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前后照应日记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26 15:05:0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前后照应

定材:七年级下册叙事作文 定点:叙事的完整性 定法:照应 教案设计:刘历

阅读与写作序列教学之

《如何运用照应使叙事完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照应及照应在叙事作文中的作用;

2、明确照应常用的三种类型;

3、学会在叙事作文中运用照应的写作手法,使叙事更完整,脉络贯通。教学重点

明确照应常用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

学会在叙事作文中运用照应的写作手法,使叙事更完整,脉络贯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创作时曾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技法呢?前面写作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交代,这就是所谓的“照应圆合”法。

二、品读感悟

读下面两段文字,体会什么是照应及照应的作用 开头:“但有一件小事,却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结尾:“独有这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大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件小事》

(照应,是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关照和呼应。文章前面提到的.后面须有着落,后面要说的,前面先有文代,这样有呼有应,使文章显得前后连贯、脉络分明,叙事完整。)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在叙事作文中如何运用照应的手法,使叙事更完整,脉络贯通。

三、重温经典

(明确照应常用的三种类型)

1)开头: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结尾: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风筝》

1、首尾照应

在开头提出话题,结尾时作出答案或总结,就叫做“首尾照应”。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紧密呼应。首尾照应的作用。首尾照应,既给人一种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感觉,又有概括全文、揭示中心的效果。

2)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2、.前后照应。就是在文章里,前面的内容与后面的内容,互相照应。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叙事完整,脉络畅通。) 3)55段

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个枝子,散散落落地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66段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

3、标题照应法即文章的内容与标题相互照应,标题中明显的,行文中必须有相应的文字,来照应标题。以题眼为基点,写下去,使文章始终围绕中心主旨运笔。这种方法,也叫“文题照应”。此法,还有的叫“内容与标题照应。”

标题照应法的作用。有的文中,多次出现内容与题目相照应。标题是文章“心灵的窗户”,往往抽象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照应标题,会使主题更加突出。

3、标题照应法的分类,分为三类:(1)、首段扣题,尾段照应。(2)、卒章显志,篇末扣题。(3)、语意扣题,隐形照应。)

归纳照应的三种类型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以上三种类型:

1、首尾照应

2、前后照应

3标题照应

四、点石成金

(探讨如何运用照应使文章使叙事更完整)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几段文字,说说如何运用照应使文章使叙事更完整,脉络贯通。 A组1)第6段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

第51段 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2)23段

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26段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30段…… 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羚羊木雕》

3) 开头: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结尾: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风筝》 B组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羚羊木雕》 C组

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结尾: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 明确:(

1、重复照应:重复的方式,或是一字不差;或是只改

一、二个字;或只完全重复首尾的一个句子;可以使语言重复,物象重复,感情、景物、天气重复。

2、问答式照应:开篇提出问题,引起下文;结尾在正文基础上,作回答。

3、点明主旨和抒情议论照应:开篇点明中心内容,结尾用抒情议论的方式升华主题。

五、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语段,找出语段中前后照应、标题照应的句子(各一例),并品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个鸭梨 陈兴华

快过年了,爹刚想歇口气,城里的远房亲戚捎来口信,说要搬新屋,让爹过去打个帮手。爹为人厚道、老实,做事舍得力气。

我嚷着要去。爹说,大冷天,路又远。娘说去吧去吧,娃崽还没进过城呢。爹没再言语。 大清早,娘叫醒爹和我。娘在我脖颈上围上条她出嫁时戴的红绸布,再往我兜里塞了三个刚出锅的糯米饭团。娘做完这些,从一块黑手帕里摸索出5块钱,嘱咐爹买点糖,预备过年用。爹说剩下的钱我买两包烟行不?娘说不行,家里有烟叶子呢。我揉了揉眼,抢着说给我买挂鞭炮。娘想了想,对爹说,就依娃崽。

外边下着雪,走了一阵,我就累得走不动了。爹便把我背上背,暖暖的,不一阵子,我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睁开眼,看见好多高楼。爹说县城到了。

走了一阵,我看见一个巷口有几个人围着一口冒着青烟的锅在买什么。我问爹,那是什么?爹说那是油条。我问好吃吗?爹说当然好吃。我吸了吸鼻子,果然有很香的味道。

不觉间就到了远房亲戚家。亲戚家里很凌乱,大包小包这里一个,那里一堆。亲戚问吃过饭了吗?爹说还没呢。亲戚皱皱眉头,不好意思地说,屋里昨晚就熄了火,带你们去馆铺里吃吧。爹说不忙不忙,还早,先干活吧,反正肚子也不饿。亲戚说也好,新屋离这不远,一会儿就能搬完,到时我好好敬你几杯酒。爹不愧是好劳力,专拣大家伙重家伙搬。我也帮着做,屁股一撅一撅地跟在爹的屁股后头。搬了一大半,亲戚对我说,小家伙,挺能干。说完塞给我两个金黄的鸭梨。又给爹两个。我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梨,不到半根烟的工夫,两个梨就落了肚。爹朝我笑笑,抹抹额头上的汗,递给我一个。我想留着回家吃,但那梨太诱人了,我还是忍不住把它吃了。

到了晌午,亲戚家的东西就搬完了。新屋的摆设也在爹的帮衬下拾掇得整整齐齐。大冷的天,爹却满头是汗。我看见爹的汗珠子溅落在好几个大衣柜上,那点点滴滴,一闪,一闪,比乌亮的大衣柜还亮。亲戚端来一盆热水,对爹说洗了手我们去外边吃饭。刚要走,门口响起脆脆的鞭炮声,一大群贺喜的男人女人便进了屋里。亲戚撇下我们,忙着应酬去了。

爹领着我走出亲戚家,来到一个十字街口。爹说,饿了吧。我点点头。爹说,你吃糯米饭团吧。我睁大眼睛问,你帮亲戚干活,他不管饭吃吗?爹说,娃崽家懂什么,你没瞧见人家忙吗?再说,力气越用越有,我们不计较这个。爹说,你在这吃,爹去买鞭炮,行吗?我开了笑脸。

爹去了,我从怀里掏出糯米饭团。我一口气吃完了三个饭团,才想起把爹的那份也吃了。爹回来时买了两斤纸包糖,一包海带,还有半斤冲甜酒用的片糖。爹很高兴地把两挂短短的鞭炮递到我手上。鞭炮用红纸包着,艳艳地撩人。我高兴得直跳,忘了问爹饿不饿。

爹说他吃过了,我不信爹的话。爹便从衣袋里拿出用报纸包着的两根油条,说:一根给你,一根给你娘留着,还有一根我伴着那个梨吃了,好香呢。我咬了一口油条,果真味道很香。

回到家时,天一点点黑了起来。娘特意为我们做了一大盘韭菜炒鸡蛋,又爽口,又送饭。看得出爹很饿。爹一口气吃了四海碗饭。

第二天一大早,爹就上山背柴去了。娘走进我的屋子,手里拿着一个鸭梨,对我说:你爹给娘一个梨,你吃吧,娘不吃这东西。我望着耶只金黄的鸭梨,想对娘说些什么,嘴一动,我的喉咙就哽了。

后来那个鸭梨又到了爹的手里,爹又让给娘,娘再让给我。我们都没有吃。最后那鸭梨烂掉了。

如今,县城印象模糊了,但我记住了那个金灿灿的鸭梨。(原载《辽宁青年》) 前后照应: 标题照应:

六、大显身手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两题。

1、在第三段的空缺处补充一段话,要求与前文照应。

2、给本文补充一个结尾,要求与开头照应。

铲 煤 杜 运

志愿者服务的第一天,车间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铲煤。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阵阵冷风直向人们脸上扑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就拿起铁铲愉快地走了,而我仍呆呆地站在那里,心想雨下得这么大,怎么还叫我们到露天去铲煤呢?

老师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便亲切地问我:“小杜,下雨了炉子要不要烧?”“要烧。”我不假思索地说。“烧炉子要不要煤?”“那„„”我被问住了。老师傅严肃地说:“如果我们不把煤及时送上,炉火就会熄灭,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是呀,下雨也要干,不能影响生产,我点了点头,顺手拿起铁铲准备去劳动。老师傅又喊住了我,把他的雨衣朝我身上一披,同我一起走了出去。

风卷着雨点直向脸上扑来,“吱”的一滑,要不是老师傅扶住了我,我定会摔一跤。我走到煤堆边,用力铲起来,但那煤被水一淋,结成了一块块的,铲起来很吃力。干了没几下,我感到臂酸腿软,心里又犯愁了:雨下得这么大,煤又这么重,路又这么滑,真没劲。“嚓、嚓”,随着急促的铲煤声,我往旁边一看,只见老师傅不顾风雨,在起劲地铲着。虽然天气较冷,但是老师傅头上却冒出了阵阵热气,雨水和汗水淌满了脸颊。这时,老师傅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

。我脸上感到火辣辣的。于是,我就又用力地挥起铁铲,干了起来„

1、如果不把煤及时送上,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

2、当我和同学们完成任务,拿起铁铲向车间走去的时候,一阵风雨又向我们袭来,我身上感到有些寒意,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作业

请以《难忘的一件事》为题目,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注意文章前后的照应,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该题目可写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可写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如卖报、到餐厅打工、当小记者采访、搞社会调查等;也可写在家里的经历,如做饭、洗衣、帮助邻居等;还可写在学校的经历,如演讲、做广播员、组织演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等。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掌握材料最多的内容去写。这一训练的要点是三种形式的照应兼顾,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要说的内容,前面先有交代。从而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推荐第2篇: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推荐]

这一讲有些材料还算合用,但显得老旧了,有没有同学帮老师选几篇更合适的例文更新一下内容啊?

知识点透视

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开难起,结难收。”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名家美文

小橘灯 冰 心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这屋子很小很黑,靠

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阅读手记】

照应的三种类型,在《小橘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首尾照应。开头:“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结尾:“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橘子,第

6、

7、8段小姑娘掰开橘子及做小橘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橘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

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3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佳作示例

铲 煤 杜 运

志愿者服务的第一天,车间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铲煤。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阵阵冷风直向人们脸上扑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就拿起铁铲愉快地走了,而我仍呆呆地站在那里,心想雨下得这么大,怎么还叫我们到露天去铲煤呢?

