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大学生感恩教育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05 06:02:5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学生感恩教育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 报。”它教诲世人,当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 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现象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感恩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目前,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显得十分薄弱,尚需大力加强。

1.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 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在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强烈愿望需要 去博弈实现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似乎就能“一俊遮百丑”。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 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 力。现在有,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 动的“冷漠一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 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2.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 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中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在考人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 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 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既 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德育理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 接班人,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3.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的败坏,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 负面效应。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 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 漠,我们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总之,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

二、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

1.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的爱。生育我们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一天天将我们养 大,养育我们的父亲用宽厚的肩膀将我们高高地托起,让我们看见外面的世界,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爱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 们首先要感恩父母。对父母的养育,我们应心存无尽的感恩与报答之情。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祖国的培养和来自自然的赏赐。

2.大学生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然而,在大学校园 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对老师的辅导答疑,连句“谢谢老师”都不会说的学 生并不鲜见;更有甚者还给老师起外号。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学生的成长中,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今 天的大学生更应该像毛泽东当年尊重、感激徐特立那样,来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师,要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及尊重老师的创造。

3.大学生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 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大学生更应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 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的真正涵义。每个大学生都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努力塑造完美人生,努力把孝心留给父母,把关心留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留给祖国,把信心留给自己。

不难想像,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对教导自己的老师都不在意、对自己的恩人都不感激,何谈今后关心民生、贡献社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无疑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既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及完善的人格。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珍惜老师的启蒙、教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体会国家、社会与他人的资助之恩。只有这样,将来才有能力担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感恩教育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 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如何找 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一些人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亏欠”, 却不想自己给予了他人和社会什么。为了虚荣心,他们不愿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每个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 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不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 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 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通过感恩 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培养

[摘 要]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感恩意识的培养,对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感恩教育的滞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感恩意识缺失背后隐藏的是道德教育的弱化问题。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必须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感恩;感恩意识;缺失;培养

一、感恩:一个传统与现实的话题

说到感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西方感恩节。据说,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北美新大陆寻求宗教自由。在第一个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十分艰难。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感激上帝的恩典,按照宗教传统习俗,他们决定选一个日子来永远纪念它,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这就有了美国感恩节。感恩节体现了西方那根植于人们灵魂深处的感恩意识。 在我们的记忆中,犹太人那种感恩意识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刻骨铭心。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伴随着苏联政权的建立,犹太人纷纷从俄国领土上迁出。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犹太人陆续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肆虐欧洲的反犹浪潮妄图灭绝犹太民族的时候,哈尔滨曾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居中心,居住人数最高曾经达到2.5万人,并具有完整的社会体系。虽然二战后,犹太人大多离开了哈尔滨,但是哈尔滨一直是他们感恩的地方。同样,二战期间,上海市民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千多名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杀害。为了教育后代不忘中国人民的恩情,以色列政府把这个历史事实写进了他们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

感恩,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并不陌生。经历了五千年历史文化浸染的中华民族同样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中华文化的骨子里就有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情愫。当然,传统文化中,感恩着重体现在“忠”与“孝”上,忠是对封建帝王的感恩,孝是对父母长辈的感恩,“忠”、“孝”的感恩文化把中国从一个诸侯国家推向中央集权大国,也浸润到寻常百姓心中。我国历史也不乏感人的感恩范例,从《三字经》里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名句,到孟宗“哭竹”、王祥“卧冰”、庾黔“尝秽”、“割股疗亲”等传说,足可以证明中华民族那深沉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愫。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理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懂得感恩的人,必然会有“知恩图报”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对他们恩惠的认知和报恩行为的实施,关键在于感恩意识的培养。

一个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便开始接受爱,从父母亲人的疼爱到同学朋友的关爱,从老师的教育到国家的培养,我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倾注了无数人的关心和爱护。父母给予我们身体,给予我们生命,没有父母的含辛茹苦,我们就不可能长大成人。我们对父母感恩,就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感恩父母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没有老师的耐心教育,我们就不能从“自然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人”。我们对老师感恩,就应该尊师重教,牢记老师的教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对老师的最好回报。社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教育和就业的机会,我们感恩社会,就应该服务社会,建设好社会。周围的人给予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给予我们种种关怀和照顾,正是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帮助,我们才能生存和发展,我们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我们对所有的人感恩,我们就要从内心对他们有真诚的感激之情,并把这种感激之情化为为他人服务的自觉行为。

二、培养感恩意识: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和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对道德教育非常重视,但往往导致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远离生活,忽视个体道德的完善。感恩,是做人的基本品德。缺乏感恩意识会影响人的成长与发展,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会自觉为社会服务,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1、培养感恩意识有助于个体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一个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人,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也必定会对社会心存感激,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人们摆脱对利益的单纯追求,有助于人们人格的完善,有助于唤起人的感恩心和感恩情,用感恩心来融化人们的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

2、培养感恩意识可以帮助人们确立社会责任感。有感恩意识,我们就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和来自社会的关怀,体会大自然的恩惠,增强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人不至于只生活在单调而紧张的环境中。学会感恩的人,才会体会个体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离不开社会关怀,才会自觉服务社会,建设社会,树立起维护社会形象和为社会建设改造职责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感恩意识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道德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引导被教育者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可以培养人们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青少年群体中的忘恩负义现象,尽可能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正是学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要义。

4、培养感恩意识可以唤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个人为他人做了善事,得到他人的感激和尊重。这种感激和尊重会化为更大的精神动力,激发起他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种感激和尊重会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形成一个和谐而令人愉悦的心境。

5、培养感恩意识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都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与能量。尊重自然,感恩自然,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生存境界。通过培养感恩意识,引导人们对大自然的恩惠心存感激,就会对自然产生关爱、保护意识,才会自觉保护好自然环境,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隐藏在背后的是道德教育的弱化

(一)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感恩教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导致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私任性、坐享其成,对父母不敬不孝。据《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在北京城某高校就读的女大学生,因与父亲闹了点儿别扭,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维修,就在其居住的地方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目的是“寒碜寒碜我爸爸”,这位为人女儿的表现着实令人寒心。东南大学曾经对该校100多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调查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尚且如此,其他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2、忘恩负义,麻木不仁,获得救助不感恩回报。《中国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他们为何忘掉恩人”的报道,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13年来,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当老人双目失明,卧病在床时,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没有人来探望了。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中国青年报》也报道过,去年6月30日,从山东老家来沈阳的年仅17岁的韩磊,在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附近的丁香湖游泳时,发现一名溺水的男青年。他奋力游了300多米,将落水者托出水面,而自己却因精疲力竭被大浪卷出10多米远光荣献身,人们被他的见义勇为所感动。而被救者自现场离开后至今没有站出来说一声“谢谢”,又着实令人感到被救者的不可理喻。面对别人救命之恩都显得如此地麻木,社会上见死不救,为富不仁也就不足奇了。

3、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经常抱怨社会不公平。青少年喜欢拿中国和西方国家比较,生活在农村的喜欢拿农村和城市比较,生活在中西部的喜欢拿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认为现存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时常埋怨“生活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社会提供的学习、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太少”等等,他们在抱怨社会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没有考虑过我们的具体国情,只是一味责怪家庭、学校和社会,思考问题片面化、极端化。

4、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缺乏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青少年公德意识之差,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经常看到部分青年学生,不注意保护环境卫生,不爱护社会公物、学校公物和自然的花草树木,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他们乱扔垃圾、踩踏草坪、采摘花朵。公共设施被“伤残”后的无奈,旅游景点被刻上“某某到此一游”后的伤痕累累,足可以证明我们对环境、对自然的藐视和破坏到了如此残忍的程度。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感恩意识缺失背后隐藏的是教育问题,是道德教育问题。感恩意识缺失当然与学校的道德教育有关,但家庭、社会都要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负责。

1、家庭教育观的问题。部分家庭在孩子教育上只注重智力投资,不注重基本品质的培养。孩子自幼生活在一个被爱笼罩的环境里,不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过着“衣来伸手,饭来伸口”的生活。加上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是应该的,为了孩子,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很多家长已习惯了为孩子默默奉献,不愿意将自己的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压力呈现给孩子,既不给孩子感知,也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正是这种毫无原则的宠爱、溺爱,无意中助长了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不顾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对父母都不尊重的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也就难以产生了。

2、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虽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铺开,但新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升学考试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方式。中小学校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下,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而道德的培养和情感教育被弱化了。在大学的道德教育中,传统伦理的孝敬观念、现实生活中正确人伦关系的培养同样被忽视,感恩变得可有可无,老师的教育、父母的付出、社会的帮助,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感恩意识变成一句空话。

3、社会环境的问题。当我们进入市场经济的门槛时,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虽然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的求利心理。当人们长期受压抑的求利心态渐渐被“正名”而得到认可,并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后,一些人便置良心与道德于不顾,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在资源分配、经济收入、教育机会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情感以及无规则、无节制的攀比使一些人在接受社会或个人援助时,也会产生一种“心安理得”、“受之无恩”的心理。这些,都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负面作用。

四、培养感恩意识:社会教育的一个系统工程

(一)全面了解感恩的构成要素,为培养感恩意识打好基础。感恩有一个认知、情感和实践的过程。感恩的第一层次是识恩、记恩,即个体认识到其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是社会与其他人恩情的结果,并且把社会与其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永远记在心上。感恩的第二层次是报恩,是在识恩、记恩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感恩的最高层次是施恩,即将感恩的意识和报恩的冲动转化成为施恩的行为。施恩不能带有功利性,它是自觉的、不图报的,否则,施恩者就不会心情愉快地去帮助别人。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才能真正地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在必要时为祖国献身的信念和品格。

(二)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进程的起点,它自然的教育方式,生活化的教育内容,让人们获得关于善恶、真假、好坏、是非等做人的最初观念。父母是孩子最初教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培养感恩意识方面,起着学校和社会道德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奠基作用,应该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做感恩的典范。共同的家庭生活空间,使家庭感恩教育具有“言教”和“身教”的同步性。“身教”对孩子来说,是对父母“言教”的印证。对别人的恩情,家长要善于言谢,善于回报。父母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孝敬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主动与邻居搞好关系。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进行心理和情感上的沟通,对孩子要正确施爱,而不是宠爱、溺爱。家长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不能放任自流。家长的示范,必然会换来孩子对家长的感激和孝敬。二是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有逆境,特别是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适当让他们从事一些家务劳动,让他们体验到家务劳动的琐碎和繁杂,为父母的长期付出而感动,慢慢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的道德教育。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对感恩意识的形成起着生根作用。针对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不强的现状,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重新定位,加强感恩教育,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化,道德教育目标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一要把培养感恩意识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要把感恩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在家里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校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之恩,工作生中离不开社会、单位、朋友的帮助。只有心存感恩,知恩图报,一个人才有可能立足社会。二要找准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学校的感恩教育不要定位过高,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小事抓起,如培养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苦;帮助老师擦黑板,尊重老师;关心周围的同学,搞好与同学的关系;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踩踏花草、不虐待动物等等,慢慢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三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逐渐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积极走向社会,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如南京大学组织学生算一算父母一年在家的花费和自己每年在学校的花费,河海大学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则要做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这些教育方法都值得借鉴。

(四)营造一个有利于感恩意识成长的社会环境。学会“感恩”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才有利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一是全社会都要形成一个有利于感恩意识成长的社会环境。要利用好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媒工具,大力宣传感恩教育,报道开展感恩教育的情况,对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推广和宣传,对一些知恩不报、忘恩负义的典型也要适当暴光,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大力弘扬感恩精神的良好氛围。二是设立中国感恩节。西方的感恩节虽有其宗教内涵,但我们完全可以吸收其积极成分,融入传统美德中,并赋予新的涵义,设立有中国特色的“感恩节”。这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举措,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感恩意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抓手’。通过设立中国感恩节,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让成年人互相体谅,人际关系更和谐。

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基本途径,虽然在感恩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各有特点,但由于它们在对青少年施加教育的影响上具有同时性,因此,在功能上它们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三者的教育目标、要求等方面在方向上基本一致时,其教育合力才会使教育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地发挥。所以要将感恩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对家庭、学校、社会进行调适与协调,以期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平.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探微[J].教育评论,2006,(1).[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3).[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 (4).

