年度改善计划,逐步完成古村落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促进古村落的保护利用。

第二十一条 古村落内的古民居应当实施原址保护,确因公共利益需要无法实施原址保护的,须依法报送规划、文物等部门批准。

古民居必须迁移保护的,应在本村落内选址保护。外来散落古民居在古村落内实施迁移保护时,不得破坏其整体格局、历史风貌和街巷空间尺度。

第二十四条 古民居的所有者在保护的前提下,按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合理享有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收益。

第二十五条 因古村落保护利用需要迁出古民居的村民和因无力维修而自愿捐赠古民居的村民,报请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同意,经城乡规划、国土等行政部门审批,可另行安置。

第二十六条 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保护利用古村落、古民居,须编制保护利用方案,经城乡规划、文物等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古村落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具体承担以下保护与利用管理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利用规划,并监督实施;

(二)组织制定村规民约,指导、督促村民遵守古村落保护利用要求,保护利用古民居;

(三)对古村落房屋修缮和建设工作,进行前期初审和建设监管;

(四)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古村落资源的普查;

(五)对有损毁危险而无力维修的古民居进行登记,并及时上报;

(六)合理开发利用古村落资源;

(七)组织消防队伍,加强古村落消防安全管理;

(八)管理在核心保护区内进行影视摄制、大型群众集会等活动;

(九)对违反古村落保护利用的行为,进行制止,责令改正,对拒不改正者,及时提请有关部门处理。

第三十条 在古村落保护利用范围内涉及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应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

1、保护内容

古村落保护内容:按照“项目启动,规划先行”的原则,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重点保护古村落中具有特色的整体空间环境和风貌,传统的街巷格局和形态,具有文物价值的文化遗产等。

(1)编制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保护村落的空间形态、平面格局等传统的肌理,延续古村落的风貌特色;

(2)保护乡村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传统文化,保护村落古建遗址、道观庙宇、古宅园林、宗祠戏台等历史建筑;

(3)保护乡村古树名木、田野风光等自然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加大对村落周边山体的植树造林及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修复;

(4)对古村落不符合徽派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居进行改造;

(5)对古村落原生态文化、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

古民居保护内容: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编制古民居维修方案。通过维修古民居单体,集中解决古民居当前亟须解决的保护维修问题。

(1)维修古民居梁架、屋面、墙体等建筑要素; (2)保护和修复古民居构架、构件(包括“三雕”)等文化内涵; (3)保护古民居外观形态、环境空间。

2、利用内容

充分发挥古村落、古民居独特资源优势,拓展使用功能和空间,创造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以利用推动保护。

古村落利用内容:

(1)以徽州历史遗迹、风水人居为主体的文化体验型古村落; (2)以徽州民俗风情、民俗活动为特色的乡村体验型古村落; (3)以乡村探险、垂钓捕捞为内容的休闲度假型古村落; (4)以摄影采风、绘画写生为主导的摄影绘画型古村落; (5)以艺术创作、影视拍摄为亮点的文化创意型古村落; (6)以水果采摘、农事体验为基础的农业生态型古村落。 古民居利用内容:

(1)乡村艺术会所、农家乐、民俗客栈; (2)传统手工作坊、民间工艺及制作旅游产品; (3)地方小吃店、地方特色店、特色小酒吧; (4)传统娱乐及民间艺术表演活动; (5)民间工艺品开发、收藏、展示、交易活动; (6)各类专题博物馆、纪念馆; (7)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

《江西安义古村保护管理办法》

第七条 重点保护区保护原则:保存所有的现存老建筑。不得再建造新房,现存新、旧房屋的维修改造必须报请管委会同意,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必须报请文物主管部门同意,按《保护规划》要求经旅游部门统一认定设计和审批。

第八条 一般保护区保护原则:一般保护区内所有现存老建筑外观不允许拆改,不得再建造新房,所有房屋的维修改造等必须报请管委会同意,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必须报请文物主管部门同意,按《保护规划》要求经旅游部门统一认定设计和审批。

第九条 建设控制区保护原则:保护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及其环境,不得在区内再建新房。

第十条 环境保护区保护原则:保护区内的村民有营造整洁、优美、舒适古村环境的义务和责任。保护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污染、破坏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

第十一条 保护古村风貌,修复损毁建筑,提高居民素质,整治古村环境,挖掘文化内涵,扩大古村影响。

第十二条 古村管委会必须对保护区内古建民宅和其他任何文物进行结构散件登记存档(包括结构木雕、石雕、商门、牌匾、桌椅、床凳、橱、条桌、神龛等)。

第十三条 在古村群保护区内,下列行为必须报古村管委会和县旅游部门审批同意,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必须报请文物保护单位同意,并严格按照《省文保条例》、《保护规划》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一) 古民居建筑的大、中、小修缮和保养。

(二) 古建筑、人文景观的恢复。

(三) 古街店面、门面改造,外部装饰及招牌广告制作。

(四) 古树、名木的保护及绿化的施工养护。

(五) 居民现住房屋的翻、扩、改、修建。

(六) 基础设施的施工及维修。

(七) 空地新建。

(八) 古村群三线(电话、电视、电线)等各种线路的架设与安装。

第十五条 古村群保护区内所有可移动文物(如桌椅、床凳、神龛等)、不可移动文物(如古建筑、商门等)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私自买卖、损毁、拆除、修缮和移动至本办法规定的保护范围外。

第十六条 古村群保护区内应加强消防安全意识,完善消防设施,杜绝火灾隐患,防止火灾事故。古村群消防紧急疏散场地应保持全天候开放,且不得堆放杂物、新建建筑和改作他用。凡古村古建筑内不得乱堆放柴草等易燃物,居住在古建筑内的居民必须注意用火安全,厨房水缸应24小时储水,老屋天井有水缸者除蓄水防火外不得挪作它用。砖木结构和住宅安装电线路时除注重美观外应多考虑漏电防燃。对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应按布局和有关规定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

推荐第9篇:论古村落的保护

论古村落的保护

我们从古猿人一直进化到人类,在不断进化,生产力也在不断发展,随之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却让许多古人留下的古建筑等中华文化面临着消亡。古村落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如何让村民意识到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光靠行政指令是完全行不通的,必须要与之在多项认识上达成一致,尤其是利益上达成一致。

仁化恩村、中山古鹤村、番禺大岭村、广州长洲岛等等,还有许许多多还并不知名的古村落,它们曾经的辉煌湮没在历史的记忆里,只剩下了残砖败瓦,而由于后辈们并未认识到祖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古村落在年复一年被破坏。雕花的窗棂与屋顶的横梁不见了,门当户对不见了,老祠堂石鼓不见了,珍贵的木门被乡民们拆下来当柴火烧成灰烬,高高的花岗岩石柱被打断砌成围墙。农村赖以传承的根本,在一次又一次的旧房改造中被遗弃,在不断的遗忘。保护古村落是整个社会强烈的呼声,但是落到具体村庄上就显得微弱不堪。而现在大多数古村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恶劣处境。环境方面,由于古村落的规划都是上百年前甚至数百年前的,即使外人对这种规划赞叹不已,但是生活在其中的村民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会嫌弃石板路不平整,要全部挖掉铺上水泥路,他们会厌恶没有更好的垃圾收纳区域,现代生活中大量垃圾倒在村口甚至已经形成垃圾围村。甚至,他们不满意祖先留下来的祖屋,要全部拆掉再建起新式楼房。我们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有权处理先人遗留下来的产业。我们该如何才能保护好古村落呢,这是值得人深思的。

结合古村落的保护,弘扬乡土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研究古村落保护开发领域的新课题。适当的引入新村民机制,让一些热爱艺术、崇尚自然的市民购买改良后的古村落民居,或是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来维修、经营古建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加大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力度,形成社会参与古村落保护新机制。二是对有一定历史但规模较小、资源破坏较大,综合价值不高的村落,可以尝试移建加以保护的办法,即可以选择一块区域,把周边区域风格相似的房屋移建到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建筑群,加以合理利用,使之能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从目前来讲,古村落作为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正成为许多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提升当地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对古村落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适度开发,能使古村落得到有效保护,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兰溪市诸葛八卦村的开发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1994年诸葛八卦村旅游门票收入仅为2万元,到2005年已将近1000万元,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仅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收入几项,村民就增收2000多万元。其间,村里投资5000多万元维修了村内的古建筑,村内的主要巷道也进行了仿古整修,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使古村落的景观环境与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村落民居、村落建筑、村落生态形成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现代化与传统化、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完美结合。

科学规划,进一步做好重点保护古村落的规划管理工作。并协同相关单位,做好全市范围内文物古迹的普查工作。 对于未定为文物控制单位的重要历史建筑、古桥、古树名木、古驳岸、门楼等,做好年份、结构等基本情况的认定并进行登记,划定控制区及保护区范围,制定严格的保护办法。充分挖掘历史人物故事及传说,加大保护开发的宣传力度。要从媒体、网络、旅游或组织全民古村知识竞赛等多元化的渠道去宣传古村,激发市民对古村的保护热情。发挥政府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外,还需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动员和鼓励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可以建立类似“古村落保护基金会”的组织,向社会、企业募集资金用于古村落的保护;也可以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办法,采用股份制形式,加大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力度,以加快古村落的开发。 正确区分民俗文化与“封建迷信”,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传统仪式,是民间信仰的核心表现形式,保护好传统仪式,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增进家族认同、族群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维护社会稳定,弘扬民族精神,展现当地文化,都是十分必要的。不能因其掺杂着一些迷信色彩或陋习而全盘否定。对待农村传统的习俗和信仰,我们也要坚持“和而不同”的观点,以更宽容的态度对待。如磐安炼火,起源于远古先民对火的崇拜,是一种以舞蹈的形式兴胡公或驱瘟避邪的、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典活动,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是研究传统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炼火仪式由“执道山人”负责祭祀仪式,通常有10个固定程式,包括祭坛定叉、净剑响鞭、宰鸡淋血、召将请圣、发符焚牒、开水火门等。从远古流传至今,仪式中带有很多原始宗教的神秘性,也与“迷信”密切相关。对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应该以宽容的态度,使薪火相传,推陈出新。当然,对那些坑蒙拐骗、谋财害命、影响社会稳定的迷信行为、恶风陋习,则必须使用法律武器予以严惩、取缔。

古村落保护应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古村落保护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们要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古建筑、古村落,保护好乡土农村原有的生活状态,但不能因此影响经济发展,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明确古村落发展限制要求、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改善古村落基础设施条件,使生活在古村落中的群众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否则,就会影响老百姓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古村落的保护。

要积极探索保护古村落与建设新农村和谐发展的路子。从实际状况看,由于古村落分散在各地,又大多地处交通相对不便、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而且量多面广,就目前中国经济实力而言,政府财政不可能投入如此巨大的保护资金。应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和落实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多形式保护手段,找到一种既能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又可解决保护资金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古村落保护资金的投入渠道。古村落的保护,要重视散落在乡村民间古建筑的保护。古村落保护任务更艰巨的是散落各地的古民居。对有保护价值而没有实力保护的,先维持原状,但不能随意拆除。对宗祠、牌楼、古戏台、名人故居等可采取专项性保护措施。对古建筑相对集中的村落,可以采取连片保护的方法,有条件的村还可以采取建新区、保老区的办法,既可以保持古村落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又有利于村民生活设施的改善。对一些拆了可惜,不拆又没钱保护,还影响村庄建设的古建筑,可采取“整体搬迁,异地迁建”的办法,将散落的古建筑集中到规划的地域,作为人文景观供游人观赏。

保护古村落是每个人的责任,先人留下的智慧结晶不能消失在我们的手中,在漫长的悠悠岁月里,每一个古建筑都在承载了无数故事,每一个古村落都值得保护!

