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课题研究现状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06 15:01:0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困生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外就开始进行研究,对学习困困难学生的转化(或者说对学困生的辅导)这种形式非常普遍。上世纪70年代 出现大量文章评论各种 儿童互相辅导的计划,像美国的 利皮特辅导计划。课题组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 有学者从能力和动力两个维度分类。将学困生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是,即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型困难和整体性困难。其中后三个类型属于稳定性学习困难;有学者从学困生外显特征分类,认为学困生主要有 四种表现;缺乏学习动机、情感上存在障碍、意志力薄弱和自我消极;许多学校重视转化学困生的研究、有的提出培养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有的认为“爱”是转化学困生的核心。也有的认为从课堂学习指导出发,强调课堂对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对我们转化学困生的深入研究,具有更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学困生已成为我校教育中日益凸显的问题。为了解决 这个问题,响应学校“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承诺,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健康的学习心理,使其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同步进行,走出学习困境,我们提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力图通过分析具体原因、对症下药、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有力的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有益的探讨。

推荐第2篇: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教育内容及其京城的一种课程形态。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思考探究、体验感悟能够有效地解决围绕在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此,无论从育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着想,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规范的开展德育活动课。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焕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这正是现代德育的观点。在进行了认真的大量相关文献的收集和研读发现,目前国外道德教育注重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注重个性化教育,在道德实践中,认为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是开放的、多样的,生活体验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外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方式方法给我们的德育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我国1992年国家教委首次将活动课纳入学校课程,1993年开始了实施,但把活动课程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不多见。我省早在1995年,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始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实验研究》,编辑出版了《德育活动课概论》和《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活动丛书》,“丛书”围绕“明理、知事、激情、导行”等环节,宏编而撤成。教材贯穿小学、纯种、高中三大学段,包括12个年级24个学期。课本共24册。如此恢弘的活动性德育课程教材工程,国内实属罕见。在“十一五”期间,省教育学院综合研培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研室发起的“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的实践研究,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省“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实验研究”的延续和深化。 2000年,我们青冈县开始在小学生中进行《实事实做、实话实说、实情实写”(已下简称“三实”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黑龙江教育》2000年12期全文刊登了教育局长王东阳撰写的《开展“三实”活动,办出青冈特色》和实验教师韩诗哲撰写的《扎实开展“三实”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素质》二项研究成果,2001年至2003年,青冈电视台、绥化日报、黑龙江省少儿电视台、黑龙江日报要闻版,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主题搬到了该项试验成果,2013年《黑龙江教育》7·8期刊登了芦河中心小学《努力实践、积极开创“三实”活动新局面》的经验。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利依据。

德育教育重在体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应重视体验。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所以,德育体验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课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研究“活动课设计”,强调体验的生产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德育生活化,重视探究性学习,它是教师按照预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传统德育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长期以来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低下,“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教育学专家发现:使用传统式的学习方法,学员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和探索更有效德育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通过活动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是采用最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

一、“活动体验式”教学与结构

体验是指个体亲历某种情境或事件,在对情境或事件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获得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的活动。所谓活动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亲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学生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感受性、知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在进行活动体验式教学时使学生置身于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或经历活动、情境,用感官和心灵直接去感受和把握,才能获得。学生总是以亲历、想象、移情将自己溶入、沉浸于认识对象之中,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去反思。这是一种直观性、灵感性、猜测性和整体性的思维。因此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师对中职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强、理论说教无效的教学困扰。

关于体验式道德教育,我们的同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深入的探究,例如:“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研究”、“体验式教育策略的研究”、“情景体验教育法研究”、“情感体验教育的研究”等等。我们的课题是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与探索。首先,我们将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体验式德育教育资源,即围垦教育资源。其次,这些教育资源开发集中体现的是一种围垦精神,通过体验之后,拥有的是这种精神。最后,由这种精神主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明显转变。 问题提出(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而深远。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德育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德育教育的过程脱离学生的主体发展;德育教育的形式脱离学生的现状实情;德育教育的结果与学生的行为严重脱离;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题班会和主题德育活动也有着零乱,随意,即时、低效、无序等问题。实践证明,现有德育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已难以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急需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道德成长需求,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序列性的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以最新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钻研支撑性文献,有针对性制订研究方案。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中,注重对德育对象的常态研究,采用活动观摩、活动设计、课程开发等形式获取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

3、经验总结法。

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通过各阶段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及时了解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成败,及时总结经验克服不足,随时撰写经验文章。 研究的步骤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筹划阶段 2012年3月—2012年7月

(1)组建课题组,设计、申报课题实施方案。

(2)制定学校本课题研究计划。

(3)进行德育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培训、开题。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2012年9月—2013年12月

(1)对各种校本德育资源进行归类分析,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因素。

(2)开展主题教育,探索、总结,编撰校本德育教材,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组织开展相关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尤其是课题组成员的校本课观念,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提高总结阶段 2014年1月—2014年7月

(1)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收集德育论文、德育案例、音像资料等,整理课题研究成果。

预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本着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预计三年完成。

第一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课题准备阶段:

1、制订方案和组织筹备,申请立项,准备实验研究工作,主持人负责。

2、主持人指导,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德育工作和主题班会相关知识的定向培训。

3、课题组长负责确定实验班,课体组全员参与对实验班进行摸底调查,完成实验初期基础资料。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4年7月)课题实验研究阶段:开展实验班工作,根据初期基础资料,设计系统性的主题班会,并按计划开展,每节课课题组全员参加,听评结合,强化总结提升作用,形成统一意见后,可被其他实验教师引用,组长负责评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第三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课题汇总结题阶段:整理个案分析及研究论文,准备结集。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

将研究成果形成具本土特色科学、系统、实效,可操作性强的校本教材。实验教师对个人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论文,并结集。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改变以往的学科研究为主题班会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在研究过程中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理解接受程度,确定设计方案,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更利于学生对主题班会深度的挖掘,强化教育功效。

主题班会是既成熟又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教育形式,对主题班会的探究也无止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和科学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才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并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自主性、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征:,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产生一种认可,于是吸引力就转化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创设情景为导入,诱发感悟;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德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何谓体验式德育?目前教育界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体验式德育就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

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容易忘,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麦克菲尔曾说过:“个体体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才能被体察和领悟。” 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情感是不能命令的。它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发、启动、传感,靠主体的自主感受和体验,才能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如果在教育中不重视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不染上相应的情绪色彩、道德知识、道德观点,对学生来说就会变得枯燥,情感得不到激化,认识得不到深化,心弦无法拨动。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德育实践活动课

德育实践活动课是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学生道德学习特点,在传统主题班队会基础上按照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它是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以教学过程为基本过程,紧紧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课型。它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它是主题班团队会的拓展,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是把学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德育实践活动课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产生一种认可,于是吸引力就转化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创设情景为方法,诱发感悟;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德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德育主题教育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的基础上,引导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它既破除了传统德育的灌输,又解决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种种弊病,通过主题活动教育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

德育实践活动课开展实效性差的原因

现阶段,德育实践活动课这种教育形式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教育功能,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很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那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目前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现状。好多校长拿德育撑门面,但骨子里却认为没有什么用。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学业成绩的天枰上还是倾向于学业成绩。

二是对德育实践活动课功能的认识还有欠缺、还需深入,没有认识到德育实践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时间被挤占是常见现象。

三是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有班会课的层面上。班主任教师没有掌握组织好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专业技能。好多老师一种倾向完全放手推给学生做,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握不好,起不到真正的自我教育的目的。另一种是没有摆脱原有形式上说教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实效性很差。

所以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在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上多下些功夫去研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如何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

德育实践活动课从主题的确立到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德育实践活动课从整体的结构上来看最基本的清晰的大环节就应该是提出问题(或者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

德育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我们都能想象出是从实践出发,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而课只是所有活动的最终端呈现。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德育教育重在体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应重视体验。

德育体验有利于克服“说教式教育”的弊端,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都是以说理为主,我们往往把学生当作“美德袋”、“德育容器”进行灌输。这实质上就是重“灌输”,轻“感悟”;重“接受”,轻“体验”的“说教式教育”。它以教师为主角进行单一的说教和训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所以,德育体验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体验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国家课程标准既包纳了学生必须把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德育课中的体验式教育改革了传统的说教方法,强调体验的生产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德育生活化,重视探究性学习,它是教师按照预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德育活动课是把学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该课程的提出是对传统的道德灌输教育模式的批判;是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学校德育探索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目前,开发德育活动课程、更好地实施德育活动在各学校已是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在德育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认为层次性与序列性的吻合是德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开发的德育活动类课程往往都是根据组织者的经验,教师的意志或学生中情况即时安排的,其内容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零散性。一些学校甚至把高层次的目标当作低层次的起点,德育活动的随意性,层次性与序列性错位等时有发生,这些情况值得我们反思和引为鉴戒。就本校而言,过去“一锅煮”、“一刀切”、“清一色”式的德育管理也长期存在。虽然每学期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动,但大多不能适应中学生身心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差异和成长需求。德育活动的设计缺乏整体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往往七年级的礼仪教育内容和九年级的完全一样,初中生的感恩教育和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没有区别。然而成功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为活动而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层次,即层次性;要研究每一层次内怎样做到德育内容的循序渐进和系统规范,即序列性。两者互为依托,才能形成学校德育的合理梯度。

