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抗战老兵采访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25 06:01:1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抗战老兵采访稿

抗战老兵采访稿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抗战老兵采访稿范文一|

我们在山西的候马、降州一带,开始和日本兵接火,我们这个营在第一线。我正式成为一线救护站负责人。本来有两个护理,团里支持一个担架排(二三十个人)、一个医生。救护战在连部后这、营部附近树底下插一个十字旗,备下止痛、止血药、止血带、夹板、绷带。那年

四、五月份,我们已经换了单衣,先开始接到命令,团部发来相关的物资和支援的人手,营长在开会时就交待了救护站的位置和相关的安排及作战时间。我就在营部附近设了救护站待命。当时所有的药都是国产的西药,没有美械美药。

第一次是拂晓时分,我们部队开始攻击。没有炮兵支援,也没有迫击炮支援,只有机枪。第六连步兵开始进攻日本人的阵地。救护站离第一线有三百米左右,不光打枪听得清楚,子弹嗖嗖地往身边飞,我们都找了地方边掩护边工作。我们进攻时日本人不出来,只是叫援兵。拂晓作战到中午,日本人的援兵到了,受伤几人,没有死亡。第一次作战没有太多的伤亡。

日本人的援军到了以后反击得非常凶,团里无法顶住,撤到附近的高地,在高地上打得很凶。我的救护站也跟着撤到山头,离第一线还是三两百米。这个时候日本人和我们开始打得十分激烈。日本人的山炮打得很凶,一打就是排炮打,一条线来回扫着打。部队伤亡很大,连着一两个月冲杀声、肉搏声、枪炮声听得清清楚楚。营部一吹冲锋号,兄弟们带着刺刀往前冲。四川兵的喊声特别清楚,“格老子的往前冲啊”。重伤的一般只能抬下来,轻伤的扶下来。腿上受伤的把绑腿剪开,手上受伤的剪军衣,然后止血、消毒、止痛。一面包扎一面开伤票,让到后方医院入院。填了伤票,止血包扎后轻伤的指个方向,赶紧让他走到团救护站,重伤的抬到团求助站,一级一级往后送。日本人的山炮打得很凶,飞机也很凶,在地上都能看到日本人的脸清清楚楚,往地面扔炸弹、打机关枪,一点也没有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我们也往天上打枪,但没有打下来的。

冲锋战是吹号的,肉搏战就没吹号了,和日本人拼到一起,看谁刺死谁。叫骂、哭喊声就在不远的地方,一群人绞成一团,兄弟们都没什么说的,所有人都拿勇气在上面打,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打死的埋都没有法子埋,就丢到那里的也有。好多报阵亡的连抚恤也没有,都是陷命沙场的。山头战打得十分惨烈,救护站只有两个医生在救护,有时一天三十个人,有时一天二十个人,反正来了人赶紧救,然后送团部,团部治不了再往师部送。日本人一定要歼灭我们,我们始终不让它歼灭我们,就是轮流拉锯战。团里没有粮了,买不到,只好到地方去征粮。老百姓也苦,没吃的,有的也会把粮埋起来,不让拿走。打仗时大家都吃干粮袋里的炒米,平时买点菜,再采些野菜。老百姓后来也对我们好了,知道我们打日本人,杀猪给我们吃。日本人非常残暴,平时躲在据点里,要乡公所给女人,出来就四处强暴妇女,污辱完了还要用刺刀捅下体杀死。老百姓十分愤慨。

当时老百姓淳朴得让人奇怪。作战以前,一个卖菜的来部队卖菜,部队十分奇怪,哪里有这样卖菜的,就报营部,抓来问他到底干什么。结果对方就说,皇协军让我来卖菜,顺便看看你们有多少人、是什么番号的。营长大怒,说,你这不是探子么?就抓出去枪毙了他。我还问营长,一个好好的人你就这么杀了么,营长气愤愤地说,我们的探子他们抓到了不也是杀么?就这样,一条三十来岁的老实汉子就这样死了。现在想起来还是不该。 抗战老兵采访稿范文二

我叫刘海波。我的老家是祖国河南省延津县,我是一个乡下孩子,在乡下长大。我是家里的老大,外祖母只有我母亲一个,所以对我很疼爱。我幼年的生活、求学都是在外祖母家的乡下里。家里有些地可以种,靠天吃饭,不能说小康,但是能保证吃饱。十五岁那年我才回到家乡。家乡本来有弟弟妹妹,今年一个妹妹过了。

在七七事变以后,我家乡有一个少尉军官,叫周道明,他是我临近乡村的一个人,到家乡说,日本人侵略中国,要我们亡国灭种,说三个月亡中国。如果爱国就要当兵。这样约四五十个人,都是二十岁上下,同学同乡一伙在九月二十号离开了家乡。我当时带了家里的三块银元和一个饼,经过了新乡集合,制定了时间、地点,搭车上火车到了汉口。那条铁路当时叫“平汉路”,现在好象叫“京广线”了。我们坐船到武昌,在武昌的一个中学里面正式入了伍,剃了头、换军衣。那时我还穿着妈妈给我缝的长袍,在武昌剃了光头后,就把长袍卖了三块钱,穿上了军衣,分在当时在陆军预备第五师六五四团,直到此时我们才知道周道明是我们连的连长。当时只发了一套军衣和帽子,没有鞋,枪也没有。编组后成立一个连,开到武昌一个郊县叫“葛店”,是靠江边一个镇,开始集训。此时已经过了一两个礼拜,每人又发了一个毛毯。集训是徒手训练:跑步、拨慢步(一种不实用又特别累人的步法,现已不再有此项目)、正步、分列式等。不到一个月,还没领到饷,北方战事已经打得很激烈了,上海也失陷了,上面有命令挑医兵(就是医务兵)。连长知道我读过书,就让我去当了医兵。这样,参军一个月左右我就离开了连队,到团里报道,去了训练班去当了一名医兵。

当时训练班主任姓范,训练时还会打人,我没挨过打,但别人有挨过的。我们在训练班里讲卫生常识、急救教育、环境卫生等。过了两三个月,我们整个师都归了一百零九师(该师的底子是原东北军的部队,才从台儿庄战场上撤下来,由两个打残的师并起来,再加上新兵,才凑齐一个师,给了新番号。师长记得原来叫赵毅,从前张学良手下的旅长,我们一来就换成了中央派的,叫胡松林)。接着部队从葛店去了江西,我们团到了新余,我在卫生队当看护兵,一面受训。那时已经开始照顾部队里的病人了,还碰到四五个军人得了天花,但是老百姓却没有得天花

推荐第2篇:抗战老兵采访提问

抗战老兵采访

【抗战老兵——梁德恩】抗日战争时期,梁德恩的父亲随军出征,抵御外敌。受父亲的影响,当年年仅13岁的梁德恩来到了部队。由于年龄小,梁德恩在部队里主要学习医护知识,参与救治伤病员的工作。 1933年1月17日生,现年82周岁,昌平东崔村人,抗日复员军人。1945年2月28日入伍,在部队里学医,学成之后,分到连队担任司药员一职,负责给伤病员进行救治。1945年6月精兵简政复员回家。 抗日战争时期,梁德恩的父亲随军出征,抵御外敌。受父亲的影响,当年年仅13岁的梁德恩来到了部队。

虽然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老人对当时的工作依然记忆犹新。 如今82岁的梁德恩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不大的农家小院收拾的干净整洁,一切看起来都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屋子墙上挂着的老照片,以及老人珍藏的纪念章,记录下了老人区别于普通人的那段特殊经历。

王:能说说您在部队医护队里的经历吗?

卫:抗战中遇到的最艰苦的情况是什么?

许:在部队里上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卫:在部队呆了这么多年,军旅生活给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魏:70周年的阅兵仪式对我们来说是对当年的铭记,提醒我们前辈们浴血奋斗的历程。那么对曾经参与其中的您来说,它有没有什么其他的特殊意义?

许:梁老,您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和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相比,缺少了什么精神吗? 魏:我在网上看到一些采访您的资料,其中很多都提到了参加抗日是来自小时候您父亲对您的影响,您能给我们讲讲他吗?

卫:与家人怎么联系?若是通过书信,多久可以收到?收到家里来信心情如何?

张:前几天我去了国家图书馆,里面有一个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主题展览,看到了许多英雄事迹,深深感到没有前辈们的奋勇拼搏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对于我们年轻一代,你觉得我们怎么做,才能像您当年一样,在社会中贡献更多自己的力量?

推荐第3篇: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稿

光辉不朽身,纸虎化为尘

升平街巷,华灯初上,在和平年代的风和雨顺里再去回首那些年战火硝烟,隔着历史的藩篱,却尽显了厚重与沧桑,大气与凛然。当年,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当年,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当年,17岁的,未及弱冠便毅然从戎,投身于22军64师192团3营8连,在朝参战3年,连任工委委员。

“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有细水涓流的感人心扉,又有英雄气概叫人嗟叹不已。我们亦是读着邱少云、黄继光,看过《英雄儿女》、《上甘岭》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战场上的他们,有爱、有敬慕,更多的是深深的感念。老人,已近耄耋之年,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兵士,然而奔赴前线,戍卫祖国,他从枪林弹雨中活着走出战场。老兵本身就是战争的烙印,是帝国主义屠戮的最好见证。

交谈时,老人坐在竹编椅上,身后氧气筒。家人介绍说,从朝鲜高寒的战场上回来,老人便染上了肺大泡。所患日本血吸虫病也是染自当年的“细菌战”。老人给我们介绍起“细菌战”——煤气罐子一样的的从天而降,摔成两半,全是些苍蝇、跳蚤、蚊子。语气里尽是难掩的气愤。又说起美军飞炸而过,整个天幕黑压压的一片,耳边、头顶还响着子弹横扫的“嗖嗖”声。听老人的讲述,仿佛置身于那一片战场,天地都是灰沉的,死亡一次次擦身而过,生命像这样不堪一击。笔者无法不被那样的惊心动魄动容,感念战场上那一个个可爱的人,那些被帝国主义、被残酷屠戮迫不及待剥夺走生命的年轻的兵士们。

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中国人民的牺牲是正义的,光辉的,将一直被世人感怀与追念。抗美援朝战争过去已60余年,死亡的胁迫早已淡褪,当年的残迹与参与者也已渐渐消逝于历史。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光辉典范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戍国卫家,为和平而战的伟大精神,为正义而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铭记。

推荐第4篇:抗战老兵

关于抗战老兵的调查及思考

——以援越抗美老兵为例

摘要:抗战老兵是历史的见证人,是活着的纪念碑。寻找抗战老兵是对历史的铭记,寻找抗战老兵也是对战争精神的一种继承与传播。他们一心立志报国,把国家战的胜利看得比自身的安危更重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每一个老兵的脑海里,印在每一位战士的心中。