推荐第2篇:大学生感恩教育班会心得体会

10月22日晚上7点30分,计算机系11级计1班及2班全体同学在计算机楼108室开展了主题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班会活动。此次活动目的是通过开展以“大学生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安全知识教育班会,增强学生们的感恩意识,全力营造“感恩”文化,进一步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文明礼仪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积极构建文明校园、亲情校园、和谐校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报效祖国思想;让大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深刻理解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保护环境、勤奋学习、回报社会;珍惜幸福、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班会就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感恩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此次主题班会采用了(宣传活动的意义,举行感恩活动,以“感恩”为主题布置宣传板,悬挂条幅,创设校园感恩氛围,班级制订感恩活动方案以及召开感恩主题班会等新颖的方式。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如下现状:如今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对家长的关怀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很多时候表现得比较自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重要性。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肯定是感有心生,表现于外。很多人不懂得感恩,是因为他没有对比,没有感受,没有苦与甜的比照。我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宣传和灌输,需要营造一个相对的环境。大家注意否,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很多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听过报告后往往表态,要学习那些先进人物,而且这样的感动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另外的例子,从教堂做完了弥撒或者观礼,人们往往心境平和,面带笑容和感动,为什么呢?因为刚刚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感动,人们都能够得到一些精神的升华。

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主要是通过是多组织活动,让学生们在社会活动中感受别人的辛苦付出,感受生活的艰辛与丰富,逐步发现自己的一份努力,换来心灵的净化,在灵魂的升华上可以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这样这种感恩教育才能够发乎情,止乎礼。恰到好处地完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步骤。

生命只有在感恩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感恩中才能永具魅力。感恩构筑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成为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通过此次主题班会活动,我再一次深刻的休会到: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体会感恩是一种幸福。学会感恩是一种文明。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了:父母养育了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同学朋友关心我们,他们在某一瞬间给了我们感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了:思想和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许多学生学会了发现爱、感受爱、懂得爱、播种爱、传播爱;通过感恩教育,学生体谅父母的多了,浪费的少了;学习的热情高了,逃课的少了;遵纪意识强了,违纪的少了;同学关系更融洽了,矛盾冲突少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相互不理解的事少了;通过感恩教育,达到了培养人、教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然而感恩教育不能流于表面,给父母洗脚固然一个重要的活动,但能不能从内心感激父母的辛劳和奉献,自觉主动地寻机回报,那才是感恩教育有了成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诗词俗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和亲情关爱。因此,开展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课。

开展感恩活动,使我们大学生体会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去尊敬师长、去关心帮助他人、去勤奋学习,去学会包容;开展感恩活动,对大学生起到了提示、启发、引导、教育的作用。他是思想教育新的载体、切入点和着力点;开展感恩活动,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开展感恩活动,使大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必须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收获并不都是自己的成就;开展感恩活动,在重要的纪念日、节日进行的效果更好,我们注意了活动的多样性、参与性和实效性。

由于在座的同学积极表现,使这次主题班会开得很有意义,很成功,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安全系着你、我、他;愿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和鲜花;愿平安永远着伴随我们大家!

感恩活动,我们在继续„„

推荐第3篇:大学生 感恩教育 活动 策划

关于举行感恩教育、诚信做人演讲比赛的通知

各班级:

响应学院团委号召,弘扬中国感恩和诚信的传统美德,推动我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系学生办和会计系关工委决定于2012年3月举办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感恩教育、诚信做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为了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此次活动,系办决定本次活动设立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三名,分别给予80元每人、50元每人、30元每人的奖金,奖金合计270元。一二等奖获得者将代表本系参加全院的比赛。比赛由系团学会具体组织。

二0一二年三月四日

关于举行“等花盛开”活动的通知

各班级:

根据学院团委的统一安排,为展现女生的风采,推动全系女生树立良好的形象,系学生办和会计系关工委决定于2012年三月举行面向我系全体女生的“等花盛开”活动,为了鼓励广大女生参加此次活动,系办决定本次活动设立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6名,分别给予80元每人、60元每人、20元每人,合计380元的奖金。一二等获得者将代表会计系参加学院比赛。希望各班级积极动员组织。活动的具体组织由系团学会负责。

二0一二年三月七日

关于举办“和谐商务、有你有我”活动的通知

各班级: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增进同学们的安全技能,会计系学生办和会计系关工委决定于2012年3月举行会计系第三届“和谐商务、有你有我”安全主题教育,为了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本次活动,系学生办决定本次活动设立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分别给予80元每人、60元每人、40元每人,合计460元奖金。活动的具体组织由系团学会负责。

二0一二年三月八日

推荐第4篇:重拾感恩——浅析大学生感恩教育

重拾感恩

——浅析大学生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这一现状,对高校大学生要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人格健全与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说,当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然而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美德被部分大学生所遗忘,感恩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所以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一、感知感恩,提高感恩意识 感恩,源自基督教教义,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被解释为“恩惠就是他人给予的好处,感恩就是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所以,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及他人给自己的恩惠由衷的认可并且真诚回报的一种行为。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知恩图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使感恩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行为习惯,成为一种潜意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平时比较任性、自私,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会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的生辰,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而家长方面,过多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基本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是感恩意识淡化的重要因素,学校感恩教育缺乏实质内容,教育方式单一,仅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灌输层面,学生体验不到真实感。社会舆论宣传教育不够是感恩氛围缺乏的深层因素,当前社会环境也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所以,家长的溺爱、学校教育的空白、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使部分大学生成了不懂感谢、不懂感激的“冷漠一代”。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时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以及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作为主要支撑。人与人之间应该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爱护、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大学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未来主力军,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他人富有爱心、对工作全力以赴、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学习场所,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特别在高等院校,95%的学生是寄宿生,校园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当前高校普遍对感恩教育比较忽视,对感恩教育的事实力度小,即便进行感恩教育也只是一个形式,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不能激荡学生的心灵,只能成为智育的附庸。因此,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必须注入感恩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学生自觉参与感恩行动的行为习惯,开展感恩教育符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

(三)感恩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必要途径

1.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感恩意识是每位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

2.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高校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感恩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感恩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提升情商。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在为人处事方面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受欢迎的人,因此容易获得工作岗位,大大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不是人的天性,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也不会天然生成,需要教育者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高校的感恩教育,在某种程度是属于一种“由于中小学教育缺失而造成的大学补偿型德育教育”,因而,应注重“基础”,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知恩、识恩、感恩情怀和意识,将本应在小学、中学时候进行的感恩教育“补偿回来”。

(一)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感恩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合力构建一个协调的教育环境。高校作为大学生现阶段的教育场所,应该为大学生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感恩意识,自觉感恩。在学校搭建感恩教育的载体,可以开展感恩专题教育、讲座,开通心理情感热线,在特定节日举行感恩活动。“百善孝为先”,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在假日里让学生帮助父母做些家务,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劳,父母也要帮助孩子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二)充分发挥“两课”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

高校的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目前两课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或者是一般意义的知识讲授,丧失了最初开课的意义。两课教育应该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将感恩教育作为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其教学过程中,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充实并强化感恩教育,使两课教育真正发挥其效力。

(三)重视“导师”基层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

感恩教育无处不在,要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导师”更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他们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与学生接触频繁密切,易于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其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因而,作为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导师”利用日常的助学工作适时开展不同形式的感恩教育,对于唤起学生们的感恩心、增进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

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写感恩家书”等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联动,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实施感恩,可使大学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面对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培养大学生感恩教育为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2]谢丽芳,胡光明.高校“感恩”的缺失与重拾[J].科技资讯,2008(33)。

[3]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评论[J].2007(2)。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5]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职大学报,2005(3)。

[6]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推荐第5篇: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屈家安郭胜利刘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摘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成为引领社会文明建设的力量,是时代对大学教育的历史呼唤。近年来,学者们对大学生感恩教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文章就近年来学界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作者简介】屈家安(1978—),男,江苏泗洪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职成教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刘菲(1980—),女,江苏苏州人,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编辑理论。郭胜利(1956—),男,河南洛阳人,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职成教院教授,研究方向:材料物理学。

当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关心更是无动于衷,毫无回报的意识,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感恩缺失现象较为普遍。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感恩教育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学界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专著研究

感恩作为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因此在宗教、伦理、文学、教育等领域,都可见到感恩思想之光。但对于感恩及感恩教育的专门论述却非常零散,专著稀少。

在我国古代,感恩与感恩教育主要以“孝”和“孝道”的表现形式散见于“四书五经”、古代诗词、名人家训等中,孝的意义与孝德的培养是主要内容。在当代,有了一些从伦理学方面对感恩进行论述的专著。到目前为止本人主要收集到《中学生感恩故事全集》(滕刚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学会感恩》(夏午主编,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和《感恩》(小山主编,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它们以伦理故事、哲理小品的形式来诠释感恩;2006年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感恩教育与德育管理手册》一书,详细介绍了感恩教育。风云著《学会感恩,懂得分享》,崔雪娇著《学会施恩,懂得感恩》等,大多是从哲理视角或从感恩与情感、人生、工作的关系角度展开,与大学生感恩教育关系不大。

在国外,早期感恩研究主要体现在宗教当中,因为感恩是信教徒宗教活动的主题之一和宗教生活形式之一。到了近代,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中涉及到了感恩,这是对感恩的世俗研究的开始。他主要分析了感恩的社会意义和感恩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当代,感恩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道德情感理论等,阐述了对感恩心理的认识,包括

感恩的实质、感恩产生所依赖的条件、感恩的作用等。这些内容在刘建岭的硕士学位论文《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中也有体现。

二、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论文研究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门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有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华中师范大学何莉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西南大学郝大勇的《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河南大学李秋娟的《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华东师范大学范志英的《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德州中学为例》,哈尔滨工程大学吴殿峰的《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陈秀兰的《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戚哲民的《当前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 ;期刊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烟台大学任现品博士的《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该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河南大学的杜建政教授发表了《感戴的道德情感理论》、《感戴研究综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喻文德的《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8期)、胡虹霞的《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第5期)、丰根凤和刘家桂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6期)、梁勤儒等的《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的感恩教育》(《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等。湖北大学教育学专家徐学俊教授说,在我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觉得自己接受老师及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其主要原因是感恩意识缺失。对此,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责任。比如,大多数父母只盯着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把上重点、读名牌视为头等重要的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而学校教育则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培养。社会上激烈的竞争法则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致使人们的防范心加强,对无私伸出的援手往往也存疑义。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必然使得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接受,不知责任。著名作家刘醒龙认为,最好的报恩方式就是:假如我帮助了你,你再去帮助他人,大家一起把爱心往下传递。这些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研究者对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内容主要聚焦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宏观操作部分,对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部分探讨不多。同时实践方面的研究也不够全面、系统,表现为侧重于宏观策略的研究且研究很笼统,对具体操作的研究较少,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目标的研究不够明朗,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

三、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实践研究

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配合学校正在开展的以“知恩、感恩、报恩”为主要内容的“三恩”教育活动,济南大学信息学院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寄一张明信片,打一个问候电话,发一个祝福短信,做一件报恩事,表一份感恩情”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师生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教育活动切实将知恩感恩报恩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和人生品格,自觉做到常惜知恩之遇,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报恩之事。广西河池市结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于2008年5月6日在河池职业学院举行全市大学生“讲孝敬、懂感恩”主题教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发起“一封家书”活动,让学生家长用最传统的书信方式,提笔给孩子写一封家书,算一笔求学账,诉一段人生经历,寄一份殷切希望。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委进行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以班级生活,集体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开设相应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感恩意识,健全学生的人格。

四、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以上感恩教育的研究、实践和本论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良好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验经验,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1、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虽有所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分数、升学率和就业率。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大学教育沦为就业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高校的功能包括教育、科研与服务社会,其中教育是基础,而德育在教育中又处于首要地位。感恩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一些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导致情感冷漠,责任心与协作精神匮乏的现象对于“学校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感恩教育活动化,缺乏系统性

每个人心中感恩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但是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搞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盲目地“顺应潮流”、“追赶时髦”,主观臆断地“一摁了之”,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的做秀表演,如许多学校不约而同地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以给父母洗一次脚作为家庭作业等等。教育者在没有讲清感恩活动的精神内涵的情况下盲目让学生“活动”,活动收不到应有的成效,许多家长甚至感到莫名其妙,认为不过是学校的一时心血来潮,使活动的真正意义消解。而学校管理者在总结、评价学校的德育工作时,往往罗列学校搞了哪些感恩教育的活动,这无疑是感恩教育中的短期行为。举办活动不是目的,而应成为教育的手段和渠道之一。在实际情形中,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人长期规划,这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3、感恩评价体系不完备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致使感恩教育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学生本来有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如在思想上认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当他们看到忘恩负义的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原有的道德意识就会发生动摇,进而放弃了对他人感恩。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将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失范状态,使感恩教育很难在大学生的心灵中引起震撼。

4、感恩教育流于形式

教育的形式主义是感恩教育的泥潭。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我们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当前学校进行的感恩教育常常停留形式,例如,一些大学给生布置的作业是“给父母洗一脚、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这种行动的原意是善良的,但这也仅是形式。“感恩”当然需要形式,但当我们把感恩变成一种活动、甚至是一种运动时,一方面,我们可能因为表达了应该表达而未表达的感恩,而使我们得到某种精神上的安慰或自我感动;另一方面,由于形式的轰轰烈烈也极可能使原本应该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善良品质又一次流于形式。感恩教育走进形式主义的泥沼,当然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智育的附庸,最终会造成这个群体情感生命的钝化与迷失,又促进了人性的异化与扭曲。

以上通过对感恩教育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回顾和梳理,对当前我国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构建高校感恩教育的较为完整的框架,为现阶段高校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82.