老师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便亲切地问我:“小杜,下雨了炉子要不要烧?”“要烧。”我不假思索地说。“烧炉子要不要煤?”“那……”我被问住了。老师傅严肃地说:“如果我们不把煤及时送上,炉火就会熄灭,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是呀,下雨也要干,不能影响生产,我点了点头,顺手拿起铁铲准

备去劳动。老师傅又喊住了我,把他的雨衣朝我身上一披,同我一起走了出去。

风卷着雨点直向脸上扑来,“吱”的一滑,要不是老师傅扶住了我,我定会摔一跤。我走到煤堆边,用力铲起来,但那煤被水一淋,结成了一块块的,铲起来很吃力。干了没几下,我感到臂酸腿软,心里又犯愁了:雨下得这么大,煤又这么重,路又这么滑,真没劲。“嚓、嚓”,随着急促的铲煤声,我往旁边一看,只见老师傅不顾风雨,在起劲地铲着。虽然天气较冷,但是老师傅头上却冒出了阵阵热气,雨水和汗水淌满了脸颊。这时,老师傅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如果不把煤及时送上,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我脸上感到火辣辣的。于是,我就又用力地挥起铁铲,干了起来……

当我和同学们完成任务,拿起铁铲向车间走去的时候,一阵风雨又向我们袭来,我身上感到有些寒意,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记叙文写作训练》一书)

【评析】

从照应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是比较成功的,它既注意了首尾呼应、行文中的呼应,也注意了主题和材料的内在呼应。“雨”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贯穿始终,借雨写人、扣题。“我”在工人师傅的教育下,由畏难退缩到亲身体验劳动的欢乐这种细微的思想转变的辩证过程,在“寒风冷雨”的烘托下,显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风雨”中得到拓宽、升华,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前后呼应波澜生”。

1.宋朝的王安石,他的儿子叫王元泽,小时候就挺聪明。在七岁那年,有人用一只大笼子装了一头獐和一头鹿送给王安石。王安石想考考儿子的思维能力。就问儿子:“你看,这笼子里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小元泽是第一次看到这两种动物,当然不认识,但他眨巴眨巴眼睛后,大声告诉父亲:“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对吗?”王安石听了心里暗暗高兴,儿子的确是很机智。

王元泽的回答之所以巧妙,正在于他的两厢照应,做到了天衣无缝。

2.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否则,“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李渔讲的是编戏,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

【写作训练】

请以《碰钉记》为题目,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注意文章前后的照应,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该题目可写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可写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如卖报、到餐厅打工、当小记者采访、搞社会调查等;也可写在家里的经历,如做饭、洗衣、帮助邻居等;还可写在学校的经历,如演讲、做广播员、组织演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等。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掌握材料最多的内容去写。这一训练的要点是三种形式的照应兼顾,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要说的内容,前面先有交代。从而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名家精讲

一、题文照应

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为例。

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篇中点题:车站送别中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当父亲与儿子告别之后,文章写道“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篇末点题:“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文章首段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低沉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行文中的两次点题,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从身形、穿着、动作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写父子的离情别绪,感人泪下。文章篇末点题,“我”读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照应。这样,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十分明显了:“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背影”是父亲留给儿子最深刻的印象。

二、前后照应

茹志鹃在《百合花》一文中描写了通讯员的被门钩撕破的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第二次是新媳妇在包扎所看见受重伤的通讯员躺在担架上,“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在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第三次是新媳妇侧身坐在牺牲了的通讯员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细细地、密密地缝着”。这些呼应的运用,使文章里人物思想感情起伏跌宕,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又如鲁迅《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到来,便照应了“我”刚回乡进家时母亲说的一段话:“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如果没有这段交代,而后面写闰土的到来,就太突然了,失去了照应。

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最后写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这里提到的“三拳”照应了前文打在鼻子上的一拳,打在眼眶眉梢的一拳,打在太阳穴上的一拳。

三、首尾照应

写文章必须时时注意文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使结尾照应开头。《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写道:“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结尾处有:“„„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这篇文章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来表达主题,开头作者从切身的感受中提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问题,结尾部分,以议论抒情的形式作结,把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的战斗同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主题。

又如杨朔的《荔枝蜜》,开头写道:“花鸟鱼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结尾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实,结尾虚,开头抑,结尾扬,首尾相互照应,将文章的意义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佳作示例

幽幽橄榄情 王 泉

奶奶给了我一颗青色的橄榄。我轻轻一咬,立刻,舌尖泛起了一股涩涩的味儿。我失望地睁开眼,把这颗青果子吐了,连同那破碎的希望一块儿吐了,只剩下涩涩的味儿还留在嘴角边……

从小,我就觉得奶奶并不爱我,我的感觉就像这颗青橄榄的味儿一样,涩涩的。记得妈妈说过,我学走路时,奶奶眼睁睁地看着我一次次跌倒,听着我的一声声啼哭而不扶我。到我三四岁时,奶奶又给我订了一条“怪规矩”——每次吃饭,必须把面前那碗搭配了蔬菜的所谓的“配菜”吃完。再后来,奶奶又给我订了一条更严的规矩,让我每天早上风雨不误地去晨跑。多少次在凛冽的寒风中退缩的我,又被奶奶拽住,硬着头皮,继续向前跑……总而言之,奶奶对我太严厉,就像这颗青橄榄的味儿一样,涩涩的。

我摇了摇头,想把这些童年的往事连同青橄榄的涩味儿一起抛开。可猛然,我发现嘴里的涩味儿已荡然无存,却化作了缕缕沁人心脾的幽香……噢,对了,我分明记得,每次在我跌倒自己又爬起来后,奶奶总心疼地抚着我的小膝盖,直问我:“还疼吗?”分明记得,在我那碗“配菜”的碗底,常还藏着一个鸡蛋,或是几块排骨。分明记得……哦!我懂了,就在我尝到青橄榄幽香的同时,我懂了,自己为什么对这幽香有这种独特的、温馨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也真正懂了,这涩味儿后的幽香才是最有魅力的,最值得回味的。

青橄榄淡淡的幽香还回味在嘴角边,萦绕在心头上。我终于理解了奶奶对我的那份深沉的关怀,也领悟了那缕缕幽香所蕴涵的浓浓的爱。我若有所思地转过身,轻轻地对奶奶说:

“奶奶,我还想吃青青的橄榄。”

(选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评改作文》一书)

【评析】

文章以青橄榄起笔,又以青橄榄收束,

首尾照应之妙自不待言。在具体内容上前后照应也十分周密。文中第

二、三段内都依次写“我”的学步,吃菜,晨跑„„具体反映了“我”对同一事件截然不同的感受,从而为最后点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如此严谨的结构正反映了作者构思的缜密,表达的认真。

推荐第3篇:习作指导之前后照应教案

习作指导之前后照应

——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谈前后照应习作指导

安丘市凌河镇慈埠小学

潘俊凤

一、谈话导入:上一节我们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到了李大钊的人物形象,这一节我们在来领会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二、研究写法:

1、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并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活动预设:

开头与结尾互相照应。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付自己记住父亲的被难日,首尾呼应,这样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突出了家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又使得文章前后连贯。)

2、出示: 课文中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地方呢?这样照应有什么好处?

(1)课文前面讲到李大钊“有时候他留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并“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为什么这样做,前面没有说。在后面做了交代:“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他为什么没有回来,这里没有交代。到了下文,又提到了阎振三:“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3) 前面讲到“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抽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往外走”,到后面又提到手枪:“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查了一遍。”

(4 )前面写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后面又提到“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这样前后照应,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三、总结拓展:

那如何做到前后照应呢?学生小组交流。 老师把几种情况总结如下 出示:

1 要写清事情的因果关系。2 前边提出疑问,后边要解释清楚。3 前边交代或暗示过的事情,后便要具体写出来。4 前边没写完的事,后便要续写完整。5 开头出现的人物,后便要有个交代。6 前边写清的事情,后边可再加以强调。(写法指导:

构思时,前思后想,考虑周到;成文后,反复检查,认真推敲。这是使文章前后照应的诀窍。)

课前你搜集了哪些前后照应的段落?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 学生展示。

四、练笔巩固:

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不仅仅是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更是为了把学到的这种写法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现在让我们也来一展身手吧。今天我们先来练练首尾照应。

学生练习写首尾照应。教师可以提示作文题目

出示:从下面的习作要求中挑选一个,运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完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或者用上文题照应的方法,完成一处照应。 《难忘的第一次》

《我的理想》

《学会生存》

《我的语文老师》 学生展示

五、小结升华: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前后照应,不仅知道了前后照应的种类以及在课文中的作用,还将它运用到我们的习作当中去了,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在自己的习作中,适当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六、作业:(任选一题)

( 1)、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是出于无意,或者是出于好奇,曾经做过或者碰过一些新鲜有趣的事,请你选择一件印象深的事写下来,题目自定。

(2)、请以围绕“生活因友爱而精彩”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推荐第4篇:作文辅导:小学生作文如何做到前后照应

作文,如何做到照应

导入语:在学习作中,如何指导做到照应?一篇文章前面说过的话、提到的事,后面没有个照应,或者后面说的话、提到的事,前面没有个交代,那么 ,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别人读起来感到费解,甚至会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照应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前面提到的人、事、物,后面要作必要的补充、解释,后面要写的内容,在前面事先应有所交代。这样,就能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密,突出主题,解决悬念。 怎样才能照应呢? 照应有几种方法:

1、.首尾呼应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对人、事、物作必要的交代,结尾时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例如,《养花》一文的开头与结尾。 开头: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结尾: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技法点拨:文章开头提到爱养花为结尾埋下伏笔,结尾对为什么爱养花做了小结,使开头有了着落,并得以补充与发挥。这样照应清楚利落,给读者以整体感。

再比如,在写记事的作文时,文章的开头常会这样写: “在我的脑海里,有一件事让我永远也忘不了。”什么事呢?接下来,文章对事情的经过作了详细的叙述。最后在结束时通常会对全文作个总结:“从那以后,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会„„,它使我懂得了„„”这样的开头与结尾一呼一应,不仅能在结构上给人一种完整的感觉,而且对概括全文、突出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要拭一拭. 题目:《难忘的同学》

2、考虑好文题照应。

文题照应,就是使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尤其是开头一下笔,就紧扣中心内容,照应题目。如:

题目:这节课使我受到了教育 开头:小学6年,我上过的课不计其数,其中使我受到教育最深的是一节课是品德与社会课。

题目:游泳能手--小菊

开头:我家屋后有一条河,河面上建着一座水泥拱桥。我们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在这条河中游泳。说起游泳能手,可要算我的好邻居--小菊了。

这种照应形式,文章一下笔,就\"书归正传\"、开宗明义,照应题目,便于把文章写得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有助于一下子吸引住读者,能有效地避免\"偏题\"现象。行文当中,时刻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与题目相照应,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而且有利于把文章写得简练、集中;如果不注意照应题目,就容易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错误。 考虑好尾题照应。

尾题照应,就是使文章的结尾与题目相照应,通常又称\"结尾扣题\",即结尾点明文章题目的含义。如:

题目:理发员叔叔真好

结尾:理发员叔叔真好,他有一颗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心!

文章结尾,归纳全文,照应题目,具有强调中心或画龙点睛的效果,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利于读者理解内容,掌握中心,受到感染;具有收拢全文的作用,使文章放得开、收得拢,严密紧凑,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考虑好首尾照应。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如文章开头交代背景,描写景物,抒发感情,说明道理等,在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一下,与开头相应和,使文章浑然一体。

我来拭一拭

题目:《我的理想》

3、圆合照应。即首尾内容圆合为二。 如,《我是这样的人》:

开头:我的性格不像一般女孩子那样温文尔雅,生得浓眉大眼,声音洪亮,做事总是粗手粗脚的,有点像张飞,所以我就获得了这个\"张飞\"的雅号。

结尾:好了,我的自我介绍结束了。对啦,还要声明:现在同学们不叫我\"张飞\"了,而叫我\"小健将\"了。我已是训练有素的、名副其实的体育尖子了。

4、重复照应。即结尾再次重复开头的内容。 如,《我爱家乡的景色》:

开头:我的家乡位于北京东北,是密云境内的一个小山村。哪里的景色可迷人啦! 结尾:我爱家乡迷人的景色。

5、因果照应。即开头交代事情的起因或结果,结尾点明事情的结果或原因。 如,《家乡变了样》: 开头:过去,我的家乡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穷山村。这些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尾:感谢共产党,是党的富民政策使我的家乡变了样。

6、问答照应。即开头设问,结尾作简要概括的回答。 如,《向大家介绍我》:

开头:我是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年级,说话就要小学毕业啦。你们想认识一下我吗?想知道我的一些\"秘密\"吗?

