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竞争分析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3 12:09:3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洗发水竞争分析报告

仅仅就国产洗发水进行分析

洗发水市场每年数以百亿计而且仍不断增长的市场空间,及其相对较高的市场利润吸引无数的新生品牌前赴后继地加入这一白热化的品牌。这一点从电视广告上可清晰地看出,因为洗发行业的特殊性,传统上大家都把电视广告作为推广品牌最主要的手段。2001年拉芳、蒂花之秀、好迪、飘影、柏丽丝先后在CCTV密集投放广告,大举进军全国市场,给本已竞争激烈的洗发水市场火上加油。据中央电视台2001年5月广告龙榜显示,好迪、亮庄、拉芳、柏丽等品牌洗发水已冲破飘柔、潘婷、夏士莲、花王等合资品牌的阵线,位居该台当月洗发水广告花费前四名。

除了从电视广告投入量反映出中国洗发水市场风起云涌外,国产洗发水实质上已对老牌合资洗发水的地位造成冲突。1995年奥妮向宝洁发起挑战,推出皂角洗发浸膏,打出\"植物一派,重庆奥妮\"的口号,以天然植物成份反击洋品牌化学洗发路线,使之声势大张,再加上1997年成功推出百年润发,并配合经典广告作宣传,使其市场占有率飙升,达到12.5%,单品牌的占有率仅次于飘柔。1996年丝宝集团推出的舒蕾在1999-2000年取得突破性胜利。据AC尼尔森对2000年中国广告市场的调查统计,舒蕾与飘柔、夏士莲、海飞丝、成为2000年洗发水广告花费最高的品牌。2000年中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300个大型商场调查统计显示,舒蕾2000年销售近20亿元人民币,与宝洁\"飘柔\"\"海飞丝\"进入洗发水品牌前三名。丝宝集团超过联合利华、花王,跻身洗发水市场第二位。

国产品牌洗发水近年来进步神速,已引起宝洁、联合利华等巨头的震动。2001年4月,联合利华悄然将旗下的洗发水主力品牌--夏士莲系列产品全面下调,降幅达10%左右。几乎同时,宝洁将属下的飘柔进行变相降价--买一送十渠道促销,并推出针对全国重点城市3100多家大型卖场的\"洗发水终端胜利\"的陈列宣传促销一揽子计划,又在中小店中大量支付陈列费\"买货架\",加大终端工作力度。这一系列变动,显示洗发水市场的深层整合已到来。下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国产洗发水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以找出将来国产洗发水发展方向。

国产品牌洗发水营销三大法宝

一、向知名品牌取经

1988年宝洁进入中国时,中国市面上仅仅有蜂花等寥寥可数的几个洗发水牌子,国人还习惯于用香皂、肥皂、散庄洗发水洗头。宝洁以其深厚的品牌开拓实力以及雄厚的资金,经过数年的艰苦拓展,终于占据中国洗发水市场的半壁江水,成为国人心目中洗发水的第一品牌。而在同时,宝洁为推广市场所开展的一系列经典的营销案例也成为后来者的学习模本。在国内日用消费品公司身上,处处可以看到宝洁的影子。武汉丝宝集团大搞\"多品牌战略\",织网洗涤用品(舒蕾、风影)、化妆品(丽花丝宝、柏兰、美涛)、卫生用品(洁婷)、医药品;点开浙江纳爱斯的网站,会发现布局结构、栏目设置与宝洁网站如同孪生,甚至连\"联系我们\"一栏中的话语都一模一样。

从产品的质量来看,新晋的国产品牌洗发水与\"海飞\"\"飘柔\"等不存在本质的差别,舒蕾、

好迪、亮庄们都知道该上哪里去买到与\"海飞丝\"、\"飘柔\"同样的制作原材料--宝洁进入中国时将全球最好的洗发水原料供应厂商一并带进来,如今,这些原料供应商也一样与国内洗发水厂家做生意。由于基础原料相同,现在国内外洗发水的洗净力其实区别不大。可是在洗净以外的其他功能上,宝洁洗发水的品质优势依然不可否认。

从产品的宣传推广上,国内厂家都深都外资品牌的推广心得:通过强劲的广告宣传攻势,公关应用,加强塑造品牌。国内电视广告片请香港导演制作拍摄已经成为常用手法,一改本土洗发水品牌\"土气\"形象。从\"奥妮\"、\"快美\"到\"好迪\"、\"拉芳\",与宝洁、联合利华似曾相识的广告套路被一再\"复制\",加上品牌代言人的明星效应和港台制作班底,几乎成为这些广告片深入人心的\"万灵药\"。

宝洁等外资品牌成功经验的推广,很大程度是由于每一年大量工作2~3年的成熟员工离开宝洁,而对宝洁管理体系和流程了解最全面的群体核心部门市场部的每年人才流失率更高达25%~30%,他们有的加入宝洁的对手公司,或者自己创业,毫不犹豫地把在宝洁学到的营销技巧带出去。在外资品牌本地化过程中,本土企业由于学习外资企业的先进经验迅速国际化。

二、以中档洗发水市场作为市场竞争的重点

国产洗发水与外资品牌相比最大的一个优势是价格相对较低。400ML装的洗发水,飘柔卖26元一瓶,夏士莲21.5元,力士32.5元,海飞丝最贵,每瓶34.5元;拉芳17元,好迪13.5元,柏丽丝17元.新品牌与外资品牌中间有4.5-19.5元的差价。

中档的洗发水市场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经过近十年的市场培育,二三类消费市场(主要是一些省会城市如济南、杭州等和地 区级城市温州、常州等的市场)\"用洗发水洗头\"的观念业已形成。全国超大城市(人口在 200万以上)人口总数约19868848人,占全国城市人口的9.3%,而二三级城市(人口在 50万-200万之间)人口总数为54752147人,占全国城市人口的25.6%(1998年全国人口统计,国家统计局),并且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二三级市场的消费能力已经接近或超过大城市,二三类市场的前景显得更是广阔。

中低档化妆品品牌竞争激烈程度呈现地区性差异性。因为肤质、地域、文化、习惯、气候等方面的原因,中低档化妆品在城乡市场表现得区域性很强,分外活跃,新品牌不断涌现,消费者品牌选择的集中度相对较高。同时,该区域目前竞争相对较弱,消费者具有较好的可导性,对品牌忠诚度有较好培养,主要是基于产品的独特功能及利好作用的吸引。

二三级市场上,合资企业产品的促销影响不如大城市强,国内企业可以利用地域、资金、网络等优势,迅速占领局部市场,建立起产品的根据地。

正是这些有利因素吸引国内厂家把精力投入中档产品市场的开拓,并取得不俗的成绩。如丽花丝宝麾下\"舒蕾\"的成功得益于采取迂回策略,避开与宝洁的正面交锋。力求在宝洁影响偏弱的地区率先打开突破口,然后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三,通过拓展销售渠道、完善终端促销占领市场。

国产品牌洗发水知名度较低,品牌识别意义相对不大,传统的销售通路仍占有较大的比例,基本上是谁占据渠道多谁就拿得多。

在市场研究中发现,在洗发护发产品流通领域里存在这样一个情况,经销商不愿意经销合资企业的产品,但却又不得不经销他们的产品。这是因为经销合资企业的商品利润很少,只有1%-2%,甚至出现负利润。但合资企业产品往往代表名牌产品,如果不经销这些产品,经销商的经销档次就上不了高台阶。因而经销商经销外资企业产品,更多是从\"名\"上考虑。真正替经销商赚钱的,是国有企业的产品。据统计,经销国有产品,其利润高达20-100%不等。从经销渠道上来看,国产品牌的销售渠道更加畅通。

宝洁与销售渠道一直不甚融洽的关系则被中小品牌利用,渠道成为火力最猛的市场进攻点。尽管从80年代末至今,\"飘柔\"、\"海飞丝\"等产品价格已经下降了将近20%,竞争者的终端消费引导手段仍有效地\"腐蚀\"了消费者对宝洁品牌的忠诚。宝洁甚至曾为此与中国政府、消费者协会多次交涉,直接导致《反不正当竞争法》上加入;终端促销时不许攻击、诋毁其他品牌或误导消费者\"的相关条例。

丝宝集团舒蕾创造出收银台包装、店内看板、公车广告等许多洗发水品牌从未尝试、而又确实贴近消费者生活、廉价高效的宣传形式,从而与消费者建立更为密切的沟通。终端广告与品牌形象不断重复所产生的品牌熟悉,对于洗发水这种日渐成为习惯购买的产品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是舒蕾在店内设立的美发顾问,使服务及交易在直接和互动影响的关系中进行。舒蕾的异军突起影响了整个中国日化行业营销,使各个品牌无不重视终端战术。

国产洗发水虽然在价格以及价格上取得竞争优势,但真正战胜外资品牌洗发水,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方面国有品牌实力较弱,产品的研发能力也不如跨国公司,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产品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忠诚的消费群体,牢牢的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且跨国公司的产品质量好,产品系列完善,基本上能满足我国消费者的绝大部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品牌以及希望进入这一领域的其它企业就更要注重细分市场,做好市场定位工作,找准自己的位置,针对某个目标市场,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忌没有目标,四面出击。洗发水市场中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较大,而且消费者的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细分市场,而且要研究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不断的改变产品,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推荐第2篇:洗发水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洗发水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行业分析

行业产业集中率及主要品牌市场占有率

由于洗护发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在营销上占显著优势的强势企业(品牌)主导市场,垄断大部分市场份额。

主要品牌市场占有率

排位前四名的厂商是宝洁(飘柔、海飞丝、潘婷、沙宣共44.88%,若包括伊卡璐品牌则达到49.17%)、联合利华(夏士莲、力士共19.39%)、丝宝集团(舒蕾、风影共12.34%)、重庆奥妮(奥妮系列、百年润发共7.46%)。我们将其市场占有率相加,可以得到全国大中城市主要零售渠道四厂商集中比率为:CR4=84.07(若宝洁包括伊卡璐品牌则为88.36)

1-3 八厂商集中比率CR8

在CR4的基础上,加上排位5~8的企业上海花王(花王、诗芬共6.06%)、伊卡璐(4.29%)、温雅(0.21%)、强生(0.22%),可以得到全国大中城市主要零售渠道八厂商集中比率为: CR8=94.8

5利润年增长率

研究表明,从目前洗发水行业及丝宝集团等行业主要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企业利润率基本持平,约为30%左右(含税)。受价格下降的压力,行业利润率亦受到影响,但主要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推出新品、升级老品一系列措施努力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有效控制成本,其利润率变化不大。企业利润总额的增长与价格及销售额的变化有关。从目前看,主要企业通过推出新品牌、新品种扩大市场规模,销售额增长更快,利润总额略有增长,约为7—8%。

行业发展方向与问题

随着新进入者的不断加入,市场日渐成熟,洗护发市场产品及市场结构正在重整,市场的新一轮分化整合即将到来。

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洗发水市场将面临来自营销环境与企业自身更为深远的挑战。

(一)洗发水市场的成熟与价格竞争的压力

在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合力开垦下,洗发水市场主要功能的细分已经完成,产品同质化日趋显著。过剩经济的来临与产品同质化,使得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消费者心态日益趋于保守谨慎。飘柔下跌13%,夏士莲下跌8.1%,舒蕾下跌3.3%,其中,济南、南京、武汉、沈阳的价格下跌更为显著。

(二)品牌激增,竞争加剧

中国洗发水市场的主要功能细分基本完成,竞争品牌纷纷进行产品延伸入侵主要领导品牌的功能定位。东洋之花、三九日化、南风、纳爱斯、美晨等大型日化用品公司挟强大品牌优势

与完善的销售网络进入。新进入者在进入方式上多利用原有渠道资源和代理商网络及客情关系“搭便车”,以扩大品牌消费群体,迅速进入终端渠道,直接与消费者见面。品牌不断激增,使得业者建立品牌和维持品牌地位的任务变得越来越难,可利用的营销资源越来越难取得。

另一方面,中低档洗发水(200ml装零售价10元以下)市场尚缺领导品牌,而这一市场随国民经济增长和消费者的成熟正日益扩大。并正在成为日后改变中国洗发水市场格局的契机所在。现有行业领导品牌忙于中高档市场的争夺,无暇顾此,留下的空白正是众多中低档品牌极力争夺的生存空间。

(三)消费者对品牌差异感觉的下降

通过调查发现,在洗发水领域的一些主要品牌正在逐步失去它们的市场份额,而消费者购买的品牌总数却在一直增长,事实证明消费者对品牌差异的感觉正在下降。品牌转换已成为洗发水市场消费者的基本购买行为。据IMI调查,有40%~50%的消费者在将来6个月更换洗发水品牌的考虑。而品牌的转换将会在一个消费者心目中业已存在的品牌清单内进行,能否进入这个清单也便是品牌或沟通的价值所在。

(四)专业洗护发市场发展迅速

在国外,成功的美发师可以销售洗发水产品占产品销售额的20%,而在国内却只有不到1%的份额。威娜(中国)2000年开始再次生产洗、护分开的专业洗发水品牌,在美发店通过美发师向顾客销售,并将“发廊柜台销售”的要领引进中国市场,希望它能使美发师从技术和外卖上均得到更大的收益。巴黎欧莱雅专业美发品部推出“专业美发之专家洗护系列”,指出大众洗护发产品在国内有很强的市场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美发产品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专业品牌与大众产品相比更加注重品牌的形象,有品牌的形象才有信任感。随着专业美发师群体的扩大,技术水平的提高,令消费者更多的信赖,所以欧莱雅、威娜等企业认为专业市场的扩展是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之一。

(五)产品功能的虚拟化与复合化

对价格相近、功能相同的同质化商品而言,概念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索芙特负离子洗发露的推出使得“直发”概念成为2001年市场中一个新的竞争焦点。其成功来自于其一贯擅长的市场细分和概念营销。宝洁公司2001年新推出的黄色包装的全新飘柔多效护理洗发露,预示着在洗护发产品新的功能概念未出现前,功能概念正由单一化发展到复合化。概念与概念间的有效组合也将创造新的卖点。随着市场发展与产品同质化,证明并非一种利益定位最佳,竞争加剧将导致双重甚至多重定位。

2、产品研发方向

(一)二合一洗发水亟待改进

1985年美国柏格公司率先推出洗发护发二合一香波,1988年日本资生堂推出了二合一洗发水,1988年我国也有了二合一洗发水。二合一洗发水洗护同步,使用方便,因此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显然二合一洗发水是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的,但在水溶液中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彼此消弱,相对而言护发作用就不甚明显,有时甚至很微弱。因此很多化妆品专家建议:洗护分开才是护发之道,即洗发水和护发素分开使用效果更好。

若能巧妙地运用配方技术、选用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配伍性好的高效护发物质,使得产品在

具有足够的洗净效果后,又具有明显的护发作用,使二合一洗发水洗护作用名副其实,真能达到洗发水与护发素分开使用的效果,则普通的护发素将会逐步从市场上消亡。总之,洗护二合一洗发水还是市场的主流,但对其护发效果还应加强。而护发素产品将向专业化发展,如宝洁推出的“润妍”,凭借其天然植物精华护发的概念,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二)天然植物配方的产品成为洗发水市场新的关注点

综观欧洲和美国市场,可以看到知名品牌更注重产品的天然植物成分和有药效成分的配方,大众品牌则注重生产的技术配置。显而易见,消费者异常重视对头发的保养和调理,他们愿意使用那些可以保证效果的洗护发产品,对产品的技术和配方要求更高。目前在染发剂销量增长的带动下,含有天然成分在内的精细配方将面临大量需求。

从产品配方来看,消费者越来越崇尚天然配方。众多植物概念洗发水的兴起与宝洁环保包装的推出,对许多的无环境与绿色观念的国内企业而言无疑是个考验。据芝加哥信息资源IRI公司统计,1997年天然洗护发品销售增长了31%,而一般洗护发品共增长1%。

企业竞争格局

1、市场竞争状况

洗护发品市场在所有日化产品市场中竞争最为激烈,国际日化及合资企业宝洁、联合利华、丝宝占居主导位置,国产品牌仅狭存于中低档部分市场。洗发水由开始的高档消费品变成普通日用消费品,

由于宝洁、联合利华等市场垄断者长期坚持的撇脂定价策略,形成的市场空洞吸引了众多竞争者低价进入,最终引发洗发水市场的价格雪崩。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品牌塌陷和市场重整,将在一至两年内重铸中国洗发水市场格局。澳加美进入洗护发市场以先期切入中低档市场为佳,以避免与市场主导企业(品牌)发生正面冲突。

2、竞争者地位分布

市场领导者:宝洁,占40%左右的市场份额。

市场挑战者:丝宝、联合利华,占30%左右的市场份额。

市场跟随者:花王、奥妮、美日、脱普、棕揽、强生、索芙特。

市场补缺者:欧莱雅、威娜、太阳神、莹朴、荷丝。

3、竞争者类型

中国目前有超过1600个洗发水生产商,洗发水品牌超过2000个。我国的洗发水市场格局近年来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跨国公司的知名产品基本上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形成了各自的品牌忠诚的群体,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而国有品牌的市场份额则相对比较小。高档 资生堂、华伦天奴、露华浓、圣艾芙、采莹 多为进口化妆品品牌延伸而来。多为国外生产、国内代理,主要在大中城市高档商场销售。基本采用洗护分开方式包装,强调特殊修护功能、高营养性能和多种香型,成份趋于多样,多种维生素、丝肽蛋白、植物提取精华等概念均有提出。消费群相对稳定。

中高档 飘柔,海飞丝,沙宣,潘婷,夏士莲,力士,舒蕾,风影,润妍,伊卡璐,诗芬,百年润发,天街小雨,蓝蓓丝,欧莱雅,奥妮 是目前洗发水市场的主流,几家主要品

牌(尤其是合资品牌)瓜分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原料大部分为国产原料。以城镇中青年女性为主要销售对象。绝大部分采用洗护二合一方式,强调功能,但功能趋于雷同。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中低档 蜂花、海鸥、东洋之花、好迪、可蒙、快美 各地地方品牌差异较大。产品大多生命周期较短,以成本低,销量大求取短期效益。占有部分二级市场并迅速渗透县乡市场,但缺乏主导品牌,主要面向城市中低收入消费群和农村消费者

本公司的经营战略

1、

1、创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定位

品牌在目标消费者心智中位居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这就是定位。市场定位应来自于差异,具有竞争优势的差异,并较对手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这种差异即可能来自产品属性层面。如海飞丝的去屑主张,潘婷的维他命原B

5、伊卡璐的植物概念,也可能来自心理感受层面,如力士一贯强调的明星效应、沙宣宣扬的时尚,前卫。在品牌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产品线延伸,但必须警惕因附加功效而牺牲品牌定位,运用二合一技术的“潘婷”及“海飞丝”之所以成功,同其提供了附加功效却无损于海飞丝去头屑和潘婷健康亮泽的品牌定位。而奥妮之所以落败,也就在众多产品(如香水洗发水)冲淡并混淆了植物洗发水的基本定位。随着市场发展与产品同质化,证明并非一种利益定位最佳,竞争加烈将导致双重甚至多重定位。如飘柔除二合一令头发更柔顺的定位外,又增加了令消费者更为自信的情感定位与低价格的价格定位。在保持品牌价值主张与认同不变的情况下,品牌定位改变的思考焦点应从产品属性转向消费者利益。本公司以“功能卓著”为突破点,将健康,积极的生活形态赋予品牌塑造全过程,以获得了预期的品牌效应。

2、

2、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

品牌像一个人,有自身的形象和内涵,而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同时品牌个性也代表一种竞争导向,现代社会只有秉持个性才具有特殊价值,才能引发共鸣与崇拜。同时在为品牌创造个性,持续不断进行沟通过程中使品牌产生差异。个性反映品位,并成为品牌定位的深化。正如宝洁所定位那样,飘柔所代表的是青春、智慧,面对挑战富有自信的现代女性;润妍所代表的是小心、谨慎、渴望自然的传统东方女性;海飞丝代表的是为人合理、思想实际,更乐意与人亲近的现代女性;沙宣所代表的是活跃、富有时尚吸引力的都市女性;潘婷所代表的是自信、优雅的职业女性。本公司突出潮流、生活、富足、健康,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将本公司比喻成体贴入微、善解人意、热爱生活的朋友。表现出的亲和力,让消费者产生了强烈的品牌信任感

3、

3、品牌与企业结合

在今日成熟的洗水水市场上,经销商与消费者把关注重点放在价格上,产品创新经常遭到冷遇,如何使品牌与众不同,并维持优势,重要途径就是品牌识别与企业结合。在洗水发市场上将产品放置企业的品牌广告后,附有企业标榜。利用企业影响将产品品质、创新能力的承诺传达给消费者,建立可信赖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对

企业形象的推广也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十周年纪念推出广告,让消费者评价“这是一家有价值的公司,它会为消费者考虑。”由此可见,即可以由品牌联想到企业,也可使组织联想成为品牌个性的一部分。

