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教育科学规划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22 18:07:0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银川市教育科学规划指南

银川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指南

《银川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2016年银川市教育系统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的指南,编制本《指南》的目的在于为有志于参与银川市“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2016年度课题研究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选题参考,引领和指导课题研究的方向。

一、课题的类别与结构

1、重点课题

2、一般课题

3、专项课题:分名工作室专项课题、农村专项课题、学校特色建设、发展专项课题三类

二、课题选题参考

(一)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是为重点解决银川市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申请者必须围绕《指南》提出的重点研究方向和领域,选择一个方向或主题开展研究。

1、银川市推进教育现代化战略研究

2、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科学性、实效性研究

3、银川市基础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研究

4、银川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5、银川市学前教育发展研究

6、“推进课堂变革、提高教学效率”实践研究

7、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8、银川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研究

9、师德建设研究

10、学校课程整合:建设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研究

1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12、中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研究

13、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策略研究

14、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15、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研究

16、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17、银川市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二)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是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的具体研究课题。申请者可以依据《指南》设计研究课题,也可以自主、灵活地设计研究课题。

18、校长专业发展研究

19、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20、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

21、校本教研有效性研究

22、创新教育研究

23、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及建设研究

24、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25、高考新政下学校管理对策研究

26、学习策略的优化与指导研究

27、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

28、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29、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

30、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31、学科教学科学化的研究

32、教育科研科学化研究

33、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发展研究

34、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35、学前教育普惠与提质研究

36、学生职业规划研究

37、特殊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38、特殊儿童特长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39、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40、特殊儿童个性化教育研究

41、德育实效性研究

42、中小学班队会主题教育系列建设研究

43、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

44、起始年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策略研究

45、学校教育品牌创建策略研究

46、微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47、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8、中小学艺术、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研究

49、中小学教育监测与评价研究 50、青少年生命教育研究

51、青少年志愿者行动研究

52、青少年环保教育研究

(三)专项课题

专项课题是专为近期区、市组织的教育教学专项活动或

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所立的课题

53、名师工作室实效性研究

54、名班主任工作室实效性研究

55、名校长工作室实效性研究

56、农村地区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57、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58、特色学校建设、发展实践研究

推荐第2篇:牡丹江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附件1 牡丹江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分重点研究领域和一般研究课题两部分。研究者可根据学科、学段、学校和区域特点及教育教学实际,从《指南》中选择、细化,生成研究课题,切忌照搬《指南》中原课题名称。

一、重点研究领域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立德树人基本理念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研究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建构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德育创新实践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评价标准的建设研究;不同学段中小学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相互衔接研究

3.“互联网+”环境下智慧校园建设研究;“互联网+”环境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4.学校内部治理的优化研究;走向优质教育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策略研究;学区制管理方略研究

5.新形势下研培部门职能作用转型升级的研究 6.特色学校创建与发展研究;学校特色品牌创建研究

7.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8.基于高考招录制度改革的课程和教学研究 9.“学本式成长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10.学区发展共同体环境下的教师轮岗制度研究与实践

11.学科德育课程整合与实施的研究 12.学校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13.区域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提升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提升策略研究

14.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和生活品质培养的研究;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研究

15.职业教育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职业院校基于专业教学的人文素养研究

16.特殊儿童的课堂活动与社会适应性研究

二、一般研究课题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家校共育实践研究。 中华传统道德教育与学校常规教育有机融合的研究 学生人格评价体系构建与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创新班主任工作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方法的研究 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德育特色活动设计的案例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实践研究 “互联网+”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 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 感恩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实践研究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策略的研究 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培养研究 中学生早恋现象的教育对策研究 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研究 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及对策的研究 二胎家庭和谐教育的研究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家校共育儿童良好品德培养的研究 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和作用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创新型家长会的实践研究 “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研究

“父母学堂”创立的社会价值和模式研究

(二)课程与教学类 1 2 3 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 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核心素养下中小学课程衔接策略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及策略研究 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 立足学校发展特色,完善校本教材的研究 课堂教学文化研究 课内外阅读有机整合的研究

学科教学中的问题类型及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研究 “互联网+”思维下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实施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学困生转化研究 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的研究 课堂活动设计研究 教师教研活动设计研究

中学物理哲学思想的提炼及其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下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 探究、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和方法研究 依托实验教学,着力科学思维培养途径的探究 学生“大阅读学堂”创建的模式和实效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教学有效路径研究

26 27 28 29 30 31 32 新高考背景下技术学科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研究 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关系研究 微课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思维导图法与学科教学的研究 开放性作业的研究 小学生有效作业研究 儿童读物的选择和指导的研究

(三)学校管理类 1 2 3 4 5 6 7 8 9 培育绿色校园生态环境的研究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 和谐校园建设的研究 学校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研究 书香校园建设研究 学生学业负担问题研究

阅读经典,提升师生文化素养的研究 农村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研究

优化农村学校学生阅读资源和改善读书条件的研究

(四)教师队伍建设类 1 2 3 4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研究 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研究 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青年教师培养的研究

优秀教师成长个案及其成长机制研究 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与效能发挥研究

名师引领下的骨干教师研训学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正确引导教师实施健康有效的教育行为的研究 “互联网+”校本教研机制研究 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研究

教师教学个性品质与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 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和培养制度创新研究 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五)艺术教育与体育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体育课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探索 体育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 学校体育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校园足球开展的实践研究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新影响因素的研究 学生运动伤害预防与保险机制研究与实践 学生特长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音乐课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有效组织策略研究

(六)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研究 职业学校校企深度合作案例研究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文化建设研究

幼儿园班级特色创建与幼儿个性发展研究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的研究 幼儿园教学“去小学化”研究 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研究 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幼儿教师观察与评价能力的研究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学习需求与教学改进研究 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的设计与指导的研究

(七)教育信息化 1 2 3 4 5 6 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校园及教室网络环境建设的研究 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方法的研究 教育信息资源库统筹建设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网络支持平台的构建与研究

推荐第3篇: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年度课题指南

一、“全区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专项课题 1.西藏中小学“培优补差”的探索与实践; 2.西藏中小学优质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3.西藏小班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4.西藏德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5.西藏藏文书法教学改革与实践; 6.西藏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7.西藏教育管理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改革与实践;8.西藏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实践;

9.西藏高海拔地区教学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10.西藏牧区送教下乡控辍保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1.西藏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与实践;

12.西藏学校校园活动课程开发与探索;

13.西藏传统艺术(音乐、体育、绘画)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14.青藏高原传统科技知识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

15.青藏高原生物(植物、动物)知识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16.青藏高原山河知识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 17.青藏高原灾害知识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

1 18.青藏高原国家安全与边境知识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 19.西藏非物质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 20.“援藏故事”读本开发与教学资源转换探索与运用; 21.西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与开发实践;

22.西藏艺术类(音乐、体育、美术)教学本土化探索;23.西藏多元文化教育探索与实践;

24.西藏教研员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探索与实践;

25.西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校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26.西藏民族团结教学有效性探索与实践;

27.西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28.西藏学生“三语”阅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9.利用西藏各类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探索与实践; 30.西藏学校科研促进教学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31.西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索与实践; 32.西藏理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33.西藏理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 34.西藏理科教学资源建设与探索; 35.西藏志愿者服务学校教学改革与探索;

36.西藏中小学财务管理研究;37.西藏教育财务队伍建设研究; 38.西藏教育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2

二、一般课题(含青年专项和单位资助课题)

1.西藏教育在“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中的重要作用研究;2.西藏教育对“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重要作用研究; 3.内地省(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4.西藏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成效与机制研究; 5.西藏教育强区战略与推进策略研究; 6.西藏基础教育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 7.西藏高等教育发展与优化研究; 8.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与提升研究;

9.西藏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与管理能力研究;10.西藏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能力研究。 11.西藏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研究; 12.西藏中小学双语教育实施现状与普及程度研究; 13.西藏中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现状与开课程度研究; 14.西藏中学理科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15.西藏中学理科实验室建设现状与课程开出率研究;16.西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开设现状与开出率提升研究; 17.西藏理工农林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 18.西藏高原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与优化研究; 19.西藏民族传统学科建设研究;

20.西藏城市与乡镇中小学教师交流机制探索研究;

3 21.西藏教育现代化推进路径研究; 22.西藏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3.西藏幼儿双语教材建设研究; 24.西藏中小学双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5.西藏义务教育小班化教学研究; 26.西藏中小学探究式学习推进研究; 27.西藏教师振兴计划研究;

28.西藏教师全员培训成效与机制研究;29.西藏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与成效研究; 30.西藏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成效与机制研究; 31.西藏中小学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32.西藏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33.西藏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34.西藏职业教育升学考试改革研究; 35.西藏特色足球校园建设研究;

36.西藏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与案例研究;37.西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成效与改进研究; 38.西藏农牧区寄宿制学校食堂管理规范化研究; 39.西藏中小学办学章程建设与成效研究; 40.西藏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研究;

41.西藏中小学生加强与普及科学知识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42.西藏中小学生正确引领宗教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4 43.西藏中小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44.西藏未成年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45.西藏大中专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6.西藏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改薄研究; 47.西藏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与机制研究; 48.西藏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与成效研究; 49.西藏农牧区特色幼儿园办学规范与管理研究; 50.内地西藏班混合编班成效与改进研究; 51.西藏学生资助成效与改进机制研究; 52.西藏高海拔学校教师补充机制研究; 53.西藏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成效与机制研究; 54.西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路径研究; 55.西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实证研究; 56.内地西藏班(校)深化与改革研究; 57.西藏教育公平与保障措施研究;

58.西藏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标准与实践研究;59.西藏学校党建标准与成效研究; 60.西藏优秀教师队伍建设与标准研究; 61.西藏学校稳定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62.西藏教研工作成效与改进研究; 63.西藏寄宿制学校卫生标准与实践研究; 64.西藏教育学会的作用研究;

5 65.西藏教育科研成效与改进机制研究; 66.西藏义务教育入学标准与实践研究; 67.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68.西藏教育综合改革成效研究; 69.西藏地方课程建设与改进研究; 70.西藏教育治理能力与现代化研究; 71.西藏电教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72.西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73.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

6

推荐第4篇: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课 题 申 报 指 南

综合研究部分

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体制创新研究 黑龙江省教育发展状态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区域教育均衡化模式研究

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和谐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建国以来我省女子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 黑龙江省教育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校本文化的开发与打造文化名校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的研究 黑龙江省教育社会评估监测机制研究 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优质学校建设与名优校长发展整合研究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设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与评价研究 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教师职员制问题与聘任制(评聘合一)问题研究 教师资格制度建设研究

基础教育部分

一、综合研究

新课程下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绿色学校内涵及绿色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 “开放式”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与学习型学校建设研究 构建“师生共同成长乐园”办学理念的实践研究 构建具有城郊初中办学特色的教学体制的实验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的策略研究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学生潜能开发研究 “注·提”教改实验与新课程对接的实验研究

二、教育管理

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监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新课改下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新课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制度的研究 初中学科考试评价改革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重点高中学生学业评价方法与制度研究 新课程下学分制管理的研究

中小学校长、教师考核办法研究 科研型校长的培训模式研究

学习型校长队伍建设的策略的途径研究

学生成长目标的树立及其自主管理的策略研究 构建全方位育人的班集体管理模式的研究 校本教研的模式与网络化校本教研机制的研究 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边远地市教育科研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 民办学校校本管理的实验研究

新课改下学校办学理念与管理机制的构建 新课程环境下教学组织管理形式研究

三、农村教育

黑龙江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战略研究 构建具有农村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改革模式研究 办农村综合中学,多渠道为“三农”服务的实践研究 农村学校普职结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农村教育改革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的研究 农村初中校本教科研活动有效推进策略的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培训研究 农村初中“控辍”的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学科教学现状调查及改进措施研究

农村初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的途径及其成效的研究 农村初中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研究

农村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

四、教师专业发展

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研究 现代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方法及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构建富有特色的中小学教师文化研究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特点及实效性研究

科研型教师的心理品质及“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研究 县城示范性高中教师教育信念及其成因的调查研究 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

新课程下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与评价研究

新课程下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提高教师教学调控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五、课程与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和谐教育的行动研究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中设立选课咨询顾问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1—

新课程高中学校课程编排及课表编制的研究与实验 城镇初中学校课程与学校特色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下探索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与模式的行动研究 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评价研究 新课改中学生学科发展性评价研究

学生数学思维障碍成因与数学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研究 青少年国文经典教育与其语文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培养 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实验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研究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班级管理模式和谐互动实验 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相融合的研究 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的实践研究 知识结构提纲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有效方法研究

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与社区教育的整合研究 在学科教育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实验 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验

多元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新课程下音乐学科教学法研究与实验 新课程下语文课人文精神的内化研究

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语文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 新时期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语境设置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学习与思想政治学科的整合研究

课程改革中政治课教学艺术与教学民主化的研究 新课标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研究 黑龙江省中小学俄语教育发展研究 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教学研究

黑龙江省朝鲜族小学汉语教学模式实验 朝汉双语结合教学及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六、德育、体育、美育

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构建班级德育自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对中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新时期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空巢”家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研究 初中生调适不良心态能力的培养研究 学生学习困难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中小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特殊家庭(离异、单亲、贫困)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预防与干预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 村级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未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与解决策略的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标准与实施办法研究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 高寒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学校冬季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学校美育工作及其评价研究

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多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实施现代化和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研究性学习网络支持平台的研究与构建

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研究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网络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远程校长与教师培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八、其他各类教育

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与评价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在幼儿园开展“爱心”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幼儿园预设性课程与生成性课程整合的研究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研究与实践 托幼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应用与评价研究

新形势下农村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开放性教育的实践研究 聋生特长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聋生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研究

孤独症儿童心理康复训练的实验研究 智障儿童个别化教学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聋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民族学校特色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内容与途径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与实践

进城务工子女学习与教育问题研究

学校与社区教育相融合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中小学学生营养膳食与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研究

—2—

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课程实效性研究 高校“公选课”教学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

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综合研究

公共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及2020年学科建设发展战略研究 高校教学中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教法研究

“导师式”教育模式及理念的应用研究 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协调发展的实践研究

教学互动中激励机理的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升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地域经济发展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改革研究 地域经济发展与高校布局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与促进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国家大学科技园人才培育基地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民办高校专业教改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高校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及其实效性研究 构建民办高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和模式 地方综合性大学实习、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问题与改革研究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基地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中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开放式实验室运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文学教育模式结构性调整与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等学校公共外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估研究

高职外语教学中学生实用能力习得的实践与研究 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研究

黑龙江省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信息开发与利用研究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制度创新的研究

建立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校特困生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高校体育理论课考试试题库的开发与应用 高等学校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院校体育休闲教育内容与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军事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向与“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普通高校冰上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技能的实训实验研究

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实践研究

四、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团组织优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

二、教育管理

高校“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运行机制的研究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实效性研究 建立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

当代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高校实验及教学管理与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弹性学分制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研究

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完全学分制下网络化考务管理模式研究及实践

大学生尚法理念的培育研究与实践 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与评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挥以寝集体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与社区教育管理功能的研究 高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在教学质量评估中“评学”的实施与研究