推荐第10篇:梅州古村落如“世外桃源”

梅州古村落如“世外桃源”

古村落是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筑瑰宝。“世界客都”梅州现保存有大量的古民居村落,这些村落大都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美如世外桃源。为了探寻客家民居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十六至十七日,笔者迎着寒风专程走访了广东梅州具有特色的古村落。

梅县三乡石楼村经历了百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它以白色外墙为主色调,风景秀美,其中大岩石屋是景点之最,是石楼钟姓村民的开基之地。据石楼钟姓族谱记载,四世桂馨公传云:当地住雁洋镇大坪村塔上,强邻逼肆侵凌,馨公对家人说:“古人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所以智者选安身之处,务求仁爱风气浓厚,避患者入深林,我将去也”。 石寮村因此得名,经若干年后,石寮村现更名为石楼村。

今天,“石屋”成为古迹,地基旁边尚有残存的屋迹、石基、石结小路和石屋后面残存的苗竹、柿子树等,还有依稀可以辨认的旱地,及一段大小梯田。据石楼村村委介绍,石楼村整个村庄面积合计一万六千多亩,现全村共有一千多人在此安居乐业。

玉水村是保存完好的原生态客家乡村之一,坐落在梅江区城北北部,该村群山环抱,林木苍翠,古树参天,全村人口七百多人,大部分建筑均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中保存尚好的古屋有“贡元堂”和“崇善堂”。玉水村浓浓的古朴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下围村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位于大埔县大东镇坪山村管理区,风景秀丽的千亩梯田脚下,宝善堂、储贤堂等围龙屋构成的独具粤闽建筑风格的古村落,建筑风格既有客家中原殿堂式围龙屋的特色,同时又有闽南沿海墙体厚、房屋矮、点金式海洋建筑元素,它体现了家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者的群居生活,整个下围村姓杨,原有居住人口近三百多人。

据梅州地方志史料记载,客家人是汉族中一支优秀的民系,从一千六百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不堪战乱的侵扰,从中原跋山涉水而来,在梅州地区落地生根。这个民系最懂得和平之可贵,最懂得安居乐业之可贵,也最懂得寻找适合生存的“险境”,更懂得居住的防御与舒适。

嘉应学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李婷婷表示,客家古村落不仅表现在景观上的美,而且还表现在人文上的美。客家古村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适宜居住,它凝聚了客家文化,还生动的体现了客家人文气质——吃苦耐劳,朴实善良。客家人追求一种安定的生活,秀丽的景色加上古朴的民风,客家古村落俨如世外桃源。

第11篇:山西古村落导游词(推荐)

山西古村落导游词

【欢迎词】

游客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山西。我是你们的导游XX,你们也可以叫我XX,我代表旅行社欢迎你们的到来。大家来到山西,山西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传承有序。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解代表山西标志性建筑物的传统村落。

【概述】

山西是华夏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山西境内有古村落3500余个,个个都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特色。其中,保存完整的有500个,另外500个村落濒临消失,其余的则不同程度受到破坏。截至2016年3月,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先后公布了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山西省共有8个镇、32个村上榜。

传统村落是山西的标志建筑,成千上万的古村落书写着山西的悠久历史。保护和弘扬传统村落文化势在必行,迫在眉捷。专家学者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应将人与文化作为最终落脚点,提升村落保护的延续性和内生动力,围绕古村保护发展新尝试,探讨山西文旅融合发展方向,就媒体如何打造文化新IP,古建文物在村落中的保护,古树的成长,民歌、古道等非遗人文传承以及商业模式的尝试探索与实践等方面畅所欲言,需要尽快构建以传统村落为核心的乡村全域旅游模式,让人们真正“留得住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古村落现状】

山西的古村落主要分布在汾河中下游、沁河流域、黄河沿岸和北部内外长城的“三河一关”地区。这些古村落由于所处地域不同,所代表的文化也各异。据薛林平介绍,沁河流域古村落以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等为代表,以冶炼工业及商贸流通为支撑,体现了晋东南深厚的文化底蕴;汾河流域古村落,以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等为代表,以晋商经济为支撑,体现了清代晋商的兴盛发达;黄河岸边的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及周边的古村落群,以古代商贸流通、水陆码头的商品集散为支撑,体现了晋西北黄土高原文化;沿山西内外长城,重要边关隘口

遗存有体现了边塞风情和边关文化的防御性村堡。

然而,传统村落数量多,并不代表这些有历史、有内涵的村落不会被工业文明取代而衰落、消失。山西的传统村落各个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保存完整的约有500个,其余的则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

自2012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全面启动且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山西省积极响应,完成了调查、认定、保护、修复等工作。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及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清楚地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就要保护好文化脉络,让村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让人记得住乡愁,让村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古村落的选址】

山西传统村落,就其选址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山地村落和平原村落。这些村落是在交通相对便利、地势比较平坦、有利耕作、接近水源、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形成的聚落。山西的村落,往往是由于家族聚居、人口繁衍而逐渐扩大的。这种稳固的血缘关系,是聚落形成的基础。山西境内的乡村,有大有小,大到上千或者几千户人家,小到几户人家。村落规模的大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般而言,距离城镇较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耕地较多的乡村,往往聚居人口较多,因而村落的规模较大。而那些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乡村,一般规模都比较小。

概括来讲,山西传统乡村聚落的选址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择水而居

水是生命之源,择水而居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使然,所以山西的乡村聚落往往靠近河流、湖泊。即便是在山区建设的乡村,也是在基岩裸露的山涧盆地附近进行建设,以便充分利用雨水或溪水。据《山西古村镇》一书统计,山西目前保存较好的古镇古村,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汾河流域和沁水流域,符合人类择水而居的一般规律。

2、负阴抱阳

以起伏绵延的山势作为背景建设村落,无论从自然景观还是从生态环境来看,都是最佳的选址。靠近山脉、“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址,可以在阳坡建设民居,前低后高,有利采光,朝向好,排水畅。这样的基址不仅使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空间构图更加完善,而且有利于节约耕地,满足农耕经济的需要。山西许多山地聚落结合山势灵活布置,依山就势,因地制宜,高低叠置,参差错落。村落通过视线通廊和周围的山脉、绿地连成一体,相互渗透,自然山势与人工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民居建筑特色,使村落与自然环境融为了一体,成为理想居住环境。

3、靠近农田

山西传统村落不仅与自然结合,创造了村落中自然环境之美,而且靠近农田,方便农业生产。

例如,临县西湾村位于碛口镇东北两公里处,背靠眼眼山,左邻湫水河,右邻卧虎山,依山傍水,避风向阳。因处于侯台镇西侧的山湾里,故称“西湾村”。

西湾村于明末清初,随碛口镇水陆码头一并崛起。西湾村依山而建,较平坦的台塬地带留作农田。远眺该村落,山形、水色、田畦、人家,自然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传统人居环境的杰出典范。

4、有利防卫

现存的山西传统村落,大部分形成于明代。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特别是陕西农民军的数次侵扰,给山西乡民造成了很大恐慌。传统社会保障安全也是山西乡村聚落选址的重要因素,这样在一些易守难攻的地域,便成为聚落的理想基址。

而在一些平原地带,无险可守,境内居民多修筑堡寨御敌。堡寨正是基于这种目的而出现的典型聚落。清中期,一个堡就是一个村,如乾隆《孝义县志》记载到:“南小堡,城东十八里,文峪河东平地九十一户”。明代所修的夏县牛家凹堡,光绪年间已成乡村聚落,人口稠密。据《夏县志》载:“今墙垣坚厚,居民稠密,仍旧名焉。”

【乡村旅游】

山西省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具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山西省从资金、政策和投入等方面持续加大对乡村旅游工作的规范、扶持和引导工作。目前,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山西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战场、大众创业就业的新渠道。

据了解,从资金投入方面,山西省也加大了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近年来,省旅游局安排了多批乡村旅游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乡村旅游扶贫试点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工作。2014年还评选出65个“山西最美旅游村”,对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山西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积极同省财政厅协调,共落实乡村旅游补助资金2000万元。

【结尾】

好了,这就是关于山西充满历史感的传统村落。我们的讲解就先告一段落,大家休息一会,我将为大家讲解山西的宗教文化。

第12篇: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报告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报告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古村位于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大桥江乡境内,村落屋居面积0.5平方公里左右,现有326户、1137人,其中苗族占98%,龙姓村民占总人口的97%,是江南尤其是湘西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之一。

这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风光旖旎,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字颇有来历。此地原系曹姓居住地,叫做曹家坪。附近葱崽园还有一江姓富户,龙姓本来住在小溪的老屋坊。后来曹、江两姓家道衰落,将田土房子慢慢卖给龙姓,日子一久,龙姓随之迁移到该村,而曹姓则搬到西晃山脚下的洞塘溪居住。自龙姓搬到这块背靠青山、三面环水的风水宝地以后,可谓家发人兴,人丁兴旺。最鼎盛的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就出了18户大户人家。目前该村保留下来的大量的古色古香的窨子天井屋,都是那时修建。这些屋舍多为砖瓦结构,封火鳌头,气派非凡。清朝时期,该村人才辈出,文武双全,尤其晚清拔贡龙植三还当过“湘西王”陈渠珍的师爷,参议政事。因为村里已经没有曹姓人氏居住,为了发扬豪侠气慨,在龙植三的倡议下,村民一致同意将“曹家坪”改名为“”。但是老一辈人和民间还是习惯称该村为曹家坪。古村的文化底蕴集中表现在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名人文化、福寿文化、和谐文化五个方面,其韵味当是乃至整个湘西地区文化风情的特写。从现存的史料和口碑资料中调查发现,古村有人居住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了。千百年来,人民在这里躬耕细读,繁延生息,不仅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居住、工艺、饮食等物质民俗,也创造了让人叫绝的节日、礼仪、信仰等精神民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俗风情久沿成习,传而不衰,成为古村历史文脉的现实载体。

(一)文化生态良好古村背依青山,对面近处三面坡田层叠,远处山峦环绕,山脚与田畈之间穿行淙淙溪水,山如屏障,水似玉带。鸟瞰古村,环村五座青山形似蛟龙,起伏腾挪,风水行语曰“五龙窜槽”。村民龙学文、龙学好家旁边,有一口泛碧溢玉的老井,当地习惯称为“龙眼”。聚族而居的龙姓村民,对这方与“龙”结缘的风水宝地无疑珍爱有加。或许因为“龙”的守护,古村虽经过历史风雨的浸淫,遭受时代炮火的洗砺,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劫难,蒙受了不少损失和破坏,但很多文化符号、文化基因、文化形态仍得以承传至今,光彩照人。寨堡老墙虽已毁坏不少,但透过断壁残痕,抚摸墙石堡基,依稀可见古村当年高大夯实的雄姿丽态。村中古巷,有一户被袁世凯麾下游兵刀砍枪击过的古木门,现在仍固若金汤,牢不可破。“*”时“破四旧”以石灰、黄泥覆盖的“小资情调”--大门题字、楹联以及门墙花、鸟、鱼、虫水墨小画,依然凝结着古村昔日的品位。

(二)古民居建筑完整最古的民居距今约七百年,宅门上题“科名世兆”门楹,为龙姓先祖科举获功名后,自“老屋场”移居豪家坪时所建。古村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一般墙高三丈,一律封火青砖砌成,一律呈几何等边以斜角开墙为门,墙内一律为窨子屋,或两栋二层等高对峙,两侧等高厢房相连,中留敞亮天井,似北京“四合院”;或二进二层主屋相叠,前配等高厢房,留天井,颇具苏州园林建筑结构风格。中堂楼房较两侧房间阁楼略升,与天井呼应,高大敞亮;每间房皆镶镂花木窗,木壁雕龙画凤、刻走兽飞鸟及花草,典型的湘西木刻;柱石或方或圆,上雕花纹;天井底或铺整块石板,或嵌各种几何图状石块,干天井常架条形石块于坑上,湿天井常置石鼓于方坑,勾连交通。像这种较完整的建筑在该村尚有38栋。有的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只要稍加修复,基本可重现旧貌。过去,这里还建有戏楼、风雨桥、宗祠、庙宇、牌坊、商铺,可惜都已只剩下遗迹了。

(三)民间工艺丰富古村的人们有着苗乡共有的印染、剪纸、雕画、挑花、刺绣、扎花、绘画、纳袜底、打鞋垫、织彩带等民间工艺习俗。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服、被褥、门帘、蚊帐等生活用布,都是自纺自织的家织布。他们将“喜鹊窜梅”、“双龙抢宝”、“凤戏牡丹”等花纹印染于布料上,就成了耐用、不褪色的印花布。妇女们对桃花刺绣更是得心应手,针到活成。戴的帽子,穿的衣服,睡的床帏,垫的袜底,都是她们心灵手巧的艺术什物。在村里,至今还有老人、妇女在家挑花绣花,将一件件精美的绣花头巾、枕套等工艺品销往村外,颇有市场。遗存在村里的木雕、镂柱、石刻、墙画等等,也大都是本村的能工巧匠们艺术成果的汇集。革命烈士陈佑魁的遗孀龙溆就是出生在这里。她不仅聪颖好学,智识过人,还有一手挑花刺绣的本领,绣出的龙凤、花卉都神态逼真,让时人赞叹莫及。昔日隐居娘家抚养革命遗孤的日子里,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她就是靠挑花刺绣的手艺维持生计。一代豪杰龙翔有着过人的纸扎技艺,特别是龙灯手艺常让乡邻望尘莫及。之所以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民间工艺财富,主要得力于这里自古耕读成习,节俭持家、爱美求美的历史传统。