关键字:誓死卫国;一视同仁;爱国情怀。

前言

实践时间:2015年2月16日

时间地点: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

实践人员: 编导1431班 文飞兰 余纯纯 李淑媛 申小洁 邓子翔

实践内容:寻找抗战老兵,寻找活着的纪念碑。

实践方式:采访

一、老兵叙述当年中越关系

(一) 采访援越抗美老兵,老兵热情接待

走访各家后找到了一位78岁高龄的老兵,当我谈及要同他做采访时,他一口答应了我的请求,随后便呵呵呵地大笑起来,十分的开心。他叫陈长根,出生于1937年1月20日,汉族,湖南常德人,家住农村,老伴刚去世不久,我们小聊了一会后便进入了正题。说起抗美援越的事迹,老兵便与我侃侃而谈了起来。

(二) 老兵谈及中越关系,神情严肃。

据老兵回忆,当时中越关系十分密切,中国和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越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中国一诞生,就把支持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作为自己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1950年初,越南的抗法战争正处在困难之际,毛泽东主席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

二、老兵讲述从军作战经历

(一) 战前学习,几次转移。

老兵说他1959年十月在安乡报名入伍,十一月步行至阳县,在常德县学习中央文件和党的精神指导,后来他换上了部队的军装,两月后便前往长沙军分区参加入伍培训,培训一星期后又转到福建新兵团培训,在新兵团接受二次体检,并且在那学习军事科目,有时候会集体参加生产劳动(比如种植橡胶)。入伍培训结束后,他又进入到福建师部广州军区63师接受新兵训练,后被分配到627团2营4连3班当炮手,一年后成为二炮手,再后来他又当上了侦察兵。 老兵一边点头一边慢慢地回忆着,一脸的认真,这更能说明老兵身为一名战士的自豪和骄傲。

(二) 炮轰金门,开启作战生涯。

我询问老兵说:那您是什么时候去越南帮助越军的呢?老兵连忙说道:“这个不急,等我一一讲给你听。”我点头回应,他便接着说道;“当时是1964年,我回家探亲,在那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5年我们团队便转到了台湾,当时是中共交战,上级下命令炮击金门,誓死保卫厦门。在年底我们又转战广西,在广西凭祥市待命。就在1966年,中央下命令11月去越南与美作战。当时情况很紧急,我们换上越南军服,秘密出国支援越南。

我又问道;越南人民都应该很激动吧? “那是当然,接待我们的越南百姓都热情似火,给我们送吃送喝,那可谓中越一家亲呀!”老兵回应道。

(三) 驻扎越南北江,敌方偷袭失败。

老兵说:“那是我是炮手,在北江团队改名为8255部队,我是54分队。我们是炮兵,为了更好地射击敌人,为了不殃及百姓住房,我们通常把部队驻扎在山上,山底便是越南后勤部(也就是求助伤员、处理尸体的部队)。当时我们整个部队都节约用水,早上洗脸的水留着晚上洗脚,当时在山顶上,山上用水都得去山下挑,生活十分艰苦,环境恶劣。我记得到了夏季,有一天轮到我值班,正午时整个部队都在休息,我一人在外站岗。当时气温达到40摄氏度,山上石烟滚滚,太阳光十分强烈,再加上气温又高,所以眼睛都不能贴近望远镜,一靠近便会有种被火灼烧的感觉。在山顶上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被分为叫做

1、

2、的、

4、号,平日里2号(东)和1号(北)是上级指定观测的重点,当时我想到这是上级的指示,并且责任重大,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就在这时,2号(东)的山区间出现了浓烟,于是我立即拿望远镜对准东面观察,果然不出我所料,浓烟有所移动,后来我仔细一看在远处的山区的河面上出现了一架飞机,随后我拉响了警报,我锁定了敌方进攻的方向,接着全团紧急就位。飞机从湖面上飞来,高炮和机枪都不能向他射击,因为飞机离地面太低,如果攻击它地上的居民都会跟着遭殃。我记得当时一个团的兵力驻扎在此,飞机没有直接向我们出击,而是冲向了我们身后的大海,在海面高空中旋转一圈后便快速向我们进攻。于是我们立即转过身去应战,飞机迎面而来,这时的飞机飞的很高是射击的最佳时机,当时我是一名侦察兵,负责测距离,我们把距离锁定在2.8公里处开炮,但是由于阵地上硝烟太重,而且太阳太大,让飞机侥幸逃脱了。我至今仍记得敌方的飞机型号是RF-5C侦察机,在这次事件中我荣获了三等功。”

我听到这里便问道:立下三等功您一定特别开心吧? 老兵笑了笑说到:“能有多开心?当时就是觉得大好时机飞机却没打下来,太遗憾了!”

(四) 敌方狡诈,我方顽强抗战。

“在我脑海里犹记得两件死伤惨重的事件,一件是在越南外素保卫越南铁路桥,当时我们部队组成了火力点,有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高射机枪,我是第二防线,使用的是37炮,第三道防线是58炮,第四道防线是100炮。)后来飞机往我方飞来,在第一防线处扔下了几颗炸弹后狡猾逃跑。高射机枪连死伤无数,后三道防线因为距离不到位无法射击,我们都束手无策。此事件过后,我方军队调整方案,在外素山顶成立了一个假阵地,我们在阵地四周斜插上许多竹竿,用铁片包裹住竹竿口点上蚊香成大炮,并且安排我连的副班长去假阵地上扔手榴弹虚张声势。而真阵地上却伪装严密,四处都铺满树枝杂草,并且个个士兵身上都披上树皮麻草。到了晚上我们便走到山下的后勤部队站岗,记得但是风特别的大,弄得人心惶惶的。第二件是607团一营第一次打了胜战,随后上级就命令他们立即转移,可是他们不听指挥执意认为那个地方很适合埋伏,因为一营的侦察兵一般都埋伏在那里的树上,后来敌方再次攻击,把那个地方的一营所有侦察兵都炸死,一个活口都没留。又因为侦察班离高炮班有一段距离,所以当侦察班全军覆没的时候,后方高炮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方炸弹威力强大,一颗炸下来三辆汽车都填不满那个坑。那个时候越南军队没有我国军队那样现代化,他们没有无线电而我国有,发现敌方都以砍树为准,敌人从哪个方向来,他们就砍哪个方向的树。”老兵一口气说了很多,最后拿出了他所有从军所获得的荣誉证书,从他脸上激动的神情可以看出当时战争情景都还历历在目,他为祖国感到骄傲,为自己感到自豪!

(五) 班师回朝

我听了这么多就急着问到:那您是什么时候回来的?那些士兵的遗体都运回国了吗?老兵听了后就激动地说:“我们是1966年回的国,回国前我们都去了战场辞行,只见战场上横尸遍野,血流成河,血腥味非常的刺鼻。后来我国战士的遗体都被葬在了越南的烈士纪念塔下。回国后我们又参加了几年生产劳动,当时正值*,我直到1968年3月才正式退伍。”

三、结束语

(一) 老兵退伍的感言:

我当了九年的兵,退伍后国家给我每月350元的抚恤金,并且每年都会有一封慰问信。这点钱在现在这个社会根本不算什么,一分钱一分荣耀,我要的不是国家的钱,国家就是给我一分钱我也接受,但是我要的只是一个名分。同样的兵同样的从军历史得到的抚恤金却不一样,这对我来说不是钱的问题,是荣誉的问题,国家就应该一视同仁。当时誓死卫国的我现在也会永远一颗赤胆忠心向祖国,因为这是战争精神,是每个士兵的一种爱国情怀的体现。

(二) 我的感受和建议:

经过这次的采访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我也只是听他说,只能想象到当时战争的情景,当时我看不到的是那些为国捐躯的士兵的心思,那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感可以让人放弃自己的生命,我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爱国情怀。我很自豪的是我的祖国是一个善良而又高尚的国家,无私地援助越南。但是,中国以巨大的牺牲帮助越共在一九七五年实现一统江山的野心,而讽刺的是四年后当年的生死战友却兵戎相见,不少当年援越的军人再次进军越南。这次不是打”美帝”,而是教训”忘恩负义”的越南小兄弟。当年风靡一时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对此就有过生动的描写:“敌人丢弃的阵地上,到处是成箱的弹药和横七竖八的枪枝,而且全是中国制造...大米倒不少,一麻袋一麻袋的,麻袋上全印着‘中国粮’的字样。”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中国的善良最后换来的却是越南的背叛,对此我也深表痛心!

现在中国的很多老兵都找寻不到了,有时候还要从外国人的口中听我们中国的历史,抗战老兵是活生生的纪念碑,我希望国家以及政府能够重视抗战老兵的晚年生活,他们不是历史的弃儿,而是国家的功臣。在此,我向所有的抗战老兵致敬。

推荐第5篇:看采访和报导“抗战老兵”有感

看采访和报导“抗战老兵”有感

改开以来,尤其是在每年的抗战纪念日来临之际,都会通过各种媒体看到有关抗战老兵的采访报导。尽管老兵的经历各不同,但是,每一位老兵都会说,因为不愿意打内战,抗战结束了就回乡务农了,或者改行了。这话简直就是放屁,亏他还当过兵,这话也能说出口,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无论当什么兵也不是自己想回家就能回家的。尤其是当国民党的兵,大多数都是被迫来当兵的,不是抓来的,就是被赶来的,哪有自愿的。能回乡的,不是伤兵就是被整编裁员的才能退伍的。哪有一个兵是因为不愿意打内战解甲归田的?

以前也没有听过哪个国民党的兵是因为不愿意打内战而退伍回乡的,除非是被解放军抓了俘虏放回家的。不愿意打内战,是一个国民党小兵说了算的吗?不是因为美国帝国主义出钱出枪,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是不敢发动内战的。内战的罪魁是蒋介石,后台是美国鬼子。国民党小兵只不过是美国的走狗炮灰而已。他们只有盲目地跟着上战场送死,根本不可能有那么高的阶级觉悟,不愿意打内战!(都是汉奸媒体安排这样说的)

这场内战不是人民发动的,人民也不愿意打内战,但是正义的人民赢得了战争。人民解放军打赢了解放战争,战胜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人民没有错,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没有错,错的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那种企图以抗战老兵的口吻来否定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徒劳的也是可耻的。抗日战争是外战,参加过抗战当然是光荣的,牺牲了的,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也有他们的英灵寄托,但是,没有因为抗战而牺牲的后来又跟着老蒋打内战的都属于战争罪犯之列,不能因为有过抗战的经历还依然是英雄。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才是人民英雄。这就是历史,历史已经定格了,想否定没门!