大学生生活习惯和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研究 高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网络道德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有关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素质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验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研究 高校创新团队组织模式与科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考试体系的建立与实践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关于校院两级建制职能划分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方法及其实效性的研究

高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高校后勤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指导的研究与实践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运用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实践性研究 建设三段(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式的大学精品课程体系的研究

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心理弯延趋势研究 构建21世纪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体系的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与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理工科院校人文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 素质教育观下课堂生态及其管理策略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及心理健康维护的相关研究 数字化时代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部分

—3—

五、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发展研究 高校教师教育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信息化与专业课教师角色转换的研究与实践 创新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研究

高等学校教师岗位设置与聘任制的实践研究 教师教育合作化的研究与实践

民办普通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 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机制与管理的研究

关于新时期优化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研究与实践

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高等院校多媒体(CAI)的应用现状与正确定位 信息技术与大学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体育场馆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学校信息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和应用的研究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大学教学管理模式探索

七、比较教育研究

印度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与其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研究 中俄现代教育技术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校师资质量因素概率分布对比研究 中韩接受留学生政策的现状、比较和分析

八、研究生教育

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适应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研究 高层次人才能力建设有关问题研究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生教育支持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研究 扩招后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部分

一、综合研究

职业教育资源的立体开发研究

职业学校职业资格证书考评认证模式的研究 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互动关系的研究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礼仪素质与职业能力、表达能力的研究 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 岗位培训实用性、实效性研究

五年制师范学校在升格改制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新课程与中师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实验研究 职工岗位培训质量评估研究与实践 关于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研究

二、教学改革

中专学生学习模式建立及对策研究

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专科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班教材建设 创新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 成人教学方式及其实效性研究 成人教育方式多元化的研究与实践 干部教育问题的研究

三、德育

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改进研究

运用学校体育提高师范大专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 师范学校德育目标管理模式的研究

四、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职教育中教务管理办公系统软件的研发和应用研究

—4—

推荐第5篇:肥东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肥东县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指南

一、教育教学管理

1、教学质量全程跟踪监控的实践研究

2、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研究

3、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的研究

4、集体备课、协作教研模式创新、制度保障与运行机制的研究

5、听课评课制度有效落实研究

6、教学常规的细化与落实研究

7、有效备课研究

8、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9、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改革研究

10、幼儿园“一日常规”有效实施研究

11、寄宿制学生课外学习及生活指导策略研究

12、如何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作用研究

1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研究

14、班级建设与管理的创新研究

15、幼儿园集体教学与区角活动相结合的研究

16、新优质学校创建实效性研究

17、学校品质提升可行性研究

18、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

二、素质教育研究

1、有效开展全校性文体、科普活动研究

12、有效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研究

3、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社团活动)途径与方法研究

4、完善初中、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5、教学中有效落实“三维目标”的研究

6、社团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7、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研究

8、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9、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教师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2、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3、优秀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经验和个案研究

4、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5、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方法与途径研究

6、校本研究活动有效策略研究

四、课程教学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

2、地方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研究

3、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课程、教学衔接研究

4、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案例推广研究

5、学科教学方法、模式的多元化研究

26、网络教科研对推动学科教学区域均衡发展研究

7、互助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

8、自制教具研究

9、新课标教材探究性实验的可行性研究

10、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研究

11、学生实验的评价研究

12、课程实验教学课型研究

13、学生作业设计研究

14、有效实施课后辅导研究

15、学困生帮扶及转化研究

16、开发校本习题,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对学科题型分类与解题方法的研究

17、开放性试题、拓展性试题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18、学科教学的现状调查和策略研究

19、学科教学分类指导研究

20、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21、学习方法的研究

22、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度研究

23、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研究

24、教学中学案设计与研究

25、课堂练习典型性与有效性实践研究

26、科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研究与误区剖析

3

27、小学“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8、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实践研究

29、经典诗文诵读与鉴赏课题研究 30、汉语拼音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31、加强写字指导,提高写字质量

32、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结构及其培养序列研究

33、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的研究

34、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策略的实践研究

35、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的研究

36、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导入技能研究

37、学生英语学业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及对策研究

38、英语阅读课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39、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实践与研究

40、小学英语听说教学课程研究与实践

41、小学英语课堂观察的实践与研究

42、在新课标下加强化学课程与STS联系的研究

43、化学科薄弱生的学习行为案例研究

44、中学政治课开放性试题设计思路、解题技巧的研究

45、如何挖掘县域资源进行乡土历史教学 的研究

46、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7、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校本教材开发

48、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研究与实验

4

49、传统与乡土艺术资源的开发研究

50、小学音乐欣赏有效策略的研究

51、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元文化结合策略的研究

52、制约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质量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53、建立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有效办法的研究

54、如何结合农村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的有效开展的研究

55、体育高考学生辅导及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

56、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研究

57、美术课程的综合与拓展研究

58、美术课堂中学生小组合作教学策略的研究

59、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

60、幼儿晨间活动与自由活动的研究

6

1、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的研究

62、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研究

63、听力残疾学生早期融合社会教育的研究

64、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

五、考试与评价

1、素质教育背景下考试与命题研究

2、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3、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4、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研究

5、学生学业成绩与学分认定管理研究

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2、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

3、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侧重班主任等)

4、中小学生德育单项主题活动开发、开展状况与效果研究

5、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6、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7、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8、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方式研究

9、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实践研究

10、特殊学生教育个案研究

11、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12、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13、独生子女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14、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的研究

15、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七、教育信息化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3、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6

推荐第6篇:罗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罗湖区2018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

罗湖区2018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包含九类选题(即:申报类别),指南不分重点与一般。选题指南所列的选题方向仅作为选题思路的参考,申报者可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与意愿自选一类选题,自拟申报题目、组建研究团队、设计研究方案。申报者应根据自选课题的价值、意义以及研究深度明确申报类别,立项时分别根据专家评审得分从高到低取满为止。

(一)落实《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行动研究 研究目标:以落实《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为导向,秉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扬长发展”的教育理念,立足我区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为形成精致、创新、优质、品牌为特质的“精品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成果。

选题提示:

1.保障学位供给促进均衡教育问题的研究 2.校园文化(美丽校园)建设的研究 3.信息化应用与管理(建设智慧校园)的研究 4.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研究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7.打造五支骨干队伍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8.实施集团化与联盟式办学行动研究 9.创新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实践研究 10.促进民办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实践研究 11.推动职业教育融通发展行动研究 12.实现特殊教育融合发展行动研究 13.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实践研究 14.创新教育督导模式研究 15.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 16.构建“一体化”大德育体系研究 17.加强学校课程建设研究 18.全面落实“课堂革命”研究

19.扎实推进“四大行动”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20.大力开展作业创新的研究 21.深化学生评价改革的研究

22.做好午餐、午休与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方法与策略研究 23.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24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 25.推进“家长终身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二)课程改革研究

研究目标:课程改革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选题提示:

1.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2.罗湖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3.学校特色创建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研究 4.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的个性化课程探索与实践 5.拓展课程开发与建设实践研究

6.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体系研究 7.中小学研学课程建设研究 8.大数据时代的学校课程体系研究 9.优秀地域文化与学科课程融合研究 10.中小学校课程开发研究 11.中小学校课程建设研究 1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研究

13.创客教育及其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14.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三)课堂教学研究

研究目标: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时,既要有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技能目标,又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重知识领域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整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选题提示:

1.学科课堂教学建模研究 2.学科教学特色研究 3.学科教学体系研究 4.学科教学方法研究 5.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研究 6.中小学学科作业多元化的研究 7.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8.学校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研究 9.研究性学习课程理念、设计、操作及评价的研究 10.名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1.名师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12.小学低年段全科教学模式研究 13.先进教学方法推广实验研究 14.班级授课制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15.小班化教学研究 16.选课制教学模式研究

17.中国传统优秀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18.减少学生作业量研究 19.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20.实验课教学设计研究 21.特殊教育学生个性化教学研究

(四)管理治理体系研究

研究目标: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有关体制机制改革精神,通过教育管理治理体系改革统领教育工作,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

选题提示:

1.新时期依法治教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学校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3.集团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4.学校新型教学关系建设研究 5.学校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6.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办学自主权研究 7.区域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研究

8.“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9.现代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10.科研课题的管理制度研究 11.积极搭建课题科研平台的研究 12.提高课题管理工作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13.科研成果区域性推广的研究与实践

14.学校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15.全日制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 16.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研究 17.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模式研究; 18.教学资源共享技术(模式、机制)研究 19.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研究 20.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21.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 22.学校后勤保障体制建设研究 23.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24.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专用室场馆)应用研究 25.学校图书(教学资料)应用研究 26.主题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27.网络教学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8.学校生涯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等

(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研究目标:充分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特别是对罗湖区教育信息平台的全方位建设及资源整合的研究与运用。

选题提示:

1.大数据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2.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研究 3.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建设与应用研究 4.基于云计算的微课教学研究

5.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共享研究 6.开放式网络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建设研究 7.中小学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8.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的研究

9.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10.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研究

11.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教育环境建设研究

12.微课(MOOC、翻转课、SPOC等)辅助教学的研究 13.STEAM(STEM)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4.AR(VR、MR)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15.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16.数据支持下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 17.学校创客空间建设研究 18.无线校园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19.基于伴随式数据收集的大数据教学分析研究 20.基于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21.基于网络空间的学习方式研究 22.基于网络空间的德育模式研究

23.基于网络空间的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研究 24.基于网络空间的家校互动模式的研究 25.基于网络空间的班级管理研究 26.基于网络空间的创客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7.基于思维发展的创客课程建设研究 28.机器人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29.智慧学习体验中心建设与应用研究 30.基于智慧教室环境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31.游戏化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32.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研究 33.中小学生涯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3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终身学习(泛在学习、自适应学习等)方式的研究

(六)教育评价研究

研究目标:教育评价能引领教育行为、方式(模式)的改变,即能引领教育方式的转型升级。对教育评价方式进行研究,从而改变我们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选题提示:

1.学校办学水平评价体系及其实施研究 2.教师绩效管理研究

3.学科质量标准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4.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研究 5.教育质量检测研究 6.学科考试与命题研究

7.评价方式创新与评价工具开发研究 8.中国高考制度追踪研究 9.中考制度省内外对比研究 10.新高考组织方式研究

1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 12.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13.基础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设研究 14.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性评价研究 15.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研究 16.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17.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圳经验研究 18.教育质量的深圳标准研究 19.发展性学校评价研究 20.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 21.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 22.考试方法研究命题研究 23.发展性评价工具开发研究 24.学科质量标准研究 25.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研究

26.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学校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27.中小学生生涯测评与评估系统研究及开发 28.未来学校评价标准研究

(七)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研究目标:根据国家《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关规定,探索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方式、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评价体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探索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化成果。

选题提示:

1.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素构成研究 2.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 3.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查 4.校长队伍建设研究

5.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6.教师专业发展区域推进研究 7.教师发展校本研修模式研究 8.学校微创新团队培育研究 9.教师发展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 10.名师成长机制研究 11.校本研修实践案例研究

12.教育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13.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4.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15.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16.特殊学校教师队伍培养机制研究 17.教师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研究 18.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策略研究 19.名师工作室专业引领作用的研究

20.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名专家、特级教师、荣誉教师、名班主任)建设的研究

21.师资培训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研究 22.师资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23.班主任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24.教师培训国际合作研究 25.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 26.学校教研制度建设研究 27.学科教研组建设研究

28.任教非本专业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 29.中小学跨学科教师培养的对策研究 30.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培养的研究 31.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研究 32.学生生涯导师制研究 33.教育科研教研成果应用研究

34.基于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培养与培训研究 35.走向专业自觉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36.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旨归的学科教研组建设研究 37.师徒结对方法和策略研究 38.优秀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

(八)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研究目标: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精神,提出要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选题提示:

1.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2.学生关键能力需求下教师作用研究 3.家、校、社协同推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4.学生关键能力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5.学生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能力培养研究 6.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 7.学生必备品德要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8.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9.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 10.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研究 11.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 12.学生生活能力培养的研究 13.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

14.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

研究目标:立足我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从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研究、幼儿教师发展研究等方面,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形成对学前教育具有规范、评价(标准)作用理论与实践成果。

选题提示: 1.幼儿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2.幼儿园督导评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3.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研究 4.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 5.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与管理研究 6.幼儿园教师地位待遇保障研究 7.普惠性幼儿园的基本标准研究 8.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 9.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10.幼儿园安全管理的研究

11.运用动态评价指导幼儿学习的研究 12.幼儿园课程管理研究

13.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 14.幼儿园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发与利用研究 15.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研究 16.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培养的研究 17.幼儿生活核心经验获得方式研究 18.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19.婴幼儿情感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 20.幼儿园安全制度建设研究 21.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22.幼儿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规划研究 23.幼儿园保健老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24.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课程研究 25.幼儿园活动区域设计的研究 26.幼儿园游戏课程建设的研究

27.基于保教融合的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研究 28.幼儿园玩教具基本配置的研究 29.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支持性游戏研究 30.插塑游戏与积木游戏中的幼儿行为比较研究 31.沙水游戏的辅助材料投放研究 32.益智区材料的投放方式研究 33.幼儿园家委会建设的研究

34.幼儿园教师政策(法律)国际比较研究 35.幼儿教师园本研修的研究

推荐第7篇: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文章标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daodoc.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县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促进我县

教育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一、课题申报

1、我县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原则上每两年组织一次,专项课题不受时间限制,申报者可从我县下发的课题指南中选题,也可结合本校实际自定课题。

2、申报人应按规定填写申请书、评审书、实验方案。经所在单位审核后,在规定期限内申报。

3、申报课题必须明确课题主持人(即课题研究负责人),同一人不得以课题负责人身份同时申报两个及以上课题。尚未结题的同类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新课题。

二、立项评审

1、经评审确定的课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能够用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主持和指导课题研究的全过程。(2)、对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积极作用。(3)、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论证。(4)、课题论证充分,目的明确,研究计划切实可行,研究方法科学,经费预算合理,具备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各项基本条件。

2、对通过资格审查的课题,由专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提出评议意见,综合评审后,确定立项课题并予以公布。

3、对公布立项的课题,下达开县教育科研课题立项批准书,课题单位应尽快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开题。开题的方式可采用现场开题,文本或电子文档呈报开题等。

三、课题管理对我县批准立项的课题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课题开题后,根据需要对课题进行过程检查。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单位是否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研究工作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是否按课题分工领导和参与研究工作,是否到已取得阶段研究成果及其社会效益等,对不能履行正常研究的单位,限期整改,并视其情况撤消项目。

四、成果鉴定、验收和结题

1、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由课题组向县教研机构提出结题申请报告,并填写“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并提前15日上交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主要成果复印件等。

2、结题方式可以现场验收,也可以用文本或电子文件上报,到时将由3-5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组成评审组,结题评审组组长对结题评审鉴定意见负主要学术责任。

3、通过鉴定与验收的教育科研课题,将进行登记编号、颁发结题证书。对未能通过的,允许课题组在一年内对成果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并重新申请鉴定。重新鉴定仍未能通过者按撤项处理。