(四)节日习俗独特岁时节日是民俗文化的形象演绎和重要构成。古村传统节日活动除了中国全民族性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之外,还有本土本族的民间节日。这些节日,有季节时序性的,有纪念祭祀性的,有娱乐交往性的,还有祈求庆贺性的,也有以上特征互相交糅、兼而有之的杂错性的。一是正月过“雨水节”。这天忌挑水,不出工,相传这样会带来风调雨顺的好收成。二是农历二月“过社”(春社)。每家每户掐“社菜”、“挖野葱”、“煮社饭”,然后是扫墓、垒坟、祭祖。三是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节日这天,各家各户都要用菖莆水浴,采艾叶悬门,洒雄璜驱霉,烧香纸敬祖,观龙舟于河。四是农历六月过呷新节。即呷肉食外,还要到稻田掐几杆稻穗,放饭上蒸熟,摘新辣椒、新茄子或其他新鲜瓜菜供全家食用,表示吃新谷新米新蔬菜。五是过农历“七月半”。村人称“中元节”、“鬼节”,燃香焚纸,烧包笼,祭祀先人。六是过农历十月初二“保冬节”。节日这天,杀猪宰羊,打粑唱戏,意在庆贺丰年,敬祀神祖。这种气氛,不亚于过年。七是腊月二十八烧年纸。新婚郎女在这天要回娘家与岳父岳母、哥嫂、兄妹同过小年,村里称“呷年嘎饭”。在,以往还盛行一种颇具特色的节俗活动,叫“打青醮”,即一种“做道场”的祭祀活动,既有儒教的正统,又有释教的超然,也有道教的神秘。一年四季都兴做,尤以“春祈秋报”为主,但时逢农历

五、六月,如遇天旱久晴不雨,禾苗干枯或病虫成灾,夏季也做道场。其中的秋季道场隆重、壮观,一般放在秋收完毕后进行,旧称“人命道场”。由村寨一名或几名首事(头人)出面与众商量,筹粮措款,安排事宜,时间为五天。第一天请来先生(儒家文人)、道士做准备布置场所;第二天早晨悬幡升五色彩旗,白天道士行法事,敲木鱼,念经卷;第三天游船(篾条做骨架、五色纸糊成三尺长的小船)、舞草龙灯(稻草扎成的小龙,供三人舞),在村寨四周及田间地角游行。第四天白天道士行法事念经文,晚上放河灯(用彩纸在一模型上糊成的朝天小纸灯,底部涂有防水的蜡油)于溪水中。第五天白天道士依然行法事念经卷,晚上绕村寨周围道路插路烛,边走边点,围村转一圈之后道场仪式才告结束。在打青醮的五天中,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打斋粑呷斋饭,祈求天公神灵保佑四季五谷丰登,一生吉祥平安。

(五)表演艺术活跃艺术源于宗教,由于节俗文化独特,历史悠久,这些带有宗教意味的祭祀、庆祷、娱乐等节日习俗往往伴以特定的器乐演奏,都会举行不同形式的歌舞和戏剧活动。节日习俗是滋生民间艺术的土壤,是展示民间艺术的舞台,两都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如前文提到的“打青醮”,就有“娱神娱人”的歌舞表演,乐器弹奏。作为苗族主姓的族名,秉承着苗族能歌善舞、喜书爱画的历史传统,龙氏家族延续着本族书香盈室、墨韵怡心的祖传血脉,把自己悠美质朴的歌声化作了对劳动的赞美,把自己铿锵喧烈的锣鼓化作了对生活的吟咏,继承和光大了本族的民间艺术光华。相传伯高公爱看戏,他在朝廷当大官,告老还乡时,皇上恩准,在堡寨大门前竖起了一个大戏台。自此,每年请外地、本村的戏班从正月起,一直唱演到二月间做阳春时才停止。一旦演出开始,村民当天从家里拿出火箱、凳椅就一直摆在戏堂里,到次年演出结束才拿回家。常常是四五百人聚在一堂,看不释眼。除了从腊月至正月为该村唱戏演出的高峰期外,这里到了三月要唱社戏,五月要闹龙舟、唱龙歌,七月要放敲锣鸣鼓,迎接“余纳会”开会议式,九月要唱汉戏高腔,十月要“打青醮”。村里遇丧事,要唱傩堂戏;村里过喜事,要跳花灯等。由村里德艺双重的老人组织成立的“文汇堂”、“七贤堂”则是专业性的演出机构。他们上演最负盛名的地方戏剧品种要数花灯戏、辰河高腔、汉戏、傩堂戏、阳戏了。花灯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跳花灯”又叫“摆灯”,常常是在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村里花灯队走户窜村,玩灯拜年。外去“跳灯”时,前面举着“神灯”,打着各种灯笼,舞着纸扎的各种小动植物,中间是2-3个“灯娘娘”和“赖花子”,全骑在青壮年的双肩上,后面跟着一群唱灯的和打乐器的,尾随小孩一大群。跳唱时,扇法多姿,舞态多变,锣鼓多韵,把村寨春节的欢乐喜悦气氛演绎得淋漓尽致。辰河高腔、汉戏、傩堂戏是该村祖传的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剧种。高腔的代表剧目有《五虎平南》、《仁贵镇东》、《大审白玉霜》等;汉戏的代表剧目有《醉战幽州》、《收姜维》等;阳戏因多在阳春三月间演唱而得名,其代表剧目有《三宝舞龙》、《三仙传道》、《大魔兵败渡小溪》等。演戏的主角有龙宏根、龙治军、龙桂莲、龙彩华、张绍基、龙绪功等人。他们大多从十几岁开始学艺,还言传身教,不忘培养本村演戏的接班人。成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剧团,二十多年来演出的足迹遍及四邻八乡及凤凰、铜仁、芷江等地,他们常常是先演戏,待民众看了满意后再付报酬,几乎每到一处,都唱红走俏,倍受欢迎,往往在一个村演出常常一演十天半月尚难辞行。剧团被农民称为“咱们的贴心剧团”,曾受到省、市、县文化部门的多次表彰奖励。人还有习武的传统,历史上就出现过龙达山、龙元魁好几位武举人,不过他们习武旨在自卫和强体健身,并融入戏舞表演的武功中,留下了不少佳话趣闻。

第13篇:中南地区古村落名录

河南省(16个)

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

洛阳市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

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张店村

平顶山市郏县渣园乡渣园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西寨村

新乡市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

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

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

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

南阳市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杏山村

南阳市内乡县乍曲乡吴垭村

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

信阳市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

信阳市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丁李湾村

湖北省(28个)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

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道泥人王村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玉堍村

黄石市阳新县排市镇下容村阚家塘

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向日岭村六组 襄阳市枣阳市新市镇前湾村

荆门市钟祥市客店镇赵泉河村

孝感市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村

孝感市大悟县宣化镇铁店村八字沟

黄冈市红安县华家河镇祝楼村祝家楼垸

黄冈市麻城市歧亭镇丫头山村

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同心村李垅垸

咸宁市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果乡金龙坝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铁炉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细杉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五里乡五里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新安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大河镇冷水溪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凉雾乡海洋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大路坝区蛇盘溪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甲马池镇马家沟村王母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镇中寨坝村郑家坝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 湖南省(30个)

衡阳市常宁市庙前镇中田村

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

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乡石堰坪村

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黄沙坪老街

益阳市安化县马路镇马路溪村

郴州市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

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永州市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

永州市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

永州市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

怀化市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

怀化市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夯沙乡夯沙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碗米坡镇首八峒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阿拉营镇舒家塘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都里乡拉毫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高峰乡岩排溪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红石林镇老司岩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板栗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德夯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中黄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六合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惹巴拉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小溪乡小溪村

广东省(40个)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

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

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江门市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江门市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

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

湛江市雷州市龙门镇潮溪村

湛江市雷州市南兴镇东林村

湛江市遂溪县建新镇苏二村

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白石村 肇庆市封开县罗董镇杨池古村 肇庆市广宁县北市镇大屋村

惠州市博罗县龙华镇旭日村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

梅州市梅县水车镇茶山村

梅州市梅县南口镇侨乡村

梅州市梅县桃尧镇桃源村

梅州市梅县雁洋镇桥溪村

梅州市梅县雁洋镇石楼村

梅州市梅县雁洋镇松坪村

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埔北村

梅州市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

梅州市兴宁市罗岗镇柿子枰村 汕尾市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林寨古村 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围村 清远市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三排村 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

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潮州市潮安县古巷镇古一村象埔寨 潮州市潮安县龙湖镇龙湖古寨 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水东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39个) 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平卯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东田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高定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高友村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

桂林市灌阳县洞井瑶族乡洞井村 桂林市灌阳县水车乡官庄村

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江口村

桂林市荔蒲县马岭镇永明村小青山屯 桂林市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

桂林市灵川县潮田乡太平村

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熊村

桂林市灵川县定江镇路西村

桂林市灵川县灵田乡长岗岭村 桂林市灵川县灵田乡迪塘村

桂林市灵川县青狮潭镇老寨村 桂林市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 桂林市灵川县三街镇溶流上村 桂林市平乐县沙子镇沙子村

桂林市兴安县白石乡水源头村 桂林市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

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

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渔村

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玉林市北流市民乐镇萝村

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平流屯 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达腊屯

百色市西林县马蚌乡浪吉村那岩屯 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玉坡村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虎马岭村 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鹅塘镇芦岗村 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龙道村

来宾市象州县罗秀镇纳禄村

海南省(7个)

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文山村

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东谭村

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上丹村 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

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

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

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

第14篇:关于古村落年会方案

古村落与“一带一路”——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

暨第六届中国景观村落颁牌授证仪式

活动方案

一、前言

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宝贵文化遗产,更是寄托着中华儿女的美丽乡愁。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将于2015年12月18-19日在古城西安,举办“古村落与‘一带一路’”论坛暨“第五届中国景观村落”授牌颁证大会。

大会将邀请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国家民委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赵杰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托教授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论坛主旨发言,阐述在“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古村落的文化使命和经济复兴,论坛还将特邀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中国景观村落村长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汇集观点,碰撞火花,宽视野、多维度地探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复杂性、实质性议题。

大会诚邀历届“中国景观村落”公约单位,入选国家住建部的传统村落单位,长期从事古村落保护、乡村建设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古村落的“新城市人”等热爱和关心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各领域人士参会。

另外,本着“古村保护,行知合一”的宗旨,本次大会还将设置“古村落保护发展会诊堂”,专家组将与参会人员就具体村落在保护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及答疑解惑。专委会还将从参与交流的单位中遴选2-3个村落,进行后续动态咨询服务。意向单位可准备相关资料,报名参与。

二、论坛主题

1.论坛:古村落与“一带一路” 2.第五届中国景观村落颁牌授证 3.村长与专家面对面 4.古村落保护发展会诊堂

主办: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承办: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西北研究中心

陕西九州村落商业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协办: 陕西日报新丝路周刊

古村落专委会温州研究所

陕旅集团

宝中旅游

三、论坛流程

12月18日报道 12月19日

08:0009:00 领导致辞:黄忠彩(民委)、张安蒙(专委会)、欢迎词:王莉娟(或地方领导)/主持人:孙梓文

09:0012:00 “中国景观村落”授牌颁证/主持人:常江 《中国景观村落保护公约》解读(张安蒙)(20分钟)

宣布入选本届“中国景观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和简介(插播短片/ppt?(20分钟)) 签署“中国景观村落保护公约”仪式(5分钟) 集体合影、授牌单位合影、各种合影 (30分钟) 12:00-14:00 午餐

14:0015:50 我与专家面对面 (主题论坛,另定)(主持人:王文) 专家组(2):杜晓帆、钟毅、张成源 基层嘉宾:3人(县、乡镇、村皆可,另定) 15:50-16:00 茶歇(插播两家赞助单位的广告)

16:00-16:50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会诊堂 (主持人:林祖锐)

麻城河(胡光龙)、嵩溪村(徐村长)、暨家寨?(选定1个为具体案例) (专家:张成源、王文、韩晨平、王莉娟) 16:50-17:30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会诊堂 (主持人:林祖锐) 长岭村(陈江峰)?其他村?(选定1个为具体案例) (专家:张安蒙、刘夏蓓、李培军、王晓燕)

17:30-17:40中国古村落基金会理事长赵叶致辞并介绍基金会?? 公布并颁发入选“咨询服务村落”证书??

17:40-17:50 会议总结/ (民委领导/专委会秘书长) 18:30 - 21:00 晚宴/汇演/商业活动组织 导演:王文/李培军 主持:史婷婷、孙梓文 晚宴讲话: 王莉娟

其他赞助单位以报送节目的形式,顺势进行限时“自我推介” 商业活动:景观村落与旅游集团的签约仪式(具体内容?)

四、参与形式

1、会议茶歇时间宣传视频播放;

2、会议期间站住企业品牌推介(讲解);

3、会场外摆放赞助企业宣传资料;

4、会议手册加赞助企业信息;

5、其他形式。(双方议定)

第15篇:保护古村落材料作文

“保护古村落”材料作文范文

【原题回放】。

某驴友在网上发了几张偶然发现的一个古村落的照片,村子周边风景清幽,建筑虽显颓态但仍隐隐透出当年的繁华。不少网友急切打听村子的位置,该驴友却不肯透露,说怕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它本来的面目。

跟帖的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样的古村落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有人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开发性保护,这些古建筑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也有人说,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办法。

顺其自然,岁月静好(25+25+10=60)

某驴友上传了几张偶然发现的古村落的照片,却在网友的追问下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具体的位置,生怕因过度开发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破坏了村子的本来面目。

读至此处,不得不钦佩该驴友的良苦用心。他并没有因为发现了一处世外桃源而大肆宣扬,而是想得更远:如果古村落遭遇过度开发,那么其原有的宁静祥和会不会从此“一去而不复返”?