推荐第3篇:课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它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情境互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可是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虽然小学语文的课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一些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目前最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为:教师主宰课堂,主客体错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能脱节,发展畸形;追求形式,教学缺少思维深度。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从金凤区各小学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唱读现象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和途径。

2、通过实践研究,努力在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课程资源、组织形式上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办法,积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经验。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通过研究,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自主备课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

(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1)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2)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学结构。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前者代表传统的教学设计观,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一堂课可能是“多块”,也可能只是“一块”,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4)教学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作粗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的精彩细部进行教学,以研读之。

(5)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教材资源与扩展阅读资源)、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主要指师生的资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应重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

(6)学习评价。a、学习评价应是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b、学习评价应是针对性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c、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三、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进。

1、组织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成立课题组,小组成员就各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交流,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设计课题实施方案。

2、实践研究阶段(2011年4月――2013年4月),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围绕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从以下几个专题研究。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有效性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备课的有效性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3、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0),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明确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及主要问题。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六、预设的研究结果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优秀论文集、典型教学案例集、制作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课堂教学竞赛、网上课例研究视屏。

推荐第4篇:课题研究

关于开展省、市、县中小学教学研究 第九期(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扎实抓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推动学校积极探索‚科研强校、科研兴教‛之路。省、市、县教研室将开展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请各校认真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申报的具体要求见附件——《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2011年度)课题指南》。申报者需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和《课题评审书活页》,其电子稿(用课题名称命名)和文字稿(一式3份)报送至县教育局教研室。申报所需要的相关表格可以到赣榆教研之窗网站的‚课题研究‛栏目中下载。县教研室将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评审和县级立项,并择优选出部分课题参与市级评审立项,市教研室还将择优选出35项课题参与省级评审立项。 申报时间为2011年6月

14、15日两天。申报时以学校为单位报送县教研室教务处孙勇老师,电子稿用U盘报送,电子稿包括每个课题的《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评审书活页》以及学校的《课题申报汇总目录》。已经申报‚‘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短期课题的老师原则上不得再申报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

附件: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2011年度)课题指南

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2011年4月29日

附件: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2011年度)课题指南

一、课题简介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经省教育厅同意,由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于1995年开始设立。该系列课题注重课程教学及管理实践性和应用性,主要面向全省幼儿园、中小学等领域的一线教师及教学研究管理人员。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每两年申报一次。今年申报的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

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立项课题两种。对于重点课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将会给予一定的课题研究经费资助;立项课题的研究经费由课题所在单位承担。

二、申报资格

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对象为本省普通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进修学校、师范院校、教育行政以及教科研部门的集体或个人。

⒉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小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否则,须由两名具有小学高级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书面推荐。尚未完成我室第七期以及第八期正在进行研究的教学研究课题的单位与个人不得参与此次申报。

3.课题主持人原则上只能有1—2人。

三、申报程序

⒈申报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题,并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和《课题评审书活页》,其电子稿(用课题名称命名)和文字稿(一

式3份)报送至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

⒉县(市、区)教研室初审后,将《课题申报、评审书》及《课题评审书活页》一式3份报送至市教育局教研室。市教研室根据申报数量的分配指标组织对本市申报课题进行初审,将通过初审的课题评审书及活页的电子稿和文字稿(一式3份)报送到省教研室(《课题评审书活页》电子稿和文字稿单列、单放),并将本市申报的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详细目录用Excel文档的格式发送到zf828@126.com邮箱。

⒊课题申报者及各大市教研室教管人员需到省教研室网站(http://) 首页的 ‚课题研究‛中下载2011年度的相关表格,按照统一格式填写。

⒋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将组织专家对课题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出重点课题和立项课题,并公布评审结果。

四、申报时间

申报工作从2011年4月15日开始,2011年9月10日截止,逾期将不再受理。请各市教研室抓紧时间,认真组织好课题申报工作,切实提高申报课题的质量。

五、报送数量

每个市报送省教研室的课题数量不超过35项。

六、课题类别及管理方式

⒈不论是重点课题还是立项课题,课题所在单位及教育管理部门都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切实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⒉重点课题主持人的培训、课题的开题论证、中期评估检查、年

度检查和结题验收等课题管理工作,由省教研室组织进行。立项课题的相关管理工作主要由各市教研室负责。

⒊各课题申报单位要规范课题的日常管理,强化课题的评审、中期检查评估、验收等工作,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杜绝‚两头紧,中间松‛的现象,努力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

⒋本期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原则上在2014年年底之前全部结题。

⒌第九期课题的具体管理办法将在今年下半年与课题评审结果一并公布。

七、参考选题

下面列出的部分是第九期课题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仅供研究者参考。课题研究人员可选择某一研究领域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个切入点进行研究,尽可能地将研究课题具体化,也可以自己选题进行课题研究。

⒈综合问题研究

苏派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研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研究;义务教育内涵发展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中介组织机制及监管研究。

⒉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及监控评估体系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拔尖学生、优异学生特殊培养机制研究;国内外基础教育比较研究;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生生存与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研究;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

女受教育保障机制研究;惩罚教育研究;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过重课业辅导问题研究;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缓解择校压力问题研究;中小学生学习力提升研究;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

⒊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研究

‚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探讨与对策研究;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幼小衔接教育研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幼儿园办学成本及经费供给保障机制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研究;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教学研究;学前教育办园体制与机制研究。

4、学校建设与特色发展研究

中小学建设标准研究;中小学品牌建设研究;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研究;学校特色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影响力研究;百年老校教育渊源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小学基层党建工作研究;共青团、少先队时代特色与活动创新研究;学生主体教育研究;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研究;新媒体下学校宣传工作研究。

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和渗透研究;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研究;国防教育与学科融合性研究;中小学生抗挫心理训练研究;新时期学生价值观标准研究;学生厌学心理教育与疏导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文明素养研究;学生网络迷恋心理疏导及行为矫治研究。

⒍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阳光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性研究;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模式及实效性研究;《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实践性研究;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践性研究;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研究;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实践性研究;戏剧进课堂的实践性研究;体育艺术

2+1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中小学生营养及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小学体育卫生与艺术师资培养与培训研究;学生疾病防控及其应急救治体制研究;学生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育研究。

⒎课程、教材与教学发展研究

建设教育强省框架下的地方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江苏特色优质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初中综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高中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教材的研究;开放性教学研修的研究;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研究;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研究。

⒏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研究

教研室建设评价标准的研究;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高中阶段学生个性化发展与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研究;新形势下中考改革的研究;民办学校准入和退出机制研究;学生意外伤害责任鉴定及责任分担机制研究;幼儿园、中小学安全防范工作机制研究;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管理模式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校长领导力研究。

⒐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模式研究;名师、名校长培养途径研究;省级学科带头人标准的研究;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与能力标准的研究;教师教学质量标准研究;教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班主任工作研究;区域教师流动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校长、园长专业化成长及培养机制研究;绩效工资背景下民办学校教师绩效评价及待遇问题研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研究。

推荐第5篇:课题研究

新高考环境下如何借助趣味性活动促进学生勤于探究的生物学素养

的应用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4]4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学生没有形成学科思维,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建立合理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必由之路。 2.研究的理论基础:

(1)新课程理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发挥生物学科史的引导作用(外因),使学生真正地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内因)。

(3)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该理论强调:学习就是建立一种认知结构,就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此外本理论倡导的“发现学习”法认为,将原发现过程从教育角度进行再编制,成为学生可步步学习的途径。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了解问题的发现过程,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逐步形成一定的学科文化基础。本课题通过将高中生物教材上学科史进行再编制,让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结构,形成文化基础,并最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具体而言,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生物学科史是由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进行生物教材的二次开发,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形成文化基础而编写完成的校本教材,具体包括生物学科发展历程、生物学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的故事三个方面。其是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文化基础,并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的:

近年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国家教育部提出分为三个层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实施的核心任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2017年高考生物考纲中将“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调整成“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其已经要求学生能够从形成生物学科人文基础上升到社会参与,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我们生物教师所面对的一个急迫的问题。