五、成果推广和评奖对具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将采取相对稳定的成果宣传推广渠道。如成果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和信息发布、报刊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还将定期举行开县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具体办法另定)。县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推荐第8篇:黄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计划

黄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室)2013年工作计划黄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室)将立足本职工作,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的管理、研究和指导工作,提炼具有本市特色的教研成果,为我市的教育改革服务。

一、围绕区域性教科研龙头课题“高效教学”,开展工作

2013年是“高效与低效教学典型特征及诊断技术研究”在全市铺开的第三年。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将注重对 “高效教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

1、巩固 “高效教学”研究先导小组成员单位取得的成果,指导各先导小组成员单位完善课堂诊断技术和相关诊断工具,完成校本化、学科化和课型化研究进程,突出对各阶段的课例研究。为增强研究力量,扩大”高效教学研究”参与面,从基地学校中吸收新的先导小组成员单位。

2、加强“高效教学”研究基地学校建设,规范课题研究管理,进行考核监督。在开学初进行“高效教学”研究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表彰。

3、成立“高效教学”研究协作体,以协作体为平台,开展校际间、区域间的交流。上学期开展小学协作体交流、初中协作体交流、高中协作体交流。下学期开展全市范围的交流活动。

4、开展“高效教学典型特征及诊断技术”研究的调研,并撰写分析报告。年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高效教学”研究成果的汇总与提炼。

二、加强沟通和协调,完善教研联动

加强上下关系的协调,使全市教研工作走上统筹协调之路。

1、每个学期开学初,按时召开全市教科研工作交流会,县(市、区)教研室、直属学校开展工作交流,市教科规划办(教科室)布置全年和学期重点工作。

2、继续建设黄石教科研团队、黄石教科研兼职研究员和黄石市教科研通讯员团队,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3、通过网络教研QQ群平台,加强全市教研的信息沟通,达到市-区和区域间的联动。

4、紧抓教科研信息的报道和宣传,推广我市优秀教研成果。

5、协助市教育局有关科室开展课题研究。

三、规范课题管理,注意过程监督

1、继续开展2013年小课题申报立项和结题工作,通过小课题研究推进教科

研“草根化”进程。

2、加强市级“十二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的管理。出台区域性龙头课题“高效教学”研究的年度考核意见。督促市级立项课题提交课题研究年度总结和年度计划。

3、提炼科研课题成果,组织开展2013年全市教科研成果评选,并推荐优秀成果赴省参评。

4、进行课题研究专题评选,市级有影响的优秀课题成果力争达到10个,省级有亮点的课题成果达到10个。

四、深入调研培训,指导教师科研

继续开展课题调研与培训工作,深入一线,通过座谈、讲座、现场参与等方式,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

五、根据上级部门安排,妥善完成各项工作

1、继续开展市教育学会的各项工作,协助领导做好换届选举大会的筹备。协调各分会的关系,服务学会发展。

2、配合省教育学会、市社科联、“8+1”城市圈教育学会开展调研、评比、检查等工作,搭好合作平台。

总之,2013年是“十二五”教科研课题研究进展的关键年,我室将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高效教学”研究和“十二五”市级教科研一般课题的管理、指导,脚踏实地开展工作,推进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内涵化发展。

黄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室)

2012年12月4日

对2013年度市教课规划办(教科室)创新工作和进入市教育局目标管理工作说明:

一、基本目标

参见教科院年度考核要求

二、市教课规划办(教科室)工作目标

1、做好“十二五”课题2013年度管理,制定“十二五”市级立项课题考核要求。

2、出台区域龙头课题研究的年度考核意见。

3、进行专题评选。推选优秀市级课题成果不少于10项。

4、举行高效教学研究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

三、创新目标

1、出台区域龙头课题管理办法。

2、出台市级教科研小课题管理办法。

推荐第9篇: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2012年修订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促进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参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依据《关于加强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黑政办发„2011‟54号)的有关规定和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教育决策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第二章 组 织

第三条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机构为各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和各单位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负责组织规划课题立项和管理;各市(地)、省直管县、有关企业教育科学规划办负责本辖区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规划课题立项推荐和课题管理;各大中专院校、普通中小学校、教育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的课题立项推荐和课题管理。

第四条 省规划课题的立项、过程指导与检查、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都要逐级进行。

第五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建立专家库,成立学科专家组,聘请专家对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立项和结题进行评审,对研究过程提供学术咨询与指导。

第三章 课题类别和选题 第六条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设立重大课题、重点课题、规划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同时设立牵动计划项目,牵动计划项目设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省教育行政部门急需研究的少数重要课题,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单独立项;涉及个别比较重要或相对薄弱的领域、学科,在有关单位和部门的资助下,可采取设置专项课题的形式单独立项。

重大课题一般以黑龙江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课题研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决策、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等具有重大促进和推动作用。

重点课题一般是课题指南重点引导的,课题研究要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规划课题一般是符合课题指南要求,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适应教育科学发展需要,预期成果明确的课题。

青年专项课题专门用于支持3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申报。

第七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以指导实践和服务决策的应用研究为主,注重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鼓励团队协作研究,支持以成果开发、推广为目的研究,力求选题具有原创性、开拓性,避免低水平重复。

第四章 申 报

第八条 申请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主持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享有我国公民权,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机构、教学研究机构、教育行政机构及其直属单位工作的在职人员。

2.能够参与课题的实质性研究工作,具有组织、实施课题研究的能力。 3.没有以主持人身份承担的在研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或以第

一、第二课题组成员身份参与的相似研究内容课题;在上个五年规划期间无课题无故流失记录;在省其他机构或组织没有主持的在研同类课题。 4.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和规划课题申请人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不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本课题研究领域专家书面推荐,其中,中职学校和普通中小学校的课题申请人可由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有主持教育科研课题的经历和良好信誉;省青年专项课题申请人及参加人必须年龄在申报课题当年1月1日未满35周岁,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已取得博士学位(中职学校、普通中小学校课题申请人取得硕士学位)。

第九条 课题承担单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能够提供开展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

2.在上个五年规划中,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管理认真负责、信用良好,无课题无故流失现象。

第十条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年度立项制度,采用网络申报的形式进行。

第十一条 申请人所在单位按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对申请课题的主持人进行审查,对课题设计论证等填报内容进行审核并承诺提供研究条件、承担课题管理职能及信誉保证,然后送上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各市(地)、省直管县、有关企业教育科学规划办,大中专院校和厅直单位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对本地区、本单位申报的课题进行初审把关,在规定期限内统一报送申报材料。

第十二条 申报资助课题或单位资助课题,申报时应予明确。申报资助经费课题应提供单位按要求配比经费的说明,申报单位资助课题须出具单位资助经费的承诺材料。

第五章 评 审

第十三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专家评审制。 第十四条 课题的评审程序为: 1.形式审查和分类。对申请人、承担单位、课题选题等进行审查,对审查合格的课题进行分类。

2.同行专家网络盲评。依据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评审标准对课题进行匿名评审,通过匿名评审的课题进入专家会议集中评审。

3.专家会议集中评审。通过审阅纸质《课题申请〃评审书》对盲评结果进行二次评审。

4.审议:召开规划办主任会,审议专家会议评审结果。 5.公示:拟立项课题网上公示7个工作日。

6.审批:公示结束如无异议,报规划领导小组审批下达。第十五条 评审组专家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下列评审纪律:

1.不得为不符合标准的课题说情; 2.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会议评审情况; 3.不得收受礼金或礼品。

第六章 经 费

第十六条 对于资助课题,承担单位要按1:1配比研究经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所辖地区中职学校和普通中小学校的获资助课题给予1:1比例的经费匹配。单位资助课题的研究经费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提供,经费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

第十七条 课题经费使用要按相关单位的财务制度办理。课题经费使用范围包括:

1.国内调研费、差旅费;

2.资料复印、翻拍、翻译等费用,邮费、图书购置费; 3.小型课题会议费; 4.成果印刷费; 5.劳务酬金及咨询费; 6.课题结题及成果鉴定费; 7.课题成果出版补助费。

第十八条 在财务制度和本办法的范围内,课题主持人可按计划自主支配课题经费。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课题资助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行使监督、检查职责。

第十九条 对按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予以撤销的课题,追回下拨的资助经费。课题主持人无法赔偿的,由做出信誉保证在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七章 过程管理

第二十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分级管理。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对全部课题负有管理职责,并指导委托机构的课题管理工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分别委托市(地)、企业和省直管县教育科学规划办、各大专院校和教育厅直属单位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所承担课题的日常管理。课题主持人要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做好课题的自我管理。

第二十一条 课题主持人接到课题审批通知书后,应尽快确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在三个月内组织召开课题开题会,并及时将开题报告和按评议专家意见修改的课题实施方案逐级上报至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第二十二条 开题会由市(地)、企业和省直管县教育科学规划办或大中专院校、厅直单位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课题承担单位具体承办并承担相关费用。评议专家一般为3—5人。开题前,课题主持人要将课题实施方案和开题会筹备方案报上述有关课题管理部门审阅,接受其开题指导。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按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制定的统一格式撰写。

第二十三条 课题开题会的基本程序为: 1.宣读课题审批通知书; 2.课题主持人做开题报告; 3.专家评议并反馈意见; 4.课题组表态发言。

第二十四条 省规划课题实行年度报告制度。每年11月31日前,课题组应提交年度研究工作报告,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报各市(地)、省直管县、有关企业教育科学规划办或有关单位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上述有关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在课题报告的基础上形成本地、本单位所管省规划课题和青年课题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课题变更情况的年度综合报告,并于年底前报到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省重大、重点课题的年度报告也一并上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第二十五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对课题实行滚动管理。对课题进展不好、研究已失去立项时意义的课题予以降级或撤销,一年内没有开展研究的课题,取消其省规划课题资格;对于进展较好并取得突出成果或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课题可以滚动到上一级别课题。课题滚动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会议研究决定。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也将撤销课题: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3.课题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 4.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 5.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6.首次鉴定退回补充研究的课题,再次鉴定仍不合格; 7.严重违反财务制度;

8.超过规定结题时间一年以上没有结题,且没申请延期。

被撤销课题的课题主持人必须缴回课题立项审批材料的原件,在剩余的五年规划期内及下一个五年规划期间不得申请新课题。

第二十六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由课题主持人填写《重要事项变更申请书》,经所在单位同意,市(地)、企业、省直管县教育科学规划办、大中专院校或厅直单位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并加盖公章后,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审批。

1.变更课题主持人、课题主要参加人; 2.变更课题承担单位; 3.改变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4.对课题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5.课题完成时间提前或延后半年以上; 6.因故中止或撤销研究课题。

主持人、参加人、管理单位变更的,要有正当、充分、合理的理由,必须在课题结题期限达到前半年以上履行审批手续,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其变更事项将不予承认。省规划课题的名称原则上不得变更。

第二十七条 课题组原则上不得设立实验学校(基地),不得开展评奖活动,不准刻制课题组印章。对于私自设立实验学校(基地)、私自开展评奖活动、私自刻制印章的课题组,将追究课题主持人和课题承担单位的责任。确有必要设立实验学校(基地)的,必须经课题承担单位同意,市(地)、企业、省直管县教育科学规划办或大中专院校、省教育厅直属单位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备案,并控制数量,确保指导到位。设立实验学校(基地)还应得到实验学校(基地)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严禁有关单位、人员利用课题组从事经营活动。

第二十八条 加强课题档案建设。

从课题立项之日起就要按标准建立课题研究档案,按立项卷、过程卷、结题卷、成果卷立档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对档案不断充实、归纳、分类、整理,直至课题结题。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将对省规划课题试行电子档案建设与管理,对所有上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材料都需同时提供或上传电子文档。

第八章 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二十九条 列入省教育科学规划的所有课题按期完成后,最终成果均需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后予以验收结题。

第三十条 所有课题均须填写《课题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申请审批书》,提交研究报告、成果公报和研究成果主件以及包括课题审批通知书、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阶段总结、研究成果成效佐证材料等汇编材料一式三份。汇编材料要求有材料目录和页码,并进行比较规范的装订。

第三十一条 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要求:

1.必须是自课题审批通知书下达日起课题组成员完成的课题研究成果。2.课题主持人必须有独立完成或署名列第一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第

一、第二课题组成员必须参与课题主体研究成果的撰写。

3.重大课题:服务决策的课题研究至少有1项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或决策建议等成果被地厅级以上部门采纳和应用(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5篇系列论文;指导实践的课题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在地市或同类院校内初步应用推广(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5篇系列论文;理论探索的课题研究,至少完成1部学术著作,在核心期刊至少公开发表5篇系列论文。对于中职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承担的课题,标准可适当降低。

4.重点课题:服务决策的课题研究至少有1项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或决策建议等成果被县处级以上部门采纳和应用(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3篇系列论文;指导实践的课题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在县域或院校内初步应用推广(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3篇系列论文;理论探索的课题研究,至少完成1部学术著作,在核心期刊至少公开发表3篇系列论文。对于中职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承担的课题,标准可适当降低。

5.规划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服务决策的课题研究至少有1项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或决策建议等成果被上级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2篇系列论文;指导实践的课题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初步应用推广(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2篇系列论文;理论探索的课题研究,至少完成1部学术著作或公开发表3篇以上系列论文。对于中职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承担的课题,标准可适当降低。

第三十二条 规划课题、青年专项课题由各市(地)、企业、省直管县教育科学规划办、各大专院校和厅直单位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验收合格的课题,签署验收意见后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审核。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结题工作由上述委托管理机构统一组织报送,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专家进行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三十三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在每年6~7月、11~12月组织两次课题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活动,鉴定形式包括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两种形式,采取通讯鉴定方式的,鉴定专家应分别提出成果等级评定,由组织鉴定单位综合后确定成果的等级并确定课题最终是否通过鉴定;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由鉴定组确定成果等级及是否通过鉴定,并填写专家组鉴定意见。鉴定专家组设1位组长、4~6位成员,鉴定意见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成果鉴定等级合格以上的课题可办理结题验收手续,发给课题验收合格证书。对于成果鉴定等级为不合格的课题要退回补充研究。

第三十四条 课题结题时间以课题验收合格证书的签发时间时间为准。

第九章 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评奖

第三十五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出版、发表或向有关部门报送时,须在醒目位置标明课题名称、课题类别、资助单位及课题批准号等信息。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有权对科研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成果完成人拥有成果的署名权。第三十六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各市(地)、省直管县、有关企业规划办,大专院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各课题组和课题承担单位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的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成果宣传渠道,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作用。

第三十七条 结题课题的成果公告均在省教育科学规划网上公布。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成果要及时摘报各级教育决策部门或向教育界广泛宣传。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及其委托管理机构不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报告会,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或学术研讨,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

第三十八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每两年组织一次黑龙江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活动,评奖办法另行规定。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解释权和修改权属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推荐第10篇:关于申报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

教科研函„2009‟20号

关于申报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

2009年度课题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室、规划办):

为了做好安徽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凡我省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研工作者、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人员,以及有志于教育科研的学术团体、个人均可申报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二)申报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含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