结尾:这就是我,一个爱美、遇事爱掉\"金豆子\"的小姑娘。

总结:除以上几种主要的照应形式外,构思布局时,还可以考虑一下总分照应(总述与分述相互照应),伏笔照应\"(前有伏笔、暗示,后有交代、照应),反复照应(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或事物,突出中心主题,有意将重点内容进行两次或多次的重复)。

推荐第5篇:写作照应

记叙文片段写作教学之我见

一篇文采艳丽,中心明确的美文,犹如一辆漂亮而性能卓越的汽车,需要由各种零部件拼装而成。譬如,底盘,方向系统,动力系统,安全制动系统,外观款式,灯光照明系统等等。我认为,作文就如造汽车,也可先制作成零部件,而后把各种零部件组合起来,建构成一篇优秀的习作。

从局部着眼,培养学生的“眼力”和“手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笔随时写下“眼所见”“耳所闻”,从一点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提高,过渡到构思作文,得心应手。

当需要反映某些生活断面时,脑中自然就会产生类似的景象,而且还能从这些图景里生发出清晰的生活细节,这就是一种想象。写作、想象、生活实感互相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想象。也是丰富学生想象力的过程。

片段写作训练过程中,常写常改,日积月累,写作技巧娴熟了,描述得细腻而适度了,文章自然就生动了。

(一)、小学语文作文片断训练的问题与训练方法:

1、小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只会大面积的叙述事情,缺少生动的描写; 2)、对重点段,不会抓住重点环节或细节,耐心刻画具体,索然无味,尤其缺少有力表现中心的细节之处; 3)、动词使用能力明显不足,不少学生习作中几乎难以找到使用像样的动词,孩子们脑中积累的动词数量实在太少;

4)、动作、对话的提示语部分不能准确穿插神态词的描写,有时一段有关对话描写的片段写作中竟然找不到几个像样的神态词;

5)、日常学习、生活中抬头可见的小细节、浪花,如:助人为乐的素材中的助人细节,解难题的思考自言自语的细节,刻苦练字的写字的细节等等,不会着笔细细道来,积累的细节描写方法很少,积累的精彩句段较少。

2、小学生片段写作训练应以记叙文的叙述、描写的训练为主。

①人物描写训练:肖像、心理、言行、神态。 ②景物描写训练:环境、气象、花、熟悉的树木、建筑、各种动物。

③场面描写训练:劳动场面、比赛场面等。 ④记叙文结构分项训练:开头专项训练、结尾专项训练等。

3、采用小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 用打比方语言片段,引导学生快乐写作。有时候,学生写一段话描写一个景物或一个场景,由于一些学生并没有掌握写景的具体方法,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往往简单、枯燥、不生动。

“我家背后有一棵枣树,很高,一片叶子也没有。” “天黑了,我一个人在家,我十分害怕。” 为了充分激起学生的写作乐趣,要求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进行了对比修改:

“在我家的背后,有一棵笔直笔直的枣树,树很高,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在秋天的午后;一阵秋风吹来,老枣树使劲抖了抖身体,树上便一片叶子也没有了,只剩下一些光秃秃的树干,有几枝像长矛似的枣树枝直刺秋天那高高的天空。”

“天黑了下来,浓浓的夜色像一个庞大的怪兽在龇牙咧嘴地注视着我。爸爸妈妈有事外出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家,我十分害怕,心口像有一只小鹿似的在拼命乱窜。”

肖像描写,可重点要求抓住眼睛的特点。鲁迅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人, 极省俭的方法是描写眼睛。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记叙文照应方法

伏笔式照应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

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

如,《挺进报》文章开头提到陈然:“决心学写仿宋字”,狱中党组织又指示陈然“心须坚持写仿宋字”,这两处都是伏笔,后来,特务们核对许晓轩的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这是对前面两处伏笔的交代,照应十分严密。如果前面没有那两处伏笔,这个结论就很难作出,如果硬写上这个结论,就显得突兀了,这是第一组伏笔式照应。又如,陈然被捕前,小心的把扫帚挂在窗外钉子上,这是为什么呢?后面有照应:市委的同志来了,看到扫帚就立即转身走了,守候在屋里的特务们只能枉费心机,这是第二组伏笔式照应。再如,前面写党组织批评陈然写了报头,陈然接爱了批评,黄显声的报纸每天按时退回,铅笔等工具也都保藏得很好,后面写敌人搜查时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前后也照应起来,这是第三组伏笔式照应。再如,前面写纸条上的消息来源是黄显声的报纸,后面写许晓轩回答消息来自于管理室的报纸,结果,搬来报纸,果然找到了那条消息,这是第四组伏笔式照应。

细节式照应: 可以遍及各个段落,开遍收束,承转圆合,均无不可。

如,《孔乙已》中: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这句话是动作细节描写,前者体现在一个“排”字上,后者体现在一个“摸”字上,这两个动作细节,就形成了对比性的照应关系,显示了孔乙已命运发展的脉络。

例如,《蜡烛》照应的位置是小说的后半部分,照应的物件是老妇人45年前结婚用的一双喜烛,而现在她把蜡烛插到了烈士的坟头上,作者对蜡烛就进行了多次描写,反复纷呈,形成细节照应,从而有力的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的悼念之情。

分合式照应法: 就分合位置来看,“合”的内容多用于开头、结尾,“分”的内容几乎都出现在文章的中部,是主体部分,是内容中最具体的文字。

例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记叙文,以写人为主,照应的形式是“合—分—合”。文章共10个自然节,第一二节是概括介绍,为“合”的文字,体现的语句是“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有哪些客人来呢?体现“分”的句子有:“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第三节):“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第五节);“接着来的是左拉”(第七节)。可见,每两节写一个人,又形成“分”的并列性的内容,照应的语句也都在段首,显得十分明确。最后,九十两节仍然是“合”:“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陆续走了”。以此总收全文,既照应了中间六段的“分”,又照应了开头两段的“合”。使文章分合有致,照应十分严密。

设悬式照应: 显著效果,就是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流连忘返的思想情趣,因为它既是情节的延伸发展,又是结构的前后关联。

例如《枣核》,这篇记叙文以“枣核”为题,也以“枣核”为设悬之物。文章一开头就设置悬念:访美之前,接到一位同窗的航空信,要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而且是“再三托付”,这是为什么昵?“我”感到“很蹊跷”,悬念由此产生。“我”一下车,他就殷切地问枣核“带来了吗“,显得很急切,“我”给他后,他“托在掌心”,显得很贵重,但没说明原因,情节又向前推进一步,环扣又紧了一次,照应又严密了一层。当“我”问他要枣核的用途时,他却很神秘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情节又近了一层,环扣又紧了一步。然后,他又向“我”介绍他的住房,介绍他的家庭,介绍他的花园栽种和布局,指指点点,让“我”参观,就是不提“枣核”。这几段,未明写枣核,实际上是侧面写枣核,在暗写枣核,是侧面照应,是内容和情节的照应。在悬念多次设置的基础上,主人公才最后交代要同窗带枣核的原因,释除了悬念:“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所以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原来是这样的,是他热爱祖国思恋故乡的集中表现。最后,用了四段文字,记叙了他在外国对祖国和故乡依恋的情景和举动,照应悬念,使悬念的内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和深化。

题文式照应: 实际上就是点题。例如《驿路梨花》,文章照应题目,主要是结尾一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落梨花处处开’。”这个结尾的重心是引出诗句,诗句中的前四个字就是本文的题目。可见,这篇文章是以引用为题,结尾点明了题目,从而紧扣了文题,强调了主题,韵味无穷,给人留下了不尽的遐想和深刻的印象。

题文式照应不仅开头结尾与题目相照应,而且也有正文处处都与题目相照应的,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使文章增色很多,运用时,每写一段,每写一处,都要随时想到题目,能与题目挂联的,尽量用题目中的词语表达。例如《榆钱饭》这篇记叙文,就运用了这种照应方法。文章共32自然段,几乎段段可见题目的影子,不少段落直接点题,有时点“榆”(5次),有时点“饭”(4次),有时点“榆钱”(15次),有时点“榆钱饭”“(10次),总共点题达34次之多。这样,处处见题,时时点题,多角度照应,扣题严密,文章也结构严谨,生动活泼,很有感染力。

首尾式照应:

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 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因果式照应

一是先果后因,即先交代事情的结果,然后再一步一步说明原因,形成照应,这种照应,先设悬念,后释悬念,具有倒装的特点。例如《看戏》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文章先说结果:“古树是静静的”,叶子同样是“静静的”,整个剧场“同样是静静的”,天气闷热,人挤的很满,“简直是一个人海”,这么多人,为什么这么“静”呢?原来,这里有一场演出,人民艺术家梅兰芳将要来这里表演;然后具体记叙梅兰芳的出场、演技、形象等。这是第一次因果式照应,以因为主,写了两大段,以果为次,仅用了两小段。第一次“狂暴的掌声“之后,接着又先交代“果”:“观众向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又静了下来,静得出奇,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观众“看得入了神”,然后写戏达到了顶点,记叙的高潮也达到了顶点,原因的交代十分清楚细致。这是第二次困果式照应,仍以因为主,用了一大段,以果为次,仅写了一句话。可见,这种因果式照应抓住了重点,关照严密,有明显悬念,可增加阅读情趣,增强表达效果。

二是先因后果,例如《老山界》这篇记叙文,就是先写翻越老山界的原因和经过,包括瑶家歇脚,山腰露宿,到达山顶等。然后交代结果:“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给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这个结果,主要是体现在 “完成了”、“克服了”、“战胜了”三个动词上,既是前文原因过程的自然归结,又是本文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还点明了题目。这种照应,紧凑和谐,使读者易于把握文脉。

推荐第6篇:春节前后日记100字

春节前后日记要写些什么内容呢?该如何下笔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春节前后日记范文,仅供参考~

春节前后日记【1】

快过年了,大家走街串巷,忙着办年货。

街上货物琳琅满目,购物者是多之又多,你看,一些女士们正在商店选购“新年礼服”呢,周围围着一群可爱的“小天使”,笑嘻嘻地吵着闹着要买新衣服、新玩具。这些妈妈被吵得没办法,只好放下手中已看好的衣物,先带“宝贝们”一阵狂购后,再来为自己添置。

“对不起,不好意思,把你的衣服弄脏了。”这时突然传来一句道歉。怎么回事?原来一位大伯刚买完鱼出来,不小心将正在购买年画的几位小姑娘的衣服弄脏了。“没关系!”小姑娘笑嘻嘻地拿着刚选好的年画又走进了另一家商店。这位大伯也笑哈哈地走了。

春节前后日记【2】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接2016年农历新年。我妈妈拿出了各种各样的糖果,有巧克力、椰子糖、夹心糖等。

我看着那些糖果,口水不知不觉从口中流了出来。我心里想:“哇——那些糖果都是我最喜欢吃的耶。”我一边想一边笑。过新年真好呀!如果每一天都是过新年,那该多好啊!

春节前后日记【3】

新年到了,姥姥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舅舅把落地窗帘洗好后刮上,又把五颜六色的拉花钉在天花板上,姥爷和我把对联贴在们旁边。

妈妈买了许多糖果,放在桌子上。“啊!”把彩灯打开,一闪一闪的,漂亮极了!

爸爸下班后一定会大吃一惊的。过了新年,我又长大了一岁。

推荐第7篇:过渡与照应

高一作文训练

(二)

过渡与照应

【策略解读】

过渡自然

一、记叙文中几种情况下的过渡:

(一)开头段与正文之间的过渡。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的触发引出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每当我看到桌子上的小瓷猫,一件往事就涌上心头。

那是一年前的事……(过渡,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又把读者带入回忆)当时,我所在的班,……

(二)叙述顺序转换之间的过渡。有些文章在顺叙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另外一些有关的情节,再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在‚我‛与母亲的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三)文章内容由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时的过渡。

1、启下过渡。

例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段:‚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其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就是由总到分的一个过渡句,该句后面的连续七段均写童年时在园中经历的乐事。

2、承上过渡。

例如:海伦.凯勒《我的老师》最后一段的‚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的‛一句就是由沙莉文女士对海伦.凯勒从生活中一个个具体事例的叙述向最终的集中评论的过渡。

(四)文章在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时用过渡。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可是,我要说……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过渡,由议论换为叙述)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过渡,引出二战中的故事)

二、过渡的形式

(一)用过渡性的词语过渡。

例如《晋祠》一文中,‚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

绝’‛。用‚然而‛过渡,由自然的山水美过渡到古建筑美。唐弢的《琐忆》中有用假设关系过渡的。请看: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 ....