4、

4、适时的改变

品牌必须具有活力,并不断改变,以适应由于科技与时代进步而使消费者品味及行为发生的改变。适时的改变策略,采用全新的产品包装,适中的产品价格,并适应年轻消费者追求自然、冒险的个性需求而创造出全新的品牌形象。公司不厌其烦的更换产品包装,升级产品配方,更新品牌标识,启用新的形象代言人,占领男性消费群体实践中,可以不断传承的品牌通常具有诚恳、真实、年轻、时髦的特点,洗发水品牌需要不断超越时代,能够在演变过程中即具有当代性,又然能够维持熟悉的感觉。

5、

5、有效的沟通与传达

品牌的个性与差异化的利益需要有效的与目标市场沟通,才能使营销战略富有竞争力。公司一个有效的电视广告包括,“回忆、有没有试用潜力、有没有说服力和独特性”,只有在三个方面都达到较高分数,才是有效的。营销即传播,要将产品、价格、渠道、包装、广告、促销等营销组合要素在与消费者的接触中反应出一定的定位。有效的沟通应是有力的并且具有竞争优势,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在自己最有优势的沟通形式上,才是效率化的沟通。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于品牌建设,本公司要在短时间确立品牌经营战略,立志品牌的永续经营。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了以市场策划总公司为中心,下设各个品牌专业公司的品牌策划部门。今后进行了一系列产品升级,终端形象整改,更换形象代言人的工作,以期树立时尚、潮流的公众形象。

品牌经营策略

二合一 全渠道分销策略,为经销商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指导、技术支持。目前在实施一体化营销改造计划,并成立针对零售机构的专门队伍。 高密度电视广告为主,近年广告投放重点有所转变,目前也重视终端宣传、推广。在营销方面了解顾客需求,创造产品差异;善于发现独特卖点,与消费者广泛沟通;建立完善的分销体系占领广阔市场;多品牌战略与品牌更新,实现品牌永续经营。

正在适应变革,巩固与强化新一轮竞争壁垒,主要有:强化品牌资产,频繁升级配方,使品牌与企业更加紧密的结合,强化消费者对品质的认同;通过产品线延伸与品牌扩展,密织市场细分,巩固并提高市场占有率;改革分销体系以适应渠道变化;注重促销等战术手段运用,有力反击竞争对手。利用企业影响将产品品质、创新能力的承诺传达给消费者,为公司建立可信赖的品牌形象。

推荐第3篇:中国工商银行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中国工商银行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战略实践、战略管理以及战略选择和运用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所处环境以及自身优劣势,以助于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立于主导地位。

关键词

中国工商银行 战略管理 发展 PEST SWOT 优势 劣势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PEST analysis and SWOT analysis method, the strategy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the strategic choice and use for analysis.Mainly introduces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at present th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es, to aid in the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Key words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strategic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EST SWO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引言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互联网化中的领先者,自2000年推出网上银行以来,交易量和用户人数均不断攀升。截止 2008 年,网上注册用户达到 5816 万户,交易规模达到 120.3 万亿,稳居行业第一,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柱型企业。中国工商银行互联网化的成功得益于充分的资源优势、正确的战略发展导向以及积极的合作意识。通过树立电子银行品牌和广泛的网络平面营销不断扩大影响力,“金融 e 通路”、“金融@家”等品牌均有相当的知名度。中国工商银行互联网化战略发展共经历四个阶段:银行宣传、业务替换、服务优 化以及服务创新。工行步入 2009 年以来,展开了互联网化战略扩张,将产品线由固网、电话渠道延伸至移动互联网以及 IPTV,全面布线优势渠道资源。在互联网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工行面临电子商务战略不明晰、粗放型营销、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三大问题。工商银行需突破传统思路,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工商银行竞争战略的实践活动 中国工商银行,全称: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ICBC),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上市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上证A股:工商银行(601398)。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2010年8月27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10年上半年业绩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工行继续蝉联“中国最赚钱公司”。

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经过27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步入质量效益和规模协调发展的轨道。2003年末资产总额52,791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和的近五分之一。截至2010年末,工商银行总资产134,586.22亿元,当前总市值14,344.70亿元,居全球上市银行之首。

1、工商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基本任务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国内外开展融资活动筹集社会资金,加强信贷资金管理,支持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其总资产已超过35,000亿人民币。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以营业收入排序,工商银行列世界大企业500强第160位。《欧洲货币》和英国的《银行家》杂志以所有权益排序,工商银行列为全球1,000家大银行第6位。

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有30,000多个分支机构,与境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10家银行总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与4万多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牡丹卡是中国发卡量最大的银行卡,发卡量已达到5,800多万张。高效的经营体制是工商银行事发展的保障。中国工商银行实行统一法人授权经营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总行是全行的经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领导中心,拥有全行的法人财产工商银行信用卡权。

中国工商银行始终追求先进的服务手段,电子化服务手段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资金清算系统——资金汇划清算系统,资金汇划24小时内到账,可完成2小时加急资金汇划。

2、工商银行的竞争战略现状

工商银行不断推进跨国经营,加快建立本外币、境内外业务均衡协调发展的经营格局。截至2004年末,工商银行在全球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有100家分支机构和控股银行,外币总资产495亿美元,各项外币存款余额309亿美元,外币贷款余额284亿美元。2004年全年办理国际结算业务2,122亿美元,完成代客外汇资金业务1,489亿美元,结售汇业务量955亿美元,代客外汇买卖449亿美元。

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的并购在香港成立了工商东亚和工银亚洲,2004年5月2日工银亚洲正式收购华比富通银行成为其全资银行,并更名为华比银行。当年末工银亚洲总资产为993亿港元,实现账面利润7.6亿港元,按总资产排序在香港银行业中升至第6位。

2007年10月25日,工商银行与南非标准银行联合宣布,双方已就股权交易和战略合作事宜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工商银行将支付约366.7亿南非兰特(约54.6亿美元)的对价,收购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和印尼哈利姆(Halim)银行股东签署收购协议,将收购后者90%的股份。这是工商银行首次以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也是该行首次跨国银行收购。 2007年11月12日中国工商银行(印尼)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印尼”)在雅加达举办了成立庆典。 2008年1月28日,工商银行以澳门币46.83亿元(相当于人民币41.47亿元)收购诚兴银行119900股普通股,占诚兴银行发行总股本79.93%。2009年7月11日起,中国工商银行澳门分行与澳门诚兴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澳门)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4月21日,工商银行宣布,该行已经完成对泰国ACL银行大众有限公司的自愿要约收购,并于当日完成股份和资金交割。通过自愿要约收购,工商银行共收集到ACL银行约97.24%的股份。2010年11月3日,中国工商银行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庆典,宣布将其在泰国成功并购的ACL银行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泰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工银泰国”)。

2011年1月23日,工商银行与东亚银行联合宣布,双方已就美国东亚银行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并于2011年1月21日(美国中部时间)在芝加哥签署了股份买卖协议。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工商银行将向东亚银行支付约1.4亿美元的对价,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权,东亚银行持有剩余20%的股权。同时,东亚银行还拥有卖出期权,可在本交易完成后,按双方协议约定的条款和日期,将其剩余股份转让给工商银行。双方将随后履行监管报批手续。交易完成后,工商银行将负责美国东亚银行的营运和管理。这是中资银行对美国商业银行的第一次控股权收购。

2011年8月5日,工商银行宣布,其已就阿根廷标准银行及其两家关联公司(一家基金管理公司Standard Investments S.A.和一家商务服务公司Inversora Diagonal S.A.)80%股权买卖交易与南非标准银行等达成协议,并于2011年8月4日(阿根廷时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签署了股份买卖协议文件。双方将随后履行监管报批手续。交易完成后,工商银行将负责阿根廷标准银行及其关联公司的营运和管理。

中国工商银行,经过27年发展,总资产、总资本、核心资本、营业利润等多项指标都居国内业界第一位,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 全面的电子银行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日益成熟,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额迅速增长,由2000年的1.93万亿元发展到2004年的38.4万亿元,增长了20倍。2004年电子银行业务收入2.35亿元,在线支付交易额57亿元,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服务提供商。

· 布局合理的营销网络,广泛而优质的客户基础 中国工商银行通过21000多家境内机构、100家境外分支机构和遍布全球的上千家代理行,以领先的信息科技和电子网络,向八百多万法人客户和1亿多个人客户提供包括批发、零售、电子银行和国际业务在内的本外币全方位金融服务。截至2004年末,现金管理签约客户3700多家,为这些客户的1.96万个上下游或附属单位提供了现金管理服务;个人消费信贷客户数397万户,贷款余额4,839亿元;个人金融业务高端产品--理财金账户客户总规模超过124万户。

· 多元化的业务结构,产品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强

通过信贷行业、客户和地区结构调整,中国工商银行巩固了优质的公司和机构业务市场,成功争取了多项全国重点建设项目,新开发一批跨国公司、大型优质企业和机构客户,拓展了优质中小企业市场。

中国工商银行在巩固本币结算、国际结算和代理业务等优势领域的同时,大力开拓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中间业务市场,形成了9大类400多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体系,中间业务收入由1996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3亿元,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004年的9.71%。

2004年人民币结算量150万亿元,市场占比45%。在国内首家推出“银保通”系统,2004年代理销售保险、代收保费和代付保险金748亿元,实现银保业务收入7.45亿元。银行代理保险市场占比30%。与证券、期货业的业务合作范围涵盖集合资产管理、融资、银证通、发债担保、资金清算等。与国内33家银行机构正式建立了代理行关系,代理了多家中央预算单位的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业务。“银关通”业务量达到10.6亿元,签约企业919户。独家代理了国税系统车辆购置税专户管理业务。2004年代理证券业务实现收入7.9亿元,增长44.5%;全年代销国债811亿元,同业占比33.7%;代理保险销售额244亿,代理基金发行额近300亿元。中国工商银行2004年清算金额400亿元,位居黄金交易所资金清算总量第一;同时代理了118家非会员单位的黄金及铂金交易。

中国工商银行是第一家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银行和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银行,也是当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托管银行,2004年托管资产总额1230亿元。其中托管证券投资基金40只、基金资产1,128亿元,市场占比34.8%,托管基金数量和资产规模连续7年居国内托管银行之首。工商银行是国内首只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和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的托管人,QFII托管客户包括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日本大和证券和德累斯顿银行等。

2002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业界率先建立了投资银行业务组织体系,业务范围涉及财务顾问、银团贷款、重组并购及资产管理等。2004年实现投行收入12.4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2004年全年通过货币市场融资14,661亿元,央行票据承销和交易量为3,477亿元,实现投资收益21.9亿元;现券买卖2,627亿元,实现收益2.8亿元。2004年末全行票据融资余额3,123亿元,市场占比升至27.22%,债券投资余额为12,354亿元。2004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839亿元,全年累计投放个人住房贷款1,708亿元,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125亿元,继续保持国内最大按揭银行的地位。2004年末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273亿元,其它消费贷款余额441亿元,当年实现个人中间业务收入39.6亿元,个人外汇及理财业务收入2.13亿元。中国工商银行对银行卡业务实行专业化经营和集中化管理,目前拥有国际卡、贷记卡、准贷记卡、灵通卡等产品系列,总发卡量超过1.1亿张,2004年实现银行卡收入30.6亿元。

银行实力:工商银行具有强劲的盈利能力。2007年集团实现税后利润819.90亿元,较上年增长65.9%;自2003年引入国际审计以来,税后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8%。成本收入比为34.48%,继续保持合理水平。每股收益0.24元,增长41.2%。截至2007年末,总市值升至3,389.34亿美元,增长35%,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银行。

为了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工商银行不断深入实施经营转型战略。顺应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各项贷款保持适度增长,结构优化;改善投资结构、拓展金融市场业务大幅度增加资金营运收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点更加多元化。2007年净利息收益率2.80%,同比提高0.39个百分点;非信贷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30.36%;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110.4%,占营业收入比重同比提高4.49个百分点。

2008年,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工商银行深入推进经营战略转型和各项业务的创新发展,为公司股东创造了优异的回报。2008年工商银行的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为1.21%,加权平均权益回报率为19.43%,分别较2007年提高19个基点和320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为2.95%,较2007年末提高15个基点。成本收入比为29.84%,较上年下降5.18个百分点,保持了良好的成本控制水平。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3.06%,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75%。雄厚的资本实力保障了工商银行的持续发展能力。董事会建议派发末期息每10股人民币1.65元(含税),较2007年增加24.06%。

在2008年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严峻挑战下,工商银行能够取得如此亮丽的业绩,首先取决于其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工商银行目前拥有中国银行业最全面、最完善、最领先的风险管理系统,在内部评级法工程建设方面亦领先同业,非零售项目内部评级已达到高级法要求,并在信贷审批、风险定价、组合管理等领域应用。工商银行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发展及对全行各项业务的影响,相关风险特别是外币债券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2008 年以来,工商银行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大幅减持了涉险外币债券,并对相关涉险外币债券计提了足额拨备。截至2008年末,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比2007年末下降了73亿元,不良率下降0.45个百分点至2.29%,连续9年实现了不良贷款绝对额和占比的“双下降”,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30.15%,同比提高26.65个百分点,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工商银行2010年3月25日公布的2009年度年报显示,工行去年税后利润达到1294亿元,较2008年增长16.3%,再次蝉联全球最赚钱银行称号。截至去年年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达10.7万亿元,同比增长21.4%,成为全球客户存款第一的商业银行。年报显示,工行另一项“全球银行业第一”是股票总市值,截至2009年12月31日,该行总市值为2689.82亿美元,这一数字稳居全球银行业之首。同时,工商银行在全球所有上市公司中的市值排名也上升至第四位。

二、工商银行竞争战略的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治环境

从政策环境方面来看:

1.政策环境:随着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中国银行业在资本管理水平上与世界接轨,中 国银行业面临新的资本环境和挑战。

2.法律环境:一系列有关电子支付以及电子银行管理的法律法规的推出显示金融互联 网化环境越加成熟,相应的立法工作都在稳步进行中。

(2)经济环境

从经济环境方面来看:

1.宏观经济:CPI 下降与 PPI 上升形成的剪刀差,使缺乏避险手段的企业面临原料成 本上升,生产利润下滑的问题。对于传统依赖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也面临用户违约 形成的呆坏账比例上升的问题。中国金融体系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从单一银行体系向 多元化市场体系过渡,这将进一步刺激中国银行业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

2.居民财富:2008 年底,中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已达 21.8 万亿元。随着居民财富 的增加,对新兴互联网化银行业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迫切,这将极大的促进现代银行业互联 网化的进程。

3.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支付结算需求将给银行带来无限的商 机。然而网络经济的发展也为网上银行带来了挑战:市场竞争加剧。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对银行业支付功能的调整和完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

1.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据《第 2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09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3.38 亿,较 2008 年底增长 13.4%,半年增长了 4000 万;而宽带网民规模则达到了 3.2 亿,占总网民数的 94.3%,较 2008 年底上升了 3.7 个百 分点。这充分说明中国不论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网络普及方面都有了长足 的进步。

2.消费行为习惯:现阶段,中国银行业互联网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业务及运营商均未 得到普通居民的充分关注和了解,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渗透,有更多的银行客户会逐步使用 互联网化服务渠道,该市场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4)技术环境

从技术环境来看: 1.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银行业运作的基础,银行在效率大大提升的同时,对信息技术和 设施的依赖程度也远高于以往任何时候。 2.无线宽带网络技术得到长足发展,3G 技术正式被试用,成熟的 WIFI 技术被广泛采 用,更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建立“无线城市”的方案。无线宽带的发展必然将改变用户的使 用习惯和使用方式,银行业互联网化也将随着终端用户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

2、微观环境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1)行业内竞争者

工商银行的行业内竞争者主要有国有独资银行、新兴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他的对市场进行抢占,银行市场竞争激烈,工商银行将面临严峻考验。

对私网上银行对比:

对公网上银行对比:

(2)卖方

中国工商银行业务范围广,业务量大,业务品种丰富。2003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4075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市场份额居国内第一;牡丹卡发卡量9595万张,消费额973亿元,2003年累计实现票据交易16771亿元;人民币结算市场份额达45%,在证券、期货市场上的清算份额保持在50% 以上;中国工商银行还是国内最大的资产托管银行,托管基金共28只,托管总资产581亿元。

(3)买方

中国工商银行拥有中国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在数据大集中工程的基础上,2003年工商银行成功投产了全功能银行(NOVA)系统,加上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技术基础的数据仓库,共同构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金融信息技术平台,为业务和管理的进步提供了强健的动力。

在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下,中国工商银行各项业务不断创新。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日益成熟,网上银行开通城市超过400个,2003年电子银行交易额达22.3万亿元,网上银行交易额19.4万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实行统一法人授权经营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是全行的经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领导指挥中心,拥有全行的法人财产权,对全行经营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负责,在授权和授信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分支机构管理模式,达到稳健经营,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4)潜在入侵者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潜在进入者,主要包括:外资银行、金融控股集团、转制后的政策性银行和储蓄性金融机构、改制后的地方商业银行、民营资本参股的中小银行。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行业,中国工商银行始终面临着其它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仍较小,业务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业务、固定收益产品交易等方面,零售业务还只是开始,且主要集中在高端客户。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经营历史悠久,熟悉国际惯例,服务网络覆盖全球;有完善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高效、灵活的经营管理体制;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吸引力的薪酬体制和激励机制及高素质专业人才;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竞争策略。相比之下,中资银行除具有本土优势和国内网点优势外,资本实力较弱、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低下、经营效益差、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在这种背景下,进入的外资银行无疑将有很大的优势,并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银行业竞争的主体结构,使原来主要由四大国有银行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构成的二维主体竞争演变为加入外资银行后的三维主体竞争。

(5)替代品厂商

中国工商银行面临两方面的替代威胁:资本性脱媒和技术性脱媒。

首先、资本性脱媒。金融市场可以分为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间接金融亦即媒介金融。随著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著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使得以证券市场为中心资本市场功能日趋凸显,而传统银行媒介金融的媒介作用则趋於萎缩,利润下降,存放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此即所谓“资本性脱媒”现象。在证券市场及其他金融机构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工商银行依靠着信息优势,曾经是资金市场中“霸主”,成为社会资金吞吐的重要机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壮大,工商银行原有部分业务被取代和储蓄存款被分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证券市场、保险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各类金融产品已成为工商银行强有力的替代者,形成了极大竞争压力。

其次、技术性脱媒。技术性的脱媒是指就是IT也将会占领银行支付的领域,银行作为社会支付的平台,其支付功能是借助于IT实现的,当前很多IT企业,从微软到索尼到阿里巴巴,都在试图进入支付领域。网络技术的运用使银行业务的差异性很小,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在此情况下,银行产品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大。

三、工商银行竞争战略的SWOT分析

1、优势

首先,作为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之一,中国工商银行有着很好的客户基础,同时,中国工商银行总资产已超过四万亿元人民币,电子化网点覆盖率达98%以上,市场广泛,市场占有率很高。

其次,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国有银行之一,银行目前的储蓄风险完全由国家来负担,工行吸收存款出现的风险均由国家买单,因此相比外资银行需由保险公司来承担储蓄风险来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国民更为信赖由国家承担风险的中资银行。

再次,我国政府对我国银行业实行的保护政策。银监会向部分外资银行下发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外资银行想要从事人民币零售业务(如存款、信用卡等),须在中国本地成立公司;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资银行,只能从事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定期存款业务。这一规定降低了工行在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个人业务后所面临的风险以及竞争,更有利于工行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并取得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经过27年发展,总资产、总资本、核心资本、营业利润等多项指标都居国内业界第一位,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 全面的电子银行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日益成熟,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额迅速增长,由2000年的1.93万亿元发展到2004年的38.4万亿元,增长了20倍。2004年电子银行业务收入2.35亿元,在线支付交易额57亿元,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服务提供商。

· 布局合理的营销网络,广泛而优质的客户基础

中国工商银行通过21000多家境内机构、100家境外分支机构和遍布全球的上千家代理行,以领先的信息科技和电子网络,向八百多万法人客户和1亿多个人客户提供包括批发、零售、电子银行和国际业务在内的本外币全方位金融服务。截至2004年末,现金管理签约客户3700多家,为这些客户的1.96万个上下游或附属单位提供了现金管理服务;个人消费信贷客户数397万户,贷款余额4,839亿元;个人金融业务高端产品--理财金账户客户总规模超过124万户。

· 多元化的业务结构,产品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强

通过信贷行业、客户和地区结构调整,中国工商银行巩固了优质的公司和机构业务市场,成功争取了多项全国重点建设项目,新开发一批跨国公司、大型优质企业和机构客户,拓展了优质中小企业市场。

中国工商银行在巩固本币结算、国际结算和代理业务等优势领域的同时,大力开拓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中间业务市场,形成了9大类400多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体系,中间业务收入由1996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3亿元,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004年的9.71%。