(三)每一申报人不得同时申报两项课题,已承担省级规划课题而尚未结题者亦不得申报。

二、申报要求

(一)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申报的受理对象是除高等教育研究以外的各类课题,并以有关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为重点。选题应以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重点,研究选题应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在注意研究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同时,突出对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体现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实践探索;

着眼于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问题研究,力戒低水平重复研究。

(二)课题申报应立足于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尤其要关注各种实践问题,并特别注意对下列方面问题的研究:

1.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公平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3.基础教育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4.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管理体制完善

5.高中发展与建设

6.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7.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9.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

10.学校文化建设

11.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

12.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13.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4.新课标下的学科教学

15.校本课程开发

1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7.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申报者可根据《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基本精神和确定的研究领域及重点,选准研究方向。具体选

题可参照《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见附件)所标明的研究领域,选择、细化、设计具体课题,也可结合当前教改形势和各自工作实际,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自行提出课题。

(三)申报者应认真做好课题论证和研究设计,实事求是地填写统一规格的《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申请书》(一式三份),申报者所在单位应认真负责地签署意见。

(四)为避免立项课题因负责人的变动而影响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实行双负责人制,即每个课题组在申报时就应明确两名课题负责人。

三、申报办法

(一)课题申报采取单位或个人申请、分地区或部门统一报送办理的办法。各市申报工作由所在市教科所(教研室、规划办)具体组织办理。申报者将填写好的、并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的申请书(一式三份)报所在市教科所(教研室、规划办),由市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汇总向省规划办申报。

省属师范院校有意申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应以基础教育研究为主要对象,突出实践问题研究,提倡与中小学进行合作研究。申报表由所在院(系)和校科研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后,由校科研管理部门统一报省规划办。

(二)申报工作结束后,省规划办将采取学科专家评议的方式确定立项课题。对于经评审通过批准立项的课题,省

教育科学规划办将依据有关管理办法实施管理,并在课题的进一步论证、课题组成员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

(三)省规划办受理各市集中申报的时间为2009年3月20日~4月20日。各市应据此安排、组织好本市的申报工作。

(四)《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及《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申请书》均可访问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cn)的有关栏目阅读、下载。

四、加强申报工作的组织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我省教育科学水平,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要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动员有关机构和人员申报课题,积极承担研究任务,同时要坚持标准和严格要求,确保课题申报的质量。

附件: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日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9年3月11日印发共印40份 附件: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

一、综合研究

1.素质教育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

2.区域内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3.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

4.构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科学评价体系研究

5.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研究

6.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7.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的研究

8.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研究

9.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

10.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

11.新型示范学校建设研究

12.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与示范性学校建设问题研究

13.学校办学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4.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1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16.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研究

二、师资队伍建设

17.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互动机制研究

18.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新型培养模式研究

19.中小学教师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研究

20.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

21.优秀教师成长个案及其成长机制研究

22.优秀校长成长个案及治校规律研究

三、课程改革

23.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课程、教学衔接研究

24.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管理研究

25.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管理研究

26.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成绩监测研究

26.初中、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27.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28.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9.促进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30.新课程背景下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1.新课标下的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

32.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基地建设研究

3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模式研究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34.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

35.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36.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相互衔接的研究

37.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38.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研究

39.班主任、团队工作创新研究

40.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41.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整合机制的研究

42.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研究

43.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

44.学科教学德育渗透问题的研究

4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46.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方式研究

47.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实践研究

48.心理辅导教师的规格与培训研究

五、教育技术

49.校园及教室网络环境建设的研究

50.教育信息资源库统筹建设的研究

51.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52.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3.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方法的研究

六、职业教育

54.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与定位研究

55.中、高职教学相互衔接研究

56.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57.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模块式教学问题研究

58.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研究

59.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和方式研究

60.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61.职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研究

62.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63.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

七、学前教育教育

64.学前教育办学体制研究

65.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政策研究

66.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67.民办幼儿园管理问题研究

68.幼儿园课程、游戏、教育过程及其整合研究

69.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第11篇: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泰教规办〔2018〕2号

关于开展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工作的

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泰安高新区、泰山景区社会事业局,市直各学校:

根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关于开展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工作的通知》(鲁教规办《2018》6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现组织进行省规划课题结题工作。课题结题范围、结题要求、报送材料等参见《通知》要求。本次课题结题我市统一采取会议结题的方式,由市规划办按照有关要求组成综合评审委员会,严格按照标准对各课题组上报的材料进行综合评审,确定报省名单。请各县市区、市直学校对本区域、本单位符合结题范围的省规划课题进行认真指导。有关材料请于6月5日前报市规划办。过期视为放弃。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538-8220573 邮箱:jks413@163.com 附件:

1.《关于开展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工作的通知》(鲁教规办《2018》6号)

2.关于课题结题常见问题的说明

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8年4月28日

附件

1.《关于开展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工作的通知》(鲁教规办《2018》6号)

各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高等院校科研处(社科处):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确保立项课题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杜绝长期无故推延课题研究现象发生,依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暂行管理办法》(鲁教规办〔2015〕4号),经研究决定,2018年4月—6月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教科规划办)对组织立项的课题集中进行结题。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结题范围

1.省教科规划办立项的所有课题,按照研究计划应该结题的课题。2.已申请延期并承诺2018年6月30日之前结题的课题。

二、结题时间

2018年4月8日至2018年6月20日。

三、结题要求

1.研究总报告格式规范、论证科学、逻辑严谨,字数不少于2.5万字;2.研究总报告重复率须低于20%; 3.研究总报告错别字须低于0.1%;

4.研究论文、专著、教材等成果须与研究课题高度相关,为研究期间发表、出版,并注有山东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等字样;5.开题、中期检查、成果鉴定等过程管理材料规范、严谨、科学;

6.过程材料时间、主持人签字、专家签字等严禁弄虚作假。一经查出,对课题负责人及所在单位通报批评,课题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四、委托组织结题

(一)省教科规划办委托各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和各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组织课题结题工作。受委托的单位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结题工作,认真审核,严格把关。

(二)如需省教科规划办组织专家结题的,课题组需通过受委托单位向省教科规划办提交结题申请。

(三)省教科规划办将组织专家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查。

1.审查通过合格率低者,将取消相应单位的委托组织结题资格。

2.第一次审查未通过的课题,并在研究期限内的,可在半年内重新申请鉴定;第二次鉴定或审查仍未通过的,终止课题。逾期不申请二次鉴定又不说明理由的,视为放弃二次鉴定权利。

3.对于结题材料审查未通过且研究期限已到或超期的课题,将不再结题,予以撤项。

五、课题结题方式

课题结题方式包括通讯结题和会议结题,课题组可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申请结题。 1.通讯结题:由结题组织部门或者课题组聘请同行专家,采取通讯评审方式进行,每位专家均需填写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意见表(专家个人)(见《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

2.会议结题:由结题组织部门聘请同行专家召开鉴定会,通过当面陈述、提问、现场考察和答辩的方式进行,形成意见并填写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意见表(专家组集体)(见《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

鉴定专家组专家人数一般为单数,不少于5人,以5-7人为宜,其中,从“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学科专家库”(见附件1)中选取的专家应占五分之三以上。附件中的专家签字需本人真实签名,不能代签。

六、结题材料报送要求

1.报送时间。请各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或各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于2018年6月15日—6月20日,统一将装订成册的结题材料(一式两份)、加盖公章的结题汇总表(见附件7)(一份)报送我办,同时将上述所有结题材料(目录、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鉴定书、结题报告、汇总表)的电子版发送至电子邮箱:sdjyghb2015@126.com(邮件主题:规划课题结题+单位名称;每个课题的结题材料放入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名称为“主持人姓名+课题名称”,然后将报送的所有材料汇总到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名称为“规划课题结题+单位名称”)。

2.结题材料要统一装订成册,具体装订要求见附件2。《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变更申请审批表》的文本格式分别见附件3-6。(特别说明:《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意见表》单独活页夹在结题材料中)

3.若课题为重大课题或有有经费资助的重点课题须至少提交一份咨询报告或成果要报(格式见附件10,电子版和其他材料一起发到指定邮箱,纸质版不需和其他材料装订在一起,单独装订)。

七、注意事项

1.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已经到期,没有办理延期申请的;已经提交延期申请且到期不予结题的,将予以撤项。请相关单位填写撤项项目统计表,并加盖公章;电子版和其他结题材料一起发送到邮箱(附件8)。

2.结题相关材料请从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http://www.sdjky.net/)下载。

3.因近期各类课题材料报送较多,请各单位务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报送课题结题的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逾期不予受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郑老师、唐老师

联系电话:0531-55630337,0531-55630351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411室 附件1: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学科专家库.xlsx 附件2:课题成果鉴定材料装订格式.doc 附件3: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doc 附件4: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期报告.doc

附件5: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doc 附件6: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要事项变更申请审批表.doc 附件7: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8年度结题汇总表.xlsx 附件8: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撤项统计表.xlsx

附件9:(鲁教规办〔2015〕4号)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暂行管理办法.doc 附件10: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重点)课题教育成果要报格式.doc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4月8日

2.关于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材料存在的常见问题的说明

第12篇:黄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工作计划

黄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2014年工作计划2014年我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进入收尾阶段。我们将在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团结我市教科研骨干力量,围绕全市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结题、成果提炼和推广、反思与总结等方面,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为我市十二五教育科研作出贡献。

一、龙头课题的提炼与总结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校围绕区域性龙头课题“高效与低效课堂典型特征及日常诊断策略研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我市的相关经验多次在省内交流,并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市教科规划办根据长期的课堂调研,共总结出了9个高效课堂典型特征的观察维度,为教师们把握课堂,诊断课堂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和参考的依据。

2014年,市教科规划办将开展课题的收尾和结题申请工作。一是继续以研究先到小组成员单位和实验基地学校为依托,提炼各个学校校本化、学段化、学科化的高效课堂典型特征。二是整理和收集高效课堂案例和课例,完成案例和课例集的编制。三是展示各单位成果,推广优秀成果。四是组织骨干,完成结题材料的编辑,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申请结题。

二、重点课题的推广与应用

十二五期间,在市教科规划办的直接参与下,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大冶市还地桥镇成功获得国家级教育规划课题的立项。以还地桥镇农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研究蓝本的课题研究经过各方的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德育育人、后勤保障等四大块领域的研究,提炼了相关成果。

今后一年,本研究将重点转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将还地桥镇的教育经验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介。同时,协助大冶市在本市范围内推广和应用还地桥教育模式,让更多的乡村孩子受益。8月,组织研究核心团队,完成课题结题材料的整理,顺利完成结题工作。

继续协助黄石港区完成“健康课堂”研究,西塞山区“6+3”高效课堂研究。指导两区参与的省级重大项目“长江社区的建设与运用研究”。

以2013年12月结题的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教研组制度建设与学习型组织建设”成果推广为基础,继续推进本科室主持的省级课题“利用课堂观察提高普通

高中校本研修有效性的行动研究”,并于10月完成结题工作。

三、加强指导“草根化”教育研究

通过调研、指导、座谈等方式,加强对基层教师教科研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指导。特别关注薄弱学校、农村中小学等弱势群体。

以省、市教科研成果评选为平台,发现、提炼和推广好的基层教科研工作经验。

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推进全市教师教科研工作的进程,提高教师教科研素质和教师专业能力。

以教师组成的民间教科研组织如市级教科研兼职研究员队伍等为平台,使教育科研扎根基层。

四、组织省、市级部分课题的结题申请与评审

根据2013年的调查,我市大部分省级和市级立项课题已经达到了可以结题的标准。为此从2014年上半年起,市教科规划办将集中组织立项课题单位进行结题评审。

一是将省、市级课题分类,完成各项课题的整理归档。二是分类分等级通知立项课题单位准备结题材料。三是根据成熟一个,完成一个的目标,采取自愿申报、自评、县市区组织初评、市级终评的程序,组织市级立项课题的评审申报。四是聘请省内外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对我市的教科研课题进行专业诊断。五是省级课题在市级初评的基础上,集中向省教科规划办、省教研室申请结题。做到保证研究的质量。对于还不成熟的课题,提出改进意见,推迟结题。

五、完善课题管理与沟通机制

在《黄石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规定》《黄石市教育科研龙头课题管理规定》《黄石市教育科研小课题管理规定》的指导下,规范和完善全市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工作。

通过市级教科研工作交流会、兼职研究员、课题实验先导小组和基地学校、黄石教育科研QQ群等平台,加大市级教科研工作的交流互动。依靠教科研协作体,推进优秀成果的推广,促进区域间的相互学习,从整体上提高我市教科研工作水平。

第13篇: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在自主学习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研究》

课 题 组 活 动 记 录

课题名称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

课题组长

研究时间 2015.2----2015.12

昆山开发区高级中学教科室印制

目 录

1.课题组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2.课题组活动过程记录(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活动内容等),每学期不少于5次,活动记录自己添页 3.课题组活动学期总结

4.课题活动材料(如案例、调查报告、问卷、论文、照片等)

2014-2015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一、子课题研究题目:《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

二、课题级别:江苏省级

三、指导思想、目的和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数学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说来,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数学教育,应当具有时代的特征。在《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发展学生“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从而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就是自主学习的价值所在。

通过对《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可以使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很多的指导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使其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更有理解性和实践性,使我们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有意义地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地数学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甚至为其他学科的自主能力学习提供方法与其他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选择《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作为实验研究课题。

四、研究的目标与基本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坚持以学为本”,真正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深化教改的急切呼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与交流,收集与研究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要素及外在因素培养,努力发现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抽象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与交流能力。2.对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指导策略作调查研究。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保姆式”为“自主式”,使课堂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的研究。

4.通过分析调查学生在数学上自主学习能力的障碍及外在表现,形成解答题指导策略,填空题指导策略,思想方法篇指导策略,运算能力篇指导策略,应试技巧篇指导策略等,促进学生数学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实践。

五、研究进度和课题组人员分工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时间 2015年2月—2015年5月

工作 1.做好具体的实施方案 2.制定计划,教师分工 3.开展学生调查,了解情况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时间 2015年6月—2015年7月

工作 1.研究调查取得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 2.课堂听课进一步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 实施阶段

时间 2015年9月—2015年12月

工作 1.对听课情况、学生统测成绩进行汇总、分析

2.准备并开展学生数学自主学习成果展板与成果交流。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何静全面组织协调课题研究工作及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案的制定;各年级组青年教师等负责研究的实施和研究论文的撰写;何静、杜志国、各年级备课组长及报名参与的老师各自承担以本班为中心而进行数学自主学习活动的实施及其模式探讨研究实践工作,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提供案例和撰写论文。

课题组研究活动记录(一) 1.活动时间: 2015.2.18 2.活动地点: 四楼会议室 3.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老师 4.主持人: 何 静 活动内容及详细过程:

1、公布本课题组本年度课题研究计划。全体组员开始讨论计划的细节并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①讨论本年度课题计划的总目标的实施步骤及方法,同时探讨实施方法的可行性。

②讨论本年度每月的研讨任务

2、课题组成员按学科组别制定案例研究计划。

3、各年级班主任制定学期班级教育计划(案例形式)

课题组研究活动记录

(二)