[2] 葛昕明.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3] 陈一虹,徐锋华.论大学生感恩思想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9月.

[4] 戚哲民.当前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4.

本文系2009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为:SZ09020

推荐第6篇: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具有奇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字:大学生、感恩教育、和谐校园

感恩作为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已延续有几千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卧冰求鲤”的典故到《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床,孝于亲,所当执”的名句;从“孟宗‘哭竹’”的传说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处世信条,其中表达的感恩之情都让我们敬佩至极。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进入一个全新、高速的社会转型期,开放的现代化社会经济体制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物质财富的增长,给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优越的成长环境。“80后”、“90后”学生也有着非常可爱的精神特质,如:个性鲜明、心态开放、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生活。汶川地震后的义务献血、奥运会期间志愿者出色的表现等,都说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80后”、“90”是能够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但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国家的培育之恩、社会或他人的资助之恩不知回报的也屡见不鲜。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日益增多,据资料表明,大学生的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些自杀的大学生不但没有做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且连对自己的父母、亲人负责都没有做到。他们没有对生活抱有感恩之心,不仅给父母带来一生无法医治的伤痛,更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二、大学生缺失感恩教育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为很多人们提供了客观的经济利益,在竞争的压力下不断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满足了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但是市场经济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竞争性的观念也渗透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不断的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层面,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惟利是图的心态,由于竞争的压力,也使一些人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判断,产生错误的思想,导致其价值观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形,所以大学生在意识上产生“失恩”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络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将最新的咨讯以最快的方式传播给人们。但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不少内容过于强调自身利益的追求,美化个人主义,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一些不健康,偏激的文字,图片等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判断。一些不求真实,不客观评论的文章,很容易误导阅历不深,识别能力缺乏的大学生。网络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各种价值观、生活方式、外来文化充斥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二)学校环境因素

虽然学校一直以来都宣扬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这就是学校教育的弊端。在中国,教育与升学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众多评价指标中,学习成绩成为首要的指标,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尤为注重成绩,对学校而言升学率高低与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学校只管“教书”而不管“育人”,而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学生关心最多是就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育人功能。感恩教育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被学校忽视、遗忘,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部分大学生为什么情感冷漠,自私自利,遇到挫折就会想到轻生了。另一方面,学校的感恩教育的匮乏,目前一些高校已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展感恩教育,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感恩教育只是短期教育,未形成长效机制;感恩教育的重点是使人们能够施恩,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恩层面上,现代高校感恩教育应以“学生、活动、实践”为主体。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的因数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至今,使得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是在“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宠中长大的,家长在物质上基本上对子女是有求必应,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造成孩子看问题、做事情都以“我”为出发点,较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这给他们感恩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带来极大的阻力,这就是家长教育方式的欠缺。从另一方面看,家长自身素质对于孩子的感恩意识的教育具有很大的负影响。很多家长由于自身素质较为欠缺,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有些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感恩意识教育,或者有的家长只是教孩子怎么做,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比如有些家长教孩子讲文明,但自己常使用不文明的言语;孩子要尊敬长辈,但自己却不孝顺长辈。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论指引,同时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现实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一)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具有和谐思想意识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而一个能够感恩图报的人也容易养成和谐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人与人之间和谐了,学校也就和谐了,从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从而社会也就和谐了。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和对抗,多些友善和快乐。

(三)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提高大学生

人文素质的重要基础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冷漠心、自我心和自私心,培养他们感恩图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德和与

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有助于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体会社会的恩惠和大自然的恩赐,增进人情味社会责任感,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7]。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8]。

(四)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感恩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因此容易获得工作岗位,从而得到锻炼而迅速成长起来,大大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增强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教会学生识恩、知恩,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从情感层次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那就不可能感恩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启发学生的感恩潜意识,让学生心存感激、培养学生“知恩”的心。

(二)以认知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从现代德育目的论来看,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使学生学会感恩是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从实践论来看,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目的就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预先有意识地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实上,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的一切成果了。要在唤醒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在现实社会中,凡是具有爱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他们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三)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建立高素质的感恩教育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且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是确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大学要有具有人格魅力的名师,他们既是学术大师,更是做人楷模。要强化教师的榜样作用,要引导学生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让学生从教师的口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的学会感恩。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四)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效果都是与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分不开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比如,对见义勇为受惠者的忘恩行为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予以鞭挞和打击,对知恩图报的美言善行予以褒奖。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

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感恩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五、总结

感恩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其历史悠久,其意蕴深厚。大学教育不光要教知识,教技能,还得教做人,而做人就要知道感恩。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和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从而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高尚的感恩情,并以实际行动做一个有为大学青年,才能促进整个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

郑学刚,周洁《论高校感恩教育》

赵晓芳《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

推荐第7篇: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2009-04-25 08:42:15|分类: 教育阵地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包 蕾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 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既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大学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引导学生识恩、知恩,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施恩,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教育思考

一、感恩教育的涵义

由于中国社会的主体文化始终是儒家文化,所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皆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比比皆是:从孟子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到张居正的“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从血缘家庭领域的孝道到政治领域的忠君;从汉代的察举孝廉到对孝妇的彰表„„都把感恩看成是根本的道德原则,感恩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的根本价值信念与基本文化立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社会学家把这种回馈特别是精神的回馈称为“内在报酬”。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人们训练发现美好并对其感恩的眼光。从个人角度而言,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愫”的其中之一便是恩情。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也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它将使整个社会稳定、校园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例如把父母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孝心和赡养观念淡漠;对素未谋面的个人或集体给予的帮助只知接受,不知责任。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只知拿钱而不知还贷,毕业离校后便杳无音信,欠下的债款无从催促,给国家、学校的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还有一些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

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不知回报„„感恩意识的缺失既有家庭、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

1、从家庭方面看,家长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家长围着孩子转,视考试为 “重中之重”,把上名牌、读重点看成 “人生大事”,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久而久之,家庭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态和习惯,也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2、从学校方面看,缺乏感恩教育。我国学生从小接受的都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德育课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养成的是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情结,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因此,我们的教育系统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3、从社会方面看,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现代市场经济强调的多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加之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蚕食了他们的良知,感恩意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被削弱。

当代大学生基本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他们所接触和感受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应该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1、认识层面。感恩教育就是要教会大学生识恩、知恩,了解自身所受的恩惠,并在内心认可这些恩惠。从心理学角度说,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什么样的认识,便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感恩的前提是识恩和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恩惠并非天经地义,更不是理所当然。

2、情感层面。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细心地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在认识基础上,唤起大脑中的情绪记忆,产生一种温暖的幸福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回报恩情的自觉意识。

3、实践层面。感恩教育还要教会大学生将内心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实际行动并形成一种习惯。

四、大学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研究

1、大学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1)正确的感恩意识。大学生既要懂得知恩图报,又要懂得如何把握正确的感恩意识。不

要因为自己受他人之恩而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报恩,把报恩变成思想负担甚至变成负罪感。感恩意识应当是由于受到他人恩惠而带来的幸福感和愉悦感。

(2)正确的感恩方式。感恩应当在自己力所能及以及社会道德和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感恩不是讲哥们义气。更不能因对某些人的感谢而损坏了他人或社会公众的利益。感恩不仅仅是报答施恩于己的人,最重要的感恩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报答社会。

(3)正确的施恩心态。一个人不仅要知恩图报,还应当有施恩不图回报的心态。带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个人的情感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表现。正如华罗庚所言“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施恩的前提是不图回报,这样施恩者才有会帮助别人后自身所获得的愉悦感,才会真正拥有感恩意识和感恩品质。

2、感恩教育的实施。心理学家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

(1)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 教育者可以通过大学思想品德、语文、专业课等课程,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将感谢变成习惯。学会感恩首先要从“感谢”做起,感谢教育的活动形式可以包括:倡导大学生算一笔感恩账、写一封感谢信,举办精彩感恩电影展,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征文或演讲比赛等,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施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开展社会实践,感恩教育同样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施感恩行动,鼓励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实践行动中。例如:志愿者行动,利用周末时间为社区清扫一次楼道,或者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大学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2] 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1).

推荐第8篇:大学生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方案

2008年大学生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方案

一、活动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深入贯彻学院2008年学院党委和行政工作要点,立足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通过集中开展大学生诚信感恩主题教育,使广大学生具备诚信感恩意识,体验诚信感恩情感,践行诚信感恩行动,从而加强学生个人修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适应我院创办现代大学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师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使广大学生懂得:诚信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诚信感恩更是一种责任,有了这种责任心的人,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关爱他人,才能乐群敬业、促进社会和谐。

2、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弘扬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促进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形成良好考风、加强大学生信贷信誉、提高大学资助工作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三、主题口号:“怀感恩的心,做诚信的人”

四、活动时间:

2008年4月中旬——2008年7月中旬

五、活动的具体步骤和各单位的工作任务及要求:

(一)4月中旬至5月初为学习、宣传、动员阶段

1、学工处负责制作活动方案的宣传广告、主要路段主题口号标语等。负责一次全院性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大型签名活动。负责组织一次全院性诚信感恩主题教育主题报告会。负责召开2—3次学生座谈会。负责协调、检查各系部活动中的工作落实情况。

2、各系部要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全院学生进行一次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本次活动的方案、《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校内外诚信感恩教育中的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材料。每个辅导员至少召开两次所带班级学生参加的座谈会,辅导员在座谈会上要进行主题发言,加强正面引导,并做好座谈会记录。各系部负责出一期以诚信感恩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4月22日在致远楼一楼大厅展出);以橱窗的形式出一期专题宣传稿(4月22日前展出)。希望各系部在上述要求基础上,丰富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写出具体教育落实计划交学工处备案。

3、院宣传部负责学院广播站、校园网对此次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5月中旬至7月初为集中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阶段

1、各系部召开一次专门的毕业生大会,对毕业生进行一次以“情系母校、文明离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系部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要积极开展与毕业生谈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辅导员、班主任要积极组织毕业生开展一些有纪

念意义的感恩活动。

2、各系部还要通过举办专题晚会、征文、演讲、报告会、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慈善活动、给父母写封信、生日时给母亲致谢、给生病亲友问候、帮助生病或生活不便的同学、组织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片等形式,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感恩教育具体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诚信感恩,学会诚信感恩,传播诚信感恩。

3、各系部在期末或省级考试前,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一次专门的考风考纪教育,组织学生学习教育部、学院关于考试纪律的规定,以及校内外考风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材料,通过抓考风,推进诚信感恩教育。

4、学院助学贷款中心负责举办1—2次有关国家助学贷款和还款政策说明会,要对有助学贷款还款义务的学生进行一次集中诚信感恩教育,向他们宣讲还款的有关政策要求,结合国家的新资助政策,教育所有受助学生要加倍努力学习,今后以优异工作业绩,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社会滋养之恩,国家培育之恩。学院助学贷款中心和各系部要提醒获得贷款的学生珍爱自己的信誉,及时把握有还款义务学生的工作去向,积极配合银行做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的有关工作。

5、在日常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及时缴纳学费的教育,对恶意拖欠学费的学生,要及时与其家长联系,加强教育。

6、学工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将在5月中下旬集中组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系列活动,配合此次主题教育。

7、学工处负责利用二级网站负责开发“学生诚信管理系统”,通

过这个系统建立学生个人诚信信息档案。该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在诚信感恩活动中受表彰的情况及先进事迹;学生在诚信感恩教育方面的不良表现,如:因考试作弊、盗窃同学钱物而受纪律处分情况、不按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情况、拖欠学费情况、拖欠老师同学钱物不还情况、为他人做虚假证明情况,等等。该系统可供学生本人、用人单位、辅导员、班主任、系部等有关领导进行查阅。

