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最好的中国制造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04 15:06:5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0�2�0�2�0�2�0�2文件中指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0�2�0�2�0�2�0�2文件中明确了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0�2�0�2�0�2�0�2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个产业被明确为重点发展领域。

�0�2�0�2�0�2�0�2文件内容如下(本文有删减): �0�2�0�2�0�2�0�2中国制造2025

�0�2�0�2�0�2�0�2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0�2�0�2�0�2�0�2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0�2�0�2�0�2�0�2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0�2�0�2�0�2�0�2《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0�2�0�2�0�2�0�

2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0�2�0�2�0�2�0�

2(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0�2�0�2�0�2�0�2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0�2�0�2�0�2�0�2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0�2�0�2�0�2�0�

2(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0�2�0�2�0�2�0�2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0�2�0�2�0�2�0�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0�2�0�2�0�2�0�

2(三)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0�2�0�2�0�2�0�2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0�2�0�2�0�2�0�2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 �0�2�0�2�0�2�0�2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0�2�0�2�0�2�0�

2二、战略方针和目标 �0�2�0�2�0�2�0�

2(一)指导思想。

�0�2�0�2�0�2�0�2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基本方针是: �0�2�0�2�0�2�0�2——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0�2�0�2�0�2�0�2——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0�2�0�2�0�2�0�2——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0�2�0�2�0�2�0�2——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0�2�0�2�0�2�0�2——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0�2�0�2�0�2�0�

2(二)基本原则。

�0�2�0�2�0�2�0�2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0�2�0�2�0�2�0�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0�2�0�2�0�2�0�2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制造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若干重大工程,实现率先突破。

�0�2�0�2�0�2�0�2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0�2�0�2�0�2�0�

2(三)战略目标。

�0�2�0�2�0�2�0�2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0�2�0�2�0�2�0�2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0�2�0�2�0�2�0�2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0�2�0�2�0�2�0�2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0�2�0�2�0�2�0�2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0�2�0�2�0�2�0�2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0�2�0�2�0�2�0�21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0�2�0�2�0�2�0�22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综合指标,由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共计12项具体指标计算得出。 �0�2�0�2�0�2�0�23 宽带普及率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数/家庭户数。

�0�2�0�2�0�2�0�24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应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规模以上企业总数量(相关数据来源于3万家样本企业,下同)。

�0�2�0�2�0�2�0�25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的平均值。

�0�2�0�2�0�2�0�

2三、战略任务和重点

�0�2�0�2�0�2�0�2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0�2�0�2�0�2�0�

2(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0�2�0�2�0�2�0�2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0�2�0�2�0�2�0�2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继续抓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

�0�2�0�2�0�2�0�2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出口自主品牌产品转变。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2�0�2�0�2�0�2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政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0�2�0�2�0�2�0�2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面向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提高核心企业系统集成能力,促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0�2�0�2�0�2�0�2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我国标准国际化进程。大力推动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大力推动标准实施。

�0�2�0�2�0�2�0�2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支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稳妥推进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市场化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专利评估、收购、运营、风险预警与应对。构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开展跨国知识产权许可。研究制定降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及维权成本的政策措施。

�0�2�0�2�0�2�0�

2(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0�2�0�2�0�2�0�2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0�2�0�2�0�2�0�2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布局。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强化应用牵引,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0�2�0�2�0�2�0�2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0�2�0�2�0�2�0�2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印染、稀土、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0�2�0�2�0�2�0�2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0�2�0�2�0�2�0�2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针对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需求,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

�0�2�0�2�0�2�0�

2(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0�2�0�2�0�2�0�2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

�0�2�0�2�0�2�0�2统筹推进“四基”发展。制定工业强基实施方案,明确重点方向、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制定工业“四基”发展指导目录,发布工业强基发展报告,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统筹军民两方面资源,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促进基础领域融合发展。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对标达标,提升基础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向基础领域集聚。 �0�2�0�2�0�2�0�2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基础工艺创新体系,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支持企业开展工艺创新,培养工艺专业人才。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提高专用材料自给保障能力和制备技术水平。建立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加强企业试验检测数据和计量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和积累。加大对“四基”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投向“四基”领域重点项目。

�0�2�0�2�0�2�0�2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注重需求侧激励,产用结合,协同攻关。依托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和相关工程等,在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发电设备等重点领域,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

�0�2�0�2�0�2�0�

2(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0�2�0�2�0�2�0�2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 �0�2�0�2�0�2�0�2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建设重点产品标准符合性认定平台,推动重点产品技术、安全标准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示范推广。加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辅导活动。

�0�2�0�2�0�2�0�2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针对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重点行业,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电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大力提高国防装备质量可靠性,增强国防装备实战能力。

�0�2�0�2�0�2�0�2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政策规划体系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关系民生和安全等重点领域的行业准入与市场退出管理。建立消费品生产经营企业产品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将质量违法违规记录作为企业诚信评级的重要内容,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建立区域和行业质量安全预警制度,防范化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严格实施产品“三包”、产品召回等制度。强化监管检查和责任追究,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0�2�0�2�0�2�0�2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建立一批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标准,提升与制造业相关的国家量传溯源能力。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构建国家计量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鼓励建立专业检测技术联盟。完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健康发展,提升管理体系认证水平,稳步推进国际互认。支持行业组织发布自律规范或公约,开展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0�2�0�2�0�2�0�2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速我国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中国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中国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0�2�0�2�0�2�0�

2(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0�2�0�2�0�2�0�2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0�2�0�2�0�2�0�2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质含量,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大力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0�2�0�2�0�2�0�2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进产品认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0�2�0�2�0�2�0�2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壮大绿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

�0�2�0�2�0�2�0�

2(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0�2�0�2�0�2�0�2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0�2�0�2�0�2�0�2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0�2�0�2�0�2�0�2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不断丰富知识产权(IP)核和设计工具,突破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国产芯片的应用适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装及三维(3D)微组装技术,提升封装产业和测试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关键制造装备供货能力。

�0�2�0�2�0�2�0�2信息通信设备。掌握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积极推动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等发展。研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

�0�2�0�2�0�2�0�2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开发安全领域操作系统等工业基础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建立完善工业软件集成标准与安全测评体系。推进自主工业软件体系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

�0�2�0�2�0�2�0�2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0�2�0�2�0�2�0�2高档数控机床。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开发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加强用户工艺验证能力建设。

�0�2�0�2�0�2�0�2机器人。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 �0�2�0�2�0�2�0�23.航空航天装备。

�0�2�0�2�0�2�0�2航空装备。加快大型飞机研制,适时启动宽体客机研制,鼓励国际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机;推进干支线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产业化。突破高推重比、先进涡桨(轴)发动机及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技术,建立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体系。开发先进机载设备及系统,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0�2�0�2�0�2�0�2航天装备。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推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

�0�2�0�2�0�2�0�2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0�2�0�2�0�2�0�2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周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0�2�0�2�0�2�0�2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0�2�0�2�0�2�0�27.电力装备。推动大型高效超净排放煤电机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突破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形成产业化能力。

�0�2�0�2�0�2�0�28.农机装备。重点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0�2�0�2�0�2�0�29.新材料。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研发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积极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0�2�0�2�0�2�0�2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0�2�0�2�0�2�0�

2(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0�2�0�2�0�2�0�2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逐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

�0�2�0�2�0�2�0�2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明确支持战略性重大项目和高端装备实施技术改造的政策方向,稳定中央技术改造引导资金规模,通过贴息等方式,建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推动技术改造相关立法,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钢铁、石化、工程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研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计划,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 �0�2�0�2�0�2�0�2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分业分类施策,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强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推动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优化存量产能。加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动态监测分析,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引导企业主动退出过剩行业。切实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0�2�0�2�0�2�0�2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园区示范作用,利用双边、多边中小企业合作机制,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业集群。 �0�2�0�2�0�2�0�2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布局规划,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完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建设国家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创建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推动东中西部制造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改造提升现有制造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0�2�0�2�0�2�0�

2(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0�2�0�2�0�2�0�2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

�0�2�0�2�0�2�0�2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0�2�0�2�0�2�0�2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0�2�0�2�0�2�0�2强化服务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增强辐射能力。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建立生产服务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地服务配套设施和能力建设,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

�0�2�0�2�0�2�0�

2(九)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0�2�0�2�0�2�0�2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0�2�0�2�0�2�0�2提高利用外资与国际合作水平。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债券,鼓励与境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0�2�0�2�0�2�0�2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发展一批跨国公司,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等,建立全球产业链体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引导企业融入当地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投资和经营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境外本土化能力。

�0�2�0�2�0�2�0�2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制造业走出去发展总体战略,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业合作,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合作。发挥沿边开放优势,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创新商业模式,鼓励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条,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0�2�0�2�0�2�0�

2四、战略支撑与保障

�0�2�0�2�0�2�0�2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必须培育创新文化和中国特色制造文化,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 �0�2�0�2�0�2�0�

2(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0�2�0�2�0�2�0�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强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强化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产业治理水平。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事项,简化程序,明确时限;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项目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改革,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限制。稳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产业安全审查机制和法规体系,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制造业重要领域投融资、并购重组、招标采购等方面的安全审查。

�0�2�0�2�0�2�0�

2(二)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0�2�0�2�0�2�0�2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实施科学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完善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准入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统一执法,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切实加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涉及的职工安置、债务清偿、企业转产等政策措施,健全市场退出机制。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建立全国涉企收费项目库,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中国制造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

�0�2�0�2�0�2�0�

2(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0�2�0�2�0�2�0�2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制造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增加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制造业企业特点的产品和业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制造业贷款和租赁资产开展证券化试点。支持重点领域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试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开发适合制造业发展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通过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加大对制造业企业在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设立研发中心和高技术企业以及收购兼并等的支持力度。

�0�2�0�2�0�2�0�

2(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0�2�0�2�0�2�0�2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支持,重点投向智能制造、“四基”发展、高端装备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和示范应用,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和结构布局调整。完善和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推动制造业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落实和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推进增值税改革,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税收负担。

�0�2�0�2�0�2�0�

2(五)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0�2�0�2�0�2�0�2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构建产业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建立完善制造业人才服务机构,健全人才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选拔各类优秀人才重点是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外学习培训,探索建立国际培训基地。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引进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 �0�2�0�2�0�2�0�

2(六)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

�0�2�0�2�0�2�0�2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力度,建立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快构建中小微企业征信体系,积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小微企业。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等对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各种实(试)验设施。加强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融资、咨询、培训、人才等专业化服务。 �0�2�0�2�0�2�0�

2(七)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

�0�2�0�2�0�2�0�2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落实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全面深化外汇管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管理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修订钢铁、化工、船舶等产业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委托开发、专利授权、众包众创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利用外资由重点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向合资合作开发、对外并购及引进领军人才转变。加强对外投资立法,强化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法律保障,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探索利用产业基金、国有资本收益等渠道支持高铁、电力装备、汽车、工程施工等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并购。加快制造业走出去支撑服务机构建设和水平提升,建立制造业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预警协调机制。