所谓抗战老兵的提法也是不准确的,国名党的兵,地方军阀的兵,还有山寨土匪的兵,是什么兵就是什么兵,民兵就是民兵。不能因为参加过抗战过,就没有区别了,都姓一个姓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成员,叫做战士,他们都是革命战士,不叫什么老兵。革命战士和所谓的抗战老兵是有区别的。历史是不能随意混淆的,老红军和国民党老兵也不能混淆,不能把国民党老兵当做老红军一样对待,老红军是革命臣,一定要分清楚。给国民党老兵的政策是优待俘虏,属于革命的人道主义。历史功臣和历史罪人就是要有区别。

不能给下一代人造成历史错觉,内战错了,共产党毛主席错了,这是混蛋逻辑。错的罪的是老蒋这个老朋友,还有美帝那个王八蛋。朋友归朋友,错误归错误,罪行归罪性,王八蛋滚远点。

推荐第6篇:抗战老兵资料

1.赵振英(抗日英雄)

赵振英,男,1917年生,黄埔军校14期学员,原国民革命军新六军14师40团第一营少校营长,1945年9月9日南京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会场警戒工作负责人。1950年考入南京大学。“*”期间受尽折磨,1975年特赦。2010年9月,注册个人认证微博。

1939年加入54军,1944年任中国驻印军第14师40团1营营长。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的对日本法西斯受降仪式中,他所在的第14师40团1营,作为受降仪式的警卫营,见证了受降仪式过程。

1945年9月9日早晨,受降地中央军校,大礼堂正门上,悬挂着中苏美英的国旗。正门上方的塔楼上嵌着一个巨大的红色“V”字以示胜利之意,下面悬着一块红布横幅,上面贴着“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会场”14个金字。

8时52分,悬挂在受降席和投降席上方的4个大型水银灯突然放光。时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由礼台后方休息室走进来,全场迅速肃立,摄影记者纷纷拍照。

时任新六军14师40团第一营少校营长

8时58分,由军训部次长王俊中将引导日本投降代表、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及小林浅三郎等7人,自大礼堂正门步入会场。日军军官们都是低着脑袋、哭丧着脸,呆呆地任由中外记者拍照。受降席居中座的是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左为海军上将陈绍宽、空军上将张廷孟,右为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陆军中将萧毅肃。投降席上有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驻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茂三郎、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等7人。参加受降仪式的中国方面,还有国民党将领汤恩伯、王懋功、李明扬、郑洞国等。盟军将领有美军麦克鲁中将、柏德勒少将,英军海斯中将等。 9时04分,何应钦命冈村呈验签降代表证件。接着,何应钦将日本投降书中日文本各一份交中国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转交冈村宁次,冈村用双手捧接,低头阅读。小林则在一旁替他磨墨。冈村阅毕,取笔蘸墨,写上自己的名字,并从上衣口袋内取出印章,盖于名下,低头俯视降书达50秒钟。

左上角的军官疑似赵振英

1945年9月9日9时07分。因为紧张,冈村的印章盖歪了,他面露难色,又无可奈何,只得让小林将他签名盖章的降书呈交何应钦。随后他立即起身肃立向何应钦深鞠一躬,骄横跋扈的日本侵略军在这一刻,终于无条件宣告投降。

9时10分,中国战区日本受降仪式完毕,日本代表退出会场。随后,何应钦向全国及全世界人士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南京受降仪式顺利完成。他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东亚及世界人类和平与繁荣亦从此进入到一个新纪元。”

2.李云龙(中共将领)

李云龙(1919-1965)福建长汀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参加了长征及抗日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5年因病逝世。

李云龙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宣传员,八路军115师教二旅5团营教导员,鲁南军区5团政治处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8纵特务团、教导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34军100师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33军100师副政委等职,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高炮第63师政委,舟嵊要塞区岱山守备区政治委员、舟嵊要塞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3.杨剑达

杨剑达,梅州籍远征军老兵,16岁参加中国远征军,1973年坚持中国国籍,终生未加入缅甸籍。73年前,梅州人杨剑达坐小船离开家乡,辗转到了印度,参加中国驻印军远征缅甸。战争胜利后,他滞留当地,一留就是67年。2011年8月29日中午1时许,流落缅甸密支那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杨剑达,终于抵达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全体边防官兵在“向抗战英雄敬礼”的命令下,用最庄严的仪式,欢迎这位90岁的老兵回家。

杨剑达,男,1921年出生于广东梅州梅县区,客家人。

1937年,16岁的杨剑达坐着小船到了汕头,再到香港,经过马来西亚,最后到达印度,

杨剑达

和姐姐在加尔各答做牛皮生意。20岁时他加入当地华侨自卫团,义务是保卫华人华侨的安全。他们的自卫团有50多个人,教官是清华毕业的马来西亚华侨钟山。

1944年,抗战进入最艰难阶段,杨剑达放弃了富足的生意,加入中国驻印军。加尔各答上万名华侨欢送他们50多人入编驻印远征军。因为杨剑达会说印度话,专门给长官当翻译。他还同连长钟山到医院探望过孙立人将军。

之抗战胜利后,一些士兵不愿意回国打内战,杨剑达也留在密支那。梅州市梅县区小山村成了他回不去地方。

2005年6月云南日报集团几名记者到缅甸寻访史迪威公路,通过腾冲对外友好协会驻密支那联络处的联系,他们找到杨剑达。那一天,云南记者中有位客家人,听到乡音老人眼睛里闪起泪花,拉着对方手用梅州客家话说:“都是客家人、都是客家人哪、我六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 在2011年8月31日晚7时30分,杨剑达在接机口,面对志愿者欢呼,老人缓缓挥起了双手致意,口中喃喃“谢谢各位”。他胸襟前挂着勋章,其中一枚为2005年胡锦涛向抗战英雄颁发的纪念章。

杨剑达随身带外侨证,一张破皱纸,是他在缅甸唯一身份证明。即使给生活造成诸多的不便,但他67年来坚决不加入缅籍“我永远不会加入缅籍,杨剑达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一名中国军人。”

2011年9月3日,杨剑达将携两儿一女回梅州认祖归宗。

4.黄百韬

黄百韬(1900—1948),字焕然,号寒玉,国民党军将领。初在江苏省防部队任排长、连长。被奉系军阀张宗昌俘虏后,投靠奉系,升任旅长。张宗昌被蒋介石消灭后,投靠蒋介石,任国民政府军第41师师长、国民党冀察战区参谋长、国民党政府军司令部高参、国民党第三战区参谋长、陆军中将、国民党陆军第二十五军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1948年11月22日在淮海战役中身亡。

国军陆军上将,兵团司令官。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汉族客家人。直隶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中学部毕业后,投北洋军阀李纯部从军,1920年10月,在江苏省防部队任职。后投靠张宗昌,历任营长、团副、参谋、团长、旅长等职。1928年随张宗昌部第六军军长徐源泉加入国民革命军,任第八师参谋长,同年12月任第四十八师第二八四团团副。1929年任团长。1930年任第一四二旅副旅长。1931年5月任第四十一师第一二三旅旅长。1932年2月任第一四四旅旅长。1935年6月升任第四十一师师长。旋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学习。1936年1月30日任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长、冀察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军事委员会高参、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等职。1943年4月26日任中将,同年10月5日调任第二十五军军长。1947年任第一兵团第四纵队司令,率部进攻山东解放区。1948年8月任第七兵团司令官,率部参加淮海战役。11月11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于碾庄地区,22日全军覆灭,本人阵亡。1949年1月被追赠为陆军上将。

解放战争爆发后,黄极为积极,先后与粟裕战于高邮邵伯,因友军不利,加上黄的轻敌,此战黄被粟裕挫败。此后25军陪着国军主力扫荡苏北,最终进入山东与解放军作战。因为在孟良崮国军被歼灭了74师,虽得到顾祝同等力保,黄仍被处以撤职留任的处分。此战争议很大,黄普遍被认为积极增援,且黄与74师师长张灵甫关系较好。

在不久之后的南麻、临朐战役中,黄曾拼死增援,但黄部在此战中的表现并未能冠全军,当时黄国梁的64

黄百韬

师刘镇湘部同样有很好表现。同时,此系列战斗中黄部损失也远没有外间传闻所谓上万伤亡。

胶东扫荡成为黄军事生涯上一个光辉的亮点,当时25师雄踞胶东,胶东解放军几乎没有与之抗衡的能力。当时25师和64师等齐头并进,重创了胶东解放军。但时因国军在中原战场失利,蒋不待25军将胶东扫荡完毕,即调往中原,此后25军与刘伯承部多次遭遇,均有不俗表现,战功显赫。

5.张灵甫

张灵甫(1903—1947),男,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抗日名将。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因杀妻案改名张灵甫,字钟麟。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参加过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阵亡于孟良崮战役,终年44岁。

黄埔新星

1903年8月,张灵甫生于西安郊区的一个农民家庭。那座备受争议的“张灵甫将军陵园”便修建在他出生的村子里。张家家境尚好,很早就送他到省城西安读书。青年张灵甫酷爱书法,每逢节假日都带上纸笔到西安城内的碑林临摹碑帖,他的书法很快远近闻名。此事被陕西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听说,张灵甫当着于右任的面挥毫泼墨,连写五幅字。于右任惊讶之余大喜过望,连连道:“奇才,奇才,后生可畏!”

抗日名将张灵甫

中学毕业后,张灵甫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张灵甫也积极参与,但他深感学生的软弱无力,愤而投笔从戎加入了河南军阀部队的军官训练团。1926年张灵甫听从于右任的建议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四期学员,与后来的同僚胡琏、李弥,以及对手林彪、刘志丹是同学。

“文北大,武黄埔”,张灵甫可谓文武双全。后来,带兵打仗之余张灵甫还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写了《遭遇战研究》、《山地战研究》、《日军作战心理分析》、《在劣势装备下如何实施河川战》、《我带兵的经验》等众多文章,堪称军事理论家。

黄埔四期毕业后,张灵甫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1师任步兵排见习官,不久见习合格升任排长,开始参加北伐战争。北伐结束后,张灵甫调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在这个有“天下第一师”之称的嫡系部队中,张灵甫升迁至团长。[1]

古城杀妻

张灵甫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一直在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任职。不仅如此,张灵甫所在的第一师是第一军里的王牌,可谓嫡系中的嫡系。第一师师长胡宗南对张灵甫十分器重,视为心腹。1933年,年仅30岁的张灵甫就当上了第一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

张灵甫所部在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交战,经部队朋友介绍,张灵甫与吴海兰相识。1933年冬,两人在四川广元拜堂成亲。—年后,女儿张清芳出世,一家人其乐融融。不料1935年竟发生了“团长古城杀妻”的惨剧。

张灵甫究竟为何杀死自己的妻子?据张灵甫的后任妻子王玉龄回忆,张灵甫曾说:“她拿了我的东西,我问她又死不开口。”但张灵甫并没有解释吴海兰到底拿了他的什么东西,以致他痛下杀手。直到张灵甫死后多年,当年与他私交甚笃,曾经长期在他手下任职的刘光宇透露了玄机:“吴海兰偷了张灵甫的文件。” 当时胡宗南的部队一直在川陕一带与红四方面军激战,当地也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活动,张灵甫担心妻子可能沾了共产党的边,但在事情没搞清楚之前又不便声张,于是就暗地里向妻子盘查,不料吴海兰对此保持沉默,惹得他气急败坏。他的性格又容不得“背叛”二字,不能接受吴海兰有通共嫌疑,对爱妻的“背叛”行为极为震怒,拔枪的瞬间,眼睛里已经没有爱妻,只有“共党”了。