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曾经的凤凰,是沈从文魂牵梦绕的宁静边城。河两岸的吊脚楼静静伫立,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树下。然而近些年,过度的开发与商业化使得游客变得越来越多,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间流转的是金钱、利益与算计。人们开始为利而来,为益而往,为票价争吵不休,为交易尔虞我诈,小城再不复当年纯朴模样。过度开发的九寨沟,一日接待数万游客的故宫,难道真的得到应有的保护了吗?反观这个宁静的古村落,谁又能保证,这个村庄不会因为开发变成下一个凤凰?

筱敏曾在《捕蝶者》中追问:“什么是真正的美丽?是被做成标本名扬天下,还是默默损耗掉美丽终老山林?”其实,不用太多刻意为之的保护,顺其自然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手段。顺其自然,保护的是一种原生态。颓态的建筑上记录的是岁月的变迁和沧桑,为何还要去做那重绘重彩,翻旧为新的画蛇添足之举?顺其自然保护的是看不见的人文情怀。就让这些在村落中世代生活的人们,守住那一壶酽茶,在香气氤氲中慢节奏地生活,花开花落,远离喧嚣,一世安然,岁月静好。

那些古老的建筑在村落中静静伫立,远离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没有外部的干扰,或许才是让它长久留存本来面目的最好方法。顺其自然吧,让这份宁静祥和永存,让它从古至今,都保留它原本最初的模样。

一轮明月度你至春秋(22+25+10=57)

谁不向往古朴沧桑的村落?而又有谁读得出旧楼飞檐下走过的各朝各代?谁不喜欢绵长悠然的青石板路?而又有谁想得到古道驿站里缠绵的分合,悠久的兴衰?

现代国人,不是不懂得应该保护古迹,而是肚子里少了几捧汨罗河里屈原的泪水,少了几缸书写华夏春秋的王羲之的墨汁。

少了应有的文化底蕴,你拿什么来保护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将这些古迹,交给一个国学门外汉来保护来发展?岂不谬哉!

我想起我曾游历古城荆州,那是古时军事要塞兼鱼米之乡,更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现如今的荆州,重修围墙,雄伟而森严,再现古都之风。然而,城墙角下一隅,虽赫然立一牌坊道“张居正故居”,其实质却冷冷清清,空无一物。同行者不时嬉皮笑脸地催促“走吧走吧,不就是一个破房子吗?”

- 1仿佛已经看到:红蓼青荇,游鸟飞鱼,矮小屋舍桑竹环绕,黄发垂髫愉悦安详。还有三五游人与主人家热情嬉笑„„

心怀对历史的敬畏(23+23+9=55)

一片竹林,一泉水流,一抹夕阳,一个古村。历史留了这些给我们。对于留下来的,是历史的馈赠。但消失了的,是自然的规律。

想起贾岛的“推敲”,忽然好想造访那扇门,在月夜下感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但似乎历史没有给我这个机会,那个地方早就随着朝代的更替湮没在历史的红尘里了。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美好的联想。

但或许,这样才是好的,若那个地方还存在着,怕是就算多次翻修如今也只是残破的不堪了吧。见到这样的残垣,那首诗也不免染上悲怆的色彩,没有任何事物经过时间的洗刷还能繁华依旧。

无论是留了下来的,还是消失了的,这只是天道运行的一个变化,从出现到消失,从消失再出现,经历着繁华与衰落。

留下的古村落,是存在了见证了历史的事物,从它出现到繁华到衰落,记下了每一刻,但无论它如今是如何的衰败,那只是历史的痕迹、历史的雕刻,无论是岳阳楼,亦或是黄鹤楼,存在了千年,屹立不倒,我们只是站在上面,凝望江面,感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它们存在着,见证着,等待着消失和新的出现。改变历史,强行留下它们,却早已不是原来的它们。

有人说:“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才有意义。”只有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存在得有价值。 我宁愿抚摸破旧的古长城,也不愿在新修的长城上耀武扬威。因为它早已不是那个真正的历史。 开发过的古村落,也绝不是当初那个山青水秀,有着沧桑之感的它了。当它变得现代化时,它已经消失了。真正的它只有原本的它。

我们对待历史,对待遗留下来的一切,要保持敬畏的心,就算会消失,也不该强行留下。消失也只是历史的规律与进程。我们不必要去干扰这一切。

该消失还是存在,不该由我们决定,而是,时间。是历史。因为,就连我们,也都只是历史上的一笔而已。

我们应该在它消失之前,感受沧凉的繁华,悲伤的意韵。这是历史的感觉,是历史的痕迹。 驴友发现的古村落,就让它在我们的注视中,如同迟暮的老人,缓缓消失,不舍但却也无可奈何,消失只是历史一个微小的步伐。

不做改变,心怀敬畏。

别去打扰古老的美好(58分)

想象一下,苏子与客泛舟,却发现赤壁景区要排队买票;孟浩然登上岳阳楼,耳边充斥着“照相十元一张”的叫卖声;毛主席因人多拥挤而感慨:不排队,非好汉。好像有一种美好烟消云散,有一种意境灰飞烟灭。

是啊,本意在探寻美好的游客们反而破坏了这种美好,本是保护古老的景区建设仿佛贬低了这些古老。余秋雨的文化之旅有“苦”,苦于风景在,文化不在;苦于物是人是情已非。珍珠亦须时间的洗礼方能闪耀蚌胎,所有古老的美好也亟需我们用“心”呵护,而非用脚步来打扰。

中国有一对伉俪,他们爱古建筑,却更惜古建筑;他们记录古建筑,却为了保其完整而放弃部分记录工作。他们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日军开战前,二人为古建筑群而心忧不已,曾给每一乡县发

- 3不要刻意措施,自觉自发的珍视爱护,整个社会树立一种保护传统的共识,这是一种民族自觉,更是一份民族自信。

拥抱传统,才能走向未来。保护,更是责任。

必要的开发才是保护之道(23+23+9=55)

偶然发现的古村落的照片却引起了网友对古建筑需开发还是让其自然保持现状的热议。我认为,必要的开发保护才是最好保护文化的做法。

必要的开发性保护不是在景区内建立“吸金工具”,而是建造一些基本设施,其侧重点在于保护,赚钱不是我们的目的。大堡礁上某一著名岛屿绿岛,其自然风景令所有游客称赞。在岛上,通过树林的只有游客踏出的小路,旁边随时可见被刮倒的树木。开发商在岛上只建了几间饮品店、租用器具店和洗手间。在我看来,这正是开发性保护的体现。少量的商家意味着生产垃圾的减少,这既可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又保护了环境,令游客享受了原始的美。相比国内海南岛,多年的开发已让淳朴的风光不见踪影,每天产生的几吨垃圾也让人感到震惊。因此,开发性保护对古村落来讲是有必要的,这既保护了古村庄,也向游客展示了它的美丽。

再者,必要的开发保护并不会干扰当地生活,而是对他们生活的改善。古村落的“古”不仅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也是说明了其落于现代的生活水平。就如边远山区的风景区里,不时会有附近农家过来赚些零钱。倘若对古村落进行适度开发保护,那么村民的生活也可得到一定的改善。他们和我们一样,有权利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有权利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什么要让他们一辈子按照原有的方式生活?

况且,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吗?我倒不这样认为。任何留传下来的建筑、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他们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岁月的冲刷才能保存下来,但这意味着它还能抵抗住现代的“冲击”吗?难道我们不去干扰大熊猫的生活,他们就能很好地繁衍生活吗?难道我们不去保护那春绿地大鼓技艺、少数民族的舞蹈,它们还能保留到下一代?难道我们不去维护古建筑,它就会完好无损吗?这些都是有着文化意义的事物。不是所有有意义的古村落都经得起古村落的打磨,在如今变化迅猛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对古村落、古文化进行必要性的保护。

开发,只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刻意的措施才能让村落传承下去,让文化传承下去。

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得分:57)

村落散在清幽处,隐隐繁华羡世人。在科技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不难理解一位“偶遇”古村落的驴友坚持不透露村子位置的心情。驴友怕,怕什么?他害怕的是纷至沓来的游客与破坏。网友议,议什么?他们议论的是好村子就该让世人的眼光看到,让更多人就机会了解它的价值。古语有言,何以使事物长久立于世?当日取其半,方能万世不竭。开发,但把握尺度。观赏,但克制态度。

何为尺,何为度?凤凰古城彻夜的狂欢,江南乌镇满目的垃圾,便是尺度失衡的扼腕力证。再来看看祖国大江南北有多少锦绣河山,正在忍受数以千万计的观光客的踩踏?显然,这样的开发无异于毁灭。一时的财源滚滚,难换长足的利益。早些年,羊城广州的骑楼开发问题,归根到底是街坊邻里对旧时绵延记忆的不舍,对开发商将毁心中珍贵宝藏的担忧。然而,完全不开发真的就是每个人的夙愿吗?恐怕作为一位老市民,打心底里还是怀有历史建筑应发扬光大的希冀的吧!因此,开发的相关负责人就必须肩负上所有市民的嘱托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心中恒有一把尺,丈量金银与后世。放之于天下亦如此。只有清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古村、古城乃至全天下来自历史长河的臻礼才有机会“可递三世而至万世”,世世代代闪耀蕴含丰富价值的光芒。

也许有人要说,哎呀呀,不开发不就得了呗,哪来这么多事儿呢?龙应台说过,倘若经济的高速与国家的崛起是一只高飞的风筝,那么对历史绵延的记忆便是手中紧握着的线。文人墨客常叹今之众人不懂古,实是人生一大悲。静静的村落,是时间的巨制,是光阴的诉说。“国人不懂古”的病症,须由古村古镇来治愈。因此,游人的观赏对于游人自身而言,便显得万分重要。与开发同理,倘若观光者的造访是不文明现象的起始,那么观赏对于全体国民而言,便丧失了一切宝贵的意义。游人须知游览是心灵的洗涤,而非古物的污染。只有天下游客都吃透观赏的克制,真正的开发才有必要的意义。

日取其半,便是要所有人今生今生今世,万代万世都领悟尺度的内涵。为历史古村留一份宁静、一点空间,让它能永世愉悦地呼吸。万世不竭,是对古镇命运的记载。辩证看待开发、观赏与古镇,方能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利于家国乃至未来。

让古村落在宁静中拥抱自然(得分:56)

很多时候,一些古老的村落文明,是经不起人们用闪光灯对她进行一次又一次曝光和宣扬的。她是那么典雅而又脆弱。一旦遭受了过多的关注,那只会让她走向崩溃。

现代的城市人,厌倦了市里单调乏味的烟尘,总是想着要去哪个山里小村住上那么一年半载。偶尔的小人群的分散性去“探索古村落”也像是那么一回事儿,但是人从来都是忍受不了孤独的。一通可悲的电话,一条罪恶的朋友圈,都会让大批量的人们涌入到那小巧精致的古村落里。人们带去的城市的烟尘给那里清透的空气堵上了一面面厚重的灰墙,电子设备上强烈的闪光灯剥开了古村落脆弱的外皮,喧闹的城市氛围会划破那里的仅存的一丝空灵。有的人会打趣道,她的灵魂不是还在吗?可是,没有了坚实的外躯去保护那沉重的灵魂,那最终也只会走向魂飞魄散。驴友偶然发现的古村落,被网友们四处打听。人们只想着自己的快乐,却不去考虑那轻薄的土地承受不住那沉重的步伐。驴友很细心,他站在了当地村民与村落的角度去考虑:终究是还他一个宁静罢。

但人从来是安静不下来的。网友们在下面议论纷纷道,人们去到那里才能了解其价值,对她进行保护让她传承下来。这样的思考总归是有点想法的,但这真的会准确无误地实施吗?而且,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有这样高的思想觉悟的。一群人去到,只有那么零星几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力量上就已经输了,更不用谈什么精神支持物质支持了。人是很容易被带跑的,人人都在举起手机的时候,你终究也是会毫不犹豫地将镜头对准自己。这么重大的保护性工程,不应由个人携着,而是要交付给政府才行。没有物质支持,而且是强大的,那说到底一切也只终究是空谈浮想罢。

也许没有定期的保护修补,有一天这些古村落终会轰然倒下,但是她是幸福的,因为她是以最美最优雅的姿态走向了衰老。她有把自己的精神与意识好好地传递给生活在那里的人民,而人民也必将铭记于心且世代相传。这种死,是不一样的。她不是被残忍的侵害破坏而走向灭亡,而是将自身的光辉一丝不存地分享给了山川土地,人鱼鸟兽,这是宁静中的重生。

爱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祈求对方能够幸福。真心爱着这可爱而又脆弱的古村落的话,那就请看着她在宁静中拥抱自然吧。

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得分:55.5)

一面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迂回保守,一面是猎奇心态驱使的迫切探询。两方对古村开发与否的热烈讨论,杂烩了各种利益冲突。

- 6真正的土地传承者去哪儿了?曾看过一个生活在鼓浪屿的孩子写的一篇名为《请别踩脏了我的放学路》的文章:在车水马龙的小镇上,游客们毫无敬意的嬉笑已玷污了历史伤痕的庄重。这又何止在中原?犹记得站在新疆禾木草原上,曾于字里行间中获得的淳朴的美好早已湮没在各式各样的商铺、饭店里,游牧民族的毡房里竟已炒出了“中原味道”。这怎能不是对历史、对土地的践踏?