�0�2�0�2�0�2�0�

2(八)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0�2�0�2�0�2�0�2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设立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研究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支持包括社会智库、企业智库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建立《中国制造2025》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中国制造2025》中期评估机制,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

�0�2�0�2�0�2�0�2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推荐第2篇:中国制造资料

创造业的巨大形晌力

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形成与各国制造业发展的轨迹直接相关, 可谓成败皆萧何。英.美、德、日的发展起初依赖的都是制造业强力的发展。而英国、日本东南亚经济衰落与制造业是否健康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英国依靠工业革命发端地第一个成为世界霸主6但它全力投资海外, 以至于国内产业空心化, 这是该国将霸主地位拱手让给美国的原因。日本汽车家电业极度繁荣时期, 锋芒直逼美国。日本吸取了英国产业空心化的教训, 但新兴产业没有很快跟上以支撑传统产业,以至制造业大量外移后, 面对亚洲四小龙的返销力8 无力抵御, 导致日本国家竞争力衰落..东南亚各国经济起飞主要是因为承接了日本转移过来的制造业资本6 而导致这一地区经济元气大伤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起因正是在于该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单一, 过度依赖简单加工产品出口外销, 忽视产业结构升级, 以至于引来国际炒家对其金融体系的恶意狙击, 且毫无抵御能力。中国目前的产业资本过分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 而前车之鉴犹在, 世界上不单是中国有剩余的低级劳动力。一旦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低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后, 过度依赖廉价低级劳动力构建自己的经济支柱势必引发一个恶性循环, 低级劳动力成本低—吸引发达国家制造业投资—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外资本撤逃—经济衰退—低级劳动力成本下降.

郎咸平演讲稿,关于中国制造

制造业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链,以东莞和温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为例,出厂价格是1美元,在美国零售价是9.99美元,这9美元的差价就是透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6大环节创造出来的。那么这就是一个叫“6+1”的产业链,美国掌控6,中国掌控1,这就是国际分工。我们创造出1美元的产值,就同时替美国创造出9美元的产值,因此我们越制造,美国越富裕,这就是产业 链的分工。以产业链的价值而言,真正拿到大头的是美国,而我们只是九分之一,而且还负担了沉重的代价,比如环境、资源等问题。问题是我们今天制造业所面临的

困境是全面的,而不是少数几家,也不是少数几个行业,整个中国的投资营商环境正在急速恶化。

2005 年,企业的利润是10% 左右,2006 年是5%,2007年仅2% 左右,到了今年基本是负的。所以我们今天所谓的产业升级本身,已经不是说去西部,去越南找寻更廉价的土地,更廉价的劳工,而是从做1 进到6,这个才是未来我们制造业应该走的路,否则去西部也好,去越南也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中国的经济是三七开,70% 是制造业,它是萧条的,30% 是什么呢?就是地方政府,以GDP 为纲的理念所推动的地方基础建设,每一年10%(GDP),大部分是30% 所创造出来的,不断地修桥铺路,“开膛破肚”,我们的GDP是非常畸形、非常扭曲的。和美国、欧洲相比,它们70% 都是消费,我们只有不到35% 是消费。产业升级刻不容缓.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

背景: 据美国研究机构HIS测算,2010年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0万亿美元中,中国制造总产值占其中的19.8%,首次超过美国的19.4%,跃居世界第一。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迅速崛起,成为著名的“ 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涉及到各国人民的衣食住行。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GDP的高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值得骄傲的一面旗帜。然而,就在今年7月,随着阿迪达斯证实将在今年下半年关闭在华的唯一一家自有工厂,关于中国制造辉煌背后潜藏的种种挑战,引发了一系列大讨论。阿迪达斯外迁并非个案,近几年来有不少企业选择将制造工厂迁离中国。如:耐克就曾在2009年关闭在华唯一的鞋类工厂;内衣企业黛丽斯、日资运动鞋企业ASICS、日资大型零售企业UNY等都表示将在未来相应降低中国生产的订单比重,而将部分生产订单迁至泰国、越南、印尼、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生产。这些企业将生产线迁至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原因普遍被认为是成本因素,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最普遍挑战,即成本增加。长期以来,低成本是中国制造业相对其他国家具有的最大优势,包括低廉的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租金成本等,但是这些成本优势逐渐不再明显。首先,随着我国各地最低工资的普遍上调,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仅次于马来西亚和泰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再明显;同时,原本相对低廉的国内原材料价格也在不断提高;过度的房地产开发又大幅推动了各地,尤其是大城市的租金成本;油价的提升、过路费等负担也使得物流成本成为国内制造企业沉重的成本负担。人力资源成本、原材料成本、租金成本、物流成本的普遍提高、再加上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使得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不再显著,尤其相对东南亚一些人工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成本优势已经变成了相对劣势。成本优势的丧失尤其对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代加工制造企业影响巨大,因为这些企业本身的利润就不高,当成本上升到一定的程度,这些制造企业的经营就 举步维艰了。除了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自有品牌的缺失。。和苹果手机一样,国外许多知名的品牌企业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将产品交给中国制造企业加工组装、贴牌生产,之后又将成品以高价卖给中国消费者,赚取相当可观的利润。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企业的贴牌生产规模巨大,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使中国制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发展和成就是以土地、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源的极大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并且在前面的成本优势分析中也表明,这种低附加值的贴牌生产使得中国制造企业本身非常被动,一旦成本优势不在,企业就会丧失订单,陷入窘境。缺乏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中国制造虽然面临着成本优势削弱、自有品牌缺失、技术创新能力缺乏等挑战,但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同时依靠着大量的劳动力和高端技术人才、从物流

角度考虑,大部分供应商也在中国,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中国仍然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需要做的,是在挑战中发现机遇,在艰难中寻求突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实现产业升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首先,中国制造需要走品牌强国战略。事实上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品牌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投入,尤其需要在产品质量、形象、口碑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中国制造企业要建立品牌知名度,首先必须在国内的消费市场上建立良好的信誉,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提升形象和认可度,在此基础上,逐渐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建立知名度,获得认可。同时,中国制造的长远发展需要依赖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战略是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进行转变,这是大势所趋,尤其当我国的剩余劳动人口得到充分吸收,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在时,中国制造势必需要将重点转移到创新创造方面上,努力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附加值。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中国制造才可以摆脱目前的粗犷型生产模式,实现精益生产,提高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综上作述,目前中国制造正面临重要的转型阶段,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注重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是重要的两大发展战略。但无论是品牌强国路线,还是技术强国战略,均需要时间和大量的人才、资源投入。同时,也需要以中国政府的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配合为依托,如鼓励自主创新、鼓励研发本土化,降低市场准入,提高政府采

购等。“ 中国制造”走向何方,归根到底取决于中国自己。只有不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努力提升品牌和技术竞争力“, 中国制造”才能创造新的辉煌。

“中国制造”的绳套

有位美国的经济学家评述“ 中国制造”是以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提前透支的环境资源和同行间的恶性竞争为代价的。确实,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的骄人业绩已经掩饰不住繁荣背后的杂音。“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隐忧时时提醒着中国的企业: 中国制造的优势地位还能保持多久?在王利平看来, 长期以来拉动我们国内企业迅速发展的“中国制造”, 越来越像一个绳套了, 发展越快套得越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中国制造”的零利润; “中国制造”的加工特性

说到“中国制造”, 我们还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的众多企业不是“ 制造”而是“ 加工”, 因为一些包括汽车、电脑等在内的海外制造型企业在把生产车间转移到国内后, 生产流程、工艺设计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料都对中国企业保密, 我们的企业更多的不是生产而是按着规定的程序加工。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 但由于缺乏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竞争资源, 再加上国内的同行企业为了争得国外客商的订单, 不惜血本地拼命压价, 使得“中国制造”只能是属于加工型的, 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曾表示, 在全球制造业

的生产链上, 中国企业只处在中低端, 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 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解套: “中国制造”的企业家“要想从中国制造的战略思维上实现跨越, 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需要一大批具有战略思维的‘中国制造’的企业家。”王利平如是说。 “中国制造”的品牌化发展没有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成了“中国制造”的软肋, 成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桎梏。多年来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表现, 使西方消费者形成了“中国货= 低质、低价商品”这样的固定概念, 相当多的中国产品只能挂着别人的牌子出口, 企业只是替人家做“洋打工”。我们必须寻求建立真正中国制造的自主品牌, 从而为产品增加相对丰厚的附加值。

“中国制造”的技术创新

“ 中国制造”的逐步崛起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中国制造”未来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必然要依靠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将是终极的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是来自于自身研发投入的不足。跨国公司一般都将占收入5%或更高比重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上。而中国企业能达到这一国际标准的, 可谓是凤毛麟角。在创新方面, 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

推荐第3篇: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与中美贸易战

最近中美贸易战的热度比较高,不管是中美之间相互加征关税,还是中美谈判之后美国的出尔反尔。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要求指向也是很明确的,就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计划。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这个计划,《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从基本方针看起,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计划的目标是在2050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坚持创新驱动和质量为先,也就是说将长期以来我们制造业以低端产品的加工为核心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高端产品的科技研发为主题的生产方式。

同时我们看到,绿色发展和结构优化也跟进在后面。这也体现了我们对过去发展经验的反思,过去的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以GDP为重,大量的政绩工程上马,全国各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已经逐步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无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还是现如今提出的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都能够体现对当今环境的保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包括了对生活品质的考虑,无论是科技产品的进步还是优秀的生态环境,都能够给大家带来红利。

最后是人才为本,不管是怎样的社会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才。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人才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认识到了现如今的尖端科技大多数是掌握在其他国家手中,所以说体现在制造能力方面,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人的因素。现如今的人才外流已经减少,大多数的出国留学人才都积极回国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我们的科技发展潜力很大。

由此可以想到,德国政府提出的高科技战略计划,工业4.0。尤其是现如今工业4.0已经进入中德合作时代,中德双方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有关工业4.0合作的内容共有4条,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就是\"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双方认为,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这和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不谋而合。

我们再看中美贸易战,5月3日中美贸易战首轮谈判美国开出的清单中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有关的条款:中国必须按照美国的要求开放市场给美国,必须大量购买美国产品;不得要求美国企业转让技术给中国;勒令中国停止“中国制造2025计划”。条条都是针对性的意见,但是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反应看出,我们的计划已经触到了美国的痛点。尤其美国的总统特朗普和之前的政治家有所不同,他是一个商人,俗话说在商言商,但是他现在坐上了美国总统,他以商人的眼光看待大国关系,随时谋求利益最大化,一个不按照套路出牌的人会让研究牌理的人无所适从,这是必然的。所以现在的大国博弈,各个国家的智库很难依照常理预测美国外交方式。同时美国的行为,可能已经进入了大国关系中的单方面的修昔底德陷阱。美国的贸易战不仅仅是对中国开展,他对其他国家也在发动。再刚刚结束了的G7峰会上,已经变成了G6+1峰会,大多数的欧盟国家集体对美国进行讨伐。特朗普当政几年来大多数的外交都是各种退出协议等等。所以特朗普想在近几年开始要政绩,想通过贸易战的方式迫使其他国家低头,保持美国的经济和军事的霸主的地位。 现在的经济和政治博弈说到底还是科技博弈,谁掌握了高端的科技,谁就掌握了博弈中关键的胜负手。我相信很多人都对中兴的遭遇扼腕叹息,但是中兴公司的遭遇也再次提醒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什么时候都是这样,义和团是这样,洋务运动也是这样,日本入侵时依靠国际联盟还是这样。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首先必然考虑的是国民整体的利益,所以依靠所谓人道主义,正义在国家层面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国家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水平受制于人,就必然在电子设备的制造上落后于人。体现在军事方面,那就是军事设备的落后,在民用方面,就是民众日常生活的落后。