1.活动时间: 2015.3.25 2.活动地点: 四楼会议室 3.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老师 4.主持人: 何 静 活动内容及详细过程:

1、组织本组教师继续学习应该如何撰写好的案例,弄清好案例的特点、形式作用等(优秀案例不是教案,案例不同于教学心得和体会,案例更不是论文)案例中要有提出的背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途径,对他人的示范和启发作用。

2、结合本课题组的案例研究计划,配合学校教务处的安排,组织人员对本组内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师展开课堂教学调研,可通过说课和组内公开课等多种形式。

3、对课堂教学调研情况做好记录,并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

课题组研究活动记录

(三)

1.活动时间: 2015.4.8 2.活动地点: 四楼会议室 3.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老师 4.主持人: 何 静 活动内容及详细过程:

1、对高一高二部分课题组内教师课堂教学调研情况进行通报。

2、上课老师简述调研课备课,上课思路,尤其是在指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尝试以及经验和失误。

3、课题组内其他教师就上述问题在授课过程中的处理、应用展开讨论,指出好的做法,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4、要求各位上课教师写出案例,后加以讨论。

课题组研究活动记录

(四)

1.活动时间: 2015.4.22 2.活动地点: 四楼会议室 3.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老师 4.主持人: 何 静 活动内容及详细过程:

1、结合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所有数学老师以年级为单位,参与制定期中复习计划,并制定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与安排,每一位教师针对自己的班型微调策略,同时加强对高分学生的解题策略指导,对临界生的复习策略指导,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应试技巧指导。

2、各组员根据自己平时教学实践结合本人所教学科,写出详尽的期中复习指导策略,然后以年级组分组讨论,选一些较好的策略与案例形成年级辅导特色。对一些存在问题较多的案例,学生整体数学水平落后的班级的任课老师进行指导,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课题组研究活动记录

(五)

1、活动时间:2015年5月20日

2、活动地点: 四楼会议室 3.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老师 4.主持人: 何 静

5、活动内容及详细过程:

活动内容:

1、高一年级组成员讨论本学期以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中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期中考试成绩,每一位老师交流本班的自主学习指导特色及对均分的贡献与不足。

2、高二年级组成员讨论本学期以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中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期中考试成绩,每一位老师交流本班的自主学习指导特色及对均分的贡献与不足。

3、以高三年级为主,通过案例形式的讨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中作用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4、布置撰写研究小结。

课题组研究活动记录

(六)

1.活动时间: 2015.6.24 2.活动地点: 四楼会议室 3.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老师 4.主持人: 何 静 活动内容及详细过程:

活动内容:

1、高一年级组朱善华老师在高一(2)班开设展示课期末专题复习《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应用》,侧重展示如何指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抓住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巧妙地将学生害怕的难题化归为学生熟悉熟练的题型。

2、各老师评课及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指导方法。

3、以高一年级为主,通过案例形式的讨论,总结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中一些好的做法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题组研究活动记录

(七)

1.活动时间: 2015.9.16 2.活动地点: 四楼会议室 3.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老师 4.主持人: 何 静 活动内容及详细过程:

1、高一新生自主创新学习现状调查

①在初中阶段,你有经常预习新课程的习惯吗?

②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你是否会自己选择一些练习来做? ③你是否有自己的学习计划?

④出料学校的课程学习,你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吗? ⑤你经常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吗?

2、配合教务处对新教师的教学展开摸底调查。

课题组研究活动记录

(八)

1.活动时间: 2015.10.21 2.活动地点: 四楼会议室 3.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老师 4.主持人: 何 静 活动内容及详细过程:

1、组织全体组员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并对新课程标准的内涵、特点展开学习和讨论。

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②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③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应尽可能地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即的。④课程目标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用教科书书”。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感性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要求。 课程标准的特点:

2、讨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意识

3、观看新课程标准解读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录像资料。

课题组研究活动记录

(九)

1.活动时间: 2015.11.18

2.活动地点: 四楼会议室 3.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老师 4.主持人: 何 静 活动内容及详细过程:

1、杜振义、杜志国老师就所教的高三文理班级数学谈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并结合期中考试成绩分析指导策略的优点与不足。

2、何静、朱艳燕老师就就所教的文理班级数学均分提升较快,交流了各自的指导策略

3、各组员讨论并针对自己的班级制定下阶段的指导策略并攥写心得。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

年度总结 课题组长:何静

一、对课题的认识:

1、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自主学习能力力已经构成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中华民族能否21世纪中胜利的迎接综合国力竞争的挑战,能否全面实现现代化蓝图,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全取决于全民族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能否培养出一代具有自主学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就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江泽民同志说:“科技的进步,知识的自主,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自主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征逐渐凸显的今天,自主学习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哪一个时代对自主有着如此急切的呼唤,没有哪一个时代对培养自主人才有着如此迫切的需要。

2、教育发展的需要

时代呼唤教育自主,呼唤自主型学习,素质教育把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还是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自主精神和能力是对未来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能够按照规范完成任务就算是合格工作者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还要求工作者有新思想、新创意、新建议,不断又所发现,有所前进。

3、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三星级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是很突出,迫于应试和高考的压力,部分教师片面追求高分数,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现代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因此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严重弱化,失却了自主思考自

主学习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发展。现在,我校提出了创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的发展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寻求一种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案例研究”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课题的组织工作:

教学案例是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境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际活动的反思。

本课题就是将教育教学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对象(一生、一班、一科)有意跟踪,深入调查,发现问题,追根溯源,探究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围绕课题研究开设实践课,进行教学研讨,记录研究体会,撰写教学随笔,促使自己反思,全面提高教育学生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对教育教学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和理性思考,获得教育的新感悟,总结教育的新经验,探索教育的新方法,形成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案例研究是一种新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一次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的过程,即用教育理论解析教育实例,解读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是教师重新认识那些事件,整理思维,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它的实质就是对教育教学实例进行深度解读,对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三、课题的具体实施策略

本年度课题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2月-----2015年5月)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 集结优秀案例,结合学科教学为实践,具体实施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和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同时对案例集进行进一步整理、

提炼、评析、总结、改进和完善。

第二阶段:(2015年6月—2015年7月)为课题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是: 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体会、心得,在此基础上撰写学生自主案例研究专题论文。开展课堂教学展示和对比试验成果展示,开展师生自主学习大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观摩课、观摩会,邀请有关领导、专家、教研员和学生家长进行观摩指导。进一步完善归纳整理全部资料,装订成册。

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为提炼完善、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是: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参与结题工作。认真撰写好课题研究的试验报告。

四、课题实验年度成果

1、经过全体数学教师的反复实践与总结,我校三个年级的数学课都形成了导学案为特色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即学生通过老师设置的每一节课的目标和问题,先预习和独立解决问题,再课堂小组讨论,再班级汇总各知识点及解题方法与策略,老师必要的时候进行点拨与总结。

2、以年级为单位,每一位数学老师都能按照年级统一的策略指导学生,如分层指导、面批解答题、与学生面对面分析数学应试策略、师生共同探究难题等等,每一位老师也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班情,增加自己独特的指导策略。如:要求学生将自己掌握的解题思路讲解给老师听;对班级里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增加辅导次数,有的老师对待学生的错题是错一题面批一题,并并配一道同类型的题让学生讲解了再练习,确保学生理解到位,掌握到位。

3、学生的读题能力、分析题意的能力、运算能力、分步得分能力显著提升。

4、近三年,学生在各类数学竞赛中获奖从无到有更有荣获苏州市一等奖的。

5、高

一、高

二、高三数学历次统考成绩稳中有升。2015级高一学生入学两个半月,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列三星级学校第一位;高三年级学生成绩在历次模拟考试中节节攀升,有的重点班在历次模拟成绩赶超震川均分。2015届高三理科数学高考成绩列三星级学校第一位。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设想

1、基础较差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这些学生自己思考的少,常常依赖于小组的总结,没有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只会越来越差。

2、教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除了增加面批辅导的次数以外,没有更多更好地指导策略。

3、因为我校是三级学校,学生总体基础较薄弱,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不成 正比,思维好的学生有的字迹潦草,写的字自己都看不懂,类似这种习惯差的原因导致运算出错、题目解错的比比皆是。好的态度和习惯的养成迫在眉睫。

4、立足“自主”,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努力达到让全体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的理想境界,培育出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5、要加强对中下生的指导力度,跟踪他们的导学作业的按时完成与阶段进展情况,作好课题实施过程的分层要求与阶段分析。

附:课题组活动材料

第14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完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依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教育学科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为教育重大决策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全面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

第三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全国,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

第四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第二章 组 织

第五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教育部组建,领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制定规划、指南和管理办法,审批重点课题,领导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和重要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六条 建立评审专家库,按学科划分学科评审组,其成员由领导小组聘任。学科评审组的主要职责是评审列入规划的各类重点课题和提供学术咨询。

第七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规划办公室”)是领导小组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规划实施、管理重点课题、组织学术交流、推广科研成果等。

第三章 课题类别和选题

第八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课题指南每五年发布一次,通常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第一季度向全国公布;规划执行期间,每1—2年组织进行一次申报和评审。

第九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设立国家重点课题、国家一般课题、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以上为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立项的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其他部委重点课题和解放军系统重点课题;规划课题。

第十条 国家教育决策部门急需研究的少数重要课题,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课题的方式,经领导小组负责人审定,单独立项。

第十一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设立同类别自筹经费课题,其选题、申报和评审,与资助课题的要求相同。规划课题全部为自筹经费课题。特别委托课题和国家重点课题不设自筹经费课题。

第十二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要力求居于学科前沿,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避免低水平重复。

第四章 申 报

第十三条 申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须有两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

3.必须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指导课题的实施。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请。

4.申请人同时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以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必须已按规定结题,未结题者不能申报。

5.国家重点课题的申请人必须承担并完成过部、省级以上研究课题。

6.青年课题的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年龄均不得超过40周岁(以申报截止日期为准)。

第十四条 每次自申报公告发布之日起开始受理课题申报,期限一般为二个月。

申请人可向规划办公室索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及有关材料 (或从相关网站下载) 。

第十五条 申请人应根据课题指南和申请书的要求,认真如实填写申请书,并送所在单位审核。

申请人所在单位按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审查,签署意见,并承诺提供研究条件和承担课题管理职能及信誉保证。在规定日期内,教育部各司局、部直属单位、部属高校将本单位审查合格的申请书集中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其他单位的申请书送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相应主管机构,由其签署意见后集中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不受理个人和除教育部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外其他单位直接报送的申请书。

第十六条 申请资助课题或自筹经费课题,申报时应予明确,申报自筹经费课题须出具能够充分证明课题所需经费有保障的材料。

第十七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在受理申报的同时,收取课题评审补偿费。

第五章 评 审

第十八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每次随机抽取部分学科评审组成员,进行会议评审。凡申请课题的学科评审组成员和有关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参加当次评审工作。

第十九条 规划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课题(部委和解放军系统重点课题除外)评审。重点课题的评审程序为:

1.资格审查和分类。规划办公室按本办法第十三条和申请书的要求进行审查,合格者进入初评。

2.活页匿名初评。评审组成员依据统一制定的评审指标,对通过资格审查的课题活页论证部分进行匿名初评,规划办公室按初评分值高低选出拟立项数2-3倍的课题申请书,进入会议综合评审。

3.会议综合评审。对进入综合评审的课题,先由主审专家分别介绍情况,经过充分讨论协商,最后以无计名投票方式产生本组拟立项课题。

学科评审组须有应到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方能进行评审和投票,出席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

对综合评审通过的拟立项课题,由主审专家填写评审和建议意见,由评审组长签署评审组通过的立项意见。

4.规划办公室对各组通过的拟立项课题进行审核、汇总和综合平衡,并提出课题经费资助方案,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十条 领导小组对拟立项课题和资助金额行使最终审批权。其中对拟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各类课题,领导小组需进行投票。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出席,领导小组投票方为有效,出席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结果报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一条 部委系统重点课题的申报与评审,可由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自行组织进行,也可委托规划办公室代为组织进行。评审通过确定立项的课题须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十二条 解放军系统重点课题的申报与评审,由军队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自行组织进行。评审通过确定立项的课题须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十三条 规划课题一部分由规划办公室约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共同组成综合评审组,根据评审指标进行评审和推荐;一部分立项指标分配到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由其依据评审指标组织评审和推荐。规划办公室将上述二部分推荐课题汇总报领导小组负责人批准后下达。

第二十四条 评审组专家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下列评审纪律:

1.不得以任何理由查询或透露课题论证活页的相关背景材料。

2.会议评审情况应予保密。评审结果正式公布前,不得对外泄漏。

3.不得收受礼金或礼品。

第六章 经 费

第二十五条 课题负责人接到资助课题立项通知后,填写回执,并按批准的资助金额编制开支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寄回规划办公室。否则按自动放弃课题处理。

第二十六条 课题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付、包干使用、超支不补。每个课题均预留30%的资助经费,待课题基本完成经批准进入结题验收阶段时拨付。

第二十七条 课题资助经费使用范围限于:

1.国内调研、差旅费。

2.资料收集、复印、翻拍、翻译费等及少量必要图书购置费。

3.小型会议费。

4.计算机使用费。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立项的课题,按其规定因课题研究确实需要,而课题组又确无计算机的,可用课题资助经费购置一台(不含便携式),但须经所在单位批准,其所有权归所在单位。

5.成果印刷费。

6.劳务酬金及咨询费(提取额分别不得超过总经费的10%和5%)。

7.成果鉴定费。根据鉴定成果类别和字数,鉴定费标准掌握在每位专家500へ800元。

8.管理费。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提取管理费的限额为课题总经费的5%,但最高每项课题提取2000元,不得超额提取或重复提取。所提管理费按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3:2的比例分配。

9.出版补助费。课题节余经费可用于出版补助。

第二十八条 在财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由课题负责人按计划自主支配课题资助经费。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课题资助经费实施具体管理,并对经费使用情况行使监督、检查职责。

第二十九条 课题进行中和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和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应按规定分别报送经费使用报表和如实编制课题资助经费决算表。

第三十条 对不按规定按时报送年度研究进度报告和经费使用报表的课题,将缓拨下年度经费;

对课题负责人因工作调动、出国、生病、死亡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研究而被撤销或中止的课题,将停止继续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的剩余部分;

对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或自行中止研究工作的课题,将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出的全部款项。对按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予以撤销的课题,追回已拨经费。课题负责人无法赔偿的,由作出信誉保证的所在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自筹经费课题在接到课题评审通过的通知后,需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出具经费到位证明或经费保障证明,才能正式批准立项。其经费的筹集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并由出资单位或课题所在单位参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七章 课题管理

第三十二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对全部课题负有管理职责,并指导委托机构的管理工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分别委托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省级管理机构)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处、直属单位科研处负责所属范围内各类课题的日常管理。

部委重点课题和解放军系统重点课题分别由部委主管部门和军队主管部门管理,办法可参照本办法自定。

所有列入规划的课题要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做好课题自我管理。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负责课题的具体管理,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和督促。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对课题执行情况和各地各单位课题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抽查。

第三十三条 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批准通知后,应尽快确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在三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及时将实施方案和开题情况按第三十二条规定报相关管理部门。

