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0 21:06:2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文化课程论文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年月日

国内滨海旅游文化研究和如何用文化推动旅游进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滨海旅游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国内有关滨海旅游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滨海旅游消费文化研究和滨海旅游经营文化研究两大主题。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重要性,探究旅游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何用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内滨海旅游文化;滨海旅游消费文化;滨海旅游经营文化文化,旅游业,利益相关者。

引言:

近年来,我国滨海旅游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日益成为我国旅游业界关注的焦点。滨海旅游文化是关系滨海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主题为“滨海旅游文化”进行相关检索,发现相关文章数量仅为2篇。这表明很少有学者对滨海旅游文化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然而,笔者通过对国内滨海旅游和海洋旅游文献的查阅,发现众多学者对滨海旅游文化进行了零星的探讨。通过对以上文献研究内容的梳理,结合马波对旅游文化的定义和构成分析,笔者认为国内滨海旅游文化研究主要可分为两大领域:滨海旅游消费文化研究和滨海旅游经营文化研究。

一、滨海旅游消费文化研究

滨海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文化,学者在滨海旅游者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文化对滨海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在滨海旅游者消费动机方面,刘家明认为,旅游者对海滨兴趣的转变主要是由于文学艺术作品对海滨风景的宣传和地质科学在地质现象方面研究的发展。田克勤认为,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实行带薪假期和双休日使城市居民在假日里到海滨度假的需求增强。此外,滨海旅游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愿望。在滨海旅游者消费特征方面,顾建清等通过对昌黎海滨游客的调查,分析了游客构成的特点:海滨游客在距离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结构;游客的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游客的职业以工人、机关干部、教师和学生为主;各种年龄、职业、学历的旅游客对旅游环境的要求有明显的差异。年轻人对运动型旅游项目感兴趣;年龄较大的以欣赏自然风光和享受疗养环境等休闲型旅游为主。此外,年轻人还对求知型旅游项目有一定要求,选择自然风光和增长见识的比例较大。总的来看,学者对与滨海消费文化的研究不够细致,内容较少;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滨海旅游者动机研究、滨海旅游目的地选择研究、滨海旅游消费支出结构研究、具体的旅游消费倾向研究、滨海旅游审美研究等缺少系统的阐述。

二、滨海旅游经营文化研究

(一)滨海旅游产品经营文化研究

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滨海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质分析和滨海旅游产品的文化塑造和表现方法。在滨海旅游资源文化特质分析方面,陈航等对我国海岛旅游文化资源特征及其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文化是形成海岛旅游体验和感受的核心;黄秀琳等指出,福建作为海峡西岸重要的滨海省份,海湾、岛屿众多,构成了以山海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带,文化类型多样,内涵深厚 ;郑培迎从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指出,我国滨海旅游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应着重挖掘文化内涵,给予科学开发。在滨海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盛红认为,滨海度假文化的度假性、开放性、外向性和崇商性,是滨海旅游度假区吸引度假旅游者的关键所在,指出开发滨海度假文化的意义并提出其规划开发原则;董志文等就青岛滨海旅游文化的开发提出设立“青岛海洋节”的建议,并阐述了必要性和可行性;郑培迎指出,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开发建设普遍存在“重设施、轻文化”的现象,提出了我国滨海旅游业海洋文化开发的若干建议 ;黄秀琳等从文化建设角度提出福建滨海旅游的开发思路,突出滨海各城市的文化特色、拓展海洋文化内涵、营造和谐的现代旅游文化环境等;刘洪滨等认为,山东滨海旅游产品的开发,针对国际市场,有选择地开发适合需要的山东滨海旅游产品,如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胶东民俗和海鲜美食产品,具有欧美文化特色的青岛、烟台古建筑产品以及威海甲午战争纪念产品等;胡荔香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探讨了文化型滨海度假区的开发。

(二)滨海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研究

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滨海旅游对目的地的文化冲击和滨海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的确立与宣传。在滨海旅游对目的地的文化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对旅游业的影响方面,黄秀琳等认为,发展滨海旅游有利于福建省充分利用本身的文化优势增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不同阶层人民之间的交流;可以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展示给世人,有利于福建文化的彰显和传承 。宣国富等则就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海南省海口市和三亚市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其对旅游业的态度。在整体旅游形象的确立与宣传方面,黄秀琳等认为,福建滨海旅游在整体旅游形象设计和塑造上,仍应坚持政府主导性的原则,举全省之力通过政府政治行为或民间自愿行为重塑福建稳定、祥和的旅游氛围。刘忠秀等对山东省各滨海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主题的确立提出了建议。总体来看,滨海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研究只停留在描述性的论述层面上,缺乏深入的实证调查,很少有学者进行深度的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此外,滨海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问题的研究匮乏。

三、国内滨海旅游文化研究总结

综上,学者们对我国滨海旅游文化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总体显得较为零乱,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有些重要的问题则被忽略。在滨海旅游企业市场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的情况下,滨海旅游企业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并没有涉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滨海旅游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滨海旅游文化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持谨慎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度的研究,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宏观性和描述性的研究层面上,要用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和系统的论证和研究。

四.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Berry(1992)等提出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主要强调文化和活动或行为的联系,认为文化包含衣食住行、经济生活和迁徙方式、个人和家庭的活动、政府形态、福利宗教与科学艺术,以及生活圈子等。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五.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有一条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可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仅在文化上,更在于先进的文化上。文化粗略可分为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先进文化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落后文化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绊脚石。先进文化在推动旅游的发展的同时验证文化的先进性,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构建新的先进文化,新的先进文化又能推动旅游业实现更进一步的新发展,这样形成良性的循环。

六.利益相关者利用文化推动旅游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 是20 世纪60 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影响日渐扩大。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从1963年斯坦福大学研究所首次定义利益相关者算起迄今为止经济学家己提出了近30种定义“其中对利益相关者最广义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是指凡是能够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从系统动力学著名的“内生”理论角度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共生系统。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关联带动性强的产业,能够影响旅游业发展或者被旅游业所影响的人或团体很多,本文研究的旅游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社区、旅游区、旅游企业、旅游者。

(一)政府提供良好的宏观文化环境

中国的旅游业采用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型,政府通过提供良好的宏观文化环境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行政手段把持旅游业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政府层面积极推动文化在旅游事业中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手段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将民族文化、地域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继承和发展先进的文化,为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地方政府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结合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启动目的地营销系统,以地区的特色文化作为主要卖点制作地区旅游宣传片,在旅游客源地设立宣传站,提升地区形象,提高旅游地知名度。

(二)社区营造和谐的、有特色的文化氛围

居民的形象代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居民的文化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代言人。旅游地的开发带来不同文化的旅游者对社区的价值观形成冲击,社区的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对社区居民进行正式的宣传和教育,给予各种有力的支持条件构建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和谐社区。一个和谐的社区,一个对旅游者持包容和真情欢迎的社区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安全而愉悦的旅游环境。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好奇所驱动的,旅游者乐于深入到社区中亲身体验原汁原味的当地文化,社区保持当地独特的文化,包括建筑风情、饮食习惯、服饰打扮、民俗节庆、歌舞乐奏等等,秉着热情好客的待客之道与旅游者通过深入的接触,建立深层次的感情就能够在吸引源源不断的新的客人的同时还能牢牢抓住老客人,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和大大提高重游率是旅游文明的标志。

(三)旅游区挖掘深层次的旅游文化内涵

旅游区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核心地区。旅游区大打文化品牌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增强吸引力。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结合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形成独特的、不易被模仿的核心产品。将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之中,提升旅游产品文化的内涵,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对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的挖掘绝非易事,旅游区要深入到老百姓真实的生活中去,通过亲身亲身体验,全身心的感受获取文化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再经过现代营销手段的包装,打造内容与形式同样精彩的旅游产品。在对文化实现商品化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手段尽可能保护文化,防止旅游对文化的过度开发而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实现开发和保护的协调是利用文化推动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四)旅游企业大力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

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旅游企业的支持。旅游企业是连接旅游资源和旅游者的纽带,旅游企业将旅游资源通过开发后吸引旅游者到旅游目的点开展旅游消费活动,完成价值的交换。旅游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竞争力是决定旅游事业发展的关键,企业文化是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标志。旅游企业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使之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市场反映能力,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产品研发水平,以高品质的服务赢得旅游者的信赖和偏爱。企业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并非一蹴而就之功,需要经过经历风雨的洗礼,历史的沉淀。

(五)旅游者提高自身素质,做个有修养、有文化的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者对旅游的消费,旺盛的需求能够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在尽情享受旅游的过程中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尊重他人,真诚对待当地居民和旅游工作人员,爱护旅游景区景点,保持环境卫生,不乱涂乱刻,营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旅游者提高文化道德修养,不仅使得自身更好理解和享受旅游,还能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推荐第2篇:旅游文化论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

旅游文化论文

安徽黄山

去年夏天我乘坐火车去安徽看望我的老同学最好的哥们,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念书。他带我去了黄山,他说来安徽

必须得去黄山不然就白来了。黄山在宏村,宏村位于黟县城北11公里,距屯溪65公里。车马劳顿暂且不谈,我们来到了黄山脚下,去黄山旅游,可谓是自己由来已久的一个夙愿。很多很多的人都会说,我去过黄山,或是路过,或是专程,甚至还会有人说,我曾经在那里工作、学习过很久,我曾经去过很多、很多次,等等。但是,有谁能够真正了解黄山呢?很多人都知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但是黄山到底有什么值得令人骄傲、令人迷恋的呢?有人会说,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请问,您眼中的奇松有哪些特点?您看到的怪石有什么特别?您拍到的云海有怎样的特色?您试过的温泉有什么奇特?老实说,这次去,行色匆匆,我没有看到阳光下的奇松,没有见到想象中的怪石,没有看到蔚为壮观的云海,甚至连温泉在什么位置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去试一下了。我所看到的黄山仅仅只是:“午后残阳隔山映,迷雾朦胧不见天。无边落木萧萧下,飞雪漫卷行路难。”因此说,这次我等于没有去过黄山。

更何况,黄山有四季,正如欧阳修所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不同。春天(3-5月)可观百花争艳,松枝吐翠,聆听百鸟争鸣;夏天(6-8月)可观苍松翠柏,云蒸霞蔚,享受避暑休闲;秋天(9-11月)可观松青石怪,枫红菊黄,欣赏云舒云卷;冬天(12-2月)可观雾松冰挂,飞雪漫天,享用羽化灵泉。

再者,黄山还有很多景点,而不仅仅只是四绝和四季,更非前山和后山那么简单。黄山的主要景区有:温泉景区,玉屏景区,北海景区,白云景区,松谷景区,云谷景区,等等。另外,在这些景区,有的可以观日出,看日落,有的则可以拍云海,赏雪景。

我下面来介绍几个景点是我去过的比较好的,其中也有从网上搜到的资料。据网间记载:黄山,屹立在中国安徽省南部(北纬30度1分,东经118度1分),盘垣于歙【Shè】、黟【yī】、太平、休宁四县之间,方圆250平方公里,精华部分154平方公里。黄山原称作黟山,因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修身炼丹,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名。黄山不仅以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还是一座资源丰富、生态完整、具有重要科学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山现已成为中国名山之代表,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并与长江、长城、黄河等,并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黄山景点之飞来石。来到这里时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她独特的魅力,人类在她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我深深感受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妙。飞来石黄山的白云景区,位于光明顶西北方。相距近1公里。飞来石高12米,宽8米,厚1.5至2.5米,重约360吨,形态奇特,如此巨

石却被竖立在一块长约12-15米,宽8-10米的平坦岩石上,令人惊叹不已!地质学家认为,飞来石这一奇观是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真可谓天设地造。

黄山景点之翡翠谷。翡翠谷景区在黄山的东部,又称“情人谷”,谷中之水源出炼丹峰、始信峰,游人可至的景区有6000米长,峡谷中分布着大小彩池数百个,有40余个彩池的面积超过100平方米,最大的彩池面积近1000平方米。

翡翠谷彩池是令人们梦绕魂牵的地方,她是彩色的旋律,瑰丽的诗章;她是天下奇观,人间胜境;她是色彩斑斓、变化无穷的画图。我想以诗的激情、诗的语言来描绘她。但是,面对她,任何语言文字都是拙劣的,都无法表达出她的玉貌丰神于万一。这里是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一切都显得那么明净和魅力,它让人变得更加灵秀、纯真和多情,无数的情侣都在这里倾吐着爱情,弹奏过恋歌,正如歌中所唱到的:山有情、水有情,翡翠谷中藏真情,情有我,情有侬,患难相助情更浓。

黄山之日出。黄山山势高峻,千峰万壑,云雾常铺,日出景色气势磅礴,宏伟壮丽。破晓前,天边渐明,翻滚的云海面上,会出现一圈金色的花边。此时,烟云弥漫,山形树影,时隐时现,虚无缥缈;俄顷,曙光初露,丹砂辉映,海空间突然跳出一个红点,形成弧形光盘,在冉冉上升中变成半圆;刹时,一轮红日冲出波涛,喷薄而上,腾空越起;这时,披着轻纱的峰峦和巧石,渐入眼底,整个山脉,沉浸在艳丽的彩光之中。天空中,霞光万道,犹如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观日出的地点:光明顶、曙光亭、清凉台、狮子峰、白鹅岭、鳌鱼峰、丹霞峰、玉屏楼等。

这是我觉得最好玩的几个地方,当然还有光明顶、莲花

峰、石门峡等都挺很玩,黄山之行是我旅游记忆中的一处圣地 ,也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旅游实用信息

门票:

旺季(3月-11月,春节期间)景区门票230元/人,索道80元/人

淡季(12月-2月)景区门票150元/人,索道65元/人 开放时间:

票房开放时间06:30-17:00 索道运行时间:冬季08:00-16:00,其他季节06:30-17:00建议游玩时间: 2天

黄山观景佳处

①观日出最佳地点:清凉台、曙光亭、狮子峰、始信峰、丹霞峰、光明顶、鳌鱼峰、玉屏楼。②看晚霞最佳地点:排云亭、丹霞峰、飞来石、光明顶、狮子峰。③看云海最佳地点:玉屏楼观前海、清凉台观后海、白鹅岭观东海、排云亭看西海、光明顶看天海。④看雪景最佳地点:北海、西海、天海、玉屏楼、松谷、云谷和温泉。 如何到达:

出机场后乘18路/19路公交至屯溪汽车站,再搭乘屯溪至太平的班车在汤口下车。

火车站出站直接搭乘屯溪至太平的班车在汤口下车。 最佳旅游时节:

黄山一年四季风景皆赞,春夏之交(4月)花香遍野,夏末初秋(7月)晴朗时易观日出日落,冬季(12月-2月)雪景最难忘怀且淡季票价实惠。

旅游小贴士

问题一:小型面包车追车。

当您开车快到高速路口时,会看见一辆或几辆本地牌照的小型面包车和小型轿车停在路边,你千万不要放慢速度或停留下来想要问路的样子,否则他们会立即跟上来,问你需要干什么?是住宿吃饭还是到那里旅游,如果你搭讪了,那么坏了,他们会紧跟你到任何地方:他们会根据你的答话揣测你的意图,带你到你说的酒店、饭店和景点,天花乱缀地吹嘘一番,把你带到他们预先踩好点的地方,店老板看到他们带来的会把价格开很高,即使你不满意他们会带你到下一家,情况会一样,直到你到目的地,这样他们就能从酒店老板那里拿到丰厚的回扣。 问题二:出租车。

出门旅行少不了乘车,在黄山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很多地方,都会有很多出租车停靠路边,司机看到是外地游客,就会迎上问是否上黄山旅游,帮你拎包提水,非常热情,

然后告诉你只要30-50元就可以租他们的车子到黄山风景区去(他们一般会以我的车正好返回风景区[或到风景区去接客人],正好顺路带上你们,只收个油费),要知道从市区到黄山风景区大门有70公里路程,加上放空返回就有100公里出头,还要经过两个收费站,如果你相信30-50块钱可以到山脚下,那么您一定上当了。 问题三:火车站拉客。