2004年人民币结算量150万亿元,市场占比45%。在国内首家推出“银保通”系统,2004年代理销售保险、代收保费和代付保险金748亿元,实现银保业务收入7.45亿元。银行代理保险市场占比30%。与证券、期货业的业务合作范围涵盖集合资产管理、融资、银证通、发债担保、资金清算等。与国内33家银行机构正式建立了代理行关系,代理了多家中央预算单位的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业务。“银关通”业务量达到10.6亿元,签约企业919户。独家代理了国税系统车辆购置税专户管理业务。2004年代理证券业务实现收入7.9亿元,增长44.5%;全年代销国债811亿元,同业占比33.7%;代理保险销售额244亿,代理基金发行额近300亿元。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128家会员单位中81家的资金清算中国工商银行,2004年清算金额400亿元,位居黄金交易所资金清算总量第一;同时代理了118家非会员单位的黄金及铂金交易。

中国工商银行是第一家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银行和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银行,也是当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托管银行,2004年托管资产总额1230亿元。其中托管证券投资基金40只、基金资产1,128亿元,市场占比34.8%,托管基金数量和资产规模连续7年居国内托管银行之首。工商银行是国内首只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和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的托管人,QFII托管客户包括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日本大和证券和德累斯顿银行等。

2002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业界率先建立了投资银行业务组织体系,业务范围涉及财务顾问、银团贷款、重组并购及资产管理等。2004年实现投行收入12.4亿元。中国工商银行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2004年全年通过货币市场融资14,661亿元,央行票据承销和交易量为3,477亿元,实现投资收益21.9亿元;现券买卖2,627亿元,实现收益2.8亿元。

2004年末全行票据融资余额3,123亿元,市场占比升至27.22%,债券投资余额为12,354亿元。2004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839亿元,全年累计投放个人住房贷款1,708亿元,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125亿元,继续保持国内最大按揭银行的地位。2004年末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273亿元,其它消费贷款余额441亿元,当年实现个人中间业务收入39.6亿元,个人外汇及理财业务收入2.13亿元。中国工商银行对银行卡业务实行专业化经营和集中化管理,目前拥有国际卡、贷记卡、准贷记卡、灵通卡等产品系列,总发卡量超过1.1亿张,2004年实现银行卡收入30.6亿元。

2、劣势

首先,相比于外资银行,工行的服务态度一般,工作效率不高。单就国内各银行比较来讲,一部分工行营业网点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态度就远远低于当地的地方性发展银行,这也反映了工行在管理层面上的一个很大的漏洞,这将严重制约工行在外资银行前的竞争力。

其次,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在外资银行进驻后将给工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信用卡大量的泛滥发行,增高了工行的信用风险,存在出现大量坏账的风险;同时,为了片面追求信用卡发卡量而大量发卡,甚至出现个位数或是两位数信额的信用卡,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工行在其客户中的形象,从而制约了工行市场占有的发展。

再次,长时间作为国有银行,国家控股,国家承担风险,一部分中资银行的管理层已经失去了忧患意识,工行也在受此影响,银行竞争力不足、发展慢、管理创新不强,以及某些业务办理的手续繁琐、等待时间过长、效率低下,都将是工行在今后竞争中存在的劣势。

3、机遇

外资银行人民币个人业务的放开,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又一个挑战与机遇,如何把握住这一次机遇,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将会是中资银行所考虑的问题之一。工行应抓住这次机遇,接受挑战,在竞争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使之完善,尤其是在服务、管理方面的改进,学会和外资银行竞争市场,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更快的发展。

4、挑战

首先是外资银行的服务态度,由于外资银行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因此在吸收市场方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良好的服务态度将会为外资银行带来一大批客户,尽管只能够进行100万元以上的定期存款业务,在大额储户方面,工行很有可能失去它的一批客户,而且这些客户都将是信用良好的大额储户,而这些市场的流失将会降低工行的利润收入。

其次,国外的信用发展历史较长,信用卡发展较为完善,在信用卡方面具有很大的竞争力。信用良好的储户可能会选择外资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从而也将导致工行利润收入的降低,影响企业效益。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工商银行竞争战略的SWOT分析图。

四、工商银行竞争战略的选择和运用

1、工商银行竞争战略的选择

工商银行营销互联网化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策略:

l 品牌营销策略

工商银行在互联网化过程中采用品牌营销策略,通过对电子银行服务和产品进行品牌 形象塑造和宣传,实现与竞争者的区别,树立社会形象,推动业务扩张的各种决策的集 合。 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为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适应国际金融业的发展 趋势,工商银行非常重视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 97 年 12 月工行在互联网上开办了网站, 向社会公众发布中国工商银行信息及金融信息,宣传银行形象和业务。2000 年 2 月,中国 工商银行正式推出企业网上银行服务,同年 8 月推出个人网上银行服务,紧接着又推出手 机银行服务。随着电子银行产品体系的完善,中国工商银行又推出电子银行系列化品牌。 2000 年,中国工商银行确立“95588”电话银行品牌;2002 年,中国工商银行推出了“金 融 e 通道”电子银行品牌;随后又相继推出了推出“金融@家”个人网上银行品牌和“工 行财 e 通”企业网上银行品牌。工商银行在品牌营销战略中采用多品牌战略,为工商银行传递理念、树立和拓展形象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2 伙伴营销策略 伙伴营销策略也是工行营销互联网化中的策略之一。工行银行将客户的身份由产品和服务的营销对象变为合作伙伴,建立和发展持久的客户关系。从银行业务联网化的营销趋势上来看,伙伴营销模式将逐渐成为主流。

工行伙伴营销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战略合作方面,工商银行善于利 用合作伙伴营销资源构建自身的营销渠道,与支付宝的合作是典型的案例。通过合作,支 付宝 2.5 亿的用户规模可为工行所共享;二是口碑传播,工商银行在基于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在网站下设网上论坛,其中有各个网络的服务渠道讨论的子板块,利用自身的客户规 模建立口碑传播效应。另外,工行还积极利用外部论坛营销资源,发动口碑营销活动。

3 整合营销策略 整合营销策略是目前工商银行使用最多的营销策略,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对自身的 资源和能力进行不断的调整和组合,形成竞争客户的整体优势,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 的经营理念,在商业银行的营销活动中,协调所有部门和所有营销资源,共同为满足客户 需求服务的管理过程。 “财智帐户”是工行整合营销策略下的企业现金管理综合产品,通过将现金管理服务与客户的资金管理流程深度整合,协助客户优化供应链管理,帮助客户拓展业务空间,将 银行业务、营销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充分体现了整合营销策略。

2、工商银行竞争战略的运用

2009 年 1 月到 11 月,银行业的广告投入达到了 22.51 亿元。其中,国有银行的广告 投放总量市场份额排在第一位,股份制银行的市场投入紧随其后。 工商银行在 2009 年 1 月到 11 月金融行业的广告投放中排名第三,总体投放广告多。相较于其他大型银行、如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显示其在营销资金投入方面实力不俗。

中国工商银行 “金融@家”个人网上银行拥有 14 大类,70 多项功能,能够满足不同 层次客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并可提供高度安全、高度个性化的服务。其中包括账户服 务,在线缴费服务,网上支付服务,证券交易服务,网上理财服务等等。 用户只需要拥有工行活期存折,便可直接登录工行网站“金融@家” 个人网上银行存 折版进行账务查询。或者使用牡丹卡开通个人网银账户享受更多服务。

传播人群:互联网用户,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用户,有网银支付能力的用户。 传播效果:拉动中国工商银行保险销售额,培养工行用户网上购险和网银使用习惯。 营销执行:

l 太平得意还本计划 形式:在活动期间通过工行网上支付购买太平得意还本计划保额为 50 万,既可获得五 克纯黄金的新年大礼。

媒介投放方案:主要门户网站财经频道

2 华泰人寿爱心阿姨保障计划

形式:活动会在首卖的前 300 张保单中抽取 26 名幸运客户,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 奖、三等奖以及纪念奖。在网站付款成功之后,系统便自动提示抽奖,并立即公布中奖信息。

媒介投放方案:主要门户网站财经频道

3 购中国平安意外险可参与抽奖

形式:购买一份平安意外险满 200 即 送柔暖羊毛围巾一条,还有机会赢取尼康 D60。 媒介投放方案:主要门户网站财经频道 4 购泰康保险获双重大礼

形式:在活动期间,凡在泰康在线网站购买在线保险产品(理财产品、网上续期除 外)并用工行个人网上银行进行在线支付的个人客户,均可获得泰康在线提供的与保费百位数一致的国际漫游 IP 话卡(数字卡),满百即送,多买多送;保费超过 500 元(单张保 单)的客户,还将获赠 50 元手机充值卡。

媒介投放方案:主要门户网站财经频道 5 投保优惠

形式:通过工行网上支付购买“航空意外年度保险”,7 种方案自由选择,保险金额最高可达 200 万元,费用低至 6 折起! 通过工行网上支付购买安联保险产品即可获得 IP 电话卡一张。

媒介投放方案:主要门户网站财经频道

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尽管工行依旧存在着种种的不足,但由于各项的政策支持,以及自身所具有的基础,只要领导层能够把握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必将获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故建议工商银行在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的同时,还应密切关注产品质量,保护客户使用安全,提高产品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才能获得用户认可。并应突破传统宣传观念,加强精准营销思路,多元化、开放式地利用网络特点进行宣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中国工商银行——http://baike.baidu.com/view/16863.htm 中国工商银行官方网站——http://www.daodoc.com/icbc/ 《采购与供应案例分析》 易观国际

中国工商银行报

推荐第4篇:竞争报告

手机市场竞争性战略分析报告

1、调查观点及预测

品牌:品牌竞争格局保持稳定

整体品牌竞争格局保持稳定,国际品牌之间竞争逐渐激烈,苹果的崛起导致其他手机生产商利润下滑,nokia三星索爱摩托罗拉正不断开发自己的新产品来应对苹果。国内品牌无力应对,关注份额日渐萎缩。新品牌进入市场,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尚不明显。

2011年随着苹果公司iPhone4s的推出新一轮的手机市场大战又拉开了序幕,各大手机生产商都在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新作。李奥瑞克王公司要抓住继续,抢占国内市场。 厂商:市场地位决定厂商竞争策略差异

诺基亚的产品策略以合作为主通过与微软的合作来弥补过去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索尼爱立信重点放在了“年轻个性时尚”这些主题词身上,以此来带动企业发展,三星还在诠释自己硬件的独一无二,以自己研究开发的配置来征服市场挑战市场,苹果公司在去年坐上了第一的宝座,改变世界的口号会不会让其产品竞争中勇往直前。

区域:品牌格局变动不大

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走势基本相同,除了一些老品牌如天语、金立、联想、波导外品牌格局变动不大,还是呈现多方竞争的态势,李奥瑞克王公司要抓住机遇在各个品牌竞争的同时发挥自身品牌的优势,积极主动抢占市场。

产品:智能加多功能

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功能,手机厂商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为消费者提供,音乐手机,照相手机,语音手机,声控手机,游戏手机,都逐渐统一成一体形成多功能的智能手机。人们越来越希望手机如同手中的电脑一样,灵活,方便自如,应对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奥瑞克王公司的leeao手机主攻的还是低端市场,所以在保证手机质量的同时,更要主要手机的功能和方面行以及人性化对消费者的需求,赢得了消费者就应得了市场。 价格:手机市场偏向高端

高端市场会成为今后各大手机厂商竞争的重要市场,在低端市场逐渐饱和的同时,手机公司都在需求更多发展机会,目光都直指高端市场。

2.市场结构分析

品牌结构分析:

进入2010年中旬,苹果IPHONE成立手机关注度最高的手机品牌,它以奢华的硬件设备,稳定的内置系统以及时尚科技于一身的精美制作,在全球掀起的苹果热潮。现在各大手机厂商的竞争对手都锁定为了苹果公司。

2010年随着苹果公司的崛起,老牌厂商nokia被挤到了一边,业绩一直在下滑,质量的好为能赢来消费者挑剔的眼关,nokia一直在寻找,开发能拯救自己目前状况是市场,于微软公司的合作,可能会为nokia公司带来新的收获。

其他手机品牌一直在手机市场竞争者,除了国际品牌如三星、摩托罗拉、索爱外国内品牌也在崛起中,最为有代表意义的就是多普达品牌手机,一直以商务高端为主,畅销全球,这位李奥瑞克王公司以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良好的借鉴。

手机市场的对抗是激烈的,赢输可能就在一瞬之间,手机老大的位置,没有谁不想坐,没有谁想失去它,但是竞争是残酷的,李奥瑞克王公司必须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推荐第5篇:超市竞争分析

总结:不管是大型超市还是小型超市,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竞争对手,他们的定价都是为了抢占市场和获得客源。

首先、大型超市受到同行的影响要大一些。他们以竞争导向法为主,他们的目标群体覆盖范围很大,市场也很大。一个好的有利的定价可以有效的得到客源,从而赢得消费战。而小型超市则会运用心理定价法。相对而言竞争力度要小一些,他们的定价没有那么多的限制。超市的负责人的决策影响力较大。因此心理定价法运用较多。

其次、大型超市的尾数定价法运用的比较到位。精确到角甚至是分。而小超市就将便利定价法运用的比较多。突出其便利的特色来。

再次、大型超市他们在每一天的营运中都会有打折活动、赠送活动。节假日也必定会推出一系列完整的的促销活动,活动力度一般会大于小型超市。而小型超市的平时促销都是厂家推出的,他们自身很少推出活动。一般由厂商决定打折的力度和是否送礼物及送什么礼物。在节假日,小型超市根据自身的意愿会进行一些促销活动,一般有时间短、力度小的特点。

推荐第6篇:竞争需求分析

竞争需求分析

总体情况看来,相对于休闲装,症状,运动服更加舒适,方便,更是广大青年朋友的最爱,在强调运动健康的今天,找一个指的信赖的运动品牌是所有人都关注的问题,面对中国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群体,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因为对阿迪达斯公司来说青年化是这一行业的主要消费群体。

竞争状况分析

在中国,阿迪达斯的竞争对手主要是耐克,匹克,李宁,安踏,而这些品牌也深入人心,可以说只有他们互相竞争,而由于销售环境的大体一致,如何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感甚至崇拜,这将对产品的销售带来优势。

竞争对手分析

耐克

耐克作为全球最大的运动品牌,具有相当的历史,实力强大。特别是运动休闲在市场最为畅销,其优势在于具有众多明星和球员作为平拍代言人,尤其是一系列休闲装,总体来说地位明显

匹克

作为新兴国产运动品牌,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在国内市场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在运动服装和休闲服装市场采用低价位的营销策略,满足低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与其同时也发展其高端市场,稳中求发展。总体来说潜力很大。

李宁】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运动品牌,以其创建人——奥运会体操冠军——李宁为品牌名称,在体操服装,休闲装市场上具有优势,近些年来,在休闲装市场上发展迅速,发展球星代言提高品牌形象的同时,没有放弃其相对的中低端市场,是消费者最亲睐的运动品牌之一。安踏

越磨砺越光芒,这是安踏的广告语,他们同样秉承顾客至上,在近几年的运动品牌市场上,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运动品牌之一,在运动休闲市场上他们有很好的广告宣传, 下设很多专卖店。很大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安踏作为本土品牌的领军人物之一给运动休闲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推荐第7篇:竞争战略分析

近来,“手机定位”这个关键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几天前,全球知名的SiRF公司宣称,“5年内大多数手机将装上全球定位芯片。在未来5年内,它将成为大多数手机一个必备的原件,除了那些非常低端的,只能用来语音通话的手机之外。”今年年初,中国移动决定在北京、天津、辽宁、湖北四个省市进行“手机地图”业务的试点运行。

现在在美国和亚洲等通讯市场,许多手机都正在配备GPS定位器,因为它们可以为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带来方便。除了手机产业需求不断增长之外,GPS也将被使用在汽车甚至消费电子产品中。整个市场的潜在需求非常巨大,在中国将存在更大的潜在市场。

如今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也是导致竞争不断升级的原因。以中国手机市场为例,目前市场上总共有600多款产品,其中大部分型号的产品配置雷同、应用功能类似。只有出现新的杀手级应用,才能为整个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在短信、彩铃等业务趋于饱和的状态下,手机定位被视为无线增值新业务的重要突破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不确定。 这种移动性和不确定性给手机定位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手机定位被业界认为是移动增值业务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增长点。近几年来,手机定位在日本、韩国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对手机定位业务也十分重视,相继推出了手机定位业务。

这套手机定位软件主要由GIS浏览器、引擎和电子地图三部分组成。现阶段,我国可选择的试用服务包括“我在哪里”、“城市搜索”、“行车探路”、“你在哪里”、“城市热点”、“特约商户”等。事实上,中国移动很早就对手机定位业务进行了探索。早在2001年5月,北京移动就基于移动梦网推出位置服务,随后各省陆续推出。

中国联通也早在2003年7月就推出了手机定位业务,用户在使用这项服务时,只要在手机上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就可以查到开车路线;如果用语音导航,还能得到实时提示,该项业务还能够实现5米到50米的连续、精确定位,并已经实现了全国漫游。为了能实现这一系列的功能,联通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从2003年开始,历时一年多针对定位模式的网络优化,对全国4万余个基站进行了测试、改造、优化和升级。目前,中国联通的网络已经能够全部满足手机导航的需求。

“国外手机定位已经发展成熟,尤其是韩、日在手机定位上有很多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缩小差距、弥补不足,使我国手机定位快速发展。产业合作将是手机定位发展及市场共赢发展的最快途径。”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研究专家王成虞表示。在目前国内的移动位置服务大环境下,手机定位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要想在短期内获得突破并不容易。

首先,我们应该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提高定位精度。其次,联合SP建立移动位置门户,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推动位置服务业务的发展,韩国和日本的运营商建立了门户网站,吸引众多SP,推出丰富的位置服务内容。如NTTDoCoMo推出的基于i-Mode品牌的定位服务\"iArea\",提供的内容包括WNI气象信息、iMapFan电子地图、美食家、ATIS交通信息、Zenrin携带式地图以及住宿信息6项服务;KDDI推出的定位业务已达100多种,如电子地图、餐馆指南、火车时刻表、城市指南、天气和紧急信息等。最后,应注重与终端的配合。日本KDDI很好地团结了终端制造商,甚至芯片制造商,为位置服务提供了丰富

的终端选择。截至去年6月,在KDDI发售的所有手机中,就有高达70%的手机支持GPSOne移动定位技术,而且价格普遍在200美元以内。

总之,手机定位产业链由移动运营商、系统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GIS开发商、应用提供商、中间件提供商等多个环节组成。而且,手机定位综合运用了移动通信、卫星导航、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技术和应用,是多个产业、多项技术融合的产物。在移动定位产业合作中,运营商应当解决好各环节的利益分配问题,确保产业各方在合作中获得共赢。

策略:

无论全球还是中国,诺基亚仍是2007年手机市场最大的赢家。2007年,诺基亚在全球销售了4.37亿部手机,销售额为510亿欧元,利润率15.6%,市场份额从去年的约34%上升到40%。与竞争对手相比,2007年三星电子销售1.61亿部手机,销售额约221亿美元;摩托罗拉手机全年销量为1.59亿部,销售额为190亿美元,亏损3.88亿美元;索尼爱立信销售1亿部;LG电子销售0.8亿部。2007年,诺基亚在中国地区(含香港和台湾)手机销量达7070万部,年增长率为38.6%。2007年,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和出口总额超过120亿欧元,其中,销售额达64亿欧元(包括2007年4月1日成立的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的收入和此前诺基亚网络业务集团的收入);出口额达62亿欧元,较2006年增长30%。诺基亚已连续4年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一,中国成为诺基亚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销售额占诺基亚全球的13%,员工数占诺基亚全球的12%。

诺基亚的成功没有秘诀,只是能够“做好自己”。手机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众多手机厂商处于困境,老牌劲旅摩托罗拉业务亏损,而诺基亚却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常胜将军表面看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创新,像当年摩托的V3或者今天苹果的iphon只是始终如一地奉行“科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坚持满足客户对于手机基本价值的诉求,扎扎实实做好产业链整合,做好研究、做好设计、做好产品、做好质量、做好供应链,做好渠道、做好品牌,这是诺基亚基业成功的根本,也是我们国内众多品牌手机要从诺基亚学习的精髓。中国手机企业困境在于其业务盈利能力降低,赢利空间大幅缩水。主要原因是产业链建设先天不足,忽视了手机的研发、设计、质量等核心环节的建设,上游利润被芯片、手机设计、模具等企业控制,下游的利润被渠道商剥夺。做低端,亏损;做高端,卖不出去;做大众化的,竞争又太激烈。当诺基亚高、中低手机档手机全线覆盖,当黑手机以更新快、价格低的产品充斥市场时,中国的品牌手机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加强产业链建设,提高盈利能力,不是一朝一息的事情,诺基亚在中国市场已经耕耘二十几年,而我们的企业呢?大多不超过十年,还因为各种短期利益的诱惑或者盲目的多元化,错过了做强产业的黄金期。