在非战时,我们可以通过进口来达到要求,但是如果在战时,我们面临着封锁,难以通过进口来达到目标。所以我们在中国制造2025要提升的十大领域中的第一个就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争取开始研发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不断丰富知识产权(IP)核和设计工具,突破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国产芯片的应用适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装及三维(3D)微组装技术,提升封装产业和测试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关键制造装备供货能力。

由此,我们再次看中美贸易战,事实上,我们冷静的看待贸易战,在最近的中美智库联合报告中指出,停止贸易战是符合中美双方利益的,现在的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两大经济体的贸易战争最终导致的结果不可能是一方胜利一方失败,只能是两败俱伤。我们也要认识到,经济的增速放缓是全球趋势,不是哪个国家在经济上战胜了某个国家就能转变的,国际贸易是可以适度解决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的。现在的整体状况是美国的科技远远超过中国,但是中国在某些技术上是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和平机制进行良好的技术交流,最终达到互利共赢。

所以中国公司有权与美国公司在任何领域竞争并超越,包括高科技行业,但是中国无权强求美国进行技术转让。美国不应否决或试图阻止中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不应该退出由其领导创建的国际体系。我们应该加强双向合作,从而改善中美的经济关系。

推荐第4篇: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在务实中前进落实需遵循中国特色

作为一个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长时间以来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这给中国制造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若能够抓住这一重要时期,中国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必然大大提升。

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

“中国制造2025”顺势而为

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多重要?看美国、德国这样的世界经济强国,无一例外的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即使像瑞士、意大利这样相对较小的发达国家,虽然没有十分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但是也拥有几个非常发达的制造业门类。其实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

制造业在国家发展中起到的是顶梁柱的作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大力发展制造业这根神经都应该是时刻紧绷的,过于松懈造成的后果,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有报道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欧美国家在这场危机中受到重创,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经济过度虚化,制造业大量的外流,产业空心化严重。这就相当于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去掉了顶梁柱,那么一国经济必然会变得弱不禁风。

在金融危机中吃了大亏的欧美国家纷纷醒悟过来,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不同类型的国家从不同的侧面,结合本国的实际,都提出了一些发展战略和思路,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反思到由于过度依赖虚拟经济,危及到实体经济,在2009年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更在2012年推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此外,英国推出“制造2050”,法国推行“新工业法国”,印度叫响“制造战略”,就连凭借着雄厚的制造业实力,受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的德国,也由于感受到来自国际各方面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压力,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了“工业4.0”。

虽然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凭借着坚实的国家制造产业基础扛过风雨,但是随着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去制造业”的倾向。劳动力、土地、环境、能源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制造业举步维艰,利润越来越薄,很多资本开始离开制造业。这种制造业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给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困境。

在如今,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中国制造业发展也不能再遵循过去的老路,要积极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制造业发展新模式,迎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应运而生。

“两化融合”也要分清主次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52.820, 0.87, 1.67%)、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

1

业内人士指出,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十大领域为重点抓手,通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这就是“中国制造2025”的大致蓝图。

“互联网+”概念是在两会期间和“中国制造2025”同时提出的。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明确了顺应“互联网+”概念,意味着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将在中国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有研究网络经济的业内人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互联网+”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中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传统产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后实现从增量到存量的一个发展路径改革,这会给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带来很大的推动力量,意义很大。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工业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就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他说,搭建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框架,就会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也向媒体表示,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的GDP增量。

对于“两化融合”的问题上,中国经济安全专家江涌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提醒,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应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科学技术容不得半点虚假,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丝毫不能动摇。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落实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工业化,不能过度迷恋金融化,信息化以及房地产化。应坚持工业化为主导,信息化为辅助,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十大重点发展领域的提出,给“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施路线图,使得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还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另外,我国还应该有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苗圩指出,根据上述这个思路,中国工程院的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随后工信部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制造业现有情况和优势确定了十大重点发展领域,这些领域的重点发展,除了会推动我国急需的技术和领域发展外,还会继续促进目前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发展,以此确保中国制造的全面升级和未来的竞争力。

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升级,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我国是工业制造大国,但是长期积淀存在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迫切目标。“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紧随国际形势,但也要依托中国国情。

江涌向记者表示,成功的工业化道路核心就是要有一个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中应该有高精尖的高附加值的产业,也应该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并且在这个体系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一个“追赶”,就是不断的促进制造业升级。促进制造业升级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发展高新科技。发展高新科技会产生高利润,反过来又会促进新的高新技术生成,这是一个循环升级的过程。

2

他指出,在过去,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而存在。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方面,中国一直相对薄弱,尽管也拥有一些专利,但是核心技术专利占比较少。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外贸体量很大,但是利润很低的原因。

他认为,过去我国长期依赖“引进外资”,想要通过“引进外资”来引进国外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越走越窄的,行不通的。我国要改变以往“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逻辑,在日后实施工业化战略过程中要切实发挥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工业发展需因地制宜

目前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制造2025”实质上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对此,有专家表示出异议。

该专家认为,德国提出“工业4.0”是因为它早已完成了“工业3.0”的阶段,但目前我们国家制造业大而不强,基础参差不齐,一部分制造业还处在2.0阶段,所以这一提法与我国制造业现状是不匹配的。“中国制造2025”包括创新驱动、强化基础、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如果现在就提‘工业4.0’,就相当于忽略了强化基础这一块。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顾问院长郭重庆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工业4.0”计划,但是不可简单照搬德国。因为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过于强调技术,着眼点太微观,而且是自上而下的人为导向变革,这和当前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精神有出入。中国的工业发展还是要有中国特色。

对于国内来讲,江涌认为,“中国制造2025”被强势推出,难免会使得一些地区开始“一窝蜂”扎堆制造业,这个现象要避免,要更注重因地制宜。在过去,我国一些省市由于盲目跟风发展,唯GDP主义,虽然得到了经济上的一些进步,但是最终也导致了很大程度上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不可逆损坏。“急于把宝贵的资源兑换为钞票”这种做法是不理智的,各地区应该在日后发展过程中,懂得吸取教训,更多的注重把继承和发展相结合,把经济和人文相结合。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任重道远。江涌表示,要想切实落实“中国制造2025”首先要先把制造业成本降下来,这个成本主要是融资成本,中国的融资成本已经达到15%或者16%,而我国一般的制造业利润只有5%。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想要在制造业行业里生存是很困难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制造业行业中资本转移,他认为,制造业融资成本降低的目标就是制造业利润5%这一数据以下。

另外,有业内专家指出,从国家层面来看,应集中整合资源,尽早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抓住机遇,促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制定相应金融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国际并购。从企业层面来看,应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改变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推行绿色制造。

3

推荐第5篇: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一.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据中国政府网5月19日消息,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被视作建设制造业强国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二.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制造2025”。 (1)是对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落后就要挨打,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2)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3)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三.当前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环境和形势。 (1)全球制造业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 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2) 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制造强国的进程。

(3)所以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四.做好“中国制造2025”应坚持的战略方针和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这是当下中国的发展任务,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相信,通过努力,我们的国家一定更美好。而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现在最能做的就是坚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前进的路上不断成长,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推荐第6篇: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工业4.0五大特点:

互联:互联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数据:工业4.0连接和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

集成: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通过这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创新:工业4.0的实施过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再到液态创新,最后到组织创新。

转型:对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转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工厂,从2.0、3.0的工厂转型到4.0的工厂,整个生产形态上,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整个生产的过程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这是工业4.0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智能制造是工业4.0的核心:

产品智能化,装备智能化,生产方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

我国为什么选择工业4.0:

第一,中国政府认为,德国路径比美国路径更容易实现;第二,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严重。IT公司出现工业4.0挑战大,缺少基础设施的落地,德国工业技术雄厚,是生产制造基地,生产设备供应商加IT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上,中国政府的策略是,紧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潮流,选择工业4.0,推出中国版的中国制造2025,寻找机会弯道超车,后发先制。

2014年3月28日《法兰克福汇报》: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世界各国要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

习近平: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 李克强:“工业4.0”开启中德合作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工业4.0带来什么?发展方向?

工业4.0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走向互联网和物联网,信息流和数据流还将进一步融合,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直到完全实现远程控制。

有人认为工业4.0的含义就是要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工厂,那到底什么叫世界级的工厂?我认为能够整合最好的传感器、软件和技术,把一个集团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工厂都汇集到一个网络里,总部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地看到每个工厂运行的情况,并通过高度的可视化、自动化来实现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目的,这就是世界级的工厂,也是工业4.0的本质。”赵康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工业4.0与大学生、大学教育的相关联系:

高等教育学研究必须积极响应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着眼于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基本实现工业化。

所有这些的规划或工程都涉及到了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新型工业文明将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是对所有人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在这些方面,教育学包括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是缺失的。高等教育学研究应当且必须进行反省与改革,不应在新科技革命或工业革命来临之时缺位。 新型工业文明发展迫切要求培养一批工程教育研究人才

工程教育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工程科技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最重要的组成。

但是,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质量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2013-2014全球竞争力报告》,在148个经济体中我国GDP居第2位,而反映与工程教育、创新等相关的指标排名则较为靠后,如合格科学技术人员排名第44;最新技术有效性排名第105。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2013》,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得数量在60个参评对象中列第40位。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高速的科技发展、加快的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亟需进一步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何时候都不能不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放在提高科学技术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上。我们需要强调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人文教育,但是丝毫不能放松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在这些方面,尤其是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我国也没有什么可以说做得“过头”的东西,依然在理念、方法、措施等方面是落后的。

至今,工程教育研究缺乏明确的学科归属与学科支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高等教育学不培养工程教育研究的硕士与博士。 开放建设高等教育学学科势在必行

工程教育研究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领域,对于研究人才的知识与经历的复合性、综合性、团体性要求都很高,沿用传统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模式难以适应。

高等教育学要进一步审视自身学科发展,面对新型工业文明的发展,站在更高层面上来研究当代教育,主动自觉地将工程教育纳入进去。 工业4.0对当今大学生发展的要求

1.当代大学生应当认识到;坚持人才为本,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人才是具有一 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 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制造强国一定是 人才强国。