第三十四条 课题重要活动和重要阶段成果应及时报相关管理部门。每年12月底前,课题应提交年度研究工作报告,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送相关管理部门。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部属高校社科处在课题年度报告基础上,于次年1月底前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提交所管课题进展、变更情况的年度综合报告。对进展正常的课题,规划办公室将继续拨款;对不按规定报送年度报告或经检查不合格的,将暂停继续拨款。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视课题完成周期,适时对各类重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

第三十五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请示,经所在单位同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直属高校社科处审核,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

1.变更课题负责人;

2.改变课题名称;

3.改变成果形式;

4.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5.变更课题管理单位;

6.课题完成时间延期一年以上或多次延期;

7.因故中止或撤销课题。

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

第三十六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撤销课题: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3.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

4.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

5.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6.严重违反财务制度。

被撤销课题的课题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

第三十七条 加强对课题设立实验学校(实验基地)、开展评奖活动、刻制课题组印章的管理。

课题设立实验学校(实验基地)和开展评奖活动,事前须经课题所在单位同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直属高校社科处审核,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

课题设立实验学校(实验基地)要严格掌握标准,适当控制数量,确保指导到位,并应得到实验学校(实验基地)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课题开展评奖活动要有明确的评奖标准,比较规范的评奖办法和程序,防止过多过滥过于随意,评奖结果须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课题组原则上不得自行刻制印章,一般以所在单位代章即可。

第八章 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三十八条 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通过所在单位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索要并填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接受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

第三十九条 凡列入国家社科规划的各类课题均按全国社科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成果鉴定。其他各类课题完成后是否进行鉴定,由课题负责人在填写结题申请书时提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视成果具体情况确定。

第四十条 成果鉴定要求:

1.一般采用聘请同行专家通讯鉴定方式。少量课题根据研究性质需进行会议鉴定的,须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同意。

2.每个课题的鉴定专家一般为5人,最多不能超过7人。鉴定专家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委托管理机构确定。课题组成员包括顾问不能担任本课题鉴定专家,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能超过2人。

3.课题组提供的鉴定材料,应包括研究成果主件、必要的附件、研究工作报告及课题申请书复印件。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上述材料应在会前一个月提交给鉴定专家。

4.鉴定专家在认真通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达到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对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采取通讯鉴定方式的,鉴定专家应分别提出成果等级评定,由组织鉴定单位综合后确定成果是否通过鉴定。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由鉴定组确定成果等级及是否通过鉴定,并填写会议鉴定书。

第四十一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于鉴定(包括列入国家社科规划的各类课题):

1.获部省级评奖二等以上奖励;

2.收集的反映足以证明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成果提出的主要结论被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明确吸收采纳。

申请免于鉴定,应在填写《结题申请书》时说明理由,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四十二条 通过鉴定的和批准免于鉴定的课题即可办理结题验收。确定不进行成果鉴定的,可在成果完成后直接办理结题验收。课题负责人应将课题最终成果2套、研究工作报告及资助经费决算等一并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经验收合格,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发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证书》。

第九章 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评奖

第四十三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各课题组和课题组所在单位,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成果宣传渠道。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课题所在单位应积极协助优秀成果的出版。

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重要学术意义的成果要及时摘报各级教育决策部门,或向教育界广泛宣传。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不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报告会,发布研究成果信息,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或学术研讨,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

第四十四条 验收合格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各类课题的最终成果,在出版、发表或向有关领导部门报送时,须在醒目位置标明课题类别。

第四十五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每五年举行一次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办法另定。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第15篇: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完善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依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我省教育科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第三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研方针,为教育重大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全面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

第四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第二章 组织

第五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在山东省教育厅领导下,负责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划、管理与协调工作。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1.审批山东省教育科学发展规划和研究计划,评审确定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审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及有关的章程、规定。 3.管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4.推广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教育科研成果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成果。 5.领导评选和组织工作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中等以下教育)、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6.领导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第六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山东省教育科学发展规划和研究计划。 2.组织课题的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

3.制定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及有关章程、规定,研究编制课题经费预算。 4.监督检查立项课题的研究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 5.组织立项课题的成果鉴定、验收和推广应用工作。 6.负责组织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中等以下教育)、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和奖励工作。

第三章

课题类别和选题要求

第七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和课题指南每五年发布一次,通常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第一季度向全省公布;规划执行期间,每1—2年组织一次申报和评审。

第八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设立重大招标课题、重点课题、规划课题。

第九条:山东省教育决策部门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经规划办公室报请规划领导小组负责人审定,单独立项。 第十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设立自筹经费课题,其选题、申报和评审与资助课题要求相同。 第十一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以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

第四章 课题申报、立项与评审要求

第十二条:课题申报

1.凡山东省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和热心教育科研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均可按本办法申报课题。

2.申请人用规定文本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一式三份,由各市(规划办)、各高校(科研处)初审汇总后,在规定时间内统一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并同时报汇总盘,内容包括:课题名称、单位、申请人、职称职务、成果形式、联系电话等。迟于规定截止日期上报的申报评审书(邮寄者以邮戳为准),一律不予受理。申请人须按省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交纳课题评审费。

3.由多人参加的课题必须注明第一负责人(即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否则,按申报评审书填报的课题组人员顺序,视第一名为第一负责人。

一个人不得同时申报两个以上(含两个)课题。

4.第一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职称(或相应的行政职务)。否则,须有两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的书面推荐。

5.第一负责人所在单位须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全面审核,对其政治表现、业务能力、本单位对承担课题的态度及科研条件等签署意见,并承担信誉保证。

6.以往承担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未按计划结题者,不得继续申报新课题。 第十三条:课题立项

1.课题研究应以规划课题指南为依据,对我国及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能起到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鼓励开展有重要价值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2.课题立论根据充分,学术思想严谨,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计划切实可行。 3.课题申请人必须是课题的实际主持人和领导者,切实承担从课题设计、组织、实施,到形成成果的实质性研究工作,不应是挂名者。

4.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应具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申请人所在单位能为研究工作提供必需的时间和条件。

第十四条:课题评审

1.课题评审工作在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领导下,由规划办公室统一组织。 2.规划办公室统一受理课题的申报并进行资格审查。

3.课题评审以会议方式进行,由学科专家组审阅课题申请书,并提出初审意见,然后进行专家组集体评议。

4.在集体评议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对申请课题进行表决,赞成票须超过与会专家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方可提名立项。

5.所有提名立项课题,由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第十五条:评审要求

2 1.课题评审坚持公平竞争、保证重点、择优立项的原则。

2.课题评审中妥善掌握各类课题的适当比例,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前瞻性课题研究。

3.对申报相同内容的课题,经过充分论证分析,择优确定一项。同等条件下,有充分前期准备和研究基础者,可优先立项。

4.参加评审工作的人员在评审本人申报或与本人有关的项目时应该回避。

5.为保证评审工作不受干扰,评审结果在未正式公布前,任何人不得对外泄漏评审情况。 6.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在评审时不予立项: (1)一般性工作研究;

(2)课题研究缺乏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研究设计缺乏合理性,目标不明确,研究方法不科学; (4)不具备课题研究条件,预期难以完成研究任务; (5)承担以往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未完成者;

(6)以往规划中已经立项并已研究过的课题,且无新的研究内容,或继续研究预计难以取得新的突破的;

(7)以往课题研究经费使用中有严重违反财务制度规定的。

第五章 课题管理

第十六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立项单位和管理单位是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七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部课题负有管理职责,并指导委托机构的管理工作。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分别委托各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市级管理机构)和高校科研处负责所属范围内课题的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所在单位,要按规定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与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给于保证。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对课题执行情况和各单位课题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抽查。

第十九条: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批准通知后,应尽快确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在一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及时将实施方案和开题情况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相关管理机构。

第二十条:课题负责人应根据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要求,按时提交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送相关管理部门。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视课题进展情况,适时对各类课题进行过程监督和中期检查。

第二十一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有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高校科研处审核,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

1.变更课题负责人; 2.改变课题名称; 3.改变成果形式;

4.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5.变更课题管理单位;

6.课题完成时间延期一年以上; 7.因故中止和撤销课题。

3 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

第二十二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撤销课题。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3.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

4.研究内容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5.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6.严重违反财务制度。

被撤销课题的课题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

第二十三条:加强对课题实验学校(实验基地)的管理。 1.课题设立的实验学校(实验基地),事前须经课题所在单位的同意(特殊情况须经所在市教育科研部门审核),报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批准后方可设立。

2.课题实验学校(实验基地)要严格掌握标准,适当控制数量,确保指导到位,并得到实验学校(实验基地)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认可。

3.课题组原则上不进行本课题的评奖活动,如有特殊情况确需评奖,要制定明确的评奖标准,科学的评奖办法,严格的评奖程序,连同课题评奖申请报告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

第六章 经费

第二十四条:经批准立项的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部分由省教育厅根据省财政核定的补助经费安排自助经费,采取分次下达,单独建账,专款专用,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另一部分立项后经费自筹。

第二十五条:课题经费开支范围限于: 1.国内调研差旅费;

2.文献资料的收集、复印、翻译费和必要的书刊购置费;3.小型会议费; 4.成果印刷费; 5.成果鉴定费; 6.出版补助费;

7.其他与立项课题研究工作有关的必要开支。

第二十六条:资助课题拨至课题第一负责人单位,由其财务部门代管并监督使用。

第二十七条:在财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由课题第一负责人全面负责经费的使用。财务报销由课题负责人签字和课题负责人单位领导审核同意。

对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或自行终止研究工作的课题,将追回所拨款额。对于在经费开支中违反财务制度的课题,除撤销课题、追回经费外,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有关人员和单位的责任。

第七章 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二十八条:立项课题应在研究工作完成后对成果进行鉴定和验收。 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第一负责人应及时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提出课题鉴定申请报告并填写《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接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委托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成果鉴定应附以下材料:课题批准立项通知书;开题报告;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

4 主体报告;全部研究成果及附件;课题档案材料;成果在决策部门采纳或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推广情况介绍等。

课题研究工作不能如期完成者,由课题负责人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书面报告,申请延期完成。申请延期报告应反映以下内容:课题进展情况;不能如期完成的原因,所需延长时间(一般一年)。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研究决定是否同意延期。

第二十九条:成果鉴定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管理机构组织专家鉴定,鉴定所需经费由课题承担单位列支。

鉴定主要采取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方式(通讯鉴定要将鉴定材料提前一个月提交鉴定专家)。鉴定专家一般为5-7人,鉴定专家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确定。课题组成员包括顾问不得担任本课题鉴定专家,所在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能超过2人。

鉴定专家在认真审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达到的目标,实事求是的对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通过鉴定课题的颁发《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证书》。

第三十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于鉴定 1.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的奖励;

2.收集的反映信息足以证明课题研究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成果提出的结论被省、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明确采纳。

申请免于鉴定,应在填写《课题结题申请书》时予以说明,并附相关的证明材料。

第八章 成果的推广和评奖

第三十一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各课题组和课题承担单位应采取各种形式对省级规划课题成果进行宣传、推广和转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作用。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不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报告会,发布研究成果信息,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和学术研讨,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

第三十二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三至五年举行一次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未尽事项将另行制定具体办法和措施。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0六年十月

第16篇: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2011年8月1日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完善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提高规划课题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益,促进教育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参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吉林省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教育重大决策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第三条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吉林省的教育工作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公平竞争,择优立项,确保重点,兼顾普及。

第四条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

第二章 组 织

第五条 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是在省教育厅领导下,由省教育厅、教育科研单位与相关学校的领导、专家和学者组成,对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具有组织、协调与管理等行政职能的领导机构。负责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划、组织、协调及各类课题的审批、督查、鉴定、推广等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开展重要学术交流活动;负责全

1 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和骨干培训工作;负责全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和奖励等工作。

第六条 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教科办”)是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负责日常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章 课题类别和选题

第七条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选题,主要参照吉林省教育科学五年规划纲要和年度课题指南的内容或者是自选的方式确定。规划纲要通常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向全省公布;规划执行期间,每年组织进行一次申报和评审工作。

第八条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设立重点资助课题、重点自助课题和一般规划课题。

第九条 吉林省教育决策部门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以领导小组特别委托课题的方式,经审定,单独立项、委托研究。

第十条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有经费资助。重点自助课题和一般规划课题为单位资助项目,其研究经费由申请者单位负责。

第十一条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选题,要以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选题要把握学科前沿和实践改革前沿,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申报者可参考省教科办发布的《课题指南》的选题范围,确定具体的研究题目并设计实施方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选课题进行申报。

第四章 申 报

第十二条 申请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2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申报人,须有两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

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由课题负责人本人申报。申请人当年只能申报一项课题;每项课题限报一名负责人。正在承担省教育科学规划在研项目的负责人不能申报。

4.同一课题(或课题研究内容相同),凡已在省教育科学规划以上部门立项的,不再参加本规划项目的申报。

申请人可从“吉林教科规划网”下载《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书》及有关材料进行申报。

第十三条 申请人应根据课题指南和申请书的要求,认真如实填写申请书。

申请人所在单位须对申请书所有栏目填写的内容进行认真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并承诺提供研究条件和承担课题的管理任务及信誉保证后,加盖公章,将申请书报送市(州)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直属单位科研管理部门。

市(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直属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签署明确意见后,填写申报课题一览表,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集中报送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特殊情况下也可由课题负责人直接向省教科办申报。

第五章 评 审

第十四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在省教育科学 3 研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省教科办具体负责资格审查和组织评审工作。

重点课题评审的基本程序:

1.资格审查和分类。省教科办按本办法和申请书的要求进行资格审查和分类,合格者进入初评。

2.活页匿名初评。评审组专家依据统一制定的评审指标,对通过资格审查的课题活页论证部分进行匿名初评。省教科办按初评结果选出拟立项数2-3倍的课题申请书,进入会议复评。

3.会议综合评审。对进入综合评审的课题,由评审组主审专家分别介绍情况,经过充分讨论协商,以无计名投票方式产生本组拟立项课题;由主审专家填写评审意见和建议,由评审组组长签署评审组通过的立项意见。

4.省教科办对各组通过的拟立项课题进行审核、汇总和综合平衡,并提出课题经费资助方案,报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

5.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对拟立项课题和资助金额行使最终审批权。在充分讨论、集体评审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参加投票人数须超过领导小组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方为有效;赞成票须超过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方可批准立项。

第十五条 批准立项的课题,由省教科办向课题负责人单位下达《立项通知》并向负责人下发《立项通知书》。

第十六条 评审组专家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评审纪律,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凡涉及与自己有关的课题,一律采取回避措施,但保留个人的表决权。

第六章 经 费

第十七条 课题经费主要由省教育厅下拨,由省教科办统一管理。本着“重点资助,多方筹集,专款专用”的原则,一次核定,分期划拨。

4 第十八条 课题经费主要用于资助“重点资助课题”。“重点自助课题”、“一般规划课题”研究经费由课题负责人及所在单位自行解决。

第十九条 资助经费开支范围主要限于该课题研究所必需的资料费、调研差旅费、小型会议费、成果印刷费、鉴定费等。

第二十条 资助经费拨至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由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代管并负责监督,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经费的使用。课题进行中和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和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应按规定分别报送经费使用报表和如实编制课题资助经费决算表。