(三)7月中旬为总结表彰阶段

学工处负责对本次教育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并提交一份书面总结报告。

学工处组织本次活动的评比表彰工作,奖励共分以下几类,具体评选程序和标准另行通知。

1、组织评选本次活动的优秀组织奖三个,颁发奖牌和奖金。

2、组织评选本次活动优秀个人:教师5—6名,学生10—15名,颁发证书和奖品。

3、各系部可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系部内的总结表彰工作。

学生工作处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一日

推荐第9篇:浅谈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浅谈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刘 立1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政史系 ,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当今社会中,一些受资助上学的贫困大学生出现了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

成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通过调查和分析,作者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以及社会舆论中消极方面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的,并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在贫困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感恩意识 缺乏 教育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1感恩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一直被社会所奉行。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国传统道德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一直占有主流地位的感恩思想也日渐为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意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成为社会中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2007年在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委员们提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众所周知,高校是青年人的集合地,委员们的提醒使我这个长期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深有同感,缺乏感恩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师,在长期与众多贫困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在社会中受助众多的贫困学生同样存在着感情淡漠、感恩缺失的情况,2007年08月22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五名受助贫困大学生因不“感恩”使资助者“寒心”从而取消其受助资格的事例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事例,这些最应该感激、回馈社会的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对同龄人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加令人堪忧。现就当代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问题略作探讨。

一、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马凤英等在《浅谈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一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漠视父母恩情、师生感情淡漠、社会责任意识“真空”等方面,而贫困大学生相比起上述特征,还具备以下特点:

1、习惯于“受助”,认为他人的帮助理所当然

近年来,党和国家为了能让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公平地接受教育,采取了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为农村家庭减轻负担,而为了贫困大学生能同样享受高等教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更是出台了许多资助政策,如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等等,助学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受助学生比例已超过30%,这无疑大大减轻了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也提高了贫困学生的入学率。

在这些受助的大学生中,许多是从小就在党和政府的资助政策下完成学业的,这其中不乏像支教学子徐本禹、北大女孩刘默涵等品德高尚、自强不息,用1 刘立(1983—),贵州安龙人,历史学硕士,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教师、兼职辅导员。

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的优秀学生,但也出现了许多习惯于受助,甚至认为他人的帮助理所当然而不思回报的大学生。就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许多学生认为家庭贫困就是索取资助的资本,为了“争夺”助学金等“资源”,不惜修改、伪造家庭贫困证明;一旦诉求得不到满足,则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我系就曾发生过一名贫困大学生因成绩不好未能评得助学金而冲进办公室指责老师的事情。在这些贫困大学生眼中,因贫困而接受帮助自小就成为了一种权利和习惯,社会的帮助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而失去感恩情怀,这样,国家的资助政策非但不能培养出人才,反而可能培养出感情冷漠、不懂谦让甚至虚伪的人;

2、漠视亲情,仇恨父母带给自己的贫困

有些贫困大学生因为在物质生活上的匮乏,导致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平衡。贫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长期处于物质生活匮乏的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胜心理,然而,短期内无法改变生活的现状使得自负心理不断受挫,进而把这种挫折感转移到自己无法改变的家庭出身上,仇恨父母带给自己的贫困,甚至仇恨自己贫穷的家乡。在笔者接触过的贫困学生中,除了申请资助时,几乎都对自己的家庭情况讳莫如深、羞于启齿。笔者的一个学生甚至为了在朋友圈中伪造出家境殷实的假象,不惜挪用学费来讲排场,更把资助款用来吃喝玩乐,整天沉迷网络游戏中,上课迟到、早退,不热爱集体,不遵守学校纪律甚至打架斗殴,当老师找他做思想工作时,他居然说“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表面看起来他的行为是出自于自卑心里,实质上他的这种做法正是漠视父母恩情的表现。这种不顾父母经济拮据,不珍惜父母为了养育自己付出的心血的大学生,如何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怀有感恩之心?

3、缺乏社会责任

许多贫困学生习惯了社会中的各种帮助,总认为自己比起他人还差一大截,形成了自己还没有能力回馈社会的心理。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认为成功的表现就是摆脱贫穷的家乡,因此很少有回馈家乡的想法,譬如位于甘肃省的国家级贫困县亦是西北高考状元县的会宁,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自恢复高考至2006年,已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4万名毕业生,被称作“百千万”现象:近200人获得博士学位,1000多人获硕士学位,10000多人获学士学位。2000年起,这里每年都会走出2000名以上的高校学子。国家为会宁的教育产业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是考出去的会宁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返回本地发展,直到今天,会宁县都还没有像样的企业,缺乏造血能力使它一直没有摆脱贫困县的帽子,面对输送了众多人才的巨大反差,无法不令人唏嘘。

大学生从生理上讲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应当承担责任,反哺家乡、回馈社会,但是许多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丝毫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我们都听说过深圳歌手丛飞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却因晚期胃癌,欠下巨债,而所资助的学生却无一看望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我国从1999年开始执行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到现在还款已经成为各高校最为头疼的事。有的学生在校贷款时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到毕业后不见踪影失去联系的大有人在,现在国家不得不将国家助学贷款改为生源地进行,以遏制不还款的现象,这些都是当代贫困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

二、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体会过雪中送炭的温暖,本该是社会的“良心”,但为什么会缺乏感恩意识呢?笔者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

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国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全面施行,而高校则是以学生就业率和学校的科研水平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就只能是敷于形式。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家长一般都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再加上传统社会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影响,在社会中产生了“学习成绩好就是一切”的意识,使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意识比较淡漠。甚至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都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因此养成了许多大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认为得到的一切理所应当,不了解生活的疾苦,无法体会父母的苦心培养,就无从谈起感恩和回馈了。而感恩教育的缺乏在贫困大学生的家庭中表现更为突出,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几乎所有的贫困学生家长都因长年为生计奔波,生存压力大,导致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更谈不上感恩教育。

家庭和学校中感恩教育的缺乏已经引起了诸多方面的重视,近年来,许多地方和学校都加大了高校感恩教育的力度,如2004年寒假,华中科大能源学院给2003级的40多名学生布置的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爱父母就给他们洗一次脚吧;共青团贵州省委在全省高校发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春晖”行动,在舆论阵地中广泛报道心系乡亲、反哺家乡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组建“春晖社”,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义务活动,倡导大学生反哺家乡。这些方式都在思想上给予大学生洗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缺乏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方式,使得这些活动在贫困大学生中成效不大,究其原因为:

① 舆论宣传的学习对象形象过于高大。以“春晖”行动为例,舆论中宣传的先进人物大多是通过打拼使事业成功,有一定社会地位后出资建设家乡,带领家乡人民致富的事迹。这些形象高大的人物固然能激励一些贫困学生,但是社会中能出人头地的人毕竟是少数,当绝大多数贫困学生发现自己与这些成功人物相去甚远时,难免产生巨大落差,或产生“不能出人头地便没有回馈家乡的资格”的想法,认为“感恩”是成功人士的事而漠视“感恩”;

② 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文化向来主张“知恩图报”,但社会中传统的“滴水之恩应以涌泉相报”的观念,使一些有感恩意识,但是不知道如何“报恩”的贫困学生产生巨大的思想负担,总认为自己亏欠他人很多,自己的能量有限是不足以“报恩”的,于是产生矮人一截的自卑感和负罪感、累罪感,在心理上产生既“感恩”又排斥“感恩”的矛盾心理;

③ 认为付出金钱是“感恩”的唯一方式。社会舆论中常常着重强调一个人在“感恩”行为中金钱的付出,这种方式无疑在社会中产生了一种“付出的资金与人的爱心成正比”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许多贫困学生认为付出金钱是“感恩”的唯一方式,没有足够的金钱,就没有资格“感恩”。

正是由于家庭和学校中感恩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方式,使得贫困大学生成为了社会中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的人。

2、社会舆论中消极方面的影响

众所周知,舆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影响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威力是难以估量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传入,社会舆论中消极的方面也越来越多。如现在社会舆论对明星的鼓吹过多,许多青少年视这些在法制、道德领域表现大多不尽如人意的明星为偶像,以物质的追求和表面的光鲜作为人生的目标,这些明星对青少年的影响甚至父母,而父母亲在子女眼中的地位下降,本身就意味着最基本的感恩之情的流失;还有现在社会舆论中流

行的“拜金主义”、“仇穷心理”和“拜权主义”等,使许多贫困大学生产生了“羡富”的观念,认为成功的人生就是拥有钱与权,人生的目的就是“赚钱”,可想而知,这种学生就算是在专业上取得好成绩,也是无益于社会和人民的,所以消极的社会风气导致了社会上传统道德观念的缺失。

3、缺乏独立自主、施恩于人的观念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常常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一些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中对帮扶、资助产生很大依赖,甚至难以树立起独立自主的生活信念,依赖思想严重。又因为这种自卑心理,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了一种“因为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的心理,缺乏施恩于人的观念,如许多贫困学生在抗灾捐款时不愿捐款,就是出于这种心理。缺乏独立自主、施恩于人的意识,不仅不利于贫困大学生的成才,也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更阻碍了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

三、在贫困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措施

感恩教育,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品性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3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德育,因此感恩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以熏陶净化他们的心灵,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使他们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等等这都应是当前每一位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的头等大事。4对于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除了要加强常规的感恩教育手段,还要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1、培养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5感恩教育要引导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大学生正确的感恩观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 教育大学生知恩、识恩、报恩。要教会贫困大学生知恩、识恩,了解自身所受的恩惠,认识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恩惠并非天经地义,更不是理所当然。要通过教育让贫困生了解贫困的父母正节衣缩食地供养他们上大学,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政府是在支出比重较大下,排除了万难为他们实施各项补助;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他们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做了大量工作;老师们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办理贷款和各项补助手续等,让他们在享受资助的同时懂得回报,在看到自身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付出,养成报恩、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② 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除了“知恩图报”,还要教会贫困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应当是一种由于受到他人恩惠而带来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不要因为自己受他人之恩而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报恩,把报恩变成个人的终生思想负担;

③ 了解正确的感恩方式。首先要让贫困大学生了解感恩应当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大笔的资金投入固然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可以给他人以温暖和帮助,任何人都有感恩的资格,付出金钱并不是感恩的唯一方式;其次要让贫困大学生明白感恩应当是要在社会道德和法律所许可的范围

内,感恩不是讲哥们义气,不可以为了感激某人而做出危害社会、触犯法律的事情;最后要让贫困大学生理解感恩不仅是报答施恩于己的人,最重要的感恩应当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或者是他人、社会最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回馈社会,要知道社会中还有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要相信自己具有回馈社会的能力。

2、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义工、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开展社会实践,我们可以鼓励贫困大学生怀着感恩之心参加一些社会义务活动,如义工、志愿者等,让贫困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形成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还可以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一些勤工俭学活动,一方面可以减轻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食其力的意识,减少对资助的依赖思想,还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自信。

3、树立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学习榜样

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舆论中榜样的形象过于高大,与普通学生距离太大,无法取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选取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实例进行宣传,如“感动中国”中到贵州支教的贫困大学生徐本禹,自强不息的贫困大学生洪战辉,以及身边其他不畏生活艰辛、努力成材的贫困学生事迹的大力宣传,来唤起学生的孝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感恩教育中,一定要用鲜活的事例和事实说活,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目前,全国高校的贫困生已突破300万人,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作为一个庞大的人群,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已引发全国高校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可以这样说,做好贫困生群体的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创建,还将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国家的长久发展。 和谐社会不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贫困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贫困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因此,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每个人,包括老师和所有大学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1

2邓永超,高校感恩教育之我见[J] 煤炭高等教育 第24卷第3期,96页,2006.5 梁勤儒,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的感恩教育[J] 青年教育,2006.2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 教育科学,2004.4

4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 [J] 江苏高教 138-139页, 2007.1 5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J] 北京教育(高教版) 12-14 页,2005.5

推荐第10篇:大学生诚信感恩主题教育策划

设计艺术学院

艺设F0901班F0904班主题思想教育活动

大学生诚信感恩主题教育策划

一、活动的指导思想:

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立德之源,坚守诚信就是坚守做人的根本;知恩图报是一种品德、一种责任,心怀感恩才会懂得幸福的意义.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深入贯彻学院党委和行政工作要点,立足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通过集中开展大学生诚信感恩主题教育,使广大学生具备诚信感恩意识,体验诚信感恩情感,践行诚信感恩行动,从而加强学生个人修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使广大学生懂得:诚信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诚信感恩更是一种责任,有了这种责任心的人,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关爱他人,才能乐群敬业、促进社会和谐。

2、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弘扬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促进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形成良好考风、加强大学生信贷信誉、提高大学资助工作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三、主题口号:“怀感恩之心,当诚信之人”