2.人才强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

3.坚持人才为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我们人才资源,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发挥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 造的跨越;要通过教育、培育等各种途径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依靠 科技创新、依靠精良品质,推动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4.在《中国制造 2025》 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 人才,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工业4.0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不要盲目。如何去应对还要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中国制造2025更需要我们去大胆的实践和尝试。(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社会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即提出新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会成为一种巨大力量。把认识推向前进,社会实践不仅提出新的课题和需要,而且给解决课题,满足需要积累了经验和提供手段。凭借实践提供的经验和手段,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和知识便得到了发展。即把认识引向了深入和产生了新的知识,实践还推动着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是说,实践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大学生是中国制造2025的后备军,时间对大学生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重要的问题是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于运用这种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所以,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大学生必须努力学好书本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能动的改造世界。

推荐第7篇:中国制造演讲稿

大家好,首先我想让大家看一个简短的视频,由此来引出我们这组今天的话题。

看完这个视频相信大家对一个词组印象深刻,这个词组就Made in China.这则广告其实是中国商务部推出的一个全球广告,广告围绕这一个主题就是“中国制造,世界合作”。大概是在我们学习英语不久以后,当时中国很流行made in china,经常会看到或则听到这个词组。中国制造不是一个会让我们产生距离感的词,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上的穿着,平时的日用品,大部分应该都是来自于中国制造的商品以至于我们小组在讨论一些生活中的外国制造的商品时都很难有什么想法。

中国制造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五颜六色的产品,二十每一个独立的中国人的强大的共同体。他制造了商品、独有的思想观念、也创造了自己的明星、歌曲、电影。

今天我们谈的是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的处境。在21世纪应该没有什么比中国崛起更加令人瞩目,中国制造自然也成为世界关注的一大焦点。“MADEINCHINA”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骄傲,也是全球经济链条中的关键一环,靠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中国的GDP攀上了世界第四的位置,国外的消费者享受到了低价格、高消费的生活,但是,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物流成本未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币汇率节节走高、银行利率上升的环境下,传统的中国制造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下我看到过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从一位美国的家庭主妇,同时也是一名资深记者萨拉的一本书叫《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萨拉在圣诞节前夕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于此同时当她环顾家里,DVD、鞋子、袜子、玩具、台灯,竟然也全都是来自于中国,莫名的恐惧感与义愤让她决定开始一年的实验:如果没有中国制造,美国人的生活是否还能继续下去?一年的精力充满挫折,在离开中国制造的这一年间,他不的不为为4岁的儿子购买68美元的意大利谢;厨房抽屉坏了,却找不到修理的工具;生日蜡烛的购买、故障的家电用器全都成为她最头疼的事。她在这一年中得出的结论是“在把中国推出我们的生活时,我却得到了一个中国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之中的结论。”

萨拉的这个故事可以让中国企业窃喜的是,发达国家对很多“中国制造”的依赖已成为定势,但大多数美国人还是和萨拉一样抱着一个心态“我对中国制造有点反感,但是我还更想省点钱。”

大家一定也会很好奇中国制造之所以会引起一些反感的原因。其实世界对中国制造存在着一些误解。在国外,中国制造一般是与三低联系起来“低端、低价、低值”。可以说中国为全球繁荣做了巨大贡献,但商品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也因此中国制造曾一度遭遇全球范围的信任危机,被媒体点名、撤下柜台,一时间中国企业人人自危。不过这样的遭遇也不是中国独有的,日本的现代汽车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中也被奚落为:“全世界最倒霉的十件事,其中第八件就是坐现代汽车。”但在一个足心的调查中,日本企业已经成功使“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让世界各国消费者都能由衷地接受索尼、佳能、东芝这些日本品牌。所以“中国制造”危机的关键点并不在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而是某些产品未能达到质量标准。我觉得这一点值得中国企业家门深思,应该如何变危为机。我们需要告诉全世界一个真正意义的“中国制造”----“高端、高质,节能、环保”

正如一开始我们所看到的视频广告的主题“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互利双赢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试看,美国家庭正在享受着中国制造的衬衫,鞋子,玩具,Ipod,但是,在我在一起观看这个PPT的时候,用的是Windows的操作系统,微软的PPT软件,包括我收集的一大部分资料也是来自于谷歌的搜索引擎。

大家可以一起想想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可能是看到世界各国离开中国制造无法进行有序的生活一股民族自豪感,但也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改进自身,冷静判断自身所处环境的一个工具,怎样把中国制造更好地变为中国智造。谢谢大家。

推荐第8篇:中国制造教案

市学科带头人参评教案•小学思品•1号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和经济贸易领域现状的调查了解,感受“中国制造”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人民生活的影响。

2、感受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好前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简单了解家乡经济发展状况,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出力。活动重点:

了解中国商品形象的变迁,感受“中国制造”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收集的关于我国出口商品信息的资料,说说“中国商品给国际市场和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2、从报纸、网络等媒体搜索信息,了解近年来活跃在国际经济舞台的中国知名企业,如TCL、海尔集团等,了解他们过去的成就和未来的计划。

3、我们家乡走出了国门的产品有哪些?收集相关信息。活动过程:

一、“中国制造”的崛起

1、出示“MADE IN CHINA”,交流: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标记?

2、这个标记的名字是——中国制造(板书)

3、30多年前,在老师你们这么小的时候,商店里的许多商品名称都带“洋”字,透过这些“洋”的印记你看到了什么?

(那时我国的工农业产品十分匮乏,连生活用品,如棉布、白糖、肥皂之类都要按计划供应,更不要说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之类的大件商品了。一些紧俏商品,更是限量购买——如果手里没有“工业品券”,即便有钱也买不到)。

4、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国内物质越来越丰富。20多年后,在美国的华人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快速阅读P99《中国制造》

交流:在美国的华人有怎样的感受?

1

5、小结:“MADE IN CHINA”渐渐让全世界瞩目,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

二、“中国制造”风靡世界

1、11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怎样呢?“中国制造”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视频——《MADE IN CHINA》

讨论: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仔细阅读课本第100页的内容,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小组活动:将课前查找到的我国商品出口信息的资料进行分组交流,说说中国商品给国际市场和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4、故事《没有中国商品的生活是一种煎熬》

一位用惯了中国商品的美国女记者,过圣诞节时突发奇想:如果没有“made in China”,生活将会怎样?于是,她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带领全家尝试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结果如何?为了避开“made in China”,她不得不花比平时更多的钱去买一双标价68美元的“意大利”鞋;缺了中国产的塑料轮子,她丈夫没法为儿子造一个漂亮的玩具小车;厨房的抽屉坏了,却找不到非中国制造的工具来修理;家里老鼠肆虐,却无法消灭它们,因为有效的捕鼠器是产自中国的;儿子过生日,生日蜡烛却买不到,除非选择“made in China”„„正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以前再平常不过的购物,在那一年里都变成了一种煎熬。”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能够把原本平常的日子变成一种煎熬,可见“made in China”对于这位美国记者是多么重要。) 小结:中国商品不仅仅是给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而且有的还成为了响当当的中国品牌、国际品牌。

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1、阅读新闻剪报——《美国有了“海尔路”》 像剪报上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什么?

2、交流:你还知道哪些走向世界的中国商品和中国企业?

小结:中国品牌只要有了自己的技术创新,在质量、技术和管理上赶超了世界一流水平,那我们的品牌就会走入世界,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所以,我们期待 2 着“中国制造”成为更多的“中国创造”(板书)

四、我为家乡创品牌

1、我们家乡有哪些产品走出了国门呢?(湘绣、酒鬼酒)

2、老师讲述: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走出国门的藠头

3、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使更多的家乡物产走向国际市场?(湘莲、) 小组讨论交流,选择一样家乡物产,完善你们的建议,完成信息卡。

4、畅想一下:20年后去环游世界,我们会怎样为中国商品而感到自豪呢?

五、结束

这变化是多么的巨大!当然,自豪也好,骄傲也罢,都还为时过早。我们还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经济更发展、国力更强大,让“made in China”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好,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欢呼、加油吧!

六、课外活动:

我们湖南、我们湘潭有哪些产品走出了国门呢?请你开展调查,查阅当地的报纸,浏览网站,访问有名的家乡企业……用剪报等形式建立一份自己的“信息库”,班上办一个小型展览。