(二)用过渡句过渡

1、设问句过渡

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有这样的例子:‚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记叙文以设问句作过渡,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是中间,主要作用是设置悬念。

2、感叹句过渡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写小弗郎士上课迟到了,以及后来决心学好法语,中间用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可怜的人!‛。这些感叹句进行过渡,揭露了普鲁士的凶狠残暴。

3、疑问探究句过渡

对面前出现的疑团,为了进一步寻找答案,就要用探究句过渡。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文中写陈伊玲复试失败,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作了两种推测,但毕竟说不准,因此想深究原因,于是用了这样的话来过渡: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4、重复句过渡

就是用重复几次的方法过渡。比如《变色龙》中为了写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嘴脸,文中就几次用‚人群里有人说‛这样的话来过渡。

(三)用过渡段过渡

如鲁迅的《孔乙己》,前面写了环境——咸亨酒店,写了‚我‛的情况,下面该转向写孔乙己的悲惨一生了,这之间用了一个桥梁式的过渡段,把上下两部分扣合得很自然。这个过渡段就是: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堂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气,所以至今还记得。

照应紧密

照应是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关照和呼应。文章前面提到的,后面须有着落;后边要说的,前面先有交代。这样有呼有应,使文章显得前后连贯、脉络分明。

1、首尾照应,略。

2、文中照应。

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一文,文章中间有以下一些段落: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第8段)

3、文题照应

[例如]茹志娟的《百合花》:一文在文章结尾处写道:‚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在文章结尾外照应题目,就更集中,更突出地揭示了主题。

【小试牛刀】

请以“站在的门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800字以上,注意过渡和照应。

例文:

站在车站的门口 来的车能为我捎来父亲母亲的音讯。我会站在车站

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这的门口,继续着我离别与期待欢聚的车站之戏。幕离别与欢聚之戏的主人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不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就掉,掉了之后又长。这变的是,这是同一个站台。个世界一直在变,而站台的戏却没变,它依然在上

戏剧的主人翁在变,有一天,我就成了这部戏演着。变了的,依然只是主人翁。

里的主角。十多年前送别的我成了如今远去的人,十多年

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个满是喜气和生机的前远去的父母成了如今送别的人。每一次返校的清季节,同时,在我眼里,又是一个失意的季节。一晨,母亲总是会像当年远去一样的早早起床,为我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的收拾东西。还处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一切完毕后便送我到车在梦乡与现实的过渡地带的我,忽然依稀听到了一站,来继续这部没有结局的戏。千叮咛万嘱咐:好丝啜泣。我睁开朦胧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亲爱好学习,注意身体,多吃饭,少喝冷水……总有说的母亲的脸,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我爬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到母亲怀里,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倒是一向车开了,透过窗,虽然外面光线暗,但我却分明看沉默少言的父亲开口了:我们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到了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水汪汪的眼眶。离去了,工,一年可能才回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便是无限的不舍与怀念;待到归来时,眼中是一种想爸妈离开。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奶奶拉着满脸欣喜若狂的兴奋。但眼睛不管是在离去还是归来时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总是湿湿的。

然后便目送他们踏上汽车。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站在车站的门口,祝愿远去的人一路平安;站成了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在车站的门口,等待思念的人平安归来。我的心里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从此,车站便停有一个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离别与欢聚的车站。我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时不时的会站在车站的门会一直站在车站的门口,去送别,去祝福,去等待,口,愿远去的车能带去我对母亲父亲的祝福,愿回去欢聚。

推荐第8篇:作文开头结尾位照应

标题、开头和结尾、衔接和过渡、交代和照应 标题

拟标题的基本原则

观点先行:先有观点,后有标题。标题要能够直接反映观点,或者能把话题导向观点。一定要避免“文不对题”。

新颖生动:要有一定的创意,引人注目;同时要亲切平和,使人乐见。 简洁明了:题目不宜过长,也不宜过于含蓄,必要时要拟副标题。

一、改造法:就是选取话题中的关键词,在其前后补充成分或在原话题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使之成为标题。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以一个词为话题的作文。 例:《广告让生活更精彩》 《生活——插播广告中》(话题《广告对生活的影响》) 《追求幸福》《追求幸福没有错》《体味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情》、《为了幸福而努力》(话题《幸福》)

二、修辞法 1. 比喻式

《小心这把双刃剑》,把移植人的记忆比喻为“在杀伤别人时也会杀伤自己的双刃剑”,准确而形象;

《他们都选择了明月》,把“明月”比做“美好心灵”。 《凤凰的选择》,借凤凰而自喻,表达了自己愿在高考落榜后艰难历程中涅盘出新我的强烈愿望。

《别抱怨手上的牌》(“挫折”) 《点燃绿色的火焰》(“环保”) 《请给老人一轮暖阳》(“孝”) 《我爱曲线的生活》(“关注生活”) 《广告里的鱼》(把观众比作鱼,愿者上钩,妙) 2.比拟式

《诚信“漂流记”》,把“诚信”拟人化,通过诚信巧遇“快乐”“地位”“竞争”的遭遇,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没有诚信不会长久,地位也是虚伪的,竞争也是会失败的。 《出卖诚信》,把诚信当物卖,一斤多少钱,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永不疲劳的责任》 《我是网,我怕谁》《你听见冰川的脚步声吗?》 《香烟的自白》《我是电》《树的“叹息”》 《谁的媚眼在风中飞》(把广告拟人化,大胆,泼辣) 3.双关式 如《灯》《药》《古井》《挑山工》等课题,言在此而意在彼。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又如:《冬日暖阳》《花落春仍在》(话题:温情) 《从心做起》(话题:亲情)等。 4.借代式

如《周庄,那一抹绿》,用—抹绿来借指周庄绿的天、绿的水、绿的房屋

《黑白债》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借色彩代本体,寄托深情。 又如《倾听自己的心跳》,“心跳”代指某次独特的经历; 《人生需要掌声》,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有创意。

5.引用式 文题中恰当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又使作文增加一定的文化底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横看成岭侧成峰》(“答案是丰富多采的”话题)《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关注生活”话题)

《映阶碧草自春色》(“孤独与幸福”话题) 引用流行歌词:《一笑而过》(“宽容”话题)《未来的主人翁》(“素质教育”话题)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家庭”话题)

6、设问式 用设问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老实人总是吃亏吗?》 《什么样的青春最美》 《“顺境出人才”吗?》等。 又如《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我是谁?》(“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话题)等。

7、对偶式

《朋友最真,友情最贵》 《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一头白发,满山青葱》 《梦绕吴山翠,情随湘水流》(“环保”话题)《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人生感悟”话题),

《斩断亲情,昭显正义》(“人与我”话题)等。

8、夸张式 如《那个障碍粉碎了我》(“挫折”话题)等

9、呼告式 《别了,漫画书!》(“书”话题) 《给生活加点苦吧!》(“关注生活”话题)

三、反常法(矛盾法) 逆向思维,力求出新:《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 《败了,多好》(“竞争”) 《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关注生活”)《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素质教育” ) 《近墨者未必黑》《“闲书”不闲》《不知足者常乐》《好人一生平安?》耳目一新 《无情的父亲》、《说谎的老师》用形贬实褒手法反弹琵琶式的作文标题,反而能比正面选题更吸引人。

四、悬念法

《让脑袋作360度转动》,脑袋怎能360度转动,让人大生好奇之心,作者有意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符号法 《1+1=?》、《金钱≠幸福》《爸爸+妈妈<我?》《成绩≠素质》 又如一则新闻报道《99+1=0》:合格产品99个,不合格产品1个,前功尽弃。《生活-广告=?》(如果生活没有广告„„)

六、仿用法

运用或模仿中外文学名着书(篇)名、名人、名事、名物拟题。仿用与引用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它对被仿用的对象进行了改造加工。 《广告为什么这样红》(仿用歌词) 《爱广告,爱精彩,爱生活 》(仿用广告)

《广告:让我欢喜让我忧》 (仿用歌词) 《广告,想说爱你不容易》 (仿用歌词) 《广告,今天你看了没有》 (仿用广告) 《未亡羊,先补牢》(仿用成语典故) 《信,还是不信,这是一个问题》(仿用名句)

七、缘起法 借某一故事或现实,交代话题 的缘起。 《从周庄的没落谈起》(和谐与发展) 《从脑白金的广告**谈起》

八、适当使用副标题 在题目过于含蓄或晦涩时,可考虑使用副标题,这样明暗结合,使题目更加清楚。

鞋子与走路 ——和谐乃发展的前提 硬币的另一面 ——发展背后的和谐观 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篇章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好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能给篇章增色不少。 开头是作者思路的起点,关系着作者思路的发展。作为篇章的一个特殊部分,开头既要有利于篇章的展开,给全篇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又要有吸引人的力量,能够紧紧抓住读者。 一般说来,我们较多地提倡开头要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像古代笑话中“博士买驴,书卷三页,不见驴字”,说得虽有些夸张,但也足见写文章确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背影》、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有的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有的直接接触文章的内容或所写的主要事件、人物等,都是开门见山的好例子。当然,也有先顾左右,缓缓入题的,也就是不直接接触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而是从相关的其他方面写起。例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先说明题目的由来,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鲁迅的《药》,以环境描写开头,为全文定下阴沉冷清的基调;孙犁的《荷花淀》,以景物描写开头,创设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等等,都是缓缓入题的好例子。 好的开头还要注意得体,也就是适合不同的语体。

应用文大体都有一定的模式,只要了解了这个模式,基本上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写下去了。比如书信,开头一般是称呼和表示问候的话语,然后表达写信的内容。有些人写信,问候以后还常常说“今天去信不为别的事,只因为„„”,这是套话、废话,应该避免。试想,我们平时去商店购物,有谁会说“今天来贵店不为别的,只为„„”,若真的这样说,岂不是迂腐透顶!