由于生物考纲的变化,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轻视教材上的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而将当今社会上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直接灌输给学生。殊不知教材上的生物学科史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文化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学生才能力求自主发展,最终才能获得终生发展,达到社会参与。基于此,本课题研讨生物学科发展历程、生物学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的故事,并编制成生物学科史,来进行生物课堂中的渗透教学,以期让学生在获得文化基础的基层上向上突破,通过自主发展并最终形成社会参与,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为学生未来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

1.怎样编制科学实用的高中生物学科史: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编制适合学生使用的生物学科史。

2.如何应用高中生物学科史开展高中生物课堂渗透教学。3.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评价研究:制定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评价机制及细则,通过恰当的评价规范和促进教学,使生物学科史在生物课堂教学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选取各中学的高一年级各两个平行班和高二年级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每所学校的平行班保持正常教学,每周课时相同。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为教学蓝本展开教学,其中实验班开展生物学科史的渗透教学,对照班进行传统方式教学,然后对两班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文献研究法:对有关在生物教学中的学科史应用研究等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五、课题研究计划:

本课题计划用2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7年2月——2017年6月) (1)立项申报书 (2)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9年2月) (1)召开开题报告会并撰写开题报告

(2)编制生物学科史,课题组成员分工编制 (3)开展高中生物学科史课堂渗透教学

(4)完成“借助生物学科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的评价体制建设,并对学生测试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5)撰写中期报告,分析问题,调整方案,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3.总结阶段(2019年3月——2019年10月) (1)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总结出一般模式

(2)组织填写结题报告书,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3)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六、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本课题组人员组成合理,以年富力强有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4人,二级教师1人。其中潘志伟、杨庆平为市兼职教研员,程国胜、彭超、钱仁凯为校生物奥赛主教练,查丽为校生物学科组组长。全部人员在生物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2.资料准备:查阅有关生物学科史的各种文献资料。

3.科研手段:运用行动研究法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总结经验;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在借鉴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

4.经费保障:获得立项后由学校在科研预算经费中支出,可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正常运转,直到通过结题验收。

七、人员分工:

填写课题申报书、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组织开展研究活动,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潘志伟全程指导。

负责对巢湖二中、巢湖四中和烔炀中学的高二年级学生和高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生物学科文化基础的掌握情况。

根据调查反馈信息负责编制高中生物学科史,并进行教学中的渗透,积累教学案例。

“借助生物学科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的评价体制建设。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起草开题报告。2.编制高中生物学科史。

3.研究生物学科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般模式的论文。4.结题报告和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九、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课题组成员分布在高

一、高二和高三,对于程国胜、钱仁凯、彭超、潘志伟老师来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抽出更多的时间研究生物教材和编制生物学科史。2.学校教学任务重,各类考试多,教师负担重,工作时间紧,可能对按时结题存在一定影响,本课题组尽量保证按时结题。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概括出生物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可见,具备生物学素养有助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社会,更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本质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材料,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以下是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农村中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有差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呢?

(一)新颖的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视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扣响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生物学知识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将生物学知识用精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内容不同,导入新课的方法也会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颖、独特,富有情趣。例如,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通过落实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探究的生物学素养。课改后的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活动”内容,教师要根据实际,对“活动”的内容、难度和形式要灵活掌握。探究性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而在活动中要着重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比如,讲“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节时,教材安排“自制泡菜”的活动,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有经验的家长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泡菜和自酿美酒、米酒。学生品尝到自己制作的泡菜和米酒,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一个人如果对生物学知识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对生物学有什么兴趣。只有生物学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能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适时地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研究动态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例如,对细胞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和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如我国通过基因技术获得的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抗挤压耐保存的转基因西红柿;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完成人类全部23对染色体的遗传图谱的绘制工作,困扰人类的顽疾如艾滋病、恶性肿瘤、遗传病将被攻克,从而大大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的视野,同时也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生命科学的意识。

三、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

推荐第6篇: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是自治区专项科研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1、在学生的学业考察和日常活动中发现学生不能将知识很好的转化为能力。学生从知识到实际的认知差距比较大。如估计一棵树有多高,误差较大。

2、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作业书本知识较多,缺少实践操作作业。在新课程实施后,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已逐渐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在教学中,都比较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学生的作业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实践、探究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教学中,部分数学教师不重视教材中实践性活动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对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及作用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同时,由于实践性作业的质量不易考察,设计作业也需要精心准备,部分教师认为是费力不讨好,认为在常态练习中,效果也能达到。

4、有效课堂的需要。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在我校正在大力推进有效课堂教学。教师们对有效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高了认识与设计教学能力。在作业设计方面,从广度与深度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但在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上关注度不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设计优化出更好的作业,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1、实践性作业的作业类型、设计策略、内容、学习评价等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学校的支持和校长的专业引领。

3、课题组成员具有研究的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实践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本地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的以趣味性、应用性、层次性、探究性等为原则的学生实践活动。实践性作业的内容有量的感知、几何知识的应用、数学游戏、数学课外阅读、数学实践活动等。实践性作业的研究指实践性作业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师掌握、提高对实践性作业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四、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有趣、有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准确率。

2、提高教师对实践性作业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五、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探索,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以下目标:

1、积累不同课时内容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考察这些作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2、探索学生数学实践性作业的个案,形成一个作业,不同层次学生完成的成功案例。

3、培养学生使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数学的认识,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用数学的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4、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和使用的情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的预期目标,本课题以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作业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

用、学生对实践性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方面为抓手,开展研究。

七、研究的对象:贺兰县回民小学3—6年级实验班的学生。

八、研究方法

1、理论学习法: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通过教学杂志、互联网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与方法,提高研究的起点。

2、行动研究法:以课堂为实验室,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在教学实践谁不断探究,不断总结,取长补短,不断反思。

3、课例研究法:通过观摩课课例与预设情景效果来研究。

4、调查研究法:以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对实践性作业的基本看法。

5、成绩分析法:跟踪分析班级的成绩,从中寻找结论。

6、实践法:选好对照班级,计划每学期进行一次实践性的实践检验,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九、课题的分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5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实践性作业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计划在

三、四年级开展一次实践性活动,了解分析学生的现状。(五月份)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实践性作业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的成果,积累作业设计案例。以

三、四第二学期和

四、五年级第一学期为主,预计每册达到5个左右。进行1-2次的实践性作业实践,提高学习的效果。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2年12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推进课题研究。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实践性作业内容、作用。

(1)在完成实践作业后,采取个别谈话和实践检测的方式,掌握活动效果。

(2)每学期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同上一期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3)每学期开展两次专题研讨,对实践性作业的效果进行评价,提高设计能力。

(4)积累资料。(反思、案例、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完善提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1、定期开展专题性的交流研究。

2、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3、请专家指导。

4、结合学科教学,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3、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十、预设研究成果

1、提高课题组教师运用实践性作业的能力,以反思的形式促进作业设计的质量,以论文的形式展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际效果。

2、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研能力,能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实践性作业的效果。

3、以结题报告的形式,分析实践性作业在学生发展上的差异。

十一、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常金勇课题负责人每一阶段的计划、总结、结题报告的撰写、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实践性作业设计及应用

徐国庆课题参与者组织学习、研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分析实践活动的效果郁晓丽课题参与者实践性作业设计及应用、每一阶段的学习及实践体会、制定任教年级实践活动的内容

徐丽课题参与者实践性作业设计及应用、每一阶段的学习及实践体会、制定任教年级实践活动的内容

推荐第7篇:课题研究

建设星级班组,为企业生产经营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班组是企业的“细胞”, 是企业战略执行的基石,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班组的执行力决定了企业的执行力,班组的战斗力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力。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的班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近两年来,贵州黔西中水发电有限公司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开展星级班组创建活动,坚持“抓兵头、抓引领、抓载体、抓基础、抓练兵、抓典型”,努力建设“学习型、安全型、创新型、效益型、和谐型”的“五型班组”,持续推进班组建设,夯实基础管理,实现班组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奠定了坚实得基础。

第一节:星级班组的历史简介

1、班组建设的发展

2、班组建设的作用

第二节:星级班组建设的起源与发展

1、班组管理学的特点

2、合格班组长与卓越班组长的差别

第三节:传统与现代班组管理的对比

第四节:贵州黔西中水发电有限公司创建星级班组的背景及条件

第五节:星级班组建设与心得体会

1、班组安全管理

2、班组生产管理

3、班组基础管理

4、学习型班组建设

5、关于班组的文化

6、班组的民主管理

第六节:班组建设发展的方向与未来的前景。

推荐第8篇:课题研究

(二)关于课外阅读的教学研究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深化“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开展“和书交朋友,与好书共成长”系列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品德。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制定本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此计划作为课内阅读活动的延伸与补充,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与水平。

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书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2、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积累优秀范文,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积累之后,形成良好的语感。

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4、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读书内容