推荐第7篇:8慰问抗战老兵

慰问抗战老兵 彰显阳光大爱

——九三学社城南支社一行慰问抗战老兵

感恩铭记心头,感动充盈心海!这是个寻常的日子,又是难忘的一天。

10月14日,秋高气爽,阳光明丽,在王爱萍女士的率领下,九三学社城南支社一行八人带着大米、食用油,羽绒服等慰问品辗转蒲城、临潼两地,行程三百余里,看望了三位国军抗战老兵。他们分别是蒲城县92岁的刘正运、87岁的姚丰顺,以及临潼区88岁的邢文华。他们三人在抗战时分别在自己所在部队当过步兵连长、机枪手排长和通讯兵,当年和他们同去参军的陕西乡党多数已经战死,解放后带着伤病回乡的老战友,能活到现在的已是屈指可数。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渭北高原显得愈发苍茫辽阔,路边的苹果树、柿子树上挂满金灿灿的果实。汽车行驶在颠簸的乡间土路上,车里人怀着无比崇敬感恩的心情,凝望着窗外壮丽的高原秋色渐渐靠近目的地。

车行两小时,一行人首先来到蒲城县大孔乡玉丰村抗日老兵刘正运家里,和他的家属简单寒暄之后,我们搀扶着老人坐在门前太阳下,聊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往事。

老人生于1923年4月,此际年事已高,耳朵有些聋了,我们问话时总要在他耳边大声喊话他才能听到,但回忆起当年战争情景仍然思维清晰,精神亢奋。据老人讲,那一年他14岁,日军打到了山西,眼看要过黄河,他和同乡许多半大小子都被抓了壮丁,入伍在在国民革命军61军72师,215团3营8连,隶属卫立煌将军麾下,在山西临汾县抗战三年。期间打过游击,炸过碉堡,虽年少,然而天生是块当兵的料,胆大心细,枪法精准,在游击战中打死不少日本兵,按他的话说叫不打空枪,后来他的连长战死,师长让他当连长,他那时17岁,他不识字不想干,师长不从,枪顶着脑壳子让他接了连长的班。后来老人随部队转战河南,拒日军于秦境以外。后来解放战争打响后返回原籍,耕田种地,粗茶淡饭,安度晚年。

告别刘正运老人后,我们第二站来到蒲城县大孔乡晓光村姚丰顺家里。老人于1927年生,1944年当兵,入伍国民革命军22军,在河北省石家庄与日寇交战,任机枪手排长,打仗机灵,歼敌若干,后负伤。内战后,于1949年归乡务农,在农村当干部20多年,任劳任怨,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子女能干,家庭幸福,晚年安闲,勤劳一生,饮誉乡里。老人虽87岁高龄,但身体硬朗,生性乐观,说话幽默,十分健谈,虽然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但对社会,对生活充满了感恩和希望。

第三站来到临潼区代王镇李河村邢文华家,老人1927年8月生,17岁参军,服役陆军装甲第二团,任通讯兵,随部队开赴河南战场,主要从事后勤通信维护工作,解放后回乡务农,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如今老人身体日渐老迈衰弱,虽有众多子女,却与老伴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望着老人搭建在菜地边上的茅屋寓所,我们颇感心酸, 只能留下一点心意,怅然离去!

往事渐行渐远。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映照着当年的苦难生活,含糊其辞的言语讲述着一段不容遗忘的历史,他们似乎与今天高度发达的社会距离很远,但又与这现代化的国度又有着那么坚牢的因果关系。令我们感动的是,尽管三位老人晚年生活都比较艰难,但他们对社会却没有丝毫的怨言,而是心存感恩,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更是充满希望,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三位老人都是在十

四、五岁自身还是孩子的时候,共赴国难,参军打仗的,在吃不饱,穿不暖和武器装备都很落后的情况下,和战友们凭借中条山和黄河天险以血肉之躯筑起铜墙铁壁,牢牢守住了陕西防线,从而扼制了日寇占领大西北,入侵云贵川的战略阴谋,为我军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他们是数万忠贞战士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在和三位老人亲切交谈过程中,除了倾听他们当年抗日的英勇事迹外,王总还关切地询问了他们的生活情况。当得知刘正运老人听力不好,而且年轻时由于腿部受过枪伤,天阴时腿疼时,她立即安排随从人员回城后为老人买助听器和远红外护腿护具。当看到88岁的邢文华老人由于家境不好,还住在菜地的棚户时,王总的眼睛湿润了,临走时给老人留下三百元慰问金以补家用,几位随行人员也慷慨捐资。

在分别之际,王总表示,这些老人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是民族的瑰宝,现在他们失去了劳动能力,日后我们还要经常来看望他们,以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一时山河破碎。铁血陕军东渡黄河,力挫倭寇保家卫国。陕西“冷娃”,在家国危急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捍卫了这个民族的尊严,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为我们竖立起了一座光芒四射、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纪念碑。今天,当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踏上寻访抗日老兵的道路,听他们讲述烽火连天的往事,感受金戈铁马、血泪交融的历史的慷慨和悲壮,让精神得到洗礼,灵魂得到慰藉!在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不忘民族苦难,感恩民族英雄,凝聚民族力量,振兴民族伟业,也许我们还需要做的更多!

(王远)

推荐第8篇:《寻访抗战老兵》演讲稿

他们等不起,我怕来不及

顾园园

2015年9月3日,首都北京,胜利日大阅兵。由300名抗战老兵组成的第一方阵缓缓经过天安门。嘹亮的军歌,花白的头发,道道深刻的皱纹,抬手!敬礼!他们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关于那段烽火岁月的民族记忆。

这样的老兵,在过去的4个多月里我采访了70位。我的家乡宿迁是全国十九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这片土地上曾走出去许许多多英雄儿女。70年过去了,他们大多已经不在,为了追寻英雄的足迹、重走英雄路,我们在今年5月策划了“不能忘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走访70位健在的宿迁抗战老兵。

采访过程中,我脑中的那根弦始终绷得紧紧的,因为老兵们大多已经90多岁,身体都不太好,他们的人数每天都在变,每天都在减少。5月6日我采访到1位96岁的抗战老兵,见面时,他躺在床上,耳朵完全聋了,我用了最大的音量搭上手舞足蹈的比划与他沟通了一个多小时,结果一无所获,老人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天,我对自己说,算了吧,过几天我再来看他,也许过几天他的状况会好些。结果,四天后老人家属打来电话说老人走了,我匆匆赶过去只来得及在他的葬礼上看一眼他的遗像。那天我心里充满悔恨,因为那一刻我才明白,这些老人已经等了70年了,每一天他们都在辛苦地与生命抗争。他们等不起!我真的怕来不及……

通过走访,我才知道,就在宿迁这座小城还生活着1000余名抗战老兵,他们都享受民政上给予的抗战老兵待遇,但他们很少提过去,更多的只是对如今平静生活的珍惜,和对信仰的不放弃。

老兵张道干,打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争结束后他带着一身伤回到家乡,妻子已经去世,没有子女,他就一人守着过去的家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字不识几个,年届九旬的老兵,念念不忘的却是找回自己丢失了70年的党员身份。原来,在抗日战争期间,张道干所在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他的党员关系因此丢失了。采访中,我问老人:“党员身份就那么重要吗?”张道干没有停顿,甚至是有些着急地说:“没了党员身份就意味着我失去组织了,没有向导了,所以我一定要找回我的党员身份!”。带着这份信念,张道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次次地外出寻找当初的证明人,期间他被骗过,在外地迷路过,但他始终不放弃。最终,因为我们的报道他被关注了,上了央视《等着我》节目,找到了当年的入党证明人之一杨美田。在现场,张道干从贴身的口袋里摸出3块珍藏了70年的银元交给杨美田,那一刻,老人流着泪说:“终于,有地方收我的党费了!”。 老兵郭孝云,原籍安徽,十几岁背井离乡,仗打完了,他带着军功章回家,父母却都已不在了。“我离开家那一天,父母颤颤巍巍地挥着手,叮嘱我早点回来。我不敢回头看,后来却再也没能见到他们。我多后悔没多看一眼。”采访时老人说起这段过去像个孩子一般嚎啕大哭。他的子女说父亲落户宿迁以后再没回过故乡,只是每年过年时会朝着家的方向磕头。

人生有多少“对不起”,在时间面前变成了“来不及”。郭孝云如此,那许许多多因抗战他们与家人一别成了诀别的老兵们亦如此。

然而,老兵不脆弱!老兵是什么?老兵是守卫我中华民族那一堵坚不可摧的长城!

老兵曹瑞宝在战争中失去右手、右眼,返乡后他自力更生凭着残躯养活一家人,如今依然乐观地生活着。面对记者的镜头,他铿锵有力地说:“要是小鬼子还敢来,我还能上阵杀敌!”。

老兵严翠爱,在20岁时被炮弹炸掉了下巴,此后的70年,他只能吃流食,喝水必须仰着头喝……然而,他至今不悔当初上了战场

不渲染,不夸张,采访中,我们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记录老兵的肖像。他们就坐在那里,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带着时光的仆仆风尘,本身已经足够有力量。

我们的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社会团体给老兵们送去慰问金、慰问品;还有学校邀请老兵们去给孩子们讲抗战故事;张道干、郭孝云上了央视的节目;我们的版面还获得了全国大奖。

9月3日,我们举办了“致敬老兵”摄影展。摄影展当天,我们邀请了部分抗战老兵来参观,参观结束后,老兵陈建安感慨地说:“我们不会忘记战争,更不会忘记大家对我们的认同和关注。”这也是我们采访了这么多老兵深切感知的一句话。

4个月,我和我的同事们全力以赴,顶着酷暑冒着风雨,奔波三千多公里,记录下这70张面孔,70个抗战故事。老兵不曾死去,却在无声凋零,他们等得太久,已经等不起,我们再不行动,就真的来不及了,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老兵、关爱老兵,让年轻一代记住他们的脸,抚慰他们的心。

推荐第9篇: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

在我县村乡村有一位老人,叫。如今101岁高龄的他,虽说很多事已忘记,但一提到当年浴血奋战打鬼子的峥嵘岁月,老人显得劲头十足。老人,是一位曾经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抗战老兵。1931年闹灾荒,16岁的外出乞讨,赶上国民党招兵,就报名参军。1936年,他所在的部队划归国民党军第13军,驻扎内蒙古。那时他已担任班长,参加了著名的百灵庙战役,这场战役共击毙、俘获日伪军4000多人。七七事变后,13军转战北平,在南口战役中,和所在部队防守居庸关,同日军激战三天三夜,屹立不退。不幸的是在日军的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下,中弹负伤。

这次战役后,23岁的升任国民党中央军13军89师上尉连长,1938年春天开赴台儿庄作战。当时,带领的6连,任务是死守县城的一角。那是一场拉锯战,打了5天4夜,几进几出,双方死伤惨重,最后全连只剩下了8个人,但官兵们没有退缩一直坚持到援军到来,彻底击退了日寇。

70多年过去了,和老人当年一起参战的老兵,大都离世了。如今还健在的他,虽然已年过百岁,耳朵有点聋,但精神矍铄。即便是坐在松软的沙发上,也是两腿并拢,双手搭膝,目视前方,身上总洋溢着军人那一往无前的精气神。

或许正是有着这些令人悲伤而难忘的抗战记忆,老人格外珍惜晚年的安稳日子,与儿子、儿媳过着自由自在的晚年生活。

采访中多次听到老人提起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足,他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抗战的不易,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

推荐第10篇:对抗战老兵的采访

99岁川军老兵:抗战剧都是乱编 侵华日军很强大

来源:华西都市报

马定新演示刺刀训练科目。

建川博物馆展出的侵华日军罪证。

画家古月的油画作品《铁血长城——抗日战争中的川军》。

残忍、高效、现代化,中国军队到底面对着怎样的敌人?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杨力摄影杨涛2015年8月14日,四川广汉的一处农家中,99岁的马定新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抗战剧,叹了口气说:“抗战哪有这么容易,几个人就轻易干掉鬼子的一个联队?如果真的这样,我们还用牺牲那么多兄弟,艰难地抗战8年吗?”