记叙文叙述一件事情,事情的经过是它的主体,事情的开端就可以作为开头,事情的结局就是它的结尾。大部分记叙文都采用这种方式,不必举例。也有变化的情况,如采用倒叙结构的,开头先交代事情的结局,再回过头来叙述事情的开端和经过。这种方式在小说里比较常见。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先写“我”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祝福的景象以及见到祥林嫂和祥林嫂之死,然后由她的死引出对她“半生事迹”的回忆,就是把故事的结局作为篇章的开头的。

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开头也有一定的方式,大体有两种不同。如果是人家熟悉的,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说明对象,然后分层加以说明;或者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张,然后分层加以论述。例如仇春霖《万紫千红的花》的开头:

花怎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这是由于花瓣的细胞液中存在着色素。„„ 文章一起笔就提出了说明的对象,直接入题。

如果内容是大家不熟悉的,就要作些阐释或相关的说明。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写于30年代,是针对中国当时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写的。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抛出靶子,从传统的“闭关主义”和现实的“送去主义”写起,然后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观点。因为有了这些相关内容的说明,读者才能明白作者的意思,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高考满分作文万能开头

开头方法之一:开门见山话题点穿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充盈中华,诚信之光越普照华夏。诚信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诚信》

青春,是三月争奇斗艳的花朵,是七月缤纷的太阳雨,是十月灼人的红叶;是喷雾的旭日,是竞发的百舸,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是弹着欢乐的琴弦,是一路坎坷,一路执著地奔向大海的小溪,是挺直了躯干,舒展了满怀的葱茏,热烈地拥抱蓝天的白杨。

开头方法之二:引用名言文采凸现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汪国真

哈姆莱特曾高呼:\"人啊,看清你自己!\"

而我要说:\"人啊,看清这个世界。\"《2003年高考作文擦亮眼睛看世界》

马克?吐温说过,\"一只脚踩编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宽容,从这里开始》

开头方法之三:排比点题铺排文气

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迎向光明;雄鹰风暴的阴遏影响,飞向云霄;骏马突破缰绳的束缚,奔驰原野;

海燕则冲向更猛烈的暴风雨。《自由》

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

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

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拥有答案的幸福》)

开头方法之四:故事寓言倍感新鲜

有位母亲总是认为自己的儿子是个天才。即使他在做服务员时打碎了不下十个碟子,做售票员第二次出车就丢了钱夹,做邮递员时竟把别人邮寄的信件给人家全送了回去。

终于儿子去当兵了。三年后母亲自豪地去参加儿子的检阅仪式。人们望着走过的队伍哈哈大笑之时,母亲却激动地放声高喊,\"哦--亲爱的保罗!他们都走错了,只有你走对了!\"《感情亲疏影响对事物的认知》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这位学者的答话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赞同。《智慧的起点》

开头方法之五:引用诗歌胜过空说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远和近》顾城 结尾是作者思路的终点,是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作为篇章的一个特殊部分,结尾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收束全文,一个是加深读者的印象。也就是说,既要善于归纳总结,使篇章完整严谨,又要能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产生深刻的印象。

许多篇章在结尾处概括全篇的主要内容,点明或深化篇章的中心,所谓“卒章显志”,有画龙点睛之妙。一般的文章常常采用这种方式。例如鲁迅《一件小事》的结尾: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这是在结尾处说明这件小事对我的影响,点明写作本文的主旨。

有时,文章在开头点明中心,结尾再简单回应开头,再次强调或深化中心。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吴晗的《说谦虚》等。这在衔接和照应中已讲过,不多谈。 结尾也很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结尾是篇章的终结,但结尾又最忌真的终结,应该是文字虽完而意义还没有尽,还需要读者自己去咀嚼,去品味。文学作品结尾常常采用这种方式。例如马克·吐温《竞选州长》的结尾:

我放弃了竞选„„提出了退出竞选的声明;并且由于满怀懊恼,信末签署了这样的下款: “你的忠实的朋友——从前是个正派人,可是现在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的马克·吐温。

小说以信末签署的下款结尾,语言含蓄,万千感慨,俱在其中,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余地。 结尾最忌当结不结,画蛇添足。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由荷塘想到采莲,由采莲而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但作者没有接着说江南如何,而是戛然而止,突然说:“这样想着,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照应开头,简洁利落地收束了全文。夏丐尊、叶圣陶在《文章讲话》中曾举过魏学洢的《核舟记》的例子:

像《核舟记》统计了核舟所有人物器具的数目,接着说“而计其长不曾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这已非常完整,把核舟的精巧表达得很明显的了。可是作者还要加上另外一个结尾,说“魏子详瞻既毕,诧曰:„„”这实在是画蛇添足的勾当。从前人往往喜欢这么做,以为有了这一发挥,虽然记述小东西,也可以即小见大。不知道这么一个结尾以后的结尾无非说明那个桃核极小而雕刻极精,至可惊异罢了,而这是不必特别说明的,因为全篇的记述都暗示着这层意思。作者偏要格外讨好,反而教人起一种不统一的感觉。 不光从前的人喜欢发挥微言大义,现在的文章也常常有这样的文字。我们一些翻译过来的作品,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如果以老葛朗台临终前说的那句话“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收束全文,不仅能使老葛朗台的吝啬性格得到充分的刻画,而且能给读者留下不尽的余味。但作者却偏偏要加上“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确有画蛇添足之感。又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的议论,必要性也不大,尽可以不要。 作文结尾技巧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如何写好结尾,提高作文的质量呢?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自然收束式特别适用于考场作文。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伴着夕阳,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天目湖。

②我和她已经有好几年没相见了,但只要想到这件事,她那可爱的模样便又浮现在眼前。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梦想带给花季》)

②(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选自河南中考满分文《守卫精神的火种》)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高考满分作文)

②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占有蓝天。(考场满分作文)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考场满分作文) ②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考场满分作文)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点题式结尾”、“发问式结尾”、“启发式结尾”、“评价式结尾”、“展望未来结尾法“等, 技巧一: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选自湖荆州中考满分文《把梦想带给花季》)技巧点拨?: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你看,在上例中,小作者运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选自河南中考满分文《守卫精神的火种》)技巧点拨?: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与上例相比,此例为简洁明快,开头提出论点,迅速入题,结尾再次反复,呼应开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技巧二: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爱心带给他人》)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我们不是我们的父母,热情奔放是我们的性格,我们不需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火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念束缚着,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我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选自福建省中考满分文《给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技巧点拨:?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上面小作者真情呼唤,言为心声,表现了自己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第二段小作者言词急切,个性十足,表情达意毫无遮掩,向所有的同龄人发出了真情的呼唤,有力的突出了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憾。 技巧三:巧妙发问,引入深思 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品味自然,不就同品味生活了吗?技巧点拨:?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你看,在上面一段文字中,作者在结尾巧妙发问,引发读者思考,将文章的意蕴加以深化。体现出作者思考的深刻性与独特性。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样子,不同的评价造就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选自湖北省中考满分文《哈哈镜中的我》)技巧点拨:?这段结尾针对老师的评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先用排比句的形式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不必磨灭学生个性,最后再以问句结束,启示人们进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技巧四: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选自广州中考满分文《从天空想到的》)想到这里,我又记起了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身边的书多着呢,只要发觉,肯定会学到很多„„”?(选自陕西中考满分文《阅读身边的人》)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选自四川内江中考满分文《创造美好的明天》)佐拉说:“人生――只有两分半种的时间,一分种微笑、一分种叹息、半分种的爱„„”在我看来,在我陶醉于欣赏母亲的梳妆中,那一分钟的微笑不是勉强,那一分钟的叹息之后不再是叹息,而是爱的传递,母亲将她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融于平日的点滴中,我忘情天其中了„„?(选自吉林省中考满分文《陶醉》)技巧点拨:?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这里列举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效果很好,同学们应加以学习,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

技巧五: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含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选自广州中考满分文《从天空想到的》)春光似海,青春如花。青春是美丽的,美丽的青春在于奋斗,在于拼搏。愿天下的人们都能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花一样的馨香!?(选自吉林省中考满分文《花样年华》)技巧点拨:?这两段文字发于心,出于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技巧六: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选自广州中考满分文《雨中品读》)技巧点拨:?这段结尾的特点十分突出,景物烘托的作用也很明显,小作者通过对雨后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两代人之间情感隔阂的消失,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已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选自湖北省仙桃市中考满分文《在阳光下成长》)技巧点拨?:这段结尾突出阳光的作用,将阳光与成长结合在一起,暗示自己成长道路虽不平坦但充满阳光,表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既照应了主旨,又显得情韵深厚。

衔接和过渡 ——段与段之间

(一)

把不同的段落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篇章,段落之间语意要连贯。要做到语意连贯,可以使用一些衔接或过渡的方法。

衔接是利用一定的词语或相应的句式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联系比较紧密的段与段之间,使篇章前后连贯,脉络分明。主要有意合和关联两种。

意合,就是相邻的段与段之间靠一定的语义关系自然组合。例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前两段: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得到。 前一段写马克思的去世,后一段写他去世所造成的损失,两段语意自然衔接,用的就是意合。 关联,就是相邻的段与段之间用一定的语言材料衔接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关联方式: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用表示次序(如第

一、第二,首先、其次等)、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连接。例如夏衍的《包身工》,每写一段包身工的生活,开头先交代时间:“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四点半之后,当晨光初显的时候„„”,“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这样,时间线索时隐时现,思路十分清晰。此外,在分析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时,还用表示顺序的“第一”“第二”“第三”等,衔接得非常好。这样的衔接在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规章类应用文或科技论文中用得比较多。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用表示顺接(如于是、所以、因此等)或反接(如然而、但是、可是等)的关联词语来连接。例如鲁迅的《祝福》,前两段写回到鲁镇的情形,段尾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第三段紧跟着说:“况且,一想到昨天遇到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这是用“况且”表示两段的递进关系。又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第四部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一段先说有人遇害而我有些怀疑;第二段开头用“然而”转折,说明我的怀疑不对,她们的被杀是事实;后边两段虽然各有一句,但作者让它们独立成段,并且在开头使用“但”字连接,最后一段是作者由此引发的议论。关联词语的使用,使得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自然,作者的愤怒之情也溢于言表。

一种是利用某些意思有联系的词语连接,包括同一词语、同义词语、反义词语等。例如唐弢的《同志的信任》,第一段从鲁迅同陌生女子见面写起,写到“自己也立刻带着纸包和那封信,急急忙忙走回家里”;第二段紧接着写“灯下,他打开纸包”,结尾处写到“纸上立刻现出了淡淡的字迹”;第三段马上又写“这是„„一封信”。这样前后衔接,连贯自然。又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问“我”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时,“我”在那一段的结尾处说:“其实,究竟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然后顺着这句话用一段说明自己当时的心理,中间又说:“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下一段接着又说:“‘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三段用相同的话语前后关联,使得文章思路不断,连贯自然。

还有一种是利用意思有联系的句子相衔接,如同一句式、同义句式、相近的句式或反义句式等。诗歌常常采用这种衔接方法。例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其中四段都用“我们对着„„喊:周总理——”开头,不仅使篇章层次清晰,意思表达连续不断,而且衔接得非常紧密。其他文章也常常使用这种衔接方式。例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

赚了钱打算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 开始写陈奂生“悠悠上城来”,接着三段分别用设问句开头,相同的句式,将三个段落巧妙地衔接在一起。

过渡是利用过渡段或过渡句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转折比较大的段与段之间,如两个不同的事件、两种不同的内容、两个不同的场面等。

过渡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这就是过渡段。过渡段一般比较短小,大多是一句话或一个句群。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先叙述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情况,然后写道: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这句话就是一个过渡段,它把叙述的重点由东京自然地过渡到了仙台,使上下两层意思连接紧密。又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先用四段批判“送去主义”,接着另起一段说: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个过渡段,先总结上文,结束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引出下文,正式提出“拿来主义”。这样,就把上下两段意思自然而然地连接了起来。 过渡也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这就是过渡句。过渡句常常用在上一段的结尾或下一段的开头。例如杨朔的《海市》,先写海市美景,接着写这一次来得不是时候,然后在结尾处用一句过渡:

可是海市不出来,难道我们不能到海市经常出现的地方去寻寻看吗?也许能寻得见呢。 “海市不出来”与上文相联系,写虚幻的海市;“也许能寻得见呢”,为下文写真的海市做铺垫。又如茅盾的《风景谈》,第一段写星星峡外的沙漠风光,由此引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下一段开头紧跟着说:“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这句话就是过渡句,用来引出下文,使前后两段衔接紧密。 浅谈文章的衔接和过渡

要叙述清楚一件事,或说明白一个道理,就需要将有关内容划分成几个层次或若干段落来进行。从形式上看,一篇文章的构成,就是把总体或整体材料分成若干先后、大小、轻重等各部分,然后再重新组合起来。把前后两个层次或段落按不同的方式“凑”在一起,就是衔接,这些衔接部分需要用过渡性文字来“缝合”起来。过渡就是“针线”,它的作用相当于纽带、桥梁或接榫处,从而使文章内容承上启下,意脉连贯,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便读者理解文意。如果不用过渡,则使文章的每一个层次或段落的内容成为“断线之珠”,再好的内容也因此而大为失色。