让那些也许未被发现,或只为有心人所知的村落静静地生活吧。如王安石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只有真正了解且愿意寻找的人才足以承载历史的馈赠,也才能够懂得尊重当地人延续至今的生活之道。

依稀记得曾于一深巷中见到的场景:一位妇人在雾气缭绕的院中抱着一位孩子,神情安详,那是不被打扰的美好。

保护古村需静水流深(23+23+9=55)

面对驴友拒绝透露古村落位置的行为,有的网友支持其“放任自然”的态度,认为刻意措施不过狗尾续貂;有的网友却认为应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或是保护性开发,否则古村便会沦为“废池乔木”,永无人知。

不由得想起冯骥才对古迹的态度:《请不要遗址公园化》。我又何尝不歆羡亚特农神庙的残垣诱起千年希腊的遐想,然而,面对正在远离的古村,我更愿意以静水流深滋润保养它,又使它能为世人所知。

其实,保护古村并非仅有“公园化”或“放任自然”两种极端,静水流深本身就是中庸态度,旨在运用现代手段保护并保存其古代的精魂,这才是“开发性”保护。因为“公园式”开发,只会使其沦为一块招牌,一处“古代气息的市场”;而“放任自然”,任其由时间打磨,便只剩一地残垣,任人怀想却只抓住虚无的碎屑。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让古典缺席。当时间在它身上宛转千年,它便不再是一处居所,而是一串开启过往的秘密。古村落的意义便在于定格这过往,让行走其间的人听闻其间的故事:来往的车水马龙,深幽的弄堂小巷,慢悠的步伐与时光„„它蕴藏着现代化中遗失的珍贵,值得我们追寻与品味。

这才是我们是我们为何需要静水流深将它润养。又引冯骥才先生所言:永恒的敌人是时间。时间来去空空,却轰然间使这古典永逝。面对黍离之悲,固然是一份已逝古典的大礼,但我们却再也寻不见一丝一毫他的痕迹。而进人探访古村,只要的不是她的背影,而是她仍活着,向我们娓娓道来。

若大张旗鼓地保护呢?我想起珠海的“圆明园”、北京的南锣鼓巷,商业浪潮固然使其青春焕发,但早已剩下一副皮肉,真正的精华早已随着永逝的静水,渐行渐远,所谓“过往”的经线纬线,条条崩裂,唯余泪痕。

马尔克斯写道: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毫无尽头的路。而古村落却向我们张开回忆的入口,触摸真实的过往。它是永不可失的宝藏,存放人的心灵。

而保护这份传承的珍宝,静水流深才是正途。曾有人如是评论古迹:人们喜爱的并非破碎瓦片的本身,或是它的故事,而是人们加在它身上的臆想。而我们的古村落,若没有得到静水流深地保护,不也沦为承载臆想的破碎瓦片吗?

古村之殇(22+23+9=54)

驴友不肯透露古村位置令人惋惜,但同时却也折射出另一个深刻尖锐的事实——害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本来的面目。

- 8910 -

第16篇: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文章从“中国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的实际工作出发,对东阳市古村落的现状进行了一个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模式上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项目背景

为进一步发掘我市的传统村落资源,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根据国家有关部局申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通知要求,金华市从去年四月份开始组织传统村落的调查登记和申报工作。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东阳市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引导、协助各乡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成此次的申报工作。申报初期共提交了15个村落的申报材料。

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中国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传统村落是一个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传统建筑、村落格局、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四大要素是传统村落申报的重要标准。

通过前期的调研及对各古村落资料的整理,在这整个参与过程中发现各乡镇在申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申报工作及未来古村落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

(一)申报资料的完整性

此次“中国传统村落”项目申报需要“传统村落调查表”和“汇报ppt”两份材料,为建立传统村落的基本信息档案,获取最新的第一手资料,需要各乡镇对本村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但从各乡镇提交的材料来看,发现其基础资料的完整性参差不齐。一类是村落资源丰富,资料度的完整性和详细度上都较好;第二类是村落资源相对匮乏,资料不完整且阐述略为简单,例如,缺少地形图及相关照片的辅助说明;第三类是村落资源丰富,但相对应的资料却不完整,体现不出本村落的独特性,例如在建筑类型、非物质文化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挖掘。由此反映出各村落的现状发展不均衡,乡镇对各自村落档案的记录水平参差不齐,也间接反映出项目申报小组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各村落的调查表是每个村落的身份证明,档案填写的完整程度、详细度以及真实度都会对此次申报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从古村落保护角度出发,古村落基本情况内容填写的越完整、越详实,对下一步的保护发展规划就越有利,越能发现村落自身的价值特色和保护重点。

(二)申报材料的规范性

通过对各乡镇上交材料的梳理,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村落的选址特征、结构肌理、建筑类型、传统文化等内容表述不清、不全,未按规定要求制作申报材料,未能充分展现村落的传统资源。尤其在ppt的制作上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展示照片的处理方式上。

“选址特征”可以从村落风水、故事介绍入手阐明祖先选在此地的理由,建议放置村落古地图加以补充说明;“结构机理”:若有故事则应放置能表现故事的图纸。例如河流贯穿全村,在图上就应表现河流,形似七星拱月的造型,使大家通过图片就能一目了然,若没有类似的图纸,则可以直接放总图;另在旁边附上主要景观照片,并附上文字说明;“建筑类型”应注意类型的丰富性,可以将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建筑都予以展示。例如:庙宇、祠堂、民居、戏台、书院、村民公社、手工作坊、六畜舍等。

入选申报材料之用的图片每一张都应添加标题,并附上说明,不能采用拉伸、渲染等手段使图片失真;在文字陈述部分,要突出重点,可以使用特殊字体、色彩进行格式处理;基本信息里,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传统建筑占村庄总面积的比,要合乎比例,若被判定为空心村或传统建筑占比少于30%,将不列入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古村落的损坏消失,意味着时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消失,更意味着大批具有旅游潜在价值的资源的消失,是区域人民精神、文化、经济的多重损失。在申报过程中申报小组成员必须秉承严谨的工作态度,意识到申报工作的重要意义。

(三)项目负责人的统筹与协调

在项目进展反馈协调会上,各乡镇传统村落项目申报负责人汇报了各村的项目进展情况。与会人员基本上是由乡镇代表与年轻的驻村干部组成。会议中反馈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各自村落历史环境要素、建筑特色、非物质文化等村落特色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一方面是因为对所处环境太过熟悉,反而进入了一个视觉的盲区,忽视了本村独有的传统特色元素;另一方面,各乡镇没有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调研申报小组,使调查的资料缺乏广度和深度。作为此项目的直接负责人,乡镇领导应重点关注村中的长者,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深入挖掘村落的传统资源,获取有关村落发展过程中的一手资料。而在文字资料的整理、村落照片的采集等技术方面的工作可以主要由大学生村官、年轻的驻村干部来完成。在调研过程中乡镇干部应召集相关项目负责人就大家采集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与总结。

二、古村落现状调研

(一)村落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缺乏对村落的保护意识,以及在整治规划的实践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误区,使得部分古村落的整体村庄风貌、周边环境、传统资源、建筑古迹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一些表现古村落传统文化的种类品级开始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

村庄内部建筑问题复杂。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需要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于是在村中大拆大改,这部分新居建筑,尤其是自建房缺乏规范指引,布局散乱。新旧建筑在建造材料、造型风格、外观、装饰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各种新式建筑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村庄内随处可见任意临时搭建或破旧不堪的废弃建筑,严重影响了村庄的整体风貌。另外,村内的维修保养机制不健全,许多房屋呈现破败不堪的景象。出于增收的角度考虑,村内大量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定居,这也使得村内出现了诸多大门紧锁、年久失修、满目疮痍的乡土建筑。此外,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使得不少村内的建筑类型渐趋单一化、新居建筑呈现雷同化的趋势。其中,不少村落过度开发利用,出现了很多不恰当的仿古建筑,使得古村落呈现不伦不类的状况。 部分村落内的道路交通系统混乱、可进入性差。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诸多村庄内路网不成体系,处于树状的无序生长形态,道路泥泞,不适合村落发展的需要。

形成较早的村落,其传统资源越丰富,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越高,那么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机率就越大。因此村落保存相对完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申报传统村落的优势条件。

(二)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现有的服务设施较为局限,集中体现为村内的小店铺及传统的宗庙或文化礼堂,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基础设施设备在原有陈旧的基础上又存在普遍老化的现象。环卫设置配套落后、村内没有排水沟渠,垃圾随意堆放、清洁力度不足且民众的环卫意识较低;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诸多村庄内普遍缺乏集中的公共绿化地和娱乐休闲用地,环境品质不足,村民的生活质量不高。

(三)村民保护意识薄弱

除了保护发展较好的个别村落外,大部分村落的村民没有在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上形成自觉的保护意识。由于部分外迁的户主将其闲置的老宅外租给了大量来当地谋生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员成了村内特殊的一类村民。这些务工者普遍素质不高、乱丢乱扔垃圾,缺乏基本的村落保护意识。村民认识不到自身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许多村落环境、格局风貌等不断遭受破坏。尤其是一些表现传统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民俗文化,例如,非遗、龙灯、文物出土、传统手工艺等濒临消亡。考虑现实收入的原因,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更是后继乏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三、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思考

(一)制定出台古村落保护利用的相关规定

首先从政府层面给予制度上的规定。地方政府应在摸清区域内古村落的整体情况后,科学编制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古村落整治、更新的区域和范围,明确具体实施的政策、措施。严格限定古村落核心区、改造区的改进,严格限定扩建和室外的装修等。通过对建筑风格、高度、密度、色彩等控制指标,保存古村落原有的结构肌理。真正体现“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其次,政府在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投入的同时,应多发挥其引导作用,规划调控,多为古村落牵线搭桥,获得投资单位和外资的支持。

(二)完善管理体制,实现科学管理

在深度调研的基本上,为古村落建立相应的档案和保护数据库。对不同价值的古村落、乡土建筑制定详细的保护档案,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数据库的使用,可以使古村落的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工作得以有重点、有层次的开展,使古村落的保护真正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加强古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

广大村民是古村落保护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村民们充分认识到保护古村落的意义以及与其切身利益的关系。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或者定期开展座谈交流的形式,提高村民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其次,借助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及监督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对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从党政机关各级官员到广大古村落的村民,从上至下,形成保护古村落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充分调动全民参与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积极性。

(四)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村落首先是村民的生产生活空间,村民是村落的建造者和村落文化的生产者、传承者与享用者,因而也是保护行动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必须以民为本,注重保护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相结合。应将传统建筑抢救保护与改善民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古村落的保护利用要与改善当地农民生活需求相结合。古村落保护行动不仅要保护古村落遗产,还要注重改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与发展,承载了数千年农耕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古村落,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其存在与发展岌岌可危,加快抢救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在古村落保护的道路上应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政策、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古村落的保护中去;严格落实部门和镇乡职责,通力协作,使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上一个台阶。在古村落保护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保护和发展规划,传承和挖掘村落特色文化,努力改善村民人居环境,在尊重地域文脉的保护和尊重历史传承的前提下,让古村落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使其在保护性开发中获得重生。

第17篇:吉安古村落[小编推荐]

吉水县湴塘村,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故乡。杨万里(1124—1206),字廷秀,号诚斋,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为官清正廉洁。奸相韩胄当国,他家居十五年不出,以忧愤国事而卒。

他一生作诗二万多首,独创“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曾有重大影响;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

湴塘自古以来,就是“有田可耕、有桑可采、流水潺潺、莲荷茂盛”的鱼米之乡,更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文化名村,除杨万里外,还哺育出南宋时期的“江西三瑞”之一杨伾,民族英雄杨邦,被宋宁宗成为“当今廉吏”的杨万里之子杨长儒等.美丽的风光、严密的宗法制度和重教尊儒的文化传统是湴塘代有人杰的原因所在。

湴塘至今古风尤存,一座南溪桥,为宋时进出湴塘的必经之地,村西莲花形山,有杨万里墓葬.村里珍存了一套木刻版杨万里诗文全集。数十幢青砖黑瓦的古建筑,是湴塘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的写照。

塘边村距安福县城30公里,背靠青山秀水,环境幽美。村内的古民居群,展现了明清建筑风格,池塘星罗棋布,古村绿意盎然,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八栋屋”是老大刘致美所建,占地面积128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巷道由青石板铺就,房屋正面有两个大门,室内装饰兽禽花卉、戏剧人物故事,或雕刻或彩绘,内容丰富,工艺精美。

“大夫第”是弟弟刘继美所建,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正房门楣横镌“大夫第”三个楷体大字,其上嵌戏剧人物故事石雕,屋内有三个藻井,柱础、雀替、隔扇、窗棂皆以鎏金木雕装饰。

大江村在泰和县城南马市镇,原名蜀江村,“村居蜀水岔道注入赣江的汇合处”,而由此得名。清朝中期更名为大江下村。

大江村欧阳氏自南宋初年从万安县常溪迁来,至今800多年,这里一直文风鼎盛,从明永乐甲申年至清乾隆辛巳年360多年间,有21人名列进士榜,创造了“父子进士、朝天八龙、鸣阳三凤、兄弟尚书、三世宪台”的人文盛况。其中明代永乐年间欧阳哲兄弟三人都为进士,谓“鸣阳三凤”;正德年间欧阳嵩兄弟八人高中进士,是谓“朝天八龙”。穿行于村庄数十幢青砖黑瓦的古朴建筑中,观赏木刻石雕、鎏金字画,蓝天上白云悠悠,樟树间鸟雀跳跃,恍惚中似有琅琅读书声缭

绕雕梁。

大江村世代种植甘蔗和茶树。甘蔗和茶叶,一甜一苦,人生况味,尽在其中。世世代代的大江村欧阳氏,是否由此参透了做人的真谛?甘蔗和茶叶,是否为这古村落人才辈出的天机所在?