随着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有关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在荧幕上不断上演。但一些抗日剧中的主人公被披上神化的外衣,一出手就是手撕鬼子,手榴弹炸掉飞行的飞机,甚至一个人单挑日军一个联队„„

抗战真的这么容易吗?相关数据统计,自“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抗战结束,中国的抗日历史长达14年,付出3000多万军民的生命,才换来70年前的胜利。

成都健在的抗战老兵,回忆与日军的对战都是心酸的:与鬼子对战,一旦有丝毫的疏忽,都是致命的。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寻访抗战亲历者以及抗战史研究者,真实还原当年中国军人到底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抗战到底是怎样的一段艰辛历史。

战术篇

侦察气球升空 炮弹像长了眼睛

2015年4月,上海大场,高楼林立,一派繁华,看不出有过丝毫的战争痕迹。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多日寻访,昔日川军血战过的顿悟寺、王爷庙等建筑,早已没了踪影。当地居民也大都不清楚,在这里曾发生过大场保卫战。尽管如此,不难看出,这里是一片江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四周地势十分开阔,无险可守。

淞沪会战唯一健在的川军老兵、96岁的张文治回忆说,1937年10月13日,杨森率领川军20军防守上海桥亭宅、顿悟寺、蕰藻浜、陈家行一线阵地,迎战日军第3师团、第9师团和近卫师团。

“那时的大场是芦苇荡连着棉花地,根本没有什么掩护。此前退下的友军部队,修筑的工事也十分简陋。”张文治说,在这里,他们遭遇了日军战术级作战使用的“侦察气球”,“鬼子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打进我们阵地。不少士兵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炸死了。”

后来,张文治才知道,让川军吃大亏的奇怪气球,是日军放飞的侦察气球。通过热气球,带动吊篮里的观察兵升空,可以俯瞰整个川军的阵地部署,并通过无线电等方式告知炮兵攻击位置。

资料记载,二战期间,这种军用气球分为预警侦察气球、宣传气球、防空气球和轰炸气球。《申报》曾报道,南京、石家庄等战役时,日军利用侦察气球先观察中国军队的部署情况,再进行攻击。

张文治说,抗战初期,这种赤裸裸探知情报的方式,往往让中国军队失去先机,“尤其是在空旷地带,所有的埋伏,都被鬼子识破,我们只能被动还击。”

闪电战迂回战 中国军队吃大亏

二战时期,法西斯国家大都擅长闪电战,凭借飞机、坦克,以机动性极高的作战部队,发动迅速而猛烈的袭击,摧毁对方的防御力量。

“日军不仅使用闪电战,更擅长使用迂回战。”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专家何允中说,抗战时期,日军一般都会先以飞机、坦克、重炮对中国军队进行攻击,企图快速吞并。一旦出现僵持情况,日军立刻会使用迂回战,“类似于声东击西,猛烈攻击中国守军一侧,再派一支部队迂回绕后,攻击防守薄弱地方,打开突破口。”

这种“升级版”的闪电战,一度让中国军队损失重大。何允中说,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以猛烈的火力攻击上海北面,试图快速吞并上海,快速灭亡中国。但令日军没料到的是,中国军队死守上海,喋血疆场,抵挡住了日军的疯狂攻击。

僵持两月后,日军偷偷调集一支舰队,迂回绕道上海南面。乘中国守军支援北面战场时,看准时机,在杭州湾迅速登陆,对上海进行夹击。此后,上海沦陷,日本宣布死伤4万多人,而中国军队则伤亡了近30万人。

“不只是淞沪会战,山西东阳关战役、娘子关战役等,日军变着花样使用闪电战、迂回战,各种战术紧密配合,攻击中国军队。”何允中感叹,抗战初期,缺乏战斗经验的川军,面对的是一支能快速进行战术转换、训练有素的日军。可想而知,这需要付出多大牺牲才能阻挡鬼子的铁蹄。

补给篇

物资空前匮乏 几个月没米面吃

2014年,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成都永丰路附近,采访了90岁的八路军老战士张文辉。张文辉说,他14岁那年,日军占领山西长治,他被迫离开家乡,加入八路军参加抗战。后来,他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多个战役。但他提得最多的是,八路军在敌后打游击的艰苦。

“部队在太岳山化整为零打游击,分散在沁水县、阳城县、长子县等一带山区,发动群众抗日,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常和扫荡的日伪军战斗。”张文辉说,物资补给空前匮乏,困难时期,有时好几个月吃不上米面,尽吃高粱、黑豆,干粮是糠窝窝的炒面。“连这些粗粮,都要靠武装掩护,到四五十公里以外接近敌占区的地方背回来。”

张文辉说,有一段时间,鞋袜供应成了问题,干部就号召大家打草鞋,赤脚走路。也是在那时,张文辉学会了打草鞋的手艺。

川军装备奇差 劫阎锡山军火库

1937年9月,邓锡侯率领川军22集团军自筹路费,奔赴前线抗战。粗布衣服、斗笠草鞋,外加一支川造或汉阳造步枪,就是他们的“标配”装备。此外,每个师也只有数门迫击炮,山炮、野炮一门都没有,步枪也是打两下就哑火的清朝“古董”。

邓锡侯曾告诉部下,他们是抗日队伍,领饷的事就暂时别提。部队刚到山西,邓锡侯就接到上峰指示,奔赴娘子关阻击日军,但对日军的兵力等情况,丝毫不知。

出川打国仗的川军,第一次遭遇飞机、坦克、重炮的疯狂打击,连日军人影还没见到,就已损失惨重。

打了几仗后,邓锡侯一部粮草告急,只能吃喂马的胡豆。他拿着蒋介石的手令,找过中央军蒋鼎文,想领装备、换棉衣,但蒋鼎文不认。后来,又去找阎锡山,阎锡山只给了一点破旧装备打发他们。

没得装备、粮草补给,还要随时准备与日军对战。迫不得已,邓锡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手下人劫了阎锡山的军火库。阎锡山怒火中烧,立即将这支川军部队赶走。

战斗力篇

日军单兵厉害 协同作战能力强

新四军老战士孔诚,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讲述了一次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孔诚说,那次战役,他们集中数倍于日军的兵力,攻打车桥据点的同时,伏击日军的援军。

“当时我们占据了地理优势,日军根本不会想到我们会有这么多人等他们过来。”孔诚说,这场战斗注定是瓮中捉鳖,战斗一打响,附近驻守的日军,果然驰援车桥。等到日军进入埋伏圈后,新四军立即炮火覆盖,当即打死打伤大量日军。

重兵埋伏,又打的是后勤部队,战斗理应迅速结束。然而,令孔诚等新四军战士没想到的是,这几百人的日军,在遭到猛烈袭击后,很快寻找隐蔽点,形成交叉火力掩护进行反击,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随后,新四军战士与日军进行激烈的白刃战,原本很快就能结束的战斗,竟从上午一直打到当晚10点,付出大量战士的生命,才将这股部队吃下。一名日军军官,身负重伤仍狂呼乱叫,经被俘日军辨认,此人是指挥官山泽大佐。

战役结束,经统计,共击毙日军400多人,俘获24人。对于日军的快速反应,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孔诚至今印象深刻,这是很多中国军人在战争初期所不具备的。

日军枪法精准 冲锋起来不怕死

大多数健在的抗战老兵,对日军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点:日军不怕死,枪炮奇准。

参加过山西中条山战役的老兵郑维邦,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时任排长的郑维邦,奉命率部参加中条山战役中的夏县文德村战役,遭遇鬼子扫荡,距离鬼子200米远时,他指挥士兵埋伏起来,下令“等鬼子挨近了再打”。

然而,一位年轻士兵由于紧张,误放了一枪。枪一响,躲在墙后的郑维邦等人,立即遭到日军炮火攻击。郑维邦赶紧叫战友趴下,几名士兵想反击,刚一露头,就被子弹打中要害。郑维邦流着泪把伤者转移,他把帽子固定在石头上,吸引鬼子火力,“帽子刚一挂上去,几下就被打飞了,可想而知,他们打得有多准。”

“鬼子就像不怕死一样,疯狂冲锋,我用马克沁重机枪不知道打死了多少。”担任过重机枪手的马定新说,重机枪的狂扫,就是鬼子的噩梦。正因如此,机枪手也成了狙击手以及炮兵的重点清除目标,“我能活下来也是幸运,我们连队的重机枪手不知道被打死、炸死了多少。”

令马定新震惊的还有,日军自杀式的冲锋,“一旦下了冲锋令,鬼子就像不要命了,一直往前冲。”

“日军的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何允中说,日军很小时就在军事训练,而且崇尚武士道精神,“能对自己狠,对对手就更狠。”

训练篇

花枪刺法没用 学日军刺刀技术

看到抗战神剧里,中国军人拿着刀,耍起功夫华丽地砍杀鬼子,曾在战场上与日军直接厮杀的马定新,摇头叹息:“都是乱编的,要是遇到小鬼子,这样的刀法不知道会死多少次!”

“川军花枪刺法,装装样子还行,但根本不实用。”马定新说,他的部队有一个秘密,“其他部队的情况我不晓得,但我们部队的刺刀技术,都是从日本人那儿学来的,他们的刺刀技术最为直接、实在。”

经过多次白刃战,牺牲不少川军兄弟后,马定新所在部队发现鬼子的刺刀方式更为直接有效。一旦能俘虏到日本人,他们就会进行收编,让日本人做教官,教授日军刺法。

“除了刺刀方式,我们还学习他们的《步兵操典》,进行训练。”马定新提到的《步兵操典》,正是“国民”政府根据日军操典进行编撰的。

70多年后,马定新仍然清楚记得当年的刺刀战。他端起木棍作枪,演示起来:一手握住“前护木”,一手托住“枪托”,稍稍下垂到支撑腿的一侧,并使“刀尖”略与眉平,随着“杀”的一声出口,“刺刀”刺向前方。

日军军事素质 远胜于中国士兵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会战指挥官李宗仁曾回忆说,日军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

单兵作战能力,以及军事素质的优秀,源于日军优良的兵源与严苛的训练。

资料显示,1907年,日本小学就学率已达97.83%。1940年,日军颁布《步兵操典》规定,步兵单兵及大队以下步兵分队训练包括单兵教练、中队教练和大队教练。新兵入伍以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训练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每年用于训练的步兵子弹为1800发(由于日军实际资源紧缺,子弹数量可能会有所减少)。

但据一些抗战老兵回忆,许多日军士兵在乘车行进时举枪射击,仍能较准确地打中百米内的人形目标,对重炮等技术兵器的操作、保养水平,更是远优于中国士兵。

正视历史差距才是尊重老英雄

从去年开始,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访了近百位健在的抗战老兵。面对这些抗战亲历者,无论是当年的普通士兵,还是高级军官,回忆起8年的战火硝烟,他们都会为抗战胜利而高兴,也在谈到战争惨烈时出现沉默。

老兵喜欢讲抗战史,无论被人问起多少遍,他们都会一遍遍耐心地讲。“对于老兵来说,只要有人愿意听他们讲抗战故事,记录他们经历过的历史,老兵都是兴奋的。”巴蜀抗战史研究院专家何允中说。 但当前的抗战神剧,以及不合逻辑的小说,都在试图通过神化当年的中国军队,讥讽、贬低日军军事素质和实际作战能力,以博得一些青年的娱乐心理,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对历史产生错误的认识。

对此,何允中说,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随意丑化抗战历史,传播错误历史的行为,都是对全民族抗战的不尊重。抗战胜利70周年,社会对抗战老兵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只有正视历史,正视差距,才是对老英雄们最大的尊重。

编辑:李江雪

第11篇:抗战老兵分享会有感

抗战老兵分享会有感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出现了一张张沟壑纵横的脸,那页似乎渐渐封存的历史书页像被一丝风吹过似的又重新翻开来,呈现在我们眼前。但这页书是熟悉还是陌生,亦或是早已被异化为虚假的熟悉?