第二十一条 对不按要求报送课题研究及经费使用情况的课题,将缓拨下次经费;对因故被批准中止课题研究的,将停拨剩余经费;对无故不完成或自行中止课题研究的,将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

第二十二条 课题负责人接到资助课题立项通知后,到“吉林教科规划网”填写网上回执,无特殊情况,逾期视为自动放弃,不再办理拨款手续。

第七章 课 题 管 理

第二十三条 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制度。省教科办对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有管理职责,其中重点抓好省级重点课题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的国家级课题。省级教育科学一般规划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省教科办和各市(州)教科办、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省直属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共同负责。

课题分级管理实行重点联系制度。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明确课题管理具体人员,要跟踪管理一些重点课题。

第二十四条 课题过程管理主要实行六项制度:立项通报制度、开题 5 报告制度、年度检查制度、变更审批制度、动态奖惩制度、活动备案制度。

立项通报制度。课题立项后,省教科办将向课题负责人发《立项通知书》,并向其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发《立项通知》。其中有资助经费的课题,应按通知批准资助的金额编制经费开支计划,并及时报送省教科办。

开题报告制度。课题负责人应尽快确定课题研究计划,形成课题开题报告,在三个月内组织开题。同时,填写《开题报告书》,并将《开题报告书》(一式2份,文本形式和电子形式同时上报)报市(州)教科办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其中一份由市(州)教科办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存档,另一份由市(州)教科办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统一报省教科办存档(材料报送以下类同)。

年度检查制度。课题管理部门在日常随机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课题负责人在每年12月末前填报《年度检查表》,主要报告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下一年度的研究计划。

变更审批制度。立项课题不得随意改变研究计划和方案。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请示,经所在单位同意,市(州)教科办或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报省教科办审批;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重要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这些重要变更有:

1.变更课题负责人;2.变更课题名称; 3.变更成果形式; 4.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6 5.变更课题管理单位;

6.课题完成时间延期一年以上或多次延期;7.因故中止或撤销课题。

动态奖惩制度。对在年度检查等管理中发现的优秀课题,经省教科办组织专家评议后,可通报表彰,也可提升为高一级别的课题。对研究态度不认真和未开展实质性研究的课题,可进行降级处理,直至撤消立项。奖惩情况在通报有关管理部门的同时,在网上公示。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省教科办将撤销课题: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3.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 4.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 5.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6.严重违反财务制度。

被撤销课题的课题负责人5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

活动备案制度。加强对课题设立实验学校(实验基地)、开展评奖活动、刻制课题组印章的管理。

课题设立实验学校(实验基地)和开展评奖活动,事前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同意,市(州)教科办或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报省教科办备案。

课题设立实验学校(实验基地)要严格掌握标准,适当控制数量,确

7 保指导到位,并应得到实验学校(实验基地)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课题开展评奖活动要有明确的评奖标准,比较规范的评奖办法和程序,防止过多、过滥和过于随意,评奖结果须报省教科办备案。

课题组原则上不得自行刻制印章,一般以所在单位代章。

第八章 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凡被列为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在完成研究计划后都必须进行结题,否则视为未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结题形式分两种:鉴定结题和非鉴定结题。

重点课题(含重点资助和重点自助)及最终成果原则上必须进行鉴定结题。凡通过鉴定的课题视为结题,由省教科办办理结题手续。

一般规划课题的最终成果提倡进行鉴定结题;对于组织鉴定有困难的,经申报批准后,可进行非鉴定结题,即由省教科办组织同行专家对其成果进行审定。凡通过审定的课题视为结题,由省教科办办理结题手续。

第二十五条 课题在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后,课题负责人及所在单位可与省教科办及其委托管理机构联系,填报相应的申请〃审批书。凡鉴定结题的,由课题负责人填写《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鉴定申请〃审批书》;凡非鉴定结题的,由课题负责人填写《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审批书》。省教科办及其委托管理机构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有关具体事宜。

第二十六条 成果鉴定一般由省教科办进行组织,由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或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具体实施。必要时,省教科办也可单独组织或委托市(州)、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进行鉴定。

鉴定主要包括会议鉴定、通讯鉴定和集中鉴定(即集中多项课题,由 8 省教科办聘请专家统一进行鉴定)三种方式。“重点课题”一般可采取通讯鉴定方式;进行会议鉴定的课题,须经省教科办及其委托管理机构批准。“一般规划课题”可采取集中鉴定方式,也可选择非鉴定方式(即审定方式)履行结题手续。成果鉴定结题所需费用由课题负责人及所在单位负责。

第二十七条 鉴定组一般由5—7名专家组成。鉴定组至少应包括1—2名学科专家组成员。鉴定组专家人选由省教科办或委托管理机构确定。课题组成员包括顾问不能担任本课题鉴定专家,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能超过2人。

鉴定组专家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鉴定组组长形成综合鉴定意见并填入《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鉴定申请〃审批书》。

第二十八条 通过专家鉴定或审定的课题,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办理结题手续。其中,通过专家鉴定的课题,颁发《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鉴定证书》;通过专家审定(含免于鉴定)的课题,颁发《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证书》。

未通过鉴定和审定的课题,允许课题组在半年内进一步修改、完善,届时重新申请鉴定和审定;仍未通过者,按课题未完成处理。

第二十九条 课题组及有关管理部门应至少提前一个月向省教科办提供下列材料:《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鉴定申请〃审批书》一式5份,研究成果主件(研究报告等)、必要的附件、成果公报(供网上发布)等相关材料一式5份。

通过鉴定和审定的课题,课题负责人应将完整的结题材料装订成册2套送省教科办存档。

第三十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免于鉴定:

1.课题成果主体内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以上奖励,包括省级 9 哲学社会科学奖、省级科学技术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育科学成果奖等。

2.课题成果主体内容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大复印资料》等报刊发表、转载的论文,或由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不含编著、编写、编集等)。

3.课题组提出的报告、对策、建议等被省部级教育行政领导机构采纳,并取得明显效益。

免于鉴定的课题须履行结题手续。上述成果须经省教科办聘请同行专家审定;填写《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审批书》,注明免于鉴定的理由;提交课题研究报告,提供主要成果原件和佐证材料。

第九章 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评奖

第三十一条 对已通过验收的课题研究成果,省教科办及其委托管理机构、各课题组和课题组所在单位,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对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作用。要不定期地召开各种形式的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成果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和信息发布会,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宣传课题研究成果,扩大社会影响,促进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重要学术意义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推荐,使其发挥决策咨询作用。有关单位和部门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资助或协助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的出版。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

第17篇: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新世纪,中国高校学生面对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各国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的共同特点是:追随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各国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合格公民教育,个性品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目标.

美国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为国家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合格公民.1994年12月,为了实现《美国XX年教育目标法》中规定的8条教育目标,美国又制定了《美国联邦教育部战略规划》,确定了四项实施重点,其中两个重点之一是:帮助所有学生达到具有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以使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并为继续学习和到生产部门就业做好准备.

日本则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心为目标,培养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贡献的日本人.1996年7月16日,日本第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公布第一次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报告》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什么生存能力呢 《报告》中说:\"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孩子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做出判断和行动,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同时,健康身体也是不可缺少的.\"

法国的道德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成为有目标,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国家公民.法国学校道德教育采取以下公民道德课为主,以其他各科为辅的方式进行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人权教育.人权教育在法国公民道德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如在小学阶段要求使儿童懂得做个新的公民,必须尊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尊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还应承认人一人之间存在差别;(2)民主生活.通过建立民主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关于民主的良好体验,进而形成民主作风,这也是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3)国家政体.公民道德教育还包括在学生中系统地传授有关国家政治制度及其合理性的知识;(4)爱国主义教育.各年级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5)伦理道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爱,勇敢,荣誉,正直,正义,宽容,仁慈,善良的品德.

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反映在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道德教育教材中.这类教材与宗教有联系,但又与宗教有本质的不同,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使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编制新颖,生动活泼.其道德教育内容包括10个方面:(1)有关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及个人义务责任;(2)有关个人与他人的关系;(3)有关就业中的工作制度,雇主关系;(4)有关商品社会中的消费问题;(5)有关婚姻爱情及家庭问题;(6)有关学习名人英雄的情操;(7)有关各行业的职业及职业道德;(8)学习文化传统和各国优秀文化;(9)参与社会事务及福利事业;(10)有关暴力,吸毒,酗酒,凶杀,死刑,性解放,核战争等问题.

德国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有:(1)个人行为的道德教育,包括礼貌,诚实,正直,纪律,劳动习惯等;(2)人际关系的道德教育,如群体观念,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的劳动,协作精神等;(3)社会和职业的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爱护公物等.在学校教育中,这些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宗教教育和公民课实施的.同时,性教育也是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世界各国都根据信息时代特点,把培养学生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品德能力等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在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方面:各国都已改变了道德教育靠专设课程传授的片面做法,发展到各学科教育,校内外活动教育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道德教育模式.

中国在道德教育观念上,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对现代道德教育性质与功能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道德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转向道德教育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中国部分高校在确立道德教育目标时,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逐渐将传统性目标与时代性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变了重传统道德教育而缺乏时代感的倾向.

中国在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由以前的\"政治挂帅\",跟政治风向转,逐渐把系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能力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改变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的倾向.

中国在选择教育途径和方法时,亦由以前的形式主义,课堂灌输,逐步将系统教育与分层次教育;专门课程教育与学科渗透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口授教育与活动教育结合起来.改变重说教,轻活动;重理性,轻实践;重校内教育,轻社会教育;重当前,轻未来和教育形式单调枯燥,脱离实际,一刀切等传统的陈旧做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鉴于目前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社会大环境,与时俱进研究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对高校来说,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怎样更新道德教育内容,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特征,正确认识全人类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关系,是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道德是指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以及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来实现的行为规则体系.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教化力,环境力,觉悟力,它从教育入手,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荣辱与是非观念,从而达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效果.道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世风,为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理想和道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学生有了自己的理想,才会自觉运用道德和法律来约束自己,理想的破灭常常也伴随着道德的沦丧.理想,道德教育就是价值观念,伦理关系的教育,在塑造什么样的人,用什么价值改造社会方面起着最为直接,最为根本的作用.通俗地说,道德就是行为规范,它包涵在目前大力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之中.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xx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本课题将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借鉴国外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探索一条信息时代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成功之路.

探索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成功之路,不仅对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国外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比较和借鉴,引入,消化和应用,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我国的道德教育理论.

本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与高校学生接触密切,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情况比较熟悉,并在有关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具备了较好的研究基础.由于在同一单位,很方便对课题的问题进行及时研究,研究内容与承担的专业技术职务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鉴于本课题的跨学科性,课题组人员既熟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又熟悉现代信息技术,有两位课题组人员曾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课题组负责人即图书馆负责人,图书馆馆刊辟有\"教育\"专栏,每期刊有道德教育的有关信息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平台,图书馆信息资料部有专人收集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有关信息,掌握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前沿动态,充分和翔实的课题研究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历史变迁

(1)建国初期高校学生道德教育(1949—1965)

(2)\"*\"期间高校学生道德教育(1966—1976)

(3)改革开放期间高校学生道德教育(1977—XX)

2,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特征(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1)道德教育内容逐渐更新

(2)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并存

(3)国际合作精神教育

(4)传统文化道德教育

3,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难题

(1)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

(2)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

(3)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的冲突

4,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1)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2)将中国道德教育与世界接轨

(3)将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接轨

(4)将道德理论教育与现实接轨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案例调查—理论探索—对策研究\"的思路进行.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的研究文献资料.

2,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道德教育研究专家的意见.

3,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运用逻辑推理,理论诠释和联络推导,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进行专题研究.

4,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在有关教育刊物发表,并将有关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五,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罗军强(主持人)男,高级政工师 湖南省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负责课题设计,资料收集,撰写《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特征》,《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和课题最后的统稿.

成员:石银燕 女 副教授 湖南省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撰写《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历史变迁》.

成员:陈放明 男 政工师 湖南省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信息部主任.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撰写《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难点》(包括案例分析).

六,课题成果及完成人

(一)最终研究成果

《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研究性论文,6万字)罗军强负责,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

(二)阶段性成果

1,论文

(1)《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历史变迁》(1.5万字).主要撰稿人:石银燕

(2)《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特征》(1.5万字).主要撰稿人:罗军强

(3)《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难点》(1.5万字).主要撰稿人:陈放明

(4)《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1.5万字).主要撰稿人:罗军强

(5)其他论文待定.

七,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3月----XX年11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文献和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XX年11月----XX年6月)

1,继续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2,调查了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含考察学习),补充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有关数据,了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及特点;探索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3,采取座谈会,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专家和专业人员的意见.

4,逐步完成相关论文并公开发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7月----XX年12月)

1,完成《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课题

2,完成阶段性研究论文.

3,成果提交鉴定,验收.

八,经费管理

资料费(购买与收集相关的资料)500元.

调研差旅费(赴外地考察)1000元.

小型会议费(进行方案论证,专家座谈等)1500元.

学习培训费1000元.

开题,结题鉴定论证费1000元.