四、活动时间:2010年9月

(一).9月10日至9月20日:学习,宣传,动员时期

1.在9月10日以前以本班团支部名义在班里围绕“感恩与诚信”主题召开主题班会,号召全体同学积极的参与此次活动当中。

2.以本班团支部出一期以诚信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海报,以“感恩与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和宣传材料,包括感恩诚信名言,感恩诚信故事,不感恩诚信的反面案例等三个部分的内容,力求以生动详实的材料教育同学们自强不息、为人诚信、懂得感恩。

3.在班级内征集具有特色、寓意深刻的感恩、诚信格言,感恩、诚信口号,对采用的格言、口号进行装裱,布置在教室里,并充分利用学院的宣传栏、学院的网站主页进行舆论宣传,形成良好的“感恩与诚信”风气。

(二).9月20日至9月25日:展开感恩诚信教育活动

1.邀请老师,有机会的话可以请到辅导员来班里围绕“感恩与诚信”和全体同学召开一次座谈会.与老师一起学习伟人的先进事迹,学习《学生手册》等规章制度,讲讲学生的自我亲身经历,请获得社会帮助,老师同学帮助的同学起来演讲,从而使同学们懂得怎样感恩,怎样诚信待人。

2.开展“感恩”活动

1).在9月10日,也就是教师节当天,用每个同学的胳膊摆成“祝老师节日快乐”几个大字,将每个偏旁或字洗咸成照片,并且将其ps,加上好看的背景,将“祝老师节日快乐”弄成一张照片.并将此照片赠与老师。

2).要求参加“创意风”活动的同学们筛选成出自己表现优秀的照片,张贴在教室墙上,体会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3.开展“诚信”活动

1).收集意义深刻,有创意的诚信感言,诚信口号,格言,或张贴班里,或制成书签,或制成相册,激励同学诚信待人。

2).制定出本班的“诚信做人”的承诺书.要求如下:诚信待人,不欺骗老师同学家长;诚信待人,考试不作弊;诚信待人,不恶意拖欠学费等等。

3).要求学生使用文明用语,主动问候老师或长辈.例如“老师早” “老师好” “您早” “您好”等等。

(三) .9月25日至26日:总结表彰阶段

本班团支部对本次教育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将书面总结报告、开展各项活动的书面记录、活动相片等有关材料交到学院办公室。

有请学院领导或年级辅导员或班主任从班级内的所有文章中,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并上传学院网站。

五、活动要求

1、要本班所有学生必须重视本次“感恩与诚信”教育活动,积极投身到这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带动身边的同学把诚信教育活动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行动起来,培养诚信品格,塑造诚信人生。

2、及时、准确地捕捉活动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宣传表彰。这项工作要由专人负责,及时准确地搜集各种(包括图片、影像和文字)材料,认真整理保存,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提供档案资料。

3、班内同学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感恩、诚信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海报、网站等宣传阵地,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09级环艺班团支部 广设班团支部

2010-9-19

第11篇:大学生感恩教育团日活动策划书

2012年大学生感恩教育团日活动策划书

活动时间:2012年10月21日19:30-20:30

活动地点:E2A-50

5活动对象:外语系11级

1、2班团支部全体成员

活动主题:大学生感恩教育

主要形式:团日活动

2012年的日历已经翻过去许多页了,在我们的脑海中,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依旧记忆犹新,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照顾养母12年的善良孝女孟佩杰等人依次向颁奖台走来,他们带着2011年春夏秋冬的阳光和细雨,更带着沉淀在心里的那一份感动,洋溢着一种对社会深深的感恩。

今晚,我们团日活动的主题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生存于世,我们应该对父母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健康成长。对老师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教诲,让我们抛却愚昧。对兄弟姐妹心存感恩,因为他让我们在这尘世间不再孤单,和我们血脉相连;对朋友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友爱,让我们在孤寂无助时可以倾诉和依赖。感谢曾帮助过我们的人,他们用暖暖的心灯让我们发现生命是如此丰厚而富有;感谢肯接受我们帮助的人,他们用淡淡的柔弱让我们可以把这份良善续延。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这个世界上所有值得我们感激的人。

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团日活动,常怀感恩之心,能让我们更好地体验爱,感受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体验着家人

的关爱、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注、社会的关怀。常怀感恩之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愉快,会使我们的生命充满温暖,会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一个和谐的家庭、和谐的集体、和谐的社会,既要多些感激之心,也要付出你的爱心。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报答父母,老师、社会,报答所有关心爱护和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团日活动板报

主持人风采

主持人风采

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

互动环节

更多相关文章见学生活动网

第12篇:大学生感恩父母教育心得体会800字

作为大学生,除了努力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感恩,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报答社会。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大学生感恩父母教育心得体会范文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9大学生感恩父母教育心得体会范文800字(一)

在学校操场上风轻轻地吹,拂过了我的心房。感恩中国,感恩学校,感恩老师,更要感恩父母!听有声音了,那便是“感恩我们在行动”开始了!是我们崔主任首先讲了观会的要求,并介绍了此次演讲的人。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静静的倾听。告诉我们,在她第一次上台演讲时,心里想的不是别的,是大家都需要“我”。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吴迪老师深情讲起了感恩。首先我们要感谢的是父母:懂得去孝敬父母,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其次是感谢老师:懂得去尊敬师长,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教师职业需要付出太多的爱心,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谁的记忆里会没有老师呢?再次,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同学和他人,因为他们不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更与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俗话说:“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是有责任把“感恩”这个传统美德传递下去。让我们把“感恩之心”化为行动吧。让我们回报父母:多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聊聊天,主动做一些家务;让我们回报社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为文明社会尽一份力,让我们知恩、感恩、报恩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的拥有幸福。

人际和谐应从学会感恩开始,将感恩理念大胆引入学校德育,开展感恩教育和活动,让学生常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长教导之恩,感同学帮助之恩;感党和国家关怀之恩;常怀报效党和国家之心,报效父母之心,报效师长和同学之心。有利于学生的思想转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健康心理、人格的形成,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试想,一个怀着感恩理念的学生,感受到父母节衣缩食,含辛茹苦供养自己读书学技术,为的是让他成为有用的人过上幸福生活时,他能不努力学习,以优越的成绩报效父母吗?一个怀有感恩理念的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教育他成长时,能不刻苦钻研,力求以最好的成绩回报老师吗?所以我们懂得感恩,我们拥有幸福。

记得有一首小诗写得很好:“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塑造了你的自尊;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是你成长的人。”

在这次活动中,让我们明白了许多,知恩者,幸福!感恩者,快乐!报恩者,成功!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于心,报恩于行,让感恩的种子在每一颗心中扎根,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的旋律吧!

2019大学生感恩父母教育心得体会范文800字(二)

三毛曾写过一篇《守望的天使》,文章说,每个人生命中最真最诚的天使是自己的父母,天使终其一生舍尽全力来为自己的孩子挡风遮雨。

央视有一则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内容是一位女士为年老的母亲洗脚,这一切被幼小的儿子看在眼里,竟也效仿妈妈的样子,为妈妈打来了洗脚水。这则广告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城市的中学为此还发起了为妈妈洗脚的活动,并布置了以此为主题的作文。

那么,这件事何以会引发如此大的震撼呢?恐怕是因为它们在揭示一个众所周知的伟大主题的同时,也触及到了天下所有为子女者的内心之痛,那就是我们对母爱伟大的道理都似懂非懂,或者说虽然懂得,但却在大多数时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报答。

可以说,在众多的洋节中,母亲节恐怕是最容易为国人理解的了,但在这一天,用一束康乃馨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对于情感较为含蓄内敛的我们来说,好像还缺乏一种勇气,更别说自愧母亲的大恩无以言谢了。

然而,表达是必要的,形式却不必是一束鲜花,也许是其他的小礼物,也许是一盆洗脚水,甚至电话中一声亲切的问候,而效果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换来母亲的欣慰和感动其实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那么容易被感动,她们对自己儿女要求得真的很少。

洛杉矶的一家旅馆。早晨,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感恩信。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老大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语句。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一直以来,感恩在我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意思。其实,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有人说:真的感情无须感谢。于是我们停止了手中为父母写生日贺卡的笔,我们去掉了话语中从小挂在嘴边的谢谢,故意装作对父母的爱视而不见。我们错误地认为这就是独立和成熟,这才是坚强与矜持。可是父母亲却一如既往,对我们关爱备至。

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了感谢友谊,甚至对它敏感到一个眼神,一次抬眉,一个点头,我们心中漾满了甜蜜;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了感激老师,重视到了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声关怀,我梦里充满了美好;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了感激社会,一次演出,一次奖励,一张证书,我们眼前充满了希望。也许我们忘了什么,但我们已并不在意。

原来,我们曾经遗漏过生命中那么多令人感到深情的时刻;原来,我们和父母都依然彼此深爱着。我们的身影是帆,他们的目光是海;我们的梦想是白云,他们的真爱就是天空。

同学们,请回头注视你的父母吧,记住那些欢乐的日子,更要相信,伤痛有人抱紧的时候,未来有什么路不好走

莫忘感谢,爱需要我们的表达。

2019大学生感恩父母教育心得体会范文800字(三)

三月份,我们班开展了“学会感恩,感知责任”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我们有许多感触和收获。

当我们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我们是极易夭折的;当我们青春年少不谙世事时,我们也极易误入歧途。今天,我们能强健而正直的生活着,我们应该对那些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用关爱扶持我们的人,用智慧启迪我们的人,用美德陶冶我们的人,用真情沐浴我们的人,心存感激。心存感激,是一种朗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天空因此而变得湛蓝,空气因此而变得湿润,美好的事物因此而变得离我们很近很近。感恩就是对自己拥有的一切要心怀感念,并应该从内心自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感恩是道德养成的过程,最终生成一种道德自觉。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厚爱中成长,我们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同学,你有没有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现象?希望我们能从活动中找到答案!

同学们,如今的我们是家庭的宝贝,我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平时同学之间的相处,学会与人合作、互相支持、互相谅解,需要付出、或者可能要做出某种牺牲。我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在班集体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爱同学爱集体。大爱无边!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仅仅是感谢爱过我们和帮助过我们的人,而是在心存感激的同时,以同样的爱意和热情去回报周围的人,回报生活和社会。

在学习中,在生活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一定都需要别人帮助。“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为何不能伸出友爱之手,帮助别人一把呢!生活需要我们帮助别人,需要我们感激帮助我们的人!你在感激别人的时候,把这种力量用到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多好啊!我们回报帮助我们的人,我想还可以把这种感恩的心用在别的地方不使我们的光阴虚度,来回报关心我们的人。

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沙漠。我们鄙视他们,不屑与他们为伍。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有“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说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关于“感恩”的传说故事。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包含着感恩情结。这些优秀的道德文化,曾经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生活在先辈们用智慧和汗水改变了的世界中,我们远离了蒙昧和野蛮,远离了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时代。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先辈,心存感激。

我们不必去捕鱼狩猎,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我们不必去采桑织布,却能享受到锦衣华服。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同辈,心存感激。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与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与虚荣;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

对我们拥有的一切,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第13篇:2020大学生感恩父母教育心得体会

2020大学生感恩父母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0大学生感恩父母教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感恩父母教育心得体会1

三月份,我们班开展了“学会感恩,感知责任”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我们有许多感触和收获。

当我们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我们是极易夭折的;当我们青春年少不谙世事时,我们也极易误入歧途。今天,我们能强健而正直的生活着,我们应该对那些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用关爱扶持我们的人,用智慧启迪我们的人,用美德陶冶我们的人,用真情沐浴我们的人,心存感激。心存感激,是一种朗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天空因此而变得湛蓝,空气因此而变得湿润,美好的事物因此而变得离我们很近很近。感恩就是对自己拥有的一切要心怀感念,并应该从内心自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感恩是道德养成的过程,最终生成一种道德自觉。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厚爱中成长,我们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同学,你有没有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现象?希望我们能从活动中找到答案!