文章的层次或段落间,衔接有衔接的方式,过渡有过渡的方法,但二者是有联系的:衔接方式有赖于过渡方法,有什么样的衔接方式,就应有什么样的过渡方法;过渡是衔接的重要手段,没有过渡,往往无法衔接。

一、文章的正接式衔接及其过渡方法

正接式是文章的一种自然的衔接方式,即把两层次或段落按照自身先后的顺序进行衔接,故亦称顺接式。正接式衔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衔接。如果全文的层次皆用这种方式衔接,其结构即属于纵式方式。换言之,凡纵式结构的文章的层次衔接皆属于这种情况。但这种衔接方式也在其他结构形式的文章中以局部形式存在。这种衔接方式一般多用诸如“以后”、“第二天”、“明年”、“十年过去了”等时间性的词语作为过渡。

2、按照因果关系安排的前后两个层次或段落,即前一个层次或段落是后一个层次或段落的原因,后一个一个层次或段落是前一个层次或段落的结果。这种衔接方式往往使用诸如“所以”、“正因如此”、“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等连接性词语或语式作为过渡。

3、按照递进关系安排前后两个层次或段落。如果全文的层次皆以这种方式安排,那么文章的结构即属于递进式结构,可见凡递进式结构文章中层次衔接,皆属于这种方式。它在其他结构形式的文章中,也可以局部运用。这种衔接方式往往使用诸如“不仅„„而且”、“进一步”、“再说”、“况且”等关联词语或语式作为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正接式的种种衔接方式都可以倒过来使用。

二、平接式衔接方式及其过渡法

在文章的内容上,如果两个层次间的内容由总到分,由分到总,或者单纯并列衔接,均可视为平接式。

平接式衔接方式多运用于总分式或并列式文章结构之中。这种衔接方式往往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让我们先讲几个小故事吧”等过渡。

由分到总的衔接方式则常常使用诸如“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总括式词语或语句、段落过渡。至于并列性衔接方式一般多用“其次”、“再次”、“复次”、“另外”等联接性词语作为过渡,或者干脆就用序数性词语作为过渡。

三、反接过渡衔接方式及过渡法

如何把相反的内容衔起来,正是考验一个人文字驾驭高低之处。善于驾驭文字的作者,往往也是善于承接文意者,他们往往也能够把相反的内容很好地衔接起来。

所谓反接式,就是使两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既不正,又不平,借以造成一种相互矛盾或对立关系。古人称反接为“逆接”或“转笔”。反接式可以分为反起正接式和正起反接式两种具体方式。

反起正接式前面的层次或段落是被作者否定或需要排除的内容,后面层次的内容或段落才是作者本意所在。前面层次或段落中被否定的内容,可以是作者要批评、反对的,也可以是作者最初的误会等。前面层次或段落中需要排除的内容,可以是某一事物的缺点、短处,在讲这一事物的优点、长处之前,先从短处讲起,再将其排除出去。某些调查报告、批评性的议论文,经常使用这种衔接方式。

与反起正接式相反,正起抒接式前面的层次或段落内容是从正面说起,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后面层次或内容却抛开正面的内容,从反面承接,提出相反或相对立的内容。如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文,开头引管仲的话说:“他廪实而知礼节”,意思是说,粮食对于治国安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层意思,是正起。下面作者接着提出“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这一过渡句,大讲如果不采取粮食积贮的措施,将产生怎样不堪设想的后果,这是反接。因此是正起反接式。在这种衔接方式中,反接层次或段落虽然提出了反意,但必须将反意否定掉,最后达到充分肯定的目的。这种衔接方式有利于议论说理,故在议论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常用带有“但是”、“然而”、“不过”等转折性词语作为过渡。

衔接方式中的正接式和平接式的优点是合乎作者和读者的正常思维顺序,所以,既有利于作者思路顺利展开,又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但缺点是,如果一篇文章中总是运用这种方式,则易使文章结构平铺起叙,显得呆板化,在作者思路的开拓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反接式则能避免这些不足,特别是正起反接式的优点更这突出。

当然,在同一篇文章中,并不总是运用一种衔方式,而是经常是几种衔方式的交替使用。是否需要使用反接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交代和照应

——段与段之间

(二)

交代和照应是指内容之间的联系说的,是使篇章完整周密的重要方法。一个好的篇章,不仅要注意段与段的衔接,层与层的连贯,还要注意前后的交代和照应。 交代是指前边某个地方对后边将要出现的事情作适当的交代,以免后边出现得太突然;照应是指后边某个地方对前边交代过的事情作必要的呼应,以免前边交代的事情没有着落。前有交代后有照应,篇章才能周密、完整。如果前面写了后面没有照应,就会使交代落空,成为多余的东西;相反,如果后面写的前面没有交代,就会让人觉得突然,不好理解。下边介绍几种常见的交代和照应的方法。 一种是内容与题目照应。篇章的内容和题目相照应,或揭示标题的含义,或突出篇章的中心。这种照应,有时是在开头点题,有时是在结尾扣题,有时则是在整篇中随时和题目照应。例如朱自清的《绿》就在开头和结尾两次点题: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头)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

开头点出梅雨潭的绿,结尾再次点题,表达对绿的赞美、惊异之情。又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全篇几次写到“梨花”: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是第一次,写自然界中的梨花,与题目相照应。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原来对面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这是第二次,从自然界的梨花写到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点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再次与题目照应。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这是第三次,把自然界的梨花与名叫梨花的小姑娘绾合在一起。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是第四次,结尾引用诗句,双关“梨花”,点明题意。这种随时的照应,使文章前后连贯,脉络清晰。 一种是结尾与开头照应。结尾与开头照应得好,能够“首尾圆合”,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照应的例子很多。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开头)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结尾)

开头从心里不宁静,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写到“妻哼着眠歌”,我“带上门出去”;结尾则说不觉已到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妻已睡熟好久了”,照应周密。吴晗的《说谦虚》用格言“谦受益,满招损”开头,以格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结尾,不仅形式上都是格言,而且内容上互相照应、补充,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还有一种是行文中前后照应。前边先交代一下,后边或换一个说法,或说明结局,使内容深入。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前边写到: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结尾处又说: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前边先介绍外貌及声调,后边说它们对自己的鞭策,照应周密。又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与白莽第二次相见时,说到“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这是交代。到第三次相见时,先说柔石告诉他书被没收了,再说“我”感到“痛惜”,最后说明是什么书,书的由来,表明痛惜的原因,这些都是照应。

有时,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前后照应,使得篇章前后语断意不断,完整周密。例如鲁迅的《祝福》,先从旧历年底写起,点出“我”在这一天回到鲁镇,然后写鲁镇的祝福景象,最后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接着,用“况且”进一层引出祥林嫂的事情,叙述我和祥林嫂的最后一次见面;叙述完后,重复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相同句子的前后照应,不仅强调了语意重点,而且使篇章层次清晰,意思表达连续不断

推荐第9篇:前后准备工作

2014年前后准备工作

一、作业条件准备:结构7层以下验收(2014年春节放假前完成)

二、设备准备:施工电梯14年3月初进场

吊篮14年4月底进场

三、队伍准备

1、二次结构队(包括楼地面、抹灰、砌筑、贴砖、屋面)

2、油工队(腻子、涂料)

3、幕墙(包括石材、外门窗)

4、电梯安装队

5、室内防火门、木门安装队

6、铁艺安装队(包含楼梯扶手、栏杆、爬梯、百叶)

四、材料准备

1、二次结构:BM砌块,SN连锁保温砌块春节前选定厂家;预拌砌筑砂浆春节前选定厂家;

轻钢龙骨纤维墙板 14年3-4月份选定厂家;B型复合轻集料14年3月份选定厂家;60厚挤塑板 A1级 14年3月份选定厂家 ;憎水珍珠岩保温板A级14年3月份选定厂家 ;加气碎块混凝土14年3月份选定材料

2、腻子、涂料14年4月份选定厂家;

3、幕墙、石材、外门窗春节前选定厂家;

4、电梯安装、14年1月份选定厂家

5、防火门、木门14年3月份选定厂家;

6、铁艺:14年5月份选定厂家

推荐第10篇:前后说课稿

《前后》说课稿

水西小学 司艳茹

一、教材分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间的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这一基本理念。

二、学生状况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三、教法、学法

>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介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而,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前、后”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前、后”位置或顺序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验其相对性。

3.是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体会 “前、后”的相对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下面,我来具体地谈谈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

六、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习,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创设笑笑排队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笑笑的前面是谁,笑笑的后面是谁,这是对前后的初步认识。

2、找。通过百米赛跑中找小动物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这是对前后的进一步了解。

3、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前后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4、做。这是听口令做动作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前与后,初步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5、练。是达到巩固认识“前后”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说说前边后边的同学分别是谁?从而引出课题---前后。这样的情境,使学生亲身参与,细心观察,体会前后顺序,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在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二)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用课件出示动物园要举行一场运动大会的图。首先,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 体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在学生的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这时,我依次把这两个小动物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这一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的自主权。 然后,我再用课件出示激烈刺激的卡丁车大赛,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赛车是这样,不快开就会被别人追上,学习上也是这样,不努力就会被别人落在后面。

最后,再请学生观察比赛场面,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质疑。

卡丁车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又合情合理,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同学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补充儿歌。

师: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前在哪儿? 生: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师: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后在哪儿? 生: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师:1

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 生:1

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

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 学生是否准确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 得愉快的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板书

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性的事物感兴趣。因此,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更美观实用。

第11篇:前后教案

《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按照前后的顺序,描述实际情景中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前后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会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认识我的前后

(一)创设情境

1.今天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谁愿意起来做个自我介绍,让听课的老师认识一下可爱的你?

我发现这样介绍,老师们一次只能认识你一个人,你愿意在介绍你自己的同时,把你的前后桌同学也一起介绍一下么?先介绍你自己,再说一说你的座位前面是谁,你的座位后面是谁?

2.我也想介绍一下我自己和我的前后.你们可以叫我张老师,我的前面是讲桌,我的后面是黑板.今天在这里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前后”。(板书课题:前后)

3.刚才写“前后”这两个字时,我发现我向大家介绍错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后面才是讲桌啊.这是怎么回事?

4.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练习

1.我现在明白前后与我站的方向有关.总结,原来我们站的方向不一样,我们的前后就不一样。

我面向着你们站,我的前面就是同学;我的背对着的方向就是我的后面,就是黑板.(板书: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如果我面向窗户站? 2.学生体验。

二、活动二:排队买票

今天动物园要举行一场动物运动会,我们的好朋友笑笑要去现场看比赛。你们想跟着笑笑一起去看看吗? 出示图片:动物园1 1.到了动物园门口,笑笑想进去首先要做什么?

2.买票的时候一定要排队。那我们平时排队的时候都要注意些什么呢 3.排队的时候不要拥挤,要遵守秩序。

4.笑笑有问题要问你们。笑笑排到了队伍的第几位?你怎么知道的?她前面有几个人?她后面有几个人?排队买票的一共有几个人?(小朋友们有秩序的排队,很快就买到了票,进到了动物园里)

三、活动三:百米赛跑

(一)出示图片:森林运动会1 同学们,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大家看一看,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跑步比赛?猜猜谁能得冠军?