推荐第9篇:中国最好大学排名

【附表】软科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结果 1 清华大学 2 北京大学 3 浙江大学 4 上海交通大学 5 复旦大学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 南京大学 8 华中科技大学 9 中山大学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11 同济大学 12 武汉大学 13 东南大学 14 西安交通大学 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6 南开大学 17 四川大学 18 天津大学 19 华南理工大学 20 北京师范大学 21 北京理工大学 22 厦门大学 23 吉林大学 24 山东大学 25 大连理工大学 26 中南大学 27 苏州大学 2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9 西北工业大学 30 中国人民大学 31 湖南大学 32 华东师范大学 33 电子科技大学 34 华东理工大学 35 重庆大学 3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7 北京科技大学 37 南京理工大学 39 上海财经大学 40 中国农业大学 41 上海大学 42 东北大学 43 华中师范大学 43 南方科技大学 45 北京交通大学 46 首都医科大学 47 武汉理工大学 48 北京化工大学 48 北京邮电大学 48 东华大学 51 北京外国语大学 52 天津医科大学 52 中央财经大学 5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55 南京医科大学 56 暨南大学 57 兰州大学 58 江南大学 59 华北电力大学 60 中国海洋大学 61 哈尔滨工程大学 6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63 华中农业大学 63 南京师范大学 65 东北师范大学 66 西南财经大学 67 福州大学 67 中国药科大学 6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70 上海外国语大学 71 南京农业大学 72 北京工业大学 72 河海大学 74 西南交通大学 74 中国医科大学 76 西南大学 77 南方医科大学 7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7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80 江苏大学 8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82 合肥工业大学 83 上海中医药大学 83 中国矿业大学 85 浙江工业大学 86 北京中医药大学 86 华侨大学 8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89 北京林业大学 89 东北财经大学 91 南京邮电大学 91 深圳大学 91 中央民族大学 94 南京工业大学 94 中国政法大学 96 大连医科大学 9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98 西北大学 98 中国传媒大学 100 宁波大学 100 扬州大学 102 华南师范大学 102 陕西师范大学 104 浙江师范大学 10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05 西交利物浦大学 107 首都师范大学 107 浙江理工大学 10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10 湖南师范大学 110 汕头大学 110 燕山大学 11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14 广西医科大学 115 南京财经大学 11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17 哈尔滨医科大学 118 安徽大学 118 河北医科大学 120 湖北大学 121 河北工业大学 121 云南大学 123 大连海事大学 123 上海理工大学 125 湘潭大学 126 长安大学 126 杭州师范大学 128 太原理工大学 129 重庆医科大学 130 浙江工商大学 131 沈阳药科大学 13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32 温州医科大学 134 上海师范大学 135 南昌大学 135 浙江财经大学 137 广西大学 137 江西财经大学 137 辽宁大学 137 青岛大学 137 武汉科技大学 142 东北农业大学 143 华南农业大学 144 广东工业大学 145 山西大学 146 安徽医科大学 147 东北林业大学 147 徐州医科大学 147 郑州大学 150 广州医科大学 150 三峡大学 152 黑龙江大学 153 上海海事大学 154 福建医科大学 154 河北大学 154 江苏师范大学 157 广西师范大学 157 济南大学 157 石家庄铁道大学 157 天津师范大学 161 北京体育大学 161 武汉工程大学 163 北京工商大学 164 天津财经大学 165 北京物资学院 165 天津工业大学 167 长沙理工大学 167 中南民族大学 169 渤海大学 169 湖北工业大学 169 南京审计大学 169 南京中医药大学 173 河北师范大学 173 河南大学 173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176 广州大学 176 山东师范大学 176 四川农业大学 179 常州大学 179 南通大学 181 中国民航大学 182 广州中医药大学 183 北京建筑大学 184 安徽财经大学 184 天津中医药大学 184 武汉纺织大学 187 江苏科技大学 188 重庆工商大学 188 河北科技大学 188 温州大学 191 华北理工大学 191 辽宁工业大学 191 青岛科技大学 191 西安理工大学 195 北方工业大学 195 重庆邮电大学 195 昆明医科大学 195 云南师范大学 199 长春理工大学 199 福建师范大学 199 宁夏医科大学 199 浙江农林大学 199 中国计量大学 204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4 内蒙古大学 204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7 河南师范大学 207 上海海洋大学 207 苏州科技大学 207 天津理工大学 211 山东财经大学 212 安徽工业大学 212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212 沈阳医学院 215 安徽师范大学 215 海南大学 217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17 湖南农业大学 217 新乡医学院 220 长江大学 220 福建农林大学 22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23 江西师范大学 223 山东科技大学 225 贵州大学 225 辽宁师范大学 225 上海电力学院 228 湖南中医药大学 228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228 天津科技大学 228 武汉轻工大学 228 延边大学 233 集美大学 233 闽南师范大学 235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35 河北农业大学 235 湖北经济学院 235 湖南工业大学 235 南京工程学院 235 西南民族大学 241 山西财经大学 241 西华师范大学 243 广西民族大学 243 桂林医学院 243 江汉大学 243 四川师范大学 247 成都理工大学 247 重庆交通大学 247 山西师范大学 250 锦州医科大学 250 南华大学 250 西南石油大学 250 浙江中医药大学 254 河南理工大学 254 湖南科技大学 256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56 信阳师范学院 258 福建中医药大学 258 广西中医药大学 258 湖北师范大学 258 吉林师范大学 258 昆明理工大学 258 新疆医科大学 258 中北大学 265 长春中医药大学 265 西南医科大学 265 浙江传媒学院 268 曲阜师范大学 268 陕西科技大学 270 重庆师范大学 270 东北电力大学 27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73 哈尔滨师范大学 273 湖州师范学院 273 吉林财经大学 273 辽宁中医药大学 273 南京林业大学 278 云南财经大学 279 常熟理工学院 279 重庆理工大学 279 广东医科大学 279 哈尔滨理工大学 279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79 西安邮电大学 285 广东财经大学 285 青岛理工大学 287 湖北医药学院 287 山西医科大学 289 东北石油大学 289 兰州交通大学 289 山东农业大学 289 西北师范大学 289 右江民族医学院 294 河南工业大学 294 上海体育学院 296 黄冈师范学院 296 宁夏大学 296 绍兴文理学院 296 沈阳建筑大学 296 浙江科技学院 301 大连交通大学 302 安徽农业大学 302 成都中医药大学 302 广西师范学院 302 河北经贸大学 302 河南农业大学 302 浙江海洋大学 308 桂林理工大学 308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308 新疆大学 308 烟台大学 31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313 长春工业大学 313 大连民族大学 313 河北工程大学 313 河南科技大学 313 兰州理工大学 313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319 大理大学 320 重庆文理学院 320 河北北方学院 320 盐城工学院 323 大连大学 323 广东药科大学 323 华东交通大学 323 江苏理工学院 323 沈阳师范大学 323 西安工业大学 329 北京印刷学院 329 淮阴师范学院 329 内蒙古医科大学 329 玉林师范学院 333 大连工业大学 333 河北地质大学 333 湖北工程学院 333 沈阳工业大学 337 贵州医科大学 337 厦门理工学院 337 云南中医学院 340 承德医学院 340 广东海洋大学 340 太原科技大学 340 天津商业大学 340 徐州工程学院 340 盐城师范学院 346 长春大学 346 金陵科技学院 348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348 南京晓庄学院 348 西安科技大学 348 郑州师范学院 35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352 哈尔滨商业大学 352 海南师范大学 352 湖南商学院 352 山西大同大学 352 沈阳农业大学 358 安阳师范学院 358 嘉兴学院 358 齐齐哈尔医学院 358 山东中医药大学 358 太原师范学院 358 潍坊医学院 364 安徽建筑大学 364 滨州医学院 364 川北医学院 364 广东金融学院 364 淮北师范大学 364 吉首大学 364 南昌航空大学 364 西安医学院 364 郑州轻工业学院 373 长沙学院 373 大连海洋大学 373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373 山西农业大学 377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377 吉林农业大学 377 济宁医学院 377 西华大学 381 北京农学院 38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381 淮海工学院 381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385 西安石油大学 386 海南医学院 386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386 湖北民族学院 386 陕西中医药大学 386 石河子大学 391 北华大学 391 长治医学院 391 牡丹江医学院 391 浙江外国语学院 395 安徽工程大学 395 湖南理工学院 397 西安工程大学 398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398 河南中医药大学 398 江西理工大学 401 长春师范大学 401 湖北科技学院 403 福建工程学院 403 贵州师范学院 403 吉林医药学院 403 泰山医学院 403 云南民族大学 408 湖北理工学院 408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408 青海大学 408 山东建筑大学 408 西安财经学院 408 忻州师范学院 408 云南农业大学 415 安徽理工大学 415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415 宁波工程学院 415 沈阳大学 415 沈阳化工大学 420 赣南医学院 420 沈阳理工大学 420 西南科技大学 420 延安大学 420 遵义医学院 425 鲁东大学 425 西安文理学院 427 东华理工大学 427 哈尔滨学院 427 江西农业大学 427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427 闽江学院 427 曲靖师范学院 427 西南林业大学 434 常州工学院 434 东莞理工学院 434 石家庄学院 434 中原工学院 438 蚌埠医学院 438 湖南文理学院 438 辽宁科技大学 438 唐山学院 438 天津城建大学 443 北京服装学院 443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443 江西中医药大学 443 齐齐哈尔大学 443 山东理工大学 443 陕西理工大学 443 通化师范学院 450 成都学院 450 廊坊师范学院 450 齐鲁工业大学 450 五邑大学 454 宝鸡文理学院 454 贵州财经大学 454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454 吉林建筑大学 454 青岛农业大学 454 上海电机学院 460 佳木斯大学 460 沈阳工程学院 460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46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463 河南工程学院 463 黑龙江科技大学 463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467 甘肃农业大学 467 贵州师范大学 467 临沂大学 467 四川理工学院 467 皖南医学院 472 岭南师范学院 472 运城学院 474 赣南师范大学 474 洛阳理工学院 474 太原工业学院 474 唐山师范学院 474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479 长江师范学院 479 湖北文理学院 479 昆明学院 479 内江师范学院 479 天津农学院 479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485 贵州民族大学 485 黑龙江工程学院 485 景德镇陶瓷大学 485 许昌学院 489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489 内蒙古工业大学 489 钦州学院 489 泉州师范学院 493 北京联合大学 493 重庆科技学院 493 新疆师范大学 496 衡阳师范学院 496 荆楚理工学院 496 龙岩学院 496 山东工商学院 49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496 邢台学院 496 肇庆学院 503 湖南工程学院 503 惠州学院 503 湘南学院 506 鞍山师范学院 506 淮阴工学院 506 洛阳师范学院 506 商丘师范学院 510 广西科技大学 511 安庆师范大学 511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511 成都医学院 511 丽水学院 511 聊城大学 511 南阳师范学院 517 乐山师范学院 518 安徽中医药大学 518 井冈山大学 518 南昌工程学院 521 韩山师范学院 521 合肥学院 521 湖南城市学院 521 莆田学院 525 青海师范大学 526 合肥师范学院 526 吉林化工学院 526 兰州城市学院 526 绵阳师范学院 526 韶关学院 526 咸阳师范学院 532 河南科技学院 532 新乡学院 534 西北民族大学 535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535 内蒙古民族大学 537 邯郸学院 537 宜宾学院 539 北方民族大学 539 贵阳中医学院 539 黄淮学院 542 贺州学院 542 红河学院 542 辽东学院 542 内蒙古农业大学 542 齐鲁师范学院 542 渭南师范学院 548 长春工程学院 548 内蒙古科技大学 548 周口师范学院 551 牡丹江师范学院 551 四川文理学院 553 南阳理工学院 553 内蒙古师范大学 553 山东交通学院 553 泰山学院 557 滨州学院 557 黄山学院 557 嘉应学院 557 衢州学院 561 池州学院 562 华北科技学院 562 新疆农业大学 564 河西学院 564 湖南工学院 566 楚雄师范学院 566 铜陵学院 566 榆林学院 566 玉溪师范学院 570 河南城建学院 570 天水师范学院 572 商洛学院 572 邵阳学院 574 贵阳学院 574 湖南科技学院 574 浙江万里学院 577 皖西学院 578 安阳工学院 578 宜春学院 580 怀化学院 581 九江学院 582 重庆三峡学院 582 济宁学院 584 攀枝花学院 585 滁州学院 585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587 潍坊学院 588 安徽科技学院 588 伊犁师范学院 590 蚌埠学院 590平顶山学院 592 成都工业学院 593 淮南师范学院 594 陇东学院 595 德州学院 596 赤峰学院 596 塔里木大学 598 巢湖学院 599 铜仁学院 600 西藏大学 600 枣庄学院

推荐第10篇:中国制造英文演讲稿

Made in China:To Win More Competitivene

When referring to World Cup in South Africa in 2010,what occurs to you for the very first time?As for me,needle to say,it must be Made in China.To the world\'s astoundment,the appropriative soccers,Vuvuzelas,mascots named Zakumi,various Joy props,thematic scarves and even 50 thousand stadium seats are all made in China without exception.Chinese manufacturing has infiltrated into such worldwide competition and every nook and cranny in the world as well,showing China\'s impreive industrial productive forces.Neverthele,nowaday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s suffering a crisis of confidence.Made in China is now regarded as low-end,poor quality and copycat which completely subverts the traditional impreion foreign people have on it:Cheap and chunky.What makes Chinese manufacturing so cold-shouldered ? In recent years,a series of highly publicized quality sandals in exports from China like toxic toys and Davinci furnitures have severely harmed Chinese brand abroad.And large quantities of counterfeits which plagiarize originality of famous brands have caused legal disputes.What\'s more,China earns very little profits from Labor-oriented and Non-creative production.It says that one in four computers in the world comes from China but each computer produced only earns what 10 apples are worth.Large quantity but poor quality with no original creation seem to have been the strongest featur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It damages China\'s industrial reputation itself a lot and hinders export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knowledge-based-economy to some extent.So how can Chinese manufacturing win more respect from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improve Chinese products\' quality,the government should attach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creasing th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dynamics of manufacturing.The higher eligibility criteria is urgently needed.For instance,in recent years,most Chinese exported tea have been detected pesticide ingredients and some countries have forbidden their importation.The relevant specialist pointed out that strictly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is the only way to expand export steadily.In addition to meeting the strict standard in foreign countries,Chinese products must benefit Chinese people with high quality.To promote competitiven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the creativity of \"Made in China\"brand can never be overlooked.As is known to all,Chinese factories are profoundly adept at making counterfeits of high-end brands.You may find it rather difficult to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enuine Channel parcel and a fake one Made in China.As so called Copycat,Chinese companies have involved in lots of legal disputes.To change the actuality,Chinese state council made an announcement Chinese Manufacturing 2025 indicating that there\'s a plan for 10 years to improve Chinese products\' innovation ability.When premier of Chinese State Council met the representatives of nationwide TAFE conference,he emphasized,\"We\'re going to make Made in China upgrade to Excellent Creation on the basis of large quantities of technical people.\"Indeed,education is funda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We can increase technical people\'s creativity through developing the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improve our competitivene.With high quality,advanced technology,higher standard and progreive creativity,Chinese industries are bound to bloom and Chinese brands are going to thriving on the global markets with millions of products tagged \"Created in China\".