1、新课标指定要求背诵的部分古诗词,及初中文言文。

2、教师根据教学及学生实际情况推介一些文章或书籍。

指导措施:

1、采用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研讨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等多种课型进行阅读指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经常范读,教师以深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延续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从而激发学生自愿地去阅读。

3、保证学生有时间读书,利用好每天中午以及课后的阅读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4、传授有效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给学生简单的读书方法,列出自读提纲,如:1)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2)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3)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另外,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1)圈点勾画2)做批注3)写读书笔记。

5、与学生一起读书,及时交流读书心得。

6、开展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在读书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优秀读后感评选、精彩片段朗诵比赛等,以激发兴趣,巩固成果。

7、有计划地安排作好读书笔记。

七、课时安排

1、精读课文24篇约50课时

2、拓展性阅读课文16篇约20课时

3、习作八次约25课时4

5、单元小结8个约10课时6

、综合活动8个约18课时、机动、复习、检测约20课时

推荐第9篇:课题研究

小学英语音标有效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背景 1.课程改革背景

在新课程英语教学目标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音标教学,但是在各英语教材中都多多少少涉及到音标。在人教版三年级开始出现了音标,于是音标教学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2.教学现状背景

说到音标教学,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会感到无从下手, 只有在每单元学到音标时,才带同学们认一认,读一读,也不加以铺垫或精心设计。单纯的音素认读、记忆和反复拼读练习是非常乏味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音素量的增多,加之教师没有科学有趣的教学设计,学生对音标的音、形都很难掌握,就更谈不上熟练运用了,所以他们就很容易遗忘掉。

3.学校生源背景

我所任教年级的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人数已经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60%以上,这些学生家长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根本无法在家对子女的英语学习进行辅导,对于“音标”这一概念更是从未接触过。这就更需要老师充分利用英语课堂的四十分钟时间高效率地进行音标教学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条适合我校学生的有效音标教学之路。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贾德针提出非英语国家人学习英语可以采用先行组织者模式,即应该先在学习者的认知基础中找出“先行组织者”,然后再根据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2.国内研究现状

早在1994年苑慧香在论文《英语音标教学应先于字母教学》中就论证了不同于传统英语教学的“音标教学先于字母教学”的可行性。教师采用将音素分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字母引出音标进行音标教学。教师运用图片、分散难点、插入歌曲、以音标和拼音教学为重点、口头练习为中心、笔头练习为辅等几种方法进行音标教学。

(二)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区别:本课题认为:字母教学应先于音标教学,在学生熟练掌握字母的基础上再接触音标,避免学生将音标与字母混淆;由已学单词引出音标教学,采取“集中-分散-归纳”的授课方式;设计练习要多样性、趣味性;以听、说、认读、识别为主,不主张书写。

联系:本课题认为在音标教学中可以应用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模式。即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最初掌握的单词作为“先行组织者”从中引出音标,然后再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英语的单词识记。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将为小学的音标教学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 2.本课题的研究将丰富和发展小学音标教学的理论。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根据学生学习英语音标的实际情况和结合一些英语教师进行有效的英语音标教学经验提出的。本课题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的研究理论合理,研究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和学生相处融洽,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水平,相信在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下,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音标:是指语音学上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

音标教学:是指为了实现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英语教学要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而设置的教学,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工具,是学好英语的坚实基础。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小学英语音标教学:是指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的简单、有效的教学手段,分阶段进行对48个音标的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1.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

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提出应该非常重视学习者的认知基础。本课题根据他的先行组织者模式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最初掌握的单词作为“先行组织者”从中引出音标,然后再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

2.贾德针的经验泛化说理论

贾德针的经验泛化说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知识进行了概括就有可能发生迁移,而且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在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也越好。本课题根据他经验泛化说认为学生最初的知识即音标掌握越好对以后的学习帮助越大。所以除了在教会学生音标之后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学生,不断纠正发音。比如,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上花上几分钟时间来做做音标游戏;平时检查学生的读书和背书时也要注意学生哪些音容易发错,从而加强训练。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一条小学英语音标有效教学的途径,使学生熟练掌握音标及其拼读规律,从而能够轻松愉快地学好音标、顺利地闯过语音关,增强自信心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研究目标 1.本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些小学英语音标有效教学的方法。 2.发展目标:

(1)通过研究,促使学生对英语音标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音标学习活动,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音标教学效率。使学生熟练掌握音标及其拼读规律,从而能够轻松愉快地学好音标、顺利地闯过语音关,增强自信心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2)通过研究,让教师学习其他学校教师音标教学的一些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再结合我校实际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音标教学方式,最终全面提高学校的英语教育质量。

七、研究内容设计(含子课题的设计) 1.研究目前小学英语音标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多教师对音标没有系统地进行教学。只是进行单纯的反复的音素认读、记忆,这是非常乏味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对音标的音、形都很难掌握。所以有必要进行一次规范性的研究,以探索出一条能切实提高音标教学效率的道路。

2.小学英语音标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尝试分以下几个步骤学习音标: 第一阶段,利用汉语拼音来学习辅音; 第二阶段,利用已学单词来学习音标; 第三阶段,利用已学音标来拼读单词;

第四阶段,学习单词重音、连读、失去爆破等朗读技巧。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本课题主要采取以下具体研究措施:

(一)调查分析

1.调查准备。针对我校学生音标学习现状,设计一份问卷调查。

2.调查实施。对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择不同班级、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个体学生进行建档分析。

3.调查分析。对问卷调查和个案进行分析,找出目前音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音标教学的几个阶段 1.四年级利用已学单词来学习音标。 2.五年级利用已学音标来拼读单词。

3.六年级学习单词重音、连读、失去爆破等朗读技巧。

(三)音标教学的方法:采用游戏和竞赛的教学方法 1.抢读单词 2.看音标说单词比赛 3.听辨音游戏

(四)音标教学的研讨活动

1.定期学习英语音标教学方面的理论专著,外出观摩示范课以及观看示范教学的视频。

2.利用英语教研活动的机会,交流音标课堂教学案例的心得体会,并适时邀请一些专家进行指导。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英语音标学习的看法。 2.文献法: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学习研究他人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整理研究资料。

3.个案分析法:选择不同班级、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个体学生进行建档分析。

4.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不断地阶段交流、总结,再通过不断付诸实践、验证,不断地完善,针对有特征的个案的交流、总结、完善研究成果。

5.行动研究法: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如何系统、科学地解决在小学阶段有效地进行音标教学这一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学英语音标有效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 2012年9月~2012年10月):从我校英语音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4年6月):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推行本课题提出的教学方法,课题组成员开展交流并不断调整、修改方案。

3.总结阶段(2012年12月~2014年8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小学英语音标有效教学的方法方式,并不断推广、应用,形成我校独特的英语音标教学模式,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二、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习制度保障:定期学习英语教育方面的理论专著,外出观摩示范课以及观看示范教学的视频。

2.研究队伍保证:由一线英语教师组成课题研究组,定期交流心得,取长补短 ,并适时邀请一些专家进行指导。

推荐第10篇:课题研究

云镇小学“说写结合”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说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提出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问题与思考:

1、怎样做到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体现表述的创造性?

2、怎样做到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3、怎样做到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4、怎样做到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5、在学生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或想象中,教师怎样做即能减少束缚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文教学理念,其核心灵魂还是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新课程把写作定义为创造性表述,而“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学生创造性表述的前提条件。学生的生活实践是他们创造的环境,是他们创作的“实验室”。只有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才能走进创造的舞台。至于“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是创造性表述的方法。“真话、实话、心里话”要求表述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新课程把创造性贯彻的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出“要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说”离不开生活实践,离不开创造性,“说写结合”真正含义就是写作要突出表述的创造性,让写作不离开生活实践这个创作的“实验室”。

二、目前作文教学的误区

很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理念精髓。常常出现到了写作训练课时,按照写作要求在教室里创造性表述,而生活实际只能靠学生的回忆。根据小学生遗忘快的特点,学生上课的教室毕竟不同于学生生活实践的大舞台,许多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早已淡忘,原有的真实情感早已烟消云散,为了按老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习作,也只能照搬假话,套话应付作文了。

三、为了真落实作文教学的“创造性”,我校发明了行之有效的“说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

学生要写好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必须要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口头作文,看说同步,有准备的说,先说后写,把说作为从观察到写的过渡形式,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利用用口语交际形式指导

写作,“说”和阅读积累相互促进,能有效解决学生作文假话,套话和无话可说的窘境。

关键词:

1、过渡形式;2、观察和口头作文;3、书面语言词汇和口头方言词汇;4、口语交际与作文指导;