黄山与全国其他大型旅游城市一样,很多人在火车上或车站处拉客,鱼龙混杂,有个体职业拉客者,有正规旅行社人员,有黑社黑导。 问题四:汤口妇女追客。

目前虽然黄山景区管理比较严格,但是存在很多追客妇女,请驴友一定要注意,切勿相信追客者,这些人行骗的手段是相当高明的。

科学配备登山用品

来黄山旅游,大可不必千里迢迢背一大包物品。只需带上必备的生活用品,药品,个人卫生用品,保暖的衣物,像机等。雨衣,拐杖,水和食品在山下就可以买的。屯溪市区的很多东西要比大城市里便宜的多。不过山顶贵的多啦。水和食品:驴友最好在背包外放一小瓶水,饮用方便,包内再放

大瓶,以备用,登山过程中,体力消耗大,多带高能,高热食品,要含盐份大点的。甜食少带,累了一点都不想吃那个。

黄山旅游谚语有:不到文珠院(即玉屏楼),不见黄山面;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不到狮子峰,不见黄山踪;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

推荐第3篇: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

一、旅游本质的认识

旅游现象在今天已是深入人心并为普通大众触手可及的东西,因此,我们实有必要对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旅游现象的规律性运动有切实的把握。旅游作为一种活动或现象,在历史上可能已经存在了成千上万年。然而把旅游现象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却还仅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并且这种研究一直主要地还是限于对旅游世界进行的某种直观的描述。

旅游的本质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从作为内核的审美与愉悦的规定,到它所展示的一般属性,直到其外部可见的特征,甚至由这些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旅游行为特点,都在不同的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因此,我们只能在一个高度整合的框架下才能认识旅游的全貌。 旅游的本质与特征也会为旅游行为的倾向性的表现规范出一个适宜的阈值。旅游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由旅游的目的决定的,当然这种目的最终会反映到整个旅游过程中,这同时也使我们得以通过旅游的外部特征反观其本质的规定。旅游的特征是使旅游与其他具有相同目的的行为相区别的根本标准,它们使旅游成其为旅游。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是由旅游的特征决定的,或者说,旅游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孕育旅游行为特征的温床。

二、旅游的本质规定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旅游具有审美属性。

叶朗在1988年1月20日的《中国旅游报》上曾撰文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虽语焉不详,但谈吐率直,令人警醒。而在沈祖祥看来,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为实现自身某种需要而作的非定居的旅行的一个动态过程复合体”,“旅游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一个内容”。冯乃康先生则更加明确地认为:“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获取精神享受为指向”,因此,“旅游不是一种经济活动而是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生活是通过美感享受而获得的。因此,旅游又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王柯平也认为:“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而俞孔坚则指出,“观光旅游是景观信息的探索和景观知觉过程,是一种景观审美活动”。

从旅游发生和运行过程上看,由于审美和自娱是旅游的内核,因此,旅游就表现为一种个人行为,并且是在个人的意愿、志趣支配下受个人支付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行为,不管是以散客或组团的形式旅游,均是如此。这种目的性行为,是旅游主体在审美意识的支配下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并以审美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旅游的主客体各自都不是旅游,但构成旅游发生的条件。另外,在旅游审美过程中可以看到它与艺术审美的区别,在于二者在不同的水平上,并产生不同的社会意义。旅游审美终止于自我水平,其审美认识不以任何形式外化于他人,而艺术审美创作则以成果形式外化于他人。

三、旅游的基本属性

(一)旅游的消费属性

旅游消耗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即使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如仅限于个人的流连山水,陶醉于大自然(而非人化)的美的恩赐,他也是在消磨本可以用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时间。所以,旅游无疑是消费行为,不是生产行为。

然而,旅游消费有大不同于日常消费之处,突出地表现在重视精神内容、追求审美体验,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消费的畸变,而这些均决定于旅游的本质规定性以及旅游所具有的外部特征。

(二)旅游的休闲属性

旅游所具有的休闲属性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1、旅游的目的表现为借助各种可以娱情悦性的活动达到审美体验,在旅游的全过程中,总是自然天赋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占居着主导地位,表现出与一切休闲行为的一致的品性。

2、旅游是发生于自由时间的行为。是一种休闲方式,但与其他休闲方式相比,旅游在使用自由时间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要求用于旅游的自由时间的相对完整性。

(三)旅游的社会属性

旅游的社会属性的存在不仅因为审美意识作为旅游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性地存在,而且,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旅游需求还表现为受时代的强烈社会影响所具有的特征。例如,“中国古代的旅游就好像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折光镜,在这面镜子里,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时代文化的影子,或强或弱地袒露着中国文化的灵魂。先秦的朦胧,魏晋的颓废,隋唐的高昂,明清的恬静”,以至于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追逐3S和今天普遍倡导的生态旅游,无不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在旅游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四)旅游的特征

旅游的两个突出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1)旅游的异地性特征是指旅游活动的发生要以行为主体的空间移动为前提。

(2)旅游的暂时性特征是指旅游仅是发生在旅游者人生时间波谱中某一时段上的行为

。旅游者按计划出游,也要按计划返回。

而我的认识是:1.旅游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处于自身原因,自觉自我的去旅游。2.旅游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当到达一个新的地方,总会接触到那里当地不同的文化、环境、思想、行为等。就这样,于潜移默化中学习当地的新的习俗文化。3.旅游是主观的。去哪?何时动身?怎么去?对当地看法怎样等都是受旅游者主观支配的。 旅游文化

历(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树林。汉代徐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传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英国.IB.泰勒)

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例如,要绝对复原“丝绸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时,我们应尽可能的在现阶段考虑周全。当然,我们不应反对历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种颠覆是要有根据的。所以,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的,应考虑旅游、历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结合。这样才有研究价值和意义。

旅游文化主体从心理上需要真实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不应将民间调查上升到学术依据。旅游客体应反映客观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实、准确、最新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尊重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赋于客观真实历史意义上的旅游文化,才能发展本地、本区域、本民族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绝对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1990年10月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提出:“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那些鲜明地反映着旅游经济和旅游活动特殊需要的部分,如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以及各种复合旅游特点的娱乐形式等。一言以蔽之,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 旅游文化具有移动传播性、时代性、民族性、阶层性的特征。 旅游文化蕴含真实的历史文化。 二者关系:

我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在游览过程中,对旅游客体的感悟和对撞以及与旅游媒介的交流和服务,是相互影响,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社会关系总和。它更多浸透了旅游客体的客观历史文化和旅游主体的主观文化以及在旅游过程中与旅游媒介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文化。

随着旅游主体的旅游活动,不断改变着旅游客体的状态;同时,旅游客体的存在,又在潜移默化中,凭借自身的特质,影响着旅游者的心境、心情,给予他们享受生活的力量。就如,松竹梅兰的坚强、高洁总能鼓舞世人一样。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也能给予我们力量。所以,对于我来说,旅游是一个美妙的过程,放松心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我静心,收心,修身养性。

推荐第4篇:旅游文化论文

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具有表演形式简单、演出季节性强、表演风格 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等特点,这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二人转: 地域文化: 东北地区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蹦蹦儿、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是在伪满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禁演,许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到了50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 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1 二人转艺术的历史源头

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形式,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野情趣,充满了大东北的乡音乡情,在东北民间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老百姓对二人转的痴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二人转也是一部全面反映东北地区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的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近年来,二人转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借助传媒的力量,其流行范围甚广。可以说,雅俗共赏的二人转艺术已然成为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探究二人转的地域文化就要从其发源说起。

关于二人转到底起源于哪里众说纷纭,如果想要详细地追其源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二人转艺术产生于民间,与其发展历史相关的文献记载不是很全面,但是目前有2种观点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1.1 地处辽西走廊东端的黑山县是二人转的发祥地之一。

东北二人转已知最早的艺人是王纶生(艺名“老叉婆”)。据1918年编撰的《锦县志略》之《名伶》篇记载:王纶生(1723—1776年),名蹇,字纶生,艺名笑尘,锦州镇远堡(今黑山县)人。1734年(雍正十二年),他在锦州东关老爷庙演唱“蹦蹦”。“蹦蹦”就是二人转当时的民间称谓,还有俗称“双玩艺儿”的,也是二人转最早的称谓之一。在发现《锦县志略》记载王纶生的史料之前,学者认为二人转有250年的历史。但根据对王纶生身世和演出情况的记载,学者们便把二人转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年,因此便有了“300年二人转”之说。2008年,辽宁有两位二人转艺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位是赵本山,另一位就是黑山县老艺人李秀媛。

1.2 二人转与东北地区的民间萨满歌舞有密切联系。

两个人的演唱形式是典型的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袭,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来自于萨满神歌,唱段曲目多数也出自萨满神歌。二人转的舞蹈动作也与萨满祭祀歌舞非常相似。这种说法由于萨满教的失传也已经无从考证了。

二人转的源头现在虽然没有确凿的论证,但是它的发展历史体现出了二人转艺术是多元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艺术魅力来源于多元文化的精华。二人转所涉及的艺术形式众多,它是在广泛吸纳多种东北民间音乐元素的基础上重构与发展而成的。无论是“乞讨之歌”的莲花落、凤阳歌的“要饭曲子”,还是大秧歌的叙事抒情曲,民间艺人都在音乐唱腔上做了一番“滚雪球”式的摸索和积累。经过200多年的沉淀,才形成了现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多元多体多变的音乐体系

2 二人转艺术的唱腔特点

二人转能在中国迅速传播,吸引人们的主要还是其独特的唱腔和俏皮的表演。二人转除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多变唱腔之外,在表演上还有“四功一绝”的特点。“四功”是指说、唱、扮、舞,“一绝”是指在表演中运用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唱词以七言、十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二人转的唱腔通俗易懂,说口幽默风趣,不同地域表现的唱腔特点也不尽相同。 二人转在其发展历史上按照地域划分曾经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这四个流派在唱腔和表演上各有不同,每个流派都有自身的特点。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的二人转多舞彩棒,在表演中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黑山为重点,这一带主要受到河北莲花落唱腔的影响,在唱腔中比较讲究板头;南路以营口市为重点,表演风格受大秧歌的影响比较大,在唱腔上体现出热情豪放及歌舞并重的特点;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在唱腔上受到当地民歌的的影响较大,唱腔优美,内容丰富。这四个流派在唱腔上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了东北二人转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唱腔上形容二人转的艺术特质有一句俗语:“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这也充分说明了二人转在唱腔上具有地域性特色。

辽西地区二人转的唱腔“纯正、优美、字重、腔清”,是黑山二人转的特质。在过去,因为黑山二人转表演的内容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主要观众来源是农民,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许多农民都会唱上几句。因为二人转的语言多属于“实惠磕儿、扎心话、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从二人转的唱词和说口能感受到东北人那种真挚朴实和憨厚有趣的性格。这对二人转的推广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人转就像熔炉一样汲取了多种艺术成分,丰富了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以崭新的面貌面对大众,并且迅速地由东三省向全国传播开来。同时,各地二人转文化的精髓相互渗透,形成了二人转文化特有的艺术表现魅力。

3 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 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 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 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3.1 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

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 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 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 20 世纪 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 班,走村串店,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鱼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槌营 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馆、长伐木的“木邦”,唱金矿、煤矿等。这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 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也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 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 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所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单出头”的形式在人数少这一点上似乎更占优势,但表现力远不如“双玩意儿”,因此二人转便成了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是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且舞,中间加上一些口语说词,表演时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过程中不时加一些类似于杂技的“绝活”,一些艺术表演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体现的是一种“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这是东北地区封闭式文化特征的一种折射。

东北地区虽然广阔,但周边环境却是封闭型的,从自然地理风貌上看,北部为大小兴安岭,西部 为蒙古戈壁,东部为茫茫的太平洋,与中原地区唯一的通道是山海关, 然而历史上一旦出现政局动荡,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大门随时都会关闭,使得这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圈。在这样的地域文化 区域中,“外来文化”难以深入,“内部文化”也难以输出,文化交流十分困难。所以二人转自产生 以来, 艺术形式变化较小, 发展水平也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比之下,形成时间大体相近的京剧, 却能够在 200 多年前通过远在安徽的“徽班”进京,很快发展为“国粹”,而二人转尽管与北京近在 咫尺,却只能在东北地区“转来转去”,难以冲破难关、传遍全国、登上大雅之堂。在这样的地域文 化环境中形成的二人转,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封闭式特点, 它只能靠自身的“自给自足” 进行自我调剂, 追求自身艺术要素上的“小而全”,艺术技能上的“绝”,这也是它生存的必要保证。

3.2 从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来看

在东北民间,二人转演出的季节性比较强,一般都是在东北地区的“农闲时间”,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主要阶段,一般是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秋收结束开始,至第二年农历三月中旬的春耕时节结束,为演出的第一阶段,从每年的农历六月农村挂锄开始直至农历八月初秋收开始时节为止,为演出的第二阶段。 从时间上看,一年之中大约有八个月时间可以演出二人转。

演出的这种季节性特点,是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造成的。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纬度较高,属寒温 带地区,一年之内大约只有120天的无霜期,农耕的特点是春种秋收。加之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大自然给了东北地区的农民以丰厚的赏赐,使得这里的农民不必像南方农民那样,一年到头都要埋头 在田地里,靠精耕细作才能勉强糊口,一年一季庄稼的收成,就已经够他们生存所需了。他们一年之中只有春秋两季是真正的农忙季节,而冬闲时间竟然多达几个月,所以这里的农民形成了“猫冬”的习俗,挂锄的时节也不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是追求闲散和娱乐消遣。东北地区历史上开发比较晚,文化积淀较薄弱,老百姓的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休闲消遣的常见方式无外乎走亲戚、串门子、喝酒玩牌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几乎也成了一种娱乐 的方式,也多是发生在这个季节。在所有的娱乐形式中,最受欢迎的当然就是二人转这种民间演唱艺术了。 因为二人转虽然形式比较简单,但在东北民间却是艺术型最高的表演形式,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具魅力的艺术享受。

4 总结

“二人转”是在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植根于黑土地,流行于大平原,扎根于老百姓的心坎上,“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句话道出了“二人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的二人转一定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所喜爱,这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一定会红遍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蒋惠明.从农村大炕走向城市包厢的二人转[J].艺术评论,2004,(11). [2]

吴伯鸿.你是哪里人[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3] 郝晓光.论二人转的表达方式与民族欣赏习惯.戏剧文学,2006,(3). [4] 杨朴.粗鄙,二人转的艺术本质[J].戏剧文学,2004,(7).

[5] 王洪潇.二人转的野性空间[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3).[6] 罗忠秀.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J].黑龙江科技,2006,(3). [7] 李显卿.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化性格[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1).