历史的真相?

是的,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中国人将1937年的那次抗日战争全面开始的标志称为“七七事变”。然而事实却是,“事变”是意外的变故,我们自己竟不知不觉中原谅了战争的缘起,自我安慰称其为“事变”!文化的侵略与蛊惑所造成的破坏远高于战争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摧残。二战中的犹太人饱受法西斯的迫害,然而战后的犹太人虽然散落在世界各地,但他们的精神却并未被摧残,每一个犹太人都记着那一段历史,每一个犹太人都知道自己是犹太人。时至今日,犹太人在各领域的成就让人敬佩。二战结束已有70年,老兵的脸颊渐渐干瘪,语言功能逐渐丧失,只能哭泣哽咽着,有一肚子话却说不出来,泪水让脸上的沟壑更令人触目惊心。历史的碎片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更为细小,似流沙般不可掬捧。

英雄的生活?

一个不懂得善待自己民族英雄的民族是不会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的。然而现状却是老兵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们很多人都生活在贫苦的山村,有的还需自己劈柴做饭。无论是政府、公众还是媒体,大家做的都远远不够!我们国家的福利制度不够完善,媒体追逐的利益与潮流,将历史远远地扔在背后,公众的关爱弱势群体意识不够强烈。西方很多国家在二战后成为了福利型国家,公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以瑞士为例,针对失业人员,政府在给与资金的同时会强制其参加职业学校,掌握几项生存技能。以前,老兵们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祖辈做出了很多牺牲,现在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该是我们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了!

精神何在?

当代大多数青年愿意参军吗?我们为什么而读书?谈起自己曾属于的部队番号,老兵们总是一脸自豪。讲起自己当年与政府谈判借到枪支并组建了民兵队伍,老兵总是一脸快乐。谈及一次次生死一线的经历,老兵回答不害怕,只是想打跑敌人,保护国家。其实不止老兵如此,上个世纪很多著名的爱国科学家、战斗在生产一线的工人都是如此。然而,当今的我们只愿一心一意实现的自己的个人理想,满足自己的私人欲望,对周围人的利益不管不顾,更别提关心国家利益,保护国家安全!很多人甚至没有自己的目标,随大流盲目地活着,生活中没有涟漪、没有波澜,死水一般,泛起绿色的泡沫。我们缺少了自己的精神目标!上个世纪,一句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让很多人内心汹涌澎湃,奋战在生产生活中,辛苦却又快乐着;一个研制原子弹的命令,很多科学家就日夜兼程、从无到有地设计出中国的骄傲。我们缺少让自己醒来的理由,缺少让自己心潮澎湃的动力,随之而来的是情感的多疑与行动的怪异、情绪的焦躁易怒„„静下心来,回头看看,整理内心的碎片,清扫内心的尘埃,让自己灰蒙蒙的双眸重新闪亮着积极向上的光亮。 闲时,推开一扇破旧的门,走进一颗干涸的心,记录一段尘封的故事,然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双眸也渐渐明亮起来。

第12篇:探望抗战老兵心得体会[定稿]

2015年8月,是抗战胜利70周年。幸福树家电经理xx,为了让员工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在8月7日,率部份员工,前往各乡镇看望我们幸存的抗战老兵。这天,我们作协一行人也随xx员工去看望几位抗战老兵。

我们去的第一站是xx村。90岁的抗战老兵黄忠新就住在楠市中学对面。见我们到来,黄老很高兴,忙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葡萄放在桌上。黄老眼不花,耳不聋,看上去很健康。我们跟他合影后,黄老向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入伍到跟日军作战的情况:

1944年2月,黄老当兵时,他在xx县县立(一中)中学读初中。那时,他家有两兄弟,当时的政策是二丁抽一,他是哥哥,他只能是弃学从军。

参军后,他分配到国军陆军第四军,军长是张发奎。xx县参军的有100多个人,而楠木桥的人就占了十几个。这些人全安排在第四军。他们参军后,军训几个月后,住在长沙,参加长沙保卫战。当时在长沙驻守的国民党兵还有其它几个军。驻军在岳鹿山的军队是其它的军部。长沙保卫战的三个战役,日军失利。最后,日军派出了大量的军队来攻打岳鹿山。他告诉我们:我亲眼看见,那炮弹打过来的时候是烟雾弥漫。白天也像晚上一样。上级叫我们炮弹打来时,要卧倒,不然就容易受伤。最后,岳鹿山失守。

第13篇:采访稿

采访稿

2010年4月4日我们走访到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对这里的管理人员做了随机采访

管理人员简称“管”,学生简称“学”

学:您好,我们是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学生,我们正在对公园的保护与破坏问题做一项社会调查能简单的问几个问题吗? 管:好的,我很支持你们的这项调查工作

学:在你们公园由公共设施被破坏的现象吗?

管:以前有,现在少多了!

学:这样看来,你们公园的管理还是很到位的

管:是的,我们公园的很多地方都有管理人员,他们形成的石堆游客的一种警示作用。

学:如公共设施被破坏,最终的损失将会有谁来承担?

管:如果发现破坏人,这个结果将有破坏人来承担,而没有发现这个损失将有公园自身来承担。当然我们公园的监控设施很完备,因此此类现象很少发现。

学:您对其他公园遭到破坏,有什么建议?

管: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自身素质

学:很感谢您的参与

第14篇:采访稿

记者:我现在正在江西省上饶市一个非常普通的道路上,现在台风中心就在

上饶市波阳镇。从昨天晚上开始,这里就下起了大暴雨,而且都没有停过。像前几天,我们这里还是37度以上的高温,现在一下子就降了下来。现在外面雨下的也非常大,打到我脸上非常的疼。我们看到现在道路上车已经不多了,因为台风来袭,很多部门,单位都紧急放假,很多商场也都停止了营业,大部分居民现在都待在家里。现在风也非常的大,大概是6,7级左右,你们看现在道路两旁的树也是给吹的摇摇欲坠了。面对这样恶劣的天气江西省政府也采取了多方措施。

记者:我想请问一下现在的供电情况怎么样呢?有没有中断 某领导:恩!这次台风,江西省有关部门已经提前制定了很多应对措施,到现

在为止,一切都还正常,供水供电还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那么当地的民众对于这次台风来袭有什么反应?

某领导:江西省也不是第一次面临台风了,大家的心理都比较平和。 基本上大

家都待在家中平静的等待台风过去。

记者:那么针对这次台风袭击,咱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某领导:现在各个防汛部门都已经进入了紧急待命的状态,很多地方还进行了

紧急疏散,寻乌县,现在已经提前转移下游沿河群众5836人,因为考虑到现在持续下雨,有可能文峰乡下坪水库大坝附近会存在一些安全问题,所以进行的人员的提前疏散。

记者: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现在台风依旧在江西境内,虽然有所减弱,但是附近居民还是应该小心应对,尽量待在家中,不要出门,以缓解当地交通压力。详细的情况,请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

第15篇:采访稿

文有澜则起,江有容乃阔

——访体育系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王文江

第一次得知王文江其人其事是颇感好奇的,06级体育教育(本科)二班的他有着近乎传奇的色彩,两年多的大学生活,他竟收获了如此多的荣誉:两次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第一批党员、优秀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先进个人、08年校‚弘扬高尚师德,共建和谐校园‛征文比赛二等奖、隶书书法比赛优秀奖、07年度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和08年度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在北校区操场的观礼台上,我采访了这位优秀的体育系学长。谈起他三年来的精彩与艰辛、奋斗与收获,点点滴滴飞扬着体育系人特有的青春活力与个性风采。

行知合一 丰富多彩

读大学,就应该贯穿古人行知合一的观点。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既是知。王文江的实践经历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演绎。成绩优秀的他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实践。除了常在市中小学田径比赛中任主裁判,还参加过两次全国田径锦标赛的裁判工作。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组织者与有关领导的好评。

谈起做奥运会火炬接力志愿者的经历,文江的脸上更是洋溢着自豪:‚我们系去了七个人,在西柏坡主会场负责志愿活动。当时我们是通过了三大安检,经过层层筛选去的。能够近距离感受奥运的气氛,得到很多锻炼。作为一名体育人,能为奥运会出力很开心。‛

王文江最令人惊讶的就是作为一名体育生,他还擅长书法,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在2009年体育系元旦晚会上,那精彩的三句半、颇有寓意的话剧剧本,甚至主持人串词皆出自他的笔下。除了从小就爱好的文学与画画,他的阅读兴趣很有特点,‚喜欢读散文,还特别喜欢读国家领导人的演讲稿。‛(这句话与上句话之间缺乏过渡。)上大学后,他又爱上了拉丁舞。兴趣,随着视野的开阔越来越多的丰富了他的生活 。

忙而有致 天道酬勤

作为系学生会的团总支副书记、班内的团书以及青年志愿者协

会全民健身分会会长的他,相当多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工作和社团活动上。最忙的时候,他不得不用手机调好几个闹铃来提醒自己的日程安排。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去年,他所在的班获得市级先进班集

体和优秀团支部的荣誉称号,而他则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收集材料、

撰文填表、配图上报,谈起这些,他淡淡一笑:‚这都是我分内的事。‛在参加大量工作活动的同时,王文江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着班里的第一名。在向他讨教如何权衡学习与工作时,王文江很肯定的说:‚作为学生,学习永远第一位。‛接着他补充道:‚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找准自己的位臵,工作只是为了锻炼人的能力。工作为学习服务,学习为促进工作。‛

王文江对于工作学习都十分认真,他办事最讲求‚责任‛二字:‚要不就不做,做就一定做好。‛所以,其中有过多少困难,付出多

少时间和精力,他都默默坚持。除去上课,白天只有五个小时的时间,但是王文江却要在这些时间里完成学习、工作、社团、吃饭、休息等所有的事情。当我向他请教利用时间的秘诀时,他谦虚的笑着说:‚秘诀不敢说,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与人合作,人尽其才才能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另外,出现了问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解决。”想要有条不紊还要有很强的计划性:‚一天就24小时,一定时间内有很多事要做,必须有所侧重。一但计划好了还要在计划的时间段内处理完,千万不能拖。‛