(二)出示图片:森林运动会2 1.教师提问:比赛开始,跑了一会,情况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 (1)谁跑在最前面?(小松鼠)谁紧跟在它的后面?(小白兔) 小松鼠在小白兔的前面,小白兔在小松鼠的后面。

(2)谁跑在最后面?(蜗牛) 蜗牛的前面是谁?(乌龟) (3)谁能说一说其它的每两只小动物的前后关系啊。

(4)小兔的前面有哪些小动物?(小鹿,小松鼠)小兔的后面有哪些小动物?(乌龟,蜗牛)

(5)小组合作:你最喜欢的动物排第几,它在谁的前面,它在谁的后面。 (6)集体订正,小乌龟在(蜗牛)的前面,小乌龟在(小鹿)的后面。 2.小动物们马上就要到终点了,现在你看到了什么?谁跑了第一名?

(三)出示图片:森林运动会3 你能宣布一下其他动物的名次吗?让我们用掌声向它们表示祝贺。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大家很聪明,不仅观看了精彩的比赛场面,还学会了一些跟前后有关的知识。

学生练习:(1)我的前面有几个人,我的后面有几个人

(2)我在()的前面,我在()的后面。 (3)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四、活动四:卡丁车赛

(一)出示图片:卡丁车赛1 紧张的百米赛跑刚刚结束,更加激烈刺激的卡丁车大赛就要开始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卡丁车的比赛?请看这幅图,图中都有几号赛车啊?

1.几号车排第一? (2号) 1号车排第几?(第4) 2.4号车在()号车的后面,在()号车的前面。 3.集体订正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5.老师这里有问题要考考你们,小组比赛回答。

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大家很聪明,现在咱们可以休息一下了。

(课间律动)

五、小故事:新龟兔赛跑。

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了,由于骄傲自满兔子输了比赛,受到了大家的嘲笑。所以兔子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在这次的比赛中赢了乌龟,夺得冠军。那么这次比赛,兔子会夺得冠军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上山时,谁在前,谁在后。下山时,谁在前,谁在后。结果呢?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不能像小兔子那样骄傲自满,要向聪明的小乌龟学习,遇到困难多动脑。

六、活动五:坐车

出示图片:

1.运动会可真热闹啊,都吸引来了逛公园的小朋友们,他们想坐车来到动物园,你认为这趟车是开往动物园方向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2.从公园坐车,下一站是什么站?

3.你认为从公园到动物园需要坐几站呢? 4.今天这节课你开心吗?你还学到了什么?你能举一个生活中前后的例子吗?

第12篇:前后教案

教学内容:前 后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 )同学在( )同学前面,在( )同学后面,”“( )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挂图

小花狗、小黄狗、小白狗,小黑狗参加游泳比赛,游泳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游在最前面是谁,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狗游第几?小黑狗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 生:前

师:背对的方向则是—— 生:后

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前 后

( )同学在( 在黑板上画图。

”“( )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 )在最前面。

第13篇:《前后》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体会前后的概念和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和表达事物。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前后位置。

教学难点:

体会物体所在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主题挂图、动物卡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遇到难题了,想请你们帮帮他。我总是忘记自己站队的位置,聪明的你能帮我想个办法吗?

师:哪个热心、聪明的孩子来给淘气出个主意?

生:记住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就不会错了。

师:你想的办法真不错!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自己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跟小鹿导游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

(教师出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森林运动会。(教师边说边出示挂图,教师在挂图中没有呈现出动物。)

师:咦,运动场上怎么没有运动员?到底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别着急,请翻开书56页有一张小动物比赛的照片。

(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 师:谁愿意按顺序介绍一下正在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

生:长颈鹿、小白兔、小乌龟、还有小松鼠和小蜗牛。(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出示各个小动物,但是没有按顺序出示,随意粘在图上。)

生:(学生发现顺序不对,纷纷举手发言)不对,老师把它们的顺序弄错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说说正确的顺序应该怎样呢?

生:小鹿跑第一,是排在最前面的。

师:你来摆放吧。

生1:小松鼠在小鹿的后面。(学生边说边摆)

生2:小白兔在小鹿的后面,但松鼠是排第二,小白兔排第三。

生3:蜗牛在最后。

2、小组竞赛。

师:老师真佩服大家,能用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小动物们的位置与顺序。每个小组选一种你们最喜欢的动物,然后讨论一下这个动物的位置有哪几种不同的说法,比一比哪一组的说法最多。

(小兔和小乌龟比在前面,和小松鼠比在后面。)

3、播一播。

(1)跑步比赛完了,是赛车比赛。

师:谁愿意来当小小解说员,为我们介绍比赛的情况?

(学生模仿体育解说员解说)

(2)运动员们的头上贴上问号。

师:小熊有问题了我现在排第几?我的前面有几辆车呢?

师:你们能帮每个运动员提一个问题吗? 生:我想帮小兔提个问题:我的前面有几辆车?

生:我帮小熊猫提个问题:我的后面有几辆车?

(学生之间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说一说。)

(3)指导看书,把课本中的填空补充完整。

(三)练习

1、用前后介绍自己的位置。

(我在××的前面,△△的后面;我在第×小组第×个。)

2、乘车游戏。

(1)请5个同学当5个站牌,再请一个同学当司机。

(2)请每个上台表演的同学都要提一个和前后有关系的问题(教师先示范),回答正确的同学就可以上车来提问下面的同学。

3、排队游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被叫到名字的同学自行排队,其余同学帮助排队:××同学站在最后面,××同学站在最前面,△△站在××的前面第几位,△△站在××的后面„„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行排队,师生互动后,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要求排队。)

(四)数学故事

1、引导学生观察图,编出故事。

师:认真观察图,想想能否用上今天所学的前后知识,编编故事。

2、学生交流反馈。

(教师尽量引导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今天所学的前后知识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得到。

同学们课后要多留心找一找,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还会用到前后的知识。

第14篇:前后《教案》

《前后》教案

一、导入

师:今天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谁愿意向老师们介绍一下自己。

请两名学生介绍。

师:杨老师发现这样介绍,老师们一次只能认识你一个,你愿意在介绍你自己的同时把你的前后桌同学也一起介绍一下么?

生1:我叫***,我前面的同学叫**,我后面的同学叫**。 请三名学生。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也想介绍一下我自己和我的前后。我的前面是一年级三班五十五个可爱的同学,我的后面是讲台及黑板。

师:看!就在我们相互介绍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前后》。(板书:前后)

二、新授

师: 笑笑说今天动物园举行一场动物运动会,她要去现场做采访报道。你们想跟着笑笑一起去看看吗?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起启程上通往动物园的客车吧!(课件:汽车路牌!)

师:看看站牌,我们现在在哪里?

生:在公园,因为公园在站牌上是红色的。

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再看一看,到动物园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

生:往后走!因为有箭头表示。

师:对!我们可以看图标。

师:(电脑演示图一)动物园到了,可是售票亭门前排了长长的队伍,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淘气站在笑笑的前面,历历站在笑笑的后面。

生2:我发现有一位老奶奶在最后面,淘气在最前面。

师:看到了这一情景,你想对淘气说些什么呢?

生1:我想说:“淘气,请吧位置让给老奶奶,好吗?”

师:你们可真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呀!我们买的是团体票,让我们从另一个门进去吧.!

师:同学们,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电脑演示图四)

生:有小兔子、有猎豹、有乌龟、有大象、有松鼠。

师:听裁判员的枪声打响了,让我们为运动员加油吧!

师:跑了一会,情况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电脑演示图五)两人说一说。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交流、汇报

生1:小兔子的前面有猎豹,后面有乌龟。

生2:乌龟在最后面,大象在乌龟前面。

师:如果跑步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你想一想,猜一猜。

生1:可能兔子会跑在最前面。

生2:我想乌龟一定在最后。

师: 紧张的百米赛跑刚刚结束,更加激烈刺激的游泳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课件游泳比赛)

师:这回请你先找到你最喜欢的动物,再说一说它的前面是谁?它的后面是谁?

师:那我们就说鸭子在最后面。

生3:我最喜欢的是乌龟,它的前面是海豚,后面有鸭子和小狗。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准确的用前、后来说出动物的具体位置。老师奖励你们,请你们看一段动画片好吗?(播放《小小赛车手》片断)

师:赛车手的比赛可真精彩,看现在的画面2号车排在最前面,1号车在5号车和3号车的后面,3号车的前面是5号车。(电脑演示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没有4号车。

师:真的呀!4号车哪去了呢?

生1:4号车可能在最后面

生3:4号车可能坏了,没参加比赛。

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呀!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场比赛,大家一定觉得有些累了。小动物们想请你们参加一个游戏轻松一下。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拿出准备好的气球,选出两个女生一组背对背夹球,选出两个男生一组面对面夹球。同时开始,看谁先到达终点)

生:男生先到达终点。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男生能看见球,所以跑得快!女生看不见球所以跑得慢。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做游戏不仅能让我们玩得很开心,同时还能发现新问题。那在面对面,背对背时又怎么说前后呢?

生:(觉得很困难)

师:老师又一个好方法,能很快的辨认前后你想知道吗?

生:想!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试验,请同学们高举起你手中的数学书,王琛说一说你都看到了谁的数学书为什么?看不到谁的数学书,为什么?

生:我能看到卢思成的数学书,还能看到王洪记得数学书,因为他们都在我的前面。我看不到高一航的数学书,因为他在我的后面。

师:对了!能看到的就是前面,看不到的就在后面。请全体同学起立,同桌之间面对面,说一说你在同桌的哪,同桌又在你的什么方向?

生集体活动、汇报

生1:刘玉辉在我的前面,我也在刘玉辉的前面。因为我能看到她,他也能看到我。

生2:我在于靖文的前面,于靖文也在我的前面。因为我能看见她,他也能看见我。

师:很好!现在请全体同学向后转,再说一说你再同桌的哪,同卓有在你的什么方向?

生1:我在李巧慧的后面,李巧慧也在我的后面,因为我看不见他,他也看不见我。

生2:李仪在我后面,我也在李仪的后面。因为他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他。

师:同学们!智慧老爷爷一直在教室里和我们上这节数学课,他看同学们学习的这门认真也向来考一考大家。瞧!他来了„„

(课件:走进智慧谷)

1、小文在小江的前面,小洪在小文的后面,猜一猜,带黄帽子的是谁?穿红衣服的又是谁?

每组发三个小人,四个同学一起动手摆一摆。汇报

生1:带黄帽子的是小江,穿红衣服的是小洪。

生2小文在中间前面是小江带黄帽子,后面是小洪穿洪衣服。

师:你们可真棒!这么快就找到了答案,看来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真能解决大问题!动物运动会马上就要结束了。小动物们邀请我们去照像留念谁想去?

(选出6名同学和老师站队)

师:站在我前面的有2名同学,站在我后面有4名同学,你知道我们一共要去多少人吗?

生1:一共有7个人2+1+4=7

师:你真聪明会用加法来计算。

生2:一共有7个人。我是一个一个数的。

生3:一共有7个人。因为有3个女的4个男的,合起来就是7人。

师:真不错!你还会归类计算!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前后的知识,只要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更多。下课!

第15篇:前后教案

《前后》教案

南城区明德小学一(6)班 张反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

能力目标: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下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是难点。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四驱赛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室里(活动一)

同学们,在教室里你能说出你座位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吗?

2、数字卡片(活动二)

请10个同学,每人手里拿着数字卡,按

1、

2、3„„的顺序站好,

3、排队(活动三)

请出一组同学站好队,请你说说你前边是谁?你前边有几个人?你后边是谁?你后边有几个人?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森林运动会——跑步(多媒体课件)

(1)秋天时节,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开始了,我们先来看跑步场上都有谁在比赛?(电脑显示)谁来说说它们的名次?