推荐第5篇:旅游文化论文

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饶佳伟

中文摘要

近年来,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活动的方式之一,而众多学者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却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文化旅游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商品。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故文化旅游可以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有学者这样定义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系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图景”或“地方特色”,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残余。在全国掀起一股文化旅游浪潮的环境下,本文就中国各地的一些典型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和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化旅游

中国

民俗

旅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级消费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旅游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旅游活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世界旅游业的良好发展,也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接待国,可见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的需求和消费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旅游消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旅游需求已从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从单纯的追求游山玩水或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转变:旅游者已从少数上层人士向普通老百姓转变。总的来说,旅游消费正向审美和文化方向过渡,人们对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文化活动与娱乐活动已经结合在了一起。文化旅游是满足新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者更喜欢在旅游目的地参加刺激、有趣的活动,以亲身体验异地文化带来的奇特感受,从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在文化旅游的纵多分类中,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21世纪最受百姓欢迎和追捧的旅游项目。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欢迎,在当今旅游业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文章从目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归纳综述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其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俗(也称风俗习惯或民俗风情)。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一、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旅游资源就其内容结构来说,大致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块。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大块。

(一)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旅游产品的主体 在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最早,并且一直作为中国旅游产品的主体。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属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默默无闻。它好像是一位深居闺中而期待出嫁的少女,有待人们认识其娇容与品性。

(二)中国的民俗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 一是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生产、商业、贸易的经济文化,乃至婚丧礼仪、岁时节令的社会文化和游艺竞技的文体文化,都有其特独的民俗。二是地域覆盖面宽,地方色彩浓。中国地域广袤,气候复杂,其民俗事象既有全国共同性,又有地方差异性。三是民族特点鲜明,民俗事象异彩纷呈。除了汉民族的特色以外,还有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这众多的民族便为中国民俗资源的异彩纷呈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发中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吸引性提供了前提。

(三)民俗旅游资源犹如旅游业中有待开发的原料 开发,就是要把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民间的民俗资源,经过发掘、整理、筛选和升华,使其具有招揽游客观光的功能。并不是所有民俗资源都可开发为旅游资源。民俗资源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民俗资源中那些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吸引旅游者的民俗因素和事象。目前国际旅游市场消费正向高层次发展,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度假式的旅游,而更注重在旅游目的地参与多种有趣活动,以亲身体验异质文化模式带来的奇特感受,进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民俗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能够满足旅游者寻求异域情趣的需求,所以观赏乡土风光,考察风土人情的各类特色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受到了日益增多的旅游者青睐。国际旅游业出现了以探寻异域风俗为主的态势。

二、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许多旅游企业和旅游投资商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尝试,特别是开发一些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有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等等。但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主要问题有以下3点。

(一)民俗被淡化 以无锡的吴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二)民俗文化被同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三)民俗特色文化被庸俗化 民俗特色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搞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用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只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

三、开发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中国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并且有突出的特点。抓住民俗特色旅游的优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国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搞得比较好的例子来看,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抓好以下方面。 一是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 文化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挖掘文化内涵,注意突出特色,创奇出新,突出各民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显示其独特性,以特色取胜。 二是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 所谓软件建设,是指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文化节目的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所谓硬件建设,是指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形成新的吸引物,又可以较快地积累硬件建设所需的资金。硬件的建设要根据旅游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要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需的设施。切忌只注意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只注意建设饭店而忽视管理饭店,以免失去平衡,妨碍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是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应根植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 中国许多表演艺术都根植于地方文化,以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座独具吴地文化特色的园地,在“吴地住宿馆”里展示的是古朴的堰里农舍和家庭手工作坊。在那里,可以看到酿酒、打豆腐、纺织所用的各种设施,并且有当地人亲自为游客做示范,给外来游客一种新鲜的感觉。吴文化设计力求使公园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使游客进入公园后,接触到古老而又新奇的民情风俗,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当然,在挖掘地方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移植外来文化,如深圳世界之窗的艺术表演就移植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 四是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 现代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乃至经、贸、商相结合、相配套的系统。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营活动,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许多旅游者常常把观赏民俗活动与从事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中华民族众多,民俗各异。如西藏的雪顿节、云南泼水节、四川的火把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各具民族特色,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地区正是以民俗活动为吸引物,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与商品展销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川凉山举办火把期间每天设3000多个商业摊点,日销售额比平时增加7倍。所以,必须把民俗活动与经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花,贸易结果”。 五是“雅”与“俗”相结合 旅游目的地的表演要注重雅俗结合,雅可以产生差异感、新鲜感与吸引力,俗可以产生市场规模。从经营角度说两者缺一不可。不雅就没有比较优势,没有吸引力,不俗则市场规模太小,经济上不可行。雅与俗的结合有两种途径,雅的节目搭台,俗的节目唱戏。即开辟一些高雅的演艺产品来吸引游客,产生轰动效应。另一种途径雅之俗化,即把那些高雅的表演性艺术产品部分化成群众能够参与的艺术产品。如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素有“陶都”之美称,宜兴的制陶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在以前,我们看不到这种高雅艺术的制造过程,但是聪明的宜兴人将这种制陶流程俗化,在陶都宜兴丁蜀镇,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各种陶瓷艺术品,而且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制陶的过程。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参与性强的民俗化的节庆艺术表演节目很多,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射箭、赛马和摔跤),维吾儿组民间舞蹈“赛乃姆”,纳西族的“巴乐跳”,黎族的跳竹竿等等,都很适合在旅游地展开。 最后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 要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近似、异特与拟古资源。旅游心理学认为,两种知觉对象如果相似,易为人们知觉并乐以接受,这就是求似心理。旅游者看到似曾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侨居国外异域的华人来说,往往由此激发起强烈的归属感、民族感和爱国心。对这类旅游对象,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满足“寻根求源”的欲望。至于求异,则更易理解,因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求异的欣赏活动,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特别重要。他们往往有猎奇求新的心理。对这类旅游对象来说,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异越好。当然,一定不要违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损少数民族形象和有伤民族情感的事来,至于求古或求旧,这是游客的另一种心理需求。当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氛围,故而对越古旧的东西越喜爱,以满足怀古怀旧的欲望。故民俗设施宜旧不宜新、宜拙不宜丽。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产资源,因地取材,就地利用。 我们已经走进了21世纪,新世纪的帷幕已经拉开,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颖而出,并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中国,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全社会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必能使中国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雷.论民俗文化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J].贵州民族研究,2002(2).[2] 沈祖祥.中国与旅游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3] 唐凡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4] 钟声宏.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0(4).[5] 唐嘉耀,辛建荣.民俗的传承、创新及旅游开发[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4).

推荐第6篇:旅游文化论文

酒文化

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一、酒的起源

上天造酒说——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颗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廉洁,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在当时天文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能在浩焱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给予命名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与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祚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 (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 若此记载真有其事,则先民于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采花作酒,自是可能。谷类酿成之酒,应始于殷。殷代农业生产盛,已为多数学者公认。农产物既盛,用之作酒,势所必然。而殷人以酗酒亡国,史书所载,斑斑可考。

猿猴造酒说——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没无常,很难捉到,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猿猴“嗜酒”。于是,人们便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连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尝。时间一久,终因经受不住美酒的诱惑,而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中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

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昔年,《安徽日报》曾刊登老画家程啸天先生在黄山险峰深谷觅得“猴儿酒”的事情。这些不同时代人的记载,都证明在猿猴的聚居处,常常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由此也可推论酒的起源,当由果发酵开始,因为它比粮谷发酵容易得多。酒是一种由发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

杜康造酒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绪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意思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杜康就是酿祖。魏武帝乐府诗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题志》中,对杜康也有过姣详的描述。白水盟,位于陕北高原南录与开中平原交界处,因流经显治的一条河水底多白色头而得名。白水县,系“古雍州之域,周末为彭戏,春秋为彭衙”。“汉景帝建栗邑衙盟”,“唐建白水县於今治”,可见白水鼯历史的悠久。相传这里曾出过“四大贤人”:一是黄帝的史官、创造文字的仓颉,出生于本县阳武村;一是死后被封为彭衙土神的雷徉,生前善削瓷器;一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明者东汉人蔡伦,不知缘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坟墓;此外就是相传为酿酒的鼻祖杜康的遗址了。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小听城,一下子拥有仓领、雷徉、蔡伦、杜康这四大贤人的遗址,也可谓“人杰地灵”了。

“杜康,字仲宇,相传为鼯康家卫人,善造酒。”康家卫是一个至今尚在的小村庄,西距孙城七八公里。村逞有一道大沟,长约十公里,最宽处一百多米,最深处也近百米,人们叫它“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一“杜康泉”。盟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确,但此泉水质情冽甘墩却是事实。清流从泉眼中汨汨涌出,沿着沟底流消,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杜康泉旁边的土大土包,以砖培围护着,传说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庙就在坟墓左侧,凿壁为室,供奉杜康造象。可惜庙与象均毁于一“十年浩劫”丁。据县志记裁,往日,乡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组织“赛享”活动。这一天热闹非常,措喜演戏,商贩云集,熙熙德接,直至日落西山人们方盍兴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庙均已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凉亨。亭呈六角形,红柱录瓦,五彩飞檐,楣上绘著“杜康醉刘伶”、“青梅煮酒论英雄”等故事图画。尽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传”。但据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发现的残砖断瓦考定,商、周之时,此地确有建筑物。这里产酒的历史也颇为悠久。唐代大诗人杜南于安史之乱时,曾挈家来此依其男氏崔少府,写下了《白水舅宅喜两》等诗多首,诗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开桑落酒”等饮酒的记载。酿酒专家们对杜康泉水也作过化验,认为水质适于造酒。一九七六年,白水鼯人在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现代化酒厂,定名为“杜康酒厂”,用该泉之水酿酒,产品名“杜康酒”,曾获得国家轻工业部全国酒类大赛的铜杯奖。 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显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伊阳县志》中《水》条里,有“杜水河”一语,释曰“俗传杜康造酒于此”。《汝州志》中说“杜康,在城北五十里,俗传杜康造酒处”。《汝州全志》还裁有:“俗传杜康造酒处”叫“杜康促”,“在城北五十里”的地方。今天,这里尚有一个叫“杜康山庄”的小村,人们说这里就是杜康促。“促”,本义是指石头的破裂声,而杜康仙庄一带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风化而成的。从地限中涌出许多股清冽的泉水,汇入旁村流过的一道小河中,人们说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这段河道中,生长著一种长约一厘米的小虾,全身澄黄,蜷腰横行,为别处所罕见。此外,生长在这段河套上的鸭子生的蛋,蛋黄泛红。此地村民由于饮用河水,竟没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庄北约十多公里的伊川显境内,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传也是杜康取过水的泉子。如今在伊川县和汝阳县,已分别建立丁颇具规模的杜康酒厂,产品都叫杜康酒。伊川的产品、汝阳的产品座同白水的产品合在一起,年产量已达数万吨之多,这恐怕是当年的杜康所无法想象的。

还有很多酒的起源,在此不一一介绍了。

二、饮酒养生

古人对饮酒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早就有所认识。《诗经·豳风》中便载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的诗句。上句的意思是说用酒帮助长嘉,下旬的意思是说举胱敬酒祝长寿,都把酒和长寿联系到了一起。 古人饮酒养生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常饮质量好、度数低的酒

古人对酒的品质十分讲究。早在周代,酒便有了《五齐》、《三酒》之分。《周礼.天官冢宰》裁:“辨五齐之名,一口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 ,四曰缇齐 ,一曰沈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口昔酒,三曰清酒。”五齐是按酒的情独及味的厚落分为五等,三酒是依据酒的酿造时间和长短而划分的。《吕氏春秋》说:“圣人蔡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毒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绩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成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凡养生,莫若知本,„„凡食,无(勿)强厚味,无(勿)以烈味重酒。”认为不应该饮用那些度数高而质量低的烈性酒,而应该适量饮用一点味谈而质量校好的酒乙堰一观点深为后世注重养生的人所重视。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酒算是好酒呢?情人顾仲在《养心录》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酒以陈者为上,愈睐愈妙。暴酒(指仓促酿成的酒)切不可饮,饮必伤人。此为第一。酒戒酸,戒独,戒生,戒狠暴,戒冷;务清,务洁,务中和之气。或谓余论酒太严矣。然则当以何者为至?口:不苦,不甜,不成,不酸,不辣,是为真正的好酒。又问何以不言戒谈也?日:谈则非酒,不在戒例。又间何以不言戒甜也?日:昔人有云,清烈为上,苦次之,酸次之,臭又次之,甜斯下矣。夫酸臭岂可饮哉?而甜又在下,不必列戒例。又曰:必取五味无一可名者(即苦、酸、辣、甜、成五味中任何一种味道都不突出一饮,是酒之难也。„„盖苦、甜、成、酸、炼者必不能陈也。如能陈即变而为好酒矣。是故陈之一字,可以作酒之姓矣。

由于条件所限,古人虽然无法准确地测定出酒中所合的各种成分,但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却是非常具有秤学性的。根据现代科学测定,酒液中酒精含量较高,有害成分也就越高。如蒸馏酒和发酵酒比较,有害成分主要存在于蒸馏酒中,而发酵酒中部相对较少。高度的蒸馏酒中除合有较高的乙醇外,还合有杂醇油(包括升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醛类(包括甲醛、乙醛、糖醛等)、甲醇、氢氧酸、铅、黄曲霉毒素等多种有害成分。人长期或过量饮用丁这种有害成分含量高的低质酒,就会中毒。轻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胃病、咳嗽、胸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的则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而低度的发酵酒、配制酒、如黄酒、果露酒、药酒、奶等,有害成分极少,却富合糖、有机酸、氨基酸、甘酒、糊精、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开始的时候,古人认为质量皎高,有利于延年益寿的酒主要有黄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后来才发展到白酒及以白酒为原料的各种药酒。

发酵而成的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之一。合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深受人们喜爱。这也是绍兴等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为宫廷和国宴用酒的重要原因。

葡萄酒合有校多的糖分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氦基酸、柠檬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是古人喜爱的一种养生酒。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曾经盛赞它“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十分喜爱饮用,而且还亲见督造。大臣魏征擅长酿制葡萄酒,他曾亲自写诗称赞他酿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新修本草》已将葡萄列为补酒,认为它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的功效。元人忽思慧在《饮膳摘要)中称它有“益气调中,耐饥强志”的作用。李时珍也说葡萄酒有“驻颜色、耐寒”的作用。高濂在《运生八笺》中也将它列为“养生酒”。 桂花酒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为古人所饮用。屈原在《九歇)中说:“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种祭把仪式上所用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酿制的桂花酒,古代也叫桂醣、桂花醋、桂浆等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 ,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饮之嘉干岁”。《四民月今》裁,汉代桂花酒是人们敬神祭祖的佳品,祭里完毕,晚辈向长辈敬此酒,长辈们饮此酒后便会长寿。除此而外,桂花酒还是人们宴宾待客的上品。《汉书.礼乐志》说:“尊桂酒,宾八乡。”不少封建帝王还将桂花酒作为礼品赏赐给大臣。历代文人士大夫对桂花酒也赞不绝口,白居易曾用“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的诗句来赞美桂花酒。宋代苏轼更作有《桂酒颂》,可见古人对桂花酒的珍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己了解丁菊花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魏文帝曹丕认为菊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苏轼也认为菊花的花、叶、根、责“皆长生药也”。汉代,人们已用药花酿酒。刘款《西京杂记》裁:“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认为菊花是经霜不凋之花,所以菊花酒可以抗衰老。《本草纲目》等医书说菊花有去风、明目、平肝、清热等功效,对老年人的听见、视觉尤其有益,所以古代菊花酒倍受青睐,是重阳节的必备之物。 此外,椒柏酒、莒蒲酒、枸杞子酒、莲花酒酒、人参酒、袂苓酒等等滋补酒,也均是养生益寿的好酒。做酒趟员节制饮酒,一向是古人极为重视的养生之道。他们认为饮酒的目的在于“借物以为养”,而不能“身为物所役”,饮酒必须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酒再好,如果不加以节制,也会损害身体的健康。鉴于独饮滥饮的害处,古人一直致力于用法律的手段来禁酒,用道德训诚来劝人们自觉节饮和戒酒。《易经》、《诗经》等懦家的经典里部有劝告人戒酒或节饮的箴规。战国时期的名医席鹊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损寿。”唐代以嗜酒知名、自称“醉翁”的白居易,也说“佳肴与旨酒,信是腐肠膏。”一宋代诗人苏轼也十分强调节饮的重要性。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云:“饮酒过多,丧身之源。”贸铭在《饮食须知》中详细阐述了饮酒与养生的关系,他认为,人要长意,首先必须节制饮酒。他说:“酒类甚多,其味有甘苦酸淡辛涩不一,其性皆热,有毒。多次助火生痰,昏神软体,损筋骨,伤脾胃,耗肺气,夭人寿。”《本草纲目》引邵尧夫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壶中天者也。若夫况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此大禹所以疏仪锹,周公所以著酒谐,为世范戒也。”情人梁同书在《说酒二百四十字》一书中罗列了纵酒的诸多害处,动人们要节制饮酒。 现代科学已证实丁古人的这些认识和说法是正确的。饮酒过量,不仅会使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能、行为等方面失去控制,飘飘然忘乎所以。还会摧残人的肌体,导致营养障碍、精神失常、胃肠不适、肝脏损伤,甚至引起心脏、癌症等多种病变和中毒身亡的严重后果。长期过量饮酒者的患病率极高,死亡率也大。如果一个人长期过量饮酒:他的寿命便会缩短十至十二年。

(二)饮法得当

也许有人认为,饮酒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则不然。饮酒实际上是一种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有许多学问。特别是在古代,人们不仅注重酒的质量和强调节制饮酒,而且还十分讲究饮酒的环境和方法,如什么时候能饮、什么时候不宜饮、在什么地方饮酒、饮什么酒、如何饮酒等,都有许多规矩和讲究。比如关于饮酒的理想环境,昊彬就曾做过如下概括:

饮人:高雅、衰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

饮地:花下、竹林、高间、画舫、幽馆、曲石间、平嘻、荷亭。另,春饮宜庭,夏饮宜效,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饮候:春效、花时、情秋、瓣绿、寸雾、积雪、新月、晚凉。

饮趣:清淡、妙今、联吟、焚香、传花、度曲、返棹、围炉。

饮禁:华诞、座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谵、唷秽、佯醉。

饮阑:散步、歌枕、踞石、分匏、垂钓、岸岸、煮泉、投壶(《檀几丛书全集》卷下昊彬《酒政三则》)。

(三)饮时心境要好

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最后附词一首,仅以此表达我对中华酒文化的敬仰之情:

中华酒 作者:贾世稻

九曲黄河万里江,中华美酒源流长。高歌祝酒酒神舞,炎黄子孙皆杜康。 酒史悠悠七千载,龙山古器遗酒香。传说华夏有酒祖,仪狄杜康酿酒良。 仪狄造酒献大禹,大禹饮罢心神伤:后世恐有乱政者,必因美酒家国亡。 禹王禁酒生前事,死后子孙造酒忙。杜康苦酿数十载,终得美酒流清芳。 桀筑酒池民财殚,三千酒鬼牛饮狂。毁禹家业非汤帝,原是嫡亲夏桀王! 自从杜康出世后,神州万古酒旗扬。历代酒政设酒官,酒司酒丞酒务郎。 郡府州县重酒业,酒楼酒垆连酒坊。谷麦稻糯酿酒好,醇醴不得少高粱。 南方北国多名酒,御制民制俱优良。剑南箬下土窑春,雪醅秦淮眉寿堂; 凤泉皇都石冻春,茅台竹叶及五粮。饮器樽壶觥杯盏,更有爵盅觚海觞。 会饮美酒竞魁首,酒龙酒圣伴酒狂。酒胡传筹行酒令,觥筹交错话沧桑。 酒翁夸酒邀酒仙,刘伶月月醉他乡;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醉草龙蛇翔。 亘古酒话知多少,龙虎鸡凤酒戏长。鸿门宴上饮甚酒?项庄舞剑对刘邦; 青梅煮酒英雄泪,曹刘鏖战逐鹿羊;贵妃醉后唐皇醉,长恨一曲梦霓裳; 太祖杯酒释兵权;奈何智取生辰纲!武松一饮十八碗,醉后打虎上景阳。 酒箴酒训酒德颂,琼桨玉液涨三江。一部酒经诵千古,百卷酒谱续华章。 酒是长歌歌是路,心为酒杯杯为床。春风吹得酒力旺,醉翁何必欠酒荒! 重阳天高秋气爽,何不携手登高冈?高山流水不须酒,黄花红叶琴一张。 酒余天地听雁唱,九州处处好风光。大道一滴透明酒,常理何须酒中尝? 莫言人生一杯酒!莫道世界是酒缸!睡时醉里乾坤大,醒来壶中日月长。 酒魔酒鬼四肢软,酒党酒妖铁心肠。社稷兴衰一壶酒,人间善恶一斗装; 生离死别千杯少,亲仇爱恨万盏量。喜怒怜忧悲哀乐,酸甜苦辣涩腥香。 酒味谁曾品尝透?酒谜谁可能解详?白酒啤酒葡萄酒,君子权作养生浆。

瑞雪红梅今又是,海晏河清百业昌!

参考书目:1.黄现蕃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 月第1版

2.张长兴著《酒文化》

3.长弓、国艳著《中国酒文化大观》,山东人民出版社

《旅游文化》 课程论文

班级:建筑09·2班

姓名:汪昌

课程序号:228

推荐第7篇:文化旅游产业论文

摘要:为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变革中的各种变化,应对世界经济波动中的新挑战,扩大内需、发展国内市场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扩大内需,**市,文化旅游产业,女性创业

引言:扩大内需,发展国内市场的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创业工作。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二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明确指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 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 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 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新京报》2014年9月18日报道:2014年9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中倡导:“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一周后的17日上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

旅游业创业方面的研究一直是针对高职毕业生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撰写了大量论文,著作,具体到旅游专业而言,董捷、徐初娜主编的《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系统化地对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梳理指导,殷开明在《高职旅游管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中,从创业能力培养的背景与现状入手,诠释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与培养价值。 孙平在其论文《国外旅游创业研究及其对构建创业型社会的启示》中对国外旅游创业情况作了梳理与介绍。

一、**市女性创业的有关背景

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二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明确指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 形成政府激励创业, 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 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 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扩大内需的辐射效应已经悄然显现。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变数众多,初涉商海的小微企业创业者想在国际市场上生存立足,难度很大。

(一)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以家政、社区服务、餐饮等为代表的服务行业,有利于女性创业者的介入,生存与发展。

(二)依托地方资源,大学生结合第一产业

**地区的独特资源优势,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的句容等地区气候良好,适宜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发展。近年来,不少女性大学生村官依托当地资源,发挥自身在渠道、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开展了第一产业的创业实践,成效显著。例如,毕业于扬州大学农学院园林设计专业的程莹,通过考试成为天王镇一名女村官之后,自筹资金10多万元创办了“枫林园艺场”。

(三)转型升级需求迫切、细分市场空间巨大

准入门槛低、起步条件要求不高的行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此时,对融资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如果得到雄厚的资本注入,一个小作坊式的餐饮店可能会华丽转身,变成具备一定档次的酒楼。

二、**市文化旅游产业女性创业的现状

**市,地处吴楚交汇,扼长江要道,自古便是交通要冲,千百年来,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城市山林风光,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观,使得**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近年来,**市大力促进旅游业发展,三山景区升级、**湖景区、西津渡景区等品牌效应得以彰显。再加上有关单位在节假日组织的各种音乐节、啤酒节等活动,极大地吸引了人气,为**市文化旅游产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一座区位独特、条件优越的交通枢纽城。**是长三角区位交通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与**大运河、吴文化与楚文化、上海经济圈和南京经济圈的交汇点。区位优势突出,水陆空交通发达。由于地处长江与**大运河2条黄金水道的十字路口,水运一直是**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命脉。

2011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1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4.1:56.4:39.5调整为4.3:55.2:40.5,服务业占gdp的比重41.1%,旅游业所占gdp比重为16.4%。旅游业实现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开展“智慧旅游”建设,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复建文宗阁、重修**;**·**·**景区创建初步通过国家5a级验收;**文化博物馆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中国首届“**情”红色旅游节、第二届中国****湖国际龙舟大奖赛和“首个中国旅游日”主题宣传活动;句容市荣获省内唯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文旅结合的**天地石刻园建成开园。年末全市拥有星级以上饭店53家,11家按照五星级标准在建或改扩建的饭店项目加快推进。年末全市拥有旅行社87家,其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旅行社1家,营业收入超3000万元的旅行社4家。

(一)文化旅游产业女性创业总人数比例较少

调查显示,创业女性受教育程度以高中居多,占44.9%,初中次之,占30.5%,大专占18.5%,硕士以上无一人,整体文化层次不高。**市女性创业者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与女性以生存型创业为主的特点有关。从创业动机一项来看,“因家境贫困或收入微薄,希望通过创业来改变个人与家庭经济状况”和“因下岗、失业无法找到其它工作,故创业以解决生计问题”为主要动机的人数占到了36.2%,这部分女性大多不是主动、积极的寻求创业机会,而是为了生存而创业,以个体经营为主,她们所受的教育相对较低。

可以看出,**市女性创业市场上,文化旅游产业创业者数量较少,更多的是做产业配套的服务工作,如餐饮等。

(二)文化旅游产业总体创业层次不高

应当看到,**市文化旅游产业女性创业的总体层次不高,多停留在产业链的下游阶段,以配套服务,如餐饮等小微型为主。调查发现,**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女性创业活动多依附于成熟景区,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销售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创业启动相对较容易, 资金门槛不高,技术要求指数不高,因此容易成为女性创业者关注的重点。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的大规模量产,许多景点的纪念品、工艺品制作简陋、质量不高、且千篇1律,难以吸引游客回头。

(三) 文化旅游产业创业空间巨大

(二)所述内容,在产业链低端的纪念品市场中,另一方面,却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与创业空间。**网——《**日报》于2014年4月28日刊文: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去年8月“紫禁城杯”故宫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启动新闻发布会上曾介绍,台北故宫在创意产品开发方面的合作厂商数量达92家,每年开发近600项新产品,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是台北故宫通过大量纪念品吸引游客,打破了传统运营模式下博物馆仅有的参观功能......台北故宫博物院叫好又叫座的创意纪念品不胜枚举。据了解,围绕品牌授权,台北故宫博物院与超过90家厂商合作“让文物再生与重生”,近些年推出了2400多种文创产品,单是2013年,就收入9亿元新台币,成为台北故宫的主要收入来源,也让台北故宫饱受赞誉。

而毕业于文化旅游相关专业的各类女学生,则更可以发挥所长,在文化旅游产业的诸多链条上觅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例如,**市神州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周静,十年创业,已牢牢立足于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之上。又如,西安美院毕业的女生张茜想到以“传统文化+实用物品+时尚潮流”混搭的方式来创业。毕业2月后,她在西安大雁塔景区弄了两个门面,自己设计并手工制作。尝试研发的q版秦腔娃娃胸章和马勺脸谱投向市场,果真反响不错。西安小试牛刀成功,在张茜心中埋下了将手工制作往工业化大批量生产转型的种子。

(四)潜在的创业渠道客源分析

**的游客市场的主体是学生,其中大多数是高校学生。这与**的地理位置有关,**东邻上海、苏州、**、常州,西接南京,北与扬州隔江相望,这些城市都不乏高校,尤其是南京和上海更是高校聚集点,学生众多,并且高校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相对宽裕。

未来**旅游开发的客源市场应该以城市年轻游客为主,发挥南京都市圈的区位优势,依托长三角地区,辐射全国。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有重点的选择目标市场,将主要目标市场定为**、浙江和上海三省市,重点针对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市场。

三、促进**市文化旅游产业女性创业的措施建议

(一) 学校与社会合作,做好创业培训工作

基于这样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在高校、高职等院校开展职业化教育的过程中,应考虑适当地添加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业课程及相关内容。

另外,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门办学,校企联合办学,在创业培训层面上,也可以考虑走联合培训之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例如,现有已经比较成熟的syb培训,全称是“start your busine”,意为“创办你的企业”,它是“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系列培训教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为有愿望开办自己中小企业的人士提供必需的培训。

(二) 充分应用长尾效应,细分创业市场

长尾效应,英文名称long tail effect。“头”(head)和“尾”(tail)是两个统计学名词。正态曲线中间的突起部分叫“头”;两边相对平缓的部分叫“尾”。新竞争力从人们需求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的需求会集中在头部,而这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流行,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是个性化的,零散的小量的需求。

在文化旅游产业个性化与自助化越来越趋于火爆的今天,个性化文化产品与个性化定制服务的配套市场也悄然诞生,如今的游客们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拍照走人,也不会流连千篇1律的工艺品小摊,而富有创意的个性化产品往往会收到年轻游客们的青睐。

厦门的旅游服务经验也值得借鉴,各式各样的客栈,个性十足的纪念品,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三) 立足各类信息平台,整合产业资源

2011年5月,国家旅游局批复**政府同意在**建设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的智慧旅游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提到整合产业资源,眼光就不能绕口日渐成熟的“长三角”经济圈和“苏、浙、沪大旅游圈”,不能忽视**三地的互补优势与放大功能。

**旅游业应依托“苏、浙、沪大旅游圈”的优势,在于其他城市的竞争中趋利避害,以求共赢。 结语:在中国,2006年的10月下旬,国内许多媒体在关注胡润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中国女首富张茵“她以27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总额遥遥领先”应该说,像张茵一样的女性创业者正成为实业界瞩目的焦点,她们的成功创业也使社会学界对女性创业群体倾注着更多的关注\"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创业机遇偏爱女性\"女性天生的直觉!理解力!柔性!协调性决定其在管理层具有男性无法比拟的优势与特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女子更适合创业,自己当老板,而且在服务业方面创业更有优势。

推荐第8篇:文化 旅游论文提纲

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姓名:李玉芳 论文指导老师:肖景义

肖老师您好,这是我修改论文提纲,有什么不对或补充望老师指出, 谢谢老师

目前手上资料,从青海统计年鉴只查到湟中县2000-2007年的接待游客数量 和年增长率,以及旅游收入和年增长率,2009年-2014还没有统计的,我只查到部分。查到关于文化旅游和湟中县文化旅游的相关文献

老师英文摘要是自己要翻译的吗 青海省湟中县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目录

摘 要(中文摘要,英文摘要)

关键词 1 绪论

1.1 湟中县的地理位置 1.2 湟中县的文化历史沿革

1.3 论文研究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2 文化旅游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文化旅游

2.1.2 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 2.1.3 文化旅游资源 2.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2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 2.2.3 旅游品牌理论 3 湟中县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剖析 3.1 湟中县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3.2湟中县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劣势

3.3 旅游市场需求高涨,客源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3.4 旅游经济效应显著提高

3.5 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成绩显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日趋成熟 3.5.1 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开发日趋成熟,接待能力大幅提高 3.5.2 文化旅游包装和宣传力度加大 3.6 旅游交通设施逐步完善

3.6.1 旅游对外交通逐步完善 3.6.2 旅游内部交通日趋成熟 3.7 发展机遇突出,战略地位凸显 4 湟中县文化旅游发展问题与分析 5 湟中县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推荐第9篇:中外旅游文化论文

论丽江古城的旅游与发展

摘要:浓郁而独特的纳西民俗文化促进了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是丽江古城的灵魂。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纳西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文章探讨了两者关系,指出目前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结合特定民俗文化发展丽江古城旅游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俗文化;古城镇;旅游开发

一、相关概念

(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故有人称它为“文化”或“社会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源于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也随着时代的渐进和外界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大致包括3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并有着教化、娱乐和心理的功能。

(二)古城镇

古城镇,是指“需要或是已经给予保护要求的城区或城镇”(吴承照,1998),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经生活不断延续与演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物、古迹点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现代生活在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的古街区、古建筑群、城市地段依旧延续;第三,城市的遗存具有自身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城市而具有明显特殊的意义。由此可见,古城镇一般是民俗文化相对发达,保存相对完整的地方。

(三)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它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极具特色。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丽江古城就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古城蕴藏着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纳西文化内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丽江游览的主要文化资源。这是丽江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造就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古城纳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态观和审美观。

二、纳西民俗文化与丽江古城旅游开发双赢

(一)纳西民俗文化推进了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

1、独特的纳西族民俗文化是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丽江古城借助有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建筑、独特的历史氛围、淳朴的居住环境和特殊的民族艺术等,通过古城的修复与文化保护,把有形的文化载体和内涵丰富的纳西民俗文

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丽江古城成为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吸引物,大大提升了丽江古城的知名度,并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人通过开发发展丽江古城旅游,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纳西族民俗文化为丽江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血液。一个旅游景点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丽江古城也不例外。丽江古城受到游客的追捧,也证明了纳西民俗文化是得到市场认可的。旅游景点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纳西民俗文化是古城的造血机,能不断地输入新的血液,保持丽江古城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实现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丽江古城旅游发展成就了纳西民俗文化

1、纳西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挖掘、保护和发扬。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民俗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开始复苏,并融入了旅游市场,得到了新生和“重构”。例如,木府、洛克故居、白沙壁画等古迹的修复;纳西古乐、东巴歌舞、字画等民间艺术的复活;打铜、制陶、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生;一些传统的饮食也得到了开发与发展;传统的纳西族建筑得到了保存。一批专家学者还对丽江的人文景观、东巴经典、史料文献、节日庆典、婚丧习俗、饮食服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音乐歌舞等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和论证,还撰写了一批专著和论文,为纳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丽江古城旅游发展增强了纳西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丽江古城的成功让丽江人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硕果,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民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在逐渐地增强。他们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他们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并与时俱进,不断主动地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创新,并积极地把它推向全国以及全世界,并以他们的独特民俗文化为荣。

3、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保护奠定了经济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使丽江古城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推动了丽江的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文化和文物保护部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当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就可以用更多的经费来支持民俗文化保护和创新,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