诺基亚在手机产业链上控制整机和关键核心环节。诺基亚自己做研发、芯片研究、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与品牌;诺基亚不自己做操作系统软件,但控股;诺基亚与手机芯片厂商和其他零部件厂商是供应链合作关系,但控制基带芯片的核心环节;诺基亚外包制造环节给富士康、伟力创、比亚迪等企业。

诺基亚核心价值观始终如一。诺基亚的核心价值观,妇孺皆知,“科技以人为本”,二十几年没有变过。

诺基亚业务单元紧紧围绕专业化战略。诺基亚原有业务单元包括移动电话、多媒体、企业解决方案和网络设备。诺基亚的网络设备业务部门和西门子的通信部门合二为一组成新公司,总部设在芬兰。2008年,诺基亚将加快向互联网公

司转型的步伐。从一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传统通信手机公司,向以增值和服务为主的全新互联网公司转型。为配合此次转型,诺基亚首先在公司组织架构上做了全面调整,将原有五大事业部——移动电话事业部、多媒体事业部、网络事业部、企业解决方案事业部、客户及市场运营部,调整为终端部、服务与软件部、市场运营部3个部门,其中主要体现互联网增值部分的服务与软件部门史无前例地被提升为一个独立部门,并和终端部门成为并行重要的位置。

诺基亚的设计追求精益求精。诺基亚总部拥有设计部门,负责从概念化到产品开发各方面的设计工作,设计部有来自很多领域的人才,包括工业设计、用户界面与交互作用设计、人机工程学、通讯设备设计、包装设计、颜色与用料设计、传感技术、消费者透视以及设计管理等。诺基亚全球有6个设计中心,负责进行5-10年产品的设计。诺基亚设计追求的是对品牌核心、恒久价值的诉求,不跟风,不落俗。诺基亚是始终把设计控制在自己手里,而我们国内很多企业既无研发也无设计。

诺基亚的产品系列满足不同客户品味追求。诺基亚有四个产品类别,一是关于时尚类的Live (“至尚”)产品;第二是Connect (“乐享”)产品,即关于快乐分享,强调产品的易用性,给你一揽子简单实用而又刚好够用的功能;第三个是Achieve (“智成”)产品,通过这个智能手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让你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效率。第四,多媒体事业部专注于一个叫Explore(“前锐”)的产品系列。

诺基亚的星网工业园模式打造手机产业生态体系。星网工业园已形成了目前全球最完整、最具规模的手机产业生态体系,诺基亚与星网工业园内合作伙伴一起在北京打造了集研发、销售、市场、服务、生产、物流和地区总部于一体,世界一流的通信产业基地。就近完成研发、设计、开模、采购零部件、产品组装。 诺基亚芯片供应抓高端放中间。从手机通信芯片来说,需要基带芯片、射频发送芯片、射频接收芯片与电源管理芯片等,芯片的集成是趋势。诺基亚芬兰总部调整芯片发展战略,以前的模式是在手机通信芯片上多由诺基亚自行开发设计再交由德州仪器(TI)定制的模式,现在采取的是“在其芯片战略中引入授权许可和芯片来源多样化模式”,其主要精力放在通信芯片中最核心的基带IP部分研发与授权,并与4家芯片供应商合作,德州仪器(TI)仍是涵盖所有协议技术的供应商,博通(Broadcom)成为诺基亚EDGE技术的供应商,英飞凌被指定为GSM技术的供应商,意法半导体是诺基亚3G技术的供应商。

诺基亚控制手机操作系统开发。诺基亚的智能手机采用Symbian系统,Symbian是专门研发手机操作系统的一家独立的盈利性合资公司,诺基亚既是Symbian公司最大的股东,同时也是Symbian公司的用户。目前,Symbian操作系统在手机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达7%。

诺基亚采取多元化渠道策略。诺基亚有全国分销商、省级直控分销商、全国和省级的直供商、运营商平台等多种渠道。对全国分销售策略是精简总代理的数量、改进对总代理商的管理,包括蜂星、中邮普泰、长远通信、神州数码、首信、爱施德等全国总代理;省级代理体系,有效地扩大在

二、三级城市的分销渠道和铺货面,增强了渠道渗透能力;直供模式利用直营店的销售网点、规模、售后服务、大量客流等,来迅速增加诺基亚手机销售量,直供的零售商包括手机专卖连锁店如迪信通,家电连锁商场如苏宁、国美等; \"省级直控分销\"混合渠道模式,目标指向是当时仍未完全渗透的三线以下的城镇市场,“省级直控分销”渠道中,诺基亚全权负责和零售终端接触,省级分销商只提供物流和资金流平台;运

营平台也是诺基亚重要渠道。

诺基亚向互联网公司战略转型。2008年,诺基亚将加快向互联网公司转型的步伐。在此进程中,塑造全新的互联网公司文化和互联网公司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有助于整合全体员工的力量、加速公司愿景的实现。诺基亚收购了数字媒体发行商Loudeye、媒体共享站点gate

5、数字地图供应商Navteq等,推出了一个名为Ovi互联网服务品牌,作为开启互联网的大门,它包括音乐商店、地图和N-Gage游戏,同时也是开启网络社区的大门,用户可由此从诺基亚手机或个人电脑直接接入互联网内容、社区和联系人。

未来手机市场的竞争可能发生在诺基亚、微软、谷歌、苹果这些厂商之间,但诺基亚一贯的竞争战略将使得诺基亚能够一直笑傲江湖!

推荐第8篇:茶叶竞争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不断前进,中国茶叶产业发展迅速。中国也成为了茶叶生产、消费及进出口贸易的大国。文章利用SWOT分析法,结合测算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MPR)、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贸易竞争指数(Tc)等三个指数,分析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作具备的优势(S)和劣势(W),以及所遇到的各种机遇(O)与威胁(T),最后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茶叶产业 国际竞争力 SWOT分析

一、引言

中国是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的发源地,不仅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而且是生产、消费及进出口贸易的大国。

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结合测算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MPR)、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贸易竞争指数(TC)等三个指数,进一步分析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遇到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近20年来,中国茶园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状态,从1978年的1048千公顷上升到2006年的1450千公顷,增长了38.4%;茶叶产量也在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26.8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102万吨;茶叶出口从1997年的20.54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28.88万吨,增长了40.6%,涨幅比世界水平还要高出13.5个百分点。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两类: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显性指标用于评价特定产业所产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如国际市场占有率(MPR)、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贸易竞争指数(Tc)等;隐性指标主要用于评价生产率差异,如单产率、价值增值率等。印度、印尼、肯尼亚、斯里兰卡以及中国是世界上五大产茶国,近几年这5国的茶叶出口总量都占据世界茶叶出口额总量的半数以上。本文采用显性指标评价法,对比其余四大产茶国,对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PR)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出口总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总额之比。在五大产茶国中,出口竞争力最强的是斯里兰卡,MPR在23%左右,在近几年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说明斯里兰卡茶叶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但总的趋势有所下降。印度尼西亚的MPR值在五国中最小,说明茶叶出口竞争力很弱。肯尼亚MPR值排在第2位,总体来看上升趋势不明显。中国茶叶MPR指数处于10-20%之间,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上升趋势,在2002年MPR值已超过了印度,仅次于肯尼亚,上升到世界第3位。

(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产品占其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率。中国的RCA值处于1.25-2.5,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其他四国都在2.5以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肯尼亚的RCA值排在最前列,斯里兰卡排在第2位,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分列

3、4位,而中国则排在了最后。总体趋势看来,最近几年中国、印度以及肯尼亚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印度的下降趋势最明显,降幅达到了48.8%,肯尼亚也达到了12%,中国下降趋势较小。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斯里兰卡上升趋势很明显,从2000年的274.21上升到2005年的369.94,涨幅达35%。

(三)贸易竞争力指数(Tc)

贸易竞争力指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与该类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例。该指数一般用来反映一国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状况。五大产茶国的Tc值数都在0.8以上,说明五大产茶国的茶叶竞争力都很强。但是各国的指数值又呈下降的趋势,受到其他产茶国出口增加的影响。中国的Tc值数在五大产茶国中是最低的,且下降的趋势也是最大的,从2000年到2005年下降了接近0.1,其余各国下降幅度较小,相对较为稳定。

三、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祥地,茶叶资源丰富,茶叶产品种类繁多,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中国地域辽阔,茶区分布广,特别是在东南部地区。东南部多为丘陵地带,利于造梯田,排水体统良好;土质呈酸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冬天温度较高,茶树可以安全过冬;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照与雨量充足,适宜茶树的生长。

2、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茶不但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也很广泛,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茶在精神领域的延伸。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有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3、品牌优势。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资源相当丰富,茶类之齐全、名优茶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中国近年来名优茶生产发展迅猛,中国名优茶有1200多种,其中包括中国的十大名茶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庐山云雾、冻顶乌龙、祁门红茶、苏州茉莉花茶等。

(二)劣势(weaknees)

1、出口茶类品种单一。中国茶叶在生产、出口量上都排在世界前列,但其出口主要是以绿茶为主,而红茶和特种茶的出口量远远低于绿茶出口量。近年来,中国茶叶的出口量都在上升,但主要的增长是来源于绿茶出口量的增加。2004~2007年,绿茶出口量上升了2.75万吨,在总出口量中所占比例也由2004年的70.02%上升到2007年的77.24%,而红茶与特种茶出现下降。红茶从3.94万吨下降到了3.03万吨,特种茶也从4.46万吨下降到了3.55万吨。这一变化趋势显示出中国的红茶与特红茶的发展趋势呈现出非良好的状态,而绿茶则保持出口量上升的良好趋势,使得中国茶叶出口品种单一,不能完全符合全球消费者需求的发展。

2、出口市场单一。中国茶叶出口市场比较集中,波动较小。2004~2007年中国茶叶出口量排在前5位的国家(地区)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俄罗斯联邦以及香港。每年出口量前5位的国家出口总值基本保持不变,集中度也保持在47%左右,在小范围内波动,但不显著。中国茶叶出口市场集中度高,说明对单一出口市场的依赖性大。这种单一的出口市场结构十分脆弱,很难以抵御该出口市场的风险,一旦该地区发生经济危机或与中国经贸关系恶化,中国茶叶的出口将会大幅下滑,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

3、缺乏国际品牌。中国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不仅名茶林立,而且中国茶叶产量高居世界第一。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等名茶品种,可谓声名远播。但提起名茶品牌,却是寥寥无几。虽然近些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但在国际上享有名气的却是凤毛麟角。“品牌”茶已成为中国茶产业的薄弱环节,中国茶叶进入了“有种类、有名茶、无名牌”的瓶颈时期。中国目前的茶行业,还处于前品牌时代,还是仅仅用口味来决定茶的价值,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品牌时代。没有品牌,中国茶叶在世界上始终难以摆脱“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怪圈。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首先,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相对自由化,中国可以获得永久性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非歧视性待遇,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待遇;其次,有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扩大中国茶叶出口的非关税壁垒等不公平待遇,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最后,有利于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强化茶叶深加工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立顿进入中国市场已有16年,为中国茶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立顿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提供了经费,同时还引导国内企业的研究方向,对中国研发机构研发

活动的市场导向,实现经济效益观念的改变提供示范;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技术水平,培养了大量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新进的管理理念。

2、茶保健作用的推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茶叶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向保健方向发展。现代医学证明饮茶有助提神益智、保护牙齿、滋补营养、减肥健身、解毒利尿、降胆固醇等功效。中国茶叶种类之多为世界之冠,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饮用者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身健康的茶类饮用。

(四)威胁(threats)

1、国际市场冲击较大。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中,可乐品牌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咖啡品牌有雀巢、麦斯威尔,世界茶饮料第一品牌被公认为立顿。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却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立顿进入中国后,在为中国茶业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目前,立顿茶叶已经抢占了近80%的市场份额,在同类产品中可谓是凤毛麟角。立顿公司通过在中国收购茶叶然后进行拼装包装后销售,极大地抢占了中国茶叶的自然资源,通过加工赚取行业最高的利润。同时,立顿加工技术先进,研发队伍强大,中国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管理理念不完善的家庭作坊式的中小茶企难以与之抗衡。

2、日本、欧盟等国的技术性壁垒。日本是中国茶叶出口的第二大市场,也是中国绿茶、乌龙茶的主销市场。2006年5月29日,日本施行“肯定列表制度”,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有71项增加至276项,并采用“干茶法”检测,将设限以外的农残全部按“一律标准”即限量为0.01ppm;明确设限以外农残超标将被视为违法。此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严重影响了中国茶叶对日本出口额。欧盟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从2001年7月1日起,欧盟对进口的茶叶实行新的MRLs,共134种;2003年欧盟茶叶MRLs标准增加至193种;2005年8月1日,欧盟再度决定将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这一新标准相当于把监测标准严格了3000倍。除少量有机茶外,中国的大部分出口欧盟的茶叶硫丹残留量都无法达到欧盟的新标准。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中国茶叶自然资源丰富,茶文化历史悠久,名优茶的品牌多种多样。但出口茶类品种及出口市场也较为单一。名优茶品种多样、品质高,但缺少国际化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品牌竞争力很弱,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中国茶叶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管理理念不完善。

(二)政策建议第一,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促进茶文化的推广。继续发挥绿茶出口优势,提高红茶及特种茶的生产及出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出口市场的范围。茶叶企业应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利用中国茶类多茶区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类绿色茶叶,研制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者喜好的绿色茶叶食品。发展有机名优茶,是促进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树立品牌化,增强中国茶叶的国际知名度。整合茶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培养国际化品牌。加强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国出口茶叶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增强出口茶叶在国际社会的认同感。重点扶持有实力、有信誉的龙头企业,以保证品牌品质的可控,促进品牌的集约化发展。中国国内茶叶生产商应借鉴国际品牌的经验,树立大品牌的意识,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国茶叶品牌。

第三,在茶叶生产企业中实现机械化生产,推广HACCP体系,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加强茶叶的质量管理,提高安全性,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中国茶叶冲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茶叶出口的根本途径。

推荐第9篇:智能楼宇行业竞争分析报告

中国智能楼宇分析报告

一、智能化楼宇的行业概况

智能化楼宇,就是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最先进的技术,是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实现建筑物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安全保卫自动化(SAS)和消防自动化(FAS),将这五种功能结合起来的建筑,外加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结构化综合网络系统(SNS)、智能楼宇综合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MAS)组成,就是智能化楼宇。

智能化楼宇担负着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安全、高效、环保、方便的环境,同时又要能够体现节能和绿色的理念,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体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

现在国内的大型公共建筑总面积不足城镇建筑总面积的4%,但总能耗却占全国城镇总耗电量的22%,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年耗电量达到70300千瓦时,为普通居民住宅年耗电量的1020倍,比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同类建筑多出1.52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在

一、二线城市里鳞次栉比。然而,这些矗立在“水泥森林”中的大型公共建筑,往往都是高耗能建筑。

根据江森自控EEI调查研究:在全美范围内有71%的商业领袖比他们一年前更关注节能,有58%的商业领袖反映能量消耗监控是非常重要的。公开要求减少碳排放的公司,45%的商业领袖把楼宇方面节能作为减少碳排放的战略之一。对于新建建筑38%的商业领袖寻求绿色大厦节能认证,45%的商业领袖在大厦建筑之初考虑到了绿色因素。

不只是美国,全世界都在算各家的节能账,金融危机为节能减排与建筑节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建筑节能已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随着社会化的进程,新建楼宇开始慢慢减少,老旧楼宇的改造项目逐渐增多,这会带来很大的市场。这意味着:全社会比以往更加重视节能,楼宇自控机遇来临。

面对机遇很多楼宇自控厂商都做好了准备,推出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解决方案。甚至很多工控企业都投入到建筑节能与节能改造项目中来,推出自己的相关产品。机会的出现同时也带来了竞争,相信未来的楼宇自控市场将更加精彩,“智能建筑”这四个字的“成色”也会越来越深。

二、智能建筑的发展状态

1984年,北京发展大厦诞生标志着中国第一幢智能楼宇的问世。20多年来,中国国内智能建筑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实践蓬勃发展,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上海金茂大厦(88F)、深圳地王大厦(81F)、广州中信大厦(80F)、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1F)等一批智能大厦闻名世界。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一批又一批的开发区、写字楼、工业园、商业中心等项目陆续竣工,作为现代都市的优秀理念:绿色、节能、环保不断的冲击着决策者和管理者。况且,这些正在建设或者即将竣工或者已经竣工的建筑,不但建筑面积巨大,而且要求的自控水平和智能化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够提供给入住者或者工作者最舒适工作和生活环境。

市场规模 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从事建筑智能化实施的企业有3000多家,产品供应商也有3000加左右,具有智能化工程承包资质的企业有1200家左右。

区域结构

中国智能楼宇市场,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这些

地区一般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另一方面,大城市现代化程度较高,对智能楼宇需求比较大。现在的智能楼宇的市场重心还在东部,以后会向中部和西部转移,从增长的速度来看,中部、西部高于东部,中部是38%,西部是39%,东部是23%。目前,东部的智能楼宇市场占了大概50%,中部其次,西部最少。

行业盈利水平

建筑智能化是建筑节能的必由之路。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35—40%,温室气体排放量21%。通过智能建筑有效的楼宇自控设计和良好的管理,将实现建筑节能25—30%。伴随着节能型社会的建设,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智能建筑市场的总投资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2年会达到700多亿以上。但是国内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智能建筑市场已经聚集了大概1000多家集成厂商,来自赛迪的行业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智能楼宇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达到25%。

行业发展态势

目前中国智能建筑的主要业务模式还是提供系统集成和相关软硬件设备。根据有关调查,采用与系统集成商(弱电总包)合作的占到了85%,这个数字说明,在目前的智能楼宇市场中大多数项目采用弱电总包,只有极少数项目中楼控、安防、消防等部分分别由几家工程商完成。

集成商的工作主要包括:

帮助开发商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

根据开发商需求提供建议方案;

提供具体的系统设计图纸资料;

系统硬件和软件选型及配套;

接口软件硬件的开发;

系统的安装调试;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各大主流智能建筑提供商都在扩大业务范围,在提高盈利能力上制定了一系列的的计划,纷纷提出新的盈利模式。

三、智能建筑的细分市场

智能建筑的控制核心——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市场需求随智能建筑的大战越来越大,而且吸引国内外楼与自动化系统厂商不断的提升计算机控制管理的软件,强调人性化使用接口,有条不紊使建筑物机电与消防、安防、停车管理、门禁等各种系统结合,达到更舒适的工作环境,不但能节省能源也节省了维护管理的工作量和运行费用。

1、视频监控市场

受“平安城市”项目的刺激,视频监控市场视频监控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到2011年,该市场总体规模已经超过了400亿,从业企业达到了数万家,业务覆盖了硬件、软件和网络在内的众多领域:从前端的视频数据采集、信号压缩处理以及图像解决方案,到宽带提供、网络设备及解决方案,以及PC服务器、网络存储等。

市场特点:

①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视频监控已经成为视频监控的新兴发展方向。

②用户需求分散,对图像解决方案、图像清晰度、存储内容保存时间需求有差异。 ③监控系统的质量良莠不齐,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2、门禁控制市场

从2007年开始,门禁市场的年增长幅度都达到了20%以上,预计2012年门禁市场的规模可能达到150亿(包括控制器、读卡器、卡片、软件),门禁产品在政府机关、商业建筑/大厦、电信电力、银行金融、军队、校园医院、企业等众多应用领域实现了多点开花

的发展。

市场特点

①门禁系统已经由传统的RS485总线通讯方式逐渐过渡到与TCP/IP通讯方式相

结合的时期,以后将会转移到网络化系统。

②门禁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从RFID技术的非接触式IC卡到生物识别技术

的指纹、掌型、面相识别和虹膜等方式。

③国内厂商在低端市场比较活跃。

3、楼宇对讲市场 楼宇对讲系统在欧美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已采用近20年,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才开始应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是楼宇对讲的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巨大的需求和许多生产厂家。进入新世纪以来,楼宇对讲市场需求旺盛,发展迅速。

市场特点

①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讲产品有黑白可视、彩色可视和非可视三种产品,彩色可视利润率最高。

②产业区域分布趋向平衡,东南沿海普及率达到70%,中部40%,西部更低,但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楼宇对讲的市场在不断的增长。

③产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主导市场。

④对讲市场正在经历从模拟向数字、从总线向TCP/IP的变革。

4、防盗报警市场

赛迪顾问统计,防盗报警产品在中国的普及率只有20%多,与发达国家的70%相差很远。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国内防盗报警的市场开始壮大,智能小区和园区都开始应用该系统,各个厂家产品也向稳定性、人性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市场规模达到300亿。