(2)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谁在小鹿后面?小松鼠的前边是谁?„„

生:我的前面是谁,我的后面是谁。

生:请你说说你前边的数字是几,你后边的数字又是几?你前边有几个数字,你后边是谁?你后边的数字又是几?你前边有几个数字,你后边有几个数字? 生:最前面是谁? 最后面是谁? 生:我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生:我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

2、森林运动场的第二赛场——赛车场。(1) 赛车运动员都有哪几位呢?

(2) 就目前的比赛情况,谁排在最前边?谁排最后边?2号车是第几名?5号车是第几名?3号车在几号车的前面?在几号车的后面?

3、想一想,你们能提出关于“前后”问题?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第63页的

2、3题。

四、思维创造训练

第63页的“数学故事“,请同学们看图编故事,开始小兔和乌龟谁在前谁在后?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那些知识呢?谁能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呢?

第16篇:前后教案

五 位置与顺序 第一课时 课题:前后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位置或顺序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

2、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前后”位置概念,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显示小动物们百米赛跑的场面) 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二、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1、师:两百米赛跑运动员已经做好了准备,有哪些小动物参加?谁来说一说? (教师指名回答)

2、师:小动物们刚起跑不久位置发生了变化,请你们仔细观察,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 (学生小组内说、邻桌互说,教师指名回答后,揭示课题)

3、师:现在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它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教师指名回答)

4、师:小松鼠后面都有哪些小动物?乌龟呢?兔子? 小松鼠前面都有哪些小动物?梅花鹿?蜗牛?

5、师:如果继续跑下去比赛结果会怎样?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预测结果多种多样,老师抓住时机进行思想教育) (课件出示赛车图)

6、师:一号车在几号车前面?几号车后面?一号车后面有几辆车?一号车排第几名?谁能像老师这样提几个问题? (教师指名回答)

三、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维

1、老师和学生互动学习教室里前与后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与后的知识,回去给爸爸妈妈讲讲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五、作业布置 课本58页练习题,第二题。

第17篇:前后教案

《前后》教学设计

秭归县水田坝乡水田坝小学

张术芳

一、谈话导入。

很高兴能和咱们班的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数学,我们先来互相认识一下,坐在自己的桌子上,谁愿意向老师们简短的介绍一下你自己? 老师发现,这样介绍,一次只能让我认识一个同学,你能介绍一下你前后的同学?

同学们说得真棒!看!就在我们相互介绍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前后》。(板书:前后)

活动一:判断前后,寻找自己的前后和老师的前后。 师:我们的前后怎么不一样呢?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了由于方向不同,前后位置也不同,再次体会到前后的相对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森林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呢?(出示森林运动会主题图)

小动物们正在进行百米赛跑。裁判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小动物们都鼓足了劲往前跑,马上就要到终点了,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 松鼠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 小兔跑第几,小乌龟跑第几?

师: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前后来说说小兔和小乌龟的位置吗?

2、紧张激烈的赛跑结束了,接下来是卡丁车比赛。参加比赛的有一号车,二号车,三号车,四号车。

比赛正在激烈的进行着。观察图片后,请你告诉我2号车在( )号车的前面,在( )号车的后面。

师:你最喜欢哪辆车呢?你能说说它在什么地方吗? 活动二:根据比赛短信记录结果,请学生到黑板上排列卡丁车卡片的顺序。 再根据排列顺序说一说:1号车排第(

);4号车在( )号车的后面,在( )号的前面。 活动

三、摆文具

1、根据老师的口令摆放文具盒、铅笔、橡皮擦的前后位置。

2、指名同学转身观察身后同学课桌上此时文具的前后位置。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

师:参观完了森林运动会,再跟着老师乘汽车去儿童乐园看看。出示乘车情境图。

1、从这幅图片上你知道我们现在在哪吗?下一站是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观察公交站牌)

2、到儿童乐园还有几站?(学生观察后点名汇报)

四、思维创造训练。

1、儿童乐园排队买票。第四个小朋友前面有几个人?

2、用今天学习的“前后”讲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

3、算一算,排一排,根据得数从小到大排列。

五、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第18篇:家长会前后

家长会前后

那天,春光明媚,老师语重心长的说:“下周星期四开家长会,回去转告家长!”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恩!”

中午,我兴冲冲的跑回家,像离弦的箭一样,我把这个消息给妈妈说,妈妈声情并茂的说:“我一定会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一天,两天,明天就是星期四了,我心潮澎湃,等待着明天的到来。啊!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那一天,下午,家长会顺利召开了,我们和连老师在操场上上体育,无比的开心,拔河,啊!真开心,我们开心的像只小鸟,欢声笑语在操场上洋溢着,家长会也召开着。

那天下午,放了学,一回到家妈妈就热情的向我诉说着家长会后,感慨万端,她笑呵呵地说:“今天,我真是大开眼界,我看到了你在学校的表现,虽然你的各项作业都是让家长们参观的榜样,但是,你不能骄傲,因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你要在你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我还收获了一笔巨大的财富,那是用金钱买不来的,那就是怎样教育孩子,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们不能什么都帮你做,在成长的道路上处处有极限,家长们不能陪伴你的一生!!

从这次的家长会后,我也受益匪浅,我也很受启发,那就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处处有挑战,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做,那样成功就在不远处!

第19篇:家长会前后

家长会前后

今天晚上要开家长会了,早上一起床,我就觉得心在怦怦直跳。上次英语单元测试的成绩还没有告诉妈妈呢,因为只考了七十几分,怕她知道后会赏我一顿屁股开花,所以一直隐瞒不报。如今要开家长会了,这件事就会曝光,我免不了想到这儿,我三下两下吃完早饭(我过去总是细嚼慢咽)就去上学了。

一路上,我对妈妈开完家长会回来后的情景作了些想象。一种情况是妈妈开完会回来什么事也没发生,可能老师对英语考试的事只字未提;另一种情况是妈妈回来后脸色难看生晓雯,早上好!同学的一声问候把我从遐想中拉了回来。

上午和下午,我在学校里总是心神不定,课上几次走神,险些被批评,因为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晚上的家长会。就这样,我终于熬到了晚上。妈妈换了一件衣服,洗了把脸就去开会了。

快九点钟了,妈妈很快就要回来了,我的心里更加忐忑不安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就连平时最爱看的书也没心思看了,真是如坐针毡啊!

叮当叮当。门铃响了。妈妈回来了。虽然我已经做好了挨打的心理准备,但我的心跳还是在急剧地加快。妈妈一进门就说:雯雯啊,这学期你的表现不错,妈很高兴。快睡觉吧,明天还要上学呢!闻听此言,我如释重负,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第20篇:前后教案

《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4、第5页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建立起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

1.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多种描述方式表达。 2.增强空间方位感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习惯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媒体:

师:录音、实物投影仪、图片(小乌龟、小白兔)。 生: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的好朋友蓝灵鼠想请大家帮个忙,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蓝灵鼠到底要小朋友们帮什么忙呢?教师播放录音:“我老是忘记了自己排队做操时的位置,聪明的你们能帮我想个办法吗?”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来给淘气出出主意呢? 生:只要记住自己排在第几就行了。 师:嗯,是个好主意,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记住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就不会错了。

师:你的办法可真不错。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自己的位置。这节课们就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 (教师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讨

1.创设情境,引出情境图。

师:老师请小朋友听一段录音,你们根据听到的声音猜一猜,森林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播放录音,是一段加油声(参看“音频资源——龟兔赛跑”)。 生1:我听到了加油声,我想是小动物们在举行一场比赛。 生2:我听到有个声音在喊:“小乌龟一步一步的走的好慢哦!”,我想是龟兔赛跑吧!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猜对了,森林里,有一只小白兔正和一只小乌龟在赛跑呢。

指导学生打开课本看情境图。

2.看动画讲故事,认知前后(参看“优秀课件——龟兔赛跑”)。 师:看完之后,哪个小朋友能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一讲呢? 学生讲故事,并请学生带着头饰表演表演。 师:一开始比赛时,谁在前面?谁在后面? 生:小白兔在前面,小乌龟在后面。 教师利用图片贴出两只小动物的位置。 师:后来,它们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后来,小白兔睡着了,小乌龟跑到了他的前面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图片。

师:对,这时候它们的位置与顺序发生了变化,谁来说说现在这它们的位置在哪?

生:小乌龟在小白兔的前面;小白兔在小乌龟的后面。

教师多引导一些孩子说,学会用“前后”来描述相对的位置关系。 师:从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要给予表扬,教师适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联系生活,感知前后。

(1)乘车图,用“前后”说一句话。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有关“前后”的知识,例如:乘车,乘车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1:要注意排列上车,不要挤。 师:你是个遵守秩序的好孩子。 生2:要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

师:你是个懂事的孩子,那上下车要注意什么呢? 生:上车要从前门上,下车要从后门下。

师:对了,前门上,后门下也是一种遵守秩序、文明的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情境图。

师:大家观察图,能说说车上的人们的前后位置顺序吗? 生1:阿姨坐在老爷爷的前面。 生2:司机叔叔坐在最前面。 生3:警察叔叔坐在最后面。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

生l:我知道了上车要有秩序,要从前门上,后门下。 生2:我知道了谁坐在谁的前面,谁坐在谁的后面。 (2)玩乘车游戏。

师:我们也一起来玩一次乘车游戏吧。请一个同学当司机,请5位同学当乘客。教师先组织同学排好队。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5个小乘客的排队顺序。

师:5位小乘客排好队后,非常有秩序地上车了,他们找到了位子坐下了。 教师组织学生调整顺序,模拟上车坐在座位上。

师:大家能根据5位乘客所坐的位置,用“前后”说一句话吗? 学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说一说。 (3)观察自己的座位。

师:不仅在乘车中有“前后”的知识,在我们教室里,也有关于“前后”的知识。大家发现了吗?

生1:我们的前面有一块黑板,后面也有一块黑板。 生2:我前面有2个人,后面有3个人。 生3:我坐在最前面,后面有5个同学。

师追问:那你的后一个同学是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师:对,大家说得很好,我们的座位就有前有后的排列着,同桌两人相互说说你在教室里的位置。 (学生可能会说:我坐在教室的前面或我坐在教室的后面以及坐在教室的中间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坐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这个角度说一说。) (4)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师:同学们前面的黑板是哪一块?后面黑板是哪一块? 学生手指着说。

师:对,面朝着的这面是前面,相反的那面是后面。那同学们转过身去。 组织学生转过身去。

师:这时候,你的前面黑板是哪一块呢?后面黑板是哪一块呢? 学生手指着说。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你的前面同学是谁,后面同学是谁? 学生根据自己的位置说一说。

师:大家身体向后转,前后座位同学发生了什么变化呀?

(引导学生说出:刚才前面的同学成为了后面的同学。相反的,后面的同学现在变成了前面的同学。) 师:当你变换了方向以后,你的前后位置也就发生了变化。

三、练习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排队称体重。

师:参加任何一项集体活动,我们都要讲究一定的先后秩序,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

(1)找出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同学。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秩序可以让孩子给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同学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2)红红的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红红后,再去圈出红红前面的同学,最后数一数。 (3)延伸。

师;如果告诉你红红的前面有3人,后面有4人,你能知道这一队一共有几人吗?

有的同学们可能会说7人,有的可能会说8人。教师请两种答案的学生都说说理由,然后用学生座位的实际例子说明问题。 2.说一说各组运动员的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从左右两队分开来讲。

四、数学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前后”的数学知识。大家能用“前后”的知识编一个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可以留给孩子们课后编一编。)

五、总结

师: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总结:今天所学的前后知识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得到一找,在我们的身边,哪些还用到“前后”的知识。由慢到快。)

前后照应日记范文
《前后照应日记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