三、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发展的矛盾

(一)原居民的外迁使丽江古城面临文化博物馆的危险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规模最大的聚居地,独特的纳西民居形式、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环境、亲切宜人的绿化环境、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孕育和承载着丽江的纳西民俗文化。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而古城淳朴善良的原纳西居民则是民俗文化的天然守护者和创造者。

古城和古城所承载的纳西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游人的卖点,每年数百万游客涌入丽江,大量的游客打破了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安逸,为了给商户和游客腾出地方,也为了躲避旅游带来的喧嚣,很多的原住民陆续迁出了古城。根据古城开发办公

室提供的数据:1996年前,古城内居住着3万多纳西人,到2005年只剩下不到6000人,且多为老人。古城居民取而代之的是商户,住户多为来来往往的旅客,这些人多没有古城纳西人的民族文化底蕴,也不能真正地与纳西民俗文化水乳相融。文化天然创造主体的缺失使丽江古城的民俗文化黯然失色,古城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文化的展示场,那些店铺和旅游商品多为廉价的道具,古城面临着变为文化博物馆的危险。

(二)纳西民俗文化商品化导致丽江古城文化氛围减弱

独特的民俗文化使丽江古城大放异彩,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把民俗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民俗文化通过商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文化的商品化是市场的需求,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扩大影响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某些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文化习惯,把文化作为赚钱的工具,必然导致民俗文化的粗俗化和庸俗化。目前丽江古城正遭受着这样的命运,作为一个纳西族聚居地,古城内却随处可见傣族民乐葫芦丝吹出的乐曲,民族服饰店里的服饰很多也不是纳西族服饰,而是苗族的刺绣、白族的服饰的等,而生产厂家也多是广州、温州等地。民族歌舞被定义为娱乐游客的节目,服饰、动作的文化内涵被削弱,其原来所代表的文化涵义不复存在,丽江古城市场上充斥着的大批量生产的毫无特色商品终会使游客审美疲劳。

(三)民俗文化的真实传承与古城旅游发展遭遇尴尬

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首先是真实的存在与发展,旅游的开发,游客纷至沓来,很多游客要的只是快餐的体验,并不要求深层的真实。但是民俗文化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深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按照其发展规律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否则长久以往,必然会产生失望的旅游者和无所适从的变异的民俗文化,从而两败俱伤。丽江古城民俗文化的真实传承有两个尴尬:一是旅游的开发使丽江的纳西下一代生活在扭曲的传统文化中。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印象很多来自当地的旅游部门对游客的宣传和表演,一开始看到和听到的就是异化的民俗文化。二是原居民的大量外迁和房产的转移,纳西族的下一代失去了继承一个真正的有着丰富的纳西民俗文化丽江古城的机会。纳西下一代儿童大都出生在新城,已经失去了接触原民俗文化的空间,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已经被剥离,再加上强势文化的影响,一种文化的传承面临中断。

四、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实现丽江古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丽江古城民俗文化的保护要结合纳西族聚居的乡村的民俗文化保护丽江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地和物质载体,但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仅仅局限在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是不完整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丽江的几个国际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乡村,如东巴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就在乡村,只有保持乡村鲜活的民俗文化土壤,才能保持东巴文化的生命力。如果乡村里已经没有依托纳西民俗鲜活地留存的东巴文化礼俗,那在古城范围内繁荣一时的东巴文化产业就不可能持久地发展,将日益成为一种仅仅是表演性的民俗展示。为保持东巴文化的“活水长流”,需要选择一些乡村作为纳西族民间的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民间艺人,打造具有独特纳西民俗文化的乡村,这样才能保持纳西民俗文化真实的活力。

(二)加强对本土青少年的教育,培养纳西民俗文化传人

当今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主流文化的系统教育,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时也

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相当薄弱,很多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地理生态、植物动物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逐渐在忘记。丽江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在丽江古城的小学里,已经不能讲或只能讲部分纳西语的纳西学生在增多,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和故事只有一些纳西老人会讲,青少年既不喜欢听也不想去记,而宁愿去看电视。因此要想保持纳西文化的传承,必须先培养文化传人。这个项目的实施可以争取民间基金的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拨款。

(三)留住原居民与加强现居民的文化参与性

古城居民的外迁已经是一个不能更改的事实,但是可采取一些措施来留住还未外迁的原居民。同时文化的发展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在不断地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和发展的。因此,要想保持古城的文化氛围,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设法加强古城现有居民对纳西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自动加入到古城文化的保护中来。

(四)控制古城的过度旅游商业化

目前游客对丽江古城的商业化氛围过浓的现象反映较多,因此控制旅游过度商业化势在必行。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缓解:将丽江古城的商业店铺集中在传统的商业街,同时控制其他街巷的商业活动;对丽江古城的商品进行控制,摒弃那些毫无特色、与纳西民俗文化无关的旅游纪念品;不要让喧闹的流行乐和歌曲充斥着丽江古城的夜晚,保持高原水乡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恢复一些“老字号”店铺;开发具有纳西族风土人情的饮食、艺术、土特产品;修复一些文化遗存。

参考文献:

1、杨宁宁.论旅游与纳西文化的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

2、马琳.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3、廖冬梅,张诗亚.丽江的旅游开发对传统纳西文化传承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6.

4、刘燕.旅游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

5、杨福泉.从丽江古城谈遗产地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些想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9).

6、朱良文.丽江纳西族民居[M].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

7、蒋高宸.丽江——美丽的家园[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8、郭大烈.纳西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推荐第10篇:旅游人生——旅游文化选修课论文

旅游人生

吴建新 20092686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8班

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旅游这个词非常的陌生,因为父母或者身边的人都不曾提及,在我的记忆里,小学和初中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而且只去过一次。那时候第一次坐汽车去那么远的地方,觉得好新奇好开心,一路上的风景激动的小小的我毫无睡意,睁着眼睛不肯放走映入眼帘的任何风景。 对于农村人来说,要旅游的话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和时间。在家里,家务活满满的等着你,打猪草,放牛,扫地做饭……而关于资金,连学费都年年欠着,更别奢谈旅游了。因此旅游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富人的事,与我无关。 到了高中时候,作为家族里第一个考上县中重点班的孩子,母亲非常的开心,同时因为我性格内向怪异,母亲也非常不忍心我一个人到离家百里的县城读书,因此在县城找了一份制衣的工作,一边挣钱供我读书,一边可以在周末的时候给我做好吃的。那时候,周末因为远离家乡,所以不用做家务,有了稍微宽裕的时间供我挥霍。周末就时不时策划去登山,去的最多的就是在县中附近的杨仙岭。杨仙岭没有像武侠电视里的原始森林那样充满野性,只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山,山上到处都是巨石裸露,山顶几乎没有大树,到处都是风化了的砂石,几乎没有浪漫之感,没有清新之说,尤其夏天山顶上无处不在的小蚊子。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山,每天傍晚时分特别是周末却有很多的忙于学习的学生、忙于事业的中年人和忙于过活的老年人来登山,他们或光着膀子或戴着耳机或成群说笑或弓腰驼背或大汗淋漓的行走在山路上,时不时扯一把芦苇,或拾起几个石子砸到山谷。 我认真的观察着这样一群人,那时候一直想不通,是什么吸引他们来到这座毫无看点的山。高三学习压力大任务重,周末也要补课,几乎没有时间自己安排。那一年几乎没有外出过,一直就待在学校做一个学习刻苦的孩子。但是付出没有得到回报,高考的失利让我败的一塌糊涂。

决定了补习。补习的岁月里,我放慢了自己的节奏,不想每天都累死累活的,完全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没有自己的计划。

也就是补习的那一年,我慢慢的发现了旅游的魅力,同时也发现了旅游对我这个穷孩子不再是那么的难以企及。周末的半天假,我会找到班上的同学一起去玩,去放松。在那段补习的岁月里,每当心情郁闷与焦躁的时候,我就会请假一个人去瞎逛,或者找个没人的山谷抓几把芦苇兀自玩耍,或者到那条小河边静静的听水声看来往的船只,或者在县城里彳亍感受灯火辉煌的夜晚。一个人走在路上,让心情慢慢的沉淀,让思绪不在凌乱,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与活着的希望。从此我爱上了这种走在路上的感觉。

走在路上,我觉得那就是旅游。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旅游镌刻在了我的内心深处,我对旅游的理解也不再像当初那样肤浅。从此,每当我内心烦躁,思绪凌乱,信心缺失,或者是遭遇种种不幸的事情时,我都会想借着旅游了改善目前的状况。

走在路上,将起点与终点的烦心事都放在一边,专心的欣赏路边的风景,体会路上的人间冷暖,去看看这个世界的疯狂,去听听这个社会的浮躁,想想自己最近的人生轨迹,总结自己的收获与失去,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把自己置身于庞杂的社会中,看看自己在意的那些事情是多么的可笑,看看自己的荣耀是多么的渺小,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无人问津。告诉自己不要在意世俗的眼光,没有那么多人关注你自己,不要活的太累,开心就好。

上大学以后,每次从故乡来往学校的时候,我要在路上待上一天一夜,既然是在路上,我自然也会把这当作一次旅行。在火车上,离开了故乡的亲人或者是学校的朋友,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行走着,我会变得异常的敏感,我会放低自己的身段,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身边都是陌生人,我要用最好的态度来看待他们以及和他们交往。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利益的关联,或许下一站我们就永远不再见了。因此我可以在他们面前大声的谈论自己的一些看法,对身边的人和事的看法,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担忧。我不必担心他们会对我产生不好的印象,也不必担心他们会给我谈论的对象告密,不必担心他们会在关键的时候来挖我墙角,不必担心因为自己的一句话惹来他们的不满,不必为了说出一句话斟酌良久而后沉默。这样自由的言论氛围也许只有在旅途中才能够享受到。这是一次对灵魂的解放,这是一次对拘束和世俗的抗争。在旅途中,我不必担心路人的眼光,可以把自己真实的状态表现出来,不再需要戴着面具活着。我可以在他们谈论时

事时大发议论,可以在他们谈论自己专业知识时夸夸其谈,而后惹来无数惊羡的眼光。累了我可以趴着桌子上休息,醒来我可以听着车轮撞击铁轨的声响欣赏车窗外的风景。

也许铁路旁的一户农舍会把我的思乡之情渲染的深重。故乡的铁路旁也是这样的一户农舍,而我住在其中,那里生活着我的父母我的兄妹,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我的脚印,那里有我的童年,有我的记忆,有我的亲情。

也许铁路旁的一所高中会把我的思绪带回了县中。那里有教我阅读行文的老师,有陪我跑步的同学,有陪我爬山看日出的朋友,有在寒夜里给我安慰的一起为未来奋斗的室友。还有那个住在县中旁边,经常给我送来好吃的母亲。

火车行走着就像是在播放我脑海里记忆的胶片,哐当哐当的声音是我的人生遇到的磨难,可是这无法阻止我的前行,不管历尽过多少的磨难,我依旧会在天明时分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大自然的神奇在于你永远无法探知他的全部奥妙。前段时间看过一部记录片,记录的是台湾九九峰的蜂鸟,它记录了蜂鸟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从中我深深的觉得自然中的万物和人生是何其的相似,它们为了生存,历经磨难甚至是死亡的洗礼,一生中仅仅为了让自己活着以及让自己的孩子免受其他物种的残杀好好活着。这和绝大多数的人类的人生是何其的相似。蜂鸟会为了寻得鲜美的事物而扇动翅膀以示愉悦,同样的我们也会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质或者金钱而得意忘形。我们和动物一样都在追求着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一些物质,仅仅为了让自己活着,或者说是让自己活的更好。有些人把自己的人生想象的多么伟大,把自己想象的多么不可一世,去看看自然吧,他们会告诉你是多么的可笑,他们会告诉你怎么活……

曾经我描写过母亲种植的一棵甘蔗的生存状态,那是一棵被野猪压弯了可是依旧向着阳光长得健壮甚至比其它同类更加健壮的甘蔗。它没有因为被恶势力压弯了腰就永不直起自暴自弃,腐烂在泥土中。相反,它朝着给它养分的阳光奋力的生长以获得更多的能量。它告诉我们逆境不可怕,恶势力不可怕,朝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自己的目标,永不低头,努力的为之奋斗。你会比一帆风顺的人更加成功。

旅游,其实就是一个另样的人生。旅游的途中,行走在路上,身边的人和事

会让你看到自己的生活状况,也会让你更好的理解这个社会的现状,让你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透彻自己的心扉。旅途的风景会让你得到一种更加淡然的心态,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生活,去体验自然,让自己活得睿智,让自己活的轻松。旅途中,看过眼云烟,想想自己走过的人生,想想自己邂逅的人物,用旅途特有的心境去思考,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规划自己的未来,找到自己生活的信心。

旅游不一定非要去名山大川,不一定非要到历史名城。心烦时行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看看来往的人群车辆,听听市井之言,只要能够让自己暂时放下身边的繁琐事情,好好思考人生,这就是旅游。磅礴大川一种人生,潺潺溪流也是一种人生。逶迤泰山是一种人生,秀美山岗也是一种人生。人生没有好坏,只要找到了合适自己心态,每一种人生都是快乐的人生。

人生多么纷繁复杂,但是我愿意把它浓缩为旅途人生。我希望把活着的每一刻都当做旅行,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当作旅途中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与他们坦诚相待,不必刻意掩饰自己。我希望把身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寸草每一种动物都当作是旅途的秀美风景,用一种新奇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去联想人生,用大自然的单纯与多彩去打造自己的人生。

第11篇:旅游文化论文论文 1000字以上

旅游文化论文 文化,广义上讲,记录人类生存、发展、变化的载体的总合。它体现在衣食住行这些最普通的生活过程中,也体现在政治,经济等这些很大的社会活动中。现在有一种流行,什么东西一旦加上“**文化”,就很牛。狭义上是指称现实可见的表达一定时代特征或价值观念的载体,比如出版物,传统节日,历史典故…

那么从这个角度讲,旅游文化应该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出版物,各地举办的旅游促销活动,拍摄的旅游宣传片,旅游引发出来的新行为,比如驴友俱乐部,五一,十一疯狂的旅游透支….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位评价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

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省份旅游的特色,但对于旅游后发的地州,这往往显示不出优势,因为外地游人到这些省区以后,一般只是看上几处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不可能把各民族风情都浏览一遍。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形象树立以后,其他地方再开发傣族文化就会受到影响,这不仅存在于同一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只要有先发与后发的区别,对旅游者就有一个选择问题。

(二)资源的完好性与现实性

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应是保存完好的,应在建筑、服饰、生活、生产、艺术等方面,较好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形态,没有遭受较多冲击或破坏,也不应是支离破碎或残缺不全;它最好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延续古今的,而不是中断了或停止传承的文化。否则,进行旅游开发的难度则会加大,例如,西夏党项人的文化、新疆楼兰古国的文化等。从民族文化保存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典型性特征加速弱化的问题,民族服装已很少在平日穿着,城镇民族建筑在快速现代化,古老的习俗有很多改变,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越来越少,这对民族文化开发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影响。

三、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尽管旅游活动古已有之,其中不乏文化因素,但旅游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却应该是现代的事情。因此,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旅游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关于旅游的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业的发展在遵循经济规律、生态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文化规律。从广义上说,它是一门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从狭义上说,它研究的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如何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新旅游文化的问题。

五.旅游文化学习心得

修了旅游文化学这门课,对我今后的出行有了很大的好处,这门课就像是一个文化导游,引导我如何在旅行的时候不忘去体验和感受当地的人文特色。作为一个旅行爱好者,而且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时光,我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去亲近那些想去的地方。其次,旅游文化学这门课对我们有很多益处,它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很开心选修了这门课。老师上课很投入,讲起课来津津有味,很认真,每节课讲的内容都很新颖独特。课堂上,有时还有不失幽默的提问。老师很严谨,对于迟到或没到的同学有着不同的要求。旅游是人类的一种学习,无数自然与人文历史之趣、之奥、之谜,吸引着我们去不断探索,旅游能使人类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增加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第12篇:民俗与旅游文化论文

民俗文化与旅游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有多种形式并且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它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在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情况下,作为被开发的对象,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本文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开发传统民族文化的思路,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旅游传统民俗文化开发