第11篇: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中国的科技在伴随着实行工业化道路中引发了一个举世瞩目的话题——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而如今的中国制造并不等同于中国创造就拿最近较受关注的iphone手机为例。众所周知,iphone手机是由美国史蒂芬乔布斯独家创造的手机,可是,在装机等一系列流程尽是用低成本在中国组装!造成这一系列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缺乏技术与创新,缺乏想象力,导致仅仅只是在说明书上印上中国制造的标签。 而出国旅游的旅客在各国纪念品商店买回来的纪念品,大多在标签上都印有“made in China”的标签,这让许多的中国旅客感到疑惑——为什么在国外的商品上竟印上国内生产标签? 如今,自主创新是我国即将面临的新挑战。然而,中小学生的应试教育仍在实行,渐渐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带着眼睛,文质彬彬的“书呆子”。虽然这次的“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要“高考大改革”,可是任然离在商品上贴上“design in China”的标签。

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发展模式就不能一成不变,中国已经在传统制造业发展多年,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缺乏技术与创新。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企业从代工模式中跳出是当务之急,摆脱代工模式,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是中国企业的发展之本。只有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才能使企业具有活力和战斗力,赢得广泛市场,并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 然而,在发展中国创造的历程中,也有不少害群之马,有些企乏创新和法律意识,一味偷窃模仿别人,导致山寨和伪劣产品的盛行,这些产品既影响企业创新的发展,又影响中国产品在世界的形象。求快心切、求富心切的冲动,导致“中国制造”的形象从原来的“价廉物美”,逐渐出现与“假冒伪劣”齐名的趋势。我们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小利而损失了做人该有的准则和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要用最真实的产品来服务社会。

思想是无法借得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原发思想,才能使自己真正强盛起来。所以,我们因努力将“中国制造”转换为“中国创造”。

第12篇: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

《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

2015年7月14日,工信部XX博士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现就XX博士的解读,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认识。

一、总体认识

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是变革,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正是为了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下面我将从人才建设和质量和品牌建设两个具体方面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二、人才建设

在实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人才为本是核心。XX教授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要以人才为本,打造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三支人才队伍,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只有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与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面对制造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供支撑,从根本上解决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有如下推进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一,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二,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性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三,以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核心,依托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开展校企合作,强化技能培训;四,加强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建设信息化平台;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六,选拔优秀人才赴国外培训,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

三、质量和品牌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质量和品牌已经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和形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质量与品牌代表着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代表着市场竞争力。

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发展品牌文化是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文化起到一个促进作用。过去给别人的中国制造是低档品的印象,不仅需要在政策、技术、标准层面改进,而且要从工业文化方面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看法。在工业文化中,品牌文化是一个重要部分。目前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与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比较明显滞后。知名品牌数量及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制造大国的地位、制造强国的需要极不相称。多数企业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能力弱,缺乏面对国际竞争的经验。

《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速我国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中国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中国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品牌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品牌中的凝结,是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是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的高度融合。另外,品牌管理本身是一项社会性活动,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为保障,通过激励机制、团队精神等有效手段去实现,因而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品牌文化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注册,它所代表的功能和利益与消费者认同的价值产生共鸣,就会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把文化财富转化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使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品牌文化在带来企业利润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总结

《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落实工作十分关键,落实成果也要经得起检验。相信我们一定会有一批企业,在国际分工当中能够处于一个关键的环节,成为既能够出口产品,又能够输出技术、输出资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与世界上同类的企业同台竞争,进而达到第一个十年的目标,缩小差距,重点突破,买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13篇:浅谈中国制造2025

浅谈中国制造2025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所谓“中国制造2025”,指的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该《纲要》又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

即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背景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

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大对策。

(1)四大转变

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

1 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2)一条主线

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

(3)八项战略对策

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对中国制造2025的看法

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下面我将从人才建设和质量和品牌建设两个具体方面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二、人才建设

在实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人才为本是核心。XX教授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要以人才为本,打造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

2 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三支人才队伍,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只有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与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面对制造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供支撑,从根本上解决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有如下推进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一,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二,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性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三,以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核心,依托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开展校企合作,强化技能培训;四,加强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建设信息化平台;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六,选拔优秀人才赴国外培训,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

3

三、质量和品牌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质量和品牌已经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和形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质量与品牌代表着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代表着市场竞争力。

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发展品牌文化是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文化起到一个促进作用。过去给别人的中国制造是低档品的印象,不仅需要在政策、技术、标准层面改进,而且要从工业文化方面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看法。在工业文化中,品牌文化是一个重要部分。目前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与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比较明显滞后。知名品牌数量及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制造大国的地位、制造强国的需要极不相称。多数企业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能力弱,缺乏面对国际竞争的经验。 《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速我国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中国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

4 中国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5

第14篇:浅析中国制造2025

浅析中国制造2025

—需求与营销机会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如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智能制造,英国制造业2050等等。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终于又在150年之后重新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差距,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节能降耗等方面和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仍然明显,必须要改变这种差距,让我国制造业得以提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改革,需求,营销机会

一、中国制造业当前背景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因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 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我国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就变得更加紧迫而艰巨。

二、中国制造业遇到的困难

从我国自身来看,中国经济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发展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此,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

《中国制造2025》是的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危机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优势的西部省区异军突起„„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 正是由于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为更好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须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三、解决制造业困难的途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最终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四、新需求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现行的制度结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庞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类新需求,不利于中国各类消费潜力、改革红利的释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才会提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号召。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低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高端化,智能化,因此,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五、营销机会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 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效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新常态,新经济。根据我国制造业的情况,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 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中国制造+互联网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谁能善于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个大趋势把握住,谁就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来进行工业的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中国营销已经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而这个新常态的本质是,市场需要塑造,市场机会需要创造——即所谓的新常态,新需求,新营销;从发展空间看,中国企业继续依靠低水平的需求数量增长已经不现实,必须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空间,突出新的亮点,。根据新的科技,积极利用互联网+,创造新的需求。

第15篇:中国制造2025复习题

中国制造2025

1、《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2、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1)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 (2)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3)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4)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5)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 (6)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3、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4、基本方针:(1)创新驱动(2)质量为先(3)绿色发展(4)结构优化(5)人才为本

5、基本原则:(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3)整体推进,重点突破;(4)自主发展,开放合作。

6、战略目标: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民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7、两化融合:(1)宽带普及率82%(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4%(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4%

8、战略任务和重点

(1)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2)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3)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5)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6)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7)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8)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9)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9、战略支撑与保障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3)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4)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5)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6)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 (7)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 (8)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10、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

11、重点领域:(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3)航空航天装备(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7)电力装备(8)农机装备(9)新材料(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第16篇: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2015-07-15 12:39: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张莉

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背景和意义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德国提出的“工业4.0”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产值占全世界的20%,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过210多种,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在世界知名品牌中,中国产品的品牌寥寥无几,几乎没有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的知名品牌。中国迫切需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出口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

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落后于早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也是客观必然,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建成由完整的原材料能源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组成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产业配套能力,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出口产品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达到12%。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5%。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这些都成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坚实基础。

推动“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中国的制造强国进程。对现阶段的中国,其战略意义尤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以技术和服务为主要拉动力的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绿色经济成为主流,中国需要加快跟进。二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国际分工已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欧美国家将加快自身“再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优势。中国需要逐步向国际分工中高端发展,谋求参与国际分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提升。三是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国际竞争已全方位展开,围绕制造业的技术、品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化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对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控制和主导。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唯有提升制造业的发展层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所言,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目标和任务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确立了更明确的目标,即中国建设制造业强国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第二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强国的中等水平;第三个十年,即到2045年,要进入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第一个十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到2020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稳固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优势产业;到2025年,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形成一批跨国集团和优势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明显提升。

根据行动纲领,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需完成九大任务,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和任务与德国“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相比,重点在于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这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是相符合的,并没有将目标和任务定的过于“高大上”,而是更多立足于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

德国与美国因为制造业本身就在中高端,国内研发技术、创新能力、资本充足度都较强,其目标和任务要明显高于中国。美国、德国的制造业发展计划,核心是“制造+信息化+服务”,具体表现为“软硬兼施”,即以软件为主导,以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提升制造业研发和生产水平;双管齐下,以制造+服务延长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以柔性的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将制造业与消费者直接连接;互联网+制造,以电子商务的渠道和网络信息技术将制造业与市场紧密相连。可见,德国与美国是在实现中国制造第二个甚至是第三个十年的目标和任务。因此,中国制造并不是要和德国、美国的制造业计划相比拼,而是要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走好自己的路。

九大任务可以提炼出六个关键词,这六个词相加就是“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即“创新+融合+品牌+绿色+服务+国际化”。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力量,政府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为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互联网+”就是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推动智能制造,以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为中国制造的产品拓展营销渠道。品牌是中国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式,中国制造需要更多的品牌产品,甚至是国际品牌产品来支撑。绿色制造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将逐渐被淘汰,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流,将服务融入产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销售与售后服务,使商品与服务资源获得最优化使用,形成制造+服务的最优化效应。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利益最大化。

路径和措施

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国制造2025”的首要任务。《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明确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其具体路径包括: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运用等。提高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水平,并非仅采取这些措施就能达到,关键还在于理念创新,要摒弃对传统路径的依赖,既要能够引进和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还要重视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形成全社会鼓励创新、重视创新的氛围。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行动纲领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一言概之,就是要推动互联网+制造业,通过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引领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物联网+工业,云计算+工业,移动互联网+工业,网络众包+工业等模式,通过互联网与工业的聚合裂变,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迈进。