同学们,如今的我们是家庭的宝贝,我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平时同学之间的相处,学会与人合作、互相支持、互相谅解,需要付出、或者可能要做出某种牺牲。我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在班集体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爱同学爱集体。大爱无边!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仅仅是感谢爱过我们和帮助过我们的人,而是在心存感激的同时,以同样的爱意和热情去回报周围的人,回报生活和社会。

在学习中,在生活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一定都需要别人帮助。“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为何不能伸出友爱之手,帮助别人一把呢!生活需要我们帮助别人,需要我们感激帮助我们的人!你在感激别人的时候,把这种力量用到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多好啊!我们回报帮助我们的人,我想还可以把这种感恩的心用在别的地方不使我们的光阴虚度,来回报关心我们的人。

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沙漠。我们鄙视他们,不屑与他们为伍。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有“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说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关于“感恩”的传说故事。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包含着感恩情结。这些优秀的道德文化,曾经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生活在先辈们用智慧和汗水改变了的世界中,我们远离了蒙昧和野蛮,远离了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时代。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先辈,心存感激。

我们不必去捕鱼狩猎,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我们不必去采桑织布,却能享受到锦衣华服。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同辈,心存感激。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与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与虚荣;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

对我们拥有的一切,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大学生感恩父母教育心得体会2

在学校操场上风轻轻地吹,拂过了我的心房。感恩中国,感恩学校,感恩老师,更要感恩父母!听有声音了,那便是“感恩我们在行动”开始了!是我们崔主任首先讲了观会的要求,并介绍了此次演讲的人。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静静的倾听。告诉我们,在她第一次上台演讲时,心里想的不是别的,是大家都需要“我”。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吴迪老师深情讲起了感恩。首先我们要感谢的是父母:懂得去孝敬父母,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其次是感谢老师:懂得去尊敬师长,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教师职业需要付出太多的爱心,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谁的记忆里会没有老师呢?再次,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同学和他人,因为他们不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更与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俗话说:“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是有责任把“感恩”这个传统美德传递下去。让我们把“感恩之心”化为行动吧。让我们回报父母:多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聊聊天,主动做一些家务;让我们回报社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为文明社会尽一份力,让我们知恩、感恩、报恩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的拥有幸福。

人际和谐应从学会感恩开始,将感恩理念大胆引入学校德育,开展感恩教育和活动,让学生常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长教导之恩,感同学帮助之恩;感党和国家关怀之恩;常怀报效党和国家之心,报效父母之心,报效师长和同学之心。有利于学生的思想转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健康心理、人格的形成,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试想,一个怀着感恩理念的学生,感受到父母节衣缩食,含辛茹苦供养自己读书学技术,为的是让他成为有用的人过上幸福生活时,他能不努力学习,以优越的成绩报效父母吗?一个怀有感恩理念的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教育他成长时,能不刻苦钻研,力求以最好的成绩回报老师吗?所以我们懂得感恩,我们拥有幸福。

记得有一首小诗写得很好:“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塑造了你的自尊;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是你成长的人。”

在这次活动中,让我们明白了许多,知恩者,幸福!感恩者,快乐!报恩者,成功!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于心,报恩于行,让感恩的种子在每一颗心中扎根,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的旋律吧!

大学生感恩父母教育心得体会3

三毛曾写过一篇《守望的天使》,文章说,每个人生命中最真最诚的天使是自己的父母,天使终其一生舍尽全力来为自己的孩子挡风遮雨。

央视有一则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内容是一位女士为年老的母亲洗脚,这一切被幼小的儿子看在眼里,竟也效仿妈妈的样子,为妈妈打来了洗脚水。这则广告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城市的中学为此还发起了为妈妈洗脚的活动,并布置了以此为主题的作文。

那么,这件事何以会引发如此大的震撼呢?恐怕是因为它们在揭示一个众所周知的伟大主题的同时,也触及到了天下所有为子女者的内心之痛,那就是我们对母爱伟大的道理都似懂非懂,或者说虽然懂得,但却在大多数时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报答。

可以说,在众多的洋节中,母亲节恐怕是最容易为国人理解的了,但在这一天,用一束康乃馨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对于情感较为含蓄内敛的我们来说,好像还缺乏一种勇气,更别说自愧母亲的大恩无以言谢了。

然而,表达是必要的,形式却不必是一束鲜花,也许是其他的小礼物,也许是一盆洗脚水,甚至电话中一声亲切的问候,而效果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换来母亲的欣慰和感动其实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那么容易被感动,她们对自己儿女要求得真的很少。

洛杉矶的一家旅馆。早晨,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感恩信。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老大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语句。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一直以来,感恩在我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意思。其实,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有人说:真的感情无须感谢。于是我们停止了手中为父母写生日贺卡的笔,我们去掉了话语中从小挂在嘴边的谢谢,故意装作对父母的爱视而不见。我们错误地认为这就是独立和成熟,这才是坚强与矜持。可是父母亲却一如既往,对我们关爱备至。

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了感谢友谊,甚至对它敏感到一个眼神,一次抬眉,一个点头,我们心中漾满了甜蜜;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了感激老师,重视到了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声关怀,我梦里充满了美好;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了感激社会,一次演出,一次奖励,一张证书,我们眼前充满了希望。也许我们忘了什么,但我们已并不在意。

原来,我们曾经遗漏过生命中那么多令人感到深情的时刻;原来,我们和父母都依然彼此深爱着。我们的身影是帆,他们的目光是海;我们的梦想是白云,他们的真爱就是天空。

同学们,请回头注视你的父母吧,记住那些欢乐的日子,更要相信,伤痛有人抱紧的时候,未来有什么路不好走。

莫忘感谢,爱需要我们的表达。

第14篇:感恩教育

精准扶贫中,必须心存感恩

深更半夜写这篇文章,是近期出现的个别现象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进入正题之前,总觉得不好拿捏,因为,这篇文章我想用“教育”这个看上去很严肃的词来说说我们衣食父母——老百姓,这就像是说自己父母的不是,怎么也开不了口。在我们传统的潜意识中,父母就算错了也是对的,以为这就是孝道。但理性一想,这是伪孝。如果父母去做不道德的事或有失颜面的事,当儿女的还默认他去做甚至怂恿他去做,是不配称孝子的。

比如,有人在我们家困难的时候帮了我们,父母却不晓得感恩,遇上不顺心的事还去找对方的茬儿,把不顺心归结于对方的帮助,那当儿女正确的做法是劝说父母不要这样。这应该也是一种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儿女,只要是正确的目的,任何人之间都可以产生。

正是基于这种思维转换,我觉得今天的会议一定有人人都需要的两个字:感恩。因为只有懂得感恩,幸福才会简单,想让父母幸福的儿女一定不会是不孝的儿女。

现在,有少数老百姓确实出现了这样的心态: “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我掐着你玩”,甚至在有些公共场合需要排队等候,有人会说“我是贫困户还要排队”。有少数贫困户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他更着急,他不脱贫干部交不了账,而且脱贫表上还要他签字呢!面对这些现象,当干部的肯定不能与老百姓计较、赌气,因为躬身为民是当干部的本分,为了老百姓的事当干部的也应当受得了气。

石板坡是省级贫困县,177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政府的职责所在,等不起、慢不得。

针对种种不自强、不感恩的现象,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加强贫困户的主动脱贫意识和老百姓的教育问题摆上议事日程。

习总书记说过:“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精准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条件,让他们经济上翻身,精神上也要翻身,即“口袋”与“脑袋”同时富起来。这个过程中,政府和老百姓需要同时发力,政府拉一把,自己更要努力。绝不能因为党的政策好就靠国家养着,而且养着养着还觉得浑身上下不舒服,有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找政府“碰瓷”。“扶贫”与“脱贫”两个词,前者是外因,后者是目的,关键还得靠自身的努力。如果自身都是麻木的,那么再好的政策再多的帮助都可能只会解决燃眉之急,即我们常说的扁石头怎么扶得起来,稀泥巴怎么扶得上墙。

当然,这不是去责怪老百姓,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群众教育的缺失。下一步,我们是不是要响亮的提出来,也要教育民众,引导民众,要自强,要感恩,要知好歹。

沐浴在党的惠民政策中,我们更要有“干净自强”的石板坡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当官的要有、干部要有,全体老百姓都应当有,人人都要践行。正所谓,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淳民风。民风怎么淳?就得靠教育和引导。 “越穷越光荣”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正置身于一个需要自强、需要感恩的时代,因为,我们将迎来的是一个全面小康的社会。

好啦,大道理就不讲多了。最后给乡镇的头头脑脑们提个要求,大家把脱贫攻坚的知识学一学。

第15篇:感恩教育

快乐感恩 幸福奔跑

——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是为广大少年儿童的成长服务的,是为学校素质教育服务的。旬阳县城关镇中心校在2013年被全国少工委确定的全国少先队活动课实施试点校,而旬阳县城关镇中心校少先队组织积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少先队活动,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开展好“识恩——知恩——感恩——践恩”的序列化教育活动,教育少先队员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懂得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进而推而广之,发展成爱家乡、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作为一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笔者认为少先队活动课开展感恩教育,要充分体现少年儿童的实践性、体验性、生活性,努力为少年儿童们创造出一片广阔的天空,主动与家庭教育、社会实践体验、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等联系,形成全方位体验,让少年儿童在体验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脚点,使感恩教育更具实效。

一、在家庭生活中认知感恩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构建,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少先队员了解“恩”,体会“恩”。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把家庭教育打造成感恩教育的“磁力场”!

我校利用家长会的大好时机,通过专题讲座,向家长介绍培养孩子感恩的重要性。一次“爱心大搜索”讨论会,师生共同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媒体回忆讲述着父母、祖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情到深处,一个个感恩家人的金点子应运而生了。有的孩子用语言表达,有的孩子用图画表述:“我想帮爸爸妈妈洗洗脚”,“我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我为外公外婆剥桔子”等等,孩子们想方设法尝试着为大人做点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同时,老师和家长共同搜集的家庭图片、影像资料,组织的社会性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孩子了解为了他们的成长,亲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激发孩子更加尊敬关爱亲人的情感。

为了提高队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少先队还举行了家庭体验,“我感恩”少先队活动课,设立了多种奖励机制,每学期将评出百名家务小能手,为其颁发奖状和奖品。少先队每年增设体验项目,由一项内容——家务劳动开始,逐年增设了“跟踪父母上一天班”,“负责家庭一个星期的开支”、“跟父母读一本书”、“争当优秀小厨师”、“我是家庭清洁工”、“我帮父母洗个脚”等内容。孩子们从不会做学着做到会做坚持做家务,看似简单的过程却让孩子们饱尝酸甜苦辣。学生通过家庭生活的真实体验,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学会了孝顺,学会了关心,决心从点滴做起回报父母恩。

二、在少先队活动课中体验感恩

感恩教育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充分尊重少先队员的主体性,注重队员自己在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主动养成良好的德行。少年儿童天性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才会有吸引力。所以,根据他们这一特性在设计少先队活动课形式上要注重实践体验性、形式多样性、主题明确性、效果长效性,让队员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体验活动一:“父母辛苦知多少,我爱父母有多少”小调查 首先,组织队员围绕“为什么要感恩父母”进行讨论,在体察父母的辛苦之后,再引导队员们进行“我爱父母有多少”的小调查,如:父母生日、喜好是否了解。通过小调查的形式,再提出“感恩父母,从我做起”的倡议,号召队员们回家自己整理房间,叠被子,收拾书本,或为父母洗一次脚,倒一杯水,捶一捶背,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2.体验活动二:“感恩师长,我做到了吗”主题队会课

引导队员懂得“师长”的外延和内涵,知道了“师长”即包括老师,也包括亲属、邻居等长辈。尊重长辈,不仅是行动上的敬礼、问好,还包括谦恭、乖巧、不顶嘴、不任性等良好品质。从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实践感恩师长的诺言:礼貌地向老师敬礼、问好;主动为老师做事;遵守课堂纪律等等。 3.体验活动三:“感恩伙伴,我做得如何”大讨论

要求队员交流自己得到小伙伴帮助的感人情景。通过交流,引导队员懂得:得到别人帮助时要心存感激,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要伸出援助之手……一块橡皮、一张贺卡、一句关心的话语,都可以是伙伴们友谊的桥梁。 4.体验活动四:“感恩生命、生活、大自然”实践活动

带领队员亲近自然,激发热爱自然,关爱一切生命的情感。引导队员明白生命的可贵,要从保护自己做起,珍惜生命,珍惜健康;从保护环境、和平共处做起,爱护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同时利用校园内的绿色植物,引导队员观察校园中绿色植物的萌发过程,让队员体验责任感,期待它开花结果的满足感,懂得生命来之不易,我们要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开展这些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系列活动,更好地让队员们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少先队员们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队员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到社会实践中践行感恩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道德素养的必修课。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就是培养少先队员感恩的道德意识,就是让队员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自然之举。 1.引导队员从身边小事做起

学校少先队各中队开展了“当一天环保工人”的活动。孩子们就随着环保工人,拉着车,拿着扫帚等工具,来到大街上,打扫卫生,冷静的大街,凛冽的北风让孩子们着实地考验了一下,接着打扫,重复那吃力而又单调的动作,几分钟还可以,时间长了就忍耐不住寂寞与辛苦,然而当我们坚持到太阳升起时候,长长的街已清扫干净,同学们莫名的想想环保工人风雨无阻的工作,真的不容易,应该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城市环保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一实践,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的体验从孩子们的心底发出,提高了人的道德素养。