【正文】: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在创造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和扩大税收等方面发挥的经济作用不容各国政府忽视,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增长,旅游者人数大幅增加,各国政府在加快开发旅游潜力以满足需要和增加收入方面都面临着压力。如何精心规划旅游和审视旅游发展对人、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近段兴起的民族旅游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尽管民俗本质上只是一种“生活文化”,但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却非常重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完善的法规和制度, 还应该利用传统的民俗文化。维持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就要尊重各国人民的风俗习惯。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二者间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使旅游丰富化。一般来说,旅游业包括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民俗文化涵盖了每个地区。民族居民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二〉、民俗文化使旅游深刻化。也就是说,民俗文化增加了旅游的内涵。民俗涉及每个地区和民族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等。而且,民俗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此开展民俗旅游有助于推动旅游向深层次发展,走向深度旅游。这一点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文化强旅的一个重要动力。

〈三〉、民俗文化使旅游生动化。因为民俗文化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民俗文化具有群众性、异质性、无政治倾向等特征,与旅游的大众化趋势,与游客的求异心理吻合。

〈四〉、民俗文化拓宽了旅游的对象。一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览的对象,因为没有民俗文化的旅游,可能只是游山玩水。二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客的群体, 因为民俗旅游超越国界,据国内一次权威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 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 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士人情最感兴趣的却 达 56.7%。 总之,民俗文化对旅游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旅游的经济前景,促进了景区社区居民保护当地民俗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六〉、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旅游使一些古老的民俗工艺等得以传承而不至于消失。

〈七〉、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而 旅游导致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游客地之间的人口流和信息流, 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宣 传和传播,使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超越了地域甚至是民族。

〈八〉、旅游也导致部分民俗的异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民俗文化的传袭 为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将其商品化,使民俗偏离本来的面貌,破坏了民俗文化的真实性。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民族文化的开发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

(二)资源的完好性与现实性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应是保存完好的,应在建筑、服饰、生活、生产、艺术等方面,较好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形态,没有遭受较多冲击或破坏,也不应是支离破碎或残缺不全;它最好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延续古今的,而不是中断了或停止传承的文化。否则,进行旅游开发的难度则会加大。

(三)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韩国的济州岛民俗、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文化。相反,如果民族文化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

(四)资源的可展示性或参与性旅游产品是供游人参观欣赏的,因此,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旅游,其对外可展示性就非常重要。因此,如何把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展示出来,是旅游开发中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属于要专业性、多学科策划和创意的问题。

(五)资源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对民族文化资源评价的过程,也是寻找、确认发展优势的过程,找准了优势可以事半功倍,找不准优势则要事倍功半,不仅劳神费力,还可能耽误和丧失发展机遇。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价上,各地普遍存在自视过高的情况,觉得\"人 有我有\"、一点不差;有的还因缺乏对外界的了解,觉得\"惟我独有\",其实情况 并非如此;也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有眼不识泰山。

三、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一)选准突破\"亮点\",实施集中开发选准\"亮点\"区域实施集中开发,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国内外发展旅游的重要经验。一些民族地州的旅游业之所以长期处于\"温冷状态\"和边缘地带,除了一些共性的困难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择的发展突破口不准,或者集中突出的用力不够。总之,要立足通过一个亮点的突破,实现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带动,使这一地区尽快成为旅游热线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段、或者一条支线。

(二)高起点、新思路的发展战略高起点,应首先是在策划、设计方面,然后是具体的开发,再是相关的配套和管理;新思路,主要是指发展模式、策划理念,并非过于具体的一些方面。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品位很高,但由于策划、规划、开发、管理不到位,不少景区点 建设存在档次不高的问题。要避免或解决现实中的这些问题,关键是要高起点、新思路,也就是不落俗套子、不走老路子、不重复别人的教训。

(三)突出文化的民族与地域特色突出文化资源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表现形式;二是民族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三是进行深度挖掘,形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系列。

(四)要认真办好民俗节庆活动民俗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机会和场合,由于这些活动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因此,虽然持续时间一般不长, 但由于媒体的关注报道、外地游人商旅的参与,成为促销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机会。

(五)要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六)要加强区域协作和优势共享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虽然存在地域间、民族间的雷同与竞争的问题,但由于旅游市场的统一性、旅游客源流动的关联性,就决定了无法关起门来搞开发,也不宜单方面考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目前,民族地区的各地之间,如何加强联合与协作的问题还很突出。有的地方推行带有强制色彩的 A 线 B 线,或是在交通工具的发车时间上有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有的对于两州之间相邻景点景区的道路连接不热心;有的对于外地州的旅游团,在导游、车辆进入方面设置障碍;有的对于外地企业在当地经营进行限制,这实际上对于各地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应该彻底地消除人为的旅游发展阻碍,把主要心思用在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上。

总之,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贡献。所以,我们应该有效的保护好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合理的进行来发和利用,将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从而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万建中.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J].新视野.2005.

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

刁统菊.红山峪村婚姻民俗的变迁[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第13篇:选修课论文《中国传统旅游文化》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考试

选修课《中国传统旅游文化》期末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年级、专业:姓名:学号:完成日期:论文成绩:

选修课《中国传统旅游文化》期末课程论文考试细则

一、考试方式

本课程采用撰写论文的考试方式。

二、要求

1、运用课程所学知识,任选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文章要有自己的观点。

2、文章条理清楚,观点鲜明,字数不少于4000字。

3、论文应由学生独立完成。

4、论文格式包括封面、内容提要及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根据需要)、附录(根据需要)等部分,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具体格式要求见附件。

三、评分标准:

1、90分以上

能够按照课程相关内容为题进行写作;观点正确、明确,论述深刻,论证严谨;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流畅,行文规范,格式符合要求。

2、80-89分

能够按照课程相关内容为题进行写作;观点基本正确,论述较深刻,论证较严谨;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语言流畅,行文规范,格式符合要求。

3、70-79分

基本能够按照课程相关内容为题进行写作;观点基本正确,论证较严谨;结构较合理,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流畅,行文较规范,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4、60-69分

基本能够按照课程相关内容为题进行写作;论述的深刻性和论证的严谨性一般;结构合理性、语言流畅性和行文规范性一般,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5、60分以下

内容严重离题;观点有原则性错误;结构不合理,层次不清,逻辑混乱,语句不通顺;多处格式不符合要求。

附件1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一律用标准A4纸打印。页边距为:上边距2cm,下边距2cm,左边距2cm,右边距1.5cm。

2、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

3、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目录: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内容用小4 号仿宋

(2)内容提要及关键词:标题3号黑体,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三个字用4号黑体,内容用5号黑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5个,词间空一格。

(3)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1.5倍行距。

(4)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级以下标题,

三、

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

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5)注释: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和“(1)”,注文按序号统一放到正文后排印,字体用5号宋体。引用著作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中间用逗号分隔;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期数,中间用逗号隔开。

(6)参考文献: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在正文或注释后排印,字体用5号宋体,参考文献内容的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

4、全文排印连续页码,单面印时页码位于右下角。

第14篇:旅游与中外文化 论文

吉林财经大学

(旅游与中外文化)结业论文

羌族婚嫁习俗

姓名: 班级: 学院: 学号:

吉林财经大学

羌族婚嫁习俗

一、解放前羌族婚礼的形式及其特征

解放前,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盛行指腹婚、娃娃亲、买卖亲、调换亲等,讲究门当户对,有“穷找穷嫁,富找富配”的说法。男女一旦订亲就要刻意回避,少见面。还存在“兄死弟娶寡嫂,弟丧兄纳弟妇”的现象,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规矩。《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厘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这对于人口、财产的外流起到了很好的限制、补救作用,笔者的祖辈中还发生过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归,弟弟娶嫂子为妻的事,可见羌族这一习俗的古老和延续性。茂县盛行女大于男的婚姻,有民谣曰:“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丈夫大,落了叶子谢了花。”汶川县有谣曰:“十八姐儿九岁郎,夜夜脱衣抱上床,说是郎来年岁小,说是儿来不喊娘,等到郎大姐已老,花也谢来叶也黄。”这是对这种不公正婚姻的有力批判。羌族人婚后一般不许弃婚(离婚),若家庭不和或妻子没有生育,男方可另娶,但女方则不行,一旦男方出走,女方只有等男方在外面和别人成亲后才能考虑再嫁,而且只能嫁给伯伯或小叔子为妻。寡妇再婚较普遍,不受限制,父母不得干涉,也不能歧视。有谣曰:“头嫁由爹妈,三嫁由自身”。羌汉通婚年代久远,以汉族入赘为多,赘婿随妻姓,死后须经族人同意方可入祖坟,流传有“招女婿上门,好比买骡子”的说法。茂县还有抢婚的习俗,《旧唐书》所谓“贫家窃女而去”说的就是这种婚俗。若男方向女方求亲不成,则邀好友数人,乘女方外出时将其抢回,强行成婚,一旦女方同意即到男家,五天后由男方父母背上礼物去女方家求情,再补办婚礼。若女方不允,成婚后可偷跑回家,抢婚也有抢闺女的,但以抢寡妇为多。长期以来,羌族处在中华主流文化的边缘,在中原文化与吐蕃文化的夹缝里生存,一直处在两大势力冲突的最前沿,饱受战争之苦,但客观上也促成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其中羌族与汉族的关系最为密切,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主动归附中央王朝的事件。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解放前羌族的婚姻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1 .父母包办,儿女无权反对,结婚前男女青年未曾谋面的不在少数。2.有早养儿女早享福的习俗,出现了女大男小,力求早婚的现象。3.婚姻形式多样,有指腹婚、娃娃亲、买卖亲、亲上亲等。4.抢亲奇俗。以上四个方面中,前三种带有明显的汉文化痕迹。受儒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教育影响,产生了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受“繁衍后代是家族

吉林财经大学

般不加干涉,一旦男女青年相好后,就请家长拜托“红爷”出面作形式上的说合,但古老的仪式还是要照样举行的,因此,古老的婚俗还是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一)、说亲(开口酒)

当子女成人时,家长就开始为他们物色对象了,也有男女自由恋爱后告诉父母的。若是某男方看上某女方时,男方父母就找时机通过闲聊从侧面向女方试探有无结亲之意,若女方没有表示异议就有结亲的可能,男方就请“红爷”带上酒、挂面等作为“手情”去女方说亲,若女方没有退回礼物就表示有商量的余地。

(二)、“吃小酒”,定婚

送完

吉林财经大学

规矩她制定,后人不敢有增减。一代一代传下来,羌人古规须遵守„„”。女方答词:“贵客辛苦到我家,迎亲之日上门来。开天辟地到如今,男女婚配木姐定„„此次婚事按古规,女家东西很齐备。主家接待如不周,敬请贵客多原谅。”答谢完毕后,女方家人用规模最大的宴席宴请众人。称之为“正席”。当天晚上,新娘要邀集

全寨的姑娘们到家里来“花夜”。

(五)、举办男女“花夜”

羌族结婚,“花夜”最为隆重,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就是为新人开个娱乐晚会,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女花夜”时,新娘堂屋里灯火通明,中间摆着2张并拢的八仙桌,周围摆设条凳,桌上放有咂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核桃、红枣、柿子、苹果、桔子、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气。另外还有一些菜肴,十分丰盛。晚上

七、八点钟,花夜开始,新娘要坐上席,姐妹们依次入席,男方接亲的人也在座,新娘入席时要哭,倾诉父母养育之恩,姐妹们开始唱歌,主要有以下3种:

1、“花儿纳吉”,如:今晚姐妹坐得全(哟,花儿纳吉),齐家一首唱起来(哟,吉吉儿来),唱歌不要银钱买(哟,花儿纳吉),只要心中有肚才(哟,吉吉儿来)。

2、“盘歌”,如:女方伴娘问:这首盘歌你来解(哟,花儿纳吉),什么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接亲姑娘答:这首盘歌我来解(哟,花儿纳吉),月亮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

3、“格妹哟呀”,如:女方伴娘问:(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什么帕呀(格妹哟呀)?

接亲姑娘答:(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钢青帕呀(格妹哟呀)。问:(格妹哟呀)

新人穿的呀什么衣呀(格妹哟呀)?答:(格妹哟呀)新人穿的是葱白衫呀(格妹哟呀)„„。接亲的人也要演唱“花儿纳吉”助兴,一直要唱到午夜待凑热闹的人逐渐散去后,花夜才告终。男方也办花夜,内容与新娘相似,所不同的是新郎要由母舅来升冠,挂红。

4、冠是形似清朝官帽的红穗圆形双层帽,上面插一对红色喜牌。舅舅给新郎升冠,赋予新郎以新的社会角色,预示他已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就要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了。接着给新郎挂

吉林财经大学

新娘在闺房里哭,母亲、姑嫂也陪着哭,男方接亲队里的女人劝其停止哭泣,一对父母双全的姑娘扶新娘到神龛前,边哭边拜祖先、父母、长辈、哥嫂,拜毕转向大门,这时年老的妇女就反复叮咛新娘:“千万不要回头看,规规矩矩走出去”。同时,释比高举一个插有白色小旗的馍站在门边,新娘从馍下走出门,伴娘代替新娘的父母唱哭嫁歌。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快到男家时,早有新郎的姑婆、姑母、姨婆、姨娘在大门外等候,她们一手执香,一手端酒,给送亲的人敬酒,紧接着释比做法事,口云:“天地开张,新人到此,大吉大昌„„”,“东方一朵青云起,南方一朵紫云开,两朵腾云接成彩,新人下轿迎进来”。新郎在楼上或大门里用生米打新娘,新娘由两名姑娘扶着踩烂一个倒扣在门槛上的碗后进门,以示退煞。一对新人在男方神龛前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百老,四拜子孙个个强。再拜来客,帮众,最后夫妻对拜,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双双进入洞房。接着开始宴请宾客,依次请送亲的女方近亲、男方母舅、家门长辈、远客、邻居、新郎家中近亲,一轮一轮往下吃。饭毕跳“莎朗”,唱“赞新郎新娘歌”如:“我家妹子十八岁,她本天仙女下凡。人品好来又能干,内外料理都周全。头发乌黑巧梳妆,穿戴样样好上好。银牌耳环已备足,圈子簪子也齐全。”赞美新人,然后新人跪下,撩起围腰,众人撒米、麦、青稞、花生、红枣,祝福新人。笔者认为,男女双方的“赞美歌”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显示了羌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他们向往真、善、美,期盼每个家庭美满幸福,同时也是对本民族青年男女的关心、爱护、颂扬,体现了羌族人民的谦虚、坦诚的民族性格。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羌族婚礼的程序十分复杂,婚礼的过程很长,往往要持续半年到几年不等,男女双方家族为了达到婚姻关系的认同感,展开了漫长繁琐的渲染和接触过程。从女方父母的认可,到女方亲族的赞同,可见这种婚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双方亲家的交往中逐步做到的相互了解并建立了一定感情,这对于子女婚姻的成熟、婚后和睦打下了基础。充分显示出羌族对血缘传承的重视。另外,在整个订婚过程中,男方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要多次到女方家送礼,显示了女方家族的身价和在婚姻关系中的社会地位。“女花夜”是女方家族主持的最隆重的一次盛会,是给新嫁娘挣面子的最好机会。表现了羌族生活中十分重视母亲家族的血缘和素质。这一方面说明羌族对婚礼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羌族对人生礼仪的投入之大和受民族宗教的影响之深。通过婚礼仪式,使羌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提炼、升华、发展,从而传承下来。

三、羌族婚俗中表现出的民族文化

(一)、羌族原始宗教的体现

羌族信仰多神,其宗教还处于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阶段。在羌族的婚礼中,这种信仰得到突出表现。羌族重今生,不重来世,只管过好这一辈子,对于死后的事情则考虑不多。所以他们对于儿女的人生大事——婚礼自然看的格外重,倾尽全力要办好儿女的婚事,这不仅是面子问题,更是自己对家族宗教义务的反映,难怪有的父母从一结婚起就开始为未来的孩子攒成亲的钱。羌族婚礼中有大量的歌舞,一方面是欢乐感情的抒发,另一方面也是宗教礼仪的表现。如:男方“接亲词”和女方答词,表现出对羌族祖先的崇拜之情。释比作法时的赞语也体现出祖