渼陂古村,位于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汇发达的古代商业文明以及红色文化于一体。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无不隐含了庐陵人非凡的智慧和生活趣味,折射出精深博大的庐陵文化的熠熠风采,更记录着块红土地的沧桑岁月。

渼陂古村山抱水环,天然形胜。村庄占地一平方公里,有600户,2800余人。村民全为梁姓,由南宋初年梁氏先祖在此开基。全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367栋,其中祠堂7座,书院5座,牌坊3座。村庄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路面,村内28口水塘环绕,取二十八星宿之意。所有古建筑的门楣、藻井、窗棂、门柱、影壁、山墙,或为书画,或为雕刻,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反映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和不同主人的理想情趣。其中总祠永慕堂,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翘角飞檐,镂花斗拱,红石檐柱,石柱四面皆镂刻着嵌有“永慕”二字的20余副长联,可以看作楹联、书法、石刻、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博物馆。

20世纪20—30年代,这赣式民居里曾召开了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二七”会议,现旧址仍存。这里留下了毛泽东、朱德、曾山等革命家的足迹。红四军旧址、江西省苏维埃总工会旧址和毛泽东等人的旧居,给古老建筑注入了全新的内涵。共和国名将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将军,革命烈士梁一清,都是渼陂古村人。

唐贤坊村

“赞侯推高第,午峰护名门”,“面对吴峰一门竞爽,积德唐代八叶名家”,道出了唐贤坊村的水土风貌和文化渊源。唐贤坊村位于吉安县吴仙山和禾水之间。始建于宋代,现有96户,400多人。建造者非常追慕唐代,认为“以世之贤,莫盛于唐”,于是“坊题唐贤”。

唐贤坊村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前呼后应,首尾相连,全村仅三座门进入。村内巷路相通,横平竖直,所有建筑大到一门一窗,因居室主人的身份、趣味、理

想以及建筑功能而选取。或祥龙丹凤,或蝙蝠蝴蝶,或飞禽走兽,或名花珍卉,或人物故事。有的门壁,凿书“程子四箴”之类,以便日日默诵。

历代唐贤坊人,走的是耕、商、读相结合的道路。清代唐贤坊人纷纷走出故土,到湖广、云贵川等地经商贸易,敛财后回乡大造屋舍,唐贤坊村一时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贵村。又捐资建学,培植文风,唐贤坊一度以文明而彰显。仅清道光九年后,全村因本身或因子孙贵而晋赠祖辈或各种官衔者计四十六人之多。 中国古村——唐贤坊村风韵(图文)

温振春

前不久,我踏访了在当地小有名气、外界尚鲜为人知的古老村庄———江西吉安县横江镇唐贤坊村。

该村位于吉安县西南10公里处。据史载,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横江镇滩头村(现为江边村)的萧懋爵按“以世之贤,莫盛于唐”的构思,于江边村东立“唐贤坊”,并建村称“唐贤坊村”,命次子萧登分居该村。萧姓在唐贤坊村已繁衍生息了二十八世770多年。

走到村前,一座居中屹立的砖木结构的祠堂雄伟气派。祠堂正门之上横挂着“萧氏宗祠”4个绿底金字匾额。另有一“大夫第”横匾,则显示萧家乃名门望族。步入祠堂正厅,中堂横匾上刻着“敦伦堂”3个苍劲而庄重的红底黑字。敦者治理也,伦者五伦也。据萧氏族谱记载,“萧氏宗祠”始建于宋,毁于元,明代复建,清雍正年间又毁于火,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

五排30多栋,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就分布在祠堂两侧及后面,构成了这个古村落。村中铺有20多条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巷道。走进巷道,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分明是踏进了古民居建筑展览馆。从外表看,古民居的款式基本相同,每栋房子两侧向上突出12个垛子,4个墙角均从地面竖砌一块1.2米左右的红皮石条,上面再横砌一块,用以保护墙角。外墙所有的门窗框子均为红皮石条架构。五排古民居中,前排的面积较小,稍低;第二至第五排的房屋高大宽阔。每栋房子之间既有巷道相通,又有边门相隔,只要将边门一关,就是一个壁垒森严的深宅大院。

这些古民居室内的结构颇有特点。所有的木质门窗都雕有龙凤、麒麟、花朵等精致的图案,不少烫金的图案至今仍金光闪烁,光彩夺目;大厅板墙上方绘刻了花鸟虫鱼、山水风光和人物典故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衬托唐宋名诗的意境;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随处可见,使人置身一种高尚典雅的文化氛围之中;厅堂内镶嵌图案的八仙桌、太师椅和神龛,经过数百年时光的镀烙,显得老成持重,似乎它们就是见证古村历史的发言人。

唐贤坊村历来倡导尊贤重教,建村之后,先后在村东和村西建了两个书院。村西的书院是栋1厅4房两层的砖木楼房,二楼建有阳台,楼前空出小院,书院雕梁画栋,一派富丽堂皇。置身其中,仍可感受到当年书声朗朗的书香氛围。一村两书院,加上良好的学风,使该村人才辈出,远近闻名。据其《家谱》记载:仅清道光九年(1830年)至清朝末年,萧家祖辈中获中宪大夫、奉政大夫、儒林郎、文林郎、登仕郎等官衔的达46人;因夫贵妻荣或子贵母荣而被授予恭人、宜人、安人、儒人等誉称的妇女达36人。

在唐贤坊村西约200米处的江边村,建村略早于唐贤坊,是一个具有802年历史的古村。该村一大片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和两座萧氏宗祠亦保存完好,与唐贤坊村形成了一个古民居群。

如今,建设中的赣粤高速公路紧挨村西而过,村后禾河上正飞架一座漂亮的高速公路大桥,给古村平添几分现代文明气息。当地政府正在加紧对唐贤坊村的保护与开发,并热忱欢迎海内外游客前往考察研究、旅游观光。(照片均为旷喜保摄)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2月20日

卢家洲村

公元882年,江西第一个状元卢肇在吉州刺史任上过世。600余年后明宣德四年,他的后代袁州(今宜春)卢塘村人卢仲文,为纪念他,举家迁居吉州。卢仲文选择了今吉安市北,泸水与禾水汇合初处,在一棵几百年树龄的罗汉松旁,建造房屋。这就是后来的卢家洲村。

今天卢氏在这里已经生活了16代。那棵罗汉松被视为“卢家洲三宝”之一,也

有千岁高龄。高近30米,四人方可合抱,盘根错节,状如伞盖,生机勃勃。

卢家洲人珍爱罗汉松,罗汉松见证着卢家洲的历史。

燕坊村

燕坊,原名鄢家坊,距吉安市15公里,位于吉水县赣江西岸。村庄现有160余户人家,600多人,村庄现有160余户人家,600多人,鄢、饶、王、刘、肖、郭、江、邓八姓杂居,而以鄢姓居多。

燕坊村坐北朝南,有宗祠、学舍、民宅等明清建筑160余处,整体结构分别为倒凹字型、日字型和口字型。村里有糕饼店4家,书院两座,茶坊3座,糟坊、药店、肉案、杂货店一应俱全。

村人极为重视门楣,红石门楣分别雕饰人物故事、花卉兽禽,还依主人的情趣镂刻了不同的书法对联和横披,横披如“字水潆洄”、“三槐第”、“青阳绚彩”、“秀毓山川”、“水绕山环”、“水木清华”等,宛如一座古代门楣展览馆。

一座民居或一座宗祠的门楣是一家或一族人的脸面。燕坊门楣的奢华装饰,讲述着一个村庄不凡的历史。据载,古代燕坊人依赣水之便,常乘舟下长江至四川湖广一带经商,明末清初极盛时,有闻名于长江两岸的鄢姓力诚经商号、饶姓宝兴裕商号、王姓王世太商号。燕坊人在外相互团结,甘苦与共,返乡则大兴土木,竭尽奢华;捐官捐爵,以彰显门庭。村里许多“大夫第”之类牌匾,便由此而来。

钓源村

吉安市西行20公里,至兴桥镇北行,古樟成林,茂密葱茏,绿叶掩映下,青砖黑瓦若隐若现。村里长幼妇孺,怡然自乐,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为钓源村。北宋年间,与欧阳修同宗的欧阳氏后裔在此肇基,距今近千年。村人尊欧阳修为宗,村内建有文忠公祠堂,“文行忠信”牌匾至今高悬。村庄建筑东西南北向,布局呈八卦图形,宛如迷宫。青石板铺成的巷子前窄后宽,150余幢至今犹存的古建筑的屋角皆为弧形,大门斜立,人戏称“歪门邪道”。依村七口水塘,取“七星伴月”之意。古建筑内外亦有木雕、石雕、木刻、石刻、彩绘和镏金字画。如镏金图《访贤才于渭滨》和《求富亦求寿考》,人物笑容可掬,服饰鲜活,车銮华盖、滩石树木、山水云霓,都完整生动。陈列于各家的朱红色鎏金雕花架子大床,分别雕饰了

麒麟送子、喜鹊登梅、八仙过海、竹节梅花图。钓源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意趣,尽在其中。

钓源村的先祖崇尚遁世,建筑和装饰也无不透露出一种隐逸遁世的道家色彩。而村庄的历史却有过繁华和喧嚣。清咸丰年间,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有1300多户,人口近万,店铺60余家,此外还有戏园、赌场、跑马场等,号称“小南京”。方圆数百里的官宦富商,经常来这里博彩听戏,品茶饮酒。这当时远近闻名的乡间都市,昔日繁华至今依稀可辨。文宗遗迹、八卦村形、商贾世家冶游的场所,这些给钓源村抹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

第18篇:安徽古村落写生报告(整理)

安徽古村落写生报告

按照计划,今年我们来到了安徽古村落 —— 一个风景很优美,同时又很有灵性的地方,但我向往的是它那古老的历史,神秘的文化。能来这里一直是我的梦想,所以这次有这个机会让我如此接近的去感受这种延续了几百年的文化氛围,我感到十分高兴。

面对着这些古老的文明,我很虔诚。

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 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了专家评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皖南保留下来大量古代人生活的遗迹。随便走进一个山坳中的小村,就可能看到高耸的马头墙或者矗立的牌坊与祠堂。深入到村民当中,还能意外地发现许多流落在民间的稀世古玩。几百年前的家谱、文书、字画,那些发黄的纸页,残损的卷秩,恰好是岁月赋予它们的高昂身价的樗,还有那些神工鬼斧雕琢出来的雀替、门饰、窗棂,也都在向人们拆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与荣耀。对收藏有兴趣的客人们,来这里游玩,说不定就可以在无意中以很便宜的价格收购到几件稀世的珍品。这里是内行的收藏家的乐园,也是情趣高雅的旅游者寻古探秘的绝好去处。

我们首先来到了西递,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西递是由胡氏家族几十代繁衍绵延而形成的一个古村落。仅在1565~1826年间,胡家就出了130多名官吏。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胡氏祖先选了一处空气、阳光、山水、风向、温度各方面都呈现出吉祥的风水宝地作为安身立命之地。西递村依山造屋,傍水结舍,最后形成了船型布局的一个村庄。一代代胡氏人,年纪轻轻出外谋生,走官、儒、商的道路,把在外面积聚下来的钱拿回来置田造房,造福桑梓。正是他们的心血他们的钱财,成就了这个“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距屯溪54公里交通便捷。西递村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距今900余年,占地16公倾.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美称。 村中有明清胡文光刺史坊1座,尚存明清民居300余幢,其中保存十分完好的有124幢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西递——东方古建筑的艺术宝库。西递是一处典型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经数十代繁衍而成的同族聚居村落。它是胡氏宗族聚居之地。集聚会、娱乐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走马楼”,三间、四柱、五楼式结构的胡文光刺史牌楼,悬挂写“错”字的楹联的“瑞玉堂”,花卉、假山、鱼池、盆景的园林式建筑西园,粗犷古朴、宏伟壮观的胡氏宗祠“敬爱堂”,供奉明经胡氏远祖唐太宗李世民的“追慕堂”。这些都是西递村的典型建筑。走在一条条的小巷中,感受古老建筑的魅力,感叹古老的神奇,人类的智慧。它们的神秘气息吸引了那么多人前来探究,却没有一个人能说尽古人的智慧。行走在村庄里,我仰头凝望:古人的智慧

藏而不露,谁知道他们把更多智慧埋在了哪里?是在村庄的某个角落还是在阡陌田畴之间?抑或就在哪块牌匾的后面?24届主席团对它们做出的评价是:古老文明的历史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而恢弘的徽派建筑则是离宏村十里之遥的西递的代言者。

对西递,我们都很恋恋不舍,但该走还是要走的!