5、阅读和积累与“说”的关系。

口头作文是小学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口头作文不受任何时间,环境条件的限制,只要学生能参与的一切实践都可以结合口头作文练习。书面的写作必须要有桌椅、纸张、笔墨等环境条件。因而口头作文实践的天地远远大于书面作文,这也是口头作文能最大可能的发挥创造性的主要原因。长期坚持口头作文训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写好书面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段时间以来,虽然注重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但真正把“口头作文”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尚未能进行切实有效的探索。教材虽然安排了“口语交际”,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并没有落到实处。我们设想,如果认真总结我们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切实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将其中的“说”的内容和方式突显出来,认真进行研究与探索,取得经验,加以推广,也许会使长期困扰我们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见效不快的问题,逐步有所好转。因此,对于小学生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我校作文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

(一)“说”是学生由实践和观察转化到写的过渡形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我们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的课余生活无边无际、丰富多彩。生活实践是“说”的“硬件”设施。教师们常常能看到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集在一起谈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可一到课堂上就干张嘴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学生们把生活和作文这一对孪生兄弟完全给拆开来的结果,怎样才能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呢?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口头作文结合起来。比如说,在课间,看到有些同学把操场上的包装袋主

动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箱。以往只是嘻嘻哈哈地不闻不问过去了, 现在要学会把它与学校的养成教育和学生的思想行为转变结合起来,并把这件事作为素材说出自己的独特思考,可以不受地点、时间和写作条件的限制,在说的时候还可相互讨论和相互交流,随时随地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步进行。说的习惯在学生社会实践和书面作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降低了学生把生活直接写成作文的难度,学生书面作文就有话可写了。

(二) 观察和口头作文同步。叶圣陶老先生说:“我手写我口”,书面作文是口头作文的加工形式。如果把口头作文比喻为建筑物的主体工程,书面语言就是建筑物的装修工程。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生作文就是写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学生们正是由于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缺乏观察和注意,又极少参加实践活动,作起文章来无料可取,即使是写成的文章也往往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内容没有新意。在生活中发挥才能,激发灵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优美的口头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会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学生随时手中都带纸和笔边看边写是难以做到的,但学生养成观察时边看边说的习惯是很容易的,只要做到了边看边说,事后很容易及时做到边回忆边写了。

(三)用适当的书面语言词汇替代口头方言。学生在生活中有了口头作文习惯,还要鼓励学生及时把口头语言设法变成书面语言,因为写作主要还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口头方言和书面语言有一定区别的,要让学生认识到当地方言怎样变化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有许多方言词汇,如商洛地区有根深蒂固的方言“背时”,“排场”,“困醒”,“莫事”等,如果不变成适当的书面语言,则影响普通话的交流和推广。有时人们为了让学生学习书面语故意回避口头语言,其实因为社会环境的原因,口头语言是学生使用最普遍的,问题是要教会如何将口头语言用书面语的词汇替代。如“背时”可改为“不顺利,不如意”,“排场”可改为“漂亮”,“困醒”可改为“睡觉”,“莫事”可改为“什么”等。学生知道了这一点,口头语言反而会促进书面语言的交流和推广。不要让学生觉得口头方言和书面语言似乎是两个语

种,交际是口头语,写作是书面语,他们水火不容,那就错了。

(四)口语交际是作文指导的重要形式。作文教学,有经验的教师肯定会做必要的写前指导。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作文的写法,讨论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过程,自然包含了口语交际的成分,有利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在作文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探讨:本次作文的选材、立意和框架的构建等构思问题。通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构思,让他们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听,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构思。如教学苏教版的第十册的自然现象作文时,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读作文要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观察?怎样抓住特点?怎样展开合理想象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通过这样有层次的讨论,学生就很容易写出真实、内容具体的文章,同时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自然得到锻炼。

(五) 阅读和积累对“说”提供方法指导和丰富说的词汇。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在书中善于发现名词佳句,可以写一写,说一说,背一背摘抄与积累,便于为我所用。收看趣味性,知识性较强的电影,电视节目,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及时写好收看新心得。阅读和积累时要学会用观察来证实。众所周知,多读书和积累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但阅读和积累的材料只有通过观察和实践,在生活中经历“说”的过程才能写出自己的作文。

总之,以“说”促“写”的作文教学方法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它能在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效降低从生活到写作的难度。同时能真正落实有创意的表达要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后续研究设想

“说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在我校已进行了几年实践研究,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让生活实践的舞台和口语交际结合,口语交际又和书面写作结合,已成为我校特色作文教学模式。广大教师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继续从事了一些具体的问题研究,如观察的研究,作文讲评的研究,习作中例文的应用研究,作文兴趣的研究等。这些研究都是我校“说些结合”作文教学思想的补充,丰富了这一思想的内容。由于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尝试,还有一些新问题需

要探究。如:“说”虽然和实践同步,密不可分,但“说”的习惯和兴趣如何培养?“说”可用有声的语言让别人听到,也可用无声的语言想一想,怎样把握好这两种形式?所以,尽管我校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说写结合”作文教学的研究还任重道远。

说明:为了此文的完成,本人已用了四个双休日,请王校长一定再斟酌一下,看还要怎样修改。祝我校作文研究早日揭题。

2011

作者: 马进超 年5月29日

第11篇: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苏教版《科学》教材的主编路培琦对待教材的态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教材,我们究竟应该持什么样的一个态度,也许苏教版《科学》教材的主编路培琦老师对此最有说服力。他说:“过去我们把‘教材’叫做‘课本’, ‘课本’和‘教材’在叫法上不一样,其本质上也是有区别的。课本是我们一贯的叫法,‘课本,课本,上课之本哪!’而现在我们称之为‘教材’, ‘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因此,《标准》提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的教材是什么,教材就是提供给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思路。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要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所以现在有一种时尚前沿的用教材教的理念叫“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做到“用教材教”呢?首先对教材内容要有一个清醒地认识,要充分分析教材所要表达的意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适当地调整教材设置的活动,以期更好地达到教材及《标准》里预设的目标。所以“用教材教”并不是对教材内容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充分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更好的活动或更好的表达方式去代替它,难度可以升降,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这不由得又使我想起了目前科学课堂的现状,在好多优质课、竞赛课、展示课中,我们发现,不少的教师(这里的教师都是比较优秀的科学教师)对“用教材教”误入了歧途。他们的课对一线教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误导。在这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一个定位,得重新审视教材的作用:

1、教材提出学习任务

每一种教材在每一课里都有一定的任务,通过完成这个(或一系列)任务来达到课程标准上的具体目标。如《研究磁铁》这一课就提供了几个活动:①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②研究磁铁不同部位的吸铁本领;③观察磁铁是如何指示方向的;④研究磁极的相吸和相斥;⑤制作一个指南针;⑥制作磁铁玩具;⑦调查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当然这些学习任务并不是都要在课堂上完成,也不一定是在一节课里全都要完成的,需要教者有选择地分场合的进行。

2、教材具有创设情境的作用

教材对问题的研究一般不是直接切入的,往往都是先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调起学生的好奇心,或激起学生的兴趣。在研究土壤的时候,一首优美的科学小诗引起学生无限地遐想。在观察小动物时,先让学生画一画,增近了学生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在研究水的三态变化时,一幅幅绚丽的相片引人入胜。这些都是情境的作用,所以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研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材具有指导探究的作用

科学四年级(上册)《热水变凉》中,教材先提出问题:“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猜测。接着教材又提示:在做之前,先商量一下,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实验过程中,教材又为学生记录数据提供了几则范例,有表格记录,也有曲线记录。实验过后把所得的数据和刚开始的预测作比较,最后提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从这可以看出,教材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科学探究的具体思路: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表达交流。同时对一些具体环节(如怎样记录)还作了具体指导。

4、教材具有提供记录的作用

有的科学教材(如苏教版)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教材后面提供了“活动记录”,不仅为教师减轻了负担,减少了实验记录的设计,印制等工作,更重要的是记录下学生的探究过程,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料。

5、教材具有呈现体系的作用

教材都是编成一个个的学段的,而在每一册的教材里又设置成不同的单元。这里的单元设置并不是随意的,它的编排是以大量的调查数据为依据的,是以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础的,是以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螺旋上升的。如《共同的家园》这个单元,为什么放在六年级,那是因为这个单元是对生态系统的一个研究,是对物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要求学生认识到系统与平衡,所以这就不可能放在

四、五年级了。

由此看来,教材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应该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我们拿到一份教材,首先要看看教材给了我们什么任务?教材里有哪些活动?每一项活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如《观察水》这一课,其中有这么两个活动:一是猜猜一元钱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把猜测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做一做;二是把曲别针轻轻放入满水杯里,预测放几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其实,这两个活动都是同一个目的,认识水的表面张力,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选其一就行了。