生活中,我们还开展了“当一天农民”的活动等,每个队员走到农田中去,与农民伯伯或自己的父母一起劳动,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了解粮食与科学的关系,让孩子看到农村的变化,更体会了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衣食真的来之不易,应该感谢农民,感恩于他们,不是只知道粮食只是粮食店里去买罢了。 2.引导队员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感恩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学生参加“关爱老人,走进敬老院”活动。为他们送去了若干元的慰问金和粮、油、肉等慰问品,同学们还为老人们送上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老人们聆听着动人的旋律,观赏着愉快的手语,欣赏着欢快的舞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最后,孩子们分小组替老人打扫卫生、剪指甲、叠被子等等,把温暖送到每位老人的心坎上。发扬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对培养下一代尊老敬老意识有积极的意义。 3.结合队员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恩

我校进城务工、留守儿童人数较多,他们远离家乡,往往数年都不回家,我们组织队员开展“给家乡亲朋好友的一封信”的活动,既能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又能通过信中对学校的介绍和描述,表达对学校、老师和旬阳的感激热爱之情。

总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少先队员才会真正地得到感恩教育。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少先队员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少先队员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整个生命,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让少先队员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少先队员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如何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少先队员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学校作为少先队员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感恩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它是人类本体与生俱来的一个契约规则,一种道德规则。就是知晓,感激,报答,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感恩教育属于一种心理范畴,教育者在教育中采取说服、引导、体验等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行、体态语言等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并以行动回报别人,回报社会。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我校独生子女学生群体不断增大,他们常受到几代人的关怀,有的是富二代,甚至是富三代。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情商极差,普遍缺乏爱心、良心、责任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少先队感恩教育的研究。

从小培养队员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让队员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整个生命,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队员学会感恩,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少先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预备队。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队组织去进行革命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少先队活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这一特殊作用,能弥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根据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的校情,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少先队员们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也是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必上的一课。

三、课题的概念及界定

感恩:在《牛津字典》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感恩在西方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胡虹霞教授提出的“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形成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理解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其侧重点在于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形成灵魂的默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为了学会感恩,在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要按传统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人们还送食物给那些素不相识的饥饿的人。

印度上世纪初的泛神论者的感恩,是对世界万物的,人人皆上帝,物物皆上帝,应该更与现代思想相契合。重视环境、重视他人,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又是互惠互助精神。 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

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他们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德育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受到重视,在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国,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小时候,就要让他们学会感恩。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黑龙江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

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研究机构和学校纷纷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开展了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中央教科所《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普教科研所《农村中学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天津市河西区教科所《新时期感恩教育创新研究》、黄山市屯溪四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感恩教育活动研究》、浙江海盐实验中学《以“感恩教育”构建校园主体文化的实践与研究》、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课题研究《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心》,都以感恩作为一种教育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被誉为“教育百科全书”和“活的教育学”。他在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3、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4、中国感恩教育创始人——彭成。彭成老师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到感恩意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缺失,并深深为这种感恩意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所痛心。2002年,他开始潜心研究感恩教育,并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地推广和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悉心研究,彭成老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感恩教育演讲风格和教学模式,并将感恩教育由原来单独的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企业内训等其它领域。

5、感恩教育研究者推广者罗明。中国成功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成功学研究网创始人,感恩励志教育研究者与推广者。13年来在各级报刊以及知名网站发表各类作品800余篇(部),代表作有教学论文《成功学与当代素质教育》、《罗明成功学》、《成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成功学》等。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胡锦涛总书记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所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积累感恩教育的成功案例,并进行推广。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研究。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各方。主要为: (1)感恩社会的关爱

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2)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3)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我们手拉手”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5)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比赛和演讲比赛,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开展看感恩影片,吟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的活动。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少先队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难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通过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学校大型主题活动等形式,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将感恩教育融合在学校的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通过感恩教育对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评价,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11.10----2014.10) 第一阶段:从2011.10~2012.9 成立课题组,明确年度研究目标,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组成人员,分解研究任务。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第二阶段 从2012.10~2013.9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

2、进行“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育”,成果资料为教学设计、论文、教育叙事等。负责人:木敏、吴晓燕、卢玲;

3、感恩之歌比赛,进行“学校少先队活动与感恩教育的融合教育”,成果为光盘资料,负责人刘艳秋、李洁、张晓玲;

4、完成感恩作文,成果为学生优秀作品集,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张薇;

5、举办感恩教育论坛,邀请社会人士、家长出席,进行家长对学校感恩教育的态度及其参与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成果为会议记录册和光盘,负责人刘艳秋、王侠、陈雷;

6、挖掘本土感恩教育材料,研究成果为学生作品集和论文,负责人怀春燕、张晓玲、吴晓燕;

第三阶段 从2013.10~2014.10

1、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负责人:刘艳秋

2、完成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成果为校本课程读本一本,负责人木敏、刘艳秋、李洁。完成结题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结题,负责人:周晓丽

3、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展示、课题结题。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教育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活动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九、课题研究的创新

(一)主要观点:

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3、感恩是爱心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发展与创新:

1、将感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并传承弘扬,通过全方面营造一种感恩文化氛围来达到教育目的。感恩教育不仅是一个感恩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2、从感恩教育角度研究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路。以感恩教育带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更具实效。

3、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而且依赖于社会、家庭的参与。感恩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而且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2、《学生感恩活动集锦》(文字、照片、录像等)

3、少先队员参加主题探究活动后的体会、感想、日记、周记等

4、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5、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结集。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领导下,在程宏杰校长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事业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课题组成员配备合理,本课题负责人周晓丽、刘艳秋在少先队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较为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是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都是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具有开拓、进取、奉献的精神,平时积极投身各项教育、教学、教改的实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都是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本次课题的研究。

(1)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具体负责研究工作。组织参研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收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区教科所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加大实验研究上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每周五晚在多功能教室进行课题的商讨研究,保证研究时间内容落到实处。 (5)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顺利的进行。 十

五、资料设备

所需经费包括:打印材料费、研究组成员超课时费、活动费、购买所需资料费、设施费、专家验收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所需费用。 设备所需: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电脑等必需用具。 十

六、科研手段

我们采取集中研究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边学习,边探讨,边实践,边论证,边总结。将感恩教育与基础道德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特色相结合;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根据队员们的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感恩教育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把儿童的品德教育做得更扎实、更生动、更优秀,孩子在活动中成长,在体验中进步。把“感恩”教育推向一个高潮,有效推进德育工程。 十

七、研究预期成果

1、组织学生谈感想,并写写自己的体会,让感恩教育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本次本次课题的实施与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去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祖国。同时让这种氛围永久地充满校园。

2、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在课题研究实施过后,组织课题组成员探讨适合感恩教育的最佳途径,比如说在节日里给父母送上自己真心的祝福,在校园里教师教育学生去感恩等等。

3、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把课题研究实施当中做的一些项目,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当中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大家重温本次活动,同时加深印象,使学生受到更深的熏陶。

4、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节活动现场的实录光盘以及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的电视片、宣传片;

5、学术报告。包括课题的研究方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6、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有所思考,我们将对发表或者获奖的系列论文,按照不同的领域进行汇总,形成课题研究论文集。

7.课题研究资源库。(感恩教育故事、光盘、儿歌、绘画作品等)

第16篇: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观后感

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中小学生更加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为了让每一个中小学生能够更加自立、自强、自信,我们老师特意让我们周六早上8:35看曲靖电台三套《感恩教育》这个节目。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学,他家院子里有一棵大古松,一直陪伴他。小时候,他把树枝折下来,拿去卖,用卖的钱去买玩具;青年时,他把大树砍下来做独木舟去旅行;老年时,他把大树桩当成休息乘凉的好地方„„此时,他感慨到:“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我们不但不能事事依靠他们,而且还要尊敬他们,还要学会自立„„”

是啊!我们不能依靠父母,要学会自强、自立、自信啊!演讲老师告诉我们要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老师是我们成长直路上的指路明灯,老师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就是要用勤奋的学习和出色的成绩来回报他们。

父母是给予了我们生命的最亲的人,他们为了把我们养大成人,操碎了多少心思啊!他们把他们全部的爱,都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父母,感谢他们对我们多年的养育之恩。

我们不仅要爱老师,爱父母,而且要爱自己。因为我们要做一个懂得感恩,自立、自强、自信的人,更要做富有奉献精神的人,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和勇敢拼搏,去创造美好未来,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感恩会让明天更美好。不会感恩的人,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学会感恩,让世界更美好;学会感恩,让人生更明媚!

第17篇:感恩教育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在一起聊一聊当下倡导并受到人们广为关注的感恩教育。究竟什么是感恩教育呢?我们曾被哪些事情感动过?这次高二年级语文月考卷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好,于是在班级中作了一个调查:假如今天是我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做哪些事情?台下发言较为涌跃:有的就说,我们要好好地吃一顿,有的说要好好地玩,还有的说什么都不做……各种答案五花八门。这时候我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一篇报导:一位母亲陪同儿子参加高考,儿子在教室里考试,母亲在外面守侯。因为天气太热,气温过高,不久这位母亲便中暑倒在了地上,被路人送到了医院。在医院,母亲一直没有苏醒过来,令众多医生束手无策,最后还一个护士想到一个好点子,在母亲的耳边轻轻地说 “高考结束了”。话还没说完,母亲便坐立起来,大声地说“我得赶紧问问我儿子考得怎么样?!”在这个生死关头,母亲心里牵挂的仍是正在考试的儿子。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母爱啊,她永远把儿子放在了第一位,因为关心儿子,而忽略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我相信各位同学的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同样会为你们付出的,因为你是她的孩子。他们爱你,她们关心你胜过自己的生命。

可是同学们,你们又有多少人是把父母放在第一位的呢?不少同学总是不断地报怨自己的父母这样不好,那样不对,对父母的行为和做法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于直接与父母顶撞!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连自己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想想看,父母为你们付出那么多精力和心血,扪心自问,你关心过他们吗?你为你们的父母做过什么呢?如果什么也没做过的话,那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你们的父母呢?对待自己的父母尚且如此,又怎么敢奢望你们会善待你们的老师和朋友呢?国家有难,又怎么敢指望你为他抛头胪洒热血呢?如果人人都是这么自私自利的话,社会哪里还会有温情呢?如果我们生活在这个失去温情的世界,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光靠喊口号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我们应该用我们实际的行动来关爱我们的父母!同学们,我想说,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报答养我育我的父母!为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还有一篇报导,一位不识字的母亲劳作了大半辈子,买了一副银手镯,很是珍爱,成天戴在手上舍不得摘下。有一次她去城里看望他正在读高三的儿子,儿子惊奇地发现母亲手上的手镯不见了,便问他母亲手镯去哪了,母亲笑盈盈地掏出一个蓝布包,说:“娘用这副手镯给你换回来两本“天书”,这回俺娃考大学可是有希望啦!”看着母亲充满笑意的脸,儿子感到很惊奇,这个世界上哪有保证能考上大学的“天书”啊?社会上的骗子这么多,该不会是上当受骗了吧?接过布包,层层打开,果然,那两本所谓的“天书”,不过是两本小学课本罢了。儿子一急,准备说出真相,希望找到骗子挽回损失。可是当他看到母亲满脸的皱纹和充满希望的双眼的时候,儿子放弃了。他实在不忍心告诉他母亲这个残酷的事实,柔弱的母亲将受不了这样致命的打击!于是便笑着告诉母亲:“娘,你回去吧,我记下啦!一定考好”!望着母亲渐渐离去的瘦小背影,儿子哭了,哭得很伤心,回去后,儿子便把这个充满爱意的“天书”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它激励自己。半年后的高考,儿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了他,他从此踏上了人生的正轨。

爱其实就是我们的身边,我们并不缺少爱,缺少的只是发现它的双眼。每天早晨睁开双眼,我都会庆幸,今天我还活着,活着是多么地美好,世界上每天发生那么多的灾难和不幸,却没有一件落在我的头上,我活得很快乐。什么是幸福?想起非洲那么多的难民,突然懂得了吃得饱其实也是一种幸福。比起那么先天性残疾或是智障,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健全的肢体和聪明的大脑,这也是一种幸福。那些天生残疾的人尚且没有埋怨老天的残忍和不公,仍然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而在不断地奋斗着,那么拥有健全的肢体,聪明大脑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怨天尤人呢?记得我读中学的时候,爆发了美伊战争和轰炸南联盟事件。看着电视新闻里每天不断变化的战况,我感到很庆幸,庆幸的是我身在强大的中国,而非伊拉克或是南联盟,我们的国家保证着我的生命和财产不受外敌的侵害,我用不着成天提防着导弹的袭击。路上遇到人民警察的时候,我会感到特别地亲切,因为是他们用辛劳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宁,让我不必担心歹徒的肆意侵挠。努力吧,同学们,为了我们国家的更加繁荣和富强,为了我们的母亲的强健和安康,努力吧!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够尽我们的全力了,即便不能取得成功,我们也将无悔!努力吧!