离开了西递我们来到了宏村,听说原名叫“牛形村”, 因为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月沼”称为“牛胃”;一条四百余米长的水川,九曲十八弯,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虞山溪上,起四座木桥,作为“牛腿”;村口两棵很大的风水树为“牛角”;这样就形成了“山为牛头,树为牛角,屋为牛身,桥为牛脚”的牛形村落。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 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而这个月沼叫半月湖,建造的时候本来打算建成圆形的,但是聪慧灵秀的胡重娘闻讯前来劝阻众乡亲:花开则落,月满则亏,“花未开、月未圆”的境界才是生命的常态和最佳状态,我们的池塘万万不能掘成圆型!胡重娘啊!她定不会想到多年之后,这半圆月沼无论从实用价值还是欣赏价值来看都成为经典。

来着里也很是赶巧,有cctv的摄制组正在拍古装剧——《大祠堂》,在这儿什么都不用演,只要你来到这儿,其实你也就来到了戏中了。

西递、宏村作为古村落的代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成为了世界的旅游地,无论中国人想了解明清建筑,亦或是外国人想了解古老的中国,都会去西递、宏村。作为一个景点,需要人们的开发,只有合理的开发,合理的利用,才能发挥其最大魅力,让更多的人们来此观光旅游,同时也为自己带来效益。任何一个景点的开发都须遵照一定的原则,比如独特性原则,民族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现代性原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原则,旅游开发与地区总体规划相结合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从现在看来西递、宏村的开发是良好的。西递、宏村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色,加之明清时期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景观效应,是其他任何地方所没有的,是独一无二的。也因此成为民族的象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任何一个景点都需要用时间来证明它的价值,所以可持续的原则不可忽视。西递、宏村在开发上可以不必操之过急,一步一步的走,在开发的同时保护已开发的景点,这样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另外,效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追求最大的效益是目的。一个好的景点自然能吸引人来,它的效益也随之增加。西递、宏村也是同样,充分展示自身特色,发挥自身有点,来招徕游客,来增加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能忘了社会效益,尤其是环境效益。只有将三者完美结合,才能达到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除了在加强旅游景点的开发外,对于旅游相关产业也可作发展,做到全面发展,比如在宏村内的小商品市场,可发展购物游。此外,交通,住宿等产业也应加快发展,完善整个旅游系统。总之,西递、宏村的开发还具有很大的潜力,相信只要遵守一些开发的原则,西递、宏村的未来会更美丽。

每次作画我都会很仔细,恐怕有什么拉下了,但每次我都做不住,美丽的景色太多了,我真是舍不得在一个地方停留,走在那细长的小巷中,忽然觉得,自己只是个过客,美丽的景致依旧在皖南安静平和的存在着,而我们很快就要走了,走到另一个世界。内心里有种感谢这次实习的感觉,这次美术写生增长的不仅是画工,也不仅教会了我们的审美,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文化的相融,什么叫历史传承文明!

第19篇:古村落保护 社会实践报告讲解

关于乡村记忆——走访河口传统村落的调查报告 学院:建筑学院 班级:城规142班 调查人: 杜雪妍

在学校的倡导下,我于2015年2月18日-2015年2月20日走访甘肃省兰州市河口村,以主题为“乡村记忆——走访河口传统村落”展开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前言: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我国的自然村落数量锐减。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随之灰飞烟灭,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濒临瓦解。所以,保护村落文化,势在必行。

一、河口村基本情况 村落名称:河口村 所属省份:甘肃省 所属市县:兰州市西固区 所属乡镇:河口乡 行成年代:元代以前

传统建筑:民居 传统商业 祠堂 驿站 防御 非遗名称:铁芯子制作技艺

二、河口村详细信息

(一)悠久历史

河口乡河口村位于庄浪河与黄河交汇处,村庄沿河而建,风景优美。河口村人文资源丰富,现存有古民居40处,200多间,祠堂两座,存有古码头遗址一处,古城池庄河堡遗址等。河口民俗文化丰富,地域特色明显,是兰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有其商贾码头、战略要塞、交通枢纽的遗迹、也留有辛店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留存了多样的文化遗存。 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至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前河口为羌戎之地,自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派大将军霍去病统兵西征,兵众从新城津渡河(考证即现在的咸水村、岗镇村),由此,河口在西汉元狩二年要纳入汉帝国版图,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河口属枝阳县所辖。由于河口地处

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域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出于对羌戎的防御需要,唐代在此地修建庄河堡,史称广武,元代称庄浪河堡,明清时称庄河堡。黄河和庄浪河在此交汇,创造了特有的河流文化,是古渡又是古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河口村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和枢纽之地,也是古唐蕃道(古甘青道)、甘新道的要冲。 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在繁华的商业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南、北、西三条主街,街面店铺林立,街头商贾云集,沿街店铺以杂货为主,还有一些烟坊、磨坊、油坊等早期的手工业作坊,其中的主 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漫步河口,每一步都踩着一个故事。随意推开一扇厚重的大门,房梁上的木雕花鸟,古朴精致的门饰,偌大的花格窗户,考究的用料、精美的雕刻,都让我过目难忘。村里人指点着说,这里以前是码头仓库,这是河口海关,这是磨坊、酒坊、烟坊,这是义学„„院内的梁柱上刻着形态丰富的各式图案,每个图案都有含义。比如老鼠吃葡萄寓意多子多孙,莲花象征着纯洁,松柏表示长寿等。

依山傍水,是古渡又是古道

房梁上的木雕花鸟

古朴精致的门饰

偌大的花格窗户

(二)传统建筑

河口村现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院落39处, 房屋200多间,是我国明、清时期西北民居建筑的一个缩影。从村中心的钟楼往四个方向看,村子分为东、西、南、北四条街,方方正正,泾渭分明。从村子存在起,它的格局就像一张棋盘,留存的古民居如同棋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棋盘上。至今,依然诉说着往日的荣光。“看了河口村,便知道紫禁城什么样!”村里的老人总是这么自豪地说。 村里现遗存有古名居、古祠堂、古城墙、古码头遗址、碑文石刻、古树、四街八巷、四合院、张氏祠堂、清代纱灯等历史文物,特别是占地1.25平方公里的河口老街区,作为兰州现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群之一,具有重要的的历史文化价值。 原古庄河堡,位于现河口村, 此城东西长300多米,南北宽200多米,按照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结构的理念,筑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墙上可行人跑马、建有炮楼;城内建有东西南北四条街,东西街宽8米,南北街宽4米,街心建有钟鼓楼、卧桥,西街建有功名牌坊、普济寺和方神庙,北街建有贞节牌坊、张氏祠,东门建有张公

祠,南街建有张公祠和张氏天二三房祠,南门建有龙王庙、莲花山建有菩萨庙,东门外沿庄浪河建有三盘水磨坊。东西有各类门店20多处,设旅店、马车店10多处,普济寺前建有货运码头。城内民居多为四合院,都是明清式样的木雕板装饰,院内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结构建房,结构合理,长幼有序,很是合理。

1、传统民居

古街两侧民居主要分三类,包括古民居,旧式民居和新式民居。其中古民居多为前店后院式四合院,多为砖木、土木结构,以平房为主,装饰以民清木板雕为主。旧式民居多为建国初期建筑,为砖木、土木结构。新式民居建于近几年,多为砖混结构,主房以二层为主,辅助房屋多为一层。

古民居——多为木土结构,清式木板雕装饰

——砖木结构

旧民居

新式民居——砖混结构,二层为主

2、河口钟鼓楼

河口村(街)为了恢复河口老街的原貌,盘活河口历史文化街区的载体,于2012年,在原鼓楼的遗址上,重新修建起了鼓楼。这座新建的雕梁画栋,石鼓抱柱,古色古韵,沧桑厚重的鼓楼,成为了河口老街的一大景观。这座鼓楼,不仅恢复还原了100多年前的风貌,而且还保持了河口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化的延续性。

古色古香的钟鼓楼

雕梁画栋,文化的传承

3、张公祠

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部将攻破兰州,末代肃王朱识宏的儿子逃到河口村,改名张献龙。为立下脚跟,张献龙拜访张家的族长,说自己要在河口买“一块牛皮地”。族长觉得一张牛皮那么大点地方无关紧要,就答应了,并立下了契约。不料,张献龙吩咐家人将牛皮裁成绳条,在河口村中心地段用牛皮绳条围了一个大圈,沿圈订上木桩为界。族长恍然大悟,却又不得不服。从此张献龙在河口村扎下了根。

这段故事,完整地记录在张公祠里。张公祠始建于清朝嘉庆三年,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前门正中书“张公祠”三个大字,左右侧门上分别有“木本”、“水源”字样,意为树有根,水有源。

左右侧门上分别有“木本”、“水源”字样,意为树有根,水有源。

4、砖雕门楼

清式雕刻的门楼显得古朴大方

5、居民门楼

每家每户的门楼各不相同

(三)生活民俗

1、河口纱灯

从清朝中期开始河口村随着商贸兴旺发达,就盛行灯会。河口花灯会上有三种彩灯,一种是六角彩灯,一种是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木质框灯,还有一种是用楠木制作的纱灯。楠木做的纱灯四面纱绢上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这种灯可装可拆,保存方便。 河口也不是年年挂灯,父老乡亲们要根据年景的好坏来决定。挂灯之前,程序相当的严谨。要选会长,以便主持其事。到了挂灯的年份,一进入腊月,

人们就忙碌了,先是在街道上栽灯杆,拉线,搭建牌楼,每隔丈许即设一灯架,这时并不挂灯。正式挂灯到正月初八以后了,每架挂三盏灯,两边挂纱灯,中间挂彩灯。在挂灯的同时,还要给周围的村镇“发牌”(送请柬 。

观灯之夜,人们要转灯,这是民间的一种讲究,据说转灯后可以消灾避祸,一年平安幸福。这其中,尤以西门外普济寺内的“菩提灯”最为独特。当这个外

形像极了菩提树,并由400余盏小立灯共同组成的“菩提灯”一起点燃时,下面 有人缓缓推动旋转,远远望去犹如一座火塔,无数的灯芯子缓缓落下,绚丽多彩,十分壮观。此时,大佛寺和东城门楼上,也各有一棵“铁树”,在铁树的叶子上置一铜制的立灯,全树燃灯108盏。这个数字也颇有讲究,包括一年有四季,有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候等。

村民家保存完好的楠木制作的纱灯,四面纱绢上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

热闹的灯会

2、铁芯子制作技艺

铁芯子是皋兰流传广的一种汉族民俗文艺活动。

皋兰的铁芯子是在清朝时期由华北地区来凉州经商的人传入的,主要活动在城市。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把十二三岁的男女小孩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两层或三层固定在铁支架上,铁支架不外露,而是隐藏在戏装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根端固定在平台上。铁芯子表达了汉族皋兰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传统民俗——铁芯子表演,是村里每年的大戏

3、新年传统

贴对联,请门神,是家家户户的新年传统

4、姓氏

河口人九成以上都姓张。但是,当地人却分得很清楚,有姓张的张氏,还有姓朱的张氏。而这姓朱的张氏却是皇族,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肃王后人。

(四)村落变迁

“街呈十字店重重,昔日繁华尚有容。水陆码头衰去后,商家后代尽从农。”柳祥麟的一首《古堡商街》,写的是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河口村的变迁。 河口村市政公用设施基本健全,有一座水厂 村民自来水入户,排水为明沟排水,无污水处

理设施。沿街设垃圾站点,日产日清,统一由村委会拉运到填埋场进行简易填埋。街巷主要可以分为:主要街道、次级街巷、入户巷道等三类。主要街巷以开放式为主,有太阳能照明路灯,为沥青或水泥路,街道自然蜿蜒,视线良好,空间尺度宜人,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为日常村民活动的主要区域;次级街巷也多为开放式的土路;入户巷道为尽端式,空间尺度较为狭窄。三类街巷总体延续了河口村传统街巷的空间布局。用地划分较为明确且功能集中,不同

性质用地之间干扰较小。居住用地整体保持了一致的传统风貌,体型及色彩基本延续了传统状态,现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院落无论从技术、艺术、历史研究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河口村历史地段的绿地系统结构较为明显,分为院内和院外两部分,院内以居民自主规划的花坛、藤架、树池为主。院外自然随机生长的灌木和乔木,广泛分布于各街巷,以黄河岸边居多。