以上5个科目经费预算合计为5000元.由于该项目属非资助项目,故经费来源主要靠学院科研经费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新华出版社.1984.3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美】e.拉兹洛著《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书店.1997.6

沉壮海《有效德育过程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XX.4

张瑜《努力探索网络德育的有效途径》中国高等教育XX(18)

程建平《发掘有效载体 讲求德育实效》安徽教育XX(4)

马超《20世纪90年代我国德育理论研究新进展》上海师大学报(哲社教育版)XX(1)

潘玉腾《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要发展人的主体性》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XX(1)

檀传宝《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XX年第2期

10)程胜《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探微》江西教育科研XX(4)

11)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研究XX(5)

12)杨启亮《在失落中探索学校德育的求是精神》教育发展研究XX(9)

13)詹万生《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反思与构建》教育研究XX(9)

第18篇: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新世纪,中国高校学生面对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各国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的共同特点是:追随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各国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合格公民教育,个性品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目标.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第19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的研究

题 类 别:学

科:子 课 题名称:实验单位名称: [3]子课题负责人:填 表 日

期:

(批准号GLA102037)

子课题结题论文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体 育 与 健 康

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的研究 [1]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2]东莞市振兴中学 东莞市石碣中学 [4]东莞市望牛墩中学

冯伟华

2013年12月20日

学校(单位)盖章

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的研究

摘要:本课题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座谈、访谈与问卷调查法和教学实验法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旨在总结出科学、合理、有效的以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实验与探索性的研究表明:体能素质“课课练”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效果是非常明显并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体能素质 课课练 体质健康 健康水平管理模式

1 前言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年下降的状况令人堪忧,令人欣喜的是,自2006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层领导已密切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旨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政令性文件,如2006年颁布实施的《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和《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通知》,2007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随着越来越多基层学校越来越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和致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与提高,我国的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部分体质指标有了明显的提升。广东省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2006年至2008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试行方案)》并建立了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心,使得我省的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与跟踪落到了实处。关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的研究”及其子课题《“课课练”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研究》的应运而生,为有效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我们子课题(《“课课练”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研究》)组的一线老师在认真执行和落实《课程标准》的同时,依据总课题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对该子课题进行规划和深入的研究,旨在加强与落实对本地区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本子课题按照总课题的设计思路和指导思想,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及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依据,结合当前东莞市初中阶段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实施情况,从体能素质练习有效干预的角度进行选题。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全市十二所公办初中学校、三所民办初级中学的学生、家长、班主任进行抽样调查。学校共抽样学生3500人,家长780人,班主任500人。 2.2研究方法 2.2.1调查法

一是座谈调查,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论证“课课练”的意义价值,课题开展的思路与技术路线,研讨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提高的影响因素与有效的干预方法,并对课题进展进行动态检查;二是访谈和问卷调查,走访一线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了解体育教师对“课课练”实施的态度,“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现状和可能性,征询“课课练”的内容与方法,讨论影响“课课练”开展的因素,以及“课课练”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三是现场调研,到学校观摩体育与健康教学课、观看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计划,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状、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条件,以及学生对“课课练”的态度和行为反应等。 2.2.2资料分析法

依据课题研究原则,对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及现场调研获得的文字、录音和视频资料进行分析,提取青少年体能素质发展干预的途径及“课课练”内容与方法信息,建构“课课练”教学管理模式框架结构,并逐步细化。 2.2.3 实验法

以初中水平四学龄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健康标准》所测内容、所测数据为研究基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课课练”的教学模式为干预措施,在实验学校中设计并使用体现安全性、实用性、趣味性、互动性等较强特点的体能素质“课课练”干预措施,检验与验证其应用效果,通过不断调整与规划,寻求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的更有效方法。 2.2.4 检测法

课题组专门成立数据汇总检测小组,把各实验学校报上来的数据逐个进行审查汇总检验,在进行问卷调查期间,为保证本次问卷的真实有效性,不定期对部分学校学生进行抽测。在进行问卷整理期间,对于没有按要求进行测试的数据,一律退回学校,务必组织人员进行重查并接受检测小组的监督,确保所有所测数据的真实性。 2.2.4统计分析法

对各学校统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用Excel电子表格数据分析库计算各变量的频数、平均差、标准差,将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初步描述,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 研究内容与结果与分析

3.1我市水平四学龄段学生对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每家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学生进行随机性的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注:总共发放学校十四家,共计问卷10000张,回收9150张,有效问卷8986张。问卷有效率是98.21%,符合问卷调查要求。

表1 学生对体育锻练动机的调查

人数

动机类别

城区

增强体质 减少疾病

百分比%

镇区 1684

城区 78.5

镇区 74.9

1765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应付考试 提高运动技能

减肥 健美 交朋友 没其他事做

25002000150010005000活1721 2138 1432 865 321 672 72

1673 2121 1236 723 276 935 196

76.6 67.8 63.7 38.5 14.3 29.9 3.2

74.5 58.9 55 32.2 12.3 41.6 8.7

城区(人数)镇区(人数)折线图 3折线图 4能质试肥减余生强课付增富应丰提高运动技体考 图1 学生对体育锻练动机的调查对比

通过对十四间地域不同的各实验学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动机问卷调查表表明,在各类别项中城区与镇区大部分数据差异不是很明显,说明我市的城区与镇区各类别的学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其他的软硬件设备设施上及各类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标》的普及与理解上无显著差异。 3.2“课课练”教学模式在我市十四家实验学校的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表2 “课课练”在我市实验学校开展情况调查表

类别 答案(%)

学校是否推行体能素质“课课练” A.是(94.7) B.否(5.3) 通过推行“课课练”学生体质

A.明显好转(86.1) B.不明显(5.3) C.其他(8.6)

每节课用多少时间进行“课课练” A.3-5分钟(42.8) B.5-10分钟(52.4)C.其他(4.8) “课课练”内容与方式的选定 “课课练”是否与主教材相结合

练习时学生如何分组

...“课课练“通常放在课的什么时间

A.教师选定(78.2) B.学生自己选定(21.8) A.是(83.6) B.不是(11.7) C.不知道(4.7) A.同质分组(87.8)B.异质分组(9.6)C.不确定(2.6)

.

..

A.基本部分前(17.6) B.基本部分中间(11.3)

段 C.基本部分后段(21.5) D.结束部分(22.3) E.视具体情况而定(27.3)

实验中期通过对我市十四家实验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表明,这几家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实施了“课课练”的教学模式,并且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水平等等,但还仍了个别学校的个别教师没有实施或在实施过程中效果不明显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其他的问题等等。 3.3对我市“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表3 “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测试数据的统计表(平均分x)

初一级

测试

指标

初二级 初三级

x

实验 学校 75.2 73.3 78.6 72.5 67.8

非实验学校 74.9 72.1 76.3 72.1 66.2

实验 学校 88.4 81.8 88.9 87.3 76.4

x

非实验学校 86.3 79.2 86.5 86.1 75.3

实验 学校 93.4 90.7 95.3 90.3 90.5

x

非实验学校 90.2 88.6 91.2 88.7 88.7

P值

50M 立定跳远 坐位体前屈 实心球 800(女)/1000(男)

通过表3的统计与对比分析,经T检验及P

学生的体能素质测试以《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健康标准》所要求的测试内容、测试方法、评价体系为基础,各实验学校采用自测自报的形式来统一上传与实施相应的统计,并做数据的整理与比较、分析工作。

注:测试项目为50M、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男子1000M与女子800M;测试方式为仪器测试法;统计采用TK878“掌中宝”数据录入并做相应的分析研究,最后结果用概率、平均数、和相关的显著性T检验进行分析总结。

表4同一实验学校“课课练”教学前后两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统计表

学年 学生 总人数 2936 2717 2883 2835 病残人数 17 29 43 37

合格

实测人数

合格人数 2881 2653 2809 2776

合格率 % 98.70 98.70 98.9 99.2

良好 优秀

备注

良好良好率 优秀优秀率 人数 % 人数 % 2782 2562 2434 2471

83.2 83.6 85.7 88.3

783 739 1099 1295

26.8 27.5 38.7 46.3 08-09学年度 09-10学年度 10-11学年度 11-12学年度

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2919 2688 2840 2798

实验前 实验后

08-09学年度09-10学年度10-11学年度11-12学年度实测人数合格人数良好人数优秀人数 图4 同一实验学校“课课练”教学前后两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统计表对照

通过表4对同一学校在“课课练”实验前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后,经T检验及统计值P

3.5在我市“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近两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统计与分析

表5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近两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比较

类别

10-11学年 合格/% 良好/% 优秀/% 合格/% 良好/% 优秀/%

实验学校 98.9 85.7 38.7 99.2 88.3 46.3

非实验学校 92.7 78.3 27.6 93 90.6 31.4

P值

120100806040200实验学校非实验学校校与非实验学校近两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比较

合格良好优秀合格良好优秀

图5实验学通过表5的“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各类别比率的比较,经T检验及统计数据P

3.6“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近三年的体育中考平均分统计与比较分析

“体育中考”,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体育中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就变成应试教育了,孩子们的体育课也就没有了“快乐体育”了,就又会回到以前的体育中考考什么一线的体育教师就只教什么、只练什么的状况。其实不然,我认为,在近些年来新《课标》理念的推行与课程各领域目标的实施下,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本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的指引下,我们经过反复的实验与调整,按照水平四学龄段的教学领域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下的“2+1”教学模式设计出了各年级的“小单元大循环”的课程目标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如图表6。

注:在实施“课课练”教学模式的实验学校,根据每一所学校师资力量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备的情况,我们都是有准备、有计划、有目标的设计与落实了 “2+1模式”下的如上实物图上的主教材内容的教学再加体能素质练习为模式的体育与健康课堂。

经过近三年探索式的操作与实施,“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体育中考平均分统计表如下表7

全市平均分

学年

实验学校 非实验学校

x

84.7 86.4 88.63

x

88.76 91.8 94.65

x

80.64 81 82.61

P值

08-09学年 09-10学年 10-11学年

100959085807570全市平均分实验学校非实验学校08-09学年09-10学年10-11学年 图7近三年的实验与实施,“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体育中考平均分统计对照图

通过“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体育中考平均分统计表的比较与分析,经T检验及统计数据P

表8“课课练”实验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统计表

近视眼

年 度 总 人 数 发 病 人 数 发 病 率 % 7.4 6.5 5.6 4.9 3.9

沙眼 发 病 人 数 45 38 31 31 30

发 病 率 % 1.3 1.1 0.9 0.88 0.85

龋齿 发 病 人 数 38 34 32 31 30

发 病 率 % 1.1 0.98 0.93 0.88 0.86

寄生虫 发 病 人 数 25 24 23 21 22

发 病 率 % 0.73 0.71 0.68 0.6 0.64

脊柱弯曲 发 病 人 数 49 32 31 31 30

发 病 率 % 1.4 0.93 0.90 0.89 0.86

备 注

04-05 3468 257 05-06 3432 223 06-07 3443 193 07-08 3502 173 08-09 3508 136

实施课程

开展实验

7

09-10 3321 124 10-11 3289 109 11-12 3245 101 3.7 3.3 3.1

24 23 22

0.72 0.7 0.69

24 22 20

0.72 0.68 0.63

18 19 16

0.53 0.58 0.49

27 25 22

0.81 0.76 0.68

300250200150100500近视眼沙眼龋齿寄生虫脊柱弯曲04-05学年05-06学年06-07学年07-08学年08-09学年09-10学年10-11学年11-12学年 图8“课课练”实验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统计对照图

通过对表10“课课练”实验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统计表的数据纵向比较来看,经T检验及统计数据P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做为学校体育来讲,通过对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体能素质“课课练”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效果是非常明显并是行之有效的。实验与探索性的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课课练”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有效的学习和掌握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施的方法与途径,同时,也找到了高效的、学生真正需要与喜欢的实用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学生通过近两年对“课课练”教学模式课的实践与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全面综合身体素质,同时也学到了大量的体育锻练基本理论常识和各种运动技能及自我训练的方法。更可喜的是,学生能在课堂之外、或离开老师时知道自己如何去健身、如何去锻练、如何去提高,也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1.1能通过体能素质“课课练”的校本课程内容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在每堂的体育与健康课中,依据主教材的内容与授课的类型,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并加以归纳管理,从而达到对学生体育健康具有保证性的管理水平。

4.1.2通过以体能素质“课课练”为干预手段,加强对的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的管理来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通过对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为个体体质数据诊断,利用体育课堂为载体,“课课练”为手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体能素质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通过建立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体系,来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4.1.3通过建立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跟踪表的管理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通过建立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跟踪表,从而对表内数据进行分析与诊断,利用体能素质“课课练”为干预手段来达到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全面体质健康水平。因此,通过建立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跟踪表的管理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4.1.4能通过抓体能素质“课课练”的高效课堂来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以体能素质“课课练”为抓手,建立学生喜欢的、有具体的课时学习目标和相配套的技术、技能相传授的高效课堂,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力保障。因此,对体能素质“课课练”高效课堂的管理,也是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4.1.5能通过对体能素质 “课课练”课堂教学中的安全和安全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来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和社会背景下,我们体育老师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安全问题。在一些正常的教学伤害事故下,由于社会和家长们的不依不饶,使得我们体育教师受到特别大的压力,许多很好的教材我们也不敢教了,这对学生们的体质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通过对老师和学生们的安全教育,靠我们对老师的爱心、责任心和缜密的安全工作加以程序化的严格要求与管理,使得我们老师正确对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使我们的老师在搞好体育教学的安全工作基础之上,上好每一堂体育高效课,这对我们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4.2建议

4.2.1建立《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是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管理依据

各学校应通过完善《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制度,对每一位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管理,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与维护,以完善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体系。

表9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

4.2.2通过高效体育课堂的管理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各校应建立高效体育课堂的管理制度,完善两操及大课间活动的形式,落实体育课外活动的计划和内容,使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确保1小时以上,这才是真正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力保障。 4.2.3要全面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还应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之外的研究

要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还需从学生的总体运动、膳食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健康风险评估等等方面的管理进行研究。不科学合理的运动也会倒置学生身体疾病的产生,不合理的膳食,营养过剩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等等,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 贝迎九,沈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侧不及格学生情况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P23.[4] 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樊能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7] 邓树勋,王健,乔得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20篇: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优秀)

附件: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

一、综合研究

1.素质教育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 2.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督导评估制度研究 4.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

5.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实践模式研究 6.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7.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的研究

8.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 9.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研究

10.基于农科教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研究 11.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研究

12.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与示范性学校建设问题研究 1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管研究 14.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

15.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

16.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的研究 17.学校办学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8.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19.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的研究 20.提高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实践研究 21.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 22.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研究

二、素质教育研究

23.完善素质教育实施体制机制研究 24.区域内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25.具有学校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26.健全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研究 27.基于素质教育的办学行为规范研究

28.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29.基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研究 30.基于素质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31.因材施教的实践模式研究

三、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32.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互动机制研究 33.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问题研究

-

-1- 34.中小学教师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研究 35.县域内教师交流机制研究

36.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37.教师绩效考核背景下的师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38.优秀教师成长个案及其成长机制研究 39.优秀校长成长个案及规律研究 40.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

三、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

41.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课程、教学衔接研究 42.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优化、内容精化的研究 43.高中课程模块教学与管理研究

44.普通高中选修课实施研究

45.选修走班制、学分认定制、学分互认制的研究 46.完善初中、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47.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研究 48.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49.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50.新理念下促进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51.新理念下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2.新课标下的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

53.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作业设计研究 54.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

55.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基地建设研究 5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方式研究 57.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

58.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 59.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研究

60.落实“阳光体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61.学校育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62.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的实践研究 63.传统与乡土艺术资源的开发研究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64.新时期青少年道德观发展状况与德育对策研究 65.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 66.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67.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相互衔接的研究 68.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69.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

-2- 70.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研究 71.中小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72.区域文化与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73.学科教学德育渗透问题的研究 74.班主任、团队工作创新研究 75.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76.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整合机制的研究 77.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研究

78.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 7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80.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方式研究

81.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实践研究 82.心理辅导教师的资质与培训研究

五、教育技术

83.校园及教室网络环境建设的研究 84.教育信息资源库统筹建设的研究 85.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86.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87.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方法的研究

六、职业教育

88.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与质量提升研究

89.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制、政策研究 90.基于农科教统筹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研究 9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研究 92.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 93.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94.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模块式教学问题研究 95.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研究

96.职业学校(学院)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 97.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和方式研究 98.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99.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100.职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研究

101.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研究 102.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 103.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研究

七、学前教育教育

104.学前教育办学体制研究

-

-3- 105.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政策研究

106.学前教育办园标准与保教质量评估研究

107.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研究 108.民办幼儿园管理问题研究

109.安徽省学前教育资源与教育投入现状调查研究 110.幼儿园课程、游戏、教育过程及其整合研究

八、特殊教育

111.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发展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 112.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13.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

114.提高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质量的研究;115.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研究; 116.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活动研究。

-

-4-

教育科学规划范文
《教育科学规划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