第18篇:感恩教育

元坝区明觉小学

“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在灾区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为主导,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感恩党、感恩人民、报效祖国,增强社会主义公民责任感为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开展感恩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回报祖国、人民,建设美好新家园做出应有贡献。

二、活动目标

通过系列主题教育,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从救灾、救治到灾后重建都给予了我们灾区极大的支持和扶助,懂得一栋栋新校舍、一幢幢新楼房都饱含着党和国家的关心、祖国人民的深情,了解社会、他人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扶弱济困”是为人的根本;通过为父母、为社会、为他人所做的一系列事情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不忘祖国之恩、父母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帮扶之恩,知道知恩图报。

1、开展“五个一”感恩教育活动。即:举行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国旗下的演讲活动;召开一次感恩教育的班会、团会;举行一次感恩故事会;每个学生创作一件反映灾区新貌的文学艺术作品;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参观家乡灾后重建成就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把感恩教育纳入思品课、地方课程的教学之中,并在其他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将感恩教育与十

一、一二九等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与团队建设、班级建设结合起来,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牢记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对我们灾区的大力扶持与关心,不忘党恩;让学生认识父母养育之恩、教师培育之恩、他人关爱之恩;使学生了解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国家、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付出,形成“感恩相报”之识。

2、使学生感悟到自己的每一天成长离不开父母、离不开教师、离不开同学、离不开社会上所有的人,对自己周围的人应感激他们、应尊重他们,产生“感恩相报”之情。

3、使学生认识真情回报是以自己的成人、成才来回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树立“感恩报效”之志。

4、开展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师生、社会的有益活动,让学生有“感恩相报”之行。

三、具体实施步骤 时段安排

2010年9月上旬:宣传发动阶段

1、制定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2、通过广播、黑板报、早读时间向学生发出学会感恩、知恩、报恩的倡议。

3、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教师节,出一期“感恩、知恩”为主题的黑板报。

2010年9月中旬——2011年1月:全面实施阶段 2011年1月:总结评比阶段。

2011年2月及以后,拓展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完善机制,把感恩教育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具体措施:

(一)、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9月)

1、出一期以感谢师恩为主题的黑板报。

2、各班举行演讲比赛或作文比赛。

3、开展向老师献真情“五个一”(写一封信,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道一声“老师辛苦了”)活动。

4、举办一次以“感恩祖国,发奋学习”为主题的师生美术、摄影作品展评活动,为参加成都“感恩、崛起”——“

5、12四川大地震灾区师生美术、摄影作品展评做准备”。

(二)、感激祖国之恩(10月)

1、出一期以“我们爱祖国”为主题的黑板报。

2、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征文、手抄报比赛活动。

3、开展学唱感恩歌曲活动,教唱《感恩的心》《因为有你》《四川感谢你》《我祝愿》等感恩歌曲,利用学校广播台定时播放“感恩歌曲”,让感恩之歌充满校园,形成班班有歌声、人人知感恩的良好氛围。

4、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灾后建设成就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创作一件反映灾区新貌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感恩墙的内容。

5、组织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会。邀请抗震救灾英雄人物、援建人物、志愿者等到学校作报告,宣讲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师生的感恩情怀。

(三)、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11月)

1、开展感恩父母的故事会

2、爱心家庭作业

(a)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 (b)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c)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 (d)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

(e)我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3、举行主题班会:“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 (a)将自己的费用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 (b)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

之后,以此为契机,开展“感激父母养育之恩”为主题的一封家书活动。

(四)、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12月)

1、结合一二九运动会,开展“我为同学做一事”活动。发动同学为同学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2、讲述一个自己受挫后,得到同学或他人帮助的故事。

3、回想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人,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邮件、电话、互联网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4、为孤寡老人、孤儿送温暖,帮他们做一件事。

5、参加一次社区服务。

(五)2011年1月:总结评比阶段

学期结束,学校将表彰一批在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个人”和“先进班级”,并以此作为推荐区级“优秀班干部”和“三好学生”、“优秀班主任”、“先进班级”等的条件。

明觉小学 2010年9月

第19篇:感恩教育

心怀感恩,与爱同行

————实施感恩教育初探

摘要: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一个不懂得体谅人,不知道关心别人,动辄就走极端的的孩子,今后怎么与人交往,怎么融入社会。

关键词:感恩 幼儿教育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第三,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感恩,是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学会感恩,是摆在师生们面前的一门重要课程。感恩教育是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是德育教育评价的依据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总目标指出:“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然而从现状看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独身子女的增加,道德滑坡严重。各种媒体上,我们总能听到和看到各种人性缺失、善良缺失的例子。每一件都触目惊心,惨绝人寰,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是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引起人们感恩意识匮乏,从而丧失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内涵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

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又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造成了他们心目中只知有自己,自我为中心,一切的获得都是理所当然的,更不知如何去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可当今社会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人有许多描述感恩的语句:“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

(二) 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教育是知恩图报的教育,其前提是让幼儿了解“恩”,体会“恩”。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受到恩惠,应让幼儿认识到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从而学会关心别人、感激他人。陶志琼博士在2004年第4期的《教育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文章,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以培养人与人为善、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首先,感恩教育就是为了让幼儿学会感恩,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并能从身边的亲人做起,通过爱父母、爱家庭,进而推己及人。其次,感恩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贴近,更符合幼儿年龄的特点。孩子天真、纯洁,对爱有天生的需求,对善、美有本能的向往,从小培养一种关注他人的能力,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将有助今后形成对他人较高的关怀取向。幼儿阶段是其健全人格的养成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其不断去自我中心化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教育氛围,运用合适的教育手段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就能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防止一些不良影响的侵入,

避免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养成奠定基础。

二、如何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要引导孩子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一)、唤起感恩的意识,激发孩子感恩的心。

在平日的生活中,往往正是由于父母对自己孩子采取了关爱备至的“养育”态度,孩子不知道父母养育的艰辛,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才导致了自私个性的养成。感恩,就这样夭折在父母的溺爱中。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就要让他们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的背后,原来隐藏着那么多的辛苦;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就是要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对别人的帮助常怀感激之心。

同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又如走在干净的马路上,可将清洁工人无论严寒酷暑,天不亮就要推着清洁车扫地的事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对清洁工人心存感激;当孩子捧着白花花的米饭时,要告诉孩子农民伯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让孩子对农民心存感激;当邻居帮了自家一个小忙,一定要领着孩子上门道谢。在学校里,班级中还可以评选感恩之星,设立感恩台,把关心帮助他人的好人好事及时通告给大家,树立典型,号召大家共同学习。当某个孩子觉得学习有进步时,引导他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同学、伙伴的互相帮助„„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要让孩子知道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贵之处,都有需要感恩的言行,才能激发起他们的感恩之心,从而使孩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理解并感谢父母,学着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注重生活细节,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鼓励是孩子实现某种活动的催化剂。当孩子的感恩活动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鼓励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儿感恩活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时常关注幼儿的生活事件,关注孩子们的言行,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如小朋友在午睡的时候,小惠小朋友裙子后面的拉链拉不下来,很是着急。这时,琦琦小朋

友看见了,就过来主动帮助她把拉链拉下来,小惠非常高兴的对琦琦说:“谢谢你”,琦琦说:“不用谢”。看见他们互相帮助而且还主动道谢,我对他们两个小朋友在全班进行了表扬。从那以后,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班就越来越多,如帮别人端饭,拿纸呀,互让玩具呀,小朋友之间的争吵少了许多,并且孩子之间的相互友爱之情正慢慢蔓延开来,不仅在班上,对侍家人也是如此,上学期的半日开放活动,我们班的张祥镇小朋友见妈妈来了,就主动把小椅子抬到妈妈那里,让妈妈座。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的观察要仔细,对他们的行动做出肯定,这让感恩活动才能持之以恒的继续下去。

(三)榜样示范

幼儿年龄较小,强化和模仿是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榜样示范作用尤其重要。榜样通常由教师和家长来担当,教师与家长用心经营充满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 ,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表示感谢,与同事、长辈、孩子说话,态度谦逊,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事物,处处为幼儿做出榜样。首先,家庭是孩子养成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父母是孩子感恩教育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站,家长要以身示范,逢年过节、老人生日,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家长若能以身作则,处处感恩,定能达到“无为而为,不教而教”润物于无声的理想教育境界。其次,教师要发挥示范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经常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并在孩子得到关爱和帮助后要求孩子学会感谢、感激。要多挖掘幼儿中的典型和榜样及时表扬,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感恩的氛围中时时怀有感恩的情感,进而转化为行为习惯。

(四)加强家园联系,使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幼儿园的教育毕竟是有限的。幼儿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如果他们整天看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对待老人冷漠,自私,他能从小就会关心别人,感激别人吗?现在的家庭往往重智力投资而忽视了对幼儿感恩品德的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幼儿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尊重、孝顺,家人之间的民主平等,这些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应该加强家园联系,使家庭成为幼儿感恩教育的沃土。在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家园联系,使幼儿感恩教育双管齐下,收到双重教育效果。

首先,幼儿园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向幼儿家长宣传感恩教育相关知识,如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感恩教育的意义,向家长发放关于如何引导幼儿学会感恩的宣传单,面对面的交流感恩教育的小窍门等等。做为幼儿教师,不仅只停留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更应该成为幼儿教育专家,为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排忧解难,你的帮助能为家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家长信服你,那么,你所宣传的教育理念才会被家长认可,家长才会主动积极的配合你的工作。

其次,定期开展半日开放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半日开放活动,在活动中组织感恩特色主题的亲子游戏。教师有意识的让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到一些感恩主题活动当中,从中共同体会感恩,学会感恩。

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一句话感恩,即善待了自己,又快乐了自己。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和谐,明天更美好。从幼儿时期就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感恩,对于孩子的一生具有不可限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国湄.儿童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 周洪飞.让每个孩子拥有最好的人生开端[J].幼儿教育,2004,(1) [3]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1,(1)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1,(4) [5]陈延文.感恩教育,从感谢孩子做起[J].幼儿教育,2004,(1)

第20篇:感恩教育

小学生“感恩教育”知多少

【导语】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但是在当今社会,却有许多人忘记了那些帮助过、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感恩之心严重缺失。或许,很多人们并不渴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对“感恩教育”的理解】

我们认为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对小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事着眼,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继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

今年,我们对全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

35%的学生景仰科学家,40%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想到敬仰老师的有20%,而景仰做有钱人、做老大老板的学生竟然达到28%,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当务之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王官集中心小学把“感恩教育”作为本学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重头戏”——成立工作组、课题组、学科攻关组,确立工作目标,分解任务,把教育内容细化到学校常规工作之中,以求纠正不良习惯,培养自觉主动意识,成就一生品格。

【我们的目标:让每个孩子懂得感恩】

通过我们的努力,努力达成: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和珍惜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我们的策略:以活动促教育,以行动检验成效】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们主要以主题活动、教学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感恩教育不能少,整体的德育教育更应该改革。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学校德育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全体教师应改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我们主要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达成共识,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三)教育学生知恩,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帮助。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

我们努力发掘的活动渠道和检验方式有:

1、对父母的感恩。

(1)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如“一日孝母(父)行动”、“听妈妈讲怀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

(2)观看亲情影片,联系自身,激发情感,写《观后感》。

(3)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举行主题班队活动,上升为情感的具体表现。1—3年级的小学生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4—6年级的小学生写一篇亲情书信。

2、对老师的感恩。

(1)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住宿生学会自己叠被子,洗漱和打扫卫生,力所能及帮生活老师做些事情。

(2)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抒发对老师的爱和感激。

(3)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3、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1)举行“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

(2)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校医、门卫、清洁工等。

(3)开展“学雷锋”感恩回报活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等。以“汶川地震”为平台,开展救残扶伤献爱心活动。

4、延伸至对自然、对祖国的感恩。

(1)了解大自然为我们的生存提供的物质条件,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利用,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开展“环保”系列教育活动。

(2)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发奋图强,刻苦读书,立下报效祖国的理想。

大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大学生感恩教育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