市场特点

①国外品牌占据有线产品市场主导地位,美、日、韩三国的产品站中国市场的80%

份额。②无线报警行业的“小、低、乱”的现状亟待改善。

③无线报警产品逐渐夺取有线报警市场。随着无线高速网网络的发展和资费的降低,无线报警将成为行业的主力军。

④有着先天的网络优势运营商进军报警市场,将对其他厂商产生压力。

智能楼宇市场的趋势分析

四、智能建筑的市场分析

1、产品发展趋势 智能楼宇的发展方向是各个自动化系统都融合到综合布线系统这一高速、稳定的载体之上,各个系统之间将实现无缝和有机的结合。即布线系统上传输的不仅仅是目前的计算机控制信号和语音信息,而且还将包括安全系统、消防系统等楼宇自动的数字控制信号,以及可视的视频监控和图像,即VDI(voice语音、data数据、image图像)。高带宽、高速度的系统使得上述信息可以顺畅的传输,从而极大的提高楼宇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可以集成更广泛的管理项目,管理起来更方便,更加节省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

2、技术创新趋势

到目前为止,智能楼宇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智能建筑一般由多个相对独立的自治子系统构成,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操作也相对独立;第二代智能建筑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一些专门的

网络将楼宇的各个控制子系统联系起来,从而能完成一些诸如远程控制、集约化管理、指定时间表等涉及多个子系统的操作任务;第

一、二代虽然实现了自动化,但是没有实现智能化,第三代智能建筑就是要在“动态的环境中、资源受限的条件下、不可预测的复杂问题”下实现快速、准确的自动控制,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使建筑物提供给人更舒适、更理想的生活空间。

3、行业竞争趋势

(1)国际知名品牌强势进军,并成为最活跃的部分

霍尼韦尔利用其强大的品牌优势,整合器楼宇自控、安防领域的优势资源成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重要厂商和服务商。施耐德电气在建筑方面,融合了消防、安防、自控等综合楼宇控制信息,在国内智能建筑领域有很强品牌效用。美国江森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在中国已经有多年的楼宇自控产品销售与服务经验,已经开始以智能建筑集成作为重要的服务起点。思科在中国成立专门的只能建筑市场拓展部门,通过与其他智能建筑子系统厂商联合,共同进军智能建筑市场。同时还有GE、松下、日立等国际巨头也频频亮相各种智能建筑展会、研讨会,这些公司正是看到了中国智能建筑的诱人商机,为全国进军积蓄力量。

(2)国内大品牌极力跟进,小品牌不甘示弱

在国内方面,海尔集团宣布进军国内智能建筑行业,清华同方、汇通融业、重庆四通都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都在智能建筑领域打拼了好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而那些国内的智能楼宇控制的设备提供商,现在考虑在楼宇控制的系统集成上有所作为,他们通过自己和同行业之间的互相合作,来完成整个系统的方案设计,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五、智能楼宇的发展预测

建筑业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产业,现在我国每年新竣工的建筑面积达到了20多亿平方米,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一半。预计全国各地今后十年将会达到8000—9000栋左右的智能建筑,其发展速度已名列前茅。其中,建筑智能化投资约占建筑总投资的5%—10%。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投资在100-300元/平方米左右,居住小区的智能化投资约在60元/平方米左右。综合推算,全国智能化系统每年投资达1000亿元。智能小区在智能大厦的带动下逐步发展起来。中国智能化住宅的发展,在经历了10年的探索后,中国建筑面积目前已达到40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300亿平方米,目前,中国智能建筑2012年将会达到10000幢。全国智能小区的建设数量,在今后十年能达到上万个。未来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据估计,中国智能建筑市场规模仍在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2年,智能建筑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智能建筑在政府办公楼和商业大型公共建筑细分市场的规模,基本上决定了智能化行业的房展空间和速度,再在细分领域中还包括学校。它们占了智能化市场60%以上的份额。智能大厦的市场份额将达到70%以上,而智能住宅在30%以下。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差异,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也出现这种现象,导致东南沿海地区智能楼宇的市场一直很大,而中部和西部相对偏少。目前的智能建筑的市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以及其他的省会城市,这些区域是智能化楼宇的主要市场。

智能楼宇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这个行业机会和市场还是很丰富很庞大的,如果能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智能楼宇自控之路,肯定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楼宇控制行业打出自己的一片天。

推荐第10篇:苏宁电器竞争分析报告

苏宁电器竞争分析报告

公司简介: 苏宁电器1990年创立于中国南京,是中国3C(家电、IT、消费类电子)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领先者,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全国15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之一,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名列中国民营企业前三强、中国企业500强第51位,品牌价值728.16亿元。

发展现状: 历经十余年的努力拼搏,苏宁已发展成为销售规模120多亿、上缴税收4亿元、员工2万余名、连锁企业遍及全国24个省市地区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集团。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之

一、全国民营企业8强、全国连锁企业7强、中国商业企业名牌企业、江苏省著名服务商标等殊荣。

自身情况: 自1995年起,苏宁率先在中国家电流通领域尝试连锁经营的模式。在江苏省内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合肥、杭州、西安、深圳等地以直营和特许形式建立了数百家连锁店。自2000年苏宁确立了以综合电器升级,连锁扩张提速为战略的二次创业阶段。

苏宁电器集团以电器连锁为主业,顺势切入商业地产,同步带动住宅开发、连锁百货、高档酒店等行业发展,形成了商业、地产、服务业三大领域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截至2008年底,苏宁电器集团进入全国近300个城市,拥有员工12万,年营业收入1000多亿元。

发展环境: 宏观背景: 金融危机导致整个经济环境缩紧,但家电连锁行业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消费在GDP中比重不足,经济和消费结构急需调整,GDP增长模式转型取得效果后,消费占GDP的比重上升,我国家电市场的消费容量会扩大;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家电市场带来商机;家电下乡的政策为也苏宁家电市场提供了很大的开拓空间。

中国素有人口大国之称,目前人口已经达15亿左右,庞大的人口基数为苏宁的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年龄层次逐渐变化,这要求苏宁能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营销产品组合,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要,同时也要开发和建立不同的营销渠道,迎合不同年龄人群的消费方式。

对手分析: 目前我国家电销售业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价格上,在销售模式及服务模式上的竞争也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从全国范围来讲,目前做电器流通的企业有近10万家。现有较大的竞争对手主要有苏宁,国美,三联。

自身分析: 苏宁以空调专卖起家,自1994年开始连续10年居国内空调销售额首位,因此直至目前,空调产品仍然在苏宁的商品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苏宁所经营的品牌中大部分是国内乃至国际有名的品牌,增加了苏宁的知名度;苏宁主动与厂商共同研发个性产品,使自己的产品有别于别的电器销售商,以此来创造价格溢价,创造新的优势;苏宁电器立志服务品牌定位,连锁店、售后、客服三大终端为顾客提供涵盖售前、售中、售后一体化的阳光服务;苏宁电器以客户体验为导向,不断创新店面环境与布局,制定了系列店面服务原则,率先推出5S服务模式,会员专区、VIP导购实现一站式购物,根据顾客多样化需求,提供产品推荐、上门设计、延保承诺、家电顾问等服务;苏宁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共赢。满足顾客需要、至真至诚。苏宁电器坚持市场导向、顾客核心,与全球近10000家知名家电供应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高层互访、B2B、联合促销、双向人才培训等形式,打造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高效供应链。

优势: 苏宁电器历经二十年的发展,一直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上,这一品牌已深入人心;苏宁电器作为中国家电连锁业的开路先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政府很期望这样的有潜力的企业能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苏宁电器这一中国品牌成为家电业的“沃尔玛”。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让苏宁电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没有强大外来入侵者的中国本土茁壮成长;苏宁电器开始进入利润稳步增长阶段;苏宁电器已经获得了与外资商业巨头以及中国的零售巨头国美等同台竞技的融资平台,用充足的资本金可以扼制不停地在追赶苏宁电器的诸多零售商的快速扩充,同时也可以让苏宁电器可以通过兼并方式,相对节约成本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快速扩张;苏宁电器相对于国美等中国的零售巨头利润率相对较高;近年来零售巨头国美相距与格力、海尔等制造商发生矛盾,而苏宁电器则与家电制造商及供应商保持着相对融洽的合作关系;扎实的后台建设及良好的服务将成为苏宁电器的发展保障; 苏宁电器的人才储备保障了苏宁电器在未来更好的与国内、国际家电巨头的博弈中获胜的几率;自2002年苏宁在不断扩张之初就开始了引进培养大学生的1200工程,到目前大量人力储备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与国美对比,苏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稳定性,苏宁的发展相对国美来讲更稳定一些的。二是市值方面,国美的规模比苏宁大几乎是苏宁的俩倍,但二者股票市值相当,苏宁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三是直营店装修比国美的要好规模比国美的要大。

劣势: 未来的发展之路对于苏宁来说可谓是优势颇多,但有利必有弊;对于走在家电前列的苏宁电器自然会成为众多后来者的追赶对象;国内开放的家电行业理念与国际巨头的落差等等都将为其带来不利的影响。

苏宁电器面临着国美和其他国内零售巨头以及外来入侵者共分一杯羹的情形,这将导致苏宁电器在未来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赚取的利润在不断地减少;企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其内部管理上必然会存在疏漏,目前企业的强于连锁家电行业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才相应存在欠缺; 苏宁电器虽然在国内零售巨头里的发展模式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并在不断创新上苦练内功,但其与国际巨头的创新理念上相差甚远。

与最大竞争对手国美相比,主要的劣势体现:规模上,国美在家电连锁领域迅速聚集的规模经营优势,使其形成两倍于苏宁的规模优势;网络布局上,国美无疑也是网点数量最多的,其带来的不光是规模上的优势,或许更多的是稀缺网点资源的占有,及对北京、上海等标志性重点城市的占据,从而为后续发展建立其强大的辐射中心;资金实力上,国美具有更为宽松的融资环境,其国际化的融资能力是苏宁无法可比的,连锁零售业的类金融模式,也使得网络布局和销售规模都更大的国美具备更大的资金调拨能力;企业文化上,国美多年的发展历程,养成了一种强硬、霸气的特质,其勇猛、敢冒险,频繁攻城略地的行事风格和野心,对于合并其老对手苏宁无疑是具备与生俱来的气势和斗志的。 机遇: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经济收入增加,宏观各方面软环境的日趋完善和家居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消费也不断的攀升可能将引起家电销售业的黄金增长期;交通支持下的物流水平、IT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该行业的整体成本降低,市场开拓,服务完善带来了无穷的机遇;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日益显著,而销售企业则更能掌握消费者各种信息,使得商业资本在产业价值链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供应商竞争激烈,加上资源短缺,专业化分工明显,制造商产业经销和零售市场化趋势更加明显;目前苏宁进入了不到50%的可销售区域,在已进入区域的市场份额也并未达到应有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对家电的将有更大的需求,因此公司未来仍有较大的店面及收入扩充空间。

威胁: 电器行业中的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对企业盈利能力构成较大的威胁,使得该行业的平均经济利润趋向于0;国外有先进理念和竞争优势的综合销售商的替代效应,也将给传统的家电销售商带来潜在替代威胁;新的营销和销售服务方式如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国外产品凭借其技术优势在这俩年中大举进攻中国试产,在彩电这一块,08年10月索尼、三星、夏普、LG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国有品牌面临着紧急和严峻的场面;随着家电行业在某些城市的相对饱和,将导致苏宁电器的部分区域的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存在的问题: 未来苏宁的问题主要有几方面:增长速度问题、和国美的竞争问题、网络购物如京东商城的崛起所带来的挑战、管理层配置资金的能力问题、和国际零售巨头差距问题。

应对策略: 秉承“做百年苏宁,国家、企业、员工,利益共享;树家庭氛围,沟通、指导、协助,责任共当”的企业价值观,苏宁电器吸纳了大批社会有志之士加盟,与苏宁的文化、团队相亲相融,矢志不移、持之以恒,共同打造中国最优秀的连锁服务品牌! 苏宁连锁布局的思路是纵横交错,联动发展,在全国形成一个连锁化的大网络;做好农村这个广大的市场;提升与供应商的关系-深层次的战略合作陆续展开;低成本运营-信息化铺路长期发展苏宁协同办公系统成功上线;与生产商合作研发更高技术的产品控制扩张的规模。

苏宁电器在竞争中具备诸多优势,也存在许多不足;在发展中存在众多机会,也面临较多威胁。认清国际国内,尤其是电器行业经济发展形势,充分掌握苏宁集团的特点及发展现状,相信苏宁能够按照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战略思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也相信苏宁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第11篇:阿里巴巴竞争战略分析

阿里巴巴竞争战略分析

摘要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集团近十几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的电子商务走向,作为一家影响到电子商务行业以及传统零售业的企业,研究阿里巴巴集团的发展战略有着深刻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其他行业,比如物流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对传统的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公司简介

阿里巴巴集团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领导者,是中国第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自从1999年创建以来,阿里巴巴集团茁壮地成长,现已拥有阿里巴巴网站,支付宝,淘宝网,阿里软件,阿里妈妈,中国雅虎,阿里学院七家公司。阿里巴巴的运营总部位于中国东部的杭州市。在遍布中国、香港、瑞士和美国的30多个城市都有销售人员和分公司。截至2007年6月30日,阿里巴巴公司共有超过4400名全职员工。主营业务和经营范围 :阿里巴巴旗下的业务群现主要有: (1)淘宝网—亚洲领先的个人网络购物市场 (2)支付宝—中国领先的在线支付服务 (3)阿里软件—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商务管理软件公司 (4)中国雅虎—国内领先的搜索引擎和社区 (5)阿里妈妈—中国领先的网上广告交易平台 (6)口碑网—中国最大的生活搜索平台

二、企业的战略目标

(一)企业的愿景:成为一家持续发展102年的企业;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只要是商人就一定要用阿里巴巴。

(二)企业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三)具体的战略目标:为全世界创造1000万家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全世界创造以一个就业机会;为全世界10亿人提供消费平台。

三、企业的战略选择

阿里巴巴选择发展战略,以B2B业务为切入点,通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结合,使其构筑了B2B、C2C、软件服务、在线支付、搜索引擎、网络广告六大业务领域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全面覆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各大环节。整个商业生态圈的六大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通过资源整合应用最终发挥最大价值,实现了产业链协同。

四、阿里巴巴行业环境分析

PEST分析 所谓PEST是战略环境分析的基本环境,它通过Political——政治、Economic——经济、Social——社会、Technological——科技四个方面的因素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

1.政治环境 :2014年是电商热火之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浙江省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跨境电商政策,政策旨在结合“电商换市”和“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建设目标,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这无疑是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阿里巴巴一条大喜讯,总部在杭州的阿里巴巴还有什么理由不借着这股东风扶摇直上呢?

2.经济环境 :全球一体化加快,分工更加精细,要求合作更加紧密,随着中国加入WTO,通过境外双边毛衣交往合作,国内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是最大问题,而阿里巴巴发现并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实行免费政策,抢先快速圈地,全面布局中小企业信息市场。

21世纪是劳动密集型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时机,阿里巴巴遇到了电商发展的机遇期,有数据表明, 2014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值将达到3,250亿美元,与2013年2,354亿美元的交易价值相比,增长达38%,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移动支付市场仍将维持在40%左右的复合增速持续快跑,国内相关行业空间和国外电子商务的成熟发展给了阿里巴巴一个极其有利的经济环境。

3.社会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网上购物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名词,网购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带动了企业间的网络交易的发展,而出身B2B的阿里巴巴集团充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除了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上有很强的杀伤力外,上市后更将成为全球企业首选的商务平台。 阿里巴巴的总部在杭州,在浙商文化“求速度、善于创新”和“独特的创富模式”的文化影响下,阿里巴巴有了一个快速成长的摇篮。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行业 5 种基本竞争力模型,是分析行业竞争结构的经典模型,即具体分析企业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竞争、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方的议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1)新进入者的威胁。中国网上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汇聚了 8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的 B2B 电子商务领域开始受到各类企业的关注,业内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慧聪 / 环球资源等 B2B 电子商务企业开始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并占据相当市场份额;其次是不少新建企业开始投身B2B电子商务,并带来新的经营方向与新方式,如网盛专注化工行业做精做深并成功上市,沱沱网/ 商搜网提供商务搜索,商格里拉对客户信息进行自动匹配等;第三更有一些具有官方背景的机构如中国网/多赢网等也涉足此间,凭借优势资源意图分羹市场,阿里巴巴的行业地位受到挑战。

(2)替代品的竞争。电子商务的发展以一系列新型技术为依托,现处于飞速发展时期,能够为分散在各地区、各行业的网商提供了低成本、便捷的平台,其中蕴藏了无数的机会和资源,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客户资源、商品资源等大的有效整合,实现买卖双方的双赢。加之,阿里巴巴所实行的免费政策,为众多商家的网上经营降低了成本,赢得了网商们的青睐。而替代电子商务的传统商务模式成本较高,受众面较小。从发展趋势来看,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并不断替代传统商务模式。

(3)购买者议价能力。阿里巴巴采取免费政策,先圈地占领市场,积累大量企业需求信息,为网商提供服务,网商逐步养成了利用阿里巴巴平台进行商务活动的习惯,并产生对其服务的依赖。在实现“Meet at Alibaba”后,为了达到“Work at Alibaba”的战略目标,阿里巴巴利用中国供应商、诚信通等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用户,但阿里巴巴为吸引更多收费会员而推出的推广策略以及来自其他电子商务运营商 的竞争给予后者些许议价力。

(4)供应方的议价能力。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硬件生产商众多,因此,在硬件上,阿里巴巴基础设施的采购拥有多个选择,并且供应商的转换成本较低;软件上,阿里巴巴拥有世界级的精英团队,创新能力强;内容服务上,阿里巴巴提供在线平台,文字及图片内容由用户免费提供,且由于阿里巴巴的知名度,拥有数量庞大的用户———各类企业,所以,用户的议价能力较低。

(5)行业现有竞争激烈程度。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断繁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长,为国际贸易服务的 B2B 网站近几年层出不穷。台湾久大、Made-in-China、沱沱网等都是近几年成长起来的进入中国市场 B2B 国际贸易综合网站。2006 年,环球资源和慧聪联手对抗阿里巴巴,成为阿里巴巴的劲敌。

五、SOWT分析

1、优势:

(1)进入市场较早,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阿里巴巴是进入电子商务市场最早的几个网站之一,阿里巴巴已经初具规模的形成一定的产业链。

(2)对电子商务或者说中国互联网的根本背景有透彻地了解。 阿里巴巴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群的定位,以及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而实施的诚信通、中国供应商业务等,使阿里巴巴独创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之路,这也是阿里巴巴团队对中国电子商务透彻理解的体现。

(3)页面设置人性化。 阿里巴巴的页面功能多样、完善,并且操作简单。信息量大但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很适合商人的口味。除此之外,它还有别的网站没有的商人论坛,有利于商家交流信息,寻找商机,这都坚持客户第一和人性化的理念。 (4)资金准备充足,具备危机意识。

马云则表示阿里巴巴是国内最早做好了过冬准备的企业,目前手握160亿现金,各业务发展健康,“金融危机跟阿里巴巴一点关系都没有”。阿里巴巴有充分的资金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战和公司的正常运作。

2、劣势: (1)与yahoo的资源整合困难。 收购雅虎固然给阿里巴巴带来了许多益处,但是由于在收购时,雅虎中国的状况不是很好所以企业资源的整合问题很多,如今yahoo中国的搜索排名已经迭出前三,远远落在百度和谷歌后面。

(2)运作模式简单,易于模仿,容易被替代。 阿里巴巴的B2B业务的盈利模式是简单的,它的收益来自注册企业的交易,而事实上,很多需要长期稳定供求关系的企业当通过阿里巴巴得到了与合作伙伴的联系后完全可以抛弃阿里巴巴而“私下”进行交易。

3、机遇:

(1)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增长。

2008年B2B电子商务市场出现加速增长,增长率增长到59.10%,之后增长率开始持续下降,到2011年降至34.70%,易观国际预测,2011年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用户总数将达1.55亿,其中付费用户达128万。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将会给阿里巴巴带来巨大机遇。

(2)政府的政策支持。 阿里巴巴关系到大量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是新兴产业。受到了政府的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扶植。

(3)金融危机,促进商务方式变革。 金融危机下,大买家的订单少了,展会等传统渠道的买家减少了,但是,中小买家变得更加活跃,更多买家通过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渠道进行采购,阿里巴巴今年二季度买家询盘同比增长43%合作伙伴的联系后完全可以抛弃阿里巴巴而“私下”进行交易。

4、威胁:

(1)百度和谷歌的紧逼,以及专业网络的迅速崛起,这无疑是阿里巴巴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再说当今中国的消费习惯,人们已习惯去各类市场买东西购物,而网购是年轻一代的选择,阿里巴巴的消费对象比较单一。

(2)而且由于电子商务产业在我国兴起时间不长,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与此同时,如今社会信用体系仍不完全,这样是消费者的信心有所动摇。