我们有一些教师对“用教材教”陷入歧途可分为三种情况:①不用教材。这一方面由于是受到教材推广的限制,学生手中没有教材。但另外一部分是由于执教者认为自己有教材就足够了,自己设计几个记录表就行了,学生手中的教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②把教材中的细枝扩大,如还是《观察水》这一课,笔者就听过有教师把放曲别针放了一节课的情形,虽说课上很热闹,但对于学生来说,其能力又有多少发展呢?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③喜欢改教材,但改编的教学内容不如教材。由于流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许多教师对教材进行改编,或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或对教材内容有所增加,也有对两课内容合并,可结果改编后的教材还不如原教材,这个“创造性”还有何意义呢?我们所提倡的“用教材教”是在现有教材深刻认识的前提下,站在教材的基础上面往更高处跳,立足于教材基础,创造性地生成新教材。

在百家争鸣的教材天地里,也许有人认为“用教材教”是教材编写者对自己所作的教材不完善的一种托辞,但这种所谓的“托辞”恰恰是最科学的,因为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法典,教材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及师生差异的限制,所以任何一部教材都不是完美的,它们都只能是适合一部分的师生,所以需要我们一线的科学教师们的创造性的工作。只有充分认识到这样的特点,牢固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12篇:课题研究

课 题 研 究 手 册 的 建 立

为规范课题管理,促进临盘教育办公室提高科研水平,更为了完整地记录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教研室设计了本研究手册,供各课题组使用。凡临盘教育办公室各类课题均使用本手册,并作为课题结题的存档资料。《课题研究手册》由学校签发。

研究手册分三大部分。

一是课题的前期论证:包括“课题综合信息表”、“课题立项通知书”、“研究文献的收集与分析”和“课题研究方案”等,其中“课题立项通知书”由教研室或校教科室盖章签发。各课题组请重视“研究文献的收集与分析”。

二是课题的中期进展:包括“研究过程记录”、“研究阶段性小结”和“研究变更记录”。做好研究过程记录是圆满完成课题的重要前提。《手册》提供了不同类型研究活动的记录方式,各课题组可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具体选择并记载(带*为选填部分,视研究情况而定),尽可能每次活动的分析都详实些。过程记录也是研究成果的积累。研究过程中允许课题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如人员、标题、方法、步骤、或成果目标等的适当调整,这些反映在“研究变更记录”栏中。 三是课题的终期总结:包括“成果一览表”、“研究报告(论文)”等。“研究报告(论文)”是研究的主成果,着重在结果的反映。

《手册》除立项通知书和结题意见由课题立项单位填写外,其余由课题组填写。填写应该用蓝、黑钢笔字或打字,方式可以有写、贴、夹三种。

编制本《手册》是临盘教育办公室加强课题过程管理,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措施之一,也是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特定阶段的需要,以上资料知识一个纲要,不能穷尽小课题研究的所有项目,希望老师们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增减资料,课题研究尽量做到有理有据。

。希望能给各位教师的教科研工作以导引与提示,也希望大家能尽早地、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

第13篇:课题研究

阳平关镇中心小学课题研究系列规定

(一) 基本要求

1、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课题组开展教改实验工作,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2、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题组安排专门的时间,围绕课题“总结、交流、反思研究情况,进行课例评析”为重点的研讨活动。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突破点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施水平。

3、课题研究组教师示范。课题组成员通过定期开放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带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参加实验的老师每人每学期上一次公开课,依托“典型引路”来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4、课题研究工作学期小结制度。各课题研究组成员要坚持写实验札记、网络日志,要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成功做法和体会、理论学习体会、课题研究等情况写成书面材料和电子文本材料,供集体研究、交流和存档,每学期就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为下阶段实验作准备。

5、课题宣传制度。课题研究建立课题研究专题网站,由专人负责宣传工作。及时发布科研信息,国内教育发展动态、校内教育课题进展情况;及时交流研究信息,取长补短。

6、建立教育科研课题定期检查制度

为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的指导与管理,保证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进度与质量,以发现、总结、调整改进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学校教导处每学期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1)检查的主要内容有阶段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进度、阶段成果、课题材料档案袋、课题研究中的主要困难与存在的问题等。

(2)检查的方式是由校教研室定期组织召开课题进展情况通报会。

(3)课题组组长要定期填写《课题研究活动表》,并上。

(4)每学期末对所有课题进行期末检查,对完成情况良好的

要予以奖励;完成情况不好的,将限期整改。

7、建立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汇报制度

(1)为建设良好的校园学术环境,活跃科研气氛,形成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风气,课题组将定期组织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汇报。

(2)教育科研成果的汇报分为学期阶段成果的汇报交流和课题终结阶段的汇报交流。

(3)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汇报的具体程序是:陈述课题研究基本情况、展示课题研究成果、专家评定组或与会者提问,课题组成员答辩。

(4)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汇报可以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进行,也可以在课题组研讨会上进行。

8、建立课题材料档案袋制度

课题组资料应有专人负责管理,主要包含下列资料:

(1)计划性资料(总体方案,实施计划,阶段性计划);

(2)基础性资料(实验背景材料,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分析,实验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3)过程性资料(实验方案,研究观察记录等);

(4)专题性资料(专题讲座、报告、研讨,论文,照片,录像等);

(5)效果性资料(个案变化、群体变化资料,检测统计成绩,检测的试卷,获奖发表的作品等);

(6)终结性资料(研究论文),体现真实、正确、完整、系统,科学性与适用性相结合。

9、经费保障制度。学校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如:设备费、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参考资料费及其它费用),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10、课题研究操作流程。确立问题(提出解决什么问题)---预设目标(期望获得什么结果)---设计步骤(研究的程序、方法)---主题学习(围绕问题向他人、书本、网络等资源学习请教)---个性设计(结合实际设计自己解决方法)---尝试实验(在

教育教学中尝试运用验证)---改进提高(分析、改进、优化方法)---结题运用(形成论文、总结)。

(二)课题组长职责

课题组长是课题实验的具体组织者,课题实验的常规工作均由组长负责:

1、开学初制定本课题的实施方案以及本课题组阶段性的计划、总结。学期末递交阶段实验总结及相关论文和资料。

2、组织本组教师学习业务知识和教育理论,要提前确定学习内容及中心发言人。

3、关心本组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团结并督促本组教师共同搞好研究工作,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

4、定期组织本组教师上研究课,研究课前认真抓好集体备课工作,课后组织有关人员集体评议,并做好记录。

5、自己带头并发动教师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写教学教研论文。

6、负责收集本课题组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的各种数据资料等,定期向学校汇报。

7、负责对本组教师进行考勤、考评、考核,实事求是地向学校推荐优秀科研成果,以及教科研先进个人。

8、在总体上调控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保证课题有序高效地开展。负责向本组教师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政策以及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9、学期结束,要对本学期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协助完成课题中期、最终成果的整理工作。

10、负责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的推广。

(三)课题研究人员职责

1、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每学期书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心得”。

2、按时参加课题组活动,明确阶段研究计划,勇于探索,

自觉按计划进行课题实验研究,按时完成各阶段实验任务。

3、收集、整理、保存课题实验的有关资料、数据。

4、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或汇报课,撰写一篇论文或总结、一篇优秀教案。

5、积极参与调查研究,认真书写调查报告。重视典型个案的发展和跟踪及材料的积累。

6、在公开课教学中,从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都要体现对课题研究的目标。

7、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奉献意识。

8、积极向全校教师进行宣传课题研究成果。

9、要将研究深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10、期末认真做好阶段性总结。

(四)课题研究奖励制度

为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题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特制订课题研究奖励制度:

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且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奖励课题组5000元。

承担省级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且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奖励课题组3000元。

承担市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且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奖励课题组2000元。

承担县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且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奖励课题组500元。

承担校级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根据研究成果,经教研组及校委会研究审核,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课题研究中有重大贡献的,评优、晋级同等条件优先。

2012年3月

第14篇:课题研究

附件

4柘城县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立项申请书

学科分类____________小学数学__________课题名称__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

利用的实践研究______

课 题 主 持 人__________李锋_________________ 课 题 组 成 员___________6人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工作单位_柘城县惠济乡李屯小学_______ 申请日期_______2014年4月______________

柘城县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组

一、基本情况

二、课题设计论证

三、课题研究程序

第15篇:课题研究

指导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整本书”

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剧

(一)理论依据:

1、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读整本书,尤其是读整本的经典、优秀典范的现代文学名著,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见下表: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阅读量

补充要求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1~2 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 3~4 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 5~6 不少100万字

《语文课程标准》在其他许多地方提到课外阅读问题,如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正因为课标在课外阅读的量与阅读的要求等方面都做了部署,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2、“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也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贯主张,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呢?根据叶老的有关论述,其意义可以归纳为四点:①“读整本的书”,有利于“养成读书习惯”;②“读整本的书”可以进行各种文体知识研讨及文体阅读的训练;③“读整本的书”,学生阅读的心理更加专一,阅读效果更好;④“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可以收“一石多鸟”之效。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有利于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发展很快,每一个社会人或多或少地会感到竟争激烈,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那么,懂得各种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知识从何而来,从高效海量阅读中来。