品牌建设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品牌是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塑造面临三重困境:一是中国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打造品牌的能力不够;二是中国企业品牌难以打入国际市场,难以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国际品牌抗衡;三是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受到恶意打击,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利用中国品牌进行资本炒作等。《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加强品牌建设的路径,包括: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完善质量监管体系以及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等。品牌建设包含质量和营销多个层面,只有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以人为本,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融入企业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与产品特色,才可能打造出被市场接受与认同的品牌。

推行绿色制造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保障。绿色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的减排整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5%。对于碳排放总量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大国而言,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制造的路径包括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推动绿色制造的关键是要全社会都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否则,发展绿色制造的企业可能会因为成本高而不去采取绿色发展模式,在市场上难以与后者竞争。因此,要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引导所有生产者从事绿色生产。

此外,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国际化、强化工业基础、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都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之上,行动纲领还提出了要重点发展十大领域和实施五项重点工程。十大领域分别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五项重点工程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同时,提出了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保障措施,包括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以及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

要实现和完成“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采取多种路径和措施,甚至各个地区都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特色采取相应的路径和措施,不能盲目趋同,一蹴而就。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国际环境之下,制定制造业发展计划,要贯通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能将生产制造孤立于供应链体系之外,尤其是不能将重点鼓励性产业集中在某一个甚至某几个领域,否则,很可能又重复产能过剩之路,甚至形成中国制造的产量第一,但市场需求却不高的局面。所以,在各地执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时,还是要鼓励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更要避免在国际市场低价倾销,自相残杀。推进《中国制造2025》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市场主体乃至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

第17篇:《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跨越中国制造》系列纪录片,深有感触。它以《制造的竞争力》、《品牌在缝隙中渐进》、《创新的世界观》、《国际化之路》、《升级中国制造》 五级纪录片深刻讲述和分析了中国制造的产生 发展以及中国制造面临的一系列国内和国际危机并以我国转型成功企业为例,探讨我国制造业转型的途径和成功方法。

众所周知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以每年9.8%的速度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到极大提升。在这之中,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制造业可谓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升,能源危机以及国际经济危机的多重冲击之下,中国制造的优势已非常微小。传统的只依靠加工订单,赚取加工费用的粗放经营的生产加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国制造必须改变方式,加快转型才能在未来生存和发展。

中国制造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通过价格优势,冲击国际对手创造和拉动需求,取得了大量的原始积累。在新的国内外的局势下中国企业应该形成技术和品质为依托以低成本为手段的新方式形成竞争力创造效益。因此我们必须发挥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快,质量好,速度快的优势,努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创新,做自己的品牌。虽然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占有重大地位,但是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利润,以美国售价290多美元苹果产品为例,仅品牌就创造了160多美元的利益然而作为生产商的我们最多拿到4美元的利润,这还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反倾销制裁的威胁。这种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的格局必须要改变,而实现着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建立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现有的经济格局与1973的日本很相似,面临经济危机以及汇率不断升值的双重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成功经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获得很大的生存空间。我们可以一方面加快企业创新,一方面进行海外投资。比亚迪电池领导人王传福依托丰富的人力资源,自己创造生产线,改变电池配方,以高品质低成本,成功击垮国际对手,把比亚迪电池做大。在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时,提出技术为王的口号,重视企业员工的素质,每12人之中就有一个工程师,并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和专利,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为企业赢得了发展空间。在我国现在有很多像王传福这样的企业家,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加快企业的转型,创造品牌,努力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位。通过海外投资购买国外现成企业技术,利用当地人才和市场创造企业利润。另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重视市场营销,与顾客进行多重交流,加快顾客对产品的认知和认可,打响品牌创造更多的品牌利润。

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国际化经营、实现内向型企业向外

向型企业的转变、以积极的态度国际化竞争、制定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是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性大企业的根本之路。在我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以新的形态展现的世界人民的面前,“中国制造”一定会转变成“中国创新”。

第18篇:《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以故事化的手法,从竞争力、品牌、创新、国际化、升级中国制造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该片以“全球比较”的视野,将中国的实践进程嵌入全球经济格局中去观察、比较,从而让人们在观看之余,面对对中国制造的褒贬不一,冷静下来思考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未来。

《跨越中国制造》开篇就明确,改革开放以后, 在以广东、浙江为代表的沿海开放地区, 中国企业开始为欧美及港台企业进行接单生产及原件组装, 贴有 Made in China 标识的产品 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明显, 很快便走向了世界各地,中国制造的概念也因此产生。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到世界经济的洪流中,带有"中国制造"的标签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的同时,传播着中国的形象和影响力。

中国制造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首先,中国制造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为中国GDP 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吸纳了大量的劳动者就业, 在有效解决失业问题的同时, 也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转变经营机制赢得了有利的条件。同时, 中国制造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美国, 位居世界第一。根据联合国世界经济报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其次, 中国的出口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出口一直是重要的驱动力量。 中国制造为中国及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诸多的困惑和隐忧严重地威胁和阻碍着中国制造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

《跨越中国制造》中没有提及的是,在中国制造业依靠人力资源的优势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充斥着大量的负面新闻,过去廉价优良的中国制造变成了现在的低价劣质的代名词。虽然中国的企业能生产从从服装到高科技产品等等一切与人的吃、穿、住、行相关的产品,他们拥有和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制造能力和产品交付能力,但是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没有直接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他们做的仅仅是贴牌生产,依靠心血和汗水获得最低的利润。参考本片全球化视野的高度,本文欲通过分析中国制造的历史及现状,试图总结中国制造走出尴尬困局的途径。

通过观看《跨越中国制造》,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看到了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的奋斗过程,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学大师及成功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的探索,以及他们付出的极大努力,也看到了中国制造存在的许多问题。从04年开始,在世界多个国家尤其是美国出现的多起"中国制造"负面新闻(虫口有毒牙膏、宠物食品召回、玩具召回等)使"中国制造"逐渐成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频繁曝光于媒体的负面报道在损害中国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同时,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媒体报道中提到的与"中国制造"产品相关的问题,产品安全是被提及最多的一个问题,其次为国际贸易、贸易关系、人权等。这些问题反映了世界各国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中国制造"的担忧:在宏观层面,关注双方的经贸关系、人权等问题,在微观层面,报道侧重于产品安全,质量、设计及生产成本问题。媒体报道的变化清晰地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媒体形象的变化一一从初期的物美价廉到近期的廉价劣质。这些都反映了人们面对"中国制造"

时的失落与无奈。产品风险凸显"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呈现了一个劣质的中国产品形象,而这种消极的形象,又与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对劣质产品的健康危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基于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有关"中间制造"国际竞争力且其时国际经济影响的讨论逐渐升温。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低端、利润微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低成本优势易受汇率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成本提高、土地成本、"反倾销、反补贴"的冲击。为此,他们提出中国经济应通过技术创新、品牌经营等向产业链中附加价值更高的方向发展。似乎,中国只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变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且,在《跨越中国制造》中也提到了很多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案例,比如TCL、联想和东软等。以《跨越中国制造》第四集《国际化之路》中所提到的龙芯为例,龙芯诞生于中科院计算所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的龙芯课题组,2002年8月,首片龙芯1号“龙芯XIA50”流片成功(生产出第一个样片),一度被公众追捧为完全自主研发的真正“中国芯”,从那时起,中国人以为要对英特尔、AMD等处理器巨头说“不”了。然而,与本片中龙芯的正面形象所截然相反是,2005年7月,专业半导体调研机构In-Stat发布独立分析报告称,龙芯处理器架构与美国MIPS近似度达95%,龙芯二号处理器与美普思10年前推出的产品非常相似。接着,中科院计算所承认,研发过程中,在描述龙芯2号指令系统时,使用过“MIPS-like”或“类MIPS”等词语,后来改成了“龙芯指令系统”。最终,龙芯通过购买美公司专利授权,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叫好不叫座的市场反响,让龙芯处在了一个相当尴尬的位置的同时,也宣告CPU核自主产权战略的失败。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科技实力做依托,体现了一个国家技术水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做学问做研究的能力,而不是从一开始就以功名利禄为目标,否则最后不但浪费大量国家资源,还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资。

这似乎与我们日常媒体宣传的积极形象完全相反,但只是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中国制造。褪去中国制造各种爱国主义光环,我们为联想、海尔、华为等优秀企业走向世界,打造真正的中国品质骄傲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中国制造" 缺乏自主科研能力,国际竞争优势的脆弱性,意识到本土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依旧不强的现实。此时的"中国制造"不仅在提升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条'道路上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还面临的是" 前后夹击"的危险境地。只有扎扎实实把功课做好,在新的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国的民族企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后的“中国制造”不仅会变为“中国创造”,也会有更多像海尔、联想等国际知名的民族品牌的诞生。

对于中国制造的改善,首先必须扎扎实实把好产品质量关,其次要努力提升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最后要认真抓科学研究。中国制造在成长中的优势和缺陷、来自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以及全球市场不同的分工,“中国价格”的竞争优势、在帮助中国企业完成从无到有的原始积累之后,迫切地需要注入新的内容去补足在价格竞争力中存在的缺陷。"中国制造"虽然遍布全球,但却缺少如丰田、宝马、可口可乐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这些品牌也曾出现过产品召回,但召回对产品或品牌本身以及对"日本制造"、"德国制造"或"美国制造"的影响却与"中国制造"的情形大不相同。原因之一是它们已经树立了相对独立的品牌形象,超越了单纯的"原产国效应"。而"中国制造"因为缺少足够知名的品牌,在媒体报道中容易被看作一个整体,因而常常是"一只老鼠坏了一锅粥",一个劣质产品拖累了整个"中国制造"。

第19篇:《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在《跨越中国制造》的开篇的一句话:“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遍布着为世界而生产的企业,它们和它们生产的产品看上去都普普通通,但却造就了中国制造的一个时代。”让我感觉到中国制造是个世界的制造工厂,是廉价劳动了的代名词,这也意味着中国需要核心的技术,需要核心的竞争力。

从中国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更是近十来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瞩目的。其中,中国的廉价的劳动力也是其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的改善,物价的上涨,各种原因也导致了中国的劳动力的价值也在不断的上涨。中国经济尽情享受着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然而新一轮的“用工荒”已经敲响了警钟,这样的“人口红利”正在面临挑战甚至是行将枯竭。中国未来的经济的发展有很多需要深思的地方。

制造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什么?是物美价廉,是在有限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低廉的劳动力。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来自廉价的劳动力,美国平均每小时制造业的工资是10美元,而中国只有0.5美元,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是非常显著的。中国劳动力所拥有的数量足、学习能力快是中国劳动力的特点。中国制造从小工业作坊渐渐发展,如广东番禺的联亚制衣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出口型企业,为美国和欧洲的客户制造服装,只是在外商的设计下生成商品,只是简单的生产,像这样的企业很多,他们都只是简单的为外国公司制造产品,却没有核心,有的只是粗加工技术。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只有苦干,这使得中国人的劳动与朴实成了世界的财富。像是福耀玻璃和格兰仕