六、竞争战略

阿里巴巴选择差异化战略以求在行业中占领优势地位。

1、产品差异化:

每一个网络顾客的需求都是不同的,通过便利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处理,顾客可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制造中去,实行个性化定制生产。

2、服务差异化: 服务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与客户及其他合作伙伴沟通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信息处理上:企业可以24小时接受顾客或合作伙伴关于产品或服务的资料索取和问讯,并可及时响应他们的需求。

3、渠道差异化: 首先在网页上提供产品和服务信息的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作为沟通的渠道;其次,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开通在线交易,拓展分销渠道;再次,通过互联网建立与客户直接对话平台,了解现有及潜在顾客的特征,形成新型的基于电子信息交流的客户关系渠道。

4、品牌形象差异化:

互联网中的品牌差异建立在企业有能力去创造并维持异于其他的顾客体验。而顾客体验则建立在企业的品牌承诺,包括:便利的承诺、成就的承诺、自我表现和认可的承诺以及归属的承诺等。

总结:伴随着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深入,互联网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飞速发展壮大。同时,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也成为时代的宠儿,其蕴含的巨大商机和经济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在全球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阿里巴巴脱颖而出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典范。

第12篇:市场与竞争分析

三、市场与竞争分析(Analysis of market and competition)

根据口腔医疗卫生行业特点,我们分别从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和产品综合情况三方面对产品的市场现状、目标市场、市场竞争以及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四个方面的总体环境描述。

竞争环境分析(波特五力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分析包括五个方面: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买房讨价还价能力;

3、卖方讨价还价能力;

4、替代品威胁;

5、行业现有企业竞争。

市场竞争分析图

产品综合评价(swot分析):从四个方面进行总体评估:

1、企业的优势;

2、企业的劣势;

3、机会;

4、现存和潜在的威胁。

(一)宏观环境(The macro environment analysis) 政治因素(Political):2017年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防治慢病中长期规划(2017至2025年)(以下简称“慢病规划”)是落实《纲要》的又一个文件。在“慢病规划”中明确指出“本规划所称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在策略与措施中提出: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口腔保健等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在开展健康口腔专项行动中,开发推广健康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逐步提供口腔预防保健等服务,促进慢病早期发现,并将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内容;开展针对儿童和老年人的个性化干预,加大牙周病、龋病等口腔常见病的干预力度,实施儿童局部用氟、窝沟封闭等口腔保健措施,将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30%以内(到2025年),重视老年人口腔疾病防治的指导与干预。 经济因素(Economic):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人关注口腔卫生行业,从而为“口腔管理专家”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市场。

社会因素(Society):由于受“牙疼不是病”错误思想指导,加上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影响,中国口腔医疗行业长期在低层次的状态下发展,发展水平相对经济发达和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衡量口腔健康水平的几个指标相对于欧美日等国家差距十分巨:青少年龋齿率平均高达80%以上、成年人牙周病患率平均高达90以上、老年人牙齿保有率少于40%。因此口腔卫生的预防与检测越发重要。

技术因素(Technology):手机软件服务平台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成熟为“口腔卫生管家”的设计、制作与宣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代网络通讯设备的完善为其网络咨询提供路径。

(二)竞争环境分析(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analysis)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注意保持相机制作来源的持续和稳定,化解淡旺季而引起的非正常价格变动;广泛选取供应商,避免出现因恶意结盟、控制原料而引起的非正常损失。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购买者也会为行业盈利性造成威胁。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们的目标受众有:口腔医院、口腔诊所以及个人市场。

口腔医院与口腔诊所的购买特点:互利共赢。医院与诊所为“口腔管理专家”app提供咨询医师与技术支持,app为赞助商提供经济回馈与广告支持。

个人市场的购买特点:对平台忠诚度低,注重产品的性能与价格。从个人市场获取的经济来源于平台注册量以及牙齿相机的出售量。 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平台可信度、保证出厂相机质量优良。

新进入者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 目前网络服务平台行业在国内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盈利高,对于新进入者的吸引力较大。

 新进入者的进入障碍是技术壁垒。我们现有的技术垄断和持续的研发优势以及在目标市场所建立的技术标准将成为新进入者的主要门槛。

 为了建立我们的市场领先地位,我们将加大对服务平台的管理与推广,在成本上和技术上占有有利地位,形成市场新入者的壁垒。

替代品威胁与行业现有企业竞争: 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目前我们产品的可能替代产业或竞争产业主要包括:

 传统中小型口腔诊所  不信任APP的大型医院  相关APP或智能服务设备

我们能做的是:提高自身可信度,加大宣传力度,广泛与各院各诊所的负责人沟通。

(三)产品综合分析(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对产品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的因素。通过SWOT分析,将对我们的产品进行综合概括,进而分析现存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优势:

1、较为方便,节省时间

2、普通用户注册不需要花费,符合大众消费需求

3、顺应市场发展,容易被接受

4、相比传统的口腔检查较为环保卫生

5、以自身和高校研发机构为依托,具有持续的研发优势

6、管理团队素质高,员工队伍专业

劣势:

1、初入市场,行业认识欠缺,缺乏成熟的行业操作和销售经验

2、对于部分有较严重口腔问题的人群,需要购买牙齿相机配合拍摄检测,花费较高不易被接受

3、网络平台鱼龙混杂,可信度较低 机会:

1、顺应网络平台发展热潮,空间广阔

2、国家政策提出支持三级预防,可作为后期发展方向

3、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战略伙伴建设化解市场风险

威胁:

1、一批有实力的国内外竞争者的进入加剧了行业竞争

2、替代产业可信度高,会影响部分注册用户

3、网络APP研发速度快,寿命短

第13篇:竞争策略分析1

上海大众宣布帕萨特2.0升车型即日起全面推向市场。自此,国产中高档轿车老大帕萨特也正式加入2.0升国产车型的竞争。此次向市场推出的帕萨特2.0升,手动挡全国指导价20.9万元,自动挡全国指导价22.4万元。此款被业界视为2.0升车型中的“重磅炸弹”。

“重磅炸弹”炸谁呢?业内人士分析,“重磅炸弹”当然是炸向价格都在20万元以上的2.0升车型:上海通用的别克君威、蒙迪欧、NISSAN新蓝鸟和广本新雅阁,这些占同排量车型的大多数。但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沛公”就是上海通用的别克君威,这一点从二者的价格上可见一斑:帕萨特2.0升车22.4万元,2月10日上市的别克君威22.38万元。虽然帕萨特与别克君威这些竞争对手相比,在车型的提前炒作和新鲜感上不具备优势,但作为已被国内消费者广泛认可的中高档车型,其自身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早在2000年11月上海通用与上海大众就拼出了火花。在此之前,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一直相安无事———大众的桑塔纳是中低档的公务用车,上海通用的别克是高档商务用车,即使大众的帕萨特,依然比别克低一个档次。

但是到了2000年11月,上海通用推出10万元的小别克家庭轿车“赛欧”时,两家公司终于拼出火花。

而这一对同父异母兄弟不同的发展战略为他们各自铺设了不同的道路。

稳扎稳打VS快速推进

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在中国市场是成功的,他们的成功来自于他们对中国国情的精通,是策略的胜利。

成立于1984年的上海大众由中德双方共同投资,投资比例各占50%。现有员工一万余人,是中国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上海大众在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和地位,除了远见与良机的结合、有个优秀的“父亲”———上汽集团外,主要是上海大众秉承了“日耳曼母亲”扎实和精细的优秀体质,崇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发展战略。应对挑战,它步步为营的功夫堪称一绝,截止到2002年底,上海大众累计产销量已达到217万辆,累计销售收入突破2570亿人民币。2002年一年整车销售就突破了30万辆,又一次创造了中国轿车工业之最。

上海大众崇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发展战略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轿车工业的现状:一是当时中国政府提倡“摸着石子过河”,稳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氛围,二是当时德国大众公司对中国未来的轿车市场则持谨慎的乐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轿车市场与10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简直是群雄并起!此时才杀入上海的美国通用公司当然不能跟在上海大众后面亦步亦趋,它只能挟全球汽车业霸主通用公司的各种优势资源,选择快速推进的发展战略,迅速抢滩中国的汽车市场。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德国的著各战略思想,将此战略思想移植到商战中,不失为一种创造。在没有对手,或者对手明显弱于自己的态势下,此战略可以避免莽撞冲动,而且前后抢占的据点可以形成一环扣一环的链锤,攻城略地。由于据点间互相呼应,因此不易被对手攻破。在稳扎稳打的战略指导下,上海大众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85年到1995年是上海大众的黄金10年。从1985年的1691辆到1995年的近16万辆,上海大众几乎全是满产满销,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去多少。

上海大众干了19年,单从轿车产量和产品来看,它已经从当初年产1691辆起步到目前年产30余万辆,产能提高了整整176倍;产品从单一的普通型桑塔纳,扩展到桑塔纳2000、帕萨特B5和波罗4大系列;拥有3个整车厂和2个发动机厂。

经过19年的稳扎稳打,上海大众已经形成了领先对手的五大“核心竞争力”,不仅建设了国内最先进的工厂,还在开发技术的硬件设施方面投资了15个亿,拥有目前中国设施最完善的技术开发中心,还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轿车专用试车场。其次是制造能力,目前上海大众已形成三大平台、四大系列产品、45万辆的生产能力。第三是拥有国内最完善、最具有竞争力的零部件配套系统,其中80%的企业具有产品开发能力。第四是建立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销售服务系统,上海大众和上汽大众销售公司在产品规划、生产、销售和服务各方面始终协调合作。“大众速达服务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维修站提供技术支援。第五是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他们有技术、有经验、有能力,是上海大众最宝贵的资源。

毋庸讳言,上海大众的稳扎稳打的战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还在于其他外资汽车公司忽略中国市场时,德国大众抢占了先机。因此,上海大众获得了许多优惠甚至垄断的条件,既有来自中央政府高关税政策的保护,又有来自上海政府各种优惠政策和行业上的倾斜。

一旦它的同父异母弟弟———上海通用诞生了,它的垄断地位也就消失了。上汽集团在与通用汽车的谈判中,不让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在同一档次车型上竞争。有了这条重要的保护措施,才使得上海大众的桑塔纳在中低档轿车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但上海大众稳扎稳打的战略的弊端还是显现出来了。

在一个群雄并起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还是固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则不免太固步自封,太缺乏进攻锐气,步步还未设立营盘,先前修筑的营盘可能已被对手占据。不过,从上海大众的角度讲,下一步迈向何方实在是费思量,因为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大利润和高风险的共生物。因此固步,则难免被动挨打,被众对手“蚂蚁攻鲞头”般地蚕食市场份额。

1996年是一个转折点。当年,上汽集团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合资办厂谈判进入了关键时刻,可能是为了牵制噪动于母腹之中的同父异母兄弟———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产能从20万辆一下子增加50%,达到30万辆的水平,但是当年生产的30万辆轿车只卖出20万辆。虽然可以用销售环节没有跟上解释,但是对于10年来顺风顺水的上海大众,还是不小的打击。

1997年,上海通用如期诞生。上海大众就把产量降到了23万辆,陡降23.2%。此后上海大众的销售数字就一直徘徊在23万辆。

1998年12月上海通用第一辆别克下线,1999年上海大众遇到了历史上第一次销售下降,虽然只是下降了很少的4321辆,但上海大众“独养儿子”的好日子到头了。如果没有推出新款桑塔纳2000型,上海大众销量下降得会更大。

选择快速推进的发展战略,确如给上海通用装上了风火轮盘。由于上汽和通用公司的精诚合作,使上海通用汽车的建设速度格外惊人,从动工到第一辆新车下线,仅用了短短23个月,开创了世界汽车建设的新纪录。

1998年与全球同步上市的别克新世纪轿车的登场亮相,给了中国汽车市场耳目一新的感觉。别克当年投产、当年盈利,但上海通用并没有盯住这一款车型,“一种车型包打天下10多年”的历史已经结束。多种车型、多种配置的多元化产业战略,助推快速推进战略异军突起。

2002年12月2日,随着一辆崭新的别克轿车缓缓驶出,上海通用轿车年产量突破10万辆大关。1998年12月,第一辆别克新世纪轿车下线。从零起步到年产10万辆,仅仅用4年,这是中国造车史上的新纪录。在这之前,上海通用汽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纪录:最快的建设速度;最短的盈利周期;最短时间内形成产品系列化;首个实现中高档车出口„„

当没有看准市场所需,快速推进战略难免成了不顾及风险的毛头小伙的蛮干冒进。2000年4月,上海通用误以为市场高档车需求旺,推出新款别克GS轿车,三个月后,又推出别克G型轿车,这种连续推出新款车的速度的确创造了我国汽车史上的新纪录。但2000至2001年初则遭遇了销售衰退,日销量甚至不足100辆。主要是受到了日本车系的有力挑战,并随着更多竞争者的加入,别克高档轿车面临了巨大的市场压力。

以静制动VS以快制变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市场中,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则采取迥然不同的应对策略。上海大众以其发展总战略为宗旨,辅之以静应动、后发制人的应变战略;上海通用当然也是在其发展总战略的引导下,辅之以快应变、先发制人的应对战略。

市场如战场,此话一点儿不假。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如果不能快速应变,轻则说是“贻误战机”,重则说其实是“挨打等死”。如何以快应变?这里面又有学向:低层次的是“以牙还牙”;高层次的则是“以牙还头”、制对手于死地而后快。当然以快应变也是有风险的,关键在于有否找准对手的要害之处。在没有找准对手的命门之处就贸然出手,不但没有击退蛇、打死蛇,反而可能被蛇咬一口。

2002年1月28日,当南京菲亚特公司宣布1.5升、1.3升派力奥正式投放市场,并将其价格定在8.49万元~10.99万元,显然对刚刚上市才半年多的上海通用赛欧构成威胁。

上海通用迅速做出了反应。才隔了一天,1月29日宣布推出9.28万元标准版赛欧,给本来销势正猛的赛欧如同添加了强心剂,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销售2000多辆。无独有偶,2002年4月18日上午,广州本田推出29.8万元2.3升奥德赛多功能车。就在同一天下午,上海通用宣布将GL8标准型投放市场,定价为29.8万元(含运费),无论从价格、配置、品牌知名度,GL8都占据优势。

为了抢占中档车的市场份额,2002年12月20日,广州本田宣布停产老广本,并将于2003年1月15日推出新款美版雅阁轿车;6天后,12月26日,随着上海通用新款别克君威的下线,老别克G、DL与GS全线停产!由此可见上海通用市场应对战略调整之快,手段之辣。尽管停产老款车迟了几天,但推出同为中档车的新款车却比广州本田早20天,就是要封杀广本新雅阁。

上海通用不仅应变能力强,应对速度快,而且在应变中通过设置门槛来先发制人。毋庸置疑,中国汽车市场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初级市场。上海通用赛欧的出台,在价格、配置甚至外形上都框定了中国家用轿车标准,后来的一大批小型车都得以赛欧为坐标,配置气囊、ABS等设施;以赛欧为标尺,制定产品价格;以赛欧为标准,选择新产品尺寸。而随后的GL

8、2.5G等价格、配置的调整,可以说是上海通用为中国轿车市场重新设立了这一领域的产品标准。上海通用总经理陈虹颇为得意地说:“我们在配置上设立了新标准,设置了门槛,他人必须靠拢。”

可以这么说,没有上海通用这个小弟的追赶逼迫,就没有大哥上海大众的后发制变。

保卫市场领先地位的战役是从新车型的角力开始的,2000年11月,上海通用推出10万元的小别克家庭轿车“赛欧”时,两家公司终于拼出火花。上海通用的赛欧要“使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关注热点从价格战提升到性能价格比的竞争,跃上一个新层次”。

而与此同时,上海大众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调试自己的家用轿车———POLO(波罗),同样也是欧洲轿车的模仿型产品,但始终是慢几拍。先是由时任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总经理洪基明对媒体称,将在2001年8月推出全新的家庭型轿车波罗。

2001年6月8日,赛欧抢先面市。上海大众由于多种因素还是反应缓慢。2001年8月29日,从上海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肖国普那里得到的消息是,波罗下线时间又变成了2001年年底。

今年2月10日上海通用推出2.0升车型别克君威22.38万元,4个月后的6月9日,上海大众的帕萨特2.0升车型才推向市场。自此,上海大众才正式加入2.0升国产车型的中档车大战。

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将中低档车型迁到外省生产基地生产,已成为解决成本和产能问题的重要举措。2002年12月20日,上海通用并购了烟台车身厂,当天赛欧作为第一款即将生产的产品驶下烟台的生产线。近日,有关普桑迁至仪征的消息才有了更明确的表述: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普桑将部分迁往江苏仪征整车基地生产,并且预计今年普桑在仪征的产量将达到1.5万辆。

第14篇:建筑材料行业竞争分析

人力资源行业竞争分析

1.人力资源类行业(建筑材料公司)内部的竞争

导致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原因可能有下述几种: 一是行业增长缓慢,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激烈; 二是竞争者数量较多,竞争力量大抵相当;

三是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大致相同,或者只少体现不出明显差异;

四是某些企业为了规模经济的利益,扩大生产规模,市场均势被打破,产品大量过剩,企业开始诉诸于削价竞销。

2.人力资源类行业(建筑材料公司)顾客的议价能力。

行业顾客可能是行业产品的消费者或用户,也可能是商品买主。顾客的议价能力表现在能否促使卖方降低价格,提高产品质量或提供更好的服务。

3.人力资源类行业(建筑材料公司)供货厂商的议价能力

表现在供货厂商能否有效地促使买方接受更高的价格、更早的付款时间或更可靠的付款方式。

4.人力资源类行业(建筑材料公司)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

潜在竞争对手指那些可能进入行业参与竞争的企业,它们将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分享已有的资源和市场份额,结果是行业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售价下降,行业利润减少。

5.人力资源类行业(建筑材料公司)替代产品的压力 是指具有相同功能,或能满足同样需求从而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竞争压力。

总结:人力资源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作为企业重要战略摆到了很多管理者的面前,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进入HR领域,更多的HR人开始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充分说明了HR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人力资源本来是个职业,但如今,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中的产业。最早的人力资源管理包含劳资关系、公司之间的关系及工会关系,较具体。现在更加宽泛的是广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未来人力资源的行业竞争会更加突出,IT、金融、证券、国际贸易等行业的管理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缺口更加明显。各行业的中层管理人员需求更加突出。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平衡 ,行业间的人才竞争可能会演变成一种社会矛盾。

第15篇:关键词竞争度分析

关键词竞争度分析

一:关键词类型1.他人品牌词不利之处:品牌保护类 竞争性最强,搜

索引擎一般会启用品牌保护,所以这个词你去做的话,是不可能超越该 品牌的官方网站的。如:阿迪达斯2.长尾关键词好处:竞争性较小。 如:阿迪达斯跑步鞋怎么样3.交易查询类不利之处:竞争性较强 如:阿迪达斯网上商城二.关键词搜索量搜索量与竞争度相关三.竞争对手分析1.权重规律:内容页专题页/列表页频道页首页2.如果该关键词的第一页搜索结果中出现国内知名的门户网站的文章页,如新浪、网易等 ,建议放弃该关键词,因为同样是网站文章页,我们难以竞争过对方3.如果该关键词的第一页搜索结果中出现了小型网站的首页,如果该网站PR值=4。 那么我们的文章页,一般情况下是难以竞争过该网站的。四.网站权重如果该关键词的第一页搜索现金网96y.org结果中出现了中型网站(PR和权重=5,6,7)的内容页。 我们网站的竞争力与他们相近,做好SEO优化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好的排名。五.百度推广数量推广数量越多,截取流量越多百度品牌专区等自有产品百度自有产品截取流量能力很强百度推广的数量越多,对关键词的流量本溪娱乐棋牌q07i5.org截获便越多。关键词的价值就越低。百度自有产品的权重很高,如果首页有过多的百度自有排名,该关键词的难度也比较大。

第16篇:北重竞争分析

北京重型汽车制造厂的竞争对手分析

1、北京重型汽车制造厂的竞争对主要有三个厂家: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方股份)、本溪重型汽车制造厂(已经停产)、湘潭电机集团、上海的一家企业(已经破产),其中北方股份的产量最高,市场占有率最大,以下对它进行主要分析:

1.1公司1999 年11 月29 日注册于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资本17000 万元,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占股份为41.8%,英国的特雷克斯设备有限公司(TEREX)占25.1%的股份,内蒙古包头市的其它一些公司持有另外的股份。公司主要生产、销售“特雷克斯”各种不同型号的非公路自卸汽车和铲运机、装载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并提供售后服务。自卸车共有从32 吨至100 吨的十七种车型。

1.2主要用户: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包头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蒙古煤炭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中国仪器仪表总公司、鞍钢集团鞍山矿业公司设备处、哈尔滨市煤炭工业公司、本溪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这8家公司占其总销量的90%左右。