2、学生的内在需要:爱读书就像爱玩耍一样是孩子们的天性,任何有趣的,生动的书籍都会成为孩子们喜欢阅读的理由。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扩大阅读空间。

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只读课本上的文字,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难以把握。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就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读整本的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望

而却步了。

2.应用阅读方法。

记叙、说明、抒情、议论这几种文体在整本书中一样具备,读整本书可以训练学生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学生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在课内获得的精读的方法,可以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得到运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以便形成更好的习惯。

3.养成阅读习惯。

只读课本上的单篇短章对于培养习惯似乎还缺少力度。那怎样会效果好些呢?学生的习惯养成除了有必要的时间、实践以外,仍然要依赖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能够激发阅读兴趣,能够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成就感,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特殊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不能只问谁是好人或坏人。对高年级学生还要提倡动笔,随时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2、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注意分析。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大幅度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各年级推荐阅读篇目:一年级:《阿凡提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小猪唏哩呼噜》、《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安徒生童话》;二年级:《格林童话》、《成语故事》、《寓言故事》《雷锋的故事》《一千零一夜》、《少儿百科全书》;三年级:《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中外神话传说》、《中外名人传》、《海底两万里》、《科学家的故事》;四年级:《窗边的小豆豆》、《长腿叔叔》;《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鲁宾逊漂流记》;《伊索寓言》、《希腊神话故事》

、《皮皮鲁与鲁西西》、《舒克贝塔》;五年级:《森林报》、《城南旧事》、《哈利波特》、《五三班的坏小子》、《父与子》、《呼兰河传》、《三国演义》、《水浒传》、《童年》、《西游记》、《昆虫记》;六年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

《狼王梦》、

《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女生日记》、《男生日记》、《独耳大鹿》、《消失的野犬》、《骆驼祥子》、《红楼梦》。 这些书目形成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主体序列,但并不是阅读的全部内容,学生自己和班级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选择书目开展阅读。

3、促进学生的成长。

整本书的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学生在阅读中能体会到身心的愉悦。同时阅读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4、形成推行整本书阅读的长效机制

学生整本书阅读内容的确定依据是保护而不强制、尊重但不放纵的原则,即阅读初始阶段,注重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书开始,阅读发展阶段,在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前提下,根据年龄特点,适时引导他们阅读经典作品。在阅读书籍的推荐中,我们努力做到以《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为指导,保证学生的阅读底线;以现行教材的课文录入为依托,合理设计阅读序列;以现当代优秀儿童作品为补充,灵活安排阅读内容。

5、积累引导学生读整本书的方法与策略。

今后在推行整本书阅读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探讨整本书阅读前的引导方法与阅读过程中的活动设计,努力做到阅读前有兴趣的激发、方法的引领,阅读中有体会的交流、感受的分享,阅读后有评价的跟进以及习惯养成的渗透。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1、每周二第五节课为全校的读书课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不仅记下好词好句,还要写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这些体会与感受,可以针对一句话、一个自然段来写,也可以针对一篇或几篇文章来写。我们正在设计适合每个年级的读书卡,让学生在读书课上完成。

2、学生每天晚上至少读书半小时,星期

六、星期天读书不少于一小时,而且家长可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可由家长或孩子定期写下读书笔记,教师进行评奖,评选出“最佳亲子阅读家庭”。

3、定期举行班级的,全校的读书汇报会。在展示中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

单一的形式会让学生在固定模式中丧失情绪,采取多种形式的阅读才能长久的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

1、带着任务阅读。

2、快速阅读

3、阅读交流。

4、举办阅读专题手抄报。

5、读书大王等竞赛。

6、诵读令自己感动的句段。

7、边读边表演

8、以“聊书”的方式从“书的内容”、“精彩片段”以及“所得所想”三个层次出发,指导学生深入地阅读。

第16篇: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尤其是2008年1月,全省实施教育改革新政以来,我校教育体系在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革。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有愈演愈烈之势,体现在对涉世未深、思想懵懂的初中生的教育上,前景更是让人担忧。

第17篇: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我参与研究的课题:有关中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研究

课题研究情况及研究活动:自2011年我参加了我们历史组的省课题研究- 有关中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研究 。本课题包括以下内容: 调查分析心理探究,学生的调查、分析及整理工作。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探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法探究,注重题目解法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教法研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优良习惯的研究,并做课题总结。

一、研究对象,高唐县第二实验中学——九年级

1、

5、9三个班级中厌学现象的学生以及厌学学生的家长和相关教师(以班主任为主)。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谈话与问卷)

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2、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3、个案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4、资料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5、经验总结法

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课题研究已取得的成果: 今年我们的课题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并且通过了省教科研的审批,并且计划于今年底结题。

第18篇: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硕果累累

为了实现“科研促教、科研兴校,以教科研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我校围绕校本研究制度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不断强化学校科研组对教育科研的领导。主要抓三个环节:一是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科研意识,提高全体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自觉性;二是狠抓落实重点课题的实验研究;三是让教师掌握科研方法和手段,促成教育科研具有实效性。通过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认真研究,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一、国家级课题:

1.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现已结题。

2.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探讨》现已结题。

3.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现已结题;4.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教学方法创新实验与研究》子课题《以学生为本,创造性使用教材》现已结题。

5.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阅读与写作》现已结题。

6.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英语趣味教学研究》现已结题。

二、省市规划办课题:

1.由郭振荣校长主持的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小学“阳光文化”的实践与研究》现已立项,正在研究中。

2.由王华校长主持的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小学教学中人本教育案例的研究》现已立项,正在研究中。

3.由郭振荣校长主持的榆林市“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校本研修与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现已到结题阶段。

4.由王华校长主持的榆林市“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校本研修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现已到结题阶段。

三、省级微型课题:

1.由王华陕西省2012年度微型课题《小学高段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现已结题;2.由石升丽陕西省2012年度微型课题《对小学数学课堂中追问艺术的研究》现已结题;

3.由李志强主持的陕西省2012年度微型课题《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课的实践与研究》现已结题;

四、县级微型课题:

1.由乔爱美主持的县级微型课题《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现已立项,正在研究中。2.由樊世阳主持的县级微型课题《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课的实践与研究》现已立项,正在研究中。

五、校本微型课题:

我校2013年共立项校本微型课题41个,结题工作正在进行中。

第19篇:课题研究

篇1:课题研究范文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陕西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2008年11月14日- 1 -- 2 -- 34 -分类号 密 级 学 号 g623.2 j24092 题 目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与实施初探 作者姓名 王瑞君 指导教师姓名 赵升旗 副教授 学科专业 教育硕士(语文) 提交论文日期 二○○七年四月 篇2: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说明: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一、题目。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

2、仪器设备的应用;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

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

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

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

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篇3:课题研究调查报告格式及范文

研究报告的格式

一.标题:少于25字

二.署名:学校、组长、组员、指导教师

三.摘要:一般为200至300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四.关键词:标志性词语3至5个

五.前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时间、研究方法 六.正文:研究过程、分析讨论 七.结论与建议(也可以把“结论与建议”放入正文中) 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访谈提纲、访谈记录、研究日记等

参考范文 编者按:

有的同学开展完研究性学习后,却不知道如何撰写研究报告,有的同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写出的研究报告却很不规范。下面我们剖析这个曾经获得湖南省一等奖的课题研究报告,来教大家如何撰写社会科学类的研究报告。 让交通更加便捷

——关于长沙市城区道路设施设计的调查研究

课题组:程瀚(组长)、黄思为、林夕、张澄曦、楚功崚、吴昊、庄舒程、陈洋 指导老师:周小青老师 教师指导:

好的标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要求准确揭示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做到题文相符。同时要高度概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标题的写法有两种:单标题和双标题。这个标题使用的是双标题,双标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主题,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主要内容。最初他们定的标题是《捷径背后——关于城市道路设施人性化设计的调查研究》,但是主标题仅仅只反映报告的部分内容,没有概括调查主题,而且副标题没有说明调查研究的范围,后面做了修改调整。这样主题鲜明,调查的目的、范围也非常明确。 研究报告不要忘记署上课题组每个成员名字,否则给评审带来麻烦。同时也别忘记署上指导教师,这也是表达我们对指导老师的尊敬。 摘要:

交通是城市的骨架,交通设施的建设更是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生活中交通设施有着许多不合理的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本文对此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发现城区交通设施设计存在着许多欠人性、不科学的问题。研究表明,城区交通设施需要完善,设计要科学,规划要合理,才能达到和谐出行。