吉林财经大学

先对后代的关爱。新娘走出娘家家门时老年妇女的叮咛也是具有宗教原因的。相传羌族女始祖木姐珠出嫁那天,天爷木比塔赐给她大量动物作嫁妆,跟在她身后的动物比前面的动物多,她没有听父母的话,忍不住朝后看了一眼,使她身后的动物失去了控制,跑进了深山,以致于现在野生动物多于家畜,为了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发生,就有了新娘出娘家时不能回头看的习俗。新娘首次进男方家门时的踩碗仪式更饱含宗教意味。踩碗是为了解除秽气,为了防止新娘把娘家里不干净的东西和路上遇到的恶魔带进家里,男方提前请释比做“下坛经”,通过释比的做法和新娘的踩碗达到祛邪迎祥的目的。而新郎新娘撩起围腰,承接众人撒来的花生、红枣、米、麦、青稞,意为受福的象征,有“撩众人之福以自喜”的意思。从婚礼中还能看出羌族的祭祖心理。羌族敬祖,认为祖先是有大功劳的,他死后还会保佑自己的子孙不受恶鬼的侵犯。而且他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在后代举行婚礼的时候他会很高兴。所以一定要向他禀告喜讯,请他享用新人献上的咂酒,保佑自己的子孙平安、幸福。

(二)、羌族社会意义的反映

“婚姻是个人得到配偶,获得一种新的社会身份的宣言,只有到成家立业时,个人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社会的成员。从婚礼一直到

吉林财经大学

双方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四)、羌族婚俗中的礼仪和礼物

1、“挂红”习俗。

在羌族婚礼中要给新郎“挂红“,这是羌族的重要礼仪,主要对远方来的客人、本民族的英雄、受人尊敬的老人、遇到喜事的新人等举行,以示尊敬和爱戴。相比之下,给新郎挂的红是最多的,由于给新郎挂红的人很多,往往一场婚礼下来,新郎就会被红布红绸裹的全身红色,尽显喜庆之气。

2、“尚双”习俗。

羌族崇尚双数,认为”双则和,和则满“。这在羌族婚礼中礼物的挑选、礼物数目的计划、\"红爷\"的邀请、送亲迎亲人员的挑选等方面都考虑到了。送礼送双份有祝福美满、团圆、吉利之意。红爷要占-两双-即儿女双全、夫妻健康。这与羌族朴素的二元分立宗教观有重要关系。羌族把世界分为阴阳两极,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生前为阳、死后为阴„„。新人结婚是人生大事,一定要占全阴阳两极,才能遇事呈祥。参加婚礼的人就纷纷以”送双“的形式来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新人。

羌族生活比较贫困,特别是居住在山区的人们由于交通不便,生活资料不足,受教育程度较低,大大限制了羌族的发展。这从羌族婚礼中所送的礼物和酒席的构成就可以看出来,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羌族男方给女方送的礼物为猪肉、挂面、咂酒、点心、饼子、布匹等,这都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川区羌族婚礼的礼钱最多不过6千元,山区则仅仅6百元。酒席还以传统的“九大碗”为主,没有太大变化。“干盘子”仍以本地的土特产为主,没有引进外地的果品。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贬低本民族传统的生活习惯,只是以此为例说明羌族的生活现状,引起人们的关注。

综上所述,羌族婚俗在从古到今的传承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并没有触及其根基。羌族婚俗中包含的原始宗教意识、民族精神、人文观念、道德观念等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大都保留了下来。笔者认为,羌族的这些文化内涵将随着羌族婚俗的延续而不断传承下去。

第15篇:中外旅游文化论文[全文]

丽江古城的旅游与发展

摘要:浓郁而独特的纳西民俗文化促进了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是丽江古城的灵魂。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纳西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文章探讨了两者关系,指出目前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结合特定民俗文化发展丽江古城旅游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俗文化;古城镇;旅游开发

一、相关概念

(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故有人称它为“文化”或“社会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源于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也随着时代的渐进和外界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大致包括3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并有着教化、娱乐和心理的功能。

(二)古城镇

古城镇,是指“需要或是已经给予保护要求的城区或城镇”(吴承照,1998),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经生活不断延续与演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物、古迹点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现代生活在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的古街区、古建筑群、城市地段依旧延续;第三,城市的遗存具有自身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城市而具有明显特殊的意义。由此可见,古城镇一般是民俗文化相对发达,保存相对完整的地方。

(三)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它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极具特色。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丽江古城就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古城蕴藏着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纳西文化内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丽江游览的主要文化资源。这是丽江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造就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古城纳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态观和审美观。

二、纳西民俗文化与丽江古城旅游开发双赢

(一)纳西民俗文化推进了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

1、独特的纳西族民俗文化是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丽江古城借助有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建筑、独特的历史氛围、淳朴的居住环境和特殊的民族艺术等,通过古城的修复与文化保护,把有形的文化载体和内涵丰富的纳西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丽江古城成为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吸引物,大大提升了丽江古城的知名度,并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人通过开发发展丽江古城旅游,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纳西族民俗文化为丽江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血液。一个旅游景点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丽江古城也不例外。丽江古城受到游客的追捧,也证明了纳西民俗文化是得到市场认可的。旅游景点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纳西民俗文化是古城的造血机,能不断地输入新的血液,保持丽江古城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实现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丽江古城旅游发展成就了纳西民俗文化

1、纳西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挖掘、保护和发扬。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民俗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开始复苏,并融入了旅游市场,得到了新生和“重构”。例如,木府、洛克故居、白沙壁画等古迹的修复;纳西古乐、东巴歌舞、字画等民间艺术的复活;打铜、制陶、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生;一些传统的饮食也得到了开发与发展;传统的纳西族建筑得到了保存。一批专家学者还对丽江的人文景观、东巴经典、史料文献、节日庆典、婚丧习俗、饮食服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音乐歌舞等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和论证,还撰写了一批专著和论文,为纳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丽江古城旅游发展增强了纳西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丽江古城的成功让丽江人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硕果,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民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在逐渐地增强。他们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他们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并与时俱进,不断主动地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创新,并积极地把它推向全国以及全世界,并以他们的独特民俗文化为荣。

3、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保护奠定了经济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使丽江古城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推动了丽江的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文化和文物保护部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当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就可以用更多的经费来支持民俗文化保护和创新,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

三、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发展的矛盾

(一)原居民的外迁使丽江古城面临文化博物馆的危险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规模最大的聚居地,独特的纳西民居形式、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环境、亲切宜人的绿化环境、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孕育和承载着丽江的纳西民俗文化。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而古城淳朴善良的原纳西居民则是民俗文化的天然守护者和创造者。

古城和古城所承载的纳西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游人的卖点,每年数百万游客涌入丽江,大量的游客打破了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安逸,为了给商户和游客腾出地方,也为了躲避旅游带来的喧嚣,很多的原住民陆续迁出了古城。根据古城开发办公室提供的数据:1996年前,古城内居住着3万多纳西人,到2005年只剩下不到6000人,且多为老人。古城居民取而代之的是商户,住户多为来来往往的旅客,这些人多没有古城纳西人的民族文化底蕴,也不能真正地与纳西民俗文化水乳相融。文化天然创造主体的缺失使丽江古城的民俗文化黯然失色,古城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文化的展示场,那些店铺和旅游商品多为廉价的道具,古城面临着变为文化博物馆的危险。

(二)纳西民俗文化商品化导致丽江古城文化氛围减弱

独特的民俗文化使丽江古城大放异彩,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把民俗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民俗文化通过商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文化的商品化是市场的需求,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扩大影响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某些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文化习惯,把文化作为赚钱的工具,必然导致民俗文化的粗俗化和庸俗化。目前丽江古城正遭受着这样的命运,作为一个纳西族聚居地,古城内却随处可见傣族民乐葫芦丝吹出的乐曲,民族服饰店里的服饰很多也不是纳西族服饰,而是苗族的刺绣、白族的服饰的等,而生产厂家也多是广州、温州等地。民族歌舞被定义为娱乐游客的节目,服饰、动作的文化内涵被削弱,其原来所代表的文化涵义不复存在,丽江古城市场上充斥着的大批量生产的毫无特色商品终会使游客审美疲劳。

(三)民俗文化的真实传承与古城旅游发展遭遇尴尬

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首先是真实的存在与发展,旅游的开发,游客纷至沓来,很多游客要的只是快餐的体验,并不要求深层的真实。但是民俗文化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深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按照其发展规律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否则长久以往,必然会产生失望的旅游者和无所适从的变异的民俗文化,从而两败俱伤。丽江古城民俗文化的真实传承有两个尴尬:一是旅游的开发使丽江的纳西下一代生活在扭曲的传统文化中。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印象很多来自当地的旅游部门对游客的宣传和表演,一开始看到和听到的就是异化的民俗文化。二是原居民的大量外迁和房产的转移,纳西族的下一代失去了继承一个真正的有着丰富的纳西民俗文化丽江古城的机会。纳西下一代儿童大都出生在新城,已经失去了接触原民俗文化的空间,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已经被剥离,再加上强势文化的影响,一种文化的传承面临中断。

四、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实现丽江古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丽江古城民俗文化的保护要结合纳西族聚居的乡村的民俗文化保护

丽江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地和物质载体,但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仅仅局限在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是不完整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丽江的几个国际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乡村,如东巴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就在乡村,只有保持乡村鲜活的民俗文化土壤,才能保持东巴文化的生命力。如果乡村里已经没有依托纳西民俗鲜活地留存的东巴文化礼俗,那在古城范围内繁荣一时的东巴文化产业就不可能持久地发展,将日益成为一种仅仅是表演性的民俗展示。为保持东巴文化的“活水长流”,需要选择一些乡村作为纳西族民间的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民间艺人,打造具有独特纳西民俗文化的乡村,这样才能保持纳西民俗文化真实的活力。

(二)加强对本土青少年的教育,培养纳西民俗文化传人

当今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主流文化的系统教育,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时也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相当薄弱,很多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地理生态、植物动物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逐渐在忘记。丽江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在丽江古城的小学里,已经不能讲或只能讲部分纳西语的纳西学生在增多,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和故事只有一些纳西老人会讲,青少年既不喜欢听也不想去记,而宁愿去看电视。因此要想保持纳西文化的传承,必须先培养文化传人。这个项目的实施可以争取民间基金的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拨款。

(三)留住原居民与加强现居民的文化参与性

古城居民的外迁已经是一个不能更改的事实,但是可采取一些措施来留住还未外迁的原居民。同时文化的发展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在不断地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和发展的。因此,要想保持古城的文化氛围,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设法加强古城现有居民对纳西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自动加入到古城文化的保护中来。

(四)控制古城的过度旅游商业化

目前游客对丽江古城的商业化氛围过浓的现象反映较多,因此控制旅游过度商业化势在必行。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缓解:将丽江古城的商业店铺集中在传统的商业街,同时控制其他街巷的商业活动;对丽江古城的商品进行控制,摒弃那些毫无特色、与纳西民俗文化无关的旅游纪念品;不要让喧闹的流行乐和歌曲充斥着丽江古城的夜晚,保持高原水乡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恢复一些“老字号”店铺;开发具有纳西族风土人情的饮食、艺术、土特产品;修复一些文化遗存。

材料092班

熊腾 090309707

第16篇:旅游文化

1、为什么明代中国错过了领导世界的机会?

答:(1)大河大陆性国家民族有不易变更的稳健、内敛性格。

(2)儒家虚拟的“以天朝上国为中心,四夷宾朋式的世界秩序”。

(3)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束缚。

(4)“重陆轻海”的现实政策,内松外紧。

(5)传统的“求生意志强,求强意志弱”的传统文化模式。

2、西方近代与旅游文化示范

答:(1)旅游交通迅速发展。

(2)旅行社产生并形成旅游企业制度。

(3)现代旅游管理机制的出现。

(4)近代旅游业兴起。

(5)客体有较大发展。

3、中国近代旅游业兴起的原因

答:(1)社会发展导致劳动性旅游频繁。

(2)经济发展,收入增加。

(3)交通工具进步。

(4)生产力发展,居民有了闲暇。

(5)城市化过程加快。

(6)教育与信息的进步,传播媒体的鼓噪。

4、中国现代旅游业崛起的主要表现:

答:(1)旅游景观的开发,建设保护。

(2)旅游馆大量涌现。

(3)旅行社发展迅速。

(4)旅游交通发展迅速。

(5)中国旅游组织加入国际社会,国际大家庭。

5、从文化生态上分析西方民族旅游性格成因。

答:(1)海洋环境培养冒险勇进的原生性格。

(2)经济基础对性格形式的作用。

(3)政治制度的作用。

(4)意识形态的作用。

6、中华民族旅游性格的国民性改造:

答:(1)改变喜静厌动的国民性格。

(2)提倡开拓与进取精神。

(3)主张改变阴柔性格,还以阳刚美。

(4)倡导勇猛,反对温良忍让。

(5)解放妇女,还之以旅游权力。

(6)倡导健康的审美人格。

第17篇:旅游文化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什么意思?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旅游宣传口号新鲜出炉,采用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据悉,经过激烈讨论和交流,都江堰市最后选定,将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作为最新的旅游宣传口号。余秋雨先生曾在其书中写道:“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都江堰因水而受到人们的膜拜。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其道家思想、音乐、武术、饮食和养生之道等都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评选人员认为,“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非常准确、传神地反映了都江堰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而且直观、简洁、琅琅上口,能激发游客前来旅游的欲望。

李冰父子神像 体现人们怎样的崇拜观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由都江堰、青城山看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quot;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南侧,从岸边迅速隆起,主峰海拔2434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山东麓有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芒城遗址,在中国同时期古城址中实为罕见。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对揭示古蜀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秦王朝即将青城山列为国家祭祀的十八处山、川圣地之一。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青城山地质地貌上?quot;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植被茂密,气候适宜,林木葱翠,古观藏趣。龙溪自然保护区位于都江堰渠首工程北侧,其地形从726米逐步抬升,最高峰光光山海拔4582米,形成鲜明的植物带谱。生物多样性丰富、独特,是国宝大熊猫

重要分布地之一。

青城山与三清山的不同之处

一份300字左右的成都小吃文化导游词

成都地方小吃种类很多,内容丰富,各有特点。大体上可分为蒸煮、煎炸、烘烤、羹汤四大类。用料高档的或者制作精细的,叫做点席小吃,它的代表有凤尾酥、冰糖蛤蟆等,这是小吃中的上品,常陈于高档筵席之中;历史悠久,具有传统风味的如龙抄手、钟水饺、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等,称之谓传统小吃;像肥肠粉、羊杂汤以及现在相当风行的麻辣烫,用料比较简单,但很有特色,被视为通俗小吃。现在这些小吃,其种类到底有多少,很难说得清楚。但是常见的,足有500种之多,其中有皮薄馅嫩、爽滑鲜嫩、汤浓色白的龙抄手(馄饨),有油红、味鲜、微辣的钟水饺,有麻、辣、烫、香、酥、嫩、鲜、活的麻婆豆腐,有片大而薄、软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的夫妻肺片,有色鲜油红、麻辣适中、回味悠长的二姐兔丁,有皮薄松泡、馅多细嫩、味鲜爽口的韩包子,有汤鲜味浓、粉绵汤滑、又肥又软的肥肠粉,有煮时不烂皮、不露馅、不混汤,吃时不粘筷、不粘牙、不腻口的赖汤圆,有噔、噔、噔三声,当场表演的软糯、香甜的三大炮,有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松泡起层、油而不腻的军屯鲜肉锅魁,有形色美观、外酥内嫩、味甜酥香的凤尾酥,有色泽洁白、甜凉清爽、细嫩鲜香的冰汁豆花等。

成都地方小吃,看来比较简单,但在做法上却多种多样:煎、炸、烙、烤,烧、炒、烩、蒸、煮、烘、腌、渍等不下十多种。但是不管哪一种,都十分强调传统工艺,一丝不苟。成都地方小吃,还特别注意选料。在咸食上,辣椒要用“成都二筋条”,花椒要用“汉源花椒”,豆豉要用“童川豆豉”、“太和豆豉”,豆瓣要用“郫县豆瓣”,香油要用“小磨麻油”等等;在甜食上,糯米粉子要用“吊浆粉子”,白糖要用“内江白糖”等。至于调味,也有独到之处。往往是一味为主,它味为辅,各具特色。比如钟水饺、酸辣豆花、甜水面、宋嫂面、张老五凉粉,虽同为辣味小吃,但辣味各不相同,有香辣、鲜辣、酸辣、麻辣等区分,口味一点也不雷同。如此等等,做出来的小吃,当然就令人称道了。