1.3价格:单台价格从170万元到540万元之间。

1.4销售策略: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方针。根据历年市场需求车型的情况实行赊销、分期付款和款到付货并行的销售政策,一般是:订货时收15%,交货时收75%,交货一年后再收剩余的10%。该政策的执行导致公司应收帐款偏高,2001年底的应收账款余额为1.8亿元。

1.5主要供应商:TIMKEN公司、伊顿威格士液压机公司、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五分厂、浮利格公司、重庆康明斯公司。

1.6销售情况:

产品2000年2001年

矿用自卸车133,204,152.11169,921,048.37

环卫车11,764,957.26

备件101,437,906.1146,260,002.56

合计234,642,058.22227,946,008.19

2001年的利润总额为1956万元。公司矿用车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73.4%,备件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20.2%。

1.7产品动向:该公司利用现有技术和物质条件,大力生产33100B(100吨)矿用车、33140(120吨)矿用车和2566C(23吨)铰接式自卸车、以及7立方米液压挖掘机和10立方米以上系列铲运机等产品,并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产品开发和生产条件。

1.8市场总体情况:

1.8.1目前国内矿用车市场的基本格局是国内厂家产品占60%左右,国外厂家产品占40%左右。在国内厂家产品中北方股份占80%以上,可以这样说,在国内厂家中北方股份位于同行业之首。北京重型汽车制造厂主要生产25吨系列车型,属于重型车中技术难度较小的车型。

1.8.2目前国内技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北方股份的第二大股东特雷克斯集团是世界上三大重型车生产公司之一,在矿用车方面其技术是世界一流的。北方股份生产的“特雷克斯”牌矿用车,其核心技术全部来自特雷克斯集团,并且选用最新技术生产的美国康明斯发动机、艾里森传动箱,电动设备和液压装置均来自美国总部。北方股份在国内外许多工程项目招标中中标,产品的技术优势是基础。从技术水平和质量方面来说,“特雷克斯”牌矿用车具有与卡特、沃而沃、小松等世界名牌竞争的实力。

1.8.3自2001年以来,重型自卸车的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吨位车需求下降,小吨位车需求上升,主要是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等地的建设项目下马,导致公司大吨位车滞销,小吨位车因产品结构调整需要的周期较长而供不应求。

1.8.4去年,原来需求大吨位车的客户,由于受到冶金行业资金和限产等因素影响,对大吨位车需求锐减,而随着西部开发政策的落实,过去迟迟不开工的水电、建材项目纷纷上马或扩产,对小吨位自卸车需求增加。2001年下半年,及时调整了生产经营计划,增加3305(32吨)的生产,下半年的销售有了很大的改观。预计今年该车型的产量依然会加大。

2、湘潭电机集团。

2.1在1999年12月26日,由湘机集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北京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四川东方绝缘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霍林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铜材厂、株洲特种电磁线厂和天津开发区兴业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以发起方式设立湘电股份。公司电动车辆包括三类产品,分别是大型电动轮自卸车、大型矿用电力机车和特种车辆。其中大型电动轮自卸车主要生产108吨级与154吨级两种车型。是国内该车的唯一供应商。目前国内使用电动轮自卸车的矿山有11个,总购车量为469台,其中进口车224台,占48%,中外合作生产车85台,占18%,国产车160台,占34%。由于近几年由于矿山发展速度减慢,所以市场对大型工矿电机车的需求量有所减少。

2.2公司产品分析:公司电动车辆包括三类产品,分别是大型电动轮自卸车、大型矿用电力机车和特种车辆。目前大型电动轮自卸车是独家生产,国内没有竞争对手,尽管如此,相关产品的市场容量并不大,而且该类产品的主营利润率一般,同时国内矿山企业自身状况也不佳,因此该类产品虽然销售比较稳定,但市场前景并不很妙。

北京重型汽车制造厂与该厂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

3、本溪重型汽车厂:生产矿用自卸汽车的专门企业,其产品有BZQ392AS-60型60吨矿用洒水车,豪牌325M型85吨、210M型55吨、140M型35吨矿用汽车。去年以来一直停产。

4、北京首钢重型汽车制造厂主要生产42吨矿用车,正在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发装载质量为30吨的新型矿用车。

由此可见,国际上矿用车的发展趋势虽然是大吨位(150—240吨),但是在国内,30—40吨的中小型矿用车仍旧有发展空间。但由于国产矿用汽车品种少,国产矿用汽车的质量与国外产品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矿用汽车市场的需求近年来缓慢增长,国产矿用车需求今年可望达到300辆,形成近年来的一个需求小高峰,需求的重点车型是30~45吨左右的中吨位矿用车。

所以,北京重型汽车制造厂的3530 32吨的车有市场潜力。

第17篇:童装行业竞争分析

童装行业市场竞争解析

一,高新技术童装竞争 进入 21 世纪,高新技术童装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竞争点,同时也是童装行业经济效益的 新长点.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和发达国家都在纷纷投入资金和人力,用以开发高新科 技纤维和制品,抢先占领该类产品的市场.就目前市场来说,高新技术童装分三大类,每一大类都发展迅速,且不断有新的产品展 现在国内外市场.1.卫生,保健功能性童装 这类产品具有抗菌,消臭,芳香,防霉及远红外线可吸收等对人体有防护和保健功能的 织物.如上海\"正家牌\"牛奶丝及其系列服饰,它含有各种氨基酸 17 种之多,有润肌养肤, 滋滑皮肤和抑菌功能;苏州新研制成纳米防臭袜,可起到抗菌,防臭,防腐,抗紫外线等功 能;广西研制出的抗紫外线苎麻纺织品,也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环保性童装 这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对消费者无危害,材质可以循环使用,能再生, 织物废弃后可降解.如北京利用天然彩色棉制成织物,在纺织过程中不需人工漂白着色以及 染整等传统工艺技术处理,成分中不含任何甲醛,偶氮染料,最适宜制作直接和皮肤接触的 内衣,衬衣,T 恤衫等.3.智能性童装 这类产品是用电子,生物,化学,化纤,纺织工程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具有高智能化的童 装.如陕西研制金属纤维屏蔽织物,上海研制出阻燃,抗渗水,抗辐射,抗热渗的消防救生 袋,吴江研发出能发光的面料.童装开发必须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不断推出新产品,方能提 高市场占有率.由自然资源竞争转向高科技竞争,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只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才会有高 附加值,高科技水平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只有保持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不断技术创新,不断将高科技引入

企业管理与生产经营之中,才能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二,童装品牌竞争 买方市场中,童装同质化现象将越来越严重.童装同质化,使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 服务,促销,广告等许多方面几乎大同小异,产品彼此是可以互相代替的.童装不再*功用 价值获取消费者信赖,而是依*品牌形象力.因此,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企业竞争从产品竞 争将转向品牌竞争,进入形象消费时代.

产品是可以互相替代的,而品牌不可以,品牌的个性及价值是独特的,是不可取代的.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而品牌没有,品牌可以被继承.品牌竞争就是传播竞争,在未来的发 展趋势中,营销即传播.建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及观念,掌握先进的品牌管理技术,将是未来 童装企业竞争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说,进入二十一世纪,每一个童装企业面临最大的市场营销问题是如何建立和管理 企业的品牌,市场竞争的阵地将从传统的产品,价格,渠道和推广转移到以品牌为核心的较 量,谁拥有了强有力的品牌,谁就拥有了竞争的资本,进行打出非常有力的市场营销战役; 如果没有,那广告,包装,推广和公关等其它营销活动都将不??LarryLight 所言:\"未来的 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

商界与投资者将认清品牌是公司最珍贵的资产.此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是有关如何发 展,强化,防卫等管理生产业务的一种远景.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多了.唯一拥有市场 的途径是先拥有市场优势的品牌.\"这就是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哲学基础,即市场营销就是建 立品牌,而且是每个公司都必须遵循的法规.三,童装渠道竞争 进入买方市场后,将转向市场

与销售驱动,先建销售网络,再开工厂,渠道在市场中的 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营销网络将主宰市场.产品有生命周期,但营销网络没有生命周期,可 以长久地发展下去.它既可以加快分销速度,缩短商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降低流通 渠道环节中的成本,还可以更快地获得市场信息,让企业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及时 应变.四,童装管理竞争 一个企业凭一个点子或创意,凭某一个方面的资源优势来建立优势就有可能赢得市场, 但未来已不太可能了.企业经营已从粗放型数量方式向集约型质量经营转换,微利时代的到 来使企业要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时下,企业界流行一个口号,二次创业.二次创业的核心实质上就是管理提升,就是管 理革命.五,童装创新竞争 进入买方市场之后,童装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相对过剩现象,这是供需失衡的 矛盾.根本原因在于不少童装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无效供给,是简单重复的供应.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技术更新也越来越快.企业能否创新,是企业未来生存的基础.

六,童装企业人力资源竞争 物质资源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竞争,是又一个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 业中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可以预见,在未来,人才争夺之战将会愈演愈烈,人力资源的潜 力,人力资源的管理将成为竞争焦点.七,童装企业理念竞争 多元化经营,追求流行经营的经营观念,使中国不少企业陷入了多元化跨行业扩张和急 功近利的经营误区,国内企业的大起大落,99%以上是这种流行观念造成的结果.可以预言,随着中国市场的规范化,企业将在公平的条件下公开透明地获得社会资源, 企业要想建立绝对的经营资源优势已十分困难.同样条件,

最终将取决于企业的经营观念及 策略.企业竞争将从有形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无形资源即理念的竞争,打造企业自己的经营理 论,理念将是未来竞争成功的关键.

八,童装企业资讯竞争 未来,统领市场者是掌握资讯最多,反应最快的企业.在以顾客为导向的时代,企业产 品必须要符合顾客需求,要适应其需求的变化.技术的差别已经缩小,关键是谁最先获得市 场资讯,最快地提供顾客需要的服务.因此在资讯社会,知识主管,知识工作者的出现,企 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等,已显示出信息越来越为企业管理者所重视.九,童装企业竞争的弱化 童装行业是竞争性行业,但进入 21 世纪以后,必将出现弱化竞争性的趋势.这就是说,在相对较远将来,童装行业不会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竞争行业,市场竞争还 会存在,但是已大大地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会出现特定时期的无竞争局面.进入新的 世纪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童装行业基本上是同其他行业一样,不能再去有意识地 竞争,创造竞争环境,而是要求行业实现协调发展.作为童装企业,就是不能再搞你死我活 的市场博杀,不能以打垮对方为目标,而是要学会主动与对手合作,结为利益一致的联盟.在新技术发达的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是赢利,而不是打垮别人.如果双方竞争决一雌雄, 而结果是败者落魄,胜者也筋疲力尽,这没有任何意义.童装在 21 世纪的主要功能是体现人 的个性,所以童装企业是以高技术表现为基础的高素质企业,在适应新技术要求下,更需要 相互依赖,和谐地生存.因而,竞争的弱化是必然的趋势

第18篇:NIKE竞争优劣势分析

NIKE

NIKE英文原意指希腊胜利女神。NIKE是全球著名的体育用品品牌,中文译为耐克。该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州Beaverton。该公司生产的体育用品包罗万象:服装,鞋类,运动器材等等。耐克是全球著名的体育用品制造商,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州,生产的体育用品包罗万象:服装、鞋类、运动器材等。耐克商标图案是个小钩子。

耐克一直将激励全世界的每一位运动员并为其献上最好的产品视为光荣的任务。耐克的语言就是运动的语言。耐克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耐克首创的气垫技术给体育界带来了一场革命。运用这项技术制造出的运动鞋可以很好地保护运动员的膝盖,在其在作剧烈运动落地时减小对膝盖的影响

NIKE这个名字,在西方人的眼光里很是吉利,而且易读易记,能叫得很响。耐克商标象征着希腊胜利女神翅膀的羽毛,代表着速度,同时也代表着动感和轻柔。耐克公司的耐克商标,图案是个小钩子,造型简洁有力,急如闪电,一看就让人想到使用耐克体育用品后所产生的速度和爆发力。首次以“耐克”命名的运动鞋,鞋底有方形凸粒以增强稳定性,鞋身的两旁有刀形的弯勾,象征女神的翅膀。

(1)Nike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能力

Nike公司不需要购进原材料,不需要庞大的运输队伍,也没有厂房、生产线和生产工人这些“实在”的东西,而其自身价值就在其品牌、研发设计能力、合理的市场定位、广阔的营销网络、供应链管理能力等虚拟的东西;这种虚拟经营使本部人员构成非常简单,支出也相对减少,这样公司就能集中精力关注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及时将它反映在产品设计上,然后快速生产上市,满足消费需求;

(2)生产外包

耐克的产品行销全球,但却没有自己的加工厂,而把加工任务委托给分布在全球的数十家企业。随着各地区生产成本的变化,耐克公司的合作对象从日本、西欧转移到了韩国、台湾,进而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到90年代,耐克更为看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

产品优势:

1、差别化

(1)核心产品差异化

一向具备自己特色的耐克公司所推出的AIR FORCE 系列以及NIKE DUNK SB 系列都很受消费者尤其是喜欢时尚以及追求高质量的运动体验的年轻一代的喜爱,成为耐克的明显产品。 (2)有形产品差异化

耐克公司有着一大批产品研发团队,在研发阶段,Nike还雇佣运动员测试和评估产品,充气鞋、减震鞋等运动鞋重要创新技术都来自Nike。耐克的商品设计以时尚前卫、运动舒适为主,在样式、色彩、质量上深受顾客喜爱。 (3)服务差异化

2、产品多样化

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包、运动器材

3、产品研发优势

除了Nike自身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工程学、工业设计及相关领域以外,Nike还与研究委员会和顾问机构保持密切联系,这些外部组织由运动员、教练员、行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整形外科医生及其他专家组成;

在研发阶段,Nike还雇佣专业运动员测试和评估产品性能;充气鞋、减震器等运动鞋领域的重要创新技术都来自于Nike。

品牌优势

1、品牌战略:

(1) Nike通过不断的收购构建多品牌体系

(2) Nike构建多品牌体系注重产品线的互补和文化的整合

2、Nike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普通消费群

20世纪70年代,健康运动兴起,到1980年有2500-3000万美国人加入了慢跑运动,还有1000万人为了休闲而穿跑鞋;Adidas公司认为:慢跑不是群体性或竞技性体育项目,慢跑者不在金字塔模式的3个层次中;80年代后,Adidas的品牌模式开始失效,但阿迪达斯为确保竞技用鞋而放弃开发此市场;而Nike抓住了这股兴起于1980年的慢跑热潮,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3、品牌引导消费者忠诚

(1)品牌形象、价值观、文化个性的塑造 ——Nike” 名称、商标解读 Nike,即古希腊胜利女神名;图案是个小钩子,造型简洁有力,急如闪电,一看就让人想到使用耐克体育用品后所产生的速度和爆发力 。塑造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

企业形象。——名人广告

耐克的广告中有炙手可热的运动明星,有运动的速度与激情,有热力四射的场面再加上动感的流行音乐,都展现出“体育、表演、洒脱自由的运动员精神”的个性化企业文化。 引起尤其是青少年消费者的共鸣,形成品牌忠诚。 (2)塑造负责任企业形象

耐克开展绿色营销,推出的Considered产品系列承诺使用有害物质含量较少的材料生产。非营利组织Climate Counts列出了56家致力于改善气候的公司,耐克位居前列。这有利于消费者品牌忠诚。

渠道优势:

(1)多样化渠道战略:分产品类别操作的批发渠道结构简化了分销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2)耐克建立了一套有计划的 ,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垂直的市场营销系统,把生产商和分销商结合起来。

(3)体育用品专卖店、百货商店、大型商场、耐克产品零售商店、网络销售等多种商店销。

(4)耐克中国在渠道上抓大放小。

在营销造势的同时,耐克也加紧了渠道变革——对经销商扶持大的,淘汰小的。 初进中国市场时,为了尽快抢夺市场,实行了多级代理的制度,一级经销商下面设区域经销商。目前,除了百丽、宝胜两家全国性经销商外,上海瑞丽运动、广州滔博体育和成都劲浪体育等都在各自区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营销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其解决效果

跨文化问题是每一个跨国公司在经营和管理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德国的阿迪达斯是耐克和锐步在欧洲的最大竞争对手。欧洲人出于本能,偏爱欧洲大陆上生产的一切。阿迪达斯正是利用这点向耐克展开强大攻势。此外,耐克运动鞋价格昂贵,每双售价高达80—200美元,使一些欧洲人难以接受。针对这点,耐克公司刻意揣摸迎合欧洲人的心理特点。比如法国青年好标榜,美国人就在鞋上贴上价格标签,以满足法国青年的身份表现欲。荷兰25岁以上的人喜欢穿白色的运动鞋,25岁以下的人则喜欢色彩鲜艳的运动鞋,耐克就区分对待。

欧美文化传统的差异也使一些欧洲人地美国货深恶痛绝。法国巴黎一所时装设计学院的络莉女士对穿运动鞋极为反感,她说:“简直是堕落,不擦鞋是其一,而最可恶的是穿运动鞋”另一位意大利人称穿运动鞋上班的女子“丑陋不堪”。但同时迪斯尼乐园与美国电影一样,美国文化在欧洲大有市场,耐克正在利用美国形象塑造欧洲的“运动鞋族”。国际市场是耐克的策略重点,奈特说,我们都已强烈地意识到,几年后,本公司在国外开展的业务要比在国内大的多。问题是,即使目前的国外销售占了耐克公司总销售的1/3,但这些业务的开展只不过是分公司通过单纯模仿美国机器实现的。公司必须到足球及其他国际性体育项目中去开辟市场。奈特担心,在海外,耐克鞋正失去原有的正宗、做工一流的形象。这一切归咎于忽视营销策略以及销售体松散。外国零售商也是怨声载道,耐克公司总是采用高压手段强迫他们早早地订购耐克鞋,而只有美国零售商才习惯这种方式。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耐克买断了世界各地分销业务,以期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奈特号召部下集中精力到德国、墨西哥和日本这超级重要市场去开展业务。在那儿,耐克公司将使零售商们相信:提前订货并非桩痛苦的事,广告宣传的重点对象将特别放在体育界,耐克还将推出迎合特殊市场要求的旅游鞋。例如,销往亚洲的羽毛球鞋,销往新堪的那维亚岛的手球用鞋。真正的挑战还在要找到一批称职的经理,并给他们灌输耐克的经营方式。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在美国,奈特相信本公司的经理能干得很出色,因为他知道他们理解耐克这块牌子的意义。那就是:体育、表演、洒脱自由的运动员精神。这就是传奇总裁阐述的耐克集体文化的丰富内涵。现在,奈特很想在国外找一批信得过的经理,由他们开创性地经营其国内市场,并同时维护耐克的信誉。

但问题是,耐克文化可能被真正译出来吗?出口耐克鞋的同时,奈特还总是念念不忘出口他的耐克文化。原因很简单:在俄勒冈洲,耐克公司的大院周围贴着引人注目的体育比赛及表演的消息,这些报道鼓励人们去买那些旅游鞋,虽然这些售出的运动鞋中有70%,包括耐克鞋,未曾出现在体育馆内,一位运动鞋营销专家认为“消费者始终对体育怀有极大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具有持续性,这一准则至关重要。”为了加强国际行销力量,耐克正在买断在世界各地的分销权,以使公司行使更多的控制权。耐克一方面要让好生意从国外市场不停地冒出来;另一方面以维护耐克的牌子为宗旨,履行那些根据建议制定的策略。耐克公司在日本的经历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它证明这一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一年前,奈特清楚地知道耐克日本分公司的销售业务很大,但是由于它没有体育、表演与公司牌子的形象结合起来,所以耐克买下了这家公司,对它进行改头换面的工作。奈特选中了勇吉秋元来领导这项工作。秋元曾为肯德基在日本拓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习惯不同,公司在制定营销战略和策略时就应当十分重视这个总是像秋元这样的吸烟者往往把体育运动理解成为一种非常柔和的消遣方式,比如高乐夫球。秋元被送往Beaverton,接受长达4个月的耐克文化及经营方式的教育。他扔掉了香烟,开始跑步。12月,他回到位于东京的耐克日本公司,他下达了公司内部禁止吸烟的命令。对于这个烟雾弥漫的国家,这项禁令无疑是件大事。同时,他还迫使耐克在日本雇员参加长跑训练,以迎接1994年夏威夷马拉松赛。耐克总公司与各分公司的联系加强之后,耐克得到第一笔“红利”就是一种专为亚洲人脚形设计的特殊轻型跑鞋的问世。但是对于很多重要方面,特别是耐克这块牌子本身,秋元并不能完全理解,奈特说,秋元动身回东京之前,想把“放手去干”译成准确日语提交给耐克部部的经理们。耐克人为此惊恐万分。奈特回忆说:“我们说:”不行‘,千万别译出来。我们决不想掩盖一个事情——我们的牌子是一个美国牌子。“耐克能够凭其强调的文化动力跑赢国际竞争这场比赛吗?家大业大的耐克现在不比创业初期,奈特这位传奇般的企业家面对的是更大的挑战。