繁忙并没有影响到文江做事的质量,那厚厚的一摞获奖证书就是成绩的证明。谈起荣誉,他说:‚荣誉和辉煌只属于过去,未来还要继续努力。能取得一些成绩我要感谢很多人:首先是我的辅导员张然老师,还有学生会的启蒙赵旭辉老师。他们给我很多锻炼的机会,不敢说自己是千里马,但他们是很好的伯乐。他们对我的付出与能力很认可,对我的期望也比较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给过我很多帮助。还要感谢同学朋友的理解与支持。‛

王文江的辅导员张然老师提起他的得意门生时赞不绝口:‚王文江在学习和生活中很自律,工作认真负责,能力出众。而且非常可贵的一点就是他从不主动申请任何荣誉,系里的老师对此都十分欣赏。‛说到王文江的优异成绩时,张老师说:‚他们宿舍就很优秀,包括文江在内的六个人都是学生干部,好的氛围形成了一种良性导向,他们都很努力。‛文江谈起宿舍时则说:‚宿舍是我的另一个家。我的室友

都很有个性、有头脑,非常团结。我们像亲兄弟一样。

责任在肩 男儿自强

王文江是家中的长子,孝顺的他从小就很懂得体贴父母,不但早早自理,还承担了很多家务。上大学后他还曾背着家人去打工,希望以此减轻父母的负担。平时就已经很忙,打工更使他很少有休息时间,我不禁问道:‚那么辛苦你怎么坚持的呢?‛王文江说:‚父亲是我的榜样。想到父亲为家人的付出,就觉得没有什么苦是吃不下的。父亲常说:哪怕自己受点委屈,一定要对得起大家。”接着他又笑着补充道:‚苦中作乐吧,其实年轻时吃点苦不算什么。当你眼中只盯住了幸福和快乐这两个词,就会把痛苦抛到脑后了。‛当他谈起家人,说起放假回家给弟妹买礼物的事,那种自食其力的自豪以及幸福的满足感随着他开朗的言谈一点点感染了我。‚我是家中的长子,我不是自己在战斗,身后还有许多人的期盼,如果我当不起这个‘大哥’大家都会失望,而最失望的会是我自己。所以我必须要强,必须努力——尽自己全力去拼吧。‛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后,我希望他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他沉思了一下说道:‚第一,要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第二,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这是我很佩服的高前进老师教我们的,我也一直以此来鞭策自己。第三,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无论对谁。‛

品味着他这番诚恳质朴的话语,想起他写的两句诗:‚策马扬鞭需竭力,青春不再汝知否?‛大学的时光,要怎样走过才算精彩,该如何努力才能让充实填满成长的每一个段落?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行动,该是这答案最完美的注脚。

第16篇:采访稿

采访稿

1.您好!请问您知道物业O2O服务平台吗? A.知道 —2

B.不知道—3 2.那您愿意用我们的物业O2O服务平台,为您解决物业问题以及提供生活便捷吗? A.愿意

B.不愿意

3.(您不知道,那麻烦打扰您宝贵的几分钟时间,我诚切的为您介绍一下我们神奇而有魔力的物业O2O服务平台,我们平台可以为您提供日常物业管理服务,日常购物,生鲜配送,家装,家政等服务。

4.对于我们的物业O2O服务平台,支持在线快捷支付,您会不会担心安全问题?(担心,作详细解释,趁此问题大力宣扬我们的平台是绝对安全,有保障的)

5.对于使用我们的物业O2O服务平台,是需要收取相关服务费用的,您能接受吗?(好好解释,让业主明白最终受益的是他们) 6.您看好我们的物业O2O服务平台吗?

7.您觉得如果使用了物业O2O服务平台,将会为您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8.对我们物业O2O平台,您有什么疑问吗?

9.您觉得我们物业O2O服务平台还有什么服务应该增加,为您提供更优质的便捷?

第17篇:采访稿

静静的守候

默默的付出

——记河北工程大学第九届运动会后勤工作人员

金秋,又是那收获的季节,收获果实,收获汗水,收获成功。在这个充满激情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河北工程大学第九届运动会, 一届继承了历届运动会精神,又包含突破与发展理念的运动会。在红色的跑道上,也许你关注的是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矫健身影;也许你在乎的是谁在哪个项目中获得了冠军抑或又是谁破了记录……而有谁曾注意过,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跑道旁忙碌,在时刻关注着运动员的健康,在绿荫场上奔波,为运动会的顺利进行默默地付出着。他们用辛劳的付出成就了一道赛场外的风景,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志愿者------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在赛场上加油助威声震耳欲聋的时候,赛场外的他们放弃了观看精彩比赛的机会,放弃了上场表现自己的机会,顶着炎炎烈日却以烈日般的热情为他人服务,他们就是无处不在的志愿者。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们每天6点出发,8之前就得把一切布置好,然后一直工作到运动会结束才能离开,在这将近10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他们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当被问及是否很累时,他们只是浅浅一笑说:“累是肯定的,但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助人助己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为了确保大会顺利进行他们分为场内场外2班人员,同时安排了每小时都有一队人员在会场内巡逻,清理垃圾保证会场内的清洁及秩序,为裁判员和运动员倒水的服务工作,另外他们还得配合医护人员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在紧张激烈的比赛后每位下场的运动员都需要搀扶送水,对出现休克昏迷的运动员立即用担架送到医疗区救治。

一位志愿者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我们没有规定的任务,我们是在忙着找活干,不让自己闲着。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上哪。”。当然除却这些学生志愿者还有工作在最外围的警卫人员,他们以巡逻为主保障道路交通的顺畅,保护同学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防止有学生发生口角以及其他的突发事件,警卫人员必须全天侯的进行巡逻。欣喜的是一位警卫在采访中说道:“同学都很有礼貌很讲文明,基本上没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发生。”

医护人员------白色的褂子,美丽的天使

“我们希望我们都是空闲的,没有人受伤。”在采访中,医务人员这样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每个运动员都不要受伤,健健康康的参加运动会。但他们的精神却是时刻紧绷着,时刻关注着运动员,准备奉献自己的力量,只要有运动员受伤,他们总是第一个冲过去的,“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是对他们最好的写照。在为期两天的运动会上,医务人员作了充分的准备,各种应急措施,各类急救用品和一辆有情况随时待发的救护车,更重要的还有他们专业的救护技能。一位多年参加运动会医务工作的医生告诉我们:“运动员应该多吃一些高能量食物,少吃海鲜类食品,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坐下来,而应慢慢活动,让身体有一个缓冲的过程,慢慢调节。”有时候,为了从心理上打消伤员的畏惧,他们还会用善意的谎言来安抚伤员的情绪。作为医生,责任是他们身上最重的担子,他们对运动员细心的照顾和关心,真真切切的体现了白衣天使的真谛。

烈日下,汗水浸出他们的额头,打湿了他们的衣裳。但是他们说;“我们不累,这是我们的责任。”

裁判员------公平,公正,公开

激烈的运动场上,河北工程大学的运动员们正全力以赴地准备比赛,这时你会看到一个个匆匆忙忙的身影穿梭于绿茵场上,他们告诉运动员如何掌握比赛技巧,叮咛他们注意防护措施,也一丝不苟地记录着运动员的成绩。他们与运动员密如朋友,又严如师长,他们就是运动会上默默无闻的裁判。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他们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着手准备,除了专门的培训外,每个裁判都有不同分工,包括各种器材的配置,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起跑线的确定等。“认真履行裁判员职责,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遵守大会规程,执行竞赛规则,严肃裁判公正执法,圆满完成各项裁判工作。”裁判员代表在开幕式上宣誓道。

“一丝不苟”,接受采访的一位裁判员把他的工作总结为这四个字,他说:“作为裁判要熟悉比赛的规则,各项目的特点,保证运动员的安全,严格执法,不误判每一位运动员的成绩,做到最好”

赛场上看不到你们辛苦的身影,但所有的一切都是你们的快乐;跑道上没有你们激情呐喊的声音,但你们在默默地为运动员服务着;看台上没有你们尽情释放喜悦的表情,但你们是在认真无私地工作着。你们微微的一笑就是对运动员的最好礼物,你们诚恳的热情就是整个运动会的活力。不期望回报,不要求嘉奖,不追求荣誉,你们用行动为运动会谱曲,你们用汗水为运动会注入活力,你们用态度诠释奉献的精神。运动健儿是这届运动会华美战歌的主角,而你们,最可爱的你们,就是这首战歌的美妙音符。

你们静静的守候着,默默的付出着......

学生记者

朱文燕 于海鑫 王立蕊

第18篇:采访稿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路虽远,但勿言败

张力毕业之后,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踏入了漫漫求职之路。正当他快要踏进杭州宋城集团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困难,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外省的专科生想在杭州上班需要极其麻烦的人事关系转迁证明的。有一个情况跟一样的同学选择知难而退,而家远在内蒙古,在杭州没有半点关系的张力,则选择去试试,哪怕最后是失败的结果。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拿着材料去相关部门开具证明,而没有一点经验的张力竟然在双休日去找负责人。当他进入办公室的时候,负责人正在打牌娱乐,其中一人便询问张力所为何事,听到问话,张力连连摇头,说:“你们玩你们玩,我没什么事。”他没有去打扰他们,而是静静的在一旁等待,就这样一声不吭待了20分钟,最后负责人问张力到底来干什么,张力才说:“我是来开人事关系转接证明,需要您敲一下章。”也许上天眷顾,负责人并没有仔细看张力的个人资料便盖上了证明。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节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张力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便是礼貌,是礼貌让他运气加身,事半功倍。如果张力唐突地在负责人的休息时间要求盖章,让负责人有了反感的情绪,他还会那么运气地证明通过吗?在经历的各种坎坷之后,张力凭借自己的毅力拿到了所有证明。当他拿着来之不易的证明给宋城集团人事部审核的时候,人事部主管都震惊了。经过这些之后,张力便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面对一些看似不可能做成的事情,不要轻言放弃。去做,还有一线希望,而放弃则意味着完全失败!nothing is impoible.只要有足够毅力与坚持。张力也告诉我们,在社会中生存,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上可能就是不经意的小细节让你更成功。他选择等待而不是打扰,这跟典故“程门立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做好每一个细节的结果。

第二天,张力和一个上海财大的同事去报道,当时的人事部主管非常轻视只有专科学历的张力,财大的那位被安排去了吃香的人事部,而张力则被踢到了冷门的房产部门。令他没想到的是主管这一不公平的调配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张力走向成功的第一把钥匙。

当时,公司管理非常混乱,主管是根据个人喜好随意给员工开工资的。有一个女同事个V性张扬,又能说会道,深得领导喜爱,甚至成了房产部的“第二代表”,权利很大。而此时的张力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名房地产销售初学者,避其锋芒,踏踏实实完成自己的销售的业绩。事情的转变就发生在有一次去温岭出差,日渐膨胀的女同事利用职权将公司的数千元账款私吞,并被发现,事情闹大之后,这位本来前途光明的同事只能引咎辞职。从这个事件里面,张力明白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因为一己私欲去铤而走险,因小失大,而是要坚持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走下去。