1958年,除民宅、祠堂外,其他建筑全部拆除。由于历史久远,居民保护意识不强,对原有院落居民进行了翻建,政府保护力度不大,保护资金投入少,剩余的民宅、祠堂保存一般,还存在逐渐毁损的危险。

2013年,河口村恢复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列入兰州市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创新区项目,村上集资300万元恢复性整修了道路、古码头和黄河堤岸,西固区政府投资300万元修缮了濒危古民居。

在村委会的门口竖立村落的规划图

政府全力打造,希望河口古村成为陇上民俗一条街 (五 变迁的村落,永恒的问题

1、居民走访

在走访河口村的过程中,河口村的村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和村民的对话中,他们的对外来游客的热情和对村子未来的期许是内心油然而发的。我从村民们了解到,政府已经开始关注村落的流逝,并已投资建设全新的河口村,重树河口文化。但是,望眼望去,村子街道旁几乎都是崭新的新民居建筑,村里的古民居寥寥可数,村民们对于政府的翻新工作也是痛惜却无奈的态度。“政府要翻新旧居,建设河口古村旅游文化景区,老人们也无话可说。毕竟,一方面是村子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一方面,古宅确实摇摇可危,谁不想住上新房子呢?”一位村里的年轻人这样告诉我。根据和他的交谈中,我更了解到,如今村子里居住的大多为老年人,而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几乎是一年才回来一次,所以对村子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是少之甚少。原本以地为生的生活也都不复存在了,现在村里的人几乎都是在外做生意

谋生。老年人或许对村子有着巨大的热爱,但对于流逝的文化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商业利益也是无可奈何。

2、发展问题

经过一天对于河口村的走访调查,我发现这个崭新与古朴共存的村落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村落的消逝步伐或许是在政府的关注和建设中减缓了脚步,但是,政府对于村落的规划有可能会渐渐走向商业化的方向。在建设中或许缺少与村子真正的主人——村民的沟通。重修重建是出于重现村落全貌的好意,但或许过度一意孤行地以新换旧,会让真正有岁月意义的文化消失于崭新的现代文明中。

3、理性思考——我的建议

保护古村落的意义就是留住消逝的中华文明,如果村落对原有传统的古民居大肆拆改,古村落的价值就受到影响,可能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保护意义。在我看来,村落的新建设是一种适当折中的方式。一定要让传统村落居民保持原始的、陈旧的、已成过去式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并不可取,也不符合人们始终都在向往更美好生活的本性,更不能剥夺农村居民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虽然传统村落有文物建筑,但并不是所有的古民居都是文物。政府可以拿出一种特色民居的标准设计方案,农民按照这种特色翻建自己的新居,改善生活条件,应该享受政府补贴。这样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又使传统村落的风貌得以传承。

适当、沟通、并存,这是我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认为保护传统村落的关键词。也希望在往后的建设中,能够真正实现这样的平衡,让我们中国大地上一个个古朴的村落再次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中国传统村落网——河口村

兰州晨报—— 兰州西固区河口村拟打造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新名片

第20篇:婺源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

婺源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

背景 2011年5月19日,三江学院旅游学院对“中国最美的农村”——江西婺源进行学科专业考察学习。

婺源简介

婺源位于赣东北,徽州六县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婺源历史悠久,唐朝开元二十八年建县,隶属皖南徽州有一千多年;故,不仅有“书乡”、“茶乡”之美誉,还应有“官乡”、“商乡”之美称。其民居宅院、小桥人家都是粉墙黛瓦、深院小窗、飞檐翘角,雕刻精美的徽派古建筑。从婺源图上看,十多处古村落、名胜景区散布全境,整个县就是一个大的旅游景区。婺源现有村庄173个,著名古村遍及县域。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婺源各乡村的差异性特色已呼之欲出,如伟人故里—江湾、理学名村—理坑、生态绿洲—晓起、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商埠名村—汪口、长寿古里—洪村、徽墨名村—虹关等等。这些人文旅游资源既显示了婺源徽文化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域的个性特点,又在展示徽文化的共同性上,突出了婺源古村的特殊性和相互间的差别,为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和摄影、美术专项旅游提供了多元性和丰富的层次感。 本次学科考察路线:

第一站:伟人故里—江湾;第二站:商埠名村—汪口;第三站:小桥流水人家—李坑;第四站:生态绿洲—晓起。

江湾,钟灵毓秀,文风炽盛。自宋至清,这里养育了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走出明代抗倭名将江一麟、宫廷太医江一道、清代朴学大师江永、民国教育家江谦等贤仕和一代伟人江泽民。江湾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之中。聚落北部后龙山逶迤东去,山上林木葱郁,其“仙人桥”是古人实践风水理论的杰出典范;南侧梨园河呈太极图“S”形,由东而西蜿蜒流过。这里既有保存尚好的御史府、中宪第等明清官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还有江永讲学的受经堂,东和、南关、西安、北钥四座古门亭,岳武穆构筑的岳飞桥,明代剑泉井等。 汪口,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得山水之灵气,地灵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还走出了一大批商贾四方的徽商富贾和精杏林,工篆刻、善书画的名士贤达。明清时期,作为徽州与饶州重要水上商业交通的物资集散地。汪口商业十分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是当时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乡的区域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水运商埠。光阴荏苒,曾经的繁华已远去,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朴。古山林、

古埠头、古商业街、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条古巷中的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各类古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徽文化渊源。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县城12公里。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南宋年间出了一位武状元,名叫李知诚。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更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焦泉浸月、道院钟鸣、仙桥毓秀等景点在其中,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是婺源精品线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晓起,有“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与“国家级生态示范村”之美誉。晓起分为上晓起、下晓起两个自然村,村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晓起村百年的古树很多,以樟树为主的400年以上的古树有200多棵,还有数十棵一级树种红豆杉和“木头之王”楠木。 晓起山青水秀,郁郁葱葱,是江西唯一的国家级古文化生态示范村和江西唯一的中欧合作的“共同未来”示范村。

婺源旅游资源

所谓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婺源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旅游资源分类上,一般是以青山、古树、碧水为代表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再加以古村、古居、徽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在旅游资源的调查过程中,按旅游资源的自然性及人文性分列统计是很必要的。但婺源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表现在“天人合一”,在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高度结合上。抽掉了婺源山环水绕,林木葱茏的大环境和美丽的田园风光,将遍布境内各处的古村落一个个孤立出来,就会使婺源旅游产品的结构失衡;离开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那么再有价值的人文资源,只能算是“出土文物”。反过来,忽略了民村民居、民风民俗,仅以婺源山水洞穴,林木禽兽取胜,就会丢失婺源的文化底蕴,抹去了自然环境的灵气。

婺源具有独特的地方物产

良好的自然条件也蕴育了众多地方特产,其中红、绿、黑、白“四色”特产(荷包红鱼、婺源绿茶、龙尾歙砚、江湾雪梨)享誉古今。

婺源荷包红鲤鱼,头小尾短,背高腹圆,全身色泽橙红鲜艳,形似荷包,故称荷包红鲤鱼。

婺源盛产绿茶。婺源绿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三大特点,曾长久享誉欧、美、日和东欧诸国。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著名茶区。俞仰清精制“珠兰龙井”,在1915年的美国“巴拿马万国和平博览会”上获金奖。

龙尾砚,因产于婺源县溪头乡龙尾山而得名。婺源古隶安徽歙州,当时产品习惯以名物,故古时称“歙砚”。是我国四大传统名砚之一。早在南唐、北宋时期,龙尾砚就已著称于世。南唐后主李煜称赞“龙尾砚为天下冠”。宋代龙尾砚被列为朝廷贡品。龙尾砚品质优良,具有“涩、细、润、坚”特色;品种繁多,有金星、眉子、罗纹等五类二十五种。

江湾雪梨因盛产于江湾这一带而得名。据记载,明代婺源人从歙县丁字桥引进梨苗,与当地野生棠梨嫁接,得优良梨种。此种雪梨体大肉厚,皮薄核小,汁纯味美,松脆香甜。

婺源享有悠久的人文古迹

婺源自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享有“书乡”美誉。自唐至清,全县共出进士552人,历代文人留下著作3100多部,代表人物有文学家朱弁、理学宗师朱熹、词人王炎、书法家詹希源、皖派篆刻创始人何震、画家汪徽、朴学大师江永、科学家齐彦槐、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等。

婺源历史遗迹、明清古建遍布乡野,古祠堂、官邸、民居、书斋、戏台、廊桥、亭阁、宝塔等遍布全县。全县有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理坑、汪口、延村还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筑学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2002年汪口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村”和“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获得批准。理坑原名理源,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江湾,国家AAAA级旅游区,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一颗璀璨明珠。

婺源民间的民风民俗

婺源的婚庆嫁娶、殡葬祭祀、四时八节、衣食起居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每逢年节,民间闹灯热闹非凡。灯彩形式在东西南北各乡都有不同,有桥板灯、铜锤灯、龙灯、禾杆灯近20种。傩舞,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驱瘟避疫的祭祀仪式,其舞姿和面具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具备与昆曲相同的价值。婺源是茶乡,其茶道茶品,功艺精湛,雅俗共赏。徽调又名徽剧,是大型古老剧种,婺源至今仍保留徽剧团,时常演出徽剧传统节目。地戏,是婺源民间敬神和自我娱乐的一种活动,每逢农历正月、三月

三、四月八和迎秋打醮时举行。

旅游资源开发的措施

1、巧用资源打“分类牌 ”。婺源虽然以徽派民居见长,却没有黄山、这样的名山名水,也没有西递、宏村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但婺源充分利用了12个中国民俗文化村、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10个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等人文资源,全景式分类展示婺源乡村旅游,通过“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原始生态式”和“原生态景区式”等模式,保护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2、调整结构打“生态牌 ”。油菜花成了早春婺源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县里将乡村旅游业与油菜种植业相结合,把油菜生产作为项目来实施,把项目的效益、前景、潜力分析给农民听,为农民算清账,使农民明白乡村旅游的光明前景和油菜生产的良好效益,激发了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还以茶为媒,大力发展茶事体验、茶文化考察等乡村旅游项目。他们还围绕旅游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围绕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从边缘化地带逐渐成为热点地区。如今,该县数万名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却又不脱离农业生产。这种模式实现了商农融合、旅农结合、城乡互助,成为“以旅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延伸,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借助传媒打“特色牌 ”。婺源是“书乡”、“茶乡”、“山乡”、“水乡”;婺源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婺源是歙砚砚石的正宗产地;婺源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树群、古洞群为主的“四古风韵”著称;婺源是亚洲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近年来,婺源利用各种活动、借助各种媒体的力量,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推出极具视觉冲击的旅游推介片,不遗余力为乡村旅游推波助澜,使“中国最美的乡村”成了婺源最亮丽的名片。在全国乡村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热中,江西婺源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2005-2008年度最具人气”旅游景点、“中国最浪漫的七个城市”之

一、“人生着要去的十个地方”之

一、“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

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及全国知名媒体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等等称号,使声名鹊起的婺源被专家学者称为婺源现象和婺源模式。这样的宣传方式应该继续推广。

4、整装面容打“风格牌”。即对规划控制区不符合规划的民居、街区和其他建筑的外墙、屋顶和建筑风格等按照徽派建筑的要求进行外观改造。过去婺源县有的村庄也出现过乱搭乱建现象,造成落成的新居风格与徽派建筑不一致,破坏了乡村旅游景观,形成了“视觉污染”。婺源县应投资全面改造公路沿线和景区景点的非徽派建筑,将外墙立面改建为白灰墙面,平屋面改为坡屋面,屋面天沟琉璃瓦拆除,女儿墙一律改为马头墙,屋面红瓦更换小青瓦。

5、借助名人打“效应牌”。婺源县巧借名人效应,提升旅游知名度和旅游形象,如把婺源县作为“伟人故乡”、“名人故里”进行精心包装和宣传,编制婺源县名人录,开发婺源县名人故居景区,推介婺源县名人足迹旅游产品。

6、调和“农”味和“文”味,打“口味牌”。“农”味是乡村民居、村落和田野生态。“文”味是文化,婺源的名人文化千古流芳,古建筑文化精美绝伦,民俗文化绚丽多彩。婺源县的乡村旅游风光之美,在于“农”味与“文”味并存,绿色之美与人文之美水乳交融,人与环境浑然天成的和谐;从古至今,民居、村

落的建设都注意人和天、地、山、水的环境关系,或枕山面水,或爽溪而居, 人文山水相辉映、文化生态共繁荣。

小结

通过对婺源4个古村落的问卷调查,走访询问。了解到随着现代旅游的兴起,婺源的古村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而开发中产生的相关问题也接踵而来:水污染,商业氛围重,旅游资源保护不足,旅游卫生环境不理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婺源近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硕果破丰:改善了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增加农村就业,缩小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下,还应注意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由于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 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乡村旅游经济的开发改变了婺源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婺源的古村落乡村旅游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行业,它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古村落申报范文
《古村落申报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