最后,结合个人观点,耐克的网店虽然新颖具有吸引力,但其对网络商店的宣传在中国对大众的影响力明显不足实体店,因而,耐克在中国的售价一直居高不下,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只能“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辩证地从其价格上地看,其高价位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高档消费心理,但其也游走于价格歧视的边缘,有时更是同一款鞋,中外售价不同,甚至底部的胶底配置在中国的货品明显不如美国市场的同款货品。在这方面,我的建议是:

1、坚持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中美两国的消费者;

2、坚持树立企业的正面形象,多参与慈善活动等公益活动:

3、充分调研当地的消费文化及习俗,以更高的敬意尊重当地文化和消费者;

4、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适合大众消费价位的产品。

第19篇:富士康竞争战略分析

富士康企业战略分析

写作日期:2012-4-25

班级:

姓名:学号

文章内容

一、富士康公司简介

1、发展历史

2、公司类型

二、富士康成长期内外部环境分析

1、企业外部环境

2、企业内部发展优势

三、富士康现有竞争力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四、富士康如何实现战略转型

1、从“制造的富士康”转为“科技的富士康”

2、实现产业升级战略,从产业链低端走向高端

3、拓展电子商务平台

一、富士康公司简介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

1)发展历史

1974年富士康在台湾肇基;1988年开始投资中国大陆;1996年深圳龙华科技园开建,跨足电脑机壳、准系统领域;1997年高科技实验室完成建置;1998年入列美国商业周刊全球信息百强;2000前宣告开启机光电整合计划;2003年收购芬兰艺模及摩托罗拉齐瓦瓦厂奠定手机eCMMS光机电垂直整合;2004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3C代工工厂;2005年跻身《财富》500强。如今富士康是全球3C(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代工领域规模最大、成长最快、评价最高的国际集团,拥有12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IT客户群。在中国大陆、台湾以及美洲、欧洲和日本等地拥有数十家子公司,在国内华南、华东、华北等地创建了八大主力科技工业园区。至2011年富士康出口额占中国大陆5.8个百分点,连续9年雄踞大陆出口200强,2011年跃居《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第60位。

2)公司类型

富士康如今是最大的EMS工厂。所谓EMS,即所谓的代工或贴牌生产,是企业根据客户订单和图样生产经营的一种最原始的企业运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EMS工厂因为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可能会遇到时饥时饱的订单和微薄的利润。

引用:电子产品代工,学名叫电子制造服务业。这其实是一个利润微薄的的产业,如果整条产业链有10美元的价值,除加工制造外的6大环节产生了9美元的价值,中国举世闻名的制造业只不过占到了其中只有1美元价值的环节。而这1美元当中,抛去上游IC芯片原料、设计、制造的0.65%,生产价0.35%,真正的利润只有可怜的几美分。(“中国代工:产业链上利润被压榨殆尽的一环”,《阿里巴巴》资讯)

二、富士康成长期内外部环境分析

1)企业外部环境

首先,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了典型的经济现象。发达国家或地区将自己的先进生产技术和雄厚的资本向新兴和低成本市场转移。中国大陆以其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和极具潜力的市场规模吸引了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

其次,富士康的高速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全球大规模电子产品需求急剧膨胀,而富士康业已形成的精密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与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具有高度的技术相关性,为富士康生产制造电子信息类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发展高速期正好与整个行业的发展高潮不谋而合,从而为其迅速成长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再次,中国大陆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展了18载,正全力以赴迈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第二波改革开放发展高潮,而富士康正好赶上了新中国的这一波发展浪潮。作为台资企业,富士康1996年大规模投资大陆建立龙华工业园,抓住了发展机遇,从而使自己迅速成为了中国代工业的龙头。

最后,随着多年的发展,EMS已经从最初的电路板装配进化到全面系统制造、供应商与库存管理,并正在向设计、物流和售后(维修)服务等方向迈进。随着OEM公司努力实现差异化,EMS公司充当OEM供应链顾问的角色正在日益增强。EMS产业正在从多年来最佳的外包环境中受益。

2) 企业内部发展优势

首先,从90年代起,各大代工企业纷纷转战低成本新兴地区,中国大陆首当其冲,包括伟创力, 四海, 天虹, 捷普等全球各大EMS企业也出于同样的战略转移阶段。然而,成本控制、服务优化、质量保证已经成为所有EMS企业的标准,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富士康在郭台铭独创的「eCMMS」服务模式及严格的纪律与效率要求的领导下,透过并购等方式进行产业上下游垂直整合。eCMMS为机光电垂直整合的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模具、治具、机构件、零元器件、整机、设计、生产、组装、维修、物流等服务均涵盖在内。在eCMMS的运作下,集团的华南厂区不仅是全球最大的3C制造基地,更是全球最短的3C供应链!这为富士康建立起巨大的经济规模,并为提供出色的产品品质、服务效率及实惠的价格和创造惊人的利润打好了基础,而这是其他EMS企业仍然缺乏的优势。再次,富士康通过自己强大的政府政策公关能力、对外营销能力、与客户争取订单的能力、以及将“速度、人才、弹性、品质、成本+附价值”融合的能力,充分降低企业综合成本;通过超低成本富士康与其他代工生产企业展开了激烈的正面交锋。由于富士康将代工企业各个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到了极致,从而使其他企业根本无法与之全面抗衡和竞争。自2005年起,富士康便开始稳坐“世界代工之王”的宝座。

再者,富士康虽然大力参与共同研发并从事代工,但富士康坚持不开发自家品牌,行事低调。这为其IT雇主减少了隐患,也获得更多的信任。

三、富士康现有竞争力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1)供应方

产业链上游:富士康与供应商的关系不是十分融洽。原因是它为了追求低成本战略经常向供应商打价压价,甚至在打压情形下不按时付款以至最后供应方只能被富士康以大吃小来解救,这导致了供应商追求自身利润和高效率,提供劣质的原材料,从而导致富士康极高的产品返工率,达不到客户的提货要求,富士康不得不让员工返工。从一个角度看,这反而增加了富士康的成本。从另一角度看,这不但造成了富士康与供应商关系的紧张,也造成了与员工的关系紧张(因为超高的返工率,员工不得不经常紧急加班)。

2)购买方

产业链下游: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具有的最大优势就是在产品加工制造上面,而目前中国代工业生产的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这几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消费萎缩,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受到全面冲击,购买方的订单自然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物流成本的增加、出口

补贴减少、以及中国大陆因通货膨胀和汇率差异造成的人工成本优势减弱、土地价格上涨,代工企业的植根于中国大陆的低成本优势岌岌可危。与此同时,购买方对于EMS的运作能力和价格构成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期待以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提高自身的利益。

3)现有竞争者

富士康现有的竞争者是被富士康超越的创伟力、四海等国外企业和比亚迪、华为等新兴竞争者。相对而言,富士康最大的也是最有潜力和最有实力的挑战者应该是同样植根中国大陆的比亚迪。虽然从总收入来看,富士康远远高于比亚迪,但比亚迪显然正处于高增长、高收益阶段。而且比亚迪的增长恰好是对富士康的蚕食,因为比亚迪所做的事情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富士康重叠的,两者此消彼长。许多富士康的客户都有连过比亚迪,比亚迪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和与富士康同样的低价策略将是对富士康最大的威胁。

4)替代产品企业

由于富士康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几乎都是根据品牌商的设计进行指令性生产,即便富士康参与研发,其关键产权都属于客户所有,因此暂时不存在替代产品的影响。

5)潜在进入者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节节攀升,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其他东南亚、南亚国家将逐渐取代中国的全球代工工厂地位。因此,毫无疑问,东南亚与南亚等更低劳动力成本国家将成为富士康的潜在竞争者。富士康已然开始进军东南亚,但其植根于中国与政府的良好公关能力优势等将不再起到关键作用。

四、富士康如何实现战略转型

1)从“制造的富士康”转型为“科技的富士康”

富士康将重点发展纳米科技、热传技术、纳米级量测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绿色环保制程技术、CAD/CAE技术、光学镀膜技术、超精密复合/纳米级加工技术、SMT技术、网络芯片设计技术等。建立集团在精密机械与模具、半导体、信息、液晶显示、无线通信与网络等产业领域的产品市场地位,进而成为光机电整合领域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公司,从“制造的富士康”转型为“科技的富士康”,拉开与现有竞争者之间更大的差距。

2)实现产业升级战略,从产业链低端走向高端

郭台铭提出“万马奔腾”计划,万马奔腾电器超市门店遍及全国各地省份,提供一应俱全的电子商品购物服务, 主要以经营家电、通讯、数码产品为主的3C卖场,目前虽只是针对富士康内部员工,但这依然被认为是富士康从“代工王”转型为全业务链,试图摆脱代工困境完善自身产业链的重要举措和铺垫。

3)进一步拓展电子商务平台

“飞虎乐购”为一新兴成立的电子商务企业,定位于打造“3C家电网络商城”,富士康为其主要股东。该网站之前专为富士康内部员工服务,于2010年下旬正式对中国市场提供B2B服务。在这个属虎的企业家看来,他的公司就应该像老虎一样迅捷,扑捉猎物要以速度取胜。因此布局电子商务也要快,富士康内部员工向记者透露,现在仍在调试的“飞虎乐购”短时间内就已建站完毕,产品主要是富士康代工的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也相对便宜。飞虎乐购商品目前涉及IT计算机、手机通讯、摄影摄像、影音、家电、日用百货等方面,并打出“飞虎乐购,放心齐GO”口号。

第20篇: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分析

跨国公司竞争战略 新发展新变化

[摘要]跨国公司为抢占21世纪竞争优势,纷纷调整自己的竞争战略。文章分析总结了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在竞争理念、经营战略、投资战略等十二个方面的新发展与新变化。对中国企业来说,当前应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并借鉴利用、趋利避害,发展我国相关产业和跨国公司,深入贯彻“走出去”战略。

[关键词]跨国公司;竞争战略;战略联盟;新变化

近年来,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市场全球化、资本国际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新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它们纷纷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信息革命为手段,以抢占21世纪竞争优势为目标,调整自己的竞争战略。当前,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发生了新发展和新变化,现将这些新发展和新变化归纳为以下十二个方面。

一、竞争理念:由纯竞争转向合作竞争

自亚当·斯密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都倡导“纯竞争”。纯竞争的理念源于西方文化的大自然竞争观,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0世纪末以来,合资、合营、特许经营、战略联盟、战略外包等做法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这反映了跨国公司竞争理念的新变化。1992年,美国公司的CEO中只有20%持肯定的态度看待战略联盟,到1997年已有60%赞成首先考虑这种扩张办法。任职于全球著名的企业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乔尔·布利克和戴维·厄恩斯特在其编著的《协作型竞争:全球市场的战略联营与收购》一书指出,在全球性市场中“完全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为了竞争必须合作。作者在该书中还阐述了如何“通过合作获得优势”。管理大师德鲁克也在其著作中指出:在全球经济的环境下,公司成长的新模式将是以合伙而非控制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企业结构,包括外包、战略联盟和合资,以合作竞争战略为主导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二、市场战略:组建战略联盟

德鲁克把战略联盟看作是“从不协调中创造协调”的最灵活的手段。战略联盟强调合作伙伴之间的相容性和部分资源的共同运用,极具快速、灵活、经济的特征,很受跨国公司的青睐。近年来跨国公司之间纷纷组建战略联盟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这一新型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机动性的特征,既可在联盟内实现优势互补,又可在联盟外保持企业的独立性,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跨国公司组建的战略联盟中有相当数量的是技术联盟,通过彼此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分享新技术带来的高额利润,这也使得大量的先进技术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掌握,它们凭借技术垄断给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三、战略重点:由注重产品生产转变为重视产品服务

许多跨国公司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将各自的战略重点从过去的注重产品生产,转移到现在的重视产品售后服务或产品技术支持服务等各种服务活动上。今天的企业要赢得市场竞争,采取区别化策略比降低成本策略更为实际;而采取区别化策略必须从服务入手。

企业由注重产品生产转变为重视产品服务,也是市场营销观念进化的结果。进行由产品生产向产品服务过渡的战略调整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应当顺应这一趋势,从服务入手,采取区别化策略,以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经营战略:由“多元化”、“规模化”向“核心竞争力”转变

回归集中化发展战略,从非核心事业后撤,集中公司所有资源开展核心事业,突出企业优势,力图使企业在某一领域的竞争中掌握绝对主动。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加里·哈默和C.K.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理论。此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逐步把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市场、核心顾客和核心产品放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上。突出主业和归核经营已成为新世纪跨国公司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一个基本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不少大公司在跨国经营中,逐步削弱或放弃了企业的边缘业务,特别是在美国安然公司因多元化经营引发财务危机并最终导致破产后,他们不断加强对核心业务的投入和核心技术的开发,形成了企业独特的、具有显著差异化的、持续的竞争能力。据《财富》杂志提供的数据,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占500强总数的28%;主导产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70—95%的有194家,占38.8%;相关产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70%的有146家,占29.2%。这充分说明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正在由多元化走向核心竞争力。追求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都特别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表现在不断加强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研究开发费用的70%是由世界500强投入的。在美国,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到全国的90%左右。大型跨国公司正是依赖技术上的垄断优势,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并获取丰厚的利润。

五、投资战略:从注重“绿地新建”转向“并购重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强势企业的联合为特征的跨国兼并重组,加剧了资源向优势企业的集中,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来吸收原有企业的存量资产,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兼并浪潮从金融业、电信业开始,几乎波及航空、汽车、石油等所有的行业,并且超大规模并购案剧增,跨国公司规模更大更强。并购重组活动在2006年以来继续升温,跨国公司并购重组的目标更加务实,理性的横向并购取代了以多元化经营为目标的盲目混合并购。兼并重组不仅成为跨国公司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的一条捷径,而且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

跨国公司之所以热衷于跨国并购重组,主要原因有:可以迅速吃掉竞争对手,并转化为自己的竞争力量,使全球过剩的生产能力得以重新组合;增强企业抗击单一区域或国家市场波动的能力;能使企业更加适应技术发展迅速、研究成本高昂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并有可能抓住新兴产业崛起的商机;可以从资产价值低估中获得好处;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力图在某一领域占据垄断、统治地位。

六、技术开发战略:由高度重视“应用技术开发”向不断增强“战略技术储备”转变

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投入是大型跨国公司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和实施技术、成本差别化战略的重要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大型跨国公司不仅高度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而且高度重视提高战略技术储备的水平。

爱立信公司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要使公司成为全球通信技术发展上的领导者”。2003年爱立信公司营业收入达163.6亿美元,研发投入就达30亿美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0%,是全球通信跨国公司研发投入的最高水平,公司每年申请专利都达1000项以上。诺基亚公司现有全球雇员5.3万人,其中科研开发人员就达1.8万人。阿尔卡特公司全球雇员6万人,其中

研发人员1.76万人;在全球设立了6个研究开发中心;2003年销售收入125亿欧元,研发投入始终占到销售收入的10%以上,2003年达到13%。全球领先的技术,使阿尔卡特的产品始终保持着优势的市场地位。目前,阿尔卡特数字程控交换机、光网络领域分别拥有全球18%和15%的市场份额,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宽带接入领域以38%的市场份额领先于全球宽带市场;在多服务城域网中,以22%的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二位。

七、资金管理战略:由高度重视成本管理转为高度重视资金使用效率和控制资金风险

面对全球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了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和提高整体经营效率,跨国公司都高度重视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风险控制。例如,阿尔卡特在资金管理方面高度注重这两大环节的控制,公司通过全球资金集中管理,每年可节约数十万美元的交易成本。通过强化现金流量管理、控制存货、降低消耗、整合全球客户服务体系,使公司的固定成本大幅度削减,由每季度2.5亿美元降至每季度1.2亿美元,大大提高了销售利润率。诺基亚公司由于有效的资金管理,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销售收入利润率达到15%左右。阿尔斯通公司通过开展债券、股权以及股权派生工具等多种方式融资,优化公司筹资方案,降低融资和使用成本,不仅使公司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而且使资金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八、企业管理体制:由“垂直型结构”向“扁平化”和“网络化”转变

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跨国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普遍加强了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被称为“企业再造”。围绕市场和客户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结果是改变了原来企业内部纵向上下之间、横向部门之间的隔阂,使企业组织结构“变扁”、“变瘦”。在成本控制方面,宽跨度的组织效率更高,能够使各个公司降低成本,削减企业一般管理费用,加速决策过程,增强灵活性,缩短与顾客的距离。另外,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快速变化导致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时间和反应速度已经取代成本和质量而成为第一竞争要素,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竞争的时代。企业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寻求企业外部效率与内部效率的结合上,企业的网络化经营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例如,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和电视调度系统,随时与4000多个店铺进行商务沟通,及时作出市场决策。

九、东道国市场战略理念:“全球统一”理念让位于“本土化”战略理念

在跨国公司海外经营过程中,虽然母国的影响仍很重要,但现实中,往往由于种种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原因使得非本地的跨国公司必须经常改变自己的某些内部惯例来适应当地的情况,即增加跨国公司的地理邻近根植性,也就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中所积极倡导的各子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以此来体现全球化战略同因地制宜经营方针的紧密结合。通过这一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跨国公司投资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民族产业的需要,跨国公司拥有先进技术、专利和充足资本、先进管理经验等优势,实施“本地化”战略可以在比较优势原则下,把产品生产转移到要素价格较本国低的地方去,迅速进入东道国或邻近地区市场销售。“本土化”战略的关键因素有三个:高、中级经理的当地化;研究与开发当地化;公司风格当地化。也就是说,必须生产和创造出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了解当地的产品知识,市场知识以及当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等。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经营中实施以顾客为导向的调研,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以全球视角进行资源配置和进行持续的营销创新等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十、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知识管理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严重的冲击,知识管理这一新的企业管理模式显现出其强大的优势,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的支撑平台。同样,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现代跨国公司的发展和竞争模式的变化要求必须更加注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以知识资产和知识活动为核心的综合管理理念和行为模式,是通过对知识的搜集、确认、扩散及创新等活动,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壮大。

十一、物流系统:重视供应链管理

所谓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要想使供应链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处于供应链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与义务使得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顺畅,保持并提高其高效率。

供应链管理的实质一方面是对抗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为了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共同开发新市场。现代竞争的现实告诉我们,竞争不再是单对单的单挑,也不是集团对集团的“群殴”,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战略对抗。作为置身市场竞争的企业应具有系统的全局的观点,积极与供应商、销售商及最终用户合作,并给予相当的支持,形成整体优势。这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供应链,加强理解,剔除不必要的环节,选择好成员,重新设计建设供应链,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分配机制、运作机制等,达到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和衷共济的效果,从而建立长久的竞争优势。

十二、组织形式:实施虚拟经营战略

虚拟经营是指企业虽有开发、设计、生产、销售、财务等功能,但自身并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全部完整组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了有形的界限,根据自身的情况,按市场交易成本最低原则,通过业务外包等方式,把这些功能中的一部分转移到社会中进行,自己集中发挥最具优势的功能,利用外部的资源实现集约化。虚拟经营在国外已比较普遍,在实践中发展了三种基本的虚拟企业形式:虚拟生产、虚拟开发和虚拟销售。实行虚拟经营比较成功的典范是全球著名的耐克公司。耐克本身只有一家小工厂,专做运动鞋的关键组件,而运动鞋的生产则采用定单的形式,转移到人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企业集中力量进行科研开发和经营销售。在实行这一战略的过程中,企业一定要突出核心优势并牢牢控制住核心优势。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核心能力、核心优势的控制权削弱或丢失,往往会导致企业危机。

十三、结论

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市场全球化、资本国际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新形势,在竞争战略方面纷纷进行了调整和发展,在竞争理念、市场战略、经营战略、投资战略等十二个方面出现了新发展和新变化。

中国企业已经与世界大型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不断取得进步,除自身踏实努力之外,还得需要好好地向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学习,尤其是要学习它们不断创新、不失时机地调整竞争战略的进取精神。对中国企业来说,当前应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并借鉴利用、趋利避害,发展我国相关产业和跨国公司,深入贯彻“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

[1]安占然.跨国公司竞争战略新变化[J].社科纵横,2004,(1):30-31.[2]李兴厚、张红.跨国公司竞争新战略——供应链管理[J].商业研究,2000,(4):37-39.

[3]李寿生.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发展变化新趋势[J].化工技术经济,2004,(12):3-6.

[4]乔尔·布利克 戴维·厄恩斯特.协作型竞争:全球市场的战略联营与收购[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5]翁东玲.略论跨国公司进入的竞争战略[J].现代财经,2005,(2):60-63.

[6]王桂敏.跨国公司的知识管理[J].国际经济合作,2004,(7):46-48.

[7]王燕,等.跨国公司竞争的新策略——组建战略联盟[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3,(4):29-32.

竞争分析报告范文
《竞争分析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