做电池起家的王传福,以技术为王的理念开创企业,以高的品质,低廉的成本发展企业,为此也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以此来与其他公司竞争。

但近年来,东盟国家的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不少发达国家的制造产业开始从中国转到东盟,像东盟一些国家制造的产品也是物美价廉,甚至比中国制造的产品更低廉。在这样的环境下的中国制造是必要转变经营与发展方式,不仅要制造产品,也要有品牌,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自己的技术产品,以此来保持中国制造的竞争力的持续性。

品牌在缝隙中渐进

在2009年在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企业重新洗牌,这也给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一个成长与生存的一个机会。资金短缺和全球市场的萎靡不振让很多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加工型、外向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品牌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而对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的冲击相对较小。这说明,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可以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中国企业要想更强壮的成长下去就要有品牌,而要做一个品牌并非易事。 在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市场的全球化竞争格局中,中国企业在品牌战中完全居于劣势。这突出表现在: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数量不多;中国品牌的世界影响力不够;品牌资产价值有待提升。

如苹果的一个售价为299美元的播放器而言,苹果的品牌和设计拿走了114美元,中国制造和组装企业拿走了4美元,其余的被零售商等拿走,为了这4美元中国却面对着贸易顺差与倾销的指责,应为这299美元都要进入中国的出口统计,这顺差在中国,利益在美国的事实却被忽略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没有品牌比没有技术更尴尬。所以中国的经济要想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更多、更强大的品牌。而做品牌,重要的不光是设计一个商标以及产品,更重要的是要与顾客去交流。如美国的苹果公司的成功也在于此。

中国企业在中国制造的、廉价的资源的前提下,企业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情况下,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要进行品牌化战略,不光要有好的产品,更要有好的宣传。如运动品牌安踏一样,安踏集团总裁丁志忠,在粗加工的代工过程中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了以后有更好的发展,并且不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制于人,开始了品牌的战略,并与中国羽毛球队合作,聘请孔令辉为形象代言。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随着孔令辉的夺金,安踏的品牌知名多,在国内的知名度被迅速放大,随后,随后安踏这一品牌进入了一个很快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国外的运动品牌的队伍中冲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创新的世界观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按照管理大师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其实,还应包括观念和思维的创新。这是最重要的。深圳特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归功于制度的创新。如果没有特区拓荒者的观念创新,就不可能有制度的创新,更谈不上深圳的惊人成就。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全球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大的趋势下,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企业家,都应当学会用世界的眼光从高处和远处审视自己,衡量自身,随时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通过改革和开放,迅速加以克服,以求赶上和超越。否则,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企业来讲,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能否创新已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

创新不仅是在技术上的创新,也是在符合消费者的创新,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确保企业的稳定增长。其次,有利于企业创造超额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亏损,但苹果公司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重度萎缩的情况下,他们的产品依旧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在2009年的第一季度其业绩远远超出了预期,这说明了创新不一定带来盈利,只有那些符合消费者心里的创新才能独步天下。

国际化之路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企业逐渐发展起来,在开拓完成中国本土市场的基础之上,逐步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与海外资源,对外的直接投资和对国外的企业的并购成为了中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的最主要的依托。

企业的国际化要求企业要在管理、生产、营销、人才国际化。同时企业国际化也是谋求更大范围的竞争、谋求自我品牌的提升、谋求产品质量与生产技术和人才管理的提升。

企业在国内市场饱和,需要找寻更多的市场,国际化可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更多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在海外市场寻找更优质和更低廉的资源,以降低其生产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竞争力。企业还可以在国际化道路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优秀的对手竞争,不断地磨练自己,是企业本身逐渐在国际化的竞争中不断成长,不断地向国外企业学习新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熟悉海外市场的要求与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生产更多既符合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又符合海外市场需求的产品。

例如:联想集团宣布并购IBM谈判成功。并购受到了中国及国际的广大关注,但并不被十分看好,被称为“蛇吞象”。然而,在并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联想的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联想如今的三个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美国的研发基地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所以,联想买回来的不仅是产品,是专利,更是三方人员在一起的合作。这种合作本身对中国技术人员、国际技术人员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利用国际化的资源,去领导国际化的团队,使用国际渠道,打开国际市场。还有中国的华为公司,从不发达的国家的业务做起,一直到发达国家的投资与市场的开拓,使其不断的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升级中国制造

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制造,升级中国制造。随着各种制造成本的上升以及资源短缺,中国制造的升级已经势在必行,只有找到低成本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中国制造才能继续生存和延续。因此要选择企业上升的空间,以及升级中国广大的制造企业是持续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改变企业的生存方式和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如比亚迪从电池起家,但王传福和他的团队很清楚的认识到廉价的劳动力已经不是竞争力了,因为全球手机电池利润率的上升空间已经很有限,秉持技术为王的经营理念,大量增加工程师团队,为企业增加足够的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并延伸业务,得到了更多的利润空间,将自己的企业从卖体力转向为卖技术的高附加值推进。这种以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式的改变,从原始的简单的加工生产到拥有自己的技术,通过出售技术获得更高的利润,使企业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

再比如长春的一汽集团采用丰田生产方式,不仅节省了生产所需的生产空间,而且节约了成产成本,不储备不需要的零件,不生产没有订单的产品,这样减少资金流动,减少各环节的生产成本。使得企业在不增加人员和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好的管理方式可以使得企业而事半功倍,一个落后的管理会使得难有更大的发展。

跨越中国制造,企业要向品牌发展,要有好的产品,要有创新的世界观,要生产符合全球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的人们所需要的产品,要在立足于本国的市场的基础之上向国际化转变,要升级中国制造,要转变企业的生存方式,要转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产品的利润空间。制造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持续的发展下去,需要合理的分配机制,需要有企业自己的文化,让各类行业的人才有稳定的就业的发展机会,以保证人才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不断提高技术与能力。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的奋斗过程,还有国际经济学大师及成功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的探索,以及他们付出的极大努力。在未来的国际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企业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的空间,中国制造必会有一天转变成中国创造,也会有更多国际知名的中国的品牌诞生。

第20篇:中国制造 走向全球

“中国制造”走向全球

向南小学:何颖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商品形象的变迁,感受“中国制造”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2、感受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美好前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简单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出力。设计思路:

1、结合上一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链上的重要一环。

2、通过“中国制造”的崛起,让学生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并为之感到自豪。

3、从对“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思考,激发学生发展祖国经济、打造中国品牌的热情与理想。

4、“我为家乡创品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现代商业活动的一般常识,扩大认识社会视野,树立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美好理想。教学过程:

一、表演导入:

师:同学们在逛超市的时候,应该可以看到货架上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商品,泰国的大米、南美的咖啡、法国的葡萄酒、韩国的高丽参、意大利的皮鞋、瑞士的钟表…….,其实啊,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商场,也可以看到来自我们中国的商品。不信,请您先看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学生代表:表演教材54页的小故事。(李明从欧洲回国探亲,买了很多礼物送给家人,回家拆开以后,才发现这些礼物其实都是“中国制造”,探亲假后,李明带了很多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去欧洲。)

二、“中国制造”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师:

1、“中国制造”正在走向全球,受到不同地区和人们的欢迎。出示课文56页的三幅图片

(黑人说“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我们卖得起,用得放心。

黄色人:在我们东南亚国家,许多人都爱上了质量过硬的中国电器! 白人:“MADE IN CHINA”日益成为品质的保证,现在我正考虑买一辆中国制造的轿车呢!)

2、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咱们的中国商品了,请同学们阅读55页的故事,读完后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

学生自由说读完故事后的感受

师:是呀,中国商品已经深入外国人的家庭,由于其物美价廉、生产范围广泛而被人们需要。咱们通过一份小资料来解读“中国制造”的相关数据。56页资料卡

3、上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查阅了相关资料,大家是否还知道哪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是否还知道一些类似的故事,请将你所查到的资料填入56页的表格,把相关讲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互相讲自己搜查到的相关资料和故事。 师:老师也查了一些资料,找到一份2006年中国产量第一的商品资料:

洗衣机

1443万台

24%

彩电

3936万台

29%

木杆铅笔

65亿只

55%

金属打火机

接近6亿只

80%以上 维生素C

5.2万吨

50%

青霉素

2.2万吨

60%

玻璃保温容器

2.7亿个

33%

人造金刚石

10亿克拉

60%以上

三、了解因“中国制造”而出名的城镇

师: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我国有很多原来默默无闻的小城镇也开始闻名于世。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通过一些知识竞赛题来对这些城镇,以及商品出口情况作具体了解。 出示竞赛题:

1、下列哪个城镇是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和原料基地:(

) A、浙江诸暨市大唐镇

B 广东深圳市龙华镇

C 江苏连云港 B、浙江诸暨大唐镇拥有袜业企业:(

) A、上百家

B、上千家

C、上万家

3、大堂镇2003年产袜88亿双,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5%,国际市场份额的(

A、10%

B、25%

C、35%

4、下列哪个城镇,几乎汇集了全球90%以上的计算机生产厂家:(

) A 福建省厦门市

B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

C、广西北海

5、有人形象地比喻,如果(

)的电脑生产“打个喷嚏”,世界电脑市场就会“发烧”。 A、东莞

B、广州

C、香港

6、(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A、浙江义乌

B、山东烟台

C、辽宁大连

四、“中国制造”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师1:通过知识竞赛题,大家知道了我们很多小城镇都因为制造出口大量商品而著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中国商品能以物美价廉著称?为什么许多外资企业纷纷到中国来投资?目前世界前五百强企业中,已经有近四百家在华投资设厂,我国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呢? 师2:对,同学们知道了,物美价廉、投资设厂都是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可是,如果靠廉价的劳动力来占有世界市场,对我国来说是好还是不好呢?请大家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 学生进行自由辩论。

师3:如果要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经济收入以及中国商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不能仅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还要依靠高新的技术,其实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出口商品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出示59页的三幅图片:从这几幅图大家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商品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发展,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一些企业不仅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区别?)比如TCL、海尔、华为集团等,华为电子公司甚至正努力将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拓展到海外,把不折不扣的中国技术、中国品牌带到国外。请看深圳华为电子公司的全球研发中心分布图及文字:60页

四、我为家乡创品牌

1、你身边有出国创业的事例吗?请说一说。

2、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商品是值得推广到世界的。咱们深圳有什么优势产品吗?请选择一种,尝试为其出口国外、打造品牌献计献策。

深圳商品:电子产品、钟表、五金、家具、女装等

3、小组:

市场调查组

外观设计组

广告设计组

产品销售组

商标设计组

商标:俗称牌子、品牌,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表明其商品并与他人商品相区别,而在自己的商品上附加的显著标志。这种标志由文字、图形或者文字与图形的组合构成,具有,好读好记,独具风格。

最好的中国制造范文
《最好的中国制造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