关键词:交通设施、城市规划、人性化、和谐交通 教师指导

摘要是调查报告基本思想的缩影,是调查报告的简单介绍,目的是使其他人对全文有—个大致的了解。一般用第三人称来写,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研究报告的摘要字数在200左右。

关键词是指文章中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词语。它是文章内容、观点、涉及的问题和类别等方面的标志和提示。一篇文章关键词的个数根据文章内容需要可多可少,一般3—8个为宜。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城市交通生活中常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道路堵车、交通事故、行人踩花坛、不顾禁止横穿马路、车站站牌设计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从客观上看几乎都有设计不人性化、缺乏科学性原因在里面。随着2008年的到来,中国很快就要迎来一场盛典——奥运会。 和谐交通的建设刻不容缓。而做到和谐交通的第一步就是完善交通设施。于是我们对城市道路设施的人性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二. 研究目的

1.寻找长沙市内诸多道路设施设计的不合理方面;2.对一些欠人性化的设计规划提出合理建议 三.研究时间:

2007.09.07 - 2008.1.20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法。其中调查分两部分: (1)到长沙市城区内各交通干道进行实地测量;(2)到餐馆、书店等公共场所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司机(公交司机、私家车、的士司机)、行人和交通劝导员。

教师指导:

前言又称引言,是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即开场白。主要内容是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或阐明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方法,或介绍研究的背景、范围及意义,以使其他人对论述的内容先有个概括的了解。这个部分作者是从七个方面进行来描述,让读者清楚了解他们课题研究的背景是城市交通生活中常存在着许多问题,目的是如何改进道路设施不合理的设计,同时交代了具体的调查时间、地点和研究方法。正文:

经过组内分工,八位组员分成四组,分别对司机、教师、市民、交通劝导员进行调查,于是我们得到了很全面的数据。此次调查共访问72人,发出问卷80份,其中有七成以上的人认为道路设施存在着设计不人性、不科学的问题。 城区交通设施现状 图1 对于马路上交通设施,四类人群都有一致的意见,那就是交通设施仍有很大的一部分需要改善。大部分人对于人行设施是不太满意的,主要存在人行设施遭到破坏未检修、部分设施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其中对于人行设施建成后的管理许多市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城区的设施管理并不到位,许多废弃的设施没有得到及时检修,而到多数新增设施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二)道路照明设施 表1 夜晚的照明可以说是城市设施中最成功的一项,大多数人都认为设计很合理,少数人反映某些路段的路灯损坏后未得到及时维修,并希望红绿灯的时间调控能更合理。

(三)机动车配套设施情况 图2 停车问题是城市交通现状最严重的问题,无论的司机、教师、市民或是交通劝导员都觉得市内的停车设施建设亟待完善。有车的朋友常有找不到停车点,而商场下的地下停车场收费偏高,且停车场的布局复杂,停车不方便。,在我们的调查活动中不少人提出了要设置免费停车场的建议。

(四)城市绿化设施情况 图3 绿化设计有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最明显的有花坛的长度设计和位置设计问题。绿化设施的目的在于美化城市环境,缓解交通带来的污染,而大多数绿化设施遭破坏导致设施的功能大大下降。也没有达到预计的绿化环境的效果。

(五)道路规划情况 表2 交通堵塞是潜伏在城市道路繁华背后的一大重要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设施的规划对此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城市中道路的规划对于出行并未造成不好的影响。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道路设计的不合理,有些道路宽但车流量小,有些道路站车流量却很大,道路的设计一开始并没有考虑流量的问题,从而导致道路在增修,交通压力区没有缓解。

(六)城市交通总体情况表3 这一组问题是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然后要求被调查人填写自己理想中的城市道路环境,为了不耽误人们的时间,我们用多选和矩阵的问卷形式侧面展现人们观念中的和谐交通。 首先要充分肯定城市交通的建设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提升了长沙市的形象,但城市交通设施现况不容乐观,除照明设施可以真正发挥其作用,调查中的其余五项设施都存在着各种问题。人行设施(主要指地下通道、人行道、人行天桥等)修建不到位,部分路段存在设施缺失、老化、设计位置不科学的问题;绿化设施破坏严重,天气严寒时植物的保护没有做到位;道路旁车位阻挡交通正常运行;街道宽度不适应其人流量导致上下班时交通异常拥挤。这几类问题中,尤以人行设施和绿化设施设计问题最为严重。总之,城市道路设施的建设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设施修建后并没有完美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绿化问题),设施作用得到完全发挥需要从人性化和科学性入手,这样才能保证城市交通的正常、完好运行。

教师指导

作者从六个方面来分析城区交通设施现状,其实他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就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归纳,问卷设计了十七个题目,但他们将调查内容相近的题目放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非常有条理的进行分析。而有的同学不善于概括,直接对每个题目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这样会导致报告内容松散。这篇研究报告他们首先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统计处理,然后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最后撰写研究报告时他们就可以结合图表来进行分析,让读者感到很清晰,有说服力。

第20篇:课题研究

《新课标视域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的和谐统一, 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观念的更新、自身人文素养的高低是影响课堂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标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人们对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呼吁逐渐高涨起来。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样重大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内涵是不行的。正所谓“不怕秀才衣服破,就怕秀才肚子里没货”,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不高,何如去培养祖国花朵的完善人格呢。在课程改革全球广泛化的当下,各国都兴起了新一轮课改。各**语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就是将人文素养教育作为重要改革目标, 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 21 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使学生在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英国在 1999 年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即精神方面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芬兰的议会和政府作出的政策声明及关于教育政策的公共辩论, 表达了当前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其中, 特别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明确文化认同和国际化及促进体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三方面得到强调。我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 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及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 更要付诸行动, 通过教师的努力, 培养一个个生动、富有个性, 具有人文素养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人, 这也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亟需提高的要求越来越被重视,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如不能与时俱进转换新观念,保存较多的传统模式、自身知识面不广等。然而,随着新课改的广泛推行,全球新一轮课改的推进,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明确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 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及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开展的“新课标视域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以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转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观念,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有利于营造人文校园。人文校园的建设充分体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人文校园最大的特征就是“人文性”,一切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立场上的对话者身份。

3、有利于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人文素养是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承担起伟大的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教师的素质说

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首先,专业的知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的知识素养即教师的知识结构,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基础;其次是能力素养,即包含听说读写能力、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在内的教师能力素养,能力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外在体现;再次是心理素养,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特点,这两个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与心理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有利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最后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讲,人文素养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内涵和特点,这不仅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小学语文教师的社会责任以及教育过程的特

殊要求,而且也对社会文化传递具有特殊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语文教师本身拥有较高的人文性,才能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显现于语文课堂。

人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而且在教师素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社会说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标准。人们对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吁也逐渐高涨起来。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体验能力和分析、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就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本课题研究的是如何从小学语文教师存在诸多不完善的现状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待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国内相关研究的综述

在国内,教师人文素养的研究很多、也很成熟,而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还处于较青涩的状态,但已臻于日趋成熟的状态。目前,研究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策略仍在日趋见涨。一些学位论文和期刊在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方面的论述,也很多,如有湖南师范大学肖丽俐硕士论文《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研究》、合肥学院教育系崔学勤《新形势下小学教师人文素养建构研究》等。所以我的课题研究,将借鉴他们的经验,从现实情况出发制定可行的方案。我国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是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我也就其不完善的现状,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旨在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我提出的几点具体可行的策略如下:

(一)营造人文校园。营造人文校园,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学校环境下共同成长,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

(二)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博览群书,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时时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进行课堂改革。课堂改革也是挑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一大因

素,小学语文教师若能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时时创新,这将非常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预期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由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长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便充分发挥在教学上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师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企图通过此课题,提出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以便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研究探索出一套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以待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2、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自身的人文素养通过教师语言表现出来,以待去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原则

1、主题性原则:在新课标视域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研究的课题中,小学语文教师始终是研究的主体。以小学语文教师为主体去研究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提高目标的有效方法。

2、实践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旨在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小学生的人格。

(二)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为了切实了解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我在小学做过问卷调查,网络上做过调查等。

2、分析统计法:对调查、检测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3、观察法:在平时下小学时间,通过观察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行举止,评估

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状况。

(三)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在平时的下小学见习时间,观察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行举止,并记录下来。

2、课后在老师了解在职教师自身的教学状况。

3、假期,在生源地小学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主要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不断探索研究方法,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力争研究取得实效。

1、开展理论学习,从网上和报刊查找有关资料,并撰写相关感想。

2、将平时做的调查同有关资料相对比,找出差距,记录在案。

3、分析资料,和调查,将资料和调查相磨合,撰写结论。

4、及时总结,定期调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邀请老师对本课题的成果进行鉴定,提出后一轮研究的思路和方案。

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课题研究现状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