成都旅游文化中食文化是十分有特色的这与成都打造的平民之都的城市形象有何关系

第18篇:旅游文化

一.宗教文化和旅游景点相结合介绍其特色和价值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

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是中外驰名的。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普陀山为我国四大“佛山之一”,因观世音菩萨“属水”,故称为“南海佛国”,是我国佛教的旅游圣地。

普陀观音道场始建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现存最早寺院为不肯去观音寺,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座茅蓬,僧尼达4000余人,香火极盛。普陀山的寺庙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普陀山名胜古迹众多。国内罕见的古建筑——元代的多宝塔,南京明故宫拆来的九龙殿,以及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扬枝观音碑,称普陀三宝。 二. 青檀寺寺院由大殿、配房、长亭组成。大殿内供有三世佛,铜面金身,法颜慈样。寺内有口千余年银杏,雌雄同株,至今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树下有口“龙窟泉”,水质清冽,甘甜醇厚,为泡茶之佳品。青檀寺,以寺内数十棵千年古檀而闻名,该寺始建于盛唐开元年间,原名为云峰寺,座落在楚、汉两山峡谷之中,因山谷中长满青檀树后改名为青檀寺。如今经过修复、完善的青檀寺,为鲁南地区香火最旺盛、发展佛教文化旅游的名刹圣地。

三:天下名山僧占多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闰年间传入中国,佛家与山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明显突出的特征是:但凡修寺筑庙的中央,居多都是山清水秀,苍松翠柏四季长青,景色漂亮之处,传入中国的佛教,显然已经淡化印度人那种狂热而痴迷的神山朝拜意识,而把宗教的修炼化为一种生活的情趣,一种审美的意念,甚至包括上述深层意识下形成的中国特有的风水之论。这 1 也许就是历代佛教要把寺院多建在深山幽林的深层的历史原因吧。所以人们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并且事实上,确实如此。

首先拿我国著名的,四大佛山来说,均是属于景色十分漂亮的中央,所以才会被佛家看中,被佛家所占。

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隅。五台山的范围,绕周约有250公里左右,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座山峰自然构成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峰顶平整开阔,犹如人工垒土制造成台,故重点取台之意,将五座山峰合面为一,统称作为“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自然构成的“五台山”,峰峰有美名,东曰“望海峰”,西曰“挂月峰”,南曰“锦绣峰”,北曰“叶斗峰”,中曰“翠岩峰”。其中,以主峰北台为最高,海拔2,893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由于山高,自然气候较冰冷,每年春季

三、四月间才开端冻结,秋天

八、九月就开端积雪,特别是台顶,冰雪累年。盛夏时节,五台山的自然气候,凉快宜人。山水清流潺潺,青山绿水,景色秀丽,故又被俗名为“清凉山”

“清凉山”被佛家看中,被佛家所占,亦是比拟早的。例如“显通寺”,亦是属于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不只范围庞大,而且历史长久。据《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的“显通寺”同河南洛阳的“白马寺”一样,均始建于东汉永闰年间(58—75年)。从此以后,五台山逐步修建有“菩萨顶”、“塔院寺”、“殊象寺”等等。特别是“菩萨顶”,是五台山上最宏阔的一座寺庙,具有殿堂400余间,寺前有108级台阶,从山下直到山顶。并传说,世间有108个懊恼,走完这些台阶,一切懊恼都会被踩在脚下。

总之,五台山寺庙林立,据有人统计,说五台山有70多座庙宇,有佛像两万多尊,寺庙四周苍松翠柏,显现出一派佛教胜地自然美丽的风貌。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县城西南之处。峨,原意是指高,或矗起。所以,古时将高高矗起的几座山,叫做大峨、二峨、三峨等。特别是大峨和二峨,这两座山的特征十分突出明显:二峨两山相对犹如似蛾眉,所以取“蛾眉”之意,将高高矗起的大峨、二峨,以及较小的三峨、四蛾等几座山,给统一称作为“峨眉山”。不只如此,而且对“蛾眉山”还有一种赞誉的说法,就是古时所以称作为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其峨是形容几座山的高,而眉是形容几座山的秀。其实,不管前者和后者,均为言之有理。由于不只是大峨二峨相对似蛾眉,而且山势确实宏伟,峰峦挺秀,格外引人入胜。因而,蛾眉山亦是属于被佛家看中比拟早的名山之一,并被佛家所占。所以,佛教曾经把蛾眉山称作过“光明山”,道教叫作过“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更重要的是佛家在景色秀丽的峨眉山修建寺庙也是比拟早的。例如,蛾眉山最吸收人的中央却是它的高峰——“金顶”。而金顶是属于自然构成的一块平地,海拔3,077米。金顶上,原有一座寺庙“华藏寺”,亦修建的比拟早,同河南的白马寺和山西五台山“显通寺”一样,亦始建于东汉,亦属于佛家修建比拟早的古寺之一。据传说,蛾眉山“金顶”的华藏寺,在最盛的年代,有大小146殿,几十里地之外,亦能使人们看到金光闪烁的圆形穹顶,而“峨眉山”有“金顶”之说,听说就是由此而来的。并且亦据传说,峨眉山的“金顶”原有一处睹光台,可在此台上欣赏四大自然美丽奇景:日出、云海、“佛光”(如佛灯)等。总之,峨眉山这一著名的佛教胜地,亦有力阐明佛家所占之山,亦毫不例外,也是属于天下景色比拟秀丽的名山。

九华山,在安徽青阳县西南之地。此山,山峰虽有九十九,但以天台、莲华、天柱、十王等九峰最为宏伟。古时比拟考究多子多孙,故原得俗名为“九子山”。

古时,华同花。如《诗〃周南〃桃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再例如《礼记〃月令》里载:

“(季春之月)桐始华。砂(即指春季最后的一个月开头的“候应”,桐树开端开花)

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有一次忆往九江水上遥望“九子山”时,见峰之秀丽,形似莲花,真美。所以,就追赋了一首诗。但大诗人李白赋诗赞誉“九子山”时,依然因循多年传播下来较为普遍的习气和专取花之意,故赋诗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 2 出九荚蓉。”由此而得名为“九华山”。九华山,确实是奇伟深秀,峭拔腾空,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襁薯翠竹等,自然景色亦比拟共同别致。所以,九华山亦是属于被佛家看中比拟早的,并亦被佛家所占。九华山同五台山、峨眉山一样,亦是名刹古寺林立,目前尚存有七座佛塔和十多座寺庙。并且有的寺庙亦修建比拟早,如九华山中心的“化城寺”,始建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到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被皇帝赐额为“化城寺”的。

普陀山和天台山

普陀山和天台山,均在浙江。

普陀山在舟山群岛中最东边的一个小岛,人们将这个中央美称之为“海天胜境",山上怪石林立,岚碧松青,远望海天一色,烟水茫茫,自然景色亦很漂亮。除了著名的四大佛山而外,天台山亦很有名。天台山在天台县城北。此山最突出的特征是:群峰争秀,巉峭多姿,飞瀑流泉,洁白如练。不只如此,而且天台山还有八景:“石梁飞瀑”、“赤城栖霞”、“华顶秀色”、“铜壶滴漏”、“琼台夜月”、“桃源春晓”等,自然景色亦十分漂亮。所以,普陀山和天台山和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一样,亦被佛家看中,亦被佛家所占。听说,普陀山的寺院有50多座,但其中比拟著名的是普济寺、法雨寺、悲济寺。这三寺,在我国的佛教建筑中,均有一定位臵。而天台山,亦有我国保管完好的隋代古刹“国清寺”,“高明寺”等。总之,除五台山、蛾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和天台山而外,全国名山——泰山。恒山、嵩山、衡山等,佛家修建的精巧建筑亦有不少,就不逐个罗列了。

4.面对即将离我们远去的民俗活动,我们应该采取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态度。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民俗,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扬长避短,继续前进。以我的观点,任何的民俗活动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在逐渐地变化,现在所谓的传统文化的流失,在我看来是一钟正常的现象。因为经济实力,文化与政治相互决定了这种文化的推进,但是对于各民族有意义,健康的民俗活动应该保持、发扬、壮大,文化在碰撞过程中,文明程度越高的一方会占主导地位,民俗也应该与时俱进。

民族民俗文化应走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以旅游作为平台,保护、传承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各大旅游景区应将民俗节日文化通过一定形式展示给游客。像如对待泸沽湖的民俗文化,我们应该尊敬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婚姻制度,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正面进行宣传,适当加以引导,应让母系社族社会走婚制度要有正确的看法。应当保存它固有的那种区域性的神秘宗族特性。以及只是在内部宗族流传的隐蔽性。

(一)、杜绝纯商品化现象,走文化保护与发展道路

(二)、加强民族意识和普及民族文化知识教育。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是对文化的开发

5.据他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

6.董中国好酒招商网以“液晶莹透明,香气幽雅舒适,入口酿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为其特点,并有祛寒活络,促进敌国液循环,消除疲劳,宽胸顺气等功能。它曾四次荣获全国名中国好酒招商网称号(在全国第

二、第三届评中国好酒招商网会上,都被评为全国十八大名中国好酒招商网之一),1984年,又获轻工部金杯奖,已经远销港澳、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董酒无色,清澈透明,香气幽雅舒适,既有大曲中国好酒招商网的浓郁芳香,又有小曲中国好酒招商网的柔绵、醇和、回甜,还有淡雅舒适的药香和爽口的微酸,入口醇 3 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由于中国好酒招商网质芳香奇特,被人们誉为其它香型白中国好酒招商网中独树一枝的“药香型”或“董香型”典型代表。

古井贡中国好酒招商网以本地优质高粱作原料,以大麦、小麦、豌豆制曲,沿用陈年老发酵池,继承了混蒸、连续发酵工艺,并运用现代酿中国好酒招商网方法,加以改进,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工艺,酿出了风格独特的古井贡中国好酒招商网。

古井贡中国好酒招商网中国好酒招商网液清澈如水晶,香醇如幽兰,中国好酒招商网味醇和,浓郁甘润,粘稠挂杯,余香悠长,经久不绝。中国好酒招商网度分为38度、55度、60度三种。

历史荣誉 四次蝉联全国白中国好酒招商网评比金奖,是巴黎第十三届国际食品博览会上唯一获金奖的中国名中国好酒招商网

第19篇:旅游文化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an:

Today my topic is ……

When travel to an interest, you just can’t help reminding of the time paing away.You may wonder who was the host, and why he built it, what happened on this relic, is there any celeb once visited? Then, a sense of history and a sense of individual life may swarm into your body, meanwhile, the sprit and culture which contained in those historical place could pour down right away.In a word, each of you seems to come through the event, no reason to sigh, no reason to affect.But I have to say, this grand sense are dying in this practical and hurried epoch [\'i:pɔk] andthe drain of culture features courts for most.

For example, that time I visited an old temple in Hangzhou called Lingyin temple which filled with a fragrant cloud of incense.Since everybody prayed, I also buy the expensive incense.I kneeled in front of the gate, praying for a while, and finally plugged a few in the censer.All of these may not take over five minutes.Then, I found a monk [mʌŋk] picking up those incenses with a big clamp and threw them away.I was fretful you know, and said, “we visitor coming from distant place just hold neck to pray, then I aume that you can give me a convictive reason why you throw away our incense even if they were kindled .” The monk glared at me, saying“ if I won’t do these, do you think there is enough place for many fuy young men like you to plug the incense in this little censer? ” Hearing these, I can say nothing more.Such famous temple still cannot provide us with the minimum sense of piety for the religion.

Nowadays, not only the scholar disappointed at the current travel industry, so do many visitors.And I have to say the destroy by the travel industry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rreparable, maybe a specific expreion, it is a crime.Then, I may ask a question that how long can the traveling really become an life style, become a positive carrier of culture.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travel of petty bourgeoisie can not suit for everybody to learn something, and we must find a middle ground between the “entertainment” and “reflection”, then we can have a meaning journey.The journey which li bai and other romantic poets show us are sightseeing though the mountain, or making friend in the same camp.The journey which Xu xia ke show us is a pace of adventure and record.We all can derive a lot from them.

Thank you very much!

第20篇:旅游文化

旅 游 文 化

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老师:

饮食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旅游资源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华饮食文化历经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洗礼,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 “食”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素来为中外游客所关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游程中因为美食而诗性大发,留下传世佳作。旅游离不开美食,它们互为花叶,相得益彰。目前,食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国际旅游消费中仅次于购物消费,占据第二位,在国内旅游消费中更是高居首位。如何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开拓城乡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推动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中华饮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浓厚的文化积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华饮食文化可追根溯源至夏商时期。千百年来,这一“俗”文化不断发展,不断沉淀,饮食与文化早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饮食体现了中国文化,文化反映着中国的饮食。从周朝“王宴八珍”到李白“斗酒诗百篇”,苏东坡“把酒问青天”,再到清朝宫廷的“满汉全席”..一部中华饮食文化史,无处不闪烁着中华饮食文化的璀璨光辉。

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 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政治经济、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风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中华饮食文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地方风味各异。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的差异,自古以

来,中华饮食上就形成了许多各不相同的菜系。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湘菜、粤菜、闽菜、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和徽菜,即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长河中,八大菜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特色也各有千秋。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2) 民族特色浓郁。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各自的饮食文化模式,曾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菜肴风味流派,主要有清真菜、蒙古族菜、满族菜、朝鲜菜等。各民族的饮食多与气候有关,居住在高寒地区的民族喜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居住在亚热带地区的爱吃酸味的食物,居住在潮湿地区的,常吃辛辣的食物。从具体食物方面来讲,各个民族都有一些独特的风味食品。例如,苗族、侗族、土家族的酸菜、酸肉、酸鱼,彝族的疙瘩饭、坨坨肉,瑶族的粽粑、油茶,纳西族、普米族的琵琶肉,怒族的“侠辣”,傣族的油炸青苔、香茅草烤鱼、香竹糯米饭等。

(3) 讲究饮食的美感。我国饮食讲究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注意食物色、香、味、形的协调一致,在烹饪的时候讲究选料、刀功、火候、烹调技法和调味。如苏州松鹤楼著名的“松鼠桂鱼”,巨口细鳞,骨刺少,皮厚肉紧,质白鲜嫩,炸好后即刻上桌,浇卤汁时“吱吱”作响,恰如松鼠在欢笑,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4) 美食配美器。我国饮食不但讲求色、香、味、形的美,而且还非

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器是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五个方面。美食与美器的和谐统一,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我国饮食器具用料种类非常丰富,除了陶、瓷、金、银、铜、漆器以外,还有竹、锡、紫木、象牙、犀角等物。这些饮食器具上绘有白鹤飞翔、游龙戏凤、琴鸟舒翼、彩蝶恋花、人物美女、各种花卉、山水画等,诗情画意,无所不包,给食者以视觉享受。美食配美器,相得益彰。

(5) 注重情趣。我国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形、器和质量、营养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在菜肴的命名、品味的方式、时间的选择、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雅致的要求,立意新颖,风趣盎然。

(6) 食医结合。我国的饮食文化和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我国,向来就很重视“医食同源”、“药膳同功”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烹成各种美味的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7) 四季有别。我国一直遵循按季节调配饮食、调味配菜。冬则味醇浓厚, 夏则清淡凉爽。冬多炖焖煨,夏多凉拌冷冻。各种蔬菜更是四时更新,适时而食。

(8) 酒文化与茶文化是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明珠。茶酒自古以来让人类的生活更加艺术化,它们不仅仅是饮料,而是饮食文化中很重要的分支。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社会风俗、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发展的综合反映。人们常谓“茶新酒陈”,也就是说新茶和陈酒能给饮者更多的美的享受,间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精神需求。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国旅游开发中的宝贵旅游资源。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灿烂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因此,合理开发旅游饮食,对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的益处,要吸引广大旅游者前往游览观光,不仅要有修理的自然风光,绚丽的历史文化遗迹,还要有独特的风味饮食,我国各地因习俗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味饮食,这些风味饮食可谓百花齐放,各具千秋,也是每个地方开发旅游必须重视的因素。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