初露锋芒/时事造就张力

一场战役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伟人,一个成功者必也是应运而生,恰逢其时的。1999年房地产行业出现重大转变,宏观政策扶持,加上城市化、旧城改造带来的则性需求,房地产市场犹如干柴遇烈火熊熊燃烧起来。张力曾谦逊地说“很庆幸自己赶上了房地产业崛起,辉煌的年头,因为我的成就不是光靠我张力,同样的情况,换一个王力,李力同样能做到如此。”在销售上,张力始终坚信“点——线——面”的原则。即通过卖出一套房子,便认识一个朋友,在通过该朋友形成一个良好的业务效应,最终形成属于自己循环流通的销售圈子。而不是目光短浅谈成一笔单子,拿了提成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再也不和顾客联系。渐渐地,张力的踏实能干,让他在宋城集团开始崭露头角。两年后,张力买下了自己的房子,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当初被安排进人事部的那位财大同事依然住着集体宿舍,在最底层打拼。张力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新的领域实现了“丑小鸭变白天鹅”的逆袭。

不要给自己留有遗憾

随着张力在房地产行业开始小有名气,房产巨头正大公司开始关注他,并有意请他过来担任职务。但是他与宋城集团之间早有协议,必须在宋城工作满一年,做人的诚信加上他觉得自己工作经验还不足,所以,他婉言拒绝了。在宋城集团工作了一年之后,考虑到宋城毕竟是以旅游为主,而房产只是附带产业,他觉得自己应该转去正大公司,便冒着风险跳槽。很幸运,正大公司还是欣赏他的能力,选择接纳他,并准备委任他为销售部经理,面对这个对于这个能力要求很高的职务,张力胆怯了,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位一线销售人员,还没准备好,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胜任,所以他与这次机会失之交臂。在基层磨练了三年之后,销售部经理离职,这个原本属于他的位置又回到了他面前,这次,他没有放弃,果断抓住。除了有对三年前错失良机的遗憾,他更加明白,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中!

张力感叹:“人生如下跳棋,如果走错了一步,并不是说折回去重走就可以的,而是要走很多的弯路才能回到原来的轨迹。”一份职务,没有谁天生能干,也没有谁天生不能干。正如张力的经历一样,因为他的一时胆怯,失去良机,结果却换来了长达三年的漫长等待。人生能有几个三年用来等待呢?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等待就是浪费青春。他告诉我们,作为大学生,我们正当大好年华,风华正茂,应该勇敢无畏,认准了的事情就勇敢去做,不要轻易怀疑自己的能力,抓住每一个机会,以免留下遗憾。 自我膨胀

由于张力在正大公司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尤其是在当上经理之后,多了很多应酬,身后也不乏投机者的溜须拍马,在别人的吹捧之下,张力开始飘飘然起来,自我信心过度膨胀,他认为他为公司做了很多贡献。一个人,在取得了成绩之后,一定会引起小人的嫉妒。当时,公司老总每个礼拜会视察他们所在的工作地,而张力因为年轻气盛不屑去陪老总,也不向老板汇报信息,他觉得只要能为公司取得业绩就行了。这样一次两次也就罢了,次数多了之后,也引起了老板的不满,加上嫉妒者的一番添油加醋,老总愈发对他不满意,结果,他被调职,到了当时还没有开发的西塘。从云端落下来的张力,也在西塘的半年,他也好好反省了自己。他认识到自己还是太过年轻气盛,回想起来,他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不是他张力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身边所有人的共同成果,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莫名其妙的,都会通过一个平台或者是契机,能让你走上成功的人也能让你瞬间失败,这个载体跟你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不要在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便失去自我,也不要过分听信那些谄媚之言,该低头的时候还是要低头。碰巧,他一被调离职务,就碰上了房地产不景气的那段时间,公司销售部门压力很大,最后公司还是将张力调回了原来的职务。经过“贬谪”的张力在回到公司之后,坦然的对老总道了歉并总结了自己的问题,慢慢的,他和老总的关系慢慢得到了改善。

回忆起在正大公司打拼的日子,张力想起一步步带领自己的赵老师。赵老师当时是杭大房地产研究所所长,为了能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赵老师也是正大房地产营销老总。第一手的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教会了张力许多东西。让刚毕业的张力从一个“愣头青”逐渐成长为对房地产业务掌握的炉火纯青的经理。对赵老师张力一直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在采访中,张力不止一次提到“一定要心怀感激,感谢每一个在你成长道路上托过你一把的人,他们对你很重要。”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到之前张力所谓的“情商”,只有心怀感恩的人才能尽可能多的获得别人的帮助。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靠自己一个人独自孤身奋斗去解决所有困难,如果当你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人出现,像一座灯塔一样,照亮你航行的路,那就会少了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这样,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另一条路上的风景更好

2010年对于张力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之后,张力也面临了一个重大的选择,房地产行业的特性是“工作随着业务走”,公司放弃了嘉兴地区的业务,转战苏州,而张力在工作的十多年已在嘉兴成家,他的夫人是嘉兴安检局的职工,他的家庭落在嘉兴。一边是自己着手了十几年的行业,一边是自己深爱着的老婆孩子,他的确很难做出一个抉择。在冷静的思考之后,他决定以家庭为重放弃公司的安排。但放弃之后呢,以后该以什么谋生?张力想起了在从事房地产工作时认识的一些朋友。当时有一批稀有金属,国内没有进行生产,主要是从印尼和菲律宾进口,然后再边缘地区进行高能耗冶炼。而内蒙古的电力价格低廉,是主要的冶炼产区。恰巧老家在内蒙古的张力听朋友聊起,觉得自己可以试试。张力始终记得这些在自己人生中托过自己一把,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因为朋友毫无保留地指导教授。张力从对这个产业一无所知,慢慢开始了解行情。在2012年,张力成立了蒙泰实业有限公司。这便是张力第一次自己开始的创业。

张力现在的嘉兴蒙泰实业有限公司营业额已经到达3亿,客户源稳定,现在主要与几个不锈钢龙头公司合作,预期在2015年实现营业额翻倍的目标。在内部公司的管理上,张力对公司的员工三个要求,第一,在这个行业拥有平均收入中等以上的水平;第二,对业务的熟练程度必须名列前茅。几年工作下来,员工得明白自己做的是什么,不能稀里糊涂,应当主动去深入自己的这个行业;第三,在圈子里积累一定的人脉关系。员工自己认识的朋友,建立的朋友圈,是别人带不走的,是属于员工自己的东西。在这里张力对于大学生创业有几点建议:第一,

第19篇:采访稿

被采访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创行团队公关部经理 张子依 采访人:151101班 1511314034周予晴

Q:请问学姐最开始对大学的想法是什么呢?

A:开始的时候刚刚高中毕业,脑子里充满梦想。但是我现在在的专业是被调剂的专业,所以一开始到这儿的时候其实挺失望的。而且理想和现实相差太远,环境对我的影响挺大的。因为我自己是江苏本一考过来的,当时身边很多都是高考成绩二本的同学,一开始交朋友的时候有点抵触,非常的想不开。就想着凭这个学校的证书我出去到底能干什么?

Q:那学姐是怎么处理开始的这些不安与苦恼的呢?

A:我是跟爸爸妈妈说,跟学姐、舍友交流来排解的。后来就明白了,环境虽然重要,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要靠自己。我的姑姑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教授,她就告诉我不要太失望,大学对我们的影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只要心里足够坚定,我们努力了依然会有结果的。学校硬件设施不好机会也不多,还是靠自己去争取。

Q:那学姐迷茫过后是为什么选择了加入创行这个组织呢? A:因为我想在这个学校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找到聊得来的人。我个人觉得想法在没有办法实现的条件下实践其实是更重要的,这是环境所迫。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适应它。虽然我现在做的是行政工作,但是创行的项目非常的锻炼人,很值得我花费时间去学习体验。

Q:加入创行后有机会参加了创行的区域赛,这给你带来了什么呢? A:区域赛的项目其实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努力得到认可的那种感觉。那段时间每天没日没夜的练习,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走遍了。当宣布我们成功晋级国赛的时候,我是非常激动的。那时就感觉我的一腔热血我的努力都是有回报的,我不再像高考完时一样觉得努力可能会无用,我坚定的相信努力是一定有回报的。我的大多数朋友都是创行的,各个学校的,认识的名校精英也都是通过创行。就觉得朋友圈广泛真的很好,大家都很聊得来。

不如意的事情也有,但遇到这些优秀的人真的很幸运。并没有原来的那么不喜欢这里了。

Q:参加了这么多社团活动这么忙碌,有耽误学习吗?这么忙碌怎么排解这些压力和烦恼呢?

A:值得就行,就是平衡好就行了,现在权衡的挺好的,就是除了每天白天的学习也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就觉得过好每一天就好了,每天睡觉前会觉得这一天很充实,也不想未来发生什么,觉得做好现在就可以了。哪怕没有回报也不会后悔曾经没有努力过。

Q:那学姐你觉得经历了这两年的困惑不安,对未来有制定什么计划吗?是什么支撑你走过这段路的呢? A:我对未来的计划就是,大三考完语言方面的证书然后大四去实习,之后就计划在新西兰考研,出国留学了。支撑我走过这段路的有很多方面的力量。舍友占很大一部分。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努力,挺开心的。每天很充实,因为相比高中来说其实现在更轻松。每天都有收获,没有浪费我就能安心睡过去啦。

第20篇:采访稿

针灸中心—片玉,拿走身上百种疾

2016年10月15-16日,在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举行2016年全国中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华御杯”针灸推拿技能大赛,我校首次参加针推类国赛,成绩优异,其中钱金志同学获得保健按摩一等奖,张水莲同学荣获推拿手法二等奖,严梓图同学荣获保健按摩三等奖,禤秀华同学荣获画经点穴三等奖。 (记者)请问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呢? (师姐)我是15B中医康复班的。

(记者)请问师姐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几等奖呢? (师姐)我是推拿手法二等奖。

(记者)在学习针灸需要记很多穴位,你有想过放弃吗?

(师姐)当时我觉得挺迷茫的吧,然后通过那个训练,我觉得记穴位都是个套路,因为有经络和脉络,都是连城一条线的,然后它的重点穴位都是有利于记忆的。

针灸推拿是中国的一种养生手段,针灸推拿对亚健康有很好的作用,针灸推拿可以疏通经络,针灸推拿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治疗方法排除疾病的原因,治愈疾病,针灸推拿具有扶正去邪的作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体内环境的适应能力,经常做针灸推拿还可以促进人体气血充足,精力充沛,消除疲劳,提高自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推拿还是一种脂肪的运动方式,不需要你花费力气,你只需要躺在床上,轻轻松松“做”运动,推拿减肥的原理在于控制食欲,通过针灸推拿能调理肝腹功能,抑制食欲,消除异常饥饿感和疲劳感,改善微循环,平衡阴阳,加速分解体内脂肪的转化,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文学社记者部盘嘉欣报道

抗战老兵采访稿范文
《抗战老兵采访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